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快经济发展合集12篇

时间:2023-07-25 09:25:26

如何加快经济发展

如何加快经济发展篇1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对公路的需求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加快公路经济发展,促进我国公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促进我国公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才能推动我国公路经济的发展,才能实现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和进步。

一、转变公路经济发展方式的现状

1 转变意识不强,观念落后

我国公路经济的发展需要转变公路经济的发展方式。但是,我国公路经济的发展却存在着相当多的问题,特别是转变公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意识不强转变观念落后。转变意识不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公路管理者没有认识到转变公路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性,没有对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有较多的了解;另一方面是公路管理者没有对公路经营中村中的问题进行细致的分析,产生了诸多的问题。除了转变意识不强外,观念落后也是公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另一个重要问题。观念落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公路的管理者思想守旧,一直是遵循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不愿意创新;其次,公路的管理者没有放开眼界去借鉴国外的公路经济方式;最后,公路的管理者没有与时俱进了解当前公路经济在与建筑工程方面的共同发展形式。

2 转变措施不合理

我国公路经济发展转型还存在着转变措施不合理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转变的过程中没有考虑到人们群众的利益,忽视了对人们群众既得利益的保护;其次,相关人员在促进我国高速公路经济发展转型的过程中没有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步骤来进行,这就使得高速公路的经济发展转型存在着比较混乱的问题;最后,我国高速公路经济转型还存在着管理与建设部协调的问题,这就要求相关人员应该要站在公路经济发展的整体角度来考虑经济建设的发展问题。

3 转变机制缺失

我国公路经济的发展方式转型还存在着机制缺失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没有建立起高效的公路经济发展转型管理机制;其二,没有在现代企业的发展模式中寻找到符合我国公路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运行机制;其三,没有建立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公路经济发展思路和监管机构。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公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存在着诸多问题。

二、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公路经济发展

1 增强转变意识,改变转变观念

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公路经济发展,首先应该要增强转变意识。为此,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积极采取措施:一方面是要使公路管理者认识到转变公路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性,应该要对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有较多的了解;另一方面是公路管理者要对公路经营中村中的问题进行细致的分析,避免在公路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过程中产生诸多的问题。除了要增强转变意识外还应该要改变转变观念,为此,应该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首先,公路管理者的思想不能过于守旧,不能一直是遵循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而要积极进行创新;其次,公路的管理者应该要放开眼界去借鉴国外的公路经济发展方式;最后,公路的管理者应该要与时俱进了解当前公路经济在与建筑工程方面的共同发展形式。

2 完善转变措施

在实现公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中应该要完善相关的措施。为此,应该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第一,在转变的过程中应该要考虑到人们群众的利益,不能忽视了对人们群众既得利益的保护;第二,相关人员在促进我国高速公路经济发展转型的过程中应该要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步骤来进行,这就不会使得高速公路的经济发展转型存在混乱的问题;第三,在促进我国公路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过程中还应该要处理好管理与建设相互协调的关系,这就要求相关人员应该要站在公路经济发展的整体角度来考虑经济建设的发展问题。

3 建立转变机制

如何加快经济发展篇2

中共XX县委副书记XXX

XX县位于湘中偏北,地处雪峰山北麓,总面积4950平方公里,辖30个乡镇,1180个村(居委),总人口95万,集山区、库区、贫困区、自然灾害多发区于一体,是国家21世纪扶贫开发重点县。如何实现县域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是历届县委、政府十分重视和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

一、XX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多年以来,我县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坚持实施“农业产业化”、“科教兴县”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切实加大改革力度,不断提高开放程度,狠抓支柱产业建设、民营企业发展、招商引资、劳务输出等重点工作,使县域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2003年全县共完成国内生产总值23.91亿元,同比增长8.6%;实现地方财政收入9325万元,增长4.7%;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93元,增长2.7%;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92亿元,增长7.7%。二三产业比重明显提高,经济结构日趋合理,民营经济发展较快,支柱产业逐步形成,经济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县域经济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1、积极培育了支柱产业。我县第九次党代会确定将养殖、竹木、建材矿产、茶叶、绿色食品和药材等六大产业培育成县域支柱产业。为此,制订了产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逐步建立健全了“以优质资源造优良产品,以优良产品兴优秀企业,以优秀企业带优势产业,使优势产业能优先发展”的工作机制,并按照统一项目布局、统一投资方向,分行业、分区域实施的原则,促进了支柱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

2、大力发展了民营经济。县委、县政府坚持走经济以民营为主、投资以民间为主、事业以民办为主的县域经济民营化的道路,努力打破不合时宜的条框限制,放手发展民营经济。引导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向民营企业集中,从政策、基础设施、政务服务上打造好民营企业的发展平台,促进了民营经济的发展。到2003年末,全县共发展民营经济经营实体近3万家,其中民营企业3500家,拥有资产总额55亿元,从业人员近9万人。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民营工业企业有34家,民营工业年产值达11.21亿元,实现利税2929万元,并涌现出富源牧业、建玲竹业等一批新兴骨干企业,民营经济逐渐成为县域经济的主体。

3、不断加强了劳务输出。我县有城乡劳动力48.6万人,剩余劳动力达28万人。为此,县委、县政府将发展劳务输出作为经济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制定了劳务输出规划,简化了外出务工各种手续的办理程序。在充分发挥乡镇劳动管理站有序转移劳动力的同时,还在广州市设立了XX县人民政府驻广州劳务管理站,以广州为中心辐射整个南方劳务市场,对外出务工人员实行跟踪服务,提供政策法律等方面的援助,及时帮助外出民工处理劳资、合同、事故等纠纷。充分利用职业教育资源,加强了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增强农民务工致富的能力。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全县劳务输出人员常年稳定在15万人左右,占全县剩余劳动力的65%左右,年劳务收入超过5亿元,累计收入达60亿元以上,劳务输出成为农民收入的一项重要来源。

4、努力开展了招商引资。XX现有的国有、集体和民营企业规模都不大,自身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有限。近年来,全县致力通过招商引资加快发展,进一步拓展领域,创新办法,力求尽可能多地把外面的资金引进来,把内部的资金挖出来。建立健全了招商引资长效工作机制,不断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新建了XX县人民政府公众信息网,设立了招商引资专栏,并发挥各地经促会、同乡会的作用,吸引更多的外地客商来安化投资兴业。经过长期的努力,取得了明显成效。2003年,共签订招商引资合同44个,引资额6.2亿元,实际到位资金1.4亿元,同比增长39.7%。今年上半年引进项目15个,合同引资1.24亿元,实际到位资金2677万元。

二、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制约因素

XX的县域经济虽然取得了较快发展,但与发达县市的差距仍然很大,县域经济仍然是筚路蓝缕。一是经济实力薄弱,财力严重不足。2003年全县GDP为23.91亿元,地方财政收入0.93亿元,人均GDP仅2517元,人均财政收入仅98元,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规模无论在全国还是全省、全市都处于中下水平。由于经济总量小,可用财力弱,导致县乡两级财政收支矛盾十分突出,运转举步维艰。二是城镇化水平低。我县30个乡镇中,虽有建制镇18个,但城镇规模偏小,城镇基础设施落后,物流、人流、信息流、资金流量小且渠道不畅,对经济的辐射与带动作用弱,城镇化进程远落后于发达地区。据统计,目前我县95万人口中,非农业人口只有12.6万,仅占全县总人口的13.3%;镇均人口仅4.1万人(含农业人口)。三是产业结构升级缓慢。2003年我县一、二、三产业的总产值分别为9.45、7.23、9.4亿元,分别占全县国内生产总值的36.24%、27.72%、36.04%,其中一产业所占比重比全国平均水平14.8%高21.44%,而二产业所占比重比全国平均水平52.94%低25.22%,农业比重明显偏高,工业规模和比重过小,工业化进程缓慢。四是所有制结构不合理。目前,我县尚有66家国有工商企业没有改制,企业经营机制不活,债务包袱沉重,效益低下,资产负债率高达114.1%。同时,虽然近年来我县民营经济有所发展,但普遍存在技术含量低、投入不足、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经营管理落后等问题,整体实力不强,经营规模小,税收贡献率低。

XX与全国全省县域经济的平均规模比较

类别

县域人口(万)

县域GDP规模(亿元)

地方财政收入(亿元)

人均(元)

GDP财政收入

全国

45.6

26.2

1.0

5745.6

219.3

全省

61.9

26.4

0.98

4264.94

158.32

XX

95

23.91

0.9315

2516.84

98.01

作为一个山区贫困县,XX县域经济发展主要受以下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1、思想观念落后,发展氛围不浓。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县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发生了较为深刻的变化,但一些陈旧落后的观念和意识还在一定程度上支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成为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当前,落后保守的小农经济意识、计划经济时代的行政观念、官本位思想仍大有市场,一些干部和群众对市场经济的认识不到位,不善于抢抓机遇,不能敢为人先,主动参与市场竞争的行动不多,积极应对市场风险的办法少,想发展、求发展、促发展的氛围不浓。如近两年来为鼓励发展民营经济,激活民间资本,我县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激励措施,但民间的投资热情仍然较低。

2、基础设施条件差,竞争能力弱。XX地处内陆山区,地域偏僻,交通、电力、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整体滞后。目前的南北通道至今还没有彻底打开,全县还有110多个村不通公路,9个村103个组不通照明电,180多个村不通电话,221个村不通广播电视,14.1万人饮水困难,基础设施条件仍然远不及其他地区并且差距还在继续拉大,这些都成为县域发展的重要障碍:一方面在有限的经济总量与拮据的财力状况下,县乡两级政府仍然首先要挤出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根本无力拿出更多的资金发展经济,财政对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低,影响了县域经济质和量的提升;另一方面由于区位劣势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缺乏投资竞争力,使得开放发展和招商引资的难度加大,大型项目难以落户。

3、支柱产业还很薄弱,带动能力不足。近年来,我县提出并实施了竹木、茶叶、建材矿产、绿色食品、养殖、药材等六大支柱产业发展战略,县内涌现了建玲竹业、富源牧业、山山食品、宏辉食品、阿香果品、求喜茶业等一批骨干企业,但受长期以来短缺经济和重复建设的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缺乏鲜明个性,产品、产业结构趋同,停留在传统农业和传统工业上,工业企业少而不大,土特品种多而不优,龙头企业和拳头产品少,支柱产业发展缓慢,知名度、市场影响力、辐射范围十分有限,没有规模效益和产业化经营效益,对县域经济拉动力较弱,资源优势很难转化为竞争优势和经济优势。如全省竹产业龙头企业建玲竹业年设计生产能力达100万平方米,但因企业原材料供应严重不足,年实际生产量仅40余万平方米。

4、经济环境不优,发展合力不强。“四乱”歪风禁而不止。一些部门受利益驱动,对企业乱检查、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干扰了企业的正常生产和营运。行政效率低下。有的部门和干部不运用改革方式和市场经济手段抓经济工作,该取消的程序不取消,不该管的事情还在管。有的部门本位主义比较严重,在行政审批和办证过程中,工作效率低下。社会环境较差。有的地方特别是一些城镇郊区,经常有个别人为一些无理要求聚众滋事,阻拦项目建设,使项目实施起来困难重重。

5、经济增长点少,发展后劲不足。我县由于区位、信息、经济基础等条件差,加上农村改革、国企改革滞后,经营机制、人才机制、融资机制不顺,对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的吸引力明显不够,且流失严重,经济增长点匮乏。如县级金融机构为降低经营风险,惜贷而不愿放贷,并通过各种渠道向县域范围以外转移资金,造成县域经济“失血”,绝大多数中小民营企业贷款难,民营企业发展所需资金严重不足,仅靠自身发育发展慢,许多好项目、好企业无法发展,长期只能小打小闹,艰难度日。

6、社会矛盾和问题较多,加快发展和维稳的压力大。XX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又是集山区、库区、老山、边远区、灾害多发区于一体的农业大县,历年来积累形成的矛盾和问题较多,尤其是扶贫开发问题、库区移民问题、农业灾害问题、“两会一部”兑付问题、国企改革和国有企业职工安置问题等,都给县域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了严重挑战。农民人均纯收入不足1400元,全县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23.5万人,其中绝对贫困人口5.28万人,扶贫攻坚任务艰巨。县乡两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不得不拿出相当部分的人财物力用于保障农民最基本的生产生活,维护社会大局稳定。

三、加快贫困山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是要以科学的发展观指导县域经济的发展。要杜绝只图高速度、快增长、以牺牲环境与资源过度消耗为代价来换取一时经济增长的错误发展观,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努力实现县域内经济、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是必须把解放思想真正落到实处。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勇于进取,开拓创新,敢于打破各类条条框框,反对因循守旧与任何形式的经验主义、教条主义、本本主义。要破除认为基础条件差,难有作为的消极思想,树立善于扬长避短、化被动为主动的进取观念;破除仅仅依赖自然资源谋发展的落后思想,树立既依托自然资源,更要依托科技、政策、人才、资本、管理、服务等要素资源的先进观念;破除只满足于在一地一隅谋发展的狭隘思想,树立善于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抢抓机遇谋求发展的观念。

如何加快经济发展篇3

中图分类号:F426.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6-000-02

一、我国地矿经济发展的现状

我国地质勘探的需求在近十年是极其旺盛的,这也被称之为地质勘探的“黄金十年”。尽管从整体上来说,尽管仍处于“黄金十年”中后期的高位,但是这种快速增长的趋势在2013年便有所转变,甚至开始出现下降的态势。随着我国经济的转型发展,国家对能源以及矿产资源的需求导向已发生明显变化,一系列战略的实施将对我国地址勘探行业带来不容忽视的影响,包括“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等。在这种宏观环境的影响下,我国地矿经济也步入了一个多重叠加的发展期,即矿产勘查的转型期、勘探格局的消化期以及地勘单位改革的适应期。

(一)主要地矿省份的经济发展情况

笔者通过收集新闻报道以及相关数据,对贵州、河南、新疆、四川四个主要地矿省份的地矿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具体情况如下:

贵州:贵州省在2015年1-6月完成省内外与地矿研究有关的项目合计185项,所投入的地勘经费达到4.7亿元,其中最主要的投入是矿产勘查,1-6月累计投入3.55亿元,占总比的70%以上。

河南:2015年上半年,河南省地质勘查工作投入资金2.27亿元,同比减少45.66%;全省累计投入钻探工作量19.0248万米,坑探0.6403万米,槽探4.52万立方米。

新疆:2015年,在新疆部署实施的中央财政和自治区财政出资的各类地质勘查项目共477个,共安排资金33.9815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共部署项目41个,资金6.9247亿元;自治区地质勘查基金共部署项目44个,资金2.7068亿元;中央返还两权价款共部署项目392个,安排资金24.35亿元。

四川:截至2015年上半年,四川省“十二五”地质勘查累计投入达804193.91万元。比“十一五”增长133%。从5年投入强度分析,具体特点为:基础地质调查投入占比逐年增长;水文地质、环境地质与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投入显著增长,但受政府财务影响,波动较大;地质科技投入占比逐年增长;矿产勘查投入逐年下降;分矿种投资有冷有热。

(二)我国地矿经济发展呈现的主要特点

在地矿经济发展的“黄金十年”中,也呈现出一些比较明显的特点需要值得地矿界引起重点关注。这些特点包括:国家对公益类、战略类以及基础类的地质调查工作给予了较高的扶持力度,国家财政资金也主要向这些项目倾斜,具体表现为对商业性质的矿产勘探投入进行减产或限制,而与民生有关的地质勘探工作则加大了财政的投入力度;矿产探勘的重点也主要由一次性的消费能源转变到清洁能源方面等等。可以说,在新常态经济发展的当前,我国地矿经济发展必须着眼于未来长远发展,向更广、更深地方向延伸,切实加强地矿开采的水平和能力,提高地质服务工作,促进社会经济建设。

二、当前我国地矿经济发展所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挑战

(一)我国地矿经济发展所存在的问题

传统意义上的地质队伍计划经济色彩较浓,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市场意识淡薄、产业结构单一,找矿积极性无法充分调动,特别是善于发现和利用各种有利因素、捕捉和把握机遇的能力有所欠缺。可以说,整体地矿经济发展情况不甚理想,这种困境也反映出当前我国地矿经济发展存在诸多问题:

1.地质勘查理论与技术方法发展滞后

基础地质调查与研究成果亟待系统整理,深部矿、隐伏矿、浅覆盖层与盆地地区的找矿理论、技术方法、勘探装备亟待更新,地质勘查工作系统化、数字化程度亟待提高,面向社会提供地质信息服务的基础工作亟待加强;地勘单位装备落后,勘查技术停滞不前;不少单位技术力量与承担的任务不匹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地质勘查效率的提升和找矿成果的获得。

2.找矿积极性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受政策调整及市场萎缩的双重影响,加之缺少地勘项目收益分配机制和奖励政策,地勘单位找矿积极性不高。

3.勘查工作质量下滑情况日趋严重

一些勘查单位超能力承担项目,造成勘查工作质量不高,工作成果失真,地质勘查资质借用、冒用等违法行为依然存在。

(二)地矿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挑战

当前,我国地质勘探市场总体疲软,地勘投入持续下降,这给我国地矿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不少的挑战。主要表现在:

第一,地质勘查资金投入仍将延续下行。受全球经济进入中低速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环保政策制约等因素的影响,在国际矿业形势回暖、国内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新格局调整到位之前,社会资金的投资意愿难以大幅提高,地质勘查工作已进入深度调整期。

第二,生态文明建设对地质勘查工作提出更高要求。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围绕环境保护、环境治理等民生工程的开展,矿业权投放难度加大,对“绿色勘查”要求也会更高。

第三,地质勘查行业将迎来结构性调整。能源与矿产资源需求结构的重大变化,将推动油气、页岩气、煤层气、铀、地热等清洁能源的勘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求也将推动三稀矿产的勘查开发。

三、关于加快地矿经济发展的建议

(一)促进矿产资源的市场化

地矿单位应从长远发展考虑,按照市场发展的经济规律对矿产资源进行有效管理,从而不断提高矿产资源使用权的划拨、出让等机制的透明度,加强矿产勘探风险的防范和把控力度。地矿经济应遵循“市场积极引导为主,政府扶植为辅,企业主体投资”的三级发展模式,并在中央、地方和企业之间形成有效的联动机制,促进公益性与商业性的勘探分工,大力发展绿色循环、良性循环的新型地矿经济。

(二)加快转方式、调结构,促进地矿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地矿经济应摆脱传统的发展模式,数量增长、资源消耗的粗放经营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绿色经济、循环经济的发展要求,而应向数量与效益兼顾的发展模式转变。在地矿资源市场如火如荼开展的前期,一些地矿单位盲目追求项目的数量,承接了不少项目但却忽视了项目的质量,这样不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的项目结果无疑是不尽如人意的,项目的力量无法保证且质量也未达到预期效果。在实际情况中,一些地矿单位的骨干技术人员往往是保持着较重的工作负荷运转,在这种状态下技术人员只能先保证工作完成才能讲求质量,因此这也导致了整个地矿行业的口碑持续下降。在新的环境和经济形势下,地矿经济要实现持续平稳的发展就必须要扭转这种被动的局面。地矿主管部门应积极出台一些相应的措施,建立矿业权人的信息公示制度,强化社会监管的力度。同时,在建立信息公示制度的时,还可以一并建立黑名单制度,以推动地矿行业的诚信建设。在产业结构方面的调整,地矿单位应打破过去集中发展矿产资源的勘探以及施工的局限,大力推动新兴矿产勘探工作,并聚焦战略性的新兴地矿产业。这类新兴产业能够引领社会经济发展,这也是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制高点,可以说,地矿单位在新材料、环保能源以及空间资源等多领域有着非常重要的发展潜力。总之,地矿单位应准确把握新经济形势下地质工作需求多元化的特点,加快调整产业结构以及布局,大力推进重点技术人才的培养,积极落实新型战略发展的创新,加大地矿勘探软硬件的提升和更新,全面提高地矿勘察水平和工作效率,从而有效推动地矿经济的持续平稳、健康协调发展。

(三)建立地矿经济发展监督体系

由于产业的特殊性,地矿经济事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命脉,因此必须对矿产资源加强监管。在对地矿经济发展的监督管理过程中,笔者认为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应发挥牵头的总负责作用,通过调整地矿经济结构的发展模式,实施地矿经济的战略性变革,促进地矿经济能够保持持续健康有序的发展。同时,还要积极发挥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控能力,对矿产资源所涉及到的一系列财政政策、税收政策、产业政策以及金融货币政策等进行深入衔接,加强宏观方面的把控,在矿产资源的供给以及产业布局等方面牢牢把控地矿经济的发展。最后,应该要切实加强矿产资源的统一监管,建议由一个主导部门对矿产资源进行监管调控,在统一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下进行管理,能够切实保障政策执行的公平公正以及有序稳定。

参考文献:

[1]左勇,隋志清.打造高效财务团队,服务地矿经济发展[J].经营者,2015(3).

[2]朱燕.如何促进地矿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J].商业,2015(5):347-348.

如何加快经济发展篇4

一、我国目前公路发展的主要现状

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这句话放在任何一个时代都不会显得过时。特别是在现如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公路的建设已经到了一个全速发展的新时期,不管是在农村,还是在城市,不管是高速公路,还是普通的公路,建设的数量都是十分惊人的。但是就算有着如此惊人的发展,我国公路发展由于起点低、限制因素多等方面的原因,总体的发展现状仍然不是那么令人满意,有着诸多可以进步和上升的空间。又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域分布范围很广,公路的建设分布也存在着一定的不均衡性。很多海拔较高的区域,公路的覆盖率仍然比较低,不能完全满足当地居民对于公路的实际需求。

二、公路经济和市场经济发展之间的主要关系

1、公路经济能够有效促进市场经济发展。公路经济属于市场经济范畴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市场经济对于社会的推动作用更是无与伦比的。换言之,公路经济能够有效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并与社会的繁荣发展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因此,要想市场经济能够得以高速发展,公路经济也必须走上正规,与市场经济在相辅相成的氛围中协同发展。

2、公路运输业的发展能够促进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现如今,物流已经成为各行各业想要发展壮大的关键因素。而在物流领域中,运输业又是关键因素所在。繁盛的公路运输业对于市场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公路建设能够让各个区域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密切,让各地的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尽最大限度的满足不同地域居民的需求。同时,与其他运输模式相比,公路运输门槛低,费用合理,是我们目前最为主要的运输方式之一。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与公路运输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建立健全公路运输业的意义也是十分重大的。

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路经济长远发展的必要性所在

现如今,我国对于公路经济的需求和渴望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市场经济体制对于公路经济的推动作用也是愈加明显。我国现在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城市、农村中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迅猛,而只有在可持续发展公路经济战略的指导下,相应的经济目标才能得以逐步实施完成。

四、市场经济发展下公路经济长远发展的主要策略

1、建立健全科学规划的公路管理体系。首先,在进行公路经济管理中,应该始终维持公路发展的正面形象,避免在管理中存在的乱收费、不作为等行为的发生。同时,为了保持公路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国家相关部门应该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建设一整套与实际相贴切的公路管理体系。通过体系制度的约束,让公路经济的发展之路变得更加顺风顺水;其次,按照相应的规章制度严格约束公路经济中各个人员的行为规范。由于受到传统思想理念的约束,部分的公路管理人员服务意识不强,工作作风不端正,使得公路经济的发展十分不顺畅。为了扭转这一窘境,相关管理部门必须进行及时的管理,并对照相应的规章制度重新树立公路经济管理人员的形象,并通过有效的财政制度避免工作中出现乱收费和公款私用的现象;最后,建立健全公路管理体系,只有严格进行质量控制,才能有效保证公路建设的质量,让公路建设的理论寿命和使用寿命之间的差距降至最低。换言之,科学规范的公路管理制度体系对于公路建设与公路管理的意义十分重要,也是提升我国市场经济效益的有效策略之一。

2、通过具体的措施提升公路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首先,相关公路部门必须从思想层面上加强对于各级员工的教育培训,通过过硬且到位的思想培训,让员工的思想得到彻底解放,相应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得以增强。同时,工作责任心也不断提升;其次,除了针对与普通员工的教育之外,对于公路部门领导班子成员的教育与培训也是不容忽视的。领导是每个部门的领头羊,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如果连领导的思想和工作思路都存在偏差的话,其带给员工的负面影响往往是不可估量的。因此,应该经常对单位领导干部进行培训工作,让领导干部在工作中成为普通职工的榜样,并让普通职工争相学习学习和效仿,进而在单位内部逐渐形成一个积极向上、你追我赶的良好工作氛围;再次,公路经济要想始终保持长远的发展,对于懂技术、懂科学的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是始终不能停歇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技术、科技的竞争归根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相关公路部门必须结合自身实际的人才需求,不断招贤纳士,让更多的高素质的人才加入自己的队伍中,助力公路经济的发展;最后,公路相关部门还应该建立健全相应的岗位培训模式,定期或者是不定期的组织在岗职工参加一系列的岗位培训,提升职工的业务素质,通过培训让职工时时掌握最前沿的行业资讯,有效的提升我国公路建设的质量与效率。

3、强化物流业的发展。要想实现公路经济的长远发展,强化物流业的发展非常关键。第一,国家相关部门必须在政策上重视物流运输业的发展与引导。在这个过程中,政府相关部门可以加大对于区域货物资源分拨中心的建设,加大对于当地物流行业发展的扶持力度。第二,要想让市场经济下的公路经济得到更加长远的发展,创新建设物流发展新模式也是一条可以逐渐摸索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各级地方政府都应该认真思考,严格探索,构建和谐健康的物流发展新模式,进而助力公路经济的持续发展。通过物流业的良性带动,公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不再仅仅是“纸上谈兵”,而是有着科学严谨的依据作为最终方针政策。

结束语: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公路经济的长远发展有了更多的机会与保障。在当前公路建设不断高速发展的前提下,对于公路建设的质量和水平等都有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公路经济与公路管理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科学规范的公路管理能够有效提升公路经济的整体效益。

如何加快经济发展篇5

中图分类号:F291 文献标识码:A

促进乡镇经济的发展重点在于加快生态农业的发展,保护农业生态环境,调整农业经济产业结构,遵循生态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推行集约型的发展模式,促进农民增收,积极探索适合当前乡镇经济发展的新方法、新途径。本文以发展生态农业为例,对促进乡镇经济发展的措施进行探讨。

一、生态农业发展中的五个制约因素

(一)生态农业建设体制不健全。由于缺乏统一的生态农业建设组织领导体系,没有服务于生态农业建设的专门机构,没有制定生态农业发展的中长期发展规划,造成相关部门各自为政,无法形成合力,政策激励机制和保障体系不够健全,影响了生态农业的建设效果。

(二)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够完善。在社会化服务上缺少专业技术人员,农业科技的转化率和贡献率不高。尤其是服务于生产第一线的科技人员比例偏低,基层农民得到高水平培训和学习机会较少,影响了农业技术推广。现有社会化服务体系动员广大农民发展生态农业的能力不强、服务农民依靠科技增收致富的水平不高,也妨碍了生态农业的快速发展。

(三)农业生态环境形式严峻。城区企业的“退城进园”,给农村的环境带来一定的压力,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也威胁农村环境。随着化合制品的增加,塑料袋、塑料薄膜、反光膜、塑料制品等难降解的农资使用量越来越大,农村没有相应的回收措施和机制,导致白色垃圾泛滥,不仅严重影响村容村貌,对农民的生存环境也造成威胁。

(四)农民的生态保护意识较为淡薄。农民是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的主力军,由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落后,广大农民群众环保意识比较淡漠,对科学、安全、文明的生活生产方式不予重视,历史上形成的散乱的自然村布局还未打破,污染防治和废物综合利用没有落实在日常生活与生产中。部分农村没有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生活垃圾无法实现统一收集、统一转运、统一处置,生活污水直接排入环境现象较为普遍,农村环境“脏、乱、差”现象仍然十分突出。

(五)部分农村经济基础薄弱无钱办事。部分农村身陷“收入来源少,发展慢”的恶性循环中,由于部分农村的集体生产资料统少分多,导致基层自治组织无收入来源,甚至负债累累,根本无法对生态农业建设进行资金投入,无法有效的组织基层农民摒弃传统农业模式发展生态农业。

二、加快乡镇经济发展的新举措

(一)建立健全生态农业组织机构,科学规划发展道路。生态农业建设是一项跨地域、跨部门、跨行业的综合型系统工程,涉及面广,难度大,需要政府各部门齐心协力,统筹规划,精心运作,大力支持方能取得成效。建议成立服务于生态农业建设的专门机构,对重大事项进行统一部署、综合决策,协调各部门、各乡镇之间的行动,形成推动生态农业发展的强大合力。同时立足实际,科学制定态农业建设的中长期规划,引导生态农业健康、有序、稳步发展。

(二)加强宣传引导,提高加快发展生态农业的自觉性

发展生态农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也是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介,采取多种形式,宣传普及生态农业基础知识,不断提高广大干部和群众的生态环境意识,增强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自觉性和责任感。要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通过算账对比等方法,引导广大农民转变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和生产方式,调动他们发展生态农业的积极性,壮大生态农业的主体力量。

(三)双管齐下,加大对生态农业发展的扶持力度。一是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出台相应的激励政策,建立发展生态农业的激励机制、资源节约的价格机制和多元化的投资机制,运用产业扶持、技术支撑、财税优惠等政策手段,加大对绿色生态农业产业的扶持力度,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提升特色农产品经济效益。二是加大技术扶持力度。切实加强基层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农技服务体系的完善,农业主管部门及相关科研院所派出“农村科技特派员”深入农村推广生态农业新技术,切实提高农技人员的各项待遇,稳定农技推广队伍,创新农技部门管理机制,为生态农业发展提供科技队伍保障。

(四)发扬品牌优势,加大绿色生态农业品牌创建力度。目前,虽然我们具有地域优势的特色农业产业及产品,但农业品牌建设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为此,要进一步加大农业品牌建设力度,整合特色农产品品牌,支持做大做强名牌产品,保护农产品知名品牌。支持特色农产品标准化、品牌化建设,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积极鼓励标准化基地和示范区产品申报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申报国家名牌农产品、著名商标、驰名商标等有利于绿色(有机)食品品牌化的行为。要以组织化、规模化和产业化为方向,扶大扶强,加快生态农业产业化进程,提升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

(五)坚持项目带动,进一步优化生态农业资源配置。准确把握国家和省农业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组织实施一批生态农业建设项目。着力培养一批起点高、规模大、竞争力强的大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打造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的区域性农业产业化品牌等。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在积极争取国家、省级重大项目的同时,加大本级涉农项目整合力度,加大财政资金投入比例,提高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要制定优惠政策,加大农业重大项目招商引资力度,扶持企事业单位、集体和个人参加生态农业试点和示范工程建设,鼓励和支持广大群众和社会各界实行资本联合,开展生态农业项目开发和经营。要扩大农村金融服务网点覆盖面,创新涉农金融产品类型,加快农业保险发展,使优良的金融服务成为生态农业发展的“助推器”。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合作组织建设,积极做好土地流转工作,着力破解资金、土地两大瓶颈,确保项目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六)保护农村环境,加大农村和农田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力度。要全面推广种植绿肥、测土配方施肥、植保绿色防控等技术,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等综合措施,改善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大力推广“养殖-沼气-肥料”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大力推进生态农户、生态自然村的建设速度,尽快实施农村清洁能源工程全覆盖。严格资源开发的环境管理,切实保护好重要自然生态系统,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加强农村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切实做好工厂污染源和城市生活废水、废物的处理,严禁工厂废气、废水、废弃物和农村垃圾外流污染农业生产环境。

(七)拓展生态农业功能,积极发展生态旅游农业

生态旅游农业又称旅游农业或观光农业,是种新型的农业生产经营形态。它在充分运用现有农业资源的基础上,以生态学、美学和经济学原理来指导农业生产,达到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就业机会、向游客提供高质量旅游经历的目的。旅游者通过参与农业生产项目,既获得了生活乐趣,体味到田园风光,又学习了农业、农村的知识,健全了自己的知识结构,增强了保护自然环境的自觉胜。

三、结语

乡镇经济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我们应该在深化改革开发的大背景下,积极落实科学发展观,采取多种经营的方法,坚持生态农业的理念,坚持走农业产业集约化的模式,以大力发展农业经济来促进乡镇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如何加快经济发展篇6

如何发展农村经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发展现代农业、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

(一)坚持市场化取向改革,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不断提高农产品的吸收力和竞争力,是我国发

展现代农业的基本条件。农产品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是农业整体发展水平的最终体现。一般来说,它取决于农产品的结构构成、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农产品的市场体系建设、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与卫生水平等因素。

当务之急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是要牢固树立农产品就是商品的观念。从市场理念出发,农产品才能实现自身的真正价值,完成生产过程的良性循环。市场条件下的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绝不再单单是国家统一调拨的统销品种和战略物资,而完全同 产品一样,具有鲜明的商品属性,其出路只能由市场来决定。这样,要抢占市场份额,要开辟未充分开发的市场,要创造新的消费市场,农产品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二) 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200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提出建设完善农业种养业良种、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信息和农产品市场、动植物保护、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等“七大体系”,其目的就是着眼于解决制约农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七大体系”不仅是在整体上提升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强力措施,同时也为建设新农村、在农村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提供了保证。因为,发展现代农业要以优质的原 生产作为生存发展的基本前提和先决条件,而这一前提条件的要素就包括:通过组织实施农作物种子工程、蓄禽良种工程和水产良种工程,加强良种科技创新能力建设,进而构建政府扶持与市场推进互动的种养业良好体系;通过组织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工程、现代农业示范工程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扶持优势科研单位提高创新能力,进而构建农业科技基础实习、创新能力和转化效率的高水平的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体系;通过组织实施“金农”工程和农业遥感监测工程开发整合信息资源,完善信息服务网络,进而建构发燕尾服农产品新型流通方式、提高农产品营销服务水平的农产市场信息体系;通过组织实施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工程、农村沼气工程、沃土工程、农业生物资源安全保护与利用工程、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工程加强农业资源与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农业资源与生态保护体系;通过组织实施基层农业实用技术推广服务网络工程、部级渔港工程和农业执法服务基础设施工程突出公益性技术服务和农业综合执法,进而建构围绕多形式、多样化、多层次和公正、规范、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

二、注重农村劳动力转移、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体制

(一)政府财政政策适度向农村倾斜,注重提高农村的劳动生产率和富裕农民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国经济学家托达罗在他的论文《不发达国家中劳动力流动和城市失业的模型》和著作《第三世界的经济发展》研究了发展中国家二元经济结构中劳动力流动的问题,认为城乡预期收入差距,是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的基本动因。并以此为基础解释了发展中国家农村人口流入城市与城市失业同步增长的矛盾。强化重农理念,把农业的发展和农村经济建设放在重要位置上是托达罗模型的一个重要特色。发展农村经济(包括中小城镇和乡镇企业)不仅可以提高农民的劳动生产率,增加农业剩余,而且赋予了农民缓解城市就业的压力。同时根据乔根森模型,我们可以得出农业剩余的增加是农村剩余劳动力持久有序转移的保证,进而推动了工业的发展。

(二)实行制度创新,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提高他们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

首先是户籍制度。从长远看,要彻底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体制,消除附着在户口上的城乡居民的权利不平等制度,保障公民的迁徙自由、居住自由和择业自由。近期,要降低城市户籍门槛,分层次放宽入户条件。小城市和小城镇的户口应全部开放。在大中城市,对拥有合法住所(包括合法租借房屋)、稳定职业和生活来源的,允许进城定居,登记户口,并依法享有并承担当地居民应有的权利和义务。特大城市,可施行居住证制度。

其次是土地制度。土地制度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关系密切。目前,要促进中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并根据中西部地区土地资源相对丰富的实际,适当放宽土地的宏观控制,以适应产业的梯度转移,加快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

再次是社会保障制度。从长远来看,城乡劳动者应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体制。近期,应根据农民工工资偏低和流动人口的不同情况,建立多层次、低水平、广覆盖的社会保障网络。(1)降低农民工参与社会保障的门槛。交费基数、交费年限要与他们的实际工资相适应,并与所在企业按比例分摊,让更多的农民工年老时能领到养老金。允许企业为农民工在农村交纳养老保险,农民工可以到当地社保部门参保和退保。(2)建立方便合理的农民工养老保险跨省区转移机制,不论他们转移到什么地方,都可以凭卡交纳养老保险,凭卡领取社会养老保险金。

三、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

(一)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性

建设和发展小城镇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农村小城镇在农村经济发展具有多项功能,是当前和今后较长时期农村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任务。如何建设和发展小城镇是十分值得重视和研究的问题。首先,城镇化一个重要的方针就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贯彻"20字"方针、"四大文明"做到"生产发展、生活宽余、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城镇化建设指明方向和内容。

其次,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中国的城镇化不可能是一步到位的大城市化,也不可能是一步到位的中小城镇化,必然是大城市、中小城镇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同步推进的城镇化,是三维结构同时并存的城镇化。这就是中国式的城镇化道路。

再次,从本质上说,城镇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城市的各种文明不断向农村扩散和辐射的过程,是城乡各种差距不断缩小、城乡二元结构不断消除的过程。

(二)我国发展小城镇建设的意义:

1.小城镇建设是我们党在深刻分析当前国内外形势、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从我国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确定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

2.小城镇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方略,解决"三农"问题,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的重大战略决策;

(三)小城镇建设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消费环境,使亿万农民的潜在购买意愿转化为巨大的现实消费需求,进而拉动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如何加快经济发展篇7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因此,在积极地领会和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经济建设实践中,为促进国民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由科学发展观战略思想统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理论研究需要对加快转变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要求和现实作用做出具有普遍应用意义的深层理解。下面,谈几点对经济发展方式的认识与同仁商榷。

1经济发展的本质、动力与方式

经济增长是对国民经济统计的一种现实描述,是单纯的数量化的经济范畴;经济发展则包含着全部的生产变化内容,国民经济的范围有多大,经济发展所涉及的内容范围就有多大,发展是针对内容变化的,是对内容质的水平提升的表述。

在中国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同时,仍存在着明显的经济发展方式不适应的较为严重的问题。如同经济发展不同于经济增长,经济发展方式也不同于经济增长方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亦有不同的要求。经济增长方式有粗放型与集约型的区别,有高投入、高能耗、高排放、低效率的三高一低与低投入、低能耗、低排放、高效率的三低一高的差异。而对经济发展方式来说,更需要有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只有符合经济发展本质要求的方式才是科学的方式,才是要由现在的方式向其转变的方式,向其加快转变的方式。因此,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加快向科学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迅速改变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不科学方式,实现正处于高增长期的中国国民经济的全面科学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依据科学发展观,构建科学的经济发展方式,既是经济理论研究无可回避的挑战,也是改革实践必须加快实现的任务和目标。

2经济发展与非必需消费

人们的消费主要是必需的生活消费,很少有非必需的生活消费。因此,缺少非必需生活消费是劳动不发达或者说经济发展水平低的一种外在表现。但当人类劳动高度发达之后,人们必需的生活消费品在总体上是能够满足的,即人们基本的吃、穿、用、住等方面的需求在劳动的复杂程度提高之后是社会完全可以支撑的,包括在发达国家或地区和一部分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家庭轿车都已成为了必需的生活消费品。这时,必需消费自然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人们只满足于必需的生活消费,那么市场很快就会饱和了,生产的创造力会大大高于人们的生活消费需要。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在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前提下有力地扩大消费。从实际出发,比之生活必需品消费的扩大,包括生活必需品必需消费与非必需消费的扩大,当前应该更加高度重视非生活必需品消费的扩大,鼓励人们普遍地增加非生活必需品消费,尤其是增加劳务性的非生活必需品消费,实现经济发展现阶段消费结构的重大调整,以适应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科学发展的要求。

3促进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协同发展

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是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第二方面具体要求。遵照经济发展观,落实这方面转变的关键就在于必须全方位地推进中国农业经济科学发展,从根本上彻底改变中国第一产业的长期落后状态。当前,推进农业产业建设迈开大步,需要切实贯彻执行党中央早已确定的土地有偿转让政策,吃透政策精神,落实政策到位,以集体土地制度的稳定与市场化应用为科学发展农业的基础。在中国,一家一户的小农生产方式已经延续了数千年,当今,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集体土地所有制下的农业生产必须超越传统的小农生产方式,走出现代化发展的新路,实现土地的集约经营和机械化的种植。

在市场化取向的中国农业经济发展中,农产品市场的发展必须依靠市场化经营组织,进行公司化运作,不需要政府直接参与其中。这就是说,除去完成国家收购任务和农民自留的消费部分,其余的农产品全部要通过市场交易进入国民经济的满足社会需求的运行之中。必须建立农产品经营公司,同其他行业一样,进行资本运营,对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提供坚强有力的市场保障。过去,在向市场化迈进的过渡期,许多地方政府对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农产品种植、养殖和销售有过直接的助力或强力的组织控制,不论其出发点和效果如何,都是反市场化的做法,虽然能够理解和不得不接受,但是却不能再延续了。中国农业的发展必须走市场化道路,不能成为政府包办的产业。农产品的公司化市场化经营是传统农业转化为现代农业的市场保障,是在新的体制下保障农业生产者稳定收益的基本条件。经营农产品的公司在农业生产与市场需求之间搭起一座资本运作的桥梁,以现代资本经营的方式为农业经济服务,可将农业的发展带到以高科技为主导的现代产业发展的链条之中,使之能够与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发展,其创建意义是十分重要的。

4优先发展教育的决定性意义

如何加快经济发展篇8

中图分类号:F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1—0215—02



一、营造实事求是的制度环境

(一)要通过民主法治来营造实事求是的制度环境

法治是与人治相对立的概念,法治是一种治国方略或社会调控方式,是一种依法办事的原则,是一种良好的法律秩序,是具有价值规定的社会生活方式。民主则是与专制对立的、人民直接或经由其代表执掌和行使最高权力的政治制度。民主是法治的前提和基础,法治是民主的体现和保障。具体到民主与法治对保证实事求是原则实施的有效性来说,由于民主制度能够保证信息的公开透明以及传递的畅达和快捷,而法治能够通过法律的强制手段保证信息提供的有效和可靠,因此,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就使实事求是的真正落实获得了制度上的保障。

客观地说,在一些地方、部门和一部分人中,不实事求是的情况还相当严重,过去曾有过的“放卫星、浮夸风”被现在的“假数据”所取代,上级机关了解不到基层或下级的真实情况。在信息被严重扭曲的情况下,决策自然也不会正确。这些现象的出现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说明,在现实中贯彻和落实实事求是原则的制度环境还不够刚性,使得一些丧失原则的人为了谋求个人利益而蒙骗政府和组织。因此,要切实做到实事求是,就必须将其与民主法制建设密切联系起来。这在实践中,要求对广大的党员干部尤其是党的领导干部,不能只限于进行理论教育、提高思想认识、开展作风培养,更要注重通过完善各项制度,如调研、人大代表巡视、听证会、干部选拔、任免和奖惩等制度,加强民主和法治建设,营造实事求是的制度环境。

(二)要通过具体实践来营造实事求是的制度环境

一要注意有关文件的合法性。有些文件是违法的,在实体上侵害了相关群体的权利,程序上也矛盾很多,不可操作、不可执行;有些文件则是超限执行。其深层原因是条块利益之争所导致的。二要注意依法行政问题。如果有关政府部门不守法,百姓也会不守法。过去有些部门违法行政、不尊重公民权利很普遍,必须高度重视、督促改正。

比如,如何把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实施产业升级的问题,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个制度环境势在必行。吸收民营资本是发展地方经济的主要道路,哪个地方发展民营经济,哪个地方就能改变面貌。政府在帮助民营经济做大做高方面,不能仅限于在政策上拆除壁垒,实施同等待遇,还应该为民企提供适于其发展的制度环境。要放开投资领域,凡国家没有明令禁止的行业,都允许民间资本进入;要改善政策环境,完善鼓励措施,取消歧视性规定,在土地使用、信贷、税收、贴息、进出口等方面对各类企业一视同仁;要改善融资环境,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信用担保机制,解决贷款担保难的问题;要改善服务环境,办好投资信息网,建立投资信息制度,引导社会资金投向。上海近年来就一直为民企提供低成本的商务环境。地方政府只有通过降低商务成本,为民企提供利于发展的商务环境,才能将本地企业留住,将外地企业引来。另外,政府不能与民争利,要善待、宽容民营企业家,不能以公务员的标准要求他们,而应以市场和法律的尺子来衡量他们的行为。目前发展民企有了极好的机遇,方式可以灵活多样,整体购买、部分购买、先租后买、租一部分买一部分,这些方式都可以,目的就是将被国企占据的资源转为民营企业所利用。由于靠自身积累太慢,民企必须通过资本运作、资产重组,还可以采取上市、管理层收购等多种方式迅速扩大规模。民企目前面临着产业升级,应该努力向经贸、现代服务业等高等级产业和体现国家竞争力的高新技术领域发展。一些必须由国有经济控制的领域,如公共事业、基础设施等,民企也可以参股的方式进入,“不求所有,只求所在”。很多民企应当通过自身制度创新增强实力。如一些企业的家族式的治理结构必须改革,家族式的管理在企业初创期是有利的,但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家企不分”就会成为桎梏。目前用职业经理人制取代家族人管理是最佳选择。

二、营造公正合法的政策环境

大力开展政策环境专项推进工作,进一步完善优惠政策,强化政策激励机制,发挥政策引导扶持作用,把政策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重点抓好政策执行的监督和宣传教育工作,引导涉及优惠政策落实的相关部门把原则性和灵活性有机结合起来,创造性地用足用活优惠政策。突出抓好项目优惠政策实行一事一议工作,把利益让够、给够、企业得够。根据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的具体情况,不断调整制定出台新的优惠政策。结合优惠政策的制定和落实情况,不断完善、补充新的政策,努力把政策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在推进措施上,定期协调组织相关部门对出台优惠政策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着力解决“政策够用不管用”问题,使优惠政策落实到位,最大限度的释放效能。对阻碍、截留和拒不执行落实优惠政策的单位,形成专题报告,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经常深入调研,深入企业和广大个体工商户中,突出解决制约经济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议案。密切关注上级优惠政策的制定和落实情况,适时修订或出台本地优惠政策,确保经济发展政策处于最优的态势。

三、营造科学规范的设施环境

(一)要对交通体系进行全面规划,集中体现“以人为本”原则,强调整体规划理念。有目的地对交通设施环境进行规范和整治,包括市域内的公路(高速公路)、铁路、港口、车站、洗车场以及公共机动车辆等交通设施的环境管理情况,进一步加大道路建设投入力度,建立先进的人车分流,多层次综合交通系统,使本地的交通状况得到进一步改变。特别是交通设施的卫生情况,要解决交通设施垃圾收集转运点不规范,摆放露天垃圾桶或设置敞口垃圾池的问题;消灭交通设施的卫生死角和公路沿线门店违章乱倒垃圾现象;注意交通设施内排水不畅,污水积存,蚊蝇孳生的现象等。加强巡查,制止附近居民在路边道旁倾倒垃圾,加强过往车辆的管理,实行连续性巡回保洁;设置足量的密闭垃圾收集容器并加强管理,做到垃圾袋装收集,周围无散落垃圾,日产日清;组织清捞河面漂浮垃圾;加强公共厕所环境卫生管理;组织专业消杀队伍,定期投放除“四害”药物。洗车场场内要实行硬底化,排水畅通,禁止洗车抹布乱挂、乱晒等。各类机动车辆要进行定期清洗和整饰,保证车况整洁。

(二)要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建立健全各种设施管理制度,加大宣传、教育、执法等方面的工作力度。通过宣传教育,逐步提高广大市民的文明素质。同时,加强检查监督,发现问题及时督促处理;对达不到规定要求的,责令其限期整治,逾期按有关法规进行处罚。注意商务办公环境、流通环境、产业环境、人文环境的整体协调。在文化设施方面,要建立多媒体电子阅览室、图书馆、体育馆、标准田径场等。要形成浓厚的文化氛围,有利于广大群众各项素质的全面发展。

四、营造高效优良的服务环境

如何加快经济发展篇9

中图分类号: F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引言

市政公用经济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他即涉及到对城镇居民的水暖供应、有涉及到城市道路交通、环境卫生、污水及垃圾的处理等方面的内容,是保证城镇居民工作、生活顺利进行的重要内容。它是在政府的管理下实现运营操作的,因此也就使得公用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责任不明确、价格倒挂、工作效率低、政府投入大、亏损状况严重等问题,为扭转这一状况我们不得不对当前的公用经济进行深入的探讨并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

2我国市政公用经济发展的现状

2.1与经济体制之间存在矛盾

由于市政公用经济是为整个社会的居民服务的,因此它应当将社会、经济以及环境效益的最大化作为其终极目标。但是,由于市政单位往往需要从市场上购进其经营管理所需的各类能源及设备等,因此它也受到我国市场经济的影响。另外,由于市政单位的管理决策一般是由政府部门制定和下达的,也就导致了市政单位在在政府的控制管理下实现其运营的,因此,使其与当前的经济体制发生了显而易见的矛盾。所以就产生了价格倒挂、亏损严重等各类问题。

2.2政府管理步伐落后于市政公用经济的发展

由于市政公用经济关系着社会大众生活、工作、学习等方方面面,这就要求其在经济建设上的发展速到要全面、高效,而因受到政府部门在财力、物力等投入缓慢的影响,导致我国的公用经济建设远远落后于国民的需求以及经济的发展。如果市政单位凭借自身力量进行筹资来推进公用经济的建设又会导致单位债台高筑、经营困难的局面产生。从实质上讲,导致这一窘境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由于政府未能将市政公用经济提升到一个足够的重视层面上,投入上的严重不足致使其远远不能跟上实际经济发展的步伐,这进而使得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受到严重的制约。

2.3难以适应城市发展步伐

由于水、车等相关企业因为并不具有完整的价格定位权利使得剪刀差在不断加大,这类企业因为盈利水平低下而难以进行自我积累与层长,加之政府的财政补贴又迟迟不能到位,而企业又出入工期等的强大压力下,施工单位不得不相仿设法筹集资金,负债累累难以偿还,致使企业陷入经营困境中难以自拔。此外,沉重的财政负担使得市政单位在公用设施的养护上也难以保质保量,公用设施破损、老化等现象随处可见。

产生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主要由于政府难以转变长久以来形成的传统思想观念,在管理体制上墨守成规,缺乏创新精神,导致市政公用经济在资金投入方面严重不足,规划决策陈旧,管理模式落后,城镇市政公用经济建设发展水平受到严重的制约。

3促进我国市政公用经济发展的措施

要想扭转当前市政公用经济的窘境我们就需要积极转变观念,努力创新,抛弃陈旧的思想,进行彻底的体制改革,健全相关的制度法规,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下面对促进我国市政公用经济发展的措施进行了具体的论述:

3.1转变观念

一直以来,陈旧的思想观念都是束缚我国市政公用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因素,科学、开放、先进的观念是保证一个国家、集团、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相关政府部门应当根据当前的经济、社会现状来制定一套符合市政公用经济改革的具体策略,加大投资力度,这样才能够保证市政单位可以保质保量地完成上级交给其的任务。积极提倡市政单位及政府部门的人员解放思想挂念,同时政府部门还应当及时进行职能的调整,真正为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服务。

3.2积极创新,和时代同步发展

创新是实现市政公用经济改革的基础,是其得到发展的必经途径。政府部门应当积极创新,深化公用经济体制改革,不断追求在管理模式上、科技手段上、制度制定上的创新,使管理水平、技术应用水平不断提高,才能真正拜托制约市政公用经济发展的因素。应当大力支持大型集团的建设,倡导股份体制的变革,引进优秀的合资企业或集团,吸引外商投资,积极进行资产的充足,扩展投资主体的范围从而使单位内部的体制矛盾得到消解。推进产业结构的改革步伐,支持当地的热门产业的建设和发展,提高当地的经济发展速度。努力提高经济效益水平,积极落实环保政策,使单位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步进行。积极推进人士制度的调整,努力建设出一个高素质、高技术水平的队伍,依靠集体的智慧进行创新,是市政公用经济的发展迈上一个更高的台阶。

2.3加强对辅业的建设

在努力加大主业的发展力度的同时还应当注重对辅业的发展。努力扩展水、车等行业的发展空间,积极利用当地的各类资源以及现金流,将市政公用经济建设带入到一个良性的发展环境下,积极进行资源的整合,当地的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积极抓住各类市场机遇,在发展主业的同时也注重辅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使他们共同发展,相互促进,为我国的市政公用经济发展做出一份贡献。

参考文献:

[1]白素记.浅谈非公有制经济介入市政公用行业的必然趋势与发展前景[J].河南建材.2009,(4) .

[2]朱华,刘应元.银行代收公用事业缴费模式创新的制度经济学分析[J].武汉金融.2010,(3).

[3]刘正儒.公用事业改革与政府和管制的经济分析[J].宁夏社会科学.2009,(1).

如何加快经济发展篇1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但同时也应看到,我国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实现经济快速增长付出的代价过大。自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确立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的战略方针以来,我国虽然已在这方面取得不少成效,但从总体上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实现根本性转变,近年来随着经济增长速度加快,增长方式粗放的问题更加突出,资源环境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不仅影响短期的健康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将严重制约长期的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全面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从当前的发展实际出发,将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两个字的改动,寓意深远,意义重大,针对性和指导性更强,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更全面、更深刻。

第一,更好地体现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但这种发展绝不仅仅是经济总量的增加。我国目前经济发展中不稳定、不协调、不全面、不可持续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就是简单地把增长当做发展、把增长作为第一位的追求。“增长方式”主要是就增长过程中资源、劳动、资本等投入的效率而言的。而发展方式则不仅包括了经济效益的提高、资源消耗的降低,也包含了经济结构的优化、生态环境的改善、发展成果的合理分配等内容。增长方式只回答了在要素投入方面用什么办法做大“蛋糕”的问题,而“发展方式”不仅在要素投入上回答怎样做大“蛋糕”的问题,而且在发展道路上回答了用什么样的经济结构、什么样的环境代价做大“蛋糕”的问题。所以,用“发展方式”替代“增长方式”,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第二,更深刻地反映了破解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的要求。内外需结构不平衡,国内需求结构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以及体制机制不健全,是转变增长方式提出多年而没有实质性进展的根本原因。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由于我国各方面条件比较好,必然成为发达国家或跨国公司最便宜的“加工工厂”或“生产车间”。这就必然带来投资、工业和出口的快速增长,而投资、工业的快速增长又必然带动消耗高、排放多的投资品生产的扩张及这些产业的投资扩张。加之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工业和出口的快速增长又必然主要依靠附加值低而占地多、消耗多、排放多的贴牌生产方式来实现。这是支撑现阶段粗放增长方式的机制。因此,单纯就转变增长方式做文章很难收到预期效果,必须直奔成因,从本源上抓好需求结构、产业结构等的调整,抓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内外需结构平衡了,产业结构优化了,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了,消耗高的粗放型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所以,用“发展方式”替代“增长方式”,解决问题的针对性更强、现实指导意义更大。

第三,更全面地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要求。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这种需要,不仅是不断提高收入水平,获得更多的物质产品和服务,也包括获得清洁的水、清新的空气、绿色的空间、惬意的环境等。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生态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由于一些地区不顾自然规律竭泽而渔式的开发,导致生态系统整体功能退化,越来越多的区域成为不适宜人类生存的空间。由于一些地区超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过度开发,导致水资源短缺,绿色空间锐减,环境污染加剧。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经济快速增长和收入增加带来的生活水平提高。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要求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投入实现经济增长,而且也要求以尽可能少的污染物排放实现经济增长。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要求我们确定更全面、更体现人民根本利益的发展方针。所以,用“经济发展方式”替代“经济增长方式”,更好地体现了满足人民群众各方面需要的内容。

二、实现“三个转变”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这就是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这是我国今后一个时期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针。

(一)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这是包括内外需结构、内需中消费与投资结构在内的整体需求结构的调整方向,是针对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过于依赖投资和出口带动的问题提出的。

国内需求一直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1979年至2005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9.6%,其中,国内需求的贡献率高达92.6%,货物和服务净出口的贡献率只有7.4%。即使近几年,国内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达到91.9%。而且,我国今后仍然能够主要依靠不断扩大国内需求推动发展。人口大国尤其是发展中的人口大国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比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都更加具备立足扩大国内需求推动发展的有利条件: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将为经济增长创造庞大的消费需求;工业化进程加速,将为经济增长提供巨大的投资需求;城镇化加速发展,将为经济发展开辟更广阔的内需空间。

立足扩大国内需求推动发展,必须处理好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的关系。近几年,我国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消费率特别是居民消费率的贡献率持续降低。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00年的21.7%,增加到2006年的40.7%。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则由2000年的63.8%,降到2006年的38.9%。从国际比较看,我国消费增长并不慢。据世界银行《2006年世界发展指标》,2000年至2004年,我国居民最终消费支出年均增长7%,远远高于美国的3%、世界平均的2.4%。但问题是,我国投资增长更快,从而使投资与消费出现不协调,经济增长过多依靠资本形成;从消费领域自身来看,消费结构性不足的问题比较突出,主要是农民和城市低收入者收入水平低、消费能力不强。这一问题,制约了经济健康发展。

因此,要保持持久稳定的增长而不是短期的繁荣,必须立足扩大国内需求,把经济发展根植于国内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形成消费与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

(二)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这是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层面的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方向,是针对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大而不强、服务业发展滞后以及三大产业之间比例不合理的问题提出的。

农业基础薄弱,“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工业大而不强,制造业规模虽已位居世界第三,但缺乏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世界知名品牌,消耗高、污染多的行业和企业所占比重过高;服务业发展滞后,其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比中低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低十几个百分点,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数量和质量远不能满足需求。与此同时,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变化方向出现偏差,近年来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的格局不仅没有改变,反而继续强化,进一步加重了资源环境的压力。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2002年以来一路攀升,由44.8%提高到2006年的48.7%,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55.5%。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在2002年达到峰值以来一路走低,由41.5%减低到2006年的39.5%,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45.7%降到38.6%。

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状况,不仅加大了资源环境的压力,影响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的提高,也不利于缓解就业压力,影响经济的稳定性。因此,必须立足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发展,把调整产业结构作为推动发展的主线,加强农业基础地位,逐步实现农业由弱变壮;提高工业技术水平,实现工业由大变强;加速发展服务业,实现服务业由慢变快,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三)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这是经济增长中要素投入结构调整的基本方向,是针对经济增长中过于依赖物质资源投入的增加和简单劳动,而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等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大的问题提出的。

2005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按当年平均汇率计算为2.26万亿美元,约占世界生产总值的5%左右,但为此投入的各类国内资源和进口资源,却比产出所占比例高得多。2005年,我国消费石油3亿吨、原煤21.4亿吨、粗钢3.5亿吨、水泥10.5亿吨和氧化铝1561万吨,分别约为世界消费量的7.8%、39.6%、31.8%、47.7%和24.4%。即使考虑汇率因素,我国经济增长付出的能源、资源代价过大,也是不争的事实。

另一方面,由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缺乏核心技术,缺少自主知识产权,缺少世界知名品牌,我们不得不更多地依靠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换来微薄的利益,成为低端产品的“世界工厂”。我国出口商品中90%是贴牌产品。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占全球纺织服装贸易总额的24%,但自主品牌不足1%,且没有一个世界名牌。美国《商业周刊》和国际品牌公司2006年公布的全球100个著名品牌中,美国拥有50个,欧洲占有38个,亚洲也有11个(其中日本8个、韩国3个),而我国却一个也没有。我国彩电、手机、台式计算机、DVD播放机等产品的产量虽居世界第一,但关键芯片依赖进口。我国企业不得不将每部手机售价的20%、计算机售价的30%、数控机床售价的20%至40%支付给国外专利持有者。

由此可见,无论是从国际科技竞争加剧的趋势看,还是从我国劳动力供给出现的新情况以及资源环境的压力看,我国已经到了必须更多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管理创新等带动经济发展的阶段。必须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逐步形成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基础的新竞争优势。

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任务和应采取的重大举措

经过多年努力,我们已经具备支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诸多有利条件,关键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下功夫,努力开创科学发展的新局面。按照“三个转变”的要求,实现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应着力完成以下带有战略性的重大任务。

(一)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着力增强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要调整投资和消费的关系,合理控制投资规模,优化进出口结构,避免经济增长出现大的起伏。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必须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要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二)加大自主创新力度,着力建设创新型国家。面对世界科技革命日新月异的迅猛发展,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科技进步,已成为我国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坚持走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加大对自主创新投入,抓紧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特别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使企业真正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和自主创新的主体。体制创新是科技创新的基础,要通过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完善鼓励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法制保障、政策体系、激励机制、市场环境。科技的竞争关键在人才,要把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培养大批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作为战略性举措切实抓好。

(三)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现代产业体系。这是实现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拉动经济增长的关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把结构调整作为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线。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加快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推动大型制造装备和基础实验设施建设,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着力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加快推进高技术产业专项,对符合转变增长方式的高技术产业给予政策支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群;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支持服务业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和新兴行业发展,加大对物流、信息、技术服务等生产业的投入,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

(四)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要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增加农业投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健全农村公共服务。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促进农民多渠道转移就业,增加农民收入。

(五)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保护土地和水资源,全面加强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工作,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依法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发展环保产业,加强城乡污染综合治理,促进生态修复,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落实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努力实现“十一五”规划提出的指标。

如何加快经济发展篇11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以发展这一主题来贯穿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发展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发展与执政兴国的辩证关系,是我们党50多年执政经验的科学总结,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在当代中国的重大创新。对此,我们要从战略的、全局的、政治的高度来深刻认识。

加快发展充分体现了我们党的先进性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本质要求。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必须在推动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中体现,在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奋斗中体现。我们现在总体进入了小康,这是划时代的胜利。但是也要看到,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我省还有220万农民没有摆脱贫困,城里还有很多下岗和失业人员,还有156万人拿“低保”。在相当长一个时期,我们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只有通过不断地发展,才能实现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才能充分体现我们党的先进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才能显示出更加旺盛的生机。

加快发展是适应国内外新形势的客观需要。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世界范围内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面对这种形势,我们没有别的选择,只有不断加快发展,提高综合国力,才能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中处于主动地位,立于不败之地。当前,国际化的大趋势,加入世贸的大背景,已经把内地省份推向国际竞争的前沿,并将加速打破地方对经济的种种保护。可以预见,随着加入世贸过渡期的结束,在绝大多数领域,竞争将没有禁地,企业的发展将没有边界。对此,我们一定要清醒,我们没有退路,必须主动出击、积极应对,丢掉幻想,加快发展。另一方面,国内竞争也更加激烈。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绩,来之不易,必须充分肯定。但同沿海发达地区比,还有不小差距。突出表现在工业的发展上。当前,我们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沿海企业已向我们的一些优势领域冲击,如钢铁行业等,我省的位次正在后移。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发展是解决当前经济社会生活中诸多矛盾的根本途径。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一条重要经验。当前,就业问题、农民增收问题、财政困难问题等等十分突出,解决这些困难和问题,最根本的途径就是发展。

抓发展必须强化战略机遇意识。党的十六大提出,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经济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的背景下,新一轮全球互动式产业结构大调整步伐加快。我国是最有条件大规模承接新一轮国际间产业转移的发展中国家。我省资源丰富,科教实力雄厚,产业基础较好,劳动力素质较高且成本较低,水、电、土地价格相对低廉,不仅有利于争取国际产业的转移,而且有利于争取沿海产业的转移。目前,饮料产业、造纸产业、纺织产业、机械产业的转移都已经和正在进行之中。随着国家铁路大规划的实施、多条高速公路干线的建设、长江江海联运的发展、武汉航空枢纽地位的逐步形成,将重造“九省通衢”的新优势,湖北尤其是武汉作为全国物流中心的位置将不容置疑。这将有力地推动制造业在湖北的集聚、发展,必将对湖北的发展起长期效应。这是一个大机遇,我们必须强化机遇意识,抓住机遇而不可丧失机遇,确立全面、辩证的发展观,奋力开创湖北发展的新局面。

二、解决影响发展的重大问题要有新的突破

省八次党代会确定了我省今后一个阶段的发展目标,要求把湖北建设成为我国中部重要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区、现代制造业聚集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区、现代物流中心区,并使湖北经济社会发展走在中西部前列。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解决好四个突出问题。

1、更新观念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全省上下不断解放思想,有力地促进了湖北的发展。但解放思想是长期的任务,思想解放不够、观念落后仍然是湖北发展不够的根源。因此,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与时俱进。解放思想必须联系实际,不断研究新情况,丰富新认识。比如,怎样看待商品的多与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多与少的问题实际上是市场问题。要有大市场的观念,动态地看市场,用竞争的观念看市场,敢于竞争、敢于抢先。比如,解决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问题,就要努力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大搞规模化经营,搞板块经济,深化农产品加工,等等。因此,不能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待多与少、看待市场的容量;不能简单地处理发展中的难题。关键是我们是否有竞争力,取决于我们创造性的工作。又如,怎样适应规模化趋势?我省的现状是规模化经营水平不高,除汽车、钢铁外,其它产业集中度不高,销售收入过100亿的企业仅3家,50亿-100亿的仅2家,10亿-50亿的仅21家。目前,规模化发展趋势迅猛,我们必须正视这一情况,适应这一趋势,依靠市场机制,采取多种形式促进规模化经营。推进规模化经营要注意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变行政捏合式为市场兼并式,变靠产品运营发展为靠产品运营与资本运营结合促发展。

2、结构调整问题。结构不合理是制约我省经济发展的一个突出矛盾和问题。过去,尽管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结构尚未有大的改善,必须以更坚定的决心、更大的力度、更有效的办法推动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抓调整、促发展,必须扭住工业化这个“牛鼻子”不放松,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努力提升产业层次,壮大产业规模,增强竞争力。工业化滞后是我们必须认真解决的重大问题,我们落后于先进省市,不仅表现在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家电产业上,也反映在传统产业上。我们必须痛下决心,认真反思,改变这种局面。抓调整,促发展,难点在“三农”。“三农”难,难的原因之一是结构没有大的变化、优质高效农产品少、比较效益低。目前,我们在一些产业领域有优势,但尚未造就农业整体经济优势。农产品结构调整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扬长避短,造就特色,突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必须选准突破口,花较小的成本获得较大的产业效益。近期要集中力量抓好三件事:一是下决心造就几个效益较高、有特色、有竞争力的农业支柱产业;二是坚定不移地推进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区域化布局);三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做好这三件事的关键是培育农业市场主体,这比工商业更紧迫。抓调整、促发展,必须狠抓薄弱环节。从区域经济结构看,县域经济落后是我省经济结构的一个致命弱点。这方面,方针、目标、措施都已确定,省委、省政府已作了专门部署,要按照“一主三化”的要求,坚定不移地抓下去,争取五年内有一个大的变化。

3、发展后劲问题。后劲不足问题是当前亟待解决的一个大问题,它关系到我省的长远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对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培植后劲必须抓一大批好项目,特别是大项目。必须转变观念、改进方法,积极研究在国债项目减少情况下实现投资稳定增长的机制问题,千方百计扩大投资规模,拉动经济增长,培植发展后劲。要把工作重点转到扩大招商引资上来,这是解决缺项目、缺资金、缺市场、缺技术管理的有效措施,一举多得。要努力改变目前融资渠道过窄的状况,积极引进外来资金,激活民间投资,同时,要把选好项目作为争取银行支持的载体,千方百计降低贷款成本,更好地利用银行这一资金供应的主渠道。4、改善环境问题。营造良好的创业、发展环境,至关重要。近年来,各地各部门高度重视环境建设,采取了一系列整治措施,总体上看,我省的发展环境比过去有所改善,但还需要深化认识,继续努力。环境改善的过程,也是经济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的过程,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任务,不是权宜之计。改善经济环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与经济体制、行政体制、文化传统、生产力水平有关,绝不是一两项措施所能奏效的。要看到改善环境的复杂性、艰巨性,下定决心,统筹规划,综合治理。要总结经验,巩固学查改成果,切实抓好软环境改善,逐步建立起良好的服务环境、信用环境、法制环境。另一方面,要重视基础设施建设,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硬环境。同时,要注意培育产业发展的配套环境。配套环境关系产业投入的效益和投入的回报。要引进模块化经营理念和园区发展模式,改善大环境、营造小气候,促进产业、企业的集聚、集中、集成。

三、政府对经济工作的领导要有新的改进

改进政府组织领导经济工作的方式方法,是新的形势、新的任务对我们提出的新要求。面对改革发展的繁重任务和激烈的地区经济竞争,我们必须进一步改进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当前要注意解决好三个问题。

如何加快经济发展篇12

近几年,兵团的非公有制经济确有发展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与全国各省、市、区平均值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一是所占比重低,2004年底,民营经济已占全国经济总量的68%,兵团仅占自身经济总量的26.2%;二是投资总量少,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民营占70%以上,兵团仅为30%;三是对经济拉动作用小,全国民营经济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达75%左右,兵团不到30%;四是实现就业和再就业的数量少。全国当年新增劳动力就业和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再就业,80%是通过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来实现的。兵团非公经济在解决就业上的贡献很小;五是兵团民营企业的规模总体上偏小,科技含量不高,缺乏核心竞争力。

兵团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水平和全国相比存在巨大差距,归纳起来,主要是10个方面:一是思想认识上远没到位,存在兵团特殊体制下,要不要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等疑虑;二是市场准入上对民营企业仍有许多限制,包括行政通过审批的限制;三是投融资渠道不畅;四是兵团、师、团三级行政部门职能转变相对滞后,为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各项服务还不够有力;五是“三乱”问题没有得到根治,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的现象还时有发生;六是对各类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的政策没有落到实处,民营企业在享受各项优惠政策时,往往被排斥在外;七是发展环境不够优良,非公企业还时常受到来自各方面的不法侵害;八是兵团的民营企业95%以上没有主导产品、研发能力、发展战略,绝大多数企业仍在起步阶段;九是兵团非公有制经济人士队伍人数少,素质不高,开拓市场的能力不强;部分人员法制观念淡薄,诚信严重失缺,社会形象欠佳;十是部分民营企业没有确立科学发展观,仍在进行一些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水平、低效益、低效率的“三高三低”项目。

二、深刻理解《意见》,加大工作力度,实现兵团非公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首先是冲破难点。制约兵团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主要难点有两个,一是思想认识问题;二是体制问题。解决思想认识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在兵团上下、干部群众中,深入持久地进行教育,使广大干部群众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性,增强加快兵团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紧迫感和使命感,提高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解决体制问题可以从4个层面着手,一是做好与自治区有关部门及各师、团所在地、州、县、市有关部门的协调争取工作;二是按照中央和自治区人民政府给兵团的授权,最大限度地制定一些优惠政策,以弥补体制上的缺陷;三是尽快完善五家渠市、图木舒克市、阿拉尔市的政府功能;四是比照奎屯天北新区的模式,在几个没有建市的师,都争取建立1至2个师辖经济区,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供政府功能完备、各项服务优良的平台。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