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技术创新能力合集12篇

时间:2023-07-04 09:25:15

高技术创新能力

高技术创新能力篇1

技术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在世界经济发展的整个过程中,技术创新一直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高新技术产业是一种高投入、高产出、高附加值的产业,其技术处于时代前沿,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进程对传统产业发展速度、产业结构调整及产品升级具有最直接的影响。因此,对徐州市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价,对提升徐州市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综合竞争力及实现可持续发展均具有深远的意义。

1 徐州市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现状分析

“十一五”以来,徐州市积极抢抓国家和江苏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大机遇,以优化调整产业结构、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为目标,大力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徐州市艾德太阳能电池生产项目、协鑫硅材料500兆瓦铸锭坯片项目、中能硅业扩建年产9000吨电子级多晶硅项目、兰丰生化年产万吨多菌灵及5000吨甲基硫菌灵生产线等一批重大投资项目建设进展顺利。

此外,徐州市及时把握国内外新兴产业发展动态,深入调研全市新兴产业的企业研发、产业化程度、市场推广等,同时组织编制了《关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指导意见》、《徐州市高新技术产业跨越发展行动计划(2010-2012)》、《徐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引导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徐州市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纲要》等文件,以期为徐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2 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自1912年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在其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提出“创新”概念以来,技术创新能力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众多学者从不同层面来理解技术创新能力。本文基于前人对技术创新能力内涵及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成果, 从技术创新投入和技术创新产出能力两个层面选取10个具有较强代表性的指标,构建徐州市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详见表1)。

3 徐州市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实证分析

3.1 样本选取

本文所用数据来源于《江苏省科技进步统计监测结果与科技统计公报》。由于高新技术产业人力、财力投入没有详细统计,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与全市科技投入密切关联,因此本文用徐州市科技投入代替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投入。

3.2 实证分析

本文将根据以上因子分析确定权重的基本思想,借助SPSS软件对徐州市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评价。

3.2.1 KMO样本测度和Bartlett球体检验

在做因子分析之前,先进行统计检验,判断能否进行因子分析。由KMO and Bartlet’s test可知,KMO检验值为0.649,根据统计学家Kaiser给出的度量标准,可知原有变量适合因子分析(0.6KMO

3.2.2 主成分分析和命名

从以上分析结果可知,本文可以抽取出三个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作为主因子,各因子的特征值分别为5.377、1.435和1.373;总的解释变异量为81.85%(详见表3),由此可以判断,从原来10个指标中提取出的3个主因子能够代表原来10个指标所有信息。此外,本研究将对载荷矩阵进行旋转,使载荷系数向两极分化,以便合理解释各公因子。

由于主成分的经济意义主要由线性组合中系数较大的几个原指标的综合意义来决定,因此可以认为,第一主成分F1是最为重要的影响因子。从表3中可以看出,F1因子贡献率为55.77%,在指标X1、X3、X4、X6、X9上载荷较大,说明这个5个指标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因此归为第一类因子。又因为相比之下,F1因子在指标X3上具有较大载荷,因此将第一类因子命名为“创新投入因子”。第二主成分F2的贡献率为14.35%,是次重要的影响因子,该因子在X5、X8指标上载荷较大,因此归为第二类因子,该类因子在指标X8上有较大载荷,因此将第二类因子命名为“创新产出因子”。第三主成分F3的贡献率为13.72%,重要性在3个主成分中最小,该因子在指标X2、X7和X10上载荷较大,因此归为第三类因子,该类因子在指标X10上有较大载荷,因此将第三类因子命名为“创新获利因子”。

3.2.3 计算因子得分及综合评价

通过SPSS软件分析可以直接得到3个公因子的得分系数矩阵,得出各因子的得分,从而可以分析出徐州市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在这3个因子中的水平。此外,根据3个主因子所代表的贡献率确定权重,可以从整体水平上对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由上文分析可知,第一个主因子的权重为0.538,第二个主因子的权重为0.143,第三个主因子的权重为0.137。对3个主因子的方差贡献率进行加权相加可以得到综合评价得分。其计算公式为:F=0.538F1+0.143F2+0.137F3。由综合评价得分分值的大小可以判断徐州市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综合水平。最后得分详见表4。

3.3 徐州市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结果分析

由上文实证结果可知,徐州市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在全省13个城市中综合排名居第9位。就苏北地区而言,徐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具有相对较强的创新能力。其中,创新投入因子在全省13个城市中排名第5位,仅次于南京、无锡、常州、镇江等地区,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这表明徐州市比较注重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投入,也从侧面反映了徐州市委、市政府对高新技术创新活动的高度重视。创新产出因子和创新获利因子在全省均居末位,这说明徐州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出及获利方面不是很有优势,有待进一步提高,这也是徐州市未来在高新技术创新过程中需要高度重视和改进的地方。

4 提升徐州市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对策及建议

由上文分析可知,徐州市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综合能力居苏北第一位,但是在全省位列第9位,与苏南、苏中地区还存在较大差距。针对徐州市高新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特别是创新产出及获利能力欠佳等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对策及建议:

4.1 加强和完善知识产权保护

各国的实践表明,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是激励技术创新比较有效的制度之一。健全的知识产权支撑服务体系是徐州市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基础。目前,徐州市已建立了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框架,但是与一些发达城市和地区相比,徐州市的知识产权保护还没有形成完善的法律制度和规范体系。徐州市政府应当采取政策支持、资金扶持等积极、有效的措施、手段,大力支持从事知识产权保护服务的机构发展,为徐州市知识产权的运用提供保障,进而为技术创新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还应加强知识产权信息体系的建设,使技术创新主体能够及时、准确地掌握国内外新技术的发展动向,更好地进行科技创新。

4.2 完善“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体系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高校和科研机构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对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只有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良好的合作创新关系,才能确保技术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及技术创新成果产出。徐州市已有部分企业与中国矿业大学、江苏师范大学等地方高校及科研单位建立了长期的科研合作组织,这些合作组织已有效地促进徐州市技术创新活动的发展。为了进一步促进创新成果、项目的市场化,在未来的发展中,徐州市应进一步加强产学研的结合,为企业与地方高校及国内外的名牌高校、科研单位建立长期的技术创新合作关系搭建桥梁,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做贡献。

4.3 完善人力资本市场机制,加强徐州市创新人才建设

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相比,具有知识技术密集、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等特点,因此需要优质人力资本。目前徐州市面临一般人力资本过剩、高层次人力资本缺乏这一尴尬境遇,人力资本市场亟待完善。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优惠政策措施,支持和鼓励了各高新技术企业人才的引进,壮大各类人才队伍,提高了科技在经济中的含量和贡献率;同时针对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措施落实不到位,极大地影响高层次人才储备的问题,我们应加大宣传力度,采取合理措施,保证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措施的实施。通过一系列合理的高层次人力资本吸引措施,加快人力资本市场的构建、培育步伐,将具有创新素养的高科技人员引进徐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从而带动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快速增长。

4.4 塑造良好的企业技术创新文化

由实证分析可知,徐州市创新投入力度相对较大,但是创新产出和获利能力较弱,因此为了不断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企业应该营造健康的内外部创新环境,努力获取企业员工的认同,使企业管理者和员工都能积极参与、支持技术创新活动,在企业内部形成良好的技术创新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王健.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

[2]屈宁华.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D].中南大学,2005.5.

高技术创新能力篇2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000-2011/ES(2016)02-0042-04

一、广西高新技术产业创新能力的发展概况

新世纪以来,广西高新技术产业已经步入全面发展的快车道。根据《中国高技术产业年鉴2014》的统计,2013年广西高新技术企业的从业人员达到125132人,是2000年从业人员数量40522人的3倍多,高于同期的西部地区平均增速。2013年广西大中型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经费支出和技术改造经费支出分别达到30810万元和18434万元,分别是2000年研发经费支出和技术改造经费支出的10倍多和4倍多,两项指标均高于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同期平均增速。2013年广西高新技术企业新增固定资产169.31亿元,是2000年新增固定资产1.56亿元的108倍多,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同期的全国平均水平。2013年广西高新技术企业的项目建成投产率达到67.32%,高于同期的全国平均水平大约7.81个百分点。2013年广西高新技术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1126.2亿元,是2000年主营业务收入44.7亿元的25倍多,不仅高于同期的全国平均增速,而且高于西部、中部和东北地区的同期平均增速。2013年广西高新技术企业完成利税163亿元,是2000年完成利税7.4亿元的22倍多,高于同期的西部地区平均增速。2013年广西高新技术企业的出货值231.8亿元,是2000年出货值亿元的96倍多,不仅高于同期的全国平均增速,而且高于东部、西部、中部和东北地区的同期平均增速。在感受喜人成就的同时,人们也越来越关注广西高科技产业快速发展的可持续性问题,尤其是持续创新能力的问题,毕竟广西经济发展水平以及高新科技产业的发展水平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现阶段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广西综合科技进步水平偏低。2012年和2013年全国综合科技进步指数的平均数分别是60.28%和60.30%,年增长幅度为0.02个百分点。而广西同期的数值大约是36.44%和35.97%,指数不仅没有上升,反而降低了0.47个百分点。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当中,广西综合科技进步指数排名在2012年和2013年分别位列第28位和第27位,该指数降幅排名第12位。(2)广西科技进步环境的现状不容乐观。2012年和2013年全国科技进步环境指数的平均值分别为57.47%和58.59%,年增长幅度为1.12个百分点。而广西同期的数值分别是36.49%和32.17%,指数不仅没有上升,反而降低了4.32个百分点。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当中,广西科技进步环境指数排名在2012年和2013年分别位列第26位和第29位,该指数降幅排名第4位。(3)广西科技活动的“投入-产出效率”偏低。一方面,广西科技活动投入指数略有上升。2012年和2013年全国科技活动投入指数的平均值分别为60.54%和63.81%,年增长幅度为3.27个百分点。而广西同期的数值分别是34.01%和38.09%,指数增加了4.08个百分点。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当中,广西科技活动投入指数排名在2012年和2013年分别位列第25位和第24位,该指数增幅排名第16位。另一方面,广西科技活动产出指数呈现向下调整。2012年和2013年全国科技活动产出指数的平均值分别为57.06%和59.22%,年增长幅度为2.16个百分点。而广西同期的数值分别是10.13%和10.01%,指数数值不仅低于西部地区的许多省份,而且还略微下降了0.12个百分点。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当中,广西科技活动产出指数排名在2012年和2013年分别位列第30位和第29位,该指数降幅排名第17位。(4)在全国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下降的背景下,广西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却逆势上升,高新技术产业化工作扎实推进。2012年和2013年全国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的平均值分别为58.12%和50.00%,年下降幅度为8.12个百分点。而广西同期的数值分别是45.06%和45.40%,指数略微上升了0.34个百分点。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当中,广西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排名在2012年和2013年分别位列第21位和第14位,该指数增幅排名第7位。(5)广西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呈现略微减弱的态势。2012年和2013年全国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指数的平均值分别为62.78%和62.84%,年增长幅度为0.06个百分点。而广西同期的数值分别是54.71%和51.24%,指数不升反降3.47个百分点。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当中,广西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指数排名在2012年和2013年分别位列第24位和第25位,该指数降幅排名第9位。在《中国科技统计资料汇编2014》重点监测的34项指标当中,除了与高新技术产业化相关的5项指标推进速度较快之外,广西在科技进步环境、科技活动效率(即科技活动投入与科技活动产出的对比)、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发展相对滞后,大多数监测指标的全国排名都比较靠后。技术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的现实状况可能会影响到广西高新技术产业的持续创新能力。所以,为了给持续创新注入强劲的动力并营造优质的外部发展环境,广西高新技术产业必须重点关注研发投入能力、成果转化能力和环境支撑能力等三个方面的问题,努力夯实科技创新的物质基础和人员储备,尽快改善那些发展相对滞后的、关键的技术经济指标。

二、持续创新能力的关键指标及重要性评价

广西高新技术产业的持续创新能力(Z)应该从三个维度进行评价,即研发投入能力(Y1)、成果转化能力(Y2)和环境支撑能力(Y3),如表1所示。其中,研发投入能力是持续创新能力的基础,成果转化能力是持续创新能力的动力,环境支撑能力是持续创新能力的保障。任何一个要素的缺失都会令创新活动难以持续。当然,考虑到广西高新技术产业的基础相对薄弱,难以同时改进《中国科技统计资料汇编2014》的所有重点监测指标,所以只能部分地筛选关键性指标,并增加了广西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广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等反映环境支撑能力的新指标。指标总数合计是17项。首先借助企业R&D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X1)、万人R&D研究人员数(X2)、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X3)、每名R&D人员仪器和设备支出(X4)和万人吸纳技术成交额(X5)等5项指标反映广西高新技术产业的研发投入能力(Y1)。其次,利用高技术产业利润增长率(X6)、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X7)、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商品出口额比重(X8)、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X9)、高技术产业劳动生产率(X10)和万人输出技术成交额(X11)等6项指标反映广西高新技术产业的成果转化能力(Y2)。第三,笔者采用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X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X13)、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劳动生产率(X14)、环境质量指数(X15)、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X16)和综合能耗产出率(X17)等6项指标反映广西高新技术产业的环境支撑能力(Y3)。不仅如此,虽然这些指标都很重要,但是它们的重要性程度应该有所区别。换言之,广西高新技术产业在持续创新过程当中优先解决问题的排序是不同的。一般认为,持续创新能力的判断往往涉及较为复杂的系统分析与综合评价方法。其中,层次分析法(AnalyticHierarchyProcess,简称AHP)是最常见的一种分析手段。它是美国运筹学家ThomasL.Saaty教授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提出的一种简便、灵活而又实用的多准则决策方法。根据AHP方法,郑勤朴(2001)将企业的持续创新视为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新组织和新市场不断涌现,并产生经济效益的过程。由于经济效益是企业持续创新的出发点和归宿,所以经济效益是企业持续创新的核心评判准则。邓馨阳和肖燕红(2011)从技术能力、组织能力和企业家能力等角度分析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能力,并构建了包括技术创新能力、创新投入能力、企业家创新能力、组织创新能力、环境适应能力、营销能力、财务管理能力等7个一级指标以及每千人专利申请量年增长率、科技人员比重年增长率、净资产收益率等39个二级指标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在张昊一(2012)看来,产业的持续创新能力受到主体能力和框架能力的影响。主体能力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制造能力、产业化能力等。框架能力则包含生产要素的流动能力、组织能力和关系能力等。然后,根据AHP法对各级指标进行赋权。在收集和整理15位专家意见之后,笔者使用从1至9的比例标度反映不同指标因素之间的相对重要性。与指标因素j相比较,如果指标因素i具有相同的重要性,那么比例标度bij=1;如果指标因素i稍微重要一些,那么比例标度bij=3;如果指标因素i明显重要,那么比例标度bij=5;如果指标因素i非常重要,那么比例标度bij=7;如果指标因素i极端重要,那么比例标度bij=9。比例标度2、4、6、8所代表的重要性则是分别介于1、3、5、7、9等各个比例标度之间。例如,与环境支撑能力相比较,研发投入能力明显重要,相应的比例标度bij就等于5。与环境支撑能力相比较,成果转化能力显得非常重要,相应的比例标度bij就等于7。根据AHP方法,笔者还需要进行层次总排序,即根据递阶层次结构从最高层次(目录层)开始自上而下逐层进行合成排序,直至最低层次(方案层)。例如,上一层次B包含B1、B2、…、Bm等m个元素,其层次排序的权值分别为b1、b2、…、bm。下一层次C包含C1、C2、…、Cn等n个元素,它们对于元素Bj的层次排序的权值分别为c1j、c2j、…、cnj。当元素Ck与元素Bj之间没有联系时,ckj=0。于是,元素Ci相对于总目标的合成权重等于。如表2、表3、表4、表5所示,一致性比例CR分别等于0.0121、0.0640、0.0752和0.0977。由于CR数值均小于0.10,因此笔者可以断定相关的各个判断矩阵都具备满意的一致性,判断矩阵具备合理性。主要测度指标的权重关系如图1所示。其中,按重要性程度不同,它们可以被划分为四类指标。(1)高技术产业利润增长率(X6)、企业R&D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X1)的这2项指标对广西高新技术产业的持续创新能力的影响力最强。它们的权值分别等于0.3012和0.1717,属于第一类指标。(2)每名R&D人员仪器和设备支出(X4)、万人吸纳技术成交额(X5)、高技术产业劳动生产率(X10)、万人R&D研究人员数(X2)等4项指标的权值小于0.10且大于0.05,属于第二类指标。(3)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X3)、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商品出口额比重(X8)、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X9)、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X12)、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X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X13)、万人输出技术成交额(X11)等7项指标的权值小于0.05且大于0.01,属于第三类指标。(4)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X16)、综合能耗产出率(X17)、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劳动生产率(X14)、环境质量指数(X15)的权值小于0.01,属于第四类指标。

三、结论与建议

借助AHP法评价广西高新技术产业的持续创新能力,笔者发现虽然各个指标都很重要,但是它们的重要性程度却有所区别,即优先解决问题的排序是不同的。(1)成果转化能力最为重要,权重约为48.69%。它是持续创新的动力。各级政府、产业园和企业必须层层抓落实,努力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激励技术人员创办企业。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开展协同创新。尤其是高技术产业利润增长率在持续创新能力评价当中的权重大约是30.12%,政府和产业园需要采取财政、金融等政策措施,降低高技术产业生产成本和费用,努力提升利润增长率。(2)研发投入的重要性仅次于成果转化,权重约为43.53%。它是持续创新的基础。特别是要提升企业R&D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它在持续创新能力评价当中的权重大约是17.17%,仅次于高技术产业利润增长率的权重。政府应该对产业园或者企业的重大研发活动给予专项补贴。(3)虽然环境支撑能力的权重只有7.78%,但它却是持续创新能力的保障。尤其是广西经济增长率(权重2.98%)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权重2.42%)的较快提高,能够为持续的创新活动提供良好的外部资源和条件。所以,稳定区域经济增长,保持投资增长的合理区间,将有助于产业园和企业的持续创新。

参考文献:

[1]郑勤朴.浅谈定量评价企业持续创新能力[J].理论与现代化,2001(5).

高技术创新能力篇3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2)6-0071-02

1 引 言

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是一项对企业技术创新行为进行监督与管理的新制度,评价能够通过充分地揭示企业技术创新发展过程的规律,从而降低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风险,确保企业实现长远发展目标。所以,科学评价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对把握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规律、提升企业技术创新成功率、推动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有序地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我国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创新的投入―产出、创新技术绩效、创新行为的过程、R&D投入强度、创新的效益和创新的标准定位等。其中,从投入产出方面来衡量创新主体的技术创新能力更为科学合理,有利于企业整体的技术创新能力水平的提高,因而获得了广泛的应用。而技术创新评价方法主要有:密切值法、因子分析法、层次灰色综合评判法、模糊综合评价法、人工神经网络、平衡计分卡和DEA方法等。其中,数据包络分析DEA是以相对效率概念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效率评价方法。DEA方法不仅能有效地避免评价过程中的主观因素、简化算法和减少计算误差,而且对于非DEA有效单元也给出较为合理与丰富的管理决策信息。因此,文章采用DEA评价方法对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有效合理的分析与评价。

2 石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根据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结合高新技术企业的具体特点,可以将高新

3 基于DEA的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力评价模型

3.1 DEA模型

评价的依据是决策单元中的投入指标数据和产出指标数据,用DEA来分析和判断其有效性,对于已选定的决策单元,为了更方便的应用,引用松弛变量可以得到以下线性规划的对偶规划:

θ为模型单元DMU0投入―产出的有效利用程度,即有效值,其经济含义为:

(1)当θ<1,此时决策单元为DEA无效,即在这n个决策单元组成的经济系统中可将投入降到原投入x0的θ比例而保持原产出y0。不减。此时,将各有效单元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效率边界,以此边界作为衡量效率的基础,可以衡量各非DEA有效单元的“投入冗余”和“产出不足”。

(2)当θ=1且s-≠0或s+≠0时,则称DMU0为DEA弱有效,即在这n个决策单元组成的系统中对于投入x0可减少s-而保持原产出y0。不变,或在投入x0不变的情况下可将产出提高s+;

(3)当θ=1且s-=0,s+=0时,此时的决策单元j0为DEA有效,即DMU0为DEA有效,在这n个决策单元组成的经济系统中在原投入x0的基础上所获得产出y0。己达到最优,其中s-表示产出的“亏量”,s+表示投入的“超量”;

3.2 基于DEA的相关数据分析

根据DEA评价模型中DMU的概念,可以把参与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高新技术企业视为决策单元DMU。对于评价中的每一个决策单元,可以根据已建立的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将指标分为投入和产出两类,即投入类指标:投入能力A1、管理能力A3、营销能力A5;产出类指标:研发能力A2、生产能力A4、制造能力A6。

根据已收集6家高新技术企业的相关数据,利用模糊评价方法,对技术创新能力二级指标进行处理,可以确定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一级指标,具体如表1所示。

根据以上数据,利用相关软件,通过DEA分析,可以得出所选取的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结果,如表2所示。

根据以上数据分析,所调查的6家高新技术产业里有两家企业的DEA是有效的,其有效的DEA企业占所选样本空间的33%,而其余的4家企业其DEA是无效的,占所选样本空间的67%。所以,综上所述,该地区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一般。

高技术创新能力篇4

加大低碳科技的投入,支持引进国内外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技术,加快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推广应用,并结合柳州实际,组织科研单位和企业对重点行业、重点产业开展低碳经济等共性技术的联合攻关,提高柳州市低碳技术支撑能力和创新能力。重点开展和示范推广,如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工业废弃物特别是大宗工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技术等。积极推进“官、产、学、研”相结合,不断探索科研成果转化机制,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二、完善技术创新平台,加快实施重大技术攻关

鼓励和支持企业建设低碳技术中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低碳技术中心,推进产学研合作,加大柳州低碳技术攻关、推进产业化步伐,大力培养和引进有利于低碳产业发展的专业适用人才;重点开发资源深加工、产业链接、能量梯级利用、工业废弃物零排放等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在解决当前迫切需要和直接提高节能减排能力的关键核心技术问题的同时,要充分考虑未来低碳经济社会发展体系形成中的实用低碳技术战略储备。要加快新能源和可再生新能源的开发与应用步伐,积极推广实用的工业废气、工业废水、工业与建筑废渣、农业废弃物、生活垃圾、废旧物资等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推进电厂通过使用高炉煤气替代部分原煤,进行热电联产,形成煤(焦)炭一煤气一火电产业链;水泥厂和混凝土预制厂等利用电厂、钢厂粉煤灰、炉渣、脱硫石膏等生产水泥、墙体材料,形成工业固废综合利用产业链;糖厂利用蔗髓、糖泥、锅炉灰渣生产有机肥,利用废糖蜜生产氨基酸叶面肥,形成农业肥料产业链。利用林木加工废料作食用菌基质或者胶合板原材料,生产食用菌或者胶合板,形成农业综合应用产业链。逐步淘汰资源消耗大,工艺、产品能耗高的落后技术和设备,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资源的节约和环境质量的改善。

三、大力进行煤炭清洁利用攻关

既然短期内柳州市无法改变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那么煤炭的清洁转化和多联产综合利用就成为柳州市能源消费战略的重要内容。支持和鼓励企业进行煤炭清洁利用新技术的研发和示范工程,尤其是支持整理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技术的示范,鼓励以煤气化为基础的多联产循环经济生产模式的发展。在火电、煤化工、水泥和钢铁行业中开展碳捕集试验项目,建设二氧化碳捕集、驱油、封存一体化示范工程。

高技术创新能力篇5

1 引言

科技创新是引领发展、体现国家实力的关键支撑。任何国家或地区只有具备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才能在大环境的产业分工链条中处于高端位置。激发企业科技创新活力是加强科技创新能力的P节点。

十六大会议中就已提出“走出去、引进来”的经济发展战略。国际技术转移是推行“走出去、引进来”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提高国际技术转移服务能力、完善服务手段,帮助企业清除国际合作道路上的绊脚石,消除创新障碍和不确定性,是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激发科技创新活力的根本。

2 国际技术转移主要形式与影响因素

国际技术转移主要指生产过程中的具体技术从一个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个国家或地区。国际技术转移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技术,缩小技术差距,达到创新与提高的目的。

国际技术转移形式多样,主要有:(1)国际技术合作,即在完成一个技术项目需要大量资源时,把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国家的人力、技术和资源合在一起;(2)国际间合作生产,或称之为外国直接投资,即由甲国提供技术和某些元件,乙国提供劳动力和某些辅助元件,最终在乙国组装;(3)特许,即一方按照性能要求和所付酬金给另一方使用产品或加工工艺的专利、版权、商标或技术知识的权利,特许是一种快速易行的技术转移方式;(4)情报交流,通过参加国际科技专门会议,交换科技文献资料,转移和推广技术知识;(5)人员交流,如交换留学生、访问学者、雇用外国专家、在国外开设培训班等,推进跨国技术转移合作与交流。

国际技术转移的过程和成效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1)技术供给方的合作意愿及技术能力;(2)技术接受方的合作意愿及技术能力;(3)技术供给方、被转移技术、技术接受方、技术转移发生时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4)被转移技术的选择、转移方式。

3 国内外技术转移现状与特征

当前,我国正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积极融入国际技术转移大熔炉,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地开展国际技术转移。然而,我国技术转移的进程仍然存在一些问题:(1)技术引进多于技术输出;(2)沿海发达地区技术转移能力强于偏远欠发达地区;(3)缺少统一的、规范的、规模性的国际技术转移体系,尤其缺少具备综合服务功能的国际技术转移专业机构和高水平的技术转移服务人才;(4)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体制与机制尚需完善;(5)技术引进成本高、技术开发后劲不足。

国际技术转移的现状特征主要表现为:(1)涉及的高科技领域越来越多,如有关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性能医疗器械、现代农业等;(2)技术转移形式逐步从直接投资转向合作开发和资源共享;(3)发达国家仍然是国际技术转移的主体,发展中国家技术开发量少、技术水平低、合作领域狭窄;(4)跨国公司已成为当前国际技术转移的主要载体;(5)以专题研究、产品开发、技术合作为目的,不同国家、企业和科研机构相互联合形成的战略联盟正成为一种新的技术转移方式;(6)对外直接投资成为技术转移的重要渠道,且发达国家所占比重持续上升,发展中国家所占比重持续下降。

4 提高国际技术转移服务能力

通过分析国际技术转移的主要形式、影响因素和重要特征,本文将从如下那么五个方面来阐述如何提高国际技术转移服务能力。

4.1 培养国际技术转移专业型服务人才

技术转移就是让科技与市场结合,为科技项目找市场、找资金,为企业、为资金找科技项目。高素质技术转移专业人才不仅要具备沟通协调能力、能吃苦耐劳和专业敏感度,还应了解和掌握相关专业知识。专业型复合人才的培养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集专业知识积累和技能实践为一体,通过反复实践提高专业服务能力。此外,政府应加强对技术转移机构和技术转移从业人员的引导,为培养和发展专业型技术转移服务人才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平台。

4.2 构建国际技术转移创新评价体系

科研考核评价体系是构建科技创新制度体系的关键内容,也是提高科研质量的重要支撑。只有进一步加强管理体制改革制度,逐步建立科学合理的科技转移创新评价体系,才能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具体可通过如下措施:(1)加快建立全覆盖的科研人员分类考核体系;(2)积极引入符合国际惯例的“同行专家评级”为主的定性评论;(3)建立对科研成果的多元化评价体系,以为质量导向、注重研究成果考核的多样性;(4)建立科技创新考核评价的保障支撑。

4.3 疏通国际技术转移通道

健全和完善技术市场法律体系,制定财政、金融、税收、产业、技术、激励等多方面政策措施,形成较为完备的鼓励技术开发和技术转移、保护知识产权的政策体系,完善市场环境。建立完善的中介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技术转移中介机构,增加技术市场的对接效率。

4.4 鼓励技术创新,实现多方共赢

鼓励企业创新,通过税收、补贴等优惠措施作为激励,调动企业与科研人员的积极性,着力推进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同时,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实现多方共赢。

4.5 加快国际技术转移的步伐

加大技术引进力度,大力发展技术输出,加强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增强“走出去”意识,积极开辟国际技术合作渠道,建立创新合作模式。

5 结语

只有通过培养专业型服务人才、构建创新评价体系、疏通国际技术转移通道、鼓励技术创新、加快国际技术转移的步伐,才能不断提高技术转移服务能力,帮助优化配置科技资源、发挥纽带和桥梁作用,帮助企业提高创新能力,激发科技创新活力。

高技术创新能力篇6

Abstract:Nationalenterprisesarethelifeingneofpublicownershipeconomyandthefoundationofthedevehpmentofnationaleconomy.Thesituationofworksafetyinnationalenterprisesrepresentstheimageofthenation,whichreflectsthehighestlevelofworksafetyinChina.Nationalentelpdsespossessnotonlytheadvantagesofsufficientfoundandadvancedequipmenttechnology,butalsohighqualitystaff.Nalionalenterprisesownenoughfavorableconditions,basesandactualstrengthtoinnovatesafeeytech—nology.NatiOnalenterprisestakingthe1eadintheinnovationofsafetytechnologywouldplayanimportantexemplaryroleinpro—pellingtheprogressofworksafetytechnologyandenhancingintrinsicsafety1evelofenterprises,andwouldexertdecisiveimpactonworksafetyofthenation.Thecurrentstatusofworksafetyinnationalenterprisesisanalyzed,andtheirmajorproblemsaboutin-novationofsafetytechnologyarepointedout.Theexperienceoftop500enterprisesinfieldofsafetytechnologyinnovationisde-scribed,suchasthatofChinaPetrochemicalCorporation(SINOPEC),ChinaNationalPetroleumCorporation(CNPC)andDUPONT.Furthermore,foursuggestionsaboutinnovationofsafetytechnologyinnationalenterprisesaremade.

Keywords:NationalenterpriseSafetytechnologyTechnologicalinnovationworksafety

1引言

在我国能源、冶金、石油、石化、机械制造、军工、航运、海运等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性行业和领域,中央企业历来占据着主体地位,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中央企业原油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97.5%,民航运输总周转量占全国的82.9%,水运货物周转量占全国的86.3%,发电量占全国的40.8%,汽车产量占全国的30.2%,钢产量占全国的20.4%。

近年来,中央企业根据市场需求,不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开发、研究和生产出了不少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新技术和新产品。据不完全统计,2004年上半年,16户中央科研企业申请专利215项,授权专利111项,中央企业的科研创新取得重大成果。

在安全生产工作的总体布局中,在实现全国安全生产状况稳定好转的历史进程中,中央企业同样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推动安全生产科技进步、提高企业本质安全水平上,中央企业也具有示范作用。如何提高中央企业的安全技术创新能力,是一项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2中央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现状

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的转型期,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从业人员素质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安全生产基础薄弱,安全生产投入不足,安全生产科技水平相对落后。中央企业安全生产状况总体上好于国内企业的一般水平,但是,近年来随着中央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在安全生产工作上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

在进入市场、参与竞争的过程中,一些单位不能正确处理安全与生产、安全生产与改革发展的关系,强调了效益优先,忽略了安全生产;在企业兼并重组、优化结构和改制、改革过程中,一些单位削减了安全工作力量,甚至撤销了内部安全机构;在企业不断做大做强,子公司、分公司越来越多的情况下,一些单位安全管理出现了“高位截瘫、层层衰减”现象,越到基层安全工作越薄弱。

中央企业生产集中度高,设备功率大,生产经营活动涉及面宽,一旦发生事故,往往损失惨重。根据国家局调度数据,2003年中央企业发生伤亡事故303起,死亡535人,受伤162人。2004年上半年发生各类伤亡事故168起,死亡142人,受伤93人。近年来,中央企业相继发生了一些重特大矿山事故、油田井喷事故、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交通运输事故等等,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2001年以来在国内外影响严重的3起一次死亡百人以上事故,全部发生在大型、特大型企业,其中两起发生在中央企业。此外,因各种人为因素造成的停产、停运、停供等事故相当频繁,经济损失巨大。

分析中央企业安全生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其深层次原因正是由于中央企业缺乏安全科技创新能力。《安全生产法》明确提出:“国家鼓励和支持安全生产科学技术研究和安全生产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安全生产水平。”国务院《关于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中强调:“要加大政府投入,扶持大中型企业进行安全生产技术改造;要推动安全生产科技进步,加快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

中央企业关于安全生产工作的总体思路中,提出“依靠科技进步,实现本质安全,建立预防为主、持续改进的企业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全面提升中央企业安全生产和职业安全健康水平。”中央企业在安全工作制度中,也提出“安全生产与企业改革发展‘三同步’制度,强调要把安全生产纳入企业发展战略和规划的整体布局,做到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安全投人和‘三同时’制度,企业要保障安全投人,安全设施要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中央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要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提高安全技术创新能力,走“科技兴安”之路。

3中央企业安全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迅猛发展,加快建立企业技术创新机制,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已成为企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而解决好这一问题,对于中央企业加快现代化、国际化的进程尤为重要。安全科技创新属于科技创新的一部分,安全科技创新能力必然依赖于企业的整体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目前,中央企业进行安全科技创新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3.1企业安全技术创新的环境不够完善

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来源于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和外部市场的竞争压力,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期,市场经济体系不够完善,部分企业尤其是部分国有企业依赖政府的思想依然存在,技术创新的意识不强。安全技术创考新则更缺乏动力。从企业内部环境看,企业还没有有效的技术创新机制,尤其是研发激励机制和研发经费。目前,在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中,有研究与试验发展活动的企业仅占30%,有技术开发机构的企业仅占25%。大部分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仍处于一种松散状态,缺少必要的积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很难提高。

3.2企业安全技术创新投入明显不足

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投入是衡量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的重要指标。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为0.75%,仅相当于发达国家平均1.5%水平的1/2,而发达国家大企业一般在3%以上。与之相比,我国存在明显的差距。而安全技术创新的投入则更是微乎其微。虽然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但忽视安全生产、忽略安全投入的现象仍十分严重。中央企业具有资金雄厚、设备先进的优势,并拥有强大的技术力量和高素质的人才,最具安全技术创新的基础和实力。中央企业能否率先提高安全技术创新能力,对于我国的安全生产工作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4国内外优秀企业技术创新经验借鉴

目内外优秀企业,以世界500强最具代表性。世界500强大致可分为两类企业:

一是高新技术企业,这类企业通常改变了行业游戏规则,甚至创造了一个新兴行业;

另一类是在传统行业里不断开拓创新,使传统产业脱胎换骨,并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

世界500强企业产值的70%—80%是科技和文化创造的(而我国这一指标仅为30%左右)。世界500强企业始终不断地在现代技术领域投入大量的资金,以实现设施的现代化,使用最先进的设备和质量上乘的操作系统,保证最快的加工过程,生产最好的产品,掌握最新的最先进的通信手段等等。它们往往拿出企业资金的6%—7%或更多,用于外出调研、设备和系统的更新及发展新产品。安全技术的创新则紧密融合于企业的登体技术创新工作之中。

4.1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把科技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中油股份公司勘探与生产分公司“转变观念搞勘探,解放思想求发现”,以“创新管理和问题管理”为管理切人点,总结了“勘探开发一体化”、“岩性油气藏精细勘探”等19项创新成果,取得勘探开发一系列重大突破,仅2003年就新发现5个亿吨级油气田和12个5000万吨级油气区块,石油控制和预测储量创近年来新高,确保了国内原油产量稳中有升。在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西气东输工程建设中,依靠科技进步,弘扬铁人精神,把西气东输工程建设成为高科技工程、绿色工程、优质工程、阳光工程。

4.2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积极治理隐患,努力创造安全文明的生产环境

中国石化对已建成的装置、设施和公用工程开展风险评价,积极进行隐患治理,按照分级管理、分步实施的原则,从隐患的检查评估、制定方案、立项审批直到竣工验收的全过程,实施规范化、程序化管理。2003年隐患治理项目557项,投资10亿元,一批隐患得到治理,有力地保证了装置的安全生产。

重点加强对关键生产装置、要害生产部位的安全监督管理,有针对性地制定重大事故防范措施及应急救援预案,并组织开展事故预案演练,提高应对突发事故的能力。

采用国际上先进的安全评价方法,对在役装置的安全性进行评价,及时发现并消除生产装置存在的缺陷和隐患,确保安全生产。

中国石化注重节能、降耗、节水、减污技术的开发与应用,积极推行清洁生产。2003年中国石化对系统内首批4家清洁生产示范企业进行了评估、审核和验收,示范企业通过开展清洁生产,建立了开展清洁生产的正常秩序,其总体环境状况、环保管理水平、资源利用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在清洁生产过程中,评定了4项具有推广价值的清洁生产实用技术。加强工业用水工作的管理,强化用水考核,注重水的回用和串级使用,在生产负荷大幅度提高的情况下,2003年工业用新鲜水量比上年下降了1%。

为向社会提供更加清洁的燃料,中国石化相继开发了降低汽油烯烃的催化剂、助剂和汽油清净剂及汽油选择性加氢脱硫等多项技术。中国石化于2003年7月1日起,全面执行新的汽油国家标准,向社会提供清洁产品。

4.3杜邦以“零”为目标

200多年前,杜邦公司仅是一家生产黑色火药的制造作坊,而今发展成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多元化的跨国科技企业之一。杜邦是全球工业安全的标准,其他公司均以杜邦为参照衡量自己;同时,杜邦在全世界也以环保著称。杜邦安全成就的取得,应归功于它所坚持的十大安全信念:(1)凡是工业意外均可避免;

(2)管理层必须对发生的意外负责;

(3)尽一切所能控制容易引起危险的工序;

(4)保持安全的工作环境,杜邦员工人人有责;

(5)员工必须接受严格的工业安全训练;

(6)管理层必须时常检查安全设施及系统;

(7)发现任何疏漏,必须立即纠正;

(8)员工无论在工作时还是在下班后都要注意安全;

(9)安全动作产生经营效益;

(10)安全系统以人为本。

此外,永远从“零”开始是杜邦的信条。

4.4产品技术的转化需要高额投入,但也会带来丰厚的利润

荷兰菲利浦电器公司过去几年技术老化,产品更新缓慢,经营失去活力,一度出现高额亏损。近几年来,该公司制定和贯彻技术革命方针,依靠开发高新技术产品,不仅改变了高达20多亿元内亏的状态,而且使公司在未来5—10年内可实现250亿美元的巨额利润,从而使该公司成为西欧最富竞争力、也最有发展前途的大公司之一。

4.5加快新技术转化

发达国家之所以走在世界的前列,除了注重研究开发新技术外,还在于能够及时推行技术转化,使新技术很快转化成生产力,从而促进企业的技术进步。先进的技术固然是竞争的资本,但在一定的条件下,抓住时间和效率比利用技术本身更重要。时间的缩短,为企业争得了更多的市场机遇,取得了更多的经济效益,获得更大的安全保障。

西门子公司的管理专家曾做过精确计算:产品开发的时间每缩短一天,便可增加0.3%的商业利润,缩短5天可增加1.6%,缩短10天便可增加3.5%。据说,西门子公司仅缩短产品开发时间一项,每年便可获取近6亿美元纯利润。而这种

利润却不花费任何代价,只是时间利用得比别人更充分。

企业安全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有赖于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总体提高。向技术要利润、向技术要安全已成为现代企业的共识。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中央企业的经济效益已得到明显改观,使得中央企业在人、财、物、技术及管理等方面具备了安全技术创新的有利条件。

另外,做好中央企业的安全技术创新工作,也是企业生存发展、参与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竞争的需要。目前世界500强企业已有400多户进人中国,187户中央企业驻外机构和境外企业已多达2278个。中央企业要跻身于全球大企业之林,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生存和发展,必须提高安全技术创新能力。在当前经济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要首先培育一批技术创新能力强、市场效益好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以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

的不断加快和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迅猛发展,加快建立安全技术创新机制,提高企业安全技术创新能力是中央企业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

5提高中央企业安全技术创新能力的建议

我国的安全科学技术发展目标为:到2010年,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安全科技发展运行机制,初步形成安全生产理论体系,建成安全生产科技支撑平台,提高安全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安全科技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为实现我国安全科学技术发展的目标,必须率先提高中央企业的安全技术创新能力。

5.1安全科技创新与企业改革发展同步进行

实现安全生产工作与企业的各项工作总体推进,把安全生产纳入企业改革发展的总体布局,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使安全科技创新工作融人企业的整体技术创新工作之中。增强技术创新意识,努力为企业技术创新创造宽松的

环境。针对目前我国中央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政府应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财税优惠力度,制定相应的信贷政策,鼓励并引导企业自主增加技术创新投入,建立和完善风险投资机制,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5.2加大安全投入,推动安全生产科技进步

近年来,国家采取一系列措施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包括中央企业在内的国有企业经济运行和效益状况,普遍得到改善。应进一步加大安全费用提取和投入力度,完善安全基础设施和基础条件,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强化企业技术开发的主体地位,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落实国家有关的优惠政策,建立并完善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加快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5.3中央企业应发挥安全生产科技进步的示范作用

建立中央企业的自主创新机制,培育一批技术创新能力强、效益好的大企业。在当前经济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确立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投资主体、利益主体、风险主体、研究开发主体和决策主体,逐步建立起“企业主动、政府推动、科技服务体系联动”的技术创新运行机制,形成一批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强、市场效益好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中央企业应及时淘汰危及安全的落后设备和落后工艺,率先采用安全性能可靠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以大公司、大集团为依托,探索建立产、研、学一体的安全生产科技创新基地。

5.4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以企业为主体

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积极进行科技成果推广我国围绕着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进行了积极探索,已经制定出台了安全费用提取、安全技术改造等政策措施,为提高中央企业的安全技术创新能力提供了政策支持。据第二次全国基本单位普查,在我国1万余家科研行业单位中,有3000家为企业单位,占33%,企业比重不高。表明除国家办基础性和公益性研究单位外,还有部分科技机构游离于市场之外。

笔者认为,必须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在确保基础研究得到加强的同时,促使更多的科研机构进入企业或与企业联合。对于一些产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国家应统一引进,然后组织产、学、研进行联合消化吸收,最后再转移到企业。

实现中央企业安全工作思想观念、体制和机制、方法途径、科学技术和安全文化“五个创新”。开展重要工业领域安全生产中亟待解决的共性、关键性、公益性技术难题的科学研究,促进重大安全科技成果转化,建立安全科技示范工程。对于能够明显改善安全生产状况、经济和社会效益较大的科技成果,采用召开推广会、成果展览、科技成果信息等多种形式进行重点推广。

6结束语

笔者通过对中央企业的安全生产现状及安全科技创新能力的分析和研究,特别强调,中央企业是公有制经济的命脉,是窬梅⒄沟幕V醒肫笠档陌踩纯觯砹斯倚蜗螅砹宋夜纸锥伟踩芄淮锏降淖詈盟健L岣咧醒肫笠档陌踩际醮葱履芰Γ侵醒肫笠瞪婧头⒄沟男枰彩侨耸篮笥饺蚓靡惶寤牡蔽裰保?nbsp;

(1)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是工业文明的需要;

(2)体现了珍惜生命、以人为本的时代要求;

高技术创新能力篇7

大家都知道,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创新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能力。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是国家规定的普通高中学生的必修课程。在我国普通高中课程结构中,技术是一个基础的学习领域,是一个全新的领域。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笔者建议做好以下几点:

一、积极提高教师自身的创新意识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二十一世纪的时代要求,二十一世纪需要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要求以自主学习、探究活动来让学生体验创造的历程,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那么,中学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活动往往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这些方式不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更谈不上创造性和创新性。为此,教师应首先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领悟新课程思想,从根本上更新教学观念,一改以往的那种传统的、单一的、效率低下的教学方法。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就要以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习惯。我们要因材施教,充分发挥个体的长处。把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主人”,使他们在合作、探索的过程中获取创新能力。

二、培养高中生信息技术创新能力的策略

二十一世纪需要学生不但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且具有创新能力。这是社会的需要,也是学生自身适应未来的需要。教学的直接对象就是学生,学生是信息技术有效教学的主体,学生的参与程度就是评价创新与否的重要依据。

高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调动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寻更有效的教学策略。

1.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新课程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创意的教学设计以及新颖的教法,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不断探究,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同时,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学习积极性和效果也就有所提高。在创新学习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创新思维的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在促进人的发展目标上的融合。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欣赏美妙的音乐、美丽的图画,用 Word 设计版报,用 PowerPoint 制作自我介绍,用 Flash 制作动画等,以此来激活学生的创造动机。

2.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创新教育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在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努力营造和谐的、融洽的师生关系,这样信息技术教学的质量定会不断提升。正常情况下,“课内是老师,课外是朋友”型的老师最受学生的欢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直接影响到我们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果的提升。在诚然、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中,学生才会产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浓厚兴趣,自主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才会增加。

教师的课堂语言要有艺术性,在课堂教学中进行适当的感情投资,放松学生紧张的学习心态,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只有在和谐的环境中,才能激励学生的创新思维活动。

3.培养学习兴趣,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

兴趣是信息技术学习的动力,学生一旦对信息技术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才会提高学习积极性,同时他们的学习目的才会进一步明确。这样,学习效果才会提高。学习兴趣的形成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为此,教师要不断改变教学方式,让学生有一种新鲜感。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拓宽学生的视野。比如说,运用“画笔”,学生可以利用它来设计贺卡,送给他人;“Word文字处理”,学生可以利用它写作文、记日记、写通知、制课程表、写信;“PowerPoint”,学生可以利用它来制作班级通讯录。

4.实施合作学习,拓展创新思维

高中生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合作学习是信息技术学习的一种最好的形式。我们可以采用同伴合作、小组合作等形式,让学生在洋溢着浓郁信息技术气息的氛围中和浓烈的友好关系中学习信息技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开发学生的创造个性,引导学生的思维创新,努力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以共同探讨、共同交流的方式来交流思想。因此,在合作学习中,拓展学生创新思维是一种让学生学会寻找适合自己独特个性的学习方式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求同存异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会了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

5.改变课堂模式,培养创新能力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应通过现代化的多媒体和网络资源来使学生获得更广泛的信息,拓宽学生的视野。按照学生个体特征、个人的学情等为学生量身定做可行的计划。在新型的课堂中,教师还要做好对学生的全面和公正的评价。恰当的评价能够促进学生更主动积极地学习,同时也能促进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创新性的教学活动中去。比如在教多媒体技术时,我们要全方位地让学生了解多媒体技术是一种能够对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进行采集、存储、加工或集成的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在改善人机交互效果、提高信息交流效率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三、结束语

总之,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情,通过各种教学实践,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掌握了创新,就能赢得一生,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高技术创新能力篇8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1)22-0134-01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面对知识的快速更新,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知识经济时代要求人们掌握的基本技术。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如果具备了良好的信息技术水平,不仅可以为自己的学习服务,而且在他们走上社会后,对未来的基础教育也会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面临的问题

1.基础设施较差,学习条件受到制约

日喀则地区位于我国西部偏远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沿海发达地区相比相差甚远,但由于客观条件的制约,一些民族地区的教学条件极为简陋,实验仪器、教学模型等几乎没有,教师在黑板上演示实验,学生没有条件亲自做实验,对实验结果还采用背诵的方式记忆,这不仅违背了新课程改革的原则,也不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和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2.师资力量薄弱,教师积累不够

学校师资力量相当薄弱,教师人数与学生人数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这给教师的实际教学带来了诸多不便。教师的水平也普遍偏低,高中老师大多都为大专学历,有的问题老师自己都解答不了,学生充满疑惑也只能不了了之,这使得西部民族地区教学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3.民族教育中的成效甚微

由于日喀则地区的客观原因,加上国家扶持力度不够,西部民族地区学校的教育科研和科研发展力度相对滞后,有的学校几乎没有开展过教育科研活动,缺乏成功的指导性经验,这样的条件给信息技术教学增大了难度。西部民族地区的许多老师在思想意识和办学理念上都相对落后,加上对这些学校没有特殊的政策扶持,使得西部民族地区学校在教育科研上与其他地区学校存在着巨大的差距,直接制约着日喀则地区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实践操作性比较强的学科,知识面广、更新快,它还具有文化性、应用性、发展性和模块化等特点,利用学习的信息技术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是这门学科的根本所在。教师应在深入研究信息技术学科特点的基础上,设计出独具一格的教学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并善于启发引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创新能力的方法

1.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创新思维提供环境

信息技术课一直都是学生比较喜欢的一门学课,学习压力小,还能接触计算机,获得社会各方面的信息,满足学生对好奇心的需求。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应利用学生对这门课的喜爱,在课堂上除了教授学生基本的专业知识外,还应为学生创设一种和谐、自由、充满活力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从而创造良好的创新思维环境。

2.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学习兴趣,学生们就能主动学习知识,且学习效率也会远远高于“填鸭式”教学法。一个人想在一门课上有所发展、有所创造,首先必须对这门课有满腔的热忱和极大的兴趣,愿意全身心地投入,所以,兴趣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根本。在教学中可多利用多媒体技术,它以其鲜明的图像、生动的形象和灵活的特点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活跃学生思维。

3.因材施教,挖掘学生潜力

由于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和基础不同,对老师讲解的内容的理解程度也不同,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在信息技术教学的创新思维培养中有大量的问题需注意,如培养目标、培养方法等。相较让学生掌握枯燥的技术技能而言,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更为重要,养成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习惯,将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为其学习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础。

4.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任何一种理论都是为社会实践来服务的,而理论也必须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证明他的正确与否,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也是如此。通过实践,可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并为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导航。可以安排一些课后调查任务,让学生们分好小组后,去网上做调查,然后自己进行分组、归纳和总结,比如针对一个热点问题的探讨。这样学生不仅会运用到课堂上学习的知识,还发挥了自己的创造能力,对于书本上的知识也铭记于心。

三 总结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没有科技创新,总是步人后尘,经济就只能受制于人,更不能缩短差距。然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并不是先天就具有的,它需要通过后天有目的的培养才能获得,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贯穿于信息技术教学过程的始终,最终达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新世纪合格人才的目的。

高技术创新能力篇9

中图分类号:F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6-0160-02

一、引言

人力资本是现代企业存在的前提和重要条件,物质资本只是企业存在的必要条件。经济增长模型的研究从提出人力资本思想的舒尔茨人力资本模型,到阿罗“干中学”模型;新增长理论阶段,着重研究人力资本和研发(创新)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机制,并建立了内生增长模型,如罗默加入除资本和劳动生产要素外的知识要素的知识推动模型,卢卡斯将技术进步和知识推动都转变为人力资本来研究,将人力资本内生化。这些研究的总体特点是将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显现在模型中。人力资本是决定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决定性因素,是一国经济发展的决定力量。Nelson,Phelps(1966)认为,人力资本可以通过对创新能力的激励产生外部效应,受教育者比其他劳动者对特殊资本要素更具替代性,高教育水平劳动者是低教育水平劳动者很好的替代者。并且Benhabib and Spiegel(1994)与Islam(1995)的研究发现人力资本通过影响本国国内技术自主创新率和吸收国外新技术速度两种机制来影响经济增长,并且人力资本对与产出的直接贡献不明显,却显著地影响全要素生产率。进而,Papageorgiou(1999)通过对人力资本和技术创新能力的研究得出人力资本对技术创新具有决定作用。

对于高新技术产业,其高知识密集性、高信息积累性、高度创造性、高R&D投入性决定了知识信息积累、技术创新值逐渐成为高新产品的价值实体,随着技术和知识内化于人,人力资本积累在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较一般产业将会更加显著,尤其表现在创新能力方面,高新产业的发展可以说就是典型的人力资本决定的经济增长阶段。创新能力是高新产业实力的综合象征,是科技进步的本质与灵魂,也是一个企业,乃至一个国家能保持持续发展的动力,而创新能力又表现在知识吸收能力上,即知识获取能力、知识消化能力、知识转化能力、知识利用能力,所以研究人力资本积累对高新技术产业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就是研究人力资本积累对知识吸收能力的促进作用。

以往的研究中,高新产业创新能力的研究多倾向于R&D行为,创新机制等方面,高新技术产业与人力资本关系的研究多是从管理上的人力资源激励,人力资本产权问题。而本文在这些基础上针对高新技术产业的特点与人力资本特点,研究现实经济中对经济发展起主要作用的高新产业创新能力与人力资本关系,将各国学者的研究的理论基础应用于实践,使高新技术产业创新能力与人力资本关系明了化。

二、人力资本从自身特点和作用两方面作用于高新技术产业创新能力

人力资本积累是高新技术产业提高创新能力的动力和源泉,充足的资金和昂贵的试验设备只是科技创新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创新主体才是充分条件,起决定作用。

(一)从人力资本特点角度分析

人力资本有生产性、可获利性、自增性的特点。生产性是指人力资本作为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生产要素存量;可获利性是指人力资本也是一种投资必然会有收益;自增性是区别于物质资本,指个体人力资本通过“干中学”提高自身水平,或整体相互交流、相互作用使个体人力资本增值,从而整体人力资本增值。所以,人力资本存量越高,其所能带动的生产性越显著,可获利性越大,自增性越快。高新技术产业中占比重最大的是技能型人力资本,而技能型人力资本是对人力资本积累度影响最显著的资本要素。高新技术产业中多数为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和有经验的科研人员,这使得产业内基础的人力资本存量大(用教育年限法衡量),有利于员工内部的互相学习和提高,加上“干中学”效应,高新技术产业内人力资本积累迅速上升,为知识的获得、消化、转化和利用能力的提高提供有力支持,会给产业带来更高的价值增值。

另外,在卢卡斯的人力资本“内在效应”和“外在效应”理论中,指出“内在效应”是指人力资本能给其所有者带来收益,后者是指人力资本能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但其所有者并不能以此而获益,人力资本的外部效应从一个人扩散到另一个人,一个有高人力资本的个人能影响周围人并促进他们生产率的提高。高新产业中高人力资本环境中,每一个技术层次上的人都具有高生产率,所以高新技术产业中的人力资本的外部效应明显对其整体的发展有很大促进作用。

(二)从人力资本作用机制角度分析

1.对知识获取能力的作用

知识获取能力从两方面体现,一方面是企业从外部获得知识技术,另一方面是企业引进的人才所具有的个人知识库。高新技术产业的高知识密集性决定企业必然要大量引进购买新知识新技术,这里人力资本作用体现在,企业引进人才时的选择,高新技术产业倾向于选择带有技术项目、高技术、高学历人才,这样,在引进人才同时也获取了知识。所以,高新技术产业引进人才的水平越高即人力资本存量越大,会对知识获取能力提高有一定拉动作用。

2.对知识消化能力的作用

企业获取的知识必须经过内化、共同化才能成为企业组织的知识。Huber认为,企业如果没有较高的能力理解新知识,必然造成知识解释的欠效率,会导致知识资源的浪费。Cohen和Levinthal(1990)强调员工个人吸收能力是企业吸收能力的基础,提出个人以往的知识、经验都与他们自身的知识吸收能力密切相关。企业内部员工的知识水平决定了企业对知识作出反应的灵敏度和准确性。组织中的个人或技术团队成员的知识经验越丰富、知识类别越多,同时,他们能解释的信息也越多样,也越能解决较困难问题。高新技术产业中的技能型人才储备高,这些人才多数具备特殊才能,存在差异性,在认识、思维、能力、偏好等方面的差异决定了对于同一知识或技术产生不同的认识、不同思维结果。对于高知识密集性的高技术产业高水平的工程师、科研人员越多,其消化能力也就越强。

3.对知识转化能力的作用

知识转化能力,即知识整合能力,是指企业将获取和消化的外部新知识与企业内部现有知识有效整合的能力。卢卡斯在他的《经济发展讲座》里提到,即使科学发现的传播非常迅速,要想将发现转化为生产,还需要借助于受过培训的劳动者。高新技术产业中较高的人才储备,必然决定其有较强的分析能力,这些人才凭借自身的知识经验,通过相互交流、研究、试验,对不同来源、不同层次、不同结构和内容的知识进行整合,实现知识再建构,使单一、零散知识、新旧知识形成新的知识体系,有利于企业把握变化中的机会,开发新的认知并改进现有的生产过程,从而提升组织的绩效。

4.对知识利用能力的作用

约瑟夫・熊彼特在1912年德文版《经济发展理论》中强调,技术创新是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其后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索罗坚持其观点,认为技术变为商品并在市场上销售得以实现其价值,从而获得经济效益才算是真正的技术创新。因此,企业的科研人员在结束对外来知识的转化后更应注重知识的利用,即将新知识、新技术应用于生产新产品和销售,实现真正的科技创新。

三、结论

我国高薪技术产业的发展需要的是技术,而技术恰恰来源于高素质的人力资本,企业要充分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培养并引进高水平人力资本,增加自身人力资本存量,为新技术的引进、吸收、开发、利用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本文的分析,不难看出人力资本存量越雄厚,高新技术产业创新能力提高得越快,这为我国正在兴起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重点指明了方向,从理论上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依据。

参考文献:

[1]Richard R.Nelson, and Edmund S.Phelps. Investment in Humans, Technological Diffusion, and Economic Growth[J].American E

conomic Review,1966,(61).

[2]Benhabib,.Jess, and Mark M. Spiegel. The Role of Human Capital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Evidence from Aggregate Cross―

Country Data[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94,(34).

[3]Islam, N.. Growth Empirics: A Panel Data Approach[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5,(110).

[4]Papageorgion, C..Human Capital as a Facilitator of Innovation and Imitation in Economic Growth: Further Evidence from Cross

高技术创新能力篇10

一、水利管理的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工业和农业都进入了飞速发展阶段,农业生产摒弃了传统的手工化技术,逐渐向现代化、自动化、机械化转变,在经济改革过程中,往往过于重视生产,而忽略了环境保护,影响了人们的价值取向。由于对环境污染的不重视,在工农业生产过程中,污染现象严重,污染面积较大、成分复杂,给环境治理带来困难,与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背道而驰。

现在城市中的各行各业竞争激烈,企业为了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常常只注重高利润,忽视对环境的破坏。市政部门也往往忽视城市的设施建设,城市的排水设施老旧,排水管道跟不上城市的发展速度,夏季在发生暴雨时,城市会出现内涝,雨水无法及时排出,给人们的出行以及交通带来巨大的影响,造成人民的生命和财产损失。

二、水利技术创新及应用

城市在不断的发展,传统的水利技术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的水利建设,因此水利技术需要不断地创新。水利技术创新采用的是信息化手段,可以提高水利工程的防汛预案,在暴雨和洪水等自然灾害到来之前,及时作出防汛预案,将防汛预案加入到信息系统中,准确无误的提供洪水预警,政府根据预警情况,提前计算出放洪量,掌握洪水带来的预计危害,做好防洪准备。

水利技术与现代化电子信息相结合,通过GIS信息化系统,可以快速准确的得到了解到相应的水利信息,而且GIS系统可以直接在手机等电子设备上运行,方便人们进行随时随地的查看,并且可以做到实时更新,通过GIS系统有助于相关领导作出合理有效的决策,个人也可以对灾害做提前预防的准备,水利技术的创新被人们广泛应用。

RTK是实时动态系统,RTK技术在水利工程应用十分广泛,与计算机结合使用,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静态和动态的测量,然后经过具体的解算,可以得出精度的数值。与GPS技术相比,RTK使用实时差分计算,可以实现厘米级的精度。采取RTK控制测量,可以实时明确定位精度和观测质量。通过计算机实现远程控制管理,在水利工程测量阶段,发挥RTK技术的时效性,使管理运转速度加快,应用创新的水利技术,可以提升管理水平,创造出更好的效率,推动水利事业的快速发展,

三、水利技术与水利管理能力的关系

水利事业的不断进步,与水利技术发展和高水平的水利管理有着密切的关联。我国的水利事业想要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就必须将水利技术与水利管理能力结合起来,水利事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当将现代化的高科技手段,运用到水利管理中,水利管理工作可以顺利的开展,使管理工作变得井然有序,同时大大提高水利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

水利管理能力是一种掌控水利事业发展的强大力量,水利管理能力影响水利事业的发展进程,决定水利事业的发展方向。水利技术的发展与创新,有助于水利事业的快速发展,而且可以解决水利工程中存在的问题。现代化的水利技术与电子信息化相结合,不断提高水利工作的工作效率,减少水利管理人员的工作任务,从而有利于提高水利管理水平。水利技术创新与水利管理都有利于水利事业的发展,将创新的水利技术与强有力的水利管理能力相结合,可以为我国水利事业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促进水利事业的快速发展。

四、水利技术的创新提高水利管理能力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水利事业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水利技术逐渐向高端的机械化过渡。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水利技术应用十分广泛,政府应当加大资金投入,引进先进的高科技技术,促进水利事业快速发展。结合创新水利技术,改善传统的管理模式,制定合理有效的水利管理体系,为水利事业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4.1引进生产新技术

农村的水利建设是我国水利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农村水利建设,各级政府应当加大投资金额,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施,农村水利工作的顺利开展,可以确保我国工农业的发展。在农业生产中,应该尽量减少使用农药和化肥,降低化肥和农药对水资源的污染,为水利工程建设提供有利条件。在工业生产中,可以引进先进的机械设备,尽量减少废水废气的排放,而且还可以增加废水废气的过滤设备,加强对环境和水资源的保护。通过日常工农业生产的保护措施,有利于水利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不仅是工农业生产需要注意保护水资源环境,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应该加强水资源保护,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4.2完善城市排水设施

城市中的水利事业同样重要,在城市中,市政设施管理单位,应该及时检查城市的排水设施,加大资金投入,在城市主要路段增加排水管道,维修或更换老旧的排水管网,城市在夏季发生暴雨时,可以有效防止道路被淹没的现象。改建城市的排水系统,将污水和雨水设施分开,建立环保型的污水处理设备,改善水资源的质量,减少对水资源的污染,使城市水资源可以循环使用,水利技术不断创新,可以降低水污染的治理费用,节省大量的资金投入。

4.3强化水利管理

水利管理有助于水利事业的发展,但由于人们对水资源管理的意识淡薄,导致环境受到严重污染,因此政府应当引进创新的水利技术,加强水利管理工作,提高废水处理能力,保证水资源质量。

4.3.1加强水利组织管理

水利管理应该依据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制定一套完善的水利管理体系,做到有法可依。还需要建立一支综合素质较高的水利管理队伍,水利管理人员按照管理制度,对日常的水利工作进行管理,明确各部门的职能,分部门进行管理,使水利管理工作有秩序的开展,确保水利事业的顺利发展。

4.3.2加强水利技术管理

近年来水利技术在不断地创新和完善,有利于水利管理能力的提高,在水利工作中引进RTK技术,该技术具有较强的测绘功能,可以进行水利测量地形、放样等工作,RTK技术定位精度高、数据安全可靠,而且操作简单,减轻水利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大大提高工作效率,为企业节约投入资金。

五、结语

水利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命脉,水利建设是一项庞大的工程,水利管理工作也较为复杂,创新水利技术,将现代化的高端技术运用到水利建设中,提高水利管理能力,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使水利管理工作可以有序地开展,水利技术的创新可以大大节约人力,提高工作效率,促进水利事业高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韩冬.浅谈以水利技术创新提高水利管理能力[J].科技传播.2011

[2]王留红.水利技术创新的分析与水利管理能力的实践[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4

高技术创新能力篇11

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一、引言

目前,国内外关于企业评价的指标体系已有许多系统性的研究,并建立了许多评价指标体系。但对于主导性高技术创新型企业持续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国内较少有系统的研究。

主导性高技术创新型企业是在持续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品牌创新、文化创新等方面有突出成效的企业。因此,评估一个企业是不是主导性高技术创新型企业,是否持续创新,不应该只看其在技术创新的层面,企业的技术创新仅仅是维持企业创新的一个方面,而企业持续创新需要有一套完整的持续创新发展机制来保障。

二、计算方法

主导性高技术创新型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权重的计算主要有4个步骤:建立问题的递阶层次结构;构建两两比较判断矩阵;权重的计算与一致性检验;计算综合排序向量。

1、建立问题的递阶层次结构

层次分析法(AHP)的关键步骤是将问题条理化、层次化,构造出一个多层次的分析结构模型。这个模型一般包含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三个层次。目标层是对问题目标的描述。准则层是对目标层的具体描述与扩展,它包括了实现目标所涉及的中间环节。指标层是对准则的细化。

应用AHP作系统分析时,首先要把问题层次化。根据问题的性质和要达到的总目标,将问题分解为不同组成因素,并按照因素间的相互关联影响以及隶属关系将因素按不同层次聚集组合,形成一个多层次的分析结构模型。为了确定层次中各个因素的相对重要性,层次分析法(AHP)对各个因素采取了两两比较判断的方法,将比较判断定量化。层次分析法引入了1~9标度法,并写成判断矩阵形式。形成判断矩阵后,即可通过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及其对应的特征向量,计算出某一层对于上一层次某一个元素的相对重要性权值。AHP把与决策有关的元素分解成目标层(最高层)、准则层(中间层)和指标层(措施层)等来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从而为多目标、多准则或无结构特性的复杂决策问题提供了简便而有效的方法。

主导性高技术创新型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建立的主导性高技术创新型企业创新能力层次结构如图1所示。

图1中,D1为研发投入,D2为非研发投入,D3为技术改造投入,D4为研发团队投入,D5为其他技术人员比重,D6为研发成果转化能力,D7为自主创新产品率,D8为申请专利成功率,D9为生产设备水平,D10为生产工人技术水平,D11为生产工艺标准化水平,D12为资源利用率,D13为营销人员比重,D14为市场占有率,D15为品牌强度,D16为营销网络,D17为销售水平,D18为利润水平,D19为出口创税水平,D20为员工创新理念,D21为企业家创新理念,D22为创新战略管理能力,D23为知识产权管理能力,D24为信息管理能力,D25为财务管理能力,D26为协调能力,D27为产权制度,D28为激励制度。

2、构建两两比较判断矩阵

在建立递阶层次结构,确定了上下层次之间元素的隶属关系后,就必须确定各个指标的相对权重。AHP采用的是专家咨询法,即请专家对各个指标两两之间的相对重要性进行比较判断,确定隶属于同一个指标的两个子指标相对于父指标,哪个更重要,重要多少。为了对重要性判断进行定量化,采用1~9比例标度对重要性赋值,如表1所示。

根据主导性高技术创新型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如图1所示),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设计专家咨询表。专家只需要按1―9比例标度的含义给各个评价指标两两之间的相对重性赋值,便可形成一系列的判断矩阵。

3、权重的计算和一致性检验

根据A-B判断矩阵,计算出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W,然后进行归一化处理,使其满足即可得到判断矩阵各元素的相对重要程度(即权重)。所求单位特征向量各分量即为各评价因素重要性排序。

A-B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对应的单位特征向量的计算方法如下:

(1)计算判断矩阵的每一行元素的积

(2)计算Mi的n次方根i=1,2,3,

(3)对wi进行归一化

其中W=[W1,W2,…..…Wn]为所求的特征向量。

一致性检验:在判断矩阵的构造中,不一定要求其具有传递性与一致性。即不要求满足公式Dij•Djk=Dik,但要求判断矩阵具有大体上的一致性。在计算出最大特征根后应该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具体计算步骤和方法是:计算一致性指标C.I.,C.I.=(λmax-n)/(n-1);根据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数值表查找相应的R.I.值(见表2);计算一致性比例C.R.。C.R.=C.I./R.I.。当C.R.?芨0.1时,认为判断矩阵满足一致性。当C.R.>0.1时,认为判断矩阵的一致性偏差太大,应该对判断矩阵作适当修正。直到判断矩阵通过一致性检验为止。

4、权重综合排序向量的计算方法

由于不同的专家对创新能力的理解存在差异,因而给出的判断矩阵也不同。为此,根据每一位专家给出的判断矩阵,依次计算出每一个目标指标的权重向量后,对其进行综合处理,并计算出综合排序向量。笔者运用几何平均综合排序向量的方法,计算出权重的综合排序向量。其计算方法和步骤如下。

(1)计算群组综合权向量的几何平均值

设专家总数为Z,根据Z位专家给出的判断矩阵R4=(Dijk), k=1,2,3,…z,利用特征根法计算权向量,并进行一致性检验。得:

在这里,k=1,2,3,…,z (k为某位专家)。j=1,2,3,…,n(j为某个目标层的某个指标,n为某个目标层指标的总数)。

(2)计算Z位专家对某个目标层的第,1个指标赋予的权重值的几何平均值

(3)对向量WJ进行归一化处理

所得到的Wj,即为权重的综合排序向量。

(4)计算群组判断的标准差

在得到专家对目标层每个指标的群组判断后,必须对其进行一致性检验,即计算j指标优先级权重的总体标准差。

如果σj

三、主导性高技术创新型企业创新能力指标权重的确定

1、专家咨询表设计

按照主导性高技术创新型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从上到下分层次设计咨询表格,专家按照1―9比例标度的含义,并根据自己的判断为各评价指标两两之间的相对重性进行赋值,形成评价指标的两两比较判断矩阵。部份专家咨询如表3所示。

2、主导性高技术创新型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为了使确定的主导性高技术创新型企业创新能力指标权重更具有科学性,笔者请5位相关专家对咨询表(判断矩阵)进行比较判断。通过计算5位专家给出的判断矩阵,得出了各层指标的权重和权重的综合排序向量,并通过了一致性检验。通过上述步骤最终确立了主导性高技术创新型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的权重(见表4)。

四 评价结果分析

根据5位专家给出的判断矩阵,一级指标以管理制度创新能力(B4)0.447最高,二级指标以研发能力0.775最高,三级指标以激励制度(D28)0.132、产权制度(D27)0.088,及企业家创新理念(D21)0.077最高。因此,对主导性高技术创新型企业创新能力最有突破带动作用的是激励制度、产权制度及企业家创新理念。

此外,虽然笔者在对主导性高技术创新型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出主导性高技术创新型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但AHP本身是一种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是将人的主观判断用数量形式表达和处理的方法,因此难免存在一定的误差。同时,随着环境的变化和企业的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也必须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但从目前情况来看,该评价指标体系基本上能够反映出主导性高技术创新型企业的创新水平。

【参考文献】

[1] 王琦:实用模糊数学[M].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2.

[2] 常玉、刘显东:层次分析、模糊评价在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估中的应用[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2(9).

高技术创新能力篇12

张延秋(国家农业部种子管理局局长)

戴景瑞(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

刘 旭(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对话背景

种业是农业先导性产业和科技密集型产业,是农业生产的源头和粮食安全的关键。去年4月,《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颁布实施。我国种业创新步入新阶段。今年年初,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种业发展的重要性。

农业部等相关主管部门表示,我国将通过推动政策措施出台和落实、推进种业科研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扶持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做大做强、推动部级种子生产基地建设和加大种子市场监管力度等五项措施,推进现代种业发展。

8月11~12日,中国科协主办,中国农学会等单位承办的“种业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专家论坛”上多位专家就我国种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初步具备完善的种业科研体系

记者:我国种业科技发展水平如何?《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出台一年多来,落实情况怎样?

张桃林: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巨大,以良种为代表的科技成果推广功不可没,良种在科技进步贡献率中所占比例达到43%以上。在种业科技方面,我国目前初步具备了比较完善的种业科研体系。长期保存着种质资源41万份,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育种方法技术研究进展较快,特别是细胞工程、分子标记、转基因等现代生物育种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加速了品种选育由表型选择向基因型选择、由形态选择向生理指标选择转变;科研人才队伍初具规模,从国家到省、市、县有一大批专门从事科研育种的研究机构和人员,种子企业研发队伍从无到有、逐步形成,种业科技进步不断加快。

张延秋:《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出台后,我国现代种业发展呈现良好态势。全国已有28个省(区、市)出台了实施意见。国家发改委启动了面向企业的生物育种能力及产业化专项,今年投资3.4亿元。财政部正在推进建立现代种业发展基金,首批筹资15亿元支持“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发展。科技部将企业商业化育种列入种业科技重点专项。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积极落实减免“育繁推一体化”企业所得税和企业改制重组契税政策。

最近统计全国持证种子企业6900家,比2010年减少了1800家,注册资本3000万元以上的种子企业达325家。企业兼并重组速度加快,中种集团、中农发集团、中农集团等央企准备拿出巨资并购地区优势企业和研发机构。

种子企业创新水平低 商业化育种能力不足10%

记者:良好开端下,我国种业创新发展是否还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张桃林:我国种业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与现代农业要求相比,与种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种业科技创新整体水平不高、差距不小,特别是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和现代科技迅猛发展,科技创新的要素在全球范围加快流动,我国种业创新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种业竞争的实质是科技创新实力的竞争,竞争的焦点已从品种拓展到基因资源、专利技术;种业科技创新的较量已从单纯的育种技术发展为科技创新综合实力的较量;农业生产对品种创新的要求不仅有高产、优质等经济指标,而且要更多体现多抗、广适等综合性状指标,我国加快种业科技创新的任务艰巨、责任重大。

张延秋:我国种子企业多,实力弱,担当主体重任需要培育。《意见》明确发展现代种业以产业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但目前我国企业具有商业化育种能力的不足10%,商业化育种人才、种质资源、技术基本都掌握在科研单位。种业全行业的利润率不足5%,与孟山都、先锋公司20%以上相比,投入科研经费有限。

此外,近10年来由于农化企业兼并种子企业,以及转基因生物技术广泛应用,国际跨国大公司生物育种等技术得到了空前发展。模拟环境技术的成功应用,选育出更加抗倒、抗病的品种;自动化基因测序技术的应用,实现了取样、研磨、加助剂、测序全程自动化,提高了效率,孟山都发明了切割机,每天可切割10万粒玉米种子;还有定量定位插入基因技术、SPT种子生产技术、活体植物快速鉴定技术等等,保证了优势品种不断育成。2009年美国前十名的种子企业销售量占全球种子市场45%,全世界种子市场格局基本形成,我国种子企业走出国门难度很大。

体制机制创新与技术创新同等重要

记者:面临困难,任务艰巨,我国种业未来的发展该从何处发力?

张延秋:与技术创新相比,体制机制创新同等重要,现代种业的发展需要积极推进种业科研体制改革。

落实《意见》完成“两个分离”,即基础性、公益性研究与商业化育种分离,科研院所与所办企业脱钩,关键是农业科研体制改革要到位,进一步明确科研院所定位、定性。对公益性科研院所国家应给予经费保证,完善公益性院所和专家考核、评价机制,采取业绩评估和同业评估方式对科研人员进行评价,研发人员收入不与创收直接挂钩。国家加大基础性研究科研投入,改变投资方向不合理现状,目前国家大部分种业科研投入集中到育种环节,基础性研发不足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