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经济综合管理专业合集12篇

时间:2023-07-20 09:23:07

农村经济综合管理专业

农村经济综合管理专业篇1

1 中职校农村经济综合管理专业建设校外实习基地的重要性分析

1.1 完善教学改革

辽中县职业教育中心是经沈阳市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全日制公办学校,是部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辽宁省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2012年学校被教育部纳入国家中职改革与发展示范校项目建设单位,担负着为上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和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培养实用人才的双重任务。虽然辽中县职业教育中心近年来获得了较大发展,但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仍需要进一步改革创新,以进一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深化教学改革是继续发展并保持教学优势的关键因素。构建校外实习基地,可以进一步丰富学校的实践经验,完善教学改革,促进农村经济综合管理专业的学生不断增强自身的专业技能,为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做出更多贡献。

1.2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中职校建立农村经济综合管理专业的实习基地,如辽中县经纪人协会、沈阳市大光绿色科技服务有限公司、辽中县龙湾寒富苹果专业合作社、辽中县养士堡镇果蔬经济区等,可以为中职学生提供专业实习基地,促使学以致用。面对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已经成为衡量学生竞争力的关键因素。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寻得立足之地,中职校就必须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建设。农村经济综合管理专业是一个富有特色的专业,它更多地关注我国新农村的建设发展,对于我国“三农”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建立此专业学生的校外实习基地,可以促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当前农村经济发展情况,丰富自身地专业经验,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更好地促进地方县域经济的发展。

2 中职农村综合经济管理专业建设校外实习基地的策略

2.1 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管理

对于中职学生来说,其走进中职校进行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以更好地面对社会竞争,而实习基地建设是中职学生进行实习的重要场所,对于学生专业实践技能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管理非常重要。

首先应当建立健全各项相关的实习基地规章制度体系,学校应当注重与合作企业之间达成协议,改善实习基地的教学条件,科学合理规划实习基地的建设和管理。根据学生的专业实际情况及社会需求情况,加强学生实习全过程及实习教师的管理,并尽量做出详尽规定,以确保实习顺利进行,同时也要引导实习教师进一步积累丰富自身专业知识及专业经验,促进教学相长。

其次,中职校与合作企业要对现有的监控和评价体系进行完善和革新,以免导致学生由于脱离学校管控发生实习考核失真的情况,应当实行学校与实习基地联合考核的方法来考核学生的实践情况,这样不仅可以加强两者之间的沟通,同时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践情况由校方和企业方及时对实习内容进行修正,调整相应的实习岗位,以争取对学生的实习情况作出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对于表现出色的学生应当给予其相应的表彰,进而形成一种长效机制,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就业需求。

2.2 加大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力度

由于学生实习的需要,中职校与实习基地之间建立联系。很多中职校对于将近毕业的学生都会建立相应的实习基地,引导学生逐渐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巩固学习知识,进一步提高技能。但是大多数中职校为学生提供的实习基地都难以满足其专业发展需求,而且未与实习基地进行良好沟通,使得学生实习专业不对口,如一些农村经济综合管理专业的学生,会被学校安排到与所学主干专业课程不相干的岗位实习,或被安排到工厂的流水线上进行实习,由此导致学生难以将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影响实践效果。

辽中县职业教育中心对学生的专业实习基地建设则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学校根据学生的专业实际情况为其选择适当的专业实习基地,同时与实习基地融洽沟通,尽量为学生提供最优良的实习条件,以促使学生充分运用自己所学知识进行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从而达到提高自身市场竞争力的目的。

3 重点突出农村经济综合管理的专业特色

农村经济综合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更多的是面向农村,以促进“三农”经济发展为目标,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中职校在建设学生实习基地的过程中,应当重点关注实习基地是否能够充分突出农村经济综合管理的专业特色,是否可以促使本专业学生学以致用,并能够提高其专业实践技能,更好地面对市场竞争。对于此专业的学生来说,其作为新农村的建设者,通过专业特色实践,必然能够促进其构建起新农村责任意识,以更好地促进自身与社会的同步发展。

4 结束语

对于中职校来说,实习基地建设是其培养优秀劳动者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辽中县职业教育中心应当更多地加强与实习基地之间的沟通,与合作企业间建立起完善的规章制度体系,不断促进学生全面成长。

参考文献

[1]乔淑英,马立源,王丽君.关于高职院校文科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27):47-48.

[2]李心刚.建立稳定校外实习基地的长效机制研究与实践[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B12):59-62.

[3]张治国,赵志根,郑永红,等.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与实践[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9(1):139-141.

[4]李远会,张晓燕,向嵩,等.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提高实习教学质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6):150-151,167.

农村经济综合管理专业篇2

中图分类号:F321.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04-14-1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一种经济组织,也是一种合作经济形式的体现,是以农民为主体的经济组织。伴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朋友也意识到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好处,积极主动的加入到农民专业合作社中来,可以说我国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 农民专业合作社增强农民合作意识,是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力量

简单的说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一种经济组织,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生活富裕的目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改变以往的单家独户的小规模经营方式,使大家抱团取暖,在规模上占了优势,从农业生产到最后秋收人们可以有条不紊的按照合作社整体流程推进,有效的增强了农民朋友的合作意识。同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产生也增强了农民朋友的抗风险能力,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也保障了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就是发展农村生产力。要想做好新农村建设工作,就要先想办法提高农民朋友的收入,提高其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人们只有在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生活才会有质的改变。因此增加农民收入是改善村容村貌,促进乡风文明的物质基础。

2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实行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培养农民民主意识、合作意识的有效场所

农民专业合作社要本着“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办事,入社也是采取自愿的形式,同样退社也是自由的,不会有人干涉你入社或者退社,完全采取自愿,另外社员在社内的地位也是平等的,每个专业合作社都要求制定合作社章程,理事会、监事会职责,社员代表大会职责,以及培训、财务管理、分配等制度,对规范社员行为、实行民主集体管理起到积极作用。

农民专业合作社讲究的是民主决策,人人平等,农民朋友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参与民主决策,因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利益关乎每一个人的经济利益,所以合作社的所有成员都会积极主动的参与其中。在农民专业合作社里,每一个农民朋友都可以得到民主管理的锻炼,逐渐的形成民主意识,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民朋友们提高自身素质,增强民主管理的重要载体。

3 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素质和农业科技推广的重要渠道

“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党和人们关心的问题,所谓的“三农”问题就是农村、农民、农业的问题,而农民正是农村的主人,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提高农民收入,都可以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农民专业合作社不但可以增加农民收入,培养农民合作意识,主人翁意识,也可以开拓农民视野,有利于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可以说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立,促进了农民朋友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其文化水平和视野的开拓,对于新时期培养新型农民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立不但提高了农民朋友的综合素质,也推动了新的农业技术与新的农业机械化技术的推广与普及。同时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个平台,也使农民朋友懂得管理,学会了经营、市场营销以及法律方面的常识,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健康稳定发展也奠定了基础。

4 结语

综上,我们不难看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产生可以有效的提高农民朋友的综合素质,增强其自主创新能力,增加了农民收入,同时也发展了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村经济稳步健康发展,同时也有效的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前行,还有效的促进了我国“三农”事业的开展。因此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至关重要,以上就是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重要作用所在,仅供读者朋友们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也希望大家提出宝贵意见。

参考文献:

[1] 王守坤.浅析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作用及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2011,(09).

农村经济综合管理专业篇3

如今,很多农村干部利用职权私占财产,把用于农村建设的钱财拿来挥霍,农村审计工作过于形式化,根本起不到实质性的作用,这些问题都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加强农村审计工作,可以提高农村资金的利用率,及时发现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积极采取解决对策,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有利于账务公开

目前,很多农村地区财务都是不公开的,只有管理人员才能对账务进行审核。即便是农村地区公开账务,实际账务和公开的账务也存在很大的差异,账务存在造假现象。农村审计工作的推行,可以让审计人员对农村账务进行监督管理,并把账务公开。账务公开可以让当地的村民了解农村经济管理状况,这样也可以增强人们的凝聚力,缩短农村管理人员和村民的距离。

(三)有利于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

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对审计的合理性有很大影响。如今,农村地区审计人员的年龄相对偏大,专业性不强,审计技术比较落后,这样的审计人员会严重影响审计工作的开展,进而影响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农村审计工作的推行,迫使审计人员必须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

二、农村经济管理审计面临的问题

(一)财务混乱

如今,农村地区财务管理十分混乱,严重影响了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按照国家规定,被审计单位必须向审计人员提供财务票据、会计账务等等。但是,由于农村地区条件有限,农村经济管理存在账务不齐全、资金使用不合理的现象,导致农村审计工作无法正常进行。目前很多农村地区也认识到加强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开始实行经济管理工作。经济管理工作是农村经济管理部门把经济管理工作权限移交给人员,让人员代替经济管理部门管理财务。虽然管理经济的形式实现了农村账务的公开化,但是在管理经济的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问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审计工作的难度。

(二)审计制度不健全

在农村审计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审计人员发现很多地区都没有建立档案数据库,经济管理人员和会计人员的资料根本无从查找。除了管理人员的资料不齐全,很多重要的财务资料也早已丢失,审计工作根本无法进行。还有一些经济管理人员为了逃避责任,销毁财务数据或是造假财务数据,这样就无法保证审计工作的真实性,进而影响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农村地区审计制度也不健全,无法为审计工作提供保障。

(三)审计程序不规范

很多农村地区都没有制定审计计划和审计方案,审计工作过于形式化。农村审计工作的程序也十分不规范,造成很多数据丢失,审计档案不完整。农村地区的审计工作也不符合国家审计工作标准,审计工作十分不到位。事实上,审计工作具有强制性的特点,被审计单位应该无条件的接受审计检查,并按照审计人员的要求调整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但是,在农村地区,审计工作是由当地政府完成的,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审计工作根本无法有效进行,审计工作也失去了强制性。

三、农村经济管理审计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创新审计工作方法

如今,国家制定了审计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为农村地区的审计工作提供了政策保障。但是,要想加强农村地区的审计工作,还要不断创新审计模式,提高审计工作的水平。传统的审计工作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农村地区审计工作的需要,更无法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地区审计工作人员要在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为审计工作的创新奠定基础。

(二)提高审计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

农村审计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对审计工作的质量有很大影响,要想提高农村地区审计工作质量,就必须加强审计工作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审计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农村地区还要提高审计人员的选拔标准,并在审计人员内部建立考核机制和奖励机制,定期对审计人员的工作进行考察,对表现优秀的审计人员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提高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

(三)加强审计工作的群众监督

农村地区应该设立单独的审计部门,配备专业的审计工作人员,对农村地区的财务状况进行监督和检查,杜绝挪用公款的现象出现。农村地区应该加大经济管理宣传,增强群众的经济管理意识,让群众积极参与到经济管理和审计工作中,审计工作也要接受群众的监督,听取群众的意见。审计部门也应该把当地的财务审计结果向群众公布,这样可以提高审计工作的公正性。

(四)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

要想加强农村地区审计工作,首先就要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出审计工作在经济管理中的作用。要想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审计人员首先要严格对待审计工作。其次审计工作必须全面,审计工作需要贯穿整个经济管理,这样才避免审计工作失去真实性。最后,审计人员要公正,审计工作不可以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要想保证审计工作的公正性,加强审计工作,就需要审计人员结合当地的经济管理情况合理的制定审计方案,创新审计方法,拓展审计的范围。

(五)改善农村地区的审计工作环境

国家要加大农村地区的资金投入,不断完善农村地区审计工作配套设施,为审计工作提供一定的物质保障。审计人员必须要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以适应经济管理审计工作的信息化。案例: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审计工作正在逐渐向信息化过渡。但是,很多农村地区经济条件比较差,审计人员还在使用传统的方法办公,工作效率十分低下。2012年,国家为江西德安县周边农村地区的审计部门配备了电脑,电脑数量为1200台,供审计工作人员使用。审计人员可以把审计数据保存在计算机中,为审计工作的开展提供数据支持。审计工作的信息化不仅可以提高审计工作效率,也可以节省审计工作的成本,是农村地区审计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

农村经济综合管理专业篇4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8-0171-02

多年来,我校主动适应沿海开发战略,坚持为盐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宗旨,按照可持续发展理念进行了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初步构建了校企合作四阶能力递进的“1212”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四阶能力递进的“1212”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

我校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开设于1991年,招收中专毕业生,学生毕业后主要分配在江苏省各乡镇经营管理指导站工作,为江苏省,特别是盐城市地方经济建设培养了一大批中等技术人才。随着江苏经济的发展,尤其是盐城经济建设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及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提高,农村实用型经济管理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为此,学校沿用高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中职学生,结果造成一方面学生难以理解专业理论知识,达不到全面发展的目标;另一方面培养理论型人才与社会需求脱节,能力又不适应社会要求,毕业生高不成、低不就,不可能受到社会欢迎。为此,我校于2009年开始开展三年制中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调研工作,广泛深入农村调研农村社区经济管理部门、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其他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校企合作,邀请农业企业专家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认真研究新型农经管理职业的职业能力要求,将岗位工作过程转变为学习领域,设计教学活动,首创校企合作四阶能力递进的“1212”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四阶能力递进的“1212”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三年制中职农村经济综合管理专业培养有知识、掌握农村经济核算、产品营销技能、会经营、懂管理的农村经济综合管理中等人才。在校企合作四阶能力递进的“1212”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通过三年四个阶段任务的学习与培养,达到具备从事农村经济综合管理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

第一阶段基本素质能力的学习与提高。通过1学期专业基础认知教育(含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1周),接受公共文化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学,提高学生基本素质能力。

第二阶段专业单项技能的学习与提高。通过2学期会计核算、农产品营销、网上支付与结算、企业管理等单项技能学习(含校内4周、校外4周单项技能教学实训),以校内外实训基地为依托,专兼职教师共同实施实训方案和课程教学,完成培养农村经济综合管理过程第一轮回的学习与实践,掌握专业单项技能。

第三阶段专业综合技能的学习与提高。通过1学期专业岗位综合技能学习(含1个月实践性锻炼),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完成农村经济综合管理过程及工作任务,将农产品市场调研、企业策划、产品销售、经济核算、经济效益分析等单项技能贯穿于一体,完成培养农村经济综合管理过程第二轮回的学习与实践,掌握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业企业运作的综合管理能力。

第四阶段发展能力训练与提高。通过2学期企业顶岗实践实习,将课程教学拓展到社会实践,学校和实习单位共同委派教师进行实习指导管理。

在上述四阶段任务学习与培养过程中,始终贯穿校企合作的办学理念,学生的基本素质能力、专业单项技能、专业综合技能和发展能力每经过一个阶段都有所提高,最后完成人才培养目标,由用人单位按照协议约定安排学生就业,这就是校企合作四阶能力递进的“1212”人才培养模式。

农村经济综合管理专业篇5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是以服务“三农”为特色的学科,其职责是为农业领域提高劳动者素质,优化劳动者结构,培养不同层次的农村经营管理人才,以促进农业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然而,随着世界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和农村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中国传统农业正快速向现代农业转型,农业生产力水平全面提高,农业产业化、市论文联盟场化、国际化程度日益明显。现代农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也使得农村经管人才的需求类型与层次发生了明显变化。为了更好地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主动服务“三农”,许多农业院校从各个方面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近期,湖南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系主任罗峦副教授从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实践教学环节与教学内容等方面对这些学校的改革举措进行了归纳,并提出了新时期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人才培养方向及思路[1]。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目前和今后较长时间内各地区对农村经管人才的需求究竟如何?如果有需求,具体需求类型是哪些,需求层次侧重在哪个方面?要培养出与实际需求相匹配的农村经管人才,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又该如何规划其职业发展?基于以上问题,本课题组走访了湖南省部分村级干部,重点了解各地区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对农村经管人才的需求变化,以期为新时期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职业发展的明确规划、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和人才培养类型的适应性提供现实依据。

2农林管理专业职业发展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耦合情况

人才培养与区域产业发展的融合状况是衡量一个专业的职业发展是否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基本尺度,也是衡量一个专业的职业发展是否与区域社会发展相互协调的重要指标。

2.1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增加了农村经管人才的需求

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办学扩大了空间,为农村经营管理人才才能的发挥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据笔者2009年7月对湖南株洲主要村级干部的调查结果显示(表1):(1)增加了总量需求。92.5%的村级干部认为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当地对农村经管人才的需求量将不断增加;(2)扩大了需求类型。据调查,各地急需的农村经管人才已由过去单纯只需要村级管理干部扩大到农村企业经营人才、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协会带头人、村级管理干部、种植能手、养殖能手和加工能手,其比重分别为77.5%、70%、50%、47.5%、45%和45%;(3)提高了需求层次。各地急需的农村经管人才的层次主要集中在大专生、当地土专家以及本科生,其比重分别为57.5%、45%和32.5%,同时,对高层次的人才——博士的需求也较大,其比重占到20%。这一方面可能与当下“高学历崇拜”的错误观念有关,但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地方对具有全局把握能力与前瞻性高素质人才的渴求;(4)增强了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从调查中发现,复合型人才普遍受到欢迎,几乎全部的村级干部希望本单位的农村经管人才既能具备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论、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扎实的理论功底,又能具备现代科技、社会学等深厚的文化素养;既能具备科学决策、开拓创新、沟通协调、政治鉴别、做群众工作等能力,又能具备对现实热点问题、地方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各自的工作思路和对策有清晰的把握能力。

2.2现有的农村经管人才满足不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村经管人才表1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对农村经管人才的

需求的变化,众多农业院校都在调整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但是从目前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来看,还远远满足不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发展趋势的需要。据笔者2009年7月对湖南某县主要村级干部的调查结果显示(表2):(1)人才总量满足不了实际需要。当问及“本村农村经营管理人才的总量是否满足当前现代农业与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时,82.5%的村级干部表示“无法满足”;(2)人才层次与知识结构满足不了实际需要。当问及“本村农村经济管理人才的学历、专业知识的结构是否适应当前现代农业与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时,67.5%的村级干部表示“不能适应”;(3)人才类型满足不了实际需要。在调查中,当问到“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您认为最适合当地发展的产业,能否在未来产业结构调整中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时,65%的村级干部表示“无法给予肯定回答”,究其原因,主要是资金不足和缺乏人才,包括专业技术人才、领导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

3新时期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职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是专业发展的永恒主题。为了满足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现代农业发展对农村经管人才的迫切需求,需进一步明确规划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职业发展,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3.1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三农”问题的解决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关键。进入21世纪,中国农业发展的总体目标调整为优化结构,提高质量,积极推进农业科技化、产业化与市场化,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而据有关专家预测,中国要完成新农村建设所需的时间大约是50年左右,在这个长期的战略中必将伴随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现代农业与农村改造将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对农村经营管理人才的能力要求日益提高。这就要求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在坚定专业定位、主动服务“三农”的基础上,“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作为办学宗旨,“以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作为办学理念,重点培养学生“能思、能写、能说、能做”的综合能力。所谓“能思”是指通过先进思维方式的培养,为培养创新型、研究型农村经管人才打下扎实基础;“能写”就是通过写作训练,培养学生能以文字表达自己的观点,能将自己的素质和风格表现于字里行间;“能说”就是通过演讲等训练使学生能以口头方式充分表达出所思所想,把自己的观点能用优美流利的语言表达出来;“能做”就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能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独立解决问题。

转贴于论文联盟

同时,考虑各个地区的自然环境、要素禀赋、产业结构、历史发展基础、社会人文条件以及未来主导产业等的不同,各农业院校尤其是地方性的农业院校要增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针对性,还需要对国家和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村经济发展规划、区域产业结构布局等进行调查研究,并预测其未来发展走向。在此基础论文联盟上,应及时根据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不断优化人才培养目标,并在发展层次、规模、人才培养计划与人才培养模式上突出区域性和泛区域性[2],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教育的周期滞后性为目标,使培养出来的人才既能满足现实需求,又能兼顾长远需求,真正实现在保证教育资源充分利用的同时,又可以提高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能力和提供专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例如,日前湖南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就以本省烟草这一优势产业为立足点,通过与本校特色专业烟草工程相结合,确立了烟草经济与贸易的研究方向,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该专业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能力。

3.2优化调整知识体系,加强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

纵观当前农业发展,一个明显的趋势就是各区域间的竞争已不在于规模与数量,而在于发展水平和质量。其中,决定农业发展水平和质量的最关键因素又是劳动者的素质和能力。这就意味着建设好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可以在人才培养的素质要求和能力结构方面与区域农村经济发展要求实现对接,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村经济发展培养出具有各种能力与素质的农村经管人才,从而使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成为促进区域农村经济发展的动力源。那么,在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后,如何才能切实地培养出具有各种能力与素质的农村经管人才,以满足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实际需要?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对农村经管人才的需求主要侧重于农村企业经营人才、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协会带头人、村级管理干部等三种类型。由以上三种人才类型可看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对农村经管人才的需求大致可归纳为三大类,即:对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企业性质的农业生产单位进行管理和经营的生产经营管理类人才、为现代农业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各种服务以及在现代农村出现的为人们生活提供各种服务的服务管理类人才、对一定区域内的现代农业建设进行方向性与政策性引导和管理的宏观管理类人才。这就决定了农村经济管理专业要培养出适应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满足于现代农业发展实际需要的农村经管人才,需要进一步调整知识体系,完善课程设置,并在专业理论学习上实行“分类培养、分级教学、梯度推进”的教学计划,采用分类、有重点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学生教育成一专多能、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村经管人才[3]。例如,在培养农村企业经营人才等生产经营管理类人才方面,可加强或增设农业生产概论、农产品加工概论、农业企业经营管理、企业经营预测与决策、企业财务管理、产品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的课程;在培养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协会带头人等服务管理类人才方面,可加强或增设合作理论、法律制度、财务会计、市场营销、效益评价等方面的课程或专题讲座;在培养村级管理干部等宏观管理类人才方面,可加强或增设农村经济管理、农村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农村社会学、农村统计学、农业政策学等方面的教育。同时,考虑调查过程中,各地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已逐渐显现,这就要求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在未来的发展中还应重视研究生教育,在抓好在读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同时,为本科生进一步深造创造良好的条件,为研究生培养打好良好的生源基础。例如,笔者所在的湖南农业大学从2004年开始在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施“创新实验班”教育计划,选拨部分综合素质优秀的学生成立实验班,通过多项措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与研究能力。

另外,考虑各地对具备全面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的偏好,还要求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尤其应加强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论、现代科技、社会学等基本理论与知识的学习,以及将其运用到现实热点问题、地方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各自的工作思路和对策等方面的分析与研究的能力,并重点培养科学决策、开拓创新、沟通协调、政治鉴别、做群众工作等能力,最终培养出既具备强大的理论武装与深厚的文化素养,又具备准备把握事物发展动态与科学决策等多项能力的复合型农村经管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3.3转变单一的教学方式,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培养的是以服务“三农”为目的、并能立即投入实际工作中的复合型人才,只有理论和实践真正得到良好的结合,才能确保该专业真正成为带动一方经济的主力军,促进现代农业与农村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因此,应转变过去单一的教学方式,进一步建设好自己的实验基地,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为此,一方面,在讲授专业理论的同时,应强化案例教学,尤其是应把当地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出现的典型案例纳入教学实践中,从而在增强学生直观感受的同时,提高案例的解剖深度与广度。同时,针对一些现实中的焦点问题与热点问题,可组织学生深入农村进行专项调查研究,撰写调研报告,并召开师生一起进行讨论,以培养学生“能思、能写、能说、能做”的综合能力;二是采取多种形式与种养大户、农业龙头企业、乡镇部门开展产学研合作,建立教学实践基地,从而不仅为本专业的在校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实习场所,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加深对现代农业的理解,帮助其尽快树立市场意识,而且还能为广大在职人员的再教育与再培训提供场所,以满足在职人员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的工作需要。这是因为,据调查,当问及村级干部“您希望学校以什么样的形式给您提供职业发展方面的帮助?”时,67.5%的村级干部希望学校能“提供学习考察基地”。

农村经济综合管理专业篇6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是以服务“三农”为特色的学科,其职责是为农业领域提高劳动者素质,优化劳动者结构,培养不同层次的农村经营管理人才,以促进农业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然而,随着世界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和农村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中国传统农业正快速向现代农业转型,农业生产力水平全面提高,农业产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程度日益明显。现代农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也使得农村经管人才的需求类型与层次发生了明显变化。为了更好地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主动服务“三农”,许多农业院校从各个方面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近期,湖南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系主任罗峦副教授从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实践教学环节与教学内容等方面对这些学校的改革举措进行了归纳,并提出了新时期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人才培养方向及思路[1]。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目前和今后较长时间内各地区对农村经管人才的需求究竟如何?如果有需求,具体需求类型是哪些,需求层次侧重在哪个方面?要培养出与实际需求相匹配的农村经管人才,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又该如何规划其职业发展?基于以上问题,本课题组走访了湖南省部分村级干部,重点了解各地区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对农村经管人才的需求变化,以期为新时期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职业发展的明确规划、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和人才培养类型的适应性提供现实依据。

2农林管理专业职业发展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耦合情况

人才培养与区域产业发展的融合状况是衡量一个专业的职业发展是否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基本尺度,也是衡量一个专业的职业发展是否与区域社会发展相互协调的重要指标。

2.1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增加了农村经管人才的需求

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办学扩大了空间,为农村经营管理人才才能的发挥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据笔者2009年7月对湖南株洲主要村级干部的调查结果显示(表1):(1)增加了总量需求。92.5%的村级干部认为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当地对农村经管人才的需求量将不断增加;(2)扩大了需求类型。据调查,各地急需的农村经管人才已由过去单纯只需要村级管理干部扩大到农村企业经营人才、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协会带头人、村级管理干部、种植能手、养殖能手和加工能手,其比重分别为77.5%、70%、50%、47.5%、45%和45%;(3)提高了需求层次。各地急需的农村经管人才的层次主要集中在大专生、当地土专家以及本科生,其比重分别为57.5%、45%和32.5%,同时,对高层次的人才——博士的需求也较大,其比重占到20%。这一方面可能与当下“高学历崇拜”的错误观念有关,但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地方对具有全局把握能力与前瞻性高素质人才的渴求;(4)增强了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从调查中发现,复合型人才普遍受到欢迎,几乎全部的村级干部希望本单位的农村经管人才既能具备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扎实的理论功底,又能具备现代科技、社会学等深厚的文化素养;既能具备科学决策、开拓创新、沟通协调、政治鉴别、做群众工作等能力,又能具备对现实热点问题、地方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各自的工作思路和对策有清晰的把握能力。

2.2现有的农村经管人才满足不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村经管人才表1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对农村经管人才的

需求的变化,众多农业院校都在调整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但是从目前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来看,还远远满足不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发展趋势的需要。据笔者2009年7月对湖南某县主要村级干部的调查结果显示(表2):(1)人才总量满足不了实际需要。当问及“本村农村经营管理人才的总量是否满足当前现代农业与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时,82.5%的村级干部表示“无法满足”;(2)人才层次与知识结构满足不了实际需要。当问及“本村农村经济管理人才的学历、专业知识的结构是否适应当前现代农业与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时,67.5%的村级干部表示“不能适应”;(3)人才类型满足不了实际需要。在调查中,当问到“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您认为最适合当地发展的产业,能否在未来产业结构调整中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时,65%的村级干部表示“无法给予肯定回答”,究其原因,主要是资金不足和缺乏人才,包括专业技术人才、领导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

3新时期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职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是专业发展的永恒主题。为了满足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现代农业发展对农村经管人才的迫切需求,需进一步明确规划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职业发展,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3.1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三农”问题的解决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关键。进入21世纪,中国农业发展的总体目标调整为优化结构,提高质量,积极推进农业科技化、产业化与市场化,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而据有关专家预测,中国要完成新农村建设所需的时间大约是50年左右,在这个长期的战略中必将伴随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现代农业与农村改造将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对农村经营管理人才的能力要求日益提高。这就要求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在坚定专业定位、主动服务“三农”的基础上,“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作为办学宗旨,“以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作为办学理念,重点培养学生“能思、能写、能说、能做”的综合能力。所谓“能思”是指通过先进思维方式的培养,为培养创新型、研究型农村经管人才打下扎实基础;“能写”就是通过写作训练,培养学生能以文字表达自己的观点,能将自己的素质和风格表现于字里行间;“能说”就是通过演讲等训练使学生能以口头方式充分表达出所思所想,把自己的观点能用优美流利的语言表达出来;“能做”就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能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独立解决问题。

转贴于

同时,考虑各个地区的自然环境、要素禀赋、产业结构、历史发展基础、社会人文条件以及未来主导产业等的不同,各农业院校尤其是地方性的农业院校要增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针对性,还需要对国家和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村经济发展规划、区域产业结构布局等进行调查研究,并预测其未来发展走向。在此基础上,应及时根据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不断优化人才培养目标,并在发展层次、规模、人才培养计划与人才培养模式上突出区域性和泛区域性[2],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教育的周期滞后性为目标,使培养出来的人才既能满足现实需求,又能兼顾长远需求,真正实现在保证教育资源充分利用的同时,又可以提高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能力和提供专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例如,日前湖南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就以本省烟草这一优势产业为立足点,通过与本校特色专业烟草工程相结合,确立了烟草经济与贸易的研究方向,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该专业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能力。

3.2优化调整知识体系,加强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

纵观当前农业发展,一个明显的趋势就是各区域间的竞争已不在于规模与数量,而在于发展水平和质量。其中,决定农业发展水平和质量的最关键因素又是劳动者的素质和能力。这就意味着建设好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可以在人才培养的素质要求和能力结构方面与区域农村经济发展要求实现对接,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村经济发展培养出具有各种能力与素质的农村经管人才,从而使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成为促进区域农村经济发展的动力源。那么,在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后,如何才能切实地培养出具有各种能力与素质的农村经管人才,以满足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实际需要?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对农村经管人才的需求主要侧重于农村企业经营人才、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协会带头人、村级管理干部等三种类型。由以上三种人才类型可看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对农村经管人才的需求大致可归纳为三大类,即:对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企业性质的农业生产单位进行管理和经营的生产经营管理类人才、为现代农业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各种服务以及在现代农村出现的为人们生活提供各种服务的服务管理类人才、对一定区域内的现代农业建设进行方向性与政策性引导和管理的宏观管理类人才。这就决定了农村经济管理专业要培养出适应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满足于现代农业发展实际需要的农村经管人才,需要进一步调整知识体系,完善课程设置,并在专业理论学习上实行“分类培养、分级教学、梯度推进”的教学计划,采用分类、有重点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学生教育成一专多能、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村经管人才[3]。例如,在培养农村企业经营人才等生产经营管理类人才方面,可加强或增设农业生产概论、农产品加工概论、农业企业经营管理、企业经营预测与决策、企业财务管理、产品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的课程;在培养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协会带头人等服务管理类人才方面,可加强或增设合作理论、法律制度、财务会计、市场营销、效益评价等方面的课程或专题讲座;在培养村级管理干部等宏观管理类人才方面,可加强或增设农村经济管理、农村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农村社会学、农村统计学、农业政策学等方面的教育。同时,考虑调查过程中,各地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已逐渐显现,这就要求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在未来的发展中还应重视研究生教育,在抓好在读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同时,为本科生进一步深造创造良好的条件,为研究生培养打好良好的生源基础。例如,笔者所在的湖南农业大学从2004年开始在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施“创新实验班”教育计划,选拨部分综合素质优秀的学生成立实验班,通过多项措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与研究能力。

另外,考虑各地对具备全面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的偏好,还要求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尤其应加强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论、现代科技、社会学等基本理论与知识的学习,以及将其运用到现实热点问题、地方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各自的工作思路和对策等方面的分析与研究的能力,并重点培养科学决策、开拓创新、沟通协调、政治鉴别、做群众工作等能力,最终培养出既具备强大的理论武装与深厚的文化素养,又具备准备把握事物发展动态与科学决策等多项能力的复合型农村经管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3.3转变单一的教学方式,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培养的是以服务“三农”为目的、并能立即投入实际工作中的复合型人才,只有理论和实践真正得到良好的结合,才能确保该专业真正成为带动一方经济的主力军,促进现代农业与农村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因此,应转变过去单一的教学方式,进一步建设好自己的实验基地,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为此,一方面,在讲授专业理论的同时,应强化案例教学,尤其是应把当地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出现的典型案例纳入教学实践中,从而在增强学生直观感受的同时,提高案例的解剖深度与广度。同时,针对一些现实中的焦点问题与热点问题,可组织学生深入农村进行专项调查研究,撰写调研报告,并召开师生一起进行讨论,以培养学生“能思、能写、能说、能做”的综合能力;二是采取多种形式与种养大户、农业龙头企业、乡镇部门开展产学研合作,建立教学实践基地,从而不仅为本专业的在校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实习场所,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加深对现代农业的理解,帮助其尽快树立市场意识,而且还能为广大在职人员的再教育与再培训提供场所,以满足在职人员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的工作需要。这是因为,据调查,当问及村级干部“您希望学校以什么样的形式给您提供职业发展方面的帮助?”时,67.5%的村级干部希望学校能“提供学习考察基地”。

农村经济综合管理专业篇7

××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和尝试,近一年多来得到较快的发展,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注入了新的动力,在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农业科技进步,促进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一、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现状及基本情况

××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同全国一样由专业技术协会、专业合作社、综合服务社三种形式组成,发展分为能人领办型、企业带动型、政府创办型三种模式。至今全县有个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拥有会员余人,社员人,其中专业技术协会个,专业合作社个,综合服务社个,主要发展产业有五倍、黄牛、茶叶、乌鸡产业,主要经营茶叶产品加工、农副产品流通、农资供应、商品黄牛、商品乌鸡、鸡苗供应等。这些合法合作经济组织的建立,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的进程,推动了农民市场组织化程度的不断提高。

随着农村经济形势急剧变化,我县部分农民、能人、加工企业渴求致富的新门路,寻求适应市场需求的新技术、新品种以及相关的技术、信息服务,寻求先进的生产管理、市场营销、抵御市场风险的新模式。因此,我县出现了自发、自主、自愿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的良好态势。早在年前牛寨新华成立过五倍子专业协会,也是全县××年前唯一的一个专业合作组织,因市场等各种因素,现已名存实亡。在××年盐津宏发农副产品有限责任公司带动组建了“××乌鸡专业协会”,重新拉开了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序幕,紧接着县供销社创办了“农副产品流通协会”和“农业生产资料流通协会。”今年在相关部门的配合下,对自发、自愿要求建立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地区进行指导和帮助,建立了程序合法、手续完备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个。这些合作经济组织分别是:兴隆乡蒿芝村创办的“养牛专业协会”;兴隆乡远江黄牛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带动型“大田村养牛专业协会”;普洱供销社茶厂带动型“串丝乡龙溪茶叶专业社”;盐津乌鸡协会和宏发农副产品有限责任公司带动型个乌鸡专业合作社,即:牛寨胡家湾、牛寨包谷厂、兴隆灯草田、盐井田坝、庙坝大坝专业合作社;滩头乡能人领办型“新田村农资综合服务社”。这些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促进了农村特色产业的良性发展,促进了科技进步,对增加农民收入,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全县个合作经济组织也有部分初见成效,促进了产业的发展。今年,盐津县乌骨鸡专业合作社成立以来,在相关部门的积极配合和帮助下,采取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路子,形成生产销售一体化的服务格局发展乌骨鸡产业。在个多月的时间里,相继成立农民自发组织的农村乌骨鸡专业合作社分社个,申请入社会员人,通过讨论,批准入社会员多人;培养小鸡孵化户户,每户年可孵化小鸡至万只;建立盐津生态乌骨鸡县外销售点个,分别是重庆、昆明、宜宾、昭通。通过盐津乌骨鸡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和引导,盐津乌骨鸡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年全县年养鸡万只,今年—月,全县养鸡万多只,比去年全年养鸡增加多万只。乌骨鸡产业发展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今年以来,成立农村养牛专业技术协会个,起到了发展农村产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丰富的草资源和大量被浪费的植株桔梗,促进了黄牛产业的发展。已取得了明显成效。××年月蒿芝村“养牛协会”成立以来,发展会员名,产生了《协会章程》。成为盐津县第一个真正由农户自发组织的养牛协会,该协会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建成一个冻精改良站,现已配种头,有的已经产仔,且效果明显。通过该协会的引导,已有个会员从大田中心牛场引进西门塔尔牛头,一部分会员与大田中心牛场实行利益分成饲养良种牛,该种牛长势喜人且肉质优良,已逐步得到大家的认可。目前,蒿芝村黄牛存栏达头,产值近万元,年增长,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串丝农村专业合作社成立后,使近亩失去管理的高标准良种茶园得到科学的管理,新田村农资综合服务社,解决了该村农资难的问题,社员和农民十分满意;其他协会目前正在发展中。通过建立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民生产的产品不愁销路,利益有了保障。

二、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运作方式

今年我县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在促进产业化,推动农民市场化组织程度、增加农民收入上初见成效。在我县农业生产水平不高,产业不强不大、农民市场组织程度低,导致农业增效不高,农民增收难的情况下,探索到一条创新农业的有效途径。建立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走协会专业合作社企业农户的新型经营模式,把产、加、销联为一体,整合企业与农户,集中力量面对大市场,促进农村产业发展,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农业科技进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现代化,提高农民市场组织化程度,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就有希望。通过建立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章程,用制度引进先进的使用技术,达到农业产业规范化生产、规模化管理、规范化发展,走良性发展轨道,实现利益双赢、共受益。

(一)规范管理。兴办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需要具备一的基础条件,坚持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

⒈有明确的发起人和一定数量的成员。凡有民事行为能力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同时鼓励机关干部、农业技术人员带头创办和参与农村专业合作社、综合服务社活动。均可以发起建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凡从事同一专业生产经营者不受行政区域限制,都可自愿加入,但其专业技术协会不少于人,专业社和综合服务社成员一般不得少于人。

⒉有共同的专业生产经营项目和具体的合作内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围绕某个农产品专业生产经营项目或产品组建,在购销、加工、储运、信息、技术等环节开展互助合作,确定适宜的项目作为合作的载体,通过项目的组织实施,使成员的共同经济需求得到满足。

⒊有比较规范的合作经济组织章程,内部管理制度。章程和相关制度要结合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实际来制定。

⒋有一定的经营要素基础。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了向农民提供服务和参与市场竞争,需要具备一定的资金、技术、设备以及土地、建筑物等经济要素。合作经济组织建立所需资金,可以通过收取会费、接受捐赠、政府资助、经营收入、利息及其它合法收入取得。参与合作的成员可以土地等经营要素以及其他自行商定的方式筹集经费。

(二)加大扶持力度。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弱势群体为解决自身困难,改善自身处境而成立的合作组织,必须加大扶持力度。

⒈加强合作经济组织基础设施,营销网络及示范点建设,积极引导企业、能人参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

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生产经营项目和科技推广项目,经论证筛选后,优先纳入各级政府农业开发、扶贫开发和科技开发项目,实行扶持,享受农业开发、退耕还林、整村推进等各项政策。农村金融部门加大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信贷支持,扩大农户小额贷款。

⒊涉及农业支柱产业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符合条件的,地方财政给予贴息贷款和扶贫贷款倾斜。

⒋相关部门整合项目、资金、人才、技术、信息,加强沟通,强化政府服务功能,同时,在不改变资金投入的情况下,集中资金专项用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

⒌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农产品运输检疫,减化手续,按国家规定标准减半征收,符合条件的享受“绿色通道”待遇。

⒍对直接从事种植业、养殖业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销售自产的农产品,按照《增值税暂行条例》等有关税收法规规定,免征增值税。

⒎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和农产品初加工所得收入,暂免征企业所得税;对社员分得的红利,免征个人所得税。

⒏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因生产经营需要,需征占用土地的,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用途前提条件下,优先办理用地手续。

⒐适当放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注册登记条件,同时,注册登记、年检只收取工本费。

⒑任何部门和单位都不得挪用或平调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资产,不得乱摊派,乱集资,乱收费。

⒈新建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专业合作社、综合服务社政府给予每建一个元筹建经费补助。

三、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重要作用

一是通过组织技术培训和引导示范,促进了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普及推广;

二是通过闯市场、组织产品销售、解决卖难的问题,增强农民群众的商品经济意识,增加了农民收入,同时也有效地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三是通过引进开发和推广,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结束和优势产业的发展,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经营。

四是通过为农户提供生产管理技术和农资、产品购销综合服务,促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

五是通过协会与会员之间的利益联结,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促进政府职能和领导方式的转变,使协会成为党和政府联系广大农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

四、存在困难

我县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虽然发展势头较好,但还处于初级状态,管理粗放,发育不充分,发展不平衡,也不很稳定。目前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五个方面的主要问题:

一是有的合作经济组织规章、制度不够完善,活动比较松散,组织能力较弱,内部管理不够规范。

二是缺乏应有的政策支持,在其登记审批、市场进入、土地利用、产品流通、信贷、税收、企业扶持、资金等投入方面没有相关的优惠政策,发展后劲不足。

三是合作经济组织领导及成员的整体素质不高,接受新事物难,管理和协调能力差。

四是初具规模小、层次低,连接不紧密,市场竞争力弱。

五是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市场组织化意识不强。

六是部分相关部门对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重视不够,把合作经济组织看作是单纯的协调组织,认为作用不大。

五、进一步推进我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建议

⒈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明确职责,推进我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工作力度。我县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传统农业仍占主导地位,农业基础薄弱,生产方式落后,产业结构单一,农民的市场组织化程度低,这一切需要深化农村生产方式改革,增强发展活力。农村合作经济这一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正是顺应农村改革的最好组织形式。各乡(镇)党员、政府从深化农业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认识发展农技协的重要性,把这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当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之中,切实加强领导。建议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成立工作机构、加强协调、定期研究、明确职责、形成科协、农业、供销、民政等有关部门积极配合,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做到引导不领导,帮办不包办,扶持不干预,推动不强迫。本着先发展、后规范、再提升的原则,使我县各类农技协会数量上、规模上、质量上有所发展和提高。

⒉优化政策环境,加大资金扶持力度,为农村合作经济发展营造更宽松的环境。农村合作经济的发展需要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一是强化政策支持。尽快研究制定出一个鼓励扶持农村合作经济发展的政策性意见。凡兴办农村合作经济的,可否享受国家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农技推广、乡(镇)企业和鼓励民营经济发展、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相关优惠政策;对兴办农村合作经济、在其登记、审批、市场进入、土地征用、产品物资流通、信贷等方面尽可能降低了门槛,放宽条件限制。在税收上,对围绕会员的生产和销售从事的服务活动,享受民营企业的各项优惠政策。二是加大资金技术力度。适当安排专项扶持资金,用于支持农村合作经济的发展。农业、科技等部门在农业科技推广费、科技实验、示范和推广“三项”费、科普专项费上应给予一定支持,让其充分发挥科技示范,服务的社会功能。并鼓励社会工商企业参与农民合作兴办农村合作经济,形成多元化支持合作经济发展的新机制。三是确立农村合作经济的合法地位,依法保护农村合作经济及会员的合法权益。

农村经济综合管理专业篇8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合作制原则和服务“三农”宗旨,继续深化改革,不断加快发展,着力提升全国县级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试点县、全省发展合作经济示范县质量,巩固企业重组改革、农村现代流通“六大服务网络”成果,进一步推进农村社会化服务和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坚持从传统经营方式向现代流通业态、从单纯购销业务向综合经营服务、从单一供销合作向多领域全面合作方式转变,实现经营功能的充分发挥、公益作用的全面体现,使供销合作社真正成为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骨干力量、农村现代流通的主导力量、农民专业合作的带动力量。

二、总体目标

紧紧抓住国家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新网工程”的机遇,加快构建我县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在三年内实现每个乡(镇)有超市2-4家,60%的行政村有农家超市,达到服务功能齐备,连锁经营配送服务质量显著提高。在五年内50%的行政村建立起社区综合服务社,做到经营管理规范,作用充分发挥。积极引导农民建立特色农产品专业合作社,三年内规模开发、合作经营米城贡米、乌梅、安云红辣椒、天禾茶叶、生态鸡、青脆李、管村高寨村哈姆林等地方特色农产品,积极打造名优品牌,填补我县无名优农特产品的空白。

三、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为农服务宗旨原则。始终坚持为农服务的宗旨,努力为农民提供方便快捷的生产、生活服务。进一步整合农村流通服务网络,把经营服务网络由乡(镇)延伸到村、社,不断改善农村流通环境。建立完善经营服务性、生产公益性组织体系,积极参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社区综合服务社、庄稼医院、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为农民提供多种形式的优质服务。

二是坚持开门开放办社原则。按照办社《章程》和“平等、互利、互惠、自愿”的原则,把从事种养殖业、加工业、服务业等专业大户、专业人才通过供销合作社企业、专业合作社、社区综合服务社、行业协会等形式组织起来,运用现代企业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规范管理,共同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服务,为农民的生产生活服务。

三是坚持优质服务原则。加强行业管理,改进经营方式,创新服务意识,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大力弘扬“扁担精神”、“背篓精神”,积极开展送货下乡的便民利民服务,让农民放心购买、放心消费。

四是坚持连锁配送服务原则。把县直属企业培育成为市级、县级以上流通龙头企业,搞好主导产品区域性的总与总经销业务,增加配送商品数量,提高配送服务质量。着力抓好对基层供销社、村级社区综合服务社的经营网点和其它农村商业网点的“连锁经营、配送服务”, 努力降低经营成本,为农民提供质优价廉的商品服务。

五是坚持互惠双赢原则。引导县直属企业和基层供销社通过合作联合方式与村级社区综合服务社、农民专业合作社共同抓好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帮助农民开发特色农产品营销市场,使企业、社区综合服务社、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农民在农业特优产品的流通中加大合作联合,实现互惠双赢。

四、主要任务

(一)全力构建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

1、农业生产资料服务网络。加快农业生产资料连锁经营配送服务体系建设,根据市场要求和农民购物便捷的需要,对农资经营网点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配合相关职能部门加快建立化肥、农药、农膜等重要农业生产资料市场动态监测体系,抓好农资市场的管理和整治,防止假冒伪劣农资产品坑农害农。充分发挥农资商品流通协会的作用,按照“统一配送、统一价格、统一标识、统一服务”的标准建设农资放心店。做好“科技赶场”、配方施肥、化学除草等农业技术服务。按政策规定做好政府化肥储备工作,平抑农资市场价格,切实保护农民利益。鼓励符合条件的供销合作社企业从事种子、农机具、成品油、医药等商品的经营。

2、农副产品购销服务网络。加强农产品市场开发,积极开办标准化的县级、乡(镇)级农产品批发市场,加快完善冷藏、仓储、运输、零售终端>:请记住我站域名/销售渠道,抓好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引进和推动大型农产品连锁超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种养殖专业大户等建立直接的采购关系,提高农产品的流通效益。

3、日用消费品配送服务网络。培育日用消费品连锁经营配送服务县级龙头企业,整合

配送资源,建立和完善县级配送中心,充分发挥日用消费品流通协会的作用,全面提高配送服务质量。切实加强日用消费品配送中心、经营网络的改造和连锁超市、便民店(农家店)等农村零售终端的标准化建设,进一步巩固和完善乡(镇)超市、村农家超市(便民店、农家店)的连锁经营服务网络,为农民营造便利实惠、安全放心的购物环境。完成县政府下达的救灾、应急、抢险物资储备任务。发挥供销合作社“新网工程”一网多用优势,允许符合条件的供销合作社企业和经营网点依法从事家电、药品、图书、食盐等连锁经营业务。4、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服务网络。支持符合条件的供销合作社企业依法开展报废汽车、废旧家电等回收拆解业务。完善全县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建设,抓好再生资源回收、分拣、加工、报废汽车拆解场地的统筹规划,按国家标准建设再生资源回收经营服务网点和报废汽车拆解中心。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规范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建设中的行业自律作用,抓好社区和村镇再生资源回收网点的合理布局、规范管理。加强区域性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集散交易市场、综合利用处理基地、回收分拣及加工利用一体化经营网络建设,实现再生资源的分购联销及产业化经营,做到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

5、烟花爆竹连锁经营服务网络。供销合作社要严格按照国务院《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负责全县烟花爆竹的行业管理;对零售网点进行初步规划;对零售网点实行烟花爆竹点对点配送;协调、配合有关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严厉打击烟花爆竹的非法生产、运输、储存、经营行为;承担本系统内的烟花爆竹经营安全管理主体责任;强化对批发企业和零售网点的采购、运输、储存、零售一体化经营网络建设;发挥烟花爆竹行业协会作用,县境内从事烟花爆竹批发企业、零售网点从业人员要加入烟花爆竹行业协会,遵守协会《章程》,服从行业协会管理,加强行业自律,确保全县烟花爆竹依法、安全、规范经营。

6、农村现代信息服务网络。进一步加强合作经济信息服务中心建设,宣传党和国家有关建设中国特色供销合作经济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积极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业政策咨询、科技知识、商品、特色农副产品供求等方面的现代农村信息化服务。利用合作经济信息平台连接购销市场,畅通网上购销渠道,把的特色农产品推向国内外市场。

(二)加快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步伐

1、加快农村社区综合服务社发展。农村社区综合服务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连接千家万户与大市场的桥梁和纽带,对于逐步提高农业生产的专业化、集约化、现代化服务水平,促进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因此,要把社区综合服务社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的总体部署,科学规划,完善章程,健全机构,规范管理,发挥作用。一是县供销社负责全县农村社区综合服务社的综合规划和管理工作。新建的,必须符合村镇建设规划;改造建设的,必须按程序报批;对“松散型”的社区综合服务社组织体系,按标准建设,加强管理,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二是各乡(镇)政府要高度重视,切实把农村社区综合服务社建设纳入当地新农村建设、新农村示范片等建设规划,制定扶持政策,推进公共服务和现代文明向农村延伸。三是动员和组织从事农资、农副产品、日用消费品、文化娱乐、养老幼教、劳动就业、卫生防疫、餐饮、农产品收购及加工运输、家电、农机具维修等行业的从业人员加入社区综合服务社。四是充分发挥村级“两委一社”(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社区综合服务社,简称“两委一社”)的作用,依托村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建好社区综合服务社,实现村级服务资源的有效整合,实现“村支两委”的职能转变。五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全力支持社区综合服务社,承担村级社保、医保和组织外出务工等社会性公益服务工作。六是鼓励有条件的基层供销社按照市场准入条件,在社区综合服务社组建村镇银行,把民间闲散资金聚集起来,开展信用担保,直接为农民提供服务,解决农民生产、生活必须的资金周转。

2、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供销合作社要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要求,积极引导和帮助农民建立特色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加强示范社建设,积极提供信息、营销、技术、农产品加工、储运等服务,推动“规模化种养、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促进农村合作经济的健康发展,加大特色农产品的开发和推广力度,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推行规范化管理、科学化经营。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资金争取力度,积极争取国家供销合作总社、农发办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资金支持。

3、切实抓好庄稼医院建设。本着方便农民、便捷服务的原则,按照省供销社制定的标准科学规划,合理布点,着力建设好乡(镇)、村级庄稼医院。按照省供销社及相关部门要求,加强对庄稼医生的培训及职业资格考试,实行持证上岗。配合相关部门抓好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及诊断、防治工作,加强对农村种植技术、农药使用等适用技术的培训和推广工作。

4、积极培育各类行业协会。加强供销社农资、再生资源、烟花爆竹、日用消费品、农产品营销等行业协会建设,重视发挥行业协会在制定产业政策、行业规划、产品标准、行业协调、行业自律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建立健全规范的行业运行机制,推动行业诚信建设。

(三)全面推进供销合作社的改革发展

1、抓好农村商业发展及规范管理。根据我县的实际,由供销合作社制定全县农村商业发展规划,引导农民有序进入市场,繁荣农村经济。结合国家“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新网工程”, 对农家店、农家超市、配送中心等农村商业网点进行统一规划布点,按照“五统一”、“十规范”标准进行打造,有效解决农村流通领域经营管理粗放、经营网点布局不合理、经营条件落后等问题。供销合作社要切实抓好农村商业网点的规范化管理,不断提高经营服务、科学管理水平。

2、促进供销合作社可持续发展。按照国务院和省人民政府的有关政策规定,银行、财政、

税务等部门对供销社系统历史形成的地方政策性财务挂帐予以合理处置。国土资源部门应本着尊重历史注重现实的原则,根据实际使用情况,依照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确定供销合作社的土地权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社保、医保等部门要根据国家现行政策,妥善解决好供销合作社企业下岗职工、重组职工的社保、医保问题。充分利用国家对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政策机遇,积极向上级财政争取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社区综合服务社、农业综合开发新型合作示范项目等专项资金。县财政从20__年起预算一定数额的专项资金,支持供销合作社发展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特色农产品专业合作社“三大工程”建设,以后逐年递增。各级政府出台的支持国有企业、中小企业改革发展的优惠政策,原则上都适用于供销合作社企业。支持供销合作社做大做强农资、农产品、日用消费品、再生资源、烟花爆竹等市、县级骨干龙头企业,增强为农服务实力。对供销合作社缴纳城镇土地使用税和房产税确有困难的企业,由企业提出申请,按照税收审批权限申请税收减免,按程序审批。供销合作社使用的原国有划拨建设用地,经批准可采取出让、租赁方式处置,收益实行“收支两条线”,优先用于支付供销合作社破产和改制企业职工安置费用、改善农村流通基础设施。金融服务业对供销合作社经营化肥、农药、农膜等农资产品,大宗农副产品、废旧物资收购所需贷款给予优先保证。3、进一步明确供销合作社的职能职责。供销合作社是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特色农产品专业合作社“三大工程”建设的领导者、组织者、实施者,负有“规划、发展、指导、协调、服务、管理”的职责。依据《中华全国供销合作社章程》建设完善理事会、监事会及社务委员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及供销合作社《章程》重组的供销合作社有企业,依法享有出资人的权益,对所属企业具有“领导、协调、服务、监督、管理、考核”的职责。供销合作社企业实行“自主经营、依法纳税、自谋发展、自负盈亏”。供销合作社要加强对社有资产的监管,依照政策法规行使对供销合作社企业改制后的剩余资产的所有权和管理权,落实企业对社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确保社有资产保值增值。

4、创新供销合作社企业的体制机制。供销合作社对企业人员要按《劳动法》的有关规定,做到合法用工,依法管理。对企业按照开门开放办社和合作制原则整合的经营网点或经营企业要明确责权利,实行“独立经营、自纳税费、自谋发展、自负盈亏”。切实抓好统一办证、统一店招、统一培训、统一报表、统一纳税、统一代办社保和医保的“六统一”服务。供销合作社对依照法律的规定和合作制原则领办的村级社区综合服务社、农民专业合作社、庄稼医院具有“指导、协调、服务、管理、监督”的职责,使其实行“独立经营、自纳税费、自谋发展、自负盈亏”。

5、加强基层供销合作社建设。基层社是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提供综合服务的基本环节,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要按照“新建与改建并举,以改造为主”的原则,逐步将基层供销社建设成为经营性与公益性相结合的合作经济组织。基层供销社要建立完善理事会、监事会和社务管理委员会,加强民主管理,引导社员参与基层社经营管理活动,密切与农民的经济联系,逐步结成利益共同体。各类农村为农服务组织,只要承认并遵守供销合作社章程,自愿加入县级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及其主管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协会,都是供销合作社的基层组织。基层供销合作社要切实抓好农村商业网点的科学规划及规范管理,对经营条件落后的经营网点进行改造升级,要与县属公司形成连锁经营配送服务,提高服务质量。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搞好农业生产资料、日用消费品、再生资源回收、烟花爆竹、农产品收购等经营服务网络建设,积极配合职能部门加强对农村经营市场的整治,促进农村商业的健康发展、安全达标、合法诚信经营。

6、加强 “三大工程”队伍建设。加强对供销合作社“三大工程”的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人才兴社战略。畅通县直属企业、基层供销社人才流通渠道,实行引进、吸纳或公招公聘高校毕业生、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能人,优化企业管理人员和职工结构,加强对企业管理人员、业务骨干和从业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供销合作社要配合相关部门抓好系统内的下岗职工、再就业人员、社区综合服务社的农民工和返乡农民工的劳动技能和专业知识的培训,劳动保障部门要给予支持,造就一支甘于奉献、勇于创新、善于开拓的高素质干部职工队伍。

7、支持供销合作社参与农村市场服务网络建设。各乡(镇)政府、县级有关部门要把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建设与农村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同等对待,在建设用地、工商登记、税收征管、经营许可、资金安排、建设立项、贷款融资等方面给予支持。支持供销合作社企业广泛参与“万村千乡”和“双百”市场工程以及农超对接、家电下乡、以旧换新等工作,利用农村物流服务网络发展专项资金、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中小商贸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开拓农村市场,加快推进流通基础设施建设。

8、依法维护供销合作社权益。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理事会是社有资产和所属企事业单位财产的所有权代表,行使本级社委托的社有资产出资人职能,并按出资额依法享有所有者的资产收益、处置、重大决策和投资办企业的权利。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侵占、平调其财产,不得改变供销合作社及其所属企事业单位的隶属关系,保持供销合作社组织体系的完整性。

五、组织领导

县政府将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工作纳入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环境统筹发展的总体部署,纳入县、乡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和政府目标考核,及时解决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

农村经济综合管理专业篇9

一、引言

农村经济管理是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作,是对在农村生产经营等环节中对经济活动的综合管理,旨在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健康和谐发展,提高农民在付出巨大劳动力后的报酬。现在农村商品经济发展态势良好,已经占据了我国社会经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经济管理已经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首要任务。因此想要农村经济能够健康高速的发展,就必须保证农村经济管理水平的前瞻性,确保新技术和科学信息得到有力的控制,从而实现农民收益提高。

二、农村经济管理的基本状况

(一)农村经济管理的主要问题

农村经济发展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我国农村产业结构总体上比较单一,农牧业是我国大部分农村进行农业生产的主要手段,农业生产效益难以提高;(2)农业生产效率低下。我国幅员辽阔,但地形复杂,大部分农村地区无法使用大型机械进行规模作业;(3)中国6亿农业人口拥有21亿亩耕地,人均耕地不足36亩。土地资源紧张也是制约我国农村经济管理的主要因素。(4)农村地区在招商引资方面有所欠缺。城市发展吸引着大量的资金,导致城乡建设差距巨大,使农村资源得不到有效开发。因此要改善农村经济发展现状,首先要对农村经济管理的水平进行有效提升。

(二)农村经济管理的主要任务

农村经济管理的主要任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农村金融资产管理活动。要以社会经济为基础,建立科学的农村经济管理体系制度,创新现行农村金融管理模式,确保相关资源的合理流动,以保证集体财产的安全;(2)通过有效的农村经济管理减轻农民负担。要通常要抓好筹资管理、劳动统筹、农民负担监督、信访、事故调查制度等有关工作,确保各项制度和惠民政策落实到位;(3)促进农村合作经济以及社会化服务制度的建立。开展集体化生产经营模式,加强管理队伍建设,深入研究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组织形式。

三、农村经济管理面临的新形势

(一)农业产业结构改变

农村现在已经意识到传统的种植业已满足不了市场经济和社会经济的需求,因此在向农业、工商业、食品业等综合的经营模式发展,生产活动也逐渐信息化、产业化、多元化,其中乡镇企业的发展给农村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受乡镇企业的影响,农村经济主体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所以农村经济管理成为了重要的纽带,受到农业产业结构的影响农村经济管理受到了巨大的挑战。

(二)经济体制和生产经营方式改变

现在农村经济体制正在逐步发生着改变,由集体化经济体制向合作化经济体制转变,农村经济已经不是传统的集体模式,而是要统一、综合、双层管理的经济体制,农民仍然是独立的经营者,他们可以自由选择和经营商品以及决定商业政策。在进行农村经济生产时,农民可以利用自己独特的生产资料,独立处理市场与产品的关系,逐步从单纯的生产逐步走向生产经营相结合的方式。这种生产经营方式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丰富了生产的商品种类,促进农村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同时,从生产经营角度看,农村生产已从传统的购销模式,转变为直接适应市场需求的生产经营模式,经济体制和生产经营方式的改变,是农村经济管理面临的最大的挑战。

(三)农村自身条件改变

农村劳动力以及天然资源丰富,但受农村条件和农民自身条件的限制,不能充分挖掘出其含有的潜在价值,很难实现农村综合经济优势。随着市场需求以及农业产业结构的转型,农村经济已经摒弃原先自给自足的,逐渐转变为大规模商品化。有些农村地区相对闭塞,对信息的传输和接受较慢,导致善品的流动性较困难,对商场经济变化反应较为迟钝,商品大规模生产的实现较为困难。因此原先农民对于农业以及农业经济管理知识的缺乏已经不再适应现在社会经发展的需求,需要从根本上进行改变,不仅要改变农村农业经济生产面貌,还要进行农民专业技能的提升。

四、提升农村经济管理水平的有效措施

(一)提升管理价值

在农村经济管理过程中,应从本质出发,探索相关问题的产生原因,通过加强管理和实施来提高管理价值。首先,农村经济管理者要有积极地工作态度,对待管理工作要热情。虽然社会发展给农村经济管理带来了新的机遇,但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但只要管理者摆脱传统的管理理念,充分挖掘管理工作的价值和重要性,经过仔细的调查并制定创新计划,就能保证管理目标的实现。其次,管理者要洁身自好,工作作风要端正,将其运用到农业经济管理中,为农村经济发展打好基础。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正在一步步走向系统化和科学化,随着市场的发展,需要及时对农村经济管理人员进行技能培训和理论知识的更新,使他们认识到其所处的职业和岗位的重要性,通过提高管理价值的认知更好的开展农业经济管理工作。

(二)提升专业技能

农村经济管理者要有足够强硬的个人本领和专业技能,这是实施农村经济管理的基础。管理者不仅要精通理论知识,还要与实践基础进行有效结合,分析并与预测市场走向趋势,明确管理目标,切实关心农民的收益,进行各项方针政策的实施。在实际管理中,管理者必须重视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加强管理宣传力度,具体说明农民不了解的问题,通过实际事例的演示,顺利开展农业经济管理。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应提高业务水平,多渠道收集信息,可以多利用现在科学技术特别是网络通讯技术。通过网络远程学习和指导,使农村经济管理者的水平得到有效提升,确保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进程。同时要总结工作经验,仔细分析数据产生偏差的原因,对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环节进行研究,做出科学合理的方针部署,确保农业经济管理可靠有效的进行。

(三)积极开展调研

实践才能得到真正的知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要实施农村经济管理,必须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这样才能得到一线准确的数据,为管理工作的实施提供可靠地数据。在经济管理方面,详细的调查、具体的分析、全面的数据收集和准确的统计整理是农村经济管理的基础,也是农村经济管理可靠理论和实践数据的支持。

(四)健全服务体系

在全面认识土地制度的基础上,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应该以国家相关这侧和方针为主要依据,总结先进的经验,构建多元化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规范和提高农业生产以及农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借助于科学技术,让农产品真正的走进市场经济的体制内。农业生产的生态环境保护使农业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前提,也是食品安全的重要保障。同时,完善社会服务体系,使社会化服务体系能够为农业管理相结合,通过招商引资方法,为农业社会化和工业化提供资金方面的支持。

(五)培育新型农民

农村经济综合管理专业篇10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333154

农村农业经济管理的水平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农业经济的发展速度,也关系到广大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因而做好农村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也具有着重要的意义,但现阶段我国农村农业经济管理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影响着农村农业经济管理水平的提升,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应对和解决,以保证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

1 目前我国农村农业经济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管理体制跟不上农业经济发展步伐

近年来国家对于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视不断加强,农业生产新知识、新技术、新设备的不断推广和应用,使得我国许多农村地区的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在农业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的同时,却忽视了农业经济管理体制的革新与完善,总体导致农业经济管理水平较低,不仅制约着农村农业经济与社会结构的优化,也难以保证利益协调与分配的科学性和公平性。

1.2 农业经济管理缺乏有效的监督

农村农业经济管理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作,涉及到农业经济相关的各方面内容,而现阶段在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实际开展过程中,虽然国家及地方政府制定了相对明确的管理规章制度,但还没有建立起专门针对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执行的监督体系,导致在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实际执行中,规章制度内容与相应管理措施落实不到位,影响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开展的实效性。

1.3 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素质能力不足

许多农业经济管理人员都存在着综合素质能力不足的问题,农业经济管理工作需要管理人员对农业经济相关知识以及管理知识都有所掌握,然而多数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在知识体系上都存在着明显的单一性,综合素质与能力相对缺乏,加之多数管理人员自我提升和完善的意识不强,导致管理工作难以与当前不断发展变化的农业经济形势相适应,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市场化、产业化发展的速度。

2 加强农村农业经济管理,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策略

2.1 与时俱进,加快管理体制的创新与完善

为适应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建设需求,不断创新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是必要手段,只有农业经济管理体制跟上时代以及社会的发展,才能扫清农业经济发展路上的障碍,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平稳发展。因此,要加强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改革,政府和国家也要继续加大对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同时国家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职能,加大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扶持力度。不断开发先进的农业技术,适当调整农业经济结构,立足现状,完善农业经济管理的体制,指导农业经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最终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推动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2.2 加强监管,保证农业经济管理规范到位

为了保证农业经管理工作的切实规范落实,还需要尽快建立与当前农业经济发展形势与管理需求相适应的配套监管体系,针对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执行的各个环节进行规范化的监督与管理,在确保各项管理制度措施落实到位的基础上,还要针对利益分配不均,管理不规范,以及违规操作的行为,予以查处并及时纠正,要严格监督农业经管理工作中相关资金的使用情况,避免农业经济管理中各类不规范问题对农业经济发展造成阻碍。

2.3 以学促管,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要加快完善针对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利用高校、社会等多方面的资源和渠道,加强对农业经济管理的专业人才教育与培养,高校方面主要是开设农业经济管理相关专业,通过系统教育培养专业人才;社会方面,可以借助社会教育机构提供成人教育资源与课程,既可以作为人才自学的途径,也可以作为现有队伍成员再教育的有效措施,兼顾农业经济与管理两方面的重要内容,打造一支由具有较强综合素质的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M成的优秀工作队伍,为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未来的发展储备人才力量,以科学完善的教育促进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推动农村农业经济的发展。

3 总结

农村经济综合管理专业篇11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服务“三农”为宗旨,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目标,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我市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服务我市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战略,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创新机制、注重实效”的原则,以满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信息进村入户为重点,强化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提升农业信息服务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主要目标

到2012年,全市建成较为完善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基本实现农业决策、管理和服务的信息化。健全完善市、县(区)、乡(镇)、村四级信息服务网络,构建全市“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推广以“三电合一”为重点的农业综合信息服务模式,积极提供覆盖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农民培训等各个方面的信息服务,依靠较稳定的信息员队伍和专家咨询队伍,多形式、多渠道满足农民的信息需求,有效提升农业综合信息服务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努力实现“信息支农、信息富农”目标。

完善覆盖全市的农村信息网络,实现宽带光纤进村达到100%,数字电视信号乡镇覆盖率达到100%,信息服务入户率达到80%以上,信息服务入企率达到100%。加强农业信息服务站点和信息员建设,实现100%乡镇建立门户网站和信息服务站,50%以上的行政村建立信息服务点,并配有专兼职信息员。推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信息化建设,龙头企业网络覆盖率达到100%。建设农业基础数据管理体系,新农村“十镇百村”综合管理平台、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农业自然灾害预警系统等一批重点工程。市农业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服务水平进入全省先进行列。

三、建设内容

(一)建立健全农业信息服务组织体系

组建市农业经济信息中心,县(区)农委建立农村经济信息分中心,乡镇设立农村经济信息服务站,行政村按“五个一”模式建立完善村级信息服务点。在市级信息中心、县(区)信息分中心、乡(镇)信息服务站、行政村信息服务点四级农村经济信息服务组织体系的基础上,完善各级组织服务功能,落实责任,上下联动,形成合力。

充分利用现有基础和条件,调动电信运营商、软件提供商、设备制造商、信息服务提供商等企业的积极性,按照市场化原则,积极参与农业信息化各环节建设,发挥信息技术、产品、网络和服务的综合优势,构建涉农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实现资源共享。

(二)构建全市“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完善全市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公共平台,形成区域内信息汇聚,为农村经济信息服务体系提供支撑和服务。通过有效整合和充分利用现有涉农信息资源,搭建以市、县农业信息服务平台为枢纽,以乡镇信息服务站为支点的,上联省、市农业主管部门,下联农业企业、合作组织、专业协会、农产品批发市场、种养加大户、村信息点和广大农户,横向联通涉农网站群及农业服务热线的“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依托农业和农村信息服务体系,推广应用农业智能专家系统,加大农作物病虫害、动物疫情报告分析、农村价格监督监测、农业生产资料质量安全监管、防汛抗旱、森林防火、农村电子政务等领域的信息技术应用,提升农村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水平。大力开展农业电子商务应用,建设网上农产品专业市场,为农业产业基地及龙头企业、种养经营大户、农业专业协会和农民提供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和营销服务。

(三)七大服务系统建设

1、农业基础数据统计分析系统。

结合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实际,将市农业信息基础数据按性质分为13类子数据库,主要包括:农业农村基本情况、新农村建设情况、农业产业化、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农业政策法规、无公害农产品和设施栽培、“一村一品”建设、扶贫开发和农村能源、农机化建设、畜牧水产养殖和动物防疫、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情况、市财政支农项目库等。以农业基础数据库为依托,实现农业基础信息的采集、审核、入库,提供统计分析和报表、图表的查询功能,为领导决策分析提供支持。

2、新农村“十镇百村”示范综合管理系统

建立市新农村“十镇百村”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搭建统一的信息服务平台,做到“十镇百村”信息网络化、政务公开化、服务社会化,为全省新农村建设“千村百镇”信息化试点工作探索经验,树立典型。主要包括:

(1)镇村基础数据管理系统:面向“十镇百村”示范点的人口、土地、基层组织、党建等基础数据的建设和管理。

(2)镇村数据上报系统:面向“十镇百村”政府办、村委会工作人员,实现镇村综合业务办理、相关数据统计和汇总上报。

(3)“三务”公开系统:将“十镇百村”的村务、党务、财务公开,有效促进基层政府和村委会工作的透明度,接受上级政府和村民监督。

(4)镇村事务管理系统:主要包括农业项目管理、农村帐务管理、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现代农业建设、农田基本水利建设、农村合同管理、农村档案管理等内容。

3、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

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以打通从生产源头到消费各个环节间的数据通道为目标,配合滨湖新区省、市合建农产品检验检测中心建设,通过创建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数据库,采用激光扫描识别、条形码等信息采集技术以及多媒介平台查询处理技术,形成农产品的“生产者—营销者—消费者—监管机构”可溯数据链,从而完成从生产源头到消费终端的集成化质量全程控制,有效提高政府相关部门对农产品安全的监管水平,在我市建立起农产品安全控制和预警机制,实现农产品全程的全面即时追溯系统。

4、农村土地流转管理与服务信息平台系统

以市级为龙头,以县区为中心,以乡镇为单元,以村为支点,逐步建立健全统分结合、四级联动、信息共享、互联互通的全市农村土地流转规范化管理与服务体系。村级服务站将随时搜集、登记、核实的土地流转信息及时上报到乡(镇)服务中心,乡镇服务中心分类整理后在农村土地流转信息网上,并报县区服务中心,县区服务中心归类汇总后上报市农委在市农村土地流转信息网上,实行四级网络联网互动机制。同时,逐步拓展土地流转服务平台的功能,不断强化管理系统的信息搜集、登记、土地纠纷调解仲裁、电子档案、权证管理、咨询查询以及动态监管等功能,在全市建立起农村土地流转信息资源共享机制。

5、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网络服务平台系统

建立和完善覆盖全市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集电子商务、信息服务和政务指导于一体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公共网络服务平台,主要包括建立由政府主管部门认定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数据库,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社电子商务系统,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系统等。

6、农业自然灾害预警系统

针对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大的台风侵袭、干旱洪涝、作物病虫害、高温热浪、低温阴雨、霜冻、雪灾和雹灾等自然灾害,市农委、市气象局合作建立农业自然灾害预警系统,为农业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及时、准确的气象服务。建立气象与农业信息共享机制,在部分乡镇设立电子显示屏,利用电视、电话、网站、手机短信等多种渠道,联合突发农业气象自然灾害和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预报,以及作物适合播种期预报、关键发育期预报、收获期预报、产量预报、灌溉量预报和农用天气预报等,及时为农业生产提供气象指导。

7、农产品价格应急预警及监测系统。完善现有市农村价格监督监测服务网,及时准确地国家出台的涉农价格政策,提供农产品、农资等价格信息。受理农民对价格违法行为的投诉,实时反映地区各种农产品的最新价格,提供各类查询功能;当农产品价格出现异常波动时,启动应急预警预测系统,系统将自动建立新的非常时期价格库。提供应急预测结果和以往的价格波动数据的对比,以历史数据作为参考,辅助领导做出科学决策。

四、保障措施

(一)组织领导

在市委、市政府统一领导下,依托市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由市农委总牵头,切实加强对农业和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统筹协调,科学规划,规范管理。市直各涉农部门承担具体建设任务,市信息办负责项目方案审核和监管,市财政局负责资金监管,努力形成全市各涉农部门共同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良好局面。

(二)政策机制

创新运行机制,发挥政府推动与市场主导作用,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农村信息化建设,市政府制定有利于农村信息化发展的投资政策,引导市场主体发挥作用;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坚持统一发展规划、统一技术标准方案、统一数据管理方式的原则,实现农业、农村信息数据、网络资源共同使用,解决信息孤岛与重复建设等问题。

(三)投入机制

建立增加投入机制,逐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广泛参与的多渠道增加投入机制。市、县(区)级财政加大对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市属各涉农专项资金每年安排一定额度投入农村信息化建设;充分发挥电信、移动、广电等实力企业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主导作用,实现农业与实力企业的互利合作。政府的财政投入重点主要用于农村信息化基础性设施、基础数据库、人力资源开发和培训、重点和示范工程建设等方面。

(四)队伍建设

各级政府和涉农相关部门建立一支适应现代化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的信息化干部队伍。加快农村信息员队伍建设,广泛开展农业信息化技术培训,提高信息采集、分析、利用水平,推进农业信息服务与技术推广、商品流通、资金投入、项目实施等有机结合,真正解决农业、农村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利用高校、研究所进行农业信息化专业人才培训,加快培养农业信息化复合型实用人才,制定优惠政策,吸引省内外农业信息化专业人才,开发信息化人才资源,为农业信息化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五)考核管理

农村经济综合管理专业篇12

一、指导思想

加大统筹力度,着力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坚持分类指导,重点突破,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原则,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把扶持经济薄弱村发展作为当前“三农”工作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工作来抓,着力解决农民最基本、最急需的生产生活问题。

二、目标任务

以发展壮大经济薄弱村村级集体经济实力为着力点,以拓宽渠道增加村级经济收益为突破口,以结对帮扶为主要途径,实行“输血”与“造血”并举,同时注重“造血”机制。在实行国家规定政策的同时,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建立生态补偿机制,重点扶持经济薄弱村发展。同时,在区内构建结对帮扶机制,实现经济薄弱村村级集体经济持续发展,农民长效增收。力争到“*”期末,全区经济薄弱村年可支配收入全部超过100万元,并建立稳定的长效增收机制。

三、扶持政策

(一)设立专项扶持资金

1、明确专项资金来源

建立专项扶持资金,用于生态补偿补贴和对经济薄弱村的各类扶持。

2、确定专项扶持办法

(1)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对全区规划落地的基本农田,由区财政按照每年300元/亩的标准给予基本农田保护补贴,其余现状农田由各镇按此标准予以相应补贴;对以土地租赁方式建设的涵养林、片林,由区财政按照每年1000元/亩的标准给予土地流转补贴。

(2)重点扶持各经济薄弱村

根据《*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支持农村基层组织增强公共服务能力意见的通知》(*府[*]86号)的精神,以2006年统计数据为准,确定18个年可支配收入在100万元以下的村为经济薄弱村,按照100万元标准给予补差扶持。其中,对基本农田保护区范围内的经济薄弱村,以当年村级年可支配收入(不包括已享受的生态补偿补贴)为准,按照100万元标准给予补差扶持。

3、明确专项资金用途

(1)生态补偿补贴资金的使用范围

基本农田保护补贴的50%直接补贴到农民,其余50%由各村统筹用于农村服务工作;土地流转补贴全部直接补贴到农民。

(2)经济薄弱村扶持资金的使用范围

按照闵委办(*)27号文关于依法加强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的要求,对扶持资金进行村民公示,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后决定资金用途,并将使用情况报所在镇备案。专项资金的50%用于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项目。其余50%用于社会公共事业支出:一是公共服务,主要包括农村卫生室、活动室、文化室的管理,困难家庭的帮扶,保障金的发放,通过购买服务提供各类养老服务,为百姓解决供水、供电、通讯问题等;二是社会管理,结合违章建筑整治工作主要做好村容村貌、卫生保洁,综合治安管理,矛盾调解,精神文明建设,基层党建等工作。

(二)建立经济薄弱村专项扶持激励机制

1、实行实绩考核与专款专用相结合制度

由区农村综合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区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区财政局、区国(集)资委对各村当年的经济发展情况进行综合考核,主要包括有效公共服务水平、集体与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社会保障政策落实、村务公开与民主管理、社会稳定与综合治理、新农村建设与环境治理、党组织建设与群众工作等。结合对各经济薄弱村城中村改造和拆违工作的考核情况,凡没有完成区拆违任务的村根据实际情况扣减财政扶持资金,有新增违章建筑的村予以取消财政扶持。

各相关镇设立专项资金帐户,由区财政将扶持资金划拨到各镇。由镇统筹安排,各村实施资金预算管理,确保专款专用。

2、实行奖罚相结合的扶持制度

实行以奖代补,对发展速度较快的村在原扶持基础上给予加奖。对利用扶持资金积极引进农业项目、主动发展村级经济的村,按当年发展速度在扶持基础上给予递增扶持,年可支配收入每增长5%,加奖1万元。对通过扶持一年后年可支配收入(不包括财政转移支付)超过100万元不再列入经济薄弱村范围的村,在原有补贴基础上再给予一次性补贴20万元;对通过扶持两年后不再列入经济薄弱村范围的村,在原有补贴基础上再给予一次性补贴10万元。今后继续积极发展的,再酌情予以奖励。

通过三年扶持力争所有经济薄弱村的年可支配收入(不包括财政转移支付)均超过100万元。结合区监委、区国(集)资委、区财政局、区房地局和区民政局关于加强村级集体资产管理的有关规定,加强对各村在扶持后经济发展情况的考核。对未采取积极措施增加年可支配收入的经济薄弱村,第二年按补贴标准递减20%;以后继续未采取积极行动的,再按补贴标准相应扣减财政扶持资金。将各村通过扶持后的经济发展情况纳入镇(街道)领导干部和村干部考核体系。

(三)完善对经济薄弱村加快发展的扶持政策

1、加强对经济薄弱村的项目扶持

建立经济薄弱村金融扶持专项资金,对各经济薄弱村积极引进符合区委、区政府重点项目发展方向、具有科技创新性、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和维护农民利益的项目,给予贷款贴息、项目担保、规划设计资金资助等政策扶持。

2、优先安排各经济薄弱村综合环境建设项目

凡基本农田保护区内经济薄弱村道路修建、危桥改造、供水与生活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经镇财政审核支持的,优先列入区、镇相关部门的年度计划,投入的资金由区、镇财政给予扶持,按基本建设项目程序予以实施。同时优先把各经济薄弱村列入村庄改造计划,改善经济薄弱村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四)加强经济薄弱村各类专业人才培养

由区委组织部、区人事局等相关部门牵头,利用区内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资源,每年派专业人才到当年度各经济薄弱村挂职锻炼,担任村支部书记助理或主任助理,参与指导各村的产业发展方向、经济发展规划等工作。区国(集)委、区统计局和各经济薄弱村所在镇财政所、经发办,应加强对各村干部的培训,每年进行定期培训,对各村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加强村级资产财务监管和改善投资软服务等方面给予指导。

(五)建立多层次的结对帮扶机制

对经济薄弱村进行专项扶持的同时,区内建立多层次结对帮扶机制,帮助各经济薄弱村加快发展和持续发展。

四、资金监管

(一)规范专项资金拨付程序

由区农村综合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区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根据区房地局、区规划局、区农绿局提供的数据确定生态补贴总额;区农村综合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区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区国(集)资委、区统计局,每年根据各村的年度报表审核确定经济薄弱村名单;区财政局将扶持资金下拨到相关镇,各镇制定相应的匹配政策,结合实际情况统筹安排。

(二)严格财务监管制度

建立村级基本支出的财政保障制度,扶持资金严格实行专款专用,抓好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各项重点工作;建立财务、统计等规范性的操作平台,抓好农民增收统计工作;通过对各经济薄弱村资产、土地、社会事务和综合治理情况的监管,做好扶持资金的监督管理工作。

五、组织领导

(一)明确责任主体

由分管区长全面负责扶持经济薄弱村日常工作的指导和推进。区农村综合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区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经济薄弱村扶持的日常工作,负责各项扶持政策的制定和措施的落实。各经济薄弱村所在镇为扶持工作的第一责任单位,建立扶持工作领导小组,每个经济薄弱村由一名领导干部挂钩联系,落实责任,协调指导,为结对帮扶工作服务做好服务。

(二)建立监管机制

由区农村综合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区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区国(集)资委、区统计局、区民政局和区农绿局等相关职能部门以及各经济薄弱村所在镇主管部门,建立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经济薄弱村扶持工作推进监督管理机制。各镇对经济薄弱村原有的扶持政策保持不变。对确定为经济薄弱村的村,按照区政府加强对村级财务管理的有关要求,建立专门台账,实行村财镇管,由镇主管部门具体指导各村做好财务预算和财务收支情况汇总。

(三)完善经济薄弱村扶持工作评估奖励机制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