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合规审计合集12篇

时间:2023-07-14 09:45:15

财务合规审计

财务合规审计篇1

(一)原有的审计方式审核范围小、时间短、查看数据信息面狭窄。以为的只是以财务报表为参考依据,审计单位通过审核财务报表从而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但如果企业提交的财务报表具有虚假性,那么财务报告不可能真实的反映企业经济活动,审计者也无法得出有效的结论。现代的审计活动,不仅仅从财务报表中获取会计信息,还从大量的凭证、账目、实体业务等会计资料中查看、分析企业经济活动的过程,减少企业虚假信息的提报。现代审计方式更加合理和客观,对于当前我国经济转型具有客观现实意义,在顺应市场发展的形势下,有效控制要求经济活动的运营。

(二)企业追求经济效益的盲目性。利润是企业所追求的,企业更加追求利益的绝对化,减少支出,某些单位为了追求更大的利润,通过在账目上虚构会计信息,隐藏其真实的市场行为,减少税收的支出或者避免税收的支出,也是导致财务报告失实的原因之一。个别人员的违法违规行为,例收受回扣、套现等违法行为,使的财务会计信息呈现的非事实性,违背了客观有效的原则。

二、审计活动怎样提高市场主体会计行为的真实性

(一)审查信息更加全面。不再单一的审核企业财务报表,通过更加细化的财务数据查询。通过原始凭证、明细账目、发票等入手,查看企事业单位是否存在虚构会计活动、篡改账目、虚开发票,是否通过修改账目达到是财务信息合法化的目的。

(二)审计人员加强学习,具有专业的财务知识,总结审计经验,把握审计方法。审计人员必须具备完备的财务知识体系和审计方法的架构,强大的业务分析能力。可以在审计活动中发现问题、深入挖掘业务、通过定性、定量分析,了解经济活动的实质,得出?Y论。建立一支具备高素质的专业的审计人才队伍,是我国目前审计工作的需要和市场发展的要求。

1.查看发票的来源,检查发票的有效性,通过收入、发票、销售货物三方印证发票是否与经济行为相一致,是否存在虚开增值税发票、逃税避税的行为。检验发票的真实性,是否是伪造发票。从业务角度着实分析业务流程,查看发票的有效性,是否违背了客观事实,是否填开正确。

2.查看利润表是否存在虚构现象。通过分析各会计因素间的联系,根据企业现阶段运营状况分析企业利润表的真实性,横向与同行业其他单位相比,纵向与这一单位以往经营活动相比较,是够存在利润过高的行为。查看利润与收入水平是否相符。是否存在认为减少利润,隐藏经济事实的问题。通过其他会计要素分析凭证、账目的真实有效性,根据企业实际状况分析提供数据的真实性。

3.通过各项财务指标,综合分析企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采取更多的财务指标,从多个角度分析这一单位的运营状况和财务状况。查看各项财务指标间是否对应,分析企事业单位的盈利情况,检验审计报告是否真实。

4.有重点的盘查账目调整的地方。着重查看账目中修改、更正了的地方,核对这些会计信息是否真实存在,为什么进行调账,其调整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加以分析。

(三)审计人员的工作态度。审计过程是一个庞大、任务艰巨的活动,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必须秉承严谨端正的工作态度,在审计过程中严格按照我国审计法的规定,严格审核企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的合法合规性、真实有效性。

财务合规审计篇2

农村经济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我国积极通过各项措施,促进农村的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对“促进农民增收”做了进一步强调,可见重视农村发展已经是国家建设的重要方面。农村发展中离不开规范化的财务审计行为,通过农村财务审计能够有效的规范农村财务收支情况,对农村财务管理进行合理管理。

一、农村财务审计面临的阻力

1.传统农村审计模式的漏洞较多

在我国传统农村财务审计模式中,具体负责审计的机构主要集中在乡镇的相关部门,而负责具体工作的机构则多是与农村内部有一定联系的,这种审计性质上是内部审计,而且这种审计之间的隶属关系不明确,造成财务审计不彻底、不完全。另外,在很多农村地区,在进行财务审计时,既有政府审计性质,又有社会审计性质,这两种方式并存很难界定农村集体经济中的现实问题,同时也不利于建立独立的财务审计模式。

2.缺乏法律法规的支持

我国《审计法》主要用来规范国家的审计行为,但这种规范对象主要是国家审计的行为,在内部审计方面,我国也有相关条例来规范相关审计活动。但是,根据调查发现,很少有地方专门针对农村财务审计制定相关的法规、规章,缺少了法律法规的支持,造成我国农村财务审计没有统一、合理的操作流程和保障。

3.缺少良好的财务审计环境

在我国许多的乡镇和农村,相关干部和负责人,对于农村财务审计工作的认识还不够,其对财务审计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基本的方面,更没有充足的动力去做好农村财务审计工作。另外,农村财务审计在实际的工作中横向的联系比较少,尤其是关系到经济犯罪的案件需要和公检法部门进行配合的时候,对方经常会怀疑农村财务审计报告的法律效力。

二、农村财务审计面临的牵引力

1.审计工作的规范化开始出现

虽然在我国广大农村缺少相关的法律法规作为财务审计工作的保障,但是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已经开始通过对农业、农村建设等方面的规定,引导财务审计工作的开展。另外,许多的地方政府也积极制定相关章程,对农村财务管理等工作进行一定的指导,为以后农村财务审计规范化的实现提供了良好的依据。

2.有关农村财务审计的研究人员越来多

农村财务审计,本来就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我国相关研究人员也开始注重这方面的工作,不断加大农村财务审计研究工作,我国政府部门也支持研究人员深入农村,了解农村财务审计的实际情况,为以后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提供了许多原始材料。而且有很多的研究者开始从农村财务审计的本质问题去思考如何规范农村财务审计,为以后审计体系化建设打下了基础。

3.农村群众越来越重视自身权益的保护

随着我国一系列惠农政策和支农政策的实施以及新农村建设的开展,使得农村群众的经济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他们的维权意识也开始加强,这样都会对农村财务审计工作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三、建立农村财务审计工作规范化的措施

我国农村财务审计规范化建设存在着很多的困难,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建立合理有效的农村财务审计工作体系是必然选择。笔者认为,针对我国农村财务审计存在的问题,应当采取以下应对措施:

1.完善法律法规,指导农村财务审计工作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逐渐完备,针对重点领域、问题突出的农村地区也要通过不断完善相关法律,其中农村财务审计工作就是其一。首先,通过深入调查研究,收集农村财务审计的相关材料,结合我国当前的财务制度明确方向;其次,充分调研,了解农民对财务管理的认识,宣传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农村财务管理观念,听取他们对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议;最后,制定的法律法规应当符合地区发展,由地方政府首先制定,之后再确定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

2.通过信息化管理保障审计工作顺利进行

F代信息技术是保障农村财务审计工作顺利进行的措施,通过信息化的操作,能够使农村财务信息规范、全面。有利于审计工作的开展。比如对每一个时间的财务信息都建立台账管理,让审计部门能够清楚的看到财务的收支情况,便于具体工作的执行和数据记录,为以后工作打下基础。

3.培养专业的农村财务审计人员

财务合规审计篇3

[DOI]10.13939/ki.zgsc.2017.12.185

近年来,电网行业大力加强项目管控,不断深化项目资金一体化管理要求,项目预算闭环管理体系初步构建,但项目预算全过程管控链条仍然存在两头薄弱的现象,公司财务部门在项目预算事前论证审查、事后考评审核环节尚待提升,为进一步健全储备机制、细化项目分类、规范可研程序,各单位积极开展项目可研经济性与财务合规性评价管理工作,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专业管理要求,推动全网项目储备工作逐步向纵深拓展。

1 储备项目可研经济性、财务合规性评价管理背景

随着财务集约化管理进一步深化,对财务部门在项目管理中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管理会计的兴起对财务工作也提出了新的挑战,项目预算管理是管理会计的重要体现,财务深入业务、业务财务融合是管理的必然要求。公司自2012年起“深化项目预算闭环管理,提升资源统筹调控能力”的管理要求,应用“先行先试、不断创新”的管理理念,积极开展项目可研经济性与财务合规性评价管理工作,并取得了一些成绩,在个别项目管理中迈开了步子。但受观念习惯、职责分工、工作标准、信息手段等因素制约,项目可研经济性与财务合规性审查工作仍存在诸多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财务审查缺位、审查标准缺失、职责流程不清、专业人才匮乏、信息系统支撑不强和业财融合深度不足等方面,这些问题亟待依托管理水平提升,系统地趟出路子。2014年以来,为进一步提升项目预算闭环管理的精益化水平,消除项目可研经济性与务合规性审查工作存在的薄弱环节,公司通过开展项目可研经济性与财务合规性评价管理专题研究,提出审查思路、明确具体做法,最终形成一套系统的、实用的项目可研财务评审体系。

2 储备项目可研经济性、财务合规性评价管理总体思路

公司围绕“集约、精益、全面、统筹”的核心理念,以“以规则制定为出发点、以项目审查为切入点、以项目审计为落脚点、以闭环改进为着力点”为主线,从项目可研经济性和财务合规性评价管理的焦点、难点问题入手,以项目可研财务审查标准、流程和机制为研究重点,运用系统创新思维,以问题为导向,从审查标准、职责流程和组织保障三个方面进行攻关,通过课题研究、讨论分析和征求意见确定审查标准、修订制度明确职责流程、系统优化做好组织保障,目标是“树立一种意识、建立一套规则、形成一项机制、锻炼一支队伍、取得一定成效”。

3 储备项目可研经济性、财务合规性评价管理实践

公司贯穿“以规则制定为出发点、以项目审查为切入点、以项目审计为落脚点、以闭环改进为着力点”的工作主线,先行先试开展项目可研经济性与财务合规性审查工作。

3.1 以规则制定为出发点

公司启动项目预算事前审查规则的课题研究,旨在提出一套“标准可理解、评价可操作”“业务部门能认同,财务部门易操作”的项目预算审查规则,多次组织下属公司、经研院和事务所人员进行研讨,确定财务审查的目的、审查的原则和审查的内容,制定了《储备项目预算事前审查规则汇编》(以下简称《规则汇编》),《规则汇编》作为财务参与项目前期审查工作的主要抓手,对财务审查的目的、原则、内容进行全面梳理和回应,具体情况如下。

3.1.1 明确审查目的

财务部门参与项目前期审查,旨在发挥专业优势,发表财务意见,有效提升项目经济性,并结合历年审计检查工作成果,从源头上解决支出混淆等财务合规性问题,规避财务风险,同时为财务资源项目合理配置和项目预算编制奠定基础。

3.1.2 明确审查原则

财务部门在开展项目财务审查工作中,应立足于遵遁以下原则。

必要性原则:按照“无会签不批复、无批复不入库”的要求,明确储备项目财务审查是财务会签的重要前置性评价环节。

相关性原则:严格区别于专业部门开展的项目可研技术性、必要性评审,聚焦于项目资金管理论证,侧重于评价项目要花多少钱和该不该花。

实用性原则:降低后期竣工决算审计环节所涉及的各类财务事前审批风险,并为业务部门提出切实可行的项目前期管理改进建议,同时夯实项目预算编制基础。

融合性原则:横向上加强财务与业务的集成融合,纵向上统筹发挥财务内部专业力量,做好与各专业、各层级的协同推进与分工安排。

前瞻性原则:坚持从业财融合角度出发,通过参与评审将财务语言转化为业务语言,使财务制度和管理要求融入其中,促进财务职能转型。

3.1.3 明确审查内容

从审查目的和原则出发,相应地提出了财务合规性、可研经济性、信息实用性和要素完整性四个方面的审查要点,并在借鉴兄弟省公司前期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细化制订了项目可研经济性的评价方法和财务合规性的审查内容。

(1)财务合规性主要审查项目在前期立项阶段是否符合现行财务管理规定,对照研究项目过程管理中的问题,提出清晰、具体的财务合规性审查标准,如项目分类是否准确,是否准确划分资本性与成本性支出范围等,降低项目管理中的后发性财务风险。公司针对13类项目,逐项提出了清晰、具体的财务合规性审查标准:

是否存在超标准、超规格购建资产

是否包含其他类别项目

是否存在分拆立项

是否存在重复立项

项目资本性支出与成本性支出划分是否准确

拆旧物资数量及处理方案是否合适

工程其他费用支出是否合理

是否存在不合理频繁改造或修理的情况

(2)可研经济性

可研经济性的评价一直是公司项目财务评价的难点,主要源于项目投产后作为电网的一部分,难以测算单体项目未来收益,公司通过研究国家和公司现行的工程项目管理制度,结合项目后评价管理的理论方法,系统研究了各专业的可研报告,结合实际情况,初步确定可研经济性评价的三类方法,一是对于单体项目效益可测算的项目,采用经济评价模型,进行论证分析。可选用的经济评价模型:财务净现值、项目内部收益率(IRR)、项目静态回收期、总投资收益率等经济评价模型,根据项目实际情况可以选用一个或多个经济评价模型分析。二是对于单位项目不可测算的项目,主要从成本投入合理性进行评价,主要是将该项目成本投入与历史类似项目成本或单位投资标准成本等进行比较,用类比法进行评价。三是应用资产全寿命周期理论,在生产性技改类项目上可采用比选不同方案间全寿命周期成本(前期基建一次性投资成本+后期运维成本)较低值的方法。

(3)信息实用性

信息实用性主要从实用性角度出发审查项目投资估算总额及明细内容,是否符合转换成不同口径财务预算的编制条件,在参与项目审查的同时一并解决年度项目预算编制问题,解决项目预算编制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4)资料完整性

资料完整性主要审查判断提交财务审查的项目资料和数据是否充分、完整,是否清晰阐述和反映了项目的财务合规性、经济性与实用性。进项目预算全过程管理,严格执行成熟套装软件与财务管控项目定义创建校验规范。

3.2 以项目审查为切入点

财务部门在制订了财务审查规则、明确了项目前期管理要求后,业务部门因条块分割的思维定势仍对财务介入审查有一定的抵触情绪,因此“何时审、怎么审”就显得尤为关键。

3.2.1 “业务理解、顺势切入”的审查思路

公司以“业务理解、顺势切入”的思路开展审查工作,一是积极争取业务部门理解,通过阐明财务人员所提供的专业支持和风险管理作用,赢得业务部门对财务审查工作的支持;二是依托联合审查顺势切入,将审查结果及时与业务部门进行沟通反馈。业务部门意识到财务人员所提供的有效支撑,为财务全面介入后续项目审查奠定了基础,项目可研经济性与财务合规性审查工作全面向纵深拓展。

3.2.2 “点面结合、重点突出”的审查原则

本次审查根据“点面结合、重点突出”的原则有序开展工作,一是确保点面结合。对所属单位的储备规模、结构及特点进行总体审查,再根据各类项目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审查,仔细查阅资料、客观反映问题。二是确保重点突出。将储备项目金额异常、界面划分易于串项、资本性和成本性支出容易混淆的项目,作为本次审查的重点对象,切实将可研经济性、财务合规性作为本次审查的重点内容。

3.2.3 “全面覆盖、全员参与”的审查方式

公司基于上述思路c业部门积极沟通,遵循“项目全面覆盖、财务全员参与”原则,于2014年8月底组织开展了一次储备项目财务集中审查工作,对公司拟纳入2015年储备库的4285个储备项目按照总部下发的《指导意见》和公司印发的《规则汇编》开展财务审查。公司高度重视本次集中审查工作,抽调基层财务与事务所人员组成50人的储备项目专项审查小组,集中一个月时间,采用背靠背交叉审查的方式进行现场评审,遇到问题集中讨论解决。

3.3 以项目审计为落脚点

项目审计是回应如何“提升投资效益、防范项目风险”的重要手段,公司旨在通过在年报审计中发现的项目前期管理问题,积极建立责任传导机制,建立项目预算闭环管理机制倒逼业财双方应用项目预算执行审计结果,进一步提升可研编制和审查水平,建立一种“责任传导、良性互动”的自我完善机制。通过“以问题为导向的审计思路”和“以集中审计为主的审计方式”开展预算执行审计工作。

为使审计从传统分散模式向定点集中模式进一步转变,我们运用了“依托年报审计、精简审计资料、预先下发通知、优化审计机制”四项措施,具体如下。

依托年报审计:年报决算审计历来受到各单位的高度重视,但预算执行情况审计尚属起步阶段,通过依托年报决算审计工作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有利于各单位积极配合预算执行情况审计工作,加强反馈力度、提高审计的效率和效果。

精简审计资料:在不影响审计效率和效果的前提下,各单位提供的项目资料电子版应尽量做到简单、明确,可仅包括可研报告、初设方案、合同与标书、结决算资料、拆旧审批单五类资料,以方便搜集和准备。

预先下发通知:为避免各单位因资料提交不及时而耽误审计进度,我们将最终确定的拟抽查项目清单提前三天通过内网邮箱下发给各单位,给予被审计单位充分的资料准备时间,同时也为我们节约了审计时间。

优化审计机制:建立样本项目和审计意见的传递机制,应用“年审下发一批、基层反馈一批”的滚动审计方式,达到“有资料时做审计、没资料时抽样本”,旨在实现审计效率最大化。

公司项目预算执行情况审核小组共审核了所有单位超过3000个项目,经过数据挖掘比对分析,审核了抽取10个单位存在疑点的66个项目的原始资料,最终审核落实预算外列支的项目3个,超预算列支的项目10个,预算大额结余的项目14个,不符合财务合规性要求的项目7个,项目预算执行情况审核结果得到了项目单位的认可。

3.4 以闭环改进为着力点

公司2014年重点开展“规则制订、联合审查、项目审计”三项工作,以此为主线将项目可研经济性与财务合规性评价管理工作串联形成闭环,有力推动项目可研财务审查工作整体前行,但在实践中我们也发现尚有一些地方有待完善,如审查标准是否能更形象具体、审查机制是否能更清晰顺畅、审计重点是否能更优化完善、组织保障是否能更有力高效,因此上海公司着力审查工作的闭环改进,通过进一步总结提炼财务审查的经验理论,进一步完善财务审查的方式方法,进一步“做实审查标准、做优审查机制、做深项目审计、做强组织保障”,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项目可研财务评审体系,更好地指导项目可研经济性与财务合规性审查工作。

4 储备项目可研经济性、财务合规性评价管理思考

公司通过在项目可研经济性、财务合规性方面开展的大量研究和实践,初步取得了三项可喜的管理成果。

一是建成“一套体系”。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索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项目评价和管理方式,优化审查标准、固化职责流程、加强组织保障和深化业财融合,并在实践中总结提升完善,构建了体系清晰、精益高效的项目可研财务评价体系。

二是促进“两个转变”。即“促进了业财融合方式的转变”,通过争取业务部门的理解和认同,促进了专业条线自行审查到主动联合财务进行审查的观念的转变,在解决了储备项目财务审查缺位的问题的同时,也解决了“财务提要求、业务不落实”的传统管理沟通顽疾;“促进了财务管理职能的转变”财务部门按照审查规则的要求,主动从项目源头与业务部门对接,参与项目前期审查,主动掌握项目前期信息,为项目全过程管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促进管理会计职能在实践中得到有效发挥。

三是实现“三个提升”。有效提升了项目可研深度,对纳入2016年储备近2170个项目进行了财务审查,共计1021条整改意见,总体压降储备规模约2.16亿元;有效提升了投资决策管理水平,公司通过对项目可研经济性分析,对投入产出效益指标和成本投入合理性进行评价,做好储备项目优化排序,结合公司投资能力分析结果,优化公司整体资源配置,有效提升了投资决策水平,同时积累项目和资产经济效益评价经验数据,为财务部门后期开展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项目后评价等工作奠定了基础;有效提升了财务实时管控能力,通过建立健全项目审查机制,固化审查流程,在项目全过程管理中财务从源头上与业务部门对接,参与项目财务审查,掌握项目前期信息,为项目预算编制水平奠定了基础,并通过项目前期信息管理,提升项目过程管控实时管控能力。

财务合规审计篇4

在农村集体经济中,财产是集体成员共有的,任何个人不得私占、挪用。但还是存在一部分村领导干部,肆意挥霍公款,大吃大喝,对财务管理工作十分懈怠,村务不能做到公开透明,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财务审计工作没有严格落实到位,对农村财务管理工作没有尽到有效监督和严格查处的职责,导致一些领导干部对财务管理工作不以为意、肆意乱为。因此,将财务审计工作落到实处,既能发现农村财务管理当中存在的漏洞和不足,又能端正领导干部观念,加强廉政建设,还能有效推进财务管理工作的改进和完善,促进农业经济健康稳定发展。

二、当前农村财务审计工作存在问题

1.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农村财务审计工作的开展过程中,也需要相关法律法规作为指导标准和依据,但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虽然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审计规定》等给农村财务审计工作提供了大的方向,但仍未有符合地方,属于地方自己的相关法律法规,导致在审计工作的实际开展过程中缺少规范,也并未实现审计工作的专业化和制度化,进而导致农村财务审计工作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观念淡漠,在执行过程中缺乏完善的规章制度,大大消减了执行的力度。1.1财务制度不健全。没有建立相应的财务管理制度或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是很多农村都存在的问题。监督、约束机制的缺乏,导致很多村会计不清楚自己的职权,或者分工不清、职责不明确,村会计人员和出纳人员由一人兼任;一部分领导干部手中握有一部分资金,却完全无视会计制度,长期不向会计报账;没有建立资产总账和明细帐,缺失有效监督,很多资产支出去向不明,使得审计时缺少依据,无帐可查;还存在部分收入不入账、多报少支、重复列支,财务不公开透明等等管理弊端,甚至于有的村连正规账簿都没有。1.2审计工作不受重视,执行力度不够。外部有效规章制度和执行标准的缺乏和内部观念淡漠等都使得农村财务审计工作一直以来都不受重视,工作开展不到位,执行力度不够。按农业部规定,农村的财务审计工作由县级以上经管部门负责,实际上却有很多省市的农村经管部门职能不明,县市级农村经管部门职能混乱,导致农村审计工作停留在查明经济状况,出具审计意见上,而不对被审计对象进行经济监督和惩治。2.人员素质不过关。一方面审计人员对自身工作重要性没有清醒认识,在执行过程中不能恪尽职守,散漫懈怠,流于形式,财务审计工作执行不到位,对农村财务审计没有科学计划和具体实施方案以及规范记录;审计过程不时掺有复杂的利益关系,程序不不规范,对于审计结果也缺乏及时有效的处理;一方面缺乏农财务审计方面的专业人才,目前很多的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不够、素质低,在审计过程中缺乏专业性,工作粗糙,不能达到审计要求。3.审计的农村财务账目不规范。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完善,以及审计人员专业素养的提高都为农村财务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构建了基础和保障,但在落实审计工作的时候,不免有很多村由于管理弊端和财务乱象等导致财务账目混乱、信息缺失等,为财务审计工作的进行带来极大不便,找不到有效核实依据。

三、做好农村财务审计工作的建议

1.健全农村财务审计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随着现代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做好农村财务审计工作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有关国家部门应明确全体村民村级财务审计委托人的主体地位应该根据现有的法律法规,例如《中华人民共合同审计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审计工作规定》等,结合各地农村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制定出适合本地的,具体的财务审计相关规章制度、管理细则以及规范的审计程序和指导标准等来规范农村财务审计工作和领导干部职权,提高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的可操作性和时效性。2.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认识。对农村财务审计工作的忽视,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依然采用传统的工作方式,跟不上时展的落后观念造成的。因此,要加大宣传和教育力度,让相关各级部门、村领导干部和农民群众都了解财务审计工作的必要性,认识到其对保障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以及自身的权力和义务,发挥各自监督、管理、查处、配合的作用,相互协调配合,保障财务审计工作的顺利有效进行。3.强化农村财务审计队伍。财务审计人员思想认识高、专业素质强,是农村财务审计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应经常对审计人员进行教育培训,提高其思想认识和专业水平,加强政府审计队伍建设,同时赋予村民真正的民力,推进农村的民主政治建设,注重村民对财务审计工作的监督职能,政府审计队伍与村民审计队伍二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提高财务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4.加大村务公开透明度,扩宽村民监督渠道。作为农村集体经济,本身村民就对其享有知情权和监督权,加大财务公开透明度,既保障了村民的权力,也能对村里的财务支出进行更直观有效的监督,促进财务管理制度的完善,杜绝中饱私囊等不法行为的发生。可以通过开设政府接待日,开设政府信箱、村务公示板等拓宽村民监督渠道。5.注重村级财务人员专业素质的提高。如上文提到的,农村财务账目不规范给财务审计工作的进行带来了极大不便,因此,提高村级财务人员专业知识、技能和对相关法规政策的掌握也是提高农村财务审计工作效率的必要举措。可由主管当地农村财务审计的部门或村领导干部组织定期培训和相应的专业考核,提高其专业技能,规范财务账目,为财务审计人员提供清晰准确的账目信息作为审计依据。6.一经查实,严肃处理。开展农村财务审计工作的目的就是要确保党和国家各项政策方针和财务法规的有效落实,保证农村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并通过检查审计对其经济活动展开分析,提出改进意见,促使其加强管理,维护集体经济利益,保障农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对不符合相关法规政策的错误行为要及时纠正,对违法乱纪、行为要严肃处理,这样才能保证财务审计工作的权威性,引起大家重视,为财务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打下坚实基础。

财务合规审计篇5

第三条审计机关应当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其他相关规定,对审计事项进行评价。

第四条审计事项评价应当由实施审计的审计机关独立作出。

审计机关评价审计事项时,应当实事求是,客观公正,保持谨慎的态度。

第五条审计机关应当根据审计方案规定的审计目标确定审计事项评价的范围,对被审计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评价。

第六条真实性评价是指对被审计单位的会计处理遵守相关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情况,以及相关会计信息与实际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状况和业务经营活动成果相符合的程度作出的评价。

第七条合法性评价是指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是否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所作出的评价。

第八条效益性评价是指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及其经济活动的经济、效率和效果的评价。经济是指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是否做到了节约;效率是指经济活动的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率关系;效果是指经济活动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第九条审计机关对下列事项不作评价:

(一)超越审计职责范围的事项;

(二)证据不足、评价依据或标准不明确的事项;

(三)审计过程中未涉及的事项。

第十条审计组应当在审计报告中提出审计评价的初步意见,审计机关审定审计报告,对被审计单位提出评价意见。

第十一条作出审计评价时,应当首先对所审查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总体情况进行说明,并评价被审计单位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

第十二条对真实性的评价,应当区分以下情况分别作出:

(一)如果审计中没有发现并通过专业判断认为被审计单位不存在重要的不真实的事项,可以认为其真实地反映了其财政收支、财务收支情况。

(二)如果审计发现有个别重要的(超过重要性水平的)不真实事项,但不影响总体上反映其财政收支、财务收支情况,可以认为其基本真实地反映财政收支、财务收支情况,同时指出其存在的问题。

(三)如果审计发现被审计单位会计信息严重不实,总体上不能合理地反映其财政收支、财务收支情况,可以认为其不能真实地反映其财政收支、财务收支情况,同时要说明原因。

第十三条对合法性的评价,应当根据被审计单位是否存在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以及违规的严重程度作出评价。对合法性的评价,应当区别以下情况分别作出:

(一)如果审计中未发现被审计单位存在重要的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可以认为其较好地遵守了有关财经法规。

(二)如果审计中发现被审计单位存在个别重要的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可以认为其除该事项外,基本遵守了有关财经法规。

(三)如果审计中发现被审计单位存在严重的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行为,可以认为其未能遵守有关财经法规。

财务合规审计篇6

财务审计与绩效审计二者之间存在着共同点,也存在着一定的关联,各自都有不同的优势。财务审计和效益审计虽然是两个独立个体,但就我国发展情况相对而言,财务审计的应用更为广泛和普遍,而绩效审计只是作为财务审计的辅助项目存在着。同国际化水平相比,我国绩效审计的发展水平还远远不足发达国家的发展水平。因此,提高我国绩效审计与财务审计之间的有机结合,对提升我国审计工作的质量有着很重要的战略意义。下面就对我国财务审计和绩效审计的异同点来进行比较分析。

一、关于财务审计和绩效审计的概述

财务审计是我国审计机关按照国家颁布的《审计法》以及实施条例和相关财务审计准则等规定的程序、方式和手段对企业进行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费用、利润的合法性、真实性、效益性进行审查和监督,并对被审计企业的财务会计报表反映的各项会计信息依法做出公平的、科学的、客观的、合理的评价和考核,以审计报告的形式出具审计意见和决定。财务审计的目的是为了揭露和反映企业资产、负债与利润盈亏的真实情况,查出处理被审计企业在财务收支中的各种违法违规乱纪问题,进而保证市场经济秩序有条不紊,维护国家所有者权益的利益,促进企业依法发展和社会建设,进而对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的执行创造一个干净、绿色的环境。

绩效审计和财务审计相比,在我国并没有给出非常明确的定义,只是国家审计机关对政府隶属部门和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效率性、经济性、效果性以及资金使用效益和是否规范的审计工作。绩效审计突出的核心是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是对绩效结果进行一种规范式的评判。目前,在国际上对绩效审计的要求已经达到衡量一个国家的政府审计是否走向现代化的标志之一,可见绩效审计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绩效审计也是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的各种财务资料以及财务报告进行合法性、规范性的审查监督,进行生成审计报告,不过其更注重的是对经济效率性的审计,侧重被审计单位管理活动经济性,以及对被审计单位的人力、财务和其他资源的利用效率的评价,同时对被审计单位的经营业绩进行考核,审计其活动产生效益的真实影响。

二、关于我国财务审计和绩效审计的比较

(一)审计要素的差异比较

在审计目的上,财务审计注重对其经济活动以及财务资料真实性、合法性、公允性进行审计监督,而绩效审计则注重其经济性、效益型和效果性的审计。在审计对象上,财务审计主要对被审计委的财务收支活动及其会计资料进行审查,而绩效审计是对政府、公营部门的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审查。在审计技术与方法上,财务审计主要有审阅、观察、查询、函证、盘点以及调节,绩效审计则为调查、统计、分析和采访环节。在审计功能上,财务审计具有防护性和鉴证性的功能,绩效审计则具备建设性的功能。在审计程序上,财务审计分为准备、实施、报告三个程序组成,绩效审计为准备、实施、报告、后续审计这四个阶段。在审计标准上,财务审计以公认的会计准则和国家法律法规为标准进行审计监督工作,绩效审计是以有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以及公认的管理实务为标准进行审计监督。在时间导向上,财务审计着重历史角度,绩效审计着重未来角度。

(二)审计理念的差异比较

财务审计是对发生的问题以及发生过程进行导向性审计,通过对违规违法乱纪的现象进行一一查出和纠正,进而维护法律制度的权威性、维护经济发展的有序性和社会发展的稳定性。在绩效审计中,对效益增加的目标看的很简单,只要是单位效益增加,就认为这是一种突破和创新,该行为也应该被重视和提倡,因此绩效审计也可以说是种态度积极的审计方式。

三、关于我国财务审计和绩效审计的结合

(一)关于审计项目选择的结合

在审计项目的选择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因为我国目前的审计方式为以财务审计为主要审计方式,以绩效审计为辅助审计方式,为了更好的对审计项目的选择,使二者结合非常关键。因此,在公共投资的项目和公共工程建设的项目上,是一个将二者结合的十分理想的选择。由于公共项目的投资资金并非私人投资和企业投资,所以在资金利用率上有很大的上升空间。绩效审计帮助项目在建设中以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提高对资金的使用效率,同时财务审计的严格展开能对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对物料、资金、车辆等各项组成要素的使用都更加透明,极大程度的防止了贪污受贿、腐败等现象的出现。

(二)关于制定合理的设计计划的结合

由于我国的绩效审计发展不是非常成熟,所以在进行审计工作结合之前,对审计计划进行合理科学的指定是非常重要的。要确保审计水平能很好地结合实际工作要求,对前期、中期、后期的审计计划突出绩效审计的效率性和财务审计的规范性,从而使审计效果得到更好的提高。

在生产力推动下和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审计工作像一只无形的手,左右和控制着经济活动沿着规范的道路向前迈进,其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伴随着我国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和“十二五”规划的实施,经济监督工作的意义更为重大且深远。综上所述,财务审计和绩效审计各自发挥着作用,在经济活动中扮演着监督者的角色,在未来的发展中,我国更要促进财务审计与绩效审计的有机结合,实现优势互补,增强对我国经济活动的审计能力,为以后独立于财务审计之外的绩效审计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财务合规审计篇7

《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审计准则》把国家审计的项目类型分为两类,一类是合规性审计,一类是绩效审计。合规性审计基本与我国开展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相当,绩效审计则指审计机关对被审计单位管理和使用公共资源的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所进行的检查和评价。绩效审计的经济性是指在产出一定的情况下使投入最低,或者在投入一定的情况下使产出最高。效率性指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它用单位产出的投入或单位投入的产出来表示,一个单位投入的产出越高,效率就越高;同样,一个单位产出的投入越低,效率也越高。效果性是指目标的实现程度,即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预期的结果,它是实际实现的目标与计划目标之间的比较。在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关系中,效果性是决定性的。只有在不低于最低计划标准,即预期结果基本实现的情况下,才能谈经济性和效率性;否则,在效果很差,即“产品”为废品的情况下,即使再经济和有效都是没有意义的。由于经济生活的多变性,特别我国经济体制处于转轨时期,在政府与社会之间、各级政府部门之间的责任边界处于不断调整的情况下,准确规定其期望效果是比较困难的,在这种情况下,采用与现实之间、同类部门之间、一个部门同类事务之间的比较就成为一种替代的选择。无论如何,计划目标或预期结果的事先确定是开展绩效审计的必要条件。

国内外开展的绩效审计实践,按照在绩效审计过程中对财政财务收支活动的关注程度,绩效审计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完全脱离财政财务收支活动的绩效审计,如美国审计署对能源部核安全监督系统的绩效审计、加拿大审计署对政府部门服务质量的绩效审计。一种是以财政财务收支活动为基础、与财政财务收支活动紧密相关的绩效审计,如我国目前开展的效益审计。因此,效益审计就是指审计机关以财政财务收支为基础,对被审计单位管理和使用公共资源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所进行的检查和评价。

二、效益审计是我国绩效审计模式的现实选择

目前,我国国家审计的主要类型是合规性审计,完全脱离财政财务收支活动的绩效审计还没有开展,效益审计是我国绩效审计模式的现实选择。开展完全脱离财政财务收支活动的绩效审计至少需要满足三个条件,一是委托人的需要,对国家审计而言就是社会公众、人大和国务院等利益相关方的需要;二是审计项目有适宜的评价标准;三是有完善的授权。目前,我国经济社会生活的主要仍然是经济转轨过程中由虚假带来的诚信危机和违规违纪导致的腐败蔓延。打假治乱、清除腐败、维护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使社会公众对经济社会生活形成稳定的预期,是保证经济社会平稳的基础条件。因此,打假治乱、维护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的合规性审计仍然是国家审计的主要任务,关注公共资源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效益性审计是社会公众、人大、国务院及所有利益相关者对国家审计的趋势要求。同时,经济转轨过程中政府责任、部门目标、绩效的定位也处于不断的变化过程中,很难确定一个比较一致的评价标准。被审计单位也容易从多变的环境条件中找到绩效不高的借口,审计机关作出的审计结论和提出的审计建议很难被被审计单位接受和落实。最后,从法律授权来看,目前审计机关并不具有开展完全脱离财政财务收支活动的绩效审计的法律授权。《审计法》第二条第二款和第三款对国家审计的内容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各部门的财政收支,国有的机构和企业事业组织的财务收支,以及其他依照本法规定应当接受审计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依照本法规定接受审计监督。审计机关对前款所列财政收支或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依法进行审计监督。”第三十一条对国家审计机关的权限也作了规定“审计机关有权要求被审计单位依照规定报送预算或者财务收支计划、预算执行情况、决算、财务报告,社会审计机构出具的审计报告,以及其他与财政收支或财务收支有关的资料,被审计单位不得拒绝、拖延、谎报。”从《审计法》规定的审计内容和被审计单位应当提供的资料来看,审计机关既没有开展完全脱离财政财务收支活动的绩效审计的权力,被审计单位也没有提供与财政收支或财务收支活动无关资料的义务。

因此,在目前情况下,国家审计机关开展完全脱离财政财务收支活动的绩效审计既无必要也不可能。绩效审计的现实选择只能是建立在财政财务收支活动基础上的效益审计。在评价标准很难界定的情况下,效益审计的视角主要是经济性(资源的节约),即以揭露管理不善、决策失误造成的严重损失浪费和国有资产流失为重点。在效益审计中需要注意合规性问题,合规性审计也要注意效益性问题,二者的区别在于审计的组织方式、力量配备和审计重点的差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及法律制度的完善,国家审计机关应当根据社会需要适时开展与财政财务收支活动无关的绩效审计。

三、效益审计与合规性审计的关系

效益审计与合规性审计存在两方面的关系,一是效益审计必须以合规性审计为基础,二是效益审计与合规性审计在审计理念上存在差异。

第一,效益审计以合规性审计为基础。效益审计和合规性审计都产生于对受托责任的评价与鉴定,合规性审计主要关注受托财务责任,效益审计侧重于受托管理责任。受托财务责任与受托管理责任是同时产生的,但从上看,人们对这些责任的评价和鉴定的需求却不是同步的:先有财务责任,后有管理责任,这种情况是由二者对实现目标的重要程度和评价的复杂性所决定的。在的低级阶段,大量存在的是粗放式管理和经营,管理方式简单明了,决定成败的关键是资金量的多少,确保资金的合规、安全成为重要的事情,合规性审计就应运而生;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管理方式变的越来越复杂,竞争的实质从资金的多少变为管理的好坏,绩效审计就成为审计发展的必然。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合规性审计在前,效益审计在后,效益审计建立在合规性审计的基础上。效益审计以合规性审计为基础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即在大量违规违纪存在的情况下,效益审计就失去了判断和比较的基础。因此,在合规性审计的使命完成以前,合规性审计不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在效益审计的条件具备以前,效益审计也不会自动登上历史舞台,效益审计必须以合规性审计为基础。由于经济社会的复杂性和发展的不平衡性,合规性审计与效益审计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共同存在。

效益审计的目的并不是简单地评价被审计单位管理和使用公共资源绩效的好坏,而是通过效益审计找出效果差、效率低的原因,向利益相关者披露相应的信息或提出整改的建议,通过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努力,达到提高效益的目的。

第二,效益审计与合规性审计在审计理念上的差异。效益审计与合规性审计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提高绩效,但二者的审计理念并不相同,合规性审计是问题和过程导向性审计,它通过对违规违纪问题的查处和纠正,促进对既定制度的维护,达到提高绩效的目的。效益审计则是绩效和结果导向的审计,它通过预期目标与实际结果之间存在的缺口,找出制度上或管理上的缺陷,通过完善制度和管理,达到提高绩效的目的。在合规性审计中,任何被审计单位或人员对制度的任何挑衅都将受到制度的惩罚;而在效益审计中,被审计单位或个人对制度的创新可能成为修改制度的建议。

第三,效益审计与合规性审计的流程差异。合规性审计以资金流开始,用关于资金使用的规章和制度与资金的实际运行相对比,从资金的流入、使用和流出三个环节查找资金使用中的问题,防止资金使用的跑、冒、滴、漏和流向错误,通过资金使用中存在的问题,揭露管理和制度的漏洞。效益审计则从业务流程入手,用正确的管理原则、管理办法和管理政策与实际实行的相对比,沿着决策、执行和监督的路径查找管理上的漏洞,防止决策失误、执行不力和监督失效等方面的问题。仅仅从纠正违法违纪行为来说,全面性不是合规性审计的必然要求,如果一个环节或一个方面违法违纪,就可以对这个环节、这个方面的问题进行纠正;效益审计则不同,制度和管理方面的问题必然带有系统性和整体性,因为好的绩效不能由某个环节或某个方面所决定,而只能由系统的绩优来决定。为了提高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合规性审计和效益审计都强调“全面审计,突出重点”,但对合规性审计来说,全面审计的目的是为了突出重点(重点环节和重点方面);而效益审计是在突出重点的基础上追求全面性(系统性和整体性)。

财务合规审计篇8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6-0073-02

自审计署颁布《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以来,公立医院内部审计工作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内部审计作为医院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医疗体制改革,深化公立医院内部监管机制上具有重要意义。与外部审计相比,内部审计源自医院财务管理工作实际,尤其是立足医疗日常经营、管理、财务收支现状,从合规、合法性审核评价中来促进医院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来提升医院管理综合效率。然而,在维护医院良好经济管理秩序实践中,由于缺失对医院财务管理与内部审计两者的关系协同,使得职责分工产生一定对立性。因此,结合医院财务管理现状,从内部审计与财务管理关系梳理上来正确辨析两者的概念及内涵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医院财务管理与内部审计的差异分析

财务管理与内部审计都是基于医院自身经济活动来展开的,其总体目标在于实现医院经营管理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但从概念及内涵划分上,两者具有显著的差异性。

第一,概念上的差异。财务管理是一个单位的基本工作,基于单位财务活动实施综合性财务关系的管理工作,其内涵主要有两点:一是体现为管理性,与医院其他部门一样,诸如物资管理、人事管理、医疗管理等,都作为一个子系统而存在;二是体现为专业性,即财务管理的对象为资金,而物资管理的对象是物,人事管理的对象是人,对于医院财务管理,其主体是对医院各项经济活动中的资金进行管理,从而又表现出综合性管理职能。相对而言,内部审计工作是基于医院财务管理现状及财务资料,从合法、合规、有效性、准确性等方面开展的一系列评价活动,其职能在于发现医院财务管理中的不足或缺陷,在于提出优化和改进建议,降低医院财务管理风险[1]。所以说,内部审计的实施,旨在通过对医院财务管理中的各项业务进行独立评价,是否遵循相应的程序和标准。

第二,依据上的差异。从医院财务管理工作来看,其各项业务的开展依据必然遵循医院会计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并遵循相应的财务职业道德守则要求。相对而言,内部审计工作则需要在审计准则指引下来收集和整理审计依据,依照审计程序来做出审计结论,并遵循相应的职业道德规范要求。由于两者所遵循的标准具有差异性,从而决定了财务工作与审计工作的不同限定与约束。

第三,工作方法上的差异。从两者的工作内容及方法上来看,财务管理主要有财务分析、会计核算、成本核算、预算管理、会计报表及管理会计等,其流程主要由财务部门来对各项会计活动进行监督、核算与管理,包括财务会计信息的采集、数据加工、存储与归类输出等[2]。相对而言,内部审计在工作内容上以财务数据为基础,在工作方法上以审阅、复核、核算、函证、观察、检查、询问、调查等方式,围绕审计程序来进行,即审计计划、审计准备、计实施、审计终结、整改落实等。

第四,工作重点上的差异。从工作重点来看,医院财务管理主要是对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中的资金进行管理,侧重于理财,并从资金的全程化管理来量化考核财务约束机制,为医院管理决策提供财务参考依据。相比而言,内部审计工作重点在于对各类经济活动进行评价,尤其是对财务信息合规性、合法性检查与监督。另外,内部审计并非局限于财务活动,还要关注医院内部控制、资源、环境等其他方面的监督与评价。

第五,监督方式上的差异。财务监督主要通过价值形式,结合医院具体经营管理活动进行调节与控制,是贯穿于整个医院具体业务过程中,并受到各项经济业务的制约,缺乏独立性。相反,审计监督一方面从财务信息资料评价中,来监督财务资金的运营状况是否合规;另一方面,通过审计证据,借助于不同的审计分析方法来得出审计报告,以评价医院各项经济活动的合理性。可见,财务监督其职责在于对日常会计业务的监管,处于较低层级,而审计监督不仅要监督会计资料,还要监督与医院财务相关的其他经济活动,具有较高层级。

二、医院财务管理与内部审计关联分析

尽管医院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工作具有不同的概念及工作要求,但两者也具有一定关联性。

第一,对经济活动进行监督。财务收支数据反映了医院日常经营状况,而财务管理是基于具体会计业务来展开合理、合法性核对工作,对医院的经营目标、资金运作等活动是否符合医院内控制度。内部审计依据审计法律法规及医院内控制度,以医院会计资料为基础来检查各项会计信息的合理合法性及效益性,其实质也是对医院财务及经营活动进行监督,并对财务信息进行再认定。

第二,着力提升经营效益。从医院财务管理工作实施中,结合财务制度、内控要求,对医院各项经济业务活动收支状况进行核算和监督,并发现问题,及时向主管院长反馈,并提出改进意见。对于内部审计工作,内审人员同样是基于医院具体经济业务数据,遵循审计制度及内控要求来对各项财务信息的执行情况进行核查、审计,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管理缺陷出具相应的审计报告,提出建设性审计意见和建议,督促医院管理者进行改进,提升医院经济效益。也就是说,对于财务管理工作,目标在于监督经济活动,而内部审计是再监督过程,两者都是围绕具体经济活动来展开监管工作,承担着促进医院各项经济管理工作健康、合法、有序发展的监督使命。

第三,两者都涉及医院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医院财务管理贯穿于医院日常经济活动中,并与医院自身的内部控制制定相关联,来促进各项财务经济活动有序进行,确保财务信息的可靠性,防范贪污舞弊等违法行为的发生,进而保障医院资金的完整与安全。内部审计管理贯穿于医院审计程序中,特别是在维护医院内部控制制度上,参照医院内控机制的有效性,着力提升审计监督水平,强化医院审计质量管理,完善医院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所以,两者都与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息息相关。

第四,财务管理为内部审计提供凭证基础。会计信息是医院财务管理的基础,根据会计准则来构建医院财务管理体系,如各项会计核算帐表,对各项经济活动的发生、结果进行完整记录,生成会计账簿、会计凭证等资料,反映医院资产、负债、收支、权益、结余等会计信息,这些会计资料都是对医院经营管理状况的直接反映[3]。同样,内部审计从职能上是对医院财务信息数据的评价,需要结合医院财务数据、凭证资料等进行核算、审查,而如果缺少了财务信息资料,则内部审计工作就无从谈起。因此,医院财务数据资料是实现内部审计的基础凭证信息。

第五,财务管理与内部审计具有相辅性。基于财务管理与内部审计的异同性分析,无论是财务管理还是内部审计,两者既相互促进,又相互辅佐,共同实现对医院财务状况的有效监督。在财务管理中,通过会计核算来完善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通过财务制度来规范经济活动的执行。在内部审计中,通过审计监督来提升财务审计工作质量,来发现医院财务管理中的不足,并从审计结论及整改建议中来强化财务管理,健全医院内控制度。

三、内部审计在医院财务管理中的价值体现

深化医疗体制改革,依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客观性,来提升医院财务管理水平。依据国家《审计法》《卫生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等相关法规要求,重视医院内审工作,保障内审机构、人员、经费、业务的独立性,来发挥内部审计在医院财务管理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第一,内部审计有助于提升管理者水平。内部审计是医院财务管理战略性体现,将直接影响医院管理决策的科学性、正确性。从内部审计具体工作及审计结论、整改建议中,管理者可以认识到内部审计的现实价值与意义,并从完善医院决策,制定医院发展规划等方面,明确改进方向和具体工作任务。因此,内部审计的实施,从规范医院财务管理工作中,为医院管理者提供了全面、真实、可靠的财务审查报告,有助于促进管理者发现管理漏洞,提升管理水平。

第二,内部审计有助于促进财务管理规范化。通过内部审计工作,从发现财务管理漏洞与财务制度执行偏差中,为优化财务管理思路,健全财务管理体制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合理化建议,也让财务管理人员能够从自身工作实际,全面认真对待财务工作的薄弱环节,从规范财务管理工作方法,健全财务管理制度上,提升财务管理规范化水平。

第三,内部审计有助于提升财务执行效率。内部审计的目标在于查找问题的根源,并针对问题提出整改建议和方案,实现对问题源头的控制。如结合医院财务报表中的薄弱环节,从完善医院资金安全性上,引入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制度,降低和减少财务风险。因此,积极推进内部审计,从根本上解决财务管理问题,提升财务执行效率。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财务管理与内部审计关系的辨析,两者既存在区别又具有内在关联性。在战略目标上具有一致性,两者分别从不同的管理内容及职责分工上,来强化医院管理服务能力,优化医院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实现紧密配合与互相支撑,进而改善医院财务效率。另外,在认识与理顺两者关系上,一方面,加强财务管理及内部审计人员业务素质培训,注重财务、审计法律、法规学习,增强职业操守;另一方面,完善医院财务、审计人员管理制度,如引入岗位轮转制度,从业务知识、技能、岗位互换中,增进理解,共同促进医院财务管理、内部审计工作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财务合规审计篇9

从审计恢复之初的1985年实施的《审计工作暂行规定》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及于2010年5月1日起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真实、合法、效益”一直是审计工作的重要内容,贯串于始终,它高度概括了国家对审计的本质要求和审计目标所在,与此相适应,审计类型应以实现上述审计目标而设置。审计类型的发展是审计发展的一个缩影,本文拟从审计目标与审计类型的关系中,探究国家审计类型的演进趋势及审计体制、工作创新方法,以适应我国经济的发展对国家审计工作的要求。

一、真实、合法和效益内涵与审计主要类型

(一)真实、合法和效益内涵与外延

真实:是指会计信息与实际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状况和业务经营活动成果相符合。

合法:是指财政收支、财务收支是否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其他规范性文件,二层含义:一是经济活动符合法律法规;二是会计核算符合法律法规;也就是说经济活动是否遵循国家法律法规。

效益:是指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及其经济活动的经济、效率和效果,也就是说是否达到了预期目的。

从其外延看,一个企事业单位、或者是政府组织的与财政、财务收支的有关经济活动,是否符合国家的相关政策、是否是真实存在的经济活动;是否实现了其预期目标,及效果如何,是否符合经济效益的同时,符合社会效益包括环境效益,政府组织的行政行为、政策法规是否实现、是否有效、是否达到预期目标都应是效益范围。例如:一个学校支出的教学经费是多少,是否有损失浪费是审计的范围,财务收支审计既是为此而设置;而其教育成果如何、教学质量在全国、全世界是什么水平,是否实现公众所关心教育目标;是否存在管理问题;一个项目从财政、财务收支上真实、合法、效益可能没有问题,但从其立项合法性上是否有问题?是否是实际需要?是否实现了专项资金的预定目标?是否实现了原定规划的要求?因此,财政或者财务收支是审计的范围,而这一部门所担负的职责履行如何,所制定的政策是否实现了预期目标、取得了预期效果,是否存在问题,同样是审计范畴,而且是更重要的“效益”范畴。

(二)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和经济效益、经济责任、绩效审计是我国审计的主要类型。

这是进行审计工作职责范围,这要求审计在审计方式的运用上,以此为基础,从审计工作恢复时起,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和经济效益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就是审计工作的重要内容:

一九八三年国务院转发审计署《关于开展审计工作几个问题的请示》关于审计机关的任务第三和第四条规定,“对国营企业、基本建设单位、金融保险机构,以及县以上人民政府管理的相当于国营的集体经济组织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并考核其经济效益。维护国家财经法纪,对严重的贪污盗窃、侵占国家资财、严重损失浪费、损害国家利益等行为,进行专案审计。”

《国务院关于审计工作的暂行规定》(1985年8月29日国务院 )第二条:“审计机关是代表国家执行审计监督的机关。通过对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财政收支,财政金融机构、企事业组织以及其他同国家财政有关的单位的财务收支及其经济效益,进行审计监督,以严肃财经纪律,提高经济效益,加强宏观控制和管理,保证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

《关于开展厂长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几个问题得通知》(一九八六年审计署文件)中明确规定了审计的内容:厂长任期内企业的财务收支是否合规合法,盈亏是否真实,经济效益是否达到任期目标,国家资财有无损失浪费等。一九八八年审计署得《关于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审计得若干规定》中也把承包经营目标得实现情况及企业经营者得经济责任、国家资产得维护和增值、重大损失浪费等作为审计得重要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条例》(实施日期1989/01/01 -1995/01/01 )“第二条 国家设立审计机关,实行审计监督制度。审计机关对本级人民政府各部门、下级人民政府、国家金融机构、全民所有制企业事业单位以及其他有国家资产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进行审计监督。”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1994年8月31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通过根据2006年2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的决定》修正)“第二条国家实行审计监督制度。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设立审计机关。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各部门的财政收支,国有的金融机构和企业事业组织的财务收支,以及其他依照本法规定应当接受审计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依照本法规定接受审计监督。审计机关对前款所列财政收支或者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依法进行审计监督”。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1997年10月2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231号公布2010年2月2日国务院第100次常务会议修订通过)“第二条 审计法所称审计,是指审计机关依法独立检查被审计单位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以及其他与财政收支、财务收支有关的资料和资产,监督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真实、合法和效益的行为。”

由此看出,从上世纪八十年初起,政府机关和国有企事业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效益的监督就是国家审计机关的重要内容。从1989年1月1日执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条例》起明确提出了对“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进行审计监督。”这一时期审计的主要类型是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和经济效益审计(包括经济责任和绩效审计)。

二.审计类型的演进与展望

(一)、我国审计类型中存在的问题

1.中央及省直与县市审计对象在规模上的差距应在审计目标上有不同审计类型。

中央及省直审计机关审计对象规模较大,一般在审计目标设定时,考虑审计成本和风险因素而只设定一、二个目标,比如只对真实、合法性进行审计,而市县审计机关审计对象相对较小,如果在设定审计目标时还比照上级审计机关的审计目标,则会出现浪费审计资源,降低审计效率。比如财务收支审计,在市县一级审计机关应增加效益审计目标,审计类型应定为财务综合审计。

2.我国经济发展需要开展新类型的审计项目。

我国现阶段的审计类型可归纳为以财务管理为审计内容的财务审计(包括行政、事业、企业财务审计);以及财务管理与经济管理为审计内容的管理审计(经济效益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绩效审计、管理审计),①其中绩效审计包括政府责任审计越来越成为国家审计的主要类型。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涉及到部门、行业、地方的经济利益的矛盾与联系会越来越多,如有的产业的发展布局、战略的选择;维护国家安全;政策对社会、经济影响的评估等等,这必然会拓展审计领域,增加审计类型。环境、“三E”、“五E”、政府绩效、产业政策、教育文化政策、国家安全中的财政安全、金融安全、环境安全、民生安全、食品安全等也必然成为审计工作的重要内容,创新出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的新的审计类型。

《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明确规定审计工作的主要任务:“把审计工作更好地融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全局,推进民主法治,维护国家安全,保障国家利益,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要求探索创新审计方式,在深入总结我国审计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探索符合我国发展实际的审计方式和方法,增加新的审计类型。审计长刘家义指出“审计工作一定要关注国家安全。它是我们的一项重要任务。国家安全是政府责任的首要环节,是民主民生的根本保障。我们审计工作要关注国家财政安全、金融安全、环境安全、民生安全等。在维护国家安全方面,我们要积极探索,坚持不懈地抓下去。”包括国家安全在内的的政府的重要职能,事关全国人民切身利益的大事,国家重大政策的执行效果与效率,理应是人民大众关注的焦点与热点,因此必然是审计工作的“重要任务”。

(二)、在审计体制内进行统筹安排、创新工作方法的探讨

1.完善现有审计类型,实现审计新技术的历史性突破

虽然我国的国家审计工作恢复只有二十六年的时间,但是取得了很大成绩,财务审计、管理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绩效审计取得了丰硕成果;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的同时,充分利用我国审计工作全国“一盘棋”的整体优势,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审计类型,如行业(项目)审计,通过对某一行业或者某一项目的审计,与效果审计相结合,揭露出存在的问题,具备其他审计类型所不具备的优势,这一我国独有的审计类型,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从八十年代初审计工作恢复至今已有二十七年,如何完善现有审计类型,总结经验,找出不足,才能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审计体制。

一是要针对不同的审计对象的规模,合理确定审计目标,如果是规模较小可将“真实、合法、效益”作为审计目标,如市县一级的财务收支审计类型改为综合审计。

二是发挥我国审计的特点,适应当前新的要求,多在行业(项目)审计与效益审计、绩效审计结合上进行审计。

三是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审计的优势,完成从人工审计到计算机管理网络系统审计的历史性跨越。

财务合规审计篇10

一、医院财务审计管理的意义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新财务会计制度的推广,对规范医院财务行为、提升医院财务管理水平、提高医院财务信息的质量等方面都有新的要求和目标。医院财务审计作为医院财务管理及财务行为的有效监督,其管理机制的建设、健全对纠正医院财务管理中的各种弊端、提高医院财务管理水平有积极的意义。

(一)强化财务审计管理机制是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的需要

首先,医院财务审计的监督职能提高了会计工作人员的办事能力。一方加强了会计工作人员依照各相关财务制度办事的水平。另一方面强化了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有效的减少了他们出错的几率。其次,财务审计工作的有效实施,确保了能及时发现医院财务管理中的错误及漏洞,对错误和漏洞的及时纠正、补救,提高了医院财务管理的水平。再次,医院的重大经济活动、年度预算等都需要发挥审计部门的工作职能,对医院的各项财务决策进行严格的审计,并为财务决策方向提供相关的分析及实施依据,是减少医院在财务活动中风险的有效途径。

(二)强化财务审计管理机制是医院自身发展的需要

首先,医院的各种财务决策需要医院财务信息的支持,财务审计有效地提高了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和规范性,为医院的财务决策提供了更可靠的依据,确保了医院资金合理、高效的利用,促进了医院的发展;其次,医院财务审计提高了医院会计信息的质量,推动了医院对外公布会计信息的实施及完善,有效的提升了医院的公众形象,有利于医院的长远、健康发展。

二、医院财务审计管理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医院财务审计是医院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医院财务管理的水平和医院的可持续健康发展。由于医院业务项目较多、资金流动额大、涉及人员广、涉及范围宽,因此医院的财务审计管理具有很大的难度。

(一)财务审计人员的整体素质还有待提高

医院财务审计工作的开展效果表现出的良莠不齐,很重要的一方面原因就是审计人员的整体素质发展迟缓。第一,审计人员学习、接受能力较缓慢,对审计内容和方法的更新需要一定的适应、熟悉过程,在审计工作开展时难以完全、充分实施新的财务审计制度。第二,科技的发展对审计人员使用现代化设备进行财务审计提出了新的要求,可部分人员对使用电脑及相关软件等方面的能力有限,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财务审计制度实施,使财务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二)财务审计人员的业务技能还有待提高

财务审计人员业务技能的熟练掌握,是提高财务审计效率及效果的有效途径,确保了在财务审计过程中对财务管理错误、漏洞的及时发现与纠正。此外,财务审计人员业务技能的提高增强了财务审计人员发现作弊行为、披露问题的实力,确保了财务审计工作效果的实现。而且随着财务审计手段的革新、财务审计内容的变更,也需要财务审计人员更快速、更准确的掌握和应用新的方法、技能。因此,财务审计人员业务技能的拓展空间还很大,业务技能的提高还需不断的努力和完善。

(三)财务审计欠缺客观、公正

一些审计人员在财务审计过程中不能坚持客观、公正的开展工作,遇到问题采取的是一种退避的做法,能化小就化小、能化了就化了,完全置企业利益与不顾。究其根源,首先,医院是财务审计部门还不够独立。在管理上大多医院财务审计人员的人事档案管理、薪酬发放等与财务工作同属一个部门领导管辖,为了自身前途,财务审计人员大多会睁只眼闭只眼得过且过。其次,一些财务审计工作人员为了获取自身的经济利益等,故意绿灯放行,对财务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错误、漏洞避而不问,影响了审计结果的客观、公正。再次,受我国传统思想的影响,“保持中庸”“以和为贵”等,认为没必要“为难”人,导致财务审计难以按照相关的管理制度来执行,审计效率低下,多为走形式主义。此外,医院领导的重视程度也是影响财务升审计客观、公正的原因之一。医院领导的重视,一方面保证了财务审计的执行力度,使财务审计人员有了坚强的精神依靠。另一方面确保了其他部门同财务审计人员高效的配合,为财务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鉴定了基础。

(四)财务取证行为不规范

首先,财务审计的取证不科学,一般情况下,财务人员比较重视对账簿、凭证的取证,而对经济活动的实际发生方面的取证比较随意,影响了财务审计的质量。其次,在取证过程中缺少和相关人员的沟通,对取证材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缺少确认,容易造成工作的遗漏,影响财务审计的工作效率。

三、完善医院财务审计管理机制的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医院财务审计制度

医院财务审计制度是医院财务管理实施的保障,只有不断的完善才能使其更好地为财务审计工作的开展、实施服务。首先,要加强医院财务审计部门的独立性,更好的保证财务审计工作实施的客观、公正,提高财务审计质量。同时,要建立专业的审计人员队伍由医院负责人直接领导,确保审计人员工作的独立性、充分发挥其审计职能。其次,对财务审计制度的不断完善,一方面表示了领导对于财务审计的重视,使财务审计的流程得以更好的实现。另一方面确保了其他部门与财务审计部门的积极配合,方便了财务审计的实施与进展,提高了财务审计的效率。再次,对财务审计制度的进一步完善符合财务管理制度的更新与进步变化,推进了财务审计工作的实施与效率。第四,通过财务审计制度的完善,进一步规范财务审计程序,同时对财务管理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加深财务审计工作的意义,发挥其更多的功能和最大的功效,为医院的持续、稳定发展做更多的贡献。

(二)规范医院财务审计程序

医院财务审计是一项复杂且又责任重大的工作,只有通过完善的制度约束和规范的程序设计才能确保其实施的目的及意义。因此必须进一步规范医院财务审计程序,使财务审计保持持续性、规律性推进,否则很难达到查漏、纠错的目的,也难以实现其对财务管理提供绩效考核依据的作用。此外,规范化的财务审计程序还有助于保证医院财务审计工作开展的计划性与科学性,使财务审计工作的实践更合理、更全面,使财务审计的效果更准确、更有效。同时,规范化的程序还有利于财务审计工作人员与其他相关部门人员的沟通,避免了一人说一套的可能性,提高了各部门之间的配合效果。比如存货盘点的制度化。医院的存货主要包括药品、卫生耗材等,由于存货的流动性强、变动比较频繁,在医院经济活动中又占有很大比重,因此对医院存货的审计工作的难度相对也比较难。要保证存货审计工作的顺利、有效的实施,就必须要建立规范的审计程序。首先规定存货的定期盘点,相关部门做好审计前的准备工作。其次,做好药品盘点等清单的核对、装订,做好盘盈、盘亏记录。这样才能更有效的达到医院财务审计的目的。

(三)建立健全财务审计责任追究制度

完善的管理制度需要得以落实才能发挥其作用,要保证财务审计管理制度的落实效果,就需要有健全的责任追究制度,否则,财务管理制度形同虚设。首先,将财务审计责任进行细化,落实到个人、联系到部门,让每个财务审计人员都明确自己的具体职责和所要承担的责任。其次,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度,使财务审计中出现的问题可以根据具体的、可行的制度予以解决,避免责任承担的活动空间,避免等行为的发生,切实保护财务审计工作的有效实施。

(四)完善财务审计人员培训机制

财务审计人员的培训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培养财务审计人员的人格修养和职业道德,避免在财务审计过程中的知错犯错等行为出现,提升财务审计人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另一方面培养财务审计人员的业务技能,使其更快的接受新的财务审计方法、技能,更好的开展财务审计工作。在强化培训过程中,第一,注意培训方式,培训是有规划、有目标的,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到头来陪了时间又浪费了医院资源。第二,邀请专门的培训机构合作或派遣财务人员到有实力的会计事务所学习、体会,提高财务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及财务审计培训的层次。第三,通过财务审计培训促进医院的廉政建设,促进医院经济活动的健康、安全发展。

(五)加强医院财务人员的培训

财务人员的多元化培训为医院财务审计管理的实施起到了重要作用。一方面随着医院的发展,医院业务、规模的逐渐扩大,其财务工作也越来越多元化,越来越复杂,审计工作的类型也越来越多样,这就需要财务人员更密切的配合。因此,保证财务审计管理机制的实现需要加强对财务人员综合能力的培养。

(六)运用先进的审计方法

随着科技的发展,自动化办公已广泛应用在各行各业中,发挥着其快捷、高效的作用,将先进的科技应用到医院的财务审计中,将能大大提高财务审计工作的效率,保证财务审计的效果。一方面,规范化、自动化的办公节约了医院的人力、财力使用,又能达到更好的审计效果。另一方面计算机财务审计制度的建立,避免和减少了认为因素对审计结果的影响,确保了财务审计的真实、公正。同时计算机强大的运算和存储功能方便了财务审计资料的存储与分析,使获取的财务审计资料更全面、更客观。应注意的是,在先进的财务审计设施都离不开人的操作和监控,因此在更新财务审计方式、手段的同时,决不能忽视对财务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的培养,这样才能确保医院财财务审计管理的实施意义。

四、结语

医院财务审计是医院审计部门和医院审计人员对医院经济活动客观的、公正的评价,是对医院财务管理的监督和审查。目前,医院的财务审计工作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其管理机制也比较健全,可其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和疏漏。在医院面临的严峻的现代经济形势下,医院财务审计工作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完善和改进医院财务审计管理中的不足,另一方面要加强医院财务审计管理的创新,充分发挥其对医院经济效益和社会社会效益的保障作用,加快医院的建设和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金凤,贺旭玲,房德东,农村财务审计面临的阻力、牵引力及举措[J],中国农业会计,2012(09):54-58.

财务合规审计篇11

【关键词】

财政财务审计;财务工作;财政管理

各级政府部门在过去一直是财政财务审计的对象,而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已经开始逐步融入到各个阶层的财务工作中。但是我们财政财务审计工作还有许多弊端,这从侧面反映出我国在财务工作内部缺乏专业型人才,也暴露了我国财政体制所存在的问题。接下来我将就财政财务审计应用所遇到的问题进行探讨。

一、财政财务审计的概述

把国家法律法规、管理规程以及各种财经政策方针当作依据开展相关的审计工作,就是我们所说的财政财务审计,即依法审计。审核财政财务的真实性、合理性、合法性,是依法审计的主要工作,重要的还在于要防止舞弊行为,必要时还需要纠正错误。追根溯源,财政财务审计最早起源于我国周朝,最初它是与财经法纪审计、经济政绩审计混合在一起的,然而在应用时,财政财务审计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所以也被人们称为传统审计。随着时代的发展,财经法纪审计、财政财务审计以及经济政绩审计逐渐分离,发展成为独立的个体,而财政财务审计则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具体来说,财政财务审计包括财政审计和财务审计两个部分,而财政审计又包含着财政预算执行审计、财政决算审计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财政审计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也是不同的,如根据未来发展战略和计划对财务进行合理分配的是财政预算审计,它同时还负责监督和审查各单位的财务分配;而对审计单位收支决算进行监督和审查的则是财政决算审计,以防止造假和谎报情况;对审计单位的财政收支活动及相关经济信息进行审查和监督的就是财政收支审计,是财政审计工作的重要分支。财务审计集中体现为会计报表,从而对单位的损益的真实性、合理性、合法性进行规范性审查,最重要的是能够反映出该企业的财务运转情况以及相关业绩成果等重要信息,这也是会计报表审计发展成为财务审计表现形式的原因。

二、财政财务审计在财务工作中的开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1、财政财务审计的专业型人才匮乏

财政财务审计的终极目的是审查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理性和合法性,然而当今社会,在工作开展中,存在着一个眼中的问题,也是致命的问题,即专业型人才的不足,以及审计工作人员整体素质的下降,这就间接导致了审计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的降低,尤其在复杂的社会背景下,各种新的问题和状况不断发生,这就又进一步造成了人才的缺失。而人才的缺失则导致了财务工作中更为严重的问题,随着市场化经济的不断进步财政财务审计信息化是必然趋势,这也促使着审计评价标准的科学化进步,人才不足阻碍了这一进步。所以,如何扩充专业化审计团队,加强团队建设成了财务工作开展的重要阻碍之一。

2、审计人员对财政财务审计认识的误区与审计意识薄弱

财政财务审计工作也要注重以人为本的原则,也就是说,审计人员关系到整个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由于我国审计工作人员没有防患于未然的意识和想法,甚至对财务审计的工作还存有怀疑和猜忌的想法,否定了彼此间的信任。因此,审计人员走进思维的误区,是让财务工作不小心违法,导致监督、执行不到位的主要原因,这对国家以及企事业单位有着极其恶劣的影响,危害极大,需要及时防范。

3、财政财务审计体制的不足对审计工作的开展造成了影响

目前财政财务审计体制的不足主要体现在缺少强有效的内部运作机制,这就导致我们在财政财务审计时,很难达到预期的目标,而且极易导致无审计结果的审计行为及事件的发生,从而造成内部会计信息监管的纰漏,这个问题一旦公之于众,就会给公司带来巨大的损失和伤害。与此同时,这个弊端还会对财政审计的审查范围带来不可忽略的影响,不全面的审查行为,让审查人员极易忽略某些财政资金和经费的流向或流量。预算审计受到现今社会的广泛重视,尽管如此,还是不能全面的审计很多地方的财政收支及转移支付。因此,想要有序开展财政财务审计工作,我们就要不遗余力的去改革和完善财政财务审计体制,使之能更好的为审计工作服务。

三、财政财务审计在财务工作中的重要性

1、财政财务审计在财务工作中具有防治职务犯罪的功能

财政财务审计具有一定意义上的防治职务犯罪的特点,随着财务领域信息化的逐渐渗透,从业人员的法律意识也显著提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大大提升了财政财务审计在企事业单位里的代表意义。现今我国每年职务犯罪的案例不断上升,犯罪的严重程度也是不断加剧,犯罪人群增加,罪犯职工等级也呈现逐年提升的趋势,情形极其严峻,其中、侵犯国家利益、的最多,所以提高财务人员的法律意识,减低犯罪率是衡量财务工作的重要指标。

2、财政财务审计具有促进各单位完善其各项规章制度的功能

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是财政财务审计的基础,具体的来说,这项审计工作也是各企业和单位开展工作的基础,因为在进行相关经济活动时,只有审计过了,才能继续开展其他工作,因此财政财务审计具有防治职务犯罪的功能,同时还能找出管理上的漏洞和不足,全面的探索并完善管理中的不足之处。更为重要的是,财政财务审计有助于管理中规范权力的运用,从而有助于决策者更好的去了解公司经济运营情况。

四、在财务工作中如何有效开展财务审计的建议

1、重点培养财政财务审计的专业型人才

大力加强财政财务审计人才的发掘与培养以及人才队伍建设已经逐渐成为现今发展审计工作的重中之重,这是由目前各个阶层财政财务审计专业型人才极度匮乏的现状决定的。因此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点,我们要设计出合理的审计人员编制,制定严格的选拔程序和条件,赢在起跑线上;第二点,我们应该淘汰落后的审计办公方式,结合现代化市场经济的需求,配备财政财务审计的办公资源;第三点也是最后一点,我们要不间断的组织财政财务相关的专业化培训,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积极性及专业文化素养,让审计人员在精通审计业务的同时,还能做到爱岗敬业,恪守各项规章制度,熟练自己的工作职责。在加强对审计人员专业培养的同时,我们不能忘记强调他们对财政财务审计的正确认知和了解,必须让他们认识到财政财务审计的重要性,深刻了解其必要性,这样子不仅可以避免开展审计工作趋于形式化,而且还有利于反映经济工作中的纰漏,同时还能作为对各级职务犯罪人员的监督工具,一举多得。

2、完善财政财务审计体制,提升财务管理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首先,为了保证公司内部财产的安全性与完整性,我们在公司内部需要加强财务会计控制制度的实施和影响,这么做能够对财务信息泄露、虚假、模糊、错误账目等现象做出有效预防,避免损失;其次,应该把日常的审计工作与财务工作结合起来,开展审计目标管理,加强审计技术创新,即改善财政财务审计的工作机制,这能够做到一边监督工作,一边监督各级职工的工作情况;然后是注意到各类审计相互牵制的现实情况,将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相结合,不断监督促进财政财务的踏实落实;最后,要想提高预算审计制度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就要强化企业对财政、财务及资金的管理,即要融合预决算和总体预决算,达到一个合理而又科学的地步。

五、结语

总而言之,当代历史对财政财务审计的应用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因为它的主要原则是收支真实性、合理性、合法性,并且以国家法律法规、各种管理规程以及各类财经政策方针依据这些特性,因此,财政财务审计的重心和主要内容不会改变。而且财政财务审计第我国财务工作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因为它一方面能够监督促使企事业单位发现财务工作中的漏洞和不足,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它可以防治职务犯罪,减少相关犯罪率。正是这些原因使财政财务审计对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使强化财政财务审计工作,促进财政财务审计体制的发展,增强其影响力,以及刻不容缓。

作者:孙学良 李倩 单位: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参考文献】

[1]安娜.财政财务审计在财务工作中的运用[J].中国商论,2016(21)

[2]财政部经济建设司.经济建设财政财务[J].中国财政年鉴,2013(1)

财务合规审计篇12

目前,我国多数高等学校实行“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规模较大的学校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其主要特征是在学校建立健全财经规章制度,明确高等学校财务工作实行校(院)长负责制。但一些高校内部管理松弛、控制薄弱,从源头上给舞弊,腐败行为予可乘之机,同时造成了国有资产的流失。加强高校内部控制、建立并实施内部会计监督制度是高校管理制度建设的首要课题。2000年国家先后了《会计法》及《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试行)》,从法律的角度对内部控制进行规定。意在规范会计行为,强化内部会计监督,提升单位内部经营管理效果,杜绝经济违法行为于未燃。

高等学校的收入是指学校开展教学、科研及其它活动取得的非偿还性资金,主要包括:财政补助收入、上经补助收入、事业收入、经营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其他收入等:高等学校的支出是指学校开展教学、科研、后勤保障、行政管理、学生事务、对外服务等活动发生的各项资金耗费和损失。主要包括:事业支出、经营支出、对下级单位补助支出、其他支出等。为加强对高校各项收支的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堵塞漏洞。必须建立和完善高校内部控制制度,也必须合理设计高校财务收支审批制度。

一、高校财务收支审批制度设计的原则

1、合理分工原则。就是权利分割,把一项经济业务的全过程分成若干处理步骤,由不同人员分别完成,不得一人包揽。如收费业务。不能一人既开票又收款。

2、事前审批和事后审批相结合的原则。审批制度作为控制财务收支的一种重要途径,不仅包括事后的审批控制,还应该包括事前的预算审批。特别是对于一些发生金额较大或者重要的财务支出,必须进行事前预算。

3、内部牵制原则。就是账务和事务分离的原财。财务收支审批制度作为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重要内容,必须遵循、内部牵制原则。这也是内部控制制度的基本要求。《会计法》明确规定,“记账人员与经济业务事项和会计事项的审批人员、经办人员、财物保管人员的职责权限应当明确,并相互分离、相互制约”。

4、责任原则。规定有关责任人员的工作职权和经济责任,对经管人员实施制约,增强办事责任、强化单位管理。

5、科学性和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应坚持科学性原则,尽量做到理论上的完善性;另一方面,应该从本单位的实际出发,使制定的审批制度尽量切实可行。

二、财务收支审批制度设计的内容

依据内部控制的原则,财务收支审批制度设计中应该包括以下内容:

1、财务收支审批人员和审批权限。明确审批人及对业务的授权批准方式、权限、程序、责任和相关控制措施。审批人应当根据授权规定,在授权范围内进行审批,不得超越审批权限;在确定审批人员和审批权限时,必须坚持可控性原则,即审批人员必须能够对其审批权限内的经济业务具有控制权。

2、财务收支审批程序。高校发生的各项财务收支,应该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审批和批准。在实际工作中,许多高校一般先由经办人员在取得或填制的原始凭证上签字,然后再据以由规定的审批人员审批,审批通过后交会计部门审核入账或报账。这种审批模式有许多不足之处。因为在一般情况下。审批人员的职位高于会计人员,先审批后审核。即使会计人员发现疑问已是“既成事实”,会计人员往往不会或不敢有异议,这显然不利于发挥会计的审核监督作用。因此,在设计审批程序时,如果审批人员的职位高于审核人员,应实行先审核、后审批的程序。

3、财务收支审批内容。财务收支审批的内容主要是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合理性。具体包括:(1)财务收支是否符合财务计划或合同规定;(2)财务收支是否符合《会计法》、有关法规和内部会计管理制度;(3)财务收支的内容和数据是否真实;(4)财务收支是否符合效益性原则;(5)财务收支的原始凭证是否符合国家统一会计制度规定等等。

4、财务收支审批人员的责任。财务收支审批制度必须坚持权责对等原则。在审批制度中,必须规定审批人员应该承担的义务和责任。具体包括:审批人员应该定期向授权领导或职工代表汇报其审批情况;审批人员失职应该承担的责任等。

三、财务收支审批制度的基本模式

1、“一支笔”审批模式。这是指为加强支出管理,实行由主管财务校(院)长负责财务;“一支笔”审批;各单位由分管财务负责人“一支笔’’审批;基目经费由项目负责人“一支笔”审批。其优点在于能够克服多头审批造成的监督失控或审批标准掌握不一等问题。但是,其缺点则是不符合内部控制的基本要求,容易导致腐败。特别是有些单位负责人把“一支笔”审批错误的认为是一个人说了算,更是难有约束。再加之单位负责人的主要精力集中在经营管理上,对各项财务收支也不可能事无巨细地进行审批。这种审批模式应当予以改革和完善。应加强民主理财建设,对于大型投资应经过领导集体会商,涉及职工利益事项应通过职代会表决等。

2、分级审批模式。这种审批模式根据业务范围和金额大小,分级确定审批人员。学校领导副职(分管领导)或职能部门负责人在其主管业务范围和一定金额范围内具有审批权,但对于重要的财务收支或金额较大的财务收支,必须由单位负责人审批。金额巨大的财务收支,甚至需要通过单位领导集体审批。这种审批制度的优点在于避免了权力的过分集中,有利于形成对审批人员的约束和牵制;并且。由于审批人员一般是职能部门负责人或单位分管领导。他们对审批范围内的财务收支比较了解,可以提高审批质量。

3、多重审批模式。这是指所有财务收支均需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审批人员共同审批。在实际工作中,这种制度的具体做法各不相同:有的单位实行职能部门负责人先审,单位负责人后审;有的单位实行职能部门负责人先审,分管领导后审,有的甚至还需要单位负责人最终审批;也有的单位实行分管领导先审,单位负责人后审;等等。这种审批制度的优点在于符合内部控制制度的相互牵制原则,能够提高审批质量。

4、混合审批模式。混合审批模式实际上是上述三种模式的结合运用。它规定在一定的业务范围和金额范围内由一人审批,超过一定范围和一定金额的财务收支必须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审批人员共同审批。这种模式针对不同的财务收支业务采取不同审批制度,既可以在一定程序上简化审批程序,也加强了对重要财务收支项目的控制。

建立并有效实施高校财务收支审批制度。是会计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会计法》和《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的要求,也是高校业务活动有效运行的前提,随着时代不断进步,高校财务收支审批制度会更完善。

参考文献:

[1]李殿富会计制度设计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2(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