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决策分析合集12篇

时间:2023-07-13 09:25:08

就业决策分析

就业决策分析篇1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决策的SWOT分析——以阜阳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为例

收录日期:2012年11月4日

一、问题的提出

自1999年高校实行扩招以来,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多,随之而来的是大学生就业问题。当前高等教育已处于大众化阶段,高校毕业生特别是地方院校的二本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一方面体教专业学生对口就业僧多粥少,造成就业困难;另一方面他们就业准备不足,对自己的特点和优势了解的不够清楚,不了解就业市场,使得他们就业处于盲目状态。根据对阜阳师范学院体育学院体教专业学生的调查数据显示,有78%的人数自我认知存在偏差,60%以上人数感到自身就业优势不明显,86%的人数感到前途迷茫、没信心。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认为,帮助学生认清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了解就业环境的状况,明确自身发展的目标和路径,为他们提供正确、有效的就业决策方法在当前来说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二、SWOT分析方法介绍

SWOT分析法又称道斯矩阵或态势分析法,于20世纪八十年代,由美国旧金山大学管理学教授韦里克正式提出。它是将一个单位或个人内部资源优势和劣势的分析与外部环境中的机遇和威胁的分析结合起来形成结构化的分析体系,最终形成在一定时期内发展战略的科学分析方法。其中,S代表strength(优势),W代表weakness(劣势),O代表opportunity(机会),T代表threat(威胁),其中,S、W是内部因素,O、T是外部因素。该方法现在已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为组织或个人进行自我诊断和战略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SWOT分析方法的运用通常有以下几个步骤:

(一)SWOT因素分析。运用各种调查研究方法,分析单位或个人存在的外部环境因素和内部资源因素。外部环境因素包括机会因素和威胁因素,即外部环境对发展有利和不利的客观因素;内部环境因素包括优势因素和弱点因素,它是在发展中自身存在的积极和消极因素,属主观因素。

(二)构造SWOT矩阵。将调查得出的各种因素进行归类,构造SWOT矩阵。该矩阵以环境因素为行变量(包括机会和威胁),以内部因素为列变量(包括优势和劣势),行列交叉构成四种组合。(表1)

(三)制定行动策略。在完成内外环境因素分析和SWOT矩阵的构造之后,将外部机会和威胁与内部优势和劣势进行匹配,形成可行的策略。策略组合可分为四种:优势-机会(SO)组合、劣势-机会(WO)组合、优势-威胁(ST)组合和劣势-威胁(WT)组合。

三、影响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因素SWOT分析

(一)优势分析

1、专业优势。体教专业的学生由于长期的体育技能训练和户外活动,使他们具有较好的身体素质和精神状态,与专业相对应的具有较好的形象思维和动作思维能力。通过系统理论知识的学习,他们拥有体育教学和训练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毕业后除了可以担任体育教师外,还可以从事专业体育训练,俱乐部私人教练,如大球(篮排足等)和小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等)专业教练、健身(形体、健身)教练等,这些职业都是其他专业所无法替代的。根据他们的专业特长,还可以自主创业,成立集养生健身、娱乐休闲为一体的健身会所以满足社会大众对体育的需求。

2、性格、气质优势。长期的户外训练使他们比其他专业学生的神经更易兴奋与抑制,充沛的精力造就了他们活泼好动,乐于表现的性格。为人热情,做事雷厉风行,富于生气。具有坚强的毅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气质类型多属于多血质和胆汁质,情绪变化快,积极乐观,个性张扬,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具有较强的社交能力,很少有同学存在自闭症、抑郁症等心理疾病。

3、就业期望不高,容易接受现实。二本学校的体教专业学生知道自己在学习方面存在的不足,并且绝大多数学生来自农村,家庭贫困,社会资源缺乏,他们对就业没有太高的期望,就业也不苛求对口,只要能找到工作,解决生存问题,他们心里就能够接受,发展问题以后才会考虑,因此他们更容易接受现实。

(二)劣势分析

1、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目前二本体教专业的学生高考时文化成绩比其他专业普遍要低,由于文化基础不好,他们对文化知识学习没有兴趣,上课睡觉、玩手机是经常现象,课后也不能主动学习,这就导致体教专业学生总体文化素质水平不高。据不完全统计,体教专业学生四、六级通过率不到10%,阅读与写作水平不高。

2、自我认知不清,缺乏就业信心。由于进校文化成绩分数低,他们在学习能力方面信心不足。在学习生活中不能够正确评价自己,对自己的优缺点不太清楚,面对就业,有些不知所措;在就业受到挫折时,内心会产生自卑感。

3、不太关注外界,缺乏就业信息。由于体教专业学生的专业特点,经常进行体育训练,对外界变化不是很感兴趣。多数同学不愿意花很多时间看一些新闻和就业信息。由于自己也不关注,外界信息也不会自动流入,使得他们就业信息缺乏。

(三)机遇分析

1、政治稳定、经济持续发展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保障。政治稳定是各行各业健康发展和人民安居乐业的保障。经济持续发展,保证了企业的正常用工需求,也就保证了大学生的正常就业。

2、国家政策支持,为大学生就业拓宽了渠道。2009年1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提出必须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当前就业工作的首位,积极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去工作,这在政策上也是对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的极大支持。当前体教专业学生就业出路有;考公务员、教师编制,还可以考村官、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以及“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活动。同时,国家也大力提倡大学生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在减免税收和金融借贷等方面给予极大的扶持。

3、高校积极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和就业信息,助推学生就业。现在每所高校都设有招生就业专职部门,每个院系也配有就业指导员。一方面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帮助他们做好人生职业生涯规划;另一方面帮助学生搜集就业信息,并组织学生参加各种人才招聘会,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牵线搭桥。

(四)威胁分析

1、专业技术人员供过于求,对口就业难度大。随着我国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事业单位改革也已经进入深水区,学校教师编制逐渐减少,同时,高等教育大众化使体教专业的学生总数不断增加。原本毕业后专门从事体育教师的体教专业学生想要全部实现对口就业已经是不可能了。

2、就业信息来源少,就业市场拓展难。作为二本院校特别是地方院校就业信息相对省会等发达城市来说较为闭塞,而且参加招聘会的机会也比别人少、成本比别人高,有时,就业市场对体教专业的学生存有偏见和歧视,加上体育重点高校对他们就业市场的垄断,导致他们就业机会少、就业市场狭窄且难拓展。

3、就业观念陈旧,扰乱大学生正常就业秩序。现在社会普遍认为大学毕业生应该有一份稳定的、体面的职业,在这种社会意识的影响下,到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大型企业工作,到发达城市工作成为毕业生的理想选择。而现实情况中,理想就业是不可能实现的。这样导致出现了毕业生较高的职业预期与现实不能满足之间的矛盾。于是出现“有业不能就,有业不愿就”的结构性失业的现象,影响正常就业。

四、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行动策略

通过以上对体教专业学生自身资源的分析和外部环境的分析,我们了解了学生就业的优势和存在的不足,整个社会环境提供的机遇和存在的威胁。可以通过构造SWOT矩阵制定就业策略。

(一)优势-机会(SO)组合策略。这种策略是最有利的一种情况,既具有优势,又面临机遇。根据国家针对在校大学生提供的就业机遇,体教专业学生要发挥自身优势准确把握。对于专业成绩较好的同学可以选择专业对口就业,考教师编制,也可以考需要体教专业的公务员和特警、消防。除了以上选择也可以选择到基层去工作,毕竟公务员和教师编制有限,基层也需要优秀的人才。对于热爱社交和喜欢与人打交道的学生,同时家庭又有创业条件的可以选择自主创业,通过另外一种方式去实现人生的价值。

(二)优势-威胁(ST)组合策略。这种组合要求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尽量去规避外部环境带给他们的威胁。体教专业学生要改变传统的就业观念,不要随波逐流,要根据自身情况去选择职业,树立“职业不分贵贱”的思想,只要是自己感兴趣、符合自己个性特点的、与专业有关的工作都可以去做。就业不需要选择什么样的职业和地点,先就业再择业,在基层积累工作经验,当能力和技能都得到提高,条件成熟之后,可以选择再就业。同时,在找工作时,要多关注就业信息,多参加人才交流会,了解外界的就业情况,发挥优势,给自己一个合理的定位。

(三)劣势-机会(WO)组合策略。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就业优势不明显,他们多是专业课成绩不太好,没有过硬的专项技术,整体素质不高。这些同学参加教师考编不占优势,仅是同学之间竞争,考编对他们来说希望也是渺茫的,如果所有的毕业生在一起竞争为数不多的教师编制,他们的希望更小。这些学生应该自我调整,充分把握机会,可以考虑到竞争小的基层去就业、到西部去就业,考特岗、考村官、考“三支一扶”、参加西部志愿计划等,通过努力改变自己、提高自己,再谋求新的发展。他们也可以选择自己创业,因为创业与自己专业、专项素质高低没有太大的关系,在创业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方法,积极进取,努力获取成功。

(四)劣势-威胁(WT)组合策略。这种组合是SWOT策略组合中最不利的一种情况,毕业生自身优势不足,专业学习成绩差,没有明显的专项,综合素质低。外界就业环境也不好,考编考不上,在就业市场竞争中处于下风,一般的工作又不愿意从事,缺乏社会关系帮助联系工作,自己又不主动努力去寻找机会,也不愿意创业。这样的学生应该暂缓就业,进行适当的调整,学生本人要转变思路、重新学习新的技术和生存技能,找到自己喜欢的职业目标,努力实现职业生涯最优化。

五、结束语

大学生能否就业不仅影响他本人的生存和发展,还会影响到他们的家庭乃至整个社会的安定与和谐。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就业指导,帮助他们走出就业困境、实现大学生职业生涯最优化,已经成为历史必然。SWOT分析仅仅是为学生就业提供一种指导方法,而且这种方法还要建立在环境是可以认知和不变的条件之上的。就业决策制定之后还要进行决策执行和决策评估,在整个职业生涯中还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调整。笔者认为,当前大学毕业生要想有一个很好的职业前景,并且又将他们的职业与兴趣爱好进行有机的统一。第一,学校能够根据市场的变化,适当调整所设的专业,使专业与就业市场结合,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相结合;第二,学校应该为学生人生规划进行适当的指导,将大学生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课作为必修课程;第三,学生对自己要有一个清醒、全面的认识,并通过努力学习,不断充实、提高自己,把自己培养成一专多能的人才。

主要参考文献:

就业决策分析篇2

中图分类号:D669 文献标识码:A

1我国女性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1)传统的封建思想作怪。新中国建立以来,虽然大力倡导男女平等,鼓励女性走出家庭,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在很多方面有了很大进步。但几千年的封建文化和封建思想产生的影响是长远的,现实中隐性封建思想的表现还随处可见。

(2)经济利益关系的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明确规定:“任何单位不得以结婚、怀孕、产假、哺乳等为由,辞退女职工或者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男女平等”问题在由国家财政支持的机关、事业单位解决得比较好,但是在与经济效益结合紧密的企业,经济效益是放在第一位的,男女不平等的问题便凸现出来。

(3)国家法律的薄弱。女性求职者一般不会为自己没有被录用而走上诉讼道路,即使诉诸相关法律部门,一般也不会获得录用,因为用人单位可以避开性别问题,找到很多不招聘女性的理由。法律依据的不足使国家法律在保护女性权利方面显得有些薄弱。

2 解决我国女性就业难的对策

2.1创造条件,改善女性劳动权益保障的外部环境

(1)制定保障女性就业权利的主体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女性劳动立法工作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内颁布了大量保障女性劳动权益的法律法规,但这些法律法规大都散见于《宪法》和《劳动法》之中,而没有一部保障女性劳动权利的主体法。为了使女性公平就业的权利得到保障,切实解决女性就业歧视问题,有必要积极创造条件,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综合、精简,提高对女性就业实践的指导性与操作性,内容应当涵盖促进就业、劳动合同、劳动报酬、劳动保护、社会保障、就业培训、劳动争议、法律责任、监督检察等各个方面,为女性劳动权利的保障提供明确而有力的法律依据

(2)明确侵犯女性就业权的法律责任。从现行法律来看,在对女性劳动权利的保障上,法律责任并不明确。《劳动法》和《妇女权益保障法》规定:“在录用职工时,除国家规定的不适合女性的工种或者岗位外,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女性或者提高对女性的录用标准”,但没有规定类似违法行为应负的法律责任。侵权无成本、歧视无后果,使得许多企业、单位甚至国家机关在招工中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拒绝录用女性或者对女性附加歧视性条款。同时,法律责任不明确也严重损害了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3)发挥政府在女性就业中的宏观调控作用。减少女工的数量与比例,或是压低在职女工的薪酬待遇,就成为用人单位的“应对之策”。如何合理消化女性的用工成本,使用人单位在平等的条件下愿意接收女性,是政府应当着手解决的突出问题。政府职能部门应根据市场经济的规律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对女性就业较为集中的行业、部门以及达到或超过一定比例的企业,在核定工资和福利成本、征收税费等方面给予适当的优惠政策,使女性就业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外部化。

2.2 提升素质,加强女性就业竞争的基础条件

(1)正确理解“男女平等”的内涵。“男女平等”是指“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的生活等方面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一些女职工片面理解“男女平等”,认为男性能做的事情我一定能做到,显然这是不完全对的的。性别角色本来就客观存在着重大差别,一个和谐家庭应该结合具体情况,以男性或女性更适宜处理社会问题为指导原则,而不能够片面以为女性走出家门就是妇女解放了。因此,女性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2)加强女性职业培训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在女职工再就业职业培训中应遵循“质量与数量并重”的基本原则,加大女性职业培训力度,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要特别注意分析市场需求的变化和不同层次女性求职的意愿,有效地组织培训。开展大规模、多形式、多门类的新知识、新技术培训,使女职工在学习与培训中不断提升综合素质,增强竞争能力,拓宽自己的就业渠道。同时,要重视并认真开展创业培训,培养和造就一批小企业创办者和自谋职业者。

2.3 提高水平,加强各级女职工组织的工作服务能力

就业决策分析篇3

自1998年的高校“并轨”、扩大招生开始,我国高等教育迈入了空前的跨越式发展阶段,高等教育产业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解决好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当前党和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是社会、学校、家庭和大学生的共同愿望,也是促进社会稳定、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更是学校谋求生存和发展的重大课题。对于即将走出大学校园,正在求职的应届毕业生来说,就业问题与我们息息相关。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并为之奋斗是每一位高校毕业生的梦想,特别是在这种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就业更是牵动着每一位应届毕业生的心。本文论述了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解决对策。

1.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原因探析

大学生作为人力资源供给的一个方面,与市场对这类人力资源的需求基本平衡,是实现大学生充分就业的客观要求。而在现实中,中国大学生在数量、质量、结构供给等方面均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存在一定程度的差距,这种供求的不一致是大学生就业市场供求关系失去平衡的直接原因。

1.1社会因素。

大学毕业生尽管接受了高等学校正规的学习和训练,在理论层面上具备了较高素质和技能,但还较缺乏社会和用人单位所需要的实际操作层面的素质和技能。大学毕业生作为劳动力资源的一部分,其供给与需求之间必然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匹配。此外,国家还没有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具体保护措施,对就业中的性别歧视还没有相关的有效措施,这势必会影响人才的自由流动,影响就业。

1.2毕业生的自我能力熟悉不足,所学知识和现实要求不匹配。

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我国的教育体制多年来按照一种模式培养人才,专业设置脱离社会需求,不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大学生有较扎实的专业知识,但缺乏良好心理的素质、礼仪和法律观念。接受调查的学生中有50.8%的学生并不是很了解自己的能力,且自身能力和实际就业形势不能很好地联系起来。盲目就业是人力资源的错误使用,造成人才的浪费。一个人只有通过自我评估,正确深刻地熟悉和了解自己,才能对就业做出最佳抉择,在合适的工作岗位上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才是大学生就业的最终目标。

1.3毕业生就业时一味追求稳定和高收入。

大学生处于从依靠向独立、从学生向社会角色过渡的时期,他们对社会生活显示出较强的热情和好奇,缺少理性思索和合理规划。在一定程度上,这必将影响到大学生对将来职业的选择和未来人生发展的定位。35.71%的学生理想的就业单位是国家机关,22.22%的学生期望薪酬在2000-2500元之间,这显然和目前大学生就业市场的薪酬标准不符。在就业时片面追求稳定和高收入,而没有考虑自身能力限制和缺乏经验带来的不利影响,势必造成在求职过程中受挫。

1.4高等教育本身存在问题。

我国高校招生缺乏自主性,计划经济痕迹依然浓重,没有与市场“零距离”接触。首先,高校培养层次比例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各层次就业率与同期招生数层次结构呈反向。其次,高校现有学科专业结构存在问题。学科专业供求错位,专业设置趋同化、集中化。学校不能以市场需要、知识结构需要为导向,学科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急需调整。再次,重学术教育轻职业教育。

2.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与思考

2.1转变就业观念。

大学生择业应遵循现实性原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外部职业环境的现实性;二是个人能力素质的现实性。择业首先从社会需求角度考虑,将社会需求作为个人择业的首要依据;部分大学生不愿去需要大量人才的偏远地区或经济发展较慢地区,宁愿留在大中型城市做最为基础的工作,甚至影响了个人的发展前途,这是忽略了社会需求。大学生初入社会,一方面不应过于强调个人的职业理想和利益,要把自己的职业理想提高到较高的境界。另一方面在择业时应充分考虑个人的工作潜能和个性特征,扬长避短,充分发挥个人的独特功能。

2.2调整就业心态,适应社会角色的转变。

“社会角色”是指人们对具有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和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体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的期望,是构成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的基础。首先是调整心态,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应增强喜好的广度,善于控制和调整消极情绪情感,培养意识的自觉性、果断性、自制力和坚韧性,正直坦率,谦虚谨慎,将择业观和人生目标相联系。

2.3加大专业教育力度,提高专业素质。

在当代大学生中,许多学生不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潜力和前景,对自己的专业知识认识不到位,造成掌握的专业知识不够牢、不够深、不够广,给将来的工作带来障碍。因此,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要与专业教育结合,结合专业特点针对性地开展专业发展现状、专业前景分析等专业教育活动,提高大学毕业生的竞争能力。

2.4高校应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

给就业指导工作重新定位,成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部分,作为对学生的人生指导,满足学生对于人生发展和职业生涯设计的需求,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始终,既弥补了以前就业指导的不足,又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因而我们应加强就业指导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在高等院校中构建适应社会发展的就业指导体系,建立完整的就业指导目标、指导内容,形成有效的就业指导方式和手段,逐步推进在整个大学期间的就业指导,并且在就业指导的同时推进对学生的人生教育,提高学生对素质教育的认同度和参与的积极性。

总之,大学毕业生不是社会的包袱,而是社会宝贵的财富。大学毕业生不能实现就业,不仅是对人力资源和财富的巨大浪费,而且会影响千百万个家庭的幸福与安定,会给社会和对劳动力市场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大学生就业问题既是一个经济问题,又是一个政治问题,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关系到社会的繁荣和稳定。因此,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切实加以解决。这一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国家、社会、家庭和每一个大学生本人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就业决策分析篇4

中图分类号:TP27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19-4673-03

Application of Decision Trees in the Postgraduate Employment Data Analysis

XUAN Shi-li, YANG Qiu-ye

(College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nformation,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Guilin 541004, China)

Abstract: Management system has accumulated college graduates employment information data, id3 data mining algorithm to use in the decisions of the to categorize the data and forecasted. By an example which this algorithm is applied to the employment of the college graduates to find out the main factors affect the post-graduate student employment. Excavation results reveal that this algorithm in analysis postgraduate employment data is feasible and correct and get some reference value conclusion, This conclusion is good for the student employment policy makers and provide employment guidance.

Key words: data mining; decision trees; ID3 algorithm; employment

随着我国高校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研究生的就业形式也不容乐观,毕业生就业方式变得多元化、自主化,高等院校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1]。如何充分利用已有的毕业生就业信息资源,挖掘隐藏在这些数据中的有价值的信息,以使高校在每年的毕业生就业宣传、就业计划投放、学院专业设置等方面做出正确的决策,是摆在高校面前的紧迫课题[2]。数据挖掘技术被广泛用于各种信息的挖掘,尤其是在金融业、商业界上的应用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教育界的应用还比较欠缺。数据挖掘中的决策树算法,可以发现数据属性间的关系,可以找出哪个属性是分类的主要影响因素。

本文借助计算机专业研究生毕业生的就业信息进行挖掘,运用ID3决策树算法建立决策分类树,找出影响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就业的主要因素及各因素间的关系,为低届学生提供学习参考,为高校决策者提供就业指导和学生工作建议。

1 决策树技术简介

1.1 基本概念

分类在数据挖掘中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目前在商业上应用最多。分类的目的是找出一组能够描述数据典型特征的模型或函数,以便能够识别未知数据的归属或类别,分类模型能够通过数据网挖掘分类算法从一组训练集样本数据中学习获得[3]。分类可用于预测,预测的目的是利用历史数据记录中自动推导出对给定数据的推广描述,从而能对未来数据进行预测。

1.2 决策树分类

决策树是一种用来表示人们为了做出某个决策而进行的一系列判断过程的树形图。决策树方法的基本思想是利用训练集数据自动地构造决策树,然后根据这个决策树对任意实例进行判定。目前,决策树方法主要用于分类,它提供了一种展示“在什么条件下得到什么值”这类规则方法。决策树具有直观、清晰、易被用户理解的特点,同时,决策树具有容易生成规则、算法可伸缩性强等优点[4]。

使用决策树进行分类,就是在内部结点上选用一个属性进行分割,数据开始都在根结点,递归地进行细分;二是树的修剪,去掉一些可能是噪声或者异常的数据。使用决策树就是对未知数据进行分割,即按照决策树上采用的分割属性逐层往下,直到遇到一个叶子结点。

1.3 ID3算法

ID3算法是国际上最有影响和最早的决策树方法。该方法首先检验数据库中的所有字段,找出具有最大信息增益Gain(A)的字段作为决策树的一个结点,再根据字段的不同取值建立树的分支,对每个自己分支重复建立树的下层结点和分支,直到某一子集的结果属于同一类。

ID3算法,其基本思想是按照一种规则,确定一个属性为根节点,按照其属性值将样本空间分成若干个子空间,然后递归使用这一方法,直到所有底层子空间只含有一类例子,决策树构造结束。在节点的选择上采用信息增益算法。求信息增益的过程如下:

1)样本分类所需的期望信息[5-6]。设样本空间中样本的个数为s个,m为s的分类数目,ci为某个分类标号,si为分类的样本数,则期望信息I为:。这里对数函数以2为底,是因为数字信息是用二进制编码的。

2)信息熵。信息熵是在求出期望的基础上进行的。若一个训练集合D根据类别属性的值被分成m个互相独立的类C1,C2,…,Cm,则识别D的一个元组所属哪个类所需要的信息量为Info(D)。设Ci,d是D中Ci类的元组的集合,|D|和|Ci,d|分别是D和Ci,d中元组的个数。其中P为C1,C2,…,Cm的概率分布,p={p1,p2,…,pm},任意元组属于分类Ci概率为pi, 则由该分布传递的信息量称为D的熵,记为:

若我们先根据非类别属性X的值将D分成集合D1,D2,…,Dm,则确定D中的一个元素类的信息量可通过确定Di的加权平均值来得到,即Info(Dj)是加权平均值为:

信息增益度是两个信息量之间的差值,其中一个信息量是需确定D的一个元素的信息量,另一个信息量是在已得到的属性X的值后需确定的D一个元素的信息量,信息增益度公式为:

1.4 生成分类规则

由决策树可以生成分类规则。可以用IF-THEN这种形式来表现规则。生成规则时,每个叶结点都创建一条规则,每个分割都成为规则中的一个条件,叶结点中的类别就是THEN的内容。

2 数据预处理

2.1 数据准备

通过多方调查研究,制定与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就业相关的数据调查表,并对2008级本校即将毕业的研究生就业情况作调查,共收取有效调查表46份,为了保证数据的质量及一致性,经过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合并、量化、转换、清理、集成等处理工作后,最能体现与研究生就业相关的属性有:专业成绩,政治面貌,奖励情况,社会实践经验,科研能力,就业单位,其中就业单位是决策属性,其余作为条件属性。

2.2 数据建模及泛化

数据样本用一个五维向量X={X1,X2,X3,X4,X5}表示,分别描述专业成绩、奖励情况、科研能力、社会工作经验对研究生就业单位选择的影响,各属性按如下方式进行定义。

就业单位分为两种,企业和事业单位。

对专业成绩的评估,取专业平均成绩来衡量。分两段来进行,即良好(ZY=85)。

奖励情况分为三个等级,多(如多次获得各种学术科研奖项和奖学金等)、少(如只获得少数奖项)、无(如没有获得过奖励)。

科研能力分两个等级,优秀(发表过多篇学术论文或者获得学科学术竞赛等),良好(发表少量非核心期刊论文或很少参加学术活动等)。

社会实践经验分为三个等级,多(如工作过在读研或者在外实习次数多等)、少(如偶尔在校帮导师做小项目等)、无(如只在校自学等)。数据泛化后得到研究生就业训练样本集如表1所示。

3 决策树在研究生就业数据中的应用分析

3.1 利用ID3算法构造决策树

表1是经过清理数据后的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就业情况信息训练集。按照就业单位类型来构造决策树模型,根据ID3算法原理采用以下几个步骤来构造决策树[7]。

步骤1:计算给定就业情况样本分类所需的期望信息

将样本分成两个类,设类C1是企业,C2是事业单位,S2为一般事业单位,则S1=30,S2=16,总计46,计算给定就业情况样本分类所需的期望信息:

I(S1,S2)=I(30,16)=。

步骤2:计算每个属性的信息增益

1)首先计算属性“专业成绩”的信息增益

对于“专业成绩”=“优秀”,S11=10,S21=10,I(S11,S21)=。

对于“专业成绩”=“良好”,S12=20,S22=7,I(S12,S22)=。

计算出按“专业成绩”划分给定样本所需的期望信息为:

E(“专业成绩”)=。则,这种划分的信息增益是:

Gain(“专业成绩”)=I(S1,S2) -E(“专业成绩”)=0.94-0.89=0.05。

2)用同样的方法计算“奖励情况”, “科研能力” 和“社会实践经验”的信息增益分别为0.03, 0.15, 0.25。

步骤3:确定测试属性

由于属性“社会实践经验”的信息增益最高,它被选作测试属性,用于建立第一个结点,并将样本分成三个部分。然后对每一颗子树按照以上方法递归计算,最后得出的决策树如图1所示。

3.2 提取分类规则

在本例中可提取出一下分类规则:

IF“社会实践经验”=“无” AND “科研能力”=“优秀” THEN 进事业单位=14.3%

IF“社会实践经验”=“少” THEN 进事业单位=28.6%

IF“社会实践经验数”=“多” AND “专业成绩”=“良好” THEN 进事业单位=21.4%

IF“社会实践经验”=“无 ”AND “科研能力”=“良好” THEN 进事业单位=21.4%

IF“社会实践经验”=“多” AND “专业成绩”=“优秀” THEN 进事业单位=14.3%

由提取出的规则,可得到一下结论:

1)在科研能力优秀的学生中,86%的学生都通过进入了事业单位;

2)在社会经验多的学生中,78%的学生都进入的企业;

3)在专业成绩优秀的学生中,50%进企业,50%进入事业单位。

由以上规则可以看出,对于计算机专业研究生,社会实践经验对于进入企业比较重要,而事业单位更注重的是科研能力。奖励情况和专业成绩对就业单位的类型影响不大,对于两类不同的单位,专业素质、科研能力比较好的学生就业单位为事业单位的较多,社会工作经验丰富的学生进企业的较多。学生要是毕业后更倾向于进入事业单位,则需要侧重加强专业素质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如果是更倾向于到企业发展的学生,则需要侧重加强社会工作经验的培养,而专业素质培养也需要一定的力度,学校也可以根据学生的爱好兴趣制定相应的培养方案,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4 结束语

在目前就业形式严峻的情况下,提出了关于研究生就业的数据挖掘模型,引入数据挖掘理论中的决策树算法,应用数据挖掘技术对高校研究生就业数据进行抽取、转换和分类分析,从中提取影响研究生就业的关键性数据,给学生提供参考和帮助就业决策者寻找规律和预测未来。学生也可以利用这些规则,做到针对性的学习提高各方面能力,同时,学校也可以借助这些规则制定就业计划方案,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参考文献:

[1] 张骏,王琴.C4.5算法在研究生就业信息库中的应用研究[J].信息技术,2009(11):31-33.

[2] 王俊鑫,王俊洁,孙英.K-Means聚类算法在毕业生就业信息分析中的实现[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9,9(24):9-11.

[3] 苏新宁,杨建林,江念南,等.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4] 夏火松.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5] 姚晔,李翔.决策树算法的教育应用探讨[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4):185-186.

就业决策分析篇5

【摘 要】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它已然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朝阳产业。相关旅游业的就业前景可谓广阔,而“低就业率”“高流失率”在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中屡见不鲜。就旅游界这一难题,剖析了造成该不协调现象的原因,并提出一些建议性的对策,以提高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

关键词 旅游管理专业;就业;旅游教育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作为第三产业的龙头——旅游业逐渐成为中国的支柱产业,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旅行社、旅游景区和酒店等旅游行业急需大量的高素质人才。给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带来了广阔的就业前景,然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实际情况却不容乐观。许多旅游管理本科生并不把旅游业作为他们就业的首选行业,旅游管理甚至成了对口专业就业率最低的专业之一。同时,毕业生的高流失率更加大了人才供需矛盾。对此,本文剖析其原因,研究其应对策略,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就业率,缓解人才供需矛盾,促进旅游业稳定发展[1]。

1 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的现状

当前,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我国旅游管理专业人才需求日益增大,人才缺口却有增无减。旅游业的就业前景可谓广阔。可在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生身上却出现了“低就业率”和“高流失率”。传统观念来看,旅游业是一种服务型行业,存在社会对服务行业的偏见,家庭和个人认同度不高,旅游管理专业毕业后的本科生不愿从事与旅游相关的工作,并不把旅游业作为自己就业的首选职业,因此出现了“有业不就”和“转入他行”的现象。

2 影响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因素

2.1 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自身的因素

2.1.1 旅游行业自身特点与毕业生期望落差大

旅游行业包含旅行社、景区、酒店等劳动力较多的企业,而这些企业往往都要求从基层做起,比如导游、服务员等,工作辛苦,酬薪也不高。现在旅游管理专业的大学生自尊心高,家庭条件不错,并不愿意从基层做起,拥有一定的学历后,认为理应从事管理性的岗位。此外,由于旅游业具有季节性、波动性和脆弱性的特点,淡旺季的差别及突发事件对旅游业的影响比较大。企业应急招进毕业生而缺乏长远规划,毕业大学生因此缺少重视、成就感,导致人才流失严重。旅游行业从基层做起的特点,以及社会对旅游服务业的偏见,这使得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对就业的期望相距甚远,导致“有业不就”或“转入他行”[5]。

2.1.2 缺乏必要的就业准备

许多大学生都存在这样的问题,就是即将毕业但又缺乏必要的就业准备。即将毕业的旅游管理专业的大学生对服务行业缺乏正确的理性认识,不仅在物质环境上难以适应,心理上也存在落差,在人生观、价值观上出现了偏差,缺乏对自身的正确评价,认为自己大学四年已经掌握了扎实的专业知识,有着对未来工作的美好幻想,毕业后就应担任相关管理职务,有理想的酬薪,可事实相差甚远。使得他们对本行业的忠诚度和认同度降低,导致“高流失率”出现[2]。

2.1.3 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缺乏有效的旅游职业规划

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往往对旅游管理专业没有正确的认识,将旅游管理等同于旅游,是旅游职业的一种。按着自己的兴趣爱好、父母的选择或是被调剂而选的专业。选择之后,又没有明确的旅游职业规划,除了毕业后想当导游、酒店相关工作的,其他的对自己的就业没有明确的想法。通常是在学校里盲目的考证,往往没有针对性,忽视了职业实践和规划,对未来的发展没有太大的帮助[4]。

2.1.4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自身专业能力不足

虽然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都是高素质高学历的人才,但是一方面用人单位需要有经验的人才,另一方面认为高校的专业教育、专业设施滞后,不符合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专业基础知识、技能并未打牢,大众化的教育使得不少大学生在人际交流、口语表达等应用能力不够强[5]。

2.2 旅游企业单位缺乏长远用人眼光

目前旅游业本身的企业管理水平低下,吸引力逐渐下降,同时当下旅游企业用人具有功利性和短期性,因而大学生在旅游业的就业意愿比较低。但是,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企业越来越需要经验丰富、高技术管理人才,而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因缺少经验而处于劣势,尽管毕业生拥有较高的素质、专业水平,但是企业吝啬用人成本,毕业生提升的机会少,因此埋没了毕业生的发展潜力。许多毕业生因为熬不过“培育期”而转入他行[4]。

2.3 高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不适应旅游人才市场需求

相对于其他老的院校,逐年增加的旅游管理院校在师资配置、课程设置、实践环节等相对滞后,我国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层次主要分为专科、本科、硕士、博士。除博士外,各个层次的界限比较模糊,培养教育模式基本相同,高校旅游专业教学内容过于陈旧,高校的重视程度不够,老师实践知识和能力有所欠缺,教学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但是旅游业最重要就是实际经验的,并不符合当今旅游业飞速发展的需要,按照这种模式来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适应新一代的旅游企业要求[1]。

3 解决问题的相关对策

3.1 旅游专业学生的就业对策

大学生要建立正确的旅游行业择业观,要进行合理的自我定位,在认清当前旅游行业的就业形势下,以了解自己为前提,确定自己今后所要前进的方向。根据旅游行业对人才的要求,充分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提高自己现有的能力水平,制定好旅游职业规划,加强自身专业能力的学习,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调整自己的心态,从基层做起。

3.2 旅游行业的用人单位的对策

旅游行业的用人单位应完善人才激励机制,营造出公平竞争的工作生活环境,把目光放长远,对本科毕业生充满信心,相信他们的能力和潜力,提供与其自身相适应的职位,使其才华能够施展,采取奖励晋升的方式,吸收更多优秀的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毕业生。此外,建立完善合理的人事管理制度,重视本科毕业生的人才培养,健全各方面的制度体系,增强对大学生的吸引力。

3.3 改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对策

高校应培养一些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教师,以改变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缺乏旅游行业实践经验的状况。在教学中,应当增强对旅游行业发展趋势的了解,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根据行业的变化和就业方面的需求优化课程设置。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力度,增强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一个提高实际操作能力的平台。通过实践锻炼,有利于旅游企业的人才需要和旅游企业的发展需要。

4 结语

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问题是关系到学生、高校、企业等多方面的综合性问题,本文从学生、高校、企业三方面入手,分析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问题及其产生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希望能够对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陈丽华,邹先锋.旅游管理专业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9(6):23-25.

[2]徐鹏.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人力资源.

[3]周波.旅游管理专业就业因素分析及对策[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12).

就业决策分析篇6

1.引言

    近年来,随着高校毕业分配制度的改革,大学生被推向就业市场,自主择业成为一种趋势。特别是自1999年我国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200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495万,比2006年增加82万人,2008年高校毕业生达到559万,预计今后三年内还将以每年50万的速度增长。根据国家劳动保障部的最新统计,2007年的就业状况很不理想。川要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需要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也需要提高大学生的职业决策能力。

    职业决策是个体一生中必然要面临的重要决策,是指个体对自己将要从事职业做出的选择。乔普森(jepson , d)认为职业决策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通过此过程,决策者组织有关自我和职业环境的信息,仔细考虑各种可供选择职业的前景,做出职业行为的公开承诺。闭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是职业决策能力的重要影响因素。职业决策自我效能(career decision-making self-efficacy)是指决策者在进行职业决策过程中对自己成功完成各项任务所必需的能力的自我评估或信心,它是自我效能感理论在职业心理学中的应用。

    成就动机是一种社会性动机,它意味着人们希望从事有意义的活动,并在活动中获得完满的结果。d. c. mccelland认为,成就动机就是与自己所持有的良好或优秀的标准相竞争之下,个人所学习而来的一种追求成功的需要或驱力。atkinson的“期望一价值”成就动机理论则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由两种相互冲突的动机趋向组成,一种是追求成功的动机,一种是避免失败的动机。个体的行为倾向是动机强度,对行为目标的主观期望概率和诱因价值三因素的积函数。如果个体处在一个成就导向的情境中,两种倾向可以同时被唤起,而这时个体导向目标的趋力一成就动机,就是这两种倾向的代数和。

    国内目前在有关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方面的研究并不是很多,而其中又有相当一部分是属于理论综述型的研究。本研究对大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与成就动机进行了相关的研究,以期为各高等院校和政府提供一定的参考,同时帮助大学生提高择业自信和职业决策的成功率。

2.研究方法

    2. 1研究被试

    从烟台大学、鲁东大学、山东工商学院随机选取200名大学生为被试,其中有效被试154人。被试的具体情况分布如下:性别方面,男68人,女86人;年级方面,大一34人,大二38人,大三29人,大四53人;学科类别方面:文史类97人,理工类57人。

    2. 2研究工具

2. 2. 1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量表

    采用彭永新(2001)编制的“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量表”,包括s个维度:自我评价、收集信息、选择目标、制定规划、问题解决。共39个项目,五点量表计分,得分越高,信心越高。总体craombach a系数为0. 9366;量表具有较强的辨别效度。

    2. 2. 2成就动机量表

    《成就动机量表》( the achievement motivescale.简称ams )由挪威心理学家t. gjesme和r. nygard于1970年编制,叶仁敏和hagtvet. k.a1988年修订而成。量表共30个项目,由两个分量表组成,每部分巧个项目,分别测定追求成功的动机(ms)和避免失败的动机(maf )。量表采用4点计分,得分越低,表明这类动机越弱。合成动机的得分由追求成功得分减去避免失败得分(ma= ms一maf )。得分越高,成就动机越强。量表的分半信度为0. 77,效度为0. 58,具有非常好的信度、效度。

    2. 3施测

    测验的主试由研究者和心理专业本科生组成,统一指导语,测试时间大约为巧分钟,采用个别测试和团体测试相结合。

    2. 4数据处理

    采用spss11.5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

3.研究结果

    3. 1烟台高校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总体情况(见表1)

    表1可知,全量表的平均分是3. 3487,其他各维度的得分也都在中间值3以上,这表明大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处于中等偏高水平。全量表和量表各个维度的标准差较大,说明大学生之间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

    3. 2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差异比较

    3. 2. 1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学科差异(见表2)

    表2可知,不同学利类别的大学生在制定规划、问题解决和全量表上存在显著差异,理工类的大学生比文史类具有更高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水平。

    3. 2. 2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年级差异(见表3)

    表3方差分析结果显示,除了在制定规划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外,在其他各个维度和全量表之间都不存在显著差异。事后检验表明,大三年级大学生与大一、大二、大四之间在“制定规划”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随着年级的递增,大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逐渐增强,并在大三年级达到最高,而到了大四以后又出现了下降。

    3. 2. 3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性别差异

    对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全量表和各维度作:检验,具体结果见表4。

    结果表明,不同性别大学生在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上并不存在显著差异。

3. 3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与成就动机的相关分析(表5)

    上述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与成就动机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总分及各维度得分,与成就动机的合成动机以及追求成功动机之间都存在高的正相关,并且所有相关都达到了0. 01水平上的显著性,但与避免失败动机没有显著相关。

    3.4成就动机各因子对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回归分析(见表6)

    三个预测变量预测效标变量(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总分)时,进人回归方程的显著变量为追求成功因子。表6可知,多元相关数为0. 621,其解释变异量为38.6%。

4.讨论

    4. 1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基本特点及原因分析

    本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全量表的平均得分是3. 3487,分值位于“有一点信心”和“有一些信心”的中间位置,总体上处于中等偏高水平,但个体间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大学生虽然面临严峻的就业压力,但总体看来,他们能够正视现实,相信凭借自身的知识和能力能够选到相对理想的职业。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大多数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高的事实并不能掩盖一部分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低的事实,不少大学生在选择目标、制定规划和问题解决方面还存在很多困难。因此,高校应该加强对大学生就业的指导,采取措施来缩小个体差异。

    4. 2学科差异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理工类大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要普遍高于文史类大学生,并在全量表和制定规划、问题解决两个维度上达到了显著性差异。

    在当前严峻的就业情景下,社会对理工类大学生的需求相对较大。因此,理工类大学生的就业机会相对较多,就业前景看好;然而文史类大学生的就业机会相对较少,选择的余地相应较少,就业压力相对较大。这就使得理工类大学生在职业决策时比文史类大学生更加自信。

    理工科的学科性质要求大学生具有更高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理工类大学生一般具有更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这样,他们有更大的自信来解决生活、工作或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另外,往届理工类毕业生相对容易地找到工作的事实,使得理工类大学生的择业取向更加明确,更能知道什么职业适合自己。所以,理工类大学生在制定规划的信心上也显著高于文史类大学生。

    4. 3年级差异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随着年级的递增,大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逐渐增高,在三年级时达到最高,但到了四年级时又出现了回落,一年级和四年级大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最低。方差分析显示,除在制定规划维度存在显著差异外,在其他方面未见显著差异。

    鲁思·霍尔兹沃思指出,“某一生活变化尽管是人们希望出现并已计划好的,但在一个情境向另一个情境转变时所伴随的适应过程中也要出现某种紧张。大一学生刚人大学,面对的是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出现一定的情绪波动在所难免。他们中的一些人在中学是佼佼者,而在人才荟萃的大学校园里,则变成了普通学生,这使他们有一些失落感和自卑感。因此,大一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得分较低,自信心不足。随着时间的推移,大一新生逐渐适应了大学生活,实现了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转变。通过大学的生活和学习,他们学到了很多知识和能力,同时对未来也充满了期待,这使得他们对自己抱有更大的自信。但到了面临求职的大四阶段,现实的严峻就业形势使很多学生出现了就业焦虑,对前途充满迷茫,导致求职信心的降低。

    4. 4性别差异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在性别上并不存在显著差异。这一研究结果与张杉杉、郑日昌的研究结果相似,他们认为男女本科生的择业效能感没有显著差异,但李莉、马剑虹的研究结果有很大不同,他们认为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各个维度中,性别的差异有着不同的影响。

    诚然,我国就业过程中性别不平等的现象仍然存在,女大学生在就业时可能面临一些社会歧视。但我们要看到,随着社会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兴起和壮大,女性有了较充分的发挥其聪明才智的空间,在社会生活中逐步争得了较多的权利和自由,社会地位有了很大提高。社会上涌现了大量的成功女性,她们的自信、睿智和成功使得女生的自信心有了很大提高。

    由于上述原因的影响,女生在职业选择过程中有了更大的自信,这使得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在性别上并不存在显著差异。

    4. 5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和成就动机的关系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总分及各维度得分,与成就动机的合成动机以及追求成功动机之间都存在高的正相关,并且所有相关都达到了0. 01水平上的显著性。

    bandura在提出自我效能感概念时指出:自我效能水平会增强或削弱动机。高自我效能感的个体会选择更具挑战性的任务,为自己设置较高的目标,并坚持达到它。当任务或目标得到解决时,个体当初的效能感便得到证实和满足,这就维持了成就动机。即使个体遇到暂时不能解决的困难时,高效能感者所具有的取得成功的自信心也更有利于诱发个体的动机行为。相反,自我效能低的人,总是怀疑自己的能力,行为的积极性就低,不愿付出过多努力,也很少积极主动地采取对应的策略来解决问题,成就动机水平下降,反过来又降低了他的效能感。

    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高的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决策能力充满信心,能够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来选择适合自身的职业,并在职业生涯中不断挖掘自己的潜能,通过完成有挑战性的任务来超越自我,即使遇到困难也不肯轻言放弃,因此获得成功的可能性更大,而成功的经验反过来又强化了个体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和成就动机之间就这样双向互动,相互促进。

    另外,成就动机各因子对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成就动机中的追求成功对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有着显著的预测作用,所预测变异量达到38.6%,而避免失败因子和合成动机则被排除在回归方程之外。这说明,对大学生追求成功动机的培养非常有利于增强他们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从而提高他们的职业决策能力。

5.结论

就业决策分析篇7

一、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再一次把关注的目光聚焦在资源、环境等问题上,地质工作是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先行性和基础性工作已经形成共识,石油、钢材等生产物资价格上涨,能源危机、地质灾害等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尤其是2006年《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的,进一步激发了广大地质学子投身于地质行业的热情与信心。最近几年来,地质类专业大学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一直十分抢手,完全可以用“一生难求”来形容。

我们依然清晰的记得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地质工作在人们心目中无疑是艰苦、边远的代名词,地质毕业生多数不太愿意服务于本行业,跳槽和改行的人不在少数。在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制度从计划经济的统包统配开始转向市场经济的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今天,已经走过了20多年的历程,地质类大学毕业生的择业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呢?他们择业时主要考虑的因素有哪些?这些因素的权重如何?这就是本文作者致力于探讨的问题。

许多学者分别从理论和实际调查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当代大学生的择业观,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黄发友(2004)的研究表明,大学生择业时主要考虑的因素是经济收入、单位发展前景、施展才华三个方面;李春霞(2005)认为部属大学毕业生的首选单位是三资企业,其次是党政机关和高等院校;李志(2005)的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最看重的三项是:用人单位的发展前景、员工晋升发展的机会和员工学习的机会。刘芳芳(2005)的调查表明:大学生在就业认识上逐渐打破机关、事业、企业和国有、集体、个私单位之间的等级观念,不再单纯把就业看成是惟一的谋生手段,而是向往适合自己兴趣的职业,把物质需求与精神追求结合起来。周文霞(2007)认为:大学生的择业观念相对稳定,比较一致,大学生所在地域、学校、所学专业及性别等对大学生择业观的影响并不显著,他们选择职业时优先考虑的因素主要有两大类,物质因素(如经济收人、物质待遇、工资福利等)和职业发展因素(如个人兴趣、专长的发挥、工作发展前景等)。这些成果为本文作者构建层次分析模型提供了基本依据。

大学生毕业就业是一个多因素的决策过程。大学四年了,谁不想顺利步入职场为今后的发展寻求一个较高的发展舞台呢?地质类专业大学生既有前述学者研究结论的共性,又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因此,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在工作的过程中选取了部分地质类学生样本,运用层次分析法的原理和方法,分析研究了地质类大学生择业决策问题,旨在给教育工作者提供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参考依据。

二、研究过程

层次分析法(TheAnalyticHierarchyProcess,简称AHP),是把一个复杂问题分解成各个组成要素,并按这些要素的支配关系组成递级层次结构,通过两两比较的方法确定层次中诸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然后综合决策者的判断,确定决策方案相对重要性的总的排序。它体现了人的决策思维的基本特征,即分析、判断、综合。它又是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将人的主观判断用数量形式表达和处理的方法。

(一)建立择业决策的递级层次结构

由上面所述,大学生择业总体上表现出一定的共性,但对于不同学科专业的学生来说,其择业决策过程是有区别的,对于上面所提到的因素的决策顺序是不同的。发展舞台、薪资福利、兴趣爱好、就业地区是四个主要考虑的因素,这些因素是在择业时必须考虑并做出适当权衡取舍的主要因素。

作者根据学生择业的实际情况,为了简化问题的方便,特作出如下假设:

1.家庭背景、大学学习期间学习(包括社会工作等)的差异性等个体特性只影响择业结果,但不影响学生择业决策过程;

2.只有“大学生就业”,没有“大学生创业”(这是另外需要探讨的问题);

3.从学生来看,他们较多的选择主要体现在“地矿行业”、“公务员”和“非地矿行业”三种。因此,本文只简单的讨论这三种方案。

4.在大学生通常择业的决策因素中,本文选取相互独立的发展舞台、薪资福利、兴趣爱好、就业地区四个准则(当然他们彼此不能完全一点关系都没有,只是简化而已)。

递级层次结构为:

(二)建立判断矩阵,确定要素权重

1.判断尺度的确定

判断尺度是表示要素B对B的相对重要的数量尺度,即B的数量形式。

判断尺度

定义

1

表示两个要素相比,具有同样的重要性。

3

表示两个要素相比,一个要素比另一个要素稍微重要

5

表示两个要素相比,一个要素比另一个要素明显重要

7

表示两个要素相比,一个要素比另一个要素强烈重要

9

就业决策分析篇8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涵义介绍

农村剩余劳动力是现有农村劳动力人数多于农村各项生产工作实际需要的劳动力人数,一般来说包括完全无业的劳动力和工作不饱和,有剩余劳动时间的劳动力两种情况。超过农业需求的农业劳动力称为农业剩余劳动力,有两种含义:一是超过农业需求量的劳动力,即供给大于需求的那部分;二是超过社会需求量的劳动力,即已经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村劳动力和农村后备劳动力。

二、我国农民工权益保护的现状分析

1.就业权利不平等

根据我国劳动法,凡是具有劳动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的人,都应当有报名应招的平等机会,任何人或用人单位都不得加以剥夺、排斥、损害和限制。然而,在我国现实经济社会里,农民工的应招权被限制和应招机会被剥夺、排斥、损害的现象十分普遍。在许多人看来,进城农村劳动者抢走了城镇市民的饭碗,甚至连一些政府部门也认为农民进城工作造成城镇就业紧张局面。于是,一些旨在限制使用农村劳动力,优先满足本地劳动力就业需求的行政法规先后出台。

2.取得合理劳动报酬的权利遭到侵害

【1】同工不同酬

农民工的工资通常要低于法律规定的最低水平或者低于该地区劳动力的最低水平。一些企业经常搞所谓的“承包制”,只包工作任务,不包工作时间,来逼迫农民工加班加点,无形中取消了农民工应得的加班费用,同时也严重损害了他们的身体健康。

【2】拖欠甚至拒付工资

农民工劳动时间长,工作环境恶劣,工资却普遍偏低。然而,对于农民工来说最为重要的还不是工资多少的问题,而是能否最后拿到自己的辛苦钱的问题。许多农民工辛辛苦苦干了一年,年底却拿不到应得的工资。

【3】农民工休息休假的权利得不到保证

劳动者有劳动的权利,同时也应享有休息休假的权利。但是,民工普遍反映劳动超时现象严重,长时间的加班严重损害了民工的身心健康。用人单位为降低成本,争取更大利润,往往延长工作时间,是造成农民工休息权受侵犯的主要原因;而农民工缘于找工作的不易,往往对此采取的态度是默认和忍耐。

【4】工作生活环境恶劣

目前,有些企业的法人代表或为节省开支,或存侥幸心理,忽视对劳动安全卫生防护设施的设置,随意取消劳动防护用品的供应,对安全生产造成了严重威胁。近年来经常发生的矿山企业矿井瓦斯爆炸等安全事故,大多都是因为这些企业缺少安全生产设施及企业安检人员心存侥幸、疏忽防范所造成的。恶劣的工作环境损害了农民工的身心健康。各种对农民工劳动安全卫生条件的调查资料令人触目惊心,他们的身体和精神已经受到很大的伤害。

三、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不利因素

1.农业内部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消化能力受到制约

随着我县人均农用耕地的不断减少,再加上现有农用土地使用制度、资金、技术的限制以及农产品市场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我县农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农业资源的开发将受到很大的限制,因而也限制了通过农业内部扩张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

2.城市就业形势的压力大

由于国有企业的改革和近几年城市经济发展的不景气,城市就业面临着下岗和失业人员的强大压力,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受到了阻碍。

3.缺乏强有力的经济支持

经济力量较为薄弱,不具备强大的财力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进行经济上的支持。由于各级财力都较紧张,无法投入更多的资金。另外,二元经济及相关制度的约束,一些不合理的政策、农村劳动力素质和目前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缺乏强有力的组织等,也是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合理的转移的不利因素。

四、促进我国农村就业的主要措施

1.农村就业问题是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也是协调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因此,从农村就业问题入手,积极探索解决农村就业问题的基本方法、途径是有效缓解当前“三农”问题所带来的经济、社会矛盾的一条思路。目前,我国农村由于农业生产率低,农产品的增加主要是依靠大量的劳动力投入,严重制约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因此,我们必须大力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的机械化、现代化水平,使我国农业生产率迅速得到提高,从而使大量的农业劳动力从土地上转移出来。

2.重视产业的转移与承接。农村劳动力流动与产业聚集有着密切的关系,哪里产业聚集效应大,哪里吸引的劳动力就多。反过来,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又加速了这些地区的产业聚集。但是,伴随这种正反馈机制的形成,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又出现了一种新的二元经济结构,这对中西部工业化和城市化是不利的。

3.加快城市化进程,扩大就业需求。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步向现代经济部门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因此,我们要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市化发展道路。大、中城市的经济规模较大,产业门类较多,聚集效应强,消费水平较高,为解决农村就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推动城市化,要不断加快现有大、中城市发展,继续调整和完善经济结构、提升产业档次,提高城市的经济效益,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发挥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提高各类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综合管理水平,充分发挥大、中城市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作用。

4.消除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政策歧视,赋予农民工平等的劳动保障权利。政府应适当地发展非正规部门列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努力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提供公平的市场竞争条件。尽快完善有利于非正规部门发展的政策,为它们提供小额贷款。大力开展创业培训,为非正规就业提供信用担保支持,逐步形成创业培训、项目管理、开业指导、小额贷款、政策扶持相结合的促进非正规部门发展的工作机制。国家可以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的办法,推行非正规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险补贴政策,采取国家补一点、个人出一点的办法解决他们的社会保险问题,使他们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失有所助。

5.构建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体系,改善劳动力市场环境。首先,要完善劳动力市场体系,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体系,构建农村劳动力自由流动的有效机制,改善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环境,制定合理的最低工资和职工社会保障与福利标准,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保证劳动者及其后代平等的教育和培训的权利。其次,要建立劳动力供求预警机制。面对我国劳动力供求的新形势,尤其是劳动力供给的局部短缺,政府和企业应提高劳动力供求预测意识,及时根据劳动力供求变化,掌握更全面的劳动力市场信息,制定相应对策,维护劳动力市场供求稳定。再次,以改善劳动力供给为目标,努力完善收入政策。

总结: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农村的大量富余劳动力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长、农业的发展以及经济全局的健康运行,成为新时期农村发展甚至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障碍。在现实可能的条件下,寻求多层次多形式的转移通道,以循序渐进方式逐步缓解我国农村就业的巨大压力,从而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质的飞跃。各级领导和政府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统筹考虑,采取强有力的配套措施,确保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

参考文献

就业决策分析篇9

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时刻面临各个经营环节的决策,这些决策都是基于企业的发展来展开的,企业的经营活动包括产品的生产、人员的组织、物料供应、市场开发等方面。如何利用科学的决策方法使企业的经营活动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尤为重要,这些方法运用的恰当与否以及是否准确,直接关系到企业本身的生存与发展。特别是企业重大的战略性决策包括企业产品转型、扩大规模、技术改造、项目投资等,决策是否科学准确决定了企业的存亡。实践中,在同样的条件下,决策水平不同会得到不同的结果,在有利条件下,由于决策错误造成失败;在不利条件下,由于决策正确,能变不利为有利,从而得到成功。由此可见,决策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的整个过程,决策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没有正确的决策,企业就不可能有正确经营行为和管理活动。经营管理决策正确与否,决定着企业生存和发展 。

一、经营决策分析的常用技术方法

企业常用的经营决策分析方法有两大类:定性决策分析方法和定量决策分析方法。

(一)定性决策方法

定性决策方法是在决策中充分发挥人的智慧的一种方法。它直接利用那些在某方面具有丰富经验、知识和能力的专家,根据已知情况和现有资料,提出决策目标和方案,做出相应的评价和选择。定性决策方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1.经验决策法。这是一种最古老的决策方法,由于它简便易行,在现代企业经营决策中,仍然经常使用。特别是对那些业务熟悉、工作内容变化不大的专家,往往可以凭经验做出决策,并且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2.德尔菲法。它的核心组织形式是:不把专家召集在一起开会讨论,而是发函请一些专家对一定的问题提出看法和意见。收到专家们回答的意见后加以整理分析,再分寄给专家们继续征求意见。如此重复多次,直到意见比较集中为止,以据此做出决策。这种方法可以使专家们毫无顾虑,各抒己见,同时又能把较好的意见逐步集中起来。

3.头脑风暴法。这是邀集专家,针对确定的问题,敞开思想、畅所欲言、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寻找新观念,找出新建议。其特点是运用一定的手段,保证大家相互启迪,在头脑中掀起思考的风暴,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提出大量的有效的设想。

4.集体意见法。这种方法是把有关人员集中起来以形成一种意见或建议。与会者发表的各种看法,其他人可以参加分析、评价,或提出不同看法,彼此之间相互讨论、相互交流、相互补充、相互完善。

(二)定量决策方法

定量决策方法是建立在数学分析基础上的一种决策方法。它的基本思想是把决策的常量与变量以及变量与目标之间的关系,用数学公式表达出来,即建立数学模型,然后根据决策条件,通过计算求得决策答案。定量决策方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1.确定型决策方法。确定型决策是指决策的影响因素和结果都是明确的、肯定的。一般根据已知条件,直接计算出各个方案的损益值,进行比较,选出比较满意的方案。主要有盈亏平衡分析法、差量分析法等。

2.风险型决策方法。风险型决策方法一般先预计在未来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自然状态,估计可能出现的概率。然后根据决策目的提出各种决策方案,并按每个方案计算出在不同的自然状况下的损益值。最后分别计算出每个方案的损益期望值,进行比较,择优选用。具体方法有两种:决策树法和决策表法等。

3.不确定型决策,是指未来事件的条件,即自然状态发生概率不能肯定情况下的决策。这种决策是决策人凭着自己的态度和判断力,按照一定的法则去选择方案,不同决策人可能选出不同的最佳方案,并得到不同的结果,故称为不确定型决策。不确定型决策的选择方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可能性法、保守法、 冒险法、乐观系数法和最小最大后悔值法。

二、经营决策分析方法的应用分析

企业经营决策包括企业正常经营管理决策和战略性决策两方面,企业正常经营管理决策就是企业经营没有重大调整所采取的经营管理方面的决策,包括企业生产的产、供销等方面。战略性决策就是企业经营发生重大调整所采取的决策,包括企业产品转型、扩大规模、技术改造、项目投资等。

(一)企业正常经营管理决策分析方法的应用

企业正常经营管理活动就是为保证企业适应市场的需求开展的生产经营活动,为了保证企业利润的最大化,就要求企业生产能够高效运行并且可控。经营管理决策由于各个方面的数据在经营过程中都有所掌握,并且数据的准确度相对真实,在做这方面的决策分析时要尽量用定量决策分析的方法,从而保证决策的准确性。

1、生产活动的决策分析:企业的生产不是产量越多越好,产品销不出去产成品就会占压资金使企业经营不畅,最合理的产量就是以销量定产量,但是不能低于盈亏平衡产量。这里就用到了定量决策分析的确定性分析方法,为了保证企业的正常经营,确定合理的产量范围和合理的盈利区间是保证企业持续经营的关键,盈亏平衡分析不仅可决策企业的合理生产利用率,同时通过分析可以找出企业节能增效的关键点,包括企业生产成本中的节约和浪费,通过这些控制而增加企业的利润。

2、企业原材料供应的决策:企业原材料应区分管理的重点要着重管理好用量大的原材料的进货渠道和周转周期,确定这些方案就需要运用确定性决策的差量分析法找出最优的方案,保证企业正常的生产和生产成本的降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3、销售决策:销售的决策关键是企业生产产品市场的占有率,开展市场营销的前提就是了解产品市场的需求量,通过定量确定性决策来预测产品市场的占有率,有了这一数据企业就可以有计划和有针对新开展市场的营销策略,实现企业产品销量的最大化从而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

(二)企业战略性决策分析方法的应用

企业战略性决策关系到企业的存亡,所以在涉及到战略性决策时,要综合运用经营决策的定性决策分析方法和定量决策分析方法。在企业要进行企业产品转型、扩大规模、技术改造、项目投资等重大事项的决策时,要把定性决策分析方法和定量决策分析方法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来运用。战略性决策首先要做好项目前期的考察、调研、分析工作,这一方面的工作要充分运用定性决策分析的方法,要把经验决策法、德尔菲法、头脑风暴法、集体意见法灵活运用综合考虑,用最恰当的方法决策不同的重大事项方案,在以上战略性决策中对涉及企业产品转型、扩大规模、技术改造决策时要侧重运用经验决策法、德尔菲法,在涉及到项目投资决策时要侧重运用头脑风暴法。定性决策方法的综合运用应掌握运用集体意见法来对决策进行归纳和总结,掌握了这些方法对企业战略性决策是至关重要的。前期工作完成后,其次就是运用定量决策分析方法对决策进行定量的分析和论证,对于基础数据可以进行准确预测的要应用确定性决策的方法进行分析,主要是对方案的经济效益和期望值的准确计算论证方案的可行性,企业目前战略性决策的确定性决策经济评价指标主要有总投资收益率、内部收益率、净现值、投资回收期。这些指标的计算是基于预测的基础数据没有变化的前提条件下得出的,在未来的经营过程中会发生不确定的变化,那就要对方案的不确定性因素进行分析,在这一过程中对可以预测因素发生概率的就要进行风险性分析,概率无法预测的用可能性法、保守法、 冒险法、乐观系数法和最小最大后悔值法进行分析,在这一分析过程中要运用定性决策的方法来预测方案影响因素的发生概率,从而使定量的数据更为准确和可以信赖,保证决策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使企业能够在激烈地市场竞争中取胜。

决策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时刻存在,准确的决策可以使企业从容应对风云变化的市场,可以推动企业由弱变强、由小变大。尤其是在竞争与日俱增的今天,公司决策稍有闪失,便有可能招致灭顶之灾。如何在激烈动荡的市场竞争中,适时做出适当准确的经营决策,已经成为决定公司能否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向祖庚.现代企业管理概论[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4.

就业决策分析篇10

财务分析是企业做出正确经营决策的重要依据之一,可以提前预警企业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但目前我国财务分析主要停留在数据层面,要想继续保持较高分析质量水平,需以业务为抓手,结合各项报表数据分析,给出一份能够为企业经营决策者决策提供精准参考意见的分析报告,为此论文就如何提高财务分析质量,发挥其在经营决策中的参考作用开展研究。

1财务分析的内涵与方法

1.1财务分析的内涵

财务分析是通过观察、对比企业财务报表中的有关数据,运用专业的分析方法,对企业的财务现状、经营成果和现金流状况进行分析评价,从而发现企业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机遇的一种方法。财务分析内容包含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偿债能力分析。通过分析企业的现金流动负债比率、速动比率,了解企业偿还短期负债的能力。通过分析资产负债率、已获利息倍数,了解企业偿还长期负债本金和利息的能力;其二,营运能力分析。通过分析总资产增长率、资本保值增值率,了解企业资本积累能力和发展能力;其三,盈利能力分析。通过分析近几年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营业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的升降变化,了解企业价值创造的能力。

1.2财务分析的方法

财务分析有很多种方法,企业重点关注的指标不同,其分析内容和方法也不同。专业的分析方法有比率分析法、趋势分析法和因素分析法。第一,比率分析法是以同一期财务报表上若干项目的数据进行比较求出比率,通过与标准比率进行对比,分析财务活动之间变化程度。此方法的标准比率有三种:历史标准、经验标准、行业标准。第二,趋势分析法是将连续数期财务报告中的相同指标进行比较,直接观察其增减变动情况,以此分析某项目变动趋势,并作为预测未来长期发展趋势的依据之一。此方法运用分为四大类:纵向分析法、横向分析法、标准分析法和综合分析法。第三,因素分析法是分析数据总变动中各个因素影响程度,从数量上分别计算、分析各个因素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的一种方法。此方法有三种:指标分解法、连环替代法和差额分析法。不同的财务分析方法具有不同优势,企业可根据自己的经营特点和需求,结合财务分析的重点,将各种方法有机地联系起来进行全面分析来确保财务分析质量,发现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问题和机遇,为管理层决策添砖加瓦。

2企业经营决策中财务分析的作用

2.1发现问题

财务分析能直观地反映企业在运营过程中的利弊得失和发展趋势,管理决策者关心的不仅仅是盈利的结果,而且是盈利的原因及过程。财务分析可以及时发现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采取措施解决这些问题,使企业盈利能力保持持续增长。2.2降低风险财务分析人员从会计报表中提取各项数据,通过财务分析发现实际与历年变化的差异,资产质量、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发展能力等趋势走向和信息,全面分析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各个环节存在的关键风险点,进而确定应对风险的措施,保障企业将风险控制在可掌控的范围内。

2.3评价业绩

在预算管理中,将实际与年定目标对比,发现实际与预算目标的差异,通过对比分析发现企业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的问题,找出差异产生的原因,一方面评价企业总的业绩完成情况,另一方面评价各部门业绩完成情况,为企业考核各部门和员工业绩提供数据参考。

3企业经营决策中财务分析存在的问题

3.1依据的来源数据不及时、不具可比性

首先,财务分析依据的数据不及时。财务分析运用的基础数据主要来自于财务报表,目前大部分企业财务报表以月为结算日,很多的数据平时业务部门办理滞后导致财务数据不及时,在此基础上取数做出来的财务分析不能及时反映企业经营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机遇,因此不能为经营决策提供有价值的信息,长此以往,经营决策者对财务分析失去信心,不再作为经营决策的参考依据。其次,财务分析依据的数据不具有可比性。众所周知,对于同一项经济业务,会计有不同的处理方法,因此同一企业不同时期会计政策选择不同,或不同企业采用的会计政策不同,其数据之间均缺乏可比性。用不可比数据进行分析得到的分析结果会偏离实际,会误导企业经营决策。

3.2财务人员不懂业务,影响分析结果的有用性

首先,专业财务人员不仅要具备财务知识,还要熟练掌握业务知识,不能就数据论数据。目前大部分财务人员从事的是基本的会计核算工作,业务能力和实践能力难以胜任复杂的财务分析工作,无法给出业务部门有参考价值的意见。正如目前财务人员一直遭遇的尴尬、困扰和问题就是财务转型问题,财务工作的初心就是找到企业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企业创造价值,所有的努力就是为了支撑业务发展,但后续财务部门沦落到记账、算账、报账,本末倒置,对于不合理的业务及管理环节无法给出合理的建议。其次,分析报告重点不突出、抓不住业务痛点。有深度的财务分析报告就像一把利剑,用数据剖析真相,给“战士”指引方向。就如目前很多财务人员经常是从网上照搬二三十页的PPT模板,然后罗列各种财务指标,结果是总经理和业务经理看不懂,通篇找不到阐述企业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和意见。其实很大原因是财务分析没有说到痛点,抓不住业务部门的关键指标,对业务部门没有多大的参考价值。

3.3缺乏健全的采纳财务分析建议的机制

被决策者重视并采纳是财务分析发挥作用的关键之一,但是目前许多企业没有健全的采纳财务分析建议的机制。决策者不了解财务分析的有用性,继续重销售和业务,轻后勤和财务,只追求片面的营业利润,并不知道财务分析对企业经营决策的参考作用。同时企业也没有在决策程序中嵌入参考财务分析的机制,导致财务分析报告被束之高阁。其次,财务分析做得好坏无人问津,没有与绩效考核相挂钩,不能调动财务分析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导致财务分析的有用性差,阻碍了财务分析在企业中的发展。最后,财务分析报告形式呆板,缺乏生动性和可读性,不吸引人眼球,财务部门缺乏激励去游说经营层听取其建议,这也是导致财务分析不能发挥作用的原因之一。

4完善财务分析为企业决策提供参考的对策

4.1加强信息系统支撑

建立信息化系统,减少人为干预,逐步健全、完善信息化管理制度,保证财务入账依据充分合规。同时,对于信息化制度的建设过程中遭遇业务部门的阻碍和人员信息化能力不匹配,财务人员需做好沟通和解释工作,对相关业务人员进行培训,减少各类数据的误差和失误。并尽快建立信息系统内审核权限制度和系统性的信息化管理措施,保障基础数据的及时准确与可比性。

4.2加强财务业务一体化

随着信息化系统的升级加剧,企业的财务职责已经发生变化,财务人员需要锐变,要敢于自我挑战,积极地参与到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去,成为业务合作伙伴。财务分析的目的就是支撑业务发展,给管理者决策提供依据,因此只有加大应用分析数据的能力,财务才能真正发挥其价值。在财务分析与决策的压力下,需要加强对财务人才的投入力度,内部管理中多培养业财融合的综合型人才。传统的财务要向价值创造型财务进行转变,即能协同业务、规划未来、引领价值、创新增值。创新与改变是趋势,财务人员必须两手都要硬,一手是财务核算能力,一手是财务业务能力。财务分析初衷是如何为业务端和管理端提供财务决策与分析并创造价值,借助业财融合模型化的财务分析管理实现对管理决策的支撑,对公司经营目标实行全过程跟踪、辅导与评估,以顺利实现公司经营目标,成为一个管理决策支持型的业务合作伙伴,实实在在地为业务部门提供有效服务。

4.3提高决策者对财务分析的重视程度

企业决策者态度必须改变,主观意识到财务分析给企业带来的参考价值。首先,健全财务分析机制制度,通过制度来渗透到企业经营决策中的每个环节,在企业决策中必须附财务分析作为参考内容之一,逐步提高经营管理层对财务分析的依赖。其次,财务分析与绩效考核挂钩,财务人员不能只看到的是静态的、平面的数据,而需要会解读数据,业务部门能接纳的数据。必须改换角色,从“监工”到“参谋”,从“总监”到“总参”,提高财务分析的可有用性。最后,结合企业经营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财务分析应注重急企业之所急,想企业之所想,从事后走向事前,分析一些企业经营过程存在的实质性的问题,并可以给企业提供有效参考建议。通过评价业务行为和经济效益等方式实现战略规划和目标,提升向业务和管理层的服务能力,为企业创造价值。

5结论

华为任正非讲过,“财务人员如果不能发现经营中的问题,那么只能提供低价值的会计服务”。财务工作人员需要积极改变,用创新工作方式,将财务与业务有机结合,依靠现代化信息技术,提高个人综合素质,从事后走向事前事中、从关注报表生成到关注管理决策需求、从核算型财务走向业务型财务与战略型财务,真正发挥财务分析可有效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为企业腾飞贡献财务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赵坤.谈财务分析如何有效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参考[J].财会研究,2020(10):61-62.

[2]万霞.财务分析如何有效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参考的探讨[J].大众投资指南,2020(23):118-119.

[3]杨传惠.浅谈财务分析应用于企业经营决策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2020(33):122-123.

[4]汤礼华.论财务分析在企业经营决策中的作用[J].中国市场,2020(33):145-146.

就业决策分析篇11

一、引言

会计的目标是为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决策提供有用信息支持,管理会计作为对内会计就应为企业管理层的相关决策提供信息支持,但由于目前管理会计在运行体系和作用方式上还缺乏针对性,在企业的相关项目决策中几乎很少有直接通过管理会计来做决策的,间接使用管理会计也有比较多的困难,致使管理会计的作用难以落在实处,因此,对管理会计的作用方式(或模式)进行新的发展,建立用于项目决策的管理会计就显得非常必要。企业在经营和发展中会经常面临一些重大项目的决策问题,如研发一项新产品(或新技术)、开拓一个新市场、打算并购一家企业以及准备债务重组等。这些项目的决策正确与否,对企业未来的命运有至关重要的影响,非常需要在其决策时对其资金需求、技术条件、市场风险、管理能力及其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等方面进行评估和测算,而这些评估和测算需要有详细的数据来源和针对性的分析方法。从管理会计的职能来看,它应该在这些项目决策中提供信息支持和分析方案。但目前管理会计没有公认的报表体系,因而没有标准的分类信息档案体系,也没有针对性的项目分析方法,目前管理会计中主要是一些单项分析方法,如财务预警分析方法、现金流量分析法等。而且,这些分析方法在运用中都有一定的前置性假设,导致在具体的项目决策中无法通过管理会计来获取基本数据,也无法从管理会计中套用具体的分析模型,使得管理会计不能为企业决策提供有效服务,企业只能通过其它不很规范的途径来进行决策。从一定程度上说,正是由于管理会计的理论和实务研究的滞后,导致了企业决策的整体水平还不是很高,正因为如此,财政部提出大力发展管理会计,以全面提升企业的管理和决策水平,就是一个民族振兴的战略举措。

二、把决策工具回归到管理会计

来自管理会计的信息支持比来自其它方面的信息支持具有先天的有利条件,因此,有必要把决策支持工具回归到管理会计,具体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管理会计作为决策支持工具有组织上的便利性管理会计是企业的一项专门管理工作,有常设管理机构,其职责一般由财务部门担当,承担企业日常的财务和业务数据处理工作,对内提供管理方面所需的信息。因此,由它来提供决策所需信息就是它本身的职责体现。其组织体系、业务流程关系和数据处理系统等都是现成的。任何其它途径来作为决策支持工具,都要另行组织,必然会有临时性、仓促性和不规范性的问题。所以,由管理会计作为决策工具是最为方便的,今后只是需要把管理会计的职责进一步落实到位。(二)管理会计在业务上更具有专业优势管理会计平时的工作就是生产决策、财务分析、成本管理和责任考核等,它是对企业资金情况、成本情况和综合业务情况最为了解的部门,也是对资金运作和财务分析的方法和技术掌握最好的部门,也是承担上述问题研究的部门,由它来提供决策信息最具针对性,任何其它途径提供的信息都会在针对性上、加工程度上存在缺陷,今后只是需要把更加科学的分析方法和手段加入到管理会计中。(三)管理会计在信息储备上有比较优势管理会计依托财务会计和业务分析进行工作,积淀了多年的企业财务和业务整理信息,以及多年来的相关分析资料档案,由它来提供决策信息最为全面,任何其它途径提供的信息都会在信息宽度上和数据积淀上存在缺陷。今后只是需要对数据做更多的分项和分类采集及列示。

三、项目决策管理会计的理论框架

管理会计是对内会计,它的范围可以更宽一些,内容更灵活一些。从理论上可以分为几个大的方面:一是对企业日常运营进行管理的管理会计内容,这方面可以设定一定的信息披露内容,以对日常运营中的财务或业务数据进行监控,一旦出现异常迹象,便可进行预警或从中捕捉商52机。二是项目管理中的管理会计内容,专门用于各类项目决策和管理中的信息归集和分析方法研究。三是战略管理会计内容,以企业核心竞争力为抓手,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内容体系和指标评估体系,用于定期披露企业核心竞争力指数和企业拟要上马的项目对核心竞争力的影响情况。其中项目管理中的管理会计部分目前在理论研究和企业实际应用中最为薄弱,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各个专题方面的决策方法和应用研究明显偏少,而这又是目前管理会计中最需要发挥作用的地方,因此,构建项目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将项目决策的功能回归到管理会计就是大力发展管理会计的一个重要方向。项目决策管理会计的理论框架应包括以下内容:(一)项目决策数据的来源问题从项目决策的数据来源看:有企业ERP系统中的相关财务数据和业务数据,公开数据库(万得、国泰安等)的上市公司相关数据,企业所属行业协会的统计数据,还有其它互联网公开的数据等。问题是数据如此庞大和多元,如何将其按需提取到相关决策分析方案中去,既要保证提取的数据和分析方案中的决策变量保持相对应,又要保持每个数据项有较长时期的积淀数据。因此,项目决策数据来源的理论构想是:企业需要建立一个专门的决策数据库或数据仓库,按各项决策可能需要用到的数据项建立多张表,每个月或定期将ERP系统和其它数据库的数据整理后导入到决策数据库的相关表的对应数据项中,形成长期的积淀数据。在有项目需要决策时,便可从中获取决策数据。这个数据库可能有些企业已经就有,只是里面的数据项需要按项目决策需要进行重新调整。如果企业没有这个数据库,则需要按各个项目决策的需要来建立。(二)决策分析方法体系问题各种项目的决策分析都需要有针对性的分析方法和计量分析模型。从目前来看还应增加更多的分析方法,很多项目的上马是具有战略性的,其决策要有一个规范的综合分析体系,包括项目本身的经济效益分析、项目风险(含技术风险、资金风险和驾驭能力风险等)分析和对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分析等。目前大多数企业对项目的经济效益分析做得较好,这方面的方法也较为成熟,但各种风险的分析做的不太够,其分析方法也较为简单,不少企业的一些国内外项目上马后最终以失败告终,就是各种风险分析做的不够。因此项目风险分析方法还要加大研究,要有相应的多维度量化分析模型。(三)管理会计在项目决策中的作用方式问题管理会计在项目决策中的作用方式应有其特点:一是可以跳出“报表思维”模式,今天有较多学者在探讨管理会计作用时多在探讨构建什么样的报表体系,但项目决策管理会计中不需要也无法提供规范性报表,只需要按项目归集决策所需要的信息,其工作成果是各种决策分析方案,因此要探寻决策分析方案理论体系。二是管理会计要在平时用足功夫,注意各种决策信息的归集,深入研究决策分析方法,以确保在项目决策时能派上用场,至于什么时候能发挥作用则是不确定的。

四、重大项目决策特点及其对管理会计支持的要求

重大项目的上马对企业发展具有战略意义,因此,其是否应该上马,及如何上马,企业要做好充分的论证和决策工作。一般来说,管理会计的决策作用也要因重大项目决策的特点不同而有所不同的,重大项目的决策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特点:(一)偶然性和必然性相结合的决策就个别项目决策来说,大多是一次性决策,即几年才会有一次,如研发一个新产品、重大债务重组或企业并购等,这些决策差异性很大,对信息需求差异也很大,管理会计要为各种决策准备好现成的对应分析数据有一定的难度。但就重大项目决策的整体而言,则很可能每年都会遇到一次或几次,从会计的职能出发,管理会计又必须为它们提供决策信息的支持。(二)重大项目决策对信息的依赖非常宽泛重大项目决策需要对多方面的问题进行评估,需要的信息支持就很宽泛,既有财务信息,又有业务信息,还有资本市场和国家产业政策方面的信息等,这就要求管理会计除了建有本企业的决策数据库之外,还应建立和外部相关网站信息链接的通道,这个通道可以是外挂式的。(三)重大项目决策有时效性重大项目决策要按时拿出方案,不能久拖不决,这就要求管理会计要及时进行数据的分析。由于有些项目的专项分析是要通过分析模型来完成的,如风险评估、投入产出分析等。因此项目决策会计中要有应对各种项目的分析模型和决策工具等,特别是要有面向大数据、互联网+支持的分析模型,这样才能及时拿出高质量的决策分析方案。这是管理会计今后要加强研究的内容。(四)重大项目决策个体性差异较大不同的项目决策时个体性差异较大,在做风险评估时,其风险构成也是不一样的,在做投入产出效益比分析时,其成本和收入的构成也是不同的。因此,项目决策会计应按大类分设明细项目,如产品研发项目、企业并购项目、市场开拓项目、以及债务重组项目等。项目大类从总体上来说也不会太多,这样可按不同的项目大类来设置决策信息项和选取分析模型(或程序),然后从决策数据库中获取对应数据进行决策。如此可大幅提高项目决策的可操作性。(五)有些项目的决策还有双重任务所谓双重任务是指不仅要决定项目是否上马的问题,还要解决如何上马的问题。有些项目在决定是否上马的决策中可能受资金额、交易方式、双方权利责任划分及运行方式等多个因素的影响,如企业并购项目决策中,受并购后控股份额、支付对价方式、出资额和并购后企业的运行方式等多因素的影响。在这类项目决策中就需要在充分比较各种选择后,再决定该项目能不能上马,以及采用哪种组合配置来上马的问题。对于这类决策,管理会计就要为其准备好相应的多元组合分析模型。

五、项目决策管理会计的实施流程

要借助管理会计来进行项目决策,就要有一个用于项目决策的实施流程。当前,大多企业都启用了先进的ERP管理系统或其它信息化管理系统,可以用ERP系统作为决策的平台,同时还可借助大数据和互联网+等工具来进行决策,大体上可按以下流程进行:(一)设立项目决策责任机构在管理会计中设立项目决策责任机构,并指定专门人员担负项目决策的具体任务,在ERP系统中为这些人员授予相应的操作权限,使其能在相应模块中进行作业,以从组织上落实管理会计在项目决策中的权利和责任。(二)设置多个大项在管理会计中设置日常管理、项目管理及成本管理等多个大项,再在“项目管理”下设立项目子项:产品研发项目、企业并购项目、市场开拓项目等。再对各个子项确定用于决策的对应数据项,如产品研发项目决策中对应的数据项有:新产品在材料费用、人工费用和设备装备费用的数据;同类或相近的产品近几年的销售额及市场份额数据;同档次产品的研发费用额和研发周期数据;预计新产品的逐年市场各种走势的概率和销售额测算数据;研发面临的各种风险因素等。然后对各项目建立风险测评模型、项目预计现金流量测评模型、项目对核心竞争力影响评估模型等。并根据这些数据项的情况和分析模型对数据的要求建立企业决策数据库或数据仓库,按数据的逻辑关系建立多张表以及表之间的多维度关系。最后再确定各个表中数据项(字段)的取数来源和取数途径。(三)布局ERP系统将上述的设定在ERP系统中进行布局,在ERP的管理会计系列下的“项目管理”模块中设立上述各个项目管理子项,并为它们建立一个专门的账套,该账套作为项目决策的公共数据库,在该数据库中建立各个子项目决策所需的多张数据表,这些表平时从ERP系统的作业中和其它外部网站上获取相应数据,形成决策所需的积累数据。在每个子项目的初始化设置中自定义其决策所需要的多个数据项,然后再设置各数据项从数据库中或其它地方的取数公式,以便及时获取项目决策的数据。最后再建立相应的操作对话框,把各个分析模型和计算程序设定在对话框的对应控件(命令按钮)上,以执行需要运算的任务和完成需要通过模型来评估的工作。(四)外挂对外数据接口在一些项目管理页面中还可外挂一些对外数据接口,可随时访问一些数据库网站,以获取决策所需的资本市场数据和大宗商品市场数据。对于一些较为复杂而企业暂时还没有条件分析的专题,可以把分析任务外包给相应的大数据分析商。今后大数据分析会在企业决策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将数据分析外包的事务也会越来越多。

六、管理会计和其它部门的协同作业关系

各个项目决策需要的数据非常多元,在决策方法上也有一定的要求,管理会计要和其它部门进行协同作业才能完成任务,其协作关系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将各项目决策所需的信息分配给各个职能部门一般来说,项目决策会计是一个信息加工处理部门,它不是业务部门,不能产生原始数据。因此,它还需要各个业务部门和其它外部渠道为其提供初级数据,这样它才能进行数据加工和决策分析。为此,项目决策会计就要将提供初级数据的职责分配给相应的职能部门,初级数据应分为日常数据和专项数据两部分,其中日常数据主要由财务部门、采购部门、仓储部门、生产部门和销售部门等提供,主要是用于项目决策的基础数据所需;专项数据由技术部门、市场部门、人力资源部门等提供,主要内容有新产品的研发、产品市场份额的变化、人力资源系数的变化等数据,主要用于项目决策的专项数据所需。(二)让其它部门的人员参与管理会计中作业由于管理会计的作业要得到各个职能部门的配合,这样,可在每个职能部门安排一名管理会计责任人,这个责任人是其所属职能部门的主要业务数据录入人员,只是多了一项任务,即担任该职能部门和管理会计部门的信息沟通人员,平时在ERP的平台上确保管理会计部门能从该职能部门获取其所需的各项信息,另外,还要为该职能部门收集非常规信息,以为可能的项目决策准备数据,如技术部门还要注意收集和本企业的产品相近的各种产品的研发成本、研发周期、技术要素和风险因素等方面的数据。管理会计还可将各项专题分析任务分派给职能部门,如新产品研发中的技术风险分析交给研发部门、新产品研发中的现金流量分析交由自己来做、产品成本方案设计交由生产部门来做等。但最后各种分析或决策方案要由管理会计部门来集中做出。

参考文献:

[1]潘飞:《中国企业管理会计研究框架》,《会计研究》2010年第5期。

[2]支雪娥:《管理会计应用现状及其改进》,《财会通讯》(综合•上)2011年第8期。

[3]黄永金:《大数据时代及管理会计变革》,《财务与会计》2015年第11期。

就业决策分析篇12

一般来讲,企业管理中的决策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即结构化决策和非结构化决策。 结构化决策涉及到的变量较少,只要采用专门的公式来处理相关信息,就能够得到准确的答案。通过计算机语言来编制相应的程序,就可以在计算机上面处理这些信息。结构化决策完全可以用计算机来代替。 在非结构化决策中,可能提供出很多正确的解决方案,但是没有精确的计算公式能够计算出哪个解决方案是最优。也没有规则和标准能够衡量那种方案是最佳解决方案。在没有决策支持系统作基础的情况下是难以迅速而有效地进行决策的。 因此,企业智能综合决策支持系统(InterigentDecisionSupportSystem,IDSS)应有高度的灵活性和良好的交互性,适用于非结构化决策的支。 一、智能综合决策支持系统IDSS方案设计 企业决策支持系统应以支持经营决策为主要目的,故IDSS应支持: 企业外部环境研究分析决策支持; 企业内部条件分析决策支持; 经营决策,其中包括产品决策、销售决策与财务决策等。 1.企业外部环境研究决策支持 为了支持外部环境调查分析,IDSS系统中应提供以下一些主要因素的检索机制: §国家有关经济政策和法规,尤其是金融、财务、税收、外贸进出口方面的政策和法规; §国际国内相关行业的市场行情及产量、价格等;产品市场分析;主要原、燃、材料供应情况及价格等等。 2.企业内部条件分析决策支持 IDSS应支持:产品分析、市场分析、资金利润分析、盈亏分析等。 市场分析决策模块 包括市场开拓决策、销售策略决策等。 市场分析模块应提供: §市场面分布分析 §市场产品竞争分析 §价格变动对需求影响程度分析 §开辟新市场分析 为此,IDSS应提供市场潜力模型,以便支持管理者考虑提高产品竞争能力,占领未实现市场,开辟未开发市场 销售决策支持 IDSS应包括: §预测模型(可用于销售量预测、价格预测等) §市场潜力模型 §价格模型 这些模型作为销售决策的支持工具,可用于正确选择企业产品的目标市场和重点市场,制定开拓、占领和扩大市场的方针;战备和策略,正确地制定产品的价格政策和促销策略等,提高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经济效益。 产品决策模块 该模块将能提供: §产品的竞争能力分析 §产品销售增长率或产品所处寿命周期位置分析 §产品市场容量分析 §产品获利能力分析 §产品市场占有率分析 §产品生产能力及适应性分析 §产品技术能力分析 §产品销售能力分析 &n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