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业的发展途径范文

时间:2023-07-24 09:24:2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生态农业的发展途径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生态农业的发展途径

篇1

一、西部民族地区农业发展问题的成因

我国西部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相对落后,其中农业发展落后是一个重要的表现。西部民族地区农业发展困境的原因主要表现在社会层面和自然层面。社会层面的原因是西部民族地区社会整体生产力水平较为低下。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呈现出不平衡的局面,两极分化趋势在较长的一段时期内仍将存在。西部民族地区是两极分化中的弱势一面,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处于发展动力不足和发展水平不高的状态。西部民族地区社会发展水平低下的重要表现就是生产力水平的低下。生产力水平低下主要表现在科学技术水平的有限性。西部民族地区科学技术水平低下一方面是社会发展不平衡的表现,另一方面也是教育水平落后的直接结果。西部民族地区与东部和中部相比,科技落后、信息不畅,交通运输不便等都会直接造成西部社会经济发展的落后性。宏观层面的发展不足将直接影响西部农业的发展水平,农业发展水平的低下又影响了西部社会经济的发展,从而使得西部民族地区陷入恶性循环的经济发展怪圈中。自然层面的原因是西部民族地区恶劣的自然条件。我国西部地区地域辽阔,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复杂多变的自然地理地质环境使得本区的农业自然灾害种类繁多且频次高、强度大、影响面广,加之自然的和历史的原因,农业生态灾害也呈不断恶化的趋势,已成为西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障碍。[1]影响西部民族地区农业发展的恶劣自然条件主要包括:旱灾、洪涝灾害、沙漠化与草原退化、农业环境污染等。这些恶劣的自然条件还呈现出种类多样化、分布广泛性和发生周期性等特点。农业生产对于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的要求较高,因此西部民族地区农业发展受到了其恶劣自然条件的严重影响。西部民族地区既有的自然条件直接导致了农业发展的落后。

二、发展生态农业是促进西部民族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西部民族地区农业发展是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民族政策的内在要求。西部大开发就是以促进西部经济社会的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缩小东西部发展差距,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的宏伟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内在地要求西部民族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这是关系到西部大开发战略最终效果的重要方面。此外,西部民族地区由于自然和历史原因,发展相对落后。国家和政府充分认识并加大对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扶持,在民族政策中始终强调发展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不管是西部大开发战略还是民族政策要求,都是内在要求发展西部民族地区农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促进西部民族地区农业发展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必要组成部分。促进西部民族地区农业发展的方向是可持续发展,这是符合当今世界发展规律的趋势。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领域的延伸,它是对现代常规农业发展引发的一系列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反思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其核心是正确处理农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社会的关系,促进社会、经济、生态三方面效益的统一和协调,从而实现农业的持续发展。[2]可持续发展是西部民族地区农业发展的方向,也是西部民族地区乃至整个中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农业由于其生产的特殊性,常规农业生产已经产生了一定的经济、社会和生态上的问题。根据当前西部民族地区农业生产的现状,在可持续发展方向标的指引下,加强生态农业发展是促进西部民族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生态农业是一种完全或基本不用人工合成的化肥、农药、动植物生长调节剂和饲料添加剂的生产体系。[3]这种生产体系要求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和要素能够在社会、经济和环境方面达到动态结合和协调。生态农业是以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为核心,以促进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农业发展为目的。[4]从生态农业的概念和特点来看,它都符合我国西部民族地区农业发展的特点,能够有效地、有针对性地改善我国西部民族地区农业发展的问题,促进西部民族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强生态农业建设是促进我国西部民族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西部民族地区发展生态农业的路径及对策

发展生态农业是西部民族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根据西部地区农业发展条件和存在的问题,在西部民族地区发展生态农业需要坚持以下几个路径或对策:

首先,通过宣传、教育等方面全面提升西部民族地区群众的生态意识。发展生态农业,首先就要树立生态农业发展的基本意识和理念,这样才能有效地引导生态农业建设取得良好的效果。树立和提升西部民族地区群众生态农业意识的途径主要有两个:一是通过“三下乡”、媒体、网络等形式进行宣传,在西部民族地区的各个区域进行持续的宣传和讲解,让人们能够充分认识到生态农业的概念以及其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方面的效益。尤其要强调经济效益,这是树立和提升西部民族地区群众生态农业发展意识的关键点;二是通过学校进行生态农业教育,将生态农业发展的方式和方法介绍给当地的人民群众,帮助他们在具体的农业生产中提高产量和改善环境。只有切实的效益才能有效地树立和巩固西部民族地区人民群众发展生态农业的意识。

篇2

中图分类号:S15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6)22-0004-04

1引言

水是生命之源,土是生存之本,水土不仅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更是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然而,水土流失已成为当今人类面临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严重的水土流失正在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制约着农业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同时困扰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此,笔者在参考众多相关论述的同时,阐述了水土流失对农业和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水土保持在农业生产、新农村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作用,以期推动水土保持工作,加深对于水土保持作用的认识。

2水土流失对农业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所谓水土流失就是指在水力、风力、重力及冻融等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能力的破坏和损失。

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地貌多样,是一个多高原与山脉的国家,山地面积大约占国土面积的2/3。同时,我国又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广的国家。因此,对于土地,尤其黄土或松散的风化壳在缺乏植被保护情况下极易发生侵蚀。我国大部分地区属于季风气候,降水量地域差异显著,且年内分布不均,大部分地区雨季降水量可以占到年降水量的60%~80%,甚至更高;并多数以大雨、暴雨形式出现,极易随暴雨、洪水而产生较强的水土流失。研究结果表明,水土流失是生态环境的贫困根源,同时还是生态环境恶化和贫困加剧的重要原因,其主要危害大体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2.1破坏土地资源、蚕食农田

(1)耕地减少。水土流失严重破坏土地资源和地面完整,使其支离破碎,沟壑纵横,使得耕地及可利用的土地资源减少。尤其在山区、丘陵地带,耕地主要分布在沟、谷沿线以上的梁峁塬上,常常会随着暴雨径流冲刷,沟道切割和地形破碎日益加剧,沟壑纵横及其面积越来越大,坡面和耕地越来越小。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国因水土流失而损失的耕地约266.7万hm2,其结果必然对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尤其作物产量大幅度下降,加剧了贫困,严重影响现代农业发展,导致生态经济系统的恶性循环[1,2]。

(2)加剧土地“土化”、“沙化”。严重的水土流失,使得自然降水随洪水而大量流失,不能被充分利用,进而导致土地水源涵养能力和肥力降低,土壤结构变坏,土地逐步退化,尤其北方地区土地则不断“沙化”,南方土地不断“土化”并随着沙丘扩大、推移,逐年掩埋、蚕食良田。据统计,我国每年有大约50多亿t的肥沃土地白白流失,进而使耕地面积的损失达到了近6.7万hm2[3]。

2.2降低土地生产力,恶化生产条件

(1)减退土壤肥力。水土流失使得山丘区土地变得支离破碎,导致土壤蓄水量减少,渗透率下降,造成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明显减少,土层变薄,土壤肥力下降。研究表明,水土流失不仅会减少土壤中的氮、磷、钾主要养分,同时还减少土壤中的硼、锌、铜、锰、铁等微量元素含量。据统计,我国每年损失N、P、K元素约4000多万t[3]。

(2)降低土地生产力。在水土流失严重地区,不仅使得大量表土流失,土层越来越薄,而且很多坡耕地成为“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有效养分迅速减少,质地变粗,通气性变差,结构破坏,理化性能恶化,致使水源减少,土壤蓄水保墒能力衰减,土地日益瘠薄,使得土地生产力下降,农作物产量低而不稳,甚者绝产。据相关资料统计,每损失1mm的表土,降低谷物产量10kg/hm2,土地生产力随着侵蚀程度的加快而降低,侵蚀土壤通常较未侵蚀土壤生产力下降80%左右[4]。

(3)生产条件不断恶化。水土流失不仅对农业生产过程中诸如光、热、水分、土地和生物等自然条件产生严重影响,同时,由于水土流失还对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社会经济条件产生较为严重的影响。实际上,严重的水土流失必然使得土地生产力下降,人、地、水相互之间的矛盾加剧,进而越来越贫穷的地区,必然大量劳动力外出打工,当地无力修桥建路改善交通条件,开展工业、乡镇基础设施建设等。更无经济实力购置农业机械设备、开展技术培训、教育以提高技术水平和劳动素质等。

2.3破坏水资源平衡,加剧洪涝、干旱发生

(1)破坏水资源平衡。水土流失所引起的土地“沙化”、草场退化,生态环境失调,阻碍植被恢复等将直接影响水资源的再分配。尤其是随着地形再造、植被破坏,截留降水、涵蓄水源、滞缓径流的功能逐步减弱,甚至丧失,使地表径流尤其洪水大幅增多,地下径流逐渐减少,同时造成土壤储水库容降低,使土壤水分和作物需水量之间的关系改变,进而破坏原有水资源的平衡。

(2)加剧洪涝、干旱发生。水土流失使土壤透水性、持水能力降低,并使径流改变方向,一旦遇到暴雨,就会洪水肆虐,极易形成山体滑坡和泥石流;并且水土流失所携带的大量泥沙必然会淤积河道、湖泊、水库等水利设施,严重制约了水资源的综合开发和有效利用。同时,水土流失还使得大量雨水资源耗于水土流失和无效蒸发,促发干旱(尤其是农业干旱)的发生,加剧水资源供需矛盾。据统计,全国多年平均受旱面积约2000万hm2,成灾面积约700万hm2,成灾率达35%,其中大部分在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由此可见,水土流失必然加剧洪涝、干旱发生,甚至有人用“有雨即涝,无雨即旱”来描述水土流失危害,由此导致经济、粮食作物产量低下,严重制约了当地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影响了当地农民的正常生产和生活[5]。

2.4淤积河、湖、塘、库,降低综合利用功能

水土流失使得大量泥沙淤积于河、湖、塘、库,进而减少了库容,削弱了水库的调蓄功能和防洪能力,减少水库的使用寿命,严重时易造成漫坝、垮坝等灾害;另一方面造成江、河(湖、塘)、渠、沟河床抬高,严重影响行洪能力,致使洪水宣泄不畅,水位上涨,从而形成洪涝灾害。

据初步估计,全国各地由于水土流失而损失水库、山塘库容累积达200亿m3以上,相当于淤废库容1亿m3的大型水库200多座,按计算费用每立方米库容1元计算,直接经济损失约200亿元。由于水量减少造成灌溉面积、发电量的损失以及库周生态环境恶化,损失更是难以估计。

2.5加快贫困恶性循环,加剧生态环境恶化

(1)加快贫困恶性循环。据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科学考察统计,我国各省土壤侵蚀面积占国土面积比例排序,以西北部和黄土高原地区的省份居首,其中57%的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44%的少数民族地区县、32%的老区县属于水土流失严重县。可见水土流失c当地农业生产发展及经济水平存在有较为密切的相关。事实上,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水土流失是由陡坡开荒、破坏植被及无序开发建设活动所造成的。因此,水土流失是贫困的根源。尤其是在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土地生产力降低,人地矛盾突出,加快了“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

(2)加剧生态环境恶化。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前提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但水土流失带来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使得江、河(湖、塘)、库、沟、渠等水利设施发生严重淤积,不仅降低其调蓄功能和河道行洪能力,还加剧了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发生,并极大地恶化了生态环境。二是使得土壤中含有的大量养分及残存农药、肥料等物质随土壤一起进入水体,造成水体的稀释自净能力下降,水环境容量减少,造成江、河(湖、塘)、库富营养化,加快水污染的速度。三是使得植物生长条件恶化,群落退化,粮田植被、草场遭到严重破坏,森林蓄积量聚减,林草植被减少,林草覆盖率降低,减弱了植被及土壤含水对局地甚至区域性气候的调节作用。四是水土流失还会增加扬尘、沙尘暴等恶劣天气,严重影响广大民众的生活、生产环境等。

3水土保持在农业生产和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众所周知,水土保持就是最大限度减少原始地貌水土流失和人为造成的水土流失,控制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保护水土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促进农业和区域经济发展,使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因此,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加快生态环境改善不仅是水土保持的一个重要目标,而且还是其必然的结果。

3.1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与结构调整

除生产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工作外还应包括确保主体工程施工和运行安全,通常水土保持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因为针对目前的水土流失危害,只有开展水土保持才能达到保持水土与土壤养分,避免良田、耕地的减少。例如科学试验站的观测数据[6]显示:坡耕地年均流失量300~450m3/hm2,荒坡年均流失量达450~600m3/hm2。而研究成果所显示的平均保土效益[7]是:水平梯田为95.0%;林草植被(覆盖率70%-80%时)达96.7%。可见,水土保持效益明显,其不仅可改善土壤生态环境,提高土地生产率与农业生产条件,而且对于扭转乡村尤其贫困山丘区的恶性循环局面,促进农村经济向良性循环发展将发挥显著作用。

同时,只有依据流域地形地貌和自然经济特点,以及当地社会经济条件与基础,合理布设各项水土保持措施,并充分利用国土资源和当地人力、财力条件,发挥资源的巨大潜力,才能有效控制区域水土流失,发展乡村经济,还可以进一步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建立种、养、加、产、供、销多元经济,使资源、经济和环境得到协调发展。

3.2避免水利设施降低综合功能,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

我国是一个缺水国家,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的1/2,且时空分布不均。据统计,我国干旱缺水地区涉及全国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土地总面积约达到500万km2,这些地区农业正常用水每年缺300多亿m3[8],而且这些地区又多处在我国水土流失十分严重的地区。

在我国实行水土保持措施不仅可以减少水土资源流失,避免由于大量泥沙淤积江、河(湖、塘)库、沟、渠之中而造成水利设施综合功能的降低,且还能有效拦截地表径流,增加土壤含水量。尤其在干旱、半干旱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地区,通过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不仅能明显减少雨水资源随着洪水的流失,或者称其为充分利用洪水资源,而且还能够大幅增加降雨蓄渗量,缓解水资源的供、需矛盾。

3.3减少自然灾害、促进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改善

实践表明,大面积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后,必然会使得流域原有趋于恶化的水资源平衡系统获得极大改善,从而使得区域绿色水库,土壤水库和诸如骨干坝、拦泥库、淤地坝等措施拦截、储存地表径流和泥沙的能力大大增强,有效减小来自于上游的洪水,对于消减洪峰、降低洪水位、迟缓沿途江、河、湖(塘)、水库及沟、渠的淤积将发挥显著作用。

同时,随着水土流失综合防治程度提高和流域减洪减沙作用明显增强,不仅使得治理范围内的土壤含水量增多、土壤肥力增加或不再降低,水资源无效损耗减少以至于供需矛盾缓解,而且还会使得沿线江、河、湖、塘受到洪水威胁的程度会越来越小、甚至局部根除,使得旱、涝、暴、风等自然灾害的发生率频率明显降低,自然将有利于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和生态环境有效改善。

3.4支撑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可持续发展

实践表明,随着水土保持工作的深入与全面推广,不仅可大大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还可加快调整并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使得农民有更多的财力、人力投入于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生活水平。

同时,在我国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各地都在探索新的途径与方式,努力将水土保持与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大力推广山、水(供排水)、电(供电与发电)、路(山区结合蓄水坝、拦泥坝建设)、田、林(水保林与经济林)、草(水保草、观光草与牧草)、房厕或公厕、池塘(蓄水调洪库与观光水景池)、管线(供气、供水管线)、通信、村镇与商业网点、住宅、防洪、排涝、排污(含垃圾转运)等的统筹规划,以水土保持及相关专业的技术标准开展新农村建设,无疑可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并使广大乡村的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因此,水土保持作为发展农业和加快农村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就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基础和可持续发展支撑。

4水土保持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作用

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是我国长期坚持的战略任务,两者具有一个重要的共同目标,就是采取一系列措施,以达到保护环境与保护自然资源的目的,最终为人类创造一个美好的生活环境。在我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中,水土保持被列为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工程。要求到2030年,全国60%以上适宜治理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治理,生态环境恶化的局面得到控制。这就说明水土保持在生态环境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

4.1水土保持是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我国各地所造成的水土流失,除生产建设项目由于人为新增水土流失外,绝大部分除受人为因素影响外,地形地貌与气候则是造成水土流失的重要客观因素。

事实上,我国地形主要以山川、丘陵为主,境内高差悬殊,生态环境多样,其中高山丘陵的面积约占我国国土总面积的2/3,森林覆盖率极低,且分布不均。因此f,以山地丘陵为主的地形,分布不均的森林覆盖,以及干旱半干旱的气候为我国的水土流失造成客观风险[9]。由此可见,水土流失成为影响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因素,为了改善生态环境,首先必须减少或有效控制水土流失并大力开展水土保持工作,自然水土保持成为生态环境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4.2水土保持是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与前提

土地是地质、地貌、气候、植被、土壤、水文与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高度综合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中,各个因素都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10]。包含有水土保持防护措施的生态环境建设,可以防风固沙,减少自然灾害,保护农田,改善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水土保持工作中植树造林与种草,可以增加森林面积,扩大草原面积,提高林草覆盖率,同时降低风速,提高地表保水量,增强局地水汽循环,提高仍此汽利用率与空气湿度,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减少自然灾害。

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建设都是人类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手段,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而且,只有搞好水土保持,并将其作为生态环境建设的核心和切入点,才能加快生态环境向良性循环转化,使土地这个生态系统的各因素间相互协调,最大限度发挥作用。因此,水土保持是生态环境建设首要解决的问题,前者便是后者的基础与前提。

4.3水土保持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工程

水土保持还是保护生态环境,改善和提高环境质量的重要举措,水土流失是我国的近期首要环境问题。鉴于水土保持采用综合性的治理措施,控制水土流失,开发利用并保护水土资源,使其达到最大的利用,获得最高的经济效益。实践与研究表明,水土保持的本质就是顺应自然、改造自然,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事实上,生态环境建设涵盖工程、生物、农业、林业和其它相关措施,各单项措施既具有独立性,同时还存在有相互的关联性。而水土保持则是运用生态学的观点,系统工程的方法,融工程、生物、耕作三大措施为一体,形成包括水、土、气圈在内的综合防治体系,发挥群体防护效益,除害兴利,控制水土流失,达到山清水秀、地平人富的目的[11]。因此可以说,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在采取的治理措施与达到的目标等方面基本一致。并且,前者肯定还是后者的主体工程。

5结语

(1)水土流失已成为我国现阶段的首要环境问题,自然也成为生态环境改善的制约性因素。因此,搞好水土保持,最大限度地防止水土流失及其灾害,维护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才能使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中的诸因素之间相互协调,最大限度地保证和促进生态环境的正常循环和良好发展。

(2)要想改善区域生态与环境,就必须通过工程措施、林草措施、农业耕作措施的有效结合,提高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和植被覆盖率,保护土地资源,涵养水源,改善江河水流状况,有效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减少滑坡、泥石流、山洪等灾害发生,提高河道行洪减灾能力,防止沙尘暴等恶劣天气的发生。

(3)掌握水土流失状况,分析水土流失危害,探索治理水土流失对策,研究并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水土流失防治,乃是实现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维护,保障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发展的唯一选择。

参考文献:

[1]秦天枝.我国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及对策[J].生态经济,2009(10):163-169.

[2]李永红,高照良.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特点、危害及治理[J].生态经济,2011(8):148-153.

[3]王勇.我国水土流失现状及防治技术探讨[J].能源与环境,2011(4):124.

[4]王培源.水土保持与可持续发展关系浅谈[J].商场现代化(上旬刊),2011(1):218.

[5]高清贵,邓汉明.建瓯市农业水土保持与旱情关系的调查[J].福建水土保持,2004,16(1):34-36.

[6]罗茂盛,刘止斌.论水土保持在我省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J].四川水利,2000,21(2):6-9.

[7]陈江南,王云璋,徐建华,等.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对水资源和泥沙影响评价方法研究[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4:57-66.

[8]曲雪峰,于雷,王景琴.论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关系[J].黑龙江水利科技,2009,37(5):114-115.

篇3

生态农业是指运用生态学和经济学原理指导农业生产,利用人、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能量转换和生物之间的共生规律促进物质循环利用,充分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实行无废物生产和无污染生产,建立多业并举、综合发展和良性循环的立体网状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生态农业旨在建设一种既有利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又能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农业生产体系。生态农业除了传统农业具有的自给自足及提供就业与收入等农业基本功能外,还具备一些独特的新功能(如表一所示)。第一类功能为经济功能。生态农业向市场提供优质、安全、营养的农副产品,不仅能满足居民基本生存需求,还能满足居民对新鲜、优质、安全、多样、反季节的绿色食品,以及对方便、深加工农产品等方面的需求。生态农业通过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经营,延长产业链,拓展农业生产经营范围,能取得好的经济效益。随着生产力水平与资金回报率的提高,生态农业不再是需要补贴和日益萎缩的夕阳产业,而是作为一项发达的现代产业吸引社会资金的投入,使农业投资不断增加、经营主体日益多元化。第二类功能是社会功能。作为经济、社会、生态大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生态农业在传承传统文明、增进社会福利、满足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等方面发挥着重要功能。“农家乐”、“农业旅游”等经营方式提供的休闲和旅游新场所,既满足了人们的需求,又挖掘了农业的潜能。农业有的风俗、文明也将随生态农业的发展而延续,因而生态农业传承了传统文明,增强了农民的科学与环境意识。生态农业将现代科学技术、先进管理方法向传统农业辐射,带动这些地区的经济结构调整与区域发展;通过提供就业与收入机会,减轻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压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第三类功能为生态功能。生态农业具有显著的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生态功能具体表现为净化空气,调节小气候;涵养水源,净化水体和土壤;维持和保护生物多样性。

1.2农业可持续发展要求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在工业化与城市化背景下,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人口、资源、技术和制度等条件的约束,生态农业追求生态平衡、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永续利用,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从农业发展历史来看,从原始农业发展到传统农业,再到现代农业,是世界农业发展的必然进程和方向。现代农业在近一个世纪的发展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是巨大的,创造了世界农业的奇迹。现代农业的主要特征是用机械化替代人力和兽力,用化学化和水利化代替有机农业,用高产品种与新耕作法代替低产品种和传统耕作法,用商品经济代替封闭式经济。现代农业高投入、高产出的生产方式使土地生产力和农业生产力得到飞速增长,对解决人类食物供应功不可没,但在资源、环境、生产成本等方面的负效应也明显地暴露出来,如能源过渡消耗、水资源无节制使用、生产成本增加、污染加剧等问题。无论是在工业发展还是在农业发展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发展与资源、发展与环境不协调的问题。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农业发展途径和生产方式不完全相同,农业现代化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仍将是农业生产发展的主导方向,但需要处理好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避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农业的发展,应将资源环境的合理利用与保护作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生态农业以保护好农业生态环境为主旨,通过采用一系列先进的农业措施来维护生态平衡,生产出清洁产品,使现代农业得以可持续发展,因而发展生态农业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2促进区域生态农业发展的对策

近年来,江西省利用独特的资源优势和环境条件,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和生态农业建设,使全省生态系统不断恢复,生态农业产业规模扩大,生态经济建设成效显著。江西生态农业建设取得良好成绩的同时,也还存在着人口与资源矛盾突出、生态农业意识有待提高、农业科技含量不高、资金短缺等问题。江西省耕地面积变化情况如图一所示。随着江西人口增长和耕地面积减少,人均耕地面积不断下降,目前江西人均耕地面积仅相当于全国人均耕地面积的53.3%。要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还需多方努力。

2.1建立发展生态农业的激励机制和保障体系

生态农业的建设需要建立与之配套的激励机制和保障体系。要重视生态农业关键技术的开发、示范和推广工作,加大对农民建设沼气池等行为的财政补贴力度,引导农村金融机构对发展生态农业的农户和龙头企业给予贷款支持。建立和完善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产品标识制度,鼓励公众购买生态农业生产的农产品。保障体系是生态农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应大力推进制度创新,完善有利于生态农业发展的政策和法律体系,增加对发展生态农业的财政投入,建立生态农业推进组织,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环境管理,为生态农业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2.2加大生态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力度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加快生态农业发展,就必须加大生态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力度。加快农业科技体制改革,使农业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主动走向农业市场;鼓励企业建立生态农业科技研发中心,政府在财税、金融和技术改造等方面给予扶持;改善农业技术创新的投资环境,发展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加强生态农业科学研究,提高生态农业本身的科技水平;把农业科研投入放在公共财政支持的优先位置,提高农业科技在政府科技投入中的比重;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完善农业技术推广的社会化服务机制;鼓励各类机构和社会力量参与多元化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生态农业建设的积极性。

2.3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的生态农业意识

农民是发展和实施生态农业的主体。要加快生态农业的发展,还须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的重视程度。可以通过广播、电视等媒体宣传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举办函授班、培训班、轮训班等形式,讲授生态农业的重要性和基础知识;通过生态农业知识竞赛等形式,了解发展生态农业的有关政策;通过建立生态农业示范区,使农民直接看到建设生态农业对发展生产、美化环境和提高生活质量的潜力,从而有利于激发他们发展生态农业的热情和信心。

2.4着力解决生态农业发展的资金瓶颈

资金短缺是江西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要发展生态农业,就必须着力解决生态农业发展的资金瓶颈。可以借助乡镇企业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实力,让农村集体经济有一定的积累资金用于发展生态农业;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借助旅游的收益保护生态环境,让生态农业能在一定的生态基础和水平上得到发展;引进外商投资,与外商合作发展生态农业;建立较完善的融资系统,支持生态农业建设;通过政府贴息、信用担保、风险投资等多种措施,多渠道筹集资金,解决生态农业的资金问题。

篇4

当前,我国农业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随着温饱问题的基本解决,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日益转向多样化、优质化。但随着形势的变化,人口增长与生态环境恶化的矛盾日益尖锐,突发性生态环境问题接踵而至。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农产品面临着国际市场的严峻挑战。这样,就要求我们致力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留发展后劲,以促进我们这样一个农业大国的不断完善、进步。

一、发展生态农业的意义

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找到一条根本途径生态农业吸取我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和国外农业发展的经验教训,从我国国情出发遵照生态学的原理和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进行农业生产,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发展战略的转移和加速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有利于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发展生态农业,可以避免对自然资源掠夺式经营和滥用,对农业的可更新资源注意增殖,对不更新资源注意保护和利用,使自然资源能得到持续的利用,促进生态良性循环,为农业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地发展生态农业能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利用率、土地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从而大大提高经济效益。生态农业能充分合理地利用、保护和增殖自然资源,加速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有显著的生态效益。它又能为社会创造数量多、质量好的多种多样的农产品,满足人们对农产品不断增长的需求。因此生态农业的发展,必将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

二、生态农业在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生态农业是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生态农业是遏制生态环境恶化和资源退化的有效途径。这就要求必须从根本上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建立以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基础的可持续农业生产体系。生态农业建设是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生态农业适应市场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合理组织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活动,调整农业产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并结合地区优势和产业特点,确定农业发展主导产业,培育龙头企业,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措施。同时,通过生物链加环和产业链延长,形成了以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的良性转化增值的“农户+公司”的模式和以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为主的龙头企业,建立了以市场为导向,以加工业为龙头,产加销贸一体化的格局。可见生态农业不仅保护生态环境,而且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持续高效发展,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有效途径之一。

生态农业建设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是当前和今后生态农业建设长期追求的目标。发展生态农业,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是不以破坏农业可再生资源、降低环境质量为代价换取农业的发展,把保护环境和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与满足人类需要相结合,达到生态合理和持续发展之目的。把传统农业技术的精华和现代农业技术按照生态优化的规律加以集成,建立起具有生态合理、经济高效的现代化持续农业发展模式,使农业经济的增长与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结合起来,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这是生态农业长期追求的目标。

生态农业建设的总体思路、区域布局和关键措施针对农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生态农业建设要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从我国国情出发,寓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之中,有效遏止农业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实现资源培育和高效利用,逐步达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建立适合新时期生态农业发展的创新机制。发展生态农业,必须增加资金投入、强化技术支持,必须完善有关的法规制度和有效发展机制,使资金和技术投入真正发挥作用。建立生态农业技术保障体系。为进一步适应生态农业发展的需求,必须要加强生态农业技术标准和关键技术的攻关研究,包括生态农业评价指标、管理认证方法、环境友好技术、不同要素的时空优化组合技术、适宜物种的挑选与改良技术等各个方面,逐步建立和完善生态农业的生产资料、生产基地标准、生产技术标准体系和产品标准体系,为生态农业建设和科学管理提供全方位技术支撑。

总之,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无论是农业生态学家的观点,还是农业经济学家、农业地理学家的观点,其从不同视角所提出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概括起来看主要试图集中研究解决困扰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三个最基本问题,即食物安全、农业现代化及农村发展问题,它们构成了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的核心。

然而,目前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仍主要侧重于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还未真正将其转向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从而也反映出当前中国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仍然是“重经济,轻生态”“、重视农村经济发展,忽视农民生活质量提高等社会发展”,这应引起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张克俊.可持续农业探讨[J].经济问题,1995,(11):18-19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友情链接
发表咨询 加急咨询 范文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