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公司县域发展思路合集12篇

时间:2023-07-07 09:21:30

保险公司县域发展思路

保险公司县域发展思路篇1

由于我国农村人口的老龄化程度越来越严重;农村家庭结构小型化增加了对养老保险的需求;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的保障需求增加;加之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每年都要遭受不同程度的多种自然灾害的袭扰。因此,包括农业、医疗、养老等在内的我国农村保险市场需求潜力巨大。在开发农村保险市场的过程中,不能照搬城市市场的营销策略,应开展以下市场营销组合策略创新。

一、我国农村保险市场营销现状

(一)营销观念滞后

调查表明,不少保险公司在开拓县域保险市场的过程中,并不是按照现代营销思想去做的,而是按照传统的供给导向型的营销思想去开发市场,即根据企业计划的保费和利润目标,扩张大经营网点,招聘保险员工,从保险公司便利出发选择业务种类与产品供给,建立营销渠道,为客户提供产品和服务。营销观念的滞后,使得保险公司在开拓县域保险市场的过程中进展缓慢,效率低下。

(二)市场定位不准

一些保险公司单纯地把市场营销当作市场竞争的一般手段,为了取得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对几乎所有的业务领域、所有的市场机会都投入大量的人财物参与竞争。忽视了竞争者的定位状况和目标客户对保险产品的评价;没有通过市场细分来发现市场机会,确立明确的市场定位,并没有将保险公司经营重心放在自己最擅长的领域,最终必然导致在市场竞争中无的放矢。

(三)产品开发不够

目前保险公司销往县级市场的保险产品基本上都是从城市到农村的简单转移,没有针对县域居民的专门险种,导致在广大县域销售的保险产品缺乏城乡差异、地域差异和经济发展状况差异。具体表现在:保险险种结构单一,为“三农”量身打造的险种少;产品同质性高,针对性不强,卖点不突出;内容陈旧,创新能力不足;部分保险条款冗长晦涩,使县域居民望而生畏,严重影响到产品的销售。

(四)销售渠道不畅

近年来,湖北省的保险业虽然发展迅速,但主要是依靠保险公司机构和人员的扩展,没有重视多元化销售渠道的建立、健全及维护。目前我省保险公司的销售渠道主要是保险公司的推销人员和保险代理人,电视、电话、银行、邮政、网络及保险经纪人等销售渠道较少。

(五)人员素质不高

一是结构不合理。保险从业人员中绝大多数是保险公司聘请的临时人员,他们来自各行各业,文化程度不高,素质偏低,特别是没有接受过正规的保险训练;二是保险从业人员专业技能不高,缺少专门针对县域居民的销售策略与技巧;三是部分保险从业人员在从事保险营销活动中只顾赚钱,而不注重客户的实际需求,坑蒙拐骗,说假话,不履行承诺的行为和现象时有发生,从而严重影响到公司的形象;四是保险人员流失率较高,给企业及社会带来负面影响,如成本过高、服务质量无法提升、严重影响组织绩效、企业口碑不佳等。

二、农村保险市场营销策略选择

(一)发展完善农村营销网络体系

首先,设立一个稳固的营销网络体系,着力建立一支业务素质高,开拓能力强,并且具有农村特色的营销铁军。每个县设立一个农村营销部,根据地理位置每三个乡设一个营销分部,每一个乡设一个营销处,逐步达到每个村至少有一名营销员,这样既方便管理,又能扩大覆盖面,更有利于绝对占有农村市场。其次,通过设立规范化的营销服务网络,使保险服务延伸到广大农村的千家万户,真正把保险进农村,保险进农户落到实处。其三,苦练内功,提高员工素质,坚持先培训后上岗的原则。教育员工熟知保险内容,笃守职业道德,坚持客户第一,忠于保险事业。

(二)加大保险宣传力度

保险公司县域发展思路篇2

由于我国农村人口的老龄化程度越来越严重;农村家庭结构小型化增加了对养老保险的需求;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的保障需求增加;加之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每年都要遭受不同程度的多种自然灾害的袭扰。因此,包括农业、医疗、养老等在内的我国农村保险市场需求潜力巨大。在开发农村保险市场的过程中,不能照搬城市市场的营销策略,应开展以下市场营销组合策略创新。

一、我国农村保险市场营销现状

(一)营销观念滞后

调查表明,不少保险公司在开拓县域保险市场的过程中,并不是按照现代营销思想去做的,而是按照传统的供给导向型的营销思想去开发市场,即根据企业计划的保费和利润目标,扩张大经营网点,招聘保险员工,从保险公司便利出发选择业务种类与产品供给,建立营销渠道,为客户提品和服务。营销观念的滞后,使得保险公司在开拓县域保险市场的过程中进展缓慢,效率低下。

(二)市场定位不准

一些保险公司单纯地把市场营销当作市场竞争的一般手段,为了取得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对几乎所有的业务领域、所有的市场机会都投入大量的人财物参与竞争。忽视了竞争者的定位状况和目标客户对保险产品的评价;没有通过市场细分来发现市场机会,确立明确的市场定位,并没有将保险公司经营重心放在自己最擅长的领域,最终必然导致在市场竞争中无的放矢。

(三)产品开发不够

目前保险公司销往县级市场的保险产品基本上都是从城市到农村的简单转移,没有针对县域居民的专门险种,导致在广大县域销售的保险产品缺乏城乡差异、地域差异和经济发展状况差异。具体表现在:保险险种结构单一,为“三农”量身打造的险种少;产品同质性高,针对性不强,卖点不突出;内容陈旧,创新能力不足;部分保险条款冗长晦涩,使县域居民望而生畏,严重影响到产品的销售。

(四)销售渠道不畅

近年来,湖北省的保险业虽然发展迅速,但主要是依靠保险公司机构和人员的扩展,没有重视多元化销售渠道的建立、健全及维护。目前我省保险公司的销售渠道主要是保险公司的推销人员和保险人,电视、电话、银行、邮政、网络及保险经纪人等销售渠道较少。

(五)人员素质不高

一是结构不合理。保险从业人员中绝大多数是保险公司聘请的临时人员,他们来自各行各业,文化程度不高,素质偏低,特别是没有接受过正规的保险训练;二是保险从业人员专业技能不高,缺少专门针对县域居民的销售策略与技巧;三是部分保险从业人员在从事保险营销活动中只顾赚钱,而不注重客户的实际需求,坑蒙拐骗,说假话,不履行承诺的行为和现象时有发生,从而严重影响到公司的形象;四是保险人员流失率较高,给企业及社会带来负面影响,如成本过高、服务质量无法提升、严重影响组织绩效、企业口碑不佳等。

二、农村保险市场营销策略选择

(一)发展完善农村营销网络体系

首先,设立一个稳固的营销网络体系,着力建立一支业务素质高,开拓能力强,并且具有农村特色的营销铁军。每个县设立一个农村营销部,根据地理位置每三个乡设一个营销分部,每一个乡设一个营销处,逐步达到每个村至少有一名营销员,这样既方便管理,又能扩大覆盖面,更有利于绝对占有农村市场。其次,通过设立规范化的营销服务网络,使保险服务延伸到广大农村的千家万户,真正把保险进农村,保险进农户落到实处。其三,苦练内功,提高员工素质,坚持先培训后上岗的原则。教育员工熟知保险内容,笃守职业道德,坚持客户第一,忠于保险事业。

(二)加大保险宣传力度

宣传工作首先解决农民参保的思想观念问题,农村普遍存在怕老无所养、怕病无所医、怕天灾人祸、怕因学致贫。因此要教育引导农民通过参加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投资理财保险等,解除后顾之忧,转移风险隐患,达到稳定生活,逐步富裕的目的。

(三)设计适销对路的保险产品

设计适销对路的保险产品是实现农村业务跨越式发展的核心内容。开办农村保险业务,既要遵循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要求,使业务富有弹性和灵活性,增加决策的科学性,又要充分考虑农村的经济现状和农民的承受能力,原则上要先开发低保费、低保障、责任宽,农民易于接受的险种。重点开发设计一些收费低、保额低、责任宽、保大病的适销对路的

新险种,满足农民不同消费层次的需要,解决一人得大病,全家致贫、返贫的问题。险种设计要坚持从农民的购买能力和心理需求等方面来考虑,做到手续简便,交费灵活。在展业模式上,积极寻找切入点,应按照医疗、教育、养老的顺序宣传,走以短险为突破口,以短带长、以长促短,大力发展农村个人业务,实现以直销带营销,以营销促直销的发展之路。

(四)加强农村业务规范化管理

首先要加快电脑网络化进程,形势的发展要求保险公司管理工作必须科学规范,鉴于农村营销点多面广线长的特点,更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在强化员工教育,提高管理意识的前提下,还需要科学管理的手段加以配合完善,只有管得住,管得严,才能有效防范风险,消除隐患,使农村业务得到迅速发展。

(五)依靠政府职能为实现农村业务跨越式发展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

在经济上,各级政府要继续加大科技兴农力度,对购买保险的农民提供一定的保费补贴,提高农民的投保能力,培养参与保险的积极性。在政策上,对保险公司在农村市场上收取的保费,适当降低营业税率,个别险种可以采取免收营业税。对农村保险业的有关规定也应适当放宽,以增加保险公司开办农村业务的积极性。只有建立合理的利益导向机制,才能够不断扩大农村保险服务的覆盖面。

参考文献:

保险公司县域发展思路篇3

(一)营销观念滞后

调查表明,不少保险公司在开拓县域保险市场的过程中,并不是按照现代营销思想去做的,而是按照传统的供给导向型的营销思想去开发市场,即根据企业计划的保费和利润目标,扩张大经营网点,招聘保险员工,从保险公司便利出发选择业务种类与产品供给,建立营销渠道,为客户提品和服务。营销观念的滞后,使得保险公司在开拓县域保险市场的过程中进展缓慢,效率低下。

(二)市场定位不准

一些保险公司单纯地把市场营销当作市场竞争的一般手段,为了取得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对几乎所有的业务领域、所有的市场机会都投入大量的人财物参与竞争。忽视了竞争者的定位状况和目标客户对保险产品的评价;没有通过市场细分来发现市场机会,确立明确的市场定位,并没有将保险公司经营重心放在自己最擅长的领域,最终必然导致在市场竞争中无的放矢。

(三)产品开发不够

目前保险公司销往县级市场的保险产品基本上都是从城市到农村的简单转移,没有针对县域居民的专门险种,导致在广大县域销售的保险产品缺乏城乡差异、地域差异和经济发展状况差异。具体表现在:保险险种结构单一,为“三农”量身打造的险种少;产品同质性高,针对性不强,卖点不突出;内容陈旧,创新能力不足;部分保险条款冗长晦涩,使县域居民望而生畏,严重影响到产品的销售。

(四)销售渠道不畅

近年来,湖北省的保险业虽然发展迅速,但主要是依靠保险公司机构和人员的扩展,没有重视多元化销售渠道的建立、健全及维护。目前我省保险公司的销售渠道主要是保险公司的推销人员和保险人,电视、电话、银行、邮政、网络及保险经纪人等销售渠道较少。

(五)人员素质不高

一是结构不合理。保险从业人员中绝大多数是保险公司聘请的临时人员,他们来自各行各业,文化程度不高,素质偏低,特别是没有接受过正规的保险训练;二是保险从业人员专业技能不高,缺少专门针对县域居民的销售策略与技巧;三是部分保险从业人员在从事保险营销活动中只顾赚钱,而不注重客户的实际需求,坑蒙拐骗,说假话,不履行承诺的行为和现象时有发生,从而严重影响到公司的形象;四是保险人员流失率较高,给企业及社会带来负面影响,如成本过高、服务质量无法提升、严重影响组织绩效、企业口碑不佳等。

二、农村保险市场营销策略选择

(一)发展完善农村营销网络体系

首先,设立一个稳固的营销网络体系,着力建立一支业务素质高,开拓能力强,并且具有农村特色的营销铁军。每个县设立一个农村营销部,根据地理位置每三个乡设一个营销分部,每一个乡设一个营销处,逐步达到每个村至少有一名营销员,这样既方便管理,又能扩大覆盖面,更有利于绝对占有农村市场。其次,通过设立规范化的营销服务网络,使保险服务延伸到广大农村的千家万户,真正把保险进农村,保险进农户落到实处。其三,苦练内功,提高员工素质,坚持先培训后上岗的原则。教育员工熟知保险内容,笃守职业道德,坚持客户第一,忠于保险事业。

(二)加大保险宣传力度

宣传工作首先解决农民参保的思想观念问题,农村普遍存在怕老无所养、怕病无所医、怕天灾人祸、怕因学致贫。因此要教育引导农民通过参加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投资理财保险等,解除后顾之忧,转移风险隐患,达到稳定生活,逐步富裕的目的。

(三)设计适销对路的保险产品

设计适销对路的保险产品是实现农村业务跨越式发展的核心内容。开办农村保险业务,既要遵循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要求,使业务富有弹性和灵活性,增加决策的科学性,又要充分考虑农村的经济现状和农民的承受能力,原则上要先开发低保费、低保障、责任宽,农民易于接受的险种。重点开发设计一些收费低、保额低、责任宽、保大病的适销对路的新险种,满足农民不同消费层次的需要,解决一人得大病,全家致贫、返贫的问题。险种设计要坚持从农民的购买能力和心理需求等方面来考虑,做到手续简便,交费灵活。在展业模式上,积极寻找切入点,应按照医疗、教育、养老的顺序宣传,走以短险为突破口,以短带长、以长促短,大力发展农村个人业务,实现以直销带营销,以营销促直销的发展之路。

(四)加强农村业务规范化管理

保险公司县域发展思路篇4

关键词:农村市场;保险产品;营销策略

由于我国农村人口的老龄化程度越来越严重;农村家庭结构小型化增加了对养老保险的需求;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的保障需求增加;加之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每年都要遭受不同程度的多种自然灾害的袭扰。因此,包括农业、医疗、养老等在内的我国农村保险市场需求潜力巨大。在开发农村保险市场的过程中,不能照搬城市市场的营销策略,应开展以下市场营销组合策略创新。

一、我国农村保险市场营销现状

(一)营销观念滞后

调查表明,不少保险公司在开拓县域保险市场的过程中,并不是按照现代营销思想去做的,而是按照传统的供给导向型的营销思想去开发市场,即根据企业计划的保费和利润目标,扩张大经营网点,招聘保险员工,从保险公司便利出发选择业务种类与产品供给,建立营销渠道,为客户提供产品和服务。营销观念的滞后,使得保险公司在开拓县域保险市场的过程中进展缓慢,效率低下。

(二)市场定位不准

一些保险公司单纯地把市场营销当作市场竞争的一般手段,为了取得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对几乎所有的业务领域、所有的市场机会都投入大量的人财物参与竞争。wWW.133229.cOm忽视了竞争者的定位状况和目标客户对保险产品的评价;没有通过市场细分来发现市场机会,确立明确的市场定位,并没有将保险公司经营重心放在自己最擅长的领域,最终必然导致在市场竞争中无的放矢。

(三)产品开发不够

目前保险公司销往县级市场的保险产品基本上都是从城市到农村的简单转移,没有针对县域居民的专门险种,导致在广大县域销售的保险产品缺乏城乡差异、地域差异和经济发展状况差异。具体表现在:保险险种结构单一,为“三农”量身打造的险种少;产品同质性高,针对性不强,卖点不突出;内容陈旧,创新能力不足;部分保险条款冗长晦涩,使县域居民望而生畏,严重影响到产品的销售。

(四)销售渠道不畅

近年来,湖北省的保险业虽然发展迅速,但主要是依靠保险公司机构和人员的扩展,没有重视多元化销售渠道的建立、健全及维护。目前我省保险公司的销售渠道主要是保险公司的推销人员和保险代理人,电视、电话、银行、邮政、网络及保险经纪人等销售渠道较少。

(五)人员素质不高

一是结构不合理。保险从业人员中绝大多数是保险公司聘请的临时人员,他们来自各行各业,文化程度不高,素质偏低,特别是没有接受过正规的保险训练;二是保险从业人员专业技能不高,缺少专门针对县域居民的销售策略与技巧;三是部分保险从业人员在从事保险营销活动中只顾赚钱,而不注重客户的实际需求,坑蒙拐骗,说假话,不履行承诺的行为和现象时有发生,从而严重影响到公司的形象;四是保险人员流失率较高,给企业及社会带来负面影响,如成本过高、服务质量无法提升、严重影响组织绩效、企业口碑不佳等。

二、农村保险市场营销策略选择

(一)发展完善农村营销网络体系

首先,设立一个稳固的营销网络体系,着力建立一支业务素质高,开拓能力强,并且具有农村特色的营销铁军。每个县设立一个农村营销部,根据地理位置每三个乡设一个营销分部,每一个乡设一个营销处,逐步达到每个村至少有一名营销员,这样既方便管理,又能扩大覆盖面,更有利于绝对占有农村市场。其次,通过设立规范化的营销服务网络,使保险服务延伸到广大农村的千家万户,真正把保险进农村,保险进农户落到实处。其三,苦练内功,提高员工素质,坚持先培训后上岗的原则。教育员工熟知保险内容,笃守职业道德,坚持客户第一,忠于保险事业。

(二)加大保险宣传力度

宣传工作首先解决农民参保的思想观念问题,农村普遍存在怕老无所养、怕病无所医、怕天灾人祸、怕因学致贫。因此要教育引导农民通过参加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投资理财保险等,解除后顾之忧,转移风险隐患,达到稳定生活,逐步富裕的目的。

(三)设计适销对路的保险产品

设计适销对路的保险产品是实现农村业务跨越式发展的核心内容。开办农村保险业务,既要遵循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要求,使业务富有弹性和灵活性,增加决策的科学性,又要充分考虑农村的经济现状和农民的承受能力,原则上要先开发低保费、低保障、责任宽,农民易于接受的险种。重点开发设计一些收费低、保额低、责任宽、保大病的适销对路的

编辑整理本文。

新险种,满足农民不同消费层次的需要,解决一人得大病,全家致贫、返贫的问题。险种设计要坚持从农民的购买能力和心理需求等方面来考虑,做到手续简便,交费灵活。在展业模式上,积极寻找切入点,应按照医疗、教育、养老的顺序宣传,走以短险为突破口,以短带长、以长促短,大力发展农村个人代理业务,实现以直销带营销,以营销促直销的发展之路。

(四)加强农村业务规范化管理

首先要加快电脑网络化进程,形势的发展要求保险公司管理工作必须科学规范,鉴于农村营销点多面广线长的特点,更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在强化员工教育,提高管理意识的前提下,还需要科学管理的手段加以配合完善,只有管得住,管得严,才能有效防范风险,消除隐患,使农村业务得到迅速发展。

(五)依靠政府职能为实现农村业务跨越式发展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

在经济上,各级政府要继续加大科技兴农力度,对购买保险的农民提供一定的保费补贴,提高农民的投保能力,培养参与保险的积极性。在政策上,对保险公司在农村市场上收取的保费,适当降低营业税率,个别险种可以采取免收营业税。对农村保险业的有关规定也应适当放宽,以增加保险公司开办农村业务的积极性。只有建立合理的利益导向机制,才能够不断扩大农村保险服务的覆盖面。

参考文献:

保险公司县域发展思路篇5

一位哲人说过“大行动要靠大思想支撑”,县域寿险公司要不断发展,必须长期树立创新意识,用创新意识指导实际工作,创新管理理念,提升管理水平。怎样才能树立创新理念呢?笔者认为:

(一)要加强学习,树立创新思维

确立正确的发展战略指导思想,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坚持一个正确的指导思想对县域保险业务的发展至关重要。对此,要注重公司经理室成员素质的提高,包括在政治上、思想上、作风上、文化上和业务上等全面素质提高,,加强学习,势在必行,对此,要坚持雷打不动的学习制度,还要随时就具体问题的解决办法,专题学习,专题研究,专题探讨,提高班子的整体领导水平和驾驭市场竞争的能力。

(二)审时度势,树立前瞻理念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面对寿险业新的挑战,思想落伍,可能会丧失机遇;目光短浅可能导致时代落差。因此,要想使县域寿险处于不败之地,特别是在每年保费规模增长25%左右的强势发展阶段,必须要求我们领导者的目光,要有前瞻性和预见性,走一步看一步是不行的,要把公司的发展建设放在历史跨度中去考虑,才能在思想上不断超前,管理上科学决策,业务上飞速发展,才能不断超越现实,勇往直前。

(三)自主管理,发挥员工积极性

在管理上,力争做到自主管理。自主管理使对公司中层充分授权,从而激励每个人工作自觉性和创造性的管理方式,准确的说是一种管理思想。自主管理全过程充分注重人性要素,充分注重人的潜能的发挥。注重员工的个人目标与公司目标的统一,在实现公司目标的同时实现员工个人的人生价值。每年年初要把全年各个渠道的业务指标下达到每个部门经理手中,业务数据让部门经理天天掌握,自主管理,自主寻找差距,自主完成业务指标,从而发挥每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四)坚守目标,创建一流态势

坚持“走在竞争前列”的愿景目标,向全体员工灌输的信念目标,这是志存高远的表现,这个信念促使公司在全区的位置和表现,激励员工不断进步,凭借良好的管理手段,优异的发展业绩,优秀的品牌声誉,良好的创新服务,赢得公司荣誉。

二、创新经营机制变成发展源泉

创新展业方式,拓宽新的业务领域和渠道业务。创新展业方式,实现不同销售方式的优势互补。

(一)树立系统管理观念

社会和自然界无不处在系统之中。在营销发展模式上,采取系统化管理机制。在时间上系统管理:比如个险销售渠道除了个人行销、产品说明会的规模营销外,一是一年四季,每周六固定开展职场营销,举办寿险答疑会、寿险知识讲座、职场营销、“老干部”专场等等;二是利用冬闲进行“炕头展业”到广大村民家中,开展“炕头说保险”,使保险深入到千家万户;三是重大节日有针对性的开展各种展业模式,如春节送对联、送“福”字,“三.八”与妇联会表彰会上,讲保险知识, “六一”与影楼共同开展“上保险送照片”活动等等,每个重大节日都要有不同的展业模式。在营销队伍上系统管理:一是把团队分成城区营销部和农村网点,设立两个区域经理,分别管理,责任到人,单独考核。二是分处以上团队独立经营。每个团队有独立的职场,职场经营个性化管理;经营费用的独立核算,根据业务发展公司制定统一的管理津贴,作为团队发展的费用;突出团队长领袖地位的作用,凸显个性的团队文化,管理方式彰显出独到之处,从而能够有效地提高团队长的管理意识和管理水平。使团队之间,形成互相比、学、赶、帮、超的良性发展态势。三是积极探索建立营销收展队伍的销售模式,以收促展,在售后中增员,在售后中展业,在售后中重点传播保险经营理念、推介产品,在售后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使之成为个险营销队伍的生力军。进而使公司的业务指标产生 “乘法效应”。

(二)树立宏观管理观念

作为县支公司经理首先要面对自己是“微观”企业,处理好“微观”事物,但是任何微观事物都是在宏观经济的大背景下谋取生存的。要想使公司不断发展,就有树立宏观的管理理念,要树立大手笔的管理观念,触角要向纵深发展。

站在政府职能部门的角度,在业务发展上,从上到下争取各级领导的支持,从左到右广泛联系不同部门。把这一观点首先运用到团险业务的发展上,以扩大经营规模,拓宽业务范围为主线。比如,争取县、乡、村政府的支持,大力开展农村小额保险;联系医疗中心统保在职职工和城镇居民大额医疗保险,联系交警大队开展专为货车司机投保的绿色“畅行卡”业务,联系建设局承保“建工险”业务,增强了保险市场的运行效率。只有这样,才能扩大业务规模最大,加大投保范围,业务数量连年攀升。

三、创新宣传模式 构建和谐环境

先进的宣传方式是,是促进公司健康发展的强大的动力,是构建业务发展和谐环境的重用手段。针对公民对保险认知度不高的问题,采取了多种形式、创新宣传手段、利用广大群众喜闻乐见、针对性强的宣传方式和载体,向广大群众宣传寿险、宣传公司、宣传优秀的营销员,使中国人寿的认知度不断提升,改变人们对保险行业的鄙视情绪,为营销员展业创造良好的环境,促进公司业务的稳步发展。一是 “借火点灯”法。让单纯的业务公司与社会各阶层、政府各部门、广大群众团体有机联系在一起;如:通过与政府沟通,在全县以政府办文件编号下文,促进农村小额保险业务的开展。与妇联会联手开展节能减排活动,将节能减排小妙方在电视台播放,同时将保险知识送上门服务。二是“立体交叉”法。让公司的经营服务理念深入人心,可采取在同一时间段,利用电台、电视台、报纸、墙体广告、不同类型的媒体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系列宣传,做到全覆盖、形成立体宣传势态,发挥规模宣传效应。三是“常态宣传”法。让保险知识和产品广为普及,提高农民群众的风险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和家庭投资理财意识,利用集市、村委会广播、书信(给村民、行评员、学生家长的一封信)、更好地激发人们的购买需求。提高公司品牌的美誉度,保险公司应注重发挥整体宣传优势,大力宣传寿险业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中发挥的重大作用,以及典型的理赔案例,向社会进行广泛宣传报道,牢固的占领了市场份额,扩大行业影响力。

四、创新培训方式 促进永续发展

培训是一种有组织的知识传递、技能传递、标准传递、信息传递、信念传递、管理训诫行为。让全员通过一定的教育训练技术手段,达到预期的水平提高目标。在寿险抓培训就是抓业务发展。

(一)致力长远规划

一是建立符合营销特点的教育训练体系,逐步完善较为科学合理的教育培训机制。结合公司实际,根据各类人员的需求,积极开发教育培训系列教材,分层级进行培训。具体地讲,既要做好营销员的岗前培训、提升培训,又要抓好衔接教育和职级培训。诚信是营销服务部在广大农村生存发展的立业之本,没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作保证,缺乏诚信优质的保险服务,就难以赢得社会和客户的信赖,更谈不上创造持续稳定的发展。因此,在搞好业务员基础培训的同时,切实加强对人的职业道德和诚信教育。二是注重员工的在职培训。公司对全员的培训活动始终进行精心部署、周密安排,要专题学习、专题研讨、专题培训,使全体员工认识到位、措施到位、工作到位,在促进业务发展、取得实效上下功夫。

(二)注重推陈出新

培训是营销的灵魂,而培训方式的不断推陈出新是培训工作的根本。公司教育培训不断创新的工作思路和多管齐下、全覆盖的办法,培训工作呈现出常规化、多元化、个性化、和信息化。一是培训对象,突出一个“广”字,做到横到边,纵到底,全员培训不留死角。二是培训渠道突出一个“宽”字,培训注重全方位,在营销员中开展新人培训、衔接培训、精英培训、网点经理培训、业务主管培训等等,在员工培训中,分层次、有重点。中层领导培训、党员培训、分部门培训等等。三是培训内容突出一个“新”字,拓展全员的知识面。除了营销理念、寿险意义和功用外、还有理财新观念、金融知识、子女教育、医疗保健等等内容丰富多彩、知识性、娱乐性并举。

保险公司县域发展思路篇6

首先,我代表辽宁保监局向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各位领导、各位同志、各位朋友表示热烈的欢迎!并真诚感谢大家多年来对我省保险工作的关心、关注、理解和支持!下面,我就辽宁保险业“十五”期间发展情况和下一阶段主要工作思路向大家作一个简要介绍。

一、“十五”期间保险业加快发展迈出新的步伐

“十五”期间,特别是十六大以来,全省保险业在中国保监会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市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坚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保险需求和实现保险业做大做强,深化改革,加快发展,防范风险,行业发展迈上了新台阶,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2、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一是各国有保险公司完成了股份制改造的相关工作,更加注重经济效益。增长方式逐步由偏重规模增长向速度、质量和效益统一转变,不断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企业创新机制。二是各股份制公司积极转变经营机制。普遍以效益为中心进行了分配和用人制度改革,优化营销激励机制;调整内部管理架构,完善内控体系,强化预算管理,采取了集中核保核赔的业务管理模式,提升了现代化管理水平。

3、经营方式不断创新。近年来,各家保险公司积极创新经营思路,转换运行机制,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加强企业内控、积极运用差异化管理新理念、全面实施品牌战略;一些公司还积极开拓新的销售渠道,充分利用金融、邮政、铁路等网络,开辟了多种销售服务系统,为业务增长带来了机遇;同时,服务意识普遍提高,保险附加值不断增加,各机构普遍建立了一站式服务大厅,设立了服务热线,实现了365天营业和24小时理赔以及为保险肇事车主提供代步车等,塑造了良好的保险企业形象。

4、结构调整成效明显。一是薄弱环节得到加强。农业保险扭转了多年来连续萎缩态势,责任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健康险和养老保险增速加快,成为新的业务增长点。二是业务结构得到优化。产险公司车险和非车险业务比例有所改善;寿险公司更加注重内涵价值和长期稳健发展,新单期缴和续期业务占比不断提高。三是区域发展更加协调。县域保险得到较快发展,县域保费收入在全省总保费收入中的占比不断提高,保险业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的风险保障程度不断提高。

5、风险防范体系渐趋完善。建立起“企业内控、行业自律、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四位一体的保险市场监管体系。重点加强了保险机构内控监督,突出强化了行业协会诚信自律和失信惩戒职能,充分发挥了社会监督作用,通过运用市场手段,优化了监管资源配置,构建了风险防范的长效机制。目前,辽宁保险业在平稳较快发展的过程中,没有出现大的系统性风险。二、保险业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不断增强

十五期间,我省保险业紧紧围绕实施建设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充分发挥经济补偿、资金融通和社会管理功能,在保障经济、稳定社会、造福人民方面也发挥了积极作用,逐步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经济助推器”和“社会稳定器”。(二)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是积极拓展“三农”保险服务体系。不断延伸和扩大服务“三农”的网络和机构,放宽农村村以下保险营销员市场准入条件,目前已有5174名农村保险营销员获得持证上岗资格,使更多农村居民可以享受方便快捷的保险服务。鼓励保险公司在县以下设立经营机构,目前全省县以下保险机构已达779家,农村保险服务网络更加完善。二是积极推动三农保险试点工作。支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在种植业方面,启动了阜新、铁岭烟叶保险试点,提供风险保障1233万元。去年铁岭地区1.6万亩烟叶遭遇雹灾后,保险业赔款121.6万元,有效弥补了农灾损失。在养殖业方面,启动了阜新市奶牛保险试点和辽宁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提供风险保障4110万元。截至去年底,全省农业保险总保额达到4.6亿元,比上年增长了126.5%,为农业防灾、减灾提供了有力保障。(四)参与和辅助社会管理。近年来,我省保险业充分利用自身网点优势、技术优势和体制优势,在参与社会管理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主要是大力发展责任保险,用市场化手段促进安全生产管理水平提高,解决化解法律纠纷,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减轻政府压力,提高社会管理效率。7月1日正式施行的《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将车险费率与交通违章挂钩,通过“奖优罚劣”的费率经济杠杆手段引导人们遵守交通规则。在非煤矿山企业、烟花爆竹、危险化学品生产和销售企业推行了雇主责任保险和公众责任保险,在建筑施工企业推行了建筑职工意外伤害保险,在社会公众场所推行了火灾公众责任险,在运输领域推行了承运人责任险。截止2005年底,我省责任保险业务有了突破性进展,责任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承保金额同比分别增长了62.1%和101.1%,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盈。

我省保险业取得的成果是有目共睹的。但由于保险业发展起步晚、基础差,整体水平不高,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还不能很好地满足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保险的需求。具体表现在:一是发展水平较低,整体规模较小,粗放经营的状况没有根本改观。二是覆盖面不宽,保险业还没有渗透到经济社会和人民生活的各领域。三是保险的功能和作用发挥不够充分,很多灾害事故损失不能通过保险获得及时的补偿。四是保险产品和服务跟不上,不能很好地满足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需要。五是社会保险意识薄弱,保险知识和风险意识的教育宣传不够,保险知识普及程度较低,企业和个人参与保险的意愿不强。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切实加以解决。

三、下一阶段主要工作思路(一)推动三个突破,实现保险业的较快发展。

保险公司县域发展思路篇7

首先,我代表辽宁保监局向出席今天新闻会的各位领导、各位同志、各位朋友表示热烈的欢迎!并真诚感谢大家多年来对我省保险工作的关心、关注、理解和支持!下面,我就辽宁保险业“十五”期间发展情况和下一阶段主要工作思路向大家作一个简要介绍。

一、“十五”期间保险业加快发展迈出新的步伐

“十五”期间,特别是十六大以来,全省保险业在中国保监会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市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坚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保险需求和实现保险业做大做强,深化改革,加快发展,防范风险,行业发展迈上了新台阶,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2、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一是各国有保险公司完成了股份制改造的相关工作,更加注重经济效益。增长方式逐步由偏重规模增长向速度、质量和效益统一转变,不断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企业创新机制。二是各股份制公司积极转变经营机制。普遍以效益为中心进行了分配和用人制度改革,优化营销激励机制;调整内部管理架构,完善内控体系,强化预算管理,采取了集中核保核赔的业务管理模式,提升了现代化管理水平。

3、经营方式不断创新。近年来,各家保险公司积极创新经营思路,转换运行机制,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加强企业内控、积极运用差异化管理新理念、全面实施品牌战略;一些公司还积极开拓新的销售渠道,充分利用金融、邮政、铁路等网络,开辟了多种销售服务系统,为业务增长带来了机遇;同时,服务意识普遍提高,保险附加值不断增加,各机构普遍建立了一站式服务大厅,设立了服务热线,实现了365天营业和24小时理赔以及为保险肇事车主提供代步车等,塑造了良好的保险企业形象。

4、结构调整成效明显。一是薄弱环节得到加强。农业保险扭转了多年来连续萎缩态势,责任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健康险和养老保险增速加快,成为新的业务增长点。二是业务结构得到优化。产险公司车险和非车险业务比例有所改善;寿险公司更加注重内涵价值和长期稳健发展,新单期缴和续期业务占比不断提高。三是区域发展更加协调。县域保险得到较快发展,县域保费收入在全省总保费收入中的占比不断提高,保险业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的风险保障程度不断提高。

5、风险防范体系渐趋完善。建立起“企业内控、行业自律、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四位一体的保险市场监管体系。重点加强了保险机构内控监督,突出强化了行业协会诚信自律和失信惩戒职能,充分发挥了社会监督作用,通过运用市场手段,优化了监管资源配置,构建了风险防范的长效机制。目前,辽宁保险业在平稳较快发展的过程中,没有出现大的系统性风险。二、保险业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不断增强

十五期间,我省保险业紧紧围绕实施建设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充分发挥经济补偿、资金融通和社会管理功能,在保障经济、稳定社会、造福人民方面也发挥了积极作用,逐步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经济助推器”和“社会稳定器”。(二)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是积极拓展“三农”保险服务体系。不断延伸和扩大服务“三农”的网络和机构,放宽农村村以下保险营销员市场准入条件,目前已有5174名农村保险营销员获得持证上岗资格,使更多农村居民可以享受方便快捷的保险服务。鼓励保险公司在县以下设立经营机构,目前全省县以下保险机构已达779家,农村保险服务网络更加完善。二是积极推动三农保险试点工作。支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在种植业方面,启动了阜新、铁岭烟叶保险试点,提供风险保障1233万元。去年铁岭地区1.6万亩烟叶遭遇雹灾后,保险业赔款121.6万元,有效弥补了农灾损失。在养殖业方面,启动了阜新市奶牛保险试点和辽宁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提供风险保障4110万元。截至去年底,全省农业保险总保额达到4.6亿元,比上年增长了126.5%,为农业防灾、减灾提供了有力保障。(四)参与和辅助社会管理。近年来,我省保险业充分利用自身网点优势、技术优势和体制优势,在参与社会管理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主要是大力发展责任保险,用市场化手段促进安全生产管理水平提高,解决化解法律纠纷,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减轻政府压力,提高社会管理效率。7月1日正式施行的《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将车险费率与交通违章挂钩,通过“奖优罚劣”的费率经济杠杆手段引导人们遵守交通规则。在非煤矿山企业、烟花爆竹、危险化学品生产和销售企业推行了雇主责任保险和公众责任保险,在建筑施工企业推行了建筑职工意外伤害保险,在社会公众场所推行了火灾公众责任险,在运输领域推行了承运人责任险。截止2005年底,我省责任保险业务有了突破性进展,责任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承保金额同比分别增长了62.1%和101.1%,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盈。

我省保险业取得的成果是有目共睹的。但由于保险业发展起步晚、基础差,整体水平不高,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还不能很好地满足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保险的需求。具体表现在:一是发展水平较低,整体规模较小,粗放经营的状况没有根本改观。二是覆盖面不宽,保险业还没有渗透到经济社会和人民生活的各领域。三是保险的功能和作用发挥不够充分,很多灾害事故损失不能通过保险获得及时的补偿。四是保险产品和服务跟不上,不能很好地满足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需要。五是社会保险意识薄弱,保险知识和风险意识的教育宣传不够,保险知识普及程度较低,企业和个人参与保险的意愿不强。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切实加以解决。

三、下一阶段主要工作思路(一)推动三个突破,实现保险业的较快发展。

保险公司县域发展思路篇8

安徽全辖66个县域公司累计完成人身险总保费25亿元,较2002年增长78.57%。其中,新单保费14.9亿元,同比增长115%。保费收入在5000万元以上的县支公司达到9家。形成全省业务发展的主要增长点。全年县支公司累计完成人身险总保费占全省同期人身险总保费收入 82.7亿元的比重为30.22%,新单保险占全省同期寿险新单的比重为30.45%,已经形成行业新的增长点。

农村寿险业务基本情况。一是保费快速增长。农村人身险总保费收入6.34亿元,同比增长高达242.7%。其中寿险4.9亿元,产品主要有鸿瑞、千禧理财、夕阳红递增等。健康险0.37亿元,产品主要有康宁终身、康宁定期、大额疾病医疗、重疾终身等。意外险1.07亿元,产品主要有人身意外伤害综合险等。二是保险保障水平提高。全省农村参保人数约在61.8万人,投保人群主要是农民、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农村中小学教师等,其中寿险1.8万人,健康险20万人,意外险40万人。提供的风险保障金额达到1560.59亿元,其中寿险16.78亿元,健康险1379.73亿元,意外险164.08亿元。农村地区总计支付赔款8017.35万元,其中健康险1305.15万元,意外险6712.20万元。三是农村网点建设渐成规模。在农村中心乡镇和条件较好的乡镇大力发展农村营销服务部,以带动周边地区业务的发展。服务部数量由上一年度的322家,发展到563家,增幅达74.8%。平均每个服务部收取保费达11 2.61万元。全省共有农村营销员 10057名,人均保费6.3万元。以我省舒城县为例,2003年,14家农村营销服务部实现保费收入1700万元,占全县总保费收入的三分之一。

其中,寿险1 320万元,健康险100万元,意外险280万元。寿险期交新单保费收入为400多万,占全县寿险期交新单保费收入总数的二分之一。期交业务以1 0年期为主,5年期和20年期占30%左右,件均保费为800元。有1.7万人次通过农村营销服务部参加保险,风险保额为41.85亿元。

自身做大做强与发挥社会管理功能

农村人寿保险市场正处于有待开发的初期,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这是保险业做大做强的大好契机,保险公司抓住机遇,根据农村急需的保险保障需求,自觉将发展方向调整到国家的大政方针上来,瞄准农村市场广阔的发展前景,以大力推进县域和农村寿险业务发展为突破口,在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同时,自身也能得到较快发展。

发展农村寿险业务是解决“三农”,保障农民生活安定的迫切需要。促进县域经济发展,贯彻落实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对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大的意义,这一点,在我省显得尤为重要。安徽省是农村经济不发达的省份,农民手中可支配的财富不多,经济基础薄弱,实力不强,抗御风险的能力较弱。如果家庭成员患上大病或主要劳动力残疾、死亡,将给农村家庭生产和生活造成严重,导致“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商业保险大规模进入农村市场,使广大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得到保障,有利于农民生活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稳定性。

发展农村寿险业务能够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丰富社会保障层面。商业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为城镇职工、个体工商户、农民和机关事业单位等没有参与社会基本保险制度的劳动者提供保险保障,有利于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同时商业保险具有产品灵活多样、选择范围广等特点,可以为社会提供多层次的保障服务,提高社会保障的水平,减轻政府在社会保障方面的压力。对于广大农村地区来说,有着突出的现实意义。

发展农村寿险业务有利于农民医疗、养老和意外风险保障。长期以来,看不起病是农民群众的一大困难,据一项关于农民“最担心的事”调查结果显示,有36.6%的农户将“担心生大病”放在之首,很多家庭往往因病致贫或刚脱贫又因病返贫,商业健康和医疗保险进入农村,可以解决农民的病患之忧,医疗费用有了保障,适度分散了风险。

绝大多数农民目前仍是“养儿防老”。但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子女与老人比例严重倒置,农村地区养老问题日益突出。农民购买商业养老保险,可以解决老有所养、老有所靠的问题,这对于稳定老年农民的生活,推进计划生育国策的顺利实施,都有着极强的促进作用。

目前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日益增多,乡镇安全防范措施不够健全,农民防范风险的意识和能力不高,意外事故发生频率较高,农民意外风险较之以前加大。一旦发生意外伤害风险,则直接导致一户家庭的生活困难,给社会带来负担,而由于保险的保障,可以转嫁风险承担,保障农民遭受意外能够得到及时救助和使生活稳定。

由此可见,商业寿险进入农村市场,大力发展寿险业务,为广大农村居民提供“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养老、医疗和意外保险产品,完善了社会保障体系,丰富了社会保障层面。

发展农村寿险业务可以帮助农民解决就业问题,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随着农村的改革和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农村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同时因行政制度改革,乡镇精简工作人员,很多被精简或改选下来的乡镇和行政村干部,形成数量庞大的农村无业群体。而寿险个人营销模式具有“劳动密集型”特点,在农村可以吸收大量闲散劳动力从事保险营销工作,促进再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截至 200 3年底,安徽各县支公司共吸纳了10000余名农村富余人员进入保险行业,其中3000余名为乡镇分流干部,他们年均收入可达8000元左右,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保障农村行政制度改革的顺利进行,维护了农村地区社会稳定。县支公司在农村开展业务,不仅促进了企业自身的发展,壮大了业务规模,也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作出了较大贡献,上缴税收和各项费用,支持了地方经济建设;2003年全省县支公司理赔和给付5.55亿元,提高了农村保障水平,安定了农民生活,化解了纠纷和社会矛盾。

安徽省寿险业务为什么增长迅速?

安徽省是农业大省,全省6300万人口中,人口达到4700万,占全省人口总数的76%,2003年我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970亿元,农民纯收入稳步增长,达到2140元。随着农村的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广大农民保险需求日益增长,为发展农村寿险业务奠定了基础。2003年,农村寿险业务取得突破,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保险业对经济发展的保障作用,为发展农村寿险业务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一是积极帮助解决农村营销服务部职场设置,加快营销服务部建设。二是协调工商、税务部门,解决营销员税负过重问题,减轻了营销员负担,增强了其投身保险营销的积极性。

保险监管部门提高认识,充分发挥宏观引导作用。安徽保监局充分认识到保险业只有围绕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服务,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保监局引导保险公司增强开拓农村保险市场意识,大力发展农村寿险业务。积极组织力量,深入农村,调查了解广大农民的保险需求,掌握保险公司在农村机构设置及开展业务的现状和要求,为保险公司调整产品结构和发展战略,发展农村寿险业务提供决策指导。创新监管审批行为,打破常规,改革传统营销服务部审批程序,提高审批工作时效,做好全省农村营销服务部的审批和更名换证工作,积极支持寿险公司铺设农村业务网点,加强农村营销服务部正规化建设。同时,狠抓各级高管人员管理,严把准入关,建立高管人员档案,实行任期内跟踪管理,加强培训,提高和业务素质。

保险公司认真谋划,积极组织推动农村寿险业务发展。农村人寿保险市场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寿险公司抓住机遇,制定了县域业务发展战略,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开拓新的业务增长点,通过合理推进农村营销服务网点建设,逐步发展壮大,农村营销服务部业务发展势头迅猛,为县域业务发展作出重要贡献。2003年,安徽各县域保险机构均将强化营销队伍建设作为促进自身业务发展的重点,纷纷采取各种措施,加大营销增员的力度,加强营销人员培训和管理,提高营销员素质和留存率。截至2003年年底,各县支公司共有营销员25000多名,较2002年同期增长了五成以上,其中农村营销员达1万余名,乡镇分流干部达3千余人。营销队伍的发展壮大,为县域业务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根据我省农村实际情况,针对我省农村人均年收入不高,绝大部分农村家庭没有能力一次性购买高额寿险产品的现状,实施业务结构调整合理规划农村营销服务部业务发展方向,制定适合农村地区销售的险种策略,以医疗、养老、意外等保障险种为主,支持发展寿险小额期交业务,使投保农民手中保留充足的生产生活资金,确保农村业务发展的可持续性。引导农村营销服务部走规范化经营道路。针对农村营销服务部点多面广、管理难度大的特点,通过建立健全单证管理、承保登记、理赔登记、报账、值班接待等一系列内部管理制度,加强对农村营销服务部业务、财务、人员等方面的管理控制,引导农村寿险业务规范发展。

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产品不适应农村市场需求。一是分红险业务,尤其是趸交业务占比过高,不利于保险资源的维护和可持续发展,并且有可能引发误导问题。二是当前在农村销售的多是延用针对城市居民开发的产品,价格较高,不能完全适合农村市场的需求。

客户服务体系还不健全。县域公司普遍存在“重展业、轻管理”的现象,还没有将客户服务工作摆到重要的位置,其中尤以客户回访和续期收费问题比较突出。客户回访工作不能充分落实,不利于保护被保险人利益和客户资源的长期稳定,甚至可能带来误导的风险。同时,各公司续期收费管理不甚规范,大部分县域公司续期保费还是由业务员自身收取,一旦业务员脱落,没有一整套符合农村业务发展的续期收费管理办法,这将成为县域公司发展农村业务的隐患。

营销员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县城保险业务的发展,使县域公司特别是农村营销服务部的个人营销员队伍迅速壮大,但是培训工作却没有跟上,营销员总体素质较低,在保险业务、法规、诚信道德等方面仍亟待提高,营销员持证率普遍较低,在可预见的一段时间内仍是一个制约农村寿险业务大规模提升的瓶颈问题,阻碍县域公司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

下一步促进快速发展的思路

统一思想,大力促进农村寿险业务快速均衡发展。针对目前县域业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统筹安排,总体规划,鼓励保险公司进一步加大对农村保险市场的开拓力度,充分重视县域业务的发展,探索促进农村寿险全面快速发展的新路子,壮大农村寿险业务规模,提高农村保险保障程度。

保险公司县域发展思路篇9

一、凤县样本

凤县地处陕西秦岭山区,正置中国南北地域“界碑”之地,由于独特的地域气候优势,被冠以“凤椒”之称的当地产“大红袍”花椒,以个大、肉厚、色艳、味浓,被视为花椒中的极品而闻名遐迩,但4月中下旬“凤椒”出花期的霜冻灾害,却成为影响“凤椒”产业发展的大敌。

农险启动伊始,凤县政府和财险公司便采用“政府+椒农+险企”的保险方式,开展“凤椒”霜冻保险试点,并逐步推行。具体方法是:以行政村为单位,对椒园面积相对集中、综合管理水平较好的椒园,采取志愿投保,农户每亩缴费10元,县政府每亩补贴40元。如遇冻害,赔付标准不大于200%。从2013年开始,这一业务由中华保险公司经营,保费由过去的每亩50元减少到45元,其中农户只缴付10元,35元财政补贴中,则由往年全部由县财政承担改为县财政承担5元、省财政承担20元、市财政承担10元,赔付标准由过去的绝收每亩200元增加到300元。近些年,“凤椒”已发展成为县域特色主导产业,达4000多万株,年产值超亿元,并相继获得国家原产地域保护产品、绿色食品AA级认证和陕西名牌产品等,并被国家林业局授予“中国花椒之乡”称号。“凤椒”产品已从油脂生产扩展到花椒芽菜、花椒芽酱、花椒茶等系列开发,成为农民的“钱袋子”,其中农险功不可没。

二、几大瓶颈

山区凤县虽然在农险发展上进行了一些有益地探索,取得了积极地进展,但与一些欠发达地区一样,凤县仍存在着一些制约农险发展的瓶颈。

其一:地方政府规划引导支持农险的“短板”犹存。农险的特殊属性,必然要求在国家财政、法律、行政资源的支持下,采取政府科学规划引导,商业保险公司市场化运营,农村金融合作组织、产业、经济组织有效参与的运作模式。试点以来,地方政府在政策性农险的发展中,发挥的积极作用毋庸置疑 。但由于种种原因,凤县在农险的规划、支持、引导等方面仍存“短板”。首先是认识上还滞后于农险新常态,缺乏立足经济长远发展大局的农险整体规划,仍局限于就事论事的布局和一般性地推动。其此是机制和人员素质滞后于农险新常态。如“凤椒”霜冻保险中,仅限于依靠保险公司与县花椒果业局和乡、村干部开展工作,统一投保,在通过制度建设和机制设计,引导主体整合,组成农村金融合作组织、产业、经济组织等有效参与,形成市场合理竞争、信息共享、风险分散、服务共促、利益共沾等方面缺乏创新。凤县虽是一个ll万人口的山区县,但县域面积却达3187平方公里,由于山大沟深,地块、人口分散,农保工作人员少、素质参差不齐,难以保障农户知情权;理赔也受制于山区环境、时效要求和勘查技术手段等限制,主要以村为单位抽样协商定损,且多侧重降低参保农户的负担和增加受灾农户的赔付额度;此外,管理数据库的缺失,致使保险公司难以获取准确种植信息,不仅缺乏合理判断依据,而且承受巨大的人力和财力成本。三是配套财力不足。凤县仅“风椒”就有约40多万亩,却往往因政府资金困扰,使“凤椒”霜冻保险徘徊在数千亩至二三万亩的规模。如2009年,志愿参保达2万余亩,但由于地方政府难以担负巨额陪付,最终仅确定1万亩参保。发生霜冻后的多次理赔,都因政府补贴的姗姗来迟而被推迟。

其二:外部环境弱势及“三高”风险成农险“拦路虎”。 随着中央支农扶农政策的不断增强,农业在各产业中的弱势和政策上的强势进一步凸现,政策性农险成了某种程度上的农业补助,共保体的不完善甚至缺位,导致利益权衡中保险人多处于弱势,商业利益常常屈服于农民利益,使保险人承担着高风险、高成本、高赔付的农险负担。以经营“凤椒”霜冻保险业务为例,凤县财险公司承保7年中,仅后3年就亏损66万余元。中华保险公司承保3年来,2013年共承保15791.8亩,保费71万余元,其中农户投保资金7.89万元。承保首年就遭遇霜冻,全县花椒绝收,赔付额高达473.754万元,是保费收入的5.7倍。由于该险种每亩保费由过去的50元减少到45元,40元财政补贴中,则由往年全部由县财政承担改为县财政承担10元、省财政承担20元、市财政承担10元;赔付标准也由过去的绝收每亩200元增加到300元,保险公司不仅赔付到位,且表示让参保农户成为最大受益者,是政策性保险的宗旨,也体现出保险公司应有的社会责任,从而使2014的“凤椒”霜冻保险规模实现历史新高,全县共承保38428.90亩,保费172.93万元,其中农户投保资金19.21万元,此年全县除极个别地块发生霜冻,保险公司仅赔付2160元;2015年全县共承保33039.7亩,保费148.67万余元,其中农户投保资金16.51万元,又遇低温霜冻,造成“凤椒”程度不同受灾,局地“凤椒”绝收,赔付金额达338.79万元。3年累计赔付812.76万元,是保费收入292.60万元的2.77余倍,亏损520.16万元。

除了高赔付,保险人还需付出极大的人力资源等成本。如2015年4月13-14日出现低温霜冻后,风县支公司即会同县花椒局人员,分组对参保的地块进行现场查堪,迅速上报受灾情况;随后,省、市公司又派员前来奁堪;6月7日,市中支公司正、副经理又带领26名人员分成7个查堪小组,逐村、组查堪受灾情况,仅此次查堪就花费30余万元。

非市场化的外部环境和巨大的赔付和查堪成本,使保险人不得不对“凤椒”霜冻保险采取审慎态度。

其三:农户认识的偏差制约农险发展。农险发展的又一大瓶颈,是农户对这一政策性保险认识上存在的偏差。“农保纯粹是保险公司的商业行为”,“让我们参保就是增加农民负担”,农险发展中,部分农户仍抱着“靠天吃饭” 的思想,缺乏风险意识,不愿意投保:“我和他人缴了一样的保费,为啥赔得不一样?”不分损失大小,在赔付额上攀比和追求“平均主义”,也在部分参保农户中不同程度的存在;虚报参保亩数、以次充好,以及极少数人的“闹赔”等现象, 又暴露出农险进程中存在的道德风险。

以上不利因素,在欠发达地区普遍存在,致使这些地区多存在农保承保区域小、险种单一,风险集中,果农逆选择严重,处于灾害带的农户投保较为积极,受灾较少地方的农户投保积极性较差,致使承保风险大。险种单一,承保面积上不去,直接影响了惠农政策的落实,使果农体会不到惠农政策的好处。

三、对策建议

面对欠发达地区的现状和农险新常态,亟需切实拿出突破制约农险发展瓶颈的应对之策,才能使农险的路子越走越宽。笔者以为,应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保险公司县域发展思路篇10

保险具有风险疏散、经济补偿和社会保障的功能。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农民和农村一直处于弱势地位,如何有效发挥保险的救济和保障作用,加快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成为当前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为此,笔者以保险业相对发达的烟台市为例,深入剖析农村保险市场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障碍,并就农村保险体系再造问题探讨对策思路。

一、目前农村商业保险市场发展的主要特点

目前,保险业在部分农村地区已经得到了广泛开展。烟台作为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之一,近年来随着经济、金融的快速增长,农村保险市场也得到较快的发展。2006年,烟台市保险费收入411570万元,其中所调查的9个县市合计保费收入接近烟台市总量的一半。全市人均交纳保费633.Z元,同比增加71.2元,保险密度居全省第一,但在保险总量快速增长的同时,农业保险业务发展缓慢。

(一)机构网点快速增加,营销队伍不断壮大

近年来,随着区域经济优势的凸现,众多的保险公司落户烟台,并在县域大量增设分支机构,直接向广大农村地区辐射,带动农村保险市场快速发展。目前,烟台市有28家市级保险机构,其中财产保险13家、人寿保险9家,共辖设320个分支机构,其中在9个县市共有县级保险机构94家,均设在县城所在地。有的保险机构如中国人寿还在县以下乡镇设有保险代办处,据初步统计,9个县市共有保险代理网点120多个。随着机构的扩展,全市保险从业人员已达到2.3万人,其中,营销人员达2万多人,形成了一支庞大的营销队伍。

(二)保险产品种类较多,市场份额相对集中

各保险公司在业务发展中,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适时推出了多样化、个性化的保险新产品,不断满足城乡居民全方位、多层次的保险需求。据统计,目前,县域保险机构累计开办保险产品110个,其中财产险60个,人身险50个,城乡之间在产品种类上相差无几。从保险产品的市场份额看,人身保险占据绝对多数,人身保险保费收入一般是财产保险的3—4倍,农村市场份额差距略低o-人身保险市场以寿险和分红险占比较大,2006年,烟台市该两类保险保费收入分别为100736万元和107373万元,占比为31.81%和33.9%;财产保险中机动车险占有较大的比重,2006年,该险种保费收入占财产险保费收入的80.46%。

(三)县域人身保险发展较快,财产保险发展相对迟缓,农业保险几乎空白

近年来,随着保险知识普及和保险营销力度的加大,农村保险市场得到广泛拓展。据对烟台9个县市区的180户农民问卷调查,有127户办理过保险业务,另有35户有办理保险的愿望,分别占调查样本的70.6%和19.4%;所办理的保险种类以人身(寿)保险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居多,办有该两种保险的分别占全部调查农户的45.7%和43.3%,而财产保险则不足15%。由此可见,在现有的保险品种中,农民对人身健康、养老保险情有独钟。从烟台市保费收入的区域结构,也可以看出县域人寿险业务呈较快的增长趋势。2006年,9个县市全部保险费收入占烟台市的比重为51.8%,同比提高4.6个百分点,其中人身保险占比提高4.7个百分点,财产险占比下降7.1个百分点。在财产保险业务中,农业保险占比微乎其微,全辖只有1个县(市)办理了农作物火灾险,其他各县市均未办理农业保险业务。

二、制约农村商业保险发展的障碍因素

(一)农业保险业务萎缩,难以满足农业发展的有效需

保险公司县域发展思路篇11

保险具有风险疏散、经济补偿和社会保障的功能。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农民和农村一直处于弱势地位,如何有效发挥保险的救济和保障作用,加快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成为当前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为此,笔者以保险业相对发达的烟台市为例,深入剖析农村保险市场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障碍,并就农村保险体系再造问题探讨对策思路。

一、目前农村商业保险市场发展的主要特点

目前,保险业在部分农村地区已经得到了广泛开展。烟台作为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之一,近年来随着经济、金融的快速增长,农村保险市场也得到较快的发展。2006年,烟台市保险费收入411570万元,其中所调查的9个县市合计保费收入接近烟台市总量的一半。全市人均交纳保费633.Z元,同比增加71.2元,保险密度居全省第一,但在保险总量快速增长的同时,农业保险业务发展缓慢。

(一)机构网点快速增加,营销队伍不断壮大

近年来,随着区域经济优势的凸现,众多的保险公司落户烟台,并在县域大量增设分支机构,直接向广大农村地区辐射,带动农村保险市场快速发展。目前,烟台市有28家市级保险机构,其中财产保险13家、人寿保险9家,共辖设320个分支机构,其中在9个县市共有县级保险机构94家,均设在县城所在地。有的保险机构如中国人寿还在县以下乡镇设有保险代办处,据初步统计,9个县市共有保险代理网点120多个。随着机构的扩展,全市保险从业人员已达到2.3万人,其中,营销人员达2万多人,形成了一支庞大的营销队伍。

(二)保险产品种类较多,市场份额相对集中

各保险公司在业务发展中,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适时推出了多样化、个性化的保险新产品,不断满足城乡居民全方位、多层次的保险需求。据统计,目前,县域保险机构累计开办保险产品110个,其中财产险60个,人身险50个,城乡之间在产品种类上相差无几。从保险产品的市场份额看,人身保险占据绝对多数,人身保险保费收入一般是财产保险的3—4倍,农村市场份额差距略低o-人身保险市场以寿险和分红险占比较大,2006年,烟台市该两类保险保费收入分别为100736万元和107373万元,占比为31.81%和33.9%;财产保险中机动车险占有较大的比重,2006年,该险种保费收入占财产险保费收入的80.46%。

(三)县域人身保险发展较快,财产保险发展相对迟缓,农业保险几乎空白

近年来,随着保险知识普及和保险营销力度的加大,农村保险市场得到广泛拓展。据对烟台9个县市区的180户农民问卷调查,有127户办理过保险业务,另有35户有办理保险的愿望,分别占调查样本的70.6%和19.4%;所办理的保险种类以人身(寿)保险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居多,办有该两种保险的分别占全部调查农户的45.7%和43.3%,而财产保险则不足15%。由此可见,在现有的保险品种中,农民对人身健康、养老保险情有独钟。从烟台市保费收入的区域结构,也可以看出县域人寿险业务呈较快的增长趋势。2006年,9个县市全部保险费收入占烟台市的比重为51.8%,同比提高4.6个百分点,其中人身保险占比提高4.7个百分点,财产险占比下降7.1个百分点。在财产保险业务中,农业保险占比微乎其微,全辖只有1个县(市)办理了农作物火灾险,其他各县市均未办理农业保险业务。

二、制约农村商业保险发展的障碍因素

(一)农业保险业务萎缩,难以满足农业发展的有效需

上世纪90年代中前期,人民保险公司的各分支机构专门设有农业保险科,开办的保险品种涉及麦收、特色养殖、水果蔬菜等,但随着保险公司的商业化改革,已不再单设农业保险科,并相继取消了麦收、特色养殖、水果蔬菜等险种,目前烟台开办的仅有农作物火灾、冰雹保险和家庭财产责任保险等几个险种,在众多的近60个财险种类中,涉农险种占比不足10%,品种少、份额低。农业保险萎缩的主要原因是,农业灾害多、风险大,出险后勘查难、赔付率高,与保险公司的商业化经营目标明显冲突,基于此,诸多保险机构都纷纷退出了农业保险市场。

(二)保险产品设计上的缺陷,与农民的支付能力形成较大的差距

目前大部分保险公司将产品定位于城镇市场,产品设计趋同性较强,普遍缺乏对农村保险市场的研究和开发,少有推出适合农民和农村特点的保险新品种。而农民与城市居民在收入水平上存在明显的差异,据调查,2005年,烟台市各县市区农民人均收入较城镇居民普遍要低一半以上,平均收入额要少5000-6000元,将适用城市的保险产品向农村延伸,必然超出农民的消费能力。在所调查的180个农户中,有53人未办理过保险,占调查农户的29%,其中因保险价格偏高而缺乏一定经济能力的有31人,占比为58.5%。产品设计上的偏差,降低了农民的投保意愿。

(三)业务发展不够平衡,市场监管存在盲区

目前,商业保险公司在业务发展中存在三个方面的不平衡:一是地区间机构设置存有偏差。烟台市全辖共有保险分支机构超过300家,其中占全市人口总数80%以上的9个县市却仅拥有三分之一的保险机构。同时,县域间的机构分布也不平衡,经济发达的龙口市现有保险机构17家,另外还有多家保险公司拟在此设立营销服务部;而人口相当、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另一县(市)只有保险公司6家,该市2005年人均保费收入仅为38元,较烟台市平均水平低524元。保险业务发展状况虽然取决于多方面因素,但机构布局上的不合理,进一步加剧了发展状况的失衡。二是展业、理赔质量态度相差迥异。调查反映,保险公司普遍存在重展业、轻理赔的问题,对客户投保和缴费服务热情、不厌其烦,而出险后理赔时则手续繁琐、条件苛刻,个别甚至存在故意刁难的问题。在对保险公司服务满意度调查中,对保险理赔存有意见的占有较大的比重。三是保险业务发展与市场监管不相对称。当前,部分地区保险业务发展势头已接近于银行业,但在市场秩序管理上则与银行业差距较远。目前,保险监管机构设至省级或较大城市,地级以下只有保险业协会,市场监管力量明显不足。而诸多保险公司都实行营销机制,营销人员良莠不齐,为了提高业绩而进行不实宣传甚至相互诋毁的现象时有发生,不同程度地破坏了正常的竞争秩序,导致出现大面积的退保问题。2006年,烟台市人身保险退保率为10.81%,同比提高1.94个百分点。

三、完善农村保险市场的政策建议

保险公司县域发展思路篇12

保险具有风险疏散、经济补偿和社会保障的功能。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农民和农村一直处于弱势地位,如何有效发挥保险的救济和保障作用,加快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成为当前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为此,笔者以保险业相对发达的烟台市为例,深入剖析农村保险市场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障碍,并就农村保险体系再造问题探讨对策思路。

一、目前农村商业保险市场发展的主要特点

目前,保险业在部分农村地区已经得到了广泛开展。烟台作为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之一,近年来随着经济、金融的快速增长,农村保险市场也得到较快的发展。2006年,烟台市保险费收入411570万元,其中所调查的9个县市合计保费收入接近烟台市总量的一半。全市人均交纳保费633.Z元,同比增加71.2元,保险密度居全省第一,但在保险总量快速增长的同时,农业保险业务发展缓慢。

(一)机构网点快速增加,营销队伍不断壮大

近年来,随着区域经济优势的凸现,众多的保险公司落户烟台,并在县域大量增设分支机构,直接向广大农村地区辐射,带动农村保险市场快速发展。目前,烟台市有28家市级保险机构,其中财产保险13家、人寿保险9家,共辖设320个分支机构,其中在9个县市共有县级保险机构94家,均设在县城所在地。有的保险机构如中国人寿还在县以下乡镇设有保险代办处,据初步统计,9个县市共有保险代理网点120多个。随着机构的扩展,全市保险从业人员已达到2.3万人,其中,营销人员达2万多人,形成了一支庞大的营销队伍。

(二)保险产品种类较多,市场份额相对集中

各保险公司在业务发展中,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适时推出了多样化、个性化的保险新产品,不断满足城乡居民全方位、多层次的保险需求。据统计,目前,县域保险机构累计开办保险产品110个,其中财产险60个,人身险50个,城乡之间在产品种类上相差无几。从保险产品的市场份额看,人身保险占据绝对多数,人身保险保费收入一般是财产保险的3—4倍,农村市场份额差距略低o-人身保险市场以寿险和分红险占比较大,2006年,烟台市该两类保险保费收入分别为100736万元和107373万元,占比为31.81%和33.9%;财产保险中机动车险占有较大的比重,2006年,该险种保费收入占财产险保费收入的80.46%。

(三)县域人身保险发展较快,财产保险发展相对迟缓,农业保险几乎空白

近年来,随着保险知识普及和保险营销力度的加大,农村保险市场得到广泛拓展。据对烟台9个县市区的180户农民问卷调查,有127户办理过保险业务,另有35户有办理保险的愿望,分别占调查样本的70.6%和19.4%;所办理的保险种类以人身(寿)保险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居多,办有该两种保险的分别占全部调查农户的45.7%和43.3%,而财产保险则不足15%。由此可见,在现有的保险品种中,农民对人身健康、养老保险情有独钟。从烟台市保费收入的区域结构,也可以看出县域人寿险业务呈较快的增长趋势。2006年,9个县市全部保险费收入占烟台市的比重为51.8%,同比提高4.6个百分点,其中人身保险占比提高4.7个百分点,财产险占比下降7.1个百分点。在财产保险业务中,农业保险占比微乎其微,全辖只有1个县(市)办理了农作物火灾险,其他各县市均未办理农业保险业务。

二、制约农村商业保险发展的障碍因素

(一)农业保险业务萎缩,难以满足农业发展的有效需

上世纪90年代中前期,人民保险公司的各分支机构专门设有农业保险科,开办的保险品种涉及麦收、特色养殖、水果蔬菜等,但随着保险公司的商业化改革,已不再单设农业保险科,并相继取消了麦收、特色养殖、水果蔬菜等险种,目前烟台开办的仅有农作物火灾、冰雹保险和家庭财产责任保险等几个险种,在众多的近60个财险种类中,涉农险种占比不足10%,品种少、份额低。农业保险萎缩的主要原因是,农业灾害多、风险大,出险后勘查难、赔付率高,与保险公司的商业化经营目标明显冲突,基于此,诸多保险机构都纷纷退出了农业保险市场。

(二)保险产品设计上的缺陷,与农民的支付能力形成较大的差距

目前大部分保险公司将产品定位于城镇市场,产品设计趋同性较强,普遍缺乏对农村保险市场的研究和开发,少有推出适合农民和农村特点的保险新品种。而农民与城市居民在收入水平上存在明显的差异,据调查,2005年,烟台市各县市区农民人均收入较城镇居民普遍要低一半以上,平均收入额要少5000-6000元,将适用城市的保险产品向农村延伸,必然超出农民的消费能力。在所调查的180个农户中,有53人未办理过保险,占调查农户的29%,其中因保险价格偏高而缺乏一定经济能力的有31人,占比为58.5%。产品设计上的偏差,降低了农民的投保意愿。

(三)业务发展不够平衡,市场监管存在盲区

目前,商业保险公司在业务发展中存在三个方面的不平衡:一是地区间机构设置存有偏差。烟台市全辖共有保险分支机构超过300家,其中占全市人口总数80%以上的9个县市却仅拥有三分之一的保险机构。同时,县域间的机构分布也不平衡,经济发达的龙口市现有保险机构17家,另外还有多家保险公司拟在此设立营销服务部;而人口相当、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另一县(市)只有保险公司6家,该市2005年人均保费收入仅为38元,较烟台市平均水平低524元。保险业务发展状况虽然取决于多方面因素,但机构布局上的不合理,进一步加剧了发展状况的失衡。二是展业、理赔质量态度相差迥异。调查反映,保险公司普遍存在重展业、轻理赔的问题,对客户投保和缴费服务热情、不厌其烦,而出险后理赔时则手续繁琐、条件苛刻,个别甚至存在故意刁难的问题。在对保险公司服务满意度调查中,对保险理赔存有意见的占有较大的比重。三是保险业务发展与市场监管不相对称。当前,部分地区保险业务发展势头已接近于银行业,但在市场秩序管理上则与银行业差距较远。目前,保险监管机构设至省级或较大城市,地级以下只有保险业协会,市场监管力量明显不足。而诸多保险公司都实行营销机制,营销人员良莠不齐,为了提高业绩而进行不实宣传甚至相互诋毁的现象时有发生,不同程度地破坏了正常的竞争秩序,导致出现大面积的退保问题。2006年,烟台市人身保险退保率为10.81%,同比提高1.94个百分点。

三、完善农村保险市场的政策建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