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算会计的特点合集12篇

时间:2023-08-14 09:24:19

预算会计的特点

预算会计的特点篇1

关键词 国家财政预算 财政总预算会计 特点 职责

财政总预算会计,简称财政会计,是各级政府财政部门核算、反映、监督政府预算执行以及各项财政性资金活动的专业会计。财政总预算会计,设立在各级政府财政部门,组织本级财政预算收支的核算。各级总预算会计在执行预算的过程中,不仅要通过核算、反映和监督各该级日常事务,积极地促进所属各地方、各部门和各事业单位努力增收节支,并在此基础上合理地调度财政预算资金,以保证各级总预算收支任务的顺利实现。而且要按照计划适时地将预算资金拨付给所属各行政事业单位,妥善解决财政资金库存和用款单位需求的矛盾,并监管其正确使用。在保证按计划及时供应的情况下,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一、财政总预算会计的特点

通过对财政总预算会计的职责的研究,可以总结出六个特点:政策性、计划性、统一性、广泛性、宏观性、社会性。另外,与企业会计进行比较,得出财政总预算会计具有以下几种特点:1. 总预算会计为国家预算执行服务,对财政性资金进行核算和监督,为合理调度预算资金提供会计信息,并为宏观经济管理提供信息,是具有非营利性质的。2.财政总预算会计以收入、支出核算为主,一般不要求成本核算,固定资产不提折旧,没有损益核算。3.财政总预算会计以收付实现制确认基础为主,个别事项采用权责发生制。4.总预算会计所提供的会计信息,不仅要符合一般的会计原则,还要符合 《预算法》的要求以满足人民代表大会、上级财政部门及本级政府对预算管理和财政决策方面的需要,总预算会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一般为本级政府和上级财政部门。

二、财政总预算会计的基本任务

按照《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的规定,财政总预算的主要职责是进行会计核算,反映预算执行,实行会计监督,参与预算管理,合理调度资金。其基本任务如下:

1、处理总预算会计的日常核算事务。办理各项财政收支、资金调拨及往来款项的会计核算工作并及时组织年度财政预算、以及行政和事业单位决算的编审和汇总,从而进行上下级部门财政之间的年终总结算。

2、调度财政资金。财政总预算会计要根据各级、各单位财政收支的规律和特点,妥善处理资金库存和用款单位资金需求之间的矛盾,在按照计划保证供应财政资金前提下,完善财政资金使用和调度,以提高财政资金的运行效率。

3、实施会计监督和参与财政预算的管理。要求通过会计的最终核算和反映,提交财政预算的执行情况会计报表,同时对财政总预算、下级部门财政预算和一般单位财政预算的执行实施会计监督。协调参与预算执行的国库会计、收入征解会计等之间的业务关系,共同做好预算执行的核算、反映和监督工作[1]。

4、组织和指导本行政区域预算会计工作。省、自治区、直辖市(含计划单列城市,下同)总预算会计在与本制度不相违背的前提下,负责制定或审定本行政区域预算会计有关具体核算办法的补充规定;组织预算会计人员的培训活动;组织检查、辅导本单位会计和下级总预算会计工作,不断提高政策业务水平。

5、做好预算会计的事务管理工作。负责预算会计的基础工作管理,参与预算会计人员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评定及核发会计证工作。

三、财政总预算会计的基本职能

1、根据财政总预算会计的特点,可以将其职能概括为核算、反映、监督和调控。其中核算、反映和监督是基本职能,是财政总预算会计的日常工作内容,具有经常性、直接性的特点;调控职能是从基本职能中派生出来的,是基本职能的延伸,属于辅职能,具有间接性特点。

2、财政总预算会计的核算、反映和监督这三个基本职能体现在日常管理国家财政预算收支活动中。根据财政总预算会计的政策性、计划性和广泛性的特点的要求,其核算工作应按照国家财政预算收支分类体系,对各个预算会计主体预算资金的筹集、分配和使用进行经常地、及时地核算工作,准确反映财政资金的使用情况;根据统一性的要求定期、及时汇编财政总预算会计报表,反映出财政预算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宏观性、社会性的要求,在会计核算、反映的基础上,财政总预算会计根据所掌握的情况和信息,研究财政总预算收支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结合年度财政预算及国家有关财政法规、政策,有针对性提出改进意见,发挥会计监督的职能作用,促进国家财政预算的圆满实现。

3、财政总预算会计的调控职能是指通过核算、反映和监督财政总预算资金运动的全过程,进而反映出国家财政预算中运用财政政策、财政杠杆对各项社会经济事业发展的宏观调控。由财政总预算会计的宏观性、社会性特点来看,财政总预算会计是围绕着整个社会的发展,着眼于国民经济的良好运行而进行的,其最终任务就是使财政总预算中对社会经济事业发展的宏观调控的目的得以实现。

4、财政总预算会计的调控职能是其反映职能、核算职能、监督职能的延伸,是三种职能执行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另一种职能,是辅职能。调控职能的良好执行,反过来也会对三种基本职能的执行产生影响。

综上所述,财政总预算会计的特点受其职能的影响,同时也影响着其职能的执行。深入理解财政总预算的目标赋予其预算会计的职能,才能准确总结出其特点;把握好财政总预算会计的特点,对于其职能的全面发挥,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预算会计的特点篇2

【中图分类号】F2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1069(2020)12-0052-02

1引言

预算会计是指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对经济业务发生时预算执行过程中,所发生的各项收入和费用都实行会计核算,主要发挥的作用是反映和监督预算收支执行情况的会计。财务会计是指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对经济业务或者事项进行会计核算,主要反映和监督经济主体财务状况、运行情况和现金流量等的会计。随着新会计制度提出了“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的概念,对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中的各项内容进行了明确,但是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建立在同一个主体之上,预算会计分录和财务会计分录反映的是同一笔经济业务、同一个经济活动。因此,二者之间会存在部分重复,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具体核算程度,以及实务中二者之间的关系,都需要对其进行准确的把握。因此,本文对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的关系进行相应的分析与探讨。

2预算会计和財务会计的特点

2.1预算会计的基本特点

预算会计是指对预算资金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核算,反映和监督会计管理活动。主要的特点是对法定预算资金实行的核算。法定预算过程控制的基本特点,对预算会计的特点有决定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2.1.1支出性

支出性主要反映的是预算执行。预算在得到人大批准以后,所以具有法定性。因此,预算会计首先的目标是对各类资金实行核算,以及监督各类资金是否依照预算所制定的金额、用途、类型进行支出。

2.1.2专用性

专用性主要反映的是预算资金的专门用途。拨入的资金在实行预算过程中,具有专门性的用途,如果没有按照法定预算批准,不可以挪作其他项目使用或者统筹应用,以及进行转换处置等。新会计制度下预算收入科目,主要是根据《政府收支分类科目》支出功能分类和经济分类,对明细科目进行相应的设置,对预算资金结余会按照明细科目、项目分别结转,以上都是反映出预算会计的专用性特点。

2.1.3树状结构

预算会计主要反映的是会计主体的预算管理,注意的问题是预算资金的流动过程。从会计师事务所的角度而言,从预算收入到预算支出是单向流动过程,各类预算资金的收入流入到各项资金支出,都需要做好明细科目的分类。

2.1.4外部性

预算会计主要反映的是单位的预算管理活动,核算的会计信息主要体现在外部管理意志和要求方面。预算会计的具体核算范围、内容等都会受财政政策影响。预算会计在实行改革的过程中,主要的动力是财政经济上的体制改革。在会计核算的过程中,预算会计科目设置与财政政策对财政收入、支出管理、分类都必须始终保持一致。

基于上述分析,预算会计主要反映的是对经济活动的管理。从收入角度而言,预算拨款是单位经济活动中的主要资金来源,所有经济活动在开展过程中,主要是依赖于预算。从支出角度而言,必须严格按照批复的预算执行,绝对不可以私自调整和变动。

预算会计不仅是核算财政拨款的资金。《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中有明确的要求,事业单位需要将各项预收入全部归纳到各单位预算,实行统一核算,统一管理,事业单位需要将各项支出全部归纳到单位的预算中。与此同时,建立完善的支出管理制度,能够落实全面预算制度,进而使事业单位各类收入来源都可以在预算管理范围内。

预算管理必须做到反映全面预算管理的信息。因此,部分学者将预算划分为两种:法定预算和单位内部预算。法定预算具体指的是经过法定程序审批,对应财政拨款的收支计划,它是政府以及机构取得财政收入和发生财政支出的重要依据。单位内部预算具体指的是一系列专门反映单位一定期限内运营、资本、财务等各方面的收入、支出,以及现金流动的整体计划,主要的目的是使单位决策目标实现具体化、系统化、定量化,它是单位财政管理活动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单位内部预算管理过程中,主要是将主体性充分体现,预算单位在收入、支出方面必须将主观能动性进行充分的发挥。从事业单位角度而言,全面预算不仅是法定预算还是内部预算。因此,预算会计必须以预算管理为基础,反映预算执行。对于不同来源的资金,需要根据预算管理所存在的不同要求,应用不同核算方式。

2.2财务会计的基本特点

财务会计具体指的是对会计主体资金运动全面系统的核算和监督,主要是提供企业的各项财务状况、盈利能力、财务业绩、现金流量等经济信息管理活动。财务会计主要反映的是会计主体的财务情况和业绩,立足于核算会计主体的效益。根据《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财务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强化经济核算,实行有效的绩效评价,以及提升资金应用效率。

2.2.1收益性

财务会计是对投入资产经济过程的准确核算和监督,主要的目标是反映收益,关注的是经济所能产生的效益,对支出的过程不会关注,而对费用的产生和费用的补偿却是非常关注。

2.2.2风险性

财务会计在核算和监督中能够将风险因素进行很好的体现。对部分资产、收益、负债、费用实行合理化的估算,在严谨性的基础上,对各项资金不会出现高估和低估的现象。财务会计通常会进行相应的资产减值、坏账准备、预计负债、投资的权益法核算等。

3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关系

3.1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是一个整体

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核算的具体范围是一致的,包括对所有资金的核算。但是二者之间的侧重点存在不同以及角度不同,预算会计是树状结构,财务会计是饼状结构。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可以应用一片叶子将其形象化、具体化。预算会计像叶子的脉络,叶柄代表的是全面预算资金的所有来源——预算收入,叶脉表示的是各项预算支出部分,脉络能够覆盖整片叶子,从而清晰地反映了预算管理的实际情况。财务会计像整片叶子,脉络带来各项资源而形成整个叶面,分别是正反面以及叶肉,主要反映的是资产整体的负债情况。就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在整体层面上而言,二者之间既有衔接部分,同时,也具备相应的区分部分,进而构成完善的体系。

3.2预算会计主要反映外部控制,具有主导性,财务会计主要反映内部控制,具有全面性

预算会计的特点篇3

二、当今预算会计进行操作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认为现今中国预算会计体系中主要存在问题有:一、是现行会计体系不能对新业务的反映缺乏真实性和完整感。二、是在核算基础中预算会计体系存在不足。三、科目是预算会计的编制前提,但在预算会计中的科目设置体系存在缺陷,使预算会计在报表中不能详细体现每笔业务的来龙去脉。四、政府财政状况的财务报表因预算会计科目等所存在的问题,致使反映政府财政状况报表的完整性存在缺漏。从笔者所阐述的问题中,我们不难看出,问题应该从经济和政治方面谈起:(一)政府预算资金支出管理不严预算会计在预算管理年度内,对行政运行中的支出应该做到。有哪些应该支出,支出几笔,每笔支出多少,应该要有详细的记录。在这些支出里我们应该做到每笔支出要有科学的决策体系,同时还必须遵循预算支出管理的严格制度,对每笔资金的流入和支出做到严格管理、记录对财政指出的执行者、操纵者要严加约束。从最近的几年来看,政府的铺张浪费愈益加重。

三、预算会计改革

(一)从宏观的角度来说,对于预算会计体系中反映出来的不足,笔者认为不足根源既有政治问题也有经济问题就以上问题笔者认为要做到

1、对政府的职能做严格的监督管理,对政府的铺张浪费要严加惩治,降低政府行政支出中,降低公务接待费

2、建设健全监督制约机构,要做到发现问题及时治理并且实行行政问责制度。节约型社会下的政府必定是公正为民的有效性的政府,并且要普及教育,让老百姓知道自己的监督权,让老百姓监督政府的行为,杜绝不良风气的散播,监督政府向节约型社会的方向发展。3、加强政府运作透明度。

预算会计的特点篇4

随着我国对政府预算制度较大力度的改革,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受到了重大影响,要求财政总预算会计进行相应的改革。

一、政府预算制度的改革对政府预算会计制度的影响

政府预算制度的改革对政府预算会计制度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部门预算改革的实行对现行政府总预算会计基础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

现行的部门预算改革使得预算编制进一步细化、公开和透明,同时实行综合预算原则。为了进行绩效评价,它要求逐步引入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政府会计体系。这将有利于强化政府会计责任,明确政府的受托责任,增加财政透明度,全面、准确、完整地反映一个国家的综合财政经济状况,解决以往长期存在的拖欠工资、拖欠工程款项和隐性债务等问题。

目前,理论界主张使用修正的权责发生制(modified accrual basis)。各国一般都是根据本国实际,有选择地采用修正权责发生制,而且修正的程度和范围弹性很大。例如,我国财政总预算会计可以对预算单位的年终结余资金、应偿还的内外债务、政府间上解支出及补助支出等会计事项采用权责发生制确认;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可以对欠发职工工资、欠发退休养老金、需要分期摊配的大宗服务消耗或购买性支出等会计事项采用权责发生制确认。

(二)复式预算的进一步改革要求相应完整的政府总会计核算与之相适应

从复式预算的角度看,我国现行的财政总预算会计核算存在两个问题:

1.没有按复式预算组织相应的、完整的会计核算。尽管我国《预算法》规定中央及地方政府实行复式预算,但在1997年之前,财政总预算会计对各种政府预算收支仍统一在“一般预算收入”和“一般预算支出”科目中核算。1997年之后,对于纳入预算管理的部分预算外收支,财政总预算会计统一在“基金预算收入”和“基金预算支出”科目中核算。这样,预算会计实际上是按照单式预算来组织会计核算的。

2.没有反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预算状况。“具有中国特色”的预算状况应反映政府实际活动的特点,而不仅仅是反映政府作为财政预算的组织者、执行者的特点。我国现行各级政府财政总预算会计执行同一套会计制度,但各级政府之间所从事的公共活动范围与内容不大相同,这也存在着不少弊端。

(三)政府采购制度的推行使得政府总预算会计对采购资金的核算从财政拨款数变为实际支出数

推行政府采购制度,是政府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它使得财政总预算会计对部分财政资金支出数的列报直接以向供货商或劳务提供者的实际拨付数为依据。作为1997年我国预算会计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财政总预算会计对预算包干财政资金支出数的列报口径从银行支出数改为财政拨款数。而在政府采购制度下,凡是列入政府采购计划、编制政府采购预算的货品和劳务,均由政府采购部门组织对外采购,财政部门通过国库直接向供货商或劳务提供者支付款项。这将使得财政部门的职责不仅仅是按预算和各单位用款进度层层下拨经费,还要根据采购机构提交的预算拨款申请书和有关采购文件,按实际发生数并通过政府采购资金专户支付给供应商。

(四)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实施,亦对政府总预算会计产生了重大影响

我国现行中央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改革是一个渐进式的改革方案,这主要体现在三个“不改变”上:即不改变部门预算单位资金的所有权和使用权;不改变部门、单位财会人员的职责;不改变人民银行国库局的职责。同时,不清理部门开设的“账户”,但是单一账户以及其他政府预算改革措施将会逐步使部门开设的账户自然消亡。各地的改革方案虽然特点各异,但其共同的特点是没有改变现行预算框架,实行单一账户、统一资金结算,大多统一财务管理,实行“零户统管”。

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逐步推行又使现行财政总预算会计面临一次深刻的变革。现行财政总预算会计收取财政收入、向行政单位拨付经费,行政单位收取财政总预算会计拨入的经费和向下级行政事业单位转拨经费,行政单位向财政总预算会计上缴预算收入和预算外资金收入等业务的发生及其会计核算方法都将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财政部门将对财政支出资金实施全过程管理,财政总预算会计的监控对象已延伸到原来的单位预算会计,对单位预算会计的依赖减弱,财政支出就是实际的购买支出或转移支出。各行政单位由于它只是政府组成部分,其所有的资金都是财政资金,都要通过国库单一账户收付,其资金活动已通过总预算会计得到反映。

(五)政府预算改革还将使政府总预算会计科目体系更加科学

当前的政府预算制度改革是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依法行政、依法理财以及由此带动财政日益公共化的必然结果,而政府预算制度改革又会给预算会计制度改革以重大影响。这一过程反过来也会对政府预算改革起到促进和推动作用。

(六)政府预算体制改革要求政府财务报告全面反映政府的受托责任

我国政府财务报告的范围狭窄,提供的信息较为零散且不全面,财务结构不合理,且局限于预算收支信息,这不能全面反映并解脱政府的受托责任。

二、适应政府预算改革的政府总预算会计的改革方向

随着政府预算体制改革的步伐加快,按照公共财政理论设计的预算管理模式已开始建立,预算编制、执行等环节的管理制度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政府总预算会计的客体运行环境发生了变化。因此,政府总预算会计必须进行进一步的改革。

(一)建立适合中国特色的会计体系

目前,我国的预算会计包括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属于纵向财政会计体系,它牵涉到众多报告主体问题。纵向会计模式存在以下缺点:1.它承认并强化了“部门利益”,违背了公共财政建设方向。2.纵向会计模式造成会计制度条块分割,会计信息极其零散,不利于信息使用者评价政府的受托责任。由于纵向会计模式存在的弊端,我国政府总预算会计的改革应全新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体系。因此,根据中国实践,可以将我国现有的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体系进行重新归类。其中,政府会计包括目前的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和公立非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会计;非营利组织会计包括私立事业组织会计,公立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会计和其他非营利组织会计。在政府总预算会计的核算内容方面,应涵盖预算内资金、预算外资金和制度外资金,尽量把预算外资金和制度外资金纳入预算。同时,对公共财产和政府权益投资进行全面核算。

(二)会计核算基础采用修正的权责发生制

根据我国公共组织所处的会计环境特征和会计基础的特点,在推进我国预算管理和会计改革时,根据公共治理提高政府绩效的需要,引入权责发生制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但鉴于目前我国的财产税所占比率很低、会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以及公共受托责任强调数据的客观性等情况,对于政府总预算会计而言,1.资产方面:仍以收付实现制为主,只对部分资产实行权责发生制核算并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例如金融资产非金融实物资产。所谓部分金融资产,主要包括国债转贷资金以及已经确认但尚未实际收到的上级政府或其他方向提供的拨款或补贴。2.负债方面:对部分负债项目实行权责发生制改革是第一阶段改革的重点。改革的项目包括:国债应付本金和应计利息;已明确没有还款能力的政府担保项目;已核拨但尚未支付的政府采购项目(暂存款);已核拨但按进度尚未支付的基本建设项目(暂存款);应付未付的政府欠发工资等。这些应在核算中进行充分确认和计量,并在财务报表中予以列示。3.财务报表和预算方面:以资产负债表和收支表反映采用修正权责发生制核算的结果,着重体现净负债的情况,以现金流量表反映实际收付的情况,并据此来审核和编制预算,在需要现金时才进行拨款。经过第一阶段的改革,资产负债表和收支表对政府的负债情况能够得到较全面和完整的反映,对政府的财政风险也予以了较充分的揭示。

(三)根据当前部门预算编制、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以及政府采购制度改革的需要,及时制定和修改相关的法规、制度

为了适应政府预算和会计改革的要求,必须相应调整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并出台新的配套法律、法规。例如,财政部及时制定了与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政府采购制度改革相适应的会计账务处理办法;对于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和政府采购以后预算单位无法取得原始记账凭证的问题作出特别规定等。随着政府预算的进一步改革,政府总预算会计制度要适时修订和完善,对与预算执行有关但已明显落后于形势的会计制度如基建财务会计制度等要进行更新。

(四)适应复式预算的进一步改革,组织完整的会计核算

由于复式预算的进一步改革将公共预算、国有资本预算和社会保险预算等分开编制,这就要求我国的政府总预算会计制度未雨绸缪,预先为之做好改革的准备。财政总预算会计应分别组织完整的会计核算,以反映和考核其运行状态。为此,现行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需要按照上述复式预算的要求进一步改革,为核算完整的政府预算活动分别设置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等五类会计科目,将公共预算、国有资本预算和社会保险预算等分别看成是一个会计主体,使“资产=负债+净资产”的会计等式分别成立,并为它们分别编制资产负债表和预算执行情况表。对于复式预算子预算之间的资金转移等业务活动,预算会计也要分别在相应的会计主体中作出会计处理,以完整地反映政府预算的运行状况及结果。

(五)加强预算会计核算,改进预算控制,强化预算的法制性

预算在政府的计划、控制及业绩评价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预算是政府取得和使用财务资源的主要依据,也是广泛使用的控制工具。预算对特定用途的资金既有授权也有限制,政府单位必须从预算授权和预算限制两个方面证明其受托责任。政府总预算会计是帮助控制收支的管理控制工具。政府总预算会计通常需设置估计收入、拨款、保留支出等预算账户来概括和详细记录计划收入数、支出数和转账数。与此同时,政府会计还需设立与预算账户相匹配的会计账户来详细记录和反映经济业务的实际发生数。在政府的收入账户和支出账户中,需要同时记录和反映来源于预算账户的预算数额以及来源于会计账户的实际发生数额。通过计算账户余额,收入账户和支出账户可以随时反映出预算的待执行数额,包括收入的待收取数额和支出的待支付数额或剩余开支授权数额。政府会计通过设立预算账户和编制预算报告,跟踪并记录预算执行全过程,以确保预算约束的实现。

(六)编制、提供政府层面全面的财务报告和业绩报告

编制政府层面财务报告,可高度浓缩且全面、完整地反映政府的财务状况和收支情况,以便使用者评估政府受托责任并作出决策。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政府层面财务报告除了在现金制基础上继续编制政府预算报告外,还应按应计制基础增设资产负债表和业务活动表(或称运营表)。政府层面财务报告的主要优点是可以减少使用者对信息分析和评价的成本。恰当的政府层面财务报告构成了政府受托责任的范围,它可以防止政府逃避应承担的受托责任。形成这些报告所提供的数据对于制定和改进政府预算制度,强制政府改善和提高财务信息的质量方面是有益的。全面的财务报告与政府统一的总预算相配比,从而形成一个更加有效的反馈机制。

总之,政府总预算会计必须适应政府预算制度改革的步伐,及时作出相应的改革和调整,从而更好地为国家预算服务,快速、准确地反映政府预算制度的执行情况。

预算会计的特点篇5

一、财政总预算会计的概念与特点

(一)财政总预算会计的概念政府和非营利组织与企业有着本质的区别,它不以盈利为目的,其资金来源于财政拨款和社会捐赠,并且用于相关的公共或政策性事业。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资金由其下设的多个相关会计进行管理,财政总预算会计就是其中之一。财政总预算会计,又被称为总会计,是中央财政和各级地方财政设置的预算执行会计,其基本职能是对相关财政资金进行会计核算、对经济过程进行监督及对资金使用和相关财政政策的执行情况进行反映。

(二)财政总预算会计的特点1.特殊性(1)特定的会计核算对象。在我国中央、省、市、县、乡(镇)若干级政府都设有财政总预算会计,其通常被设置在国库管理机构,来处理日常会计实务,反映预算收支要求,帮助国库进行合理、妥善的资金安排和调度。(2)特殊的会计核算基础。财政总预算会计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兼有权责发生制,是一种修正的现金制。一般对于资产、负债类科目使用权责发生制,对于收入费用类科目采用收付实现制。(3)创新的会计核算方法。财政总预算会计对于一些特殊的经济活动采用“双分录”的会计核算方法,一方面反映预算的执行情况,另一方面反映相关的财务信息。(4)独特的会计要素。财政总预算会计剔除了“所有者权益”要素,取而代之的是“净资产”科目,反映其资产减去负债后的差额。2.政策性财政总预算会计作为管理政府财政资金的会计,其在执行国家预算资金的过程中不仅要遵守法律法规,还要符合国家的政策计划,按照国家的相关政策规划进行资金的调拨和分配。3.广泛性财政预算是一种计划、一种分配安排,国家的财政预算与经济体制改革、社会民生发展相关联。它涉及到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个方面,所以财政总预算会计对于资金收支情况的核算与反应延伸到生产发展的各个环节。4.宏观性在年末,财政总预算会计通过编制财务报表,将大量的经济活动和财务信息进行汇总并集中反映,通过相关数据,领导者会从宏观上整体把握经济的发展态势,对于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宏观上的监督并依此做出相关决策。

二、财政总预算会计的发展历程

我国的财政总预算会计经历了长时间的发展,为了适应不同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不断进行改革完善,从设立至今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财政总预算会计创立。创立初期,名为“总预算会计”,以资产、负债、收入、支出为会计要素,采用借贷记账法,核算较为简单。后来又更名为“财政总会计”,采用收付记账法。第二阶段:20世纪末,依据分税制等相关的财政体制的变革,对财政总预算会计在会计要素、会计等式、记账方法等方面进行重大改革。第三阶段: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时期,近年来对于财政总预算会计进行了某些方面的修改和完善,特别是财政部出台了新的《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是对财政总预算会计进行了进一步的规范,是目前各级政府财政正在执行的制度。在会计职能上,财政总预算会计从最开始只重视记账、算账等的核算工作,到后来其职能特别是对于国家公共事业的管理服务职能有了进一步的明确和深化。在核算方法上,由以前单一的收付实现制到如今以收付实现制为主同时兼有权责发生制。在会计核算方法上,由以前的单式记账法发展为借贷记账法。在会计核算科目设置上,随着经济活动的内容形式的变革,在原有会计科目的基础上,增加了如“资产基金”等相关的净资产科目。

三、财政总预算会计存在的问题

(一)收付实现制为基础存在的问题在过去,财政总预算会计所有的经济活动的核算都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很多经济行为和财务信息已无法用收付实现制为基础去核算,且核算出来的金额等相关信息不具有实际的经济意义或者是错误的。虽然随着财政总预算会计的不断改革,会计核算方式具有了兼有性,但依然是以收付实现制为主,权责发生制为辅。权责发生制是以权利义务发生的时点作为收入和费用确认的时点,即不管是否收到资金或支出资金,只要权利义务发生即确认。我国的企业基本上以权责发生制为会计核算基础,该原则能够更加客观地反映和评估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现金流量。在财政总预算会计中,首先,采用收付实现制的会计核算原则只能核算资金实际支付的部分,对于那些没有支付但相关经济活动确实已经发生的,如未还的借款,已经成为债务,但因为没有资金的支付,所以无法确认。这就导致了财政总预算会计只能核算和反映那些看得见的、显性的债务,而对于那些看不见、隐性的负债则无能为力。其次,采用收付实现制只能反映收入和费用的变动情况,虽然已经对资产和负债采用权责发生制进行核算,但依然不能全面强化对资产负债的管理。无法明确核算预算单位的相关资产价值。最后,该原则强调的是实际的资金收入与支出,对于缴入国库的资金来说,如果该笔资金是按照实际金额进行确认,那么与收入和费用没有直接的一一对应关系,会造成收入与费用不配比的情况,不利于年终时对报表的分析和第二年的预算编制。

(二)相关科目内容反映不明确财政总预算会计的会计要素分为: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费用。但有的科目核算的内容和方向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如“借出款项”,该科目核算的是本级财政借给预算单位的款项,到期收回但不考虑利息的资金。但该科目没有继续细分借款的时间,并且如果发生向外国政府或国际组织的借款该如何进行核算说明,是否应该计入到本科目中,都没有进行详细规定。在资产负债表中,这些信息没有被详细披露,不利于政府合理安排资金,影响下一年预算的编制。

(三)相关的预算管理不完善财政总预算会计的预算分为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其中对于社会保险基金来说,其管理体制对整个财政总预算会计体系存在不利的影响。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是来源于社会缴款和一般公共预算安排,并且专款专用,只用于社会保险的预算资金。根据相关资料显示,目前社会保险的资金来源并不充裕,资金在运转、安排、调度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会造成财政负担。所以当政府的会计信息不充分、不完整时就会让政府对于社会保险的管理运作状况认识不清,不利于财政相关风险的防范。

(四)相关投资核算不明晰我国政府的投资主要包括债权投资和股权投资,债权投资绝大部分以有价证券的形式存在,股权投资以信托基金投资为主,我国会计制度规定,将股权投资纳入到财政总预算会计的核算范围,但在实际操作中,核算依据的相关信息常常难以获取,而地方政府在进行大量资金运作时,是否作为股权投资还需要看相关管理政策的规定,这就会导致对于政策理解水平不同的会计人员做出的相关处理会存在偏差,进而导致股权投资相关的资金和信息数据存在偏误,影响财务报表的编制。

四、对于财政总预算会计存在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逐渐引入权责发生制让更多的经济活动以权责发生制为核算原则。与收付实现制相比,权责发生制更能准确反映经济活动发生时点,对于那些应收未收或应付未付的款项,就能够按照时间点来确定为相应的应收、应付款。这样能够将责任落实到确定的人员,使得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了解到各级政府财政的具体情况,了解相关工作人员的履职情况。同时,实行权责发生制,对于那些还没有真实收入或支出的款项来说,账面上的反映是均衡的,减少了以前方法使用不当而导致的债务风险的隐藏,使政府的财务信息更加透明。

(二)对相关会计科目进行完善结合现有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保证五类总科目不变的基础上,可以对一些科目进行增加或调整。如我国的预算收入分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等,可以按照收入的类型来对收入的科目进行设置,可设“税收收入”“非税收入”等科目,因为我国财政收入最主要的来源就是税收收入和一些非税收入,将其由级科目变为一级科目,更有利于对不同的收入明确的核算,增加会计核算的可理解性。又比如,对于现在前文“借出款项”,可以根据时间来划分其长短,可在其下设相关时间明细,便于随时了解债务的情况。

(三)改革相应的管理形式首先,明确财政总预算会计的服务对象和领导主体,明确财政会计制度与其他制度的关系,资金的使用与收入更多与相关的政策导向相适应。其次,针对已经发生或可能存在的管理体制上的缺陷,要及时进行修改与完善,利用相关的技术手段保证能够得到及时、充分和有效的信息,以防止由于信息缺乏导致的某项工作无法正常进行或出现错误,降低财政风险,减少不必要的资金流失。

(四)完善有关固定资产的核算根据制度要求,财政单位的固定资产一直使用历史成本计量,完全由购入时的成本确认,忽略相应的折旧和摊销,而随着财政总预算会计的改革,其资产不断增加,固定资产的折旧和摊销数额增大,不应在被忽视,而需要冲减固定资产的价值,这样核算的固定资产价值更具有真实性和可靠性,更能反映财政部门资产的价值。

(五)完善股权投资的核算股权投资作为财政总预算会计重要的投资方向和投资收益来源,应该予以高度重视。首先,完善股权投资的相关细则,对一些存在理解性差异的地方作出统一的规定,将股权投资的业务处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把实际发生的问题进行系统性的汇总并形成较为完善的解决方案。其次,核算方法可以不仅仅局限于权益法,针对不同的股权投资情况,进行成本法和权益法的灵活使用。如今,财政总预算会计在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其职能也在不断地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但我们应该认识到,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各方面的飞速发展,财政总预算会计应该不断进行改革,预算体系应做到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才能不断适应、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更好地为国家的建设服务。

预算会计的特点篇6

一、财政总预算会计的概念与特点

(一)财政总预算会计的概念

政府和非营利组织与企业有着本质的区别,它不以盈利为目的,其资金来源于财政拨款和社会捐赠,并且用于相关的公共或政策性事业。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资金由其下设的多个相关会计进行管理,财政总预算会计就是其中之一。

财政总预算会计,又被称为总会计,是中央财政和各级地方财政设置的预算执行会计,其基本职能是对相关财政资金进行会计核算、对经济过程进行监督及对资金使用和相关财政政策的执行情况进行反映。

(二)财政总预算会计的特点

1.特殊性

(1)特定的会计核算对象。在我国中央、省、市、县、乡(镇)若干级政府都设有财政总预算会计,其通常被设置在国库管理机构,来处理日常会计实务,反映预算收支要求,帮助国库进行合理、妥善的资金安排和调度。

(2)特殊的会计核算基础。财政总预算会计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兼有权责发生制,是一种修正的现金制。一般对于资产、负债类科目使用权责发生制,对于收入费用类科目采用收付实现制。

(3)创新的会计核算方法。财政总预算会计对于一些特殊的经济活动采用“双分录”的会计核算方法,一方面反映预算的执行情况,另一方面反映相关的财务信息。

(4)独特的会计要素。财政总预算会计剔除了“所有者权益”要素,取而代之的是“净资产”科目,反映其资产减去负债后的差额。

2.政策性

财政总预算会计作为管理政府财政资金的会计,其在执行国家预算资金的过程中不仅要遵守法律法规,还要符合国家的政策计划,按照国家的相关政策规划进行资金的调拨和分配。

3.广泛性

财政预算是一种计划、一种分配安排,国家的财政预算与经济体制改革、社会民生发展相关联。它涉及到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个方面,所以财政总预算会计对于资金收支情况的核算与反应延伸到生产发展的各个环节。

4.宏觀性

在年末,财政总预算会计通过编制财务报表,将大量的经济活动和财务信息进行汇总并集中反映,通过相关数据,领导者会从宏观上整体把握经济的发展态势,对于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宏观上的监督并依此做出相关决策。

二、财政总预算会计的发展历程

我国的财政总预算会计经历了长时间的发展,为了适应不同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不断进行改革完善,从设立至今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财政总预算会计创立。创立初期,名为“总预算会计”,以资产、负债、收入、支出为会计要素,采用借贷记账法,核算较为简单。后来又更名为“财政总会计”,采用收付记账法。第二阶段:20世纪末,依据分税制等相关的财政体制的变革,对财政总预算会计在会计要素、会计等式、记账方法等方面进行重大改革。第三阶段: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时期,近年来对于财政总预算会计进行了某些方面的修改和完善,特别是财政部出台了新的《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是对财政总预算会计进行了进一步的规范,是目前各级政府财政正在执行的制度。

在会计职能上,财政总预算会计从最开始只重视记账、算账等的核算工作,到后来其职能特别是对于国家公共事业的管理服务职能有了进一步的明确和深化。在核算方法上,由以前单一的收付实现制到如今以收付实现制为主同时兼有权责发生制。在会计核算方法上,由以前的单式记账法发展为借贷记账法。在会计核算科目设置上,随着经济活动的内容形式的变革,在原有会计科目的基础上,增加了如“资产基金”等相关的净资产科目。

三、财政总预算会计存在的问题

(一)收付实现制为基础存在的问题

在过去,财政总预算会计所有的经济活动的核算都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很多经济行为和财务信息已无法用收付实现制为基础去核算,且核算出来的金额等相关信息不具有实际的经济意义或者是错误的。虽然随着财政总预算会计的不断改革,会计核算方式具有了兼有性,但依然是以收付实现制为主,权责发生制为辅。

权责发生制是以权利义务发生的时点作为收入和费用确认的时点,即不管是否收到资金或支出资金,只要权利义务发生即确认。我国的企业基本上以权责发生制为会计核算基础,该原则能够更加客观地反映和评估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现金流量。

在财政总预算会计中,首先,采用收付实现制的会计核算原则只能核算资金实际支付的部分,对于那些没有支付但相关经济活动确实已经发生的,如未还的借款,已经成为债务,但因为没有资金的支付,所以无法确认。这就导致了财政总预算会计只能核算和反映那些看得见的、显性的债务,而对于那些看不见、隐性的负债则无能为力。其次,采用收付实现制只能反映收入和费用的变动情况,虽然已经对资产和负债采用权责发生制进行核算,但依然不能全面强化对资产负债的管理。无法明确核算预算单位的相关资产价值。最后,该原则强调的是实际的资金收入与支出,对于缴入国库的资金来说,如果该笔资金是按照实际金额进行确认,那么与收入和费用没有直接的一一对应关系,会造成收入与费用不配比的情况,不利于年终时对报表的分析和第二年的预算编制。

(二)相关科目内容反映不明确

财政总预算会计的会计要素分为: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费用。但有的科目核算的内容和方向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如“借出款项”,该科目核算的是本级财政借给预算单位的款项,到期收回但不考虑利息的资金。但该科目没有继续细分借款的时间,并且如果发生向外国政府或国际组织的借款该如何进行核算说明,是否应该计入到本科目中,都没有进行详细规定。在资产负债表中,这些信息没有被详细披露,不利于政府合理安排资金,影响下一年预算的编制。

(三)相关的预算管理不完善

财政总预算会计的预算分为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其中对于社会保险基金来说,其管理体制对整个财政总预算会计体系存在不利的影响。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是来源于社会缴款和一般公共预算安排,并且专款专用,只用于社会保险的预算资金。根据相关资料显示,目前社会保险的资金来源并不充裕,资金在运转、安排、调度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会造成财政负担。所以当政府的会计信息不充分、不完整时就会让政府对于社会保险的管理运作状况认识不清,不利于财政相关风险的防范。

(四)相关投资核算不明晰

我国政府的投资主要包括债权投资和股权投资,债权投资绝大部分以有价证券的形式存在,股权投资以信托基金投资为主,我国会计制度规定,将股权投资纳入到财政总预算会计的核算范围,但在实际操作中,核算依据的相关信息常常难以获取,而地方政府在进行大量资金运作时,是否作为股权投资还需要看相关管理政策的规定,这就会导致对于政策理解水平不同的会计人员做出的相关处理会存在偏差,进而导致股权投资相关的资金和信息数据存在偏误,影响财务报表的编制。

四、对于财政总预算会计存在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逐渐引入权责发生制

让更多的经济活动以权责发生制为核算原则。与收付实现制相比,权责发生制更能准确反映经济活动发生时点,对于那些应收未收或应付未付的款项,就能够按照时间点来确定为相应的应收、应付款。这样能够将责任落实到确定的人员,使得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了解到各级政府财政的具体情况,了解相关工作人员的履职情况。同时,实行权责发生制,对于那些还没有真实收入或支出的款项来说,账面上的反映是均衡的,减少了以前方法使用不当而导致的债务风险的隐藏,使政府的财务信息更加透明。

(二)对相关会计科目进行完善

结合现有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保证五类总科目不变的基础上,可以对一些科目进行增加或调整。如我国的预算收入分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等,可以按照收入的类型来对收入的科目进行设置,可设“税收收入”“非税收入”等科目,因为我国财政收入最主要的来源就是税收收入和一些非税收入,将其由级科目变为一级科目,更有利于对不同的收入明确的核算,增加会计核算的可理解性。又比如,对于现在前文“借出款项”,可以根据时间来划分其长短,可在其下设相关时间明细,便于随时了解债务的情况。

(三)改革相应的管理形式

首先,明确财政总预算会计的服务对象和领导主体,明确财政会计制度与其他制度的关系,资金的使用与收入更多与相关的政策导向相适应。其次,针对已经发生或可能存在的管理体制上的缺陷,要及时进行修改与完善,利用相关的技术手段保证能够得到及时、充分和有效的信息,以防止由于信息缺乏导致的某项工作无法正常进行或出现错误,降低财政风险,减少不必要的资金流失。

(四)完善有关固定资产的核算

根据制度要求,财政单位的固定资产一直使用历史成本计量,完全由购入时的成本确认,忽略相应的折旧和摊销,而随着财政总预算会计的改革,其资产不断增加,固定资产的折旧和摊销数额增大,不应在被忽视,而需要冲减固定资产的价值,这样核算的固定资产价值更具有真实性和可靠性,更能反映财政部门资产的价值。

预算会计的特点篇7

在几十年的实践历程中,全面预算管理的内容不断充实、体系不断完善、方法不断健全,现已成为企事业单位特别是大型企业不可或缺的管理环节,有利于协调各方关系、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企业精益生产,提高经济效益。而在整个预算管理过程中,必须依托于精准的数据反馈,也就需要会计核算的支持。二者虽不属于同一体系,却有些千丝万缕的联系,会计核算是预算管理的重要数据来源,预算管理的有效实行是会计核算的重要前提,在实际企业管理中应科学看待二者的关系,综合运用,促进企业发展。

一、企业预算管理与会计核算的特点及关系

1.企业预算管理的特点

在战略目标指导下,企业预算管理常包含编制、执行、考核三个阶段,贯穿项目始终,其具有属于自身的显著特性:

(1)及时性与准确性,每一次重大企业活动决策前都应进行预算管理,在一定时间内对所需投入的各种人力、财力、物力资源加以核算,得出成本,若在此过程中发生较大偏差,则会给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故预算管理中从数据收集到核算不仅要及时有效,还应具备高度的准确性。

(2)信息可比性,企业预算管理体系在内部应具有易理解性和可比性,有利于核算的规范化进行,也有利于企业内部沟通协作。

2.企业会计核算的特点

会计核算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核算与监督的功能,其特点如下:

(1)信息真实性,会计核算通过对企业各种经营活动进行连续地记录与分析得出一系列经济指标,是许多管理工作的基石,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为此,核算过程中所利用的各项数据信息文件等,都必须是绝对真实的,以反映企业生产经营的实效。

(2)信息的相关性与层次性,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甚多,产生了大量的数据资料,在会计核算中需要对此加以甄别,对重要信息进行严格处理,对次要信息进行简化处理,以提高核算效率。

3.预算管理与会计核算的关系

(1)预算管理的有效实行是会计核算的重要前提,只有预算管理得以切实有效地贯彻落实,企业的各项数据资料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范围内,会计核算的真实性才能得到全面保证,否则,会计核算容易失去参照性而变得不甚准确。

(2)企业各项生产经营活动都需要会计核算的参与,会计核算提供的数据可作为预算管理的资料来源,核算结果越准确,制定的预算计划越科学合理。正因为此,会计核算是否公正也直接影响到预算管理的公正性,会计核算流程需要严格遵守新会计准则及相关法律法规,保证管理的公允性。

二、企业预算管理与会计核算的运用策略

1.预算管理与会计核算相互独立

预算管理与会计核算隶属于不同的管理体系,可将各自所得结果分别呈现,在这种模式下,两者之间并未形成联系接口,当需要运用对方数据时,需要辅以额外的人工调整。例如预算考核时若采用预算编制表数据,则需要将会计核算结果导出后依据预算编制表形式加以整合。该模式没有改变原来体系的运行状况,前期工作量较小,但在后期数据整合过程中容易造成重复劳动现象,且并不能保证预算管理所需数据与会计核算数据的全部对应,从企业战略发展角度来看,应予以改善。

2.以会计核算为主导

以会计核算结果作为预算管理的评价依据,实现接口功能,预算编制表依照会计核算结果进行适当修编,在这种情形下,某一个预算项目可对应多个会计科目,而一个考核部门亦可以对应多个会计科目,但预算项目与考核部门之间呈现一一对应关系,为此需要将考核部门与预算项目进行合理编制。该模式解决了预算数据与会计科目的多口径对应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工作量,有利于企业全成本掌控的细化,但来自于各个职能部门的预算编制数据可能会影响到会计核算的合理性,而对每个核算科目入账处理原则与性质的重申也具有一定难度。

3.以预算管理为主导

预算管理自身具有灵活性,会计核算则需要依照相应的法律法规,按部就班地执行,以预算管理为主导,需要会计核算科目围绕预算管理进行部分重置,与此同时,会计核算多采用权责发生制,预算管理多采用收付实现制,以预算管理为主导容易影响会计核算的真实性,进而导致财务风险。

4.预算管理与会计核算相互结合

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通过信息化手段可方便地在预算管理系统内实现预算科目的整合,寻求预算科目与会计科目之间的关联并形成系统之间的对接,会计核算系统中相应科目如合同支付增设预算管理类别,设置为必选项,形成两者的关联性。该模式以预算科目数据作为考核数据,可减少工作量,而会计科目的相对独立,也便于会计核算遵守会计准则,依规而行,可称之为预算管理基础上的会计核算形式。

综上所述,无论是预算管理还是会计核算,都是为了企业发展而服务,都应着眼于企业的战略目标,以此为指导,以企业自身实际人力、物力、财力为出发点,不断修正内容,不断完善体系,促进预算管理与会计核算的有机结合,使其共同为企业经济效益提升做出贡献,为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够立足,并获得可持续发展。

预算会计的特点篇8

(二)基金会计的基本特征从基金“目的性”和“限制性”的基本特征可以看出,各个基金之间的财务资源有明显的界限,只有分别进行独立核算,才能更好地反映各类基金财务资源的筹集、运用情况。因此,以“基金”为记账主体的“基金会计”模式也就应运而生。与传统的会计模式相比,基金会计模式具有以下特性:一是会计主体的特殊性。在基金会计模式里,会计的记账主体不再是企业或者单位,而是有着不同资金来源、不同限定用途的各类基金,通过基金来确定会计核算的边界,划分记账的范围。每一个基金都有自己的资产、负债、收入、支出(或费用)和余额,相应地,每一个基金都设置一套自我平衡的账户。基金与基金之间的财务收支必须区分开,分别核算,分别编制基金会计报告予以披露。二是基金会计等式的多样性。由于基金会计以基金作为会计主体,且每类基金有其专门的来源和限定的用途,各类基金的资金运动状况有所不同,相应地,各类基金会计等式也不一样。

二、我国政府会计引入基金会计模式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全面反映政府受托管理的财务资源目前我国尚未建立真正意义的政府会计,仅仅存在着核算和反映政府预算资金收支活动的预算会计。现行的预算会计体系存在的主要局限之一就是核算范围过窄,很多政府资金没能纳入预算会计核算和反映的范围,难以全面反映政府资金运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财政总预算会计中并没有核算和反映固定资产的内容,在财政总决算报表中也不包括这项内容,这就意味着用于购置政府固定资产的财政资金,一旦支出以后就退出了政府和公众的视线,不利于加强财政管理和监督。第二,未能对国有股权的资产进行确认和核算。总预算会计对政府的投资仅反映为当期的财政支出,而对于进入国有企业的国有股权没有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投资款项一旦由财政拨出,就脱离政府预算的管理,进入行政事业单位或国有企业的核算环节,无法真实地反映政府资产状况。第三,没能充分反映政府的长期负债状况。目前社会保险基金按照《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制度》进行会计核算,独立于预算会计制度之外,导致社保基金游离于政府会计的监督体系之外。这种分离的会计核算制度,缺乏社会保险基金运行和财政预算资金运行之间的信息联系通道,不能准确地反映政府资金整体状况,不利于防范财政风险。因此,要全面反映政府的资金运动,就必须把这些预算资金以外的政府财务资源纳入政府会计的核算范围。但从政府受托管理的财务资源看,这些资金的性质、运动状态以及管理的目标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依照我国目前的会计模式,显然难以纳入同一平衡账户体系核算。引入基金会计模式,可将纳入政府会计范围的财务资源按性质、用途进行分类核算。

(二)有利于落实政府公共受托责任的履行 国民与政府之间存在着“委托关系”,政府接受国民的委托受托管理国家财务资源,这就决定了政府严格按照预算的要求筹集资金和使用资金,这种要求不仅仅是总量上的控制,还包括内容上的限制,即保证各项资金的专款专用,基金会计模式就是这种委托关系的必然产物。政府以预算为基础,对不同来源和用途的财政资金分别设置会计账户进行核算和报告,即以“基金”为主体进行会计核算和报告。采用基金会计模式,可以更好地贯彻专款专用原则,使各种具有专门用途的预算资金的界限更加清楚,便于加强政府对各类财务资源的管理,保证公共财政资源或其他资源真正用于限定的用途,体现资源的专用性,也便于落实公民对管理当局的监督,有利于解脱政府受托责任。

(三)有利于会计核算基础的选择现行的会计核算基础有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采用哪种会计核算基础,取决于资金运动的特点和管理的要求。从政府会计核算的内容看,资金类型多,资金的运动特点差异较大。第一,各级财政部门核算的财政预算资金,主要是反映预算收入、预算支出和预算结余的情况,以保持收支平衡,其收支一般是无偿性的,不需要核算成本和损益。只有真正收到的预算收入,才能安排相应的预算支出。因此采用收付实现制更能体现资金的运动特点和管理的要求。第二,代表国家行使职能的各职能单位,自身没有收入来源,开展职能活动所需的经费均由财政拨付,因而也不需要进行成本的核算,只需要反映经费收入、经费支出以及经费结余的情况。但由财政预算资金拨付用于购置的固定资产分散在各职能部门,这些固定资产若遵循收付实现制的原则核算,不能反映固定资产的真实情况。第三,从事新闻、教育、福利、体育、卫生、农林等事业发展的事业单位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根据这些单位事业活动的特点,其经费部分或全部由单位自行解决,不完全依赖于财政拨付,与财政只是存在一定经费缴拨关系。所以,这些单位部分需要进行成本核算。第四,政府受托管理的社会保障基金,作为全民未来的生活保障,应考虑到其保值增值,以及未来负担的支付义务。这需要遵循权责发生制的原则进行核算。因此,在政府会计核算的范围内,采用单一的收付实现制或者采用单一的权责发生制,均不能适应会计核算的要求。引入基金会计模式,可以在每一类基金限定的范围内,根据其自身资金运动的特点和管理要求,采用相应的会计核算基础。

三、我国政府会计推行基金会计模式的总体思路

(一)分类管理,设置不同的基金记账主体要全面反映政府的资金运动,不仅要反映预算资金的收支及其结余情况,还要把预算资金以外的政府其他资金的活动纳入政府会计的核算范围。按照目前政府行使公共管理职能的特点以及法律法规对相关财务资源的限定,可将政府受托管理的资金划分为政务基金、权益基金和受托基金。每一类基金作为一个记账主体,有一套相对独立的平衡账户单独核算。

政务基金是指用于政府职能方面开支的各项基金,包括日常经费的普通基金、专项拨款的特种基金、资本项目基金、偿债基金。

政务基金会计的重点是反映当期财务资源的来源、使用和结余情况。根据政务基金的特点,以政务基金为记账主体的记录和报告必须反映当期可以支用的财务资源。但政务基金在支用时,若属于资本性项目的支出,必然形成产权属于政府的长期资产,这部分长期资产是财政当期不可支用的财务资源;另外,为了平衡预算,政府还会发行政府债券来筹集资金,这部分资金一方面形成当期的资金来源,另一方面形成一项长期负债,这项长期负债不需要用当期财务资源偿还。因此,为了使每一个基金主体能够反映财政年度可支用的财务资源,必须将当期不可支用的财务资源和当期不需要偿还的债务与当期可支用的财务资源和当期应偿还的债务区分开,将形成的长期资产和长期负债分别设置一个单独的账户群“普通固定资产账户群”和“普通长期负债账户群”分别反映。

权益类基金主要是指政府作为出资者或者投资者身份,为社会提供服务收取相应费用而设置的基金。包括政府出资购建医院、新闻媒体、公园等发展社会事业而设置的事业基金和政府作为投资者投资企业的企业基金,政府投资企业的股权可以在这类基金主体中得到反映。权益基金会计要求反映经营收益、净资产的变动、成本的补偿等。

受托基金是指政府接受个人、机构、其他单位的委托保管和监管而设置的基金,如养老保险基金、失业保险基金、医疗保障基金等。受托基金会计反映政府以托管人的身份持有和管理这些财务资源的情况,包括本金、收益及其使用。

(二)综合反映,形成基金层面和政府层面的双重报告主体会计主体分为记账主体和报告主体,两者联系密切,但又有一定的区别。在基金会计模式下,为了满足内部管理的需要,会计核算的对象由很多组的基金构成,每一类基金代表一组特定的财务资源和限定的用途,这种模式下的每一类“基金”就是一个记账主体;而报告主体主要从外部信息者的需要,实现会计报告目标的角度考虑。在政府会计中,如果会计报告的目标是侧重反映每一类基金的来源及运用状况的,那么分散于各级政府的同类基金的总和就是一个报告主体;如果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反映整个经济实体的受托责任,那么各级政府就作为整个经济实体成为会计报告的主体。

预算会计的特点篇9

新绩效预算是当前世界各国预算改革的最大热门。据统计,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上50多个国家已经采用了新绩效预算。我国许多地方财政部门对新绩效预算也表现出浓厚兴趣。那么,到底新绩效预算具有什么特征?新绩效预算需要什么技术支持?我国是否具备推行新绩效预算的条件?本文将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

一、新绩效预算的基本特征

世界银行专家沙利文认为,绩效预算是一种以目标为导向、以项目成本为衡量、以业绩评估为核心的一种预算体制,具体来说就是把资源分配的增加与绩效的提高紧密结合的预算系统。

表1“德克萨斯州酒精和药品滥用任务的新绩效预算” 是西方国家所推行的新绩效预算的典型实例。

从这一新绩效预算实例可见,新绩效预算至少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

1.新绩效预算构建“目标结果产出预算”的逻辑关系,明确各项预算支出的绩效目标,有利于提高公共资金的使用效益。传统预算招致最大的批评在于预算支出缺乏明确的目标与结果指标,导致公共资金使用效益低下。新绩效预算的逻辑起点是政府意欲实现的某一方面的公共利益目标,该目标实现需要由若干量化的公共服务结果加以支持,而公共服务结果的实现则需要政府部门提供若干公共服务产出,公共服务产出的提供需要公共资金的支持。由此可见,新绩效预算不仅阐述了传统预算所描述的“花了多少钱”、“钱花在何处”,而且更明确了纳税人最为关心的“政府花钱所产生的结果如何”问题。

2.新绩效预算是以“成本”作为预算分配、预算考核的基础。传统预算管理中预算分配、预算考核是以“支出”为基础。从会计专业角度而言,成本属于权责发生制信息,而支出属于现金收付制信息。客观地说,权责发生制与现金收付制各有千秋。但是权责发生制相较于现金收付制优点在于它更有利于分清各届政府、政府部门、政府项目、政府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绩效(现金收付制相较于权责发生制最大优点在于有利于预算执行控制)。权责发生制下的成本信息是通过成本归集、成本分配包括支出资本化与摊销、折旧等一系列较为科学的程序而生成的,更有利于界定实现绩效目标所耗费的代价。

3.新绩效预算是产出型预算。传统预算多属于投入型预算。顾名思义,产出型预算与投入型预算的最大差异在于预算管理的关注点不同:产出型预算的关注点是预算产出/结果,要求部门单位管理者按照绩效合同对预算产出/结果负责,不再继续管理、控制预算投入。投入型预算的关注点是预算投入,要求部门单位管理者按照法律法规以及预算的要求加强预算投入管理、控制,忽视对预算产出/结果管理。

投入型预算与产出型预算之间的差异在于对预算本质认识的不同:投入型预算的理论基础系费用论,即“政府部门办事花钱”——政府部门维持运转并办事需要花钱;产出型预算的理论基础系购买论,“政府花钱向政府部门购买公共服务结果”。所以,投入型预算主要是罗列政府部门运转、办事所要花费的费用项目如人员经费、办公经费、设备购置费等,并且尽量细化费用项目以便预算执行与预算考核。产出型预算主要是阐述政府意欲实现公共目标以及所要购买的公共服务结果并详细地说明这些结果的质量标准,其中包括这些公共服务的单位成本。

投入型预算有利于控制预算资金的使用,但是极易陷入一种“花了钱等于办了事”陷阱,无法掌握“花了钱到底事办得怎么样”。基于购买论的产出型预算下政府花钱向政府部门购买公共服务有着严格的“价廉物美”的要求,从而提高公共资金的使用效益。

二、实行新绩效预算的技术支持

从新绩效预算的基本特征可见,实行新绩效预算至少需要以下四项技术支持:

(一)完善的部门项目支出绩效指标体系

新绩效预算首要特征在于为每一项目支出都设定明确的绩效指标并确定所要达到的水平。众所周知,政府组织目标具有多维性,至少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四个维度。这一性质决定了政府组织绩效评价相对于企业组织绩效评价更加复杂、更加困难。设计科学的、合理的、有效的指标体系是政府绩效预算乃至政府绩效管理的首要问题也是首要难题。指标体系建设的主要问题包括:(1)用什么指标体系来衡量项目支出的效益;(2)多维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相对重要性(即权重);(3)到底什么是高水平或低水平(指标赋值)。

(二)全面的政府资产管理系统

新绩效预算的重要特征还在于以成本作为预算分配、预算考核的基础,而资产使用成本或折旧是政府部门完成绩效目标所耗费的重要成本之一。所以,西方国家在推行新绩效预算过程中通常配套地推行“政府部门缴纳办公室租金”政府资产管理做法,如美国联邦机构需要向美国总务署缴纳办公室租金,甚至一些国家如新西兰政府部门应当缴纳资本费(capital charge)。从政府整体而言,“政府部门缴纳办公室租金”做法并不影响政府运行成本,但是却对政府部门单位绩效管理包括绩效预算有着重要影响。

计算政府部门资产使用成本或折旧成本必须掌握政府部门在完成绩效目标过程中到底使用了哪些资产。所以,推行绩效预算需要全面的政府资产管理加以支持。

(三)基于权责发生制的政府成本会计系统

前已述及,新绩效预算以成本作为预算分配、预算考核的基础,而成本信息是权责发生制下政府会计系统所生成的信息。所以,推行新绩效预算需要进行政府会计配套改革尤其需要推行权责发生制改革、构建政府成本会计系统。传统观点认为政府部门不以盈利为目的,政府活动不计盈亏,政府会计不计提折旧,政府会计不必进行成本核算。时至今日这一观念已经严重落伍。为了支持政府绩效管理,国际政府会计中政府成本异军突起,成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政府会计最重大的发展。政府会计不计盈亏不能等同于政府会计不进行成本核算。以法国2006年推行的涵盖预算会计系统、财务会计系统、成本会计系统的中央政府会计体系为例,其成本会计系统就是采用项目预算,对每一项目进行严格的成本控制和绩效评价。

(四)强化的问责机制

新绩效预算应下放权力,给予部门单位管理者更大权力。政治学基本原则之一是“权力与责任相对等”。既然让部门单位管理者对预算产出/结果负责,那么管理者应当有权控制投入,包括人事权、资产购置、处置权等。如果新绩效预算下还像传统预算那样控制预算投入,同时又要求部门单位对绩效负责,显然不科学,也对部门单位管理者不公平。举例说明,既然要求部门单位管理者对绩效负责,那么部门单位管理者就有权自己选择雇佣效率高的雇员、解雇效率低的雇员,否则部门单位充斥“不干活又要捣蛋”的雇员同时又不能开除,部门单位管理者如何提高部门单位绩效呢?

同样基于“权力与责任相对等”,权力下放应当以强化的问责机制为基础。权力下放给部门单位管理者,部门单位管理者就应当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对部门单位产出/结果的绩效负责,奖优惩劣。赋予权力后,没有实现绩效目标或以权谋私,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如减少薪酬直至解雇。下放权力而无问责机制,极有可能造成部门单位管理者以此图私利,从而引起公共部门管理混乱!

三、新绩效预算在我国的适用性

财政部对于新绩效预算在我国适用性的基本判断,从长远看是预算改革的方向,但目前做不到,因为还不具备推行绩效预算的条件。主要是现在还没有做到把政府的全部资源特别是公共资产方面的资源都纳入预算管理的范围,也未能准确地把握完成绩效目标需耗费的成本。

在新绩效预算风靡全球的背景下,笔者认为财政部这一判断非常理性。笔者也主张目前在我国暂不宜推行新绩效预算,主要理由是推行新绩效预算需一定的技术支持,尤其需要前文所提到的四项基础条件,而目前我们这四项条件要么不完善,要么不具备。

(一)我国预算支出绩效指标体系探索刚刚起步

我国暂不具备推行绩效预算不等于不讲求预算支出绩效。我国以绩效考评为突破口,探索科学、合理的预算绩效考评体系,为将来推进绩效预算改革夯实基础。如2005年财政部颁布《中央部门预算支出绩效考评管理办法》(财预[2005]86号文)用于统一规范、指导各类财政支出绩效考评。可见,目前我国刚刚开始探索科学、合理的预算支出绩效考评体系,其体系完善还任重道远。

(二)我国政府部门国有资产管理还非常薄弱

虽然2006年财政部以35号、36号部长令颁布了新《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和《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为各级财政部门规范管理各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奠定了坚实基础,但客观地说,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仍然非常薄弱。其中尤为突出的问题是历史上由于我国财权过于分散,行政事业单位除了财政预算内资金渠道可以形成资产,同时还有资产购置的其他资金渠道如预算外资金。这不仅造成目前财政部门难以掌握部门单位所占有、使用的全部资产,更衍生资产管理其他问题,如资产占有使用不公等等。这一状况直接造成财政部门难以准确地掌握部门单位在完成绩效目标过程中所耗费的代价,影响政府绩效管理工作的开展。

(三)我国政府会计尚无法核算成本

虽然我国早已开始酝酿政府会计权责发生制改革,但是权责发生制改革影响深刻,需稳步推进。所以,目前我国政府会计仍是以现金收付制为主要基础的预算会计。我国预算会计几乎没有进行成本核算,尚只能提供传统预算收支信息,难以提供新绩效预算所需的、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成本信息。甚至政府会计应当进行成本核算的观念还不为广大政府会计工作者所接受!这一政府会计现状也造成我国目前暂时难以推行新绩效预算。

(四)我国公共部门问责机制弱化

虽然近年来我国在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也不遗余力地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但是总体上我国公共部门问责机制还是较为弱化的。近年来审计署审计报告披露了大量我国公共部门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多数问题成为“屡审屡犯、屡犯屡审”的顽疾,一直难以根除,如部门“小金库”问题。这实际上就是我国公共部门问责机制包括财务问责机制弱化的重要表现。而问责机制弱化情况下权力下放可能会导致更大的公共管理混乱,人事权下放则极有可能导致任人唯亲现象泛滥。但权力不下放就无法推行真正意义上的新绩效预算。

【参考文献】

[1] 陈工.政府预算与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 财政部.中央部门预算编制指南(2007)[m].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2006:148-152;180-181.

预算会计的特点篇10

新绩效预算是当前世界各国预算改革的最大热门。据统计,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上50多个国家已经采用了新绩效预算。我国许多地方财政部门对新绩效预算也表现出浓厚兴趣。那么,到底新绩效预算具有什么特征?新绩效预算需要什么技术支持?我国是否具备推行新绩效预算的条件?本文将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

一、新绩效预算的基本特征

世界银行专家沙利文认为,绩效预算是一种以目标为导向、以项目成本为衡量、以业绩评估为核心的一种预算体制,具体来说就是把资源分配的增加与绩效的提高紧密结合的预算系统。

表1“德克萨斯州酒精和药品滥用任务的新绩效预算” 是西方国家所推行的新绩效预算的典型实例。

从这一新绩效预算实例可见,新绩效预算至少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

1.新绩效预算构建“目标结果产出预算”的逻辑关系,明确各项预算支出的绩效目标,有利于提高公共资金的使用效益。传统预算招致最大的批评在于预算支出缺乏明确的目标与结果指标,导致公共资金使用效益低下。新绩效预算的逻辑起点是政府意欲实现的某一方面的公共利益目标,该目标实现需要由若干量化的公共服务结果加以支持,而公共服务结果的实现则需要政府部门提供若干公共服务产出,公共服务产出的提供需要公共资金的支持。由此可见,新绩效预算不仅阐述了传统预算所描述的“花了多少钱”、“钱花在何处”,而且更明确了纳税人最为关心的“政府花钱所产生的结果如何”问题。

2.新绩效预算是以“成本”作为预算分配、预算考核的基础。传统预算管理中预算分配、预算考核是以“支出”为基础。从会计专业角度而言,成本属于权责发生制信息,而支出属于现金收付制信息。客观地说,权责发生制与现金收付制各有千秋。但是权责发生制相较于现金收付制优点在于它更有利于分清各届政府、政府部门、政府项目、政府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绩效(现金收付制相较于权责发生制最大优点在于有利于预算执行控制)。权责发生制下的成本信息是通过成本归集、成本分配包括支出资本化与摊销、折旧等一系列较为科学的程序而生成的,更有利于界定实现绩效目标所耗费的代价。

3.新绩效预算是产出型预算。传统预算多属于投入型预算。顾名思义,产出型预算与投入型预算的最大差异在于预算管理的关注点不同:产出型预算的关注点是预算产出/结果,要求部门单位管理者按照绩效合同对预算产出/结果负责,不再继续管理、控制预算投入。投入型预算的关注点是预算投入,要求部门单位管理者按照法律法规以及预算的要求加强预算投入管理、控制,忽视对预算产出/结果管理。

投入型预算与产出型预算之间的差异在于对预算本质认识的不同:投入型预算的理论基础系费用论,即“政府部门办事花钱”――政府部门维持运转并办事需要花钱;产出型预算的理论基础系购买论,“政府花钱向政府部门购买公共服务结果”。所以,投入型预算主要是罗列政府部门运转、办事所要花费的费用项目如人员经费、办公经费、设备购置费等,并且尽量细化费用项目以便预算执行与预算考核。产出型预算主要是阐述政府意欲实现公共目标以及所要购买的公共服务结果并详细地说明这些结果的质量标准,其中包括这些公共服务的单位成本。

投入型预算有利于控制预算资金的使用,但是极易陷入一种“花了钱等于办了事”陷阱,无法掌握“花了钱到底事办得怎么样”。基于购买论的产出型预算下政府花钱向政府部门购买公共服务有着严格的“价廉物美”的要求,从而提高公共资金的使用效益。

二、实行新绩效预算的技术支持

从新绩效预算的基本特征可见,实行新绩效预算至少需要以下四项技术支持:

(一)完善的部门项目支出绩效指标体系

新绩效预算首要特征在于为每一项目支出都设定明确的绩效指标并确定所要达到的水平。众所周知,政府组织目标具有多维性,至少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四个维度。这一性质决定了政府组织绩效评价相对于企业组织绩效评价更加复杂、更加困难。设计科学的、合理的、有效的指标体系是政府绩效预算乃至政府绩效管理的首要问题也是首要难题。指标体系建设的主要问题包括:(1)用什么指标体系来衡量项目支出的效益;(2)多维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相对重要性(即权重);(3)到底什么是高水平或低水平(指标赋值)。

(二)全面的政府资产管理系统

新绩效预算的重要特征还在于以成本作为预算分配、预算考核的基础,而资产使用成本或折旧是政府部门完成绩效目标所耗费的重要成本之一。所以,西方国家在推行新绩效预算过程中通常配套地推行“政府部门缴纳办公室租金”政府资产管理做法,如美国联邦机构需要向美国总务署缴纳办公室租金,甚至一些国家如新西兰政府部门应当缴纳资本费(Capital Charge)。从政府整体而言,“政府部门缴纳办公室租金”做法并不影响政府运行成本,但是却对政府部门单位绩效管理包括绩效预算有着重要影响。

计算政府部门资产使用成本或折旧成本必须掌握政府部门在完成绩效目标过程中到底使用了哪些资产。所以,推行绩效预算需要全面的政府资产管理加以支持。

(三)基于权责发生制的政府成本会计系统

前已述及,新绩效预算以成本作为预算分配、预算考核的基础,而成本信息是权责发生制下政府会计系统所生成的信息。所以,推行新绩效预算需要进行政府会计配套改革尤其需要推行权责发生制改革、构建政府成本会计系统。传统观点认为政府部门不以盈利为目的,政府活动不计盈亏,政府会计不计提折旧,政府会计不必进行成本核算。时至今日这一观念已经严重落伍。为了支持政府绩效管理,国际政府会计中政府成本异军突起,成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政府会计最重大的发展。政府会计不计盈亏不能等同于政府会计不进行成本核算。以法国2006年推行的涵盖预算会计系统、财务会计系统、成本会计系统的中央政府会计体系为例,其成本会计系统就是采用项目预算,对每一项目进行严格的成本控制和绩效评价。

(四)强化的问责机制

新绩效预算应下放权力,给予部门单位管理者更大权力。政治学基本原则之一是“权力与责任相对等”。既然让部门单位管理者对预算产出/结果负责,那么管理者应当有权控制投入,包括人事权、资产购置、处置权等。如果新绩效预算下还像传统预算那样控制预算投入,同时又要求部门单位对绩效负责,显然不科学,也对部门单位管理者不公平。举例说明,既然要求部门单位管理者对绩效负责,那么部门单位管理者就有权自己选择雇佣效率高的雇员、解雇效率低的雇员,否则部门单位充斥“不干活又要捣蛋”的雇员同时又不能开除,部门单位管理者如何提高部门单位绩效呢?

同样基于“权力与责任相对等”,权力下放应当以强化的问责机制为基础。权力下放给部门单位管理者,部门单位管理者就应当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对部门单位产出/结果的绩效负责,奖优惩劣。赋予权力后,没有实现绩效目标或,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如减少薪酬直至解雇。下放权力而无问责机制,极有可能造成部门单位管理者以此图私利,从而引起公共部门管理混乱!

三、新绩效预算在我国的适用性

财政部对于新绩效预算在我国适用性的基本判断,从长远看是预算改革的方向,但目前做不到,因为还不具备推行绩效预算的条件。主要是现在还没有做到把政府的全部资源特别是公共资产方面的资源都纳入预算管理的范围,也未能准确地把握完成绩效目标需耗费的成本。

在新绩效预算风靡全球的背景下,笔者认为财政部这一判断非常理性。笔者也主张目前在我国暂不宜推行新绩效预算,主要理由是推行新绩效预算需一定的技术支持,尤其需要前文所提到的四项基础条件,而目前我们这四项条件要么不完善,要么不具备。

(一)我国预算支出绩效指标体系探索刚刚起步

我国暂不具备推行绩效预算不等于不讲求预算支出绩效。我国以绩效考评为突破口,探索科学、合理的预算绩效考评体系,为将来推进绩效预算改革夯实基础。如2005年财政部颁布《中央部门预算支出绩效考评管理办法》(财预[2005]86号文)用于统一规范、指导各类财政支出绩效考评。可见,目前我国刚刚开始探索科学、合理的预算支出绩效考评体系,其体系完善还任重道远。

(二)我国政府部门国有资产管理还非常薄弱

虽然2006年财政部以35号、36号部长令颁布了新《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和《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为各级财政部门规范管理各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奠定了坚实基础,但客观地说,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仍然非常薄弱。其中尤为突出的问题是历史上由于我国财权过于分散,行政事业单位除了财政预算内资金渠道可以形成资产,同时还有资产购置的其他资金渠道如预算外资金。这不仅造成目前财政部门难以掌握部门单位所占有、使用的全部资产,更衍生资产管理其他问题,如资产占有使用不公等等。这一状况直接造成财政部门难以准确地掌握部门单位在完成绩效目标过程中所耗费的代价,影响政府绩效管理工作的开展。

(三)我国政府会计尚无法核算成本

虽然我国早已开始酝酿政府会计权责发生制改革,但是权责发生制改革影响深刻,需稳步推进。所以,目前我国政府会计仍是以现金收付制为主要基础的预算会计。我国预算会计几乎没有进行成本核算,尚只能提供传统预算收支信息,难以提供新绩效预算所需的、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成本信息。甚至政府会计应当进行成本核算的观念还不为广大政府会计工作者所接受!这一政府会计现状也造成我国目前暂时难以推行新绩效预算。

(四)我国公共部门问责机制弱化

虽然近年来我国在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也不遗余力地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但是总体上我国公共部门问责机制还是较为弱化的。近年来审计署审计报告披露了大量我国公共部门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多数问题成为“屡审屡犯、屡犯屡审”的顽疾,一直难以根除,如部门“小金库”问题。这实际上就是我国公共部门问责机制包括财务问责机制弱化的重要表现。而问责机制弱化情况下权力下放可能会导致更大的公共管理混乱,人事权下放则极有可能导致任人唯亲现象泛滥。但权力不下放就无法推行真正意义上的新绩效预算。

【参考文献】

[1] 陈工.政府预算与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 财政部.中央部门预算编制指南(2007)[M].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2006:148-152;180-181.

预算会计的特点篇11

深化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思考

预算执行审计是法律赋予审计机关的一项基本职能,是国家审计永恒的主题,是各级审计机关的首要任务。在发挥审计职能、维护地方经济秩序、推动财政体制改革和促进地方经济健康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共财政体框架的建立,财政预算管理体制正在发生重大变革,这些都将对预算执行审计的工作目标、内容、审计的方式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不断发展与完善预算执行审计已经成为各级地方审计机关的当务之急。

一、财政预算执行审计是政府审计的首要任务

(一)在促进依法行政中有所为。民主法治是和谐社会的首要特征,依法行政是民主法治的具体化。预算执行审计应把与社会公众息息相关的执法部门、有收费和罚款的执收执罚单位作为重点对象,检查执收执罚单位职责权是否明确、执法主体是否合格、执法行为是否合法合规、执法是否公平公正,加强对行政执法权的监督,促进社会和谐。

(二)在推进改善民生中有所为。预算执行审计应把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民生问题作为重点,监督社会保障、农村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卫生、农业投入、扶贫、新农村建设等专项资金的预算执行情况,检查惠农、惠民政策落实和惠民工程投入及效益情况,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促进实现经济发展成果由人民共同享有的目标。

(三)在服务经济发展中有所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促进经济发展是审计监督的重要使命。预算执行审计紧紧围绕中央财政政策和党委、政府重大经济决策,监督各项财政经济政(决)策的落实到位,加强本级预算执行审计,分析预算收入来源和结构,剖析预算支出结果和支出结构,为政府财政经济决策提供依据,为促进经济发展服务。

(四)在维护财经秩序中有所为。一方面,预算执行审计可以促进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依法聚财、依法理财、依法用财,不断提高财政财务管理水平,促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为维护社会稳定服务。另一方面,预算执行审计对违反财政法规的问题作出审计处理和处罚,对严重的违法违纪问题还要移送纪检监察或司法机关进行查处,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为反腐倡廉建设服务。

(五)在推动管理改革中有所为。预算执行审计发现问题,客观分析,综合评价,提出建议。一是从促进改进管理,堵塞漏洞,提高效率入手,提出加强财政财务管理的建议。二是从体制制度入手,针对体制制度存在的缺陷,提出深化财政管理改革的建议,建立长效机制。

二、地方预算执行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自1996年地方预算执行审计开展以来,预算执行审计揭露的问题大同小异,而且这些问题被审计单位是屡查屡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一)预算执行审计中宏观意识、大局不强,影响了审计的深度和层次。审计工作要坚持服务大局,以科学的发展观为统领,树立为国家和地方宏观经济发展服务和指导思想,这是对现代审计工作的要求和期望。而目前,我国各级地方预算执行审计的宏观意识、大局不强,本级预算执行审计的目标是什么、应该发挥什么作用,在一些地方特别是我们县级审计机关还不是很清楚,工作缺乏思路。对经济运行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的挖掘和分析不够,工作中多局限于对个案问题的提示,对财政管理中存在的越位、缺位、错位等问题及造成的危害,缺乏更深层次的提示和分析,对共性与规律性的东西缺少归纳与综合,没有从根本上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因此造成有的部门机械地参照上级执行;有的则延续财务收支审计的路子,审计中往往只满足于查处违纪违规问题,似乎这就是审计的全部目的,预算执行审计在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查错防弊的低层次上。导致“同级审”失去应有的作用,无法达到预算审计的真实目的。

(二)审计自身的缺陷,影响了审计的质量和效率。一是审计资源整合不够。预算执行审计全局“一盘棋”思路贯彻不彻底,业务部门单独作战、特别是各自作战,形成块块审计,最后的审计报告也只能是内容拼凑,与主体有联系但不紧密。二是审计深度不够。审计机关人少事多,特别是一线审计人员少,而参与预算执行审计人员则更少,由于预算执行审计时间紧,内容多、任务很重,不可避免影响预算执行审计的深度。三是审计特色不突出。目前审计大多停留在预算执行真实性、合法性上,对财政支出效益性审计不够,没有对财政支出资金效益跟踪问效,也使得审计无特色、无亮点。四是审计报告质量不高。审计报告平淡,以数字说数字、就事项论事项,缺乏综合分析,政府及其职能部门无法采纳和运用。五是审计适应能力不强。部分审计人员缺乏对国家财政政策、税收政策、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的学习,知之甚少,因而对财政管理中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比较惘然,不知所措,造成审计内容、审计重点、审计方式、审计方法得不到相应调整,审计效果也很差,对审计结果的质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三)预算执行审计中法律强制力较差,影响了审计的权威性和规范性。地方预算执法审计中法律强制力较差的主要表现在:一是审计结果的落实力度差,对被审计对象的约束性不强。揭露问题,查处案件并不是审计的最终目的,落实审计结果,加强管理,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保证财政资金安全高效运行才是审计的根本目标。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地方审计机关受制于地方政府,有的问题查出了,但在审计决定落实时就难了,致使有些问题屡查屡犯,影响了审计的权威性。二是对审计法规规章的执行力不够,增大了审计风险。地方各级审计机关在工作中对审计质量的控制水平不一,影响了预算执行审计的质量。

(四)审计报告前后的差别。当前开展的预算执行审计有一种头重脚轻的感觉,报告之前,全方位高度关注,审计机关也全身投入,报告之后冷冷清清,被动应付。审计成果运用效果不高,预算执行审计揭露问题表面上是财政等职能部门管理问题,实际上也是政府自身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政府则有一种“左口袋”与“右口袋”关系的考虑,一般多在内部协调,缺乏问责机制,起不到实质改进作用,审计成果运用大打折扣,影响审计人员依法行政积极性。并且由于审计机关弱显势单力薄。每年审计对象主要是财政、税务、金库(银行)、发改委等有职有权的政府部门,审计既要核查,又要处理,有时确实显得力不从心,有法不遮众的感觉。

三、如何深化财政预算执行审计

财政预算执行审计一方面推动了预算管理的改革,另一方面也应顺应预算改革的要求,结合公共财政逐步建立和完善的实际,进一步拓展思路、转变观念、不断创新。

(一)明确同级审基本原则和指导思想,把握审计技巧,提高同级审宏观监督意识。同级审的基本原则,应当有利于本级政府对本级财政收支的有效管理和人大常委会对本级预算执行及其他财政收支的监督;有利于政府财税部门和其他部门有效地行使预算管理职能;有利于实现政府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监督工作的法制化。在同级审的指导思想上应树立为政府、人大服务的思想,确保为政府加强财政收支管理服务与为人大监督预算执行和审批财政决算服务的一致性。为此,实施同级审一定要把为政府财政管理和决策服务与为人大监督预算执行服务结合起来;把查处财政部门组织预算执行中的违纪问题与揭露政府在处理财政问题时存在的不合理、不规范问题结合起来;把查处财政部门“近水楼台先得月”的问题与反映财政部门在编制预算、分配、执行中存在的不合理、不规范现象结合起来,从而把同级审质量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二)切实履行职能,突出审计重点性。同级审计重点可分为一般重点和个别重点,一般重点带有普遍性,是各级同级审必须注意的重点,个别重点带有特殊性,因不同地区经济的发展状况不同,预算执行重点不同而有区别,需要审计机关根据不同情况分别确定,突出抓好:一是重点审计对象。把组织预算执行的财税部门始终摆在审计的首要地位,加大教育、社会保障、民政、水利、城建等重点部门、重点资金的审计,加大财政投资项目、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救济救助、收费罚款等热点、难点事项的审计,加大群众举报、人大、政府交办等事项的审计。二是重点审计内容。围绕财政管理制度改革的主要特点,在全面摸清预算执行情况的基础上,重点审计预算编制的科学合理性,预算调整项目,预算执行偏差大、影响年度预算平衡的项目,涉及财政体制变动和税收管理体制的项目,年度财政预留支出项目,预算项目中数额大且未细化的项目,列收列支项目,非税收入管理,政府负债和预算管理改革中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执行等情况。三是重点整改内容。重点关注上年度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审计提出加强管理的意见的采纳情况。

(三)坚持“三个结合”和预算执行审计一体化,提高审计效率预算执行审计是个系统性和综合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审计机关上下联动、各专业审计之间密切配合和协作,及时沟通信息,实现信息共享。一些审计机关只满足于完成自身工作,缺乏全局和系统的观念,上下级之间在内容上存在重复审计,一些审计成果没有充分利用,造成审计力量和审计资源的浪费。个别下级审计机关对上级审计机关统一组织和安排的审计或调查项目完成不好,上下级审计机关信息渠道不畅,一些审计信息不能被及时采用,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在同一个审计部门内部各专业审计不配合财政审计,有的把预算执行审计理解为单纯地对财税部门的审计,各专业审计和专项资金审计缺乏宏观的财政经济意识。坚持“三个结合”,就是把对财税部门的审计与对预算执行单位的审计结合起来,把本级预算执行审计与对下一级政府财政收支的审计结合起来,把预算执行审计与其他专业审计、专项资金审计及审计调查结合起来。实践证明,“三个结合”是搞好预算执行审计的确实有效的方法。

(四)整合审计资源,丰富审计方式多样性。随着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等财税政策及征管方式的变化、不少部门的垂直上划的实际,当前审计体制的局限性带来了很多弊端,也应该随之变化,审计机关应当调整审计方式,整合审计资源。一是实现审计信息共享性。涉及到上级返还补助等转移支付资金,上级审计机关可通过下级审计机关核查并上报审计结果,同时上级审计机关也可将上级下拨的专项资金来源渠道、资金额度等审计信息传递下级审计机关,以便下级审计机关全面掌握专项资金来龙去脉。二是将单行的“上审下”、“同级审”整合,实行“上下联合审计”方式。联合审计可以实现“上审下”权威性优势和“同级审”熟悉实情优势互补,既可节省审计成本,又可节省被审单位的人力和时间,避免重复审计,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同时还通过“上审下”加大跟踪问效问责力度,可促进“同级审”作用的发挥。三是丰富“交叉审”内涵,打破区域人员界限实行重点专项资金“跨区域组合审计”方式。实践证明,“交叉审”效果好于“同级审”,但也存在地方与地方关系方面问题,如能在一个地区内,将辖区内审计人员重新组合编组开展审计,其效果比“交叉审”还要好。四是在财政投资领域、资产评估等方面可以借助社会审计力量,在审计跟踪问效方面可以借助内部审计力量,充分利用其审计成果。五是比照税收属地征管的原则,上级审计机关也应将对国税等垂直管理部门的审计,授权给下级审计机关,下级审计机关负责报告工作,实现审计机关同唱政府大部门审计一台戏的和谐局面。

(五)提高审计人员素质,协调各方面关系,营造和谐的预算执行审计环境。本级预算执行审计涉及面比较大,业务比较杂。因此,本级预算执行审计工作能顺利进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参审人员的素质。一是有计划地组织审计人员学习财税专业知识和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注重培养复合型人才。二是加强工程造价、评估等财政财务审计专业以外专业培训,优化审计人员专业结构,为绩效审计提供技术支撑,创建审计特色,丰富预算执行审计。三是加强审计人员写作能力培训,促进审计人员既能查、又能分析、还能撰写的能力水平提高,使审计报告最终能为审计工作服务,使审计成果得到最有效的运用。四是整合审计资源,精心组织实施,倡导团队意识,以此来增强审计队伍的战斗力和执行力,进一步提高预算执行审计的效能。与此同时,和谐的审计环境是预算执行审计顺利进行的保证。首先要处理好与被审计单位的关系,积极开展文明审计。审计与被审计单位不仅仅是检查与被检查的关系,也是相互协作、促进的关系。在预算执行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要严格要求自己,遵守审计纪律。发现问题要耐心与相关人员沟通,这样有利于对问题进行深入地分析和准确定性。二是协调与人大、政府等部门的关系,争取他们对审计工作的支持。高质量地完成预算执行审计工作任务光依靠审计机关是不行的,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离不开人大、政府的支持和推动,审计结果的落实也需要相关部门的督促和配合。否则,预算执行审计只会流于形式,发挥不了真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对深化同级财政审计的几点思考》中国审计报罗永兴

预算会计的特点篇12

一、我国开展财政预算资金绩效审计意义

财政预算资金包括财政预算收入和财政预算支出,绩效审计是经济性、效率和效益审计。审计目标主要以合规、合法性为主,开展财政预算资金绩效审计,确保政府部门对于纳税人资金的合理使用,对实现国民经济稳定、快速增长,持续发展起到推动作用。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和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审计机关要及时切入绩效审计领域,积极开展财政预算资金绩效审计,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财政预算资金绩效审计模式,为政府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财政预算收入是政府为满足社会共同需要,以法定方式筹集并纳入预算管理的财政收入。税收、公共收费、国有资产收入和国债构成了财政预算收入的来源,其范围的确定与公共商品的供给以及公共部门的活动范围有着内在联系。财政预算支出是指政府为履行其职能和满足社会公众的需要而做的一种政策安排。绩效审计作为审计的一种,绩效审计是指对被审计单位或人员所承担的公共受托经济责任所进行的检查、监督和评价。

二、我国财政预算资金绩效审计现状

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政府审计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公共审计制度,其特征是公共财政是财政预算资金绩效审计运行的经济环境,公共管理是财政预算资金绩效审计运行的政治环境,法治化管理是财政预算资金绩效审计运行的法制环境。

我国政府审计特点是公共财政制度为财政预算资金绩效审计提供了经济基础,民主政治的建设需求为财政预算资金绩效审计提供了政治基础,“依法治国”的治国方略为财政预算资金绩效审计提供了法制基础。

但我国开展财政预算资金绩效审计还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为财政预算资金绩效审计理论研究与实务脱节,财政预算管理不规范,财政预算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缺乏,财政预算资金绩效审计人才短缺。对政府绩效审计评价持不同观点,政府的作用在于弥补市场失灵。没有统一的可供参考的评价标准,具有综合分析能力的人员较少。有些项目未纳入部门预算,缺少公认、科学的评价标准,缺乏一专多能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基层审计机关在开展政府绩效审计时无所适从。

三、我国财政预算资金绩效审计的理论

财政预算资金绩效审计是指国家审计机关对使用财政预算资金的政府部门及相关组织的期望功能或期望目标的实现是否达到或超过既定标准或要求,以及实现的手段和方式方法是否具有经济性、效率性所进行的检查、监督和评价,并寻求改进途径,帮助其尽可能地尽善尽美实现其功能。

审计目标是在一定历史环境下,审计主体通过审计实践活动所期望达到的理想境地或最终结果。财政预算资金绩效审计的假设应具备的特点为它根据长期的审计实践及审计的本质特征归纳出来,是抽象的、有人为界定的色彩,具有系统性、贡献性、一致性和独立性等特征。由于科学的层次性,决定了审计假设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有层次的。

财政预算资金绩效审计的假设可分为三类五条。

第一类:前提条件假设。包括被审计单位值得依赖,.管理行为不是尽善尽美的,尚有改进的余地,被审计单位没有故意的浪费、低效、破坏和营私舞弊等行为,也不存在明显可以改进而没有人去改进的现象。

第二类:审计行为假设。包括被审计单位的效益是可以计量的。

第三类:审计人员责任类假设。包括审计人员素质较高。

财政预算资金绩效审计的内容分以下四个重点内容。一是以预算支出管理为审计重点,二是以公共部门行政管理成本为审计重点,三是以财政转移支出资金和各级政府安排的专项资金为审计重点,四是以公共投资建设项目为审计重点。

四、我国开展财政预算资金绩效审计的对策

在借鉴国际经验和积累自我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重点研究财政预算绩效审计的评价指标体系问题,重点研究财政预算资金绩效审计的法律、准则和制度,重点研究财政预算资金绩效审计的方法。加强基于实务的财政预算资金绩效审计理论研究,与实践紧密结合,规范研究与经验研究相结合。构建公共投资项目绩效审计的评价指标,进而保证使各级财政预算资金的配置合理化。为了提高项目社会评审的效率和质量,开展绩效审计的好办法、好经验,推动我国绩效审计实践的发展。

提高财政预算管理的规范化程度。转变绩效审计观念,将没有真正纳入政府公共预算范围的大量财政性资金统统纳入财政预算管理,大力提倡地方政府采用“零基预算”,保证充裕的预算编制时间。

建立财政预算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资料库。在利用现有评价指标的基础上,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的确定非常关键,审计机关也要通过逐步积累,在财政预算资金绩效审计中,针对不同的被审计单位、不同的审计目标,进行定性标准和定量标准,建立起相应为各利益方所公认的、科学审计评价体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