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义务教育现状合集12篇

时间:2023-05-15 16:15:42

农村义务教育现状

农村义务教育现状篇1

作为具有9亿农村人口的中国,农村义务教育关系到整个国家的未来。正确认识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探索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前景,对促进我国义务教育健康稳定持续地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当前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和问题

(1)教育环境差。由于农业经济发展缓慢,农村财政紧张,各种经费特别是义务教育经费严重不足,从而导致农村教学环境相当艰难,农村学校的持续发展难以实现。(2)师资力量薄弱,教育质量无法保障。由于农村老师的工资普遍较低,一般大学毕业生都不愿到农村去,因此农村中小学教师整体素质普遍较低,同时人事制度和管理制度又严重制约着教师力量的调整。(3)教育财政经费少。目前农村义务教育的教育经费严重入不敷出,教育经费的投入增加远远跟不上农村教育发展的需要。(4)课程设置滞后。从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农村义务教育还停留在应试教育阶段,片面追求升学率阻碍着课程改革。同时课程改革又受到具有守旧思想的教师、学校和家长的强烈反对,因此改革总是迟缓的。

二、农村义务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1)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农村经济发展落后是造成农村义务教育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以来,稍微有点头脑或能力的农民均出去打工,在农村就留下老弱病残和孩子。这样农业也无法搞上去,农村经济得不到发展,结果当然是农村积贫积弱的恶性循环。(2)《义务教育法》落实差。《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了适龄儿童、少年必须依法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又规定了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对适龄儿童、少年进行义务教育所应负的法律责任。但是,现实生活中,人们普遍认为《义务教育法》是“软法”,对违犯《义务教育法》的现象,既不追究,更不制裁。(3)财政政策、教育体制的改革造成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严重不足。长期以来,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主要由地方政府、农村、农民自己负担。义务教育投资体制改革后,60%左右的县级财政无力保证义务教育支出,农民的教育负担仍然很重,教育质量难以保障。由于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城乡之间同等教师工资差别很大,必然使得好的资源流向城市,进而使得城市越来越发展,农村越来越困难,使农村义务教育发展陷入恶性循环。(4)社会、家庭等因素的影响。教育产业化改革后,每年有大量大学生找不到工作,波及到义务教育,最现实的结果就是农民不愿承担这种高昂的教育风险投资,读书无用论也开始上扬,加上留守生的急剧增多、隔代教育的负面效应等因素的影响,使得九年义务教育的流失率增大。

三、推进农村义务教育持续发展的建议

(1)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经济是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关键。政府要制定各项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的制度措施,让农民有其利、有其权、有其教。要建立支持和保护农民、农业的法律政策体系,通过补农、助农、护农,让农民拥有财富,享受不断提高的现代物质文化生活,保持发展经济的活力。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为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提供更大的财政支持。(2)深化农村教育改革。深化农村教育改革与农村经济的发展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深化农村教育改革的途径大致可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推进教学改革,联系农村实际,突出农村特色;二是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形成“以城带乡”的教育模式。(3)加大义务教育执法力度。首先要做好《义务教育法》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农民的教育意识和法制观念。其次要做到依法治教,认真实施,执法严格,违法必究。(4)加大政府经费投入。教育经费是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最主要的制约因素,没有钱,什么事也办不成,更不用讲教育。各级政府必须保证逐年增加教育经费投入以解决教育乱收费问题。教育经费要做到专款专用。各级政府不向学校伸手,不向学校摊派。(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离不开足够数量的合格师资,建立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必须全面推进教师聘任制,实行优胜劣汰,同时对中小学校教师要长期有效地抓好继续教育,采取组织交流教学经验活动等形式,提高农村教师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李思沁.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0(07)

[2]李菲.当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教育财会研究.2009(1)

农村义务教育现状篇2

作为具有9亿人口的农村,基础教育关系到整个国家的未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以往的义务教育都不是真正完全免费的全民义务教育。2005年,苏州市和北京市都宣布:从2006年开始,将实行真正意义上的全免费义务教育。这似乎昭示着全国在“十一五”期间全部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已经拉开序幕,农村的义务教育即将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正确认识和研究农村义务教育政策落实的现状和问题,探索农村未来教育的发展前景,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无疑是一项重要和紧迫的任务。

一、当前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所面临的困难

自1986年国家义务教育法出台以来,农村教育状况得到了很大改善,但存在的问题依然很严峻。2004年,中央党校组织的“中国农村九年义务教育调查课题组”先后奔赴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调查。发现我国农村地区中小学生的辍学率出现了较大反弹,并不是2002年统计所说的小学和中学入学率分别达到了98.6%和90%,辍学率远远高于普九所规定的3%,在很多地方达到了6%以上,一些农村学校不惜采取造假的办法来完成“普九”任务,目前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

1.由于农村经济发展落后,教育教学资源严重短缺,农村义务教育环境与城市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

由于农业经济发展缓慢,农村财政紧张,各种经费特别是义务教育经费严重不足,从而导致农村学校的持续发展难以实现。农村学校的环境相当艰难。从硬件来看,农村学校教学和办公环境、教学仪器、试验设备、图书资料和城市相比有天壤之别,有些学校根本就没有看见过电脑,也没有图书室,有也只是聊胜于无。有些学校危改资金缺乏,潜在的安全危险仍然没有消除。以前分级办学,以村为单位负责,区县为辅;改革后农村以区县为主,上面的资金不能到位,农村的危房改造出现真空。

2.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欠佳,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

由于农村学校地处边远山区,条件艰苦,尽管这几年毕业的大学生补充到教师的队伍里,但是还有一部分代课教师,所以农村中小学的教师整体素质不高,同时人事制度和管理制度又严重制约着师资力量的调整。一是年龄结构不合理。农村小学教师队伍老化,后继乏人情形日益严峻。据调查,超过40岁的老教师多达一半以上。二是学历水平较低。好多老教师是初中或高中毕业生,有的甚至只是完小毕业生,多年来只依据日常积累的教学经验在任教。可见学历提高任务仍需加强。三是专业教师不足。在城市,专业化教学是理所当然之事,或许不值一提,而在许多农村小学,专业教师却严重不足,像音乐、美术、劳动、自然教学大多是兼职的。四是教师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教师素质包括多个方面,如学历、职业道德、思想观念、教学质量、科研能力等。农村小学中专生在教师队伍中占了绝大多数,他们自身的知识结构很不完善,又因长期生活、学习、工作在乡村,教学中缺乏热情和竞争意识,信息闭塞,无法掌握先进的教学技术,几乎没有教学科研。教师素质偏低是农村教育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

二、改善义务教育持续发展的几点建议

1.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是解决农村义务教育的关键

解决农村义务教育的关键是要发展经济。政府要转变解决农民、农村问题的指导思想,制定各项有利于农村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制度,让农民有其利、有其权、有其教。通过补农、助农、护农,让农民拥有财富,享受不断提高的现代物质文化生活,保持发展经济的活力。要提高农村的社会地位,这既要清除来自社会的障碍,又要清除农民自身的障碍,培养农民维权、用权的权力观。要提高农民自身素质,增强农民自身发展经济的能力,要改革城乡失衡的教育制度,教育投入就要向农村有所倾斜。

2.深化农村教育改革是推动农村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

深化农村教育改革,是推动农村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它与农村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2003年总理提出了深化农村教育改革的途径:一要推进教学改革。农村中小学在实现国家规定的基础教育基本要求时,要紧密联系农村实际,突出农村特色。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成人教育以农民技能培训为重点,两者都要实行多样、灵活、开放的办学模式和培训方式,切实培养能真正服务于农村的各类人才,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二要推进办学体制改革。在我国广大农村,教育资源不足同农民群众教育需求日益增长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并将长期存在。各级政府要加大投入,积极发展公办教育,同时要鼓励和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办学。办好农村义务教育,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三是推进农村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办好农村学校,关键是要有好校长、好教师。要采取有效政策措施,吸引优秀人才到西部任教,鼓励城镇教师到乡村任教,通过定向招生等方式培养乡村教师,切实解决“老少边穷”地区乡村学校缺少合格教师和骨干教师不稳定的问题。四是推进“农科教结合”和“三教统筹”的综合改革。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教育等部门的合作机制,有效统筹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资源,构建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农村教育培训网络和科技推广网络。要彻底转变鄙薄职业教育的传统观念,使农村职业教育在今后几年有一个较大发展。

3.要建立部分城市教育资源为农村服务的体制

农村义务教育现状篇3

教育是一个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科教兴国”也是我国目前的治国方针之一,虽然近年来,国家在实施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对西部教育给予了积极的支持和关注,但是,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西部地区经济长期落后,使西部贫困地区的教育还面临着严重的问题。通过选取农村教育典型地区,对西安市蓝田县汤峪镇所辖部分行政村进行走访调研,对其农村义务教育现状进行研究分析。

一、教育现状

(一)宏观环境现状——城乡义务教育差距。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将是“巩固农村义务教育普及成果”的一项长期任务。近年来财政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农村义务教育生均预算内事业费及公用经费逐年增加,但还比全国平均水平落后10个百分点,再加上师资和基础设施等条件,城乡义务教育差距依然十分明显,目前全国一半左右的县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特别是生均公用经费尚未达到国家标准,农村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程度仅为7.28年,比城镇低2.4年。

(二)汤峪镇义务教育现状。汤峪镇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东南50公里处,属于部级贫困地区,现有人口约26700人,分布在26个行政村、126个小组。汤峪镇山青水秀,是个正在发展中的旅游型小城镇,距离西安市区约1个小时的车程。虽然汤峪镇旅游业较为发达,但全镇居民文化程度普遍不高,辍学的情况屡屡发生。调研活动对关上村、汤一村、汤二村、汤三村和汤四村进行了深入走访。

汤峪镇的经济发展不均衡,从而导致各村之间孩子接受教育水平的差距很大。关上村是汤峪镇发展较快的村庄,村民的经济来源以旅游收入为主,如开农家旅社,向游客提供体育休闲设施等等。村民的眼界比较开阔,家长对子女的学业比较重视,因此这里的孩子基本能接受九年义务教育。而汤一村、汤二村、汤三村和汤四村则距离镇子较远,位于峪口深处,交通十分闭塞。村民们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多数住房属于危房,教学设施更加难以保证。

二、汤峪镇基础教育现状的成因分析

(一)客观原因。(1)历史原因。世世代代在这里生存,村民接触外来文化很少 ,思想水平落后保守。(2)地理位置原因。交通不便,信息流通受阻。汤峪镇地处山区,村民居住分散。有些地方如汤一村,汤二村、汤三村、汤四村的道路是自2004年5月经政府扶贫救助修成的。据当地村民讲,以前没有路,不能通车,只能步行,秋天收的粮食只能靠人背,一遇到雨天,河水暴涨,道路被封死,学生只能停课。(3)经济基础薄弱,教育发展落后。汤峪镇大部分村庄都是以农作物收入为主。村民只能靠天吃饭,一旦遭受天灾,损失就十分严重。除去基本生活费,根本没法让所有的孩子同时上课,这就导致许多初中毕业甚至初中还未毕业就已经辍学,外出打工,寻求其它出路的情况时常发生。(4)上级教育机关对农村教育发展问题重视不够,缺少发生改变的动力。主要表现在:①对教师能力的培养,考核力度不够,使得教师队伍整体教学能力无法提高,知识的更新替换无从谈起。②对农村基础教育设施的建设不够重视。农村学校严重缺乏必要的教学设备。偏远地区的教学环境与城市相比可谓相差甚远。(5)杂费和学费让学生家长难以承受。国家规定小学生学杂费为每人每年30-40元,但这里学校无教育基金补贴,所以学校要多收一部分来做平时的流动资金,以满足学校继续发展和开展活动的需要。(6)计划生育不彻底,孩子多,家庭负担重。在靠天吃饭的传统劳作模式下,男性仍是从事生产的主力,因此形成了当地农民根深蒂固的重男轻女思想。此外,当地人也存在着一定的养儿防老观念,在这些思想的束缚下,他们看不到孩子过多给家庭带来的负担,也考虑不到如何精心培养下一代。温饱问题仍旧存在的前提下,孩子的教育问题更是无从谈起。

(二)主观原因。(1)当地人们思想保守,家长大部分是文盲或半文盲,家长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有的家长只是为了让孩子在学校长大到可以外出打工的年龄,并不关心他们是否学到知识,让他们在学校混到16、17岁再回来家里帮忙或打工。还有的家长以为教孩子与他们就没有太大关系,那只是学校老师的责任。在这样的思想熏陶下,成绩一般的学生就自动放弃学业,早点去打工了。(2)孩子们的业余生活不丰富,通常只是围绕在家长周围,灌输了太多家长们那种传统的思想。缺乏对学习重要性的认识,获取信息途径少,视野不够广阔,缺乏城市里小孩的那种远大志向。

三、政策建议

针对这些主要问题,我们可以采用这些方法来缓解这些问题:(1)经济发展是普及农村义务教育的基础。汤峪镇有远大的旅游开发前景,自然景光秀丽,利用这些自然的资本,在引进更多投资,把旅游景点加以建设吸引更多的游客,发展当地的经济。(2)解放思想、开阔视野是农村义务教育的动力。需要从加强村民的思想意识方面着手,着重把好教育这一关,从小孩抓起。(3)政府加大投资,改善办学条件是农村义务教育的关键。应加大对农村地区教育的投入,完善办学条件。(4)社会力量是农村义务教育的重要补充。(5)提高教师水平,才能办好农村义务教育。(6)提高农村初中教育建设,真正落实“九年义务教育”。(7)完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加强对农村地区实施教育的监管力度。

农村义务教育现状篇4

作为具有9亿人口的农村,基础教育关系到整个国家的未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以往的义务教育都不是真正完全免费的全民义务教育。2005年苏州市和北京市都宣布:从2006年开始,将实行真正意义上的全免费义务教育。这似乎昭示着,全国在“十一五”期间全部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已经拉开序幕,农村的义务教育即将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正确认识和研究农村义务教育政策落实的现状和问题,探索农村未来教育的发展前景,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无疑是一项重要和紧迫的任务。

一、当前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和问题

自1986年国家义务教育法出台以来,农村教育状况得到了很大改善,但存在的问题依然很严峻。2004年,中央党校组织的“中国农村九年义务教育调查课题组”先后奔赴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调查。发现我国农村地区中小学生的辍学率出现了较大反弹,并不是2002年统计所说的小学和中学入学率分别达到了98.6%和90%,辍学率远远高于普九所规定的3%,在很多地方达到了6%以上,一些农村学校不惜采取造假的办法来完成“普九”任务,目前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

(一)由于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农村义务教育环境与城市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

由于农业经济发展缓慢,农村财政紧张,各种经费特别是义务教育经费严重不足,从而导致农村学校的持续发展难以实现。农村学校的环境相当艰难。从硬件来看,农村学校教学和办公环境、教学仪器、试验设备、图书资料和城市相比有天壤之别,有些学校根本就没有看见过电脑,也没有图书室,有也只是聊胜于无。有些学校危改资金缺乏,潜在的安全危险仍然没有消除。以前分级办学,以村为单位负责,区县为辅;改革后农村以区县为主,上面的资金不能到位,农村的危房改造出现真空。比如说武汉市新洲区2004年11所学校有危房,撤掉了8所,按照规定,应该把撤了的还建,8所学校危房全部还建至少需要30万元,而上面的经费只有15万,实际上落实到位的只有3万,基本上都没有还建。目前在农村,一方面由于生源减少,主要来自于计划生育和外出打工,学校进行合并,有些学校没有学生,成了空的;另一方面,村里面因为普九的债务,又把学校固定资产作为偿还债务的重要资本,学校合并并未形成资源整合,达到改善学校环境的目的。很多学校的校舍年久失修,房屋漏水,卫生条件状况很差,现代化教育环境离他们还很遥远。在此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农村孩子,在文化素质、综合素质和心态等方面都严重滞后于城市,客观上造成城乡教育的不平等,加深城乡之间的隔阂,长此以往,将严重影响社会安定。

(二)师资力量薄弱,教师待遇差,教育质量无法得到保障

由于农村老师的工资普遍比较低,因此一般大学毕业生都不愿意到农村去教书,所以农村中小学的教师整体素质比较低,但是同时人事制度和管理制度又严重制约着师资力量的调整。比如武汉新洲区的三店街,教师不是超编,而是缺编,50岁以上的老师比重偏大,因为学校工资低,优秀的老师和毕业生都不愿意去。一般说来,农村高级教师每个月工资才1000多元,一般的老师只有600多元,民办的代课老师只有200多元,有些教了30多年的民办老师只有300多元,这样还不如出去打工。尽管如此,很多想要进来的毕业生还进不来。一方面主要的骨干教师大量流失,尽量往城里调,另一方面,学校宁愿增加代课教师,因为一名公办教师的工资相当于五六名代课教师的报酬。在农村很多学校,没有体音美教师,老师往往是全才全职,什么课程都教,如此可想其教学质量,很多学生到了小学六年级还不如城里的二三年级的学生,连自己的姓名都拼写不出来。

(三)用于义务教育的财政经费吃紧,教育经费严重短缺

目前农村的义务教育的教育经费严重入不敷出。政府对教育的投入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目前大致徘徊在GDP的2.5%—2.7%之间,而教育法则规定政府应努力使教育投入达到GDP的4%,教育经费的投入增加远远跟不上农村教育发展的需要,如果政府对此漠然,对应负义务举重若轻,则民间设置再多的这个工程那个工程,都近乎杯水车薪。

2005年第二轮农村税费改革彻底取消了农业税,也给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体制带来了极大的影响。税费改革前,农村教师的工资主要来源于四个方面:乡级财政拨款、农村教育费附加、从学生中收取的教育集资和中央专移支付;税费改革后,教育集资和教育附加被取消了,乡级政府和农村不再直接承担义务教育的财政责任,其经费基木上全落在县级政府身上,而大多数县财政较为紧张,基本上为吃饭财政。这使部分财力落弱的县不堪重负,于是出现了教师工资难以兑现、教育负债偿还无期、学校正常运转困难等问题。在缺乏国家财政拨款大力支持的前提下,农村教育部门由于财政困难,不得不把增收超过学费的杂费变成最主要的经济来源,来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尽管农村中小学校教师的工资发放已基本有了保障,但是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和修缮投资经费不能得到落实,学校公用经费运转困难重重;有部分学校欠债问题久拖不决,利上加利,学校已不堪重负。比如武汉市新洲区的58所小学,1998年因此拖欠教师工资68.5万元,1999年拖欠工资29万(一次性奖励工资),2000年是15万,2002年是106.5万,2003年是58.5万(包括一次性奖励工资、班主任津贴、教师药费、“三伏津贴”),共计287.5万元。为了学校的发展和老师的福利,学校就想办法变相从学生那里收取各种费用。

(四)义务教育课程设置的滞后性

实施义务教育的过程是一个相当长的错综复杂的改革过程,其中的改造教育思想、重新设计课程、制定评价标准、改革教学活动等都需要有专门的研究。

从目前中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农村主要还是在追求“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阻碍着课程改革。同时,课程改革总是受到具有守旧思想的教师、学校和家长的强烈反对,因此改革总是迟缓的。长期以来,农村教育“克隆”城市普通教育的模式,即除了不断升入高一级的学校外,再没有其他的功能。农村与城市采取相同的教材、教法、进度,这与农村的实际情况相距甚远,由于在学校硬件、师资水平和资讯等方面的天然劣势,根本不可能都去上大学。绝大多数的农村学生,只能成为极少数尖子生的陪衬,成为这种教育体制和目标的牺牲品。他们中的大多数,苦读八年(小学五年,初中三年)只能回乡务农,因为缺乏生活技能,进城打工没门,搞二三产业无路,只好在家里闲着,面临“升学无望、就业无门、致富无术”的尴尬处境,农民感受不到教育的经济效益。但是同时,乡镇企业面临缺乏大量的初、中级技术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和有一定技术基础的工人的尴尬局面。

(五)学生辍学较多,读书无用论出现回潮

一方面受传统愚昧思想的影响认为读书无用而排斥教育,一些贫困地区地理位置僻远,与外界社会联系甚少,世代相传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依然盛行。不少人思想观念陈腐,认为孩子在家劳动是天经地义之事,而送孩子(尤其是女孩)上学是一大损失;另一方面又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在大学生就业整体不乐观的大背景下,那些背负着很大债务学习的农村孩子,一旦毕业无法就业,相对而言对于他们较高的教育风险投资就得不到回报,而农村义务教育的出口又被堵死或者不畅,即升入高一级学校的出口有限和职业教育极不发达,导致学了知识在农村基本没有什么用处,使得农村“读书无用论”重新回潮,尤其是那些家庭比较困难而成绩又不好的孩子,受家庭财力的制约,对教育的需求也很微弱,很多小学都没有毕业。

(六)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

随着我国计划生育的深入开展和人员流动的加强,农村的生源数量在不断下降,产生了一系列的新问题。主要表现在:(1)由于生源不断减少,人口分散,有些地区非常偏僻,学校进行合并后,学校不能相对集中,无法达到规模效益。加上交通等条件的限制,贫困地区“一师一校”、“小学三年级以前教学班”或“复式教学班”屡见不鲜,使教学质量难以提高,比如说武汉市江夏区的青山岛小学,处在梁子湖上的小岛上,几个年级就2个老师,代所有的班级,所有的课程,这样的教学效果令人堪忧。(2) 农村流动人口子女的义务教育也处于尴尬的境地。据推算,全国约有200万流动人口的子女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确保他们享受义务教育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然而,由于流动人口的特殊性以及各项配套措施尚不完善,又受到政策、经费管理困难等多方面的限制,他们的教育也常常是名存实无。

二、多方面的因素导致了农村义务教育问题的产生

(一)农村经济发展落后是农村义务教育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

中国这几十年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说,是以牺牲农业和农民的利益为代价的。长期以来工农业之间的“剪刀叉”严重制约了农村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成为影响农业效益和农民富裕的主要制度性因素。由于农业发展缓慢,农民社会地位低下,农村教育自然也处于弱势的地位。

实行市场经济以来,稍微有头脑和能力的农民又都去打工,农村基本上是老弱病残和文化素质不高的村民留下来,这样的结果只能是导致农村积贫积弱的恶性循环。虽然打工者可以赚些钱回到农村来补贴,但是他们给城市所作的贡献更大,进一步拉大了工农业之间的差距。农村的发展需要政府加大投入和政策扶持的力度。发达国家一般是在工业化10年左右就已经开始反哺农业,我国已经进行了20多年,反哺农业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了。当然国家这几年对于“三农”的问题已经开始高度重视了。

(二)农村教育目标错位,升学教育、离农教育占据了主导地位

现行农村教育的最大问题,是教育目标的错位。长期以来,农村教育“克隆”城市普通教育的模式,这与农村的实际情况相距甚远,在国家实行高校全国统一招生考试制度下,由于在学校硬件、师资水平和资讯等方面的天然劣势,农村大学入学率,只有城市学生的十几分之一乃至几十分之一。绝大多数的农村学生,苦读八年(小学五年,初中三年)只能回乡务农,因为缺乏生活技能,进城打工没门,搞二三产业无路,只好在家里闲着。毕业后的农村青年不能很快融入当地的经济活动,造成农村劳动力的巨大浪费和盲目流动。

同时教育支出是农民最大的负担,很多家庭为此负债累累,陷入恶性循环。农村教育的办学方向不改变,这一现状也很难改变。但农村职业学校和继续教育受体制和农村产业化还不发达等多重条件的影响,还没有发展起来,导致“有校无生”的状况。

(三)财政体制、教育体制的改革,造成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不足

县、乡财政难以承担两次税费改革后的财政责任。长期以来,国家财政只负担城市义务教育经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主要由农村、农民自己负担。义务教育投资体制改革后,60%左右的县级财政无力保证义务教育支出,农民的教育负担仍然很重,教育质量难以保证。

税费改革后,取消了农村教育附加费和大部分教育集资,使得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大为缩减。在农村地区,教育费附加是补充教师工资不足部分的主要来源,农村教育集资则是改善校舍和办学条件的主要经费来源。国家对于义务教育大概是承担9%,省里面承担13%,大头由县里承担。教育经费几乎要占去县财政经费的半壁江山,还有公务员工资等很多事务需要完成,县财政就经常克扣其他的教育经费来维持县财政的正常运转。由于税费改革造成的经费缺口,只靠地方财政是根本无法填补的,学校公办、民办教师的津贴费和代课教师的工资没有了来源,只好纷纷外出打工。城乡之间同等教师工资差距一般是在一倍以上,按照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必然是使得好的资源流向城市,进而造成了城市越来越发展、农村越来越困难的马太效应,陷入了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恶性循环。

(四)社会、家庭、家长和其他因素的影响

教育产业化改革后,每年有大量大学生找不到工作。最现实的结果就是很多农民不愿意承担这种高昂的教育风险投资,读书无用论开始上升。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乡镇企业调整、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升、农业劳动力过剩等因素的影响,农村家庭收入增长甚少,甚至相对还在下降。家庭收入的减少直接影响农村学生的求学积极性。很多特困户、贫困户家庭辍学的原因就在于此。加上农村很多地区观念陈旧,家长文化水平低,没有法制观念,认为孩子上不上学是自己的私事,不知道送适龄子女读书是家长法定的义务。而某些家长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让学生辍学早点赚钱,也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

三、推进农村义务教育持续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是解决农村义务教育的关键

解决农村义务教育的关键是要发展经济。政府要转变解决农民、农村问题的指导思想,制定各项有利于农村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制度,让农民有其利、有其权、有其教。要废除一切与民夺利的政策,建立支持和保护农民、农业的法律政策体系,通过补农、助农、护农,让农民拥有财富,享受不断提高的现代物质文化生活,保持发展经济的活力。要提高农村的社会地位,这既要清除来自社会的障碍,又要清除农民自身的障碍,培养农民维权、用权的权力观。要提高农民自身素质,增强农民自身发展经济的能力。要改革城乡失衡的教育制度,教育投入要向农村有所倾斜。

(二)深化农村教育改革是推动农村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

深化农村教育改革,是推动农村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它与农村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2003年温家宝总理提出了深化农村教育改革的途径:一要推进教学改革。农村中小学在实现国家规定的基础教育基本要求时,要紧密联系农村实际,突出农村特色。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成人教育以农民技能培训为重点,两者都要实行多样、灵活、开放的办学模式和培训方式,切实培养能真正服务于农村的各类人才,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要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二要推进办学体制改革。在我国广大农村,教育资源不足同农民群众教育需求日益增长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并将长期存在。各级政府要加大投入,积极发展公办教育,同时要鼓励和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办学。办好农村义务教育,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农村高中阶段教育和幼儿教育,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资金,努力形成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多元办学格局。三是推进农村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办好农村学校,关键是要有好校长、好教师。要采取有效政策措施,吸引优秀人才到西部任教,鼓励城镇教师到乡村任教,通过定向招生等方式培养乡村教师,切实解决“老少边穷”地区乡村学校缺少合格教师和骨干教师不稳定的问题。四是推进“农科教结合”和“三教统筹”的综合改革。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教育等部门的合作机制,有效统筹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资源,构建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农村教育培训网络和科技推广网络。要彻底转变鄙薄职业教育的传统观念,使农村职业教育在今后几年有一个较大发展。

(三)要建立部分城市教育资源为农村服务的体制

温家宝总理在很多场合强调了城市教育资源要为农村服务的问题。目前农村经济还不发达,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因此还没有出现象沿海和国外高度重视农村教育的情况。在这样的条件下,需要政府加以政策的引导,需要先发展起来的城市教育资源来带动农村的发展。

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城市教育资源的优势,更积极、更有效地为农村和农民提供服务,特别是要向他们培养输送合格教师。要扩大城市各类职业学校面向农村的招生,开展进城务工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一定要让进城务工农民的子女有书读、有学上,和城里孩子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发达地区城市应进一步做好对贫困地区教育的对口支援工作。

要广泛动员高校和科研所参与。对于农村的扶贫不能局限于项目和基础设施的建设,要逐渐转移到知识和技术的扶贫上来,由高校出技术,由农民出劳力,资金由几方共同投资解决,城市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通过参与农村教育改革,发挥自己的优势,使自己的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促进农村的现代化。 同时高校要通过培养农村职业技术人员,通过农村职业学校逐渐形成规模和效益,把农村职业教育办起来,使得当地农民可以就在当地打工,促使当地企业和产业的发展。

要建立为农村经济和教育发展服务的科研体制,如建立农村教育研究所、农村科技推广培训中心、农村教育学院等。借鉴美国、日本、德国、韩国重视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和农村教育的经验,加强对农村发展的政策、科技、信息等各方面的理论研究。

(四)加大宣传力度,强化执法主体地位,预防辍学率的上升

认真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强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执法主体地位。依法健全和完善义务教育入学通知书制度。每年开学前,地方政府必须向其辖区内的适龄儿童发放入学通知书,督促其监护人带领儿童按时到校报到入学,把好入学关,从源头上防止儿童辍学。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小学毕业升入初中应依法取消升学考试,让小学生上中学完全实现“直通车”。

要依法健全和完善学生辍学报告制度。每学期,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及相关部门要做好辍学情况统计,统计工作要真实、客观。一经发现在校生辍学,立即发出复学通知书,责令其复学。对16周岁内辍学而拒不复学的学生,可依据《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对其监护人采取行政措施,或依据《义务教育法》规定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参考文献

[1]《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与公正──教育部出台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指导意见》,石油教育 2005年03期,第94页。

农村义务教育现状篇5

收稿日期:2006―11― 06

作者简介:王瑞武(1978―),男,河南开封人,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200 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学基本理论及文化传承。

农村义务教育在我国基础教育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农村义务教育现阶段主要任务之一是保 质保量地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随着国家对农村教育的政策和财政投入不断加大,我国农村 绝大部分地区已经逐步开始实施免费九年制义务教育。但在实施免费义务教育的同时,也面 临着很多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农村义务教育现阶段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65%,全国有2亿中小学生,其中有15亿在农村。目前, 农村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与城市平均水平相差近3年。在15至64岁农村 劳动力人口中,受过大专以上教育的不足1%,比城市低13个百分点。 全国现有8500万文盲 半文盲,3/4以上集中在西部农村、少数民族地区和部级贫困县。当前农村义务教育面临 最大的问题是资金问题,其次是师资力量不足,由于资金不足加上教师数量有限,给农村义 务教育带来的问题是辍学率居高不下,再加上部分农村地区小范围流行的“上学无用论”而 带来的知识贬值,更是加剧了农村适龄儿童不愿意入学的现状。改变农村义务教育需要从根 本上解决存在的问题,最重要的是改变当前义务教育体制,给农村义务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1资金问题。“根据《中国教育报》2004年夏天对174个地市和县教育局长的问卷调查,超过50%的农村 中小学‘基本运行经费难以保证’,超过40%的小学仍然使用危房,缺少课桌凳的小学接近 40%,超过30%的农村小学‘粉笔论支有限发放’,接近40%的农村小学‘交不起电费、有 电不敢开电灯’。” 在2000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之前,许多大中城市已经普及了高中 教育,但是到2004年,仍然有至少10%的农村地区尚没有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有的县甚至没 有普及小学教育,其主要原因是资金投放不足。“最重的担子在贫穷的肩上”,用这句话形容目前的教育资金分配问题上一点也不为过。我 国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构成,78%由乡镇分担,9%由市财政分担,省级政府分担11%,中央政 府分担不到2%。 这种义务教育投入体制在新一届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得到迅速的改变,2 006年中央对义务教育共投入资金2000亿,这批钱有效缓解了农村教育经费长期投放不足的 情况,但是我们还要清醒地看到,由于义务教育长期缺乏投入,农村义务教育存在的问题并 不会在短时间解决。

2师资问题。农村教师水平低下,也是一直影响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有 能力的教师逐步跨级向上流动,更加剧了农村教师的缺乏。据一份统计资料表明,1995~19 99年,全国小学教师流失195~249万人,约占小学教师的4%,中学教师流失141万人,占 中学教师总人数的524%。 就上海市在1992年就流失中小教师1500人,1955年达到30 00人,到1999年达到了5000人。到2006年,流失教师的数字应该是1999年的一倍以上。目前,我国农村小学师生比例为23∶1;城市小学师生比为19∶1;此外,统计资料表明,2002 年全国各类学校数80 067所,其中县镇和农村65 269所,农村教育的学校数占全国总数的81

5% 。但在全国高中15 406所中,县镇和农村只有9 410所,仅占总数的61%,城乡教育层次结构 的资源配置比例严重失调。

农村学校教师的医疗、进修、生活福利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特别是一些贫困地区。根据全 国总工会2003年在内蒙古地区的一项调查表明,在很多地方教师的生活条件非常艰苦,老师 自己的孩子考上大学连去学校报道的路费都凑不够,有很多地方的农村教师一辈子也没有一 次出去进修学习的机会。在有些地方,经济发展了,教育却出现了下滑,教师比原来更加辛 苦,生活也更艰辛,这是值得我们认真反思的问题。

3辍学问题。

在中西部贫困地区中小学生辍学率一直居高不下,据“教育部2004年第十五次新闻 会”上公布的数据,我们可以进行下述换算:就小学毕业率而论,到2003年底,小学的在校生 11 689 74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865%,那么尚有135%的适龄儿童,大约15997 万人未进入小学读书;034%上了小学又辍学的人数,大约为3975万人。这就是说,有199 72万的适龄儿童未完成小学教育。 就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而论,初中在校生达到669083万 人 ,毛入学率达到927%,那么有73%的学生,大约52689万人未进入初中学习;284%进入初中 学习又辍学的人数为19002万人 。

以上数字表明,中小学生辍学率比较高的地方大部分是贫困地区,仅经济贫困一项原因就占 到失学率的543%,因为自己不愿意上学或没有考入更高一级学校而失学占273%,因为对学 校不满意和离校太远占45%。 虽然国家不断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和资金支持,农村孩子 辍学问题仍然突出,女童的辍学率比男孩要高一些,这说明在一些贫困地区重男轻女的现象 还普遍存在。

4体制问题。体制问题是一直困扰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瓶颈,国家也在一直进行改革,试图找到一个符合 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义务教育发展道路,确立了以县为主体农村义务教育体制 ,以县级人民政府做为农村义务教育的主体是借鉴了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教育立法是充分保证农村义务教育健康发展的法律保证,并且具有长期、稳定和高效的特点 。我国的教育立法虽然取得很大进步,但是有很多地方需要去完善,特别是在细节方面需要 补充。西方发达国家教育法规定社会力量参与办学的公平性,而在我国这方面立法还比较缺 乏。义务教育阶段的办学主体应该是政府而不是社会。

评估制度是促进学校的正常发展和国家对办学质量考核的重要制度,我国政府目前对农村义 务教育的投入很大,也希望改变受教育不平等的现状,提高农村孩子受教育的年限,增 加他们的文化知识。我国在2000年实行的普九还存在着很多问题,造成了老文盲还没有完全 消除,新文盲又产生了,国家需要重新投入资金进行培训和教育,这样势必增加国家财政负 担,造成教育资源浪费。所以,建立一整套完善的评估体制对我们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都 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农村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几点建议和对策

1加大财政支出力度。2004年1月,农业部软科学委员会历时一年半的一份调查结果显示,要想实现农村义务教育 的全部免费制,每个县须增加投入的教育经费底限为4300万/年。如果全国有2/3的县要由中 央和省级财政来支付,大致推算政府从一开始就要增加的财政投入为688亿元左右。 农村义 务教育存在问题很明显,就是需要大量的资金来推动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这也是世界发达 国家改变本国义务教育普遍采用的方法。

2005年2月26日,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 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中央财政将先投入100亿元专项用于农村寄宿制学校工程建设 ,从今年起,免除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的书本费、杂费 ,并补助寄宿学生生活费,到2007年,全国农村普遍实行这一政策。我国西部地区将基本普 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总理的这一庄重承诺,把中国义务教育推到 了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2005年也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免费义务教育的“元年”。

国家这几年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在不断地增加,但是农村教育资金缺乏问题不是一下子就 能解决的,需要国家财政长期、稳定的增加教育专项资金投入,并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保 证资金足额到位,切实改变农村教育长期资金不足的局面。

2解决师资缺乏问题。农村教育如何才能保证教育质量,如何解决教师整体素质不高问题,保证农村教师各项福 利待遇,成为解决农村师资紧缺的主要任务。

华中农业大学2003届本科毕业生徐本禹给我们开了一个好头,徐本禹“弃研支教”的事在华 农引起轰动。22岁的他被提名为今年央视“感动中国”人物20名候选人之一。如何解决大 学生长期、有效地支持到农村、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需要国家加大对支教大学 生的长期支持,同时给予更多的优惠政策和资金补助,形成一个良好的、可以循环发展的格 局,这样不仅可以缓解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还可以解决农村教育中师资不足的问题。农村教师进修是解决教师水平不高的重要环节,在很多地方,虽然有教师进修的机制,但是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很多农村教师知识更新较慢,跟不上信息化时代的发展步伐,应该利用 国家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的同时,加大贫困地区教师进修力度,培训内容以新课程、新知 识、新技术、新方法为重点,以提高教师实际教学能力和接受计算机基础知识为主要内容, 保证国家对农村地区教育投入的设备和仪器能够被充分地应用。

在江苏省徐州市推行的“无差别教育”为我们解决农村师资问题提供了一个范例,“无差别 教育”是徐州市委书记徐鸣提出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政府来解决区域教育发展不均衡结果, 缩小地区之间、学校之间的办学条件、师资配备等方面的差距,定期选派城镇教师到农村中 小学去任教,农村教师到城市中小学接受培训和进行教学,在支教和培训期间,所花的一切 费用由市财政来承担,并给予相应的补贴。 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视察以后给予了很高的评 价。我们希望徐州的试点改革能够取得成效,并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教师流动机制,来解决农 村教育中的教师问题。

3完善义务教育体制。我国现行的义务教育体制是以中央、省、市、县负责的格局,其中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主要是 在县级人民政府负责,义务教育阶段主要是指九年制义务教育,农村义务教育的成败关系到 整个义务教育是否能够正常健康的发展,也关系我国经济发展是否有强大的发展动力。首先,我们国家教育属于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的管理体制。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国土 面积很大,各个省份的发展情况也各不相同,东部一些省份发展速度很快,中部偏慢,西部 最慢,而且差距正在被扩大,这样就决定了不同的地方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情况各不相同, 加大地方政府教育权限,扩大地方学校的办学自是当务之急。中央政府在教育方面给予 宏观调控就足够了,制定一个框架,把权力放到每个省,每个省根据自己情况来制定各自发 展目标和资金投入,最后报到国家教育部审核报批。这样就可以避免教育政策制定过程中出 现的水土不服问题,同时也有利于教育的健康发展。

我国目前义务教育年限是九年,只能满足于最基本的扫盲任务,扩大义务教育年限,建立长 远的发展机制,义务教育应该扩充到高中阶段和职业高中,这样不仅可以解决目前初中生缀 学率比较高的问题,还可以为国家培养初、中等实用人才,以解决我国目前面临的技工困境 。由于目前我国高中数量严重不足,在很多地方,每个县城一般只有两个公立高中,职业高 中也很不景气,远远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也无法解决大量初中生毕业以后出路问 题,扩大民办教育,吸收社会资金投入到教育中来,弥补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不足,应该给予 更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这样也能调动农村孩子上学的积极性,同时也能为国家经济持续快 速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4建立有效的评估监督机制。建立有效的评估监督机制是关系我国教育朝着正确道路上发展的重要保证,同时也为国家对 教育大量的投入有没有回报,回报率是多少做一个分析,为下一步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 西方发达国家都有一套完善教育监督和评估制度,可以为我们提供借鉴。

我国目前也有教育监督机制的存在,但是无法满足教育发展的需要,监督和考证是从不同角 度对国家的教育政策和资金的使用情况,并对教育投入和产生做一个评估,看看是不是达到 了预期目标。建立评估监督,也有利于预防教育腐败。

我国现行的教育法中没有明确规定教育监督的具体方法和目标,所以要加快立法进度,尽快 制定一部教育监督和评估的法律制度,并且培养一批评估和监督人员,这需要在大学中设立 这一专业,以满足教育发展的需要。在目前没有立法保证的情况下,教育监督应和地方政府 的评估考核挂钩,在国家对各级政府的成绩考核政策应不断地优化,不能光看GDP的发展数 字,而且还要看到高速发展的背后有没有环境污染问题和可持续发展问题,把教育监督与评 估制度也纳入地方官员政绩考核,来决定地方官员的任命,这样就可以解决教育监督与评估 问题出现的一系列问题。

总之,农村义务教育的成败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命运和前途,也关系到农民本身自己的命运, 农村义务教育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并被放到一个较高的位置,农村义务教育才能够不断完 善,才能够实现中国教育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M〕安徽人民出版社,1981

〔2〕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教育部财务司、国家统计局人口与社会科技统计司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中国统计 出版社,1997-2002

〔4〕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中国教育事业统计年鉴1994-2001,人民教育出版社

〔5〕史宏协论我国农村教育的有效供给〔J〕经济体制改革,200501

〔6〕温恒福农村教育的含义、性质与发展规律〔J〕教育探索,200501

〔7〕刘新科西部农村教育现状、问题及其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03

〔8〕我国农村教育的办学体制和办学机制创新〔J〕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中心课题组 经济研究参考,200537

〔9〕史凯亮农村文化与农村教育梁敕,溟文化教育观对当代启示〔J〕集美大学学报,2 00501

〔10〕张黎,余志君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及其实践〔J〕职教论坛,200501

〔11〕2003年中教育事业发展新闻会实录campuscernet/20040428/3104816 shtml,2004-04-28/2004-05-06

农村义务教育现状篇6

前些年大规模“普九”中政府的投入不足是目前农村义务教育出现严重的负债情形的主要原因。关于负债的确切数量,有文献估算仅乡镇的村级就有3259亿元。教育负债是乡村债务的主要组成部分,有学者估算全国乡镇负债为2000亿元,再加上县级财政负债共6000亿元,由此可见教育负债占据乡村债务的大半。

据2001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调查,中国的义务教育经费78%由乡镇负担,9%由县级财政负担,省财政负担11%,而中央财政只负担约2%。考虑到县级财政收入的一部分仍来自乡镇财政的上缴,实际上,最终由农民负担的义务教育投资占到农村义务教育总投资的80%—90%。2006年9月,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明确指出农村义务教育实行免费。在农村税费改革的政策下,农村教育附加费和教育集资被取消,这一政策对于本来就投入不足的农村义务教育而言更是雪上加霜。

当前,很多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几乎为零,加之举债搞硬件建设等原因,不少农村中小学处于不同程度的负债运行状态,负债现象严重而又广泛。因此,对农村义务教育的负债运行现状进行及时的审视是必要的。

一、案例:甘肃天祝县天堂学区义务教育及其负债现状

(一)天堂学区义务教育现状

天堂乡教育辅导站是兼有教育行政职能和对全乡各校具有教育教学等方面的服务、监督和指导作用的乡屑机关部门。

全乡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1所,其中九年制学校2所,完全小学5所,村学4所。全乡共有83个教学班,其中小学班级70个,初中班级13个。2006年秋季在校学生共计1930名,其中小学在校学生1448人,初中在校学生482人。

全乡实行藏汉英“三语”教学的学校共5所,开办寄宿制学校3所,学习藏汉英“三语”的学生共169人。

中小学校舍建筑面积为11507平方米,小学校舍人均占有量5.1平方米,初中为7.5平方米。微机室2个,图书12000多册。危房比例下降到现在的1.8%。2005年配备了远程教育设备4套。

全乡共有救职工160名,专任教师145名,其中女教师52人,占总数的35.9%。少数民族教师86人,占总数的59.3%。在专任教师中,大学学历14人,占总数的9.9%;大专学历70人,占总数的48.3%;中专学历53人,占总数的37.3%。小学专任教师合格率100%,中学专任教师达标率91.3%,从事“双语”教学的专任教师12名,“双语”教师学历达标率100%。

调查显示:天堂学区绝大多数的学校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负债现象。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农村义务教育负债有一定的地域性特征。这说明学校负债情况与所处地域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密切关系,经济发展水平越是落后的地方,学校负债情况越是严重。

2.天堂学区义务教育负债现状

二、农村义务教育负债运行、举步维艰的原因

1.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不足,用于义务教育的财政经费吃紧,教育经费严重短缺。目前农村的义务教育的教育经费严重入不敷出。政府对教育的投入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目前大致徘徊在GDP的2.5%—2.7%之间,而教育法规规定政府应努力使教育投入达到GDP的4%,教育经费的投入增加远远跟不上农村教育发展的需要。实行税费改革后,取消了教育费附加和教育集资;2005年第二轮农村税费改革彻底取消了农业税,这项改革使得原本捉襟见肘的农村义务教育更是雪上加霜。原有的教育经费来源渠道没有了,中央和省级政府转移支付力度又不够,教育经费短缺的矛盾进一步凸显,农村义务教育基本办学条件得不到保障。

2.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效益差。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投入资金不充足,但是有限的资源并没有很好的得到利用。在调查中发现,天堂学区11所学校都存在着义务教育投入效益较差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学校教职工队伍庞杂,人员经费数额巨大。在农村学校,校长、教务、书记等管理人员过去多是学校教学骨干力量,挂了某种职务后一般都专职做管理,需要补充教学人员;学校的收发、打印、清洁、校医、保管员、炊事员等岗位俱全,应有专人去做,因此学校教职工队伍冗余。天祝县教育经费投入与支出总量几年来一直保持上升趋势,但由于人员经费不断攀升,因此公用经费缺不断下降。

复读现象造成教育资源浪费。国家教委的(小学管理规程)规定: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诹消留级制度。然而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天祝县天堂乡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学生留级重读(为了打好小学或初中的基础,将来到高中成绩取得好成绩)现象还比较多。这种留级重读人为地延长了学制,超常占用师资、校舍和教育设施,重复消耗教育资源,造成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

学校教学设施未得到充分利用。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设施得以不断完善,许多学校配备了实验室、图书馆,购置了计算机等现代化教学设施,但利用效率低的现象比较普遍,如不会用或不习惯用电教化设施、闲置实验仪器、图书室不向学生开放而成为“藏书室”等,从而造成资金不能合理有效利用。

3.预期收入因体制和政策影响而被削减或取消。在农村“普九”过程中,一些学校举债搞建设,并把债务的偿还建立在各种收费上,随着国家对农村教育收费管理的规范加强,这部分预期收入有的被取消,有的被削减并被严格限定为专款专用,这样一来,原先通过教育收费等筹集资金还款的路被堵死了,学校没有资金来源无法按时还款,成了债务人。

4.县乡政府应拨建设款不到位,使学校成为负债主体。农村中小学进行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国家和省级计划拨付的资金一般能及时到位,而市县资金往往到位率低,在这种情形下,就容易造成工程款的拖欠,为了提高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2002年至2005年甘肃省相继出台了有关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提高师资培训、中小学危房改造等工程,其资金投入采取省、市、县共同负担的方式。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省级的投入资金落实到位,而市、县因财政紧张出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窘境,相应的配套资金大都没能落实。中小学校为了在各种考核、评比中脱颖而出以及迫于地方社区的压力,有“举债搞发展”的冲动和实践,美其名日:“让更多的农民孩子也能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和服务”。

5.学校布局调整、办学规模扩大而造成的负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农村教育资源,但撤并学校、教学点的后果往往有:一是原有学校、教学点的资产往往不能收归县教育局所有,而由当地社区及居民占有,造成资产流失,这样的事情屡屡发生;二是造成学校规模急剧膨胀,各种基础教学设施显得捉襟见肘,学校被迫举债搞发展,否则教学管理、教学秩序无法有效维持,教学质量也难以保证。比如,天堂学区的科拉小学建于1952年,1970年起附设初中班,1986年初中改为三年制。1997年、2002年学校先后被列为国家“贫三”、“义教二期”项目校,校舍全部撤除新建。2006年秋,中学部迁往天堂,学校成为完全小学。在科拉学校的教育资源得到优化的同时,天堂学校却出现了重建、扩建的压力和负担,天堂学校因此而负债。

6.教育型压力体制下的资源配置不合理导致负债。就天祝县而言,当地教育部门的资金投入是有倾向性的,它主要投向高中尤其是重点中学,投向实验学校、示范学校,而这些学校一般都在县城,从而导致投向农村中小学的教育经费偏少。然而县教育局有关部门又三令五申要求农村义务教育发展不能落伍,因此,农村中小学既面临资金短缺又要努力使义务教育有所发展的压力,许多中小学只能通过种种渠道举债,从而滋生大量债务。

三、解决农村义务教育负债运行问题的一些建议

中央已明确表示要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而要真正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农村中小学债务化解是一道绕不过的“砍”。农村中小学校沉重的债务,已经成为影响其平稳发展的重要原因。各有关部门应引起高度重视,积极探讨化解农村中小学债务的途径,为发展农村教育提供稳定的环境。

1.积极构建以中央财政投入为主的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现行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政府分担主体的重心仍然过低,终于和省级政府在农村义务教育公共产品供给中承担的财政责任明显不够。”对于西部欠发达县区,经济薄弱,财政拮据,县级财政本身处于亏空状态,缺乏足够的财政收入来源提供给农村义务教育。中央政府要加大对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数额应当至少与改革前的教育费附加和教育集资收入持平,建立中央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主渠道投入,国家贫困县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建设、危房改造、公用经费、教师工资、“两免一补”经费由国家财政全额予以补充。

2.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可使一定的教育投资培养更多合格的毕业生,因此,应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1)控制辍学率和重读率。辍学的主要原因是家庭困难,所以政府应加大对贫困生的资助力度;学生重读的主要原因是教学质量差,学习困难,因而可以通过优化教师队伍、改进教学方法、加强教学质量监管力度等方法加以解决。(2)优化人力资源配置。(2)改革现行的教育财政拨款体制,采用按办学效益获得教育资源的激励制度,以鼓励各学校提供管理水平,避免浪费,实现效益最大化。

农村义务教育现状篇7

前些年大规模“普九”中政府的投入不足是目前农村义务教育出现严重的负债情形的主要原因。关于负债的确切数量,有文献估算仅乡镇的村级就有3259亿元。教育负债是乡村债务的主要组成部分,有学者估算全国乡镇负债为2000亿元,再加上县级财政负债共6000亿元,由此可见教育负债占据乡村债务的大半。

据2001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调查,中国的义务教育经费78%由乡镇负担,9%由县级财政负担,省财政负担11%,而中央财政只负担约2%。考虑到县级财政收入的一部分仍来自乡镇财政的上缴,实际上,最终由农民负担的义务教育投资占到农村义务教育总投资的80%—90%。2006年9月,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明确指出农村义务教育实行免费。在农村税费改革的政策下,农村教育附加费和教育集资被取消,这一政策对于本来就投入不足的农村义务教育而言更是雪上加霜。

当前,很多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几乎为零,加之举债搞硬件建设等原因,不少农村中小学处于不同程度的负债运行状态,负债现象严重而又广泛。因此,对农村义务教育的负债运行现状进行及时的审视是必要的。

一、案例:甘肃天祝县天堂学区义务教育及其负债现状

(一)天堂学区义务教育现状

天堂乡教育辅导站是兼有教育行政职能和对全乡各校具有教育教学等方面的服务、监督和指导作用的乡屑机关部门。

全乡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1所,其中九年制学校2所,完全小学5所,村学4所。全乡共有83个教学班,其中小学班级70个,初中班级13个。2006年秋季在校学生共计1930名,其中小学在校学生1448人,初中在校学生482人。

全乡实行藏汉英“三语”教学的学校共5所,开办寄宿制学校3所,学习藏汉英“三语”的学生共169人。

中小学校舍建筑面积为11507平方米,小学校舍人均占有量5.1平方米,初中为7.5平方米。微机室2个,图书12000多册。危房比例下降到现在的1.8%。2005年配备了远程教育设备4套。

全乡共有救职工160名,专任教师145名,其中女教师52人,占总数的35.9%。少数民族教师86人,占总数的59.3%。在专任教师中,大学学历14人,占总数的9.9%;大专学历70人,占总数的48.3%;中专学历53人,占总数的37.3%。小学专任教师合格率100%,中学专任教师达标率91.3%,从事“双语”教学的专任教师12名,“双语”教师学历达标率100%。

调查显示:天堂学区绝大多数的学校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负债现象。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农村义务教育负债有一定的地域性特征。这说明学校负债情况与所处地域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密切关系,经济发展水平越是落后的地方,学校负债情况越是严重。

2.天堂学区义务教育负债现状

二、农村义务教育负债运行、举步维艰的原因

1.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不足,用于义务教育的财政经费吃紧,教育经费严重短缺。目前农村的义务教育的教育经费严重入不敷出。政府对教育的投入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目前大致徘徊在gdp的2.5%—2.7%之间,而教育法规规定政府应努力使教育投入达到gdp的4%,教育经费的投入增加远远跟不上农村教育发展的需要。实行税费改革后,取消了教育费附加和教育集资;2005年第二轮农村税费改革彻底取消了农业税,这项改革使得原本捉襟见肘的农村义务教育更是雪上加霜。原有的教育经费来源渠道没有了,中央和省级政府转移支付力度又不够,教育经费短缺的矛盾进一步凸显,农村义务教育基本办学条件得不到保障。

2.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效益差。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投入资金不充足,但是有限的资源并没有很好的得到利用。在调查中发现,天堂学区11所学校都存在着义务教育投入效益较差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学校教职工队伍庞杂,人员经费数额巨大。在农村学校,校长、教务、书记等管理人员过去多是学校教学骨干力量,挂了某种职务后一般都专职做管理,需要补充教学人员;学校的收发、打印、清洁、校医、保管员、炊事员等岗位俱全,应有专人去做,因此学校教职工队伍冗余。天祝县教育经费投入与支出总量几年来一直保持上升趋势,但由于人员经费不断攀升,因此公用经费缺不断下降。

复读现象造成教育资源浪费。国家教委的(小学管理规程)规定: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诹消留级制度。然而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天祝县天堂乡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学生留级重读(为了打好小学或初中的基础,将来到高中成绩取得好成绩)现象还比较多。这种留级重读人为地延长了学制,超常占用师资、校舍和教育设施,重复消耗教育资源,造成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

学校教学设施未得到充分利用。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设施得以不断完善,许多学校配备了实验室、图书馆,购置了计算机等现代化教学设施,但利用效率低的现象比较普遍,如不会用或不习惯用电教化设施、闲置实验仪器、图书室不向学生开放而成为“藏书室”等,从而造成资金不能合理有效利用。

3.预期收入因体制和政策影响而被削减或取消。在农村“普九”过程中,一些学校举债搞建设,并把债务的偿还建立在各种收费上,随着国家对农村教育收费管理的规范加强,这部分预期收入有的被取消,有的被削减并被严格限定为专款专用,这样一来,原先通过教育收费等筹集资金还款的路被堵死了,学校没有资金来源无法按时还款,成了债务人。

4.县乡政府应拨建设款不到位,使学校成为负债主体。农村中小学进行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国家和省级计划拨付的资金一般能及时到位,而市县资金往往到位率低,在这种情形下,就容易造成工程款的拖欠,为了提高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2002年至2005年甘肃省相继出台了有关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提高师资培训、中小学危房改造等工程,其资金投入采取省、市、县共同负担的方式。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省级的投入资金落实到位,而市、县因财政紧张出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窘境,相应的配套资金大都没能落实。中小学校为了在各种考核、评比中脱颖而出以及迫于地方社区的压力,有“举债搞发展”的冲动和实践,美其名日:“让更多的农民孩子也能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和服务”。

5.学校布局调整、办学规模扩大而造成的负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农村教育资源,但撤并学校、教学点的后果往往有:一是原有学校、教学点的资产往往不能收归县教育局所有,而由当地社区及居民占有,造成资产流失,这样的事情屡屡发生;二是造成学校规模急剧膨胀,各种基础教学设施显得捉襟见肘,学校被迫举债搞发展,否则教学管理、教学秩序无法有效维持,教学质量也难以保证。比如,天堂学区的科拉小学建于1952年,1970年起附设初中班,1986年初中改为三年制。1997年、2002年学校先后被列为国家“贫三”、“义教二期”项目校,校舍全部撤除新建。2006年秋,中学部迁往天堂,学校成为完全小学。在科拉学校的教育资源得到优化的同时,天堂学校却出现了重建、扩建的压力和负担,天堂学校因此而负债。

6.教育型压力体制下的资源配置不合理导致负债。就天祝县而言,当地教育部门的资金投入是有倾向性的,它主要投向高中尤其是重点中学,投向实验学校、示范学校,而这些学校一般都在县城,从而导致投向农村中小学的教育经费偏少。然而县教育局有关部门又三令五申要求农村义务教育发展不能落伍,因此,农村中小学既面临资金短缺又要努力使义务教育有所发展的压力,许多中小学只能通过种种渠道举债,从而滋生大量债务。

三、解决农村义务教育负债运行问题的一些建议

中央已明确表示要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而要真正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农村中小学债务化解是一道绕不过的“砍”。农村中小学校沉重的债务,已经成为影响其平稳发展的重要原因。各有关部门应引起高度重视,积极探讨化解农村中小学债务的途径,为发展农村教育提供稳定的环境。

1.积极构建以中央财政投入为主的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现行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政府分担主体的重心仍然过低,终于和省级政府在农村义务教育公共产品供给中承担的财政责任明显不够。”对于西部欠发达县区,经济薄弱,财政拮据,县级财政本身处于亏空状态,缺乏足够的财政收入来源提供给农村义务教育。中央政府要加大对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数额应当至少与改革前的教育费附加和教育集资收入持平,建立中央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主渠道投入,国家贫困县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建设、危房改造、公用经费、教师工资、“两免一补”经费由国家财政全额予以补充。

2.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可使一定的教育投资培养更多合格的毕业生,因此,应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1)控制辍学率和重读率。辍学的主要原因是家庭困难,所以政府应加大对贫困生的资助力度;学生重读的主要原因是教学质量差,学习困难,因而可以通过优化教师队伍、改进教学方法、加强教学质量监管力度等方法加以解决。(2)优化人力资源配置。(2)改革现行的教育财政拨款体制,采用按办学效益获得教育资源的激励制度,以鼓励各学校提供管理水平,避免浪费,实现效益最大化。

农村义务教育现状篇8

 

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义务教育关注的重点将逐步由数量向质量转变。提高教育质量已成为教育实践中的核心问题和教育研究的焦点问题。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办好农村学校,不断提高义务教育的质量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越来越多的教育专家、学者和教育工作者深刻地认识到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的重要性,把它作为教育工作研究的重点,认为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已成为义务教育发展的关键。因而,在此阶段对农村义务教育质量进行研究是非常迫切和必要的。 

一、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的现状 

1.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教育资源贫乏。 

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是目前农村教育最大的实际,也是最大的困难。通过观察发现,由于城乡差别、贫富差距,这些年农村的教育事业费用支出仍是远远低于城市教育事业费用支出。由于教育经费短缺,农村学校教学仪器、图书资料、体育设施、实验用品等都非常缺乏,甚至有的学校连教室都还是危房。试想,在这样一种条件下何谈提高教学质量。也可以说,正是教育经费投入方面的差距严重影响了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 

2.教学师资薄弱,制约教育质量。 

农村教师素质是制约农村教学质量的关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民办、代课教师支撑着农村基础教育。现任农村小学教师大多是民办教师和代课教师,没有受过系统的教育和培训,较难胜任新时代的教学工作,严重影响教育质量。虽然随着高等师范院校的发展,大量的受过正规教育和培训的教师充实到农村学校的教师队伍中来,但总的来说比例还是过低,难以应付教学的需要。民办教师和代课教师的大量存在和公办专任教师的严重短缺从根本上制约了农村地区义务教育的质量与健康发展。 

(2)青年骨干教师大量流失。由于农村教师工资福利待遇低,许多青年教师、骨干教师或是通过关系调到上一级学校,或是调离现有教育教学岗位,极大地削弱了农村师资力量。青年骨干教师的流失,不仅带走了宝贵的教育资源和教学经验,影响了当地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而且造成其他教师人心换散,严重影响教师队伍的稳定。 

(3)教师素质与能力水平偏低。我国农村小学相当一部分教师教育观念滞后、知识结构老化、教学方法陈旧,不能适应当前义务教育事业发展和教育质量提高的需求。近年虽然经过大规模的学历补偿教育和在职培训,教师的学历达标了,但实际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整体素质并没有得到同步提高,而且不少教师的职后学历教育与其所授科目不配套。 

3.新课程改革的“城市取向”并不适应农村小学。 

现行新课程改革主要以城市学生的学力为依据制定全国统一大纲、统一教材和统一标准,有明显的“城市取向”,无视城市和农村、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儿童少年在教育环境、教育资源上的巨大差别。这无疑对农村和边远地区的学生是不适应的。加之农村学校课程观念落后,长期以来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无论是校长还是行政干部、教师还是家长,都认为农村学校教育的目标和任务就是将学生送出“农门”,进入大学,或进到城里。新课程的理念并没有深入农村教师和学生心中。而且现行教材以城市学生的发展特点为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农村学生来说不切实际和偏难,致使部分农村学生难以胜任,成为学业的失败者,最终失去学习兴趣而被迫辍学。 

4.教学缺乏规范管理。 

一些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过于重视县一级中心学校的建设和管理,而把村小当作小儿科,疏于管理。加之一些农村小学领导教学观念陈旧,教学管理水平不高,工作责任心不强,相当部分校长和教导主任就如何进行教学管理心中无底,无章可循。有些学校沿袭旧制,学校教学工作缺乏激励机制,目标管理不明确,跟现代教学管理理念很不适应。 

5.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脱节。 

学校教育、社区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必要条件。学校教育是全体,社区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外部环境,是学校教育的继续和扩展;而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的基础。而现今许多农村小学教育与家庭教育严重失衡。现在农村许多成年夫妇双双外出打工,他们将子女交给老人或亲戚照顾,甚至将他们独自留在家中。一些留守儿童由于平时缺乏父母的管教,再加上老人们的溺爱,学习上一旦遇到困难就放弃。更为严重的是,由于缺乏父母的督促,而老人的管教毫无力度和效果,部分学生经常缺课、逃课,还影响了其他学生,造成学校学风不正、教学效果不好、教学质量下降。 

二、对当前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现状的思考 

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偏低的现状严重阻碍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严重制约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全面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不仅仅应从制度、机制上来改革,还应从人们的观念上来更新。因此,就当前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呈现的状况来看,理应从以下入手。 

1.加大投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教育经费短缺带来的困难是农村最大困难,无外乎是校舍、教学仪器、图书资料、体育设施、实验用品等的缺乏。构建合理的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保证农村学校教育教学的“下限”投入是当务之急。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理应法制化,而且要重视农村地区差异,按东、中、西部三类地区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建立不同的政府农村义务教育投资模式,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教育资源不合理的状况。 

2.提高师资,夯实教育发展基础。 

一是制定和落实优惠政策,改善教师的工作环境,鼓励和引导有经验的教师和师范类毕业生到农村地区任教。在切实落实工资和国家规定的各项补贴补助待遇的同时,对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在住房、医保、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优待,拓展他们的生存空间,增加教师的发展机遇。二是建立健全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切实加强在职教师的学历教育和经常性培训。鼓励和要求教师通过在岗培训、定期进修、网上学习等多种形式,按照学用一致、专业对口的原则,提高学历学位层次。三是认真组织中小学短缺学科骨干教师培训。实施骨干教师专项培训计划,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提升农村小学教育教学质量。 

3.整合课程,优化课程设置。 

针对农村学校无法适应在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国家制定统一大纲、统一教材和统一标准的问题,应该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本土课程整合优化。在坚持《新课程标准》精神的前提下,改革现行教材。可由各省(市、区)根据本地实际编写教材,有必要考虑城市普及型和农村普及型两种版本,在农村版本中要体现对农村实用性的教学内容。教材改革要坚持两个适合的原则:一是难度适合农村大部分学生,着眼于所有学生打好基础;二是尽量适合各地实际,使教育更好地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同时要理清思路,合力打造富有地域特色的新课改,以职业指导为突破口,分类分层教育,让人人都能进入不同的学校升造,最终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 

4.规范管理,使教学走向正常化。 

学校管理层要积极为提升自身教学管理水平、改变落后观念、提升教学水平、加强工作责任心而努力,尽力为教师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经验分享和专题讨论提供平台,形成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态度,营造求真、务实、严谨的教研氛围。办好学校要依靠全体教师,为了科学有序地实施教学、科研工作,必须创新工作措施,调动老师们工作的积极性,真正使教学走向正常化。 

5.转变观念,学校、家庭相互支持。 

学生的教育需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密切配合,相互支持。虽然我国城市和农村的学生家长在观念上有着较大的差别,但是就家长来说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才。因此在农村,学校要充分利用有限资源办好学校,充分利用有限的新闻媒体向社会广泛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推广家庭教育的成功经验,帮助和引导农村家长树立正确观念,掌握科学方法,提高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共同促进我国义务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农村义务教育现状篇9

应当承认,新中国成立半个世纪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相继作出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等一系列法律和法规,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促使我国农村义务教育事业长足发展,为农村培养了一大批有文化的劳动者,但是,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长期以来,农村教育结构单一,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薄弱,教学内容缺乏地方特色,一些地方往往把升学教育作为教育工作唯一追求的目标,忽视回乡参加生产劳动的大批中小学毕业生对生产知识和技术的需要,结果少数升了学的学生再也不回本地了;而回乡参加生产劳动的中小学毕业生,又在思想、心理、技术、劳动技能上缺乏准备。于是,造成了这样的结果:投入农业生产第一线越早的人,往往文化水平较低(文盲、半文盲,小学、初中流失生或毕业生),农村吸收运用科学技术的能力较弱,贫困地区尤其突出。在农村教育管理体制上,长期是教育部门一家管教育,对农村的需要考虑较少,致使农村教育与当地生产和群众生活脱节,造成教育在育人、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影响了广大农民参与办学和送子女入学的积极性。科教兴国是中国的基本国策,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国家的现代化就是一句空话,而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在科技,基础是教育。任何一个取消绝对平均主义政策的社会,人口素质的差异都将直接导致效率的差异,进而导致收入结果的差异。

二、调查方式

我们选择了访谈式的调查方式,问卷式调查用于收集标准化的定量资料,访谈式调查用于收集非标准化的无结构的定性资料。但是我们得到丰富的、个性化的信息,有价值的谈话记录下来。本次调查我们采用访谈法,正式想通过这种面对面的交谈的方式,探询我县义务教育现状。

在访谈人群选择上,我们依教育主体中心,采取发散的方式,寻找可以影响到乡村义务教育的各大主体。我们分别和家长、学生、教师进行了访谈。

五、被调查者对教育费用的负担能力及评价

⒈关于家庭在2002年全年中支出最多的项目。7.37%的被调查者反映是购买化肥、种子、农药等生产性支出,25.70%的被调查者反映是吃穿用等生活性支出,51.39%的被调查者反映的是教育支出,9.76%的被调查者反映是住房及医疗支出,5.78%的被调查者反映是其它支出(可填空)。可以看出,教育支出的在大多数被调查者的家庭支出中排在首位,农民的教育费用负担比较大,远远高于农业

生产、吃穿用、和住房与医疗费用等支出项目。在其它项目中多为大比非农产业投资,如购买汽车、机器等。如表所示:

家庭在2002年全年中支出最多的项目购买化肥、种子、农药等生产性支出吃穿用等生活性支出教育支出住房及医疗支出其它支出

人数371292584929

比例7.37%25.70%51.39%9.76%5.78%

⒉关于目前义务教育收费的合理性评价。23.90%的被调查者认为小学合理,初中过高,13.75%的被调查者认为小学过高,初中合理,45.22%的被调查者认为都过高,17.13的被调查者认为都比较合理。综合比较,认为收费都过高的被调查者的比例高于认为都比较合理地方被调查者,认为小学收费合理的被调查者占41.03%,认为初中收费合理的被调查者占30.88%,认为小学收费过高的占58.97%,认为初中收费过高的占71.12%。可以看出,总体上还是认为过高,义务教育收费还是被调查者意见比较大、比较多的问题。如表所示:

目前义务教育收费的合理性评价小学合理,初中过高小学过高,初中合理都过高都比较合理

人数1206922786

比例23.90%13.75%45.22%17.13%

⒊关于家庭中义务教育费用不能及时缴纳时的采取的办法。57.76%的被调查者的家庭向亲友求助借贷,8.37%的被调查者的家庭请求学校批准缓交,4.18%的被调查者的家庭请求政府帮助,3.59%的被调查者的家庭选择让受教育者辍学,15.34%的被调查者的家庭想其它办法,10.76%的被调查者的家庭不借贷或没有这项支出。这表明89.24%的被调查者的家庭中存在缴费困难,并且大多积极争取解决,或以自己借贷的方式解决,或找学校、政府帮助。只有3.59%的被调查者的家庭是在缴费困难时采取消极态度,选择让受教育者辍学。

家庭中义务教育费用不能及时缴纳时向亲友求助借贷请求学校批准缓交请求政府帮助让受教育者辍学想其它办法不借贷或没有这项支出

人数2904221187754

比例57.76%8.37%4.18%3.59%15.34%10.76%

四、关于乡村学校学生失学的问题

㈠乡村学校教师对所代班学生失学现象的反映

⒈关于失学学生数量的问题。32.02%的老师反映每年没有失学的现象,46.49%的老师反映每年有5名以下的学生失学,14.91%的老师反映每年有5-10名学生失学,6.58%的老师反映每年有10名以上的学生失学.67.98%的反映有现象,这表明失学现象比较严重,很普遍。详见下表:

教师对学生失学现象的反映没有失学现象每年有5名以下的学生失学每年有5-10名学生失学每年有10名以上的学生

人数731063415

比例32.02%46.49%14.91%6.58%

⒉关于女生在失学学生中所占比例问题。在185位老师里面,56位老师反映女生的比例在30%以下,39位老师反映女生的比例在30-50%,41位老师反映女生的比例在50-70%,19还有位老师反映生比例在70%以上.失学学生中女生比例在50%以下的情况占61.29%,在50%以上的情况占38.71%,显示出目前女生的失学情况并不比男生严重,人们在关于子女辍学上对于传统的“重男轻女”观念有所改变。详见下表:

女生在失学学生中所占比例30%以下30-50%50-70%70%以上

人数56394119

比例36.13%25.1626.45%12.26%

⒊学生失学现象的趋势上。9.65%的老师反映是逐年上升,27.63%的老师反映是逐年下降,32.46%的老师反映是基本持平,26.75%的老师反映是偶尔发生,3.51%的老师不清楚.这一问题上,只有9.65%的被调查老师反映逐年上升,32.46%的老师反映基本平衡,排除不清楚的老师的比例,其余59.21的老师反映失学趋势朝好的方面走。如下表所示:

对失学现象的趋势逐年上升基本持平逐年下降偶尔发生不清楚

人数226364618

比例9.65%27.63%32.46%26.75%3.51%

⒋对于学生的失学原因(多选)。49.12%的老师认为是学生自己对学习缺乏兴趣或学业不理想所致,56.14%的老师认为是因为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导致的,24.56%的老师认为是学生家长的思想观念导致的,4.82%的老师认为是因为学校无法满足学生需要所致,3.07%的老师认为是其他原因所致.在老师门眼中,学生失学的原因排在首位的是客观经济原因,家庭条件不好,其次就是学生自己原因,对继续学习缺乏兴趣,家长方面的因素处于第三位,后面就是学校无法满足学生需要等和其它因素。如下表所示:

对失学原因的分析学生自己对学习缺乏兴趣或学业不理想所致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导致学生家长的思想观念导致学校无法满足学生需要所致其他原因

人数11212856117

比例49.12%56.14%24.56%4.82%3.07%

⒌对于学生提出退学老师采取的对策(多选)。48.25%的老师自己深入了情况,弄清原因,并予以帮助,21.49%的老师马上向学校反映,请求学校领导解决,52.63%的老师与学生家长联系,一同商讨解决,1.75%的老师选择向社会求助,3.70%的老师选择通过法律手段解决,0.44%的老师选择其他办法.在处理学生主动退学方面,老师首选的办法是与学生家长联系一起解决,老师们第二个优先的办法就是自己了解情况,争取自己解决,第三位的就是请求学校解决,老师们的第四个选择就是寻求法律手段解决,而请求社会帮助的只占较小比例。详见下表:

有学生提出退学时,老师自己深入了解情况,弄清原因,并予以帮助马上向学校反映,请求学校领导解决与学生家长联系,一同商讨解决选择向社会求助选择通过法律手段解决选择其他办法

人数11049120471

比例48.25%21.49%52.63%1.76%3.08%0.44%

(二)乡村学校学生失学现象的分析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失学是普遍存在的,从绝对数量看,还比较多,这说明失学问题在目前还是比较严重.从年级上看,据老师反映以毕业班为最多,特别是初中三年级,往往有有大面积地辍学,这说明需要稳定学生的求学心理.从性别上看,男生失学所占比例略高于女生,与以往女生失学为主不同,表明传统的重男轻女思想有很大改观,人们对子女上学更趋现在,理性.从失学趋势上,是基本持平,并逐年下降,趋势是好的,需要进一步改进.

五、关于乡村中义务教育法律法规相关问题

(一)教师部分

⒈对国家义务教育法律法规的了解程度。39.04%的老师知道并很清楚,56.14%的老师有所了解,2.63%的老师听说过,没有老师是第一次听说。详见下表:

对国家义务教育法律法规

的了解程度很清楚有所了解听说过第一次听说

人数8913360

比例39.04%58.33%2.63%0.00%

⒉对于学校是否对义务教育法制化管理采取措施。26.32%的老师认为没有,73.68%的老师认为有。详见下表:

学校是否对义务教育法制化管理采取措施没有有

人数60168

比例26.32%73.68%

⒊学生和家长关于教育的法制观念。5.70%的老师认为学生和家长根本就没有,90.79%的老师认为学生和家长有一定的意识,但普遍不强,2.63%的老师认为学生和家长有很强的法制观念,0.88%的老师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详见下表:

在老师眼中,学生和家长关于教育的法制观念根本就没有有一定的意识,但普遍不强有很强的法制观念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

人数1320762

比例5.70%90.79%2.63%0.88%

对于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95.18%的老师了解或很清楚,这说明老师们的教育法制意识很强.但是从学校对义务教育采取法制化措施看26.26%的老师认为没有,说明了义务教育法在学校里需要更多地体现为一种法律制度、法制行为.而在老师眼中,学生及其家长绝大部分有一定义务教育法制观念和意识。这说明义务教育法律法规在农村有一定的影响。政府对义务教育法宣传有一定的作用。但是根据老师们的建议看,家长和老师对义务教育法的理解需要得到进一步的指导。特别是那些需要澄清的模糊性认识,那些与现实条件不相适应的部分。

(二)学生及家长等于国家义务教育法律法规的了解程度及了解方式

⒈关于对国家义务教育法律法规的了解程度。14.34%的被调查者的回答是很清楚,61.95%的被调查者的回答是知道一点,23.71%的被调查者回答不知道。这表明多数被调查者对国家义务教育法律法规有所了解,但非常有限,还有部分被调查者根本不知道。详见下表:

受访者对义务教育法律法规的了解程度很清楚知道一点不知道

人数72311119

比例14.34%61.95%23.71%

⒉关于对国家义务教育法律法规的了解渠道。

在483位被调查者中,37.25%的被调查者反映是通过电视等媒体宣传报道了解的,23.90%的被调查者反映是通过报刊杂志了解的,13.15%的被调查者反映是通过政府以其它形式宣传了解的,16.14%的被调查者反映是通过学校宣传了解的,9.56%的被调查者反映是通过其它方式了解到的。在知道国家义务教育法律法规的被调查者中,最主要的了解渠道是电视等媒体的宣传报道,其次是报刊杂志,通过政府(这里主要是指基层政府组织)其它方式的宣传了解的被调查者并不多,只占13.15%,学校在这里作用也不是特别地突出。详见下表:

了解方式电视等媒体宣传报道报刊杂志政府以其它形式宣传学校宣传其它方式

人数13292506237

比例37.25%23.90%13.15%16.14%9.56%

六、被调查者对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的意见和建议

⒈乡村教师对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的认识和建议

对完善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有何建议(开放式)?有120多位老师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综合来看,有40多位认为应该加强义务教育法律观念,有38位老师认为国家应加大义务教育投入,有26位老师提到应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有19位老师认为必须加深农村义务教育的宣传,有16位老师认为应该实行完全免费的义务教育,有12位老师认为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有10为位老师提出教育行政部门加强内部管理,改善工作作风.还有部分老师分别提到增强农村学校教材的适应性,与就业相联系,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师地位实际和收入,改变学生及其家长的陈旧的思想观念等.

⒉学生及家长等对目前农村义务教育实施的情况的评价及对改善状况的建议

①关于对目前农村义务教育的评价,3.19%的被调查者认为很好,15.74%的被调查者认为较好,40.64%的被调查者认为一般,30.67%的被调查者认为较差,5.98%的被调查者认为很差,3.78%的被调查者回答不清楚。

受访者对目前农村义务教育的评价很好较好一般较差很差不清楚

人数16792041543019

比例3.19%15.74%40.64%30.67%5.98%3.78%

②关于对改善目前农村义务教育的主要着力点(多选),25.90%的被调查者认为在于推进农村经济建设,49.00%的被调查者认为在于减轻农民负担,26.89%的被调查者认为在于国家扩大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改进教学设施、设备,21.94%的被调查者认为在于提高中小学教师水平,13.55%的被调查者认为在于增强农民的教育意识,1.20%的被调查者有其它见解。

农村义务教育现状篇10

论文摘要:义务教育是国家的基础教育,关系到民族的命运、祖国的未来。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但是新疆义务教育普及率低;经济发展滞后;师资水平总体较低;现行义务教育缺乏系统的安排;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不到位;办学条件较差,教育基础薄弱;面对维吾尔族人上学难,就业难等这些问题,如何运用新疆现有的资源,寻求既能持续性提高人民素质,又能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无疑是目前新疆义务教育和经济达到双赢的有效途径。

为了解农村教育情况,笔者于2010年7月深入新疆疏附县比克力克村农村教育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农村义务教育在收费方面为农民减轻了很大负担,但是要真正让农民满意还有一段路要走。

一、比克力克村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情况

(一)比克力克村义务教育经费问题

《义务教育法》规定,农村义务教育所需经费,由各级人民政府根据国务院的规定分项目、按比例分担。从2006年开始全国各省份开始逐渐推行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改革,“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就是通过把农村义务教育所需要的四大项经费(即“保工资、保运转、保安全、保贫困家庭学生入学”),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畴,由中央和地方分级按比例共同承担的机制。但是这些政策在比克力克实施过程中还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

(二)义务教育课程设置的滞后性

实施义务教育的过程是一个相当长的错综复杂的改革过程,其中的改造教育思想、重新设计课程、制定评价标准、改革教学活动等都需要有专门的研究。 调查结果显示,比克力克村主要还是在追求“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阻碍着课程改革。比克力克村村与城市采取相同的教材、教法、进度,这与村的实际情况相距甚远,由于在学校硬件、师资水平和资讯等方面的天然劣势,根本不可能都去上大学。

(三)师资队伍及其素质水平偏低

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城乡之间、学科之间分布不合理。目前,比克力克村的中小学教育现状令人担忧。教师队伍和师资力量弱,教师在岗培训比较欠缺,教师素质和能力及教学水平较低。一是教师学历合格率低。教师的学历水平与国家要求和现实工作需求差距很大;二是教师中有相当一部分的人员是非师范类专业毕业,他们的合格学历是通过自学、函授、进修等形式取得的,虽然学历高,但其实际能力差,这种现象主要存在于比克力克村学校。

二、 九年制义务教育中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经济发展滞后是比克力克 村村教育问题的根本原因

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无疑是人力资本效应发挥最为基本的外部环境,当某一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就越有能力进行人力资本投资与积累,同时也越能创造更多的经济机会,为人力资本效应发挥提供广阔空间。经济基础是义务教育发展的关键,由于新疆特定的地缘特征,经济性贫困类型尤为突出。比克力克村以农业为主,但是村民的农业技术不高,农业不发达,而且宗教,文化程度不高,普通话不好等原因,村民不愿意出门打工。

(二)农村素质教育目标错位,应试教育占主导地位

新疆少数民族教育在短期内得到迅速发展,师资队伍迅速扩大。尽管新疆政府在师资培训方面下了很大力气,取得了突出效绩,但是教师的学历层次、教学能力等整体水平仍然较低,这就不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的要求,从事教育的师资队伍普遍存在数量不足,学历层次和职称较低。在内地汉族学校教师学生比例和教师资源分配比例与维族学校相比相差较大。教师人员数量不足,学生数量与教师数量比远高于国家规定的17:1的教育要求。

(三) 用于义务教育的财政经费吃紧,教育经费严重短缺

目前比克力克村的义务教育的教育经费严重入不敷出。政府对教育的投入远远低于发达地区,教育经费的投入增加远远跟不上农村教育发展的需要,如果政府对此漠然,对应负义务举重若轻,则民间设置再多的这个工程那个工程,都近乎杯水车薪。2005年第二轮农村税费改革彻底取消了农业税,也给比克力克村义务教育投入体制带来了极大的影响。税费改革前,比克力克村教师的工资主要来源于四个方面:乡级财政拨款、农村教育费附加、从学生中收取的教育集资和中央专移支付。 转贴于

三、改进比克力克村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几点建议

有人说21世纪是人才的世纪,随着我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方针的不断深化,教育正在越来越多地受到国家和政府的重视。但目前农村基础教育困难诸多,需要及时加以解决,否则一定会影响农村教育的发展。要有效地解决当前农村教育出现的矛盾和困难,必须抓住教育的根本,突出教育管理重点。

(一)大力发展新疆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农民的教育收入弹性表明,随着收入的增长,他们对受教育的需求也会相应增加。不同收入的农民参加教育培训意愿情况不同,随着收入的增加,农民参加教育培训意愿有增强的趋势。发展才是硬道理。只有新疆农村经济得到发展,农民生活变富裕,受教育的机会以及参加教育培训意愿才会有所提高,这有助于义务教育的顺利发展,实现新疆和中东部地区的差异的变小的愿望。因此,政府应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积极引导,组织和扶持新疆农村贫困地区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的步伐,坚持开放式扶贫,干方百计新疆贫困地区农民的收入,走活经济社会发展的整盘棋。

(二)提高教育水平,重视人力资本投资,切实加强职业教育内涵建设

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贝克尔认为,在劳动力市场与产品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假设下,如果没有人力资本投资(既没有教育培训),那么,劳动力的工资将等于工人所生产产品的边际收益。如果把职业教育事业搞好,能呈现新疆经济发展,民族团结,边疆巩固和社会稳定的局面,各族人民心思进,求富裕、奔小康,衷心拥护党和政府的各种政策。加大基础教育投入,农村劳动力文盲下降,适龄儿童在效率增加,人口素质整体水平提高是以后工作的重点。

(三)不断加强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

义务教育办得是否有特色,是否有质量,关键是要有一支数量足、质量高、专兼结合,以专为主,比较稳定的教师队伍。第一,要继续实施义务教育教师素质提高工程。要建设好义务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切实落实好部级骨干教师、区本级骨干教师年度培训计划,并举办好各类培训;通过实施自治区师范院校“名师评选工程”和“优秀教学团队评选工程”,加快义务教学团队建设步伐,并积极做好国家优秀教学团队的推荐工作。第二,要健全师范院校骨干教师下乡到农村实习实践制度。支持师范院校聘请先进思想的专家、知识分子担任兼职教师,努力建设一支具有较高专业理论水平、较强教学科研素质的教学团队。

(四)切实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解决村教育经费困难

要优化和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新疆和疏附县政府在分配公共教育资源的时候,要向村比克力克村倾斜。要充分用好现有的各项教育投入政策,依照新的义务教育法,切实加大对比克力克村村教育的投入。完善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责任不能下移。在县级财力紧张的情况下,应该加大中央和新疆政府对农村教育的转移支付力度和分担比率,尽快扭转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的局面。

农村义务教育现状篇11

一、旬邑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改革的调研背景与方法

2001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教育部正式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等系列政策文件,初步构建了符合时代要求、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2003年9月,国务院就农村教育工作召开专题研讨会,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会议颁布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确立了农村教育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我国农村教育面广量大,2001年农村小学初中在校生多达1.17亿,占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的61.9%,农村新课程的实施情况直接影响到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程。

陕西省咸阳市旬邑县是全国第三批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地区,于2004年开始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了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7年来当地义务教育的变化,发现存在的问题,笔者对旬邑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家长和教师分别进行了调查,并提出进一步在当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施行新课改的几点建议。

调查方法主要是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调查对象为旬邑县农村小学及初中的部分老师、学生以及学生家长。其中学生问卷发放750份,回收690份;教师问卷发放450份,回收400份;学生家长问卷发放400份,回收340份。

二、旬邑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改革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1、教育观念陈旧,课改阻力大

在调查中,笔者发现在旬邑县农村教育观念陈旧,对新课改热情不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师观念陈旧,对新课改有抵触情绪。在对几位农村校长的访谈中,笔者听到了普遍的说法是:农村基础教育阶段的大多数教师教学任务比较重,而课程改革需要他们重新学习和适应很多教学内容与方法,教师普遍觉得负担太重,不愿意配合新课改。在与部分教师访谈的过程中还发现,一些教师认为改变原有教学方法和模式可能会使学生成绩下降,影响自己的教学水平,因而对新课改有抵触情绪。

第二,家长观念落后。在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有5.9%的家长了解新课程改革;有41%的家长对听说过新课程改革,但是不了解;有53%的家长从来没有听说过新课程改革。在听说过新课程改革的这部分家长中,有79.4%的人认为新课程改革很有必要,有11.8%的家长认为不是很必要,有8.8%的家长认为完全没必要,理由基本上都是认为“学生只要把成绩搞上去了就行,其它的没必要重视”。

第三就是学生自身的观念原因。在访谈中,一个小学四年级的孩子告诉笔者,她觉得学校一个星期安排四节综合课太多了,原因是她觉得上这个课没有必要,还不如把这个课让给英语课,让大家提高一下英语水平。笔者认为造成有这种想法的原因固然可能是这个孩子班上的综合课教学有问题,可能内容枯燥,老师教学方法死板,但另一方面也说明农村社会的主流思想已经深深的印刻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认为只有学好主要的课程才是最重要的。

2、农村基础教育阶段师资力量薄弱,教师培训不到位

通过本次调查,笔者发现旬邑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师资力量比较薄弱,成为阻碍新课程实施的重要因素。

第一,旬邑县义务教育阶段农村教师学历水平普遍比较低。在被调查的教师中,小学教师中有23.5%的最终学历为大学本科学历,76.5%为大学专科学历;初中教师中有32.8%为大学本科学历,67.2%为大学专科学历。教师的学历较低、素质不高已经成为阻碍当地义务教育阶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瓶颈”。

第二,旬邑县义务教育阶段优秀农村教师流失比较严重,尤其是优秀的年轻教师。在对几位校长的访谈中,笔者发现,老教师对新课程适应比较困难,年轻教师适应比较快,但是年轻教师往往在农村学校呆几年就会被县城学校“挖”走,或者是寻求机会调走,其主要原因就是由于农村条件差、学校偏远、待遇低。

第三,针对新课改的教师培训力度不够。调查结果显示,旬邑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有92%的教师参加过新课程的培训,在参加过培训的这些教师中,仅有25%的教师参加过省级新课程培训,没有教师参加过部级新课程培训。在对一位农村初中地理老师访谈的过程中,该教师明确告诉笔者,她没有听说过校本课程。而且调查中发现,即使是仅有的培训,也常常流于形式。

3、新课程的实施状况不好

第一,学校的音体美等课程实施情况。在对学生进行调查的问卷显示,旬邑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几乎都开设了音乐、体育、美术课程,但真正上课的比例分别是87%、75%、71%。

第二,综合课程的实施情况。一位当地农村小学的综合老师给笔者讲到,只是表面上将两门课程综合在了一张考卷上,实际上两门课分别由两位老师来分堂授课。在这里,综合课程的概念完全被曲解,实际教学中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综合课程。

第三,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情况。国家现在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鼓励学校开发自己的校本课程,但是据调查,旬邑县小学、初中没有任何一所学校开发出属于自己学校的校本课程。

三、推进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的对策与建议

1、加大对课改的宣传度,促进课改的顺利实施

针对调查,笔者发现旬邑县农村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支持度不高,社会整体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改革热情较低。因此,要保证课改在当地的顺利实施,必须要加大对课改的宣传力度。

第一,必须取得教师的支持。旬邑县教育局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非常的重视,但是落实到农村学校情况却不太好。教师是新课程的主要实施者,因此一定要加大对农村教师的宣传力度,让教师能够真正地了解新课程,消除对新课程的误解与思想顾虑,实心实意地参与到新课程当中来,真正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教书育人。

第二,要取得家长和全社会的支持。在针对老师“您认为目前新课程实施的主要制约因素是什么”的调查中,有27.5%的教师认为是“缺乏家长和社会的支持”。建议当地的政府和学校一定要努力联合起来,加大宣传力度,采取发放宣传单、印发宣传标语、广播宣讲、地方电视台制作相关节目等活动,促使家长转变观念,让家长们积极配合政府和学校的工作,进而使得全社会都能支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动课改的顺利实施。

2、当地政府要加强支持力度,加大经费投入

第一,要保证学校的硬件设施到位。必须保证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一个良好的物质环境,例如多媒体教室、体育器材、体育场、图书馆、游泳池等,这些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新课程实施所需要的硬件设施。但在旬邑县农村中小学,能达到这样要求的学校凤毛麟角。这就需要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为课程改革创造出好的物质环境。

第二,要加大资金的投入,为旬邑县农村教育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首先,要切实提高旬邑县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待遇,采取优惠政策,如提高工资、提供进修机会、保障住房、医疗等,使高素质的优秀教师愿意来当地农村工作,同时还能留住当地农村的优秀教师,促使这些教师能够安心工作,努力钻研业务,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其次,对农村教师进行有针对性地经常培训,使教师能顺利掌握并实施新课程。可以请专家和研究人员对教师进行专题培训;组织教师进行远程学习;组织教师观摩骨干教师讲课;教研员送教下乡;还可以鼓励教师利用现在发达的互联网络进行学习。

3、利用当地丰富的课程资源,各学校要积极开发适合的校本课程

旬邑县虽然只是一个人口不到30万的小县城,但历史悠久,曾经是《诗经》所反复吟唱过的古豳之地。旬邑县是“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中国民间剪纸之乡”,更是有名的“苹果之乡”;拥有丰富的煤炭、石油资源;森林覆被率达40%;拥有世界上迄今发现的个体最大的黄河剑齿象化石;有距今两千多年的秦代第二大国防工程--秦直道穿境而过;有北宋泰塔、清唐家民俗馆等一批国、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素称“中国西部的西双版纳”美誉的石门山、赵家洞等自然人文景观;境内的马栏镇曾经是马栏革命根据地,在抗战史上有重要的意义。

调研结果显示,旬邑县有丰富的课程资源,笔者认为旬邑县教育部门应该积极协助各学校开发适合本校的校本课程,促进学生对当地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等方面的了解,激发学生爱家、爱国的情怀,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与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j].人民教育,2001,(9).

[2]国家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eb/ol].

[3]张立昌.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学校文化适应性及其改造的目 标[j].比较教育研究,2005,(4).

[4]郝文武.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教师教育课程改革[j].当代教 师教育,2008,(1).

[5]王嘉毅,赵志纯.我国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问题与对策 [j].教 育研究,2010,(11).

农村义务教育现状篇12

关键词:义务教育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新课程 

一、旬邑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改革的调研背景与方法 

2001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教育部正式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等系列政策文件,初步构建了符合时代要求、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2003年9月,国务院就农村教育工作召开专题研讨会,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会议颁布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确立了农村教育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我国农村教育面广量大,2001年农村小学初中在校生多达1.17亿,占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的61.9%,农村新课程的实施情况直接影响到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程。 

陕西省咸阳市旬邑县是全国第三批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地区,于2004年开始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了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7年来当地义务教育的变化,发现存在的问题,笔者对旬邑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家长和教师分别进行了调查,并提出进一步在当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施行新课改的几点建议。 

调查方法主要是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调查对象为旬邑县农村小学及初中的部分老师、学生以及学生家长。其中学生问卷发放750份,回收690份;教师问卷发放450份,回收400份;学生家长问卷发放400份,回收340份。 

二、旬邑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改革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1、教育观念陈旧,课改阻力大 

在调查中,笔者发现在旬邑县农村教育观念陈旧,对新课改热情不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师观念陈旧,对新课改有抵触情绪。在对几位农村校长的访谈中,笔者听到了普遍的说法是:农村基础教育阶段的大多数教师教学任务比较重,而课程改革需要他们重新学习和适应很多教学内容与方法,教师普遍觉得负担太重,不愿意配合新课改。在与部分教师访谈的过程中还发现,一些教师认为改变原有教学方法和模式可能会使学生成绩下降,影响自己的教学水平,因而对新课改有抵触情绪。 

第二,家长观念落后。在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有5.9%的家长了解新课程改革;有41%的家长对听说过新课程改革,但是不了解;有53%的家长从来没有听说过新课程改革。在听说过新课程改革的这部分家长中,有79.4%的人认为新课程改革很有必要,有11.8%的家长认为不是很必要,有8.8%的家长认为完全没必要,理由基本上都是认为“学生只要把成绩搞上去了就行,其它的没必要重视”。 

第三就是学生自身的观念原因。在访谈中,一个小学四年级的孩子告诉笔者,她觉得学校一个星期安排四节综合课太多了,原因是她觉得上这个课没有必要,还不如把这个课让给英语课,让大家提高一下英语水平。笔者认为造成有这种想法的原因固然可能是这个孩子班上的综合课教学有问题,可能内容枯燥,老师教学方法死板,但另一方面也说明农村社会的主流思想已经深深的印刻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认为只有学好主要的课程才是最重要的。 

2、农村基础教育阶段师资力量薄弱,教师培训不到位 

通过本次调查,笔者发现旬邑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师资力量比较薄弱,成为阻碍新课程实施的重要因素。 

第一,旬邑县义务教育阶段农村教师学历水平普遍比较低。在被调查的教师中,小学教师中有23.5%的最终学历为大学本科学历,76.5%为大学专科学历;初中教师中有32.8%为大学本科学历,67.2%为大学专科学历。教师的学历较低、素质不高已经成为阻碍当地义务教育阶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瓶颈”。 

第二,旬邑县义务教育阶段优秀农村教师流失比较严重,尤其是优秀的年轻教师。在对几位校长的访谈中,笔者发现,老教师对新课程适应比较困难,年轻教师适应比较快,但是年轻教师往往在农村学校呆几年就会被县城学校“挖”走,或者是寻求机会调走,其主要原因就是由于农村条件差、学校偏远、待遇低。 

第三,针对新课改的教师培

[1] [2] [3] 

训力度不够。调查结果显示,旬邑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有%的教师参加过新课程的培训,在参加过培训的这些教师中,仅有%的教师参加过省级新课程培训,没有教师参加过部级新课程培训。在对一位农村初中地理老师访谈的过程中,该教师明确告诉笔者,她没有听说过校本课程。而且调查中发现,即使是仅有的培训,也常常流于形式。 

、新课程的实施状况不好 

第一,学校的音体美等课程实施情况。在对学生进行调查的问卷显示,旬邑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几乎都开设了音乐、体育、美术课程,但真正上课的比例分别是%、%、%。 

第二,综合课程的实施情况。一位当地农村小学的综合老师给笔者讲到,只是表面上将两门课程综合在了一张考卷上,实际上两门课分别由两位老师来分堂授课。在这里,综合课程的概念完全被曲解,实际教学中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综合课程。 

第三,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情况。国家现在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鼓励学校开发自己的校本课程,但是据调查,旬邑县小学、初中没有任何一所学校开发出属于自己学校的校本课程。 

三、推进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的对策与建议 

、加大对课改的宣传度,促进课改的顺利实施 

针对调查,笔者发现旬邑县农村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支持度不高,社会整体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改革热情较低。因此,要保证课改在当地的顺利实施,必须要加大对课改的宣传力度。 

第一,必须取得教师的支持。旬邑县教育局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非常的重视,但是落实到农村学校情况却不太好。教师是新课程的主要实施者,因此一定要加大对农村教师的宣传力度,让教师能够真正地了解新课程,消除对新课程的误解与思想顾虑,实心实意地参与到新课程当中来,真正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教书育人。 

第二,要取得家长和全社会的支持。在针对老师“您认为目前新课程实施的主要制约因素是什么”的调查中,有.%的教师认为是“缺乏家长和社会的支持”。建议当地的政府和学校一定要努力联合起来,加大宣传力度,采取发放宣传单、印发宣传标语、广播宣讲、地方电视台制作相关节目等活动,促使家长转变观念,让家长们积极配合政府和学校的工作,进而使得全社会都能支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动课改的顺利实施。

、当地政府要加强支持力度,加大经费投入 

第一,要保证学校的硬件设施到位。必须保证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一个良好的物质环境,例如多媒体教室、体育器材、体育场、图书馆、游泳池等,这些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新课程实施所需要的硬件设施。但在旬邑县农村中小学,能达到这样要求的学校凤毛麟角。这就需要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为课程改革创造出好的物质环境。 

第二,要加大资金的投入,为旬邑县农村教育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首先,要切实提高旬邑县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待遇,采取优惠政策,如提高工资、提供进修机会、保障住房、医疗等,使高素质的优秀教师愿意来当地农村工作,同时还能留住当地农村的优秀教师,促使这些教师能够安心工作,努力钻研业务,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其次,对农村教师进行有针对性地经常培训,使教师能顺利掌握并实施新课程。可以请专家和研究人员对教师进行专题培训;组织教师进行远程学习;组织教师观摩骨干教师讲课;教研员送教下乡;还可以鼓励教师利用现在发达的互联网络进行学习。 

、利用当地丰富的课程资源,各学校要积极开发适合的校本课程 

旬邑县虽然只是一个人口不到万的小县城,但历史悠久,曾经是《诗经》所反复吟唱过的古豳之地。旬邑县是“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中国民间剪纸之乡”,更是有名的“苹果之乡”;拥有丰富的煤炭、石油资源;森林覆被率达%;拥有世界上迄今发现的个体最大的黄河剑齿象化石;有距今两千多年的秦代第二大国防工程--秦直道穿境而过;有北宋泰塔、清唐家民俗馆等一批国、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素称“中国西部的西双版纳”美誉的石门山、赵家洞等自然人文景观;境内的马栏镇曾经是马栏革命根据地,在抗战史上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