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发展的问题合集12篇

时间:2023-07-13 09:25:26

农业发展的问题

农业发展的问题篇1

破解农业资源环境的制约迫切要求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农业资源环境的约束是制约我省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伴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省一些高质量的耕地大量被占用,导致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土地质量下降,目前高产田面积为196.53万公顷,仅占全省耕地面积的35.49%。黑土地腐殖质层厚度已由五六十年代的平均六七十厘米,下降到现在的平均二三十厘米。水资源严重稀缺,我省人均占水量约为1203.5m³,约占全国人均占水量的60%,亩均占水量约为477m³,约占全国亩均占水量的30%,全省耕地的有效灌溉面积只有30%。生态环境严重透支,导致环境透支的原因就在于化肥和农药的大量使用。我省农作物亩均化肥用量22公斤,远高于世界亩均8公斤的平均水平,是美国的2.6倍、欧盟的2.5倍,农药的使用也不够规范,这些都严重威胁着我省现代农业的健康发展。应对农村劳动力结构变化迫切要求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由于粮食生产对农户收入提高的贡献过小,农村有文化的青壮年劳动力或外出打工,或从事非农产业。2015年我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口占农业总人口的30%左右,如果包括在农闲时节外出打工的兼业型劳动转移,比重更高,留下务农的主要是妇女、儿童和老人。正是由于农村优秀劳动力的流失,造成农业人力资本积累严重不足,导致吸纳新技术的能力较弱和主动抗灾的能力弱,进而影响了农业生产向现代化、集约化、产业化发展的步伐。解决农业生产结构失衡的问题迫切要求转变农业发展方式。2015年我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89%,经济作物为6%,其他作物(主要是青饲料)仅占5%,产业内部结构严重失调。为了确保粮食安全,大宗农产品的库存充裕,粮食呈现生产量、进口量、库存量“三量齐增”的现象。这种情况在我省体现得尤为明显。我省是玉米主产省,2015年玉米播种面积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74.8%,产量达到了2805万吨。受此影响,虽然国家2015年下调临时收储价到1元/斤,2016年推行价补分离的政策,但粮价仍大幅度下降,目前我省玉米平均价格仅为每吨1450元,严重制约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提高农业比较效益迫切要求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目前,国内外农产品价格出现倒挂,国内粮食价格每吨比国际高出600元、棉花价格每吨高出3000元、大豆价格每吨高出550元、食糖价格每吨高出400元。而2008年只有大豆价格倒挂,目前玉米、小麦、大米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倒挂,这意味着国内农产品涨价的空间受到挤压。与此同时,生产成本提升越来越明显,由于劳动力成本越来越高,租金越来越高,农业生产中如农机、化肥、农药、农膜等的投入也越来越多,使农业的生产成本快速上升。受价格和成本的双重挤压,致使种粮农民从每亩地上所获得的收益增加并不多。化解“小而散”经营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迫切要求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农户小规模分散经营与农产品大市场的矛盾是我省农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近年来,我省在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上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总体看,粮食生产仍以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为主。农民户均规模经营在10亩左右,由于经营规模较小,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一是制约了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二是影响农业新技术和新品种的应用;三是农民经济实力弱,难以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双重压力;四是融资难等问题使得粮食生产长期处于投入不足的困境,粮食生产和流通效率低下。

二、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方向和重点

追求数量增长向追求数量与质量并重转变。2000年以来,我省粮食生产实现了“十六连丰”,2016年粮食产量突破743亿斤,位居全国第四,粮食单产987斤,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了260斤,位居全国第一。当前,我国主要农产品供需已从过去的紧张状态转向结构性过剩,居民的消费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对肉、蛋、奶、水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对需求的安全和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适应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由原来单纯地追求数量的增长,向追求数量、质量效益并重转变,不断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依靠物质消耗向依靠科技进步和农业劳动者素质提高转变。目前我省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60%,人均耕地占有量也无优势,所以仅仅依靠物资资源投入来发展农业的道路已经走不通了。因此,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内涵式发展道路主要依靠科技进步,而农业科技的进步又取决于农民掌握新技术的知识和能力,农业资源配置的市场化和生产经营的一体化也要求农民具有现代经营观念和经营决策能力。因此,应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不断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素质。追求拼生态、拼环境向注重绿色循环可持续发展转变。以往增产靠化肥、治病靠农药的农业发展方式已经对我省的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农业环境的承载力基本上达到了极限。因此,我们不能再走拼生态、拼环境的老路,而是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把地力涵养好,尤其是要把黑土地保护好,制定出严格的保护制度。同时,还应不断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促进形成资源利用率高、生态系统稳定、产地环境良好、产品质量安全的现代农业格局,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追求小规模分散经营向适度规模经营转变。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以及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虽然吸收了一部分农业劳动力,但家庭土地的小规模经营仍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改变。随着农业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农业家庭小规模经营的局限性日渐暴露,出现了科技成果推广难、质量安全监管难、农民获得金融服务难、农民收入增加难等问题。克服家庭小规模经营局限性的出路在于农业组织制度的再创新,扩大单个家庭的土地经营规模。因此,应结合我省人多地少的实际,鼓励农民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以专业经营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为主体的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增强抵御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的能力。

农业发展的问题篇2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制度创新与技术进步共同带动了农村的快速发展。但农村发展的巨大成就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牺牲环境与生态资源为代价取得的,产生了一系列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对农村生产和生活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客观上迫切需要解决农村发展、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1农村发展中生态环境问题成因分析

1.1农村发展模式粗放及产业结构不合理

我国农业发展及其结构调整已逐步形成了“高投入,高产出,高排放”的农业发展格局,对农村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较大。当前农村经济增长的特征是生产要素的产出率和利用率低下,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小。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农村生态环境的恶化。农业产量至少有1/4是靠化肥、农药和地膜等化学物品投入取得的。过量的农药、化肥等的投入造成了严重的农业面源污染,并已经成为水污染的主要来源。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①种植结构的变动。传统的粮食作物施肥量稳步增长的同时,蔬菜、果树、花卉等新兴的经济作物已经成为化肥消费的主体和化肥消费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化肥施用水平和化肥流失率具有正相关性,因此,种植结构演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业面源污染。②近年来我国畜禽养殖业发展迅猛,占农业的比重不断增加,由于设备落后,不能及时、合理地对畜禽养殖固体废弃物和废水进行有效处理,带来畜禽养殖污染问题,并且具有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的特点。③盲目的调整行为。受利益的驱动,生态脆弱地区的大量林地、草地向耕地转化,造成水土流失、水体污染,林地、草地大量减少,导致对污染物的吸附作用大大降低,致使农村生态系统遭受破坏。

1.2生态环境管理和保护的法制体系不健全

主要是:①环境立法很少涉及农村生态环境。②环保执法力度不够。

2农村生态环境管理理念

应构建农村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将生态环境保护融入到农村发展中;建立符合实际的、激励和约束相容的区域农村生态环境政策、法律与管理体系。

2.1充分认识农村生态环境管理的重要性

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区域和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加强农村生态环境管理已显得非常必要。发达国家成功的农村生态环境管理经验的共同点是:非常重视农村生态环境管理,将之视为环境管理的重要部分,非常重视对农村生态环境质量的评估。因此,应结合我国实际,借鉴国外相关经验,提高对农村生态环境管理重要性认识,充分重视农村生态环境管理,将之作为生态环境管理的重要核心部分,并纳入新农村建设之中。加强对重点流域农业面源污染负荷和重点区域农村工业污染状况的科学评估,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监测监控体系,制定切实有效的农村生态环境管理政策。

2.2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模式

当前粗放的农村经济增长方式加大了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程度,因此,必须转变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种植业和养殖业是农业污染的主要来源。解决农业污染的关键是建立和恢复中断的农业内部物质能量循环流动的链条,减少农业生产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失。应以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按照循环农业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利用”的要求,从投入端、中间过程、输出端3个有机的过程构建农业发展模式。把专业化的种植活动和养殖活动结合起来,实现种植和养殖两部门之间的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实现种植业和养殖业区域性的种养平衡,减少环境污染。在促进农业发展的同时保持土壤肥力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维持生态系统的功能和健康。对于农村工业发展,应将减少污染做为重要考虑因素,纳入到经济决策过程中,在农村工业发展过程中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2.3构建完善的农村生态环境公共政策体系,综合运用多种政策工具

由于农村环境污染复杂,来源广泛、分散,种类繁多,表现为复合型污染,因此,有效的生态环境管理政策必须影响众多行为者,应构建完善的政策体系,并通过“连锁”机制来激励相关行为主体减少污染排放。综合运用包括产权制度、价格政策、财政政策等多种政策及补贴、教育、激励和行为标准等多种政策工具建立起有效的农村生态环境管理机制。

农业发展的问题篇3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的功能逐渐拓展和延伸,已经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到特色农业,专业农业的发展阶段,目前全国各地出现了各式各样的特色农业。特色农业不同于传统的农业生产活动,它有着特殊的地域或品种特色,这是区分于传统农业的重要特征。特色农业发展到如今也进入了一个瓶颈期,因此产业转换升级势在必行,急需探索出特色农业发展的新路。

一、传统特色农业产业升级的必要性

(1)特色农业产业升级是应对越来越激烈的农产品竞争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饮食更加注重健康,绿色食品已经深入人心,另外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中,国外严格的质量检测标准也要求我们必须生产出质量上乘的产品才能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2)传统特色农业升级转型对于进一步优化和调整农村经济产业布局有重

要意义。之前各地区的特色农业存在着结构不合理,布局不合理问题,比如有些地区的特色农产品种类过于繁多,突出不了特色这一概念,还有一些地区的特色农业优势不足,单靠单纯的初级农产品产出这一个环节还是很不完善的,升级转型势在必行。

(3)传统特色农业升级转型是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关于“三农”建设政策的重要举措,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中央一号文件已经连续十几年重视三农的发展了,强调把农村、农业、农民问题放在首位,切实保障农民的利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特色农业产业升级是农业产业化的重要一环,只有实现了特色农业的产业升级,才能实现农业生产,经营和服务的一体化,形成独具特色的运行机制,提高市场竞争力。

二、特色农业产业升级的模式与机理

传统特色农业的发展主要应用了比较优势理论,竞争优势理论,技术创新理论,农业产业化理论等, 农业发展过程中,产业升级的方式各不相同,但是归根到底,就是一个创新问题,产业升级就是创造性的用一种新的方式来促进特色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增加产值。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发展模式:以产品创新为主题的产业升级模式;以组织制度创新和规模化生产为主题的产业升级模式;以价值链和产业链为主导的公司化产业升级模式;以商业创新为主题的产业升级模式。下面通过表格的形式分别对这四种创新发展模式进行归纳比较。

三、我国特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跟风现象明显,强制实行特色化农业。在推行特色农业的过程中,不能充分发掘本地区的优势,而是盲目地照搬其他发展较好的特色农业发展模式,违背了特色农业发展规律,效果大打折扣;有些地区迫于政策压力强制推行特色农业,使得特色农业经济结构布局十分不合理。

相关科技水平不足,未能有效支持特色农业发展,相应配套设施难以跟得上。特色农业涉及科学众多领域,比如农业机械,农业种植技术,种子繁育技术,绿色农药生产技术,科学管理技术,转基因工程等等,这其中某一环发展落后了,就会影响整个特色农业发展进程。

特色农业经济主导产品品种较少,特色农产品加工层次水平较低。如果特色农产品只停留在初级产品上,其价值增值作用会大打折扣。

特色农业发展资金相对匮乏,缺乏相应的风险规避机制。外界对农村特色农业的投资热情不大,仅靠农村信用社这一家金融机构的作用效果十分有限。另一方面特色农业发展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即风险大,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大,没有有效的风险规避机制,则难以引进投资。

四、我国特色农业产业升级的政策建议

特色农业产业升级的主要思路是采取各种措施,实现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最终提高农民基本收入,增强国家农业经济竞争力。

(一)加大科技支撑力度,增加对高新技术的应用

政府必须重视特色农业科技领域的资金和政策支持。推动产学研一体化进程,加大特色农业科学研究,加强科研机构与特色农业经济区的合作交流。研究显示,对农产品深加工可以使产品增值两到三倍,前景是十分可观的,因此要培育带头企业,提高特色农产品附加值。

(二)建立特色农业经济风险规避机制

积极呼吁广大特色农业种植户参加农业保险。农业保险在农业生产方面的保障作用还是很有效的,由于认识不足,大都没有参与农业保险。另外,农业保险险种比较单一,限制了农业保险制度作用的发挥。各部门要通力合作,让农业保险制度切实成为特色农业转型升级的一道坚固屏障。加强农业服务信息建设,如确保气象信息的及时准确;随时关注市场行情,利用现代通讯手段,及时向农户市场信息等。尝试探索农产品期货或远期交易。远期和期货等衍生金融工具可以有效锁住交易风险,避免农产品价格大幅度波动给农户带来不确定的损失。

(三)拓宽融资渠道,增加对特色农业资金支持

产业升级必须要有充足的资金支持。要进一步促进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升级,提高金融机构的信贷水平,进一步降低农民的贷款门槛。在特色农业产业升级领域,银行可以提供利率优惠政策。成立农村互助基金组织,实行村民互助,提高资金的利用率。支持其他大中型金融机构向农村地区开拓业务,对特色农业产业升级提供全方位的资金支持。

(四)销综合治理,重点在营销方面升级

特色农业升级本质上是要运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增加产品多样性,提高产品产量和质量。这主要涉及到生产,加工和销售环节,其中产品销售是关键环节,只有把特色农产品销售出去才算实现了农产品的价值转换。

有效利用市场信号,实时监测特色农业产品的市场信息,把握价格变动趋势,准确掌握好买卖时机,争取以较高的价格出售。

重视农产品品牌化。通过网络加强特色农产品的宣传工作,提高产品市场知名度,这也是“互联网+农业”模式的一次具体实践。

充分利用互联网销售渠道。可以在淘宝等平台上开办网上商店,更加方便有效地推广本地特色农产品,通过这一平台,可以实现本地产品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的销售。利用近年新兴的大数据可以方便的获得市场需求信息以及消费者的消费倾向,以便有目的的进行相关产品的定向营销。

(五)重视综合效果,结合其他产业发展特色农业

特色农业与旅游业的结合。旅游业具有一次投资,高速回报的特点,各地政府要结合当地实际,引导农村特色旅游的发展,如建设生态观光园吸引城市民众前来参观;继续利用近年来开展起来的农家乐旅游,让游览者不仅可以感受到乡村气息,还能体验当地特色农业产品,达到宣传推广的作用;建设生态果蔬采摘园,让游客体验纯自然的采摘乐趣。

特色农业与工业结合。也就是前面讲到的对原始特色农产品进行深度加工,增加产品多样性。通过各个方面的综合发展,可以全面带动本地区很多行业的协同发展,给地区经济带来的综合效益是巨大的。

参考文献:

[1]陈晓鹏.我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问题浅析[J].经济师,2011,(12).

农业发展的问题篇4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1-0015-03

20世纪80年代后,对内放开搞活,对外开放政策实施,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后,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农业产业集群迅速发展起来。但农业产业集群与工业产业集群相比,有不同的特点,农业产业集群不仅更依赖于自然地理条件,而且在生产方式、组织结构等方面有其特殊性。由于农业行业的特殊性和我国农业现代化过程刚刚起步,农业产业集群无论从数量、规模、成熟度等方面远没有达到制造业集群发展的水平。与国外成熟农业集群相比,或从自身发育程度来看,我国农业产业集群还存在多方面的问题。

一、国内外比较

荷兰花卉产业集群是成熟的产业集群,荷兰花卉产品享誉全球。其中,鲜花销售量能占世界70% 之多。花卉产业集群主要特点是高度专业分工,配套服务体系完善。配套服务企业为花卉种植企业提供便捷、多样性和针对性的服务。繁育选种、栽培用土、温室设备、物流运输等均有专门的公司和合作社机构来提供。由于高度专业分工,花卉种植企业也可以实施专业化生产,一些企业只种植某一种花卉,甚至只种植一个花卉品种,以获取专业化经济和规模经济,生产效率最大化;同时在产品个性化及核心技术等方面不断进步。荷兰园艺业集群从研究开发、生产组织、市场营销到物流管理等环节已形成了高效完整产业链网络,特别是以拍卖市场为龙头,形成了高效、健全的流通体系,竞争优势明显。

加利福尼亚葡萄酒业集群也是一个著名的产业集群,波特在集群研究中就以该集群为例,分析集群基本形态。加利福尼亚葡萄酒产业集群主导产业包括 680 家商业酿酒商,几千个葡萄种植者;集群中,围绕着葡萄种植和酿酒制造发展出相关支持产业,如葡萄贮存、灌溉和收割设备供应商,木桶及标签的供应商;有相关的服务业,如专业化的公共关系公司和广告公司,以及众多的提供消费者和贸易商的酒类出版物;许多当地机构团体,如加利福尼亚大学、酒业协会以及加利福尼亚参议院和立法会议的特别委员会为酒业产业集群提供服务。此外,加利福尼亚的农业、食品、餐饮以及酒乡旅游业等与葡萄酒业集群有着密切关联(高升等,2010)。总之,该集群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是成熟的产业集群。

寿光蔬菜产业集群是国内著名的产业集群,2011年,瓜菜播种面积 85.6万亩。农产品加工企业200多家。垂直专业化分工水平较高,包括:生产环节的以农户为主体蔬菜生产基地、蔬菜加工龙头企业,产前的种子育苗公司、农药化肥等生产资料企业;下游的批发市场和流通企业。支持体系完善,如科研机构、农业协会、中介服务组织、技术培训机构、政府等。寿光蔬菜产业集群突出特点是,规模大,相关产业,如生产资料企业为集群直接服务是很多国内农业集群所没有;特别是,科研支撑水平高,已建立了3个博士生实践基地、2个研究生实践基地和10个大学生实践基地,以及博士后科研工作;拥有部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家、企业技术中心2家,市级工程中心19家、技术中心12家,扶持成立42家民办科研机构和众多涉农企业科研开发中心。寿光市大力发展农业技术培训中心和职业技术学校、乡镇科普学校、村级农民文化夜校。广泛开展技术培训和新技术、新成果推广等工作,农村基层干部和多少农村劳动者受到不同程度的农业科技培训。在农业增长中,科技的贡献率达65%(黄海平等,2010)。其中,寿光蔬菜产业集群技术投入不断加大,科技支撑能力较强。

与国内外著名集群相比,河南省农业产业集群总体上发育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规模小而散。如果蔬产业集群分布在许昌、三门峡、周口、新乡、信阳、南阳、开封、洛阳等市。如蔬菜产业集群,全省各地市均有种植,也显示了集群趋势,如孟津蔬菜产业集群、焦作怀山药集群、襄县蔬菜产业集群等。但大多规模较小。由于规模小,销售区域有限,蔬菜面对全国一些大城市市场和韩国等国外市场。河南省主要是本地市场销售和外地局部区域市场。二是产业链段。一些集群处于种植阶段。通许县蔬菜种植面积较大,但处于以小规模农户为主w的种植阶段。三是分工发育程度低。国外农业集群与制造业集群一样,有较高的分工水平,支持体系比较完善。分工和支持体系的完善是集群是竞争优势重要来源,河南省多数种植业集群,深加工环节仍处于初步发育阶段,支持体系很不完善。四是缺乏有力科技支撑。农业科技是农业增长最重要的因素,其中,劳动力素质是关键因素。国外农业集群竞争优势的取得与其农业劳动力水平有密切的关系,如法国对提高劳动力知识水平非常重视,建立专门机构对农民进行培训,农民懂技术、善经营(张梦媛,2013)。河南省多数集群在科技推广、技术创新等方面差距较大,特别是农村劳动力技术素质提高缓慢,农业产业集群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内部环境

(一)分工水平和支持体系

分工水平的高低是衡量集群是否成熟的主要标志。如信阳茶叶种植规模大,但企业少,特别是加工企业入驻较少,产业链条较短;企业之间产业关联度不够,纵向分工不明显,只能简单地以“堆”代“群”,缺乏关联、配套与协同,外部规模经济优势还没有充分发挥。金融、研发、营销、广告等配套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特别是资产评估、物业管理、法律咨询、人才培训、物流配送、会展服务等中介组织还没有入驻。投融资、信用担保和公共服务平台还没有建立(常亚南,2012)。信阳是全国十大名茶之一――毛尖的主要种植基地,闻名海内外,但产品的市产值和占有率福建、浙江等地茶叶强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在全国是第二方阵,这与集群发育,特别是深加工环节薄弱有关。

鄢陵花木产业集群专业化分工水平虽然有了一定提高,但扔存在“小而全”的生产方式,支持体系也不完善。主要问题是:(1)花药、花肥、花械、花具加工等投入品产业发展较慢,不能满足花木产业集群的特种需求,生产资料的外部采购运输成本高,制约集群综合效益进一步提高;(2)集群中缺乏专业种植、起挖、栽植、装卸、锄草、浇水、防治病虫等专业化公司,制约了产品质量和效率的提升;(3)集群专业市场功能欠缺,花木交易手段落后,信息物流业、中介服务业发展滞后,交易成本高;(4)花木产品深加工处于萌芽阶段,产业链条短。

(二)产业集中度

组织结构是集群发展的基础,在组织结构中,经济主体规模和实力是核心问题,因为它们承担“守门员“角色。河南产业集群中,多数集群企业少而规模小。原阳大米享有“中国第一米”美誉,原阳县水稻种植面积仅有 30 万亩,各类大米加工企业有上百家,但规模下,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没有一家,导致原阳大米产业发展一直停留在低层次上(王增廷,2014)。

鄢陵花木产业集群组织结构在近几年发生较大改变,但在总体上,一家一户的生产单位在集群中仍占有绝对比重,小生产方式仍是花木产业集群的基本格局。鄢陵花木产业集群组织结构(如表1所示)。

小规模经营农户为分散风险,往往多采取多品种种植模式,这与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种植方式产生矛盾,产品质量难以保证。由于经济主体过于分散,多采用模仿策略,易产生“羊群效应”,即跟风种植,从而导致某些品种在年际间供需失衡。一旦某些品种供过于求,价格便会急剧下降,种植者无利润甚至严重亏损。小规模种植农户每批次产出数量有限,难以满足工程市场的规模需求,买卖双方完成交易需经过多个中间层次,搜寻成本和交易成本高,压低了种植者的收益。

河南食品工业集群发育程度相对较高,但除了肉类加工之外,漯河食品工业中,大部分企业中低档产品多、高档产品少;原字号的多、精深加工的少;普通品种多、特殊品种少;附加值低的多、附加值高的少,加工的深度和广度不够,缺少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新产品。集团、北徐集团、龙云集团等企业,都以粮食加工、面制品、生猪养殖和蔬菜种植等初级产品的生产为主,品种趋同化,难以满足人们对食品的要求,缺少市场竞争力(石红伟,2009)。

(三)生产要素与创新能力

农户和中小企业在人才、资金、技术等方面存在严重制约,导致种植、养殖既没有规模化,也没有标准化、集约化。种植和养殖方式仍然沿袭过往或传统模式,与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差距较大。由于小规模经营方式,制约了土地、资本、科技等要素作用的充分发挥。机械化水平较低,导致人工成本居高不下,制约经济效益的进一步提高。如,机械化修剪和采摘自主创新能力弱,技术水平偏,手工劳动仍占主体。

创新能力是集群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目前,以规模较大鄢陵花木产业集群为例,制约鄢陵花木产业集群创新的重要因素是:农户及小企业种养技术、知识来源主要依靠自身的种植经验总结和模仿,多数花农没有进行过系统的专业技术培训,缺乏新技术知识,生产管理科学化程度低;规模企业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技术守门员”的作用,但本身仍存在技术力量薄弱、科技研发力不够强大,特别是高端的技术、管理人才缺乏等问题,导致集群新技术的引进、开发、应用滞后,管理水平提升困难。鄢陵花木产业集群从业人员文化程度(见表2)。

(四)产品和品牌

产品结构及产品质量是企业关键成功因素,以鄢陵花木产业集群为例,影响集群竞争力的主要问题是:(1)品种选择缺乏前瞻性,一些品种过度种植,供过于求,一些品种与市场需求脱节,销路不畅;(2)生产环节中产品质量标准和包装标准建设滞后,管理粗放、培育技术不规范、植物检疫手段落后,导致标准化、高品质苗木产出不足,难以适应市高度化和挑剔化的市场需求趋势;(3)生产过程要素配置不合理,机械作业化程度低,由于用工成本上升,推高了产品生产成本,影响了市场竞争力。

品牌不仅以产品竞争力为基础,而且还需要品牌塑造等环节予以配合。河南省农业产业的品牌效应不够突出,企业中,除了双汇、思念等少数几个品牌比较突出外,很多企业只有产品,而没有品牌。集群品牌也不够突出,在市场竞争中作用有限。一是很多集群不注重品牌建设,在品牌培育上缺乏系统性行动;二是由于恶性竞争和部分经济主体的机会主义行为,往往导致集群品牌受损。

三、外部环境

公共产品的供给不足,道路、通信、电力等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不完善,与主导产业的发展在配套性、布局等方面没有达到集群发展的要求,部分农田基础设施年久失修,功能老化,旱涝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威胁依然严重(张五钢,2013)。仓储、制冷等物流用基本配套设施不足;专业市场建设及技术创新机构、研发机构、教育培训机构、产品质量检测设施等相对滞后;交易会、展览会等品牌建设活动在一些集群中也没受到应有重视。

农业投资收益不高,回收周期长,加之农业自然风险存在,客观上导致金融部门不愿融资,更重要的是,多数集群经济主体由农户和中小企业组成,经济实力,缺乏融资所需要的抵押品。因此,很难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贷款。除少数规模企业外,农户生产经营资金主要靠自我积累,中小加工企业资金更多的也是来自于自我积累、民间借贷,资本需求与供给不足矛盾制约集群的发展。

农产品政策法规不健全,特别是“执法不严、有法不依”等现象普遍存在,削弱了已有法规执行的有效性。由于农产品市场交易规则缺失和执行不力等问题,加之农产品市场参与主体众多,成分驮樱市场秩序混乱,掺杂使假等行为也时有发生,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农产品流通和集群的发展(关立新等,2010)。特别是,市场交易秩序混乱影响集群品牌建立,并且很可能产生“柠檬市场”风险和“连坐”风险。

四、结论

河南省农业产业集群在国内具有代表性,其问题也具有普遍性,除分工水平、支持体系、产业集中度、产品和品牌等问题导致竞争能力不高等一般因素外,要素条件与创新能力是更根本的因素。因此,提升要素条件,特别是积累高级生产要素,进而提升创新能力是培育竞争优势的基础和关键环节。

参考文献:

[1] 高升,洪艳.国外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特点与启示――以荷兰、法国和美国为例[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66-70.

[2] 黄海平,龚新蜀,黄宝连.基于专业化分工的农业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研究――以寿光蔬菜产业集群为例[J].农业经济问题,2010,

(4):64-69.

[3] 张梦媛.孟津县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研究[D].郑州:河南农业大学,2013.

[4] 常亚南.区域特色产业集聚绩效及竞争态势实证研究[J],商业时代,2012,(2):123-125.

[5] 王增廷.传统农区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研究――以河南省新乡市为例[D].郑州:河南工业大学,2014.

农业发展的问题篇5

一、平顶山市金融支持农业产业链发展的基本情况

(一)农业产业链信贷发生额增长迅速,覆盖面逐步扩大。从2008年开始,平顶山市各涉农金融机构逐步创新推出农业产业链模式的信贷产品,2011年以来该模式的信贷规模高速上升。2013年末,平顶山市农业产业链信贷模式累计发生贷款112501万元,同比上升35.4%,依于该模式的核心农业龙头企业及农民专业合作社户数同比上升28%。农业产业链信贷模式逐渐被涉农主体使用,影响面快速扩大。

(二)农业产业链金融创新不断丰富,满足涉农主体多样化资金需求。截至2013年末,全市已有9家金融机构对农业产业链推出特色金融产品。通过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技术协会、农户、村代表和金融机构的之间的协议,创新了“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供应链融资、订单融资和保证贷款等8种信贷模式。目前农业产业链金融产品已经运用在牲畜、家禽、烟草等多类产业链中,地域分布涵盖了全市22个镇。

二、金融支持农业产业链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业产业链金融总量偏小,信贷业务持续性较弱。从信贷需求主体覆盖率来看,参与贷款的核心农业龙头企业及农民专业合作社户数仅占全市农业龙头企业及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户数的6.24%,带动农户数仅占全市农户数的7.61%。从信贷业务持续性来看,目前发放的农业产业链贷款均为短期贷款,最长放贷期限为1年。但金融机构因风险控制待农户归还贷款后就停止续贷业务、以及农户认为贷款利率偏高主动放弃续贷的现象都较为普遍。

(二)金融产品的功能较为单一,创新产品突破不大。从业务类型上看,金融产品的功能比较基础。全市金融机构面向农业产业链开展的业务只有信贷、结算、保险三类,其中开展信贷业务的有9家,开展结算业务的有8家,开展保险业务的有2家。信托、农村融资租赁、融资投资、信息咨询等金融服务依然存在空缺。从创新模式上看,目前的信贷模式依然以“公司+农户”为核心进行衍生变化,以行业协会、养殖基地、相关行政部门、担保组织、经销商等产业链组成主体为核心的金融产品尚未推出,应收账款融资、存货融资、预付账款融资、仓单质押和动产质押等手段并未能结合应用,产品创新受到限制。

(三)贷款不良率上升较快,缺乏链式风险控制机制。造成不良率上升的原因主要有企业信用的真实度、农户的信用水平和履约能力、自然灾害以及行业的市场判断。不良贷款率的突增暴露了金融机构对农业产业链信贷模式监管的薄弱。针对农业产业链信贷模式,金融机构采取的风险控制手段主要是审查担保方资质、追加核心企业的连带责任、控制融资期限和贷后不定期检查等措施,缺乏针对整个产业链的链式联防机制。

三、制约金融支持农业产业链发展的因素分析

(一)产业链主体间利益关系松散,影响信贷合作。一方面,产供销一体的合作模式中,农户的违约成品偏低,当市场价格高于协议价格较多或农户自销渠道扩大时,农户就会选择违约或停止销售协议。另一方面,核心企业或合作社对农户的管理也欠缺科学性。一些企业采用“高进高出”法或收取农户违约金等方法预防农户违反合作协定,这就使本身就十分需求信贷资金的农户面临更大的资金压力,因而阻碍了农业产业链主体间的合作。

(二)农业产业链中核心企业实力偏弱,缺乏担保基础。多数核心企业或合作社本身资质不足以满足为农户担保的条件。一是企业抵押物缺乏或抵押品变现难度大制约了信贷规模的扩大;二是作为担保的企业或合作社本身财务制度不健全、信息透明性较差、经营管理不规范,难以通过金融机构的资质调查。大多数企业和合作社依然存在信用信息难以进行评估的困扰;三是以“公司+农户”等产业链模式经营的核心企业多数处于高速成长期,自身对资金的需求就十分旺盛,很大程度依赖信贷资金的支持,所以余留给农户的信贷额度都比较有限,弱化了农业产业链金融的实效。

(三)利益再分配机制缺失,风险分担体系不完善。一方面,农业产业链信贷模式的金融风险基本绑定在核心企业或合作社中,并没有将保险机构、金融租赁机构和信托机构引进来分担风险。当农户出现违约或金融机构信贷政策发生变化时,核心企业作为担保方就处在十分被动的地位。另一方面,企业与农户之间因担保行为而产生的利益缺乏再分配机制。企业是否对农户进行担保,都不能从农户中获取额外利益。所以企业宁愿选择无需提供信贷担保的农户进行合作,或者通过允许农户赊欠生产资料款项、与农户直接进行民间融资、向金融机构推荐农户进行农户间联保贷款等途径解决农户的资金缺口。

(四)放贷主体偏小偏弱,金融机构应用及创新动力不足。从开展农业产业链业务的金融机构来看,该模式共有72.5%的贷款笔数集中在农商行和邮储银行。由于放贷主体规模较小且抗风险能力较弱,一些贷款还需要通过银团贷款发放。一方面,中小型涉农金融机构整体实力较弱,风险控制能力不强,投入农业产业链信贷模式的研究创新及推广力量十分有限;另一方面,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营业能力较强,市场竞争力高,从管理成本考虑更倾向于选择单笔大额信贷业务而不是贷款额度较小的农户贷款。虽然农业产业链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将农户贷款集群化,但是该模式下的信贷管理牵扯到多方关系,管理成本依然偏高。而农户可承受的利率水平有限,贷款利润难以抵消业务成本及风险成本,打击了金融机构开拓业务的积极性,造成农业产业链信贷模式的应用及创新程度较低。参考文献:

农业发展的问题篇6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我国农业的发展与人民生活紧密相连,农业经济的发展也直接影响着社会整体经济的发展。当前,可持续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只有在保证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情况之下,才能够有效推进社会整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但是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过程中,却存在多方面的因素阻碍着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就应当对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并且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号召农民以及社会群众一起行动,解决问题,保证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推动者社会整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生态环境的污染

生态环境的污染是当前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重要问题。有一部分人错误的认为: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只需要发展农业,而不需要注重环境的保护。这样的想法是不正确的,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息息相关,如果为了发展农业而肆意的破坏生态环境,那就只能够获取短期的农业经济收益,而无法保证农业经济的长远发展,这样根本不符合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战略。从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来看,当前很多的社会群众都拥有了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但是在我国的一些偏远地区,由于教育水平及农业技术发展的落后,他们并没有那么强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同时,偏远地区的经济水平也相对较低,他们为了能够在较短的时间里面用农业来带动经济的发展,而忽略了生态环境的保护,水资源遭受严重污染,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荒漠化程度也逐年加重。而在较为恶劣的生态环境之下,农作物的种植、收益也会有所降低,这样不仅不能有效的发展农业经济,同时还会阻碍农业经济的发展。

(二)发展模式的单一

农业发展模式单一也是当前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重要问题。从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大部分地区的农作物种植、收获都还是采取人为操作的方式,这样不仅会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同时工作效率也无法得到有效的提升。另一方面,在很多的农作物种植地区,农民们将农产品收获之后并不会进行加工,发展模式就只是单一的种植、收获,很少对农产品进行加工处理,也不会对农产品的剩余物料进行合理的利用,这就造成了一定的资源浪费。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就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农业经济发展的竞争力,对于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非常不利。

(三)无科学技术的支撑

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科学技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从我国农业经济的实际发展情况来看,由于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来作为支撑,使得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受到严重的限制。科技水平的提升,能够有效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学习效率,为人民生活带来很多的便利。同时,以科学技术作为支撑也能够有效保证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但是当前的实际情况却是,农业经济发展缺少科学技术的支持与应用,很多地区的农业种植还是采取的传统的耕作方式,农业产量受到限制,农业经济水平则很难提升。

二、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一)重视环境的保护

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前提,必须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在不同的农业发展地区,应当结合其具体的生态环境及自然资源,进行合理的规划,不能够为了短时间内的发展而不顾环境的保护。同时,政府及相关部门也要做好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工作,培养农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让他们自觉的加入到生态环境保护的行列当中。另外,从我国当前生态环境发展的情况来看,很多r业发展地区的生态环境都遭受了较为严重的破坏,在这样的情况之下,相关部门应当出台相关的环境治理措施,如污水的治理,建立垃圾中转站,鼓励当地居民对生活垃圾进行分开投放,严禁随意乱投乱放;大小便严禁抛洒于湖泊中等。这样才能够有效降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保证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这样才能够有效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采取多元化农业经济发展模式

发展模式单一是阻碍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这样的情况之下,要解决这一问题,保证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应当采取多元化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具体的措施,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其一,要将农业生产过程中剩余的物料进行合理的应用,这样不仅能够有效节省资源,同时也能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从而获取更多的农业收益;其二,农业生产的方式,除了简单的种植、收获,农民也可以与一些企业合作,进行农副产品的进一步加工,保证农产品的多元化,由此获取农业收益,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结合科学技术,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发展的问题篇7

想要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就需要结合我国当前人口众多的国情,对人们的生活方式进行合理有效的分析,从而保障生态平衡,促进农业经济的集约化发展,有效的保障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策略的实施,进而促进我国社会的稳定发展,促进我国经济水平的稳定提升,保障我国农业经济可以进行有效的、密集的、专业的、规模的生产,从而满足人们的生活水平需要,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进步。

1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对农业体制进行有效的改革,在农业生产方面积极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充分利用我国的农业资源,保障我国生态环境的良好,从而有效的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促进我国农业资源可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就需要有关部门要不断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措施,满足人们对农业产品的需求,从而促进我国经济水平的发展进步。我国农业经济涉及的范围比较广阔,包括生态环境资源、农业资源、劳动力资源等,所以想要保障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首先就要保障农产品的供给符合市场需求,能够满足人们的生活水平;其次政府要不断提升农民收入,增加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从而保障农民在生产过程中可以合理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进行农业生产,促进农业生产的效率提升;最后就是在发展农业的过程中,可以有效的保护我国的自然环境,为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贡献力量,保障农业发展可以适应自然发展规律,从而有效的提升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2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2.1产业结构不合理

当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主要以农作物为主,对于果蔬的种植比较重视,但是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进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农作物的需求也不仅相同,这就导致农业生产过程中产业结构单一,很难跟随市场需求而进行及时的调整,就导致农业生产承受过大的风险,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2农业经济发展速度缓慢

我国经济主要以工业为主,所以在我国当前经济发展趋势下,城市建设和工业化程度都在不断提升,而农业发展简单,且发展成本相对来说比较低,就导致政府将大量钱财投入于我国的工业之中,大大制约了农业技术的发展进步,使农民收入大大降低,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导致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速度缓慢的现状。

2.3农业发展程度低

由于我国地区辽阔,就导致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范围广泛,但是虽然我国农业规模巨大,却无法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经验和技术设备,就导致农业生产只是依靠简单的农业工具和农民劳动力,造成农业生产的品种质量不高,科技含量低,质量标准达不到国家规定,就在市场销售的过程中缺乏竞争实力,严重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导致农业发展水平低下,种植规模大却收效甚微,从而阻碍了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2.4我国资源环境状况

虽然在我国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中,已经越来越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但是在农业发展过程中,依然会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首先,农业灌溉需要大量的水资源,这就严重造成了水资源的浪费,不利于保护我国稀少的淡水资源;其次,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大量的化学药剂,损害土壤,破坏空气质量,严重甚至会对水资源造成污染,给我过资源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安全隐患;再次,在使用农业设备进行农作物耕种的过程中,给土地造成了严重的负担,使我国可用来耕种的土地面积大大减少;此外,农产品在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严重影响着我国自然环境,给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破坏;最后,在进行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土地荒漠化问题日益严重,而且在农业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中使用化学物质严重影响着我国农产品的安全问题。这些生态环境问题严重阻碍着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如何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想要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第一步就需要将先进的科学技术水平引进我国农业发展中,为我国农业生产提供先进的力量支持,提供合理的设备保障,从而有效的保障我国农业经济可以使用优良的农作物品种并借助先进的手段进行生产,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有效的促进农业的发展进步;第二步就是需要建立健全农业管理制度,对农民进行合理的保护,切实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对农民的经济补贴,及时为农民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以保证我国农业资源可以被合理的利用,从而有效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进步;第三步就是要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加强对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减少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增加农产品的使用效率,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结束语

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还有许多问题急需解决,所以这就要求国家有关部门需要加强对农业的管理与调控,保障农业生产过程中能够有先进的技术和制度保障,从而促进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何恒.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15,(4):85.

[2]梅冬芳.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浅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6,3(2):153.

农业发展的问题篇8

关键词:现代农业;科技;“三农”问题

一、 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破解“三农”问题和解决农民持续增收的必然选择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横亘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是促进农业发展进程的重中之重。农村地区一直是我国发展中最薄弱的环节,也是备受关注的区域,处于最贫穷,最落后农村地区的人民要想获得发展,就要充分利用手中有限的土地资源,并以此谋求利益,收入问题是农民问题的核心,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扩大农民的非农业就业机会是解决农民收入问题的两条途径,发展现代农业就是要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

(二)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消费者健康的现实要求

由于国际市场、交通运输、国际政治关系以及大国效应等条件的制约,我国进口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价格也相应较高,这不利于我们国家的粮食安全,基于此,我们必须要加强国内粮食和农产品的生产力度,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食品需要。

与此同时,保护每个公民的健康同样是建设现代农业的责任,农药的使用和残留问题以及动植物疫病问题,是危害健康的两个重要方面。建设现代农业就是要在经济和政治方面,齐抓共管,不断提高粮食等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保护每个消费者的切身利益。因此,为了切实保障国家粮食等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需要加快实行现代农业的步伐。

(三)发展现代农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由之路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和人的发展,统筹各区域的协调发展,发展现代农业就是把现有科学技术、管理方法运用于农业领域,利用科技的力量,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优化农村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充分利用农村资源,创建集约型农村模式,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达到科学发展的效果,实现农业好而快的发展,提高我国农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

二、 现代农业在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 农业现有发展水平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用现代工业武装农业,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既是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方面,也是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发达国家已经在20世纪先后实现了农业机械化作业,而我国在农机耕、种和收等平均机械化水平远远低于它们,农业劳动者创造的农业增加值更是存在明显的差距。因此,在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中,发展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现有发展水平的任务还十分繁重。

(二) 当今土地经营模式不适用于现代农业的发展

我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拥有土地的使用权,虽然有利于农民对土地的自由操作,然而,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如此迅速,人民对自身发展要求也在逐步提升,农民已经认识到掌握在手中的少量土地已不能满足其生产生活发展的需要,需要寻求新的出路,谋求发展。小型的农户经营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甚至形成了一种制约因素,我们需要在坚持现有土地制度和农民自愿的基础上,扩大经营规模,拓展经营方式,实行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

(三) 土地流转市场不健全,难以形成规模化经营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土地使用权市场化流转势在必行,现行的土地家庭承包制度则在制度上严重束缚了农村耕地的利用效率。”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基础上,农民普通收入偏低,大量青年农民抛弃土地离开家乡到城市打工。虽然在现实中存在着部分政策性的承包经营权流转,但承包营权流转制度还没有上升到法律层面,大量无人耕种的土地处于抛荒状态,实现规模化经营很难,农民更是毫无财产性土地收益可言。

三、 发展现代农业的几点建议

(一) 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度,发挥科技的支撑作用

“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科学技术产生并被广泛应用后,其巨大的力量已经为我们每个人感知,小到日常生活,大到一国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无不被科技渗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同样需要科技,世界上因为科技的存在每天都在发生新的变化,所以,我们首先要在原有技术基础上不断创新,在追求产量的同时,注重质量效益,还要兼顾生产加工和生态环境、资源与科技相结合以及国际国内市场的转变。

(二)健全土地流转法律法规,为现代农业发展创造必要条件

为加快迈进现代农业的行列,必须解决土地流转问题。首先要推进征地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性增收。按程序征地,减少征地,保障被征地农民利益。所以要对被征地的农民给予基本生活、医疗、就业等补偿,确保农民在征地后长期受益。其次,适当集中规划土地,提高利用效率。适当集中规划村镇建设用地,避免土地资源浪费。

(三)加强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必要的人力资源

“发展现代农业,离不开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的建设需要:1.政府加大对农业职业教育的财政倾斜。中等职业教育学生主要来自农村和城市低收入家庭,学费和生活费负担导致许多学生不能顺利完成学业,这不利于职业农民的养成,需要政府的财政倾斜支持;2.大力培育农业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目前,我国的农业职业学校教师存在数量不足、年龄老化、知识陈旧和实践能力弱等问题,因此需要培育一大批高质量的职业教师队伍;3.优化农业职业教育专业设置。

(四)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农业

我国各类地区资源禀赋、人文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很大,不同地区在发展现代农业过程中应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依据本地区的特色资源,形成具有自身独特优势的发展模式。具体说来,东部地区为集约型现代农业,东部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最快、收入水平最高的地区,但是,人地矛盾严重,人均土地大量少于其他农业地区,二、三产业最为发达。中部地区为产业化现代农业,中部地区河流纵横,平原众多,气候适宜,雨量适中,平原地区农田水利设施基本配套,高产稳产,在维护粮食安全方面的作用愈加突出,近年来,在建设现代农业发展的过程中,中部地区走出了一条产业化型发展之路。西部地区是特色型现代农业,本地区林地、草地资源丰富,气候独特,农产品质量好,我国的少数民族几乎全部在西部地区。上述资源情况说明,西部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最大优势在于其资源的独特性,必须依托这种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发展特色型现代农业。

21世纪,我国总体上已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现代农业道路的关键时期,在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竞争力、加速农业产业化与现代农业进程,最终要依靠人才的培养和农业科技的进步与创新,加快推进现代农业进程,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 柏振忠.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建设与完善的路径分析[J].科学管理研究,2010,(5).

[2] 姚宝刚.现代农业与农业机械化发展[J].农业机械学报.2006,(1).

[3] 杜珊.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4-03.

[4]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88.

[5] 柯炳生.正确认识和处理发展现代农业中的若干问题[J].理论视野,2007,(7).

农业发展的问题篇9

一、相关概述

农业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基础,农业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我国经济总体发展水平。近些年来,伴随着国家对农业农村发展的不断重视,围绕农业经济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面临着重大的机遇。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不稳定性等一系列问题,有必要围绕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进行研究,切实保障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全面落实。通过了解农业经济发展状况,总结和分析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就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建议措施,切实发挥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作用。

二、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第一,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效益相对偏低。近些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居民对农产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此基础上,农产品供求关系和市场需求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正逐渐向多样化、高品质、个性化需求方向发展,这也使得原先的农村产业结构跟现实的市场发展需求之间越来越脱节,农业结构不合理问题越来越突出,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农业经济效益偏低。总体来看,我国农业产业结构仍然比较单一,仍然是以传统的种植业为主,农民在生产过程中还是偏重于种植产业,对于蔬菜、水果、畜牧、花卉等其他相对高效的农产品产业关注度不高,尤其对于一些具有价格竞争优势的高效农产品缺乏必要的技术和资金支持。传统种植产业价格低,附加值低,使得种植业农业经济难以产生好的经济效益,对于提升农村农业整体经济效益不能进行有力支撑。并且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跟区域经济发展和布局在结合上也不够密切,并没有形成有利的规模效应,农村地区在经济结构调整上缺乏科学的政策引导,在品种选择、产业布局和区域规划上缺乏成效,农村经济区域化布局不准确,专业化政策实施不到位,也没有形成规模化的农业生产结构布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农村经济规模效应的发挥。不仅如此,对于农村市场经济来讲,市场在资源配置中作用还不够充分,尤其是围绕农业内部经济结构,缺少对农业资源配置的有效引导,资源配置不科学不合理,资源利用效率比较低,劳动力、土地、资金等相关的农业经济要素也没有得到合理的配置和利用,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业资源的效益发挥,不利于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整体效率的提升,也不利于农村市场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第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经济差距扩大化趋势不断凸显。尽管近些年来我国对农村经济给予了许多惠农优惠,对农民生产进行了相关的财政补助。但是总的来看,我国农民在经济收入的增长方面仍然比较缓慢,尤其是跟我国城市居民收入增长的速度相比较,增长速度差距就显得更加明显。在我国农村现实环境下,农村的青年劳动力都外出打工,这也是我国农村农民经济的重要收入来源。在这一背景下,我国农村的农业经济生产大都由老年人进行操作和管理,尽管老年人具有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但是其管理模式和管理思路不够科学,对于新的技术、新的方法和新的管理模式接受比较慢,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我国部分地区农业生产技术在传播上具有滞后性,影响到我国农业生产的效率和效益。与此同时,我国农业生产方面所获得的经济收入往往比较低,农民农业生产收入年度波动幅度也比较大,这些都使得我国农民在生产劳动积极性方面不够高,这既不利于我国农业的健康发展,同时也难以创造良好的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生产环境。第三,我国农村土地资源量不断减少,经济产量不断降低。我国农业生产土地资源是有限的,并且近些年来伴随着荒漠化不断加剧,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资源在总量上正不断减少。与此同时,伴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城市发展用地不断向城市郊区发展。在发展过程中也占用了大量的农业用地,导致农业生产土地资源不断减少。除此之外,在发展中农业土地污染问题日益突出,这些不仅影响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和效益,同时也对农业经济持续发展具有不利影响。

三、推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措施分析

第一,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逐步实现农业产业化规模经营,增强规模效应。规模化产业化生产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途径,要围绕优势产业进一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逐步淘汰劣势产业,增强优势产业。围绕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和市场需求,对农业结构进行多层次科学化调整,推动农产品多样化、优质化发展。积极发挥传统农业优势,不断创新农产品和发展模式,培育农业经济发展支柱产业。在此基础上调整农业结构,优化农业经济模式,提高农业经济产业化、规模化效应,增强农业经济整体实力,结合自身条件和资源优势,逐步转变原有的传统种植业模式,积极尝试新型高效农产品,通过传统种植业和畜牧业养殖业等其他农业经济的有机结合,增强相互带动作用,以此来提高经济效益。第二,进一步保护农业土地资源,提高农业土地资源利用率。通过资源高效重复使用,确保农业土地资源安全。我国农业生产要基于城镇化不断提高这一大背景,通过实施可持续发展,提高土地资源使用效率,减少土地资源浪费来,为农业经济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在生产过程中应当逐步推广新兴技术,逐步减少农药化肥等化学物质的使用,减少此类物质对农业用地的破坏,通过提高土地营养成分和土地质量为土地长期使用提供有力保障。同时应当进一步加大退耕还林力度,切实保护农业生产发展环境,逐步解决农业发展、城镇发展以及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通过保护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提高农业土地资源利用率,减少土地浪费。第三,积极推广先进农业生产技术。要将先进农业技术的研发作为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途径。根据区域特点,大力发展立体农业,提高单位土地农业产量,并提升有机肥料的使用率,建立健全相应的土地测量系统,对土地的营养状况和质量进行及时检测和改进。依靠监控系统,实现农业区域卫星检测。对于农业区变化情况及时掌握,并充分利用剩余秸秆等资源提高农民经济收入,减少环境污染,依靠农业技术的改革,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农业科技产业化与农业科技企业发展战略[M].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程洪兵,2011

农业发展的问题篇10

关键词:设施农业;发展问题;主要特点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已经逐渐走上了规模化和现代化的道路,计算机技术、生物技术及工程技术等新科技已经在农业中得到广泛应用。虽然我国的农业设施近年来得到显著的提升,但是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来看仍有较大差距,我国的设施农业中存在诸多问题与不足,应在日后的发展和研究中,采用正确合理的措施加以完善,使我国的现代化农业得到健康长久的发展。

1 我国设施农业发展的概念及特点

所谓的设施农业主要是指利用现代农业工程及机械技术,对自然环境进行合理的调整和改变,使其在温度、光照、湿度以及水肥等方面都处于可控制的状态,从而为动、植物的生长提供最佳条件,使农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摆脱自然环境的制约和束缚,实现农业高效率生产。我国的设施农业具有技术含量高、资金投入高、产量效益高以及品种质量高等特点,是目前来看最有活力的新型产业。在设施农业的建设中,我国的农业面积不断扩大,2010年设施园艺的面积已经有363万hm2;在设施水产中,海水养殖的总规模为156万hm2,淡水的养殖总规模为4 358万m3。到2012年,我国的设施园艺面积达到了386.4万hm2,在2007—2012年间,我国的设施园艺面积年均增长9.1%;到2015年,我国的设施园艺面积已经超过433万hm2[1]。

2 我国设施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各地区由于受到经济发展速度和技术水平等因素的限制,在设施农业的发展中,发展数量及质量都不尽相同,存在诸多问题需要在日后进行合理的改善和提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 农业发展不平衡

由于我国各级部门以及广大群众长期从事常规的农业生产,接受传统的生产指导,对于设施农业的发展存在抵触心理,并且在实施的过程中缺乏风险意识、投入意识及市场意识,因此,发展设施农业的水平还有待加强。同时,部分地区在发展设施农业之前没有做好充分准备,在地区中没有营造出浓厚的设施农业大发展的氛围,致使部分地区的设施农业发展较慢,进而使区域间出现发展不平衡的现象。

2.2 农作物栽培面积较小

近年来,在我国国家和政府的大力引导和鼓励之下,设施农业在我国各地区逐渐展开,目前已成星火燎原之势,但从种植的面积和优质农产品的生产数量方面来看,所占比例较低,特别是在地膜覆盖以及小拱棚等低水平的设施较多,而具有出产率高、经济效益较好的大棚栽培所占比例较小。同时,我国的农业科技水平较低,在农业生产的前期、中期和后期阶段中对科学技术的应用较少,使得整个设施农业中的高科技含量较低,这将不利于设施农业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作用,导致农产品质量、产量不高,农业经济效益也难以得到显著提升,这将使设施农业的发展受到严重的阻碍。

2.3 设施农业的发展措施问题

目前,我国部分地区进行的设施农业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没有得到真正的贯彻落实,有些地区甚至只是流于形式,设施农业的发展措施较为缺乏,这同样成为阻碍设施农业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缺乏设施农业的发展措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发展资金缺乏,缺少充足的资金支持,设施农业的发展很难形成一定的规模。第二,号召力较强,群众大部分属于自发发展,缺少科学的技术支持和指导,并且种植面积较少,范围较为分散,难以将产业优势有效的转变成产品优势。第三,服务水平较低,在设施农业的建设过程中,在物资服务、技术指导以及产品销售等多个方面都较为缺乏,这将会使设施农业变成只有框架,而缺乏内容的“空壳”产业[2]。

2.4 尚未建立产业化经营机制

目前,虽然我国部分地区的农业产业化经营都是依靠设施农业进行,但是也陆续出现了一些新的经营机制。从整体来看,我国在设施农业的产业经济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应加强合作社、公司与业主之间的联结机制,大多数合作都只是在诚信的基础上进行,而没有正式签订具有实质性的合同、契约等。在销售方面大多只是以一家一户的形式进行,这样的销售存在较大的风险,并且在数量和质量方面对设施农业的发展没有较大的帮助。

3 我国设施农业发展问题的对策

近年来,在国家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引导下,我国总体的设施农业已经取得了显著的发展,但是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我国在设施农业方面应积极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和调整,从而使农业得到又好又快的发展。

3.1 提高对设施农业的认识程度

我国各地区的各级领导部门应积极转变思想观念,打破以往常规农业的思想意识,提升对设施农业建设的认知程度,深刻地认识到设施农业是发展现代化农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以发展设施农业为己任,对待发展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要严格要求,实行负责制度,做到实施规划和工作目标,并在实际工作中逐一落实。对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应采取正确合理的方式及时解决。对此,我国在201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建设,将设施园艺的发展作为首要发展内容”,同时,政府也制定颁发了相应的政策进行支持和鼓励,以此来促进我国设施农业的发展。

3.2 提升农业科技水平

针对我国在设施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发展措施不配套的问题,应在发展过程中进行解决,以此来保障设施农业取得良好效果。各级部门的领导和干部可以通过外出参观、阅读专业书籍等方式,不断提升自身对于设施农业发展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还应在各个地区采用黑板报、开广播会以及印发宣传资料等多种方式进行农作物栽培技术等方面知识的宣传,让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加深对设施农业的了解。

3.3 强化服务,建立特色基地

设施农业要想实现健康稳定的发展,则必需形成一定规模,并且还应强化服务,建立集中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因此,我国在推广和实施设施农业时,首要考虑的问题就是如何进行集中特色农产品生产问题。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应将资金、人员以及技术等集中,对于物资供应、技术推广以及产品销售等多个工作都应进行严格管控,从而使生产出的农产品具有数量和质量方面的优势,进而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3]。例如,在宁夏固原市的设施农业建设中,在合理规划布局的基础上,以行政村为单位,进行集中连片规模发展,已经初步形成了“黄瓜村” “辣椒村”以及“西红柿村”等特色村落。

3.4 加强机制创新,推进产业化经营

设施农业的发展需要加强机制创新,推进产业化经营,设施农业的发展要想单纯的依靠农户进行自发经营,不能够形成一个整体的规模,因此,要积极扶持龙头产业、建立特色农产品基地,打造知名农产品品牌,只有建立了专业的合作社,才能够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进行销售,从而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例如,山东省寿光市蔬菜种植面积为56 666 hm2,其中采用大棚蔬菜种植的面积为43 333 hm2,占总面积的76.4%,目前山东寿光的蔬菜已经成为知名农产品品牌,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对此,主要总结出以下几方面对策:首先,以专业合作社做支撑建立优质的特色农产品基地,并且实施标准化的生产;然后借助优势产业的力量加强对农产品龙头产业的培育,建立优质农产品基地,拓展销售渠道,实施订单生产,才能够使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成为“一条龙”服务,促进现代化农业的健康长久发展。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的农业走上了科技化、现代化的道路,设施农业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形式,能够实现资金、土地以及劳动力等集中处理,能够有效促进农民就业,帮助农民发家致富,使农业生产力得到显著的提升。因此,在日后的发展中,应加强对设施农业的资金和技术投入,使其能够得到又好又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 1 ] 季立新,祁中伟,樊建兵.高效设施农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基于江苏海门市三厂镇的实证分析[J].中国

农业发展的问题篇11

文章编号:1003―4625(2007)01-0042-03

中图分类号:F830.31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和农业政策性金融改革的深入发展,农发行业务领域已发生了重大变化,政策性银行已由纯政策性业务发展到政策性业务与商业性业务相互并存,拓展商业性业务已经成为农发行业务发展的主旋律。

毫无疑问,依据目前政策形势和发展趋势,农发行大力拓展商业性业务是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然而,审视当前商业性业务拓展现状,从政策依托、制度建设、素质技能、操作程序等方面均存在一定问题,尽快解决,并消除这些问题和羁绊,才能促使农发行走上健康发展之路。

一、存在问题

(一)拓展业务缺少国家政策保护和支撑

在由政策性业务向商业性业务发展的转轨过程中,国家只批准出台了农发行贷款投向政策,农发行的业务领域并不像其他商业银行那样有充分的选择空间,仍然规定农发行只在粮棉油产业和“三农”经济上开展业务做文章,但却没有在信贷风险上给予政策上的支撑扶持。众所周知,“三农”经济属于弱势经济。粮棉油加工也不是朝阳产业,有些企业还属于商业银行丢弃的阵地,农发行的商业性业务实际上还是政策性投向,在这样一个弱势狭窄的范围内开展业务,发生信贷风险的几率是显而易见的。商业性银行撤销在县及县级以下机构和大幅缩减甚至停止其在县级贷款业务,充分证明了在县级以下不具备开展商业性贷款业务的价值,然而农发行作为政策性金融在弱势产业中发挥倡导性作用则又理所应当,它在执行政策意志时规定了它不能有过多选择。一方面需要承担政策性职能任务,另一方面又没有政策扶持支撑,农发行在落实国家政策和控制信贷风险上难以两全。

(二)农发行生存需求与市场资源存在矛盾

在2006年没有出台最低收购价政策之前,以农发行政策性业务急剧萎缩的严峻形势和原有的客户基础现实,大力拓展商业性业务已成为燃眉之急,于是各行拓展商业性业务紧锣密鼓,农发行在支持新农村建设中正发挥着其他金融部门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三农”的支持成效非常明显。但“成效”背后存有隐患,深层次的业务范围窄、客户资源匮乏等矛盾也显现出来。一是部分地区部分行业务拓展过快,信贷投放过猛,准备工作和管理承受能力不足,一些在他行融资的客户因农发行职能转换和资金价格优惠而被个别转移吸纳,因资金规模受限难以使其他商业银行支持的客户转向农发行,选择支持的客户质量和后期管理令人担忧。二是农发行业务拓展可选择面窄,行业过于单一。如粮棉油加工业,这些行业都有一个市场饱和度,一旦越过饱和限度,就会存在优胜劣汰,信贷风险会随之出现。三是客户资源不平衡,存在着严重的地区差异,按照现有范围和标准,部分行无业务可拓展。更深层的问题是:现有允许开办的商业性业务市场容量小,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仅靠这些行业中符合支持条件的企业难以承载农发行的生存发展需要。当前,农发行面对这样一个尖锐的矛盾,就是一方面要为生存发展大力拓展业务,另一方面又要解决部分行无业务可拓展或拓展过快、过猛难以承受的问题。

(三)业务素质与管理需求相去甚远

当前,农发行特别是基层行的人员素质状况令人焦虑。首先是部分行存在队伍素质先天性不足,这几年虽经不同形式的培训和锻炼,但因个人潜能问题收效甚微。其次是以前纯政策性业务时期的“简单要求”使信贷人员素质停滞不前甚至退化。随着新业务的拓展,素质与要求不适应的矛盾凸显出来,并且很难得到改观。特别是在一线县支行,在信贷管理的最前沿、最关键点,信贷人员普遍缺少对宏观经济和政策趋势的了解分析能力,缺少对企业经营运行状况的准确判断和把握。实际上,在县支行,行长、主管行长、信贷部主任就是几个大信贷员,存在突出的高管低岗现象,而信贷员实际上则成为业务手续的操作者,在对信贷人员的使用上捉襟见肘,应有的监管和经营作用难尽人意。再次,近几年农发行进入太少,活力不足,在业务素质和技能上,甚至存在正规军不如临时工现象。

(四)拓展业务过程中制度规定和技术操作程序问题重重

为规避业务经营风险,上级行出台了许多制度和措施,实际操作运行证明,这些制度和措施还有一定的弊端。

一是前台后台互相掣肘。设立前后台的目的,在于对拓展业务和业务经营前后把关,严控风险,对于这一初衷和目的本无可非议,然而从实际操作运行上不甚理想。前台出于业务经营需求,着眼于拓展业务,而后台出于风险考虑,对项目和材料严格审查、慎重把关。从实际情况看,农发行进入商业性业务领域较晚,客户选择余地较小,要求新拓展项目全部是资产负债率低、经营规模大、效益好、财务报表正规、前景光明(虽然这些要求理所应当)只能是一厢情愿,特别是民营和股份制企业,虽然企业内涵很好,贷款也没有风险,但在财务报表和项目资料上不一定做到完善。部门职责不同,看问题处理问题的出发点也不同,设置前后台对风险是一种控制和规避,同时对业务拓展也是一种抑制和影响。

二是手续过于繁杂。目前,一个新企业要进入农发行贷款支持范围,必须过“三关”,第一是信用等级评定关;第二是贷款资格认定关;第三是贷款额度核定关。三关过后,才能进入贷款发放的审批程序,手续繁杂,操作太慢,有的甚至错过好的放贷期。

三是责任与权力脱节。按照农发行贷款管理办法,县支行贷款审批权已经上收,审批权主要集中到二级分行以上机构。最新制定的贷款操作规程还对县支行、客户部门、信贷管理部门、贷款审查委员会、有权审批人等规定了职责,并特别规定:“不管是哪级行审批的贷款,县级支行行长(总经理)都是第一责任人”,把县支行行长推到责任的最前台。从实际的操作运行看,在县支行行长这一层,存在着严重的责任与权力脱节现象。假如一笔贷款在事后出了风险,要求追究责任,追来追去,还是无权决定贷款投放的承担责任。显然,如果从责任承担的风险考虑。县行行长就不会去放款,但从业务发展和承担的业务考核任务上来说,又不得不去寻求发放贷款。县支行实际上是处于客户难寻放款难、贷款难批难放款的无奈境地。这种权责失衡的状况显然不利于农发行的健康发展。

二、对策选择

农发行作为农村惟一一家政策性银行,肩负着支持新农村建设的重任,充分发挥农业政策性金融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意义重大。因此,应当对农发行发挥职能作用提供政策支持,同时,消除业务经营中的不尽合理、不切实际的障碍和弊端,促进农业政策性金融事业和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一)应从政策上寻求国家对农发行业务发展提供支撑保护

首先应当确认,我国需要农业政策性金融的存在。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粮食问题和“三农”经济至关重要,事关国家社会稳定。目前,农村经济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扶持,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的开发应用,农产品的深加工增值等等,然而在这些方面的资金投入非常匮乏。各商业银行已经远离农村,农村信用社也仅仅是对农户提供小额贷款,很难促进农村经济质的提高和上新的台阶。所以,农发行的信贷资金投入显得非常重要和必要。要充分发挥农业政策性金融的职能作用,农发行对农村的贷款投入就应当是广泛的,而不是单一的,是政策性业务与商业性业务并存,高风险与低风险同在,这样,国家就有必要对农发行职能作用和业务经营进行客观实际的定位,对不同贷款种类实行不同的政策。笔者建议,依据银行的基本特性和农发行所承担的政策性任务,可以把农发行业务经营定位为“政策性业务、商行化管理,商业性业务、政策性依托”。具体说就是对于政策性业务,虽然有政府财政兜底,但农发行也应像商业银行一样,严格加强贷款管理,努力使贷款少受损失.对于商业性业务,由于受政策性投向所限,国家要正视和承认农发行在这些方面投入贷款所面临和承担的风险,针对不同贷款的不同风险度,建立风险补偿机制给予适当的风险补贴,或对这些商业性贷款规定适当的不良贷款比率并及时进行消化处理,或采取农发行信贷投入与财政扶持投入相结合的方法,减少农发行贷款投入风险。为农发行的健康发展创造条件。

(二)应把握好农发行业务拓展的步伐

尽管国务院赋予了农发行新的历史使命,尽管农发行全行上下都意识到了拓展业务经营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但是,拓展业务必须与承受能力相适应,必须保持稳妥和均衡。一是在拓展贷款种类和范围上,要考虑体现农发行政策性职能作用,要从大处着眼,从发挥政策性金融的倡导性作用出发,为农村经济发展和稳定粮食产出强筋壮骨,引导商业性资金回流农村,为新农村建设发挥重要作用。比如,应着力开办农业基础设施贷款,改善由于取消乡统筹村提留不能向农民摊派而形成的越来越恶化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从根本上增强农业生产的后劲和实力。二是要考虑农发行现有的承受和适应能力。农发行人员偏少,在县以下没有营业网点,因而,不适宜开办散而小的贷款项目。三是农发行拓展业务的步伐要稳健。对于业务拓展,仍应贯彻总行要求的审慎积极的原则,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既不能怕担风险而消极等待,错失发展机遇,也不能急功近利,急于求成,不顾条件地盲目追求贷款扩张。

(三)应着力提高基层人员素质

政策性业务的萎缩给农发行业务经营带来巨大压力的同时,也对农发行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设一支素质高、作风好的干部职工队伍是农发行事业兴旺发达的必要基础。针对当前形势和新业务拓展,亟须转变经营观念,牢固树立以经营求生存、以效益谋发展的思想,切实加大学习培训力度,尽快提高素质,适应工作需要。与此同时,还应努力改变队伍结构,陆续吸收专业人才和大学生入行,提高全行整体素质。

(四)努力解决拓展业务中的技术层面问题

1.制度设置和目标要求要相互一致。

当前,拓展业务经营提高经济效益是农发行的中心任务。总行已明确提出:“在重点营销大型客户的同时,要积极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在做好现有业务范围内客户营销的同时,要抓紧对其他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科技和农业农村开发性项目的摸底调查,完善贷款项目库建设。”这充分表明,拓展业务经营是大势所趋,是紧迫任务。因此,在考虑承受能力、着力创造经营能力的基础上,在防范风险、提高质量的前提下,各项制度的制定要有利于新业务的拓展,有利于贷款的投放操作,有利于搞活业务经营。在体现制度制约的同时,还要体现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原则,体现加大和明确个人责任的原则。二级分行和县级支行承担着完成各项业务指标的具体任务,各项指标的完成特别是经济效益指标与新业务拓展和经营紧密相连,所以,要为二级分行和县级支行完成业务指标创造条件,赋予二级分行和县级支行一定的经营自,达到制度规定与目标取向的协调一致。

2.客户营销和贷款的审批要协调一致。

农业发展的问题篇12

一、农业经济发展概述

农业是我国的第一产业,是保障我国人民生产生活的基础产业,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我们应该给予充分的重视。当前,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农业经济的发展模式也有了相应的改变,革故鼎新,我国的农业也走上了现代化的生产之路。在我国农业技术的提高和政府机制的支持下,农业产品经济取得了不错的发展效益,但同时也产生了许多问题和矛盾。因为当前的农业与种植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对提高我国农村人民的收入与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占有主导地位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农业经济发展的作用

我国起源于农业社会,农业生产起步较早,但农业技术却有很大程度的滞后性,严重影响了农业经济效益的发展,同时也产生了与西方国家农业经济之间的差距。所以,我们应该积极探索新的农业发展经济模式,重视农业技术的提高,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第一,由我国的现有国情决定。随着我国人口的增长,我国的基本国情也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当前主要面临的情形是人多地少,所以,如果想要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就必须发展农业经济,提高我国农业早世界上的地位和影响力,维持农业产业化的经济效益。

第二,是经济转型的重要着力点。我国当前处于现代化建设的初级阶段,做好相应产业之间的经济链接,才能够有效的保障我国经济的转型和经济的增长。我国当前的农业发展程度不高,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况且我国的经济转变模式也是趋向于集约型和资本密集型,加强农业经济的转变,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第三,是国际市场的必然要求。当前,国际市场竞争激烈,世界的经济发展模式也是在不断的变化,我国农业产业如想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市场中占主导地位,就必须紧跟时展的步伐,利用发展成熟的科学技术,不断引进新的农业生产设备,加快农业经济体系的建立,遵循国际市场的发展要求,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增长。

三、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问题

根据我国经济的转变模式是由粗放型转为集约型的背景前提下,作为我国第一产业的农业经济也应该有一定的经济转型。目前我国的农业经济飞速发展,但在发展与进步的过程中也掺杂着一定的矛盾与问题。

1.受我国现行制度的约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业经济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这与相关农业经济制度有着很大的关系。但是,当前我国的农业制度还是不能满足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尽管不断深入贯彻改革,但有关体制层次对经济的制约仍然存在,所以,我们应该改变传统的农业经济管理制度,不做对损耗农民利益的事情,不断提高农民的劳动积极性。

2.目前在我国农村普遍实行的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已经对农业机械化造成了一定阻碍。由于农民每家每户都只耕作自己所承包的土地,不能形成大面积的土地规模,无法利用先进的大型农业机械,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优质生产资本的缺乏严重制约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缺乏优秀人才。就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而言,我国的大学毕业生去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四、加快农业经济发展的策略

鉴于以上所列的制约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必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一般而言,可从如下两点入手进行改进:1.提高农业经济的机械化水平。当前我国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的设备比较陈旧,无法满足生产活动的进一步开展与拓延。我国的农业生产主要依靠人力,机械化水平不高。所以,当地政府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加大对这方面的关注力度,不断的深入基层,深入农业生产活动中,结合当地农业生产条件进行分析与调查,并相应的引进一些性质优良、先进的农业机械设备,并展开对机械性设备的培训与教学工作,是当地农民第一时间感受到生产作业的便利性与科技性,提高他们投入生产的积极性,同时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使生产分配工作合理,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进一步增长。

2.培育适合本地区发展的农业产业。我国各地的气候条件和地域条件都各有特点,各级政府应该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优先发展适合本地特色的产业,并以此带动其他农业产业的发展。

五、结束语

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虽然有所提高,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农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同时也是支柱产业,不仅解决了我国人民的温饱问题,更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贡献了很大的力量。我国目前处于可持续发展阶段,农业经济的增长对我国的社会安定和现代化建设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农业经济差距,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如今高速运转的科学技术,改善农业基础设施设备,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同时解决好农业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各类问题。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