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实习个人总结合集12篇

时间:2022-03-29 03:50:30

摄影实习个人总结

摄影实习个人总结篇1

以下是我学习的心得体会:

一、理论结合实践

摄影是一门需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上午老师讲了摄影的种类,对焦的方式,摄影画面的对比,清晰图像的自动获取,各种镜头的运用,曝光控制等许多理论知识。,通过上午老师对摄影知识的一些理论讲解之后,下午便对上午的理论知识进行实践操作,让我们学以致用,以便加深映像,这样更有助于我们的学习。

二、多拍多看

下午带我们去西柏坡纪念馆、水库周边等地实践学习。让我了解到光与影的合作,光圈与速度的配合,可以是千变万化的,同一个画面用不同的拍摄方法及角度,可以是完全不同风格的作品。要多拍多看,多积累经验,多提高自己的审美意识。李老师告诉我们:"训练拍摄的时候尽量不要吝啬相机的快门,我们要多进行一些旁拍,抓取一些精彩的瞬间,往往效果会令你意想不到,平时要多去记录一些生活中无意间遇到的美好的画面"。摄影艺术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很多精彩的画面都是从生活中提取出来的。我们平时尽量多看一些好的作品,多去分析、总结其作品的独特之处,从中获取一些启发。

其实不光是摄影,对待我们工作的任何一件事情,都是一样,只有多做多总结才能把事情做好。

摄影实习个人总结篇2

一、摄影基础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的必要性

摄影基础是教育技术类及相近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以影像技术和艺术为主要内容,帮助学生掌握摄影的基本技能与技巧,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创新能力。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生要掌握现代摄影的工具、摄影用光艺术、摄影曝光艺术、摄影构图艺术、摄影创作的主题意识等摄影艺术创作方面的基本理论和技能技巧,运用摄影的思维活动,进行摄影创作。

多媒体辅助教学是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恰当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达到最优化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良好的交互式学习环境和信息量大等特点,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以及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无疑是大有好处的。

随着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和逐步扩大的摄影教学内容,使得传统的教学手段难以满足现代教学模式和教学环节的需求。所以,多媒体教学课件是摄影基础教学设计的关键,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并且培养学生视觉能力和创造能力。教师可采用图片、语音、动画、影像等多媒体信息,以绘声绘色、栩栩如生的形象对知识达到更好的理解及更长久的记忆效果,使学习者在抽象文字符号外,还能有视觉、听觉或触觉等多种知觉的学习。

二、准确把握摄影基础课程特点

注重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实践性强是摄影基础最突出的特点。课程采取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理论教学运用多媒体教学的现代教育技术方式,注重基本理论知识和概念、原理、方法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学生实践观念,注重美感的思维形式和理论联系实际学习方法的训练,注重培养审美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摄影基础是基础课向专业课过渡的人门课程,是基础通向专业技能的重要媒介,兼有“科学”与“技术”的特点;它综合运用各种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以写实手法表达作者内心的情感(从策划、构思到拍摄命名的整个过程),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既要懂理论,又要有实践。在摄影基础教学中,应强调审美观点、综合能力及实验技能的培养,并注重联系实际拍摄过程,着重基础,力求创新,增强专业适用性。

摄影是一门科学技术,又是一门艺术形式,强调视觉性是其又一个重要特点。探讨摄影的表达方式和视觉力度拓展主体意识并且不断创造新的摄影语言、新的摄影方式正是视觉文化的基础。视觉素养的高低对个人总体能力的提高与专业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只有把摄影作品的多样性表达出来,使其体现出传达性与表现性的本质。学生才能在摄影课之后利用摄影的特性,来为其视觉性服务。

结合摄影基础的教学特点,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教学,有几大优点:一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二是在较少学时内培养学生运用基础理论分析和解决摄影过程中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是解决传统教学中理论讲授抽象、费时等弊端;四是缩短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三、摄影基础运用多媒体技术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1.更新教育观念,改革传统教学方法。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想培养适应能力强的多元化摄影人才和从事摄影艺术研究及创作的高素质人才,教育应根据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全面发展学生的智能并培养其创造性。但是,纵观我国当前摄影教育,教学理念、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还停留在十数年前的水平。传统的摄影教育偏重于教授学生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对摄影实践与摄影理论不能完全融会贯通,缺乏对现代摄影理念的传授和教育。因此摄影教育应孕育出新的创新思维,将新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借助于新型的现代教学手段以保证中国摄影教育与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乃至与世界艺术教育接轨。在摄影基础的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将传统教学手段与多媒体教学手段有机结合,把两者的优势同时充分发挥出来,扬长避短,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但在使用多媒体的同时,应注意对传统教学方法的扬弃。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方法的关系应当是优势互补、相得益彰。多媒体教学能使摄影基础复杂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形象和直观具体,而好的板书有提纲掣领的作用,还可以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以完成对知识的整理和总结,是对多媒体教学方法的补充与完善。比如在总结传统相机与数码相机的区别时,第一个班级的教师已经用电子表格把框架制作好,以PP7,的形式直接将结果展现在学生面前,没有画表格的过程。而第二个班级中,当教师在黑板上绘制表格时,学生也在自己头脑中形成自己的表格,表达自己的观点,最后和黑板上的相印证,师生交流互动良好。显然在这个环节中,手写的方式在黑板上呈现比电子PPT直接呈现更加适宜其效果更好。

2.依据课程特点合理设计多媒体课件。多媒体课件是集声、画、图、文等于一体的各种信息表现形式,但要依据课程特点,合理设计多媒体课件。选择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表现形式,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从认知角度,以知识构建、教学互动、学生为主体为基本要素实施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设计。

多媒体课件应具备教学性、技术性和艺术性。教学课件是根据教学目的及教学需要而设计制作的,简单实用、突出重点、弱化难点是设计制作的原则。所以课件制作应以课程体系结构为切入点,重点解决好教学内容的总体安排,教学单元相互间的逻辑关系等;摄影基础涉及的素材较多,制作过程中要合理安排各种素材,做到深人浅出,生动有趣。如相机的基本操作,对焦、曝光等重点、难点内容,可采用动画演示,摄影构图,需要大量典型的精美图片来直观的展现构图的形式,使学生以直观的方式更好地理解知识,进而引出结论。

教学课件在制作时切忌过分华丽,因为过多的声音和动画容易使学生产生视觉上的疲劳,进而忽视内容的学习。画面应突出重点,要做到内容及形式的有机统一。如对课件中文字、图片以及动画效果等要做到合理搭配,使页面的视觉效果美观而和谐,以达到传递教学内容的最佳效果。此外课件制作应设计灵活的对话形式,开发交互性强的课件。这就要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将教材划分为若干个知识块,找出各知识块之间的关系,并设计好各知识块之间如何跳转,还要注意选择合适的交互响应形式。

课件制作完成后,在使用过程中还要根据学生特点,不断修改、补充、完善,根据知识内容实时更新。要充分体现出多媒体课件表现力丰富、信息量大、知识点密集等特点,促进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过程的全面优化。

3.合理运用多媒体课件,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也存在着不足之处,如课件修饰过多,不能突出重点;不具有教师教学艺术的整体性,不能随机应变等。所以教学实践中还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把握课件的使用技巧。教师应该不断积累经验,掌握好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努力获得更佳的教学效果。

师生间的互动即教学相长也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元素。要合理运用多媒体课件,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给学生提供想象的空间和自我展示的平台,促进教学互动。比如在讲摄影用光时,可以先观看一系列同一个景物的不同用光效果精美的照片,让学生感受光线变化后的拍摄差异,很快地调动起他们已有的经验,激发起了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讨论用光的特点,教师总结点评,最后展开对内容的讲解。所以在使用多媒体过程中教师不应一味的灌输,还要留有一定的时间进行启发、提问、组织讨论及点评等,以促进教学过程的互动性。

一方面,由于摄影基础教学内容涉及的图片素材多,课件信息量大,有的学生注意多媒体的观看,而忽略了所学的知识点。另一方面,教师过分注重多媒体课件的精美,对是否符合教学内容,是否突破了教学的难点,是否强调了教学的重点,是否给予课堂教学的“留白”等考虑不够,其结果是既影响学生学习知识的注意力,又削弱教学内容的重点。因此教师必须深入研究多媒体课件,提高在教学实践中的使用技巧。

4.优化教学环节,活跃课堂气氛。现代教育理念要求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能动作用,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欢乐的气氛中获得知识。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师是教授过程的主体,其相应的客体是教学内容。多媒体教学中教师仍然起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地位不能被多媒体软件所取代。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视觉与听觉带来刺激,并把学生带到无限的探索与想象空间,便于激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师生之间情感交流,尽量用身体语言来提示、交流教学信息,活跃课堂气氛,使多媒体在教师的驾驭下有的放矢地发挥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不拘一格地活跃思路,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学习结果的机会,鼓励他们对问题进行推测和猜想,自由探索和寻找解决问题的各种途径。比如在讲人物摄影拍摄方式后的小结:先总结摆拍、抓拍的操作要点,然后由学生分享自己采用不同拍摄方式时的经验。学生们踊跃发言,是一种自我学习与交流学习的极好方式。学生能从不同方面总结,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这是教师无法替代的。

摄影实习个人总结篇3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08―0139―04

一 现状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质,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摄影教育作为一种学习美、感知美、创造美的教育活动,对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点,提高其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1]。在我国,摄影教育主要沿着两条主线进行,一是专业摄影教育;二是跳出专业的、纯艺术的限制,旨在培养全民文化素质、提高创造力等基本素质层面的大众摄影教育。在大中专院校及高等院校,大众摄影教育的主要实现途径是开设摄影技术公共选修课。

20世纪90年代以来,很多高等学校陆续开办了摄影专业或设置了针对非专业学生的公共摄影选修课,高校摄影教学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并保持着进一步发展的强劲势头,这对于普及摄影艺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产生了积极作用,但其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因受公选课课程性质和学时的限制而引起的教学内容“广”与“专”的矛盾及实验教学的缺失;教学中往往将拍摄技术和拍摄技巧的讲授与训练作为课程的重点,而忽视了摄影公选课应有的美育和素质教育功能。此外,随着信息技术和数码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革命对人们生活、工作、学习的影响越来越大,面对数码时代的挑战,摄影艺术类选修课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手段都必须进行改革,才能更好地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育功能。

二 行动研究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笔者于2007年9月开始担任所在高校本科生艺术素养类公共选修课《摄影技术》的教学工作,并采用行动研究方法进行该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行动研究是一个螺旋式加深的发展过程,每一个螺旋发展圈又都包括着四个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环节,这四个环节分别是方案设计(计划)、教学实验(行动)、过程记录(观察)、阶段总结(反思)[2]。

在基于《摄影技术》公选课的行动研究中,我们共进行了三轮实践。行动研究的总目标为:探求信息化环境下适宜时代特色和学生需求的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及评价方式。

1 第一轮行动研究的设计(2007年9月―2008年1月)

(1) 计划

根据高校《摄影技术》艺术类公共选修课的教学目标,针对目前该课程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初步设计多媒体课堂教学环境下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及评价方式。

(2) 行动

教学内容。理论30学时,实验6学时,共36学时。理论教学包括摄影技术和摄影艺术两大块内容。(一)摄影技术(14学时):照相机与镜头的构造、功能及使用,各种胶卷的性能及选用,曝光与测光,摄影滤光镜,暗房技术与技巧。(二)摄影艺术(16学时):摄影艺术学概论,摄影构图,摄影光线处理,摄影色彩构成,人像摄影、风光摄影、体育摄影、广告摄影等。实验教学包括:黑白摄影(2学时),彩色摄影(2学时),黑白暗房制作实验(2学时)。

教学模式见图1。

评价及考核方式。总结性评价,即以学生期末课程论文和作品为主要考核依据,具体考核方式为:考勤10%+期末课程论文50%+期末作品40%。

(3) 观察

学生课堂学习行为表现;教师教学日志;期末学生网络评教结果;学生作业、作品质量分析;学生个别访谈。

(4) 反思

见图2行动研究过程中的反思环节示意图。

2 第二轮行动研究的设计(2008年3月―2008年7月)

(1) 计划

根据第一轮的研究结果与学生的意见反馈,修改与完善教学内容体系,并结合我校天空教室网络平台的使用,探讨多媒体教室环境与网络平台相结合进行教学的模式与相应的评价方式。

(2) 行动

教学内容。理论 28学时,实验8学时,共36学时。理论教学包括:(一)基础篇(4学时):摄影概论,胶卷照相机,数码相机。(二)技巧篇(6学时):摄影构图,摄影用光,黑白摄影与彩色摄影。(三)数码摄影篇(10学时):数码相机参数设置,数码相机使用技巧(色温控制,ISO概念以及调节等),数码相机设备使用(滤色镜、数码伴侣、闪光灯、其他输入及输出设备等),数码曝光与测光。(四)应用篇(8学时):人像摄影,风光摄影,静物摄影,新闻摄影等。实验教学包括:光学相机的使用与拍摄(2学时),数码相机的使用与拍摄(4学时),黑白暗房制作(2学时)。

教学模式。在多媒体课堂教学环境下,改革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情境、任务或问题等形式引导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将天空教室网络平台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有益补充,提供资源及交流的平台。具体模式见图3。

教学评价。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具体考核方式为:平时15%+期末课程论文40%+期末作品45%。其中,对学生平时学习行为的考核包括其课堂行为表现与课外参与网路课程的行为表现。

(3) 观察

学生课堂学习行为表现;教师教学日志;期末学生网络评教结果;学生作业、作品质量分析;学生参与网络平台的学习行为表现。

(4) 反思

见图2行动研究过程中的反思环节示意图。

3第三轮行动研究的设计(2008年9月―2009年1月)

(1) 计划

进一步修改与完善教学内容体系,探讨多媒体课堂教学与课外网络平台教学相结合进行公选课教学的应用形式、应用策略及评价方式。

(2) 行动

教学内容。理论 26学时,实验10学时,共36学时。理论教学包括:(一)基础篇(6学时):摄影概论,光学相机使用,数码相机使用,数码相机选购、保养以及使用技巧,数码相机设备的使用。(二)艺术美化篇(8学时):摄影构图,摄影用光,数码曝光与测光。(三)专题摄影篇(8学时):风光摄影,静物摄影,人像摄影,新闻摄影,体育摄影,广告摄影。(四)照片后期制作篇(4学时):传统暗房技术与技巧,利用专业软件对数码照片进行后期处理。实验教学包括:光学相机的使用与拍摄(2学时),数码相机的使用与拍摄(4学时),黑白暗房制作(2学时),数码照片后期处理(2学时)。

教学模式。在课前,教师依据教学任务与目标,将教学内容分解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如概述性内容、图像处理软件的基本操作等)、核心内容与重难点(如光圈、快门的使用,黑白暗室操作等)两大部分,并对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模块的内容提出明确的学习任务,要求学生在课外利用天空教室网络平台及其他网络辅助交流工具进行自主学习;同时,教师以同步或异步的方式为学生创造学习环境、提供学习资源及指导帮助。教师综合学生基于网络平台进行自主学习过程中的问题,结合教学中需解决的核心内容与重难点,进行课堂多媒体教学及相应的实践教学。具体模式见图4。

教学评价。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更注重过程性评价,具体见表1。

过程性评价 课堂行为表现与实验教学环节 积极发言,能清晰、准确地阐明观点;能准确、熟练地完成实验操作任务;在小组合作实践中能完成自己的任务并起到积极作用,能与组内其他同学友好合作。 20%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资源利用与共享 能利用提供的资源有效完成自主学习,在此基础上能利用搜索引擎找到更多有价值的相关资料并与他人共享。 10%

讨论与交流 能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积极参与问题的讨论与交流,能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能提出较新颖、有创意的观点;能在讨论交流中充当“主持人”或“学习榜样”的角色。 10%

总结性评价 论文撰写 素材丰富,语言流畅,观点明确,条理清晰,且能较为充分地表达独特、富有新意的观点。 20%

数码作品 选题典型、主题突出;曝光准确、布光合理;构图和谐、能很好地表达主题;整体具有创意与表现力。 40%

(3) 观察

学生课堂学习行为表现;教师教学日志;期末学生网络评教结果;学生作业、作品质量分析;学生参与网络平台的学习行为表现。

(4) 反思

见图2行动研究过程中的反思环节示意图。

三 结论与反思

经过三轮实践,我们初步探讨了信息化背景下适合时代特色和学生发展需求的摄影公选课教学内容体系、教学模式及评价方式。同时,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大大改观了公选课教学中学生只求修得学分、而自身知识技能等没有得到提升的状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该课程深受学生的普遍欢迎,并得到师生的一致好评。

综观研究过程,我们进行了认真的探讨与分析,主要有如下体会;

1 对于公选课而言,为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是需解决的首要问题。研究过程中我们采用了以下策略:(1)选取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和相关资源,适当增加学生感兴趣教学内容的教学时数,如专题摄影中的人像摄影、风光摄影等。(2)增加实验教学的学时数。(3)创设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通过问题、任务等激发学生在教学中主体地位的发挥。(4)注重过程性评价,增大其在学生整体考核指标体系中的比例。

2 作为艺术类公选课,除了传授知识与技能,《摄影技术》还承载着美育和素质教育的功能,此教学目标的实现应贯穿始终、贯穿教学的各个环节,如图片拍摄技法与主题思想的分析、小组拍摄实践中协作精神的培养等。

3 专题化、模块化的教学内容体系,有利于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形成较为系统、全面的知识与技能,符合公选课的教学实际和学生需求。

4 天空教室网络学习平台的使用,扩充了教学容量,发挥了提供资源和互动交流的优势,解决了公选课面广量大、学时少、辅导力度弱等问题。

5 应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形成课堂教学与课外网络平台学习相结合、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6 关注过程性评价对学生的激励与促进作用,注重对学生深层次学习行为(如思维的创造性等)的评价与培养。

摄影实习个人总结篇4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96-0005-02

声音和画面是电视节目的主要表现形式,能够运用摄像机进行电视画面“捕捉”的摄像师在电视节目制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画面捕捉能力是摄像师所应具备的重要素质和职业技能,对于摄像师能够拍摄到更具价值的画面起到决定性作用。有必要就摄像师的画面捕捉能力内涵及构成、与之相关的各项要素、培养并强化这一能力的原则及策略等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为提高摄像师的综合素养和各项能力提供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支持。

1 画面捕捉能力的内涵及重要性

“捕捉”是一个动词,即对运动迅速、稍纵即逝事物的把握与获取。画面是实效性很强的信息元素,如何能够在最短时间内“捕捉”到画面,是摄像师顺利完成摄像任务的关键所在。摄像师来说,应能够在极为短暂的瞬间做出拍摄的判断,把握最佳的拍摄时机,选取恰当的拍摄角度,运用合适的拍摄技巧,以求能够恰到好处地借助手中的摄像设备拍摄出质量上乘的电视画面。因此,电视台摄影师应当高度重视对自身画面捕捉能力的培养与强化,深入探究画面捕捉能力的构成要素,采取有效措施来培养和强化这一职业能力,使自己在艺术实践的道路上不断实现新的发展与突破。

2 摄像师强化画面捕捉能力的相关要素

画面捕捉能力虽然是摄像师所应具备的一项实践技能,但它却是由多种要素所构成的,是摄影师在不断地完善自身的艺术素养、提升职业技巧、丰富实践经验之后才能获得的一种职业能力。总的来说,与摄影师画面捕捉能力相关的要素有以下几个。

2.1艺术素养

摄像是一种记录真实和美的艺术活动。“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为了“捕捉”到更具艺术美感的画面,摄像师必须具备一定的艺术素养,以便能够及时发现具有生活艺术美感的画面,并在“极短时间内”就能够使画面的构成、颜色、光线、角度达到更为和谐的状态。因此,摄像师应当首先要提升自身的艺术素养,使自己具备一双善于发展“美”的眼睛,让自己的心灵能够更深刻地感受到隐藏在纷繁复杂社会现象之下的“真实”,并将所收获到的“感动”以画面的形式呈现给广大受众。

2.2摄像技巧

摄像师是运用手中的摄录设备完成拍摄任务的。能够娴熟运用摄像设备,掌握摄影软件与技巧是摄像师顺利完成画面捕捉的重要前提。摄像机是摄影师的“第二生命”。在捕捉画面的瞬间,摄像师必须在极短的时间内选择好恰当的拍摄角度、距离和光线等等,达到最佳的拍摄状态。因此,摄像师必须对摄像机的各项功能、摄像技术有极为全面和熟悉的掌握,才能在关键的突发时刻迅速调动自身的全部能力投入拍摄。

2.3实践经验

摄像是一项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积累经验的工作。电视台摄像师要面对许多突况,这既需要摄影师具备一定的应变能力,也需要摄影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这样,当摄影师在进行“捕捉”之前就可以凭借经验判断出接下来所要应对和处理情况,提前做好充足的准备,更好地处理和应对,更为有效把握最佳拍摄时机。

3 摄像师强化画面捕捉能力的有效策略

画面捕捉能力作为职业摄影师所应具备的一项最为基本和至关重要的职业技能,是需要摄影师本人在长期的职业实践中不断培养及强化的。总的来说,摄影师可以通过以下策略实现个人摄像能力的提高。

3.1熟悉拍摄方案

电视节目录制是一项在拍摄方案指导下的,需要各个方面进行密切配合才能完成的系统工程。摄像师虽然只是电视台节目录制中的一份子,但同样应当树立全局意识。也只有在熟悉拍摄计划、了解拍摄意图的前提下,摄像师才能更好地完成画面捕捉任务。在执行拍摄任务之前,摄影师就应当做“功课”,充分了解拍摄流程,揣摩拍摄要点,检查拍摄设备,熟悉拍摄地点。这样,在遇到有价值的镜头时,才不会因手忙脚乱或技术操作失误而贻误战机。总之,摄像师要尽可能多地熟悉拍摄方案,并在具体的拍摄实践中尽量多地拍摄到更多高质量的节目素材。

3.2观摩学习精品

学习是提高与进步的重要策略。当今时代是一个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时代,摄影师也应当顺应时展,多观摩一些优秀的电视节目精品,分析这些作品在实际拍摄中所运用的拍摄技巧和策略。要选取精品节目进行观摩和学习,摄影师自己也就站在了一个较高的起点。同时,电视台也要为摄影师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使摄影师能够接触到更多的学习机会,更广泛地开展学习,并构建公正客观的激励制度,对于取得优秀成绩的摄影师给予奖励,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

3.3不断反思总结

反思和总结是更快提高和进步的有效办法。当摄影师对自己在捕捉画面上成功或失败的经验进行反思和总结,就能够更好地了解到自己的优势或不足,这样才能在下一阶段的拍摄实践中更好地完成拍摄任务。摄影师在拍摄工作结束之后,要多看看自己所抓拍到的素材,多问几个诸如“这样做好不好?”、“是否可以更好?”、“为什么?”之类的问题,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具备画面捕捉能力,在电视摄像工作中占据主动。

摄像师是电视节目制作组的重要一员。电视节目拍摄很多情况下都是即兴拍摄、瞬时拍摄,这对于摄像师的画面捕捉能力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机遇总是降临给那些做好准备的人”,具备一定的画面捕捉能力与摄像师平时苦练基本功是分不开的。摄像师只有真正意识到这一点,深入了解到画面捕捉能力的内涵及构成,充分调动与之相关的各方面因素,采取有效策略,积极培养和提高自身的画面捕捉能力,才能为电视艺术事业的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摄影实习个人总结篇5

二、摄影类课程在广告学专业学生培养中的意义

    有人说:“二十一世纪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看图的人。”可见“图”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在当前铺天盖地的广告宣传中,文字巳经很难再抓住公众的眼球,而一张与众不同的图片却能让人眼前一亮,可以有效影响受众。高质量图片的获取,摄影技术不可或缺。笔者认为,摄影类课程对学生的能力锻炼是全方位的,而不仅是广告创作的一个环节。摄影类课程的目标不能仅仅是对摄影技能的培养,也注重学生艺术素养的提高。首先,摄影可以培养学生审美、批评及其相关的心智能力,广告学专业学生应能较好地感受美、体验美、捕捉美;其次,摄影可以培养学生艺术创造力及艺术表达能力,广告学专业学生能通过各种形象将思维、观念外化出来。这些素质的养成和能力的培养是其他教学内容难以取代的,是由摄影类课程的教育属性决定的。

三、摄影类课程在广告学专业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广告学专业摄影类课程而言,一些院校在进行这部分内容教学时仍存在闭门造车,学生重记录轻理论,教师缺乏实战经验等问题,具体表现为:

(一)缺乏与社会的交流和沟通

广告学本身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而摄影类课程更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但教师在教授这部分内容时,往往理论仍然大于实践,即便有实践环节,也是照本宣科,很难发现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摄影作品。长此以往,学生学习兴趣下降。此外,在教学过程中也很少有机会让学生参与社会活动,把学生放人市场环境下去锤炼,以至于学生难以直接适应社会,难以理解摄影对广告行业的重要性。

(二)学生重记录轻理论

一些学生把摄影等同于拍照(记录),在学习中,热衷于记录各类场景,不重视课堂理论的学习。由于专业理论相对于摄影操作来说,要枯燥得多,因而也是学生不愿学的原因之一。如何加强理论课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自主性成了提高摄影理论课教学效果的重点问题。学生也习惯以自我为中心,很少能站在受众的立场,把摄影作品放在传播领域或消费市场的大背景中思考和感悟,而这一观念的转变需要靠理论进行引导。

(三)教师缺乏实战的经验和能力

由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人们生产生活方式不断改变,所以从客观上来说,无论是教师还是课程、教材在一定程度上都与实际有所脱节。教师对广告行业的理解缺乏全方位的把握,从而对学生缺乏强烈的说服力。更有甚者,有的教师本人没有学过广告学理论,对行业和消费者的研究也不到位’却教授着广告学专业的学生,这就进一步导致学生和行业的脱节。

四、对摄影类课程在广告学专业教学改革中的建议

艺术创作能力是广告学专业学生的必备能力,但摄影类课程的教学不能仅仅以此为教学目标,应紧密联系市场,以消费者为核心,以能创造出打动消费者的摄影作品为目标。为此,因在教学体系和学生提升两方面做文章。

(一)教学体系方面

作为教师,那么在教学中,就需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的设计,这样才不会缺失方向性的指导。摄影类课程作为广告学专业学生的必修科目,不仅承担着广告基本理论的学习,还具有培养学生的宏观广告意识和微观广告操作实践能力,树立品牌意识和消费者意识的任务。所以笔者认为这是摄影类课程总的教学目标。

因此,摄影类课程应该在阐述摄影理论的基础上,让学生清楚地了解摄影与广告的关系。首先,从课程内部要根据教学目标科学合理地设置教学。比如,摄影类课程中有关创意的内容,而创意理论从另外的课程之中会详细阐述,所以就没有必要再投人很多时间。其次,教学内容要向纵向延伸。可采用网络课程(开放式的、资源共享),制定相关考核制度延伸课堂学习等等,同时一定要加强学生的实训环节。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推动学生知识结构不断完善。再有,教师本身也要对广告学专业的整体课程加强了解,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心中有数。同时,教师也要经常下企业、进社会进行学习和总结,要站在广告行业的前沿,为学生指明方向。

(二)学生提升方面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不断提高,利用案例教学法,根据所讲授的知识,找出恰当的案例,可根据案例进行针对性提问。比如,此案例是采用的何种摄影手法?摄影的突破点在哪里?摄影创意是否新颖?你觉得这样的作品能够打动消费者,为什么?科学合理的提问,往往会给学生带来很多启发。其次,要加强学生的参与观念。有了恰当的案例和内容,若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效果不会很理想。此时,可以借助部分软件工具,如Photoshop、lightroom、premiere等在原有的基础上做出改进,而且可以将一些好的作品向外部进行推介,及时给予肯定,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程度大大提高。第三,在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后,教师可以进一步给予学生学习自主权,把下次上课的内容先告知学生,让学生课后找资料、作分析、写总结,然后在课堂上由学生进行讲解,逐步实现课堂的翻转,达到民主、自由、和谐的课堂氛围,这样会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五、总结

摄影实习个人总结篇6

中图分类号:J4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104(2006)03-0149-03

一、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摄影艺术教育理论体系作为现代高层次的摄影艺术教育,必须根据摄影艺术教育的特点,确定与之相适应的教育形式,首先要建立起一个完善、充分、系统有中国特色的摄影艺术教育理论体系,这将对解决当今我国摄影艺术教育存在的现实问题,指导我国高等摄影艺术教育正确,健康顺利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同时也将对我国高等摄影艺术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

建立有中国特色摄影艺术教育理论体系,首先要学习国外摄影艺术教育的成功经验,学习国外摄影艺术教育理论体,、摄影美学思想,通过研究和分析国外摄影艺术高等院校的教学模式和先进管理方法。深化对有中国特色摄影艺术教育理论体系的研究。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形成一个完整的有中国特色的摄影教育理论体系。

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摄影教育理论体系应包括下面一些具体内容:

1.中国摄影艺术教育理论首先要探索影视文化的时展特征。继承和发扬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体现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学思想与现代文明。继承中国传统文化要与时俱进,转变观念,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国摄影文化。正确处理民族化、现代化与全球化的关系。

2.中国摄影艺术教育理论要深入研究摄影艺术教育发展规律,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适应当今中国摄影艺术教育的发展的需要。摄影艺术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和创造能力,以及敏锐的艺术感悟力。摄影教育理论要明确研究摄影艺术独特的创作规律。

3.摄影艺术教育理论应该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地去研究考察摄影艺术的规律和特性,研究培养学生熟练掌握摄影艺术语言和摄影造型技巧手段,以及摄影艺术形式美的构成。

4.中国摄影艺术教育理论要重视对中国摄影艺术发展史的研究,深入开展摄影艺术批评研究活动。建立中国摄影艺术作品的评价体系,完善摄影作品的评价体系是摄影教育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5.摄影艺术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产物,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摄影的物质手段也在不断的变化和更新。尤其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变化,必将带来摄影艺术的创作方法和艺术技巧的变化。摄影艺术越来越显示出它独特的艺术个性,这应是摄影教育理论的重大研究课题。

6.中国摄影教艺术育理论要研究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注重唤醒学生的内在力量,追求人格的完美,培养他们自我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他们的归纳能力和理解能力,以便他们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不断自我更新,使他们能够更好的融入社会,使学生走向社会时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总之,当前中国高等摄影艺术教育的发展,需要有中国特色摄影艺术教育理论体系的指导,需要有独到的高水平的理论见解,能解决指导当前中国摄影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将高等摄影艺术教育至于更宏观的社会层面。认真总结摄影教育的发展方向和特点,重视加强摄影理论队伍的建设。倡导理论研究与技术学科并重的学风,适时调整中国高等摄影教育的理念,与社会携手共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摄影理论体系。认真总结新时期摄影教育发展趋势和特点,努力改变当前摄影教育理论落后于教学实践的现状。

二、科学的设置摄影艺术教学课程,加强教学管理,编写高水平的摄影教材

作为高等摄影艺术教育,必须要有一个非常科学、系统的教学大纲和一个完善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要科学、系统,要理论联系实际。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为学生顺利的学习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摄影教学遵循的原则: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和创造能力,用摄影艺术语言反映社会,反映生活,记录社会典型瞬间。培养学生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并具有历史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使学生走向社会时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摄影教学的重点:摄影造型能力的培养及视觉语汇的积累。使学生通过摄影的基础理论的学习与基本技能的实践,完成对摄影本体语言的认知。使学生建立个人摄影理论知识框架,丰富理论结构。完善学生进行摄影创作实践需要的相关理论知识。形成学生摄影创作的个性特点,具备独立的摄影创作能力。

在课程设置上:作为四年本科高等摄影艺术教育,一、二年级首先要侧重摄影基础知识及能力的培养,熟练掌握摄影艺术语言,培养学生的摄影造型能力和专业兴趣。具体课程应包括:相机及感光材料、摄影用光、摄影构图、摄影曝光、摄影色彩构成、数字摄影。图片的后期处理以及有关摄影美学、中外摄影史、艺术概论,意象性想象构成等相关辅课程,为将来的专业课程学习打好基础。

进入三、四年级后,完成从基本技能向摄影艺术的观察、思维与表现的强化过渡。并根据学生个人兴趣,选择进入艺术摄影(是指产生社会审美需求的艺术照片为目的的一种摄影门类)、新闻纪实摄影(准确地反映新近发生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以真实性为特征的一种摄影门类)、商业广告摄影(是一门以传达广告信息为目的,服务于商业行为的图解性摄影艺术和摄影技术)等专业课程学习。同时要求学生进一步深入实践、深入社会、开拓视野,提高艺术理论修养。从摄影艺术规律向拓展摄影表现风格,培养学生艺术个性的升华性过渡。进入四年级第二学期,学生根据四年的专业学习,进行毕业创作和毕业论文。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指导,完成本科阶段最后的毕业创作和论文写作。

以上是作为四年本科高等摄影艺术教育的课程安排,在教学过程中可进行适当的调整。在课程设置上,中外摄影史、摄影美学、当代艺术理论等课程应占相当比重。同时,学生还可以在同一学科领域跨系选课,艺术方向包括电影、艺术造型、舞蹈、音乐、戏剧、艺术收藏、设计、编辑、包括构造理论、美学媒体理论、展示设计,摄录像影像技术,经济学,哲学,外语,大学语文等课,学生都可以在自主学习的范围内进行选择。学生还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老师,学生可以对学校所开课程提出意见和建议。学校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影赛影展,要大胆向有关摄影专业报刊杂志投稿。要经常邀请国内外著名的专家学者进行教学研讨及交流活动,使学生了解当今影视发展创作的最新动态。

在摄影教学中必须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完善的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为摄影教学提供了崭新的手段,使教学效果得到提高。当今数字影像技术将成为主流摄影技术,但学生必须修完作为学习数码摄影先决条件的传统摄影课程才能上数码摄影课。将数字摄影与传统技术结合起来形 成有机的联系。

要重视加强教学的管理工作,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抓好教学设备的建设,管理和有效利用。摄影实验室是大学摄影教育中的重要教学设施和手段。学校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教学器材和科学实验设备,并提供相关的图书资料,以保证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实验室教学对学生理论结合实际、培养动手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加强教学的管理工作包括学校的校风,教学制度,卫生状况,师生关系,班级风气等。教学环境是构成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因素。

教材是教学的资源的重要因素,是教学实施的根据之一。教材是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实际需要为师生编选的材料,一部好的教材应该具有成熟性和相对稳定性。反映中国摄影教育的特点,能满足不同摄影教育层次教学的需求。能组织出具有不同特点的教材,是摄影教育成熟的标志。大学摄影教材应适时吸收本学科领域的新理论,新成就,新技术,新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教材吃透,要认真备课写出课时计划,教材为教师的教学提供材料,提供了便利,但教师也面临一个如何使用和处理教材的问题。教材是“死”的,教师的课必须讲“活”。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求教师首先要过好教材关,凭着教师的技能艺术和智慧,把教材上的知识变成学生的实际能力。

三、培养适应我国社会发展需要的摄影专门人才

作为高等摄影艺术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培养适合我国社会发展需要的有文化、有理想、高素质、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符合视觉传播时展需要的摄影专门人才。作为一名优秀的摄影专业学生要做到具备以下素质:

1.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和创造能力。学生是否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是对教育质量的终极思考。学生要不断运用新的创作思路,创作手段去表达自己的观念。学在生最初学习掌握摄影基本理论与实践的同时,就应该把镜头对准社会生活,从社会生活中捕捉具有典型意义的瞬间场面。实现理论、实践、创作这样一个互动的过程。

2.在高等摄影教育中,培养学生并使其具有历史责任感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敏锐的艺术感悟力,从而将崇高的专业灵魂萌芽深深植入学生头脑中。强调摄影艺术与其他艺术门类的相互渗透,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摄影艺术教育的宗旨,不是训练会使用照相机的人,而应当是培养会用照相机思考的人。

3.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的认识活动并非是主体对于客观世界机械式的被动反映,而是一个能动的过程。学生自主的自学能力和自我定向的思考选择能力更重要。让学生真正了解当今世界摄影艺术的格局,了解国内外当前政治、经济、艺术等各学科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把握自身所处的时空环境,激发和诱导真正具有创造力的发展因素。

4.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教育现代化不断向纵深推进,数字时代摄影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数字技术带来了数字影像和数字媒体(网络媒体),并由此带来了数字化影像技术、传播技术与视觉文化、数字影像传播与伦理问题等等相关联的新课题。新时代的摄影人必须能够正确看待数字技术与数字影像,充分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影像创作与影像传播。

5.二十一世纪的高等摄影教育,应当成为现代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当今数字影像技术将成为主流摄影技术;摄影对拍摄者的技术要求将越来越低,人的人文艺术素养在摄影中的作用将越发明显。不懂自学和自学能力欠佳的学生,不能够独立思考和把握个人的自主能力的学生。在现代竞争机制的社会里不可能有施展个人才华的有为前途。

6.大学摄影教育很重要一个方面是为社会经济服务,为社会提供未来发展需要的专门人才。因此,摄影教育除了在培养学生艺术创作能力方面外,应注重传授实用性知识,还应注重唤醒学生的内在力量,培养他们自我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他们的归纳能力和理解能力,以便他们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不断更新自我提高自我。摄影专业学生要有表达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要有团队合作精神力。学生要具备一定的经济常识。并对商品市场要有充分认识。使学生毕业后能溶入社会,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大学教育更像培养一个学生去学习如何在各种环境下生存的本领。

四、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摄影教师队伍

在高等摄影教育中教师是教学资源中的第一要素。教师在整个教学工作中应占主导地位,中国摄影教师队伍的素质能力如何将对整体教学的质量,以及对学生的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专业摄影教师队伍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高等摄影教育要健康顺利的发展,必须以高素质的专业摄影教师作为保证。

作为二十一世纪高等摄影专业优秀教师应当是这样一些人:

1.要有广博的专业知识。摄影专业教师必须善于学习,具有渊博的知识面,具有良好的表现能力和审美感受能力。娴熟的技能技巧,这样在教学中才能有说服力。才能融会贯通,要把教材吃透,把技法教活,突破难点,解决关键。教学手段要多元化,给学生提供选择自己个性发展的学习方法。摄影专业教师一定要熟悉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

2.教学能力要强。教师教学能力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顺利达到教学目标的一系列有效活动的主观条件。它是教师有效完成教学活动的本领,是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的驾驭能力。一个优秀的摄影家,不一定是一个优秀的摄影教师。教学能力是一名教师综合能力的体现,他(她)除应具有的摄影专业理论素养、技能技巧外。还应包括组织教学、管理与判断,语言表达、机智应变等多方面的能力。并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把每个学生的学习热情、潜能、创造力充分调动起来。

摄影实习个人总结篇7

【作者简介】 王迎梅,陕西省西安市第26中学教师。

我校对通过每届高一新生持续八年的问卷调查发现,我们高中生的艺术素质现状不容乐观,而中小学美术教育似乎没有真正达到促成学生成长的作用。虽然经过了幼儿园、小学、初中的十多年美术学习,但是现在每年仍有超过80%的人认为自己没有艺术细胞,依然认为艺术离自己很遥远,对艺术敬而远之甚至抛弃。经过长时间的教学实践和调查,我们发现高中生并不是不想接近艺术,而是苦于无法接近艺术。

美国国情报告《艺术对美国教育的意义》就曾指出:“艺术教育成为学生在校内外和各个学习阶段上个人学习经验的中心时,美国教育的基本目标才能实现。”其实艺术教育的重要性早已不言而喻,只是具体的实施在某些地方做得不够。近几年我校实施了高中美术模块《摄影》教学,并进行了新的改动和补充,通过一系列的课改实践发现,高中美术的教学和学生的获取是可以有所改观的。美国教育学家艾斯纳也曾说过:很多年轻人正由于缺少技术,往往滋生出一种“在美术上,我不行”的想法,觉得没有天赋。对于美术教育者来说,面临的问题是怎样行之有效地既让学生感受到发现的乐趣,又同时让他们发展起艺术表达所必需的技巧。艺术学习是需要一定的能力和技能的,怎样使艺术教育真正面对全体学生并影响其后续发展,经过考察、筛选和实践,选修模块《摄影》渐渐显露出它独特的优势和延展性。

我校属于城市繁华地带,学生都有手机,爱用手机拍摄,发微博晒照片,无形中对摄影较为关注。针对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希望找到适合全体学生发展、适合本地区本学校实际状况的方法,也找到一条最容易通往艺术的求学之路。《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曾指出:“课程的扩充主要不是为了使学生能胜任具体工作,而是为了通过他们所关注的并可能使他们受益的方式去影响他们。对于这些学生来说,他们的整个高中教育是最本真意义上的通识教育。”作为“通识教育”,针对本校高中学生的知识背景、心理特征,对课程设计和设置方面就做出各种评估工作,不断调整并形成新的课程设计,将摄影技能和美学知识结合生活实际铺展开来。例如课程开始之前,先对全体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通过数据分析掌握学生对摄影知识的认知情况和审美能力,根据评估结果再推进新的课程。

附表1:问卷调查结果

调查表明学生经常运用摄影,却认为自己不善于摄影,对摄影也有着各种误解,而《摄影》课程教学用书设置中规中矩,理论性强。为了打消学生畏难的顾虑,培养兴趣,我校依托教材原型,但没有完全沿用课本重点讲解器材、理论术语,而是根据学生现有特点对教材重新进行梳理整合,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在查找大量摄影资料之后,“LOMO主义”这一国际上最受年轻人欢迎的新兴摄影观念就跳入了设计视角,我校以此为起始带动学生兴趣、由简入繁、建立信心、层层推进。

LOMO主义风格摄影是指拍摄时的一种态度,不用在乎光圈、快门,不用追求角度、构图,最重要的是享受拍照的乐趣,追求真率无邪,自然流露。LOMO主义摄影观念及作品实例的展示为学生开启了一扇视角崭新的大门,学生惊奇地发现摄影就在身边,街头一只流浪猫,天空一架飞机的身影,地上斑驳的投影,无数美好的事物在等待我们去发现和记录,周围司空见惯的平凡场景都能成为富有艺术气息的承载物。学生从繁重不堪的课业学习中品味到难得的艺术享受和快乐,品味到了成就感、幸福感,我们的教育也从而获得了实效。

附表2 《Lomo主义十个摄影规则》

“每一双眼睛拥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独立的世界,每一只眼睛也拥有同样的世界。每一双、每一只眼睛都是宇宙隐蔽着的一个秘密中心,它重新为自己构筑了世界”。学生好奇地用最新拥有的第三只眼去捕捉身边随处发生的瞬间,课后的实践大都出乎他们意料之外,新鲜、年轻、冲动的艺术表现是那么轻松而来。通过镜头,只言片语却如此强烈地迸发出艺术气息,这些尝试让学生感到欣喜。从踌躇不前到跃跃欲试,初尝收获的学生开始一点点地爱上了这门课程。对摄影科技的畏难情绪,或对日常摄影不屑一顾的轻视态度,都转化为带着自我实现意识的自由创作。学生也想拥有艺术鉴赏能力和表现能力(其实这些能力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只是长久地压抑或缺少挖掘)却始终苦于无法表达,但是一朝给予他们方向和方法,高中生就能够通过学习积累和对艺术的自省而与艺术亲近。

在课程推进的过程中,学生一边实践一边遇到各种具体问题,他们开始主动要求学习摄影构图章节,而这节内容在今后实际生活中也是一项十分实用的技能。这门课程不是为了培养高级摄影师而开设的集训班,此次模块的教育主旨是通过学习,让学生学会观察自然事物的美,并能够把它表现出来,即便对身边最平凡的事物,也可以发现他们的独特之美,而更重要的是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实践逐渐具有了用艺术的眼光去审视世界、发现世界的能力。学生直接或间接接触到了美学范畴的重要知识,并通过实践切实运用到生活实际,此时的艺术教育是真实的,朴实的、可信的、温暖的、不再是高高在上的阳春白雪。

在教学中,感知与体验、创造与表现、反思与评价贯穿交织其中,技法不是主体。整个教学环节设计中,艺术教学特有的人文精神就渗透其中:艺术从来就不是人类的,学生要在学习、实践中感受并逐步提高审美能力,并延伸到以后的人生中。一位学生在课程结束后曾写下长长的感言:“我认为摄影师就是能够关注生活、捕捉生活细节的人。即便你只拥有一个像素很低且无防抖功能的手机,但笔者相信,美丽仍可在淡淡的夜影下感受到。笔者不否认精心制作出的美是美,但我也承认不经雕琢的美更为自然。”甚至,学生们在摄影行为背后终于找到了审美的本质:“那幅像流光一样的照片,就是在面对着川流不息的车流旁拍摄的,我不曾想到竟会这样美丽,之后又用黑白效果制作,得到的完全是另一种意蕴,如浓墨落入清水,散落出丝丝墨痕。我所寻求的是一种美的感觉,一种效果,而非一些行为艺术所刻意做出的意义。”作为一名高中生,能有这样的艺术批评意识是多么的可贵和难得!

通过摄影的大胆课改,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和学生们发现:摄影教学设定的最终目的不只是为学生传播技能和概念,还可以为学生创造既有挑战性又有教育性的学习环境。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引导学生获得其艺术目的,一方面注意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参照学生背景、能力和观念的多样性,课程内容包容全体学生,体现美术的多元化特征,使教学和课后的活动充分满足每个学生的需求。最终,学生爱上了这门艺术,并自发利用课余时间去郊外拍摄,实践课堂上他们还对所学过的每种构图法、用光法,进行比较和总结。有的学生每天拍上学路上不同的朝阳,有的同学每天放学在回家的路上寻找题材,拍下生活点滴,记录着成长的点滴。同学们开始主动去美术馆看展览,翻阅相关艺术书籍,关注艺术动向,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独特的作品,他们体验着人间动人的美好并表现出来,即使是平凡的,即使是不够漂亮的,即使是忧伤的,但是他们能够在摄影的过程中体味到幸福与收获。有的学生这样写道:“我拍下照片,仅仅是想表达幸福的感觉。世界千般变化,世事变迁,我跟不上节奏,却能享受阳光的温暖,微笑着面对世界,微笑着沐浴阳光,微笑着工作学习。我找到景物聚焦、按下快门,凝结这幸福一刻,将瞬间变为永恒,得到的是在看到这组照片时,一个会心的微笑。”

每个环节结束,学生的作品都通过课堂、校园照片墙等活动展示出来,学生进行自评互评,甚至连家长也参与了进来,这样大大推动了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学生手机里不再是睁着大眼比划着手势的大头照和晒饭照,而是充满了富有创造力的日常抓拍。师生都从这门课程中获得了艺术体验和成就,学生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找到了美存在的意义,找到了成就感。一位学生在考上大学后,曾在微博中这样谈到摄影对他的影响:“时光就这样一点点从生命中踱去,我们总是抓不住,看不着,就让它从我们眼前溜走,所以,我总是拿着相机,对着最熟悉的又觉得陌生的世界聚焦,按下快门,将这世事的白云苍狗静止。”而这句话正是他在高二课程进行中曾为照片写下的一段感想。从淡漠到热爱,从茫然到投入,学生在作品里散发的艺术气息也深深感染着每一个人,触动着为师者的内心。思考正是由这样一些令人惊异的“见”所构成:洞见,发现,觉察,醒悟,使眼睛醒来。我们的学生终于由懵懂的徘徊者转化为门内的思想者,学习之旅总是会结束的,但摄影课改所带来的附加值却可以继续充实下去。

综上所述,《摄影》课改带来了三个教学理念、模式的新变化,即:1.课程设置的变化:课程以学生的实际状况为出发点,不是精英式教育,而是考虑到学生长远的发展,影响到这些孩子的一生;2.评价方式的改变:给学生更多的空间去思考、判断,他们成为教学评价的主体力量,评价的方式也多元化呈现,师生、生生、家庭、社会等力量都可以成为学习评价的补给;3.学生的变化:学生终于从枯燥的理论知识中自觉走向生活,走进艺术,开启了接近美术、提升审美的旅程。

过去,大家总是设法把景物全都塞进取景框,那只是简单的记录。而现在,让照片带着感情说话,那就是艺术的升华。摄影作品看似只是一个表象,一个载体,但那一张张照片背后是沉甸甸的艺术之旅的体验和收获。让这些艺术知识与体验影响他们的未来吧,因为那是艺术教育结果的映照。《美国国家艺术教育标准》中有一条提醒并预示着我国艺术教育未来发展趋势:“任何一个受教育的人,如果缺少基本的艺术技能和艺术知识的教育,就不算是受到完备的教育。同样,任何一个自称有教养的人,如果不懂艺术,就不算是一个真正有教养的人……今后的艺术教育,绝不像过去那样,仅仅是学习画画和歌唱的技能,还包括了从文化、美学、历史的角度分析欣赏、评价作品的能力和智慧。”高中摄影课程不是单纯为了培养精英、摄影家,我们的教学是希望学生从课程中、实践中学会品味艺术,拥有创造力,并能够将此能力贯穿一生。借用往届生的一句话:“也许你不信,这是我在沙坡用手机拍的照片,原来,小小的手机也能承载广袤的沙漠、无垠的湖水、万丈的光芒。因为摄影,我热爱生活” 。希望学生们喜欢摄影课程带给他们的意外礼物,也希望摄影课程能够收获这样的结果,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把所学的东西都忘了,剩下的就是教育。

参考文献:

[1] 滕守尧.艺术与创生[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2.

摄影实习个人总结篇8

关键词:

《建筑摄影》;课程教改;茶文化;思考

《建筑摄影》课程教学以提高学生的摄影技巧和审美能力为主要目的,但是目前的《建筑摄影》摄影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这主要是传统教学与学生能力的培养相脱离的教学模式。而将茶文化引入到《建筑摄影》课堂上就是需要提炼茶文化中的有益成分,将其充实到《建筑摄影》的课堂上,提高学生的摄影实践能力和审美能力。

1传统的《建筑摄影》课堂教学面临的问题

1.1传统《建筑摄影》教学中出现的困境

尽管各个学校的摄影专业对《建筑摄影》课程教学十分重视,在平时的教学中安排了大量的时间进行《建筑摄影》课程的教学活动,将《建筑摄影》的知识作为学生必修的课程之一。教师在课程教学中主要通过讲述法进行教学活动,学生学习的形式比较单一,对于很多专业性比较强的知识,很难在短时间内理解和接受,缺少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的关注,在测试中也以专业知识的测试为主,与其他课程的测试方式并没有大的区别,因此,学校的课堂教学不仅不能够实现预期的培养目标,反而会使学生在功利作用下,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

1.2目前《建筑摄影》课程教改面临的问题

近些年各个高校已经认识到《建筑摄影》课程教学中面临的问题,很多高校的《建筑摄影》课程改革与实际的教学情况并不相符合,缺乏教学的时效性。很多改革措施要求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和实践操作能力,但是很多学校的硬件设备并不能跟上高校的教学需求。因此,《建筑摄影》改革必须重视时效性,完成相关课程目标的要求,最终提高学生的摄影水平。

1.3今后《建筑摄影》课程教育面临的挑战

目前,学校的学生存在着巨大的就业压力,而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方面。因此,学校也在转变人才培养的思路,将实践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的位置,进行了课程改革,但是现在的课程改革流于形式,并没有通过课程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今后的《建筑摄影》课程教学中要与素质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2对将茶文化引入《建筑摄影》课堂的思考

茶在我国具有悠久的种植历史,在长江以南的地区有广泛的种植。我国古代很早以前就有饮茶的习惯,人们在饮茶活动中领略这个过程中的美好意境,形成了一种文化现象,被称为茶文化。这种茶文化是中国人们对世界饮食文化的重要贡献,反映中国民族的文明和礼貌。而茶文化中的精神层面上的一些元素,是摄影专业学生需要具备的,因此,将茶文化引入《建筑摄影》课堂十分必要。在引入之前需要从三个方面对茶文化引入《建筑摄影》课堂进行思考:

2.1茶文化的元素解构

茶文化在中华文明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在漫长的历史中对于我国人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我国的茶文化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同地区都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茶文化。为了很好地将茶文化融入到《建筑摄影》课堂中去需要对茶文化的元素进行解构。根据《建筑摄影》目前注重知识传输的情况,需要将茶文化中的隐性元素融入到教学之中,即在教学过程中体现茶文化的精神层面,使学生在学习中提高自身的气质和审美能力。但是茶文化具有极强的地域性,而学生都来自不同的地区,很难理解某个地区性文化,因此为了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的需求状况,在《建筑摄影》教学中要注意提取中原地区的茶文化元素融入到教学之中,以提高教学的效果。

2.2茶文化的进入《建筑摄影》课堂的途径

要想使茶文化在《建筑摄影》课堂发挥重要的作用,需要找到一个很好的途径与课堂教学融合在一起。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得出了以下几个需要注意的事项:第一,要积极利用现有的教学模式,不宜于对整个教学情况做出过多的改变,以免为教师的备课过程增加大的负担,这样才能在短时间内将茶文化融入到《建筑摄影》课堂教学中去。第二,茶文化进入到《建筑摄影》课堂中要考虑到逻辑性,使整个的融合过程显得十分自然,不唐突,这易于被学生接受,给茶文化的传入创造有利的条件。第三,茶文化的引入要根据教学的需要选取适当的内容,与教学板块需要的教学目标紧密结合在一起,以最终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三个方面是茶文化在融入到《建筑摄影》之中需要具备的要求,在坚持这三个方面要求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需求进行适当的创新,以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摄影技巧。

2.3茶文化进入《建筑摄影》课堂的评价

由于将茶文化引入《建筑摄影》课堂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整个程序并不十分完善,需要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发挥自己的教学智慧,在教学完成之后,需要对引入后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茶文化引入《建筑摄影》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摄影水平和审美鉴赏能力,因此,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表现情况应该是评价的重点,在评价过程中需要采取一些办法来反映学生职业素质的隐性信息。

3茶文化功能分析

在《建筑摄影》教学中不仅需要进行专业知识和专业技巧的教学,还需要在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自身能力,包括学生的涵养、心性、耐心等方面,这些方面的素质是一个专业的摄影师需要具备的重要素质,因此,在《建筑摄影》教学中也要注意这方面能力的培养。

3.1增加涵养功能

学生的涵养是专业素质的重要方面,对于学生今后的就业是一个无形的帮助,在学校的教学中缺乏对于学生进行涵养的教育,而将茶文化引入到《建筑摄影》教学中,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涵养。茶文化作为文化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本身具有提高涵养的功能,通过饮茶、品茶等各种程序来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因此,将茶文化引入课堂十分必要。

3.2修养心

目前学生中的个性意识十分强烈,他们善于表现自己,希望自己的能力能够得到别人认可,竞争意识比较强烈。这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学生由于受到网络快餐文化的影响比较严重,内心极其浮躁,对于很多事情缺乏耐心和毅力,这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而《建筑摄影》课程对于学生的心性的要求也比较高,这就使茶文化在《建筑摄影》课程中的融合出现了可能性。

3.3培育耐心功能

目前,学生在《建筑摄影》课程的学习中缺乏一定的耐心,很多学生觉得自己只要努力学习,就一定能够学会,一旦遇到难以解决的困难就会出现为难情绪,最后失去了学习的信心。而茶文化具有培育学生耐心的功能,需要积极引入茶文化。

4对将茶文化引入《建筑摄影》课堂途径的探索

通过以上的阐述可以看出,将茶文化引入到《建筑摄影》课堂对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茶文化引入课堂可以通过以下四个方面来解决。

4.1采取集体备课制订茶文化进入课堂模式

将茶文化引入到《建筑摄影》课堂是一种新的教学形式,之前各个学校并没有教学先例,所以,要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来制订茶文化进入课堂的模式,组织摄影专业的教师组建教研组,对茶文化进入课堂的模式进行深入的探讨,使教师们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如茶文化如何在《建筑摄影》课堂上提高学生的涵养、心性和耐力。对教师的看法进行总结以促进茶文化在《建筑摄影》课堂上发挥其功能。最后,按照总结出来的模式进行试点教学,教师还需要开展观摩教学,通过观摩不断总结,对自己的教学模式进行改进,最终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

4.2对摄影专业教师进行茶文化知识的培训

要使茶文化在《建筑摄影》课堂上发挥重要的作用,首先该专业的教师就应该具备相关的茶文化知识。这就需要学校安排一些专门的培训课程,由茶文化专业人员和具有茶文化知识的教师。对该专业教师进行茶文化培训。培训的内容包括茶文化的知识、茶文化与《建筑摄影》的联系、茶文化与摄影专业的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对于这些内容的培训可以采用教师之间进行讨论的形式,也可以采用讲座的形式,最终使教师对茶文化和将其融入到课堂之中有充分的认识,从而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4.3应增强学生职业素质的软实力

与传统的《建筑摄影》关注学生专业知识不同,将茶文化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应该突出茶文化对于摄影专业学生软实力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真正的将茶文化融入到其中,提高学生对于《建筑摄影》课程的学习兴趣,给学生一个全新的学习模式,提高学生学习建筑摄影知识的兴趣。为了更好的发挥茶文化的影响力,可以采用专题的形式进行知识的传授,以便于将茶文化知识与建筑摄影知识有效结合在一起,以增强学生职业素质的软实力。

4.4建立以学生为指导的教学评价机制

传统的《建筑摄影》课程评价都是通过相关人员进行评价的,这种课程教学效果评价存在着一定的主观性,并不能够很好地反映课堂教学的真实情况,忽略了学生对于这种新型教学模式的感受,不利于日后的改进。所以要建立教学评价机制。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对课堂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对教师的教学水平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教学形式的看法,真正为教改深入提供借鉴和指导。

总结

摄影专业学生的内在品质对于学生以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要注意学生内在素质的培养,将茶文化融入到《建筑摄影》教学中,可以很好地将二者的优点融合在一起,使学生在新的教学模式下、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充分体会茶文化的巨大魅力,受到茶文化的影响和熏陶,促进学生的涵养、心性、耐心提高,使学生成为具备各方面综合素质的人才,以满足社会的需求,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作者:李怡洁 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影视摄影教研室

参考文献

摄影实习个人总结篇9

转眼间,一个学期就这样匆匆逝去,本学期的社团活动在团委、学生会、指导老师的指导与支持下,在摄影社社员的共同努力下,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在本学期的活动中,不仅有社员们的参与,许多非社员却和我们一样热爱摄影的同学们也参与其中,与我们一起感受了摄影的魅力,享受摄影带来的乐趣与成就,共同提高了摄影技术。

本学期共开展了两次重要社团活动:

活动1.校第技能节"留住校园最美瞬间"主题摄影比赛

此次比赛,引导了学生聚焦校园生活和各行各业的劳动者,捕捉了学生在校学习、生活、实训等的精彩瞬间和其他劳动者工作的瞬间,展示了中职学生和劳动者的职业礼仪,职业素养和职业形象。

活动2.校社团文化月摄影大赛

为更好的迎接G20国际峰会,社团开展了此次摄影大赛。参与本次社团文化月,展示本社团的风采。经过策划启动、全校宣传、稿件征集、作品评选这四个环节,摄影大赛终于在上周落下帷幕。

更多的同学参与到了摄影大赛中,这是摄影社最希望看到的。我们不会让大家失望,会在以后多开展摄影大赛并举办摄影展,给热爱摄影的同学们提供更好的平台。

在本学期的两次摄影大赛中,我们收到了很多优秀的作品。除此之外,社员还经常在群相册中上传日常优秀的作品,社员们共同欣赏,互相学习与交流,提高摄影技术。在学校开展的许多活动中,总有他们的身影,他们用镜头记录下了校园生活的精彩瞬间。日后,欢迎各类社团邀请摄影社记录活动剪影,我们会积极为大家提供好的照片。

最后,再一次感谢社团部对摄影大赛的支持与帮助。希望在下个学期会有越来越多优秀的摄影作品,有更多优秀的新社员为社团注入新的血液。虽然我们仍有不足,但我相信日后在新任社长的带领下,社员们会共同努力让摄影社变得更好!

谢谢大家!

2016.6  摄影社

摄影协会工作总结

时光荏苒,日月如梭,转眼间xx年即将过去,过去的一学期里,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我们摄影协会团结广大会员,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得到了学院领导的肯定和广大同学的认同。回顾总结上学期的工作经验,我们摄影协会在本年度开展活动的宗旨是凭借全体会员对摄影艺术的热爱和热情、集合全体会员的智慧,致力于摄影活动和摄影艺术创新,并同时为充实会员业余生活 ,丰富校园文化作贡献。协会以提高个人的摄影技术和艺术修养和普及摄影艺术为中心,以照片交流、摄影比赛、摄影讲座等方式为途径,开展活动。

一、协会积极组织活动

1,纳新活动

开学之初,我们积极吸纳新生的加入。我们的老干部和我们的会长冒着烈日,认真的让学弟学妹们了解咱协会、诚恳地接纳新成员的加入。也正是在他们的努力下,我们的队伍才渐渐强大。

2,志愿活动

俗话说:"学校是我家,卫生靠大家".因此我们怀着一颗奉献的心,与阳光青年志愿者协会联合举办了一次"清扫校园志愿者活动".参加活动的成员不怕苦、不怕累,把自己对母校的爱全都融入到自己的实际行动中了。参加活动的成员都是好样的,咱协会为你们骄傲。

同时参加此次活动,我也更加深刻的体会到: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我们学校会更加美好。

3,趣味知识竞赛

为丰富成员的课外生活 ,我们与乒乓球协会、沸点动漫协会联手举办了一次趣味知识竞赛。此次活动内容与摄影、乒乓球、动漫等知识相关。极大的丰富了成员的视野。

二、特色之处

1.我协会有一个团结、负责、有能力的干部队伍,所有的人对自己的工作尽职尽责,相互之间协作默契 .

2.会员为协会工作提出了一些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3,成员积极参加协会活动

三、进一步加强协会的自身建设

(一)为了创作更多更好的作品,提高会员的摄影技能,协会一直都在加强自身的建设。如建立协会章程,做好会员基本概况登记,并不时的更新和制作通讯录等。当然,我们也利用自己的qq群和网站,加强各会员间的沟通与交流学习,也促使我们更加的了解自己的摄影协会。

(二)协会的点滴成绩是来之不易的,在成绩面前,我们也清楚地看到自身的不足

摄影实习个人总结篇10

二、结果评价指向课程的最终结果,为课程质量做好检验

结果评价是CIPP评价模式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对目标达到程度所做的评价。课程实施的对象是学生,所以课程实施结果的评价也应该重点放在学生知识的获取、能力的提高等方面。结果评价采用的方法是,通过学生自评、教师评价、行业专家评价和社会评价等多种方式,对项目化课程实施后产生的影响、成效、可持续性和推广性等进行全面评价。同时,任何教育最后的成果都是毕业生,所以关注毕业生的成效也是衡量课程质量的重要标准。综上,CIPP模式是一种过程取向的课程评价模式,它将课程目标、课程开发、实施的全过程全都纳入评价范围之内,将评价的范围覆盖到整个课程运行的全过程中,同时还注重课程实施的实际过程和效果。CIPP模式将评价与课程的方案和实施紧密联系,及时发现问题,从而反馈和改进方案,这对于整个项目课程的运行和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CIPP评价模式在商业摄影课程评价中的应用

商业摄影是高职影视专业的主干课程,其主要任务是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各种不同类型商业摄影的拍摄表现方法,培养学生作为商业摄影师的基本职业能力和素养。根据项目课程开发和实施的流程,整个评价体系的设计,重点对应课程的四个领域:即课程开发,课程方案,课程教学过程和课程实施结果。其中,①课程开发的评价重点是对课程开发的准备、课程目标进行评价;②课程方案的评价重点是对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体系、课程标准及课程资源等进行评价;③课程教学过程的评价重点是对教学过程中项目开展情况、教师教学组织、学生学习表现和项目任务完成情况等方面进行评价;④课程实施结果的评价重点侧重于对学生的评价,尤其是学生职业能力提高、职业素养培养等方面展开评价。具体评价体系如图1所示。

1.商业摄影课程开发的评价

我们与重庆金夫人婚纱摄影公司、重庆龙摄影公司等专业摄影机构和企业建立了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本课程在开发的时候,引入了企业真实项目,同时依托校内实践基地也开发一部分自建项目,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项目课程,开展项目教学,强调教学过程也就是项目完成的过程。对于项目课程开发的评价重点是对课程开发的背景和课程目标展开评价。其中:①课程开发的背景评价,先评价课程在整个专业培养中的定位和作用,有无开设和开发的必要;然后检查与课程相关的市场调研和分析报告,人才需求报告、专家论证报告等,为课程的开发面向产业和市场需求做好准备。②课程目标的评价主要考查课程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能否达到行业企业对于工作岗位的实际要求,且符合学生实际和学校办学定位。各项具体目标和总体目标表述清楚,可实时性强。课程目标的评价,如表1所示。

2.商业摄影课程方案的评价

课程方案是由课程开发团队共同制定、收集的一系列与课程有关的文稿、资料、资源。包括课程标准、授课计划、教材教案、教参、项目任务书、项目指导书、实训指导书、课程纸质或电子资源、课程资料库等。此外也包括课程的教学团队、实训指导人员等。对课程方案进行评价,即对以上资料资源进行检查和审查,确保其合理规范、满足课程实施的需要。商业摄影是与市场接轨非常紧密的课程,其课程方案中一定要体现市场新技术、新潮流、新风格;单个项目的设计要涵盖摄影市场的主流项目;各类教学资源和设备与市场发展同步,教学人员有行业一线工作经验等。商业摄影课程方案具体的评价项目和内容,如表2所示。

3.商业摄影课程实施的评价

商业摄影课程的教学实施主要依托校企合作的实际项目,比如拍摄证件照、拍摄艺术人像、拍摄时装人像、拍摄写真人像、拍摄产品广告等,主要教学场地为摄影棚、户外拍摄基地,项目生产和完成过程即是教学过程。所以对教学过程的评价重点在于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表现和项目完成的实际情况。且评价主体也由原来单一的教师主体变成了教师、学生、企业人员、“客户”(模特或商户)的综合评价。教师、学生主要评价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学习方法、态度纪律等;企业人员和“客户”主要对单个项目,即作品进行评价。以商业摄影课程中“影棚写真人像”教学项目为例,学生学习表现和项目完成考核标准,如表3所示。

摄影实习个人总结篇11

一、摄影比赛在摄影教学中的重要性

根据笔者多年的摄影教学经验,发现大部分学生在摄影课程开始阶段对摄影充满好奇,并有较强的学习欲望,可随着课程的深入展开,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热情渐退,摄影创作水平也不见提高。作为一名摄影专业教师,时刻想着如何使用更为有效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幻化为课堂的主人,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提升学生的拍摄水平。 笔者为了改变课堂的传统教学模式,在这一学期在课堂上大量引入摄影比赛,把摄影比赛课题化,以分组的形式让学生参加不同主题的摄影比赛,让学生保持对摄影课堂的新鲜感。同时通过比赛加强了学生的摄影实践能力,还能让学生在比赛中收获荣誉。

二、摄影比赛在摄影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成立参赛小组

笔者将团队做法引入到摄影课堂中,将全班学生科学、合理地分成不同参赛小组,并保证每个参赛小组实力相当,层次多元化。同时,每组选出参赛组长,组长起着组织和管理组员的任务。

(二)确立比赛主题

对于摄影教学而言,参赛主题的选定非常重要,它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学的效果。笔者根据教学上的需求,将比赛主要分成两大类,一是校外比赛,二是校内比赛。

1.校外比赛。利用网络资源寻找摄影比赛征稿,通过校外摄影比赛引入摄影课堂教学的形式,让学生在更大的舞台证明自己,有利于学生建立自信,同时能获取相关荣誉,为以后就业做好铺垫。同时激烈的竞争性和作品的丰富性能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教师也根据学生存在的不足在课堂上进行有针对性地指导。

在笔者尝试把校外比赛引入课堂的第一学期,有幸带领学生获得了荣誉,如图所示,笔者指导孔德昌同学的作品《回眸瞬间》在“全国技工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系列阳光校园”比赛中入选国家决赛,并荣获全国优秀奖。

2.校内比赛。校内比赛主要是以组为单位,校内比赛主题的选定主要取决于教师,教师会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主题的筛选。选题原则倾向于选择与大学生活相关的场景和元素,学生可以根据生活的观察提高审美,获得灵感。比如“校园青春梦想”、“毕业那年”等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生活素材。在拍摄之前,笔者会根据拍摄主题予以说明和讲解,并为学生做示范,叮嘱学生拍摄技巧,主题表现等,尤其是对光影的捕捉和构图的选择。最后,以小组为单位根据主题表现有教师评出一、二、三等奖,获奖的小组计入期末成绩考核。以比赛带动教学的新模式,既能让学生掌握拍摄技巧,又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围绕比赛主题展开拍摄

通过教师对历届获奖作品(校外比赛)的详细讲解,加深学生对参赛主题的理解,围绕参赛主题以小组为单位在教师的带领下展开拍摄。教师在拍摄过程中应全程参与,并亲自示范,鼓励学生在亲身实践中追求大胆创新,培养学生对主题的把握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把参赛课题化引入教学的新模式,强调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能最大地发挥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是课堂教学效果进步的重要体现。

(四)开展参赛作品的最终评价

摄影实习个人总结篇12

摄影记者必须在工作实践中全面提升自我、武装自我,增强实力,不断提升自身在岗位上的竞争力。俗话说的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前面我们已经认真并详细的研究了我们的读者,知道了我们的读者喜好与品性,我们的工作才能做到对号入座,我们的摄影作品才能适合大众读者的口味,这样我们才能产生经济效益,有了效益就有了市场,就有了我们的一席之地。所以记者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是迫在眉睫的是信息化条件下的大势所趋。

一、要把提高政治素质放在首位

摄影记者作为我国特定的舆论工具之一,无论你身处党报摄影记者还是晚报摄影记者或者是其他传媒的摄影记者,首先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必须学习党的方针政策,这样在采访过程中才能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才能及时地报道党和国家所发生的大事与会议、活动等等方面的好新闻。在我们实际采访过程中,会出现很多意外情况和看不清的政治陷阱,我们有些政治敏感低、思想觉悟落后的摄影记者,在这方面稍微不注意就会犯错误,就会不经意间站在党中央、人民群众的对立面上。因此,我们的摄影记者必须在平时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武装自己的政治头脑,避免犯低级的政治性错误。这是一个十分严肃的政治原则问题,不仅关系到自身,还有可能对国家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

二、增强“日日新,苟日新,又日新”的学习意识

如果拿运动员来比喻记者的职业特质的话,记者就是全能运动员,如果用“诸子百家”来形容这个职业,那就是杂家,何为杂家?就是以博采各家之说见长。以“兼儒墨,合名法”为特点,“于百家之道无不贯通”。说穿了就是在知识获取方面要海纳百川,各个方面的知识不说融会贯通也要略知一二。比如:国际时事、国家的政策方针、军事科技、体育文教、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常识,各类学科相互渗透。为什么要学这么多知识呢?这和摄影有什么关联呢?正如宋代大诗人陆游告诫其子:“汝若学诗,功夫在诗外。”摄影记者的功夫不全在摄影本身,而在镜头之外。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当你在采访现场就能够从容面对,准确把握时机,牢牢抓住事件的实质性,增加新闻的可读性。再者说记者有了渊博的知识储备,在采访过程中就回如鱼得水,因为你的交际面很广,容易让被访者接受。其实,摄影身处在信息化的大变革潮流中,必须勤于学习,善于学习,做到适应时代变迁,使得自己变成拿起相机能拍,拿起笔杆子能写的两栖记者。

三、不断总结每次采访中的经验与技巧

时效性是新闻采访的关键,更是新闻采访的核心与生命,新闻比人家晚一秒钟上稿就失去了新闻的价值,从而变成了旧闻。所以说时间就是新闻工作者的生命,同样也是新闻的保鲜膜。提高工作效率的主要手段就是要在平时注意总结和研究方法与技巧。如:采访前要收集相关资料,做到胸有成竹,采访起来就能直入主题,把握重点。采访过程中也要注意访前在受访者心中的第一印象,不要像有些刚刚加入记者队伍的新同事,去医院采访,结果由于自己访前的一次随地吐痰而导致采访失败。同时也是学会抢新闻,做到采访时打提前量,给自己留有足够的空间,确保新闻的时效性。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尽量让受访者自己定采访时间。这样会使访问更加有序顺利的完成。采访技巧要因人因时而定,灵活掌握,所以平时就要多琢磨,多总结研究,融会贯通后将来会受益匪浅。

四、强化法律意识加强法规知识学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