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复习策略合集12篇

时间:2023-07-28 09:20:58

初中历史复习策略

初中历史复习策略篇1

每年中考一完,总有学生抱怨:为什么我的历史成绩比别的同学差了那么多呢?其关键就是学生在初三历史复习过程中没有认真地复习,使学习效果大打折扣。初中历史内容比较多,知识点覆盖面广,需要学生认真去疏理各专题的内容,找出它们的联系。而中考是一次选拔性考试,对知识的理解、运用和分析能力要求也比较高,这就对历史复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该如何去复习呢?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要提高历史成绩,抓好初三历史的复习,就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利用教具,培养兴趣

学生是复习课的主体,在复习过程中教师必须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而要做到这点,教师必须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积极地参与复习活动。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利用多媒体和网络等现代教学工具,来培养学生的复习兴趣。比如,复习世界战争史,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先展示出各时期战争所使用的兵器,即原始社会所使用的石头、木棒,奴隶社会所使用的青铜兵器,封建社会所使用的铁兵器和马战车,以及近代社会所使用的坦克、飞机、大炮、导弹等。这些事物直观形象,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此一来,就勾起了他们渴望探索历史知识的欲望,复习目的也就达到了。

二、依据课本,夯实基础

历史考试无论怎样变化,对基础知识的考察都是考试的一个侧重点,而且考察学生的能力是构建在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之上的,因此,教师要重视历史基础的复习,并要引导学生依据课本对基础知识进行系统复习。基础知识即最基本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年代,这些学生必须记忆。例如,秦统一六国的时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的时间和标志、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的时间和标志,以及一些大的历史事件等,这些都需要学生背诵、掌握。因为在考试过程中,特别是选择试题,若涉及这些知识,即使让学生翻书去找,恐怕他们也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给出正确答案。所以,在平时的教学和复习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强调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只有夯实了基础,才有可能灵活运用知识。

三、融会贯通,提高能力

1.注意纵横联系,特别是中外历史知识的有机结合。纵是从时间上找出人类历史社会发展中各领域、各方面的历史现象,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趋势。如石器到青铜器的发展、“蒸汽时代”到“电器时代”的发展等。纵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可以古今联系,鉴古察今,学史明理。横是从空间上找出同时生的历史事件,分析关联点,以便多角度解读历史。中外历史知识的比较,是横向联系最重要的一个视角。例如,美国内战时,中国设立总理衙门;1857年英国镇压印度民族大起义的同时,还在发动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等。学生一旦形成了这样的思路,就能加强对这一段中外历史的记忆,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2.突出“五练”,这“五练”是练规范、练速度、练重点、练技巧、练能力。练规范是指学生在解答计算题、实验题、问答题、论述题时,要坚决做到审题规范、解答规范,做到思路明确、书写认真、步骤清晰;练速度就是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定量的题目,而且一定要保证会做的题目拿满分;练重点就是要求学生加大重点题型、重点专题、重点知识点的练习力度,熟练掌握这些内容的基本解题思路和解题规律;练技巧是指在练习的过程中学生要学会分析各类题型的隐含条件,巧妙选择解题方法,掌握常见题型的解题技巧,提高考试技巧;练能力就是要求学生通过练习逐步培养自己的应变能力,能够沉着冷静地解答好每一个题目。

3.点、线、面结合,构筑知识网络。“点”是典型事件;“线”是指事件之间内在联系的线索;“面”是反映历史时期的整个内容。只有系统地把握历史知识结构,才能比较轻松地掌握一个时期或阶段的整体内容,进而捕捉历史的阶段性特征,解题时才能放得开、收得拢。如,复习中国的近代史时,教师可要求学生把握两个基本思路:(1)侵略(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2)反侵略(林则徐销烟、三元里抗英、太平天国运动)。这就把大量分散的、相对孤立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纳入到了完整的学科体系中,构成了整个中国近代史的概况。这一方法不仅打破了课与课的局限,也达到了很好的复习效果。

四、模拟测试,规范答题

在历史复习教学中,教师可参照以前的中考试卷模式,出几套中考模拟考试题,加强学生答题的规范性。这里所讲的规范性是指对学生答题规范的指导,我们强调在答题过程中,首先书写要清楚,其次是要点化、层次化、提示化、序号化。做主观题时,也有一个小窍门:政治、经济、文化分析法。一个事件无外乎这几个因素构成,在答题时学生要考虑这几个方面再发挥自己的发散思维,把信息补充完整,而对于拿捏不准的,答题时要只把自己认为正确的写上,千万不要写错误答案。此外,还要考虑到题的分值,6分的题我们可以回答3至4点。做题时也不能只求数量不求质量,学生在做题时要多总结,掌握答题方法,才能提高历史成绩。

总之,对历史进行有效的复习,尤其是要上好一堂历史复习课,我们一定要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扎实基础,以学生为本,全面系统地指导学生复习,使之融会贯通历史知识,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唯有这样,才能教有所获、学有所得,从而使学生在中考中取得好成绩。

参考文献:

1.彭新.对中学历史复习教学的若干思考[J].中学历史教学研究,2005(11).

2.李世奇.新课改下初中历史复习策略[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08(02).

初中历史复习策略篇2

一、编顺口溜,统领知识

复习中国近代史时,把握教材两条线:列强的侵华史,中国人民的抗争史和探索史。将1840年――1949年,这一百多年的史实编成顺口溜,记忆方便,总结性又强:

一八四零战争起,屈辱灾难不停息;

人民抗争与探索,中共领导是核心;

反帝反封终实现,百年沧桑成回忆;

一九四九谱新曲,民族复兴看今夕。

二、理清知识线索,整合知识结构

单元复习时,根据教材的内容,将教材的知识点编织起来,穿线结网,构成清晰的历史发展轮廓。例如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全球战火再起》的知识结构:

第二次世界大战大事年表:

爆发年:1937年,“七七事变”(日本全面侵华,二战局部爆发)

1938年,台儿庄战役,慕尼黑阴谋

1939年,德国突袭波兰,二战全面爆发

……

决战年:1944年,诺曼底登陆,欧洲开辟第二战场

胜利年:1945年2月,雅尔塔会议;4月,中共七大;5月,德国投降;8月,日本投降;9月,日本签署投降书;10月,联合国成立

三、创设情境,加强知识间的联系

历史情境教学是教师运用直观教学手段再现或创设历史情境。第一,运用多媒体创设历史情境。第二,利用文字史料创设历史情境。第三,利用生活情景创设历史情境。

四、单元复习时,注重提高学生的记忆效能

记忆效能,是指学生对自己的记忆行为影响记忆结果所特有的有效或无效的自我体验。历史学科记忆量大,教师要指导学生不断总结记忆窍门。例如,西欧走向联合的时间(1967年和1993年)。学生总结为“一九六七欧共体,欧洲联盟九三年”两句话。这样在单元复习时,一是节省了学生书写时间,二是学生复习时携带起来比较方便,还方便保存。

本文以单元复习策略的运用为例,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并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初中历史复习策略篇3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3-0140-01

初中历史单元课的复习不能只靠死记硬背,应该总结和寻找其中的方法和规律,进行科学地复习和记忆,通过一条主线将看似千头万绪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串联起来,使支离破碎的知识变得具有条理性,从而不断提高历史单元课的复习效率。

1 初中学生历史单元课复习中存在的问题

1.1历史线索不清晰,前后颠倒混乱

在人教版的历史教材中,知识点都是按照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这样的顺序进行编排的,每个单元课又都独立成章。老师在讲解历史课程时,虽然能够对单元课外的内容有所拓展补充,但是还会受教材的限制,致使学生们不能快速全面地掌握课程中上下几千年的历史事件。在进行单元课的复习时,会涉及到上一个专题中的历史事件,这些内容相互关联和穿插,很容易导致学生对于历史事件学习不牢固,而将历史时期相互混淆,将不同的历史人物、事件混为一谈。

1.2练习数量不够,解题能力不强

在历史考试中,填空题主要是看学生的背诵记忆能力,看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情况如何。而综合题和选择题就提高了答题的难度,考查学生的解题能力。例如,“在1900年以前,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特点有以下几种形式: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从空想到科学、从理想到实践”,问“从理想到现实”是指哪一个历史事件?这就不只是考查学生的记忆内容了,而是考查学生的分析和理解的能力。很多的学生不能够将所学的历史知识融会贯通,同时又缺乏对所学知识的练习,因此在做这样一些综合性比较强的题时就非常容易出现错误。另外,也可以发现很多学生在历史考试过程中不能正确地审题,从而造成解题的错误。

1.3语言表达能力欠佳,错字别字过多

在历史考试阅卷的过程中,发现考生在解答题目的时候很容易出现错别字,在填空题和综合题中都有体现。有一些是比较冷僻的字,还有一些是平时最常用的字,学生都会出现一些错误,大大降低了答题的正确性,将不该丢失的分值丢失。

2 初中历史复习出现问题的有效解决方法

2.1集中归类的方法

在初中历史单元课复习过程中,要使学生学会总结归纳,把性质相近或者是相同的历史事件,依照一定的规律、顺序进行分类集中归纳,然后将各个知识点分别进行记忆。例如,将历史中所有改革变法的事件,依照朝代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整理归纳,并以图表的形式体现出来,在图表中可以体现以下内容:时间、朝代、人物、变法的内容、意义、造成的影响等等。

2.2结构梳理的方法

这种复习的方法,就是像梳子一样,需要对凌乱的历史知识归纳梳理,整理出一个头绪。也就是要抓住单元课中的历史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在对全部内容进行复习之前,先在大脑中有一个知识的基本框架,能够使人一目了然地知道本单元课历史知识点的结构轮廓。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学生在历史单元课复习的过程中,做到心中有数,抓住复习的重点内容,做到有的放矢,克服畏难的情绪,然后再按照以不变应万变的方式进行复习,有效提高复习成果。

2.3举一反三的方法

在历史单元课复习的过程中,要想掌握所有的知识点,就要进行由此知识点到彼知识点的联想,把类型相同的问题进行结合,进行举一反三,这样就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例如,在复习《辛丑条约》的时候,就应当联想到《马关条约》、还应当联想到《南京条约》,通过这样的联想,将这几个丧权辱国的条约都牢牢记住。《辛丑条约》将中国推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马关条约》更加加剧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南京条约》将中国彻底地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样一整理归纳后发现这三个条约内部之间有着某种关联,内容是丧权辱国的程度一个比一个严重。这样的联想记忆方法,不但节约了记忆的时间,又加深了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同时还不至于在考试过程中将条约的内容相互混淆,避免答题出现错误。

2.4“连缀成篇”的方法

这种复习的方法主要是指把时空跨越比较大的历史事件,按照关联点进行联接归纳成篇,这样更加容易记忆。单列开来的历史事件不容易记忆,但是如果能够将它们以打油诗或者顺口溜等形式进行串联成篇,就会大大增强知识的趣味性,使学生们读起来能朗朗上口,学生愿意学,也容易记。

3 总结

做好历史单元课的复习对于提高学生的历史考试成绩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引起全体师生的高度重视,在复习的过程中,需要教师结合历史课程本身所具有的课程特点,针对每个学生的学习习惯,不断地总结和归纳出适合于每个学生的复习和记忆方法。

参考文献:

初中历史复习策略篇4

中考前复习阶段强化训练是必不可少的,但如何训练须讲究策略,方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笔者尝试了“三限”训练法,发现效果不错。

1.限时,提高答题效率

初三历史复习点多、线长、面宽,加上历史中考难度逐年上升,学生需要具备在一定时间内完成定量任务的实际作战能力。因此在中考前的复习训练期间,要多进行“实战演练”,把平时当战时,把复习当中考,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解题的快速性。具体做法是:精选一套难易适中、足以考查学生能力的中考模拟题,要求学生在一节课内完成、上交,老师及时批阅、讲解。

2.限地,提高心理素质

历届学生都有因为怯场而不能发挥真实水平的情况,所以在中考前的复习中还要强化对学生心理素质的训练,培养他们对紧张心理的适应。我的做法就是:在考前限时训练的同时,把学生分开,单人单桌,把教室当成考场,营造一种中考气氛,让学生逐渐适应中考考场的紧张气氛。

3.限字数,提高表达能力

现在的中考对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要求很高:条理清楚、要点突出、言简意赅。但事实上,许多学生往往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或一味罗列史实,不得要领,或思维混乱,不扣题义。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其方法是:采取限字训练法。要求学生在做问答题、材料解析题时,答案不允许超过规定的字数,做到史论结合,言简意赅,要点齐全。

二、中考时的答题技巧

1.回忆基础知识,尽量少翻书

一些学生认为开卷考试只要在考试时从书上找到答案就行了,于是考试一开始就迫不及待地打开课本,一道题一道题地从书上翻找答案。对于只有一个小时的考试时间来说,这无疑是一种错误的答题方法,结果肯定是失败的。那么应该怎么做呢?

首先在平时的学习中,应该注重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对待最基本的历史知识应该熟记;其次,拿到试卷后,应先浏览一遍,对那些试题比较简单、那些试题比较难有一个大概认识,以便心中有数;再次,在答题过程中,对那些熟悉的、容易的题目,尽可能少翻书,对那些有一定难度的和有疑问的试题,再从书上查找相关内容或进行证实。

2.结合课本灵活机动地做好时事题

随着课改的深入推进,许多省市的历史中考试卷上出现了以“近一年来国内外发生的重大时事为背景”来命题的现象,突出了对学生的知识灵活应用能力的考查。结果有些考生在答这类题目时,不假思索地把平时抄录在课本上的似是而非的答案进行“复制”与“粘贴”,而对具体问题一概不管,结果必定是失败的。

有效的做法是:在中考中如果出现了与平时复习中相似或相近的试题,考生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首先申清题目,再看二者的问题、材料等是否一致或意思相近;其次,考生可以参考平时复习时所摘抄的答案,看看具体内容,切忌原文照抄;最后,认真分析,结合教材、试题、平时的素材,整理答案。

初中历史复习策略篇5

高中学业水平测试说明对测试的内容有明确规定,并提出了相应的测试能级要求,分别用了解、知道、理解、认识等行为动词体现,强调了知识与能力的结合。测试说明是学生复习备考的重要指导。复习时,学生一定要根据测试说明要求,做到先让测试说明进课本,即对照测试说明,根据测试能级要求,对凡是测试说明要求了解的知识点,一定要了解并掌握其基本内容。如测试说明要求了解分封制的基本内容,就要能再认、再现分封制的含义、分封制如何确立、分封制的特点和作用等。对测试说明要求知道、理解的知识点,要清楚明白。如测试说明要求知道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的概况,复习时就要弄明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时间和标志,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如何实现的,通过什么方式实现的,有什么创新等等。如测试说明要求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复习时就要清楚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时间,理解其内容和产生的影响。对测试说明要求认识的知识点,则要理解懂得并记忆,并能识别或辨认。如测试说明要求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就要从中国民主革命、马列主义理论、世界和平民主与社会主义力量发展等方面去理解、记忆,并能和辛亥革命、抗日战争胜利等意义去比较、辨析。有的认识点还要提出自己的见解。如测试说明要求认识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不仅要正确理解经济全球化,还要对经济全球化中的问题做出客观的分析,并能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真正做到了解、理解和认识。

二、勾勒历史线索,掌握知识结构,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

勾勒就是理清头绪,使繁杂的历史内容条理化、系统化。历史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的理解掌握源于学生对构成历史景观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现象的深入剖析,弄清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历史过程及产生的影响,这是历史复习中常用的方法。如对“辛亥革命”这一问题的理解就可以结合历史必修1(政治)、必修2(经济)、必修3(文化)三个模块中相关的内容,通过分析概括“辛亥革命”发生的历史背景、历史过程和后果来勾勒其线索。

“辛亥革命”是本世纪初最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其广义上的概念指的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在20世纪初领导的一切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狭义上仅指1911年的武昌起义),它发生的历史背景、发展的历史过程和后果如下:

背景: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起来,世界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它们加紧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加深。②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为挽救民族危亡,掀起了资产阶级性质的维新变法运动;农民阶级也掀起了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但这些运动都以失败而告终。

过程:①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邀集华侨志士建立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决心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②为应付日益严重的统治危机,1901年清政府被迫打出“新政”的幌子,进行一些改革,企图借此拉拢维新派、欺骗人民、抗拒资产阶级革命,这些改革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③随着新式学堂的勃兴和留学教育的发展,革命知识分子的队伍迅速壮大,他们把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作为革命的思想武器,大力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广泛建立,并于1905年成立_r中国同盟会。④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建立,有力地推动了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从1906年开始,革命派发动了一系列反清武装起义,极大地冲击着清王朝的统治。⑤为遏制革命形势的发展,清政府再耍花招,宣布实行“预备立宪”,但很快立宪骗局大白于天下,革命形势更加迅猛发展,1911年武昌起义成功,湖北军政府成立。⑥1912年初,孙中山在南京建立中华民国,同年春孙中山领导的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⑦在帝国主义支持下,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

后果及影响:①辛亥革命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辛亥革命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辛亥革命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辛亥革命成为这一时期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力的推动力量。②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也由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勾结,力量强大,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最后失败了。

历史新课程教材编写的体系属于专题史,历史时间跨度大且不连贯、同一桩历史事件按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专题割裂开来叙述,学生在没有形成纵向历史知识框架的情况下,掌握专题史,确实有难度。复习时如果先从宏观上勾勒出“辛亥革命”的整体线索,再去从微观上分析构成“辛亥革命”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具体内容,学生就不会对历史2中“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与历史3中“三民主义的提出”等内容感到突兀。“磨刀不误砍柴32”,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各个方面内容按时间线索整合,不仅能有效地弄清一些历史现象本身的来龙去脉,还能建立与其他历史现象之间的有机联系,对学生备考复习很有裨益。

三、紧扣学业水平测试说明,整理知识要素,进行分类训练和针对性训练

初中历史复习策略篇6

新课改后的河北省中考历史考试采用开卷笔试,广泛选取新材料,从不同角度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甚至还会反映一些新的史学观点。这样势必会减少纯历史知识的简单识记,考核的重点放在对基本的历史知识的转换或解释、推理能力、应用能力、探究能力等方面。所以在历史开卷考试中要考出好的成绩,复习策略应该作相应的变化。

一、学会学习历史,提高理解能力

1.学会阅读教材。

首先读目录,包括单元题、课题、每课的小标题,这不仅有利于理解历史过程、历史主题和历史线索,而且有利于快速查找知识。在阅读教材时,要善于概括每段的“段落大意”,并抓住主要内容。一般来说,每课内容讲一个历史事件,可用“概括法”阅读,如果是两个事件,就要注意进行比较。同时,阅读教材要多注意教材中的细节知识,包括小字内容、课下注解、自由阅读卡、课中文献资料等,这些材料有助于理解正文内容,理解历史过程。

2.学会构建知识。

开卷考试主要考查学生理解知识、整合知识(信息)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与复习中,要善于活化教材知识,从不同角度整合教材知识。对每课所讲述的历史事件,可以从背景、原因、经过、结果和影响等方面进行整合;也可以从时政热点出发整合知识。要善于引导学生以时间为经纵向联系、地点为纬横向联系,构建立体的多面的知识网络。

3.学会积累,拓宽知识面。

开卷考试同样也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只有有一定量的积累才能灵活运用。纵观近几年的中考试题,无一不体现着基础性的原则。为了增强试题的区分度,命题更加趋向于开放性、合作性、探究性和实践性。要增强对基本知识点的了解与理解,可采用两种方法:一是整理各个知识点内容,建立知识点基本内容速查表,以备查用;二是精选相关试题,归类分析,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提高水平。

4.学会运用知识。

讲述历史,用历史知识分析时政、现实生活现象和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课等都是运用知识的好途径。另外,有选择地练习小论文、活动实践题也可以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划分专题复习,强化题型训练

根据每个单元的主题,整理出单元知识结构;根据每阶段历史发展特点整理出若干专题,如战争史、科技史、资产阶级革命史、科技革命专题等;根据时政热点,整理出一些新的专题,比如战后国际关系史专题、改革史专题、思想解放专题等。在单元、专题复习的基础上,找出历史发展线索,探寻出历史发展的规律,然后以线带点,回归课本,巩固基础知识点。

开卷考试需要多做题,练好题。模拟考试是锻炼和检验自身水平的好机会,使学生学会在模考中提高自己的实战水平。因此,要熟悉中考题型的特点,必须掌握其解题的方法。

1.选择题。

选择题的考查范围较广。近几年来有命题者把“识图”、“材料”等题引入选择题,命题方式采取“一拖N”试题,使该题型的考查目标延伸向情感价值观领域。

(1)否定型选择题(又称逆向选择题)。一般采用推理解答,排除不正确选项,找出正确选项,即为答案。

(2)排序型选择题。首先可采用逐个序号判断法解答,以时间先后,人物、事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即可得出正确答案。其次可采用首尾判断法解答,找出最先(早、快)、最后(晚、慢),确定正确答案。

(3)比较型选择题。注意寻找比较点,找出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加以分析,确定答案。对事件性质、特征、作用等方面都可进行比较。

(4)因果型选择题。它首先是由结果推断出原因,即题干为果,备选项为因。在考查原因时,常见的有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内因、外因等。其次是由原因推断出结果或影响,即题干为因,备选项为果。这类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5)时空型选择题。它是在题干中设置一定的条件,要求选择出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重要历史人物活动的时间和地点等。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时间的推算,包括公元纪年的推算和世纪的推算的识记,再现认知历史事件能力。

(6)图表选择题。它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分析材料数据,得出相应的历史结论。要采取对应法,注意分析,有果索因。

2.材料解析题。

(1)多材料的组合题型。它是针对若干有着某种形式联系的材料提出问题,可针对其中某一则材料或多则材料,即采用多角度和相比较的提问方式,在回答时要充分理解材料内容,反复提炼观点,得出相应结论,同时要在平时注意有关方法的积累,注意相关概念的含义。

(2)提炼类题型。即材料未经处理,在提问时要求有条件地提炼观点、内容和意义等。答题原则:第一,仔细阅读理解材料;第二,概括提炼信息,注意材料中隐含的信息,高度概括作答;第三,对照材料题目要求,保留有效信息材料内容;第四,将类似内容加以整理、合并,精心组织语言,逐一列出;第五,避免对材料内含不假思索或脱离材料而造成遗漏要点,要按所学知识或依据教材相关知识内容整理组织答案。

(3)数据表格类题型。通过数据表格、图画等材料的阅读理解来分析解决问题。数据表格型材料题,其信息量大,要注意观察其数据变化特点、规律,找出对解题有利的提示语,结合教材知识,得出结论,找出特征,答题就顺利多了。

(4)材料评述题型。把提供的材料作为认知的背景,发挥创造性思维来评价说明有关问题。解题思路:①先看问题,知晓要回答的是什么问题;②再看材料,带着问题来看材料;③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找出材料与教材的契合点,映射到课本中的相关知识内容;④根据问题正确组织答案。

初中历史复习策略篇7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是河南中考历史学科命题遵守的原则,也就是我们在复习备考过程中每个教学环节所遵循的理论依据。

根据课程标准的界定,我们现行的川教版历史教科书的课程体系分六大学习板块,共41个主题,课标中对所有教学内容的能力和等级要求从“识记”、“理解”和“应用”三个方面进行课程设计,所以就要求我们在复习备考中很有必要了解每一个复习内容在课标中所隶属的等级。

据《河南省中招学生评价说明与检测・历史》(以下简称《考试说明》)分析,考生在考试时的整卷阅读量约3800字,试题难度适中,容易、稍难、较难题之比为4∶4∶2。其中各知识点内容所占比例大致为:中国古代史(部分)、中国近现代史约占60%,世界古代史、世界近现代史约占40%。

紧扣历史课程标准,结合知识与能力要点和《考试说明》,理清基础知识,掌握主干知识,强化知识的理解和深化,拓宽视野,遵循往年中考备考思路,适当发展创新,适应来年中考。

二、认真梳理教材,努力夯实基础

此阶段目的有两个,一是依据教材构建知识网络,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知识,二是把握历史的时序性,明确历史的整体线索。有的同学错误的认为开卷考试就是照书抄,其实,开卷考试同样也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学生只有具备一定量的积累才能做到灵活运用。要积累就要重视基础。“万变不离其宗”,掌握基础知识是关健。纵观近几年的中考试题,无一不体现出基础性的原则。由此可见,梳理教材,夯实基础,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例如:将19世纪60至70年代出现的俄国农奴制改革与日本明治维新进行联系,从两次改革的背景、性质、内容、作用、局限性等方面进行比较,从而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两次改革的异同。

又如:近代重要的资产阶级革命可归类:1640年至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775年至1783年美国独立战争;1789年至1794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1861年至1865年美国内战;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

另外,社会上每一历史事件,都前后联系、一脉相承,要把每一个历史事件前后联系起来,使其知识系统化,这就是“纵”。例如,复习美国的发展史,我们可以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将美国的历史梳理成以下一条线索:美国独立战争――美国内战――在第二次科技革命中的美国――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罗斯福新政――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冷战的实施――“一超多强”时期的美国。我们将每一时期的历史进行复习,然后将前后发生的历史事件进行联系,从而让学生系统地掌握了美国的发展历史。

在此阶段复习中,要将教科书内容贯通起来,构建知识网络,获求规律性的知识。这样的复习既巩固了基础知识又使学生的思维更敏捷、更开阔,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从而提高复习的实效性。

三、紧扣史实热点,提升应试能力

以时政或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作为命题的切入点,是近年来中考命题的又一特点,体现了贴近社会、关注现实的课改理念。此类试题重在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及感知、感悟历史的能力,命题形式新颖,备受命题者青睐。在平时的复习中,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关注社会热点,特别是重大历史事件周年的纪念活动

试题关注时政焦点和“周年”纪念等热点问题,史为今用是近几年历史命题的主线,也是近几年中招命题的重要切入点之一,

如09年选择题14题对《权利法案》材料题、第23、25题对建国60周年和巴黎公社、巴黎和会、中美关系的考察,都是这方面的体现。

再如2011年的第23题是综合考查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和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的两个热点,将社会热点、现实问题与学科知识有机联系起来,体现了历史学科贴近社会、关注现实的新课改理念。

(二)关注时政热点

历史学科反映的热点问题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历史与现实结合,选题紧扣时代脉搏。教师在复习中要注重时政材料的收集、整理与课本相关知识的链接,形成综合性的知识体系。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命运、国家前途和世界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与思维创新能力。比如说近两年的热点话题经济危机和社会改革问题、等。

(三)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

通过学生现实生活中的实例材料,以学生能够接受的形式创设情境,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加强了历史和现实生活的交叉感,同时也增强了历史的趣味性,使试题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现实感。例如:历史剧编写,哪些场景不符合历史史实?如果我们生活在抗战年代,你会就近参加哪一支真正的抗战队伍?新四军、八路军、国民革命军等。因此,教师在复习时要注意将历史生活化,要体现历史与现实的联系,要注意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走近、体验、感悟历史,突出历史的时代性。

如:2009年中考试题第14题第4问“民族复兴,任重道远”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程中,你认为未来要迈上的一个重要台阶是什么?第15题第3问“历史是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你认为学习历史对自己的成长有何帮助?”等。平时多关注与历史有关的书籍、报纸和影视片,如:《大国的崛起》、《复兴之路》、《海峡两岸》、《新闻联播》、《改变》等,培养历史意识和时代感。

四、指导学生熟悉中招考试并掌握一定的应试技巧

50分钟的中招考场上,高手过招,有方法和没方法,结果会有明显的不同。

初中历史复习策略篇8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4-378-01

初中历史课理论性较强,上不好,课堂就缺乏活力,显得枯燥空洞,学生兴趣不大,积极性难以调动,学生就不愿学。加之,中考开卷考试的改革,考试时学生就拿上一大堆资料在那里翻个不停,找答案,应付考试。笔者认为,在教学的同时,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动起来,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教学尝试,也应是新课程教改理念所提倡的。故此,这里就初中生历史自主学习策略与学习能力关系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些探讨。

一、激发学习动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习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求知的起点。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才可能产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历史课本身是极具趣味性的,“满堂灌”的教法,很难教出兴趣,也很难学出兴趣,更不会让学生自主的去学。因此,培养初中学生自主学习历史的能力在于激趣。

1、沟通交流,激发学习动机。课堂中教师引人入胜的讲述,以情激趣,耐人寻味的谈话,都可引起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教师平时应真正做到与学生的沟通交流,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要爱护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学困生,要多关心,多激励,多督促,多一份爱心和耐心,这应该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2、让学生积极参与,诱发求知欲望。教学中教师通过让学生积极参与,充分体现主体性地位,真正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获得成功的快乐,唤起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才可能得到培养和发展。记得有位教育家说过:“告诉我,我会忘。让我看,我也许会记住。让我参与,我会懂”。非常明显,让学生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学生才可能学会、学懂。

3、用历史人物熏陶感染学生,增强自主学习的责任感。为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可用教材中典型的历史人物来熏陶感染学生。学生在报效祖国的爱国热情的启示下,为国读书的责任感就会增强,并成为一贯的意志行为。因此,应把求知与思想感情,意志行为等结合起来,如在中国近代史上,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涌现了许多历史名人,民族英雄等,利用这些英雄事迹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动机。

二、教给学生自学学习的策略,培养学习能力

教学实践证明,与其教会学生学会,不如教会学生会学,自主学习方法好比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学生一旦掌握了它,便能终身受用,从而才能在教学中真正实现。叶圣陶先生提出的“教是为了不教”就是主张让学生学会学习。为了提高初中生自学学习方法,培养学习能力,应使学生知道学什么,明白怎样学。

学习历史一般的方法途径是:阅读教材,提炼有用的历史信息,看教材材料,帮助了解历史事件和历史人文物;再读教材小字部分,使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更加清晰,最后再读课文正文部分,掌握历史知识点,提炼课文所反映的重点历史信息,帮助其记忆历史知识。为了便于记忆,也可以利用教材上的地图知识,把历史知识放回到地图上,从而加深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认识。

例如,教学“五四爱国运动”这一课时,不妨先布置学生完成以下几个问题:发生的时间是;的导火线是;何时发展为全民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是什么?以此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在书上寻找相关的内容,熟悉教材。不但可以达到培养自主学习习惯、训练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而且对课堂上学习掌握新知识会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三、以训练为主线,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初中历史复习策略篇9

一、轻松的课堂环境,激发学生思维能力

良好的课堂氛围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思维状态最佳化,从而使学生轻松愉快地进行学习活动。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秉持真实的原则,学会尊重历史事实,同时还要不断鼓励学生勇于思考,提出疑问。例如,在《中古欧洲社会》章节,学生在阅读“丕平献土”的故事之后,会对西欧封建社会的制度加以了解,他们会知道罗马教皇的权力是最大的,而由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中国古代社会中与此相关的问题,像在封建制度时期为什么皇权凌驾于一切?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可以使学生对中西历史背景了解得更加透彻,从而不断提高历史成绩。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偶尔创设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促进有效教学。例如,《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章节,可以提问“哥伦布船队的目的地是哪?最后的结果?”这类问题,这种方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将历史知识系统化整理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将历史知识系统化整理对复习效果有着重要影响。相较于其他学科来说,初中历史知识过于零碎,所以,学生如果只是将零碎知识死记硬背,根本不会起到什么作用,只有将历史背景与历史知识相融合,将历史知识进行系统化整理,才能大幅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将历史知识系统化要求教师彻底掌握历史教材,因此,作为初中历史教师要不断地丰富自身知识,使之系统化。

三、合作学习,提高效率

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学生之间进行合作探究来解决问题对提高历史课堂效率有着重要作用。传统教学方式枯燥乏味,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提高教学效率,因此,初中历史教师要立足于教学实际,注重每位学生的学习发展,多组织学生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每一位学生都参与进来,以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

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是初中历史有效教学的主要策略,所以教学方式要坚持“以人为本”,增加学生的历史知识,这种情况下的历史课堂充满活力,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初中历史课堂的实效性。

初中历史复习策略篇10

初三历史教学中复习课是最常见的一种课型。必经全面系统复习阶段,才能全面地、系统地提升学生驾驭历史知识的能力。但是,初三课程多,任务重,时间紧,课时有限。复习过程中,往往存在诸如知识掌握不牢、遗忘率高,理解、迁移、应用能力差,不易形成完整的知识链,内容多而时间少等困惑。要化解这些困惑,就要讲究复习策略。本文根据笔者教学实践,谈谈初三历史有效复习的策略。

一、全面系统复习,注意知识连贯 通过教师指导,让学生课后自己动手,把所学的基础知识,按照内在逻辑串联,形成一幅网络图。如复习中国近代史中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时,让学生围绕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华,中国人民的抗争,中国人民的探索三条线索展开。

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华史,书中主要通过①1840年―1842年的鸦片战争;②1856年10月―1860年10月的第二次鸦片战争;③沙俄乘机割占中国东北部、西北部的大片领土;④1894年9月―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⑤1900年的八国联军侵华来体现,至此,中国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中国到了被瓜分豆剖的最危急时刻,清政府完全成为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也完全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已经不能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因此,“落后就要挨打成为历史的必然”。

中国人民的抗争史,主要是通过一部分有志之士选择了抗争:林则徐的禁烟运动,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鸦片战争期间关天培的以身殉国;太平军抗击洋枪队;左宗棠收复新疆;甲午中日战争中的邓世昌;义和团将士……这说明中国人民是不会屈服的。

中国人民的探索史,主要是通过①地主阶级洋务派进行的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的洋务运动;②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的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戊戍变法;③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反帝反封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④资产阶级激进派民起的新文化运动来说明,中国的近代化在深重的民族危机中艰难起步、曲折推进,传统社会开始逐步向近代社会转型。

二、科学有序复习,力求实际成效 1.结合课标的复习

依据课标对课本进行逐章、逐节全面复习,但要注意不要弄成上新课。复习不是简单知识的重复,而是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这章节的基本线索和主要内容,理清史实和知识点。特别是要注意课本中的图片与文字材料,并让学生做好知识点目录。然后配以相关的练习进行训练,来巩固复习的基础知识。最关键的是要通过复习让学生熟悉教材。

2.结合考试说明要求进行复习

因为考试说明是会考的重要指南针。考试说明里面属于识记部分的知识点正常情况下是考在选择题。那么这一部分的复习就只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的知识点就可以,不用过于深入和延伸。考试说明里面属于理解和运用部分的知识点正常情况下是考在问答题,那么这部分的复习必须要求学生懂得这些知识点的纵横联系、懂得拓展,懂得结合实际。

3.讲究复习方法

初中历史这门学科与其他学科最大的区别是,靠推理掌握的知识少,靠记忆掌握的知识多。特别是到了复习阶段,面对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角色不同的历史人物,千变万化的时间地点,如果没有科学的复习方法,单靠机械的记忆想把这门功课学好,简直是望洋兴叹。笔者认为这门学科并非千头万绪,知识也有其自身的特点规律。每个历史阶段有着继往开来的联系,每个历史事件有着前因后果的结局。时间、地点、人物与事件融为一体。根据这些规律性,就不难找到科学的复习方法,为提高复习阶段学习效率,现介绍几个常用的复习方法。

(1)集中归类法

此种方法就是将性质类型相同或相近的有关历史知识,按照一定的顺序、规律进行有机的分门别类的集中归纳后,进行各个击破式的分类学习记忆。如在学习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改革变法时,可把所有改革变法方面的历史知识,按照先后朝代及年代的历史发展顺序,列成表格形式进行集中归类。此表的内容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朝代、时间、人物、改革或变法内容、影响及意义等。再如:综合学习掌握科学文化方面的历史知识,可把全册中所涉及到的科学文化名人及发明贡献成果分门别类的进行集中归类。科学类可分为自然科学类和社会科学类;文化方面可分为文学类和艺术类,再具体一点可分为医学类、发明创造类、小说类、诗歌类、绘画类、音乐类等。

(2)一石多鸟法

即在复习掌握有关知识时,进行由此及彼的联想扩充,将同类问题进行有机结合。这样做的好处,往往能收到一石多鸟的效果。如在复习中国近代史上的《辛丑条约》这个内容时,你可联想到《中英南京条约》、《中日马关条约》,这三个条约的共性都是丧权辱国的条约,其影响一个比一个严重。第一个是使中国“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个是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加深”;第三个是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家国家。这种联想拓展,复习掌握这三个条约时,既生动又省力,更不至于将三个条约中的有关问题张冠李戴,混为一谈。

(3)“连缀成篇”法

就是把时空跨越大,看起来似乎风马牛不相及的知识点归纳联结成篇进行记忆。如中国古代历史中所出现的所有朝代,按先后顺序进行排列,单纯记忆就不是那么容易,若把它们编成顺口溜的形式连缀成篇,既朗朗上口,又增加知识点趣味性。学生既愿背诵又容易掌握,自然会收到时半功倍的效果。

(4)先分后合法

此法如同作战采用的战略战术,将每个重大的历史事件,化整为零,分头进行学习记忆,然后再进行整合记忆。如复习“陈胜、吴广起义”这一历史事件时,可实行记忆三步走:第一步,掌握起义的背景;第二步,掌握起义的经过;第三步,掌握事件的历史意义。在分别掌握的基础上,再根据事件的内在联系,进行整体把握,综合记忆,切忌瞒天过海。

初中历史复习策略篇11

课堂导入主要指的是在课堂教学开始时,利用优秀的导入方法来将教师想要教学学生的新的课堂教学知识或者资料,导入到课堂教学当中,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学习新的知识点,因此,课堂导入的策略好坏非常重要,初中历史教师要想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其就应当重点加强课堂教学导入的有效性,利用优秀的课堂导入策略来有效地激发学生课堂学习兴趣和质量。

一、借助“温故导入法”导入

“温故导入法”,顾名思义,其是指在借助“温故而知新”这一基本理念的基础之上,科学地利用在课堂刚开始复习上节课学习的旧知识时,利用这些旧知识进行铺设,引出新的课堂教学知识,从而有效地实现承上而启下的效果,在初中历史课堂刚开始的温故而实现新旧知识的有效连接,从而使初中学生能够更好地、更加自然地学习新的历史知识,加强对于各个历史知识点之间的本质联系和因果关系的理解,从而真正意义上地实现温故而知新的科学教育思想。在大多数普通初中历史教学当中,由于温故导入法非常符合初中历史教学的基本理念,也能够很好地迎合初中历史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思路,因此,温故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当中的应用效果是非常好的。比如说,以人教版初中二年级历史教科书当中关于《中国台湾宝岛的发展与收复历史》这一历史史实的教学为例。在刚开始上课时,秉承温故导入法的基本理念,初中历史教师可以教学生复习一下上节课教学的,台湾宝岛与大陆之间千百年来的历史关系和文化传承,进而引申出新的历史知识点,也就是本节课需要教学的荷兰侵略者侵略台湾和民族英雄郑成功这两个知识点,并向初中学生详细地解析台湾自古以来都是中国大陆不可分割的一个领土,绝对不容任何外国侵略者的侵犯。通过这种温故导入法,初中历史教师可以有效地在初中学生的脑海当中,帮助其建立一个完整的台湾历史发展知识链条,加深初中对生对于台湾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二、采用“谈话导入法”导入

“谈话导入法”主要是指在刚开始上课时,通过自然的日常谈话的方式,来与学生进行交流,然后潜移默化地将课堂教学所需的新的知识点导入到谈话当中,进而将初中学生的课堂注意力转移到谈话上面,从而有效地实现提高学生课堂学习兴趣,更好地开展学习的效果。与其他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导入方法相比,谈话导入法的优势在于轻松简单、操作简便,谈话本身就是一种轻松的语言交流方式,他没有具体的固定格式,或者其他的条条框框约束,因此,通过与初中学生进行谈话的方式,初中历史教师可以有效地在课堂教学刚开始时,利用谈话来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学习氛围,从而有效地将新的知识点导入到谈话当中,辅助初中学生开展对于新知识点的了解和学习。比如,以人教版初中一年级历史教科书当中关于《人类历史的起源》这一历史知识点的教学为例,首先,在刚开始上课时,初中历史教师可以通过这样的谈话方式来点开课堂教学:“大家好,同学们都知道,咱们是人类,从生物学的角度上来讲,咱们人类属于动物当中类人猿一种,因为高超的智力和创造力,使得我们人类从千百万中地球生物当中脱颖而出,并经过千百万年的演化而成就了今天的辉煌科技,然而,同学们是否知道在千百万年之前,我们人类文明的初始时,人类历史的起源在哪里,又是一副什么样的景象呢?”通过这种有趣的谈话,初中历史教师就可以很好激发初中学生对于人类历史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应用“多媒体导入法”导入

“多媒体导入法”主要是指借助多媒体技术为教学工具,将多媒体技术融入到初中历史教学当中,然后以多媒体技术的图片、音乐视频等功能为展现平台,来有效地激发初中学生的历史课堂学习兴趣,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且,与其他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方法相比,多媒体导入法具有以下几种优势:第一种,强化记忆。多项教学实验数据表明,色彩鲜艳、形象生动以及变化性较大的教学工具,能够有效地吸引初中学生的课堂学习注意力,激发初中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并且还可以很好地炼初中学生的课堂学习思维,使初中学生能够在无形当中加强对于教学工具所展现的知识点记忆,而多媒体技术教学则可以正好满足这一功能,多媒体的图片视频等展示工具,能够极大地给予初中学生形象生动的刺激性教学效果,加深初中学生对于相关历史知识点的记忆。第二,形象生动。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初中历史知识点很多都是关于千百年之前的历史,这对于初中学生而言相对较为遥远,仅仅通过书面文字的叙述,很难从思想上激发初中学生的共鸣,而多媒体技术的图片、视频展示功能则可以很好地弥补这一不足,它可以有效地强化初中学生对于相关历史文字叙述的理解,使得初中学生能够更好地开展学习。综上所述,课堂导入是一场精彩绝伦的课堂教学的引子,是初中历史教师迅速创造出一个精彩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以及融洽的课堂师生关系的重要工具,因此,初中历史教师一定要加强对于课堂教学导入效果的强化,并且积极采取科学有效的课堂教学导入方法,来更好地激发初中学生对于历史课堂教学的兴趣,从而科学合理地促进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持续提升。

初中历史复习策略篇12

目前的初中历史试卷讲评课的功能和价值并没有得到有效发挥,课堂实效性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低效,有的教师对教学思路没有理顺,只顾教师讲评,轻视学生接受,洋洋洒洒有千言,学生收获较少。二是无效,有的教师把教学任务当成负担,只顾应付课堂,忽视学生感受,只对问题正误,不言出错原因。试卷讲评过程草草了事,对学生知识建构没有起到应有的提高和发展的效果。如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评价过于单一,只是单纯依据课本评价和定位,不能有效挖掘其他材料来拓展和深化。对于一些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不能客观的做出分析和评价。三是负效,有的教师在讲评过程中出现表述前后不一致,互相干扰,只顾随心所欲,无视对知识迁移的影响,虽然“八方联系”,却非“浑然一体”。如在试卷讲评的过程中混淆知识层次,专用术语表达模棱两可,对历史知识点的细节要求过多过滥,导致学生在建构知识时莫衷一是,无所适从。

二、相关教学策略在提高初中历史试卷讲评课有效性中的运用

(1)自主学习策略在初中历史试卷讲评课中的运用。自主学习策略主要用于课前纠错和讲评课后学生目标的制定。学生在课前进行自主纠错的方式可以对相关的知识点加深印象,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另外,自主学习的方式对于考试以后学生学习目标的制定、学习内容的选择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这是一种学习方式的转变,在单元考试讲评结束以后,可以让学生制定出短期的目标,在考后反馈测试中评选“奋斗标兵”,让学生体会超越自己的愉悦;在初中历史试卷讲评课中,坚决防止“形式”上的自主,教师要真正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试卷讲评课中做到“我的课堂我做主”。它会让优秀的学生更加游刃有余,脱颖而出。暂时落后的学生也会根据自己的考试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找准自己学习的切入点,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迎头赶上。

(2)小组合作学习策略在初中历史试卷讲评课中的运用。在初中历史试卷讲评课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主要运用于课堂的试卷讲评时疑难问题的解决。在个人纠错遇到难题以后,组内纠错就显示出巨大的力量,组员之间相互切磋,相互提醒,很快就会让一个个难题迎刃而解,在彼此的交流中,知识得以巩固,成员之间增加了信任,形成了相互促进的氛围。在组内纠错中,当对方提出难题向另一方求助时,集体的力量得以彰显,他们心中的集体责任感会油然而生。因此,真正的合作学习并不是将学生置于小组中,更重要的是促进整个小组的合作学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