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语言教育现状合集12篇

时间:2023-08-07 09:24:42

国外语言教育现状

国外语言教育现状篇1

G633.41

作为一门新型的学科,语言战略与语言政策学已然成为外国语言文学下属二级学科中一匹奔腾着的黑马。与此同时,语言战略与外语教育的研究也逐渐成为该领域研究的焦点。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没有相关部门制定专门的外语教育政策和规划(胡文仲2009),外语教育政策本身和外语教育政策指导下的外语教育现状呈现了一些弊端和问题,鉴于此现实状况,笔者着手从语言规划的视域出发来浅谈我国外语教育政策的现实状况与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我国外语教育的现实状况:

(一)大、中、小学外语教育缺乏衔接

21世纪初起始之年,国家开始建设从小学到研究生阶段完整的外语教育国家课程体系且一直实践着不间断的、连续性的教学方式,但是这种连续性似乎缺乏内在的逻辑关联。据调查,相当多的大学英语教师认为中小学根本没有完成英语教学的基本任务,学生到大学阶段对于英语学习依旧处于茫然失措的状态,也有相当多的高中英语教师认为学生初中阶段基础没有掌握牢固,与此同时也有为数众多的初中英语教师认为学生在小学阶段英语起步学习时,英语就没有学好。而此调查的重要发现就是:英语教育必须加强阶段性衔接。上海外国语大学戴炜栋教授和王雪梅教授在《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育体系》一文中从理论研究层面、教学实践层面以及教育管理层面提出了外语教育人才培养的系统性需要加强,例如:高校教师偏重于语言学本体研究,而中小学教师多以中、高考为核心展开教育教学工作(2006 戴炜栋 王雪梅)。

(二)外语教育语种生态失衡、学习起点连续性差

外语教育生态失衡、学习起点连续性差主要体现在语种规模小、语种结构不合理及语种连续性差三个方面。首先,我国通用的外语语种为英语、俄语、日语、法语、德语、阿拉伯语、西班牙语,而其它非通用语种的应用规模很小,对国际外语交流势必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其次,语种结构不合理也清晰可见,英语在整个外语教育体系中占有绝对的地位和优势,英语地位无人堪比,这就势必会助长其文化霸权的嚣张气焰,造成外语语种结构不合理现象的存在,同时也严重影响了我国学生汉语文化思想意识的形成和发展,从而阻碍汉语文化的国际传播。再次,学习起点存在严重不连续现象,比如有些高中生在中学阶段就已经学过某一小语种,而到了大学阶段还要从头开始学习,这就会出现外语学习重复进行的现象,势必出现耗时费力做无用功的现象。

(三)外语教育课堂教学模式被强制化

十年前迅速席卷全国的“杜郎口教学模式”如旋风般在经媒介传播后一期接一期的疯狂推销炒作,几乎是一夜之间就变成了一个全国各个学校争相朝拜仿效的圣地,几乎也是在一夜之间各个中小学校长强行推出自己学校的“高效课堂模式”,虽然各自的教学模式上都冠着自己学校的名字,但内容上都是大同小异。每一个响亮的“高效课堂模式”后面都有一个霸道独裁的校长,一手遮天的强迫教师按照其套路操作。仿佛原来的被人们奉若圭皋的各种外语教学方法一无是处,外语教学法在“神药”般的高效课堂模式之前似乎已经到了病入膏肓的地步,而药方就是按照他们的套路去做,历史上一代代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研究者花了大量心血所发现的外语教育教学规律,在诸如高效课堂般的课堂上被亵渎得一塌糊涂,诚然,外语语言的学习如果单纯的、一味的照抄、照搬一种教学模式的话,外语教育将进入死角,没有任何未来可言。

二、针对以上各种现实状况,笔者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成立外语战略研究机构,大、中、小学外语教育走“一条龙”外语教育模式

国家可以成立外语战略研究机构,吸纳精通语言规划学、政策学、外交学等方面的研究人员来一起开展外语教育政策的研究与规划,多维度把我国的外语教育融入到全球化进程中去发展和进行理论研究。“一条龙”外语教育模式的开启和实践,首先要确保外语教育理念一条龙,外语教师务必要了解各阶段外语学习的共性和个性,其次要尽可能确保教材使用一条龙,教材的衔接和匹配非常重要,衔接匹配到位,就会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重复和浪费,使学习处于一个循序渐进的程序之中。再次要尽可能确保教学的一致性,在理念、目标、内容和方法各个层面做到有效衔接。

(二)推行多元化的语言教育政策,强化本国语言与文化,弘扬华夏文明

要根据生态哲学的原理,摆正各个外语语种的生态地位,以确保各个语种的协调发展。外语教育政策对语言语种的规定应该包括所有的语言,而非只有英语、俄语、日语、法语、德语、阿拉伯语、西班牙语这几种被政府规定的语言,同时结合国家需求、地域特色和学校优势来确定不同比例。意大利思想家马志尼曾说“凡是说意大利语的地方,就是意大利人的家园”,语言不仅是思维的工具和交流的手段,也是一种文化理念甚至是价值观念的天然载体,上海外国语大学的校训“格高志远,学贯中外”也启迪着一代代外语学习者应担负起向世界宣传中国国家形象和传播中国优秀文化的使命。

(三)加强以学校教学模式决策层面的主体和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者的客体的互动

加强以学校教学模式决策层面的主体和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者的客体的互动就是要打破诚如上文所说的诸如“每一个响亮的高效课堂模式后面都有一个霸道独裁的校长,一手遮天的强迫教师按照其套路操作。仿佛原来的被人们奉若圭皋的各种外语教学方法一无是处,外语教学法邂逅到各个中小学校长后,仿佛已经到了病入膏肓的地步,而药方就是按照他们的套路去做。”这样的传说,以教学模式决策制定者的主体层面和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者的客体层面要相互结合,W校决策者多倾听教学第一线教师的心声,同时外语教学教师也加强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提高互动性。

参考文献:

[1]曹迪.我国外语教育政策与国家文化利益[J]. 现代教育管理,2012,(8):71-72

国外语言教育现状篇2

同成人相比,少年儿童学外语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生理方面,儿童、青少年与成年人在大脑发育方面的差异主要是大脑发育的成熟程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两侧随着发育的逐渐成熟分别被“赋予”不同的功能,这便是脑半球侧化现象。人类语言智力、逻辑、分析的功能逐步被侧化到左半球,而情感的社会功能则渐渐被侧化到右半球。

国外语言教育现状篇3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0-0153-03

一、引言

语言学各分支,如系统功能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认知语言学、计算机语言学、音系学、语用学、神经语言学、社会语言学、教育语言学、病理语言学、跨文化语言学、比较语言学、接触语言学、生态语言学,其他研究领域,如语言习得、话语分析、语言认同、语言教育、多语言现象、语言规划也都体现了当代语言学研究的跨学科性质(Mark Aronoff & Janie Rees-Miller,2001:F7-F44)。例如,教育语言学是语言学和教育学的交叉学科,并且还涉及心理学、认知科学、社会学、跨文化交际等。周晓琴和许焕荣(2008)发现,教育语言学研究范围在不断延伸,包括母语和第二语言习得、少数民族语言和外语教学、双语或三语教育、语言规划和政策、教育技术、话语分析、课堂研究、课程设计、语言和性别、语言和职业等等。作为教育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共享的研究领域,有关三语教育的论文、项目和专著都体现出了跨学科研究视角,并且从教育学、心理学、语言学、社会学、民族学、跨文化交际,以及政治、经济、地理、等不同学科探究。苏德(2013)指出,跨学科研究方法的意义在于新视角、宽领域、新思维,以及学科间的相互理解和支撑。同样,三语教育的跨学科研究有助于建构三语教育理论和教育模式,从而解决三语教学实践中的问题。

二、文献回顾

三语现象在多民族聚居区普遍存在,例如,居住在丽江纳西族聚居区的多数白族人是白、纳、汉三语者。国外学者一般把三语教育定义为三种语言的教学活动或者第三语言教学。三语教育从双语教育发展而来,在国外,语言政策、双语教育理论、模式和实践都得到很好的研究。在国内,刘全国和李倩(2011)对民族地区英语课堂的三语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刘全国(2013)在《三语教育与三语教学》一书中归纳介绍了国外一些双语教育理论和双语教育模式(p.18,19)。双语教育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从双语教育规划与政策到双语教育理论,从双语教育模式到双语教师师资、教材和方法,都已形成了“理论-模式-实践”的完整体系(刘全国 2013:19)。国外三语教育研究者主要研究三语习得中的各种社会和心理因素(黄健,王慧 2012)。张武江和张卓(2013)提到四种三语教育模式:语言转换模式、因素模式、多语动态模式和文化适应模式。在欧洲,三语和多语教育政策促进了多语教育的发展。

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三语教育也是在双语教育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经过30多年的发展,从教学方法到功能研究,从描述到实证研究,从语言学视角到跨学科视角,国内外比较研究,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相结合,双语教育逐步走向成熟(李枚珍,2011)。三语(蒙语、汉语、英语)教育首次于1992年在内蒙古自治区小学校开始实施,之后,三语教育逐步在中国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开展起来。自2001年英语作为小学校课程后,全国范围三语教育逐步形成。黄健和王慧(2012)把中国的三语教育分成两个阶段:研究初期(1992-1998)主要关注三语教育的改革思想、意义、课程、教学方法;发展阶段,自2001年来,研究转向语言政策、语言学理论、教育学理论、民族文化融合等,研究领域扩大,研究视角涉及社会学、民族学、心理学等。三语教育在其意义、途径、模式、语言迁移、课堂语码转换、三语教师培训等方面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刘璐璐,张海燕2013)。国内近年三语教育理论和实证研究简述如下:

在云南居住有25个少数民族,拥有丰富多样的生态、文化、语言和多语教育环境,关于少数民族双语、三语和英语教育有较多的研究。李强(2003,2006)从语言与文化、语言与思维、语用、跨文化交际、民族学等不同方面对少数民族学生英语习得做了很多研究。在西双版纳傣族和爱尼族三语或外语教育状况研究中,胡德映(2007)分析了少数民族学生不理想的英语学习成绩的原因,认为主要原因在于不合格的英语教师、学生缺乏自信、效果不佳的学习策略和英语学习环境、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之间的差距等。从其研究结果看,对学习者成绩的影响因素是相互作用的。从社会语言学、语言政策和语言意识形态角度,杨红艳的博士论文研究了丽江旅游环境下的多语言现象(纳西语、汉语、英语:丽江的多语现象,2012)。她的研究探讨了语言政策在三语(纳西语、汉语、英语)教育实践中的应用和个体纳西人的语言意识形态中的表现。其研究发现表明,纳西语作为民族身份和旅游经济中的文化价值得以保持,汉语因国家统一、教育和社会经济进步而受到高度的评价,由于全球化交际和经济利益,个体纳西人对英语持有积极的态度,但英语学习效果不太理想。另外,随着语言政策和教育政策的实施,以及有些少数民族地区旅游经济的兴起,少数民族语言、汉语和英语的关系变得更复杂。刘全国(2013)在《三语教育与三语教学》一书中从理论上对三语教育的定义、类型、模式、多语-多文化环境、课堂文化构建等做了全面探讨。此外,他在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三语教育的实证研究中,探讨了英语教师的现状和补偿机制,以及少数民族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策略、困难和风格。在《云南三语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一书中,张雨江、盖兴之等作者基于云南拉祜、傈僳、纳西和彝族等少数民族的母语、汉语、英语教学,提出了三语教学理论、语言对比理论、翻译理论的新观点。他们的研究试图从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多元文化教育的不同视角,探讨三语教育问题。原一川、胡德映等(2013)研究者对云南省跨境民族学生三语教育的态度进行实证研究,调查发现,云南跨境民族学生具有很强的民族身份认同和学好三语的信心,被试充分肯定了三语教育的成效,并赞同三语教育对跨境民族地区的民族团结、稳定、安全以及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原一川、钟维等(2013)研究者在云南省跨境民族学生三语教育的态度、三语现象和三语教育现状的调查基础上,提出对云南跨境民族地区外语教育规划建议,即少数民族自治县采用民族语“就近”选择,以及非少数民族自治县采用邻国语种“优先”选择原则,对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三语教育提出了一些可行的方案。

三、讨论

15年间,中外研究者都对三语教育显示了极大的兴趣,关于三语习得、语言迁移、外语学习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三语教育比双语教育更复杂,从研究领域和范围看,三语教育研究具有跨学科性,与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跨文化交际等学科都有联系。在中国,三语教育还与民族学、少数民族教育及其文化、宗教、政治和经济等因素相关。为建构科学合理的三语教育体系,需要多学科的研究。跨学科视角无疑是研究三语教育的有效途径,有助于构建三语教育理论、教学模式,从而指导教学实践,最终提高三语教育的质量。

1.从语言学角度研究三语教育。双语和三语教育研究者虽然对二语、三语已进行了很多研究,但对语言,特别是少数民族语言做进一步的研究很重要。根据阈限理论,母语能力不足将影响二语和三语学习,进而影响学习者获得其他科目的知识。但问题是,熟知少数民族语言的语言教师和研究者很少,有的教师在语言教学中不能给学生恰当的解释,他们不能通过比较不同语言来分析学生的错误,并帮助学生克服语言学习中的困难。有的研究者同样不能对少数民族语言和比较语言学做深入的研究。教师了解音系学、形态学、句法和不同语言学流派的观点将有助于他们指导语言教学,预测和分析学习者的学习困难,对少数民族学生给予个别指导,帮助他们有效地学习外语。而且,对少数民族语言的研究不仅能够促进第一、第二、第三或外语语言能力的提高和知识技能学习,还能促进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化的保持和创新。

2.从教育学角度研究三语教育。三语教育可能会引起语言之间地位、教学时间,以及教育、家庭、社区、工作语言的使用频率之间的竞争。从教育学视角做研究,对有关课程设计、适用于少数民族学生教科书的编写、教学大纲、测试标准、教学目标和任务、教学方法、教师培训、教育政策和语言政策等的问题就能够得到较好解决。以教师培训为例,三语教育研究中,少数民族地区英语教师的现状研究结果表明,缺乏合格的语言教师,特别是三语教师,是阻碍少数民族地区三语教育的一个因素。小学英语教师学历偏低,并且有些不是英语专业毕业。语言教师教学观念传统陈旧,很难适应新课程标准,教学效果不理想,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他们的语言和文化知识以及教学方法需要提高更新。

3.借助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理论研究三语教育。根据三语习得研究成果,第三语言习得与第二语言习得在学习过程、认知和心理特征方面存在不同之处。曾丽和李力(2010)总结国外三语习得研究,并指出三语习得的一些特征,尽管受不同因素的影响,语言能力的发展是线性的,同时,多语学习过程是非线性的,对三语学习者来说存在更多语言磨蚀的可能性,他们需要在语言保持和学习方面付出更多的努力。但三语学习者在已掌握第一和第二语言后认知方面显示出更多优势。曾丽(2010)也陈述了语言迁移的复杂性和社会因素,第三语言习得同时受第一和第二语言的影响,多语学习者根据需要在不同场合使用不同的语言。第一、第二、第三语言习得过程具有多样性,并影响学习结果。三语习得的这些特征对研究中国少数民族学生三语习得具有指导意义。居住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大多数少数民族学生普遍经历母语、汉语、和英语的三语习得过程,但教学中汉语作为少数民族学生的第二语言和外语作为第三语言的情况被忽视,对三语习得的复杂性,特别是认知过程和语言习得心理机制的研究很少。李强(2003)在《文化多样性与英语教学》一书中反映了这样的观点:基于多语和多样文化的外语教学研究,对基于多元文化环境的三语教育研究是一种有意义的探索。

4.从民族学、社会学、跨文化的视角研究三语教育。三语教育与民族学关系紧密,中国的少数民族不仅要融入中华民族,而且肩负着继承和创新民族文化的责任。每个少数民族都拥有使用本民族语言的权利,普通话的推广使得中国的56个民族和讲不同方言的人们能够顺利地进行交际,普通话在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然而,这样的语言政策的实施一定程度上也使得一些较少人口使用的民族语言力量减弱并且处于濒危状态,有的少数民族在适应主流文化中放弃自己的语言而转用或改用其他民族的语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少数民族语言使用减少意味着少数民族将失去自己的语言和文化,语言政策的制定应该考虑地区间的差异和民族关系。三语教育应该在母语、汉语和外语(英语)之间保持平衡,寻求基于多元文化的三语教育模式。三语教育是少数民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整个民族的教育水平。

四、结论

自19世纪50年代以来,语言学和语言教育迅速发展,当代语言学研究不仅仅局限于语音、句法、语义和语篇研究,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已融入到语言教学研究中,展现了语言学研究的跨学科性和更强的生命力及广阔的前景(李强,2003)。由于三语教育主要是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受到当地社会、经济、民族文化、地理环境的影响,三语教育呈现出多样性、特殊性和复杂性。目前的三语教育实践基本在双语教育理论的指导下进行,三语教育研究在中国还处于起步阶段,三语教育理论和教学模式还在探索之中,虽然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取得一些研究成果,但是三语教育水平还滞后,主要是因为受到各种各样因素的阻碍:文化差异、母语的负迁移、三语教师缺乏(和新梅,2010)。三语教育的意义已成共识,李晓和童安剑(2008)论述了三语教育研究对促进少数民族地区英语教育和多元文化构建的意义。然而,还有很多问题需要研究。三语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三语教育研究涉及多种学科,跨学科研究将使三语教育研究获得突破性进展。

参考文献:

[1]刘全国,李倩.我国民族地区英语课堂三语教学模式探索[J].青海民族研究,2011,22(1):75-78.

[2]刘璐璐,张海燕.国内三语教育研究相关文献综述[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3):98-99.

[3]李晓,童安剑.关于少数民族聚居区三语教育研究意义的思考[J].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4):76.

[4]李强.英语民族与云南少数民族语用习惯差异[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

[5]李强.文化多样性与英语教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6]李枚珍.30年来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研究发展与现状[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189.

[7]黄健,王慧.国内外民族地区三语教育之比较[J].贵州民族研究,2012,(5):192.

[8]和新梅.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三语”教学的阻碍因素[J].教学论,2010,(31):314.

[9]原一川,钟维,吴建西,饶耀平,范庆红.三语背景下云南跨境民族外语教育规划[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3,45(6):18-25.

[10]原一川,胡德映,冯智文,,尚云,原源.云南跨境民族学生三语教育态度实证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13,24(6):80-87.

[11]周晓琴,许焕荣.中外教育语言学学科发展评述[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25.

[12]张雨江.云南三语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3.

国外语言教育现状篇4

在中国,外语学习热现象由来已久,越来越多的外语教师和学习者意识到语言的学习必然伴随着文化的学习,因此目的语文化导入成为很多学者的关注焦点之一,很多人对外国文化了如指掌,却对本土文化知识甚少。但是,这种趋势早已产生诸多弊端,很多学生把目的语文化学习当成学习的第一要务,却忽视了对本族语及其文化的关注,长久下去,势必导致外语学习者本土文化意识的淡薄,进而导致本族语文化的缺失。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中国当前外语热现象进行总结和反思,如果外语教育和本族语文化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那么,这种一边倒的趋势是不是真的符合外语教育的初衷?本文将从文化认知的角度对外语教育中的本族语文化进行深入的研究,并对如何同步提高两者的学习效率提出具体建议和措施。

一、中国外语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很多研究者对中国当前外语学习现状做过深入的调查和研究。韩特指出,大部分父母普遍认为外语学习对孩子的发展很重要,很多家长认为外语学习应该尽早开始,以免输在起跑线上。董燕萍对广东省小学英语教学现状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和研究,结果显示接近三分之一的学校在一年级就开设了英语课,三分之二的学校在三年级开设英语课。也有研究者认为把外教资源融入到中国的外语教学模式和体系中,会对外语教学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还有一些学者意识到目的语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作用,因而提出外语教学中应该伴随着目的语文化的导入和深入学习。综合学者们的调查研究,我们可以把当前中国英语学习现状特点总结如下:(1)英语学习呈现出年龄越来越小的趋势;(2)越来越多的聘请外籍教师;(3)推崇课堂语言单语制(即信奉课堂语言应该全部为英语);(4)重视英语国家文化的学习和传播。外语学习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但是当前中国外语学习现状存在很多问题。例如:是不是年龄越小,学习效果就越好呢?是不是外教就真的比本族语外语教师更适合中国的学生呢?另外教学语言到底是单一的英语好,还是英汉结合更合适?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特征,针对这些独具特色的国情,采用不同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才是学习任何语言的必由之路。

二、外语教学中的目的语文化和本族语文化

因为语言与文化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在外语教学过程中,目的语文化往往被看作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脱离文化因素的外语学习很难在实际的语言应用中取得理想的效果,因此目的语文化的导入早已经引起了很多学者和语言教师的重视。但是,作为某种语言的本族语使用者,母语文化又往往在外语学习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可是在如何正确处理本族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的关系这个问题上,却存在很多误区:首先,大多数研究者注意到了目的语文化的重要作用,认为目的语文化的了解与学习与语言本身的学习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但是研究者却往往忽视了本族语文化的重要作用和积极影响。同样,外语学习者也往往更重视目的语文化的学习,却忽视了本族语文化的了解和掌握,这是外语教学和跨文化交际中常见的一个误区。其次,即便有研究者意识到本族语文化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更多的关注点也是停留在本族语文化对外语学习和跨文化交际的消极影响层面,如母语文化负迁移等,这方面可参考的文献比较多,具体可参见袁彩虹的系列文章。但是对于母语文化的积极的影响研究者却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再次,虽然一些研究者已经逐渐意识到母语文化与外语教学和跨文化交际的相关性,但是对母语文化的界定并不严谨,只是给了一个泛泛的“母语文化”的概念。原因就在于母语文化本身涵盖面非常丰富,大部分研究者没有对具体的、涉及跨文化交际的母语文化进行概括和总结。另外,大部分的研究者对于发现的问题并没有提出十分实际有效的解决办法,没有给出具体的建议和措施。教师和学生却往往忽视了本族语文化的学习,这种现象体现在诸多领域,对于很多年轻的中国英语学习者而言,他们对中国古典文学文化认知水平较低,缺乏古典文学素养,在英汉语交际,特别是翻译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蹩脚的翻译,甚至是错误的表述。天津卫视的《非你莫属》节目中,曾经有一个求职应聘者,面对公司企业负责人提出的翻译《白蛇传》的要求,表现的茫然而无所适从,究其原因就在于她对于中国古典文学《白蛇传》知之甚少,以至于翻译的过程中出现很多明显的内容方面的差错。

三、外语教学中的多元文化模式的建构

高考英语改革背景下要求我们寻求一种立足中国本土文化的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育模式,通过分析可以看出要找到真正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育模式,将外语学习与本土社会文化背景相结合,需要从四个方面进行考虑:

1.结合实际的、多元化的外语教育理论和方法

束定芳曾经用“呼唤”一词形容建构有中国特色外语教学理论的迫切性。并指出“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和外语教师意识到,国外的相关理论虽然可以给我们很多启发,但中国的外语教学实践更需要自己的教学理论的指导”。随着人类知识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认知领域的不断扩展,很多理论逐渐退出人们关注范围并逐渐被新的理论所代替,从行为主义到认知心理学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到人本主义以及80年代末90年代初才兴起的建构主义,从源于拉丁语学习的语法翻译法到19世纪末的直接法再到二战后推行的听说法及后来的交际法,合作教学法、多元智能教学法。必须承认所有这些理论和方法都曾经为英语教育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基础。发展全新的教育理论,同时对另一理论的某方面进行理性的批判和思考固然意味着进步,但是全盘否认某一理论也同样过于武断。因此,只关注某一教学理论,只依赖某一教学方法的行为是片面而狭隘的,必须充分认识并理解每种理论和方法的特点和长处,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将他们有机结合,发展出一种多元化的教育理论和方法。

2.“理想”的外语教育工作者

长久以来,很多人坚信核心英语国家所推行的“最理想的英语教师应该是母语为英语的教师”。支持该观点的Quirk表示,最理想的英语教师应该是母语为英语的教师,并提出世界范围内的英语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应该按照这样的教师所提出的办法来解决。原因是外教在语言流利性、习语的掌握及对英语国家文化的了解程度上相对于当地的本族教师更优秀。当然我们必须承认在语音方面,母语为英语的教师较为理想。但是英语学习不仅仅是语音的学习,所以单纯从语音角度去考虑理想英语教师的问题显然是片面的。根据欧洲语言教育的传统,理想的某种语言教师应该是在语言水平上十分接近该目标语的本族人,同时又与学习者具有相同的语言和文化背景。显然,这样的传统考虑到语言学习中涉及的政治、文化、经济、社会等因素,认识到语言学习的复杂性并充分意识到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限制。因此,如果本族语教师通过不断刻苦的学习掌握了作为外语的英语及相关的知识,同时他又对学生的文化和语言需求具有敏锐的洞察力,那么这样的英语教师就比外教更具资质。

3.有明确学习意识的学习者

所谓有明确学习意识的学习者就是指学习者必须有主动学习的意识,有渴望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并逐渐明确自己学习的目的,只有这样学习才能达到最佳效率。可是,决定何时开始外语学习的因素有很多。具体说来,教师的资质、学习者可以用来与英语相互转换的母语水平、对英语语言的态度等都要考虑在内。在中国,很多学习者由于年龄过小,母语认知水平低下,加之父母老师施加的学习压力过大,种种因素导致学习者很小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更不可能有主动学习的意识。盲目的从众心理是很多家长和成年英语学习者进行英语学习的原因之一,一些学习者变成了“为了学英语而学英语”。甚至有一些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了“还是外国的语言高级,还是外国的文化进步”的错误观念。至于到底什么才是明确的英语学习目的,这必然要与每个学习个体密切相关,不同的学习者有不同的学习目的。但从宏观的角度看待这个问题,答案应该是明确的,那就是学习外国语言,弘扬本土文化。

4.目的语文化与本族语文化有机结合

学习英语不该以牺牲本土文化为代价。戴炜栋提出“所谓本土性原则,就是指建构外语教育体系时应该立足于我国外语教育实际,所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所主张的师资培养、人才培养模式等都要符合我国国情,符合我国外语教育教学特点,有助于我国外语教育的发展”。当然,文化是语言学习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特别是我们最终要以该语言进行交流,如果没有大量的英语文化知识,很容易导致一些由于缺乏对英语文化的了解而产生的语用错误和交际失误。但是在当前英语教学中,由于过分强调目标语语言文化而使本土文化的学习和导入被很多人所忽视。我们要学习他人,但同时要重视展现自我,作为英语学习者有义务也有责任在学习的过程中宣传自己的文化,在学习他人的同时也增进彼此的相互了解。

四、结语

当前中国英语学习热现象固然有其积极的教育意义和社会意义,但存在的诸多问题却使英语学习变得事倍功半。作为英语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有必要对这样的现象进行冷静的思考,杜绝盲目推崇和完全依赖外国教育模式和方法,深刻认识英语教育必须与每个国家的具体情况相结合,只有全面考虑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各个方面的因素,推行立足本土情况的英语教育模式才会使英语教育和英语学习走上正确的道路。

参考文献:

[1]韩特.我国外语学习低龄化现状分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7,(2):10-11.

[2]董燕萍.从广东省小学英语教育现状看“外语要从小学起”的问题[J].现代外语,2003,(9):40-47.

[3]陈伯超,付瑶.把外教教学纳入开放式教学体系[J].辽宁教育研究,2000,(9):63-65.

[4]束定芳.呼唤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学理论[J].外语界,2005,(2):4-9.62.83.

国外语言教育现状篇5

一、国家安全

冷战后,国家安全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国家安全属于我国基本利益范畴,狭义上的国家安全是指国家处于没有危险的状态,广义上的国家安全是指国家不受外部威胁也没有内部混乱的客观状态。吉林大学出版社的《为国家安全立学――国家安全学科的探索历程及若干问题研究》中指出,构成国家安全体系的要素包括国民安全、国域安全、资源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安全、政治安全、军事安全、文化安全、科技安全、生态安全和信息安全。与高校英语教学紧密相关的国家安全主要指文化安全,与科技安全和信息安全相关。

文化安全是于1999年开始被提出的,指一个国家的民族精神、政治价值观念、信仰追求的存在和发展不受威胁,属于客观范畴。此外,文化安全还包括主题对客观状态的价值判断,属于主观范畴。良好的文化安全可以保证一个国家免受内部、外部其他文化因素的入侵,保持原有文化体系,并可进一步发展。文化安全可被细化为价值观念、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的安全,是每个国家都应该全力维护的领域。

目前,我国文化安全受到国内和国外的影响,其现状并不乐观。一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产业发展落后;此外,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部分偏远山区的少数民族自身文化发展较慢,出现国内个民族文化断层的现象。加之,我国国土广袤,我国文化传播力度不足,导致个别地区文化较沿海发达地区慢。另一方面,全球一体化导致国际上的强国通过与我国的往来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这直接影响了我国的核心文化价值体系。

全球一体化不仅使得各个国家之间的交流和传播越来越频繁,还加速了各国间经济互通,这就为各国在政治、文化、社会、思想等方面的交流提供了保障,进而影响国际上文化格局的重组。历史上,西方资本主义强国恰恰是利用在殖民地推行语言,进而重组世界文化格局,最后威胁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可见,文化已经成为国家竞争和国际冲突的一个方面。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从某种角度,语言文化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组成成分,属于“软实力”范畴。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是指一个国家通过自身吸引力而达到目的的一种能力。语言文化这种软实力可以通过学习而增强的,可以避免由于对国外文化和语言知识的缺乏而导致的公共外教失败。美国教育部部长查理?赖利在国际安全会议上指出,加强全国外语教学,将会使美国的劳动大军更加出色,国家安全得到更好的保障。可见,西方发达国家认为外语教学与国家安全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我国高校英语教学是一种形式的语言教学,语言教学的目的不仅传递目标语言的相关知识,还是教会言语习得者通过语言这一形式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各个民族不同的生态、物质、社会和宗教等语言环境不仅导致各个民族具有不同的社会文化因素。这表明,我国高校英语教学与文化安全教育的密切关系。

二、高校英语教学文化安全教育现状及原因

我国高校英语教学中,一方面,呈现出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越来越弱的趋势;另一方面,呈现出虽然学生英语水平很高,但却无法用英语准确的表达母语文化。我省高校英语教学对文化安全的重视力度也不够。

学校的因素。虽然,大部分高校开设跨文化交际课程,但是,受到课时量、教学日历、教学大纲的影响,高校英语教学的重点还是落在了基础知识传递和应试能力培养上,而忽视了文化的导入。

教师的因素。虽然部分教师意识到了文化对语言教学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中也开始积极进行文化渗透,但只关注了英语语言国家文化的渗透,势必导致学生对本族文化的忽视甚至遗忘。长此以往,导致年轻人对其他国家文化的盲从,不利于本族文化的传承。

三、如何加强文化安全教育

高校英语教学中加强文化安全教育势在必行。2015年,《大学英语教学新指南》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英语应用能力的基础是英语基础知识,文化加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新指南同时指出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包括“在与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交流时,能够观察到彼此之间的文化差异和价值观差异,并能根据交际需要运用有限的交际策略。”高校英语教学工作者必须要采取措施,加强文化安全教育。

学校方面,首先,要意识到高校英语教学可以加强学生文化安全教育。其次,要为高校英语教学提供更好的教学设备,如多媒体教室、自主学习平台等,保障其更好的发挥其文化安全教育的作用。

教师方面,第一,教师要提高意识,认识到文化安全教育的意义,及时更新文化安全教育的理念。第二,教师要准确的认知。教师是大学英语教学的组织者,起到指挥的作用。只有教师对文化安全拥有积极的准确的认知,才能指引学生关注并进行文化安全学习。第三,教师的积极文化安全态度。教师的积极态度才能确保文化安全教育理念的落实。第四,关注多元文化。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关注不同民族对同以问题的不同认知,以反应出其不同文化底蕴,并进行对比,加深学生对不容民族文化的认知。第五,教师要重视母语文化。要培养学生把英语当做一门工具,来表述母语文化,不仅传承了母语文化还可传播母语文化。

四、结语

全球一体化促进各国频繁交流,大学生必须具备国家安全意识。高校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可传递文化,有助于提高学生文化安全意识。只有在校方和老师的共同努力下,文化安全教育才能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得到重视,并顺利开展下去。

参考文献:

[1]陈树文,郑士鹏.全球话语境下我国文化安全体系的构建[J].中州学刊,2012,(03).

国外语言教育现状篇6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本质要求。以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课堂教学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主阵地。外语教学能否有效地提高质量将直接影响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增强。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是高校素质教育的职责和应有之义。

一、创新教育的含义

“创新”的英文对应词是“Innovation”,创新是创造与革新的合称。它具有新颖性、独特性、价值性。

创新教育也称创造教育。狭义的创新教育是指能够赋予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思想、理念、方法和手段的总和,并涉及教育的各种类型,覆盖教育的各个层面。广义的创新教育指对人的创造力的影响、开发、培育活动,主要是创造技法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就价值观而言,创新教育具有超前性。创新教育强调人的生命质量、生存价值和能力,尤其是继续学习能力、实践创造能力、生存发展能力和共同合作能力。就教学观而言,创新教育强调主体参与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创新教育的本质就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新世纪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二、我国高校外语教育发展现状

改革20多年来,我国外语高等教育得到了恢复和重视,在教材编写、课程设置、考试制度、教学手段等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培养了大批的外语专业和普及性人才。但另一方面,外语教育的现状与效果还远远不适应21世纪国际竞争态势的要求。在教学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观念陈旧、内容偏颇、方法单一、手段落后等问题。在教学效果方面,突出表现在学生的外语综合素质不高,听、读、说、写、应用能力失衡。

目前,我国英语教学的主流模式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组织教学。这种模式固然有其优势,但学生的计划完全从属于教师的教学安排,学生往往缺乏自主性,经常处于一种消极被动的状态。通常是教师讲解占用了大半的课堂时间,学生没有足够的机会真正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因此,学生往往存在这样一种错觉:学习英语就是不断地积累一组组的语言实体,孤立地学习一个个结构,一条条规则,把语言学习变成机械的语言结构堆积。自始至终站在讲台上的教师虽然可以通过教学把语言的重要特征直接传授给学生,但语言能力却不可能有教师直接传授,这使得学生难以提高对所学语言的理解以及表达能力。这种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思维能力、听说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从而使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阻碍了学生的正常发展。传统的语言教学观念必须改变,以培养学生的语言学习的创新思维。要改变这一状况,外语教学急需引入创新机制,走创新教育之路。

三、外语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主要途径

1.由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法转至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

创新教育的实施最终要体现在学科的课堂教学之中。教学观念创新是根本,没有观念上的转变,就不可能带来教材、方法、机制、手段等的革新。笔者认为,当前外语教学观念创新应当以开放的眼光建立开放的模式,从强化交际教学入手,使学生的外语听、说、读、写能力均衡发展,提高学生外语综合素质。近20多年来,交际教学理论在国际上广泛传播,是当今国际外语教坛的主流。交际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外语交际意识,提高学生主动的、积极的外语学习热情与应用能力。它改变了以往课堂教学被动的、单向灌输的、封闭的教学模式,使之向主动的、双向交流的、开放的教学模式转变,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过去的被动听课转为主动参与,从单纯的语言知识学习转为语言的实际应用,在教师创造的语言环境中用从课文中刚学到的语言知识去加以发挥和应用。这不仅能及时帮助他们加深对某一具体语言技能的理解和应用,还有助于促进他们积极思维,提高表达的条理性、逻辑性和策略性,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转贴于 2.尝试多样化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也是最好的老师。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是创新外语教育的重要保证。利用直观教具和电化教学设备可以营造真实的外语语言环境,增强视听效果;使用多媒体教学,能够使教学程序化,从而优化课堂教学。配备语言实验室、多媒体图书馆和阅览室,建立网络教学,实现外语教学立体化,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料和创新的广阔天地。教师可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尝试不同的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由于图文声像并茂、内容丰富多彩可以引起同学们的较大关注,能激发学生对学习本课内容的兴趣与要参与的意识。外语是一个民族走向开放,参与国际交流与竞争的必备工具,这一性质决定了外语教育天然地带有开放性和实践性,也决定了其教学手段必须具有开放性和实践性。信息传播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现代化的外语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仅从网上教学来说,外语教育手段的创新天地也是无限广阔的。根据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经常变化课堂组织形式,使学生充满好奇和新颖,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促进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提高。

3.重视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是优化教育的重要原则。这就是说,教师不仅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本领,以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需要。因此,指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创新教育的关键所在。可以通过口语角、戏剧表演、歌唱比赛等多种多样的形式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另外,还应鼓励学生科学合理的应用网络资源学习英语,网络中有浩瀚的知识海洋,若能运用得当,学生将会受益无穷。这些形式都可以使学生从中受到激励、启发,增添创造意向,唤起潜在的创造职能,训练和培养创新能力。

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全球化正在日益改变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以创新知识为基础的知识经济标志着未来世界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这使得知识和人才、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衡量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和创造能力的根本途径。创新外语教育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也不是可有可无的事情。由于外语教育对一个国家、民族走向开放,参与世界竞争、交流所具有的战略意义,外语教育创新不仅是21世纪的教育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为我国教育创新成功与否的一个缩影。

参考文献

国外语言教育现状篇7

一、前言

在我国,学前教育阶段开展双语教育已由趋势成为事实,学前双语教育也成为我国教育研究和改革的热点,越来越多的地区和幼儿园已经实施和准备实施双语教育,这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然而,我国学前双语教育的现状存在诸多问题,如双语课程的安排、双语教材的选择、双语师资的状况、双语教学的模式或方法等。本文结合学前双语教育探讨浸入式英语教学模式。

二、学前双语教育的现状

鉴于我国幼儿师资培养的现状,幼儿教师的英语基础比较薄弱,用双语进行教学的能力有限,虽然她们注重对儿童的全面发展教育,他们设计的教育方法和形式受到孩子们的广泛喜爱,但却很难体现双语教育自身的特点。在教学中,他们常常只能用汉语代替英语表达,给孩子提供学习和模仿的机会较少,而且目前从事双语教育的多数幼儿教师只注重单词句子,难以创设真正意义上的双语教育环境,也没有注意到东西方文化的诸多差异,远远不能满足双语教育要求。而学前双语教育,就是对幼儿进行的汉语和外语两种语言的训练,旨在培养幼儿听说双语的兴趣,促进幼儿认知、记忆、想象等认知能力的协凋发展。

三、浸入式英语教学模式

浸入式(Immersion)是指用第二语言言的一种外语教学模式,即学习者在正规教育环境中的全部或部分时间被浸泡在第二语言环境中,教授者只用第二语言面对学习者,第二种语言不仅仅是教学的内容,同时也是教学和学习的工具。浸入式教学模式(immersion)基本有两种:全部浸入式(total immersion)和部分浸入式(partial immersion)。在我国,我们所称的“学前双语教学”实质上就是一种外语部分浸入式教学模式,即幼儿对汉语和英语的学习是同步进行,在此教学模式中,英语是“双语教学”中使用的目标外语,因而叫英语浸入式教学。双语教育要适合幼儿的认知水平,符合幼儿的能力、需要和兴趣,在对幼儿进行双语教育时,注重幼儿的认知经验,使经验和体验成为两种语言学习的纽带和载体,而“浸入式英语教学模式”能够很好实现双语教学中英语教学的要求。

1.浸入式教学法遵循语言习得的规律,提倡为幼儿创造真实的语言环境

FredGenesee认为大部分儿童的第一语言能力是通过在日常生活中与他人进行不断的、有意义的交流而获得的。根据Krashen的语言习得习假设,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都是而且只能是通过自然习得过程来获得目标语能力。这种自然习得的能力可以使语言习得者既能获得接受性技能,又能获得产出性技能。而浸人式英语教学就是以习得论为基础的,强调自然习得。与此同时,浸入式教学法提倡为语言学习者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这一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避免有意识“教”英语的做法,尽可能地去创设英语语言环境,让儿童在这种环境中自然而然地、有意无意地接受英语。在浸入式英语教学,不提倡一个单词读数遍的机械、枯燥的英语教学法,而是大量地创设语言环境,通过自然习得获得英语,并在实践和体验中掌握英语。如幼儿园都有幼儿下午吃点心这一惯例,老师可以借助这一真实的语境传授一些日常用语:Would you like…?Do you like…?Which one do you like…?又如,在教授水果类英语单词时,老师可以借助实物,通过幼儿直观的视觉体验,让其学apple,pear,banana,orange等单词,而不是让其想象各个水果而去机械的记忆单词。除了在英语课上注重英语学习的体验,也要注意把英语运用到幼儿园日常生活、活动中去,尽可能多的运用幼儿园英语日常用语与幼儿进行交流,努力创设真实的英语习得的环境和体验。如在幼儿每天入园时,一句很自然的问候:Good morning! Hi!等等;当幼儿在非英语课堂游戏活动中表现好时,一句很得体和及时的赞美:Well done! Wonderful!等等。但在语言习得的初期,允许儿童使用汉语,但尽量鼓励其养成说英的习惯,要逐步实现全英文的交流环境。

2.浸入式教学法在重视语言学习的同时,绝不能忽视文化渗透

浸入式教学法在遵循语言习得规律创设真实语言环境的同时,还应重视文化渗透。这应是实施浸入式教学法的关键。如果不了解英语赖以生存的英美文化,不了解东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就不可能正确理解和准确运用这一语言,更谈不上自然得体地交际。著名语言学家 Thomas认为:“若一个能说一口流利外语的人出现语用错误,他可能被认为是没礼貌和不友好。他在交流中的失误便不会被归咎于语言能力的缺乏,而会被归咎于粗鲁和敌意。”胡文仲教授则认为:“只注意语言的形式而不注意语言的内涵是学不好外语的。”而目前从事双语教育的多数幼儿教师只注重单词句子,并没有注意到东西方文化的诸多差异,对西方文化习俗知之甚少,以至出现“Chinglish”,在中国文化中,人们常用“吃饭了吗?”“上那儿去?”“到那儿去了?”等言语来作为问候语,而这些问候语直接迁移到英语里,对英美人来讲不但不构成问候,反而会起反作用。他们会把“Where are you going?”和“Where have you been?”认为是对他们隐私的窥视。把“Have you eaten?”当作是一种邀请的信号。如幼儿每天要和教师说“老师早!”“老师好!”,而在英语中无一词在意义上、用法上与汉语的“老师”完全对应。曾见某幼儿园门口写着“Good morning,teacher.”“Good morning,Teacher Zhang.”等等。殊不知,这些说法是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因为在英语国家称呼中小学和幼儿园的老师一般在姓氏前冠以“Mr.”“Miss.”“Mrs.”,而不可用“teacher”。因此,运用浸入式教学法时,在创造真实语言环境的同时,绝不能忽视对讲英语国家的文化渗透。

四、结语

鉴于我国学前双语教育的现状——重知识轻体验,本文探讨了浸入式英语教学模式的基本理论和采用其模式时应该注意的问题。即浸入式教学法遵循语言习得的规律,提倡为幼儿创造真实的语言环境;浸入式教学法在重视语言学习的同时,绝不能忽视文化渗透。然而,学前双语教学的模式没有固定的形式,只有在不断地实践和探索中加以完善。

参考文献

[1]孙丹.浅谈浸入式英语教学模式.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12).

[2]许果,梅林.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重庆大学学报,2002,8(6).

[3]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1999.

[4]朱学英.学前双语师资培训问题及对策.衡水学院学报,2008,(4).

国外语言教育现状篇8

【分类号】G613.2

在全球化背景下,1997年,“浸入式”幼儿英语教学法由加拿大传入我国并从西安发展到北京、上海、广东、深圳等地。中国浸入式教育实验研究的开展,为国内目前费时低效的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与理念,顺应了国际外语教学改革的新方向。然而,西南地区由于地理位置较偏远、教育发达程度落后,英语教育状况是投入大、收益差、应用能力差。目前“浸入式”幼儿英语教学模式还没有得到推广,并且存在一定误区。

1.教学理论

浸入式英语教学是指用英语作为教学语言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以英语为教学语言,以幼儿的认知发展为主,进行知识教学,即儿童在校的全部或一半的时间内被“浸泡”在英语环境里,教师只用英语面对学生,英语既是学习内容,也是学习工具。

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浸入式双语教学属加拿大的法语教育。此后,世界许多国家结合本国实际对浸入式教学模式进行了改良,成效显著。目前中国也已有一些幼儿园开展了幼儿浸入式英语教学,但仍然存在一定问题。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等方式系统了解已成型的浸入式第二语言教学的范例,并通过实地考察、文献资料研究和问卷调查等途径了解中国目前幼儿浸入式英语教学的现状,作者从中找寻到了存在的问题。在此之后,笔者通过了对比及科学分析,并结合神经心理学、心理语言学、社会心理学及相关学科的理论基础,提出一套相对而言更系统、更全面的幼儿浸入式英语教学模式,该模式也会更符合中国尤其是西南地区的实际现状,更具可行性。最后,笔者在成都、重庆两地寻求与尚未推行浸入式教学的幼儿园进行合作,将其作为模式的试点。跟踪记录实验数据,按照教育模式对实验组班级进行浸入式英语教学。通过检测两组同学的英语语言能力,进而总结出符合西南特色的模式。 2. 研究的目的意义:

在日益激烈的全球化竞争中,英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虽然我国已有一百多年的正规英语教育的历史,英语教学的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是目前我国英语教学的总体水平却不能令人满意,依然存在许多问题,突出表现为绝大多数学生缺乏英语应用能力和交际能力,难以适应时代的需要,急需研究改进。

浸入式英语的教学特点是自然习得,不纠正错误,却反复重复正确,让孩子在一种不易察觉的学习环境中,像习得母语一样,在交际中通过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自然获得运用英语的能力。加拿大和各国的教学实践证明,通过浸入式教学能够比较省时、省力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尤其是第二语言能力。浸入式英语教学在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实现和可持续发展,会促进全民族英语水平的发幅度提高,快速培养能够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的优秀人才,巩固中国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的地位。

此外,早期浸入式教育的主要目标也包括培养学生的说写能力,对学生灌输第二语言文化等,而且人脑在成熟前更具“可塑性”,儿童能够更好地学习语言,所以探究幼儿浸入式英语教学模式是十分有价值的。

3. 具体目标:

通过借鉴加拿大、美国等国家较为成熟的浸入式语言教学范例,研究国内幼儿英语浸入式教育的现状。经过一系列对比和科学分析后,结合神经心理学、心理语言学、社会心理学及相关学科的理论基础和西南地区的发展现状,提出一套相对而言更系统、更全面的幼儿浸入式英语教学模式,并在以成都、重庆两地为代表的西南地区进行试点。

4.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及评价:

1) 国内理论研究及评价:

国内关于浸入式教学正处于实践探索阶段,理论研究滞后于实践,呈缓慢上升趋势,且范围狭小,或是引用和阐释国外理论,或是验证浸入式的教学效果,探讨性研究较多,缺乏深度。除去对于基本理论的阐释,国内研究多集中于浸入式教师的专业发展,呼吁提高浸入式师资水平。研究内容有浸入式教学目标、浸入式教学课程内容、浸入式教学应遵循的原则等。研究范围涵盖幼儿,小学,中学及大学的浸入式教学。

中国、美国、加拿大是当前世界上外语浸入式教育发展较具代表性的三个国家。加拿大法语浸入式教育开辟的将外语学习与学科教学相结合的做法,促进了世界外语教学和第二语言教学的变革;美国的双向双语的浸入式教育适应了美国本土第二语言、外语教学发展的需要,为浸入式教学增添了新的形式;中国浸入式教育实验研究的开展,为国内目前费时低效的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与理念,顺应了国际外语教学改革的新方向。

2) 国内实践研究及评价:

国外语言教育现状篇9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英语逐渐成为当前全球内交流所使用的主要语言。语言教育与各国的文化发展有重要联系,因此国家一般会将本国所有的特色和理念融入其中。文章对东南亚中的10国联盟的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及泰国这五个国家的教育进行研究,进而分析和总结出东南亚国家内的语言教育发展历史和相关政策。

一、东南亚国家外语教育历史发展现状分析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处于东南亚地区的国家借助自身优越的地理条件语言文化得到了飞速发展,再加上全球化的趋势已经使得该地区单一的语言不能满足国家经济增长的需要。因此面对全球化趋势的逐渐,必须对外语交流教育加以改革。

首先是对英语语言的重视,菲律宾、印尼及泰国内都已经将英语作为学校教育推广开来;实施新政策,即双语教育政策。东南亚地区的国家都开始以英语和国语双交作为本国内语言教育的形式。其中该政策实施最好的国家是新加坡,其在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形成双语教育政策的模型,到60年代开始实施,到70年代末开始对新形式的教育体制实施和推广,然后逐渐让全国人民开展讲英语的活动等,到90年代后新加坡的高校所使用的教材都为英语,并以英语形式进行授课,21世纪后则形成了标准英语的比赛活动等。如此快的发展全部得益于国家政府对英语的普及。最后是东南亚国家的教育中还加入了亚洲区域内其他国家语言的学习等,如重视日语和东南亚地区其他主要语言在科技、商务、文化及地区交流等领域的重要作用。

二、东南亚国家外语教育政策发展的特征及趋势

1.重视本民族语言

每个国家基本上将本国的语言教育作为发展的首要内容,都力图将本国语言发展成为能够与国际层次上的交易、贸易、科技交流等接轨的通用语言。这样,国民几乎没有重视和学习英语,这种行为使得国内与其他国家的交往产生了很大阻碍,严重影响了国家的发展和外交等活动的正常进行。

自从东南亚国家独立以来,各国纷纷把本族语作为强化独立的基本象征和国家利益,优先发展国语以取代外语,摈弃殖民体制。

2.由单一民族语言向世界多元化外语转变

东南亚地区除新加坡以外的国家实施的语言学习政策基本上与本国的发展国情是不相符合的,尤其是在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化速度加快,使得东南亚地区的国家开始不得不为了与国际接轨而进行开放语言的教育活动,从而发展自身国家落后的经济和战略目标等。

直到上世纪90年代后,东南亚各国认识到了只学习本地语言将大大不利于自身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进步,与全球化的经济形势背道而驰。由此认识到了英语及多语教育的重要性,并且开始逐渐效仿新加坡的语言教育模式,进行仿照和学习。

三、当代东南亚国家外语教育对中国的启示——以马来西亚英语教育为例

1.使用目的语教学

现今,由于英语在经济领域的广泛利用,在马来西亚,英语不仅是一门外语还是重要的第二语言。在教学方面,为了增进国民对英语的使用和学习,马来西亚将二语/外语作为教学媒介语使用,以此提高国民使用英语学习数理知识的能力,促进语言发展。

为了能够学习和掌握目的语,将目的语当做教学媒介使用是一个效果较好的学习方法,通过在真实语言环境下不断使用所学语言,可以让学生在一边学习其他知识一边进行操练、学习、使用、巩固英语。学生必须以英语作为学习的交流工具,这样对于那些外语并不是很好的学生来说会是一个很大的打击,对其学习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例如马来西亚使用英语作为教学过程中使用的媒介语言,即使条件比较充足,但是其中所出现的问题仍数不胜数。

对我国的启示: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要在我国使用英语作为教学媒介语言,将对我国教育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该方法只适用于一些师资条件良好且能够达到使用英语进行正常交流的部分地区,英语作为教学媒介语言在学习英语中可能会有很大好处,将会给学生掌握和熟悉英语带来很大帮助。

2.适当发展少数民族语

2005年,马来西亚教育部长拿督斯里希山慕丁宣布,政府将于明年开始在某些特定的国民小学开办中文和淡米尔文选修班,并将华语和淡米尔语列为正课让学生选修。政府将拨款从新加坡、中国、印度等地聘请老师教授华语和淡米尔语。

对我国启示:在东南亚的部分国家例如马来西亚对其国内学生的教育工作中,都是加大力度鼓励学生学习他国语言,这一点是我国外语教育的欠缺之处。当今世界全球化形势基本定型,各国之间交往和合作次数也在日趋增多,我们必须熟练掌握好每个交往国家的语言,向国外先进的语言教学人才学习和合作。让我国学生能对其他语言学习产生兴趣爱好,这样将给我国的外交贸易活动带来很大好处。

四、结语

东南亚地区的国家都非常重视本国人民所具有的基本语言素质和外语学习情况。在当今世界内,全球化的经济趋势让我们不得不重视外语,要想更好地发展我国经济,让我国在全球范围内有一个更好的交往关系,必须改革我国外语教育的相关政策,借鉴他国经验,创新我国外语教育体制。

参考文献:

国外语言教育现状篇10

2014年9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高考英语将实行社会化考试,这一决策引起社会各界广泛热议。现阶段高中英语教育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教学效果不够理想等原因,外语教学受到不少质疑和批评,外语教育政策的评估与调整刻不容缓[1]。实际上,外语教育政策最终要落实到外语课程政策上,高中英语课程政策主要由《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教材政策及高考英语政策组成,其中《课标》是核心[2]202[6]。但长期以来,中国对外语教育政策与教学实践的衔接还关注不够。语言政策与语言教育衔接性研究是以问题驱动的,基于语言教育实践并以政策为指向的研究,中国当前以语言教育规划为核心的衔接性研究正当其时。外语教育政策属于公共政策的分支[3]28。公共政策过程包括议程设定、政策制定、实施、评估、调整、终结,其中实施过程是检验政策有效性的最关键环节[4]8,而外语教育政策的实施成效在于其对于外语教育的目标是否实现,这又依赖于政策的上传下达及政策目标与教育实践之间的衔接效果[3]125。鉴于此,文章主要以《课标》为政策对象,从教师对政策的认识与评价、教师的教育实践、学生对教学实践的反馈3个方面,对高中英语教育政策与教育实践衔接性及其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反思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一、高中英语教育政策与教育实践衔接性研究

(一)教师对高中英语教育政策的认识与评价

中国高中英语教育政策由中国教育部基础一司和二司制定[5]248。2003年,教育部颁布《课标》,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目标,它的形成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李娅玲指出中国外语教育政策的制定主要表现为自上而下的“内输入”模式,缺少自下而上的意志上传[3]176-183。教师是《课标》客体的重要组成,是将政策转化为教学实践的关键群体[6],同时,教师也会作为政策制定的主体发挥重要作用。教师对政策的认识与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教学实践,对此进行考察对政策的落实尤为关键。从既有文献来看,此方面的成果还比较少。罗桂秀通过问卷考察了40位教师对高中英语课程政策的态度与认识[6],研究发现:在《课标》方面,大多数教师认为《课标》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目标过高,最难实现的课程子目标是语言技能目标与文化意识目标,《课标》的制定未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60%的教师认为《课标》中最难操作的实施建议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在教材方面,多数教师认为教材存在缺陷,教材内容和课后练习并没有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在高考英语方面,多数教师认为选择题题型并不能有效考察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高考试题与教材的课后练习并未有效衔接,也没有很好地体现《课标》规定的课程目标。徐冠兴调查发现,天津市部分参与课改的高中英语教师对《课标》理念的贯彻存在偏差[7],对其规定的课程目标认识不足。张曦元也发现,教师对《课标》认识不足[8]。不过陈芳发现,教师理解和实施《课标》的能力自评在多个方面与所在学校学生的英语能力无显著关系[9]。这些研究显示,尽管《课标》政策引导着课程教学,但大多数高中英语教师对此教育政策的认识相对不足,评价褒贬不一,进而可能影响政策在教学中的实践。

(二)教师的教育实践

政策的实施是政策过程的最关键环节,事关政策成效的达成。英语教育政策与教育实践的衔接就体现在政策的实施过程中,衔接好坏体现在教师是否按照政策规定的目标进行教学。在外语教育政策实施过程中,教育行政部门是政策的主体,但教师才是真正把政策转化为教学实践的主体,没有教师的实践,政策就只是文本而已,如果忽视教师作为教育实践者的角色,忽略外语教育实践本身,无疑会为外语教育践行制造障碍[2]126。对教师的教育实践状况进行实证调查至关重要。从既有文献来看,涉及教育实践的研究较少,主要从教育实践(即政策实施)面临的困境及教师的教学实践两个角度进行研究。第一,教育实践(即政策实施)面临的困境。目前政策实施还面临诸多障碍,如政策脱离实际、经费投入不足、政策落实不到位、应试教育制度影响严重等[3]193-196。整体上,实施《课标》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困难:对学生评价难、评价方式单一、老师负担过重[10];某些课程目标前后矛盾,要求过高,不易实施;对《课标》的理论基础的可靠性的疑问造成的困难;现存的高中英语测试体系对其实施带来的阻力;其他因素如师资缺乏、课程资源不足、教师接受培训和学习的机会少等[11];《课标》未兼顾阶段性、地域性差别和城乡差异,缺乏相关部门的支持,应当贯彻多模态教学,解决教学的费时低效问题[12];教材使用期限问题;还有一些学校擅自更改课程时数,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13]。因此相关部门应针对以上问题制定相应方案,为教师的教学实践与《课标》的顺利实施保驾护航。第二,教师的教学实践。教师的课堂教学是否遵从《课标》规定的5个方面的目标,是检验外语教育政策与教育实践衔接好坏的依据。语言技能方面。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语言技能的训练厚此薄彼,对于学生听力、阅读技能的训练远超对口语、写作技能的训练[7]。申丽调查发现长沙3所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听说读写4项技能均存在一定问题,如阅读理解水平不高、阅读速度慢等,原因在于教师仍侧重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缺乏科学阅读与学习习惯的引导,学习动机不强[14]。张曦元发现,应试教育的影响导致教师过多注重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阅读能力低下等[8]。邓兆红发现英语教师对跨文化交际知识的了解程度不高,未遵循跨文化交际教学的基本原则,未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高中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也普遍较低[15]。语言知识方面。语法教学和词汇教学存在一定弊端,很多教师仍采用填鸭式教学,未能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探究等方式自己发现语法和词汇规则,因此学生并不能做到学以致用[7]。情感态度方面。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忽视了人文素养教学,学生也缺乏情感态度学习的积极性,情感态度目标与教学实践脱节[16]。学习策略方面。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策略缺乏深入、系统地引导[7]。文化意识方面。学生和教师文化意识目标缺失,实施难度大。教师自身文化知识欠缺,对文化教学不重视且教法单一,学生对文化学习动力不足,教师应加强自身文化素养,正确引导学生,培养其文化意识及批判思维能力[6][17]。既有研究显示,《课标》规定的课程目标达成度较低,教师教学实践效果也不尽如人意,教育规划与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教师课堂对《课标》政策的实践研究成果十分有限。

(三)学生对教师教育实践的反馈

作为外语教育政策的重要客体,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实践的评价与反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的教学实践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学习目标与需求。如果教师并未按照政策规定的目标进行教学,反而却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说明学生的学习目标与教育政策的目标相背离[2]127,间接表明政策目标的不合理。而涉及该方面的研究也十分不足。罗桂秀调查发现,约50%的学生认为学习英语最主要的目的是掌握听说读写各项技能,约30%的学生是为了应付高考,而60%的教师秉持“一切以高考为中心”的思想;多数学生认为,未来学习和工作所需的英语能力与高中阶段学习和考核的知识很大程度上不相符[6],这说明语言教育规划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郎雪调查了高中英语课堂形成性评价的实施情况,发现多数学生认为,教师在课堂上很少能设置符合学生需求的教学活动,很少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条件,平时不会记录学生的课堂发言等课堂活动情况,期末成绩仅由考试分数构成[18],可见,学生在形成性评价中的主体地位未得到充分实现,评价方式仍以传统的终结性评价为主。孙勇发现,高中生对目前传统的英语写作教学兴趣不高,认为写作训练的有效性低,希望教师采用符合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教学方式[19]。研究表明,学生对教师英语课堂教学实践的反馈状况不容乐观。学生作为政策的接受者,其态度对评估政策的有效性尤为重要,在学习需求、方式和手段多元化的当今时代,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反馈亟待得到充分重视,这方面成果也需加强,以进一步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二.主要不足与反思

既有研究对促进高中英语教学改革意义重大,也丰富了中国外语教育政策与规划研究,但成果仍比较有限,有待进一步完善。第一,从理论支撑来看,现有研究的理论基础较为单薄,理论建构不足。外语教育政策的研究是以语言政策和规划理论为基础的,由于语言政策和规划理论的不完整性,外语教育政策研究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3]27。因此,如何从理论高度构建中国外语教育政策的研究体系,还需更多的关注。第二,从研究内容来看,诸多研究对外语教育政策(如《课标》)的内容介绍和描述居多,但缺乏深入的探讨;而教师对高中英语教育政策的态度和评价、教师的教育实践状况、以及学生对教师教育实践的反馈是探究教育政策与实践衔接状况从而进一步检验政策有效性的关键因素,这三方面的整合研究却鲜有见及。政策制定者需要知道政策的有效性如何、传达者传达效度如何、接收者学习需求的达成度如何,每个环节都紧密相关,值得深入调查研究。第三,从研究方法来看,目前此领域实证研究成果较少。邹为诚指出,研究外语教育政策,应采取定性调查、补充式定量调查和文本分析相结合的手段[20]。外语教育政策与教育实践的衔接好坏与政策的有效性直接相关,建议各学者加强此领域的实证研究,从理论走向实践,既要有理论的分析,又要有实践的探讨,关注课堂教学,通过记录教师的教学实践以及测试学生的综合语言应用能力来反观政策的有效性。此外,由于外语教育政策属于公共政策的范畴,可借助公共政策的研究框架,为外语教育政策研究提供全新的思路。第四,探索新的研究视角。总体来看,中国的外语教育,缺乏战略层面的整体思考和规划[21]。长期以来,中国高中英语教育实践深受“费时低效”的困扰。从外语教育政策发展角度来看,“费时低效”是对外语教育政策最为核心的价值问题的判断,主要是对外语教育政策和制度的有效性提出质疑[22]208。而政策的有效性又与政策的制定、实施、评估各个环节密切相关,因此外语教育的“费时低效”不应仅仅归结于外语教师的教学问题,而应当审视中国整个外语教育政策制度。外语教育政策与教育实践的衔接不足并不能简单归于教学方法或课程设置问题,更关涉到语言政策问题,涉及政策制定、实施、评价和调整环节,更牵涉到国家发展战略、社会经济发展和教育改革大局。需关注政策过程的各个环节,尤其是实施和评估环节,从公共政策分析视角探究外语教育政策与教育实践的衔接状况,在研究政策本体的同时,更要关注政策主体及客体,并探析影响其衔接性的各种因素,以期进一步提高中国高中英语教学的质量,促进政策制定和落实的科学化。

三、结语

文章聚焦国内近年外语教育政策与教育实践衔接性及其相关问题研究现状,从教师对政策的认识与评价、教师的教育实践、学生对教学实践的反馈三个方面对高中英语教育政策与教育实践的衔接性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并反思既有研究存在的不足。学界目前对外语教育政策与教育实践的衔接性研究关注还比较不足,需构建科学的研究体系,丰富研究内容,拓展研究视角与方法。

作者:杨荣华 董云云 单位:河海大学

[参考文献]

[1]赵蓉晖.中国外语规划与外语政策的基本问题[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4(1).

[2]鲁子问,等.外语政策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3]李娅玲.中国外语教育政策发展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4]陶学荣.公共政策学[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

[5]张治国.中美语言教育政策比较研究———以全球化时代为背景[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6]罗桂秀.语言教育规划视角下中国高中英语课程政策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7]徐冠兴.关于天津市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实施的调查与思考[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9(2).

[8]张曦元.新课标在普通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实施情况的调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9]陈芳.教育评估中的情境效应分析———以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评估为例[J].全球教育展望,2015(5).

[10]陈琳.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与课程改革实验中的有关问题[N].中国教育报,2005-07-29.

[11]何旭良.实施《英语课程标准(实验)》困难面面观[J].琼州大学学报,2006(6).

[12]杨家勤,刘金菊,金仁慧.浅议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与多模态教学[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4).

[13]孙书京.当代中国高中英语课程问题研究———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学时等问题的历史比较[D].聊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14]申丽.《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中语言技能目标在长沙市区实现状况研究———基于课堂教学[D].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15]邓兆红.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视野下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实证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16]林丽香.高中英语教学中人文素养教育现状调查与改进策略[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17]刘社奇.高中英语文化教学调查研究———一项基于北师大版高中英语教材的调查[D].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18]郎雪.高中英语课堂形成性评价实施情况调查[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19]孙勇.高中英语写作教学问题及对策[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20]邹为诚.《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评估研究的理论和方法[J].课程教材教法,2013(6).

国外语言教育现状篇1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 我国大学外语小语种教育现状

1.1 大学英语教育“一统天下”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的外语教育事业发展迅猛,其中,在英语教育方面取得了跨越式发展。1979年,教育部专门文件,提出要加强外语教育,并且语种布局要有长远规划和战略眼光,在大力发展英语教育的同时,也要注意提升俄、德、法、日等语种的比重。至今,教育部关于加强外语教育的通知中 “大力发展英语教育”这点可以说是很好地实现了,我国外语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中的大学外语教育研究中,大学英语几乎是大学外语的代名词。

笔者在中国知网CNKI检索关键词“大学外语”(1979-2013)检索到的1009篇研究文章中,99%都是关于大学英语的研究。由此可见“大学英语一统天下”的现状。我国在轰轰烈烈开展大学英语的同时,不可避免地显现出了许多问题。对于普遍接受了至少从小学到高中9年以上英语教育的大学生来说,英语的比较优势渐渐失去,许多高校的大学英语教育更多是作为一种通识教育在机械地执行。甚至在一些学校,大学英语实际上成了一种教学行政命令。学生失去了选择的自由和空间,形成了一种获得学分以求毕业的消极懈怠心理,或是由于考研升学的需要,基本处于被动状态,更谈不上学习兴趣。

对此,胡文仲先生在《我国外语教育规划的得与失》一文表达了这样的担忧:如果说在五十年代,语言规划方面的失误是因为夸大了俄语的重要性,把比例提到了不恰当的程度,使得英语教学水平大为下降,那么,在今天是否又有以英语代替一切外语的倾向?

1.2 教育行政部门正在着力改善大学外语教育局面

可喜的是,有关教育教育部门正致力于改革“英语大一统”的局面,比如,北京市教委近期关于《2014-2016年高考高招改革框架方案》(征求意见稿)。降低英语学科分数在高考招生中的权重,实行社会化考试,一年两次考试。学生可多次参加,按最好成绩计入高考总分,成绩3年内有效。英语分数从150分调整为100分,比过去减少50分。

我国的语言政策属于行政行为,是国家宏观调控语言使用的主要方法,语言政策会影响国家经济的发展、国家关系、国家安全等方面。因此,在当今现实情形下,我国在制定外语教育政策的时候,要考虑到社会的各个方面,也要充分认识充分了解外语教育的现实。毫无疑问,英语是全世界使用最广泛的语言,我国的外语教育政策在优先发展英语的同时,还要兼顾多元化发展的策略,适当发展英语之外的其他语种。

随着我国国际交往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经济活动分工的不断细化,外语语种规划也需进一步深化、细化,要求对各专业领域语言有更精确的把握,这使专业外语教学面临无法承受之重,势必要求大学外语教学有更多的担当。

1.3 大学外语小语种教育方兴未艾

小语种,就是指相对汉语、英语等使用面广、使用者多的语言而言,在少数地区或国家使用的语言。当前,在我国能把小语种作为第二语言的人才较少。这种现状跟当前经济区域化、全球化、一体化的现实很不融洽。伴随着我国对外经济合作的不断深化发展,我国不断加强与东南亚、欧美等国的交流合作。高校的小语种培训、专业越来越受青睐。云南省在“十二五”人才专项规划中,特别关注小语种培训和培养,确保省财政的资金投入,同时积极争取国家专项资助项目。云南民族大学在全国高校中是较早开设东南亚语种专业的学校。早在1993年,云南民族大学(云南民族学院)就首先在云南省开设了缅、泰语等东南亚语言专业,后于2003年成立了东南亚语言文化学院,2006年发展成为东南亚语言文化学院。经过20年的发展,云南大学现已开设缅、泰、越、柬、老挝和马来西亚语等6个本科专业并拥有了“亚非语言文学”硕士学位授予点,云南大学被云南省政府授予“中国—东盟语言文化人才培养基地”,也是国家教育部、财政部评为“非通用语种群”国家特色专业。云南大学小语种专业近4年毕业生就业率均为100%,毕业生供不应求。由此可以看出小语种人才在云南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云南大学历届毕业生中有的进入云南省市及各地方政府的外事部门、边防武警、公安部门、科研单位等政府事业单位,有的进入有涉外业务的大中小型企业,还有的在广西民族大学、云南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大学等三十多所省内外高校。云南大学东语学院已经成为国内小语言专业重要的师资来源。

2 我国大学外语小语种教育发展策略

2.1 确立语言能力培养与专业培养相结合的复合型小语种人才培养目标

语言能力是桥梁,是中介,桥梁固然重要,但如果桥梁本身不能承载实际内容的话,桥梁就成了一幅空架子。

例如,现在多数企事业单位都没有储备专门的小语种工作人员,当需要小语种工作人员时,每次都是临时去翻译公司聘请。而由于临时聘请的小语种工作人员缺乏专业知识,未能得到预期的工作效果,还增加了公司的成本,真可谓吃力不讨好。如果高校培养出的小语种复合型人才,既可以在企事业单位胜任文员、秘书等职,又具备处理企事业单位日常事务的能力,在与有关单位涉及小语种业务洽谈时,就可以很好地发挥小语种专业的优势。

因此,高校在创建发展小语种专业的时候,首先要确立符合就业市场的小语种人才培养目标,要培养复合型小语种人才,将小语种语言能力培养与专业能力培养紧密结合在一起。也就是将小语种语言能力与心理学、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融合在一起,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的复合型人才,提升学术的就业能力,拓展学生的就业范围。

2.2 增强我国小语种人才的人文素质

众所周知,在当前客观形势下,我国小语种人才具有稀缺性和特殊性,同时,小语种人才的培养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比较注重对小语种学生的专业语言能力的教育,而忽视了对其进行人文精神的教育培养,小语种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相比较而言具有一定的专业优势,因此,小语种人才身上往往容易表现出强烈的商业色彩而暴露出人文素养的缺失。

美国高校向来重视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这已经成为美国高等教育的一种传统。在北京大学校庆典礼上,关于高等学校的人文教育,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庭如是说:“首先,请允许我说明我们称之为人文学习的重要性……最佳教育不仅应有助于我们在专业领域内成功和更具有创造性,它还应该使我们变得更善于深思熟虑,更具有理想和洞察力,成为更完美、更成功的人。因此,在哈佛,我们正在复杂的情况下竭尽全力保持这种我们称之为开化教育传统。”近些年来,我国高校越来越重视学生的人文教育,将大学生的人文教育逐渐提升到与科学教育一样的重视水平,在课程设置方面,高校纷纷开设了许多人文课程和人文讲座。

在培养小语种人才的过程中,有多种途径可以渗透人文学习。从高校自身来说,可以定期开展人文教育讲座和开设素质教育选修课,丰富学生的人文视野,并把这一思想贯彻到学校的总体建设思路上来,渗入到教师的教学思想当中,鼓励任课教师在授课时,注重人文精神的挖掘和渗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3 加强我国小语种教育软件、硬件建设

创办小语种软件建设主要是指小语种师资建设。努力提升小语种教师自身素质是办好小语种专业的关键。高校在发展小语种专业的进程中,要想方设法解决小语种师资这一发展瓶颈,在现有教师的基础之上合理建设教师队伍,积极争取校内外资源,通过进修、海外学习及到相关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等方式,培养教师队伍,努力将教师培养成为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于一体的优秀教师。

创办小语种硬件建设主要是指开展有效的校校合作、校企合作,加强小语种教材建设,为小语种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和实践机会。语言学习需要为学生提供一种真实的语言环境,在这种语言环境下,学生的语言能力能取得飞跃性发展。因此,联合国外高校共同培养小语种人才尤其重要。例如,有条件的高校,可以设置2+2模式,即在国内培养两年后,再送到国外的合作学校培养两年。按这种模式培养的学生,其小语种专业能力与素质,必将相对突出。

总的说来,近年来我国在小语种教材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成绩突出。然而随着形势的飞快发展,小语种教育教学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小语种教材与小语种教学之间的矛盾依然突出。小语种教材成了小语种教学过程中的一个薄弱环节,不能完全适应小语种教学的需要。小语种教材应该与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紧密结合,创设具有地方特色和专业特色的综合性教材。跟随社会学习习惯和阅读习惯,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立体化的学习方式,建立包括纸质教材、网络课程、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学习软件、教学网站、试题库等内容的教学资源。

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11YB177)

国外语言教育现状篇12

一、序言

外语是我军人才培养必不可少的部分。深化军校外语教学改革,建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升军人外语素质,是军校改革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近年来,以英语为第一外语的主流形势下,部分军校相继开设了各种形式的第二外语课程,然而大多数课程把主要精力集中在了语言知识的传授上,忽视了对语言所属国文化的导入和对学员文化意识的培养。语言和文化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不可割舍的关系,学习外语必须了解这种语言所承载的文化,才能在相应文化背景下对语言的正确运用。笔者认为,将文化导入与语言教学相结合,使之共同服务于同一教学目的,可以更好的提高军校学员的外语综合能力。

二、军校第二外语教学现状分析

在教育转型的大背景下,为深入推进军事院校外语教学改革,培养符合世界军事发展趋势要求的复合型军事人才,全军30多所院校中,已经有相当一部分开设了分别针对本科学员及硕、博研究生的第二外语课程,然而大多数二外教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把主要精力集中在了语言知识的传授上,强调语音、语法和词汇三要素的掌握,仅把语言作为符号进行传授,忽视了对语言所属国文化的导入和对学员文化意识的培养。对于这种现状,笔者认为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问题:

首先,教员问题。外语教员普遍仅限于专业知识的研究,而对教学本身以及文化方面知识的研究甚少,同时军校非英语外语教员力量单薄,一般每个语种只有1至2名教员,不利于教学交流的开展。

其次,教材问题。市面上的外语教材非常多,然而没有专门的文化教材,使得文化课程不成体系。同时,几乎所有军事院校照直接引进地方大学教材,导致军校二外教学没有“军味”,无法满足军队需要。

最后,教学模式问题。几乎所有院校都具备多媒体语音室,然而由于军校的特殊性,学员自主使用的机会有限。同时军校学员参与丰富多彩的社会交流活动的机会几乎没有,教学形式只能限于单一。

三、军校学员主体的特殊性与知识需求

军校学员是军校教育和管理的主要对象,相比于地方大学生具有其特殊性。从学员构成上看,军校学员是由地方高中毕业生参加高考和从各部队选拔士兵参加军校招生考试产生,学员基础参差不齐,学习方法、效率等差异较大;从学习动机上看,军校学员享受供给制生活,没有找工作的压力,而且在实际工作岗位中外语学习的土壤和环境将逐渐减少,导致学员外语学习动力不足,同时军校学员几乎没有出国的机会,因此容易轻视外国文化的学习。

未来的军事人才只懂英语是不够的,第二外语课程的开设无疑是为军校学员打开了一扇了解世界其他国家语言、军事、文化的明窗。在二外课程中导入文化教育对我军对外军事交流,提升维和能力等将发挥重要作用。此外,军人掌握他国文化,对提升信息获取处理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展示良好军队形象有重要意义。

四、文化教育方法与策略建议

首先,外语教员应该转变教育观念。在重视理论教育的同时,还要兼顾文化教育;教员还应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知识水平,以新的知识信息开阔学员视野,启迪学员思维;与国内其他优秀院校建立合作关系,加强交流。

其次,编写适合军校二外文化课程的教材。二外教员可以总结本校教学经验,借鉴其他优秀专业教材,编写符合军校学员知识需求的文化课教材,形成具有军事特色的二外文化课体系。

再次,不断拓宽教学模式。利用电教、音像等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学员直观地了解外国社会的风土人情、思维方式等社会文化知识;引导学员自主利用网络、书籍等渠道主动接触外国文化;课余时间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使学员从这些具体活动形式中对所学文化知识有更深刻的感悟。

参考文献:

[1]李艳华.论高校韩国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J].教育与职业,2011.12

[2]马志媛.军校外语教学应突出军队特色[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12.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