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合集12篇

时间:2023-07-04 09:25:18

推进精神文明建设

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篇1

关键词 精神文明 企业文化 建设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对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要求越来越高。作为供电企业,要在全面强化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进一步深化企业文化建设,积极探索“文明创建与文化建设相促共进”的有效途径,加速建设和谐美好供电企业,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终实现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一、正确认识精神文明建设与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精神文明建设是通过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企业文化则是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并遵守的、带有企业特点的使命、愿景、宗旨、精神、价值观和经营理念,以及这些理念在生产经营实践、管理制度、员工行为方式与企业对外形象的体现的总和。就供电企业而言,企业精神文明建设与企业文化建设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并存于企业的发展实践之中,客观上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把两者有机地融合起来,使其互为一体,形成合力,这对于推动企业全面争先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以精神文明建设推动企业文化落地的途径和方法

(一)完善文明创建机制,保障企业文化建设力度

作为供电企业首先要建立文明单位创建长效机制,成立精神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层层落实创建责任,出台《精神文明建设条例实施细则》,将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列入企业中心工作,通过周例会、月度会进行工作调度,季度例会对文明创建工作进行点评,半年进行精神文明工作考核,与生产经营工作同布置、同检查、同评比、同奖惩,形成了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一体化工作格局,有效促进文明创建工作扎实推进。全面完善考核机制,修订《精神文明建设考核办法》,实施群众评议、自我评估、组织评定“三位一体”目标管理方式,对创建工作目标、任务、职责和标准作出量化考核要求,把文明创建工作完成情况与部门考核挂钩,实现文明创建工作与中心工作的有机融合,为推动企业文化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二)丰富文明创建载体,引领员工践行优秀企业文化

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篇2

医院精神文明建设是党政工作的交叉点和结合点,体制不理顺,很容易造成党政之间的扯皮和职责缺位。我们明确了“党委领导、行政主体,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精神文明建设领导体制。

党委的领导作用体现在制定计划、指导实施和督促检查等工作的落实上。每年,医院都在认真分析医院精神文明建设和行风建设现状、问题和差距的基础上,根据最需要解决的薄弱环节制定计划,而后将计划任务分解,具体落实分管领导、责任部门、责任人和完成时间,每季度由院文明办督办一次,做到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

行政的主体作用体现在两个结合上。一是与聘任、奖惩、培养、分配等紧密结合;二是与医、教、研、管理职能紧密结合,创造性地实施精神文明建设计划任务。每年的医院行政工作计划中,都有相当明确的精神文明和行风建设的任务和要求;每个科室都有一位主任或副主任分管精神文明工作;每次对院、科行政干部的考核、评议,精神文明建设和行风状况是必考的内容,努力做到管医院、管科室与抓风气有机统一起来。

工、青、妇等群众组织的作用体现在发挥各自的优势上。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载体、抓手、形式和方法,如抓职工素质工程建设、创建学习型组织等,积极发挥群众组织在精神文明建设和行风建设中独特的作用。

这一体制使党政工团组织明确了各自在医院精神文明建设和行风建设中的职责,理顺了关系。实践中各司其职,相互协作,克服了各搞一套,自成体系,相互脱节,相互扯皮等弊端,形成了合力。

二、完善机制,着力推进

卫生行业精神文明和行风建设抓了多年,取得了不小的成效,但仍显现出“浅表性”、“波动性”和“不持久性”。近几年,我院抓住卫生改革的契机,从建立机制入手,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和行风建设向纵深发展。

在考核机制上,我们实施了“对科室和员工考核评估体系”。分院聘干部和科聘人员,按高、中、初级不同职称,对全院近两千名员工分级分类逐一进行考评,并在同级同类人员中排序;为每个科室和每位员工建立数据资料库,将员工日常医、教、研、精神文明和行风方面的几十个项目每月输入电脑,形成完整的考核资料和评估体系,作为对员工选拔培养、岗位聘用、职称晋升、分配导向的重要依据。

在监督机制上,我们坚持认真测评住院病人、出院病人和社区市民三个满意率。聘请社区监督员明查暗访帮助找问题,对其反馈的薄弱环节积极进行整改;建立回访出院病人制度。由手术科室试点并推广到全院各科,每月向每一位出院病人发信征询意见。对信中反映的具体意见,做到了件件有回应,事事有反馈,回访制度对“红包”、“吃请”等不正之风起到了有效的遏制作用。从1999年10月至今医院已发出93批128862封回访信,收到39754封回信,信中反馈的拒收红包有776人次。

在竞争机制上,医院推行竞争上岗、择优聘用的人事改革措施。职称晋升中,院文明办要对申报者的医德医风进行准入评估。近几年中,有多名申报晋升高级职称者就因为医德评分低于80分未被向高评委推荐。岗位竞聘时,职能部门必定提供竞争者考核库中职业道德方面的具体表现,并在综合评估中占一定的分值。一位硕士生任主治医师已八年,在竟聘中,业务水平尚可,就因为劳动纪律松散、岗位责任心不强而列为最后一名,被低聘为住院医生。

在激励机制上,医院设立各种奖励措施。比如,“文明奖”,专门奖励在精神文明和行风建设中表现突出的医务人员;推出了“特殊贡献、特殊津贴”的举措,对在两个文明建设中成绩卓越的骨干人员进行重奖,实施以来已有369人次分别获得每年1万至12万元的奖励;选拔了三个层面的培养对象,坚持德才兼备原则,首先注重为病人服务意识强、医德医风好的业务骨干;表彰、公示每年度优秀员工,由院领导亲自组织疗养慰问。

在约束机制上,医院抓好班子自身建设。坚持做到院长、医疗副院长、后勤副院长和党委正副书记不兼业务,全身心投入医院管理和文明建设,即使兼任科室主任的行政副院长和科教副院长,也把主要时间和精力放在医院管理上;所有班子成员周一到周五不看专家门诊,不外出参加各种应酬活动;领导班子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三重一大”问题坚持集体讨论,公开透明。同时针对医院实际出台了十项规定,制定并层层签署了由12个版本组成的各级各类人员廉政廉洁责任书,狠抓医护员工从业行为中的行风建设。我们理顺物品采购渠道,目前设备全部实行招标,贵重消耗材料也已启动招标,医用试剂实行了集中归口管理;医院坚持纪检监察干部参与设备、药品和项目招标的制度,将“关口”前移;科室核算、分配从不与药品收入和检查收入挂钩,从源头上遏制了“大处方”、“滥检查”等现象。制定了红、黄牌告诫规定,已对8名违规失范的员工进行了黄牌告诫;在门诊、病房将当班医护人员的告示牌公诸于病人,全院的党员佩戴党徽上岗,有效地规范了医护人员的行为。

三、落实措施,提高实效

精神文明建设和行风建设的最终目标是为了让病人满意,而要真正取得实效,必须摈弃形式主义的“花架子”,一步一个脚印地狠抓措施的落实。

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篇3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7)06-000-02

从国家角度来说,“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是密切相关的;从企业角度来说,文化建设对精神文明建设具有指导性作用,能够带领企业走向快速发展之路。新时期国家对企业文化建设提出明确要求,鼓励广大企业落实文化建设方案,从多个角度提出精神文明改革对策。因此,企业要结合自身经营实况,提出符合战略改革机制要求的方案。

一、企业文化内涵

企业文化是在一定的条件下,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所创造的具有该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它包括文化观念、价值观念、企业精神、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历史传统、企业制度、文化环境、企业产品等,其中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文化建设是企业经营改革重点,按照内部经营需求编制人力规划方案,有助于提高精神文明的综合利用率。为了摆脱传统管理模式存在的不足,以文化建设机制为中心,编制切实可行的文化建设方案,有助于实现精神文明改革的可持续发展。据此,本文展开研究。企业现代化改革阶段,要普遍关注精神文明战略调整与控制,坚持人才第一的发展理念,从多个方面提出切实可行的文化建设体系。结合文化建设机制提出改革对策,体现了文化建设的先进性与实效性。

二、推进企业精神文明建设要点

(一)奖励制度

“创新化”转型是文化建设对地方经济的必然要求,要结合“文化建设”平善区域规划平台,进一步落实地方经济发展与改革策略。没有精细化管理是无法准确的对风险计量,全行由上至下贯彻风险量化的重要性,并采取了多种奖励机制鼓励完善数据信息,有效合理的计量是推广文化建设的前提。企业作为区域性股份制企业,近几年正逐步完善企业管理会计体系,并积极引进先进的管理工具和管理方法,文化建设作为全面风险管理的基础建设已经稳步展开。文化建设转型是企业服务优化的必然要求,结合“新常态”视角下,对文化建设服务改革提出指导方向,有助于实现企业经营效益增收。

(二)考评制度

当前,企业从规模经营转向价值经营的过程中,最有效的手段就是通过改变考核机制进行约束,企业在借鉴国内外企业实践基础上,尤其是在国内企业精神文明建设中普遍坚守的原则上,构建更为切实可行的精神文化改革模式。基于精神文明管理指导下,由传统的关注利润转向关注利润和风险的平衡,这对企业在文化建设体系的建设中产生了较大影响。新经济体制改革趋势下,企业文化建设服务必须转型与创新,才能体现出考评制度改革的先进性,为企业提供更加全面的服务机制。面对传统考评模式存在的不足,要构建更为全面的考评服务体系,从而提高考评规划与发展水平。因此,企业要结合考评服务存在的实际问题,做好人力、物力、财力等分配关系。

(三)升级制度

面对早期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要吗落实人才规划与改革方案,从文化建设角度实施管理决策,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人才建设活动,维持整个管理机制的可调度性与可发展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行业经营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坚持对企业实施综合内控管理是提高收益的保障。“文化建设”是企业经营阶段的内控构成,其要在某个周期之后才能兑现,因而要重视文化建设的风险控制。在市场经济不断快速发展的今天,经营环境越来越复杂,全面完善文化建设服务机制,有助于提高企业内控管理效率,实现文化服务模式升级与转型,带动经济产业规划与发展。

(四)创优制度

坚持创优企业,树立创优思想,开拓创优平台,这是当代企业精神文化建设的核心原则,也是提高区域经济战略改革的重点。为了提高精神文化建设内涵,要从多个角度采取科学的管理方案。“精神文明”是企业长期规划与发展的根本,按照文化建设体系建设要求,全面落实文化建设机制与管理对策,体现了精神文明改革建设的发展性。同时,实现精神文明信息化、效益化、持续化等发展目标,全面实现地区精神文明产业信息化转型与发展目标。结合新常态理念,分析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总结了造成这些问题的具体原因,提出符合企业发展趋势的文化建设模式。

三、新时期文化建设创新对策

(一)整合管理模式

面对精神文明信息化改革趋势,地区要构建新型战略模式,精神文明开始建立“人才信息化”技术创新模式,坚持技术创新战略依旧是各个地区精神文明经营改革的关键任务,积极完善技术创新对策是精神文明经营管理的重中之重。整合管理模式中,需将文化建设部门的部分职能(如招聘、T工晋升和降级、绩效考核等)进行弱化,使之向直线管理部门回归,由直接部门直接管理,重新整合于直接管理部门的一般管理之中。

(二)分化管理模式

新时期全球进入经济扩张时代,精神文明要保持着先进的战略模式。当前,“个性化”服务体系尚未健全,精神文明销售模式达不到客户满意度标准,阻碍了精神文明与大型精神文明客合作流程的执行。由于“文化建设”尚处于推广阶段,国内地方企业运营还存在诸多问题,导致网络化平台失去了可操控性。分化管理模式中,将文化建设部门的某些职能进行分化,使之进行社会化运作。

(三)发展管理模式

除去回归了的和社会化了的职能外,文化建设部门的其他职能就必须强化。如通过制订适当的精神文明政策影响和引导员工行为;为支持组织文化和实现组织变革提供保障;通过参与组织的战略决策和对员工职业生涯的设计与开发,实现员工与组织的共同成长和发展等。我国地方经济步入信息化改革阶段,以“文化建设”为平台的发展模式,实现了人才布局与调度系统的升级改造。针对“文化建设”经济战略存在的问题,要采取针对性的技术改革方案,构建符合地方企业建设的可行性对策。

(四)激励管理模式

人才是商业经济现代化发展的先进模式,凭借“文化建设”优势可以实现市场战略优化,带动地方经济收益持续增长。知识经济时代,建立“以能为本、按知分配”的体系是文化建设的大势所趋。作为实现精神文明资本化的有效途径,股权激励成为越来越多非上市公司激励核心人才的战略举措。“文化建设”促进了文化建设发展,对地方经济战略转型提出严格要求,把握文化建设经济趋势是地方经济转型的重点。面对文化建设对地方经济造成的不利影响,政府及企业要构建协调性的战略模式,为地方经济转型与发展提供指导方向。

四、结语

总之,文化建设是引领企业精神文明改革的主要思想,按照精神文化机制提出科学的战略方案,才能完成长远的经营管理目标。结合企业文化建设内涵,要考虑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内在关系,提出符合本企业经营要求的战略决策方案,共同构建现代化精神文明模式。其中,重点把握奖励制度、考核制度、创优制度等要点,全面落实精神文明建设方案。精神文明是先进的竞争力,地方企业可持续发展必须依赖于文化与文明建设,才能体现出经营改革与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 张晓英.新形势下非公经济和新经济组织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方法和途径[J].陕西教育(高教),2014(09).

[2] 薛顺利.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努力构建和谐企业[J].才智,2013(35).

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篇4

第一,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实现社会主义治国方略的重大课题。依法治国的前提是要知法、懂法,知法、懂法的目的是用法、执法、守法和护法,从而形成稳定的社会环境。以德治国的前提是要立德、育德,立德、育德的目的,是要守德、扬德,让文明新风激荡神州大地。要实现社会主义的治国方略,迫切需要我们彰显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当今中国社会提倡正确荣辱观,有助于激浊扬清、正本清源,确立正确的价值目标,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有助于伸张正气、弘扬德性和真善美,从而为我们以正压邪、以善抑恶、以美胜丑提供必要的思想前提和基础。第二,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荣辱观之于社会,就如同眼睛之于人类。没有眼睛的人容易迷失方向,没有荣辱观的社会必定失去价值导向。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有利于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使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协调并进。和谐社会的建构首先要求人们能够明辨是非、甄别善恶、区分美丑。只有把和谐社会的理想建立在正确荣辱观基础之上,我们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才能形成维系社会和谐的精神纽带和道德风尚。也只有这样,整个社会才能形成以和谐为真、以和谐为美、以和谐为荣的良好社会风气。

第三,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是促进良好社会风尚形成和发展的迫切需要。社会风尚是指社会上流行的风气和习惯,它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社会发展是否全面协调的重要标准。对于社会整体而言,社会风尚是社会治理的舆论基础和伦理保障,荣辱感则是社会风尚形成的伦理底线和价值基石。在目前社会深刻变革、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社会生活日益繁荣、价值观念日趋多样化的时代背景下,在某些领域某些人群当中,还存在荣耻不明、善恶不分、美丑不辨的现象。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必然损害正常的经济和社会秩序,损害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树立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能通过提高人的素质特别是思想道德素质,提升全民族的道德水准,为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深厚的文化根基。

第四,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坚持以人为本,弘扬先进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育“四有”公民的内在要求。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的合格公民提出的新要求。人的素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制观念素质,这三个方面对于每一个人来说皆弥足重要。提倡正确荣辱观就是要求我们在这三个方面齐头并进,成为兼有科学文化素养、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制观念涵养的综合素质型公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如何用先进文化观念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支持是一个重大课题。总书记指出:“一个没有文化底蕴的民族,一个不能不断进行文化创新的民族,是很难发展起来的,也是很难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树立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有利于促进人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正确的善恶标准,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有利于加强人们的精神文化修养,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树立崇高的精神追求,保持昂扬向上、开拓进取的精神状态,不断增强自身的精神力量;有利于使人精神高尚、眼界开阔、胸怀坦荡、生活充实,不被各种错误思潮和腐朽生活方式所打倒,科学地观察事物、判断形势、分析问题,在亿万人民创造历史的广阔天地里找准自己的位置,为国家、社会、民族和集体的利益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毕生精力。二

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人生价值追求,是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风尚的本质要求,赋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新的时代内涵。

第一,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社会主义社会主导价值体系的生动表述,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风尚的有机统一。“八荣八耻”,旗帜鲜明,涵盖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及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风尚的本质要求。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八个方面是一个有机整体,是新世纪新阶段的一部社会风尚规范。每一个“荣”都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人民的幸福,每一个“耻”都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和个人的命运。从内容上看,前四个方面体现的是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体现了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的“五爱”的基本要求;团结互助为荣、诚实守信为荣、遵纪守法为荣,这三个方面体现的是家庭生活、职业生活、社会公共生活中公民应当遵循的基本准则。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这“一荣一耻”体现的是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根本要求。可见,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社会主义国家公民应当遵守的基本思想道德规范的高度概括,是从总体上对社会主义社会主导价值体系的生动表述,丰富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科学内涵。

第二,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是对我们党的思想道德建设理论的继承与发展。社会主义荣辱观与中华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一脉相承,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根源与精神根基。古人认为,“人而非人也”,“仁则荣,不仁则辱。”“荣辱之大分,安危利害之常体。”这种扬荣抑辱的文化精神,已经深深地渗入中国人的血脉之中,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成分,成为上至仁人志士、下至寻常百姓认同的基础性伦理价值标准。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思想道德建设。同志认为:“共产党员无论何时何地都不应以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而应以个人利益服从于民族的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因此,自私自利,消极怠工,贪污腐化,风头主义等等,是最可鄙的;而大公无私,积极努力,克己奉公,埋头苦干的精神,才是可尊敬的。”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同志指出:“必须认识到,如果只讲物质利益,只讲金钱,不讲理想,不讲道德,人们就会失去共同的奋斗目标,失去行为的正确规范。”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继承发展了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思想,体现了优秀革命道德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为我们深入开展公民道德建设确立了新的价值标杆。

第三,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我们党是勇于进行理论创新的党。如果说理论创新是要解决政党如何建设、国家如何发展、社会如何前进等大问题的话,那么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则是聚焦大众生活,回答了怎样做人的问题。中华民族的礼俗如何延展?中国人的德性生活如何养成?理想人格如何塑造?这些都是关涉人生与人心的深层问题。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在新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形态中形成的,它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注入了时代的特点和实践的要求,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内涵更加丰富,党治国理政的方略更加全面清晰。在表现形式上,它突破了我国传统道德中主要以“耻”来阐述荣辱观的局限,把“荣”与“耻”这两个古老的传统道德概念切实对应了起来;在具体内涵上,它突破了我国传统文化中把荣辱观仅仅作为道德范畴的局限,从社会主义价值观总体要求的高度,丰富、拓展了荣辱观的内涵和外延。比如崇尚科学、团结合作、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等,都是时代精神的汇聚和体现,它为中国提供了跨越式发展的精神支撑。三

树立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形成褒荣贬辱的社会主义新风尚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众人浇开幸福花”。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任重而道远,重在建设,重在落实。

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篇5

企业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是贯彻落实国家电网公司、省电力公司文件精神,紧紧围绕公司建设“一强三优”现代供电企业的发展战略和工作目标,加强内质外形建设,构建和谐电力,努力培养“四有”职工,提升企业知名度,增强企业凝聚力和竞争力。力争通过五年的努力,逐步形成适应市场经济需求,体现“国家电网”品牌,具有时代特征、电网特点、景供特色的企业文化体系和文化氛围,形成先进共识的理念体系、科学规范的行为准则、进取和谐的团队氛围、服务优质的社会形象,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精神动力与文化支持。

二、电力企业党员主体地位的内涵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着力增强党的团结统一。党内民主是增强党的创新活力、巩固党的团结统一的重要保证。”党员主体地位是马克思主义建党思想的基本原则,是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发展党内民主的根本所在。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为企业改革、发展和稳定提供了充分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必须从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入手,遵循党内民主建设的内在规律,建立充分发挥党员主体作用的党内民主机制。 党员队伍质量立足于强化对党员进行党的基础知识、党性党风党纪和理想信念教育,实现党员政治素质的全面提高。坚持了民主评议党员制度、党员黄牌警告制度、党员季度考核制度和提醒谈话制度。

企业党员的主体地位是指党员是企业的主人翁,在党与企业之间有当家作主的资格。党员主体地位是相对于整个党的事业和企业发展而言的。党员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党员是党内生活的主体。全体党员不论职务高低、资历深浅、功劳大小,在党内的地位一律平等,都享有平等的权利。二是党员是的主体。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的权力来源于党员,他们与党员之间形成权力的委托和受托关系,运行必须接受党员主体的监督,这一点在电力企业内部更应当突出出来,使企业内外变得更加充满活力、更加和谐。

2011年下半年,为推动全年各项工作完成,党委适时开展“党员先锋工程活动”。即供电单位党支部包线路,通过抓降损,促增收,抓出本单位各项指标和综合管理好的示范线路。创建党员示范设备承包区,推动全公司设备承包工作;机关部室抓服务,以抓作风,促服务为目标,结合工作作风整顿,以实实在在为基层服务为重点,深入加强工作指导,围绕部室工作职责,围绕创一流工作目标,加强管理,提高效率,搞好文明办公和服务。

三、发挥党员地位,推进企业精神文明建设

对电力企业来说,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改革都面临着新旧观念的更替和利益的调整,无论是对企业还是个人都将面临着一次重新定位。

第一,制订电力企业精神文明建设发展规划。在制订电力企业的精神文明建设策略中,我们必须从企业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时展要求来考虑,走现代企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同样,也基于这一点来制定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战略,用新时代的企业管理理念,新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育和造就职工队伍,把充满创新精神,不断追求更高尚、更文明,职工与企业的满意度、亲和度、忠诚度更融洽地电力企业推向更高的水准。企业精神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动力,是企业的灵魂。笔者认为,有意识地培树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规范引导职工思想行为的一个有效途径,也是激励职工奋发向上、推动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第二,健全教育培养机制,提高党员主体意识。在党员素质教育内容上,突出抓好两个方面:第一,进行党的基本知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党规党纪教育,提高党员的主体意识、义务意识和作用意识;其次,就是进行素质教育,提高党员“发挥主体作用”的能力。

在教育方式上,采用“因人而异”的方式。具体根据不同类型党员的特点,分别制定相应的教育管理要求和活动形式。整合公司党员活动室等资源,充分运用“”、党员活动日等教育阵地组织学习教育,注重发挥好现代网络技术的作用,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党员进行教育。 “因需选学、按业分班”等新学习办法,使党员主动看、学得进、学有所获,让党员对自身义务、权利更明确,进一步增强民主意识,进一步提高履行义务的自觉性。

第三,健全责任落实机制,进一步激发精神文明建设活力。为给企业党员发挥主体作用搭建平台,可以结合党员实际工作岗位,实施以“共性承诺、岗位承诺、实事承诺,党员评议、群众评议,综合考核”为主要内容的“三诺两评一考”企业党员目标管理,结合党员的不同岗位、不同职务,把规定的党员义务细化为党员先进性的具体标准,使每个党员都有明确的责任和目标,引导党员各尽所能、量力而行、主动承诺、自觉践诺,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结合企业党员目标管理的实施,同步建立了党员联户制度,组织每名有能力的党员和生活困难党员群众结成帮扶对子,将帮扶内容措施以承诺形式进行公示,自觉接受群众监督。

第四,发挥好企业文化与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相互促进作用。先进的生产力,增强了企业的综合实力,在提高自身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为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贡献,同时也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先进的企业文化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而先进企业文化的形成,必然产生催人奋进、健康向上的企业精神,从而为企业生产力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文化环境,促进了企业两个文明建设协调稳定发展。同时也为供电企业搞好优质服务,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发展企业生产力、培育先进的企业文化,其最终目的就是要实现“人民电业为人民”的服务宗旨,发挥好“先行者”的作用。人民职工群众满意了、拥护了,又为供电企业提供顺畅的营销环境和社会环境,从而促进企业改革和发展。

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篇6

推进企业的精神文明建设是企业得到长远发展的基础,也是企业自身发展中必要的工作。在新时期,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能够更好地促进企业的未来发展及社会的发展,在市场经济不断深入的趋势下,企业精神文明的建设是必不可少的工作。本文先简述了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进而提出有效促进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策略。

一、新形势下推进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首先,推进企业精神文明建设是适应市场多样化、文化多元化及政治民主化的必然要求,是落实以人文本精神建设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国家经济发展、改革深化发展、社会稳定发展的必然要求。企业作为促进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从不同的层面上满足着社会的发展,对企业进行精神文明建设是就其长远发展及社会责任方面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企业的内部结构复杂,一般是由领导人员、中层管理人员和一般员工等共同构成,一同促进着企业的发展,合理的管理机制及科学的运行机制能够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进行精神文明建设是将企业员工的创造性、主动性激发出来,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位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最后,推进企业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为企业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企业的精神文明建设能够有效提升企业的文化氛围,展现企业的良好形象,形成积极健康的发展环境。积极健康的发展环境能够保障企业的发展利益不被伤害,最大限度地提升企业员工之间的团体意识。

二、新形势下推进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途径

(一)丰富企业精神文明的建设内容

企业在开展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要将以人文本的发展理念作为坚持的基本原则,牢牢抓住企业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断充实精神文明的建设内容。首先,企业要积极领悟精神文明建设的中心思想,以中心思想的理论思想为核心,开展一系列的活动来阐释这一理论思想,通过讨论、开会等形式推进思想理论的宣传工作。其次,企业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价值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通过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来提升员工的道德修养,帮助员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企业的工作中不断实现自我价值及社会价值。再次,企业要积极发挥党组织的领导力量,将党员精神不断渗透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凝聚群众的力量,加强企业与党群之间的关系,推进企业员工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最后,企业要有针对性地展开精神文明活动,提升企业员工的积极参与性,激发对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创造性,在员工之间营造一个良好的交往氛围,加深员工之间的精神文明建设。

(二)建立健全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相关制度,全面提升企业员工的素质

企业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艰巨而又长久的任务,不可能在短时间内一蹴而就,所以在展开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企业的精神文明建设要贯穿于企业制度建设的始终,精神文明的建设需要相关的制度来督促,保障其能够顺利展开,不断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还能够弥补企业制度建设的缺陷,完善企业的相关制度建设。企业领导要积极吸取企业基层的意见,综合企业的意见制定相应的发展方案。加强制度的保障作用,就要完善企业的精神文明建设,优化企业领导班子的综合能力,明确企业发展责任制。

(三)发挥党员在企业中的模范作用

党员作为社会主义精神建设的积极倡导者与践行者,也是企业员工中的积极分子。企业精神文明的建设工作是党员发挥自身表率、引领、模范作用的重要时刻,能够有效激发广大员工的积极性与参与性,党员职工与普通员工之间和睦相处,共同进步,相互影响。推进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要不断创设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情景模式及活动,结合企业的实际生存环境及发展历史积极创新推进方式。企业精神文明建设是提升企业产品价值的重要举措之一,能够有效地帮助企业在民众间树立良好的形象。企业要以员工的精神文明建设、民主管理作为核心,在企业内部开展座谈会或技能竞赛等活动,通过一系列的举措来推动企业的发展,形成积极进取、团结一致的发展氛围。

(四)夯实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基础

在市场经济不断深入的背景下,企业间的竞争力越来越激烈,一些企业为谋取发展利益从而忽视了企业内部精神文明建设工作。长期缺失精神文明建设会对企业的长久发展造成不良的后果,企业在谋求发展的同时也要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企业时刻抓住建设思想,将企业的长远发展与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设计出良好的发展方案,为企业奠定良好的基础,凝聚发展力量。

三、结束语

企业要运用高度的政治使命感及责任感来积极做好员工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科学合理地设计精神文明的活动,保障企业员工能够有效、健康地展开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企业要积极利用党员职工的表率带头作用,提倡民主决策的方式,听取和采纳员工的有效意见,保障员工的权益不受伤害。企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就是其精神文明建设的程度。企业必须加强新环境下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促进企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刁吉海.推进中央企业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国资委召开中央企业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推进会[J].企业文明,2015(08)

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篇7

依托志愿服务推进高校精神文明建设,通过鼓励高校学生进行志愿服务从而带动高校树立良好精神文明建设氛围,促使高校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培养健康稳定的心理情况,能有利于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提高高校学生面对挫折的能力。各高校应从高校学生的发展角度出发,积极开展依托志愿服务推进高校精神文明建设,提高高校学生精神文明素质。

1.依托志愿服务推进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研究的重要性

新时期科技不断进步,经济水平得到不断增长,因此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的滋长,造成了高校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障碍。正处于青春期的高校学生群体被家长以及社会寄予了较高期望,因此带来了较大的心理压力,同时由于社会上一些不稳定因素的干扰,加之高校学生的心理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容易发生被蛊惑的情况,对高校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造成了极大威胁。这就需要各高校积极开展依托志愿服务推进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研究。开展依托志愿服务推进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研究有以下几点重要意义:

1.1提高高校学生群体的综合素质

依托志愿服务推进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研究活动的开展能有效提高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帮助高校学生树立自信、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帮助高校学生建立健全自身独立人格,培养良好的精神风貌,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能力,从而为日后走出校园、走上社会之后能够更好地适应工作环境打下坚实的基础。心理素质的健康程度在一定范围内决定了高校学生群体对社会适应能力的强弱,因此加强依托志愿服务推进高校精神文明建设,能有效促进高校学生整体素质水平提高。

1.2健全高校学生全体人格塑造

加强依托志愿服务推进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研究工作,能够加速高校学生独立人格的形成,帮助高校学生建立健全自身人格发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较为规范的道德意识,从而对自身的行为活动有一个原则性的约束规范,使自身人格境界得到升华。同时依托志愿服务推进高校精神文明建设能够将高校学生群体的潜能充分发掘,帮助高校学生进行自身人格塑造从而获得心理结构优化、精神素质文明提升。

2.依托志愿服务推进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研究工作的相关建议

为了切实加强各高校的依托志愿服务推进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研究工作,推动高校学生精神文明建设质量提高,应当在明确志愿服务重要性的前提基础条件下,切实加强高校精神文明建设基础设施投入,鼓励志愿服务的推行普及,在这里先对依托志愿服务推进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研究工作的开展提出几点相关建议:

2.1树立正确的依托志愿服务推进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研究工作理念

2.1.1召开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评比。作为高等学校,通过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达到实践育人的目的,显得更为重要。我校将志愿服务工作纳入总体格局统一考虑,每学期初都要在行政会上听取团委的想法和计划。学期中,团委广泛征求意见,协调和疏通活动开展的各个环节,并及时向学校党政领导汇报工作开展情况,共同分析研究有效开展工作的具体方案。学期末和五四期间召开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评比。

2.1.2积极进行精神文明建设理念更新。各高校应当明确进行依托志愿服务推进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研究工作的重要意义,切实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积极进行精神文明建设理念更新,实现“以生为本”的精神文明教育宗旨,不要只是将依托志愿服务推进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研究工作做成流于形式的表面工作,应当脚踏实地、规范管理,从领导层面开始加强对依托志愿服务推进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研究工作的重视,贯彻落实学生心理精神文明教育。

2.2鼓励学生群体自主进行志愿服务

2.2.1志愿服务为基础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融入到学生学习生活。现在的大多数学生都面临着各种不同的心理问题,比如学习压力大,学习的目的不是很明确,学习的动机较为功利化等,这对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何将以志愿服务为基础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融入到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呢?首先要鼓励高校学生养成读书看报的好习惯,并且多阅读一些精神文明健康性较强的积极性文章,同时鼓励学生多购买多学习一些心理健康类的报刊等,以此给其养成良好的心理暗示,形成积极的心理素质,积极自主地参加相关志愿服务活动,并通过在活动中的行为准则获取精神文明建设理念;其次,学生通过可以利用一些零星的时间去看一些精神文明建设节目以达到多了解心理健康信息的目标,比如看看《焦点访谈》《今日说法》等节目,在看节目的同时开拓自己的视野,培养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学习正确的生活态度。最后,当学生遇到心理难题时,可向志愿者主动寻求服务帮助,志愿团队通过提高相关服务主动的为其纾解困难,对其进行及时有效的开导和教育,帮助其走出心理阴影,更好地生活学习。

2.2.2加大依托志愿服务推进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研究投入力度。各高校应当加强对依托志愿服务推进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研究的投入力度,及时进行学生志愿服务设施更新,提高学生精神文明建设教育硬件设施质量。贵州省某大学就开设了精神文明教育教育阅读室,购入了一批高质量的精神文明教育读本,供学生进行借阅,同时设立了班级配套的精神文明教师志愿者,对于班级中出现的精神文明问题进行及时疏通引导,在进行志愿服务的基础上对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一定程度的良性影响,从而及时解决学生可能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

2.3推行“微志愿”精神理念鼓励学生“人人都做志愿者”

各高校应当更重视在细微之处、在日常生活小事上,培养学生的“微志愿”精神。几年来,学院在学生的德育养成教育中,大力宣传“于细微处见精神”、“一件小事看德行”的道德价值观,广泛开展“莫以善小而不为”的“微志愿”教育,引导学生从身边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服务他人,服务社会,鼓励学生“人人都做志愿者”。

这种方式有利于莘莘学子们积极响应学院的各种号召,不断丰富“微志愿”活动和品牌志愿服务活动的精神内涵,努力践行“明德励志、笃学致用”的校训精神,推动学院“育人工程”向更高层次发展。

3.依托志愿服务推进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案例分析

3.1案例分析

2012年,某高校按照省市有关要求,结合《高校文明城市测评体系》,以“我们的节日”活动,以各志愿服务队伍为依托,围绕高校文明城市创建、卫生城市创建和高校环保模范城市创建,组织开展系列志愿服务活动,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不断完善志愿服务工作机制,以高校志愿者队伍为依托,充分发挥学生先锋模范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加强志愿服务阵地和志愿服务文化建设,提升志愿服务水平,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一方面在于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和道德修养,另一方面在于构建切实可行的激励保障制度,让学生由制度牵引起步,逐渐成为一个自觉自励的志愿者,乐于以自己的知识、技能和行为,去服务社会,帮助他人。

3.2结果研究

该高校坚持以德育为先,充分认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抓住机遇,重点抓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入学生头脑的工作。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培养的人才,是具有综合文化素质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学校团组织是带领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共产主义的学校,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团组织是学校中学生的具体组织,团活动是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最好形式,通过团组织进行德育,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德育方法和手段的更新,从满足学生的需要入手,使学生知行互动。

总地来说,当代学生群体总体素质在不断上升,思想活力和精神需求明显提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追求进步、共促和谐的良好风尚仍是主流。但是另一方面,学生群体的思想状况日趋多元化、多变性、多样性,青年社会问题日益增多和尖锐,来自以互联网为主的现代传媒和以欧美日韩为主的外来文化的冲击在一定时期内仍将存在。在这样的大形势下,要求高校共青团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学生德育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统摄地位基础上,增强共青团在广大同学中的吸引力和号召力,继续抢占大学校园这块重要的思想文化阵地。最终让学生在参与中接受教育,要学生从做自己的主人,到做集体的主人,将来做国家的主人,时代的主人。

4.结束语

随着教育事业的逐步发展,高校学生的精神文明问题逐渐受到教育界的重视,各高等院校的精神文明逐渐普及开展。精神文明建设状况直接影响着高校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依托志愿服务推进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研究活动的开展能有效提高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同时和高校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质量有着紧密联系。本文通过对中国各高校的精神文明建设的研究,从而加强依托志愿服务推进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研究力度,对依托志愿服务推进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研究提出相关建议。

参考文献:

[1]周围,刘继勇.大学生志愿者活动与高校精神文明建设[J].江西社会科学.2000,(12).

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篇8

中图分类号:F3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8-0033-2

0 前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城乡差别问题开始日益严重,而城乡差别不仅体现在物质建设方面,在精神文明建设领域更是差异巨大。根据《中国发展年度报告2009》中提供的资料,目前我国农村用于精神文化方面的消费不到城镇人口的1/3,不仅如此,农村在剧院、音乐厅、图书馆、学校等精神文明硬件设施建设方面严重滞后,这些情况都严重影响着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

我国有着广大的农村地区,农村人口众多,农村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对于提高国民整体素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以及“两个文明”社会的实现而言,都具有重大意义,所以科学有效地推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成为了当下构建和谐社会,持续推进城乡建设发展一体化中的一个热点问题。

农村地区与城镇地区相比,存在明显的差异,我们要想有效地推进农村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就必须对这些差异因素进行分类和总结,以指导我们的方针政策,使我们的工作有的放矢。

1 农村地区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特点,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

1.1 群众文化基础较差

农村地区由于地域、资金、人才流动等多方面的原因,教育建设和发展一直远远落后于城市地区,再加之近年来农村地区青壮年大量外出务工,这一系列因素使得农村地区的文化建设严重滞后,人民群众缺乏良好的教育背景,在我国部分偏远山区,其文盲比列仍然高达30%以上。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我们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便不能走过于“理论化、高雅化”的路子,而必须用老百姓更通俗易懂的方式来作为载体。

1.2 硬件建设滞后

农村地区的精神文明硬件建设远不如城市地区,广场、艺术馆、科技馆、图书馆等大量的文化公共建筑在农村难觅其踪,这一方面是资金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我国农村地区本质上也不适合建设类似的大型公共设施,这使得农村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不能过分依赖于硬件设施。

1.3 文化建设专业性不够

应该说农村地区的文化活动还是比较丰富多彩的,但是这些活动往往缺乏专业人士的指导与规范,这使得农村的文化活动长期停留在“自娱自乐”的阶段,没能很好地实现由“文体活动”到“文化建设”的升级,更为严重的是,由于缺乏专业性引导,一些本来很好的文化活动逐步成为了封建迷信和低俗文化的载体,严重影响着农村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

2 针对农村地区的上述特点,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推进工作可以从以下一些方面入手

2.1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硬件建设

硬件设施的完善是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针对我国农村地区在资金和专业人员资源等多方面的实际情况,我们可以考虑走“活动室”的模式。活动室包括图书室、文化室、电影室等一系列可满足农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的硬件设施的统称,活动室需要的资金较少,管理难度不高,可以采用政府补贴和群众集资有机结合的方式解决资金和管理问题,一系列活动室的建立可以满足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同时提升当地群众文化水平,为精神文明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2.2 加强对农村文化活动的专业化引导

在这方面我们可以采取文化下乡的方式,整合政府、社区、高校、社会的力量,由宣传小分队深入到农村基层对当地的文化活动进行指导,例如秧歌、二人转、评书、快板等农村地区常见的文化活动,可由相关方面的专家对群众进行教授和指引,这样既可以让这些群众文化活动得到层次上升,农村群众更能感受到其中的乐趣,同时还可以对农村的文化活动进行引导,对当中的糟粕和封建迷信、低俗文化等进行有效的杜绝和打击。

2.3 深入挖掘当地特色文化资源,广泛采用民间群众艺术

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孕育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同时不同的地区有着很强的地域特色,这些地区文化有着很强的历史积淀和群众基础,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这些元素来提升我们的建设工作。例如河南某村,地处于千年古城开封附近,当地居民有着延续多年的扭秧歌的传统并且有着丰富的秧歌文化,当地政府抓住这一特点,深入挖掘,创作出了“千人大秧歌”、“秧歌舞”、“板凳秧歌”等一系列的秧歌形式,深受农村百姓喜爱,得到了广泛的流传,也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又如,三句半是东北农村广泛流传的一种民间群众艺术,黑龙江某村便利用这一优势,用三句半的形式来宣传政策、普及科学文化知识等,在宣传八荣八耻思想时,便创作了相应的三句半“

站在台上放眼瞧,台下真是人如潮;咱来整个三句半,好好好

胡总书记发号召,八荣八耻讲得好;要是大家不知道,听咱唠

热爱祖国第一条,男女老少要记牢;背叛祖国是汉奸,不能搞

为民服务最光荣,背离人民是狗熊;雷锋精神放光芒,真火红

崇尚科学最可靠,愚昧无知是傻冒;封建迷信害死人,不能要

……

八荣八耻荣辱观,总书记教导记心间;全国上下齐努力,创佳绩”

采取这样喜闻乐见的方式对农村群众而言显得十分亲切自然,他们也十分容易接受,这对深入全面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而言,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新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且持久的工作,但只要我们积极总结和探索,深入结合我国当下农村的实际情况,那么我们农村的精神文明状况一定可以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参考文献

[1] 吴嘉成.八荣八耻荣辱观[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2007,(9).

[2] 蒋建国.群众艺术发展的动力[J].求是,2009,(13).

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篇9

2015年3月,在中央文明办、中国文明网和省文明委、省委宣传部的领导和指导下。湖南省文明办以增强网络文明建设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先后组织建立了湖南文明网和各市州(县)文明网站及新媒体网络宣传展示传播平台,并注重与各级文明办、文明委成员单位、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校园的联络沟通,形成了工作合力,发挥了协调、督促、服务的作用。

一是将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纳入省委省政府对市州党委政府和省直机关的绩效考核,切实加强对各市州、县市区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设活动的督促指导,要求文明委各成员单位和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校园、文明家庭等要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密切配合、分工负责,把精神文明建设同业务工作、行业管理、社会治理紧密结合起来,共同推进创建工作的实施。

二是将网上网下精神文明建设工作采取项目制方式,把原则要求变成有形、可操作的具体措施,把目标任务变成实在、能落地的工作项目,实施精准推动,制定奖惩措施,明确责任人、具体措施和完成时间,做到事前有规划、事中有调控、事后有评估,实现项目推动效率最高化、效能最佳化、成果最大化。比如:2016年起,省文明办建立了省文明委成员单位向省文明委全会述职报告工作和承诺精神文明建设项目制度,并通过网络公示项目内容和完成情况,有力地推动了全省精神文明建设的合力创建,掀起了一波又一波文明创建新热潮。

三是发挥各级文明办善于策划、组织各种活动的优势,精心筹办吸引力强、参与度高、互动性好的网上活动,做到网上网下交流互动,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不断提高人们的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序。比如:开展网上“讲文明树新风”系列活动;开展网上精神文明创建系列活动;开展网络公益系列活动;开展网络文明传播系列活动和监督曝光不文明现象等等,均可通过开设专题网页和活动展示平台,推出多种新的网络信息产品,形成网上舆论强势宣传。

二、各级媒体合力宣传,用网络传递新理念新内容

精神文明建设的魂和根本,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的吸引力、感染力,让核心价值观在网上多起来、活起来、美起来,我们借助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宣传之势,有步骤、有层次地组织开展系列网上网下互动活动,活动内容的全媒体宣传传播,让更多的人们得到教益,在全社会产生积极反响。 

2016年4月,我们组织网上“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开展“湖南好人”推荐评选,组织全省广播电视、报纸、网络、手机客户端等全媒体持续报道“湖南好人·每周一星”感人事迹,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让好人当明星,使群众从好人身上领悟到了社会道德的风尚,触摸到社会文明的温度,形成崇尚好人、学习好人、争做好人、关爱好人的浓厚氛围。对此,新华社以《湖南全媒体推介每周一星 引领社会新风尚》为题播发通稿,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发《湖南好人:让道德之光引领社会新风尚》报道,人民日报刊发《学习身边人做好身边事湖南让典型人物火起来》的专题报道,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此也纷纷进行报道,湖南文明网制作了专题网页,让更多的网民在浏览网页中感悟更多身边好人故事。

2016年10月,在中国文明网的指导下,湖南文明网携手湖南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综合频道,发挥湖南卫视、湖南电台芒果主持人的明星优势,用娓娓动听的声音讲述《中国好人传》中的人物故事,并通过全媒体多维度宣传、多渠道广泛展示、互动式学习交流等方式进行广泛传播。如:中国文明网“文明中国”客户端和红网“时刻”、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集中推送《中国好人·声音故事》专题。专题推出不到一周,累计点击量就突破了120万次;专业有声化平台喜马拉雅FM、多听FM等的推送,获得了大量网友收听、关注和点评,播放达552.7万次。 

三、网民参与合力互动,用网络传播新导向新价值

充分发挥互联网即时性、交互性优势,变单向灌输为互动交流,变无差别传播为分众式引导,增强网络精神文明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注重引导网络文明传播队伍积极运用微信、微博、QQ群等新媒体,抓住网上社交平台和网民之间的“黏性关系”,以网络传播推动实际工作,以实践成果丰富网络传播,开展网络文明传播行动。

参与创建活动互动。引导广大网民以主人翁的责任意识,监督批评身边不文明行为,为创建工作积极建言献策。比如,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通过制作专题网页,实时展示创建工作情况,引导网民参与监督,更好地促进创建工作常态长效和落地落实。比如:开设“文明眼”和“随手拍”等监督栏目和活动,逐步扭转“为拿牌子搞创建”的观念,克服“牌子到手、创建到头”的倾向,摒弃“运动式”“一阵风”的做法,让“五大创建”成果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让网民成为助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生力军。

参与各类媒体互动。引导广大网民关注各类媒体网络文明建设工作的宣传,运用论坛、网评、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用“网言网语”说“网事网情”,引导网民共同探讨社会热点问题和网民关注话题,加强与网民的互动交流,发挥网上舆论引导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作用,引领网民讲述身边的文明人、文明事、好故事,助推网络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比如:2018年7月,湖南文明网协同湖南卫视《平民英雄》栏目组,精心策划制作两季16期《我们的旗帜》特别节目。节目通过邀请国内高校优秀大学生去体验“中国好人”“湖南好人”的工作生活,真实感受身边好人奋斗的故事,较好地把身边好人的榜样力量转化成青年大学生成长的生动实践。由湖南文明网发起的“大学生走近中国好人”“大学生走近湖南好人”微博话题,阅读3834万,网民参与讨论14465次。并获中央文明办、中国文明网2018年“地方文明网优秀新媒体创新案例”十佳。

四、启示

强调,只有站在时代前沿,引领风气之先,精神文明建设才能发挥更大威力。我们应把网络精神文明建设当作意识形态工作的新阵地,党的群众工作的新平台,精神文明建设的新抓手,加强组织领导,增强工作的敏锐性,坚持问题导向,坚持改革创新,努力提高运用互联网做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能力。

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篇10

2015年3月,在中央文明办、中国文明网和省文明委、省委宣传部的领导和指导下。湖南省文明办以增强网络文明建设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先后组织建立了湖南文明网和各市州(县)文明网站及新媒体网络宣传展示传播平台,并注重与各级文明办、文明委成员单位、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校园的联络沟通,形成了工作合力,发挥了协调、督促、服务的作用。

一是将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纳入省委省政府对市州党委政府和省直机关的绩效考核,切实加强对各市州、县市区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设活动的督促指导,要求文明委各成员单位和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校园、文明家庭等要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密切配合、分工负责,把精神文明建设同业务工作、行业管理、社会治理紧密结合起来,共同推进创建工作的实施。

二是将网上网下精神文明建设工作采取项目制方式,把原则要求变成有形、可操作的具体措施,把目标任务变成实在、能落地的工作项目,实施精准推动,制定奖惩措施,明确责任人、具体措施和完成时间,做到事前有规划、事中有调控、事后有评估,实现项目推动效率最高化、效能最佳化、成果最大化。比如:2016年起,省文明办建立了省文明委成员单位向省文明委全会述职报告工作和承诺精神文明建设项目制度,并通过网络公示项目内容和完成情况,有力地推动了全省精神文明建设的合力创建,掀起了一波又一波文明创建新热潮。

三是发挥各级文明办善于策划、组织各种活动的优势,精心筹办吸引力强、参与度高、互动性好的网上活动,做到网上网下交流互动,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不断提高人们的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序。比如:开展网上“讲文明树新风”系列活动;开展网上精神文明创建系列活动;开展网络公益系列活动;开展网络文明传播系列活动和监督曝光不文明现象等等,均可通过开设专题网页和活动展示平台,推出多种新的网络信息产品,形成网上舆论强势宣传。

二、各级媒体合力宣传,用网络传递新理念新内容

精神文明建设的魂和根本,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的吸引力、感染力,让核心价值观在网上多起来、活起来、美起来,我们借助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宣传之势,有步骤、有层次地组织开展系列网上网下互动活动,活动内容的全媒体宣传传播,让更多的人们得到教益,在全社会产生积极反响。 

2016年4月,我们组织网上“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开展“湖南好人”推荐评选,组织全省广播电视、报纸、网络、手机客户端等全媒体持续报道“湖南好人·每周一星”感人事迹,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让好人当明星,使群众从好人身上领悟到了社会道德的风尚,触摸到社会文明的温度,形成崇尚好人、学习好人、争做好人、关爱好人的浓厚氛围。对此,新华社以《湖南全媒体推介每周一星 引领社会新风尚》为题播发通稿,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发《湖南好人:让道德之光引领社会新风尚》报道,人民日报刊发《学习身边人做好身边事湖南让典型人物火起来》的专题报道,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此也纷纷进行报道,湖南文明网制作了专题网页,让更多的网民在浏览网页中感悟更多身边好人故事。

2016年10月,在中国文明网的指导下,湖南文明网携手湖南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综合频道,发挥湖南卫视、湖南电台芒果主持人的明星优势,用娓娓动听的声音讲述《中国好人传》中的人物故事,并通过全媒体多维度宣传、多渠道广泛展示、互动式学习交流等方式进行广泛传播。如:中国文明网“文明中国”客户端和红网“时刻”、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集中推送《中国好人·声音故事》专题。专题推出不到一周,累计点击量就突破了120万次;专业有声化平台喜马拉雅FM、多听FM等的推送,获得了大量网友收听、关注和点评,播放达552.7万次。 

三、网民参与合力互动,用网络传播新导向新价值

充分发挥互联网即时性、交互性优势,变单向灌输为互动交流,变无差别传播为分众式引导,增强网络精神文明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注重引导网络文明传播队伍积极运用微信、微博、QQ群等新媒体,抓住网上社交平台和网民之间的“黏性关系”,以网络传播推动实际工作,以实践成果丰富网络传播,开展网络文明传播行动。

参与创建活动互动。引导广大网民以主人翁的责任意识,监督批评身边不文明行为,为创建工作积极建言献策。比如,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通过制作专题网页,实时展示创建工作情况,引导网民参与监督,更好地促进创建工作常态长效和落地落实。比如:开设“文明眼”和“随手拍”等监督栏目和活动,逐步扭转“为拿牌子搞创建”的观念,克服“牌子到手、创建到头”的倾向,摒弃“运动式”“一阵风”的做法,让“五大创建”成果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让网民成为助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生力军。

参与各类媒体互动。引导广大网民关注各类媒体网络文明建设工作的宣传,运用论坛、网评、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用“网言网语”说“网事网情”,引导网民共同探讨社会热点问题和网民关注话题,加强与网民的互动交流,发挥网上舆论引导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作用,引领网民讲述身边的文明人、文明事、好故事,助推网络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比如:2018年7月,湖南文明网协同湖南卫视《平民英雄》栏目组,精心策划制作两季16期《我们的旗帜》特别节目。节目通过邀请国内高校优秀大学生去体验“中国好人”“湖南好人”的工作生活,真实感受身边好人奋斗的故事,较好地把身边好人的榜样力量转化成青年大学生成长的生动实践。由湖南文明网发起的“大学生走近中国好人”“大学生走近湖南好人”微博话题,阅读3834万,网民参与讨论14465次。并获中央文明办、中国文明网2018年“地方文明网优秀新媒体创新案例”十佳。

四、启示

强调,只有站在时代前沿,引领风气之先,精神文明建设才能发挥更大威力。我们应把网络精神文明建设当作意识形态工作的新阵地,党的群众工作的新平台,精神文明建设的新抓手,加强组织领导,增强工作的敏锐性,坚持问题导向,坚持改革创新,努力提高运用互联网做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能力。

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篇11

一、顶层设计建机制,汇聚创建工作新合力

我们始终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作为推动全市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总抓手,建机制、聚合力,全员全速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一是完善领导机构。高规格成立了由四大班子主要领导任总指挥,副职任副总指挥,各镇党委书记、各局办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指挥部。对应市级领导分工,围绕《测评体系》成立了8个常态工作推进组,围绕突出问题成立了5个重点工作推进组,全面推动创建工作任务落实。市级领导分片包干参与督导,每周五带队督查创建工作任务落实情况。二是理清发展思路。我们提出了“一年强基础、两年上台阶、三年夺桂冠”的工作目标。印发了《**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实施方案(2018—2020年)》《**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指挥部运行规则》等文件,全面安排部署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各项工作。三是靠实工作责任。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将《测评体系》标准细化量化,签订下发创文责任书,实施创文“工程化”、“项目化”,保证了创建工作按一个体系、一个标准整体推进。

二、突出重点再攻坚,实现文明**新提升

我们把打造高品质城市环境作为重中之重,主动回应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奠定坚实基础。一是在城乡基础建设上下功夫。积极争取省市各类政策支持,全力提升农村道路建设、污水处理、饮水安全、厕所革命、天然气入户、路灯安装等基础设施配套水平。持续开展城市风貌改造、道路网络畅通、功能配套完善、城市综合整治等7大行动。投资1.24亿元建成投用的飞天公园,成为**的城市“绿肺”,也是市民游客休闲观光的重要场所。二是在环境优化整治上求突破。紧盯群众广泛关注的“城市病”“环境病”问题,以城区街区为核心、巷道村镇为基础、道路景区为名片、农户企业为关键,全面推进以“四清、四拆、四改、四化”为重点的“全域无垃圾”环境整治攻坚战,从根本上改善了农村环境面貌、提升城市发展形象。继续实施城区巷道、临街建筑、老旧楼院等市政改造提升工程,有序推进旧城片区改造。不断深化城市管理执法体制改革,持续加大对城乡违章建筑、占道经营、道路交通等违法行为的执法力度,提升城市宜游宜居宜业水平。三是在公共服务提升上出实招。以“转变作风改善发展环境建设年”活动为抓手,不断深化“放管服”和“四办”改革,有效提升政务服务整体效能。进一步深化“环卫一体化”改革,有序拓展社会购买环卫保洁服务覆盖范围,推进城乡环卫保洁向精细化规范化发展。全面落实教育卫生、困难救助、优抚优待等惠民政策,持续打造儿童、妇女、老年人综合服务体系和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切实让广大群众真切感受到文明城市创建成效。

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篇12

社区是社会学中的一个概念,它是社会构成的基本单位,一般是指地理空间的一个区域以及在这个区域内共同生活的人群。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城市现代化的发展,社区的概念以及社区工作和建设的重要性愈来愈被人们所认识,城区工作社区化的趋势也愈来愈明显。首先,多年来的城市改造和建设,早已打破了居民单门独院的传统居住方式,改变了过去设施单一或不全的状况,在地理空间上形成了星箩棋布的社区。其次,城市社会结构发生深刻的变化,越来越多的群体聚集于社区,城市中的人越来越与社区发生多方面的关系。如:企事业单位的社会职能更多地向社会转变,富余下岗人员多滞留于社区,民工、刑满释放人员、老人、残疾人等群体也大多在社区。再次,城市的管理如:市政、市容、交通、环境、绿化、市场、城建、治安、计生等诸多繁杂而又量大的工作任务需要依赖社区去完成。针对这种状况,*区明确提出“社区建设是城区工作的永恒主题”的工作思路,转变过去按照行政隶属关系开展工作的老框框,把加强社区建设作为明确的目标,并对社区建设进行了有效的探索。

社区教育是社区与教育的结合,它不同于学前教育、学校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但又相互联系,互有交叉。社区教育是“教育社区化”和“社区教育化”的统一,侧重于全员全程教育,以提高社区人民的素质为主要目标。社区教育是社区建设的基础,良好的社区教育为社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良好的社区教育能够推进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区根据新的工作思路,提出了以“科教兴区”为首位的四大发展战略,把社区教育纳入政府的重要工作认真实施。在大办科学、教育和文化的同时,建立了区、街、委三级社区教育网络,选配10多名社区教育专职干部分赴各街道,使全区的社区教育步入规模化、制度化的轨道。通过社区教育促使社区人们不断地转变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不断提高社区人们的思想道德文化素质,为社区建设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反之,社区建设的不断深入,为社区教育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二、发挥社区教育作用,推动精神文明建设是发展社区建设的落脚点

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个方面。因此,社区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之一,或者说社区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设大系统中的小系统。大系统涵盖小系统,小系统丰富大系统。社区教育本身就是一种精神活动,发展社区教育客观上就丰富了精神文明建设。从这一特征出发,*区在实践中正确认识社区教育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摆正其应有的位置,使社区教育服从服务于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最终达到推动社区建设和发展的目的。

1、发挥导向作用,吸引社区群众广泛参与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社区教育注重培养人的社区意识,通过各种方式的教育引导人们热爱社区、关心社区,积极参与社区活动,以社区的兴衰为荣辱,以社区建设为已任,使社区成员具有社区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地把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纳入社区管理规范的轨道之中。*年以来,我们坚持以教育为先导,以活动为载体,在社区中开展了一系列的主题教育活动,吸引数万市民参与,在*区精神文明建设史上留下难以忘怀的情景。如:*年开展的“万人参加”《爱我中华》主题活动就包括:万名中、小学生赛歌会;万民市民参观*区十年改革、建设成果大型展览;万名中、小学生制作、赠送国旗;万家单位、万户市民悬挂国旗;万名中、小学生参加《当五星红旗升起的时候》作文大赛,教育感化了社区市民。*年,动员驻区30多个单位参加在*中山陵举办的“首届‘*之声’国庆广场音乐会”活动。*年,社区100多家单位参加了在全区六大广场开展的*区首届广场文化节活动。在*、*年开展的“七不”和“讲文明、树新风”活动中,全区分别设立20多个“七不”宣传站和10个“讲文明,树新风”宣传点,利用广播、板报、服务、咨询等方式广泛开展宣传教育,两次组织“万人签名”活动,形成全民动员、人人参与的可喜局面。在98年实施的“居民楼道亮化工程”中,我们又向社区居民发出了10万封信,赢得了社区743家产权单位广泛支持和13万户居民的主动配合,由区政府、产权单位、居民群众共同投入84万元,新装了居民楼道灯36001盏,使全区90%以上的楼道亮了起来。开展多形式、多内容的主题教育活动,无形中发挥了导向作用,使*区的社区教育在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发挥纽带作用,不断提高社区市民的素质。在实践中,我们采取把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一是在全区建立了三支社区爱国主义教育讲师团,即由50名在职教师组成的讲师团,由20名离退休干部组成的讲师团,由105名老干部组成的讲师团;

二是建立了四个区级社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即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改革开放教育基地、社会实践活动基地、科学普及教育基地;三是在各街道分别建立了一批地区性的讲师团和教育基地;四是全区创办了10多所“市民学校”、“家长学校”、“婚姻家庭学校”、“健康学校”等对市民进行全方位的素质教育。有的街道举办社区文化艺术节,有的街道举办家庭文化节,有的街道举办丰富多彩的小区文化,大大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街道把社区教育延伸到家庭的每个成员,在每户家庭建立了居民档案,记载创建“文明五好家庭”申报表,计划生育服务,参加社区活动等家庭情况,起到了很好的自我教育效果。通过学校、社会、家庭连成社区教育的纽带,把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教育、素质教育等结为一体,贯穿始终,动员和教育社区广大市民积极投身社区的两个文明建设。

3、发挥辐射作用,加快社区建设和发展。社区教育是一个“大教育”的概念,也就是突破传统的学校模式,形成社区育人的格局,同时充分利用开发社区资源对社区内的青少年、教师、干部、企事业管理人员和工人、居民、离退休老人、下岗和待业人员、外来人员和民工等进行教育。*区充分发挥社区教育的辐射示范作用,在社区教育的对象上,把过去单一的对青少年教育拓展到社区内各类人员的教育。在社区教育的形式与内容上,与市民学校、民工学校、职工学校等紧密结合,与社区文化活动、小区建设、社区服务、社区治安、文明城区的创建等紧密结合,使社区教育开展有声有色,富有成效。在*年创建湖南路全国文明街的活动中,全区10个街道、14个部门先后组织3万多名干部群众、大、中、小学生、志愿者走进文明街、服务文明街、建设文明街,开展宣传教育、服务咨询、整治市容卫生等活动,形成了声势浩大的群众性创建热潮。在今年全区开展的创建文明城区活动中,把以社区教育为重要内容的“育新人工程”作为创建文明城区的重点来抓,重视社区教育网络的建设,建立适应社区建设发展需要的教育体系。开展了“一街带全区”的创建教育,即以湖南路文明街为示范,向全区各项工作辐射,全区上下围绕“让居民楼道亮起来,让全区马路宽起来,让住宅小区新起来,让群众生活方便起来,让市民素质高起来,让经济繁荣起来”的总体创建思路,实现了全区23000多个居民楼道的亮灯,出新了10个住宅小区,面积达90万平方米,拓建了长达11公里的10条马路等,形成了积极向上的创建氛围。在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上,*区从*年初开始就成立了“*地区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协调委员会”,由地区内*大学、*汽车制造厂等40多个大单位参加到委员会,定期举行活动,共商共建地区精神文明建设,对精神文明社区化进行了有益的探索。98年春节前夕,与社区单位共同组织的科技、教育、文化、卫生、法律等“五下乡”活动,规模大、内容新、影响好,受到上下一致的好评。随着地区性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入发展,今年又建立了“*区党建联席会”和“*区社区建设发展委员会”两个地区性组织,隆重召开了成立大会,拟定了“两会”章程,在更大范围和更大规模上利用了*区的区位优势,加快了*区社区建设和发展的进程。

三、发挥社区教育作用,推动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几点思考

十四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方方面面的关注和参与。为了完成这一任务,社区教育是落实和促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方式和途径,需要引起大家足够的重视,现对发挥社区教育作用,推动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