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园区经营管理合集12篇

时间:2023-07-04 09:25:15

产业园区经营管理

产业园区经营管理篇1

全面推进公园景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通过实施“管养分离”和“事企分离”等有效方式,逐步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公园景区管理体制和与自身发展需要相协调的新机制;通过实施“规划、资金集约化,监管、服务标准化,养护、经营市场化”的管理新模式,逐步实现创新发展、市场运作、以人为本、稳步推进的新目标;通过不断提升公园景区品质,增强社会公共服务能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新增长。

二、基本原则

(一)创新发展的原则。顺应时展大势,追求长远发展目标,立足实际,开拓创新,构筑有利于公园景区快速发展的新体制、提升公园景区做大做强的新格局、增强自我发展的新实力,致力于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公园景区协调发展和职工收入稳步增长作出新贡献。

(二)市场运作的原则。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为要求,市直属公园景区养护市场放开,引入市场机制和良性竞争机制,降低养护成本,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市直属公园景区经营性项目,通过专业公司实行企业化运作,与市直属公园景区管理处之间实施资源有偿使用。

(三)以人为本的原则。重视职工利益的保护,对职工高度负责,充分听取职工意见,吸收聪明才智,真正依靠职工搞改革,切实关心职工的就业岗位和生活问题,规范运行,有情操作,努力维护公园景区的和谐稳定。

(四)稳步推进的原则。结合公园景区实际,明确目标,

稳步推进,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坚持从实际出发,加强调研、周密部署、稳妥操作、统筹兼顾,协调好改革过程中各种利益的调整和工作对接,确保工作不受影响,真正实现事业发展、思想稳定和收入增长的改革目标。

三、改革内容和主要措施

(一)深化管理体制改革,构建“一体两翼”管理新体系根据直属公园景区体制、机制以实现“管养分离”和“事

企分离”为有效形式的改革目标任务,*市公园景区管理中心、*市蠡湖惠山景区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心”)作为市政府直属行政管理类事业单位和市直属公园景区(含开放式景区)管理、运作、投融资主体(“一体”),公园景区管理处和企业化运作的园林经营性公司(“两翼”)受“中心”的委托,承担对公园景区的具体管理和事务运作;形成在“中心”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公园景区管理处和公司分别按照各自职能承担管理、监督和市场化运作的新体制。

1、“中心”:在市委、市政府的直接领导下,履行市直属公园景区的管理主体、依托市直属公园景区资源(资产)开展公园景区产业运作主体、市重大生态环境工程项目建设和投融资主体的职责,是市直属公园景区的领导、决策机构,负责对公园景区的改革发展、重大项目建设和资金实施统一编制发展运营计划、统一实施规划建设,统一制订管理服务规范,统一编制财务预算。负责公园景区管理处管理、监督职责,履行与园林经营性公司的协调、统筹职责。

2、公园景区管理处:在“中心”统一领导下,保留原有偿公益类事业单位性质、单位名称、法人主体、单位职级和单位编制数。受“中心”委托履行公园景区管理责任主体职责,对公园景区风景资源、文物古迹及生态环境、国有资产、经济收益、景区维护、创建、门票价格等职能实施管理,办理事业身份职工的人事管理手续;履行对各类依托公园景区资源、资产实行有偿使用的收益权职能;履行对在公园景区范围内开展经营性活动和各类活动进行监管的职能;履行公园景区门票营销委托的委托主体职能;履行公园景区游览服务、游乐设施、商品经营、植物花卉栽培养护及科研、园容景观、环境卫生、安全保卫、设施维修、厅室管理、后勤服务等事务实施服务外包的监管职能,包括服务外包的质量标准拟定、费用测算、发包主体和经营、服务质量监督等;履行公园景区重大节庆(花市)活动方案的审核和组织协调职能;履行游客游览安全保障和旅游服务质量投诉处置的职能;履行公园景区门票价格申报主体和监管的职能;履行公园景区各类创建活动的责任主体职能;履行社会公共服务绩效考评的责任主体职能;履行向“中心”提出公园景区发展及管理目标的建议职能和“中心”授权的其他事项。

3、公司:由“中心”控股及公园景区管理处参股组建“园林经营性公司”。通过市场化手段逐步实现直属公园景区资源转化为资产、资产转化为资本的效益最大化;逐步实现直属公园景区向观光旅游与休闲旅游并重发展的新格局;逐步实现在依托直属公园景区得到有效发展的基础上、成为参与市场竞争的企业化运营主体。公司的主要职能是:根据“中心”授权和委托,进行“中心”及公园景区管理处所拥有资源、资产(股权)的经营和运作;负责资源优化配置与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核心,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二)深化管养模式改革,建立市场化竞争机制

1、将目前公园景区内的花卉植被养护、园容和服务设施保洁、游览秩序维护、景观布置、厅室管理、物业管理等一般性劳务岗位及事务统一实施服务外包,改革初期由“中心”所属专业性公司优先承揽,待条件成熟后,经“中心”批准,再通过市场化手段引入竞争机制,允许社会各类公司参与竞争。

2、对实施引入市场竞争的服务外包事项,须在“中心”的统一组织、协调下,经科学测定养护标准、任务量、难易程度,建立和规范各类养护标准和招投标制度,作为实施服务外包的前提,以达到降低养护成本,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实现“低成本、高质量、优服务”的根本目标。

(三)深化经营机制改革,实行现代企业运作模式根据“事企分离”改革目标,通过对公园景区经营性资产的有效整合,由园林经营性公司根据业务发展需要,组建专业公司,实行企业化运作,逐步走向市场、参与市场竞争。

1、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经营主体

(1)园林经营性公司在“中心”党委统一领导下,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规范进行市场化运作。健全法人治理结构,“中心”主任兼任公司董事长,公司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建立和完善公司股东大会和监事会制度。公司经营范围为:直属公园景区经营、花事活动的策划和营销服务;直属公园景区门票和资产租赁费收缴服务;利用公园景区资产和资源有偿开展旅游商业服务经营、导游服务、旅行社、游览游乐服务设施和花卉生产(科研)、景观设计等经营;承接公园景区各类花卉植被养护、园容和服务设施保洁、游览秩序维护、景观布置、厅室管理以及物业管理等服务外包的经营事务;对外开拓其他经营服务项目。

(2)园林经营性公司可根据业务需要由董事会确定组建专业性公司或事业部,承担其经营范围内的职责和“中心”委托的其他职责。

2、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运行机制

(1)园林经营性公司与各专业公司建立资本纽带关系,实现母子公司体制。园林经营性公司在制订经营发展战略、资源整合、协调利益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是重大经营活动的决策和管理主体;各专业公司作为自主经营的法人实体,对投资的主公司承担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经济目标责任。园林经营性公司所设立的各事业部,按照公司的授权和职责分工承担具体事务工作。

(2)明晰国有资产的所有权和使用权,“中心”代表政府拥有公园景区资产的所有权,公园景区管理处受“中心”委托对资产实施监督和管理,同时园林经营性公司受“中心”委托实行资产经营和运作。政策扶持期内,各专业公司利用的资源、资产有偿使用费,在“中心”协调下予以优惠;完全走向市场后,根据实际情况,逐步实行有偿使用,具体办法另行制定。

(3)“中心”对园林经营性公司在承揽业务和资金使用上予以政策扶持,公司应积极开拓市场、搞活经营、服务公园景区,逐步参与市场竞争,成为真正的市场运行主体。

(4)园林经营性公司作为独立的法人主体和纳税主体,建立公司内审监管制度,设立独立的财务机构,各专业公司实行统一财务管理制度,具体管理办法由公司董事会确定。

(5)建立和完善企业民主管理制度,有效保护职工合法权益,充分运用职工代表大会、企务公开等民主管理形式,组织职工参与民主管理、行使民利。

四、相关配套制度改革

(一)深化事业单位管理制度改革

公园景区按照《*市事业单位理事会管理暂行办法》的有关精神,逐步建立由主管部门、事业单位管理层、行业组织委托运营的经济组织、社会人士、服务对象等代表组成,以非、决策议事、参与监督考评为主要职能的公园景区理事会,对公园景区的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提出建议、对公园景区管理层工作实施监督。

(二)深化人事制度改革

1、公园景区管理处按照《*市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的具体要求,全面推行人员职位管理制、聘用制及专业人员职称评聘分开制;优化职员队伍结构,形成合理流动、竞争有序的人才管理机制;实现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岗位设置应规范设岗、按需设岗、精简效能、动态管理。岗位分领导层岗位和科室管理、专业技术层岗位,不再设置作业层岗位。

(1)领导层。公园景区管理处的管理层级由“中心”党委确定,并通过聘任或在符合条件的人员中公开选聘的方式确定领导人选,实行任期“目标管理考核制”。领导职数按照景区规模和管理复杂程度控制在不超过3人以内。

(2)科室管理、专业技术层。以“精简、高效”为原则,按责任大小和管理、监督难易程度,内设机构一般不超过3个、各内设机构编制最多不超过5人,由“中心”下达各公园景区管理处科室管理和专业技术岗位编制数。公园景区管理处在核定的编制内,对符合进入事业编制条件的人员,实行内部公开选聘、双向选择、竞争上岗、择优录用。

2、按照“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原则,至*年6月21日止的原公园景区管理处事业编制职工,保留其事业编制身份,并实行“岗变薪变”,核定的事业单位标准工资进入档案,社会保险费按照原渠道、事业单位办法缴纳,退休时按事业退休待遇办理。*年6月22日后新进公园景区管理处的人员,实行“新人新办法”,即占编不进编,签订聘用合同,实行企业化管理和人事,按企业标准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退休时享受企业退休待遇。

3、根据“人随事走”的原则,除被选聘为公园景区管理处领导层和科室管理(技术)层的人员外,现公园景区管理处在编在册职工全部以派遣方式进入园林经营性专业公司;目前由公园景区举办的公司所属职工和上述“新人”均调入“中心”所属园林经营性专业公司,公司按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科学合理调配人力资源、优化劳动组合、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岗位聘用)制,提高劳动生产率。

4、园林经营性公司领导层由“中心”党委向公司董事会推荐或由公司向社会公开招聘,董事会负责聘任;公司管理层和各专业公司领导层及管理层人员的编制和选聘条件及办法,由公司董事会确定。

5、派遣到“中心”所属园林经营性公司工作的保留事业身份的职工中,符合“中心”统一制订的事业单位内部退养条件的,经本人申请、所在园林经营性专业公司同意,“中心”批准,由人事关系所在单位办理“内部退养”并负责管理;因本人原因、经考核难以胜任岗位要求的,由园林经营性公司负责实施转岗培训和提供转岗岗位,择优聘用。职工转岗培训期间发生活费。

(三)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健全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公园景区管理处按照由“中心”每年下达的目标管理考核制所确定的办法(另订)实施考核和兑现领导干部及员工的薪酬收入。园林经营性公司由董事会确定每年的经济目标、管理目标任务和成本支出控制线指标,按企业工效挂钩办法确定企业工资总额和自主确定职工内部收入分配办法(另订),公司领导层由董事会确定年薪制考核奖励办法。在“按岗位定酬、按任务定酬、按业绩定酬”的职工薪酬分配基本原则前提下,从2009年起的一定时期内由“中心”统筹平衡“派遣职工”收入,总体上不低于公园景区管理处职工的收入水平,并扶持和鼓励通过效益增长的途径,带动企业职工(含事业派遣到企业工作的“老人”)劳动报酬增长超过事业单位职工劳动报酬的增长水平,不同企业之间和不同岗位职工之间允许根据效益拉开劳动报酬差距。公园景区管理处的职工劳动报酬与管理绩效相挂钩,与“中心”总体效益相联系,由“中心”负责拟订具体办法。

(四)深化财务核算和预算、投资管理改革

1、公园景区管理处应根据每年“中心”下达的管理考核目标任务的要求,实施收、支两条线管理。“中心”统一实施各公园景区预算管理和分类项目预算。

2、园林经营性公司按照董事会确定的经济指标和管理目标任务,兼顾公司经济收益最大化和景区经济收益最大化的“双重效益”。整合并依托公园景区优势资源,开拓经营项目,满足游客需求,增加企业收入;提高企业运营素质和职工队伍素质,适应市场需求,加快建立企业的良性发展机制。

3、原由公园景区管理处投资成立的各类企业性公司,原则上在按规定做好资产清算和理清债权债务的基础上,报经“中心”同意归并或注销。原公园景区管理处实施的对外投资经营项目,由管理处负责向“中心”提出妥善处理的请示意见,公园景区管理处今后不再承担对外投资的职责。

(五)深化规划建设管理体制改革

1、由“中心”负责组建投资建设平台,承担公园景区重大发展项目的规划和建设主体职责。

2、公园景区管理处负责对本公园景区重大发展项目提出建议和开展可行性论证,提交“中心”决策。

3、园林经营性公司围绕构建公园景区实现观光旅游与休闲旅游并重发展新格局的需要,以及旅游市场的产品需求趋势,负责对公园景区的发展项目提出策划建议和投资回报评估报告,提交“中心”决策。

产业园区经营管理篇2

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至2003年底,全国拥有各类农业科技园区4000多个。宁夏现有枸杞科技园区、奶牛科技园区、肉羊科技园区、马铃薯科技园区、无公害淡水鱼科技园区、蔬菜科技园区、牧草科技示范园区、酿酒葡萄科技园区等多种农业科技园区。这些园区对积极转化农业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成果,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本文以中宁县枸杞GAP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区为研究对象,试图总结出特色农业科技园能够实现健康发展的管理对策。

一、研究区简介

中宁县枸杞GAP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区设在中宁县舟塔乡,是宁夏区一级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总面积2.1万亩,全面推行以枸杞病虫害统防统治为主要内容的GAP标准化枸杞生产技术。中宁县枸杞GAP标准化生产示范区既是枸杞生产高科技示范园区,又是中药材GAP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同时还是国家旅游局命名的农业生态观光旅游点。每年接待全国各地及港、澳、台旅游观光团60多批次,1000多人次,接待各县、市考察观摩团40多批次,3000多人次。园区枸杞产业总产值达1.2亿元,占全县的48.1%,占全乡农业总产值的70%以上。2004年枸杞总产量达8000余吨,占全县枸杞总产量的42.6%。农民人均纯收入3280元,其中68%来自枸杞产业。枸杞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和经济发展的优势主导产业。

二、园区发展管理对策建议

根据对中宁县枸杞GAP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区以及其他相关园区的实践调研,借鉴国内其他先进地区特色农业科技园管理的经验,笔者针对特色农业科技园的发展管理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优化园区的政策环境

由于农业本身属于基础性的弱质产业,农业高新技术产业是高投入、高风险性产业,也是高回报的产业,具有明显的外部效益。政府作为外部经济的“天然保护者”,应担负起相应的经济职能,充分发挥其宏观调控职能。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都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扶持本国的农业企业和农场主,使其在土地、资金和税收等方面具有较大的优惠。宁夏特色农业科技园区当前仍面临很多挑战,尤其需要政策性的扶持。因此,建议自治区政府制定符合本区实际的相关配套政策,努力为园区建设发展营造适宜的环境。同时,加强对园区建设的管理,制定长期稳定的科技政策,为园区建设提供信息、科技、资金、政策、法规、组织等方面的系列服务,来实现园区的持续高效发展。

(二)健全宏观管理体系,走上规范化发展道路

园区的科学管理应立足于充分利用宁夏的农业自然资源享赋,突出区域特色与比较优势,并有明确的管理重点。宏观管理只有建立在科学、合理的论证基础之上,才能发挥巨大作用,切实带动当地农民致富、推进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才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农业发展新模式,起到示范基地和农业高新技术孵化器的作用。要尽快建立农业科技园区的管理信息网络,及时沟通与其他农业科技园区的信息交流,充分掌握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与发展的进度、资金使用情况、基地生产和产品销售情况,利用信息系统服务于宏观调控。

对现有园区制定规范、系统、科学的监测、考核、评价的管理办法,尽快形成系统的园区退出评审条例,设计相关的管理制度,使农业园区向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的方向发展。严格限制现有园区数量,对名不副实的园区应予以逐步取消。

(三)政府适时、适度给予支持,形成多元化投融资机制

拓宽投融资渠道是特色种植业科技园区有效运行的保障。政府在初期的资金扶持(用以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必要的。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积极吸引社会各界力量,特别是众多企业的广泛参与,逐步实现园区的自身积累和自我发展,从而摆脱对政府投入的过分依赖。政府应降低入园企业的门槛通过实行鼓励政策,成果权属界定,强化服务机制等有效措施,吸引企业与科研单位进行科技合作,可采取股份制、联营、合作等方式积极筹措建设资金。加强引导广大农户以土地、劳动力、资金、技术等各种生产要素及以承包、入股等形式参与园区建设。鼓励通过国际科技合作,吸引国外资金,引进先进适用的技术与生产设施、经营管理方法和经验,加快园区建设。

(四)引入企业化经营管理运行机制

完善的运行机制是增强园区发展活力的基础。无论园区的承建主体是谁,都积极引进现代企业制度,建立高效运营机制。园区要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原则,走“政府搭台,企业参与,承建主体多元化,工业、商业反哺农业”的路子,逐步建立“产权明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特色种植业科技园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认真制定园区管理办法及相应的规章制度,使园区建设有章可循。通过严格的园区科学管理,形成有利于园区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的机制,创造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氛围。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明确经理层的责权利关系,形成一定的激励一约束机制,调动园区管理者的积极性。在园区内部,运用工业经济的管理方法重组农业生产和经营,本身是一次产业管理创新。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运用岗位责任制,目标责任制,绩效挂钩及奖惩制度等多种灵活的企业管理手段,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五)重点培育龙头企业和园区科技服务组织

产业园区经营管理篇3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集成技术、集约项目、集中力量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实现主体企业化、布局区域化、种植规模化、生产标准化、产品品牌化和经营产业化,使现代农业园区真正成为高效生态农业的示范样板、现代农业科技的应用平台、新型农民的培训场所、农业经营主体的创业创新平台,促进全县传统农业的转型升级,加快现代农业发展。

二、建设目标

实施“135”工程。“1”——争取用3年时间,在全县建成1个集中连片面积42900亩,辐射带动10万亩以上,产业布局合理、要素高度集聚、多功能有机融合、循环清洁生产、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的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3”——建成3个以上突出某一主导产业、布局集中连片、生产设施先进、产品优质安全的主导产业示范区;“5”——建成5个以上产品特色鲜明、竞争优势明显、品牌效应突出、经济效益领先的特色农业精品园。

三、建设要求

设施装备优良。园区内基础设施完善,道路畅通、排灌方便、用电便捷,农田(地)有效灌溉率基本达到100%、旱涝保收率90%以上。先进农业设施和机械装备应用广泛,主要生产环节的机械化率80%以上。

技术模式先进。园区内农作制度合理,种养模式先进,土壤基本无障碍因子,生态环境优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技术广泛应用,生产过程基本无污染,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高,主导品种、主推技术普及率高,良种覆盖率达100%,农业科技贡献率70%以上。

产品优质安全。园区内全面实行标准化生产,农业投入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手段完善,农产品产地准出制度、质量可追溯制度全面推行。农产品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率达到100%,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和主导产业示范区至少争创1个省级以上名牌农产品称号。

经营机制创新。园区内经营以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为主导,产业要素集聚,农业生产规模化、组织化、产业化水平较高,经营机制灵活高效,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率达80%以上。产业布局合理,经营方式创新,农业生产、加工、营销、服务、休闲观光等协调发展。

管理服务到位。园区建设管理责任落实,管理运行制度完善。园区内水利设施产权明晰,管理到位。园区所在乡镇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健全,农技推广、动植物防疫、农产品质量监管机构人员落实;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良好,农资经营、农机作业、病虫防治、动物诊疗、产品营销等基本实行专业化服务。生产经营主体普及应用“农民信箱”。推行首席农技专家对口联系,农技指导员和责任农技员任务明确、职责到位。

四、建设方式

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按照“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农民参与、市场运作”的要求,逐步建立“经营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运行机制。成立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指挥部,负责现代农业园区规划统筹,协调管理;组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有限公司,作为国有独资的法人,负责现代农业园区项目建设和产业开发的投资管理,承担国家无偿投入资金的规范使用和资产的保值、增值,以及有偿使用资金的按期回收责任,积极探索公司与科研院所、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农户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尤其是“公司+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建立主导产业生产、加工、品牌营销一体化的科技推广经营机制,使现代农业园区真正成为现代农业的生产基地、优质品牌的集聚基地。

五、政策措施

1、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县财政每年安排不少于1000万元的资金,主要用于现代农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扶持;安排500万元作为贴息资金,主要用于园区内各经营主体的贷款贴息,增强企业发展后劲;以上两项资金的使用管理办法由园区指挥部会同财政部门另行制订。

2、积极推进规模经营。园区内土地流转工作由所在地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落实,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指挥部做好土地流转计划及业务指导工作。土地流转实行农户委托村集体经济组织流转、村集体经济组织流转给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指挥部、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指挥部流转给园区内各生产经营主体的三级流转模式,发展规模经营,提高园区生产的规模化、组织化程度。

3、落实农业用地政策。因农业规模生产经营、农产品加工、

农贸流通、农业休闲观光等项目所需的农业生产用地,由农业园区建设指挥部根据园区建设总体规划统一安排。园区内的各生产经营主体所需的农业生产管理用房、仓储用房、休闲观光等所需用地由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指挥部根据农业生产实际需要确定,所需用地视为设施农业用地,农业、国土、建设、环保等相关职能部门按设施农用地政策及时办理相关手续。园区内安排200亩建设用地指标,用于农产品加工企业等,由园区组织实施,土地出让金参照工业园区政策执行。

4、加大项目整合力度。根据园区功能规划,实行相关部门项目及资金整合,县农业、林业、水利、农办、国土、农发办、交通、科技、财政、发改、气象等相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和原有资金渠道,优先申报园区内项目,积极为园区争取中央、省级项目资金。各乡镇(街道)、各部门要按照园区规划要求,积极为园区招商引资。凡为园区成功引进重大项目的,将给予一定奖励,具体奖励政策另行制订。

六、组织保障

1、加强组织领导。县政府成立由分管领导为组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全县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组织协调、规划审核和政策制定,解决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重点问题,督查考核现代农业园区工作。

产业园区经营管理篇4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势在必行,现代物流行业从初步发展期进入了发展黄金期,在这种趋势下下,我国物流园区的建设自然而然迈进了高速发展时期。根据第三次全国物流园区(基地)调查报告,初步筛选有1204个物流园区,最终核实确认的有754个物流园区,相比2006年的207个物流园区,增长率为264%,相比2008年的475个物流园区,增长率为58.7%。[1]然而,在物流园区加速建设的同时,运营管理模式中的弊端,盈利空间的明显不足,极大地影响了物流园区的进一步发展,导致一部分物流园区难以获得预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了物流行业的科学性,可持续性发展,很有必要对运营管理模式中的弊端,盈利空间的明显不足,这一明显缺陷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以提升物流园区的综合价值,提高市场竞争力。其中以湖南物流总部为例,对其运营管理模式,盈利模式进行深入研究与探讨。

一.物流园区概述

物流园区,是个很宽泛的概念,一般是指在物流作业集中的地区,在几种运输方式衔接地,将多种物流设施和不同类型的物流企业在空间上集中布局的场所,也是一个有一定规模的和具有多种服务功能的物流企业的集结点。按主导地位的功能可以将物流园区分为:转运型物流园区,储存型物流园区,流通型物流园区,综合型物流园区4个大类。[2]

二.物流园区开发建设模式分析

1.我国物流园区的投资建设模式:物流园区建设是一个,投资主体多元化,回收期长的项目。在我国物流园区的开发建设过程中,投资建设主体多元化,既有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也有外商投资企业。《第三次全国物流园区调查报告》将投资主体划分为四类,民营企业投资,政府或国有企业投资,外商独资企业投资,中外合资或合作企业投资。[1]

2.我国物流园区开发建设模式对比分析:目前我国物流园区的开发建设模式主要有政府规划,企业主导开发;政府规划、工业地产商主导开发;企业自主开发。[1]其中政府规划、企业主导开发仍是目前物流园开发的主导方式,占比超过60%。根据不同物流园区的投资主体,以及它们试用条件的联系与区别。

开发模式优点缺点适用范围

政府规划,企业主导开发有政府优惠政策扶持。企业自身经济,运营,开发优势。企业规划自由度不够,要受到政府的规制。政府承担绝大部分经济,社会风险。本地区有较大的物流需求,有较为确定的经济预期回报。政府支持优先发展的物流重点区域。

政府规划,工业地产商主导开发有政府优惠政策扶持。工业地产商雄厚的投资支撑,成熟的市场运营体系工业地产商在规划开发方面受到政府的限制。政府要承担巨大办法的经济,社会风险。本地区有较大的物流需求,有较为确定的经济预期回报。政府支持优先发展的物流重点区域。

企业自主开发企业能够实现全方位,全阶段的规划、设计、开发、运营,不会受到较大干扰;能够体现出企业自身在物流方面的优势和特点企业自主承担风险政府财政有限,希望招商引资,重点商业开发的物流发展区域。

综合模式能够有效结合三种开发模式的特点,多方投资、开发、运营,共同承担风险,分工协作,优势互补。政府,企业,工业地产商三者分工协调的难度较大,三者负责承担开发部分难以明确。适用范围广泛

三.物流园区运营管理模式分析

物流园区的管理模式是指物流园区为实现发展目标而采取的决策、组织、管理形式。从本质上来看,园区管理就是协调各方而的利益关系,包括政府、投资人、物流企业、客户和消费者。[7]

1.园区管理的五种模式

物流园区的运营管理模式有5种,管理委员会制、股份公司制、业主委员会制、协会制和房东制。[7](1)管理委员会制,选择政府职能部门,投资方,地产商,管理方,入驻企业代表组成管理委员会。类似其他开发科技园区的传统管理模式,进行集中有效的管理,有利于体现民主集中制的特点,减少个别因素引起的风险。适应于大型,特大型物流园区。(2)股份公司制,采取股份公司制,按照公司模式设立相关职能部门,管理园区。以股份制的形式对公司进行股权分配,有利于刺激员工的积极性,提高生产工作效率。适应于本区域的领头物流园区。(3)业主委员会制,选择参与建设、开发、运营的各方业主代表,组成业主委员会,自发组织管理园区。(4)协会制,由物流行业协会派出专家,技术人员运营管理园区,组织,协调园区的各项工作。有利于利用专家、技术人员在物流领域的专业知识来运营管理园区。这种形式和业主委员会制的不同在于,协会所代表的物流企业更加广泛,协会只是组织者,并没有对园区进行直接投资。[7](5)房东制,投资商、开发商在园区建设完成后,出租仓库、办公楼、信息平台、停车场等相关设施,收取入驻企业的租金,不参与运营,运营管理交给第三方公司。五种管理方式各有优缺点,在物流园区实际运营管理过程中,可能采用一种或者多种混合模式。具体的运营管理需要根据园区的具体特点与优势来加以选择。

2.运营管理模式影响因素

(1)运营管理的整体规划:物流园区运营管理的整体规划是运营管理的重要前提,在运营管理具体实行前,必须有整体的运营管理的规划,对管理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重要问题和步骤提前评估与分析,以求避免重大管理问题的出现。(2)运营管理的团队组成:运营管理的团队组成是影响运营管理的决定因素,团队的人员的知识水平,实践能力,协调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对运营管理的具体实行过程有很大的影响。选择优秀、合适的运营管理团队是运营管理成功的重要一环。(3)运营管理的科学水平:运营管理的科学水平是影响运营管理的不可缺少的因素,运用合适恰当的科学技术能提高运营管理的效率。比如在商品储存配送过程中,运用运筹学中最优化理论的相关知识,能提高商品的物流速度,减少流通时间,增加经济收入。(4)政府政策的作用影响:在我国现有经济模式的影响下,政府政策是影响运营管理的宏观因素。运营管理的所有方面应该遵循国家和地区的法律法规。在遵循的基础上,应该有效把握政策的优势,争取得到政策扶持,就能获得更大的社会回报,经济回报。

四.物流园区盈利模式分析

1.物流园区收入来源

物流园区收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土地增值收入:土地增值收入是物流园区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我国工商业土地的价值处在一个高速增值的时期,物流园区的建设又得到了国家政策的鼓励与发展,物流园区的土地有很大的增值空间。(2)租售收入:仓库的出租、出售,作为湖南物流总部发展的基础一环,能在短期发展中贡献重要的经济收入。软件信息平台的建立,解决了物流三方的交流困难的问题,同时作为物流园区的创新发展模式,在物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给物流园区的带来了客观的收入。设备出租,停车场收费作为租售收入的有效补充,也能为物流园区带来一部分收入。(3)服务收入:信息服务主要有会员信息服务、配送信息服务、流通信息服务、中转信息服务。通过会员信息收集、整理、分析,收取相关会员费;对物流配送线路进行优化,配送人员招聘、管理,收取配送信息服务费;通过软件信息平台,获取物流区域流通可行性资料,分析流通价值开发方案,收取配送信息服务费;提供商贸物流中转中心,发货方、收货方双方进行交易的临时性安置储存,收取中转信息服务费。物业服务方面主要是成立物业管理委员会,由业主,物业公司,投资建设方三方组成。为业主提供储存管理、环境保护、水电维修、市政设施维护、商品安全维护,在此过程中有物业服务费。中介服务方面主要是客户中介,利用物流园区的品牌价值为入驻企业寻找客户,挖掘潜在市场资源,园区活动一定比例的中介服务费。咨询服务方面客户资源,对客户进行分类整理,长期联系合作;分析需求,及时更新市场销量,沟通买卖双方需求量;流程设计,发货到收货整个物流流程的相关步骤与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设计;物流方案,整个物流过程中项目评估,可行性分析,物流交通方案优化;在咨询服务的过程中,能获得咨询服务费。培训服务方面主要是围绕物流园区的人员的理论与实际素养进行,在实际操作中,新员工没有物流方面的基本知识,需要进行培训。提供的主要培训模式有业务培训、人员培训、职业培训,最重要的是业务培训,业务培训需要围绕需要的特定业务来展开,邀请高校专业人士进行专业指导。在培训过程中收取培训费。

五.湖南物流总部物流园区运营、盈利模式分析

1.湖南物流总部物流园区概况

全省首家产权式物流园区――湖南物流总部正式投入运营。目前已有超过100家物流企业入驻,货运线路覆盖省内,以及全国大部分省市,货物年吞吐量达400万吨。湖南物流总部位于长沙县黄兴镇,基地毗邻武广、沪昆高铁,处在高铁新城的核心区域。黄兴镇地理位置非常优越。到五一广场直线距离15公里,15公里半径内覆盖长沙70%的主城区,园区40公里半径内覆盖长株潭70%的主城区。基地总投资104985万元,占地800亩,其中一期占地267亩,已试运营半年,二期占地270亩,三期开发剩余面积,由物流信息中心、后勤配套区、综合办公区、仓库区、零担货运区、停车区六个部分组成。一期项目正式运营半年左右,二期,三期工程正在陆续规划,申报阶段。

2.我国物流园区盈利模式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一是盲目发展园区规模,造成园区大量空置;二是第三方物流需求低,盈利水平明显不足;三是建设成本增加,客户服务成本上升;四是信息技术应用落后,物流经营水平低下。对于园区有部分空置仓库的问题,应加大招商力度,扩大园区宣传,争取吸引优质物流企业加盟;对于信息平台技术不够完善的问题,应加快信息平台构建,招聘优秀信息技术人才,结合物流经营方向,积极开拓信息平台设计创新;对于建设成本增加的问题,应在建设方面详细规划,做好详细概预算,邀请优秀建设单位加盟;对于客户服务成本上升的问题,应做好品牌价值提升,吸引更多高质量物流企业,做好成本控制规划。

3.湖南物流总部物流园区开发建设模式分析

湖南物流总部在开发建设模式上选择的是综合模式,巧妙的结合了政府、企业、地产商三方的优势特点,政府物流产业政策、土地政策、税收政策,企业融资和信贷优惠政策支持;长沙实泰置业有限公司提供人力管理资源,信息平台建设与维护,物流配送;并且承担地产商的角色,负责物流园区的投资建设,运营开发,商品出租。

4.湖南物流总部物流园区运营、盈利模式分析

(1)湖南物流总部物流园区运营、盈利模式基础条件分析

1.区域物流规划的需求:针对目前长沙市零担物流主要集中在高桥、马王堆,整个行业服务水平和业务拓展能力无法升级和提升的现状,长沙市委市政府在《长沙市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2010-2013》中,确立了黄兴镇为商贸物流发展优先区。湖南物流总部得到了长沙市政府的优先发展,财政政策支持,物流产业政策扶持,土地政策支持。2.园区的交通规划:湖南物流总部基地毗邻武广、沪昆高铁,处在高铁新城的核心区域,周围有京港澳高速,长沙绕城高速,长常高速,长沙黄花机场,交通便利,便于提高商品物流的运行速度。但是只有一条黄江公路(两车道)与基地直接连通,对物流运输极为不利,在直接连接交通建设方面,基地亟需加强。3.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长沙市及周边区域没有大型的物流园区,缺乏科学系统的现代物流规划,有利于湖南物流总部的长远发展,市场价值的提升。但是物流园区处于建设初期,大部分运营模式还是储存型,不可能采取多方经营、提供全面物流服务项目的综合型运营模式,而是必须集中财力,物力,人力重点发展为商品提供流通交易服务项目,以服务中小企业和个体经营者。湖南物流总部土地升值空间较大,长沙黄兴镇是一个开发价值较高的地域,未来的发展前景很大。湖南物流总部在土地使用方面得到了长沙市政府的物流规划、财政政策支持,土地的使用价值会随着长沙经济的飞速发展而快速上升。

(2)湖南物流总部物流园区运营、盈利模式内部条件分析

1.园区的固有优势,劣势:湖南物流总部物流园区一期工程已经完工,建筑占地267亩,已经有100多家物流企业加盟,其中大多是中小企业。园区已经初步具有一定规模,为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园区一期工程的运行正在为二、三期的发展探索经验。物流园区在建设方面已经有运行的一期工程,在企业加盟方面有100多家企业加盟,品牌价值方面有了初步的家电配送的物流品牌,运营管理方面有了长沙实泰置业公司的物流管理团队。湖南物流总部物流园区相对其他物流园区的固有劣势主要体现在,园区规模方面,园区还在初步建设探索期,一期工程刚刚试运营半年左右;运营模式方面,运营模式还在初步建立阶段,只能借鉴其他优秀成功园区的运营管理模式,没有形成自身的运营模式特点,体现自身的优势;盈利模式方面,园区运营仅仅半年左右,基本没有形成有效盈利模式,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在盈利模式的长期有效发展方面亟需加强。2.园区的比较优势,劣势:目前,长沙市零担物流主要集中在以高桥为中心的零担市场(包括高桥物流市场、圭塘物流园、恒基物流园、大桥三区、黎仓库区等),以马王堆为中心的零担市场(包括九道弯、汇源物流园、南湖大市场等)。这些地方的绝大多数企业是夫妻店经营、家族式经营,而长沙专线物流过度集中在高桥。高桥货运市场是个自发形成的货运市场,仅仅这里已经有1000家左右专线物流公司进驻。相比长沙市零担物流模式的物流园区,商贸集中物流园区的代表――湖南物流总部有比较优势:集中服务管理,优化配送速度;集中物流企业,形成优势互补;信息平台交流,企业资源共享;提供大型仓储,满足远程物流。(作者单位:湖南工业大学财经学院)

参考文献:

[1]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 中国物流学会.第三次全国物流园区发展报告[R].中国财富出版社.2013

[2]闭海涛.N N N物流园区盈利模式的研究.[D].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3]张道臣.物流园区运营模式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4]韩兰兰.物流园区运营管理模式的研究.[D].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产业园区经营管理篇5

关键词:现代农业园区;运行机制;发展

现代农业园区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以技术密集为主要特点,以科技开发、示范、辐射和推广为主要内容,以促进区域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为目标,以现代农业设施和高新技术为支撑,进行集约化生产和企业化经营的农业组织形式。现代农业园区是市场经济发展下的产物,是现代农业产业经营的一种重要形式,对增强我国农业竞争力,加速我国农业与世界农业接轨具有巨大推动作用。

一、绥化现代农业园区在运行过程存在的问题

绥化市位于世界三块黑土地之一的松嫩平原腹地,是东北黑土带的核心区,拥有3.4万平方公里的寒地黑土,其中耕地面积2 677万亩。绥化市素以“北国大粮仓”著称,盛产玉米、大豆、水稻等粮食作物和烤烟、亚麻、甜菜等经济作物,是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畜牧业发展基地和农副产品出口创汇基地。多年来,绥化现代农业园区由无到有,由弱到强,蓬勃发展,尤其是着力突出农业产业项目在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中的支撑和牵动作用,致力提高农业产业核心竞争力,着力打造五大核心示范区,力图通过园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引领当地现代农业实现跨越发展。成绩固然可喜,但由于发展速度较快,经验不足,绥化现代农业园区在运行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建设资金短缺。目前绥化现代农业园区资金投入主体为政府和企业。由于园区建设发展中需要大量资金,投资回收期长,风险较大,影响一些投资者的积极性。个别园区在发展过程中出现资金困难,园区建设不能正常进行的情况。

第二,土地流转不畅。农业园区建设需要大量土地,现行的土地管理办法和农民对土地的依赖,复杂的征地手续等造成土地流转不畅,制约了园区的规模经营,进而影响园区的健康发展。

第三,自主研发技术成果较少。对需要高投入但短期回报较低的技术开发项目积极性不高,过多注重短期效益,自主研发的技术成果很少,多以引进技术为主。

第四,缺乏专业人才和激励机制。当前绥化现代农业园区存在经营管理者、技术研发人员,产品营销人员素质不高问题,懂技术、懂市场,会经营,善管理的专业人才缺乏,而且由于激励机制不健全,使得园区缺少对人才的吸引力。

第五,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尚未形成,现代企业制度还未真正建立。专业性分工协作不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来确定经营内容的经营思想需要提高。

二、完善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的运行机制

现代农业园区健康发展取决很多因素,运行机制是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的灵魂。现代农业园区运行机制是现代农业园区所具有的,使系统整体保持正常运行所需要的各种功能的组合、联动和循环,是系统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的运行方式。其中资金、技术、人才、土地要素机制,经营管理机制,市场机制等运营好坏直接影响着园区的效益与发展。为使园区形成的系统机制不断适应其自身发展变化的需求,永葆生机活力,更好地推进绥化市现代农业园区的发展,这就需要完善运行机制,为实现园区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一,完善投融资机制,促进投资主体、投资形式多样化。资金是现代农业园区持续发展的源泉。要改变投资主体单一,资金不足的现状,就要建立和完善灵活的多层次、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广开融资渠道,鼓励多方投资,投资形式要多样化,货币资金、土地、技术、劳动力等都可作为投资。肇东五里明镇专业合作社社员以土地为股,每亩为1股,每年每股保底收入350元,农民零风险入社,合作社盈利的60%按股分红,既使农民得到实惠,又解决了资金筹措难的问题。同时,为调动投资积极性,激发投资者投资热情,要明确各投资主体的利益,让投资者有利可图,有钱可赚。政府在政策上也要有所倾斜,给予投资人一定的减免税收、信贷支持等优惠,切实保护投资人合法权益,让投资者看到希望,尝到甜头。

第二,完善土地流转机制,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的同时,促进土地流转的合法化、秩序化、正常化。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需要占有大量土地,因此,土地问题成为农业园区建设中一个突出问题,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问题。目前,我国在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实践中探索出了多种形式的土地流转机制。一是区划调整,以田换田。是在地多人少的地区,通过深入细致做思想工作,按照规划,把园区内的农民调整迁移,实现集中成片土地的规模开发,这是土地流转的初级形式,仅涉及土地位置的变动。二是租赁制。农业园区主体向农民以合约形式租赁土地。是土地使用权的一种有偿转让形式,即农民将土地出租给园区经营者,再由园区经营者根据土地的质量等级,付给农民一定的租金。这种形式操作方便,易于实施。三是反租倒包制。是对已经集中的园区土地由园区经营者管理者将园区分成若干功能小区,在转包给企业农技人员,大户经营。其特点是倒包面积连片,可形成规模化经营。四是划拨制。是由政府通过有偿征地,将整治过的土地划拨给有关部门进行综合开发。一般用于政府建设立项的园区,既可以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又可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五是竞标买断。适用于未开发的连片荒滩土地。是由政府出面,对荒滩土地进行招标开发。六是股份制。这是目前土地使用权流转的重要形式之一,农民以土地作价入股,参与园区经营利润的分红。这种形式能够促进农村生产要素和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推动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发展。

第三,完善技术选择与扩散机制,选择适合自己的技术体系,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在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的同时,加大自主研发力度,积极尝试科技创新途径。绥化市北林区各园区采取科技创新措施,引进高新技术,实行定点试验。大部分区级农业园区都拿出部分地块,探索应用新品种、新栽法、新农药和新肥料,双河斗胜水稻园区、秦家大渡槽水稻园区、新华六排旱作农业园区试验品种达到100个以上,为农民下年选择种植品种提供了示范,为今后农业生产做好了储备;兴福聚宝大豆园区示范了窄行密植栽法、绥胜胜利四玉米园区示范了大垄密植栽法,为创建高产探索了新路。现代农业园区是现代农业信息、技术、品种的博览园,要充分发挥它的示范和辐射作用,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干农民想干但不能干的事,做农民想做但做不了的产业,真正发挥“给农民做示范,带领农民干的作用”。

第四,完善人才利用和激励机制,增强园区总体科技实力。科技人才是影响现代农业园区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健全人才利用和激励机制是园区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一是建立人才聚集机制。更新观念,创新思路,营造良好氛围,做到“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坚持引进与培训提高相结合,努力壮大园区科研队伍,提升科技人员素质。二是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强化分配激励制度,推行知识、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三是培养现代农业园区内的农业企业家。作为园区核心人物,农业企业家直接关系到园区产业发展速度和水平,这对于现代农业园区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第五,善经营管理机制,用抓工业理念抓农业,用经营企业的方式管理农业。经营管理机制是现代农业园区运行机制的核心。随着现代农业园区的逐步成熟,经营机制企业化是大势所趋。管理现代农业园区要打破传统的小农经营模式,建立一套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经营管理机制,用规范化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管理园区。

(1)着力提高规模生产经营水平。有规模才能形成特色,才能创造优势。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必须具有一定的生产规模作为支撑,以特色产品的规模化创造规模效益。建立规模经营合作组织就是一项重要措施。庆安县依托自身产业与龙头企业、涉农部门等组织形式多样的农村专业合作社,走“公司+协会”的规范产业化发展路子,全县组建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社达215个,会员户有3 538万户,形成依靠农村专业合作社引导农业发展的新格局。目前,各种合作社带动农民2.9万多名,实现年销售额1.3亿多元。积极鼓励各类市场主体通过土地、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联合,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实现土地规模经营,值得大力推广。

(2)大力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加速扶强壮大龙头企业,依托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产业发展。尤其是大力发展现代食品加工业。现代食品加工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标志。要通过市场化运作、社会化筹资的办法,运用现代工业文明的技术成果、生产组织、经营管理和市场理念,对传统农产品加工业进行改造,完善现代食品加工体系,提升农业和农产品竞争力。进一步优化整合资源,鼓励通过品牌嫁接、资本运作、产业延伸等途径,不断壮大企业规模,大力发展相关产品加工业,形成食品加工业的集群效应。

(3)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建立与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相适应的市场运行机制。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必须跳出农业抓农业,要瞄准市场抓农业,立足本地实际,有针对性解决问题。彰显农业特色优势,严格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充分调动各类市场主体参与和建设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产业园区经营管理篇6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8-00-03

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的核心并不在于园区文化企业的数量,而在于园区质量的提升。文化产业园区的运营管理至关重要,其一,文化产业园区的健康持续发展必须有稳定充足的资金支持,无论是政府直接管理或委托企业管理的园区,即使不通过园区盈利,也需要为园区日常运作的所需人力、基础设施、公共平台等建立稳定的资金来源。其二,目前国内文化产业园区普遍存在企业享受完优惠政策就迁走的“候鸟化”问题以及随之带来的园区“空壳化”问题。这两个问题的症结都在于文化产业园区缺乏一个专业的运营服务团队。如果探索出一条科学合理的文化地产开发和物业经营之路,文化与地产就能够实现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一、我国文化产业园区的运营方式

文化产业门类众多,生产方式多样,加之政府和市场的双重推动,使得我国的文化产业园区投资主体多元、运营模式多样。有的是政府主导,有的是企业主导的,有的是企业、政府、社会团体联合主导的,但就园区建成后的运营主体来说,无外乎是这样几方:政府、园区开发商和园区运营商。

有的园区由政府统一规划、投资、管理,政府兼具开发和运营。例如,我国首批部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西安曲江新区,其前身就是1993年国家批准设立的以发展文化旅游为核心产业的省级开发区。有的园区则是由开发商兼具开发和运营的双重职能,比如北京尚8文化集团,就是一个集园区开发、运营和管理于一身的典型代表。有的园区则是由专门的公司负责园区运营。

但是不管哪一方承担了相应的主体职责,哪一方就要知道自己该职责应该做的事情。比如,政府的职责多在于参与园区的策划、规划、政策支持等,园区开发商重在园区的建设环节,而后期的运营管理环节应当由运营商来完成。下面,我们对园区这几个主体的职责做一具体阐述。

二、我国文化产业园区的运营主体

(一)政府:无论是自下而上自发形成的文化产业园区,还是自上而下政府推动出现的文化产业园区,在其不同发展阶段,政府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认识政府在文化产业园区形成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不是希望政府过多的干预文化产业园区的形成,而是了解政府在文化产业园区的形成中应该做一些什么,以利于文化产业园区更好的发展。

1、战略规划:从不同国家及地区出现的文化产业园区来看,很多都是由不同级别政府的战略决策启动的。特别是在一些资源和要素短缺的地方,要实现文化产业的赶超和关键性产业群的发展,单纯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是不可能实现的,而必须依靠政府的决策有意识地引导文化产业的地理集中,培育文化产业园区,从而在文化市场上获得更高的生产率和竞争优势。政府在园区的规划中也发挥着作用,具有前瞻性、层次较高的文化产业园区规划直接影响着未来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前景。

2、审批及参谋作用:政府相关职能要建立起文化产业园区论证、审批机制,根据区域文化产业园区的整体布局要求,对于园区设置与企业入驻进行科学论证,积极促成建立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指标参照体系,明确园区产值、创新要素等层级界定要素,国家和地方政府根据不同的发展层级予以不同的扶持措施,建立园区服务内容、服务绩效考核的指导性意见目标,更好地促进园区规划建设。

3、提供政策支持:政府从政策上对文化产业园区进行扶持,有利于文化产业园区的形成和建设。主要是在金融和税收,外贸、物价、关税、鼓励中小型文化企业集聚政策,特殊的人才流动等方面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形成宽松的政策环境。政府要设立文化产业园区发展专项基金,对文化产业园区的基础设置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予以重点扶持。要出台文化产业园区金融信贷、工商、税收等优惠政策,尝试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的投资机制,建立风险投资基金,鼓励民营资本介入园区建设和运行,加强园区与相关金融机构的对接,帮助入园企业申报贷款贴息、项目补助和绩效奖励以及提供担保服务等,为入园企业提供良好的金融支持平台等,尤其是对发展潜力较好、创新能力强、尚处于发展初期的中小企业予以重点孵化与支持。

4、促进园区环境建设:政府在文化产业园区的服务环境、生活环境和文化环境建设方面都可起到积极的主导作用。在服务环境方面,中小文化企业由于规模有限,资金有限,自己的职能部门不可能完整发育,而好的公共服务环境是中小文化企业集群的重要条件,因而增强园区服务功能,建设良好的服务环境,政府管理起着关键作用。

5、组建园区管理公司负责园区运营:当前,组建政府牵头的管理公司是构建产业园新型管理模式和治理结构的有效方式。管理公司的组建,规避了园区管委会作为一级政府派出机构的单纯行政管理色彩,规避了过去规则制定、执行与考核一体化的模式,淡化了传统的“管理―执行”的治理架构。

(二)园区开发商:单纯的园区开发商的主要职能就是负责园区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周边的生态环境,以及对园区发展运营阶段的物业经营。其中,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土地平整、道路修建、市政建设、电力电信配套设施等。当然,很多园区的开发商只是在建设初期是开发商身份,到了园区运营阶段就变成运营商的身份了。

(三)园区运营商

1、园区运营公司的模式:文化产业园区运营公司的模式大概有三种:第一种运营模式是园区的开发商就是后期的运营商,因为园区的管理者本身就是投资人,北京尚8就是这样的模式。第二种运营模式是园区委托专门的运营管理公司来运营和管理。第三种运营模式是园区专门设立一家公司做园区里面的业务的整合工作。比如,这个地方是一个工艺美术城,可能所有的公司共同缺少的便是一家网上商城,这个网上商城可能就是园区运营中心需要做的。即使园区运营者让园区的企业交钱也好,也必须把它做起来,当然更好的方式是园区能从中找到一种商业机会。

2、运营商的职责:运营商的主要职责是帮助入园的企业进行资源整合、提升专业能力、提供完善的服务平台、促进产业链的形成、避免园区企业的同质化竞争,从以上六种角度实现园区与企业共同发展的功能提升。

(1)资源整合的提升、所谓资源整合就是为了实现园区发展而必须引入某个优质资源,能把它引进来,而不是把这个公司从那边搬到这儿来,那叫凑数的,并没有进行资源整合。举例而言,如果深圳要做古玩艺术品收藏,必须要有实力强的拍卖公司,把这个资源引进来,深圳的艺术品拍卖才能达到项级的水平,最少要一家,当然越多越好,这就是需要的资源。如果没有资源引进来,怎么知道谁拍卖、谁手里藏的东西到底好不好、怎么交易、怎么促进它、盘活它?所以表面上看起来就是一个拍卖公司,没什么了不起,实际上它已经变成一盘棋里的:不可或缺的核心资源,这就是资源整合。

(2)专业能力的提升:比如品牌策划的提升,或者判断产业,或者分析市场,或者架构战略,总之是专业能力要提升。例如珠宝市场,最大的问题是没品牌。专业能力不仅指技术能力,更是指经营珠宝创造附加价值的能力。

(3)服务平台的提升:如果能够在深圳搞一个设计产业园,把设计产业园打造成品牌,那就有更大的提升。当然这只是一种品牌的提升,服务平台可以做很多事情。

(4)产业链条的提升:换句话说,变成企业相互之间不是恶性竞争而是互相促进。比如你做收藏,我做拍卖,就相互促进。或者你做原汁原味的,我做仿制,一起卖,也是产业链。

(5)创业成长的提升:当然这个不是标准,这个是目标,想办法做得更好。一定要有一个基本的理念:这个园区一定要与入园的企业共同成长,如果不想跟其他企业共同成长,便需要想办法把它清除出去,只要在园区留下来的企业,一定要看好它的成长性,或者是一定不要什么人都进来。现在很多园区没有一个整体的规划,只要有人便准入,一开始很多人就进来了,等到知名公司要进来时,发现产业环境太差,便取消了入驻的战略。其实园区都是在企业入驻时才刚刚开始运作,所以一定要想办法去了解园区的需求,反过来也希望对园区的企业有一定的引导性,让他们更多地突出自己的特点,形成一个整体。

(6)互补性提升:最重要的就是避免入园的企业陷入同质化的竞争,特别是那种交易型的平台,有很多产品是同质化竞争。如很多园区的高端与低端往往都分不清楚,其实分开就可以。如果这个地方要经营水晶,只需要选择一家企业进来而不要选那么多企业。同样的情况适用于工艺美术,一个品类选一家企业,便可以避免同质化的恶性竞争,而且还可能做到互补性的提升。

三、园区运营企业在文化产业园区发展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园区定位:文化产业园的定位要清晰,需要从内在优势和外在优势两个角度来分析,尤其是需要找到核,小的价值元素,也就是说,需要围绕某种类型的产品和服务进行产业链的延伸,比如某动漫产业园,是否应该先考虑动漫电视还是动漫电影、抑或者动漫图书呢?动漫电影是最高层次的文化产业,需要很多的经验积累和发展经验才能创造出一部好的动漫电影,那么,是否可以先从动漫图书入手、然后进入到动漫电视剧、其次进入动漫电影、最后进入跨行业呢?再比如,很多城市提出的旅游发展规划,能不能先对某种活动进行品牌化的创作和运作呢?

1、园区的策划过程:很多文化产业园区之所以没有做好,就是因为从一开始就缺乏一个好的策划。如果能够从反向思考和回归原点思考的角度做一个模拟策划,就可以对已有产业园的提升找到一个可行的路径。

(1)核心资源的确定:对于文化创意产业来说,创意最重要,同样在文化产业园区设立和建设之初,其定位和发展模式的策划就显得尤为重要。策划者在策划一个园区的定位时,最先明确的应该是这个地方的核心资源是什么?一个园区的核心资源是保证产业园稳定发展,吸引更多上下游企业从而打造统一产业链的关键所在,最好的是核心资源本身就能够带来亮点和吸引力。每一个领域里面的核心资源都不一样。如果要做一个影视公司,核心资源就是院线和电视台;如果做影视产业集聚园,最大的核心资源就是电视台的采购商和院线的经营商,这是最核心的资源,因为园区只要有这两种资源,便能够吸引明星的到来,因为明星是跟着核心资源走的,明星是次级核心资源。核心资源的定位和获取,是保证园区成长性的前提。

(2)园区的二次规划:任何一个园区的规划都应该有2次规划。第一次规划的时候,它主要是规划定位和发展模式,但是里面最重要的部分可能还要新的策划。比如这个地方是一个园区,当然可以在策划的时候讲需要什么样的服务,但是这个服务怎么做是在一次规划的时候没有的,假设园区应该有一个公共的平台,这个公共平台应该有什么、怎么实现哪些环节,很多必须跟具体的技术环节相结合才能够落实到位。一次规划就相当于从宏观基础性资源,就是支撑这个园区发展的基础条件。比如,在成都搞音乐主题公园或者叫东区音乐公园可以,但在深圳搞可能就搞不动,因为深圳没有这个基础资源,但是深圳搞艺术品产业集聚区说不定是一个好的做法,除了北京之外,说不定深圳有可能成为一个选择的地方。这就是基础资源。

(3)策划方案的反向思考:要从执行的角度反向思考和关注策划方案的可操作性。可操作性应该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先把商业模式规划清楚了,这就是可操作性。第二部分是把里面的重要项目规划细致,这是一个可操作性。把商业模式规定清楚了是园区一次规划所要做的,把里面的重要项目规划清楚了是二次规划需要做的事情。所谓可操作性就是要找到一种方法。

(4)策划与运作结合的策划程序:任何一个好的策划,如果执行团队不理解策划人的意愿和想法,只是按照方案实施,那将来建设成的园区一定不会令人满意。所以,让执行团队充分、全面的了解策划者的意图,就需要对执行团队进行培训,甚至在策划之初,就邀请执行团队的人一起参与策划。这种操作模式在成都东区音乐公园的建设过程中就得到了实践。成都东区音乐公园的案例为策划程序开辟了一个新的模式,那就是让东区音乐园的策划人之一北大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教授担任课题组长,而公园里运作的所有的经营班子做副组长,自开始策划,这些经营班子就变成策划团队的一员,在策划整个过程中相当于对他们所有经营班子的成员进行了一个培训。这种模式是非常值得借鉴的,因为现在策划跟执行都是两套完全互相独立的体系,结果策划人想的东西,执行的人都不懂。如果在策划过程中就让这些执行人参与策划,那么当策划完成时就可以直接进入执行程序,所以这是一个比较好的策划程序。

(二)园区的品牌运作:产业园区的发展必须与园区的品牌运作相结合。园区品牌运作至少要持续一年,一年365天,天天宣传或者天天搞活动,只要坚持一年,保证资源度非常大。园区的品牌运作就是带给入园的企业的一个最大的礼品。所以园区一定要做响亮的品牌,比如,大家都熟知的798这个品牌很响亮。园区的品牌效应可以让园区的招商变成一种选商,因为园区运营方案的合理传播和推介可以创造更多的企业有入驻园区的需求,就是经济学中所说的通过创新性产品的供给来创造一种需求,这样园区运营商就可以从中选择一些品质好、能形成产业链的企业群体入驻园区。当然,园区品牌的打造一定要在专业运营团队的基础上,同时拥有较好的园区环境的前提下才能有效果,不然,就像一个残次品怎么宣传也会被退货。

当然品牌响亮了以后有一个问题,对园区的主人很好,因为可以提升租金,但是对园区的企业不一定很好。对于入园企业而言,一定要想办法跟园区签订长期的合同;对于园区而言,尽可能不跟入园企业签订长期的合同,因为这是有利益冲突的。

(三)园区生态产业链的打造:文化产业园区,其发展的核心并不在于园区文化企业的数量,而在于园区企业之间是否具有链式关联。对进入园区的文化企业,应该预先考虑到相关企业的内在价值链的衔接程度,不能滥竽充数式引进相关企业的发展。文化产业的行业特征决定了其产业链是由“技术投入”与“消费需求”共同推动下形成的综合联动型产业链,这就要求园区企业在产业结构上必须强化上、中、下游企业间的联动效应。比如,上海金桥网络文化产业基地,其基地管委会定位于打造文化产业链,将基地内曾经零星分布的文化信息企业逐渐聚合,形成了包括中国移动手机视频基地、中国电信视讯运营中心、大唐电信上海产业园(联芯科技)3家龙头企业,人民视讯、中投视讯、新华视讯等多家拥有手机视频内容牌照商的网络视频内容商,以及网达软件等多家新媒体技术提供商在内的完整的网络视频产业链,实现了上游供货商、中间技术服务公司、下游客户的无缝衔接,突破了文化产业园区普遍存在的孤岛效应。

此外,在选择入驻企业的时候一定要选择具有成长性的企业。园区在策划产业时一定要考虑它的未来性,就是未来的成长空间到底有多大,不一定只考虑现在。比如,如果要成为动漫产业基地,建议不要去考虑现在动漫产业有多大的收入,而是去找哪几家今后有成长性的企业,有时候必须舍弃关注它现在的规模而更多去关注它的未来性。

(四)园区管理人才和文化企业管理人才的建设:要想解决文化产业园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一个重要方面应该是解决文化产业园管理人才的缺失问题,也就是说,需要能够对创意进行产业化的管理人才,一方面是产业园的管理人才的建设,另一方面是文化企业的管理人才的建设,没有这些文化产业的管理人才,很难说,文化产业园能够找准自身的定位以及进行产业化的集聚。当然在规划文化产业集聚园时,也需要考虑到对本地的创意人才和服务人员的培养,建立良好的职业培养体系,同时也需要做出相应的人才引进机制等。

产业园区经营管理篇7

1 物流园区价值链的组成要素及其利益诉求

物流园区的建设是物流园区的开发、运营管理及实现盈利的整体过程,也是物流园区的价值创造与实现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多个主体以不同的利益诉求参与到物流园区的运作中,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构成了物流园区的价值链。

1.1 物流园区的开发主体及运营管理方

物流园区的开发主体是指具体负责物流园区土地征用与开发,完成物流园区内各项交通、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的企业主体。物流园区的运营管理方是指物流园区建设完成,开始投入运营后,具体负责物流园区日常管理工作,为入驻企业提供服务的企业。在实际运作中,物流园区开发主体往往自己从事物流园区的经营管理或者聘用第三方实施管理,由于其获得利润的渠道一致,且都依靠物流园区的长期稳定运营来获取利润,因此,可以将开发主体和经营管理方归为一方。

物流园区的开发主体所追求的价值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物流园区的地产开发价值,即物流园区的硬件设施设备进行出租或转让所获得的收益;另一部分是物流园区运营过程中,随着物流地产开发与物流服务及其他相关配套服务的一体化发展,物流园区开发主体获得的物流地产增值后入驻方的承租收益,即商业地产收益。尽管这类收益与普通的商业地产开发收益有很大差别,但是,当物流园区进入稳定运营状态之后,随着相关企业的入驻和物流设施的日趋完善,其持续经营所带来的长期稳定的投资收益同样非常可观。

1.2 物流园区的入驻企业

物流园区的入驻企业是指在物流园区开发完成后进驻物流园区的各类企业,既包括物流企业,也包括工业企业和商贸企业等物流服务需求企业和后勤配套服务企业。其中,物流企业是物流园区的入驻主体。入驻园区的物流企业在物流园区内自主经营,为其物流客户提供服务,获取收益;物流需求企业是指为本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的企业,即自营物流的企业;后勤配套服务企业指为物流园区提供后勤保障及相关配套服务的部门,如加油站、汽修、餐饮、金融服务等。物流园区的入驻企业是物流园区运行和发挥各项功能的核心。

物流企业进驻物流园区的目的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通过物流园区集聚物流活动的各种功能,尤其是统一的物流信息平台的优势,扩大业务规模,获取更多利润;另一类是借助物流园区所提供的各种设施设备租赁与管理服务,最大限度地减少在扩大业务规模时所必须的物流基础设施设备的投资成本,以满足降低成本的需求。因此,物流园区入驻企业的利益诉求集中体现在物流园区为其提供物流设施设备的共享以及优质高效的物流管理服务,满足其追求物流活动价值最大化的要求。

1.3 物流园区外的物流客户

物流园区外的物流客户是指没有入驻物流园区的物流服务需求者,包括工业企业、商贸企业等一切需要物流服务的主体。他们是否选择物流园区内的物流企业为其提供服务,直接决定着物流园区入驻企业的经营状况,进而决定物流园区的经营状况。

物流园区外的物流客户的利益诉求主要是在物流园区内的设施设备支持及集约化、规模化的物流运作下,物流园区内的物流企业为其提供优质、高效、低成本的物流服务,满足其低成本、高效率的物流业务外包的需求,即物流服务价值。

1.4 政府

在物流园区建设及运营过程中,政府主要发挥着宏观规划与管理作用。政府是物流园区开发用地的提供者,也是物流园区项目的审批者。同时,工商、税务、海关等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直接为物流园区的开发主体、经营管理方以及入驻企业提供各种支持与服务。此外,政府通过出台各种相关政策,为物流园区的运营提供了重要的政策环境。

对于政府来说,其利益诉求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经济利益。由于物流园区的土地一般为政府所有,因此,土地出让收益是政府规划物流园区所能够获得的直接经济利益。另一方面是社会效益。物流园区的建设能够将本地区分散的物流企业和物流要素聚集起来,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布局,并通过集约化的物流运作,促进本地物流产业的规模化、专业化发展;此外,物流园区建设及运营能够创造大量就业机会,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促进区域经济结构的改善和发展质量的提升,这些都是物流园区建设的社会效益。这种社会效益最终反馈到社会环境的改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和政府财政收入的增加上,就成为政府的长远利益,也是政府支持规划建设物流园区的利益诉求的核心。

2 物流园区价值链的关键环节分析

迈克尔·波特的价值链理论认为,在价值创造活动中,并不是每一个环节都可以创造价值,价值链中只有真正创造价值的活动才是企业的战略环节,把握好这些战略环节,也就把握住了整个价值链。在物流园区的价值链中,有三个环节最为关键。首先,物流园区外的物流客户需要园区内的入驻企业为其提供物流服务,二者之间的业务关系是物流园区内入驻企业的盈利保障;其次,物流园区内的入驻企业依赖物流园区的开发和经营管理者来为其提供物流硬件设施和配套服务,这是物流园区入驻企业向客户提供物流服务的基础,而二者之间的业务关系也是物流园区开发主体和运营管理方的利润来源;再次,物流园区的长期经营及其带动效应所创造的社会价值,是政府利益的着眼点。因此,物流园区的价值链是由这三个关键环节组成的,而这三个环节的价值创造活动又是在两个主要过程中完成的,即物流园区的开发过程和运营管理过程。物流园区的价值创造活动以物流园区的开发建设为基础,实现以物流企业为主体的入驻方的集聚,体现了物流园区的地产价值和物流服务价值的双重特征。所以,物流园区价值链的运行机制是在物流园区的开发价值与物流经营价值整合的基础上,受到政府等相关利益主体的约束与补充所形成的复杂的价值系统。因此,物流园区的开发和运营要立足于为物流企业和物流服务需求方服务的特点,从价值链的角度实现各参与主体利益诉求。

3 促进物流园区价值链良性运转的对策

3.1 以项目策划为重点,进行物流园区的规划开发

在物流园区规划开发阶段,合理而周密的项目策划是保证其未来价值得以顺利实现的关键环节。因此,在开发建设物流园区之前,必须进行详细的市场调研,准确预测本地区物流市场的需求状况,明确物流园区的服务范围和目标客户;同时,科学地进行物流园区的定位,重点是物流园区的功能定位。在此基础上,形成物流园区开发建设的可行性分析报告,并以此为依据,制定未来物流园区建设的长期战略规划和设计方案。

3.2 以招商和品牌打造为重点,开展物流园区的营销推广

物流园区开发立项后,进入营销推广阶段,这一阶段一直伴随着物流园区从开始建设到建成投入运营的全过程,其主要工作是吸引物流企业入驻,即招商。前期,在物流园区开发过程中,针对物流企业应当大力开展宣传推广,让其充分了解物流园区的发展规划、发展前景和竞争优势,激发物流企业进驻物流园区的欲望。这一过程中,物流园区可以针对物流企业的特殊需求,为其提供专业化的设施和设备,增强物流园区对物流企业的吸引力。中期,在物流园区运营初期,除了继续招商并提高入住率外,还要做好物流园区的经营管理工作,建设物流园区统一的资源调度中心、统一的结算中心和统一的客户服务管理中心,为入驻企业提供一体化的物流管理服务,以真正实现物流园区入驻企业之间的相互合作和资源整合共享。后期,物流园区由建成运营初期进入持续经营阶段,此时,营销推广的重点是物流园区的品牌塑造与提升。物流园区的运营管理方应当高度重视管理服务能力的构建,重点打造运营管理方和入驻企业、入驻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关系,在提高入驻企业满意度的同时,增强入驻企业对物流园区的依赖程度,形成稳定的客户资源。

3.3 以创新服务领域为重点,加强物流园区运营中的价值管理

物流园区的运营管理是物流园区最为重要的价值创造环节。物流园区运营管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运营指物流园区的服务活动,如仓储、配送等;管理主要指物流园区的其他辅活动,如安保、物业管理等。其中,物流园区的运营活动是物流园区核心价值实现的主要途径,除了传统的仓储、运输、配送等业务功能外,物流园区还应当构建起加工、交易、转运、海关报关以及金融物流、代采代售、信息等增值,积极尝试拓展、创新服务领域的创新。包括基于产业联动的服务创新,如推动物流与商贸、物流与制造业的联动发展;基于产业融合的服务创新,包括物流与金融、物流与电子商务的服务融合;基于多式联运的服务创新,如保税物流、口岸物流、国际物流的拓展服务等。以新兴业态带动物流园区功能升级和服务提升,为物流园区的各利益相关者带来更大的价值和回报。

参考文献:

产业园区经营管理篇8

开展“零无照园区”创建工作要坚持“整治和规范并举,打击和疏导并重”工作原则,认真落实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切实履行市场监管职能,深入开展无证无照经营的综合治理工作,建立“政府领导、属地监管、分工负责、部门联动、综合治理”的工作机制,构建公平竞争、有序发展的市场经济环境,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华林经济开发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工作目标

认真总结我区创建“零无照一条街”工作的经验,通过行政指导、行政处罚等手段,有效加强对华林经济开发区创建“零无照园区”创建活动的组织领导,实现“两个100%”和“两个彻底”的目标。即实现各类市场主体持照率、亮照率达100%,前置审批有效期届满企业抄告率达100%,彻底消除实际经营情况与《营业执照》登记事项不相符、有效前置审批许可事项与《营业执照》登记事项不相符现象。

三、工作重点

(一)应当依法取得而未依法取得许可证或者其他批准文件和营业执照,擅自从事经营活动的无证无照经营行为;

(二)无须取得许可证或者其他批准文件即可取得营业执照而未依法取得营业执照,擅自从事经营活动的无照经营行为;

(三)已经依法取得许可证或者其他批准文件,但未依法取得营业执照,擅自从事经营活动的无照经营行为;

(四)已经办理注销登记或者被吊销许可证或者营业执照,以及许可证或者营业执照有效期届满后未按照规定重新办理行政许可手续,擅自继续从事经营活动的无证无照经营行为;

(五)超出核准登记或审批许可的经营范围,擅自从事经营活动的违法经营行为。

四、职责分工

按照“职、权、责一致”、“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和“谁主管、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确定创建“零无照园区”工作总体职责分工:对需取得许可审批后方可办理营业执照的无证无照经营行为,由相关许可审批职能部门负责进行查处取缔;对无须取得许可审批即可申请办理营业执照经营的无照经营行为,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进行查处取缔;园区管委会要协助好各职能部门抓好辖区内的治理无证无照经营行为工作。职责分工如下:

(一)园区管委会、镇政府。负责组织协调相关职能部门,以村为单位,开展无证无照经营排查摸底工作,并登记造册。对排查过程中无主观故意和对社会危害小的无照经营,督促办理经营手续,做到宣传教育在先,查处在后,督促其合法经营;负责积极配合开展“降低社区创业门槛”工作,试点开展备案登记免办照工作;为园区市场主体无偿营业执照的办理工作。

(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查处下列违法行为:应当依法取得而未依法取得许可证或者其他批准文件和营业执照,擅自从事经营活动的无照经营行为;无须取得许可证或者其他批准文件即可取得营业执照而未取得营业执照,擅自从事经营活动的无照经营行为;已经依法取得许可证或者其他批准文件,但未依法取得营业执照,擅自从事经营活动的无照经营行为;已经办理注销登记或者被吊销营业执照,以及营业执照有效期届满以后未按照规定重新办理登记手续,擅自继续从事经营活动的无照经营行为;超出核准登记的经营范围、擅自从事应当取得许可证或者其他批准文件方可从事的经营活动的违法经营行为。

(三)公安部门。负责对从事旅馆、互联网上网服务、爆破作业、烟花爆竹生产经营等须经公安部门许可方可从事的经营活动进行监督管理。

(四)国土资源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对从事须经国土资源行政管理部门许可方可从事的经营活动进行监督管理。

(五)建设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对须经建设行政管理部门许可方可从事的经营活动进行监督管理。

(六)文化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对须经文化行政管理部门许可方可从事的经营活动进行监督管理。

(七)卫生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对从事食品、化妆品、消毒产品、涉水产品、餐饮、公共场所、医疗机构等须经卫生行政管理部门许可方可从事的经营活动进行监督管理。

(八)质量监督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对从事生产许可证管理产品、进口计量器具、列入强制检定目录的计量器具等须经质量监督行政管理部门许可方可从事的经营活动进行监督管理。

(九)环境保护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对危险废物、环境影响评价、排污许可证等须经环境保护行政管理部门许可方可从事的经营活动进行监督管理。

(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对从事药品和医疗器械等须经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许可方可从事的经营活动进行监督管理。

(十一)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对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等须经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许可方可从事的经营活动进行监督管理。

(十二)经贸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对从事成品油、煤炭、供电、民爆器材、报废汽车回收、拍卖等须经经贸行政管理部门许可方可从事的经营活动进行监督管理。

(十三)劳动保障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对从事职业介绍、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考核鉴定、境外就业中介服务等须经劳动保障行政管理部门许可方可从事的经营活动进行监督管理。

(十四)烟草专卖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对须经烟草专卖行政管理部门许可方可从事的烟草经营活动进行监督管理。

(十五)农业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对从事农作物种子、肥料、兽药、种畜禽、饲料及饲料添加剂,动物检疫诊疗等须经农业行政管理部门许可方可从事的经营活动进行监督管理。

(十六)其他相关行政管理部门。按照法律、法规赋予的职责,负责对须经本部门许可方可从事的经营活动进行监督管理。负责查处未经许可或已被依法吊销、撤销许可证,或许可证有效期届满后未按规定重新办理行政许可手续,擅自从事相关经营活动的行为。

(十七)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配合政府职能部门查处无证无照经营,发现辖区内的无证无照经营或为无证无照经营提供生产经营场所、保管、仓储等条件的,要及时报告。

(十八)供水、供电、电信等服务行业。加强行业自律与管理,不得在明知或应知是无证无照经营的情况下为经营者供水、供电和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等便利条件。

五、时间步骤

创建活动从月份开始,为期8个月。其中集中整治时间为3个月,分3个阶段进行:

(一)宣传摸底阶段(月日-月31日)。组织召开创建工作联席会议,进行动员、部署;各单位按照有关规定,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具体的实施工作计划和行动方案,调查摸清园区无照经营的底数;宣传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集中整治阶段(月日-7月31日)。园区管委会要组织力量,敦促符合条件的无证无照经营户在规定期限内办理证照,对达不到规定条件的,要限期整改,待整改规范合格后核发证照;积极配合联合执法行动。各职能部门要根据各自的职责,加强办证办照指导,开展部门证照联办和进园区上门服务等活动;要开展无证无照专项整治,查办一批无证照经营案件,推进“零无照园区”创建工作。

(三)巩固提高阶段(8月1日-10月31日)。园区管委会及有关职能部门要进一步做好疏导工作,并对集中整治工作进行总结,查漏补缺,对存在问题进行整改,建立长效监管责任制。

六、工作机制

创建“零无照园区”工作要实行综合治理,实现标本兼治,要建立查处无证无照经营联席会议、信息共享等制度,进一步完善“政府领导、属地监管、分工负责、部门联动、综合治理”的工作机制。

(一)落实联席会议制度。要定期不定期召开部门联席会议,及时通报创建工作情况,协调解决重大、疑难问题,研究制订工作措施;认真总结创建的典型经营和做法。

(二)落实信息共享制度。要充分发挥“省企业监督管理信息抄告平台”作用,加强信息传递和交流,结合传真、函告等形式,避免监管死角。各相关部门要将发现的各类无证无照经营者名单及时抄告给相关职能部门。同时,将在营业执照有效期内被依法吊销、撤销许可证,或许可证有效期届满后未按规定重新办理行政许可手续,擅自从事相关经营活动的经营者名单及时抄送相关部门。

(三)建立联合执法机制。要推进部门联动、联合执法、综合治理。对重大案件,应及时通报或提请相关职能部门,采取联合行动,提高执法合力,加大整治和创建力度。

(四)完善配合协作机制。各部门要加强与园区管委会的配合协作,充分发挥其在法律、法规、政策宣传和提供无照经营线索等方面的作用;各生产者和经营者应加强自律与管理,不得为无证无照经营提供便利条件,从源头上共同遏制无证无照经营的产生。

(五)落实目标考核机制。要将创建“零无照园区”工作列入年度目标管理责任书和年度考评范围,与其他各项综治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

七、工作要求

(一)强化领导,明确任务。

要形成“部门协作、疏堵结合、综合治理、分类整治”的无照经营治理工作格局,纵深推进“零无照园区”创建工作。一是园区管委会、镇政府及各有关单位要加强对创建活动联络员和村委干部的业务指导和培训,延伸服务的空间和时间,确保创建工作取得成效。二是要通过普查摸底,全面了解和掌握目前华林经济开发区无证经营的总体情况、形成特点、投诉热点以及产生无证照经营的主要原因;三是要重点查处取缔群众反映强烈的无证无照经营行为;四是要引导符合条件的经营户办理相关证照,促进合法经营。通过整治促进园区经营秩序明显好转,确保园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二)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各部门要积极配合,在园区内建立无证无照经营发现、警示和告示机制,形成社会共同关注的良好氛围。充分运用园区、村(居)宣传栏、宣传横幅等载体,宣传整治具体成效,接受社会监督,让无证无照经营整治工作赢得社会各界的认同和理解。

(三)讲究方法,分类治理。

产业园区经营管理篇9

同时,我省为园区经济的发展制定出了一套新的理念。全省园区经济发展在空间布局上突出重点区域,体现“一核一带多节点”的要求,“一核”是以昆明市、曲靖市、玉溪市、楚雄州、红河州北部等区域的滇中经济区为园区发展核心;“一带”是构建沿边园区经济开放合作带,包括已建和规划建设的边境经济合作区、跨越经济合作区、进出口加工区、旅游产业园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等;“多节点”是指以省级以上的产业园区为重要节点发展园区经济。

我省的园区经济开发模式以政府主导、业主开发、政企共建、项目先行的有效方式,推行BOT、BT、公开拍卖等园区经营方式,鼓励入滇央企、民企、省属国有大型企业和其他有实力的企业通过独资、合资、入股等方式参与园区建设;鼓励省内发展较好的园区打破行政区划界限,采取一区多园、行政托管、资源整合、异地共建等方式与省内其他地州合作,发展“飞地经济”。

经过两年的探索与发展,在2013年5月6日,云南省人大常委会组成调研组对昆明、楚雄、大理等地就全省园区经济发展情况进行调研。调研组由省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孔垂柱、副主任王树芬带队,先后前往安宁工业园区、禄丰工业园区、祥云财富工业园区等考察了解各地园区建设发展情况,并实地走访了云南钛业股份有限公司、力帆骏马装备制造、明阳风电有限公司等企业,与相关人员进行座谈。在座谈会上,相关人员对我省的园区经济做了相关的汇报

我省去年纳入统计的118个工业园区,全部完成工业总产值7182.49亿元,同比增长26.4%;全部企业实现税金775.93亿元,增长27.08%;全部企业安排87.55万人就业,增长20.17%。全省园区经济发展快速,已逐渐成为拉动云南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支撑和力量。

在调研会上,孔垂柱强调,各地要坚定信心,牢固树立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理念,将园区建设发展摆到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努力将园区经济打造成为全省跨越发展的火车头;要认真总结和借鉴各地园区发展的成功经验,并立足本地实际积极探索创新机制,进一步改善园区发展条件;要从本地资源、区位条件、产业基础出发,科学规划产业区位布局,突出优势打造特色产业集群,加快产业集群发展;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拓展融资渠道,吸引更多社会力量、民间力量加入到园区经济发展中来。

我省发展园区经济是呼应我国“二次创业”的一种新思路。在调研大会上我省领导一致认为,要实现园区经济的腾飞应在抓好园区发展规划编制上下功夫,科学编制和修订园区总体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从源头上保证园区建设的科学性、前瞻性和系统性。要在推动园区经济发展上下功夫,抓关键、抓要害,突出重点抓落实,以重点突破带动全局发展。要在创新园区开发建设模式上下功夫,积极探索各类有效运行模式,积极推行公开拍卖等园区经营方式,鼓励有实力的大企业参与园区建设,让园区真正实现“封闭式管理、市场化运作、独立式运行”。要在抓好园区招商引资上下工夫,牢固树立开放发展的理念,坚持务实招商,突出重点招商,做到引进一个、带动一批、辐射一片,带动园区主导产业的突破发展、跨越发展。要在进一步优化园区经济发展环境上下功夫,要整合资源,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推进园区综合服务中心、信息平台建设,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发展园区生产型服务业和生活业,为园区企业提供全面有效的公共服务。要在建立完善园区经济发展推进机制上下功夫,广大产业园区建设者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用心、用情、用力地做好产业园区发展的各项工作,把园区经济发展摆在重要位置,做到领导精力重点投放,工作力量重点摆布;要建立产业发展、园区经济、招商引资、重点项目建设联动机制,建立产业园区发展观摩点评制度,建立完善产业园区发展考核评价机制,加强产业园区人才队伍建设,推动产业园区跨越发展。创新融资模式,以项目为主体,根据项目的预期收益、资产及政府扶持措施来融资。用项目公司的资产贷款,用项目的直接收益和通过政府扶持转化的效益偿还贷款;为让民营资本更多地参与到项目建设中,园区与民营企业以特许权协议为基础,进行全程合作,共同对项目运行的整个周期负责。这些举措有利于缩短项目建设周期,降低项目运行成本;一定程度上为保证民营资本“有利可图”,园区给予私人投资者相应的政策扶持作为补偿。如:税收优惠、贷款担保、给予民营企业沿线土地优先开发权等,通过这些政策可提高民营资本投资积极性;在减轻政府初期建设投资负担和风险的前提下,园区和民营企业共同参与项目建设和营运,由民营企业负责项目融资,增加项目的资本金数量,降低资产负债率。对加快我省园区经济发展的意见。

产业园区经营管理篇10

一、引言

物流园区的建设对物流企业(微观方面)和物流业(宏观方面)的发展都意义重大。以物流园区建设来推动区域物流产业发展,实现物流资源整合,提高物流技术水平,转变物流由粗放式发展方式向技术型转变,将卓有成效。一些大中型城市已经开始规划或者正在建设符合自身特色的物流园区。郑州自2002年开始,先后建立了三个物流园区,即郑州东部圃田物流园区(也称郑州中原国际物流园区)、郑州北铁路编组站物流园区和郑州南部航空港物流园区。其中郑州圃田物流园区开发最早,已投入使用,也最典型。开局良好,但是发展面临瓶颈――物流园区未发挥其“真正的”功能,园区内管理混乱,企业之间相互独立,没有更进一步的合作,不能实现真正的集成效应。

物流园区建立起来后,究竟应该怎么发展,许多学者进行了研究。陈代芬(2007) 、王令凯(2009)分别指出了我国物流园区面临的主要问题,“重开发、轻管理”已成为国内物流园区发展的通病;王令凯(2009)指出物流园区在运作过程存在的效率及盈利问题,并提出了园区发展三阶段的理念。本文将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圃田物流园区的发展现状及其在发展模式存上在的问题,提出物流园区发展模式的创新。

二、圃田物流园区发展存在的问题

郑州市的三个物流园区建设还停留在城市规划的范畴,简单的说,是站在城市交通与商品流通的层面,进行区位规划,地产开发,吸引物流企业进入。这种模式对进入的物流企业没有统一的经营管理,存在很多问题:其一,开发时,通常是政府牵头,可是到后期经营,却没有统一管理,效率低。其二,物流系统功能不全面,主要依靠进驻企业进行物流系统建设,物流技术水平低下。其三,园区内的企业之间的合作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整合。导致这些问题产生的关键在于园区发展模式选择的不恰当。

圃田物流园区以铁路集装箱货运站、公路货运东站为依托,紧临新的郑州市中心城区、新发展的城市副中心郑东新区、郑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郑州的中牟、白沙发展组团。它以服务区域物流为主,同时办理国际物流、城市物流和工业、商业配送物流业务。10万口保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有多个物流项目入住,包括澳柯玛物流、河南进税中心、国家公路干线物流港、铁路集装箱中心站、中南邮政物流集散中心、长通物流配送中心,加上原有的国家粮库、省新华书店图书配送中心等。

圃田物流园区作为郑州市最早投入建设的物流园区,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来看,方便了商品流通集散,比较成功。但是从物流园区的经营及功能上来看,存在着前文提到的典型问题。圃田物流园区采用的是由政府主导的地产开发模式。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物流园区的建设阶段,具有明显的政策优势和比较高的拿地以及招商引资的能力。弊端在于以下两点。

首先,圃田物流园区的发展模式不是纯粹的地产商开发模式。圃田物流园区开局由政府主导,进行园区规划建设;后期由政府进行管理。在体制与园区所有权上处理模糊,必然导致园区整个运营效率低下。

其次,圃田物流园区的地产开发模式,更侧重于物流园区的地产方面,把物流园区打造成了一个地产区。按照这种模式,物流园区本身并没有进行真正的物流经济活动,它所从事的实际上只是地产业,仅依靠进驻企业进行物流系统功能的完善。物流园区不应该仅仅是物流地产,而应是能够为物流企业提供物流支持和服务的服务性企业,能够真正帮助物流企业实现“整合”。

三、圃田物流园区发展模式创新

国内外物流园区的发展模式,归纳起来共有4种,即工业地产商模式、主体企业引导模式、综合运作模式、经济开发区模式。从郑州经济发展现状和企业及政府的经济能力角度出发,考虑到物流园区发展的各种模式的特点及适用条件,圃田物流园区宜采用经济开发区和主体企业引导相结合的模式。即在前期园区的建设阶段只将物流园区作为一个工业开发区进行开发,后期的经营阶段则在政府的指导与监督下成立企业,由企业对园区的运营进行专业化的管理。这种模式可以称为转换发展模式。

(一) 新模式的构建依据。

经济开发区模式在物流园区的开发建设上具有很强的优势,但是在后期园区的经营运作上存在弊端――经营运作效率低,不如企业引导模式。两者结合,优势互补。

其一,经济开发区的建设管理经验较为成熟。关于经济开发区的建设和管理,郑州相关的政府管理部门和开发建设的承担者已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在政策等方面也比较成熟。

其二,完全的市场化运作条件尚不成熟。对于工业地产开发,郑州积累了相应经验,但这种方式如何移植到具有社会公益性的物流基础设施项目,尚没有定论。完全的市场运作会对企业的运作机理、政策的制定、开发者的经济基础和投资来源等方面提出较高的要求,现阶段积累胡经验有限,还不足以适应完全的市场化运作方式。

其三,为了尽快抓住物流发展机遇。现代物流园区不仅在郑州而且在全国均处于发展的初期,物流企业比较年轻,同时,工业及商业企业运用物流技术进行企业管理的自觉性、能力和水平均有较大欠缺。因此,完全依靠企业行为进行开发和建设,周期将会较长,对郑州在新一轮经济发展中取得主动地位不利。

(二) 新模式的内涵。

转换发展模式将圃田物流园区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准备阶段,核心工作是成立管理委员会、进行物流园区的规划,由政府主导推进;第二个阶段为建设阶段,核心工作是园区物流系统建设以及物流企业的引入,由管理委员会主导;第三个阶段是经营管理阶段,即建设完善后,实施园区的企业化,利用企业制度在经营管理上的优势来经营园区。

如果要建设的是一个全新的物流园区,可严格按照以上方式进行建设和发展。但是鉴于圃田物流园区在原来的发展模式上已见成果,因此,新的发展模式将在原来的基础之上进行修正。圃田物流园区的区位规划已完善,有实力强劲的物流相关企业进驻,物流系统基本成形。因此,第一阶段基本完成、第二阶段需部分修正,关键是第三阶段――市场化阶段。

(1)第二阶段的修正

从发展战略的角度看,园区的建设应与物流功能的合理布局及开发相配合,。圃田物流园区已吸引多家一流的企业进驻,但是遗憾的是,大多都是非专业的物流企业――东风日产、宇通新能源、恒天重工、宇通重工等汽车和装备制造业;中粮、益海嘉里、百事可乐、双汇、雅士利、露露等食品加工产业;富士康电子、晶诚科技、旭飞光电、中兴科技、海尔电器等电子信息产业;丹尼斯百货、麦德龙、沃尔玛等商贸服务业。这些大型的制造企业、商贸企业拉动园区的物流需求,带动园区经济发展,对于园区的蓬勃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然而过于考虑园区的经济效益,而忽略园区物流系统的健全与完善,显然是不可取的。缺乏专业的大型物流企业导致园区的物流系统不完善,因此,还需进一步吸引不同功能特色的物流企业进驻,以完善物流系统。

(2)关键的第三阶段

第三阶段为经营管理阶段,核心是园区的企业化。这也是圃田物流园区发展的当务之急。

圃田物流园区管理的企业化,是指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把物流园区逐步转变成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独立的经济核算组织。实行园区行政事务管理与运营分开的机制,以具有现代企业制度特点的企业进行园区的经营运作。物流园区只有在这样的体制下,才能够在市场经济中按照经济规律去运作,去发展,才能够形成生机勃勃的局面。

操作上,待物流园区物流系统建设完成后,即可在郑州物流园区管理委员会的直接管理和监督下,建立圃田物流园区发展公司。将政府先期的建设投资作为启动资金,组建股份制企业,然后吸收各类企业购买股份,政府把握部分股份或逐步退出,逐步实现物流园区的企业化。那么,这时的圃田物流园区发展公司,就是一个非常专业的物流园区运营管理公司。公司拥有专业的团队,对物流园区的整个经营运作进行管理。这样,园区内的经营管理效率会大大提高。

工业地产商模式是国内物流园区最常见的一种发展模式。但是这种模式天生的弊端――后期经营管理的空白,会将物流园区的发展引入“地产业”这个死胡同。这也是国内大多数物流园区面临的发展瓶颈。转换模式不同,会将物流园区导向一个完全相反的方向,强调的是其物流服务及支持功能。这种模式既有利于政府进行宏观调控,又有利于园区整体经济规模的扩大和经济效率与效益的提高,保证了园区的持续发展和长久竞争力,更进一步推动了城市和区域物流业的发展。

产业园区经营管理篇11

产业园区公共服务平台是产业园区公共服务的重要载体和首选方式,对促进园区运营、产业集聚、改善环境以及招商引资等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产业园区公共服务平台(以下简称“园区服务平台”)如何建设和运营,是摆在园区负责人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园区服务平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包含诸多子系统,而每个子系统又都有相应的教育管理策略,集成的园区服务平台不是简单在数量上的叠加,而是系统整体功能的优化,其间创新的作用尤为重要。

 

如何构建园区服务平台将产业园区相关的各类公共服务有效整合、优化升级,全面提升园区管理运营的能力和水平,已经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课题。基于此,本文提出基于集成管理(Integrated Management )理论来研究产业园区公共服务平台的构建,主要包括平台架构、运营模式、服务方向。

 

1 集成管理理论简介

 

集成管理是一种强调效率和效果并重的管理模式,其核心是运用集成的思想和理念指导管理行为实践,突出了系统一体化的整合思想。包括:要素相容与要素互补原理、系统界面与功能结构原理、功能倍增与集成效应原理等集成管理原理。

 

首先,要素相容性与互补性原理,证明了集成管理是系统整体寻优的过程。其中,相容性原理反映集成要素间内在联系的重要规律。用公式表示为:

 

其次,系统界面与功能结构原理证明了集成管理是集成要素机制完善形成、功能结构再造重组的过程,是系统的再造与创新。集成界面的性能反映集成要素联系的机制,集成要素间的信息、能量、物质之间的相互交流是由集成界面来完成的,集成体的具体功能也是通过界面来实现的,集成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相互制约且相互联系,实现了功能决定结构,同时,结构支撑功能。

 

最后,功能倍增与集成效应原理证明了集成管理是系统功效倍增的过程,系统整体功能倍增说明了局部规则导致系统宏观变化的法则,也说明了“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规律。集成效应是指整体功效将会大于各单项要素功效的数量叠加,通过运筹学理论分析,假定有n项要素集成,fi是第i个要素的目标函数,可得出:f≥f。

 

2 基于集成管理理论的产业园区管理运营总体框架设计

 

集成管理空间结构的组成要素主要是涵盖四个领域:管理主体、管理对象、管理方法以及管理手段,以管理主体为核心原点,管理对象、管理方法以及管理手段构成图示的三个坐标维度(图一所示)。

 

用数学公式以函数形式来表示集成管理总体结构的内部相互关系如下:假设集成管理系统用Y表示,用xe,xd,xf,xs,分别表示管理主体、管理对象、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等内容,集成管理系统Y的结构就可表示为:z=Y{xe,xd,xf,xs},由于xe,xd,xf,xs四个要素直接相互联结、相互作用的关系,则有F(z)=f(xe,xd,xf,xs)。同时,因为xe,xd,xf,xs又分别含有诸多相关要素,且这些要素之间是关联互动的,可以用如下公式表示各自的函数关系:

 

F(xe)=f(l1,l2,…,lm),m代表管理主体决策因素的数量;

 

F(xd)=f(d1,d2,…,dn),n代表管理对象涉及的要素种类数量;

 

F(xf)=f(f1,f2,…,fp),p代表管理方法的数量;

 

F(xs)=f(s1,s2,…,sq),q代表管理手段的数量。

 

产业园区的管理运营中,以管理集成理论的总体框架来分析,包括如下:

 

①管理主体是指拥有管理权力,承担管理责任,决定管理方向和进程,园区管理运营的主体是产业园区管委会等服务运营机构,管委会负责制定园区产业经济发展计划和园区建设规划、负责园区设施的建设与管理、负责园区招商引资、对外经济合作事项、劳动人事、财政税收、工商行政、公共安全等工作。

 

②管理对象是管理过程中面向的相关要素,园区的管理对象为产业园区内的众多企业以及园区本身相关要素。

 

③管理方法是指管理过程中运用的手段、方式、途径和程序等的总称,园区管理方法中产业园区的运营管理模式是重要的方法,从产业园区的管理运营模式上看,可分为行政主导型、公司治理型和混合型,园区的管理运营模式详情见表一所示:

 

④管理手段是保证管理方法发挥作用的工具,园区管理手段是对企业以及园区本身提供的各种管理制度及公共服务,包括行政审批、税收奖励、租金补贴、法律咨询、技术研发、知识产权、市场推广、检验检测、投融资等,其中包括了大量的产业公共服务,公共服务平台能有效帮助园区实现管理功能、顺利达到管理目标。

 

通过利用集成管理理论对产业园区的管理运营总体框架的分析研究,梳理了相应的联结关系,反映了各个要素间相互协调匹配以及对整个管理系统构成的影响,同时,在此分析中也能看到,园区服务平台是产业园区管理运营中重要的管理手段和管理目标实现的载体。

 

3 基于集成管理理论的园区服务平台的服务方向设计

 

平台原指一种支撑物体,也可以认为是特定活动的运行基础,园区服务平台是为产业园区集成管理要素提供支撑和运营基础的软硬件环境,是管理运营的重要载体,是发展和提高产业服务水平和层次的综合服务平台。园区服务平台具有信息查询、技术创新、质量检测、法规标准、管理咨询、创业辅导、市场开拓、投融资、人才服务、设备共享等作用,可分为保障公司日常经营和促进企业创新发展两大方向。

 

园区服务平台能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全方面的服务和帮助,以产业创新链的每个环节的特定需求为例,分析产业园区公共服务在企业研制新品过程中的作用,如图二所示以平台为载体和纽带,提供技术、管理、市场、人才、品牌等公共服务,促进企业创新和产业发展。

 

在产业园区企业的运营和发展过程中,通常会需要如下问题:缺乏创新技术信息面临知识产权风险、缺乏基础设施环境、成果转化难度大、产品稳定性、适用性问题、资金短缺、产品市场推广难度大、人力资源不满足发展需要等,有效产业园区的公共服务能够全部或者部分解决单个企业想做而无法(无力)解决的问题,本文提出的企业日常经营和创新发展两大方向的公共服务能够为企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4 基于集成管理理论的园区服务平台的架构设计

 

随着国家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国家支持鼓励对方政府加大产业公共服务的扶持力度,各地园区服务平台也相继投入建设,因此,相关厂商也推出了各自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方案,但是,由于平台的建设商多来自IT企业或者系统集成商,其平台方案多以IT系统的架构为主要部分,往往只重视平台建设,忽略后期的运营。

 

本文尝试把IT系统、网络支持、平台运营、资源整合以及推广模式几个要素利用集成管理理论的方法,设计一个建设发展与推广运营能够相互支撑、持续发展的平台架构(如图三所示),以整合内外部资源为基础,以完善机制为支撑,以宣传推广为手段,达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功能完善、服务规范、持续运营的目的,实现建设与运营的有效衔接。

 

根据产业园区的多种运营模式,园区服务平台也包括三种不同的运管模式:公益性、非营利性和市场化。园区

 

服务平台是公共服务资源聚集、互联互通、服务协同的平台。

 

5 基于集成管理理论的园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与运营的建议

 

为了更加高效地为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同时,提高产业园区运营的自身实力,园区服务平台的建设与运营应该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要有一个系统的策略组合。通过对信息化手段和网络支持、服务资源整合、推广运营的有机融合,本文将提出如下对园区公务平台建设与运营的建议。

 

①遵循建设运营规律,确定综合战略发展目标

 

树立系统意识,根据园区服务平台的建设与运营规律,按照政府、园区、市场、企业等多个管理要素的客户需求,提出切合园区自身实际的平台建设发展目标,满足多方面的期望。

 

②为各类客户提供高水平服务,奠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运营的基础

 

充分挖掘政策支持、国家补贴、市场化运营、科研合作、志愿者行动等各种服务资源,通过合作试点、经验总结、完善建议、合作推广等方式,有针对性的为各类客户提供服务,按照“边建设、边服务、边运营”的原则,以服务需求为导向,不断完善平台各项服务功能,创新服务模式,扩大服务规模,提升服务质量,为公共服务平台奠定坚实的建设和运营基础。

 

③以满足客户需求为实际导向,不断提升服务能力

 

本着为园区创造“开放、合作、发展、共赢”的管理运营招商环境,为企业提供“找得着、用得起、有保证”的服务,园区公共服务平台应该协同服务、资源共享、统一形象、规范标准,增强公信力,增加宣传力度,扩大服务面,提高服务质量,降低服务成本, 不断提升服务能力,完善服务体系。

 

④发挥服务平台的信息化辐射和带动作用,提供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服务

 

加强信息化综合集成,建立信息平台,为跨专业领域、跨业务职能、跨不同地域的人员协作提供平台,充分利用信息化平台的准确、及时、共享、高效等线上优势,同时,结合线下企业对接具体服务的方式,实现线上交流沟通,线下服务对接,一方面扩大服务的辐射面,另一方面也为企业提供更多的服务资源。

 

⑤充实服务资源,持续完善资源库建设,巩固发展实力和基础

 

服务平台建设和运营的主要任务就是集聚各类资源,完善资源库,各类服务机构是服务资源的重要来源,包括三类服务主体:公益性的服务组织、非营利性的服务组织和市场化的服务组织,涵盖到政府机关、公益机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行业商(协)会、专业性市场化服务公司等,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多层次企业服务体系,巩固发展实力和建设基础。

 

⑥建立健全管理机制,提升运营管理团队素质

 

一是建立管理制度,对工作流程、项目管理、考核评估、资金使用和质量监督等环节进行明确的规定;二是建立工作调度机制,及时掌握工作进展情况,及时协调解决管理运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三是建立监管制度;对建设、进度、资金使用等进行监管,加强管理、监督和检查。同时要加强人才培训,加强服务平台管理运营人员的培养,不断提高团队的业务水平和人员素质。

 

⑦严格规范服务流程,制定考评标准,确保服务质量

 

落实平台管理运营责任制,提高服务绩效考核的可操作性和透明度,建立协同服务、耦合反馈控制系统,明确制定服务机构合作选择标准,严格执行合作选择和服务考评标准,保证提供服务的质量,坚持切实、规范、高效、质优的质量方针,建立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

 

⑧以市场运营为目标,完善服务产业链

 

进一步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坚持政府倡导、企业为主体、社会参与的原则,组织调动社会资源,充分发挥市场化运营的优势,推动服务平台与企业需求对接,打造和完善园区服务的产业链,确保公共服务中的技术创新、成果转化、资金服务、市场推广各个环节有效结合。

 

6 结束语

 

产业园区经营管理篇12

物流园区是一个涵盖了运输中心、仓储中心、配送中心等物流结点的大规模集成型物流结点,是各种物流设施和大型物流企业聚集的场所。通过在郊区或城乡边缘带主要交通干道附近辟出专业用地来吸引大型物流(配送)中心在此地聚集,并提供一定的优惠政策,实现物流产业发展的规模效益,降低物流成本,对于推动本地经济发展、保持产业凝聚力、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能力,减轻产业对环境压力等方面有着显著的作用。

2河北省建设现代物流园区的重要战略意义

(1)发挥产业集聚功能,整合优化省内产业结构。

产业集群是指经营同一种产业的企业群体在地理上的集中,它既包括同一类企业集聚,也包括其上下游产业链和相关支持行业的集聚。产业集群这一系统不仅存在着资源和产品的“大进大出”,还需要系统内部不同企业物流的协调一致。物流系统的服务效率和成本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集群的市场规模和竞争力。特别是针对产业集群特点的增值物流服务的支持。可使产业集群的发展进一步优化本产业结构,促进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

物流园区是有多家物流企业和相关单位在空间上集中布局的场所,具有多功能、高层次、强集散、广辐射等特点,物流园区作为一种极具特色的企业空间组织形态,以交通运输枢纽设施(如港口、机场、铁路货运站、公路枢纽等)为依托,以第三方物流企业为核心,通过运输、仓储、包装、加工配送、信息服务等相关企业在空间上的集聚现象。充分发挥其整合资源的优势,将产业发展链条中的采购、供应、会展、销售、客户服务以及交易结算、物流、信息反馈等各项功能集中在一起,不仅可以使单独的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得以提升,最终使各个产业链条在产业集聚过程当中得以整合和优化。

目前河北省以传统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为基础,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产业集群有了较快发展,产业集群已经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据统计,2004年底,河北省初步形成年营业收入5亿元以上的各类产业集群139个,其中,年营业收入10亿元以上的产业集群90个,50亿元以上产业集群25个,100亿元以上的产业集群7个。2004年,全省5亿元以上产业集群实现营业收入5977.2亿元,占全省民营经济营业收入总量的40.3%;完成增加值1588亿元,占全省民营经济增加值的39.9%;完成出口产品交货值244亿元,实现利润414亿元,上交税金91.2亿元,分别占全省民营经济出口产品交货值、实现利润、上交税金的46.4%、36.8%和28.6%。因而,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园区,未来将会在更大程度上推动我省经济的快速发展。

(2)整合区域物流资源,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众所周知,京津冀环渤海地区是我国继“珠三角”、“长三角”之后重要的经济增长极,是我国重要的政治、经济、贸易、金融、科技和航运中心。但是,长期以来,京津冀地区缺乏统一规划,各城市间经济联系淡薄,无序竞争问题突出,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区域整体竞争力。并且北京的发展日益受到水土资源和能源的制约,人口与环境压力不断加大;天津雄厚的工业基础却难以更好地发挥作用;河北作为京津的腹地,在全国范围内看,算不上经济强省,经济尤需大力发展。而两市一省地域相邻,人缘相亲,经济互补,各方面联系密切。因此,加强两市一省的物流交流与合作,实行区域物流的一体化,构建我国最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物流网络,发挥京津冀物流枢纽优势,必将大大提高京津冀区域整体竞争能力。

通过物流园区的建设和新型物流服务的开发,可以将分散的物流资源整合在园区内,采用统一发展的模式,有效整合现有的物流资源,同时唤起中小工业、加工企业潜在的物流需求,有利于促进现代物流业的形成。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充分发展,能够充分发挥河北省在环京津、环渤海区域的集散和辐射功能,顺利实现和北京、天津经济的对接,最终形成京津冀区域经济协调一体化发展的良好局面。

3河北现代物流园区的规划和建设问题

3.1园区的规划与建设

日本是最早建立物流园区的国家,从日本物流园区建设的经验来看,政府在其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由政府牵头来确定市政规划;给予优惠的土地使用和政府投资政策;提供良好的市政设施配套及投资环境,为物流园区的发展打下良好的政策和市场环境基础。我省的物流园区建设也应由政府牵头,制定政策法规,为园区建设营造大的政策扶持环境,具体在基础设施、金融、信息平台建设、相关产业的发展等方面,给予较大范围的政策税收优惠。另外,在实际建设当中,政府还应充分发挥其监督监管职能,避免在物流园区建成后,由于对园区招商、运营管理经验缺乏,导致建成后的物流园区硬件设施优越,而软件却不是很理想,影响了物流园区效益的发挥,也不利于物流需求的满足。

另外,物流园区的规划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活动范围广阔,流程复杂,涉及面广等特点。其规划的成败关键在于体制。我国偏重于铁路网或是公路网等物流线路的建设,而往往忽视物流园区这样的节点工程,导致在干线物流和城市物流之间没有一个良好的交接环节。所以,我省物流物流园区设计建设中要协同各方,才能有效提高物流园区的效益和效能发挥。

3.2选址问题

(1)关于物流园区的功能定位。

由于物流园区的主体及在各自的区域范围进行建设和发展不同,服务对象和所在区域物流组织特点不同,其功能定位各不相同。主要分为区域物流组织型园区、商贸型物流园区、运输枢纽型物流园区、综合型物流园区四种类型。明确功能之后,才能定出相应的物流设施规划方案和辅助设施规划方案两部分。并依据主要设备、设施选型、运作流程和停车场规划的理论和原则,来确定功能中各个要素的数量、容量等特征。同时,也是依托相关物流服务设施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运作效率和改善企业服务有关的流通加工、原材料采购和便于与消费地直接联系的生产等活动。最终实现物流园区对物流组织管理节点进行相对集中建设与发展的具有经济开发性质的城市物流功能区域和具有产业发展性质的经济功能区。可见,物流园区的功能定位对园区的成功规划建设至关重要。

(2)选址条件。

物流园区的功能能否有效地发挥首先取决于其选址的科学性。迄今为止我们对物流园区的选址并没有相关规定。综合考察物流园区建设比较成功的日德国家的选址经验。我省物流园区建设的选址也应重点考虑以下几方面:

一是依托枢纽港口机场、铁路货站城、公路运输主枢纽进行布局。物流园区通常位于两种或两种以上交通方式的衔接处或者一种交通方式几条千线交叉口附近以便最大限度地利用运输组织枢纽在货源集中和运输便利上的优势减少装卸和搬运作业环节、降低费用、提高物流作业效率。

二是依托制造业基地进行布局在经济开发区、工业开发区、产业园区、保税区等产业集中地的内部或其附近进行布局以便为其内部企业及时提供原材料采购、产品生产、产成品销售等环节的物流服务。

三是依托商贸市场或专业市场进行布局。物流园区可以获得大货源,并给这些货物集散地的商贸相关方提供配送、仓储等物流服务。此类物流园区大多数是先有商贸市场或专业市场后进行有序规划如深圳笋岗一清水源物流园区,但也有个别的物流园区是与商贸市场专业市场同步规划,后者的政府导向性痕迹明显。

3.3运营管理

在运营管理方面,日本政府采用“官民协力”的方式,宏观上统筹调控,微观上自由放开,物流团地用地由政府收购,以低价转让给物流协会或类似的中间团体,组成管理委员会进行经营管理、改造更新。其中,涉及国民生活的食品类团地,则由农林省委派专人或地方政府长官担任管理机构董事长。目前我国已有的物流园区运营现状不容乐观,由于没有真正掌握实权的职能部门把关,园区的用地审批,在地方政府出于拉动政绩的考虑下,现在许多地方搞所谓的物流园区其实是借物流之名圈地。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许多不干物流的物流园区。在我省的物流园区的运营管理上,借鉴日本经验的基础上。首先应在管理体制上下功夫,可以成立物流园区管理公司,该公司必须是物流园区企业认可的且运作状况良好,其性质是一个中立机构,在政府公共事业部门与企业、私人之间起到了协调沟通的作用。其主要负责的工作包括:一是物流园区的总体管理,负责物流园区从筹建到运营全过程的指导;二是物流园区的经营管理;三是负责物流园区的营销、推广工作;四是为迁入园区的企业提供所需要的各种服务。其次,采取市场化运作,保证入园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物流园区是一个交易平台,是管理服务的场所,应该是一个打破部门分割,面向社会的产业形式。它的生命力在于以资源整合为手段完善服务功能,吸引和积聚各种物流资源,通过市场化运作,提供物流服务。

4结语

另外,人才也是制约我省物流园区发展的因素之一。我国现阶段物流人才短缺尤其是物流园区的管理人才。应加大物流人才培养的教育投入和外来先进物流园区管理人才的积极引进。随着各类物流园区的兴建,信息化的作用越来越得以体现。通过信息化连接物流企业、社会车辆、物流资源,集聚各类物流信息和资源,发挥资源整合效应。因此,无论是规划建设的物流园区还是实际运营的物流园区,都应该高度关注信息化的实际运作,真正发挥信息化的整合协同作用。

参考文献

[1]聂小平.谈城市物流园区及其聚集经济特征[J].商业时代,2008,(18).

[2]傅岚.我国城市物流园区建设问题探析[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8,(7).

[3]王红敏,杨蕾.日德经验对河北物流园区规划建设的启示[J].商业时代,2008,(1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