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农业发展现状合集12篇

时间:2023-08-06 09:02:13

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特色农业发展现状篇1

泗阳县特色农业目前形成了优质稻米、工厂化食用菌、畜禽生态规模养殖、优质桃果蔬菜、成子湖青虾等5大特色产业,结合5大特色产业,通过合理规划和引导,目前各类特色产业发展正常,取得了可喜的进步。

1.1优质稻米产业初具雏形成子湖区域优质稻米产业一枝独秀。泗阳县成子湖区域的卢集、高渡、裴圩3个乡镇紧邻成子湖,周围环境无污染,生态特色良好,是发展绿色和有机大米的天然场所。近年来该县通过实施粮食丰产行动,通过部省级高产增效万亩示范片、县级现代农业示范方和优质稻米基地建设等各类项目抓手,实施水稻“三改一创建”项目,强化商品化集中育秧、病虫害统防统治、测土配方施肥等专业化服务手段,推广高产、优质、高效栽培集成技术,加强粮食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泗阳县以市级农业龙头企业———贵嘴米业为龙头,在成子湖周边扩建0.67万hm2优质水稻基地,该县与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等科研单位深度合作,示范种植宁粳4号、连粳7号、南粳9108等优质粳米,使贵嘴米业不仅通过了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绿色食品认证,“贵嘴”牌珍珠米还荣获第七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金奖,形成了“合作社+企业+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走出了以“种植、收购、仓储、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化发展现代农业的路子。

1.2优质食用菌产业一枝独秀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内菌菇产业茁壮成长,集群优势明显。近年来,泗阳县强势发展菌菇产业,在与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共同建设泗阳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研究中心、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泗阳设施蔬菜(食用菌)研究中心的同时,引进世界上最先进的食用菌生产线、生物技术和优良菌种,云禾源、华绿、宏源、康宏等12家食用菌企业全部实现标准化、自动化、全参数控制下的流水线生产,日产优质金针菇、杏鲍菇等200t以上,华绿生物科技公司被科技部评为“部级高新技术企业”,建立研究生工作站;全县菌菇企业还建立“菌事联盟”,加强园区食用菌企业交流合作,抱团谋发展,组队闯市场。到2014年底,全县日产菌菇将突破300t,成为全国最大的工厂化食用菌生产基地。

1.3生态畜禽产业稳步推进生态畜禽产业取得良好进展,在保证生态的同时形成了主导产业。近年来,泗阳县实施畜牧提档升级行动,以雨润、加华、苏食等生猪养殖项目为龙头,积极与中国农业科学院、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等科研院所紧密合作,全力打造生猪养殖大县,建立了加华猪场、天蓬牧业等优质良种培育选育基地,全县年出栏500头以上的生猪养殖场有55个以上,年出栏生猪152万头。以开源山羊等为龙头的规模化山羊养殖量达到82万只。泗阳县依托成子湖禽业等重点企业,培育一批蛋禽养殖大户,年出栏50万羽以上的畜禽养殖场38家,年出栏家禽3200万羽。通过以上措施,在注重环保理念的同时增加了养殖户的效益。

1.4园艺产业茁壮成长桃果蔬菜产业生态特色明显,在丰富优质品种的同时达到品牌效应。泗阳县实施基地建设行动,立足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成子湖扶贫开发示范区、城南生态农业示范园、爱园现代果树示范园等特色园区的建设,全面推进果树和蔬菜生产规模化、实施化、标准化、组织化,提升果树和蔬菜等基地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目前,已建成省级园区蔬菜生产核心区0.17万hm2、优质桃生产基地0.2万hm2,花卉苗木生产基地0.1万hm2。年产各种蔬菜瓜果10万t,年产百合等高档花卉1000万枝。以国润农业、大禾庄园、贵嘴生态园等农业企业为龙头,加快发展日光温室、智能温室、连栋大棚等设施园艺项目,全县拥有千亩以上设施蔬菜基地26个,蔬菜种植面积达2.6万hm2,年产各类蔬菜130万t。

1.5青虾产业特色鲜明成子湖生态青虾产业特色明显。通过养殖规划与区划,对成子湖片区裴圩、高渡、卢集等地区相关水域进行科学划分,确定片区各水域的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片区各功能区的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实现科学管湖、生态用湖、打造名牌青虾产品的根本目的。2014年,成子湖水域泗阳部分被农业部列为洪泽湖青虾部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该县又分别荣获为“中国洪泽湖•青虾之乡”“江苏省渔业技术推广中心青虾技术创新示范基地”称号,进一步扩大了水产特别是青虾产业发展的特色和优势地位,今年全县水产养殖面积达1.76万hm2,天然青虾产量已经超过3000t,境内青虾自然繁殖保护区面积扩大达到3000hm2以上。初步建成了有品牌、有质量、有规模、有效益,以青虾为主体、其他水产为补充的现代渔业产业技术体系。虽然泗阳县特色农业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与其他一些先进县(区)相比,在特色农业总量及生态发展方面,仍然有一些地方需要加以改进并继续给予引导和扶持。

2泗阳县特色农业未来发展对策

2.1重点打造5大园区,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以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为核心,按照“宿迁争先、江苏一流、全国有名”的目标,着力打造66.7km2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积极准备申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重点发展绿色稻米、设施蔬菜、精品水果、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特种水产、农业休闲观光、农产品加工及物流配送等产业示范基地,园区集农产品生产、农业“三新”展示、科技研发创新、市场营销管理和新农村建设示范5大功能于一体,形成一园多区、一园多基地的综合配套、特色鲜明的总体布局。与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南京农业大学、扬州大学等科研院校合作,通过建立各类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试验示范基地,带动县域范围内农民致富。以成子湖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城南生态休闲观光园区、现代渔业示范区、爱园现代果树示范区等其余4大园区为次核心,大力进行园区集聚效应,发展优质稻米、桃树、青虾等特色产业,通过项目平台,打造各类基地和核心区及示范区,发展高效特色农业。

2.2引导六次农业,通过种植业、加工业、服务业配套,延伸产业链,着力打造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完善农产品销售网络六次农业就是通过第一产业种植业、第二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和物流行业等、第三产业即农产品服务业及各类农业为主导的生态休闲观光农业(1+2+3=6或1×2×3=6,故为六次农业)。充分发挥泗阳县地理位置优越、生态特色明显、旅游配套功能齐全等得天独厚的优势,大力发展六次农业。进行名特优新特色农产品引进,通过地方现有特色农产品(八集小花生、新袁羊肉、穿城大饼等地理标志原有产品)的市场品牌优势带动,突出新的特色农产品(金陵美玉番茄、大禾优质草莓、国润特色葡萄、八集特色杂粮加工品、天蓬生态猪肉、贵嘴优质水蜜桃、南粳9108大米等),突出特色农业资源,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平台,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深入开展农业龙头企业招引和培育工作。引进各类加工企业,建立网上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对接全国性网上交易平台,便利农产品销售,加快品牌农业发展和创建速度。到2015年,全县引进超千万元现代农业企业100家,新增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50家,农产品直销网络遍布全省,设立各类直销网点200个,高效农业生产基地70%以上实现订单生产。打造3个以上的四星级乡村旅游景点,10个以上的三星级乡村旅游景点,20个以上的星级旅游景点。

特色农业发展现状篇2

一、特色农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一)现状

**年全区共有耕地4.7万亩,总播面8.92万亩,其中粮田8.2万亩,菜田0.71万亩,其他济作物0.1万亩。设施播面0.25万亩,主要集中在方村镇方村和西京北两村。**年全区实现农业增加值689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794元。

全区确立了优质专用粮、无公害蔬菜、花卉苗木三大主导产业。一是无公害蔬菜产业。主要分布在方村镇方村、西京北两村。其中集体规模生产面积0.25万亩,建有温室580栋,涉及农户23户。主要生产品种有黄瓜、西红柿、等普通蔬菜品种和名、特、优、新品种。二是粮饲兼用粮产业。经过近几年来的种植结构调整,粮饲兼用玉米所占比重不断增大。全区特色粮饲兼用生产面积达2.1万亩。主要分布在宋营、方村两镇,生产品种邯郑单958、蠡玉14、农大108等。

(二)基本特点

1、农业结构调整不断深入,特色农业区域化布局和规模化发展框架基本形成。

农业结构调整一直是我区农业工作的重心。近两年来,在频繁征占耕地的情况下,我区种植结构调整坚持以“压缩普通粮食作物,稳步发展优质专用粮、积极发展无公害蔬菜、花卉苗木产业,增加特色品种”为原则,优化产业布局,调整品种结构。实现了特色产业区域化布局。引进名、特、优蔬菜、花卉苗木品种,提高农产品市场占有率,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和档次。

2、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服务质量大幅度提高。

引进名、特、优蔬菜花木品种,并有计划地进行试验、示范和推广;搞好先进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素质。聘请专家,技术能手进行不同形式的技术培训,印发各类技术资料,取得了良好效果;通过信息网络收集、整理农业信息,为农民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并通过网络向外推介我区特色农产品,提高农产品知名度。

(三)存在问题

一是对农业工作的认识不到位。部分干部群众认为我区已成为主城区了,农业工作已经不重要了,在领导力量、资金、技术等方面对农业工作的支持有所松懈。二是传统农业比重大。粮田占总耕地面积的85%,结构不合理,缺乏有特色拳头产品。四是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提高缓慢,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差。

二、特色农业发展规划

(一)工作思路:

立足本区特色,按照农业资源比较优势,压缩和淘汰低效粮食作物,发展蔬菜、花卉苗木劳动密集型或资本密集型优势特色产业,提高特色农产品市场占有份额,增加农民收入。

(二)工作重点:

1、全面改造提高种植业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实现传统农业向特色农业的转变,使种植业的发展切实转变到以质量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压缩粮食面积,增加优质蔬菜、花卉苗木种植面积,将传统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二元结构逐步调整为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三元结构。加大蔬菜产业发展力度。扩大保护地生产面积,扩大名优新特蔬菜品种的引进。减少大路货品种的种植面积。

2、培育开发特色农业园

在方村建立特色农业园区,将自由采摘、休闲娱乐、农事体验、生产销售于一体的高科技园区,带动周边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三)办法和对策

1、研究制定扶持政策,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特色农业发展的有效手段,而推进产业化经营的关键是搞好生产基地、加工企业、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市场、科技园区带动等龙头建设。因此,我区要加大对有基础、有优势、有特色、有前途的龙头扶持力度,不断增加龙头牵动能力。

2、增加特色农业科技含量,加快科技兴农步伐

特色农业发展现状篇3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8-0308-02

近年来,垫江县委、县政府决定在“十二五”末将垫江打造为重庆特色效益农业基地[1]。为此,结合目前垫江农业发展现状,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十二五”末将垫江打造为重庆特色效益农业基地的对策建议,以供参考。

1 垫江县特色效益农业发展现状

1.1 经济指标发展现状

据统计,2012年全县农业总产值实现42.4亿元,增长5.4%,农业增加值达28.2亿元,增长5.6%,农民人均纯收入8 121.62元,增长15.3%,增幅位居重庆市38个区县第6位,渝东北11区县、考核组排名分别位居第2、3位,水利建设完成投资6.8亿元,国家和市级对农业投入资金达3.3亿元。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国家高标准农田示范县”、“全国农村饮水安全示范县”等称号[2]。

1.2 “五点三区”开始起步

1.2.1 新民沙坪点。新民建成大棚蔬菜23.33 hm2、蔬菜大棚育苗1 hm2,大棚西瓜47.33 hm2、设施葡萄13.33 hm2,西班牙智能温室大棚2.5万m2。建设项目完成场平和排水沟修建,启动钢架连体设施葡萄31.67 hm2,硬化公路2.64 km,建成绿色观光走廊1.2 km;沙坪点引入乐天花谷婚纱摄影投入1 000多万元修建影楼、接待中心,硬化道路发展乡村旅游业,目前流转土地66.67 hm2,种植玫瑰、熏衣草、等观赏花草。

1.2.2 太平点。在牡丹村兴建农民新村,规划建设100户,1期工程已入住居民24户,补植补栽牡丹20万株,建设牡丹景区停车场2个。

1.2.3 澄溪点。新建通集牡丹园区公路3.6 km,建成人行便道8 km,补植补造牡丹20 hm2,集中管护柑橘园333.33 hm2,套种大豆100 hm2,发展大豆农民专业合作社3个。

1.2.4 高峰点。引进种植面积33.33 hm2以上规模的业主3个,建成大棚蔬菜基地13.33 hm2,雷竹基地66.67 hm2,完成柑橘水肥一体化管理66.67 hm2、柠檬13.33 hm2。

1.2.5 五洞点。启动世纪2000绿色营地项目,扩大蔬菜种植面积100 hm2,发展观赏型荷花33.33 hm2,培育精品李子园20 hm2,高标准管护李树200 hm2。

1.2.6 “重庆粮仓”核心区。重点在普顺镇实施水稻、玉米、小麦、高粱、油菜等5个部、市级万亩粮油高产创建和水稻高产整镇推进项目,建成水稻工厂化育秧基地2个,面积达1.9万m2,完成新建高标准农田1 466.67 hm2,实现水稻耕种管收机械化作业面积达6.67万hm2。

1.2.7 “重庆菜篮子”展示区。重点在白家等镇完成榨菜种植面积达6 666.67 hm2,蜜本南瓜种植达6 666.67 hm2,建成高产示范片666.67 hm2,培育蜜本南瓜加工企业1家,发展蔬菜种植面积33.33 hm2以上的业主5家,在坪山镇引进涪陵榨菜集团建设加工厂1个,已完成征地6.67 hm2,建成榨菜池99个,引进新品种11个,新建榨菜池15 000 m3,建成工厂化育苗基地1.33 hm2。

1.2.8 城郊休闲示范区。在桂溪镇建设“十里桂花长廊”,已完成土地租用工作;在高安镇试种荷花观光农业示范园66.67 hm2,新建荷花基地长2 500 m、宽8.5 m的旅游观光道,建成园区内观光便道8 km;在曹回镇建成香椿基地300 hm2、新栽芍药33.33 hm2;在长龙乡落实花卉苗木基地100 hm2,建成高标准精养鱼池33.33 hm2。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粮油综合生产能力不稳

粮油生产投入不足、抗灾能力不强的状况未得到改变。

2.2 蔬菜产业结构不合理

传统蔬菜多,特色蔬菜少,真正无公害蔬菜面积较小,产品质量不尽人意,产业结构不合理直接使菜农收益呈下滑趋势,市民还要承受外地蔬菜成本高而支出增加的压力。

2.3 畜牧规模养殖水平不高

饲料、人工等费用不断上涨,增加了养殖成本,生猪市场价格波动较大,随着市场需求的客观变化,牛、羊等草食动物的消费需求正在增加,但是受到养殖周期长、繁殖率低等限制,规模养殖水平不高。

2.4 柑橘市场经济不适应

主要是分散的果农经营,规模小,产量低,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突出,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

2.5 渔业综合生产能力不强

鱼塘建设标准化程度不高,防灾能力不强,渔业养殖技术人才缺乏、养殖病害风险较大、市场拓展困难、土地流转不顺、产业发展减慢等导致渔业综合生产能力弱。

2.6 林果花卉产业发展科技水平不高

生产手段较为落后,经营比较粗放,农科教结合不紧密,花卉苗木产业科研基础差,科技人员严重短缺。

2.7 蚕桑市场管理不规范

由于蚕种经营时效性较强,农业主管部门蚕种管理手段有限,无法有效监督社会蚕种经营行为,造成蚕种品种混杂、布局混乱。

2.8 中药材开发利用不充分

中药材种植缺乏严格的规程,生产管理粗放,使中药材产量低、质量差的现象较为普遍。

3 发展对策

根据重庆市特色效益农业会议精神,在“十二五”期间,垫江县将按照“保供增收惠民生、改革创新添活力”的总体目标,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富民兴垫”的总任务,坚定不移地走以特色效益农业为核心的农业现代化路子,重点抓好粮油、蔬菜、畜牧、柑橘、渔业、林果花卉、蚕桑、中药材产业,全面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力争在2017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3-4]。

3.1 加强组织领导

实行县乡(镇)部门行政首长负责制,建立专门工作班子,纳入县乡(镇)2级政府年度综合目标专项考核,推行目标管理责任制。

3.2 强化政策扶持

重点对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市场等特色效益农业经营主体在资金(在县财政资金困难的前提下,2012年安排2 500万元专项资金进行重点奖扶,且年增长20%以上)、用水、用地、用电、税费、信贷等方面出台了相关优惠政策,集中打捆使用好特色效益农业发展的各种资金,有针对性地奖励扶持培育壮大特色效益农业,主要抓好生产、管理、销售等关健环节。

3.3 有序流转土地

抓住重庆设立垫江城乡统筹综合改革试验区县的机遇与条件,坚持自愿、依法、有偿的原则,在保障农民利益的前提下,主要采取转包、租赁、互换、入股等方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以重点产业为依托,引导土地重点向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殖大户、种田能手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中,实现土地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实行“龙头企业(公司)+基地+农户”等多种产业化经营模式,建立互利共赢的和谐关系。

3.4 抓好科技教育

3.4.1 农业科技普及。建立与西南大学、重庆市农科院等教育科研机构合作机制,着力推广新品种、积极推行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种养殖业技术和农产品加工技术,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水平。

3.4.2 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每年对全县农村干部、农技人员、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生产大户、农村经济人和广大农民开展重点产业专项培训1.3万人次以上,突出抓好新生劳动力技能培训和现有农村劳动力的知识更新,努力培育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合作的新型农民。

3.5 打造优质基地,形成重点产业

3.5.1 建设特色粮油基地。坚持“稳面积攻单产,调结构提品质”的原则,大力挖掘粮油增产增收能力。在“十二五”末,全县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8万hm2以上,总产量将达45万t以上。优质“双低”油菜播种面积8 000 hm2以上,产量将达1.8万t以上。在提供20万t商品粮的基础上,在普顺、三溪、裴兴等乡镇重点发展渝香203等优质水稻2.93万hm2和“富硒”水稻666.67 hm2;在桂溪、新民、周嘉、高安、坪山等乡镇发展鲜食加工甜糯玉米1 333.33 hm2;在永安、高峰等乡镇发展优质高粱2 000 hm2;在25个乡镇发展优质大豆、花生、食用蚕豆等绿色生态小杂粮1.6万hm2。

3.5.2 建设特色蔬菜基地。在“十二五”末,重点在白家、新民、高安、周嘉、坪山等乡镇发展蔬菜种植面积4万hm2,总产量将达90万t。①蜜本南瓜。建设白家镇湖滨村蜜本南瓜示范片,带动坪山、三溪、包家等20个乡镇发展蜜本南瓜2万hm2,从事南瓜产业30万人,年加工南瓜30万t,产值将达30亿元,税利将实现3亿元。②榨菜。以坪山、裴兴、三溪、永平等10个乡镇为主产区,辐射周边乡镇发展榨菜1.33万hm2,产量将达40万t。③其他蔬菜。在25个乡镇种植其他蔬菜6 666.67 hm2。以曹回、鹤游、砚台等乡镇重点发展生姜、藠头、辣椒、青菜、萝卜、食用菌等调味品、泡菜加工原辅料和特色蔬菜2 000 hm2,在新民、高峰、坪山、白家等乡镇发展设施蔬菜666.67 hm2。

3.5.3 建立畜牧标准化基地。在“十二五”末,全县生猪出栏100万头,家禽2 000万只(其中肉鹅500万只),肉牛(含奶牛)2.5万头,山羊5万只,蜜蜂3万群,畜牧业总产值(含加工)将达38.9亿元。

3.5.4 建成精品柑橘基地。坚持“鲜食与加工、新建与改建、早熟与晚熟”相结合的原则,在“十二五”末,全县柑橘规模达1.33万hm2,产量达20万t。在黄沙、高峰、五洞等5个乡镇重点发展礼品柚,在新民、周嘉、杠家、澄溪等17个乡镇重点发展加工果,在高峰、高安、砚台等7个乡镇重点发展商品橘。

3.5.5 建设生态渔业示范基地。在“十二五”末,全县渔业养殖面积将达3 533.33 hm2,水产品产量将达4.3万t,渔业产值将达6亿元。在新民、沙坪、长龙等5个乡镇建设666.67 hm2城郊休闲渔业示范区,在坪山、高峰、高安、永平等8个乡镇重点发展666.67 hm2生态渔业精养区,在沙河、杠家、三溪等7个乡镇重点建成666.67 hm2特色渔业养殖区。

3.5.6 建设林果花卉生产基地。在“十二五”末,全县特色林果规模将达3 333.33 hm2,产量将达10万t,产值将达7.5亿元,花卉苗木种植面积将达1 333.33 hm2。在五洞、高峰、新民等乡镇重点发展特色林果,在太平、五洞、沙坪、黄沙、新民等乡镇重点打造牡丹花、李子花、油菜花、白柚花、荷花“五朵金花”,大力发展旅游观光农业。

3.5.7 建成优质蚕茧基地。在“十二五”末,全县桑园面积保持2 000 hm2,发种2万张,产茧达700 t,产值达5 000万元。在坪山、永安、三溪等10个乡镇重点培育十担户200户、百担社50个和千担村5个及蚕农专业合作组织4个以上。

3.5.8 建立中药材种子基地。在“十二五”末,全县新发展中药材1 000 hm2,种植规模将达3 333.33 hm2,产值将达2亿元。在澄溪、太平、桂溪、新民等乡镇种植丹皮,在桂溪、杠家、永安、包家等乡镇种植金银花、芍药、青蒿、板蓝根等中药材。

4 参考文献

[1]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特色效益农业的意见[J].重庆市人民政府公报,2012(13):IO001.

特色农业发展现状篇4

2劳动力供给不足,劳动者素质较低农村劳动力是农业发展的基础,是推动特色效益农业发展的根本保证。目前,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流,有效劳动力严重不足。造成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的主要原因有:(1)农业风险大,效益低,农业生产周期长,受自然条件影响大,在农业保险一片“空白”的情况下,农业生产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2)农业产业化经营初期,具有资金投入较多、风险大、效益低等特点。(3)农副产品价格波动大,农民纯收入增长缓慢,使得农民积极性不高。(4)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村实用人才开发优惠政策少,农民务农意识淡化等。从事农业的劳动力人口文化素质偏低也是有效劳动力供给不足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据统计,彭水县每年有20多万人外出务工,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文化素质偏低,50岁以上的占60%以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则占80%以上。也就是说,凡有一定技术含量的种养殖业,都将缺乏能人带动。

3交通不便,劳动强度大,效率不高生产工具的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生产工具的先进程度直接决定农业生产效率。彭水县位于武陵山区,耕地以山地为主,机械化程度低。农村道路交通设施仍然脆弱,农民生活生产主要靠担、跳、背,劳动强度大,效率低,导致效益不高。总之,大部分农村的生产资料落后,生产力水平落后。尽管政府加大了对农业生产投入,但仍未摆脱“老、少、边、穷”的落后现状。

4传统个体户种养模式,不利于规模化生产规模化生产是由粗放型走向集约化的重要途径。农业生产规模化不仅能够提高生产效率,便于生产管理,同时还能够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目前,彭水县农业生产以散户种植为主,没有形成规模化,导致生产资料分散,资源浪费严重,不利于品牌战略的开发,影响特色农业的长效发展。5以传统经验为主导,缺乏专业可靠的技术指导传统农业主要以经验为主导,缺乏专业的技术指导,没有形成科学体系,具有一定的盲目性。目前,彭水县农村农业生产中主要以传统农业生产为主,在科学合理布局和专业技术支持等方面的投入还严重不足,导致农产品质量不稳定,不能实现稳产高产,严重影响经济效益。

6种养品种杂乱,缺乏经济高效的主导品种高产优质的品种是增产增收的前提。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因地制宜的选择合适的品种至关重要。目前,彭水县在种养品种的选择上具有“各自为阵”的现象,且选择标准不科学,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往往是根据他人的经验评判加以选择,缺乏科学依据。因此,在生产过程中常出现品种适应性不好、抗逆性差、易发生病虫害等问题,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

二、对策建议

1加强风险评估,健全财政补贴制度,建立农业保障体系针对在发展特色农业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市场风险及自然灾害等风险,有关部门应建立特色农业风险预警系统,对涉及到特色农业的各方面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和加工,分析和预测农业风险的可能性,定期向农业部门和生产特色农产品的农户发出报警信号,增强农民决策的正确性,提高他们的抗风险能力。同时,政府应制定相应的财政补贴制度,保障农民的基本收益,解决农民种养的后顾之忧,提高农民的积极性。政府还应当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建立有力的农业保障体系,确保农业良好健康发展。

2强化政策引导,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农业政策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导向作用,因地制宜地开发农村经济发展体系,引导农民积极生产,是积极发展特色经济的前提保证。政府应当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以培养新型农民为目标。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强化农民培训,突出抓好种养能手、能工巧匠、农民技术员、农民企业家、乡村干部5支队伍建设。针对目前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失的现状,政府部门可利用政策保障机制如财政补贴,创业信贷等吸引青壮年劳动力,改善农村劳动力结构不合理的现状,实现农业的快速发展。

3积极引进机械化设备,提高生产效率,减轻劳动强度彭水地处山区,土地资源大多为山地,不利于机械化生产,劳动效率低,劳动强度大。山区交通网络不畅,不便于农产品运输,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农业的快速发展。在彭水大部分地区,特别是在偏远农村的生产条件更为恶劣,大多仍采用“背篓式”运输。针对目前彭水“背篓式”的搬运模式以及山地农业的生产特点,引进和开发小型的机械化生产设备,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对彭水特色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4鼓励帮扶大户,逐步形成规模化生产,走专业合作化道路充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对农村种养大户进行重点帮扶,寻求以大户带动散户,最终实现规模化生产的经营模式。走专业合作道路,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专业合作组织是一种农民互助合作性质的经济组织,可以采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市场+专业合作组织+农户”、“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等多种形式,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充分发挥其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作用。聚合人力、物力、技术、资金等要素,产生“1+1>2”的叠加效应。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具有一头联结市场,一头联结农户的优势,能有效组织农民从事专业化生产,避免生产的盲目性,增强农民的自我组织、自我保护、自我发展能力。

特色农业发展现状篇5

[中图分类号]S21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02-0044-02

陇南市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属秦岭南坡山地、岷山东端山底和大坝山缘山地的交汇处,在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四川盆之间;海拔2000~4000米,是物产丰富、山川绮丽之地,具有发展特色农业的优势和潜力。

一、陇南市发展特色农业的条件分析

(一)得天独厚的的自然生态环境

陇南地处我国北亚热带西北边缘,在全国农业气候区划中处于北亚热带秦巴区及其向青藏高原气候区的过渡地带,属于我国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水热资源丰富,气候呈明显的垂直变化,具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特点。统计资料表明,陇南地区气候温和,日照充足,热量和降水较为丰富,全区多年平均气温10~15℃,年平均日照时数在1700小时以上,年平均降水量400~900毫米,降水变率10%~17%,无霜期160天以上。陇南山区是甘肃省惟一的北亚热带气候区和积温最多的地区,积温的有效性好,降水丰富,且冬季多暖区,农业生产多种经营条件优越。在地貌、气候等自然条件影响下,陇南地区形成了相应的植被、土壤类型和分布状况,植被和土壤的垂直分异明显,随着海拔的升高,形成了复杂的森林、土壤及其组合类型。森林植被的水平分布,从南到北可分为常绿阔叶落叶混交林带、落叶阔叶林带和针阔混交林带。陇南地区的土壤水平分布由于受东、南方向湿热气流的影响,形成了从东南向西北呈黄棕壤―棕壤―褐土―黑钙土的规律性分布。气候、植被、土壤垂直和水平变化大的自然环境,虽然不利于粮食、棉花等大宗农产品的生产,但由于地形复杂,气候温暖湿润,适生的生物种类繁多,具有发展经济林果、药材等地方特色经济的天然优势。

(二)悠久的特色农业种植史

农业生产具有历史继承性,陇南地区特色农产品种植历史悠久,劳动人民积累了发展特色农业的丰富经验。茶叶、花椒、桑蚕和中药材种植均已有上千年的历史,特别是武都区的花椒,更是有2000年以上的栽培历史,北魏时期杰出的农学家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记载: “蜀椒出武都,秦椒出天水。”陇南的花椒以其芳香浓郁、麻味纯正、色泽艳丽而享誉古今中外,早在唐代就被列为贡品。

(三)较好的发展基础

陇南特色农业发展势头良好,各地将特色农业列为实施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点推进项目, 花椒、核桃、油橄榄、银杏、茶叶、蚕桑、苹果、中药材、蔬菜、肉牛肉羊、烤烟、食用菌等一大批名、特、优、新产品得到了较好的挖掘、开发和利用,并在一定区域内形成了批量生产,核桃、花椒、中药、蔬菜基地初步形成。2004年,陇南市核桃种植达22万亩;花椒种植达12万亩;栽桑560万株,全年养蚕1.01万张,产鲜茧63.98万斤, 加工干茧128.2吨;茶园面积达到8万多亩,投产茶园近3万亩,无性系优质高效茶园9400亩,丰产茶园2800 亩,茶叶总产量68万公斤;种植中药材35.647万亩,加上上年留床面积,累积种植面积达到69.05万亩;苹果种植面积达36.7万亩。截止2007年底,该市特色产业面积已达50万公顷,其中,花椒、油橄榄种植面积和产量都跃居全国第一,核桃面积和产量居甘肃省第一、全国第四。在扩大种植面积的基础上,陇南市还大力推广名、特、优、新品种、新技术,开展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快特色农产品“无公害、绿色、有机认证”步伐,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着力培育特色农产品品牌;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进一步完善龙头企业和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发展产业化经营,已初步形成了特色种植业、特色养殖业、特色林艺、园艺等特色农产品类型体系。

二、陇南市发展特色农业中存在的问题

(一)在产业布局上存在盲目性

陇南县域经济表现出较低的产业聚集度。县域缺乏科学的内部分工,中小企业集群少,具有区域特色的聚集产业规模不大,聚集能力低,难有大的作为。全市特色农业产业在各县(区)的发展大同小异,各县特色不明显。

(二)部分特色农产品产区生产条件差

陇南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存在着投入少、管理粗放的突出问题。如药材生产种植分散、规模不大,农民仅仅把药材作为农作物生产的副业,尚未形成集中连片的规模化种植区域,大多未能按照药材栽培的特殊性要求进行规范化管理,只按照一般农作物对待,导致药材产量不高、品质下降,降低了药材的药用价值和市场竞争力。另外,花椒、核桃等大多分布在山地和丘陵旱作区,土壤瘠薄,干旱缺水,生产环境不容乐观。

(三)农民素质低,影响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村教育布局的不合理和落后的经济条件造成了陇南县域基础教育特别是农村基础教育的整体落后,教育落后带来的人的素质劣势造成了经济缓慢的发展。根据2004年农村统计年报显示,陇南市126万农村从业人员中,文盲和半文盲33.34万人,占26.46%,小学毕业人数54.81万人,占43.50%。由于农民文化素质明显处于竞争劣势,缺乏市场开发和经营意识,销售方式多为传统原始小摊小贩(用挑担或架子车运至集市贩卖),与现代市场产销模式有很大距离,直接影响了特色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另外,经济外向度和市场化程度低,经济自主增长能力不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突出。

三、陇南市特色农业发展对策

(一)因地制宜,合理布局

陇南特色农业的发展主要突出一个“特”字。为了避免特色农业发展中的盲目性和重复发展,各级政府应从市场需求和当地的资源优势、产品优势和区位优势出发,因地制宜,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按照“生产布局向生态适宜区集中”的原则,科学制定适合本区域特色农业发展的整体规划,具体指导本区域特色农业发展。在制定规划中,要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农民意愿,坚持市场导向、区域分工、体制创新、科技支撑、政府引导的原则,避免盲目性。各地的资源禀赋是不同的,只有对本地资源进行开发,生产出具有当地资源特色的优势产品,才能不断地开拓市场,占领市场;才能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市场优势和经济优势。

(二)开拓资金来源,建立有效的投资体系

资金短缺是制约陇南特色农业发展的瓶颈,解决资金问题是发展特色农业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因此,各级政府要发挥导向作用,加大投入力度,要多渠道投入资金,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一是财政应安排一定资金加强水、电、道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二是各地要创造条件,积极争取金融部门的支持,鼓励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按照“效益优先,因地制宜,规模经营,循序渐进”的原则,调整信贷结构,在充分进行市场调查和掌握足够产业政策信息的基础上,选择一批具有发展前景、效益良好、牵引力大的特色农业组织进行重点扶持,帮助解决技改贷款和流动资金贷款,加大对特色农业发展的信贷资金投入。三是要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坚持“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吸引外资和鼓励民间资本、民营企业投资当地特色农业,形成多元投资体系。

(三)提升农民素质,发挥农民主导作用

农民是农业的生产者,在特色农业的形成和持续发展过程中,始终起着主导作用。所以,要充分发挥农民的积极性,进行组织创新。各级政府应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不断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以科技示范户、专业户为龙头的方式将农民组织起来,充分发挥他们在特色农业中的主导作用。加大对技术含量高、带动力大、辐射面宽、抗风险能力强的龙头企业、特别是对外向型龙头企业的扶持和培育,适时引导其强强联合,组建大型龙头企业集团,延长产业链条,提高其市场竞争能力。探索特色农业产业化生产经营组织模式,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公司+农户”等一体化经营的经验,不断探索“公司+基地+农户”、“市场+农户”、“特色农产品生产合作社”等多种组织形式,推进产业化经营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自然资源丛书编撰委员会.中国自然资源丛书(甘肃卷)[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5.

特色农业发展现状篇6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532110

永善县属于山区农业县,而农业是社会经济的基础,严重影响农民的经济收入。现阶段永善县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充分发挥自然资源的优势,以提高高原特色农产品的经济效益,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1]。

1 高原特色农业概述

高原特色农业首先在云南出现,体现云南农业新时期发展的特点,推动农业的商品化、市场化以及现代化发展,能够有效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改变农业结构,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高原特色农业具备新、名、特、精、优等特点[2],充分体现特色的本质,随着高原特色农业的不断发展,逐渐形成12大品牌,大大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

2 影响因素

2.1 自然因素

自然资源属于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一种物质基础,严重影响高原特色农业的发展空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永善县中的自然资源严重影响高原特色农业的产业结构与发展方向,从而决定其优势面;自然资源极为有限,而技术、资金等可移动性的资源严重影响地区优势与高原特色农业的发展,需重视挖掘县外的自然资源,形成互补,以增加永善县的区域优势。

2.2 技术因素

高原特色农业属于永善县的高新技术产业形式,但是和常规农业比较而言,高原特色农业是在区域特色资源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通过农业技术进行建设,科技创新路线,凸显高原特色农业的特色。技术因素是培育高效益、高品质和具有强大的市场竞争力的产品的决定性因素[3]。目前,我国现代化农业处于尚未成熟阶段,是因为我国的农业技术不够先进,农业技术推广范围窄,尤其一些偏远山区还保留原始的耕种方式。为此,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为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为农产品增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永善县高原特色农业的发展现状

3.1 花椒产业

花椒又称秦椒、汉椒等,是中国特有的香料,位列调料“十三香”之首。花椒主要分为大椒和步椒2种,为良好的调味佐料,也可榨油,出油率在25%以上。花椒是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为一体的短、平、快致富项目,加之又是品质上等的调味品,深受消费者青睐,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而永善县由于受到干热河谷气候的影响,境内盛产花椒。永善花椒以其色鲜味浓、油性重、麻味十足,是独具特色的调味佳品。构建农业合作社,增加农民收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保护生态环境,增加花椒产量。

3.2 魔芋产业

永善白魔芋属于高原特色农作物的一种,膨胀系数是80~100倍,用一袋28kg的魔芋精粉遇水膨胀后能生产出1t左右的食品,因此经济效益极高。白魔芋因其葡萄甘露聚糖含量高、粘度强、褐变轻、保型时间长,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其抗逆性、抗病性优于其他魔芋品种。魔芋在工业领域应用广阔,目前已研发出魔芋的46种特性,广泛应用于医药、石油、建材、化工、航天及航空等众领域,市场需求量极大。魔芋作为保健食品对人体诸多方面能产生高效的预防保健作用,如在防治胃病、减肥塑身等方面已得到体验者的广泛认可,有现代营养学家研究表明,魔芋的主要成分葡甘聚糖是当今最优质是膳食纤维,素有“第七营养素之称”。 特别是自2007年成立魔芋产业办以来,永善县魔芋产业步入了迅速发展的快车道。扩大魔芋的种植面积,增加魔芋产量,增加高原特色农业的经济效益。

4 永善县特色农业经济的发展创新

4.1 农业产业化发展

产业化经营是高原特色农业做大、做强和做优的关键,它不仅有效地把独特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市场优势,还可以促进小生产与大市场的衔接。永善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具备起步晚、发展慢、数量小、规模小、带动弱及效益差等的特点,因此,需大力发展特色优势农产品加工业,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4];创建高原特色农业品牌,将品牌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

4.2 重视科技与人才发展

特色农产品生产的时代要求是产品应具备优质、高产、高效和低耗特征,而提高特色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是实现优质、高产、高效和低耗最直接手段。通过优质、高产和低生产成本在市场上处于优势地位,必须发挥科技的作用,依靠科技提高特色农产品的质量和市场份额与竞争力。换而言之,科技属于高原特色农业竞争优势的最重要衡量因素之一。重视科技队伍的建设,大力发展骨干人才与组建团队,从而提高农业生产的专业技术水平,发展新型农民。

4.3 构建完善的市场流通机制

高原特色农业其实质是竞争性农业,是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并推动高原特色农产品进入市场,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现阶段,永善县的市场流通较为落后,对高原特色农业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导致高原特色农业发展中出现瓶颈,严重影响经济的发展。因此需构建高原特色农业农产品的流通体系,以加快高原特色农产品的销售,增加市场竞争力,构建生产、销售、售后于一体的流通模式[5],做好大市场与小生产之间的衔接,增加经济效益,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

5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高原特色农业的不断发展,永善县逐渐总结出一套完善的高原特色农业生产、流通与发展的体系,有利于高原特色农业的发展,增强其市场竞争力,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

参考文献

[1] 吴晓敏,李皎,曹茂,等.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庄园规划创新与基本模式[J].华中建筑,2015,(4):108-111.

[2] 李正贤.关于宾川高原特色现代生态农业转型升级的思考[J].科技致富向导,2015(5):114-115.

特色农业发展现状篇7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5)24-6435-06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5.24.087

Abstract: Based on analyz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distinctive agriculture in mountain counties of Hubei province,by using the investigation data and adopting the calculation method of comprehensive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ex, an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alysis was conducted on 10 kinds of main distinctive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 43 mountain counties of Hubei province to draw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 difference of main distinctive agricultural products among different counties. And then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some relative proposals to promote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of distinctive agriculture in mountain counties of Hubei province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mountain counties;distinctive agriculture;agricultural products;comparative advantage;Hubei province

湖北省山区面积约1 260万hm2,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67.9%,区内独特的地形地貌特征,为山区特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近年来,湖北省山区坚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具有了一定的发展规模和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也日显突出,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就农业转型升级与脱贫致富的要求而言,湖北山区特色农业的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科学分析湖北省山区特色农业产业的比较优势,全力探索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方向,不断壮大湖北省山区特色农业,对于提升山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推动山区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14年,湖北省发改委农经处委托湖北省农科院就湖北省恩施州、宜昌市、十堰市、黄冈市、咸宁市等43个山区县(市、区)特色农业发展开展调查研究。为了更好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推进特色农产品向优势区域集聚,本研究以43个山区县(市、区)的调研数据为基础,对10种主要特色农产品的比较优势进行全面分析,确定特色农产品的优势生产区域,并在政策上进行推动,形成规模生产和优势效益,进一步推动湖北省山区特色农业产业的大发展。

1 湖北省山区及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1.1 湖北省山区划分

湖北省山区主要分布于鄂东北大别山区、鄂西北秦巴山区、鄂西南武陵山区和鄂东南幕阜山区,地处豫、陕、渝、皖交界处,横跨恩施、宜昌、十堰、黄冈、咸宁以及神农架林区6个市州,涵盖恩施、利川、巴东、建始、咸丰、宣恩、鹤峰、来凤、长阳、兴山、秭归、夷陵、五峰、远安、宜都、郧西、郧县、竹山、竹溪、丹江口、房县、南漳、谷城、保康、枣阳、宜城、红安、麻城、罗田、英山、团风、蕲春、浠水、广水、曾都、随县、通城、崇阳、通山、大悟、孝昌、阳新以及神农架林区等43个县市区,辖464个乡镇。2013年,43个山区县市区总面积1 177.93万hm2,其中,山地面积915.24万 hm2,占77.70%,山区总人口1 798.92 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0.63万元。

1.2 湖北省山区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在“两圈两带”、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试验区、山区县市脱贫奔小康、汉江流域综合开发等建设的推动下,湖北省山区特色产业规模不断壮大。2013年,43个山区县市特色农业产值648.07亿元,全省农民人均从特色产业开发中实现的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近50%。特色产业的标准化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据统计,43个山区市县通过“三品”认证的特色农产品基地有1 267个,基地面积32.27万hm2。在大力扩展特色种养规模的同时,种养殖业品种结构不断优化,特色种植业呈现出茶叶、蔬菜、食用菌、花生、烟叶等特色农产品生产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格局,特色畜牧品种结构呈现出“猪、牛、羊”等齐头并进的发展态势。在特色农产品的品牌创建工作中,形成了如大洪山香菇、秭归脐橙、武当道茶、房县黑木耳等一批有影响力的农副产品品牌及商标,成为促进山区农业持续增效、带动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引擎。

2 湖北省山区主要特色农产品比较优势分析

本研究利用43个山区县市的调研数据,采用简化的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法来测算湖北省山区主要特色农产品比较优势。该方法主要包括效益优势指数、规模优势指数和效率优势指数3项具体指标,其中效率优势指数采用某地区某一农产品的单产水平占全省同一农产品单产水平平均值的比重来反映,规模优势指数采用某地区某一农产品的生产规模占全省同一产品生产规模平均值的比重计算,效益优势指数采用某地区某一农产品的单位面积产值占全省同一产品单位面积产值平均值的比重计算,综合优势指数是效益优势指数、规模优势指数与效率优势指数的几何平均值,反映三者间显著的制约关系。

2.1 茶叶

茶叶是湖北山区主要特色产业之一,43个山区市县中有36个县市区种植茶叶,种植面积达到26.02万hm2,茶叶总产量21.86万t,实现产值114.62亿元。从表1来看,英山县种植茶叶的综合优势最为显著,五峰县次之,其余依次为夷陵、宜都;通城县茶叶的种植规模不大,但其效益优势和效率优势非常明显;与全省平均水平相比,宣恩、竹山和谷城县的茶叶种植规模优势和效益优势比较突出,但效率优势相对较弱;恩施、大悟、竹溪、咸丰、保康和孝昌的茶叶种植规模优势比较明显,但其种植效益和种植效率方面不具有优势。

2.2 特色蔬菜

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湖北省一直将种植特色蔬菜作为发展山区经济的一个重要抓手,目前,全省有恩施、建始、鹤峰、长阳、巴东、五峰、神农架、竹溪、房县、郧西、竹山、保康等20个山区县市40多个乡镇生产高山反季节菜、山野菜等特色蔬菜。2013年,全省共发展各类特色蔬菜16.35万hm2,产值超过80亿元。从表2可以看出,随县的蔬菜无论在种植规模上,还是种植效率和种植效益上,比较优势都非常明显;谷城县、五峰县和曾都区蔬菜的效率比较优势和效益比较优势都非常明显,尽管种植规模不具有优势,但其综合比较优势相对比较明显;蕲春县、郧县、郧西县、竹山县和利川市蔬菜种植的规模比较优势都相当明显,但其种植效率和种植效益就差很多,优势度很低;秭归县和孝昌县蔬菜种植的规模优势和效率优势比较明显,但其效益比较优势指数偏低。

2.3 食用菌

鉴于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和良好的加工技术基础,食用菌一直是湖北山区的重要特色农产品,主要分布于随州、南漳、房县、保康、宜城、谷城、英山等鄂西北山区以及以宜昌远安为主的鄂西南山区。其主打品种是香菇、木耳、平菇、茶树菇等。截至2013年底,11个山区市县食用菌栽培超过9.39亿袋,总产值超过60亿元。总体来看,曾都、随县和南漳3县区的食用菌在生产上都具有比较优势,且比较优势较为明显;保康县食用菌种植的比较效益优势明显,但其规模优势和效率优势均有待进一步提高;远安县食用菌种植的规模优势和效率优势比较明显,但效益指数相对较低;房县的食用菌种植规模较大,但其效益指数和效率指数都比较低。

2.4 中药材

独特的气候特点使得湖北省具有发展中药材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湖北省现有中药资源约3 939种,居全国第6位,主要分布在蕲春、巴东、郧县等24个县市区。2013年,盛产药材的24个山区市县药材种植面积13.69万hm2,总产量49.18万t,产值51.32亿元。从表4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尽管保康县、罗田县的中药材种植规模不具有优势,但由于其单产能力和单位面积收益在全省山区县市中具有比较优势,所以其综合比较优势较为显著;蕲春、巴东、郧县、竹溪、英山、建始、恩施和鹤峰等县市的中药材种植面积虽然很大,但因其单位面积产量和产值均不高,所以其综合优势指数偏低;曾都区和夷陵区中药材的种植面积不高,但其种植效率和种植效益都非常显著;郧西县和房县的中药材种植效益有待进一步提升。

2.5 优质粮

自2004年开始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以来,湖北省优质粮产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目前全省山区主要有随县、通城、崇阳、浠水和利川等5个县市种植优质粮,2013年,5个县市的优质稻种植面积20.30万hm2,产量达133.38万t,产值36.43亿元。从表5的计算结果可以看出,随县优质粮种植的综合比较优势明显,但还应提升其效益比较优势;浠水县优质粮无论是在种植效率上还是效益上,都具有比较优势,但其种植规模不具有优势;通城县和崇阳县的优质粮种植不具有优势;利川市优质粮种植的效益比较优势明显,但其种植规模和种植效率均不具有优势。

2.6 花生

凭借其易种植、易加工、用途广的优势,花生逐渐成为湖北省山区农民重要的收入来源。目前,全省有红安、大悟、浠水、随县、团风、枣阳6个山区县市种植花生,2013年,6个山区县市花生种植面积达4.88万hm2,产量15.88万t,实现产值7.51亿元。表6反映出红安县花生种植的综合比较优势明显,但其效益优势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大悟县花生种植的规模优势非常明显,但在生产效率和效益上,都不具有比较优势。

2.7 烟叶

烟叶以其较高的经济价值成为湖北省山区县市的重要产业,主要分布于咸丰、保康、郧西、秭归等4县。在国家烟草专卖局提出严格控制烟叶种植面积和收购量的政策指导下,近年来,湖北省烟叶种植规模不断缩小,调研数据显示,仅郧西、秭归、保康、咸丰4个县的种植面积由2011年的1.13万hm2降为2013年的1.01万hm2,但烟叶产值却由2011年的2.89亿元提高至2013年的3.53亿元。从表7可以看出,郧西县种植烟叶的单位面积产量最高,尽管种植规模和种植效益均不高,但其综合比较优势最为显著;保康县、咸丰县的烟叶种植规模很有优势,但其种植效率却不高;秭归县烟叶无论种植面积,还是种植效益和种植效率,都不具有优势。

2.8 山羊

山羊产业是湖北山区的传统特色产业,主要分布于长阳、房县、郧西、宜都、随县等14个县市,主要品种有马头山羊、宜昌白山羊和麻城黑山羊。从表8反映出,房县、宜都和郧西县山羊养殖的综合比较优势明显,其中,宜都市无论在养殖规模上,还是养殖效益和效率上,都具有绝对的优势;郧西县山羊养殖的效率优势相对较弱;房县、长阳和随县山羊的养殖规模优势非常明显,但其养殖效益和养殖效率处于相对劣势;麻城、通山和竹溪县山羊养殖的效益和效率明显,但其规模比较优势有待进一步增强。

2.9 肉牛

肉牛产业是湖北山区经济中的优势特色产业,也是南部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和经济增长点。目前,全省山区肉牛主要分布在枣阳、随县、竹溪、恩施、大悟等11个县市。2013年,11个山区县市肉牛出栏35.66万头,牛肉总产量达7.65万t。从表9可以看出,枣阳市肉牛养殖的综合比较优势最为明显,但其养殖效率优势有待进一步提升;恩施市、竹溪县肉牛养殖的规模比较优势和效率比较优势明显,但其养殖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随县和大悟县肉牛养殖的规模比较优势明显,但在养殖效率和养殖效益方面均不具有优势。

2.10 肉鸭

肉鸭产业是湖北山区的传统特色产业,主要分布在孝昌、崇阳、利川等县市,近年来,在政策的推动下,肉鸭产业不断做大做强。2013年,全省山区肉鸭出栏1 900万只,鸭肉3.35万t,实现产值5.11亿元。从表10的分析结果可以得出,孝昌县肉鸭养殖的综合比较优势较为明显,但其效益比较优势有待进一步提升;崇阳县肉鸭养殖的规模优势明显,但在养殖效益和效率上,都不具有优势。

3 结论与政策建议

3.1 结论

通过对湖北省43个山区县市的茶叶、食用菌、蔬菜、优质粮、中药材、花生、烟叶、山羊、肉牛以及肉鸭10大特色农产品进行比较优势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英山、五峰、夷陵、宜都4个县市区是茶叶种植的优势区域,随县是特色蔬菜种植的优势区域,曾都、随县和南漳3个县区是食用菌生产的优势区域,宜都的山羊养殖优势突出,对于这些地区的特色产业发展应给予大力扶持。

2)对于规模优势明显,而不具有效率优势的农产品,如宣恩、竹山和谷城的茶叶,保康和咸丰的烟叶,枣阳的肉牛,应通过引进新品种、改进种养殖管理技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来提高其生产能力。

3)对于规模优势明显,而不具有效益优势的农产品,如秭归的特色蔬菜,随县的优质粮,恩施和竹溪的肉牛,孝昌的特色蔬菜和肉鸭,应通过走专业化、合作化、机械化生产道路,控制生产成本,提高产量;通过改善农产品品质、打造优势品牌等措施增强市场竞争力,扩大市场需求,进一步提升生产效益。

4)对于效率、效益优势突出,而不具有规模优势的农产品,如通城的茶叶,谷城和五峰的特色蔬菜,保康、罗田和夷陵的中药材,曾都的特色蔬菜和中药材,红安的花生,郧西的烟叶,麻城、通山和竹溪的山羊,应加大种养基地建设,扩大种养规模,提高种养的专业化程度。

5)对于规模优势明显,而效益优势和效率优势兼不具备的农产品,如大悟的茶叶、花生和肉牛,恩施、竹溪的茶叶和中药材,咸丰、保康和孝昌的茶叶,蕲春、郧县的特色蔬菜和中药材,郧西的特色蔬菜和山羊,远安和房县的食用菌,英山、巴东、建始和鹤峰的中药材,随县的肉牛和山羊,房县、长阳的山羊,崇阳的肉鸭等,应通过加大科技投入,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的选育和推广,提升种养水平,创新经营模式,完善配套设施,打造优势品牌等措施提升种养的效率和效益。

3.2 促进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为了进一步加快湖北省山区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

积极开展无公害中药材品种选育,加强畜禽良种繁育,重点培育“三黄鸡”、“黑山羊”等独特的地方品种,大力推广茶树无性系良种繁育栽培技术和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茶叶生产技术、秸秆生产食用菌技术,积极推广生态种养模式及实用技术,着力提升山区特色农产品的科技含量。

2)加强种养基地规模化建设

特色农业要做大做强,必须走规模化经营之路。要按照标准化生产要求,大力推进主产区特色农产品种养基地建设、良种繁育基地建设,不断提升特色农产品的供给水平和质量。要突出不同区域品种特色,加快集中连片基地建设,逐步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生产格局。

3)加快改善特色农业发展条件

鼓励财政资金加大对山区特色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重点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重点扶持特色农产品的良种繁育、技术创新和原产地维护等关键环节,同时,在优质农产品板块基地建设、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农产品加工基地建设等项目安排方面向山区特色农业及其关联产业倾斜。

4)加快特色品牌打造力度

围绕山区特色农产品和已形成的特色产业集群,大力实施品牌建设示范工程,开发一批具有湖北省山区自身特点的新品牌。着力打造精品名牌,做大做强获得地理保护标志以及具有知名商标的特色农产品品牌。

参考文献:

[1] 张 晴,刘 洋,高明杰,等.我国蚕桑业生产格局及比较优势演变特征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13(9):46-50.

[2] 马丽荣,王恒炜.甘肃省主要油料作物比较优势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4,35(5):8-12.

特色农业发展现状篇8

中图分类号:G 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500(2015)03-0101-04

甘肃是西部农业大省之一,农业经济是经济全面发展的重要支撑和源泉[1]。改革开放以来,甘肃农业和农村经济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形成了河西、陇东、陇南和陇中地区特色农业,主要农产品实现了由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人民生活得到持续改善。但由于甘肃省地处西部,域内地形复杂,山地、高原、平川、河谷、沙漠和戈壁等地形交错分布,使甘肃省农业产业也根据地理环境形成了特色产业。从全国经济上分析,甘肃省农业总体上还比较落后,主要表现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经济结构、农业区域结构及产业结构等方面,农业科技在生产中也没有发挥应有作用,没有成为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主力军。特别是随着农业产业发展,规模化大面积种植,给植物病害的发生和流行提供了良好条件,致使农作物主要病害发生日趋严重,一些次要病害上升为主要病害,由于频繁调种、制种使以前未发生的新病害不断出现,如温室蔬菜根结线虫病发生加重、马铃薯晚疫病严重流行、中药材病害加重等等,不仅其本身对作物造成经济损失,而且在防治过程中大量使用农药造成环境污染和农药残留等,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障碍之一。植物病理学是培养研究植物病害种类、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方法等的学科,学校培养的植物保护人才作为“植物医生”为作物健康生长和农业丰收保驾护航,也是科学使用农药保障农产品安全的前沿阵地。因此,根据甘肃省特色农业发现的现状,调整和改进植物病理学教学理念、内容和方法,以培养出立足产业需求和适合农民需要的合格农业技术推广人才,更好的服务于甘肃省特色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1甘肃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甘肃省农业生产地域差别较大,主要有河西走廊灌溉农业区,陇中、陇东旱作农业区及陇南山地农业区,产业发展上河西以制种基地和高原夏菜为主,陇中、陇东旱作农业区是全国重要的马铃薯和中药材生产基地,陇南山地农业区主要以中草药及其他特色农业为主。

1.1河西地区制种业发展现状

甘肃省河西走廊东起乌鞘岭,西至玉门关,南为祁连山脉,北侧为龙首山-合黎山-马鬃山(北山),具有优越的天然隔离条件,当地降水量少、蒸发量高、昼夜温差大、大气干燥,且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灌溉便利、光热资源丰富,是生产多种农作物种子的理想场所,也是国内种子繁育最佳条件的“黄金走廊”,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玉米、蔬菜及花卉等制种基地之一,是甘肃省农业发展中新的“增长点”,各类良种繁育已经形成规模并影响着国内种子市场,河西走廊已形成全国最大的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2013年,河西走廊玉米制种8.6×106 hm2,生产种子2.75×108 kg,占全国玉米用种量的50%;蔬菜花卉种子基地1×104 hm2,年产种子30×105 kg,每年向美、日、法、荷兰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蔬菜、花卉种子15×105 kg,种子出口量居国内前列,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和最具优势的制种基地。其他如啤酒大麦种子、花卉和蔬菜等在全国也影响很大[2]。但是,随着制种面积越来越大,轮作倒茬及隔离越来越困难,在制种过程中病害常发,对生产造成较大影响,如玉米锈病和黑粉病,番茄早疫病、晚疫病和白粉病,辣椒疫病及白粉病等等,每年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防治,也对环境造成较大的压力,除此之外,检疫性病害如番茄溃疡病和瓜类果斑病等也在局部地区发生,严重影响制种产业及鲜食蔬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1.2中部马铃薯产业的发展现状

甘肃省是一个自然条件差,粮食生产水平低的省份[3],而马铃薯是粮食、蔬菜、饲料和工业原料兼用的主要农作物,具有丰产性好、适应性强、经济效益高和营养丰富的特点,是甘肃省第2大粮食作物,为实现甘肃粮食自给、确保粮食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4]。自2009年,随着马铃薯原种生产补贴开始试点,全省原种生产能力在1亿粒以上,基本满足全省马铃薯脱毒原种生产的需求[5];2014年,全省马铃薯种植面积54.9×105 hm2,比2013年增加5.3×104 hm2。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推进和龙头企业的扶持发展,全省鲜薯年加工能力达40×105 t以上[5]。但是,马铃薯在生产过程中晚疫病、早疫病及病毒病等经常发生,局部地区或年份有大发生,贮藏期病害如坏疽病、干腐病及细菌性软腐等也常发生,严重影响了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是制约马铃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1.3中药材产业的发展现状

甘肃省是全国中草药种植大省,中草药种类多,产量大,品质好;全省14 个市州的70 多个县区都有中药材栽培,主要产区集中在定西和陇南[6],是在全国具有比较优势和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7]。2009 年,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16.5×105 hm2,产量50.3×105 t,产值31×107元。人工种植中草药350 余种,产量居全国前列的当归、党参、大黄、黄芪、板蓝根等大宗中草药,总产量分别占全国的95%、60%、50%、60%和25%,出口量占全国的80%[7]。产于甘肃文县的纹党,因参条粗壮,狮头蛇尾,皮松肉紧,质地柔软,断面成心纹,为“地理标志产品”;产于岷县的“岷归”驰名中外;

素有“中国黄芪之乡”陇西所产黄芪、“中国党参之乡”的渭源所产党参等名优产品已销往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泰国等20 多个国家和地区,以陇西为中心的地域中草药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20%,其中,白条党参的产量占全国市场份额的70%,当归、党参和黄(红) 芪是甘肃省最具优势的3 个品种,在国内种植面积最大、品质最好且影响着国内市场价格。虽然中医历史悠久,但中草药产业还是一个新兴产业,栽培方式较粗放,深加工不够,特别是病害发生严重,且病害种类及防治方法等基本资料均不完善,在防治过程中常出现不合理使用化学农药的现象。中药材是用来“治”病的,不能由于病害防治中使用农药不当造成农药残留,最终成为“致”病。因此,中药材病害防治方面的人才还需进一步加强培养。

1.4蔬菜产业的发展现状

基于甘肃省资源状况、气候条件、生产水平和耕作制度,以及不同蔬菜生长发育对生态条件的要求和种植特点,已形成了特色明显、优势突出、规模相对集中的河西走廊、沿黄灌区、渭河流域、泾河流域和徽成盆地5大露地蔬菜生产优势区域[8],特别是中部沿黄灌区和河西走廊的设施蔬菜发展迅速,中部沿黄灌区是日光温室引进最早、发展最快、规模最大、技术最领先、经济效益最好的地区。河西走廊是最具后发优势的重点区域,如近年非耕地温室大量建设,种植的蔬菜有十几大类的上百个品种,不仅满足了省内的消费需求,而且源源不断地销往周边省(市区),区位优势越来越明显,成为当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之一。2002年甘肃省蔬菜播种面积20×106 hm2 ,2008年已经达到了36.7×105 hm2,蔬菜总产量2002年为640×106 t,2008年超过了10×107 t[9]。甘肃省已被农业部列入“黄土高原夏秋蔬菜优势带” ,高原夏菜也已融入全国大市场,主要销往沿海20个省的50个农产品批发市场,外销的“5大主力菜”有花椰菜、西兰花、甘蓝、荷兰豆和西芹,占总销量的60% 。但是,随着种植面积的扩大,病害发生严重,如根结线虫病及灰霉病等均大量发生,严重影响蔬菜产业的可持发展,甚至有些地方农户因灰霉病而不种秋冬茬番茄;另外,由于受甘肃省制种基地影响,部分检疫性病害也有可能进入鲜食蔬菜田,给蔬菜生产带来隐患。再者,目前蔬菜病害防治中以化学农药为主,农药残留是影响蔬菜品质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随着蔬菜种植面积的扩大及绿色蔬菜生产的需求,急需培养对蔬菜病害诊断准确,能够应用无公害方法综合防治病害的技术人员。

甘肃的苹果产业也已初具规模,在平凉市、天水市、庆阳市及白银市等地快速发展起来,形成了一定的优势和品牌,如天水苹果驰名国内,静宁产区的“平凉金果”更是畅销国内外。

甘肃特色农业发展迅速,已取得了巨大的成绩。河西制种产业蓬勃发展,孵育了多个农业企业,为当地农民增收提供了机遇;中部及陇南等地中草药种植快速发展,已形成在国内占主导地位,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产业基础,促进了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干旱农业区马铃薯种植高速发展,种植面积和产量均上了一个台阶,马铃薯远销全国,对甘肃中部贫因区农民脱贫致富提供了新的途经;在沿黄灌区最先发展起来的设施蔬菜生产,现今已带动陇东、中部及河西灌区建造大量设施温室,特别是近年来张掖及酒泉修建的非耕地温室,为半沙漠化荒地的利用开辟了新的途径,

所产蔬菜不但满足了当地的需求,也远销省外,提供了一条农民致富的新途径;高原夏菜也是甘肃省蔬菜生产中的一张名片,从天水始至酒泉,每年大量蔬菜运往南方,给南方高温季节送上新鲜蔬菜,同时也致富了甘肃人民。但是,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病害成为限制其快速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因此,面对这一问题,植物病理学科要发挥其科研优势,积极研究和推广新成果和新技术,同时结合甘肃实际,强调甘肃特色产业,教学内容密切联系生产需求,进一步服务甘肃地方农业,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2植物病理学教学的探讨

2.1基于特色农业现状调整教学理念

随着甘肃特色农业的发展,甘肃农业经济也由传统的自给自足型向市场化转型,这一转型需要在农业经营理念上更新,特别是绿色无公害理念极需加强。我国农业的增长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资源开发和化工资源投入的增加,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生长调节剂等化学物品,给土壤和食品安全带来诸多问题。尤其是在人类面临能源危机、资源紧缺、环境污染等压力下,追求农业增产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或消失、土壤的自然肥力退化以及食品安全等一系列危害人类的重要问题。因此,为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作物病害防治过程中无公害防治理念应该贯穿始终。

农产品中农药残留超标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解决农药残留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性工程,而作为研究植物病害防治的植物病理学科则需要自觉地把环境保护和农业产品安全放在优先位置,在教学中积极调整教学思路和理念,加强对马铃薯、制种、蔬菜或中草药等特色产业的病害绿色防控方法的研究,且适时将研究成果补充到课堂,使学生所学专业知识贴近生活,提高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同时从农产品生产的技术源头上抓安全,会更好的解决农药残留超标及农药污染环境等顽疾。引导病害防治技术的无公害化,也促进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2基于特色农业现状调整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

随着农业产业的发展,国家提出了“校企合作”和“院地合作”等政策,要求高校教育更密切联系生产实际,这也是植物病理学科教学必走之路,即与甘肃农业产业相结合。甘肃省种植作物过去主要由小麦、玉米和马铃薯等组成,近年发展了河西制种、中部中药材、陇南油橄榄、康县核桃和天水大樱桃等多种特色产业。因此,针对新兴农业产业,需及时调整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将产业需求补充到课堂,使高校发挥好“参谋”角色,积极培养市场急需的专门人才,充分发挥知识对产业的推动作用,这也是高等农业教育对农业产业的贡献。

2.3利用农业科研丰富教学内容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农业高等教育与农业科学研究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已成为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10]。1809年洪堡率先提出了“通过研究进行教学”的重要思想和“教学与研究统一”的重要原则[11],之后,许多大学教育遵循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道路[12],并且取得了巨大成功。植物病理学结合农业生产的需要开展科学研究和农业科技创新,并将最新研究成果通过教学方式予以推广和转化。没有科研的教育发展不了前沿学科,培养不出创新型人才;利用科研提供的机会和经费支持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并将研究成果运用于创新农业人才培养是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新途径。大学生从事科学研究也为提高其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了新途径。

2.4利用农业科研强化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使学生成为一个复合型人才都具有特殊作用[13]。植物病理学科更要积极创造条件使大学生积极参加实践活动,使学生接触到农业生产一线具体病害并参与解决过程,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而且有利于增强农业对学生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2.5利用农业科研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教师是教学工作的主体之一,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教师教学水平决定了农业教育能否培养出高素质人才。而从事科学研究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主要途径之一。“科研是源,教学是流”[14]。在科研过程中教师能够不断掌握新知识和新方法,并将交叉学科的知识融合,提高了自身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利用科研活动掌握国内外最新的学术动态,并将其带入课堂;利用科研成果凝炼出新的理论知识,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在科研过程中训练思维方式,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0]。这些均可以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进而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孙玉贤.促进甘肃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J].社科纵横,2007,22(3):10-13.

[2]李含琳.甘肃省制种农业发展现状和对策探讨[J].甘肃农业,2014(24):3-4.

[3]宋尚有,樊廷录.关注农业结构调整和旱作区水资源高效利用提升全省粮食生产能力[J].甘肃农村工作,2009(1): 44-46.

[4]第红君.甘肃马铃薯脱毒种薯质量现状及发展建议[J].甘肃农业科技,2008(10):29-31.

[5]王润琴,刘元寿.甘肃省马铃薯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J].农业科技管理,2010,29(1):56-58.

[6]吴晓燕,李夏.甘肃发展中药材产业纪实[N].农民日报,2010-10-09.

[7]韩多,王海鹏,汪玉萍,等.甘肃省中草药生产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对策[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1,32(6):56-60.

[8]刘莉,杨伟.甘肃省蔬菜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J].甘肃农业科技,2009(9):34-37.

[9]赵贵宾,周育灵,张学斌.甘肃省蔬菜优势区域及发展途径[J].中国蔬菜,2007(2):8-9.

[10]杨征.农业科学研究对高等农业教育质量的积极影响与促进[J].广东农业科学,2012(15):209-212.

[11]约翰・范德格拉夫著,王承绪译.学术权力―七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比较[M].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12]许海清.对高校教学与科研关系的思考[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08,6(2):37-39.

[13]张昌松,郭晨洁.以科研促进本科生教学―一种崭新的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和研究[J].新西部(下半月),2009(12):196.

[14]曲晓波.以科研促进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3(2):89.

Teaching innovation of plant pathology based on

the specialized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Gansu Province

YANG Cheng-de,ZHANG Zhen-fen,XUE Li

(College of Pratacultural Science,Gansu Agricultural University/Key Laboratory of Grassland Ecosystem,

Ministry of Education/Pratacultural Engineering Laboratory of Gansu Province/Sino-U.S.Centers

特色农业发展现状篇9

中图分类号 F32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0-0302-02

云和县大力推进特色生态精品现代农业发展,培育有文化传承、功能多样的生态精品农产品与生态休闲养生农业,走出一条 “生产标准化、产品精品化、经营产业化、发展绿色化”的云和县特色生态精品现代农业发展路子,保障了云和农业发展可持续能力,促进了生态精品农业发展。

2015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在省、市农业主管部门的关心下,云和县农业工作者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积极适应新常态,大胆实践,坚持以高效生态特色精品农业为发展方向,以农业“两区”建设为平台,以产业发展、高效生态、特色精品、质量安全为重点,大力发展“菌茶蔬”三大主导产业,积极培育特色农业产业,全面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推动全县农业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1 取得的成效

1.1 粮食和经济作物平衡发展

全县完成粮食播种面积5 106 hm2,总产2.3万t。食用菌生产7 995.12万袋,其中花菇7 318.02万袋,普通菇359.4万袋,黑木耳217.7万袋,珍稀食用菌100万袋,建立食用菌精品农产品基地1个。特色药材种植和药材加工不断发展,中药材种植面积155 hm2,创造经济收益2 000万元。水果总面积1 606 hm2,产值4 537.4万元。茶叶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新发展无性系良种良茶100.8 hm2,全年产量860 t,同比增长7.5%,产值10 339万元,同比增长3.4%。畜牧业产值略有回升,2015年底生猪存栏2.23万头,同比增加4.21%,其中母猪存栏0.25万头,同比增加4.17%,生猪出栏3.54万头,同比增加3.51%[1-2]。

1.2 “两区”建设成效显著

崇云现代农业综合园区完成“两主导四精品三配套”即食用菌、水果主导产业示范区,特色水果、珍稀菌、珍稀苗木、稻鱼共生精品园,配套发展稻菇轮作、粮经轮作和生态农业休闲观光的创建,面积达1 420 hm2,总投入达1.6亿元,于2015年6月顺利通过省级验收。完成了670 hm2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

1.3 提高农产品质量,积极开展“三品一标”认证

以农产品质量安全既是“产”出来的,也是“管”出来的为理念,加强对蔬菜、茶叶、水果、畜产品生产企业(合作社)管理,积极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工作,全年进行农产品省级定量检测220批次,合格率100%。狠抓农业标准化建设和“三品一标”认定,2015年“三品”新增产品16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4个,有机食品2个,全县农业标准化覆盖率达61.9%。全面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平台建设,县级以上骨干农业龙头企业、示范性合作社、示范性家庭农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率100%,初级农产品追溯体系示范县建设通过省级验收。云和雪梨申报中华人民共和国地理标志产品,2015年12月通过农业部专家评审。

1.4 打响生态品牌

2015年云和梯田被评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番茄、白茄、雪梨在浙江精品果蔬展览会上获得金奖;仙宫雪毫牌金枝玉叶在第十届浙江绿茶博览会上荣获金奖;新培育24家农产品电子商务企业、20个生态精品农产品;组织企业参加2015年丽水(杭州)生态精品农产品博览会、浙江农业博览会,助力梯田开犁节、田西瓜节等农事节庆活动,打响了云和县生态品牌。

1.5 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改善农业生产环境

努力推广“资源―废弃物―再生资源”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整建制推进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建设,启动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和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主体建设,2015年建立畜禽粪便收集处理中心1个,落实生态消纳地820 hm2,新增沼液利用量5 300 t,推广测土配方施肥6 700 hm2,推广商品有机肥4 000 t,病虫害统防统治任务1 570 hm2,化肥减量任务76 t,农药减量2.65 t;开展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利用试点工作,石塘镇规溪、朱村、小顺、西滩头开设了4个“垃圾兑换”超市。雾溪乡结合饮用水源整治,率先开展了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利用处置,全乡共回收处置农药废弃包装物500 kg[3-4]。

1.6 不断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农业主导产业不断发展,经营主体队伍不断壮大,通过技术改造、信息服务等方式培育壮大农业龙头组织,鼓励发展专业大户,进一步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和规范化建设,创建生态精品农业示范乡镇1个、示范企业3家、示范合作社3家、大学生农业创业典型4个、示范家庭农场20家。

1.7 推进农业园区农旅融合

立足云和梯田4A景区,利用崇云现代农业园区特色优势,实施“以农促旅,以旅兴农”发展战略,以“现代农业生产示范区、农旅融合观光体验区、养生养老休闲区”创建为重点,按照“两区”“三基地”“六主导”“九精品”发展要求,实施现代农业园区综合示范提升工程,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打造“十里云河”景观带和“云和梯田”景观带,构建云和库区和山区梯田精品乡村旅游线路。

1.8 增强农业服务能力

强化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组建农业产业技术创新与推广服务团队,建立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13个,依托农业院校定向培养基层农技人员14名。坚持“科技下乡、专家进村、服务到户”,深入开展农业“五送”服务月等活动,帮助农民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加大农机推广力度,推进机器换人,新增先进适用农机具800台,推广水稻机耕面积2 670 hm2,机收面积660 hm2,新建钢架大棚70 hm2,建立了育秧中心、粮食烘干中心。

2 存在的问题

云和县生态农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存在许多深层次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打生态牌,走特色路,大力发展生态精品农业,实现生态发展任重道远。当前,云和县农业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畜牧业产值持续下降

“六边三化三美”和“五水共治”带动畜禽养殖污染的整治,但是也造成大量养殖场关停,现有的养殖场也受到限养政策的限制,造成畜牧业产值持续下降。

2.2 农民增收困难

农业生产成本尤其是劳动力价格不断上升,使农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挤压农民增收空间。

2.3 农业精深加工比重偏低

如黑木耳、雪梨、中药材等特色产业产品销售依然停留在初级阶段,产业链短,附加值低,质优价不优。

2.4 农业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

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合作社虽然经过近几年的培育发展,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还存在大多数生产规模较小、层次不够高、带动能力弱等问题,带动当地产业发展能力有限。

3 发展对策

2016年,面对新常态和新挑战,将紧紧抓住“高铁时代”“六边三化三美”等契机,以工业经济思维抓农业,以逆向思维促农业,从“市场要我怎么做”转变为“我要怎么做市场”,把云和县的“生态优势”转化为“农业强势”,将“美丽”变成财富和增长新动力,以农业“美丽经济”引领转型发展新路径。

3.1 做强农业产业

结合云和县地域特色,以农业“三区”建设为平台,坚持用工业经济新思维,做大做优雪梨基地、高山蔬菜基地、绿茶基地等山区特色优势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培龙头、聚合力、重特色,实现农业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和品牌化发展。

3.2 打造农业品牌

依托云和县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继续大力推进以云和雪梨、云和黑木耳、“仙宫雪毫”茶叶等为重点的农业品牌建设工作,借助媒体平台,加大品牌宣传力度,打造具有云和县特色的“金名片”;鼓励农业企业通过强强联手,整合品牌;积极组织农业企业参加各类农博会、名优新农产品展销会、精品农产品评比会,加快推进云和县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鼓励企业参加丽水生态农产品网络展销会,提升云和县生态精品农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知名度。

3.3 拓展农业功能

科学利用好丰富的生态资源,紧抓高铁时代机遇,借助发展“山水童话乡村”之际,把农业与云和县人文旅游文化相结合,积极举办“雪梨节”“开犁节”“田西瓜节”等农事节庆活动,实现一产与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以3条自驾游精品线路建设为依托,深度挖掘沿线 “云和老雪梨”“石浦船帮”“红色生态革命”“畲族风情”等特色文化,扎实发展石浦花海、规溪景观农业示范园区等特色旅游到村到户项目,带动农业转型升级;抓住云和雪梨创建农产品地理标志契机,推广“观光―采摘―餐饮―休闲”一体化休闲农业模式,通过农博会、高炮广告、微博、微信等形式深入基地宣传云和高山蔬菜、云和黑木耳等云和传统农业名片,将农业产品与农业休闲有机结合。

3.4 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创建工作,努力推进初级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可追溯体系建设,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计划培育初级农产品产地准出单位5家以上,新增二维码企业追溯10家以上。加强全县主导产业农产品质量动态监控点管理,并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例行监测制度,确保农产品省级抽检合格率98%以上;突出食用菌、蔬菜、草莓、“瘦肉精”等重点,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治理,推进县乡农产品检测室免费为市民开放。继续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工作,培育3个以上无公害农产品、2个以上绿色或有机食品。

3.5 全面推进生态循环农业整建制县创建

以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市创建为契机,围绕“一控两减三基本”,认真落实《云和县生态循环农业整建制推进县创建实施方案》,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强化工作举措,大力推进立体式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结合“六边三化三美”“三改一拆”“五水共治”中心工作,打好农业面源污染攻坚战,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商品有机肥,施肥技术指导入户率达到90%以上;做好病虫害统防统治和化肥、农药减量工作;完善畜禽养殖排泄物与污水治理方案,促进全县规模养殖场排泄物资源化利用,打造云和县农业美丽业态环境,依托山地资源优势,围绕主导产业,以种养结合的方式,合理规划种养业空间、产业生态化布局及功能区块,大胆探索以废菌棒再次利用为纽带的“畜禽粪便+废菌棒―有机肥―农作物”生态食用菌循环产业链模式、以标准农田为纽带的“畜禽―水稻―菌类、黑木耳―单季稻、黑木耳―单季稻/鸭、香菇―单季稻”轮作模式、以沼气为纽带的“猪―沼―作物”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和以低山园地为纽带的畜禽立体生态养殖模式等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积极探索和推广农作物秸秆等农业废弃物回收利用新模式,拓展生态循环功能,加快形成生态循环农业产业园、产业圈、产业带,构建起立体式生态循环农业体系。

3.6 夯实农业基础

开展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综合运用工程、农艺、管理等措施,发展节水灌溉农业,推广滴灌、喷灌等节水技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和保护性耕作技术,实施旱作农业示范工程,改善和提高耕地质量。完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服务平台,推动农村土地经营权、农民住房财产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资产股权等农村各类产权公开、公正、规范流转交易。规范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经营管理,切实增强村集体经济发展活力[5]。

4 参考文献

[1] 蓝月相.云和县农业水环境治理与生态农业发展的探讨[J].浙江农业科学,2015,56(1):30-31.

[2] 叶柳祥,蓝月相,毛金华,等.云和县“十三五”生态精品农业发展的研究与探讨[J].浙江农业科学,2015,56(1):941-945.

特色农业发展现状篇10

从市场发展环境看,2016年河南省人均GDP达到42575元,洛阳市人均GDP达56410元,高于河南省人均GDP13835元,各种消费需求也处于爆发式增长时期。

从农业资源条件看,黄河流经洛阳市北部,洛河、伊河流经洛阳市中部,且洛阳市有伏牛山、熊耳山等山脉,地形多样,为洛阳市发展休闲农业提供充足的水源和多样的地形地貌,有利于多种类型农作物的种植和特色休闲农业的发展。

此外,洛阳市农耕文化历史悠久,拥有地方特色文化和农业基础,可与新型的农业发展方式结合,打造具有洛阳特色的休闲农业。

二、根据洛阳市休闲农业现状划分类型

洛阳市的休闲农业发展已不局限于传统的农家乐,在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的刺激下,顺应农旅融合的良好态势,洛阳市休闲农业逐步向现代化休闲农业转变。根据洛阳市休闲农业的发展现状和分布特点,将洛阳市的休闲农业划分为圈状、带状、点状休闲农业三种类型。

圈状休闲农业的特点是分布在城市周围,呈现出圈状形态,与城市的需求紧密结合,其生产的产品服务于城市,且在城市技术辐射下呈现出较高的集约化水平。圈状休闲农业的主要类型包括采摘园、种植园、农业科技园等。圈状休闲农业的作用是,为城市提供新鲜果蔬的采摘,满足城市对农业的休闲娱乐需求。使得市民在较短时间行程内可以得到高质量的服务,并且使得经营者的收入方式多元化,农业生产技术的应用也有助于土地的集约利用。

带状休闲农业的特点是依托一定的自然资源和交通路线分布,呈现出带状的分布形态,形成较大的经营规模,利用自然和人文环境发展多种功能的休闲农业。带状休闲农业的主要类型包括园区、企业、公司等。带状休闲农业的作用是有足够的空间发展多种形式的休闲农业,并且发展空间相对较大,能够形成一定规模,农场和企业可以进行规范地管理和运作。

点状休闲农业的特点是依托地方特色农产品或风景,呈现出点状分布,多形成休闲农庄、特色小镇、采摘园一类,经营规模较小。点状休闲农业的主要类型包括度假村、特色村庄等。点状休闲农业的作用是充分利用闲散的土地,且其开发成本相对较低,有利于普通农户开展项目和当地居民生活环境的改善,对于实现城市和偏远乡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重要作用。

三、洛阳市休闲农业存在问题

圈状休闲农业的发展缺乏创新。洛阳市的圈状休闲农业大部分仍然是以采摘园和种植园为主,农业科技园的数量较少且其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并且与国外的都市农业圈相比,洛阳市还缺乏创新的发展方式,市民对于农业生产的参与度较低。

带状休闲农业的发展需缺乏合作。带状的休闲农业由于地域分布原因,易形成园区和公司,但是这些公司之间的联系并不紧密。如黄河沿岸与森林带附近的休闲农业园区,均有各自的特点,但对于不熟悉洛阳特色的外来游客而言,不能享受洛阳市全面的休闲农业体验。

点状休闲农业的发展未充分利用当地特色。由于点状的休闲农业较为分散,发展方式可以更灵活。就目前洛阳市的发展情况来看,有一些特色村镇结合当地民俗和农业生产发展旅游业,但其知名度并不高,且对于当地特色的开发利用程度较低。

休闲农业经营主体素质不足。洛阳市初中程度的人数占总受教育人数的49.18%,由此可以说明洛阳市农业参与主体文化素质偏低。农户对于新技术、新的经营方式的接受能力较差,这些会制约洛阳市休闲农业的发展。

四、发展洛阳市休闲农业的建议

开展多种形式的休闲农业。洛阳市休闲农业发展缺乏创新,圈状休闲农业的农户应该结合市民的需求,开发市民农园、农业学习课堂、亲子互动等多种形式的项目,充分调动市民参与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形成一种成长式的发展关系。面对农业科技园还处于发展阶段的现状,园区应该多借鉴学习其他省市的发展经验,引进农业技术和管理人才,促进洛阳市休闲农业向更集约化、技术化的方向发展。

特色农业发展现状篇11

特色农业旅游系统是一个多层次、多要素综合作用的庞大系统,具有复杂性、开放性、非线性等特点。特色农业旅游系统是由农业系统和旅游系统组成的,两者之间相互耦合作用的效果直接决定着特色农业旅游系统能否可持续运转。

1.1特色农业系统要素组成特色农业系统包括内核系统与外援系统,二者的有机结合形成了农业发展的系统动力。

1.1.1内核系统。内核系统由包括土地、水、气候等在内的自然资源以及农民的创意、政府政策的引导、经济发展水平等人文要素组成,属于基础支撑系统。自然资源是基础,区域特色农业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特定的土质、水源、气候等自然条件。深圳的荔枝之所以赢得杜甫“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称赞,与荔枝发芽分化时期的低温干燥、开花幼果时期的温暖少雨、果实发育时期的适量少雨的气候条件密不可分。人文要素是主导,经济发展的水平刺激了农民的创意,政府根据市场导向制定相应政策,保障创意与市场衔接,进而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发展、经济增长的目的。独特的自然资源加上优越的人文要素是农业系统发展的内因。

1.1.2外援系统。外援系统由经营农业的企业、工业化的反哺以及城市化的辐射等外部因素组成。本地以及外来企业的出现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理念,有利于稳固和改良特色农业,促进特色农业的持续发展。鄢陵县素有“花县”“花都”之美誉,然而其花木产业的发展速度却相对滞后,为此,鄢陵县政府从2007年开始招商,截至目前已有130多家企业入驻,经营各具特色的花卉苗木,极大地巩固了其“中国花木第一县”的地位。工业化的发展向农业提供了大量的物资资料,城市化的进展需要大量的农副产品补给,这些都为农业旅游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外援。

1.2旅游系统要素构成旅游系统主要由旅游主体系统与旅游催化系统组成。旅游主体系统包括旅游需求、旅游营销、旅游中介、旅游基础设施等,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

1.2.1旅游主体系统。喧闹的城市生活、拥挤的交通、沉重的生活压力迫使人们产生了亲近自然、放松心情、返璞归真的旅游需求,这是旅游活动发生的主观条件。针对这种需求,各种媒介进行了宣传,再经过旅游中介的组织与转移,最后通过旅游基础设施提供的服务保障各种旅游活动的实现。各因素的相互协调、作用形成了旅游的主体系统。

1.2.2旅游催化系统。旅游催化系统由旅游产业内部不同因子组成,如旅游产业集聚、相邻景区景点、优秀的旅游城市等,这些因子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从而对新型的旅游活动产生催化作用。旅游产业具有很强的关联性,一个旅游因子的变动将会影响其他因子的变化。旅游产业的集聚,如酒店业、旅游景区的繁荣将会进一步完善附近的旅游交通与旅游基础设施,成熟的客源市场将会带动新的旅游景区开发,优秀的旅游城市将会为本区域内各类型的旅游活动打造鲜明的旅游形象,旅游产业的集聚、良好的旅游交通与旅游设施、成熟的客源市场、优秀的旅游城市将会催化新型旅游活动的诞生,而这些因子相互作用就形成了旅游催化系统。

1.3特色农业旅游系统结构功能特色农业系统内部各相关子系统之间,以及与旅游系统之间不断进行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交换,系统耗散结构功能不断增强,形成了特色农业旅游发展的驱动力,从而推动农业旅游的不断发展(图1)。

2区域农业旅游发展系统动力机制

区域特色农业旅游发展的状态是农业系统和旅游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的综合结果。特色农业旅游综合发展能力、农业系统的吸引力、旅游系统的推动力三者均是矢量概念,其作用力方向分别代表着特色农业旅游发展的战略导向、农业资源导向、旅游推动导向。特色农业旅游发展综合能力是其他两种分力大小的综合反映,类似于物理学概念中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图2)。图中,D为特色农业旅游发展动力,Dc为旅游系统的推动力,DN为农业系统的吸引力,OM、ON分别为Dc和DN在D上的垂直投影。图中,a为情景1:D=OD=OM+ON;b为情景2:D=OD=OM+ON;C为情景3:D=MN=ON-OM;d为情景4:D=MN=ON-OM。情景1为特色农业旅游快速发展机制,DN>0,Dc>0,D>0,农业系统吸引力与旅游系统推动力形成合力;情境2为特色农业旅游稳定发展机制,DN>0、Dc>0、D>0,旅游系统的推动力减弱;情景3为缓慢发展机制,DN>0、Dc<0、D>0,旅游业的发展影响农业的发展;情景4为特色农业旅游的衰退机制,DN>0、Dc<0、D<0,旅游业的发展严重制约农业的发展。

2.1特色农业系统吸引力风景别致的农业旅游资源、舒适静谧的生态环境、富有特色的乡村传统劳作等极大地满足了旅游者求知、求新,拥抱自然、回归自然的需求,是特色农业旅游发展的前提条件和重要引力。农业系统的吸引力是系统内部各子因素综合作用的合力,主要表现为:

2.1.1农民的创新力。有农民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和市场需求,自发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发展特色农业,如浙江萧山区新街镇的农民在积极发展传统主体农业的同时,大胆探索发展以花卉苗木为龙头的特色农业,目前已形成“江南明珠”形象,每年吸引了大量的游客观光游览。

2.1.2企业的推动力。有些地区虽然具有发展特色农业的条件,但由于农民的散户经营,标准化、现代化、规模化程度不高,无法发挥资源优势,在此情况下,以经营大农业为主的企业的入驻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特色农业资源的转化,如金华石门农场的花木公园、厦门华夏神农大观园等,都是企业的入驻效应。

2.1.3政府的发展力。政府在农业资源转化的过程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如广西横县各级政府领导从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认识茉莉花产业,实施各种措施促进茉莉花产业的发展,为横县打造茉莉花旅游品牌,发展“茉莉之旅”特色旅游提供了平台。

2.1.4城市化与工业化的拉动力。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城镇中心地区通过产业、技术的梯度转移,以及现代文化、信息的传播不断辐射带动着周边特色农业的发展,因此,工业化、城市化的反哺是特色农业发展的重要外援动力之一。

2.2旅游系统的推动力仅有农业系统提供的特色旅游资源无法形成农业旅游,还需要旅游系统的推动与辅助。旅游系统的推动力是旅游主体系统与旅游催化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包括:①旅游需求的原始动力。从心理学和经济场学的角度看,人类在基本生活需要得到满足后,随着收入的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多、各种物质条件的便利,进一步提高了审美需求,要求回归自然、休闲度假、体验农业文明,对农业提出了更多更新的要求,而人对旅游的需求是旅游发展的原始动力。②旅游中介的辅助力。中介在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向顾客传递信息,组织顾客出行,满足顾客的吃、住、行、游、购、娱等需求,极大地方便了游客的外出活动,加速了旅游活动的开展。③旅游产业的集聚力。经济地理学认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是集聚力和分散力,各种旅游生产要素在区域相对集中时,就有可能以便宜的费用组织生产,与其他产业相比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而且这种优势将会不断累积成为旅游产业迅速发展的源泉。④相邻景区景点的辐射力。相邻景区景点的客源和便利的交通条件可以资源共享。⑤优秀旅游城市的影响力。鲜明的旅游城市形象是游客选择目的地的重要依据,因此,独具特色的旅游城市将对区内的旅游活动产生重要的影响。

3区域特色农业旅游发展系统动力状态及其调节机制

特色农业发展现状篇12

湖北省在农业产业结构上,呈现出一个比较明的特点,那就是在整个农业产业结构中,农业经济构成了整个经济结构的中坚力量。但是湖北省在农业经济中并非单纯的以种植业为主,在湖北省的农业经济中,种植业、牧业、养殖业呈现出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局面。这是一种良性的经济发展形势,这种多样化的经济结构在市场经济中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湖北省的农村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基础,并且在农业经济中又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不仅有种植业还有养殖业和畜牧业。这种多样化的产业结构呈现出一种良性的发展状态,并且能够适应社会对农产品的需要。

1.2农业产业在区域发展呈现不平衡状态

湖北省凭借自身的优势,积极开展了以农业为特色的经济建设活动,各产业的总产值数额较大。但是这些产业在各个区域中并不是均衡发展的,呈现了一种不平衡的状态。这种不平衡的现象不仅表现在产值的差异上,还表现为区域间农业产业的相互合作上。区域之间产业发展的不平衡也加深了区域之间在农业上的差异,由于经济水平发展不一,各地对农产品种类和农产品数量的需求也不尽一样。这导致了湖北省在不同的区域种植的作物种类和种植的数量上也有很大的差异,这种量和种类的差异也进一步使湖北省在产业结构的不平衡表现的更加明显。

1.3农村产业结构和市场的关联更加紧密

湖北省的农业产业结构在宏观上表现为有的农业产值增加,有的产业产值在减少,有些产业发展充满活力,而有的产业则渐渐不被看好。比如棉花产业在近十年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而水产养殖业则保持着上扬的活力。这一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市场的变化导致了湖北省在农业经济结构上的调整,这种调整直接导致了各种农业产业在近年来产值的变化。很显然,经济的增长促生了消费者对较为高端的服务业的需求,这种市场的导向使湖北省在农业产业的发展上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其改变了原有的凭经验凭个人喜好进行生产活动的情形。这些改变,都是在市场发挥作用的情况下发生的。因此,有理由认为湖北省的农业产业结构和市场的关联更加紧密了。

1.4特色农业以及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

在众多的产业中,除极少数产业产值在下降外,水产养殖、特色农业和服务业产值都在走上坡路。其色农业作为新出现的一种产业,其发展则表现出了很强的生命力。与此同时,发展态势较好的的服务业也同样在产值和发展的程度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这种提高不仅表现在发展的规模上,而且还表现在发展的程度上。相比较之前的经济结构,新增加了特色农业和农业方面的服务业之后,湖北省的经济发展更加有活力。这种良好的产业现状,也极大的促进了湖北省的就业,进一步使湖北省的经济结构趋于合理并且促进了省内经济的发展。

2湖北省产业发展趋势

2.1农业经济将继续占据重要地位

农业经济是目前湖北省重要的经济来源,也是目前湖北省内产业种类较多,且发展速度较快的经济。农业经济将进一步发展,并且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农业经济的重要地位不会改变。但是湖北省的农业经济会朝着科技化和集约化的方向发展,并且科技和科学的管理将能够在农业经济上发挥重大的推动作用。如果说湖北省的农业以往是靠扩大农业规模来实现的话,那么在以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湖北省农业经济的发展将能够摆脱以扩大规模来实现增长的现状。未来的时间里,湖北省的农业将能够在科技的应用上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并且在有科技支持的情况下,还会加入科学的管理方法,这将推动湖北省在经济呈现出高效率的特点。

2.2特色农业和服务业将能够有长远的发展前景

湖北省的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呈现出一种适应市场、面向市场的特点。这种现状将会引导省内的经济结构进一步调整,并且进一步促进湖北省农业产业结构的升级。产业结构在经济的不断发展中趋于合理,并且在特色农业和服务业发展的推动下,产业结构的升级将更加快速。在产业结构在升级之后,特色农业和服务业的重要性将表现的更加明显。并且由于经济的长远增长,湖北省的消费能力将能够在今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保持上扬的姿态。这种良好的消费状态必然能够带动湖北省在特色农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因此,就湖北省而言,省内特色农业和服务业是有长远发展潜质的。

2.3农业产业和第二产业密切结合

就目前而言,湖北省在第二产业的发展上相对较弱。但是总体来说,由于农业产业的发展,第二产业也在农业产业的发展下得到资源的补充。因此,随着农业产业化,大量的农作物产出必然会带来农产品加工业的兴盛。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将能够带动周边的一些乡镇企业发展。乡镇企业的发展,将能够为湖北省工业产值作出相应的贡献。而工业的发展,也将进一步促进农业产业的发展。

2.4农业产业发展将呈现技术化和科学化趋势

湖北省产业结构正处于一个转型的阶段,这种趋势将科技的力量带上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科学的管理和新进技术将会在省内得到资金上的支持,并且将能够有较大的进步。在这个阶段,湖北省的农业和工业发展都将表现出一种用科学的方式管理,用新进的技术生产的趋势。因此,科学化和技术化将会是湖北省未来在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这个方向不仅会促进省内经济的发展,并且科技的力量将会使湖北省在产业在整合上表现的更加内涵,并且在经济的发展上,湖北省将能够通过提高效率的方式来促进经济的发展。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