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与企业的关系合集12篇

时间:2024-03-15 10:40:18

财务与企业的关系

财务与企业的关系篇1

(一)对比分析法

对比分析法,顾名思义,就是将一组或一组以上可进行对比的数据或指标,两两对比、分析、考察,从而判断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与当前企业的财务风险。通常企业在进行对比分析时,多是将本期数与计划数、本期数与上期数、企业数据与行业数据、本部门实际数与其他部门实际数等指标进行对比和分析。

(二)结构分析法

结构分析法是指将某一项财务指标看做一个整体,以其某个组成部分的数据作为分子,除以该项整体财务指标,以计算其结构比率。通过对结构比率的分析,不仅能够了解各个因素的比重和结构,还能对各个因素的结构和成分进行合理性评价,并且找出各个因素的变化规律。

(三)因素分析法

某一个数据指标的影响因素可能有多个,因素分析法就是将某一个数据指标分解成多个具体的因素。之后按照某一顺序从某个因素开始,作为替换变量逐一替换。在替换的过程中,当其他因素不为替换变量时,均看作为确定因素。通过因素分析,可以测算出某个数据指标都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以及各个因素对指标变动的影响程度。

(四)趋势分析法

趋势分析法,是在参照财务报表的基础上,将表中相关财务数据的两期或多期连续的数据比率或指标以定基对比和环比对比的形式进行对比分析,以获得其增减变动的数额、方向、幅度等信息,以揭示企业的现金流变化情况和运营情况,是一种趋势变化分析方法。

二、我国企业财务风险来源与类型

(一)偿债风险

偿债风险基本是每个企业都会面临的一项财务风险。偿债风险的来源有两个方面,详见表1。

(二)收益变动风险

由于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环境日益变化,竞争也逐日加剧。在这种背景下,企业资金使用效益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直接导致企业在运营中会面临收益变动风险。企业为了降低资金成本,往往采用负债融资模式。同时还能依靠财务杠杆放大企业收益。但是同时,却也使企业的风险被放大。

(三)现金风险

企业现金持有量的不足容易给企业带来现金风险。倘若企业现金持有量过少,那么企业的正常支出将不能被保证,不仅会影响企业的生存维系,还会对企业信誉带来一定影响。然而,倘若企业的现金持有量过多,企业的机会成本会被增加,企业的利润率将会受损。因此,企业现金持有量过多或过低都会引起现金风险。

(四)应收账款风险

应收账款,是企业应收而未收的款项。通常是由于回收时间的不确定性或者回收金额的不确定性所引起。详见表2。

三、合理利用财务分析预防财务风险

(一)将财务分析提高到战略高度,结合企业战略防范财务风险

企业在进行财务分析时,不能单纯的为了财务分析而分析,应在分析之前明确企业战略,从战略的高度进行财务分析,有所侧重。具体而言,企业通常有两种战略,即成本领先战略和差异化战略。战略的选择不同,财务分析指标的侧重也将不同。倘若企业选择成本领先战略,那么其在进行财务分析时,会发现企业的毛利率较低,同时周转率则较高。企业可在成本领先的战略之下,薄利多销。同样,倘若企业选择差异化战略,那么其在进行财务分析时,会发现企业毛利率较高,周转率较低,主要是因为企业采取了差异化的战略,注重产品特色,价格制定较高。因此,企业所选择的战略不同,财务分析结果有很大差异,对此企业应有所侧重,有所针对的防范财务风险。

(二)充分利用企业财务报表数据进行财务分析以有效防范财务风险

1、资产分析一般而言,在企业资产中,应收账款和存货的比重通常较大。因此,加强对二者的财务分析较为重要。倘若企业的“流动资产周转率”较低,那么可能表明企业的销售渠道位于下流,企业应以打通销售渠道作为其当务之急。同时还能间接减少其销售费用。此外,倘若企业“固定资产比例”过高,企业应围绕资产分布和利用情况,防止资产闲置和产能过剩。

2、损益分析

企业的收入通常是销售收入。其他收入虽然也是收入的构成,但是比例一般较小。因此,企业在进行收入分析时,主要可以对产品销售收入以及与其相关的产品单价和销售数量展开分析。其中,销售数量的分析,可以以产品类别、地区等进行划分,分别予以分析。同理,企业的成本构成主要是营业成本,以及期间费用(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在对成本进行分析时,企业可以按照产品类别、销售区域、部门进行分析,从而有效控制成本,防范财务风险。

(三)严格进行成本控制分析

成本控制分析是企业财务分析的一项重点。企业唯有控制好成本,才能真正防范财务风险。企业在进行成本控制分析中,始终要围绕企业的整体控制目标,在此基础上对企业成本的升降原因进行分析与揭示,及时查明成本的影响因素。

其次,要明确成本控制的关键因素和能够引起财务风险的潜在成本风险控制点,分重点的制定成本控制的有效方法和操作规范。就方法而言,可以参考《管理会计》知识,利用“本、量、利”的分析模型,对变动成本、盈亏平衡点、边际贡献等进行分析和测算,做好全成本核算管理,通过有效的成本控制措施,将财务风险防范于未然。

(四)利用 SWOT 模型进行分析

财务与企业的关系篇2

一、当前我国企业普遍采用的财务分析方法

(一)对比分析法

对比分析法,顾名思义,就是将一组或一组以上可进行对比的数据或指标,两两对比、分析、考察,从而判断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与当前企业的财务风险。通常企业在进行对比分析时,多是将本期数与计划数、本期数与上期数、企业数据与行业数据、本部门实际数与其他部门实际数等指标进行对比和分析。

(二)结构分析法

结构分析法是指将某一项财务指标看做一个整体,以其某个组成部分的数据作为分子,除以该项整体财务指标,以计算其结构比率。通过对结构比率的分析,不仅能够了解各个因素的比重和结构,还能对各个因素的结构和成分进行合理性评价,并且找出各个因素的变化规律。

(三)因素分析法

某一个数据指标的影响因素可能有多个,因素分析法就是将某一个数据指标分解成多个具体的因素。之后按照某一顺序从某个因素开始,作为替换变量逐一替换。在替换的过程中,当其他因素不为替换变量时,均看作为确定因素。通过因素分析,可以测算出某个数据指标都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以及各个因素对指标变动的影响程度。

(四)趋势分析法

趋势分析法,是在参照财务报表的基础上,将表中相关财务数据的两期或多期连续的数据比率或指标以定基对比和环比对比的形式进行对比分析,以获得其增减变动的数额、方向、幅度等信息,以揭示企业的现金流变化情况和运营情况,是一种趋势变化分析方法。

二、我国企业财务风险来源与类型

(一)偿债风险

偿债风险基本是每个企业都会面临的一项财务风险。偿债风险的来源有两个方面,详见表1。

(二)收益变动风险

由于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环境日益变化,竞争也逐日加剧。在这种背景下,企业资金使用效益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直接导致企业在运营中会面临收益变动风险。企业为了降低资金成本,往往采用负债融资模式。同时还能依靠财务杠杆放大企业收益。但是同时,却也使企业的风险被放大。

(三)现金风险

企业现金持有量的不足容易给企业带来现金风险。倘若企业现金持有量过少,那么企业的正常支出将不能被保证,不仅会影响企业的生存维系,还会对企业信誉带来一定影响。然而,倘若企业的现金持有量过多,企业的机会成本会被增加,企业的利润率将会受损。因此,企业现金持有量过多或过低都会引起现金风险。

(四)应收账款风险

应收账款,是企业应收而未收的款项。通常是由于回收时间的不确定性或者回收金额的不确定性所引起。详见表2。

三、合理利用财务分析预防财务风险

(一)将财务分析提高到战略高度,结合企业战略防范财务风险

企业在进行财务分析时,不能单纯的为了财务分析而分析,应在分析之前明确企业战略,从战略的高度进行财务分析,有所侧重。具体而言,企业通常有两种战略,即成本领先战略和差异化战略。战略的选择不同,财务分析指标的侧重也将不同。倘若企业选择成本领先战略,那么其在进行财务分析时,会发现企业的毛利率较低,同时周转率则较高。企业可在成本领先的战略之下,薄利多销。同样,倘若企业选择差异化战略,那么其在进行财务分析时,会发现企业毛利率较高,周转率较低,主要是因为企业采取了差异化的战略,注重产品特色,价格制定较高。因此,企业所选择的战略不同,财务分析结果有很大差异,对此企业应有所侧重,有所针对的防范财务风险。

(二)充分利用企业财务报表数据进行财务分析以有效防范财务风险

1、资产分析

一般而言,在企业资产中,应收账款和存货的比重通常较大。因此,加强对二者的财务分析较为重要。倘若企业的“流动资产周转率”较低,那么可能表明企业的销售渠道位于下流,企业应以打通销售渠道作为其当务之急。同时还能间接减少其销售费用。此外,倘若企业“固定资产比例”过高,企业应围绕资产分布和利用情况,防止资产闲置和产能过剩。

2、损益分析

企业的收入通常是销售收入。其他收入虽然也是收入的构成,但是比例一般较小。因此,企业在进行收入分析时,主要可以对产品销售收入以及与其相关的产品单价和销售数量展开分析。其中,销售数量的分析,可以以产品类别、地区等进行划分,分别予以分析。同理,企业的成本构成主要是营业成本,以及期间费用(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在对成本进行分析时,企业可以按照产品类别、销售区域、部门进行分析,从而有效控制成本,防范财务风险。

(三)严格进行成本控制分析

成本控制分析是企业财务分析的一项重点。企业唯有控制好成本,才能真正防范财务风险。企业在进行成本控制分析中,始终要围绕企业的整体控制目标,在此基础上对企业成本的升降原因进行分析与揭示,及时查明成本的影响因素。

其次,要明确成本控制的关键因素和能够引起财务风险的潜在成本风险控制点,分重点的制定成本控制的有效方法和操作规范。就方法而言,可以参考《管理会计》知识,利用“本、量、利”的分析模型,对变动成本、盈亏平衡点、边际贡献等进行分析和测算,做好全成本核算管理,通过有效的成本控制措施,将财务风险防范于未然。

(四)利用 SWOT 模型进行分析

企业的财务数据通常是对企业过去的信息进行反映。企业防范财务风险的目的是为了未来持续经营。“SWOT”模型能够在依据企业现实的基础上,遵照企业决策的同时,防范财务风险,有助于企业未来持续经营。在 SWOT 模型中,S,即为strength,表示企业的优势;W,即为weight,表示企业的劣势;O,即为optunity,表示市场中的机遇;T,即为Threats,表示来自于市场中的威胁。通过利用SWOT模型进行财务分析,能够获知和明确企业的优势和劣势。比如,资金的充足情况、产品的市场占有情况等。从优势和劣势两方面对企业进行财务分析,发挥其优势因素为企业发展和运营创造机会,以及避免其劣势因素对企业的影响。把优势劣势变成对未来机遇和威胁的判断,从而有效规避企业财务风险,促进公司战略和决策的制定。

(五)加强企业现金流量情况的分析

企业在利用财务分析防范财务风险的过程中,还应对现金流量信息进行充分的重视和分析。以往,企业在进行财务分析时,多以“收益”为中心。当前,随着市场环境的改变,企业的财务分析也应有所转变,应逐渐向“现金流量”为中心转变。重点分析企业是否能够通过其自身的经营活动获得足够的现金流量,以及企业的营运资金管理情况是否具备较高的效率。同时,企业还应在利用外部融资之后的企业运营活动所产生的现金净流量进行分析,评价其筹资策略情况,以及企业的现金流量的动态稳定性。

参考文献

[1]金美子,吴秀兰.浅谈现代财务分析方法[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1(05)

[2]朱小霞.加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J].经济师. 2011(08)

[3]兰启聪,毕玉平.财务分析与风险防范[J].商场现代化. 2010(29)

财务与企业的关系篇3

一、企业财务管理的作用

随着社会发展的需求,现在企业发展环境变得日益复杂,这也促使企业财务管理变得愈加复杂。随着我国社会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财务管理要求越来越高,同时,企业财务管理影响到企业发展的质量,企业财务管理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企业发展的前景,这就要求管理者在企业财务管理中,一定要按照一定的科学的设计程序,并重视企业财务管理实施的要点。企业财务管理对于企业的正常运行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有利于企业内部学习,加强员工之间的交流。而且对保证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也有重要作用,因此企业财务管理不仅有着重要的实际应用,而且一直是理论界讨论的热点。

二、企业财务管理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近年来很多大型的制造公司和金融公司的突然倒闭,以及目前各地出现的老板逃债“跑路”现象,暴露了企业财务管理实施过程还存在很多问题,揭示了企业财务管理对公司运营的重要影响,及公司运营所存在的严重问题。其中,融资问题是核心,资金是企业的“血液”,维系着企业的生命,一旦资金链断了,企业的正常运转就难以维持,所以完善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积极催收货款,清理“三角债”,保证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所需资金,直接关系到企业发展的生存是未来的发展。

(一)企业财务管理可以提高企业运行的效率

高效的企业财务管理过程,可以有效的增加企业的运行速度和效率,可以有效的增强员工工作的信心,以及员工工作的积极性,由于很多先进的员工,很多基层管理人员和一线工人头脑中,很少有人能够意识到企业财务管理所具有的重要作用,由于很多一线工人和基层管理人员缺乏相应的企业财务管理论知识,很多人甚至没有听到企业财务管理这个概念,也不了解企业财务管理所涉及的过程及目标,所以通过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制定全员目标责任奖励制度,人人有责,人人有权,人人有利,可以有效地增强员工工作的信心,以及员工工作的积极性。通过制定完善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企业管理人员认识到企业财务管理对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可以纠正少数管理者甚至认为企业财务管理是对企业发展的一种制约和束缚,会加大企业负担的错误认识。若观念上的偏差在企业文化中表现出来,因此企业财务管理使得企业正确轨道发展的积极作用得到有效发挥。进而加快企业的运行速度,使得企业得以有序的运行。

(二)企业财务管理可以使企业保持正确的发展方向

如果企业有合理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那么会减少企业的营私舞弊以及贪污现象的发生,因此企业可以保持正确的发展方向,同时通过企业财务管理可以加强员工之间的交流进一步增加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企业财务管理在实施过程中另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就是:企业各个部门之间的相互作用。很多企业高级管理人员以及最基层的管理人员也是受影响对象,因此企业财务管理的实施本身存在很多矛盾和阻力。很多情况下,企业财务管理的实施过程本质上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才实行的。例如,对于一些中小型企业来讲,企业总裁或者老总一个人执行决策,既是制度的制定者,又是制度的遵守者。而对于大型企业也是如此,因此忽视了企业财务管理。因此这些因素必然会影响企业的运营状况。所以积极的开展企业财务管理,可以有效地增加企业的向心力。最重要的一点是维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加强企业财务管理,促进企业发展的措施

(一)完善企业财务管理机制,是企业有序运营的保证

良好的企业管理机制是一个企业有序运营的根本保证。不仅对于企业如此,对于任何社会单位的有序运行也是如此。如果企业有健全的企业财务的管理机制,那么企业财务管理必然会在企业中实现。现代企业的四个基本特点是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这些特点都是良好企业规范制度的基本表现。企业财务管理的规范制度包括两个方面:“软”因素和“硬”因素。软的方面强调企业必须以人为中心,在企业财务的管理机制形成的过程中,必须切实考虑到员工的实际需求,只有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硬的方面要求企业必须有严明的规章制度,规章制度的制定不能单单的表现在纸面上或者口头上,必须将这些规章制度落实到实处,无论是员工还是高层管理人员违反了规章制度,都要受到相应处罚,那么在这种条件下企业财务管理机制才能更大程度地提高企业运营的绩效。

(二)加强员工在企业财务管理的培训,以促进企业发展

企业财务管理的相关培训,对于员工以及企业的未来发展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培训包括很多方面,对于企业来讲,可以有财务的培训,员工工作培训,产品培训,虽然不同的培训侧重企业运营的不同方面,但是它们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企业财务管理是这些培训的基础。如果企业没有形成良好的企业财务管理氛围,那么也不会取得良好的企业运营结果。因此企业在加强企业运营效果时,必须时刻加大力度,对员工企业财务管理的培训,只有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企业运营结果。因为企业财务管理是企业员工开展各项业务的先行条件。

四、总结

通过对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详细描述,发现企业财务管理对企业发展有很多方面的影响,为了提高企业运营的效果,维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很多改进措施,例如,构建有利的企业文化,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制度完善,加强员工对企业企业财务管理理论的培训,以提高企业运营的效果。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无需多言,只有切实制定健全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利于不败之地,实现企业的价值最大化目标。

财务与企业的关系篇4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01-0131-02

企业税务会计是从财务会计中分离出来的,这本身就说明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同属于会计学科体系,两者相互补充,相互配合,共同对纳税人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核算与监督。一、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共性

1.税务会计以财务会计为基础。税务会计作为一项实质性工作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企业会计的一个特殊领域,是以财务会计为基础,其本身根植于财务会计之中。企业的税务会计信息以财务会计信息为基础,从各国税务会计实践看,大多先以会计利润为基础,再按税法的要求进行调整。企业的财务会计系统建立了一套完备的财务活动的“数据库”,这个“数据库”为企业对外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的基本“素材”。

2.具有相同的会计基本假设。主要表现在:

(1)两者的会计主体假设相同。税务会计主体是负有纳税义务的企业,也称为纳税主体,一个特定的、相对独立的经营企业(即会计主体)都是能够独立承担纳税义务的纳税人,即税务会计主体。

(2)两者的持续经营假设相同。持续经营假设是指假定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将持续正常地经营下去,在可预见的未来,不会破产和清算,在此基础上设计核算程序和处理方法。显然,税务会计和财务会计都需要此种会计基本假设。

(3)两者的会计分期假设相同。会计分期假设是指将主体持续进行的生产经营活动人为地划分为若干个相等的期间,并分期纳税和提供纳税信息。由于会计分期假设,在税务会计上产生了纳税年度和年度会计核算两个概念,其实它们也是一致的。

(4)两者的货币计量假设相同。货币计量假设是指税务会汁在核算过程中采用货币作为统一的计量单位,记录、反映和监督企业的税务活动。显然,税务会计和财务会计具有相同的货币计量假设。

3.核算基本原理与方法相同。两者都统一于会计核算的原理和核算的方法之中。两者都必须通过设置账户、编制凭证,运用借、贷的复式记账方法来登记账簿,据以充分反映每笔经济业务的真实性和正确性。

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协调最终将反映在企业对外编制的财务报告上,企业的任何税务会计处理均会对财务状况产生影响,而这种影响必然反映在财务报告中。

二、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差异

1.核算对象不同。税务会计核算的对象是狭义的税务资金运动过程,即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可用货币计量的涉税事项,包括从企业产生经营收入开始,到足额上缴税款为止的税务资金运动,如购销环节形成的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财产行为环节形成的房产税、印花税,利润分配环节形成的所得税等;而财务会计核算对象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各项交易或事项,即企业全部的资金运动。

2.核算依据不同。税务会计核算的依据是现行的税收法律、法规和规章,企业的涉税经济行为必须受其制约,按照税收规定进行会计处理,不得任意选择或更改。而财务会计核算的依据是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核算方法具有一定的可选性。如在坏账准备的计提上,现行企业会计制度都规定了若干种方法可供选择,而税法规定只能按余额百分比法计提坏账准备。此外,当财务会计制度与税法规定不一致时,应以税法规定为准绳,由税务会计进行必要的纳税调整。

3.核算目标不同。税务会计的目的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纳税方面的信息,便于税务部门征税;财务会计的目的是客观地向管理部门、投资者、债权人及其他相关的报表使用者提供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变动的信息,便于信息使用者做出决策。税务会计目标的实现方式是纳税申报;财务会计目标的实现方式是提供报表即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

4。核算基础不同。最主要的差别是收益实现的时间和费用的可扣减性不同。税务会计为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并用,即使税务会计中体现权责发生制,也与财务会计处理方法有较大差异。税务会计以收付实现制为核算基础,比应收应付标准更加准确,操作简便,可防范纳税人偷逃税行为。财务会计以权责发生制为核算基础,以应收、应付作为确认收入费用的标准,能使收入费用恰当配比,便于确定各期经营成果,使会计信息更加准确、相关和有用。

5.核算程序不同。财务会计规范化的程序是“会汁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的顺序,凭证、账簿和报表之间有密切的逻辑关系。税务会计按此也可遵循这个程序,但没有规范化的要求,企业一般在期末借助于财务会计的数据资料,按照税法规定进行调整据以编制纳税申报表。另外,税务法规中强调“会计所得”与“应税所得”的不同,在会计所得的基础上调整为应税所得,是税务会计的主要内容。

6.稳健态度不同。税务会计一般不对未来损失和费用进行预计,只有在客观上证据表明已发生的情况下方可确认。财务会计实行稳健原则,一般充分预计可能的损失和费用,而不预计可能的收入,使财务报表所反映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不被报表使用者误解。当然,在某些方面税务会计也具有稳健的作用,如计提坏账准备和加速折旧等,这具有对企业宏观引导的功能。

7.重要程度不同。税务会计要对纳税申报、税款解缴、税款减免、税收筹划等进行专门核算,而财务会计则把以上项目作为附属,这些差异也成为税务会计单独设立的前提条件。此外,税务会计对货币时间价值的核算不同,税务会计坚持历史成本,不考虑货币时间价值,而这种价值正是财务会计、管理会计进行核算的重要内容。三、建立与发展企业税务会计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的税务会计还只是财务会计的一部分,随着我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经济管理模式、财务会计方法、税收法律体系与国际惯例的逐步接轨,设立企业税务会计已经刻不容缓。其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协调制度差异的需要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税收和会计制度改革的逐步深入,特别是从1994年和21世纪开始的税制改革,使我国税收制度与企业财会制度之间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差异,如会计收入、费用和所得税应税收入、费用确认和计量存在差异,使会计利润和应税利润之间产生永久性差异和时间性差异,按照税法的规定,会计利润必须进行必要的调整后才能作为应纳税所得额。因此,有必要建立专门的企业税务会计,在会计准则与税法不一致时,按税法的规定进行调整和处理。

(二)寻求合理纳税的需要

税收是一项政策性、业务性较强的工作,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其新政策、新法规出台又较频繁,但是目前企业办理纳税申报等涉税事宜的办税人员,一般还身兼其他的财务岗位的职能,这就使他们缺乏精力研究和学习税收政策和法律制度,工作稍有疏漏,会给企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因此,建立企业税务会计。由精通税务和财会等专业知识,并具有较高的政策水平和综合分析能力的人员来担任,这样可以对企业税务活动进行合理筹划,寻求最小合理纳税,从而减少纳税错误,充分发挥税务会计的融资作用,以实现股东权益最大化的目标。

(三)解决税务争议的需要

企业在履行纳税义务的过程中,对某一纳税事项有时有两个以上合理的选择,由于征纳双方对税法理解的差异等原因,税务征收管理部门往往会选择确保税收收入的方法,企业则选择有利于自身利益的方法,这样双方意图的分歧就有可能发生税收争议。虽然可以通过税务行政复议或向法院诉讼来解决税务争议,但程序复杂,耗费精力,且时效性差。建立企业税务会计,由税务会计与税务部门就企业容易发生争议的涉税事宜经双方充分交换意见达成共识,有利于减少征纳双方的税收争议,使国家税法的立法意志得到充分体现,既维护了国家利益又使纳税人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

(四)自行纳税申报的需要

我国实施新税制以来,税收征管改革日益深入,纳税人自行申报纳税制度是现代税收管理的一个基本特征,自行申报纳税制度意味着从计算应纳税额、履行申报手续,到办理缴税事宜均成为纳税人自行承担的法律责任,而税务部门的执法尺度和处罚标准却日益严格、规范。因此,有必要建立企业税务会计,及时根据税务部门要求和企业生产经营实际,计算、申报、缴纳税款,正确合法地处理有关涉税事宜,避免因违反税法而遭受处罚。

(五)加强企业管理的需要

财务与企业的关系篇5

一、财务管理环境及其分类

(一)财务管理环境的含义

环境是个相对的概念,它是相对于主体而言的客体。任何事物都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存在和发展的,是一个与其环境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系统,作为人类重要实践活动之一的财务管理活动也不例外。在财务管理活动中,财务管理主体需要不断地对财务管理环境进行审视和评估,并根据其所处的具体财务管理环境的特点,采取与之相适应的财务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以实现财务管理的目标。因此,企业财务管理环境就是影响企业财务主体的财务机制运行的各种外部条件和因素的总和。不难看出,由于影响企业财务主体的财务机制运行的外部条件和因素错综复杂,且变幻莫测,因此,财务管理环境本身就构成了一个复杂多变的系统。

(二)对财务管理环境进行分类的方法

如何对这样一个复杂多变的系统进行分类?已有的文献多是从企业整体作为一个财务主体来对财务管理环境进行划分,因而一般把财务管理环境区分为宏观财务管理环境和微观财务管理环境或企业外部财务管理环境和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环境(郭复初,1997;王化成,2000)。我们认为:研究财务管理环境的目的就是使财务主体明确影响其财务机制运行的各种外部条件和因素,以便正确地进行财务决策。但由于企业的财务主体是多方面的,因此财务管理环境必然是多层次、多方位的单纯以企业为界划分内部财务管理环境和外部财务管理环境或微观财务管理环境和宏观财务管理环境的做法,可能难以满足企业中的各个财务主体进行财务管理的需要。遗憾的是,人们在谈及财务时,往往只是把其与企业这一主体联系在一起,而忽视了企业本身是由若干个财务主体按一定契约形成的结合体这一事实。与此相对应,在分析财务管理环境时,也少有对企业中包括的各个财务主体所面临的财务管理环境的深入分析。

不可否认,从宏观的角度来看,每一个企业都是一个独立的财务主体,有自己的经济利益和财务目标,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对每一个企业的经济利益和财务目标的实现肯定是有影响的。但是,企业外部环境是通过影响企业中各有关财务主体的财务决策进而对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产生影响的。因此,仅停留在以企业作为财务主体的层面上对财务管理环境进行分析,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深入到企业的各有关财务主体的层面上对其进行研究,才能得出有意义的研究结论。

从不同的角度来看,从经营者财务管理的角度来看,经营者是财务主体,其他利益相关者则构成财务管理环境的一部分;从出资者财务管理的角度来看,出资者成为财务主体,除出资者之外的其他利益相关者则构成财务环境的组成部分。显然,对不同的财务主体而言,其财务管理环境构成的具体内容是不同的。本文后面对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环境的研究主要是站在所有者和经营者作为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主体的角度进行分析的。

虽然不同的财务主体所面临的财务管理环境可能千差万别,但应当看到,各个财务主体的财务管理环境是相互交错、相互联系的。事实上,各个财务主体本来就是通过契约联系在一起的。因此,任何一个财务主体的财务机制的设计和运行都要考虑其他财务主体的经济利益要求,要在契约各方达成的企业治理契约的框架内行事。因此,企业治理契约或公司治理结构是对企业各有关财务主体的财务机制都有直接影响的重要环境因素。

企业治理契约或公司治理结构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环境具有直接、具体的特征,其对财务主体的财务机制运行的影响是直接的。每一个企业和特定的财务主体,其财务管理首先要适应这种具体的财务管理环境。但财务管理与财务管理环境的关系并不是单纯的适应与被适应的关系,财务管理对财务管理环境也具有反作用,而且这种反作用也首先是作用于其具体财务管理环境。财务管理环境研究除了要使财务主体明确影响其财务机制运行的因素以外,另一个重要目的则是研究改善或加强财务管理需要什么样的财务管理环境,从而变被动适应为主动要求变化,营造有利于财务管理的良好财务管理环境。对特定财务主体来说,优化财务管理环境也只能是从其微观的、具体的财务管理环境着眼,从完善企业治理契约或公司治理结构入手。

公司治理契约或公司治理结构以外的其他方面,如政治环境、法律环境、经济环境(将金融市场环境、产品市场环境、经理和劳动力市场环境等也包括在内)、社会文化环境和科技教育环境等,其对财务主体的财务机制运行的影响则是间接的,其最终都要通过企业治理契约或公司治理结构才能对财务主体的财务机制运行产生实际的影响。企业治理契约或公司治理结构以外其他方面的环境因素虽然具有宏观性,但由于其必须通过企业治理契约或公司治理结构才能对企业财务主体的财务机制运行产生实际影响,而企业治理契约或公司治理结构又具有微观性,因此上述宏观性环境因素对各个企业的实际影响也就具有微观性。因此,财务管理环境归根结底是微观的,至少从每一个财务主体的角度来看是这样。

鉴于上述分析,我们把财务管理环境按其对财务主体财务机制运行的影响不同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企业治理契约或公司治理结构,这是对企业财务主体的财务机制运行有直接影响的各种外部条件和因素,因此将其称为具体财务管理环境;另一部分是企业治理契约或公司治理结构以外的其他方面的环境因素,由于其对财务主体财务决策的影响是间接的,因而将其称为一般财务管理环境。一般财务管理环境对所有企业的财务都可能产生影响,但这种影响往往是间接的,并通过具体财务管理环境体现出来。

二、财务管理环境的主要内容

(一)财务管理一般环境

这里的一般财务管理环境就是指企业治理契约或公司治理结构以外的其他影响财务主体财务机制运行的外部条件和因素,主要包括政治环境、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科技教育环境等等。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政治环境、法律环境、经济环境。

1、政治环境

一个国家的政治环境会对企业的财务管理决策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和平稳定的政治环境有利于企业的中、长期财务规划和资金安排。政治环境主要包括:社会安定程度、政府制定的各种经济政策的稳定性及政府机构的管理水平、办事效率等;

2、法律环境

财务管理的法律环境是指企业发生经济关系时所应遵守的各种法律、法规和规章。国家管理企业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手段包括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三种。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行政手段逐步减少,而经济手段,特别是法律手段日益增多,把越来越多的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的准则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与企业财务管理活动有关的法律规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企业组织法规;(2)税收法规;(3)财务法规等,这些法规是影响财务主体的财务机制运行的重要约束条件。

3、经济环境

经济环境是指企业在进行财务活动时所面临的宏观经济状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经济发展状况。(2)政府的经济政策。(3)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4)金融市场。(5)产品市场。(6)经理和劳动力市场等。其中,金融市场的影响最为显著。

金融市场可分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货币市场也称短期资金借贷市场,主要是一年期以内的短期资金借贷市场。资本市场又称长期资金融通市场,主要是指长期债券和股票市场。

金融市场与企业财务管理具有十分紧密的关系,金融市场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金融市场是企业筹资和投资的场所。企业需要资金时,可以到金融市场选择适合自己需要的方式筹资,如银行贷款、融资租赁、发行股票和债券。企业有了剩余资金,也可以灵活选择投资方式,为其资金寻找出路,如银行存款、投资国债和购买股票。(2)企业可以通过金融市场使长短期资金互相转化。企业作为战略投资者持有的上市公司股票可以在规定的持有期到期后在证券市场上卖出;持有的可上市流通债券可以随时转手变现,成为短期资金;远期票据可以通过贴现,变为现金;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也可以在金融市场卖出,成为短期资金。与此相反,短期资金也可以在金融市场上转变为股票、债券等长期资产。(3)金融市场可以为企业财务管理提供有意义的信息。金融市场的利率变动,反映了资金的供求状况;有价证券的市价波动反映了投资者对企业的经营状况和盈利水平的客观评价。因此它们是企业经营和投资、筹资的重要依据。

(二)具体财务管理环境

具体财务管理环境是指对财务主体的财务机制运行有直接影响的那部分外部条件和因素。具体财务管理环境的主要内容可以用企业治理契约或公司治理结构来概括。当以所有者和经营者作为财务主体进行分析时,具体财务管理环境的构成要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债权人;

债权人是企业资金的重要提供者,他们的利益要求决定了企业筹集和使用资金成本的高低。除此而外,债权人还对企业的筹资决策、投资决策和利润分配决策有直接影响。他们通过与企业签定具有保护性条款的契约的方式对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的财务决策施加影响,以促使企业保持较强的偿债能力、变现能力。在企业无力偿还债务时,债权人还可取得对企业的财务控制权。

一般财务管理环境中金融市场环境的作用主要通过该要素得以体现。

2、供应商和顾客;

供应商包括原材料、机器设备等生产资料的提供者,顾客则是吸收本企业产出的主体。良好的与供应商和顾客的关系是企业增加价值的重要源泉,其对企业降低成本、赢得竞争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企业最重要的经济资源。不同类型的与供应商和顾客的关系所导致的成本、利润、存货、应收账款、现金流量等有显著的差异。因此,供应商和顾客是企业营运资金管理、成本管理、利润管理及战略财务管理等需要考虑的最重要环境因素。20世纪90以来,风靡全球的业务流程再造、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等管理理论和方法的出现,则是企业管理主动营造良好财务管理环境的典型例证。一般地说,产品市场、通货膨胀及经济周期等一般财务管理环境的作用主要通过该具体财务管理环境因素得以体现。

3、政府;

政府对企业财务机制运行的直接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为社会管理者所制定的政策法规、管理制度,直接限定了企业作为财务主体开展财务活动的范围;二是作为征税者的政府运用税收手段直接参与企业的利益分配,取得税收收入。我们认为,作为征税者的政府与投资者、供应商、顾客等一样,其对企业管理的目的是为了足额征收企业应交的税金,满足作为征税者的政府自身的利益。从这一意义上说,作为征税者的政府也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之一,是公司治理的重要参与主体,是企业具体财务环境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政治环境、法律环境、税收环境等一般财务管理环境的作用主要通过该要素得以体现。

4、职工;

职工是企业经营的主体,他们是企业治理契约或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所有者、经营者来说,他们相互之间及各自与职工在财权和利益分配等方面进行博弈,始终是其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对职工的财务激励和约束也始终是财务管理的难题之一。除此之外,企业职工的素质和精神风貌也直接影响着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而且对企业财务目标的实现程度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在财务决策时必须认真考虑企业职工这一环境因素。教育、科技、文化及经理和劳动力市场等一般财务管理环境的作用主要通过该要素体现出来。

财务管理活动总是依存于特定的财务管理环境。但是,不论是一般财务管理环境,还是具体财务管理环境,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恰恰相反,不断发生变化是它们的基本特点。因此,每一个财务主体必须随时关注其具体财务管理环境的变化,并注意一般财务管理环境可能发生的变化及其所产生的潜在影响,以便尽快适应财务管理环境的变化。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在变幻莫测的财务管理环境中得心应手,运营自如。当然,财务管理活动对财务管理环境特别是对具体财务管理环境也有一定的反作用。科学的财务管理应当使财务管理环境不断改善,从而更有利于财务主体财务目标的实现。

三、财务管理环境与财务关系

财务管理环境是影响财务主体的财务机制运行的各种外部条件和因素。财务管理环境既有自然属性的一面,更有其社会属性的一面。因此,财务主体与财务管理环境的交互作用的结果,就不仅体现了一种技术关系,还包括了财务主体与其他财务主体之间的社会关系在内,这种社会关系则集中表现为各种财务关系。财务关系的存在说明财务管理绝不是类似自然科学的一种技术或方法,而是蕴涵了丰富制度内容的社会科学。

(一)财务关系: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研究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

财务关系是指企业在组织财务活动过程中与有关各方所发生的经济利益关系。对财务关系的研究受企业理论的影响很大。事实上,企业理论对整个财务管理理论的形成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传统的企业理论把企业视为一个“黑箱”,主要从技术的角度,运用边际分析方法,把它们当成行为方式与消费者完全一样的生产者来研究(费方域,1998)。这种理论把企业看成是一个完全有效的黑匣子,在它内部,任何东西都能十分顺利地运行着,这显然与实际不符。可以说,对制度和经济关系研究的缺乏是传统企业理论最大的缺陷。与传统的企业理论相对应,传统的财务管理也是偏重于数量和技术层面的分析和研究,而对制度和财务关系层面的研究却没有得到重视。

制度经济学、契约理论、交易费用理论、产权理论等经济学理论的提出,把经济学的研究从重技术层面的研究转向了重制度层面的研究。这些理论使人们认识到制度因素是影响经济效率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因此公司治理结构成为企业理论领域的研究热点。与此相关,财务管理理论的研究也开始从重视数量研究逐渐转向重视制度和财务关系的研究。

我国对财务管理的研究,一开始就比较重视对财务关系的研究,这可能与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比较重视生产关系的研究有关。有不少学者认为,财务关系是体现财务本质的最重要的方面。但由于我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那时企业本身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财务主体,因此对财务关系的研究更多地是服务于国家宏观管理的需要,而很少涉及企业内部的诸财务关系。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在引进西方财务管理理论的过程中,比较重视财务管理技术和数量分析方法的引进,而对西方现代财务管理理论中有关制度的内容则很少提及。这种做法导致我国财务管理理论的研究也开始转向了技术和数量层面,对财务关系的研究在一段时间内被忽视了,这无疑是我国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一大失误。

事实上,这种研究失误的后果很快就显现出来。特别是进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以来,企业的制度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企业已逐渐转变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财务主体,企业的各利益关系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日益明显,而如何协调这种矛盾和冲突,我国现成的财务管理理论并没有一个具有指导意义的科学解释。因而,企业财务管理混乱,财务制度薄弱,财务管理效率低下的现象在那一时期非常普遍。严峻的现实告诉我们,财务管理理论研究仅从数量和技术的层面研究财务活动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从制度的层面深入研究财务关系。在这种认识的影响下,对财务关系的研究又开始成为财务管理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问题,而且在这一问题的研究过程中,大多数财务管理学者都形成了这样一个共识,即对企业财务管理的研究要在公司治理结构的框架内进行,并与企业治理的要求相适应。近年来我国财务学界提出的出资者财务、经营者财务、财务经理财务等,都是在这种认识指导下形成的研究成果。因此,对财务关系的研究仍然应作为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而且在现代企业制度下,由于财务主体更加多元化和复杂化,因此对财务关系的研究就显得更为重要。

(二)财务管理环境与财务关系:现象和本质

如前所述,企业财务管理环境是影响企业财务主体的财务机制运行的各种外部条件和因素的总和。按照财务管理环境对财务主体的财务机制运行的影响不同,我们把财务管理环境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具体财务管理环境,即企业治理契约或公司治理结构中对对企业财务主体的财务机制运行有直接影响的外部条件和因素。从所有者和经营者作为财务主体的角度来看,其主要包括债权人、供应商、顾客、政府和职工等方面;另一部分是一般财务管理环境,即企业治理契约或公司治理结构以外的其他方面的环境因素,包括政治环境、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科技教育环境等等。我们认为,上述分类虽然把财务管理环境与财务主体的财务机制运行联系起来,但主要还是从财务管理活动的现象和客观方面进行分析和描述的,尚没有触及财务管理活动的本质,这也是由财务管理环境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

深入分析财务管理环境与财务主体财务决策的联系,并侧重从制度的层面研究财务主体财务决策的内容,就不难看出,财务主体的各种财务机制其实质都是在处理与其他财务主体的财务关系。虽然影响财务主体财务机制运行的有具体财务管理环境和一般财务管理环境两方面的因素,但是从其所涉及的财务关系来看,最终都可以归结为企业治理结构内部各特定财务主体与其他财务主体之间的财务关系,这种财务关系涉及的空间范围是在企业治理或公司治理结构的框架以内,一般财务管理环境的诸因素只是对财务主体处理上述财务关系时产生影响,而并不是另外产生一种超越企业治理契约或公司治理结构的新财务关系。这一解释可以从另一角度印证我们前面阐述的财务管理环境归根结底都具有微观性的观点,也充分说明了与企业治理和公司治理结构相联系研究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性。

在企业治理和公司治理结构的框架内研究财务关系,我们可以把财务关系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所有者作为财务主体与其他利益关系人之间的财务关系;

2、经营者作为财务主体与其他利益关系人之间的财务关系3、债权人作为其他财务主体与其他利益关系人之间的财务关系;

4、供应商作为其他财务主体与其他利益关系人之间的财务关系;

5、客户作为其他财务主体与其他利益关系人之间的财务关系;

6、职工作为其他财务主体与其他利益关系人之间的财务关系;

7、政府作为其他财务主体与其他利益关系人之间的财务关系。

在公司治理结构下,主要有七个方面的不同利益主体,这七个方面的利益主体都可以是一个独立的财务主体。每一个财务主体都可能与其他六个财务主体之间发生经济利益关系,因此对每一个财务主体的财务管理来说,其都要涉及六种不同的财务关系。而从企业治理结构的整体来看,所需要研究的财务关系则多达22种。

虽然每一个特定财务主体都需要考虑6种财务关系,但这些财务关系并不是同等重要的。每一个财务主体在进行财务决策时,也难以兼顾各种财务关系,通常只能根据决策的具体问题着重考虑那些重要的财务关系。但哪一种财务关系是重要的,在不同的时期及对于不同的决策问题而言是不同的。每一个财务主体的财务决策都会影响或改变其与其他财务主体的财务关系,这种改变又可能引起其他财务主体对财务关系进行再调整,其他财务主体对财务关系进行的再调整对每一个特定财务主体来说则属于财务管理环境的改变,这种改变又可能引起该特定财务主体对其与其他财务主体的财务关系进行再调整。由此可见,在财务管理环境和财务主体之间存在着一种交互作用,这种交互作用不断演绎着新的财务关系。各种财务管理活动,究其实质,都是在对上述22种财务关系进行调整和重新设计。因此,财务关系是财务管理的本质,而财务管理环境和财务活动则只不过是财务管理的表象。

四、现代企业制度下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环境和财务关系的特点

财务管理环境具有微观性,不同的企业或不同的财务主体,同一企业或同一财务主体在不同的时期,其所面临的具体财务管理环境都可能是不同的。作为现代企业制度下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一部分,对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环境和财务关系的研究不可能分别针对每一个国有企业或每一个特定的财务主体进行,只能对国有企业中各类财务主体所面临的具体财务管理环境和财务关系中具有普遍性的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

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以来,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环境和财务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一般财务管理环境的变化上,更体现在具体财务管理环境的变化上。其中最为显著的是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和政府作为国有企业的所有者的职能分离而引起的政府与国有企业关系的变化。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环境和财务关系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政府作为国有企业出资者与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与国有企业的财务关系日趋分离

我国传统的国有企业制度是一种政府高度集权体制下的行政管制性的企业制度。其特点是:政府按照政企合一的原则直接管理,从投资、生产经营计划、原材料、设备、劳动、工资,到产品价格、销售,都要报政府审查批准,政府几乎完全控制了国有企业的收益分配,国有企业基本上没有财务自主权。当时,政府是以双重身份——国有企业所有者和社会行政管理者与国有企业发生财务关系,但由于政资不分、政企不分导致政府作为所有者与国有企业的财务关系与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与国有企业的财务关系混乱,政府直接干预、税利不分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国有企业财务管理效率的提高。

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围绕着实现政企分开、两权分离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探索。按照政府的社会经济管理职能与国有资本所有者职能分开的原则,政府直接管理国有企业的方式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变。政府作为国有企业出资者对国有企业的管理与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对国有企业的管理逐渐分离。

作为社会管理者,政府管理企业的范围不仅包括国有企业,而且还包括非国有企业,并主要依靠宏观经济和法律调控手段来促进国家产业政策的贯彻和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其主要职责是:(1)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创造基本条件,例如提供基础公共设施、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等;(2)为企业制定基本的经济活动法律规则;(3)为各种企业创造一个平等的竞争环境,建立并完善各生产要素市场,促进社会经济资源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其管理的手段主要是通过制订法律、产业政策和运用经济杠杆等。

政府作为出资者对企业的管理仅限于有国有资本金投入的企业,包括国有独资企业、国有资本控股企业和国有资本参股企业,无权以出资者身份参与那些没有国有资本金投入企业的管理。政府作为国有企业出资者对国有企业行使的权力范围是由法律、法规及公司章程等决定的,并在不直接干预企业经营的前提下,实现对经营者的有效控制,切实保障政府作为出资者的权益不受侵犯,其管理手段则主要是建立健全对接受出资者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罗飞、王竹泉,2001)。

实现政府作为出资者和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对国有企业管理职能的分离,也是当前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遵循的基本原则。目前,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正按照“国家所有、分权管理、授权经营、分工监管”的原则进行改革和探索。主要做法是专门设置国有资本管理机构,代表政府行使对国有资本的终级所有权,并在国有资本管理机构和国有企业之间设置若干个国有控股公司(或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及经授权的企业集团等),由国有控股公司作为中间出资者直接行使对国有企业的所有者权能,以出资者身份对国有企业进行监督约束。政府各部门逐渐解除了与直属国有企业的行政隶属关系,初步建立起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宏观调控体系,基本形成了财政、金融、计划相互配合的调控机制。与此同时,各级政府在行使国有企业所有者权能的方式方面也进行了许多改革和探索。通过这些改革,使政府作为所有者与国有企业的财务关系与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与国有企业的财务关系日趋分离,它们之间界线也越来越清晰。

从财务关系的角度来看,政府作为国有企业出资者与国有企业的财务关系是一种有偿性的投资分利关系,不论是从政府作为所有者角度,还是从国有企业经营者角度来看,这种关系都具有微观性。政府凭借所有权委派产权代表,参与国有企业重大财务决策,有权分享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国有企业经营者则享有充分的财务自主权,但其财务活动需接受来自所有者的财务监督(如接受委派的财务总监或监事会的监督)。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则主要依靠宏观经济和法律调控手段来促进国家产业政策在国有企业的贯彻和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其与国有企业的经济关系是一种无偿性、强制性的税费收缴关系,从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的角度看这种经济关系是一种财政关系,具有宏观性,而从每一个国有企业来看,这种经济关系是一种财务关系,具有微观性。

相对而言,经过财税管理体制的改革,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与国有企业的财务(财政)关系已经确定下来,但政府作为国有企业出资者与国有企业的财务关系则由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尚未完全到位而处于不稳定的状态,还有待进一步改革和探索。

政府作为国有企业出资者与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职能的分离对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国有企业财务管理机制上。政府作为国有企业出资者的财务管理机制包括财务决策机制、财务激励机制和财务约束监督机制的建立,对国有企业经营者财务管理的目标、方式、方法等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对国有企业的直接干预减少的同时,政府作为出资者对国有企业的约束监督作用在不断增强。

(二)最大债权人——银行与国有企业的财务关系由软约束变为硬约束

在计划经济时期,国有企业的融资(严格来讲,不能称其为融资,而应称为资金供给)主要依靠财政拨款,企业的融资结构为财政主导型的融资结构。那时,国有企业的基本建设资金由财政同意拨款,生产经营所需的定额流动资金由财政部门核定拨给,作为企业自有资金,无偿占用,超定额流动资金才由银行信贷资金供应,银行贷款只占企业全部资金来源的极小部分。再加上国有银行和国有企业同为政府的附属物,没有自己的财务自主权,银行与国有企业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具有“内源”的特征,银行对国有企业的约束力很小。

自1983年国家投资体制实行“拨改贷”开始,国有企业的融资结构由财政主导制转变为银行主导制,银行贷款逐渐成为企业投资的主要资金来源。进入新体制后,虽然银行同国有企业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逐渐明晰起来,但由于银行主要是根据经国家批准投资计划及国家的重点项目而进行贷款的,因此而形成的亏损无法划清责任界限,再加上国有银行的商业化改革进展缓慢,国有银行的地方分支机构经理的人事权长时期掌握在地方官员手中,政府对国有银行的行政干预不断,导致银行对国有企业仍不能施行有效的制约,国有企业贷款到期不还,要求国有银行展期、减息的现象仍十分普遍。国有企业方面,由于缺乏财务风险意识,负债经营一时间成为众多国有企业追求的时尚,资产负债率不断攀升,银企关系的矛盾加剧,并日趋严重。

1996年以来,国有银行商业化改革步伐加快,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正式颁布后,国有商业银行开始按现代商业银行经营机制运行,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银行与国有企业的债权债务关系开始正规化和市场化。由于国有商业银行的独立性增强,对国有企业的新增贷款开始实施严格的审核评估,对不满足银行放贷标准的不再给予贷款。国有商业银行对国有企业的制约力逐渐加大,1998年曾一度出现“惜贷”现象。另外,国家还积极推行“债转股”改革,通过“债转股”把原来银行与国有企业的债权债务关系转变为资产管理公司与国有企业之间的持股与被持股的关系,一方面切实减轻了国有企业债务负担,另一方面也使银行与国有企业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更加明确,使银行对国有企业的约束彻底实现由软到硬的转变。

(三)国有企业职工对企业财务决策的影响力增强,国有企业职工与企业财务关系向多样化转化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职工在国有企业中所处的地位较为独特。他们一方面是国有企业理论上的所有者中的一员,另一方面又是企业劳动力要素的提供者。作为国有企业所有者的一员,他们是企业的“主人”,因此职工理应成为影响企业财务决策的重要力量。但是,作为劳动力要素的提供者,国有企业职工又只能通过劳动,并根据按劳分配原则取得个人收入。由于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和“大锅饭”,影响了职工推进改革、加强管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再加上计划经济时期高度集权的财务管理体制,事实上职工对财务决策的关切度是很低的,其对财务决策的影响力是相当小的。

改革的深入,使国有企业拥有了相应的财务自主权,相应的“铁饭碗”也日渐被破除,下岗失业风险大大增加,保障制度逐步社会化。在这种情况下,职工的利益逐渐成为影响企业财务决策的非常重要的力量。受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思想的影响,国有企业在进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过程中,对于职工参与企业治理都较为重视,大多数企业的董事会和监事会中都有职工代表参加。但职工参与财务决策追求的是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这种利益最大化与政府作为出资者追求的股东财富最大化显然是有矛盾的,表现在他们对同一决策的态度可能完全不同。例如,对于一个虽无利润但仍然能够保障正常的工资报酬的投资项目,职工可能不会反对该项目的实施,但政府作为出资者就不会赞同这种意见。

为了协调职工的利益与出资者利益的矛盾,并进一步调动职工参与企业治理的积极性,职工持股等改革措施应运而生。职工持股计划的出台,不仅使人力资本参与收益分配的要求得以实现,更使得国有企业的职工有了与政府作为国有企业出资者一起直接参与重大财务决策的制度基础。因此,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国有企业职工已经发展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影响企业财务决策的重要力量,国有企业职工与企业的财务关系已经不单纯是工资关系,而转化为以工资、股利等多种分配形式为基础的多元财务关系。

(四)供应商和顾客成为影响企业财务决策的新生力量,企业与供应商和顾客的财务关系由对抗转向合作

国有企业在从计划经济迈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环境变化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其与供应商和顾客关系的根本转变。在计划经济时期,国有企业已经习惯了统购统销的运行模式,可以说,那时国有企业与供应商和顾客的关系具有高度的确定性和稳定性,并实行统一的购销价格,因此国有企业营运资金管理比较简单。

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变,国有企业的购销体制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原来所享受的各种优惠政策也逐渐被取消,这直接影响了国有企业与供应商和客户的关系。特别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向了买方市场,国有企业经受了前所未有的市场压力。在这种背景下,国有企业对与供应商和顾客关系的价值有了深刻的认识。在培育与供应商、顾客之间保持长期的、稳定的协作关系方面的投资,已被公认为与实物资本、人力资本同等重要的价值创造的源泉。通过互惠的正式以及非正式的契约安排所缔造的关系网络,使企业能够成功地超越自身资源和能力的局限,把原本属于其他企业的互补资产、互补技术以及共享的产业能力等大量的外部资源纳入到了自我发展的轨道。

企业与企业之间基于互惠和信任建立起的长期合作关系不仅扩大了企业利用的资源和能力范围,使企业的边界变得模糊,而且其所带来的组织结构的变化直接影响到了企业治理结构的安排。杨瑞龙、周业安认为:最优治理结构的衡量标准是能够使企业具备最佳竞争力。即具有长期利润最大化的能力。而最佳竞争力的获得直接取决于对企业内部及外部相关资源和能力的协调配置。外部网络化改变了传统治理结构安排以企业内部资源配置效率为核心的做法,要求企业在关注内部效率的同时必须关注外部协调效率。……如果企业想要成功地利用外部资源,就必须与其他企业建立起相对稳定的合作关系。这种基于互惠基础上建立起的合作关系必然要求相应的决策权和控制权等的安排。因为合作伙伴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应当参与企业的相关决策与安排(杨瑞龙、周业安,2001)。

财务与企业的关系篇6

由于数年前亚洲金融风暴,使得国内经济也受到巨大的影响,资本市场长期低靡,我国也陆续发生了上市公司财务危机事件,许多ST企业实际上早已具备了破产条件,如银广厦惊人的骗局,郑百文重组案,猴王集团破产案等。今这些年来还出现一批涉外破产案,有些影响特别巨大,如1998年广东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破产案,2000年广东控股集团公司破产案涉及许多国家和海外的债券人。这些公司大多通过虚增利润或资产,或低估负债,从而从资本市场或金融机构获得巨额资金,使国家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在新的历史时期,企业要生存,企业要发展,传统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受到质疑和挑战。在现代管理机制的基础上建立企业财务危机与财务预警机制,已经引起关注。

企业毕竟有其生命周期,并非是一种永恒的存在形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总会有一些企业开张问世蓬勃发展,也不可避免的会有另一些企业萧条衰败破产倒闭。企业为了求生存求发展,面对变幻莫测的市场经济不得不随时考虑企业的财务危机,考虑在企业一旦出现财务危机时,如何处理企业的财务事宜,以使企业求得生存。与此同时,与企业生存风险相关的财务预警机制也就孕育而生。面对变化莫测的外部竞争环境,面对需求多样化的消费者,面对虎视眈眈的跨国公司,建立和完善企业财务危机与财务预警管理机制迫不及待。

国外关于财务失败预测研究影响最广泛的是威廉·比弗(Willian Beaver)的单一变量模型和阿尔特曼(Edward I .Altman)的“Z-Score”模型。美国财务专家阿尔特曼1提出的企业失败预测模型是以营运资金/资产总额、留存收益/资产总额、息税前利润/资产总额、普通股及优先股市价/负债总额、销售总额/资产总额等五项财务比率的加权平均数来测试财务失败的。奥尔逊2提出一种logit模型。该模型建立在累积概率函数的基础上,而不需要满足自变量服从多元正态分布和两组协方差相等的条件。在国内,学者周首华等对阿尔特曼的“Z -score”模型进行了一定的拓展,建立了“F分数模式”,F分数模式的临界值是0.0274,此数值上下0.0775为所谓的不确定区域,F分数越小,则公司发生财务危机的可能性越大。陈静3根据1995年至1997年54家样本企业财务资料,分别进行了单变量和多变量分析,得出结论是在宣布前一年预警模型的成功率较高,离宣布日越远,则成功率越低。吴世农、卢贤义4对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研究成果表明:(1)我国上市公司财务困境具有可预测性。(2)在单变量模型中,净资产报酬率的判定效果较好。(3)多变量模型优于单变量判定模型。(4)比较多变量模型下的3种模型,logit模型的判定准确性最高。

一、财务危机的基本理论

1.财务危机的内涵

由于缺少有力的理论支持, 对财务危机概念的定义就具有“实证化”和“事件化” 的特征,即中外研究者大多是以自己研究的视角和实证的需要以及一些事件的发生作为标志进行定义的,财务危机也称财务困境。比弗Beaver5把破产、拖欠优先股股利、拖欠债务界定为财务困境;阿而特曼(Altman)6定义的财务困境是“进入法定破产的企业”;罗斯(Ross)7等人则认为可以从四个方面定义企业的财务困境:①企业失败,即企业清算后仍无力支付债权人的债务;②法定破产,即企业和债权人向法院申请企业破产;③技术破产,即企业无法按期履行债务合约付息还本;④会计破产,即企业的账面净资产出现负数,资不抵债。从防范财务困境的角度看,“财务困境是指一个企业处于经营性现金流量不足以抵偿现有到期债务”,即技术破产。

财务困境在国内也被称为“财务危机”或“财务困难”,但究竟什么是财务危机,关于财务危机的一般定义是:企业履行经营义务时受阻的状态,它主要包括三层涵义,一是企业资产总额超过负债总额,但资产配置的流动性差,无法变现,从而用于偿还企业的债务,企业的现金净流量低,经营效益差;二是最近两个会计年度净利润为负数,并且最近一个会计年度股东利益低于注册资本;三是企业的负债总额超过企业资产的公允价格,经协商进入重组状态。

总之财务危机,就是企业面临的种种可能的困境。而一旦发生这样的可能,也就是一旦企业陷入了这样的危机,企业的经营将面临着巨大的困难,甚至破产清算。

2.财务危机产生的原因

要做到防范企业财务危机,首先要识别危机产生的原因,重视财务危机出现的早期征召,及早采取措施,才能争取到主动权,将财务危机消灭在萌芽状态。导致企业陷入财务危机的原因有两个方面: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一般情况下,外部环境因素对企业来说大多是不可控因素;内部因素是企业可控因素,企业通过危机管理可以降低其危害。

首先分析外部因素,国家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行业不景气、市场竞争激烈、会计准则的变更等客观原因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的业绩。在我国由于市场经济尚不发达,企业受政府政策法规的影响还比较大,一旦企业的生产经营与相关政策不符,该企业的生产经营必定受到重大影响。此外,由于银行业中的一些信贷政策,也对企业财务困境的发生起到了一定的影响,如银行信贷中收回再贷政策,很有可能使企业在资金周转不灵时陷入财务困境。

其次分析内部因素,由于我国企业市场化的时间较短,企业规模较小,经营机制、管理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企业自身防范财务危机的能力较弱,在这种情况下,造成企业财务危机的原因有其自身的特殊性。(1)不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2)企业经营管理因素的影响。

(3)大量举债,偿债风险过高。(4)丧失核心竞争能力的多元化投资。(5)担保与诉讼。(6)企业家的影响因素。(7)资产流动性差。

总的来说,影响公司财务危机的因素很多,越来越多的学者把目光都聚集在财务预警的建模上,因此研究好财务危机与财务预警机制的关系,运用一些具体措施,对企业财务危机发生原因进行事前的控制与防范、事中的化解与分散,以及事后的缓解与补救,以达到避免财务危机或使之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小限度的目的。

二、财务预警基本理论

1.财务预警的内涵

预警一词最早出现于军事领域, 是关于突然袭击的信息预告。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 预警已经进入到现代经济、技术、政治、医疗等各种领域。预警的实施对象往往是具有战略意义的, 其重要性已逐渐为更多的人所接受。

所谓财务危机预警系统是以企业信息化为基础,对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的潜在风险进行实时监控的系统,它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全过程,通过分析企业内外理财环境,及早地发现企业财务危机信号,同时通过寻找财务危机的原因,提出防范和解决危机的有效措施,为企业经营决策和有效配里资源提供可靠保障。财务危机预警系统作为一种诊断工具,其灵敏度越高发现问题就越早,从而可以及早规避风险。一个有效的财务预警系统具备如下功能:信息收集功能、预知危机功能、财务监测功能、财务诊断功能、财务预控功能等。

2.财务预警的功能

企业财务危机预警作为一种成本低廉的诊断工具在实践中应用范围广泛,财务预警系统是以企业信息化为基础,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潜在的风险进行适时监控以防止企业财务失败。对企业内部管理者而言,它可以发现问题并告知企业经营者,使企业有效地防范与解决问题,回避财务危机的发生,企业可以用这种财务预警来做举债决策和应收账管理。对外部投资者而言可以用来做选购和处理股票的决策,银行也可以用财务预警来实施贷款决策和管理,注册会计师可以用财务预警确定审计程序及决定企业是否适用持续经营假定,法院可以用财务预警对破产欺诈的进行判定等等。那具体来说财务预警系统主要有以下几种功能:

(1)捕捉信息功能:必须能够随时发现警报信号。(2)预测功能:能够预测危险事件的发展趋势和最终后果。(3)判断功能:能够判断事件的危险程度。(4)发出征兆功能:能够及时灵敏发出报警信号。(5)跟踪、预防和控制功能:能够跟踪事件的进展,及时分析警报原因,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制定有效措施,阻止事件的进一步恶化,避免财务危机的发生。(6)对策功能:能够提供有关警报事件的基本对策和方法,起到辅助决策的作用。(7)免疫功能:能够横向借鉴同行业的经验教训,能够记录本企业财务警报的处理过程和评价结果,不断总结和积累,前车之鉴,不断提高企业财务预警能力和效果,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三、财务危机预警效应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影响企业生存的主要威胁均来自其面临的各种风险和危机。财务预警系统通过对财务指标的综合分析及预测,及时反映企业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的变化,并对企业各环节发生或将可能发生的风险,发出预警信号,为管理当局提供决策依据。

企业的顺境与逆境之间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和互为延续的共存关系,企业将不断地处于顺境或逆境中,整个企业就是在这种螺旋式的上升过程中得到发展的。企业的困境与顺境进一步可以分为两对矛盾,一是企业同外部环境的矛盾关系,即“正功一负功”,“效益一弊端”;二是企业内部管理同企业经营绩效的矛盾关系,即“促进一促退”、“有效一无效”、“成功一失败”。通过此等成功与失败机理的对比,有利于从失败中积极吸取经验教训,以避免今后类似的问题发生。

企业财务危机预警,就是从财务角度对企业进行危机预警,它是架构在企业预警理论之上,通过对企业财务报表及相关经营资料的分析,利用及时的财务数据和相应的数据化管理方式,预先告知企业所面临的危险情况,同时分析企业发生财务危机的原因,发现企业财务运营体系隐藏的问题,以提早做好防范措施并提出相应的预警对策的财务分析系统。

财务危机和财务预警是财务管理中不断重复,不断相互交织在一起的,他们是一对同时共生的矛盾体。一个正常运行的企业,其资金运动过程中总是贯穿着一系列的危机,而财务预警系统也会随时通过财务指标信息对企业的财务运行进行危机评价,从而告知企业此时的危机状况,提醒企业是否需要做出危机应急反应,如图1-1所示。

图1-1 财务危机与财务预警关系图

分析图1-1企业财务危机与财务预警关系,发现在企业的运行周期中,企业从财务运行正常到财务运行危机的过程中,财务预警系统会从财务运行系统中时刻获取财务指标信息,并将这些信息通过分析预警,预警信息传递,预警信息检验与原因分析,预警信息处理,排警信息反馈等将处理出来的危机信号再传递给企业财务系统,告知企业其危机的程度,使企业的决策层做出相应的危机处理。以至于使企业安全渡过危机期恢复财务正常,否则危机处理不适当使企业没有平稳渡过危机期而导致企业财务运行失败。所以企业的财务危机与财务预警在总体上有一个平衡效应,如果这种平衡效应一旦被打破,则意味着企业的财务失败。

四、财务危机预警相互作用机理

1.财务危机作用于财务预警内在效应关系

从理论上说,当财务危机出现,财务预警系统就应该发出预警信号,企业就应该排警,从而使财务运行回到正常的轨迹。但实际企业运行过程中并不是所有财务危机对预警信号都必须做出反应,而只是预警信号达到一定危险限度的时候才需要作出排警处理。

我们可以把企业的财务危机和财务预警定为不同等级,级别数越高,其危机程度和预警的程度也就越高。有什么程度的财务危机,就有什么程度的财务预警与之相对应,危机的严重程度也就决定了财务预警的级别。分析图2-2财务危机与财务预警级别状况,发现当危机的级别在1-3级之间时,财务预警系统的预警级别也与之相应的为1-3级,其危机程度和预警程度都不高,企业可以通过自身的相互作用平衡危机使财务危机程度到达0级。当危机程度高达到n-2级,预警系统也将发出较强的预警信号,此时,企业按照预警的n-2级的级别作出排警反应,使财务危机达到0级,从而恢复正常财务运行达到平衡状态,如图1-2所示。

图1-2 财务危机与财务预警级别状况图

财务危机是客观存在的,如前所阐述的财务危机产生的原因可知,由于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的作用导致财务运行失衡出现财务危机。而财务预警是一种主观的,人为制定的系统,它从数据的选取,到预警模型的运用,都是通过主观判断所取得的数据而最后得出预警结果,不同的人可能会取不同的财务危机数据,运用不同的预警模型,得到不同的结果,但是无论怎样由财务危机而产生的各种因子数据就直接决定了财务预警结果。

2.财务预警作用于财务危机的内在效应关系

企业在财务危机时是否可以转危为安, 企业内部的财权配置以及各种财务指标设定是否合理是使财务预警系统能否有效发挥的基础, 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评价指标是否真实, 模型输出结果是否真实可信, 以及财务预警信息向企业的哪个相关利益主体提供“ 预警”, 预警信号是否受重视并且能否据以迅速做出相应调整等, 都是财务危机预警研究前需要考虑的问题和构建有效的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基础。

财务预警系统有助于了解财务危机产生的诱因,起到有效预防财务危机的功能。财务预警的作用,看似在企业的财务危机征兆出现后它才发挥作用,其实由于企业建立了财务预警系统,事先己经明确了各种可能导致企业财务危机的诱因和监控指标,它是一种先导的预防功能,能使企业的财务危机征兆在其预警信号尚未形成之时,就被有效地防止和克服。财务危机的预防必须要与财务预警系统的建立紧密地相结合,在建立企业有效的财务预警系统的过程中,实际就是有效地宣传正确的理财概念,提升公司管理层和所有员工的风险意识和实施企业有效预防财务危机的过程。财务危机的预防和财务预警系统的本质是一致的,许多财务控制的手段和财务状况不佳的表现特征,其可能既是财务危机预防内容,也是财务预警系统的信号。

一个完整和有效的企业财务危机预警系统,不仅仅简单地预示企业财务危机的警示信号,而应该对这种预警信号做出充分的解释和说明,不但要尽可能地说明其产生财务危机的原因,更应提出如何有效处理和应对各类财务危机的有效措施。

财务危机预警的根本目的是使公司的管理层能够及时迅速的发现公司财务状况的恶化征兆, 以及根据预警信号找出经营不力的原因, 从而避免公司陷入财务困境。

企业的财务预警贯穿于整个财务运行系统,从财务运行正常到财务运行危机乃至财务运行失败即破产。企业不断向预警系统发送财务指标信息,而财务预警系统将这些信息进行一系列的处理,对数据进行评价,企业通过评价结果做出判断。并不是所有财务预警都是正确的,也并不是所有正确的预警企业都能做出正确的分析。

作者简介:

李瑜,女(1976-),会计硕士,湖北长江广电广告有限公司财务部会计师,主要从事财务软件应用与研究。

参考文献:

Altman E I, Financial ratios discriminant analysis and prediction of corporate bankruptcy[J]. Journal of Finance 1968(4) :589 - 609.

2Ohlson J A ,Financial Ratios and the Probabilistic Prediction of Bankruptcy [J].Journal of Account Research 18(Spring 1980).

3陈静:《上市公司财务恶化预测的实证分析》,《会计研究》1994年第4期,第31-38页。

4吴世农.卢贤义:《我国上市公司财务困境的预测模型研究》,《经济研究》,2001年第6期,第46-55页。

财务与企业的关系篇7

【论文摘要】财务管理环境和财务关系是财务管理研究的重要内容。已有的研究成果一般是以企业整体作为财务主体对财务管理环境进行分类,本文对财务管理环境的研究则深入到企业财务主体的层面,将财务管理环境划分为一般财务管理环境和具体财务管理环境。其中:具体财务管理环境是指企业治理结构中对所有者和经营者的财务机制运行产生直接影响的各种外部条件和因素,而一般财务管理环境则是指在企业治理结构之外影响所有者和经营者的财务机制运行的其他因素。研究表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使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环境和财务关系发生了重大转变,其中,政府作为出资者与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职能的分离对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最为显著。 【论文关键词】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环境,财务关系,财务主体 财务管理环境和财务关系在财务管理理论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不同的企业或同一个企业在不同的时期,其所面临的财务管理环境是不同的。不同的财务管理环境对应着不同的财务关系,因而为协调财务关系就需要采用不同的财务管理理论和方法。对国有企业来说,在经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之后,其财务管理的环境和财务关系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必将导致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的理论和模式的变革。本文拟对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的环境和财务关系进行探讨,为现代企业制度下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的理论和模式创新奠定科学的理论基础。 一、财务管理环境及其分类 (一)财务管理环境的含义 环境是个相对的概念,它是相对于主体而言的客体。任何事物都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存在和发展的,是一个与其环境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系统,作为人类重要实践活动之一的财务管理活动也不例外。在财务管理活动中,财务管理主体需要不断地对财务管理环境进行审视和评估,并根据其所处的具体财务管理环境的特点,采取与之相适应的财务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以实现财务管理的目标。因此,企业财务管理环境就是影响企业财务主体的财务机制运行的各种外部条件和因素的总和。不难看出,由于影响企业财务主体的财务机制运行的外部条件和因素错综复杂,且变幻莫测,因此,财务管理环境本身就构成了一个复杂多变的系统。 (二)对财务管理环境进行分类的方法 如何对这样一个复杂多变的系统进行分类?已有的文献多是从企业整体作为一个财务主体来对财务管理环境进行划分,因而一般把财务管理环境区分为宏观财务管理环境和微观财务管理环境或企业外部财务管理环境和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环境(郭复初,1997;王化成,2000)。我们认为:研究财务管理环境的目的就是使财务主体明确影响其财务机制运行的各种外部条件和因素,以便正确地进行财务决策。但由于企业的财务主体是多方面的,因此财务管理环境必然是多层次、多方位的单纯以企业为界划分内部财务管理环境和外部财务管理环境或微观财务管理环境和宏观财务管理环境的做法,可能难以满足企业中的各个财务主体进行财务管理的需要。遗憾的是,人们在谈及财务时,往往只是把其与企业这一主体联系在一起,而忽视了企业本身是由若干个财务主体按一定契约形成的结合体这一事实。与此相对应,在分析财务管理环境时,也少有对企业中包括的各个财务主体所面临的财务管理环境的深入分析。 不可否认,从宏观的角度来看,每一个企业都是一个独立的财务主体,有自己的经济利益和财务目标,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对每一个企业的经济利益和财务目标的实现肯定是有影响的。但是,企业外部环境是通过影响企业中各有关财务主体的财务决策进而对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产生影响的。因此,仅停留在以企业作为财务主体的层面上对财务管理环境进行分析,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深入到企业的各有关财务主体的层面上对其进行研究,才能得出有意义的研究结论。 从不同的角度来看,从经营者财务管理的角度来看,经营者是财务主体,其他利益相关者则构成财务管理环境的一部分;从出

财务与企业的关系篇8

 

一、引言

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入以及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财务管理愈来愈重要,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中心,而正确处理企业财务管理与会计的关系是企业管理中心的中心。但在现实工作中,有的企业常把企业财务管理与会计工作混为一谈,在财务工作中片面强调会计工作,有的甚至把两者等同起来,认为财务工作就是会计工作,片面扩大了会计的职能,从而使整个财务管理工作显得被动、单一,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职能,尤其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发展,企业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筹资、投资等理财活动日益复杂化,由于财务与会计之间的分工不明确导致了种种矛盾。

二、财务管理与会计的区别

财务管理与会计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两者的工作对象不同

资金运动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对象,主要涉及资金管理、成本管理以及盈利管理等几个方面,是一种实际活动,属于物质流,是对价值运作的直接管理,即是对资金运动所进行的直接管理,财务管理属于业务管理,以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为直接的管理对象,是一种实体管理;而会计的对象是资金运动所形成的信息,属于信息流,主要是搜集和输入信息,加工和处理信息,包括记账、算账、报账等几个方面,是对资金运动的间接管理。

2.2两者的工作性质不同

企业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中心,它是根据特定的财务管理制度和财务管理的原则,合理组织企业财务活动,正确处理企业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而会计作为管理经济的工具,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进行记账、报账、算账,是对企业经济活动的过程和结果的全面、系统、综合的反映。

2.3两者的工作任务不同

企业财务管理的任务是根据一定的财务管理制度和财务管理原则,合理组织企业财务活动,正确处理企业财务关系,确保企业再生产过程中的正常运作,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财务管理的任务侧重于事前预测、决策和计划及事中反映和监督;会计的任务是搜集和输入信息,处理和加工信息,做好帐务处理工作,包括记账、算账、报账等,会计一般侧重于事中的核算和事后的反应和监督,严格遵守和维护有关财经法律法规,保护企业财产的安全。

2.4两者的工作目标不同

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是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回报,追求企业的高利润、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会计的目标是通过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凭证等方法为企业的信息使用者提供准确、可靠的会计信息。

三、财务管理与会计的联系

尽管财务管理与会计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应分属不同学科,但两者之间还有着密切的联系,财务管理与会计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两者工作的对象都是资金运动。硕士论文,企业财会治理机构改革。

两者工作的对象都是资金运动,都是对价值形态进行管理,两者都是通过价值发挥作用,从而形成一种综合力。会计信息系统为财务管理提供可靠的信息,从而帮助财务管理顺利实现其业务管理的职能;会计工作本身就是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两者以资金运动为共同的工作对象,携手促进企业的正常运转。

3.2会计是财务的基础,财务离不开会计

财务管理与会计两者相辅相成,贯穿于企业生产过程的始终。从某种意义上讲,会计本身就是价值管理的一部分,其本质是反映价值运动过程中的数量关系,如果没有会计信息系统所提供的信息作为依据,整个财务管理都是凭空设想,纸上谈兵;另一方面,会计所提供的信息只有满足财务管理者和其他信息管理者的需要,才能发挥其应有的职能,否则,也即没有什么存在的价值。硕士论文,企业财会治理机构改革。

3.3财务管理与会计在机构和岗位设置上有交叉现象,在内容上也没有明确的界限

财务管理与会计在机构和岗位设置上,除不相容职务以外,好多岗位可以重叠。有些财务管理的负责人同时也是会计岗位的主要负责人。在实际工作中,企业财务管理与企业会计控制有机结合,可更有利于对企业资本进行优先控制。

四、现代企业中财会组织机构的设置

为了正确处理好企业财务管理与会计的关系,更有效的促进企业的顺利运作,合理设置企业财会组织机构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

4.1理财部门与会计部门的分立势在必行

由于长期受传统观念如“管理活动论”和 “大会计观”、“财会管理观”等观念的影响,许多人在企业财务管理和会计的关系上一塌糊涂,在实践中我国绝大多数企业中理财与会计部门仍合二为一,没有分立,这与现代企业制度发展的要求格格不入,严重阻碍了我国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更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硕士论文,企业财会治理机构改革。

目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及完善,企业理财所面临的环境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不仅外部环境如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等有所改善,而且企业管理体制、企业组织形式、企业规模等理财内部环境与过去相比,也不可同日而语。企业实行政企分开、职责分明的现代企业制度,企业理财主体更加明确,企业财务管理的内容也变的更为复杂,企业会计人员已经无暇顾及企业的财务管理了。另外,企业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必须提高其企业理财水平。外在的压力和内在的动力迫使企业理财和会计部门分立,有些发达城市已经实践并取得了可喜成果。而且财会理论界的一些有识之士也在大力倡导企业理财部门与会计部门的分立,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各谋其政,既做好理财工作,又做好会计工作,所以,我们我国企业理财部门与会计部门的分离已经迫在眉睫。

4.2合理设置企业财务管理组织机构

考虑到目前许多企业的实际,我们有必要合理设置企业中的财会组织结构。我个人的想法如下:

在财务总经理的统一部署下,财务管理机构根据有关的财务管理法规和原则,通过多种有效的方法来对资金进行管理。具体做法如下:筹资管理部主要负责拓宽筹资渠道,从多种渠道筹措资金,保证生产经营的正常运行,优化资本运行结构,维持最佳资本结构,并且正确处理企业与投资者、债权人的关系,对筹资风险进行合理估量;投资管理部主要负责做好投资分析并提供投资决策,处理好摘要合理分配这几个部门的任务,使其各司其职又相互配合,共同做好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硕士论文,企业财会治理机构改革。

五、结束语

总之,企业财务管理与会计两者既有区别也有联系,我们应用全面的观点正确处理好二者的关系。硕士论文,企业财会治理机构改革。企业财务管理与会计相互区别,我们应努力做到以下三点:首先,根据每个人的经历、修养与性格以及个人的工作兴趣,合理选用人才,尽人所长、尽人所能,使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企业创造更大的效益;其次,按照财会管理的层次性规律,统筹合理安排工作,作为财会的领导者,应掌握好工作的侧重点,提纲挈领,正确处理企业财务管理与会计的关系;再次,要加强对财务人员的理论培训,熟悉财务管理与会计知识,提高其业务技能和业务水平,做全面性、符合企业发展要求的人才。硕士论文,企业财会治理机构改革。企业财务管理与会计又是相互渗透的,我们应把财务管理与会计控制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理查德.A.布雷利.公司财务原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2]刘建民.谈财务管理与会计的关系.常州工学院学报,2003.

[3]吴留全.财务与会计之关系及财务的变革.沈阳大学学报,2003.

[4]余绪缨.管理会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财务与企业的关系篇9

一、研究背景

民营企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其在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健康受损、诚信缺失、环境污染、违反法制等一系列问题。强生“甲醛门”事件、三鹿奶粉问题引发消费恐慌;松花江特别重大水污染事件、河南伊川特大煤矿事故激起强烈的社会反响;农民工工资拖欠、小股东利益受到侵占等问题频频发生。这些现象都表明了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的缺失,引起了国内各界人士对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的重视。民营企业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利润最大化,而履行社会责任必定会增加企业的经营成本,民营企业应该如何衡量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怎样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履行社会责任,已经成为改变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现状、使其获得更好发展的关键问题。目前,还没有权威的理论对这一问题进行回答。因此,民营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成为当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外企业管理领域的学者开始研究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问题,大多数学者通过实证研究认为两者是正相关关系。美国学者Preston和Bannon(1997)对美国67家大公司1982~1992年的有关数据进行仔细分析,发现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财务绩效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Frooman (1997)研究了27篇分析股市对企业不负社会责任和非法行为的反应的文章,发现股市对那些不负社会责任的和违法的企业持否定态度,证明了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与企业财务绩效存在正相关关系。Simpson和Kohers(2002)对美国1993年和1994年所有的国有银行的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两者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Johnson(2003)提出,企业在一定范围内承担社会责任的行为能够增加企业的利润,不承担社会责任和不合法的行为会对企业绩效产生负效应。Subroto和Hadi(2003)对印度尼西亚的企业的实证研究表明,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财务绩效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

(二)国内研究现状

在国外学者的影响下,我国学者对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已有的文献大多是以理论的形式来阐述两者之间关系的,因此研究还不够全面和深入。颜剩勇、刘庆华(2005)从理论上分析了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认为两者之间存在确定的正相关关系。礼丹萌(2009)指出,民营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财务绩效将产生正面的影响。陈洁(2011)以浙江37家民营企业上市公司2004~2009年的数据为研究样本,对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采用描述性统计和回归分析的方法对研究假设进行检验,实证结果表明,浙江民营企业上市公司履行对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对公司财务绩效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履行对不同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对公司财务绩效的影响程度不同。李正(2006)选取2003年沪市的521家上市公司为样本,对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的研究表明,从当期看,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越多,企业的价值就越低,但从长期看,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并不会降低企业的价值。张建(2010)通过对我国民营企业社会责任驱动财务绩效的有效性的实证研究发现,民营企业承担对政府和环保的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呈正相关关系,但承担对投资者的社会责任、对员工的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而承担对公益的社会责任则与公司财务绩效之间不存在相关性。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从理论上分析,民营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财务绩效之间成正相关关系。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过程是将利益相关者和全社会利益的提高与企业个体利益的实现有效结合的过程,这会受到全社会的普遍支持和尊重,从而提升企业的形象和品牌价值,有效降低企业可能存在的经营风险。基于此,本文根据国内外大多数学者的实证研究结果,同时结合我国民营企业的实际情况,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假设1:民营企业承担对政府的社会责任与企业财务绩效呈正相关。

假设2:民营企业承担对员工的社会责任与企业财务绩效正相关。

假设3:民营企业承担对股东的社会责任与企业财务绩效正相关。

假设4:民营企业承担对公益事业的社会责任与企业财务绩效正相关。

(二)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本文的样本公司全部来源于江苏地区沪市上市民营企业,经过筛选,最终获得75家公司作为研究样本。本实证研究所用的数据有两个来源: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关于75家样本公司2010~2012年连续三年的财务报表及CCER一般上市公司财务数据库。

(三)选取的变量及定义

本研究选取的变量及其定义见表1。

(四)模型构建

本文采用多元线性回归的实证分析方法来研究民营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建立如下多元回归线性模型来检验本文前面提出的假设。

模型1:ASTURN=x0+x1GOVCR+x2EMPCR+x3NVCR+x4CHACR+x5AS+t1。

模型2:ROE=y0+y1GOVCR+y2EMPCR+y3NVCR+y4CHACR+y5AS+t2。

模型3:NPG=z0+z1GOVCR+z2EMPCR+z3NVCR+z4CHACR+z5AS+t3。

其中,x0、y0、z0分别为各式中的常数项,x1-x5、y1-y5、z1-z5分别为回归系数,t1-t3为各式的随机误差。

四、实证分析

为了准确地研究民营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本文采用统计软件SPSS13.0对样本数据进行了多元回归分析和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由模型1的多元回归分析可以看出,当被解释变量为总资产周转率(企业运营能力指标)时,对政府的社会贡献率的系数为正,但并不显著,部分验证了本文的假设。这说明民营企业通过向政府缴纳税款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对企业的绩效产生了正面的影响。对员工的社会贡献率的系数为负,统计结果并不显著,说明民营企业为职工支付的越多,民营企业的资产周转率就越低,运营能力也就越差,这与本文的假设不符。主要原因可能是因为我国民营企业的起步比较晚,发展时间比较短,企业如果在起步阶段就支付给职工较高的薪酬,就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到生产运营中,从而影响民营企业的绩效运营能力。在回归分析中,对投资者的社会贡献率的系数为负,与本文提出的假设并不符合,同时也与多数国外学者研究所得出的结论是相反的,这是由我国民营企业现阶段的特殊国情决定的。目前我国民营企业的股票市场还不发达,许多中小股民抱着投机的心理进入股市,再加上机构投资者力量不足,他们对企业财务绩效的监控缺少激情和动力。最后,民营企业对公益事业的社会贡献率的系数为负,但是同样不显著,这与本文提出的假设也不符合,可能是因为民营企业没有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慈善事业,还没有意识到慈善事业给企业发展带来的巨大潜力。

由模型2的回归分析中可以看出,当被解释变量为净资产收益率(企业盈利能力指标)时,对政府的社会贡献率的系数为正,部分验证了本文的假设。对员工的社会贡献率的系数为负,与本文的假设不符。这可能还是因为我国民营企业还处于发展的初期,发展程度不高,企业承担对员工的社会责任更多地是采用物质奖励的形式,而没有建立良好的精神奖励措施。对投资者的社会贡献率的系数为负,这可能是由于如果民营企业在发展的初期就将经营的盈余过多地分配给股东,企业投入到生产运营中的资金就会减少,以至于影响了企业的绩效水平,也对企业今后的发展不利。对公益事业的社会贡献率的系数显著为负,说明民营企业对公益事业的支出较少,政府缺乏在这方面的激励措施,导致激励作用有限。

由模型3的回归分析可以看出,当被解释变量为净利润增长率(企业发展能力指标)时,回归分析的结果与前两个模型基本一致。民营企业对政府的社会贡献率的系数为正,并且统计结果显著,部分验证了本文的假设。对员工的社会贡献率的系数为负,结果并不显著,与本文的假设不符。主要原因除了在模型1和模型2分析中提到的以外,可能是因为企业承担了较高的用工成本,对经济实力不算雄厚的民营企业的影响更为明显,从而影响了企业的发展能力。对投资者和公益事业的社会贡献率与企业绩效水平负相关,这与本文的假设不符。原因除了前面两个模型中提到的以外,还有可能是因为最近几年民营企业受国际经营环境(如原材料价格上升)的影响较大。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综上所述,民营企业对政府的社会贡献率与企业财务绩效中的运营能力、盈利能力、发展能力成正相关关系;民营企业对员工的社会贡献率、对投资者的社会贡献率与企业财务绩效水平是负相关关系;民营企业对公益事业的社会贡献率与企业财务绩效水平成显著负相关关系。

(二)建议

1.民营企业应注重对政府的贡献。民营企业应当按照政府有关法律和法规的规定,合法经营、按章纳税,主动承担政府规定的义务。企业依照法律规定及时缴纳税款,对政府的贡献越多,就越能得到政府的支持甚至是扶持,从而得到政府对企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形成有利于企业经营的外部环境。

2.民营企业应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机制。由于我国的民营企业起步较晚,公司治理机制发展不成熟,因此应完善公司治理机制、重视员工的作用。首先,企业应当保护员工的人身安全,避免工伤事故的发生,改善员工的劳动环境和劳动条件。其次,企业应当保障员工的生活条件,保证员工应当享有的工资待遇和健全的福利待遇。最后,企业应当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重视对员工的培训和职业发展。

3.推进金融体制改革,规范资本市场。目前,我国的资本市场还不发达,大多数投资者和投资公司都是以投机的心理进入股市,以赚取差价为目的,力量分散的中小股东没有足够的能力和动力去监督企业的经营。只有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和资本市场的不断规范,股东才会有动力行使自己的职能,督促企业提升绩效。

4.政府应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完善激励机制。企业对社会的公益支出过多会增加企业的成本,降低企业的财务绩效。然而,企业对公益事业的贡献不但有利于企业形象的提升,而且有利于强化企业的竞争优势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企业的绩效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但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看,对公益事业进行捐赠的企业还不是太多。为此,政府应当不断完善企业履行公益事业贡献的激励机制,如在税收政策上给予企业一定的优惠、优先审批一些项目,同时政府应加大对企业社会贡献的宣传力度,加强企业公益慈善事业对绩效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洁.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相关性研究——以浙江民营上市公司为例[D].宁波大学,2011.

[2]韩璐.民营企业社会责任行为表现与企业财务绩效的相关性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

[3]李静.企业社会责任与绩效关系实证研究——以山东省民营企业为例[D].山东财经大学,2012.

[4]易冰娜,韩庆兰.民营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财务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2).

财务与企业的关系篇10

【关键词】

企业财务管理系统;问题;分析与设计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的今天,我国企业的财务管理系统正在经历较大的变化和变革以及激烈的市场竞争,在财务管理方面,企业面临着不小的难题和挑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的发展格局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并且在在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中,传统的企业财务管理系统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干扰,整个企业的管理工作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对企业财务进行有效管理的目的在于保证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既要优化企业生产又要促进企业产品的销售,实现产销平衡和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实现企业财务管理质量和效率的提高。

1.企业财务管理系统发展出现的问题

1.1 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不少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仍停留在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企业的财务管理理念和管理技术较为落后,财务管理人员的管理技能和专业素质还有待加强,也缺乏具备专业管理技术的高端人才。再加上企业没有在财务管理上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导致企业财务管理水平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造成企业的财务风险和资金漏洞,给企业的发展带来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加大企业财务管理和整体管理的难度。

1.2 企业融资水平不高强度不大

在企业管理中,企业的财务管理系统存在漏洞和完善的管理机制,那么企业的发展将会面临极大的阻碍,也就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屹立不倒。没有对企业的财务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容易出现企业财务数据和财务信息混乱和不全面、账目交叉严重、财务管理工作开展难度大等现象,企业的融资水平也会进一步下降,企业发展实力将会极大降低。

1.3 企业投资管理水平较低

投资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因为投资是一项机遇和风险并存的活动,合理的投资管理可以极大程度的扩大企业资产,为企业的发展赢得先机;不合理甚至是混乱的投资管理会扰乱企业经济秩序,给企业带来经济危机和财务风险。目前不少企业还需要在投资管理水平提升上作出努力。

2.企业财务管理系统分析

企业的财务管理系统可以为企业管理提供有力的条件和途径,并且有利于将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和整体管理质量双向提升,因此优化企业的财务管理系统的设计意义重大。

2.1 企业财务管理系统的可行性分析

不断发展和提高的计算机技术为企业财务管理系统的完善和提高提供了技术基础,此外计算机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先进管理软件的研发和升级,先进的管理软件使企业的财务管理系统逐步实现了自动化、科学化、效用化和智能化。企业财务管理系统建设和完善工作正在逐步展开,在财务预算和财务的准确把握上,企业做出了很大的努力,财务管理工作机制逐步建立,财务信息也逐步呈现时效性,为企业财务管理系统的完善提供了更为准确的信息和参考。

2.2 企业财务管理系统业务分析

企业的财务管理系统是企业管理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主要包括企业筹资管理、投资管理和分配管理。企业的财务管理必须从企业全局出发,制定整体战略。各财务管理子系统必须围绕整个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进行,要从企业的整体利益考虑,保证企业的平稳运行。企业在资源配置方面,要注意财务管理结构比例的优化,资金结构、资产结构、分配结构等都要遵循企业财务管理结构优化的要求,保证企业管理的整体优化。另外,企业的财务管理系统处于较大的理财环境之中,所以要保持一定的的弹性,方便企业根据企业财务的实际状况进行相应调整来适应理财环境和市场经济环境的变化,将企业财务管理系统业务进行最优处理。

3.企业财务管理系统设计

3.1 企业财务管理系统设计遵循准则

企业财务管理系统设计要以全面协调和统一作为前提条件,严格按照企业财务管理中的物资管理与资金管理相结合、使用资金与管理资金相结合、财务管理责任与财务管理权限相结合的要求,实行各级、各部门共同承担责任的企业财务管理系统设计体系,不断调动全体员工参与企业财务管理的积极性,将各项财务管理内容落实到位。

3.2 企业财务管理系统要点设计

企业财务管理系统的设计要将设计要点包括进去,下面是企业财务管理系统的重要设计要点:第一,全面预算系统。在企业改革和结构调整的情况下,为了提高企业资金运作的效率,促进企业财务管理的深层发展,就要进行全面的预算系统设计,完善企业的预算体系。第二,成本管理系统。企业财务管理系统设计要注重成本管理,优化筹资结构,降低资金运营成本和生产成本等,实现质量成本控制。第三,会计信息网络系统。企业财务管理系统设计要进行企业财务运营的网络化和信息的科学化,要将信息化的设计和理念融入企业财务管理系统的设计理念中,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系统和会计信息化系统的成功对接,为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做出重大的贡献。

4.总结

健全和优化企业财务管理系统是实现企业管理水平跨越性提高,提高企业竞争实力和经济实力的重要环节。通过对企业财务管理系统的全面科学的分析以及对企业财务管理系统设计内容的介绍可以看出,企业财务管理系统并不是单一的财务系统,而是连接着企业发展命脉的重要的企业管理机制,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关系到企业运行的整体效益。企业财务管理系统可以优化企业的投资结构,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保证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较高水平。在企业财务管理系统的未来发展中,企业要不断优化财务结构和管理机制,促进企业的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聃.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13,11(3):8991

[2]朱新疆.企业财务管理系统的分析与设计[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4(11):135142

财务与企业的关系篇11

近几年,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激烈,施工企业为尽可能地提高利润、创造价值,在管理中越来越重视预算管理。常言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算是企业组织管理活动中非常重要的一种管理方法,能够有效指导资源的配置活动,实现企业规范化管理。目前,大部分施工企业加强财务预算的同时,也提出了全面预算管理。但在实际工作中,企业对财务预算及全面预算不能有效进行区分,甚至将财务预算混同为企业的全面预算,这种认识误区导致企业不能有效利用预算指导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因此,企业应当明确区分财务预算与全面预算,把握二者的联系及区别,充分利用预算方法,发挥预算管理的重要作用。

一、财务预算与全面预算的概述

1、财务预算的介绍

财务预算是围绕战略规划,对预算年度内企业各类经济资源和经营行为合理预计、测算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收支等各种预算的总称。财务预算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编制财务预算时应当首要确定企业的财务目标,包括销售收入目标、成本费用目标、利润目标及现金流量目标,以此作为编制财务预算的基础资料。

2、全面预算的介绍

全面预算是企业对一定时期内各项经营活动、投资活动、财务活动等作出的预算安排。它是在总体的科学预算和决策的基础上,围绕产、供、销、人、财、物等环节,以数量金额等形式而展开的一系列内部管理活动。通过全面预算能有效地对企业各部门、各单位的财务及非财务资源进行分配、控制、考核,以监控生产经营活动的实施,衡量企业生产经营目标的实现情况。全面预算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是被现代企业证明行之有效的管理系统。

3、财务预算与全面预算的关系

对于大部分施工企业来说,财务预算等同于全面预算,或者二者没有本质区别,这是认识上的一个误区。首先,全面预算也包括财务预算,财务预算是全面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既有共性,又有区别。管理人员应当准确区分财务预算与全面预算,更好地利用预算管理体系增强企业管理水平。

二、财务预算与全面预算的联系

财务预算与全面预算都是属于预算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都具备预算管理的特点,两者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财务预算是全面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财务预算和全面预算都属预算管理体系,都需要通过预算的科学编制、严格执行、认真分析差异及考核结果等手段,来对企业的施工生产进行管理。财务预算是总括反映业务预算和资本预算的结果,是全面预算的集中反映。而全面预算的集中反映就是预算财务报表及附表。因而,全面预算中不能缺少财务预算,而财务预算也不能脱离全面预算而单独存在,即企业如果要实施财务预算,则必须实行全面预算,这样财务预算的编制才能有依据,预算才能得到落实。因而两者是具有密切联系,相辅相成,不可或缺,也不可分割的。

2、财务预算与全面预算都为企业发展战略服务

预算是企业未来一定时期内经营、资本、财务等各方面的收入、支出、现金流的总体计划。企业全面预算和财务预算的制定,都必须为企业发展战略服务。通过全面预算,将根据发展战略制定的年度目标进行分解、落实,将长期战略规划与年度目标紧密结合,化“战略为行动”,确保发展目标的实现。没有全面预算的有力支持,企业战略只会成为空中楼阁,难以实现。而作为企业发展战略子系统的财务战略,又必须通过财务预算进行控制。具体来说,就是通过筹资预算、投资预算、现金流预算等多方面管理,考察企业可持续盈利、经济增加值最大化等财务目标,进而通过财务战略分析,判断企业实施某一决策或者某一期间的经营是否遵循企业发展方向,能否达到企业经营目标,以利于企业朝着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前进。

3、财务预算与全面预算都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防范风险的重要手段和措施

预算的本质是内部管理控制的一项工具,不论是全面预算,还是财务预算,本身都不是最终目标,而是为企业实现目标而采用的管理与控制手段,从而有效控制企业风险。二者都是企业未来奋斗目标的具体化。通过全面预算的编制,能够将未来期间的产量、收入、成本、毛利率、营业利润等这些重要指标设定在合理的范畴内,将企业日常经营活动进行细化。这样,在未来实际生产经营活动发生偏离时,可以尽早进行比对,分析偏离的原因,将生产经营活动保持在可控范围之内,使得预算能够真正成为控制生产经营活动的依据。

4、财务预算与全面预算的编制都具有全员性

全面预算的编制首先需要依据工程合同,施工组织方案,以工程量为基础,参照资源价格及调配方案等各方面情况,采用固定预算、零基预算、概率预算等各种方法,由管理层、项目部、施工队、作业组各个层次协同参与共同编制,从而将企业的经营目标转化为各部门、各个岗位以至个人的具体行为目标。全面预算的内容涵盖了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因此全面预算工作具有全员性及全过程性。而财务部门在编制财务预算时,同样也需要工程部、物资部、综合部等各个部门配合。各部门需要及时将业务预算信息向财务部门汇报及沟通,财务预算的编制并不仅仅是财务部门的工作,也不仅仅是各部门预算的简单汇总,而需要各部门与财务部门反复沟通,也需要管理部门进行协调,它是各业务预算的价值的总括反映。因此,两者都需要全体员工及各个部门的共同参与。

三、财务预算与全面预算的区别

目前来说,施工企业对预算重视程度不够,制度还不配套,容易将财务预算与全面预算进行混淆,认为财务预算就是全面预算,其实,这二者存在本质区别,下面我们具体探讨一下财务预算与全面预算的区别。

1、财务预算与全面预算的含义不同

从财务预算与全面预算的概述,我们可以知道,财务预算是在企业预测与决策的基础上,围绕战略规划,对预算年度内各项经济资源及经营行为进行合理预计、测算并进行财务控制和监督的活动。而全面预算是企业一种现代化的管理模式,通过对企业财务资源、业务资源、信息及人才资源等进行有效的协调,使得企业价值最大化。财务预算主要是对资产、负债、收入、成本、费用、利润这些核心指标进行确定,而全面预算主要是对企业所有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保持企业作业活动的协调,为企业发展战略的实施服务。因此,财务预算与全面预算含义上存在根本差别,这也决定了财务预算与全面预算其他方面的差别。

2、财务预算与全面预算所包含的范围不同

施工企业由于施工范围广、项目多、人员复杂等行业特点,致使全面预算成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全面预算是一系列预算组成的相互衔接和勾稽的综合预算体系,具体包括特种决策预算、日常业务预算及财务预算。其中日常业务预算又包括销售预算、生产预算、材料采购预算、直接人工预算、产品成本预算、管理费用预算等,涵盖企业施工生产的全方位,能将企业的资金流、实物流、业务流、信息流、人力流等各方面资源相整合,因而是全方位全过程的。而财务预算一般指现金预算、财务费用预算、预计利润表及预计资产负债表等,相对全面预算范围要小,也更有针对性,更具体。主要是指用货币综合反映企业某一个期间的现金流动状况、经营成果状况及财务状况。财务预算是从价值方面对业务预算及资本预算的总括反映,是全面预算体系中的最后环节。

3、财务预算与全面预算反映内容不同

全面预算由于是全方位全过程的控制管理体系,因而需要更多的指标对预算结果进行反映。既包含货币金额指标,也包含实物量等非财务指标,或综合利用实物量和货币金额反映预算情况。如销售预算、直接材料预算、直接成本预算等利用实物量反映预算,也利用金额反映预算;生产预算只利用预计生产量反映预算成果。财务预算是用货币反映预算情况,现金预算、预计资产负债表、预计利润表都只利用金额反映预算结果。因此,财务预算与全面预算反映的内容不同,财务预算是利用金额集中反映全面预算的结果。

四、理清关系,加强全面预算

目前,施工企业受外部环境及内部体制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认识不清财务预算与全面预算的关系及其重要性,普遍存在重财务预算、轻业务预算、轻全面预算等现象。然而要想在日益竞争激烈的建筑施工市场立足脚根,进而实现利润,创造企业价值,企业就必须认清两者之间的关系,在加强财务预算的同时,也下大力气推行全面预算,完善全面预算体系。首先要加强全面预算工作的组织领导,设立预算管理委员会,明确管理体制及各预算执行单位的职责权限、授权审批程序和工作协调机制。其次要加强预算的编制,这是全面预算管理的关键环节。然后要加强预算的执行环节,建立健全预警体系,加强事中的执行控制过程。最后建立预算管理定期分析制度,认真总结,并通过内部审计机制,完善考核。把预算执行情况与经营者、职工的经济利益挂钩,奖罚分明,从而使经营者、职工与企业形成责、权、利相统一的责任共同体,最大限度地调动经营者和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 陈敏:浅析财务预算管理与全面预算管理的区别[J].中国总会计师,2010(3).

[2] 苏琳:浅谈全面预算管理在成本控制中的作用[J].财经界(学术版),2011(7).

财务与企业的关系篇12

关键词 财务风险 内部控制 关系

一、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

1.外部原因

在社会经济市场中,企业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主体,必须与市场上的其他经济主体打交道,因此,企业会受到不同外界因素的影响。例如,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动将会影响企业税收、利率、汇率等企业费用方面的支出,在企业收入不变的情况下,税收政策的变动会影响企业净利润的变化;高额的经营成本将会加大企业的负债率;汇率的变动将会影响企业资产的总金额,这些因素的变动都将会加大企业的经营成本,给企业的财务带来风险。在这个大的市场环境下,企业所做的每一项经营活动都将受到市场的检验,如今的经济市场商品供应充足,供给大于需求,使得市场的经营环境不稳定,进而影响商品的市场价格和供求关系有稳定性。

2.内部原因

企业的权益资本与负债资本的比例关系反应了企业的资本结构情况,不合理的企业资本结构将会使企业发生财务风险。如果企业一味的以增加企业负债资本来提高企业的收益,将会促使企业的债权人要求增加风险报酬,投资者发求更高的投资回报率,从而增加企业的财务费用,减少企业的利润,最终会给企业的财务带来风险。另外,不完善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使得企业制定的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无法指导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按社会经济的发展轨道运行,导致企业的经营理念落后于社会的发展,使企业预期的经营目标难以实现。

二、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动机与作用

1.内部控制的动机

首先,明确企业各部门之间的责任与义务。现有的企业内部控制度,使得企业的经营权与所有权相分离,由专门的经理负责企业的生产经营与管理,保证企业所有权人资产的增值、保值,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的经营目标。股东则根据经理提供的各种财务报告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并根据分析结果作出相应的处罚或奖励。因此,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将使企业的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进而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

其次,降低企业的成本。企业的经营者与所有者之间存在着一种关系,而这种关系是依附于成本而存在的,为了防止人偷懒和欺骗等行为的发生,经营者必须建立合理、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制约各部门之间的工作态度和行为。不但能够降低企业的成本,同时也能够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

2.企业内部控制的作用

企业的内部控制主要包括管理控制和会计控制,其主要作用包括以下五方面:

第一,保证企业财务信息的正确性与可靠性。

第二,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有序进行与经营目标的实现。

第三,保证企业资产的安全性与完整性。

第四,保证企业经营计划的顺利执行。

第五,为企业的审计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总之,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将有助于企业提高生产经营能力,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费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三、企业财务风险与内部控制的关系

为了保证所作的分析具有说服力,本文借鉴已有的实证研究(王莉伟的硕士毕业论文《企业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相关性研究》,2011年) :在该研究中以X省2011年和2012年随机选择的10个不同组织形式的国有企业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并运用流动比率与权益乘数两指标,采用数理统计模型来分析X省企业财务风险与内部控制之间存的关系。

1.分析统计样本

(1)流动比率

公式: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主要用于反应企业一段时期内的短期偿债能力的高低。其中,可以一年内变现的流动资产包括以下内容,即现金及等价物、存货、材料、应收及预付账款等;可以一年内变现的流动负债包括预收账款、应交税费、应付投篮等。流动比率越高,其偿还债务的能力越高,则企业所面临不能偿还债务的风险越小,通常流动比率都大于1。但生产企业除外,原因在于,生产企业存货占流动资产比例较其他企业较大,因此,对于生产企业来说,一般流动比率通常都大于2.

假设X省国有企业在2011年到2012 年的流动比率与权益乘数大体上没有差异,具体分析数据简要列举如下:

(2)权益乘数

公式:权益乘数=资产总额/股东权益

=1/(1-资产负债率)

=1+产权比率

主要是衡量企业财务风险的指标,其权益乘数越大,企业所承受的资产负债率越高;也说明财务杠杆的作用对企业的影响越大,股东投入的资本越小。因此,资金结构决定了企业权益乘数的高低。

2.分析结果

根据以上分析得出P=0.0011,说明2011年与2012年的数据有明显的差别,即说明了X省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呈现的关系是负相关的。当企业处理于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法规政策等条件下时,企业的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之间的相关性也是不同的,企业想要降低财务风险,必须加强企业内部的控制管理制度。

四、总结

由于国内各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还在完善过程中,对于财务风险的管理没还没有足够的认识。为了防范与控制企业的可能发生的各种财务风险,必须从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控制工作入手,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为企业的壮大做出相应的贡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