管理会计的涵义合集12篇

时间:2023-07-03 09:42:08

管理会计的涵义

管理会计的涵义篇1

现代企业及组织的管理科学离不开管理控制。然而,目前人们对管理控制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如概念、范畴、目标、地位等问题还存在一些模糊认识。管理控制基本理论上的分歧必将引起管理控制实践中的应用效果。本文主要对管理控制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进行简要梳理,以期规范管理控制理论,指导管理控制实践。

一、关于管理控制的内涵问题

关于管理控制的内涵,不同的管理控制学派或不同的管理控制专家可能有着不同的观点:Anthony认为,管理控制是指管理者通过影响组织中其他成员以实现组织战略的过程。所以管理控制的目的是通过管理控制使组织的战略被执行,进而实现组织的目标。管理控制系统包括战略计划、管理控制和任务控制,这三方面是彼此独立又相互关联的过程,并且都与计划和控制相关。Maciariello等认为,整个组织可以作为一个控制系统,“控制”是控制系统的特征或属性,管理控制包括战略控制和经营控制,因为管理控制与被用于驾驭组织以实现其目标的管理系统的设计相关,所以管理控制还包括计划、组织和领导这些管理的职能。Merchant等认为,管理控制系统就是指所有有助于管理者确保组织战略和计划被实施的一切工作。一个设计有效的管理控制系统影响着员工的行为,使其按照组织期望的行为行事,提高组织目标实现的可能性,这是管理控制系统的首要功能。控制系统具有两个基本的职能——战略控制和管理控制。从上述管理控制的内涵和目标的不同界定可以看出它们的共同点,一是管理控制最终目标是通过控制协调过程达成组织目标;二是管理控制的研究都涉及到战略的形成与实施。它们的主要差异实际上是对管理控制职能和管理控制主体的理解有所不同,本文将管理控制内涵从管理控制的职能和管理控制的主体角度进行考虑,因此,可将管理控制的内涵作广义、中义和狭义三种解释。

(一)广义管理控制

从管理控制职能看,广义的管理控制是指发挥管理的职能,特别是控制职能。管理控制的内涵包括战略控制和经营控制。因为管理控制与被用于驾驭组织以实现其目标的管理系统设计相关,因此管理控制还包括计划、组织和领导这些管理的职能。著名战略管理研究大师威廉·纽曼认为,管理控制系统的内涵是管理的控制职能,控制是管理的基础,管理控制涉及管理的全部领域。这种管理控制的特点既包括定量控制又包括非定量控制,或者说是定量控制与非定量控制并重。

从管理控制主体看,广义的管理控制包括:以董事会为主体的公司治理控制或战略计划,以管理者为主体的管理控制和以员工为主体的任务控制或作业控制。三种控制各发挥不同的作用,共同为实现组织战略目标服务。

(二)中义管理控制

从管理控制职能看,中义的管理控制是指由确定标准、评价业绩、纠正偏差构成的管理控制系统。因为管理控制强调的是战略执行的控制,而战略执行过程控制是由确定标准、评价业绩、纠正偏差构成的管理控制系统。这种管理控制的特点是强调定量控制,或者说以定量为主的控制。

从管理控制主体看,中义的管理控制是指管理者影响组织中其他成员以实现组织战略目标的过程。管理控制的本质是管理者实施控制来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因此,中义的管理控制以管理者控制为主,同时兼顾董事会控制及员工的控制。

(三)狭义管理控制

管理会计的涵义篇2

(一)会计学本质 对于会计的本质,理论界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会计是一种信息系统,即会计是向各种利益相关者提供决策所需信息的一个信息系统;二是认为会计是一种管理活动,即会计是参与或直接进行的一种管理和控制活动。会计信息系统论认为,会计的目标是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会计管理系统论认为,会计的目标是依据会计信息进行管理和控制,以实现组织的目标。二者的分歧点在于,前者认为会计只提供决策有用信息,而利用这个信息进行的相关决策与管理等活动不是会计的范畴;后者则认为会计不仅要提供管理与控制所需要的信息,而且利用会计信息进行管理与控制也属于会计的范畴。笔者认为可将前者称为狭义会计观,后者称为广义会计观或大会计观。这种广义会计观的产生与我国当时的会计教育中的学科划分、会计理论中的会计目标确定、会计实务中的会计职责界定有关。

在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及改革开放初期,高等教育学科及专业划分中只有会计专业没有财务管理专业,在会计专业的知识结构中,将财务管理课程作为会计专业的必修课而成为会计专业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广义会计观占有支配地位。

会计的目标与会计的本质确定是紧密相关的。在会计管理活动论为主导的情况下,会计的目标显然与利用会计信息进行管理的目标相一致,从而使提供信息有用性目标与使用信息有效性目标统一。这也进一步支撑了广义会计观的形成。

在会计实务中,企业往往将财务职能与会计职能合二为一而设置为财务部或会计部,实际上,无论是称为财务部还是会计部,当时主要行使的都是会计核算和资金收支等职能。这种在学术界和实务界将会计与财务合二为一的情况下,广义会计观是完全可以理解和接受的。然而,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环境的变化,无论在高等教育学科建设上,会计理论与财务理论研究上,还是会计实践与财务管理实践中,会计与财务管理的目标与本质都有了明确的界定,因此,狭义会计观,即会计信息系统论更符合当代会计的本质。

在会计信息系统观下,会计的目标是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因此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是会计学的本质或是会计最根本的质量特征。会计学的这一本质表明,无论是会计的决策有用观,还是受托责任观,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有用性,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与可靠性缺一不可。所谓会计相关性是指会计所提供的信息能满足各种不同的相关决策者或信息使用者的决策信息需求;所谓会计可靠性是指会计所提供的信息能真实反映财务基本状况与经营成果。特别应当注意,会计学本质体现的会计信息是用货币计量的信息,而不是其他信息。用货币计量的信息将表现为价值信息、资金或资本信息。

(二)财务学本质 关于财务学的本质问题,财务理论界也有许多观点:一是“货币关系论”,该观点认为财务(或称国民经济各部门财务)是再生产过程中形成、分配和运用货币资金的客观存在的货币关系体系的总和;二是“资金运动论”,该观点认为企业财务是企业再生产过程中资金运动及其所体现的经济关系,这是我国长期以来财务学的主流学派;三是“价值分配论”,该观点认为企业财务是以企业为主体的对其再生产过程进行价值分配的一种活动及其所形成的经济关系。另外还有货币收支活动论、分配关系论、价值运动论、本金投入与收益论、财权流等几种观点。上述观点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财务的某些特性,也在不同程度上推进了财务本质理论的建设。但笔者认为,研究财务学的本质应对财务、财务活动、财务关系和财务效果的本质进行界定。财务学的本质是财务活动、财务关系和财务效果的统一,财务学是研究一个组织如何组织财务活动、协调财务关系、提高财务效率的学科。财务是与货币、资金、资本或价值相关的概念;财务活动通常反映为资金或资本的运动,如筹资、投资、营运和分配等;财务关系是指与资本筹资、投资、分配相关的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权利与责任关系;财务效率是指资本产出与投入的比率或差额,体现为资本的增值。

(三)会计学与财务学本质及关系 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这个信息系统一是提供会计信息的系统,会计信息是以货币表现的有关资金或资本的信息;二是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这些有用的会计信息可用于决策、控制或明确责任;三是提供的有用会计信息必须同时具备会计相关性和可靠性,相关不可靠,或可靠不相关的会计信息,都不是有用的会计信息。财务学的本质是组织财务活动、协调财务关系、提高财务效率,而这种组织、协调和控制财务的过程正是财务决策或财务管理过程,因此,财务学的本质应是一个财务管理系统。从会计信息系统与财务管理系统本质与目标上看,它们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作为会计信息系统,其本质和目标就是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作为财务管理系统,其本质与目标就是要提高财务效率,实现资本增值。应当指出,财务学中财务活动、财务关系和财务效率方面的信息是依靠会计学提供的,要进行财务管理,实现财务管理系统的本质与目标,离不开会计信息系统;同时,会计学要真正成为有用的会计信息系统,其提供的资金或资本的信息,必然与财务管理所需要的信息相一致,即提供满足财务决策与控制所需要的信息。

二、会计学与财务学内涵及范畴定位

在明确了财务学与会计学本质的基础上,将对财务学与会计学内涵及范畴进行定位。财务学内涵及范畴与会计学内涵及范畴是相关的,因此,仍从会计学内涵与定位出发研究财务学内涵与范畴定位。

(一)会计学内涵与范畴定位 会计学的本质与目标决定了会计学的发展,会计质量特征中的会计相关性决定了会计学的内涵与范畴。会计相关性体现在会计信息有用性需求方面所含内容是十分广泛的,不同的信息需求者所需求的会计信息可能是不同的,因此,明确这些需求对定位会计学的内涵与范畴十分重要。

(1)会计学内涵的定位。所谓内涵,通常是指一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也就是概念的内容。从哲学角度看,内涵是指事物内在因素的总和。因此,会计学的内涵就是要反映会计学的本质属性和会计学的内在因素总和。会计作为提供有用会计信息的系统这一本质与目标,决定了要定位会计学的内涵,必须回答会计如何提供信息,提供何种信息,以及为谁提供信息等内在因素问题。

会计学以会计的目标、职能、对象和程序、方法为研究对象,采用一定的研究方法,构建会计理论体系,揭示会计所反映和监督经济活动的过程,促进会计工作更好地为经济生活服务。会计是以货币为计量尺度,运用一系列程序和方法,连续记录经济业务,反映和监督经济活动中价值运动过程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会计的基本程序与方法是指会计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会计程序与方法中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这四个方面是会计学的核心内容,其中,提供会计报告是会计的主要职能。会计报告是整个会计系统的最终产品,是以浓缩的、综合的、系统的、分类的形式反映企业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的书面文件。

可见,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这个信息系统最终提供的会计信息主要以会计报告来反映。会计报告信息从生成的程序和方法角度看,形成了会计确认、计量、记录与报告的方法体系;会计报告信息从生成的相关性角度看,反映了经济活动的运行状况、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会计报告信息从生成的有用性角度看,它要满足利益相关者决策、控制、评价等对会计信息的需要。

(2)会计学范畴的定位。关于会计学的范畴定位问题,实质上是在对会计学本质和内涵界定基础上,依据一定的标准对会计学进行科学分类的问题。会计学范畴定位对会计学科定位有着重要的影响,会计学的范畴不同,会计学科的地位也不同。然而,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践中,人们对会计学范畴的理解是不同的,有的将会计学范畴理解为会计学理论范畴,有的理解为会计学应用范畴,有的理解为会计学研究范畴,有的扩展到会计学影响范畴。进行会计学范畴定位,既要对会计学内涵及外延进行科学的界定,又要对会计学范畴的分类标准进行合适的选择。解决好这两个问题是进行会计学范畴科学定位的关键。

(二)财务学内涵与范畴定位 会计学的内涵与范畴为财务学内涵与范畴的定位奠定了基础,财务学的本质为财务学内涵与范畴定位指明了方向。

1、财务学内涵的定位。要界定财务学的内涵,首先要界定财务的内涵和财务管理的内涵。

(1)财务的内涵。财务学的核心词是财务。财务一词是与英语FINANCE相对应的。FINANCE还被翻译为金融,有的将其翻译为财政。在研究国外对财务的一般解释时,将财务等同于FINANCE。关于财务的定义有许多,几种有代表性的主要观点是:

财务是为支出而筹集资金和资本的过程。将投资者和储蓄者的资金提供给消费者、政府和企业。

财务研究个人、经济实体和其他组织如何在一定期间内分配资源,主要应用经济学的方法来解决分配金融资源的问题,特别强调如何在不确定性的条件下进行决策。对资产负债表的右方比较关注。

财务研究一个组织投资什么,投资多少,从哪里取得资金,如何取得资金以及资本市场如何运行。财务主要关注于价值——管理决策如何影响公司股东的财富价值以及资本市场如何将资源引导向最有价值的用途。

财务是关于资本的科学。它包括项目选择(资本预算)、投资选择和融资选择:项目选择通过资本预算考虑是否实施某些项目;投资选择考虑货币投资决策,如投资于银行、股票市场,还是其他方面;融资选择考虑单个经济主体如何为将要实施的项目筹集资金。

财务的上述定义反映了国外对财务的基本共识和两种不同的观点。基本共识是财务是关于资本的科学,财务与资本运作与管理密不可分;财务是研究个人、经济实体和其他组织资本的科学。关于财务的内涵的不同观点,一是认为财务是关于资本筹集的科学;二是认为财务是关于筹资与投资的科学。

我国对财务的解释不是从财务的内涵进行的,而往往是从财务的对象进行的。而且我国在解释财务时实际上是与财务管理相联系的,因此有些教材根本不分财务与财务管理,而是直接采用财务管理的概念。笔者关于财务的不同解释是对有明确财务定义的主要观点综述。

财务泛指财务活动与财务关系。财务活动指企业再生产过程中涉及的资金活动,表明财务的形式特征;财务关系指财务活动中企业与各方面的经济关系,揭示财务的内容本质。

财务是国民经济中各部门财务活动与财务关系的总称。其中财务活动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经济关系,而财务关系则是体现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财务是企业或单位生产经营中的货币资金运动。包括货币资金筹集、货币资金使用、货币资金收回和货币资金分配。

财务是企业再生产过程中客观存在的资金运动及其所体现的经济利益关系。

财务是价值运动及其所反映的经济关系。

财务的本质是企业和经济部门财务,是客观存在于生产经营过程的货币关系。

财务的本质是企业为实现生产职能对生产要素和经营成果的分配。

我国关于财务定义的基本共识表现在:财务是财务活动、财务关系及其总称。关于财务定义的不同观点可归纳为:从财务范畴看,有的将财务界定为企业财务,有的将财务界定为国民经济各部门财务;从财务活动看,有的认为是货币收支活动,有的认为是资金运动,有的认为是价值运动;从财务关系看,有的认为是货币关系,有的认为是经济关系,有的认为是社会关系。

目前关于财务的定义,有的定义的是财务学,有的定义的是财务管理,如果不区分财务、财务管理和财务学,给财务一个综合的定义,那么财务可定义为:财务是关于经济实体、个人和其他组织进行资金或资本运筹的科学。如果将财务与财务学、财务管理区分开来,财务可做如下界定:财务与价值紧密相关,这种价值具体体现为资金或资本;财务表现为财务活动,即资金或资本的筹集、使用与分配;财务活动体现出财务关系,包括所有者、债权人、管理者、员工、政府等的关系。

(2)财务管理的内涵。管理可被看成是这样一种活动,即它发挥某个职能,以便有效地获取、分配和利用人的努力和物质资源,来实现某个目标。管理活动是发挥管理职能的活动,管理的职能包括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与控制,在管理活动中,各种管理职能都发挥着不同的作用。管理的内容由管理活动的内容所决定,现代管理之父法约尔将一个企业的活动分为以下几类:“技术活动,即生产和制造;供销活动,即购买、销售和交换;财务活动,即寻找资本及最适当地利用资本;安全活动,即保护财产和人员;会计活动,即盘存、资产负债表、成本和统计;管理活动,即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在上述活动中,管理活动即是管理或管理职能,管理的内容应该是管理活动赖以存在和发挥作用的其他五种活动,包括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会计管理、营销管理、生产管理。财务管理是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关于财务管理的内涵,国外至少有两种解释:一是将公司理财(corporate finance)定义为财务管理,那么财务管理的范围则被限定在公司的范围之内,非营利组织和金融机构等都不能被纳入到财务管理的范畴之中来。在这种观点下,西方将财务学科分为以下三个部分:金融市场学,投资学,企业理财或财务管理。二是将财务管理(financial management)作为财务学或金融学的泛称。在这种观点下,财务管理就不再是简单的微观性质的定义,而应当突破现有公司理财范围的限制,把宏观定义下的财务(金融)也作为研究对象。财务管理不仅是对存在于公司或者各种机构范围内各种财务活动进行的管理,也包括存在于机构范围之外针对特定金融产品及衍生金融产品的管理,更包括对金融市场进行的管理。

我国财务界对“财务”和“财务管理”这两个名词存在着混杂使用的情况,同时对财务管理与公司理财也存在混用的状况。因此,讨论财务管理的定义,有必要界定清楚财务与财务管理这两个基本概念,进而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目前关于财务管理有以下几种定义:产品价值的形成、实现和分配(赵玉珉,1980);组织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王庆成,1981);对财务活动的管理(刘恩禄,1984);资金收支管理活动(陈毓圭,1986);对资金运动的管理(杜英斌,1988);筹集和运用资本(杨正新,1990);货币资源配置和货币关系处置(陈学荣,1991);价值管理活动(耿建新,1992);对企业资金的规划和控制(王庆成、王化成,1993);有关资金的筹集、投放和分配的管理(注册会计师考试办公室)。这些观点基本上可以归纳为五种,即财务管理是:对价值的管理;各财务职能或内容的总和;对财务活动的管理;对资金运动的管理;对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的双重管理。根据前述财务及财务管理的定义,可将财务管理定义为是对财务的管理,即通过对资金或资本运筹的管理,协调与处理各种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其最终目的是实现资金或资本的运筹效率和效果。

(3)财务学的内涵。财务学是在探索资本运筹规律、追求资本运筹效率、总结资本运筹观念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或者说财务学是研究资本运筹规律与效率的一门科学。它可以更形象地通过组织安排财务活动、协调财务关系和财务效率的提高来具体表现。研究财务学的本质应对财务、财务活动、财务关系和财务效率的本质进行界定。财务学的本质是财务活动、财务关系和财务效率的统一,财务学是研究一个组织如何组织财务活动、协调财务关系、提高财务效率的学科。财务是与货币、资金、资本或价值相关的概念;财务活动通常反映为资金或资本的运动,如筹资、投资、营运和分配等;财务关系是指与资本筹资、投资、分配相关的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权利与责任关系;财务效率是指资本产出与投入的比率或差额,体现为资本的增值。财务的本质与目标决定着财务经济学与财务管理学的关系,以及财务学的范畴。

2、财务学范畴的定位。财务学的范畴是指财务学所涉及的内容。从不同的角度划分,财务学有不同的范畴分类。关于财务学范畴定位问题,如同会计学范畴定位,也涉及财务学理论范畴、财务学应用范畴,财务学影响范畴、财务学研究范畴,财务学基本范畴和财务学所属范畴等。

关于财务学的所属范畴也一直存在争议,如财务学是属于经济学范畴、管理学范畴,还是社会学范畴、数学范畴等。

关于财务学的基本范畴,同样有着不同的划分角度。如,从财务活动的内容划分,财务学范畴包括筹资学、投资学和分配学;从财务学的教学层级来划分,财务学分为财务学基础、中级财务管理学和高级财务管理学三个层次;从财务活动的地域划分,可以分为一般财务管理和跨国财务管理;从财务学的广义主体可分为宏观财务与微观财务;从财务学的狭义主体可分为所有者财务、经营者财务与财务经理财务;从财务学应用角度看其范畴,可划分为:企业财务管理、金融市场、投资管理及其他财务管理等。

关于财务学的研究范畴,如同会计学的研究范畴,涉及的面更加广泛,除了财务学的基本范畴,还涉及到与财务学属性和应用及影响相关的各个范畴,特别是财务学与其他相关学科关联的范畴都是财务学的研究范畴。

综合上述财务学范畴的内涵,结合财务学理论发展与学科及专业发展的需要,可将财务学范畴主要划分为财务学理论范畴与财务学应用范畴两大类。

三、会计学、财务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明确会计学与财务学的内涵与范畴,为界定会计学与财务学之间的关系奠定了基础。而要理顺会计学与财务学的关系,首先需要理解会计学与财务学的关系,以及会计学、财务学与经济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的关系,为会计学科与财务学科定位奠定理论基础。

(一)会计学与财务学的关系 会计学的本质与目标决定了会计学的发展,会计质量特征中的会计相关性决定了会计学的内涵与范畴。会计相关性体现在会计信息有用性需求方面所含内容是十分广泛的,不同的信息需求者所需求的会计信息可能是不同的。财务学中财务活动、财务关系和财务效率方面所需的信息是依靠会计学提供的,要进行财务管理,实现财务管理系统的本质与目标,离不开会计信息系统;同时,会计学要真正成为有用的会计信息系统,其提供的资金或资本的信息,必然要与财务管理所需要的信息相一致,即提供满足财务决策与控制所需要的信息,而且会计学中的很多基础概念也正不断从财务学借鉴,如价值、货币时间价值等。

(2)财务分析学在财务学中的地位。要说明财务分析学在财务学中的地位,首先需要了解财务学与财务分析学之间的关系,财务学对财务分析学是如何依赖的,以及依赖的程度。从财务分析学的分析对象看,它分析的是财务学中的财务活动,应该说,财务学与财务分析学两者在研究对象上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一个是关注财务活动的具体运作,另一个则关注财务活动的分析与信息的提供。具体而言,财务学是财务分析结果的未来应用。从财务经济学视角来看,财务学需要信息来引导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财务管理学视角来看,财务学中筹资、投资、分配等各项活动的管理与控制均需要信息的支撑。财务学中财务活动、财务关系和财务效率方面的信息是依靠会计学提供的,财务学对会计信息需求具有多样性,而会计学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具有一般性和广泛性,这就决定了财务学需要借助于某种信息生成或者说信息定制工具,按照各项活动和目标的要求,生成特定的信息,而这个信息生成的媒介就是财务分析。此外,由于财务分析学分析的对象是财务活动,分析的内容、原理与方法都是围绕财务活动展开和财务目标的实现,因此财务分析中的思想主要来自于财务学,如价值的分析,绩效的分析等。

(3)财务分析在会计学、财务学中地位的演变。通过前述分析,可以清晰发现财务分析的地位与作用,以及财务分析学与会计学、财务学之间的关系。会计学是财务分析的基础,而财务学是财务分析的应用方向。会计学与财务学各自的学科发展均离不开财务分析,而且会计学与财务学之间的交叉更离不开财务分析。财务分析是会计学与财务学之间的连接桥梁。随着财务信息在各方面被使用的广度与深度的增加,财务分析的作用也将更加重要。会计学、财务学与财务分析学之间的关系及演变可由图1所示。

(4)会计学、财务分析与相关学科的关系。随着相关学科理论与实务对会计信息需求的加大,财务分析在连接会计学与相关学科关系中的地位与功能将进一步扩展,如图2所示。

从财务分析在会计学与相关学科关系中的地位与作用看,随着会计学科地位的提升,以及相关学科对会计学信息需求范围、数量与质量要求的提高,财务分析学将在分析主体、分析对象、分析内容和学科地位上有进一步的扩展与提升。财务分析不仅要满足投资者、债权人等外部信息需求者的需要,而且要满足管理者、员工等内部信息需求者的需要;不仅要满足管理学理论与实务发展的需要,而且要满足经济学理论与实务发展的需要;财务分析不仅是一门独立的边缘性学科,而且将成为一个独立于会计学和财务学等的专业方向。

参考文献:

[1]张先治:《财务学科定位与发展研究——基于会计学科定位的思考》,《会计研究》2007年第6期。

[2]葛家澍、刘峰:《会计学导论》,立信会计出版社1998年版。

[3]杨纪琬:《中国现代会计手册》,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7年版。

[4]陆正飞:《财务管理》,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王庆成、郭复初:《财务管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6]周首华、[美]杨济华:《当代西方财务管理》,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7]冯淑萍主编:《简明会计辞典》,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

管理会计的涵义篇3

内容论文摘要:盈余管理就是企业管理当局在遵循会计准则的基础上,通过对企业对外报告的会计收益信息进行控制或调整,以达到主体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其终极目的在于获取私人利益,具体目的为筹资、避税、获取政治资本以及规避债务契约约束等。盈余管理有诸多表现形式,可以通过完善会计规范、加强审计监控和加大监管力度等进行防范。关 键 词:盈余管理 涵义 目的 防范措施Abstract: Earnings management means to control or adjust the information of the financial income in the report in order to maximize the interest. The aims are to obtain the private benefit, collect capitals, escape taxes, obtain political capitals and evade the obligations of contracts. Earnings management has various type ,and it can be kept away through perfecting the accounting regulations, enhancing the auditing and control and so on.Key Words: Earnings Management Meaning Aim Measures 一、盈余管理的涵义盈余管理是目前国外经济学和会计学广泛研究的课题。对盈余管理的概念会计学界存在着诸多不同意见。从以下两个权威性的定义可以看出盈余管理的基本涵义。一是美国会计学家斯考特(William.K.Scott)认为,盈余管理是指“在GAAP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另一是美国会计学家凯瑟琳。雪珀(Kathehne SchipPer)认为,盈余管理实际上是企业管理人员通过有目的地控制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根据以上两个权威性的定义,可以看出,盈余管理主要具备这样一些涵义:第一,盈余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管理当局,它包括经理人员和董事会。尽管经理人员和董事会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并不完全一致,但他们对企业会计政策和对外报告盈余都有重大影响,企业盈余信息的披露由他们各自作用的合力所决定。第二,盈余管理的客体是企业对外报告的盈余信息(即会计收益)。在雪珀的定义中,盈余管理不仅仅指对会计收益的调整和控制,而且包括对其他会计信息的披露的管理,但是对会计收益以外的财务数据的操纵并不具有普遍的意义,它所具有的经济后果相对而言要小得多。如果将其纳入盈余管理的范畴反而会影响对盈余管理本质的把握。第三,盈余管理的方法是在GAAP 允许的范围内综合运用会计和非会计手段来实现对会计收益的控制和调整,它主要包括会计政策的选用,应计项目的管理,交易时间的改变,交易的创造等。第四,盈余管理的目的是盈余管理主体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其中又包括管理人员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和董事会成员所代表的股东利益的最大化。综上所述,盈余管理就是企业管理当局在遵循GAAP(或会计准则)的基础上,通过对企业对外报告的会计收益信息进行控制或调整,以达到主体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 二、盈余管理的目的对盈余管理目的的剖析可以从盈余管理的终极目的与其具体目的两个层次来了解。 1.盈余管理的终极目的毫无疑问,企业盈余管理的终极目的是十分明确的,即获取私人利益。一般认为,通过盈余管理获取私人利益的主体是掌握企业管理权的高级雇员,包括总经理、部门经理和其他高级主管。现代意义上的公司制企业是以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为基础的,公司的大股东可能并不参与日常经营管理,真正掌握管理权的往往是公司的高级雇员。由于管理者与股东的目标并不完全一致,他们都有各自的小算盘。因此,委托——代理关系一经建立,“道德风险”、“信任危机”等问题也将随之产生。为使二者的目标趋于一致,委托方(股东)通常采用业绩——报酬激励的方式来促使管理者尽最大努力

管理会计的涵义篇4

引黄渠首闸供水管理及价格收费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涉及到灌区广大农民和众多的用水单位,以及地方供水管理的诸多环节。供水收费即是市场行为,也是中央单位和地方政策的利益分配过程。长期以来,黄河水没有真正作为商品来看待。引黄渠首闸现行的水费增收标准远远低于供水成本,供水产生的自身效益甚微,由于管理单位长期亏损,工程老化失修,自我积累能力差,无法维持渠首闸的正常运行管理经费需要,严重制约涵闸的继续发展。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水价形成机制和管理体制,逐步提高水价标准,以价格为杠杆,提高全民的节水意识,增加水利工程水费增收标准,是缓解运行管理经费不足的重要途径。

2.完善引黄涵闸管理经费使用办法,降低供水成本

管理会计的涵义篇5

涵洞是一种洞穴式水利设施。有闸门以调节水量。根据《清会典·工部三·都水清吏司》记载:“凡工有堤,有坝,有埽,有??有涵洞”。还注释:“涵洞之式,有淤洼涵洞,有?????有溉田涵洞。以石为之,墙身砌面石,下为铺底石,上为盖口石,墙后衬砌城?,馀与石?M?!笨梢运?涵洞这一重要的水利设施产生已有相当长的时间,并在各个历史时期发挥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原有的涵洞管理模式日益陈旧[1-2],亟需进行与时俱进的改革,笔者现就结合工作中的体会将涵洞的管理措施总结如下。

1加大涵洞管理制度建设

制度最一般的含义是: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法律制度是指运用法律规范来调整各种社会关系时所形成的的各种制度。我国对于水利设施保护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作为水利工作人员,首先,要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关于涵洞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其次,各地应该结合当地水利的具体情况,加大涵洞管理制度建设,如有的地区就专门印发了《涵洞安全管理规定》等规章制度,该《管理规定》从涵洞安全管理、涵洞安全知识教育学习、涵洞工作业人员持证上岗、劳保用品穿戴、安全检查以及其他有关安全技术措施等方面对涵洞安全管理程序作了明确规定,在该地区较好地实现了涵洞的科学管理;再次,今后要紧抓涵洞管理人员的思想工作和业务培训,搞好涵洞管、用、养、修、供等方面的制度建设,同时通过制度建设与宣传,帮助沿线村民树立起涵洞保护和管理意识,提高涵洞管理人员以及当地群众自觉维护水利设施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只有使工作人员与沿线村民树立起涵洞保护和科学管理意识,才能真正把危害涵洞的行为和情况扼杀在萌芽之中,维护水利涵洞与设备的良好秩序,保障社会主义经济健康发展。

2实施涵洞技术改造

当前各地涵洞由于设计单位、修建时间、建造工艺以及工程背景与所处环境等方面的不同,使得涵洞从工艺到技术等方面存在千差万别,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涵洞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更好地服务大众。因此,在涵洞管理中要通过不断加强薄弱构件、增加辅助构件等措施恢复和提高涵洞承载能力及通行能力,这就需要在涵洞管理过程中不断尝试涵洞技术的改造。笔者认为可从以下方面尝试:一是提高设计标准。随着淮河水文气象条件的变化,防洪标准中的设计组合水位也发生了变化,淮河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约为888 mm,多年平均降水量的分布状况大致是由南向北递减,山区多于平原,沿海大于内陆。降水量年际变化较大,最大年雨量为最小年雨量的3~4倍。降水量年内分配也极不均匀,汛期(6—9月)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50%~80%,使得防洪形势相当严峻;但由于当前涵洞的用料不一,如有的涵洞常用砖、石、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等材料筑成,按照现行的防洪标准(gb5 0201-94),大部分涵洞普遍存在渗径长度不足、缺乏消能设施等问题,达不到安全运行的要求。可以实施涵洞技术改造,提高设计标准,多推行钢筋混凝土整体浇工工艺,使其更加坚固,并尝试涵洞闸门精细化,多使用系列化[3-4],小型化的铸铁闸门,方便启闭,断绝漏水,保证在各种恶劣气候条件下,涵洞也能正常运行。二是改进闸门启闭形式。当前很多小型涵洞还使用人工启动或半机械启动闸门的方式,建设改进涵洞闸门启闭形式多使用机动启闭或电脑智能化启闭方式,既可减轻劳动强度,又可加快闸门开启速度。

3构筑涵洞与周边生态环境和谐发展机制

2005年以来,国务院先后颁布的《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和《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都明确提出,要尽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由于过往船只量的增加、船只上废气与垃圾的排放等因素使得目前涵洞的修建与使用对周边生态环境主要是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其中对周边生态环境影响最大的是鱼虾等水产品的生长与繁殖。以五河县为例:自明朝洪武元年开始,五河县的沱湖螃蟹和天井湖银鱼就被列为贡品,年年进贡;20世纪80年代中期,沱湖承担了国家星火计划项目——河蟹人工养殖技术开发,但螃蟹的养殖限于没有进行水利修建工程的几个河道。虽然我国已有部分重点水利工程在鱼虾等水产品及资源保护等领域做过大量研究,也取得一些效果,但从整体上说各地在涵洞等水利设施管理上存在差异,工作进展不一。据笔者了解有涵洞等水利工程建设的河道鱼虾成活率很少。各地水利部门在进行水利建设的同时,对鱼、虾、蟹等各地有特色水产品与水资源的保护参差不齐,甚至是不够的。因此,在今后涵洞管理中应构筑涵洞与周边生态环境和谐发展机制,借以实现涵洞管理中水工程与水环境的良性循环,努力实现涵洞的管理和建设与周边城镇建设相结合为人民造福;这同时对于平衡我国当前高速增长的经济与功能退化的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也是维护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

4建立涵洞管理信息网络

信息化是指培养、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近10年来水利部门加大了信息网络化的建设,如笔者所在地区就通过安徽水利网等信息网络,水利信息、相关法律法规等,在水利工作的有效管理中发挥了一些作用。但这些平台的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如同步建立各县、镇水利管理信息网络,还可建立涵洞管理信息网络,通过涵洞管理信息网络尝试实现不同地区涵洞水情的自动采集,过往船只的统计以及气象信息的接收,甚至在未来可以实现闸门自动控制,水量智能调度,真正通过网络服务于水利和涵洞管理,实现不同地区涵洞管理信息互动,资源共享,使涵洞的管理更加智能化、现代化;并与市水利局、国家水利部联网,实现涵洞管理资源共享,这样可以及时向有关防汛指挥机构提供天气、水文等实时信息和风暴潮预报;为全市乃至全国防洪减灾等工作的调度与决策提供准确的信息支持。

5推广计算机技术在涵洞管理中的应用

“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也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工具,涵洞的管理必须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而不仅仅在于水利工程建设,推广计算机技术在涵洞管理中的应用是至关重要的。首先是涵洞管理人员学习并熟练掌握cad、office等相关计算机软件的应用,在涵洞日常管理工作中能真正实现办公自动化,其实涵洞管理可请相关人员针对各地区开发设计不同特色的相关涵洞管理软件,如多功能涵洞管理软件,利用局域网的先进技术,将涵洞管理水情预警信息、监控信息、相关船只运行信息等传输到多功能涵洞管理软件中,使以前的例行公事的涵洞信息统计变成动态的实时监控,增强了内容的真实性和决策的科学性,并大量节省了人力资源。通过对区域内主要涵洞管理信息与数据实行多级实时动态与管理,可以及时对防洪、灌溉、除涝等水利工程采取相应处理措施;并在重大水情发生时使应急预案的响应时间大大减少,使有限的防洪工程能发挥更大作用。另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防洪措施也必将不断增加和完善,从而把洪水的危害减到最小限度。

6结语

涵洞管理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在今后的涵洞管理工作中,涵洞管理人员除尝试上述几点措施外,更重要的是加强涵洞管理知识与现代化设备的使用,掌握和运用先进的管理方法与工具,较好地实现涵洞的科学管理。

7参考文献

[1] 张孟玫,施法中,石维新,等.南水北调工程北京段倒虹吸涵洞设计的自动化过程[j].水利水电技术,2003,34(11):53-54.

管理会计的涵义篇6

涵洞是一种洞穴式水利设施。有闸门以调节水量。根据《清会典·工部三·都水清吏司》记载:“凡工有堤,有坝,有埽,有牐,有涵洞”。还注释:“涵洞之式,有淤洼涵洞,有洩水涵洞,有溉田涵洞。以石为之,墙身砌面石,下为铺底石,上为盖口石,墙后衬砌城甎,馀与石牐同。”可以说,涵洞这一重要的水利设施产生已有相当长的时间,并在各个历史时期发挥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原有的涵洞管理模式日益陈旧[1-2],亟需进行与时俱进的改革,笔者现就结合工作中的体会将涵洞的管理措施总结如下。

1加大涵洞管理制度建设

制度最一般的含义是: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法律制度是指运用法律规范来调整各种社会关系时所形成的的各种制度。我国对于水利设施保护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作为水利工作人员,首先,要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关于涵洞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其次,各地应该结合当地水利的具体情况,加大涵洞管理制度建设,如有的地区就专门印发了《涵洞安全管理规定》等规章制度,该《管理规定》从涵洞安全管理、涵洞安全知识教育学习、涵洞工作业人员持证上岗、劳保用品穿戴、安全检查以及其他有关安全技术措施等方面对涵洞安全管理程序作了明确规定,在该地区较好地实现了涵洞的科学管理;再次,今后要紧抓涵洞管理人员的思想工作和业务培训,搞好涵洞管、用、养、修、供等方面的制度建设,同时通过制度建设与宣传,帮助沿线村民树立起涵洞保护和管理意识,提高涵洞管理人员以及当地群众自觉维护水利设施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只有使工作人员与沿线村民树立起涵洞保护和科学管理意识,才能真正把危害涵洞的行为和情况扼杀在萌芽之中,维护水利涵洞与设备的良好秩序,保障社会主义经济健康发展。

2实施涵洞技术改造

当前各地涵洞由于设计单位、修建时间、建造工艺以及工程背景与所处环境等方面的不同,使得涵洞从工艺到技术等方面存在千差万别,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涵洞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更好地服务大众。因此,在涵洞管理中要通过不断加强薄弱构件、增加辅助构件等措施恢复和提高涵洞承载能力及通行能力,这就需要在涵洞管理过程中不断尝试涵洞技术的改造。笔者认为可从以下方面尝试:一是提高设计标准。随着淮河水文气象条件的变化,防洪标准中的设计组合水位也发生了变化,淮河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约为888mm,多年平均降水量的分布状况大致是由南向北递减,山区多于平原,沿海大于内陆。降水量年际变化较大,最大年雨量为最小年雨量的3~4倍。降水量年内分配也极不均匀,汛期(6—9月)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50%~80%,使得防洪形势相当严峻;但由于当前涵洞的用料不一,如有的涵洞常用砖、石、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等材料筑成,按照现行的防洪标准(GB50201-94),大部分涵洞普遍存在渗径长度不足、缺乏消能设施等问题,达不到安全运行的要求。可以实施涵洞技术改造,提高设计标准,多推行钢筋混凝土整体浇工工艺,使其更加坚固,并尝试涵洞闸门精细化,多使用系列化[3-4],小型化的铸铁闸门,方便启闭,断绝漏水,保证在各种恶劣气候条件下,涵洞也能正常运行。二是改进闸门启闭形式。当前很多小型涵洞还使用人工启动或半机械启动闸门的方式,建设改进涵洞闸门启闭形式多使用机动启闭或电脑智能化启闭方式,既可减轻劳动强度,又可加快闸门开启速度。

3构筑涵洞与周边生态环境和谐发展机制

2005年以来,国务院先后颁布的《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和《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都明确提出,要尽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由于过往船只量的增加、船只上废气与垃圾的排放等因素使得目前涵洞的修建与使用对周边生态环境主要是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其中对周边生态环境影响最大的是鱼虾等水产品的生长与繁殖。以五河县为例:自明朝洪武元年开始,五河县的沱湖螃蟹和天井湖银鱼就被列为贡品,年年进贡;20世纪80年代中期,沱湖承担了国家星火计划项目——河蟹人工养殖技术开发,但螃蟹的养殖限于没有进行水利修建工程的几个河道。虽然我国已有部分重点水利工程在鱼虾等水产品及资源保护等领域做过大量研究,也取得一些效果,但从整体上说各地在涵洞等水利设施管理上存在差异,工作进展不一。据笔者了解有涵洞等水利工程建设的河道鱼虾成活率很少。各地水利部门在进行水利建设的同时,对鱼、虾、蟹等各地有特色水产品与水资源的保护参差不齐,甚至是不够的。因此,在今后涵洞管理中应构筑涵洞与周边生态环境和谐发展机制,借以实现涵洞管理中水工程与水环境的良性循环,努力实现涵洞的管理和建设与周边城镇建设相结合为人民造福;这同时对于平衡我国当前高速增长的经济与功能退化的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也是维护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

4建立涵洞管理信息网络

信息化是指培养、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近10年来水利部门加大了信息网络化的建设,如笔者所在地区就通过安徽水利网等信息网络,水利信息、相关法律法规等,在水利工作的有效管理中发挥了一些作用。但这些平台的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如同步建立各县、镇水利管理信息网络,还可建立涵洞管理信息网络,通过涵洞管理信息网络尝试实现不同地区涵洞水情的自动采集,过往船只的统计以及气象信息的接收,甚至在未来可以实现闸门自动控制,水量智能调度,真正通过网络服务于水利和涵洞管理,实现不同地区涵洞管理信息互动,资源共享,使涵洞的管理更加智能化、现代化;并与市水利局、国家水利部联网,实现涵洞管理资源共享,这样可以及时向有关防汛指挥机构提供天气、水文等实时信息和风暴潮预报;为全市乃至全国防洪减灾等工作的调度与决策提供准确的信息支持。

5推广计算机技术在涵洞管理中的应用

“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也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工具,涵洞的管理必须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而不仅仅在于水利工程建设,推广计算机技术在涵洞管理中的应用是至关重要的。首先是涵洞管理人员学习并熟练掌握CAD、OFFICE等相关计算机软件的应用,在涵洞日常管理工作中能真正实现办公自动化,其实涵洞管理可请相关人员针对各地区开发设计不同特色的相关涵洞管理软件,如多功能涵洞管理软件,利用局域网的先进技术,将涵洞管理水情预警信息、监控信息、相关船只运行信息等传输到多功能涵洞管理软件中,使以前的例行公事的涵洞信息统计变成动态的实时监控,增强了内容的真实性和决策的科学性,并大量节省了人力资源。通过对区域内主要涵洞管理信息与数据实行多级实时动态与管理,可以及时对防洪、灌溉、除涝等水利工程采取相应处理措施;并在重大水情发生时使应急预案的响应时间大大减少,使有限的防洪工程能发挥更大作用。另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防洪措施也必将不断增加和完善,从而把洪水的危害减到最小限度。

6结语

涵洞管理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在今后的涵洞管理工作中,涵洞管理人员除尝试上述几点措施外,更重要的是加强涵洞管理知识与现代化设备的使用,掌握和运用先进的管理方法与工具,较好地实现涵洞的科学管理。

7参考文献

[1]张孟玫,施法中,石维新,等.南水北调工程北京段倒虹吸涵洞设计的自动化过程[J].水利水电技术,2003,34(11):53-54.

管理会计的涵义篇7

涵洞是一种洞穴式水利设施。有闸门以调节水量。根据《清会典·工部三·都水清吏司》记载:“凡工有堤,有坝,有埽,有牐,有涵洞”。还注释:“涵洞之式,有淤洼涵洞,有洩水涵洞,有溉田涵洞。以石为之,墙身砌面石,下为铺底石,上为盖口石,墙后衬砌城甎,馀与石牐同。”可以说,涵洞这一重要的水利设施产生已有相当长的时间,并在各个历史时期发挥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原有的涵洞管理模式日益陈旧[1-2],亟需进行与时俱进的改革,笔者现就结合工作中的体会将涵洞的管理措施总结如下。

1加大涵洞管理制度建设

制度最一般的含义是: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法律制度是指运用法律规范来调整各种社会关系时所形成的的各种制度。我国对于水利设施保护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作为水利工作人员,首先,要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关于涵洞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其次,各地应该结合当地水利的具体情况,加大涵洞管理制度建设,如有的地区就专门印发了《涵洞安全管理规定》等规章制度,该《管理规定》从涵洞安全管理、涵洞安全知识教育学习、涵洞工作业人员持证上岗、劳保用品穿戴、安全检查以及其他有关安全技术措施等方面对涵洞安全管理程序作了明确规定,在该地区较好地实现了涵洞的科学管理;再次,今后要紧抓涵洞管理人员的思想工作和业务培训,搞好涵洞管、用、养、修、供等方面的制度建设,同时通过制度建设与宣传,帮助沿线村民树立起涵洞保护和管理意识,提高涵洞管理人员以及当地群众自觉维护水利设施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只有使工作人员与沿线村民树立起涵洞保护和科学管理意识,才能真正把危害涵洞的行为和情况扼杀在萌芽之中,维护水利涵洞与设备的良好秩序,保障社会主义经济健康发展。

2实施涵洞技术改造

当前各地涵洞由于设计单位、修建时间、建造工艺以及工程背景与所处环境等方面的不同,使得涵洞从工艺到技术等方面存在千差万别,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涵洞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更好地服务大众。因此,在涵洞管理中要通过不断加强薄弱构件、增加辅助构件等措施恢复和提高涵洞承载能力及通行能力,这就需要在涵洞管理过程中不断尝试涵洞技术的改造。笔者认为可从以下方面尝试:一是提高设计标准。随着淮河水文气象条件的变化,防洪标准中的设计组合水位也发生了变化,淮河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约为888 mm,多年平均降水量的分布状况大致是由南向北递减,山区多于平原,沿海大于内陆。降水量年际变化较大,最大年雨量为最小年雨量的3~4倍。降水量年内分配也极不均匀,汛期(6—9月)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50%~80%,使得防洪形势相当严峻;但由于当前涵洞的用料不一,如有的涵洞常用砖、石、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等材料筑成,按照现行的防洪标准(GB5 0201-94),大部分涵洞普遍存在渗径长度不足、缺乏消能设施等问题,达不到安全运行的要求。可以实施涵洞技术改造,提高设计标准,多推行钢筋混凝土整体浇工工艺,使其更加坚固,并尝试涵洞闸门精细化,多使用系列化[3-4],小型化的铸铁闸门,方便启闭,断绝漏水,保证在各种恶劣气候条件下,涵洞也能正常运行。二是改进闸门启闭形式。当前很多小型涵洞还使用人工启动或半机械启动闸门的方式,建设改进涵洞闸门启闭形式多使用机动启闭或电脑智能化启闭方式,既可减轻劳动强度,又可加快闸门开启速度。

3构筑涵洞与周边生态环境和谐发展机制

2005年以来,国务院先后颁布的《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和《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都明确提出,要尽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由于过往船只量的增加、船只上废气与垃圾的排放等因素使得目前涵洞的修建与使用对周边生态环境主要是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其中对周边生态环境影响最大的是鱼虾等水产品的生长与繁殖。以五河县为例:自明朝洪武元年开始,五河县的沱湖螃蟹和天井湖银鱼就被列为贡品,年年进贡;20世纪80年代中期,沱湖承担了国家星火计划项目——河蟹人工养殖技术开发,但螃蟹的养殖限于没有进行水利修建工程的几个河道。虽然我国已有部分重点水利工程在鱼虾等水产品及资源保护等领域做过大量研究,也取得一些效果,但从整体上说各地在涵洞等水利设施管理上存在差异,工作进展不一。据笔者了解有涵洞等水利工程建设的河道鱼虾成活率很少。各地水利部门在进行水利建设的同时,对鱼、虾、蟹等各地有特色水产品与水资源的保护参差不齐,甚至是不够的。因此,在今后涵洞管理中应构筑涵洞与周边生态环境和谐发展机制,借以实现涵洞管理中水工程与水环境的良性循环,努力实现涵洞的管理和建设与周边城镇建设相结合为人民造福;这同时对于平衡我国当前高速增长的经济与功能退化的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也是维护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

4建立涵洞管理信息网络

信息化是指培养、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近10年来水利部门加大了信息网络化的建设,如笔者所在地区就通过安徽水利网等信息网络,发布水利信息、相关法律法规等,在水利工作的有效管理中发挥了一些作用。但这些平台的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如同步建立各县、镇水利管理信息网络,还可建立涵洞管理信息网络,通过涵洞管理信息网络尝试实现不同地区涵洞水情的自动采集,过往船只的统计以及气象信息的接收,甚至在未来可以实现闸门自动控制,水量智能调度,真正通过网络服务于水利和涵洞管理,实现不同地区涵洞管理信息互动,资源共享,使涵洞的管理更加智能化、现代化;并与市水利局、国家水利部联网,实现涵洞管理资源共享,这样可以及时向有关防汛指挥机构提供天气、水文等实时信息和风暴潮预报;为全市乃至全国防洪减灾等工作的调度与决策提供准确的信息支持。

5推广计算机技术在涵洞管理中的应用

“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也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工具,涵洞的管理必须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而不仅仅在于水利工程建设,推广计算机技术在涵洞管理中的应用是至关重要的。首先是涵洞管理人员学习并熟练掌握CAD、OFFICE等相关计算机软件的应用,在涵洞日常管理工作中能真正实现办公自动化,其实涵洞管理可请相关人员针对各地区开发设计不同特色的相关涵洞管理软件,如多功能涵洞管理软件,利用局域网的先进技术,将涵洞管理水情预警信息、监控信息、相关船只运行信息等传输到多功能涵洞管理软件中,使以前的例行公事的涵洞信息统计变成动态的实时监控,增强了内容的真实性和决策的科学性,并大量节省了人力资源。通过对区域内主要涵洞管理信息与数据实行多级实时动态发布与管理,可以及时对防洪、灌溉、除涝等水利工程采取相应处理措施;并在重大水情发生时使应急预案的响应时间大大减少,使有限的防洪工程能发挥更大作用。另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防洪措施也必将不断增加和完善,从而把洪水的危害减到最小限度。

6结语

涵洞管理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在今后的涵洞管理工作中,涵洞管理人员除尝试上述几点措施外,更重要的是加强涵洞管理知识与现代化设备的使用,掌握和运用先进的管理方法与工具,较好地实现涵洞的科学管理。

7参考文献

[1] 张孟玫,施法中,石维新,等.南水北调工程北京段倒虹吸涵洞设计的自动化过程[J].水利水电技术,2003,34(11):53-54.

管理会计的涵义篇8

文化建设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没有丰富多彩、昂扬向上的文化激励引领,社会成员就会精神空虚、神情没落,全社会缺乏向上的动力和追求。每一个社会和社会发展的每一个时期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每一个行业独特的文化现象和文化内涵。会计行业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社会属性和时代特色,集中反映了全体会计人的意识形态,是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生活态度和人生追求的总和,是会计从业人员共同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共同坚守的宝贵财富、共同守护的精神家园。

1.正确理解会计文化内涵

理解会计文化的内涵,首先要明白什么是文化。文化一般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集中体现国家和民族的主体价值和精神风貌。它是一种“软实力”,对一个人,对一个组织,对一个民族,对一个国家而言就是灵魂。会计作为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受到社会形态、经济状况和文化背景的影响,而社会、经济、哲学、和人类价值观对会计的影响又是综合的。会计文化的衍生,是从账房先生和承担节用职能开始的,沐浴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汲取着色彩斑斓的世界文明,一代又一代会计人在履行职责的同时,传承着会计人美好的愿望,赋予了会计文化的独特内涵,构建了一个多元化、多角度的会计文化体系,为会计组织的和谐、健康的发展发挥各种功能和作用。

在新时期,如何顺应时展潮流,构筑蕴含正确理财观念、价值取向、精神内涵、行为规范和管理模式的会计文化体系,是目前会计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理解会计文化的内涵,首先要充分认识中华民族文化对会计文化建设的影响。中国文化是源远流长,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渗透着社会各个行业,影响着人们的日常行为中。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民族的精神支柱。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乃至全人类的宝贵财富。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奠定了人的一切文化与思想行为。接受古老的人类文化的教育熏陶,就深知道德底线存在,能够辨别基本善恶。理解传统人的理念和道德文明就容易处理好人际关系,明确人生价值观念,提升人伦道德。在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进程中,一直以儒家思想为主导,伦理文化主要侧重于德治而轻于法制。伦理道德问题贯穿于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对会计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会计人员的行为始终受到伦理道德的影响和制约,以无私奉献、廉洁奉公为核心思想。这也就造成会计业务处理过程中无章可循,规章虚设,德治重于法制。

总结中国先秦时期儒家的思想,大家会看到儒家提倡的是“公天下”的世界观,提倡的是“仁义礼智信”原则,即用诚信(信)、用智慧(智)、遵守社会行为规范(礼)、选择最佳行为方式(义),达到人与人之间的仁爱(仁)。儒家提倡“克己复礼”,便是以政治理想制约个人欲念;墨家忧世风日下,要遵道利民,最终尚同于天下,法家主张为“圣人执要”出谋划策,更是表现了高度的政治热情。这些,对中国传统会计义化有着直接、深远的影响。政治环境决定着会计的地位、性质和职能的作用发挥以及会计文化的发展方向,影响甚至决定着会计文化的社会文化的地位和发展方向。

中国会计文化建设不能离开对中国传统文化建设的继承和发展,把优秀的中国文化传统和观念与市场融为体,相得益彰,相互发展,摒弃民族虚无主义,重新解释儒家思想观念,将之有机地融人我国的会计文化建设中去。

新时期要深入理解会计文化,应当结合中国实际,强调中国特色。目前会计文化的内涵包括诚信、创新、法制、责任、服务、奉献。一是要坚持诚信为本原则。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做一个会计人更要以诚信为本。以诚信为本的内涵丰富,包括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和会计职业操守、精湛的会计技术和会计技能、完善的会计信息质量和优质的会计服务等。只有以诚信为本,会计行业才有立足之本,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和发展才有良好的基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才能取得突出的成就。二是坚持继承和创新的理念。创新是时代的核心,是不断进步的源泉,也是推动文化建设的强大动力。会计文化以坚持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也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才能使有中国特色的会计文化在世界会计文化领域内流光溢彩。三是坚持依法理财的原则。市场经济的今天,法制建设的重要性越发凸显。在我国大力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要求下,会计文化也必须以法制为保障。社会主义会计文化只有以法制为保障,才能有规范、客观、公正的外部发展环境,才能对会计文化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运用法律的手段加以解决,才能保证广大会计人员的根本利益,更好地为会计人员服务。四是勇于担当,甘于奉献。会计要有强烈的责任感,要对工作、对事业负责。责任是做好任何工作的前提和基石。会计人应该秉承对己、对人、对单位、对国家负责的态度,在工作中恪尽职守、尽心尽力,将责任贯穿于工作的各个方面,始终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较强的责任心,认真负责地做好每项基础工作。会计是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各行各业的会计从业人员和会计管理人员在做好本职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会计职业道德和会计职业操守、精湛的会计技术和会计技能都生动地展现出会计文化的内涵。会计职业道德要求会计人员具有爱岗敬业的无私奉献精神,这对于做好会计工作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管理会计的涵义篇9

一、研究背景

管理会计自20世纪诞生以来,受到理论界和实务界的普遍关注,并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进入我国。但从总体来看,西方国家对管理会计的研究偏重于对管理会计方法的研究,而不重视管理会计基本理论体系的研究,其对会计目标的研究基本上都是以财务会计目标为研究对象,而对管理会计目标则很少提及;而我国学者对管理会计理论的研究偏重于翻译、引进西方国家的一些管理会计方法和理论,迄今为止尚未形成统一的管理会计基础理论体系。关于管理会计目标虽有学者在相关读物上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但大多数仅限于“向企业管理当局提供对他们决策有用的信息”之类的描述,而且尚未达成像对财务会计目标那样的较统一的认识。笔者拟从研究管理会计目标的意义、管理会计目标的内涵与外延以及管理会计目标的影响因素等三个方面,对管理会计目标展开探讨,以就教于读者及同行。

二、管理会计目标的意义

(一)管理会计目标的地位决定了其重要性

所谓管理会计目标,概括地讲是关于管理会计系统运行所要达到的境地的范畴。它是沟通管理会计系统与管理会计所处客观环境的“桥梁”,更是连接管理会计理论与管理会计实践的“纽带”。因此,管理会计目标的明确有利于管理会计系统与其所处客观环境的顺利沟通,更有利于管理会计理论与管理会计实践的良性互动。

(二)管理会计目标的理论意义

从理论方面看,首先,管理会计目标是现代会计目标理论的重要内容,现代会计包括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大分支,因而会计目标也应包括财务会计目标和管理会计目标,如果不重视管理会计目标,片面地将财务会计目标视同为会计目标,势必影响会计目标理论的完整性及在此基础上对其他会计理论的深入研究。其次,管理会计目标是构建整个管理会计基础理论体系的前提和基础。葛家澍、刘峰(2003)在谈到会计目标的重要性时曾指出,概念结构是会计理论中实用和有用的部分……而在概念结构体系中,目标起着指引方向的作用,以目标为基础,财务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财务报表的要素、要素的确认、计量与报告都可逻辑地建立起来。相应的管理会计目标在管理会计基础理论体系中,也具有类似的重大意义,只有确立了明确的管理会计目标,才能在此基础上构建管理会计的信息质量特征、基本概念、基本假设以及原则与方法。

(三)管理会计目标的实践意义

从实践的角度看,管理会计主要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服务,为了卓有成效地服务于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管理会计必须有明确的目标,并以此作为管理会计人员行动的指南,以保证管理会计系统按正确的方向运行。管理会计目标是管理会计实践的起点和归宿。因此,对管理会计目标进行研究,不仅是管理会计系统与其所处客观环境顺利沟通的基础,也是会计理论(尤其是管理会计理论)进一步完善的需要,更是管理会计实践进一步发展的前提。

三、管理会计目标的内涵与外延

所谓“目标”,通常是指“想要达到的境地或标准”;据此,可以将“管理会计目标”理解为管理会计系统运行所要达到的境地或标准,即向各类管理会计信息需求者提供有助于他们作出决策的经济信息。而传统逻辑告诉人们,讨论一个概念或词语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概念或词语的意义部分,另一方面是概念或词语所能应用的范围,也即内涵和外延两个层面。因此,对“管理会计目标”,也可以从内涵与外延两个方面来把握。

(一)管理会计目标的涵

传统逻辑认为,概念的内涵就是思想的内容,可定义为“构成一概念元素之总和”或“对象的和”,它反映的是事物的特有属性。如“商品”的内涵就是“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管理会计目标也有其独特的内涵,即在向资源提供者反映资源受托管理情况的基础上,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进而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生产经济效果和经济效益。管理会计目标的这一内涵可以从以下三个层次来理解:

(1)向资源提供者反映资源受托管理情况。在此将“向资源提供者反映资源受托管理情况”作为管理会计的目标之一,与早期的会计目标观点具有相似性。“关于会计目标,会计界持有两种观点: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受托责任观是早期会计目标的主导观点。根据这一观点,管理人员受资金提供者(股东和债权人)的委托,对企业经济资源进行管理。相应地会计应能够向资金提供者提供借以评价管理人员履行受托责任情况的信息”(陈少华,2005)。随着企业经营活动的日益社会化及证券市场的发展,受托责任的对象已由管理人员和股东、债权人逐步扩大到所有相关的利益集团,便出现了“决策有用观”,即向企业利益相关集团,提供有助于其做出投资、信贷等决策的信息。可以看出,这两种观点都是对会计目标整体的描述,但各自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笔者认为,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决策有用观”侧重于对财务会计目标的描述,而早期的受托责任观侧重于对管理会计目标的描述。从这个角度来看,受托责任观并非完全的“过时了、不符合实际了”,如果在受托责任观的基础上展开进一步的探讨,或者说运用“修正了的受托责任观”,则能够较好地理清管理会计的目标。从管理会计的形成与发展历史来看,无论是在执行性管理会计阶段还是在决策性管理会计阶段,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最大区别之一,在于管理会计主要服务于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而要服务于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首要的是向资源提供者反映资源受托管理情况。这也正是管理会计目标的第一个层次。这里的“资源提供者”主要包括两类:一是企业所有者(股东)和债权人。所有者和债权人是企业资金(包括货币资金和物化资金)的提供者,也是企业物力资源和财力资源的提供者;二是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包括企业的最高决策层和中层管理者。这些人是企业人力资源的提供者和组织者。管理会计向这两类企业资源提供者(尤其是后者)反映有关情况是管理会计最基本的目标,因为只有将相关情况了解清楚了,管理人员才能据此了解现实、推测未来,进而为企业作出正确的选择。这里的“资源受托管理情况”是管理会计向上述两类资源提供者反映的企业人、财、物等资源的配置和使用情况,或者说是企业生产经营现状、生产经营能力的一种反映。

上述这些与财务会计所提供的财务信息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都是对企业现状的一种反映,但又主要存在着以下差异:首先,主要服务对象不一样。财务会计主要服务于企业外部的信息需求者;而管理会计则侧重于为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者服务。这一点是两者存在差异的根本原因。其次,所遵循的报告原则不一样。由于财务会计主要是面向企业外部的信息使用者,为了便于同一信息使用者对不同企业的有关信息进行比较,也为了方便国家的宏观管理,财务会计信息的提供需要遵循统一的报告原则,体现为《企

业会计准则》、《企业财务报告条例》等;而管理会计主要是为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服务的,每个企业都有其自己的特色,且有着不同的经营管理需要,因此,不同企业的管理会计在反映情况和提供信息时没有必要也不可能遵循一种统一的报告原则。最后,所提供的信息具有不同的特征。为了便于外部信息需求者的使用和比较、分析,财务会计提供的信息具有大致上统一的格式,且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历史成本为主要计量属性;而管理会计提供的信息,其格式没有统一的规定,由各企业视其内部经营特征和经营管理需要而自行确定,且是货币计量单位和非货币计量单位并重,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和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并重,尤其关注在了解过去、认识现在的基础上预测未来的有关信息,以更全面、更好地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服务。

(2)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除向资源提供者反映资源受托管理情况之外,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也是管理会计的一大目标。而且管理会计越发展,这一目标突现得越明显,且逐渐地被强化。如被视为20世纪后期现代管理会计变革之一的作业管理,其意图就在于通过充分发挥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的优势,改进和完善企业的作业链――价值链,把不增加价值的作业降低到最低限度,从而把有限的资源应用于能够增加价值的作业的上,优化价值链,提高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进而不断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优势(余绪缨,1999)。其特点包括把管理深入到作业水平、以作业成本计算为中介、以产品设计、适时生产系统和全面质量管理等基本环节为重点、辅之以柔性管理等多个方面。由此可见,优化企业的资源配置是其直接目标之一。再如,“战略管理会计”,是从战略高度,围绕本企业、顾客和竞争对手组成的“战略三角”,既提供顾客和竞争对手具有战略相关性的外向型信息,也对本企业的内部信息进行战略审视,帮助企业领导者知彼、知己,进而据以进行竞争战略的制定和实施,从而最大限度地促进本企业“价值链”的改进与完善,保持并不断创新其长期竞争优势。其主要内容包括“长期经营投资决策、战略成本管理及战略性业绩评价等”(李守明、冉秋红,2002)。可见,这些内容落实到企业实际的过程,也即战略管理会计的实施过程,都是围绕着“优化资源配置”展开的:战略成本管理下的长期投资决策要求企业将资源投放到那些对企业有利的项目中去;而战略成本管理是指“企业运用一系列成本管理方法来同时达到降低成本和加强战略位置之目的的过程”;而战略性业绩评价则要求企业从多个方面来综合地评价业绩(战略执行过程和结果),以为企业的资源配置优化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因此,战略管理会计的具体实施是一个不断优化资源配置以维持企业长期竞争力的过程。

(3)提高生产效率、生产经济效果和经济效益。“生产效率”通常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单位时间内完成的业务量,“生产经济效果”是指生产过程产生的结果,常表现为相同时间内业务量的多少。效率和效果是正向的变动关系,若效率提高了,就意味着企业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的业务量增加了,那么在相同时间内所完成的业务量也随之增多,也就是生产的经济效果更好了。效率与效果一般可以在企业内部体现,其高低主要是执行中的问题。“经济效益”则是指经济方面的效果和利益,一般不能直接在企业内部体现,而必须通过企业同外界的联系才能体现,其好坏主要取决于经营决策是否正确。一般而言,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经济效果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即企业在生产中节约资源、增加业务量一般会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但如果企业的经营决策不正确,生产出来的产品不能适销对路,就无法通过销售将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较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果转换化为较好的经济效益。而且这样的产品生产效率越高、生产得越多,企业所受的损失也越大,经济效益也越差。因此,生产效率和生产经济效果以及经济效益是相互联系的一个整体;生产效率和生产经济效果是经济效益的基础,经济效益是生产效率和生产经济效果的目的。而一个企业要提高经济效益,不仅要尽可能提高生产效率,而且要使自己的产品适销对路,符合社会需要。管理会计系统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的经营管理,必然以提高生产效率、生产经济效果和经济效益为核心。管理会计的这一目标与前述的“优化资源配置”目标是相辅相成的。既是优化资源配置的结果和体现,又是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基础。而且资源配置是否真正实现了优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生产效率、生产经济效果和经济效益是否提高为判断依据的。管理会计无论是追求“效率”还是“效益”,其本质都一样,只不过是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不同而已。在产品供不应求的环境下,企业的高“效率”自然转化为高“效益”,而在产品供过于求的环境下,企业的高“效率”首先要接受市场检验才能转化为高“效益”。因此,无论是追求效率还是追求效益,管理会计都是围绕“效益”而展开,其最终目标是提高经济效益。

(二)管理会计目标的外延

传统逻辑认为,概念的外延(Extension,Denotation,Application)是指一概念所能应用的范围,也即是所指的事物所组成的那个类,可定义为“一概念能代表的个体和集体的总和”或“对象的和”。它与内涵成反比例关系:即内涵增加时,外延数量减少;内涵减少时,外延增加。管理会计目标也有其独特的外延,并且由其内涵决定着其外延的大小。管理会计目标的外延包括管理会计系统运行所要达到的一切目的,也即是提供有助于向资源提供者反映资源受托管理情况、有助于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提高生产效率、生产经济效果以及经济效益的各类相关信息。具体表现为以下方面:谋求短期经营决策和长期投资决策的效率与效益的最大化;提高成本管理的合理性与科学性;保持企业长期竞争力的稳定性;实现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估,包括对项目的投资回报程度、企业产品质量、企业客户资源、企业内部经营过程、企业管理人员和普通员工工作业绩以及企业学习与成长能力等方面的评价。也可将这些视为企业管理会计的具体目标。在企业实际生产经营活动中,为了达到“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高经济效益”的最终目的,管理会计应从这些方面来加强企业的管理。

四、管理会计目标的影响因素

管理会计目标是在一定的客观环境中,由管理会计信息的提供者为满足管理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而将自己的意愿与管理会计职能相结合的产物。因此,客观社会环境、信息提供者的主观愿望、信息使用者不同的需求与期望以及管理会计的职能,对管理会计目标的具体确定和实现都会产生影响。

(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体制

无论是管理会计实践还是管理会计理论,都受到客观社会环境的影响,尤其受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体制的影响。作为管理会计实践与管理会计理论之沟通纽带的管理会计目标,不可避免地受到它们的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决定了企业经营的宏观环境,从而决定了企业的会计模式、会计目标。从管理会计形成以来的历史来看,社会经济水平越高,管理会计目标越复杂。如在管理会计形成的早期阶段(20世纪初期到20世纪50年代),主要是进行成本管理,管理会计的目标主要是通过降低成本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生产经济效果。这是由当时资本主义世界经过两次世界大战、总的社会物资缺乏、

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居主导地位、企业之间的竞争并不激烈的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而从20世纪50年代起,资本主义经济进入战后的高速发展时期,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并应用于生产,使生产力迅速发展,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生产经营日趋复杂,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这种情况对企业的内部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要求企业提高效率,更要求企业的经营决策正确,从而企业管理会计的目标就发展为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除了经济发展水平之外,经济体制也是影响管理会计目标的重要因素。这在我国体现得尤其突出。在过去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主要是对国家下达的生产任务行使执行权,企业管理局限于生产领域。当时我国还没有使用“管理会计”名称,但实际上已采取了可看作是管理会计的一些举措,如编制全面的生产技术财务计划和月度财务收支计划、建立流动资金归口分级管理制、推行以班组核算为基础的厂内经济核算等(余绪缨,1999)。这时候的管理会计目标在于为国家直接管理、控制企业服务,为企业执行上级下达的各项数量和质量指标服务。现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拥有了更多的经营自,会计是在为独立的“会计主体”服务,管理会计也随之由原先的执行性管理会计转向了决策性管理会计,管理会计的目标也主更具有主动性和决策性。

(二)企业目标

管理会计的涵义篇10

Abstract:Corporate image strategy plays a driving role when the corporation operates in market economy to get its goal. Only managers of corporations realize Corporation image mechanism accurately, can they decide and practice it properly. The article discuss in detail on system composition, generation pattern and potency efficiency which may lead corporation to establish fitted corporate image strategy and build up its own corporate image, accordingly promote corporation’s business operation. It’s the greatest value of corporate image strategy.

Keywords:CI Strategy Mechanism Content Composition Potency Efficiency

众所周知,良好的企业形象可以成为丰厚的无形资产帮助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以较少之有形资源消耗获得较大综合回报。现代企业的经营者普遍都将塑造企业形象、有效运用企业形象的工作上升到战略高度。而调查发现,在热情无所谓不高、投入无所谓不大的形象热潮背后,如果没有真正理解并把握企业形象运作的内在规律而仅仅停留于口头上的重视,是很难取得预期成效的。显然,企业经营者和形象设计师都需要更深入的研究企业形象机制,正确理解形象战略的应有价值。

何谓企业的形象战略?简言之就是企业为塑造企业形象并发挥企业形象效能而制定的方法和策略,其核心是在经营管理的实践中通过运作企业形象来实现企业发展目标。它包含两层意思:其一,明确设定企业需要塑造什么形象并解决如何塑造的问题;其二,制定周密的计划并运用科学的方法来发挥企业形象的效能。

机制最早源于希腊文,其本意原指机器的构造和动作原理;也可以理解为有机体的构造、功能及其相互关系。引申到企业形象机制研究,它包含企业形象的特点,其内容构成及相互关系和企业形象的效能模式三大组成部分,通常是立于企业经营的角度,从理论上阐述什么是企业形象、企业形象包含哪些组成部分、各组成部分的功能及其内在联系、企业形象能够发挥什么作用、怎样发挥等方面的问题。由此可以看出,对企业形象机制探索研究所得出的方法论正好适用于指导企业制定形象战略的具体实践。

一、企业形象及其特点

1.企业形象的定义

过往研究对企业形象的概念描述偏重于理论上的全面与严谨,给人以十分复杂和繁琐的感觉,很难三言两语说清楚。实践证明,坚持视觉设计的整体性和系统化是正确塑造和运作企业形象的必然要求。但这并不影响归纳一个简明扼要的定义表述:企业形象就是企业名号和企业标志,及与之相关的所有企业内涵。

在现实企业信息的传播活动中:商业中心铺天盖地的灯箱霓虹、高速公路两旁绵延不尽的T型广告牌、电视荧屏不断重复的标版画面与声音都已证明,企业形象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就是企业标志与名号,通过不断重复的表象传播有计划地赋予标志与名号各种内涵供社会公众记忆与联想,所以企业形象的实质是企业各种内涵的总和。对公众而言,企业形象就是当提及具体企业名号或看到标志时所产生的相关所思所想。

从认知角度来看,企业自身和公众对企业形象的认识显然会有所不同,这是企业形象的主观性和客观性特点所决定的必然结果。

2.企业形象的主观性和客观性特点

首先,任何企业都有其自身形象,推行形象战略之首要目的是为了保证企业形象规范统一,最大限度地引导社会公众正确认识企业,即客观存在的企业形象需要公众的主观认同;其次,经营管理者主观上对企业形象的塑造和社会公众总体上的客观评价必然存在偏差,如何有效的缩小双方在认知上的差异而达成最大限度共识,是企业实施形象战略的重要任务,即企业主观构筑的形象必须要通过社会评价的客观认可,否则企业形象的效能就无从谈起。

因此,企业形象的主观性和客观性特点可以归纳为:客观存在的企业形象体现了经营管理者的主观意志;公众对企业形象的主观印象最终汇聚成社会整体的客观评价。这种企业形象的认知二重性决定了形象战略在企业总体战略构成中具有明显的边缘学科特性,必须综合考量经营管理、视觉设计与信息传播等诸多因素,经过系统化、规范化的长效运作才能够实现企业形象战略的最优价值,这已为众多正反两方面的企业实例所反复印证。

3.专业设计机构的作用

本质上,企业的经营管理、生产营销是其生存发展的决定因素,形象仅是上述企业内涵的外在表现,事实证明,华丽的形象设计挽救不了没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但可以帮助强者更好、更快的发展扩张。在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社会公众对企业形象的认知具有很强的选择性,如何快速引导公众形成如企业所愿的良好印象仅仅依靠企业本质的简单自然表述显然是不够的。专业设计机构的作用就是运用视觉设计、信息传播等专业知识和技能帮助经营管理者完成企业形象设计,使之适应现代资讯传播的特点,既能反映企业对形象塑造的主观意愿,又便于被社会公众认同。所以,塑造现代企业形象的主体是企业自身,专业设计机构是企业实施形象战略所倚重的外部资源,双方通力合作共同完成企业形象工程。

二、企业形象的内容构成及特点

过往的企业识别系统理论cis作为企业形象战略最重要的方法论,虽然也在书面上强调理念系统mi和行为系统bi的重要性,而在实践中基本上却是围绕以企业标志为核心的视觉识别系统vi展开工作。诚然,简单地从定义推论企业形象的内容构成,标志和名号是企业形象的基石和主体,必须要制定周密的方案与规范来保证其运用展示的系统性、统一性和延续性,这早已经成为业界共识,但相当多的案例实践却是到此为止,企业形象徒有其表而忽略了更长效的内涵赋予。

之所以需要从机制的角度来综合审视企业形象,在于一个小小的标志图形或者称谓所能承载的企业内涵几乎是无限的:横向可以涵盖企业经营发展的各方面,纵向可以延伸至企业的全部历史与未来。企业拥有什么内涵、如何有序展开企业内涵表达是研讨和实施企业形象战略不可或缺的中心工作,其重要意义远非完成若干华丽的手册所能比拟。因此,可以将具有典型的系统特性的企业形象构成归纳为:

企业形象是由标志系统、应用规范系统和内涵衍生系统三大子系统相互关联而构成的有机整体:企业形象CI=标志系统LS+应用规范系统AS+内涵衍生系统IS

1.标志系统:Logo System 缩略为LS.:指企业标志和企业名号,及其图形和文字原本所具有的意义,是企业形象展示的最主要与核心的内容。

标志系统是由专业设计机构依据企业管理层所确立的企业经营本质特征和发展战略构想,运用视觉传达、识别设计与信息传播的专业技能而得到设计确立,最终成为企业形象的基石与主体。

标志系统部分的形成需要企业管理层与专业设计机构密切配合、加强沟通互动,充分发挥各自专业优势才能够达到最佳效果;其作业时间通常需要1-2个月时间。

2.应用规范系统:Application System 缩略为AS.:指标志系统在多种多样的企业经营传播环境中应该遵循的应用规则,是企业形象展开公共传播的规范与维持系统性、一致性的保障。

应用规范系统主要由设计机构依据企业经营管理的运转策略或营销实际情况前瞻性地预设并制定多种设计方案和管理规范,用来确保企业标志和名号在各种传播展示条件下都能够保持其统一性和系统性。

应用规范系统的形成需要设计机构更多地与企业经营管理政策的执行团队展开沟通互动,保证所有设计预案与规范的针对性和实用价值;其作业时间视企业规模大小和应用项目多少的具体情况不同需要3-6个月甚至更长。

3.内涵衍生系统:Intension System 缩略为IS.:即企业期待注入标志和名号中所有涵义的总和,也可以说是企业底蕴的总和。

企业内涵衍生系统的内容应该囊括企业经营发展的全部内在意义,相当于旧有cis理论中理念系统mi和行为系统bi两大部分所体现的内容。可以更具体地理解为技术内涵、产品内涵、实力内涵、管理内涵……等等。

企业内涵无论其实质内容的归纳、表述还是赋予都需要在企业的经营管理实践中分阶段、有序地展开,贯穿于企业经营发展的始终,是需要企业与专业设计机构在多种多样的经营传播活动中共同完成的系统工作,是长期的作业过程,贯穿于企业经营发展的全过程,任何希望一蹴而就的短期企图都是不可取的。

从企业信息传播的过程与效能来看,企业内涵可以借助特点鲜明的标志系统LS载体,凭籍系统、规范、完善的应用系统AS全方位地顺序展示与传播,不断赋予并丰富企业形象以新的活力与内涵,从而实现企业运用形象战略促进经营发展的终极目标。

标志系统LS、应用规范系统AS和内涵衍生系统IS之间的关系是:LS是AS的基础并决定其典型表现特征,AS反过来保证LS的一致性与规范性;同时,AS可以丰富并优化IS的视觉表现效果;IS通过AS的系统性和全面性赋予LS更多的涵义;AS是IS直观展示的平台,IS是企业与设计机构共同协作注入LS的内涵实质。

三、企业形象的效能模式

企业形象战略从属于经营战略,树立形象的终极目标是运用形象的影响力来促进企业实现具体经营目标。企业形象的影响力简称为形象力,简单地讲,企业形象的效能模式就是指企业获得形象力、并使之发挥作用实现企业发展目标最大化的方式。

在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进程中,青岛海尔从最初冰箱制造事业中塑造了Haier品牌,成功地将技术、品质、设计和服务的优质产业制造内涵转化成社会消费群体心目中的良好印象,并将这种印象从单纯的冰箱产品扩展赋予到整个企业的经营管理,形成独具特色的海尔企业的Haier形象,进而依托Haier形象进入电视、空调、洗衣机、日用小家电、IT等领域并快速获得高端市场地位,从偏居山东的地方性企业超越众多历史悠久的竞争对手成为全球白色家电产业的领导性企业集团,从青岛海尔到中国海尔、再从中国海尔到突破地域限定铸就着眼于全球发展的海尔品牌和集团形象,并继续向更广阔领域扩展的实例生动地诠释了企业形象的效能模式,也雄辩地印证了卓越形象支撑企业跨越式发展战略方面所蕴含的巨大潜力。同时也必须看到,完成这一过程不仅需要企业拥有超越同侪的本质核心竞争力,也需要企业借助设计与传播领域的专业机构,充分发挥其在形象规划、展示与公共传播范畴的专业优势,持之以恒共同维系并不断扩展企业形象塑造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实现企业形象影响力的最大化,获得最佳效能。

以此类推,对普通的中小企业而言,企业形象的效能体现在能够将企业积累的总体形象优势赋予每一项具体的产品开发或其他经营活动,在市场与社会感知中形成整体化、系统化的经营态势,有效提高运营效率,降低市场开发成本。

四、结语

科学制定并实施形象战略是企业发挥形象效能的基础,其前提是把握企业形象机制,充分发掘企业内在特质并不断赋予企业形象以新的涵义,使表面上作用于视觉范畴的企业形象真正转化为驱动和优化社会认知的形象力;同时,正确认识企业与设计机构在形象工程中的相互关系与作用,充分融合二者在各自专业领域的优势,塑造有生命力的企业形象,通过制定并实施形象战略确保企业形象运作的规范性和系统性,使之能够为最终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发挥最大价值。

管理会计的涵义篇11

1 公路桥涵勘测设计中的常见问题

1.1 桥涵勘测管理问题

在公路勘察施工中,桥涵的勘测技术是制约整体工程质量的关键性因素。

(1)公路建设中缺乏专业桥涵工程人员的配备

在公路建设中,专业的技术人员能够及时掌握工程所需,并为工程提供高质量的施工技术,是工程建设中重要的部分。在桥涵施工中,桥涵建设比较具有一定的专业性,需要大量专业人才进行科学的施工,促进工程进度与质量。但是,目前公路建设中管理人员缺乏对于桥涵专业人员的聘用,呈现着一些施工人员缺乏专业的技术,施工水平低下,造成施工进度的阻碍及工程质量没有得到良好的保障。因此,在公路工程桥涵施工中,必须配备科学的技术人员进行施工,满足施工的高效率、高质量操作。同时,由于管理人员过于重视施工安全而缺乏对于施工中桥涵的设计的重视,使桥涵设计不规范,具有一定的不科学性,影响公路工程的施工管理。

(2)小桥涵工程中缺乏完整的施工队伍

在桥涵施工中,人员的不专业使工程施工操作相对于落后,人才的缺乏导致施工团队的不统一。在施工过程中,一些企业由于专业施工团队的缺乏以至于对于施工中需要高技术的作业时,缺乏人员负责,并采取向其他工程调配的团队,不仅造成施工进度的延迟,还不利于工程的质量的保障。

(3)工程管理人员缺乏了解桥涵工程重要价值

在公路工程建设中,桥涵工程具有一定的特性,并且涵盖范围广,设计的学科也极为广泛,因此,桥涵建设是一项要求专业性较高的工程。桥涵能够保护桥面结构,防止滑坡等公路事故的发生,对于公路工程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目前,一些施工企业由于资金投入少,所以采取简便的施工,省略掉一些施工步骤,从而在桥涵工程领域也没有得到重视,缺乏人才、设备等重要部分,导致施工质量严重下降。同时,工程管理人员缺乏对于桥涵价值的认识与重视,造成桥涵施工技术的落后。为了保证公路工程的进度,提高桥涵工程质量,必须完善工程管理,增强桥涵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提高整体水平,完善规范,使施工人员在良好的管理与规范下进行施工。

1.2 桥涵野外勘测管理问题

1.2.1 勘测前期缺乏对工程资料的采集

在进行桥涵野外勘测工作前期,工程人员应采集详尽的工程资料,全方位了解桥涵勘测线路;勘测人员应详实地掌握桥涵勘测的地理区域,切实了解当地地理人文景观,全面研究勘测地点地貌特色。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桥涵建筑资料,有针对性地掌控工程前期施工中的漏洞,完善工程策略,从而推进桥涵设计工作的稳步前进。

1.2.2 野外勘测缺乏专业技术人员的参与

工程人员在野外进行桥涵勘测工作时,应依据勘测需求,适当增减相关勘测人员。就实际工程运作情况,全方位开展桥涵勘测工作,应聘用具有相关经验的工程人员对整体桥涵设计开展规划工作。同时,对于桥涵设计中存在的缺陷,工程人员应根据自身责任,积极加强对桥梁勘测任务的了解。在桥涵勘测建设中,配置相关专业性人才,聘用专业型桥涵建设人员开展工程建设。

1.2.3 勘测工作一体化布局不周

对整体桥涵勘测工作缺乏一体化布局,就不能制订出详实的公路路线规划方案。在开展桥涵勘测工作时,工程人员应从全局出发,综合考量桥涵建设体系。针对水网区域的桥涵建设,工程人员应清楚地意识到公路工程建设会在一定程度上给桥涵建设工作带来破坏。对此,在开展桥涵勘测时,工程人员应切实按照国家工程标准,采取科学合理的建设模式。一般情况下,桥涵建设高度通常是高速公路线路控制范围内的高度。因此,工程人员应在保障桥涵使用功能的基础上,控制桥涵高度,促进整体桥涵建设工程的完成。

2 公路桥涵勘测策略

2.1 桥涵勘测方案确定公路桥涵勘测任务主要是针对如何选择桥涵工程建筑位置、处理桥涵水毁问题以及怎样进行桥涵基层勘测工作所开展,对此,以下将根据桥涵勘测工作的实际运作情况,提出具体的桥涵勘测优化方案。

2.1.1 高速公路桥涵洞口位置选择

桥涵建设中应尽量让桥涵轴线与排水系统的流水方向保持90°夹角,尽可能在河道平缓的地理区域内进行桥梁建设,保障河床区域具有较为优质的地理地质环境,从而有利于地基建设承受桥梁压力。在河道较为窄小、河流分支较多的地区进行桥涵建设时,工程人员应尽可能地防止河流堵塞,以免破坏河流两岸桥梁建设环境,应依据不同功能的桥涵设计,选择合理的桥梁施工位置。如可以根据实际的自然景观,建设出有利于农田灌溉的桥涵或者是勾心桥涵等。

2.1.2 桥涵地理位置的勘测

在构建好桥梁设计线路以后,工程人员应依据涵洞以下水流流向,根据具体工程运作要求,将实地钉设置在桥涵中心的位置,通过相关设备测量出桥涵轴线与公路建设路线间存在的角度。在此基础上,工程人员应详细地勘测河沟断面面积,朝着公路桥梁建设的方向,将河沟断面平均分为三个有机组成部分。同时,按照设计标准,详尽地考察桥涵所在地理区域、地貌地形特色,在设计方案中,应详细记录下公路桥涵中的土地挖掘、改沟线路。

2.2 桥涵水毁的应对机制

根据公路桥涵设计理念,科学合理的桥涵勘测机制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桥涵水毁问题的发生,工程人员在开展桥涵勘测设计时,应考量桥涵进出口孔径大小。就桥涵进口的勘测工作而言,应具体考察公路桥涵标高,根据水文地质环境,考察实际的桥涵施工情况,尽可能地按照八字模式规划桥涵洞口设置。特殊情况下,工程设计人员会发现桥涵进口附近土质较为松软,对此,工程人员应将土质分层开展挖掘工作,在进口附近填充适量的土质材料,稳固桥涵地基,从而有效保障活动水的频繁流入,避免因为涵洞基石不稳固而造成沙石滞留。

管理会计的涵义篇12

目前,许多高校在经历了20世纪的连续扩招后,已经逐渐从以硬件和空间为主的外延式发展转变到以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上来,高校真正进入以质量立校、发展强校的轨道。高校内涵建设的含义就是要在各种硬件设施以及显性要素增加和扩大的基础上,优化办学理念,更加注重内在品质的培养,努力提升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实现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在此新背景下,充分加强内涵建设,对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战略意义。高校要想不断强化内涵建设,进一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要,在激烈的市场化竞争环境中必须加强财务管理,将有限的资源最大限度地利用于内涵建设,建立高效、安全、健康运转的财务保障机制。财务保障机制的构建一直以来都备受各行各业的重视,任何单位的发展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财务保障机制与财务风险是博弈的辩证关系,财务保障机制越规范、完善将越有利于高校的可持续发展。一旦财务保障缺失,就容易引发资金风险、运转风险,而这些风险背后往往带来的是财务危机和财务安全隐患。

一、高校内涵建设背景下的财务管理问题和现状

综合来说,高校内涵建设能够提升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而且很大程度上可以缓解当前高校和社会供需不对称的矛盾,对高校乃至全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内涵建设的基本要素就是资金的支持力度,当前高校财务管理的开展不容乐观,资金和内涵建设迟迟联动不了,导致财务管理与内涵建设步伐不一致,两者之间的冲突比较明显。

一是思想意识上,高校管理人员是否具备较强的财务保障构建和财务管理的意识是能否顺利进行高校内涵建设的根本保障。当前由于高校管理层对财务保障机制构建和财务管理意识的淡化,起不到很好的引导作用,财务保障机制的构建和财务管理工作的规划始终提不到战略层面,与高校长期发展战略存在脱节现象,对高校的良好发展起不到应有的指导作用。

二是高校债务较多、资金不足。高校进行内涵建设,必然加强教学、科研、学科以及人才队伍培养等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高校因此背负众多债务,甚至出现新债还旧债的恶性循环,面临较大的资金压力,有限的资金成为遏制高校内涵建设的瓶颈。

三是预算管理比较薄弱,在预算的编制、执行、分析和绩效评价等环节存在一定问题,预算管理体系有待完善。

二、构建高校财务保障机制,强化高校内涵建设的建议

(一)提高构建高校财务保障机制的意识,建立和完善高校财务管理体系

目前,高校要想在内涵建设的大趋势下提高自身的财务保障机制,提升财务管理的水平,首先要从思想上重视财务管理,尤其是财务保障机制的完善工作。要充分意识到财务保障机制是强化高校财务管理,保证内涵建设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各个高校的管理层应该自觉将财务保障机制的整体构建纳入高校财务战略的核心层次,务必与整个单位的长久发展战略相匹配,紧紧抓住当前内涵建设不断深化的实际情况。财务保障机制框架的构建需要根据各个单位发展计划,将其资源的有限性进行效益最大化拓展。与此同时,高校的决策者一定要以身作则,通过实际行动来引导管理人员树立加强财务保障机制、强化财务管理的意识,将加强财务保障机制的建设从理论层面真正落实到实处。

(二)拓宽高校的筹资渠道,建立多元化的筹资机制,加大内涵建设支出的比例

要想拓宽高校的筹资渠道,解决高校内涵建设资金短缺的问题,首先要将高校财务管理和发展战略进行融合,转变大多数事业单位资金靠拨付的“等、靠、要”的观念,从自身出发,积极的走出去,建立多元化筹资渠道,改变单一的依靠银行借贷的渠道,依法有度地筹措教育经费,为内涵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将是高校当前财务管理的着力点,也是加大内涵建设支出的重要前提。主要有以下几点建议:首先,积极争取专项资金。高校要紧紧抓住国家各项方针政策,调动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加强与外界的联系,创造条件进行省拨专项项目和科研项目的申报,争取与内涵建设相对应的专项资金,如中央共建经费、协同创新经费、优势学科经费、品牌专业经费、重点学科建设经费、省实验室建设经费、人才建设和培养经费、各类省拨课题经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等等,专项经费无疑是内涵建设资金的重要来源。其次,广泛吸纳外界捐赠。运用高校教育发展基金会、校友会这一有利平台争取国内外的企业、社会团体、个人的支持和捐赠,鼓励捐赠者将资金重点投入学校内涵建设项目。再次,积极采取措施,依靠专业学科优势,开展校外技术服务、积极与企业进行合作,促进产学研的融合力度。最后,大力拓展各项合作办学及培训,比如国际合作办学、留学生教育、继续教育及与企业的联合办学等,增加学校收入,通过宏观调配,科学引导资金流向,投入内涵建设,最大限度地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

(三)加强高校预算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加强高校财务预算的编制、执行、分析、绩效评价管理。在预算编制上,高校应该根据自身组织的特点结合学校年度党政工作要点及省级部门预算的相关要求,与校内各部门充分沟通,坚持稳健的财政政策,在保正常运转的基础上,全面推行“以教学科研为中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内涵建设为重点”的预算投入体系,加大内涵建设重点项目的投入,在进一步调整和完善资金分配结构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编制年度预算。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强化内涵建设专项资金的预算执行,各职能部门要严格按照项目目标任务要求,对所归口管理的专项资金执行负责,增强预算的约束力,维护预算的严肃性。在预算分析中,需要定期对校内预算特别是内涵建设项目执行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形成校内预算执行情况分析报表,为领导决策及科学合理地编制下年度预算提供依据。在预算绩效评价方面,高校需要根据自身特点,制定绩效预算管理办法,成立绩效评价工作小组,对内涵建设等重点专项项目的经费支出情况进行绩效评价,对专项经费执行过程和完成结果进行全面追踪问效,避免经费的重复投入和闲置,以此为突破口,实现优化资源配制,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四)树立风险防范意识,完善内涵建设财务监管体系

高校财务管理人员要树立风险防范意识,积极探索和识别各类潜在的财务风险,与此同时,需要建立由财务、审计、纪检等部门组成的监审工作领导小组,指定专人进行财务风险的分析、预警、评判,结合学校发展战略,做好财务风险控制的应对策略。加强内涵建设重点项目中的图书、教学仪器、设备等的集中采购管理,对招投标采购环节实行信息公开,对经费使用情况执行经济责任审计,确保经费使用的合法、安全、有效。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