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活动调研合集12篇

时间:2023-07-13 09:25:08

亲子活动调研

亲子活动调研篇1

亲子活动的形式很多,如成人和孩子一起郊游、参观、学习、生活、游戏等等,其中亲子游戏是最受孩子喜欢的一种形式。

幼儿园只有预先实施父母教育,提供一系列合理、有效并具有针对性的方法,协助父母教养他们的子女,才能提高家庭亲子游戏的频率及质量,促进亲子关系的良性发展。

我园地处小城镇,将近一半的孩子来自农村。由于家长的文化程度低、业余时间少,特别是一些孩子的父母外出打工,孩子交给了祖父母,老人认为只要给孩子吃饱、穿暖就行了,其它无所谓。笔者认为幼儿园有责任指导家庭开展亲子活动,我园尝试对此课题进行研究。旨在帮助家长正确认识亲子活动的意义,提高亲子活动的水平。

二、亲子活动的现状

为了更好地指导家长开展亲子活动,我们对小班新生家长进行了调查(本次共发放120份问卷,回收113份):

从上表可以看出,很多父母对亲子活动缺乏了解,没有认识到亲子活动的重要性。在“您在平时与孩子游戏或对孩子进行指导的时候存在什么困难?”这一栏里,许多家长填的是“自己水平有限,不会指导”、 “孩子好动,注意力不集中,听不懂话”,有的则说不知道如何开展亲子活动。这说明家长对孩子的身心特点缺乏认识,对孩子的指导心有余而力不足。

有部分家长表示“没有这么多时间去陪孩子玩”,有的家长仅认识亲子活动的娱乐性,忽视了教育性,反而使亲子活动成了溺爱孩子的机会,如有的家长对孩子言听计从,孩子要玩骑马时,他(她)就乖乖地让孩子骑在背上等。

三、亲子活动存在的问题

在分析家庭的背景情况和调查问卷的结果时,我们发现,家庭在亲子活动上普遍存在着这样的问题:

1.家长对孩子的身心特点缺乏认识。

2.开展亲子活动的家庭不多,家庭中进行的亲子活动多为智力活动,对幼儿的情感、情绪、兴趣、表达的方式等关注较少。

3.家庭中对幼儿的教育以母亲为主,其他家庭成员参与的比较少。家长普遍认为教育孩子是母亲的事情,和孩子玩谁都一样。

4.家庭亲子活动种类比较单一,家长掌握的亲子活动很少。

四、转变策略

我园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如何发挥资源优势,提高家长对亲子活动意义的认识,有效地开展高质量的亲子活动,促进幼儿健康快乐地成长,便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园针对上述问题,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找寻有效的方法,对各种可以借鉴的经验进行学习研究,通过各种活动加深家长对亲子活动的认识、提高家庭亲子活动的质量、丰富亲子活动的内容,使家长能够通过亲子活动的方式进行家庭教育,充分发挥亲子活动的作用。

1.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专家讲座、半日开放活动,帮助家长认识孩子的身心特点。家长通过观察和学习,逐步了解孩子心理和生理的特点。3至6岁孩子是个性倾向开始萌芽的时期,感知觉逐渐完善,对生动、形象的事物和现象容易认识,注意力不稳定,对感兴趣的事物注意力较易集中,但时间不长,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孩子的情感常受外界情境所支配,情感容易激动、变化、外露并且不稳定,在个性方面逐渐表现出性格、兴趣、能力等方面的个人特点。在亲子活动中要注意遵循这些规律,使用适合孩子特点的科学方法。

2.通过请家长来园参加家长交流会、参与班级的各种类型的亲子活动等形式,转变家长重视智力教育,轻视其他教育,“孩子的教育是妈妈的事情”等观念。让家长明确地认识到亲子活动过程中,除了发展孩子的认知、良好个性以外,亲子之间的情感交流应该成为游戏的最重要目的,孩子在游戏过程中获得良好情感体验是其成长、发展的基础,孩子需要的是爱而不是知识和技能的灌输。亲子活动应更加富于感性,而不是知识性和系统性。

家长在活动中应注重孩子各种能力的培养,而不是单纯培养技能和技巧。家长应该和孩子一起通过尝试、体验、动手操作等活动,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发展孩子的认知能力。在活动中还应注重培养孩子的基本生活自理能力。积极和孩子进行交流,提高孩子语言交往的积极性、发展语言能力。在艺术活动中培养孩子初步的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

3.请家长和幼儿一起来幼儿园参加亲子活动,对亲子活动的具体实施进行指导,帮助家长进一步学习亲子游戏的方式、方法,鼓励家庭其他成员也加入到与孩子一起游戏中来。家长到幼儿园来进行集体的亲子活动,从而使家长对亲子活动的目的、准备、过程有更详尽的了解。家长观察、亲身体验,感受如何引导孩子参与亲子活动。我们不仅设计了孩子和父母的活动,还特地设计了孩子和爷爷奶奶一起的活动,使之认识到教育孩子是每个家庭成员的责任,他们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从而主动地参与到亲子活动中来。同时教师对家长给予一定的提示和指导,让家长转换行为和引导语,形成亲子活动中的互动,逐步提高亲子活动的质量。

4.通过家长园地,每周向家长推荐1~2个亲子游戏、把一些家庭的好的做法及时在家长园地里张贴出来,供其他家庭借鉴,逐步帮助家长丰富亲子活动的内容。

五、亲子活动初见成效

通过这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我们发现一段时间之后,家庭开展亲子活动的情况有了显著的变化,其中家庭开展亲子游戏的频率、种类、参加人员等变化显著。通过问卷调查,具体结果如下:

1.家庭开展亲子活动的频率呈显著增长趋势。

调查结果显示,家庭开展亲子活动的频率通过指导有了显著提高,多数偶尔进行游戏的家庭转变为经常进行亲子游戏,活动的次数上升。由于研究带来了家庭成员对亲子活动的认识的转变,从而改变了家庭教育的方式和习惯。

2.家庭开展的亲子游戏中智力游戏上升趋势不明显;体育游戏、行为习惯游戏、娱乐游戏有显著提高,而其他类型的游戏也呈上升趋势。

表2中调查结果说明一些家长转变了传统教育观点中重智力轻其他教育的观念,逐步认识到游戏主要目标是情感、态度、习惯的培养和体验,认知不是其主要目标。体育游戏、行为习惯游戏、其他游戏比例变化显著(其他游戏包括创编游戏、根据社会生活中热点问题进行的游戏、亲子电子游戏等)。

亲子活动调研篇2

中图分类号:G80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0)10-0056-03

家庭体育是全民健身运动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家庭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家庭亲子体育活动是指父母与孩子之间以满足家庭成员身心健康发展为目的,以体育运动或体育游戏为主要内容的活动,是亲子之间交往的重要形式。在3~6岁幼儿家庭中,亲子体育活动主要以体育游戏方式为主。家庭亲子体育游戏是指为了增进幼儿身心健康和促进家庭和睦发展,以父母和亲子为活动主体进行的体育游戏活动。

学前期是幼儿运动能力发展的关键期,运动发展与游戏发展之间存在着阶段一致性的对应关系。亲子游戏在促进儿童发展尤其是心理发展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但是,目前我国亲子体育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其发展以经验为主,调查研究和实证研究少。为此,本研究的体育活动游戏是指有明确的活动目的(体质健康)、时间(活动连续不少于10 min)、活动形式(走、跑、跳、掷、爬等)、人员(爸爸或妈妈和孩子)、地点(家中或户外)等条件,而不包括其它智力或生活性游戏。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北京市3-6岁幼儿家庭亲子体育活动现状,为家庭体育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1 研究方法

1.1 问卷调查

1)问卷的设计。

设计了《幼儿家庭亲子体育活动现状调查问卷》。问卷的内容主要包括幼儿的家庭成员、家庭住房面积、家庭体育活动的内容和方法、家长对亲子体育游戏的认识及家庭亲子体育游戏存在的问题等。问卷编写完成后,请30位幼儿家长进行了试验性填写,填写后征询其对问卷的意见,并请5名专家对问卷的设计和内容进行了审议。根据专家审议和试填人意见对问卷进行了修订,最后编写成17个问题的调查问卷。调查问卷的问题形式分为开放式、半封闭式和封闭式3种类型。

2)问卷的效度和信度。

5名专家对本课题研究的调查问卷内容效度进行检查:3位专家很满意,2位专家比较满意。因此,本研究调查问卷设计和内容效度基本上是有效的。

本课题研究采用重测信度的方法估计调查问卷的信度,前后两次问卷调查相隔时间为4周。从第一次被测者中抽取46名幼儿家长再次填写问卷,然后将两次填写问卷结果进行相关分析。根据学者Gay的观点,任何测验或量表,信度系数若在0.85以上,表示测验和量表的信度颇佳。本研究中幼儿家长调查问卷的重测信度系数均在0.85以上,因此本课题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

3)抽样。

本课题采用非等比例分层抽样的方法,按照社会学随机抽样经验确定样本数范围的要求确定问卷调查抽样人数,从北京市抽取16所一级一类幼儿园的幼儿家长,发放问卷900份,回收有效问卷738份。

1.2 数理统计

运用社会统计学软件包SPSS(13.0)对问卷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问卷结果进行频数和描述性统计分析,采用列联表卡方检验法分析不同性别幼儿选择游戏类型的差异性。

2 结果与讨论

2.1 幼儿家长基本信息

在问卷调查对象中,幼儿的父母各占24.3%和75.7%。从学历结构来看,幼儿家长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占88.3%,这表明大部分幼儿家长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具有较高的学历。这可能与本研究抽样所选取的一级一类幼儿园等级有一定的关系。根据北京市教委公布的数据,北京市现有一级一类幼儿园281所。由于一级一类幼儿园不仅在办学条件和教学管理等方面具有严格的要求,而且在学费上也比较高,在此类幼儿园上学的幼儿家庭一般具备较好经济条件。

2.2 幼儿家庭亲子体育游戏的空间特征

幼儿亲子体育游戏的环境主要包括外部环境(社区、郊外自然环境等)和家庭环境。调查结果表明,社区体育场地、家庭的客厅、附近公园是体育游戏活动开展比较多的地点。

随着我国《全民健身计划》颁布施行,社区健身场地和器材得到较大的改善,这为社区居民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供了物质保障,同时也为开展幼儿家庭亲子体育游戏提供了一定的条件。但是,目前我国社区体育健身场所健身器材主要以成人为主,很少摆设幼儿或儿童体育健身的器材。

在家庭环境中,主要在客厅开展幼儿体育游戏,所占比例为71.2%,这可能与调查对象住房客厅面积(平均为27.44m)相对较大有一定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能保证体育游戏的开展。

幼儿游戏的方式方法、活动的内容与环境(空间密度、空间安排等)之间有密切的依存关系…。本研究相关分析表明,家庭亲子体育游戏活动量(每周游戏活动频率×每次活动时间)与家庭客厅面积显著相关(1=-0.503,P=0.006)。

2.3 幼儿家庭亲子体育游戏的活动时间

亲子体育游戏的活动量包括每周活动的次数和每次活动时间两个变量。调查结果表明,幼儿家庭亲子体育游戏的频率为每周2.61次,每次活动时间平均为36.27min。幼儿家庭体育游戏活动时间基本有保障。

2.4 幼儿家庭亲子游戏的内容

在3~6岁幼儿家庭中,游戏是家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角色游戏、表演游戏、积木游戏和规则游戏是幼儿游戏的典型样式,这些主要是以表征思维为基础的象征性游戏活动。幼儿在游戏表达自己对于生活和世界的认识、体验和感受,表现着自己内心的担忧和冲突、快乐和困惑、期望和愿望。调查结果表明,在各类家庭幼儿游戏中,以积木、沙子等进行建筑构造的结构游戏,以发展运动素质、增强体质的体育游戏,以发展智力、提高能力的智力游戏所占的比例都高于60%,父母与孩子分别扮演不同游戏的角色、根据故事和童话中情节进行的表演游戏、音乐伴奏下进行的音乐游戏约占1/3。

从幼儿体质健康全面发展角度来看,幼儿体育游戏应当包括跑爬、跳跃、投掷、平衡、耐力、灵敏协调等几大类,以全面发展幼儿相应的运动素质和机能水平。虽然亲子体育游戏在家庭游戏中所占比例较大,但是家庭亲子体育游戏的内容相对比较单调。调查结果表明,幼儿家庭亲子体育游戏的内容主要有球类游戏、追逐跑类游戏、投掷游戏、跳跃类游戏等。其中,以球类游戏和追逐跑类游戏为主,不利于幼儿运动素质的全面发展,这可能与体育游戏场地、器材和缺乏科学指导等因素有关。

2.5 幼儿家庭亲子体育游戏的指导方式

亲子体育游戏始终是孩子喜欢的一种活动形式,家长的陪伴和支持会使孩子在游戏时心情更轻松、更

投入,获得更多的快乐。在家庭亲子体育活动中,家长既是游戏的组织者,又是游戏的参与者,更是孩子游戏的伙伴。调查结果表明,在家庭体育亲子游戏活动中,主要是以孩子为主导和与亲子共同商量两种方式为主,占73.9%。从现代心理学和教育理论角度来看,在3~6岁幼儿体育游戏中,幼儿应是体育游戏活动的主体,家长是体育游戏的组织者和主导者,这是由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家长的知识和能力水平所决定的。一些研究指出,游戏组织和指导能力也是父母应具备的良好个性特征,父母的游戏性是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的重要条件。幼儿父母游戏性水平也影响幼儿的游戏性和创造性发展,因为与游戏具有较高相关的创造性的表现和发展也需要适宜的环境,需要幼儿心理上的安全和自由及成年人的理解与支持。

2.6 家长对亲子体育游戏价值的认识

家长对体育游戏价值认识的正确与否,往往影响着家庭亲子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调查结果表明,3~6岁幼儿家长绝大部分都能认识到亲子体育游戏对幼儿的身体素质、体质发育、智力和社会适应性等的促进作用。

然而,幼儿家长对体育游戏价值的认识,只是为他们参与体育游戏奠定思想意识的基础,而不能成为他们体育活动行为的必然动力,因为影响开展亲子体育游戏的因素主要是由家长和幼儿对体育游戏的内部需要和开展体育游戏外部条件所决定的。内部需要主要指影响家长体育行为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体育意识、兴趣爱好、需要动机、心理障碍等)和生理因素(主要包括生理需要、生理障碍和生理特征等)。外部条件主要是指促使体育行为形成和发展的行为环境(亲子体育游戏的知识、场地、器材、时间等)和社会环境(文化传统、家庭环境等)。

根据对幼儿家长的调查结果,他们认为家庭亲子本育游戏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于缺乏科学的指导、工作忙或家务忙没有时间、家庭居住面积小、体育游戏项目少、社区缺乏体育活动场地等。其中,缺乏科学的指导和工作忙或家务忙而没有时间的比例较大,分别为59%和56.8%,这二者都是影响他们体育行为的行勾环境。

由于家长在家庭亲子体育游戏知识方面的缺乏,因此,他们希望在家庭体育游戏方面能得到科学的指导。调查结果表明,42.8%的幼儿家长希望得到幼儿教育专家的指导,希望得到幼儿园老师、幼教专门机构人员、体育教育专家指导的比较少。值得注意的是幼儿家长希望得到体育教育专家的比例只有13.1%,这反映出幼儿家长对体育教育专家认可程度较低,可能与幼儿家长对体育学科专业缺乏认识有关系。

3 结论

1)北京市幼儿家庭亲子体育游戏的地点主要在社区体育场地、家庭的客厅、附近公园。

2)幼儿家庭体育游戏活动时间基本有保障,幼儿家庭亲子体育游戏每周2-3次,平均每次时间为36.27min。

亲子活动调研篇3

[中图分类号]G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12)07/08-0083-03

[作者简介]孙彦(1983-),女,陕西宝鸡人,宝鸡文理学院教育科学与技术系教师、硕士。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家庭教育生态学理论的提出,人们在研究幼儿教育问题时,将目光投向了更为宽广的教育生态和影响幼儿成长的因素。心理学家格尔迪认为父亲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对培养孩子有一种特别的力量。斯宾塞说:“父亲是孩子通往外部世界的引路人。在孩子教育中,无论是性格培养还是情感教育,无论是智力训练还是道德、品质的培养,父亲都起着巨大的作用。”相关研究也表明,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如果没有得到足够的父爱或父亲很少参与孩子的教育,就会导致孩子在生理、心理上表现出不良状况,称之为“父爱缺乏综合症”。现实生活中父亲参与幼儿教养的相对缺失以及幼儿成长中对父亲的迫切需要是引发本研究的动因。在这一背景下对父亲参与幼儿教养问题进行探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研究对宝鸡市父亲参与幼儿教养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以期引起社会各界对父亲参与幼儿教养问题的关注与重视,期待所得研究结果能为幼儿家庭教养实践提供一定的帮助和借鉴。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在宝鸡市的渭滨区、金台区、陈仓区三个城区共选取6所幼儿园作为研究样本,以3岁~6岁幼儿的父亲作为本次调查的对象。本研究共发放调查问卷360份,回收有效问卷289份,有效率为97.6%。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辅之以访谈法。问卷设计主要围绕父亲对参与幼儿教养的认识、父亲参与的频率、父亲参与的内容与方式三个方面。运用SPSSl7.0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父亲对参与幼儿教养的认识

1.对自身在幼儿教育中角色的认识。

关于对自身角色的认识,问卷调查显示,有28.7%的父亲认为自己应“以赚钱为主,必要时也要管教孩子”;59.5%的父亲认为在“赚钱的同时要积极辅助孩子的母亲管教孩子”;还有10.7%的父亲认为“应全身心投入到孩子教养中,赚钱相对而言不重要”。在回答“父亲的主要职责是什么”时,大多数父亲认为“男人当然要赚钱养家”“负责家庭的经济收入以及孩子的教育”“赚钱养家,教育孩子缺一不可”。访谈中我们还发现,有小部分的父亲认为“孩子年龄小,谁管教都一样”“带孩子本来就是女人的事”等。

2.对自身参与幼儿教养作用的认识。

问卷结果显示,大多数父亲能够认识到自身对孩子发展的重要性。有93.8%的父亲认为自身参与幼儿早期教养很重要,只有6.2%的父亲认为不重要。访谈中被问及“父亲对孩子的成长有哪些独特的影响”时,大多数认为父亲的作用在于“树立男子汉的形象,教给孩子男子汉的气魄和男人做事的风格”

“对孩子性格发展有影响,如坚强、勇敢、独立”等。

(二)父亲参与幼儿教养的频率

调查显示,每天和幼儿一起玩耍、学习的时间在一小时以内的父亲占总数的20.1%,1小时~2小时的为33.6%,2小时~3小时的占24.6%,3小时~4小时和4小时以上的分别有10.0%和4.2%。由此可见,约有78%的父亲每天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在3小时以内,父亲参与幼儿教养的时间总体偏少。值得注意的是,在7.6%选择“其他”这一项的父亲中,大多是长期不能和孩子生活在一起的,包括在外地工作或是经常出差等。这说明,由于工作等原因,部分父亲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

(三)父亲参与幼儿教养的内容

父亲参与幼儿教养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九个方面:日常互动、教育指导、关注监督、规则约束、情感表达、学业鼓励、间接支持、成长计划、自我提升。从表一中可以看出,虽然父亲在各维度的参与状况参差不齐,但大都处于3分以上,所以总体上来看,父亲的参与程度处于中等水平。其中,间接支持平均得分最高,表明此项参与程度最高,然后由高到低依次为:学业鼓励、规则约束、情感表达、教育指导、关注监督、成长计划、日常互动,而在自我提升方面参与程度最低。

根据对上述九个方面的统计和分析,本研究对父亲参与幼儿教养的内容总结如下。

1.非常重视为幼儿提供间接支持,并以经济支持为主。调查显示,91%父亲在间接支持方面,主要是“承担为孩子提供经济支持的责任”,接着由高到低依次为“为孩子提供安全的居住环境和活动场所”“满足孩子基本的需要”“营造对孩子发展有利的环境和家庭关系”。

2.对幼儿的学业鼓励和规则约束较多。调查显示,有90.3%的父亲表示“经常”和“总是”“鼓励孩子好好学习”。其次才是“鼓励孩子发展自己的才能”和“鼓励参加各种兴趣班活动”。在规则约束方面,“嘱咐孩子在幼儿园好好表现”的选择率最高,有86.5%的父亲选择这项;后面依次为“叮嘱孩子要听老师的话”“要求孩子按时完成作业”“管教孩子的不良行为”,选择最少的是“制定规则约束孩子的行为”。

3.对幼儿的情感表达以表扬鼓励为主,且肢体语言多于口头语言。调查显示,在情感表达方面,选择最多的是“当孩子事情做的好或表现出好品质时,给予表扬或鼓励”,接着依次为“用抚摸、拥抱或亲吻等身体语言对孩子表达爱”“孩子心情不好时给予安慰”“当孩子做错事或不听话时给予批评或惩罚”“对孩子说爸爸爱你”等。

4.比较注重对幼儿社会知识的教育,但实际指导偏少。调查显示,父亲在教育指导方面,“教孩子文明礼貌行为”选择最多,接着依次为“教给孩子交通安全或健康卫生方面的常识”“教孩子如何与小朋友相处”“为孩子提供角色或榜样示范”,选择最少的是“指导孩子阅读或写作业”。

5.在关注监督方面主要以幼儿的安全为主,对其他方面关注较少。调查显示,在关注监督方面,各项选择率由高到低依次为“监督孩子的安全”“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和家人沟通有关孩子的问题”“关注孩子看的书或电视节目”“关注孩子参与的各种活动”“关注孩子交朋友的情况”。还有16.3%和35.3%的父亲分别表示“从不”和“很少”关注孩子在幼儿园的生活和表现。

6.与幼儿的日常互动以谈心、游戏居多,对幼儿的日常生活照看较少。调查显示,在日常互动方面,“与孩子谈心聊天”选择最多,接着依次为“节假日带孩子出去游玩”“与孩子一起玩游戏’’“带孩子看医生或打预防针”“陪孩子一起做他们想做的事”“照顾孩子的日常生活”“去幼儿园接送孩子”,选择最少是“参加孩子的家长会或亲子活动”。在该选项中,有高达17.3%的父亲表示“从没”与幼儿进行日常互动。

7.自我提升行为偏少,但自我提升意愿较为强烈。调查显示,父亲在自我提升方面,选择最多的是“与邻居或亲戚朋友交流育儿方面的知识或方法”,其次是“阅读关于指导孩子教育的相关书籍”,最后是“参加有关机构专门的育儿知识培训”。可见,现实中父亲在自我提升方面的行为比较欠缺。但调查同时显示,65.1%父亲表示愿意参加一些辅导班或培训来提高自己的育儿知识和技能。

四、研究讨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本研究中父亲参与幼儿教养的现状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对参与幼儿早期教养的认识较为客观,愿意为幼儿教养提供有力的经济支持

传统文化所赋予男性的角色在当今社会仍然根深蒂固,研究表明,大多数父亲能够正确认识到自身的角色以及参与幼儿教养的重要性,但是观念中仍是将赚钱养家放在第一位,这与整个社会的导向和要求有一定的关系。在调查中,有些父亲不仅履行着自己在家庭中男性的角色责任,同时也积极辅助母亲一起来教养孩子,但也有小部分父亲存在认识片面、角色观念传统陈旧等问题。另外,大多数父亲愿意为幼儿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有力的经济支持,形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是,在当前我国城市家庭中男性和女性依然存在着较为明显的社会角色分工,母亲仍然承担着大部分家务劳动以及抚养子女的责任,而父亲作为经济支柱,更多地承担着家庭的经济责任。

(二)比较重视幼儿的学习情况,尤其关注社会性知识的获得

随着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父亲都普遍比较重视幼儿的学习状况,这与我国传统的父母教养观念相一致。但根据学龄前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不应要求他们掌握多少知识或技能,因此应更多的以鼓励学习为主,目的是从小培养幼儿的学习意识和意愿。在知识类型方面,父亲更关注幼儿社会性知识的获得,会尽可能多的为幼儿准备社会交往和适应方面的知识。但是,父亲也应该注重对幼儿行为习惯的教养,适时适度地提出一些规则要求幼儿遵守,制止幼儿的不良行为习惯,这对幼儿未来的发展是有益的。

(三)在情感上对幼儿以支持和鼓励为主,能够与家人交流幼儿教养的问题

父亲不再是传统中严厉而权威的代表,在情感上给予幼儿更多的是支持和鼓励。原因在于随着社会观念的进步,父母的教养方式也随之有了改变。但由于一些父亲本身不善于外露的情感表达,或是不好意思对幼儿说出表达爱意的言语,因此他们喜欢用身体语言、动作等方式表达对幼儿的情感。同时,我们发现父亲比较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并且能够与家人交流沟通有关幼儿的问题,但是相对而言,与幼儿教师的交流明显偏少,对幼儿在园的情况关注不够。

(四)与幼儿的日常互动不足,但提升自我教育素养的愿望强烈

调查发现,父亲与幼儿的日常互动在各个方面相对都比较欠缺。形成这一状况的原因可能在于父亲将大量时间投入在了工作中,所以造成没有机会或精力与孩子进行日常的互动交流。受传统的社会角色观念的影响,人们普遍认为照料管教幼儿是做母亲的职责。虽然多数缺乏对于幼儿教养方面的知识和技巧,但都表示愿意参加一些辅导班或培训来提高自己的育儿知识和技能,说明他们有着较强烈的自我提升的意愿。

[参考文献]

[1]赫伯特・斯宾塞.斯宾塞的快乐教育[M].颜真,译.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05:67.

[2]父亲是孩子成长的特殊催化剂一对话《父亲教育决定孩子的一生》作者东子[N].中国教育报,2009-08-27.

亲子活动调研篇4

doi:10.3969/j.issn.1000-6729.2009.03.002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09)003-0157-05

亲子关系对孩子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发展有决定性的影响。青少年尤其是初中生由于正处于“心理断乳期”,其学业、行为和心理问题所引发的各种亲子矛盾使亲子关系变得脆弱而敏感,容易出现亲子沟通不良的状况。因此,探索如何改善初中生的亲子沟通状况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当前关于亲子沟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⑴亲子沟通的定义 [1];⑵亲子沟通的状况,包括沟通的内容[2] 、沟通的频率、主动性和满意度[3]、沟通的问题[4];⑶亲子沟通的影响因素[5];⑷亲子沟通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6];⑸改善青少年亲子关系的教育对策及实验研究。国内关于亲子沟通的实验研究较为全面,如于学兰等[7]采用测验法、观察法、访谈法、团体实验法、个案法对如何改善亲子关系进行了研究。其具体措施包括转变家长的观念,传授相关心理学和家庭教育学知识,对家长进行集体咨询,利用心理常识课和个别咨询对学生进行辅导,对所选个体进行具体指导等。国外对于亲子沟通的实验研究主要集中在沟通环节的某一个方面,如对儿童焦虑的口头表达 [8],或者特定类型行为模式的青少年身上,如酒精滥用、肥胖症等[9]。 这些研究存在一些不足:⑴实验皆是从研究者的视角进行设计的,而参与的亲子双方只能被动接受这种“单向”的干预;⑵多数实验旨在将父母和子女分开进行干预,然后以一定的量化考核结果来验证实验效果;⑶缺乏对实验干预过程的质性描述。

本研究采用行动研究来进行实验。行动研究(action research),是指由社会情境(教育情境)的参与者为提高对所从事的社会或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为加深对实践活动及其依赖的背景的理解所进行的反思研究[10]。在行动研究中,参与者是研究的主体,研究者只是起一个中介的作用,为参与者的研究和行动提供必要的帮助。这种研究方法强调将研究成果直接用于处理社会问题。行动研究的结果检验可以从如下几方面进行[10]:(1)是否有利于发展和改善目前的社会现实,是否解决了实际的问题或者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路;(2)是否提高了参与者的自信、自尊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研究设计和资料收集的方法与实践的要求是否相符(如时间、经济条件、职业文化等)。本行动研究对结果的评估将遵照这几个方面来进行。

行动研究的先驱勒温将行动研究描述成一个螺旋状逐步行进的过程,包括计划、发现事实、监察、实施、评价等步骤。后继的研究者将勒温的这些步骤明确概括为计划-行动-观察-反思-计划的循环[10]。本研究采用“以参与的亲子双方为主体、以研究者为主导”的合作模式,提出一个计划、执行、评估的动态循环研究框架。

1 对象和方法

1.1被试

对重庆市某中学校方指定的初二年级2个班级,用“青少年亲子沟通心理量表”(PACT)进行施测。两个班级的学生共94名,选出PACT总分显著低于总体平均分的学生15名,然后排除2名家庭有实际困难无法参加活动的学生,最终参与研究的家庭共13个,形成一个以“亲子成长工作坊”命名的活动团体。其中,父母共同参与的家庭有3个,固定由父母中的一方参与的家庭有10个;学生中男生10名,女生3名;成绩优异者2名,成绩中等者7名,成绩较差者4名;父母受教育程度:初中2名,高中3名,大专7名,本科1名;父母职业:农民1名,工人2名,个体商人1名,军人1名,公司职员6名,公司管理人员2名(因父母双方共同参与的家庭中,有一方参与时间不固定,所以只对固定参加的一方进行数据收集);家庭结构状况:单亲家庭2个、核心家庭11个(其中再婚重组家庭2个);家庭子女数目:独生子女家庭10个,非独生子女家庭3个。

1.2研究工具

1.2.1青少年亲子沟通心理量表(Adolescent ParentChild Communication Test , PACT)[11]

由37个题项组成,其中测谎题4项,每一个题项的回答包括对父亲的回答和对母亲的回答两种。该量表包括2维度:亲子沟通的动机(包括参与倾向性、情感需要、支配需要、轻松感4个因素)和亲子沟通的能力(包括积极倾听、沟通灵活性、理解、开放的表达4个因素)。

所有项目采用自陈测验五点记分制(1.完全不符合;2.大部分不符合;3.不确定;4.大部分符合;5.完全符合。)。量表总体α系数为0.8699,各维度的α系数在0.3554~0.8465之间,总体分半信度为0.8015,各维度的分半信度在0.3554~0.7999之间。经本研究实测后的总体α系数为0.8410,各维度的α系数在0.3991~0.8757之间,总体分半信度为0.7416,各维度的分半信度在0.3505~0.7416之间。各个因素与量表总分的相关在0.38~0.82之间。各因素之间的相关在0.11~0.73之间,相关适中,说明该量表有较高的同质性信度。

1.2.2自制活动反馈表

要求每一次活动后,家长和学生分别填写参与者姓名及满意程度(很不满意、比较不满意、一般、比较满意、很满意)、对下一次活动的建议。

1.2.3 “亲子成长工作坊”整体评价问卷

包括家长和学生对活动内容、活动方式、活动过程和活动效果的评价及最后的活动感言,题目包括开放式和封闭式(很符合、一般、不符合)两种。

1.3 资料的收集

按以下4步来收集资料:⑴在第一次活动开始前首先进行总体需求评估(包括亲子双方参与活动的愿望、活动安排的时间地点、活动内容、活动方式),然后研究者根据评估结果单独制定第一次活动的方案及活动方式的总体分类。⑵执行既定的活动方案,并根据特定的活动情境灵活地调整部分内容。⑶每一次活动结束时,亲子双方共同填写活动反馈表,同时进行现场讨论(经亲子双方的同意之后录音,事后整理为文字稿),由研究者进行归纳整合后形成下一单元正式的活动方案。研究者要在每一次活动后及时总结自己的观察体会。⑷最后一次活动结束后,亲子双方填写“亲子成长工作坊”整体评价问卷,收集活动整体情况的相关数据,结合之前各次活动的评价以及研究者的体会,形成最终的评估结果。

1.4 活动开始前的总体需求评估情况

1.4.1 活动愿望

研究者通过课间活动及学校例行的家长会分别向学生和家长了解他们平常的亲子沟通状况,同时对本次行动研究的主题和预想方式做一定的介绍。口头调查的结果显示,被调查2个班级的80%的家长和学生都对这项活动具有极大的兴趣。

1.4.2 活动安排

研究者和班主任、家长及学生对活动的时间安排进行了民主协商,学生和家长的主要分歧是安排在周五还是周六,学生认为周五的功课较少,且可以不占用家庭活动时间,家长认为周六的时间较充裕,可以避免一些工作事务的打扰,最后协商的结果是定在周五的下午6:30~7:30。关于活动的地点,大家一致同意在本班级教室,理由是环境熟悉,参与活动时比较放松。经协商,本次活动共持续8周,每周1次,每次一至一个半小时。

1.4.3 活动内容

亲子双方都希望活动内容比较实用,能够用来解决他们日常生活中所面临的沟通困难。双方对活动内容的需求大体可分为两类:一是对亲子沟通技巧的学习,包括如何与对方进行融洽的言语沟通,如何在双方面对分歧时恰当地处理好亲子矛盾等,如“我想了解一些与孩子沟通的方法或技巧”、“我想知道怎样才能管教好孩子,又不让他产生抵触情绪”;二是对亲子沟通观念的改善及相关知识的学习,如“想了解更多孩子成长中的事,关于心理方面的一些解释”、“希望可以让家长和孩子得到良好的沟通,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希望成为儿子的朋友”。

1.4.4 活动方式

通过向家长和学生口头调查,以及向班主任征询意见,大多数参与者都比较喜欢轻松、气氛融洽的活动方式(如“气氛最好搞活跃一点,不要让人觉得是到学校受训来了。”“和大人在一起容易变得不自然,要是可以多做一些游戏什么的,那就好了”),而排斥传统的报告或讲座形式,认为那种方式既单调枯燥又学不到东西(如“每天都在学习,好不容易有点课外活动时间,还是讲课多没意思”、“整天工作都是些枯燥的事情,不想在下班以后还来听一些没有什么实际用处的东西”)。但也有的家长希望通过讲座了解一些有助于孩子心理健康、纾解学习压力的心理学知识。

根据上述家长和学生们的意见,并通过具体商讨活动方案,整项研究中综合运用亲子游戏、角色扮演、故事分享、案例分析、知识讲授5种方式。8次活动的主题分别是“我们来到这里”、“重新认识对方”、“寻找有效的沟通方式”、“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建立和谐家庭”、“学会奖励孩子”、“怎么面对孩子的错误”、“我们是黄金搭档”,并且在部分方案中附有教子锦囊,于活动结束时发放给家长。

1.5 统计方法

利用“亲子成长工作坊”整体评价问卷对亲子双方共同调查收集量化数据,其中部分数据做非参数检验中的确切检验。同时对行动研究的过程分5种不同的活动形式进行质性的现场描述。

2 结果

2.1亲子对活动整体执行过程的评估

表1显示:活动方案充分调动了亲子双方的积极性;研究者的带组技术基本达到了团体心理辅导的素质要求[12],活动内容较为通俗易懂和实用。

表2显示:总体上各项活动的受喜爱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Pct of Cases)亲子游戏、角色扮演、故事分享、案例分析、知识讲授。家长对各项活动方式的喜爱度较为一致;学生对亲子游戏和角色扮演的喜爱程度较高,对故事分享和案例分析的喜爱程度较低,对知识讲授的喜爱程度最低。

表3显示:家长和学生对于活动的整体效果还是满意的,但对于不同方面的评价效果不一样。

2.2 不同活动方式的亲子体验报告举例

2.2.1亲子游戏

子女: “‘亲子信任考验’的游戏我很喜欢,虽然游戏当中我有点害怕,不过突然发现我是多么需要妈妈的关心与帮助”。家长:“我女儿今天很勇敢,平时看她柔弱的很,没想到我的安慰和鼓励起了这么大的作用。”“这个游戏的效果的确很震撼,连大人们都不敢轻易尝试,没想到家长对孩子的鼓励这么重要。”

2.2.2角色扮演

学生:“以前没发现自己做的有什么不对,今天看别人表演出来,才发现好多问题。” 家长:“心理剧这种形式很不错,既可以观察别人,又可以启发自己换位思考”,“通过和孩子分享心里的故事,我发现了孩子的另一面,这是以前没有注意的。”

2.2.3故事分享

家长:“我觉得那个让亲子双方讲述最让对方感动的一件事的内容非常好,平常看儿子不声不响,还以为我们做家长的对他的关心他根本没有放在心上,现在才发现他还是很关心我们的。” 学生:“以前我很怕和父母交流,有心事也不愿意告诉他们,现在我觉得无论快乐还是悲伤的事情都可以向父母讲,而父母有什么事情也愿意与我共同议论。”

2.2.4案例分析

学生:“如果可以的话,我也想和爸爸妈妈尝试一下”,“我觉得这种方式还是不错,可以反映出我们小孩子的心声。” 家长:“我认为我们家平时还是比较民主的,我愿意跟小孩做朋友,但是如果白纸黑字的把这些事情固定下来就让我觉得不太舒服”,“要是跟小孩签订这种东西,家里会不会闹翻天哦?”

2.2.5知识讲授

学生:“有些活动有点无聊。”家长:“有些活动应注重学生的思维,讲得再实际点”,“关于身体语言的知识让我感觉很新鲜,以前觉得孩子大了,不好意思再去拥抱他了,现在觉得用这种方式去表达爱特别温馨,感觉很好”。

3 讨论

已有研究显示:青少年学生亲子沟通心理发展存在年级差异,发展曲线呈U字型,其中初一和高三的亲子沟通心理状况最好,初三和高一的状况最差,也即是说,初二的亲子沟通水平是相对下降的[11]。但是基于实际操作条件,例如学校从学生管理的角度只愿意提供非毕业班级供研究者进行实验干预,且从老师的反馈来看初二年级的亲子沟通心理问题也最为突出,故本研究选择初二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

从本研究活动方式的喜爱程度排序来看,无论是家长还是学生,都更喜欢双向沟通、能够获得更多参与权利的方式,如亲子游戏、角色扮演,这说明单向性的、权威式的亲子关系不能很好地促进亲子双方的沟通,而且即使是成年人也喜欢新颖、有创意的沟通方式,孩子给家长所提供的温情、寻求依靠和帮助的反馈能够进一步激发家长的耐心。知识讲授这种活动方式虽然效果不太好,但它也是应部分家长建议而纳入的,提示这可能是因为部分家长平时在和学校教师的交流中习惯于家长会式的单向报告方式,同时对亲子沟通的知识抱很大期望,希望能用于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沟通问题。目前看来这种知识内容的筛选以及呈现方式还需进一步探讨。

从活动效果的整体评价上看,有以下几个方面:①亲子双方对于沟通知识的接受较好。本研究在知识传授方式上不同于传统的报告或讲座形式,而是与其他活动方式相配合,比较灵活自然,易于被亲子双方接受。②亲子双方对于沟通态度的转变较沟通知识与沟通技巧要差一些。说明态度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内部稳定性,要想通过短期的干预训练就达到彻底转变的效果是不太现实的,必须在知识理解的基础上由参与者本人长期坚持以新的观点评价沟通对象才有可能彻底转变。但数据结果也说明活动本身还是给家长和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少对他们今后的沟通活动会产生良好的影响。③亲子双方对于沟通技巧的改善程度较大,这可能与本研究特别注重参与者主动性的发挥有关,从方案的规划到活动内容的执行都要求参与者全程参加,加之活动内容始终保持了沟通的双向性、互动性,这对于亲子双方是一种有益的磨合,他们之间的相互交流促进了沟通技巧的提高。

行动研究的主旨是提高参与者的自信、自尊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李强等的研究探索出“在学校指导帮助下,以家长为主导,寓于实践活动中的亲子双主体互动”的亲子关系模式[13],但这些活动由研究者单独设计,亲子只能被动接受,而本研究的活动并非研究者单独设计,体现了亲子双方参与的主动性。

另外,从不同活动方式的亲子体验报告中可以看出,亲子双方受到的心理冲击较大,对于亲子沟通的认知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改变,产生了对家庭中过往沟通状况的反思,但同时也还有一些疑惑和心理矛盾存在,有待于进一步解决。因此,这种质性的评价作为量化评估的补充,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了解亲子双方的内心活动,以改进实验。

采用参与者的自我报告体验作为评估的结果可以较为直观地表现出活动的效果,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量化考核的不足,这也是行动研究的独特之处。但由于部分活动内容与家庭生活实际结合不够紧密,没有充分考虑到亲子双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因而没有达到预期的活动效果。比如对于知识讲授,有的学生觉得“有点无聊”,家长也认为其中部分内容如心理学理论知识“应注重学生的思维,讲得再实际点”,这与研究者的带组技术以及生活经验不足有关。另外本文筛选工具青少年亲子沟通心理量表的实证效度资料不足。所以,结论有待进一步验证。

参考文献

[1]雷雳,王争艳,李宏利.亲子关系与亲子沟通[J].教育研究, 2001(6):49-53.

[2]Noller P, Callan VJ.Adolescents' perceptions of the nature of their communication with parents[J].J Youth Adolesc, 1990,19(4): 349-362.

[3]Barnes HL, Olson DH. ParentAdolescent Communication and the Circumflex Model[J].Child Dev, 1985, 56: 438-447.

[4]Vangelisti AL.Older Adolescents' Perceptions of Communication Problems with Their Parents[J].J Adolesc Res, 1992,7(3): 382-402.

[5]方晓义,董奇.初中一二年级学生的亲子冲突[J].心理科学,1998,21(2):122-125.

[6]Eisenberg N, Fabes RA,Carlo G,et al.The relationships of maternal practices: a characteristics to children's vicarious emotional responsiveness[J].Child Dev, 1992, 63 : 583-602.

[7]于学兰,孟育群.关于改善亲子关系促进少年健康成长的实验研究[J].教育改革,1994,(4):30-34.

[8]Field AP, Ball JE, Kawycz NJ, et al.ParentChild Relationships and the Verbal Information Pathway to Fear in Children: Two Preliminary Experiments[J].Behav Cognit Psychother, 2007, 35: 473-486.

[9]Fogelholm M, Nuutinen O, Pasanen M, et al.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of physical activity patterns and obesity[J].Int J Obesity,1999,23:1262-1268.

[10]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448-458.

[11]张峰. 青少年亲子沟通心理研究[DB]. 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亲子活动调研篇5

1.引言

家庭是幼儿最早接触和成长的环境,而家长则是幼儿的第一位老师,可见其对幼儿的影响起到了关键作用。研究表明,3-8岁是获得基本阅读能力的关键期。而亲子阅读作为早期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幼儿的阅读能力和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国内已有研究表明幼儿家庭读写环境与幼儿早期阅读能力有关,其中家长阅读态度、家长阅读行为、亲子阅读策略和频率与幼儿早期的阅读能力有显著相关(李晶晶,2010)。然而,在这个充满压力及信息化的时代,大部分的家庭都是双薪家庭,父母每天要面对的是充满压力和竞争的工作,同时还要抽出时间照顾幼儿。此外,电视和网络的迅速发展,让手机、电脑和ipad成为了日常用品,这对亲子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干扰。关于城市家庭早期亲子阅读的调查研究发现,城市幼儿家庭亲子阅读的总体开展现状处于一般水平,大、中、小型城市相比,中型城市的幼儿家庭开展亲子阅读效果要优于小型城市幼儿家庭,其它类型城市之间无显著差异(陶翠萍,2013)。

国内有关亲子阅读的研究在最近十年逐渐增多,许多研究对亲子阅读对幼儿的影响、亲子阅读的现状、影响因素、指导策略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本研究对以往关于亲子阅读的研究进行整理,目的是厘清目前我国亲子阅读在幼儿早期教育中的应用情况。

2.亲子阅读的定义和形式

亲子阅读,也叫亲子共读或亲子分享阅读,可以简单理解为父母和孩子共同进行的阅读活动。朱从梅和周兢(2006)将亲子阅读定义为母亲和孩子围绕图画故事书展开讨论、交流的一种分享性、个别化的阅读活动。伍新春和郭卉菁(2004)认为亲子阅读主要指在轻松、愉快的亲密气氛中,成人与儿童并非以学习为目的,共同阅读一本书的类似游戏的活动。

关于亲子阅读的形式,朱从梅和周兢(2006)依据母亲对幼儿的反应是否敏感,阅读中是否有提问和讨论等互动程度,将亲子阅读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平行式的亲子阅读、偏离式的亲子阅读和合作式的亲子阅读。其中,平行式的亲子阅读是指阅读的过程中亲子之间基本不谈论或很少谈论书中的内容,即父母主要是朗读书中的故事而整个过程缺乏交流。偏离式亲子阅读主要包括无视或忽略书中的文字作用,误读画面的内容,过度注意细枝末节,随意或过度的无意联想,表面上是围绕书中故事进行交流,实际上已经游离于故事情节之外等情况。而合作式亲子阅读是指父母与孩子围绕书中的故事进行有效交流的阅读形式。

3.亲子阅读对幼儿的影响

许多研究表明,亲子阅读对于幼儿各方面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研究者通过整理已有的研究发现,亲子阅读对幼儿的影响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1)幼儿的言语能力。幼儿的言语发展本来就是在与父母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学习获得,而亲子阅读过程中父母与幼儿围绕图书进行互动,无疑有利于幼儿语言的学习。已有研究发现,亲子阅读能够促进幼儿的语言能力的发展,例如,有利于增加幼儿的词汇量和提高其口语表述能力(樊俊杰, 2014)。吴燕(2014)的研究同样显示,互动式分享阅读能够有效提高4-6岁幼儿的叙事能力。

(2)幼儿的阅读能力。亲子阅读有利于提高幼儿的阅读能力,同时也对其未来的学习产生重要的影响,这得到了许多研究的证明(张晓怡, 2008; 朱从梅 & 周兢, 2006;)。

(3)幼儿的心理健康。亲子阅读是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开展,同时也增加了父母与孩子相处的时间,由此可见,亲子阅读有利于增进亲子之间关系。有研究表明,亲子阅读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满足幼儿的依恋心理,这有助于幼儿发展出积极正面的心理品质(郭静静,2012)。

4.亲子阅读在早期阅读中的应用

综上所述,亲子阅读对于幼儿的影响是积极的,并得到了许多研究的证明。然而研究者发现,关于亲子阅读在幼儿早期阅读中的应用主要开展于家庭、幼儿园和儿童图书馆。其中朱红梅(2011)在研究中指出,幼儿园通过创建图书阅览室而指导亲子阅读活动的进行,培养了幼儿的阅读兴趣和良好习惯,同时教导家长亲子阅读的策略和方法,创造亲子阅读经验的交流活动,提升家长亲子阅读的观念。此外,许多地方的少儿图书馆也开始不断重视亲子阅读的发展,为亲子阅读提供温馨的环境和相关的指导,并还开展丰富的亲子阅读活动,例如:亲子读书会、亲子讲座等(曹桂平, 2014; 石静, 2008; 赵玉芳, 2008)。

通过以上研究可以发现,亲子阅读得到了很多家长和相关机构的重视,只是亲子阅读更多的应用于正常幼儿的早期发展,而较少针对于语言发展迟缓或其他幼儿。此外,不同地区和不同家庭中还存在一些普遍的问题。具体如下说明。

5.目前我国亲子教育存在的问题

根据近几年的研究发现,不同城市和地区的亲子阅读存在共同的问题。研究者经过归纳后发现主要存在以下现象:

(1) 关于家长对亲子阅读的认识。大部分家长不能科学的认知亲子阅读的价值所在,认为亲子阅读仅仅提高幼儿的识字能力和获得知识,并且以家长为主导,并不注重阅读过程中的交流和情感互动(王颖, 2009; 单冬雪, 2014; 杨雯B, 2014)。王颖(2009)的调查研究发现,家长对亲子阅读的认识主要在于丰富孩子的知识,开发孩子的智力,而对于亲子阅读在情感发展和言语发展的价值认识不够。

(2) 关于亲子阅读的指导策略。家长缺乏指导亲子阅读的策略和方法,更多的是通过朗读的方式进行,而较少围绕读物进行交流和分享(赵倩 & 徐婕, 2014)。单冬雪(2014)的研究发现,大部分家长希望通过亲子阅读实现对孩子进行说教的目的。由此可见,家长并没有真正理解引导孩子阅读与教导式阅读的差异。此外,王颖(2009)的调查发现,较多家长是根据自己的摸索和经验来指导幼儿阅读,其次是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学习指导策略,再次是幼儿园的家庭教育指导;而在亲子阅读的互动中,家长普遍能够注意讲述和提问的技巧,会使用生动的语调,模仿故事中的行为或寻找机会表演和鼓励孩子,但缺少创造性的延伸,例如进行角色扮演等。

(3)其它问题。较多关于亲子阅读现状的研究表示,亲子阅读的过程,其效果和频率都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例如,幼儿的兴趣和特质,父母的教育程度,阅读材料的选择,阅读环境等(樊俊杰, 2004; 季燕, 2012; 陶翠萍, 2013)。

总的来说,过去的研究更多的焦点是放在了家长的身上,主要还是认为家长在亲子阅读的认识和所采用的指导策略上都存在较大的不足。其次是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兴趣爱好及亲子阅读的环境氛围等。针对以上所述的几个问题,许多研究者也给出了不少建议,其中包括建议家长在开展亲子阅读的过程中注重与幼儿的交流和分享,营造良好的氛围,并且更多的使用互动式阅读,此外,家长应该了解幼儿所处的发展阶段,有计划的开展亲子阅读(樊俊杰, 2004; 季燕, 2012; 章丽 & 陈丽莹, 2015)。

6.建议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通过以上的整理,研究者发现,过去的研究较多集中于亲子阅读的现状调查,而较少针对亲子阅读开展相关的实证性研究。因此,将来的研究方向可以进一步开展亲子阅读对幼儿的干预研究,尤其是那些在言语发展上存在问题的幼儿。此外,关于目前许多家长在亲子阅读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缺乏指导策略方面,未来的研究可以参照国外已有的项目,同时依据幼儿的发展阶段及最近发展区设计出一套适合我国幼儿家长使用的指导手册,这样有助于家长科学、有计划地指导幼儿进行亲子阅读。

参考文献:

[1]曹桂平. (2014). 试论公共图书馆亲子阅读服务. 图书馆杂志, 33(7), 47-52.

[2]樊俊杰. (2014). 0―3 岁婴幼儿亲子阅读研究现状述评. 早期教育: 教科研版, (7), 89-92.

[3]郭静静. (2012). 浅谈亲子阅读对幼儿心理发展的益处.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8(9), 58-59.

[4]季燕. (2012). 3~ 6 岁幼儿家庭亲子阅读现状调查. 幼儿教育: 教育科学, (1), 77-80.

[5]李晶晶. (2010). 5-6岁幼儿家庭读写环境与其早期阅读能力的相关研究. 硕士论文. 天津师范大学.

[6]单冬雪. (2014). 亲子阅读活动中的家长角色研究. 硕士论文. 东北师范大学.

[7]石静. (2008). 少儿图书馆开展亲子阅读服务的实践与思考.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8), 110-112.

[8]陶翠萍. (2013). 城市幼儿家庭亲子阅读现状及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 硕士论文. 沈阳师范大学.

[9]王颖. (2009). 吉林市幼儿家庭亲子共读现状调查. 硕士论文. 东北师范大学.

[10]伍新春, 郭卉菁. (2004). 国外分享阅读的理论与实践. 教育导刊,2004,(01):56-59.

[11]吴燕. (2014). 互动式分享阅读对 4-6岁幼儿阅读兴趣, 叙事能力的影响. 硕士论文. 上海师范大学.

[12]杨雯B. (2014). 早期亲子阅读家长指导行为研究. 硕士论文. 福建师范大学.

[13]张晓怡. (2008). 不同亲子阅读策略对 3-6 岁儿童图画书阅读能力的影响. 硕士论文. 陕西师范大学.

亲子活动调研篇6

一、研究目的

游戏是儿童基本的生活方式,亲子游戏是儿童出生后最早出现的、以亲子关系为纽带、亲子情感为基础的一种游戏形式。国内外的大量研究成果表明,亲子游戏对儿童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然而,家庭亲子游戏的开展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家长如何看待亲子游戏的价值?在家庭中亲子游戏的开展现状如何?影响亲子游戏开展的因素有哪些?本研究期望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为常熟市幼儿家庭亲子游戏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

二、研究过程

本次研究选取常熟市幼儿家庭作为研究对象,以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为基础,采用问卷法、访谈法、文献法对常熟市3-6岁幼儿家庭亲子游戏现状开展现状进行调查研究。

(一)抽样

本次调查研究在常熟市幼儿园中选取了H幼儿园和T幼儿园中的小、中、大班幼儿,各抽取60位幼儿家长作为被试,共计120个家庭。

(二)问卷的设计与编制

本次问卷采用封闭式问卷为主,结合少数开放式问题的形式,旨在了解家长对亲子游戏的态度、亲子游戏的条件创设、亲子游戏的内容与类型、亲子游戏的指导策略的问题。

(三)问卷的施测及统计

本次问卷分别随机抽取了常熟市两所幼儿园的3-6岁幼儿家长作为被试,发放问卷120份,回收116份,剔除无效问卷19份(未填写完整问卷),获得有效问卷97份,有效率为80%,问卷回收后,运用SPSS进行了数据的统计与分析,对于开放性题目整理出了家长的各种观点。

三、调查结果

(一)家长对与幼儿进行亲子游戏的意愿与态度

调查结果表明,绝大部分家长对与幼儿进行亲子游戏的意愿性较强,家长对与幼儿进行亲子游戏的意愿和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亲子游戏的开展情况。家长作为幼儿日常生活的照料者,如果家长有亲子互动的意愿,亲子游戏随时都可以发生。绝大多数家长认同亲子游戏对于孩子的发展价值。

(二)亲子游戏的条件创设

1.亲子游戏的时间和频率

调查显示,有38.8%的家长选择了“时常”,42.2%的家长选择了“经常”,对于每次持续的时间,50.9%的家长都选择在0.5-1小时之间。充分的游戏时间会鼓励幼儿进行较高社会性水平的游戏,对于幼儿来说,每天专门用于自由游戏的时间不能低于半个小时。[1]因此,从总体来看,家长能够为幼儿提供充足的游戏时间,保证幼儿游戏的数量和充分性。

2.亲子游戏的材料

调查数据显示,有48.3%的家长在亲子游戏的开展中“经常”给幼儿充分的游戏材料,有26.7%的家长选择了“有时”给提供幼儿充分的游戏材料,有2.6%的家长“很少”在亲子游戏中给幼儿提供充分的游戏材料。游戏材料是游戏的工具,很多类型的亲子游戏都需要借助材料进行。绝大部分家长都在亲子游戏的开展中“经常”给幼儿充分的游戏材料,这说明大部分家长都能给幼儿提供充足的游戏材料,很多亲子游戏缺少相关的游戏材料就无法顺利进行或无法达到一定的游戏效果。幼儿对于游戏材料的需求性还是挺大的,但这也与具体的游戏内容有关。

对于亲子游戏材料的获得,绝大部分家长都选择在正规商店购买,在工作空余时间,选择自己制作游戏材料的家长也不少。除此以外,随着电子购物的发展,很多家长也会选择网购,但由于其游戏材料的不正规、不安全并未得到很多家长的热捧。

(三)亲子游戏的内容

1.幼儿性别对亲子游戏内容的影响

亲子游戏的内容就是指亲子游戏的类型。我们在问卷的选项中将活动类型具体化,为了更通俗,使其成为生活中常见的亲子游戏类型。实际上根据儿童游戏的关键特性不同,可以分为创造性游戏和有规则性游戏。创造性游戏又可以分为角色游戏(扮演一定的角色,将创造性融入现实生活,如过家家等)、结构游戏(利用积木等物品进行搭建、构造的游戏)、表演游戏(根据故事或童话中的情节创造性地扮演特定人物,如角色扮演);有规则游戏可以分为智力游戏(发展智力、锻炼思维能力的游戏)、音乐游戏(以音乐为背景和辅助手段进行歌唱、伴唱的游戏,如唱儿歌)、体育游戏(锻炼身体素质的游戏,大多在户外进行),还有绘画等艺术类游戏以及讲故事等语言类游戏、因电子媒介兴起而发展起来的电子游戏。调查结果显示,家长与孩子常玩的亲子游戏类型排在首位的是语言类游戏(讲故事),其次为绘画、建构游戏和音乐游戏和户外活动,排在最后的是电子游戏。在信息技术急速发展的今天,部分家长并没有被大众媒体所侵蚀而错过与孩子面对面进行游戏、情感交流的机会。由于不同的性别角色和不同的气质类型,男孩与女孩对游戏类型的喜好是不同的。在建构游戏和绘画类游戏上均存在孩子的性别差异,男孩倾向于建构游戏,喜欢搭积木等;女孩则倾向于安静一些的绘画类游戏。

在中国传统家庭结构中,幼儿的陪伴者和照料者大部分都是母亲,受到中国传统思想“男主内,女主外”的影响,教育子女的责任母亲承担的较多,父亲在家庭教育中渐渐成为局外人,逐渐淡出家庭教育。父爱的缺失、父亲的缺位现象出现的越来越频繁。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是母亲无法替代的,此类现象的出现无疑对儿童的各方面发展起消极的作用。

Power(2004)的研究认为,父亲和母亲与孩子游戏的类型存在很大的差别,母亲倾向于情感内容,父亲倾向于肢体的、打闹的和非固定化的游戏。[2]父亲的游戏诱发了儿童对外部物理世界和社会环境的好奇,提高了社会适应能力,所以说,父亲和孩子之间是一种“激活关系”,母亲和孩子之间属于“依恋关系”,

调查结果表明,如果是父亲担任平时照顾幼儿生活起居的人员,那么孩子会更偏向于喜欢玩电子网络游戏。所以父亲如果担任幼儿的生活照料者,并且在亲子游戏中担任主要角色,那么就会对亲子游戏的内容产生影响。从访谈的分析结果来看,父亲如果担任平时幼儿生活的照料者和陪伴者,游戏内容则偏向于刺激、冒险,比如电子网络游戏、户外活动等。而对于隔代抚养的家庭来说,爷爷奶奶作为亲子游戏的主要参与者和陪伴者,亲子游戏的内容和形式则比较传统,且缺乏游戏指导策略。

3.大众传媒对亲子游戏内容的影响

大众传媒的发展是人类新闻传播文化的一种强化,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大众传播媒介也在一定程度上发展起来。在八十年代以前,在中国的大多数家庭所使用的传播媒介大多是报纸、广播、书籍等,等到八十年代之后,网络和电视才慢慢开始进入家庭,很多电子媒体应接不暇以迅速的发展之势进入万千家庭。一直到现在,电视和网络成为很多孩子除父母以外的亲密朋友,电视节目的形式多样让孩子们着迷,很多亲子游戏都依赖于电子媒介,而在户外、在大自然中所进行的亲子游戏可能会在将来的某一天随着电子媒介的发展而渐渐低迷。“有时候不知道跟孩子玩什么,就跟他一起看看电视,把Ipad给他,让他自己去玩。平时太忙了,有时候实在抽不出时间。”在访谈时一位家长这样说道。在家长缺乏指导策略,自己又比较繁忙的情况下,大部分家长会将亲子游戏的时间交给电子媒体,而失去了与自己孩子进行情感交流的机会。

4.家长的教育观念对亲子游戏内容的影响

虽然在调查问卷中显示出,大部分家长对亲子游戏都持肯定和支持的态度,且在日常的家庭生活中开展亲子游戏的频率、时间也比较充分,但是在本次的访谈中我了解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竞争压力不断上升,各种打着“把孩子训练成天才儿童”旗号的父母也层出不穷。很多家长都对孩子抱有很大的期望,在很多时候也在亲子游戏开展过程中寄托了这种期望。将游戏转化为一种“智力训练”,在内容上偏向于智力游戏,并没有考虑游戏的趣味性愉悦性,只是为了达到训练孩子思维、锻炼智力的一种手段。

(四)亲子游戏的指导策略

1.游戏的发起方式

为了了解亲子游戏的发起方式,本人设计了“当孩子独自游戏时,您常主动寻找机会计入到孩子的游戏中吗”这个问题。有56%的家长选择了“有时”,有26.7%的家长选择了“经常”,有12.1%的家长选择了“很少”,4.3%的家长选择了“总是”,有0.9%的家长选择了从不,从调查结果来看,家长主动加入亲子游戏的积极性一般。

2.家长在亲子游戏中扮演的角色

调查结果表明,家长在亲子游戏中超过半数都选择了扮演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的角色,选择“主导者”的家长有16.4%,说明家长大部分不会主导亲子游戏,而会尊重孩子的意愿和想法,给孩子提供充足的游戏机会和空间,并给予孩子一定的指导。

另一方面,从访谈的内容来看,在具体的亲子游戏中,家长对游戏的指导策略还不是特别清晰和到位,取得的效果并不明显。在访谈中很多家长都提到“不知道该怎么指导孩子,有时候孩子提出的问题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四、讨论与建议

针对常熟市3-6岁幼儿家庭亲子游戏开展现状的调查研究中所反映出来的问题,我想从观念到行动对所反映出来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以期能够促进亲子游戏情况的改善和发展。

(一)观念层面

观念作为一种意识,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人的行为及效果。树立正确的观念是有效开展亲子游戏的前提和基础。

1. 家长自身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父母双方共同承担教育责任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家庭的教育功能不断强化,家长对孩子成长的价值取向大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认为游戏与学习是两个对立面,即使是游戏,也是一种被冠以“游戏”美称的益智类活动,为了锻炼孩子的智力而不是孩子自发而感兴趣的。对孩子本身需要什么样的游戏,游戏对孩子的真正意义是什么,家长可能考虑得并不多。再者,在中国传统家庭中,父亲更多地为孩子的抚养提供物质条件,陪孩子的时间较母亲而言少的多。从调查显示的结果来看,陪幼儿进行亲子游戏时间最少的就是父亲。父亲在家庭教育和亲子游戏中的缺位现象极为严重,这就要求家长要共同承担起养育孩子的责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发挥好父亲在家庭中的角色功能。

2.发挥大众传媒的积极作用,为家长提供游戏指导策略

由于幼儿的年龄限制及经验缺乏,往往需要成人的支持和引导,成人参与幼儿游戏,与幼儿在游戏中产生积极互动,可以促进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和亲子游戏质量的提升。很多家长在具体的游戏中不知道如何合适地参与游戏。在这个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大众传媒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具有巨大的影响。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就需要利用媒介平台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亲子游戏观,在具体的电视节目中可以对家长提供一些亲子游戏中的指导策略,发挥大众传媒的积极作用,让家长灵活地运用指导策略,为亲子游戏的开展创造有利条件。

(二)行为层面

有了观念做铺垫,接下来就是要从行动出发,促进亲子游戏的有效开展。

1.政府乃至全社会应引起重视,为幼儿的游戏创造条件,加大户外活动的场所建设

亲子游戏的有效开展需要有大背景的支持,需要整个社会的认同和实际的举措。整个社会的儿童观对未来儿童的生存状态具有重大的影响。在社区规划时,政府要将儿童的户外场所建设考虑在内,增大对儿童的投资,为亲子游戏提供物质支持。

2.加强家园联系与合作,促进幼儿园与家庭的互动

幼儿和家长作为亲子游戏的主体,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幼儿园可以发挥其主导性对亲子游戏活动进行指导。可以通过家庭教育专题讲座、家长会、开放活动日,通过具体的活动给予家长相关的指导,丰富其家庭教育理论及游戏知识,家长之间共同交流指导策略,互相学习,借助幼儿园这个平台,更好地实现亲子游戏的有效开展。

3.大力推广亲子园,加强亲职教育

在访谈以及问卷最后的开放性题目中,很多家长都提到不知道陪孩子玩什么游戏,也不知道该如何陪孩子玩,因此也就大大降低了家长陪幼儿进行亲子游戏的热情和积极性。随着时代孕育而生的亲子园逐步发展起来,为家庭早期教育提供科学知识和方法,传播正确的育儿观念,对亲子游戏的开展提供有效的指导。亲子园的发展对不懂得家庭教育理念及亲子游戏指导策略的家长带来了福音,观念和知识随着教育的发展应不断更新。亲职教育即指如何为人父母的教育,亲子园在具体的活动中对家长进行指导,帮助幼儿与家长间建立融洽的亲子关系,更新家长的教育观念,促进家长教育能力的提高。

亲子活动调研篇7

关键词:亲子 阅读

一、研究目的

1.了解亲子阅读课题研究的有效性。

2.通过调查研究,归纳出现的问题,并提出建议措施。

二、研究方法

问卷卷调查法

抽取我市怀德苑幼儿园80位不同年级的家长,回收有效问卷80份,其中,80位家长的孩子分属小班、中班和大班3个年级,确保本次调查的覆盖面。问卷涉及12题,其中选择题11题,开放性问题1题,主要从家长角度出发,了解怀幼家长对绘本阅读的了解程度和重视程度,达到提升幼儿综合素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目的,使怀幼的孩子走的更远、更好。

三、调查的对象

1.对象:常州市怀德苑幼儿园的家长

2.调查方法:自编问卷调查

3.调查步骤:首先收集整理资料,进行访谈,编制问卷,进行问卷预测,对问卷进行修改,制成正式问卷,发放问卷100份,收回有效问卷80份,对有效问卷进行人工统计分析,发放给常州市怀德苑幼儿园的家长,发放100份问卷,有效回收率:80%。

四、结果分析

该问卷分为两部分,封闭问卷和开放问卷。封闭问卷部分对常州市钟楼区怀德苑幼儿园幼儿家中阅读空间和时间的基本情况、教育认知、教育技能的作用用选择题的方式进行调查,开放问卷对家长选择绘本的能力结合自身要求和特色,用简答题的方式进行调查。

从表1显示的数据结果比较中看,没有舒适的阅读空间的降低了7%,,为其布置了一个阅读角提升了3%,为孩子专门准备了一间书房提升了5%,这表明,阅读在家长心中的重要性,许多家长为孩子准备了专门的一间书房,充分体现了我园课题研究的有效性。

从表2提供的调查数据结果比较来看,每天坚持看一次图画书的幼儿提升了15%,每天看几次的幼儿提升了38%,能与幼儿一起阅读的家长提升了14%,及时满足幼儿的阅读需求和解决幼儿阅读时遇到困难的家长提升了5%。因此,课题研究宣染了阅读氛围,同时让家长帮助了幼儿阅读,最后培养了幼儿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家长体验了阅读对幼儿成长和全面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五、结论与建议措施

通过二次的调查表得出的结论是,第一,家长对幼儿的阅读重视度加强了,注意到了为幼儿创设舒适的阅读环境,满足幼儿的阅读需要,而且很多家长在选择图画书时都会以幼儿为主,满足幼儿的心理需求。第二,自参与课题研究后,家长们在如何帮助幼儿选择图书上,有了一定的经验。也掌握了一些亲子阅读的方法。但还需更科学的、正确的引导方法。现实与理论相结合,课题组在以后的课题研究中采用以下的措施。

1.继续开设“专题讲座” 提升家长对绘本的认识,帮助家长树立正确有效的亲子阅读活动的理念。

2.成立“小种子图书馆” 为促进亲子阅读的开展,帮助家长降低购书成本,避免为选择科学的书籍而烦恼,成立图书馆。

3.开辟“好书专栏”

亲子活动调研篇8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3-0251-03

阅读是幼儿园语言活动的重要内容。国家教育部在2001年6月颁布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其中明确地提出培养“喜欢听故事、看图书”的目标,并在关于幼儿语言教育的内容中规定:“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记和文字符号的兴趣”“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方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阅读习惯的养成有利于幼儿一生的发展。赵琳所做的一项早期家庭教育的追溯研究表明,儿童早期良好的亲子阅读为个体后继的语文学习和其他学科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阅读能力强有助于儿童思维的敏捷、缜密、深刻,有助于儿童学习兴趣和学业成绩的提高,有助于儿童自信心的增强,有助于提升儿童的整体素质。亲子阅读活动还让儿童获得了与人沟通的一系列经验,比如情感态度经验、行为经验、认知经验、社会文化经验等。

我们幼教工作者应为家长进行亲子阅读提供帮助,使之掌握科学的方法,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加深亲子间的情感。

一、小班幼儿家庭阅读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我们借鉴季燕的《亲子阅读现状及家长指导策略的调查与分析》中的调查问卷,个别地方进行删减和调整,主要内容为幼儿的阅读现状、家长亲子阅读现状、家长对亲子阅读的认识、亲子阅读材料现状,共发放问卷26份,回收26份,结果如下。

(一)幼儿阅读的现状

幼儿对阅读本身是有兴趣的,但自我阅读的能力还不具备,在阅读中需要和喜欢成人的陪伴。

(二)家长亲子阅读的现状

现在年轻的家长都乐意陪同幼儿进行亲子阅读,家长肯定亲子阅读的作用,且认为对亲子关系的改善也是有一定的作用的,每天能有一定的时间阅读,和孩子阅读的方式主要是看、读、讲。大部分家长对亲子阅读的理解比较科学,也有家长对阅读的理解单一,所以拓宽家长的亲子阅读的视野,提升家长亲子阅读的能力是不可或缺的。由上表可见。

(三)亲子阅读的材料现状

为幼儿提供阅读材料时,大部分家长经常按照幼儿的要求帮其买书,此外,就材料我们还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目前您的孩子有多少本书?调查结果拥有图书最多的是100本以上,最少3本。

通过调查,发现家长在开展亲子阅读中遇到的困难主要如下:缺乏好的幼儿读物,家中读物的种类不多;父母对孩子阅读能力的发展特点认识不够,多采取灌输式进行阅读活动。既没有考虑到孩子在阅读过程中的接受方式和接受特点,也无法有效调动孩子阅读的兴趣和欲望。在遇到这些问题的时候,他们都希望得到帮助,特别是来自幼儿园和幼儿园教师的帮助,希望幼儿园和幼儿园教师可以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也希望得到幼儿专家的科学指导。

二、组织小班幼儿家庭阅读的实践探索

(一)设计了适合家长进行亲子阅读的系列活动

活动1:适合的,才是最好的——亲子阅读专家讲座。活动目的:帮助家长了解亲子阅读的概念、作用、选择书籍和阅读的方法。活动地点:幼儿园多功能活动室。主讲:宁谊幼教研究中心的老师。讲座:让阅读成为孩子成长的力量。主要内容:指导家长们如何判断孩子是否喜爱阅读,怎样挑选适合孩子的图书,怎样开展亲子阅读,从而使阅读成为推动孩子成长的动力。老师通过大量图文与实例,向家长们剖析了早期阅读的意义和特点,并告诉家长如何把孩子培养成小小读书人。

活动2:我们一起购好书——亲子活动:逛逛书店。活动目的:家长幼儿共同选择适合幼儿阅读的书籍,通过共同看书、选书,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活动地点:新街口新华书店。

活动3:我们一起来读书——亲子阅读教学活动:你好!活动目的:观摩教师的亲子阅读活动,让家长学会亲子阅读。活动地点:幼儿园。

活动4:每天阅读十分钟——每日一读活动。活动目的:培养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活动地点:幼儿园、家。活动内容:在幼儿园由老师和幼儿在固定的时间里(如午饭前)进行阅读活动。在家里由爸爸或妈妈和幼儿在固定的时间里(如睡前)进行阅读活动。

活动5:强力亲友团的故事大王——故事大王比赛。活动目的: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活动地点:幼儿园多功能活动室。活动流程:(1)幼儿在父母的帮助下,准备好参赛的故事或儿歌。(2)父母和幼儿共同商量好助赛口号和标牌。(3)确定好评委,进行故事大王的评比活动。

(二)总结了亲子阅读活动中应遵循的原则

1.趣味性原则:组织幼儿和家长进行亲子阅读活动首要的就是有趣味,让幼儿和家长愿意参加,整个过程要能给活动的双方都带来乐趣。如在故事大王比赛中,我们让每个参赛的幼儿家庭组成亲友团,准备好口号和宣传牌,当参赛幼儿上场后,自己的亲友团为自己呐喊口号,摇动宣传牌……幼儿在活动中体会了成功的快乐,父母在活动中体会到亲子交流的幸福。

2.适切性原则:活动的组织要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需要,切合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如在选择亲子阅读的书籍时要考虑小班的孩子集中注意力的时间较短,对色彩鲜艳的物品感兴趣的特点。应尽可能选择语言简单,字体偏大,插画丰富,贴近生活,故事性强,阅读舒适感强的图书等。

3.可选择性原则:幼儿和家长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活动,利用和发挥幼儿和家长现有的能力,引导和发展他们新的能力。

(三)探索了亲子阅读活动中可运用的方法

1.观摩学习式:在组织幼儿和家长进行亲子阅读活动中,我们通过专家的讲座让家长了解什么是亲子阅读,通过教师的亲子阅读教学活动,让家长学习如何进行亲子阅读,直观地观摩和学习深受家长的喜爱。

2.随机点拨式:我们通过“爸爸妈妈来读书PK赛”这样的活动,让爸爸妈妈现场读书,一方面让家长之间互相学习,另一方面,教师及时了解家长在阅读中需要点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3.以点带面式:在班级的群体中,家长亲子阅读的水平是参差不齐的,教师要善于运用能力强的家长,发挥他们的优势,让他们走在活动的前列。如在“家有书童”征文活动中,我们邀请能力强的家长先写,并在班级的亲子墙上进行展示,给其他家长以启迪,以点带面地做好了这项工作。

4.分享交流式:交流和分享会让家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提升亲子阅读的水平,因此,我们在活动中提供大量的平台让他们进行分享。如在好书漂流活动中,我们在好书漂流袋中,不仅提供了好书,还提供了另一本自制的书——《好书漂流记》,看完好书后,家长要在这本自制的书上留下自己和孩子共同阅读这本书的好经验。

参考文献:

亲子活动调研篇9

【中图分类号】G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6)01/02-0076-06

家庭教育在儿童成长中的重要性逐渐为社会所关注。成千上万的家庭面临着育儿难、育儿烦的困境,家长们也开始检视和反思自己在育儿方面存在的问题。《教育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教基一〈2015〉10号)指出,要“不断加强家庭教育工作,进一步明确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责任,充分发挥学校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加快形成家庭教育社会支持网络”。当下,构建有效的亲职教育服务体系,为学前儿童家长提供长期、专业的指导,这一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本研究对3~6岁幼儿父母的亲职教育需求进行调查,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可能的解决策略。

一、概念界定

(一)亲职教育

“亲职教育(Parenting education)”一词源自台湾,指家长教育或父母教育。其理念是,做父母是一份职业,要通过职前和在职培训提高育儿水平,以期与孩子形成积极的亲子关系,促进孩子的发展。随着两岸学术交流的日益增多,大陆学者也开始使用亲职教育这一概念替代家长教育或父母教育。本研究中的亲职教育是指:以3~6岁幼儿父母为教育对象,有组织、有计划地提供家庭教育支持,帮助幼儿父母改善有关家庭教育的知、情、意、行的教育活动。

(二)亲职教育需求

本研究中的亲职教育需求是指,3~6岁幼儿父母为促进幼儿发展和自身育儿水平提升,对亲职教育活动表现出的心理倾向。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从南京市三所幼儿园随机抽取300名3~6岁幼儿父母,向他们发放问卷。另外,在人流较为集中的公共场所发放问卷50份。共发放问卷350份,回收294份,有效问卷272份,有效回收率为77.7%。被调查的幼儿父母中,母亲多于父亲,约占总数的76%。幼儿父母的年龄大多分布在31~38岁之间,近三分之二的幼儿父母学历在本科及以上。

研究者同时通过访谈法,了解幼儿园教师在日常与幼儿父母沟通时了解到的他们在育儿方面的困惑和需求。访谈资料与问卷调查结果起互证作用,以确保研究的客观性。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自编问卷进行调查。问卷由四部分构成:基本信息,幼儿父母对亲职教育的需求,幼儿父母对于社会提供的亲职教育服务的满意程度,幼儿父母期待的亲职教育。其中,幼儿父母对亲职教育的需求部分参考了杨懿以及谌小猛和王慧琴等人编制的相关量表。〔1-3〕

问卷初步拟制好后,研究者征求相关专家意见,然后进行修改,并随机选取南京市某幼儿园,发放50份问卷进行预调查,回收有效问卷39份,有效回收率为78%。运用相关分析法对其中的量表进行信度检验,显示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31。最后,根据信度检验和极端组比较检验结果对题项进行了删减,形成正式问卷。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运用SPSS 19.0软件,对其中的《幼儿父母对亲职教育需求量表》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一)3~6岁幼儿父母的亲职教育需求整体情况

由图1可知,总分为48分和55分的人数最多,有22人;其次是57分和64分的人数,有21人。需求程度中等的分数为40分,高于40分的占总体的97.4%。这表明,大部分幼儿父母对于亲职教育有较高的需求。

由表1可知,幼儿父母对亲职教育的总需求和各维度得分均值都在3分以上,高于中等需求程度均值(2.5分)。幼儿父母对各维度需求程度均较高,其中,对育儿知识维度需求的程度最高,其次是心理调适。

(二)3~6岁幼儿父母对社会提供的亲职教育服务的满意情况

幼儿父母对社会机构组织的家庭教育活动、家长培训讲座或课程、幼儿园提供的家庭教育指导、大众媒介提供的育儿知识及对社会提供的亲职教育服务总体情况进行满意度评分。满意程度由高到低,对应的分值依次为4分、3分、2分和1分。

由表2可知,各题项得分均在中等满意程度2.5分以上,对幼儿园提供的家庭教育指导满意度最高,得分为3.11分。这表明,幼儿父母对目前社会提供的亲职教育服务总体较满意。

(三)3~6岁幼儿父母亲职教育需求的比较分析

1.幼儿性别对其父母学习有关心理调适知识需求的影响

运用T检验,分析不同性别幼儿的父母对学习有关心理调适知识需求是否存在差异。由表3可知,不同性别幼儿的父母对“学习缓解情绪和压力方法”的需求存在显著差异(t=2.51,p=0.013

2.教育背景对幼儿父母“学习缓解情绪和压力的方法”需求的影响

由表4可知,不同教育背景的幼儿父母在“学习缓解情绪和压力的方法”的需求均值上存在显著差异(p=0.027

3.自身性别对幼儿父母在“了解孩子各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特点”方面需求的差异

根据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幼儿父母在“了解孩子各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特点”的需求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总体而言,幼儿父亲的需求均值高于幼儿母亲(t=-2.09,p=0.038

4.幼儿性别对其父母在“了解如何引导孩子动作技能的发展”方面需求的影响

根据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不同性别幼儿的父母在“了解如何引导孩子动作技能的发展”方面的需求存在显著差异(p=0.026

(四)3~6岁幼儿父母接受亲职教育的倾向

1.幼儿父母育儿求助对象选择的倾向性

从幼儿父母的选择来看,“书籍杂志、电视节目、网络”“孩子所在托幼机构的老师”和“亲友”等被选为求助对象的次数最多,其中,高达73.2%的幼儿父母选择了“书籍杂志、电视节目、网络”。从幼儿父母育儿求助对象选择的标准来看,最看重的标准是“对儿童有研究、比较专业”,其次是“比较了解我的孩子”。

2.幼儿父母期望社区提供的家庭教育指导形式

由表5可知,家长希望社区提供的家庭教育指导主要包括(按照选择频率高低排序):与幼儿园合作举办活动,安排专家讲座,宣传育儿知识、发放手册,组织家长交流会,专人上门指导。除“专人上门指导”外,选择其他社区指导形式的频率均较高,说明多数幼儿父母倾向于专业的教育指导和讨论交流性质的活动指导。

(五)3~6岁幼儿父母对亲职教育的期望

本研究问卷中,有一道开放题是了解幼儿父母对社会提供的家庭教育指导的意见或建议。从收集到的信息来看,可以发现幼儿父母在以下几方面有较高期望。

1.亲职教育的专业性

较关注亲职教育的专业性。如,有的关注亲职教育的师资质量,有的希望从中获得科学的育儿指导,还有的希望指导内容更细致一些。

2.亲职教育的形式

期待更灵活多样的活动方式,例如组织亲子活动,让孩子参与到培训活动中来。

3.亲职教育的内容

希望能增加一些个性化的、有针对性的内容,最好能根据孩子的不同情况提供个别指导,或通过搭建家长交流平台来开展相关的培训活动。

4.亲职教育的支持

幼儿父母普遍认为,目前社区组织的活动太少,且缺少专业人士指导。他们希望社区能设立专门的亲职教育服务机构,聘请专业人员定期进行指导和答疑。另外,他们希望教育部门能做好家庭教育指导工作,举办形式多样的公益活动。

四、讨论

(一)3~6岁幼儿父母的亲职教育需求较强烈

1.超过半数的幼儿父母对心理调适方面的需求较强烈

超过半数的幼儿父母对心理调适方面的需求较强烈。有研究发现,幼儿父母在“幼儿教养”和“外界环境”两方面压力较大,即幼儿父母对孩子健康、发展、学习等方面及其成长环境、教育环境、同伴影响等方面较为担忧。〔4〕年轻的父母经验和精力都有限,在面临育儿问题时,常常感到束手无策,从而产生焦虑情绪。精神压力得不到疏解,会影响其寻求解决育儿问题支持的态度和方式。因此,他们对于缓解自己的育儿精神压力较期待。

2.幼儿父母对育儿知识与技能的需求较强烈

有研究表明,父母因教育知识不足而表现出的教育能力缺陷,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其家庭教育效果。〔5〕本研究发现,幼儿父母较关注“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引导孩子正确表达和控制情绪”“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和社交能力”等育儿知识与技能,因为这些内容正是其现实需要。

3.幼儿父母对如何进行亲子沟通的指导需求较强烈

幼儿父母的育儿困惑相当一部分是由亲子沟通不良导致的。当前我国幼儿家庭亲子沟通状况并不乐观,超过80%的幼儿家庭亲子沟通未达到理想状态――一致型(即子女能自由、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或看法,父母把握原则,合理引导)。〔6〕因此,幼儿父母对亲子沟通的指导需求较强烈。

(二)不同群体特征幼儿父母的亲职教育需求存在差异

1.受教育程度不同,其亲职教育需求也不同

本研究发现,在“学习缓解情绪和压力的方法”方面,初中及以下学历水平的幼儿父母需求程度低于大专、本科和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水平的幼儿父母。这可能是因为,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幼儿父母缺乏缓解自己育儿情绪和压力的意识,对自我心理状态调节的问题不够重视。而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幼儿父母对自己的育儿情况有较多的反思和审视,有一定的自我提升期望,或者说更关注自己内心和精神状态的调节。

2.父母对亲职教育需求有一定影响

本研究发现,相比于幼儿母亲,幼儿父亲对“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特点”方面知识的需求更强烈。这可能是因为,一般情况下,因社会分工的不同,父亲往往承担着家庭的主要经济责任,与幼儿相处的时间较少。相比幼儿母亲,父亲参与育儿的程度偏低,参与幼儿教养的时间总体偏少。〔7〕因此,父亲关于幼儿每个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特点等的知识没有母亲多,这方面的需求也就更强烈些。

3.幼儿性别影响幼儿父母的部分亲职教育需求

本研究发现,幼儿性别对其父母的部分亲职教育需求有影响。例如,在“学习缓解情绪和压力的方法”方面,男孩父母的需求程度高于女孩父母。这可能是由男女幼儿的性别差异导致的。Cherney(2006)对5~13岁儿童喜好的活动进行过调查,发现男孩会花更多的时间在户外活动上,他们更喜欢玩刺激冒险的活动。〔8〕相比于女孩,在面对好动的男孩时,时常出现的安全隐患和亲子沟通的低效状况可能更容易导致男孩父母产生育儿焦虑,因而他们也更希望学习如何缓解自己的育儿焦虑。

五、思考与建议

(一)关注亲职教育内容的差异性

1.开展母职教育和父职教育,关注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差异性

母亲和父亲的育儿差异体现在多方面。本研究发现,幼儿的母亲和父亲在育儿知识上存在差异,例如,父亲更期待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特征。与母亲相比,父亲教养孩子时更理性,但较缺乏耐心,很少关注细节。

因此,在开展母职教育和父职教育时,侧重点可以有所不同:指导母亲可侧重在如何科学育儿,如何与孩子的父亲沟通并进行合作等方面;引导父亲可侧重在如何平衡工作和家庭生活,如何有效参与孩子的家庭教养等方面。

2.尊重幼儿的群体和个体差异

幼儿的群体差异,主要是指幼儿的性别差异和年龄差异。本研究访谈结果表明,不同年龄的幼儿,其父母存在的育儿困难有一定差异。换句话说,在幼儿不同的年龄发展阶段,幼儿父母的亲职教育需求不同,因此,亲职教育的重点也应有所不同。

研究者在访谈中了解到,幼儿父母希望家庭教育指导更注重个性化和针对性,这表明,笼而统之的亲职教育内容已不能满足幼儿父母的个别需求。美国学龄前儿童的家庭指导计划(简称HIPPY)重在实现所谓的“私人定制”,以解决以往家庭教育指导个性化和针对性不足的问题,〔9〕美国的经验可供借鉴。

3.丰富亲职教育形式

随着各种新兴媒体的出现,网络教育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比传统的线下教育内容更丰富,因此线下亲职教育活动更要靠体验性和趣味性来吸引幼儿父母的积极参与。例如,可通过开展家长工作坊、家长沙龙、亲子营等交流活动,与幼儿父母在轻松的氛围中平等对话。

(二)建立亲职教育支持网络

1.发挥幼儿园的支持作用

幼儿父母可通过参与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加强对幼儿学习生活情况的了解,从而实现家园合力,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适宜的环境。教师可通过“现场指导式”的亲职教育方式,从行为、情感和认知等方面引导家长,加强与幼儿、幼儿父母的互动。〔10〕正如陈鹤琴所说,“儿童的教育是整个的,是继续的,只有两方(幼稚园和家庭)配合,才会有大的效果”。

2.依托社区开展个别辅导

考虑到便利性和灵活性,可在社区内设立专业亲职教育服务机构,配备具有专业知识的指导人员,定期为幼儿父母提供咨询服务。可为每个家庭建立育儿档案,便于及时跟踪指导,提高亲职教育的个性化水平。此外,可综合运用个案、小组、社区活动三种方法,健全亲职教育服务体系,多角度、多层次地为社区3~6岁幼儿父母提供亲职教育服务,以满足不同服务对象的需要。〔11〕

3.联合社会机构提供支持

有研究发现,社会机构提供的家长教育往往通过多种形式,例如演讲、工作坊、成长小组、宿营、参观、展览等,效果还不错。〔12〕事实上,不同类型的社会机构都在提供一定的亲职教育服务。非营利性机构,如各级家庭教育协会、妇联、关工委和非政府组织等,依托行政力量调动和组织各种资源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工作,但这种指导的系统性和持续性不够。营利性组织,如市场上的早教机构,提供的通常是连续的亲职教育培训课程,但这类培训课程大多引自国外,费用也较高,且是否适宜本土还有待验证。

本研究认为,亲职教育宜以公益为主,妇联等群众团体宜更多发挥作用。市场上的幼儿教育机构则可根据幼儿父母的具体需求,分门别类地提供富有针对性和个性化的亲职教育服务。

参考文献:

〔1〕杨懿.准备入学儿童的家庭亲职教育需求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3.

〔2〕谌小猛,李敏.特殊儿童家庭亲职教育需求的调查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1,(1):4.

〔3〕王慧琴.新移民妇女亲职教育需求评估与亲职自我效能感之研究〔D〕.新北:淡江大学,2009.

〔4〕单静娴.太原市幼儿家长亲职压力及社会支持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4.

〔5〕关颖.社会学视野中的家庭教育〔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

〔6〕杨焕兰.幼儿家庭亲子沟通模式的调查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9.

〔7〕孙彦.城市父亲参与幼儿教养的现状研究:以陕西省宝鸡市为例〔D〕.重庆:西南大学,2011.

〔8〕ISABELLED CHERNEY.5~13岁儿童关于玩具、电视节目、电脑游戏、户外活动性别差异〔J〕.性别角色,2006,(9).

〔9〕林秀锦.美国的早期保育与教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亲子活动调研篇10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0)05-0010-03

青少年期的亲子冲突一直受到研究者的关注。早在上世纪,美国心理学家霍尔就把青少年期称为“疾风暴雨”期,预示青少年与父母的关系充满着激烈的冲突和矛盾。他和弗洛伊德都将青少年时期的亲子冲突看作是青少年发展成长中不可避免的产物,是个体发展中的一个正常过程,它反映了青少年寻求独立自主、向有别于父母的方向发展的倾向。一般而言,低水平的亲子冲突,有利于青少年同一性和社会性的发展,并且同样会提供给孩子一个关于如何处理同他人关系的模式,提高青少年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控制情绪的能力。然而,亲子冲突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也不容忽视。研究发现亲子冲突与青少年的问题行为、犯罪、吸毒、、学习成绩差等之间存在明显的关系。因此,减少青少年期的亲子冲突就成为心理学家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亲子冲突的概念

心理学对亲子冲突的实证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最初是从人际冲突的角度提出亲子冲突的。70年代的研究者从社会化的观点出发,提出亲子冲突是儿童对父母愿望的不顺从行为,这一定义强调了父母的单向行为,却忽略了儿童在亲子冲突中对父母的影响。到了80年代,研究者们从关系化观点出发,强调亲子冲突是亲子双方对立性的互动,是一个双向的互动过程,是以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为特征的。

Shantz认为亲子冲突是一个双向的人际互动事件,包括亲子间过度的行为,如争吵、争辩、不一致,该定义强调亲子双方行为的对立或者是过度的不一致。然而,这个定义虽强调了亲子冲突的互动性及其行为层面,却忽视了亲子冲突的其他方面。Yan&Smetana(1996)把亲子冲突定义为亲子间所发生的从最小到最大程度的不一致,并不只是把亲子冲突限制在双方所发生的外部行为上。根据这一定义,亲子冲突应该是亲子双方表达出来的不一致,这种表达方式可能是言语的方式,也可以是非言语的方式,如观念或情绪的对立、沉默、退缩或逃避。我们认为亲子冲突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冲突的程度和后果受到亲子关系状况的影响,同时也受到亲子双方对冲突的管理策略的影响。

二、 青少年亲子冲突的特点

目前对亲子冲突特点的研究为数不多,根据现有研究,不难发现心理学家对亲子冲突的探讨主要针对青少年期亲子冲突发生的内容、频率与强度、形式以及冲突的主动性。

(一)青少年亲子冲突的内容。文化背景不同,在沟通内容方面研究的结论不一致。美国及其他一些西方国家,父母、青少年的观念都更为开放,亲子之间的话题很少有什么禁忌,话题可能更为广泛,一些研究者更多考察青少年与父母在敏感话题上的冲突状况,如异往、性、饮酒、吸毒等;而东方文化或一些相对比较保守的文化背景下,亲子之间几乎从不谈论性等方面的话题。我国学者方晓义、董奇(1998)研究发现,初中生与父母的冲突涉及学业、做家务、朋友、花钱、日常生活安排、外表、家庭关系和隐私八个方面,其中发生冲突最多和最强烈的三个方面依次为学业、日常生活安排和做家务,而发生冲突最少和最弱的是隐私。

(二)青少年亲子冲突的频率和强度。方晓义、张锦涛、刘钊(2003)研究发现,青少年期亲子冲突的频率和强度都处于一个比较低的水平,随年级升高,青少年与父母冲突的频率和强度呈倒U型曲线发展,先上升后下降,在初二年级达到顶峰。

(三)青少年亲子冲突的形式。方晓义等人的研究认为,言语冲突和情绪冲突是青少年与父母冲突的两种主要形式,而青少年与父母发生身体冲突的情况最少。在言语冲突和情绪冲突方面,青少年与母亲的冲突远远多于与父亲的冲突,而在身体冲突方面,与母亲的冲突和与父亲的冲突差异并不显著。从性别差异来看,男生与父母的身体冲突多于女生,而女生与父母的言语冲突和情绪冲突多于男生。

(四)亲子冲突的主动性。亲子冲突的主动性是指在亲子冲突中谁是发起者。研究发现,母亲往往是冲突的发起者,日常生活方面青少年与母亲的冲突明显多于与父亲的冲突,其原因可能是母亲更多地参与子女的日常生活管理,增加了母亲与子女发生冲突的可能性。母亲更多地采用唠叨的方式,容易引起子女的反感,另外,母亲在家庭中的地位相对较低,权威更容易受到子女的挑战,同时与母亲冲突的后果弱于与父亲冲突的后果,并且冲突使母亲改变主意和看法的可能性更大。因此在亲子冲突中母亲可能是冲突的主动发起者。

三、青少年亲子冲突的影响因素

(一)父母的教养方式、性格特点对亲子冲突的影响。美国心理学家Baumrind将父母的教养方式分为权威型(authoritative)、专制型(authoritarian)和宽容型(permissive)。权威型的父母能对儿童的要求做出反应,并且给予儿童适度的控制,能最理想地促进儿童适应和能力的发展。专制型的父母从自己的意志出发,对子女使用禁止和惩罚等高控策略,强调子女对父母的绝对服从,在这种情况下亲子冲突发生的频率较高。在民主型的教养方式下,孩子容易与周围各种环境形成和谐关系,也容易导致与抚养者融洽相处,冲突较少,这与托马斯(1986)的研究结果相一致。

父母的性格、修养对亲子冲突的影响也是比较大的。研究发现,热情开朗,对生活持乐观态度的父母更多地给予子女以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引导,能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亲子关系融洽,冲突较少。相反,性格孤僻甚至冷漠的父母常常因其性格特点而创造不出一种温馨和谐的家庭气氛与亲子关系。受其影响,子女在性格上也多表现为孤僻固执、内向拘谨。亲子关系因而比较拘谨、疏远,容易产生亲子冲突。

(二)家庭环境对亲子冲突的影响。Martha和Rand 1995年研究结果发现,在温暖、支持的家庭环境中,亲子之间分歧较少;而在充满敌意、强制的家庭气氛中,亲子之间经常互相抱怨,对相互之间的分歧采取回避态度,冲突较多。并且发现,家庭气氛对亲子冲突有持续影响,即在充满敌意、强制的家庭气氛中,亲子之间会经常相互抱怨。Goolderg(1990)研究发现,父母的吵闹使孩子的消极情感体验增多,易导致儿童的攻击与行为。父母的争吵、不和谐使子女对父母的满意度降低,负性情感增加。Sandy等人研究发现,对家庭满意度高的儿童青少年与父母的争论较少。

中西方研究者都考察了家庭结构、文化背景对亲子冲突的影响。核心家庭比单亲家庭有较多沟通,而冲突较少;与完整家庭儿童相比,单亲家庭的儿童与其父母的沟通更困难。单亲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少年儿童,社会化的环境受到破坏,成长的压力增大,在与父或母之间的沟通上存在困难,容易受到不良习气的影响,产生越轨行为甚至犯罪。

另外,研究发现家庭的经济状况也是影响亲子冲突的因素之一。经济状况好些的家庭内亲子冲突要少于经济状况不好的家庭内的亲子冲突。也有研究发现,文化所提供的大背景的差异,决定了青少年时期亲子冲突的内容、反应方式以及冲突的表达方式、冲突的解决策略都会有所不同。

(三)青少年的年龄、个性特征对亲子冲突的影响。青少年年龄、个性特征对亲子冲突的影响受到研究者的关注。不同的研究者得出的研究结论也不相一致。Jackson等(1998)研究发现,青春早期的青少年沟通的开放性显著高于青春中期的青少年,但在沟通存在的问题上没有显著差异。而Collins(1990)研究发现,青春中期的青少年与父母的沟通问题与青春早期的青少年相比更为尖锐和突出。这可能是因为青春中期的青少年眼界更加开阔,已经开始使用新的自我表达的方式,对父母的约束有较多不满和对立,从而使青少年与父母的关系紧张,沟通上的困难增多,进而发生冲突的频率也在增加。国内学者方晓义等的研究得到了类似的结果,初中生与父母的冲突随年级而增加。随着年级增加,初中生的心理发展日益成熟,独立与自主性发展的要求日益增加,在许多事情上会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而且初中是一个同伴影响增大、父母影响逐渐减少的时期,为了同伴认同,在许多事情上会采纳同伴的标准。而父母对他们的管制与他们独立性与自主性发展和趋于同伴群体的倾向性存在很大矛盾,可能是增加初中生亲子冲突的原因之一。Vangelist等在1992年的研究中发现,青春中期青少年与父母的亲子冲突更多涉及父母对青少年的行为约束,以及在课外活动和异往等方面;青春晚期冲突主要表现在家庭关系及职业选择方面,并且青春晚期的亲子冲突比青春中期的亲子冲突频率低,这可能与青春晚期的青少年已经学会了和父母在沟通中协调有关。

另外,青少年的个性特征对亲子冲突也有影响。青少年的个性可能会导致父母采取相应的教养方式。Tomas等人提出了著名的气质九维度理论,并且认为“困难”气质的儿童经常出现消极情感,哭闹易怒,生理活动没有规律,难以适应新环境。有研究考察了母亲与2岁具有“困难”气质的儿童之间的交往,结果发现他们的母亲更多的使用强制的控制策略。行为序列分析表明,困难儿童更经常地拒绝父母的控制企图,与父母有更多的抵触和对抗。

四、青少年亲子冲突的应对策略

亲子冲突是青少年发展成长中不可避免的产物,是个体发展中的一个正常过程。通过与父母的冲突,青少年从中会发现自己与父母的不同,有利于青少年形成和发展自我同一感。而且,在与父母的冲突中,青少年也将学会应付冲突、解决矛盾的方法,对其与同伴相处和成人后的社会适应有积极的作用。然而,亲子冲突会对亲子双方造成情感上的伤害,并对青少年的学习和行为产生不良的影响。因此,亲子双方都应采取恰当的冲突处理策略,使亲子冲突保持在一个恰当的水平上。

研究发现,青少年使用的亲子冲突应对策略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和年级差异。女生所采用的直接和间接应对策略要显著多于男生。在小学、初中、高中三个不同的年龄阶段,初中生采取的直接和间接应对策略都最少。总的看来,在应对父母的冲突时,青少年所使用的间接应对策略要显著地多于直接应对策略。多数研究常常把青少年在家庭中解决亲子冲突所使用的策略总结为三种:回避、妥协、愤怒/攻击。研究发现,青少年与父母间发生冲突时双方的解决风格会影响到青少年的心理调适。妥协的解决风格与较好的心理调适有关,而攻击性的解决风格与较差的心理调适有关。国内方晓义等人(2003)的研究发现,青少年在解决亲子冲突时使用最多的是回避策略,使用最少的是第三方干预策略。青少年之所以使用回避策略可能是因为觉得自己无法说服父母改变他们已经决定的事情,同时不想因为与父母的冲突而伤害自己与父母的感情。使用回避策略,虽然会暂时平息亲子冲突,但问题依然存在。时间久了可能造成亲子关系的疏离,从而导致亲子矛盾的总爆发,使亲子关系进一步地恶化。因此,教育工作者应引导青少年采用积极的解决方法,使亲子冲突不至于对亲子关系产生更大的影响。

五、青少年亲子冲突研究展望

青少年亲子冲突的研究取得大量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今后我们应从以下方面着手,在已有的基础上,提出更多、更新的角度。

(一)进一步加强关于青少年特殊个体的亲子冲突研究。研究某些特殊个体的亲子冲突,如学习不良青少年、品行不良青少年、网络成瘾青少年的亲子冲突,考察这些特殊个体及其家庭的亲子冲突模式,以提供合理有效的干预措施,是目前该领域的研究方向之一。

(二)进一步改进亲子冲突的研究方法。目前研究主要采取问卷调查、访谈法、自我报告法等,所得结果往往会低估亲子冲突的发生和破坏性。今后应采取生态化的研究方法,比如创设情景,了解亲子冲突过程的互动过程,得出与亲子冲突质的特征有关的真实数据,提高研究的外部效度。今后,需进一步加强理论探索和实践的检验,大胆构想研究方法和研究策略。(稿件编号:100308001)

参考文献:

[1]Grotevant H D,Cooper C R.Individuation in family relationships:A perspective on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identity and role-taking skill in adolescence.Human Development,1986,(29).

[2]Noller P,Callan VJ. Adolescents’perceptions of the nature of the nature of theircommunication with parents.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1990,(19).

[3]俞国良,周雪梅.青春期亲子冲突及其相关因素[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3,(6).

[4]方晓义,张锦涛,刘钊.青少年亲子冲突的特点[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3).

[5]房超,方晓义.父母―青少年亲子沟通的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03,(1).

[6]孔海燕.青少年亲子冲突的研究现状[J].心理科学,2004,(3).

[7]方晓义,董奇.初中一、二年级学生的亲子冲突[J].心理科学,1998,(2).

[8]孟育群.少年亲子关系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21).

[9]王争艳,刘云红,雷雳.家庭亲子沟通与儿童发展关系[J].心理科学进展,2002,(10).

亲子活动调研篇11

引言

目前,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为了生活而忙于工作,致使他们越来越脱离家庭,无暇顾及家中孩子。然而,孩子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期,特别需要父母的关心、帮助和理解,以促进他们健康成长。这种被需要和难以满足需要的情况使亲子沟通问题越来越影响人们的生活,影响社会的发展,不利于和谐家庭、 5.在亲子沟通中,多数家长和孩子都会主动与对方沟通。

6.三分之二以上的父母与孩子对目前的亲子沟通持满意态度。

7.在亲子沟通过程中,孩子所处的地位对沟通有较大影响。

亲子沟通的影响因素

(一)、父母的教育程度对亲子沟通

有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教育水平高的父母与中小学生的沟通会比较多,主要是因为受教育程度高的父母知道怎么与孩子进行沟通与交流,而不是一味的去让孩子成为自己心目中的完美标准,会比较体谅孩子的思想,能够与孩子营造一个很好的交流氛围,从而达到高质量高水平的交流。

(二)、父母子女的性别对亲子沟通的影响

亲子双方的性别也影响着亲子沟通。我们的研究发现,孩子会比较倾向于与母亲进行沟通。可见在家庭中,母亲与中小学生的沟通较积极,沟通的开放性较强。同时研究还发现,中小学生在谈论私人性的话题时,与母亲沟通的感觉更轻松。这主要是由于母亲和父亲在家庭中,承担的角色不同。母亲比父亲对孩子的理解性和接受性更强,反应更敏感,而父亲则比较决断,拥有更多的权威,因此中小学生不愿将一些情绪性的和个人的事情告诉父亲。

同时研究还发现女孩与父母的沟通比男孩多,女孩与母亲可以谈论更多的话题。这主要是因为女孩认为自己与母亲有更亲密的关系,所以相对而言,与母亲的沟通也会比较多。反而男生的性格属于比较刚强的,有些时候不愿意把比较脆弱的一面展现出来,所以在很多时候,都不愿意与父母谈一些个人的问题,而是自我进行解决。这在很多程度上也决定了男性孩子家庭的亲子沟通的困难性。

(三)、孩子年龄对亲子沟通有影响

在年龄方面,研究发现中小学生随着年纪的增长,与父母之间的沟通效果有所提升,但是沟通的开放性却有所降低,与父母的多数冲突也随着年级升高而变得尖锐和突出。另外,在青春中期中小学生与父母的沟通问题因为更多的涉及到沟通中父母对中小学生的行为约束,以及课外活动和异往等方面,加上中小学生又正处于青春叛逆期,对凡事都会有逆反心理,这样就更加加剧了亲子沟通困难性。

(四)、家庭环境对亲子沟通有影响(是否单亲、父母关系)

1.家庭氛围直接影响父母与孩子的沟通状况。

研究表明,往往在温暖、支持的家庭环境中,父母与子女能够更为直接、开放、充满耐心地讨论相互之间的分歧,较少出现沟通的困难和问题,并且亲子沟通和相互间的关系会不断得到改善和提高,从而沟通问题也能够更好的向良性循环发展。相反地,在敌意、强制的家庭环境中,亲子之间在沟通时,经常相互抱怨、缺乏耐心,对冲

突经常采取回避态度,从而亲子沟通难度加大,问题增多,形成恶性循环。

2.父母能否抽出时间来主动与孩子进行沟通也是一个很大的因素。

有些家庭里面,父母长期奔波在外,没有时间能够与孩子坐下来,心平气和的好好聊一下彼此最近的事情,造成父母与孩子的隔阂越来越大,再来进行沟通就会变成一件很困难的事情。而经常在一起的家庭,彼此都在身边,发生的事情基本上都能够了解,从而沟通起来就比较容易。

随着时间越来越长久,平时沟通比较少的家庭因为都不懂彼此心里的真正想法,也就不愿意再把自己的内心世界袒露出来,所以在沟通方面会越来越困难。而平时多一些沟通时间的家庭因为彼此都有更多的了解,彼此也没有什么刻意隐瞒的事情,从而沟通起来更加容易,更加促进了彼此之间的关系。

3.父母之间的关系也对亲子沟通具有很多的影响

家庭里面有一个和谐的氛围是很重要的,这就主要表现在父母之间的关系上面,父母感情好对孩子也是一个内在的激励作用。

父母之间关系的和谐,是对孩子最大的关心,这也就使得孩子能够拥有更加健全的心态,与父母之间的关系也会更加的融洽,从而能够更好的促进亲子沟通的顺利进行。然而父母之间不和谐的关系,无疑是对孩子最大的伤害,不仅仅是日常生活方面的伤害,更重要的是身心上、心灵上的伤害。从而潜移默化地改变天真单纯孩子的性格,使得他们变得孤僻、沉默、消极,这样就很难的再来进行亲子沟通了。

亲子沟通的重要性

随着中小学生时期的个体独立自主意识的发展,他们在心理和行为上对父母的脱离感增强,越来越不满意父母的管束,而这时父母如果没有意识到子女心理上的变化,没有及时调整与子女的沟通方式,就会不可避免地导致亲子沟通障碍和冲突的发生。亲子沟通状况的不尽如人意和冲突的普发性提示我们应该加强对中小学生期亲子沟通的研究,探寻有效亲子沟通的实现途径。而我们对中小学生和父母之间沟通的研究,可以为父母提供有效的理论和现实依据,使父母和中小学生学会互相沟通,这样才有利于家庭教育的效果,有利于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从父母的角

度构建良好的亲子沟通

(一)、亲子沟通是父母给予中小学生心理支持的重要途径。

亲子沟通能在父母与孩子之间搭建一座桥梁,使他们相互了解,相互尊重。能使父母和孩子之间形成融洽、轻松、和谐的亲子关系,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总之父母能否和孩子进行良好、有效的沟通,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

(二)、亲子沟通可以让家长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构建良好的亲子沟通虽是父母占主导,但主要目的是让中小学生在相互沟通中受到教育,帮助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因此,中小学生要学会孩子与人沟通,要养成与人沟通的习惯。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双方沟通、理解、谅解的结果,也是亲子双方沟通能力的体现,与亲子关系密切联系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都需要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这样就更加需要以亲子沟通作为基础,从而让孩子能够与外界更好的沟通和交流。

改善亲子沟通的对策及建议

(一)、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加强亲子之间的沟通,形成密切的亲子关系。

父母可以花多一点时间来了解孩子、关心孩子。如每周约定固定的时间,来相互交流、增进了解,是非常有益的,在定时沟通中能达到情感的交流。因此父母无论工作多忙,也应该想办法抽出一点时间,与孩子交谈,促进双方的了解。另外父母和子女的沟通不一定非要选择大块的时间,可以选择工作生活的间隙轻松交流。我们的研究表明,大多数的家长喜欢在吃饭的时候跟孩子进行沟通,这也未尝不是一个好办法。选择一些愉快的话题,与孩子交谈些彼此生活上的经验。陪孩子一起看电视的时候,与孩子讨论节目内容,引导孩子表达他们的想法。工作忙碌时,给孩子打个电话,给予亲切的叮咛与关怀。总之父母应利用生活中和孩子方方面面的接触,找准时间言传身教,保证亲子沟通的时间。

(二)、父母与孩子相互了解并融入对方的生活。

父母与孩子分别属于两个不同的群体,父母主要的生活范围是工作和家庭,而孩子主要的生活范围是学校和家庭,两者之间很难做到了解彼此的生活。这就需要父母与孩子能够互相了解对方的生活,并能融入进去。比如,在假期或者工作清闲的时候,父母可以带着孩子去到他们的工作场所,让孩子能够体验他们的工作方式,了解他们维持家庭的艰辛。同时,在学校时,学校可以组织一些可以让家长与孩子一起参与其中

的活动,培养家长与孩子的感情。另外,父母也可以主动带孩子参加一些像“家庭夏令营”之类的家庭团体活动。

(三)、家庭氛围对中小学生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影响深远。

家庭是“制造人类性格的工厂”。如果父母之间关系和睦,且能够开明地对待孩子,孩子的性格会受到良好的培养,并将终生受益。和谐、民主、良好的家庭氛围能促进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在这样轻松的家庭气氛中,中小学生容易形成乐观而平和的心境,能与他人友善而积极地相处。在和谐的家庭氛围中,能使亲子沟通愈加顺畅,也能使沟通更加愉悦。反之,在紧张、不和谐的家庭气氛中,中小学生没有安全感、缺乏信任感,容易产生敌对心理,导致其在以后的人际交往中,容易形成多疑、猜忌的性格,很难与他人和睦相处。

那么如何形成良好的家庭氛围呢?

首先,父母应加强自身的修养。我们的调查结果表明,父母的道德文化修养水平影响家庭气氛,进而影响亲子关系。道德文化素养高的父母,更能够体谅、尊重家人,能客观地处理一些矛盾,易形成融洽的家庭氛围,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反而,道德文化素养比较低的父母,不能够很好的体谅孩子的心情,只是一味的将自己的期望强加到孩子身上,却丝毫没有考虑过孩子的感受,这样就使得孩子产生了敌对心理,沟通也不能够很好的进行,反而愈演愈烈,最后闹得不欢而散。

其次,夫妻间应积极沟通。夫妻之间的和睦程度是影响家庭气氛的关键因素。如果夫妻之间关系不和、沟通不佳、意见分歧,势必造成家庭气氛紧张,孩子也就很难去与父母进行很好的沟通。因此,夫妻间应加强沟通、经常交流,共同创建良好的夫妻关系,以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再次,努力优化生活环境。对社区的调查研究表明,在单调、贫乏环境中成民的孩子,其心理发展会受到阻碍,进而抑制他们的发展潜能。相反,在丰富多彩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在将来往往会成为佼佼者。所以父母应该努力创造美好的家庭环境,优化孩子的生存条件,以此来更好地促进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

结语

亲子沟通对中小学生的健康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又关系着社会

和家庭的和谐稳定。而目前亲子沟通存在的种种问题使思考和构建新型亲子沟通方式成为当务之急。但是就目前情况而言,亲子沟通还不尽人意,仍然存在许多问题。随着社会变革的脚步加快、社会的发展,亲子沟通不断涌现新的情况。因此,对亲子沟通的研究不仅很有必要,而且要不断改进,为亲子沟通提供依据和方法,进而促进家庭的和谐、社会的进步。

这次我们本着“快乐服务、激情工作、严谨治学、回馈社会”的宗旨,尽我们最大的努力来对武汉多个社区进行社会调研活动,也许我们的调查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是,总体上还是比较符合社会现实。希望我们的调研能够对改善亲子沟通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2)胡悦.亲子沟通与青少年健康成长【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

亲子活动调研篇12

齐市第八中学校有1600多名学生,据调查,单亲家庭的孩子较多,大部分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也不是很好,甚至有一部分学生的家庭相当贫困。所以相比较来说我们学校的学生存在的亲情方面的问题更多,作为高中教育的管理者,为了深入了解高中生和家长的亲情现状,我校对711名学生和605名家长进行了 “关于亲情问题的问卷调查”,数据说明,高中阶段的学生与家长之间的亲情现状不容乐观。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在亲情方面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当代高中生、家长的亲情现状

(一)针对学生,主要围绕以下问题展开调查:“你是否记得父母的生日?”“你的父母为了全家生活而工作繁忙,疏于对你个人学习和生活的关心,你能够理解父母吗?”“你平时会对父母大胆表达你对他们的感激之情吗?”“当你遇到不愉快的事情时,你最想交流的人是谁?”“你与家长的沟通存在障碍吗?”等共计十五个问题。调查显示,有36.5%的学生竟然不记得父母的生日;76.5%的学生羞于表达对父母的感激之情;父母劳累一天回家后只有17.6%的学生会主动向他们表达问候;当遇到不愉快的事情时,学生最想交流的人父亲仅有5.8%,母亲也只有15.4%,而最多的是朋友,达到了44.2%,最令人担忧的是有34.6%的学生选择谁也不说;在与家长的沟通方面,51%的学生认为存在障碍。关于“每天父母为孩子准备饭菜,你的感觉是什么?”59.6%的学生选择了“习惯,没感觉 ”;“你最想给父母的报答方式是什么?”15.7%的学生选择“工作后给他们买一个大房子”,56.8%的学生选择“有能力后好好地孝敬父母”,27.5%的学生选择“从现在开始尽自己能力让他们生活快乐”。

(二)针对家长,主要围绕以下问题展开调查:“您最关心孩子哪一方面的事情?”“您是否拿您的孩子与其他孩子作比较?”“在家里和孩子谈得最多的话题是?”“当孩子给您讲学校、老师、同学的故事时,您的态度是?”“当孩子在学校犯了错误时,您的态度是?”“您与自己孩子的关系如何?”等共计十五个问题。调查显示,51.9%的家长最关注的是孩子的学习问题;62%的家长选择偶尔拿自己孩子的与其他孩子作比较;在家里和孩子谈得最多的话题是学习方面的话题,占到了51.9%;36.7%的家长与孩子的沟通存在障碍;20.8%的家长需要老师帮助解决与孩子的沟通问题;63%的家长认为学校开展亲情教育工作很重要,愿意参加学校组织的亲情活动。

二、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一)家庭关于亲情教育的缺失

目前,高中学生出生于九十年代末,大部分学生家庭的生活水平与以往相比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而且都是独生子女,所以他们从小就受到了父母长辈的溺爱,过着舒适安逸的生活,家庭只重视如何为他们创造优越的物质条件,却忽略了如何用良好的家庭环境去造就他们美好的心灵,从而导致很多孩子养成了“唯我独尊”的心理,从小只知道从父母、从家庭中索取爱,认为父母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不知道向父母、家庭去回报爱,亲情观念自然也就逐渐淡漠。

我国古代幼儿启蒙教育必学的篇目《弟子规》中对子女如何孝敬父母有明确的阐述,如:“首孝悌”强调的是要把孝顺父母、尊敬兄长放在首位,在如何与父母沟通上强调“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反观现代教育,无论是幼教阶段,还是中小学阶段,教育仍然是重智育,轻德育,过分关注高考成绩,关注高考升学率。亲情教育所占的比例很小,甚至缺失。

(三)不良社会风气对学生的影响

当前,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也影响了我们的高中生。一些学生爱慕虚荣,与同学“拼爹”,一旦比不过,就抱怨自己父母没能耐,不能给足够的钱供自己消费,瞧不起自己的父母。另外,由于互联网的普及,许多学生沉迷于网络世界,从而使他们把亲情给遗忘了。

(四)学生自身的因素

一部分学生心里有对父母的感激之情,也非常爱自己的父母,但却羞于表达。另外处于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独立的意识,有自己的主见,有时不认可父母的观点,再加上有些父母也比较固执,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矛盾,造成了互相的不理解。长此以往,孩子越来越不愿意与父母沟通,觉得有代沟。有许多家长表示,孩子在家什么也不和自己说,一问就烦,最终造成了亲情的淡漠。

三、加强高中生亲情教育的对策

1、开展关于亲情教育的课题。2011年至2014年,我在全校范围内组织开展了“关于强化高中生亲情教育”的课题研究,共有48人直接参与课题研究。通过三年的课题研究,全面了解我校学生、家长的亲情现状,研究并制定强化亲情教育的目标,探索强化亲情教育的措施、途径和方法。科研取得了重大突破,一系列的研究有效的改善了学生和家长的亲情关系,家庭幸福指数明显上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