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合集12篇

时间:2023-08-06 09:01:54

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

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篇1

设施农业的发展改善了品种结构,丰富了农业生产的种类,优化了区域布局,提高了经济效益,进一步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进一步实现农业生产向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模式的转变,促进我国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采取“合作社+农户”的方式,有效克服了农民单家独户经营所带来的风险,提高了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使技术密集和资金密集的优势得到有效开发与持续利用。

江苏是人多地少的省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土地特别是耕地紧张的问题将日益突出。面对当前资源紧缺的现实,如何在有限的土地上提高单位面积的效益,确保粮食和农产品的正常生产和供应,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发展设施农业是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农业产出率的有效途径,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方向。

二、南京市浦口区设施农业发展的探索

近年来,南京市浦口区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整合发展要素,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设施农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呈现出产品类别多样、设施类型多样和组织形式多样三个显著特征。

规划布局突出“科学化”。在发展设施农业的过程中,浦口区紧密结合“1115工程”,针对不同区域的自然资源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结合农业布局规划和培育优势特色产业,大力推进“一村一品、一方一业”工程,使设施农业种类、品种等布局因地制宜、科学合理。

一是加快发展蔬菜、瓜果、高效经济作物设施栽培,主要发展大棚蔬菜、大棚西瓜、大棚鲜食玉米、大棚草莓生产、食用菌等反季节栽培以及提供种苗服务,提高效益。二是加快发展苗木花卉(园艺)设施栽培。引进国内外优、新、特及高档名贵品种,开展培育、组培、繁殖,促进种苗产业化,带动全市苗木花卉产业向更高档次发展。三是加快发展设施畜牧水产养殖业。发展设施规模养殖,依托各镇(街)优势资源,发展奶牛、蛋鸡、观赏鱼等大型设施养殖基地。

设施农业发展打造“规模化”。浦口区以农业园区、镇(街)特色基地为载体,以项目建设为抓手,通过长期的建设和培育,已建成了一批设施农业规模基地,促进了设施农业发展的规模化和集约化。

一方面,企业建设突出示范效应。南京雨发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南京林大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农业龙头企业、农业示范基地的形成为浦口设施农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镇(街)投入突出项目引领。以盘城街道为例,2012年,建设了120亩六米蔬菜钢架大棚项目一个,六米蔬菜钢架木棚100亩项目一个,5000平方米玻璃温室建设项目一个,4000平方米全自动一体化蛋鸡场建设项目一个,给当地发展带来了巨大经济效益,也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

投入运作主体倡导“多元化”。浦口区设施农业建设投资主体多样,有农民合作组织领办、公司化运作、能人带动、大户承包、农户自建等多种经营模式。

一是合作组织领办。合作社、协会领办设施农业是浦口区的成功实践。2012年,盘城葡萄合作社的葡萄总产量达到620万公斤,实现葡萄销售收入3720万元,户均收入26.9万元。合作社带动既增加经济效益,更促进了农民就业,从而实现双赢。二是企业运作。引导工商资本投向农业生产,建设设施农业园区,提升农业品位,推进设施农业规模化,成为设施农业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中德生态农业科技园被评为江苏省省级蔬菜标准化基地和园艺作物标准园;雨发生态农业园带动周边1200余户农民就业。三是大户承包。大户承包是引导农民发展设施农业最现实、最有效的举措。通过大户的影响带动,许多农民自建设施农业,实现增收脱贫。

技术服务对接注重“无缝化”。农业科技进步与技术推广是设施农业发展的关键。浦口区通过强化产学研合作,实现科技创新,不断提高设施农业科技水平。

一是加强园区与高校、研究所的合作。南京林业大学现代农业生态园与南京农业大学建立紧密型合作关系,南京雨发生态农业园区与南京市蔬菜研究所在玻璃自控温室建设上开展技术合作,中德农业科技园与江苏省农科院蔬菜所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二是加强高校与镇(街)技术服务对接。南京林业大学在桥林、汤泉两街道实施苗木花卉良繁服务对接,省农科院在永宁、江浦、星甸等镇(街)实施园艺设施栽培技术等服务,省淡水研究所在永宁、星甸两镇实施水产苗种繁育服务对接,南京工业大学在星甸镇实施农产品质量标准制定及加工服务对接,等等。三是强化技术服务能力,加大各级农业技术人员的系统培训。通过现场培训、专家授课等形式,更新农业技术人员和农民的知识理论、实际操作能力,拓展设施农业生产经营领域和发展空间,提升产业和产品档次。

经济产出实现“高效化”。浦口区设施农业的发展实现了土地的规模化经营,提高了农业的比较效益和农民的收入,设施农业效益开始显现,占农业总产值比重逐步提高。

首先,单产效益明显提高。据统计,全区设施农业总产出达2.63亿元,平均每亩效益为5500元,是非设施种植收益的2.5倍左右。其次,带动农民就业成效显著。据初步调查,全区设施农业的发展涉及农户近万户,一批蔬菜、花卉、瓜果专业村和专业户纷纷涌现。设施农产业链业已经形成,经纪人队伍也不断发展壮大,带动本镇(街)农民增收与传统农业相比普遍增加3倍以上。最后,促进农民增收效果明显。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设施农业带动农民增收是传统农业增收幅度的4倍。农户从设施农业中获得纯收入人均1500元以上,占全区农、牧民人均收入的15.4%。

三、设施农业发展的推广价值

随着蔬菜农药残留带来的食品安全问题的日益突出,设施农业因其没有农药污染或污染较小的特点成为未来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它利用人工建造的设施,使传统农业逐步摆脱自然的束缚,走向现代工厂化农业、环境安全型农业、无毒农业,同时,也是农产品打破传统农业的季节性,实现农产品的反季节上市,进一步满足多元化、多层次消费需求的有效方法。

设施农业与休闲旅游业开发相结合。设施农业的发展不仅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而且为城市增绿,是值得挖掘的休闲农业观光旅游资源。在设施农业的建设中,可以以现代农业发展为中心,依托境内的旅游资源,充分利用农业的生态性和体验性,全力推进旅游与文化、农业的深度结合,将旅游元素融入设施农业园区建设,积极发展休闲农业观光旅游,增强设施农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浦口区盘城街道在壮大葡萄种植基地的进程中,以举办葡萄节为契机,大力发展葡萄产业,现已成功举办两届葡萄采摘节。在葡萄采摘节中,盘城街道以葡萄为主线,将采摘、滁河湾美景、地方民间文化、娱乐互动、农家菜肴等串联起来,既满足了观光市民吃喝玩乐的需求,也促进了盘城农民致富增收。

实践证明,设施农业与休闲观光旅游业结合,是拓宽农业服务的新功能和促进农业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在发展设施农业过程中,要结合区域实际,对现有产业进行综合分析,制定和完善休闲农业观光旅游发展规划,打造集特色农业种植、生态观光、特色果蔬采摘、餐饮娱乐为一体的观光农业品牌,逐步建立一批具有产业优势的休闲农业园区,提升休闲农业服务功能,延长农业产业链,促进农业经济向第三产业服务经济转变。

设施农业与促进低收入农户增收相结合。设施农业在一定程度上摆脱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的束缚,能够全面提升农业生产技术含量,大幅度提高产量和产品质量,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也是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浦口区立足区情,把发展设施农业作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破解农民增收难题、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和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

实现农村居民收入倍增计划,促进低收入农户增收是关键点和难点。要结合设施农业和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加大对低收入农户的扶持力度。特别是以建设低收入农户增收项目区为载体,不断拓宽项目区带动低收入农户增收渠道。积极吸纳低收入农户到项目区务工,扩大低收入农户进区务工比重;村集体可采取“低租金”模式将设施提供给低收入农户经营,支持有经营能力的农户租赁项目区农业设施自主经营;建立低收入农户分红机制;鼓励项目区通过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服务、发放种禽种苗、开展捐资助学等其他办法辐射带动低收入农户增收。

设施农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相融合。设施农业发展的基础是实现经营方式的集约化,且发展的核心是实现经营主体的专业化。2007年7月1日起,国家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加快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使其逐渐成为实现农业生产集约化、专业化的有力推手。因此,设施农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有机融合,将加速设施农业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升。浦口区目前共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396家,成员达46646户,农户参加专业合作社率61.15%。南京雨发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探索了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成立了蔬菜、经济林果和苗木、渔业三个专业合作社。目前,三个专业合作社由建社初期的322户增加至767户,种植、养殖面积增加了20%,直接带动农民增收300多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了1000元以上。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依托农村专业大户、生产经营能人牵头或龙头企业创办,形成牵头兴办主体的多元化。采取产加销一体型、产销结合型、信息及销售服务型等多种形式,建立资本股份合作、产品购销合作、生产技术合作、效益考核合作等不同模式、各具特色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形成市场连接合作社、合作社连接生产基地、生产基地连接农户的发展格局。

设施农业与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相结合。设施农业也是规模农业,要把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加大推进力度,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集约化、规模化水平。要通过一定时间的努力,使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面积在耕地面积中占有一定的比重。

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篇2

一、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时代特征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问题,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全局的重大问题。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城乡经济发展失衡,城乡差距过大,农民收入水平较低,这些都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因此,现对新农村经济建设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首先要明确我国农业发展所处的历史时代,明确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把握现有的政策和机遇,将我国现代农业推向优质、健康发展的轨道。

 

我们将从农产品供需情况、农村劳动力供给和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关系几方面来阐述我国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时代特征:农业技术的选导性、农业要素的选导性、农业功能的多导性四、农业产业经营的一体性、农业效益的综合性、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二展阶段的农业。主要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农业。其基本特征是:技术经济性能优良的现代农业机器体系广泛应用,因而机器作业基本上替代了人畜力作业;有完整的高质量的农业基础设施, 如良好的道路和仓储设备;在植物学、动物学、遗传学、化学、物理学等学科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建立起一整套先进的科学技术,并在农业生产中广泛应用;农业生产高度社会化、专门化;电子计算机等在农业经营管理中的运用越来越广。

 

现代农业的产生和发展,大幅度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和农产品商品率,也使农业生产和农村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

 

二、现代农业发展趋势

 

1.我国走以生物科技为主导的现代农业的潜在趋势是势不可挡的

 

据我国的现实情况说明,我国人多地少,农业自身具有发展的要求;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农产品的品质有了进一步的要求;农产品加工产业的发展,对农作物品种质量要求有所提高。所以。这些变化致使我国的现代农业必须走以生物科技为主导的发展道路。

 

2.大力发展精细农业采用精细形态生产

 

方式之原因,首先是土地、水、能源等自然资源日益匮乏,为了经济地利用各种有限资源,只能采取四大密集:技术密集、劳力密集、资金密集和生态密集之手段。其次,运用精细形态之生产方式,可以在过去不能或很难从事农业生产之土地或空间进行生产。例如,干旱缺水、山地陡坡、盐渍滩涂乃至沼泽荒漠地区,都可以用水栽法转变为生产基地。水栽法不用土地,而是用营养液,在控制环境之条件下进行生产。这样,不但延长了生产季节,也扩大了生产之空间。第三,精细形态之农业,在交通方便、风光秀丽之地区,只要稍加装备、经营,就可以成为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中心。这样,既可增加收入、促进农产品销售,又可以让城市居民领略田园风光。

 

3.信息农业进入信息化时代

 

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光纤和通信卫星技术为特征之信息化浪潮正在席卷全球。同样,现代信息技术也正在向农业领域渗透,形成信息农业。信息农业之基本特征可概括为:农业基础装备信息化、农业技术操作全面自动化、农业经营管理信息网络化。农业信息化又是传统农业发展到现代农业进而向信息农业演进之过程。

 

三、都市型之工厂化农业日趋成熟

 

自然农业最大之特点是靠天吃饭,其生产之状况受自然因素影响很大。21世纪,由于实现工厂化,通过运用先进科技,农业生产将摆脱或部分摆脱自然条件之制约。所谓工厂化农业,是指在“农业生产车间”(塑料薄膜大棚,玻璃温室等)内,借用阳光或人工灯光进行不间断地农业生产。用现代科技装备之工厂化农业,集成了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和现代先进农艺等,其间作物之播种、生长、施肥、灌溉、环控等全过程都实现自动化,可以通过对生物和环境之控制,使农业生产中之多种潜力得到充分发挥。

 

还由于未来人们保健意识之加强,对食物品质之要求也随之提高。未来对食物之要求,首先必须符合“干净”和“营养”之标准。所谓“干净”,是指食物不用化肥、农药生产,不用人工防腐剂、染色剂,不经辐射处理。为了满足上述一系列之严格要求,农产品就必须当地生产、当地消费。 农产品长途运输不但降低品质,还要大量消耗能源,造成大气乃至海洋之污染。为都市居民提供安全、放心、健康、新鲜、高质量食品和为市民提供休息、体育活动、农业体验等之产业;因此,发展都市农业必须打破传统观念上之农业概念,发展大农业,使农业向第二、第三产业扩展、延伸。

 

四、生态农业大发展

 

为了创造一个生态平衡之农业,就必须抛弃原有之以大量消耗石油、化肥、化学农药为代表之农业现代化之模式,取而代之之是以遗传工程、生物技术为主之高技术方法。当今时代由于分子生物学和细胞遗传工程等学科之飞快发展,在分子水平上探明生物机能已经成为可能。因此,人们对于利用生物遗传工程技术之研究成果解决农业生产领域中存在之诸多问题寄予很大希望。这对于丰富人类食物之来源,解决人口不断增加、耕地日益减少之严峻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篇3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3-0032-04

20世纪中期,日本的非农收入与农业收入之间差距越发明显,许多农户失去农业种植的积极性,成为兼业农户。日本为发展农业,保障粮食安全,进行,政府补贴等一些列措施,这些都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打好基础。发展至今其农业现代化建设已经十分成功,成为具有代表性的农业现代化建设模式之一。我国作为农业大国,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十三年关注三农问题,更是多次指出要加速现代农业的发展,这预示着我国将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目前,我国处于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起步阶段,日本的成功经验对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具有很大参考价值。

一、日本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因素

1.普及农业机械化。日本农业发展至今,其农业基础设施基本完善,实现全面覆盖。自20世纪60年代,其财政就开始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由于人多地少,日本农业主要是发展小型机械化,且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出现机械耕地。至20世纪80年代农机(插秧机、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就开始用于农业生产。而且农协也为农业机械化配套相关服务,提供外部发展条件。到20世纪90年代,日本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预算已经是农业财政总预算的50%左右。“第四次土地改良长期计划”资金中有2 599多亿元主要是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1]。时至今日,日本农业机械化基本普及,一个普通农户都能拥有耕地、播种、收割、扣地膜、拉地膜、农产品加工等农用机械,农业生产全过程基本实现机械化[2]。

2.严格监管农产品质量。日本的农产品市场制度完善,有专员监管农产品质量,市场里所有农产品均可溯源。农产品的分级包装要求严格,限制粗糙的初级农产品进入市场,确保消费者买到自己需要的农产品。还有专门机构对农药残留进行检测,为避免农户弄虚作假,要求农户详细记录生产过程中农作物的种植日期、化肥农药使用量与使用时间,最后将生产记录与购买各生产资料情况做对比,看数据是否全部吻合,并将这些记录公示给消费者[3]。农产品交易采用拍卖制或农户与消费者直接交易的直卖所模式,既保障农户的经济收益,也确保农产品的新鲜与质量安全。同时,设置关税壁垒保护本国农村品销售量。而且日本对于有机农产品的认证十分严格,日本的有机农产品认证条件苛刻,要求至少三年内,没有使用过任何农药和化肥[3]。除此之外,有机蔬菜的收购价格制定一般是由收购方在保证农户取得收益且愿意继续从事有机种植的基础上制定。所以,日本的有机蔬菜只比普通蔬菜贵20%~30%。

3.广泛开展农业科研教育。日本的农业科研是由农业科研机构―学校―企业或农协构成的较为成熟体系,该体系保障农业科学技术的研发更加可行,更加切合实际,更快推广。农户可以通过农协指导,尽快地应用新农业科学技术于生产中。日本的农业教育从小抓起,对中小学生就进行各种农业教育,有专门的农业高中培养农业从业人员[4]。农业学科的学生培养计划中除基本理论知识外,还有实践学习课。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全面掌握农业生产相关技能。农业学科将实践学习视为同理论课同等重要,设立为必修课程,有的学校甚至用一年时间进行学习。日本在全日制学校农业教育之外,设立农业继续教育班,定期开设技能学习班,由专家对农户进行教育指导。

4.推广农业生态环保理念。日本重视农业的生态文明建设,在农业生产中采用循环和低碳生产方式,尽量减少化肥农药的施用。开发利用清洁能源,采用新技术,农业的生产、加工环节都注重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同时,日本政府还注重研发低害的农药产品,限制高害农药的生产,设立专门部门指导农药的使用,达到少量高效成果。20世纪70年代初,日本提出保护土壤肥力,防止环境破坏,推广有机农业。目前,日本符合有机认证的耕地面积已接近1万公顷,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0.22%[5]。北海道作为日本最大的农作物种植基地,早在20世纪末就开始发展绿色农业和有机农业。其农业法人协会的副会长大利明指出,绿色农作物的生长与土壤土质和施肥等细节息息相关,为此要积极观察土壤土质,在有机肥环节不使用农药。通过农作物从播种到收获期间的无公害性,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安全[6]。

二、日本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经验

1.发展农业合作组织,走农业专业化道路。日本农业协同组合在农业生产中是绝对不能缺失的部分,组织领导农业相关方方面面。分为全国联合和地方两类,前者是负责全国整体农业的各项事宜,后者主要为地方农业提供服务。农业协同组合贯穿于农业生产的各环节。在a前,为农户提供各种农资;产中,为农户提供相关技术指导、支持;产后,为农户提供作物销售相关服务。同时,农业协同组合还提供各种农村金融支持。除此,农业协同组合是连接农户与政府的桥梁,负责将农业各问题直接反映给政府部门,再有政府组织调研、讨论、决策,最后下达执行。农业协同组合的成功在于,农户基本全加入其中,且该组织大部分都是公益性,超过2/3的组织是无偿为农户进行帮扶、指导。农业协同组合为农户解决各种问题,农户的种粮积极性高,这为日本农业的组织化、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后盾。

2.建立农业融资体系,保障农业资金供应。日本的农业金融体系由农林渔业金融公库、农业协同组合系统、一般金融机构组成[7]。农林渔业金融公库是政策性的金融机构,类似于我国的农业发展银行,是为相关从业者提供10―45年的低息贷款,其资金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各种农业现代化发展。农业协同组合系统是一种合作性金融,分为三级:最高级是农林中央金库,相当于我国的中央银行;中间一级是农业联合会,对各农业协同组合资金进行整合运作,是农业协同组合和农林中央金库“联络员”;最基层是农业协同组合,是农户直接存贷款资金的主要金融机构[8]。日本农户收入高,并习惯于将闲散资金存入农业协同组合银行,因此农业协同组合聚集大部分农村闲散资金,再将该资金用于农业发展,既是农户存款资金,也是农村金融市场的主要资金来源。通过农业协同组合,实现资金的“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在其金融体系外,日本政府采用新型投资方式对农业进行投资――财政投融资,是一种政策性投融资,间接或直接地给予农户低息贷款[4]。

3.发展绿色生态农业,更新生产方式。一是耕种环节,利用生物技术增加土壤肥力,实行轮作制度,减少对化肥农药等的依赖,更有效对抗病虫害。例如,日本箱根牧场采用轮作耕种,间隔性种植大豆和其他作物,这样可以更好地保持和发挥土壤的养分作用。其奶牛场把浸泡过粪便的稻草和泥土搅拌在一起发酵制成堆肥,作为生物肥用于种植[9]。二是农业生产环节,尽量减少高害生产资料使用,采用生物新技术,实现生态农业生产。如采用无土栽培技术:日本木县投资634万元,在1公顷土地搭建全钢架温控大棚,采用自动配方施肥,生物防治害虫法,通过营养液来培植西红柿。该种植方式一年八收,平均每亩可产出约3.3吨西红柿[10]。2010年,日本出现 “植物工厂”新型立体绿色栽培方式――以集装箱为载体,人造光源、液体肥料、控温来提供农作物最佳生长环境。植物工厂采用立体式结构的种植方式,将实际种植面积翻倍,极大程度地提高了其单位面积利用率。使用该技术还能缩短植物的生长周期,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例如,植物工厂中生菜的整个生长周期只需30天,而每平方米种植面积,一年大约可收获600棵油麦菜[11]。三是严格把关加工环节,采用无污染、节能减排加工方式,生产绿色安全加工产品。

4.普及“一村一品”运动,发展特色经济。日本的“一村一品”是帮助农村发展特色产业,实现产业化。其主要目标是:留住青年劳动力,保持农村活力;引领农户自主致富,降低城乡差距;形成农业的产业化规模化经营。成功之处在于,根据地域特色,发掘最合适资源,发展产业群和当地经济。大分县是“一村一品”的始祖,也是发展最成功代表。该县位于日本的西南部,是个典型的山区,该运动之初,较为贫困,农业生产仅能基本解决温饱。大分县的大山町农户发现梅子等经济作物种植的收益更高。打出口号“种梅子,种板栗,终去夏威夷”,鼓励农户将水稻生产转为梅子、板栗的种植。最后通过加工果实,使得农户每季都有收入。在20世纪70年代初,真正实现当地农户去夏威夷的梦想。20世纪70年代末大分县其他地方开始推广与学山町,展开“一村一品”运动,寻求每个村都有自豪的产品。大分县发展至今,特色产品有300多种,总产值超出10亿美元[12]。大分县的发展特色在于其不依靠政府,完全由当地农户独立自主发展,并时刻关注市场发展,及时进行相应调整。随着世界经济发展需求,大分县为扩大生产,形成规模效应,逐渐将“一村一品”内涵扩展,如“一县一品”。以便于整合品牌,壮大品牌效应,将当地产品推向世界,增加市场。除此之外,大分县通过特色农业的优势,促进“六次产业”发展,吸引了大批知名企业进驻大分县。

三、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缓慢。目前,我国各类合作社已接近百万个,但其中大部分都是管理不科学,不能实现组织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主旨保护农户的权益,帮助农户创收,解决农户所遇难题。而当前许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都没有切实贯彻这一目标。主要体现在:一是其内部并没有实现管理的民主化,农户在其中没有实现社员的投票权;二是社员不愿意将个人闲余资金投入到合作社,不履行社员经济参与原则,这样就阻碍了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三是部分合作经济组织没有组织社员进行培训与教育,社员在进行农业生产过程中缺少科学指导;四是合作经济组织之间缺乏联系与合作,没有形成关联效应,同时也没有同别的企业进行合作,难以实现产业化。

2.农业没有实现规模化生产。尽管在2015年末统计的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水平已超过62%,但是相较日本而言,机械化水平差很多(日本在1996年粮食的机收面积已达85%,田间作业全部实现机械化)。首先,我国的特殊地形,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机械化的普及,而机械化直接影响着农业的规模生产扩大。其次,我国的小农思想扎根已久,土地扭转进程缓慢,限制农业规模经营。再次,维持规模经营的基础是对农户的补贴,这使得其成本增加。然而国家针对规模生产经营农户的政策与资金支持又很有限,种种原因都影响着我国农业实现规模化生产。

3.低碳环保生产方式有待完善。第一,我国农业生产方式一直是高消耗、高石化。农业生产所用化肥,农用塑料地膜,农用柴油,农药使用量逐年增加,通过加大高石化高碳生产资料来增加农作物产量,造成土地日趋贫瘠,耕地肥力下降。长此以往,农作物难以实现高产。而为增产农户会继续加大高害高石化生产资料的使用量,如此不断恶性循环。第二,农产品的加工企业许多都是粗放型的生产方式,资源浪费严重,添加各种原料,这样既使农a品的质量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也不利于节能减排和企业经济效益提高。第三,农户的环保意识不强,农业废物直接燃烧,农村垃圾处理方式不当,破坏农业环境。

4.农村金融支持力度不足。当前我国农村金融的存贷比例严重失衡,农户将多数闲散资金存入各金融机构,而各金融机构对农业贷款有诸多限制。这样造成农村金融的活力小,不利于农村农业的现代化发展。目前我国农业农村各项事业迅猛发展,所需资金日益增多。而我国的各商业银行除农业银行外,都在紧缩农村金融市场。究其原因,农业项目风险高,收效慢,作为理性经济人,银行就减少农业相关信贷。近年来,邮政储蓄推出联保贷款制度,降低银行风险,但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原因,推广该形式还需做很多努力。吉林省也创新担保信贷方式,试点推出用粮食直补作为抵押从而获得急需贷款。不足之处是该种形式的贷款额度很少,最多可以是粮食直补总额的8倍。为解决农业生产资金问题,还需寻求其他方式,如目前农民新型合作社资金互助模式。该合作社发行三票――“地票,粮票,银票”:“地票”就是土地租赁凭证;“粮票”就是社员通过粮食抵押,从合作社提前预支资金;“银票”就是社员将闲余资金存入合作社,由合作社给予凭证。限制其发展的因素是该模式的施行需要发展完善的农民合作社作支撑,各项相关制度还需进一步完善,推广有一定难度。

四、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基于日本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经验及启示

1.建立以民间团体为主体,政府为辅的组织化管理模式。日本现代化建设成功的经验表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需要由民间主导,政府适度干预。第一,我国农业要实现管理科学化,需要有政府支持。政府对于绿色产品补贴加大,鼓励部分人或企业先进行绿色产品的生产,再由这些人带动其余人实现整个农业的绿色生产,同步增加对农村金融支持,降低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资金短缺程度,通过资金优势才有实现农业机械化生产的可能性。第二,乡镇企业带领农户致富。乡镇企业的规模一般比较小,其设施设备相对简陋。然而互相之间的团结合作则能优势互补,提升彼此的实力,形成产业群。乡镇企业的完善发展既能为集体创收,支持各类社会服务建设,也能解决我国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减少农民工进城务工给城市的压力。从而使得农户离土不离乡,成为兼职农业户。第三,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给予社员各种服务。由合作经济组织直接从厂商为农户统一采购各类生产资料,降低农业的生产成本。给予农户技术帮扶,手把手指导农户生产。为农户提供销售渠道,发展社区支持农业,直接与超市对接。其间,合租经济组织要确保农产品的质量监测,打造品牌,实现规模效应。除此之外,该组织还应建立资金互助模式,解决农户比较急需的资金短缺。

2.扩展“一村一品”实施范围。日本的经验表明,根据地域乡情发展特色产业,以达到规模生产效应。我国地域间大有不同,要发展特色产业,必须根据具体情况,联系实际出发。农户经营是散户经营,难以实现规模化。发展特色农业就需要当地能人带领,建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共同发展致富。大庆市建立水貂养殖合作社的成功之处在于,结合当地资源优势,发展特色貂皮产业。发展之初,在当地的能人带领下建立合作社,再统一从国外引进貂的优良品种;然后社员共同探讨学习养貂的方法;合作社为提供各种服务,并联系销售渠道。目前该合作社的社员每年净收入高达几十万。另外,吉林省东部积极生产人参,已经初具规模,打造了长白山人参品牌。我国其他地区也应学习这些成功经验,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特色农业的发展应该是多种形式的,在统一的组织下进行生产。日本“一村一品”的成功与其产业的集聚效应密不可分。为此,积极鼓励各相关企业与农户直接接轨,实现互利双赢。

3.推广低碳环保理念,保护农业农村环境。日本成功经验表明,低碳农业生产即可保护农业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也可以增加收入。第一,根据供需原理,要想发展低碳绿色农业生产,首先,应增加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需求量,通过需求引导农户低碳生产。其次,要增加对绿色农产品的补贴,严格把关农产品加工环节,保障其生产过程卫生,产品安全,同时加强绿色农产品识别标志,杜绝绿色产品的滥竽充数,形成品牌效应。再次,针对农户低碳生产资金的缺少,可以发展订单农业,由消费者直接和农户对接,消费者先交付定金。最后还应增加对低碳技术生产的金融支持,研发低碳农业生产技术,引进借鉴日本的先进创新栽培的方式方法。第二,各乡镇结合实际,制订整体农村环境保护计划,设定具体环境治理的目标。集中处理农村生活垃圾,实现村容整洁。对农业生产环境的保护从源头抓起,即规范农业生产资料市场,限制各种高害、易残留农药进入市场。学习日本提高农药化肥利用率,研发低污染高效益的农药化肥。第三,发展生态农业,实现农业节能减排,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增加农业附加值。如日本大力l展的稻作―畜产―水产三位一体型农业,即在水田种植稻米、养鸭、养鱼和繁殖固氮蓝藻的同时,形成稻作、畜产和水产的水田生态循环可持续发展模式。充分利用农业资源,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田翔宇.日韩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融资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管理现代化,2010,(5):58-60.

[2] 日本发达的农业机械化和良好的服务体系[EB/OL].中国农业机械化信息网,2005-08-22.

[3] 收获安全食品,需播种“信任”――访日本“有机农业教父”藤田和芳[EB/OL].南方周末,2013-07-20.

[4] 日本统计年鉴2010[M].日本统计协会出版,2010.

[5] 农林水产省.国内における有机JASほ场の面积[EB/OL].农林水产省/ホ?蔟ム,2011-06-02.

[6] 吉林拟与日本北海道联手打造绿色农业[EB/OL].中新网,2011-12-15.

[7] 刘万霞.日本农村金融发展的实践及启示[J].世界农业,2013,(1):6-9.

[8] 郭翔宇,等.中国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前沿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274-275.

[9] 北海道箱根牧场的“看点”有机农牧业[EB/OL].日本新华侨报网,2010-10-18.

[10] 永安市农业局局长邢克强.日本现代农业发展情况考察报告[EB/OL].中国兴农网,2011-06-02.

[11] 日本农业“工业化”方兴未艾 [EB/OL].中国农业机械化信息网,2010-07-22.

[12] 刘国斌.县域经济学[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1:351-356.

The Developing Direction of Chinese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Based on the Experience and Enlightenment of Japanese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YAN Jin-bin

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篇4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这是世界各国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新世纪中国农业的首要目标。我们要走农业现代化的道路,不能依靠老年、妇女、儿童,他们不是现代农业的主力,搞农业一定要精兵强将。

一、农业老龄化现象严重阻碍现代农业的发展

目前中国农村的现状是,老人、妇女、儿童都留在农村,青年劳动力都走了农村存在“三化”现象,即农村空洞化、农业兼业化、农民老龄化。这一方面是因为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加快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首次超过50%,“这是中国社会结构的一个历史性变化”。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已有一半人口进了城。对于农村来说,城镇化率提高,意味着留在土地上、直接从事农业的人口减少,尤其是年轻人。据国家统计局最新统计,2012年中国农民工已达2.6亿;另一方面,农业本身比较收益低下,农民种粮不赚钱。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农产品低价政策,近几年来农产品价格虽有所上涨,但上涨的速度不及农药、化肥等等这些生产物资的上涨速度,再加上农户分散经营,难以获得规模效益。按照第二次农业普查结果,现在平均每个农业生产经营户只能经营9亩地,农业从业人员只能经营5.2亩地。即使1亩地纯收益500元,一个农业从业人员从5亩地上拿到的纯收益,还抵不上他在外面打一个月的工。最近我们调查还发现,这些年举家外迁的农户越来越多,妇女大都随着丈夫进城打工,儿童也随着父母进入城镇读书,留守农村的主体是老年人。我国种地人口的平均年龄已经达到57岁,有的83岁了还在种地,特别是在山区农村。现在农业老龄化的现象非常严重,往往只有两颗牙的老婆婆老公公在干农活。

现代农业是把农业建立在现代科学基础上,运用专业化生产、机械化操作、科学化管理,从而实现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这固然需要精良的装备,需要更高的机械化水平,但是,马克思提出,劳动过程的三要素包括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工具,其中劳动力是最活跃的因素,是起决定性的因素。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不仅仅是运用现代化的劳动工具,不能“见物不见人”, 必须认识到使用现代劳动资料和对象的只能是具有现代技能的农民。也就是说,农业现代化只有在充分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作用下才能实现,离开人,现代化是不复存在的。显然,没有牙的老农是干不了现代农业的。我们要走现代农业道路,需要一批具有现代农业意识、现代农业观念的农业领域佼佼者,带领更多的农民走向现代。

过去有个顺口溜:老弱病残在搞农业,虾兵蟹将搞副业,精兵强将搞工业。如果我们仍旧是以老公公老婆婆为主搞农业,那我们要实现农业现代化,要在本世纪中叶赶上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就会是一句空话。搞农业仍然要精兵强将,不能是老公公老婆婆,老公公老婆婆搞农业只能当辅助工,不能当主力。

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领现代农业的发展

十报告提出:“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关键是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谁呢?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流转。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就是新型生产经营主体。

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是规模化农产品生产的主体,生产集约化、农产品商品化和经营管理水平较高,且对小规模农户有一定的示范效应;农民专业合作社具有带动散户、组织大户、对接企业、联结市场的功能,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织载体;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承担农产品加工或流通的功能,通过各种利益联结机制与农户相联系,带动农户进入市 场,使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相互促进。这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经营规模、辐射带动、盈利能力、产品认证、品牌建设、销售渠道等方面都具有明显优势,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主体。在浙江,老弱残兵搞农业的状况正在得到改变,新型职业农民已经破茧而出,一批批种粮大户、合作社带头人、农业龙头企业老板等新型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纷纷冒出来,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在上海松江、湖北武汉、吉林延边、浙江宁波、安徽郎溪等涌现出一批家庭农场,在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据统计,农业部确定的33个农村土地流转规范化管理和服务试点地区,已有家庭农场6670多个。农业经营主体精英化的新趋势,奇迹般地吸引了一大批跳出农门的能人重回农门,让我们看到了解决农业后继无人之忧的希望。

三、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队伍的途径

近年来,我国农业主产区的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虽然有了很大进步,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还存在一些问题,突出表现为数量仍然不够。全国八成以上农户还在单打独斗。截至2011年底,我国家庭承包耕地流转总面积仅为2.28亿亩,占家庭承包经营耕地面积的17.8%,80%以上的农田仍处于分散经营中,其中百亩以上种粮大户经营的耕地面积相当于我国耕地面积的5.3%;60万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有入社农户为4600多万户,约占农户总数的18.6%。主体数量不够必然影响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不利于农村经济的繁荣。必须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加大外部人才的引进力度;落实优惠扶持政策,留住农业新型人才;加大培训力度,培养农村实用型的人才。

引得进是前提。我国多数农民是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约有1/3的农村劳动力没有技术,绝大多数农民的耕作和种养技术都是父辈经验的传承,对现代农业的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缺乏了解。职业前途和社会评价,对从业者非常重要。农业一直是弱质产业,由于经济的原因,再加上农民社会地位不高,这样就导致了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转移,特别是那些有文化、会经营的劳动力纷纷向城镇发展,造成了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低下,农业吸收新技术的能力减弱,新技术难以推广。

加大外部人才的引进力度是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队伍的前提。要从政府补贴、社会保障、项目扶持、金融服务、土地流转、职称评定、上升通道、社会评价等方面创新制度和政策,吸引富有创新精神、专业知识较强的大中专毕业生和专业技术人员献身农业。参照大学生村官的政策,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到农村,创办新型农业经营组织,或者到农民专业合作社任职。

留得住是基础。农业是一个投入大、见效慢的产业,它不及工业见效快,往往需要三至五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出成果。那么怎样才能让那些愿意献身农业的人能够扎根农村,能够真正地干事,干好事呢?这就需要有一个好的政策及制度环境。

落实优惠扶持政策是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队伍的基础。惠农补贴要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不能像撒胡椒面一样,要把中央“一号文件”中“新增补贴向主产区和优势产区集中,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倾斜”的政策落到实处;各级财政要安排资金,专款专用;金融部门特别是银行要创新信贷方式,适当降低门槛;实行税费优惠政策,登记、发照和年检实行“零门槛”、“零收费”;落实用地、用电优惠政策。

用得上是关键。新型经营业主多是土生土长的农民,其中不乏有种植业、养殖业大户,具备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但更多的文化程度相对不高,他们掌握的知识和应用新技术不多,经营管理能力、品牌意识、抗风险意识不强,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根深蒂固。

培养农村实用的人才是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队伍的关键。现在农村特别缺种植、养殖、加工、经纪等方面的实用人才。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人才培养作为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根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结合本地产业发展和生产结构调整实际,利用和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对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加强农业技能培训,开展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培训。在培训内容和方式上区别于一般普通农民的素质教育和培训,充分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拉动农村经济发展,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晓山.创新发育农业生产经营主体[J].中国国情国力, 2013(3).

[2] 孔祥智,毛飞.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主体及推进策略分析[J].农业经济与管理,2013(3).

[3] 耿苏强.农民老龄化,现代农业的重担谁来担?[J].北京农业,2012(28).

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篇5

一、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时代特征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首先要明确我国农业发展所处的历史时代,明确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把握现有的政策和机遇,将我国现代农业推向优质、健康发展的轨道。我们将从农产品供需情况、农村劳动力供给和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关系三个方面来阐述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时代特征。

1 中国农业发展正处于对农产品数量追求到质量追求的一个过渡阶段

从农产品供需情况来看,农产品供给需求发生很大的变化。一方面,我国的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比重由1995年的73.43%下降到2005年67.07%。与此同时,水果蔬菜种植面积所占比重由1995年的7.08%上升到2005年的12.82%。这种农产品种植面积上的变化,是消费者对于农产品需求喜好变化的直接反映。另一方面,我国粮食产量年年上升。与国际市场相比粮食价格较低、储备粮充足,但进口量却逐年扩大,这种并存情况的存在有持续和不断扩大的趋势,这显然是消费者对农产品的品质喜好变化的直接反映。这两个直接反映说明,中国农业发展正处于对农产品数量追求到质量追求的一个过度阶段。

2 农村劳动力正处于大量剩余并向城镇转移的阶段

从我国农村劳动力供给情况来看,我国农村劳动力供应大量过剩,农业劳动生产率极低,劳动力二元结构突显。现阶段农村流动人口年龄较轻,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是具有较高生产力的劳动群体,我们必须正确的认识这种结构的流动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从长期来看,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无疑对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及消除二元经济结构带来了积极影响。从短期来看,这种结构性的流动对农业生产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尤其是农业劳动力质量下降,对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应用方面。

3 农业朝着有助于实现与非农产业的有效对接方向发展

从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关系来看,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已由改革开放初期的27.9%逐年减少为2005年的12.6%。近几年,我国农业的发展已经开始关注农业与非农产业间形成的链条关系,农产品加工行业逐渐彰显出其发展壮大的趋势,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对我国农产品的品种和质量要求提出了挑战.致使农业生产的初级农产品必须朝着优质、健康方向发展,以满足农产品深度加工的需要,更好的实现农业与非农业链条的高效率对接。

由上述特征可以看出,要使我国现代农业又好又快的发展,就必须满足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时代特征的需要,从而进一步明确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二、据国内外现代农业的发展现况,明确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根据对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时代特征的把握,明确其发展方向和定位,使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走向坦途。

(一)据我国的现实情况说明,我国走以生物科技为主导的现代农业的潜在趋势是势不可挡的

我国人多地少,农业自身具有发展的要求;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农产品的品质有了进一步的要求;农产品加工产业的发展,对农作物品种质量要求有所提高。所以。这些变化致使我国的现代农业必须走以生物科技为主导的发展道路。

1 农药化肥施用量的增加对我国单位亩产量的贡献

我国处于现代农业的起步阶段,生物科技的创新和推广应用能力还不强,农业生物科技应用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农药化肥的使用对在我国农业发展的影响上。我国的化肥施用量由1980年的1269.4万吨逐年提高上升到2005年的4766.2万吨。历年的增长幅度平均可达5.91%。在我国农业化肥施用量增加的同时,我国农产品单位面积产量也得到了大幅提高,主要农作物单产量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平均增长了116%。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大量农药化肥的使用对于我们的环境带了严重的破坏。由此,我们必须认识到,单靠农药化肥的施用来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已不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

2 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变化反映出的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喜好

目前,我国正处于农业生产率高速增长时期,在这个阶段不仅科技成果在农业生产中得到了大量的应用,并取得了显著成果.人们由只追求温饱发展为更追求品质的消费理念。

2006年,国家统计年鉴资料显示,粮食作物构成由1995年的73.43%持续下降到2005年的67.07%,而药材和蔬菜水果的构成则大幅度提高,种植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逐渐减少而对更具营养的水果蔬菜需求量不断增长。由于人们不断追求高质量、安全指标都达标的农产品,必然驱使农业生产以生物科技为支撑,使之为现代农业的实现做好充分的硬件准备。

3 现代农产品加工产业需要高质量的农作物

发展现代农业就必须发展好农业的后续产业——农产品加工业。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阶段。在农业领域,要通过积极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发展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深度加工,增加农业的后续效益。但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除了对自身加工企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外,最重要的就是对其加工原材料的品质要求,在这种动力的驱使下,现代农业的发展就必须走以生物科技为主的道路.为农产品加工业的顺利发展提供保证。

(二)据国外的实践说明,走以生物科技为主的现代农业道路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篇6

现代农业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是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进行的社会化农业。由此可见,发展现代农业就必需培养现代知识型的新型职业农民。

1、高素质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要条件。

发展农业现代归根结底需要高素质人才去掌握。然而,较低的文化素质和经验型思维习惯,阻碍了农民对现代科技的吸纳和对新观念新思想的接受,以及对新的经营模式和组织模式的认可。因此,在此进程中,提高农民的基本素质就是其中的关键,因为它制约其他素质发展,而这个基本素质的基础则是农民的文化素质,不管是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还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最终都需要依靠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

2、农民必需掌握现代科学技术才能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

现代农业的化肥、农药和除草剂的合理科学使用,优良品种培育,温控、湿控改善动植物生长环境等等。所有这些一系列的现代科学技术措施,最终都是由农民来完成它。农民是农业科学技术应用和推进的主要载体,农民的科技意识、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水平,直接决定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直接决定着农业现代化水平乃至现代农业的实现与否。

3、农民经营管理能力是现代农业提出的新要求。

现代农业是一种商品农业,其最终结果是要将生产力转化为物质财富,提高农民的收入。而农民的收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民自身的经营管理能力。这就要求农民掌握现代信息知识、市场知识、营销知识,规避市场风险,使农村生产力更大程度地转化为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发展现代农业必需提高农民素质

整体上看,我国农民素质依然不高。在很大一部分地区,从事农业生产的都是高龄人口,而大部分中青年劳动力则外出务工,从事农业生产的整体劳动力素质甚至出现后退的趋势。农民素质偏低的状况和优质劳动力外流已成为影响发展现代农业的制约。

1、农民文化素质普遍偏低。

近年来,我国农民的文化素质从整体上虽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但与其他国家农民相比,其文化素质水平仍然偏低。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偏低,必然农业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和技术的快速推广。同时,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低,也直接造成其在接受新观念、获取信息、提高技能和参与市场竞争等各方面的障碍,难以承担起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任。

2、农民科技素质普遍不高。

据2001年中国科协对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具备科学素养的农村居民仅占0.4%,不及城市居民3.1%的七分之一。受文化素质低的影响,农民对农业科技的接受能力普遍较低,不能有效地掌握农业新技术和新方法,更不能有效地将科学技术运用到生产实践中。

3、农民心理素质低下和思想观念守旧。

长期以来,由于受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影响,我国农民在心理素质和观念上存在一些缺陷,不适应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要求。可以说,现阶段我国农村发展在相当大程度上还是一个观念问题。尤其是在贫穷落后地区,观念的陈旧与落后已成为制约农村发展的首要障碍。

4、高科技农村人才外流。

随着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务农劳动力呈现出“高龄化”、“低质化”,甚至“后继无人“的现象。这样,由于农村有效劳动力投入不足,使得田地无人耕种,出现大面积的荒田荒地;其次,由于农村务农劳动力的文化水平偏低,造成农业生产水平低下,农业的发展,农村生产力的提高,受到很大限制。

三、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发展现代农业

农民是推动农业生产力发展最主要的因素。只有把农民素质提高了,才能使农业科技成果真正转化为现实农业生产力,发展现代农业。

1、普及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农业职业教育。

首先,要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改革教育方面存在的不合理现象,真正做到公平教育。其次,要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农业职业教育包括高、中等职业院校教育、成人教育以及各种形式的农民培训,为农村社会进步、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服务。

2、注重技能培训,推广现代科技。

现今,要充分利用各镇社区教育中心、农业服务中心、村居民学校等为民服务机构,普遍开展农业生产技术、技能培训,努力把广大农民培养成有较强市场意识、有较高生产技能、有一定管理能力的现代农业经营者。

3、吸引农村科技人才回归农业生产。

要留住农村科技人才,更要吸引农村科技人才,这就要求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投入,提高农村建设水平,缩小农村与城市的差距。补贴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生产的比较效益,以吸引外流的务工农民以及其他农村科技人才回归,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带头人,以点带面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

4、要因地制宜的培养人才。

由于农村生产资源的差异,我们要因地制宜,按需施教,采取多种方式,培养当地急需的农村实用人才。针对当地存在的问题,请专家教授讲农业科技知识,学习外地的先进经验,引导和鼓励各类人才到农村工作,促进本地区农村经济迅速发展。

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篇7

建设世界城市为北京市现代农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北京市的农业面临资源要素的制约。一是水资源匮乏。全市年降水偏少,2009年降水量仅为480.6毫米。与此同时,农业用水量却在不断下降。2010年,水资源总量23.9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仅有11.6亿立方米,农业用水量占用水总量的比重已由2001年的44.6%降至2010年的32.5%。

二是耕地资源日趋紧张。全市山区面积约占62%,耕地资源并不宽裕,而且由于城镇化速度较快,耕地呈逐年锐减态势。2009年,北京市耕地面积为23.1万公顷,比1999年的33.8万公顷相比已减少10.7万公顷。

三是劳动力成本相对较高。2009年,北京乡村就业人数为339万人,其中,第一产业就业为66万人,仅占总数的19.5%。同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1.16686万元,其中,工资性收入为7326.2元,而家庭经营性收入仅有1540.0元,前者几乎是后者的5倍。农业就业比重不高,同时农业经营比较收益低下,自然会抬高劳动力成本。四是农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过小。从2007年开始,北京市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进入1.0%。随之产生的是“轻农”的思想,甚至有人主张应放弃农业,这显然会对支农、惠农的政策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探索:用科技服务支撑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韩俊指出:要解决“三农”问题,必须跳出农业抓农业。受到多方面条件制约的北京农业,也必须在农业之外寻找出路。

与农业比重不断下降同步的是服务业比重的持续上升。2010年,北京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已达到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的75.1%。北京要想扬长避短,要想跳出农业而发展农业,那必须用全新的视角去发展现代农业。对此,学者们纷纷展开了探讨。

有学者认为,当前农业发展最突出的矛盾是千家万户分散经营,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迫切需要发展农业现代服务业。而农业现代服务业不仅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有学者指出,发展现代农业必须要创新农业发展的观念和模式,而大力扶持和发展农业服务业,包括农业技术服务、营销服务、物流服务、金融服务、信息服务、旅游服务等方面,形成特色鲜明的现代农业产业链、价值链,不仅可以增加就业,还可以增加农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有学者则强调,农业现代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与农业实现产业耦合的产物,它既拓展现代服务业所涉及的产业领域,也能够有效地通过产业路径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蜕变。

中央也明确了服务业对现代农业的服务作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7号)中提出,“贯彻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服务业,不断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为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

作为主管全市科技工作的政府部门,北京市科委着力推进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体系和农村信息服务体系,用科技服务来支撑现代农业的发展。

破题:以现代服务引领

在2007年的一号文件《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若干意见》中,中央强调要“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北京市要想彻底突破资源瓶颈,就应当探索新的发展理念。

国外经验或许值得借鉴。在发达国家,农业服务已经社会化,服务内容由单纯农业生产环节服务向产前生产资料供应、资金信贷和保险服务以及产后收购、运输、销售、加工、储藏乃至产品广告服务扩展,形成产前—产中—产后的系列化全程服务。

“美国、荷兰、加拿大等国家有着大量诸如农业机械公司、农业化学公司、种子公司等专业化农业服务企业,能提供由产品供应、田间作业到产后销售的全程专业服务,所以,要管理一个上百公顷的农场,一个人足够了,他只需要给这些服务公司打电话就行。”大北农集团副总裁宋维平不无感慨地说。在他看来,现代农业就是一条食物生产链,现代服务业则是卡合在这个链条每个节点上的齿轮,驱动着它不断前进。

这就意味着现代服务业从“幕后”走到“台前”,从原来的“支撑”农业发展变为现在的“引领”现代农业发展。

这种发展理念同样适用北京。中国农科院农经所现代农业研究室主任蒋和平指出,首都的现代农业应大力引进、吸收、消化、创新国内外农业高新技术,发展种子种苗、设施园艺、高中档花卉、无公害蔬菜瓜果、水产养殖和农产品精深加工等农业科技型产业,逐步发展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同时,构筑物流、会展、科技、信息、农产品质量检测五大服务平台,以现代服务业引领现代农业,成为服务全国农业的桥梁和纽带。

2010年8月16日,科技部与北京市政府签署协议,共同启动农科城建设,这无疑为实践“以现代服务业引领现代农业”的发展理念提供了契机。市科委采取企业化的运作方式,利用市场机制引导专业化的服务企业为现代农业服务,逐步形成现代服务业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长效机制。

北京市科委主任闫傲霜指出,农科城是以现代服务业引领现代农业,通过物联网运输、高科技育种、信息化融合、农产品配送等多种方式延长农业产业链,使普通的农业生产增值,打造农业高端产业。

农科城建设的核心是“一城、多园、五中心”,其中,“五中心”分别是农业科技网络服务中心、农业科技金融服务中心、农业科技创新产业促进中心、良种创制与种业交易中心、农业科技国际合作交流中心。实际上,这“五个中心”正是现代服务业在现代农业中的五种服务业态。

一是农业信息服务。农业信息服务就是要通过搭建平台和研发应用先进设备,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引领现代农业向着“精准生产、精准管理和精准营销”的“精准化”方向发展。一年多来,农科城已经围绕农业信息服务相继启动“农业智能装备系统化集成研究与产业化”、“农业物联网关键技术集成与应用示范”等项目,农业科技网络服务中心建设也正在紧张有序的推进。

二是农业科技金融服务。农业科技金融服务主要包括创业风险投资、科技贷款、科技资本市场和科技保险等服务内容,有助于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和科技企业的发展,可引领现代农业向着“大规模和高效率”方向发展。农业科技金融服务中心是农科城农业金融服务的载体。金融服务中心通过多家单位共同出资成立北京农科城投资有限公司,将实行市场化运作,吸引国内外基金等社会力量参与农科城建设。

三是农业科技创新服务。农业科技创新服务瞄准世界农业科技高端,引导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市场化、产业化研发活动,进行技术创新、产品开发及产业化应用研究,从而引领现代农业向“高端、高效”方向发展。依托中粮、首农、新发地等龙头企业建设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研发服务平台,开发营养健康、高附加值产品,建设农产品加工与食品制造产业链,以科技创新服务二产发展为主,带动一、三产业发展,促进产业融合,打造科技创新服务引擎。

四是种业高端研发服务。种业高端研发服务业要加强育种技术研发攻关,推动种子企业做大做强,引领籽种产业向着“高、精、尖”方向发展。除启动实施“首都现代农业育种服务平台建设”项目外,市科委引导成立良种创制中心,启动建设通州国际种业科技园,探索建立商业化育种机制,启动实施“首都现代农业育种服务平台建设”项目,牵头制定《关于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开展科技支撑与成果惠民工程的意见》,实施“科技支撑籽种产业发展工程”,实现了对发展模式多个方面的创新。

五是农业科技国际合作交流服务。农科城通过建设农业科技国际合作交流中心来加强我国农业科技国际交流与合作,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引进国外高端农业科技成果和高层次人才,引领现代农业向着“高辐射”方向发展。充分发挥农科城国际交流合作纽带作用,目前已与81个国家、33个国际组织建立了合作关系,多次举办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国际科技合作交流活动,如国际农业生物峰会、球根花卉国际论坛、中外花卉企业战略合作签约仪式、中英国际农业技术转移论坛等,充分发挥农科城对接国际、交流合作的纽带作用,通过国际科技合作交流服务,大力提升我国农业科技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六是农业现代物流服务。农业现代物流服务运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实现对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等实体相关服务及信息从供应源到消费源的组织、控制与管理,从而引领现代农业向“安全、快捷”方向发展。农科城建设启动伊始便开始实施“新发地国际绿色物流区建设”项目。项目通过应用“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检测和追溯管理技术系统、食品与农产品进出口“一站式”服务和电子交易技术系统、IC卡会员管理和交易结算技术系统以及交易数据综合处理技术系统等先进科技成果,实现农产品安全保障、食品与农产品国际化流通贸易、信息决策与安全预警等功能。《关于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开展科技支撑与成果惠民工程的意见》提出实施“科技支撑农产品物流提升工程”,旨在依靠现代物流科技与服务创新,优化农产品供应链,打造首都农产品现代物流平台,减少中间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实现农产品从生产到终端消费的高效流通。

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篇8

【分类号】:D80

农业现代化是把农业建立在现代科学的基础上,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农业、用现代管理方法和手段组织管理农业、用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农民素质、使农业生产力的由落后的传统农业日益转化为当代世界先进水平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过程,实现了这个转化过程的农业就叫做农业现代化的农业。 现代农业的内涵: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

1.世界现代农业发展经验与启示

1.1主要成就

世界农业在1900―2000年100年间,化肥使用量增加了23倍,农药增加了53倍,灌溉面积大幅度增加,谷物总产由1934年的5.5亿吨提高到2000年的21亿 吨,基本满足了人口由16亿增加到60亿的需要。

1.2国外现代农业主要发展模式:

如人多地少,耕地资源短缺型:典型代表国家是荷兰,以提高土地单位面积产量和种植高附加值农产品为主要特色;人少地多,劳动力短缺型: 代表性的国家是美国,以大量使用农业机械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总量为主要特色。美国实现农业现代化走的是用资本和技术替代劳动,实现规模化经营的道路,类似的国家还有加拿大、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土地、劳动力适中型: 比较典型的国家是法国。这类国家一般都有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传统,发展现代农业多以进行农业制度变革为主要特色;资源节约和资本、技术密集型: 典型国家是日本,日本人多地少,农业资源极度匮乏,土地高度紧张,主要依靠技术创新和大量的资本投入来替代资源。日本农业现代化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采用了全盘合作化的土地节约型模式,由农协联合分散农户形成集约经营;科技密集型: 代表国家是以色列,它走的是知识、资本与科技密集型的道路,现代科技渗透到灌溉、施肥、种子、栽培、管理等每一个生产环节之中,用技术替代紧缺的水和土地资源。

1.3国外现代农业发展经验:农业的市场化、国际化程度高;农业的产业体系完善;农业科技发达,农业管理水平高;农业高度组织化和社会化; 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农业发展的根本理念.

1.4世界现代农业发展对我国的启示:科技和资本的投入以替代土地和劳力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农业产业链延伸和加粗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途径;科技创新是弥补资源不足产生后发优势的主要措施;现代农业发展必须和生态环境相协调.

2.现代农业发展基本要求:

现代农业的要求: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

3.十堰市发展现代农业的探索

3.1由“平面式”向“立体式”发展

农业生产中巧用各类作物的“空间差”和“时间差”,进行错落组合,综合搭配,构成多层次、多功能、多途径的高效生产系统。

3.2由“自然式”向“车间式”发展

现在多数农业依赖自然条件,“靠天吃饭”。经常遭受自然灾害的袭击,受自然变化的干扰。未来农业生产多在“车间”中进行,由现代化保护设施来武装。

3.3由“石油型”向“生态型”发展

“石油农业”是以美国为代表的高投入、高产出的农业现代化模式。这一模式之所以被称为“石油农业”,是因为它大量地使用以石油产品为动力的农业机械,大量使用以石油制品为原料的化肥、农药等农用化学品。特点:追求产量,不计成本和环境破坏。后果:破坏土壤,加速水土流失;化肥农药造成环境污染;单一作物种植减少了遗传的多样性;大量消耗能源且能源利用率低; 高投入带来高成本,政府对农业的补贴增加;造成一定的社会问题

3.4由“粗放型”向“精细型”发展

精细农业又叫数字农业或信息农业。精细农业就是指运用数字地球技术,包括各种分辨率的遥感、遥测技术、全球定位系统、计算机网络技术、地理信息技术等技术结合高新技术系统。近年来,精细农业的范围除了耕作业外,还包括精细园艺、精细养殖、精细加工、精细经营与管理,甚至包括农、林、牧、养、加、产、供销等全部领域。

3.5由“农场式”向“公园式”发展

农业将由单位经营第一产业到兼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

农场将变为可供观光的“公园”,呈现出一派优美的自然风光,农产品布局美观合理和富有艺术观赏的价值,游人漫步其间,尽尝果品的鲜味,趣在其中,心旷神恰。

3.6由“机械化”向“自动化”发展

农业机械给农业注入了极大的活力,带来了巨大的效益。大大地节约了劳动力,促进了城市化进程,也促进了第二、三产业的发展。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和广泛应用,这些机械将要进一步发展为自动化。

3.7由“化学化”向“生物化”发展

减少化学物质、农药、激素的使用,转变为依赖生物化,依赖生物自身的性能进行调节,使农业生产处于良性生物循环的过程,使人与自然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协调发展。

3.8由“单向性”向“综台性”发展

“石油农业”、“生态农业”都属于单向性发展的农业,各是一种极端农业类型的代表。未来农业可能朝向介于两者之间或者取两者优点的综合性农业方向发展。

农业生产要在综合考虑经济、就业、环境、自然文化景观、食品保健等方面后,再进行科学安排的一种模式。

4.十堰市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

4.1、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是针对现代农业投资大、能耗高、污染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等提出的。即在经济和环境协调方针指导下,总结吸收了各种农业方式的成功经验,运用生态学与经济学原理以及系统工程方法,因地制宜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并与传统农业精华相结合,合理组织生产,实现高产、优质、高效与持续发展目标,达到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统一。

生态农业主要类型有:⑴生态农业村 将自然环境较好,生产项目多样的农村进行改造,将传统农业与现代科学技术有机结合,可开发出多种农业生产方式并存的符合生态规律的现代生态农业村。 具有完整的村落结构,以农业生产为主,结合开展观光旅游活动的一种观光农业形式。⑵ 旅游农庄 旅游农庄是以观赏农业景观为主,同时兼顾休闲、度假活动的一种观光农业形式。布局以各类种植、养殖场地为基础,结合有反映农业生产历史、农业生产技术及农业发展方向等方面的展览、宣传,生产场地中有供游人亲手劳动的地方。配备有游乐设施及旅店、别墅等旅游、度假服务设施。 生产项目主要考虑观赏性,如展示一些高新生产技术和新奇植物、动物品种。经济效益的主要来源是旅游收入。⑶ 观光农园 观光农园是将生产项目较为单一的农业生产基地,结合开展适度的旅游观光活动而形成的一种观光农业形式。 如在生产果园的基础上,设置一定的设施与景观,吸引游人前来种果、品果、购果,以达到宣传产品、增加收入的目的。

4.2、都市农业

“都市农业”的概念,是五、六十年代由美国的一些经济学家首先提出来的。它是指在都市化地区,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结合农林牧渔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为人们休闲旅游、体验农业、了解农村提供场所。换言之,都市农业是将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等“三生”功能结合于一体的产业。内容可以表现为:

观光农业(休闲农业、旅游农业);工厂化农业(设施农业、精细农业);庄园农业(都市农庄);

农业高科技园区等等。

4.3绿色农业

绿色农业,就是利用“绿色技术”进行农业生产的一种体系。 “绿色技术”,简单地说,就是指人们能充分节约地利用自然资源,并且生产和使用时对环境无害的一种技术。

基本内容:一是指生物的多样性;二是指在农业发展过程中,保持人、环境、自然与经济的和谐统一,即注意对环境保护、资源的节约利用,把农业发展建立在自然环境良性循环的基础之上;三是指生产无污染、无公害的各类农产品,包括各类农业观赏品等等。

4.4、淡水农业

由于十堰市陆地资源的日渐缺乏,人类目光开始转向丹江口水库等大型水库,开始向这个蓝色聚宝盆索取资源。人们通常将这类农业称之为蓝色农业,即指淡水农业。

4.5白色农业

白色农业是指微生物资源产业化的工业型农业,是高科技生物工程内涵的"发酵工业"和"酶工程"。由于它是在高度洁净的工厂内进行生产,人人都将穿戴白色工作服在无菌工厂中工作,俗称白色农业。

4.6高科技农业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主的高新技术不断突破与应用,科学技术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率不断提高,新技术成为现代农业的先导和发展动力。这包括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耕作技术、节水灌溉技术等农业高新技术。这些科学技术的应用,一是可以提高单位农产品产量,二是可以改善农产品品质,三是可以减轻劳动强度,四是可以节约能耗和改善生态环境。

4.7可持续农业

所谓可持续农业,即“环境不退化,资源永续利用,技术上适当,经济上可行,不仅满足当代人们的生活需要,而且可以保证世世代代人们生存与发展的需求”。它强调生产与环境并重,当前与长远并重,采用适当的经济技术生产体系,不搞掠夺式经营。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前提是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两者相辅相成。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的主要模式是生态农业,生态农业是一种久兴不衰的生产方式,它将在未来的农业生产中占主导地位。

4.8标准化农业

农业标准化是先进生产力在现代农业中的具体表现,它是指通过不断调查、探索、发掘农业生产实践的规律,运用“统一、简化、协调、优选”的原则,对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通过制定标准和实施标准,推广科学生产操作规范,促使农业向专业化大生产发展。现代农业不仅要求农产品品种标准化、农业生产技术标准化、农业生产管理标准化,还要求农业市场规范化、农村经济信息建设标准化。

4.9工厂化农业

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篇9

一、现代农业的特征

理论界对世界农业的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划分。有的从农业生产要素配置的角度把农业发展分为以技术停滞、生产的增长主要依靠劳动者的传统经验为特征的传统农业阶段;以技术的稳定发展和运用、资本使用量较少为特征的低资本技术农业阶段;以技术的高度发展和运用、资本集约使用为特征的高资本技术农业阶段。有的从农业政策取向的角度把农业发展分为以增加生产和市场粮食供给为特征的发展阶段;以着重解决农村贫困为特征的发展阶段;以调整和优化结构为特征的发展阶段。有的从农业生产力水平的角度把农业发展分为古代农业、近代农业和现代农业三个阶段,或原始农业、古代农业、近代农业和现代农业四个阶段。理论界对农业发展阶段的这些划分,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世界农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从一般意义而论,农业发展的阶段划分,既应反映不同时期农业生产力状况,也应体现生产力各要素的配置方式,并从生产方式上加以把握;同时,还应考虑农业演进与其它产业发展的相互影响。基于这一认识,可把农业发展划分为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三个阶段。

原始农业是从新石器时代到铁器工具出现以前的农业,经历了七八千年时间,总体上是自然状态下的农业。原始农业处于农业的萌芽时期,但人类已开始由顺应自然到积极地干预自然,由获取自然界现存食物到有目的地生产人类所需要的食品,尤其是开始了对野生动植物的驯化,实现了采集向种植业、狩猎向畜牧业的转变。原始农业以刀耕火种为基本生产方式,运用木、石等简单工具,火与水等生产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应用。“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褥。”耕作方式主要依靠撂荒自然恢复地力,农田在大部分时间仍被自然植被所控制,劳动者的技能来自于有限的经验积累,生产基本上只有种和收两个环节(我国相传后稷“教民稼穑”,稼即是播种,精即是收割),土地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生产力各要素处于自然状态,人类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干预能力很小。

传统农业是从铁器工具的使用到工业化以前的农业,经历了二千多年时间,基本上是自给自足的农业。这一时期,人类在冶铁术和畜力使用的基础上发明了耕犁,大量采用畜力并开始采用半机械化生产工具,创造了利用人工施用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的办法,发明了改善农作物和牲畜性状的技术,创立了间作、套种等轮作复种制度,劳动者越来越多地从自然科学及其研究成果中获得相应技能,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有了进步。但这一阶段的农业“完全以农民世代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为基础”,生产要素在封闭的体系内流动配置,主要靠农业内部的能量和物质循环来维护平衡,生产方式基本上是维持简单再生产、长期缓慢发展甚至停滞的小农经济。

现代农业是从工业革命以来形成的农业,是逐步走向商品化、市场化的农业。这一阶段,农业在市场经济框架下,广泛运用现代工业成果和科技、资本等现代生产要素,农业从业人员不断减少,但农业劳动者具有较多的现代科技和经营管理知识,农业生产经营活动逐步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农业劳动生产率得到大幅度提高。其基本特征表现为:

1.市场化程度日趋成熟。市场经济体制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制度基础。在这一时期,产品生产的主要目的不在于自给,而在于为市场提供商品以实现利润最大化。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着主导作用,市场体系日益完善,农业从生产成果到手段普遍商品化,除了农业最终产品即各种农产品外,各种中间产品、劳务和消费品以及其它农业生产要素,包括各种农业机械、化学肥料、农用化学品、良种及兽医服务等,都进入农业交换领域,甚至农民的生活消费也普遍成为商品性消费,农产品商品率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农业打破了内部物质循环的局限性进而实现物质的开放式循环,从自给农业发展为市场化农业。

2.工业装备普遍采用。工业装备是现代农业的硬件支撑。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农业生产各个环节和整个过程,逐步由播种机、脱粒机、饲草收割机、水利灌溉设备等现代机械取代人力畜力及手工工具。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拖拉机和配套农具广泛使用,欧美的发达国家先后实现农业机械化、电气化、联合化。目前,农业机械与计算机、卫星遥感等技术结合,新型材料、节水设备和自动化设备应用于农业生产,农田水利化、农地园艺化、农业设施化以及交通运输、能源传输、信息通讯等的网络化、现代化成为当代农业发展的基本趋势,“本来是主要的人类传统的职业的农业,从欧洲较富足的国家开始,正在迅速变为一种越来越带科学特征的工业”。

3.先进科技广泛应用。先进的科技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要素。19世纪中叶农业化学技术得到发展,欧洲率先突破只施用有机肥的传统,开始大量使用化肥;zo世纪中叶部分国家进行了以杂交玉米、杂交小麦、杂交水稻为主的“绿色革命”;之后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也逐步渗透到农业种质资源、动植物育种、作物栽培、畜禽饲养、土壤肥料、植物保护等各个领域,农业科研的领域和范围不断扩大,农业生产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农业的可控程度大大提高,出现了“精确农业”等全新的农业发展模式。农业增产的 60%- 80%依靠科技进步来实现。与科技运用相适应,农业劳动者素质也得到普遍提高,先进的科技不断从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正成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4.产业体系日臻完善。完善的产业体系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与现代生产手段、生产技术相适应,农业发展突破了传统的产加销脱节、部门相互割裂、城乡界限明显等局限性,普遍通过农业公司、农业合作社带农户(家庭农场)等生产组织形式,使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等各环节走向一体化,农业与工业、商业、金融、科技等不同领域相互融合,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农业产业链条大大延伸,农产品市场半径大为拓展,逐步形成了农业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格局。

5.生态环境受到重视。注重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趋势。现代农业以化学物质的使用和能源(主要是石油)的大量消耗为开端,其发展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带来了资源破坏、环境污染等突出问题。近年来,世界各国在农业发展中更加注重生态环境的治理与保护,重视土、肥、水、药和动力等生产资源投入的节约和使用的高效化,在应用自然科学新成果的基础上探索出“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等农业发展模式。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已经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正成为全球农业发展的新理念和新趋势。

在世界农业发展进程中,现代农业无论是在农业生产力发展还是在农业生产关系调整方面,都展示了渐进演变的历史过程,体现了现代农业的历史性;无论是在生产手段、生产技术还是在生产经营的组织管理方面都实现了整体进步,体现了现代农业的综合性;无论是在发展目标定位还是在基本路径选择方面,都反映了世界各国农业发展的趋势,体现了现代农业的世界性。正确认识和把握这些特点和规律,对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几个方面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一直致力于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积极探索建设现代农业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我国提出了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四化”目标,即机械化、水利化、化学化和电气化,重在改善农业生产手段和生产条件。20世纪70年代后期,借鉴国际现代农业建设的经验,我国把良种化、专业化、生产区域化以及产加销、农工商一体化等生产技术和生产管理改革纳入现代农业建设的内容。80年代初,我国开始全面实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允许农民自主经营,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发展,进入市场竞争,共同向现代化农业进军。”90年代以来,在稳定家庭承包制的基础上,我国提出了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生产标准化、经营企业化、服务社会化,建设现代农业开始迈出实质性步伐。

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篇10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农民非农就业和进城就业机会增多,许多农民不愿经营农业,或通过土地流转,或建立合作经济组织,实现土地资源的加速整合,由千家万户小规模分散种植向大规模集约种植转变[2-4]。如河南省舞钢市、济源市的土地流转规模达到土地保有量的30%以上,有些地区实现了整村、整建制乡镇的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2]。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水平不断提高,为现代农业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1.2资本大注入,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社会闲散资金丰富,许多过去经营矿业、房地产和工业的资金纷纷抢滩农业,通过土地经营权流转承包大面积土地,通过资本密集投入发展现代农业,走产、供、销一体化的产业化道路,加快了农业产业化、规模化、专业化和标准化建设。

1.3主体大转换,企业、农业大户及合作经济组织

逐渐成为农业经营主体土地流转后,大多数小规模农户退出了种植业甚至农业,由农业经营者转变为劳务提供者或个体业主。农业经营主体由数量庞大的小农户向数量有限的农业企业、农业大户及合作经济组织等经营主体转换。经营主体的大转换,为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群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为以千万农户为基础的生产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变革要求。

1.4科技大支撑,农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与传统农业发展不同,现代农业发展不仅注重产品产量和质量,还包括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等目标,需要农艺技术、物资技术、装备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资源利用技术、生态保护技术等多领域、多层面、全方位综合技术的集成应用。当前,我国农业科技发展具备了支撑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的条件,各地现代农业发展涌现出一批科技水平高、综合示范性强的科技示范基地,如河南省鹤壁市浚县中鹤集团的2000hm2粮食高标准农田示范基地,就是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节水灌溉技术、农业信息化技术和生态环保技术集成应用的典型。

1.5功能大拓展,农业内涵更加丰富

随着大量现代资本注入和农业企业的发展,以工业化理念经营农业、以企业化方式管理农业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趋势。农业由传统的第一产业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业发展纵向向产前、产后延伸,横向向生态休闲及文化教育服务功能拓展[5]。农业不仅具有生产功能,还具备展示、教育、体验、观光和休闲服务功能,甚至把农业产业发展与当地历史文化相结合,体现历史农耕文明与现代生态文明的和谐统一,大大丰富了农业内涵,拓展了农业功能,提升了农业效益,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又一重要特征。

1.6园区大发展,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载体

全国上下都在把发展农业科技园区、现代农业园区以及各种农业特色产业园、农业休闲观光园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样板,通过园区建设探索现代农业发展的模式、路径和经验。在园区内,通过各种现代基础设施建设、现代生产要素的引进和现代农业技术的示范应用,建立相对完善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打造当地现代农业发展高地和先导区,示范带动其他农区现代农业发展。实践证明,发展各种现代农业园区是我国推进现代化建设的一条成功有效的途径。河南省现已拥有部级现代农业科技园区2家、省级园区8家,都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示范基地。

1.7产业大集聚,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途径

现代农业产业是涉及农业生产及产前、产后各产业配套发展的产业体系,发展现代农业就是以农业规模化生产为基础,把农产品精深加工、包装贮藏、物流配送和配套服务等产业,在一定范围内集聚发展,形成相互关联、相互依托、相互支撑的产业体系的过程。产业集聚的企业越多、产业越全,产业体系越完善,现代农业发展的水平也就越高。从河南省现代农业发展的过程看,凡是现代农业发展好的地方,都是农业产业集聚度比较高、农业产业实现集群式发展的地方。

1.8方式大转变,农业发展转型加速

随着农业规模化水平的提高,农业发展方式加速转变,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速度加快。在生产上,农业加速向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转变;在经营上,农业加速向企业化、产业化、信息化、品牌化转变,小农经济加速让位于规模经济,农业在基础设施条件、生产经营手段、产业经营方式等方面都在加速转变。由此可见,我国农业正处于向现代农业加速转型的重要阶段。

2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土地利用的非粮非农化突出

唯利是图是资本的天性,产业资本注入农业,是为了抢占土地这个唯一没有资本化的资源。资本进入农业多半瞄准的是养殖、蔬菜、林果等高效农业产业,而不会热衷粮食这种低效产业,尤其是在当前土地流转成本较高的状况下,种植粮食作物盈利空间较小,风险较大,种植非粮作物的预期效益较高,也是大多数土地承包企业的选择,土地流转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土地的非粮化。另外,有些企业在土地流转后,通过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建设了生态餐饮、休闲娱乐甚至疗养休闲服务设施等,加快了土地的非农化利用。如此下去,必将对我国粮食安全造成潜在威胁。

2.2产业选择盲目和布局随意

农业特别是种植业,可供选择的产业和品种十分有限,种植业中通常所说的高效农业主要是蔬菜、林果、花卉、药材、食用菌等农产品种植业,而林果、药材种植有较强的生态区域性,食用菌受较强的资源制约,并且各种农产品受需求总量和增长速度制约,不可能为快速发展提供足够的需求容量。企业经营农业,选择好项目后,往往是在哪里流转到土地就在哪里干,没有考虑到产业的合理布局和产品的适应性问题,对发展什么产业、怎么发展,缺少与大区域规划的有效对接,存在项目选择的盲目性和生产布局的随意性,一旦存在经营风险,会造成较大的投资和资源浪费。如2012年冬季,全国各地出现的露地蔬菜难卖的问题,就是设施蔬菜面积急剧发展,精细蔬菜供给增加,导致露地蔬菜积压的结果。

2.3失地农民的就业缺乏保障

土地流转要建立在农民离乡进城实现稳定就业的基础上,但在我国农民进城难以实现稳定就业,或部分处于隐形失业状态,土地流转的速度快于农民就业问题解决的速度。有些地方还存在强制流转的问题,一旦经济发展不能为农民工提供较多的就业机会,将出现大量农民无法就业的问题,从而可能引发社会问题。稳妥推进土地流转,必须先解决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这是“三化”协调发展的难点和重点,也是现代农业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问题[6-8]。

2.4农业服务方式转变滞后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快,土地流转需求日益迫切,农业经营主体的转换需要一批提业规划、运营指导、产品营销、技术综合服务的综合性公司。同时,面对千家万户要成立像日本农协那样真正属于农民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农业信息、农业技术、生产物资供应、生产作业、产品销售方面提供综合配套服务。目前,我国农业专业服务组织发育滞后,对现代农业发展服务水平还比较低,合作经济组织建设还处于自发状态,缺少政府的有效组织和规范指导,导致许多大企业流转土地后,不知道如何建设和发展现代农业;广大种粮农户由于处于分散无助的状态,不能通过自身的互助合作解决土地科学经营问题。

3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思考

3.1加强对现代农业发展的规划引导

现代农业是资金和科技集约投入的产业,其发展需要建设大量固定的水、田、路及标准生产设施,有些设施因产业而不同,如蔬菜和花卉产业发展需要建设温室大棚等,一旦产业落地,其用途便不可更改。但从各地土地流转用途看,土地用途很可能随土地使用主体的改变而调整,造成产业布局在一定程度上的不合理甚至混乱。对此,必须加强规划引导,对于不符合农业总体规划要求的产业不予审批立项和流转支持,通过规划,合理引导特色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布局,避免因布局不合理导致资源利用和投资的极度浪费。

3.2强化现代农业发展的宏观政策调控

当前,土地大规模向非粮甚至非农产业发展,必将打破现有生产结构和格局,造成新一轮的农业产业结构失调,尤其是蔬菜、花卉、畜禽养殖和休闲观光产业,其发展速度超过需求的正常速度,必将引起产品价格的新一轮剧烈波动。对此,一是应加强农产品生产和市场监测统计工作,及时农产品生产和供求信息,为企业生产决策提供服务;二是强化农业生产和需求的变动趋势研究,建立农业产业发展和主要产品生产预警机制,适时为产业发展亮出“红绿灯”,引导产业发展更加理性、科学;三是根据产业发展态势,及时调整产业引导和扶持政策,引导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配置。

3.3合理规范土地流转

土地流转要保护好农民的利益,但同时也不能过度伤害承包方的利益,这样才能实现持续稳定的流转和产业发展。目前河南省土地流转价格增长较快,许多地区每公顷土地流转费用在15000元左右,有些城市郊区在45000元以上,流转价格超过了农民自身耕种收益,承包方只有选择发展非粮农业才有可能获得收益。对此,建议适度抑制土地流转价格快速上涨的势头,引导农民通过合理流转,保障长期稳定的收益和转入方利益,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粮食主产区应严禁流转土地用途非粮化,尽量减少向企业流转,可适度向种粮大户流转,主要通过发展合作经济组织,引导农民合作经营,实现规模经济,保障粮食生产。

3.4稳妥解决失地农民就业

稳定就业是幸福生活的基础,土地流转后,失地农民的生活成本相应提高,解决农民就业,尤其是不愿、不能外出务工农民的就业问题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唯一途径。一是政府要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农民组织化水平,引导农民为职能转变做好心理和技术准备。二是利用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中加工产业的发展,为流转土地农民提供就业机会,特别是土地流入的企业或农民大户,通过反租倒包或雇工,合理安排当地农民就业;并引导农民积极发展服务业。通过解决农民的稳定就业保障土地流转的稳定性和长期性,为土地转入经营主体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

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篇11

1.引言

从石器时代开始,农业便是一个国家的重要产业,它关系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农业的发展状况,直接关系着国家其它产业链的发展,农业是国家的根本,是国民的根本。农业机械化则标志着农业现代化的到来,它集成了现代科学的先进成果,同时结合农作物的生长要求,成为农业增产、增收的基本手段和重要途径,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发展农业机械化,是农村经济快速提高的先决条件,是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

2.中国农业机械化的现状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同时也是个农业大国。而我国的农业生产,目前还大部分采用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这就使得产出的农产品相比于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在品质和价格上都处于劣势。因此,发展农机化势在必行。

总体来看,我国的农机化发展成果显著。在解放前,中国的农业机械基本为零,随着新中国的建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农业机械化发展迅猛,取得了不小的成就。目前,发展农业机械化已经纳入了法律程序中。“十五”期间,国家出台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这一项法规的实施充分确立了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及作用。

随着国家对农业机械化的重视不断加强,我国的农机装备量逐步增加,农机种类逐步趋于多样化、小型化、机动化,农机服务走向社会化、市场化,农业机械化的作业领域从传统的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由大田化农业向设施化农业,由单一的种植业向养殖业、畜牧业及农产品产后处理加工业等全面发展,充分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通过对农业机械的应用,提高了生产效率,增强了抵抗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的能力,进而改变了传统农业上的“靠天吃饭”的状况,农民收入有了明显提高。但是,由于中国农业机械化起步较晚,进而总体的发展水平还不算高,生产结构上还存在许多结构性矛盾,其突出矛盾体现在农机产品结构性过剩、有效供给不足并存及发展不平衡,例如:在耕种环节上机械化水平较高,而在收获环节上机械化水平偏低;粮食作物的机械化水平高,经济作物的机械化水平则较低。因此,中国农业机械化还需要更长时间的发展,才能满足新型农业的需要。

3.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

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我国就提出了农业现代化的思路。农业现代化具体是指将现代的工业产物、现代的科学技术以及现代的科学管理方法运用到农业中,从而促使传统农业演变为以现代的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农业具有如下特征:第一是具有科学性的生物技术,例如利用科学技术培育各种高产优质高抗逆性的新品种并推广应用,利用科学技术研究新的耕作栽培方法及饲养护育技术等。第二是具有更加机械化的劳动手段,具体思路是建成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机械化体系,将机械化运用到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中,充分与劳动力相结合,实现机械化与劳动力完美配合的关系,从田间作业、运输到精选、烘干、入库、加工等全部过程都实现机械化。第三是具有社会化的生产组织,其形式是将农业生产从缺乏分工的自然经济转化为区域专业化的商品生产,形成一个产、供、销密切联系高度社会化的经济体系。农业现代化的根本所在是现代化的农业科技,而农业机械化又作为现代化农业科技的技术核心,从而使得农业机械化始终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例如正在进行的“白色农业”、“绿色农业”、“精准农业”等科技革命,在整个过程中,农业机械化将始终伴随着农业科技进步而不断创新与发展。同时,农业现代化的进展、农村经济的繁荣和农民收入的增长则决定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技术应用的手段与载体,它不但可以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且还在提高粮食单个产量和改善农作物品质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机械化收获、粮食产后烘干、粮食初加工等都是农业增效的有效途径,农业机械化支撑着农业现代化。

建设现代化农业,科学技术是基础。如果我们想要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则必须要大力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设备,用现代的农业工程技术及装备替代传统的人力劳动,彻底改变以手工劳动为主的传统农业,从而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力。改革开放以后是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农业机械化更加适应国家农业科技发展总战略的需求,为农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最有效的装备保障,从技术上全力支撑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因此,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现代化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从而要求农机制造业尽快实施产业升级和产品结构调整,尽快发展耕作栽培、收获机械、饲料加工机械和运输机械等,以适应国内外市场需要,提高产品竞争力。

4.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趋势

在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在稳定和发展农业与畜牧业的过程中农业机械化做出了突出贡献,同时通过转化,为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输出了大量的劳动力。在农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的进程中农业机械化是主要力量,并通过对其水平和效益的高低的评估来衡量一个国家的农业现代化水平。在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在21世纪头20年内,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而实现这一个奋斗目标,无疑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实现农业现代化不仅是世界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也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为之长期的目标。对于实现农业现代化,中共中央给予高度重视,并下发了1号文件,系统部署建设现代化农业的各项工作,党的十七大也强调要发展现代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针对国内农机业的发展趋势,对于农机企业而言,在如此激烈的竞争条件下,若要满足市场需求、吸引用户,就必须把握用户的真正需求,走高品位、低价位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努力开发热点农机,从而抓住市场的制高点。因此,我国农机工业的发展必须要走符合中国国情和国际装备制造业潮流的道路。

4.1 走绿色化产业道路

发展农业机械化,要以“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发展战略为导向,走“绿色化”产业道路,同时融合高新技术,发展节约型农业装备,进而达到低能耗、零排放的标准。从政策方面来看,发展节能农机,是“十一五”的重点领域。因此,发展节能型机械,注重技术投入、开发新型产品、减少能耗将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从市场方面来看,用户对节能型的农机要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农机要达到环保要求,二是具有节约能源的性能。这些基本要求在我国未来的农机发展方向中起主导作用。目前,我国一些企业的节能型农机正逐步推向市场,同时也受到用户的高度关注。我国农机企业应该重点发展研制满足水田机械化、旱地保护作业等方面的产品,重点发展节能、节水、节肥和降低农业成本、保护环境、增加产量的农业机械设备,真正达到与国家政策、市场走向、用户需求、自身发展同步。

4.2 农业机械向智能化和自动化方向发展

从国外农机业的发展状况可以看出,采用智能化、自动化的作业方式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是发展高效节约型农业的有效途径。在世界农业发达国家中,已经广泛应用了高度自动化的作业机械,这些机械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作业成本,同时还提高了其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数量和价格上的相对优势。我国农机业要想在国际上立足,就必须缩小与农业发达国家在农业机械装备方面的差距。这样国外自动化、智能化程度很高的农机装备才不会占领我国市场,也不会使我国农机行业陷入困境。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我国科学技术方面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为我国实现农业生产自动化、智能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农机生产企业在研发产品时应使产品和高科技兼容,在农机智能化上下功夫。首先要通过优化设计驾驶室、驾驶座、方向动力控制、空调装置等减轻机手的劳动强度,加大操作的舒适性,实现农机系统内按钮操作。其次,要加大控制系统的科技含量,使机手通过仪表装置就可以随时了解农机的生产、安全等技术指标和使用状态,从而使农机产品发挥出最大效能。综合应用信息技术、先进加工工艺于农机化设备产品上,实现计算机及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卫星遥感系统(RS),高精度的机、电、液(气)一体化等与农业机械化产品的有机结合。

4.3 产、学、研、推、管相结合

要想加强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能力,就必须加快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新机具的研究和开发,突出关键作物关键生产环节,着力解决农机科技创新滞后、技术供给不足的问题。坚持引进、消化和自主创新相结合,加强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根据农业生产需要和技术发展趋势,逐步减少和淘汰不利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落后机具,做到产、学、研、推、管相结合;通过组织实施重大新型农业机械产品和配套机具的开发和生产,充分发挥社会力量,通过市场拉动,引导农机企业加大关键技术和产品研发力度;通过政策扶持、科研开发、示范推广和市场机制,逐步形成可持续的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体系和良性循环发展的推广体系。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推进、国家基础工程的加速进行和国内外平等互动竞争平台的搭建,将使国内农机快速发展,农机工业装备农业能力不断增强,农机产品科技含量不断提高,为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物质技术基础。国内农机企业在这种情况下应根据新的发展趋势及时地调整发展策略,使农机行业发展呈现出一种新的发展局势,促使我国农机事业的快速发展。

5.结束语

农业机械正向着智能化、精准化和自动化发展,从而实现向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方向发展,以逐步实现农机作业的高效率、高质量和低成本的目标,提高操作者的舒适性和安全性。随着世界人口的继续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在更高的水平上继续发展是必然趋势,我国的农业机械化也会越来越全面,越来越完善。(作者单位: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新州办事处)

参考文献

[1]王金武,李智.农业机械化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贡献[J].农机化研究,2007(1):9-11.

[2]周志艳,李庆,臧英.农业机械化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农机化研究,2007(3):5-7.

[3]伦冠德.农业机械新技术的应用与发展[J].农机化研究,2007(5):247-249.

[4]王勇,蔡秀侠,蔡建峰.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现代化关系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09(4):231.

[5]孙立群,孙福田.新型农业与农业机械化的协调关系研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7-06-25.

[6]宋宜清.我国农业机械化现状及发展趋势[J].农业与技术.2007. 2.25-28.

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篇12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三中全会,研究了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对发展现代农业做出了新的解析。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健全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并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扩大农业对外开放七个层面作出了安排布置,对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视程度可见非同一般。

    一、现代农业的特征

    与传统农业比较,现代农业有以下基本特征:第一,现代农业是科技支撑型农业。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科技进步。随着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现代农业技术体系的形成和推广,农业生产大规模采用以现代科技为基础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方法,使农业生产经营的科学化程度空前提高。如近年来基因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激光技术等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使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第二,现代农业是生产领域广阔的农业。我们知道,农业定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农业就是种植业,广义农业包括农、林、牧、副、渔等业。我们要发展的现代农业,就是广义农业的现代化。随着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推进,现代农业将实现由动植物向微生物,农田向草地森林,陆地向海洋,初级农产品生产向食品、生物化工、医药、能源等多种产品生产方向拓展。第三,现代农业是以高素质的农民和企业家为经营主体的集约型产业,因为现代农业的生产和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所以农业劳动者必须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科技素质和经营管理素质。建设现代农业,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由于现代农业的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大量农业劳动力会转移到第二、三产业去,如发达国家农业人口和农业劳动力在总人口和总劳动力中所占比重一般都在10%-15%之间。第四,现代农业是高生产率和高效益的农业。比如已实现了农业现代化的西方发达国家,其农业从业人口不到总人口的5%,美国、法国农民人均产粮是我国的50倍,人均产肉是我国的100倍。第五,现代农业是以生产、生态、生息三者协调发展为目标的可持续产业。按照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发展节约型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在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还要切实保护自然资源与生态资源,作到农业可持续发展,使经济增长与农业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协调发展。

    二、现代农业的模式

    外向创汇型农业模式。在扩大农业对外开放政策指引下,利用区域优势,采取政策扶植龙头企业或者吸引外商投资,重点发展优质种苗、特色蔬菜、优质花卉、名优水果、优质家畜家禽和特种水产等资金和技术密集型农产品生产,积极纳入农产品国际产销加工储运体系。

    龙头企业带动型的现代农业开发模式。就是由龙头企业作为现代农业开发和经营主体,本着“自愿、有偿、规范、有序”的原则,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组织形式,向农民租赁土地使用权,将大量的分散于千家万户农民的土地纳入到企业的开发经营活动中去。这种由龙头企业建立生产基地,在基地进行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和产业化开发的运行模式,是目前国内的一种主要模式。

    农业科技园模式。这种科技园区,由政府、集体经济组织、民营企业、农户等投资兴建,以企业化的方式进行运作,以农业科研、教育和技术推广单位作为技术依托,引进国内外高新技术和资金、各种设施,集成现有的农业科技成果,对现代农业技术和新品种、新设施进行试验和示范,形成高效农业园区如开发基地、中试基地、生产基地,以此推动农业综合开发和现代农业建设进程。

    因地制宜的园艺农业模式。在充分考虑市场条件和资源优势的基础上,确定适宜当地区域条件和发展水平的产业和项目,引进先进的技术成果与传统技术组装配套,发展立体型、多层次、集约化的复合农业。

    三、发展现代农业的意义

    发展现代农业,可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在现有的工业结构中,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和食品制造业占有重要地位。实现工业化目标,必须重点发展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实现农业资源的精深加工,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加快城镇化进程,是实现工业化,推进农业现代化,全面繁荣城乡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必然要求。提高城镇化水平,不仅需要提高城镇和非农产业的吸纳能力,更需要通过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农业效益,把大量农业劳动力解放出来,为其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提供条件。只有现代农业发展了,才能搞好搞活县域经济,增加县乡财政收入,增强小城镇发展的经济支撑,形成不同的区域性主导产业和专业市场,走出一条农民循序进城,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城乡和谐发展的城镇化道路来。

    农业现代化是全面实现现代化的基础和难点。目前,我国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中国农业还在一定程度上是经营规模小、专业性差、商品率低、生产手段落后和竞争力不强的半传统半现代农业,受到资源和环境的双重制约,面临国际和国内市场的双重挑战。同时,中国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又对农业提出了巨大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要满足社会对农业的需要,粗放落后的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是不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只有发展现代农业,才能提高土地的产出率以及资源的利用率,生产出量大质优的安全农产品,保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才能集约节约使用自然资源和生产要素,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突破资源环境的瓶颈,满足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需要,进而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产业支撑。建设新农村,无论是促进生产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还是改善生态环境,都需要以发展现代农业为基础。现代农业建设的成果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成效,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基础。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