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发展的方向合集12篇

时间:2023-07-21 09:13:46

企业发展的方向

企业发展的方向篇1

一、序言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步伐的加快和自动化技术日益广泛的应用,如何安排富裕分流人员,拉大产业链条,保持企业的竞争力,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是所有国有企业必须面对并妥善解决的难题,在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既可以解决内部管理问题及体制问题,提高职工的可支配收入,调动他们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又能够拉大企业产业链条,使企业在竞争中站稳脚跟,然而,在三产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企业的未来发展方向显得尤为重要,只有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选准企业发展的突破口,才能促进三产企业的快速发展。

二、国有企业的三产企业发展方向分析

1 理清发展思路,合理规划发展方向

理清发展思路,合理规划发展方向是国有企业三产企业发展的基础。思想决定行动,成熟的发展思想往往能够给企业发展带来成功的果实,随心所欲的发展思想会给企业的发展带来失败的恶果,国有企业三产企业发展也是如此。因此,要想明确企业三产企业的发展方向,就必须用冷静的头脑理清发展思路,合理规划发展方向。为了保证国有企业改革的顺利发展,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国有企业大力发展三产企业的优惠政策,国有企业三产企业的发展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如何用好、用足国家优惠政策,谋求三产企业的快速发展,成为国有企业三产企业发展的动力所在。在这样的机遇面前,三产企业切不可头脑发热,什么都想干、什么都敢干,盲目地以撒胡椒面的方式大上项目,而是要采取审慎的态度,认真分析企业发展的内、外部优势和劣势,认真分析企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既要考虑到思想观念的惯性思维,又要照顾到历史遗留给企业的发展难题,选准三产企业的发展方向,明确哪些是要重点发展的第三产业,哪些是要后备发展的第三产业,哪些是本企业第三产业发展的盲区,分层次地制定好企业发展的战略,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方案,大胆实践、稳妥推进,走出一条开拓创新之路,以高度的责任感推动国有企业三产企业的迅速发展。

2 充分依托国有企业,大力发展为企业服务的第三产业

充分依托国有企业,大力发展为企业服务的第三产业是国有企业三产企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作为国有企业开办的第三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充分依托国有企业显得尤为重要。选准行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建立产权明晰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和国有企业的关系,要保持既亲密接触,又独立发展的模式,摈弃小而全的发展方向,选准突破口,大力发展服务于国有企业的餐饮、住宿、娱乐、旅游等行业,在经营方式上,要摆脱向国有企业等、靠、要的思想,立足于国有企业,积极向外谋求发展,集中资金优势,打造精品企业,闯出自己的品牌,只有逐步摆脱对国有企业的依赖,独立发展,才能将三产企业做大做强,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 根据市场经济的规则发展第三产业

企业发展的方向篇2

企业集群理论是当今理论界讨论的一个热点,现实表明,企业集群正在或已经成为各个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而区域经济发展又带动着国家经济发展。一句话,企业集群发展的水平正在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风向标。

企业集群是一组在地理上靠近的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关联机构,它们同处于一个特定的产业领域,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而聚集在一起,是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和产业发展形态,是现代工业化进程中出现的经济现象。它具有特定的“产业内涵”。集群内的企业呈现出区域化分布、专业化经营、市场化联动、社会化协作等基本特征,其中专业化经营是最本质的特征。通常集群的成员既包括上游的原材料、设备、零部件和生产服务等投入供应商,也包括下游的销售商及其网络客户,还包括侧面延伸的互补产品制造商、基础设施供应商以及技术和中介服务等。企业集群正是通过集群内大量的企业和相关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形成高度灵活的专业化协作网络,具有极强的内生发展动力和持久的生命力。

近年来,福建省的不少地区形成了以家庭企业和专业市场为基础,在一定地区、一定行业中逐步形成了以大企业为核心、中小企业为协作配套的特色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在泉州、厦门、福州和漳州,以泉州最为突出。以泉州晋江为例,在这个县级市6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共出现了3000多家纺织服装制造企业,3000多家制鞋企业,300多家制伞企业,其伞产量在全球市场占有率高达38%,糖果产量占全国18%,晋江产业集群的特征明显。同时,该市已形成了三大竞争优势:一是涌现了一批以安踏、七匹狼、寰球、恒安、雅客为代表的集群龙头企业,围绕每一家龙头企业都有200~300家企业为之配套,已经形成了“产业集群”形式;二是形成了诸多以产业集群为特征的专业化生产乡镇,如陈埭镇的旅游运动鞋生产基地、安海镇配套的皮革加工业基地、深沪镇的内衣生产基地等,每个镇同类企业数量众多,呈集群态势,制造工业特征明显;三是曾先后被授于“中国鞋都”、“中国仪器工业强县”等称号,至2005年10月,该市已拥有15个中国驰名商标、18项中国名牌产品、2项中国出口名牌产品,已经成为“中国品牌之都”,这为当地走“扶强扶大,扶专扶特”的企业发展道路奠定了基础。当地市委市政府还邀请深圳金必德经济管理研究院组织专家为产业集群的健康发展把脉,策划在未来4年将集中力量重点扶持50家核心企业,培育40家年产值达10亿~30亿元、10家年产值达30亿~50亿元的“企业航母”,形成“纺织服装业、食品业、建材、陶瓷业、制鞋业、玩具(文具)业”5大产业集群,进而提升当地的核心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一、晋江制鞋企业集群形成的条件

综合来讲,影响并最终促成晋江制鞋企业集群形成的主要条件有以下几个:

第一,市场始终是晋江制鞋企业集群发展的根本力量。任何企业的生存都离不开市场的需求,没有市场需求或者市场需求不足都不能使晋江制鞋企业集群得以生存及扩大;特别是在产业集群发展的初期,如果缺乏市场需求,新企业的创办就缺乏动力,大量的中小企业也不会集聚在一起来形成产业集群。在晋江运动鞋产业发展初期,正是由于来自国际的需求使得生产出来的鞋可以大量出口,才使得晋江的企业得以大规模地集聚发展,形成产业集群。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经济的进一步提高,国内的市场需求开始旺盛,这又给予晋江鞋业摆脱“加工贴牌”地位强大的市场动力,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拥有自己的品牌。

第二,产业资本的迅速集中,劳动力及产业技术的充分自由流动是晋江制鞋企业集群形成的必备条件。上世纪80~90年代,海外华侨乘着改革开放深入的有利时机纷纷到国内投资发展,而作为著名侨乡的泉州无疑成为侨资涌入的重点。当地政府对企业创办和产业发展的限制较少,福建闽南地区相对较少国企的情况使得该地的自由劳动力丰富。这样,晋江就轻松拥有产业资本的集中,劳动力和产业技术的充分自由流动,使其具备了发展大量中小企业的重要条件。民营企业是引领产业集群的生力军。根据现代产权理论,当最终所有权与委托代理权合一时,企业的产权安排是最有效的。晋江的民营企业大多是符合这一条件的个人业主制企业,他们具有理性而有效地选择经济行为的产权条件。再一方面,从中外的实践看,成功的产业集群的微观基础大多是中小企业,晋江的民营经济绝大多数是中小企业,正好使产业集群在这里得到迅速的发展。

第三,文化和传统是集群经济的重要依托。晋江的地域文化与传统是其能够走在集群经济前列的重要因素。晋江人被称为“睡不着觉的人”,敢拼、爱拼、比拼与不懈追求的精神是晋江活力永恒的发动机。晋江的地方意识特别强烈,非常重视地缘、血缘关系,因此他们坚信“诚信为本方有大成就”“面对真实自我 抱团打天下”。在这样的地方文化氛围下促使集群内部形成一种相互信赖的关系,建立在这种关系基础上的“信任与承诺”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这种传统的强韧性将各个企业优势互补,共同、协调发展。

先天条件的优厚使晋江在起跑线上领先了一步,但如何保持这一领先地位才是晋江企业现在所应该重视的。企业集群正是晋江企业前进的方向。晋江政府也提出了诸如“产业集群兴市”这样的口号。硕大的广告标语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晋江人前进的方向。那么,晋江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又在哪里呢?

二、晋江制鞋业走企业集群所带来的优势

第一,降低交易成本。产业集群使得生产线上的各个环节都变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各个环节的生产和经营都根据效率与经济原则进行广泛的分工和协作,从而使市场交易关系替代了内部管理关系,产品的交易成本就大大降低。在年产各类运动鞋、旅游鞋7亿双的“中国鞋都”晋江,其产量占全国同类产品近一半,占世界同类产品产量的五分之一,是全国三大制鞋基地之一。在这里,皮革、炬胶、吹塑、eva、电脑制绣、识标等各种与鞋有关的产业形成了环环相扣的产业链。由于存在着从原材料供应到生产、销售的松散交错型价值链网络,集群中的企业基本上可以无需库存原材料、半成品等等,其所需要一般都直接从供应商处获得,这样,企业不仅可以省去从外地采购的各种费用,还可以减少库存费用,同时加速资金的周转。据粗略统计,晋江地区运动鞋厂商在采购时相比处于独立地区的中小企业能节约15%以上的采购成本,采购效率也大大提高。同时,大量企业的集群分摊了公共设备、基础设施等固定成本,并使通用技术迅速普及,这些都有效地降低了企业的经营成本,使产品更具有价格优势。

第二,有利于专业化分工与协作。专业化分工是提高生产效率的主要途径。在集聚了3000多家制鞋企业的晋江,竞争无疑是相当激烈的。而这些企业正是在不断的较量中分出胜负,找到自己的比较优势,市场告诉他们“什么是他们的优势所在,什么才是他们应该做的”;同时,这些企业也是在交易过程中不断的博弈,逐渐形成了普遍接受的基本价值观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游戏规则”及相应的“奖惩制度”。集群中的企业充分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在竞争和协作中扬长避短,共生共荣;更为重要的是,大量企业横向集聚带来的外部经济性和规模经济性,可以大大降低企业进入行业的壁垒,增加原材料、资本、技能劳动力的利用程度。

第三,有利于技术推广和运用。在晋江制鞋集群中,大多为中小企业,而中小企业受到规模、资金等因素的制约,单个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有限;但当它们集聚在一起时就会产生邻近效应和社会化效应,促进企业之间互相模仿、学习,使这些企业暂时克服技术创新方面的薄弱,在较短的时间内挤进该行业,并求得生存。不可否认,缺乏技术创新、光靠模仿与学习对于企业发展是致命的;但对于这些只求先立足的小企业而言,模仿却是救命的。这似乎太过于着眼于眼前利益,但并不妨碍这些企业“先立足,再发展”的目标。

第四,有利于降低企业风险。当中小企业进行集群生产和专业化分工,社会化合作后,由于可以以最低的成本获得产品开发、市场行情等方面的信息,可以互相学习和模仿,特别是开发目标的细化和开发投入的降低,必然会使企业的经营风险大大降低。同时,当各个企业都只专注于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方面时,投资所需的资金就会较少;而专注某一方面就会使新投资前的研究更加深入,而经过深入研究分析的项目失败的可能性较低;由此,我们可知集群将有利于降低企业风险。

第五,有利于区域品牌的形成。晋江运动鞋、旅游鞋已经是全国家喻户晓的品牌。正是由于大量制鞋企业在晋江的集聚才有了“晋江鞋世界世界晋江鞋”的响亮口号。当晋江走出了诸如安踏、别克、鸿星尔克等等大家熟悉的品牌时,晋江鞋世界自然就慢慢的走进人们的心里,晋江的区域品牌逐渐形成。区域品牌的形成有利于吸引新的客户和生产者前来。作为鞋都的晋江,由于它的区域品牌优势,每年都有许多慕名而来的国内外客户来这里考察、洽谈生意。在此基础上,晋江市政府因势利导,从1999年开始已连续举办了七届国际鞋业博览会,由此来进一步加强晋江鞋业集群的区域品牌,并为集群内的企业提供更多的市场优势,更广阔的发展平台。晋江鞋博会的成功举办极大地提高了晋江鞋业集群的知名度,有效地推动了鞋业集群的发展。仅今年的第七届鞋博会就吸引了来自美国、韩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日本、印度、菲律宾等33个国家的企业来参加,会间的合同成交额也达44.7亿元。

三、晋江鞋业集群的不足及发展方向

晋江的企业集群发展取得了不容忽视的成就,是企业集群发展的典范,但是仍有许多不足之处。总体而言,福建省的企业集群只是处在初级阶段,即使是最有名的晋江制鞋业企业集群也是如此。下面就谈谈晋江鞋业集群的不足及发展方向,其最主要表现在:

第一,产业链不完整,相关配套还不足,难于获取最佳的外部规模经济。应该说,从整体上看,晋江鞋业集群已形成皮革、化工原料、鞋机、数字制模等社会分工、配套一条龙生产协作群落;但其相关配套不足,相关社会化服务系统极不完善。在晋江鞋业集群中,生产类型的企业多,而金融、风险投资、人才培训、市场咨询、中介服务等支持性服务机构发展滞后。比如从融资渠道来讲,晋江制鞋企业资金更多的是来自于自我积累、民间资本,没有相对健全的金融机构及相关制度可以解决这些中小企业的资金问题,这已经严重的阻碍了企业规模的进一步发展。没有完善的社会化服务系统,是无法保证晋江中小企业集群内部结构不断优化、集群健康、稳定发展。因此,如何完善社会化服务系统,加快支持性服务机构的发展已经成为晋江鞋业集群要着重解决的问题。显然,光靠市场调节来解决此问题的速度太慢,不利于集群的发展,此时,就需要政府来起关键性的作用了。正如著名经济策略大师迈克尔·波忑所认为的:政府有一种特殊的力量,建立某些集群的工作会不可避免的落在政府的肩上。在此,晋江政府除了负责基础设施建设之外,还要做好市场导向,积极提供服务,引导投资者在公共服务机构方面的投资,甚至提供资金去促进相关服务机构的完善。只有在晋江政府的因势利导下,晋江鞋业集群才能加强集群链条中的薄弱环节,逐步获取最佳外部经济。

第二,大多数企业缺乏真正的核心竞争力,集群升级较难。在这个拥有3000多家制鞋企业的土地上竟然没有几家上规模的技术研发中心。集群企业所拥有的技术仍然摆脱不了模仿的痕迹。产品之间存在高度的同质性。正因为缺乏核心技术,晋江鞋的价值难于提升,一直处于低端产品的地位。看这样一组数据,在欧洲,意大利的布伦塔河皮鞋集群带是世界级的鞋都,集群内有866家企业,14000名从业人员,年产2000万双皮鞋,年销售16亿欧元。晋江有3000多家制鞋企业,年产鞋7亿双,年销售额15亿欧元。意大利布伦塔河皮鞋的单价为80欧元,晋江鞋是2到3欧元之间,只是人家的1/40。如此低的附加值正是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所导致的。晋江确实拥有“品牌之都”的美誉,至2005年10月已经有15个中国驰名商标、18项中国名牌产品;但同样是品牌、名牌,为何会与人家有如此大的差别呢?关键就在于晋江企业品牌没有达到品牌的真正高度,不具备品牌的真正内涵。品牌是经济与文化的结晶,每一个真正的品牌都应该是技术含量的凝结,企业文化的积淀。企业文化需要历史的沉淀,时间的积累。这对于只有十几年历史的晋江制鞋企业似乎很不公平,但不可否认的是晋江企业在培养企业文化、品牌文化的认识上存在偏失。企业文化建设离不开人才的培养。晋江企业并不是不重视人才,而是称得上“求贤若渴”。高技术人才、知名职业经理人在晋江都能受到“高薪抢购”的待遇。然而,这些高薪聘请来的人才们是归属于企业的人才吗?他们又会在企业呆多久?事实上,这些人才中的许多人要么是因为没有立竿见影的成效被老板“请走”,要么就是被更高的薪水挖走。于是,跳槽的现象在晋江早已司空见惯了。那么,又是什么原因让晋江企业留不住人才,没有真正归属于企业自己的人才呢?原因有很多,笔者认为晋江老板强烈的实用主义观念是最主要的原因。强烈的实用主义观念使企业的重心都放在“用人才”,而忽视了“培养人才”。在这样的观念指导下,他们给经验缺乏的大学生开出的薪水是较低的。据粗略的了解,这个薪金大致在1000元左右。这样的薪水往往将能力高的学生拒之门外,而这些人才恰恰是企业培养企业文化、培养技术骨干的根本来源。经验缺乏的大学生往往对培养自己的企业更有忠诚感。换句话说,只有企业自己培养的人才才会对企业有真正的归属感,才会是企业最终的核心力量。有了属于企业自己的人才,才有了培养企业文化、提高技术研发力量的坚实基础。只有基础打好了,才能扎扎实实地做企业,赋予产品更高的技术含量,独有的品牌文化,使企业具有真正的核心竞争力,逐步做大做强。由此,才能从根本上去推动整个企业集群的升级与发展。因此,晋江制鞋企业集群的发展既离不开政府的引导与支持,更要靠企业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加强。

综上所述,晋江制鞋业前进的方向就是继续走“企业集群”的道路,并不断的加强企业自身的发展,以此推进集群的升级与发展。这不仅仅因为晋江具有发展企业集群的有利条件,也因为企业集群能够推动晋江制鞋业的再一次腾飞,同时也是促进晋江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晋江企业集群的路必须也一定会继续走下去,当然这其中还要克服诸多的困难。套用一句话来形容晋江企业集群—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参考文献]

[1] 林民书.中小企业的生存及其发展问题研究[m]. 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2.

[2] 符正平.中小企业集群生成机制研究[m]. 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12).

[3] 仇保兴.小企业集群研究[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4] 胡渡南.以科学规划引领产业集群发展[j]. 开放潮,2004,(11).

[5] 周裕惠.发展产业集群需谨防“误区”[j]. 开放潮,2004,(11).

[6] 林民书.应高度重视产业集群内在制度的建立[j]. 开放潮,2004,(11).

[7] 林其屏.产业集群发展应跨越体制性障碍[j]. 开放潮,2004,(11) .

[8] 郭铁民,蔡勇志.福建发展产业集群要理清思路[j]. 开放潮,2004,(3).

[9] 郭铁民.产业集群的发展要有利于实现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j]. 开放潮, 2004,(11).

[10] 胡渡南,陈菲,刘平,袁忠贤.福建产业集群与产业园区建设战略研究[j]. 福建论坛,2004,(3).

[11] 吕品,郑亚莉,张树义.小企业集群下的产业生态化分析[j]. 浙江金融 2004,(4) .

[12] 郑文智.中小企业集群与晋江经济增长分析[n]. 华侨大学学报,2004,(1).

[13] 骆文达,曾路.我国中小企业产业集群集聚若干问题研究——以福建晋江运动鞋产业集群为例证[j]. 当代财经,2003,(8).

[14] 郑凤田.四大条件影响产业集群形成[j]. 中国城市报道,2003,(2).

企业发展的方向篇3

珠宝业的蓬勃发展催生了番禺珠宝厂商会。 1991年番禺珠宝厂商会成立。

(二) 组织挑战

1.产品附加值低,是制约番禺珠宝业发展的瓶颈。番禺珠宝的产品附加值较低。在番禺,黄金的加工费为1元/克至 2元/克,仿首饰加工费为1元/克 至 3元/克,镶嵌珠宝的利润为30元/件到50元/件,但珠宝成品的利润却非常高。

2.番禺珠宝首饰设备制造、钻石打磨、铂金、黄金、珠宝镶嵌等工艺水平日趋先进。然而由番禺生产出口的彩色珠宝并非直接销往消费市场,而是中转至泰国,因此泰国是“彩色珠宝加工基地”一时甚嚣尘上。在05年瑞士巴塞尔珠宝展上,中国珠宝参展商收到国际珠宝品牌约20项抄袭检举。缺乏自主创新能力、自主品牌也是制约番禺珠宝产业发展的瓶颈。

(三) 组织结构

(1)外联部,负责联系广州市政府及番禺区政府的相关职能部门,联络当地珠宝企业,了解企业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2)会务部,主要负责策划组织大型活动,如召开理事会等。09年粤港内销联盟主要是由会务部组织的。

(3)业务部负责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大型珠宝展,编辑印刷会刊,招收会员。商会拥有《广州番禺珠宝厂商会》的月刊。该刊包括了系统珠宝商信息以外,也刊登珠宝市场的最新动态,被视为业界具有影响力的商会会刊之一。

(4)财务部。商会的财务审核,每月的开支收入则由财务组全权管理。

(5)会员和领导。要申请加入番禺珠宝厂商会的企业必须是番禺区内的首饰加工及相关生产活动的企业,认同商会,并具有一定的业界影响力。

(四) 组织财务管理

1.组织的财务制度

商会执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商会接受审计机关的监督,按照《广东省行业协会条例》规定,商会于每年3月底前向登记管理机关报送上一年度活动报告、财务报告和本年度的活动安排。

2.组织的收入来源

按照章程规定,商会的收入来源有会费、捐款、政府资助、在核准的业务范围内开展活动或服务的收入、利息和其他合法收入。

番禺珠宝商会会员分两种,理事单位和一般会员,两者所缴纳的会费是不同的。目前为止,商会共有136个会员,其中理事会员有40个,一般会员有96个。理事单位一次性缴纳两万元入会费,每年会费为五千元,而一般会员入会费为5000元,每年会费为4800元。可以得出,商会会员的入会费共有128万元,商会每年的会员缴纳的会费为632,000元。

举办活动,商会收取一定的佣金,以维持商会的运作。如在2009年的“粤港珠宝内销联盟”活动中,商会收取的佣金是37869元。

以上是商会章程规定合法收入的其中三项。

3.组织的支出

组织员工工资支出。商会对专职工作人员实行全员聘任制,其工资和保险、福利待遇根据国家事业单位的待遇所拟定。商会也向社会招聘全职或兼职的律师。

还贷支出。商会向企业贷款330万元,商会需要有计划地还清贷款。

活动支出。以2009年12月的“粤港珠宝内销联盟”活动为例。组织一场内销联盟的活动需要378,690元。会务费用包括住宿、餐费、酒水、会场租借和机票。除去政府赞助的答谢宴会费用88800元,会务费用共花费249,140元。会场的制作费用是129,500元。虽然商会会向与会企业收取一定费用,但商会也要负担一定程度的活动成本。

4.商会与政府的合作关系

商会的章程规定,商会由广州市番禺区民政局的监督管理。商会所召开的活动,接受境外及社会捐款等,一般要向番禺区民政局和相关部门报告并办理相关手续。

然而,政府与商会的关系既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也是合作关系。

1) 从商会的沟通宗旨上看,商会与政府是合作的关系番禺珠宝厂商会主页[EB/OL]./2007,2007-12-20/2009:1-6.。

商会帮助当地珠宝企业了解国家新颁布的法律法规,了解当地珠宝运营情况,并将其反馈给相关政府部门。

2008年4月商会联合番禺海关召开宣讲会,为企业宣讲涉及珠宝生产销售涉及原料进口和产品出口的问题,让企业更加了解海关条例。

番禺珠宝厂商会不仅下达国家政策与法律法规,还肩负起上传业界呼声的职责。

2009年之前,番禺区都没有关于珠宝生产的环保标准。番禺区环保部门检查珠宝企业时,只能用电镀和五金部门的标准执行检查,不少珠宝企业生产过程不合规范。2009年12月9日,在商会的协助下,番禺区推出了《首饰生产贵金属固体废料回收技术规范》,解决了珠宝生产的环保标准问题。

2) 从商会“协调开拓”的宗旨上看,商会与政府合作。

08年国际彩色珠宝协会和番禺区政府主办“钻汇中心杯”设计大赛,番禺珠宝厂商会承办该赛事。

09年初,番禺区经贸局与商务部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签署合作协议,其中一项就是建设番禺珠宝电子平台。代表番禺珠宝产业一方签约的是番禺珠宝厂商会会长。政府的扶持和商会的策划下,番禺珠宝业与谷歌公司合作。番禺珠宝企业可以在谷歌的信息优势依托下,建立自己的宣传和销售网络。

09年2月,在政府和商会的倡导下,中国银行广州番禺支行与比利时钻石银行签订合作协议。协议中新的融资模式能更好地解决番禺珠宝业融资难的问题。

(六)商会与其他企业组织的合作关系

2006年番禺珠宝商会与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建立珠宝学院,以培养珠宝制造和设计的人才,发展番禺特色珠宝,增强番禺珠宝行业的设计能力和研发能力。2008年7月,商会联合中国财险对珠宝企业宣讲相关的风险管理和法律知识,让大部分的珠宝企业更了解国内珠宝保险,以减低这些企业向境外保险公司投保的风险。

番禺珠宝厂商会是社会企业。

1.社会企业会想办法摆脱传统的资助方式,而倾向于“自给自足”。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组织会进行适当的营利活动。

商会并不依赖政府资助和捐款,商会对会员企业收取会费,出租产业,获得收益,这为商会提供了长期而稳定的资金来源,让商会能可持续地运作。这是社会企业的特征之一。

2. 社会企业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由社会企业家所领导。社会企业家拥有企业家的魄力与能力,但是社会企业家工为了实现组织使命,也为了获得自身的荣誉而工作。

商会是常任理事都是由珠宝企业家担任。商会理事们会以经营企业的思维去管理商会,能更清楚地知道商会要如何作为方有可能促进番禺珠宝业的发展。商会因此具有企业的特色。

此外,社会企业会以低于市场的行情雇佣专业的全职人员。商会参照国家事业单位的标准雇佣全职人员,以更好地做好商会的工作。

3.社会企业在开展活动时,其供应商会议特定折扣供给商品。这体现了社会企业的另一个趋向――与企业结盟。

商会企划内销联盟的散货会时,候选地址包括番禺长隆酒店、钻汇珠宝采购中心。由于钻汇珠宝采购中心与商会有长期的合作关系,采购中心的场地租金比长隆酒店少了整整三分之二。

4.社会企业与政府的关系更像是合作的关系。

(五)结束语

社会企业具有非政府性、公益性和自愿性的基本特征。除此以外,它会像企业一样由企业家管理,并采用严格的财务制度管理自身财务。

番禺珠宝厂商会并不忌讳其组织活动可以产生利润,这些利润能让组织摆脱依靠捐款的传统财政形式,以获得更大的自由度。商会与政府、企业的关系更像是盟友的关系,三者相互合作,以达到促进番禺珠宝产业的发展。番禺珠宝厂商会是典型的社会企业。社会企业是我国行业协会发展的趋势。お

企业发展的方向篇4

一、中国制造业存在的问题

(一)目前中国制造业企业中存在中小企业模仿大型企业现象

根据“智猪博弈”博弈论,这种经济现象有一定的必然性。“智猪博弈”是一个经典的博弈模型(如下图)。假设猪圈里面有一头大猪和一头小猪,在猪圈的两头分别是猪食槽和控制猪食的按钮,如果按一下这个按钮,8个单位的猪食就会落入大猪和小猪内,但是这是要付出2个单位的成本。如果是大猪先到,它可以吃到7个单位,小猪只有1个单位可以吃;如果是小猪先到,它们各吃到4个单位;如果是它们两同时到,大猪可以吃到5个单位,小猪有3个单位可以吃。假设大猪和小猪的行进速度相同。在这个博弈中,大猪和小猪都有两种策略:“按”和“等待”。它们的支付矩阵如表格所示,第一个表格表示大猪和小猪同时按按钮,所以它们两同事到猪食槽,大猪可以吃到5个单位,小猪有3个单位可以吃,支付2个单位的成本后,大猪和小猪的支付水平变为3个单位和1个单位;第二个表格(2,4)表示大猪按按钮,小猪等待,所以大猪可以吃到4个单位,小猪也有4个单位可以吃,支付2个单位的成本后,大猪和小猪的支付水平变为2个单位和4个单位;第三个表格(7,-1)表示小猪按按钮,大猪等待,所以大猪可以吃到7个单位,小猪有1个单位可以吃,支付2个单位的成本后,大猪和小猪的支付水平变为7个单位和-1个单位;第四个表格(0,0)表示大猪和小猪同时等待,所以大猪可以吃到0个单位,小猪有0个单位可以吃,大猪和小猪的支付水平为0个单位和0个单位;

在这个博弈中,首先去掉小猪的劣策略“按”,因为,如果大猪“按”,小猪也选择按时可以得到1单位,若小猪选择等待可以得到4单位;如果大猪“等待”,小猪也选择等待可以得到0单位,若小猪选择按时可以得到-1单位;所以不论大猪选择“按”还是选择“等待”,小猪的选择都是等待,而不会去“按”。在去掉小猪的劣策略“按”后的这个新的博弈中,小猪就只有等待这唯一的策略,大猪有两个选择,对于大猪来讲,“等待”是它的劣策略,去掉大猪的这个劣策略后,剩下的唯一策略就是(按,等待)。也就是说,若小猪选择等待,大猪的最优策略就是“按”,即“多劳不多得,少劳不少得”。

对于市场中的大企业和中小企业而言,进行对新产品的研究开发和给新产品做广告等活动中,对于大企业来讲,这些举动是值得的,但是对于中小企业来讲,这些举动是得不偿失的。所以中小企业的理智之举就是把精力用在模仿上面,或等大企业的广告把市场打开后在卖廉价仿制品。

(二)只会仿效和通过OEM而不能创新的中小企业缺乏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最终将被并购或关门

OEM(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它的英文直译意思是“原始设备制造”,简称贴牌生产,指拥有品牌优势的企业,自己控制着核心技术和销售渠道,自己设计和开发新产品,由于自己生产能力有限或者由于其它厂商生产的成本低于自己生产的成本,通过签订合同的方式向厂商下订单,让这些厂商生产自己的产品,对这些产品低价买断,并贴上自己的品牌商标。  

我国在科技水平、创新能力和知识产权三个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差距,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更是十分有限,我国制造业中的大部分技术和关键设备靠进口,引进和消化吸收创新的能力差,基本上停留在低层次的仿制阶段。

中国作为世界工厂,“中国制造”已经遍布全球,但自主品牌却很少。大部分企业靠0EM生存,收取可怜的加工费,OEM使我国制造业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产业链最底层,仅仅获得整个产业链中价值的很小一部分。郎咸平教授曾以芭比娃娃为例子说明这种情况。芭比娃娃的出厂价是1美元,在美国沃尔玛的零售价格是 9.9美元,产品的零售价接近l0美元。中国制造业接受的是技术或产品转移,在产业链中处于组装和制造的位置。产品转移国实施研发和营销策略。先进国不断的加强研发力量、完善营销网络和营销策略,中国只是生产他们的产品。  

在发达国家的先进制造业发展过程中,技术创新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企业长期将“以市场换技术”作为发展策略,在制造业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重引进轻消化吸收的问题,有的企业甚至完全放弃自主研发,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中国制造技术水平和国外较大的差距。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我国企业在发展先进的制造业时,既要依靠自主创新来提高技术能力,又要转变思想观念。

二、制造业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企业模仿其他同行业的企业,是企业初期快速步入行业轨道的一种有效手段。经济学家约瑟夫・阿罗斯・熊彼特首次提出技术创新的思想与概念,创新是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创新是为了获得潜在的利润。

制造业的创新技术分为自主创新、模仿创新和合作创新三种。自主创新是指创新主体把自身的研究开发作为基础,克服先进制造技术问题,形成企业自己的研究成果。自主创新可以取得先进得制造技术,在市场中可以占有较强的竞争地位;自主创新的企业需要拥有综合的技术,往往承担着较大的风险。模仿创新是指创新主体通过学习、模仿率先创新者的技术,吸收其中对自己有用的技术,将其吸收并改变成自己产品的创新点。它把资金和技术力量放在先进技术的吸收、消化和应用上,企业承担的风险比前者小。技术创新常常是从单纯模仿发展到模仿创新,在这个过程中创新的含量不断增加,直到最后完成技术的超越,实现技术的创新。企业通过模仿创新这种方式可以以最快的速度学会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现阶段,创新应主要把引进、吸收先进技术作为重点。在不断引进技术的同时,必须注重吸收、消化和创新这三方面的发展,在学习和摸索中发展自己的技术和产品。当条件达到成熟时,不再使用单纯引进的技术,开始使用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相结合产生的自主技术,逐渐形成企业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作为有实力的企业可以采取自主创新的方式,作为处于劣势的企业应该选择模仿创新。合作创新是指中外企业以及研究机构和高校,三者通过优势互补的方式,共同研发开发出新技术。就现在中国制造业的情况而言,应该采取“以模仿创新为主,以合作创新为辅,最后完成自主创新”的方式,这个过程中企业最重要的是学习。  

(二)企业步入行业轨道后,企业一定要有自己的创新能力,这样才能在差异性上战胜对手,自主设计或研发才是企业生存的法宝。迈克尔・波特指出,企业保持竞争力度的有效方法是实行“差异化战略”,即公司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要区别于竞争对手,生产出一些全产业范围内独特性的东西。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自主创新成为企业实施“差异化战略”的重中之重。在此次金融危机中,不但生存下来的企业,而且还很好的活着的企业,发现它们的共同点是自主创新出来的产品具有无法替代的显著独特性,所以,自主创新是企业的必由之路。自主创新是指企业通过自己的探索形成核心技术或克服技术难题,生产出新产品并将其推向市场,从而形成品牌的核心技术,在市场上占有竞争优势并取得垄断利润。

(三)通过OEM赚得利润的企业,只能把这种方式作为完成原始积累的一种短期手段。中国制造企业总是把低成本作为竞争的不二法宝。他们通过加班加点等方式对员工进行剥削,不断压低采购原材料的价格。现在,面对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源价格上涨和生产效率低下等等问题,中国制造企业盈利的空间越来越小。如果这样继续下去,企业还想依靠低价竞争,产品质量必然下降。

二战后,日本的经济极端萧条。当时,日本的经济水平远远落后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但是,日本后来先后超过法国,英国,原联邦德国,成为了世界第二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国。它的发展速度绝对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史上最快的一个。日本经济发展得如此迅速一个重要原因是大量引进国外的科学技术,吸收和消化后再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引进先进的技术对日本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这一举措既节约了资金又赢得了时间,帮助日本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世界先进技术水平,增强了日本商品的国际竞争力。

根据日本的成功经验,做OEM的制造企业仅仅引进这些技术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注意消化和吸收,进而开发出自己的技术,拥有属于企业自己的自主知识产权,这才是企业生存的根本之道。做OEM的企业不应仅仅满足于做OEM,也应该尝试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的环节。这些就是郎咸平教授所讲的“6+1”产业链,制造企业不能仅仅抓住“1”,还要开始逐步接触“6”。

(四)通过OEM生存的企业,要逐渐的建立起自己的销售渠道,建立自己的产品市场。中国制造业企业在科学技术水平方面落后于发达国家。外商带来的科学技术可以弥补中国制造业企业的不足,企业一方面引进先进的制造业技术,另一方面消化吸收先进的制造业技术,注重研发技术,将高新技术应用于传统制造业,不断地改进产品,及时更新设备并改造工艺,进而完善产品功能,改进企业的研发、设计、管理和销售等各个环节,把高新技术应用于产品的生产,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应尽量采用先进和成熟的技术达到降低投资风险的目标。

(五)逐渐建立起自己的品牌,取得定价权,进而获得更多的附加值。中国制造业企业的现状是低技术含量、低成本、低利润、低附加值、缺乏自主品牌,中国制造业企业缺乏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面对低成本比较优势逐渐丧失的现实,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危机已经不仅仅是生产危机,更严重的是生存危机。中国制造业企业必须要进行产业升级,放弃过去低成本的竞争策略,开始思考怎样通过技术、创新和品牌塑造来提高生产效率,并完成生产技术的升级。中国制造业企业不得不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逐渐的提升品牌意识,别无选择的走品牌化道路,并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实施品牌战略,彻底改变“中国制造”所处的不利地位。在全球价值链和产业链上,发达国家凭借企业的资本、技术、人才、营销等比较优势,控制着高附加值和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和市场,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处于产业链的末端,提供着低附加值和低技术含量的产品。所以,中国制造业企业要改变过去的发展模式,集中力量培育企业自己的品牌,研发设计企业自己的文化特色品牌,完成从贴牌到创牌的过度,从而实现在整个国际分工链条中的高端定位。

索尼公司的创始人之一森田秋雄先生,曾经把全家安顿在美国,集中精力推广索尼品牌。因为当失去劳动力和科技竞争力的时侯,品牌将成为惟一一个可以给你带来利润的东西,只有品牌能够吸引消费者,因为消费者只认品牌,他们不在乎制造商是谁。

中国制造业企业首先要在产品设计环节中,根据目标消费者需求,设计出满足消费者消费特征和心理的新产品,既在价格上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又在包装功能上满足或超出消费者的期望值。然后就是选择合适的销售渠道,最后是树立品牌形象和整合传播品牌。中国制造业企业一定要在第一个环节上积极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然后消化吸收,逐渐建立起自己的品牌,取得定价权,进而获得更多的附加值。

参考文献

[1]王国华,梁.决策理论与方法[M],安徽: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6.

[2]刘志彪.长三角托起的中国制造[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3]邱风,张国平,郑恒.对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问题的再认识[J].中国工业经济,2005(4):77-85.

[4]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5]曹正.资源约束下中国制造业的战略转型[J].中国经济问题,2008(5):46-50.

[6]吕铁.比较优势增长型与制造业发展战略选择[J].管理世界,2001(4).

企业发展的方向篇5

中图分类号 X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51-0022-01

随着我国提出“节能减排”政策,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热点问题,同时低碳经济也为企业的发展带来的许多投资机遇。面对新形势和新情况,企业应及时的转变发展方向,增强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同时,把低碳经济管理引入到企业管理中,做好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笔者通过自身工作经验,对低碳背景下企业管理的发展方向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详尽的论述。

1低碳背景下的企业管理转变的必要性

现今全球经济体制都受低碳经济的影响,企业管理模式的转变势在必行。我国的企业在低碳背景下也应与时俱进,及时有效的调整管理模式,这是受企业自身需要和环境影响所决定的,所以必须进行转变以使企业能够顺应时代进步的需求,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地。首先,低碳经济是世界经济环境和我国“节能减排”政策的集中体现,实行低碳经济可以使企业享受到更多优惠政策,同时帮助企业得到了许多发展机会,可以说改变以往的管理理念,实行低碳经济管理可以更好的为企业带来利润。其次,企业受环境发展的制约,需要改变管理模式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低碳背景下,企业发展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这就要求企业强化自身的管理措施,从“节能减排”入手改变运营策略。企业领导层和决策层都应该意识到低碳经济带来的变化,既社会经济大环境变化和竞争力的变化,只有顺应时展的需要,才能使企业保持“基业常青”。企业在发展阶段通过管理模式的转变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达到企业自身发展的可持续性。

2低碳经济背景下的发展思路

低碳背景下企业必须要把握社会的宏观发展方向,通过绿色管理体制的建立来促进企业发展,这是一个长期且持久性较强的过程。绿色管理模式的制定和低碳经济政策的颁布,可以更好的提升企业的竞争实力。下面笔者就从几个方面进行绿色管理的论述:首先,企业要树立一种健康绿色的企业形象,这是企业良性发展的先决条件,健康绿色的企业形象可以使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得到许多机会,同时提升了企业的核心价值和品牌效应。通过形象的树立可以使更多的人了解企业,尽而增加了企业在社会的知名度,同时扩大了企业的影响力,对员工来说也会产生非常积极的作用,激励员工的荣誉感,强化了企业的凝聚力。另一方面企业形象的树立可以帮助企业占领产品市场,使产品的占有率得到显著的提高,提高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企业效益;其次,低碳环保理念的深入可以带业产品和技术的革新,从根本上减少了环境的污染,同时缩小了企业了支出和能耗,推动了企业向绿色生态保护的方向发展,对社会和公众来说都是有非常有益的。因此在绿色管理的指导下,企业就需要依靠技术改造和产品革新来满足社会和公众的需求,尽可能减少这一过程给自然环境带来的危害。具体来说,可以在生产过程中是使用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循环利用减少废弃物排放等。

3我国企业在低碳背景下管理方向所面临的挑战

我国企业在低碳背景下管理方向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产生这类问题的因素有很多,诸如:技术改造问题、产品革新问题、历史移留问题、环境因素问题等。但这类问题都是来自企业自身或外部环境,转变过程可以是循序渐进的,因为我国经济体制正处于转形期,企业要想“一步到位”很难,这就需要管理者能够从管理和政策上进行筹划,帮助企业完成低碳背景下的发展方向转形。

3.1市场环境的转变

现阶段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形阶段,市场经济的运作已步入中后期,市场环境的转变已由原来的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在这一转变过程中企业在市场的占有率将决定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这就使得消费者成为了市场的主宰,而市场占有率的争夺就成为了企业之间竞争的焦点,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既要满足市场的需要,又要考虑到经济环境的转变,可以说是非常艰难。在这种形势下,企业自身一定要摆正自己的市场位置,在提高市场占有率的同时必须做好宣传与服务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2生产方式的变化

低碳背景下生产方式的转变是企业管理发展方向的根本,有的企业通过技术革新来改变生产方式,这可以大大的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同时这种转变在实现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和弊端。首先是技术成本,企业在技术革新时需要进行成本支出,例如:购买新设计、引进技术人员等,这就无形的为企业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其次人员安置问题,新技术人员上岗需要支付一定的成本,而对老技术人员来说,设备和技术的革新会使这部分人员下岗或跳槽,这也是需要一定的安置费用,无形的给企业带来了成本支出的压力;再次,生产模式的转形会使企业的工作流程产生变化,生产效率会有明显的下降,这就要求企业领导者能够激发企业职工的责任感、创造性和企业的凝聚力。

3.3 性质和规模变化

生产性质和规模的变化对企业的发展也会有深远的影响,这主要是由企业所从事的行业和社会责任所决定的。我国经济体制发生转变,同时又因为环境经济的大方向的变革,造成企业的性质和规模也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要求企业在管理上采取适当和稳妥的措施,以帮助企业渡过难关,规模的变化往往体现在国有企业和乡镇企业,因为管理方式的不同,企业所采取的方式和方法也不同,管理者要理清思路,准确定位,把企业的性质和规模掌握在可控范围以内,使企业能够良性发展。

3.4人的价值观和工作态度的变化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人们的教育水平大大提升,知识面越来越广,接触到的新鲜思想越来越多。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以及工作态度。人们越来越重视自己的专业技能能否在工作中的发挥,而不像传统社会看重的是单纯的经济报酬。所以,单单从经济利益角度来提高发挥员工的积极性越来越困难,管理人员应该采取多种激励方法。

企业发展的方向篇6

一、引言

很多企业在实施内部企业管理时,会认为企业的工商管理模式已经完全成熟,事实上,从计划经济时代到现有的市场经济环境,企业经历的时间并不长,很多企业在认识上和管理框架上还存在很多问题。企业在适应市场经济开放、共享的理念时,必须首先做好自身的工商管理工作。市场经济是一个用户至上的时代,只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努力开发产品,重视用户体验,才能增加客户粘性,使企业的竞争力得到提升。从企业的实际惯例当中来看,还存在很多认识和行动上的问题,需要积极寻求解决路径,将企业带向一个更好的发展方向。

二、工商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管理水平有待提升。就目前来看,我国仍然有很多企业的管理水平有待提升。因为企业受过去经济模式的影响,在运营和管理过程中很容易陷入自我管理、自我安排的框架中。在这样的认识支配下,企业就会与市场脱节,使产品与客户需求无法建立较好的相互关系。企业将产品投放市场后,市场回馈平平,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不高,客户粘性不佳,使企业的资金盈利状况受到影响,从而影响到企业的进一步产品开发和发展。此外,企业内部的管理模式也存在很多问题。企业在内部运营中,各个部门各自为战,缺乏必要的相关性和联动性,使得很多信息和内容无法沟通、共享,企业在运营中就会凭空增加不必要的内耗,使企业的人力和物力损耗增加,不利于企业的高效管理。

2.企业价值观不明确。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很多企业对于自身在市场当中扮演的角色不明确,自身的价值观也无法界定,这对于企业在市场上的定位,以及未来长远的发展规划都是不利的。因为现代企业和过去经济模式下的企业不同,过去企业只要能够完成正常的产的产出,使企业实现盈利就可以了。但是现在企业的社会角色和社会责任已经不能和过去同日而语。现在企业不仅要实现盈利,使自身能够确保在市场上正常生存,还需要与客户之间建立粘性关系,获得广大客户的认可。要获得广泛地认可,就必须建立更加良好健康的社会形象,因此,企业还必须承担必要的社会责任。在此基础上,企业在现代市场经济模式下构建起自身良好的企业形象,拥有自身的核心价值观,企业才能在市场上有更强的竞争力,未来的发展方向才能更加明确。

3.开拓市场能力不足,经营模式存在问题。如今,企业生产过程中的“零库存”观念开始大行其道。零库存就是企业生产的产品要与市场需求建立一种实时的供求关系,根据市场需求确定企业的产品生产数量,使企业的产品不积压,减轻企业的资金流转负担。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很多企业没有意识到“零库存”概念的关键所在,仅仅将产能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却忽略了市场的持续性开发。虽然库存量较少,但是由于市场范围的缩小,企业的盈利也在降低。因此,企业不仅要实践零库存的观念,规范企业的生产模式,还要发展企业的市场开拓能力,使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得到上升。

三、工商企业管理的未来发展方向

1.制定科学的企业管理制度。企业在未来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取得长足发展,就必须建立科学完善的管理制度。管理制度是对于管理者的约束,是对广大职工的管理和鼓励。只有建立完善科学的企业管理制度,企业的行动才能子啊制度的框架内得到细致的讨论,企业行动才会更加稳妥。同时,企业拥有成熟的管理制度,企业才能对广大员工实施奖罚机制,为员工开辟公平的晋升空间,使企业得到长足发展。

2.培养管理人员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市场经济环境瞬息万变,尤其是在信息背景下,很多资讯和信息都在不断更替变化,作为企业的管理人员,必须紧跟市场和时代的步伐,培养创新意识。这样,企业才能在创新意识的推动下,拥有创新能力,使企业在市场上有更强的竞争力。在创新意识的基础上,企业必须为广大的员工和管理人员安排一些知识和理念培训机会,使员工和管理者能够定期充电,与市场大环境的变化接轨,不断创新,获得客户的认可和信赖。

3.实施人本管理。未来,企业的发展归根结底还是要靠人。因此,很多企业都开始越来越重视人力资源的投入。人力资源和物质投入一样,也是企业的一项重要投入,甚至于比物质投入更加重要。因为只有获得了大量的人才,企业才能获得更多的创新理念。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环境下,理念的价值和物质投入的价值同样重要。因此,企业必须首先做好对人的管理,在管理过程中要实施人本管理的模式,使企业当中的人才能够获得公平和尊重,企业员工的行为得到合理的约束,这样才能才为一个高效的团队,为企业在市场上开疆拓土。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我国企业在适应工商管理模式,以及改进和完善等方面都做得非常出色,但是同样也存在很多问题,企业必须认清这些问题的根源,依据市场和企业实际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重视创新思维,并强化人本管理,企业才能在未来的发展当中走得更远。

参考文献: 

[1]白锦飞.企业工商管理现状分析及发展方向探讨[J]. 现代商业,2014. 

企业发展的方向篇7

为了适应经济新常态,企业必须抛弃掉原本经济快速发展时期所制定的战略方针,如果依然死盯着过去的经验而不去做改变的话,必然会给企业带来负面影响,企业想要发展,就必然要根据经济新常态去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变,其调整重点应以市场需求为准。企业还应当时刻关注经济新常态的发展,以做到深入了解经济新常态,再根据所了解的经济新常态的特点与市场导向来确认企业的发展方向。

一、更温和的持续发展方式

相对于过去我国飞速发展的经济来说,经济新常态是一种更为温和的持续发展方式,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经济一直呈现出爆炸式的发展速度进行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了这种爆炸式发展速度的一些弊端,如环境被严重污染;资源消耗过大甚至是浪费;产业结构出现失衡现象等等,在这种前提下,经济新常态这种放缓的经济增长模式,在巩固我国经济体制的同时,也为我国的经济提供了更温和、健康的增长方式,用增长来促进发展,又通过发展来促进增长。

二、市场需求调查必不可少

在经济新常态下,企业想要得到健康、稳健的持续性发展,市场需求的调查是必不可少的,企业的持续性发展,是离不开民众直接或间接支持的。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因为经济爆炸式的发展,带动了各种各样企业的蓬勃发展,民众的生活水平也越来越高,对生活的要求也同样越来越高,在这种大环境下,企业必须改变传统的思想,以贴合民众的实际需求出发,才能够适应经济新常态下的中国,才能更健康、稳健的持续发展下去。

三、国家政策是发展的风向标

对于企业来说,国家的发展方向及政策是极为重要的,企业应当做好自己在发展中市场的定位,明确发展方向,同时还要根据产品特点和行业特点来进行合理的定位,使企业能够跟得上国家产业调整的步伐,提高企业的适应能力。企业在市场定位中,应当与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目标相结合,实现与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目标同步。

国家的政策是企?I发展的风向标,企业应当明确国家政策的引导方向,跟着国家的政策走,选择国家所扶持的产业体系,这样才能在获得国家支持的同时而少走弯路,真正的使企业获得长足发展。

四、企业的资金安全应当得到保证

进入经济新常态后,企业想要从银行获得贷款的难度成倍增加,在这种前提环境下,很多企业都选择了通过融资的方式来进行资金笼络,然而融资是具有很大风险的,企业应当保持一个相对冷静的心态,对项目的选择上要谨慎再谨慎,不高估项目价值,保证资金的安全性。过去我国经济呈爆炸式发展的时候,很多企业都会选择高风险的高投资高回报方式,以获取大量资本,但是在当前经济新常态下,企业应当改变视角,为了企业能够得到良性发展,应当选择相对稳妥的低风险投资方式,并通过对资源的合理运用,不铺张、不浪费、不走形式,来确保企业的稳固发展。企业资金是企业的根本,所以企业资金安全性必须得到保障。

五、员工是企业的“齿轮”

任何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员工,对于企业这台“大机器”来说,员工就如同“齿轮”一样在为企业做出贡献,在经济常态下,企业应当让员工了解企业文化的同时,去加强对员工的培训,以确保员工与企业的高度契合,只有这样才能让企业这台“大机器”能够更为顺畅且安全的运行下去。同时企业还应当建立员工评分制度,保留优秀员工、剔除不合格的“齿轮”,每一名员工都应当有其发挥的空间,而不是像过去的一些企业,一个职位上可能有两三个人甚至更多,浪费了企业资金的同时也影响了企业这台“大机器”的正常运行。

企业发展的方向篇8

在当今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下,庞大的就业市场给求职者和用人单位都提供了很好的便利条件。但是在双向选择的前提下,一方面是学生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另一方面则是企业找不到满意的员工。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学校对学生的专业教育和教学方式与企业的实际需求严重脱节。而校企合作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较好办法,也是中职学校实现良性发展的极好途径。

一、校企合作有利于学校发展

笔者所在学校一直致力于校企合作的建设与发展。1997年,国家航天机械厂需要一批木模制造工,学校得知这个消息后积极联系,经过努力争取,最终取得了这个宝贵的机会。通过学校推荐给企业面试的方式选出了20名学员,学校第一例校企合作定向人才培训班正式成立了。校企合作在先前并没有完整妥善的体系,也没有其他成功的案例,因此可以说我们是摸着石头过河,其中经历的磨难与考验可想而知。最终经过企业、学校与学生的多方努力,20名学生全部被该单位录用。

正是因为有了“木模班”宝贵的实践经验,在近几年,我们又接连组建了天海焊工班、国信通手机维修班等几个培训班。通过参与组建这些校企合作班,并担任这几个合作班的班主任,笔者对“校企合作”这个合作模式有了比其他人更多的认识和更深的感触,即它对学校、对企业、对学生都有好处。

对于学校自身而言,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学校发展为目标,通过校企合作可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从而扩大学校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最终带动学校的招生工作,形成以校企合作带动就业,以就业带动招生,以招生发展学校的良性循环体系。

学校的办学方针明确了“服务就业、满足顾客(学生、家长)”的办学宗旨。职业教育必须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把就业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从专业学科本位,向职业岗位和就业本位转变,实现教育与就业的对接,而校企合作模式就是贯彻这一办学方针的有效途径。

二、校企合作有利于企业人才培养

通过几次组办校企合作班的成功经验,学校认识到,校企合作班必须由学校和企业密切合作、科学组建,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它是学校和企业谋求共同发展,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产、学、研相结合的一种模式。

校企合作的优势在于,培养和拓展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在学校、企业这两个环境中学会做人、做事,既增长了知识、培养了技能,又增加了他们对工作(劳动)的认识,便于学生提前接触和了解企业文化,了解自己今后的工作环境和条件,了解企业对员工的各项基本要求,特别是技能水平要求,同时也进一步开拓了毕业生的就业渠道。

进行校企合作,有利于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共同培养一批对企业、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这不仅是职业教育办学的显著特征之一,而且有助于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教学与生产的结合。

三、深入推进校企合作的举措

1.企业调研

学校需要了解企业性质、规模是否有用工需求,需要哪些专业, 用工数量有多少,是否有校企合作意向,是否签订相关协议书。

2.学生选拔

校企合作班学员的选拔标准,由校企双方共同商定,由学生自愿报名、企业面试筛选的方式产生。通过组班选拔也可以促进学生学习,给学生定出努力方向,同时又定出考核标准。让学生有目标地学习,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不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学校和企业合作能培养出适应企业需要的技术人才。

3.师资队伍建设和设备配备

学校引进企业的资源和设备,改善专业实验室条件,完善工程实践教学平台;企业派出资深工程师、管理专家赴校授课,为学生提供实训基地。企业工程师可以把一线经验传递给学生,把企业优秀文化带给学生,学生也知道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能进行“量体裁衣”式的培养,同时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感受企业文化、了解工作环境。

4.教学计划制定

企业发展的方向篇9

工商管理是企业发展各项业务的基础和前提,对企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工商管理是企业管理者的必备管理手段。但是我国市场经济起步相对较晚,与国外相比,我国的企业工商管理模式较为落后,不具备现代化管理水平,因此需要企业根据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有选择的借鉴国外的经验,形成我国自身的理论体系。

1企业工商管理发展现状及问题

1.1企业工商管理水平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之间存在竞争,企业的竞争力关系到企业的发展,而企业管理水平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部分。虽然改革开放后,我国开放后采用市场经济,激发了市场的活力,给企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但是我国的市场经济依旧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企业深入市场的程度不够,对于工商管理模式的应用停留在表面阶段,与自身发展和国情存在脱节现象,造成工商管理水平低下,无法发挥出其真正的价值。除此之外,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管理人员缺乏协调意识,没有充分挖掘用户的实际需求,企业内部各部分之间缺少有效的沟通与互动途径。并且企业管理观念的落后也是造成企业工商管理水平低的重要原因,大多数企业虽然引进了国外的工商管理制度,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偏离其核心理念,忽视了管理的重要作用,整个工商管理机制形同虚设。而想要提高企业的工商管理水平,最重要的就是完善工商管理机制,在实践中建设管理机制,积极关注市场发展动态,协调好市场和生产之间的关系,提高企业的工商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竞争力。

1.2企业对自身定位模糊不清。现代企业发展要求企业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和明确的自身定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工商管理的观念丰富普及,多数企业为了更好的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积极引进工商管理模式。我国经济体制的重大转变,对企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企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也发生了重大改变,要求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结合市场的发展和自身的目标定位,制定合理的发展方向和路线。但是,我国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不能准确理解工商管理的思想以及市场与生产的关系,造成自身定位模糊。因此企业想要发展,必须要准确对自身定位,明确自身发展的指导思想,根据市场的发展及时转变发展思想,改变发展方向,是自身的发展更加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

1.3企业经营模式落后,缺乏竞争力。虽然我国的经济体制发生了重大转变,但是企业发展并没有达到现代化的发展水平,多数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忽视了市场需求,经营模式不适应市场的发展要求。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各环节之间缺乏沟通交流,协调较差,各个部门只关注本部门自身的发展而忽视了与其他相关部门的对接,往往会出现生产的产品不适合市场的发展。在对市场规律的把握上,多数企业不能正确认识市场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内在特点,造成经营模式落后,降低竞争力。工商管理人员的素质也是造成企业经营模式落后的重要原因,由于我国工商管理的理论基础较为薄弱,相关的管理人员的素质没有达到现代企业的要求,同时,缺少对管理人员的培训,时管理人员的知识无法得到及时的更新,会造成管理思想落后,决策缺乏科学性,竞争力较低。

2企业工商管理的未来发展方向及管理模式探索

2.1企业工商管理的未来发展方向。为了更好的促进企业的发展,企业工商管理要明确未来的发展的方向,明确发展的指导思想,使企业的发展更加符合经济发展的要求。第一,企业要明确自身定位,结合自身发展情况和经济发展趋势,完善健全工商管理模式。深刻理解工商管理的核心思想,制定正确的指导思想,明确自身发展思路,引导企业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第二,完善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加强对企业文化的建设,吸取更多的优质人才,加强人才队伍的培养,形成尊重人才、重视人才的氛围,并且为员工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同时,要加强与先进企业交流,积极借鉴经验,弥补自身发展的不足,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创新管理模式,发展出一套独特的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管理机制。第三,对企业落后的管理模式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建立健全企业各部门之间的沟通渠道,加强企业各部门之间协调合作,根据企业发展需要,要求相关部门定期举行会议,使各环节的发展都能适应市场的需要。同时引导员工和各部门关注企业的整体发展,增强集体意识。第四,企业要建立权责分明的管理制度,制定企业管理规章,要求员工严格遵守。对员工定期培训,提高员工的专业水平,增强员工的责任意识。采取合适的奖惩机制,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业务水平,促进企业发展。

2.2企业工商管理模式探索分析。企业要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制定合理科学的工商管理模式。只有科学的工商那管理模式才能促进企业科学长久的发展。首先,企业要意识到人才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发展的过程中,要充分重视人才的作用,加强高素质人才队伍的建设,培养一批高水平的工商管理队伍,同时及时对管理人员的岗前和岗中培训,更新管理人员的知识,是管理人员及时学习到先进的管理知识,了解到先进的管理思想,能够更好适应现代化管理的要求,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准确性、合理性。其次,企业要做到合理的人员配置,优化工商管理人员的配置状况,做到人尽其才。结合市场要求和企业的实际发展,对人员进行有选择的培训,并且要明确人员的权责状况,建立权责统一机制,责任落实到人。同时要坚持贯彻按劳分配,完善员工的福利保障机制,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再者,企业要不断完善、建立工商管理机制,转变发展模式,提高现代化水平。积极借鉴国外的发展模式以及工商管理的理论思想,不断完善自身的发展模式,不能一味的照搬照抄,要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符合市场要求的发展模式,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除此之外,企业要意识到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企业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科学技术水平和信息技术水平。同时要建立完善信息收集分析系统,深入了解市场需求,生产能够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利用互联网改变销售路径,转变企业的经营模式。最后,企业要鼓励员工积极参与,提高员工的参与意识与管理意识,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提升企业的活力,促进企业发展。[4]

3结论

工商管理模式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我国企业的工商管理模式较为落后,因此需要进一步优化、完善,改变传统的发展模式与管理模式,践行企业科学发展观,注重对人才的培养,加强内部的沟通交流,同时政府要不断完善市场机制,为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企业要加强与市场的的协调,根据市场发展制定合理的工商管理模式,明确自身发展道路,准确定位,充分发挥工商管理模式的作用,提高效益。

参考文献

[1]陈子琼.工商管理的热点问题分析及发展趋势[J].大众商务,2010(16).

[2]胡庆泉.谈工商管理的现状分析及思考[J].知识经济,2012(6).

企业发展的方向篇10

2 日本中小企业政策形成的背景及指导思想

日本中小企业政策是随着战后日本经济恢复逐步形成的。战后日本在经济恢复过程中,经济政策的重心是把资金和材料等重点投入到某些基础产业部门。大企业在此产业扶植政策支持下,积极进行合理化投资,扩大企业。相对地中小企业因资金取得困难,无法进行必要的投资,机器设备老化等情况随着日本经济成长逐渐恶化,其结果是中小企业和大企业的差距越来越大,形成日本经济独特的“双重结构”。中小企业被普遍认为:企业规模过小,但家数过多;经营基础薄弱,彼此间存在过度竞争情形;多数属家族式小规模企业。正如1953年日本政府经济白皮书所指出的,企业大小规模的差距扩大了,所以在日本的现代化大企业与建立在非现代化的中小企业之间出现了两极对立,因而消除大企业和中小企业之间的“双重结构”便成了当务之急。同时由于对外贸易的扩大和现代科技的发展,大企业向中小企业领域扩张的需求也急迫起来。在这种状况下,日本政府对中小企业问题开始认真对待,从纠正“双重结构”的目标出发,先后制定了一系列中小企业政策,并为指导今后的政策而于1963年制定了《中小企业基本法》,作为日本中小企业政策的纲领性法规。

1963年制定的《中小企业基本法》的指导思想,在于改善大企业与中小企业间存在的生产力、工资、就业结构等各方面的差距,提升中小企业生产力,以实现中小企业的产业升级,成为日本经济中一支十分活跃而重要的力量。其政策体系是以推动中小企业设备现代化、事业共同化、企业规模适度化等各种政策所组成。强调要改善不利于中小企业活动的市场环境,如防止过度竞争、确保公平化外包交易及事业活动机会等。重视政府政策性介入市场,以改善中小企业所处的交易、竞争、需求环境等。

3 日本中小企业政策的特点

3.1 政策的侧重点是主动营造日本中小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长期以来,日本政策不遗余力地积极推进中小企业发展,其政策目标基本上包括:消除不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社会因素;确保中小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推动设备现代化、事业共同化、企业规模适度化;提高中小企业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等基本内容。

(1)制定法律,营造有利自由竞争的环境。日本是西方国家中中小企业立法最健全、最完善的国家。从1949年以来,日本政策先后制定了30多个有关中小企业的法律,形成了相对独立、较完整的中小企业法律体系,尤其是1963年颁布的《中小企业基本法》,是中小企业发展的纲领性法规,被称为日本中小企业宪法。这些法律的制定和实施,确立了中小企业的法律地位,对保障中小企业的利益,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和技术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注意培育具有高度活力的中小企业成长机制。一是在税收、金融、组织合理化和市场开拓等方面对中小企业创立和发展给以帮助和支持,如日本在税法上对中小企业实行特别措施,明确规定减少中小企业的法人税率,资本金在1亿日元以上的税率为37.5%,资本金在1亿日元以下的分两部分征税,即总所得在800万日元以下的部分按28%的税率征税,超过800万日元的部分按37.5%的税率征税。二是促进、中小企业经营管理现代化和科学化,包括建立培训制度,为中小企业提供经营骨干力量,建立企业诊断制度,成立中小企业诊断机构,加强对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指导等。三是建立衰弱产业的退出机制,在调整设备、促进转产和实行结构转换、提高中小企业行业转换和提高劳动力的转业能力等方面,采取各种有力措施。如1986年颁布并实施《特定中小企业事业转换对策临时措施法》,明确规定因结构性萧条的183种行业的中小企业和因日元升值而受到冲击的128种行业的中小企业应进行结构调整,要求前者积极谋求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高级化,实行多元经营,努力转产;后者应迅速摆脱过分依赖出口的局面,使出口依存度较高的部门转向国外实地生产并扩大国内市场。该法明确规定了在贷款、税收、折旧等方面给予优惠条款。

(3)建立辅导中小企业的组织体系。在通产省设立中小企业厅,在各级地方政府商工科内设有中小企业指导课,构成中小企业的行政体系。他们主要任务是根据相关法律对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资金、技术、发展方向给予指导和扶持;对国会和政府部门制定的中小企业的方针政策提出意见,反映中小企业的要求和愿望;保证中小企业得到政府订货机会;调解大企业和中小企业之间的矛盾和中小企业内部劳资之间的矛盾等。此外还设立各种强有力的民间团体,如中小企业振兴事业团、中小企业共济事业团等,形成官民结合的中小企业扶植指导网络。

(4)建立中小企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由政府机构、金融机构、科研机构、行业组织、中小企业基金组织和其他社会中介机构分工合作、相互协调,构成广泛的中小企业服务网络。如建立一个以中小企业振兴事业团的“中小企业情报中心”为核心的、庞大的中小企业情报体系,这个体系收集国内外与中小企业有关的各种经济、技术信息,通过中小企业地区情报中心和各都道府县的中小企业综合指导所,将情报提供给中小企业。1983年政府为此提供了1.45亿日元的资金。

3.2 长期坚持推行系统的中小企业政策

二战以后,日本政府一向支持和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主动对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分工地位与关系进行政策指导和整合。他们根据不同时期经济形势特点与中小企业的任务,重点推出某一方面的政策措施,根据形势变化及时调整,并长期坚持不懈。在二战后初期至50年代中,日本中小企业政策的基本特点是以把中小企业视为弱者的保护性政策为主,因而实行以金融政策和卡特尔政策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性政策,前者是通过建立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政府金融机构和完善信用补助制度来谋求中小企业稳定的组织政策。从50年代中到60年代末,中小企业政策有两个明显不同的特点:一是与工业化相结合,积极推进技术改造;二是与产业结构转换相结合,以特定产业的中小企业集群为政策重点。进入70年代后,中小企业政策与产业结构政策相结合的趋势更加明显,政策实施的重点是重视人才、技术和信息现代化以及转产等产业调整方面的内容。80年代后,政策重点又转向中小企业经营科学化和保证稳定发展经营。90年代后,面对日本经济形势日趋恶化的现实,政策实施又偏向为中小企业有效转产、实行经营多元化、落实政府扶持中小企业的其他措施提供保障。日本政府长期坚持推行系统的中小企业政策,对日本经济的迅速崛起和中小企业的现代化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3.3 倡导“垂直型”企业分工体系

为了加速经济增长,消除经济发展初期在经济结构上出现的少数垄断性的大企业与大量较落后的中小企业长期并存的“双重结构”矛盾,日本政府一方面对中小企业采取保护、扶植政策,让中小企业尽快实现现代化,另一方面采取各种措施促成大中小企业密切结合,形成“垂直型”分工协作体系。包括:①以产品为中心的向后垂直型,即由核心企业负责产品的最终组装与生产技术难度高、附加值大、对规模效益反应敏感的配套产品,而小企业大都分工生产技术要求低、批量小、专业性分工度高的各种零部件与半成品等,参与分工的中小企业往往又根据专业分工要求分包给其它小企业,从而形成多层次的分工协作体系。由于核心企业主要负责最终组装,专业性的小企业专事上游产品的生产,因此这一分工协作被称为向后垂直形态,这一形态要占到日本分工协作体系的近80%。②以销售为中心的向前垂直型,即以一家贸易性企业为核心企业,专门收购其他专业化分工的小企业产品并负责专营销售。核心企业大都是专业贸易商或综合出口商,自身不参与产品的加工或组装,但在签订收购合同时,大都会预拨原材料或赊销原材料,这种以提供原材料的企业为核心的分工协作模式,被称为向前垂直形态。这种形态将核心企业的营销优势与生产加工小企业的灵活、小批量多品种生产经营优势相结合,很受日本企业界欢迎。如日本东京的浅草是手提包著名产地,聚集着300多家手提包生产小企业,它们经常举办展销会,推出一些最新款式,贸易商一旦选中某一品种,即可签订购货合同,组织厂家大量生产。日本政府推行“垂直型”分工协作体系的实质是要保证大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双向协调发展,通过界定不同层次的竞争空间,避免了大企业对中小企业不平等竞争和全面的过度竞争,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中小企业的发展,从而较好地解决了“双重结构”的矛盾,对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中小企业的现代化起到了重大作用。

3.4 重视中小企业集群发展

企业发展的方向篇11

随着宁夏内陆开放战略的实施,宁夏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已开始被中东、东南亚穆斯林市场认可。但是出口企业数量较少,这与把宁夏打造成中国清真产业连通世界的重要集散地和前沿阵地相差甚远。从宁夏贺兰县德胜食品园调研的情况来看,园区共有65家企业,其中具有出口经营权的企业9家,有出口实绩企业只有2家。截至2012年,规模以上,即资产总额在2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3家,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6家。就销售收入来看,所有企业中销售收入上亿元的企业有8家。2012年出口企业的贸易额为9211万元,仅占全部销售收入的8.7%。外贸依存度是反映一个地区对外贸易活动对该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和依赖程度的经济分析指标。从最终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角度看,该指标还可以反映一个地区的外向程度。由此看出,宁夏外贸依存度非常低,同时也说明开放度较低。

2.出口规模偏小,出口国家领域狭窄,产品自身局限性不适合出口

从对外贸易的整体情况看,2012年宁夏进出口额只占全区GDP的15.95%。由于出口规模偏小,出口企业数量太少,直接导致了出口产品单一。清真食品多以粮食深加工销售和清真牛羊肉加工为主。穆斯林用品多以羊绒、羊毛、滩羊皮和穆斯林服饰原料加工为主,品牌资源利用率不高,制约了量的扩张和质的提升。从出口贸易地区分布来看,东亚和中东地区是最大的出口地。宁夏的开放型经济发展应该是全方位的,是面向世界领域的开放。以德胜食品园区的65家企业为例,仅食品和食品加工的企业就高达19家,许多产品的保质期较短,尤其是鲜食面包、蛋糕等产品。一些干炸食品,尽管保质期略长,但经过较长的出口运输过程,前景并不看好。这就为清真产品的出口提出了挑战。对于一些清真牛羊肉加工和肉制品企业,由于生产能力严重不足,市场疲软,一年的销售额仅有几百万元,发展形势令人堪忧,有些企业近乎停产。

3.开放意识不强,对国际市场需求了解不够,缺乏自主品牌

一是企业老板的开放意识不强。从事生产的业主基本上都是农民,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由于文化程度的制约,从发展意识来讲,没有世界眼光,缺乏开拓市场的意识。一些企业出口业务主要依靠区外中介组织销售。二是对国际市场需求了解不够。许多从事清真产业的企业老板,很少走出国门,根本不了解对方的需求。就穆斯林服饰用品而言,服装的颜色、款式、面料,不同地区和不同国家的要求不同。对于部分高质量的产品,企业由于怕承担市场风险,也只是委托南方企业贴标出口。三是缺乏自主品牌和关键技术,核心竞争力不强。由于部分企业处于初创阶段,在产品的研发、销售、保鲜等环节投入不足,尚未形成鲜明特色的自主品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清真食品产业的发展。

4.政府的引导和对企业的扶持服务还不到位

一是对企业发展的资金支持力度不够。资金缺乏是困扰企业发展的重大瓶颈。根据调查,有40%左右反映流动资金不足,15%左右表示资金缺口较大,而当前70%以上的小微出口企业存在融资需求,但通过银行渠道解决的不足30%。尽管国家和地方出台了关于推进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但是从中央到地方,落实和推进严重不足。再加上一些与出口有关的部门,与企业的联系脱节,无论是管理还是服务都不到位。二是就政府而言,在出口企业的食品认证(哈拉认证)、申请办理的审批手续、人员的培训、企业的推介、市场的搭桥牵线都还做得不够。

5.缺乏与国际接轨的产品质量认证标准体系

宁夏出口企业之所以非常少,与清真企业难以通过相关的国际认证标准有关,没有国际认证标准是清真食品无法大规模拓展海外市场的最大难题。目前,国内有些地区制定了清真食品管理的法规和认证标准,但由于条块分割、各自为政,造成清真食品管理和认证面临许多困难。就全国而言,目前也没有统一的清真食品管理法规和质量认证体系,国内清真食品出口企业还需要申请国外认证机构进行清真食品认证。我国也只有少数禽畜生产企业获得了马来西亚宗教局和兽医局联合颁发的HALAL证书,而全部通过HALAL、HACCP、GMP以及ISO9000系列质量体系认证的企业我国还没有一家。由于没有统一的清真食品管理法规和质量认证体系,衍生出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清真食品在跨省流动中需要多次审批、多次许可,以符合销售地的要求。这不仅增加了企业的成本,也不利于清真产业的发展。此外,国际清真食品的认证不只是对最终产品进行认证,用于生产过程中的所有原料、生产过程也都必须经HALAL认证,这也影响了清真食品的出口。

二、加快宁夏外向型清真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出台产业发展规划及政策,强化政府引导与扶持

宁夏清真产业要走向世界,一是出台产业发展规划及政策。首先,政府尽快出台《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产业出口企业发展的意见》。其次,制定完善清真食品和发展穆斯林用品产业规划及扶持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从宏观层面上加以设计,突出地方产业特色,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产业布局。第三,积极争取国家在宁夏设立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产业保税区。第四,建立面向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产业发展的伊斯兰金融机构,开展伊斯兰金融业务。引导龙头企业提高资本运作水平,解决资金短缺问题,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二是强化政府引导与扶持。首先,对已经有签约的企业和一些市场前景广阔、竞争力强、有代表性的有出口意向的清真企业,给予财政、金融、土地和税收政策的优惠。其次,通过政府加强国家间联系,充分发挥政府资源性平台的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的交流合作,组织企业参加各种国内外企业投资贸易洽谈会、招商引资活动,争取引进更多的资金和项目。

2.实施全面联动发展,在出口规模上实现突破

一是通过内引外联,促进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首先是“请进来”,抓好招商引资。充分利用各种契机,扩大对外宣传和交流。其次是“走出去”。通过走“人”,走“货”,走“文化”,走“理念”,引导外贸企业境外设立产品销售窗口和建立产品销售网站,开拓国际市场。二是壮大和优化经营主体,积极培育新的进出口群体。重点是加快培育规模以上的企业成为新的出口增长点。三是全面加快园区发展。依托宁夏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产业园区,进一步提升外贸商品质量,引导重大生产力布局和生产要素流动方向,提高资源要素的配置效率,加强对外经贸、技术、资金等领域的合作,吸引和鼓励国内外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生产企业入驻发展,增强集聚效应,培育产业集群,提升产业整体水平,增加外贸出口。四是培育龙头企业,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建议积极引导同类企业进行兼并或成立行业协会等,不断完善结构治理,加快技术创新步伐,提升产品国际市场竞争能力。五是鼓励企业到国外办企业,以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3.以国际市场为目标,发挥宁夏的资源优势

加快穆斯林用品产业外贸转型升级和调整出口商品结构,以国际市场为目标,发挥资源优势,形成出口业绩新亮点。一是充分利用区域地理优势,以现代农业为目标,围绕五大主导产业和六大区域性优势特色产业,实现农产品加工提质增效。重点发展枸杞产业,加快优质奶牛等养殖基地建设,加快葡萄基地建设和加快马铃薯、红枣及供港蔬菜的外贸转型升级专业示范基地建设,不断提高外贸出口量。二是加快穆斯林用品产业出口。加快吴忠金积工业园穆斯林用品企业和利通区羊毛产业园区等一批加工外贸出口企业的建设,进一步落实项目,加大技术改造步伐,引进国际先进管理经验和设备,扩规模,上水平,提高国际竞争力,实现世界穆斯林国家和地区的出口,特别是中东地区的外贸出口。三是充分利用吴忠市是我国有名的回族之乡以及“中国(吴忠)清真食品基地”、“中国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产业基地”、“中国回族建筑文化之乡”、“中国清真烹饪之乡”和“中国(吴忠)回商大会永久性会址”这五个“中国号”的清真中心,在重点发展清真食品产业的同时,建立一所面向全国和世界的中等专科清真烹饪技术学校,为中国、为世界培养各类清真食品的高级人才和管理人才,成为清真饮食各类人才成长的摇篮。

4.建立促进外经贸发展的保障体系

建立外贸发展和“走出去”专项扶持资金。一是建立财政金融支持体系。首先,落实中央的西部大开发优惠政策和出口退税政策。其次,落实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政策。第三,建立支持对外出口企业货款担保机构和融资体系。第四,落实支持鼓励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发展政策,促进外经贸企业的规模发展。二是加快清真食品认证体系建设。首先是自治区政府尽快向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民委提出将清真食品认证通过上升为国家标准的申请,即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中国清真食品国家标准体系。其次是宁夏将力推宁夏清真食品国际认证中心挂上全国的牌子,即争取国家清真食品国际认证中心落户宁夏。同时鼓励企业到国外注册商标,参与国际认证,使外贸企业产品符合国际标准,走出国门面向世界,提高国际市场的竞争力。第三是尽快突破清真食品认证在语言、技术和认证策划方面的多重制约,抢占国际清真食品市场的份额。同时,有关部门也应在产业层面上为企业提供有力的法律支持。三是建立信息与技术服务体系。加强信息服务机制,推动电子商务的发展,建立贸易摩擦应对机制。加强建立出口企业电子信息资料库,监控出口产品价格和数量。当出现异常波动的情况,采取相应的防备和解决措施,实现清真产业产权保护。

5.着力培养对外贸易人才队伍

企业发展的方向篇12

引言

随着中国加入WTO,逐渐对外开放,形成全球化经济,同时,以知识经济为主体的新经济特性的形成,加之互联网技术在企业中的运用,在这三种因素的作用下,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

一、扩大资本规模

1. 企业间不断联合管理。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企业之间在设计与研发、生产、营销等各环节出现了广泛的合作关系,形成一种为了达到战略目的而结成的新的合作形式――――企业联盟,以此实现产品创新、技术开发、市场开拓及风险分散的管理目标。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发展,为了适应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企业间的这种合作将会变得范围更广、合作更加密切等。表现在企业管理中,有两个特点:利用兼并、收购、参股、合资等形式,将分散的资源集中起来,从而组建集团,由集团统一进行管理;组织结构形式多样化,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等,企业也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组织形式,促进企业效率

的提升。

2. 实体与虚拟结合管理。现代企业的经营领域已由单一的商品经营拓展到了资本经营,资本经营成为了企业快速成长的主要方向。在网络技术的运用中,电子商务等新兴主体逐渐兴起,出现了虚拟经济与实物经济的相互交融。企业的管理也不断地从实体经济管理向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管理相结合。

3. 企业管理全球化趋势。随着全球经济中心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迅速转移以互联网的发展、通讯成本的降低,使得企业间跨国合作成为一种趋势。一方面外国企业大举进入中国市场,在中国本土市场与中国公司展开激烈竞争;另一方面在全球竞争的环境下,中国企业为了在自己的领域里增强竞争力,不得不去海外寻找新的市场与利润来源,增加利润来源。在这种情形下,企业将跨国管理也成为了一种发展趋向。

二、完善组织结构

1. 管理观念转变。许多学者认为,将追求利润作为企业的最终目标及宗旨将会阻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目前的种情形下,企业观念逐渐转变,从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管理转向追求企业可持续成长的管理观转变,在管理中注重整体优化,讲求系统管理,实行企业系统整体功能优化;注重依靠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市场竞争优势;注重夯实基础管理,讲求管理精细化,实行管理科学化、程序化、规范化、制度化;注重开拓创新,讲求在自我否定中发展自我、超越自我,实现变革与稳定并存;注重以人为本,不断提高员工素质,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发挥员工的能动作用;注重以诚信为本,对待企业外界的利益相关者,要讲求质量、服务、信誉过硬等等。

2. 企业文化运用的强化。企业文化是以价值体系为主要内容的群体精神支柱、思维方式、行为约束等聚集的合力,它对物质生产起促进和导向作用,是企业的灵魂。在我国现有情况下,加强对于企业文化的结合,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求。在企业管理中,企业将会逐渐的由硬性的管理向软性管理转变,加强企业文化在企业中的运用,激发员工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积极性及创造性,形成共同经营宗旨、共同价值观、共同道德行为取向,产生共同语言和集体荣誉感。

3. 重视员工,以人为本。21 世纪是人才的竞争,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对于人才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成为企业中最大的财富。在这种情形下,企业不断地以人为本,将人当作一种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特殊资源,表现在企业制度安排上为薪酬水、福利待遇平不断提升,在重视员工物质激励的同时,重视员工精神激励,以人为本,实行个人与企业共同发展。同时,建立起完善的晋升、人才培养机制,形成终身学习、永恒成长的能力提高制度。

4. 企业民主化程度加强。当物质激励越来越不能满足员工的需求时,尊重员工,从而让其充分的参与企业决策对于企业的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这也是企业人性化的前提保证。所谓民主化是由于信息量的加大和所需技术的日益复杂所产生的后果,也是激励员工的一种重要手段。表现在企业中为(1)在制定决策时,允许员工对决策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且可以尊重和认真对待员工的决策建议,建立民主的企业文化氛围;(2)实行全员参与,在各项活动、管理等,企业允许员工全体参与,充分体现员工的民主。

5. 信息技术的推广运用。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企业将会在管理中逐渐的采用这种信息技术,与高技术相结合,不断地提高工作效率,实行企业信息化。

在运用信息技术时,企业管理也以管理科学为基础,不断加强企业各类资源的配置,着眼于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增强透明度和企业的市场应变能力,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整体提高。表现在目前状态就是企业不断地将信息技术向知识转变,从纷繁的信息中辨别知识,运用知识改进企业行为,从而使企业获得更大的成功。

三、提高市场盈利能力

1. 以客户需求为中心。企业通过客户获得利润,在获得利润的过程中,最主要、最根本的问题是如何处理好企业与客户的关系。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企业与市场的关系,就是企业与顾客的关系,是企业在市场中立足的根本。

目前,企业已经逐渐从4P 战略转向4C,即使Customer、Cost、Convenience、Communication 要是,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从客户需求出发,分清主次缓急,组织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通过前期对客户的测试,使产品能尽快投放市场,达到提升销量的目的。

2. 重视品牌建设。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进程日益加快,企业未来的竞争,企业之间的竞争逐渐的转变为品牌间竞争。

品牌是企业的无形资产,代表了较高的市场知名度和美誉度。目前,在产品销售领域,品牌产品占领了90% 以上的市场,目前已经进入了品牌竞争时代。因此,企业在未来的管理中将会逐渐的重视品牌形象的建设,塑造名牌成为企业的核心工作,也可以说,企业的所有经营活动都是围绕品牌进行的。

3. 无形资产经营利润增长。近年来,随着经济网络化、知识化的发展,物质生产、货物配送所创造的价值不断降低,一些企业便将自己的核心业务逐渐转向研究与开发、品牌经营、资产重组、产权经营等价值增值高、利润高的业务领域,而将那些需要大量有形资产投资和重复性劳动的物质产品生产、物流配送业务外包或委托出去,交给那些专业化公司来完成。这些专业化公司不断提高其作业的智能化水平,提高其产品的知名度和客户信赖度,增加其产品或服务的知识含量和价值含量,进而不断提高企业无形资产的价值及其在创造利润中的重要性。在这种状况下,企业的商标、品牌、专有知识和技术、客户关系、市场信任度等无形资产在企业利润实现中的重要性均将超过企业的有形资产,而重视无形资产的管理也成为企业发展的一个趋势。

四、对企业管理发展建议

目前,全球化经济的发展及我国市场的规范,企业间的竞争将会日趋公平和更加激烈,在这种新环境的挑战下,企业要分析、明确并把握企业管理发展趋势,把国外新的管理思想、管理方法与我国企业实际情况结合起来,从而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我国企业管理的发展建议具体如下:

1. 扩大资本规模:企业间不断联合管理;实体与虚拟结合管理;企业管理全球化趋势;

2. 完善组织结构:管理观念转变;企业文化运用的强化;重视员工,以人为本;企业民主化程度加强;信息技术的推广运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