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医疗市场调研合集12篇

时间:2023-08-09 09:21:19

农村医疗市场调研

农村医疗市场调研篇1

中图分类号:C912.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5-0049-02

20世纪40年代的农村医疗合作社是目前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源头,伴随着,具有合作性质的医疗保健所和卫生室也随之产生。这些组织和机构具有“合作制”和“群众集资”的特点,不具有明显的保险性质,一般认为它们是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萌芽。这些机构和组织为具有明显的保险性质的合作医疗等医疗保障制度奠定了基础。

一、农村医疗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传统农村医疗服务体系从萌芽到发展直至衰落,新的农村医疗服务体系的恢复与重建不仅仅是制度变迁的必然选择,而是在农村医疗服务体系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下不断调整的。

(一)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问题

李强运用社会学的理论,从社会结构的视角分析了我国健康公平与公共卫生资源分配的关系,提出应合理处理好医疗卫生服务和市场机制二者之间的关系。魏众和古斯塔夫森认为,由于区域经济条件和社会条件的差异,地区之间医疗服务支出的差距是显著的,从国家整体来看,医疗公共支出多集中在某些发达的城市和省会城市医疗部门,同时在城市内部以及农村内部也存在医疗支出方面的差距。部分学者对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与医疗服务的公平性进行了研究,赵涛和车刚的通过研究发现,伴随着医疗服务费用的急剧上涨,尽管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对医疗服务的利用量有一定的增长,但农村居民所承担的医疗费用支出公平性却没有得到保障,甚至费用的上涨给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管理带来了支付风险问题[1]。

(二)缺乏市场化问题

高梦滔等认为,基层卫生服务供给的廉价、有效性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尽管政府在加强村卫生室和乡镇卫生院等基础医疗机构建设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但是问题恰恰在于基础医疗服务提供的缺失。孙淑云提出,20世纪80年代之后的市场化改革失败导致了政府关于公共卫生投资的思路不明朗,由于经费补偿的缺失,乡镇卫生院的功能被异化了,乡镇卫生院根据市场的准则追求效率和效益,弱化了对村卫生室的管理功能,这是农村基层卫生服务存在着功能缺失、组织涣散、经营不善的问题的重要原因[2]。李卫平认为带有政治主导型的医疗服务体系,使得基层医疗体系瘫痪,首先上级政府对乡镇卫生院的拨款和向乡镇卫生院摊派被地方乡镇政府截留的现象一直存在,同时利用私人关系安排非技术人员进入乡镇医疗机构的现象对于乡镇卫生院的发展和医疗服务的提供都是不利的,甚至一些地方的公共卫生补助都难以足额到位[3]。顾昕认为医疗保障体制不完善是目前中国农村地区医疗费用上涨失控的主要原因,由于医疗服务市场中第三方付费机制不健全和不完善,造成了农村医疗机构激励结构的扭曲。

(三)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供给问题

陈小安认为,目前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一系列问题,对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具有明显的阻碍作用,这些问题主要有:农村公共产品在供给方面不足和供需结构严重失调等。同时各级政府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责任不清导致了医疗服务供给效率低下,也变相地加重了农民的负担[4]。王仕龙认为由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结构性失衡问题存在,本来就有限的公共产品投入得不到合理的利用,农民发展生产和改善农民生活质量的目标都难以实现[5]。侯天慧等通过实地调查也认为基层服务机构的缺乏导致山区成为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的盲区,而新农合参合率偏低又严重影响了医疗卫生服务的不公平性。

二、完善农村医疗服务体系的对策研究

笔者对近年来完善农村医疗服务体系的相关对策研究进行了综述概括。学者们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财政投入方面的对策研究

刘家庆认为应当从加大投入力度,改善农村医疗设施条件;建立权责明晰的分工协作机制;加强农村医疗服务队伍建设;改革与创新农村医疗卫生管理体制等方面入手提高农民就医水平,降低农民就医费用[6]。陈爱如也提出从硬件投入和软件支持两个方面来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建设,他认为应当从政府改革和医疗体系改革方面加大农村的医疗服务资金投入[7]。张永辉认为应该重新定位村级卫生室的职能,加大对村卫生室基础设施建设的资助,积极培养农村医疗保健人才。张永梅,李放等研究认为保障农村居民的健康权益,农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应在尊重农村居民现实利益诉求的基础上,强化财政对村级医疗卫生机构的支持,明确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供给优先序,提高乡村医生的专业素质和技能。

(二)医疗体制改革的路径之争

农村改革之前,医疗服务体系和农村其他各项社会事业一样,大多走社会主义性质的道路。农村经济改革之后,社会事业一度处于停滞阶段,而后多依赖于医疗机构自主性的改革,如何合理地引导和规划农村医疗服务体系的改革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热点。

1.市场化改革的争论

葛延风等认为,医疗体制改革的商业化、市场化的倾向于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相违背的,并认为实现我国医疗卫生的公益性和公平性,政府主导才是正确的方向,这也是政府责任的体现[8]。梁金刚则认为,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才是医疗体制发展的正确选择。但是所谓的“市场化”并不意味着医疗服务体系方方面面的“市场化”,而是要强调市场机制在医疗服务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医疗服务供给者之间的合理和良性竞争格局;同时,“市场化”也不代表着政府要主动退出医疗服务提供,而是要转变职能,实现政医分开,管理与办理相分离,政府继续承担公共卫生的投入、医疗服务的监管和医疗保障提供的重要责任,促使政府与医疗机构各司其职的医疗服务管理新体制。张鹏指出,医疗服务的市场化并不是我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成功与否的根本因素,制度安排的缺失与错位才是导致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不成功的根本原因[9]。

上述两种观点都有关于绝对的问题,医疗服务领域的问题非常复杂和系统化,简单地把政府与市场对立起来是行不通的。王锡源认为市场与政府的双失灵是我国医疗体制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现行的体制下政府与市场没有实现有机结合与协调统一。蔡江南等提出完善医疗体制改革,应谋求政府与市场的合作,相互补充协调。他们提出了社会市场合作模式,强调政府承担筹资方面的主导责任,而在具体的医疗服务生产和提供方面强调市场化[10]。

顾昕在考察和研究各国医疗服务体系的变迁的基础上认为走向有管理的市场化是目前中国医疗体制改革的战略性选择,彻底逆转现有的改革轨道并不是深化中国医疗体制改革的方向,重新选择公立医院、公费医疗、命令控制和计划管理为主导的医疗体质的老路也是行不通的。在现行的国情条件下,推行在市场化的基本框架中努力弥补政府职能的缺位来解决国家转型滞后与经济发展的问题是更为现实和明智的战略选择。而这种改革的关键要点就是:第一,推进全民医疗保障制度的广泛覆盖;第二,建立和完善初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第三,有条件地建立和发展医疗服务的第三方购买制度[11]。

2.城乡医疗服务公平性改革,建立多层次医疗服务体系

通过对学术界提出的各种见解与观点进行综述,得出逐步解决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与其他制度对接的有效途径。陈新中和张毅分析了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医疗保障存在不公平的城乡二元制度和不合理的筹资机制等主要问题,认为政府应该不断扩大医疗保险覆盖面、逐步提高统筹层次、完善多元的筹资机制、完善付费制度、注意追求政府博弈的平衡等手段推动一体化的城乡医保制度。黄晓慧认为多层次医保体系是构建我国农村医保模式的最佳选择,只有建立多层次农村医保体系才能满足广大农民对医疗卫生服务不同层次的需要[12]。

3.药品价格改革—医药分开

朱恒鹏认为政府人为压低医疗服务价格导致的“以药补医”机制一定程度上赋予了医疗机构恣意抬高药品价格和谋取售药品差价利润的合法权力,特别是目前的医疗体制下,公立医疗机构在药品零售环节上的具有的双向行政垄断地位,这种地位和权力使其可以提高药品价格,实现巨大利润,进销差价率管制的缺陷则进一步诱导了医疗机构进销高价药,同时单独定价政策和目前宽松的新药审批制度进一步为药品生产公司提高药品批发价、医疗机构购销高价药品提供了便利。所有这些问题源于政府管制的失当。降低药费支出的根本措施是消除价格管制,实现医疗服务市场定价、消除“以药补医”体制,消除公立医疗机构对药品零售的垄断,最终实现医药分开[13]。

三、小结

已有的研究揭示了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变迁历程和农村医疗服务体系改革重要性,并围绕资源配置、功能健全、服务项目、管理体制等提出了的改革建议和发展措施。但是由于处于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村居民的就医需求存在着重大的差异,如何统筹安排保障国家资金合理的分配和满足农村居民的最大需求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车刚,赵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农村居民卫生服务利用公平性的影响研究[J].卫生软科学,2007,(1).

[2]孙淑云.试论乡镇卫生院的功能与改革[J].中国农村经济,2005,(11).

[3]李卫平.我国农村卫生保健的历史、现状与问题[J].管理世界,2003,(4).

[4]陈小安.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决策机制:现状、问题与对策[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4).

[5]王仕龙,俞雅乖.基于公共产品供给理论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研究——以浙江省宁波市为例[J].农村经济,2009,(2).

[6]刘家庆.构建农村医疗服务体系研究[J].财政研究,2007,(10).

[7]陈爱如.新农合服务基石:农村医疗服务体系研究[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8,(10).

[8]葛延风.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一个框架性设计[J].改革,2005,(6).

[9]张鹏.推进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对策[J].经济纵横,2009,(4).

[10]蔡江南,胡苏云.社会市场合作模式: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新思路[J].世界经济文汇,2007,(1).

农村医疗市场调研篇2

我国城乡医疗保障体系概述

我国现行医疗保障制度是“3+1”的结构,“3”即指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1”是指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的是城镇居民中就业者,由职工个人和企业缴费,城镇个体工商户和自由职业者也可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但保费由个人全部承担;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的是城镇居民中的未就业者,个人自愿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由个人缴费,各级政府给予补助;“新农合”是指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是指通过政府拨款和社会捐助等多渠道筹资建立基金,对患重大疾病的农村五保户和贫困农民家庭、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中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员、已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但个人负担仍然较重的人员以及其他特殊困难群众给予医疗费用补助的救助制度。

公平理论对城乡医疗保障公平性的启示

(一)平均主义学派公平理论启示

平均主义的最早的描述来自于孔子的《论语・季氏》:“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顿” 。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上古社会人人平等的部族生活的眷恋和“乌托邦式”的向往。

如果借鉴平均主义公平理论,医疗卫生公平强调的则是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有相同的机会获得医疗卫生服务,而不是强调享有的医疗卫生保障在经济数量上一定要相等。经济数量相等与机会平等不是一个能够轻易混淆的界定词,在任何时代背景下,绝对的均衡或者平均是不可能实现的。不容忽视的事实是,由于资源与生俱来的稀缺性,我国的经济水平和实力,远不足对所有社会成员实施平均化的医疗保障和卫生服务。

虽然不能保证城乡居民在享受公共医疗卫生资源受到绝对数量上公平的对待,但是平均主义公平理论也有其值得借鉴的优点,即,政府主体应该尽力缩小城乡居民享受医疗保障服务和资源之间的差距。与其追求不科学的、绝对的平均,倒不如坚持实事求是的辩证方法,因地制宜,制订出相对公平的医疗保障制度,为农村老百姓提供切实可靠的保障。

(二)自由主义学派公平理论启示

美国哲学家约翰・罗尔斯以其政治哲学名著《正义论》系统阐述了公平正义理论。罗尔斯认为,为实现社会公正的目标,必须确定一个在实际生活中全社会都能够严格遵守的正义理论,这一理论社会大众都能够认可并且通过订立契约来达成一致。它包含两个方面:首先,所有人都享有同样的权利和自由;其次,社会和经济的不平等必须做到,获得最大利益的群体必须是处于最不利地位的人,公共职务和地位向所有人开放,机会平等。

根据罗尔斯公正观点的第一个原则,我国所有合法的中国居民,都享有和其他人同样的与基本自由体系相类似的权利和自由,都能够享受医疗保障服务系统所带来的便利和实惠。从2011年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可以看出,过去五年我国积极稳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建立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惠及4.32亿城镇职工和居民、8.35亿农村居民。由此第一个原则基本满足。第二个原则,使人联想到社会弱势群体。从我国目前的弱势群体的状况来看,弱势群体的规模较大,主要包括贫困的农民、城市失业的贫困人员、农民工、残疾人、老年人等。其中大多数弱势群体者来自农村。因此,为保证医疗保障制度使得这一弱势群体获得最大利益,改善农村弱势群体的医疗水平也必须考虑在城乡医疗公平在内。

(三)功利主义公平理论启示

英国的法理学家杰里米・边沁是功利主义伦理学的创始人,他在1776年发表的《政府片论》中,对功利主义社会公平观点进行了纲要性的阐述:主张从人的感觉经验而不是理性来确立社会道德公平原则。功利主义者通过对人性的考察和对事实的描述而指出,趋乐避苦是人的行为的根本原因。边沁指出,功利原则指的就是当对任何一种行为予以赞成或不赞成的时候,应该看该行为是增多还是减少当事者的幸福。“以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作为功利主义公平理论的最大原则,是边沁的社会公平理想,也是他立法改革的目标。

功利主义公平理论认为判断行为是否合于社会道德公平,应以行为后果是否能够最大限度地增加人们的快乐或减少痛苦。从该角度来讲,医疗保障的初衷基本上是满足的。但是作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的主导方―政府,在实施这项制度的时候也存在着资金困难的问题。新型医疗政策并非只带给农村居民好的实惠,故,公平的医疗保障机制所作出的决策也应该将功利公平主义合理成分考虑在内。

(四)市场主导的社会公平理论启示

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和《道德情操论》中阐述了“看不见的手”模式的主要特征即私有制,人人都有获得市场信息的自由,自由竞争,无需政府干预经济活动。它揭示了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中所存在的一个悖论: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指导着整个经济过程,在市场主导的社会经济运行中,无需对其过程产生不公平的质疑。

笔者认为,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还不完善、不发达,医疗保障市场并不能如人所愿地发挥较大的潜力和作用。首先,病症诊治是当前新农合功能最强的一环,也是自愿与合作原则下市场机制发生作用的必然结果。虽然受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多年不完备、设施陈旧、人员匮乏及费用高涨等影响,但毫无疑问,病症诊治仍旧是各地合作医疗制度最为重要的环节。即市场机制的优越性并未充分体现出来。其次,卫生防疫是当前农村医疗中最为薄弱的一环。在医疗保障基金并不丰厚的现实条件下,医疗服务必然倾向于病症诊治,而具有“公共产品”性质的卫生防疫,则会出现市场失灵的结果。

其实,自初级农村合作医疗解体以后,各地农村的卫生防疫工作就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而当前各地推行的新农合制度基本没有涵盖防疫功能。

解决我国城乡医疗保障不公平现象的政策建议

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强化政府责任,严格监督管理,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促成医疗卫生公平理念在医疗卫生领域最大程度的实现,是当前建设和谐社会亟须解决的问题。在推进统筹城乡医疗保障体系建设的实践中,要遵循从城市市情和农村乡情、发挥政府主体作用、统筹而不统一、多方共同参与等原则。

(一)构筑城乡一体化医疗保障体系

中央政府要坚持实施城乡医疗保障一体化的政策导向,统筹城乡医疗保障体系,改变重城轻乡的医疗保障政策,实现城乡医疗保障体系的融合汇通,建立一个覆盖全民的、一体化的和谐社会主义医疗保障体系。这一体系不仅突出实现了社会公平、保障了农村公民的基本健康权益,更能够缓解由于体制分割所造成的利益集团分化和由此产生的矛盾。

(二)加大中央财政对农村医疗基础设施的投入

第一,增加中央财政支出对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的投入,建立医疗卫生经费保障机制。第二,加强农村医生全科医学教育和再培训。农村医生的年龄结构、文化程度、医学知识素质、操作技能等与全国医生的标准还相距较远,需要提高其医疗水平。第三,积极探索农村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在有条件的中心村建立规范的社区卫生服务站,以中心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带动村级卫生整体医疗水平。

(三)建立城市支援农村的长效机制

各级政府应着力构建城市医务人员深入基层工作制度,改善乡镇卫生医疗设备,建立农村卫生人员培养制度,以提高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水平。落实城乡对口支援和巡回医疗工作站的长效管理机制,采取援赠医疗设备、人员培训、技术指导、巡回医疗、双向转诊、合作管理等方式,使对口支援及巡回医疗活动制度化、规范化、见成效,从而建立城市支援农村的长效机制,推进城市医疗卫生资源向农村延伸。

(四)加强农村医疗保障立法工作

今后政府应逐步设立《中国农村基本医疗保障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法》、《农村医疗救助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依法规范医疗卫生管理服务机构和监督机制、各级政府财政责任和救助对象、救助基金使用范围和受益人资格条件、发放标准和补偿办法等。通过立法,明确中央及各级地方政府在农村医疗保障中的管理责任和财政责任,从根本上指导和监督各利益主体的行为,从而确保农村医疗保障体制的权威性和高效性。

(五)多渠道筹集农村医疗保障资金

我国农村人口基数较大,仅依靠国家财政来开展农村医疗保障工作,显然是不现实的。政府应该广辟渠道,通过多种方式筹集医疗保障资金:一是深入调查,调整各级财政的支出结构;二是政府应广泛吸纳社会捐助,社会捐助资金扣除必要的日常管理经费和工作人员的工资之后,按固定比例归入省级财政掌控,再按各县实际参合人数所占总体比例相应划拨给各县,进入到新农合基金中的风险基金部分,作为对困难农户的二次补助之用;三是吸纳合格标准的民办医疗机构加入到合作医疗定点单位。

综上所述,我国农村医疗保障作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在制度构架还是组织运行方面,都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扶助,这已经从我国农村合作医疗的发展历程中反复得到验证。因此,政府应在农村医疗保障制度体系构建、出资扶助、运行监督和部门协调等环节中有所作为。

参考文献:

1.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 .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2.吴忠民.社会公正论[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

3.王盼.卫生服务的公平与效率[J].中国卫生经济,1988(11)

4.王延中.试论国家在农村医疗卫生保障中的作用[J].战略与管理,2001(3)

5.朱玲.政府与农村基本医疗保健保障制度选择[J].中国社会科学,2000(4)

6.魏众,B.古斯塔夫森.中国居民医疗支出不公平性分析[J].经济研究,2005(12)

7.赵曼,吕国营.关于中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基本建议[J].中国行政管理,2007(7)

8.崔惠玲,李彦敬.我国卫生费用投入及分配的公平性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1(1)

9.尹力.我国卫生总费用的走势和建议[J].中国卫生经济,1999(18)

10.李玲.全球视角下的中国医改[N].文汇报,2007(12)

11.闫菊娥,张静.我国城乡居民健康公平性分析[J].卫生软科学,1998(6)

12.张鹭鹭,胡善联,魏颖,傅征,李刚,吴明.区域内医院医疗资源配置公平研究[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0(5)

农村医疗市场调研篇3

xxx市物价局收到国家、省上《关于深入开展“价格部门如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大型调研活动的通知》后,高度重视,克服时间紧、任务重、工作量大、人员紧张的困难,明确责任人、责任科室,制定调研方案,明确调研要求,立即开展工作。整个调研活动由市物价局综合科牵头,收费科、农价科抽调人员参加,与县物价局调研组一道,走村入户,深入到xxx双河乡新农村、庆符镇黄桷村和xxx巡场镇余家村、底洞镇百合村进行调研。形成的调研成果内容祥实,不仅吸收了此次专题调研调查了解的情况,而且吸收了平时了解掌握的情况,使调研成果更具代表性。

二、特点

一是领导重视。市物价局领导高度重视此项调研活动,把它作为物价部门进一步了解掌握农村价格(收费)现状、明确物价部门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方向、工作重点的重要途径和形式,要求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此项调研任务。二是调研机构分工明确、工作高效。经研究,调研活动由市物价局综合科牵头,农价科、收费科抽调人员参加,与县物价局调研组一起组成统一的联合调研组,深入到农村开展调研,最后由综合科统稿。综合科、农价科、收费科负责相应的调研课题,并印制《关于深入开展“价格主管部门如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大型调研活动调查表》,把农户收入、支出及农资价格、农业用水用电价格、农机和其他农业技术服务收费、农产品检验检疫认证收费、农村教育收费及农村中小学教材、农村卫生院收费、计划生育收费、有线电视收费、殡葬收费、培训收费等列入调查范围。三是选点具有代表性。在征求市、县物价部门领导意见基础上,确定了具有代表性的xxx、xxx为实地调查点,每个县又分别确定情况不同的两个乡镇为调查对象。四是形式多种多样。专题调研采取了召开座谈会、走村入户、问卷调查、重点访问等形式。五是调研总结具有一定代表性。形成的《xxx市农村价格和收费现状调查》主要来自于这次深入细致的专题调研活动,同时也吸收了市物价局在农资价格检查、价格举报投诉、价格监测、定点扶贫村帮扶、指导联系村开展第三批学习教育活动等工作中调查了解到的情况。

三、启示、经验以及相关建议

(一)农村价格工作任务艰巨,存在的问题不少,农民对价格工作提出很多新要求。物价部门应该高度重视农村价格工作,进一步加强对农村价格工作的调查研究,与时俱进,增添措施,富有创新性地作好农村价格工作,把物价部门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二)加强农村价格监管。各级党委、政府重视关心支持物价工作,理顺基层物价机构关系,切实解决基层物价机构在人员、经费、编制、待遇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支持物价部门依法行政、依法治价。以涉农价格和收费公示工作为着眼点,搞好农村价格法律法规、价格政策宣传,扩大价格政策、价格信息在农村覆盖面,增强农民群众价格维权意识,解决农民群众价格政策、价格信息不对称问题。推进农村价格三级监督网络体系建设,逐步搞好乡镇、农村市场明码标价工作,扩大12358价格举报投诉电话在农村覆盖面,及时查处农村价格和收费违法案件。

(三)农资价格。建议省上对尿素实行全省统一零售限价政策,督促相关部门落实对化肥企业的优惠措施。建议各级政府设立价格调节基金、落实好农资储备制度,加大农资储备量,多运用经济、法律手段干预农资市场价格。建立国家经营农资直达乡镇、农村的销售渠道,发挥国家对农资经营销售的主渠道作用,对其它农资经营户实行严格的准入制度,保证农资供应质量。将政府对农资生产经营环节的补贴改为直接对农户补贴。加强农资价格政策宣传、监测预警和查处力度,维护正常的农资市场价格秩序。

(四)农村医疗收费。各级政府应继续加大对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深化农村卫生医疗体制改革,保障农村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正常经费。尽快出台乡镇、农村医疗机构收费标准,督促其落实好医疗服务收费、药品价格公示制度。增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可报销医疗项目、药品品种,合理布局农村定点医疗机构。加强乡镇、农村医疗机构医德医风建设,完善农村药品配送机制。

(五)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稳定农村居民生活用电价格,稳定粮食、烤烟、蚕茧等价格政策,促进农民增收。对农村用汽油、柴油特别是农排用油给予一定补贴或优惠,减轻农民负担。切实推进商务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尽快形成以城区店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消费经营网络,使农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买到货真价实的商品,促进农村消费增长,逐步缩小城乡消费差距。加强农产品价格信息监测分析预警,扩大在农村覆盖面,引导农民及时调整生产、寻求市场;对农产品加工用电实行优惠;降低动物防疫检疫费、动物产品检疫费收费标准或改为免费服务(费用由国家支出);对农副产品加工、农民经商、龙头企业在贷款、税收、收费、电价等方面予以扶持,促进农村二三产业、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发展壮大。

(六)乡镇机构改革。继续推进乡镇机构改革,精简乡镇工作机构、工作人员,规范乡镇机构和涉农部门依法行政行为,推进乡镇行政审批改革、一站式服务进程,增强乡镇政府在农技推广、技术服务、农民工培训和权益维护等方面的服务职能、服务成效。

(七)农村义务教育收费。加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宣传,督促学校执行好教育收费公示制度,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乱收费查处力度。

农村医疗市场调研篇4

随着社会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步伐的加快,人民群众对健康保健服务以及对生活环境质量的需求不断增加,人们的医疗服务需求也逐渐上涨并呈现出多样化和个性化的特点。特别是在农村社区这个具有特殊性的地方,人民的生活水平还不是很高,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农村人民日益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与农村地区医疗服务短缺的矛盾已日益突出,尤其是我国医疗体制改革以来,我国的农村医疗事业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也出现了很多问题,这些问题集中表现为“看病难,看病贵”。解决农村社区医疗服务问题,实行多样化的医疗服务供给方式是必经之路。

一、农村社区医疗服务供给方式研究的必要性及意义

1、农村社区医疗服务供给方式研究的必要性

同自然行政村和城市社区相比,农村社区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诸如在地域分布上比较分散,社区居民多以从事农业活动为主,以及在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方面不具有规模优势等。农村社区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共同体,以及作为社会组织结构体系中最基层的微观活动单元,其本身的建设水准决定了整个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通过在嘉兴的实地调研发现,农村社区在医疗服务供给方面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面对和解决,比如本文所研究的“怎样对医疗服务的供给方式进行创新和完善来满足农村社区居民的医疗服务需求”这一关键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所取得的任何突破都将对农村社区在医疗资源整合、居民认同感的增强和满意度的提高等方面产生不可估量的价值。与此同时,农村社区在当前城镇化的大背景下面临着重要的发展契机,如外出务工人员回流、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提高等,如何提供令人满意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来满足农村地区人们的需求,进而为城镇化产生新的推力,从这个角度上来讲,本文的研究非常必要。

2、农村社区医疗服务供给方式研究的意义

从理论上讲,以奥斯特罗姆的多中心理论为支撑,从理论层面探讨在当前中国农村社区医疗服务供给过程中如何建构一种多中心秩序,如何保证各行动单位有足够的驱动力从而使得多中心下的组织模式富有生机和活力,以及如何从制度层面为这种多中心模式提供法律保护。

从实践上讲,“四位一体”供给模式的提出将对各级地方政府在农村社区医疗服务建设方面提供一种有力的参考。农村社区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平台,其本身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涉及生产发展的方方面面。在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包括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在内的公共服务普遍存在着供给不足或供给不对口的问题,所提出的医疗服务“四位一体”供给模式也将对其他公共服务的供给方式的完善产生一种示范和联动效应。

二、农村社区医疗服务供给方式存在的问题

我国从2003年以来在江西等地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农村社区建设初见成效,但仍未在全国各地全面展开。为了了解嘉兴农村社区的医疗服务供给方式,主要对嘉兴市南湖区余新镇的余新社区、幸福社区,以及凤桥镇的新篁社区的医疗服务站进行重点调查。

1、欠发达地区社区卫生服务资源严重不足

经过在嘉兴农村社区的走访调研发现,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农村地区的医疗服务供给方式多样,而且医疗资源丰富,医院、卫生站数量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也集中。而在经济较为落后的农村地区,社区医疗卫生服务资源就相对少很多。究其原因,有部分政府不愿意在经济相对落后、人口稀少的地区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这就导致落后农村社区的医疗服务资源少,居民就医不便捷,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就更加凸显。所以,在医疗服务供给方式一定要注重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公平性,要照顾到落后农村的现实状况,对一些特殊社区应采取特殊的供给方式,避免出现资源分配不公的现象。

2、农村社区医疗服务供给的服务质量较低

社区医疗服务是一项需要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综合性的卫生服务,要求工作人员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高尚的职业道德素质,同时掌握一定的公共卫生知识和技术,具有实际操作能力。因此,农村社区医疗服务需要有一支综合性强的高素质医疗服务队伍。但在嘉兴农村社区的实际调查中,我们发现农村社区医疗服务的人员结构不合理、医技人员的学历职称低、专业水平整体偏低等种种情况,绝大部分的社区是不具备高素质的医疗服务队伍。社区医疗服务队伍无论在质量上还是数量上都满足不了农村社区人员的需求,并且大部分的村民表示不信任社区的医疗服务人员,也不满意社区的医疗服务技术水平和医护人员态度。

3、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公益性下降

在嘉兴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工作人员那了解到,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有很大的经营压力。对于社区医疗服务的管理人员而言,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的盈利能力才是最值得关心的问题。在嘉兴的余新社区、新篁社区,由于人口居住较为分散,为保证农民都能享受到社区医疗服务,区卫生局有意向规划设置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站,但政府又会觉得成本太大,投入大于收入,因此会不愿意举办卫生服务站,这就是导致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布点不到位。为了机构能够生存,并正常持久地运行下去,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只能从农民那儿取得一些收入,因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内部,包括工资收入、人员分配等均向盈利性部门倾斜,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设置首要考虑的问题是他们的门诊量能否养活机构的医务人员,而不是考虑基本医疗服务能否覆盖到全体社区人员。

4、供给主体单一,农村民间医疗机构数量呈下降趋势

由于人们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很多人仍然认为政府只能是公共物品的提供者,应当利用公共资源自上而下地为人们提供公共产品。但实际上,除了政府外,其他组织或个人在遵照基本的准则下也能提供像医疗服务这种产品和服务。目前,农村社区医疗服务的供给主体、供给总量大多是政府通过文件形式下达的,但这并没有满足农民真正的对医疗服务的需求,最终这种政府供给的这种形式还是代替不不全部的医疗服务。特别是在医疗服务价格急剧上涨的时候,农民根本无法承担医疗费用,远远超出了他们的收入。这种现象在嘉兴的农村社区也不例外,通过社区农民提供的信息可知,很多公立医疗机构已经改变了原来的提供公共利益的初衷,现在很多社区医疗服务机构都只在追逐高额利润。这种供给主体单一的现象就使得公立的医疗服务机构缺乏竞争力,降低了服务质量,社区农民本应享有的权利得不到实现。

三、“四位一体”农村社区医疗服务供给方式的提出

1、政府供给

农村医疗服务是一种准公共产品,具有混合产品的特性。作为一种准公共产品当然就具有公共产品的一些属性,需要政府承担责任,要满足人们的公共需求,实现公共利益。政府在提供农村社区医疗服务时,要代表全体社区农民,管理社区公共事务,提供公共产品。农村医疗服务特殊的公共产品属性,决定了政府要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政府要意识到农村社区的农民很难承担起医疗费用的现状,要把加强农村社区医疗服务的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提到各级政府的议程上来。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医疗服务机构的资金投入,充分发挥政府财政对农村医疗的支持,改善农村医疗服务的硬件设施,扩大公立医疗服务机构的数量,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促进农村社区医疗服务的良性发展。

2、市场供给

政府并不是农村医疗服务的唯一提供者,在现实生活中,对农村医疗服务的需求大,政府不能完全做到满足社区人员的医疗服务需求。因此,可以通过市场机制实现这类准公共物品的合理、有效供给,既可以满足社区农民的需求,又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并且市场供给可以弥补政府失灵带来的弊端,满足人们对医疗服务数量上的需求以及避免政府为获得垄断和盈利所带来的提价。以政府供给方式出现的公立医疗服务机构数量少,并且服务质量有所欠缺,而以市场供给方式形成的私立医疗服务机构在服务质量上有很大的提高,可以满足不同人群不同的需求。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各个医疗服务机构都遵守相关的制度和竞争法则,有利于提高医疗服务的整体水平和质量。

3、非营利组织志愿供给

在公共事业的运行过程中,一定会出现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两种机制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因此,为了可以这种缺陷,弥补市场机制和政府机制对公共物品的供给不足,可以通过非营利组织的志愿事业机制来提供公共物品,能更好地满足社会不同群体的需求,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对于农村社区医疗服务这类准公共产品,也是可以通过非营利组织志愿供给方式来提供的。面对我国农村社区医疗服务供给的明显不足,确立以政府供给为主导,市场供给和志愿组织供给为补充的多元化供给模式, 将是我国农村社区医疗服务体的重要方向。

4、农村集体合作供给

除了以上政府供给、市场供给和非营利组织志愿供给这但三种方式外,农村社区医疗服务供给还可以有农村集体合作供给的方式。农村集体合作供给的社区医疗服务机构是由集体股份公司所有并举办的,其财务是实行企业自收自支、自负盈亏。集体股份公司对社区医疗服务机构投入资金,对资金的收入和支出进行管理,有部分公司还对本公司股民的就医提供一定的报销福利,报销比例由股东大会商讨决定。在员工工资、医疗设备的费用以及医务人员的考察等事项的管理由股份公司和医疗服务机构之间商讨决定,各司其职,双方承担各自的义务和责任,共同促进农村社区医疗服务机构的健康运行。

四、“四位一体”供给方式预期达到的效果

第一,丰富和完善“多元”办社区的理念,转变地方政府治理方式

农村社区对医疗服务在内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巨大,如果这些需求完全由政府来提供,不仅在财政上没有保障,在人员和技术上也很不现实。在公共服务领域,地方政府应该保证在自我主导地位的基础上,通过政策制定实现政府与社会的共同供给,并通过适度分权实现自身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

第二,充分论证打造扁平化的医疗服务供给体系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在坚持政府供给的前提下,通过引入市场供给、非营利组织志愿供给和农村集体合作供给的方式,从而实现农村社区医疗服务供给体系的重心下移,对于这种做法能否满足农村社区居民医疗服务需求,一方面通过大量相关文献资料的搜集和整理证明其理论层面的合理性,另一方面通过实地调研证明其现实可行性和有效性。

第三,为农村社区居民获取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服务提供一种可行路径

农村社区居民在经济收入、消费水平和生活品质等方面的差异决定了农村社区居民对医疗服务的需求有高低之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这种服务完全由政府通过无差异供给的方式提供,不仅会引起部分社区居民的不满,同时也违背了现代社会的价值规律。“四位一体”的供给模式就是根据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服务。

第四,可有效缓解农村社区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更有效地改善民生

扁平化的医疗服务供给体系可以使农村社区居民更有效、更快捷的获得所需服务。譬如患有一些常见病症的农民在社区内部诊所就诊时可以获得同大医院相比无差别的服务,不仅快捷高效,在费用方面也具有较大的优势。

【参考文献】

[1]曲乃强,袁庆辉,靖雪妍.社区卫生服务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分析及对策探讨[J].中国卫生经济,2009,28(9):69-71.

[2]余斌,高军波.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卫生问题[J].城市问题,2007(4):17-21.

农村医疗市场调研篇5

(一)完善农村市场价格形成机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

在国民经济体系中,不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农业都是一个弱势产业,在市场竞争中面临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建立农产品价格保护政策,根据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援农村的原则,适当扩大农产品价格保护政策的范围,建立重要农产品的战略储备制度,在“绿箱政策”范围内给予补贴,将会促进农民农业收入的稳步增长。对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进行调控,避免因其价格波动对农民增收造成影响。

(二)规范农村市场价格秩序,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

减轻农民负担是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有效途径,农民在农业生产、日常生活消费、农产品出售等方面都与价格工作密切相关。进一步加强农资、农业用水、农村用电价格管理,做好农民就医、子女上学、建房、计划生育、婚姻登记等方面的收费管理,规范农村市场经营者价格行为和秩序,通过对农民进城务工、培训、职业介绍实行优惠的价费政策等措施,促进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三)发挥价格配置资源导向作用,引导社会资源向农村流动,促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是配置社会资源的主要手段,积极发挥价格杠杆的调节作用,引导资金、技术和人力资源流向农村,就能够促进农业技术的推广普及和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提高。

二、当前在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经过广泛调查了解,我们发现当前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影响农民增收减负的价格和收费问题仍然存在。主要表面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农产品价格波动频繁,农资价格涨幅过高,使农业生产收益降低。

20*以前,我市化肥价格长期在低价位运行,化肥生产企业处于亏损状态。20*年底以来,国家各项惠农政策的出台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农业生产资料购买量大增。同时,由于煤、电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致使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出现了大幅度的上涨,引起了广大农民的强烈反映和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关注,为控制化肥价格的过度上涨,我市物价部门加强价格监管,先后实施了差率控制和最高限价等干预措施,收到了一定成效。与20*年前相比,近两年来化肥、农药、种子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幅度较大。据调查,尿素价格由20*年每吨1350左右,上涨到20*年每吨1930左右,最高涨幅达到48%。我市最高限价为每吨1950元。因化肥价格上涨,20*年全市种植小麦每亩增支17元,增长21%,玉米每亩增支9元,增长11%。而农产品价格变化不大,这使农业税减免和粮食直补等带给农民的实惠大打折扣。20*年小麦、玉米每亩净利润分别为146元、158元,比20*年的198元、192元分别下降27%、18%,农民种植业收入明显减少,农民种粮积极性受到影响。

(二)相对农民收入来说,教育支出在农民支出中比例仍然过大。

20*年在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面了实行“一费制”收费改革,对于规范义务教育阶段乱收费,减轻农民负担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调查中发现,目前农村仍有不少学校打着“家长自愿”晃子擅自收取补课费、校服费、资料费、试卷费、教课外辅导材料费。有的学校征订教辅材料时,变相强制学生购买。另外由于经济发展不均衡,农民对彩版教材、作业本费、烤火费、信息技术教育费等问题反映较多。目前农村小学一年级课改前教材价格是56元/学年?生,但是课改后实际价格为131.2元/学年?生,是课改前的2.5倍。有的学校每学期收取25元―30元的微机上机费,但是学生从没有上过计算机课。高中教育择校费,重点高中年均4000元,普通高中年均2000元,农民也反映强烈。而一个大学生的年均费用在10000元左右,如果仅靠种植收入是远远不够的,尤其是高等教育收费标准过高,一般农民家庭承受不了。虽然国家推行了高等教育贷款制度,实际只有一小部分学生得到教育贷款。

(三)医疗费负担过重,农民往往因病返贫。

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强对医疗药品价格的监管,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连续降低药品价格,规范医疗服务收费,但是药价虚高、医疗费贵、农村医疗市场价格混乱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据调查,目前多数农村没有合作医疗,基本上是个体行医,收费不规范。有的地区一瓶眼药水县城卖0.2元,乡镇药房卖0.5元,而边远乡村卖到1元。有的医院收费混乱,一户村民反映,他因阑尾炎住院治疗,就花掉3000多元,用去全家一年近一半的收入。如遇有重大疾病就需要上万元,甚至几万元,更难以承受。农民重大疾病没钱治疗,只能“小病挺,大病挨,不行才往医院抬”。农民看不起病的主要原因农民收入低、药价贵、收费高。因病返贫已成为当前影响农村社会稳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

(四)农村用电价格仍然存在一些不尽合理的因素。

据调查,目前全市大部农网改造工作已经完成,农业用电价格基本理顺,电力部门直接管理,严格执行电价政策。但仍有部分县农网改造工作没有到位,电力部门难以抄表到户,只抄表到变压器总表,执行国家目录电价。为此一些村配备了“二电工”,村委会一些费用也加进电费,增加了农民负担。目前电力部门规定,变压器更换与增容不收增容费,由各村投资,电力部门只负责生活用电变压器维护,其他变压器维护则由农民负担。因此一些村在收取农业生产电费时,或按地亩收费,或按灌溉时间收费,将机井购置、维修等费用摊入电费,如有的村每千瓦时0.7元左右,有的村每小时收费:浅井2.4元/小时,深井3.6元/小时。另外目前实行城乡用电同网同价仅限于生活用电,农村工副业电价水平较高,有的达到每千瓦时0.756元,有些更高,大大高于目录电价水平,制约了农村工副业经济发展,影响了农民增收。

(五)县级物价部门价格管理力量薄弱,农村市场价格秩序有待进一步完善。

县级物价机构处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最前沿,与农民打交道最直接,也最了解农村实际情况。但多年来县级物价机构在农村价格监管中基本处于“有力用不上,说话没份量”状况,按照现行的价格管理权限分工,县级物价部门除了查处一些价格举报外,没有价格管理的职能。而且我市多数县级物价机构力量薄弱,缺乏经费,困难较多,再加上农村地广人稀,居住分散,农民自我保护能力相对较弱,商品明码标价率低,假冒伪劣商品比比皆是,价格欺诈行为大量存在。与此同时,去年以来有些县级物价机构已经被撒并,价格监管职能进一步弱化,影响了县级物价队伍的稳定,对农村市场价格监管造成不利影响。

三、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价格对策

(一)物价部门要转变职能,增强服务意识。

我们认为:物价部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担负着重要职责,有着十分艰巨的任务。要做好这项工作,首先统一思想,明确目标。必须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运用价格政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规范农村价格秩序,维护农民利益,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使农村整体面貌出现较大改观,逐步把农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其次坚持统筹兼顾,循序渐进的原则。既要积极解决农村生产发展方面价格和收费问题,促进农村生产健康快速发展和农民增收,又要关注农民生活方面价格矛盾,维护农民利益,减轻农民负担。既要着力解决好当前农民反映强烈的突出价格问题,又要注重制度建设,建立保持农村市场价格稳定的长效机制。做到有步骤有计划有重点逐步推进,并作为“十一五”期间,乃至更长一个时期物价工作的重中之重,健全制度,完善措施,抓好落实。第三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变“管理型”为“服务型”。在价格职能上,将管理与服务有机地结合起来,把管理寓于服务之中。以推行涉农价费公示为契机,加大涉农价费的整顿力度,不断净化收费环境,规范收费行为,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变“管价格”为“管行为”。把过去以检查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为主,逐步转变到营造和维护一个公平、公正、合理、有秩序的农村市场竞争环境上来;以着力推行乡镇明码标价为契机,大力整治各类不正当价格行为,不断规范市场价格秩序,努力提高农村价格工作的监管水平。变“被动式”为“主动式”。充分利用各级价格监督网络,把涉农价格和收费政策送到千家万户,提高价格政策的透明度,让每个农民都明白价格政策。认真对待每一个上访,每一个价格举报案件,虚心听取,耐心答复,着力化解价格矛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作出贡献。

(二)加强县级物价队伍建设,提高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能力。

当前县级物价机构的状况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极不适应,要充分发挥县级物价机构建设新农村中作用,强化县级价格管理职能,充分调动县级物价机构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积极性,加强对县级物价部门指导,积极为县级物价部门解决工作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稳定县级物价机构和物价队伍,不断提高县级物价干部综合素质,认真组织好县级物价干部的培训,开阔视野,增长见识,真正增强县级物价部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的能力。

(三)加强农资价格监管,建立农资补偿储备制度。

当前化肥等农资价格居高不下,一方面,是国际市场化肥价格持续大幅度上涨,国内用肥需求增加,生产成本上升造成的,另一方在管理体制也存在问题。*年农资流通体制改革,对化肥出厂实行政府指导价管理,销售价格全部放开。形成化肥流通渠道乱、秩序乱、质量没保障、价格不稳定,虽然从20*年开始对流通环节实行差率控制。当农村化肥使用旺季,化肥价格出现波动时,缺乏应有调控能力和物价手段。建议:逐步放开化肥价格,完全由市场自由调节。研究建立农民直接补贴的制度,参照国家对农民种粮补贴、良种补贴的做法,将原来给予化肥生产企业的优惠政策直接补给农民。要建立化肥储备制度,在资金、场地等方面对化肥经营企业实行倾斜政策,促使经销者淡储旺销,保证供应,稳定农资价格。

(四)完善教育收费,重点解决上学贵问题。

解决农村教育乱收费问题需要从多方面入手,如加强政府对农村教育设施投入,改善农村教师待遇等,但从物价部门来讲,仍有许多工作要做:进一步完善“一费制”的办法,规范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收费行为,研究提出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杂费的有关政策措施,减少农村就学家庭负担。加强对中小学教材价格的监管,研究制定适合农村使用的教材价格政策。按照国家关于义务教育阶段的“两免一补”政策,制定对农村低收入家庭子女上学的减免措施。清理整顿农村改制学校收费,坚决制止以改制为名乱收费的行为。严格规范农村公办高中“三限政策”,禁止在限定的金额外乱收费。支持和帮助学校及教育部门对贫困生、特困生实行扶贫济困助学,探讨实施特困阶层的“免费入学工程”。

(五)治理医疗乱收费,重点解决看病难问题。

我们认为,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着眼全局,不能仅仅局限于农村。医疗卫生资源是对全社会而言,是一个不可分隔的整体。建议有关部门应在试点基础上,全面推开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这是解决农村医疗问题的根本。物价部门要研究制定对农村合作医疗收费的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医疗服务收费,降低少数不合理医疗服务收费标准。制定一些适合县级医疗机构的价格政策,如对县级以下医疗机构推行“单病种”收费,制定“单病种”收费标准,降低医疗费用负担水平。规范农村大型医疗检查设备价格,对大型医疗检查设备实行单机挂牌收费。加强对乡、村医疗机构收费标准的监管,做到明码标价,接受群众监督。对列入省级定价目录的非处方药品,分期分批公布其最高零售价格。完善药品政府定价办法及相关配套措施,加强药品成本和市场价格调查,做好新增药品价格审核工作,健全药品价格评审制度,进一步降低药品虚高价格,认真抓好已降低药品价格的落实。对市场调节价药品和医疗器械价格依法实施干预,进一步压缩中间环节差价空间。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农民“看得见,听得到”的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医疗药品价格政策,定期公布医疗药品收费标准和价格动态,让农民明明白白,提高依法维权意识。加强对农村医疗药品价格的监督检查,严厉查处乱涨价、乱收费行为,维护农民利益。

(六)清理涉农收费项目,重点解决负担重问题。

农村医疗市场调研篇6

一、做法

高度重视,市物价局收到国家、省上《关于深入开展“价格部门如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大型调研活动的通知》后。克服时间紧、任务重、工作量大、人员紧张的困难,明确责任人、责任科室,制定调研方案,明确调研要求,立即开展工作。整个调研活动由市物价局综合科牵头,收费科、农价科抽调人员参与,与县物价局调研组一道,走村入户,深入到新农村和巡场镇行调研。形成的调研效果内容祥实,不只吸收了此次专题调研调查了解的情况,而且吸收了平时了解掌握的情况,使调研效果更具代表性。

二、特点

把它作为物价部门进一步了解掌握农村价格(收费)现状、明确物价部门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方向、工作重点的重要途径和形式,一是领导重视。市物价局领导高度重视此项调研活动。要求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此项调研任务。二是调研机构分工明确、工作高效。经研究,调研活动由市物价局综合科牵头,农价科、收费科抽调人员参与,与县物价局调研组一起组成统一的联合调研组,深入到农村开展调研,最后由综合科统稿。综合科、农价科、收费科负责相应的调研课题,并印制《关于深入开展“价格主管部门如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大型调研活动调查表》把农户收入、支出及农资价格、农业用水用电价格、农机和其他农业技术服务收费、农产品检验检疫认证收费、农村教育收费及农村中小学教材、农村卫生院收费、计划生育收费、有线电视收费、殡葬收费、培训收费等列入调查范围。三是选点具有代表性。征求市、县物价部门领导意见基础上,确定了具有代表性的为实地调查点,每个县又分别确定情况不同的两个乡镇为调查对象。四是形式多种多样。专题调研采取了召开座谈会、走村入户、问卷调查、重点访问等形式。五是调研总结具有一定代表性。形成的市农村价格和收费现状调查》主要来自于这次深入细致的专题调研活动,同时也吸收了市物价局在农资价格检查、价格举报投诉、价格监测、定点扶贫村帮扶、指导联系村开展第三批先教活动等工作中调查了解到情况。

三、启示、经验以及相关建议

一农村价格工作任务艰巨。农民对价格工作提出很多新要求。物价部门应该高度重视农村价格工作,进一步加强对农村价格工作的调查研究,与时俱进,增添措施,富有创新性地作好农村价格工作,把物价部门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进去。

二加强农村价格监管。各级党委、政府重视关心支持物价工作。切实解决基层物价机构在人员、经费、编制、待遇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支持物价部门依法行政、依法治价。以涉农价格和收费公示工作为着眼点,搞好农村价格法律法规、价格政策宣传,扩大价格政策、价格信息在农村覆盖面,增强农民群众价格维权意识,解决农民群众价格政策、价格信息不对称问题。推进农村价格三级监督网络体系建设,逐步搞好乡镇、农村市场明码标价工作,扩大12358价格举报投诉电话在农村覆盖面,及时查处农村价格和收费违法案件。

三农资价格。建议省上对尿素实行全省统一零售限价政策。加大农资贮藏量,多运用经济、法律手段干预农资市场价格。建立国家经营农资直达乡镇、农村的销售渠道,发挥国家对农资经营销售的主渠道作用,对其它农资经营户实行严格的准入制度,保证农资供应质量。将政府对农资生产经营环节的补贴改为直接对农户补贴。加强农资价格政策宣传、监测预警和查处力度,维护正常的农资市场价格秩序。

四农村医疗收费。各级政府应继续加大对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保证农村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正常经费。尽快出台乡镇、农村医疗机构收费规范,督促其落实好医疗服务收费、药品价格公示制度。增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可报销医疗项目、药品品种,合理布局农村定点医疗机构。加强乡镇、农村医疗机构医德医风建设,完善农村药品配送机制。

五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稳定农村居民生活用电价格。促进农民增收。对农村用汽油、柴油特别是农排用油给予一定补贴或优惠,减轻农民负担。切实推进商务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尽快形成以城区店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消费经营网络,使农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买到货真价实的商品,促进农村消费增长,逐步缩小城乡消费差异。加强农产品价格信息监测分析预警,扩大在农村覆盖面,引导农民及时调整生产、寻求市场;对农产品加工用电实行优惠;降低动物防疫检疫费、动物产品检疫费收费规范或改为免费服务(费用由国家支出)对农副产品加工、农民经商、龙头企业在贷款、税收、收费、电价等方面予以扶持,促进农村二三产业、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发展壮大。

六乡镇机构改革。继续推进乡镇机构改革。规范乡镇机构和涉农部门依法行政行为,推进乡镇行政审批改革增强乡镇政府在农技推广、技术服务、农民工培训和权益维护等方面的服务职能、服务效果。一站式服务进程。

农村医疗市场调研篇7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占全国人口三分之二的农民仅拥有不到四分之一的医疗资源,对于农村贫困人口,拥有和使用的医疗资源更加缺乏。农民收入水平低下,医疗保障制度体系不完善,而农民自我支出的医疗费用却不断上升,特别是慢性病、重大传染病等农村家庭难以承受的重大疾病,严重影响到家庭支出水平和福利水平。

农户健康风险分担体系由家庭储蓄、社区互助、国家社会保障以及商业健康保险等四部分构成。大部分农户风险能力低,遇到重大疾病时家庭经济很容易遭到破坏,导致“因病致贫”和“因贫致病”等社会问题。社区互助虽然是一种有效的非正规风险分担方式,但由于互助金额有限,对重大疾病患者只起到心灵上的安慰作用;2003年开始实施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解决农民医疗问题上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其广覆盖、低保障的特点在重大疾病上的作用非常有限;商业健康保险在农村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市场投入少,而农民对商业保险缺乏了解或者由于观念上的偏见,导致商业健康保险在农村的交易成本高,发展缓慢。可见,现有健康风险分担体系的缺陷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显得尤为突出。

因此,如何提高农户抵抗疾病风险的能力,完善健康风险尤其是重大疾病风险分担体系,将会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进而加快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步伐。在现有文献中主要是针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效率和存在的问题、商业健康保险在农村实施的可行性以及商业保险在农村的地位研究,没有给出商业健康保险在国家现有保障体系下的发展模式。本文将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农户现有的健康风险分担体系特点及各种途径之间的关系和改善方法进行研究。

二、农户健康风险分担体系现状

有效的健康风险分担体系是在一定的国家医疗保障体系基础上,逐步降低农户“因病致贫”和“因贫致病”恶性循环的发生率。作者利用在湖南省浏阳市石江村所做的42家农户的调查资料(包括访谈记录、调查问卷等)、中国人寿保险公司长沙分公司的调查访谈记录等对农户健康风险分担机制的特点和商业保险公司对农村市场的开况等进行描述,分析健康风险分担体系中各部分的优势和劣势,为健康风险分担体系的完善提供实证基础。

石江村位于浏阳市北部山区,2007年纳入浏阳市第一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村,近三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参与率均超过92%。现有常住居民2886人,2008年人均居民年收入3800元。浏阳市2008年新农合筹资方案是农户每人交纳20元,各级财政每人补贴80元,每人筹资总额100元。2008年该村参与新农合的基本情况如下表:

从上表以和调查中发现,新农合为农户医疗费用分担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农户获得的补助是其缴纳费用的三倍,为参合农户补贴近35%的医疗费用,尤其对于一般疾病补助比例达到70%。但是在重大疾病方面,新农合的作用就显得非常薄弱。表3和表4是对石江村2008年重大疾病情况的统计。

可以看出,医疗费用较高的患者大部分是在市级及以上医院治疗,根据《浏阳市2008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就医、报销指南》,乡镇医院、浏阳市级医院、长沙市级医院和非定点医院的补助比例依次为70%、55%、35%和20%。遇到重大疾病时,农民不得不选择医疗费用高而补助比例低的大型医疗机构,即使在补助比例相对较高的乡镇医院,实际补助比例也大幅下降。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灾害性卫生支出比例,即以卫生支出占家庭收入比重不超过40%为基础,2008年得到新农合补助前,达到灾害性卫生支出的家庭14户,得到补助后达到灾害性卫生支出家庭有10户,占总户数的1.43%。可见农户遇到重大疾病时,大部分医疗费用得自己承担,巨额医疗费用没有因为新农合得到实质性的解决。

商业健康保险补助项目全面、比例高是解决重大疾病的有效方式。以中国人寿保险公司的康恒29种重大疾病终生保险为例,购买一份保额为15000元的重大疾病保险,按30年交费,每年的费用300元,这对于一个普通家庭是可以接受的,发生重大疾病时医疗费用以25000元计算,新农合补助4000元,保险公司赔付15000元,农户自身承担的费用就只有6000元,规定的29种重大疾病,基本覆盖农村前十位死亡疾病。但商业健康保险在农村的投入少,市场发展缓慢,其主要原因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第一,保险公司对农村市场定位的缺陷。保险公司将城镇市场作为主要经营对象,农村市场不成熟,对农村市场不重视,而且农村保险纠纷大于城市,商业保险公司在农村发展业务的成本很高;农村人群分布广而且分散,保险公司没有在农村设置专业的经营、管理机构,不能有效的对客户进行了解与监督,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远大于城市;其他保险和新农合的挤出效应,保险作为一种选择性的非必需生活支出,部分农户即使购买保险也是优先考虑农业保险和财产保险,由于经济条件限制不得不放弃次要的健康保险,也有农民认为参加了新农合没有必要购买健康保险,实施新农合后,石江村的商业健康保险投保率降低了5%。

第二,农民风险意识淡薄,缺乏保险需求。石江村13%的农户正参与或者曾经购买过商业健康保险,有47%的农户有意向购买商业健康保险,但不购买的原因中对商业健康保险不了解的占30%、不方便投保的占36%、经济条件不允许的占12%、对商业保险公司不信任的占22%,所以经济能力不是约束商业健康保险参合率的主要因素。很多农民风险意识不强,患病后觉得不妨碍基本劳动或者明知有病却存在侥幸心理而不治疗,小病积成大病,到发现时却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导致严重后果。调查中一位20岁的青年在外打工,平时偶尔的头痛觉得没关系,一次工作中突然晕倒后,到医院检查便是脑肿瘤晚期,全家为其治病已经倾家荡产,但还是不幸死亡,整个家庭不仅要承担沉重的经济负担而且精神上也受到了严重打击。农民的风险和保险意识不强以及部分农民不信任保险公司成为阻碍商业保险在农村发展的一道巨大屏障。

医疗救助在农户健康风险分担体系中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是对五保户、特困户的福利政策。救助资金不足导致救助水平偏低是制约其作用的瓶颈所在,石江村总人口为2886人,但每年到救助的只有4人,每人次1000元。而且很多农户甚至没有听说过医疗救助政策,说明政策的宣传不到位,甚至有村干部将救助名额留给自己或者亲朋好友的腐败现象,所以医疗救助并没有达到其预期效果。

社区互助是农户遇到重大疾病时的一种非正规的风险分担方式。当遇到重大疾病时,亲朋好友前来看望,给予一定的无偿经济帮助或赠送营养品。一个普通农户通过亲朋好友的帮助可以筹集到800元左右的资金,但不包括向亲朋好友借款,借款只是在时间上缓解经济压力不能实质上解决经济压力。在国家医疗保障体系等正规健康风险分担机制由于资金缺乏、农村需求大等原因只能解决部分问题的情况下,社区互助成为缓解贫困农户遭受冲击的一个非正规途径,但其效果有限而且短暂。

现有健康风险分担体系下,农户的健康风险问题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仍然有很多农民面临疾病尤其是重大疾病的风险的冲击。第三次全国卫生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农村慢性病率高达12.06%,慢性病的治疗费用高而且在农户不注意防范的情况下易转化为致命的重大疾病。所以现有农户健康风险分担体系急需得到改善。

三、结论与建议

重大疾病的发生是导致农户“因病致贫”和“因贫致病”的恶性循环的主要原因。在现有约束条件下,短期内不能大幅提高农民收入,只有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运行效率,加大医疗互助的补助内容与资金管理,加快商业健康保险进入农村市场的步伐,以有限的资源获得最大的效益是我们当务之急。

第一、提高农户的风险防范意识,从源头降低重大疾病发生率。政府加强基础卫生服务建设,加大疾病风险尤其是慢性病和传染病的宣传力度,让农民对常见疾病有一定了解,将重大疾病防范于开始阶段;提供免费体检等服务,据调查发现90%以上的农民不会定期进行身体检查,这不仅与农民的健康意识低有关也与政府的引导相关,体检能帮助患者起到早发现、早治疗的作用,政府为农民提供体检服务是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

第二、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运行效率,不断完善国家医疗保障制度。新农合是政府一项福利政策,但政府财政补助金额不能超出财政的承受能力,这就要求新农合在现有条件下提高运行效率,引进精算技术人员,降低新农合资金囤积率;提高服务水平,农民属于弱势群体,文化水平低,由于工作人员服务态度差,政策解释不到位,报销程序效率低下,致使农户反映强烈,工作开展成本提高;降低新农合实施过程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监督与管理,防止乱用药、用贵药的现象,使资源得到有效利用。

第三、建立医疗互助专项基金,扩大救助范围。医疗救助实施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资金缺乏,政府可以从上一年度新农合盈余资金中提取一定比例,作为医疗救助专项基金,增加救助金额和救助对象;对贫困患者实行不定额补助,使患者自身承担费用在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在医疗救助制度实施时加强宣传和资金的监管,防范干部因公肥私的腐败行为。

第四、以政府为导向,加快发展农村商业健康保险市场。政府对保险公司开发农村保险市场进行税收减免政策,加强各项法律法规建设,减少农村保险纠纷的发生,减轻保险公司开发市场的压力,提升市场开发信心;镇府、村委会与保险公司合作,将村干部在群众中的影响力和保险公司的专业优势相结合进行宣传,增强村民的保险意识,为商业保险公司进入农村提供市场保障,降低农村商业保险的宣传销售成本;商业保险公司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开发适合农村的健康保险险种,建立以养老保险、农业保险等现有农村保险打包销售的策略,带动健康保险的市场需求,前期在不亏损的前提下适当降低价格,占据市场份额,参照企业团体业务,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村民小组实施团体投保业务,扩大影响力,同时保险公司应提升保险服务质量,提高工作效率,树立品牌,销除农民对商业保险的偏见。

参考文献:

[1]朱俊生、庹国柱:《商业健康保险和农村健康保障》,载《市场与人口分析》,2004(4)

[2]刘祚祥:《农户健康风险分担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研究述评》,载《经济评论》,2008(4)

[3]马敬东,张翔,张亮:《贫困农村地区慢性疾病患者家庭的健康风险评估》,载《中国卫生经济》,2009(2)

[4]高晓巍、左停:《农村社区互助与农户生计安全》,载《广西社会科学》,2007(6)

[5]郭玲霞:《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措施研究》,载《河北农业科学》2009(13)

[6]李华、张志元、郭威:《完善我国农村医疗救助制度的思考》,载《人口学刊》,2009(1)

[7]莫秀蓉、蒋永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模式创新探析》,载《华东经济管理》,2009(6)

农村医疗市场调研篇8

加强对基层医疗器械的监管,掌握农村医疗器械市场流通状况和乡镇卫生院、农村卫生室医疗器械的配备状况和使用管理情况,严厉打击各种坑农害农行为,确保广大农民群众用械安全有效。

二、实施步骤

本次活动分为三个阶段:

(一)5月底之前为动员部署阶段制定我县开展该活动的实施方案,召开全县医疗器械经营单位、乡镇以上医疗器械使用单位负责人会议,进行动员和部署,提高广大参与单位的认识和自觉性。

(二)5月份至10月份为组织实施阶段按照实施方案和活动内容,广泛开展活动。

1、开展执法监督检查。依据《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对乡镇卫生院和农村卫生室医疗器械的采购、使用、管理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对全县医疗器械经营单位的医疗器械采购、储存养护、管理等方面进行全面监督检查。加强对农村医疗器械市场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无证经营、从非法渠道采购和经营、使用无证医疗器械、过期、失效、淘汰医疗器械的行为,净化农村医疗器械市场。

2、健全监管网络,充分发挥监管网络的作用。依托农村药品“两网”建设,健全职责,增加药品协管员、信息员的医疗器械监管职责,明确赋予协管员、信息员“协助县食品药品监管局检查、指导农村卫生室按照有关规定购进、保管和使用医疗器械”的新职责,进一步健全县、乡、村三级医疗器械监管网络,真正实现一网多用,共享资源。

3、开展法规宣传培训。结合医疗器械诚信单位、使用管理规范化单位创建活动,利用会议、报纸、电视、互联网、宣传单等形式,开展宣传活动,大力宣传医疗器械法规和国家有关政策规定,提高医疗器械从业人员的法律意识、用械意识、诚信意识。同时,对医疗器械从业人员进行一次集中培训,全面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提高依法管械的自觉性。

农村医疗市场调研篇9

医药市场调研报告1一、概述

专家指出,中国医药市场远未饱和,但竞争业已开始。目前,中国每年人均医疗消费水平只是美国人的1/130,当一般发达国家年人均医疗卫生消费支出达到____美元、美国人均突破4000美元的时候,中国年人均医疗卫生消费支出只有31美元。但在另一方面,国内医疗用品的销售量持续增加,在今后3~5年的时间里每年将以12%的速度增长。____年的中国医药,面对的将是一个蓬勃发展和惨烈竞争共存的局面。这是值得每一个医药人认真思考的问题。

二、医院市场分析

如何做好医院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医药营销的成败,同时也是医药营销的主要内容。我在实践中摸索到推销药品的窍门,那就是必须打点好一些“关键人物”。

第一是医生,他们手里有处方权,用哪种药,用多少,全由他们说了算;第二是医院的库房,从医药公司进药全由他们负责:第三是药房,他们有一个“小账本”,每个医生用了多少药,该得多少提成,全是由他们提供给我的;第四是医药公司,医院从他们那里进药,我凭药款拿提成。

“打点”这些人的方法也简单,不过是根据各人的“重要性”给予不同档次的提成。有些人难打发,那么就给他多送点礼,多请他吃几次饭。推销同一种药品的医药代表是竞争对手,常常互相“刺探军情”,如果哪家公司给医生的提成高,另一家公司的医药代表就会向上汇报,要求提高给医生的提成。

三、otc市场或社区医药市场分析

otc市场或社区医药市场的开发,已经成为了现代医药营销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社区治疗的疾病,购买感冒药的比例在所有购买的药品类别中居首位,其次为咳嗽、咽喉疼痛、发烧及心血管病等疾病。随着otc市场和社区医疗市场的逐渐壮大,使得广告、店员成为影响消费者购药的主要因素,店员的作用仅次于电视广告。

研究发现,一旦店员向消费者主动推荐某种药品时,有74.0%的消费者会接受店员的意见。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明确具体品牌的消费者中,当店员向他推荐其他品牌的药品时,有66.2%的消费者改变了主意。研究还发现,店员在向消费者介绍药品时,大多将药品的疗效、价格作为促销工具,而对生产厂商的知名度却不做太多说明,这一点至今似乎未被经营药品的生产厂家重视。

四、医药代表工作的总体思路

由于医药代表工作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医药代表的专业知识水平及个人素质都比普通推销员要求更高。善于运用推销之术,对医药代表工作的顺利开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会自我推介,赢得客户真诚、友好的合作。良好的自我推介,是让对方接纳你和你的产品的首要条件。

1.要保持充沛的精神与活力,以整洁得体的仪容,彬彬有礼而不卑恭的形象面对自己的客户,并不断塑造自身良好的气质与稳健的风度;

其次,培养真诚、友善、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磨炼自己的意志;再次,树立不断学习的思想,努力涉足包括医药专业在内的各种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含量与专业化水准。

2.实事求是展示企业形象,增加客户的信任度。

医药代表的工作不是独立的,而是企业整合营销的有机组成部分。企业与品牌在医生心目中形象的好与坏,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产品的使用程度。医药代表在充分推介产品的同时,实际上也在从另一个角度推介企业。

3.必须全方位深入了解自己的企业,充分理解企业的经营理念、经营原则与价值取向;

其次,认真分析、提炼、归纳企业的优势,同时不回避劣势,正确对待企业的不足;再次,认清自己的工作目标,了解企业对员工的期望,充分利用企业所能提供的支持与帮助;最后,对企业充满信心,时刻觉得自己的企业是最棒的。只有对自己的企业充满信心,才能通过你的言行由衷地感染对方。

4.利用新产品的全新概念感染客户。

医药代表推销的药品一般是新药,另有部分是新剂型或老药新用,围绕这些具有学术理论及新概念的产品,完整准确地推介是让医生接纳产品的关键。

5.介绍新品种的功效理论、研发背景以及该药与相关药品的临床发展历史;

其次,恰当介绍新药品在临床应用中的效果和在实际应用中的具体情况。只有熟练掌握新药品的功效和临床知识,才能从各方面回答医生可能的提问。医药代表必须将扎实的医药基础知识充分应用于药品的

推广活动之中。

五、结束语

根据以上调研分析,在完成了药品招标工作后,关键是对医院和医药公司进行业务公关,尤其是对医院的重点公关,力争在最大程度上赢得药品订购合同,以最终实现公司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与他们打交道的时候,必须树立从药品订单的收集、药品运输的执行、公共关系的维护以及货款回笼的监控的全程服务的意识,兢兢业业地做好公司的药品销售工作。

现代医药销售的实践告诉我们,只有切实地把医院的临床用药需求和疾病治疗的发展趋势掌握好,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医药代表的实际工作。具体的说,就是通过医药代表的努力,使医生完成从尝试用药、保守用药、二线用药一直到首选用药这样一个认知和用药过程。

总之,每一个医药代表在具体的医药销售中,不仅要做好药品的销售,而且还要加强学习医药知识,并且用后者来指导自己的药品销售,努力改变过去那种“光卖不管”的被动

医药市场调研报告2药品分类管理是国际上普遍认可与采用的管理模式。世界上第一个创建药品分类管理制度的国家是美国,这是由于当时(20世纪30-40年代)发生了几起严重的“药害”事件,使其必须加强对药品安全性和有效性的管理,通过立法,严格划分处方药与非处方药,至50年代建立起分类管理制度。50年代以后主要发达国家都相继建立了这一制度。目前,多数发展中国家与地区,包括我国,东南亚国家以及香港、台湾地区都建立了这一制度,东欧国家也在近几年逐步推行这一制度。

我国在1999年启动药品分类管理工作,之后全面展开。为促进做好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实施工作,国家局于20____-20____年连续发布了《实施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20____-20____年工作计划》和《关于做好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实施工作的通知》,同时,于近期先后召开了两次药品分类工作会议,国家实施药品分类管理的决心可见一斑。

推进药品分类管理有利于保障人民用药安全,处方药的严格使用,可以减少滥用带来的许多不良反应和机体耐受性及耐受性带来的治疗困难,非处方药的合理使用,能够增强人们的自我保健、自我药疗意识,促进我国“人人享受初级卫生保健目标的”实现;有利于医药卫生事业健康发展,推动医药卫生制度改革;有利于逐步与国际上通行的药品管理模式接轨,有利于国际间合理用药的学术交流,提高用药水平。

推进药品分类管理势在必行

一、我市流通领域药品分类的现状和问题

____市局一直把药品分类作为全局工作的重点,通过几年来的规范管理,全市药品流通领域药品分类逐渐完成阶段性目标,实现了三个转变。

1、药品陈列转变

100%的药品经营企业的药品陈列由原来的混放转变为如今的把药品与非药品、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内服与外用、功效或剂型相同进行分开摆放的方式,各摆放区都配有相应的标识。

2、药品的销售转变

现在的药品经营者把药品的销售分为两大部分:非处方药销售和处方药销售。处方药的销售经历了直售式、询售式、凭售式三个阶段的转变,同时非处方药销售也随着由利润驱动到信誉驱动的观念变化向疗效合理性转变。

3、药品的咨用转变

药品经营企业的用药咨询的变化较快,由原来的50%药店只配有一名兼职药士到现在100%的药店都配备了专职的药师、从业药师、执业药师作为驻店药师,药品零售企业的审核处方、指导合理用药的工作有的长足进展。

通过对市区百余家的药品零售企业的现场调查,我们发现药品分类工作面临的问题也比较多,概括为三个不能。

1、驻店药师不能保证始终在岗

调查的120家药店,12%驻店药师长期不在岗;40%的驻店药师由于各种原因离岗;36家药店未挂停售处方药的标志;29家药店药师不在岗继续销售处方药。

2、处方药不能完全凭医师处方销售

在40%的驻店药师在岗的药品经营企业中,有近三成未能尽到审核处方的职责,形同虚设,有的不看处方,只盖章;有的只指导,不审核;甚者不闻不问。

3、分类摆放不能做到完全分开

60%的被调查的药店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未能完全分开,个别药品混放,具体表现在没有标识的非处方药混放在处方药区;处方药存放不集中,与非处方药交叉存放;个别非药品混放于药品中。

二、我市药品流通领域药品分类的问题分析

对于以上存在的问题,我们分别从处方来源、人员素质、顾客心态、监管措施等几个方面做以调查和分析。

(一)处方来源缺乏

从处方方式的调查情况看,许多医院运用计算机网络管理,患者挂号时先买卡,医生在计算机上开处方,患者拿着卡去交款、取药,根本看不到处方。有的医院没有条件上电脑,居然给药品编号,医生开处方不写药名写编号。小规模的诊所普遍采取“先扎针、后开方”的做法,有的甚至扎完针也不开方。

医院大多是公立性的,药品收入是医院的主营收入,所以医院不愿意让处方流向社会药店。据卫生部不完全统计,2001年全国医疗卫生机构的总收入达4000多亿元,其中42%是药品收入,利润至少达500亿元,而商业流通领域利润率只有0.5%~0.7%。虽然药品收入所中比例已出现逐年递减的状况,但医疗机构和药店之间药品价格差距还很大,因此,医疗机构控制处方外流的原因不言自明。

(二)消费人群意识淡薄

广大消费者对凭处方销售处方药不理解、不习惯。在调查时遇到一位正在药店购药的老者,他说,注射一个疗程的精制刺五加,在药店买,到社区诊所注射,300元钱就够了;如果到医院注射一个疗程,800元也下不来,药价低而且质量也不差。但当药店向他索要医生处方时,他不但不给,还拄着棍子大发脾气。消费者对药品分类管理的意义不懂,产生抵触情绪,客观上也促使药店顺水推舟违法销售处方药。

尽管目前中国医药行业发展很快,但是中国人口基数大,现有的发展水平根本不能完全满足人们的就医和用药需求。在不少医院尤其是医疗水平很高的医院,人满为患、医生服务不到位、病人折腾半天依然看不上病,买不上药的现象并不少见。所以,很多病人只要不是大病,一般不愿去医院就医,而却愿意选择就近的药店购药。

消费者已经习惯到药店买药不凭处方的方式,如果凭借处方意味着还得走医院程序。此外,广大消费人群对处方药滥用的危害性还没有深刻的认识,头痛脑热,就吃抗菌素、打点滴的情况已成自然,殊不知药品的不良反应、习惯性的耐药可能危及生命。

(三)某些医疗机构责任差

据有关资料报道,我国抗菌药物的消费85%发生在医疗机构,住院患者中抗菌药物使用率已高达80%,其中使用广谱抗菌药和联合使用两种以上抗菌药就占58%,远远高于30%的国际水平。目前,滥用抗菌药物现象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联合应用抗菌药不当引起或加重不良反应;

二是有不少医生给患者看病不做药敏试验,光凭经验就使用抗菌药;三是少数医生受利益驱动,不顾病情需要,大量使用价贵、先进的抗菌药;四是有的医生缺乏专业知识,不管需不需要使用抗菌药。在医生开出的抗生素中,不合理的处方就占四至五成左右。

滥用抗菌药物,不仅给病人增添了额外的经济负担,浪费了有限的医疗资源,更严重的是加快了人体内耐药菌的产生,给临床治疗带来了困难;医生习惯性应用则会因势利导,患者则把应用抗菌素当成必要。

(四)药品咨用人员素质差

许多药店在人员责质、管理制度、设备设施等软硬件建设上还不能适应药品分类管理的要求。特别是在人员素质方面,差距更大。实施药品分类管理要求药店配备驻店执业药师。我国的执业药师数量本来严重不足,还多数在管理岗位上,不可能担任驻店执业药师。即使配备驻店药师,人数也不能满足要求。更重要的是,相当一部分药师对药品知识的熟悉程度和审方能力尚未达到驻店药师的要求。

(五)规范措施不尽完善

现行的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摆放原则是偏重把非处方要单独存放,即“OTC”标识的药品标志清晰、分柜摆放。这样摆放给消费者的印象好象是非处方药作为一种需要特别管理的药品,而不是处方药,相反,无标识的处方药和暂无标识的非处方较难分开。

因此,可以想到我们规范管理过程的许多亟待完善各项工作。例如:如何鉴别处方的真伪的管理方法等。

三、我市药品流通领域药品分类的解决措施

1、加强药品零售企业处方审核人员驻店注册、培训管理工作,充分发挥药学技术人员用药指导作用

加强药师的队伍建设。为解决执业药师数量不足的矛盾,药监部门要采取有效方式,在保证人员素质的前提下,促进扩大了执业药师的数量,同时为弥补执业药师数量不足,加强对从业药师的再教育工作。要积极促进本地区从业人员的素质建设,从政策上鼓励从药人员进行再教育,从措施上完善从药人员的再培训。提高人员数量和质量,确保指导用药水平得到提高,满足本地区需求。

加强药师的在岗情况的检查。一是严把审查关。对新开办药品零售企业进行现场检查验收时,对药师的资格、实际水平、是否兼职、外地人员能否保证在药店行使职责等进行严格把关。二是实行值班药师签到制。要求企业提前做好值班药师的工作安排,药师上班必须签到,保证药师在职在岗,充分履行对顾客购药咨询、用药指导、处方审核、质量把关等工作职责。三是要求挂牌明示。

药师在营业时间上岗时,应佩带标明其姓名、技术职称、岗位等内容的胸卡,便于群众监督。如药师临时不在岗,应在凭处方销售药品专柜明显处,摆放“药师不在岗暂停处方药销售”的告示牌。四是开展药师在岗专项检查。加强对药师在职在岗监督检查,对连续多次检查发现药师不在职在岗的,将依照《药品管理法》第七十九条进行处罚。

2、积极开展药品分类的宣传工作,引导广大群众改变用药习惯和正确使用药品

首先,要通过科学的宣传教育,逐步增加公众合理用药知识,改变公众传统的用药习惯。要通过对加快推进药品分类管理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的宣传,让公众了解有关药品分类管理的相关政策性规定以及药品分类管理阶段性目标的主要内容,从思想上意识到药物滥用的危害。()同时,还要加大对一些常见病的基本判断常识和推荐用药范围、常用非处方药的适应证等知识的宣传,采用媒体宣传与印发资料等多种宣传方式,着力解决公众在使用非处方药进行自我诊疗时所面临的合理用药知识缺陷,增加公众的自我保护意识,使其养成合理用药的习惯。

其次,要通过积极有效的宣传,引导药品零售企业积极开展药学服务。零售药店及其从业人员是执行药品分类管理的最终端环节,只有把握住终端出口,药品分类管理的阶段性目标才有可能实现。因而药品监管部门要通过广泛宣传,让药品零售企业正确处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通过高质量的药学服务,促进企业的发展,认真执行分类管理的相关要求与规定。

第三,在宣传手段上应注重贴近性和多样性。通过手机短信向社会广作宣传;与媒体联动,m.liu__ue86.com将为群众解决问题的过程、结果公之于众,都起到了较好的宣传效果。要不拘形式,避免单一的"灌输式"教育。公众合理用药意识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分类管理的宣传也不能停留在"一阵风"的阶段,而应探索长效的、持久的、深度的宣传方式和手段,并充分发挥相关协会、学会在推进药品分类管理方面的宣传、培训和正面推动作用。

3、大力加强药品分类管理的监管和规范工作,积极稳妥促进药品分类

药品市场调查报告优秀范文社会实践报告对药店的监管。一是加强药品零售企业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柜摆放情况和专有标识规范情况的检查,积极促进药品零售企业达到药品分类管理的要求。二是加强驻店执业药师配备及在岗情况,以及处方审核制度落实情况的检查。结合GSP认证工作,进一步完善驻店执业药师配备制度和处方审核制度。三是对已明确药品零售企业不得经营的药品,要加强监督检查。

对违规经营的,按《药品管理法》、《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处理。四是对已明确必须凭处方销售的药品,要加强对药品零售企业执行凭处方销售规定情况的检查。对药品零售企业违规销售处方药的行为,要及时予以纠正,并根据《药品流通监督管理办法》给予警告处罚;情节严重或经警告后仍违规销售的,除给予警告外,还应并处罚款。

五是各级药品监管部门要结合医疗和药品广告整顿工作,加强对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广告的监督和检查,特别要加大处方药在大众媒体违规发布广告和非处方药在大众媒体扩大宣传的检查力度。六是把药品分类管理工作的要求与零售药店的审批、变更、认证及监督检查有机结合,对达不到分类管理要求的,按照有关规定处理。

对医疗机构的监管。加强抗菌药物监管,促进合理用药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药监、卫生、工商等部门的共同监管,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推进合理用药的进程中应发挥主导作用。

制止滥用抗菌药的关键是从源头抓,用制度来规范。相关部门应制定一个明确的制度,规范医生的处方行为。首先,抓医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技能培训;其次,医院药剂师可以参与临床医生查房,指导临床用药;三是建立健全规范用药、合理用药制度;四是真正发挥药品招标采购的作用,纠正从使用药品中获取利益的行为。

四、我市药品流通领域药品分类的初步设想

1、推进自我药疗计划,有步骤的引导群众习惯性使用非处方药品

顾名思义,自我保健、自我药疗是在没有医生或其他医务工作者指导的情况下,恰当地使用非处方药物,用以缓解轻度的、短期的症状及不适,或者用以治疗轻微的疾病。由此可见,自我药疗是自我保健的一项重要内容。

自我保健和自我药疗古已有之,几千年来,我国人民在与疾病作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随着经济、文化、卫生事业的飞速发展,世界卫生组织(WHO)在1978年提出“到20____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宏伟目标。结合国情,我国政府提出了到20____年基本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与此同时,WHO还提出“人们有权利也有责任以个体和集体的方式参与他们的卫生保健的计划和实施”。

我国政府也提出做好卫生保健工作“应以国家、集体为主,其他社会力量和个人为补充”。由上可知,现代卫生保健的概念已经发生了根本改变,由过去单纯依赖国家转变为“是个人的权利和责任”,由被动转为主动积极参与,自我保健和自我药疗成为社会和个人共同关注的事业。

非处方药的出现大大促进了自我药疗的发展,并在现实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注重对自我药疗的宣传,引导群众自觉使用非处方药,远离药物滥用,推行自我保健。

2、探求解决处方来源的有效方法,促进处方的有序流动

探索医疗机构药房商业化转型,实行医药分家,把门诊药房从医院剥离出来,建成独立核算的单体药店。严格执行处方药凭处方销售的要求,建立药品分类管理的试点,形成把医疗机构商业化药房作为处方药源头的模式,把分类管理经验全面推开,促进规范化建设。把发给许可证的医疗机构的药房作为完全实行分类管理的示范点,形成处方来源网,进一步解决处方来源和按处方购买药、凭处方售药还不适应的问题,推进药品经营企业的分类管理纵深发展。

医药市场调研报告3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到全国人口的70%。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村经济出现了令人触目的成就。但是农村医药市场的情况却并不让人乐观。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有关资料,今年上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24元,比上年同期实际增长5.5%,同比增幅降低0.9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1063元, 实际增长4.2%,同比提高2.1个百分点。国家统计局的统计资料还同时指出,上半年全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医疗保健消费169.2元,占全部消费性支出的6.65%,而农民人均医疗保健消费45.3元,占全部生活消费现金支出的6.82%。剔除其中的一些不可比因素,仍然可以看出,医疗消费在城乡人均消费构成中的比重差距并不大。农村居民人数基本是城镇居民人数的二倍以上,如按实际数字计算双方医药销售金额应当大致相近。但是今年上半年,由于多种因素,全国医药市场销售额723亿元,而其中农村销售额35.5亿元,仅占全国销售额的4.9%。城乡医药市场消费差距之大,确实应该令人思索。笔者认为农民缺医少药的问题从某种角度讲还依然存在。这与快速发展的农村经济极不相适应。医药保健是保障社会正常发展的基础,长久下去,势必影响到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医药市场的问题应该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一、现状

(一)农村市场药品供销渠道混乱。

目前农村医药行业主要集中在镇、乡两级的集镇上。由于农村面积广阔,村落分散,网点稀少,客观上造成了农民买药的困难。需求客观的存在,供货相对的脱节,由此也造成了农村无证经营现象十分严重。一方面在供应商而言,无证药贩活动猖獗。一些乡镇卫生院、个体诊所、药店、村卫生室受利益的驱动,在采购药品时只问价格不看质量,从而使一些贩卖伪劣药品的游医药贩有空子可钻。农村成了过期失效药品、假冒伪劣药品的集散之地。另一方面在销售商而言,保健品商店、小型超市等农村零售商业超范围经营药品。不少保健品商店、小型超市以经营保健品、食品为名,暗地里经营医药商品和医疗器械。药品购销无记录,药品来源和去向均无法查核,供应、销售的渠道十分混乱。

(二)农村市场药品质量低劣。

近几年,药品监督管理体制实行自上而下的改革。城市药品监管力度明显加强,市场规范化经营明显好转。一些无证药贩在城市无法经营,只能把目标转向农村。他们以种种手段抢占农村医药市场。凭借多年经营的经济实力和经验,凭借各种社会关系网,将过期失效、假冒伪劣药品、未通过GMP认证企业生产的大输液和不合格的医疗器械如一次性输液器等,销往农村地区。造成广大农村地区药品质量严重下跌,不合格药品随处可见。据有些地区对农村基 层药店、诊所、卫生室抽检,药品不合格率竟高达70%,而那些无证经营的超市、保健品店、诊所还不包括在内。归纳起来,主要问题就是过期失效、霉变虫蛀、淘汰假冒、未加工炮制的原药上市等几个方面。

(三) 农村市场药品价格混乱。

农村医药市场由于价格信息闭塞,价格方面又无实质性的管理机制,市场价格十分混乱。药品价格靠高不靠低、看涨不看降。加上进货渠道的不同,往往同一生产厂家所生产的同一品种、同一规格的药品在同一乡镇药品零售店之间、村与村卫生室之间、镇卫生院和零售药店之间价格往往都不一致。消费者往往因此而无所适从。特别是一些抗生素药,价格出现成倍的差别。

(四)农村市场药品管理松弛。

由于农村市场面积宽广,村落分散,经济构成零碎而复杂以及自上而下的医药监管体制刚刚涉及县级,造成目前农村许多地区药品经营基本处于无机制管理状态。在农村的偏远地区药品监管几乎成为空白。县级药品监督管理机构许多地市尚未建立,刚建立的地市,县级执法力量也十分薄弱。人员少、素质差、经费缺、交通工具无等问题严重影响药品监管部门的监管。由于农村市场的客观因素,大幅度增加监管力量,又会成为地方财政的很大负担。

农村医药市场的现状确实让人担心,它影响了医药行业在农村中的声誉,造成了农民群众购药的困惑和困难,同时农民群众在用药的安全问题上也存在较大的风险。农村村落的分散和网点的稀少,进一步增加了农民买药的困难。

二、症结

农村医药市场的实际状况我们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造成。

第一、农村医药销售市场药品供应问题,建国以来主要靠国营医药批发机构下伸农村和委托代批来解决。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经济体制等因素分割了农村医药市场,造成了原有的农村医药批发机构不适应多种经济渠道、多种经济成份、多种消费层次的农村医药市场现状。

旧的渠道不适应,新的能够担当此任务的渠道却至今没有建立起来。村镇小店、医务所和行政村的卫生室药品进货渠道处于秋黄不接的状况,农村分散在最基层的销售网点药品供应基本处于无秩序状态。

第二、随着经济利益的驱动,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的地区或地段,竞争过度,竞销过热;经济相对贫困,人口相对稀少的地区,特别是广大的农村地区,众多的村落、村镇药品的销售网络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就是人口相对集中的市镇,医药品种明显不足,根本满足不了农民消费的需要。有的同志认为现在农村市镇药店已经很多,有的已经亏本。殊不知解放前许多镇上有近十家药店,现在人口增了三倍,集镇的规模也成倍地扩展,药店不是多了而是规模、机制不对头。更何况众多的村落、村镇也是农村人口重要的集散地,网点空白,这给农民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第三、各种经济成份自成体系,各类经济成份连锁网络中心按照自已所在城市经营的习惯遥控指挥身处农村乡镇的销售网点。购销脱节,造成了农村医药商品不能适销对路。一些企业还片面地追求高差价、高价格、高利润药品的销售,造成了农村医药商品的雷同化。而农民真正需要的医药商品、医疗器械、售后服务、特别是传统的服务项目却很难购到和满足。

第四、经济实力雄厚,品种齐备的医药集团企业热衷于在城市拼搏,无暇顾及如何占领农村医药市场,造成农村医药市场销售力量的单一和薄弱。市场药品种类不全,低价、低利润的商品无人经营,传统的繁琐薄利的药店售后服务也基本不见。

第五、在农村许多地区,由于乡镇卫生院固定资产投入等超常规发展,造成单位经济负担过重,影响了业务的正常开展。为了提高经济效益,许多卫生院抓住了行政村卫生室的药品采购工作。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多数供应给卫生室的药价往往高于市场上一般零售店的进价。管理严格的乡镇,有些村级卫生员出于经济利益的驱动作用,对上实行明顶暗抗,偷偷摸摸在无证药贩处购药。他们甚至八小时在卫生室上班,业余时间在家里行医,成了一证多摊。管理松一些的乡镇,由于经营的分散性,村级卫生员采购药品基本处于监督管理的空白状态。

我们认为这许多因素归结起来,基本上可分解为两个方面。一、农村医药市场监管工作非常需要加强和规范;二、农村医药市场药品流通渠道非常需要疏理。药品监管工作好,药品流通渠道就通畅。只有药品流通渠道通畅,农村医药消费才能正常发展。

三、初探

农村医药市场要加强监管力度,已经引起许多领导的重视。县级药品监管机构和队伍的建设工作也正在建立和强化,这是一个十分可喜的现象。但是农村医药市场的特殊性和因此而形成的难度我们更应该认真研究和探讨。

(一)建国初期,由于农村医疗水平的落后和医药商品的缺乏,农村急切的是要解决药品的供给问题。国营医药批发机构下伸农村,解决了农村医药市场的根本问题。由于药品掌握在国营经济手中,在国营商业系统从上到下的统一管理下,农村医药市场发展比较平稳。随着农村的合作化运动,农村集镇上的个体诊所联合起来,组成联合诊所。个体零售药店联合起来,组成合作药店。有一定规模的医药商店实行了公私合营。由于联合诊所、合作药店、公私合营药店都在掌握住医药物资的国营经济统一管理下,农村医药市场还是发展平稳。随着国民经济建设的发展,农村中心集镇由国营经济直接组建地区性人民医院,联合诊所也接受卫生局的领导和管理。农村医药商业由于受计划经济的规范管理曾多次因条条、块块的管理模式而条块变动。但在国营经济的统一领导下,农村医药市场的发展也是比较平稳的。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由于多种经济成份的加入,多种商品流通渠道的展开,彻底打破了农村医药市场几十年平稳发展的境况。特别是农村经济建设发生了翻天复地的变化,农村医药市场也就跟着出现了巨大的变革。简单的历史回顾,面对农村的实际情况∶农村发达、人口分散、村落众多、网点稀少,形成了农村医药市场宽广、多层次的消费结构,网点设置分散和监督管理困难等特点,我们认为一、应该积极鼓励和支持坐镇在城市中的大型医药集团企业深入农村,通过收购、兼并,合股、控大股、直接建网点等多种形式,切实占领农村医药市场。农村行政机构的改革,特别是以经济自然流向为指导,实行撤小乡并大镇,撤小村并大村,精简行政机构,精简行政人员,提高社会经济效率的变革。这为大型医药集团企业占领农村医药市场带来很大的方便和效益。建国几十年中,农村医药市场的平稳发展,一个主要的因素就是因为农村医药市场长期有一个主体力量统管。大型医药集团牌子硬、信誉好、实力强、品种齐、价格廉、质量有保证。支持他们占领农村医药市场这从根本上解除农村医药市场出现的一系列问题。

我们向那些大集团企业提议,深入农村应该深入到在农村机构改革后的大村所在地组建连锁网点,因为这里是农村经济最基层的中心地,也是各农村村落人流的中心,也是目前我国农村医药网点的空白处。

(二)建国几十年中城市国营医药批发企业下伸农村中心集镇组建批发部门,我们认为这个经验实得大型医药集团占领农村医药市场的借鉴。大型医药集团企业应该在农村中心集镇组建批零兼营的药品配供中心。全面开花,做到每个网点品种齐备,这是得不偿失的。一方面每个网点品种齐,势必库存大,药品卖不掉,周转失灵,既造成经济损失又造成资源浪费,另一方面若品种少、规模小又满足不了消费多层次的现代农民医药保健的正常需要。这正是一些以单一经济成份组织的连锁网店存在的而且很难解决的问题。而在中心集镇建立配供中心,则有利于商品资金、人员规模的节约。农村中心集镇人口多、经济繁华、商品辐射能力强。配供中心由于实行批(配供)零结合,身在农村了解农村市场的需要,多备品种能够适应农村医药市场多层次的消费新需求,又可以“以一供十”,即用较少的资金满足周围乡镇、村镇(含改制后的大村)连锁网点的需要。同时农民有个土种土生药材的收购问题,。近年来土生药材由于无人收购,浪费现象十分严重。浪费了社会资源,减少了农民收入。配供中心身在农村,了解药源,又可根据组织的指令,辅导种植和收购药材。确实这是为农民做的一件大好事。

(三)市、县药品监督管理机构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是否能以农村中心集镇上大型医药集团企业农村医药配供中心为依托,借用或聘用配供中心的领导为农村药品监管的人员。在县级药品监管组织的统一领导下,加强对农村医药市场的监督管理。1、生活在农村中的人员熟悉农村中的情况;2、由于配供中心在农村有一个网络体系,运用好这个网络,监管工作可大大地取得实效而且大大地节约费用;3、可节省行政机构人员编制;4、容易取得地方党政领导、政府职能部门的支持。容易协调地方上的各种关系,有利于问题的妥善解决;5、农村居民民风淳朴,讲究情感。监管人员在农村工作,为严格、公正执法,容易打下良好的群众基础。实行政务公开,提高药品监管工作水平,切实改变农村药品市场的不良现状,确保农民用药安全,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

(四)农村是个大市场,有占到全国人口70%的农民住在农村。改革开放后,农村的经济面貌发生了翻天复地的变化,农民的经济收入也有了成倍的增长,农村的消费结构也出现了明显的改变。有实力的企业集团去占领农村市场,既能取得社会效益和企业近期的经济效益,健全的销售网络,入世后,其战略性的成果也将十分显著。当然政府更应该积极鼓励企业深入农村医药市场,要制定倾斜的政策支持企业占领农村市场。1、城市与农村有一定的行政障碍,这很需要各级政府的支持。2、现有的店铺都有较好的地段,新网点的设立要取好的地段,更需要得到当地政府的全力支持;3、新建网点,手续难度大,费用也很多。企业正常营业后,正常情况下还要半年才能盈余,所以政府应该给予企业积极的政策辅持、财政和税收方面的优惠支持。4、医药监督管理部门要把大型集团企业在农村的分支机构当成自已的眼睛和手足在农村的延伸,支持他们,依靠他们,共同监督管好农村医药市场。

随着农村医药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我们相信只要加强药品监管力度,疏通商品流通渠道,农村医药市场一定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为农民身体健康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医药市场调研报告4盐酸左氧氟沙星片药品市场调研报告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的飞速发展,环境的的日益恶化及渐增的工作压力的,始终牵绊着人类的健康,尤其是敏感细菌引起的轻、中度感染疾病,给人类的健康造成很大的困扰。就此鸣鸿医药作出以下市场调研解决此问题。鸣鸿医药创建于2014年,是一家致力于现代中药及生物医药的生产与销售的药品企业。公司秉着“利民康健,恒久真诚”的企业经营理念,与“医德人心,健康全人类”的企业社会责任感,不断开拓。为了更好的服务于心脑血管患者,满足患者的需求,鸣鸿医药策划小组为盐酸左氧氟沙星片做本策划,策划书结构如下:

目录

一、调研目的

二、调研对象:威海市中老年人

三、调研方法:非随机抽样调查(任意抽样、判断抽样)

四、调研内容

一、调研目的

? 本次调研的总目标,是为了产品盐酸左氧氟沙星片营销策划,提供充分的市场依据,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 产品定位:确定目标消费群;

? 产品诉求点:以区别竞争产品;

? 推广方式:从目标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出发,发现他们最易接受的推广策略。

二、调研对象

威海市中老年人

三、调研方法

四、调查内容

市场现状

敏感细菌引起的轻、中度感染疾病的发病率

治疗敏感细菌引起的轻、中度感染疾病的用药情况

竞争态势

竞争对手的数量

消费者的使用情况

消费者对药品的认知

对敏感细菌引起的轻、中度感染疾病产品的了解 对敏感细菌引起的轻、中度感染疾病药品需求特点 对敏感细菌引起的轻、中度感染疾病各产品的评价 消费者药品消费习惯

对产品概念的信任度 对产品包装的喜好度 对产品质量的感受 对产品价格的接受度 对产品广告的评价

消费者药品消费习惯 购买药品考虑因素

购买药品主要途径

药品信息的获知渠道及受广告的影响程度

药品购买的决策过程

医药市场调研报告5专家指出,中国医药市场远未饱和,但竞争业已开始。目前,中国每年人均医疗消费水平只是美国人的1/130,当一般发达国家年人均医疗卫生消费支出达到2015美元、美国人均突破4000美元的时候,中国年人均医疗卫生消费支出只有31美元。但在另一方面,国内医疗用品的销售量持续增加,在今后3~5年的时间里每年将以12%的速度增长。2015年的中国医药,面对的将是一个蓬勃发展和惨烈竞争共存的局面。这是值得每一个医药人认真思考的问题。

医院市场分析

如何做好医院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医药营销的成败,同时也是医药营销的主要内容。我在实践中摸索到推销药品的窍门,那就是必须打点好一些 关键人物。

第一是医生,他们手里有处方权,用哪种药,用多少,全由他们说了算;第二是医院的库房,从医药公司进药全由他们负责:第三是药房,他们有一个 小账本,每个医生用了多少药,该得多少提成,全是由他们提供给我的;第四是医药公司,医院从他们那里进药,我凭药款拿提成医药行业市场调研报告范文。

打点 这些人的方法也简单,不过是根据各人的 重要性给予不同档次的提成。有些人难打发,那么就给他多送点礼,多请他吃几次饭。推销同一种药品的医药代表是竞争对手,常常互相 刺探军情,如果哪家公司给医生的提成高,另一家公司的医药代表就会向上汇报,要求提高给医生的提成。

OTC市场或社区医药市场分析

OTC市场或社区医药市场的开发,已经成为了现代医药营销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社区治疗的疾病,购买感冒药的比例在所有购买的药品类别中居首位,其次为咳嗽、咽喉疼痛、发烧及心血管病等疾病随着OTC市场和社区医疗市场的逐渐壮大,使得广告、店员成为影响消费者购药的主要因素,店员的作用仅次于电视广告。

医药代表工作的总体思路

由于医药代表工作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医药代表的专业知识水平及个人素质都比普通推销员要求更高。善于运用推销之术,对医药代表工作的顺利开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会自我推介,赢得客户真诚、友好的合作。良好的自我推介,是让对方接纳你和你的产品的首要条件。

要保持充沛的精神与活力,以整洁得体的仪容,彬彬有礼而不卑恭的形象面对自己的客户,并不断塑造自身良好的气质与稳健的风度;其次,培养真诚、友善、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磨炼自己的意志;再次,树立不断学习的思想,努力涉足包括医药专业在内的各种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含量与专业化水准。

实事求是展示企业形象,增加客户的信任度

医药代表的工作不是独立的,而是企业整合营销的有机组成部分。企业与品牌在医生心目中形象的好与坏,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产品的使用程度。医药代表在充分推介产品的同时,实际上也在从另一个角度推介企业。

必须全方位深入了解自己的企业,充分理解企业的经营理念、经营原则与价值取向;其次,认真分析、提炼、归纳企业的优势,同时不回避劣势,正确对待企业的不足;再次,认清自己的工作目标,了解企业对员工的期望,充分利用企业所能提供的支持与帮助;最后,对企业充满信心,时刻觉得自己的企业是最棒的。只有对自己的企业充满信心,才能通过你的言行由衷地感染对方。

利用新产品的全新概念感染客户。医药代表推销的药品一般是新药,另有部分是新剂型或老药新用,围绕这些具有学术理论及新概念的产品,完整准确地推介是让医生接纳产品的关键。

介绍新品种的功效理论、研发背景以及该药与相关药品的临床发展历史;其次,恰当介绍新药品在临床应用中的效果和在实际应用中的具体情况。只有熟练掌握新药品的功效和临床知识,才能从各方面回答医生可能的提问。医药代表必须将扎实的医药基础知识充分应用于药品的推广活动之中。

结束语

农村医疗市场调研篇10

中图分类号:F32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07-0063-03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农村发展存在的问题根源于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不足,归根结底是农村公共服务机制不合理。通过优化经济机制设计可以解决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中政府与市场的失灵问题,可以实现政府与市场的“双赢”。因此,要在新农村建设中,改革不合理的体制,设计科学的运转机制,解决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中政府与市场的失灵问题。

经济机制设计理论由美国科学院院士利奥・赫维茨在30多年前创立。它所讨论的问题是,对于任意给定的一个社会目标,能否并怎样设计一个经济机制,以达到既定的社会目标。经济机制设计理论表明:在公共物品的供给中,政府、企业(或个人)双赢或多赢是可能的。经济机制设计理论为我们解决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首先,经济机制的核心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可以构造一个介于市场和计划之间的混合经济机制,使企业(或个人)在实现自利目标(营利)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实现了社会目标,例如发展农作物保险,稳定农业经济。对于农业保险这类公共物品的市场失灵,如果完全靠政府,也存在着监督成本高和信号扭曲的问题;当政府主导、并与市场联手来解决时,就出现了希望。其次,双赢或多赢的经济机制建立,重要的是信息和激励(主要是经济激励),即政府对市场的信息和激励服务,可以有效促进双赢或多赢的经济机制建立。再次,要素的构成、关系及其功能是机制的本质内涵。从公共物品供给的机制看,规划、政策、法律、法规及其落实服务的供给,决定了公共设施及公共服务的供给。按照机制设计的理论,合理的机制设计可以避免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中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农村公共服务机制主要包括农村基础设施供给机制、农村公共事业服务供给机制。农村公共服务机制设计就是消除在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中存在的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问题,其本质是通过供给关系、方式的制度规定,综合考虑各主体的利益,使各主体在一个组织框架内,都实现各自的最大化的利益或成本的最小化,从而使农民付出最小的成本而得到最完善的农村公共物品,同时也使政府付出最小的支出,供给最完善的农村公共物品。

二、农村基础设施运营机制设计

根据规制经济学基本理论,私人企业的组织机制在历史上虽然是自发形成的,但却是由政府规制确定下来的,在市场中,一个企业要采取什么样的机制,由政府以《企业法》《公司法》等法律、制度的形式进行明确的界定。企业根据自己的目标和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组织机制。科学、合理的企业机制对于保证企业的合法、高效运行提供了保证。现代企业的法人治理机制保证了相关主体总体目标的一致。对于农村公共物品而言,其供给机制不同于一般企业。因此,必须设计科学、合理的机制,以保证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基础设施分为经营性基础设施和公益性基础设施。对于公益性基础设施,如图书馆等,一般由政府供给,采取政府调控下的事业单位运作机制,本文对此不作过多的阐述。对于经营性基础设施,应采取政府调控下的企业化运作机制。

本文根据中国的国情,借鉴国内外相关企业样本,设计了我国农村经营性基础设施运营机制(如图1所示)。图1表示了,政府负责农村经营性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筹集和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其中资金筹集的方式主要有:政府财政拨款;政府向企业贷款;由政府向社会发行债券。企业或合作社负责运营和管理。政府与企业主要是债权债务关系、规制被规制关系。由用户民主选举产生企业的董事会,这样可以确保价格的确定一般都能充分考虑既维护用户的利益,又能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当董事会对确定的价格意见分歧很大时,还可召开有更多用户参加的价格听证会,广泛听取更多人士的意见,所以严格地说,这种机制下的价格基本是由用户确定的。董事会将讨论后所定的价格提交政府价格部门即公用事业管理部门批准后实施。所谓政府审批主要是看价格确定的程序是否合法,是否能保证企业按时偿还贷款、债券和满足企业的长期发展。这种机制,相对于目前的市场化机制,具有更多的福利性,兼顾了公平性和效率性。这种企业机制有效地避免了由于公共物品如水、气等产品需求弹性小,供给企业在追逐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下,操纵价格的弊端;有效避免我国当前监管无力,凡价格听证,价格必涨,听证流于形式,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有效避免信息不对称下,政府寻租,厂商与政府勾结等腐败问题的产生。董事会聘任经理,负责企业的生产管理,负责制订经营计划和偿还政府借款、贷款计划并经董事会同意,具体实施经营管理。通过这种机制的建立,为解决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管一体的弊端,提供了一种可以借鉴的参考。在保证农村基础设施供给的前提下,使政府的资金投入最有效地被利用,也使广大农民在使用这些基础设施中付出最小而得到的社会福利最大。

上述机制设计,只是为新农村建设公共物品运营机制设计,提供一种可借鉴、参考的思路,具体实践中,应当根据实际具体设计。在新农村建设中,我国各地大胆创新,在农村基础设施供给机制上有许多创新。只要这些机制能够提供完善的让农民满意的公共物品,只要这些公共物品供给是高效率的、合理的和科学的,同时也是让政府满意的,那么,就实现了机制设计“双赢”的目标,那么它就是一个合理的机制。

三、农村公共事业服务机制设计――以“新农合”为例

农村基础设施主要为农村、农业发展提供物质基础。与农村基础设施不同,教育、卫生、医疗、农技推广等,都属于农村公共事业范畴,其主要功能是为农村、农业提供服务。传统农村公共事业供给,政府和事业单位在性质上基本上不存在区别,政府拨款给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提供服务。这种机制带来的问题是,政府失灵演变成为事业单位的失灵,表现为农村科技推广等事业单位服务质量差、水平低,对政府负责,而不是对农民负责。

农村的公用事业的外部性十分突出,因此,政府必须确保公用事业的投入。在保证农村公用事业投入的前提下,必须设计合理的机制,确保投入效率。即政府投入水平合理有效,事业单位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得到保证,不存在资源的浪费,不存在服务的低质量和短缺。按照公共物品供给与生产相分离的理论,在新农建设中可以设计政府购买服务的机制,即政府出资供给,事业单位负责提供服务(生产),政府购买事业单位的服务。这种机制改变了事业单位的行政化的性质、政府的从属化的地位。政府和事业单位成为市场中平等交易的主体,双方是合同与契约的关系。按照合同约定的指标和要求,事业单位完成合同的约定,则获得政府的资金支付,事业单位没有完成合同的约定,则不能或少获得政府的资金支付;政府可以选择、支持供给服务水平高的事业单位,淘汰改造落后的事业单位。

在农村公共事业中,以农村合作医疗的机制设计最为复杂,简单的服务购买机制,不能适应和满足农村合作医疗健康发展的要求。近些年国内外不同机构的研究报告,曾多次提到我国农村合作医疗改革并未成功,尽管这些报告结论还有待于推敲和验证。但是,农村新合作医疗机制设计欠缺仍是问题产生的基本原因。

从历史上看,我国农村医疗服务机制主要有三种形式(参见表1),第一种为市场型医疗服务机制,即患者―医院机制。患者得病,去医院治病,医院按市场价格收取费用,费用由农民全部负担。这种机制在中国存在很长时间(1949年以前)。它的最大弊端是,使大量的患者不能得到有效的治疗,农民的就医问题得不到应有的保证。第二种是国家统包型机制,即政府―医院&患者型。医院的费用全部由国家负担,患者的费用基本由国家全部负担。其弊端主要是国家负担沉重,医疗服务差,患者过度消费,医疗资源浪费和资源短缺严重。第三种是合作医疗机制,即政府、农民、企业―保险机构―患者―医院机制,由于合作医疗机制设计得不尽完善,仍然会存在卫生费用上涨和合作医疗制度难以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合理的医疗机制可以有效避免这些问题。

通过对国内新型合作医疗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分析,在借鉴国外医疗服务机制的基础上,本文给出了中国农村医疗服务的可参考机制。此处引用和参考了国内外的研究成果。这种自我管理的机制,可以有效解决农村卫生医疗服务机制存在的缺陷,及其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具有较明显的优点。

1.通过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解决医疗服务中存在的管理失控问题。第一,对患者医疗服务选择权的管理。农民(病人)付保险费给新型合作医疗服务与保险管理组织,新型合作医疗服务与保险管理组织负责与供方协商价格,提供服务,或购买服务。病人不能随意选择医疗服务机构,其服务的价格、主体(由谁服务)、服务内容完全由新型合作医疗服务与保险管理组织负责。新型合作医疗服务与保险管理组织将合理确定包含什么医疗服务,什么情况下谁可以享受什么医疗服务,从而保证合作医疗资金分配到群众需要的、合理的、具有成本效益的医疗服务上来,同时为降低患病率,减低费用,将会非常重视预防保健作用,改变目前轻保健预防,重医疗的不合理倾向,解决农民道德风险问题。第二,对医生及医疗机构的资格管理。卫生医疗机构、医生与新型合作医疗服务与保险管理组织签订契约,建立供方网络。只有与新型合作医疗服务与保险管理组织签订契约的医生和医院,才能有资格为参加该组织的患者提供医疗和预防保健服务。第三,对医生医疗服务的管理。主治医生在进行手术等医疗服务过程中,其治疗方案必须经其他医生审查,只有其他医生的意见与原来的意见一致时,方可进行手术等医疗服务;医院在实施备选手术之前,必须得到保险公司的同意。第四,对病人的管理。很多术前检查要求在入院之前的门诊进行,以缩短住院时间;由病例管理护士定期对病人进行评估,以确定是否继续住院或需要其他的检查治疗。保险公司代表通过审计,保证所有支付的费用都是实际发生的。

2.通过建立有效的市场机制,促进了医疗服务的效率供给。新型合作医疗服务与保险管理组织同各个签订契约的医生和医院进行讨价还价,以较低的价格提供恰当的服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以县级行政区域为范围的,县级、乡镇医疗机构和村卫生室是卫生服务的提供者。与合作医疗签订定点服务合作对医疗机构至关重要,因为收入跟随着病人走。这样可以生成供方的竞争市场,使服务优良、价格低廉的服务提供者加入到合作医疗供方网络。尤其在村一级,合作医疗可以只与符合条件的村卫生室签订服务合同,促使村卫生室降低成本、提高服务质量,从而改变过去由于村卫生机构的私有化、政府卫生行政部门难以对其服务质量和成本进行调控的局面,也有利于卫生服务质量的提高。

四、结论

1.对于农村公共物品而言,其供给机制不同于一般企业。因此,必须设计科学、合理的机制,以保证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基础设施分为经营性基础设施和公益性基础设施。对于公益性基础设施,如图书馆等,一般由政府供给,采取政府调控下的事业单位运作机制。对于经营性基础设施,应采取政府调控下的企业化运作机制。

2.对于农村经营性基础设施采取政府调控下的企业化运作机制。这一机制设计的主要思想和思路是政府负责农村经营性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筹集和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其中资金筹集的方式主要有:政府财政拨款;政府向企业贷款;由政府向社会发行债券。企业或合作社负责运营和管理。政府与企业主要是债权债务关系、规制被规制关系。由农村用户民主选举产生企业的董事会,这样可以确保价格的确定一般都能充分考虑既维护用户的利益,又能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3.农村基础设施主要为农村、农业发展提供物质基础。与农村基础设施不同,教育、卫生、医疗、农技推广等,都属于农村公共事业范畴,其主要功能是为农村、农业提供服务。传统农村公共事业供给,政府和事业单位在性质上基本上不存在区别,政府拨款给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提供服务。这种机制带来的问题是,政府失灵演变成为事业单位的失灵,表现为农村科技推广等事业单位服务质量差、水平低,对政府负责,而不是对农民负责。

4.农村的公用事业的外部性十分突出,因此,政府必须确保公用事业的投入。按照公共物品供给与生产相分离的理论,在新农建设中可以设计政府购买服务的机制,即政府出资供给,事业单位负责提供服务(生产),政府购买事业单位的服务。

5.本文设计的农村合作医疗的机制优点在于:设计了有效的管理机制,解决医疗服务中存在的管理失控问题。主要解决了对患者医疗服务选择权的管理问题;对医生及医疗机构的资格管理问题;对医生医疗服务的管理问题;对病人的管理问题。设计了有效的市场机制,可以促进医疗服务的效率供给。

参考文献:

[1]田国强.经济机制理论:信息效率与激励机制设计[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89-138.

[2]李春林.新农村建设中公共物品偏好显示机制分析[J].商业研究,2007,(7):101-103.

[3][美]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集体行动制度的演进[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农村医疗市场调研篇11

中图分类号:G4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0-0091-03

一、引言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较大。2012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4565元,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7917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仅达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2%(中国国家统计局,2013)。外出打工是提高农村居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有效途径。作为人力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健康状况能够提高劳动力生产率。当农村居民在劳动市场遭遇健康冲击时,则可能由于生产率下降而被迫离开劳动市场,从而降低打工收入。因此,研究健康对中国农村居民外出务工收入的影响,对于提高农村居民打工收入和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国际上关于健康对劳动力市场表现影响的研究比较丰富,这些研究多是针对发达国家劳动力市场的研究(Riphahn, 1999; Jones et al., 2008; Pilar, 2010)。大多数研究结果比较一致,即健康促进了劳动收入。较好的健康状况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了劳动者的工资谈判能力,从而提高劳动者的工资水平。健康冲击存在年龄和性别差异,健康冲击对年青劳动力的负向产出影响比较大。然而,针对中国健康对劳动力市场影响的研究结果,还存在争议。刘国恩等(2004)、苑会娜(2009)和Tong and Piotrowski(2012)发现健康水平的提高能够提高收入水平,而魏众(2004)和曹乾等(2010)发现健康与收入虽然呈现正相关关系,但是在统计上并不显著。刘生龙(2008)、张川川(2011)、秦立建等(2012)研究了健康对劳动力市场参与的影响,发现较高的健康水平与劳动力市场参与概率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并且较低的健康水平对男性劳动力退出的正向影响较为显著。而魏众(2004)发现健康状况对中国农村居民的非农劳动参与并没有影响;解垩(2011)进一步发现,健康虽然对中国农村居民劳动参与有显著影响,但是对城镇居民的劳动参与没有影响。

尽管已有文献检验了健康对中国农村居民劳动力市场表现的影响,但是仍然有几个相关的问题亟待解决。第一,已有文献大多检验健康对小时工资的影响,没有检验健康对年度收入的影响。如果健康状况较差农村居民的小时工资率较低,则为了获得更多的收入,外出打工的农民工需要延长劳动供给时间,这样反而更加损害健康。第二,大多数文献将农村居民的非农劳动参与和打工收入分开进行检验,没有解决调查样本的自选择问题,产生计量回归结果的有偏估计。第三,这些文献大多使用中国营养和健康调查(CHNS)的数据,缺失实证研究结果的可对比性。第四,尤其缺乏健康对中国农村居民外出打工影响的实证研究。

二、数据来源及说明

本文研究使用的数据来源于世界银行在中国四川省的调查。该调查采用与规模成比例的概率抽样(PPS)的方法进行样本选择,最终调查了3个县的1314个家庭、共计4758个农村居民。所有调查员都经过正式培训后,进行入户面对面访谈调查。由调查员记录受访者个人和家庭详细的生产生活和就业情况。根据本文的研究目的,本文选取16~65岁处于劳动力年龄阶段、非在校学生作为研究样本,最终得到2975个观测值。健康是本文关注的主要变量,遵循以往文献,健康的测度采用受访者自评健康状况的方式。受访者自评健康状况为很差、较差、一般,则赋值为1;自评健康状况为很好、较好,则赋值为0。

本研究健康状况较差者的比例是32.6%,健康状况较好者的比例为67.4%,总体上健康状况较差者的比例,低于健康状况较好者的比例。样本中男女性别比例基本一致,男性为49.3%。农村居民外出打工的年度平均收入为13 849元。受访者的平均年龄为39.82岁,小学及以下教育程度的农村居民达到41.7%,整体文化水平较低。样本中47.20%的农村居民外出打工,高于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中农村居民外出就业25%的比例(国家统计局,2008)。本文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见表1。

三、理论框架和计量模型

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是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由健康、教育和迁移等部分组成,但是健康与其他人力资本形式存在不同之处,健康不仅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在劳动力市场上获得较高的工资率。更重要的是,健康还能够减少生病的时间,生产“劳动时间”,增加劳动总供给时间,从而提高农民工在劳动市场上的总收入。然而,健康又极易受到外生冲击,不利于提高农村居民的非农收入。基于此,健康成为本文关注的主要变量。

研究样本应该包括已经外出打工的农村居民和没有打工的农村居民。但是,调查时只有已经外出打工的农村居民才能够提供他们的有关收入水平的资料。如果将研究样本仅仅限定于已经外出打工的农村居民,则将出现由于样本自选择而导致计量回归结果的有偏估计。Heckman(1979)提出使用两步法来解决此类问题,并得到广泛运用。第一步,以农村居民是否参与外出打工作为第一阶段模型估计的被解释变量,使用Probit模型估计农村居民参与外出打工活动的概率。第二步,根据农村居民外出打工的概率计算得到逆米尔斯比率(Inverse Mills Ratio, IMR)作为工资方程最终计量模型估计的修正参数。本将作为新变量纳入到经典的明瑟尔工资方程(Mincer, 1974)进行计量回归估计,将得到本研究最终使用的计量模型,如式(1)所示。

上式中为第个农村居民的外出打工全年总收入,为该农村居民的健康状况。为影响该农村居民外出打工收入的其他特征变量向量。至是各待估参数,是随机误差项。为了消除数据的非正态性,将外出打工年度收入、家庭住房价值和全村人均住房价值变量,均采用对数的形式。

四、实证分析

表2健康对中国农村居民外出打工收入影响的计量回归结果。表2中的系数值在统计上均呈现出较强的显著性,说明调查样本存在严重的自选择问题。如果使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进行模型的估计,将导致估计结果出现偏误。本文使用Heckman two-step方法进行模型的估计,有效解决了计量模型估计结果的选择性偏误问题,提高了计量回归结果的可靠性。本文的实证研究发现,健康状况较差不仅显著降低了中国农村居民外出打工的概率,而且显著降低了农村居民的外出打工年度收入。

注:(1)***、**和*分别表示在1%、5%和10%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2)收入方程的因变量是外出务工年度收入的对数,参与方程的因变量为是否外出务工二分变量。

(一)外出务工参与方程的估计结果

表2外出打工决策方程中健康变量的计量结果表明,健康状况较差显著阻碍了农村居民外出打工。农村居民外出务工决策存在健康自选择行为,健康状况较好的农村居民,预期自身的健康能够适应劳动力市场上高强度的体力工作,所以更加倾向于外出打工;而健康状况较差的农村居民,由于预期自身健康状况难以适应劳动力市场上高强度的体力工作,所以更加倾向于留守在家乡。性别变量的回归结果表明,外出打工决策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性农村居民比女性农村居民更倾向于外出打工。中国农民工从事的大多是工作环境较差、劳动强度较高的职业,工作特征对从业者的身体健康程度要求较高,男性比女性能够更好的适应高强度的体力工作,所以,男性比女性更加倾向于外出就业。

医疗保险变量的结果表明,劳务输入地如果向外来务工人员提供医疗保险,则极大增加农村居民外出打工的概率。由农民工输入地或者雇主提供的医疗保险,对于农民工来说,是一种工资之外的福利,对农村居民外出打工决策是一种“拉力”,促进农村居民外出打工。家庭老人数量越多则增加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的概率,这一结果虽然不符合常规的逻辑,但是与近年来我国农村地区出现大量空巢家庭的事实是一致的,也说明解决我国农村养老问题的迫切性。全村外出打工人数占全村总劳动力数量的比例,与农村劳动力参与外出打工呈现较强的正相关关系。中国劳动力市场刚开始发育,劳动力市场就业信息传递很不充分。村民之间互相传递外出就业信息,极大地提高了农村居民外出打工参与决策,说明社区关系对农村居民外出打工起着重要作用。

(二)工资方程的估计结果

表2收入方程的回归结果表明,健康状况较差显著降低了农民工的外出打工年度收入。年度收入方程中,健康变量的系数值是负的0.157,经过计算,健康状况较差农民工比健康状况较好农民工的年度外出打工收入降低了2012元,健康状况较差农民工的外出打工年度收入,仅达到健康状况较好农民工的79.76%。健康状况对中国农村居民外出打工的收入存在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从劳动力需求角度来看,健康状况本来就是用工单位筛选员工的重要标准,企业倾向录用健康状况较好的农民工,健康状况较差的农民工很难找到工作(朱玲,2009)。健康状况较好的农民工,能够适应高强度的体力劳动,生产效率比较高,可以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有助于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然而,当农民工在外出打工期间遭受健康的外生冲击时,例如突然生病,则将降低农民工的劳动生产率。在用工自由的现代劳动力市场条件下,企业或者解雇身体健康状况恶化的农民工;或者继续留用该农民工,但是将降低其工资,企业的这两种用工行为都将减少健康状况较差农民工的务工收入。

另一方面,从劳动力供给视角来看,农村居民外出打工的过程本来就具有健康的自选择机制。中国农民工的流动,大多是从经济落后地区迁移到经济发达地区。农民工大都是从事工作环境较差、流动性较强、劳动强度较大的职业,工作岗位性质本身要求从业者具有较好的身体素质。当农民工进入劳动市场后,健康状况较好的农民工能够适应这类工作,所以能够较快的找到就业机会。但是一旦遭遇健康状况恶化的情况,农民工的身体素质不能满足高强度的工作需要,则将被迫调整工作状态以适应下降了的健康状况(Pilar, 2010)。调整的方式包括减少工资率、甚至退出劳动力市场,将大大降低农民工的外出打工收入。

其他的一些变量也值得关注。性别变量表明,农村居民外出打工收入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性农民工的年度收入高于女性。相对于16~25岁年龄段的农民工,26~35岁年龄段和36~45岁年龄段的农民工,其外出打工年度收入相对较高;而46~55岁年龄段和56~65岁年龄段的农民工,其年度收入较低。相对于青壮年农民工,年龄较大农民工的身体健康状况不佳,劳动生产率较低,所以,收入也较低。教育虚拟变量的结果表明,农村居民的年度打工收入随着教育程度的提高而增长。农民工输入地提供的医疗保险,提高了农民工的收入,但并没有出现“工资-福利折中”效应。农民工输入地提供医疗保险,没有导致企业降低工资的情况发生,这可能与我国目前提供医疗保险的企业,整体实力较强有关系。

五、结论与建议

本文利用世界银行的调查数据,基于经典的明瑟尔工资方程,考察了健康对中国农村居民外出打工收入的影响。本研究采用 Heckman two-step方法对模型进行估计,解决了由于调查样本自选择而产生的计量估计结果的选择性偏误问题,提高了估计结果的可靠性。实证结果表明,健康状况较差,不仅显著降低了农村居民的外出打工收入,而且还显著降低了中国农村居民参与外出打工的概率。健康状况较差农村居民比健康状况较好农村居民的外出打工年度收入降低了2012元,健康状况较差农村居民的外出打工收入,仅达到健康状况较好农村居民的79.76%。

本文的研究结果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首先,政府应该加强对中国农村地区卫生资源的投资。长期以来,中国的医疗资源主要投向城市地区,而占人口多数比例的农村地区,医疗资源比较匮乏。农村居民的医疗服务可及性较差,不利于健康维护。其次,应该采取措施促使用工企业为雇佣农民工购买医疗保险。我国参加输入地医疗保险的农民工数量较少,而且,已经参加输入地当地医疗保险的农民工,基本上是正式就业的农民工。绝大多数非正式就业的农民工,其雇主并没有为他们购买医疗保险。然而非正式就业农民工基本从事体力劳动较为繁重的工作,对健康的损害较大,更需要医疗保险的防护。再次,企业应该采取措施改善生产环境。这样不仅可以加强农民工的劳动保护,促进农民工的健康水平,而且还可以提高农民工的劳动生产率,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苑会娜.进城农民工的健康与收入[J].管理世界,2009(9) .

[2] 张川川.健康变化对劳动供给和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J].经济评论,2011(4) .

农村医疗市场调研篇12

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建立并在全国得以推广,是因为它的建立己经具备了充足的条件:

1、经济基础

在现行新合制度的筹资体制下,农民和政府是筹资的主体,目前,全国平均的筹资水平为100元(农民出20元,政府出80元),应该说政府在筹资上已经做出了很大努力,近几年筹资水平的涨幅非常大的。但是这一水平也分别仅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0. 48%和全国财政收入的1. 196,因此,农民和政府完全有能力承担这一支出,而且具有相当大的提升空间。

2、政策基础

进入新世纪以来,“三农”问题一直是社会各界所关注的焦点,特别是近几年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政策指引下,政府为改善农民的生活作了大量的工作。这充分体现了政府要将新合制度进行到底的决心。同时,学术界也对新合制度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为新合制度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这些都为新合制度最终在全国范围内的确立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持。

3、实践基础

新合制度自2003年在全国试点以来,截止2008年底,全国己经有7.3亿农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2459个县建立了合作医疗制度,占全国县市区总数的86%,农民已经从参加合作医疗的过程中直接获得的很大的实惠。

(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持续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新合制度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倡导和各地方政府的共同努力下,目前已经在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建立,作为一项关乎农民切身利益的政策,它在建立之后的持续稳定发展才是保障农民利益的关键。新合制度作为一项科学的制度具备持续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为了解新农合医疗制度本身及其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本文作者从新农合的参保、缴费、报销、就诊、监督等多角度出发,深入到乡镇(街道),面向社会广大群众特别是农民群众进行调查。从调查情况老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新田县实施以来,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然存在种种问题。

(一)政府投入水平低,新农合资金筹集渠道单一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虽然强调“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实行农民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相结合的筹资机制”,但在实际运行中,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遇到的最大问题是资金筹措渠道单一,基金总量不足,资金维持可持续使用令人担忧。下表是湖南省永州市新田县近三年来参保费用明细表。

表2. 1新田县近三年来参保费用明细表

从上表可知,新农合基金所依靠的主要是各级财政补贴。新田县是部级财政贫困县,从县级补贴来看,基金补贴是逐年增加,运行是良好的。但相对日益提高的公共卫生支出、医药费用而一言,却是太少了。

(二)乡镇医疗机构医疗水平难以满足农民需求

目前新田县农村三级卫生网中担负中坚的乡镇卫生院状况令人堪忧,很难担负起医疗责任。乡镇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水平、质量和效率普遍不高,三级卫生网不够健全,面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反应慢,处理能力差。

(三)新农合资金缺乏管理和监督制度

目前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政府主导型的,许多工作是在行政部门的推动下进行的:政府不仅管规划、管融资、管操作,还同时负责监督,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参与和监督是有限的、不全面的。这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初期可能难以避免,但是,如果长期不注重农民的参与决策和监督,农村卫生服务领域的三个主体政府、卫生机构、农民之间就会出现利益严重失衡的现象,其机制的内在作用就会诱导制度操作偏离预定目标,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即便设计管理得再好也难以持续。

三、推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持续发展的机制的建立

(一)建立与完善可持续性的筹资机制

从国家出台的一系列关于建立完善新合制度的政策及对新合制度的建立投入的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来看,国家建好新合制度的决心是坚定不移的,但考虑筹资政策这一层面,必须考虑到筹资政策的可操作性,是否能够解决现实的筹资问题。目前筹资水平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筹资水平偏低,无法真正起到满足农民卫生服务需求的作用,同时覆盖率较低,不足以达到抗风险的目的;另一方面,筹资难又是目前合作医疗面临的最大困难,两者之间的矛盾不能不引起我们对合作医疗深层次问题的思考。

(二)建立与完善其他相关配套制度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作为一项旨在解决农民医疗保障问题的制度,它的建立和发展必然离不开农村良好的医疗环境,为此我们认为应该从改善农村医疗设施、加快解决医药市场机制及医药管理体制改革入手。1、努力提高农村卫生人员的业务水平,搞好乡镇卫生院,健全农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2、加快医药体制改革,降低医疗费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需要逐步改善我国医疗卫生市场的混乱状况,建立比较规范的市场秩序。

3、改革医疗卫生管理体制,要改变医疗卫生机构主管部门直接管理部分医院的做法,把卫生、医药行政管理的范围,扩大到统筹规划与合理配置全社会的医疗卫生资源上来。

结束语

长期以来政府在农村医疗保障问题上公共责任的缺失是导致农村医疗问题日益严峻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政府应该也有责任对新合制度的发展给与更大的支持和关注。在一定程度上,各级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办好合作医疗的医院将决定着新合制度的成败。目前,中央政为新合制度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努力,各级政府也为新合制度的发展倾注了极大的热情,然而这种强烈的政治意愿在合作医疗试点开展初期势头较好,同时也是必不可少的,但能维持多久,我们无法预知,所以,把目前实施过程中好的经验和政策制度化、法制化,把政府良好的政治意愿形成一种正式制度,作为一种稳定的政策长期坚持贯彻实施,才是实现合作医疗稳定且可持续发展的长久之计。

【参考文献】

[1]丁少群、尹中立:农村医疗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该向何处去[J],中国卫生经济,2005 (3):11-1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