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体育合集12篇

时间:2023-08-18 09:31:57

生活中的体育

生活中的体育篇1

在素质教育指导思想的影响下,中学体育教育的基本理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的教育理念开始深入人心,如何将体育课教学与诸多社会环境因素相结合,发挥对中学生教育手段的多样性和复合性,已引起众多体育理论工作者的关注。

一、中学生的体育价值观

价值观是一种比较持久的信念,这种信念涉及人的行为方式和目标状态,具有动机功能,是行为和态度的指导。与兴趣相比价值观更具稳定性,体育价值观的直接体现是对体育功能的认识,通过部分中学生调查数据显示:中学生的体育价值观的顺序依次是第一位强身健体79.3%,第二位休闲和娱乐58.8%,第三位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57.5%。但是高中学生和初中学生的排位和比例有所不同,高中学生的比例的排位分别为:第一位强身健体69.4%,第二位休闲和娱乐63.6%,第三位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46.6%,而初中学生的排位则为第一位强身健体85.9%,第二位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64.8%,第三位休闲和娱乐55.6%。在中学生对体育功能中的认识中,高中生的价值取向与初中生有所不同,初中生对体育的生物功能-增强体质的认同率更高,高中生可能对体育运动的休闲本质认识更深,希望通过参加体育活动,能放松调节紧张的学习生活。

二、大众体育传播对中学生体育行为的影响

体育行为是在体育意识的支配下,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表现出的体育活动形式、方式和手段。它是体育意识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受个体心理因素和包括体育传播在内的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但这里必须说明的是作为中学生,这一特定群体,国家教育部制订的教学计划中规定学校每周必须安排两节以上的体育课,因此,在这里我们主要考虑中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的参与行为,即体育信息传播对中学生参与这部分体育活动的影响。体育信息的传播,对于中学生无论在参与时间、参与比例上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形式和内容,还对他们的体育消费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体育传播对中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时间的影响

由于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中学阶段的学生由于要面对升学的巨大压力,学习负担很重,同时中学生又处于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每天必须保证足够的休息时间。因此,余暇时间很少,考虑到如果通过媒体接收体育信息的时间较长,势必占用亲身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甚至会影响学习时间。但通过体育传播获得体育信息的中学生其参与活动的时间和频率,不但没有下降反而呈更高的趋势。调查结果表明,只有6.4%的中学生认为,花在接收体育信息的时间和精力,占用了其它学科学习的时间,造成学习成绩的下降,有74.7%的中学生认为对学习时间影响不大,另外有19.0%的中学生认为,接收体育信息虽然占用了一些学习时间,但对学习造成的精神紧张有调剂作用,提高了学习效率。

四、大众体育传播对中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形式和项目的影响

体育参与形式是人们体育实践的具体方式与手段,就社会影响来说,由于传媒的体育传播,在一定时间内,引导受众对某些体育活动的关注,使公众对某项运动的兴趣提。1989年聂卫平在中日围棋擂台赛上的九连胜,引起全国媒体大张旗鼓的报道,继而引发全国的围棋热就是最好的实例。对于个体而言,媒体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对某项运动的兴趣,进而对其在运动形式的选择上产生影响。总体来说,中学生关注较多的项目,如篮球、足球、游泳、乒乓球、羽毛球和跑步等,也同时是中学生亲身参与的运动项目。但这很难说是因为关注某些项目激发了参与该项运动中的积极性,还是因为经常参加某项运动而提高了对该项目有关的体育信息的关注程度。我们可以把这种相关看成是一种相互的提高与促进,即媒体的传播有助于人群参加某些项目,同时,运动的体验能提高参与者对某些体育运动信息的关注度。某些项目的参与程度明显超过对该项目的信息关注程度,如跑步、羽毛球和类项目,其次也有许多项目的参与程度远远不及其关注程度,如足球、网球、乒乓球、体操、拳击、赛车、马拉松等。

分析这种现象的原因,首先,由于主要大众传媒传播过程中的单向性,使受众的接收内容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媒体传播的内容;其次,人群在选择运动项目时,除了兴趣和媒体的影响之外,更多地要受到自身条件、外部条件的制约和限制,如拳击、赛车、马拉松等,中学生的身体发育特点不适合参加这类项目,而足球乒乓球网球等项目,对场地的要求则限制了相当一部分中学生的参与。在对每周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次数低于一次的部分中学生的调查中发现,33.1%的人选择了没有合适的场地和设施,说明运动的参与以及运动项目的选择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包括场地设施在内的客观条件的制约。而跑步、篮球、羽毛球、类运动项目则由于其参与的便捷性及适合中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成为中学生亲身参与较多的项目。

五、小结

中学生通过大众传媒获得体育信息的主要途径是电视、报刊和互联网,大部分中学生获得体育信息后的讨论有助于扩大传播效果。体育传播中学生认知体育激发体育兴趣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对中学生的体育价值观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

社会和学校应当对中学生实施媒介素质教育,提高青少年对体育传播内容的辨别能力,同时应该对青少年加以引导,尽量使媒介的正面作用发挥到最大。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媒体,作为重要的辅助手段实施体育教育,以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和亲身参与的积极性,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

参考文献:

生活中的体育篇2

通过与负责招生就业老师的讨论,现在企业招聘员工不仅看中学生的能力,学生的德育也很重要,对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及操行分极重视。中国集装箱集团人事经理在招聘员工时说:“技能差点我们企业可以培养,但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差我们就不能接受了。”由此可见,技术固然重要,但德育差会影响就业乃至一生。德育教育是当前中职学校教育的重点,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而实施德育有多种途径和方法,其中学校体育活动渗透是尤为重要的途径之一。利用学校体育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具有特殊效果,学生要参与到体育活动中,用多种感官直接体验接受体育活动中的德育教育。

1.学校体育的定义、组成要素

1.1学校体育的定义

在以学校教育为主的环境中,运用身体运动、卫生保健等手段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学校体育包括校内体育和校外体育两部分。

1.2学校体育的组成要素

学校体育由五个主要部分或要素构成:(1)体育教学(以体育课为主要形式);(2)课外体育活动(由学校或学生自行组织,以学生体育锻炼为主要内容);(3)运动代表队训练和各种形式的体育比赛(如班级赛、校际赛,以及地区和全国性比赛等);(4)早操和课间操;(5)科学的作息和保健措施。

2.学校体育活动在中职生德育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2.1学校体育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现在中职生多是在家长溺爱和呵护下成长起来的,没有什么社会责任感,更没有担当社会责任的意识。体育活动中,每位参与活动的队员都有自己的责任和职责。例如:径赛中的接力比赛,每一位队员都有自己要完成的一段距离;排球比赛中的二传手,他的责任就是把一传垫给他的球组织起来给攻手进攻;足球比赛场上的后卫,其基本责任就是防守,在做好防守的基础上,帮助全队进攻。在体育活动中只有每个队员都恪尽职守、尽职尽责地履行自己的职责,才有可能赢取比赛的胜利。学生通过参与体育活动,亲身感受责任的实际含义和重要性,加上老师的引导,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承担责任的意识会得到增强。

2.2学校体育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道德感

体育活动中,各项运动都必须严格遵守规则,参与者只能在规则允许的情况下参与活动和进行比赛,有任何违反规则的行为都会遭到处罚或者惩罚。学生经常参加这些活动和比赛,有利于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观念和行为。在参与体育活动时,参与者有时因动作失控会伤及对手或同伴,这就需要双方相互宽容、理解和尊重。体育活动有助于学生形成宽容别人、尊重别人和帮助别人的良好社会意识和社会公德,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道德感。

2.3学校体育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意识、合作精神

体育活动中的团体项目对学生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的培养有很大帮助作用。团体项目比赛胜利的取得,除场上个人的完美发挥外,最重要的是依靠整个集体相互协作和整个团队的合作。在集体项目中,虽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责或位置,但要与队友团结合作才能充分发挥整个团队的力量。如足球和篮球比赛中的接应、协防、补防等,既要尽好自己的职责,又要彼此合作。学生通过亲身参与体育活动,可以直观地感受到与同伴合作的重要性,以及团队精神的重要性。因此,中职生经常参加体育活动有利于增强合作意识和培养团队精神。

2.4学校体育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个人品质

现在企业来学校招聘,特别注重学生的个人品质。由于现在许多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所有事情都由家长包办,碰到问题由家长出面解决,直接造成学生怕苦、怕累,碰到困难退缩,动手能力差,使得学生的个人品质成了面试的短板。研究调查表明:体育活动对渗透和培养学生的个人品质起着非常有效的作用。一方面,通过参与体育活动,学生自身感觉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个人之间、集体之间无论是身体直接接触的对抗比赛,还是非直接接触的对抗比赛,都在技术、战术、思想、体力、意志、毅力和作风等方面发生着激烈的较量,这对参与者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另一方面,体育活动是艰苦、疲劳、激烈紧张的对抗,具有较强的竞争性。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参与者得到各种心理体验与心理调整,特别是在比分落后的情况下,心理承受能力的好坏直接决定比赛的成败。如果以失败而结束,则能培养学生认识现实、正视现实,重新建立自信心的能力。体育竞赛活动使学生懂得人是在不断体验失败、战胜自我中成长的,无论是成功或失败,顺境或逆境,都要以平静的心情面对,相信自己的能力。体育竞赛还可以让学生学会正确对待竞争中的失败;磨炼意志,增强抗挫折能力,使学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学校体育活动中的德育教育是整个学校德育教育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们根据体育活动的特点,挖掘体育活动中德育的渗透和积极教育作用,循序渐进地在体育活动中进行德育渗透,引导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使学生不仅喜爱体育活动,更在体育活动中感受体育精神,树立拼搏决心和信心,勇往直前;体验胜利和失败的情感,激发学生树立无高不可攀、无坚不可摧的进取精神;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立足生活本身,使德育置于整个自然与社会生态系统之中;尊重学生的生命感受,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认同学生的生活经验,鼓励学生的生活实践,让德育似春雨润物般渗入学生的体肤,进入学生的心间,内化为他们的生命需要。

参考文献:

[1]周登嵩.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11.

[2]赵凌云.中职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初探[J].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2013(2).

[3]韩勇.如何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4(4).

[4]陈梅.中职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祖国:教育版,2014,3.

[5]葛晓春.论职高体育在学校德育中的地位[J].中学时代:理论版,2014(1).

生活中的体育篇3

1.1兴趣广泛,不断分化

初中生由于知识范围扩大,求知欲不断增强,他们不仅关心课内的学习和锻炼,而且关心课外活动和班级、校际间的各种比赛;许多少年经常关心国际国内的重大比赛情况,常常因我国体育健儿在国际比赛中为祖国赢得了荣誉感而感到振奋和鼓舞;有的学生对某项体育活动具有强烈的兴趣,甚至达到迷恋的程度。这说明少年对体育的兴趣不仅具有广阔性,而且具有一定的深刻性。

初中生的兴趣不断分化,比小学生具有更大的选择性。他们对体育课和对不同运动项目所表现出来的不同兴趣及选择,受性别、个性、原有体育基础、学校体育活动的传统、教师的专长与教学水平等的制约和影响。男生多喜欢活动量大、竞赛性强,能表现机智、灵活、敏捷的运动项目,如球类、田经、体操等;女生则更爱好动作强度不太大、姿势优美、节奏韵律感强,能表现灵活、机敏和柔韧的运动项目,如艺术体操、球类、某些田径项目等。绝大多数少年都喜欢集体活动项目,他们之间已经建立基于兴趣爱好一致的友谊,常要求按兴趣爱好和“合得来”进行活动。多数少年尚未形成对专项运动的稳定兴趣。学校体育活动的传统对少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而体育教师的专长、教学水平和教学风度等,则直接影响着少年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和对不同项目的选择。

1.2情感丰富、强烈而鲜明,意志有明显发展

初中生的情感丰富,易于冲动,情感表现强烈而鲜明,在体育活动与竞赛中尤为突出。他们为比赛的顺利而感到兴奋、满足,为集体和个人取得好成绩而狂喜、信心十足;为比赛的挫折或失败而急躁、烦恼或泄气、绝望;因裁判的不公正而争吵、动怒等。正由于在体育锻炼和比赛中,少年的情感表现得强烈和鲜明,也就为体育教师提供了对他们进行教育的机会。在正确教育的影响下,初中生的情感逐渐趋向稳定、深刻,不再像小学那样肤浅,易于动摇。

在少年情感发展中,开始出现对异性互感兴趣的现象,有接近异性的倾向和愿望。但这种情感在少年身上却表现出一种特殊的矛盾形式,外表上表现出对异性的“轻视”“疏远”甚至“挑衅”,如不愿男女同桌,站队时故意离得很远,有意和异性争运动器材或场地,故意不理睬或挑剔对方等。对此,教师应该加强教育和引导。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和独立性的增长,加之意识到自己力量的可能性,初中生的意志有了明显的发展,具有小大人的特点。他们敬佩和喜欢模仿意志坚强的人物,不怕困难、不畏艰险、勇敢果断的意志品质,有时表现得十分惊人。他们敢于做较难而惊险的动作,尤其在有观众时更是如此;勇于承担较大的运动量,但常常过高估计自己的力量和能力。教师必须进行适当的限制,并加强保护和帮助,以免发生伤害事故。

1.3成熟感与幼稚性共存

初中生一方面由于生理发展和性的成熟,另一方面由于和成人关系的改变(如成人对他们的平等态度和信任等),使他们感到自己已经成熟,不再是孩子而是大人了。“成熟感”是少年个性结构中新的中心因素。它表明少年在社会关系方面新的立场;决定少年的巨大社会积极性及其内容和发展方向;决定着新的意图、体验和激情等。与“成熟感”紧密相联系的心理特点是少年的自尊心,初中生希望别人尊重他们的权利和义务、个性尊严、独立和平等等;要求信任和友谊,要求和成人建立新型的同志、朋友式的关系。如果教师还把他们当成小孩而处处加以监护,不尊重他们的兴趣和意见,他们就会抱怨甚至反抗。在体育教学活动中,他们不再无条件信任和服从教师,要求独立活动,甚至喜欢另搞一套,但往往又不能自我监督,遇到困难容易灰心丧气。他们像大人,又像小孩,有时显得很懂事,有时显得很稚气。为了表明自己的坚强勇敢,男孩好逞能和冒险;有时把不经思考当作果断,把蛮干胡闹当作勇敢,把执拗当作坚定等。少年心理特点的幼稚性表明,他们虽然力图摆脱成人的监督,客观上是不能缺少教师的指导和关心的。教师能按同志、朋友的方式,在教学和课外活动中把少年当作自己的助手,尊重他们的独立性,又能机智地指导和帮助他们,使其维护自尊的需要得到满足,少年就会把教师看作他们的朋友和榜样,从而顺利地建立起相互尊重、信任、通力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或人际关系。

2根据初中生心理发展特点,在体育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2.1保护初中生喜爱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体育教师要针对少年学习动机、兴趣和认识发展的特点,加强引导,不断提高他们学习和锻炼的适宜的动机水平,克服错误动机。要采取多种多样生动活泼而又富于启发性的教学方法方式,不断巩固、加深他们学习、锻炼的兴趣,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少年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好习惯,积极创设各种情境,以发展少年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和主动创造精神。要组织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特别是一些有趣的游戏,全面发展他们的柔韧、速度、灵敏素质,以及协调的人体基本活动能力,适当发展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

生活中的体育篇4

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勇敢顽强、百折不挠等心理素质,关键在于高中体育教师的言传身教,而身教尤胜于言传。体育课一般在室外进行,天气的任何变化都直接作用在教师身上,在寒风凛冽的严冬或烈日炎炎的盛夏执教时,体育教师的表现是学生的一面镜子,具有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这样的天气,高中体育教师更应该严格要求自己,保持饱满的热情,不怕冷、不怕热、不烦躁、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应当成为学生仿效的楷模,只有这样,方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二、利用体育理论课,教会学生自我心理保健

要把学生真正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就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切不可轻易盖棺定论,否则,必定会伤害学生稚嫩的心灵,甚至会使学生在人生起步之初就难以抬起头来走路,那将是教育最大的失败。所以,利用高中体育理论课,让学生认识到心理健康是心理素质的重要内容,是身体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认识到现代医学模式对疾病的认识已有“病从口入”发展到“病从脑入”阶段,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个性心理特征和个人情绪状态等,教会学生掌握自我心理保健的简单方法与手段,使其能够适时的对自己的心理进行有效的保健,提高学生心理耐挫水平,使其能够正确面对挫折与困难。

三、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是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坚强的意志有利于帮助学生克服前进中的困难,形成健康的心理和人格。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在教学实践和系统教育过程中逐渐养成的,高中体育教师要采取各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在中跑教学过程中,因800米重复跑、1200米变速跑和中速跑训练量太大,不少学生中途就坚持不下去了,这时教师要不失时机的对他们进行鼓励,在“坚持、加油,一定要坚持下去”的呐喊助威声中,这些同学一般都能坚持下来,在以后的课堂上,他们也都能按老师的要求去完成任务,通过老师的鼓励,他们的意志品质得到了锻炼,也培养了他们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成功的基石,自信心对学生性格的形成、成绩的优劣、事业的成就等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顽强的自信心常常会产生无法预料的奇迹。大量的事实证明,自信心是一个人潜能源源不断的得以释放的精神源泉,是人们克服困难,顽强拼搏,取得成功的重要前提。高中体育课中,有些学生身体素质差,接受能力极慢,从而造成自卑心理,表现为谨小慎微、畏缩不前。这时体育老师特别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感情,不能藐视、疏远这些学生,要使之明白“艺高人胆大,胆大艺更高”的道理,正确对待自己,抛弃自卑、自弃的不良思想。教师在训练时要放开运动技术要求,使其不断尝到成功的喜悦,并引导学生在练习中扬长避短,逐步发展身体素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对学生微小进步要及时肯定表扬,从而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消除自卑心理。教育学生无论遇到何种挫折都不能自卑、自弃,要相信自己,通过自身的努力任何事情都会成功的。

五、培养竞争意识和心理适应能力

游戏比赛是高中体育课重用的非常好的教学方法。著名学者麦亦尼和斯拉夫认为,游戏和竞技运动具有如下心理健康价值:能产生安全感自发感;能提高独立性;能消除紧张;能提高价值观;有助于形成友谊。我们在运用游戏、竞赛方法时,如游戏或竞赛双方实力悬殊太大,就会使弱方失去信心,所以使用此方法时应注意平衡竞争对手,可适当改变些条件,制定特殊细则。例如“迎面接力跑”,如果男女生人数相等则女生热情不高,但如果女生人数减少若干名或男生跑的距离适当拉远,就能有效的增强男女生竞争意识,激发热情。在活跃了课堂气氛的同时,也加强了人际交往,促进心理相容,培养了学生竞争意识和适应社会能力,增强了超越自我,战胜对手的信心。

六、培养合作意识

曾经见到过这样的一段话:“中国人一个人是条龙,三个人是条虫。日本人一个人是条虫,三个人是条龙。”相信大家都明白其中的道理,造成这样结果的不是别的,正是我们所说的合作。在高中体育教学中人与人之间发生着频繁的合作,一场球赛,一个游戏,一次接力跑,如果同伴间没有合作意识,就很难取得胜利。合作意识的培养,要紧密结合教学的内容,提出具体的要求。举例来说,在集体项目的比赛中,要让学生知道比赛的胜利,除了每个成员的个人技术之外,更依赖于队员之间的配合和默契。尤其是个别技术好的学生,更应该认识到队员之间互相配合的重要性,一个人技术好并不能够取得比赛的胜利,但大家密切配合却是制胜的法宝。在比赛中,因为紧张或者其他原因,出现错误是不可避免的,这时,每位队员更要互相包容、支持,千万不能互相埋怨、指责。集体项目的比赛不仅是比赛个人的基本技术的比赛,也是战术配合、协同作战的比赛,更能彰显一个团队关心集体、协同作战的责任心。

七、善于调节学生的情绪

生活中的体育篇5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90(2008)05-0079-06

1 引言

近年来,中学生体育活动引发的伤害事故呈逐年上升之势,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社会问题。由此产生的经济、法律纠纷不但给学校、体育教师和家庭造成了不良影响,也给作为当事人的受伤学生本人带来了不可弥补的生理和精神伤害,甚至给学校的体育教学工作带来了压力。如果纠纷复杂、不能迅速解决而旷日持久地对簿公堂,更会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

中学生体育活动伤害事故是指在由学校组织实施的各种校内外体育活动(包括体育课堂教学、学校各类体育竞赛、课余体育训练和学校组织的校外体育活动)和学生社团或俱乐部自发组织的课外体育活动或锻炼(在校期间)中,以及在学校负有管理责任的运动场馆和其它体育教育教学设施内发生的,造成在校学生人身损害后果的事故。

伤害事故发生后,很多学校都采取消极的防范措施,把学生的很多运动限制起来,谨小慎微,生怕出现任何问题,下令在体育课中取消铅球、跳箱、单双杠等危险性较大的项目,甚至取消了课外体育活动。这样做无异于“因噎废食”,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束缚了体育教师的手脚,降低了他们的工作热情,也与教育部提出的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背道而驰。

显然,这种过头的做法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如果我们试图“处处、层层设防”的话,我们就什么事情也别做了。干什么事情都有风险,我们没有必要杞人忧天。处处、层层设防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其消极影响也是不容小视的。需要指出的是,与其它社会活动相比,体育活动风险问题是比较突出的。我们无法预测明天或今后的体育活动中一定会发生什么,但是可以根据以往的历史资料和目前的数据分析指出未来体育活动中可能或很有可能发生什么、这些风险发生的程度及危害性等。

日本、加拿大、美国等国家对体育活动伤害的研究较早,到20世纪80年代已有比较成熟的研究出现。我国学者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关注此问题,从20世纪90年代末到最近几年,不断有相关研究发表。

现有文献对伤害事故发生后的处理研究较多,主要是从法律角度来思辨如何解决纠纷才可以既符合法律规范,又能最大限度体现法律对于伤者的人文关怀。近年来已有数部国家和地方的有关法规出台。这几部法规都对学生在校期间所发生的人身伤害事故的预防和处理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这几部法规出台后,伤害事故发生后纠纷的解决变得有章可循。现有文献也倡导引入社会保险机制,让保险公司参与伤害发生后的理赔,用来弥补伤害发生后的部分经济损失。国内外的实践都表明,这是一条比较好的解决途径,但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国内也有研究体育活动伤害事故的影响因素的,但大多是作者主观的理性分析,而实证研究较少。

本研究主要目的是引入现代风险管理理论与方法来探讨中学生体育活动中伤害事故的风险问题,初步构建起中学生体育活动中伤害事故的风险识别、评估与应对的理论与方法体系,提出中学生体育活动中伤害事故的风险应对策略与方法,为中学生体育活动中伤害事故的风险防范提供理论导向和管理运作上的帮助。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

文献资料主要来源是:中国学术期刊网(www.cnki.net)、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文搜索引擎(www,baidu,com)、中英文搜索引擎(www.google.com)。收集到近几年的有关教育学、管理学、学校体育学、体育法学、体育社会学、风险管理学等几方面的相关文献100余篇及体育专业报刊上发表的相关消息、报告和新闻报道,并查阅了与以上相关学科的专著,使相关资料互为补充,注重多学科之间的联系,然后,对这些研究文献进行内容分析。

2.2 问卷调查法

2.2.1 调查对象

由于全国中学生体育课程大纲的一致性,我们采用太原市中学生作为本研究的样本。本研究采取分层整群抽样方式,随机抽取太原市的中学14所,其中市区中学12所,郊县中学2所;省重点中学1所,市重点中学6所,普通中学7所;共收回以上14所学校学生有效问卷771份,体育教师有效问卷90份,另外有专家有效问卷45份。

2.2.2 问卷的编制

本研究采用列表排序法对中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风险进行评估。所谓列表排序法,就是用逐项评分的方法来量化体育活动的伤害风险大小,即事先确定评估标准,然后由专家小组对预先识别出来的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严重性和可控性等指标一一打分,然后三个分值相乘,得出不同风险的风险量(Rv)。从而找出中学生体育活动伤害事故的风险问题中哪些风险是主要的?风险量值越高,表示风险越大,需要制定相应措施加以风险应对。

为了准确地对中学生体育活动伤害事故的风险进行评估,我们编制了《中学生体育活动伤害事故的风险评估表》。其编制过程如下:

(1)在“中学生体育活动伤害事故的风险源”基础上,从中学生体育活动伤害事故的风险定义出发,对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体育教师、体育活动的外部环境方面的风险做了发生不利事件的描述。

(2)确定中学生体育活动伤害事故的风险评估方式。通常,风险评估采用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与后果严重性两个维度评分结合起来的方法,即将两个评分相乘得到风险量。此外,可控性,即人对风险影响可能控制的程度,也是一个应该重点考虑的因素。本研究的中学生体育活动伤害事故的风险评估采用的改良列表排序法是在传统的风险发生可能性与后果严重性基础上加入风险可控性维度的一种综合评估方法。

依列表排序法,其风险量(Rv)计算的公式是:Rv=P・s・C。在此式中:P为风险发生的可能性;S为风险发生的严重性;C为风险发生的可控性。

(3)为了保证该评估表的有效性(效度),请17位专家对其内容进行审核,并按专家们提出的意见进行了修改。

2.2.3 问卷发放与回收

对太原市14所中学的体育教师与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在问卷设计上采用了封闭式和开放式相结合方式,以封闭式问题居多。另外,对北京体育大学31位在读博士生和17位学者进行了专家问卷调查。问卷发放与回收情况见表1。

2.2.4 问卷信度与效度

信度检验采取了重复测试法。在间隔两周后让部分样本(全部14所学校中的两个学校)填写相同的问卷,经检验,可靠

性系数R=0.913,证明信度较好。

效度检验,采用了专家调查法,请17位专家进行逻辑分析检验,全面审核,评价问卷的内容设计和结构设计,证明本问卷具有较好的效度。

2.3 专家访谈法

对我国学校体育学、体育心理学、体育管理学和风险管理等领域的专家、中学体育工作的负责人及部分中高级职称的优秀体育教师,进行了开放式的访谈。访谈内容主要涉及中学生体育活动安全问题的背景、现状与成因的认识,对中学生体育活动安全管理的建议以及对中学体育活动安全问题发展趋势的预测等。部分访谈进行了全程录音,没有录音的访谈,都做了详细的书面记录。所有访谈都进行了书面整理与内容分析。

2.4 逻辑分析法

从大量零散的中学生体育活动伤害事故的风险案例中找出中学体育活动伤害事故的各环节、各因素的特点及相互关系,分析、论证其中所包含的原理、原则和规律,阐明应对的方式、方法、途径和条件,并从中学体育活动伤害事故的风险调查问卷获得的数据中寻找中学体育活动伤害风险的基本规律。

2.5 统计处理法

本研究采用列表排序法对中学生体育活动伤害事故的风险的专家问卷、体育教师问卷、学生问卷评估结果进行描述性统计,计算均分,然后进行总排序。运用SPSS11.5统计软件和Microsoft Excel软件对问卷调查所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中学生体育活动伤害事故的风险识别

3.1.1 中学生体育活动伤害事故的风险识别理论概述

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者识别风险来源、确定风险发生条件、描述风险特征并评价风险影响的过程。它是试图采用系统化的方法,识别某种特定项目或活动已知的和可预测的风险的方法。

中学生体育活动伤害事故的风险识别主要是对在中学生体育活动中可能发生的和潜在的伤害风险加以分析、判断和归类,并进行提前预测,以便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应对。它是中学生体育活动伤害事故风险管理的第一步,其工作好坏对后面的风险评估与风险应对有着重要的影响。

中学生体育活动伤害事故的风险识别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动态的过程,不是仅凭一两次调查分析就能完成的。许多复杂的和潜在的伤害风险要经过多次识别才能准确发现。对中学生体育活动伤害事故的风险考虑周全是必要的,但几乎是不可能的。寻找中学生体育活动伤害事故的主要风险是中学生体育活动伤害事故的风险识别的重点。

3.1.2 中学生体育活动伤害事故的风险源

进行中学生体育活动伤害事故的风险识别,首先要找到有关的各个风险源。通过文献综述,将中学生体育活动伤害事故的风险来源由粗到细、由大到小分层排列,得到了“中学生体育活动伤害事故的风险源”(图1)。

3.2 中学生体育活动伤害事故的风险评估

3.2.1 中学生体育活动伤害事故的项目风险评估结果

在本研究的三种评估结果中,以体育教师评估结果为主要参考,是因为体育教师长期工作在体育活动的一线,经历过很多中学生体育活动伤害事故的风险事件,对这方面的实际体会比较深刻。

以专家评估结果为第二参考,是因为专家大多是高校的教师,其优势是理论水平深厚,评估结果是多年理论积累的反映。所不足的是在其评估时,或多或少地在描述高校的情况,因为工作场所的限制,专家接触中学生的几率比接触高校学生的要少得多。

以学生评估结果为第三参考,是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不一定每个学校都开设体育课程大纲所规定的全部项目,学生所评估出的运动项目多是学校已开设的项目(而体育教师便可以弥补此点的不足,体育教师在评估时,往往全部项目都考虑)。另外每个学生只代表个体的感受,而每个体育教师却是反映的是他(她)所带过的成百上千的学生的综合感受。

结合以上三类人群的评估结果,本研究对13个项目进行伤害风险排序,并按照排序结果把中学生体育活动伤害事故的项目风险分为三大类(图2):

第一类:高危项目(排序1-5位),依次为足球、体操支撑跳跃类、体操其它器械类、体操技巧类、篮球。

第二类:中危项目(排序6-9位),依次为田径跳跃类、田径投掷类、游泳、武术。

第三类:低危项目(排序10-13位),依次为排球、田径跑步类、舞蹈或韵律操、乒乓球或羽毛球。

3.2.2 中学生体育活动伤害事故的场所风险评估结果

在三种评估结果中,本研究仍然以体育教师评估结果为主要参考,专家评估为第二参考,学生评估为第三参考,对学生进行活动的5大场所进行排序,并按排序结果把中学生体育活动场所风险分为三大类(图3):

第一类:高危场所(排序1-2位),依次为学校组织的体育竞赛;学生社团或俱乐部自发组织的课外体育活动或锻炼。

第二类,中危场所(排序第3位),即体育课堂教学。

第三类,低危场所(排序4-5位),依次为学校组织的课余体育训练;学校组织的校外体育活动。

3.2.3 中学生体育活动伤害事故的风险致因评估结果

对于影响中学生体育活动伤害事故的原因,从前面的风险源列表中找出19条主要的可能引发伤害的主要原因,请体育教师用改良的列表排序法进行评估,并进行多选题的验证性评估,最后请专家也进行多选题的验证性评估。

结合以上三种评估结果,本研究从全部的19种致因中,找出位于前11位的主要致因,并把这11种主要致因再进行相近项目的合并,得到有代表性的9种致因,再把此9种致因按影响程度划分为两类(图4):

第一类:最重要致因(排序1-5位),依次为“设备风险”、“学生技能风险”、“体育活动本身的风险”、“学生特异体质的风险”、“保护措施不够的风险”。

第二类:次重要致因(排序6-9位),依次为“学校安检不足的风险”、“课堂纪律风险”、“第三者过失风险”、“保健知识匮乏的风险”。

3.3 中学生体育活动伤害事故的风险应对

3.3.1 中学生体育活动伤害事故的风险应对理论概述

在实践中,一些体育教师和学生能针对体育活动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采取一些预防策略与解决方法,但是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应对中学生体育活动伤害事故的风险,而只是想到是为了在体育活动中减少学生伤害事故的发生。

实际上,他们遇到的和试图解决的就是中学生体育活动伤害事故的风险应对问题,这里我们试图引入现代风险管理的理论与方法,深入研究中学生体育活动伤害事故的风险问题,对学生体育活动的风险进行应对,确保学生能够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

中学生体育活动伤害事故的风险应对是在对可能遇到的中学生体育活动中伤害事故的风险因素与风险事件进行识别、评估基础上,提出我国中学生体育活动伤害事故的风险应对方法与策略。

风险应对策略与方法主要有两类:一是风险防范,即在风

险发生前针对风险因素采取的控制措施,以消除或降低风险;二是风险减轻,即在风险发生时及时采取的有效减少损失的方法。

3.3.2 中学生体育活动伤害事故的风险应对策略的选择

中学生体育活动伤害事故的风险应对是指采取各种措施与方法,消除或减少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或比赛)的风险事件发生的各种可能性,或是降低这些伤害风险发生时造成的损失。只有做好风险应对工作,才能成功地管理风险。目前,中学生体育活动伤害事故的风险应对策略主要有:风险降低(Risk Re-duction)、风险回避(Risk Avoidance)、风险转移(Risk Trans-fer)、风险自留(Risk Acceptance)等。其中,风险降低是应用最多的风险应对策略。

根据本研究整理出中学生体育活动伤害事故的各项风险与风险应对策略的对应关系(图5)。

风险降低是一种积极的风险应对手段,是中学生体育活动伤害事故的风险应对的主要策略。它包括风险防范与风险减轻两类方法。风险防范是指事前采取一定措施降低不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概率);风险减轻是指不利事件发生时采取措施减少其不良后果。

风险回避是指当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时,伤害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太大,不利后果也太严重,又没有其它策略或方法来应对这样的风险时,就需要考虑主动放弃参加体育活动。虽然它最彻底地回避了体育活动的伤害风险,但同时也失去了体育活动的权利和取胜的机会。需要说明的是,采用风险回避策略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是无奈之举,也是一种暂时的退却。风险回避是最简单的、较为消极的一种风险应对策略。

风险转移又叫合伙分担风险,其目的不是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和不利后果的大小,而是借用合同或协议,在风险事故一旦发生时将损失的一部分转移到项目以外的第三方身上,如为学生投保“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和学校集体购买“学校责任保险”。

风险自留是指学生将体育活动的风险留给自己承担。有时对于某种风险不能防范,回避不得,并且无处可以转移,没有别的选择,只能自留风险。风险自留也是处理残余风险的一种技术措施。

3.3.3 中学生体育活动伤害事故的风险教育的实践

在日本东京防灾中心大厅中的醒目口号是:“面对灾害,首先是自救,第二是互救,最后才是政府救助。”此话的含义非常明确。那么,我国中学生进行中学生体育活动伤害事故的风险教育,为什么不能借鉴过来呢?

日本面对灾害最成功的做法是防患于未然,城市乡村遍布功能齐全的避难所,并常备有充足的防灾救灾物资,一旦遭遇大灾,先想到自救自助。我们应向日本学习,加强对学生自助自救的意识与方法的教育,使学生在伤害事故第一现场不至于慌乱。

我们缺少的是普遍的公众安全意识,缺少的是伤害事故保障的研究与应对。我们应加强对伤害救护资源的调研,建立救护资源储备制度,建立紧急救助条件下的资源调度系统。

从风险的角度来审视中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风险,可以看到,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可能要碰到各种伤害风险,比较严重的后果是伤残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为此,在中学生体育活动伤害风险的应对工作中,应引人中学生体育活动伤害事故的风险教育,对中学生和体育教师及相关人员进行风险教育,以提高他们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防患于未然。

在进行中学生体育活动伤害事故的风险教育时,首先应给体育教师讲授中学生体育活动伤害事故的风险防范方面的理论知识,使体育教师先提高风险认识,掌握一些方法,然后去影响中学生的方式,来帮助中学生应对伤害风险。

需要指出的是,防范与化解中学生体育活动的伤害风险是一项系统工程,仅仅对体育教师和中学生进行伤害风险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还需扩大教育面,并加强研究与应用,这样才能防患于未然,做到有备无患。

4 结论

4.1 中学生体育活动伤害事故的风险管理由体育活动伤害事故的风险识别、风险评估与风险应对三部分组成。风险识别的任务是寻找体育活动中可能出现的主要风险;风险评估是对风险的定量或定性分析;风险应对则是采取措施防范与减轻风险影响的过程。

4.2 中学生体育活动的项目按风险高低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高危项目(排序1-5位),依次为足球、体操支撑跳跃类、体操其它器械类、体操技巧类、篮球。第二类:中危项目(排序6-9位),依次为田径跳跃类、田径投掷类、游泳、武术。第三类:低危项目(排序10-13位),依次为排球、田径跑步类、舞蹈或韵律操、乒乓球或羽毛球。

生活中的体育篇6

中图分类号:TP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30-0239-02

1 前言

高中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面临着繁重的学业负担、激烈的选拔考试竞争等方面的压力,没有健康的身体将很难适应高中阶段的学习生活。健康身体的培养仅仅依靠每周的体育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作为体育课的补充和学校体育的有机组成部分,课外体育活动对于培养高中生良好的身体素质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针对河南大学附属中学部分高中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参与情况进行调查,以了解其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状况,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为改进学校体育的教学、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提供有益的借鉴。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河南大学附属中学部分高中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参与情况。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法

以课外体育活动为关键词,查阅相关体育期刊、文献资料。

2.2.2 调查法

根据研究需要,设计访谈提纲,对本校部分体育老师进行访谈,了解本校的体育教学及课外体育活动情况;设计问卷,在高一、高二、高三的三个年级中各抽取50名(男生、女生各25人),共计150名高中生,进行调查,了解其课外体育活动的情况。

2.2.3 观察法

利用课间、课余时间观察同学们课外体育活动进行时的情况并进行记录。

2.2.4 数理统计法

对调查所得的数据进行分类整理、统计,并进行综合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高中生对参与课外体育活动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

高中生对课外体育活动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将会影响其参与行为。在被调查的150名高中生中,有102名高中生认为参与课外体育活动非常重要,占53.9%,排在第一位;有42名高中生认为参与课外体育活动比较重要,占28%,排在第二位;有5名高中生认为参与课外体育活动不太重要,占3.33%,排在第三位;有1名高中生认为参与课外体育活动不重要,占0.67%,排在第四位(如表1所示)。P于课外体育活动参与的必要性的认识,有89名高中生认为参与课外体育活动非常必要,占总数的59.33%,排在第一位;有53名高中生认为参与课外体育活动比较必要,占35.33%,排在第二位;有7名高中生认为参与课外体育活动不太必要,占4.67%,排在第三位;有1名高中生认为参与课外体育活动不必要,占0.67%,排在第四位(如表2所示)。从而可以看出,他们对课外体育活动参与的重要性、必要性具有较高的认识程度。

3.2 高中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分析

动机是引起个体活动,维持并促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进行的内部动力。本次对高中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动机的调查,主要从增强体质、健康体魄;调节情绪、缓解压力;愉悦身心;塑造健美形体;提高运动技能;增加同学交往;浓厚的体育兴趣等方面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增强体质、健康体魄;调节情绪、缓解压力;愉悦身心;塑造健美形体为本校高中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动机,频数的选择分别占被调查人数的76.67%、59.33%、50.38%、47.33%(如表3所示)。从中可以看出他们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还是比较多元的,对于课外体育活动有着较为深刻的认识。

3.3 高中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项目及组织形式分析

从对老师的访谈中,可以得知,高中生在课外时间参与体育活动项目主要有课间的跑步、羽毛球、乒乓球、篮球、足球、排球等项目,其中占第一位的项目是上午或下午二节课后由学校统一组织的课间集体跑步。就组织形式而言,主要是每天的体育教师统一组织指挥的课间集体跑步和每周一次由年级段长组织、体育教师配合指导的课外体育活动,体育课代表凭借物卡将体育器材借出,进行练习,结束后归还的形式。但是由于场地极其有限,再加上高中繁重的学业负担,尤其是高三学生面临即将高考的压力,一部分学生特别是女生不主动参与课外体育活动锻炼,没有真正达到锻炼的效果。

3.4 高中生课外体育活动参与效果的满意度分析

关于高中生对参与课外体育活动效果是否满意,从表4中可以看出,在对150高中生的调查中,选择比较满意的有55人,排在第一位,占36.67%;选择不太满意的有54人,排在第二位,占36.0%;选择基本满意的有24人,占16.0%,排在第三位;选择非常满意的有9人,占8.3%,排在第四位;选择很不满意的有8人,占5.33%,排在第五位,从而可以看出,高中生对参与课外体育活动效果的满意度不够高。

3.5 影响高中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因素分析

从调查和访谈的结果来看,虽然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有较高的认知程度,但是参与度和参与效果并令人满意,究其原因,影响高中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运动场地器材的严重不足,使得许多学生感兴趣的项目无法开展;(2)学生学业负担繁重,仍然以文化课的学习为第一要务;(3)体育的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很难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4)学生的体育兴趣没有得到较好的激发,缺乏主动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动力;(5)体育教师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有待于进一步的改进。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 河南大学附属中学的高中生对于课外体育活动有较高的认知程度,对于其参与行为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4.1.2该校高中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呈现出多样性,主要表现在增强体质、健康体魄;调节情绪、缓解压力;愉悦身心;塑造健美形体等方面。

4.1.3 该校开设的课外体育活动项目主要有跑步、羽毛球、乒乓球、篮球、足球、排球等,其中每天上午或下午二节课后由学校统一组织的课间集体跑步占第一位。

4.1.4该校高中生对课外体育活动参与效果的满意度并不太高,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该校的运动场地严重不足,使得许多学生感兴趣的项目无法开展;学生繁重的学业负担,尤其是高三阶段面临高考压力,需要抓紧一切时间进行文化课的学习;课外体育活动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很难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学生的体育兴趣没有得到较好的激发,缺乏主动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动力等。

4.2 建议

4.2.1 学校领导层面要真正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重视学校体育工作,增加体育场地设施的投入和建设,切实加强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实施。

4.2.2 w育教师要加强体育教育教学的研究工作,在现有的教学条件下,积极探索新的教学形式,保证课外体育活动落到实处,真正发挥课外体育活动应有的作用。

4.2.3 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特殊时期,面临着繁重的学业负担、激烈的考试竞争等方面的压力,更应主动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强健身体,以更好的适应高中阶段的学习生活,为未来的学习工作打下良好的身体基础。

4.2.4 家长应明白“孩子的身体健康才是孩子一生幸福的基础”这个道理,不能只关注孩子的分数,要鼓励孩子多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注重孩子的身心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动机[EB/OL].http:///wiki/%E5%8A%A8%E6%9C%BA.

生活中的体育篇7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c)-0234-01

体育课外活动在我国中小学的实施还是较为普遍的,便谈及体育课外活动的开展方式,则大多学校或教师并无过多干预,对其收效也并无过多期许,揪其原因还是因为体育教师及学校对体育课外活动缺乏正确的认识,其本身具有开展形式相对自由且学生的参与度较高的特点,体育课外活动除保证了学生充足的运动时间外还有着巩固课堂知识、培养学生兴趣、释放繁重的学习压力的功能,因此,体育教师要充分利用体育课外活动时间,有针对性的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培养且可有效缓解繁重的学习压力为今后的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并提高体育教学有效性奠定良好的基础。

1 我国当前体育课外活动的开展现状

1.1 当前体育课外活动在我国的开展较为普遍

通过与其他学校体育教师的沟通和交流可以得知课外活动在我国学校教育体系中的开展情况还是较为普遍的,基本都可以保证正常的体育课外活动与大课间活动时间,但基本都无教师的过多干预,自由活动的形式比较常见。

1.2 当前课外活动形式较为单一,学生参与兴趣不高

通过对本地多所学校课外活动的研究不难发现,其开展方式多以自由活动为主,显少有学校会对课外活动进行系统的规划,同时课外活动内容受学校场地以及体育设施限制大多以篮球或足球项目等方式展开,喜爱同一项运动的同学毕竟只是少数,且这些球类运动场地对所能容纳的学生人数也有一定限制,因此导致大部分学生无法参与其中,当然,大部分的女生对这类运动本身也并无兴趣。

1.3 课外活动目的性不强

由于体育课外活动缺少教师的干预和指导,其整体感觉较为散漫,且因对课外活动缺乏系统的规划和运动项目的合理安排,其多元化功能如巩固课堂知识、缓解繁重的学习压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体质等往往都被忽略,课外活动有效性不强。

2 体育课外活动的顺利实施对高中生的影响

2.1 有利于增强学生体质

由于当前大部分高中生都来自于独生子女家庭,其在家庭生活中处处受到家长的照顾,无太多自己动手的机会,且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电子产品走进生活,电脑及手机游戏逐渐取代了本就不多的活动时间,因此,近几年我国中学生的体质水平逐年下降。同时,体育课因所占升学比例不大导致其长期在学校教育体系中无法得到其应有的重视,目前我国中小学在体育课程时间安排上仅两到三个课时,想要在如此有限的时间内达到增强学生体质的目标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通过对课外活动时间及项目的合理利用达到增强学生体质的目标,可行性是非常高的。

2.2 通过对课外活动项目的合理安排巩固课堂知识

当前我国高中体育课程安排一周仅有两到三个课时,而通过如此有限的时间使学生掌握基本运动技能、培养其综合素质与能力并可以顺利的通过升学考试是非常困难的,此时教师通过对课外活动时间的充分合理利用以及运动项目的合理安排即可轻松达到巩固课堂知识的目的。如体育课是进行的短跑教学,在课外活动时间则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循环淘宝接力赛,即将学生分组进行接力比赛,跑完一百米可以拿到一项奖励,奖励可以设定为加分或是其他趣味元素,如此一来,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又可轻松达到巩固课堂知识的目的。

2.3 丰富课外活动项目培养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

学生由于成长环境以及自身身体素质不同,因此并不是所有学生都可以主动参与体育教学活动,同时,学生因长期处于升学考试的压力下,对教学活动基本都有着一定的抵触心理,而体育课外活动时间是学校教育体系中难得的较为自由的时间,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和喜爱,因此,体育教师可在课外活动中多融入一些趣味性强、符合不同身体状况学生特点及需求的运动项目,尽量使更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到体育课外活动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今后体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奠定良好的基础。

2.4 课外活动的顺利实施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提高

素质教育在我国实施以来,体育教学目标从应对升学考试逐渐向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过渡,而通过对课外活动项目的合理安排完全可以实现对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培养的目的。

第一,通过体育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而因近年来青少年学生的整体体质水平却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程逐年下降趋势,因此,素质教育要求,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体育教师在课外活动项目安排上可以多融入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吸引学生主动参与体育课外活动的同时注重对学生的引导与基本运动技能的传授,激发其学习兴趣,培养其独立进行体育锻炼的能力,使之更好的面对今后的学习和生活。

第二,可通过体育课外活动对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人际交往能力是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项基本“技能”,这种能力的强弱并非完全取决于先天因素,通过后天有针对性的培养是完全可以拥有这种能力的,而从课外活动的项目选择、组织策划到顺利实施,其实就是一个人际交往的过程,教师可设定一个大的课外活动方向,将细节全部交由学生自己来处理,更多的给予学生与他人沟通的机会,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密切注意学生的言行举止,在发现学生有不当言行时教师要及时正确的对其进行引导,使其学会以正确的方式与他人相处,这对其将来更好的适应社会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三,由于学生的成长环境不同,他们的身上可能会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如过度自我、抗压能力不强等,都可能会影响到学生将来在社会上的发展,而社会这个既定的大环境不会因为要适应某个人而有所改变,因此,只有拥有过硬的心理素质即社会适应能力才能拥有更好的发展,而这些特质都可以通过对课外活动时间以及内容的合理一一实现,而这个过程则还需要体育教师不断进行更多的探索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翁丽菊.课外体育活动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作用研究[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7):218.

[2] 姜晨.当前我国高校体育课外活动俱乐部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河南城建学院学报,2009(5):88-89,95.

生活中的体育篇8

一、前言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学校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确保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时间”,“举办多种多样的群体性体育活动”。《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也明确规定:“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体育活动的时间”。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重要组织形式,也是增强学生体质,发展学生个性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影响学生体育锻炼的主要原因

分析表明中学生体育锻炼情况较差,学生锻炼意识不强,学校对体育的重视也不够。根据以上调查我们分析得出影响学生参加体育锻炼主要有以下原因:

2.1 对体育知识掌握不足

在中学生中对体育锻炼的基本知识和学生体育保健意识掌握不是很好,一方面是因为目前很多偏远中学体育专职教师占较为缺乏,对体育基本知识传播没能起很大作用;另一方面体育教材,体育保健和体育锻炼的科普读物不是很多,且很难买到,还有家长对参加体育锻炼支持程度,学生的兴趣程度都不是很高。

2.2 家长支持程度不够

父母对子女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大多数处于漠不关心态度 ,这与学对课外体育锻炼的兴趣程度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这说明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和兴趣的培养与家长支持程度有密切关系。

2.3 学生体育锻炼意识不强

它主要指的是对体育有目的、意义、作用和功能的认识水平,在学校教学中往往重视的是学生身体方面的内容而却忽视了其精神方面的内容,造成他们对体育意识的淡薄,特别是接受小班化教育的中高段学生,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文化课学习与体育锻炼并重。”学生随着年级的升高,对其文化课学习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而且女生所占比例高于男生。

2.4 学习负担重,缺乏锻炼时间

影响高中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重要原因是学习负担重、没时间。虽说有的学校也安排课外体育活动课,但大多都是徒有虚名,基本上成了考试科目的辅导课,学生在放学回家后受到家长严格监督,学生必须按照家长的意志行事,他们承受着超负荷的学习压力,所以在影响因素中排第一位;另一方面,缺乏场地器材也是影响高中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重要因素。

三、对加强中学生体育锻炼意识的建议

学校体育是多功能、多目标的系统工程,要实现学校体育的全面优化就要强化对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管理。 建立有领导、体育教师、班主任、学生组成的监督管理体制。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3.1 提高领导重视程度

各学校要将课外体育锻炼列入学校工作计划,提高对体育锻炼组织领导。严保勤人数、严保锻炼质量,严格要求体育教师和班主任值“岗”到位. 各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制订切实可行的早操、课间操和课外体育锻炼的考核与奖罚办法。

3.2鼓励学生参与锻炼,提高体育锻炼意识

由于缺乏对体育运动参与意识而常常被动的,受支配的参与,这样的参与在体育活动中是很难感受到体育所带来的快乐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就会对体育运动产生消极的抵触的情绪而渐渐的对其失去兴趣。所以体育教学要注重体育知识和运动实践相结合,通过学习让学生去了解人体生长发育规律,了解人体的构造与功能,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帮助他们树立起主动参与的意识。

3.3 培养良好的体育习惯

体育习惯是一种需要在长期的体育活动中逐渐形成的,不易改变的行为,贵在坚持,重视学生的个体及能力上的差异,采用个别化教学,个性化教学方法和通过改变运动难度,使每个学生都能为获得自身的进步而得到满足,同时学校通过组织早锻炼和课外活动及各种形式的单项比赛,吸引与促进每个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从中发展兴趣,培养爱好体育的情感,引导他们养成锻炼的习惯,逐步提高他们对体育的兴趣。

3.4关注男女差别,注重个性发展

要关注男女学生之间及学生个体体质、素质上的差异,具体反映在力量上、身体运动能力上相对存在的差距,心理差异在体育锻炼上集中体现在恐惧和缺乏自信,具备一定的条件不能满足或无法达到自己对安全的心理需要时。 同时应多开展一些适合女生特点的活动项目,进一步提高女生对课外体育锻炼的兴趣爱好促使高中女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外体育活动中去。

3.5 合理安排和组织教育教学

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关注关爱每一位学生,课堂上多运用表率帮带法,利用技术好的学生去带动技术差的学生,共同提高。同时多运用降低难度的方法,以达到循序渐进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应过多运用赏识教学,特别是对那些有一定心理障碍的学生,通过语言激励,个别辅导,帮助他们重拾信心,增强他们对体育锻炼的兴趣,逐步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结论

中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现状不是很理想,然而许多专家、学者,经过长期的调查研究,都认为小学阶段是人们形成良好行为的关键时期。这阶段的学生最容易接受教师和家长的引导。况且,中学阶段也是学生身体生长发育和身体素质发展的敏感期。如果教师和家长能在此阶段注意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对其今后生长发育和体质健康将会有极大帮助。本文在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希望能为学校体育的健康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生活中的体育篇9

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重要组织形式,也是增强学生体质,发展学生个性的重要途径之一。我市课外体育活动课的开展历年来得到了各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为广大学生提供了体育活动的天地,也为宁静的校园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的兴趣呈多样化,己不再满足于传统常规的模式。因此,本文通过对我市部分学校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为提高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质量提供策略。

1.潍坊市中学体育现状调查分析

1.1高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目的和认识

高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目的是明确的,对体育锻炼重要性的认识是良好的。这与学生的自身需要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还说明学生已认识到了体育的价值和功能,这正是他们参加课外活动的主要原因。

1.2高中年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行动的兴趣

通过调查有30.20%和51.04%的学生对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很感兴趣和比较感兴趣,但不感兴趣的女生明显多于男生。之所以女生不感兴趣是由于女生喜静、怕羞、爱美、不喜欢有身体对抗及项目相对“枯燥”的运动项目,更喜爱具有娱乐性特点的项目。如果体育锻炼的客观条件与她们主观愿望出现差距,她们希望的锻炼条件没有得到主观满足,那么她们思想中的主观思想倾向可能转入消极状态,就会对参加体育锻炼没兴趣。

1.3高中年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所选择的项目

男生选择的锻炼项目依次为篮球、足球、网球、乒乓球、羽毛球、健美操等,女生选择的锻炼项目依次是羽毛球、健美操、篮球、网球、跆拳道、足球等。这就说明,男生喜欢对抗性强,活动量大,具有身体直接接触的集体项目,而女生主要喜欢有一定活动量,对抗性弱且无身体直接接触的项目,从项目上的选择来看,男、女生大部分选择有明显的健身性、趣味性、娱乐性的活动。

1.4高中年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次数与持续时间

高中年级学生,平时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每周2-3次为最多,5次以上为最少,这也是由于学业紧张的原因造成的。男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每周2D3次为最多,分别为28.30%和32.08%,每周4次以上(含4次)共为23.58%,女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每周1D2次为最多,分别为29.07%和23.26%,每周3次为15.12%,每周4次以上(含4次)共为11.63%,女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4次以上明显低于男生,而不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20.93%的女生又明显高于男生。

2.影响学生体育锻炼的主要原因

分析表明潍坊市高中体育锻炼情况较差,学生锻炼意识不强,学校对体育的重视也不够。根据以上调查我们分析得出影响学生参加体育锻炼主要有以下原因:

2.1 学生学习压力大

通过研究调查发现在紧张的期末期中阶段的时候,有36.24%的高中生选择了在复习阶段从不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另外56.35%的高中生选择了在复习阶段很少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影响高中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重要原因是学习负担重、没时间。虽说有的学校也安排课外体育活动课,但大多都是徒有虚名,基本上成了考试科目的辅导课。 学生在放学回家后受到家长严格监督,学生必须按照家长的意志行事,即使双休日也不例外。

2.2 学校重视程度不够

从调查结果来看, 学校对子女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大多数处于漠不关心态度 ,导致学生受学校教导影响,认为这说明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和兴趣的培养与学校的重视程度有密切关系。学校对体育设施的缺乏同时也说明了这一点。

2.3 学生对体育活动的认识不够

它主要指的是对体育有目的、意义、作用和功能的认识水平,在学校教学中我们往往重视的是学生身体方面的内容而却忽视了其精神方面的内容,造成他们对体育意识的淡薄。

3.对加强高中体育锻炼意识的建议

学校体育是多功能、多目标的系统工程,要实现学校体育的全面优化就要强化对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管理。 建立有领导、体育教师、班主任、学生组成的监督管理体制。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3.1 提高领导重视程度

各学校要将课外体育锻炼列入学校工作计划,提高对体育锻炼组织领导。严保勤人数、严保锻炼质量,严格要求体育教师和班主任值“岗”到位。各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制订切实可行的早操、课间操和课外体育锻炼的考核与奖罚办法。

3.2鼓励学生参与锻炼,提高体育锻炼意识

由于缺乏对体育运动参与意识而常常被动的,受支配的参与,这样的参与在体育活动中是很难感受到体育所带来的快乐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就会对体育运动产生消极的抵触的情绪而渐渐的对其失去兴趣。所以体育教学要注重体育知识和运动实践相结合,通过学习让学生去了解人体生长发育规律,了解人体的构造与功能,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养成良好的生活和从事锻炼身体的习惯,了解让学生怎样学,如何练,使之从中得到体验,帮助他们树立起主动参与的意识。

3.3 培养良好的体育习惯

由于目前各高中都在提倡素质教育,要求孩子全面发展,使孩子学习和掌握其它技能的机会更多,而小班化教学受此影响最大,在社会竞争机制的影响下,家长的一些竞争意识和攀比思想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了其子女的身上。体育习惯是一种需要在长期的体育活动中逐渐形成的,不易改变的行为,贵在坚持,除了作个别家长的工作外,教师在体育教学中为了使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运动的乐趣,就要重视学生的个体及能力上的差异,采用个别化教学,个性化教学方法和通过改变运动难度,使每个学生都能为获得自身的进步而得到满足,同时学校通过组织早锻炼和课外活动及各种形式的单项比赛,吸引与促进每个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从中发展兴趣,培养爱好体育的情感,引导他们养成锻炼的习惯,逐步提高他们对体育的兴趣。

3.4关注男女差别,注重个性发展

要关注男女学生之间及学生个体体质、素质上的差异,具体反映在力量上、身体运动能力上相对存在的差距,心理差异在体育锻炼上集中体现在恐惧和缺乏自信,具备一定的条件不能满足或无法达到自己对安全的心理需要时。由于了解掌握得不多,缺乏理解,一但出现问题自己又不能解释时,也会产生恐惧感。遇到上述情况时,教师主要运用的方法应该是心灵引导法,激发兴趣法,鼓励表扬法和特殊规则法以及强化身体素质法。

从调查与分析结果看,潍坊市高中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现状不是很理想,然而 许多专家、学者,经过长期的调查研究,都认为小学阶段是人们形成良好行为的关键时期。这阶段的学生最容易接受教师和家长的引导。况且,高中阶段也是学生身体生长发育和身体素质发展的敏感期。如果教师和家长能在此阶段注意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对其今后生长发育和体质健康将会有极大帮助。

生活中的体育篇10

前言:学校是培育人才的摇篮,体育在学校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学校除了体育课外,认真 组织开展反复的课外体育活动,既可扩大体育课的效果,又能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活跃校园气氛,利于培养学生多种体育兴趣。为此从深入了解学生的体育兴趣与动机出发,采取有力措施培育兴趣,引起动机,从根本上调动学生从事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推动学生课余体育活动全面持久地开展,使体育更好地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服务,就显得十分必要。关于学生体育活动与动机的研究,许多专家、学者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方法。

第一:研究对象。乾县二中。

第二:研究方法。采用调查问卷、提问、交谈、参考文献等方法收集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其中共发放调查问卷280份,有效回收问卷272份,回收有效率为97.14%。

第三:3.1 调查分析,从资料统计得知喜爱和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每周3次以上)78人占28.7%,有时或偶 尔参加体育活动的占136人占50%,不太愿意或被迫参加地58人占21.3%。显示经常和喜欢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不足总人数的1/3,70%的学生是有时或偶尔参加体育活动或不太愿意或被迫参加体育活动。反映大多数学生在思想上还未充分的认识到锻炼身体的重要性。没有真正体会到运动所蕴藏的乐趣。这与面临高考学习压力过大、学校场地器材不足、组织开展体育活动不力,以及活动内容缺乏多样性等因素有关。

3.2从学生课外选择体育活动内容上看男生排在前三位的是足球22.5%、篮球 19.9%、健身运动13.9%。合计占56.3%。女生排列前三位的项目是健美操占40.5%、排球占12.4%、篮球占11.6%、合计占64.5%。表明男女生对现在体育运动项目的兴趣比较集中,且女生的兴趣稳定性略高于男生。这些项目活动大都带有明显的健身性、健美性、趣味性和娱乐性,活动本身比较激烈,富有刺激,又健身强体实效,因而对广大的学生有较大是吸引力。

第四:4.1存在的问题。学生进入高中阶段已进入了青春期,其身体形态、机体的代谢功能都已日见完善,生理 和心理在不断向成熟发展。由于身体发育情况的不同,他们对体育活动的兴趣与动机也有所不同。 高三年级的学生处于青春期,身体生理上的变化导致了学生心理上有一定的变化。女生的情感比较腼腆、含蓄、敏感、自尊。在意志上表现为畏难、经不起失败的考验。在体育课表现得情感内倾、懒动、对疲劳的耐受力差。怕脏、怕晒、胆小、怕别人嘲笑、锻炼积极性不高等。男生的心理特征处于趋向稳定和成熟的时期。但是许多学生情感波动较大、敏感、自尊心过强、受挫折后易产生自卑感。在意志上同样表现为畏难、怕受挫折。在体育活动中怕累、怕脏、懒动、害羞、参加活动积极性不高等。

4.2 高三年级的学生,面临高考。他们恨不得把每一分钟都用在学习上,在应试教育的今天, 高考成绩的好坏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学生的命运。人们把考取大学比作鱼跃龙门。所以学生学习压力特别大,为调节紧张学习,这也成为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最主要的动机。从表2可以看出来,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动机为了调节紧张的学习男生占了43.0%、女生占了41.3%。高三年级学生的体质标准中有些降低了。测试结果记入学生综合素质考评,但分数不影响学生考学。以致学生感觉上体育课容易了、随意了、不重视了。从而导致了学生锻炼的兴趣的下降,随之爱锻炼的人也少了。

4.3 运动场地和器材不足,学校教育经费少,而投入到体育中的经费就更少了。绝大多学校 添置了一些体育器材,但往往是应付检查,能用上教学的很少。在运动场地上我调查的4所学校中,有3所是省重点中学,都配有标准的400米塑胶跑道,但是除运动会和正常的上课时间外,一般都不开放。一般中学望城六中就只有200米简陋的炉渣跑道、2个篮球场、3个乒乓球台。场地器材与学生人数的配备都极其不符合,场地器材的严重不足限制了学校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

生活中的体育篇11

1 对中学生进行“三生”教育的紧迫性

现阶段正是学生生长发育逐渐成熟,独立意识、人生观、价值观逐渐形成的关键时期,往往表现出不信任和叛逆的态度。当其独立意识受阻、自立性被忽视、个性伸展受到阻碍,被强迫接受某种观点时,往往表现出态度强硬、举止粗暴、漠不关心、听之任之的情绪来,而生活中却很少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学习上拖沓懒散、经常迟到旷课、课堂上打瞌睡;体育课上,不愿听老师的安排、不愿做准备活动、喜欢自由,导致伤害事故偶有发生等等;诚然,从“三生”教育的层面上看是学生对生命、生存、生活价值的认知不足及态度上产生偏差所致,是对自己和他人生命、生存、生活价值的漠视,同时折射出当今部分青少年的情感荒漠、道德意识削减的阴暗面,因此对这些即将步入社会的职校生来说,加强 “三生”教育,培养他们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势在必行。

2 中学体育教学中蕴涵着丰富的”三生”教育教学资源

“生命具有自然、社会、精神等属性”,自然生命是社会生命、精神生命的基础,没有自然生命的存在,就没有依附其上的人格、品德和智力。体育新课程标准关于生命教育的基本理论与观点体现在:增进身体健康,把“健康第一”作为指导思想,体现了生命教育把自然生命放在第一位的目的观;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增强社会适应能力,这是对生命教育的社会生命目的观的科学诠释;获取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这是生命教育的精神生命目的观的要求,同时也体现了精神生命最终服务于自然生命。由此可以看出,二者的功能和目标是一致;从生命教育的角度看,可以说体育教学的过程就是对学生实施生命教育的过程,只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没有把它提升到生命教育的高度而已,所以体育教学中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等待挖掘。

学会生存是当代社会及未来世界对人的要求,是学生现阶段学习任务的具体化;事实上,生活中正确的走、站、坐、卧姿态、良好的作息和饮食卫生习惯、用眼和脑的卫生常识、游水能力、各种自我防卫技巧、防火常识、基本的运动创伤救护常识和方法、交通安全常识等体育卫生保健的内容,都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需要紧密相关;而体育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仅是运动的教育,而是把运动作为一种载体,让学生在“动”中体验人生百味、感知成功与失败的过程,即让学生在“动”中学会生存技能的过程,可以说体育课堂就是一个小小的人生舞台,其对生存教育的意义是其他任何空洞说教的学科所无法比拟的。

从新课程标准的总目标看,其终极目标就是人的幸福生活;这与生活教育的的根本目标是一致的。其实体育教学中的许多游戏正是真实生活场景的再现,如:放松游戏“悄悄告诉你”,从生活教育的角度看,游戏的目的是告诉学生只有诚信待人,才能融入班级、融入学校、融入社会、融入生活,又如男女混合的追逐游戏“贴膏药”,该游戏进行时,常会出现部分学生不情愿甚至拒绝与异性合作的情况,至使教学效果不明显,甚至教学无法进行,此时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健康的异往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进行健康的异往”,引导学生认识健康的异往的重要性,同时克服与异往的羞愧和不情愿情绪,以使教学过程得以顺利进行,最终让学生懂得健康的异往的重要性,以及学会如何进行健康的异往,健康快乐地生活。

总之,体育教学中的”三生”教育教学资源,需要我们体育教师在深入学习、理解“三生”教育内涵,并观注“三生”教育的基础上,才能充分显现出来;同时体育教学中的”三生”教育教学资源的开发,同样需要我们不断创新、提高认识水平、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才能把体育教学中丰富的三生”教育教学资源挖掘出来,以应用到“三生”教育的实践中去。

3“三生”教育融入中学体育教学的实践策略

在明确对职校生进行“三生”教育的紧迫性和充分论证体育教学中蕴涵着大量关于“三生”教育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充分依据中等职业学校《生命、生存、生活》教材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和体育新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分别探索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融入职校体育教学的实践策略。

3.1生命教育融入中学体育教学的实践策略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要求,通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适应终身体育和健康生活需要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同时要让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基础理论知识,如生理卫生知识、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康复、体育健身与疾病防治、体育与心理健康、救护的基本知识与方法等。因此教师在体育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中,应避免空洞的说教或照本宣科,应在紧扣课程目标要求的同时,充分挖掘体育基础理论知识中所蕴涵的生命教育资源并结合“三生”教育教材内容中鲜活案例,寓生命教育于体育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中。如教师在讲解“生理卫生知识”部分时可与“三生”教育教材内容“主题二:成长的青春”一课相结合,带领学生认识男、女性青春期的生理特点,帮助学生分析在青春期遇到的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在讲解“体育与心理健康”部分时可与“三生”教育教材内容“主题三:健康人生,从心开始”部分相结合,使学生懂得“参与运动训练和体育比赛或观赏体育比赛,不仅有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而且有助于许多不良思绪和心理状态的排解,引导良好的社会行为规范和精神风貌。”

生活中的体育篇12

体育活动是有针对性的以跑、跳、投等某一项为主的身体活动。人的心理活动有一个完整的结构,即通常所说的知、情、意、行相统一。因此,为了在体育活动中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必须保证体育活动过程的完整统一。如在跑步中,我们要尽量让学生练习起跑、途中跑、冲刺这一整套完整的动作,从中体验神经、肌肉的紧张与松弛,时间与空间变化的感觉,肌肉持续工作的感觉;体验能量的释放,注意力的保持以及在此过程中情绪的变化,从而构建完整、良好的心理活动过程,形成健康的心理。

2.体育活动要让学生“量力而行,合理期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压力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压力来源于人在应对刺激时所产生的紧张、焦虑程度,而紧张、焦虑的状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己的能力水平与自己对目标的期望值。因此,从学生自身能力上来讲,要衡量自己的能力来完成活动内容,正确面对自己的弱势。从教师角度上来讲,要因材施教,量学生的能力去安排学生的活动。比如,要允许胖的同学跑不快、允许矮同学投低的篮筐等等。因此,“量力而行”是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的手段之一。

其次,体育活动中的成败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发展,在活动中成败是客观存在的,如跑步,肯定有人跑的快、必然有人跑的慢,影响心理发展取决于你对结果的期望。如:有些同学在进行投篮时,十个中只要进一个,就很开心;而有些同学,十个中就一个不进,也会很沮丧、懊恼。所以,老师在安排活动日标时要兼顺弱势,可设立三级指标:自我满足指标、平均水平指标、超我表现指标,为学生定制各阶段的目标,引导学生设定合理的期望值,以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3.体育活动要调控学生“情绪”,发展心理健康水平

带有情绪的体育活动是最具影响力的。此时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奔放,意志坚强,行为果断,积极影响着人的心理活动。所以,我们在体育教学中要运用好“情绪”这个催化剂。首先,要关注学生的情绪表现,按照学生的情绪表现来安排体育活动内容。如,在进行较长时间的跳跃运动后,疲劳给学生带来了情绪上的低迷,老师就应该明白这个环节在学生心理上已处于结束状态,需要适时的过度到课的下一环节或者进行一定的休息调整。通过情绪这张“晴雨表”反馈课的效果,控制课的进度,发展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其次,要根据活动内容进行学生情绪的调控与渲染。如,在进行比赛时,要渲染同心协力的氛围,鼓励学生“团结一致,勇往直前”,调动起分享、友善、信任、理解等情绪,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