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知识梳理合集12篇

时间:2023-07-05 15:59:23

高中化学知识梳理

高中化学知识梳理篇1

高中化学知识点1有机物的溶解性

(1)难溶于水的有:各类烃、卤代烃、硝基化合物、酯、绝大多数高聚物、高级的(指分子中碳原子数目较多的,下同)醇、醛、羧酸等。

(2)易溶于水的有:低级的[一般指N(C)≤4]醇、(醚)、醛、(酮)、羧酸及盐、氨基酸及盐、单糖、二糖。(它们都能与水形成氢键)。

(3)具有特殊溶解性的:

①乙醇是一种很好的溶剂,既能溶解许多无机物,又能溶解许多有机物,所以常用乙醇

来溶解植物色素或其中的药用成分,也常用乙醇作为反应的溶剂,使参加反应的有机物和无机物均能溶解,增大接触面积,提高反应速率。例如,在油脂的皂化反应中,加入乙醇既能溶解NaOH,又能溶解油脂,让它们在均相(同一溶剂的溶液)中充分接触,加快反应速率,提高反应限度。

②苯酚:室温下,在水中的溶解度是9.3g(属可溶),易溶于乙醇等有机溶剂,当温度高高中化学选修5于65℃时,能与水混溶,冷却后分层,上层为苯酚的水溶液,下层为水的苯酚溶液,振荡后形成乳浊液。苯酚易溶于碱溶液和纯碱溶液,这是因为生成了易溶性的钠盐。

③乙酸乙酯在饱和碳酸钠溶液中更加难溶,同时饱和碳酸钠溶液还能通过反应吸收挥发出的乙酸,溶解吸收挥发出的乙醇,便于闻到乙酸乙酯的香味。

④有的淀粉、蛋白质可溶于水形成胶体。蛋白质在浓轻金属盐(包括铵盐)溶液中溶解度减小,会析出(即盐析,皂化反应中也有此操作)。但在稀轻金属盐(包括铵盐)溶液中,蛋白质的溶解度反而增大。

⑤线型和部分支链型高聚物可溶于某些有机溶剂,而体型则难溶于有机溶剂。

⑥氢氧化铜悬浊液可溶于多羟基化合物的溶液中,如甘油、葡萄糖溶液等,形成绛蓝色溶液。

高中化学知识点2一、汽车的常用燃料——汽油

1.汽油的组成:分子中含有5—11个碳原子的烃的混合物

主要是己烷、庚烷、辛烷和壬烷

2.汽油的燃烧

思考:①汽油的主要成分是戊烷,试写出其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②汽车产生积碳得原因是什么?

(1)完全燃烧——生成CO2和H2O

(2)不完全燃烧——有CO和碳单质生成

3.汽油的作用原理

汽油进入汽缸后,经电火花点燃迅速燃烧,产生的热气体做功推动活塞往复运动产生动力,使汽车前进。

4.汽油的来源:(1)石油的分馏(2)石油的催化裂化

思考:①汽油的抗爆震的程度以什么的大小来衡量?

②我们常说的汽油标号是什么?

③汽油中所含分子支链多的链烃、芳香烃、环烷烃的比例越高,它的抗爆震性就越好吗?

④常用抗爆震剂是什么?

5.汽油的标号与抗震性

①汽油的抗爆震的程度以辛烷值的大小来衡量。

②辛烷值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汽油标号。

③汽油中所含分子支链多的链烃、芳香烃、环烷烃的比例越高,它的抗爆震性越好.

④常用抗爆震剂

四乙基铅[Pb(C2H5)4]

甲基叔丁基醚(MTBE).

6、汽车尾气及处理措施

思考:进入汽缸的气体含有什么物质?进入的空气的多少可能会有哪些危害?

①若空气不足,则会产生CO有害气体;

②若空气过量则产生氮氧化合物NOx,如

N2+O2=2NO,2NO+O2=2NO2

其中CO、NOx,都是空气污染物。

汽车尾气中的有害气体主要有哪些?CO、氮氧化合物、SO2等

如何进行尾气处理?

在汽车的排气管上安装填充催化剂的催化装置,使有害气体CO、NOx转化为CO2和N2,

例如:2CO+2NO=2CO2+N2

措施缺陷:

①无法消除硫的氧化物对环境的污染,还加速了SO2向SO3的转化,使排出的废气酸度升高。

②只能减少,无法根本杜绝有害气体产生。

二、汽车燃料的清洁化

同学先进行讨论:①汽车燃料为什么要进行清洁化?②如何进行清洁化?

1.汽车燃料清洁化的原因

使用尾气催化装置只能减小有害气体的排放量,无法从根本上杜绝有害气体的产生,而要有效地杜绝有害气体的产生,汽车燃料就必须清洁化。

2.清洁燃料车:

压缩天然气和石油液化气为燃料的机动车

清洁燃料车的优点?

①大大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排放的CO、NOx等比汽油汽车下降90%以上);

②发动机汽缸几乎不产生积炭现象;

③可延长发动机的使用寿命。

3.汽车最理想的清洁燃料——氢气

讨论为什么说H2是汽车最理想的清洁燃料?

(1)相同质量的煤、汽油和氢气,氢气释放能量最多

(2)氢气燃烧后生成水,不会污染环境。

氢作燃料需要解决的哪些问题?

1、大量廉价氢的制取

2、安全贮氢

介绍两种方便的制氢方法:

①光电池电解水制氢

②人工模仿光合作用制氢

高中化学知识点3一、乙醇

1、结构

结构简式:CH3CH2OH官能团-OH

医疗消毒酒精是75%

2、氧化性

①可燃性

CH3CH2OH+3O22 CO2+3H2O

②催化氧化

2CH3CH2OH+O22CH3CHO+2H2O断1、3键

2CH3CHO+O22CH3COOH

3、与钠反应

2CH3CH2OH+2Na2CH3CH2ONa+H2

用途:燃料、溶剂、原料,75%(体积分数)的酒精是消毒剂

二、乙酸

1、结构

分子式:C2H4O2,结构式:结构简式CH3COOH

2、酸性;CH3COOHCH3COO-+H+酸性:CH3COOH>H2CO3

2CH3COOH+Na2CO32CH3COONa+H2O+CO2

3、脂化反应

醇和酸起作用生成脂和水的反应叫脂化反应

CH3CH2OH+CH3COOHCH3COOCH2CH3+H2O

反应类型:取代反应反应实质:酸脱羟基醇脱氢

浓硫酸:催化剂和吸水剂

饱和碳酸钠溶液的作用:(1)中和挥发出来的乙酸(便于闻乙酸乙脂的气味)

(2)吸收挥发出来的乙醇(3)降低乙酸乙脂的溶解度

总结:

三、酯油脂

结构:RCOOR′水果、花卉芳香气味乙酸乙脂脂

油:植物油(液态)

油脂

脂:动物脂肪(固态)

油脂在酸性和碱性条件下水解反应皂化反应:油脂在碱性条件下水解反应

甘油

应用:(1)食用(2)制肥皂、甘油、人造奶油、脂肪酸等

高中化学知识点41、亲电取代反应

芳香烃图册主要包含五个方面:卤代:与卤素及铁粉或相应的三卤化铁存在的条件下,可以发生苯环上的H被取代的反应。卤素的反应活性为:F>Cl>Br>I不同的苯的衍生物发生的活性是:烷基苯>苯>苯环上有吸电子基的衍生物。

烷基苯发生卤代的时候,如果是上述催化剂,可发生苯环上H取代的反应;如在光照条件下,可发生侧链上的H被取代的反应。

应用:鉴别。(溴水或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如:鉴别:苯、己烷、苯乙烯。(答案:step1:溴水;step2:溴水、Fe粉)。

硝化:与浓硫酸及浓硝酸(混酸)存在的条件下,在水浴温度为55摄氏度至60摄氏度范围内,可向苯环上引入硝基,生成硝基苯。不同化合物发生硝化的速度同上。

磺化:与浓硫酸发生的反应,可向苯环引入磺酸基。该反应是个可逆的反应。在酸性水溶液中,磺酸基可脱离,故可用于基团的保护。烷基苯的磺化产物随温度变化:高温时主要得到对位的产物,低温时主要得到邻位的产物。

F-C烷基化:条件是无水AlX3等Lewis酸存在的情况下,苯及衍生物可与RX、烯烃、醇发生烷基化反应,向苯环中引入烷基。这是个可逆反应,常生成多元取代物,并且在反应的过程中会发生C正离子的重排,常常得不到需要的产物。该反应当苯环上连接有吸电子基团时不能进行。如:由苯合成甲苯、乙苯、异丙苯。

F-C酰基化:条件同上。苯及衍生物可与RCOX、酸酐等发生反应,将RCO-基团引入苯环上。此反应不会重排,但苯环上连接有吸电子基团时也不能发生。如:苯合成正丙苯、苯乙酮。

亲电取代反应活性小结:连接给电子基的苯取代物反应速度大于苯,且连接的给电子基越多,活性越大;相反,连接吸电子基的苯取代物反应速度小于苯,且连接的吸电子基越多,活性越小。

2、加成反应

与H2:在催化剂Pt、Pd、Ni等存在条件下,可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最终生成环己烷。与Cl2:在光照条件下,可发生自由基加成反应,最终生成六六六。

3、氧化反应

苯本身难于氧化。但是和苯环相邻碳上有氢原子的烃的同系物,无论R-的碳链长短,则可在高锰酸钾酸性条件下氧化,一般都生成苯甲酸。而没有α-H的苯衍生物则难以氧化。该反应用于合成羧酸,或者鉴别。现象:高锰酸钾溶液的紫红色褪去。

4、定位效应

两类定位基邻、对位定位基,又称为第一类定位基,包含:所有的给电子基和卤素。它们使新引入的基团进入到它们的邻位和对位。给电子基使苯环活化,而X2则使苯环钝化。

间位定位基,又称为第二类定位基,包含:除了卤素以外的所有吸电子基。它们使新引入的基团进入到它们的间位。它们都使苯环钝化。

二取代苯的定位规则:原有两取代基定位作用一致,进入共同定位的位置。如间氯甲苯等。原有两取代基定位作用不一致,有两种情况:两取代基属于同类,则由定位效应强的决定;若两取代基属于不同类时,则由第一类定位基决定。

高中化学知识点5一、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

1.基本方法:观察法、实验法、分类法、比较法

2.用比较的方法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综合、推论,概括出结论.

二、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1.钠在空气中缓慢氧化:4Na+O2==2Na2O

2.钠在空气中燃烧:2Na+O2点燃====Na2O2

3.钠与水反应:2Na+2H2O=2NaOH+H2

现象:

①钠浮在水面上;

②熔化为银白色小球;

③在水面上四处游动;④伴有嗞嗞响声;⑤滴有酚酞的水变红色.

4.过氧化钠与水反应:2Na2O2+2H2O=4NaOH+O2

5.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2Na2O2+2CO2=2Na2CO3+O2

6.碳酸氢钠受热分2NaHCO3==Na2CO3+H2O+CO2

7.氢氧化钠与碳酸氢钠反应:NaOH+NaHCO3=Na2CO3+H2O

8.在碳酸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Na2CO3+CO2+H2O=2NaHCO3

三、氯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1.氯气与氢氧化钠的反应:Cl2+2NaOH=NaCl+NaClO+H2O

2.铁丝在氯气中燃烧:2Fe+3Cl2点燃===2FeCl3

3.制取漂白粉(氯气能通入石灰浆)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4.氯气与水的反应:Cl2+H2O=HClO+HCl

5.次氯酸钠在空气中变质:NaClO+CO2+H2O=NaHCO3+HClO

6.次氯酸钙在空气中变质:Ca(ClO)2+CO2+H2O=CaCO3+2HClO

四、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物理量关系

1.物质的量n(mol)=N/N(A)

2.物质的量n(mol)=m/M

3.标准状况下气体物质的量n(mol)=V/V(m)

4.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n(mol)=cV

五、胶体:

1.定义:分散质粒子直径介于1~100nm之间的分散系.

2.胶体性质:

①丁达尔现象

②聚沉

高中化学知识梳理篇2

(一)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强调:“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广西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强调:“对高中学生而言,不但要有随机的积累,更要注意有目标的积累,并在积累中注意梳理;要通过梳理,在学语文、用语文的实践中使语文素养的各方面要素整合起来。”为了落实新课程改革的精神,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语文教科书必修课设计了“梳理探究”板块,这说明培养学生梳理探究的能力是必要的。

熟语是语言宝库中的精华,是经过人们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语言文化习俗,折射出了民族的价值观念,具有深刻的符号意义和文化意蕴。《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2》“梳理探究”中有“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这一专题,目的是让学生对他们在语言、文学、文化等方面所学过的相关知识进行梳理,并在梳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便于加深理解和准确运用。对熟语进行梳理探究,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

(二)学习、生活实际的要求

语文与每个人的生活密切相关,语文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熟语来源于生活,往往具有丰富的含义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国家领导人邓小平曾用“摸着石头过河”来阐述改革方法。谭锦曾发表《中的谚语》;潘晓柒发表了《熟语隐喻在现代体育运动中的运用》;金小平发表《汉语金钱文化熟语初探》等,说明了熟语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统览近十年各省高考语文考试大纲以及高考试题,都发现有“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这个知识点。熟语是高中语文教学与考查的重要内容。然而在实际中,高中生运用熟语的能力较低,在高考中熟语知识点的得分率并不高。

(三)梳理探究的可行性。

熟语是中华文化的积淀,内容涉及文学艺术、天文地理、政治军事、礼仪习俗、衣食住行、植物动物等,具有传统文化百科全书的特点。对其探究不会只拘泥于语文学科,还能引导学生在广泛的应用实践中关注科学、人文、自然、艺术、社会和人生等各个领域。从高中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来看,这种涉及领域广阔的专题研究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开展活动的积极性,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兴趣。对熟语的梳理探究不仅是为了完成教学内容而且是为了达到高考考试的要求。高中生经过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已具备了一定的自主探究能力以及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联结教、学与考,引导学生从生活与学习中进行梳理探究,既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又符合高中语文学习的特点。

二、高中生熟语梳理探究的内容

(一)熟语的概念、分类及出处

熟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固定短语,往往具有丰富的含义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多有发人深省、启发思维、警示世人的作用。它一般具有两个特点:结构上的稳定性和意义上的整体性,包括成语、谚语、惯用语、歇后语、格言、警句等,内容十分丰富。对熟语梳理探究首先要了解其概念内涵,然后以“常见常用”为标准从分类和来源出处进行梳理。在了解熟语的分类和出处的基础上探究其文化现象,及其在写作中的应用。

(二)熟语的结构

熟语是由词或语素构成的,只能作为整体去应用,不能随意变动其中的成分,并且往往不能按照一般的构成法来分析。熟语的内部结构比较复杂,有的是一个短语,有的则是一个单句,有的则相当于复句的紧缩,有的则无法用语法去分析。即使是短语形式,其内部语法结构也不一样,比如:“不刊之论、一锤子买卖”等是偏正式结构;“危言危行、陈芝麻烂谷子”等是并列式结构;“哀鸿遍野、旧瓶装新酒”等是主谓式结构;“集腋成裘、摸着石头过河”等是动宾式结构;“从善如流、贻笑大方”等是动补式结构;“入木三分、请君入瓮”等是兼语式结构。“胡说八道、大大咧咧”等熟语则无法从语法结构去分析。从熟语的内部语法结构梳理,了解语法结构,能更好地掌握含义及语法功能。

对熟语的结构梳理还可以从音节结构入手,比如:“冷冷清清、勤勤恳恳”等是AABB结构;“风尘仆仆、果实累累”等是ABCC结构;“栩栩如生、步步为营”等是 AABC结构。从音节结构进行梳理,可以帮助我们掌握其含义及语法功能,在此基础上还可探究其在韵律上的效果。

另外,熟语的字数也会引人思考。熟语字数一般在三至十个字之间,在成语中,四字成语又占大多数,三字、五字、六字、七字的成语则很少,可以去探究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

(三)熟语的运用

学习熟语的主要目的是理解并运用。结合教学实际,引导学生以教材、高考试题或现代汉语词典或成语词典为主线,从学习和生活中梳理探究熟语,将梳理出来的内容编辑成册,整理成测试题或设计成活动方案,可以激发其兴趣,开拓其思维,提高语言运用能力以及文化素养。梳理探究熟语的运用可从以下几种形式进行。

一是26个字母熟语联考。内容涉及辨别字音、辨析字形、含义的理解,选用填空、使用正误选择、表达运用等。在归纳近十年全国各省熟语考查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汉语词典或成语词典中常见常用的熟语,以26个字母为顺序编成一套测试卷,再探究其记忆、运用的方法。通过熟语联考试题的编写与测试,梳理熟语考查中常见的题型,分析研究其考查特点,有利于学生对熟语的掌握。

二是美文佳段妙句的积累赏析。这个活动主要是梳理探究熟语使用的技巧以及效果。从教材与高考现代文、高考佳作中进行梳理探究。通过对使用熟语的篇章句段的积累与赏析,提高学生运用熟语的能力。

三是熟语故事演讲。熟语承载着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信息,多有发人深省、启发思维、警示世人的作用。梳理出启示性较强的成语,设计语文课前三分钟的熟语故事演讲活动,或进行全班或全年级全校性的讲熟语故事的比赛,然后探究其在写作中的运用。

四是熟语游戏活动。以熟语为主题进行单独的游戏活动,也可在班级晚会或其他活动中穿行。比如:熟语猜谜,熟语接龙,熟语对对子,看熟语说故事,用熟语概述场景或用某一动作、表情、场景展现熟语意思。这种形式的活动在某些电视娱乐节目、知识能力竞赛的节目中也常见到。可以探究熟语在激活思维、渲染氛围等方面的作用。

(四)熟语与文化

熟语是汉语言宝库中的精华,是中华文化的积淀,其内容涉及礼仪习俗、衣食住行、植物动物、文学艺术、天文地理、政治军事等,了解熟语可以丰富我们的科学知识,有助于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

一是熟语与各学科知识的关联。可以结合目前所学的科目,梳理出相关成语,指出其中关联。比如:“青出于蓝、水滴石穿”等包含着化学知识,“海市蜃楼、立竿见影”等包含着物理知识,“物竞天择、雨后春笋”等包含着生物知识,“气冲斗牛、天涯海角”等涉及了天文地理……也可以从“趣味”角度去梳理探究与学科知识的关系。比如:1.含有人体部位名称的熟语2.含有常见动物名称的熟语(十二生肖)3.含有常见植物名称的熟语4.含有常见物件名称的熟语5.描写常见自然现象的熟语(春夏秋冬)6.含有数字的熟语7.含有同义词或反义词的熟语8.含有“如”比喻性词语的熟语9.新闻、广告中的熟语。多角度梳理熟语,激发学生的兴趣,不仅利于理解、识记、运用熟语,还有助于带动其他学科的研究。

二是本地方言熟语。新课程提倡“用教材教语文,而不是教语文教材”,教材不再是“圣旨”,而只是教学的线索,教学的凭借。因地制宜,补充教材,设计出符合当地学生喜爱的“梳理探究”活动是应该提倡的。熟语是从生活中凝炼而成的,梳理本地方言熟语,也可进一步探究方言熟语与汉语熟语在语音、语法结构等方面的异同。

三是汉语熟语与外来语熟语的研究。熟语来源于生活,是经过人们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不同的语言是否会有自己的熟语呢?梳理因外来文化而形成的熟语,或将某些英文句子用熟语来概括或将某些熟语翻译英文。也可探究不同语种中语意相同的熟语在结构、语法等方面的特点。

让学生从生活、从教材和学习资料中梳理知识,将搜集到的熟语编辑成册,编成测试题,设计成活动,甚至探究其特点、使用效果以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从整体上进行观照,以多种方式展现,把这些语文知识落到实处,克服空讲语文知识而忽视实际运用的缺点,让学生得到更多的收获。

三、高中生熟语梳理探究的方式和时间

新课程标准要求高中生要具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要学会对已学过的知识进行梳理探究和积累运用,高中教与学的实际过程中还要考虑到高考因素。能将教、学与考三者融合起来的方式和时间才是真正能实施的方案。活动可以采用课外兴趣研究或课堂学习任务的方式,也可两种方式互补;可以在一个教学班也可以在一个年级操作完成。将任务分派到班级、小组、个人,班级或小组负责完成某一项目,然后将项目中的各个小点内容分派到个人。采取个人自主梳理研究,小组合作完成的方式,整合编成学习资料或测试题或活动方案后供他人参考使用。时间上可以以高中三年为计划,将梳理探究的内容具体到每一学期每一周每一节课以及节假日。比如:熟语音形的识记可放在早晚读之前,讲熟语故事可放在语文课前三分钟,26个字母熟语联考从高一开始,每两周测一个。人人参与,个人自主与集体合作,利用课内外时间,结合学习过程,大统筹之下步步为营,便可以做到多角度多层面地梳理探究熟语。

四、高中生熟语梳理探究的意义

“熟语梳理探究”的方案,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融进了教、学与考,有利于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利于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此活动能很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能帮助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熟语是人们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往往具有丰富的含义,深刻的思想内涵,多有发人深省、启发思维、警示世人的作用。熟语的梳理探究不仅能提高学生熟语的运用能力,还能激活课堂,增强兴趣,开拓思维,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广西自治区教育厅.广西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S].桂政办发[2012]1号0109.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S]. 教基〔2001〕17号.

[4]课程教材研究所等.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5]顾之川.“梳理探究”编辑意图与教学建议[J].语文教学通信・高中刊, 2010,(05).

高中化学知识梳理篇3

(二)课题研究的范围

课题研究主要针对现行(旧)人教版高一历史课本下册,探索出教会学生自己梳理历史知识结构的有效方法。研究的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资料源自于学生梳理历史知识结构的作业及梳理历史知识结构方面的各类文章。

(三)课题研究时间:2008年2月~10月

(四)课题研究的过程和内容

第一阶段:课题研究形成阶段2008年1月3日~2008年2月18日

确立课题,做好课题实施方案,修改完善课题实施方案。

第二阶段:课题研究实施阶段

第一步骤:(2008年2月18日~2008年4月20日)

通过学生梳理一节历史知识结构的作业发现学生梳理历史知识结构中存在的问题,研究一些教会学生梳理历史知识结构的方法。

新学期开始,高一讲《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我给学生布置梳理本节知识结构的作业,通过学生作业发现学生梳理历史知识结构中存在的问题。

以高一(6)班,梳理〈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一课为例:

发现问题:

1.学生普遍缺乏把零碎的知识整合为一件历史事件,并把不同历史事件分辨开来的能力,及对历史事件之间逻辑关系的把握。

2.学生缺乏对时间顺序的把握。

3.梳理的太过详细。

4.梳理成大事年表了。

5.认识不到梳理历史知识结构有什么意义,缺乏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

解决问题:

学生的问题可以归结为三方面:一是知识方面的,二是能力方面的,三是思想方面的,针对学生不同的问题采取不同的方法。

一、知识方面的

上课时老师讲解的透彻些,给学生一些历史书编排体例的认识,培养学会读历史课本,教学生做好笔记。总之,在这个环节要让学生学会读透课本。

二、能力方面的

能力是在知识基础上的,是在知识认知基础上,归纳、概括、分析的结果。

首先,教学生把零碎的知识整合为一件历史事件,例如:《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第一章第四节第二目〈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用了六个自然段讲解长征,学生很容易把它分成很多的事,特别是把长征和遵义会议当成两件历史事件。要教会学生把一个个小事归成一件大的历史事件。

第二,教学生把不同历史事件分辨开来的能力,例如:《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第三章第三节第二目〈的战略反攻〉,讲解了解放战争第二年,外线作战、内线作战、外线作战的作用、内线作战的作用,以及外线作战、内线作战的整体作用。

第三,对历史事件之间逻辑关系的把握能力,历史事件之间主要有这样几类逻辑关系:因果、包括、并列等。如:因果关系:《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第二章第三节第《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第一目〈政策转向反动〉是第二目〈皖南事变〉和第三目〈正面战场形势的恶化〉的原因。包括关系:《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第一章第五节第四个子目〈西安事变〉的背景包括前三个子目。并列关系:《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第五章第一节中新中国巩固政权的斗争的四项措施〈大陆领土的基本解放〉〈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镇压反革命运动〉之间就属于并列关系。

这些问题教师看起可能已很简单,但学生不是很容易就能归纳出来,要经常引导学生归纳,训练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

三、思想方面的

在梳理历史知识结构训练的过程中,学生的思想有这么一个过程,开始时大家是情愿不情愿、自觉不自觉都跟着做了,过一阵,学生的思想就分化了:有些学生就自觉地把它当自己学习的必须做的事做了,有些学生还是情愿不情愿、自觉不自觉都跟着做了,有些学生的思想就出现了惰性,不想做了,敷衍了。针对学生思想的波动,不论哪种情况的学生,老师都得时常做思想教育工作,给他们鼓劲,得给他们讲清这样训练的好处。还得给学生点压力,告诉学生这是我本学期的一项课题任务,是我的教学目标之一,把我的任务压在学生身上,学生就不觉得是梳理仅是自己的事,也是分担老师的事,他们倒是愿意做了许多。

解决问题时教与学的方法:

教的方法主要有:讲解法、示例法、个别辅导法、说服教育法

学的方法主要有: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相互评价法

第二步骤:(2008年4月20日~2008年5月20日)

通过学生梳理一章的历史知识结构的作业发现学生梳理历史知识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并研究一些教会学生梳理一章历史知识结构的方法。

在梳理一节历史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学生梳理一章的历史知识结构出现这样的问题:

1.梳理的太细,小的一件件事梳理的好,对一段历史时期的宏观把握不够。

2.把一节一节的知识梳理合在一起就当作一章的知识梳理。

解决问题的方法与对一节知识的梳理大致相同,只是在这个环节要教学生宏观的分析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

学会梳理历史知识结构不是短时间就可以完成,一劳永逸的,而是一个长时期的不断训练的过程。六月份各类考试纷至沓来,我这学期的小课题的研究进入总结阶段。

(五)小课题研究总结:

1.通过对历史知识的梳理,学生对课本知识进行了一次深入的独立学习,对历史的语言、名词等都有了一个熟悉与巩固的过程,对学生历史学习能力的提高起了一定的作用。

2.通过大半个学期的教与学,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梳理有了一定的感悟,会梳理的同学多了,班级的梳理水平整体有所提高了。

以高一(六)班,《政策转向反动》一课的梳理为例:

从表中的数字可以看出,较好与好合起来有27人,占作业总数比例48%,反映出全班有近一半的人基本学会梳理历史知识结构,一般与差的人在减少。

高中化学知识梳理篇4

一、帮助学生梳理基础知识,掌握知识之间的联系

在初次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知识,但是可能掌握得还不够扎实,对于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还不太清楚。高中生物知识的学习和其他理科类知识一样,需要理解,也需要记忆。只有掌握了知识之间的联系,才能够更好地理解、记忆。要想掌握好高中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就要梳理好基础知识。对于理科类学科,各种知识之间都存在着较强的逻辑关系。高中生物学习的是有机物、无机物、细胞等相关知识。梳理好这些知识是至关重要的。但是,梳理好这些知识,特别是在初次学习之后就梳理,对于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就需要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梳理,通过具体的学习掌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其间的逻辑联系,从而站在一定的高度驾驭基础知识,增强运用知识的能力。梳理知识,可以在每节课学习完之后梳理,在章节学习完之后再进一步梳理,在本教材学习完之后进行宏观的梳理。

比如,在讲解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时,就可以这样梳理。必修一的教材内容是细胞。在每节课、每个章节学习完之后可以进行小范围梳理。例如,第2章组成细胞的分子学习完之后,就可以梳理每一小节之间的联系,以及整章知识之间的联系。

二、通过习题复习,扎实掌握知识

对于高中理科类知识的复习,习题的练习与讲解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因此,对于高中生物课程的复习也同样如此。高中的生物教材,每一个章节,都具有各自的重点、难点。复习重难点知识,通过习题是一个有效的途径。在平时考试以及高考中,对于高中生物考核的主要方式也是通过习题。所以,无论从哪一个方面来说,在复习过程中习题的练习、讲解、分析都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习题进行复习的主要方法之一,就是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讲解。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不仅要把每道题所涉及的知识以及做题方法讲明白,还有具体对一些重要的和有难度的题目进行剖析,联系和这类题相似的体型,让学生从更深层面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从举一反三中扎实掌握知识,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对错题进行总结,通过对错题分析弄懂相关知识。通过一个阶段的学习,可以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一些重要的、有难度的以及反复出现的题目,从而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化的复习。

高中生物必修二讲解的是与遗传基因相关的知识。这本教材中的一些知识,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难度比较大。只在课堂上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尤其是初次学习,不能完全让学生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所以,对于相关知识的复习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相关知识的复习,通过习题的练习、分析、讲解就可以成为一个有效方式。

三、结合社会现实进行复习,提升相关知识的运用能力

高中阶段的学生相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来说,已经进入了一个比较高的学习层次。在一定程度上说理论性和抽象性比较强。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只能停留在书本的层面。学习这些知识需要和社会现实情况进行结合,才能进一步强化对相关知识的掌握,使学生明白知识的实用性,从而进一步掌握知识的运用能力。所以,对于高中生物课程的复习,可以融进社会现实的相关内容,这样学生既有兴趣,又能够产生深刻影响,从而促进良好复习效果的产生。

高中生不能做“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人,要对社会热点、时事新闻进行一定的关注。在一些热点、新闻中就有与生物学科相关的内容,或者是能与生物学科知识相联系的内容。近几年转基因技术、克隆技术、胚胎干细胞技术等是新闻热点话题之一。教师在指导学生复习的时候可以以这些热点为切入点,让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复习。

生物课程是一门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课程。在进行生物课程复习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联系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想,从而明白生物知识的现实价值,提升相关知识的运用能力。

总而言之,高中生物课程的复习是至关重要的。在复习过程中,要采用多样化的复习方法,从而使课程的复习变得丰富且更具有现实价值,使学生对生物课程的复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各类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在现实生活中学习分析、运用所学的生物知识。

参考文献:

高中化学知识梳理篇5

近年来,W村在村民收入不断提高的同时,开展了群众性的“一碑两谱五星”乡村文化创建活动。所谓“一碑”,即树立一座精神丰碑,主要收集本村先辈在革命战争时期的英雄事迹;“两谱”,即撰写时代风范谱、尊老爱幼谱,主要收录在乡村发展、家庭邻里关系中的先进典型;“五星”,即创评“读书、创业、诚信、法纪、勤俭”等五项星级文明户。村民们以极大热情参与了这一活动,讲身边事、树身边人、自评自荐、互评互荐,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发展的中心环节的有关知识,说明该村开展“一碑两谱五星”活动取得成功的道理。

本题以“大热点小切口”的命题方式,呈现了以知识为载体,能力为主导,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相融合的“三位一体”的命题立意,彰显了《文化生活》独特的模块特色。从建构与运用知识网络的角度,本题的解答思路如下:

运用知识知识网络参考答案

文化发展的中心环节思想道德建设在发展文化中的地位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体现着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与方向,是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W村开展的“一碑两谱五星”活动,紧紧抓住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这一中心环节,保证了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集中体现。“一碑两谱五星”活动的内容体现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为村民们提供了最基本的行为准则与价值取向。

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

“一碑两谱五星”活动具有群众性的自我教育特点,自评自荐、互评互荐方式促进了村民自省自律,提高了村民的思想道德修养。

“课”标题 “框(目)”标题对应的知识观点与材料分析说明

【典例启示】

高考试题年年变,但注重考查考生的知识储备量以及运用知识的能力的原则一直没变;学会梳理知识、建构知识网络是学会有效调遣知识、正确解题的前提。那么考生学过的知识究竟有哪些?散落在课本中的知识按什么样的方式整合?如何形成条理清晰的“知识树”?笔者认为方法主要有:

1.纵向梳理法,即对教材中的某一具体知识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怎么办”角度进行梳理。通过纵向梳理知识,考生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深层次、多角度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模式大致如下:

纵向梳理知识

是什么(叙述、描述)

为什么(原因)

怎么样(意义、作用)

怎么办(措施、对策)

这种思路一般适用于具体的、微观的知识点梳理,这样可以挖掘思维的深度,也可以深化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特别是“怎么样”(应该怎么样、实际怎么样)部分,可以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和生活,进行具体的分析、评价等。如:

文化多样性

是什么: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内容和形式各具特色

为什么: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文化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怎么样: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怎么办:尊重文化多样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在国际文化事务中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2.横向梳理法,即对同一层面(框、课、单元、模块)知识按其内在联系进行“并联”梳理。通过知识的横向梳理可以把书读薄,可以培养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习惯,可以使考生形成“从微观到宏观”或“从宏观到微观”的知识体系。模式大致如下:

横向梳理知识

(多层次体系)

每一框题的知识体系

每一课的知识体系

每一单元(专题)的知识体系

每一模块的知识体系

不同模块之间的内在联系

前期复习一般多采用从微观到宏观的梳理方式,在后期尤其是综合性复习时多采用从宏观到微观的梳理方式。这一方法能使考生养成良好的调遣知识的思路和习惯(俗称“摸门牌号码”),防止遗漏知识点。如对《文化生活》整体模块“从宏观到微观”可构建以下知识体系:[FL)]

文化

文化一般

文化与社会

文化与政治、经济

相互影响

相互交融

文化与综合国力——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文化与人

文化对人的影响文化影响人的表现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文化塑造人生

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文化与文化

横向:文化的多样性

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文化的交流、传播

纵向文化传承

文化具有继承性

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文化的创新

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

文化创新的途径

文化特殊——我国的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

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

中华文化的灵魂:中华民族精神

中国当代文化

现状:色彩斑斓—学会选择

建设

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

内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中心环节——思想道德建设

3.综合梳理法(或称纵横交错梳理法),即多角度、纵横交错、综合地梳理知识。一般可以采用专题法梳理,即抓住一个核心概念、原理或观点,把相关的内容整合起来,形成一个专题,使相关知识结构化、网络化、系统化。这一方法一般适用于单元或模块为主的综合性专题复习,尤其是第三轮冲刺阶段的复习,可以达到“抓纲举目,串联重点”的效果。如文化的作用贯穿于《文化生活》模块的始终,是我们打开《文化生活》大门的一把“钥匙”,以文化的作用为主线,可串联成专题性知识网络体系:

[FL(2!K2]文化的作用

从文化与社会的关系看

从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看

从文化与综合国力的关系看

从文化对人的影响看

从优秀文化的作用看

从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看

从(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看

从文化创新的意义看

从民族精神的作用看

高中化学知识梳理篇6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34-0026-04

复习课怎么上?众说纷纭,至今仍没有一个令大家满意的定论。但是,复习课难上,却成为一线教师的共识。复习课之所以难上,一是因为复习课知识点多、综合性强,教师难以驾驭;二是因为复习课的素材都是学生已经学过的内容,教师缺乏捕捉“新生长点”的能力,很难激发学生复习的兴趣。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复习课就是一个“温故而知新”的过程,教师应当把复习课上出“新味道”,使学生在复习课上有“新收获”,从而达到“历久弥新”的教学效果。

下面笔者将以小学数学“策略与方法(一)总复习”为例,谈谈怎样用尝试教学法上复习课。

一、复习课的尝试教学结构

复习课的内容、要求和方法不同,就有不同的结构。复习课常用的教学结构包括如下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 尝试练习,激活已有认知

配合复习内容选择基本训练题,在尝试练习中学生可以初步了解复习课的学习目标。同时,通过尝试练习,可以激活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为复习课的顺利进行做好铺垫工作。

第二阶段 复习提示,明确复习要求

在尝试练习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说明本节复习课的内容和目的要求,使学生明确要做什么,达到什么要求,以调动学生复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里仅仅是针对学生以前学习这部分内容的情况,把关键性的问题或学生易错的地方重点“提示”而已,千万注意不能“讲解”。也可提出复习提纲,让学生讨论。

第三阶段 尝试梳理,构建知识结构

数学知识是严谨、系统的,在进行阶段性整理与复习时,教师应该着眼于知识的整体结构,侧重于帮助学生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通过尝试梳理,使知识系统化、结构化,这既是复习课的教学目标之一,也是复习课与其他课型的最大区别。一般情况下,复习课可以分为单元复习和总复习两种。单元复习主要侧重本单元内各例题之间的联系,总复习主要侧重各相关单元之间的联系。

第四阶段 复习作业,发展数学思维

尝试梳理之后,教师要根据复习内容和要求,布置一系列复习作业。有时,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尝试出题,或者学生互相出题进行擂台赛。实际上,学生出题的过程,也是复习知识的过程。当然,无论通过哪种形式的复习作业,学生都可以在作业过程中内化刚刚构建的知识结构,这种内化也是学生认识上的一次提升。

复习作业往往以题组的形式呈现,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和综合性。可以通过对问题的适当组合与变化,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的技能和方法,使学生逐步学会数学地思维。在学生作业过程中,教师要巡视辅导,从复习作业中掌握学生反馈的信息。复习作业结束后,要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并针对学生在复习作业时出现的学习难点或错误,进行重点分析,必要时还需要进行系统讲解。

因此,真正意义上的复习课应是对原有知识的浓缩和深化。浓缩是把“厚”变“薄”,便于学生理解并形成认知结构。深化是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在尝试复习课的教学结构中,尝试梳理环节侧重于对原有知识的浓缩,复习作业则更加侧重于知识的深化、技能的熟练和思想方法的提升。

第五阶段 课堂总结,反思提升认识

尝试复习课的课堂总结,往往先让学生通过谈收获、表达质疑的形式进行自我反思。在此基础上,教师再作简要小结,必要时可以有针对性地适当布置一些家庭作业,达到继续复习巩固的目的。

以上结构是基本模式,可以根据教学需要灵活安排。比如,复习作业分成几个层次进行,可边练习,边讲解。可把复习课结构中的第三、四、五段重复几次进行。另外,不要忽视教师复习讲解的作用,尤其是在尝试梳理和复习作业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学习中的困惑,并及时进行讲解指导。同时,复习课中要特别关注学困生,尽可能帮助他们查缺补漏,力求通过复习课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所提高,从而真正提高复习课的教学效果。

三、尝试型复习课的教学建议

1. 通过尝试回忆知识点,夯实基础

复习课教学内容广泛,知识间联系丰富多变,加之学习周期较长,学生原本熟悉的数学知识这时候可能有些遗忘,原本可能掌握的数学技能也会有些生疏。因此在复习课开始前,教师可以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重拾记忆与技能。这样课初就可以直接组织学生交流旧知,在各抒己见的氛围中,教师注意提纲引领,通过小组讨论、交流以唤起学生的回忆,使学生把最基础的知识点掌握起来。

设计尝试练习时,要立足基础性,要针对学生日常学习中的多发毛病而编拟,以求引导学生辩论,消除模糊或错误的认识,进一步认清知识的本质。在训练中,可根据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性,采用小组学习的方法进行,提高每位学生尝试练习的参与度。教师根据反馈信息,及时引导矫正,力求保持整体学习在这个阶段的同步发展。

2. 通过尝试梳理知识群,完善认知

复习课不应单纯地对学生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而应通过复习使他们有新的提高。要将一些原先似乎互不相干的知识联系起来,形成整体性的知识结构,深化学生的认识。

从教材的编排看,各重要知识点往往是分册、分单元、分课时呈现的,而学生的学习活动有时前后并不衔接,这样知识点就被分散开来,彼此之间的内在联系、结构关系就被打破了。如果少了阶段性梳理这一学习过程,学生获得的知识就像没有串成项链的珍珠,很容易流散多处,形不成知识间的合力。19世纪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得好,智慧不是别的,只是组织得很好的知识体系。通过复习的梳理、合理的取舍,就可以把相关知识有效纳入每个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中,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

当然,在尝试梳理过程中要处理好教师讲解和学生自主梳理之间的关系。对于低中年级,教师的讲解梳理起到前期示范的作用,教师讲解的时间相对较长一些。但是,随着学生自主梳理能力的不断提高(尤其是高年级),把“梳理权”转交给学生是必须的。只有学生的自主梳理能力加强了,才能真正体会到知识“结构化”给学习带来的帮助,才能有效提升自身的学习素养。

从尝试梳理的内容来看,一般包括两方面:一是显性的知识结构。既包括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又包括知识本身的发展过程;二是隐性的知识结构,即蕴含的思想方法。例如,平面图形面积的复习,既要梳理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又要梳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更要归纳出推导过程中所运用的共同策略――转化法。

从尝试梳理的形式来看,灵活多样。在学生梳理建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知识特点灵活选择知识结构的呈现方式。有些知识的梳理适合采用表格,有些适合树形图,有些适合集合图,有些适合括线图......

当然,在学生熟练掌握这些呈现方式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把思维导图引入到复习课的教学中。思维导图是一种表达发射性思维的有效思维工具,它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零乱繁杂的知识串联成既独立又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知识网络图。学生在自主或合作形成知识思维导图的过程中,能充分体现其主动和富有个性地梳理知识结构的学习过程。

例如在复习“平面图形”时,课前先让学生独立运用思维导图的方法进行自主梳理,课内直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取长补短,并选出本组最完整、最清晰的思维导图进行全班交流,评价各组思维导图的优点和不足。学生在对话、碰撞中,不断评价自己的思维导图,在对比差距的同时,完善思维导图。图1就是学生在合作、交流以后完成的一幅思维导图。

作为一种新的学习工具,思维导图在复习课教学中,既能把握全局,又能关注细节;既能理性地扩展学生的知识点,还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点有更加全面、深刻的理解。长期运用这种学习工具,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建立结构化知识,使知识的获取、存储和提取更加便捷高效,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使学生学会学习。

3. 通过尝试解决综合题,提升智能

学生的学习能力不但反映在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上,更在于能否应用知识自觉地解决实际问题。复习课必须精心设计练习题,使知识的应用更具综合性和灵活性,使学生在牢固掌握知识的同时,实践能力也得到培养。因此,在学生通过梳理、归纳知识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的基础上,还应进一步提升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尝试复习课上解决的问题,综合性比较强,承载着多重的教学使命,需要学生调用多项知识经验和多种教学能力协同解决。由此,学生的知识也真正相互沟通和关联起来,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应用都跃上了新的台阶。这正如周玉仁教授在谈到数学复习课时指出的:数学的学习是从厚到薄,又从薄到厚。复习课中可以延伸、拓宽,但要有个度,复习课练习的特点与新授课的不同。应换个角度出示,体现综合性、灵活性、发展性,有利于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复习课应“下要保底,上不封顶”,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如“平面图形面积的复习与整理”一课,浙江的杨海荣老师设计了“草坪设计方案”和“计算学校的占地面积”的问题;“数的整除的复习与整理”一课,设计了“安排会议桌”的问题;“分数(百分数)的综合应用”一课,设计了“比较两个班的成绩”“商场剩余服装的处理”等问题。设计这些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问题,就是为学生创设“应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情境。如“草坪设计方案”一题,具有一定程度的综合性和较大的开放性。在面积不变的前提下,可以有不同形状、不同位置及形状组合、变换的多种方案,解决这个问题不仅要用到六个基本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还应考虑到草坪铺设的实用性和美观性,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元性。

总之,要想真正上好尝试型复习课,还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需要始终贯彻“先让学生试一试”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自主整理,帮助学生完善认知结构,发展学生数学思维,从而使学生实现高层次的再学习。

参考文献:

高中化学知识梳理篇7

建议学生要准备几个本:

基础归类本。这虽是老生常谈的方法,但真正能做好,能坚持下来的人却寥寥无几。这些文学大家留下的方法,今天仍然可行。从语文学习的第一节课,就要求学生准备一个有一定厚度的、耐磨的笔记本,在老师的帮助下,学生分类归纳、梳理字词或成语之类的基础知识。一段时间下来,笔记本上成语的积累,可以梳理为褒义、贬义和中性,还有同义词、多音字等的梳理。在梳理的过程中,学生把知识系统化地记忆下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本的边沿还可以贴上口取纸,以便于翻查整理,从此开始高中三年的梳理。这样,时时积累,时时梳理,铁杵终会成针。

文言文梳理本。文言知识是语文学习的大头儿,而且本身有一定系统性。构建知识树,对学过的文言知识进行专项整合,找出各知识点之间的来龙去脉和相互联系。例如,对学过的一个文言文单元的知识点整合构建,可以由教师在大屏幕上呈现,把学生领上正轨后可让学生自己操作。具体操作可以在横格本上,以三行为一单位,第一行抄原文,下一行用红笔标注重点词语和句式,再下一行是字字落实的翻译。单元学习结束时,结合本子中每课的实词、虚词、句式专题再进行梳理。一个学期下来,学生的文言知识形成体系,何愁学不好文言文?

高中化学知识梳理篇8

关键词 高中历史教学;知识整合;知识网络教学

每一个历史事件发生都有其根由,每一个时代变迁都有其背景,所以历史是一个逻辑联系非常强的学科。为了帮助学生快速理清历史事件脉络,一些梳理以及脉络图必不可少。而梳理脉络的方法很多,笔者接下来主要讲述横向梳理以及纵向梳理历史线索这两个方法。

一、掌握线索,纵向梳理知识点

历史中散落的基本线索如同知识网络中的“经线”,连接这无穷无尽的环环相扣的历史事实。把这些基本线索掌握在手,既有利于学生明确历史的纵向发展,也能揭示历史是如何发展又是如何变化,实现纲举目张、统揽全局的作用。

历史事件多如繁星,细如牛毛,学生自然不好梳理掌握。所以教师可以从两方面入手,教导学生掌握线索,纵向梳理知识点:一,以某个单元为中心进行梳理:根据单元或者课文的主题、标题或者核心内容来勾勒历史事件的发展变化脉络;二,以若干单元为中心进行梳理:将分布于不同单元、不同模块的有因果联系的历史知识按其先后顺序重新进行整合,形成一系列跨度大,覆盖面广的纵向历史知识点线索。小范围的知识点梳理可以帮助学生熟悉细节,建立微观观察事物的能力;大范围的知识点梳理可以帮助学生熟悉整体,建立宏观把握全局的能力。两者结合,粗细并济,学生自然能建立起一个清晰的历史格局,提高对历史知识点的熟悉感。

例如,当学习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单元内的历史事件,发展进程和特征列一个阶段表,纵向梳理知识点。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思考:中国思想解放经历过哪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又有什么核心思想作主导;然后思考在每个阶段里,出现过哪些政治派别或者社会实践活动;再思考这些对中国的近代化又做出过什么贡献等等。学生如果利用这一系列线索去梳理,实现对这一单元历史知识点的纵向归纳,就必能增进对中国思想解放历程的把握,那无论高考题考什么细节,也不会难得倒学生了。又例如,教师可以为学生做一个示范,如何进行跨单元整合知识点:以“儒家思想发展的历程及其地位的变化”为主题就可以跨单元编制线索图:

春秋战国:儒家思想产生,学派之一,没有重大影响西汉:(董仲舒)“罢黜百家”,(汉武帝)独尊儒术,正统思想宋明:理学,官方哲学明清:被冲击,但仍是主导维新变法:儒家思想是宣传维新变法的武器辛亥革命:禁儒家思想新文化运动:被批判,封建思想的主导统治地位收到动摇。

这样一个线索表,干脆利落,一目了然,这样授课可以帮助学生克服畏难心理,养成串联历史知识点的好习惯。

二、掌握全局,横向梳理知识点

相对比传统通史课本,人教版课本内容跨度更大、跳跃性更强,有时候甚至关乎同一段历史事件的内容都散落在几本必修内,所以不少考生会觉得历史的知识点乱杂无章,不好把握全局。故教师在平时授课复习,特别是高考复习时不能局限于书本的编排,理应打破书本模块间的界限,然后通过进一步的归纳综合,向同学们讲清历史事件的横向关系,形成横向网络结构图。这对学生历史取得高分至关重要。

而如何对跳跃性强和跨度大的历史课本进行横向处理呢?笔者建议从两方面入手:1.以阶段特征为基本轴,将某个国家中某个时期的经济、思想文化或者政治的相关知识进行一次横向归纳,继而揭示它们当中的内在联系。例如教师教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中《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一课时,可以联系必修一中《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一课进行横向梳理,让学生明白到:希腊民主政治趋向繁荣,公民地位也有所提高,促使部分学者转换研究主题:从自然界到“人”本身,转为强调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伦理规范和社会组织等等。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国家的政治是会影响到国家的思想文化。2.将同时期但不同国家的相关历史时间进行整合,从而来昭示它们之间隐藏的相互影响或内在联系。例如复习《新中国外交中有关中美关系的变化》这一单元内容时,可以与美国二战过后采取的冷战政策以及美苏争霸的背景知识相联系,帮助学生认识:新中国成立之后,美国紧接着对苏联等一批社会主义国家实施冷战,对中国则采取外交孤立、政治敌视政策,所以新中国成立初期,只能采取“一边倒”外交方针。而到了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滞胀,与越南战争不休,在美苏争霸中外交处于守势,所以与中国的关系又恢复正常化。这样一来能使学生在茫茫的史海找到环环相扣的历史线索,帮助学生以更高的高度去理解历史。

三、小结

知识点的构建方式灵活多样,除了上述两点,还有运用史学的范式来揭示知识网络间的隐性关联,又可以通过比较异同来引出知识链条的类比联系,还可以以当今时代的热点问题或者民生百态为核心,加以挖掘教材的相关知识构筑新的知识网络等等。总而言之,只要我们善于总结、勤于动脑,就必定可以联系分散的知识点,编织出中外关联、古今相通、融会贯通的一系列知识网络体系,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效益以及应试解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高中化学知识梳理篇9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07-0110-01

一 初中阶段语文积累的内容

1.文化积累

初中阶段的语文教育,应尽量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培养科学精神,提高文化修养。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文化论著、调查和梳理材料,培养他们主动积累各种文化知识的能力和习惯,增强文化意识,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营养。阅读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论语》《孟子》《庄子》。

2.文学积累

培养学生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每个学段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一部以上。(1)小说:曹雪芹《红楼梦》、罗贯中《三国演义》、鲁迅《呐喊》、雨果《巴黎圣母院》、海明威《老人与海》等。(2)戏剧、影视:《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骆驼祥子》《鲁滨逊漂流记》等。

3.语篇积累

优秀的古代散文、诗词曲作品及现当代诗文皆可诵读,从作品的声律入手,体会其丰富的内涵和情感。朱熹说:“读书之法,读一遍,又思量一遍;思量一遍,又读一遍。”读的次数多了,理解就会更深,感受也就更强烈,语感也自然增强了,这就为鉴赏、写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诵读古代诗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句名篇。如《归园田居》《使至塞上》《登岳阳楼》《长歌行》《野望》《黄鹤楼》《浣溪沙》等。白话文:朱自清《春》《背影》、鲁迅《呐喊》《朝花夕拾》、老舍《骆驼祥子》等。

4.语词积累

积累语词(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箴言、警句、座右铭,诗句、对联、现代语,歌词、戏文、广告语等),可以从课文中积累,课本名篇佳作中出现的词语丰富,文辞优美,遣词造句生动、准确、精练,是积累词语的最好材料。可以从课外阅读中积累,阅读古今中外的名著名篇,浏览报纸杂志等,在阅读中处处留心,学习那些用得精当或自己觉得有新意的词语,也可从日常交谈、电影、电视、广播中积累,从这里面往往能学习到靠平时阅读学不到的词语。对平时积累的词语进行归纳梳理,分门别类地进行比较研究和学习,加深对词语的理解,提高遣词造句的能力。

二 如何指导初中生进行语文知识积累

语文知识的积累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第一,随课文积累法。目前,课本中安排的积累内容,大多数在单元的练习中,对这部分的学习,绝大多数教师都等到学生学习完单元内容时,才去整理,这样就少了一个用的过程,而积累似乎成了一个阅读和抄写的过程。要与课文同步,就是在学习课文内容的同时进行相应的积累,从而去运用、去体会。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进一步理解,又便于学生利用课文来理解积累内容的含义,从而更加有利于学生今后积累知识的运用。

第二,趣味积累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教育而言,不管是课内还是课后,教师都要注意加强此方面的引导。教师要给学生创造一定的学习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积累的兴趣。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积累和梳理,教会学生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习惯。可参考以下方法:(1)准备一本小本子,自己分门别类地积累语言。(2)自己办一个小报或和同学合作办一个小报,设计固定的栏目,在小报中发表自己的所感、所想、所见、所闻。(3)组织名人名言比赛,看谁记的名人名言多,还可以是一些其他形式的比赛,在喜闻乐见的游戏中,促进学生语言的积累。(4)测试。测试也是一种较好的积累、梳理方法。对所学知识进行专项整合,帮助学生在头脑中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我们的语言积累的最大内容还是课外阅读,这就要求学生每天利用10~20分钟时间进行阅读,要养成习惯。养成读书习惯是非常重要的,一般情况下,习惯的培养需要三个星期,这就要求学生能养成一种持之以恒的习惯。这样就会在语言表达的环境中,感受到阅读带给自己的无限乐趣。

高中化学知识梳理篇10

引言

近几年,我一直在高三教学,高三数学复习课的套路一般如下:知识梳理―基础自测―典型例题―变式训练―课堂小结。有个问题一直困惑着我,那就是如何更有效地开展“知识梳理”这个环节?以前大多数老师在黑板上罗列知识点、知识结构图,现在有些教辅资料编写以填空的形式进行知识梳理,可以省去在黑板上板书的时间。我一直在思考这些问题,这样进行知识梳理学生需要吗?对学生解题有帮助吗?为此,我在学生中做了个简单的问卷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认为需要进行知识梳理,但老师的梳理方式对他们来讲就像放了一场电影,没留下太深的印象,在解题中似乎没起到多少作用。由此可见“知识梳理”这环节非常重要,但如何提高它的有效性呢?我在实际教学做了尝试,现与同行分享。

1.以问题为中心,在探究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在高三数学一轮复习中,有不少核心概念复习课。教师如果对核心概念的教学理解不深,就很难对内容进行解析,学生如果未能真正理解概念、掌握公式,当他独自面对问题时,常常不知道何时用、如何用此概念,从而影响学习目标的实现。我对于核心概念课做了这样的尝试:提出一个简单的问题,解答后让学生反思这个问题,在学生的反思中寻找知识点,形成知识结构,并在学生的反思中提炼思想方法。这样做能有效避免教师枯燥地复述概念,当然,最关键是如何设置一个既能复习知识点又能紧扣本节课中心的问题。

案例1:向量的数量积

问题1:已知向量■与向量■的夹角为θ,分别在下列条件下求■・■

(1)θ=135°?摇?摇(2)■∥■?摇?摇(3)■■

这是书上的一道例题,用它作为问题1有以下意图:

1.多角度认识公式,引导学生对概念本质的理解;

2.从公式角度看,向量的数量积是实现由向量到数量的重要工具;

3.全面理解两向量夹角的范围。

问题2:已知向量■=(1,2),■=(2,-1)

(1)求|■+■|和|■-■|

(2)k为何值时,向量k■-■与向量■+■垂直?

(3)k为何值时,向量k■-■与向量■+■平行?

(4)k为何值时,向量k■-■与向量■+■夹角为60°?

(5)k为何值时,向量k■-■与向量■+■夹角为钝角?

这是由书上的一道习题改编的,主要用来让学生综合应用数量积的向量公式与坐标形式,进行向量的模的求解,垂直、平行位置关系的判断,夹角公式的应用。其中(4)(5)两问是难点,如何攻克,不是以老师灌的方式实现的,而是学生板演―发现漏洞―共同探讨―问题解决这样一个流程,大大提高了学生课堂参与度,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在一轮复习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课本的例题和习题对概念充分挖掘,使学生由“懂”到“会”,由“会”到“熟”,由“熟”到“活”。如果公式认识不到位,学生就用不到位。

2.在概念易混易错处有效变式,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对于有些难以理解、易混易出错的概念,不能就概念讲概念,要针对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设计辨析型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与解决,达到明确概念本质、深化概念理解的目的。有一次,我复习完映射的概念,强调了“任一性”与“唯一性”,并让学生分析了映射与函数的异同点。我自以为讲得很深刻,后来我在书本课后习题中找了一道题目来练手,才发现学生对这个概念理解的根本不透彻。我思考了很久,决定设计两个问题,通过变式训练再一次强化映射的概念。

案例2:映射的概念

问题1:若A={a,b},B={1,2},

则(1)A到B的映射可能有多少种?

(2)A到B的一一映射可能有多少种?

由问题1引导归纳:对于映射,A中无闲元,B中允许有闲元;可以“一对一”“多对一”,但不可“一对多”。

问题2:若B={-1,3,5},试找出一个集合A,使得f:x2x-1是

(1)A到B的映射。(这就是我让学生做的书本上的一道课后习题,当时所有的学生答案都是一样的,即A={0,2,3},后来在师生的探讨下,得出本题有七个不同的答案。)

(2)B到A的映射。

变式1:已知f:AB,f:x2x-1,B={-1,3,5},按照该映射,写出一个以x为自变量,B为值域的函数是?摇?摇?摇?摇?摇。

变式2:已知f:AB,f:x2x-1,B={-1,3,5},按照该映射,写出一个以x为自变量的函数是?摇?摇?摇?摇?摇。

通过这件事,我意识到要引导学生注意概念的关键点,辨析易混淆的知识点,老师要动脑围绕重点设计变式题,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概念。

3.利用结构相似构造类比,加深对概念、性质、公式的理解

类比思想是指根据两个对象之间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或相同,从而推出它们在其他方面可能相似或相同的思想。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是数列中的两种最常见的而又是最基本的重要数列,教学中若能根据它们的异同点,抓住基本特征运用类比思想去处理,则十分有益。

案例3:根据等差数列的定义易得到等差数列有如下性质:

(1)a■+a■=a■+a■=a■+a■=…

(2)a■=a■+(n-m)d

(3)若m+n=p+q,(p,q,m,n∈N■),则a■+a■=a■+a■

(4)若等差数列共有3n项,且前n项和为A,次n项和为B,末n项和为C,则A+C=2B,即A、B、C成等差数列。

在等比数列的性质复习中,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利用等比数列定义及等差数列的区别,运用类比思想不难得出等比数列相应的性质:

(1)a■a■=a■a■=a■a■…

(2)a■=a■q■

(3)若m+n=p+q,(p,q,m,n∈N■),则a■a■=a■a■

(4)若等比数列共有3n项,且前n项积为A,次n项积为B,末n项积为C,则AC=B■,即A、B、C成等比数列。

通过类比教学,学生在思维得到训练的同时,也品尝到了发现知识的乐趣,并且知识得到了牢固记忆和掌握。在高中数学中,可以应用这样的类比思想进行教学的知识点比较多,如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椭圆双与曲线等。

4.充分利用学案,盘点琐碎知识点

对于较琐碎的知识点,可以以填空题的形式给出,穿插小题练习。我们可以利用学案的形式,梳理知识要点,配上一些填空,量稍微多一些,内容简单一些,帮助学生进行课本复习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但是知识梳理不能长篇大论,要小巧精干,一节课有一节课重点掌握的知识点,本节课没涉及的知识点不编入知识梳理,因为知识梳理太长的话学生会有厌烦心理,那么归纳得再详细也都成了一纸空文,没有任何意义。如复习平面向量的概念这部分时,向量的定义、表示、向量的模、零向量、单位向量、平行向量、共线向量、相等向量等内容较碎,可逐一用小题巩固每个概念,让学生先激活这部分的记忆,再通过一些典型例题深化对每个知识点的理解,达到强化巩固的目的。

5.上好章节复习课,阐明知识系统,掌握内在联系

以前老师喜欢在一章节的起始课就把本章的知识结构告知学生,使学生对接下来要学习的东西做到心中有数。现在我在每个章节结束时,要求学生再看一遍课本,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进行梳理,构建知识网络,使之达到系统化、结构化、完整化,然后在课堂上交流,分析哪些是本章必须掌握的知识要点和重点,对涉及的公式、定理的来龙去脉,对知识要点的内涵和外延的理解由学生互相探讨,并且交流为落实知识要点的精选例题,然后由老师加以点评补充。只有这样,学生对概念和定理的理解才是深刻的、全面的,记忆才是鲜明的、牢固的,应用起来才是灵活的、广泛的。

结语

如今的高三数学复习课,老师们非常重视解题教学,对这方面的研究比较深刻,而对于知识梳理方式没有做过多的研究。通常对知识进行表象化,回忆性地解读几点,浅层次、再现式地归纳几条,让学生记住。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的记忆力发挥到了极致,但很难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激情和热情。这几年我一直教学高三,通过对“知识梳理”这个环节的教学方式的尝试,认为教师对于知识梳理的方式要多样化,要针对知识点的特点寻求不同的梳理方式,再有教师要站在数学整体的高度引领学生对主干、核心知识进行梳理整合、归纳总结、挖掘拓展,这样才能保持教学持久的新鲜感和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高中化学知识梳理篇11

一、课题的提出

新课程理论强调,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成为学生思维体操的引导者。传统的英语教学中,教学信息传递是单向的,学生没有参与到课堂中,不会提出问题而始终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学习效率低下。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笔者经过长期思考与实践,提出了“梳理·探究·训练”的教学模式,将其运用到英语教学中,不失为构建英语高效课堂的一个好方法。

“梳理·探究·训练”模式具有相对稳定性,其模式顺序因课因人而异,且其环节相互交融:梳理中有探究,探究中有梳理;梳理中有训练,训练中有梳理;探究中有训练,训练中有探究。前后梳理的累积时间为10分钟,前后探究的累积时间为20分钟,前后训练的时间为10分钟。基于此,“梳理·探究·训练”的高效课堂模式又被称为是121模式。

二、英语学科高效课堂模式“梳理·探究·训练”的内容和效果

(一)高效课堂模式“梳理·探究·训练”的内容

1.新授课高效课堂模式“梳理·探究·训练”的内容

梳理就是设计预习提纲,把考点知识问题化的过程。探究就是问题考试化的过程,是强化效率意识的过程。包括:探考点命题之特点,究错误原因;探考点命题之规律,究思维建模。训练就是以情景案例或话题为载体,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新授课角度讲,这种模式本质上就是考点问题化、问题考试化、考试规范化的过程。

以语法“be+v-ing”表达将来的动作为例。

首先,教师要给学生呈现出课文中的原句子:Where are we going?When are we leaving and when are we coming back?告诉学生类似这样的句子本课多次出现,这是一种语法现象,让学生在Warming Up中找出类似的句子。然后,教师提问:为什么这些句子的时态均为现在进行时,是表示动作正在进行吗?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并得出结果:现在进行时有时也用来表示按计划或安排将发生的动作,能够用于这种结构中的动词有:go、cong、arrive、leave、start、stay、see、meet、wear等。最后,教师要让学生完成课本语法部分第二题及Workbook中语法部分的第一题来巩固此语法知识。

2.习题课高效课堂模式“梳理·探究·训练”的内容

梳理就是获取和解读材料中有用信息的过程;探究就是把材料中的有用信息转化为课本文本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过程;训练就是方法、模型应用、完善和熟练的过程,是描述、阐释事物以及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过程。从习题课角度讲,这种模式本质上是考查四种基本能力的过程。

还是以上面的语法为例来进行一节习题课。首先,教师可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用现在进行时来完成一组句子。接着,教师可让他们进一步讨论现在进行时的用法。最后,教师要再给出一组练习题,让学生练习,以巩固所学知识。需要注意的是练习题应包含能够表达将来动作的形式,以加深学生对语法的全面理解。

(二)学科高效课堂模式“梳理·探究·训练”的效果

1.学生变化发展了

实施“梳理·探究·训练”教学模式,学生的课堂专注度提高了,课堂睡觉、玩手机、看小说、听音乐的现象消失了;学生的学习行为、习惯有了可喜的改变,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

2.教师变化发展了

教师的学生观变化发展了,学会了欣赏学生;教师的自我观变化发展了,学会了反思,科研能力增强了,课堂教学技能提高了。

3.学校教学质量提高了

学校办学有了特色,教学有了个性,学生有了特长,效率得到了提高。

三、英语学科“梳理·探究·训练”建模实验过程

(一)实验原则

实用性原则和科学性原则。

(二)实验的进程

1.建模阶段

开展教改教法大赛、建模经验观摩、交流、探讨、修改、总结和示范课堂建模。

2.入模阶段

学校行政干预,科任教师必须按照学校课堂模式教学。

3.出模阶段

建立个性化高效课堂,做到有模式而不唯模式,灵活运用模式。

四、反思与发展

1.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问题的确定要遵循“精确”原则;营造宽松的探究环境;教师是导演,不是旁观者;矛盾的特殊性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运用模式。

2.应继续研究、改进的问题

高中化学知识梳理篇12

在构建小学数学知识体系复习课中,首先要有一个对知识梳理的过程,疏理就是将已学过的知识点按一定的标准分类,将知识条理化、系统化的思维过程。无论怎样复习,都必须要经历这个过程,关键是梳理的形式怎样?如何梳理?

1梳理的形式

新授课的重点是理解知识产生的过程,复习课的重点是梳理知识问的逻辑关系。教师根据学生年龄的特点,针对知识的重点、学习的难点、学生的弱点,采用合适的形式,低年级和高年级采用的形式应该有区别。低年级可以由老师带领学生对知识进行梳理,积累梳理的方法;也可以根据问题,通过回答就把知识进行了整理,比如:说二年级的《方向与位置的复习》,教师可以把认识方向的方法编成一首儿歌,要求学生根据已经学习的内容,把儿歌内容补充完整。因为只有教师逐渐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梳理的方法,学生才会梳理知识。高年级要逐步放手让学生进行梳理,可以让学生根据单元知识,或者是知识之间的联系,让学生画一些树形图,把知识进行梳理,并内化到已有认知当中。如:六年级复习数的认识,教师就可以从数的发展的角度,帮助学生一边复习,一边呈现数的发展图,从而让他们体会到人类对数的认识的过程以及整数、小数与分数的联系。又如:学习几种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逐步呈现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以及圆面积公式逻辑推导的过程图。

2梳理的方法

2.1先回顾后整理。复习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温故知新,使知识结构化、系统化。而达到这一目的的前提是回顾知识,把知识从记忆库中提取出来,然后根据需要,组内再进行分工合作,对知识进一步整理。如:《单位的复习》,我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写一写有关单位的知识,再追问:“你写的时候会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师生一起讨论,面对这样的问题可以先想类,再想每一类中的单位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组织:请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每个同学的想法,并注意归纳你们组已经知道的有关单位的知识。如果有必要,可以再分工整理,由一个同学负责整理一类或几类单位的知识。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并把一些单位的类名称进行板书。如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容积单位)、货币单位、质量单位、时间单位、角的单位、温度单位等。

2.2边回顾边整理。如:《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复习》,我是利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包装盒作为体裁,通过提出解决包装盒中的各种问题来帮助学生进行复习。教学的主要环节如下:①讨论包装盒的特点,复习长方体的基本特征;②制作一个包装盒需要多少纸板与包装4盒需要的纸板,复习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③计算包装盒的空间,复习体积(容积)的计算;④叙述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综合复习各种相关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知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