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语言特征合集12篇

时间:2023-07-20 09:23:11

小说语言特征

小说语言特征篇1

关键词:汪曾祺;语言观;美学特征

作者简介:卢军(1970-),女,山东莱芜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博士后,聊城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H0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1)-21-0150-01

汪曾祺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文学创作时就在小说文体上进行了多方面的深入探索。汪曾祺的这种探索最集中地体现在小说语言上。汪曾祺非常重视小说语言,曾直接地说:“写小说就是写语言。”[1]具体来说,汪曾祺的小说语言实践追求如下美学特征:

1.小说语言首先应当是真实准确的

“准确”是汪曾祺推崇的语言观,“语言的目的是使人一看就明白,一听就记住。语言的唯一标准,是准确”[2]。小说语言中,俗人说俗语即是大雅。汪曾祺小说中的对话语言大都较短,既注意到人物的个性特点,又关顾到全篇气氛。《羊舍一夕》写山里来的放羊姓看到温室里的黄瓜西红柿,“西红柿那样红,黄瓜那样绿,好像上了颜色一样”。汪曾祺认为,如果稍微华丽一点,就不是这个放羊娃的感受了。而在《徒》里,汪曾祺又有意用了一些文言的句子,如“呜呼,先生之泽远矣”,“墓草萋萋,落照昏黄,歌声犹在,斯人邈矣”。因为写的是一个旧社会的国文教员。“写《受戒》、《大淖记事》就不能用这样的语言”,《受戒》中写明海时,有这样一句:“村里都夸他字写得好,很黑。”农民眼里的字好,用“很黑”二字就很传神,倘用工整、匀称、雄健之类,则脱离了语境的文化限制,就不是村里人夸他了。在汪曾祺眼里,语言中没有天然的“好词”或“坏词”,常用的、通俗的、不见特色的“俗词”、“俗字”,在恰当的上下文语境匹配下,照样能平字见奇、朴字见色,甚至大俗大雅,寻常词语显出极不寻常的生命力。

2.小说语言是有暗示性的,是模糊的

小说语言的暗示性和模糊性主要源于中国古典文论对汪曾祺的影响。《文心雕龙・隐秀》:“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隐以复义为工,秀以卓绝为巧……”,梅尧臣阐发为“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3]。小说语言富有暗示性自然就使其能指产生了多种理解的可能性,具有了模糊性。这种暗示性集中体现在汪曾祺小说诠释结尾方面。比如《异秉》,前部分只叙写卖卤味的王二的“发达”,药铺学徒陈相公的辛苦和忍气吞声。结尾写大家听到王二“大小解分清”的异秉后,陈相公不见了,“原来陈相公在厕所里。这是陶先生发现的。他一头走进厕所发现陈相公已经蹲在那里。本来这时候都不是他俩解大手的时候。”“卒章显其志”,原来,他是想试试自己能不能做到“大小解分清”,他渴望王二那样的生活,竟把希望寄托在这样微不足道的可笑的生理特征上。还有《八千岁》结尾:“是晚茶的时候,儿子给他拿了两个草炉烧饼来,八千岁把烧饼往账桌上一拍,大声说:‘给我叫一碗三鲜面!’”八千岁省俭一世,吃了数不清的草炉烧饼,省下的钱却变成了八舅太爷的满汉全席。因此,他大声地叫一碗三鲜面,实有万般滋味在里面。

3.小说语言应当气韵生动,有音乐性

汪曾祺小说能准确地把握语言的节奏,使作品呈现出一种整体的和谐美。汪曾祺认为要注意语言的内在节奏、语言的流动感,唯此,词句之间才顾盼有情,痛痒相关。“语言的奥秘,说穿了不过是长句子与短句子的搭配。一泻千里,戛然而止,画舫笙歌,骏马收缰,可长则长,能短则短,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声之高下’不但造成一种音乐美,而且直接影响到意义。不但写诗,就是写散文,写小说,也要注意语调。”[4]看来,气韵生动的小说语言既是一种情感浓郁的语言,也是一种富有音乐美的语言。汪曾祺对语言的运用表现为下面两方面:第一,大量短句的运用,长短句式的巧妙搭配,奇偶句式的交叉变换,避免了节奏上的呆板单调,形成了如诗词般的节奏回旋,达到文章的和谐美。第二,语句中暗合的韵脚,叠音、叠字的使用造就的韵律变化和协调,形成内部节奏的和谐美。

4、小说语言是诗化的,具有超越性,“言有尽而意无穷”

为表现一种神思妙悟,文学语言有时可以突破一般语法规则的约束,灵活多变,不拘一格。俄国形式主义学说认为,诗的语言是对日常语言有目的、有组织的破坏和变形,汪曾祺称之为“诉诸直觉,忠于生活”。汪曾祺认为,“所谓诗化小说的语言即不同于传统小说的纯散文的语言。这类语言,句与句之间的跨度较大,往往超载了逻辑,超越了合乎一般语法的句式(比如动宾结构)”[5]。比如《故人往事・收字纸的老人》中“老白粗茶淡饭,怡然自得。化纸之后,关门独坐。门外长流水,日长如小年”,他说,这段话语“如果逻辑紧严,合乎语法的散文写,也是可以的,但不易产生如此恬淡的意境”。汪曾祺小说语言中一个最明显的特征是名词性词语和短小的非主谓句的运用。这种运用结构简单,形式短小,表意简洁明快,在特定的语境中,另成一种格局和气象,形成了中国画中的“留白”,很有些像戏剧剧本中的背景语言,耐人品味。

5.语言的文化性

小说语言特征篇2

美国的南方文学大多取材于民间传说,传说故事本身就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明朗的生活气息。它们作为文学创作的素材被广泛使用,在丰富作家表现手法的同时也成就了作家的艺术特质。福克纳便是此类作家中的佼佼者。与民间传说相连的民间幽默是整个美国文学和文化的显著特征。美国文学自殖民时代诞生之初就极具隐喻性和象征性,而民间传说和民俗故事无疑是文学创作和文化传承的重要符号和载体。轻松的国家情态和民众的创作情怀共同催生了幽默的文学创作形态并形成传统保留至今。“美国的幽默主要分为以新英格兰为中心的东部幽默和流传于南部各州的边疆幽默。”[3]南方幽默主要指荒诞故事类的民间传说,极具生活气息和感染力。19世纪如火如荼进行的西进运动和城市化助推了文学创作中南方幽默的运用和普及。福克纳是美国南方文学传统与文化特质的集大成者。他对在通俗文学创作与传播方面取得巨大成功的马克•吐温极为推崇。在他看来,马克•吐温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美国作家,是“美国作家之父”。“福克纳是一个属于马克•吐温传统的伟大幽默家。”[4]142他曾高度评价《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并将其视为文学主题表达的典范。福克纳的创作使那些在民间口耳相传的幽默故事进入了文学圣殿。韦勒曾指出:“把民间故事吸收入书面传统之中为美国文学输入了极为需要的新鲜血液。”[5]南方的民间幽默对马克•吐温和福克纳都产生了重要影响。20世纪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曾指出全部现代美国文学来自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作为马克•吐温的追随者,福克纳的作品无论在内容还是形式上,都更有美国特色。他表现的是美国人的思想感情,反映了美国社会的千姿百态,更可贵的是他使用的是美国人自己的语言。他以更为纯熟的手法吸取民间幽默的精华,提炼方言口语的表现张力。在福克纳看来,幽默是美利坚民族的特质,是上帝的选民的标志。美国的文学艺术应该去宣扬而非摒弃这一优秀的民族传统。福克纳对美国人,特别是南方人幽默特质的高度推崇足以解释其在小说创作中大量使用幽默并取得伟大的成就。福克纳的创作在全新的维度上实现了口头文学与书面文学的完美融合。福克纳在创作中对南方幽默的使用随处可见。《我弥留之际》中,本德伦一家人送葬途中的艰难旅程并不能和克服种种磨难并创造了英雄业绩后回到家乡的荷马史诗《奥德修斯》相提并论,但小说情节中用水泥来固定儿子折断的腿和安斯魔术般地搞到一个“鸭子般长相”的新老婆等等,都明显反映了荒诞故事和南方幽默的影响。《押沙龙,押沙龙!》中对斯特潘这样一个人型畜类、枯燥乏味的人物的描写同样很滑稽,比如他每次出门前都要用烧热的砖头把他唯一体面的衣服熨平。《去吧,摩西》中一只狐狸和几只狗闯进来把整个房子搞得天翻地覆的情景把读者带入了典型的边疆幽默的戏剧场面。美国南方幽默的大量使用使得福克纳在作品结构、情节安排、场面描写等方面成为无可争议的现代主义文学大师。福克纳对民间幽默的使用有助于增强其人物的感染力,加大对社会的批判力度,深化作品的道德意义。读者在滑稽搞笑的场面中感受到福克纳对道德堕落的讽刺:在信仰缺失,人性扭曲的社会,功利主义思想彻底战胜了感情与怜悯。

二、方言口语——美国民族文学的优秀品质

小说语言特征篇3

一、语体的概念及小说语体的界定

关于“语体”的概念,我国语言学界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就展开了系统性的研究。较有代表性的研究者及定义主要有:

林裕文:由于交际的目的、内容、范围不同,在运用民族语言时也会产生一些特点,这种特点的综合而形成的风格类型,叫做“语体”,语体不是文章体裁,也不能把语体看作特殊的独立的语言。

王德春:由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在不同的社会活动领域内进行交际时,由于不同的交际环境,就各自形成了一系列运用语言材料的特点,这就是言语的功能变体——语体。

李熙宗:语体是适应不同交际领域、目的、任务需要运用全民语言而形成的语言特点的综合,具体表现为由词语、句式、语音手段、辞式、章法及符号、图表等语言和非语言表达手段共同组成的特点系列。不同语体有着不同的语言风格基调。

这些定义都对语境在语言运用中的制约作用给予了高度重视,其实,语体是语言运用的经济原则和信息原则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这样认为:语体是在运用全民语言时,为适应特定语境需要而形成的语言特点序列及其所具有的特定的风格基调。

同时,在谈及小说语体的特征时,我们应该首先考虑小说语体的归属问题。

一般我们认为,谈话语体和书卷语体是现代汉语语体的两大基本语体类型。我们首先把现代汉语体分为两类:一是适用于社会群体活动领域,具有严密规范、庄重典雅风格的书卷语体,一是适用于日常生活领域,具有平易自然、生动活泼风格的谈话语体;谈话语体和书卷语体这两大基本语体类型的内部,可再划分为种种具体的分语体来,如书卷语体划分为各自具有不同表现形式的文艺语体和实用语体。如文艺语体作为书卷语体的分语体,还有诗歌体、散文体和对白体等支语体。一般我们认为,小说属于文艺语体。

二、小说语体的基本特征

通过前文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小说属于文艺语体,而文艺语体又属于书卷语体或书面语体。在分析小说语体的基本特征之前,我们可以先来分析文艺语体的一些基本特征。文艺语体是通过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形式。我们可以对比得出文艺语体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文艺语体不仅利用叠音、双声、叠韵、平仄等来追求语音的形式美,它更注重词语的选择与锤炼,即“炼字”与“炼词”,用以营造意境,深化主题。同时,在文艺语体中,比喻、比拟、借代、拈连、夸张、双关、仿词、反语、婉曲、对偶、排比、层递、顶真、回环、映衬、反复、设问、反问、通感、警策等各种辞格都被广泛运用。而且,在文语体中,为了表达的需要,省略句、倒装句、变式句等大量运用。以上文艺语体的基本特征也正是下位概念小说语体的基本特征。据此,小说语体的基本特征可以做如下系统分析。

1、小说语体感彩方面的特征

小说语体一般来说感彩强烈,强调主观抒情性,风格绮丽。文艺是以移情审美为目标的,其创作必然带有个人感彩。正如唐代文学家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强调的:“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其跃也,或激之;其趋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之。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俄国作家托尔斯泰也认为文学艺术“起源于一个人为了要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于是在自己心里重新唤起这种感情,并用某种外在的标志表达出来。”“感染越深,则艺术越优秀。”每一位作者创作时的境遇和心理状态不同,所以文艺作品所表现的情感是多种多样的,或爱,或憎,或激愤,或苦闷,或欢乐,或哀伤,或悲悯,由此引发的凄者情感体验也是多种多样的。

2、小说语体词语运用方面的特征

小说语言特征篇4

语言都具有一定的诗性特征,文学语言更是如此。语言的诗性指“具有暗指来说出的东西,从而使个人独特的东西得到他人理解的特点和功能”。语言也都具有一定的意合特征,语言的意合特征指“用最经济的词语、最凝练的格式表达尽可能丰富的深层语义”。对汉语诗性的讨论,在今天已成为国内学术界令人关注的热门话题。而学术界尤其是语言学界对汉语意合性的研究也可以说是方兴未艾。但以往学者对汉语的诗性特征的讨论大都就集中在文学、美学和哲学等学科领域,而对意合性的研究更主要集中在语言学领域。本文则试图沟通文学和语言学这两个学科领域,将汉语的诗性和意合性进行一番比较,让人们看到汉语的诗性与意合性的天然的契合关系。理解了这种天然的契合关系,我们就能明白有关汉语诗性和意合性的一系列问题。比如说。其它语言也当然有其诗性,但为什么汉语的诗性特征格外突出,引起了中外学者的广泛讨论?为什么汉语比起其它诸多语言来说更具有得天独厚的诗性特征?这是与汉语的得天独厚的语言条件——其语法的意合特点分不开的。同样,其它语言当然也有一定的意合特征,但为什么独有汉语的意合特征是如此的显明突出被人津津乐道?这又是与汉语对诗性能够得到自然方便的表达有密切关系的。如果仅仅从文学的角度来论说汉语的诗性,无论如何都有一种欠缺卖征和虚无缥缈的感觉;同样,如果仅仅从文学的角度来说明汉语的意舍特点,也同样让人感到意犹未尽,美中不足。通过二者的对比,我们将会看到,它们简直就是珠联璧合、相得益彰、相依为命的共生共荣体。

小说语言特征篇5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和思维工具。语言又是一个不断变动的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语言随人类对世界认识的逐步加深而愈加丰富。人类对这一系统的研究也在探索中日益成熟。

《现代汉语词典》对“特征”一词的解释为事物可供识别的特殊征象或标志。唯物辩证法也告诉我们,认识事物一定要抓住特征,这样才能深入把握。语言学中同样也存在众多的特征,需要我们去辨别。聪明的人类学家将“特征”概念引入语言分析中,以下就来分析特征理论在语言的三大要素(语音、词汇、语法)中的应用。

一、特征理论的萌芽——语音中的运用

“特征”一词在语言中的使用最早见于19世纪50年代美国人雅柯布逊、范特、哈勒合著的《语音分析初探——区别特征及其相互关系》一书,他们根据声谱分析结果和声学原理,把各种语言音位的发音特点归为12种2分的区别特征。

“特征”首先可以用来区分构成音节的各个音素。音素是从音色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的语音单位,可分为元音和辅音[1],它们同样拥有作为[音素]这一共同特征,但众多的区别特征则让它们分道扬镳,各司其职,如±[气流受阻]、±[气流强]、±[声带振动]、±[响亮]等。

“音位”这一概念较音素更加社会化。它是一个语音系统中能够区别意义的最小语音单位,是按语音的辨义作用归纳出来的音类[1]。在分析音位时,必须同某种语言的特定语音系统相联系。“特征”在音位归纳中起作用。如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声、韵、调都可起到一定的区别意义的作用。

a组中/t/∶/t‘/、b组中/u/∶/e/、c组中/214/∶/51/分别将三组类似音节区分开来,得到三组音位。而音位之所以能产生区别作用,就在于这些音具备互相对立的特征:

/t/∶/ t‘/——不送气∶送气

/u/∶/e/——后、高、圆唇∶前、半高、不圆唇

/214/∶/51/——降升∶全降

但在普通话中,/n/与/l/为两个音位,因为“南”[nan35]与“蓝”[lan35]代表不同的意义;而在一些地区话如兰州方言中,人们在发音时意识不到差别,将两者随意调换着用,语音中不产生区别意义的作用,所以同归于一个音位。因此,特征理论运用于语音尤其是音位,在汉语普通话与方言以及外国语音的比较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特征理论的成熟——词汇中的应用

语言是一个由语素、词、短语、句子构成的层级表意系统。19世纪末兴起的语义学,一直将词义学作为语义学的代名词,随着人类认识的深入,语义是人类所使用的各级语言单位的意义这一观念才得以确立。特征理论被引入语义学,取名为语义特征,语义学正是要透过各个表义单位的表面,深入到微观层去理解其意义的本质。语义特征主要体现在词的义素分析上。

1.语素的特征分析

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它往往是作为一种构词单位来使用的。现代汉语的语素一部分是完全自由的,可以当作词来使用,如单纯词就是二者的统一体,这样对于语素的分析也就是对词的说明。但还有一部分不自由或不完全自由,必须与另外一些语素组合成词来使用,我们可以通过分析语素特征及语素之间的关系,研究语素义与词义之间的关系。

(1)词义与构成它的语素的意义有密切联系。按结构可分为:1)并列联合(如:山水);2)偏正修饰(如:巨人);3)补充说明(如:说服);4)主谓合成(如:冬至);5)动宾支配(如:革命)。语素双方都有实在的意义,表达完整意义时则缺一不可。

(2)词义由其中一语素义决定:如国家、窗户、忘记等,通过分析,我们发现这类偏义复词在发展的过程中一方已经完全失去意义,只作为一个构词手段存在,剩下的语素义即词语的意义。

(3)构词语素义发生转化。实际上词义是由构词语素所蕴含的种种特征比喻、引申而来。如领袖:原指衣服最上端和两侧部分,是构成整件衣服的重要部分,由这一特征比喻一个国家、政治团体、群众组织的领导核心。巾帼:由头巾、发饰的相应特征引申指妇女。

(4)词缀。词缀本身不具有独立的词汇意义,不能独立成词,只能联结一定的词根才能起构词或构形作用。有的词缀用以表示辅助意义或表征词类,如“者”具备[从事某种活动的人]和[名词性]特征,因此就有读者、作者、记者、劳动者等;有的词缀用于表示语法意义,如“们”具有[复数]的语法特征,所以就有先生们、同志们、孩子们等。

2. 词汇的特征分析

相对于“语素特征”是为了了解词的组织结构,“词汇特征”则是为了明晰词的义项。

词汇中最重要的一级单位就是词,词是重要的表义单位。特征理论运用于词这一层单位,当然是对词义的分析,主要体现在 “义素分析法”。

义素是构成词义的最小意义单位,也就是词义的区别特征或叫语义成分或语义特征。利用这种方法解释词义时,把词的属性统统排列出来,通过类属关系同别的非本类事物相区别,再根据某些特征同本类内部其他事物相区别。通常用[+]或[-]符号表示有或无哪一个义素。如表1所示:

可以看出,义素分析法的使用能够简明、直观、精确地解说词义,把词义的分析往更加深层的方向推进,使词义研究更加深入、细致。

中国语言之所以丰富,很大程度在于有大量的同义词。同义词词义“大同小异”,运用义素分析法可以对它们的[意义范围的大小]、[程度的轻重高低]、[感彩的褒贬]、[语体色彩]等进行比较,得出词的精确含义。如:“恳求”与“央求”有共同义素[诚恳的请求],不同就在于区别义素[词义轻与重];“布”与“布匹”之间存在[具体或概括]的差异,“成果”与“后果”则存在[结局好]或[结局坏]之分;“愿望”与“希望”则存在着[词性]不同与[可作成分]的不同。

3.短语的特征分析

短语是词与词的语法组合。利用语义特征可以判断其组合是否成立。

如“书痛”、“搬动心灵”、“流树”三个短语显然搭配不当,因为“痛”是一种感知的触觉与心灵反映,要求前面与之搭配的成分具备[有生命]的特征;“搬动”是一种具体行为,它的对象要具备[有实在形体]特征;而“流”要求搭配对象具有[液体状]特点,即使“流星”中的“星”也是形象地表现星星从天际滑落的轻盈如水柔态。

三、特征理论的深入——语法中的应用

语法中的特征理论仍然指的是语义特征分析,但不同于语义学,它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解释造成同形多义句法格式的原因;二是用以说明在某个句法格式中,为何同为动词或形容词或名词,有的能进入该格式,有的却不能[2]。

1. 解释造成同形多义句法格式的原因

20世纪50年代,我国在西方语言理论的启发下,语法研究迅速发展。层次分析法首先揭示了句法结构的构造层次和直接组成成分之间的显性语法关系,接着变换分析深入到结构内部,通过句式转换分化歧义句式,语义特征理论则在前二者的基础上产生,进一步发现并探讨句式产生歧义的原因。语法研究与词义研究中的语义特征存在差别,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前者必须与特定的语境相结合。

如“鸡不吃了”一例:

这一句子会产生歧义理解,就在于关键词“鸡”有不同的语义特征,我们给它还原两种语境:

a.“那条虫还在地上,鸡不吃了。”

b.“我饱了,鸡不吃了。”

因此a句中的鸡具备[有生命],b句中的鸡具备[已烹调],两个特征决定了一个句子的两种理解。

2.说明在某个句法格式中,为何同为动词或形容词或名词,有的能进入该格式,有的却不能

我们以当今语言学界的热门话题“程度副词+名词”的语义研究为例分析。

两个词语能够组成一个句法结构,关键是看二者是否具有某方面共同的语义特征。对于副名组合的理解,既不能单纯归结为副词,也不只是名词的原因,而是两个相组合的词语的语义双向选择的结果[3]。现代汉语的程度副词的语义特征可以通过与形容词中表性质的一类词的搭配显示出来。性质形容词“好、坏、远、近、甜、软” 等表示某种抽象的属性,程度上必然存在差异,具有可变的量,因此,程度副词必然具备[+程度量]这一语义特征。如漂亮:一个抽象出来的概念,它可以修饰多类事物,人(男人、女人、小孩)、动物、植物、物品等都可以用,但究竟怎么才算漂亮,取决于人的主观认同感。每个人心目中的漂亮尺度不太一致,有程度上的差别,因此可与任一层次程度副词搭配:特别漂亮、十分漂亮、很漂亮、挺漂亮、有点儿漂亮。再来看组合“副+名”,由于程度副词的特殊语义特征,决定了这个名词必须带有或至少隐含某种抽象性。按照这一准则,“程度副词+名词”中的名词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

(1)真正的抽象名词。如欲望、传统、现代、个性、书生气、女人味等,这些词本身就是从多个具体的词中提炼出来的范围较广、较虚、没有确切指称的概念,对它们的理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主观情感。

a.“一下子从[zz(z]很古典[zz)]的氛围中跳入[zz(z]很现代[zz)]的生活里。”(张星《忍耐爱的赵玫》)

b.“他倒赔不是的劝慰这个姑娘,[zz(z]很耐性[zz)]的听了她的诉说……”(石言《秋雪湖之恋》)

c.“这种事你[zz(z]最内行[zz)],应付英国人你[zz(]最本事[zz)]。”(亦舒《香雪海》)

正所谓“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很现代、很耐性、最内行、最本事”的标准由各位读者自己去定。

(2)有抽象意味的专有名词。如中国、、香港、葛朗台、阿q、堂吉诃德等。这类词,在汉语词汇中是独一无二的,本身意义很实在,代表地名或人物。但随着人们的使用,被赋予了与本意相关但更丰富、更具有特征化的含义,人们一提起它们,就会联想到它们更多的内涵,而不仅仅是简单的指称意义。如“他很葛朗台”,就意味着这个人嗜钱如命、对人对己自私苛刻的一系列守财奴特征,而不只想到原来小说中的那个人物。

(3)另外一些如官僚、市侩、流氓、学究、草包、小市民、绅士、军阀、淑女、贵族、奶油、豆腐、畜生、狐狸等表示某类事物的词,也都伴随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语言习惯加入了这一行列。例如:

a.“这个人[zz(z]太奶油[zz)]了。”

b.“她长得[zz(z]相当狐狸[zz)]。”

可以看出,能进入组合的这三类名词都不同程度地带有抽象意义,后两类都超越了原词所指的简单意义,深入到了词语背后的多项语义特征,人们可以根据表达的需要,选择不同的程度副词与之搭配。

四、结语

综观“特征理论”在现代汉语中的运用,我们认为它是汉语研究一大进步,有利于我们对语言的各个要素作更深入、更细致的认识,“特征分析”直观有效地将要素的显著特征平铺在读者眼前,使人一目了然,豁然开朗。

另一方面,“特征理论”只是语言研究中的一个方法,当然不可避免存在缺点,就以词义分析而言,它在动植物词汇、亲属词汇、颜色词汇等中的应用得心应手,但是:(1)有些词,尤其是有些虚词,如介、连、叹词等,不易找出两两相对的义素;(2)有些词义素很多,全部罗列太累赘、繁琐;(3)对词往往区别开就行,对每个词义的理解不是那么全面。

世界在发展,语言特征在演变,因此对它的认识、分析也应随之改进。之后的约束理论、空语类理论、指向理论、范畴理论和认知理论等等的提出,说明我们的语言学家仍在辛勤地探索着,但无论如何,特征理论将在它的一片天地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

小说语言特征篇6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和思维工具。语言又是一个不断变动的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语言随人类对世界认识的逐步加深而愈加丰富。人类对这一系统的研究也在探索中日益成熟。

《现代汉语词典》对“特征”一词的解释为事物可供识别的特殊征象或标志。唯物辩证法也告诉我们,认识事物一定要抓住特征,这样才能深入把握。语言学中同样也存在众多的特征,需要我们去辨别。聪明的人类学家将“特征”概念引入语言分析中,以下就来分析特征理论在语言的三大要素(语音、词汇、语法)中的应用。

一、特征理论的萌芽——语音中的运用

“特征”一词在语言中的使用最早见于19世纪50年代美国人雅柯布逊、范特、哈勒合著的《语音分析初探——区别特征及其相互关系》一书,他们根据声谱分析结果和声学原理,把各种语言音位的发音特点归为12种2分的区别特征。

“特征”首先可以用来区分构成音节的各个音素。音素是从音色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的语音单位,可分为元音和辅音[1],它们同样拥有作为[音素]这一共同特征,但众多的区别特征则让它们分道扬镳,各司其职,如±[气流受阻]、±[气流强]、±[声带振动]、±[响亮]等。

“音位”这一概念较音素更加社会化。它是一个语音系统中能够区别意义的最小语音单位,是按语音的辨义作用归纳出来的音类[1]。在分析音位时,必须同某种语言的特定语音系统相联系。“特征”在音位归纳中起作用。如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声、韵、调都可起到一定的区别意义的作用。

A组中/t/∶/t‘/、B组中/u/∶/e/、C组中/214/∶/51/分别将三组类似音节区分开来,得到三组音位。而音位之所以能产生区别作用,就在于这些音具备互相对立的特征:

/t/∶/t‘/——不送气∶送气

/u/∶/e/——后、高、圆唇∶前、半高、不圆唇

/214/∶/51/——降升∶全降

但在普通话中,/n/与/l/为两个音位,因为“南”[nan35]与“蓝”[lan35]代表不同的意义;而在一些地区话如兰州方言中,人们在发音时意识不到差别,将两者随意调换着用,语音中不产生区别意义的作用,所以同归于一个音位。因此,特征理论运用于语音尤其是音位,在汉语普通话与方言以及外国语音的比较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特征理论的成熟——词汇中的应用

语言是一个由语素、词、短语、句子构成的层级表意系统。19世纪末兴起的语义学,一直将词义学作为语义学的代名词,随着人类认识的深入,语义是人类所使用的各级语言单位的意义这一观念才得以确立。特征理论被引入语义学,取名为语义特征,语义学正是要透过各个表义单位的表面,深入到微观层去理解其意义的本质。语义特征主要体现在词的义素分析上。

1.语素的特征分析

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它往往是作为一种构词单位来使用的。现代汉语的语素一部分是完全自由的,可以当作词来使用,如单纯词就是二者的统一体,这样对于语素的分析也就是对词的说明。但还有一部分不自由或不完全自由,必须与另外一些语素组合成词来使用,我们可以通过分析语素特征及语素之间的关系,研究语素义与词义之间的关系。

(1)词义与构成它的语素的意义有密切联系。按结构可分为:1)并列联合(如:山水);2)偏正修饰(如:巨人);3)补充说明(如:说服);4)主谓合成(如:冬至);5)动宾支配(如:革命)。语素双方都有实在的意义,表达完整意义时则缺一不可。

(2)词义由其中一语素义决定:如国家、窗户、忘记等,通过分析,我们发现这类偏义复词在发展的过程中一方已经完全失去意义,只作为一个构词手段存在,剩下的语素义即词语的意义。

(3)构词语素义发生转化。实际上词义是由构词语素所蕴含的种种特征比喻、引申而来。如领袖:原指衣服最上端和两侧部分,是构成整件衣服的重要部分,由这一特征比喻一个国家、政治团体、群众组织的领导核心。巾帼:由头巾、发饰的相应特征引申指妇女。

(4)词缀。词缀本身不具有独立的词汇意义,不能独立成词,只能联结一定的词根才能起构词或构形作用。有的词缀用以表示辅助意义或表征词类,如“者”具备[从事某种活动的人]和[名词性]特征,因此就有读者、作者、记者、劳动者等;有的词缀用于表示语法意义,如“们”具有[复数]的语法特征,所以就有先生们、同志们、孩子们等。

2.词汇的特征分析

相对于“语素特征”是为了了解词的组织结构,“词汇特征”则是为了明晰词的义项。

词汇中最重要的一级单位就是词,词是重要的表义单位。特征理论运用于词这一层单位,当然是对词义的分析,主要体现在“义素分析法”。

义素是构成词义的最小意义单位,也就是词义的区别特征或叫语义成分或语义特征。利用这种方法解释词义时,把词的属性统统排列出来,通过类属关系同别的非本类事物相区别,再根据某些特征同本类内部其他事物相区别。通常用[+]或[-]符号表示有或无哪一个义素。如表1所示:

可以看出,义素分析法的使用能够简明、直观、精确地解说词义,把词义的分析往更加深层的方向推进,使词义研究更加深入、细致。

中国语言之所以丰富,很大程度在于有大量的同义词。同义词词义“大同小异”,运用义素分析法可以对它们的[意义范围的大小]、[程度的轻重高低]、[感彩的褒贬]、[语体色彩]等进行比较,得出词的精确含义。如:“恳求”与“央求”有共同义素[诚恳的请求],不同就在于区别义素[词义轻与重];“布”与“布匹”之间存在[具体或概括]的差异,“成果”与“后果”则存在[结局好]或[结局坏]之分;“愿望”与“希望”则存在着[词性]不同与[可作成分]的不同。

3.短语的特征分析

短语是词与词的语法组合。利用语义特征可以判断其组合是否成立。

如“书痛”、“搬动心灵”、“流树”三个短语显然搭配不当,因为“痛”是一种感知的触觉与心灵反映,要求前面与之搭配的成分具备[有生命]的特征;“搬动”是一种具体行为,它的对象要具备[有实在形体]特征;而“流”要求搭配对象具有[液体状]特点,即使“流星”中的“星”也是形象地表现星星从天际滑落的轻盈如水柔态。

三、特征理论的深入——语法中的应用

语法中的特征理论仍然指的是语义特征分析,但不同于语义学,它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解释造成同形多义句法格式的原因;二是用以说明在某个句法格式中,为何同为动词或形容词或名词,有的能进入该格式,有的却不能[2]。

1.解释造成同形多义句法格式的原因

20世纪50年代,我国在西方语言理论的启发下,语法研究迅速发展。层次分析法首先揭示了句法结构的构造层次和直接组成成分之间的显性语法关系,接着变换分析深入到结构内部,通过句式转换分化歧义句式,语义特征理论则在前二者的基础上产生,进一步发现并探讨句式产生歧义的原因。语法研究与词义研究中的语义特征存在差别,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前者必须与特定的语境相结合。

如“鸡不吃了”一例:

这一句子会产生歧义理解,就在于关键词“鸡”有不同的语义特征,我们给它还原两种语境:

a.“那条虫还在地上,鸡不吃了。”

b.“我饱了,鸡不吃了。”

因此a句中的鸡具备[有生命],b句中的鸡具备[已烹调],两个特征决定了一个句子的两种理解。

2.说明在某个句法格式中,为何同为动词或形容词或名词,有的能进入该格式,有的却不能

我们以当今语言学界的热门话题“程度副词+名词”的语义研究为例分析。

两个词语能够组成一个句法结构,关键是看二者是否具有某方面共同的语义特征。对于副名组合的理解,既不能单纯归结为副词,也不只是名词的原因,而是两个相组合的词语的语义双向选择的结果[3]。现代汉语的程度副词的语义特征可以通过与形容词中表性质的一类词的搭配显示出来。性质形容词“好、坏、远、近、甜、软”等表示某种抽象的属性,程度上必然存在差异,具有可变的量,因此,程度副词必然具备[+程度量]这一语义特征。如漂亮:一个抽象出来的概念,它可以修饰多类事物,人(男人、女人、小孩)、动物、植物、物品等都可以用,但究竟怎么才算漂亮,取决于人的主观认同感。每个人心目中的漂亮尺度不太一致,有程度上的差别,因此可与任一层次程度副词搭配:特别漂亮、十分漂亮、很漂亮、挺漂亮、有点儿漂亮。再来看组合“副+名”,由于程度副词的特殊语义特征,决定了这个名词必须带有或至少隐含某种抽象性。按照这一准则,“程度副词+名词”中的名词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

(1)真正的抽象名词。如欲望、传统、现代、个性、书生气、女人味等,这些词本身就是从多个具体的词中提炼出来的范围较广、较虚、没有确切指称的概念,对它们的理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主观情感。

a.“一下子从]很古典[)]的氛围中跳入]很现代[)]的生活里。”(张星《忍耐爱的赵玫》)

b.“他倒赔不是的劝慰这个姑娘,]很耐性[)]的听了她的诉说……”(石言《秋雪湖之恋》)

c.“这种事你]最内行[)],应付英国人你[(]最本事[)]。”(亦舒《香雪海》)

正所谓“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很现代、很耐性、最内行、最本事”的标准由各位读者自己去定。

(2)有抽象意味的专有名词。如中国、、香港、葛朗台、阿Q、堂吉诃德等。这类词,在汉语词汇中是独一无二的,本身意义很实在,代表地名或人物。但随着人们的使用,被赋予了与本意相关但更丰富、更具有特征化的含义,人们一提起它们,就会联想到它们更多的内涵,而不仅仅是简单的指称意义。如“他很葛朗台”,就意味着这个人嗜钱如命、对人对己自私苛刻的一系列守财奴特征,而不只想到原来小说中的那个人物。

(3)另外一些如官僚、市侩、流氓、学究、草包、小市民、绅士、军阀、淑女、贵族、奶油、豆腐、畜生、狐狸等表示某类事物的词,也都伴随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语言习惯加入了这一行列。例如:

a.“这个人]太奶油[)]了。”

b.“她长得]相当狐狸[)]。”

可以看出,能进入组合的这三类名词都不同程度地带有抽象意义,后两类都超越了原词所指的简单意义,深入到了词语背后的多项语义特征,人们可以根据表达的需要,选择不同的程度副词与之搭配。

四、结语

综观“特征理论”在现代汉语中的运用,我们认为它是汉语研究一大进步,有利于我们对语言的各个要素作更深入、更细致的认识,“特征分析”直观有效地将要素的显著特征平铺在读者眼前,使人一目了然,豁然开朗。

另一方面,“特征理论”只是语言研究中的一个方法,当然不可避免存在缺点,就以词义分析而言,它在动植物词汇、亲属词汇、颜色词汇等中的应用得心应手,但是:(1)有些词,尤其是有些虚词,如介、连、叹词等,不易找出两两相对的义素;(2)有些词义素很多,全部罗列太累赘、繁琐;(3)对词往往区别开就行,对每个词义的理解不是那么全面。

世界在发展,语言特征在演变,因此对它的认识、分析也应随之改进。之后的约束理论、空语类理论、指向理论、范畴理论和认知理论等等的提出,说明我们的语言学家仍在辛勤地探索着,但无论如何,特征理论将在它的一片天地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小说语言特征篇7

    一、引言

    在汉语中,主谓短语做宾语的情况为数不少,对于这些做宾语的主谓短语是否小句,则是近些年来学术界不断讨论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认为首先要搞清楚判断一个主谓短语是否小句的标准是什么。我们在此试图解决下列几个问题;a、小旬的标准是什么?b、汉语中宾语位置上的主谓短语是否小句?c、主句谓语动词的语义与宾语类型有什么关系?

    二、小句的标准

    1、小句是汉语语法基本的动态单位。汉语中最早注意小句层面并提出小句之说的是吕叔湘先生。吕叔湘先生是在他的重要的语法着作《中国文法要略》(1942)首次使用“小句”这个术语的。他此时使用小句这个名称是为了“述说的时候方便些”,并没有把小句当作一级语法单位:吕叔湘先生在他的另一部语法着作《汉语语法问题分析》(1979)中,认为小句是语言中基本的动态单位,小句的作用在于“可以沟通单句和复句,说单句是由一个小句组成的句子。”邢福义先生的“小句中枢说”(1995、1997)近年来在语法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邢先生认为:“小句是最小的具有表述性和独立性的语法单位。”也就是说,在具有表述性的语法单位中,小句是最小的语法单位。随后,储泽祥(2004)认为小句是汉语语法基本的动态单位。可见,小句也是应该具有句子的特征的。

    2,句子的特征。句子的特征有哪些呢?首先,我们看一下句子是怎样形成的。语言的内容来自于大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客观世界中的一个事态投射在语言中就是一个句子。句子不仅反映事态的客观属性,如参与者、时间、空间、进程、方式等,而且表现说话者的态度、情感,以及说话者对听话者的预期、要求等,从而带有各种不同的特征。每一种特征都体现了句子在语言交际中的特定功能。因此,我们主要考察五种句子特征:构件单位的完备性(即完整的论元结构),认知情态(在语言层面上就通过一些表示情态的词体现出来,如:可能、或许、必须等),体标记(体标记附着在谓语动词后,表示事态发展的正在进行性、完成性和经验性等,如:着,了、过等)、语气(语气在汉语中有时是通过语气词来体现出来的,如:吗、呢、啊、吧、的、了等)和独立成分(称呼语、某些插入语、感叹语等)。

    3、小句的判断标准,因为小句具有句子的特征,我们就可以以一个结构是否具有上述句子特征,从而判断它是否是小句。所以,小句的判断标准是:

    首先具有完备的论元结构,其次要有语气。这两条是必有的标准。认知情态、体标记和独立成分,则随小句的独立性的强弱可能带多带少。

    4、小句宾语的判断标准。小句宾语就是指在句子中处于宾语位置上的小句。因为小句宾语是嵌入在一个句子的内部,是降格的内嵌小句。虽然这样的小句因为受到其前后某些特定词语的支配,成为特定的句法成分,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丢失句子单用时所具备的各种特征,但是,它仍然是小句。因此,小句的判断标准同样适合用来判断小句宾语。

    三、宾语位置上的主谓短语

    1、小句宾语。首先我们来讨论处于宾语位置上的主谓短语是否小句。看下面的句子:

    (1)他私下寻思:老伙计,我这次一定能赢你!

    (2)大娘亲热地对我说,闺女,你就把这儿当作自己的家吧。

    这两个句子的宾语部分在形式上有独立语,有着完整的论元结构,在语义上主谓短语都各自表述了一个完整的意义。第(1)句还反映出了说话者的认知情态;第(2)句带有语气词。这两个宾语具有几个句子特征,单说起来也几乎不成问题,它们都应当是小句,所以这两个宾语位置上的主谓短语都是小句宾语。

    (3)姜维估计魏国的兵马夜里可能要来踹营。

    (4)消息灵通的人士透露今年年底每个员工的工资大概能上涨百分之十左右。

    这两句的宾语各自含有一个表示推测语气的副词,反映出了说话者的认知情态,而且中心动词不缺少论元,有着完整的语义,可以断定它们都是小句。

    (5)村里的人都很羡慕巧巧考上了大学。

    (6)中学生们抱怨他们过着比驴子还辛苦的生活。

    这两个句子的宾语虽然没有独立语、语气词,也没有反映认知情态的副词,但是它们都带有体标记,论元结构完整,表示了一个完整的语义,所以,这两个句子的主要动词带的也是小句宾语。

    (7)党的纪律禁止领导干部的子女配偶进行商业活动。

    (8)你不能断言他给她的所有信件都是有步骤的引诱。

    可以看出这两个句子的宾语丢失了不只一个句子特征,不仅没有独立语、语气词和体标记,而且也没有反映出认知情态。但是,它们的中心动词该带的论元都带了,结合本句谓语动词的语义,它们表示的语义相对完整,因此它们也是小句,只不过单说起来有些困难。

    根据以上的讨论,我们可以看出主谓短语在宾语位置上由于受到句子的谓语动词的支配,成为动词的论元后,就被动词分配了一定的论元角色,从而成为小句宾语。

    在此,要注意小句宾语中的主语省略。例如:

    (9)老通宝打算¢再多赊几担桑叶来。

    这句的宾语“再多赊几担桑叶来”中的动词“赊”的施事主语与主句的主语同指,并且在句子的表层形式中强制性缺省,也就是说,宾语位置上仍是一个主谓短语,由于小主语与大主语所指相同,小主语不可补出。这样的谓词性短语可以看作主谓短语的缩略形式,受主句谓语动词的语义影响,它也是小句。

    那么,是不是处于宾语位置上的所有的主谓短语都可以被句子化,从而成为小句宾语的呢?

    2、主谓短语宾语

    宾语位置上的主谓短语并不总是小句,例如:

    (10)这个计划要经过领导批准,(方可执行。)

    (11)你提出的问题值得大家探讨。

    这两句中都是主谓短语作宾语,不是宾语小句。显而易见,宾语部分没有独立语和语气词,也没有认知情态。主谓短语的动词的受事论元被指派作了主句的主语,使得宾语的论元结构不完整,整个宾语部分不能表述一个完整的语义,从而失去了作为内嵌小句的最基本的特征,故而,这两句宾语部分的主谓短语不是小句。再如:

    (12)我军阵地猛烈的炮火延缓了敌人进攻,(为胜利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13)他把公家的材料用于自己家装修。

    这两句的宾语也是主谓短语充当的,不是小句宾语。因为“敌人进攻”在作了主句谓语动词“延缓”的宾语后,“进攻”就不能再带宾语了,导致了宾语动词受事论元的缺失,从而使得宾语部分的语义表述不完整,因此,“敌人进攻”不是小句。

    通过分析讨论,我们可以看出宾语位置上的主谓短语,有的可以被句化为小句,成为小句宾语,有的只能是主谓短语作宾语。这是为什么呢?我们说能否成为小句宾语,取决于主句的谓语动词的语义,即半句谓语动词的语义制约着该动词所带宾语的类型。

    四、谓语动词的语义对宾语内容的制约

    无论是小句宾语还是主谓短语宾语,它们都是主句谓语动词所指派的论元,都要受到主句谓语动词的语义制约,也就是说,主句谓语动词的语义制约着宾语的结构形式。

    能带小句宾语的谓语动词都是具以下两个语义:体验性和呈现性。体验性就是能意识到一个事态就是语言的表达对象;呈现性就是能展示出一个事态内容。具有这两个语义特征的动词包括:心理活动动词、言说动词等。

    这样的心理活动动词包括两类:一类是感知类,例如,看见、听见、望见、闻、观察、碰见、撞见、想、猜、寻思、琢磨、意识、考虑、估计、推想、盘算、感觉、明白、渴望、希望、忘掉、等;另一类是情绪类,例如,爱、恨、嫉妒、羡慕、佩服、喜欢、讨厌等。那些不具备这两个语义特征的心里活动动词不能带小句作宾语,例如,激动、惊吓、骚扰等,这类心理活动动词只反映施动者心里活动的某种情绪体验,不反映心理活动内容。

    在语言层面上,心理活动动词具有将一个外在事态的意识内容反映出来的能力。这种反映只是心理活动主体的自身体验。人类还有将意识内容进行交流的需要,这种需要是通过言语活动来实现的,那么,在语言层面上就离不开言说类的动词。所以,那些能够反映一个事态整体过程的言说类动词也需要带小句作宾语,以满足表达的需要。言说活动是通过认知活动先将意识内容转化为言说内容,然后表述出来,因此,言说类的动词实际上在语义上也具有体验性和反映性两个特征。人类的言说活动不限于口头表达,也可以通过书面语言甚至肢体语言表达意识内容,故而,能带小句宾语的言说类动词包括典型的言说类动词,也包括引申过来的言说类动词,例如:说、问、告诉、命令、邀请、责备、讽刺、通知、断言、抱怨、表扬、称赞、答应、透露、描写、强调、商量、建议等。

    其他语义类的动词只要具有体验性和呈现性的语义特征都能带小句宾语。因此,我们通过对一定语料的统计和分析,可以归纳出带小句宾语的动词的语义类。因为汉语动词的语义类无法穷尽,在此我们只统计出一些普通的语义类。

    除了上面所列的心理活动类和言说类动词外,还有下列语义类的动词可以带小句宾语:

    规定类:规定、注明、约定、暂定、禁止、限制、停止、制止等。

    标志类:标志、代表、意味、指、等于、表明等。

    求证类:测量、调查、比较、比赛、预计、预测、称、量、鉴定等。

小说语言特征篇8

一、引言

在汉语中,主谓短语做宾语的情况为数不少,对于这些做宾语的主谓短语是否小句,则是近些年来学术界不断讨论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认为首先要搞清楚判断一个主谓短语是否小句的标准是什么。我们在此试图解决下列几个问题;a、小旬的标准是什么?b、汉语中宾语位置上的主谓短语是否小句?c、主句谓语动词的语义与宾语类型有什么关系?

二、小句的标准

1、小句是汉语语法基本的动态单位。汉语中最早注意小句层面并提出小句之说的是吕叔湘先生。吕叔湘先生是在他的重要的语法着作《中国文法要略》(1942)首次使用“小句”这个术语的。他此时使用小句这个名称是为了“述说的时候方便些”,并没有把小句当作一级语法单位:吕叔湘先生在他的另一部语法着作《汉语语法问题分析》(1979)中,认为小句是语言中基本的动态单位,小句的作用在于“可以沟通单句和复句,说单句是由一个小句组成的句子。”邢福义先生的“小句中枢说”(1995、1997)近年来在语法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邢先生认为:“小句是最小的具有表述性和独立性的语法单位。”也就是说,在具有表述性的语法单位中,小句是最小的语法单位。随后,储泽祥(2004)认为小句是汉语语法基本的动态单位。可见,小句也是应该具有句子的特征的。

2,句子的特征。句子的特征有哪些呢?首先,我们看一下句子是怎样形成的。语言的内容来自于大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客观世界中的一个事态投射在语言中就是一个句子。句子不仅反映事态的客观属性,如参与者、时间、空间、进程、方式等,而且表现说话者的态度、情感,以及说话者对听话者的预期、要求等,从而带有各种不同的特征。每一种特征都体现了句子在语言交际中的特定功能。因此,我们主要考察五种句子特征:构件单位的完备性(即完整的论元结构),认知情态(在语言层面上就通过一些表示情态的词体现出来,如:可能、或许、必须等),体标记(体标记附着在谓语动词后,表示事态发展的正在进行性、完成性和经验性等,如:着,了、过等)、语气(语气在汉语中有时是通过语气词来体现出来的,如:吗、呢、啊、吧、的、了等)和独立成分(称呼语、某些插入语、感叹语等)。

3、小句的判断标准,因为小句具有句子的特征,我们就可以以一个结构是否具有上述句子特征,从而判断它是否是小句。所以,小句的判断标准是:

首先具有完备的论元结构,其次要有语气。这两条是必有的标准。认知情态、体标记和独立成分,则随小句的独立性的强弱可能带多带少。

4、小句宾语的判断标准。小句宾语就是指在句子中处于宾语位置上的小句。因为小句宾语是嵌入在一个句子的内部,是降格的内嵌小句。虽然这样的小句因为受到其前后某些特定词语的支配,成为特定的句法成分,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丢失句子单用时所具备的各种特征,但是,它仍然是小句。因此,小句的判断标准同样适合用来判断小句宾语。

三、宾语位置上的主谓短语

1、小句宾语。首先我们来讨论处于宾语位置上的主谓短语是否小句。看下面的句子:

(1)他私下寻思:老伙计,我这次一定能赢你!

(2)大娘亲热地对我说,闺女,你就把这儿当作自己的家吧。

这两个句子的宾语部分在形式上有独立语,有着完整的论元结构,在语义上主谓短语都各自表述了一个完整的意义。第(1)句还反映出了说话者的认知情态;第(2)句带有语气词。这两个宾语具有几个句子特征,单说起来也几乎不成问题,它们都应当是小句,所以这两个宾语位置上的主谓短语都是小句宾语。

(3)姜维估计魏国的兵马夜里可能要来踹营。

(4)消息灵通的人士透露今年年底每个员工的工资大概能上涨百分之十左右。

这两句的宾语各自含有一个表示推测语气的副词,反映出了说话者的认知情态,而且中心动词不缺少论元,有着完整的语义,可以断定它们都是小句。

(5)村里的人都很羡慕巧巧考上了大学。

(6)中学生们抱怨他们过着比驴子还辛苦的生活。

这两个句子的宾语虽然没有独立语、语气词,也没有反映认知情态的副词,但是它们都带有体标记,论元结构完整,表示了一个完整的语义,所以,这两个句子的主要动词带的也是小句宾语。

(7)党的纪律禁止领导干部的子女配偶进行商业活动。

(8)你不能断言他给她的所有信件都是有步骤的引诱。

可以看出这两个句子的宾语丢失了不只一个句子特征,不仅没有独立语、语气词和体标记,而且也没有反映出认知情态。但是,它们的中心动词该带的论元都带了,结合本句谓语动词的语义,它们表示的语义相对完整,因此它们也是小句,只不过单说起来有些困难。

根据以上的讨论,我们可以看出主谓短语在宾语位置上由于受到句子的谓语动词的支配,成为动词的论元后,就被动词分配了一定的论元角色,从而成为小句宾语。

在此,要注意小句宾语中的主语省略。例如:

(9)老通宝打算¢再多赊几担桑叶来。

这句的宾语“再多赊几担桑叶来”中的动词“赊”的施事主语与主句的主语同指,并且在句子的表层形式中强制性缺省,也就是说,宾语位置上仍是一个主谓短语,由于小主语与大主语所指相同,小主语不可补出。这样的谓词性短语可以看作主谓短语的缩略形式,受主句谓语动词的语义影响,它也是小句。

那么,是不是处于宾语位置上的所有的主谓短语都可以被句子化,从而成为小句宾语的呢?

2、主谓短语宾语

宾语位置上的主谓短语并不总是小句,例如:

(10)这个计划要经过领导批准,(方可执行。)

(11)你提出的问题值得大家探讨。 转贴于

这两句中都是主谓短语作宾语,不是宾语小句。显而易见,宾语部分没有独立语和语气词,也没有认知情态。主谓短语的动词的受事论元被指派作了主句的主语,使得宾语的论元结构不完整,整个宾语部分不能表述一个完整的语义,从而失去了作为内嵌小句的最基本的特征,故而,这两句宾语部分的主谓短语不是小句。再如:

(12)我军阵地猛烈的炮火延缓了敌人进攻,(为胜利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13)他把公家的材料用于自己家装修。

这两句的宾语也是主谓短语充当的,不是小句宾语。因为“敌人进攻”在作了主句谓语动词“延缓”的宾语后,“进攻”就不能再带宾语了,导致了宾语动词受事论元的缺失,从而使得宾语部分的语义表述不完整,因此,“敌人进攻”不是小句。

通过分析讨论,我们可以看出宾语位置上的主谓短语,有的可以被句化为小句,成为小句宾语,有的只能是主谓短语作宾语。这是为什么呢?我们说能否成为小句宾语,取决于主句的谓语动词的语义,即半句谓语动词的语义制约着该动词所带宾语的类型。

四、谓语动词的语义对宾语内容的制约

无论是小句宾语还是主谓短语宾语,它们都是主句谓语动词所指派的论元,都要受到主句谓语动词的语义制约,也就是说,主句谓语动词的语义制约着宾语的结构形式。

能带小句宾语的谓语动词都是具以下两个语义:体验性和呈现性。体验性就是能意识到一个事态就是语言的表达对象;呈现性就是能展示出一个事态内容。具有这两个语义特征的动词包括:心理活动动词、言说动词等。

这样的心理活动动词包括两类:一类是感知类,例如,看见、听见、望见、闻、观察、碰见、撞见、想、猜、寻思、琢磨、意识、考虑、估计、推想、盘算、感觉、明白、渴望、希望、忘掉、等;另一类是情绪类,例如,爱、恨、嫉妒、羡慕、佩服、喜欢、讨厌等。那些不具备这两个语义特征的心里活动动词不能带小句作宾语,例如,激动、惊吓、骚扰等,这类心理活动动词只反映施动者心里活动的某种情绪体验,不反映心理活动内容。

在语言层面上,心理活动动词具有将一个外在事态的意识内容反映出来的能力。这种反映只是心理活动主体的自身体验。人类还有将意识内容进行交流的需要,这种需要是通过言语活动来实现的,那么,在语言层面上就离不开言说类的动词。所以,那些能够反映一个事态整体过程的言说类动词也需要带小句作宾语,以满足表达的需要。言说活动是通过认知活动先将意识内容转化为言说内容,然后表述出来,因此,言说类的动词实际上在语义上也具有体验性和反映性两个特征。人类的言说活动不限于口头表达,也可以通过书面语言甚至肢体语言表达意识内容,故而,能带小句宾语的言说类动词包括典型的言说类动词,也包括引申过来的言说类动词,例如:说、问、告诉、命令、邀请、责备、讽刺、通知、断言、抱怨、表扬、称赞、答应、透露、描写、强调、商量、建议等。

其他语义类的动词只要具有体验性和呈现性的语义特征都能带小句宾语。因此,我们通过对一定语料的统计和分析,可以归纳出带小句宾语的动词的语义类。因为汉语动词的语义类无法穷尽,在此我们只统计出一些普通的语义类。

除了上面所列的心理活动类和言说类动词外,还有下列语义类的动词可以带小句宾语:

规定类:规定、注明、约定、暂定、禁止、限制、停止、制止等。

标志类:标志、代表、意味、指、等于、表明等。

求证类:测量、调查、比较、比赛、预计、预测、称、量、鉴定等。

小说语言特征篇9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2-0394-02

一、文体学和语音象征

文体学是用语言学方法研究文体风格的学问。(刘世生,朱瑞青:2007)文体学的研究由来已久,西方的文体学研究起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的修辞学,亚里士多德在论述在演说如何打动听众时说:“要打动听众,一要靠内容,二要靠文辞,三要靠演说技巧”。亚里士多德的关于演说的论述被认为是比较早的关于修辞学的一些观点。后来罗马的一些修辞学家又进一步发展了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中国最早的文体学研究可以追溯到魏晋南北朝,代表文献是刘勰的《文心雕龙》,目前文体学研究在中国和西方都有了长足的进展。

文体分析是分体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文体分析主要是从语篇出发,但语篇又包括不同的语言层次,不同的含义和不同的范围。从语言层次来看目前的文体分析主要从语音、词汇、句子和语义等各个层面进行,那么语音象征意义分析应该属于语音层面的分析。如果从语篇的功能出发,不同的语篇有不同的功能,有的语篇用作介绍,有的语篇用作说明,有的用来描述,有的用来宣传或者欣赏等等,这样语篇被分成两大类:一是实用文体,二是文学文体。在这两大类文体中又包含了若干小类。比如实用文体又包含了科技、新闻、法律和广告等等;文学文体又包含了小说、诗歌、散文和戏剧。

语音象征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指的是音具有意义这样一个概念。语音象征可分直接语音象征(direct sound symbolism)和联觉语音象征(synaesthetic sound symbolism)。直接语音象征指的是词的声音形象即语音和它表示的某种意义有直接的联系。也就是说词的语音是直接模拟人或事物发出的声音构成的,基于这类语音象征的词叫拟声词或象声词。联觉语音象征(synaesthetic sound symbolism)指由某个语音或某组语音的音响或发音特征而联想到某种意义。语音象征在不同的文体中被使用,那么文体学分析也可从不同的文体出发来探讨不同文体中语音象征意义。

二、文学文体中的语音象征

文学文体学研究的是文学作品中的语言风格和文体特点,它最关心的是文学语言的运用技巧。文学文体是语音象征应用最多的文体,所以语音象征是文学文体的分析是一个不可忽略的语言现象,尤其是诗歌的分析。语音象征颠覆了音只有音效这种传统的观念,发现了音同样有传情达意的功能,丰富了语言研究的内容。英语语音象征的研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或者层面展开,有的学者从元音和辅音两个方面来分析,有的学者讨论直接语音象征和联觉语音象征,有的学者从字母层面来探讨,有的学者从词汇层面来探讨,有的学者讨论篇章语音意义。语音象征意义应用范围广泛,也受到很多作家和诗人的重视,有些人甚至是语音象征应用的大师,被称作音乐诗人,毫无疑问,成功有效的使用语音象征不仅可以传达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而且会使作品有音乐美。语音象征意义分析不仅可以从不同的语言层次来进行,而且还可以着眼于不同的文体。从语音象征的应用来看,最为人们所熟悉的文体是诗歌,很多诗人都擅长用音来表达意义,比如Alexander Pope,Alfred Tennyson和P.B.Percy Bysshe Shelley等等。但同时语音象征在小说和应用文等文体中也有大量的应用。

毋庸置疑,英语诗歌是语音象征应用最广泛的文体,也是音表意体现最直接的文体,绝大多数关于语音象征的讨论也是选择诗歌作为研究的文本,诗歌的语言短小精炼,表意深刻,内涵丰富,如果诗人追求借助语音表意,诗歌的意义会更丰满,更耐人寻味。作为语言的自然属性,诗人可以用元音、辅音或者音组来表达或者愉快或者悲伤的情绪。同时,语音象征的运用也给读者诗歌的鉴赏提供了较大的空间。Tennyson的诗歌“The Brook”充分利用了音义之间的关系,通过音表意来深化诗歌主题,例如:

I chatter over stony ways,

In little sharps and trebles,

I bubble into eddying bays,

I babble on the pebbles.

本节诗生动描绘的是流淌的溪水,诗人同时使用了直接语音象征和联觉语音象征,首先使用chatter,bubble和babble三个拟声词来加以描绘,chatter模拟了说话声,bubble模拟的是汩汩的流水声;babble模拟的是河水敲打石子的哗哗声,这些拟声词的使用使读者从音效的角度进一步感知小溪的流水,同时了解到作者描绘的溪水流淌的意境。这一节诗的另一个特点就/l/的大量使用,是该节中用得最多的音,在这短短的一小节诗中,/l/出现了6次,这个音属于“流音”,流音在发音时气流通过舌的两侧没有颤动,恰似溪水流动,这个音贯穿于整个诗节,也使溪水潺潺的美妙之音在耳边萦绕。

小说中的语言比较灵活,不像诗歌那么精炼,它更多的是通过细致的描写来表情达意,为了使作品的内容更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作者不会吝啬使用更多的辞藻,小说的讨论更多的集中在词汇,语法和句式等方面,但实际上语音象征的应用可以给小说的语言锦上添花。曼斯菲尔德的作品Miss Brill是小说这种文体中运用语音象征的代表之一,小说描述了一位独居的孤独女人,她渴望融入社会,并幻想自己必不可少,但最终幻想破灭。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就很注意音的选择,力求作品能够最大程度的描述出女主人公的心理,作者既有直接语音象征又有联觉语音象征的使用。例如:

…But he shook his head, lighted a cigarette,slowly breathed a great deep puff into her face, and even while she was still talking and laughing,flicked the match away and walked on.

在这段文字中作者使用了puff和flicked这样的拟声词来表达一系列动作,拟声词的运用更加生动贴切的描绘出一位男士在和一位已经有了一些年纪的女士约会时漫不经心的举动,读者心领神会。

But to-day she passed the bakers by, climbed the stairs, went into the little dark room - her room like a cupboard - and sat down on the red eiderdown. She sat there for a long time. The box that the fur came out of was on the bed.

这段文字是这篇小说的结尾部分,作者在此处的用音特点是/u:/,/a:/,/:/,/ai/,/ei/这类长音和双元音用的比较多,这些音的发音特点是发音持续时间较长,而且几个长音的发音位置比较靠后,这些音表达出主人公的沮丧和失望,心情沉重,读者在阅读这段文字的时候随着一个个长音的接连出现节奏也会自然慢下来,从而感受到女主人公放慢的脚步和灰暗的心情。

三、实用文体中的语音象征

实用文体指直接用来传递信息或提供服务的语篇类型。(张德禄:2005)比如科技语篇是向读者说明科学事实和真相;报刊是把新闻和消息以最快的速度告知读者,广告是展示商品的功能,劝说读广告的人购买商品。实用文体中也会利用语音象征来实现更好的表达效果。广告语言的特点是力求用简洁、与众不同的语言来吸引读者,语言需要有比较强的感染力和冲击力,用词巧妙,独具匠心,能够让人过目不忘,并且有购买欲望,因此在有限的篇幅里要利用尽可能多的表意元素,所以广告英语中也不乏语音象征的使用,充分利用语音来表达广告商想要传递的信息。直接语音象征和联觉语音象征在广告英语中都会被应用。

例如:Rent a toot or buy a tweet,boom,zing,

twang,tinkle,humor plink.(温玲霞:2010)

这是一则关于乐器的广告,同时在语言方面也是直接语音象征应用的典范,在短短十三个单词的广告语中使用了七个拟声词toot,tweet,boom,zing,twang,tinkle,plink,读者在读广告的时候便可以听到各种乐器在耳边响起,响亮的音乐声也会使人们联想起各种乐器齐奏和鸣,从而明确广告传递的信息并且印象深刻,拟声词所带来的声音效果显而易见。

又如:mosquifo bye bye bye.

这是雷达牌驱虫剂的广告语,从用词的角度看bye的重复无疑从语义上增强了告别蚊子的含义,同时,这则广告也是联觉语音象征运用的典范,爆破音/b/出现三次,爆破音的发音短促而且有爆发力,气流是冲出阻碍而发出音,用在此处表达了杀虫剂迅速杀死蚊虫的含义,同一个爆破音的重复使用也使人们联想到驱虫剂消灭蚊虫时的声音,这样精心的挑选词汇,是这则广告的不论在表意上还是在音效上都更上一层楼。

四、总结

从文体分类的角度看,英语文体可分为实用文体和文学文体,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语言风格,不同的文体功能和不同的语言特色。语音象征在不同的文体中都有所运用,在文学文体中语音象征可以使诗歌具有音乐美,能让读者在欣赏诗人卓越思想的时候也会有音乐在耳畔萦绕,除了诗歌,语音象征也会在小说中运用,精心挑选的音在小说中可以进一步表达主题思想,读者在仔细品味语音的时候会更好的理解小说的内容。除了诗歌和小说,语音象征也被应用于实用文体,广告是实用文体中使用语音象征的代表,直接语音象征可以直接模仿广告中商品的声音,联觉语音象征可以借助一些音所表达的意思使广告传递的信息更丰富,更清楚。不管出现在什么文体,语音象征都会通过语音表意来提高语篇表意的效率,语音象征可以适用于各种文体。

参考文献:

[1]刘世生,朱瑞青.文体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小说语言特征篇10

 

一、关联翻译理论

关联翻译理论是基于关联理论发展出来的,格特(Gutt,1991)在其《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一书中将关联理论与翻译紧密结合起来,他对翻译的解释几乎可以刷新人们对翻译的宏观认识。格特主张用关联理论研究翻译,因为“关联理论从能力(competence)而不是行为(behaviour)的角度来看待交际,它试图具体说明人们大脑的信息处理机制在人际交流中所起的作用。因此,其范畴是大脑机制而不是语段本身或语段产生的过程。”[1]p20在关联理论的框架下,翻译是一种跨语言的两轮交际活动。第一轮:原作者是交际者,译者是受体;第二轮:译者是交际者,译语接受者是受体。可见,译者扮演着双重角色,他是信息传递的中转者。最佳关联性是译者力争达到的目标,也是翻译研究的原则标准。Gutt指出:译者的责任是努力做到使原文作者的意图(intention)与译文读者的期盼(expectation)相吻合。[1]p195

二、直接翻译

(一)直接翻译与间接翻译

直接翻译相对于间接翻译,是Gutt在其《关联翻译理论》一书中提出的,他是在Sperber和Wilson关于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理论的基础上发展了这一对重要概念。根据Sperber和Wilson的理论,直接引语保留了原文所有的“表面语言特征”(superficial linguistic properties)[1]p133,而间接引语则仅仅意在保留原文的认知效果。在直接引语中,除了原说话者的语音无法复制以外,说话者必须保留原话的每一个词,甚至句子的重音和语调,让听话者觉得仿佛是原说话者自己在说话。而且说话者可以不必理解原话也可以进行转述交际线索,如一个7岁的小孩子也可以用直接引语来转述非常深奥的古诗,而听话者可根据他的转述来理解古诗的意思,这也就是Sperber和Wilson所说的保留原文所有的“表面语言特征”杂志网。因此,直接引语是语言的一种描写性用法(descriptive use)。而间接引语则不同,他注重的是语言的阐释性用法,如在一定的语境中,英语的修辞性疑问句“Don’t you knowhim?”可以转述为陈述句“He said that he thought she knew the man”。总之,间接引语是对原话的一种阐释,是在保留原话的基本意义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语境需要,改变话语的表面语言特征,以达到原话的认知效果。

Gutt认为,间接翻译相当于间接引语,对原文的语言特征有较大的改动,一再保留原文的“认知效果的相似性”(resemblance in cognitive effects);直接翻译则与直接引语相像,它有赖于“语言特征的相似性”(resemblance in linguistic properties)。但是,问题在于表达话语的风格特征的语言特性并不具有普遍性,因为语言特征不但因语言而异,而且同样的语言结构(如英汉两种语言中的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并部电影具有同样的风格特征。所以Gutt认为,在直接翻译中,我们与其说在努力保留原文的全部语言特征,不如说是在保留这些语言特征为我们提供的“引导读者获得交际者本意的交际线索”。[1]p134

直接翻译的核心就是在于保留原文风格。当然,直接翻译意味着读者将付出更多的认知努力来推断出原文的风格特征,但这与关联理论关于读者用最小的努力达到最大的认知效果并不矛盾。因为Gutt强调的只是,必须让读者的收获“超过他们多付出的认知努力”[1]p148。

小说翻译是集直接翻译与间接翻译于一身,更多的是用间接翻译来达到语义的传达。但小说的风格特征则有赖于直接翻译,通过保留表现原语语言特征的“交际线索”,来向译语读者传达原文的独特风格。

(二)交际线索

“交际线索”这一概念是Gutt在论述直接翻译时提出的,他认为,交际线索指的是在翻译中,我们不能保留原文的全部语言特征,而是在保留这些语言特征为我们提供的引导读者获得交际者本意的线索。[1]p134例如:

(1)(a)The DEALERstole the money.

(b)The dealer STOLE the money.

这两句子通过强调了不同的句子成分表达了不同的隐含意义。在一些没有同样的表达手段的语言中,只能译成相当于下面的句子:

(2)(a)It is thedealer who stole the money.

(b)What the dealer did was stealing the money.

Gutt认为,所谓保留原文的风格,就是保留这种交际线索,译语读者在原文设定的语境中取得与原文完全相似的阐释,从而取得最佳关联。

根据Gutt关于直接翻译的理论,原文的语义表征(Semantic Representations)、句法特征(Syntactic Properties)、音韵特征(Phonetic Properties)、客套语语体(FormulaicExpressions)、拟声词(Onomatopoeia)、风格词语(theStylistic Value of Words)等都提供了表现其风格特征的交际线索。

三、小说风格的可译性

风格是一个涉及面很广而又十分复杂的问题,对于风格的理解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认为风格是看不见摸不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有人认为风格是实实在在、通过语言显现在作品中的东西。在文学翻译中,风格是否可译又是翻译界多年来争论的问题之一。风格问题是文学翻译的核心问题,译出风格是文学翻译的全部指归。[2]p81亚历山大泰德勒在他的《论翻译的原则》中说道:“在好的翻译中,原著的优点已经完全移注入另一种语言,从而使这另一种语言所属国家的人能够获得清楚的理解和强烈的感受交际线索,程度和使用原著语言的人相等。”[3]p105

在我国,茅盾是可译论的代表,1954年他在《为发展文学翻译事业和提高翻译质量而奋斗》一文中指出:文学的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作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4]p511

在关联翻译理论中,风格可以通过直接翻译保留交际线索的方法得到保留。通过保留原作中的所有交际线索,只要译语读者能利用源语作者所期望的语境假设,直接翻译可以让他们获得与源语读者一样的阅读效果。

四、《呐喊》译例分析

下面通过对杨宪益戴乃迭夫妇以及Willam Lyell的《呐喊》两译本中个别案例进行分析。

例1:榨不出一点油水,已经气破肚皮了,他还老虎头上搔痒,便给他两个嘴巴杂志网。[5]p24

Version 1: He couldn’ t squeeze anything out of him; he was already good andangry, and then the young fool would “scratch the tiger’s head”, so he gave him a couple of slaps.[6]p64

Version 2: …couldn’t squeeze a single copperout of him. Now that means Ah-yi is pissed off to begin with, right? Then the Xia kid’s gottago rub salt in the wound by talking’ that kindastuff. Well Ah-yi gave him a couple good ones.[7]p55

从这两个译文来看,杨戴译属于直接翻译,在他们的译文中没有出现勃然大怒、胆大妄为等解释性的语言,因为这些语言无法保留原文作者 “老虎头上瘙痒”的语义表征。虽然scratch the tiger’s head可能不会一下子让目的语读者产生与源语读者一样的感受,但结合上下文,目的语读者的认知语境可以根据明示推理而进一步扩大,通过保留原文的语义,译语读者既可以在阅读过程中付出少量的推导努力,又可以了解中文成语“老虎头上瘙痒”的内涵意义,而威廉译则稍逊一筹,而威廉译为“otta go rub salt in the wound by talkin’ that kinda stuff”则用一种阐释性的方法抹杀了原文的意象,将原本鲁迅先生对于红眼睛阿义这一人物愚昧的同情与讽刺夹杂之情化为乌有,因而在此译中,William的译文则失色不少。

例2 狮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5]p6

Version 1: The fierceness ofa lion, the timidity of a rabbit, the craftiness of a fox…[6]p45

Version 2: Savage as a lion, timid as a rabbit, crafty as afox…[7]p6

在例2中,鲁迅先生用了三个连续的比较手法,实际上就描述了反动统治者的三种特征。他们像狮子一样凶残,像兔子一样胆怯,像狐狸一样狡猾。将统治阶级比作狮子就表现了他们“吃人”的本性;将反动统治阶级比作兔子,表明了是他们纸老虎,外表强硬,内心胆小;将反动统治阶级比作狐狸,则表明他们总是花样百出,阴险狡诈。但文中的语境告诉译者这句话语是狂人的内心活动交际线索,而不是普通人的想法。我们可以看到“狮子似的凶心”则完全是一个成功的明喻,而后面“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又变成了暗喻,表明了狂人说话并不像普通人一样很有逻辑性,作者通过明喻与暗喻的交替,将狂人的“狂”栩栩如生地显示在读者面前。译者就需要把握这种明示推理,将原语句法特征的交际线索以及表现狂人思想非逻辑性的语义特征的交际线索传递给译文读者,达到最大关联。杨戴译和威廉译都不愧为佳作,基本保留了原文句法特征的交际线索,但在保留语义特征的交际线索上似乎有所欠缺。笔者在杨戴译的基础上,大胆将此句子译为:Savage as a lion, timid a rabbit, crafty a fox.目的是既保留句法特征的交际线索,又保留其语义表征的交际线索,从而使译语读者能像原语读者一样领略到原语的所有风格意义。

五、结语

关联翻译理论的直接翻译为小说翻译中风格再现提供了较强的解释力。译者在翻译前应充分考虑原语的语言环境以及文化因素,体会出原语作者的交际意图,通过保留原语中的交际线索为译语读者提供与原语读者基本一致的认知空间,译语读者可通过付出一定程度的推理努力,享受到与原语读者一样的审美感受。当然很多时候准确把握原文的交际线索并非易事,因而译者在一定程度上必须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综合考虑原语表达法与原文语言环境、所处的时代背景、原作者的写作风格等方面,将这些因素整合之后才能准确把握原语的交际线索,从而在译文中再现原作风格。

[参考文献]

[1]Gutt, Ernst-August.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 Cognition and Context[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2]周仪,罗平.翻译与批评[M]. 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3]刘重德.文学翻译十讲[M].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1.

[4]罗新璋.翻译论集[M]. 商务印书馆,1984.

[5]鲁迅.呐喊[M].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6]Yang, Xianyi &Gladys Yang (Trans). Selected Works of Lu Xun [Z].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sPress, 1985.

小说语言特征篇11

说明文从说明对象来看,大体可以分为四类:建筑物、自然现象和科学技术、生物、序言。通常情况下,建筑物的说明要点包括名称、方位、规模、布局、结构、历史变革、价值等;自然现象和科学技术的说明要点是分类、形态、形成过程、特征、性质、发展变化、益害或用途等;生物的说明要点是产地、类属、形态、习性、特征、饲养或培育、益害等;序言的说明要点是写作意图、写作过程、内容介绍、作品特点、社会意义的评价等。应当说明的是文章对各个要点的说明并不是等量齐观的。文章从一定的目的出发,对一个事物或事理的说明,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我们理解“说明对象”的概念既应该宏观把握,又应该微观分析。

《鲤鱼》一课介绍了鲤鱼的体形特点、外部结构、辅助运动器官鳍的作用、辅助呼吸器官鳔的作用、感觉器官眼、耳的功用,另外还简明扼要地说明了鲤鱼的生活习性和繁衍生长的状况,随后介绍了判断鲤鱼年龄的简便的方法,最后以鲤鱼有触须和变色的异常性,推测了人们把它当作神物的原因。文章的说明对象是鲤鱼,“体形特点”、“外部结构”等这些说明要点与“鲤鱼”这一说明对象的关系是部分和整体之间的关系。研究说明对象不仅要研究整体的说明对象,更应该注重说明要点,这是作为“小”的说明对象出现的,对“小”的说明对象的说明才构成了对整个事物的完整介绍。例如,法国法布尔《蟋蟀》一文第八自然段“蟋蟀的右鞘翅除了裹住侧面的皱襞外,几乎全部覆盖在左鞘翅上,这与我们所见到的绿蚱蜢、螽斯、距螽以及它们的近亲完全相反。“蟋蟀是右撇子”这一段的说明对象既不是蟋蟀,也不足右鞘翅,更不是左鞘翅,而是皱襞。

周定舫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第五自然段,“碑身东西两侧上部,刻着红星、松树和旗帜组成的装饰花纹,象征着先烈们的革命精神万年长存。小碑座的四周,雕刻着牡丹花、荷花、等组成的八个大花圈,这些花朵象征着英雄们品质高尚、纯洁,表示全国人民对他们的永远的怀念和敬仰。碑顶是民族传统的建筑形式,是上有卷云下有重幔的小庑殿顶……”这部分的说明对象分别是装饰花纹、花圈、碑顶及它们的象征意义。

二、说明对象的特征

锁定说明对象是分析说明对象特征的基础,这里涉及到说明对象的总体特征和一个事物区别另一个事物特征的问题。《松鼠》中说明对象是松鼠,它的总体特征是漂亮、驯良、乖巧。《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说明对象是人民英雄纪念碑,它的总体特征是巍峨、雄伟、庄严。首先,文章写作的要点都是紧紧围绕着这一总体特征而展开的;其次,总体特征不是这一事物区别另外一个事物的标志。广州纪念碑同样巍峨,同样雄伟,同样庄严,而邻居家的看家狗也同样漂亮,同样驯良,同样乖巧。一模一样的建筑物的区别可能只是位置和建造的时间不同。因此,分析说明对象的特征,要从分析文章“小”的说明对象入手。例如:“碑身四周绕着双层汉白玉栏杆,栏杆的形状和天安门前的玉带桥的汉白玉栏杆一样,美观朴素,洁白耀眼……”这里的说明对象是“纪念碑周围的汉白玉栏杆”,它的特征是“美观朴素,洁白耀眼”。在这里,作者用“天安门前的玉带桥的汉白玉栏杆”同所要说明的对象作比较,这表明“天安门前的玉带桥的汉白玉栏杆”也有“美观朴素,洁白耀眼”的特点。分析一个事物以及一个事物的特征,它体现在每一个组成整个说明对象的“小”的说明对象的“小”的特征上面,这些“小”的特征的总和体是独一无二的。

三、理清说明对象之间的关系是判断说明顺序的基础

说明顺序包括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空间顺序指说明对象的空间发生了转移和变化。例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雄伟的人民大会堂》等。逻辑是人们的思维规律,以人们认识事物、思考问题的规律为序,就是逻辑顺序。比如袜子通常情况下是穿在脚上的,假如有人偏偏戴在头上,人们便觉得别扭。这就是不符合逻辑。周建人的《蜘蛛》一文以一则“南阳诸葛亮,稳坐中军帐,排起八卦阵,单捉飞来将”的谜语引出说明对象。然后用六个自然段介绍了蜘蛛的捕食、身体结构、生活中对蛛丝的利用、科研中对蛛丝的利用,最后简略介绍了不织网的蜘蛛。首先,我们把文章分成两部分,即织网的蜘蛛和不织网的蜘蛛,前者是作者重点介绍的,后者是作者次要介绍的。所以文章从整体上采用了由一般到特殊的逻辑顺序。其次,前半部分的捕食与织网、身体结构以及人们对蛛丝的利用三者之间又是什么关系呢?捕食是现象,身体结构是本质,这里采用了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那么,作者又是如何介绍捕食的呢?作者分了五种情况,所根据的是蜘蛛捕食对象的难易程度,顺序井然。

四、说明方法和说明语言是检验说明文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

实事求是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貌,才能清楚地说明对象的特征,运用千变万化的语言和各式各样的说明方法的唯一目的就是突出说明对象的特征。因此,对说明文语言和说明方法的运用是否恰当的唯一判断标准就是它是否说清楚了说明对象的特征。

小说语言特征篇12

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中华民族共同的通用语言和交际工具。我国地域广阔,方言众多且差异大,为了实现各地区不同方言区人们之间的口语交流,自建国以来,国家就着手实施推广普通话的任务,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后,普通话推广工作开展得更为广泛深入。作为赣语代表的南昌方言,其所在区域被认为是普通话推广工作开展得较好的地区之一。但事实上,南昌方言区人们所学习的普通话是一种南昌口音普通话,这是普通话和南昌方言相互接触下而形成的一种中介语形式的普通话,并非规范普通话。南昌方言区的人们在日常交际中,受方言母语的影响,往往把这种普通话当作规范普通话来学习。那么,这种南昌口音性质的普通话具有怎样的特征?它与规范普通话的差异在何处?这样的特征和差异是怎样形成的?本文试对以上问题做一探讨。

南昌口音普通话是普通话与南昌方言接触下的产物。我们通过实地调查,收集到了部分南昌口音普通话的真实语料,然后对其进行整理、归纳并与普通话①作比较之后,发现南昌口音普通话在语音上具有以下特征:

一、声母方面

1.普通话中的舌尖后音[t?]、[t??]、[?],在南昌口音普通话中一般都读成舌尖前音[ts]、[??]、[s]。例如:注意[tsu51]、建筑[tsu51],城市[???n35]、汽车[???55],手机[sou214]、睡觉[suei51]。

这一语音特征在南昌口音普通话中十分普遍,广泛存在于老年、中年和青年三大人群②中,是南昌口音普通话主要的语音特征之一。究其原因,这与南昌方言的语音特点有着密切的关系。南昌方言里的声母不分[t?]组音和[ts]组音,古知庄章三组字均读成[ts]、[??]、[s],这对普通话[t?]、[t??]、[?]声母的学习产生具有负迁移的作用。换言之,操南昌方言的人在说这组声母时,受到方言里语音规则的干扰,都读成[ts]、[??]、[s]。

2.普通话中的舌尖中音[n]、舌尖后音[?],在南昌口音普通话中一般读成舌尖中音[l]。

普通话中的[n]读成[l]的如:河南[lan35]、难题[lan35]、无奈[lai51]、奶奶[lai214]、内衣[lei51];普通话中的[?]读成[l]的如:热天[l?51]、容易[lu?35]、转让[lɑ?51]、牛肉[lou51]、然后[lan35]、强弱[luo51]。

这同样是南昌口音普通话主要的语音特点之一。把[n]读成[l]的多数为中老年人,在青年人群中则较少出现,且年龄越小,普通话水平越高的人,出现这种偏误的情况越少;但把[?]读成[l]的却是十分普遍的现象,老、中、青三代人群中都有。其原因是:南昌方言中古泥来母洪音字不分,都读为[l],普通话水平不高的中老年人说普通话时易受方言的干扰,也通通读为[l],而从小学习普通话的人,则能够很好地区分[n]和[l]。同没有[t?]组音一样,南昌方言中也没有[?],因此操南昌方言的人在说普通话中的翘舌声母时,会感到十分困难。为了说话时经济省力,人们便采取了用近似但又容易说的音来替代的办法,如[t?]组音被[ts]组音替代,[?]则被舌边音[l]所替代。

3.普通话中部分零声母的字,在南昌口音普通话中带上鼻音[?]或[?]。例如:语文[?y214]、疑问[?i35]、经验[?ian51]、原来 [?yan35]、平安[?on55]、我[?o214]、暗[?an51]。

该特征多出现在中老年人群当中,在青年人群则极少出现。这也是把方言中的语音规则类推到普通话说话中的结果,这对普通话声母的学习同样具有负迁移的作用。普通话中零声母字在南昌方言中多数都为[?]或[?]声母的字。中老年人的普通话不高,容易受方言的干扰。

4.普通话中部分舌尖后音[t?]、[t??]、[?],在南昌口音普通话中读成舌面音[?]、[??]、[?]。例如:猪[?y55]、住[??y51]、书[?y55]、舒[?y55]。

这类字属于遇摄三等字,在南昌方言中和知庄章相拼时,常读成[?]、[??]、[?],老年人的普通话读音常受其影响。但这一特征现仅存在于极少数老年人的发音中,中、青年人群受普通话读音的影响和在第一条语音特征的类推作用下,普遍都读成猪[tsu55]、住[ts?u51]、书[su55]。因此,这一特征已有逐渐消失的趋势。只是在个别词语和特定的语境中,舌面音的读法仍有保留。如:“德国猪③”“他简直是一头猪④”中的“猪”,都读为[?y55]。

5.普通话中部分舌尖前音[ts]、[??]、[s]的字,在南昌口音普通话中读成舌尖后音[t?]、[t??]、[?]。例如:组织[t?u214]、总是[t?u?214]、粗壮[t??u55]、村庄[[t??un55]、死亡[??214]、思考[??51]。

该特征多出现在青年人群当中,在中老年人的语音中一般不出现。这一现象主要是普通话学习过程中舌尖后音过度泛化造成的。普通话中有[t?]组音和[ts]组音之分,而南昌方言中只有[ts]组音,青年人为了使自己的普通话说得更为标准,往往会特别注意[t?]组音的学习。学习的初期,强迫把一些读成[ts]组音更为顺口的字读成[t?]组音,久而久之,读成[t?]组音的规则和意识形成之后,则又出现了“矫枉过正”的状况——把普通话中部分本为[ts]组音的字读成[t?]组音,造成舌尖后音的泛化。另外,语流中的同化作用也是导致这一现象的重要因素。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舌尖后音的泛化多数出现在双音节的词汇当中,且通常前一个音节的声母是舌尖前音,后一个音节的声母是舌尖后音。为了说话时简便,前一个音节舌尖前音的声母甘愿受到后一个音节舌尖后音声母的影响读成舌尖后音,如上文所举的“组织”“粗壮”等。

二、韵母方面

1.普通话中舌根音[x]和[u]相拼时,在南昌口音普通话中一般丢失介音[u],读成唇齿音[f]。例如:发挥[fei55]、昏倒[f?n55]、花卉[fa55fei51]、坏人[fai51]、电话[fa51]、生活[fo35]。

这一特征在中年以上人群的发音中还保留得十分充分;而青年人的这一特征已经不明显,都能按照普通话的读音来读。原因如下:南昌方言里的合一、合二、止合三晓母字及合一、合二、蟹合四匣母字都读为[f],可直接和开口呼相拼。受此影响,中老年人在说普通话时,通常保留原音节结构而直接转读成普通话中的声调。梗合四匣母字如“活”“话”,虽在南昌方言中为零声母字,但受到类推作用,也读为[f]。青年人大多从小受到规范普通话的学习,基本不存在这样的偏误。在实际的言语交际中,也不排除偶尔出现像“挥发[fei55]、花费[fa55]”这样音变误读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语流中前一个音节的声母受到后一个音节声母的影响,产生了逆同化作用。

2.普通话中部分有撮口呼介音[y]的字,在南昌口音普通话中读成齐齿呼介音[i]。例如:觉得[t?i?35]、解决[t?i?35]、学习[?i?35]、下雪[?i?214]、选择[?ian214]。

该特征见于部分中老年人群的发音中,由于[i]和[y]同为舌面前、高元音,发音部位相同但发音方法不同,圆唇与不圆唇是其区别特征,中老年人常常为了说话时省力,把圆唇的介音[y]读成不圆唇的介音[i]。而青年人的普通话水平较高,一般不会出现这样的偏误。

3.普通话中某些字的主要元音,在南昌口音普通话中发生替换。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第一,普通话中主要元音读成[a]而收[n]或[?]韵的,南昌口音普通话读成[o]或[?],如:干[kon51]、管[kuon214]、搬[p?n55]、香[?i??35];第二,普通话中主要元音读成[?]而收[?]韵的,南昌口音普通话读成[u?],如:做梦[mu?51]、朋友[pu?35]、起风[fu?55]、朦胧[mu?35];第三,普通话中主要元音读成[?],南昌口音普通话读成[o],如:哥哥[ko55]、一个[ko51]、鸽子[ko55]。

这三种情况常见于中老年人的发音中,但特征②也仍多出现在青年人群中。普通话中被替换的主要元音均来自南昌方言,因此,南昌口音普通话中这一特征显然是来自于南昌方言的负迁移影响。

4.普通话中主要元音为[i]、[?]而收舌根鼻音韵尾[?]的字,在南昌口音普通话中一般读成收舌尖鼻音韵尾[n]。例如:肯定[tin51]、英语[in55]、听力[t?in55]、风景[?in214]、城市[ts??n35]、心疼[t??n35]、上升[s?n55]。

该特征普遍存在于老年、中年、青年人群当中,是南昌口音普通话主要的语音特征之一。此外,我们在调查中还发现,普通话中主要元音为[a]、[u]而收[?]韵的字,在南昌口音普通话中并不会读成收[n]韵,和普通话的读音相同⑤。这同样与南昌方言的语音特点有关。普通话中主要元音为[i]、[?]而收舌根鼻音韵尾[?]和[n]的字,在南昌方言中都收为[n]韵⑥,不存在[n]与[?]的区分。受到母语类推的负迁移干扰,操南昌方言的人在自然状态下按普通话读音说这类字时,很易把舌根鼻音发成舌尖鼻音。相反,普通话中主要元音为[a]、[u]而收[?]韵的字,在南昌方言中也收[?]韵,同[n]韵起着区别意义的作用。这样,母语(南昌方言)和目的语(普通话)之间就建立起了正迁移的关系。所以在南昌口音普通话中,这类字是读得较为规范的。

5.在南昌口音普通话中,部分字音出现入声韵尾[t]、[k]。例如:成绩[?it5]、结果[?i?t5]、积极[t?it5]、发短信[fak5]、菩萨[sak5]。

这一特征也在老年、中年、青年人群中均有表现,是受南昌方言入声影响的结果。南昌方言有[t]、[k]两个入声韵尾,南昌口音普通话中带有入声韵尾读音的字,在南昌方言中均为入声字。这一语音特征在实际语境中出现,往往表达一种强调、突出的含义。

6.普通话中的儿化韵,在南昌口音普通话中一般不读成儿化,或加上作词尾读轻声的“子”。例如:刀把儿——刀把、没劲儿——没劲、豆角儿——豆角(子)、小孩儿——小孩(子)、盖儿——盖子、条儿——条子。

该特征是南昌口音普通话主要的语音特征之一。受南昌方言没有儿化韵的影响,南昌口音普通话基本不出现儿化韵,有的按本字读音拼读,有的则加上读轻声的“子”来凑足音节。

三、声调方面

普通话中部分读轻声的字,在南昌口音普通话中一般按本字声调来读。例如:麻烦[fan35]、估计[?i51]、分析[?i55]、东西[?i55]、知识[??35]、地方[fɑ?55]。

这一特征多出现在青年人群当中。在实际语境中,轻声字按字本调来读,目的是为了表达一种强调的含义或亲昵的情感。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南昌口音普通话之所以与规范普通话存在差异,最主要的原因是人们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南昌方言中的某些语音特点或规则迁移到普通话中,并且这种语音特点或规则常常是普通话中所不具备的,因此这种迁移绝大多数为南昌方言对普通话的负迁移。南昌方言里越鲜明、越强势的语音特征,越容易发生负迁移,呈现出异于普通话的特征。类推作用能强化南昌方言里的某些语音特征在普通话习得过程中的运用,使得南昌口音普通话区别于普通话。另外,过度泛化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南昌方言同普通话存在着语音差异,必然需要重视普通话中有而南昌方言中没有的一些语音特点,但若“矫枉过正”,同样会产生偏误,形成不同于规范普通话的南昌口音普通话。

(本研究是2012年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编号:GCCX2012110091]的阶段性成果。)

注 释:

①本文所说的“普通话”,未做特别说明的,一般指“规范普通

话”,与“南昌口音普通话”加以分别。

②这里划分老年、中年、青年的标准是:15至35岁为青年,35至55

岁为中年,55岁以上为老年。

③形容人非常胖,是南昌方言里特有的词汇。

④形容人非常蠢笨。

⑤这里仅指韵尾相同,主要元音仍有可能不一样,详见本文第8条

特征的论述。

⑥这里不包括普通话中如“风”“碰”“梦”等字,参见本文第8

条特征的论述。

参考文献:

[1]熊正辉.南昌方言词典[Z].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

[2]张燕娣.南昌方言研究[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

[3]江燕.南昌话与普通话接触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中文系,

2008.

[4]陈建伟.临沂方言和普通话的接触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