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农村如何发展合集12篇

时间:2023-07-27 09:29:44

山区农村如何发展

山区农村如何发展篇1

中图分类号: S-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2-0040-3

基金项目:湖南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06zc036)成果。

板市南距衡阳市蒸湘区的呆鹰岭镇仅8km,离衡阳市城区的中心地带也只16km,距衡阳县西渡镇28km。历史上的板市古镇位于“衡渣官道”上,现代“西杉公路”(西渡-杉桥)通过镇境;北通南岳、娄底、湘潭;西向到渣江、洪市,乃至通邵阳;东向经过集兵上107国道公路;从板市的民主村向东经角山可回衡阳,其区位交通条件极为优越。板市古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古建筑独具特色、乡村旅游开发价值大,本文仅次略陈管见。

1 板市区域旅游资源环境特征

1.1 山水田园风光如画

发源于笔架山,并流经石园、杉市的杉旭河,自西北向东南注入蒸水。杉旭河进入板市镇境后地势开阔平缓,形成了长约3km、宽约1km的河谷平原,即所谓“土桥町”。这里土质深厚肥沃,利于耕作,开垦出塘堰数十处,良田2500hm2,是著名的湘莲之乡、鱼米之乡。板市古镇就坐落于平原南部、杉旭河滨。

以土桥町为中轴,东部低山区,土质肥沃,森林植被葱郁,山岭一直沿着杉旭河绵延,构成山清水秀的绚丽自然风光。西部为丘岗地貌,多在海拔200m以下。森林植被较好,是黄豆、花生、红薯等旱生农作物的种植区。在西部低丘岗与平原相接的地带,乡村聚落集中,且沿西杉公路两侧分布。东部山地的山间盆地和山谷中,也形成不少山水型乡村聚落景观。

板市镇一带降水仅1200mm左右,且3-8月的降水量约占全年的70%,夏秋间往往形成旱象。只因这里有杉旭河流经,有较为稳定的灌溉水源。1958年在民主村下陂塘又兴建了水面近350hm2的何家垅水库,又多了一个最为重要的稳定灌溉水源,便使土桥町一带长年水旱无忧。板市镇内的山岭间还有不少裂隙承压水泉井分布,且大多水源稳定,水质优良,既可供灌溉,又是良好的饮用水源。板市山水田园村落就是如此巧妙协调和谐的组合在一起,如诗如画。

1.2 古镇、古祠、古民居、古韵悠悠

板市是古代衡渣官道上的一个驿站和集镇,至今令人惊奇的是还遗存有约200m紫红色板岩铺设的石板街。街道两旁仍保存着较为完整的前殿后房式的古式店铺及其如豆腐制作、薯粉加工等传统作坊;在古街的中心部位还保存着风格独特的古凉亭(又称路亭或者义茶亭),以及与之相连的青莲庵,肖公井、肖公桥等古迹。在距板市古镇东面约100m的黄泥山上还有“雨师庙”遗址。其板市民主村的山陂冲一带为衡阳县何氏宗族的发脉之地。据何氏家谱记载,其先祖因军功于明洪武初年受赐占有大片土地,乃将家小从江西庐江府迁来安家落户。自此,开荒筑塘,耕种营生,子孙繁衍。至今其子孙已散布到了衡阳、衡山各地,有的还迁移到了海外。何氏家族六百多年的农耕历史,其见证除四修家谱外,在祖源发脉之地至今遗存有建于民国三年(1913年)的何氏宗祠和比其更古老的下陂塘传统民居何老屋建筑群。何氏宗祠坐落于民主村下陂塘组,为二进二厢组成的完整四合院,为典型的明清式建筑群。建筑外观飞檐翘角,高大壮观;内部装饰雕画栋,华丽典雅。祠堂前面为一口半月形池塘,谓之泮塘,隔垅对面就是如书案形山冈。显然,祠堂是按照一定的风水思想理念而选址的。何老屋为一个“二进四厢”的大型民居建筑群。民居前面与祠堂一样,有半圆形池塘,对面山形如案、如笔架,民居后有丘岗靠山,左右有小低丘护山,其“四神沙”的传统风水思想得到了较充分的体现。

1.3 旅游资源地域组合较好

板市旅游资源不算丰富,但相对集中,地域组合较好。大致可以形成三个具有开发价值的旅游景区:

1.3.1 以板市古镇为中心的板市村 滨杉旭河,并有西杉公路经过,康太村公路也在这里接轨。古镇上有古街、古店铺,以及肖公古井、中街凉亭、青莲庵古庙宇。附近杉旭河上化龙古桥,桥东有黄泥山“雨师庙”古碑;山之南有古建筑“肖家祠堂”;山之东为一大型粉墙黛瓦的明清式传统民居;山之北面龙山有一大群高低错落的现代民居建筑,间有古樟点缀。古镇、新村、阡陌田园构成一派协调和谐的美丽乡村风景画面。

1.3.2 民主村的山陂冲自然村落 该村群山环抱、绿水中流,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山间盒地。盆地内的山塘堤堰、屋宇田园都是何氏宗族六百年来开基立业的艰辛耕耘杰作。

1.3.3 市大坝就修筑在山陂冲北面山谷口的何家垅水库 水库如“高峡平湖”、“山间碧玉”。山陂冲左面的斜山村,即为何家垅水库部分库区移民按照规划集中兴建的移民新村,屋宇田园和道路整齐划一,秩序井然。移民们及其子孙以艰苦奋斗求生存精神,经几代人的奋斗,过去简易土墙黑瓦砖木移民房,现在多已变成了新式楼房,并有绿树浓荫相映衬,恰与山陂村的古村、古祠、古民居形成鲜明对照,体现了古老农耕文明与现代农业文明更替的必然规律。

2 板市乡村旅游开发的思路

2.1 把握体验经济能力,全面展示乡村文化景观

乡村旅游资源如田园景观文化、居民建筑文化、农事农耕文化、村野风习文化、家庭生活文化、乡村艺术文化等类型多样,特色独具。而乡村旅游便是以乡村地域自然风光为基础,乡土文化为核心,吸引旅游者在乡村地域环境中从事各种休闲活动的一种旅游方式[1]。随着21世纪旅游者旅游层次的扩大,旅游知识的增加和识别等级的提高,“体验”便成为购买旅游产品的核心。因此,旅游产品开发便应全面挖掘和展示其乡村文化景观,通过观光、参与等方式,为旅游者创造各种难忘的经历。板市乡村农耕文明体验休闲景区山水田园风光如画,古镇、古村、古亭、古民居、古祠堂等古韵悠悠,但都必须经过规划组合,使其成为优美的风景画,别致的风俗画,异域的风情画,使其真正成为“体验”产品。当前最为紧急的任务是:

2.1.1 进一步加强绿化、美化和香化,搞好生态环境建设

2.1.2 加强境区内古建筑的保护,对于一些濒危古建筑尤其要采取措施进行修葺和保护

2.1.3 立即着手收集和整理民间文学艺术和乡村民风民俗

2.2 突出农耕文明意境,营造农耕文明休闲产品品牌

几千年来,我国农耕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以商鞅“垦草”为代表的农耕思想,“重农拟商”、“耕读为本”的儒家思想代代相传,历经数千年的浸润,形成了中华文明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农耕文化。在许多人的内心深处,都有着很强农耕文化情结。目前为此所开展的以农耕文化为主题的乡村旅游,已形成了持续发展的市场需求,并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农耕文化景观是板市旅游区的最大特色和优势,但必须通过规划整合形成品牌,才会真正成为旅游经济优势。目前最为紧迫的任务是改变乡村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并列、现代设施与传统风物杂陈的局面。要通过减却污浊求净化,将景区内的猪舍牛棚粪坑柴堆等一系列不卫生的“辅助设施”转入地下或迁出景区,只留果蔬“上阶绿”,花木“入帘青”的窗明净舍;减却繁杂求自然,既突出自然景观,强化“人间烟火气”,形成“天人合一”环境;减却烦嚣求宁静,不要城市里的机器轰鸣、喇叭高叫、人头攒动及人生鼎沸,适当点缀鸡鸣、犬吠、鸟语、蛙鸣,为旅游创造“人间有味是清欢”的氛围等手法,净化和保持农耕文化特色[2]。也还应通过乡村特色民俗民情、乡村建筑、饮食文化、商品文化(旧纸伞、蒲扇、风筝、剪纸、竹编等),以及禾场、荷塘、水库、石磨石碾、插秧、拾穗、割稻、晒谷、灌园、牧鸭喂鸡等农景农事的综合展示,创造出板市品牌,让城市居民特别是青少年真正体验到农耕文明的韵味。

2.3 强调乡村社区参与、农民主体经营

我国国家旅游局推出的“98华夏城乡游”、“99生态旅游年”、“2004中国百姓生活游”,乃至2006年的“中国乡村游”等主题,都是在推动乡村旅游发展,让游客走进百姓生活,百姓参与旅游活动,在城乡游客互动中带动乡村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于是目前一种以乡村社区为场所,以社区全面参与旅游的开发并获益为核心,依托乡村丰富的自然景观和多彩民俗风物,以城市居民为客源市场,以实现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集观光、度假、求知、消闲、娱乐为一体的多形式、多层次、多地域的可持续旅游形式,即所谓“参与式乡村旅游”,具有投资规模合理、参与性强、适用性光、示范性强、效益的长期性、发展的可持续等特征、而且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问题,也有利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农业生产向第三产业转化,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国家支持,地区积极,农民欢迎,也深受旅游者的欢迎。板市乡村农耕文明体验休闲景区的产品开发,也必须坚持采用这种参与式乡村旅游模式。当前最为紧迫的任务是知道农民按照参与式乡村旅游的规范,抓紧建设好自己的家园、农园;还要抓紧社区和农民进行管理和服务培训,尤其重在素质的提高,走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齐头并进的道路。

3 旅游功能分区构想

3.1 板市村农耕文明观光与购物景区

板市古镇集镇、古街、古店铺、古井等,都是因为农产品贸易而留下的历史印迹。这里的青莲庵和雨师庙,也是因为这一带生产湘莲和劳动人民为祈求农业丰收而求雨神的见证。杉旭河经建国以来“兴修水利”、“农业学大赛”、“农村田园化”等农业活动,已被整治成了一条通直畅达的农业灌溉大渠,与其防洪兼道路的大堤、大堤绿化带及其整齐的田园村舍,共同构成了一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风景图画。传统农耕文明遗存和现代农业文明呈现齐全,使这里极具观光体验价值。为此,应将古街、古亭、古青莲庵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加以保护盒修缮;整修“化成桥”,桥西头可建一幢具有民族风格的居民,扩大绿化地,将桥与古井练成一片,营造“小桥,流水,人家”意境;桥东黄泥山上的雨师庙遗址可盖一个“丰收亭”。既可据亭揽景,又表达了农业变成了农业常丰的生源意境。常言道:“要得富,做酒、熬糖、打豆腐”,因此,板市集镇上除力所能及及开设一些地方农产品的作坊外,还拟建一个湖子酒酿造作坊、一个红薯糖果加工作坊、一个豆腐作坊、并开设相应的品尝体验铺面;还应开设一家反映衡阳县风味的土菜店。长乐的薯粉、渣江的家羊肉、板市的湘莲,以及曾作为贡品的“玉林腰花”、“湖子酒”等衡阳县特产应尽入席中。为便于旅游者购买到优质有机农副产品,可在板市村及其临近地区开辟供游者进行采摘体验的菜园、果园、瓜园、蘑菇园、野菜园等;农贸集市在原“逢四”、“逢九”集的基础上可新创“双休日集”。

3.2 民主村山陂冲传统乡村聚落文明体验景区

广义的乡村聚落是指城市以外,位于农村地区的村庄和集镇;狭义的乡村聚落是指村庄,是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居民点,是乡村居民居住、生活、休息和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所,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的场所,这些所构成了乡村特有建筑景观,在乡村所有景观中处于中心和主题地位[3]。板市民主村山陂冲的乡村传统聚落景观,显然属于狭义的乡村聚落范畴。这里是何氏宗祠自明代初年至今六百多年来的生息繁衍之地,至今保留有古词、古民居、及其为载体的建筑文化,风水文化、农耕文化等乡村文化景观。何氏宗祠与何老屋,前者为祭祀建筑,后者为居民建筑,在艺术装饰上都采用了木雕、砖雕、石雕等艺术手法;雕刻和绘画的内容有花鸟、植物、戏曲、神话、寓言和故事,表达的寓意高雅、吉祥、韵味深长,很具民俗情趣,也都内涵有深厚的风水思想。宗祠和居民均为四合院结构,具有防卫功能和肥水不外流的寓意;前半月形池塘是人工特意开挖的,称为泮塘,又称学海,表达了祖宗对子孙“学而优则仕”和官运亨通的祈愿,同时也具纳污养鱼的生态功能。对面的溪流和如书案的低山,又表达了财源通达和子孙发达的深层寓意。从人居环境的角度考察,在乡村中,“人―村落―环境”构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处于一种生态上的平衡,保持了居住中的人与环境的真实接触,也显现了精神和物质的完整性,表现出对人本性的深刻了解和自论。更难能可对的是这里还保存有何氏宗祠的四修宗谱,记载了六百多年的耕读历史,也表达了何氏先祖的宗族兴旺发达的意愿。这里无疑是离衡阳城区最近的乡村文化体验最佳旅游目的地。

3.3 何家垅水库区生态休闲旅游景区

何家垅水库大区位于板市民主村下陂塘组,而库区腹地却分别与杉桥镇铁冲村和潮江乡和合村相邻。大堤紧邻一条长约200m、宽仅40m的山谷。山高谷深,谷东山地相对高差约100m,且山势陡纵,森林郁闭度比较好;谷西山地相对高差较小,但被一条与坝下山谷横交的横向小型山谷切割成延伸向坝下峡谷的坝上水库中的半岛。不过横向峡谷经人工筑坝拦截已成为了一组梯级山塘群,与坝下峡谷中的鱼塘相连,村庄从山外通向坝区的公路就是沿着横向峡谷山边延伸而来的。东部山下也有一条步行小路沿着山边小溪(引水渠道)进入库区。沿石梯爬上大堤接着就有一条羊肠小路通向库东山顶,视野更为开阔,库区远处的沙滩、鱼塘、村烟、尽收眼底。这些都是天工与人巧形成的一幅山水泼墨画,令人陶醉。利用者一山间水体及其山水型幽雅自然生态环境,可以在这里规划建设成一个与农耕文明相关的农村生态体验休闲景区。为此,首先将客源市场主体定位城市学生群体和有小孩的家庭。然后在库西山地建设一个以小木屋、帐篷为主的滨水库野营区。可开发野炊、篝火晚会、游泳划船,并可划到水库尽头的沙滩进行烧烤、沙滩娱乐,鱼塘中徒手捉鱼等项目;也可在库东山地开展登山竞赛等生活体验项目。最后,水库西部山地的背面即为环境优美的水库移民新村斜山村。这里的村民感情淳朴,热情好客,可建设一个“山乡农家乐”旅游胜地,以体验库区人民靠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建设的美好家园和山乡农味。

参考文献

[1] 杨载田.湖南乡村旅游研究[M].北京:华龄出版社,2006.

山区农村如何发展篇2

路南区拟建设赵田庄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如何加快农业发展、帮助农民致富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唐运新一行考察了唐山路南区荷花坑配菜中心及赵田庄基地建设用地。教授们提出,要把本身特色充分利用起来,提高技术能力,并就路南区整体规划设计、蔬菜保鲜、食品安全、示范基地建设、农业产业化发展方向、观光农业、扩大物流范围、科技培训、培养新型农民、科技支撑合作等方面提出了规划和建议。他们还建议调整农业布局,发展现代农业,创新农村发展模式,带动农产品质量提高,形成农业品牌产品,探索出一条新农村建设新路。在就合作项目如何开展进行了商讨后,双方表示要扎扎实实合作,产生效果,帮助农民致富脱贫。(中国农业大学老科协 供 稿)

近日,中国农业大学老科协会长唐运新一行赴唐山市路南区参观考察,与唐山市老科协进行经验交流,并为当地企业和新农村建设发展“支招”。

山区农村如何发展篇3

1、黄岗山作为一个旅游景区,在常山县城及周边地区小有名气,使农家乐的经营有一定的市场优势。

2、黄岗村已经全部实现了主干道的路面硬化,村里配有专门的保洁员负责村的环境卫生,污水处理工程和饮用水工程也已经完成,路灯亮化工程也已经排上了议事日程。,这些都是黄岗村发展农家乐有利的硬件条件,为农家乐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黄岗村农家乐成立了农家乐经营协会,通过农家乐经营户的自主管理和自我约束,对农家乐的环境卫生,菜肴的质量和价格都有统一明确的规定,使农家乐的经营有良好的竞争氛围,保证了顾客的用餐质量。

4、何家乡党委、政府,黄岗村村两委都十分重视农家乐的发展,专门组织人员参加县有关部门举行的农家乐经营培训。派人到常山有名的桃花源学习当地农家乐的经营运作经验。。有利于引导黄岗村农家乐稳步、健康向前发展。

二、黄岗村农家乐经营发展现状

整个黄岗村如今已经有7家农家乐经营用户,经济效益颇好。农家乐制作菜肴的原料多数为村中农户种植的蔬菜,山野中的野菜,农户自家养殖的土鸡、土鸭,还有山中的野味。菜肴的口味以咸鲜辣为主,符合浙西地区人们的口味。吸引了大批的客人前来用餐。而且,农家乐的收费经济实惠。许多从外地来的客人纷纷称赞,这样的农家乐很好,有特色,既方便,又实惠,在品尝了黄岗土菜、野味特色菜的同时,还能领略黄岗山的美景,到黄岗村是不枉一行。

就拿最早开办的农家乐“黄冈农家乐”来说,自XX年年开张营业以来,生意红火极了。连老板自己也说,从来没有想过在村子里开个餐馆能赚钱。最多的一天,他们做了23桌生意,接待了近150名客人,营业额有近8000元,忙得夫妻俩团团转。许多到此用餐的客人都是回头客,他们说,来“黄岗农家乐”吃过一次,就对这里的菜肴念念不忘,这里烧的菜,原料纯正,口味鲜美,尤其是土鸡煲,素炒野芝麻叶,腊肉烧蕨菜等特色菜。

三、黄岗村农家乐发展的问题及其原因

(一)发展尚未形成气候。农家乐的兴起是近几年的事,人们对什么是农家乐、农家乐该如何经营、经营农家乐有没有风险等都有担忧,尤其是农民对县委、县政府的决策意图,对有关政策措施知之甚少;大多数农村基层干部缺乏旅游开发经营的意识。总的说来,发展农家乐这一新型休闲旅游业的社会氛围不够浓厚。

(二)起步晚,发展速度慢。常山县城至今已经有多家农家乐投入运营,而且在县城有着一定的名气,如桃花源农家乐、小九寨等等。 而黄岗村的农家乐从XX年年才开始发展,起步时间比较晚,同其他农家乐的发展相比进展速度不够快。

(三)发展模式单一,水平不高。一是黄岗村的农家乐用房多为农民自家住房经改造而成,内部格局不够合理。二是模式单一。农家乐主要就是用餐。前来的客人在等待用餐的时间大多只能喝喝茶,周围没有可游玩的娱乐设施。三是规模档次低。农家乐均存在规章和设施不完善,规模不大,品牌不响的问题。四是菜肴品种单一。几家农家乐的菜肴都存在同一的现象。而且菜色品种不多,菜肴特色不突出。五是经营理念、经验缺乏。农家乐的经营人员和从业人员几乎都是农民组成,既没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又没有参加专业的培训,就连当地的人文历史、风俗习惯、自然风光等都介绍不清,农家乐的经营者对于如何经营、如何发展缺乏经验。六是环保卫生意识还不够强。农家乐的经营户缺乏环保意识,经营过程中无形中对周边的环境卫生带来极大的负担,时间久了会造成环境污染。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观念和认识的差距阻碍农家乐的发展。黄岗村是一个传统的农业村,干部群众长期以来只重视农业生产,满足于依靠耕种田地获取生活资料。对于如何从事经营活动缺乏经验。改革开放以来,许多农民外出打工挣钱,家中多为留守的老人和妇女儿童。大部分人对开发农家乐旅游感到陌生,没有意识识到开发休闲旅游所存在的商机和意义,没有认识到本地发展农家乐的有利条件和价值,从而没有投入大规模的开发。

(二)缺乏专业人才推动农家乐的规模开发。进行旅游开发需要很强的专业性,在农村从事旅游开发的人才不多,而农民本身文化水平有限。 因此,要推动黄岗村的农家乐开发形成规模发展,有一定的困难。

山区农村如何发展篇4

1、黄岗山作为一个旅游景区,在常山县城及周边地区小有名气,使农家乐的经营有一定的市场优势。

2、黄岗村已经全部实现了主干道的路面硬化,村里配有专门的保洁员负责村的环境卫生,污水处理工程和饮用水工程也已经完成,路灯亮化工程也已经排上了议事日程。,这些都是黄岗村发展农家乐有利的硬件条件,为农家乐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黄岗村农家乐成立了农家乐经营协会,通过农家乐经营户的自主管理和自我约束,对农家乐的环境卫生,菜肴的质量和价格都有统一明确的规定,使农家乐的经营有良好的竞争氛围,保证了顾客的用餐质量。

4、何家乡党委、政府,黄岗村村两委都十分重视农家乐的发展,专门组织人员参加县有关部门举行的农家乐经营培训。派人到常山有名的桃花源学习当地农家乐的经营运作经验。。有利于引导黄岗村农家乐稳步、健康向前发展。

二、黄岗村农家乐经营发展现状

整个黄岗村如今已经有7家农家乐经营用户,经济效益颇好。农家乐制作菜肴的原料多数为村中农户种植的蔬菜,山野中的野菜,农户自家养殖的土鸡、土鸭,还有山中的野味。菜肴的口味以咸鲜辣为主,符合浙西地区人们的口味。吸引了大批的客人前来用餐。而且,农家乐的收费经济实惠。许多从外地来的客人纷纷称赞,这样的农家乐很好,有特色,既方便,又实惠,在品尝了黄岗土菜、野味特色菜的同时,还能领略黄岗山的美景,到黄岗村是不枉一行。

就拿最早开办的农家乐“黄冈农家乐”来说,自年年开张营业以来,生意红火极了。连老板自己也说,从来没有想过在村子里开个餐馆能赚钱。最多的一天,他们做了23桌生意,接待了近150名客人,营业额有近8000元,忙得夫妻俩团团转。许多到此用餐的客人都是回头客,他们说,来“黄岗农家乐”吃过一次,就对这里的菜肴念念不忘,这里烧的菜,原料纯正,口味鲜美,尤其是土鸡煲,素炒野芝麻叶,腊肉烧蕨菜等特色菜。

三、黄岗村农家乐发展的问题及其原因

(一)发展尚未形成气候。农家乐的兴起是近几年的事,人们对什么是农家乐、农家乐该如何经营、经营农家乐有没有风险等都有担忧,尤其是农民对县委、县政府的决策意图,对有关政策措施知之甚少;大多数农村基层干部缺乏旅游开发经营的意识。总的说来,发展农家乐这一新型休闲旅游业的社会氛围不够浓厚。

(二)起步晚,发展速度慢。常山县城至今已经有多家农家乐投入运营,而且在县城有着一定的名气,如桃花源农家乐、小九寨等等。而黄岗村的农家乐从年年才开始发展,起步时间比较晚,同其他农家乐的发展相比进展速度不够快。

(三)发展模式单一,水平不高。

一是黄岗村的农家乐用房多为农民自家住房经改造而成,内部格局不够合理。

二是模式单一。农家乐主要就是用餐。前来的客人在等待用餐的时间大多只能喝喝茶,周围没有可游玩的娱乐设施。

三是规模档次低。农家乐均存在规章和设施不完善,规模不大,品牌不响的问题。

四是菜肴品种单一。几家农家乐的菜肴都存在同一的现象。而且菜色品种不多,菜肴特色不突出。

五是经营理念、经验缺乏。农家乐的经营人员和从业人员几乎都是农民组成,既没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又没有参加专业的培训,就连当地的人文历史、风俗习惯、自然风光等都介绍不清,农家乐的经营者对于如何经营、如何发展缺乏经验。

六是环保卫生意识还不够强。农家乐的经营户缺乏环保意识,经营过程中无形中对周边的环境卫生带来极大的负担,时间久了会造成环境污染。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观念和认识的差距阻碍农家乐的发展。黄岗村是一个传统的农业村,干部群众长期以来只重视农业生产,满足于依靠耕种田地获取生活资料。对于如何从事经营活动缺乏经验。改革开放以来,许多农民外出打工挣钱,家中多为留守的老人和妇女儿童。大部分人对开发农家乐旅游感到陌生,没有意识识到开发休闲旅游所存在的商机和意义,没有认识到本地发展农家乐的有利条件和价值,从而没有投入大规模的开发。

(二)缺乏专业人才推动农家乐的规模开发。进行旅游开发需要很强的专业性,在农村从事旅游开发的人才不多,而农民本身文化水平有限。因此,要推动黄岗村的农家乐开发形成规模发展,有一定的困难。

山区农村如何发展篇5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的逐步加快,“三农”问题日渐凸显,成为制约我国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继续前进的“瓶颈”。实际上,“三农”问题归根结底是一个如何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升级,加强农村经济区域合作,有效增加农户收入,推动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问题。简括而言,就是在新时期如何增加农民收入。2004年国务院下发的“一号文件”,其基本精神就是关于如何增加农民的收入。这是关系到我国改革事业能否取得胜利的关键所在。井冈山市政府在近几年里为了提高农民的收入,大力发展旅游业,并在一开始就把工作重点放在发展红色旅游上,多方法、多渠道地促进农民增收,这为其它革命老区红色旅游的发展提供了例证,同时也为其它地区农民脱贫致富做出了好的榜样。

一、井冈山旅游业的发展

井冈山市自1988年组建井冈山旅游局以来,主打“红色旅游”的牌子,同时整合“绿色旅游”资源,他们依靠旅游行业自身的滚动积累和政府的少量投入,使旅游业不断壮大,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成为第一批“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现在又通过“依靠旅游,发展旅游”的精神不断努力和全面发展,先后获得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4A级旅游区”、“全国卫生城市”、“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市)”等一系列荣誉称号。

井冈山市外承沿海经济发达省份,内接广大内陆地区,与国内现实的和潜在的客源市场以及国际旅游的主要客源国都比较接近或有直接的交通相连,随着赣粤、昌泰高速公路和井冈山机场的开通,泰井高速公路的完工和吉井铁路的即将开工以及319国道的改造,赣江航道的开辟,形成了完善的“水、陆、空”一体的交通体系和各旅游景点之间的“半小时”到达圈。便利的交通使游客的到访量不断增加,大量的游客到访也使农民的增收成为现实。

2003年井冈山全市客流、货流和信息流明显升温趋旺(除去因非典造成的客流减少)。全市客运周转量达13150万人/公里,仅比2002年下降了4%;货运周转量达到3865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了20%;邮电业务总量达6338万元,比上年增长了16.3%;移动电话用户21940户,比上年增长了62.5%。运输和邮电事业的发展为风景区内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物质保证①。

井冈山市旅游业在这几年的时间里,逐渐实现了由“渐变”到“突变”的跳跃式发展。井冈山市对内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对外积极做好旅游宣传促销,狠抓旅游经济,使全市的经济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并进一步巩固,序列结构实现了由“一、二、三”到“三、二、一”的大跨越。2002年“三、二、一”产业分别占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的42.58%,33.37%和24.05%,旅游业已成为全市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占全市GDP的近三分之一,且每年以高于20%的速度递增。这有力地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为实现当地的财政增长,旅游增收注入了一支强心剂。(如下表1)

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除1998年因全国的特大洪水影响,到访的游客减少外,井冈山旅游接待人数几乎每年都在以10%-15%的速度递增。仅2004年上半年就接待海内外游客78万人次,与2002年同比增长了1.68倍。今年“五一”黄金周,游客如潮,风景区内的旅游景点全面火爆,共接待国内游客11.03万人次,比前年同期增长122.8%,超过了历史最高年份2001年。实现国内旅游收入5100万元人民币,比前年同期增长75.58%②。2004年“七一”前后,就有20架次旅游包机、12趟专列、58个团队近10万人赴井冈山举行党团活动,开展社会实践,接受传统教育。大量游客的到访有效地拉动了井冈山市商贸、餐饮、住宿业的发展,农民们也积极加入到旅游服务的大军中,使自己的收入大幅增加。宾馆的个数与床位数的增加都代表着到访游客在井冈山过夜的人数增加,过夜则可以加大游客在当地的消费,更好地促进当地的财政收入及农民收入的增加。第一产业农业的变化并不是非常显著,这就要求井冈山风景区更好地调整农业的产业结构,在有条件的地方发展观光农业,带动农民增收。井冈山的旅游经济正在给人们一片欣欣向荣的感觉。

现在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占井冈山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的40%左右。无疑,旅游业这个“无烟工业”已成为井冈山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和支柱产业。据估计,在未来的几年里,井冈山的到访游客会继续上升,达到400万人次/年。那么,风景区的门票收入即可实现16000万元,按照1:5的相关产业的发展比例,旅游收入即将突破10亿元,直接提供财政收入上亿元,旅游业将成为当地名副其实的“经济生命线”③。

二、井冈山农民收入的增加

井冈山市的农村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80%左右,共计11.02万人,是一个“九山半分田,半分水路绕庄园”的典型山区市。原来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于种植业和伐木业。因山区气温偏低,不适宜种植庄稼,年亩产粮食仅600斤左右,远远低于山下的农田产量,再加上山上许多部级野生动物的破坏,例如野猪的偷食和践踏,致使产量更加低下。依靠种植业,大多数农民只可以养家糊口,想要致富,困难重重。砍伐竹林原也是当地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现在为了保护井冈山风景区内的自然环境和国家禁止乱砍滥伐的法律限制,伐林的收入来源早已变得非常微薄,所以农民们原有的谋生途径已经不再能解决温饱问题。那么井冈山农民们增收的路在何方呢?旅游业的兴起为农民们收入的增加开辟了新的道路,旅游业的发展让老区农民真正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据井冈山市旅游局办公室主任张华介绍,今年以来,井冈山“红色旅游”热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好势头,全市的宾馆入住率在70%-75%之间,进入旺季以来,每逢周末,宾馆的入住率均达到90%左右。井冈山市旅游局统计,今年上半年,井冈山市旅游收入达4.2亿元人民币,与2002年同比增长1.77倍,上半年共有一万多名来自港、澳、台、东南亚和欧洲等地的游客踏足井冈山,此外,赴井冈山自驾车旅游呈上升趋势。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黄洋界保卫战哨口、等领导人的旧居等景点参观者众多。

新华网记者在对红军医院旧址所在地小井村调查中了解到,过去村里年人均收入仅300元左右,如今39户人家,有的经营工艺纪念品,有的开餐馆,人均年纯收入在5000元以上。小井村农民黄谦淼现在已拥有上千平方米经营场所和数十万元资金,他深有感触地说,是红色旅游帮他圆了发家致富梦。

我们在旧居所在地的大井村调查时了解到:大井村位于旧居旁的公路两边,全村共45户人家,172人。优越的地理位置使他们享受到“红色旅游”带来的诸多好处。旧居旺季时每日游客的到访量2000人左右,淡季时每日也有500人左右;部分村民旧居入口处摆摊设点,每月平均收入可达400元左右;部分村民在当轿夫,每月平均收入可达600多元,而井冈山市内一间“准二星”宾馆的服务员月收入才300多元。我们访问了部分村民,他们对政府大力发展旅游业,使他们“洗脚上田”感到非常满意。大井村村民李玉红,23岁,湖南客家人,前年从湖南嫁到江西,她自己靠贩卖纪念品每月可赚400多元,她的丈夫是轿夫,每月有800元左右收入。据她介绍,原来她婆家依靠种植和饲养家禽为主要生活来源,仅仅能解决温饱问题。自从从事旅游服务业后,他们全家每年的收入可达11000元左右,除去一年里的一切开销,可节余6000多元。因为大井村的农民依靠从事旅游服务有较好的收入,所以全村仅有12人外出务工,远远低于其它村庄,并且许多的外村人到此地打工谋生。大井村的旅游经济已经步入了良性循环。我们在大井村调查时碰到了一位来自荆竹山村的农民,他叫徐有长,原来靠养路为生,每月收入200多元,据他介绍,荆竹山村里共有30多户人家,绝大部分到大井或小井旅游景点入口处做生意,现在每人每月可赚300多元。他自己今年过年后和妻子小孩一起出来,近几个月生意特别好,每月收入比从前大有改观。大井村支书邹秋平向我们介绍说,现在有三四百外村人在大井旅游景点从事旅游服务行业,外地务工者的增多,使大井村村民的竞争意识加强,服务态度比以往更好,从而吸引了更多的游客购物消费。村委会从7月初对本村农民的收入情况调查中了解到,2004年4月中旬到6月底,每户都有2000元以上的存款,人均纯收入大幅增加④。村民们主要从事的还是以体力劳动为主的服务业,如果再大力发展农家游等项目的话,村民们的收入将会变得更加可观。

从上面两个村庄的例子我们不难看出,井冈山市政府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旅游业,使风景区内的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的调整,农业已经不再是农民们谋生的主要手段,旅游业的发展已经对景区内农民收入的增加起着决定作用。依靠旅游业的发展,农民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焕然一新(如下表2)。

三、小结

井冈山旅游资源的特色就是红色旅游,井冈山市政府紧紧抓住这一特色,同时整合绿色旅游产品,积极改变和提高农民的收入。旅游业的发展已经给农民带来了许多的实际利益,它受到了农民朋友们的广泛欢迎,井冈山农民的生活正在进行着“第二次”翻天覆地的变化。虽然井冈山农民的人均收入水平在全国仍然比较落后,但是我们知道经济的发展不是一躇而蹴的,它所表现的是厚积薄发。我们相信井冈山农民的生活会伴随着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而发展,会有辉煌的明天。

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井冈山旅游发展的不足之处,例如:井冈山的旅游经济辐射范围较小,景区近的村庄经济较好,而离景区稍远的村庄经济相对薄弱。公费旅游造成井冈山的旅游消费结构不合理,旅游产品的促销能力不够,包装档次不高等等。井冈山市政府应该集思广益,认真听取农民兄弟们的建议,合理使用经济和行政杠杆调节景区内和非景区内农民的收入,同时积极提高井冈山旅游产品宣传力度和包装品位,不断扩大旅游带动经济发展的辐射圈,让“红色井冈山”的经济永葆活力,让老区人民真正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注释:

①《井冈山市统计指标提要》(2003年)。

山区农村如何发展篇6

关键词:山区 农村 互联网 社会道德

互联网正以很快的速度在我国农村普及。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调查,2007年底,农村网民数量己经达到5262万人,其中新增网民2917万,年增长率达到127.7%。据笔者实地调查,即使山区农村的经济和地理条件很差,互联网的普及速度也是比较快的。而互联网在农村道德建设方面的重要影响也日渐突出,并成为理论界的研究热点。

一、互联网在山区农村道德建设方面影响的主要特点

    从总体上看,互联网在山区农村道德建设方面的影响呈现出几个主要特点:

    (一)初期性

    互联网对山区农村来说,由于普及率还相当低,因而影响面较小。在道德方面,人们主要是看到了对青少年的影响,而较少看到对成年人的影响。从区域上看,目前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乡镇中心及周边少数农户,其他未开通互联网的农村基本上处于隔离状态。在农民外出打工的时代背景下,一些留守人口,特别是留守儿童,通过进城或到乡镇中心上网与农民工联络。显然,互联网在山区农村道德建设方面的影响还处于初级阶段。

    (二)非主流性

    从有关调查情况看,目前山区农村的主流媒体是电视。农村信息化建设在农村取得了较大进展,部分村已经开通电话和有线电视,没有有线电视的村,用上了卫星电视接收装置。人们在劳动之余主要通过电视了解外界信息。此外,农民工外出打工本身也是了解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一些现代道德观念通过电视和外出打工经历逐渐传入山区农村。相比之下,互联网还是非主流的影响途径。

    (三)正负混合性

    人们经常将互联网比作双刃剑,就是说它既有好处,又有坏处。在山区农村,网络开始应用到课堂教学、远程教育、课外阅读等教育活动以及农村基层行政工作中,在义务教育、继续教育和民主法制观念的传播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一些青少年在课外上网,以网络游戏为主,既耽误了学业,又朝着网瘾发展,进而染上了一些不良习气,如言语粗鲁、顶撞师长,产生心理障碍或疾病,乃至出现盗窃、抢劫、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家长和学校是否进行教育引导以及教育引导方式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未成年人受网络影响的性质。

    (四)产生更大影响的潜在性

    一般而言,今天的山区农村青少年中,有较大部分将成为未来的农民,他们现在受到的来自互联网的影响,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未来农村人口的道德价值观念.一些通过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树立起来的道德观念,在互联网的直接和间接影响下,迅速地被消解或否定,形成青少年道德信仰危机,如暴力游戏导致的青少年暴力倾向、网络黄色小说和视频导致的青少年性早熟和性犯罪倾向、网络诈骗现象导致的青少年诚信意识淡化等等。

    (五)应对措施的不成熟性

    从目前情况看,政府在山区农村互联网推广方面一般都持大力支持的态度,其基本出发点就是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教育事业的进步.各地党政部门都启动了农村党员远程教育工程等,并以新农村建设试点为依托尝试了一些利用互联网对广大农民开展教育的做法,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但是,客观地说,当前应对山区农村互联网推广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影响的措施还很不成熟。这主要表现在山区农村各类人口对互联网的认识模糊和有关部门采取相应措施的力度不大。山区农民对互联网的认识还很不充分,有的没有看到互联网的经济价值,有的根本不了解互联网为何物,有的则简单地将互联网看做洪水猛兽。而山区农村青少年要么缺乏互联网知识,要么只看到互联网的娱乐功能,只有少数受到了学校或家长的教育引导而将互联网作为学习工具。文化监察大队等机构权力有限,人员不足,经费不足,技术条件有限,难以贯彻有关管理制度。

    二、山区农村社会道德建设应对互联网影响的对策

    在充分认识互联网对山区农村社会道德建设的影响的基础上,社会各界应该积极行动起来,将应对互联网影响作为山区农村道德建设的一件大事来抓。要以政府部门为主导,多管齐下,共同努力,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积极价值,积极建设山区新农村道德价值体系。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以媒介宣传教育农民正确认识互联网的积极作用

山区农村如何发展篇7

一、正视现实,因地制宜流转土地、山场,让山区农村在土地流转中得到实惠

村的现实是,如果全村人围着土地转,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一亩,并且地力差,土地贫瘠,想要发展根本不可能。所以剩余劳动力必将外出求发展。但当青壮年全部外出后,又变成了留守劳力少,劳动强度弱,造成山地、耕地的荒芜、粗放耕作。所以我们要立足这一事实,因地制宜的做好多余耕地、山场的有效流转,让少部分知识水平相对较高、懂技术、懂科学的人耕作大量的土地、山场,在返聘其余劳力从事简单体力劳动从中获得收益。利用流转出来的土地、山场招商引资搞开发,让山区的农民从土地、山场的流转中获得收益,得到实惠。

二、加大招商力度,积极筹措开发资金。

任何一个贫困的地方,也会有可供开发利用的资源优势,村也不例外。目前村的最大的资源优势莫过于生态,还有就是土地、山场、廉价劳动力。我们要立足这一点,积极招商引资,吸引外来资金、技术,帮助村大搞开发,做足生态文章,发展生态种养、田园经济、观光休闲。外来资本、技术的进入,不仅可以发展本村经济,同时还能改变村民的理念,吸引人才,昌旺人气。

三、加大扶贫力度,抓好农业基础建设

山区农村如何发展篇8

画里有山有水,不过,山是荒芜的、水是黑色的、天空是灰蒙蒙的。这是20世纪末期在徐州市铜山区广为人知的一个小朋友的画作。当老师问这位小朋友为什么要把画画成这样时,小朋友回答,因为他看到的就是这样。

这幅画反映的就是铜山当时小作坊式工业企业遍地开花的情景。作为江苏省重要的老工业基地,“村村点火,处处冒烟”,是20世纪末期铜山最真实的写照。

面对环境治理的重任,铜山决策者决定遵循自然规律,根据不同区域的功能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展生态功能区划,采用分类考核,用顶层设计斩断粗放发展的老路,为生态预留广阔空间。

铜山区辖18个镇(场)、11个街道办事处,经济实力差别较大。以往的考核,始终是工业重镇位次靠前,农业乡镇垫底,影响了一部分镇域发展优势的释放。近年来,铜山一改过去“一把尺子量到底”的考核方法,根据各乡镇功能定位、区域特色和发展重点,结合生态功能区规划,因地制宜确定考核项目。

汉王镇位于云龙湖风景区,风光旖旎,山青水美,发展旅游经济优势明显。镇党委书记潘公志介绍,分类考核前,汉王镇在全区的综合考核中每每“垫底”;实行分类考核后,该镇不再考核工业,而把开发旅游资源、发展观光农业作为重中之重,已连续三年在全区分类考核中名列前茅,全镇财政收入连续三年突破亿元。

实践证明,分类考核也是生产力。它不仅促进了铜山工业经济的集约集聚发展,还结束了以往“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历史,全区镇域经济呈现出错位发展、各显神通的局面,乘数效应正在彰显。

“三大工程”打造碧水蓝天

微山湖碧波荡漾,渔帆点点;吕梁山连绵逶迤,郁郁葱葱;黄河故道风景如画,百里飘香……

俯瞰徐州,铜山犹如一条绿色的丝带,将古城紧紧环绕。作为徐州生态腹地,铜山正在用“绿化工程、清水工程和蓝天工程”全力打造都市人回归自然的生态家园。

为扩大徐州的生态腹地,铜山启动“二次进军荒山”行动。通过5年艰苦努力,铜山山区造林在面积和质量上均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在石质山地共营造生态公益林5.6万亩,昔日光秃秃的山头已披上了五彩缤纷的新装。

同时,为从源头上杜绝污染,铜山区痛下决心加大污染治理力度,共有200多家企业实施了污染治理改造,180家污染严重企业被取缔关闭,36个非法排污口被封堵,52家企业因环境违规被罚款,100多家“十五小”、“新五小”企业被清理取缔。

目前,铜山区所有火电企业全部安装了高效、独立的脱硫设施,二氧化硫年排放量由2005年的12万多吨减少到目前的不足2万吨。水泥行业除尘率从80%提高到了现在的99%。

健康的城乡水环境,是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居民幸福指数的必要条件。投资6000多万元实施生态补水工程,通过南水北调通道将长江水引入娇山湖、楚河、玉泉河三条城市河道。投入3亿多元,建成龙亭、利国和柳新5个污水处理厂,日污水处理能力已达14多万吨,新增污水收集管网总里程170多公里。

河流水质改善后,铜山人没有止步。如何让城乡居民感受水的柔情、享受水的滋润,使之成为运动、休闲和游乐的好去处?铜山的决策者们把目光投向了亲水景观。

铜山的城区,有两条东西贯穿的河流,一条名楚河,一条叫玉泉河,是城区主要的景观资源。玉泉河生态整治完成后,铜山又邀请上海同济大学担纲楚河的规划设计,定位为宜人亲水景观环境,从而创造出山水相依、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居环境。

浓墨重彩描绘田园风情

早春的拔剑泉,潺潺流淌,水面飘着淡淡的轻雾,粉墙黛瓦和纤纤细竹倒映水中,一派水乡的清新宁静。行车在铜山区乡村,天蓝水碧,翠竹挺拔,村舍俨然,处处洋溢清美恬淡的田园风情……人们印象中的脏乱差的农村,已彻底变了样!

改变从何而来?铜山的决策者告诉记者:“落实群众路线,就要把群众身边的事、关心的事办好。这些事不惊天不动地,也不增加GDP,但老百姓能实实在在感受到享受到。”

铜山区环绕徐州,虽然由县改区,但还是一个农业人口占80%的区。农村垃圾处理更是环境建设的盲区。

清洁活动离不开真金白银。在“清洁城乡美化家园”行动中,铜山制定了“一人一月一元钱、农村垃圾全扫完”的长效管理机制,即区财政按农村人口每人每月一元的标准拨付专项经费,用于农村保洁。仅此,区财政每年要拿出1000多万元。

目前全区农村污水处理率超过60%,垃圾定点存放清运率100%,无害化处理率超过70%,受益人口超过70万;319个行政村全部成为市级生态村,两个村获“部级生态村”称号。

垃圾处理只是铜山“清洁城乡,美化家园”活动的一个方面。此外,该区还进行了农村道路建设、路灯安装、改厕、村庄整治、河塘整理、河道疏浚、园林绿化、文体设施建设等,实现城乡净化、绿化、亮化、美化。2014年,铜山区仅村庄整治总投入就达到2.8亿元。

有产业支撑的美丽村庄,才是真正可持续发展的美丽村庄。单集镇马园村,过去曾是省级经济薄弱村。通过村庄整治和产业扶持,现在的马园村,东有禅河流过,西有葡萄飘香。以肉鸭养殖和黄瓜制种为主要产业,去年人均收入达到9288元。

绿色洁净、各具特色的村庄环境促进铜山生态休闲观光旅游业的发展,吕梁山风景区、微山湖风景区、玉带河风景区等建设都被纳入徐州市重点项目,台上摘草莓、马集采金杏、“开心农场”种蔬菜等成为广受市民欢迎的旅游项目。

科技创新给力绿色崛起

进入新世纪,铜山的决策者深刻地认识到,作为一个农业大县,发展“小煤矿、小炼油、小水泥、小玻璃、小火电”虽是农转工道路上的必然选择,但是“五小”的高耗能、低效益、高污染等于自杀,不转型就是死路一条。2006年以来,铜山以壮士断腕的勇气一举砍掉“五小”企业300余家,经济的大半壁江山轰然倒下。

如何补元气、求发展?铜山借“伤筋动骨”搞“脱胎换骨”,以国家高新区、利国循环经济产业园、张集维维产业园和三堡物流园“一区三园”为主战场,推进产业集聚、集约、集群发展。对钢铁、装备制造、食品等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同时主攻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环保、传感网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节能降耗,大打环境“翻身仗”。

山区农村如何发展篇9

中图分类号:F320.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前言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与社会经济的不断腾飞,国民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一直是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而这正要求城市的发展和农村的发展互相协调。但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是城市发展非常迅速,而农村相对落后。因此,国务院曾经多次指出,在符合规划的条件的情况下,农村建设用地的整理与城镇建设用地的增加必须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并依法抓好农村建设用地复垦,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严格土地管理决定的要求。因此,就如何做好丘陵山区农村建设用地复垦项目工作显得至关重要。结合近年开展的建设用地复垦的实践证明,做好丘陵山区农村建设用地复垦工作,不仅能够有效地利用国土资源,可以改善与促进农村的环境建设,而且可以进一步缓解用地紧张的矛盾。

丘陵山区农村建设用地复垦项目的现状

农村闲置的土地作为农村宝贵的资源,如何更好地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成为城乡统筹的关键。虽然在全国城乡统筹试点的政策下,各地都开始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城乡发展的农村土地复垦模式,更好地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但是,在土地复垦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由于我国的相关法律政策不完善,没有建立农村土地复垦效益评价长效机制,加上乡村的发展规划滞后与复垦资金没有保障等因素的影响,给丘陵山区农村建设用地复垦项目的实施带来了许多困难。从总体上来说,目前我们关于丘陵山区农村建设用地复垦的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研究内容还不完善与全面,复垦工程规划标准的确定与土地的情况还缺乏了解,还需要对复垦工程规划模式进行进一步的细致研究。为了更加合理地推进农村建设用地复垦提供参考,促进城乡统筹更好地开展,我们还必须加大宣传力度与资金的投入,将复垦充分与乡村规划衔接起来。

丘陵山区农村建设用地复垦项目建设措施

我们必须采取以下几点措施,使丘陵山区农村建设用复垦工作变得更加科学与合理。

明确目标和责任,高度统一思想认识

进行用地复垦农村建设用地复垦建设是一项工作量大、情况复杂涉及面广、资金投入多的工作。因此,我们必须高度统一思想认识,尤其是要统一乡镇以及村级干部的思想。只有充分认识农村建设用地复垦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引起领导的高度重视,才能狠抓落实,落实每个工作中去,最终获得成效。另外,还必须研究建设用地复垦项目的具体政策,进行统筹考虑与规划,并且严格实行土地管理制度,落实建设用地复垦的责任制,进行有序复垦,不仅要考虑到当前的状况,而且要考虑到今后建设用地保障的需求,实行有计划复垦。此外,根据土地管理形势的变化,对复垦管理方法及时做出调整,并采取多渠道筹资的办法解决资金问题。

进一步加快建设用地复垦步伐,促进农村新社区建设

开展建设用地复垦工作的目的就是,促进土地的集约利用,从而提高农村土地资源利用效率,进一步加大废弃土地的复垦力度。因此,我们必须调整城镇建设规划,制定企业的用地政策,因地制宜,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加强城市规划整治是要坚持原则。结合农村新社区建设对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加快农村新社区建设的步伐,进一步推进农村建设用地的整理,实行项目区管理制度,使用地布局更加集约与合理。

切实摸清可复垦底数,严格规范各类资料建设

建设用地复垦是一项技术要求高、政策性强并与群众利益关系密切的系统性工程。根据工作的实际情况,摸清丘陵山区建设用地可复垦的底数,明确的用地性质,掌握符合复垦条件的建设用地数量与分布地区,严格把握复垦的范围与标准,做到心中有数、有序复垦。此外,必须建立建设复垦的信息数据库,根据丘陵山区建设用地复垦的总面积,统筹考虑,制定好具体规划实施方案,经验收合格后的项目,工作人员应当及时把数据资料存入数据库,并规范各类统计数据报表,科学合理的归类资料,切实做到数据准确。

落实协调工作,积极妥善地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建设用地复垦工作通常会涉及到众多方面的利益。因此,要想做好丘陵山区建设用地复垦工作,并取得较好的效果,必须注意部门和乡镇密切配合。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各部门之间一定要按照各自职责,做好自己份内的工作。在加强乡镇与部门之间的协调和配合的同时,对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精神和经济的奖励,并做到责任落实与职责明确。此外,抓好中心村规划落实,落实好基础设施建设,并切实做好群众思想和服务的工作,确保基层的利益不受侵害,从而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这些同样是非常重要的。只有积极稳妥地处理好多方面之间的利益关系,确保群众的利益不受损失,充分考虑到乡镇和村的利益,才能落实农村建设用地复垦项目工作。

强化监督,切实提高建设用地复垦项目工作的质量

建设用地复垦的每个项目都是一个工程项目。因此,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必须建立统一的项目招投标平台,严格按照招标设定的指标进行施工建设,经过规范的招标程序,严格把握质量验收的标准,保证项目工程的进度与质量。此外,还要建立良好监管网络体系,对实施的全过程进行实行多层次、全方位的监督管理,以提高复垦质量,确保工程建设的施工安全。

结束语

综上所述,做好丘陵山区农村建设用地复垦项目工作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是农村建设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这就要求我们明确目标和责任,高度统一思想认识,进一步加快建设用地复垦步伐,促进农村新社区建设,切实摸清可复垦底数,严格规范各类资料建设,落实协调工作,积极妥善地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除此之外,还要强化监督,切实提高建设用地复垦项目工作的质量,以促进城乡统筹更好地开展。

【参考文献】

[1]施炳良.农村建设用地如何复垦[J].中国土地,2005(9).

山区农村如何发展篇10

2017年1月,有幸到六盘水市钟山区进行考察学习“三变”改革。即“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农村“三变”改革。黔东南州雷山县和六盘水市,同是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的重点区域,每年都投入大量的扶贫资金,但财政资金整合难、使用效益偏低的问题长期无法得到解决,村级组织、企业、农民三者缺乏共同利益纽带,小规模的分散经营和发展现代农业不协调。然而,六盘水“三变”改革之后的A丽转型,让我们雷山县羡慕,更让我们雷山看到希望。我们当地政府要向六盘水学习,用活、用转、用灵“三变”,掌握“三变”改革的根与魂,让我们的老百姓真正受益,让我们老百姓脱贫致富奔小康。

一、雷山县基本情况

雷山县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和滇桂黔石漠化连片特困地区县,是全省首批乡村旅游扶贫重点县和全省扶贫攻坚示范县。全县总面积1218平方公里,辖5镇3乡,共154个行政村、1305个村民小组。2014年,全县8个乡镇中贫困乡镇4个,贫困乡镇发生率为50%;全县154个村中贫困村90个,贫困村发生率58.44%。全县共有贫困人口3.6万人,贫困发生率为26%。2015年全县减少贫困人口10326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幅度7.45%。2015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840元,比2014年的6064元增加776元,同比增长12.8%。

二、什么是“三变”改革

“三变”一变是资源变资产;二变是资金变股金;三变是农民变股东。“三变”改革,通过将农村集体资源性资产和经营性资产作价入股,将财政投入到农村的生产发展类、扶持类资金,在不改变使用性质和用途的前提下量化为村集体经济组织或农民的股金,将农民的承包土地经营权、住房财产权以及资金、实物、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入股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增强了农村集体经济实力,拓宽了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推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只有真正的了解和掌握“三变”改革的根与魂,才能更好的用好、用活、用灵,才能真正让我们老百姓受惠,才能早日脱贫致富。

三、“三变”改革是如何“变”

2016 年1 月,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印发《关于在全省开展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试点工作方案(试行)》印发,全省范围内都在大力推进“三变”改革工作,建立“三变”改革机构;落实试点地区,明确工作重点;加强调查研究,剖析试点经验;加强舆论宣传,营造改革氛围四个方面着手,全力以赴抓好全省农村“三变”改革试点工作,确保试点工作积极稳妥、扎实有序开展。

1.如何资源变资产

雷山县作为部级贫困县,鉴于特殊县情,如何让农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一直是党和政府部门不断探索的课题。我们要紧紧围绕制约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的问题和最薄弱的环节,解放思想、不等不靠、大胆创新,全力推进农村土地、金融服务、抵押贷款、新型城镇化等各项重点领域改革,将农村、农民的“死资产”变成了推动发展的“活资源”,将农村集体资源性资产和经营性资产作价入股,整合资源,更加快速加快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惠及更多的普通老百姓。

2.如何资金变股金

资金变股金,让分散的资金聚起来。推动农村加快发展,离不开大量的资金支持,把资金整合起来,用在刀刃上、投在关键处,发挥最大效益。将财政投入到村的发展类资金,原则上转变为村集体和农民持有的资金,投入到企业、合作社或其他经济组织,形成村集体和农户持有的股金,村集体和农民按股比分享收益。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思路,围绕实现生态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旅游价值最大化目标,采取财政投入、社会投入、农民入股等方式,大力发展山地特色农业。采取抱团的形势,可以获取更多的资源,更多的资金,才能真正意义做到的花小钱办大事。

3.如何农民变股东

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增加农民收入。积极推进农村土地资源向园区、产业集中,通过土地流转和入股,使土地资源转化为农民股权和股金,让农民在收取租金和参与企业分红中实现股权收益。通过资金入股分红增加农民收入。村集体和农民将财政产业扶持资金、劳动力技术、集体和个人资产通过评估折价入股,按照占有股份参与企业分红。坚持把农业园区、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农民群众创业就业的平台,一方面鼓励农民通过资金入股参与分红,另一方面组织农民就近就地务工,参与农业管理经营。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要让老乡富,关键在“三变”。盘活“三变”、用活“三变”、用好“三变”。脱贫攻坚相结合、农民增收相结合、产业融合发展相结合、发展现代农业相结合,着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着力构建农村产权管理体系,形成了一套推动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脱贫攻坚的“组合拳”,有效盘活了农村资源、资金、资产,促进了农业适度规模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

如果我们真正掌握好、运用好、发挥好“三变”改革之威力,规模利用土地,规模发展山地高效农业,把生态做成产业,把产业做成生态,与市场有更好有效的对接。作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和滇桂黔石漠化连片特困地区县、全省首批乡村旅游扶贫重点县和全省扶贫攻坚示范县的雷山县,一定能在2020年以前与全国各族人民共奔小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参考文献:

山区农村如何发展篇11

*镇*片位于该镇东部,是2000年撤乡并镇前原*乡的辖区,属于山区丘陵地带;面积65平方公里,耕地28917亩,30个行政村,13120口人;境内养蚕业历史悠久,是我县著名的“蚕桑之乡”;同时又是全县玉米制种和“泽州黄”小米生产基地;毗邻陵沁一级公路,交通便利。调研中,我先后走访了横岭、*、北上矿、小丰头、大丰头、岭上、湖里、大泉河等8个重点推进村。这8个村2007年人均纯收入最高的是北上矿村,为4565元;最低的是大丰头村,为3640元。这些村都是典型的纯农山区,山大坡广,土地资源丰富。在新农村建设实践中,它们围绕“山”字下功夫,立足“农”字做文章,突出农民增收、美化环境、丰富内涵、基层组织建设等重点,全力推进新农村连片建设。

(一)以壮大五大特色产业为抓手,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在新农村建设中,他们始终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牛鼻子”紧抓不放,重点发展壮大小米种植、玉米制种、山楂种植、栽桑养蚕、外出务工等五大特色产业带动农民增收。

一是发展栽桑养蚕促增收。栽桑养蚕是*片的传统产业。所调研的8个行政村,目前共发展密植桑园400多亩,年产茧量达到3万公斤以上,总收入近40万元,并正在进行传统养蚕向省力化养蚕的技术革新。大泉河村是发展养蚕业的典型。该村目前共发展密植桑园100亩,年蚕茧量达到2.5万斤,总收入达到30多万元,人均增收530元。二是发展特色小米促增收。*片所生产的“泽州黄”小米以其“纯天然、无污染、甜粘香、色金黄”等特点被奉为“谷物之冠、米中之王”。明朝兵部尚书张丙曾将其作为贡品带入宫中。目前8个村种植面积达5000亩,占总耕地面积的一半以上,年产小米150万公斤,总收入可达1000万元。为了做大做强这一无公害品牌,近年来*村投资300万元新上米康尔食品公司,走出了一条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路子,年产值达150万元,带动农民人均年增收300多元。三是发展玉米制种促增收。玉米制种是*片农村家家户户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目前该片30个村,2000多农户发展玉米制种产业,种植面积达5000亩,年产玉米种子150万公斤,是全县最大的玉米制种基地。在近年种子市场价格波动的情况下,各村与县种子公司协商,开展了春季定价生产,极大地提高了群众积极性。仅此一项,户均年收入达到2000余元。四是发展山楂种植促增收。基于*片交通便利,空气质优等优越条件,王坡煤业在*村投资新建了彤康食品开发公司。现已投资400万元建成了“泽州红山楂基地”700亩,桃、杏、苹果等优质果园100亩。后期项目全部完成后,将建成绿色农业基地近2万亩,可带动30多个村、4000多农户就业增收。五是劳务输出促增收。近年来,*片农村积极主动进行劳务输出,发展劳务经济。如横岭村委成立了劳务输出办公室,在有针对性地对外输出劳动力的同时,并协调保障务工人员权益。据不完全统计,8个行政村每年累计向外输送劳动力800余人,年创收达1000万元以上。

(二)以实现“五化”为目标,全力美化山区农村环境。在加快新农村建设中,*片农村深入开展以“街道硬化、村庄绿化、环境净化、道路亮化、饮水安全化”为目标的村庄环境整治活动,使村容村貌有了较大改观。

一是加快街巷硬化。8个村采取上级补一点、村里贷一点、群众和在外工作人员捐一点的“三个一点”办法解决资金难题,积极开展街巷硬化。在所调研8个村中,目前户通率达到了80%以上,极大地方便了群众生产生活。二是加速村庄绿化。8个村把村庄绿化、街道绿化作为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目前,累计种植各类树木万余株,极大地美化山区农村环境。三是狠抓环境净化。8个村全力实施了沼气建设、厕所改造、垃圾处理、村庄整洁等四大工程,大大净化了农村环境。沼气建设方面,目前8个村共建设户用沼气池60余个,中型沼气站7个,联户数达到320余户。厕所改造方面,8个村新建公侧25个,填埋农村厕所150个,改造100个。垃圾处理方面,8个村修建垃圾池62个,建立了户自打扫,村集中拉运处理机制,净化了村内环境。定时清理村内垃圾,不仅净化了环境,而且培肥了地力,使泽州黄小米等农产品真正成为无公害绿色产品。村庄整洁方面,8个村集中粉刷墙壁15000平米,整修残墙断壁2000米,煤池200个,面貌焕然一新。四是实现道路亮化。在实施道路亮化中,各村针对原有路灯残旧不堪、照明效果差的状况,积极整改安装。各村都把道路亮化作为重要工作正在积极组织实施。五是确保饮水安全化。*片大胆尝试企业化经营管理,积极推进连片供水工程,建成了岭上村供水站,缓解了方圆十几个行政村上万余群众的吃水难问题,结束了“吃水贵如油”的历史。

(三)以建设“六个场所”为内容,不断丰富山区新农村建设的内涵。按照全县新农村建设“六进村六入户”的要求,*片以建设文化、就医、购物、体育、议事、服务等六个场所为主要内容,切实加快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不断适应新时期农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求。

在建设文化场所方面,各村以建设科技文化活动中心为载体,大力实施“一站一栏一员”工程,即设立一个科普宣传站、办好一个宣传栏、选好一个宣传员。目前有五个村建成了文化活动中心,其余3个村正在建设之中。在建设就医场所方面,各村积极推进标准化卫生所建设。目前,8个行政村对卫生所进行了标准化改造,每所面积都不少于60m2,内部诊疗室、消毒室和药房相互隔离,有相关医疗诊断消毒设施和医疗废弃物处理设施;同时还配备了一批专业技术较强的医护人员,完善了农民基本卫生医疗服务条件。在建设购物场所方面,8个村,村村都根据实际消费情况,建立了一个便民购物商店。在建设购物商店的过程中,各村都能够按照相关补助政策,促使便民购物商店向标准化、规范化迈进,使之成为百姓消费的“放心店”。在建设体育场所方面,横岭村投资20万元建成了健身广场,大丰头村投资18万元的健身广场正在紧张建设之中,北上矿村投资60万元的文体广场现已完成投资20万元,湖里村建设的500m2休闲广场即将完工。体育活动场所的建设,促进了群众性文体活动蓬勃兴起。在建设议事场所方面,各村重点加强了建设党员活动室和村民议事室两个场所建设。目前,除小丰头正在施工建设外,其余各村都建立了两个场所,并做到了相关制度公开上墙,为广大党员和村民提供了行使民利的场所。在建设服务场所方面,岭上村、*村和北上矿村都建立了农民培训与就业指导服务场所。每年都对农民进行种养殖业等生产技术、务工实用技术及法律知识等培训。

(四)以整合各类社会资源为手段,努力形成加快山区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合力。8个重点村集体经济都为零收入。在加快新农村建设中,他们结合全县“百矿带动”“百家帮扶”新农村建设帮扶要求,积极整合各类社会资源,与各单位、各企业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形成了建设新农村的合力。

一是“百矿带动”加快新农村建设。去年,根据县委、县政府的安排,11座煤矿与*片山区农村结对帮扶。王坡煤矿在*村新上了彤康食品开发有限公司,帮扶*村建设山楂园700亩;*煤矿为北上矿村提供资金6万元,加快了文体广场的建设;泊村煤矿积极组织青壮年劳力学习煤炭开采技能,吸收8个行政村累计30余位农民在该矿工作。今年,润华公司分别向大丰头、大泉河、岭上三个帮扶村先期提供资金各3万元。泊村联办煤矿为横岭村提供文体和亮化设施共3万元。大阳煤矿以工程帮扶的形式积极帮助北上矿村完善村文化广场建设。二是“百家帮扶”加快新农村建设。去年,10个市县单位与*片山区农村结对帮扶,其中市人行为*村提供资金8万元新修了高标准运动场;市公安局提供资金10万元为小丰头村完成大街小巷硬化2.5公里;市委办公厅为岭上村提供资金5万元支持沼气建设。今年,全县各对口帮扶单位分别帮助各村进行了街道硬化、公厕改造、文体广场等的建设,并结合本单位业务,给与了*片新农村建设大力支持。三是“内聚民力”加快新农村建设。各村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进一步激发广大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热情。横岭村在制定村庄建设规划时,村民共提出建议40多条,研究采纳8条;*村在建设办公楼时,村民义务投工2000多个,承揽了拆除旧房、垃圾清运等工作;大泉河村铺设出村公路3公里,群众和在外工作人员累计捐款达到6万元,保证了工程如期进展。

(五)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为核心,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组织基础。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关键看是否有一支工作踏实、作风正派、廉洁自律的基层党组织队伍。8个行政村在实践中不断探求、积极创新工作方法,巩固和发展了党组织的领导地位。

一是选好配强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要建设新农村,就要选拔那些政治素质好、能力水平高、公道正派的优秀党员担当带头人。所调研的8个村中,除*村和大丰头村的支部书记上任时间在8年左右外,其余6个行政村的支部书记连续任职时间都在10年以上,其中岭上村党支部书记张保法和大泉河村党支部书记秦海生连续任职时间达32年。现年55岁的张民政当选“村官”之前,是一位很有名气的民营企业家。他凭着对家乡新农村建设事业的热爱,捐资助教、捐资修路、扶贫济困,赢得了群众的赞同与认可,被推选为北上矿村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二是加强各项制度建设。横岭村过去是一个有名的上访村、瘫痪村。五届村委换届中,横岭村组成了一个新旧干部结合的班子。新班子上任后,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要求,一是建立了“两会制度”,全体党员组成党员议事会,同时选举产生非党村民15人组成村民代表议事会;二是每月10号,定期举行“民主日”活动;三是建立民主理财制度。通过完善一系列制度,村支部、村委在群众中树立了威信,大大促进了该村的新农村建设。三是切实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北上矿村注重在优秀青年农民、优秀致富能手中发展党员,把一些善于致富、乐于奉献、公道正派的优先发展成党员、培养成干部,把勇于创业、带民创业的党员干部培养成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和生力军。近三年来,先后发展了党员4名,其中带民创业的2名,致富能手2名。

二、对全县纯农山区连片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启示

泽州县共有李寨、南岭、山河、晋庙铺、犁川、柳树口等六个纯农山区乡镇,以及大箕镇东南部、金村镇东南部、*镇*片等三个纯农山区。据统计,这一区域共1221.31平方公里,人口近15万人。在新农村建设中,如何加快这一区域连片建设是全县的重点和难点,也是确保全县新农村建设保持在省市领跑的关键所在。为此,县委县政府确立了“两轴四区”的连片建设发展框架,把加快纯农山区型新农村建设作为一个重点来推进。*镇*片的实践,给全县纯农山区新农村建设探索了路子,积累了经验。

(一)加快推进山区新农村建设,必须把增加农民收入放在首位。纯农山区新农村建设的最大困难是经济基础薄弱、农民增收难。因此,只有生产发展,农民富裕,才能更好地加快推进山区新农村建设;只有富民之策、富民之业才能支撑起真正意义上的山区新农村建设。*镇*片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就是立足山区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带动当地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农民在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实力和承受能力的条件下,山区新农村建设就有了广泛可靠的群众基础,同时也最大限度地调动起了广大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对全县山区乡镇来讲,当前要重点抓好两项任务。一是要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要立足山区优势,大力发展经济作物种植业和养殖业。尤其是要进一步加快当地原有传统产业发展,如南岭酥梨、柳口中药材、山河黄牛、晋庙铺南江黄羊等,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壮大产业规模,增加农民收入。二是切实加强劳务经济发展。各个山区乡镇都要成立劳务输出组织,抓好农民培训和外出务工输出。

(二)加快推进山区新农村建设,必须切实加大投入,不断美化农村环境。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上,泽州县纯农山区农村相对历史欠账较多、投入不足、建设难度很大。*镇*片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多渠道增加投入,在统一抓好实现“五化”,做到“六有”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还狠抓农村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广大农村的环境面貌、生产生活条件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正是以美化农村环境为纽带,使广大群众切实感受到了新农村建设的成果,感受到了建设成果带来的实惠,大大增强了他们建设新农村的信心和决心。可以说,“五化”“六有”是全县新农村建设“六进村六入户”在山区农村的具体化。全县山区乡镇都要以实现“五化”,做到“六有”为主要内容,不断美化农村环境。

(三)加快推进山区新农村建设,必须充分发动农民群众。农民群众是新农村的建设者、受益者、管理者。加快推进全县新农村建设,特别是山区新农村建设,必须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镇*片在推进纯农山区新农村建设中,通过政策宣传、培训拉动,企业带动、能人推动等,充分调动起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发挥其主力军作用。在全县新农村建设中,我们都要认真做好群众工作,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从而使新农村建设真正扎根百姓心中,显示出勃勃生机。

(四)加快推进山区新农村建设,必须形成社会帮扶的强大合力。山区乡镇经济相对欠发达,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需要我们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大力支持,形成社会帮扶的强大合力。*镇*片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所取得成绩,与社会各界的帮扶是密不可分的。在今后工作中,我们要进一步整合好各种涉农资金优先向山区新农村建设倾斜,进一步开展好“百矿带动”和“百家帮扶”活动,在资金、技术方面对口提供帮扶,全面推动了山区新农村建设。

(五)加快推进山区新农村建设,必须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农村基层组织是新农村建设最基层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和组织保证。加快推进全县山区新农村建设,必须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镇*片在推进纯农山区新农村建设中,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入手,通过选好配强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大力发展农村党员、抓好农村党员干部的培训工作,加强了核心、凝聚了民心、鼓舞了人心,加快了山区新农村建设。全县山区乡镇在加强新农村建设中,都要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为山区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三、对加快全县纯农山区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

(一)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资金问题是困扰山区新农村建设最普遍、最棘手的难题。对于纯农山区村来说,村集体基本上没有多少收入,新农村建设的前期资金大多是“要”、“捐”、“贷”和帮扶单位支助的。随着新农村建设的进一步深入,建设资金捉襟见肘,日显窘迫。为尽快改变这种现状,我们要加大县乡财政倾斜力度,在现有帮扶的基础上,设立山区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及统筹各类涉农支农资金、项目,集中投放到山区新农村建设上,并力求逐年有一定比例的增长。同时,在开展“百矿带动”和“百家帮扶”活动中,要进一步加长单位和企业帮扶的时间,至少要在3年以上,确立帮扶工程,确保帮扶成效,不断推进纯农山区型新农村建设。

(二)要进一步加快山区农村产业化发展。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新农村建设中最艰巨、最需要长期持续抓好的基础工作。虽然*镇*片有传统小米种植、玉米制种、栽桑养蚕等优势产业,但现在大部分还停留在以户为战,小打小闹的初级阶段,没有形成一定的产业优势和产业规模。可喜的是王坡煤业适时而动,组建成立了以红果种植深加工,品牌小米等农副产品开发,生态养殖为主的彤康公司,积极走“龙头带基地联农户”产业化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区域特色明显、比较优势突出、市场竞争力强的特色高效农产品,推行基地化生产,公司化经营,大大提高了农产品产业化经营水平,在全县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今后,我们应出台更多的优惠政策,扶持和鼓励更多像王坡煤业彤康公司这样的市场竞争力强、带动面大的涉农企业,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等形式,把分散的农户生产经营与市场连接起来,形成带动千家万户增收的产业化生产经营格局。同时,还要积极积极发展产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农民提前、产中、产后服务,提高山区农村的农业产业化水平和抵卸市场风险能力。

山区农村如何发展篇12

1 课题研究的意义

2 课题研究的历史及现状

然而,从总体上看,当前在我国对农村教育的研究,还未引起真正的重视。著名教育家顾明远深刻地指出:“要重视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我有一种感觉,今天谈教育改革,讲教育现代化,总是着眼于发达地区……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的教育需要什么,如何帮助他们解决困难,似乎还很少有人研究。中国的现代化,没有农村的现代化是不可想象的。农村地区、贫困地区的教育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③同时,我们更应该看到,地方高师的教育课程教学,普遍存在着严重脱离农村基础教育实际的问题。例如,教材问题,20世纪90年代初教育学家睢文龙指出:“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大头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我们师专培养的学生,今后主要去发展农村初中教育。可师专教育学教材对适应农村教育需要的问题,反映也很不够。”④这一突出的问题,至今在地方高师教育课程教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中,仍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特别是如何面向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构建高师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改革教育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问题的研究与实践尤为匮乏。

3 课题研究的实践探索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们围绕师专的培养目标,注重联系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讲授教育学科理论;探索教育课程实践性教学模式,在经常性教育见习和教师角色模拟教学的教学改革过程中,试图结合山区农村基础教育的实际进行,如组织师范生去乡村初中开展教育见习和教育调查活动,以培养学生热爱和献身山区教育事业的教师职业感情及品质。这方面在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理论研究中,我们做了相关的探讨,黄白等的“教育学科进行教师角色摸拟教学研究”⑤、“经常性教育见习研究”⑥,罗之勇的“少数民族地区师专教育改革研究”、“西部大开发与西部高师教育研究”⑦,唐毓首的“心理学教学改革研究”⑧,谢春艳的“山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⑨等。在这些研究中,我们注重结合山区农村基础教育的实际,总结教育课程教学的改革经验。在教育学教材改革方面,黄白等主编的《新编教育学教程》(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在教材中增编了“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内容,反映了山区农村教育的实际。关注农村基础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如黄白的“农村中小学生辍学问题的教育社会学研究”⑩。

本课题在2002年立项之后,为了使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更具针对性,首先,我们对山区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及教育课程教育问题进行调查研究。调查对象主要是河池地区各县市教育行政部门及乡镇初中和小学校长、教师等。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一是山区农村中小学教师应具备的素质;二是当前山区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存在的问题;三是应采取什么措施提高山区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素质;四是师范院校如何加强和改进教育课程教学,进行教师教育,培养适应山区农村基础教育需要的教师。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们设计并实施了面向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的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改革方案。"

4 课题研究的期望目标

本课题研究的重点是解决地方高师院校教育课程理论教学脱离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的突出问题,打破封闭式的教育学科课堂教学,从而构建高师院校教育学科课堂理论教学与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整合化的新型教学模式。本课题完成的关键是处理好教育课程教学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问题。根据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的实际,在师范生学好学科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加强教育课程教学,进行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培养师范生适应基础教育特别是山区农村义务教育新课程改革需要的教师教育素质。加强常规教学手段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优化教育课程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的创新素质,适应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需要。

注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