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农业前景合集12篇

时间:2023-08-03 09:18:31

特色农业前景

特色农业前景篇1

关键词:

特色农业;经济作物;生态;发展前景

1.自然环境与产业发展现状

门源县境内地势复杂,平均海拔2866米,高差悬殊,地势北高南低、西高东低,中间是低地,构成了气候湿润、水分充沛的门源盆地。门源盆地属于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具有典型的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昼夜温差大等高原寒温湿润性气候特征。春季多风雪,夏季多雨,秋季时间短而温和,冬季寒冷漫长。由于冬半年受来自西伯利亚干冷气候影响,气候比较寒冷干燥。而夏半年受孟加拉湾的西南暖湿气流影响,气候则显得凉爽湿润。

并且有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有雪豹、麝、猞猁等受到国家保护的珍稀动物,还有水獭、天鹅、雪鸡、兰马鸡等珍贵动物,另外还有虫草、大黄、雪莲等六十多种珍贵的野生植物。而随着社会现代化发展,不仅仅是工业,农业也逐渐从传统农业向第二、第三产业发展,多层次多角度多反面地利用好农业资源从而达到预想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而铁路、公路等交通的逐渐便利,信息传输能力的加强,尤其是互联网的盛行,保障了门源县发展特色农业的可行性。门源县由于地处相对比较偏远,农业形式较为单一,发展特色农业将会有利于改善其较为单一的农业结构,也有利于门源县对外形象的改善。门源县的主要农业形式是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的,其中小油菜的种植面积更是达到了几十万亩,盛开的花海在国际上也是负有盛名的。除此之外还有当地特色的生态果蔬园、蔬菜大棚及私人承包人参果经济作物。这些特色农业的发展将会为门源县经济发展带来强有力的支持。

2.特色农业

特色农业是以当地的整体资源优势为特点,依据独特的农业资源,为追求区域内最大的经济效益和最佳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来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围绕市场的需求来突出地域特色,并且还将各种重要的生产要素加以配备。以当地的特色农业资源为建设目标,做成一条符合市场和逻辑的产业链,有合适的规模,良好的效益,高配置的体系以及强有力的市场竞争力。

2.1油菜花观光农业门源县的农业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其中小油菜的种植面积更是达到了几十万亩,盛开的花海在国际上也是负有盛名的,极具观赏性的美丽花田也被网络媒体评选为“全球十大花海之一”。县政府也观测到其中的巨大潜力,于几年前便开始办起了“油菜花节”。本县的油菜花节于每年的7月18日—25日举办,可以想象,在辽阔的原野上青草繁茂,底下牛羊成群,在景色秀丽的古城台举办男女老少齐聚城台,共观美景。这样的景观有利于旅游农业的发展,本身门源的油菜花已经具有了很大的名气,另外需要做好周边产品的完善和基础建设的完善,比如便利的交通工具、可得到的居住环境和较安全完善的制度。当然,这些建设都需要能保障长期的资金支持和技术的可能。而建设完成走上正轨的油菜花田将会给门源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2特色的生态果蔬园、蔬菜大棚发展特色的生态蔬果园和蔬菜大棚也是发展特色农业的良好选择。以门源县的“青鲁缘”高原冷凉现代有机农业示范基地为例子,这是一个以山东援建为主的项目,省、州、县配套建设的门源县“菜篮子”工程,是集惠民和公益于一体的民生工程,总投资达近三千万元。为了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门源县政府部门根据客观条件加以创新,将室外种植和室内种植相结合,进行有机种植。依托于门源县所特有的大面积钙含量丰富的黑土,发挥其本地高原冰冷的气候特点,还有优质的水资源等等环境优势,采取合作社与基地、个体户相结合的经营模式,不断加大产业的投资生产,最终做大了这个品牌特色。并且结合了旅游观光形成了蔬菜生产、加工、运输、销售为一体的一体化产业链的现代高原冷凉蔬菜农业生态基地。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使自然资源的使用率最大化,增加了农民的生产收入,增加了经济创收,同时也实现了经济、社会和生态三方面的效益。这个项目的成功,也为之后的生态特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思路和学习方法。

2.3人参果致富路“人参果”是一种存在于神话故事里的作物。而在门源,当地人把“鹅绒委陵菜”称蕨麻,也叫人参果。是一种对人体有益的作物,口感清爽,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可补血、改善营养不良等,人参果算是门源的一大特色,很多家庭都会在春耕时节人参果采挖的季节前去田地间开采人参果,现挖现卖,带来大量的经济收入。门源的水土适合人参果这种富有传奇色彩的产物的种植生产,私人承包种植人参果就成为了发展门源特色农业的一大商机,通过技术的改良,塑料大棚的种植等等提高种植的效益,不同于野生生长的人参果,提高其亩产、产量,增大其种植效益,可以将人参果作为有价值的有特色的农业产品销往周边地区甚至全国范围。也能为门源发展色农业提供良好的启发。

3.特色农业新建设

特色农业的发展和门源县的新建设,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互相推进互相影响。最终的问题都是为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门源县的经济增长和发展,为当地农民和政府带来经济上的创收,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业生态发展的可能性。要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发展特色农业的同时也需要注重生态、人文环境的完整性,需要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结合起来,创新管理体系,合理化规模,维护好生态环境,做好正确的规划和设计。以建设特色农业为依托,以点带线、以点带面、点线面结合的发展方式,通过投入资金和技术支持来确保特色农业的合理发展,同时加强基础设施的完善,实现特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最终达到门源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完美协和。

参考文献院

特色农业前景篇2

中图分类号:S731.7;TU98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3168(2016)01-0134

Abstract: Agricultural manor economy takes an important role in developing agriculture, improving peasant’s life, and constructing new villages.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scientificity of Yunnan agricultural manors construction,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history of old Chinese and European manors, and also discusses several typical Agricultural Manors cases in Taiwan, Anhui and Yunnan. The result shows the characteristic highland agriculture should be the core production and the agricultural recreation is the extended production for Agricultural Manors. By analyzing on the land use of 6 administrative villages in the central region of Yunnan, this article puts forward landscapes pattern of highland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al manor integrated with ecological, production and life.

Key words: agricultural manor; landscape pattern; highland characteristic; Yunnan Province

随着“十一五规划”、“十二五规划”对发展新农村建设的开展,以及休闲农业的发展,农业庄园在我国得到了迅速发展。为响应“三农”号召、促进城镇一体化发展,2013年,云南省委九届四次会议提出了大力发展庄园经济的战略部署,自此全省掀起了庄园建设的浪潮。然而,从全国范围来看,现代特色农业庄园的建设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庄园建设的科学性探索显得尤为重要。

农业庄园是集合了第一产业(农业生产)、第二产业(农产品加工)、第三产业(休闲农业)的综合产业结构,一般包含建筑区、生产区、休闲区3个部分。从经济的角度来看,特色农业庄园是结合了3个产业的综合经济体,这种经济形式所展现出来的物质形态本身就是景观,且这种物质景观是庄园经济结构的构成的外在表现。因此,本文从景观格局及组成的视角研究庄园。

1中西方庄园发展概述

1.1西欧中世纪庄园

西方历史上的庄园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期。西欧中世纪一个“典型的庄园”通常包括:1)领主或其的住所;2)农民简陋的茅舍;3)礼拜堂和教士的住宅;4)铁匠、木匠们的工作屋;5)草秣房;6)水磨坊或风磨坊[1]。这种典型的庄园结构,在当时既是政治和社会的基本单位,还是生产的基本单位。庄园大小通常由领主势力的大小决定,大的庄园包括几个村庄和田地,小的庄园甚至只是一个村庄的一小部分。

1.2中国古代庄园

中国历史上的庄园则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庄园常建坞壁以自保,因此研究中国庄园,就须研究中国坞壁[2]。坞壁呈四方形,四面建高墙,前后设置大门,四隅有角楼。这种形式的庄园在当时不仅是强大的军事、政治综合体,还是一个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体。据《颜氏家训》记载,当时坞壁庄园吃的食物来源于庄稼,穿的衣服来源于桑麻,蔬菜、瓜果来源于菜园生产,鸡猪等牲畜来源于圈养,居住的房子、生产用工具都是劳动经营所得。

由此看来,西欧中世纪庄园与中国古代庄园都是一个具有社会组织结构的经济体,这种经济形式表现出一定的物质形态。景观上庄园包括乡村的田园房舍或者是大面积的田庄[3]。这种物质形态主要由2部分组成:1)房舍,由生活住房和生产用房组成,生活有时还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如领主或地主住房、农民房舍、教堂或祠堂、手工作坊、马厩、磨坊等;2)田地,由生产用地,耕地、林地、牧场、鱼塘等构成。

2现代农业庄园调查

基于经营模式、生产要素组合、规模效益等,国内学术界一般认为现代农业庄园是按照现代农业要求统一规划,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柱、资本为纽带,经济效益为中心;是一种建立在土地资本化、资产股化、融资市场化、经营规模化、管理企业化基础上的农业开发和经营组织形式;是集生产、生态、旅游等功能于一体,多业态并存、多功能并举的新型复合循环经济模式[4]。这种现代农业庄园自20世纪中叶出现于欧美、日本国等发达国家。

台湾现代休闲农业庄园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在长期的发展中也不乏一些宝贵的经验与较为成功的案例。我国现代农业庄园发展相对起步较晚。1997年开始在南方兴起现代休闲农业庄园,以2012年由中国旅游协会首次评比“全国十佳休闲农庄”事件为标志,可以看出当前正值我国农业庄园建设热潮,各省市农业庄园建设呈现快速发展态势。

但是,庄园建设实践中出现了规划不科学、缺乏产业链、管理不完善等诸多问题,有甚者更是假借庄园之名进行房地产、旅游地产项目开发。笔者针对庄园建设的问题进行了大量文献调查、实地走访及访谈调查。

2.1台湾特色农业庄园

台湾现代特色农业庄园或称农庄、农场等,现已进入成长后期。台湾庄园发展有几个重要经验:农场功能空间包括生活、生产和生态,即“三生”;在规模上,台湾普遍认为千亩耕地即可以打造一个农业品牌,在景观营造上追寻农场的特色等。

当前,就生存或发展而言,台湾休闲农庄特色营造实在太重要[5],这由台湾清静农场、南投埔里镇桃米里营建的青蛙观光村等案例可见一斑。农场的特色来源于对农业与乡村资源的运用,是针对农业资源的季节性、地域性、生长性、活动性、景观性、实用性与乡村资源的产业性、传统性、情感性、审美性、文化性展开研究并实际运用。

2.2省外庄园调查

安徽省芜湖市某庄园位于市郊,采用的是公司独自经营的模式。总规划面积为1 600 hm2,项目预计总投资40亿元。整个项目分为三期进行建设,其中一期、二期已经建设完毕并投入使用,三期还在规划建设中。调查中发现,庄园已经成为大型的旅游休闲度假区。这种由公司独自经营模式的农业庄园,实质是围地做大量的房屋和旅游设施建设,农业生产用地也不多,农业景观鲜见,可以说完全抛弃了农民,违背了“三农”精神。

2.3省内庄园调查分析

昆明呈贡近郊区某庄园,占地13 hm2,是一个集参观、休闲、娱乐、文化、科普、餐饮、会议、住宿、健身、体验于一体的现代都市庄园。调查中发现,该庄园主要功能是餐饮,每天人流集中在中午与晚上,其余时间游客很少。这种以餐饮休闲为主导产业的庄园,其单一化的产业结构使庄园存在着季节性经营淡季的问题,严重制约了庄园的持续性发展。

玉溪庄园是专属于红塔集团的烟草庄园,位于玉溪峨山岔河乡凤窝自然村。一条盘山公路进入该村,村内四面环山,三河交叉,青山绿水环境优美,纯净的空气,优良的水土,具有多样、完好的自然生态景观。以“玉溪庄园”品牌产品的有机烟生产基地入驻以后,开始大力建设烟田、烟水、烟路、烤房等基础设施。该村以庄园建设为载体,通过GAP管理,以有机烟叶生产为核心,建立起良好的循环经济体系。玉溪庄园采用“品牌+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民”的经营模式,以品牌产业带动周边经济,促进了城乡发展,大大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提高了居民收入。

“褚橙”品牌已进入百度百科词条(因褚时健而得名),褚橙种植基地位于哀牢山深处玉溪市新平县嘎洒镇,建设始于2002年,种植云南特产冰糖脐橙。褚橙庄园成立于2014年,是以褚橙基地为基础而建立的特色农业庄园。庄园功能是文化展示、会务接待、旅游培训、休闲观光等,全园分为宾馆区、农家乐区、生态养殖区、休闲垂钓区、果园区5个部分,建筑面积0.37 hm2。庄园采用“公司+基地+农民+科研院所+休闲旅游”的经营模式,经过长期的发展,褚橙畅销全国,同时提高了当地居民的收入。

云南红酒庄园,位于弥勒县东风农场内,以红酒生产为主,葡萄观光为辅,集餐饮、娱乐、住宿等于一体。庄园拥有葡萄基地3 000 hm2,年产500万株的种苗基地,0.3 hm2的地下酒窖[6]。云南红酒庄采用“公司+基地+农户+休闲旅游”模式,带动周边近4 000户农名种植葡萄,促进了弥勒片区大批酒厂的发展。

柏联普洱茶庄园位于普洱市景迈山,庄园基地总面积约733 hm2,其中茶园408 hm2,涉及23个生产队800多户茶农[7]。柏联茶庄由制茶坊、储茶仓、茶山寨、茶博物馆等8个开发保护项目组成,是云南省首个同时通过欧盟茶叶种植管理和生产双认证的茶庄。采用“公司+基地+农户+休闲旅游”的模式,带动了云南普洱茶产业的发展。

从现代农业庄园案例调查来看,只有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才会促成庄园的建设发展。从目前云南经营发展较好的玉溪庄园、褚橙庄园、弥勒红酒庄和柏联普洱茶庄园分析中可以发现,云南发展的庄园具备一些共性:1)庄园选址皆建立在自然环境优良之地;2)庄园农业产品品种经济价值高,具有品牌效应和优量品质;3)庄园经营组织上,由企业主导,农户参与,以发展农业产业为根本;4)庄园可以持续发展的核心是特色农业,休闲旅游作为特色农业庄园的延伸产业;5)在时间发展顺序上,农业产业优先发展,且在一定规模的基础上形成品牌,逐步完善特色农业庄园的产业链,以“主产业”来促进“休闲业”[8]。上述基本特征是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庄园得以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

3云南特色农业庄园景观构成

云南省提出庄园经济的建设新要求,基于云南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以及传统特色优质的高原农业,三大“云系列”(云茶、云花、云药)、三大“林产品”(林化产品、木本油料、食用菌)和四大“高原牌”(高原果蔬、高原薯业、高原糖酒、高原渔牧)等优势农业产业为背景,发展云南农业产业经济的政策导向。

滇中城镇近郊坝区农业基础设施完善,农业用地条件好,产业品种特色已经形成,因此本研究以滇中坝区的行政村为基础进行分析。

3.1滇中坝区农业庄园用地分析

从对云南滇中城市群(昆明、玉溪、曲靖、楚雄)周边,从云南数字乡村网中,分别筛选出6个行政村,统计其人口、用地、农业产业基本情况(表1)。

一个行政村包含几个自然村,村委会所在地自然村称为中心村。中心村一般交通条件好,基础设施相对较为完善,是作为庄园建筑选址的理想之地。

根据百度地图对筛选出的6个行政村中心村用地平面图进行整理,可以看出:村庄建设用地多位于山脚坡地或平坝集中分布,在农业社会经济条件下,留出相对平整土地作为耕地,形成靠山面田的基本的平面格局。中心村用地由村庄建设用地、道路用地、河流沟渠用地、山体林地、农田耕地构成(图1)。

3.2以行政村为基础的农业庄园规模分类

为进一步明晰庄园建设的规模,根据表1的统计结果,以行政村的实际土地规模和人口规模来确定庄园建设规模,可分为大、中、小3种(表2)。

3.3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庄园景观格局

假定以行政村为基础,建设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庄园。从用地分析来看,景观是自然山脉、自然河流水系、农田、村庄、庄园、道路等景观要素的有机结合,并构成基质、斑块、廊道的景观格局(图2)。从景观内容来看,主要包括三大部分:自然生态景观、生产性景观、生活性景观。各部分景观特质如下:

3.3.1生态景观

生态景观包含自然本底的山脉和水系两大部分,构成庄园的生态基质。

因地制宜地利用自然山脉作为特色农业庄园生态景观基质,保留地域性的原生态景观和乡土气息是基本原则。

河流水系作为生态景观廊道,除了对生产景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外,对于维护特色农业庄园环境的生态性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当前城乡河道污染的现实,河道景观重点是自然河流廊道的景观修复和生态保护。研究表明,当河岸植被宽度大于30 m时,能有效降低温度,增加河流生物食物供应,有效过滤污染物[10]。

3.3.2生产性景观

生产性景观包含高原特色农业生产景观和农产品加工生产建筑景观2部分。

农业生产景观是构成特色农业庄园的主体景观,包括耕地、林地、鱼塘、牧场等具有农业生产功能的景观斑块,较大程度地影响着特色农业庄园所展现的景观形态。如以耕地景观斑块为主的特色农业庄园,有无际的稻田,散布的打谷场、草垛、谷仓等;以鱼塘景观斑块为主的特色农业庄园,有相互连通的鱼塘,晾晒的渔网,渔船及空气中弥漫的淡淡腥味;以牧场景观斑块为主的特色农业庄园,有无垠的草场、成群的牛羊、错落有致的牲畜棚等。云南现有农业生产景观具有很高的观赏性和国际国内认可度,如罗平油菜花、哈尼族梯田、东川红土地。

其次是以农产品生产加工、营销等为主体建筑的人工斑块,构成现代人工建筑景观,赋予景观的现代化意义。

3.3.3生活景观

生活景观斑块包括村落和道路2个部分。云南拥有25个少数名族,各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相互学习影响,创造了虽有融合但“和而不同” 灿烂多彩的民族文化景观,这种充满乡土气息的民族文化景观,不同区域有不同内涵[11],这是营造云南特色农业庄园景观的无穷源泉。民族文化景观集中在村庄中展示,包括民族建筑、歌舞、风俗等。

道路生态景观廊道,除了具有连通各景观斑块、庄园与外界联系的作用以外,同样也发挥着维护生态环境健康发展的作用。道路景观廊道在提供植物绿化景观的同时,改善交通状况,有利于休闲旅游的发展。

现代人渴望的乡村旅游决定因素依次为:自然景观、优美的乡村田园景观,清洁的生态环境,重温乡村记忆(乡村景观特征),民风朴实(文化风貌),有机健康食品,适当参与体力劳动(参与性) [9]。而融合生态景观、生产景观和生活景观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庄园正好契合了这一需求。

4结论

云南是农业大省,现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阶段,农业庄园作为云南探索农业产业化的一种发展模式,其发展健康与否影响着农村、农民、农业的发展进程。

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庄园产业结构以特色农产品生产为核心,休闲农业旅游产业作为延伸。只有生产附加值高的特色农产品才能够支撑农业庄园持续性发展。

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庄园景观格局包括生态景观、生产景观和生活性景观。云南区域自然生态特色、特色农业品种以及多元化的民族文化景观,是农业庄园具有独特的景观和气质的基础资源条件。

参考文献:

[1]齐思和.西欧中世纪的庄园制度[J].历史教学,1957,7(7):33-40.

[2]盛邦和.关于中国庄园历史特点与命运再探[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4(5):47-53.

[3]吴晓敏,李皎,曹茂.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庄园规划创新与基本模式[J].华中建筑,2015,33(4):108-111.

[4]陈良正,冯露,罗雁,等.国际庄园经济发展经验对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庄园经济发展的启示[J].安徽农业科学,2014,42(11):3432-3438.

[5]段兆麟.休闲农场运用农业与农村资源营造特色[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7,21(6):14-17.

[6]李北村,罗予彤,徐家友.云南红酒庄园走笔[J].云南农业,2013,28(10):52-53.

[7]段兆顺,阿旭.普洱茶庄园的先行者[J].普洱,2012,7(12):33-38.

[8]李文璐,李东徽,毕宝良,等.云南休闲农庄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J].天津农业科学,2014,20(12):72-75.

特色农业前景篇3

休闲农业是以农业活动为基础,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高效农业,是通过充分利用农业科技、现代化设施、园艺生态、教育培训上的优势,不断拓展园区功能,面向社会,陆续开展农民职业教育、青少年学农教育、生态休闲、观光旅游等内容的旅游产业[1]。乡村旅游业是基于乡村地区的自然资源、人文景观,经过适当的人工改良,在旅游业发展理念和思路指导下发展的新型产业[2]。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实际上就是以商品经济为基础,借助旅游业的发展模式的创新产业。目前休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已经成为带动东兴市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东兴市位于我国大陆海岸线最南端,是中国与越南唯一海陆相通的一类口岸城市,有丰富的休闲养生旅游资源。近几年,东兴利用自身优势,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现已初具规模,农家乐经营户不断增加,观光型景区、观光农园投入经营,农民收入也不断增长。截至2016年,全市已经建成平丰村雨林红石谷景区、五一生态休闲旅游等休闲农业景点及“农家乐”、“渔家乐”、“林家乐”等休闲农业点72个(其中4A级景区2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2个,广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2个,防城港市十佳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4个,星级农家乐20家),涉及全市三个镇。农民从业人数达1万多人。目前成熟的旅游线路有金滩景点、红石谷漂流、竹山景区一批旅游景点不断得到完善。竹山村和北仑河口光渔作景观分别被评为“中国最美乡村”和“中国最美田园”,江平镇被命名为广西特色文化古镇。

1产业现状

1.1独特的气候和地理优势

东兴市属东南亚热带季风性海洋气候区,气候宜人,年均温度22.4℃,年平均降雨量为2800毫米,全年无霜冻,年温差小,具有得天独厚的气候优势,是发展休闲农业的良好基础。东兴是连接中越两国跨界旅游的最佳区域,地处沿海、沿边的优越区位,旅游特色鲜明。

1.2特色边海旅游

以边海特色为依托,打造乡村农业休闲观光游。东兴海洋、山水生态资源丰富,有金滩、红树林、红石谷等美丽风光。沿边又沿海,山水相依,为发展特色乡村旅游业提供独特的资源优势。旅游景点独具民族特色,旅游资源丰富。全市有4A级的防城港市东兴市京岛风景名胜区和东兴市屏峰雨林景区,还有北仑河口红树林生态区、竹山村(陆地边界线的起点)古榕部落度假村、巫头村万鹤山湿地公园、七彩贝丘湾渔家乐、海迎门度假村、百果香原生态山庄等边海特色旅游产品,打造边海特色乡村旅游带。

1.3特色文化资源

东兴市是“中国长寿之乡”之一,是我国唯一的京族聚居地,京族传统民间文艺丰富多彩,有京族哈节、独弦琴、竹杆舞、天灯舞等,有歌圩、社坛庙会、出海迎神、踩高跷捞虾、拉大网等民俗。

1.4特色农业发展壮大

创建了“一村一品”产业格局,做大做强对虾养殖、红姑娘红薯、中药材、林下经济等产业。目前,东兴市对虾养殖面积4.3万亩,红薯1.8万亩,林下特色种养殖业21家,林下种植主要种植基地12个,约5000亩。争创富硒产品,创建富硒基地2个共1000亩。各项农业产业的蓬勃发展,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5存在问题

1)旅游点分散、缺少规划,整合不够,整个东兴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重点区域布局呈现出点多面广的特点,地域布较为分散,区域特色不明显,主题不鲜明,集聚效应较差。边海旅游、红色文化、京族文化、长寿文化等一些特色旅游资源的优势还没有实现有效整合,未能很好地转化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和经济优势。2)缺乏旅游品牌东兴市乡村旅游正处于发展阶段尚没有形成自身独有的品牌效应,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品牌形象较为模糊,缺乏跻身具有一定水准的旅游精品名牌,因此东兴市虽有着与北海银滩相媲美的金滩,有作为国家地理标志的北仑河,有着风情异域的京族三岛等,但是,国内外游客对东兴市的特色旅游资源却知之甚少。3)从业人员服务意识有待提高目前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的经营主体有当地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外地老板等,大部分从业人员没接受过培训,因此提高乡村旅游从业人员业务水平、服务水平是很有必要。4)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综合接待能力不高一些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未完善,旅游综合接待能力跟不上,旅游配套功能不强。如屏峰雨林为AAAA级景区,接待项目单一,景区内设备陈旧,导览标识不全,游览步道受损,管理疲软,给游览造成了一定影响。

2发展对策

1)做好规划、实践和指导在东兴市旅游业“十三五”规划的框架下,制定东兴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十三五”规划。重点调整旅游产业发展定位,从产品策划、运营模式、品牌形象和战略营销方面合理规划,完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线路图,积极创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试验区,构建东兴特色的休闲农业与乡村度假旅游新格局[3]。2)加大宣传,提升景点魅力通过邀请高规格电视、报纸、网络等多元化媒体平台宣传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亮点,引起各方热烈反响,初步树立了品牌和形象。以举办节庆活动、节假休闲为载体,采用会展促销、节庆促销、联合促销、网上促销等方式,大力宣传推介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拓展客源市场,扩大旅游的市场份额。提高景点知名度。3)努力挖掘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文化资源。深入挖掘京族文化和长寿文化,规划建设京族文化旅游区、田园风光观赏园、采摘园。打造特色京族和长寿农产品,生产出一批满足不同消费层次游客需求的旅游商品,并在产品包装上下功夫。4)健全政策支撑体系。制定相关扶持政策,加大财政扶持,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开发中在建设用水用电、基础设施、品牌打造、规划指导等方面创造良好的环境。5)进一步完善标准体系。组织制定涉及管理规范、服务标准、安全卫生、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相关标准和操作规范,规范休闲农业管理。加强对开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管理和服务人员培训,提高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从业人员素质。进一步加强美丽乡村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农业休闲环境。6)加快推进农村改革争取全面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出台相关鼓励农村土地流转和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文件,引导和鼓励促进耕地向农业企业、合作社、种养大户集中,力争以土地流转的形式建设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

参考文献

特色农业前景篇4

文章编号:1671-3168(2016)01-0134

Abstract: Agricultural manor economy takes an important role in developing agriculture, improving peasant’s life, and constructing new villages.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scientificity of Yunnan agricultural manors construction,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history of old Chinese and European manors, and also discusses several typical Agricultural Manors cases in Taiwan, Anhui and Yunnan. The result shows the characteristic highland agriculture should be the core production and the agricultural recreation is the extended production for Agricultural Manors. By analyzing on the land use of 6 administrative villages in the central region of Yunnan, this article puts forward landscapes pattern of highland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al manor integrated with ecological, production and life.

Key words: agricultural manor; landscape pattern; highland characteristic; Yunnan Province

随着“十一五规划”、“十二五规划”对发展新农村建设的开展,以及休闲农业的发展,农业庄园在我国得到了迅速发展。为响应“三农”号召、促进城镇一体化发展,2013年,云南省委九届四次会议提出了大力发展庄园经济的战略部署,自此全省掀起了庄园建设的浪潮。然而,从全国范围来看,现代特色农业庄园的建设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庄园建设的科学性探索显得尤为重要。

农业庄园是集合了第一产业(农业生产)、第二产业(农产品加工)、第三产业(休闲农业)的综合产业结构,一般包含建筑区、生产区、休闲区3个部分。从经济的角度来看,特色农业庄园是结合了3个产业的综合经济体,这种经济形式所展现出来的物质形态本身就是景观,且这种物质景观是庄园经济结构的构成的外在表现。因此,本文从景观格局及组成的视角研究庄园。

1中西方庄园发展概述

1.1西欧中世纪庄园

西方历史上的庄园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期。西欧中世纪一个“典型的庄园”通常包括:1)领主或其代理的住所;2)农民简陋的茅舍;3)礼拜堂和教士的住宅;4)铁匠、木匠们的工作屋;5)草秣房;6)水磨坊或风磨坊[1]。这种典型的庄园结构,在当时既是政治和社会的基本单位,还是生产的基本单位。庄园大小通常由领主势力的大小决定,大的庄园包括几个村庄和田地,小的庄园甚至只是一个村庄的一小部分。

1.2中国古代庄园

中国历史上的庄园则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庄园常建坞壁以自保,因此研究中国庄园,就须研究中国坞壁[2]。坞壁呈四方形,四面建高墙,前后设置大门,四隅有角楼。这种形式的庄园在当时不仅是强大的军事、政治综合体,还是一个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体。据《颜氏家训》记载,当时坞壁庄园吃的食物来源于庄稼,穿的衣服来源于桑麻,蔬菜、瓜果来源于菜园生产,鸡猪等牲畜来源于圈养,居住的房子、生产用工具都是劳动经营所得。

由此看来,西欧中世纪庄园与中国古代庄园都是一个具有社会组织结构的经济体,这种经济形式表现出一定的物质形态。景观上庄园包括乡村的田园房舍或者是大面积的田庄[3]。这种物质形态主要由2部分组成:1)房舍,由生活住房和生产用房组成,生活有时还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如领主或地主住房、农民房舍、教堂或祠堂、手工作坊、马厩、磨坊等;2)田地,由生产用地,耕地、林地、牧场、鱼塘等构成。

2现代农业庄园调查

基于经营模式、生产要素组合、规模效益等,国内学术界一般认为现代农业庄园是按照现代农业要求统一规划,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柱、资本为纽带,经济效益为中心;是一种建立在土地资本化、资产股化、融资市场化、经营规模化、管理企业化基础上的农业开发和经营组织形式;是集生产、生态、旅游等功能于一体,多业态并存、多功能并举的新型复合循环经济模式[4]。这种现代农业庄园自20世纪中叶出现于欧美、日本国等发达国家。

台湾现代休闲农业庄园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在长期的发展中也不乏一些宝贵的经验与较为成功的案例。我国现代农业庄园发展相对起步较晚。1997年开始在南方兴起现代休闲农业庄园,以2012年由中国旅游协会首次评比“全国十佳休闲农庄”事件为标志,可以看出当前正值我国农业庄园建设热潮,各省市农业庄园建设呈现快速发展态势。

但是,庄园建设实践中出现了规划不科学、缺乏产业链、管理不完善等诸多问题,有甚者更是假借庄园之名进行房地产、旅游地产项目开发。笔者针对庄园建设的问题进行了大量文献调查、实地走访及访谈调查。

2.1台湾特色农业庄园

台湾现代特色农业庄园或称农庄、农场等,现已进入成长后期。台湾庄园发展有几个重要经验:农场功能空间包括生活、生产和生态,即“三生”;在规模上,台湾普遍认为千亩耕地即可以打造一个农业品牌,在景观营造上追寻农场的特色等。

当前,就生存或发展而言,台湾休闲农庄特色营造实在太重要[5],这由台湾清静农场、南投埔里镇桃米里营建的青蛙观光村等案例可见一斑。农场的特色来源于对农业与乡村资源的运用,是针对农业资源的季节性、地域性、生长性、活动性、景观性、实用性与乡村资源的产业性、传统性、情感性、审美性、文化性展开研究并实际运用。

2.2省外庄园调查

安徽省芜湖市某庄园位于市郊,采用的是公司独自经营的模式。总规划面积为1 600 hm2,项目预计总投资40亿元。整个项目分为三期进行建设,其中一期、二期已经建设完毕并投入使用,三期还在规划建设中。调查中发现,庄园已经成为大型的旅游休闲度假区。这种由公司独自经营模式的农业庄园,实质是围地做大量的房屋和旅游设施建设,农业生产用地也不多,农业景观鲜见,可以说完全抛弃了农民,违背了“三农”精神。

2.3省内庄园调查分析

昆明呈贡近郊区某庄园,占地13 hm2,是一个集参观、休闲、娱乐、文化、科普、餐饮、会议、住宿、健身、体验于一体的现代都市庄园。调查中发现,该庄园主要功能是餐饮,每天人流集中在中午与晚上,其余时间游客很少。这种以餐饮休闲为主导产业的庄园,其单一化的产业结构使庄园存在着季节性经营淡季的问题,严重制约了庄园的持续性发展。

玉溪庄园是专属于红塔集团的烟草庄园,位于玉溪峨山岔河乡凤窝自然村。一条盘山公路进入该村,村内四面环山,三河交叉,青山绿水环境优美,纯净的空气,优良的水土,具有多样、完好的自然生态景观。以“玉溪庄园”品牌产品的有机烟生产基地入驻以后,开始大力建设烟田、烟水、烟路、烤房等基础设施。该村以庄园建设为载体,通过GAP管理,以有机烟叶生产为核心,建立起良好的循环经济体系。玉溪庄园采用“品牌+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民”的经营模式,以品牌产业带动周边经济,促进了城乡发展,大大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提高了居民收入。

“褚橙”品牌已进入百度百科词条(因褚时健而得名),褚橙种植基地位于哀牢山深处玉溪市新平县嘎洒镇,建设始于2002年,种植云南特产冰糖脐橙。褚橙庄园成立于2014年,是以褚橙基地为基础而建立的特色农业庄园。庄园功能是文化展示、会务接待、旅游培训、休闲观光等,全园分为宾馆区、农家乐区、生态养殖区、休闲垂钓区、果园区5个部分,建筑面积0.37 hm2。庄园采用“公司+基地+农民+科研院所+休闲旅游”的经营模式,经过长期的发展,褚橙畅销全国,同时提高了当地居民的收入。

云南红酒庄园,位于弥勒县东风农场内,以红酒生产为主,葡萄观光为辅,集餐饮、娱乐、住宿等于一体。庄园拥有葡萄基地3 000 hm2,年产500万株的种苗基地,0.3 hm2的地下酒窖[6]。云南红酒庄采用“公司+基地+农户+休闲旅游”模式,带动周边近4 000户农名种植葡萄,促进了弥勒片区大批酒厂的发展。

柏联普洱茶庄园位于普洱市景迈山,庄园基地总面积约733 hm2,其中茶园408 hm2,涉及23个生产队800多户茶农[7]。柏联茶庄由制茶坊、储茶仓、茶山寨、茶博物馆等8个开发保护项目组成,是云南省首个同时通过欧盟茶叶种植管理和生产双认证的茶庄。采用“公司+基地+农户+休闲旅游”的模式,带动了云南普洱茶产业的发展。

从现代农业庄园案例调查来看,只有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才会促成庄园的建设发展。从目前云南经营发展较好的玉溪庄园、褚橙庄园、弥勒红酒庄和柏联普洱茶庄园分析中可以发现,云南发展的庄园具备一些共性:1)庄园选址皆建立在自然环境优良之地;2)庄园农业产品品种经济价值高,具有品牌效应和优量品质;3)庄园经营组织上,由企业主导,农户参与,以发展农业产业为根本;4)庄园可以持续发展的核心是特色农业,休闲旅游作为特色农业庄园的延伸产业;5)在时间发展顺序上,农业产业优先发展,且在一定规模的基础上形成品牌,逐步完善特色农业庄园的产业链,以“主产业”来促进“休闲业”[8]。上述基本特征是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庄园得以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

3云南特色农业庄园景观构成

云南省提出庄园经济的建设新要求,基于云南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以及传统特色优质的高原农业,三大“云系列”(云茶、云花、云药)、三大“林产品”(林化产品、木本油料、食用菌)和四大“高原牌”(高原果蔬、高原薯业、高原糖酒、高原渔牧)等优势农业产业为背景,发展云南农业产业经济的政策导向。

滇中城镇近郊坝区农业基础设施完善,农业用地条件好,产业品种特色已经形成,因此本研究以滇中坝区的行政村为基础进行分析。

3.1滇中坝区农业庄园用地分析

从对云南滇中城市群(昆明、玉溪、曲靖、楚雄)周边,从云南数字乡村网中,分别筛选出6个行政村,统计其人口、用地、农业产业基本情况(表1)。

一个行政村包含几个自然村,村委会所在地自然村称为中心村。中心村一般交通条件好,基础设施相对较为完善,是作为庄园建筑选址的理想之地。

根据百度地图对筛选出的6个行政村中心村用地平面图进行整理,可以看出:村庄建设用地多位于山脚坡地或平坝集中分布,在农业社会经济条件下,留出相对平整土地作为耕地,形成靠山面田的基本的平面格局。中心村用地由村庄建设用地、道路用地、河流沟渠用地、山体林地、农田耕地构成(图1)。

3.2以行政村为基础的农业庄园规模分类

为进一步明晰庄园建设的规模,根据表1的统计结果,以行政村的实际土地规模和人口规模来确定庄园建设规模,可分为大、中、小3种(表2)。

3.3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庄园景观格局

假定以行政村为基础,建设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庄园。从用地分析来看,景观是自然山脉、自然河流水系、农田、村庄、庄园、道路等景观要素的有机结合,并构成基质、斑块、廊道的景观格局(图2)。从景观内容来看,主要包括三大部分:自然生态景观、生产性景观、生活性景观。各部分景观特质如下:

3.3.1生态景观

生态景观包含自然本底的山脉和水系两大部分,构成庄园的生态基质。

因地制宜地利用自然山脉作为特色农业庄园生态景观基质,保留地域性的原生态景观和乡土气息是基本原则。

河流水系作为生态景观廊道,除了对生产景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外,对于维护特色农业庄园环境的生态性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当前城乡河道污染的现实,河道景观重点是自然河流廊道的景观修复和生态保护。研究表明,当河岸植被宽度大于30 m时,能有效降低温度,增加河流生物食物供应,有效过滤污染物[10]。

3.3.2生产性景观

生产性景观包含高原特色农业生产景观和农产品加工生产建筑景观2部分。

农业生产景观是构成特色农业庄园的主体景观,包括耕地、林地、鱼塘、牧场等具有农业生产功能的景观斑块,较大程度地影响着特色农业庄园所展现的景观形态。如以耕地景观斑块为主的特色农业庄园,有无际的稻田,散布的打谷场、草垛、谷仓等;以鱼塘景观斑块为主的特色农业庄园,有相互连通的鱼塘,晾晒的渔网,渔船及空气中弥漫的淡淡腥味;以牧场景观斑块为主的特色农业庄园,有无垠的草场、成群的牛羊、错落有致的牲畜棚等。云南现有农业生产景观具有很高的观赏性和国际国内认可度,如罗平油菜花、哈尼族梯田、东川红土地。

其次是以农产品生产加工、营销等为主体建筑的人工斑块,构成现代人工建筑景观,赋予景观的现代化意义。

3.3.3生活景观

生活景观斑块包括村落和道路2个部分。云南拥有25个少数名族,各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相互学习影响,创造了虽有融合但“和而不同” 灿烂多彩的民族文化景观,这种充满乡土气息的民族文化景观,不同区域有不同内涵[11],这是营造云南特色农业庄园景观的无穷源泉。民族文化景观集中在村庄中展示,包括民族建筑、歌舞、风俗等。

道路生态景观廊道,除了具有连通各景观斑块、庄园与外界联系的作用以外,同样也发挥着维护生态环境健康发展的作用。道路景观廊道在提供植物绿化景观的同时,改善交通状况,有利于休闲旅游的发展。

现代人渴望的乡村旅游决定因素依次为:自然景观、优美的乡村田园景观,清洁的生态环境,重温乡村记忆(乡村景观特征),民风朴实(文化风貌),有机健康食品,适当参与体力劳动(参与性) [9]。而融合生态景观、生产景观和生活景观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庄园正好契合了这一需求。

4结论

特色农业前景篇5

伴随全球农业的产业化发展,现代农业不仅具有生产功能,还具有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人们提供观赏、考察、休闲、购物、度假及特色农业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性功能。观光农业园所具有的地域特色、资源优势以及多样的活动都吸引了不少观光游人,带动农业产业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提高了当地农民的收入,对经济、社会以及环境改善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我国的观光农业发展与国外相比还处于起步阶段,对观光农业园的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也显得尤为重要。

一、观光农业园的特点

现代意义上的观光农业,是现代农业与历史人文景观、自然资源景观融为一体的农业,它与一般常规农业相比有一些明显特点。

1、优化城乡生态结构

旅游势必会带来大量的污染,园区自身的生产生活需要注意生态方面的要求,重视环境的治理,更不要对自身和周边产生不良的影响。园区规划建设以绿色植物为主体,从而保证城乡良好的生态环境。另一方面园区植物种类的选择、布局、搭配等均应遵循植物群落演替和植物生理、生态特性需求等的基本规律,以便形成健康、有序、稳定的植物景观园区,这些是提高观光农业园区景观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保证。

2、保证经济效益最大化

为了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开展旅游观光和进行园林的改造这两大工程是必不可少的。利用现有农业科技资源和农业人文资源,以农业科技推广和农业观光旅游为主题,通过规划、设计与施工,将农业建设、农艺展示、农产品加工、科学管理及农业观光旅游者的广泛参与融为一体。这使得观光者在充分领略现代新型农业的科技的同时,又感受到自然和艺术的情趣。不仅能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而且能为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开辟新的途径。

3、重塑地域文化特色

通常我们谈及农业,首先想到的是其生产功能,很少想到其中的文化内涵,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态农业文化越来越深入人心。传统地域文化景观是整体人文生态系统的景观特征和文化生态的结晶与精华,在园区的景观设计中深入挖掘出其内在的文化资源,并加以开发利用,提升园区的文化品位,应以此来实现景观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在景观规划设计中要有地域意识,挖掘当地历史人文,体会当地日常生活,营造符合当地文化的景观,用最新的技术和信息手段来诠释和再现文化的精神内涵。

二、观光农业园设计内容和要求

1、乡土作物景观选择

由于观光农业是非常规农业,故而观光农业园要体现环境优美和生物多样性,其林木覆盖率高于一般农业区。其次,观光农业需要体现景观结构的合理性、整体性、和谐性,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农业景观中的植被、农业生产本身的农作物是构成农业景观欣赏中的重要载体。农作物的生长、丰收、季节性明显是改变大地景观的活跃因素,农作物本身的色彩、植株体量、生长状态的好坏、果实的丰硕度等方面直接影响农业景观的审美。农业景观是建设在乡村景观基础的人文景观,不同的地区由于地理环境不同,景观也千差万别,但是都需要满足观光农业园的设计要求。

2、生产与观光

观光农业园设计时要兼顾生产与观光这两大功能特点,农业的生产与观光功能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生产是基础,没有农业生产,观光农业也就无从谈起,在此基础上,将传统的农业生产通过规划设计融入周围环境,开发其观光功能,以达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在统一的基调和背景下,形成多元化、多方位的景观游览体系,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这就要求观光农业园的景观内容、游览项目应以农业观光、田园体验为主导,并以此为基础加以丰富,形成多样化、立体化的景观游览体系。

三、景观规划设计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1、建设盲目

我国大部分观光农业园的景观主题与景观形式趋于雷同,缺乏新意。大多是为了追求数量,投资少,维护差,活动功能单一。虽然,观光农场、农庄、垂钓园、采摘园等各种形式的观光农业园繁多,但就旅游主题、景观布置、景观内容与活动项目而言,主题特色不新颖,不能给游人提供放松身心的环境空间等,也起不到任何的教育意义。

2、缺乏景观系统考虑

我国大部分的观光农业园都存在着考虑不周这个问题,科学合理性不足。从现有的方案来看,有些规划没有生态和环保概念,不符合自然规律,生搬硬造地造出人造景观破坏自然;有些则照搬西方的设计概念,与中国的具体环境不相协调,造出一些不伦不类的景观。目前很多观光农业园在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比较片面,不能保证各种功能单元协调、合理、可持续地运行,也不能实现综合效益的最大化。

四、解决方案

1、都市观光农业对城市景观的推动

都市观光农业园是位于大都市内、都市郊区和大都市经济圈以内,集农业生产、可以示范、观光采摘、科普教育、休闲度假于一体。都市观光农业园呈现出了城市景观中难能可贵的田园风光景观。同时,都市观光农业园生产农产品和优美的环境满足城市居民的基本生活和精神需求。苏伯阳提出我国城市观光农业的产生有其深厚的时代背景,从需求角度上看,随着城市化进程,城市景观已经充斥着“柏油沙漠”,“水泥丛林”的存在,城市居民普遍具有回归自然的身心需要。都市观光农业景观把具有代表性田园景观引入到城市景观中,不同品种的农作物种植,不同的种植方式,可以构成不同的色彩图案,产生丰富的景观效果,从而增添了城市景观的情趣。

2、对此我们需要多学科论证,多元化思考。观光农业园的景观设计是涉及多种学科理论、面对多元设计对象、解决多项问题的系统过程。设计师应遵循可持续性原则、因地制宜原则、协调统一原则、注重文化原则、公众参与原则,从景观设计学、美学、农学、园艺学、生态学、旅游学等多种学科的角度来审视和思考,通过综合分析各种设计对象,系统地给出多项问题的解决方法,最大化的实现各方效益。

3.观光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特色农业前景篇6

1 引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的战略部署。旅游业不但是一项经济事业,也是一项社会事业,利用农村资源发展旅游业,既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也有助于促进农村社会的进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力手段。为此,国家旅游局将2006年确定为“乡村旅游年”,要求各地加强乡村旅游产品项目的开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贡献。农业旅游的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在这种情况下,农业旅游的快速、持续发展为各方人士所关注。而在我国,特大城市边缘地区的农业旅游最为发达。本文以华南大都市——广州为例,研究农业发展的特点、动力、原则和对策措施。

2.农业旅游的特点与发展动力

2.1农业旅游的特点

(1)休闲性:农业旅游景点以乡村风情为背景,集观赏、娱乐、科普教育、餐饮、住宿、参与性活动于一体,动静结合、老少皆宜,因而有着很强的休闲性。其消费群体也主要以本地市民为主,市场辐射范围不大,但总体市场规模却很大,非常适合市民的近程、短期出游。wwW.133229.cOm

(2)季节性:由于农业生产具有较强的季节性,因此,农业旅游也有较明显的季节性,淡季、旺季的区分较为显著。

(3)地域性: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农村民俗风情、地域文化常有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农业旅游的吸引物也有着很大的差异。农业旅游产品类型也因此有着强烈的地域差异。

(4)依托性:农业旅游景点主要依托城市和旅游景区。农业旅游景点多分布在城市的近郊、远郊地区以及大型旅游景区附近。这是因为一方面本地城市市民是农业旅游景点的主要市场;另一方面因为在大型旅游景区附近发展农业旅游景点,可以充分利用前者所带来的“溢出”影响。

2.2农业旅游的动力

近年来农业旅游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其根本动力在于:一是随着国内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旅游市场规模急剧扩大,急需要为游客提供更多的旅游产品,而广大农村地区旅游资源丰富,农业旅游开发成本较低,“门槛”较低,回报率较高,从而促使农民、农业企业以及旅游投资商纷纷投资开发农业旅游。二是近年来农村环境正在迅速改善,交通日渐便利,从而为农业旅游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三是农业旅游特色鲜明。在全球化冲击之下,城市的文化特色已经越来越淡,而相对来说,农村的文化特色保护得越好,农业旅游对城市人来说就越有吸引力。

3 广州农业旅游发展现状

3.1发展概况

随着改革开放以后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市民收入的大幅度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多、旅游投资规模的扩大,广州旅游业快速成长起来,旅游产品类型日益丰富多样。农业旅游是广州1990年中后期开始出现的一种旅游产品,但其时规模尚小,进入新世纪后,农业旅游景点数量迅速增多,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农业旅游已成为广州份量越来越重的一个旅游产品。最早的广州农业旅游景点可能是1990年中期兴起的化龙农业大观园。此后,番禺的横沥度假农庄、亲亲农庄等相继开业。2000年后,广州的农业旅游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水果世界、宝桑园、金颖园等集农业科研基地与旅游景点于一体的大型农业旅游景点也纷纷出现,一改前一阶段农业旅游小打小闹发展的局面。

3.2市场特点

广州农业旅游景点的市场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一是中小学生春游、秋游、科普教育市场。广州是一个人口超千万的特大城市,中小学生数量上百万,一般来说,每到春、秋季节,各个学校都会组织学生到周边的乡村进行观光游览、学习农业知识,进行科学教育。因此,这一旅游市场规模巨大,且非常稳定,是农业旅游景点很重要的客源市场;二是节假日、周末的家庭出游。近年来广州市民热衷于在节假日、周末到城市周边的农业旅游景点游玩,既可以在清新的大自然中放松自我、品尝到新鲜的蔬果,还可以参与农作,体验农村生活,教育子女,联络家庭感情,而且花费不多,出行方便。

广州农业旅游市场存在以下几方面特点:

一是市场规模增长较快。近年来农业旅游市场以较快速度增长,市场规模日益扩大,而且潜力巨大;二是散客所占比例较大。团队客主要是中小学组织学生进行春、秋游,而由旅行社组织的其他团队客较少;三是农业旅游存在较为明显的季节性。广州农业旅游的旺季是每年的4~10月份。因为这一时间段是农作物长势最好的时期,新鲜蔬菜、瓜果较多;四是家庭游客较多。许多家庭到周边的农业旅游景点游览、玩乐时,一般都是全家出动;五是自驾车游客增长较快。近年来由于私人小汽车增多,农业旅游景点接待的自驾车游客越来越多,六是农业旅游景点的游客主要为广州本地市民,来自市外的游客所占比例不大。

3 3发展意义

广州农业旅游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社会经济意义。第一,满足了人们的休闲旅游、科普教育需求。随着广州经济持续的高速增长和市民机动化能力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市民开始走出城市、走向农村,体验农村生活、学习农村知识,因此,农业旅游的发展满足了人们的休闲旅游、科普教育需求。第二,促进了一些大型农业科研基地从单一的生产科研功能向生产科研与综合旅游服务等多功能的转型,使丰富的人力资源、产品资源得到了更为充分、有效的利用,从而提高了经济收益。第三,促进了农业的产业化、市场化。第四,提高了农民的收入。许多农业旅游景点的生产服务人员主要是当地的农民,一些农业旅游景点的成功发展,还有着明显的“示范效应”,带动周边地区农业旅游景点的发展。如从化大丘农业庄园的发展带动周边地区兴起了多个以火龙果为主要水果种植品种的农业庄园。第五,广州农业旅游的发展进一步丰富了广州的旅游产品结构。目前,广州的旅游产品以商务、会议、展览、美食等城市旅游为主,而乡村旅游的发展则明显处于相对弱势的状况,因此,农业旅游的迅速崛起,有助于丰富、完善广州的旅游产品结构,使得广州的旅游吸引物更为多样化。第六,广州农业旅游的发展,有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因为农业旅游的发展,一是有助于提高农民的收入以及社会对农业的关注和支持,达到繁荣农村、“旅游扶贫”的目的,二是有利于改善农村社区环境、道路设施等,优化农业生产结构,相对地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三是保护农村中的古老文物、建筑、风俗、传统工艺文化等,并促进农村文化的提升和新农村文化的建立。

3.4 问题与挑战

(1)农业旅游景点大多缺乏特色。广州具有较高知名度和良好品牌形象的农业景点不多,这主要是因为大多数农业旅游景点缺乏特色,多数景点是对农业资源的简单利用,如采摘、品尝、餐饮等,而缺乏对农业活动、农产品的深度开发,缺乏品牌塑造意识,缺乏较高的项目组织、设计、创新能力。这样就使得农业旅游景点的项目大同小异,缺乏特色,从而也就缺乏持续的吸引力。

(2)农业旅游景点的旅游专业人才缺乏,管理水平不高。广州农业旅游景点主要有三种:一是农民或农村集体自发开发的农庄、农业果园等旅游景点,如瀛洲生态公园;二是由科研基地、农业基地发展而来的旅游景点,如广州水果世界、金颖园、从玉菜业有限公司等;三是旅游投资商投资开发的农业旅游景点,如百万葵园、祈福农庄等。前一、二类,旅游人才都很缺乏,即便是象金颖园这样的大型农业科研基地,虽然有着非常好的农业旅游资源,在农业生产、科研方面经验丰富、技术力量雄厚,但是旅游专业人才却十分缺乏,因而使得景点的项目设置、市场促销、景点管理都没有充分发掘潜力,旅游接待不够规范,服务水平不高,导游解说人员达不到专业要求。从而导致宝贵的旅游资源被浪费,旅游经济效益也不是很好。

(3)农业旅游景点的空间布局不是很合理。主要是农业旅游景点的分布较为零散,既不方便旅行社组织旅游线路,也不方便游客出游,还不利于形成集聚效益。而在我国农业旅游最发达的成都市,最为知名的几个农业旅游景点都具有较大规模,如“郫县友爱乡农科村”。

(4)对农业旅游管理较为滞后。农业旅游是近年来快速发展起来的,存在着点多、规模小、经营不稳定等情况,而相关的管理没有跟上。但是,农业旅游的管理却不容再忽视下去。因为,它一方面关系到农业旅游产品的长远发展,只有形成规范的管理,这一行业才能够真正吸引有资金、技术、市场实力的商家进入其中,也才能形成良性的市场竞争,促进优胜劣汰,促进产品的升级换代;另一方面,也关系到广大游客的身心安全。农业旅游涉及到品尝、采摘、耕作、住宿、娱乐等活动,都有可能影响游客的身心安全。在过去,由于农业旅游接待的游客规模不大,这些问题尚不突出,现在随着农业旅游接待的规模日渐扩大,一些游客与农业旅游企业、从业者之间的矛盾和问题就会应用而生,一些安全事故也会出现,而用一般的法规政策无法对它们进行规范,因此,急需要有关管理部门制定专门的规章制度进行管理,也急需要有关部门承担起管理职责。

4 广州农业旅游发展的主要原则

4.1原则

(1)特色原则。农业旅游的发展应注意突出特色,特色即吸引力,特色即竞争力。因此,农业旅游的发展一定要注意充分利用特色旅游资源,发展特色旅游项目,打造特色旅游企业。依靠当地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发展不同特色的农业旅游景点,是发展农业旅游的关键。而名胜古迹和名优特产已具有一定的知名度,是无形资产,与之结合,可提高农业旅游的吸引力和社会知名度。

(2)文化原则。旅游与文化不可分,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具有较深厚文化内涵的旅游景点才会有持续吸引力。农业旅游结合地方文化资源才有丰富的内涵,这样才能提升知名度,而且做到经久不衰。农村地区是传统文化保存较好的地区。因此,应充分利用地方的文化资源,民俗艺术,如风俗传统、手工艺品、地方舞蹈、戏剧、音乐和古迹史话、传说,提升农业旅游的品位。

(3)环境原则。发展农业旅游一定要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农业旅游,顾名思义离不开农业。但仅有农业而无美好的自然环境和景观也就无法成为农业旅游。因此环境是首要的条件。在发展农业旅游时,应以不得妨碍农村自然生态、田园景观为前提;同时,旅游景点的项目设计、解说服务、配套设施等都应体现出环境保护意识,从而使游客在休闲旅游的同时,还获得环境保护的教育。

(4)市场原则。农业旅游的发展应该充分运用市场机制。一方面,农业旅游景点的发展应满足市场的需要、以市场为导向;另一方面,农业旅游景点的发展应树立起自己的品牌形象。例如,可以借重要的旅游景点,统一品牌,促进农产品外销。各个农业景点还应注意瞄准特定的细分市场,确定好自己的发展定位,做好产品设计,形成竞争优势。

(5)乡村性原则。农业旅游是一种乡村旅游活动,乡村旅游活动,就要明显区别于城市旅游活动,因此,发展农业旅游一定要注意突出乡村的特点,也就是自然、生态、农业活动应是项目设计的主题,要尽可能原汁原味地保持乡村的特色,在建筑的体量、用材、造型、采用的服务设施、绿化、道路等等方面都应有乡村风格。

(6)体验性、参与性原则。农业旅游景点的发展一定要注意突出游玩过程中的体验性、参与性。现代人的消费,特别人是旅游,有着强烈的体验意识、参与意识。人们不再愿意被动地接受企业提供的旅游服务,而是更期望自己能自始至终参与其中。农业旅游企业在设计旅游产品时就可以创造条件让游客得到各种体验,得到稳定的、明确的、独特的并有价值的体验。而景点的吸引力、品牌形象在游客独特的体验过程中,将深刻地印在消费者的脑海里。农业旅游景点有着很好的条件为游客提供体验服务,如菜场让游客自己采摘蔬菜,在果园可以让游客自己采摘水果,在茶园可以让游客摘茶叶、做茶叶、学习茶艺,在奶牛场可以让游客挤牛奶,等等。农业旅游景点让游客参与到农事活动当中,不但可以提高游客的吸引力,而且还可以创造出更佳的经济效益。

4.2对策措施

(1)建立健全法规制度

对农业旅游景点的管理,首先要制定相应的法规制度,我国台湾地区在这方面有成功的经验,制定了《休闲农业区设置管理办法》、“发展观光农业规划书”等政策规章规范,促进农业旅游的发展,四川省成都市也曾制定了《农家乐旅游服务质量等级划分及其评定》、《农家乐开业基本条件》等地方标准,效果都非常不错。广州也应该制定农业旅游管理办法,对农业旅游景点提供旅游服务,提出强制性要求和指引性方向。强制性要求,是指景点在某一方面,如卫生设施、安全设施等,一定要达到的标准;指引性方向,是建议农业旅游景点发展的方向。强制性要求和指引性方向的重点是建筑、道路、绿化、餐饮设施、娱乐设施、住宿设施、环境保护、食品卫生、安全保险、争议投诉处理等方面。其次是可以建立起“示范性农业旅游景点”制度。先期确定几个“示范性农业旅游景点”,对它们给予一定的资金、政策、促销扶持,以它们的良好发展、示范影响,带动其它农业旅游景点的规范化和快速发展,也促进农业旅游景点社会知名度的提高和市场吸引力的增强。再次是探索建立起农业旅游协会、农业旅游基金会等民间社团组织,促进农业旅游景点的互利合作。

(2)引导农业旅游景点完善旅游项目结构

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精心设计各种旅游项目,不断注重项目的创新,注重项目的特色和品味,例如可以请旅游专家、农业专家策划设计一些特色项目;二是充分发掘地方文化,将地方民俗、戏曲等作为农业旅游景点的吸引物融入到景区发展当中;三是注意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可以适量开发一些游乐项目,但不能喧宾夺主;四是项目的发展要注意细节、要有一定的深度;五是重点发展一些体验性、参与性强的项目。

(3)优化农业旅游景点的空间布局

一方面,引导农业旅游景点布局于城市边缘交通便利的地方。另一方面,引导农业旅游景点集中分布,或者依托重要的旅游景点分布,形成几个农业旅游景点较多、占地规模较大的农业旅游片区。如促进白云山、帽峰山地区的农业旅游景点的发展。这两个大型景区之间相隔不远,周边地区主要是农田、果园、菜园等,目前,这一地区已有不少的农业旅游景点。近期,广州应进一步推动这一地区农业旅游景点的发展,引导农业旅游景点在这一地区的适度集中。

(4)搞好农业旅游节庆活动,开展农业旅游市场促销

农业旅游景点大多规模较小、经济实力有限,因而,自身开展较大规模的农业旅游市场促销较为困难,在市场促销方面需要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有关部门可以通过采取举办农业旅游景点展销会,在有关媒体上发布农业旅游景点信息等方法促销广州的农业旅游景点、补贴企业或无偿帮助企业在道路上设立旅游景点标志牌等。还可通过电视、电台、报刊、互联网加强对城市农业旅游景区景点的介绍,在广州旅游网上设立农业旅游专题,介绍全市各农业旅游景点的详细情况,并注意及时更新资料、增添新的农业旅游景点资料,以反映农业旅游景点发展变化的最新动态、以及各农业旅游景点的联系方式、交通方式等;精心组织制作编写、绘制广州农业旅游指南、导游词、农业旅游景点分布及交通图等书籍、地图,并在市内各酒店、旅行社、旅游咨询问讯中心和有关的旅游展销会等场所免费向游客和旅游从业者发放。此外,还要进一步促进农业旅游景点与旅行社合作。旅行社在收客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因此,各农业旅游景点应利用好这一渠道,通过双方收益的合理分成,提高旅行社开发农业线路、开拓农业旅游市场的积极性。

(5)鼓励乡(镇)村积极开发农业旅游

特色农业前景篇7

1引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的战略部署。旅游业不但是一项经济事业,也是一项社会事业,利用农村资源发展旅游业,既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也有助于促进农村社会的进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力手段。为此,国家旅游局将2006年确定为“乡村旅游年”,要求各地加强乡村旅游产品项目的开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贡献。农业旅游的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在这种情况下,农业旅游的快速、持续发展为各方人士所关注。而在我国,特大城市边缘地区的农业旅游最为发达。本文以华南大都市——广州为例,研究农业发展的特点、动力、原则和对策措施。

2.农业旅游的特点与发展动力

2.1农业旅游的特点

(1)休闲性:农业旅游景点以乡村风情为背景,集观赏、娱乐、科普教育、餐饮、住宿、参与性活动于一体,动静结合、老少皆宜,因而有着很强的休闲性。其消费群体也主要以本地市民为主,市场辐射范围不大,但总体市场规模却很大,非常适合市民的近程、短期出游。

(2)季节性:由于农业生产具有较强的季节性,因此,农业旅游也有较明显的季节性,淡季、旺季的区分较为显著。

(3)地域性: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农村民俗风情、地域文化常有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农业旅游的吸引物也有着很大的差异。农业旅游产品类型也因此有着强烈的地域差异。

(4)依托性:农业旅游景点主要依托城市和旅游景区。农业旅游景点多分布在城市的近郊、远郊地区以及大型旅游景区附近。这是因为一方面本地城市市民是农业旅游景点的主要市场;另一方面因为在大型旅游景区附近发展农业旅游景点,可以充分利用前者所带来的“溢出”影响。

2.2农业旅游的动力

近年来农业旅游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其根本动力在于:一是随着国内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旅游市场规模急剧扩大,急需要为游客提供更多的旅游产品,而广大农村地区旅游资源丰富,农业旅游开发成本较低,“门槛”较低,回报率较高,从而促使农民、农业企业以及旅游投资商纷纷投资开发农业旅游。二是近年来农村环境正在迅速改善,交通日渐便利,从而为农业旅游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三是农业旅游特色鲜明。在全球化冲击之下,城市的文化特色已经越来越淡,而相对来说,农村的文化特色保护得越好,农业旅游对城市人来说就越有吸引力。

3广州农业旅游发展现状

3.1发展概况

随着改革开放以后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市民收入的大幅度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多、旅游投资规模的扩大,广州旅游业快速成长起来,旅游产品类型日益丰富多样。农业旅游是广州1990年中后期开始出现的一种旅游产品,但其时规模尚小,进入新世纪后,农业旅游景点数量迅速增多,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农业旅游已成为广州份量越来越重的一个旅游产品。最早的广州农业旅游景点可能是1990年中期兴起的化龙农业大观园。此后,番禺的横沥度假农庄、亲亲农庄等相继开业。2000年后,广州的农业旅游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水果世界、宝桑园、金颖园等集农业科研基地与旅游景点于一体的大型农业旅游景点也纷纷出现,一改前一阶段农业旅游小打小闹发展的局面。

3.2市场特点

广州农业旅游景点的市场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一是中小学生春游、秋游、科普教育市场。广州是一个人口超千万的特大城市,中小学生数量上百万,一般来说,每到春、秋季节,各个学校都会组织学生到周边的乡村进行观光游览、学习农业知识,进行科学教育。因此,这一旅游市场规模巨大,且非常稳定,是农业旅游景点很重要的客源市场;二是节假日、周末的家庭出游。近年来广州市民热衷于在节假日、周末到城市周边的农业旅游景点游玩,既可以在清新的大自然中放松自我、品尝到新鲜的蔬果,还可以参与农作,体验农村生活,教育子女,联络家庭感情,而且花费不多,出行方便。

广州农业旅游市场存在以下几方面特点:

一是市场规模增长较快。近年来农业旅游市场以较快速度增长,市场规模日益扩大,而且潜力巨大;二是散客所占比例较大。团队客主要是中小学组织学生进行春、秋游,而由旅行社组织的其他团队客较少;三是农业旅游存在较为明显的季节性。广州农业旅游的旺季是每年的4~10月份。因为这一时间段是农作物长势最好的时期,新鲜蔬菜、瓜果较多;四是家庭游客较多。许多家庭到周边的农业旅游景点游览、玩乐时,一般都是全家出动;五是自驾车游客增长较快。近年来由于私人小汽车增多,农业旅游景点接待的自驾车游客越来越多,六是农业旅游景点的游客主要为广州本地市民,来自市外的游客所占比例不大。

33发展意义

广州农业旅游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社会经济意义。第一,满足了人们的休闲旅游、科普教育需求。随着广州经济持续的高速增长和市民机动化能力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市民开始走出城市、走向农村,体验农村生活、学习农村知识,因此,农业旅游的发展满足了人们的休闲旅游、科普教育需求。第二,促进了一些大型农业科研基地从单一的生产科研功能向生产科研与综合旅游服务等多功能的转型,使丰富的人力资源、产品资源得到了更为充分、有效的利用,从而提高了经济收益。第三,促进了农业的产业化、市场化。第四,提高了农民的收入。许多农业旅游景点的生产服务人员主要是当地的农民,一些农业旅游景点的成功发展,还有着明显的“示范效应”,带动周边地区农业旅游景点的发展。如从化大丘农业庄园的发展带动周边地区兴起了多个以火龙果为主要水果种植品种的农业庄园。第五,广州农业旅游的发展进一步丰富了广州的旅游产品结构。目前,广州的旅游产品以商务、会议、展览、美食等城市旅游为主,而乡村旅游的发展则明显处于相对弱势的状况,因此,农业旅游的迅速崛起,有助于丰富、完善广州的旅游产品结构,使得广州的旅游吸引物更为多样化。第六,广州农业旅游的发展,有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因为农业旅游的发展,一是有助于提高农民的收入以及社会对农业的关注和支持,达到繁荣农村、“旅游扶贫”的目的,二是有利于改善农村社区环境、道路设施等,优化农业生产结构,相对地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三是保护农村中的古老文物、建筑、风俗、传统工艺文化等,并促进农村文化的提升和新农村文化的建立。

3.4问题与挑战

(1)农业旅游景点大多缺乏特色。广州具有较高知名度和良好品牌形象的农业景点不多,这主要是因为大多数农业旅游景点缺乏特色,多数景点是对农业资源的简单利用,如采摘、品尝、餐饮等,而缺乏对农业活动、农产品的深度开发,缺乏品牌塑造意识,缺乏较高的项目组织、设计、创新能力。这样就使得农业旅游景点的项目大同小异,缺乏特色,从而也就缺乏持续的吸引力。

(2)农业旅游景点的旅游专业人才缺乏,管理水平不高。广州农业旅游景点主要有三种:一是农民或农村集体自发开发的农庄、农业果园等旅游景点,如瀛洲生态公园;二是由科研基地、农业基地发展而来的旅游景点,如广州水果世界、金颖园、从玉菜业有限公司等;三是旅游投资商投资开发的农业旅游景点,如百万葵园、祈福农庄等。前一、二类,旅游人才都很缺乏,即便是象金颖园这样的大型农业科研基地,虽然有着非常好的农业旅游资源,在农业生产、科研方面经验丰富、技术力量雄厚,但是旅游专业人才却十分缺乏,因而使得景点的项目设置、市场促销、景点管理都没有充分发掘潜力,旅游接待不够规范,服务水平不高,导游解说人员达不到专业要求。从而导致宝贵的旅游资源被浪费,旅游经济效益也不是很好。

(3)农业旅游景点的空间布局不是很合理。主要是农业旅游景点的分布较为零散,既不方便旅行社组织旅游线路,也不方便游客出游,还不利于形成集聚效益。而在我国农业旅游最发达的成都市,最为知名的几个农业旅游景点都具有较大规模,如“郫县友爱乡农科村”。

(4)对农业旅游管理较为滞后。农业旅游是近年来快速发展起来的,存在着点多、规模小、经营不稳定等情况,而相关的管理没有跟上。但是,农业旅游的管理却不容再忽视下去。因为,它一方面关系到农业旅游产品的长远发展,只有形成规范的管理,这一行业才能够真正吸引有资金、技术、市场实力的商家进入其中,也才能形成良性的市场竞争,促进优胜劣汰,促进产品的升级换代;另一方面,也关系到广大游客的身心安全。农业旅游涉及到品尝、采摘、耕作、住宿、娱乐等活动,都有可能影响游客的身心安全。在过去,由于农业旅游接待的游客规模不大,这些问题尚不突出,现在随着农业旅游接待的规模日渐扩大,一些游客与农业旅游企业、从业者之间的矛盾和问题就会应用而生,一些安全事故也会出现,而用一般的法规政策无法对它们进行规范,因此,急需要有关管理部门制定专门的规章制度进行管理,也急需要有关部门承担起管理职责。

4广州农业旅游发展的主要原则

4.1原则

(1)特色原则。农业旅游的发展应注意突出特色,特色即吸引力,特色即竞争力。因此,农业旅游的发展一定要注意充分利用特色旅游资源,发展特色旅游项目,打造特色旅游企业。依靠当地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发展不同特色的农业旅游景点,是发展农业旅游的关键。而名胜古迹和名优特产已具有一定的知名度,是无形资产,与之结合,可提高农业旅游的吸引力和社会知名度。

(2)文化原则。旅游与文化不可分,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具有较深厚文化内涵的旅游景点才会有持续吸引力。农业旅游结合地方文化资源才有丰富的内涵,这样才能提升知名度,而且做到经久不衰。农村地区是传统文化保存较好的地区。因此,应充分利用地方的文化资源,民俗艺术,如风俗传统、手工艺品、地方舞蹈、戏剧、音乐和古迹史话、传说,提升农业旅游的品位。(3)环境原则。发展农业旅游一定要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农业旅游,顾名思义离不开农业。但仅有农业而无美好的自然环境和景观也就无法成为农业旅游。因此环境是首要的条件。在发展农业旅游时,应以不得妨碍农村自然生态、田园景观为前提;同时,旅游景点的项目设计、解说服务、配套设施等都应体现出环境保护意识,从而使游客在休闲旅游的同时,还获得环境保护的教育。

(4)市场原则。农业旅游的发展应该充分运用市场机制。一方面,农业旅游景点的发展应满足市场的需要、以市场为导向;另一方面,农业旅游景点的发展应树立起自己的品牌形象。例如,可以借重要的旅游景点,统一品牌,促进农产品外销。各个农业景点还应注意瞄准特定的细分市场,确定好自己的发展定位,做好产品设计,形成竞争优势。

(5)乡村性原则。农业旅游是一种乡村旅游活动,乡村旅游活动,就要明显区别于城市旅游活动,因此,发展农业旅游一定要注意突出乡村的特点,也就是自然、生态、农业活动应是项目设计的主题,要尽可能原汁原味地保持乡村的特色,在建筑的体量、用材、造型、采用的服务设施、绿化、道路等等方面都应有乡村风格。

(6)体验性、参与性原则。农业旅游景点的发展一定要注意突出游玩过程中的体验性、参与性。现代人的消费,特别人是旅游,有着强烈的体验意识、参与意识。人们不再愿意被动地接受企业提供的旅游服务,而是更期望自己能自始至终参与其中。农业旅游企业在设计旅游产品时就可以创造条件让游客得到各种体验,得到稳定的、明确的、独特的并有价值的体验。而景点的吸引力、品牌形象在游客独特的体验过程中,将深刻地印在消费者的脑海里。农业旅游景点有着很好的条件为游客提供体验服务,如菜场让游客自己采摘蔬菜,在果园可以让游客自己采摘水果,在茶园可以让游客摘茶叶、做茶叶、学习茶艺,在奶牛场可以让游客挤牛奶,等等。农业旅游景点让游客参与到农事活动当中,不但可以提高游客的吸引力,而且还可以创造出更佳的经济效益。

4.2对策措施

(1)建立健全法规制度

对农业旅游景点的管理,首先要制定相应的法规制度,我国台湾地区在这方面有成功的经验,制定了《休闲农业区设置管理办法》、“发展观光农业规划书”等政策规章规范,促进农业旅游的发展,四川省成都市也曾制定了《农家乐旅游服务质量等级划分及其评定》、《农家乐开业基本条件》等地方标准,效果都非常不错。广州也应该制定农业旅游管理办法,对农业旅游景点提供旅游服务,提出强制性要求和指引性方向。强制性要求,是指景点在某一方面,如卫生设施、安全设施等,一定要达到的标准;指引性方向,是建议农业旅游景点发展的方向。强制性要求和指引性方向的重点是建筑、道路、绿化、餐饮设施、娱乐设施、住宿设施、环境保护、食品卫生、安全保险、争议投诉处理等方面。其次是可以建立起“示范性农业旅游景点”制度。先期确定几个“示范性农业旅游景点”,对它们给予一定的资金、政策、促销扶持,以它们的良好发展、示范影响,带动其它农业旅游景点的规范化和快速发展,也促进农业旅游景点社会知名度的提高和市场吸引力的增强。再次是探索建立起农业旅游协会、农业旅游基金会等民间社团组织,促进农业旅游景点的互利合作。

(2)引导农业旅游景点完善旅游项目结构

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精心设计各种旅游项目,不断注重项目的创新,注重项目的特色和品味,例如可以请旅游专家、农业专家策划设计一些特色项目;二是充分发掘地方文化,将地方民俗、戏曲等作为农业旅游景点的吸引物融入到景区发展当中;三是注意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可以适量开发一些游乐项目,但不能喧宾夺主;四是项目的发展要注意细节、要有一定的深度;五是重点发展一些体验性、参与性强的项目。

(3)优化农业旅游景点的空间布局

一方面,引导农业旅游景点布局于城市边缘交通便利的地方。另一方面,引导农业旅游景点集中分布,或者依托重要的旅游景点分布,形成几个农业旅游景点较多、占地规模较大的农业旅游片区。如促进白云山、帽峰山地区的农业旅游景点的发展。这两个大型景区之间相隔不远,周边地区主要是农田、果园、菜园等,目前,这一地区已有不少的农业旅游景点。近期,广州应进一步推动这一地区农业旅游景点的发展,引导农业旅游景点在这一地区的适度集中。

(4)搞好农业旅游节庆活动,开展农业旅游市场促销

农业旅游景点大多规模较小、经济实力有限,因而,自身开展较大规模的农业旅游市场促销较为困难,在市场促销方面需要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有关部门可以通过采取举办农业旅游景点展销会,在有关媒体上农业旅游景点信息等方法促销广州的农业旅游景点、补贴企业或无偿帮助企业在道路上设立旅游景点标志牌等。还可通过电视、电台、报刊、互联网加强对城市农业旅游景区景点的介绍,在广州旅游网上设立农业旅游专题,介绍全市各农业旅游景点的详细情况,并注意及时更新资料、增添新的农业旅游景点资料,以反映农业旅游景点发展变化的最新动态、以及各农业旅游景点的联系方式、交通方式等;精心组织制作编写、绘制广州农业旅游指南、导游词、农业旅游景点分布及交通图等书籍、地图,并在市内各酒店、旅行社、旅游咨询问讯中心和有关的旅游展销会等场所免费向游客和旅游从业者发放。此外,还要进一步促进农业旅游景点与旅行社合作。旅行社在收客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因此,各农业旅游景点应利用好这一渠道,通过双方收益的合理分成,提高旅行社开发农业线路、开拓农业旅游市场的积极性。

(5)鼓励乡(镇)村积极开发农业旅游

特色农业前景篇8

1引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的战略部署。旅游业不但是一项经济事业,也是一项社会事业,利用农村资源发展旅游业,既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也有助于促进农村社会的进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力手段。为此,国家旅游局将2006年确定为“乡村旅游年”,要求各地加强乡村旅游产品项目的开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贡献。农业旅游的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在这种情况下,农业旅游的快速、持续发展为各方人士所关注。而在我国,特大城市边缘地区的农业旅游最为发达。本文以华南大都市——广州为例,研究农业发展的特点、动力、原则和对策措施。

2.农业旅游的特点与发展动力

2.1农业旅游的特点

(1)休闲性:农业旅游景点以乡村风情为背景,集观赏、娱乐、科普教育、餐饮、住宿、参与性活动于一体,动静结合、老少皆宜,因而有着很强的休闲性。其消费群体也主要以本地市民为主,市场辐射范围不大,但总体市场规模却很大,非常适合市民的近程、短期出游。

(2)季节性:由于农业生产具有较强的季节性,因此,农业旅游也有较明显的季节性,淡季、旺季的区分较为显著。

(3)地域性: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农村民俗风情、地域文化常有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农业旅游的吸引物也有着很大的差异。农业旅游产品类型也因此有着强烈的地域差异。

(4)依托性:农业旅游景点主要依托城市和旅游景区。农业旅游景点多分布在城市的近郊、远郊地区以及大型旅游景区附近。这是因为一方面本地城市市民是农业旅游景点的主要市场;另一方面因为在大型旅游景区附近发展农业旅游景点,可以充分利用前者所带来的“溢出”影响。

2.2农业旅游的动力

近年来农业旅游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其根本动力在于:一是随着国内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旅游市场规模急剧扩大,急需要为游客提供更多的旅游产品,而广大农村地区旅游资源丰富,农业旅游开发成本较低,“门槛”较低,回报率较高,从而促使农民、农业企业以及旅游投资商纷纷投资开发农业旅游。二是近年来农村环境正在迅速改善,交通日渐便利,从而为农业旅游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三是农业旅游特色鲜明。在全球化冲击之下,城市的文化特色已经越来越淡,而相对来说,农村的文化特色保护得越好,农业旅游对城市人来说就越有吸引力。

3广州农业旅游发展现状

3.1发展概况

随着改革开放以后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市民收入的大幅度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多、旅游投资规模的扩大,广州旅游业快速成长起来,旅游产品类型日益丰富多样。农业旅游是广州1990年中后期开始出现的一种旅游产品,但其时规模尚小,进入新世纪后,农业旅游景点数量迅速增多,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农业旅游已成为广州份量越来越重的一个旅游产品。最早的广州农业旅游景点可能是1990年中期兴起的化龙农业大观园。此后,番禺的横沥度假农庄、亲亲农庄等相继开业。2000年后,广州的农业旅游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水果世界、宝桑园、金颖园等集农业科研基地与旅游景点于一体的大型农业旅游景点也纷纷出现,一改前一阶段农业旅游小打小闹发展的局面。

3.2市场特点

广州农业旅游景点的市场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一是中小学生春游、秋游、科普教育市场。广州是一个人口超千万的特大城市,中小学生数量上百万,一般来说,每到春、秋季节,各个学校都会组织学生到周边的乡村进行观光游览、学习农业知识,进行科学教育。因此,这一旅游市场规模巨大,且非常稳定,是农业旅游景点很重要的客源市场;二是节假日、周末的家庭出游。近年来广州市民热衷于在节假日、周末到城市周边的农业旅游景点游玩,既可以在清新的大自然中放松自我、品尝到新鲜的蔬果,还可以参与农作,体验农村生活,教育子女,联络家庭感情,而且花费不多,出行方便。

广州农业旅游市场存在以下几方面特点:

一是市场规模增长较快。近年来农业旅游市场以较快速度增长,市场规模日益扩大,而且潜力巨大;二是散客所占比例较大。团队客主要是中小学组织学生进行春、秋游,而由旅行社组织的其他团队客较少;三是农业旅游存在较为明显的季节性。广州农业旅游的旺季是每年的4~10月份。因为这一时间段是农作物长势最好的时期,新鲜蔬菜、瓜果较多;四是家庭游客较多。许多家庭到周边的农业旅游景点游览、玩乐时,一般都是全家出动;五是自驾车游客增长较快。近年来由于私人小汽车增多,农业旅游景点接待的自驾车游客越来越多,六是农业旅游景点的游客主要为广州本地市民,来自市外的游客所占比例不大。

33发展意义

广州农业旅游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社会经济意义。第一,满足了人们的休闲旅游、科普教育需求。随着广州经济持续的高速增长和市民机动化能力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市民开始走出城市、走向农村,体验农村生活、学习农村知识,因此,农业旅游的发展满足了人们的休闲旅游、科普教育需求。第二,促进了一些大型农业科研基地从单一的生产科研功能向生产科研与综合旅游服务等多功能的转型,使丰富的人力资源、产品资源得到了更为充分、有效的利用,从而提高了经济收益。第三,促进了农业的产业化、市场化。第四,提高了农民的收入。许多农业旅游景点的生产服务人员主要是当地的农民,一些农业旅游景点的成功发展,还有着明显的“示范效应”,带动周边地区农业旅游景点的发展。如从化大丘农业庄园的发展带动周边地区兴起了多个以火龙果为主要水果种植品种的农业庄园。第五,广州农业旅游的发展进一步丰富了广州的旅游产品结构。目前,广州的旅游产品以商务、会议、展览、美食等城市旅游为主,而乡村旅游的发展则明显处于相对弱势的状况,因此,农业旅游的迅速崛起,有助于丰富、完善广州的旅游产品结构,使得广州的旅游吸引物更为多样化。第六,广州农业旅游的发展,有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因为农业旅游的发展,一是有助于提高农民的收入以及社会对农业的关注和支持,达到繁荣农村、“旅游扶贫”的目的,二是有利于改善农村社区环境、道路设施等,优化农业生产结构,相对地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三是保护农村中的古老文物、建筑、风俗、传统工艺文化等,并促进农村文化的提升和新农村文化的建立。

3.4问题与挑战

(1)农业旅游景点大多缺乏特色。广州具有较高知名度和良好品牌形象的农业景点不多,这主要是因为大多数农业旅游景点缺乏特色,多数景点是对农业资源的简单利用,如采摘、品尝、餐饮等,而缺乏对农业活动、农产品的深度开发,缺乏品牌塑造意识,缺乏较高的项目组织、设计、创新能力。这样就使得农业旅游景点的项目大同小异,缺乏特色,从而也就缺乏持续的吸引力。

(2)农业旅游景点的旅游专业人才缺乏,管理水平不高。广州农业旅游景点主要有三种:一是农民或农村集体自发开发的农庄、农业果园等旅游景点,如瀛洲生态公园;二是由科研基地、农业基地发展而来的旅游景点,如广州水果世界、金颖园、从玉菜业有限公司等;三是旅游投资商投资开发的农业旅游景点,如百万葵园、祈福农庄等。前

一、二类,旅游人才都很缺乏,即便是象金颖园这样的大型农业科研基地,虽然有着非常好的农业旅游资源,在农业生产、科研方面经验丰富、技术力量雄厚,但是旅游专业人才却十分缺乏,因而使得景点的项目设置、市场促销、景点管理都没有充分发掘潜力,旅游接待不够规范,服务水平不高,导游解说人员达不到专业要求。从而导致宝贵的旅游资源被浪费,旅游经济效益也不是很好。

(3)农业旅游景点的空间布局不是很合理。主要是农业旅游景点的分布较为零散,既不方便旅行社组织旅游线路,也不方便游客出游,还不利于形成集聚效益。而在我国农业旅游最发达的成都市,最为知名的几个农业旅游景点都具有较大规模,如“郫县友爱乡农科村”。

(4)对农业旅游管理较为滞后。农业旅游是近年来快速发展起来的,存在着点多、规模小、经营不稳定等情况,而相关的管理没有跟上。但是,农业旅游的管理却不容再忽视下去。因为,它一方面关系到农业旅游产品的长远发展,只有形成规范的管理,这一行业才能够真正吸引有资金、技术、市场实力的商家进入其中,也才能形成良性的市场竞争,促进优胜劣汰,促进产品的升级换代;另一方面,也关系到广大游客的身心安全。农业旅游涉及到品尝、采摘、耕作、住宿、娱乐等活动,都有可能影响游客的身心安全。在过去,由于农业旅游接待的游客规模不大,这些问题尚不突出,现在随着农业旅游接待的规模日渐扩大,一些游客与农业旅游企业、从业者之间的矛盾和问题就会应用而生,一些安全事故也会出现,而用一般的法规政策无法对它们进行规范,因此,急需要有关管理部门制定专门的规章制度进行管理,也急需要有关部门承担起管理职责。

4广州农业旅游发展的主要原则

4.1原则

(1)特色原则。农业旅游的发展应注意突出特色,特色即吸引力,特色即竞争力。因此,农业旅游的发展一定要注意充分利用特色旅游资源,发展特色旅游项目,打造特色旅游企业。依靠当地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发展不同特色的农业旅游景点,是发展农业旅游的关键。而名胜古迹和名优特产已具有一定的知名度,是无形资产,与之结合,可提高农业旅游的吸引力和社会知名度。

(2)文化原则。旅游与文化不可分,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具有较深厚文化内涵的旅游景点才会有持续吸引力。农业旅游结合地方文化资源才有丰富的内涵,这样才能提升知名度,而且做到经久不衰。农村地区是传统文化保存较好的地区。因此,应充分利用地方的文化资源,民俗艺术,如风俗传统、手工艺品、地方舞蹈、戏剧、音乐和古迹史话、传说,提升农业旅游的品位。

(3)环境原则。发展农业旅游一定要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农业旅游,顾名思义离不开农业。但仅有农业而无美好的自然环境和景观也就无法成为农业旅游。因此环境是首要的条件。在发展农业旅游时,应以不得妨碍农村自然生态、田园景观为前提;同时,旅游景点的项目设计、解说服务、配套设施等都应体现出环境保护意识,从而使游客在休闲旅游的同时,还获得环境保护的教育。

(4)市场原则。农业旅游的发展应该充分运用市场机制。一方面,农业旅游景点的发展应满足市场的需要、以市场为导向;另一方面,农业旅游景点的发展应树立起自己的品牌形象。例如,可以借重要的旅游景点,统一品牌,促进农产品外销。各个农业景点还应注意瞄准特定的细分市场,确定好自己的发展定位,做好产品设计,形成竞争优势。

(5)乡村性原则。农业旅游是一种乡村旅游活动,乡村旅游活动,就要明显区别于城市旅游活动,因此,发展农业旅游一定要注意突出乡村的特点,也就是自然、生态、农业活动应是项目设计的主题,要尽可能原汁原味地保持乡村的特色,在建筑的体量、用材、造型、采用的服务设施、绿化、道路等等方面都应有乡村风格。

(6)体验性、参与性原则。农业旅游景点的发展一定要注意突出游玩过程中的体验性、参与性。现代人的消费,特别人是旅游,有着强烈的体验意识、参与意识。人们不再愿意被动地接受企业提供的旅游服务,而是更期望自己能自始至终参与其中。农业旅游企业在设计旅游产品时就可以创造条件让游客得到各种体验,得到稳定的、明确的、独特的并有价值的体验。而景点的吸引力、品牌形象在游客独特的体验过程中,将深刻地印在消费者的脑海里。农业旅游景点有着很好的条件为游客提供体验服务,如菜场让游客自己采摘蔬菜,在果园可以让游客自己采摘水果,在茶园可以让游客摘茶叶、做茶叶、学习茶艺,在奶牛场可以让游客挤牛奶,等等。农业旅游景点让游客参与到农事活动当中,不但可以提高游客的吸引力,而且还可以创造出更佳的经济效益。

4.2对策措施

(1)建立健全法规制度

对农业旅游景点的管理,首先要制定相应的法规制度,我国台湾地区在这方面有成功的经验,制定了《休闲农业区设置管理办法》、“发展观光农业规划书”等政策规章规范,促进农业旅游的发展,四川省成都市也曾制定了《农家乐旅游服务质量等级划分及其评定》、《农家乐开业基本条件》等地方标准,效果都非常不错。广州也应该制定农业旅游管理办法,对农业旅游景点提供旅游服务,提出强制性要求和指引性方向。强制性要求,是指景点在某一方面,如卫生设施、安全设施等,一定要达到的标准;指引性方向,是建议农业旅游景点发展的方向。强制性要求和指引性方向的重点是建筑、道路、绿化、餐饮设施、娱乐设施、住宿设施、环境保护、食品卫生、安全保险、争议投诉处理等方面。其次是可以建立起“示范性农业旅游景点”制度。先期确定几个“示范性农业旅游景点”,对它们给予一定的资金、政策、促销扶持,以它们的良好发展、示范影响,带动其它农业旅游景点的规范化和快速发展,也促进农业旅游景点社会知名度的提高和市场吸引力的增强。再次是探索建立起农业旅游协会、农业旅游基金会等民间社团组织,促进农业旅游景点的互利合作。

(2)引导农业旅游景点完善旅游项目结构

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精心设计各种旅游项目,不断注重项目的创新,注重项目的特色和品味,例如可以请旅游专家、农业专家策划设计一些特色项目;二是充分发掘地方文化,将地方民俗、戏曲等作为农业旅游景点的吸引物融入到景区发展当中;三是注意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可以适量开发一些游乐项目,但不能喧宾夺主;四是项目的发展要注意细节、要有一定的深度;五是重点发展一些体验性、参与性强的项目。

(3)优化农业旅游景点的空间布局

一方面,引导农业旅游景点布局于城市边缘交通便利的地方。另一方面,引导农业旅游景点集中分布,或者依托重要的旅游景点分布,形成几个农业旅游景点较多、占地规模较大的农业旅游片区。如促进白云山、帽峰山地区的农业旅游景点的发展。这两个大型景区之间相隔不远,周边地区主要是农田、果园、菜园等,目前,这一地区已有不少的农业旅游景点。近期,广州应进一步推动这一地区农业旅游景点的发展,引导农业旅游景点在这一地区的适度集中。

(4)搞好农业旅游节庆活动,开展农业旅游市场促销

农业旅游景点大多规模较小、经济实力有限,因而,自身开展较大规模的农业旅游市场促销较为困难,在市场促销方面需要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有关部门可以通过采取举办农业旅游景点展销会,在有关媒体上农业旅游景点信息等方法促销广州的农业旅游景点、补贴企业或无偿帮助企业在道路上设立旅游景点标志牌等。还可通过电视、电台、报刊、互联网加强对城市农业旅游景区景点的介绍,在广州旅游网上设立农业旅游专题,介绍全市各农业旅游景点的详细情况,并注意及时更新资料、增添新的农业旅游景点资料,以反映农业旅游景点发展变化的最新动态、以及各农业旅游景点的联系方式、交通方式等;精心组织制作编写、绘制广州农业旅游指南、导游词、农业旅游景点分布及交通图等书籍、地图,并在市内各酒店、旅行社、旅游咨询问讯中心和有关的旅游展销会等场所免费向游客和旅游从业者发放。此外,还要进一步促进农业旅游景点与旅行社合作。旅行社在收客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因此,各农业旅游景点应利用好这一渠道,通过双方收益的合理分成,提高旅行社开发农业线路、开拓农业旅游市场的积极性。

(5)鼓励乡(镇)村积极开发农业旅游

特色农业前景篇9

1引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的战略部署。旅游业不但是一项经济事业,也是一项社会事业,利用农村资源发展旅游业,既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也有助于促进农村社会的进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力手段。为此,国家旅游局将2006年确定为“乡村旅游年”,要求各地加强乡村旅游产品项目的开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贡献。农业旅游的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在这种情况下,农业旅游的快速、持续发展为各方人士所关注。而在我国,特大城市边缘地区的农业旅游最为发达。本文以华南大都市——广州为例,研究农业发展的特点、动力、原则和对策措施。

2.农业旅游的特点与发展动力

2.1农业旅游的特点

(1)休闲性:农业旅游景点以乡村风情为背景,集观赏、娱乐、科普教育、餐饮、住宿、参与性活动于一体,动静结合、老少皆宜,因而有着很强的休闲性。其消费群体也主要以本地市民为主,市场辐射范围不大,但总体市场规模却很大,非常适合市民的近程、短期出游。

(2)季节性:由于农业生产具有较强的季节性,因此,农业旅游也有较明显的季节性,淡季、旺季的区分较为显著。

(3)地域性: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农村民俗风情、地域文化常有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农业旅游的吸引物也有着很大的差异。农业旅游产品类型也因此有着强烈的地域差异。

(4)依托性:农业旅游景点主要依托城市和旅游景区。农业旅游景点多分布在城市的近郊、远郊地区以及大型旅游景区附近。这是因为一方面本地城市市民是农业旅游景点的主要市场;另一方面因为在大型旅游景区附近发展农业旅游景点,可以充分利用前者所带来的“溢出”影响。

2.2农业旅游的动力

近年来农业旅游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其根本动力在于:一是随着国内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旅游市场规模急剧扩大,急需要为游客提供更多的旅游产品,而广大农村地区旅游资源丰富,农业旅游开发成本较低,“门槛”较低,回报率较高,从而促使农民、农业企业以及旅游投资商纷纷投资开发农业旅游。二是近年来农村环境正在迅速改善,交通日渐便利,从而为农业旅游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三是农业旅游特色鲜明。在全球化冲击之下,城市的文化特色已经越来越淡,而相对来说,农村的文化特色保护得越好,农业旅游对城市人来说就越有吸引力。

3广州农业旅游发展现状

3.1发展概况

随着改革开放以后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市民收入的大幅度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多、旅游投资规模的扩大,广州旅游业快速成长起来,旅游产品类型日益丰富多样。农业旅游是广州1990年中后期开始出现的一种旅游产品,但其时规模尚小,进入新世纪后,农业旅游景点数量迅速增多,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农业旅游已成为广州份量越来越重的一个旅游产品。最早的广州农业旅游景点可能是1990年中期兴起的化龙农业大观园。此后,番禺的横沥度假农庄、亲亲农庄等相继开业。2000年后,广州的农业旅游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水果世界、宝桑园、金颖园等集农业科研基地与旅游景点于一体的大型农业旅游景点也纷纷出现,一改前一阶段农业旅游小打小闹发展的局面。

3.2市场特点

广州农业旅游景点的市场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一是中小学生春游、秋游、科普教育市场。广州是一个人口超千万的特大城市,中小学生数量上百万,一般来说,每到春、秋季节,各个学校都会组织学生到周边的乡村进行观光游览、学习农业知识,进行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教育。因此,这一旅游市场规模巨大,且非常稳定,是农业旅游景点很重要的客源市场;二是节假日、周末的家庭出游。近年来广州市民热衷于在节假日、周末到城市周边的农业旅游景点游玩,既可以在清新的大自然中放松自我、品尝到新鲜的蔬果,还可以参与农作,体验农村生活,教育子女,联络家庭感情,而且花费不多,出行方便。

广州农业旅游市场存在以下几方面特点:

一是市场规模增长较快。近年来农业旅游市场以较快速度增长,市场规模日益扩大,而且潜力巨大;二是散客所占比例较大。团队客主要是中小学组织学生进行春、秋游,而由旅行社组织的其他团队客较少;三是农业旅游存在较为明显的季节性。广州农业旅游的旺季是每年的4~10月份。因为这一时间段是农作物长势最好的时期,新鲜蔬菜、瓜果较多;四是家庭游客较多。许多家庭到周边的农业旅游景点游览、玩乐时,一般都是全家出动;五是自驾车游客增长较快。近年来由于私人小汽车增多,农业旅游景点接待的自驾车游客越来越多,六是农业旅游景点的游客主要为广州本地市民,来自市外的游客所占比例不大。

33发展意义

广州农业旅游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社会经济意义。第一,满足了人们的休闲旅游、科普教育需求。随着广州经济持续的高速增长和市民机动化能力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市民开始走出城市、走向农村,体验农村生活、学习农村知识,因此,农业旅游的发展满足了人们的休闲旅游、科普教育需求。第二,促进了一些大型农业科研基地从单一的生产科研功能向生产科研与综合旅游服务等多功能的转型,使丰富的人力资源、产品资源得到了更为充分、有效的利用,从而提高了经济收益。第三,促进了农业的产业化、市场化。第四,提高了农民的收入。许多农业旅游景点的生产服务人员主要是当地的农民,一些农业旅游景点的成功发展,还有着明显的“示范效应”,带动周边地区农业旅游景点的发展。如从化大丘农业庄园的发展带动周边地区兴起了多个以火龙果为主要水果种植品种的农业庄园。第五,广州农业旅游的发展进一步丰富了广州的旅游产品结构。目前,广州的旅游产品以商务、会议、展览、美食等城市旅游为主,而乡村旅游的发展则明显处于相对弱势的状况,因此,农业旅游的迅速崛起,有助于丰富、完善广州的旅游产品结构,使得广州的旅游吸引物更为多样化。第六,广州农业旅游的发展,有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因为农业旅游的发展,一是有助于提高农民的收入以及社会对农业的关注和支持,达到繁荣农村、“旅游扶贫”的目的,二是有利于改善农村社区环境、道路设施等,优化农业生产结构,相对地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三是保护农村中的古老文物、建筑、风俗、传统工艺文化等,并促进农村文化的提升和新农村文化的建立。

3.4问题与挑战

(1)农业旅游景点大多缺乏特色。广州具有较高知名度和良好品牌形象的农业景点不多,这主要是因为大多数农业旅游景点缺乏特色,多数景点是对农业资源的简单利用,如采摘、品尝、餐饮等,而缺乏对农业活动、农产品的深度开发,缺乏品牌塑造意识,缺乏较高的项目组织、设计、创新能力。这样就使得农业旅游景点的项目大同小异,缺乏特色,从而也就缺乏持续的吸引力。

(2)农业旅游景点的旅游专业人才缺乏,管理水平不高。广州农业旅游景点主要有三种:一是农民或农村集体自发开发的农庄、农业果园等旅游景点,如瀛洲生态公园;二是由科研基地、农业基地发展而来的旅游景点,如广州水果世界、金颖园、从玉菜业有限公司等;三是旅游投资商投资开发的农业旅游景点,如百万葵园、祈福农庄等。前一、二类,旅游人才都很缺乏,即便是象金颖园这样的大型农业科研基地,虽然有着非常好的农业旅游资源,在农业生产、科研方面经验丰富、技术力量雄厚,但是旅游专业人才却十分缺乏,因而使得景点的项目设置、市场促销、景点管理都没有充分发掘潜力,旅游接待不够规范,服务水平不高,导游解说人员达不到专业要求。从而导致宝贵的旅游资源被浪费,旅游经济效益也不是很好。

(3)农业旅游景点的空间布局不是很合理。主要是农业旅游景点的分布较为零散,既不方便旅行社组织旅游线路,也不方便游客出游,还不利于形成集聚效益。而在我国农业旅游最发达的成都市,最为知名的几个农业旅游景点都具有较大规模,如“郫县友爱乡农科村”。

(4)对农业旅游管理较为滞后。农业旅游是近年来快速发展起来的,存在着点多、规模小、经营不稳定等情况,而相关的管理没有跟上。但是,农业旅游的管理却不容再忽视下去。因为,它一方面关系到农业旅游产品的长远发展,只有形成规范的管理,这一行业才能够真正吸引有资金、技术、市场实力的商家进入其中,也才能形成良性的市场竞争,促进优胜劣汰,促进产品的升级换代;另一方面,也关系到广大游客的身心安全。农业旅游涉及到品尝、采摘、耕作、住宿、娱乐等活动,都有可能影响游客的身心安全。在过去,由于农业旅游接待的游客规模不大,这些问题尚不突出,现在随着农业旅游接待的规模日渐扩大,一些游客与农业旅游企业、从业者之间的矛盾和问题就会应用而生,一些安全事故也会出现,而用一般的法规政策无法对它们进行规范,因此,急需要有关管理部门制定专门的规章制度进行管理,也急需要有关部门承担起管理职责。

4广州农业旅游发展的主要原则

4.1原则

(1)特色原则。农业旅游的发展应注意突出特色,特色即吸引力,特色即竞争力。因此,农业旅游的发展一定要注意充分利用特色旅游资源,发展特色旅游项目,打造特色旅游企业。依靠当地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发展不同特色的农业旅游景点,是发展农业旅游的关键。而名胜古迹和名优特产已具有一定的知名度,是无形资产,与之结合,可提高农业旅游的吸引力和社会知名度。

(2)文化原则。旅游与文化不可分,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具有较深厚文化内涵的旅游景点才会有持续吸引力。农业旅游结合地方文化资源才有丰富的内涵,这样才能提升知名度,而且做到经久不衰。农村地区是传统文化保存较好的地区。因此,应充分利用地方的文化资源,民俗艺术,如风俗传统、手工艺品、地方舞蹈、戏剧、音乐和古迹史话、传说,提升农业旅游的品位。

(3)环境原则。发展农业旅游一定要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农业旅游,顾名思义离不开农业。但仅有农业而无美好的自然环境和景观也就无法成为农业旅游。因此环境是首要的条件。在发展农业旅游时,应以不得妨碍农村自然生态、田园景观为前提;同时,旅游景点的项目设计、解说服务、配套设施等都应体现出环境保护意识,从而使游客在休闲旅游的同时,还获得环境保护的教育。

(4)市场原则。农业旅游的发展应该充分运用市场机制。一方面,农业旅游景点的发展应满足市场的需要、以市场为导向;另一方面,农业旅游景点的发展应树立起自己的品牌形象。例如,可以借重要的旅游景点,统一品牌,促进农产品外销。各个农业景点还应注意瞄准特定的细分市场,确定好自己的发展定位,做好产品设计,形成竞争优势。

(5)乡村性原则。农业旅游是一种乡村旅游活动,乡村旅游活动,就要明显区别于城市旅游活动,因此,发展农业旅游一定要注意突出乡村的特点,也就是自然、生态、农业活动应是项目设计的主题,要尽可能原汁原味地保持乡村的特色,在建筑的体量、用材、造型、采用的服务设施、绿化、道路等等方面都应有乡村风格。

(6)体验性、参与性原则。农业旅游景点的发展一定要注意突出游玩过程中的体验性、参与性。现代人的消费,特别人是旅游,有着强烈的体验意识、参与意识。人们不再愿意被动地接受企业提供的旅游服务,而是更期望自己能自始至终参与其中。农业旅游企业在设计旅游产品时就可以创造条件让游客得到各种体验,得到稳定的、明确的、独特的并有价值的体验。而景点的吸引力、品牌形象在游客独特的体验过程中,将深刻地印在消费者的脑海里。农业旅游景点有着很好的条件为游客提供体验服务,如菜场让游客自己采摘蔬菜,在果园可以让游客自己采摘水果,在茶园可以让游客摘茶叶、做茶叶、学习茶艺,在奶牛场可以让游客挤牛奶,等等。农业旅游景点让游客参与到农事活动当中,不但可以提高游客的吸引力,而且还可以创造出更佳的经济效益。

4.2对策措施

(1)建立健全法规制度

对农业旅游景点的管理,首先要制定相应的法规制度,我国台湾地区在这方面有成功的经验,制定了《休闲农业区设置管理办法》、“发展观光农业规划书”等政策规章规范,促进农业旅游的发展,四川省成都市也曾制定了《农家乐旅游服务质量等级划分及其评定》、《农家乐开业基本条件》等地方标准,效果都非常不错。广州也应该制定农业旅游管理办法,对农业旅游景点提供旅游服务,提出强制性要求和指引性方向。强制性要求,是指景点在某一方面,如卫生设施、安全设施等,一定要达到的标准;指引性方向,是建议农业旅游景点发展的方向。强制性要求和指引性方向的重点是建筑、道路、绿化、餐饮设施、娱乐设施、住宿设施、环境保护、食品卫生、安全保险、争议投诉处理等方面。其次是可以建立起“示范性农业旅游景点”制度。先期确定几个“示范性农业旅游景点”,对它们给予一定的资金、政策、促销扶持,以它们的良好发展、示范影响,带动其它农业旅游景点的规范化和快速发展,也促进农业旅游景点社会知名度的提高和市场吸引力的增强。再次是探索建立起农业旅游协会、农业旅游基金会等民间社团组织,促进农业旅游景点的互利合作。

(2)引导农业旅游景点完善旅游项目结构

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精心设计各种旅游项目,不断注重项目的创新,注重项目的特色和品味,例如可以请旅游专家、农业专家策划设计一些特色项目;二是充分发掘地方文化,将地方民俗、戏曲等作为农业旅游景点的吸引物融入到景区发展当中;三是注意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可以适量开发一些游乐项目,但不能喧宾夺主;四是项目的发展要注意细节、要有一定的深度;五是重点发展一些体验性、参与性强的项目。

(3)优化农业旅游景点的空间布局

一方面,引导农业旅游景点布局于城市边缘交通便利的地方。另一方面,引导农业旅游景点集中分布,或者依托重要的旅游景点分布,形成几个农业旅游景点较多、占地规模较大的农业旅游片区。如促进白云山、帽峰山地区的农业旅游景点的发展。这两个大型景区之间相隔不远,周边地区主要是农田、果园、菜园等,目前,这一地区已有不少的农业旅游景点。近期,广州应进一步推动这一地区农业旅游景点的发展,引导农业旅游景点在这一地区的适度集中。

(4)搞好农业旅游节庆活动,开展农业旅游市场促销

农业旅游景点大多规模较小、经济实力有限,因而,自身开展较大规模的农业旅游市场促销较为困难,在市场促销方面需要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有关部门可以通过采取举办农业旅游景点展销会,在有关媒体上农业旅游景点信息等方法促销广州的农业旅游景点、补贴企业或无偿帮助企业在道路上设立旅游景点标志牌等。还可通过电视、电台、报刊、互联网加强对城市农业旅游景区景点的介绍,在广州旅游网上设立农业旅游专题,介绍全市各农业旅游景点的详细情况,并注意及时更新资料、增添新的农业旅游景点资料,以反映农业旅游景点发展变化的最新动态、以及各农业旅游景点的联系方式、交通方式等;精心组织制作编写、绘制广州农业旅游指南、导游词、农业旅游景点分布及交通图等书籍、地图,并在市内各酒店、旅行社、旅游咨询问讯中心和有关的旅游展销会等场所免费向游客和旅游从业者发放。此外,还要进一步促进农业旅游景点与旅行社合作。旅行社在收客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因此,各农业旅游景点应利用好这一渠道,通过双方收益的合理分成,提高旅行社开发农业线路、开拓农业旅游市场的积极性。

(5)鼓励乡(镇)村积极开发农业旅游

特色农业前景篇10

当前社会,伴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来到城市工作生活。虽然城市生活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便利,可是城市生活的快速节奏使得人们像机器般运转,人们在工作之余更加渴望能够到大自然的怀抱中放松心情。乡村中的花香鸟语、湛蓝的天空、原生态的新鲜果蔬以及清新的略带泥土气息的空气深深地吸引着人们,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利用节假休闲时间到乡村去品味自然。观光农业可以同时满足人们的这种物质与精神追求,为人们到乡村进行休闲体验提供了平台。观光农业园依托于城市,是以观光农业活动为特色主体,集合了度假、观赏、教育、科研、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园区[1],为城市中的人们提供了亲近自然、品味农乐生活的好去处。

2观光农业的内涵

观光农业在我国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深圳市为了招商引资而举办了首届“荔枝节”,并开办观光采摘园,取得了比较好的收益。随后国内各地纷纷效仿,观光农业旅游声名鹊起,从而掀起了一股观光农业园建设的浪潮,尤其是在一些大中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苏州等地纷纷开展起多种各具特色的观光农业休闲活动,如北京小汤山现代科技农业示范园、上海浦东孙桥现代农业开发区等,一时间观光农业成为人们节假休闲度假旅游的首选。对于观光农业一词,在学术领域是一个热点词汇,学者们也是纵说纷纭。王仰麟(1998)认为观光农业是满足人们精神和物质享受而开辟的可吸引游客前来观赏、品尝、娱乐、劳动、购物的农业类型[2]。王云才(2003)提出观光农业是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交叉型产业,是以农业活动为基础,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高效农业[3]产业模式。郭焕成认为(2007)观光农业景观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充分利用了农田景观、农耕文化、农业自然环境和乡村人文资源等要素,是人们欣赏绿色、体验自然的景观场所;发展观光农业有利于改善乡村景观面貌,促使农业景观增值,并激起人们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兴趣,进一步增强人们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4],从根本上起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王浩(2003)提出观光农业是一种特殊的农业形态,是与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消遣性农事活动;他认为狭义的观光农业以农业资源为基础,通过结合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和发展旅游,合理规划布局,达到美化景观、美化环境,提高观光游览,调剂性劳动、学习及享用新鲜食品的一种农业;广义的观光农业通过广泛地利用农村空间、农业自然资源和农村人文资源进行旅游开发,扩大在农村的旅游功能,满足游客不同层次的需要,为游人提供具有农村特色的吃、住、行、玩、购等方面的服务和供应,满足人们对自然景观和乡土气息的向往[5]。可以看出各个领域学者专家的研究都表明了观光农业这一新型业态,涵盖了农业与旅游业的特性,是农业与旅游业的结合,可以满足当前人们向往自然美景、体验乡情野趣、放松休闲的身心需要。因此,观光农业与旅游业一样,也要求可以欣赏到自然美景,并在自然景观中游玩娱乐。所以经营观光农业要求比生产农业更加重视自然景观环境的营造与保护。

3观光农业园景观分析

观光农业园景观是指在以观光农业为经营主体的园区或农村区域内,由各种环境要素所构成的形式信息的总和;既可成为人们审美的对象,为游人提供游赏环境,又是一个兼具生产、观光、休闲、科普等多功能的有机系统[6]。

3.1观光农业园景观类型

各地观光农业园由于所处地域地理环境的不同而呈现各自的独特特征,使观光农业园的景观类型呈现多样化,但归结起来主要为:田园景观、林地景观、农牧景观、渔业水产景观、副业观光景观等[7]几种类型。

3.1.1田园观光景观

观光农业园景观以农业景观为特色,因而以农业为依托而形成的田园景观成了观光农业园景观的主要类型。自古以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乡村田园景观就深深吸引着人们。田园景观有别于一般的城市公园景观,其景观基底是传统的农田、菜园、花圃等,种植主体则为农作物及园艺植物;通过运用自然生态的培植手法,并适当引入高科技手段及新特优农产果蔬花卉,依托观光农业园区向人们展示田园景观之美。并向人们提供农事活动,如采摘、劳作及农作观摩展览等活动供游人参与、体验、学习。

3.1.2林地观光景观

通过以人工林场、天然山林、特色果园作为开发观光农业的主体而呈现的观光林地景观,是观光农业园景观的又一重要类型。通过果木、山林所构成的景观环境可以为游人提供诸如山林观光、果实采摘、野外宿营、森林吸氧等有益于身心的旅游活动空间。林地景观由于所处地理环境不同,根据时令更替而呈现出动态的景观效果。例如山野林地景观,春季山花烂漫、蝶舞蜂绕,夏季绿树成荫、郁郁葱葱,秋季硕果累累、层林尽染,冬季风吹枝梢、清幽肃寂等等,无不令人神往。

3.1.3牧业观光景观

广袤的草原和草地景观,不禁让人浮想出“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的情形,能让都市人平日紧张的心情得到尽情放松。此外,动物是牧业景观的构成主体之一,可以有效促成观光牧业景观的形成,比如奶场观光、草原放牧等。因而在保证牧业生产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动物将会为观光农业园游憩活动增添许多情趣。例如允许游人参与动物喂养、亲近动物,还可触发出游人畅游自然、爱护动物、保护生态的情感。

3.1.4渔业水产景观

水景使人产生亲近感,亲水景观在景观营造中必不可少,因此在观光农业景观中渔业水产景观成为最有吸引力的景观。利用滩涂、湖池、水库等水体为主要物理形态,充分加以利用,加强水体的造景功能,结合开展观光、参与功能的旅游项目,如参观捕鱼、湖面泛舟、岸边垂钓、采菱摘莲等活动,让游人观景、参与活动的同时学习到各种渔业水产养殖知识,玩在其中,乐在其中,学在其中。

3.1.5副业观光景观

在观光农业园中一些与农业相关的农副业如具有地方特色的手工艺品及其加工制作过程也是特有的一道景观,例如用竹子、麦秸、高粱秆、玉米叶等所编制出和各种工艺美术品及农用生活用具,组成了观光农业园的另一类靓丽景观。游人可以参与学习制作,或者亲眼见识民间艺人精湛技艺。#p#分页标题#e#

3.2观光农业园景观要素

除却特殊的立地条件外,多样性的观光农业园景观类型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多个景观构成要素。从构成要素看,主要为自然景观要素、人工景观要素、生产景观要素、历史人文景观要素[8]等。

3.2.1自然景观要素

大自然环境中的山山水水、地形地貌、气候、土壤、动植物组合在一起构成了观光农业园的景观基底,并对景观面貌发挥着决定性作用。我国960万km2的国土,山水地形地貌丰富多样,从而造就了多样性的自然景观环境,观光农业园景观也不例外。如云南哈尼梯田景观便是依托于当地的海拔及山水环境,历经千年的耕作而成。在气候方面,日照长度、气温、降水等影响着农作物的生长类型及生长形态,土壤物理特性如酸碱度、粘性等影响着植物是否适宜生长,这些要素的组合形成各具特色的农业景观如江南渔米水乡,华北平原的小麦、玉米景观等。

3.2.2人工景观要素

观光农业园景观反映了人们的生产经营活动状况,体现了人们对自然景观的改造利用程度,包括了农田圃地、农用建筑、道路系统等物质要素。人们由于生产需要对田圃的划分同时自然而然的划分了园内的景观空间,可以形成多样性的景观格局。农用建筑的设计与建造和农村农业环境相结合使得园内景观更多了几分自然野趣。作为园内景观构成骨架的道路系统联系着各个观赏景区,结合道路广场的景观配置引导着人们深入园中游览。

3.2.3生产景观要素

观光农业园景观有别于一般的公园景观,它要求以农业生产所形成的特有田园风光作为景观主体来达到吸引游客的目的,这也正是观光农业园景观的独特魅力所在。生产景观要素包括农业生产方式如原始耕作与规模经营、作物类型如五谷蔬果花木、生产基础设施如农田道路沟渠等。农业生产景观在为游客提供了视野景观的同时还提供了体验学习的生动课堂。

3.2.4历史人文景观要素

特色农业前景篇11

中图分类号:TU244.3;TU984.182;C91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2)06-1174-04

Research of Landscape Construction for the University Based on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A Case Study of Center Square of South Campus in Northwest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YANG Xue,GE Pei-lin,DUAN Yuan-gu

(College of Forest, Northwest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Yangling 712100, Shaanxi, China)

Abstract: Be aimed at university's characteristic, the meaning of th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problems existed in the landscape construction of the university nowadays were briefly introduced. The expressing ways of th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were analyzed. Take the landscape construction of the south campus square of the Northwest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through analyzing the example, the phenomenon that different style of the university had their own ways of landscape construction was found, and the method of expressing th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in the landscape construction in the college was being finding.

Key words: university; landscape construction;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的大学已经成为重要的思想、文化、教育高地,它不同于一般的公共设施,它是国民接受高等教育和从事学术研究的场所,其主题是教师与学生的共同体[1]。而大学校园是学生学习与生活的重要场所,也是师生使用最为频繁的空间场所,富有地域特色的大学校园景观建设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舒适的工作与学习环境,还应当成为一个地区、一座城市、一所学校展示特色与文化内涵的窗口[2,3]。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到来,中国的景观设计正处在本土化与国际化互相碰撞的矛盾之中,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和审美观念不断地受到以欧美为主导的所谓“强势”文化的冲击[4]。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区别于其他民族、其他国家的文化,这种具有自己独特民族个性的文化就是人们经常提到的传统文化[5]。然而这些冲击,一方面给景观设计发展赋予了新的内容和启示;另一方面也使一些缺乏内在活力的地域特征在景观设计和营造中丧失了自我的创造力与竞争力,越来越多的表现出同一化的趋势,最终导致城市景观、校园景观个性的丧失。约瑟普・路易斯・塞特曾经说过“大学校园就是城市设计的实验室”[6],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大学校园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发展模式多元化的背景下,大学校园与城市两者面临着同样的挑战与机遇。因此该研究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南校区中心广场为例,阐明地域特色在大学校园景观设计中的重要意义,并提供具体的操作案例。

1 地域特色的相关涵义

所谓地域特色是指一个地区自然环境与历史文脉的综合,包括气候条件,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动植物资源以及历史文化资源和人们的各种活动行为方式[7]。中国幅员辽阔,不同的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的差异造就了多样化的地域特色,各地区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特征为景观营造提供了丰富的构件与灵感。地域特色以地理学的相关理论为基础,可具体的分为地域自然特征和地域人文特征两部分。

1.1 地域自然特征

1.1.1 气候条件 气候条件是决定和影响园林景观设计风格与特色的最基本因素。气候的差异是形成各地地域间差别的重要原因,不同地域的自然地理气候特征对于景观文化的发展有着本质的影响。

1.1.2 地形地貌 中国古代造园专著《园冶》中提出的一条造园理论为“相地合宜,构图得体”[8],并论述了不同类型的地形造园手法,强调在创造具有地域性特色的景观时,应详细考察原场地的地形地貌,景观要与其周围环境相协调,使其自然地融入环境之中。

1.1.3 植物要素 植物是园林景观营造中最重要的造景要素,在不同地区的气候、地形等条件下生长着具有差异性的植物种类和群落,构成了典型的植物景观特色。

1.2 地域人文特征

地域人文特征简单来说就是地域文化,地域文化是一定地域的人们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通过脑力和体力劳动创造的并不断得以积淀、发展和升华的物质与精神的全部成果与成就[9]。

1.2.1 传统文化 地域传统文化是一个地域的人民在长期的生活、生产、交流、传承以及与自身相异的力量抗争的历史过程的积淀,也是一个地域及民族在行为习俗和价值观念上赖以相互信赖的基础[10],它们又是地域文化面对外域文化与其进行交流的基础和进行冲突或竞争的依托[11]。

1.2.2 民俗生活 一个地区的历史演变因其独特的地域自然、文化特征而造就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相对于一些物质性的文化遗产比如古建筑、文物等来说,根植于群众生活中的一些民俗文化也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10]。应重点对地域民俗生活的一些要素进行挖掘,通过恰当的方式转化为景观符号,在园林景观营造时进行有效的表达。

2 大学校园景观营造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2.1 大学校园景观营造存在的问题

2.1.1 景观重复 在快速发展的校园建设中,越来越多的大学景观建设单纯追求“现代化”风格,几乎所有的大学校园在营造景观时都在模式化地铺广场、建花坛、立雕塑,这种严重重复的景观素材、单调堆砌而成的景观营造方式,使得校园景观严重同质化,出现了“千校一面”的现象。

2.1.2 忽略地域特色 任何地区的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城市特色,这些特色可能来源于气候、地理位置的不同导致的自然环境差异、本地区悠久的历史文化沉淀;或者来源于当地人独特的民俗生活习惯,以及城市的产业经济发展特征。然而在现有的景观建设中,许多大学校园景观往往抛弃了所在地区和城市的地域特色这一设计要素。譬如,有些北方地区的学校盲目营造“南国风情”景观,干旱地区的学校营造“江南风光”的景观,等等。

2.1.3 忽略学校特色 每所大学都有自己的学校历史、办学特色以及独特的文化氛围,但是在大学校园园林建设同质化的潮流下,许多大学在景观建设中失去了自己的特色,这种模式化和一味模仿式的景观建设发展导致一些办学特色鲜明的学校也陷入了同质化的景观建设大潮中。譬如许多历史积淀厚重的学校,其景观建设也走“欧洲风格”、“现代风范”的路子。即使是农业类、艺术类、外语类等专业性很强的院校,其景观营造也无明显的区分。

2.2 大学校园地域性特色的营造方法

不同的校园,其户外空间的景观营造也应有所差异,在设计上应当充分体现每座校园的地域性特点这个设计要素,通过对不同地区校园所具有的地域自然条件和地域文化等加以分析,使校园的景观具有个性,给来访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使本校的师生获得归属感。例如将当地的乡土植物结合到大学校园的景观设计之中,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校园外部环境。具有独特的景观风貌和蕴含文化意义的校园代表着学校的风格以及形象,在考虑校园景观观赏性的同时,还应结合当地的文化传统、学校历史、办学特色等因素,将这些因素融合到校园的景观建设中去,创造具有观赏性和精神感受双重作用的校园景观,提升学校景观质量和师生精神生活品位。将园林景观、绿地、雕塑、小品等各设计要素结合在一起,让师生在整个校园空间中感受到自然、优美的人文环境。

3 案例分析――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南校区中心广场为例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地处中华农耕文明的发源地――杨凌,其代表人物为距今四千多年以前尧舜时期的一位特殊人物――后稷,他“树艺五谷、教民稼穑”,教人们耕种粮食作物,研究农事和农耕技术;在他的带领下,黄河流域的人们较早地学会了耕种土地[12]。1934年爱国人士于佑任先生和杨虎城将军在杨凌成立了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199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在此成立了以农业高新技术为主的杨凌高新农业技术产业示范区;1999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同处杨凌的2所农林类大学和5所农林水利类研究所等七个科教单位合并组建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过多年的建设,杨凌已成为驰名中外的农业科教城,被称为“农业硅谷”。学校在发展壮大中始终紧扣“三农”发展的主题,坚持走以农为特色、农林水等多学科综合发展的综合类重点大学发展道路。因此,探寻具有杨凌地域特色的校园景观营造手法,是研究的中心所在。

3.1 提取设计要素,寻找设计特点

杨凌是农耕文明的发源地,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又是以农、林、水为办学特色的综合类大学。结合杨凌的地域特点和学校的办学特色,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园景观建设中地域特点与学校特色的最佳契合点就是农耕文化与农业文明。因此,营造农耕背景下的自然田园风光是校园景观营造的出发点。

3.2 各景观要素设计特点的体现

3.2.1 整体布局 南校区中心广场属于校前区部分,校前区是校园与城市的过渡空间,使“人们通过大门时完成从内到外的空间和心理、行为上的过渡”[13]。校门与校前区是联系校园内部教育区和城市的空间纽带,是师生使用最为频繁的空间场所,也是给校园外的来往者留下第一印象的地方。所以,校门与校前区环境设计应在完成基本功能、维护校园安全、疏导人流车流的基础上,创造标志性的校门和校前区环境,体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精神面貌和农林类大学的内涵。因此,校前广场总体布局为规则对称式,以校门、田字格小广场中心主题雕塑以及建筑物中间连成中轴线,总体包括4个区域,分别是入口正对的植物模纹块区域、两侧的水池和喷泉、乔灌草植物群落、轴线顶端的中心广场(图1)。第一部分表现的主题为“农”,由45个(5×9)个植物模纹规则式排列组成“田”字形方阵。寓意大地上一块块整齐的农田(图2)。“水”的主题由“田”字形方阵两侧的水池及喷泉表现,潺潺流水汇集于此,如同自然溪涧归于大海。“林”的主题由水池外侧的乔木、灌木、草坪草等植物群落体现,乔灌草混合搭配,营造出自然式的群落。位于景观轴线末端的下沉式小广场的主题雕塑为绿色的镰刀造型,体现主题为希望的田野。

3.2.2 园林空间 中心区景观设计整体是一个两边高中间低的“U”字形空间,使得整个区域紧凑而有立体感;两侧的最高点是高大乔木组成的林带,中间为低矮模纹块。来往者进入空间后视线聚拢,得到一个整体的视觉效果;位于两边的水池仿自然溪涧汇集一处,两侧植物生机勃勃,一派欣欣向荣的农业发展态势,契合了农科城的地域文化特点和学校的学科特色。

3.2.3 园林建筑 整个区域色调为红色与绿色,“红楼”是位于轴线主轴线末端与校门口学校名称石刻遥相呼应的主建筑,杨凌的城市整体色调偏灰色,主建筑“红楼”作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最先进入人们视野的建筑,采用与城市色调对比明显的红色,既是一片醒目的建筑群,又能凸显大学校园积极向上的风范,并与位于其正前方的绿色雕塑形成强烈的反差。

3.2.4 植物配置 园林景观的色彩主要来源于植物。世界是五彩缤纷的,人类生存的每一个空间都充满着绚丽的色彩,色彩既可以装点生活、美化环境,给人一种视觉美的享受;也是社会发展和精神文明的一种体现。因此,作为环境艺术的园林设计强化色彩的应用就显得尤为重要[14]。在广场植物选择上,以乡土植物为主。当确定了植物景观的主色调之后,就要注重选择不同类型的植物进行搭配。设计上把整个景观区域以雪松[Cedrus deodara(Roxb.)Loud.]、白皮松(Pinus bungeana Zucc.)等暗绿色常绿乔木为背景,配以南天竹(Nandina domestica Thunb.)、连翘[Forsythia suspensa(Thunb.)Vahl]、桂花(Osmanthus fragrans Lour.)、紫薇(Lagerstroemia indica L.)、木槿(Hibiscus syriacus L.)等花灌木为辅,使一年四季的景致各有不同,营造出一种“自然情趣”;中间部分以低矮的地被灌木铺地柏[Sabina procumbens(Endl.)Iwata et Kusaka]组成模纹块。植物配置上采用规则式和自然式相结合的方法,高大乔木、小乔木和低矮灌木巧妙配置,构建稳定而富有层次的人工群落,于规整中不失自然雅趣。学校大门是一个学校的门面,正门突出学校的庄严肃穆与农业类院校的自然风格,把学术活动的严谨与大学生活的丰富多彩、青年学生的朝气蓬勃结合在一起。在空间上,乔木、灌木、草本植物层次分明,景观立体;在时间上,充分利用植物色彩丰富的季相变化,做到三季有花、四季常青,以植物种类的丰富多样和季节变化来营造自然、清新、和谐的校园风光。

3.2.5 景观小品 杨凌的农耕文明历史悠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办学特色是农业类大学,为了凸显这一特色,雕塑小品的设计以契合杨凌农耕文明发源地的地域特色和学校农科类的办学特色为出发点,积极延续杨凌的农耕文化历史和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园林小品的设计与周围建筑、广场、绿色植物等营造出来的大环境和整体氛围风格相互协调、自然渗入与融合,从而营造出学校风格突出、环境美化、生态与人文一体、富有艺术性、彰显地域性、凸显人文性的高质量大学校园景观雕塑小品。中心广场小品的设计紧扣校园景观设计的主题。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希望的田野”主题雕塑、校门口两旁的浮雕(图3)、题有学校名称与简介的石刻、两边林地里的石质雕塑。校门口两旁的浮雕以土红色的蘑菇石为背景,刻以古铜绿色的人物、劳动用具以及不同时代的劳动人民形象,讲述着中华农耕文明的发展历程;南面的浮雕讲述了古老的农耕时代人们劳作的情形;北面的浮雕展示了现代农业科技的发展与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古今结合,体现了杨凌作为农耕文明起源地的地域特色,以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积极探索促进农业发展的新途径、为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的农林类院校特征。校门口石刻是一块造型古朴的土红色蘑菇毛石块,在绿色植物的映衬下主题突出。南北两块立意为“林”的绿地里各有一组雕塑,北面的毛石堆雕塑的造型与与质感代表了原始时期石器时代古老的农耕文化,南面的打磨石材(图4)与毛石雕塑相比有明显的人工痕迹,象征着随着时代和科技的发展,农业也在科学和技术的推动下取得了迅猛发展。南北两组雕塑与校门口两组浮雕相互呼应,一组体现古老的农耕文化,一组是现代农业文明。浮雕与雕塑通过自身的材质、造型诉说着农业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的不断探索也在一步步向前发展。主题雕塑名为“希望的田野”,为绿色的镰刀造型,它位于正对入口的主建筑正前方,景观轴线的末端,是整个广场的焦点。红色的主建筑楼作为它的背景,绿色的镰刀造型雕塑坐落在下沉式喷泉广场上,底座为土红色毛石。雕塑象征着无数劳动者在广袤的大地上挥动着镰刀收获着汗水浇灌下的希望,也寓意着学生经过在学校里的刻苦学习收获自己的学习成果、老师们在付出辛勤劳动为社会培养人才后得到桃李满天下的收获。

4 小结

本研究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南校区中心广场为例,表述了大学校园在进行景观营造时应充分将所在地区的地域特色和学校的办学特色巧妙结合的设计理念,将这个理念作为设计要点贯穿于景观要素中,从而营造出具有鲜明特色的校园景观作品,并为今后大学校园景观营造体现个性和特色提供了一个范例。

参考文献:

[1] 卓得熊. 高校校园规划之我见[J]. 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3,

1(4):73-76.

[2] 苏晓毅,张 云,宋钰红,等. 西南交通大学郫县新校区景观环境的设计[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2):26-31.

[3] 高 峻,吴雅萍. 合宜的人文尺度――大学校园规划设计谈[J]. 华中建筑,2003,21(6):50-53.

[4] 窦建奇,王 杨. 现代教育理念下对大学校园空间形态的探索研究――东北大学副城新校区规划设计国际投标优胜方案[J]. 华中建筑, 2005,23(3):48-50.

[5] 曾华浩. 地域特色景观设计探析[J]. 防护林科技,2007(6):75-76.

[6] (西)亚美・夫里瑟. 约瑟普・路易斯・塞特:西班牙建筑大师[M].付 超,译.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7] 苏文松. 植物园规划设计的地域性特色研究[D]. 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O08.

[8] (明)计 成. 园冶[M]. 胡天寿,译. 重庆:重庆出版社,2009.

[9] 赵 钢. 地域文化回归与地域建筑特色的再创造[J]. 华中建筑,2001,19(2):12-13.

[10] 卢 峰,张晓峰. 当代中国建筑创作的地域性研究[J]. 城市建筑,2007(6):13-14.

[11] 张 彤. 整体地区建筑[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特色农业前景篇12

吕巷镇位于金山区中西部,东与金山工业区接壤,西与浙江省平湖市新埭镇交界,南与张堰、廊下镇相邻,北与朱泾、亭林镇毗连。总面积59.74平方公里,有耕地47298亩。目前,全镇已经逐步形成以蟠桃、葡萄种植为主的特色水果产业,另有蓝莓、火龙果、樱桃、猕猴桃、哈密瓜、西甜瓜、马家柚、小番茄、莲雾等特色水果,越来越多的当地普通百姓参与到种植特色水果中并得到收益。如今的吕巷,一年四季瓜果飘香。获得上海市名牌产品和上海著名商标的“皇母”蟠桃更是美名远扬,吕巷也因此被誉为“中国蟠桃之乡”。

二、取得成效

特色水果产业的发展正逐步带动吕巷镇广大农民增收致富。据统计,2015年吕巷水果公园年接待游客量达68万人次前来观光采摘,直接带动了农业旅游产品、水果衍生品及农民自产自销农产品的发展。以2015年百花节为例,期间周边商铺及农家乐等营业收入共计125.8万元。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打造同样带动了百姓自产农产品的销售,一年“12个采摘季”吸引了众多游客集聚吕巷,源源不断的客流直接带动了当地果农及普通百姓的自产农产品销售。

三、融合模式

吕巷水果公园产业融合发展的主要模式是功能拓展型,以经济果林种植生产为主,延伸出采摘、体验、休闲、旅游、文化传承、科普、教育等功能,提高特色水果附加值,延伸产业链。

(一)以品牌农业开发带动旅游产业发展

吕巷镇以蟠桃、葡萄、樱桃、蓝莓、火龙果等为代表的名、特、优果蔬产业发展迅猛,经济果林种植面积近万亩,形成了沿金石公路、朱吕公路的经济果林产业带,以及以金廊公路为发展轴心的果蔬产业带。经政府大力引导和严格监管,农产品品质逐步提升。在扎实的农业产业基础上,逐步形成了集生产种植园、水果科研园、采摘游乐园等多种特色园区,形成了吕巷“一年四季瓜果飘香”的氛围。

(二)以美丽乡村建设助推农业旅游发展

良好的生态资源、美丽的乡村环境是吕巷发展农业休闲旅游的优势。近几年,吕巷镇着重打造以和平村、白漾村为主的美丽乡村建设,推进美丽乡村与农业休闲相融合,以此推动全镇特色休闲旅游。利用田园风光、乡村建筑等自然景观,打造原生态的特色景点,如蟠桃核心区、上海市农耕健身基地、金石蟠桃园、世外桃源、蝶镜湖、海棠花社等一批特色旅游景点。深入挖掘旅游资源,采用“种植+采摘+住宿+农家乐”的模式,开发了如迷泥农庄、白漾农家乐、骏马园、芳心园、花果山庄、怡神园等一批旅游餐饮设施,进一步展现了农村整洁美观的生产生活风貌,路边的青砖与黑瓦白墙民宅相映,散发出古朴的江南乡村气息。为了更好的为生态农业旅游服务,在2011年成立了上海吕巷旅游管理发展有限公司,又着重建造了集旅游管理、综合服务、生态停车场等在内的吕巷游客接待中心。

(三)以新技术渗透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吕巷镇先后成立了上海市蟠桃研究所、上海市蓝莓研究所、金山区葡萄研发中心、金山区哈密瓜研发中心,并依托与上海市农科院技术结对等方式,不断提高各类水果的种植水平,水果质量不断提高,水果的价格也水涨船高。上海皇母蟠桃种植合作社种植的“皇母”蟠桃,精品礼盒装价格达到180元/盒,市场上仍供不应求。上海施泉葡萄种植合作社种植的葡萄,其亩产值也达到将近3.5万元,经济收益逐年提高。此外,蓝莓、猕猴桃、莲雾等特色水果,在上海乃至长三角地区种植技术要求高、种植量少,一经推出就受到市民追捧。

(四)融入农耕文化创意提升水果经济价值

上海市农耕基地就坐落在吕巷水果公园核心区内,为此,吕巷镇把水果种植不断融入到农耕文化创意中去,以此来发展特色水果产业。将农民日常的水果种植生产作业融入农耕趣味运动中,让广大的游客在游戏中体验到水果种植的辛苦与趣味;集合吕巷水果公园内的水果元素,做成各式各样的家居用品;将吕巷水果公园的美景做成园艺小景,方便游客将吕巷的美景带回家中。吕巷的特色水果承载了吕巷的历史、吕巷的文化、吕巷的智慧,水果的经济价值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四、主要做法

(一)加快实施项目建设

近年来,吕巷镇不断加大对吕巷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建设的力度,提升水果公园景区项目建设和改造。一是完成吕巷水果公园主门头打造,将原有竹子大门头改建为白墙黑瓦翘角的现代徽派建筑。二是完成金石蟠桃园建设,将果园打造成集生态示范、科普教育、赏花品果、采摘游乐、休闲度假于一体的果园。三是完成鼎鲜园长廊及休闲采摘步道建设,为游客赏花、游览提供舒适的环境。四是完成世外桃源内部装修,增加土布织造机,展示土布制成品,呈现吕巷土布文化的精髓,完成园外休闲草坪铺地,为游客提供了解土布文化的休憩场所及俯瞰水果公园的观景平台。五是完成阁外香制作坊装修,为游客提供茶水饮料及吕巷特色的点心,提升游客满意度。六是完成核心区桃园围栏改建,统一采用铁质围栏。七是完成游客接待中心厕所、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八是完成上海市农耕健身基地的改造,成为融健身与观景为一体的场所。九是新建特色水果零售亭,为景区内果园基地提供销售渠道。十是为景区内各果园基地打造统一门头及宣传栏。

(二)积极参与项目申报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