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的管理合集12篇

时间:2023-07-10 09:25:42

民办高校的管理

民办高校的管理篇1

作者简介:鲁晶晶,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助教;王爱丽、申群英,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讲师。

由于我国民办高等教育起步较晚,尚未形成可供借鉴的管理模式,绝大多数民办高校是仿照公办高校的管理机制,实行理事会(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院)长负责制。但与公办高校相比,民办高校具有更大的办学自主权,管理决策全部依赖于民办高校的内部管理,产生的管理风险也随之增大。因此,在实践中,照搬公办高校的管理机制并不十分适应民办高校的发展。那么,民办高校就如何加强管理、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管理模式,改进管理方法,提高管理水平,可以说是目前民办高校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存在的风险

(一)董事会结构不合理

根据我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第十九条的规定,民办学校应当设立学校理事会、董事会或者其他形式的决策机构。第二十条明确规定了决策机构的组成方式和人员构成:学校理事会或者董事会由举办者或者其代表、校长、教职工代表等人员组成。其中三分之一以上的理事或者董事应当具有五年以上教育教学经验。但从当前办学实践来看,大部分民办高校都是由其出资人组成董事会成员,董事会成员又往往担任学校的管理人员,还有一部分董事会成员是出资人的亲属,基本没有熟悉教育规律的其他人员和教职工代表出任董事。但也有较多的民办高校为建立公共关系,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可信度,聘请业内较为知名的专家、学者出任董事或者名誉校(院)长。实际上,这些知名专家、学者只是徒有虚名而已,很少参加学校的董事会会议,更没有行使自己的参与决策权。因此,民办高校的决策权基本上是董事长独揽,或者是集中在跟董事长有亲属关系的少数家族内部人手里,可以说,董事会为家族所垄断。

(二)办学者个人素质不同化

在民办高校实际运行中,董事会是最高决策机构,董事会成员往往是学校的主要出资人,主要出资人又担任学校管理者,那么管理者的个人素质、能力、知识、经验等会对民办高校的管理决策产生很大影响。目前,有一部分民办高校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对高等教育的基本理论及国内外高等教育发展等重大问题的理论储备不够,在办学指导思想、办学风险上缺乏科学的理论支撑和清醒的认识。例如,有的创办人用经营企业的管理理念来管理学校,只追求办学带来的经济效益,对教育的自身规律置之不顾,对教学所需投入甚少,教育质量堪忧;有的创办者对目前环境下民办高校的未来发展认识不清等等,这些都可能对民办高校的管理带来隐患。

(三)财务管理制度不规范

目前,民办高校的经费基本上全部来源于学生的学费和银行的贷款。但由于民办高校学生生源的不确定致使经费也不稳定且十分有限。另外,在现实情况中,多数民办高校领导者缺乏投资意识,基本没有发展第二产业用来支持学校的运转。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民办高校一直是家族式的管理模式,没有财务预算,或者财务预算编制不科学、不完整,资金使用不合理,造成学校资源的浪费,带来经济上的损失,导致经费不足与浪费。有一部分民办高校虽然有财务预算制度,但缺乏资金使用和管理的制度性文件,更没有设立相关的监督机构,缺少有效的约束力,经常性的发生一些违法违纪行为。如在新生招生、入党、实习、就业过程中利用工作之便收受钱财;在物资采购、基建项目发包中索要或收受钱财等,造成资金的流失,无形中加大了办学中的资金风险。

(四)内外部监督机制不完善

对于民办高校的监督,上级教育管理部门主要是参照公办高校的管理模式对民办高校进行管理。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在管理制度上虽然有许多共同点,但是由于办学体制的不同,民办高校的管理体制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比如,有许多高职称的外聘教师、年轻教师流动性比较大、行政机构精简、人员配备精练等特点,使民办高校的管理制度与公办高校截然不同。其次,大多民办高校管理内部基本没有设立监督机制,没有监事会,更没有形成及时有效的监督反馈制度;还有一部分民办高校的员工对于学校没有归属感,缺乏主人翁意识,责任感不强,对学校的发展毫不关心,更不会主动监督学校的工作。监督机构、机制的缺失会直接导致学校在办学和经营管理上的风险加大。

二、对策与思考

(一)完善董事会制度

众所周知,民办高校的最高决策机构是董事会,重大问题的决策权在董事会。那么,优化董事会的成员结构、健全董事会制度,使董事会的决策合理、科学,可以有效降低办学风险。根据当前民办高校董事会的现状,我们认为,加强董事会工作制度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优化董事会成员结构。根据《民办教育促进法》的规定应该吸收教职工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到董事会内部,比如:出资者、教职工代表、无利益关系的专家、学生家长代表等社会董事,使董事会成员呈现多样性。校长代表董事会,代替董事会行使权力;教职工代表,代表着学校的内部利益;家长代表等董事,主要代表着学校外部利益,让这些与学校有关的人员参与到董事会的决策中去,为董事会的决策提供信息支持。其次,在董事会运行过程中,民办高校要按照《民办教育促进法》的相关要求,制定规范的董事会议事章程,保证决策的最优化,有效降低“家族式”管理带来的决策风险。

(二)完善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完善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对董事长与校长的工作职责划分清楚,可以有效预防由于办学者个人能力欠缺给学校带来的管理风险。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目前大多数民办高校普遍采用的领导体制,这种体制一方面明确了董事会在学校的领导核心地位,另一方面强调了校长在办学和行政工作中应发挥的重要作用。董事会主要是研究解决办学目标、政策、方向、融资有关的重大问题,它并不管理学校的具体和日常行政事务,其制定的政策方针,由校长去具体实施;校长是民办高校的最高执行机构,在董事会的决策下进行工作,具体负责学校的日常教育和教学管理,拥有最高行政管理权。简单来说,董事会是学校的领导机构,校长是是学校具体事务的执行者,他们之间是互相配合、相辅相成的工作关系。只有正确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才能进一步理解这一管理体制的实质内涵。也就是说,在确立董事会的领导地位基础上,也应该充分让校长在学校工作中发挥作用,有独立行使权利的空间,避免被“架空”,这也是民办高校稳定发展的重要方面之一。 (三)健全财务扩张和监管制度

民办高校的管理篇2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9-0021-02

自2003年国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及2004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以后,民办教育已经逐步成为高等教育体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民办高校中有5所具有专业硕士招生资格,近50所本科院校,这些院校的规模都在万人以上,有些民办高校规模达3万人。民办高校发展已经到了关键转型期,面临生源数量进一步下降、办学资金来源单一、优秀师资大量流失、学生就业质量不高、科研与社会服务功能薄弱及社会声誉下降等风险,但是外部约束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也在逐步解除。民办高校需抓住机遇,加强内部治理,固化和放大民办高校体制机制灵活的优势,探索出一条有别于公办大学、有利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路子。实行校院两级管理是我国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高校管理模式的发展趋势。在民办高校中推进校院两级管理,是加强民办高校内涵建设的必然选择。

一、民办高校推进校院两级管理的优势

1.体制机制灵活。民办高校主要通过市场机制来配置资源,内部管理机构精简,办学负担轻,容易集中办学资源强化办学特色,办学层次办学类型多元化,针对社会需求开设专业,教师聘任机制灵活,教师队伍年轻,可塑性强。这些都是公办院校不具备的优势,也是成功推进校院两级管理必要的基础。

2.强调目标管理。民办高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地积累管理经验,探索管理方式。尤其注重强化目标管理,如招生目标、就业目标、教学质量目标及学生管理工作目标等,在管理中将各项工作的目标进行量化分解,责任到人,促使全校教师艰苦奋斗,整合校内外资源,取得今天的成绩。

3.注重教师绩效考核。民办高校教师聘任机制灵活,并建有不合格教师的淘汰退出机制,在如何评价教师的业绩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

4.民办高校二级学院的管理者经验丰富。这些院长在多年的管理实践中都直接参与过招生就业、教学科研、行政管理,尤其在教学管理方面研究深刻,管理实战经验丰富;组建具有很强战斗力的工作班子;调动全院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领导作用,为推行两级管理奠定了领导基础。

二、推进民办高校校院两级管理的措施

1.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我国民办高校目前通行的内部法人治理模式是“董(理)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要从坚持公益办学,优化董事会的成员结构,明确董事会和校长的职责范围,健全董事会会议章程及运作程序,充分发挥校党委及教职工代表大会的参与重大决策与监督的功能等方面进行完善。

2.转变观念,调整部门职能。学校领导层应统一思想,转变观念。推进校院两级管理模式是民办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的重要部分,只有领导层的思想统一,才能将全校教职工从思想上一致起来,发展目标上统一起来。校级及职能部门应树立强烈的服务意识,即为各教学单位的教学及管理提供后盾服务,帮助学院克服面临的暂不能自行解决的困难,而不是从教学及管理层面直接发号施令,更不能越过学院负责人对下属职员直接下达指令或安排任务。

3.合理分权,推行校院两级目标管理。简政放权,管理重心下移,这是现代高校管理的必然趋势。二级学院处在人才培养的最前沿,能够克服以往学校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迅速调整专业和人才培养方向的弊端。在管理过程中,不可避免会有问题和困难,所以应给予二级学院权责。学校管理部门则要把握宏观行政权力,贯彻学校的决策与措施,并确保高校的正确办学方向。在校院两级目标管理过程中,高校强调为实现学校目标给各个二级学院下达二级学院目标,二级学院为达成目标,可以发展和制定适合本院的管理办法。各个学院应根据各自不同的条件,采取各种不同的办法,使得各个学院有较大的活动空间。二级学院在实现学校目标的前提下,拥有较大的自,并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义务,自己进行有效管理,根据本院的特点发展教学,分配师资及物资,解决问题,达到目标。

4.完善组织结构,下放人权。学校应实行大学教师聘任制,将教师的聘任权下放至二级学院。二级学院也应成立学术委员会与教学委员会,完善组织结构,加大人事管理制度建设的力度,要从无到有,从有到不断完善。责、权、利重新划定后,属学院责任和权限内的事,要把它办好,做到科学化、规范化、可操作化,就要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制度,包括引进、培养、考核、奖惩、聘任、职评、分配等一系列制度。

5.加强财务管理,下放财权。学校应将人员经费和学生经费下放到各学院,由学院自主支配管理。财务管理改革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由现行的校自然年度编制财务预算改为按学院学年编制财务预算,以使财务预算与教学计划及其他工作相一致;二是进一步扩大学院办学的自,将教学业务费交由学院管理,并逐步将学院的教职工人员经费和学生经费下放。

6.完善监督考核体系。学校给二级学院下达目标,同时也下放了人权、财权及物权。这样实现了管理重心下移,二级学院就具备了招生就业、人事、财务等重大权力,所以就必须对二级学院加强监督考核,充分发挥校院二级管理的效率。监督考核体系应该制度化,如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人事管理制度,各项工作业绩考核奖励办法等。实行二级学院政务公开制度,对决策失误或没有完成相关目标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在整个监督考核体系中,要强调工程过程的监督,工作目标的考核,对监督考核情况做到奖罚分明。

在民办高校发展的关键转型期,能在校内大力推进校院两级管理模式,对解决民办高校发展中碰到的一些关键问题会有非常大的推动作用。如民办高校资金来源单一、优秀师资流失严重、产学研一体化不足(实践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功能薄弱)等问题。学校授予了二级学院相应的权力,那么二级学院可以依托自己的学科专业及实验室设备的优势,及时根据社会需求提供相应的社会服务工作,从而增加学校的办学经费来源,相应提高了教师的收入水平,鼓励教师深入社会企业,反过来就促进了教师发展及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刘亚荣,李志明,等.高校校院两级管理模式研究[J].教育与经济,2010,(2).

[2]刘亚荣,高建广,等.我国高校实行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的调研报告[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3).

[3]王海骊,张兴.高校实行校院两级管理的理论与实践[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4).

民办高校的管理篇3

近年来,民办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中的一支新兴力量,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但同时也因为经济形势的变化、自然灾害的频发,尤其是气候环境变化导致公共卫生事件的爆发,使中国高校,尤其是民办高校面临着极大的考验。现在正在肆虐的“甲流”就是最好的证明,受其影响最严重的一个单位就是学校。此次甲流的蔓延,不但考验着中国政府和卫生部门的危机管理能力,同时也考验着中国各大高校尤其是民办高校危机管理的能力。

1.高校危机管理的相关概述

1.1危机的含义。所谓危机是指由于某些人为或非人为的突发事件及重大问题的出现,打破了组织正常的有序运转状态,使组织声誉和利益受到损害,甚至遭遇生存危险,从而不得不面临和处理的一种紧张状态[3]。

1.2高校危机管理的含义。危机管理在公共关系学中是指通过科学预测与决策,修订合理的危机应急计划,并在危机发生过程中充分运用合理手段,减少危机给社会组织与公众带来的影响,进而寻求公众对社会组织的谅解,以重新树立和维持社会组织良好形象的一种管理职能。从该角度看,高校是社会组织中的一种,高校最重要的公众就是学生,因此,高校危机管理可以理解为高校通过科学预测与决策,提前做好合理的危机应急计划和预警系统,以减少危机事件对学校正常学习、生活及形象声誉的损害,维护和尽快恢复正常教学工作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2.办高校危机管理的必要性

民办高校是2000年后,我国高等教育办学的一支“生力军”,民办高校的出现为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的补充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民办高校的迅速发展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在招生把关上、在管理方法和管理机制上、基础设施建设上、教学资金投入上相较于公办高校都做得稍差一些。再加上民办高校属于中国高等教育市场的新生力量,整体实力和历史经验积累的不够深厚,导致了民办高校在危机面前,往往显得比公办高校更加地脆弱,抗击风险的能力更差。因此,作为民办高校有必要并且必须树立危机意识,做好危机管理。

2.1危机管理可以降低民办高校办学风险,提高抗击风险能力

民办高校作为我国高校教育中的后起之秀,经过了大约十年左右的时间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办学经验和知名度,但是不仅从整体实力还是知名度上看,与公办高校仍有较大差距。面对同样的危机所造成的破坏性,民办高校的承受力度要低于公办高校。基于这样的现状,民办高校唯一的办法就是提前防范危机,及时处理危机,形成科学的危机管理机制,使民办高校在危机面前提高“免疫力”。

2.2危机管理可以提高民办高校整体实力,塑造良好形象

目前,民办高校的社会形象往往处于一种偏低的情况,知名度和美誉度都不高。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大都因为一些民办高校对学生管理不够严格、教学质量不高、乱收费、缺乏信誉等方面问题的暴露而导致的。从严格意义上讲,以上问题都是学校在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危机,而很多民办高校对这些问题往往缺乏危机管理意识,视而不见,最终使问题越积越多,使民办高校总体“口碑”不如公办高校。

2.3危机管理可以提高民办高校内部公众自豪感与凝聚力

大量的统计表明,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相比存在的另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学校内部的师生员工对学校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不强。导致该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就是民办高校缺乏公关意识不注重自身形象的构建,导致师生员工对学校缺乏信心。而学校形象地破坏归根结底是由于对破坏形象有着直接作用的各种危机缺乏正确管理导致的。危机管理能力不但能够改善组织的形象,同时也是对一个社会组织的综合管理能力直接体现。

3.目前民办高校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

3.1缺乏危机管理意识

高校危机管理在美国、日本等国家都有比较深入地理论与实践研究,事实证明高校危机管理对减少和防控高校危机有着非常积极地作用。但是在我国,高校领导和师生对危机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上还普遍存在偏差,民办高校尤是如此。目前各大民办高校把提高努力教学质量,缩小与公办高校在社会认知上的差距作为学校管理的首要任务,再加上民办高校的办学资金有限,规模不大,所以大多领导者都认为民办高校监管容易,出现重大危机的可能性不大,在危机管理上投入人力、财力、精力是一种浪费。所以,在民办高校中各项项目管理的思考中,危机管理投入往往被放在最后一项考虑。

3.2对危机管理认知错误

导致目前民办高校危机管理水平不高的另一个原因是对危机管理不能作出正确的解读。有很大一部分管理者认为危机管理就是危机发生之后进行的处理。所以认为,我们学校没有出现危机,也就没有必要对危机管理进行投入。其实危机管理不但要事后进行处理,更重要的是要在危机发生前进行预防、危机后的教训总结和经验积累。正是因为这样的认知错误导致了管理者认为在危机管理上的投资是缺乏价值的,而当危机真正爆发时,我们往往又会发现许多民办高校面对危机不知所措,需要较长的准备期和反应期,而最终延误了危机处理的黄金时期。

3.3缺乏完善的危机管理机制和制度

危机管理意识的缺乏,对危机管理的认知错误最终导致许多民办高校的管理机制中危机管理机制和制度的缺失。缺少科学的危机预警机制,不能对潜在危机和危机发展趋势作出正确判断;缺乏长效应急机制,危机一旦发生往往“仓促应战”,临时配置人员,安排工作,错过危机处理最佳时机,造成危机处理效果不佳,影响民办高校形象,打击民办高校发展;

缺乏事后总结机制,通常认为危机结束后,危机管理也就结束了,下次危机爆发时又再次想办法找对策,不能将各次危机处理的经验积累,为下次危机处理提供参考。危机总结机制的缺乏将最终导致民办高校危机管理能力难以提高。

4.优化民办高校危机管理的对策

针对我国民办高校独特的特点以及危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应加强以下方面内容的工作,提高民办高校危机管理能力。

4.1加强危机管理学习,提高危机管理意识

就民办高校而言,加强危机管理学习,提高危机管理意识应该从两方面进行。第一,加强民办高校领导层危机管理学习。民办高校的领导层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为民办高校的投资人,即董事会。另一部分为学校的教学管理层。这两部分领导者的危机管理意识的提高缺一不可,只有这两部分达成共同认识才能够保证危机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民办高校领导要学习正确的危机管理理论,增强危机预防能力和危机决策能力。第二,加强民办高校广大师生的危机意识,加强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大学危机管理往往离不开师生的配合与支持,因此对学校师生进行危机意识教育,加强对大学生的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降低危机发生前的无知,危机发生后的恐慌与失措,对民办高校危机的预防和危机的处理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4.2提高民办高校危机管理的重视程度,加大对危机管理方面的资金投入力度

民办高校在管理中,应逐渐转变观念,改变抓教育质量,抓就业是民办高校的唯一出路的看法。民办高校要想在今后的高等教育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提高学校的综合管理能力,提高学校抗击风险的能力,提高民办高校的整体社会形象。从这个角度看,危机管理将有助于提高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抗击风险能力。

4.3构建科学危机管理制度与系统

科学的危机管理制度与系统应该由三部分构成:危机预警系统、危机应对计划和危机总结机制。

第一,建立危机预警系统。许多危机在爆发之前都会出现某些征兆,因此应当建立组织的预警系统来及时捕捉这些危机的预兆[4]。危机预防机制要求:一是建立危机管理机构;二是建立灵敏、准确的信息检测系统,及时捕捉、收集相关信息并加以分析处理,做到对危机管理心中有数;三是定期不定期地开展民办高校工作的自我诊断,找到自己工作的薄弱环节,采取科学民主的决策方式,在源头上降低危机的发生。四是事先做好危机应急计划,配合好危机中和危机后处理各种问题所需的人力、财力、物力,一旦发生危机,做到有备无患。

第二,制定民办高校危机应变计划。危机应变计划是提供应对、处理突发事件所需要的人力、组织、方法和措施的一整套方案。应当解决三项内容:一是成立危机应变小组。结合各个民办高校管理特点和领导班子的构成,形成应急领导机构,一旦碰到危机发生,该应变小组立刻运作;二是拟定民办高校危机应变计划。应变计划要设想各种可能发生的危机和所采取的应对行动,民办高校可以结合自身实际,将应变计划体现在危机应变手册上,更方便学习和应用;三是要经常实施危机模拟训练。危机应变小组在完成危机应变计划的纸上作业后,可以举行模拟演习。尤其在高校中很多危机处理需要众多师生的配合,通过演习,可以加强各方的配合,以修正计划中不切实际的部分,提高民办高校整体处理危机的实践能力。

第三,形成高校危机总结机制。民办高校在危机管理中能力普遍较弱,需要不断地积累和学习。经历的每一次危机都应该成为民办高校危机管理能力提高的一个机会。要对危机的性质、诱因、演变过程、危机责任等进行综合评估,总结经验教训,提高民办高校危机管理素质,更好地完善民办高校危机管理体系。此外,学校应该及时将有关资料归档,建立比较完善的危机管理档案,为今后危机管理的研究提供详实的资料[5]。

参考文献:

[1]李四军.高校危机管理探讨[J].文教资料,2009(3)

[2]郭承鑫.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危机管理[J].中国科技财富,2009(16)

[3] 栗玉香主编.公共关系教程[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8月

民办高校的管理篇4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7-0082-0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民办高校取得了迅速的发展,不仅办学规模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扩大,而且人们对于民办高校的认知度越来也高,民办高等教育已成为我国现代化教育体系和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政策和管理的不规范,我国的民办高校普遍存在着“五高”,即办学高投入、招生高规模、管理高压力、政策上高风险、社会高期望,民办高校的发展现状并不乐观。鉴于此,民办高校要创新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实现民办高校管理层的“改变”,不断加强行政管理建设水平,打造一个特色鲜明、有针对性、高效率的管理层,是促进民办高校良性发展的迫切要求。

1 民办高校管理层的特殊性

简言之,民办高校就是指除国家机构外的组织或者个人,用非国家财政性的资金,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创办的高等院校。我国民办高校的办学历史已经快30年了,办学规模已不再是以前的“三无”(无资金、无师资、无校舍)状态,而是实现了快速的发展,并且逐渐涌现出了一批资金实力雄厚、办学质量高的院校,它们注重校园文化建设,与公办高校相比,更加注重自身的办学特色,倡导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

民办高校管理层是民办院校的行政决策层,关系到高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等方方面面。比起企业组织的管理层,民办高校的管理层具有以下特点:其一,管理层既涉及行政管理,又设计学术管理,两者相辅相成,统一于学校的发展战略。其二,管理所涉及的对象及其广泛,不仅涉及到广大师生,还涉及到职工、后勤人员等三大群体。其三,管理层队伍专业性强,因为高校行政管理工作往往会涉及到大量专业性极强的工作。其四,管理层所从事的管理既包括行政管理,又包括教学管理,两者缺一不可。可见,民办高校的管理层人员需要具备较强的行政执法能力以及相应的专业水准,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2 “改变”管理层民办高校的必要性

在每个企业中,如果没有管理者的领导,“生产资源”始终只是资源,永远不会转化为产品。同样的,对于民办高校,管理层的素质与绩效是高校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关键。但是,目前我国的民办高校管理层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有:其一,行政管理理念落后,对高校的信息化建设以及民主建设缺乏必要的认识,同时服务意识淡薄;其二,机构臃肿,人事管理体制僵化,导致人浮于事,管理混乱;其三,管理层兑取整体素质不高,且存在“终身制”的弊端,打击了年轻行政人员的积极性。

此外,我们还应该看到“改变”民办高校管理层对于整个高校建设的益处:

(1)“改变”后的管理层办事效率将得到极大的提高,从而直接提升民办高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如果现在机构臃肿、效率低下的管理层能够得到改变,那么民办高校行政管理建设将不断加强。精简管理层,无疑将提高管理层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专业水平,同时他们的民主意识和服务意识将有一个很好的改观,从而使得管理层的行政效率、办学水平和质量得到改善,自然而然地将提高民办高校的竞争力和知名度。

(2)“改变”后的管理层将对学校的教学和学术建设起到推动作用。由于高校行政管理的特殊性,管理层不仅需要进行行政管理,还需要进行教学和学术管理,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一个良好的行政管理体制,是高校进行学术建设,提高办学质量的保证,也必然将对高校和谐校园环境的建设起到促进作用,使得广大师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科研和学习上来。

不难看出,抓住机遇,与时俱进地“改变”民办高校管理层的管理理念和模式,对于提升民办高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非常重要。

3 实现民办高校管理层“改变”的对策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就民办高校管理层的“改变”而言,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3.1转变过去“管理者”的角色,更加强调管理层的服务意识

在国家行政机构转变职能的大背景下,民办高校也应转变以往落后的管理理念,突出服务意识。这就要求董事长、校长和各级行政管理人员善待教师与学生,树立“为高校的发展服务,为师生服务”的意识,民主决策,做一个真正的“教育家”。此外,高校应明确自身的发展定位,避免公办高校同质化发展的路径,而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差异化竞争,找准市场需求、找准自己的特色,突出技能培养。

3.2加强管理层队伍建设,提高管理人员的能力和专业水平

一方面,对董事长、校长以及各级行政人员加强教育培训。根据西方国家的经验,所有能够进入高校管理层队伍的人员都应该是依法进行了专业知识培训的;另一方面,提高管理人员的准入门槛,也就是说,要完善聘用制度,严把入口关,对于政治素质不高、管理经验不足、专业能力不强的人员一律挡在门外。同时,还应当完善管理层人员绩效评估机制,竞争上岗,对工作能力强、业务素质高的人员给予奖励,对于工作作风不正、服务意识不强的人员给予通报批评,以此来提高管理人员服务的积极性。

3.3健全管理层人事管理体制

对此,就要取消行政人员“终身制”体制,吸引和招录一批年轻的优秀人才,使管理队伍年龄结构逐渐年轻化,为管理队伍注入新鲜的血液。同时,还要在管理层队伍中树立民主意识,体现出师生在高校管理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高校的发展真正为师生服务、为学术研究服务。

民办高校的管理篇5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4-0019-02

20世纪80年代,我国奉行改革开放政策,支持、鼓励民办高校教育事业健康、有序发展,我国民办高校的发展正式起步。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民办高校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12年4月24日,全国普通高校(不含独立学院)共计2138所,其中独立设置民办普通高校403所。随着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民办高职院校内部管理尤其是财务管理的问题越发突出。

一、我国民办高职院校财务管理机制的现状

目前,我国民办高职院校普遍实行的财务管理机制有“统一领导,集中管理”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两种形式。其中“统一领导,集中管理”体制要求民办高职院校内部只设一级财务管理部门,统一管理学校的财务管理活动和事务,在一级财务管理部门之外不再设同级财务管理机构,学校所有财务事务都必须通过一级财务部门处理,校内各部门没有任何财权,也没有制定部门财务规章制度及实施办法的权力。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则是指学校财经工作和财务收支在建立健全财务规章制度、明确校内各级各单位责、权、利关系和学校统一领导的基础上,根据财权适当划分,事权与财权相结合的原则,由学校和校内各二级单位进行分级管理。不难看出,两种财务管理体制的主要区别在于分权程度不同,两者各有利弊,适用于不同办学规模和不同管理水平的民办高职院校。

二、我国民办高职院校财务管理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1.内部治理结构失衡。民办高职院校多由企业或个人投资兴建,部分民办高职院校的投资者将办学作为谋取个人或组织利益的途径,不少民办高职院校的董事长、校长的职责不够明确,由出资人说了算的现象比较普遍,从而导致民办高职院校财务自缺失。在不少民办高职院校中经常发生以行政权力干预甚至取代学术权力的现象,这些不规范的现象,违背了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不利于学校的长远发展。

2.经费来源渠道单一。相比于国外民办高职院校经费来源的多元化,我国民办高职院校的经费来源相对单一。目前我国民办高职院校的主要经费来源就是学费,学费占民办高职院校总经费来源的80%,甚至更多,这也大大限制了民办高职院校的持续发展。

3.会计职能过偏于服务职能。众所周知,会计除了发挥核算职能外,还必须发挥其监督的职能。但是目前我国民办高职院校的财务工作基本上还停留在记账、算账、报账的一般核算职能上。这种过多强调服务职能的行为,会弱化会计监督职能的模式,严重抑制了民办高职院校的财务效率,直接阻碍了民办高职院校的良性发展。

4.预算管理体制滞后。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①学校整体发展战略不能有效指导预算编制,这使得民办高职院校的预算管理处于一种本末倒置的状态,不利于学校整体战略的实施;②以公办事业单位的心态搞预算,经不起市场检验。不少民办高职院校在编制预算过程中忽视对市场的调研与预测,使得预算与市场脱节,从而阻碍了预算的有效实施;③教育成本控制和设备使用效益问题没能引起重视,致使预算与实践脱节。

三、我国民办高职院校财务管理机制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财务管理观念滞后。这已成为影响民办高职院校财务管理的有效管理因素之一。首先,在民办高职院校的财务管理中缺乏依法理财观念,不是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就是将制度视为形同虚设,有章不循,违法违规现象屡禁不止;其次,理财观念落后,基础工作不到位,账目不明细,资金利用效率低下;最后,市场观念缺失,导致资金利用不合理。上述滞后的财务管理观念,严重阻碍了民办高职院校财务管理的良性发展。

2.财务风险意识薄弱。近些年,国家虽大力鼓励支持民办院校的发展,但不少民办高职院校本身底子薄弱,资金缺乏,于是不少民办高职院校在未进行理性财务风险分析的前提下就盲目贷款,导致资本结构不合理,效率低下,严重的甚至因无法承受巨大财务风险,而陷入无法还贷的困境。

3.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前面说过,民办高职院校的财务工作仍停留在强调记账、算账、报账的过偏于服务职能的阶段,这不仅抑制了财务工作的效率,也直接导致了民办高职院校财务管理制度的不健全和执行不力。特别是财务监控体系方面,往往只有针对会计核算方面的监控制度,对其他事项的监督基本没有。笔者觉得,建立一套完整的财务管理制度,并将其落到实处,已成为民办高职院校规范发展的刻不容缓的任务。

4.财务人员专业素养不高。不少民办高职院校的财务人员任职随意,甚至将一些不具备财务专业知识的人员安排在财务岗位上,这极大影响了财务工作的正常运转。具体表现在:财务人员因财务专业功底不扎实,工作随意,缺乏责任心,工作思路紊乱,被动式工作,缺乏对今后工作的预期等。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也给民办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造成了困扰。

四、我国民办高职院校财务管理机制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1.转变财务管理观念,建立现财观。现财观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①效益观念,民办高职院校应将成本与效益比较,逐渐形成成本效益一体化,寻求降低教育成本的最佳途径,实现教育投资的效益最大化。②风险观念,近年来,民办高职院校间的竞争日趋激烈,民办高职院校的经济效益处于高度不确定的状态,财务管理风险与日俱增。想要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存活下去,民办高职院校的领导和财务工作人员必须树立风险观念,理性投资,才能让自己的效益呈正值。③财务管理中心观念,要实现效益最大化和可持续发展,就必须确立财务管理的核心地位,才能将财务预测、决策、预算、控制、分析等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才能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中赢得一席之地。

2.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创新财务管理模式。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是民办高职院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民办高职院校应根据校情制定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财务管理规章制度,进一步强化财务监管机制,充分发挥监督检查机制的功能,不断提升财务管理水平。需要强调的是,建立健全的预算管理体系是创新民办高职院校财务管理模式的关键,必须对民办高职院校的各项财务事务进行预算,深入研究预算编制方法,完善预算程序,增强预算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才能在真正意义上提高民办高职院校资金的利用效率。

3.建立财务风险识别与预警系统,增强财务风险防范能力。具体来说,应保证对财务风险监测的持续性,一旦出现效益下滑,资金收支不平衡等问题时,立即分析原因,寻找解决方案,将损失降至最低程度。同时,还应建立有效的财务预警系统,时刻关注学校的收支状况,保证其平衡性。值得一提的是,随着网络信息的发展,民办高职院校完全可以借助计算机的辅助作用,更全面、更快捷的使用财务数据,有效增强民办高职院校的财务风险防范能力。

4.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实现财务人员的优化。首先,民办高职院校的财务管理部门应配备具有任职资格的专职财务人员,同时,还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对财务人员进行以提高政治思想素养、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为目标的后续教育,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民办高职院校财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沟通协调能力,才能真正满足我国民办高职院校发展的需要。

总之,民办高职院校财务管理机制的健康运行,是实现民办高职院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亟需建立起一整套充满活力的财务管理机制,从而促进我国民办高职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高腊生,田细菊.高校财务管理模式的局限性及其创新[J].财会通讯,2005,(5).

[2]朱琳莉.浅析企业资金管理的控制措施[J].城市建设,2009,(4).

[3]李小安.论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创新[J].学术论坛,2010,(12).

[4]刘晴云.高职院校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应对措施[J].科技创新导报,2011,(2).

民办高校的管理篇6

近年来,我国民办高校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但是民办高校和公办高校在学生管理上有着较大的区别,因学生大多是因高考失利或是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欠佳,如果还是按照普通公立高校的学生管理方式是肯定行不通的。班级学生管理则是采取具体的管理方式方法对班级进行有效的管理,达到班级管理有序发展。

1 民办学校特点分析

我国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国家及时的提出了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化和发展战略。这一政策的出台即适应了时代的潮流,有为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政策的支持及巨大的发展空间。根据我国的特征,民办教育模式,机遇与挑战并存,这也是我国民办高校发展的显著特征。在我国,现存在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及其他民办学校的激烈竞争,民办学校在激烈竞争的夹缝中求生存,求发展。所以,使得我国一些民办学校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竞争力,部分民办学校也得到了迅猛发展,呈现出蓬勃向上发展的态势,竞争和发展将是这一时期的民办教育主旋律。

2 民办学校生源分析

民办高校在当下得到快速发展,在学生管理上在不断开拓创新中逐步成熟起来。所以要提高班级学生管理效率,首先得认识到民办高校的学生相对于公立高校学生的特殊性。

(1)民办高校生源竞争激烈,生源背景复杂,学生素质参差不齐,从而在学生管理上难度加大。

(2)在民办院校中,尽管不乏优秀者,但存在学生学习基础差普遍较差,自律能力不强,自觉性较差,但与在大部分的学生生活上的优越替存在,学生形态动荡变化较大,稳定性差。

(3)在民办院校中,大部分同学在生活上,家庭背景等优越感较强,自我意识也较强,当然,也存在部分家庭困难的同学,但对于民办院校大部分生活条件好的学生,他们有着自我表现能力强,自我意识强的特点。

(4)在民办院校中,存在民办院校与学生之间的主导关系发生了变化,因民办学校的特征,学校高昂的学费,使传统教育者与被教育者教育关系发生的改变,学生与学校之间变成了消费者与提供消费者的关系,学生把自己认为成消费者,所以学生的这种心态使学校的管理方式也发生了改变,学校即是管理者也是服务者。

因此,在民办院校中的学生管理上,可把以上种种作为管理的基础,民办院校的学生管理就是在此基础上进行,过高估计的想法是不现实的,所以在民办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是具有长远性及艰巨性的。

3 民办院校辅导员班级管理

在民办院校担任辅导员,发现民办院校在学生管理方面上及具体规章制度操作,日常工作运行等与公办高校有着很大区别,民办学校相比公办学校,在生源质量上也较宽松些,所以生源质量较公办学校差。所以作为一名辅导员,班级管理者,要根据学校的特点,学生的特征,来调整自己的工作思路,以达到班级和谐,有序发展。

3.1了解班级每位学生的思想动态,正确引导学生

辅导员可以以谈话的方式来了解学生思想动态,特别是班上有父母离异的学生要重点关注,对于班级上经常违纪的学生、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言行异常的学生,要适时找谈话,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谈话时可以深入了解学生各方面情况,并根据掌握的情况,帮助学生分析所面临的问题,找到问题根源,帮助学生及时解决。比如在和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同学谈话时,应注意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挖掘和分析学生成绩差的主要原因,与学生共同商量和制定提高学习成绩的具体有效措施,并督促学生在学习上寻求一种促使不断进步的学习方法。当然,辅导员在找学生谈话可以采取多种方式进行,重点是在和学生面谈时一定要注意谈话场所的选择,一般问题可以在办公室谈,敏感话题一定要在封闭私密的地方谈,否则效果不会理想。

3.2建立与学生家长联系方式

教育要求老师,家长及社会共同参与,所有班级辅导员与家长联系是必要的。辅导员在工作中要建立和保持与学生家长之间的联系,通过与家长面谈、电话、短信等渠道及时与家长沟通。把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思想及生活情况等反馈给家长,让家长能了解学生在校各方面的情况,这样也能从学生家长那了解到学生性格,学生家庭环境及学生经历等。这样可以便于有问题可以及时沟通和解决,共同做好学生的学生管理教育工作。

3.3形成自我管理为主,辅导员的教育和疏导为辅的班级管理模式

以我校例,在高职学生当中,其学生大部分家庭生活比较优越,现在学生基本都是90后的学生,大部分又都是独生子女,在这种情况下,其成长环境的影响,不太懂得与人相处和分享,又成长于当下时代,接受的思想自由开放,受到的传统思想教育比较少。所以学生较自我和自主,以高职学生的年龄接近成年,在管理上比较排斥外来约束和干涉,所以,学生之间容易导致矛盾频发,特别显现在女生宿舍中。像在这种情形之下,辅导员就应该扮演陪伴者和参与者的角色。所以虽在民办高校,但对高职学生的管理方式主要应是引导以学生自我管理为主。但是我校属于民办职业院校,学生自我的管理愿望和自我管理的能力等是不相匹配的,学生生理心智并未完全成熟,所以自制力比较差,缺乏长期性及有效性的自我管理。所以,我们辅导员要负起管理学生的责任,出面管束干预学生的不规范行为。

3.4培养出高素质班干部队伍,充分调动班干部协助班级管理工作

在班级管理中,教育好班级干部,充分发挥班干部的管理能力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在班级中,学生干部最了解学生的心理,有最多的学生信息来源,有利于学生工作的开展。

总之,我国民办院校具有美好的发展前程,只要民办院校充分利用好体制上的灵活性优势,充分调动好各结构层次工作者的积极性,艰苦探索,与时俱进,我们民办院校学生管理一定会在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中不断开拓进取,创造出具有我国特色民办院校的学生管理新局面。

参考文献:

民办高校的管理篇7

学生管理工作是高等教学管理工作中是十分重要的内容,是高校提高办学质量,维护校园稳定的基础。民办高校招收的学生与公办高校的学生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这客观上也增加了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为适应民办高校发展趋势,提高民办高校学生管理效率和质量,我们不得不对当下的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思路进行梳理和思考。

一、当前我国民办高校学生教育的现状

1、民办高校学生个性化教育能力不足。民办高校学生大部份为高考失利者,所以每位学生都有其个性化,主要表现在:学生基础不足,对学习缺乏自觉性和钻研精神;因高考失利有一定的负面情绪如自卑、恐慌、自暴自弃等;心理负担较重,比较脆弱容易受到伤害等各种心理问题进而导致其个性化发展的不平衡。

2、民办高校的学生学习能力普遍较弱。近几年我国民办高校大幅度扩招,招生对象即有高职学生,也有成教生,还有自考助学生。因学校录取分数不高,学生的层次有普高、职高、中专生和社会青年。这样就势必导致民办高校学生质量总体下滑。

3、校园环境的社会化对学生的身心健康的不利影响。传统的校园环境是单位式校园,幽静、单纯、深厚学习氛围的环境,而学生的活动空间就是教室、图书馆、食堂、宿舍和运动场。然而社会的转型促使学校从单位式校园走向社会化校园的转变,校园的对外开放与多元化结合使学生在环境认知和空间行为上发生改变,传统校园文化的改变已影响到了学生们的身心发展。

4、互联网的普及对学生价值观念带来的巨大挑战。网络教育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同时网络上的丰富信息和虚拟性也给学生造成污染,部分学生利用网络沉溺虚拟世界中而荒废学业,更严重是个别学生利用网络信息做些违法犯罪的事情。因此,网络的出现给学生带来了全新的视野和机遇,但同时也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二、目前我国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不足

1、管理体制的单一性。因我国民办高校的迅速扩张使部份学校的管理体制跟不上节奏,仍是按着传统的管理模式,在学生管理工作上要么是实行“封闭式管理”不让学生走出校门的严格管理,要么就是怕太严格导致学生流失而实行“宽松式管理”而过于松散,没有一套完善的监管机制,只要学生不出问题,学校是得过且过。

2、学生的思想工作逐步弱化。虽说民办高校学生质量偏下,但他们同样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同样也肩负着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那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就非常重要了。但民办高校在教育上往往是重智育、重应用,认为学习好就是优秀生,而忽略了他们的人格、情感、爱国上的思想教育和培养,或者已经在实行思想政治教育但并未真正落实下去。现代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中国的思想政治工作也存在着相对疲软的状况,这也给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极大的难度。

3、学校后勤服务质量不高。民办高校的维系其生存与发展的经济来源几乎全依靠学生学费,国家拨款和社会损资几乎为零,因此教育成本跟不上导致后勤服务设施投入较少,像学生宿舍、图书馆、多媒体教室、校食堂等都不是很完善。而高校学生大多数家庭条件比较优越,也使他们对学校的后勤服务要求高,而学校后勤服务保障的欠缺满足不了学生日益增长的需求。

三、对当前加强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

1、建立健全完善的学生管理体制。目前学校管理体制存在封闭性、单主体、低效能的弊端,学校管理的结构缺少一种开放机制,现在需要打破原来的管理模式,施行封闭与开放管理制度上的两结合,建立一种开放办学的有效机制。对学生主体作用也要重视,调整学生工作部门的管理者角色,主动走进学生中,时时关注学生动态,帮助学生在学习上、生活上遇到的各种问题,懂得尊重和理解学生,与学生形成心灵上的融合,为他们提供有效的指导和帮助,长此下来,必能提高学校管理的效能。建立健全人性化、民主化的学生管理体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激励学生健康成长。

2、重视对学生管理团队的建设。学生管理团队即辅导员团队,他们是高校学生管理的主体,一支优秀、高效的管理团队有助于学生与学校上层之间的有效沟通,可见辅导员的重要性。因此在辅导员的选人、用人、育人、留人上要建立一套完善制度,选用高学历,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担当重任,定期组织培训工作,在实践锻炼、科研总结和合作交流方面都要进行专业指导,提高辅导员自身素质和工作能力,还需加强团队的文化建设防止人才流失。另外,需要加强辅导员的责任感,增强服务导向意识,让他们深刻认识到辅导员是学生的人生导师,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3、着力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因民办高校招生对象的特殊性,导致学生的整体素质偏低,不良言谈举止时有可见,因此,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至关重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落到实处,从加强民办高校学生党组织建设、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等问题入手,推进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重大课题,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大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政治思想。

4、提高高校后勤服务质量。学生们日常生活需求的日益增长就要求学校的后勤服务保障的提高。学校管理者应根据实际需求及自身的教育成本,有必要增加资金的投入,改善校园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尽量满足学生们的需求,减少学生对校园环境的抵触心理,也能减少一些不良的校园事件的发生。

民办高校学生教育问题的不断出现,迫使民办高校必须对学生管理工作的体制进行创新。民办高校必须积极探索科学的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机制,采取有效整改措施,化被动为主动,努力为民办高校的未来发展提供发展经验,为国家人才培养工程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民办高校的管理篇8

目前,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也随这种发展产生了巨大变化,在这个过程中,大量的民办高校的涌现,对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此背景下,教育部颁布了相关的法律政策,为民办高校的发展提供了法律的保障,但是在现有的市场机制下,我国的民办高校需要进一步优化预算管理制度,才能实现进一步发展,符合现代化社会对于民办教育的要求。

一、民办高校预算管理的重要性

民办高校的主要经费来源于学校独自筹措,以及来自于政府的财政拨款,但是相对于公立学校来说,民办高校的来源于政府的财政拨款较少。因此,民办高校的预算管理对于学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民办高校预算管理的目标就是将现有的经费,包括来源于学生的学费及相关费用,以及学校对于教学科研的投入和维持学校正常运行的一系列开支进行合理的调配,实现对现有资金的控制和规划。由于民办高校的资金来源较为单一,因此就需要在现有的基础上实现对于预算管理的优化。

另外,民办高校对预算进行管理是学校正常进行经济活动的前提,预算管理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学校的财务工作的发展,在民办高校中的预算管理活动能够对于学校的教学、科研等方面产生促进作用,还能够实现一定的社会效益,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并且在实行预算管理的过程中,还能够有效的对民办高校的校产和资源进行监控,由于现有地民办高校在办学的过程中最大的风险就是资源和财务,实行预算管理后,能够在预算的分析、编制以及评价过程中,对于学校的资源、财产进行有效的监控,降低学校在办学过程中的财务和资源风险。

最后,民办高校实行预算管理还能有效的在学校内部实现经济责任的落实,因为在预算的过程中,需要对于学校的资源进行划分,当资源划归学校的各个负责人之后,意味着各个分部的领导和学术一同对于共享的资源承担相应的责任。尤其是通过预算管理,将资源划分之后,在落实责任的基础上,还能够有效的调动学校师生以及学校领导的积极性,实现民办高校内的经济活动有序进行。

二、民办高校预算管理的现状

对于民办高校来说,预算管理是其工作的重点内容,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较多的民办高校对于预算的管理效果并不好,尤其是在实行的过程中,存在着较多的问题。

(一)预算分析缺乏战略指导

对于预算的分析需要根据学校的未来发展战略制定,但现有的部分民办高校在预算分析的过程中,与学校整发展战略相关度不高,这样的预算分析,不仅是无法满足学校预算管理的目的,同样在发展的过程中经不起市场机制的考验。民办高校的发展战略是与学校现有的资源整体相关的,在此基础上制定学校的预算安排,能够保证学校的资源的合理利用。但是现有的部分民办高校忽视战略发展的需要,制定的预算计划仅仅是短期的预算,不能保证学校的未来发展战略预算之间的衔接,导致现有的预算缺乏发展的弹性,在市场发生变化时,难以实现预算工作的有效推进。

(二)预算编制方法随意

对于预算的编制有一系列相关的规章,但是在民办高校的预算编制过程中,对于其中的环节不够重视,导致编制出的预算计划具有随意性。在对现有的民办高校财务审查的过程中,发现民办高校存在“小金库”的现象,并且几乎不同程度的存在这种问题。尤其是对于公办学校的二级学院,在资源分配的过程中,其中的部分利益团体在分配资源的过程中截留收入,导致整个民办高校的资金流动中出现外流的现象。尤其是一些民办高校在预算编制的过程中,对于“零基预算法”的重视程度不够,编制方法老旧,很难实现预算的嗜沸浴S绕涫鞘褂蒙弦荒甓鹊谋嘀票曜甲魑本年度的预算编制的依据,容易出现预算过高的现象,并且造成一定程度上的资源浪费。

(三)缺乏预算监控体系

预算管理过程中,预算的监控和评价具有重要的作用。现有较多的民办高校在预算管理上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来自于监控体系的缺陷。预算监控的关键在于在民办高校内部建立起一整套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并在预算实行的过程中逐级展开,从上之下层次监督,并且对于民办高校的经营活动、教育科研活动以及投资活动等都要进行预算的监控,才能保证预算的正确使用,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预算浪费的情况。

三、民办高校预算管理的优化

(一)树立新的预算管理观念

在民办高校预算管理的过程中,需要保证预算是在学校未来发展战略的基础之上制定,由于预算管理是对于学校发展战略的实行,是数字化放映学校的发展计划,因此,在学校编制预算计划之前,需要对于学校内部的资源和外部的环境变化进行调研,明确学校未来发展的方向,制定学校发展的目标,这样才能实现学校的预算与学校的发展一致,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预算编制的盲目性。尤其是能够保证学校的预算在学校发展的过程中战略一致,前后有效衔接,不会出现随着时间的变化发生错位现象,并能够在市场发展中,经受住考验,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在树立预算管理理念的过程中,还需要将预算管理落到“地上”,也就是确保预算管理能够落实到各个部分,实现权力和义务的结合,并能够对拥有的资源负责,合理利用资源。

(二)坚持全面整合预算内容

对于高校的预算,无论是民办高校还是公办学校,大体内容一致,包括学校的教育经费预算、科研预算以及基础建设投资预算等几个方面。民办高校在对学校内部预算管理制度进行优化的过程中,需要坚持“大预算”的原则,对于学校的每一个部门、活动以及项目都要有明确的依据,对于不同学科和不同时期的预算,也要遵循客观的规律,全面考虑学校的发展,不只是着眼于部分,这样才能实现民办高校预算内容的一体化,实现预算管理的系统性。

(三)提高预算执行能力

民办高校能否在学校的发展过程中实现预算计划,主要的影响因素就在于学校的预算执行能力。对于民办高校来讲,学校的预算制定之后,在实行的过程中不允许调整,因此,一旦民办高校的预算经过审核,财务部门必须严格执行。在执行的过程中,学校的发展会随着时间的变化产生调整的时候,需要在学校的理事会或者董事会同意批准才可以进行。所以,民办高校的预算执行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实现学校的发展计划,并能够保证学校的战略逐步实现。

四、结论

预算管理对于民办高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是提高学校的财务管理能力的方法,对于预算的管理需要在学校发展战略指导下,依据科学合理的规律制定。但是我国的民办高校事业还处于起始阶段,对于民办高校的预算管理还是在探索的过程,可以在对预算管理时借鉴相关的经验,不断发现其中的规律,制定科学有效的预算计划,合理的控制调整民办高校的资源,控制民办高校的办学成本,实现民办高校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民办高校的管理篇9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民办高校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经过了三十多年的奋力发展,民办高校已经逐渐规范并形成一定的规模。根据我国相关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为止,全国民办高校已近400所,在校生规模上升至400万余人,教职工人数近16万人次,民办高校已经成为我国高校群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民办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人数的不断增长,民办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不能够仅仅局限于简单的会计核算和相关信息提供。众所周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任何活动或体制要想长足开展或者运行都必须依赖于清晰科学的财务管理。民办高校的财务管理是高校管理活动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若是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就会抑制阻碍高校发展,最终影响民办高校发展的稳定与长久。

一、民办高校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随着民办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财务管理活动随之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要想使得民办高校长足稳定地发展,就必须找出财务管理的相关问题所在,分析其原因,才能够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

1.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体制不够规范

民办高校多是由企业或者个人投资创办并形成一定规模的学校机构,其部分创办者或者投资人在对民办高校的办学方向及教育事业公益性原则上的认识容易出现偏差。有相当一部分投资者认为民办高校是用于投资并不断取得收益的一种盈利方式,其关注点在于经济效益,往往忽略了民办高校的社会效益。在民办高校管理运行中,往往出现的是谁投资多谁说了算的现象。在涉及学校重要经济决策时,学校财务部门缺乏自,财务部门人员的决策参与度不够,财务管理较为混乱。与此同时,由于经济利益多元化,财务关系复杂化,财务管理往往出现多头负责的局面,这也导致内部控制体制不够规范,致使学校资源出现配置失调、资源浪费等问题,这样一来难以集中学校财力发挥资金使用效益,因此影响和阻碍民办高校的长足稳定发展。

2.财务风险评估和预警能力不足

近些年来,在我国高校相关扩招政策下,民办高校的招生数量不断增长,招生规模也迅速扩大。一方面,一些民办高校为了能够容纳更多的学生,向银行大量举债,用于购置更多土地,以便能够扩建校舍,同时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并购进实验室和大型仪器设备用于学生的实训及实习。在这样大规模的投资过程中,忽略成本效益的相关评价,贷款投资的回收期较长,在无法保证生源规模能够不断增长的情况下,一旦生源萎缩,而投资者又无法提供资金建设,就会产生很高的债务风险;另一方面,学校为了能够通过教育主管部门办学条件评估的认定,在每个学生占地面积和建筑面积及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无法承受大量扩招的情况下,也迫使学校进行举债投资并扩建。这样巨额的负债打破了财务管理人员长期秉持的“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财务管理原则。这样长此以往将使民办高校的发展得到抑制。

3.财务的信息化管理难以实现

民办高校的规模越来越大,办学形式多元化,集资方式多途径,办学模式也多种多样。有些民办高校由于规模扩大,急需扩展成各个分校;有些民办学校招生规模扩大,不断发展的专业也多元化;有些民办高校不断壮大,学历层次也不断分级;还有更多的民办高校是集资办学的同时也创办企业等,以应对学校的运转需求。同时,收支的方式也从之前简单的收付方式逐渐变为多渠道筹措资金的方式,并且各分校的核算方式和经验方式也是独立的。但是民办高校在财务管理和核算方面却仍没有形成一个独立化、科学化、信息化的管理模式,没有充分重视高素质财会人员的培养,停留在简单的收支核算上面,财务管理部门在重大的经营决策和投资分配方面也极少参与,不能够在财务管理中发挥很好的监督作用,导致出现这样那样的纰漏。

二、改善民办高校财务管理的措施

民办高校财务管理是民办高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民办高校的长足稳定发展,分析民办高校财务管理过程中出现问题,提出科学有效的改善措施是当务之急。

1.完善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体制

完善财务管理最重要的是建立科学的民办高校财务决策机制,这种机制分为不同层次,每个层次相互关联又相互制约。民办高校的财务决策包括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学校董事会所进行的财务决策,这一层次属于对学校整体宏观的把握和控制,应该定期召开校董事会会议,对学校的整体规划做出评价、审议和决策,对学校的重大建设项目和新增项目的筹划进行评价、审议和决策。另一个层次是具有自主办学权利的高校管理者为主体决策者的校级财务决策,这一层次的相关人员是对学校的日常筹建、投资及用资等方面进行决策并实施管理的。民办高校的财务管理应该根据决策权利和责任对等原则,各司其职、各谋其位。

2.提高财务风险评估和预警能力

提高财务风险评估能力,需要增强财务预警能力,做好流动现金管理。当前大部分民办高校已经基本形成了资金的内部统一管理体系,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民办财务管理应学习金融市场和资本市场的管理手段,把校内资金统一管理、统一结算,按照有序、合理和效益最大化的原则,使有限的财力发挥最大的效益。同时,民办高校在大规模扩招的情况下,扩建学校的同时应该做好财务风险的评估,切忌盲目。在实际工作中努力降低资金使用成本,增加资金安全收益,加快应收及暂付款的有效回收,延应付款项的发款,利用良好的贷款信誉进行科学合理的短期融资,这样既可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又可以减小支付压力。

3.重视财务方面的信息化管理

民办高校应该重视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即是财务管理的科学化和系统化。首先,应该自上到下重视财务管理核算,学校相关领导应该思想上重视会计核算,制订相关财务管理制度,逐渐将财务管理变得制度化;其次,完善财务管理人员的培养体系,提高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制订相关人员的财务管理核算制度,做到有制度可依。

三、小结

财务管理工作必须井然有序才能促进民办高校的长足发展。因此,本文对民办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中出现的相关问题进行剖析,找到科学有效的解决对策,为民办高校加强财务管理找到完善的途径,从而使得民办高校财务管理工作更加顺利,最终促进民办高校长足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苏武俊.加强民办学校财务管理的设想[J].教育财会研究,2007(2).

[2]江玉坤.高校财务管理制度的建设与创新[J].山东农业教育,2008(4).

[3]彭文武,刘小凤,蔡琼.民办高校财务管理现状及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2008(11).

民办高校的管理篇10

【摘要】完善的民办高校会计制度是民办高校会计发挥反映和监督职能的首要的前提条件。上海教委过渡性地解决民办高校的会计制度明确性和适用性难题的方案,统一了上海各民办高校的核算办法。全国其他省市也有类似的过渡性办法颁布。同时伴随着民办高校法人财产权的逐步落实,意味着民办高校的法人治理结构得到改善,民办高校获得财政资金支持的力度加大。在这种新的形势下,对如何加强民办高校财务管理进行思考,提出相关解决方案。

【关键词】民办高校 财务管理 会计核算 预算管理 内部控制

目前,上海民办高校在适用《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的同时,于2009 年统一执行上海教委(沪教委财〔2008〕124 号)颁布的《上海市民办高等学校财务管理办法〈试行〉》《上海市民办高等学校会计核算办法〈试行〉》,处理学校会计事务、进行会计核算、编制会计报表。另江苏、河南、广东、重庆等地也出台有相关的民办高校财务管理办法(试行),为全国出台统一的《民办高校会计制度》的制定起到铺垫和借鉴的作用。

以上办法的实行过渡性地解决了以前各高校自行选择会计制度,会计信息没有可比性的问题。2010 年,上海首推落实民办高校法人财产权实施办法(沪府办发〔2010〕7 号),这一政策的推行旨在更大幅度地增扩扶持民办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专项资金,用于加强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改善民办高校教育办学条件,扶持民办高校特色学科专业建设以及支持民办高校进行教育教学改革①。

在新形势下,怎样解决投资者、政府、捐资者、教职员工、学生以及社会公众对会计信息的不同需求,对民办高校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现阶段民办高校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财务管理目标不明确,财务制度陈旧

财务管理目标受社会经济发展、国家政策影响,但学校自身可持续发展是关键影响因素。一些民办高校忽视办学公益性与追求利益的平衡,缺少长期的发展规划,追求短期经济利益,导致学校在财务管理制度建设、教育经费精细化管理方面停滞不前。例如,目前上海民办高校的主要资金来源除学费收入外,政府财政资金的支持力度也逐步加大,另外还有社会上的捐赠收入。如何对不同来源的资金进行核算,满足不同的投资人对资金管理和使用状况的了解,督促学校按照规定的时间、范围和用途使用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在这些资金的管理制度、核算方法及内控制度方面,学校没能跟上国家和地方新颁布政策的脚步,缺乏足够动力制定新的财务管理办法。

(二)民办高校会计监督职能弱化,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目前大多民办高校财务发挥的只是会计的反映职能。会计人员处于报销环节的末端,一些重大经济业务直到报账的时候才知道,财务部门对于经济业务事前和事中的监督几乎没有参与。例如,对外投资、工程建设、重大物资采购等都是投资者或人说了算,这些现象在民办高校中并不是孤例。在没有主动建设内部控制制度的环境下,民办高校体制内会计监督实质上是一种不现实的逆向监督,使得一些经费支出随意性大,甚至有些不合理的支出产生。

(三)预算编制管理考评制度不完善

民办高校处于从规模化发展向内涵式发展的转变过程中。之前盲目扩张型的民办高校的“生源争夺战”结束,经过优胜劣汰完成期初的积累后,在向内涵式发展过程中,有些学校受生源质量、师资、专业学科建设等“软件”的影响,基本采取稳健发展思路,等待下一轮教育需求高潮的到来。对于学院的软硬件的建设、资金的使用缺乏长期目标,而严格的预算控制考评会损害一些人的利益。因此,预算编制流于形式,不重视全面预算制度的建立。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各预算使用部门不是根据下学年的真实需要来拟订计划,而是参照以前年度的发生额或比率进行估算,编制主观随意性大,同时存在学期末突击花预算的现象,缺乏有效的考核监督机制。

二、民办高校财务管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现阶段国内相关法规法律不成熟,存在监管真空地带

现代民办学校在我国起步较晚,但发展相当迅速,有效监管法规的出台还在不断地研究和探索之中。比如:《民办高校会计制度》的出台,“首先必须解决其上位法《民办教育法》缺失和《民办教育促进法》设定分红权等难题”——设定分红权与民办高校作为民间非营利组织所要求的不取得经济回报和资源提供者不享有所有权是矛盾的。对于民办高校的投资分红的标准以及分红的取得没有实施细则,相当多民办高校几乎不敢有“利润”产生,似乎有利润就违背了公益性;对于税后计提民办高校的发展基金的规定,各高校执行情况不一,取得所得税免税政策优惠的高校执行得好,但是没有利润的民办高校这块基金就是空白,这对民办高校办学资金风险防范是不利的;在税收优惠政策执行上各地执行的尺度的把握上也有差异,因此财政、审计、税务、教委等部门的检查,各自依据的法规和检查的出发点不一致,或者交叉重复检查或者存在几不管的真空地带,缺少横向的信息沟通,很难形成监督合力。

(二)内部治理结构失衡,投资者对学校的管理干预过多

目前我国民办高校投资办学的性质,与捐资办学注重教育投入不同, 更注重产权归属、投资回报。我国在《民办教育促进法》出台前,举办民办高校,采取的是先成立一家具有土地房屋等办学条件的教育公司,再由这家公司投资举办民办高校的模式,房屋土地教学设施都由学院在使用,但却没有对实际财产的支配权,产生法人财产权不明晰;同时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产生了所有权与管理权不分,投资者与管理者在对学校的经营上存在“越位”和“缺位”现象。董事会与校长之间难以建立一个有效的利益制衡机制, 导致学校利益与股东利益趋同。虽然表面上大多执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投资者天生按经济规律办学的思路制约着民办高校按教育规律办学思想。体现在财务管理方面,属于报账型财务,仅重视财务的核算功能,忽视财务监督功能,缺乏有效的内控制度为民办高校的办学风险预警和公益性教育特色保驾护航。

(三)会计部门力量薄弱,整体水平亟待提高

随着民办高校的迅速发展,各地方对其会计核算都出台了相应的制度和核算办法。上海民办高校中推广运用的海天软件,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是加强民办高校财务核算、预算管理和政府监控的有力工具。但在使用过程中,反映出工作人员对新的会计核算软件运用和接受能力差、责任心不强、不按规定使用相关科目等现象。在民办高校会计工作者必须要主动去掌握的工作技能中,由于缺乏内外监督、管理考核压力等,工作人员的能力与需求存在较大差距,需要有各高校及行政管理部门有相关的措施和方法去引导和激励财务人员的自我学习能力、执行能力的提升,从而提高财务部门整体工作水平。

三、完善民办高校财务管理的对策

(一)在政府层面出台相关政策,优化民办高校财务管理外部环境

1.近年来上海民办高校得到财政资金扶持力度加大,办学资金来源渠道多样化。目前的会计核算对于不同来源的收、支和净资产,已经区分限定性和非限定性资金分别进行核算。但对于民办高校的积累增值部分仍很难严格区分哪些由投资者享有的,哪些是政府和社会的。如何划分产权所有者的权利和义务?怎样取得合理回报?投资者的利益分配应该给予会计处理的操作空间。

2.对于已经承诺不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的民办高校,在税收政策方面应该明确同公办院校享受一样的税收扶持优惠。对于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的民办高校,若享受税收优惠,相对应的税收优惠额度可视同政府补助收入作为限定性净资产管理,需要动用这项金时,向主管部门及财政申请使用,作为民办高校教育扶持资金专款专用。3.《民办教育促进法》第8 条规定,民办学校存续期间,举办者不得抽逃出资,不得挪用办学经费。行政管理部门或行业协会应出台针对民办教育机构的支出财务准则,约束投资者和管理者的套现行为,如在职消费、关联交易等,为外部监督实施的可操作性提供政策依据。如以上财政、税收和行政管理方面的政策能够出台,可以从外部环境上消除投资者在产权方面和取得合理回报方面的顾虑,让形式上避而不谈的营利问题在账务处理上得以正确反映,从根本上利于民办学校长远的办学规划和可持续发展。

(二)建立和谐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与公办院校相比,民办高校的办学自主权选择权更大,良好的内控环境建设有利于民办高校内涵式发展,提示包括财务风险在内的办学风险,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及高校市场化需要,完成中长期发展目标的前提。虽然各省出台的财务管理试行办法均表明了法定代表人对学校财务工作承担全部经济责任,但是基于上述第二项内部治理结构方面原因,现实中民办高校并不能严格执行。因此,要求民办高校在章程和制度中落实校( 院) 长经济责任制,明确校(院)长对学院财务工作承担法律责任,赋予管理者相当的权利、责任和义务。设立院长总负责下的总会计师制度,全院师生共同参与,明确相关职能部门、人员在内控中的权利和义务。

(三)民办高校财务管理程序明确化、制度规范化、要求具体化、呈现公开化

1.民办高校管理层要站在学校长远发展的高度,管好用好学校的资金,量入为出,可以结合公办高校和事业单位的预算会计制度,制定适合民办高校的预算编制方法、审批流程、执行和绩效评价等预算管理制度。建立完善的财务会计管理架构,完善报表体系,除目前每月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三大主表外,还应增加往来明细表、针对各专项基金(包括政府拨款和社会捐赠)编制项目明细表,各部门预算执行情况表及汇总表,以及丰富会计报表附注的披露信息等。

2.教育经费精细化管理。加强教育成本核算,专项资金的管理可以参照公办院校分科目分项目平行核算,及时反映政府下拨各类专项资金的收、支、存情况。目前上海民办高校的使用的财务软件具有预算控制和项目核算的功能,但由于之前对于专项资金购置固定资产及计提折旧的处理考虑欠缺,尚不能从账面直接准确反映教委拨入专项资金的使用和结余情况,有待完善。另外预算的控制也仅限于政府拨入资金这一块,大多民办高校对预算的编制的源头就不太重视,所以并未利用这一软件功能,对学费收入的预算使用进行控制。

3.财务部门应将财务管理制度,报销流程,票据管理要求,各类奖助学金补贴等的申请、发放标准和发放情况,教职员工申请国家设立的有关科研项目、课题等文件规定及时在校园网络平台上公布,在满足不同主体信息需求的同时,也使相关财务信息公开化,一方面有利于对相关财务管理制度的执行的监督,另一方面也符合高效精简、科学透明的原则,树立良好的学院的外在形象。

(四)加强财务队伍建设

好的财务管理制度需要优秀的财务人员去实施。学校要重视财会人员的发展和管理,有相关激励制度,吸引人才,留住人才。鼓励财务人员通过参加培训、讲座、同行业交流、自学等方式开展继续教育拓宽视野、更新知识和技能,提高学习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民办高校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财务基础。

参考文献

[1] 赵彦志, 万丛颖. 基于利益相关者的民办高校财务管理制度分析[J]. 财经问题研究,2010(1).

民办高校的管理篇11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On the Scientific of Private College Students' Management

LI Genqi

(School of Art and Media, Zhengzhou Huaxin University, Zhengzhou, He'nan 451100)

Abstract In our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private higher education has taken shape gradually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higher education. The university's students, is the basis for development of the school. Students management impacts university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make the management of private college students carry out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we must fully understand the students summarize student management experience, scientific theory study of student management, to master the laws of science of student management.

Key words private college; student; management; characteristics

1 民办高校学生的特点及问题分析

在民办高校的办学中,生源是民办高校的生存之本,民办高校在最初招生时,十分注重生源数量,这直接影响到今后的学生管理工作。因此,对学生的特点做以分析,有利于我们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有助于学生工作的开展,对民办高校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1.1 新形势下,民办高校学生特点

(1)有着强烈的自尊心,缺乏自信。民办高校的学生由于在早期的学习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习惯,在受到挫折时往往不能正视自己的不足,加以掩饰,这表现出了他们具有强烈的自尊心,在自尊心的影响下,他们会努力学习,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就会自暴自弃,自信心比较弱。(2)盲目从众,自律性差,缺乏对事物的辨别能力。民办高校大学生同样通过全国统一高考录取,但是考试成绩和公办高校的有着一定的差别。在民办高校中普遍存在着学业成绩不良,思想道德水平不高的一些学生,他们之间虽有部分人能看到自己身上的不足,也想改变现有状况,但由于长期形成的生活习惯很难一时改掉,往往不能坚持,自律性差。盲目从众较强,自己对事物的判断能力较弱,抵挡不住各种诱惑,整天忙于各种娱乐活动中,对自己的学业关心较少,在遇到重大事件时,往往没有辨别能力。

1.2 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面临的问题

(1)网络普及增加了高校管理难度。在网络普及的环境下,学生通过开放的网络平台在短时间内可以获得大量网络信息,学生在接受优良信息的同时,也伴随着不良信息的存在,像暴力、反动、社会不良风气等对高校学生思想观念的冲击是巨大的。由于还没有真正接触社会,他们在看待事物的观点及方向上没有准确的辨别能力和抵御能力,道德观、价值观等很容易扭曲。(2)学生思想独立,以自我为中心,增加了教育难度。当代大学生多是90后,与之前的大学生在思想等方面有很大不同,学生思想有一定的独立性、开放性,同时又具有一些反叛意识,在遇到学校不合理现象时敢于提出异议,并积极维护自己的利益,甚至通过起哄、砸摔公物、制造混乱等来宣泄心中的不满情绪。这些问题的出现,对于高校教育与管理来讲,都是不容忽视的。(3)自我认知不清。自我认知是指学生对自己的认识,自我察觉。在民办高校中大学生往往自我认知能力较弱,在面对问题时不能够果断、自信的做出判断和解决,身心比较疲惫。遇到棘手问题表现出沮丧、敌对、抑郁等,对自己产生怀疑,不能够清晰的认识自己。

2 民办高校学生管理的有效途径

通过对民办高校学生特点及问题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难度将会增大,因此,探索出一套高效可执行的学生管理策略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有着重要作用。

2.1 加强学生日常管理制度的建设

管理制度是否健全科学,关系到高校的稳定及发展,在民办高校管理中,我们应该采取一定的制度形式规范管理。一方面坚持正面引导原则,在学生入校初期,应加强教育,帮助他们建立职业生涯规划,树立远大理想目标;积极组织一些学术活动,聘请一些本领域的知名专家,让学生通过学术活动提高对专业的兴趣。另外,再通过开展一些有教育意义的活动,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发挥各自特长,更好的展现自我。

另一方面,在正确引导原则下,学校其他管理部门,还要制定相关考评细则及规章制度,对学生进行考评,进而提高学生日常管理的科学性。

2.2 加强学生德育工作

当今社会道德滑坡现象越来越明显,人们在生活质量提高的同时,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变化,视野变得越来越狭隘,一切以自己的利益为出发点。这种不良风气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在校大学生。

高校管理者应该时刻把德育工作作为学校管理工作的重点,积极组织开展德育教育活动,对身边的好人好事,要树立典型,开展学习活动,影响学生的行为。

2.3 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学生管理队伍

民办高校学生自身特点的复杂性,要求我们高校管理者必须有一套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构建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桥梁,建立专业管理团队。我们可以在学校建立专门的心理辅导部门,帮助学生解决一些潜藏的心理障碍,引导学生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辅导员团队要认真发挥自身作用,在班级管理时,培养一批优秀班委,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作为高校管理队伍的补充;建立班主任制度,由于辅导员管理班级人数较多,管理难度较大,班主任可以从任课教师中挑选,负责具体的少数班级,这样能够照顾到更多学生,及时发现学生的动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4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考虑到学生的身心发展、考虑到学校办学特色。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该有前瞻性,合理规划,全方位统筹,这样才能吸引更多学子来这里轻松学习。

2.5 讲究科学方法,注重分层管理

一个学校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家庭,他们有着不同的思想特点、思维模式、性格爱好。所以,这就需要我们在做学生管理工作时,采取分层次管理的教育模式。如对性格开朗的学生我们要采取直截了当的管理方法;对领悟差的学生要采取通俗易懂、引导的管教方法;对态度不端正的学生要采取究其缺点耐心教育的方法等等,使所有学生都能心服口服地接受,以提高管理的整体效果。

3 结语

民办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影响着民办高校顺利发展及和谐稳定,积极探索科学合理的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模式是目前民办高校的当务之急,关系民办高校的生死存亡。我们应该理清思路,了解学生特点,把学生管理放到一个重要的位置去研究,采取科学管理方法;并利用好现行体制,充分调动各层次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与时俱进、积极探索。塑造民办高校学生健全人格,改善校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民办高校学生管理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杨倬.民办高校的发展及面临的问题[J].高教论坛,2005(3):152-153.

[2] 郭静.我国当代民办高校的发展[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5(4):17-18.

民办高校的管理篇12

一、民办高校财务管理的现状

随着广东民办高校的发展,民办高校财务管理也有了较大的提高,但在民办高校中,一类是民办本科院校,办学方针明确、生源稳定,财务管理相对规范;另一类是高职类民办院校,规模相对较小,租用土地办学或涉及土地使用权问题,举办者负债建设学校,生源不稳定,带来了收入的不稳定,从而使得资金捉襟见肘,银行存款账面余额非常少,财务管理出现了问题和风险。

二、民办高校财务基础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举办者转移资金,给学校的发展带来隐患

民办高校收到学费后,相当部分民办高校并未将学费收入一直存放在学校银行账户,而是通过往来账户,将资金转移到与举办者有着千丝万缕的公司里。由于在高校账户中,资金不允许用于其他投资,因此举办者为了利益,将资金转移到其他地方,这样就带来了学校资金隐患。比如在其相关联的公司,有的用于投资,有的用于非办学抵押,资金无法回笼,被债权人封堵校门、告到法院,法院封存学校银行账户,学校无法维持正常的教学活动。

(二)举办者认识不清,财务管理不到位

民办高校办学有其灵活性,特别是在资金使用上有其优势,决策较快,限制较少,办事效率较高。但同时存在将学校的资产和举办者公司的资产混为一谈,资金使用随意,不受监督,虽然有相关财务管理规定,但不经过相关审批流程,随意调拨大量资金,资金用途不明确,造成学校银行存款非常少,如果调用资金使用不当,资金无法回笼,就可能造成办学隐患。

(三)财务负责人或财务人员的任用欠妥

财务负责人(财务主管)或财务人员的任用,不符合广东省民办高校财务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存在财务负责人与董事长存在直系关系,或财务负责人与一般财务人员有直系关系。曾经出现个别民办院校财务人员是董事长的配偶、或直系亲属,且董事长不是举办者,与其配偶或亲属联合,将学院资金转移抽逃另作他用,若不是及时发现,将给学校的发展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四)部分民办高校会计科目设置笼统

由于大多数民办高校执行非盈利组织会计制度,会计科目的设置比较粗放,对一级科目或二三级明细科目的设置不便于数据采集平台上相关指标的考核,特别是明细科目的设置上,过于笼统,不利于考核资金是否用于教学、科研、师资队伍的发展上。

(五)财务管理信息化程度不高,不便于考核用于提高教学质量方面的资金

部分民办高校的财务部门,未使用财务系统软件,会计核算处理仅仅使用Excell表格,不便于提供会计信息,弱化了上级主管部门的监督。比如在数据采集平台上申报的日常教学经费、教学改革及研究经费等,在每年的民办院校年检中提供的财务数据无法考量其数据采集平台的真实程度。

(六)财务预算不精细、精准

部分民办高校不重视财务预算,在资金预算上不精细、精准,特别是体现在支出方面,预算仅显示工资福利支出、业务支出、其他支出等几个大方面,而比如教研科研经费、竞赛经费、专业课程建设费等投入教学方面的资金没有精细、精准的体现出来。

三、加强民办院校财务基础管理的对策

民办院校财务基础做好做扎实,是财务管理提高的本保证。

(一)上级主管部门应加强监督和资金考核

针对举办者转移资金,上级主管部门应加强监督,规定除用于投入校内开支外,其他转移资金的情形出现,不分次数或每笔大小,可用“每年累计转移的资金”设定一个标准,作为考核指标,限制或扣减其招生指标,防止资金转移到其他公司,损害学校利益,出现教学经费欠缺和欠发工资的状况。

(二)健全财务制度,规范审批流程

为减少民办高校财务管理的随意性,首先考核其财务管理制度,规范财务流程;其次对非投入教学及管理中的大额资金的使用进行限制,也可以与招生指标挂钩,考核相关指标,如“日常教学经费占学费收入的比例”、“培训费占工资总额的比例”“科研经费逐年递增”等对教学的投入,促使提高教学质量,加大民办高校的竞争力。

(三)监督民办高校财务人员的任用

在每年的民办高校的年检中,除检查财务人员是否有会计从业资格证外,还应填写财务人员、董事长、财务经理非直系关系承诺书或家庭成员表,以防内部勾结,转移资金。

(四)加强财务管理,统一关键会计科目设置

虽然民办高校未统一使用会计制度,但在一级科目或某些明细科目设置上应进行统一,特别是体现教学方面的如培训费、教学设备购置、专用料费、竞赛费、专业课程建设费等等,便于主管单位进行管理考核,也可用于在教学成本上与公办院校进行比较,相互借鉴,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五)加强财务信息化建设,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民办高校应加大对财务管理的投入,采用先进的财务管理系统,便于财务数据的采集,也利于上级主管部门对某些教学指标的检查监督,以保证民办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六)认真做好财务预算,提高财务预算的精细度和精准度

财务预算的精细、精准,可以衡量财务管理水平的高低,也是财务人员科学理财的重要依据之一。首先,财务预算的精细,为准确的会计核算提供保证,同时可为信息使用者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预算的精细,对于教学及管理提供了资金上的保证,比如培训费、竞赛费、科研经费的细化,也为上级主管部门衡量民办高校的发展提供依据;而预算每个项目的精准,可以达到科学理财的目的,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参考文献:

[1]刘禾.福建民办高校财务工作规范管理思考[J].中外企业家,20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