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处理策略合集12篇

时间:2023-07-12 09:33:31

风险处理策略

风险处理策略篇1

近年来,我国污水处理需求激增,污水处理行业投资较大,我国许多城市的污水处理项目建设没有完全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污水处理行业在污泥处置、再生水回收利用等环节持续加大投资,资金十分有限的污水处理行业尚未完全满足水污染治理的现实要求。因而,许多污水处理行业开始运用BOT、PPT、TOT等各种模式引入资金及竞争机制,政策上也开始允许污水处理项目资金渠道的多样化和投资主体的多元化。2004年《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谁投资、谁决策、谁收益及谁承担风险”的投资管理原则,这就说明决策者必须充分重视污水处理项目的投融资并以更高的要求进行项目的风险分析与控制。

一、污水处理行业投融资的特点

一是不同投融资模式及投资主体直接受公共基础设施供给方式的影响。我国污水处理行业的管理主体基本上都是政府,但投资主体却可能多元化。二是投融资方式有所创新。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持续完善,完全依赖银行贷款或财政投资的污水处理行业融资方式逐步呈现多元化的发展态势,资本市场的融资效果日益显现。三是在选择投融资客体时充分考虑有别于普通项目的效益特征。污水处理项目具备服务性和社会性,因而选择投融资客体时应使整体效益大于局部效益、社会效益优于经济效益。

二、污水处理行业投融资的策略分析

1.全面分析成本,科学制定投资决策

一是针对各个污水处理项目要制定成本费用估算表,切实把握污水处理项目的运营成本使其具有相对优势。二是对项目的财务投资价值进行深入分析,如项目建成并投运后,按《政府制定价格成本监审办法》(国家发改委第42号令)的办法准确核算,全面分析日处理污水量、单位运行成本、年实现收入及利润情况、长期借款及利息偿付方式、项目内部收益率、投资回收期、投资利润率、财务净现值等指标,以确保项目在财务上具备可行性。三是以社会发展和生态建设为中心,对污水处理项目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进行分析,制定科学合理的投资决策。通过污水处理项目投资减少水体污染,改善城区面貌和投资环境,促进社会发展,提升人民生活质量,可以带来巨大的间接社会效益,项目投资也有很大的外部收益,促进经济的对外开放和本城区的繁荣发展。水污染基本消除后农业将从中受益良多,污水处理项目投资也将产生重要的经济效益。

2.积极扩充资金来源,规避投融资风险

吸引民营资本进入污水处理行业的投融资模式是实现市场化和多元化的关键,应积极扩充资金来源保证污水处理项目的资金需要。早期我国民营资本受到了一定的规模限制,在污水处理行业投融资方面一直是国外资本起主导作用。一般而言,吸引外资存在以下风险:一是如果我国污水处理基础设施领域由外资主导,将不利于切实保障我国的经济安全和人民生活;二是污水处理基础设施领域大量由外资占据压缩了我国民营企业的生存空间,外资较高的技术和管理水平使国内资金的发展前景堪忧;三是浮动汇率制度在发达国家的实行使我国所用外资资金承受着一定的汇率风险。随着政府对民营资本规模增长的鼓励,投融资决策者开始把目光转向了民营资本,开始意识到内资的优点及外资的弊端,相比以上外资的有关风险,内资的优势也就得以体现。近年来,在政府政策的鼓励下,我国各大城市的民营资本规模日益庞大且在积极找寻良好的投资机会,民营资本投入污水处理行业有利于避免外资抗压下的盲目投资行为,提升民营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同时也有利于污水处理行业规避因外资引发的债务、汇率等诸多风险。污水处理行业投融资决策不再局限于外资融资,而是外资内资并行不悖。

3.拓宽投融资渠道,扩大投融资主体范围

尽管我国污水处理行业投融资主体也在逐步呈现多元化的发展态势,但相比西方发达国家,我国目前投融资主体的多元化尚未完全满足市场化建设污水处理基础设施的现实要求。针对此类现象,政府应继续从政策上给予投资污水处理行业的民营资本以支持,为民营资本创造良好的进入条件,除了BOT融资模式,还可以根据回收期限、投资收益、风险评估等方面的资金使用要求,积极引入ABS、TOT、PFI等市场多元化投融资渠道,持续鼓励并推动污水处理基础设施的市场化进程。民营资本在各大城市资本中占比日益提高,只要政策到位且制度设计合理,资本的逐利性会使民营资本很乐意进入污水处理行业。此外,还可以积极辩证地借鉴发达国家的有益经验,全面拓宽污水处理融资模式,扩大融资渠道。

4.健全管理体制,提升运营效率

术业有专攻,政府应专一地发挥其在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过程中的服务者、引导员和监督人的作用,不缺位管理也不越位身兼数职,应当从以下方面进一步建立管理体制。一是持续推进政企分开和政资分开,强化宏观调控,简化行政审批手续,将政府管理职能转变到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经济与社会调节管理方面;二是健全关系国计民生重大事项的行政管理与协商决策机制,完善决策评估、技术咨询等制度;三是健全法规建设,建立执法严明、权责明晰的执法体制;四是健全行政管理监管机制,依据正确的绩效标准考核人员的工作绩效。

具体到污水处理行业,政府应积极发挥其在资源市场配置中的导向作用,遵循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及市场运作的改革路径,引进先进污水处理技术与优良管理模式,提升污水处理行业的运营效率。同时,为民营资本的进入提供便利,通过降低技术壁垒、完善投资环境、健全收费制度、监管资本运营项目的建设情况等途径引导民营资本积极参与到污水处理行业的市场竞争之中。其中,改革污水处理收费制是污水处理行业面临的核心问题之一,应当合理调高污水处理收费标准,真正实现微利保本,科学制定污水处理收费市场化机制,根据地区、性质等的不同征收不同的污水处理费用。为避免免费“搭车”现象还要进一步规范污水处理费用征收渠道,使民营资本进入污水处理行业的积极性更高。

三、污水处理项目的主要风险及其控制措施

1.项目招投标风险及其控制

目前在多数情况下,污水处理项目(如BOT模式)都以招标方式展开。污水处理项目招投标过程中普遍存在三大风险:一是组织污水处理项目招标时套用设备招标或工程招标形式,在选择特许经营项目投资经营者时没有将污水处理项目自身的特点加入在内;二是有的企业为了投中具有稳定回报优势的污水处理项目甚至恶意压低报价,投标人资格审查松懈、质量良莠不齐降价了招标程序的有效性;三是当前污水处理价格在部分招投标评价标准中存在很多的不合理现象,招标文件编制水平低下,评标过程随意性高。

针对以上项目招投标风险,本文提出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第一,积极引入法人招标新模式,进一步规范招投标程序与方式。第二,评价标准和招标文件须合理设定,资格预审须严肃进行,这对正确选择投标人至关重要。要将商务招标与技术招标分类分组进行。第三,政府应强化对污水处理项目招投标工作的监督管理,使其不折不扣地按规定的程序组织开展,完善有关法规,在招投标管理中融入项目融资事项,促进公开、公平、公正招投标竞争环境的形成。

2.项目融资风险及其控制

中小型民营环保企业等水务投资组织的融资难度较大,其污水处理融资结构欠合理,以商业银行为主的周期较短且利率较高的间接融资是其最主要的融资渠道,与污水处理项目周期较长、收益偏低的特征不匹配。民营企业无法从商业银行得到较高的授信额度,能够投入污水处理项目融资中的额度则更是少之又少。此外,直接融资渠道运作不顺畅、融资成本居高不下、权益融资与债务融资条件过高等问题直接制约着污水处理行业的发展。

针对以上项目融资风险,本文提出以下风险控制措施。第一,政府应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鼓励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为污水处理项目进行融资。随着国际金融机构的本土化及国内银行的国际化,国内银行日益重视和推广项目融资这种投融资模式,污水处理项目融资风险也会有所下降。第二,尽管地方政府开始逐步依托社会资本来促进污水处理行业的运转,政策性资金在污水处理行业价格体系内仍然承担着重要的融资责任,这是由于债券、股票等市场门槛很高或不能为污水处理行业提供稳定的资金支持。第三,积极拓宽其他可能的融资渠道。日前中国保监会颁布了《保险资金间接投资基础设施项目试点管理办法》,尽管有关业务流程尚处于试点阶段,但这使污水处理项目资源来源于特定保险资金成为可能。

3.管网配套风险及其控制

20世纪90年代,由于地方政府资金短缺,使其没能及时完成与污水处理厂相配套的污水管网建设,直接导致了污水处理厂的高负荷或不正常运转。21世纪以来,污水管网和处理厂的发展速度均较快,但前者建设能力弱于后者,使污水处理项目应有的环境与社会效益有所降低。应该说,建设与维护资金短缺是非盈利性污水管网配套建设速度慢的主因。

针对该问题本文亦提出几点风险控制措施。一是按照“谁污染,谁治理” 的污水处理原则,适当提高居民污水处理费率并从法律制度上对征收给予保障;二是地方政府应努力盘活和开发市政现有的公用存量资产,通过TOT等模式将污水处理项目市场化,多方筹集污水管网建设资金;三是巧用国内外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流域污染治理、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等性质的项目贷款。

4.政策变更风险及其控制

现有法规体系的不健全很可能带来所谓的政策变更风险,特别是当地方政府承诺与中央政府有关政策相违背时,污水处理项目就将面临较大的风险。例如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固定回报问题,当时各级地方政府为吸引外资给出了不切实际的固定回报率,给企业和政府带来了巨额债务。针对此类风险,必须健全污水处理有关法律法规,减少规定的争议性,尽可能将所有问题预先考虑在内,预防因政策变更所带来的风险。

参考文献:

[1]中国水网.我国污水处理BOT项目市场报告[R].中国水网市场调研报告系列, 2009-01-15.

风险处理策略篇2

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是指企业根据税法规定和会计准则要求对上一年度的企业所得税进行清算并申报的过程。具体地说,就是指企业依据税法要求对会计报表中该增加的项目进行调增,对该减少的项目进行调减,最终确定全年应纳税额,并根据前一年度预缴的企业所得税数额确定该年度应补或应退税额,填写年度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最终在该年的5月31日之前向主管税务机关进行申报的行为。

汇算清缴以“利润总额”为基础,按照税法要求进行一系列纳税调增和调减,最终得到“应纳税所得额”。主要涉及三方面的纳税调整内容:收入类项目的调整、扣除类项目调整以及资产类项目调整。

二、汇算清缴难点及其处理策略

(一)职工薪酬的纳税调整

企业所得税第三十四条规定,企业实际发生的合理的职工工资薪金,准予在税前扣除。但由于税法还对某些特殊情况下工资薪金税前扣除问题进行规定,因而带来了一些该类项目的税会差异,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企业安置残疾人员的,在按照支付给残疾职工工资据实扣除的基础上,可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支付给残疾职工工资的100%加计扣除。因此,企业在进行所得税预缴申报时,应按照实际发生额进行扣除,在年度申报和汇算清缴时按照实际发放的残疾员工的200%加计扣除。

第二,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因此,只要满足相关规定,企业研发人员的工资就可以加计扣除。

第三,企业实际发生以下支出,必须按税法规定实行限额扣除:职工福利费支出,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14%的部分准予扣除;职工工会经费支出,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2%的部分准予扣除;职工教育经费支出,不超过工资总额2.5%的,准予据实扣除。

【案例1】假设某企业2015年在册职工900人,实际发放工资薪金1 300万元,同时发放的职工福利费182万,工会经费和职工教育经费分别为30万和40万,那么工资薪金可据实扣除,而三项经费调整过程如下:

税前准予扣除的职工福利费=1 300×14%=182(万元),实际扣除182万,应调增应纳税所得额0万。

税前准予扣除的工会经费=1 300×2%=26(万元),实际扣除30万,应调增应纳税所得额4万。

税前准予扣除的职工教育经费=1 300×2.5%= 32.5(万元),实际扣除40万,应调增应纳税所得额7.5万。

因此,工资及三项经费应调增应纳税所得额= 4+7.5=11.5(万元)

(二)业务招待费的纳税调整

企业所得税税法第四十三条规定,企业发生的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业务招待费支出,按照发生额的60%扣除,但最高不得超过当年销售(营业)收入的5‰,即只要企业发生了业务招待费,就至少会有其发生额40%的纳税调增。

(三)广告费及业务宣传费支出的纳税调整

企业所得税法第四十四条对企业广告费与业务宣传费做了明确规定:企业发生的符合条件的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支出,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外,不超过当年销售(营业)收入15%的部分,准予扣除;超过部分,准予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对于该项税会差异,企业应在所得税汇算清缴时对多扣除的费用调增应纳税所得额。

(四)固定资产折旧的纳税调整

企业所得税法第五十九条规定,固定资产按照直线法计算的折旧,准予扣除。税法允许企业按自已的会计制度采用不同的折旧方法,但其只认同直线法计提的折旧作为当年的成本费用,并且为避免企业采用过短的折旧年限,税法对部分固定资产折旧的最低年限进行了规定。当税法与会计对固定资产折旧方法以及时间的规定不同时,就会产生计提费用上的差异,所得税汇算清缴时应进行纳税调整。当会计与税法对折旧政策的规定存在差异时,就会产生时间性差异,企业在汇算清缴时必须予以纳税调整。

【案例2】某公司从事信息技术服务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2014年6月购入一台生产器具,不含税价为150万元,购入当月投入使用,会计上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折旧年限为5年(与税法规定相同),预计残值为0,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5%。

(1)会计处理:

2015~2019年每年计提折旧30万元(150/5);

借:制造费用30

贷:累计折旧30

(2)税务处理

假设该公司采用缩短折旧年限的优惠政策。税法上的折旧年限:5×60%=3(年)

2015~2017年每年可税前扣除的折旧50万元(150/3)

2015~2017年每年年末进行会计处理如下:

借: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费用5

贷:递延所得税负债5(20×25%)

2018、2019年每年年末进行会计处理如下:

借:递延所得税负债7.5

贷: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负债

7.5(30×25%)

三、汇算清缴涉税新政剖析

(一)企业福利性补贴支出税前扣除的规定

《关于企业工资薪金和职工福利费等支出税前扣除问题的公告》(国税总局2015年34号公告)对企业福利性补贴支出税前扣除提出规定:列入企业员工工资薪金制度、固定与工资薪金一起发放的福利性补贴,可作为企业发生的工资薪金支出,按规定在税前扣除。不能同时符合上述条件的福利性补贴,应作为职工福利费,按规定计算限额税前扣除。

该项新规定更加明确了对职工福利费的税务处理,扩大了工资薪金的外延,将符合工资薪金制度要求、固定与工资薪金一同发放的福利性补贴视作工资薪金,不仅能够税前扣除,还能增加企业计算职工三项经费扣除限额的基数。

但是,对于国有企业,《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工资薪金及职工福利费扣除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9〕3号)明确规定:属于国有性质的企业,其工资薪金,不得超过政府有关部门给予的限定数额;超过部分,不得计入企业工资薪金总额,也不得在计算企业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因此,国有企业不能违反工资薪金的限额规定,将职工福利作为工资薪金过度发放。

(二)企业接受外部劳务派遣用工支出税前扣除问题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工资薪金和职工福利费等支出税前扣除问题的公告》(2015年第34号公告)对企业接受外部劳务派遣用工所实际发生的费用,区分两种情况进行税前扣除:其一,企业按照协议(合同)约定直接支付给劳务派遣公司的费用,应视为劳务费支出,不计入工资薪金总额,也不作为计算其他各项相关费用扣除的依据;其二,直接支付给员工个人的费用,应作为工资薪金支出和职工福利费支出,准予计入企业工资薪金总额的基数,作为计算其他各项相关费用扣除的依据。

(三)固定资产优惠政策及填列纳税申报表的相应变化

2016年1月18日,《关于修改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A类,2014年版)部分申报表的公告》(国税总局2016年3号公告)对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A类,2014年版)部分申报表进行了修改,主要是为了方便企业在汇算清缴时享受小型微利企业、重点领域(行业)固定资产加速折旧、转让5年以上非独占许可技术使用权等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其中,固定资产优惠政策涉及面广,对企业影响较大。新颁布的《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扣除明细表》内容更加清晰完善,承担了纳税人对加速折旧优惠政策进行备案的功能。

四、汇算清缴风险规避

(一)确保各类报表之间的逻辑平衡

所得税汇算清缴的核心内容就是企业的纳税调整,即企业依据税法规定对其财务报表上的一些项目进行调整,例如前述的职工薪酬、固定资产折旧等,并据此填报各类纳税申报明细表。因此,企业的会计类报表与其纳税申报表应互有逻辑关系,该类逻辑关系是否合法合理是税务机关进行纳税评估时审查的重点内容,报表之间项目数额的不对应或不合理往往揭示了企业的纳税疑点,会引起主管部门的重视,可能会对企业进行约谈甚至实地调查。所以,审核会计处理、正确进行各项纳税调整、确保报表间逻辑关系的合理性是企业汇算清缴前必须妥善完成的任务,同时,还应通过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审计调账以及会计错账处理等方法及时进行更正。

另外,政府与税务部门逐渐重视构建与第三方涉税信息互换的平台。银行、投资者以及政府相关部门等提供的业务信息、报送的报表也成为税务机关审核企业涉税信息的重要凭据。因此,企业汇算清缴时也应保证其据以纳税调整的财务类基础报表与其他相关利益者提供的信息保持一致,防止关联双方账务信息不对称导致的税收风险。

(二)明确政府补助收入的税会差异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的有关规定,企业应将获得的政府补助分为与资产相关和与收益相关,以及货币性资产与非货币性资产,分别采用收益法与总额法处理。采用收益法时,企业将政府补助计入递延收益或当期收益;采用总额法时,将政府补助全额确认收益。而针对政府补助的税务处理,企业应依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财政性资金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有关企业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8〕151号)的规定,计入企业当年收入总额。对于由于会计准则与税法规定不同造成的会计处理与税务处理的差异,企业应在汇算清缴时准确进行纳税调整。

对于符合不征税收入要求的政府补助收入,企业汇算清缴时可进行纳税调减,相应地,不征税收入形成的费用支出、资产折旧或摊销也不能够税前抵扣,应进行纳税调增。不征税收入包括以下四类:第一,财政拨款,可以凭财政拨款文件和单据在取得当年进行纳税调减;第二,依法收取并纳入财政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这类不征税收入可凭相关文件在上缴年度进行纳税调减;第三,其他的不征税收入,应当同时符合《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专项用途财政性资金企业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财税〔2011〕70号)规定的三个条件,才可在取得年度进行纳税调减;第四,明确规定为“不征税收入”的事项。

(三)关注并及时适用税收优惠新变化

风险处理策略篇3

1项目风险管理的概念

在对项目进行风险识别的基础上,开展风险分析,进而进行评价,对风险有明确的认识,将此作为依据,来开展各项工作,实现项目中风险高效、系统的控制。

2加油站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风险识别的可靠性所谓风险识别,就是对投资风险实现合理分类。比如石油、石化公司以及加油站通过计算和分析,明确加油站建设中项目的质量、进度以及资金投入等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风险。但是风险识别并不是一类万能的方法,在具体的应用中也存在着一些弊端和问题,比如:缺乏专业性较强的人才、风险意识不足以及危险认识不足等。

(2)法律不健全近些年,尽管我国出台了一系列风险管理方面的法规和制度,但是并没有详尽的对风险管理进行明确的规定,通常都是一些较为笼统的概念,无法实现高效化的管理。

(3)管理工作系统性不足尽管公司设置了专门负责风险管理的部门,但管理人员并没有对项目中的风险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导致风险管理存在较大的问题,不仅全面性不足,而且会在系统中出现较大的漏洞,导致项目出现较大的经济损失或者负面效应。

(4)管理技术薄弱第一,风险识别难度越大。在一些相对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进行风险识别具有专业的或者专门的研究机构,很多企业或者专业公司、研究公司都会自己制定风险管理文件。这些工作内容的开展,为企业进行风险识别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加油站的建设还处于一个相对初级阶段,风险管控只能从风险的识别开始,导致研究资金投入量的加大和成本的提高。第二,风险评价误差大。风险评价存在显著误差的主要原因在于基础工作扎实程度不足,并没有十分适当的相关的经验或者资料可以合理借鉴,如果风险管理工作满足借鉴经验,可能会导致后期风险管理的结果受到影响。如果在风险识别阶段就存在着较大的误差,则会导致风险评价工作的后期出现极大的问题。

3加油站建设项目风险管理对策

(1)前期开发阶段的风险管控在开展分析工作之前,需要对数据进行全面的收集,只有获取详细的数据资料,才能保证评估工作的准确开展,通过各类调查手段和方案开展市场调查工作,保证调查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经过信息化的处理方法使加油站建设项目信息服务于项目的风险控制与管理,另外,必须制定合理的政策和规定,对风险进行有效的制约,实现专门的风险管理。将项目风险责任明确以后,落实到具体的人员,保证规范或者制度对操作进行合理、有效的约束与管制。

(2)加油站建设阶段的风险防范第一,做好管理工作,对建设单位要进行高标准、严格化的管控,加油站项目工作主要由建设单位负责,所以建设单位必须具有极高的建设水平以及风险防范的能力。做好相关技术人员的业务能力考核,通过培训、交流使工作人员的素质提高,对工程建设情况全面掌握,进而制定下一阶段的工作计划。第二,严格监理机制。第三方管理单位要严格项目的管理,通过合同的约束,实现加油站项目风险的高效管控。也可以通过确定的方式,实现风险的转移,将其转移到第三方监理公司或者建设单位中。第三,规范施工单位。在建设中,为了保证工程质量,可以通过责任落实到人、强化方案设计以及明确材料、工艺管控等方法实现项目的有效管理。

(3)加油站投入运营以后的风险管控第一,合理选择建设计划,使其能够高效率的对风险进行规避,明确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在项目中充分发挥品牌效应,将最佳的产品和最优的服务提供给用户,建设更好的服务环境,尽可能占领市场,使企业的运营更加稳定,降低市场风险,提高了应对风险的能力。第二,商品运营过程中,合理防范风险。培养风险管理意识,使工作人员进行风险管理的积极性和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第三,建立风险的预警机制。对加油站建设的特点进行明确的分析,在已建成的加油站风险管理的基础上,进一步获取资料和信息,了解风险的变化状况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实现对加油站的动态性管理,做好防范工作。

(4)工程成本风险的管控如果需要投入的资金或者工程花费没有经过主管部门的批准,严格禁止使用或挪用。如果对资本性支付和收益性支出划分清晰,则企业应该认真审核支出的真实度,如涉及到的文件、资料和数据是否健全等。在进行财务核算时,应该按照制度计算利息资本化金额,再报给财务资产负责部门进行审批。

4结语

综上所述,加油站项目要做好严格的质量管理,对于不同的环节,要明确可能产生风险的影响因素,进而制定相应的风险管控措施,对市场有一个正确、合理的分析与评价,避免发生矛盾,出现纠纷,做好市场的合理策划,使项目的运营有据可依,按照确定的方案和规划执行,尽可能规避加油站运营可能发生的风险,使加油站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张学明,祝韬.关于加强小散远单位加油站全面建设的调查与思考[J].经营管理者,2014,(30).

风险处理策略篇4

随着社会经济的转型,当前农村生产和生活活动主体-农户-正面临着日益繁杂和不确定的各种生产和生活风险。这些风险有的是可以通过农户自身的资源来处理和面对的,有的则需要农户通过扩展家庭的资源来处理和应对,还有的则需要通过社区和国家从宏观层面来进行干预才能有效处理。当前经济转型时期中国农村农户面临着哪些风险,他们又是如何处理的呢?本文旨在分析农村风险种类,考察农户处理风险的生计资源状况以及他们处理风险的手段和策略,为国家制定帮助农户风险处理的政策干预提供参考。

一、农村和农户面临的风险来源呈现出各种不同的形式

1.农村风险主要来源于制度的、市场的、生产的和自然的风险

第一,制度/政策风险。宏观经济政策、农业政策和制度的变动会对农户生产造成不确定性。例如,农产品价格政策、土地经营制度等的变化都可能导致农户行为面临不确定性。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一些农业生产要素(如土地)的培育需要更长的时间和周期,农业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政策和制度环境。

第二,市场风险。首先,由于市场变化会引起农产品供给需求状况的变化和农产品价格波动,从而直接给农户农业收入带来不确定性;其次,农户在生产中的投入要素,小到小农具、籽种、农药、化肥,大到役畜的购买、租用,甚至农地本身的租用等,这些要素的价格经常变化,这直接影响到农户生产成本的高低。各级劳务市场对农村劳动力的需求会影响到农户非农收入的实现。

第三,生产风险。该风险是由于农户自身的生产经营决策所导致的。家庭劳动力虽然是决策者可以支配的,但其利用却受到了疾病、非农产业就业的可能性等因素的影响。另外,农产品加工的成本,以及贮存和运输的成本,乃至贷款利率等也是农户决策者无法控制的。

第四,自然风险。农户面临的自然风险是指各类灾害,包括水灾、旱灾、冰雹、霜冻和台风等在内的灾害性自然现象所导致的农作物产量降低或农户收入损失。

2.农户家庭经济风险

农户面临着生产和消费双重风险,包括成本和价格、不确定的收入以及灾难性的损失,自然、政治动荡、税收和利率变化等。作为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交织特征明显的产业,农业生产经营者承受着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缺乏联合的单个农户对市场价格和自然风险只能被动接受。农户既要应付农业的自然灾害风险,又要应付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波动以及农作物产出量市场价格变动的风险。

从农户面临的经济困难是否可能预见及可能预见的程度来看,农户经济风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类:第一类,确定性消费投资带来的家庭经济困难,这类事件的特点是集中投资,逐期受益。这类事件是可事先估算的,如建房,生育,婚嫁,学费等。第二类,意外事件带来的家庭经济困难。这类问题的投资往往是一次性的,该风险属于投入数额大且难以事先控制的不确定性问题。如大病医疗,自然灾害,主要劳动力去世等。第三类,经营风险损失带来的家庭经济困难。这类困难具有一定可预知性的风险性问题,但预测事件发生时所需要的信息不完整,是风险性问题,如市场变化,企业亏损等。第四类,没有包括在以上框架内的其他问题。

二、农户风险处理策略建立在自身的资源状况基础上

农户的风险处理策略是在宏观的社会经济环境下,以农户自身拥有的各种经济和社会资源为基础,通过市场的以及制度的方式,采取一系列生产和投资(包括社会投资)策略来保障家庭生产和生活安全。基于可持续生计策略分析框架(Scoones,1998)的思想,农户风险处理策略与制度安排、组织形式、权力机构和政治等因素密切相关。农户采取不同风险处理策略的因素主要由其自身的资源状况所决定。

1.自然资本。指农户所处的环境条件如土壤、水分、空气、遗传资源等。不同财富等级的农户拥有的耕地质量可能不同。例如,农户往往会选择优等地种植产量高、价格好的农作物以确保收入实现,而在劣等地上种植口粮,或者红薯等当作猪等牲畜的饲料。

2.经济和财政资本。包括现金、储蓄、借款/贷款等;还包括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设备和技术等。富裕等级农户收入高、储蓄多。由于有充分的经济和财政资本支持,富裕等级农户可以选择如何投入、组合农业生产活动可以达到效率最大。

3.人力资本,即技能、知识、劳动能力、良好的健康状况。通常富裕和中等农户有能力在教育、技能、培训等方面投入较大并且保持其稳定性,而贫穷农户在遭受严重困难的情况下,可能选择让子女辍学。一方面减少了学费支出,另一方面让子女从事事务活动甚至外出打工以应付困难。

4.社会资本。社会资本包括社会网、社会权益、社会关系、从属关系和联合体等。贫穷等级的农户可能因为存在良好的社会网、社会关系等增强应付风险的能力,甚至逐步脱离贫困。富裕等级农户也可能因为缺乏社会资源而无力开展一些家庭经营活动,或者无法更及时的获取信息及先进的技术等。

三、生产和生活活动多样化是农户风险处理的主要策略

由于农业生产的弱势性和农户自身的脆弱性,农户通常会选择各种风险管理方法以降低所面临的风险。现有的研究已经总结了面对着各种风险,不同的行为主包括个体、家庭、社区、非政府组织、市场、政府和国际组织都会建立起自己的风险管理体系和框架(Holzmann和Jorgensen,2000)。

作为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为主的农户在遭遇到风险时,首先,会采取风险回避策略,比如在粮食作物增收难的情况下,农户会扩大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有的农户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不会从事养殖业等。其次,会采取预防并控制损失,如农户采取空间上的分散种植、不同农作物间作、轮作,在作物生长期加强田间管理等。再次,会利用风险留存的策略,这是指承担风险并以自己财产来弥补损失。最后,是风险转移的策略,将带有风险的资产卖给别人或购买保险,便是这种风险管理的例子。

农户收入多样化策略的目的主要在于回避风险和提高收入,主要包括“事前”处理策略和“事后”处理策略(Pandey,1997)。农户“事前”的风险处理策略可以分为两类:一是通过多样的活动来分散风险;二是通过灵活的投入策略回避风险。农户风险分散包括横向分散和纵向分散,前者如作物种植的地块分散、作物种植方式的分散、同种作物的各品种种植的分散、从事多种收入创造活动等。后者是指时序上的分散,如根据时令和降雨量的多少灵活安排种植活动和投入。尽管采取了各种“事前”防范风险的策略,但若损失仍然发生了,此时农户如果不能通过“事后”策略弥补,当其收入的下降将使得农户入不敷出,不仅影响当期的消费水平,而且影响长期生产与消费水平。动用食物和现金储备,获取工资性收入、借贷、变卖资产、减少消费支出、依靠救济、移居外地等都是收入下降后的“事后”处理策略。这些机制会对农户的消费水平、经济负担和长期的生产能力造成不同的影响(丁士军,2001)。

不同农户资源禀赋不同,在选择多样化处理策略组合式也会有所不同。富裕农户通常采用多样化收入策略,尤其是将农业收入和非农收入相结合;在风险发生后,一般其现金储备完全足以满足生产生活所需,不同采取变卖资产、减少消费支出等策略,而风险的发生通常不会影响到子女的教育问题。贫穷农户通常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农业生产,更具有脆弱性,一旦发生较大风险,他们将不得不减少消费、变卖资产、依靠救济、借贷、甚至是乞讨。

四、结论和政策建议

综上分析可以发现,农户作为农业生产中的微观经济主体,是农村发展问题研究的重要的分析单位。农户的生产活动面临着多种多样的风险。为了增加收入,降低风险,农户自身会采取这不同的风险处理策略组合。在农户的家庭经营、风险处理策略选择决策中,宏观经济环境、组织制度与市场结构、农户自身的资源禀赋状况等因素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但对于同一地区的农户而言,各宏观环境因素、组织制度对农户的风险处理影响基本相同,农户资源禀赋是决定农户采取不同风险处理策略的主要因素。

需要对于不同地区的农户采取不同的地区政策帮助农户降低生产风险和提高农户收入。对于同一地区的农户,根据其自身拥有的资源禀赋提供不同的政策支持,即针对富裕、中等、贫穷的农户应分别采取不同的帮助扶持政策。例如,对于富裕农户,应当以提供信息、技术指导等措施,鼓励其多样化经营、实现专业化经营,以在农户中起到良好的“示范效应”,政策侧重于“新”;对于中等农户,应当结合农户自身的实际情况,给予技术支持和部分生产物资帮助,如提供良种、科学的田间管理等,以帮助农户稳收增收,政策侧重于“稳”;对于贫穷的农户,则应当主要提供经济援助或是政策支持降低承包费用(包括资金和实物的形式)、或者在农业生产中提供免费的机械化、半机械化耕作条件,以减轻农户的劳动力负担,使之有能力从事更多的农业和非农生产活动,以达到增收降低风险的目的,政策侧重于“增”。也就是说,对于农业农村的政策制定应该将农户更加细分,对于不同资源禀赋条件的农户,实施不同的政策,对农户实行“差别待遇”,这样才能缩小农户不同等级之间的差别,从而实现农户的全面增收。

参考文献:

1.Pandey,S.,Rainfedlowlandriceresearch:challengesandprioritiesforthe21stcentury,IRRI,1997.

2.IanScoones,Sustainablerurallivelihoods:Aframeworkforanalysis,IDSworkingpaper72,1998.

3.Holzmann,R,Jorgensen,S.,SocialProtectionasSocialRiskManagement:ANewConceptualFrameworkforSocialProtectionandBeyond[Z].SocialProtectionDiscussionWorkingPaper,No.6,WorldBank,2000.

风险处理策略篇5

为了使建筑工程管理中财务风险策略能够得到合理运用,则需要明确这些策略运用的价值所在。具体表现为:(1)建筑工程管理中若能注重财务风险策略的有效使用,则有利于保持建筑工程良好的财务管理工作状况,使得其管理中的风险因素得以及时消除,且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不断提升建筑工程财务管理的整体水平,避免财务风险的发生影响工程施工效益;(2)建筑工程管理中财务风险策略的合理运用,能够优化工程财务管理方式,使得管理中的问题发生率得以下降,不断改善建筑财务管理方面的工作状况,且为其财务风险的有效应对提供参考依据;(3)基于建筑工程管理中的财务风险策略实际作用的发挥,有利于降低工程财务方面的管理成本,使其财务管理工作落实更具科学性,满足建筑工程整体效益持续增加的实际要求。这些方面的不同内容,客观地说明了注重建筑工程管理中财务风险运用的重要价值。因此,需要根据建筑工程的具体情况,在其管理中有效使用不同的财务风险策略。

二、建筑工程管理中的财务风险策略分析

(一)强化财务管理人员风险意识,落实好相应的财务风险应对工作

为了使建筑工程管理中的财务风险得以降低,增强其财务风险处理效果,则需要注重工程建设中财务管理人员风险意识的强化,并落实好相应的财务风险应对工作。具体表现为:(1)建筑企业应结合建筑工程的实际情况,积极开展专业的培训活动,并将责任机制实施到位,使得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得以提高,并强化这些人员的财务风险管理意识,确保他们工作高效性的同时优化财务管理工作方式,促使建筑工程财务风险管理工作开展能够达到预期效果;(2)在处理建筑工程管理中的财务风险时,也需要落实好与之相关的应对工作,且在实践经验丰富、专业能力出色的财务管理人员支持下,实现对财务风险的科学应对,从而为我国建筑工程整体管理水平的持续提升提供科学保障。

(二)建立高效的财务风险管理机制,给予财务风险高效处理制度保障

在建筑工程管理中进行财务风险处理时,需要在了解工程建设中财务管理状况的基础上,建立高效的财务风险管理机制,给予这类风险处理制度保障。具体表现为:(1)通过对当前形势变化的深入分析,结合建筑工程管理中财务风险处理的实际需要,且在专业的管理理论、实践经验等不同要素的支持下,建立高效的财务风险管理机制,使得建筑工程财务风险处理工作开展能够得到科学指导,实现对工程建设成本的科学控制;(2)通过对高效的财务风险管理机制的建立与合理运用,能够给予建筑工程管理中的财务风险高效处理制度保障,使得财务风险处理工作水平能够逐渐提升,从而为工程施工计划深入推进创造有利的条件。

(三)注重信息技术的有效使用,提升财务风险处理方面的信息化水平

由于建筑工程实践过程中可能会受到人员因素、材料及设备因素、技术因素等不同因素的影响,从而给建筑工程施工作业开展带来了潜在的威胁,并埋下一定的安全隐患,无形之中加大了建筑工程管理中的财务风险。针对这种情况,为了更好的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形势变化,则需要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建筑工程管理过程中,逐渐提升财务风险处理方面的信息化水平。具体表现为:(1)在建筑工程管理中,财务管理人员应强化自身的信息化意识,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财务风险防范过程中,并通过对不同信息资源的高效利用,找出建筑工程财务管理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而进行针对性处理,使得基于信息技术的财务风险处理工作开展更具针对性;(2)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建筑工程管理中的财务风险应对工作开展将得到必要的技术支持,优化财务风险处理方式的同时有利于提升其处理方面的信息化水平,改善建筑工程实践中的财务管理工作状况。

(四)重视施工管理的内部控制,降低财务风险

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过程中,为了减少对工程财务管理方面的影响,降低其财务风险,则需要重视工程施工管理的内部控制。具体表现为:(1)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应结合财务管理的实际情况及要求,建立内部控制机制,落实好相应的控制工作,使得工程施工中的财务风险得以下降,避免施工企业遭受不必要的经济损失;(2)施工企业及人员应给予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内部控制足够的重视,且将内部控制理念融入到财务管理过程中,从而降低工程施工中的财务风险,逐渐增加工程施工效益,保持其良好的财务管理状况。

(五)及时回收工程款项,避免影响工程经济效益

建筑工程管理中应对财务风险时,能否将工程款项及时收回,也体现着工程财务风险的应对工作水平。因此,需要及时收回建筑工程竣工完成后的工程款项,避免影响工程经济效益。具体表现为:(1)在建筑工程验收工作完成后,应在财务核算工作方式的支持下,理清工程施工中的各部分款项,进而在财务管理人员的支持下,及时的收回工程款项,且需要对工程各项资金的流动情况有着深入的了解,从而改善建筑工程实践中的财务管理状况,最终达到其财务风险降低的目的;(2)实践中若能将建筑工程款项及时收回,并发挥出财务管理部门的实际情况,完善内部管控机制,则能为财务风险处理工作计划实施创造有利的条件,避免对工程经济效益产生较大影响。

(六)加大财务风险防范基础理论研究力度,缩小财务风险影响范围

风险处理策略篇6

中图分类号:TL372 文献标识码:A

1 工程项目全面风险管理思想

运用动态的、系统的方法进行风险管理,以此降低建筑方案实行过程中的不确定性,这就是所说的全面风险管理。它不仅能够使各层次的专案管理者建立起风险意识,提高对风险问题的重视度,从根本上规避风险,而且在工程的每一个环节实施风险控制,有利于最终建立起一个前后连贯的管理模式。

项目风险的识别和预测、分析和评估、控制和应对以及监控是工程项目全面风险管理的四个阶段,并且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过程,对这样的战略目标进行控制时一系列的目标也会因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在这种动态的、不确定的环境下,迫切需要出现一种基于战略目标的、立体的风险管理思想,并且其它的项目管理活动应该与风险管理思想融为一体,这种战略思想要渗透到项目的整个流转周期,渗透到工程的每一项细节中去。这样的方法,对于实现项目的战略目标是非常重要的,也就促进了全面风险管理思想的进一步提高与完善。

2 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的基本特点

2.1 相对性

不同工程项目的活动主体受风险的影响是不同的,人们对于风险固然有一定的承受力,但是这种风险承受能力因人而异,并且投入的大小、收益的多少还有拥有的资源、项目活动主体地位,都或多或少影响着工程项目对风险的承受能力。

2.2 多样性

多种类型的风险可以并存于同一个工程项目中,就像合同风险、政治风险一样,这些风险都有着或简单、或复杂的联系,并且互为消长、互相影响。

2.3 长期性

风险在工程项目中不仅仅存在于工程实施阶段,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工程项目的进展,风险的影响也会随之扩大,积少成多,因此,项目风险的影响不是暂时的,他具有全局性和长期性,并且在整个建筑工程项目的周期中都存在。

3 工程项目存在的主要风险

事先约定的规章制度贯穿于工程项目从立项到完工的整个过程,但是往往在实际施工过程中,一切条件都有可能发生改变或者不复存在,这就是无法确定却又的确有可能发生的风险因素。类似这样的风险主要有:

3.1 费用风险

造成建筑工程项目费用风险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点:(1)设计方案的变更,在工程项目的建设过程中,鉴于业主的要求或其他原因,可能会导致工程方案的变更。这就必定会造成工程量的改变,加大了建筑工程项目的花费,形成潜在风险;(2)经济因素的变化,经济突发事件也是事先无法预测的一个因素,它可能会引起费用的增加并带来风险。(3)成本预算出现错误,由于项目历史数据、信息收集不齐全或者是预算人员的疏忽,都有可能引发工程项目的费用风险。

3.2 合同风险

在工程项目的建设过程中,人们的认识能力往往是有限的,工程完成期限较长,工期的客观条件会对工程合同造成影响,这种对合同履行的不确定性有可能给合同带来风险。

3.3 社会环境风险

社会风险和环境风险是社会环境风险的两个方面,社会风险主要有:新工艺、新技术的革新所引起的风险以及法律和政策的变更等,而自然界的影响则是主要的环境风险。

4 应对项目风险的可行性策略

4.1 回避策略

在一个工程项目中,潜在威胁发生的概率很低,其后果也并不严重,最重要的是在面对潜在威胁时无策略可用,此时改变项目的目标与行动方案,甚至放弃项目以此规避风险,这就是回避策略。

在风险分析中发现项目的实施将面临巨大的威胁,项目负责人没有更好的办法来转化这一风险,甚至保险公司也拒接承保,此时应该考虑运用回避策略。作为最彻底的风险管理措施的回避策略,把风险事件出现的概率降到最低,与此同时,它也是最消极的措施,因为回避风险,与此同时也失去了一个潜在的获利机会。

4.2 转移策略

将风险有意识的转给与其有经济关系的另一方责任人,该处理风险的方式就是风险转移策略。风险转嫁方式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保险型转嫁方式,另一种是非保险型转嫁方式。最重要的风险转移方式是保险型,而非保险型转嫁方式是指将风险可能出现的损失通过合同的形式转嫁给另一方责任人,这种方式的主要形式有保证合同、租赁合同、委托合同等等。通过转嫁方式转移风险,只是承受者变了,不过风险本身并没有减少。

4.3 控制策略

为了减小损失并降低风险事故发生的概率而采取的风险处置措施通常被称为风险控制策略,要对风险进行认真研究,这是实施任何项目都应采用的风险处理措施。(1)工程合同是项目全面风险管理的主要依据,同时也是项目管理的法律文件,要充分理解合同。风险意识是项目管理者所必须要拥有的,对风险进行分析,以风险管理为出发点,仔细研究合同的每一个条款,全面深刻的了解项目有可能遇到的风险因素。(2)科学的施工设计方案是工程项目成功的基本保障,并且有利于使用先进的技术措施和完善的组织措施,降低风险产生的概率,减少风险将会产生的不良影响。(3)施工阶段是工程项目执行的细节阶段,这一阶段的风险控制主要有各种直接费用的控制,还包括工程质量费用成本、管理费、施工进度成本等间接费用的控制。

4.4 自留策略

自行准备资金和资源用以承担风险损失的控制方法,在实际工程进展中,主要分为主动自留和被动自留,这构成了风险自留策略。

(1)主动自留,指的是以项目风险的预测、分析和评估为基础,明确风险的性质,注意风险可能造成的后果,管理责任人筹措资金将这些风险自留,源于其认为主动承担风险比其它处置方式更好。(2)被动自留,被动自留是一种无意识、被动的处置方式,往往造成严重的后果,使项目组遭受重大损失,主要指的是没有准确评估、分析风险以及其严重后果,被动的采取自身承担后果的方式。对一些风险采取自留处理方式,对项目组获利有所帮助,但哪些风险应该自留,是工程项目管理人应该认真研究的问题,一旦处理不当,则会造成很大的损失。

结语

现代社会的发展速度极快,人们对风险的认识和态度也发生着潜移默化的转变,更多的新方法、新措施都将被社会公众所接受。本文对建筑工程项目的风险、对风险的管理以及解决措施进行深入探讨,希望能对日后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方面提供一些建议,提高社会对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关注度。

参考文献

[1]王蔚初.现代工程项目风险分析和管理[J].江西建材,2010(1):105-107.

[2]马晋明.浅析建筑工程项目风险及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1(18):291.

风险处理策略篇7

明确地辨识战略管理的风险并加以控制,被作为组织战略管理的一个目标。公司的风险通常被认为与不确定性输入有关。根据风险理论的一些研究成果,公司风险可以从风险造成的收益和损失、风险的性质、环境、对象,风险形成的原因,风险发生的范围、可控程度、存在的方式等方面来进行分析。但作为公司战略管理所研究的风险因素,应从公司整体系统上加以考察:

(一)战略环境的风险因素

集团公司战略管理首先受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战略管理环境的重要风险因素,有国内外政治、经济因素,行业结构特点,技术发展趋势,公司及子公司所处的文化环境,竞争结构,主要竞争者的产品市场占有率的变化,市场潜在能力等。外部环境因素是通过输入不确定性产生的风险,在企业未来发展过程中,各种环境因素的变化程度及其企业经营业绩可能带来的影响难以把握。

按照帕尔漠的观点,公司或组织所处环境的复杂性、市场的潜在发展能力、环境的变化程度对组织风险有重要影响:首先,环境越复杂,组织的风险就越高;其次,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表现为相关的市场增长,处于一个快速成长行业中的公司风险就高,而处于成熟和衰退行业中的公司,风险相对较小;再次,环境的变化越大,如技术发展变化快,产品生命周期缩短,行业市场增长率不确定,环境因素变化难以预测等加大了公司经营的风险。

(二)公司战略经营方向和经营范围的风险因素

战略经营方向决定了公司一定时期内的发展方向。集团公司战略管理的特点与环境的复杂性,要求对公司战略不断加以审核和评估,以便及时做出局部和根本性调整。因此,高度复杂的环境增加了公司经营的风险。一般来说,正确的公司战略加上有效的风险控制,可以使公司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稳健地发展并取得预期的业绩目标。

公司战略按经营范围可划分为单~产品战略。相关多元化战略和非相关多元化战略。研究表明,相关多样化公司实际运行最好,单一业务公司其次,不相关多样化公司从长远来看运行得不好,因而在集团公司经营范围中,单~业务经营和不相关多样化经营都存在较高的风险。经营的不相关程度越大,业务越多,经营风险也就越大。

(三)管理者的前期战略选择对未来战略的影响

管理者的前期战略选择或重大决策,对公司的发展有深远影响。前期涉及资源分配和经营战略方向等战略性决策对公司发展有深远影响,有时那些涉及到公司战略经营结构和经营领域的重大决策是不可逆转的。因而其对公司经营业绩及以后阶段的战略管理将产生重大影响。

(四)高层管理者结构、决策者偏

好与管理冒险行为对公司战略管理风险的影响

高级管理层的构成是影响冒险行为的重要因素,高层管理者理论指出了决策者特征,战略选择与业绩之间的关系。高层管理者的构成及知识结构,反映了其对所从事的经营业务领域竞争规律和发展规律的认识能力和对公司发展的驾驭能力。经理层的个人特征和历史背景、决策者偏好,直接对决策行为产生影响,并最终影响公司某一特定发展阶段的经营业绩。决策者性格和偏好不同,导致决策的风险程度不同。根据风险决策理论的研究成果,高风险决策可能带来高额的回报或更大的损失。

(五)公司战略管理的复杂性和组织结构的适应性对组织战略贯彻的影响

集团公司的组织,因职能和事业部或子公司的存在,使得组织因战略管理需要运筹规划和资源分配的正确性方面难度加大;公司总部对于公司的战略协调与管理控制因区域文化差异提高了难度。集团公司业务的发展和经营规模的扩大,其组织结构和管理流程的不适应,将直接对公司的战略管理产生影响。因而公司战略管理的复杂性越高,组织结构对管理的章应性越差,战略管理的风险就越高。

(六)战略经营计划管理组织体系的有效性对公司战略管理的影响

集团公司,因其经营范围、经营管理的层次和结构的复杂性、于公司的区域分布和文化的差异性等,使公司战略管理协调控制需要公司建立战略管理的规范化的运作模式,以准确把握影响公司战略目标实现的关键因素或关键环节,促成战略目标的实现。战略管理过程中,及时评估战略风险因素,进而形成一种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可以降低因缺乏对战略经营计划的管理给公司发展带来的管理风险。

二、集团公司(以下简称公司)的战略管理机制是保证制订出组织卓越的战略,并确保战略经营计划的执行得到有效的贯彻,实现其组织目标。由于公司经营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变化,以及集团公司内部组织管理体系的复杂性,使得公司战略管理的过程受到由此引起的各种风险因素的影响,

从而影响战略的有效性。因此,如何辨识公司的战略风险因素,并采取措施规避由此引起的风险,成为战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外许多公司战略研究的专家自80年代中期就注重对公司战略风险管理的研究。许多战略专家认为,如果不能妥善处理公司风险,公司就有可能产生灾难性后果。战略实施受战略风险因素的影响带来的效果的不确定性,要求在战略形成和实施过程中不断分析、研究风险因素的影响,并形成分析和辨识战略风险因素的系统方法和相应的控制机制。

对集团公司来说,战略风险的存在直接影响公司的业绩。为确保公司经营过程中的风险得到管理控制,并实现良好的业绩,战略研究的专家对公司的风险因素进行了研究,并从公司系统化风险(beta)、非系统化风险、资产负债率、资本密集度、研究与发展程度、资产回报偏差(ROA)、资产回报(ROE)、股票分析专家的收益预测等方面来分析,找出公司经营过程中的风险。资本资产价格模型(CAPM),从公司股票的回报与一般市场变化的敏感度方面反映公司的风险。引起公司经营风险的原因多种多样,但为了便于从战略上分析公司的风险因素,帕尔漠(TIMOTHYB。PALMERT)把战略风险分为组织风险和管理风险。管理风险是指管理者预先采取的涉及资源分配的战略选择,而这些选择促使组织变化带来发展的不确定性,从而最终影响公司业绩目标的实现;组织风险是指组织输入的不确定性而可能引起的组织变化所带来的风险,一般指环境因素和管理者风险行为对组织产生的直接影响。在此基础上,帕尔漠提出风险整体分析模型,对公司战略风险进行系统分析,并从公司环境的动态性、复杂性及组织内部影响风险的因素的变化进行分析和辨识。使战略风险因素和战略管理研究在分析过程中更紧密结合。笔者结合集团公司战略管理的特点,以有关战略风险管理和战略管理的理论为指导,在集团公司战略经营计划的管理过程中,对内外部环境因素的变化对公司战略目标的实现和公司业绩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并对集团公司如何进行战略经营风险的管理及建立相应的控制机制进行了探讨。

三、建立战略风险因素的管理控制机制

(一)战略管理风险因素的辨识

从公司战略管理的需要出发,对公司战略风险按管理风险和组织风险加以分类和辨识,并把重要风险因素纳入战略管理的过程是建立风险控制机制的重要步骤。

1.管理风险的辨识辨识管理风险,主要是评估前期决策对公司当前和今后的经营业绩已经产生或可能产生的影响。具体分析因素见表1。

管理风险因素分析评估的基本步骤是:

(1)审核评估公司战略经营的方向和决定企业发展的重大投资决策。分析每一项重大投资对公司发展的环境适应性,及其适应性程度对未来公司业绩所能产生的影响。分析每一项重大投资可能给公司竞争地位带来的变化,进一步明确决策和投资效果对公司动态核心竞争优势产生的影响。分析公司投资方向可能带来的对环境的影响,及由于公共政策的出台可能带来的危机。

(2)审核评估领导知识结构、经验结构和决策偏好,及其决策水平,系统驾驭和控制能力,对公司发展的适应性程度或可能带来的风险因素及对公司业绩的影响。通过与竞争者比较、评价公司的战略领导能力强弱程度对未来公司竞争力的影响。

(3)审核评估公司的管理系统,特别是重点分析公司战略经营计划管理控制系统,预算与成本控制系统、质量改进与控制系统、科研与开发能力、营销管理系统及其它对公司战略有重要影响的管理系统的完善程度及存在的问题,及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可能导致的经营风险趋势和对业绩的影响程度。

(4)审核评估公司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机制,及公司前期人才政策对公司未来发展产生的影响,评估公司的人力资源现状,人才结构,各类专业人才知识结构,经营管理专业人才结构对公司发展、公司业绩的实现经营战略,或是公司战略的适应性影响。及因公司扩张与人才储备之间的矛盾对公司发展可能产生的影响。

(5)评估公司的综合经营状况,具体表现为公司财务状况。从盈利类指标、成长类指标、稳健类指标、效率类指标和现金流量等各项财务指标,通过与同行业与竞争者进行分析比较,来分析公司在经营运作中的重要风险因素。

(6)审核评估子公司或各事业部的经营业绩及其发展态势,重点分析每个战略经营单位的发展阶段、发展态势对公司战略经营结构和未来公司经营业绩产生的影响。

2.组织风险的辨识组织输入的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由于组织输入的变化可能给公司整体经营结果及对管理者产生负面影响,因而组织风险对战略管理有重要影响。而组织输入一般指环境因素和管理者冒险行为。环境复杂程度越高,组织风险就越大。高速成长的行业,行业竞争的集中程度及竞争激烈程度高,组织风险就大型管理者的冒险性决策(即高度不确定性选择),决策者期望与预期效果的差异,管理层的特征,管理者在公司的持股状况,所处行业的资源短缺程度对管理者的冒险决策产生直接影响,从而使公司业绩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管理者冒险性决策涉及的不确定性程度越高,组织风险就越大。

因此,辨识组织风险,需要从分析公司战略环境人手,既要分析政治、经济、技术和社会等环境因素,还重点分析公司所处的行业结构特点,市场需求趋势、技术发展趋势及产品生命周期变化规律和特点、竞争者的策略、市场及供应者等,从而找出影响系统目标实现的组织风险。具体步骤是:

(l)分析政治、经济、技术、社会各方面的变化对公司产生的重要影响因素及其变化的不确定性程度。

(2)分析行业结构特点,重点分析行业市场增长程度、发展阶段、竞争者及其实力,公司在行业中所处的地位及成长速度和内部能力,应用SWOT法进行分析与重要竞争者相比较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及其各因素变化的程度和不确定性。

(3)分析公司环境的复杂性,重点分析行业规模和竞争激烈程度,行业竞争者的数量,影响行业各竞争者的重要外部因素的变化程度与可预测程度等。

(4)分析行业市场需求的规模及其增长周期的阶段。一般来说,高速成长的外部需求和丰富的外部资源的供应,增加了决策者的冒险行为决策。特别是为增加市场份额使决策者增加了市场扩张和资本投入的冒险和行为,则组织风险高。但经济低速期,使公司的前景降低,现金流量减少,经营风险加大,因而这一时期,使高层管理者谨慎决策,经营组织风险降低。

(5)分析公司环境中所有重要影响因素的变化频度,如技术的变化频度,经济环境或政策的不稳定因素,消费需求的变化,竞争者通过并购或联盟导致的行业竞争结构的变化,并评估由此引起的风险因素。技术的变化频度越快,用于技术研究与开发的投入的成功率就越低。

(6)分析决策者期望与预期的效果差异,管理层特征,持股状况,所处行业资源的稀缺程度等因素对管理者冒险行为或高度不确定性决策的影响,及冒险性决策行为对后续公司业绩产生的影响及风险性程度。

(二)公司战略经营风险因素的评估、预测和计量

对公司经营风险因素进行评估、预测和计量的主要目的是评估战略风险因素对公司当前和未来经营状况的影响,并通过对将要采取的防范风险的措施所需资源的投入和规避风险后的效益的预测分析。

1.建立公司业绩评估标准(l)反映经营业绩的主要经营指标衡量公司业绩的重要指标最终反映公司的经营风险,主要指标包括;经营利润、现金流量、销售收入利润率、未来现金流量、总资产利润率、销售收入增长率、资产负债率、总资产和净资产增长率、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市场占有率等。(2)反映公司经营业绩的定性指标,有公司可持续发展能力,表现为领导能力,管理控制能力,人力资源储备,科研与开发能力,市场开发能力等指标。(3)公司对财务指标根据行业情况和财务运作要求设立标准建立评价体系。对以上各能力要素建立相应的评价标准以综合评估战略风险因素对公司业绩的影响非定量指标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建立相应的指标体系。

2.分析评估战略风险因素对公司各业绩指标的影响,明确重要风险因素由于公司前期业绩对后续风险因素产生影响,风险因素又对公司未来业绩产生影响。

对各风险因素对业绩的影响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建立相应的变量分析模型,分析各风险因素造成的影响。明确重要风险因素。

3.对提出的风险因素,采取规避风险的措施,并纳入下阶段战略研究和战略经营计划的管理过程采取的规避风险的措施作为战略管理的重点,其中需技战略管理的要求分配资源,定期对管理效果进行评价。并建立相应的投入和产出分析模式,保证所制定的措施和对策既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实现公司目标,达到预期的业绩,又能有效地化解风险。

4.建立研究、分析和控制战略风险因素的组织机制对正式引入正式战略经营管理控制系统的公司,建立正式的战略风险控制的管理机制,可以有效地跟踪评估风险因素对公司业绩和实现公司战略目标的影响。战略风险控制的组织机制的建立要和战略经营计划管理控制的组织体系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公司总部建立战略经营计划管理委员会,设计正式的组织在研究战略经营计划的过程中,研究分析和明确战略风险因素。各职能领域和事业部要在战略经营计划的管理过程中,研究探讨风险因素的管理机制。

在公司经营过程中,公司和职能领域及各事业部或子公司,通过建立内部专业管理系统,如全面预算管理系统、战略经营计划管理系统、目标责任成本控制系统、质量管理系统、人力资源开发与评价系统等,可有效地管理管理风险因素。

四、结论

风险处理策略篇8

关键词 学校体育 风险规避 风险应对

风险应对是指管理部门、人员和活动组织者从改变风险因素的性质、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风险造成的结果以及其严重程度等入手,采取相应风险处理策略,风险应对是风险管理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1]。

一、中小学校体育运动风险规避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运动伤害事故不可避免,但我们也不能谈风险而色变,更不能因为风险的存在而取消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当然更不能禁止学生进行课外体育活动。而针对体育教学中存在的运动伤害,我们应该以一种客观、科学的态度去面对,在对体育运动风险进行识别评估的基础上,对风险进行科学化控制,采取一些有效的方法对风险进行规避是完全可行的。目前,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风险规避策略有:风险回避、风险降低、风险转移、风险自留等[2]。

(一)西安中小学体育伤害事故风险回避策略

风险回避策略是指在学校体育风险事故识别评估的基础上,预测体育安全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以及严重性,若发生的可能性及严重性很大,则放弃实施可能导致风险发生的教学设计方案。通过回避风险策略,可以在风险事件发生之前完全消除特定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3]。

然而,采取风险回避的策略去预防运动伤害所带来的损失也存在局限性,风险回避,也就意味着运动伤害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为零。其次,有些风险是无可避免的,如海啸、暴雨、地震等自然灾害所造成的运动伤害事故。

(二)西安中小学体育伤害事故风险降低策略

风险降低策略是指通过对体育伤害事故的识别和评估,降低体育伤害事故发生的概率或发生的可能性的策略。在学校方面,学校应不断完善场地设施和器材,对学校体育场地器材进行定期检查、维修,同时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和器材保护意识。其次,健全卫生保健制度,尽量做到给每个学生建立健康档案,并定期进行身体体质测试,疾病与健康测试等。最后,对不易参加体育运动的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做好监督工作。

(三)西安中小学体育伤害事故风险转移策略

风险转移又叫合伙分担风险,其目的不是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和不利后果的大小,而是借用合同或协议,在风险事故一旦发生时将损失的一部分转移到项目以外的第三方身上[2]。

在进行体育活动时,有些体育伤害事故不可能完全避免,当然也防不胜防。对于一些意外发生频率低,但伤害性比较严重的潜在风险,应该采取风险转移的应对策略,具体方法则是通过购买保险的形式来转移风险。建立学校体育风险对降低学校体育风险,加强学校安全管理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四)西安中小学体育伤害事故风险自留策略

风险自留是指将伤害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全部或者一部分留给校方自己承担。在进行体育活动时,有时会在跑步时不小心跌倒,擦伤或是关节扭伤等,这些意外状况伤害性较小,发生频率也较低,则采取风险自留的技术来应对。

二、西安中小学体育伤害事故风险应对策略

(一)加强学生自身体育风险教育

在应对体育安全风险的过程中,加强学生自身的安全教育意识是不可缺少的。首先,在开学之际,对班级中不能进行剧烈活动的学生进行统计,同时讲明在患有的疾病的情况下禁止参加剧烈运动,并对其进行医疗体育锻炼或不锻炼,改为体育理论基础知识教学。其次,体育教师在上课前明确教学任务,同时对学生将要进行的活动进行风险程度预测,必要时预于制止。最后,体育教师在每次上课前讲解安全注意事项,并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

(二)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和考核,加强教师自身应对风险的能力

在风险预防和风险处理中,教师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体育教师在教学和训练中起主导作用,是体育运动伤害的主要责任人。所以,在进行体育教学前对体育教师的安全技能培训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体育教师的体育安全岗前培训,提高教师的预防、应对及处理风险的能力。

考核制度完善,定期对体育教师进行安全教育知识和体育安全事故紧急处理的考核,并将其作为教师晋升职称的重要依据,如此一来,既可以提高体育教师对体育安全风险教育的积极性,又可大大提高教师的安全管理、安全教育和应急管理能力。

(三)加强学校体育安全风险管理制度,建立校园内运动损伤预防和危机处理机制系统

逐渐完善和加强学校体育安全管理制度,制定体育教学以及体育训练时的安全规章制度,对体育场地、器材的使用加强安全管理,确保体育场地、器材的安全使用,保护学校公共财产不受损失,在保障正常的教学秩序以及学生人身安全的基础上,制定学生课间活动的安全管理办法。

三、总结

通过实地调研,专家访问以及各学校之间的对比研究,主要从学生、体育教师自身以及学校环境管理三方面进行了风险识别和评估,并制定了相关因素分析表。在最后风险应对策略上主要从风险回避、风险降低、风险转移、风险自留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同时在风险管理的应对工作中,进行风险安全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在教师掌握风险防范知识的基础上去影响学生,提高学生的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

参考文献:

[1] 何勇.学校体育中的风险管理及应对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08(06).

[2] 高进,石岩.中学生体育活动伤害事故的风险管理[J].体育与科学.2008.29(5).

风险处理策略篇9

Abstract:Thestrategyriskmanagementisthecomprehensiveriskmanagementimportantconstituent.Thecomprehensiveriskmanagementformulatesthesciencereasonablestrategyplanfoundation,constructsthecomprehensiveriskmanagementsystemalsoistotheriskmanagementstrategicplan.Constructsthecomprehensiveriskmanagementsystemthegoalisenhancesthenegotiablesecuritiescompanyriskmanagementability,adaptstheservicedevelopmentandthestrategicplangoalrequest.Thestrategyriskmanagementistothestrategicriskcontinuallyrecognition,theappraisalandshouldto,carryonthestrategicdispositiontotheeconomicalcapital,promotesthenegotiablesecuritiescorporatebusinessstrategyplangoalsmoothrealization.

Keywords:NegotiablesecuritiescompanyStrategyRiskManagement

全面风险管理不仅着眼于短期风险管理,还要对长远期风险进行有效管理,不仅要从工作计划和工作措施上进行风险控制,还要从战略层面对风险进行有效管理。不仅要对局部风险进行控制,还要对全局风险进行有效管理。不仅要对风险进行识别和控制,还要分析风险与收益之间的平衡关系,分析证券公司对各种风险的承受能力,从而实现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的全面、高效发展。因此,战略风险管理是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风险管理是制定科学合理的战略规划的基础,建设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也就是对风险管理的战略规划。建设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目标是提高证券公司的风险管理能力,以适应业务发展和战略规划目标的要求。战略风险管理是对战略风险的持续识别、评估和应对,对经济资本进行战略性配置,以促进证券公司业务战略规划目标的顺利实现。

1.战略风险管理的现状与不足

证券公司目前并没有明确开展战略风险管理,只是在进行战略规划时提及风险防范措施。战略规划也仅仅是提出了未来几年证券公司的发展目标。至于战略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应对,战略资源配置和资本配置等更是无从谈起,证券公司的战略风险管理存在较大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证券公司进行的战略规划主要是市场竞争策略,缺乏对战略决策的风险或不确定性进行的分析。

1.2风险管理也只是基于业务条线的风险控制,是为保障市场竞争而采取的内部控制措施,缺乏对风险的有效管理。

1.3只局限在规划层面,缺乏具体的实施措施,难以直接落实到具体的工作计划中。而且也缺乏根据对战略风险的持续识别和评估,进行战略调整。

1.4只是指明了发展方向,但是对证券公司的现有资源缺乏客观的分析,更缺乏对资源的合理利用、配置和管理。如对资本、人力和物力的有效配置和管理。

2.战略风险管理的总体构想

2.1战略风险管理的内涵和意义。

2.1.1战略风险管理的内涵。

2.1.1.1对战略规划的风险管理。根据政治、经济、社会等外部环境和内部资源,对战略目标、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中的未来一段时期内的潜在风险进行系统的识别,并采取科学的决策方法和风险管理措施来避免或降低战略决策的风险。以风险为导向的战略规划和实施方案是战略风险管理的最有效办法;

2.1.1.2对风险管理的战略规划。从长期的角度和战略的高度,对风险管理和体系建设进行良好的规划,确定实施方案,运用经济资本配置,强化竞争优势,确保战略规划目标的实现。在未来三年里实施全面风险管理,就成为证券公司的风险管理战略。

2.1.2战略风险管理的意义。

2.1.2.1有助于对未来的金融创新和战略决策(业务、机构、人员、资本的战略布局)进行风险评估;

2.1.2.2对未来的风险提前采取应对措施,有助于减少或避免未来的风险损失;

2.1.2.3有助于成体系地对未来风险加以有效地管理和利用,使风险转化为可以利用的发展机会,从而促进收益的稳定增长。

2.1.2.4有助于减少被动性的风险资本准备,减少风险资本的占用,从而提高资本使用效率,提高盈利能力。

2.1.2.5有助于减少流动性头寸占用,从而降低成本。

2.2战略风险管理的体系建设。战略风险管理体系是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政策制度体系、组织体系、流程体系、技术体系、文化体系等。

2.2.1政策制度体系。政策制度体系包括风险管理战略和风险管理策略等部分。

2.2.1.1风险管理战略。风险管理战略一方面是对战略规划及风险进行的风险管理,另一方面是是风险管理的战略规划。主要包括:确定风险偏好和风险容忍度,确定经济资本配置、对战略规划进行风险管理、制定风险管理的战略步骤等。战略风险及风险管理。

2.2.1.1.1行业风险。证券市场是一个起伏波动比较大的市场,而我国的证券市场更是一个发展时间短,结构不合理,参与主体不稳定、存在诸多固有弊病的不成熟的市场,经常是牛短熊长,而且风险极大。我国的证券公司由于政策限制,主要业务只能面对证券市场。在股票市场只能买入待涨的盈利模式下,证券公司的两大主营业务证券自营和经纪业务只能在行情处于牛市时期才能获得理想的利润,而在熊市时期,证券公司被迫压缩业务规模、紧缩开支,长期处于一种较大程度上靠天吃饭的经营状况。在这种情况下证券公司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战略规划来抵消这种市场剧烈波动对证券公司经营造成的冲击。在市场的不同时期,证券公司的风险管理措施不同。在牛市阶段,证券公司的风险偏好可适当宽松,风险容忍度可适当提高,在熊市阶段则相反。证券公司作为金融机构,主要业务是在经营风险,通过对风险的有效管理来创造价值。为了适应战略规划风险管理的需要,应当制定风险管理的的战略规划。在未来三年里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成为证券公司的风险管理战略。

2.2.1.1.2业务风险。科学合理的战略规划应当以实现长期稳定发展为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寻找能够实现长期稳定发展的业务增长点,科学分析每一种业务(包括自营、经纪、资产管理、固定收益、投资银行、融资融券、直投等)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期内所带来的增长机会,分析这种机会所面临的风险及其带来的经营成本。将证券公司有限的资本、人力等资源科学合理地在各种业务间进行配置,从而实现在较长时间内的高效发展。证券公司在进行业务创新时,会带来风险分散化效果,在正常情况下会提升证券公司的风险承担能力,并创造新的业务增长点。但是,由于对新业务缺乏成熟的管理经验,存在风险管理能力不相适应的可能性。如果新业务风险远远大于风险分散化效果,证券公司将面临较大的新增风险。而且,在未经风险评估和经济资本配置的情况下,业务过于分散,有可能使证券公司主业受到冲击,并且承担了过多业务类型的风险。因此,业务创新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风险评估和经济资本配置分析。在制定战略规划时要将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有机结合,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有机结合,并将之具体落实到证券公司的资本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考核管理之中。战略规划应当明确确定针对证券公司各项业务、各种风险的风险偏好和风险容忍度,以此来作为全面风险管理的主要基调和标准。

2.2.1.1.3技术风险。随着证券公司信息化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信息系统已经成为证券公司越来越重要的管理基础和技术保障。信息系统的不完善会导致战略决策风险。因此,安全、高效的信息系统不仅对业务的正常开展、业务创新等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对信息系统带来的技术风险进行有效管理成为战略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采用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提高风险管理水平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2.2.1.1.4品牌风险。激烈的行业竞争必然形成优胜劣汰,品牌管理直接影响了证券公司的盈利能力和发展空间。特别是经纪业务、资产管理业务、投行业务等,品牌的影响力决定了业务发展的前景。因此,证券公司应当积极培育品牌优势,防范各种对品牌造成不利影响的风险隐患。

2.2.1.1.5竞争对手风险。证券行业的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同业之间争抢市场份额,积极开展业务创新,取得在竞争中的先发优势、品牌优势和技术优势。要防止竞争对手带来的市场压力导致的短期行为,防止恶性竞争,防止为了争夺业务、争夺市场份额而采取的违规行为,同时对竞争对手的恶性竞争行为要有应对措施,要从战略决策的角度尽量避免竞争对手带来的风险隐患。

2.2.1.1.6客户风险。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客户的稳定性下降,客户的维权意识和议价能力也日益增强,如果证券公司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不能随着客户的需求的改变而提高,将必然丢失客户和市场资源。证券行业的监管力度不断加强,客户操作不规范,如异常交易、洗钱等,也将给证券公司带来监管风险。因此,必须对客户进行风险教育。

2.2.1.1.7财务、运营等多种风险。这些都可能对证券公司的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造成威胁。如上市、购并、网点设置等,对证券公司经营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上市能够迅速增加资本规模,提高经营实力。购并能够迅速扩大规模,显著提高市场份额。网点设置在市场处于牛市阶段,随着业务的迅速增加,增设网点有利于扩大业务规模,提高市场份额,但是在市场处于熊市阶段,增设网点就有可能带来亏损。

2.2.1.2风险管理策略。风险管理策略是风险管理战略的具体执行策略。风险管理策略应当明确风险偏好和风险容忍度,确定风险成本即经济资本成本等。风险管理策略应当确定识别、评估、量化各种风险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明确经济资本配置的具体方法和运用原则。

证券公司的经营指导思想是传统业务争份额、创新业务抢先机,稳健经营。总体来讲证券公司是风险厌恶者。但是对于业务发展、创新、市场竞争来讲,证券公司又是风险的积极承担者。证券公司的整体风险与收益趋于平衡。证券公司作为金融机构,为了获取较高收益,必须承担一定的风险。在某个业务领域,相对于其它同业,若某证券公司已经具备了较高的针对某种风险的管理能力,或者能够通过提高风险管理水平来获得风险收益溢价,就能够获得行业内相对较高的收益水平。这种有管理的需要积极承担的风险,作为主要的利润来源,就是目标风险。而非目标风险是指证券公司在经营主营业务和承担目标风险的过程中所承担的附属或伴生性风险。此类风险不能形成证券公司的利润来源,也不是证券公司风险管理的优势所在,或者风险管理的成本过高,证券公司需要因此放弃部分目标风险的承担,从而达到规避风险的目的。此外还可以采取对冲、分散、转移等办法降低风险承担。

2.2.1.2.1风险类型策略。证券公司面临的风险主要是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和其它风险。总体的风险策略是有效降低市场风险、严格控制操作风险、严密防范流动性风险。

A.市场风险策略。只要有市场波动,市场风险就始终存在,不可能完全消除,只能通过风险管理措施加以有效降低。而且由于风险具有双侧性,既能带来损失也能带来收益。尤其是当市场波动处于正向波动周期时,收益往往大于风险,当市场波动处于正向波动末期或者负向波动时,风险往往大于收益。采取适当的风险管理措施,就能获得较好的收益。采取的措施主要有:限额管理、资产组合管理、对冲、补偿等。

限额管理包括风险资产限额、经济资本限额、净资本占用限额、投资限额、止盈止损限额等。对限额应当实行动态管理。当市场环境较好时,市场波动处于正向波动周期,尤其是处于初、中期阶段,收益大于风险,在证券公司的承受能力范围内,限额可适当增加。当市场环境趋于恶化时,市场波动处于正向波动末期或负向波动周期时,风险大于收益,限额需要适当减少。限额的确定需要根据风险状况、资本规模、承受能力、风险偏好、风险管理能力等因素来确定,主要的计量基础是经济资本限额。

资产组合管理包括业务组合管理、产品组合管理和股票组合管理等。资产组合管理有利于分散风险,提高风险承担能力。不同的业务、产品、股票承担的市场风险不同,当市场波动加大,甚至负向波动时,市场风险对不同的业务、产品和股票造成的影响不同。资产组合管理有利于降低整体市场风险承担程度。资产组合管理的基础是现资组合理论。但是对于业务组合、产品组合等资产组合管理的基础主要是经济资本配置。根据每一种资产的风险状况、盈利能力和资产限额确定每一种资产的在组合中的比例。根据每一种资产组合的风险状况、经济资本配置额度、资产限额、风险容忍度和期望盈利率,确定资产组合的总体额度。在预期收益率已定的情况下确定风险最小的资产组合;在风险容忍度已定的情况下寻求预期收益率最大的资产组合,通常这两者需要综合考虑。

对冲和转移是市场风险管理的重要补充手段。

B.操作风险策略。操作风险与市场风险不同,并不能直接带来收益。尤其是对于单个客户和单笔业务来说,操作风险的发生将直接带来损失。因此需要严格防范。但由于市场在不断变化,制度和流程规范永远不可能超过业务实际的需要,只能是根据实际需要不断加以修订。而且随着业务规模不断扩大,业务种类不断增加,机构不断增加,人员规模迅速增长,业务创新不断发展,完全杜绝操作风险是不可能的。完全杜绝操作风险所需要花费的的成本可能会超过了业务发展的承受能力。只要能通过加强内控管理,实现比同业平均水平较高的风险管理能力和规范化水平,就能获得超额的风险管理溢价。因此,针对操作风险也要确定合理的风险容忍度。在市场波动处于正向波动周期,尤其是初、中期时,积极扩大业务规模、机构规模,就等于积极承担了更多的操作风险。但是,业务规模的扩大必须以相应的风险管理能力作保障。

C.流动性风险策略。流动性风险是指证券公司无力为负债的减少和资产的增加提供融资,造成损失或破产的可能性。流动性风险是市场风险、操作风险、信用风险等发生剧烈、数额较大变化的结果。流动性风险管理是资产负债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流动性进行定量、定性分析,从资产和负债等多方面对流动性进行综合管理。流动性风险管理能够有效降低证券公司的经营成本。流动性风险的危害性很大,必须严密防范。但是,由于流动性风险是各种风险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流动风险管理必须与其他风险管理结合起来。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方法主要有,流动性比率管理、现金流分析、缺口分析、久期分析、压力测试和敏感性分析等。

2.2.1.2.2风险特性策略。不同的业务有不同的风险特性,如低风险低收益、高风险高收益、低风险高收益、高风险低收益等(见图1),面对不同特性的风险隐患,证券公司除了采取控制和化解措施防止风险转化为现实的损失之外,还应当采取一系列的风险管理策略,如风险控制、化解、分散、对冲、转移、规避和补偿等措施,降低证券公司的风险承担程度,降低风险转化为损失的概率,或者降低风险发生后产生损失的程度。

A.针对低风险高收益业务,应当在市场环境允许的情况下,加强风险控制,并采取积极扩大规模的办法,获取盈利,成为证券公司重要的利润基础,如经纪业务、融资融券业务等;

B.针对低风险低收益业务,应当积极扩大市场规模,成为利润来源的重要补充,如资产管理业务、固定收益业务、投资顾问业务、套利业务等;

C.针对高风险高收益业务,在加强风险控制的基础上,应当根据资本配置计划和市场变化及时调整业务规模,及时把握市场机会,获取较高的市场利润。如证券投资业务、直投业务等;为了降低风险,还应当采取资产组合管理的办法来分散风险,提高风险定价、加强保障措施等进行风险补偿,提高风险资本准备提高抗风险能力等措施。

D.针对高风险低收益业务,一般应当采取规避策略,即使少量参与,也要采取对冲、转移等办法将风险转嫁出去,如衍生品业务。

2.2.1.2.3市场角色策略。根据证券公司在市场中所处的角色,可以将业务分为买方业务和卖方业务。相应的风险也可以分为买方风险和卖方风险。买方风险相对较高,卖方风险相对较低。作为买方角色参与市场,如证投、固定收益、承购包销、融资融券等,将承担价格下跌或资产贬值损失,或债券交易的对手方违约风险等,涉及到市场、信用、操作风险,风险相对较高。作为卖方角色参与市场,将承担员工违规操作、客户异常交易被监管部门监控而证券公司被迫承担协同监管责任的风险,涉及到操作、合规风险等,风险相对较低。如经纪业务、资产管理业务、投资顾问、研究咨询等。

风险管理策略体系是风险预警体系的延伸,由风险管理委员会统一管理。但是,已发生问题资产的处理应当由资产保全委员会统一管理。

2.2.2组织体系。战略风险管理体系应当纳入到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之中,在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和经营层风险管理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之下进行管理。

2.2.3流程体系。战略风险的管理流程体系包括:识别、评估、监测、报告、预警、处置、经济资本配置及考核等。

2.2.3.1战略风险的识别与评估。战略风险产生于证券公司运营的各个层面和环节,并与市场、操作、信用、流动性等风险交织在一起,需要从行业、业务、技术、客户、品牌、竞争对手、客户、财务与运营等多个方面进行识别。

战略风险是无形的,因此难以量化。对战略风险进行评估,应当首先由证券公司内部的风险管理专家对一些技术性较强的假设条件进行审核,例如整体经济指标、利率的变化及预期、市场风险参数等,然后由战略管理或规划部门对各种战略风险因素的影响效果和发生的可能性作出评估,据此进行优先排序并制定恰当的战略实施方案。

战略实施方案执行之前,应当认真评估其是否与证券公司的长期发展目标和战略规划保持一致,对未来战略目标的贡献,以及是否有必要调整战略规划等。

战略实施方案执行之后,无论成功与否,证券公司都应当对战略规划和实施方案的执行效果进行深入分析、客观评估、认真总结并提出改进措施等。

针对未来不确定的经济、政治因素,证券公司可以利用情景分析法,分别评估有利、正常和不利的市场条件下战略规划和实施方案可能产生的影响。

2.2.3.2监测、报告、预警和处置。证券公司应当采用定期(每月或季度)自我评估的办法,来检验战略风险管理是否有效实施。战略管理和规划部门应当对评估结果的连续性和波动性进行长期、深入、系统化的分析和监测,以便及时掌握市场变化、运营状况的变化,以及各项业务为实现整体经营目标所承受的风险。董事会和经营层应当定期审议战略风险分析和监测报告,对未来战略规划和实施方案及时进行调整。

对于风险监测中发现的风险隐患或风险事件,应当及时做出反应,进入报告和预警流程,并按照风险等级由负责部门拟定风险处置措施,并报风险管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2.2.3.3经济资本配置及考核。对资本这一主要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是全面风险管理的核心目标之一,也是战略风险管理的重要方法。为了实现资本的合理配置,首先要分析每一种业务所面临的增长机会,以及这种机会所面临的风险;其次要分析这些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然后分析这种增长机会与风险成本之间的平衡关系;最后要在考虑风险成本、机会成本和经营成本的情况下,在各种业务品种之间进行合理配置。一种业务在短期内也许增长迅猛,但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期内,这种业务的增长机会就会受到较大局限。因此,资本合理配置必须体现在战略规划的指导思想之中,进而落实到工作计划中去。证券公司面临的风险主要有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道德风险、法律风险、合规风险等。在制定战略规划时主要考虑前三种主要风险。在这三种不同类型的风险和不同的业务、产品之间有效地配置资本,有助于降低证券公司面临的整体风险。资本配置运用到全面风险管理之中,表现为经济资本配置。

风险包括潜在损失和收益波动。从损失的角度来讲,风险包括了预期损失、非预期损失和极端损失。预期损失是证券公司在现有的风险管理水平下,正常经营所必然发生的损失。而可接受的预期损失是指预期损失在证券公司经营成本的合理范围之内,并且在同业的平均水平之下,对证券公司的盈利能力不构成实质性影响的预计会发生的损失。非预期损失是指由于市场及经营的不确定性,证券公司面临的潜在损失的可能性。证券公司通过有效的风险管理,可以通过控制、化解、转移、补偿、分散、配置等方法是风险得以转化,更多地体现为风险收益,更少地体现为损失,降低发生损失的可能性,从而获得更多的超过同业平均水平的风险管理溢价。极端损失是指在极端情况下,证券公司经营可能面临的重大损失。

经济资本是在一定置信水平下的用于弥补非预期损失的资本准备,数量上应该等于证券公司整体损失分布中给定置信水平下的在险价值,即VAR,乘上资本乘数(巴塞尔委员会规定最低为3)。VAR的计算需要考虑相关系数和边际VAR的贡献值。经济资本配置需要依据经风险调整的资本回报率(即RAROC)来进行调整和考核。所谓RAROC是指某一项投资的预期收入减去预期损失与其所占用经济资本的比值。判断RAROC的依据就是股东对其承担的风险所要求的回报率。经济资本配置并不是把所有的资本都投入到RAROC最高的资产中就能获得最多的收益,由于存在极端风险、系统性风险防范,以及风险分散化的要求,考核经济资本配置的效果时,除了考核RAROC的大小,还要考核边际收益和边际风险的变化情况。在(股东)预期收益率已定的情况下确定风险最小的资本配置(即上行);在风险容忍度已定的情况下寻求预期收益率最大的资本配置(即下行)。通常这两者需要综合考虑。

使用RAROC对各个业务部门进行考核,容易导致业务部门不愿意开发具有战略意义但是短期内收益较低的业务或产品,需要进行修正,修正的主要依据就是各项业务所占用的经济资本的成本,即SVA,其实际含义是各项业务应当实现的股东增加值。SVA需要从各部门的收益中扣除,以鼓励业务部门进行着眼于长期发展的产品创新。

经济资本配置及其考核体现了战略风险管理及收益须经风险调整的指导思想,是全面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并且贯穿始终。风险与收益的平衡最终体现为资本在不同业务之间的有效配置和平衡,全面风险管理在于整合证券公司的风险管理资源,提高整体资源的利用效率。

在风险管理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下,证券公司内的风险管理部协同各业务主管部门制定经济资本配置标准及其考核办法。

经济资本配置要折算为风险资产限额。经过调整的经济资本配置目标需要折算为各项业务的风险资产限额,从而对各项业务实施限额管理。

2.2.4技术体系。为了进行战略风险管理,必须对现有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进行完善和改造。尤其是对经济资本配置的管理,对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为了实施全面风险管理,建设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应当着手建立操作风险损失数据库,提高操作风险计量的科学性。

2.2.5文化体系。战略风险管理应当体现企业文化和风险管理文化的指导思想。

2.2.5.1确定共同的价值标准。风险管理应当有稳定的目标、价值标准和管理原则,形成证券公司共同的风险价值观,这就是风险管理文化。风险管理文化的集合就形成了风险管理文化体系。在这个体系之下,用风险管理文化的价值标准来指导经营中的风险决策。具体的运用包括:培训、资格认证、考核标准的指导思想等。

2.2.5.2全面风险管理要处理好三大关系:①风险与收益的关系。风险既代表了正收益也代表了负损失,风险管理就是要控制负损失,获取正收益。收益与风险是相匹配的,高收益就可能带来高风险,收益是有限的而风险是无限的,高风险不仅有可能损失掉过去几年的收益,甚至有可能给企业造成致命损失。风险不等于收益,承担了风险不一定就能获得收益,过高的风险就意味着。不过,风险也不等于损失。风险是一种可能性或不确定性,而损失是一种结果,从个体来讲以及从短期来讲承担风险不一定会造成损失,但从整体来讲或从中长期角度来讲,承担风险在带来收益的同时也带来了损失,如果承担的风险适度,而且实现了有效地风险管理,就能将损失控制在可以接受的程度内,并且能加以有效地转化或转移,从而实现理想的收益。因此,风险管理既要实现风险防范,也要实现积极地风险管理。②风险管理与内控的关系。内部控制是风险管理的基础。内部控制如果失效,将导致管理混乱,风险管理的机制和手段都将失灵。但是仅仅做好内部控制是不够的。因为,内部控制着重强调的是对规范的把握和控制。而风险管理在内部控制的基础上,强调对证券公司整体风险的识别和评估,采取对风险的转移和补偿措施,实施对资本的有效配置以提高抗风险能力。风险管理不仅要解决不应该做什么的问题,还应该解决应该做什么,再到如何做。③风险管理与发展的关系。风险管理是手段,发展是目的。全面风险管理强调的是全员为了发展,全员也要做好风险管理。风险管理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只有做好风险管理才能保障了企业价值的有效积累,才能实现企业的健康发展。同样只有深入到企业的发展之中,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难,才能真正做好风险管理。

2.2.5.3风险文化。风险文化是战略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形成一系列的文化理念和价值标准,组成较为完善的文化体系。

——通过对风险的有效管理来创造价值。风险管理是手段不是目的,但是企业价值或股东价值必须通过有效地风险管理来创造。

——要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期内实现风险与收益相匹配。

——风险管理有助于实现长效机制:即员工及股东价值回报。

——全员风险管理与全员发展,防范风险人人有责,管理风险人人有责,促进发展人人有责。

——审慎对待风险。

——占用资源、承担风险就意味着机会损失,承担风险需要付出代价。

——风险管理要做到防患于未然,对风险的早期识别、预警和化解有助于减少和控制损失。

——任何失去控制的损失都无法用收益来弥补。

3.结论

随着证券市场的迅速发展,证券公司合规管理日趋成熟,但是全面风险管理还仅仅处于尝试阶段,为了积极探索证券公司全面风险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我们借鉴银行业及国际上比较成熟的风险管理理论,结合证券公司的实际风险管理需要,初步形成了证券公司全面风险管理的理论体系。本文探讨的战略风险管理是这个理论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也是证券公司当前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最急迫的、也是最薄弱的工作内容。证券行业实施全面风险管理已经势在必行。本文略去了计量模型,以便使文章更加通俗易懂,更加实用。

参考文献

[1]《风险管理》,银行从业人员考试教材办公室,金融出版社,2007年

风险处理策略篇10

abstract:the strategy risk management is the comprehensive risk management important constituent.the comprehensive risk management formulates the science reasonable strategy plan foundation,constructs the comprehensive risk management system also is to the risk management strategic plan.constructs the comprehensive risk management system the goal is enhances the negotiable securities company risk management ability,adapts the service development and the strategic plan goal request.the strategy risk management is to the strategic risk continually recognition,the appraisal and should to,carry on the strategic disposition to the economical capital,promotes the negotiable securities corporate business strategy plan goal smooth realization.

keywords:negotiable securities company strategy risk management

全面风险管理不仅着眼于短期风险管理,还要对长远期风险进行有效管理,不仅要从工作计划和工作措施上进行风险控制,还要从战略层面对风险进行有效管理。不仅要对局部风险进行控制,还要对全局风险进行有效管理。不仅要对风险进行识别和控制,还要分析风险与收益之间的平衡关系,分析证券公司对各种风险的承受能力,从而实现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的全面、高效发展。因此,战略风险管理是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风险管理是制定科学合理的战略规划的基础,建设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也就是对风险管理的战略规划。建设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目标是提高证券公司的风险管理能力,以适应业务发展和战略规划目标的要求。战略风险管理是对战略风险的持续识别、评估和应对,对经济资本进行战略性配置,以促进证券公司业务战略规划目标的顺利实现。

1.战略风险管理的现状与不足

证券公司目前并没有明确开展战略风险管理,只是在进行战略规划时提及风险防范措施。战略规划也仅仅是提出了未来几年证券公司的发展目标。至于战略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应对,战略资源配置和资本配置等更是无从谈起,证券公司的战略风险管理存在较大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证券公司进行的战略规划主要是市场竞争策略,缺乏对战略决策的风险或不确定性进行的分析。

1.2风险管理也只是基于业务条线的风险控制,是为保障市场竞争而采取的内部控制措施,缺乏对风险的有效管理。

1.3只局限在规划层面,缺乏具体的实施措施,难以直接落实到具体的工作计划中。而且也缺乏根据对战略风险的持续识别和评估,进行战略调整。

1.4只是指明了发展方向,但是对证券公司的现有资源缺乏客观的分析,更缺乏对资源的合理利用、配置和管理。如对资本、人力和物力的有效配置和管理。

2.战略风险管理的总体构想

2.1战略风险管理的内涵和意义。

2.1.1战略风险管理的内涵。

2.1.1.1对战略规划的风险管理。根据政治、经济、社会等外部环境和内部资源,对战略目标、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中的未来一段时期内的潜在风险进行系统的识别,并采取科学的决策方法和风险管理措施来避免或降低战略决策的风险。以风险为导向的战略规划和实施方案是战略风险管理的最有效办法;

2.1.1.2对风险管理的战略规划。从长期的角度和战略的高度,对风险管理和体系建设进行良好的规划,确定实施方案,运用经济资本配置,强化竞争优势,确保战略规划目标的实现。在未来三年里实施全面风险管理,就成为证券公司的风险管理战略。

2.1.2战略风险管理的意义。

2.1.2.1有助于对未来的金融创新和战略决策(业务、机构、人员、资本的战略布局)进行风险评估;

2.1.2.2对未来的风险提前采取应对措施,有助于减少或避免未来的风险损失;

2.1.2.3有助于成体系地对未来风险加以有效地管理和利用,使风险转化为可以利用的发展机会,从而促进收益的稳定增长。

2.1.2.4有助于减少被动性的风险资本准备,减少风险资本的占用,从而提高资本使用效率,提高盈利能力。

2.1.2.5有助于减少流动性头寸占用,从而降低成本。

2.2战略风险管理的体系建设。战略风险管理体系是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政策制度体系、组织体系、流程体系、技术体系、文化体系等。

2.2.1政策制度体系。政策制度体系包括风险管理战略和风险管理策略等部分。

2.2.1.1风险管理战略。风险管理战略一方面是对战略规划及风险进行的风险管理,另一方面是是风险管理的战略规划。主要包括:确定风险偏好和风险容忍度,确定经济资本配置、对战略规划进行风险管理、制定风险管理的战略步骤等。战略风险及风险管理。

2.2.1.1.1行业风险。证券市场是一个起伏波动比较大的市场,而我国的证券市场更是一个发展时间短,结构不合理,参与主体不稳定、存在诸多固有弊病的不成熟的市场,经常是牛短熊长,而且风险极大。我国的证券公司由于政策限制,主要业务只能面对证券市场。在股票市场只能买入待涨的盈利模式下,证券公司的两大主营业务证券自营和经纪业务只能在行情处于牛市时期才能获得理想的利润,而在熊市时期,证券公司被迫压缩业务规模、紧缩开支,长期处于一种较大程度上靠天吃饭的经营状况。在这种情况下证券公司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战略规划来抵消这种市场剧烈波动对证券公司经营造成的冲击。在市场的不同时期,证券公司的风险管理措施不同。在牛市阶段,证券公司的风险偏好可适当宽松,风险容忍度可适当提高,在熊市阶段则相反。证券公司作为金融机构,主要业务是在经营风险,通过对风险的有效管理来创造价值。为了适应战略规划风险管理的需要,应当制定风险管理的的战略规划。在未来三年里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成为证券公司的风险管理战略。

2.2.1.1.2业务风险。科学合理的战略规划应当以实现长期稳定发展为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寻找能够实现长期稳定发展的业务增长点,科学分析每一种业务(包括自营、经纪、资产管理、固定收益、投资银行、融资融券、直投等)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期内所带来的增长机会,分析这种机会所面临的风险及其带来的经营成本。将证券公司有限的资本、人力等资源科学合理地在各种业务间进行配置,从而实现在较长时间内的高效发展。证券公司在进行业务创新时,会带来风险分散化效果,在正常情况下会提升证券公司的风险承担能力,并创造新的业务增长点。但是,由于对新业务缺乏成熟的管理经验,存在风险管理能力不相适应的可能性。如果新业务风险远远大于风险分散化效果,证券公司将面临较大的新增风险。而且,在未经风险评估和经济资本配置的情况下,业务过于分散,有可能使证券公司主业受到冲击,并且承担了过多业务类型的风险。因此,业务创新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风险评估和经济资本配置分析。在制定战略规划时要将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有机结合,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有机结合,并将之具体落实到证券公司的资本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考核管理之中。战略规划应当明确确定针对证券公司各项业务、各种风险的风险偏好和风险容忍度,以此来作为全面风险管理的主要基调和标准。

2.2.1.1.3技术风险。随着证券公司信息化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信息系统已经成为证券公司越来越重要的管理基础和技术保障。信息系统的不完善会导致战略决策风险。因此,安全、高效的信息系统不仅对业务的正常开展、业务创新等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对信息系统带来的技术风险进行有效管理成为战略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采用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提高风险管理水平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2.2.1.1.4品牌风险。激烈的行业竞争必然形成优胜劣汰,品牌管理直接影响了证券公司的盈利能力和发展空间。特别是经纪业务、资产管理业务、投行业务等,品牌的影响力决定了业务发展的前景。因此,证券公司应当积极培育品牌优势,防范各种对品牌造成不利影响的风险隐患。

2.2.1.1.5竞争对手风险。证券行业的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同业之间争抢市场份额,积极开展业务创新,取得在竞争中的先发优势、品牌优势和技术优势。要防止竞争对手带来的市场压力导致的短期行为,防止恶性竞争,防止为了争夺业务、争夺市场份额而采取的违规行为,同时对竞争对手的恶性竞争行为要有应对措施,要从战略决策的角度尽量避免竞争对手带来的风险隐患。

2.2.1.1.6客户风险。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客户的稳定性下降,客户的维权意识和议价能力也日益增强,如果证券公司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不能随着客户的需求的改变而提高,将必然丢失客户和市场资源。证券行业的监管力度不断加强,客户操作不规范,如异常交易、洗钱等,也将给证券公司带来监管风险。因此,必须对客户进行风险教育。

2.2.1.1.7财务、运营等多种风险。这些都可能对证券公司的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造成威胁。如上市、购并、网点设置等,对证券公司经营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上市能够迅速增加资本规模,提高经营实力。购并能够迅速扩大规模,显著提高市场份额。网点设置在市场处于牛市阶段,随着业务的迅速增加,增设网点有利于扩大业务规模,提高市场份额,但是在市场处于熊市阶段,增设网点就有可能带来亏损。

2.2.1.2风险管理策略。风险管理策略是风险管理战略的具体执行策略。风险管理策略应当明确风险偏好和风险容忍度,确定风险成本即经济资本成本等。风险管理策略应当确定识别、评估、量化各种风险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明确经济资本配置的具体方法和运用原则。

证券公司的经营指导思想是传统业务争份额、创新业务抢先机,稳健经营。总体来讲证券公司是风险厌恶者。但是对于业务发展、创新、市场竞争来讲,证券公司又是风险的积极承担者。证券公司的整体风险与收益趋于平衡。证券公司作为金融机构,为了获取较高收益,必须承担一定的风险。在某个业务领域,相对于其它同业,若某证券公司已经具备了较高的针对某种风险的管理能力,或者能够通过提高风险管理水平来获得风险收益溢价,就能够获得行业内相对较高的收益水平。这种有管理的需要积极承担的风险,作为主要的利润来源,就是目标风险。而非目标风险是指证券公司在经营主营业务和承担目标风险的过程中所承担的附属或伴生性风险。此类风险不能形成证券公司的利润来源,也不是证券公司风险管理的优势所在,或者风险管理的成本过高,证券公司需要因此放弃部分目标风险的承担,从而达到规避风险的目的。此外还可以采取对冲、分散、转移等办法降低风险承担。

2.2.1.2.1风险类型策略。证券公司面临的风险主要是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和其它风险。总体的风险策略是有效降低市场风险、严格控制操作风险、严密防范流动性风险。

a.市场风险策略。只要有市场波动,市场风险就始终存在,不可能完全消除,只能通过风险管理措施加以有效降低。而且由于风险具有双侧性,既能带来损失也能带来收益。尤其是当市场波动处于正向波动周期时,收益往往大于风险,当市场波动处于正向波动末期或者负向波动时,风险往往大于收益。采取适当的风险管理措施,就能获得较好的收益。采取的措施主要有:限额管理、资产组合管理、对冲、补偿等。

限额管理包括风险资产限额、经济资本限额、净资本占用限额、投资限额、止盈止损限额等。对限额应当实行动态管理。当市场环境较好时,市场波动处于正向波动周期,尤其是处于初、中期阶段,收益大于风险,在证券公司的承受能力范围内,限额可适当增加。当市场环境趋于恶化时,市场波动处于正向波动末期或负向波动周期时,风险大于收益,限额需要适当减少。限额的确定需要根据风险状况、资本规模、承受能力、风险偏好、风险管理能力等因素来确定,主要的计量基础是经济资本限额。

资产组合管理包括业务组合管理、产品组合管理和股票组合管理等。资产组合管理有利于分散风险,提高风险承担能力。不同的业务、产品、股票承担的市场风险不同,当市场波动加大,甚至负向波动时,市场风险对不同的业务、产品和股票造成的影响不同。资产组合管理有利于降低整体市场风险承担程度。资产组合管理的基础是现资组合理论。但是对于业务组合、产品组合等资产组合管理的基础主要是经济资本配置。根据每一种资产的风险状况、盈利能力和资产限额确定每一种资产的在组合中的比例。根据每一种资产组合的风险状况、经济资本配置额度、资产限额、风险容忍度和期望盈利率,确定资产组合的总体额度。在预期收益率已定的情况下确定风险最小的资产组合;在风险容忍度已定的情况下寻求预期收益率最大的资产组合,通常这两者需要综合考虑。

对冲和转移是市场风险管理的重要补充手段。

b.操作风险策略。操作风险与市场风险不同,并不能直接带来收益。尤其是对于单个客户和单笔业务来说,操作风险的发生将直接带来损失。因此需要严格防范。但由于市场在不断变化,制度和流程规范永远不可能超过业务实际的需要,只能是根据实际需要不断加以修订。而且随着业务规模不断扩大,业务种类不断增加,机构不断增加,人员规模迅速增长,业务创新不断发展,完全杜绝操作风险是不可能的。完全杜绝操作风险所需要花费的的成本可能会超过了业务发展的承受能力。只要能通过加强内控管理,实现比同业平均水平较高的风险管理能力和规范化水平,就能获得超额的风险管理溢价。因此,针对操作风险也要确定合理的风险容忍度。在市场波动处于正向波动周期,尤其是初、中期时,积极扩大业务规模、机构规模,就等于积极承担了更多的操作风险。但是,业务规模的扩大必须以相应的风险管理能力作保障。

c.流动性风险策略。流动性风险是指证券公司无力为负债的减少和资产的增加提供融资,造成损失或破产的可能性。流动性风险是市场风险、操作风险、信用风险等发生剧烈、数额较大变化的结果。流动性风险管理是资产负债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流动性进行定量、定性分析,从资产和负债等多方面对流动性进行综合管理。流动性风险管理能够有效降低证券公司的经营成本。流动性风险的危害性很大,必须严密防范。但是,由于流动性风险是各种风险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流动风险管理必须与其他风险管理结合起来。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方法主要有,流动性比率管理、现金流分析、缺口分析、久期分析、压力测试和敏感性分析等。

2.2.1.2.2风险特性策略。不同的业务有不同的风险特性,如低风险低收益、高风险高收益、低风险高收益、高风险低收益等(见图1),面对不同特性的风险隐患,证券公司除了采取控制和化解措施防止风险转化为现实的损失之外,还应当采取一系列的风险管理策略,如风险控制、化解、分散、对冲、转移、规避和补偿等措施,降低证券公司的风险承担程度,降低风险转化为损失的概率,或者降低风险发生后产生损失的程度。

a.针对低风险高收益业务,应当在市场环境允许的情况下,加强风险控制,并采取积极扩大规模的办法,获取盈利,成为证券公司重要的利润基础,如经纪业务、融资融券业务等;

b.针对低风险低收益业务,应当积极扩大市场规模,成为利润来源的重要补充,如资产管理业务、固定收益业务、投资顾问业务、套利业务等;

c.针对高风险高收益业务,在加强风险控制的基础上,应当根据资本配置计划和市场变化及时调整业务规模,及时把握市场机会,获取较高的市场利润。如证券投资业务、直投业务等;为了降低风险,还应当采取资产组合管理的办法来分散风险,提高风险定价、加强保障措施等进行风险补偿,提高风险资本准备提高抗风险能力等措施。

d.针对高风险低收益业务,一般应当采取规避策略,即使少量参与,也要采取对冲、转移等办法将风险转嫁出去,如衍生品业务。

2.2.1.2.3市场角色策略。根据证券公司在市场中所处的角色,可以将业务分为买方业务和卖方业务。相应的风险也可以分为买方风险和卖方风险。买方风险相对较高,卖方风险相对较低。作为买方角色参与市场,如证投、固定收益、承购包销、融资融券等,将承担价格下跌或资产贬值损失,或债券交易的对手方违约风险等,涉及到市场、信用、操作风险,风险相对较高。作为卖方角色参与市场,将承担员工违规操作、客户异常交易被监管部门监控而证券公司被迫承担协同监管责任的风险,涉及到操作、合规风险等,风险相对较低。如经纪业务、资产管理业务、投资顾问、研究咨询等。

风险管理策略体系是风险预警体系的延伸,由风险管理委员会统一管理。但是,已发生问题资产的处理应当由资产保全委员会统一管理。

2.2.2组织体系。战略风险管理体系应当纳入到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之中,在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和经营层风险管理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之下进行管理。

2.2.3流程体系。战略风险的管理流程体系包括:识别、评估、监测、报告、预警、处置、经济资本配置及考核等。

2.2.3.1战略风险的识别与评估。战略风险产生于证券公司运营的各个层面和环节,并与市场、操作、信用、流动性等风险交织在一起,需要从行业、业务、技术、客户、品牌、竞争对手、客户、财务与运营等多个方面进行识别。

战略风险是无形的,因此难以量化。对战略风险进行评估,应当首先由证券公司内部的风险管理专家对一些技术性较强的假设条件进行审核,例如整体经济指标、利率的变化及预期、市场风险参数等,然后由战略管理或规划部门对各种战略风险因素的影响效果和发生的可能性作出评估,据此进行优先排序并制定恰当的战略实施方案。

战略实施方案执行之前,应当认真评估其是否与证券公司的长期发展目标和战略规划保持一致,对未来战略目标的贡献,以及是否有必要调整战略规划等。

战略实施方案执行之后,无论成功与否,证券公司都应当对战略规划和实施方案的执行效果进行深入分析、客观评估、认真总结并提出改进措施等。

针对未来不确定的经济、政治因素,证券公司可以利用情景分析法,分别评估有利、正常和不利的市场条件下战略规划和实施方案可能产生的影响。

2.2.3.2监测、报告、预警和处置。证券公司应当采用定期(每月或季度)自我评估的办法,来检验战略风险管理是否有效实施。战略管理和规划部门应当对评估结果的连续性和波动性进行长期、深入、系统化的分析和监测,以便及时掌握市场变化、运营状况的变化,以及各项业务为实现整体经营目标所承受的风险。董事会和经营层应当定期审议战略风险分析和监测报告,对未来战略规划和实施方案及时进行调整。

对于风险监测中发现的风险隐患或风险事件,应当及时做出反应,进入报告和预警流程,并按照风险等级由负责部门拟定风险处置措施,并报风险管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2.2.3.3经济资本配置及考核。对资本这一主要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是全面风险管理的核心目标之一,也是战略风险管理的重要方法。为了实现资本的合理配置,首先要分析每一种业务所面临的增长机会,以及这种机会所面临的风险;其次要分析这些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然后分析这种增长机会与风险成本之间的平衡关系;最后要在考虑风险成本、机会成本和经营成本的情况下,在各种业务品种之间进行合理配置。一种业务在短期内也许增长迅猛,但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期内,这种业务的增长机会就会受到较大局限。因此,资本合理配置必须体现在战略规划的指导思想之中,进而落实到工作计划中去。证券公司面临的风险主要有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道德风险、法律风险、合规风险等。在制定战略规划时主要考虑前三种主要风险。在这三种不同类型的风险和不同的业务、产品之间有效地配置资本,有助于降低证券公司面临的整体风险。资本配置运用到全面风险管理之中,表现为经济资本配置。

风险包括潜在损失和收益波动。从损失的角度来讲,风险包括了预期损失、非预期损失和极端损失。预期损失是证券公司在现有的风险管理水平下,正常经营所必然发生的损失。而可接受的预期损失是指预期损失在证券公司经营成本的合理范围之内,并且在同业的平均水平之下,对证券公司的盈利能力不构成实质性影响的预计会发生的损失。非预期损失是指由于市场及经营的不确定性,证券公司面临的潜在损失的可能性。证券公司通过有效的风险管理,可以通过控制、化解、转移、补偿、分散、配置等方法是风险得以转化,更多地体现为风险收益,更少地体现为损失,降低发生损失的可能性,从而获得更多的超过同业平均水平的风险管理溢价。极端损失是指在极端情况下,证券公司经营可能面临的重大损失。

经济资本是在一定置信水平下的用于弥补非预期损失的资本准备,数量上应该等于证券公司整体损失分布中给定置信水平下的在险价值,即var,乘上资本乘数(巴塞尔委员会规定最低为3)。var的计算需要考虑相关系数和边际var的贡献值。经济资本配置需要依据经风险调整的资本回报率(即raroc)来进行调整和考核。所谓raroc是指某一项投资的预期收入减去预期损失与其所占用经济资本的比值。判断raroc的依据就是股东对其承担的风险所要求的回报率。经济资本配置并不是把所有的资本都投入到raroc最高的资产中就能获得最多的收益,由于存在极端风险、系统性风险防范,以及风险分散化的要求,考核经济资本配置的效果时,除了考核raroc的大小,还要考核边际收益和边际风险的变化情况。在(股东)预期收益率已定的情况下确定风险最小的资本配置(即上行);在风险容忍度已定的情况下寻求预期收益率最大的资本配置(即下行)。通常这两者需要综合考虑。

使用raroc对各个业务部门进行考核,容易导致业务部门不愿意开发具有战略意义但是短期内收益较低的业务或产品,需要进行修正,修正的主要依据就是各项业务所占用的经济资本的成本,即sva,其实际含义是各项业务应当实现的股东增加值。sva需要从各部门的收益中扣除,以鼓励业务部门进行着眼于长期发展的产品创新。

经济资本配置及其考核体现了战略风险管理及收益须经风险调整的指导思想,是全面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并且贯穿始终。风险与收益的平衡最终体现为资本在不同业务之间的有效配置和平衡,全面风险管理在于整合证券公司的风险管理资源,提高整体资源的利用效率。

在风险管理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下,证券公司内的风险管理部协同各业务主管部门制定经济资本配置标准及其考核办法。

经济资本配置要折算为风险资产限额。经过调整的经济资本配置目标需要折算为各项业务的风险资产限额,从而对各项业务实施限额管理。

2.2.4技术体系。为了进行战略风险管理,必须对现有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进行完善和改造。尤其是对经济资本配置的管理,对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为了实施全面风险管理,建设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应当着手建立操作风险损失数据库,提高操作风险计量的科学性。

2.2.5文化体系。战略风险管理应当体现企业文化和风险管理文化的指导思想。

2.2.5.1确定共同的价值标准。风险管理应当有稳定的目标、价值标准和管理原则,形成证券公司共同的风险价值观,这就是风险管理文化。风险管理文化的集合就形成了风险管理文化体系。在这个体系之下,用风险管理文化的价值标准来指导经营中的风险决策。具体的运用包括:培训、资格认证、考核标准的指导思想等。

2.2.5.2全面风险管理要处理好三大关系:①风险与收益的关系。风险既代表了正收益也代表了负损失,风险管理就是要控制负损失,获取正收益。收益与风险是相匹配的,高收益就可能带来高风险,收益是有限的而风险是无限的,高风险不仅有可能损失掉过去几年的收益,甚至有可能给企业造成致命损失。风险不等于收益,承担了风险不一定就能获得收益,过高的风险就意味着。不过,风险也不等于损失。风险是一种可能性或不确定性,而损失是一种结果,从个体来讲以及从短期来讲承担风险不一定会造成损失,但从整体来讲或从中长期角度来讲,承担风险在带来收益的同时也带来了损失,如果承担的风险适度,而且实现了有效地风险管理,就能将损失控制在可以接受的程度内,并且能加以有效地转化或转移,从而实现理想的收益。因此,风险管理既要实现风险防范,也要实现积极地风险管理。②风险管理与内控的关系。内部控制是风险管理的基础。内部控制如果失效,将导致管理混乱,风险管理的机制和手段都将失灵。但是仅仅做好内部控制是不够的。因为,内部控制着重强调的是对规范的把握和控制。而风险管理在内部控制的基础上,强调对证券公司整体风险的识别和评估,采取对风险的转移和补偿措施,实施对资本的有效配置以提高抗风险能力。风险管理不仅要解决不应该做什么的问题,还应该解决应该做什么,再到如何做。③风险管理与发展的关系。风险管理是手段,发展是目的。全面风险管理强调的是全员为了发展,全员也要做好风险管理。风险管理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只有做好风险管理才能保障了企业价值的有效积累,才能实现企业的健康发展。同样只有深入到企业的发展之中,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难,才能真正做好风险管理。

2.2.5.3风险文化。风险文化是战略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形成一系列的文化理念和价值标准,组成较为完善的文化体系。

——通过对风险的有效管理来创造价值。风险管理是手段不是目的,但是企业价值或股东价值必须通过有效地风险管理来创造。

——要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期内实现风险与收益相匹配。

——风险管理有助于实现长效机制:即员工及股东价值回报。

——全员风险管理与全员发展,防范风险人人有责,管理风险人人有责,促进发展人人有责。

——审慎对待风险。

——占用资源、承担风险就意味着机会损失,承担风险需要付出代价。

——风险管理要做到防患于未然,对风险的早期识别、预警和化解有助于减少和控制损失。

——任何失去控制的损失都无法用收益来弥补。

3.结论

随着证券市场的迅速发展,证券公司合规管理日趋成熟,但是全面风险管理还仅仅处于尝试阶段,为了积极探索证券公司全面风险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我们借鉴银行业及国际上比较成熟的风险管理理论,结合证券公司的实际风险管理需要,初步形成了证券公司全面风险管理的理论体系。本文探讨的战略风险管理是这个理论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也是证券公司当前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最急迫的、也是最薄弱的工作内容。证券行业实施全面风险管理已经势在必行。本文略去了计量模型,以便使文章更加通俗易懂,更加实用。

参考文献

[1]《风险管理》,银行从业人员考试教材办公室,金融出版社,2007年

风险处理策略篇11

1.工程造价风险的处理对策

对于工程项目的风险事件,在风险识别阶段进行了分析与识别以后,已识别出的绝大多数风险事件都是相对可控的。这些风险事件的可控程度取决于人们在风险识别阶段给出的有关风险事件的足够信息的多少。工程项目的风险事件的处理是建立在工程项目风险事件的可控性基础之上的。对特别重大的风险应提出专门的分析报告。对作出的风险对策措施,应考虑是否可能产生新的风险,因为任何措施都可能带来新的问题。由负责具体风险事件控制的人员,根据风险事件的特性和时间计划去制定出各具体活动风险事件控制方案,即对工程造价风险的处理方法:前处理和后处理。

1.1工程造价风险的前处理

工程造价风险的前处理主要是体现在对风险的识别和评估阶段,对可能发生的风险,要在决策阶段或设计阶段就进行预处理,特别是重要的或重大的风险因子,要优先处理。风险事件的前处理方法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①风险规避方案。例如,对于存在技术不成熟性的施工技术坚决不采用就是一种风险规避的方案。这类方案是从根本上放弃使用有风险的资源、技术、施工方案等等,从而避开风险。

②风险遏制方案。例如,对于可能出现的财务状况恶化的风险,采取注入新资金的方案就是一种风险遏制方案。这类方案是从遏制风险事件发生的角度出发去控制风险事件的。

③风险转移方案。例如,通过合同或购买保险将风险转移给他人就属于这类方案。这类风险控制方案多数是用来对付那些概率小,但是损失大,或者自己的组织很难控制的风险事件。

1.2工程造价风险的后处理

工程造价风险的后处理是指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对已经发生的风险的处理。其方法具体实用如下;

①风险应急方案。例如,准备各种备用灭火器材以对付可能出现的火灾就是一种风险应急方案。这类风险事件控制方案也是对付元预警信息风险事件的一种最主要方式。

②风险容忍方案。风险容忍方案多数是对那些发生概率小,且风险事件发生所能造成的后果很轻的风险事件所采取的控制方案。

③风险分担方案。风险分担方案是指根据项目风险的大小和项目团队成员的不同承担风险能力,由团队成员合理分担整个风险的方案。这是最为常用的风险管理方案之一。

④风险消减方案。例如,出现雨天而无法进行室外施工时,尽可能地安排各种人力与设备从事室内作业就是一种风险消减方案。这类方法是对付无预警信息风险事件的主要方式之一。

⑤风险化解方案。例如,对于可能出现的团队关系冲突,采取双向沟通、消除矛盾的方法解决问题就是一种风险化解方案。这类方案是从化解风险事件产生的原因出发,去控制项目具体活动的风险事件的。

2.工程造价风险管理策略

在对工程造价风险的识别、评价和监控方法进行探讨的基础上,有必要对工程造价风险的全面管理方法进行总结,这就是对工程造价风险管理策略的研究。

2.1工程造价风险管理策略目标

风险管理策略就是辅助项目组建立处理项目风险的策略。项目的开发是一个高风险的活动,如果项目采取积极的风险管理策略,就可以避免或降低许多风险,反之,就有可能使项目处于瘫痪状态。一般来讲,一个较好的风险管理策略应满足以下要求:

(l)在项目开发中规划风险管理,尽量避免风险。

(2)指定风险管理者,监控风险因素。

(3)建立风险清单及风险管理计划。

(4)建立风险反馈渠道。

风险管理策略可以包含在项目的整个管理中,也可以组织一个独立的风险缓解、监控和管理计划。风险驾驭和监控是一种项目跟踪活动。

它有三个主要目标:

(1)判断一个预测的风险是否事实、是否发生。

(2)进行风险再估计,确保针对某个风险而制定的风险消除活动正在使用。

(3)收集可用于将来进行风险分析的信息。

2.2工程造价风险管理策略内容

工程造价的风险管理策略主要内容包含如下几点:

2.2.1完善控制环境

控制环境是一种氛围,直接影响项目组织成员的控制意识以及实施控制的自觉性,决定其他控制要素能否发挥作用,是内部控制其他要素作用的基础。影响控制环境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提高项目管理者的素质,尤其是造价工程师的素质。管理者素质在项目建设中起绝对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到企业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在许多西方国家,由于市场经济比较完善,基本上已形成一个比较成熟的经理人才市场。我国这方面的起步比较晚,企业应把主要精力放在人才培养上。有了高素质的人才,不仅会提高工程质量,还可为企业节约可观的成本。因此,应从提高企业管理者的素质入手完善项目内部控制环境。

2.2.2进行充分的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提高项目内部控制效果的关键。如果进行了全面的风险评估,那么在项目开工前,管理者就会对影响项目造价的关键环节做到心中有数,就能够尽可能地采取措施控制已预知的造价风险。比如,适用于国际项目的FIDIC条款要求采用固定单价编制招标文件,招投标中有一种投标策略叫做“低价中标,重在索赔”,这就意味着投标方在投标前就已充分分析了项目建设过程中的风险,对可能增加工程量的项目报高价,而对可能减少工程量的项目报低价,这样在工程决算时,增加的工程款将大大超过减少的款项,承包商也因此会获得可观的利润。

项目造价进行风险评估一般须经历风险辨别、分析、管理、控制等过程。特别要注意的是,当项目建设内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风险最容易发生,因此企业应加强对环境改变时的风险管理。

2.2.3设立良好的控制活动

控制活动是确保管理阶层的指令得以实现的政策和程序。控制活动出现在整个项目组织内的各个职能部门。一般而言,控制活动包括政策和程序两个方面。政策规定应该做什么,程序则使政策运行并产生效果,政策是程序的基础。笔者认为工程项目宜按照业务流程设立控制活动,并对重要的业务环节制订详细的控制措施。

2.2.4加强信息流动与沟通

组织成员若要顺利履行职责,首要的是及时准确地取得所需的信息,并将自己掌握的信息反馈到组织的其他成员。信息系统不仅处理项目建设内部所产生的信息,同时也处理与外部环境有关的信息。项目信息系统是项目控制环境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项目管理者能够策略性地使用信息系统,则意味着该项目可能降低成本,反之则增加支出。因此,项目应加强信息沟通体系的建设。

2.2.5加强项目的内部监督

要确保内部控制制度被切实地执行且达到良好的效果,就必须加强项目的内部监督。

通过上述的风险管理策略的内容研究,对于提高工程造价风险管理水平,丰富管理措施及方法起到了很好的借鉴作用。

3.结论

综合上述分析可知,提出了工程实施阶段造价控制的基本思路:把握关键环节,主动控制造价形成过程,这是保证工程实施阶段造价控制目标顺利实现的必要条件。建设单位在工程实施阶段的造价控制过程中,首要任务就是合理运用技术经济相结合的方法,切实抓好工程勘察设计、招投标、合同签订与管理、施工组织设计审查和材料管理等关键环节的控制工作。 [科]

风险处理策略篇12

商业银行从事金融业务面临着市场风险、信用风险、以及操作风险等,而电子商务的出现则加剧了上述各类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以及风险发生之后的破坏程度。2004年以来,我国面临的网络仿冒威胁正在逐渐加大,仿冒对象主要是金融网站和电子商务网站。2005年上半年共收到网络安全事件报告65679件,超过2004年全年案件数,商业银行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管理策略已成为理论与实践中必须重视的课题。

一、信息安全管理的历史演进与现阶段的特点

信息安全管理的策略大体遵循事件驱动(技术和管理脱节)-逐渐标准化(技术和管理逐渐结合)——安全风险管理(引入了风险分析)的发展路径。

(一)以事件驱动的初级阶段时期

19世纪70年代安全主要是指物理设备和环境的安全,人与计算机之间的交互主要局限在大型计算机上的哑终端,安全问题只涉及能访问终端的少数人。安全管理策略处于初级阶段,由事件驱动,没有形成规范的管理流程。在此阶段的前期,只重视技术手段。后期开始重视管理手段,但是技术和管理之间脱节。许多组织对信息安全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和制度,但组织的信息安全管理基本上还处在一种静态、局部、少数人负责、突击式、事后纠正式的管理方式。

(二)标准化时期

企业开始将安全问题作为整体考虑,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安全管理策略,其中包括了安全管理的技术手段和管理制度(或称运作管理)。几乎所有从事电子商务的企业都拥有自己的安全策略,内容也包括了技术手段、安全管理制度、人员安全教育等等,基本上形成体系,技术和管理手段综合统一,但是安全风险分析还存在不足之处。

(三)安全风险管理策略时期

随着电子商务安全管理发展到一个比较高的层次,安全管理策略也演进到安全风险管理阶段。主要特点如下:

1.安全风险管理成为主流趋势;在安全管理策略的演进过程中,技术和管理手段综合统一、又融入了风险管理的分析、防范策略,从而安全管理进入了安全风险管理时期。西方商业银行已对安全风险管理形成共识。如安氏公司(is—One),认为信息安全问题最终将归结为风险管理问题,风险管理方法是建立良性的安全技术和管理体系的依据和基础。

2.安全风险管理的国际标准和各国的规范逐渐形成并趋于完善。国际上关于安全风险管理的标准有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电子银行业务风险管理原则》、英国标准协会制订的BS7799等。各国也日益重视安全风险管理,制定了许多规范。例如美国货币监理署(OCC)的《电子银行最终规则》、香港金融管理局的《电子银行服务的安全风险管理》等。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也于2006年颁布了《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对国内企业的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管理给出了指导意见。

3.利用外部专业化机构对金融机构的安全性评估已成为大部分国家的选择。电子银行面临的安全和技术风险,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采用的信息技术的先进程度,系统的设计开发水平,以及相关设施设备及其供应商的选择等;银行依靠传统的风险管理机制已很难识别、监测、控制和管理相关风险。同样,监管机构也难以完全依靠自身的力量对电子银行的安全性进行准确评价和监控。因此,大部分国家都采用了依靠外部专业化机构定期对电子银行安全性进行评估的办法,加强对电子银行安全性和技术风险的管理和监管。

4.在许多国家信息系统审计(IsAudit)作为一种信息技术服务被广泛提供,许多知名的咨询公司都提供类似的信息审计服务。业界的IT风险分析师也成为一种职业,专门从事电子商务的安全风险工作,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分析风险,充分衡量保持安全的代价和收益之间的关系,寻求用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效用,在风险分析中也形成一套较为成熟的模式。

二、我国商业银行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管理策略的薄弱点

(一)系统管理思想缺乏

目前的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管理策略,在全局上缺乏系统论理论的指导,在实际操作中受到多种多样的安全攻击时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安全漏洞,无法形成一张全面有序的安全网络。

实践中被采用的安全风险管理策略,以及作为指导意见的规则规范,如《信息安全管理实务准则》(IS017799)、《信息技术安全性评估准则》(GB/T18336.1)、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电子银行业务风险管理原则》,尽管提出了比较全面的安全风险管理方案,层次上也比较清晰,但是还不足以作为一个风险防范系统。实践中,电子商务组织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组织,电子商务的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和过程也是个复杂的系统。系统论、控制论的思想在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管理中是不可或缺的。

(二)风险分析的模型与方法不成熟,定量分析不足

电子商务模式自身的发展历史也不过20几年,在风险分析的定量技术上并不成熟;如BS7799中推荐的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管理中实施风险评估时,往往将威胁发生的可能性定性划分为几个级别,将威胁所造成的影响也定性划分为1~5级,实质上是将一些按照概率发生的事件定义为不连续的几个级别,在操作上易行,但造成了度量的不精确。在进行监控和审计之后,也存在无法量化、对比的问题。

(三)忽视与原有的传统风险管理策略的结合

本质上,电子商务的安全风险无非是新兴的商业模式对传统的风险的改变,以及产生的在传统风险控制领域暂时无法明晰的新风险;现有管理策略只从信息技术的角度、或者从偏重技术的角度看待问题,站在金融领域本身来分析研究较少。这种状况导致了对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管理的研究无法立足于一个比较高的层次;忽略了风险的整体性,只进行偏信息和技术的研究,导致了现有的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管理策略与金融机构原有的传统业务风险管理策略存在差距。对于商业银行而言,传统金融业务的风险控制与电子商务的技术风险控制,两个方面存在脱节,同样属于商业银行的风险,存在着不同的管理策略,导致多头管理、资源浪费、机构之间的扯皮,乃至缺位管理。

(四)风险管理策略无法

依赖外部的信息安全管理行业

在发达国家,信息系统审计(IsAudit)作为一种信息技术服务被广泛提供,许多知名的咨询公司都提供类似的信息审计服务。IT风险分析师也成为一种职业,专门从事电子商务的安全风险工作。商业银行采用依靠外部专业化机构定期对电子银行的安全性进行评估的办法,提高对电子银行安全性和技术风险的管理和监管。而国内初步建立了国家信息安全组织保障体系,制定和引进了一批重要的信息安全管理标准、法律法规,风险评估工作得到了一定重视,但与发达国家成熟完善的外部信息安全管理行业仍有很大差距。

(五)风险管理策略中商业银行的内部风险控制能力薄弱

我国商业银行目前均建立起统一的风险管理部门;但风险控制部门的职能、权限与花旗银行等体制较为先进的银行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风险控制实质上仍然分散在各个子部门;风险的评估、防范与控制实质上完全依靠商业银行的电子交易部门;风险管理部门、内审稽核部门实质上无法控制电子商务安全风险。例如,风险管理部门接受了电子交易部的风险控制报告,表面上履行的内控审核的流程,但审核作用有限,无法完成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管理中的监控与审计环节。

三、商业银行的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管理策略的改进建议

(一)基于系统的思想构建商业银行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管理策略框架

利用系统理论作为总体的指导思想,将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管理策略本身当作一个开放的自适应系统。将商业银行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管理中的各个环节组成循环上升的系统。

在商业银行电子商务安全风险控制的流程中,经过信息安全的风险评估、资产识别和选择、实施控制降低风险的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然后进行监控和审计;尤其重要的是把监控和审计所得到的内容作为新一轮风险分析输入,从而开始新一轮的风险管理过程。商业银行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管理的各个步骤为动态的循环系统。每完成一个循环,安全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就上一个台阶,商业银行的安全管理水平变得到了提高。

(二)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管理中定量分析中的改进思路

商业银行可以借鉴成熟的传统金融风险度量中的一些方法来改变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管理中对资产进行粗略的优先级别排序的方法。实践中,商业银行对操作风险的管理与对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管理有其相似之处。巴塞尔委员会对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的内部计量法中规定,商业银行内部估计风险敞口指标、损失事件发生的概率、风险损失,巴塞尔委员会制定资本要求的转换系数;在度量损失的分布时,主要利用统计和精算技术。商业银行应通过数据库将威胁发生的频率、威胁所造成的影响等精确记录下来,利用现有的度量方法进行精确的风险定量分析的尝试。

(三)将商业银行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纳入商业银行总体风险管理范畴

将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全部风险放在一个框架中考虑。传统风险管理以及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管理都是风险管理系统中子系统,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不可分割。尝试借鉴信用风险与操作风险度量的方法与思想,短期内将其与信用风险控制衔接,最终形成一个全面的商业银行安全风险管理框架。

(四)商业银行要积极促进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管理策略的改进(1)充分利用国内或国外能够获得的信息系统审计、外部信息安全评估等服务,采取定期评估审计、不断采取措施改善风险状态的策略;(2)在目前商业银行的组织与管理体制下,风险控制部门与传统金融业务部门的流程需不断改善,商业银行必须创造条件,加强风险管理部门与电子商务部门的交叉配合,包括各部门人员的配置、培训等各方面;使风险管理部门能够履行安全风险管理的监控与审计职能;(3)商业银行必须重视对传统金融风险与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的统一度量问题的研究,不断提高风险管理部门综合控制风险的能力,充分考虑电子商务安全风险与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的交叉问题,为实现全面风险管理奠定基础。依赖外部的信息安全管理行业在发达国家,信息系统审计(IsAudit)作为一种信息技术服务被广泛提供,许多知名的咨询公司都提供类似的信息审计服务。IT风险分析师也成为一种职业,专门从事电子商务的安全风险工作。商业银行采用依靠外部专业化机构定期对电子银行的安全性进行评估的办法,提高对电子银行安全性和技术风险的管理和监管。而国内初步建立了国家信息安全组织保障体系,制定和引进了一批重要的信息安全管理标准、法律法规,风险评估工作得到了一定重视,但与发达国家成熟完善的外部信息安全管理行业仍有很大差距。

(五)风险管理策略中商业银行的内部风险控制能力薄弱

我国商业银行目前均建立起统一的风险管理部门;但风险控制部门的职能、权限与花旗银行等体制较为先进的银行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风险控制实质上仍然分散在各个子部门;风险的评估、防范与控制实质上完全依靠商业银行的电子交易部门;风险管理部门、内审稽核部门实质上无法控制电子商务安全风险。例如,风险管理部门接受了电子交易部的风险控制报告,表面上履行的内控审核的流程,但审核作用有限,无法完成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管理中的监控与审计环节。

三、商业银行的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管理策略的改进建议

(一)基于系统的思想构建商业银行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管理策略框架

利用系统理论作为总体的指导思想,将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管理策略本身当作一个开放的自适应系统。将商业银行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管理中的各个环节组成循环上升的系统。

在商业银行电子商务安全风险控制的流程中,经过信息安全的风险评估、资产识别和选择、实施控制降低风险的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然后进行监控和审计;尤其重要的是把监控和审计所得到的内容作为新一轮风险分析输入,从而开始新一轮的风险管理过程。商业银行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管理的各个步骤为动态的循环系统。每完成一个循环,安全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就上一个台阶,商业银行的安全管理水平变得到了提高。

(二)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管理中定量分析中的改进思路

商业银行可以借鉴成熟的传统金融风险度量中的一些方法来改变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管理中对资产进行粗略的优先级别排序的方法。实践中,商业银行对操作风险的管理与对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管理有其相似之处。巴塞尔委员会对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的内部计量法中规定,商业银行内部估计风险敞口指标、损失事件发生的概率、风险损失,巴塞尔委员会制定资本要求的转换系数;在度量损失的分布时,主要利用统计和精算技术。商业银行应通过数据库将威胁发生的频率、威胁所造成的影响等精确记录下来,利用现有的度量方法进行精确的风险定量分析的尝试。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