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8 09:37:2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生态环保的问题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前言
当今世界正面临能源储量逐渐减少、能源消费需求不断增长、价格不断攀升的严重现实。我国的能源供需矛盾也很突出,一方面我国的能源储量有限,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快速发展,能源需求不断增长,而且需求量会很大,已跻身于世界能源消费大国,另一方面我国能源消费水平和节能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一定差距。建筑物除要一次性消耗大量的水泥、钢材、木材等外,还要长期消耗大量的电能、热能,特别是北方地区冬季取暖用煤和夏季空调用电与南方夏季空调用电高峰时,部分城市实行限时、限量进行拉闸限电,以保证电网安全和维持正常供电。遵照国务院 “开发和节约并重”的能源工作方针,各省市政府针对建筑节能问题,相继出台强制性推广政策、制定强制性标准、加强对建筑保温节能工程质量的监管,这对促进建筑保温节能事业的健康发展和建筑保温节能技术的推广与应用起到了重要作用,已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建筑保温节能系统的材料与工艺
1.保温材料与保温层结构 建筑保温节能系统,无论是内保温、还是外保温,其保温节能效率,主要取决于保温材料的保温隔热性能和保温层的厚度,这也是能否达到保温节能的关键因素。保温材料又分有机保温材料和无机保温材料,有机类保温材料如发泡聚苯板(EPS)、挤塑聚苯板(XPS)、喷涂聚氨酯(SPU)等,无机类保温材料如中空玻化微珠、膨胀珍珠岩、闭孔珍珠岩等。保温隔热层与墙基层和外墙装饰是融为一体的,底层是建筑主体外墙壁,中间是保温层,保温层上是抗裂砂浆、外墙抗裂腻子、外墙涂料或饰面砖。
2.辅助材料与施工工艺 辅助材料是聚合物粘结砂浆、界面处理剂或界面砂浆、专用膨胀螺钉、耐碱玻纤网或钢丝网、抹面砂浆等。 保温层采用板材(聚苯板、挤塑板)的施工工艺一般是先粘后钉、贴网、抹面砂浆、贴饰面砖或刮腻子、刷涂料;如保温层采用颗粒类浆料(聚合物砂浆与聚苯颗粒、中空玻化微珠、膨胀珍珠岩、闭孔珍珠岩等的混合物),其施工工艺一般是先抹界面砂浆、保温浆料、再贴网、抹抗裂砂浆、贴饰面砖或刷涂料。
三、保温节能系统的生态问题
保温系统的生态问题,主要是将保温层、建筑装饰、主体建筑构造等与自然生态环境相适应,即“源于自然、回归自然”。在生态建筑方面,我国的著名两大古代建筑,一是建于公元1368-1644年至今仍保存完好的闻名世界的八达岭长城,二是建于公元1406-1428年,至今已有560多年历史的北京故宫明清两代皇宫,现名为北京故宫博物院。这两大享誉中外,甚称世界奇迹的伟大建筑,就是生态建筑的精长城的城墙是用天然石材、人工烧制的青砖与人工合成的以天然物质为原材料的粘结材料而建成的,现代建筑砌筑用的粘结材料都是采用水泥基的水泥砂浆或水泥基聚合物砂浆,法国拉法基发明普通硅酸盐水泥至今约180年历史,我国应用普通硅酸盐水泥的历史也有近100年,而当时修建长城时就没有水泥,也没有化学胶粘材料,而是采用糯米浆与石膏等天然材料配成的粘结剂,而故宫建筑外墙、城墙装饰所用的抹面材料、涂层包括建筑物防水工程方面也是天然材料配制,所选用的材料及施工工艺不仅很科学,而且相当严格,(长城除部分因战乱、人为损坏、山体滑坡自然损毁外),特别是故宫外墙(红墙)装饰用的红色涂料,墙体及涂层表面并没有出现过裂缝、龟裂纹、空鼓、脱落、涂料褪色等现代建筑质量通病,经几百年风雨,至今安然无恙,这是因为天然材料本身具有抗老化和良好的透气性,其透气性就是具有适应生态环境和生态功能的特征,墙体材料大都呈碱性,其微细孔有助于墙体吸收利用环境中的水气进行自我保养(养生),墙体中多余的水份分与潮气也可通过微细孔向外界释放,在释放水份与潮气的同时,还可将从墙中分解出来的盐碱类物质通微细孔晰出,能吸能放,自动平衡,研究表明凡能自动养生的建筑会更加结实牢固、经久耐用,此外建筑物的浅表微细孔还具有吸收一定量雨水的能力,对于改善生态环境有很大的作用。而现代建筑材料,又特别是化学合成材料,如油漆、涂料、胶粘剂,在建筑装饰工程上广泛应用,因这些材料成膜后膜质较密实,具有很强的封闭性,能很快封闭建筑物浅表的微细孔,使建筑物丧失上述生态功能,不仅导致产生大量的建筑质量通病(如抹灰层产生裂缝、裂纹、空鼓,涂层涂料褪色、起皮),而且影响建筑物的使用寿命。
保温节能系统在达到保温节能效率、实现效益的同时,要耗费大量资金和消耗大量的原材料资源,而有机保温材料大部分是一次性使用,是用不可再生的能源所制造的,一旦外保温层因技术问题或因其达到应有的使用寿命被废弃、或因火灾(可产生致癌性剧毒物质和大量浮尘)等原因,就会严重地污染环境(废弃的聚苯乙烯泡沫包装与发泡塑料快餐盒,曾经引起白色恐慌,教训特深刻)。目前保温材料中的发泡聚苯板、挤塑聚苯板、喷涂氨酯、聚苯颗粒等,辅助材料中的砂浆、玻纤网、钢丝网、膨胀螺钉等,基本上没有多大的再利用价值。保温系统中的无机保温材料如膨胀珍珠岩、中空玻化微珠、闭孔珍珠岩、无机复合类保温材料等的生态功能要比发泡聚苯板(EPS)、挤塑聚苯板(XPS)、喷涂聚氨酯(SPU),聚苯颗粒等有机保温材料的生态功能要好;颗粒粉状保温浆粒的生态功能要比喷涂聚氨酯、聚苯板等板材类薄抹灰系统的生态功能更好。
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期,保护生态环境是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大问题,因此,我们在政策上、技术推广上,特别在选用保温材料和辅助材料、达到节能的目标时,不可怱视其生态效益、环保效益。笔者认为有的外保温工程选用经粉碎的废弃泡沫塑料包装来生产保温浆料的做法;利用聚氨酯废弃物可乐瓶、油壶等经过醇解、胺解、水解或热解后用于保温节能工程;粉煤灰、膨胀玻化珍珠岩、无机矿物材料等无机复合发泡材料、农作物秸杆作为保温隔热材料等等。这些产品及其技术在建筑保温节能工程上的应用已日趋成熟,又特别是高效无机复合型保温隔热材料,具有可将废弃物转化为可循环利用的资源,减少资源浪费,变废为宝,解决环境污染问题,还可以节约成本,是值得鼓励和提倡的。
保温系统的环保性应该从保温材料的性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与其保温隔热性能、防火能力、安全可靠性、使用寿命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估,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人民生活水下半年日益提高,生态平衡、环境保护问题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和焦点。尤其是广大农村,经济发展与环境恶化的矛盾十分突出,生态环境的形势非常严峻。所以,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积极探讨对其进行治理的对策。
一、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必须提上重要议事日程
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环境为我们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必需的资源和条件。在广大农村,人们的生存与经济发展对环境的依赖就更为直接。应肯定的是,经过二十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国农村环保工作已经取得了初步成就,主要表现是:开发建设了多种绿色工程,增强了农村自然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水平;农村环保投入有所增加,且环保投入已经纳入到国家重点投资领域;农村环保科技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环境科技支撑能力逐步增强;农村治理、控制环境污染的能力在显著提高,已经有了较成熟的环境保护经验和管理办法;环保理念开始渗透到农村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
但是,从总体上看,农村生态破坏的趋势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生态质量继续变差,功能持续降低;生态环境污染继续加重,已经由点源污染向面源污染的趋势发展;生态灾难增多,生态建设跟不上生态破坏的力度和速度。因此,把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已经是迫在眉睫的大事,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需求,我们必须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处理好农村建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二、农村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的具体表现
1.规格化养殖污染严重
畜禽养殖及水产养殖是农民致富的一个重要途径,但由此带来的是集中、高密度养殖,其产生的污染往往超出了环境容量。
2.生活垃圾污染广泛
村镇居民产生活污水、垃圾随意倾倒,造成了很大污染,特别是在夏季,到处蚊蝇滋生、臭气熏天;还有在农田、村庄院落焚烧秸秆,造成了大气污染;塑料地膜和塑料制品的无控制使用,使农村的白色垃圾污染不断增加。
3.化学肥料造成污染面积大
化学肥料替代有机肥料造成的污染随着农业的发展越来越严重,烈性农药成本低、效果大,厂家商家有利,农户使用方便,所以屡禁不止,使用这类农药后,暴雨冲刷,必然形成大面积污染。
4.乡镇工业污染加剧
据统计,全国每年因工业废水而污染的耕地面积达2亿多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5%左右,每年因污染减少的粮食超过了100亿kg,直接经济损失125亿元,其中因农业工业污染和破坏而引起的达47%以上。
5.滥垦滥伐和滥捕滥猎,使生态失衡
在农村,滥垦滥伐,滥捕滥猎现象严重。有的栽上几年的小树,就被随意砍掉。更有甚者受经济利益的驱使,肆意乱捕蛙、中华蟾蜍、蛇等国家保护动物。这都严重地破坏了生态环境。
三、农村生态环境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1.农民环保意识淡漠,对污染后果没有危机感
由于多方面因素,目前我国农民的整体素质水平还底,环保意识淡漠,对环保没有迫切的要求和污染后果的危机感。因此,人为的、随意性的破坏环境问题十分突出。
2.环境基础设施落后,使日常生活造成污染严重
由于农民多年的生活习惯和农村落后的环境基础设施,生活污水任意排放,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随意丢弃,造成垃圾成堆、污水横流、河道淤塞等现象突出,对农民健康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3.化学肥料施用成为提高土地产出的途径
农村人多地少,土地资源的开发程度极高,化肥、农药的大量施用已经成为提高土地产出水平的重要途径,而这种“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方式正是面源污染最为重要的来源。
4.乡镇工业环境管理不力
农村中对环境冲击最大的是非农产业的快速增长,乡镇工业污染可以归咎于产出增长快、资源利用率低、污染处理率低、技术进步慢和环境管理不力等原因,集中表现在四方面:一是污染排放总量增加迅速;二是污染治理水平明显落后;三是环境管理制度落实不够;四是缺乏适宜的诱导政策。
5.农村环保管理基础严重薄弱
农村环保机构没有设立,环保经费严重短缺,环境基础设施严重滞后,成为影响农村环境的重要因素。目前的农村乡镇,受经费和编制的限制,没有设立专门的环保部门,环保经费更是不足。同时,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和提醒农民关注环保问题。
6.对自然资源形成了掠夺性利用
我国人口基数过大,增长速度过快,通过对粮食、能源、水、住宅等基本生活条件的巨大需求,给自然资源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和破坏。
四、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对策探讨
1.政府要强化对农村环境的管理
政府对农村生态环境管理的基本手段有三个: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政府要确实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切实加强农业污染的监管和执法力度,把农村环保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同时,要增强各级领导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非常重要。
2.加大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力度
2.1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积极发展有机农业、鼓励建设一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基地,通过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转变从根本上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
2.2二是扩大农业生产规模
制定政策,鼓励土地由分散经营向集中经营转变,由农户经营向农庄经营转变,努力扩大农业生产规模。农业的规模化经营,不仅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更主要的是有利于农业面源的污染控制。
2.3加强污染控制研究
目前,我国环境管理主要是通过对污染物排放实行总量控制,而这种管理方式只对点源污染的控制有效,对解决面源污染问题的意义不大。这种情况下摸清面源污染的状况,收集农业面源污染可靠的基础资料,进行适合国情的面源污染控制技术与政策研究已是环境污染治理的当务之急。
3.从农村环境治理上控制生活污染
当前,农村生活污染控制的重点应该放在环境治理上,而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不应操之过急。对于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经济实力及技术手段的欠缺,一味地采用城市环境处理体系显然是不现实的,必须针对农村地区的资源与环境条件,开发推广切实可行、因地制宜的、较低成本的处理技术,然后共聚财力,分级实施。
4.采取有力措施控制乡镇工业污染
当前,乡镇工业污染控制应采取的措施是:建立环境管理机构,完善农村环境管理网络;完善乡镇工业园区,建设一套完善的环境管理制度,配套污水等环境治理设施;优化乡镇工业布局,增强农村环境管理的能力;加速技术创新和推广,发挥技术创新在乡镇工业环境管理中的作用。
5.努力提高村民文明素质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of society, the emphasis on the problems of the urba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nd measures for the real life of great significance.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urban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measures.
Keywords: urban; ecology; environment; measures; countermeasures; feasibility;
中图分类号: B8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近些年,我国城市和农村都在不同层次的得到发展和改革,小城镇建设也得到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在发展和建设中,小城镇建设中很多的生态问题,也随之出现了,为此,小城镇生态建设已经受到了社会的关注和重视,不同的区域对于小城镇的建设认识不同,在很多小城镇发展中,都是采用大城市建筑方式和做法,对小城镇进行开发和管理,但是往往开发的效果总是事倍功半,因此,一定要充分地意识到小城镇生态建设和大城市的发展是存在很大的区别,应该根据不同的情况,有针对性对小城镇进行生态建设和开发,不要盲目进行开发和建设,要做到可持续发展,科学合理地对小城镇进行建设。
一、小城镇生态环境保护现状分析
很多人认为,小城镇工业化水平低,生态环境状况相对会好一些。事实上,随着国家今年来环境保护手段的力度不断加大,很多污染大,产出低的“夕阳”工业逐渐将生存之地向一些经济相对落后的小城镇转移。而对于小城镇未经规划的脆弱的天然生态环境而言。这种生态污染的破坏性更为致命。
1.企业违背政府环保政策。政府提出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生产设备,减少环境污染,然而企业不仅不理会政府产业政策指导,而且依旧使用资源消耗多.污染严重的陈旧设备.违规生产。政府产业政策要求关闭造成严重污染的“十五小”企业,然而却屡禁不止,依然是“遍地开会”。
2.政府部门违规操作。小城镇地区经济相对落后,经济发展压力相对较大。许多小城镇地方政府为了达到增加本地产量、就业、地方税收的目标,为了利益,不惜越权审批、庇护污染企业,甚至支持污染项目上马。以地方生态环境永久性破坏换取地方经济的短期增长效益。
二、推进小城镇生态建设的可行性对策
1.加强研究、高度重视
对于转变小城镇生态建设,是我们的根本目标和基本的方向,所以一定要从本质上重视起来,从国家到地方政府以及到小城镇的群众要呼吁小城镇生态建设的意识,让他们能够了解和认识小城镇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和意义,在人才方面要大量的召集,给予人才、资金、政策、等全方面的大力支持,只要深刻的认识和研究到小城镇生态建设的重要性,才会推进小城镇生态建设的发展。
2. 改革机制,加强动力
尽管对于小城镇生态建设还没有形成系统科学的相关改革措施,但是我们在生态建设工作中也要根据重点来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小城镇进行生态建设,第一,就是必须要建立和完善有针对性的建设措施,为小城镇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动力,指明发展的方向,第二,一定要将环保管理制度和管理机制落实到小城镇生态建设的实际工作中,建立相应的资料数据库,统综合地提供相关建设和发展的信息,第三,是要改革小城镇土地制度和相关财政制度,为工业的集中发展清除阻碍,与此同时,还要提高小城镇筹集资金进行生态基础建设的能力和自由度,第四,要改革相关环境建设采取干部考核制度,在考核中形成统一,合理安排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趋势,要兼顾环境保护还要突出社会进步,通过考核让相关干部能够及时地为小城镇发展建设尽心尽职,成为小城镇生态建设和发展的推动器。
生态意识和生态环境的形成,是需要通过一定的信息传输和实际行动来完成,依赖生态教育是小城镇生态建设发展的重要的手段,因此,要加强对于领导干部生态环境知识的教育和思想的普及,提高领导意识,不断培养小城镇生态建设综合型人才,不断的宣传,严格考核,提高群众和领导干部对已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视程度,只有增强了意识,才能够把生态建设战略落实和应用到实际的行动当中。
三、实例分析
靖西县地处桂西南边陲,南与越南接壤,总面积3331平方公里,辖8个镇16个乡,总人口57.1万人,目前靖西县的垃圾处理十分落后,城区内没有垃圾收运设施,只是在城区街道临时堆积中转,对环境和市容造成很大的影响。靖西县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由靖西县建设局筹备建设,拟建场址位于靖西县地州乡上甲屯西南面约1.5km的甘荷林场场区山谷内,在建中的靖西—龙邦二级公路从场地东南面1.0km谷地通过。项目总投资5736.4万元,本工程项目主要包括垃圾收运和垃圾卫生填埋处理2部分工程:(1)垃圾收运工程:建设4座小型垃圾转运站,规模分别为60t/d一座、50t/d三座;(2)垃圾卫生填埋处理工程:防渗工程,库区平整,坝体工程,渗滤液收集导排系统,填埋场库区地下水导排系统及排洪专管,填埋气体导排、利用系统,填埋场防洪系统,封场工程,渗滤液处理系统,供配电设施,给排水设施,机械维修系统,运输系统,生活服务区、垃圾运输道路等。针对靖西县的实际情况,采取以下措施:
1、渗滤液处理
项目建设一座70m3/d污水处理站,垃圾转运站渗沥液统一收集后运往垃圾填埋场内渗沥液调节池处理。垃圾渗滤液采用“两级碟管式反渗透(DTRO)工艺”进行处理,出水水质可达到GB16889-2008《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治理工艺经济技术可行。经过处理后的渗滤液,建议由吸污车运输到靖西县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处理系统进行集中处置。
2、 地下水污染防治
工程拟采用高密度聚乙烯土工膜(HDPE膜)双层防渗层结构,防渗层的防渗标准符合《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要求,可以有效确保地下水体不被垃圾渗滤液污染。
3、 空气污染控制
工程按规范设计了完善的LFG导排系统,设置垂直竖向石笼、盲沟排气导管,收集的气体燃烧排放,降低空气污染。
4、噪声污染控制
拟采取对作业设备减振降噪、选取适当的作业运输时间、道路维护、设置防护林带等措施对噪声进行控制,使噪声达标排放。
5、垃圾收集转运措施
采用优化垃圾收集系统、新建4座压缩式垃圾转运站、密闭式垃圾集装箱运输车运输、垃圾及时转运处理等措施,把垃圾在收运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降到最低程度。
6、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主要通过场区绿化、填埋场填至设计标高后按终期封场要求进行场地清理和植被恢复、对部分地块进行经济林开发等措施,降低工程建设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同时,建立相应的防护距离及森林防火措施,进入秋季森林防火期,应采取有力措施强化林区野外火源管理,防止森林火灾的发生。
7、水土保持措施
尽量选取荒地取土;按规定操作规程取土,不随意开挖;取土后及时平整,并做好排水和恢复措施,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水土流失。
8、 蝇虫防治措施
首先是保证填埋工艺的执行,即每天进行覆土及垃圾压实。在填埋作业过程中应尽量减少垃圾暴露时间;对暴露在垃圾面上的蝇虫,采用喷洒杀虫剂或烟雾灭杀,也可用蝇虫引诱药来诱杀、种植驱蝇植物等方法。
9、 现有垃圾堆填场的处置
原有的垃圾堆放场经过多年的堆积,可利用的塑料、橡胶、金属等物质被人工分选出来废旧回收,大部分腐殖质已经腐烂,剩余少量的垃圾可以采用就地填埋,然后进行绿化的方式处理。由于附近居民点距离较远,也没地下水源,因此就地填埋对环境影响不大,经济合理可行。
结束语
小城镇的生态环境保护已经成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战略规划不可忽视的部分,应坚持和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注重小城镇发展的区域性、高效性,和谐性以及整体性,坚持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努力解决小城镇建设与发展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坚持以人为本,以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为中心,加强城镇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努力改善小城镇生态环境质量,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
参考文献
[1]凌亢 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理论与实践 2010(4).
当今时代主题是和平与发展,更加重视生态旅游环境保护,此外,随着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人们在满足物质文明需要的同时,也应该实现精神文明的环境需要。日益增多的环境问题让人们更渴望回归自然,生态旅游作为人与自然互相结合的最佳载体,逐渐发展成为当今旅游行业的焦点。但是,我国在生态旅游方面的认知和理解并不到位,甚至存在错误认识,所以,我国必须尽快、妥善地解决好这一棘手问题,促进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一、生态旅游中的环境问题
1.生态旅游产生环境污染。游客在旅游时携带的塑料袋、食品袋、一次性餐具、果皮纸屑等随地乱扔,造成白色垃圾污染;经营者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必然会引起大量工程的修建,在修建工程项目的过程中,所有废水、废气、废渣都会对水质和空气产生严重污染;导游的扩音器,游客的大声喧闹以及景区附近商贩的叫卖声都是噪音污染的来源;旅游公司在开发旅游资源时砍伐森林、毁坏树木,使得植被遭到破坏,造成水土流失和土地污染的问题。
2.生态旅游导致生态破坏。生态破坏有两种:第一,旅游景区内过多的游客活动会对生态产生一定的压力,超过一定容量会使得旅游景区超负荷,没有达到生态旅游的目的。游客对植物的攀折和践踏等不文明行为,让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都失去了其本身的价值;第二,生态环境很容易受到周边经济活动的影响,一些急功近利的行为不利于生态旅游长久发展。如,在自然保护区里对一些珍稀动物随意捕杀、对珍稀植物乱砍滥伐,使得大量动植物濒临灭绝;盲目开发也对生态环境保护带来问题,地区政府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没有对生态旅游环境进行科学合理的调研和论证就开展实施工程,忽视了生态旅游的环境保护。
3.生态旅游造成景观破坏。最近,我国很多风景名胜景区逐渐向人工化、商业化和城市化方向发展,其中还包括一些已经列入“世界遗产”的自然保护区,这些景区遭到了一系列建设性的破坏。一些景区对名胜古迹任意改造,在深山古庙里连接电器设备,铺就人工大理石或地砖,人工修葺景区的现象严重,使景区丧失了本质的自然和淳朴,不符合生态旅游的理念。部分景区不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条件,随意修建寺庙、佛像甚至不符合景区的主题乐园;出于对经济效益的考虑,有的景区大规模地建设旅馆和饭店,片面扩大旅游景区面积,盲目修建旅游设施。
二、生态旅游环境保护的法律问题
1.旅游立法工作不健全、不完善。目前,我国针对旅游业开展的一系列立法活动已经获得了初步成功,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尽管生态旅游在我国已经占据较大比例,但是依旧没有形成健全、完善的法律法规来作为规范。而且,旅游行业中的某些领域甚至还存在真空现象,游客的很多旅游活动和旅游行为在法律法规中还没有明确提出,如旅游资源。虽然目前已经有法规对旅游资源问题做出了规定,但是随着旅游业在我国的迅猛发展,当前的法律条文肯定难以满足日后的旅游规范需求,然后渐渐丧失实效性。
2.旅游立法工作存在立法层次低的问题。我国在旅游过程中颁布的法律文件多半是一些规章制度,旅游法律由于立法规格偏低而缺少该有的权威。比如一些地方性旅游法,根本没有面向群众展开,仅仅是局限于内部的主管机构进行执行,这对法律的公平、公正、公开都是很大的障碍,不能促进旅游立法和执法两个方面顺利进行工作。
3.旅游管理中的执法工作显得没有秩序和章法。执法工作混乱无序是当今旅游管理中最为活跃的一个现象,旅游执法的相关工作人员素质不高,难以对旅游执法行为作出公正公平的制约。目前,我国面对群众组织的旅游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减少,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旅游执法工作人员缺乏环境保护意识。环境保护的相关工作内容枯燥、过程繁杂,需要多个部门联合参与才能有效实施。即便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对旅游行业中的监管体制作出了明确规定,但是只有少部分的法律对有关部门的关系和行为作出明确规范,旅游法自身存在的不足导致旅游环境保护和监管工作难以有效进行。
三、生态旅游环境保护的几点法律思考
1.加强环境保护的立法工作。健全、完善旅游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体系应该包括以下内容:将生态旅游法的地位置于整个旅游环境保护法的核心;必须经过国家国务院和旅游主管部门肯定并颁布相应的法律法规,国家旅游主管部门有权在自身职权范围内开展法律工作的拟定和起草;当地旅游景区必须同时遵守地方政府和旅游管理部门颁发的法律法规,以及一些与旅游活动相关并为我国政府签订的条约等。加强环境保护立法工作是顺利开展旅游环境保护工作的保障。目前,应该以旅游行业的目标为发展基础,针对现在旅游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不断调整和完善,进而实现有效保护旅游环境的目的。
2.完善生态旅游环境保护的相关制度。首先,建立旅游评估制度。评估内容包括四个方面;一些旅游地区的居民和旅游资源之间的关系;旅游地区居民和旅游行业间的关系;旅游业与旅游资源之间的关系;旅游总体规划和管理活动之间的有效性。
第二,建立一定的环境影响制度。不管是在已经存在的旅游区域建立新景点还是基础设施,还是开发新的旅游景区,都应该对环境影响作出相关评估工作。比如在设计旅游项目主体工程是,就必须明确规定对废水和废气的处理。
第三,建立一定的限期整改制度。所有可能会对环境造成破坏的项目或设施都不能在景区内建立;在建立工业项目或设施时,必须对排放出的污染物严格控制,达到国家或地方标准以后才能排出;污染物排放量一旦违反法律法规内容,必须对其进行限期整改,要是整改之后仍然不符合国家标准,就应该根据法律规定让其关闭或搬迁;在旅游景区内的违规建设,必须依法追究其相关责任。
3.加强生态旅游环境的执法监督工作。目前,根据景区管理实践活动显示,科学合理的开展景区管理工作需要部门、行业和地区之间的相互协作,因此,必须在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将地方政府具有的职权转给景区相关管理部门,进而建立景区综合执法的有关机构,该机构能够实现工商、税务、交通以及林业等多方面的职能。认真贯彻落实旅游景区的综合执法工作,不但可以精简机构,还能满足景区管理工作的相关需要。另外,有关旅游部门和地方政府必须注重对旅游法律法规的学习,对破坏自然资源的人员,应该加大执法力度,让他们相应地承担民事、行政和刑事责任。科学安排旅游管理执法人员的工作,全程对旅游活动实施监督。而且,在安置旅游管理执法人员时,应该优先选取法律意识强、管理能力好、责任心强的人员。除此之外,还应该安排一些旅游管理执法的兼职人员。在生态旅游环境保护的执法监督工作必须包含旅游前、旅游中和旅游后三个方面,全程监管,同时兼顾。
四、结束语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促进了我国的旅游行业也飞速发展,尽管当前在旅游环境保护中的一些法律问题仍然存在,但是国家已经逐渐对这类问题采取措施进行有效解决,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生态旅游行业的健康有序开展,和谐稳步运行,最终达到生态旅游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作者单位: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蔡媛媛,汉思,冯蕾. 探究旅游环境保护法律问题思考[J]. 旅游纵览(下半月),2014,12:64.
[2]王珊珊,梁蓓蓓. 浅论我国生态旅游中的环保法律问题[J]. 企业技术开发,2008,12:8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