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艺的共同特点合集12篇

时间:2023-07-21 09:13:46

茶艺的共同特点

茶艺的共同特点篇1

关键词:

音乐教育;茶文化;抽象审美;内在旋律

我国的茶文化内涵丰富,不仅包含了诸如茶艺、茶事活动、茶舞等外在形式,也蕴含着茶道精神、茶人精神等精神内涵。应当说,茶文化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创造活动,从品茗环境的营造到茶艺表演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有艺术美学上的修养和造诣。而把音乐教育运用在茶文化当中,则能够进一步提升饮茶者的审美性,也能对茶文化所蕴含的艺术内涵和美学价值有更深的认知。

1音乐与茶文化的渊源及演进

茶文化与音乐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由于茶文化独特的艺术属性和美学价值,很多精通音律的古代饮茶者,尤其是那些文人墨客,在进行茶事活动时将音乐引入其中,从而把茶文化上升为一种具有丰富内涵的“雅士茶道”,这就大大提升了茶文化的艺术品位。现在,我们在阅读古人的诗词歌赋时,会发现茶与音乐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比如说唐代的白居易、李白、杜甫等诗人,以及宋朝的坡、黄庭坚等词人,就留下了很多关于茶与音乐的诗词。在他们的诗词中,我们能看到古人在进行茶事活动时,会选择古筝、琵琶、笛子等乐器来弹奏音乐。不光是诗歌如此,在很多古代描绘茶事活动的绘画中,我们也能看到在那些清净幽雅的山谷松林里,品茗者一边饮茶,一边以歌曲助兴的场景。音乐与茶文化的结缘,不仅体现在文人们的饮茶活动中,更通过底层老百姓的创造,演变出丰富多彩的茶文化艺术形式。比如说采茶戏的前身采茶歌,就是明清时候江西产茶区的人民,在谷雨时节前后采摘茶叶时一边劳作一边唱歌,进而形成了富有地域特色和民间情趣的采茶曲。那些文人墨客们在饮茶时弹奏的曲子特点是清雅明朗、幽冷高洁,反映出了他们内心那“天人合一”的思想追求,而这些来自民间的音乐,则朗朗上口、欢快喜悦,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很“接地气”,这充分展现出了古代劳动人民朴实、豁达、乐观的性格特点,也让我们看到了音乐与不同的茶文化相结合后,所展现出来的不同艺术内容和形式。

2音乐与茶文化的艺术共性

音乐和茶文化都有传达信息和思想的共性。首先来看音乐,作为“没有国界的语言”,音乐所传递出来的信息,能够被全世界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群接受和感知。举例来说,西方著名曲目《小夜曲》,即便是让我国从没有接触过西方音乐的人来听,也能从其悠扬舒缓的旋律中感受到一种平静而深沉的意境。而我国的名曲《茉莉花》所蕴含的东方味道,也能让广大的欧美听众感受到那种含蓄凄美的心境。所以说,音乐是人类共有的语言,之所以如此,一是因为音乐的唯一载体是声音。而声音是不受外力控制的,也不受环境制约,可以随时随地从人们的口中或敲击或弹奏物体中发出来,这是人类表达自己情感的天然方式。第二,音乐有自由创作的广阔想象空间。当表达感情的声音上升到音乐的高度后,那些拥有音乐天赋的作曲家、歌唱者们,则会根据自己的性格、成长经历、爱好、品位等因素,来对音乐进行主观上理解、创作和诠释。与音乐一样,茶文化也会在潜移默化间,传递着不同的信息和思想。首先是茶的味道,不用文字的注解也不用语言的介绍,就能够让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品茗者感受到其独有的香气。这是茶能传递出来的最基本的信息。其次是茶事活动中的茶具、礼仪、茶艺等内容,能够在不同茶艺师的手中传递出不同的内涵,让人们获得不同的体验和感受。而与音乐一样,这种艺术信息和思想上的传递,同样不需要茶艺师进行任何语言上的介绍或者语种上的翻译,就能够跨越地域、文化、语言上的差异,让人们用心去感受去品味。从这两方面可以看出,无论是音乐还是茶文化,都有着精神层面上的共通性。也正因如此,当音乐被运用到茶文化中时,不仅能提高观众对音乐的欣赏和领悟水平,更能更好地感悟到茶文化所蕴含的丰富内涵。音乐与茶文化有着韵律内在的共性。音乐是一种线性的艺术,它的这种线性流动虽然无法让人看到和触碰到,但是却依靠旋律和节奏上的变化,能触发人们大脑对声音的同频共振,这种同频共振始终遵守和对应着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感受,能够满足听者在心理上的需求,引起心灵上的共鸣。所以,同样是声音,当我们听一首曲子时,丝毫不会觉得它是混乱或无秩序的,而是产生于我们内心的声音,只不过让人给唱了出来。但是一些诸如汽车轰鸣、工地施工等噪音,却没有遵循音乐的秩序感和节奏感,反而是对秩序和节奏的一种破坏,因此让人听之会心生厌烦。音乐之所以有着内在的韵律美,从形式上看是因为其有起承转合的作用。这种起承转合,需要一条主题的蔓延,一条副题的衬托,也离不开旋律上的连接、展开及再现。而茶文化也是如此,譬如说在茶艺表演中,表演者同样会利用起承转合的原则,慢慢把人带入另一个充满想象力的空间,或是鸟语花香、莺飞草长,或是深山幽谷、清风明月,又或是禅茶一味、天人合一。在茶艺充满韵律和节奏的时间流动中,茶道精神和茶文化的艺术内涵和美学价值会在不经意间传递给品茗者,让其内心产生强烈的共鸣,从而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中国的茶文化。

3音乐教育在茶文化中的实施

茶道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创造活动,无论是从品茗空间和环境的营造,还是在茶具茶叶的选择,又或是在茶艺表演的每一个环节,不仅需要优美舒缓的姿态和动作、合适的器具,更需要相得益彰的音乐来搭配。其中音乐的选择是十分重要的,它对整体环境的协调与和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最能体现出表演者、设计者的艺术素养和文化水平。因此,在茶文化中实施音乐教育就势在必行。那么,如何完成音乐教育在茶文化中的实施呢?我认为,应当按照学习的规律和艺术的特点,从“聆听、学唱、实践”这三部分入手。首先来说聆听,聆听即是欣赏,这是音乐教育的基础所在。在我国和国外的众多音乐作品中,应当选取那些具有代表意义的作品进行聆听欣赏,这些代表作品应当囊括不同国家和民族中的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音乐著作,并加以对比分析和讲解。比方说在欧洲的巴洛克时代,就有古典派、印象派和浪漫派等不同流派的音乐,而我国古典音乐则包含了民间音乐、民族乐曲、不同戏曲以及曲艺等派别。在音乐教育中,首先应当胸怀天下,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音乐进行欣赏,并找到其与茶文化的共同点,激发艺术的共性。其次要把重点放到我们中国的音乐作品上,因为茶文化源于中国,与我们民族文化息息相关,因此也与我国的音乐作品特别是传统音乐有着更多的关联和艺术共性。而在茶文化中实施我国音乐的欣赏,一方面能够与茶艺表演等茶文化内容相辅相成,碰撞激荡而产生奇妙的艺术化学反应,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另一方面,则能够让学生在音乐的感染下,在无意识中便从茶艺表演的物质世界进入到一个中国传统茶文化的精神空间,感悟到一种不可言说的愉悦之情。其次便是学唱的音乐教育。音乐与其它艺术形式一样,在学习和领悟上呈现出螺旋式的上升状态。换而言之,就是一个由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大量的聆听和欣赏,能够帮助学生打下引发质变的深厚基础,而学唱则是引发质变的关键一步。在学唱上应当选用我们的传统民歌,因为我国各地的民歌与茶文化一样,来源于民间,是我们这个民族世世代代生活和奋斗的产物,蕴含了老百姓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因此,这些民歌很“接地气”,很容易让学生们所理解和接受,也更加易学。比方说,学唱采茶曲,能够通过它的曲调、旋律和歌词,了解到我国南方产茶区特别是江西等地老百姓的情感表达方式和人文性格,对于一些有着较高文化水平和艺术联想力的学生而言,甚至能在脑海中浮现出当地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演变进程,不仅能激发出其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更能使其内心变得更加宽广,学会从更大的高度和更宽的视角去看待世间万物去体会世事变迁。第三便是音乐教育上的实践部分。如果说聆听和学唱解决了关于音乐和茶文化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那么音乐实践则是用的部分,能够解决“怎么办”的问题,根据当前人们不断变化的审美意识和艺术需求,用更加美妙的形式和内容来丰富茶文化,并将音乐与茶文化进行更好的融合,如此才能在深度和广度上为我国的茶文化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在音乐教育的实践中,还要注意要依据茶的类别来选择合适的音乐。要根据不同地域、不同环境、不同民族的差别,以及不同茶叶的特质去选择最合适的音乐进行教育,如此才能让两者相得益彰,更好表现出茶文化的艺术内涵。以绿茶为例,因绿茶具有“色绿、香幽、形美”的特质,体现出了我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和“宁静致远”的思想追求,所以在绿茶茶艺的音乐教育中,可以多选用一些古筝、笛子类的曲目,而配乐可采用一些具有江南韵味的丝竹类曲子,比如说古筝音乐《高山流水》。如此才能更好地发挥出音乐在茶文化中的作用,让音乐教育与茶文化相得益彰。

作者:李思思 单位:九江学院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汪根发.感悟“中华茶文化”[J].茶博览,2011(5):70-71.

[2]余婷婷.茶艺的配乐之美[J].广东茶业,2009(5):35-37.

[3]刘勤晋.茶文化学[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茶艺的共同特点篇2

茶艺是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茶文化的审美体现。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于茶艺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茶馆应运而生,一些茶艺表演活动也十分受欢迎。许多高校为了适应市场发展需要,开设了茶艺课程,这些茶艺课程以茶文化为基础,融合了茶道、茶学、茶语等多个内容,为社会提供了许多茶专业人才。

1茶艺课程实践教学应具备的条件

1.1完善的茶艺教学基地

茶艺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完善的茶艺教学基地是教学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具备了完善的茶艺教学基地,才能更好地开展茶艺实践教学活动,使学生从中获得有效的知识。由于不同高校的实施条件不同,因此,对于茶艺教学基地的建设能力也参差不齐,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建设茶艺教学基地。茶艺教学基地基本可以分为校内基地和校外基地,校内基地主要是用来进行茶艺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校外基地主要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实习场地,能够使学生更好地融入实际操作环境中,以提高实际操作能力。通过校内和校外基地的有机结合,不仅能够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同时也能够使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得到训练,以提升整体的茶艺课程教学效果。

1.2良好的师资队伍

教师是实践教学的主要践行者,具有引导和监督的作用。在整个茶艺课程实践教学中,教师发挥着讲解和示范作用,要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过程进行指导和评价。茶艺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深厚的茶文化知识和思想内涵,对茶艺课程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和了解,同时也要对茶艺课程内容有较强的体验,才能使茶艺课程更具有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由此,良好的师资队伍是茶节课程实践教学的基础和保证。

1.3学生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态度

茶艺课程的主要对象是学生,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茶艺专业技能,使他们能够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熟练地掌握茶艺本领和茶文化素养。因此,开展茶艺课程的前提是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学习态度。茶艺课程对学生的礼仪和茶文化知识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学生只有具备了基础的礼仪知识后才能更好地学习茶艺课程。学生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茶艺课程实践教学,既有利于教师的教学,也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实践,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茶艺课程讲究学做一体,即学习和实践的互动教学,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学习态度,才能在实践中更好地进行操作,以提升专业技能,因此,专业的知识和积极的学习态度对于茶艺课程实践教学有较大的影响。

2茶艺课程实践教学的实施过程

茶艺课程实践教学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即针对学生未来的工作岗位而开设的实用型课程。在实践教学中可以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进行综合应用,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熟练掌握茶艺操作技能。茶艺课程实践教学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2.1模拟教学法

模拟教学法是茶艺课程实践教学中最为常见的教学方法。通过模拟真实的茶艺馆环境以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使学生能够在仿真的环境中学习茶艺操作技能,以提高茶艺教学效果。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教学情境安排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茶艺师或者是顾客,学生通过不同的角色扮演进行茶艺训练,亲身体验茶叶识别、泡茶、茶礼等各个环节,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最终提升学生个人的茶艺技能水平。

2.2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的核心是学生。项目教学法是指教师提供一个真实的茶艺实践项目,学生在项目中进行实践操作,学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要对茶艺室的布局、菜叶采购、泡茶、茶礼以及服务等方面进行全程实践训练,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操作流程进行及时的指导,通过实践操作再讲解其中的内容和问题,通过这种实践中处理问题的方式,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够了解实践中容易出现的各种问题并及时进行讲解和解决,使茶艺课程更具有实践操作性,与茶艺工作的实际需求更贴近。

2.3模块教学法

模块教学法是指将茶艺的整个活动过程分成若干个模块,其中包括茶叶识别、冲泡、茶礼等模块,每个模块都是整个茶艺过程的组成部分,不同的模块共同组成了茶艺活动整体。模块教学法是根据每个模块的内容和特点进行相应的茶艺专业训练,使学生对其中每个环节都有深入的了解和认知,通过对每个环节的操作技能的掌握和训练,使学生的专业技能更加熟练和丰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加强实践训练,掌握茶艺课程的知识点,能够熟练地运用这些知识点进行实践操作,对于不熟悉的内容和问题进行积极的思考,并可以求助教师进行适当地引导和帮助,最终解决问题,在整个实践过程中,可以通过学生互评、师生互评等方式,对专业技能有一定了解和体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

2.4实地考察教学法

茶艺课程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实地考察教学法既符合茶艺课程的内容,同时也是茶艺课程教学的需要。教师组织学生到校外的茶馆、茶艺室等环境中进行参观学习,学生可以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实践操作,例如对茶室环境对茶艺的步骤等内容进行详细了解,以加深知识理解,提高实践能力。在进行实地考察之前,教师要做好充分准备,例如确定考察地点、对象、时间、目的等,并根据不同的教学需要及时做好联络工作,并在实地考察时,提出具体的学习要求,让学生能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和思考,提升茶艺课程的目的性和实效性,如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要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改正,以确保茶艺课程教学的准确性,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教学效率。

3关于茶艺课程实践教学的思考

3.1综合性教学模式

公共管理专业培养的是具有综合技能的人才,学生不仅要有多学科的知识融合,同时也要对专业特点有所了解,尤其是对茶艺课程在公共管理专业中所占的比重要有所认识。茶艺课程作为公共管理专业中的专业课程,具有一定的专业特性和实践性,因此,教师在茶艺课程实践教学中强调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的训练和培养,而不是某一个动作或礼仪的反复训练。茶艺课程是一个综合的连贯性的课程,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学生需要在学习过程中加强对茶艺课程实践知识的思考,并通过综合性的强化训练,提高茶艺技能。在茶艺课程实践课程中,学生要通过对茶叶识别、冲泡、服务、礼仪等每个环节的学习训练,并将各个环节有机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整体,使茶艺课程实践教学更具有综合性和连贯性。

3.2多样化的作业布置

茶艺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的领域较广泛,内容形式丰富多样。对于学生来说,茶艺课程不仅仅是关于茶艺的课程,更是融合了多学科的知识内容,具有广泛的知识交叉性,由于茶艺是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茶艺课程包含的内容也十分广泛,茶叶和茶器具种类也较多,泡茶方式也较多样化,因此,学生在茶艺课程实践教学中有较丰富的学习和练习机会,在实践练习中,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体验感,能够从中获得更丰富的感悟,进而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可以采取多样化的方式,不仅内容更加丰富,而且形式也可以灵活一些,这样不仅能针对不同学生特点,使他们得到个性化发展,同时也能够有效考核学生学习成绩,使他们能够对茶艺课程知识有更深入的掌握和运用,以提高个人的茶艺综合能力。

3.3灵活的考核方式

茶艺课程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实践性,相比其它课程,茶艺课程的灵活性更强,更强调学生对知识的灵活掌握和运用,因此,除了要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外,实践操作技能是茶艺课程的重中之重,是未来学生走向工作岗位的基本技能,只有真正熟练地掌握茶艺技能,才能胜任茶艺工作,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个人修养得到有效提升。因此,在茶艺课程考核中,教师不仅要对学生的考试成绩和作业进行考核,更要将考核重点放在实践操作技能的考核上,通过对实践技能的过程考核,增加其在综合考核中的比重,使学生对专业技能更加重视,以促进学生加强茶艺专业技能的学习和掌握,以获得更理想的教学效果。

4结束语

公共管理专业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茶艺课程实践教学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茶艺课程作为其中的一门专业课,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只有在茶艺课程实践教学中不断加强学生对茶艺的认知和了解,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才能使他们有更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为未来从事茶艺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在茶艺课程实践教学中,学生是核心,教师是关键,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取决于教师的实践教学。因此,对于教师来说,只有在原有的教学方法基础上不断创新教学模式,通过综合性教学模式、多样化的作业布置、灵活的考核方式等新的教学模式的运用,才能有效提高茶艺课程教学质量,使学生获得更全面有效的综合技能,提升茶艺课程的教学效果,进一步促进茶艺文化的良好发展。

作者:袁媛 谢明荣 单位: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研究院

参考文献:

[1]韩莹.关于茶艺课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19):201.

[2]黎晓霞.高职、高专院校茶艺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0(12):244-245+266

茶艺的共同特点篇3

1.2韵律内在的共性音乐是时间的艺术,而这种音乐的最基本的特征也同样体现在茶艺表演的过程中。音乐的流动是在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稍纵即逝的状态下完成的。但这种流动绝非一种声音或者音响的枯燥无味,无休无止的持续。它是构成音乐的各种要素,表达情感的一系列表现手段的有机组合。由于它的运动形态客观地满足着人类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潜在地始终遵循、对应着人类对客观事物的感受,从而使得我们在倾听音乐时,并没有感觉到它有任何无秩序的痕迹,而是自然地伴随着音乐在时间中的流动,产生一种油然而生的本能心灵深处的共振。这种共振的唤起,则是在任何一种表演艺术中都潜意识地存在着的起承转合的作用。音乐中的起承转合原则,主要是通过音乐主、副题的陈述、连接、展开和再现等一系列运动来体现的。而这一原则也淋漓尽致地体现在茶艺表演的全过程之中。众所周知,音乐的时间流动,只有在一个起承转合的周期完成之后,我们才可以在想象或者叫做幻想的世界中,得到一个完整的被升华了的形象塑造。由于茶艺也同样是依靠时间的周期运动特征,也必然伴随着这一表演过程的始终。随着茶艺表演的时间推移,我们也同时漫步在超现实,自由翱翔的思维天地中,去回味茶道思想精髓,体验仙境琼阁,将茶艺表演中那些直接、间接地传达给我们的丰富内涵,形成一个更加完整、完美的形象。因此,我们认为,对于时间艺术的音乐,特别是对于蕴藏在音乐作品中的这种内在韵律的学习和理解,将会使得学习和理解同样是时间艺术的茶艺表演,变得更为形象化,更加有利于我们认知和解读茶艺表演,传达给我们的具有丰富内涵的各种信息,从而也更加使我们易于超越有形的表演进而敲开无形的精神世界的大门。

1.3精神内层的共性音乐是一种精神文化的结晶,它是作曲家丰富感情的一个载体,然而我们却无法从音乐本身这个载体上,去真正知道作曲家所要表达的丰富的思想内涵。就像在欣赏茶艺表演时一样,我们也无法从那些程序化的表演过程中,完全理解茶艺师所要表达的丰富的思想内涵。然而,也正是这种理解上的主观性和多义性的存在,才赋予了人类的思维和想象力以无限发挥的精神文化空间。因此茶艺程序的原创作,茶艺师表演的二度创作以及品茶者的三度创作,也如同音乐的欣赏过程一样,由于茶具、茶艺师、茶艺表演的过程以及品茶者的不同,特别是因时因地而异所造成的心情、领悟力、当时的环境、外部因素的刺激等,又会使得人们在品茗、欣赏的过程中对其丰富内涵理解的主观性和多义性受到诸多影响。基于音乐和茶艺的欣赏都是对于精神世界之求索的这一共同属性,所以,尽管每次的欣赏过程都是那样千姿百态,变幻神奇,但是,每当音乐的潺潺流动,茶艺师的举手投足,与我们的感受产生联想和共鸣时,我们都无疑会受到一次又一次灵魂的洗、净化与升华。对于茶艺表演内涵的深层面的理解,需要借助人类丰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而音乐欣赏则是可以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最有效的手段,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二者精神层面上的共通性,有利于借助人们音乐欣赏水平的不断提高,进而帮助我们透过茶艺表演的层层薄纱,去真正领悟茶艺所追求的精神世界之庐山真面目。综上所述,不难看出,音乐赋予茶艺以灵魂,茶艺赋予音乐以形象。将音乐教育引进茶文化的教学之中,正可谓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二、音乐教育在茶文化上的实施

茶道作为一种综合的艺术创造活动,从茶席设计到表演过程中的每一瞬间,自然优美的动作,相宜的音乐、器具、整体环境的和谐与协调,无不体现创作者、设计者、表演者的综合文化修养与艺术造诣。为此,为了完成音乐教育在茶文化中的作用与实施,我们按照听、学、用三步曲的学习原则,设计了下述包括中外音乐简介;中国民族乐器、外国乐器知识介绍;中外经典声乐、器乐作品欣赏;中外著名音乐家介绍,以及基本乐理知识、音乐载体介绍等课程安排,来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与艺术魅力。

2.1音乐欣赏在音乐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即是音乐欣赏或鉴赏,即我们前面所说的三度创作。作为三度创作主体的音乐欣赏者们,正是这个过程,完成了一个由对声音的感知、认知到进入精神世界的领悟、升华的质的飞跃。在古今中外浩如烟海的音乐作品(乐器和声乐)当中,我们将选择各个时代,各个流派最具有代表性作家的一些作品,来作为音乐欣赏课程中的重点内容。其中包括外国音乐中对巴洛克时代,古典派、浪漫派、印象派以及中国音乐中对民歌、民族乐器、戏曲以及曲艺的介绍和欣赏。特别是中国音乐作品将作为音乐欣赏课程中之重点内容,来进行欣赏和介绍,这将更易于引导学生理解领悟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更易于产生在纯精神世界中音乐感召力与学生情感投射之间的互动,从而有助于提高、加快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即从茶艺表演的物质世界,进入到真正感悟中国茶文化真谛的精神世界的过程。在音乐欣赏的教学中,我们尽量做到教师不在学生欣赏作品之前,进行过多的理性知识的介入,以便可以使学生穿透音乐,最大限度地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畅游音乐的神秘殿堂,领略音乐的巨大魅力。通过该课程的学习,除培养学生了解音乐欣赏的基本内容和方法,具备初步的音乐审美能力,具备一定的作品衡量标准之外,还将努力使学生能够逐步把自己的文化背景、思想观念、人生阅历、感觉联想等融进音乐,从各个层面去感悟自然,感受音乐和生命律动的共振,从而最终进入体验音乐的境界。

2.2民歌学唱民歌学唱是使音乐欣赏课程最大程度地获得效果的手段之一。对音乐的理解也如同对其他事物的理解一样,是一个永无止境,呈螺旋状攀升状态的追求过程。因此,音乐欣赏的过程,是由量变到质变的时间、数量和经验积累的过程。而民歌学唱则是进入这个过程起步阶段的捷径之一。民歌如同茶文化一样,是一种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它最接近生活,最易为人们所理解、接收。作者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无须翻译,无须解释,一切尽在不言中。浩如烟海的中国民歌的学习,会在我们的学生眼前展现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特别是大量丰富的茶歌,更是我们打开茶文化宝库的门扉,理解茶文化的真谛不可多得的钥匙。借助音乐所表达的情绪情感和这些歌词语言的提示,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将会更易产生音乐感召和心灵呼应的对撞与共鸣,更易激活人们那原本充满丰富内涵的内心世界。

2.3音乐实践音乐教育三步曲的最后一步是“用”,即音乐实践。在前两步的听和唱的学习过程中,音乐给我们的感官以神奇莫测、千姿百态的刺激,当音乐与人们的情感发生共鸣,就会使人引发心理的愉悦。但是我们教学的目的是在于希望学生能够在完成扮演三度创作的音乐鉴赏者的角色之后,再次攀登一个呈螺旋式上升的音乐实践的阶梯。使学生突破原本局限在个人形象思维的狭小空间,将音乐与人融为一体,更全面完整地理解、诠释音乐整体,从而使自己的表演带给新的音乐鉴赏者以新的感动。音乐实践是一个全方位的再学习的过程,是对音乐作品有创造意义的传达和再现,是使谱面上的音乐变成为有灵魂的鲜活音乐的二度创作,是一个需要学生自己全身心地投入方可完成的精神升华的过程。它使学生在茶文化的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应用形象思维的方法去理解、诠释我们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茶文化的真谛,为茶文化的建构,在深度、广度上的进一步拓展做出新的贡献。

茶艺的共同特点篇4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5C-0014-02

党的十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2013年,教育部、文化部、国家民委出台的《关于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的意见》指出要通过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民族文化素养,并布置了推动民族文化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推动民间传统手工艺传承模式改革、服务相关民族产业转型升级与发展、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培养、促进民族地区专业设置调整与优化等五大任务。

随后,教育部、文化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启动了遴选全国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的工作,并在2013年4月公布了首批100个全国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产品造型设计专业列入其中,为推进示范专业点的建设,有效地弘扬民族文化,在推进民族文化进校园、进专业、进课程方面做了以下探索。

一、建立民族艺术大师工作室,以现代学徒制,打造“大师领衔、名师导教”的“双师型”传承与创新师资团队

民族文化传承,需要平台和载体。随着项目的推进,广西职业技术学院相继建立了陶艺、雕刻、织锦等民族工艺大师工作室,聘请了10多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广西工艺美术大师、民间工艺美术大师进驻。引入大师项目和学院教学改革项目相结合,并由教学名师负责,带领专任青年骨干教师共同参与,形成大师参与学院教改项目,专任教师参与大师研发项目的“双项目双向参与”机制,并建立了一支“大师领衔,名师导教”的“双师型”骨干教师队伍。一方面,采用现代学徒制,由青年拜大师学艺,成为工作室学徒,由大师指导青年教师学习和传承民族技艺;另一方面,教学名师及青年骨干教师与大师共同承接企业设计及研发项目,形成以工作室为平台,以项目为载体,共同进行民族文化产品的创新设计与研发,服务民族文化企业,助推产业发展。

近年来,学院艺术设计系通过大师工作室,培养了一支民族文化传承教学团队,专业带头人刘永福先后被评为广西教学名师、广西优秀教师、全国职业教育先进个人、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8名青年教师晋升了高级工艺美术师,12名教师取得高级技师。

教师团队还参与完成了国家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百工录:中国工艺美术非遗传承与创新”――陶艺烧制技艺子项目。该项目以“非遗”坭兴陶为载体,按照职业教育规律和行业标准,将“非遗”坭兴陶烧制技艺相关素材进行“碎片化资源、结构化课程、系统化设计”的思路,运用数字化技术进行资源转换、课程建设。

二、以民族艺术大师工作室为平台,培育学生社团,以优秀的民族、民间、民俗文化与现代大学文化相结合,培育民族特色的校园文化

新时代下民族文化的传承,需要载体、平_和创新的形式,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依托大师工作室平台,培育学生社团,共推文化活动,营造民族文化传承的硬环境和软环境,让优秀的民族、民间、民俗文化之风在校园成为文化之尚。

一是大师参与组织成立学生社团。近年来成立了坭兴陶爱好者协会、中华书画协会、锦绣协会、雕刻协会、美术协会、民族音乐协会、民族舞蹈协会等10多个学生社团,成员上千人,培育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兴趣,理解民族文化,推广和传承民族文化。

二是充分发挥大师在民族文化传承活动中得天独厚的优势作用,组织举办民族体育运动会,通过背篓绣球、大象爬河、跳竹竿等竞赛项目,培养学生热爱民族体育,培育民族感情。

三是发挥学院茶类专业的特色和优势,以中华茶文化为主题,聘请民间茶艺大师指导,举办茶叶品鉴、茶艺表演(无我茶席、长嘴壶、中华茶艺等)、茶膳制作、茶叶包装等技能竞赛活动,将优秀的中华茶文化贯穿于学生各项教学学习活动中。

四是聘请大师举办培训、讲座,培育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理解,目前共聘请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人(坭兴陶传承人)、利成世(贝雕、陶艺),以及民间工艺美术大师潘彩英(苗锦传承人)、青花瓷及鉴宝专家杨丹、广西工艺美术大师帅立功、民族建筑手绘大师罗克中等20多位大师,每年为学生举办民族文化、民族艺术与现代设计等讲座数十场次,惠及学生数千人。

五是学院申报和打造以茶文化为主题的校园4A级景区,将中华传统的茶文化渗透到校园的育人环境之中。

三、以优秀的民族、民间、民俗文化与地理标志性产品相结合,打造特色专业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产品造型设计专业前身是旅游艺术品设计与制作专业,2006年随着教育部专业目录调整为产品造型设计专业,但仍保留旅游艺术品设计与制作的特色,该专业瞄准广西旅游文化产业,以“非遗”为灵魂,开发设计旅游艺术品及包装作品。产品造型设计专业2013年被国家民委、文化部、教育部确定为首批民族文化传承创新专业示范点。2015年成功举办了教育部骨干青年教师“坭兴陶陈设艺术品设计与制作”培训班,培训了来自全国9个省份的30多名青年骨干教师。

依托大师工作室平台,该专业还获得了自治区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教育基地立项,项目经费200万元;学院茶艺类专业,将广西相关的“非遗”项目(茶叶品种――六堡茶、南山圣种,茶器设计――坭兴陶、红木、竹器、竹芒编织等,茶服饰设计――壮锦、苗锦、瑶绣等)融入茶文化之中,打造“茶文化+非遗”的专业特色。

四、以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人文教育和设计教学创新相结合,开发系统性专业课程和系列化公选课程

课程是育人的重要载体和途径,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借助“大师领衔、名师导教”的“双师型”骨干教师队伍,共同开发课程,并逐步探索形成系列化和系统性的课程体系。

一是民族陶艺设计与制作课程评为部级精品课程。该课程在2006年开始建设,提出以地理标志产品为载体,以民族文化为灵魂的课程设计理念,将地理标志性产品钦州坭兴陶与广西少数民族文化相结合,打造课程特色,该课程2008年被评为自治区精品课程,2010年被评为部级精品课程。自大师工作室建立以来,课程经过不断创新,成了学生最喜爱的一门专业课程和选修课程。

二是开发系列民族文化课程,列入全院性公选课。除上述的民族陶艺课程外,还开发了书法、绘画、剪纸、民族音乐、民族舞蹈、民族体育(抛绣球、竹杠舞)、壮锦苗锦、绣球制作、雕刻(木雕、竹雕、贝雕、角雕等)、打油茶、茶膳等民族文化相关课程。

三是构建以“茶+非遗文化”为主线的民族文化系统性课程。依托学院茶艺与茶叶营销、茶树栽培与茶叶加工、包装设计、产品造型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特色专业,以及自治区茶文化“特色专业+实训基地”项目,在全院开展茶文化普及活动,开发“茶+非遗文化”为特色,涵盖茶产业链的茶叶品种(南山圣种茶、茉莉花茶)―茶叶加工(“非遗”相关的六堡茶工艺、油茶、客家擂茶等)―中华茶艺展演(运用非遗坭陶等制作茶壶、茶器)、茶艺服饰设计―茶叶包装设计―茶业商业环境设计(茶室、禅中、无我茶会)等特色课程,初步形成了系统化的课程群。

五、融入现代“互联网+”理念,以现代学徒制方式培育民族文化传承新人,助推产业发展

依托学院创业一条街,广西职业技术学院聘请工作室大师为学生举办民族文化相关创新、创业指导,共同孵化民族文化创新、创意、创业团队,借助大师的影响力,与企业牵线搭桥,为学生就业创业提供支持,同时增设创业课程,传授“互联网+”的营销理念、组织与方法,指导学生就业创业。仅艺术设计系近5年来共培养200多名民族工艺能手,其中从事“非遗”坭兴陶创作、设计、营销的毕业生就达近100人。涌现出“刻虾王子”赖培瑞、“拉坯能手”曾世军等一批高手,其中赖培瑞、陈炳辉、曾世军、苏晓艳、梁业兰5人获市级工级美术大师称号,赖培瑞的刻虾茶壶在业界已小有名气。很多毕业生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或公司,运用电子商务进行营销并取得成功。师生创作的坭兴陶作品⒓尤国各类大赛获得10多次奖项,成功申请发明专利、外观设计专利50多项,为企业完成了大批设计,投放市场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助推产业发展。

六、结束语

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了总体的发展目标:到2025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基本形成,研究阐发、教育普及、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传播交流等方面协同推进并取得重要成果,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显著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更为坚实,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明显提升。并提出了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保护传承文化遗产、融入生产生活等作为重点任务来抓。《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要鼓励高雅艺术进校园、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民族民间优秀文化进校园。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促进民族文化进校园、进专业、进课程,以及在研究与实践中创新以“茶”产业链延伸构建系统化课程,打造“名师导教、大师领衔”师资团队及推行现代学徒制与“互联网+”相融合培养传承新人的创新,将对职业院校发挥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义务与责任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和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程舒通.创业创新教育研究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6(5)

茶艺的共同特点篇5

1、铁盒(罐)、纸袋、纸盒、纸罐、复合塑料膜等包装形式都具有物美价廉的特点,一直是受到广泛接受和长期使用的包装形式。这些形式具有成本低廉、印刷精美、生产快捷、可循环利用等共同的优点。其中,铁盒(罐)还具备结构强度高、耐水性强、可重复使用的特点;纸袋、纸盒、纸罐等纸制包装则具有质量轻、无毒、无味、无污染等特点,而纸盒和纸袋又具有可折叠的特性又使其具有运输方便的特点,纸罐则由于材料特点和加工工艺的特点也使其在各种结构强度较高的包装形式中密封性最好,但是纸制包装最大的缺点就是耐水性较差,在比较潮湿的环境下容易损坏;而复合塑料膜具有密封性优异,耐水性好的特点,但由于其属于柔性材料,不适合单独包装条索状的茶叶进行长途运输,故多被茶商用作茶叶产品的基本内层包装配合其他包装共同使用,其最大的缺点就是由于其不易降解从而对环境具有负面影响。

2、PVC板材等新型有机材料板材包装具有成本低廉、可折叠、耐水性强等特点,与复合塑料膜制成的小泡袋配合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可替代市场中的部分纸盒、纸罐,不但美观而且更加容易储藏和运输,可大大降低储藏和运输的成本,其缺点在于其印刷难度较大,材料本身对环境有一定负面影响。

3、木制包装、陶瓷包装、工艺复合金属包装、裱糊工艺包装则属于茶叶包装中的中、高档包装形式,其往往被制成礼盒形式来包装高档精品茶叶,它们就有共同的特点就是生产工艺较为复杂,外观精美细腻。其缺点是制作材料成本高,自身质量较大,虽自身结构强度较大,但由于其外观较为精美,对各种磕碰、擦挂较为敏感。其中木制包装、工艺复合金属包装、裱糊工艺包装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开发成本高、生产工艺复杂、工序繁多,在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接触各种类型的化学物质,这样以来对其作为茶叶包装的安全性检测就显得格外重要,而这些检测难度大,变相的增加了使用者的成本。而陶瓷作为包装还有易碎、运输成本高和标准化生产难度大等问题。而在传统包装的组合设计方面多数为针对一款产品三层至四层的“套娃”式的组合包装设计。例如,三层的中低档包装多由最外层的手提纸袋,中包装主体则是可折叠纸盒或PVC板材制成的可折叠盒内装有由若干复合塑料膜制成的泡袋用来直接包装茶叶的小包装所组成;四层中档茶包装则多由最外层的手提纸袋、包装主体则是由特种纸、灰板纸、纺织面料通过裱糊工艺制作的包装盒内部装有2到6个铁皮盒(罐),最里面则同样是若干复合塑料膜制成用来直接包装茶叶的泡袋所组成。档次高低主要由最外层手提纸袋和复合塑料膜泡袋小包装两者中间的中包装形式所决定。无论几层它们都有着近乎相同的“脸”。

二、茶叶网上零售对包装的需求特点

首先,茶叶的B2C网上零售面对的市场更加广阔,其包装应符合不同层次受众审美及其快速变化的特性,所以线上网络销的茶叶包装要具有快速更新的能力,为适应快速更新,B2C网络销的茶叶包装就要具有开发快捷、成本低廉的特点。其次,采用B2C网上零售为主的茶商多是身处茶叶产区的茶叶企业,厂家直销使其质优价廉是其茶产品的优势所在,但中国的产茶区多为较偏远的内陆山区,它们无论距离包装的生产集中区还是其茶产品的受众都有较远的距离,其包装及其产品的单位运输成本往往决定了其产品价格优势的多少。所以B2C网络销的茶叶包装要具有质量轻、占用空间小等特点。再次,受众对茶叶产品的需求的目的千变万化,所以无论是依靠“B2C网上零售”还是“网下零售网络”的茶产品都应具有多种档次,多种风格的包装形式。又由于“网上零售”的茶产品不能提供给受众面对面的接触机会,所以茶产品的“B2C网上零售”包装还要符合多种小量产品组合销售的的要求,以求达到受众“尝鲜”或“试试看”的购买心理需求。最后,以B2C网上零售为主的茶商多为中小茶叶企业的特点,也意味着包装在他们的经营活动中对其资金的占用和对仓储场地的占用都要尽可能的少。

三、结论

根据以上对目前传统茶包装形式特点和茶产品“B2C网上零售”对包装的需求特点的分析,通过二者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

1、除传统纸盒和PVC等板材加工的茶包装外,针对“B2C网上零售”的包装设计都应具有质量轻、占用空间小等特点,也就是说其运输成本应控制在较低的水平,这样会大幅降低茶产品单体的物流运输费用。

茶艺的共同特点篇6

衡水内画艺术与茶文化的交融,能够有效强化衡水内画艺术的文化底蕴,并为茶文化的传播提供良好的载体,因此,对衡水内画艺术的溯源和工艺特点做出认知、对衡水内画艺术与茶文化的交融形式做出探索、对围绕茶文化题材开展衡水内画艺术品开发策略做出研究,对促进衡水内画艺术与茶文化的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衡水内画艺术概述

从衡水内画的溯源方面来看,明末清初时期,鼻烟壶开始在我国广泛流传,由于鼻烟壶受到了社会大众的喜爱,为了适应社会大众的需求,鼻烟壶的制作与加工工艺也得到了高速发展。到乾隆时期,以鼻烟壶为载体的内画艺术出现,这让鼻烟壶呈现出了“寸幅之地具千里之势”的审美效果。叶派内画对我国内画艺术的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其中,冀派内画名家王习三就是叶派所吸收的外姓弟子。在内画艺术创作中,国画创作中的传统写意技法让内画呈现出了欠缺真实感和形象呆板等问题,王习三则在叶派内画技法的基础上,使用工笔解决了这些问题,同时也创作了冀派内画创作中独具特色的工具“习三弯钩笔”。在不断创新的同时,王习三十分重视内画新秀的培养,这对冀派内画的推广与普及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为冀派内画成为现代绘画艺术中的实力画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当前来看,冀派内画无论是在从艺人员专业素养、艺术创作风格与技法,还是艺术产品营销与社会影响力等方面,都在内画领域中占据领先地位。从衡水内画的工艺特点来看,相对于其它绘画形式而言,衡水内画具有更加复杂的工艺流程和更长的创作周期,在这些工艺流程中,壶内绘画是最为关键的步骤,与外画相比,内画主要呈现出了以下几个特点:首先,内画所具有的操作次序与外画相反;其次,绘画空间较小,绘画操作受限;三是由于内部采用磨砂处理,因此绘画过程中画笔位置难以准确掌控。受这些特点的影响,衡水内画艺术工作者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外画基础,而且需要接受必要的训练才能够胜任。

2衡水内画艺术与茶文化的交融

从茶文化在衡水内画艺术中的渗透思路来看,茶文化内画艺术品的开发主要可以尝试从以下两种路径着手。首先是将内画运用到茶具的制作当中。衡水内画艺术不仅能够运用到鼻烟壶的制作当中,而且还能够运用到屏风、文具、佛珠、水晶球等,这些艺术品的开发,不仅让内画艺术更好地顺应了时展与社会大众的审美需求,而且也进一步强化了内画的生命力。从将内画运用到茶具制作当中来看,衡水内画艺术已经做出了较多的尝试,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内画与茶具之间的联姻,不仅能够丰富衡水内画艺术的文化内涵,而且也能够让衡水内画艺术搭上茶文化传播的快班车,继而获得更好的传承与弘扬。从将内画运用到茶具制作当中的具体表现来看,衡水内画艺术工作者可以将茶具作为载体,将具有吉祥意义的故事题材、建筑题材、人物题材以及历史传说类题材等运用到茶具制作当中。当然,在此过程中,古代文人文化与茶具内画的制作最为契合,这对于推动茶具内画实现与茶文化的紧密结合、促使茶具内画体现出良好的意境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此,衡水内画艺术工作者需要对古代文人文化做出探索和认知,利用内画艺术将茶书、茶艺、茶德、茶文学呈现在茶具当中,从而实现茶具内画艺术性、审美性与文化性的结合。其次是在衡水内画艺术的发展中对茶画艺术做出借鉴。茶画主要是以茶事活动为主要内容的绘画艺术,我国众多优秀的茶画作品都对不同时期、不同区域、不同阶层社会大众的饮茶习俗与饮茶礼仪进行着记录,因此,茶画艺术不仅对我国美术发展史进行着反映,而且也对我国博大精深的茶文化进行着反映。将这些茶画作品运用到衡水内画艺术当中,能够让衡水内画艺术展现出茶文化的自然天趣,并实现与茶文化精神的融合。作为衡水内画艺术的受众,也能够在作品中对中国绘画艺术以及茶文化的风范做出领悟。与此同时,衡水内画艺术对茶画艺术的借鉴,不仅能够丰富衡水内画艺术创作的素材,而且也可以进一步提升衡水内画艺术的文化底蕴与艺术生命力,这对于衡水内画艺术与茶文化的协同发展而言发挥着重要作用。从衡水内画艺术对茶画艺术进行借鉴的具体表现来看,衡水内画艺术工作者可以对现存于世的茶画作品进行临摹并运用到插画艺术作品当中,如周昉所创作的《烹茶图》、张萱所创作的《烹茶仕女图》、阎立本所创作的《萧翼赚兰亭》等,都可以直接转化为内画艺术并呈现给受众。

3围绕茶文化题材开展衡水内画艺术品开发的对策

3.1探寻茶文化与衡水内画艺术之间的共通性

衡水内画艺术的发展以鼻烟壶文化的发展为根基,因此,衡水内画艺术本身具有深厚的历史沉淀与文化沉淀,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继承。在现代社会中,衡水内画艺术不能止步不前,而应当在不断的创新中实现对传统文化艺术的弘扬。另外,我国茶文化同样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并且对世界茶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与此同时,茶文化承载着我国传统的哲学意识,具有多元化的文化体现形式。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发展,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之间所开展的文化交流日益密切,而在不同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对其他文化所进行的吸收与借鉴,能够为自身带来更强的生命力,对于衡水内画艺术和我国茶文化的发展而言同样如此。围绕茶文化题材开展衡水内画艺术品的开发,能够为衡水内画艺术提供丰富的创作素材,也能够为茶文化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载体,因此,茶文化内画艺术品的开发,基于茶文化与内画艺术发展的需求,也基于二者在文化传承方面的共通性。茶文化内画艺术品的开发,需要探寻衡水内画艺术与茶文化之间的共通性,特别是需要探寻内画艺术与茶画、茶故事、茶人之间的关联,从而促使衡水内画艺术与茶文化实现良好的结合。

3.2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

在围绕茶文化题材开展衡水内画艺术品开发过程中,内画企业通过产品文化价值的开发以及文化品牌的构建,能够有效实现自身无形资产以及产品附加值的提升。在此过程中,内画企业需要以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出发点,在树立创新意识、精品意识的基础上,从茶文化内画艺术品的创意、生产、包装等多个环节入手,推动文化品牌的构建与形成。在茶文化内画艺术品生产企业的品牌形象构建中,需要处理好艺术性与商业性之间的关系。茶文化内画艺术品的产业化发展,必然会让茶文化内画艺术品呈现出商业性质,并导致企业产生逐利性,这本无可厚非,但是在品牌形象的构建中,茶文化内画艺术品生产企业必须重视彰显艺术品所具有的文化底蕴,在精益求精的基础上体现出品位化与文化传承意识,只有如此,茶文化内画艺术品开发与生产企业的品牌形象才能够在实现文化沉淀的基础上具备良好基础。由此可见,在茶文化内画艺术品的开发中,企业品牌形象的构建,需要实现艺术性、文化性和商业性的统一。另外,在企业品牌形象的构建中,衡水内画企业需要抓住发展机遇、拓展产业规模、开拓产品市场,以文化传承和受众需求为导向,不断提升产品文化内涵,从而在我国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不断提升的背景下,让茶文化内画艺术品的开发以及相关企业品牌形象的构建具备良好的支撑。

3.3强化内画展览体验效果

在围绕茶文化题材开展衡水内画艺术品开发过程中,通过为受众带来更好的博物馆展览与会展体验效果,能够让受众对茶文化内画艺术品的魅力做出更为深刻的认知,这对于提升茶文化内画艺术品的影响力以及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从博物馆展览方面来看,博物馆展览能够发挥出不容忽视的教育功能,这对于促使受众了解茶文化以及内画艺术发挥着重要作用;从会展方面来看,会展则是展现内画企业开发成果、创新成果的重要渠道,这不仅有利于推动茶文化内画艺术品的推广,而且也有利于提升内画企业的盈利能力。在强化博物馆展览与会展体验效果的过程中,博物馆以及内画企业可以通过与社会茶文化组织、内画组织以及高校等单位进行广泛的沟通与合作,通过邀请学生、学者进行参观与参加讲座、讨论等,推动茶文化内画艺术品口碑的提升、为茶文化内画艺术品开发提供更多助力,并挖掘出耕读茶文化内画艺术品的潜在受众。另外,在博物馆对茶文化内画艺术进行展览的过程中,需要依赖于坚实的资金支撑,然而,虽然政府在区域经济开发以及文化传承方面给予了一定的投入,但是这些投入对于茶文化内画艺术品的开发以及文化的挖掘和发展而言略显杯水车薪,因此,为了能够优化受众的体验效果、提升茶文化内画艺术的宣传成效,博物馆可以在茶文化内画艺术品展览中探索自我发展路径,如博物馆展览也可以尝试效仿会展模式,通过构建欣赏与销售协同的运营方式,为茶文化内画艺术品的市场拓展提供良好平台,在此基础上,博物馆对茶文化内画艺术品的展览,不仅能够为受众带来更好的体验效果、满足受众的多元化需求,而且可以更为充分地发挥出自身的教育功能,并对茶文化内画艺术品市场的发展提供更大动力。

3.4政府部门宏观引导作用的发挥

在围绕茶文化题材开展衡水内画艺术品开发过程中,衡水内画艺术市场的发展必然要求对茶文化题材内画产品开展大规模的复制性生产,在此背景下,一些企业为了追求更高的经济效益,而可能选择降低茶文化题材内画艺术品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内涵,并让这些艺术品产生庸俗化与低俗化的倾向,这种现象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茶文化魅力以及衡水内画艺术魅力的展现与弘扬,甚至对衡水内画艺术产品市场的持续发展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面对这种情况,政府部门以及衡水内画行业需要重视市场秩序的规范,在维护良好的市场环境基础上,让茶文化题材内画艺术品实现艺术性与经济性的平衡,从而为茶文化题材内画艺术品的深度开发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此过程中,政府部门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自身的宏观引导作用进行充分的发挥:首先,政府部门应当承担起推动区域文化发展的职责,重视茶文化题材内画艺术品文化性的保护与弘扬。在企业监管过程中,不仅需要重视引导企业实现产品开发与市场需求的对接,也要引导企业实现产品开发与文化传承的对接,只有如此,围绕茶文化题材所开发的衡水内画艺术品,才能够兼具茶文化的文化底蕴与内画艺术的艺术魅力;其次,政府部门可以选取优秀的内画企业构建示范基地,让这些企业在茶文化内画艺术的开发中发挥表率作用。与此同时,政府部门可以利用奖励、补助、税费减免等倾斜性政策,为这些优秀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助力,从而让茶文化内画艺术产品具有良好的生存与生长土壤,促使茶文化内画艺术产品成为衡水内画艺术领域中具有特色的组成部分;最后,在茶文化内画艺术品的开发和生产中,政府部门需要重视对市场的拉动,这要求政府部门能够参与到茶文化内画艺术品的推广与宣传当中,从而依托于茶文化和衡水内画艺术的魅力,提升茶文化内画艺术品的影响力与知名度。

4结语

在衡水内画艺术与茶文化的交融中,可以将衡水内画艺术运用到茶具制作当中,也可以推动衡水内画艺术对茶画艺术做出借鉴,这不仅有利于丰富衡水内画艺术创作素材,而且能够有效强化衡水内画艺术的文化魅力。在围绕茶文化题材开展衡水内画艺术品开发过程中,衡水内画艺术工作者需要重视挖掘衡水内画艺术与茶文化之间的共通性,衡水内画艺术企业则需要品牌形象的塑造与优化,与此同时,为了引导社会大众对茶文化内画艺术做出更好的认知与认同、确保茶文化内画艺术市场的健康发展,衡水地区博物馆与衡水内画领域中的会展活动都应当重视受众对茶文化内画艺术展览的体验效果,衡水政府部门则需要充分发挥自身宏观引导职能,在规范茶文化内画艺术市场的基础上,提升茶文化内画艺术品的影响力与知名度。

参考文献

[1]赵柒棋.茶文化与绘画艺术的共通性研究[J].福建茶叶,2016(11):359-360.

[2]衡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探略———冀派内画[J].公关世界,2016(16):121-125.

[3]雷鸣,李丽.衡水内画技艺的当代文化价值阐释[J].中国包装,2015(12):22-24.

茶艺的共同特点篇7

衡水内画艺术与茶文化的交融,能够有效强化衡水内画艺术的文化底蕴,并为茶文化的传播提供良好的载体,因此,对衡水内画艺术的溯源和工艺特点做出认知、对衡水内画艺术与茶文化的交融形式做出探索、对围绕茶文化题材开展衡水内画艺术品开发策略做出研究,对促进衡水内画艺术与茶文化的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衡水内画艺术概述

从衡水内画的溯源方面来看,明末清初时期,鼻烟壶开始在我国广泛流传,由于鼻烟壶受到了社会大众的喜爱,为了适应社会大众的需求,鼻烟壶的制作与加工工艺也得到了高速发展。到乾隆时期,以鼻烟壶为载体的内画艺术出现,这让鼻烟壶呈现出了“寸幅之地具千里之势”的审美效果。叶派内画对我国内画艺术的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其中,冀派内画名家王习三就是叶派所吸收的外姓弟子。在内画艺术创作中,国画创作中的传统写意技法让内画呈现出了欠缺真实感和形象呆板等问题,王习三则在叶派内画技法的基础上,使用工笔解决了这些问题,同时也创作了冀派内画创作中独具特色的工具“习三弯钩笔”。在不断创新的同时,王习三十分重视内画新秀的培养,这对冀派内画的推广与普及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为冀派内画成为现代绘画艺术中的实力画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当前来看,冀派内画无论是在从艺人员专业素养、艺术创作风格与技法,还是艺术产品营销与社会影响力等方面,都在内画领域中占据领先地位。从衡水内画的工艺特点来看,相对于其它绘画形式而言,衡水内画具有更加复杂的工艺流程和更长的创作周期,在这些工艺流程中,壶内绘画是最为关键的步骤,与外画相比,内画主要呈现出了以下几个特点:首先,内画所具有的操作次序与外画相反;其次,绘画空间较小,绘画操作受限;三是由于内部采用磨砂处理,因此绘画过程中画笔位置难以准确掌控。受这些特点的影响,衡水内画艺术工作者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外画基础,而且需要接受必要的训练才能够胜任。

2衡水内画艺术与茶文化的交融

从茶文化在衡水内画艺术中的渗透思路来看,茶文化内画艺术品的开发主要可以尝试从以下两种路径着手。首先是将内画运用到茶具的制作当中。衡水内画艺术不仅能够运用到鼻烟壶的制作当中,而且还能够运用到屏风、文具、佛珠、水晶球等,这些艺术品的开发,不仅让内画艺术更好地顺应了时展与社会大众的审美需求,而且也进一步强化了内画的生命力。从将内画运用到茶具制作当中来看,衡水内画艺术已经做出了较多的尝试,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内画与茶具之间的联姻,不仅能够丰富衡水内画艺术的文化内涵,而且也能够让衡水内画艺术搭上茶文化传播的快班车,继而获得更好的传承与弘扬。从将内画运用到茶具制作当中的具体表现来看,衡水内画艺术工作者可以将茶具作为载体,将具有吉祥意义的故事题材、建筑题材、人物题材以及历史传说类题材等运用到茶具制作当中。当然,在此过程中,古代文人文化与茶具内画的制作最为契合,这对于推动茶具内画实现与茶文化的紧密结合、促使茶具内画体现出良好的意境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此,衡水内画艺术工作者需要对古代文人文化做出探索和认知,利用内画艺术将茶书、茶艺、茶德、茶文学呈现在茶具当中,从而实现茶具内画艺术性、审美性与文化性的结合。其次是在衡水内画艺术的发展中对茶画艺术做出借鉴。茶画主要是以茶事活动为主要内容的绘画艺术,我国众多优秀的茶画作品都对不同时期、不同区域、不同阶层社会大众的饮茶习俗与饮茶礼仪进行着记录,因此,茶画艺术不仅对我国美术发展史进行着反映,而且也对我国博大精深的茶文化进行着反映。将这些茶画作品运用到衡水内画艺术当中,能够让衡水内画艺术展现出茶文化的自然天趣,并实现与茶文化精神的融合。作为衡水内画艺术的受众,也能够在作品中对中国绘画艺术以及茶文化的风范做出领悟。与此同时,衡水内画艺术对茶画艺术的借鉴,不仅能够丰富衡水内画艺术创作的素材,而且也可以进一步提升衡水内画艺术的文化底蕴与艺术生命力,这对于衡水内画艺术与茶文化的协同发展而言发挥着重要作用。从衡水内画艺术对茶画艺术进行借鉴的具体表现来看,衡水内画艺术工作者可以对现存于世的茶画作品进行临摹并运用到插画艺术作品当中,如周昉所创作的《烹茶图》、张萱所创作的《烹茶仕女图》、阎立本所创作的《萧翼赚兰亭》等,都可以直接转化为内画艺术并呈现给受众。

3围绕茶文化题材开展衡水内画艺术品开发的对策

3.1探寻茶文化与衡水内画艺术之间的共通性

衡水内画艺术的发展以鼻烟壶文化的发展为根基,因此,衡水内画艺术本身具有深厚的历史沉淀与文化沉淀,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继承。在现代社会中,衡水内画艺术不能止步不前,而应当在不断的创新中实现对传统文化艺术的弘扬。另外,我国茶文化同样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并且对世界茶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与此同时,茶文化承载着我国传统的哲学意识,具有多元化的文化体现形式。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发展,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之间所开展的文化交流日益密切,而在不同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对其他文化所进行的吸收与借鉴,能够为自身带来更强的生命力,对于衡水内画艺术和我国茶文化的发展而言同样如此。围绕茶文化题材开展衡水内画艺术品的开发,能够为衡水内画艺术提供丰富的创作素材,也能够为茶文化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载体,因此,茶文化内画艺术品的开发,基于茶文化与内画艺术发展的需求,也基于二者在文化传承方面的共通性。茶文化内画艺术品的开发,需要探寻衡水内画艺术与茶文化之间的共通性,特别是需要探寻内画艺术与茶画、茶故事、茶人之间的关联,从而促使衡水内画艺术与茶文化实现良好的结合。

3.2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

在围绕茶文化题材开展衡水内画艺术品开发过程中,内画企业通过产品文化价值的开发以及文化品牌的构建,能够有效实现自身无形资产以及产品附加值的提升。在此过程中,内画企业需要以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出发点,在树立创新意识、精品意识的基础上,从茶文化内画艺术品的创意、生产、包装等多个环节入手,推动文化品牌的构建与形成。在茶文化内画艺术品生产企业的品牌形象构建中,需要处理好艺术性与商业性之间的关系。茶文化内画艺术品的产业化发展,必然会让茶文化内画艺术品呈现出商业性质,并导致企业产生逐利性,这本无可厚非,但是在品牌形象的构建中,茶文化内画艺术品生产企业必须重视彰显艺术品所具有的文化底蕴,在精益求精的基础上体现出品位化与文化传承意识,只有如此,茶文化内画艺术品开发与生产企业的品牌形象才能够在实现文化沉淀的基础上具备良好基础。由此可见,在茶文化内画艺术品的开发中,企业品牌形象的构建,需要实现艺术性、文化性和商业性的统一。另外,在企业品牌形象的构建中,衡水内画企业需要抓住发展机遇、拓展产业规模、开拓产品市场,以文化传承和受众需求为导向,不断提升产品文化内涵,从而在我国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不断提升的背景下,让茶文化内画艺术品的开发以及相关企业品牌形象的构建具备良好的支撑。

3.3强化内画展览体验效果

在围绕茶文化题材开展衡水内画艺术品开发过程中,通过为受众带来更好的博物馆展览与会展体验效果,能够让受众对茶文化内画艺术品的魅力做出更为深刻的认知,这对于提升茶文化内画艺术品的影响力以及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从博物馆展览方面来看,博物馆展览能够发挥出不容忽视的教育功能,这对于促使受众了解茶文化以及内画艺术发挥着重要作用;从会展方面来看,会展则是展现内画企业开发成果、创新成果的重要渠道,这不仅有利于推动茶文化内画艺术品的推广,而且也有利于提升内画企业的盈利能力。在强化博物馆展览与会展体验效果的过程中,博物馆以及内画企业可以通过与社会茶文化组织、内画组织以及高校等单位进行广泛的沟通与合作,通过邀请学生、学者进行参观与参加讲座、讨论等,推动茶文化内画艺术品口碑的提升、为茶文化内画艺术品开发提供更多助力,并挖掘出耕读茶文化内画艺术品的潜在受众。另外,在博物馆对茶文化内画艺术进行展览的过程中,需要依赖于坚实的资金支撑,然而,虽然政府在区域经济开发以及文化传承方面给予了一定的投入,但是这些投入对于茶文化内画艺术品的开发以及文化的挖掘和发展而言略显杯水车薪,因此,为了能够优化受众的体验效果、提升茶文化内画艺术的宣传成效,博物馆可以在茶文化内画艺术品展览中探索自我发展路径,如博物馆展览也可以尝试效仿会展模式,通过构建欣赏与销售协同的运营方式,为茶文化内画艺术品的市场拓展提供良好平台,在此基础上,博物馆对茶文化内画艺术品的展览,不仅能够为受众带来更好的体验效果、满足受众的多元化需求,而且可以更为充分地发挥出自身的教育功能,并对茶文化内画艺术品市场的发展提供更大动力。

3.4政府部门宏观引导作用的发挥

在围绕茶文化题材开展衡水内画艺术品开发过程中,衡水内画艺术市场的发展必然要求对茶文化题材内画产品开展大规模的复制性生产,在此背景下,一些企业为了追求更高的经济效益,而可能选择降低茶文化题材内画艺术品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内涵,并让这些艺术品产生庸俗化与低俗化的倾向,这种现象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茶文化魅力以及衡水内画艺术魅力的展现与弘扬,甚至对衡水内画艺术产品市场的持续发展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面对这种情况,政府部门以及衡水内画行业需要重视市场秩序的规范,在维护良好的市场环境基础上,让茶文化题材内画艺术品实现艺术性与经济性的平衡,从而为茶文化题材内画艺术品的深度开发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此过程中,政府部门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自身的宏观引导作用进行充分的发挥:首先,政府部门应当承担起推动区域文化发展的职责,重视茶文化题材内画艺术品文化性的保护与弘扬。在企业监管过程中,不仅需要重视引导企业实现产品开发与市场需求的对接,也要引导企业实现产品开发与文化传承的对接,只有如此,围绕茶文化题材所开发的衡水内画艺术品,才能够兼具茶文化的文化底蕴与内画艺术的艺术魅力;其次,政府部门可以选取优秀的内画企业构建示范基地,让这些企业在茶文化内画艺术的开发中发挥表率作用。与此同时,政府部门可以利用奖励、补助、税费减免等倾斜性政策,为这些优秀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助力,从而让茶文化内画艺术产品具有良好的生存与生长土壤,促使茶文化内画艺术产品成为衡水内画艺术领域中具有特色的组成部分;最后,在茶文化内画艺术品的开发和生产中,政府部门需要重视对市场的拉动,这要求政府部门能够参与到茶文化内画艺术品的推广与宣传当中,从而依托于茶文化和衡水内画艺术的魅力,提升茶文化内画艺术品的影响力与知名度。

4结语

在衡水内画艺术与茶文化的交融中,可以将衡水内画艺术运用到茶具制作当中,也可以推动衡水内画艺术对茶画艺术做出借鉴,这不仅有利于丰富衡水内画艺术创作素材,而且能够有效强化衡水内画艺术的文化魅力。在围绕茶文化题材开展衡水内画艺术品开发过程中,衡水内画艺术工作者需要重视挖掘衡水内画艺术与茶文化之间的共通性,衡水内画艺术企业则需要品牌形象的塑造与优化,与此同时,为了引导社会大众对茶文化内画艺术做出更好的认知与认同、确保茶文化内画艺术市场的健康发展,衡水地区博物馆与衡水内画领域中的会展活动都应当重视受众对茶文化内画艺术展览的体验效果,衡水政府部门则需要充分发挥自身宏观引导职能,在规范茶文化内画艺术市场的基础上,提升茶文化内画艺术品的影响力与知名度。

参考文献

[1]赵柒棋.茶文化与绘画艺术的共通性研究[J].福建茶叶,2016(11):359-360.

[2]衡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探略———冀派内画[J].公关世界,2016(16):121-125.

茶艺的共同特点篇8

赣南采茶戏所采用的舞台语言主要为客家方言,载歌载舞,语言幽默风趣,与民间灯彩、歌舞以及民间的口头文学融为一体,气氛轻松活泼,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其剧目主要以闹剧和喜剧为主,很少有悲剧和正剧。而在体裁上多是描述下层群众,其表现对象大多是艺匠和手工业工人的日常生活。赣南采茶戏的唱腔属于曲牌体,主要以灯腔和茶腔为主,同时还兼有杂调和路腔,被人们称为“三腔一调”。其伴奏所采用的乐器基本上都是民间乐器,主要有唢呐、笛子、勾筒(一种类似于二胡的乐器)、钹、锣等。

二、赣南采茶戏研究现状

本文笔者赣南采茶戏研究现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赣南客家采茶戏相关资料的收集。赣南采茶戏作为一种小地方戏曲艺术,其音乐主要是建立在赣南民间风俗和赣南民歌基础上的,其中关于茶腔曲牌有51首,路腔曲牌有28首,灯腔曲牌有86首,杂调曲牌有19首,同时还有许多优秀的新腔40首,这些资料为赣南采茶戏的研究有着非常的重要的作用。

(二)赣南采茶戏的特点和音乐形态的研究

1.随着赣南采茶戏的不断发展,采茶戏的特点也开始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在当代有关赣南采茶戏的特点研究,主要有廖军写的《赣南采茶戏探究》、黄玉英所写的的《赣南采客家茶戏的艺术特征》以及苏子裕写的《论赣南采茶戏的艺术形态和艺术革新》等论文,其中主要是从赣南采茶戏的歌舞表演以及丑旦当家等不同方面来对其艺术进行阐述,加深人们对赣南采茶戏的了解。

2.相对于赣南采茶戏的特点而言,有关赣南采茶戏音乐形态的研究相对就比较少,在实际研究中,很多的学者都会涉及到这方面的内容,但是关于这方面内容的专业论文还是比较少。从音乐形态专门研究赣南采茶戏的文章有蒋燮所写的《赣南客家采茶戏路腔曲牌的音乐形态研究》,这篇文章主要是以为实例,从文化学民族音乐学和民俗学等不同角度详细分析赣南采茶戏的,通过不同的文化学角度来对赣南采茶戏音乐进行具体的阐述。

(三)赣南采茶戏的发展研究。有关赣南采茶戏的发展研究主要有冯光钰所写的《采茶戏音乐的生发、传播和变异》,文章主要从采茶戏的源头来进行阐述,通过在不同地域的文化背景下来考察采茶戏的传播、变异和生发,并将采茶戏的传播、变异和生发来看成研究音乐文化来源的基础,从而来研究采茶戏音乐的走向以及未来的发展,其中在文章中着重提到了赣南采茶戏和江西不同区域的采茶戏出现的年代、曲牌来源,同时还阐述了粤北采茶戏和赣南采茶戏之间的关系。

(四)赣南采茶戏的声腔研究。在中国曲艺音乐和戏曲中,声腔是对其的一种称谓,一般指曲种和剧种之间存在的某种渊源,以及二者具有的共同演唱特征的腔调群。声腔作为一种音乐历史产物,是该地区不断发展、不断传播以及世代相承的某种音乐和语言的一种结合体,具有一定地理关联性和历史传承性等特点。据相关的文献资料显示,江西一带的采茶戏的声腔分别是“梁山调腔系”、“调子腔腔系”以及“打锣腔腔系”三种。在刘正维写的《调子声腔系统论证》一文中,学者根据调子腔音乐特点、历史发展渊源以及不同声腔系统的共同音乐基因等相关资料的介绍,通过纵向和横向的论证、比较,得出了赣南采茶戏属于“调子声腔系统”,这对于以后学者研究和学习赣南采茶戏和其他地方戏曲提供了可靠的理论参照。近年来,随着赣南采茶戏的发展,赣南采茶戏的声腔也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要想更好地研究赣南采茶戏的声腔,就必须得加强对其个性声腔的研究。

三、赣南采茶戏司鼓论的体会

所谓司鼓其实就是指戏曲中的打鼓佬,俗称鼓师,是戏曲中的指挥,这就要求打鼓佬必须要有深厚的基本功,同时还熟悉戏曲中各种各样的锣鼓,具有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灵敏度。其中鼓点就是指鼓师在表演角度和舞台之间的配合点,而这个点是非常有讲究的,要想抓好这个点,必须要了解戏曲演出的进出场位置,以出场中的人物角色为基础,做好这个点,其中人物角色主要包括老生、老旦、花脸、小生、花旦、小丑以及武生等。

司鼓的技巧,即鼓师的演奏技巧。在赣南采茶戏司鼓中,板鼓的形状为圆形、四边硬、中间软,在演奏的时候,必须要击奏其中间点,如果打偏的话,就会出现没声音和没音色等现象。因此,这就要求司鼓者必须要经过长时间的训练,以臂带腕,以腕带指,以指带槌,使其形成一个连贯的动作,要注意的是,在刚开始训练的时候,其高度不能太高,力度必须要保持一致。

茶艺的共同特点篇9

我们所知道的日本茶道,提倡的是和、敬、清、寂四种境界。茶最早起源于中国,唐朝的时候这种饮品传到了日本。宋朝的时候,日本开始种茶,制造茶叶。不过日本茶道的形成乃至自成体系,并逐渐转变成为该国的一种文化形式是从明朝时候开始的。日本茶道的杰出贡献者是千利休(1522-1592年)。千利休对日本茶道的精神境界进行了总结概括。认为日本茶道应该遵循“和、敬、清、寂”四个精神境界,这四个字的内涵与代表的期望是,通过饮茶品茶,人们要能够在安静、清神中对生活进行思考,反省自己,去除互相之间的结缔,互相尊敬,共同营造和谐共处的生活氛围。“和、敬、清、寂”被称之为日本“茶道四规”。前两个字其实是引导人们采用合理的方式对待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与人为善,与邻和睦,在安静中共同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后两个字的侧重点则在外部环境上,造成一种空灵静寂的意境,给人以熏陶。不过,在日本茶道中,我们总能够发现一种比较浓厚的宗教的韵味,仿佛这种生活艺术在这个小小的岛国通过一种严密的组织形式体现。因为日本茶道通过一种精致到几近繁琐严格的形式将“喝茶”这件在中国人看来再平凡,再简单不过的活动赋予了无比神圣的光环来展现。每一步都是至关重要的,好像只有这样才能将他们所奉行的“茶道四规”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我国,茶,对于人们来说就像是家长里短对于每一个平民百姓一样,再普通不过,具有浓烈的生活化气息。中国人喝茶没有特殊讲究,就是在平淡生活中的一种平淡无奇的享用。但是对于日本这个引进的国家来说,茶的使用经过的是一段从上而下道路,就如同明治年间的资本主义改革。因为它是一种外来物种,刚到这个国家的时候只有皇亲国戚才有资格品尝这种新鲜的饮品,所以茶道一直被当做一种高雅的先进文化而局限在皇室周围,当然其在内容与方式上仍然保留着中国唐朝时代的特色。自镰仓时代开始,由于被《吃茶养生记》的观念启发,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相信饮茶能够美容养颜,延年益寿。随着市场需求的加大,茶叶种植规模化的时代开始出现,正是在这个时候,饮茶才开始在这个国度慢慢地普及开来。

日本的茶道,强调的是以下三个观点:

(一)和、敬、清、寂

在上文中我们已经说到“和、敬、清、寂”是日本茶道奉行的四谛、遵循的四规、坚守的四则。这四个字是对日本茶道所有精神内涵的高度概括。只要一说到茶道人们从内心联想到的情景意蕴其实就是这四个字的抽象意念。在日本,茶道的主要思想宗旨是:主体的“元”即主体的绝对否定。这个茶道的主旨是无形的。作为“无”的化身而出现的有形的理念便是和、敬、清、寂。它们是“无”泊出生的四种现象。随着时间的发展从上面所说的几个内容中衍生出了日本茶道的种种优秀的技艺。

(二)一期一会

这个词语中的“一期”所指是“一期一命”“一生”“一辈子”。在日本茶道中,它所营造的是一种诀别的意念空间,指的是这一次的共同饮茶将是这一生中的最后一次,这是日本茶人们在举行茶事时共同持有的心态。这样看,有点像是佛教中的无常论。它所要强调的是人们应该珍惜生活中的朋友与亲友,珍惜现有的幸福,因为世事难料,变化无常,今天有的不一定每天也有足够的幸运拥有。当举行茶事时,要抱有“一生一世只一次”的信念。直到现代,日本茶道的忠实信奉者们仍然坚持这一理念,因此他们珍惜每一次与人一起品茶的机会,这在一定的程度上增强了生活的厚实感。

茶艺的共同特点篇10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总体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适应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技能专门人才。课程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必须反映学校为社会服务的方向,只有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才能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与国内其他院校所设立的“茶艺学”等相关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同,在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开设“茶艺”课程,主要目标是培养适应高星级酒店及茶艺服务企业对于茶艺人才的需要,将学生培养成为以“高素质的餐饮企业茶艺岗位服务员工”为基本出发点,职业生涯逐步向“高素质的餐饮企业茶艺服务经营管理者”的进阶发展。经过五年多的不断探索与实践,目前,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系酒店管理专业的“茶艺”课程已经形成了“以职业生涯为主线,以工作任务为路径,以项目课程为主体,以模块教学为形式”的课程总体教学思路和要求,以茶的理论知识、茶水服务的基本技能操作、茶艺表演、茶室的基层管理、自主创业的实践能力为主的五大项目教学工作任务,采用流程式与递进式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紧紧围绕这五大工作任务来选择课程教学内容,以实用为原则,适度考虑知识结构,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奠定能力基础。

“茶艺”课程的教学以高星级酒店茶艺服务部门等餐饮服务与经营管理的具体实际工作任务为路径,通过任务驱动项目引领教学活动的开展与实施,使学生掌握现代餐饮企业茶艺服务与经营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熟悉茶艺服务部门运行与管理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具有熟练的茶艺服务与管理的技能,并能胜任高星级酒店茶艺服务部门以及社会茶吧、茶艺馆等相关企业的服务与基层管理工作,达到中级茶艺师的技术水平,同时,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善于沟通与合作的职业品格、为其就业和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该课程的职业能力目标为:(1)具备高星级酒店茶艺服务部门以及社会茶吧、茶艺馆等企业中级水平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技能;(2)具备胜任高星级酒店茶艺部门、社会茶吧、茶艺馆及其他相关行业的基层管理工作的能力;(3)具备现代茶艺经营企业市场调研和分析的能力;(4)初步具备自主创业的能力。

二、以工作任务为路径,模块教学形式的项目课程教学体系

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工作为单位,由学生自己按照实际工作的完整程序,共同制定计划、共同或分工完成整个项目。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和掌握知识,形成技能。项目教学法过程有五个步骤:明确项目任务、制定计划、实施计划、检查评估。[2]经过不断的实践与探索,核心是遵循高职院校办学目标的总体要求,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系《茶艺》课程的基本设计思路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过程,根据高星级酒店茶艺服务部门及社会茶吧、茶艺馆等相关企业员工职业生涯发展的五个阶段:即新员工入职、资深员工、领班与主管、部门经理、自主创业,据此,分别设立上述相对应的五个项目,并根据各项目中所涉及的具体工作任务设计项目主题,每个项目主题所包含的工作任务通过模块形成相关流程,然后再按照项目———项目主题———模块的形式组织教学。这一教学体系的主要特点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岗位职业能力为主线,将学生应掌握的知识能力分解成若干个工作任务。该课程体系由基本素质与工作任务、岗位能力和拓展能力所组成,从而突出体现了茶艺师岗位职业能力的本位。紧紧围绕完成工作任务模块的需要来选择课程体系的模式,使学习过程成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打破传统的知识传授方式,以“项目”为主线,创设工作情景,将中级茶艺师职业技能考证的相关内容融入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3]

具体课程教学内容组织情况见表1。在上述教学活动过程中,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等。“茶艺”课程强调的是学生的技能能力,并且这能力要随着人们饮茶习惯、饮茶需求及方式的不断变化而不断充实新内容。因此,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技能型茶艺人员,应以学生发展为本,并从课程结构优化、教学过程和考评体系进行改革、创新,进一步完善“茶艺”课程模块授课的教学形式和方法。[4]为了能体现高职高专院校的课程特点,并与中等职业学校有所区别,同时,适应国家职业资格的要求,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的每个工作任务环节,都力求让教学活动能体现茶艺企业的工作特点,适应茶艺企业的人才需求,并符合国家职业资格的需求,使课程内容与中级茶艺师国家职业资格的要求相符合,并有进一步的拓展,以适应培养高水平学生和企业的需求,拓宽学生的就业面。[5]

三、以顶岗实训、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为主导的实践方式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茶艺”课程的实践教学,应该坚定不移地走顶岗实训、工学结合一体化的道路。在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系的茶艺实践教学中,校内实训室的主要教学任务是教师让学生有针对性的了解茶叶知识的同时,以各类茶叶的正确冲泡方式为主要的实践内容,并配合各类模拟经营性的实践教学,让学生了解茶馆、茶楼等相关服务企业的经营方式,在立足于酒店专业性的基础上,适应酒店经营中对茶艺方面的需要。在本课程的校外实践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企业资源,与部分酒店校企共建茶艺服务实训室。为了整合资源,达到实地教学的良好效果,我们将很多实训课程放到了高星级酒店等餐饮服务企业实地进行,如苏州万豪酒店的一刻馆,苏州环秀小筑养生度假村的挹翠堂茶室等,在这些企业进行实地茶艺服务技能和茶艺表演实训,等等,酒店方均安排相关技术人员做现场指导,学生及教师均感到收效甚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还表现在学生必须针对课程提出的具体工作任务,利用课余时间,深入市场、高星级酒店、茶吧、茶艺馆等相关企业进行调研,以获取第一手资料。学院积极与相关企业联系,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利用周末、寒暑假等时间到企业进行短期的勤工俭学和实践锻炼,从而形成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互相交替、互为补充、螺旋上升、逐步进阶的目的,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对茶艺师职业和所在企业的认知感,促进学生转变为合格的“职业人”。这种依据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与相关企业密切配合,不断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模式,赢得了苏州及其周边地区众多高星级酒店以及茶艺馆等相关企行业的赞誉。

茶艺的共同特点篇11

1979 年 3 月 11 日,在纪念老舍先生 80 岁诞辰的时候,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以原班人马第三次重排上演了《茶馆》①,演出得到国内观众的认可与好评,也因此收到外国友人的邀请,德国友人乌苇·克劳特和他的父亲盖什作为中间人,主动邀请北京人艺参加德国曼海姆剧院建院 200 周年的庆祝演出。1980 年 9 月 25 日,北京人艺组成了 78 人的《茶馆》剧组,开始首次欧洲之行的巡回演出。这次欧洲演出至 11 月 11 日结束,历时近 50 天,在联邦德国、法国、瑞士三国十四座城市共演出 25 场,受到了欧洲人民的热烈欢迎。负责此次同声传译的乌苇·克劳特先生详细记录了此次演出的盛况:

“《茶馆》的首次演出确实受到了极其热烈的欢迎( 其后各场演出都无一例外) .演出结束时,全场掌声雷动,观众齐声喝彩: ‘妙啊! 妙极了! ’每当演员们在有节奏的掌声中一次又一次地谢幕时,那些留在后台的人总要看着表,计算掌声持续了多久。当一些观众激动忘情地用脚跺地板时,我们有些演员感到有点不踏实,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其实,这是欧洲观众表示赞赏的最高形式。观众们在演员谢幕时将鲜花抛撒到舞台上,无论是演员还是观众,都兴高采烈,笑逐颜开; 《茶馆》的导演夏淳和各剧院的经理则更是满面春风,喜气洋洋。常常有一些心情激动的戏迷跑到后台或等在剧场出口处,要求同演员交谈; 不少电台、电视台和报社也前来采访。那些夜晚简直像狂欢节! ”①演员胡宗温对谢幕的回忆更能说明受欢迎程度之高,“每一幕落幕的时候,观众的掌声都非常热烈。戏演完,掌声更为热烈,那简直是从心底里爆发出来的,而不完全是出于礼貌。长时间的、很整齐的、有节奏的‘刮刮刮’外加在地板上跺脚、叫好。有个舞台监督对我们说,你们听见了吗? 像这样长时间的掌声,在这里是不多见的。这就打乱了我们的谢幕,事先我们曾准备过一套谢幕方式,最多五、六次,还排练了一番,结果呢,二十次三十次都下不来”②.

在《茶馆》赴欧演出取得巨大成功之后,1983 年 9 至 10 月,应日本话剧界及日中友好协会的邀请,《茶馆》剧组又赴日本演出。这次演出同样取得了轰动的效果,据日本评论界人士回忆,此次的轰动效果可以和 50 年代梅兰芳赴日演出相媲美。导演夏淳在其回忆文章中提到: “在日本的二十五天中,《茶馆》剧组在东京、京都、大阪、广岛四个城市演出了二十三场,剧场观众达三万人。同时,日本广播电视协会( NHK) 还多次向全国电视观众播映了演出实况录像,并在‘黄金时间’中播映了中日戏剧界知名人士会见的新闻采访。”③演员蓝天野在他的回忆录中也谈到这次演出的盛况: “由于双方的共同努力,《茶馆》在日本演出的效果更超出了预料。”④《茶馆》赴日演出可谓意义非凡,日本是中国话剧的发源地,《茶馆》的演出可以说是七十六年后回娘家,增进了中日戏剧界的互动与交流。

随之开启了《茶馆》环球演出的大幕,1986 年 4 月 30 日至 5 月 28 日,《茶馆》剧组应温哥华世界博览会艺术节邀请,赴加拿大演出12 场。同年6 月14 日至6 月27 日,《茶馆》剧组应新加坡艺术节邀请,赴新加坡嘉龙剧场演出 6 场。令人瞩目的是,2005 年 8 月 29 日至 12 月 3 日,《茶馆》剧组应主办中国文化节的华盛顿肯尼迪艺术中心、伯克利大学等团体邀请,赴美演出,在华盛顿、旧金山、休斯顿、洛杉矶、纽约五座城市共演出 16 场。钱强在《〈茶馆〉商业巡演在美很火》一文中生动描绘了《茶馆》

在美国演出的情形: “肯尼迪中心首演的 3 场票,早在演出前好长时间就卖光了。连参与组织中国文化节的不少中国大使馆文化处官员都得‘走后门',从舞台经理和艺术总监手里’讨票‘.巡回美国各地的商演也是场场爆满。在洛杉矶演出时,尽管这部话剧长达 3 个小时,但近 3000 位观众似乎一直沉浸在《茶馆》的世界里。演出结束后,观众热烈的掌声持续了 5 分多钟,演员们不断鞠躬谢幕。”⑤

二、《茶馆》引发跨国界共鸣的原因探析

《茶馆》受到国外观众热烈追捧的原因是耐人寻味的。与中国观众从时代政治出发来看《茶馆》( 诸如“挽歌情调”、“’红线‘不足”等) 不同,外国观众更多地从人类所共通的东西来品味《茶馆》。

《莱茵晨邮报》登载的文章说: “一个茶馆的掌柜,点头哈腰,竭力去适应不同的政治倾向,曲意与军警宪特和腐败的政客周旋,这是一个欧洲人很容易同本国的历史联系起来的人类经历。”⑥在他们看来,演员们“用他们激动人心的话剧给我们打开了一扇门,展示了对我们来说还是十分陌生的文化,但就其人类的共性来看却又似乎是极其熟悉的境界: 人们在战争、动荡、暴力和普遍的愚昧自欺中经受的苦难是相同的。”①“观众之所以喜欢这个剧,也正是因为通过演员出色的表演,他们看到了自己的社会和遥远的中国社会之间的相似之处,看到了他们自己和中国人民之间的共同点。”②“对一个欧洲人来说,《茶馆》的故事最异乎寻常、最动人心弦的地方,莫过于它的悲剧情调。”“在他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种内心世界的解体,一种相当奇特的精神方面的匮乏。他们的人格,与他们经历的旧文化一样,也一步步失却了清晰的轮廓。”

③也就是说,外国观众首先看到了《茶馆》超阶级、超时代、超地域的人类性特征及其具有的丰富的“人学”价值。同时,外国观众很自然地把《茶馆》当作认识中国历史和社会的一面镜子。不少欧洲评论者把《茶馆》当成一部教育型的戏剧和社会学的文献,指出虽然作家老舍拒绝赋予他的剧作以某种泾渭分明的政治意义,但是“以后的生活究竟如何,该作哪种抉择,这在剧中只作了暗示: 在西山,共产党的队伍已经着手进行解放的工作。无论是作者抑或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演员,都想要在舞台上再现旧中国时表达这个国家自身的一致性和原则上进行社会变革的必要性。”

茶艺的共同特点篇12

文章从茶包装设计中中国民间艺术的运用价值剖析,并且结合相关原则对其进行专项分析和总结,不难发现,这项美术在设计中起到巨大推动作用,特别是在材料、图形、颜色三个方面。对茶包装设计过程中审美价值进行深度的剖析。

1中国民间美术在茶包装设计中的运用价值

在茶的包装设计中糅合中国民间美术,不但可以将我国的传统文化继承下来,并且不断弘扬,还能够充分的对外展现中华文化的人文精髓和民族特色风貌,将设计品进行独特的创新,完全体现出这门艺术在实际的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和价值。随着社会的发展,茶叶包装设计也逐渐成为了市场竞争力表现形式之一,影响茶叶销售的情况。消费者在消费时普遍会根据个人的直观感受来进行选择,例如很注重茶叶包装的精致与否,包装较为精致则为上品,反之则为下品。鉴于这种实际的选择比较,我们可以在保证茶叶的质量的同时,将着重点放在茶叶外包装的设计创新上,以此来吸引消费者,占据市场份额,增加茶叶产业链的延长,以此来提高附加经济价值。全球化的进程推动着中国经济文化与全球不同文化的融合,使得中外消费者也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渐渐接受了文化差异带来的不同审美,进而开始品鉴其中的不同美感,对独特的民间美术产生共鸣。所以本文主要的核心就在于将中国民间美术与茶包装设计完美融合。

1.1艺术价值

民间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他所展示的是中国人民的内心和思想,不同风格和特色也代表着人们不同的期盼与愿望,不同颜色,结构,图案都有其专属的体系,也都是人民在劳动和实际生活中日积月累而成。茶叶包装设计就可以选择以这个为土壤从中滋养和生长出创新的灵感,来进行完美的结合,将艺术效益和经济效益结合在一起,用经济推动艺术的前进,同时也反过来增加收入,带来实际的效益。茶包装设计者的主要参考和研究对象为消费者,消费者的审美风向就是设计者的重点,将中国的古典民间美术的精美和风韵柔和在包装上,在直观上吸引消费者,给其一种独特的艺术享受。

1.2文化价值

民间美术不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结构,更是与其他形式的民俗文化紧密连接在一起,形成了传统文化的一个支撑点,将中国的民族文化精神继承和发扬光大。将这门艺术巧妙地和茶叶进行结合,擦出一个不一样的火花,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与消费者的传统文化观念产生共鸣,也会成为社会继承。艺术,茶叶,设计三者的有机结合可以对外展现中国文明的历史底蕴和内涵,并且三者会生发出新的思想,拥有生命力,将民族元素充分的展现,逐步走向世界舞台。

1.3经济价值

茶叶是一种商品,其代表着的就是经济性质的交换。想要在整个自由经济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其最重要的就是占据市场份额,吸引消费者实现消费,就要在茶叶的包装设计上下足功夫。茶叶的的包装设计新颖可以很大程度上的增加其经济效益,与此同时还可以传播中国的独特茶文化,将情感文化与实际效益相结合。将这项独特的艺术运用在设计之中,不但为设计提供了灵感而且提高了茶的文化感受和品味,以此将茶叶产生一种品牌效应,加强市场竞争力,与消费者的消费观念产生文化共鸣,提高茶文化与传统文艺相结合的纯度,从而占有市场份额,增加企业的实际收入。逐步的完美融合可以将中国的茶文化转换为一个独有文化品牌,步入世界,向全球推广。

2我国民间美术在茶包装设计中运用的原则

我国的民间美术种类繁多、内容丰富,所以在茶包装设计中需要进行一定的选择,才能很好的保证设计的恰当性,展现出运用的价值。

2.1地域性

中国的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意味着民族文化也是丰富多彩,差异纷呈,在茶包装设计的过程中,就要充分的考虑到这些问题。如果想要有效的处理这类问题,可以根据销售地区的不同结合当地的民族文化,设计属于某个地区的独特包装,传递一种特有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内涵,这种特殊就是品牌的特色,可以很大程度上作为合适的礼品赠与亲朋,这样就会扩大这种文化的流动范围,增加价值。中国传统文化在传承的过程中体现出了不可比拟的地域性特色,这也是我国民间美术最大的特色,也使得茶包装的设计更加具有地方特色,在进行销售的过程中特色的茶包装设计可以给产品更加鲜明的艺术特点是其更加容易被人们识别,提升了产品的可认知性与知名度。

2.2创新性原则

中国民间艺术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做后盾,依着其独特的历史内涵就会具有一个明显的辨识度,并且因着现代和民间两种文化的时代差异,所以设计者在设计的同时要考虑消费者的审美观念,将时代要求与创新艺术相结合,展现一种独特的韵味,为设计行业注入新鲜血液。现代设计领域的基础大多师承国外的艺术设计体系,由于我国艺术设计行业的发展与起步较晚,在我国传统艺术的设计和继承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导致目前我国在艺术设计方面的创新能力不足。而随着我国经济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传统的民间艺术逐渐成为我国主流的审美设计元素,而民间美术的引入和运用可以促进艺术设计行业创新能力的提升。

2.3实用性

产品的外包装一般情况下的作用就是保护产品的完整性,不受到外界的打击而被损坏与污染,所以实用性是包装最重要的一个特点之一。所以设计者在不仅要注重文化的融合还要关注和重视其功能的发挥,将包装效果和实际作用相结合。在材质,设计的选取上要讲究,增加其艺术的感染力,做出茶的独特品位。我国民间的美术艺术大多源自生活,因此民间美术艺术有其独特的实用性原则。其设计和使用的理念也大多与人们的生活相关,因此民间美术艺术的引用对茶包装的艺术设计而言是一个巨大的突破,同时也是提升产品实用性的重要手段。

3中国民间艺术在茶叶包装设计过程中的审美与应用

3.1民间美术材料

民间艺术来源于劳动人民的生活,所以原材料选取一般是选择比较实用和平价的天然的产品。我们观赏不同种类,差异较大的民间艺术品不但要注重其外表的精美更要注重的是这份文化所传递出来的内涵,以及他是人民智慧的结晶。中国现在的经济发展状态下生态环保是主题,消费者的需求是中心,所以茶包装的选择要贴近生活和自然,展现出自然的魅力。例如茶叶礼盒和茶叶罐等在保证其切实的实用性基础上,选取竹子,陶瓷等蕴含着特殊意义的物品更能够体现艺术和生活的高级结合。在现代人的消费观念进行选择时往往更偏向于自然物品的包装,而且也倾向于将一些带有中国独特解释的例如梅兰竹菊等植物运用到设计中,提高茶品的档次,展现不一样的中华文化,在物质和情感上带给顾客双重享受。

3.2民间图形

在我国的民间艺术中有着形态各异、变化万千的民间图形,彰显着民间艺术的广博与精深。但无论民间图形如何的变幻莫测它们都蕴含着美好的寓意,例如,鱼便是年年有余的象征,牡丹则是象征着富贵与荣华,诸如此类的民间图形都向人们传达着美好的祝愿。因此,我们可以在茶包装中融入民间图形的元素,运用其代表的美好寓意来传达我们的祝愿,使其成为节日、往来之间礼品选择的一大亮点,将美好的祝愿展现在外包装上。民间美术的表现手法也是丰富多彩,刺绣、年画、蜡染等多种风格为茶包装提供形态多样的选择。红色在中国代表着喜庆,因而,在春节、中秋等节日期间茶包装的主色调为红色,并在外包装上印上代表着中国民间艺术美好寓意的民间图形,在展现中国文化的同时传达了美好的祝愿,以此提高茶的销售量。若是茶包装能够引用剪纸艺术用三维形象来展示包装的艺术性对于茶包装则是一大境界。因此,茶的包装对茶销量起着积极促进的作用,而中国民间艺术和民间图形在其间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3民间美术色彩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