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数字经济建设合集12篇

时间:2023-08-18 09:31:56

加快数字经济建设

加快数字经济建设篇1

开展档案数字化建设,是全面推进“数字国土”的必然要求。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既形成各类土地档案资料,又依赖于这些档案资料开展日常工作,要建设“数字国土”,必须建设数字档案室,随着国土资源综合事务系统的全面应用,建设用地网上远程报批和国土资源管理“一张图”的实施,国土资源管理网上办公的推进,必然要求档案工作紧随其后,实现国土资源档案数字化。

五莲县国土资源局,为此加大资金投入,加快数字国土建设步伐,现已经建立起针对全部室藏的数字档案室,建成“数字国土”,“数字国土”为我们服务县域经济建设发挥了巨大的作用。2012年至2013年连续两年被县委县政府授予“全县经济工作特别贡献奖”。2012年至2014年获得省级文明单位、全省国土资源执法模范县、全市国土资源依法行政中期先进单位、全市耕地保护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五莲县国土资源局档案室实现了档案信息数字化、档案管理数字化、查阅网络化,各基层站所、科室足不出户即可在网上共享档案资源,在我市国土系统是首家实现档案网络全覆盖的区县,在全省也处于领先地位,有较高的推广价值。近几年来,通过建立健全各类档案,在争引项目和资金方面为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以“满足公众需求,服务社会需求,维护公众利益”为基本思路,档案工作积极服务于社会和农村经济发展。在开展的农民土地房屋确权、历史遗留国有划拨用地上无权证房屋土地及房屋权证办理工作、建立基本农田档案、实现连续17年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等方面,档案发挥了巨大的信息资源作用,受到社会公众较高的评价。

一是抓资源保护,坚守“红线”不动摇。切实加大了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力度,逐级签订了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书,将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逐一分解落实到乡镇、村庄、农户,层层落实保护责任。开展了专项检查,严厉打击各类破坏耕地尤其是基本农田的行为,维护了基本农田保护工作的严肃性。截止目前,全县耕地总面积93万亩,基本农田面积72万亩,全县共划定基本农田保护片3942处,全部按规定建立了登记卡、统计簿,实现了图、表、卡与实地一致。连续17年实现了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目标。

二是抓住省厅对规划进行微调的机会,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旅游及各乡镇招商引资建设等对土地的需求,通过查阅建设用地类档案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了调整与修改,对部分用地布局进行了重新安排,使其更适应全县发展需要。由于我们早已实现档案数字化,大大提高了查阅速度和查全率,赢得了时间,我们备案全省最早、规模第一。

三是开展了历史遗留国有划拨用地上无权证房屋土地及房屋权证办理工作。在前期的准备工作中,查阅了大量的原始档案,数字化的档案使查阅、统计更加快速和准确,结合原始档案到实地查看等,理清历史地块的用地权属和性质,共接受47个用地单位办理申请,申请办理住宅户数1953户、商业户数192户。目前已办理完134户住宅及2户商业用地手续,收取土地出让金600余万元。预计全部办理完毕后,可收取土地出让金超过1000万元,增加财政收入的同时,切实为群众解决了困扰多年的实际问题。

四是根据县中心工作需要拓展档案业务。2013年编制并了五莲山-九仙山地质公园总体规划,并按规划开展了一系列地质遗迹保护方面的建设工作,于2013年1月揭碑开园;以地质数字档案为依据,编制了全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12-2025年》,为地质灾害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两山地质公园还争引省级地质遗迹专项保护资金450万元。

五是建立农村土地测量档案,服务基层,支持民生事业发展。按照上级统一部署,扎实开展了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广泛收集了二调、更新调查、土地详查、人口普查等文件资料和相关图件资料;编写了《技术设计书》,印制了工作表格、簿册等;完成了地籍信息系统建设,将档案网络系统与地籍信息系统有机结合起来,做到资料互通有无,互查补缺,建成了全市首个区县级独立土地登记发证系统,并成功申报了全市“机关工作创新奖”;开展了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截至目前,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发证工作圆满完成,后续资料整理也已基本完成。3月份,顺利通过上级检查验收,检查组对我县做法给予高度评价。同时,完成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使用权发证外业航拍和数据纠正工作。在松柏镇王家口子村、后沟村和窦家台子村进行试点。现试点工作已结束,共发放宅基地使用权证122本。解析测量完成552个村庄,面积72.1平方公里。分别占全县村庄总数的87.4%、全县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总面积的84.1%。权属调查共完成402个村庄,形成地籍档案81926宗,发证960宗,按村庄完成率为63.6%,按宗地调查完成率为68.3%。

六是为行政务大厅中心窗口大力开展文明服务活动,积极推行“承诺告知制”、“服务限时制”,简化流程,缩短办事时限提供了良好的支撑。因我县行政服务大厅距离我局较远,在未实行档案网络化管理之前,业主办理土地业务时所需资料需返回我局档案室查阅,来回往返也造成了业主不必要的麻烦。实行档案网络化管理之后,在我局窗口就能直接查阅打印出来,省去了来回奔波之苦。能当天办完的当天办结,不能当天办结的,主动说明原因,限期办结;审批方面积极推行“一站式”服务,提高了行政审批效率,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窗口全年共受理各项业务申请近1300余件,平均每个工作日近6件,全部按时办结。

参考文献:

加快数字经济建设篇2

自2015年正式提出“互联网+”以来,我国先后推动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2016年)、促进数字经济加快成长(2017年)、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2018年)、“智能+”(2019年)和新基建(2020年)等一系列战略举措,标志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由传统的农业经济、工业经济逐步迈入了数字经济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创新驱动要素发生了重大改变[1]。这为占全国人口68%、国土面积占90%、GDP占41%(2019年)的国民经济基本单元[2]———县域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多重挑战。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对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在新时代、新形势、新趋势下,推动数字经济赋能县域经济发展,加快县域经济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创新发展步伐,成为了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现实课题。

一、数字经济时代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机遇和挑战

(一)新的经济发展体系给县域经济带来了重大发展机遇随着“新基建”的大力建设与推进,以5G、AI等为代表的智能技术催生了新的经济发展体系:1.市场资源配置出现新要素。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携同算法、算力共同赋能物理世界(主要是机器),物理世界将替代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而发挥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人类将进入“数字生产力”新经济时代。2.竞争要素和机制出现新规则。竞争要素已由传统的资源、产品、技术、服务等过渡到生态圈体系竞争时代,市场竞争要素资源将向数字经济体系无限集中,将改写商业经济竞争的规则,传统经济管理被强中心、共生化、无边界、自驱动的数字经济全方位取代。3.经济发展出现新趋势。传统经济形态将与数字经济、数字经济建立起高度耦合“数字联姻”关系,传统组织、物理世界将在数字化进程中进化出“智能生产力”、“智能生产关系”及“智能产出”的新型经济关系,传统经济的智能数字化转型将焕发出全新的生命力并产出新型智能产品,新的经济发展体系将给县域经济带来全方位的机遇和变革[3]。

(二)县域经济统计和核算面临重大调整和冲击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数字化技术创新和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方式、商业模式和产品表现形式,创造出了诸如共享经济、共享知识等新型产品、新型消费和新型收益的综合经济形态和数字化产品。而现有宏观统计体系已经无法完全对具有跨界融合、免费服务、动态创新等特征数字和被数字化提升的产品与活动所带来的增加值进行准确的捕捉和计量[4],这对我国传统统计、税收和财政管理体系提出新的重大挑战,国民经济统计与核算体系面临重大调整[5]。而县域在数字技术、数据积累与规范、新产业规模与集聚能力等方面与市域城市或发达区域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面对新型统计与核算体系的完善、实施和推广,县域经济发展的数量与质量都将面临不利的局面。

二、数字经济时代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传统生产要素运用不足及固化依赖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主要依赖于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传统生产要素的先后交替及转换从而获得竞争优势,推动县域经济从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转型发展。但由于不同县域发展水平和条件的差异,传统生产要素的市场配置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发挥,诸多县域经济发展出现了“木桶效应”现象。同时许多县域对传统生产要素产生了“刚性”依赖,这严重束和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发展。随着土地资源日趋紧张、劳动力红利逐渐消失、资本门槛逐年提高、环保标准日益提高等一系列发展条件的变化,传统要素驱动经济增长的传统模式已无法适应新常态下数字经济、数字经济的发展需要,县域经济发展面临两难选择。

(二)数据要素发展积累和沉淀不够为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需要,许多县域先后推动诸如智慧县域、数字县域、数字政府等的建设,除了在物流、交通、基础配套等数字化硬件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提升外,还将线上线下数字化产品市场的触角伸向了偏远的乡村,网上购物、移动支付、共享单车等数字化场景进入并深刻影响县域人们的日常生活。县域数字化建设及数字化产品催生了海量的数据,但相比需求相对规范、采集技术成熟、应用场景系统、渠道兼容较好的一、二线及中心城市来说,由于应用需求、采集技术、数据管理等方面的先天不足,县域内绝大多数的海量数据呈现碎片化、无序化、失联化的特点,处于“流离失所、无家可归、无处可用”的“流浪”状态,规范、有序、标准的数据积累和沉淀明显不够,县域经济智能化发展先天不足。

(三)新型经济形态发展的系统性不足数字经济的本质是以数据流动的智能化来解决复杂系统的不确定性,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以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其经济形态主要表现为消费端和供给端的高效协同和精准匹配。但目前我国县域经济供给端与消费端存在明显的失衡和不匹配:在消费端来说,县域经济范围内拥有较大规模的网购人群和网络零售、快捷便利的快递物流及移动支付体系;但在供给端来说,县域普遍存在全球知名品牌缺乏、精准营销不足、产品定位不准、数据驱动产品不足、数字化制造能力偏低、柔性生产和定制化生产能力供应链体系不完善等诸多问题,新型经济形态发展的内生动力及韧性严重不足。

(四)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理念与思维“误区”1.认知误区。数字经济要求县域治理进行创新和适应、跨越不同领域技术、传统创新方式等诸多改变和适应,因此普遍存在害怕、惶恐、抵触、轻视的倾向和情绪,对数字经济的本质、趋势、应用等认知不足。2.思维误区。受传统思维惯性和现实情境双重因素影响,出现了一方面轻视数字经济的引领创新作用,而另一方面则认为领数字经济无所不能的两种极端思维。3.实践误区。在推动数字经济过程中,县域政府普遍存在过于追求国际前沿水准、打造大型新型商业生态而普通民众却对发展数字经济“孤陋寡闻”、参与度较低的不对称情境。同时许多县域过于谋求县域范围内全方位的智能发展,没有充分考虑到自身的特色与差异,缺少问题导向的思维转变。

三、数字经济时展县域经济的途径与方法

(一)解放思想,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理念与思维创新1.服务县域经济发展大局。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是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和推动社会高质量发展,因此县域数字经济发展要树立人本理念、惠民理念、可持续发展等理念,所有的智能产业、技术、产品等均要以县域内人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为出发点和归宿,特别是要紧紧围绕并服务于乡村振兴、美丽乡村、扶贫攻坚等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发展大局。2.坚持问题导向。不同县域的发展均有其自身优势和不足,推动县域数字经济发展必须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县域面临的痛点和难题,运用数字化智能化的方式方法予以解决,谨防“两张皮”现象再现。3.创新县域管理方式。推动县域管理从传统自上而下的管理思维向多元包容的管理方式改进,关注用户思维、流量思维、大数据思维、平台思维等,满足并达成县域管理过程中多方的利益需求,实现共赢共享。4.树立全生态思维。在推动县域数字经济、数字经济发展过程中,不能一味求大求全,要在夯实数字基础设施、营造数字转型环境、完善数字化积累等多个方面构建数字智能产业生态体系。

加快数字经济建设篇3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数字经济的发展,大力实施信息化发展战略、国家大数据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等,推动互联网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数字经济成为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中国愿从五个方面与世界各国一道,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协力推动世界经济走上强劲、可持续、平衡、包容增长之路:一是发展以创新驱动为内核的数字经济;二是发展以协调包容为要义的数字经济;三是发展以开放合作为基础的数字经济;四是发展以安全可信为前提的数字经济;五是发展以造福人民为宗旨的数字经济。

浙江省政府副省长 冯飞

大数据时代数字经济承载的不是简单的0和1代码,而是10多亿中国人乃至全球70多亿人民的共同心愿。新经济、新动能,这是全球经济的焦点,数字经济的出现点燃了新动能,点亮了新经济,让更多的人看到了曙光。

阿里巴巴集团总裁 金建杭

未来普惠共享的经济体,一定是商业主体剧增,人人都能在网上进行经营,人人都能获得贷款,人人都能进行全球消费;商业竞争已经从拼关系、拼资金、拼地段变为拼智慧、拼数据、拼计算;商业结果从利用信息的不对称谋求暴利,转变到诚信是财富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构建普惠共享经济体的过程中,我们觉得整个社会都需要大勇气、大智慧。

领英执行主席、联合创始人 里德・霍夫曼

中国发展的速度是极其惊人的,我从来没有看到其他任何一个地方的发展速度能够这么快,他们有快速的时间马上进行尝试,看看做法、技术和模式是不是有用,他们可以在各个地方快速地进行布置。同时,他们还有一个巨大的客户群,而且是做到了全行业的开放,使其能够在各个行业中进行创业和创新。

鸿海集团董事长 郭台铭

加快数字经济建设篇4

长期以来,我省经济依赖钢铁、煤炭、电力、建材等传统优势主导产业的规模扩张,产能增加,实现了总量的快速增长。

近年来,随着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出现新变化,资源和能源需求减少,产能过剩,竞争加剧,资源型产业的扩张发展路子难以为继。由于我省重工业比重大、产业和产品结构相对单一、产业链短和附加值低,加上调结构、转方式和动能转换相对滞后,致使经济发展遇到多年少见的问题和困难。因此,全面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经济转型发展是实现我省社会经济和谐发展的迫切需要。

二、数字经济是转型发展的大趋势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数字经济异军突起,其核心要素的信息流带动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物流等冲破供需障碍,促进资源要素优化配置,从而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强劲势头相对传统产业需求不振、危机四伏的低迷现状,显得异常强劲。2015年我国提出,实施“互联网+”行动和“中国制造2025”,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和政策支持数字经济发展。

许多省市顺势而为,积极推动,取得良好效果。广东省以电子信息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为核心的数字经济基础部分规模多年位居全国第一,2017年电子信息制造业产值3.6万亿元,同比增长12.8%;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业务收入9318亿元,同比增长14.2%。浙江省把数字经济作为“一号工程”,大力发展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产业和一批重量级未来产业,2017年以数字经济为核心的“三新”经济增加值实现1.25万亿元,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37.1%。**市制定“大数据行动计划”,使大数据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数据枢纽及产业基地。

信息时代和数字经济将改变世界面貌,改变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我们必须审时度势、顺势而为,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优化配置,努力实现全省经济转型发展。

三、以数字经济促转型发展的几点建议

新一轮工业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推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持续创新,推动实体经济实现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进而带动经济发展新体系的形成。

在全球信息化进入全面渗透、跨界融合、加速创新、引领发展的大背景下,发展数字经济是转方式、调结构、换动能的重要抓手,也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创新驱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应有之义。

河北省应全力抓牢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建设雄安新区的历史性机遇,聚焦信息技术和数字经济,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和科技力量的支撑作用,助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全省经济创新发展。

一是着力以数字经济推进产业转型。加快推动数字经济与传统产业融合创新,不断培育和壮大新兴产业,为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提供新动能。要将制造业作为发展数字经济的主战场,大力促进数字技术与整个制造业本身、制造业产业链和智能制造点对点的三次融合,支撑制造业向智能化、服务化、绿色化全面升级,加快构建以智能制造为重点的新型制造体系。要将发展现代农业与数字经济结合起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壮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

建立农业决策系统、农业数据资源系统,不断完善数字农业平台的服务功能。要将数字经济融入现代服务业,以数字技术助力电子商务、金融、教育、远程医疗、智能交通等新业态,促进生产性服务业更好发展,积极推进服务业转型升级。

加快数字经济建设篇5

农业信息化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推动力和突破口,实施“数字乡村”工程是推动农业信息化的重要措施。

(一)实施“数字乡村”工程,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民心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重大历史任务,并将其列为“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十大策略之首。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把推进农村信息化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提出“要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和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强化面向农村的信息服务”。总理在全国信息化工作小组会议上指出:“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举措。要紧紧抓住信息化发展的机遇,进一步增强加快信息化进程的紧迫感和使命感,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充分体现了中央对“三农”问题和信息化工作的高度重视,充分表明农村信息化对于提高我国农业生产力,改变农村面貌,提高农村生产水平的重要作用。

(二)实施“数字乡村”工程,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在科技文化相对落后的农村,以信息化带动农村现代化、带动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将会极大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加快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因此,把宽带网络延伸到农村,向农民提供及时准确的主要农产品市场信息、就业信息,向农民推广新型农业科学技术;用信息技术引导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产品的交易及出口;指导农业生产经营,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服务;通过信息化加快农村行政、教育、卫生事业的发展等,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实施“数字乡村”工程,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是我们抓住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21世纪是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信息技术与生物技术在农业上的广泛应用,将引发农业的第三次革命。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信息技术将是实现优质、高产、高效农业的关键措施。加入世贸组织后,农业将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在这一进程中,我们能否抢抓工作主动权,关键在于我们能否根据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依托信息和知识的巨大潜能,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由此,我们必须看到,要使我州农业产业在国内外市场激烈的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必须依靠广泛的、全方位的信息作为支撑。没有现代化的信息网络,就不可能及时得到有效信息,得不到及时有效信息,就难以作出科学决策,就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因此,抓好信息化建设对促进我州农业向更高水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四)实施“数字乡村”工程,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是农业农村工作的迫切要求。我州农业信息化建设虽然具备了一定基础,但面对农业、农村、农民日益增长的形式多样的服务需求,农业信息服务工作中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在体系建设上,县级以上网络建设较为完善,但是也处于分散和各自为政的状态。乡镇以下的信息网络严重滞后,农业信息进村入户困难很大;在队伍建设上,乡镇信息服务人员不稳定、素质不够高,村级信息员技术水平普遍较低;在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上,普通信息多、特色信息少,大路信息多、实用信息少,外地信息多、本地信息少,农民群众采用信息效果不够好等等。这些突出问题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尽快加以解决。特别是现在,我州广大农民群众对省、州内外的市场信息、价格信息等需求十分迫切。加强农业信息体系建设,把农民群众迫切需要的信息及时传送到千家万户,对于解决农产品销售,提高农民收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意义尤为重大。通过“数字乡村”工程建设工作,我认为要达到三个目的:一是要通过研究开发适合我州农业特点的农业信息系统平台,加强对州内外、省内外、国内外农业信息的收集、分析、处理和开发利用,促进市场、资源、技术、生产等信息的共享;二是要通过研究开发多种形式的农业科技服务信息系统成果,为政府决策、市场开发、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技术推广和提高农民素质等提供便捷、有效的服务;三是要通过提供从生产领域向加工、流通和消费领域的信息服务,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生产信息、市场信息、科技信息、资源信息和政策法规信息等全方位信息服务。

(五)实施“数字乡村”工程,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是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云南省地处西南边陲,自然条件差,山高坡陡,居住分散,经济落后,农业农村信息网络建设严重滞后,农村最基层的情况和上级的政策措施常常不能及时的上传下达,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省委省政府对此十分重视,白恩培书记提出建设“数字乡村”的构想,多次召开会议进行专题研究,并作出重要批示;秦光荣省长、李纪恒副书记就组织实施、经费安排等作了指示和要求。省委省政府决定将“数字乡村”工程作为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和标志性工程,列入当前的工作重点加以推动实施,省级财政今年还专门安排了专项建设资金,快速推进全省“数字乡村”工程建设。我们德宏州的情况也与全省一样,农业农村信息化工作远远满足不了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快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步伐已经迫在眉睫、势在必行,各级各部门都要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把“数字乡村”工程建设工作纳入议事日程,全力以赴把这项利国利民的大事抓紧抓好。

二、明确目标,建立健全“数字乡村”信息网络

(一)指导思想。我州开展“数字乡村”工程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全州农业农村信息化需求,因地制宜地加快农村信息服务网络建设,搭建统一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立完善的农业农村综合信息数据库,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加强信息技术在农业和农村的广泛应用,为农民提供适用的市场、科技、教育、文化等信息服务,实现乡村信息网络化、政务公开化、服务社会化,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

(二)工作目标。根据省的要求,我州“数字乡村”工程建设的目标是:紧紧围绕我州“四村五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中心任务,2007年全面完成50个乡镇、336个村委会、2834个自然村的建设任务,形成覆盖州、县市、乡镇、村四级,连接所有乡村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学校、龙头企业、种养殖大户的农业农村信息网络;2008年在巩固提高现有网络的基础上,逐步向村组延伸,形成更为健全完善、上下联动的信息网络体系。

(三)“数字乡村”工程建设重点

1、建立信息网络服务平台。从上到下都要建立一个能满足农业宏观调控、微观导向和农村社会化服务要求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基础信息网络平台,满足各级政府和农民群众的需要。一是整合我州现有农业农村信息网络资源,建立一个农业农村经济综合信息主干网,成立州级农业信息网络控制中心,上联省和国家有关网站和相关部门,下联各县市信息中心、乡镇信息站、村信息小组、涉农部门、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户,整合涉农信息网络和信息资源,使之成为凝聚力和信息集散力最强的农业骨干网。二是州县建立综合信息服务中心。充分利用现有“农业信息网”基础设施的优势,发挥农经部门点多面广,联系千家万户、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经纪人队伍的优势,达到有一套好设备、有2-3名专职信息员、有一套信息服务制度、有一条对外信息收集系统的“四个一”标准,有效开展信息服务。三是乡镇成立信息服务站。安排2-3名专职信息员,负责辖区范围内所有信息的收集、和运用。四是村级建立信息服务点或设信息员。与村委会、活动站、图书室等公共服务场所相结合,确定一名信息员,制定信息服务站建设和管理制度,负责信息的上报和指导农民群众有效使用信息。五是推进广播电视、电话和互联网络的延伸,基本实现广播电视覆盖农户达到95%以上,电话普及到自然村达到80%以上,互联网延伸到各种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和种养大户。

2、加快农业农村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我州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少、质量差,农业信息网络的辐射范围小,共享性差,影响了网站质量和信息的有效利用。必须大力加强农业信息数据库建设,研发农业信息监测与速报系统,农业专家决策支持系统,更好地满足农民的信息需求。同时,要加快实现州、县、乡三级基础性、公益性、综合性、关键性的农业信息数据库建设步伐,让农业信息网络一经建立,就能快速地为农业生产服务。县乡两级应迅速组织熟悉政策、业务能力强的专职工作班子和队伍,深入村组收集农村社会经济、人文地理、政策法规、农业生产、农情气象、农用物资、农产品市场、乡镇企业、实用技术、科技成果、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疫病防治、扶贫开发、财务管理、专业合作组织、劳动力转移、名特优产品等涉及农业农村各方面的信息资料,认真进行筛选分析、加工整理后,录入汇集到数据库,及时进行在线查询,上网。

3、积极组织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建立农业农村信息服务网络,其目的在于通过信息的有效运用,快捷、高效地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因此,要采取多种形式的信息服务方式,因地制宜地利用各种载体和其他行政手段,方便迅速地把信息传递到广大农民群众手中。经济发达、农民素质较高的地区,信息建设以推行计算机网络化为主,拓宽信息提供的范围与提高信息的质量,让群众接受网络信息服务。在经济较为落后的地方,农业农村信息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覆盖到乡镇,再通过有线电视、广播、小报、黑板报、财务公开栏等渠道把信息传送给农户。特别是要通过信息、信息查询、信息咨询、网络宣传、网上办事、网络教育等功能和形式,免费为农民提供农产品供求、农业生产经营、新农村建设、种养技术、经营管理、政策法规、劳动力转移等方面的信息服务。通过农业农村信息资源数据库和在线上网查询等方式,为各级党委政府科学地决策农业农村工作提供准确的第一手资料。

4、是以信息化推进产业化发展。努力推动农业产业化升级,以政府的信誉和强制力为保证,以宽带网络为手段,大力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方式和绿色、特色农产品的生产,用网络把家庭小农经济分散生产的农户联系在一起,实现农业企业运营和农产品的品牌营销,进而带动我州的名特优产品的规模发展和产业升级,促进“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要进一步强化农村信息化的教育和普及,尽快提高农民素质,分类指导,提高农产品信息服务的针对性。根据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在信息服务上要突出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农产品信息服务。对于关系国计民生的土地密集型大宗农产品,要加强宏观政策和市场中长期信息预测分析。对有竞争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从产业、产品品种、品牌等不同层次,到产前、产中、产后不同环节,提供全方位信息服务。对有潜在竞争优势的农产品,实行信息服务先行、将其潜在优势尽快转变为现实优势。同时要鼓励行业协会、专业农协和各种合作组织,积极开展专业信息服务,适时推进农产品电子商务,提高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现代化水平。

三、强化措施,努力推进“数字乡村”工程建设。

按照省委、省政府开展“数字乡村”工作步骤的要求,我州试点阶段的工作任务已基本完成,目前已进入全面的实施阶段。时间紧,任务重,工作量大,涉及面广,各级都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保证“数字乡村”工程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是加强领导,统筹规划。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数字乡村”工程建设工作作为今年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任务纳入中心议事日程,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切实加强领导,有效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州级已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和专门的办事机构,并实行了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挂钩联系责任制度和“数字乡村”工程建设目标责任考核奖惩制度,明确落实工作责任。各县市都要成立“数字乡村”工作领导小组,层层签订目标管理责任制,切实加强领导,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问题,确保“数字乡村”工程顺利进行。各部门要明确责任,分工协作,紧密配合,制定规划,广泛宣传,克服困难,培训骨干,加强指导,开展评比,认真组织实施“数字乡村”工程建设。

加快数字经济建设篇6

[作者简介]王晋强,中共宁德市委党校高级讲师,福建福安355000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0)09-0021-03

2010年是全面贯彻国务院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意见》的第一年。福建省根据当前的实际把“数字福建”融入了海西建设的整体布局,提出了2010年“数字福建”工作要点,紧紧抓住国家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大历史机遇,继续深化电子政务应用,继续推进便民服务项目建设,继续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进一步增强“数字福建”服务海西建设的支撑能力。宁德作为海西建设东北翼中心城市,如何在先试、先行中对接“数字福建”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充分认识“环三发展”与“数字福建”对接的重要意义

宁德所辖的环三都澳区域是福建省对接“两洲”的桥头堡,2008年9月30日经省政府批准实施的{环三都澳区域发展规划)明晰丁宁德发展定位为海西东北翼中心城市。宁德地处东南沿海,其南与省会福州市相连,北与浙江省温州相接,东与台湾隔海相望;所辖的环三都澳区域是我国黄金海岸的中段,北连长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位于台湾海峡西岸,因此,“环三发展”在推进海西“两个先行区”建设、进一步“延伸两翼、对接两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从这一视角解读,“环三发展”与“数字福建”对接,关系着海西战略全局。而“环三发展”的自身定位是“全面溶人海西经济区,建设宁德新兴滨海港口城市”。要溶人海西经济区就必须与“数字福建”对接,因为“数字福建”的提出不是单纯信息、通信和网络(简称ICF)技术的应用,更多是从福建省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考虑,它在调整经济结构,加快经济发展;改变政府管理模式,建立服务型政府;推动城市管理变革,提升城市品位等方面显现出巨大作用。为此,新兴滨海港口城市的建设要与海西建设同步,要实现经济和社会跨越式发展,那么建设“数字城市”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事实上越来越多的城市,已经把IC了看作推动城市变革和创新的重要力量。如果我们不注重自身发展与其对接,那么环三都澳区域将被边缘化,有可能成为信息孤岛。

二、宁德在“数字城市”建设中的差距及其现状

2000年10月,福建省提出建设“数字福建”的重大战略举措以来,按照国家信息化工作总体部署和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目标,经过近10年的努力,省会城市福州、经济特区厦门以及泉州等经济发达地区,通过“数字福建”战略的实施,在抢占科技制高点、加速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提升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在政府和经济管理的各个层次上提高科学决策的能力、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初步显示了“数字福建”支撑服务海西发展的能力和效应。

毋庸讳言,环三区域的“数字城市”建设起步较晚,尚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近几年通信基础设施建设虽有显著发展,但由于基础条件差、资金不足、思想重视不够等原因,离“数字福建”的要求相差甚远。主要表现在政府和企业内部信息系统建设的进展缓慢,区域内9个县(市)水平参差不齐;政府、企业互联互通刚刚起步,城市信息平台尚未形成;网络社会、网络社区和数字城市综合性应用基本上是空白。例如,农村社会服务联动网率先在宁德的开通,大大加快了环三区域的农业信息化的进程,但仍存在农业信息采集标准化程度低,采集点不足,信息分析加工能力不强等,从而影响了信息的稳定性、准确性、权威性,降低了信息的使用价值。另外,信息传输网络不够畅通,甚至开而不通,信息覆盖面也不够广,信息传输在乡级到农户之间形成梗阻,存在着“最后一公里”问题,运行成效大打折扣。相比,福建省去年12月启动的省级网上行政审批系统,实现了51个部门619项审批事项网上申报、办理,在审批时限乎均缩短40%的情况下,按时办结率达到99%;同时,一批重点数字化建设项目取得突破,省社会保障卡及医疗就诊一卡通正式开通;全省应急视频会商指挥系统通过了验收;全省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161万户率先在发达地区完成;省居民健康信息系统建设在今年3月份建成。可见宁德与省会城市以及厦、漳、泉等发达地区差距明显。

因此,必须正视差距,把“数字城市”理念融入“环三发展”整体布局,认真落实福建省提出的2010年“数字福建”工作要点,根据宁德的实际,进行科学规划、细化其实施方案,制定符合宁德市情的工作要点,探讨“环三发展”与“数字福建”的对接途径。

三、把握机遇,积极推动“环三发展”与“数字福建”对接

第一,更新观念,主动融入“数字福建”建设。目前人们对“数字城市”的理解比较肤浅,特别是部分领导干部和部门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在推动“数字城市”建设上态度欠主动,在项目建设上存在应付的思想。因此,要加强宣传和教育,引人数字城市的发展是从根本上建立新型的城市数字化生活、工作和交流方式的新思想,强化社会各行为主体的信息化意识。首先,政府要不断提高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信息化意识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为数字城市营造良好发展的软环境。其次,紧紧抓住福建省委、省政府支持“环三发展”的良好机遇,充分认识公共信息服务是政府的重要职能,统筹规划、扎实推进宁德信息化建设,主动融人“数字福建”建设。最后,充分利用“数字福建”总体框架基本形成和省级电子政务顶层设计成果,共享省级数据中心平台资源和借鉴发达地区数字城市建设的经验等有利条件,加大投入,加快配套设施的建设,尽快实现与省级已建成的基础性工程和惠民利民重大项目对接,为推进“环三发展”与“数字福建”的全面对接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强化政府主导作用,加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国内外成功实践表明,信息化建设起步阶段的主体是政府,只有政府才能担当起提供公共通讯设施、建立共享信息体系、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的职责。由于诸多原因,宁德市政府在信息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相对薄弱,因此,必须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首先。要加快相关政策的制定、健全相应的组织机构。为实现信息资源有序管理和运行、开发与应用提供政策支撑和组织保障。其次,积极组织相关企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研制、开发信息产品,

适时推出适应宁德实际的项目。再次,加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信息化是高技术、高投入的产业,资金紧缺是经济欠发达的宁德地区必须面对的问题。一方面,政府要积极筹措资金,加大财政的投入比例,把有限的资金用到刀刃上,做到统筹安排、全局规划、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为了突破宁德资金缺乏的瓶颈,可试行信息化服务外包。开展应用系统建设及运行维护外包试点,推进市直信息中心整合,依托宁德电信、移动等公司为部门信息化建设提供技术外包服务。拓宽信息化资金筹措渠道,鼓励和引导有资质的企业、社会机构参与信息化建设项目投资或提供运行维护服务。在加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的同时,政府要注重协调各部门、企业和社会力量,使之形成合力,避免重复建设,整合信息资源,降低应用成本。

第三,抓住电子政务建设这一核心,推进环三区域9个县(市)的电子政务应用。电子政务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的战略重点,是转变政府服务方式、提高办事效率的重要平台。为此,要加快建设县(市)统一的电子政务数据中心;统一安装部署政务信息目录系统;通过现有政府网站整合和管理,推进电子政务外网应用;要不断适应“环三发展”对政务工作的需求,以需求为导向,拓展市级网上审批平台应用领域,深化部门业务系统的应用,推进宁德民生项目与省重点项目的对接。借助福建省率先在宁德建立农村小额贷款服务短信平台试验,适时在全省农村推广的契机,及时总结该服务平台建设的经验并以此为基础加快其他服务平台的建设,推动电子政务发展。通过电子政务的应用带动企业信息化、社会信息化等应用项目建设。

第四,立足信息资源的共享与开发并举。数据平台是“数字城市”建设的物质基础。目前宁德的数据库建设相对滞后,究其原因:一是基础数据统计口径不一致,客观上形成了众多分散的、异构的、相互封闭的“信息孤岛”,导致信息难以有效共享;二是基于传统行业管理组织模式,虽然条条、块块的信息化得到了长足发展,但由于信息服务机制还未理顺,部门分割、信息封锁,形成人为的信息短缺,各自占有信息不愿共享;三是网络体系建设和管理方面的原因,诸多部门或单位的信息数据库之间尚未真正实现互联互通,由于传输渠道不畅,造成信息无法共享;就是信息资源的开发能力有限,开发力度不足。长期积累的大量传统纸质信息尚未数字化,使本地丰富的数据资源无法进人数据库,现有数据的采集缺乏规范和科学方法,不少信息质量不高,甚至交叉重复不仅影响了信息使用的效果,而且造成了信息资源的严重浪费。

要改变上述状况,必须立足信息资源的共享与开发并举。一是要强制统一数据标准规范,这样不仅方便单位和部门之间的数据交换,而且有利于与省级数据平台的对接。二是要从体制上理顺信息服务机制,打破部门的条块分割,形成共享共建,共建共享的良好机制。三是要从硬件上统一技术规范,在网络体系建设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单位、部门、政府、企业、社会之间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四是加快传统纸质信息的数字化和当前地方动态数据的采集入库,这应作为宁德数据库建设的重点。地方数据属于原始资源,有很高的使用率和可用性,是地方政府决策的基础。五是充分利用市场化、产业化的手段开发信息资源,试行谁开发谁收益的模式,加快宁德的数据库建设,丰富信息资源,

第五,因地制宜,注重可持续发展。“数字城市”建设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人才、资金、技术、安全、管理等诸多方面的复杂因素。宁德作为海西东北翼中心港口新兴城市,信息化建设刚刚起步,科技基础较为薄弱,经济实力不足,信息基础设施不完善。因此,“数字城市”的建设不可能一步到位,需要因地制宜,科学地制定适合宁德发展的方案。要循序渐进,克服盲目跟进,杜绝追求政绩、搞形式主义、摆花架子的劳民伤财工程。要注重可持续发展,研究符合宁德信息化建设的切人点,探索与宁德经济社会实际相适应的发展路子。为此,一是在国家和“数字福建”的总体构架下统一宁德“数字城市”规划标准,以利于“环三发展”和“数字福建”在宏观层面上的对接。二是做好IT类人才的引进和储备工作。宁德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引进人才和留住人才难度大,要有一定的优惠措施和政策倾斜。要有计划地在应届大学毕业生中招收专业人才,同时通过培训和进修提高现有信息人才的素质,做好IT类人才的储备工作。三是在数字工程的发展目标定位上要有前瞻性,特别对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采购起点要高,舍得投入,避免若干年后被淘汰造成浪费。四是在数字城市系统的构建上必须满足开放性、易拓展性、可重用性、可动态适应性,给“环三发展”和“数字福建”的逐步对接留有充足的动态空间,为宁德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总之,“数字城市”的出现,是经济、社会全球化的必然趋势。随着相关技术体系的日益成熟,以及“环三发展”和“数字福建”的逐步对接,信息化将在宁德的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减害等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环三都澳区城发展规划 (2008―2020)[Z],

加快数字经济建设篇7

作为生产的关键要素,继传统经济———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等之后,有效利用通信技术、以现代信息网络作为重要载体充分利用数字知识和信息的数字经济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经济形式,它能提高效率,促进经济结构优化、经济社会结构再造和社会生产关系的全面转变,已成为推动全球经济社会发展和技术变革的主导力量。在杭州举行的G20峰会率先将数字经济列为创新和增长的重要议题,国际上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推动人类生产方式转变的数字经济协同行动的重要性,并在中国的带动下世界多国领导人共同签署了《G20数字经济发展与合作倡议》,这是第一份正在推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转型的数字经济政策文件,是数字经济的一个重要标志。“前后追赶”的全球竞争格局,要求全球数字经济的“双星”之一中国要增强紧迫感,从动力转型的角度出发,学习美国优势,研究制定适合的战略,抓住促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世界经济数字化机遇窗口,大力实施数字经济发展,力争走在世界前列。

一、数字经济内涵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技术产业发展部主任单志光指出,在全球范围内脱颖而出的数字经济已经成为颠覆传统金融和贸易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新经济形式。以腾讯、阿里等跨国公司为代表的互联网、大数据等数字经济的代表性企业在全球市值很高,金融和医药等传统领域的公司则相形见绌。数字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之后的较高经济形态,最早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这个词不是一个新概念。随着互联网和大数据的不断深入,数字经济的内涵2000年以后进一步扩大①。从今天对我国发展大数据的战略认识来看,以数字信息和知识为关键生产要素的数字经济是信息与通信技术的集成与应用,是包容、创新、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新经济形式的重要代表和重要推动力。其核心特征是以现代信息网络为主要载体,数据是元素,集成和转换是驱动力。数字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的动力是人工智能、区块链和未来的物联网技术。以BAT为代表的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产业组织的主要形式。数字经济战略发展中最重要的资产无疑是数据元素,以产业融合为主要表现形式,以网络空间为关键力量,推动数据元素从资源到资产和资本的增值以及分红的实现过程就是我国数字经济的核心。数字经济时代的多元治理已经成为推动现实世界发展并推动经济转型的必然要求。面对当今众多的数字经济概念,数字经济是新时代的新实体经济,是新时代新经济的显著代表,不能简单地把它看作划分产业的标准。河北雄安规划到2035年数字经济占GDP的比重超过80%。作为规划未来智能社会一个重要参考的数字经济,已然在国家政策层面站稳脚跟。

二、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义

目前我国正处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转型时期,中国经济呈现出越来越多的以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化特征。基于数字产业化和工业数字化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传统产业从数字经济中吸取了越来越多的新动力,能促进产业的深度融合,提升经济竞争力,促进中国经济发展实现三大变化。首先,以制造业为例,在中国传统的生产方式相对潜力较大的制造业方面,数字化有助于提高制造业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促进质量的变化。针对自主创新能力薄弱、产品整体素质不高的问题,通过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数据的分析,通过数字化转型,将在优化生产过程参数的基础上逐步建立数字化供应链。改变传统制造业的研发和生产过程,可以进一步预测可能出现的问题,从而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其次,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数字化可以更好地促进供需双方资源的有效对接,有助于降低市场交易成本并提高生产效率。可以大大降低交易成本,实现制造业产品出口的快速销售。随着数字技术在轻工、纺织、建筑材料、机械等传统制造业中的运用,对服务、生产、研发的全面渗透,行业数字化转型将进一步加快,TFP将全面提升。在我国305个智能制造示范项目中,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的初步统计,数字化改造使305个智能制造示范项目平均生产效率较之前提高了37.6%,305个智能制造示范项目平均能源利用率较之前提高了16.1%,305个智能制造示范项目平均运营成本较之前减少了21.2%②。第三,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下,数字化有助于加速培育新经济高质量增长动力,在激烈的科技竞争中促进动力转换。数字技术作为科技革命的创新成果产生了许多动态的新模型、新格式和新行业。只有当传统的因素通过数字化实现品牌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管理创新、营销创新等不同方式的创新,发展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时,高质量的发展才会有取之不尽的动力。当前企业层面数字化转型的探索有效地促进了基于数据驱动的新经济正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和主动能。面对新一轮的技术革命,加强数字经济,加快工业数字化进程,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建设数字中国,是中共中央、国务院的长期战略部署,对于推动中国工业走向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具有重要意义。

三、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对策

要大力发展从工业经济到数字经济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加快建设先进基础设施,构建基于网络、平台支持、软件定义、数据驱动、智能增值的新范式。未来几十年是人类经济发展史上划时代的跨越期,要加大数字经济发展以全面提升经济发展的创新和竞争力这一目标。

(一)加快信息领域核心技术的突破要提高信息技术产业、信息网络、工业互联网等基础领域的质量,建立新网络,加强战略支持。首先,加强基础技术研究,通过基础研究,推动应用技术群体的突破及尖端技术在通用芯片、人工智能、高性能计算、基础软件、量子通信等方面的布局,培育具有自主创新和强大竞争力的信息技术产业。通过技术创新促进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产业的研发和商用,加快网络、智能终端、电子制造设备和一些重要的产业链发展提升③。其次,建设G比特网络,全面部署IPv6,加快构建具有高速、全覆盖和智能的网络成本降低以及5G商业流程基础设施智能化转型的新一代信息网络。第三是加强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建设和推广,构建工业互联网、平台和安全三大功能系统,进一步落实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工业企业内外网络的升级改造,建立覆盖设备、控制、网络、平台和数据的多层次、系统化的综合安全系统。

加快数字经济建设篇8

随着信息革命发展起来的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三大空间信息技术(也称为“3S”技术),已成为构建国家空间基础设施的核心高科技手段,影响着国民经济的众多行业,以及社会民生的方方面面。《自然》杂志把空间信息技术称作世界上继生物技术和纳米技术之后发展最为迅速的第三大新技术[1]。尤其是二十世纪末,前任美国副总统戈尔提出数字地球概念后,以计算机技术和空间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互联网为纽带,运用空间信息对地球、城市等进行多分辨率、多尺度、多时空和多种类描述,并以此为工具支持和改善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的数字技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数字城市、数字行业等数字工程项目建设不断涌现且稳固推进。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于2004年由武汉大学首次设置,培养面向国民经济各行业数字化建设迫切需要,具有扎实数字工程技术、空间信息技术等领域的专业知识,掌握空间信息获取、数字表达和应用等方面的关键技术和研究方法,能从事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领域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程应用、信息服务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但是,由于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是一个新兴的专业,全国范围内开设此专业的院校仅有七所,专业建设时间短、社会知名度低等不足使得本专业必须直面生存现状,厘清自身优势,在人才培养方案及模式这一核心内容上下工夫。我校(河南工业大学)2012年新办此专业,当务之急就是制订出能够充分依托自身当前优势,面向行业及社会需求,培养方向清晰、定位准确的人才培养方案。我校地处中原腹地的郑州市,面对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重大机遇,准确科学地分析出中原经济区建设对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对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有着很强的指导意义。

一、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目前,国内共有武汉大学、河南工业大学等七所院校结合自身的专业优势(如测绘、电子、矿业、海洋环境、计算机等),开设了具有自身特色和定位的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本科专业(如下表所示)。

经过近十年的专业建设,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无论从培养规模还是专业特色点位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这几所院校都充分发挥自身的区位优势,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培养各自特色的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人才。例如厦门理工学院就是结合福建省/厦门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尤其是面向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对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方面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每年近1000人的人才需求[2]制订合理、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的。但是,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由于建设起步晚、开设院校少等原因,目前本专业人才培养规模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相距甚远,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

(一)全国范围内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人才的培养规模小、培养模式研究不足。

《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3]指出面对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我国测绘地理信息发展正进入全面构建数字中国的关键期、测绘产品服务需求的旺盛期、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机遇期、加快建设测绘强国的攻坚期。为牢牢把握难得的黄金战略机遇期,推动测绘地理信息加速发展、转型发展,提升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服务能力,《规划》明确提出联合国内高校,加强测绘地理信息学科建设;加大测绘地理信息科技人才培养力度,提升测绘地理信息队伍整体素质的要求。因此,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人才的培养任务重要且紧迫。

自武汉大学2004年在国内首次开设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目前全国仅有武汉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山东农业大学、上海海洋大学、厦门理工学院、河南工业大学等七所院校招收培养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领域人才,毕业及在校本科生不足2000人,整体培养规模明显偏小,远远达不到经济与社会发展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与此同时,这些高等院校中的大多数学校本专业也都刚刚起步,尚未成熟,因此对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不足。

加快数字经济建设篇9

房爱卿强调,主席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为中欧数字经济合作提供了新的机遇。在数字经济领域,中欧合作基础扎实,优势互补。作为全球重要经济体,中欧在发展数字经济等方面拥有诸多共识。

房爱卿表示,中方期待与欧方一道,分享双方发展经验,围绕网络基础设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开展数字经济合作,释放发展潜力,营造发展环境,构建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共同推进数字经济国际规则体系建设。

房爱卿说,我就推动中欧数字经济发展提出四点建议:

一是形成构建数字经济国际规则体系共识。构建更加公平、开放、包容的国际经济秩序是国际社会共同愿望,也是中欧的重要共识。当前,全球贫富分化,反全球化、民粹主义有所抬头。中国愿与欧洲共同努力,在多双边框架下加强合作,开展知识产权、消费者权益、个人数据保护等方面的政策沟通与协调,加大数字经济基础设施投资,推动更多发展中经济体和中小企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并从中获益。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在尊重各国网络的基础上,通过协商和对话,在制订国际数字经济新规则方面凝聚共识,共享数字经济带来的发展机遇。

二是探索拓展数字经济合作领域。充分发挥中欧政府间对话机制的作用,实现中国网络强国战略和欧盟数字化议程的有效对接,助推中国“一带一路”战略和欧洲投资计划等发展战略尽早取得实效。中方愿与欧方一道,以《G20数字经济发展与合作倡议》为指导,围绕网络基础设施、电子商务、云服务、数据保护、知识产权等数字经济重点领域,沟通政策,回应关切,增强互信,实现双方技术和市场规模优势互补,共同铺就信息畅通之路,不断缩小国家、地区间的数字鸿沟,扩大共同利益和合作空间。

加快数字经济建设篇10

随着信息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数字技术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与服务中的广泛应用,城市数字化已成为当代和未来国内外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所谓“城市数字化”是指在城市规划、建设与运营管理以及城市生产与生活中,充分地利用数字化信息处理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将城市的各种数字信息及城市的各种信息资源加以整合并充分利用。城市数字化无疑将为调控城市、预测城市、监管城市提供革命性手段,使城市建设和发展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关注这一城市发展的时代特征,必将对我国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小城市数字化建设的现状

我国数字化建设基础较为薄弱,信息化水平还较低,但是信息化的起点较高,且发展较快。经过几年的建设,我国中小城市在网络基础设施、应用系统开发、信息资源组织、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具备了一定的条件,为我国中小城市数字化建设奠定了有力基础。

1.公共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有了一定的基础

目前,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已初具规模,建成了包括数据网、光纤骨干网、ATM 异步传输模式网、SHD同步数字系列网和光纤接入网等在内的部级通信干线网。可实现天上有卫星、地面有微波、地下有光缆的全业务种类服务。拥有丰富的骨干传输资源和强大的网络接入能力。

2.各种应用工程有了一定的规模

各地信息服务网和数据库的发展已成为本地电子信息资源的集散地。政府部门、行业系统、大中小型企业、网民可以利用数据信息网络以宽窄带不同形式上网。政务信息网、农业信息网、校校通、远程教育工程目前也已初具规模。

3.信息资源开发具备了一定的基础

目前,全国各地市、县建有政府网站,并开发了多类应用系统。同时,各地信息港与社会各界合作开发建设了一大批专业特色网站,可支持各地建设数字化城市的需要。

4.国家数字化试点城市提供了可借鉴的操作模式

国家试点城市的数字化建设是通过政府协调组织,充分利用通信公司等社会各界优势资源,探索了“政府行为+企业行为”的全新发展模式。在建设过程中,市政府积极规划,制定数字化城市建设的整体方案。并以数字城市门户网站为契机,以点带面,有效推动政府、企业上网工程;推动了政务公开化、信息标准化的建设。

二、中小城市数字化建设面临的问题

随着城市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建设数字化城市已成为绝大多数城市发展的新目标。近几年来,许多大、中、小城市都纷纷提出了打造数字化城市的宏伟目标并制定了具体实施计划,但在各地的建设过程中,也不断暴露出许多问题。

1.信息资源缺乏整合,资源共享程度低

到目前为止,各城市基本上都建立了自己的信息系统。但各地多注重从硬件方面去构筑平台、建设网络,而对信息资源和应用系统开发不足,缺乏对信息资源的建设与整合。我国现有的信息建设又是按行业性和公共性、专业性和综合性以及政府和企业等分类建设的,各城市之间、行业之间网络缺少互通互联和互动操作,缺乏各系统间的业务交换和信息资源的共享,造成大量的重复建设和信息孤岛,信息网络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低。

2.信息人才缺乏,现有人员素质不高

城市信息化的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人才,而我国目前的信息技术人才特别是软件人才还相当缺乏,数字化城市发展所需的其他高技术人才也都相当缺乏,并且现有人才的自身业务素质整体不平也不高。同时,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目前还存在着较严重的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以及个人之间的数字鸿沟。此外,数字化城市建设的法制体系不健全、政府财力不足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落后等都将会有力地制约数字化城市的快速建设。

3.区域差距较大,存在“数字鸿沟”

所谓“数字鸿沟”,主要指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之间的鸿沟。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我国与世界的“数字鸿沟”还有进一步拉大的可能,这对于未来我国数字化的推进是一个直接的制约因素。我国国内地区间的“数字鸿沟”表现为因特网普及水平极不平衡,东部地区比中西部地区具有明显的普及优势。这种悬殊的信息化差距,既是一种表现,同时还是一个重大原因。信息化程度不均、信息拥有量的失衡,可能造成“数字城市”及经济发达水平的失衡进一步扩大。

4.信息化建设的规范化,标准化程度不高

建设数字化城市离不开信息资源共享的标准化,也就是要实现政府业务管理和企业运作的规范化、网络建设和信息交换的标准化。从中小城市的实际来看,在城市地理信息方面虽有较成熟的标准,但这些标准多过于强调手工处理需要,而缺乏对地理信息数字化的适应性和变化;在政府网站建设方面,各地虽基本上建立了网站,但主要的功能还是用于宣传政策法规、政府机构、办事程序等方面,电子政务水平普遍较低。

5.企业信息化建设缓慢,电子商务系统不完善

企业信息化是数字化城市建设的重点,也是电子商务运行的基础。而中小城市的大多数企业的设备还比较旧;企业决策层及员工运用信息系统和信息技术进行生产经营管理的水平还很低;企业的网络营销、电子商务、信息管理等都还处于起步阶段。许多城市的电子商务系统也不完善,物流系统不畅通,物流信息化水平较低;物流设施的网络没有形成规模,各类配送中心与供应商及上下客户之间没有形成供应链。真正意义上统一的电于商务平台尚未建立起来。

三、中小城市数字化建设的策略

建设数字化城市是一项复杂的经济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到政府、企业和个人,也涉及到资金、技术和人才,因而必须综合考虑各类因素,积极采取具有前瞻性、科学性的各种措施以加快数字化城市的建设。

1.培养、引进专业人才,解决人才饥荒

知识经济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大力实施人才工程战略、是实现“数字城市” 的有力保障。针对目前中小城市信息产业人才资源的现状,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快人才资源的开发和培养,特别要建立起鼓励、支持和促进人才发展的新体制和新机制,培养适应信息化发展的多门类、多层次的信息化专门人才。制定可行而有效的人才引进措施,引进海外和各地高素质的信息人才,更好地发挥人才作用,为全面进入信息化社会做好人才资源的准备工作。

2.缩小地区差距,尽快消除“数字鸿沟”

城市数字化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通过实时、及时的数据、信息交换,实现数字共享、信息共享、资源共享。“数字鸿沟”将严重阻碍城市数据交换与共享。所以,在一个存在巨大数字鸿沟的国家是不可能真正实现城市数字化。要想提高我国城市数字化水平,必须加快西部和贫困地区发展,西部地区除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外,还应选准经济的增长点和发展点,突出重点产业尤其是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技术产业,消除数字鸿沟,为“数字城市”的实现扫除阻碍。

3.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实现资源共享

信息网络是城市数字化的基础设施,数字城市建设应根据国家的统一规划要求,结合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为信息化应用提供具有相当规模、结构合理、高速宽带的数字化网络化环境。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公用电信网、专用通信网、广播电视网、计算机互联网等信息网络资源,采用新技术,优化布局,完善网络结构,积极推进三网融合。同时加快建立以政务信息、经济信息和科技信息为基础的公益型数据库和商用数据库体系,实现网络的宽带化、综合化和智能化。而且要按国家标准确定网络接入技术和建立电子商务统一交互平台。

4.积极推进企业信息化进程,大力发展电子商务

推进企业信息化,一是应加快先进的控制技术和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提升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和决策的信息化水平;二是加快制造业、流通业、交通业和金融业等的信息化步伐,积极开拓信息服务业;三是加快信息技术在农业和第三产业领域中的推广与应用。另外,企业应按照国家的有关标准和规范,建立健全电子商务基础平台,建立权威、公正的数字证书发放与密钥管理中心和电子支付系统,建立现代化物流中心与配送体系,建设集展示、销售、咨询和培训等功能于一体的电子商务门户网站,积极推进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伟:制约我国数字化城市建设的主要因素与应对对策.商业经济,2003年第10期,70~72页

[2]李研李明山:关于我省数字化城市建设的几点思考.信息技术,2003 年第1期,77~80页

加快数字经济建设篇11

数字经济作为当前发展最迅速、创新最活跃、辐射最广泛的经济活动,正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动能、新引擎。去年召开的G20杭州峰会首次将“数字经济”列为G20创新增长蓝图中的一项重要议题。高度肯定加快数字经济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强调要做大做强数字经济,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近年来,我国数字经济高速增长,规模优势进一步凸显,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我国数字经济的异军突起,离不开作为主要载体的现代信息网络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普及。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网络发展,2013年印发了《“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2015年作出了实施网络强国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工业和信息化部全面贯彻落实系列战略部署,以电信普遍服务试点和提速降费专项行动为组合拳,不断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加快提升网络应用普及,助力推进我国数字经济快速发展。

深入实施电信普遍服务试点,补齐数字经济农村基础设施短板

数字经济不仅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能,也已经成为改善民生、提升公共服务能力的重要途径,成为贫困地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有力武器。发展数字经济,广大农村地区大有可为且应当有所为。为缩小城乡“数字鸿沟”,让广大农民共享“数字红利”,在多年实施通信“村村通”工程的基础上,2015年10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电信普遍服务补偿机制,通过加大中央财政补贴资金的引导力度,推动地方政府提供政策保障支持,发挥企业作为投资和建设主体的积极性,实现中央、地方、企业合力加快推动农村及偏远地区宽带建设和运行维护的局面。

2016年,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财政部组织实施了两批电信普遍服务试点,通过中央财政补贴带动企业投资,总计投入超过300亿元,支持27个省份的约10万个行政村光纤通达和升级改造,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村达3.1万个。一年内部署的行政村通宽带建设任务超过了“十二五”时期任务总和。 2017年度电信普遍服务试点继续支持超过3万个行政村通光纤。目前,各项部署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展开。预计该批试点完工后,将提前实现《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全国98%行政村光纤通达和90%以上贫困村覆盖宽带网络的目标。

扎实开展提速降费专项行动,创造数字经济发展最大红利

数字经济的发展,需要速度更快、成本更低、普及更广的信息网络,有必要通过推动网络提速降费,进一步激活信息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总理明确提出,“要把网络提速降费这个基础打牢,这不仅可以直接惠及普通消费者,更要着眼全局,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2015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高速宽带网络建设 推进网络提速降费的指导意见》。工业和信息化部贯彻落实国务院决策部署,连续三年实施提速降费专项行动,全力推进提速降费各项工作落实,为数字经济发展创造最大红利。

一是投资力度不断加大,网络能力极大提升。近两年,信息基础设施投资力度不断加大,三家基础电信企业和铁塔公司投资8800多亿元,投资规模创历史新高,极大加快了我国光纤建设改造和4G网络部署进程。全国近半数的省和自治区已相继建成“全光网省”,所有地市基本建成“光网城市”,光纤用户占比达到79%,为全球最高;累计建成260多万个4G基站,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4G网络。实现了固定宽带网络从铜缆到光纤、移动网络从3G到4G全面覆盖的跨越式革新,带来了网络速度的数倍提升。2016年底,我国固定宽带平均接入速率达到49Mbps,是2014年底的7倍;固定宽带和4G网络下载速率双双逼近12Mbit/s。

加快数字经济建设篇12

所谓数字化林业是指以整个林业系统为研究对象的数字化、网络化、可视化、智能化、系统化、全面化的信息集成,是开放而且完善的应用与共享的集成。“数字林业”运用现代先进的信息获取、传输、处理技术进行林业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以数据管理、分析、决策信息平台为技术支撑系统,进行森林资源、灾害、荒漠化及林业生态工程管理、监测和评估等应用。

1 数字林业技术的主要内容

作为林业资源管理方面信息化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林业技术在实际的应用中取得了卓越的效果。它的本质是指对人类赖以生存环境的有关数字领域方面的科学认识,其中包含着众多的数据信息,这是一项研究林业资源方面的重要科学技术。目前常用的数字化林业方面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a.数据的实时共享、快速的存储、数据挖掘;b.具有遥感功能的3S技术;c.系统功能完善的虚拟现实及可视化技术;d.在可靠的系统平台支撑下,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对信息的存储、分析和处理。退耕还林工程实施过程中涉及的范围非常大,客观地加大了林业资源方面的数据信息量,为相关的管理部门带来了一定的工作压力。而采用数字林业技术,可以运用可靠的信息化技术进行有效地分析与管理。在中心数据服务器的作用下,大量的林业资源数据通过高速的传输方式实现了数据的存储、共享。

2 现阶段数字化林业建设的现状

2.1 计算机普及率及技术应用都影响了数字林业的基础性建设

就目前的现状来看,我国的数字化林业建设中存在着计算机普及率与应用水平都亟待提高的问题,我国的林业系统由我国的国情所决定,然而当前我国的计算机普及率相对较低,而计算机的应用水平也不够高。此外当前的林业各部门,在资源规划和调查方面,3S系统的应用比较多,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由于各类仪器以及信息处理软件的自身精度等原因,有一些数据还需要做更进一步的分析。

2.2 数字林业化信息数据库的建设尚不充分

现阶段我国的数字化林业信息数据库的建设尚不充分,林业系统的各部门对信息资源的价值还没有得到充分地认识,并没有好好地对数据库进行有效的挖掘和利用。要通过数字林业化建立起统一的信息服务和基础性的设施,以建设、挖掘并充分利用林业系统的信息资源已经势在必行。

2.3 信息处理应用软件亟待开发

我国目前自主开发的高水平应用软件还十分有限,软件业的发展水平与其他行业的发展水平尚处于极不平衡的状况。印度软件业较我国发展水平领先15年左右。“林业数字化”建设任务之一是开发建设良好的信息处理软件。目前所开发的很多都是低水平的重复开发,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不能很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林业系统内部各部门应联合科研院所,实现技术互补,开发出适合本行业应用的高水平信息处理应用软件。

3 数字林业创新途径

3.1 加快对我国数字林业的构建速度

数字林业的构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基本模型,层次结构与体系结构。基本模型是指数字林业的数字框架模型,数字高程模型和数字单元。数字框架模型是指整个数字林业对于数据的转换与存储,而数字高程模型则是对数据的的分析与整理,数字单元就是指对不同的数字进行合理分类,以便人们的查找等。整个的数字林业是一个十分巨大的工程,其中包含着很多复杂的东西。对于一个完整的数字林业来说,每一个体系都是必不可少的。林业资源数据的收集与转换,科研人员的处理,数据的分析等等这些方面都是一个完整的数字林业所必须的东西。因此为了构建更好的数字林业,必须要将每一个部分与层次都要构建完整,加快对各个模型的建造,这样采薇更好的发展打下基础。

3.2 数字林业平台的建设

数字林业要想发挥其重要作用,就必须要保证数据来源的准确性与及时性,因为林业资源总是在发生着不同的变化,需要进行密切的检测。对于很多的数字林业平台来说,在信息的时候并没有进行及时更新,很多的数据都是前几年,甚至是前几十年的。这样对于人们管理林业资源是十分不利的,数据的不准确性也会带来人们活动的错误性。数字林业平台是一个关于数据共享的平台,它主要的功能是分享林业资源信息,森林防火信息与造林绿化信息。特别是对于森林防火来说,大火对于森林资源的损坏程度是十分大的,同时它还可能威胁到周边居民的生命与财产安全。及时的森林防火信息,有助于尽早消灭森林火灾,对人们也起到一个警示的作用。数字林业平台中的造林绿化平台为人们的绿化活动提供了决策与合适的方法。

3.3 加大林业技术创新人才的培训力度

人是所有产业发展中最主要的经济创造元素,要想快速推动我国林业发展,就必须培养一大批素质过硬,技术熟练的优秀的工作人员,创新技术人才的匮乏成为我国林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当前我国很多林业从业人员仍持传统的老旧知识体系,更不具备符合现代市场经济需求的综合素养,因此,如何加大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力度成为创新数字林业技术的关键。持传统知识的人力资源无法满足新型的科技含量较高的工作要求,因而无法推动林业技术的快速发展。这样效率过低的人资不仅不能成为现代林业建设的中坚力量,而且还会成为数字林业技术创新的障碍,因此,要想使林业产业更稳定、快速的发展,就必须切实培养一批专业水平过硬、综合素质较高的人资作为创新数字林业技术的动力与资源。人才推动林业发展,反之,数字林业技术的创新也会加快人力资源开发速度,全面提升林业工作者的整体素质和技能水平。

结束语

数字林业能够将林业管理的过程中所体现的现代化水平合理提升,并且有效推动营林生产和森林资源保护等属于林业的生产信息化进程。我国应加快数字技术在林业中的建设脚步,使我国林业得到全面发展,从而跟国际林业的信息化管理趋势接轨。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应具备科学化、信息化,它是满足社会信息化时代要求的战略行动,是现代林业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目标。

参考文献

[1]徐爱俊,李清泉,方陆明,唐丽华.“数字林业”及其若干关键技术研究[J].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第八届年会论文集,2004(11).

[2]程红,李金华,王福东.论发展现代林业与建设生态文明[J].林业经济,2010,01(1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