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进出口贸易合集12篇

时间:2023-08-25 09:11:03

国外进出口贸易

国外进出口贸易篇1

2005年,中国商务部研究院对500家外贸企业的抽样调查表明,中国出口业务的坏账率高达5%,而在发达国家,这个数字仅为0.25%―

0.5%。中国进出口总额2004年达到11547.4亿美元,其中出口额为5933.6亿美元,按照5%的坏账率推算的话,中国每年因为出口产生的海外坏账约有30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2400亿元。迄今为止,至少有1000亿美元的海外应收账款逾期无法收回,相比于1000亿美元的巨额欠款,2004年爆出的长虹与APEX约4.7亿美元的欠款案只是冰山一角。商务部下属另一家机构对中国1000家外贸企业的调查显示,

68%的企业曾因贸易对方信用缺失而遭受损失,其中损害最严重的就是信用风险所造成的拖欠货款和合同违约。同时,另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中国企业“应收账款延迟收付”的比例超过50%,远远高于美国、欧洲和亚太其他国家。此外,国家信息中心的统计表明, 中国企业逾期未收境外账款中拖欠半年以上的账款比例超过65%,如果以欧美企业应收账款超过5至6个月的合理期限作为坏账处理的标准,中国企业的海外呆坏账将成倍增加。

海外高坏账率的根源

目前,中国正值入世后过渡期,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速,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跨出了国门,但出口贸易额增加的同时,海外欠款数额也在逐年递升。并且,海外欠款已呈现由沿海向内地蔓延的趋势,而拖欠货款的国家,也由以前的发达国家向现在的发展中国家扩大。

究其原因,与其说由于海外企业缺乏信用度、信息不透明导致了我国千亿的海外欠款,不如从我们的企业自身找问题。据调查,中国企业至少有一半欠款来自海外华人公司,多发生在5至50人的“超小公司”。他们对中国国情认识更清,相比于其他人,他们更易测算拖欠款项的风险与收益。罗兰贝格咨询公司的研究报告认为,这是因为中国企业尚未积累到应对海外市场的足够经验,向海外扩张时还没有形成一个清晰的战略重点,一些投资决策带有浓厚的机会主义色彩。日本和韩国的很多大企业在尝试国际化时都表现出了内部规范性和外部的一致性,同时有出众的产品和生产方式,而中国却少有企业具备这些优势。具体来说有以下三点原因:

首先,信息不对称,对对方的信用程度缺乏了解,且中国企业普遍缺乏全面的信用管理体系。中国从事进出口业务的企业中只有1l%建立了自己的信用监管体系,而这11%当中又有93%是具有外资背景的跨国企业。虽然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逐步确立,大家都明白信用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但是到目前为止很多公司却往往忽略了对对方的信用调查。在竞争激烈的世界商海中搏击,缺乏信用监控体系常常是发生海外欠账的导火线。

其次,国内企业并没有真正意识到海外欠账的风险和成本。中国企业普遍存在着好大喜功的心态,往往认为能把订单签下来就是做成生意了,殊不知,在风云变化的国际贸易中,签订单只是第一步,真正存在风险的却是货款的到位与否。为争取市场份额,中国企业大多依靠价格策略,或在结算方式、付款条件、货款追收等方面过度迁就客户,把得到订单视为经营成功的标志,而忽略了对对方资信的调查。许多中国企业担心催款会影响订单,不断的妥协,延迟应收账款的收回。美国企业的应收账款回收期平均为37天,而中国企业的回收期平均为90-120天,是欧美企业的4―5倍;美国企业追账成功率至少在6O% 以上,而中国企业仅为18.9%。

第三,结算方式也成为一些不法之徒拖欠贷款的“天然屏障”。中国的出口企业以前一直以L/C(信用证)为主要结算方式,这种基于银行信用的结算方式非常安全,但要求加收国外进口商5%的手续费。因此,为了降低融资成本,越来越多的进口商开始要求使用O/A(记账)或D/A(承兑交单)方式。这两种结算方式现在已经占总贸易量的80%左右。使用O/A或D/A作为商业信用,虽然节省了进口商的融资成本,却加剧了出口企业的收款风险。此外,仍有诸多因素造成了如此庞大的海外呆账。随着国企改革的推进,部分管理人员通过在海外设立壳公司,把原本盈利的企业做亏、做垮,继而用转移到海外资产中的小部分把原有企业买下,降低败露的风险,独吞腐败收益。此类利用海外应收账款手段侵吞企业资产的事件不胜枚举。

对策建议

企业一旦遭遇海外欠账,将面临众多的难题和难堪,更为严重的是,海外欠账的发生有可能使企业走向衰败。因此,如何预防海外欠账的发生是企业必须非常重视的问题之一。

(一)进行充分的资信调查,采用安全迅速的收汇方式。公司有关部门, 应加强对国外客户的资信调查, 建立国外客户档案。对于新客户,要了解其经营规模、资金构成、信用情况, 选择资信好、实力强的客户作为发展业务的对象。在结汇方式的选择上, 应尽量选择即期信用证方式, 并选择信用好的银行作开证行, 以保证安全收汇。在安排出口合同前, 采取各种办法, 详细了解生产厂的财产、信誉和偿债能力等, 做到心中有数。要选择管理水平高、资信好、偿债能力强的生产厂。工厂带款提货, 从根本上减少应收账款的发生。必须赊销的, 严格赊销手续, 让购货方对其所欠货款予以确认, 规定还款期限并收取一定的资金占用费。

国外进出口贸易篇2

以往我国凭借廉价劳动力资源完成出口贸易和产品竞争任务,经过经济不断发展、劳动力成本全面增加,我国在劳动力成本上的优势地位开始日渐削弱,比如劳动密集型的纺织类制造行业,也开始日渐衰萎并不得不朝东南亚一些国家比如向菲律宾、泰国等转移。归结来讲,我国进行优势产业独立发展,夕阳产业对外投资,对于其日后贸易结构调整十分有利,将会全面带动周边产业的出口活力。

2.进一步维持国际收支平衡状态

经过对外直接投资的控制,国家收支会得到进一步平衡,在保证汇率稳定的基础上,规避出口竞争力过低,使得我国对外出口竞争实力和市场份额持续扩大。

3.持续辅助相关企业主动绕过贸易壁垒

通过跨国并购或是在海外设置子公司,可以让我国企业更快的挤入国际市场,使得因为贸易避雷造成的贸易限制问题得以顺势消除,全面增加产业贸易数量并强化企业国际综合竞争实力,最终带动关联产品出口贸易。

4.快速赋予我国企业强效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

向发达国家迈进,进行绿地投资并构建起专业化的分支机构,能够愈加接近东道国的R&D资源,保证及时介入所在产业高端技术集聚区域并加以模仿学习,从中获取先进的知识和技术。长此以往,令自身所有权优势得以全面增加,并顺势扩充出口贸易范畴以及对国际的影响效应。最好的例子就是大连机床企业,就是凭借并购渠道,进行逆向技术溢出实时性获取,跻身于世界十大机床排位。

二、现阶段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工作中面临的具体挑战困境

1.政府管理缺乏应有的统一联带性

许多企业无法在对外直接投资前深入性调查掌握国外法律法规,致使在并购工作中处于弱势地位,不能获得政府可靠的支持。

2.对外直接投资行业分布结构机理严重紊乱

自2011年开始,我国对外投资中,占比比较大的分别是租赁、商务服务、采矿、批发和零售制造等领域,大约占据整体投资份额的77%,相比之下,关于软件、科学研究等高新科技产业占据的比重就显得较小,几乎只有2.1%。由此看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层次过低,并且缺乏技术和知识密集型行业的支持。

3.专业型人才资源储备数量不够充足

事实上,我国许多跨国行业都缺乏跨国性经营管理人才,致使后期直接投资活动遗留深刻的随意和盲目性隐患,长此以往便会令海外经营能力持续降低,严重情况下直接陷入亏损等被动境遇。如2011年我国陷入亏损的境外企业便已经达到23%。

透过宏观角度观察,当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不管是在产业结构、参与企业实力、国际竞争潜质等方面,都和西方发达国家市场竞争规范诉求有着较大差距,在此期间,西方发达国家更利用严格规定限制我国对外投资力度。长远趋势看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和进出口贸易发展还有较长一段的挑战适应路途要走。

三、利用对外直接投资途径改善进出口贸易管理质量的措施

归结来讲,我国就是要持续地革新拓展对外直接投资形式,将国际、国内两类市场优势和多元化资源优势尽数发挥,使得直接投资对贸易的促进效用至此得以长效发挥。对外直接投资本身有助于海外市场的开拓,经过跨国生产途径迅速带动高端设备、原材料、中间品的出口支持动力;再就是利用对外直接投资获取国内经济发展一切需要的资源,包括高新技术设施和丰富的实践管制经验等,借此令国内产业机构快速优化并提升技术水准,令我国企业和产品国际竞争力变得愈加理想。具体措施内容将细化为:

1.适当加大对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力度,持续优化并改造相关产业结构

我国以往获取的大多数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淘汰的机械和技术,相关行业根本不能得到系统化革新拓展机遇,唯一能够有效利用的便是自身劳动力资源优势,而在和其余国家进行出口贸易竞争环节中,既有的劳动力优势也开始逐渐丧失。因此,有关规划主体需要持续加大对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力度,完成逆向技术溢出改革指标并快速获取高端的知识技术,令高新科技产业投入支持力度持续加大,这样一来,便可在国际贸易中尽快占据主导地位,进一步扩充相关产业整体的对外出口贸易范围。

2.督促政府快速构筑起完善形式的金融服务机构

在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项目基础上,地方政府需要全面发挥自身职能效应,在企业实行政策方面予以科学化引导,进一步开放集合融资、税收、信息咨询等功能服务。另外,政府还要持续修缮海外投资监督保障体系,主动规避政治风险侵蚀效应,令企业自觉形成发展对外贸易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当然,为了优化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改革进程,作为政府,有必要结合国民经济发展现状、既有产业结构以及国家战略,人性化的调整投资区域并调整产业运作模式。逐步搭建起对外直接投资的法律指导体系,借此调整我国投资法向引资一边倒的隐患,同时将西方发达国家出口贸易发展经验予以充分借鉴,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对外投资主体、权责、区域、产业、模式、利润分配、人才培养等,再就是成立专业化监理机构,令对外投资管理程序在当下予以快速简化,最终提升管理实效。

3.跨国企业要积极培养金融、财务、贸易、法律等各类专业人才

透过各方合作建立起高效的教学培训机制,保证在合理时间范围内培养供应融合财务、贸易、法律、政策管理经验的应用型人才,进一步规避今后直接投资活动的盲目和随意性问题,令对外直接投资成功几率得以大幅度提升,衍生出可靠的企业内部优势,为今后产业内出口贸易持续增加,创设适应条件。

国外进出口贸易篇3

2016年4~6月,陕西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2015年度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对陕西出口企业影响情况的调查工作,在完成质检总局调查任务的同时,组织开展了陕西出口食品农产品企业遭遇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影响的专项调查,调查区域覆盖了全省(除商洛、铜川外)的所有地区。共调查66家企业,与2015年数量基本持平,涵盖了陕西地区持续稳定出口食品、农产品的企业,其中受影响的出口企业28家,占调查企业总数的42.42%。出口产品涉及鲜果类、干果、果汁、蜂蜜、乳制品、酒类、蔬菜和水果类罐头、茶、调味品,中药材、植物提取物、卷烟等等。陕西农食产品出口遭受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需要引起相关部门和企业的高度重视,采取多种措施有效应对,方可扩大国际市场份额,带动陕西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壮大。

 

一、调查结果分析

 

1.出口目的国别分析

 

利用技术性贸易措施限制进口,保护本国生态安全和经济发展是WTO各成员国的习惯做法。虽然各进口国家或地区在经济和技术发展水平、政府经济政策等方面存在差异,但他们对进口产品采取的技术性限制措施均呈增加趋势。因此,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已成为出口食品、农产品企业普遍面临的问题。

 

据调查,陕西的食品、农产品主要出口到美国、欧盟、俄罗斯、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韩国、东盟、非洲和拉美等国家和地区,既有发达国家也有发展中国家。2015年度遭遇技术性贸易措施影响的出口企业个数,较之2014年度有大幅减少,主要来自美国、欧盟、俄罗斯、日本、东盟、澳大利亚/新西兰。

 

2.出口企业分析

 

据调查,遭遇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影响主要是生产加工型企业,占总调查企业数的93.33%,流通型企业占6.67%。

 

(1)按出口企业性质分析遭遇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的情况,影响最大的为股份制性质的企业,受影响企业占同类企业的69.23%。

 

(2)按照出口规模(企业人数和企业出口贸易金额),分析出口食品农产品企业遭遇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的情况,影响最大的为500人及以上、出口贸易金额100(含)~1000万美元的企业,受影响企业分别占同类企业的66.67%和51.85%。

 

3.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影响种类分析

 

影响我省出口食品农产品的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的种类主要有食品中农兽药残留限量要求、食品中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的限量要求、食品微生物指标要求、食品添加剂要求、加工厂/仓库注册要求、食品标签要求等14类,占受影响企业总数的比例分别是18.01%、15.71%、14.94%、11.49%、9.96%和9.20%。设制技术措施且影响最多的前三个国家是美国、欧盟和俄罗斯。

 

4.贸易损失分析

 

(1)因国外技术贸易措施影响造成损失的形式

 

进口国往往以我国出口的食品农产品不能满足其特定的技术要求为由,采取取消订单或对货物进行扣留、销毁、退回、改变用途、口岸处理、降级等处理方式,致使我企业出口成本增加,遭受经济损失。2015年丧失订单是造成损失的最主要表现形式,在全部损失形式中所占比例为38.3%,其次是降级处理、退回货物、改变用途,在全部损失形式中占比分别为19.15%、14.89%和8.51%。设制技术措施的国家主要是美国、欧盟、东盟、日本等国家。

 

(2)食品农产品出口企业所遭受的直接损失分析

 

陕西出口食品农产品企业在2015年度因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影响的直接损失总额为1233.2万美元,是2014年度的5倍多。作为陕西最主要的出口市场,美国的技术性贸易措施给陕西出口食品农产品企业带来造成的直接损失最大,占总损失额的33%,欧盟、俄罗斯、台湾、加拿大和东盟排第二到第五位,在直接损失总额中的比例是25%、14%、12%和5%。

 

(3)为适应进口国技术要求而发生的新增成本情况

 

为满足进口国家对产品的新要求,食品农产品出口企业需要对产品进行测试、检验、认证、注册或改进产品生产技术、更换产品包装及标签、对产品进行其他处理或办理其他手续,从而增加了出口成本。据调查,2015年度陕西食品农产品出口到不同国家或地区新增成本总计307.69万美元,是2014年度新增成本的一半。因技术性贸易措施影响造成出口企业新增成本较多的国家和地区为美国、欧盟、日本和加拿大,相应新增加成本分别为110.3万美元、69万美元、60.9万美元和40万美元,合计占食品农产品出口新增成本总额的91%以上。

 

二、陕西食品农产品企业在遭遇技术性贸易措施时采取的做法

 

1.陕西食品农产品企业在出口中遇到的主要障碍

 

在调查问卷中,针对陕西食品农产品企业在出口中可能遇到的障碍,共设计了技术性贸易措施、反倾销、反补贴、配额、许可证、关税、汇率等7个项目供选择,调查结果显示,技术性贸易措施居于首位,汇率第二,关税第三,其后依次是许可证、配额和反倾销,与2014年相同。

 

2.企业在遭遇技术性贸易措施时采取的做法

 

在调查问卷中,针对企业在遭遇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时采取的做法,划分了以下9个项目,包括:向国家质检部门报告;向商务部门报告;向我驻外使馆报告;向行业商协会报告;向其他主管部门报告;与国外进口商交涉;不寻求任何解决方式不再出口或寻求新市场;加强管理,自主创新,提高产品竞争力;其他。调查结果表明,选择“加强管理,自主创新,提高产品竞争力”的有43次,排在第一位;选择“向国家质检部门报告”的次数为37次,排在第二位;选择“与国外进口商交涉”的33次,排在第三位。上述三项合计数为113次,占全部选项次数68.5%。

 

3.企业获取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信息的途径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企业获取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信息的主要来源为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机构,其次是国外经销商提供的信息、我国行业协会和商会、媒体(报刊、杂志、电视等)等。

 

4.企业认为受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制约的主要原因分析

 

在问卷调查中,设定了9项受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制约的主要原因供企业选择(可多选)。调查结果显示,企业选择最多的是为达到国外要求导致成本过高,其次是国外检验检测项目繁多,第三不了解国外规定,第四是认证、注册周期长费用高,第五是生产技术水平达不到国外技术要求、标准、限量等。

 

5.出口企业在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时希望得到的帮助

 

大多数企业在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时,最希望得到的帮助是“及时提供国外技术贸易措施的最新信息、技术指南和咨询”,其次是“搭建公共检测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便捷的检测服务”、“强化认证认可工作,建立与国外权威认证机构的互认机制”。这种状况反映出企业仍然迫切需要相关机构及时提供有关的最新信息和应对国外技术贸易措施的技术指导。

 

三、思考和建议

 

通过对上述调查结果的研究分析,结合陕西外贸经济发展形势和检验检疫工作实际,提出如下建议:

 

1.从调查数据看。2015年陕西有42.42%的出口农食产品企业遭遇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影响,较2014年下降22%,看似影响明显降低,但这仅是遭遇国外技术措施影响的企业数量减少。实际上,因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影响的直接损失总额为1233.2万美元,是2014年度的5倍多;造成直接损失的国家和地区除以往的美国等国家外,新增韩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西亚、印度和台湾。透过现象看实质,我省出口食品农产品遭遇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影响在不断加大,应引起各政府部门、出口企业的足够重视。

 

2.在调查的66家食品农产品出口企业中,其中私有经济企业37家,股份制企业13家,二者之和占总出口企业数的75.76%。这两类企业,出口额在100-1000万美元的20家,占全部出口额100-1000万美元企业数的74.07%;出口额超过1000万美元的7家,占全部出口额超过1000万美元企业数的77.78 %。然而受影响的企业数也最多24家,占受影响总数的85%以上。一方面说明他们是陕西食品农产品出口的主力军,同时表明,在扩大出口、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方面,他们也是政府扶持和指导的重点。

 

3.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对质量强国都有重要论述。强调要大力实施质量强国战略,改善产品和服务供给,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陕西2016年上半年出口增速位居全国第一,主要是加工贸易发展,以集成电路、存储芯片、固态硬盘等为主的机电产品成为我省外贸出口主导产品。食品农产品的质量提升和创品牌,仍需政府部门、行业机构和企业共同推进,这也是扩大出口,解决农民增收脱贫的有效途径之一。

 

国外进出口贸易篇4

 

随着全球一体化和世界市场的发展,在激烈的国际贸易竞争中,价格竞争已退居次要地位,而商品质量的好坏则逐步成为竞争中的决定性因素。在此情况下,加强进出口产品质量管理对促进我国对外贸易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意义日趋凸显。

1.我国对外贸易中出现的产品质量问题

1.1出口产品质量问题

中国社科院2010年10月25日发布《国家竞争力蓝皮书》,显示中国的国家竞争力稳步上升,全球排名从第七十三位上升至第十七位,这个结果表面上反映中国进步神速,但经过分析中国在竞争中仍然依靠以量取胜,在质素上,与美国等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须作出很大的改进。

我国虽然已跻身于世界贸易大国,但还远远不是贸易强国,根本原因在于产品质量竞争力不强,缺乏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国际知名度高的品牌。据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出口的工业制成品中,劳动密集型产品仍占相当大的比重,约62.9%,我国工业标准约有70%仍低于国际或国外先进标准。另外,由于国外技术贸易壁垒不断强化进出口,发达国家为保护本国产业而制定苛刻的技术标准,以限制某类产品的进口,例如我国出口到日本的家禽,其卫生标准要求竟高出国际卫生标准500倍;我国一家企业生产的蘑菇罐头,由于有不符合检疫的嫌疑,致使我国几百家生产厂出口到美国的所有罐头全部遭到卡关、查封,损失巨大。诸如此类,在过去的贸易中,我国有不少产品因不符合发达国家过于严格的卫生、检疫措施,遭到拒收、卡关、销毁,造成贸易障碍或者巨大的经济损失。

另一方面,我国许多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的不合格率偏高,返工、返修、报废等不良品损失过高,导致工业生产中窗窗体底端能源、原材料消耗较大,从而提高了产品成本,使产品国际竞争力显著降低。同时,多种产品技术含量低,使用寿命不能满足需求。如数控机床类产品,国外的连续无故障工作时间(MTBF)约8~9万个小时;而我国的同类产品的MTBF只有1~2万小时论文提纲怎么写。在家用电器方面,也普遍存在这种情况。

1.2进口产品质量问题

随着国内市场的开放,大批进口商品涌入国门。然而随着我国进口商品检验监管水平和消费者质量意识的不断提升,近年来进口商品频频爆出质量问题,涉及范围几乎囊括所有种类的商品,对我国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造成严重威胁,例如以下产品问题事件:

2001年,由于日本三菱公司生产的帕杰罗V31、V33越野车存在严重安全质量隐患,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吊销其进口商品安全质量许可证书并禁止其进口;2006年,美国美赞臣GENTLEASE牌婴幼儿人工配方奶粉检查出含有金属颗粒,被紧急召回;2008年,因密封不善而导致罐中奶粉被氧化,美国雅培召回两批特殊配方婴儿奶粉;2010年,各地检验检疫局对进口旧机电产品到货检验一次检验不合格3758批、涉及金额7.64亿美元,占总金额的18.96%;2011年,由于种种产品缺陷,包括雪铁龙、保时捷、捷豹、沃尔沃品牌在内的6款进口车型,在5月份一个月时间里陆续宣布召回。

由此可见,为了确保我国对外贸易的健康快速发展,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针对进出口产品质量加强监督和管理势在必行。

2进出口产品质量管理的内涵

2.1出口产品质量管理

我国要想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赢得主动,就必须加强出口产品质量管理,树立“以质取胜”的战略意识。“以质取胜”战略的内涵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提高出口商品的质量和信誉进出口,二是优化出口商品结构,三是创名牌出口商品。实施“以质取胜”战略,必须正确认识并处理好数量与质量、效益与速度、内在质量与外观质量、样品质量与批量质量,以及质量和档次等方面的关系,把出口商品本身的质量同国际市场的需要有机结合起来。

2.2进口产品质量管理

对于进口产品的质量管理可以充分利用技术性贸易壁垒(TBT)的两面性,以维护国家基本安全、保障人类健康和安全、保护生态环境、保证产品质量、防止欺诈行为等合法目的为由,采取技术法规、标准、合格评定程序等种种强制性或非强制性的技术性限制措施,其中出入境检验检疫是国家维护根本经济权益与安全的重要技术贸易壁垒措施,是由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根据法律授权,代表国家行使检验检疫职能,对一切进入中国国境和开放口岸的人员、货物、运输工具、旅客行李物品和邮寄包裹等实施强制性检疫、对进出口商品质量进行检验鉴定管理。

3..进出口产品质量管理在对外贸易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3.1产品质量管理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任务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关键是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节能环保水平、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能力。为了实现上述要求,产品质量是主攻方向。进出口产品的质量直接影响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状况,进而影响我国经济运行质量。在当前经济形势下,经济增长质量和产品质量关系我国经济发展可持续性,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国家形象,越是在加大力度保增长的时候,越要重视质量和效益。温家宝总理指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全面加强质量管理,坚持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和以质取胜战略。这充分说明,加强产品质量管理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任务。

3.2产品质量管理是提高我国出口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有效方法

一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主要由它与贸易伙伴国间的相对价格和产品优势等因素决定,前者是由该国的要素禀赋及其使用效率所导致的出口产品价格低于其贸易对手所形成的竞争优势,后者则是指一国出口产品能够比其对手的相关产品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所形成的优势,而这两者都在不同程度上与产品质量相联系,因此,要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获得更高的外贸经济效益,必须加强产品质量管理,提高产品质量。

3.3产品质量管理是打破技术贸易壁垒,实现对外贸易高质量增长的关键途径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贸易自由化进程的加快,以质量、环保为代表的技术贸易壁垒已成为制约我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主要因素。调查显示,近年来,国外技术贸易措施对我国出口企业的影响呈上升趋势,国内不少大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企业风险控制能力较弱进出口,属于典型的速度经济型企业。中国出口存在严重的结构性问题:自主知识产权和自由品牌少,低端产品多,缺乏核心竞争力。实践证明,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工业的冲击,表面上是对工业增速的冲击,实质上是对发展方式的冲击。因此,粗放增长方式在我国已经没有后续空间,产品质量管理是企业走向世界的关键所在论文提纲怎么写。

3.4产品质量管理是维护我国消费者合法权益和正常贸易秩序的有效保障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外贸易的不断扩大,出入境检验检疫通过对进出口产品质量的监督和管理,对保证国民经济的顺利发展,保证农林牧渔业的生产安全和人民健康,维护对外贸易有关各方的合法权益和正常的国际经济贸易秩序,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中国检验检疫机构对出口产品或我国生产加工企业的官方检验检疫与监管认证,是突破国外的贸易技术壁垒,取得国外市场准入资格,并使我国产品能在国外顺利通关入境的保证;加强对进口商品的检验是为了保障国内生产安全与人民身体健康,维护国家对外贸易的合法权益。

4.加强进出口产品质量管理的措施

4.1以科技进步推进出口产品质量提升

要实现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变,根本的出路在于加速科技进步,发挥科学技术在产品质量提高中的关键性作用。首先,要加强高科技产品的研制和开发,使科技成果尽快实现商品化、产业化,形成国际竞争的综合优势;其次,要密切跟踪国际先进技术,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提高生产效率,不断提高我国产品在国际上的非价格竞争能力,真正实现“以量取胜”向“以质取胜”的转变。

4.2妥善应对和合理利用技术性贸易壁垒

为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应积极开展国际认证工作,鼓励企业取得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等系列标准认证,并根据WTO的要求,加强与其他成员国之间相互认证方面的协商与谈判。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技术贸易壁垒的两面性,借鉴各国所采用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构筑我国的贸易保护体系。通过实施技术性贸易措施,起到限制国外达不到国内相关标准的有关商品进入国内市场的作用,从而规范我国进出口市场,保护我国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4.3实施名牌战略

鼓励企业创名牌,依靠科技进步,坚持高技术起点,瞄准国际先进技术进出口,开发新产品,坚持不断地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并加强在国内外市场的广告宣传,政府要通过法律、经济、行政等各种宏观管理手段,实施名牌保护,为企业创立名牌形成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培育出更多的“中国制造、世界名牌”,增强我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竞争力。

4.4加强进出口产品质量监管

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应通过驻场监管、生产过程控制、企业备案、资格审核、实验室检验、技术指导等方式,加强对重要出口商品质量的强制性检验,确保出口产品质量符合进口国相关技术标准的要求,以促进中国产品质量及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的提高,从而扩大出口,减少因质量问题引起的国际贸易纠纷。同时,还要加强对进口产品的质量检验,实时关注国外产品问题动态信息,科学运用风险评估的手段,加强进口企业监管,防范进口产品以次充好、以旧顶新、以少冒多,掺杂使假等情况的发生,从严监管,严厉打击,严把进口商品质量关。

参考文献:

[1]李钢,李俊,推动以质取胜战略的深化与升级——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基础与必要条件[J].国际贸易,2006,5

[2]徐琴,以质取胜——改变外贸增长方式的战略[J].当代经济,2007,6

[3]黄晓玲,中国对外贸易概论[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

[4]王翠,论对外贸易中以质取胜的名牌市场战略[J].商场现代化,2005,31

[5]杭争,技术性贸易壁垒及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及对策[J].国际贸易问题,2003,3

国外进出口贸易篇5

[中图分类号]f74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07)04-0035-02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发展,中国已呈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投资环境不断改善,外商投资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得到了新发展,但随之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一、外商直接投资影响中国出口贸易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外资投向不合理,出口产业结构尚待优化

一是出口产品中属于加工贸易的比重过大,且加工贸易的增值率较低。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外商直接投资的不断增加,尤其是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对外贸易的迅速扩大,以来料加工、来件装配和进料加工为主的加工贸易得到迅速发展,并在1995年达到49.5%。而外资企业大多从事加工贸易,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额一直占全国加工贸易额的50%以上,占外商投资企业出口总额的80%以上。

二是外商投资企业出口产品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如外资比较集中的服装、纺织、玩具、塑料、家具、金属制品、仪器仪表以及文化办公用品等行业,其产品出口比重超过40%。而高附加值、高技术产品的出口比重,尽管有所上升,但到2003年也不过7%。这些都影响了中国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不利于企业自身采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的长远发展。

(二)外商投资企业技术外溢效应不理想,影响了出口商品结构的升级

1.外商投资企业独资化的倾向愈加显著。自1992年中国实施“以市场换技术”战略以来,外商对华直接投资迅速上升,尤其是西方大型跨国公司对华直接投资速度明显加快,独资和控股经营已逐渐成为投资的主要形式。在一些新兴工业领域,外商独资的比例越来越高,超亿美元的大型投资项目数量增加较多。这种依靠巨额资本、技术投入形成的竞争优势必然导致市场垄断,对中国民族工业构成难以克服的进入障碍。

2.跨国公司技术转移的内部化。跨国公司为保持竞争力,往往通过内部市场将技术转移给其子公司,严格控制核心技术。跨国公司取得对中国合资企业的控股地位后,才会真正转让先进技术。甚至在转让技术时,还附以限制再转让等合同条款,令中国实现产业技术进步和促进产业联动的愿望难以实现。

3.中国市场和企业消化、吸收先进技术的能力不足。这既是由于对消化吸收的投入不足、原有技术力量的限制、相关行业配套支持能力有限,又是因为中国市场经济体系尚不完善,体制改革,特别是微观企业的体制改革滞后。

4.外企是中国加工贸易的主体,而加工贸易又是中国出口贸易的主体。一方面,加工贸易委托加工的本质特征、跨国公司的技术垄断及加工贸易技术消化、吸收能力的滞后决定了其在促进先进技术实质性转移方面的局限性。另一方面,加工贸易波及效果差,中国加工贸易的本地采购比例低,不能给国内企业带来新的市场,对中上游产业的带动作用弱,技术溢出效应不明显,既削弱外贸竞争力,又妨碍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

(三)民族企业的出口空间受到严重挤压

尽管从整体上看,中国通过外商直接投资明显改善了中国出口商品结构,但深入地分析,可以发现,由于外商投资企业与国内企业争夺市场份额,中国民族企业的出口空间已经受到了严重挤压。以机电产品出口为例,20世纪90年代以来,外商投资企业机电产品的出口增加额占全国机电产品出口增加额的比重每年都超过50%,而且大多数年份都超过70%。又如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外商投资企业在全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比重已超过80%,特别是外商独资企业的比重已超过50%。另一方面,国有企业在总出口所占比重呈逐步下降之势。1996年,国有企业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中尚占1/3,而到2006年,这一比重已下降到约12%。这从一个角度表明了作为中国民族企业主体的国有企业所面临的窘境:国有企业因机制等障碍已越来越难以适应日益加剧的国际竞争,原有的出口市场逐渐被外商投资企业蚕食、侵吞,生存空间越来越狭窄。

二、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促进中国出口贸易的若干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外资行业准入政策,强化外资政策的产业导向

1.明确产业调控方向。一是引导外商直接把投资投向高新科技产业和老企业的技术改造。二是引导外商直接把投资投向支柱产业。三是引导外资投向中国出口战略型产业,如创汇农业、机电化工、服务贸易、高新科技产业等,提高出口创汇型外资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的比重,优化中国出口产业结构、扩大外汇收入、实现国际收支良性循环。

2.制定适当的产业政策。这包括需要制定适当的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组织政策和产业倾斜政策,以保证国家重点产业的优先发展。

3.优化调控机制。主要体现在调控增量结构、存量结构,同时要促进存量调控机制与增量调控机制的有机结合。

(二)采取有效措施,从根本上提高中国出口商品的竞争力

1.完善市场体系,积极创造条件使外企的高新技术源源不断地流入。一要完善要素市场,尤其是资本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二要完善产品市场,以此培育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迫使跨国公司和中国国内企业提高各自的技术水平,从而加快跨国公司内部技术转移和技术转移的速度。三要完善中国市场经济体系的法治环境,尤其要加强和完善知识产权的法律体系。四要实行政策优惠和倾斜。

2.增强中国吸纳跨国公司转移技术的能力。一是建立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和优化的公司治理结构。二是需要鼓励国内企业与外资企业形成有机的配套,双方建立供应商或分包商的关系,国内企业通过各种形式与跨国公司的生产形成产业链,从而使跨国公司在华的生产不断延伸,让外资企业的技术在华生根、成长。三是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鼓励企业充分利用中国现有的人才资源。

3.建设中国的技术创新体系,提高吸纳先进技术的能力和技术创新的能力。一是树立对技术转移的吸收、消化、创新的新观念。二需要分层次、有计划、有步骤地解决中国目前科技创新中的问题。三应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资,为吸纳和创新技术奠定人才基础。

(三)加强对外资企业进口的管理

国外进出口贸易篇6

国际贸易亦称“世界贸易”,泛指国际间的商品和劳务(或货物、知识和服务)的交换。它由各国(地区)的对外贸易构成,是世界各国对外贸易的总和。国际贸易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就已发生,并随生产的发展而逐渐扩大。到资本主义社会,其规模空前扩大,具有世界性。

二、对外贸易(foreign trade)

对外贸易亦称“国外贸易”或“进出口贸易”,是指一个国家(地区)与另一个国家(地区)之间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这种贸易由进口和出口两个部分组成。对运进商品或劳务的国家(地区)来说,就是进口;对运出商品或劳务的国家(地区)来说,就是出口。这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就开始产生和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更加迅速。其性质和作用由不同的社会制度所决定。

三、对外贸易与国际贸易商品结构:

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进出口贸易中各种商品的构成,即某大类或某种商品进出口贸易与整个进出口贸易额之比,以份额表示。

国际贸易商品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各大类商品或某种商品在整个国际贸易中的构成,即各大类商品或某种商品贸易额与整个世界出口贸易额相比,以比重表示。

为便于分析比较,世界各国和联合国均以联合国《国际贸易商品标准分类》(sitc)公布的国际贸易和对外贸易商品结构进行分析比较。一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可以反映出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状况、科技发展水平等。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可以反映出整个世界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状况和科技发展水平。

四、对外贸易值与对外贸易量:

(一)、对外贸易值(value of foreign trade)

对外贸易值是以货币表示的贸易金额。一定时期内一国从国外进口的商品的全部价值,称为进口贸易总额或进口总额;一定时期内一国向国外出口的商品的全部价值,称为出口贸易总额或出口总额。两者相加为进出口贸易总额或进出口总额,是反映一个国家对外贸易规模的重要指标。一般用本国货币表示,也有用国际上习惯使用的货币表示。联合国编制和发表的世界各国对外贸易值的统计资料,是以美元表示的。把世界上所有国家的进口总额或出口总额用同一种货币换算后加在一起,即得世界进口总额或世界出口总额。就国际贸易来看,一国的出口就是另一国的进口,如果把各国进出口值相加作为国际贸易总值就是重复计算。因此,一般是把各国进出口值相加,作为国际贸易值。由于各国一般都是按离岸价格(fob即启运港船上交货价,只计成本,不包括运费和保险费)计算出口额,按到岸价格(cif即成本、保险费加运费)计算进口额。因此世界出口总额略小于世界进口总额。

(二)、对外贸易量(quantum of foreign trade)

以货币所表示的对外贸易值经常受到价格变动的影响,因而不能准确地反映一国对外贸易的实际规模,更不能使不同时期的对外贸易值直接比较。为了反映进出口贸易的实际规模,通常以贸易指数表示,其办法是按一定期的不变价格为标准来计算各个时期的贸易值,用进出口价格指数除进出口值,得出按不变价格计算的贸易值,便剔除了价格变动因素,就是贸易量。然后,以一定时期为基期的贸易量指数同各个时期的贸易量指数相比较,就可以得出比较准确反映贸易实际规模变动的贸易量指数。

五、贸易条件(terms of trade)

贸易条件又称交换比价或贸易比价,即出口价格与进口价格之间的比率,也就是说一个单位的出口商品可以换回多少进口商品。它是用出口价格指数与进口价格指数来计算的。计算的公式为:出口价格指数/进口价格指数x100。 以一定时期为基期,先计算出基期的进出口价格比率并作为100,再计算出比较期的进出口价格比率,然后以之与基期相比,如大于100,表明贸易条件比基期有利;如小于100,则表明贸易条件比基期不利,交换效益劣于基期。

六、服务贸易

根据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达成的“服务贸易总协定”,服务贸易是指:“从一成员境内向任何其他成员境内提供服务;在一成员境内向任何其他成员的服务消费者提供服务;一成员的服务提供者在任何其他成员境内以商业存在提供服务;一成员的服务提供者在任何其他成员境内以自然人的存在提供服务。”服务部门包括如下内容:商业服务,通信服务,建筑及有关工程服务,销售服务,教育服务,环境服务,金融服务,健康与社会服务,与旅游有关的服务娱乐、文化与体育服务,运输服务。

七、直接贸易与间接贸易

(一)直接贸易(direct trade)

直接贸易是“间接贸易”的对称,是指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直接买卖商品的行为。

(二)间接贸易(indirect trade)

间接贸易是“直接贸易”的对称,是指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通过第三国进行买卖商品的行为。其中,生产国是间接出口;消费国是间接进口;第三国是转口。转口贸易(entrepot trade)是指生产国与消费国之间通过第三国所进行的贸易。即使商品直接从生产国运到消费国去,只要两者之间并未直接发生交易关系,而是由第三国转口商分别同生产国与消费国发生的交易关系,仍然属于转口贸易范畴。

八、总贸易与专门贸易

(一)总贸易(general trade)

总贸易是“专门贸易”的对称,是指以国境为标准划分的进出口贸易。凡进入国境的商品一律列为总进口;凡离开国境的商品一律列为总出口。

在总出口中又包括本国产品的出口和未经加工的进口商品的出口。总进口额加总出口额就是一国的总贸易额。美国、日本、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中国、原苏联、东欧等国采用这种划分标准。

(二)专门贸易(special trade)

专门贸易是“总贸易”的对称,是指以关境为标准划分的进出口贸易。只有从外国进入关境的商品以及从保税仓库存提出进入关境的商品才列为专门进口。当外国商品进入国境后,暂时存放在保税仓库,未进入关境,不列为专门进口。从国内运出关境的本国产品以及进口后经加工又运出关境的商口,则列为专门出口。专门进口额加专门出口额称为专门贸易额。德国、意大利等国采用这种划分标准。

九、有形货物贸易

有形货物贸易指有形的、实物形态的、可以看见的货物的贸易。为便于统计和国与国之间进行协调,1974年联合国秘书处修订了1950年版的“联合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现行实施的是1974年修订本。在该版本中,把国际贸易货物分为10大类,63章,233组,786个分组和1924个基本项目。

这10类货物分别为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0);

饮料及烟类(1);

燃料以外的非食用粗原料(2);

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3);

动植物油脂及油脂(4);

未列名化学品及有关产品(5);

主要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6);

机械及运输设备(7);

杂项制品(8);

没有分类的其他货物(9)。

在国际贸易统计中,一般把0到4类货物称为初级产品,把5到8类货物称为制成品。

十、复出口与复进口

(一)、复出口(re-export)

复出口是指外国商口进口以后未经加工制造又出口,也称再出口。复出口在很大程度上同经营转口贸易有关。

(二)、复进口(re-import)

复进口是指本国商品输往国外,未经加工又输入国内,也称再进口。复进口多因偶然原因(如出口退货)所造成。

十一、知识产权贸易

根据关贸总协定乌拉土回合达成的“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知识产权包括如下内容:版权、专利、商标、地理标志、工业设计、集成电路、外观设计(分布图)等,是一种受专门法律保护的重要的无形财产。

十二、当代世界市场发展的特点

(一)世界市场上国际类型的多样化

战后,在世界市场上,出现了三种类型的国家,即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发展中国家或 地区和社会主义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约占70%左右,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约占20%,而社会主义国家和原苏联、东欧国家约占10%左右。

(二)国际贸易方式多样化

出现了一些新贸易形式,主要有:补偿贸易、对外加工装配贸易、租赁贸易等。

(三)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四)世界市场上的垄断与竞争更为剧烈

战后,世界市场由卖方转向买方市场,垄断进一步加强,使得市场上的竞争更为激烈。为了争夺市场,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方式:

1、组织经济贸易集团控制市场。

2、通过跨国公司打进他国市场。

3、国家积极参与世界市场的争夺。

4、从价格竞争转向非价格竞争。非价格竞争的手段和方法主要包括提高产品质量、性能、改进产品设计、做好售前售后服务等。

5、开拓新市场,使市场多元化。

十三、世界市场的概念

世界市场是世界各国之间进行商品和劳务交换的领域。它包括由国际分工联系起来的各个国家商品和劳务交换的总和。可见,世界市场这一概念是由其外延和内涵两方面构成的。世界市场的外延指的是它的地理范围。世界市场的内涵指的是与交换过程有关的全部条件和交换的结果,包括商品、技术转让、货币、运输、保险等业务,其中商品是主体,其他业务是为商品和劳务交换服务的。

十四、世界市场上商品交易方式

(一)单纯的进出口贸易方式

买卖双方自由选择交易对象,通过函电往来或当面谈判,达成协议签订合同,进行交易活动,这是国际贸易最普遍的一种交易方式。

(二)展览交易方式

举办定期或不定期的、长期或短期的、有固定地点或无固定地点的各种类型的展览会、博览会、贸易中心、为本国和其他国家的商品展出和交易提供场所。

(三)商品交易所

商品交易所是世界市场上进行大宗商品交易的一种特殊交易方式,是一种有组织的商品市场。其经营活动是根据交易所法和交易所规定的条例进行的。 3

(四)国际拍卖

国际拍卖是经过专门组织,在一定地点定期举行的一种公开竞争的交易方式。

(五)补偿贸易

补偿贸易是与信贷相结合的一种商品购销方式。买方用进口设备开发和生产的产品或用其他产品或劳务去偿还进口设备的贷款。

(六)加工贸易

加工贸易是把加工与扩大出口或收取劳务报酬相结合的一种购销方式。

(七)租赁贸易

租赁贸易是把商品购销与一定时间内出让使用权相联系的一种购销方式。出租人把商品租给承租人在一定时期内专用。承租人根据租赁时间长短付出一定的资金。

十五、对外贸易与国际贸易地理方向

(一)对外贸易地理方向

对外贸易地理方向又称对外贸易地区分布或国别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各个国家或区域集团在一国对外贸易中所占有的地位,通常以它们在该国进出口总额或进口总额、出口总额中的比重来表示。对外贸易地理方向指明一国出口商品的去向和进口商品的来源,从而反映一国与其他国家或区域集团之间经济贸易联系的程度。一国的对外贸易地理方向通常受经济互补性、国际分工的形式与贸易政策的影响。

国外进出口贸易篇7

国际贸易亦称“世界贸易”,泛指国际间的商品和劳务(或货物、知识和服务)的交换。它由各国(地区)的对外贸易构成,是世界各国对外贸易的总和。国际贸易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就已发生,并随生产的发展而逐渐扩大。到资本主义社会,其规模空前扩大,具有世界性。

二、对外贸易(foreign trade)

对外贸易亦称“国外贸易”或“进出口贸易”,是指一个国家(地区)与另一个国家(地区)之间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这种贸易由进口和出口两个部分组成。对运进商品或劳务的国家(地区)来说,就是进口;对运出商品或劳务的国家(地区)来说,就是出口。这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就开始产生和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更加迅速。其性质和作用由不同的社会制度所决定。

三、对外贸易与国际贸易商品结构:

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进出口贸易中各种商品的构成,即某大类或某种商品进出口贸易与整个进出口贸易额之比,以份额表示。

国际贸易商品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各大类商品或某种商品在整个国际贸易中的构成,即各大类商品或某种商品贸易额与整个世界出口贸易额相比,以比重表示。

为便于分析比较,世界各国和联合国均以联合国《国际贸易商品标准分类》(sitc)公布的国际贸易和对外贸易商品结构进行分析比较。一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可以反映出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状况、科技发展水平等。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可以反映出整个世界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状况和科技发展水平。

四、对外贸易值与对外贸易量:

(一)、对外贸易值(value of foreign trade)

对外贸易值是以货币表示的贸易金额。一定时期内一国从国外进口的商品的全部价值,称为进口贸易总额或进口总额;一定时期内一国向国外出口的商品的全部价值,称为出口贸易总额或出口总额。两者相加为进出口贸易总额或进出口总额,是反映一个国家对外贸易规模的重要指标。一般用本国货币表示,也有用国际上习惯使用的货币表示。联合国编制和发表的世界各国对外贸易值的统计资料,是以美元表示的。把世界上所有国家的进口总额或出口总额用同一种货币换算后加在一起,即得世界进口总额或世界出口总额。就国际贸易来看,一国的出口就是另一国的进口,如果把各国进出口值相加作为国际贸易总值就是重复计算。因此,一般是把各国进出口值相加,作为国际贸易值。由于各国一般都是按离岸价格(fob即启运港船上交货价,只计成本,不包括运费和保险费)计算出口额,按到岸价格(cif即成本、保险费加运费)计算进口额。因此世界出口总额略小于世界进口总额。

(二)、对外贸易量(quantum of foreign trade)

以货币所表示的对外贸易值经常受到价格变动的影响,因而不能准确地反映一国对外贸易的实际规模,更不能使不同时期的对外贸易值直接比较。为了反映进出口贸易的实际规模,通常以贸易指数表示,其办法是按一定期的不变价格为标准来计算各个时期的贸易值,用进出口价格指数除进出口值,得出按不变价格计算的贸易值,便剔除了价格变动因素,就是贸易量。然后,以一定时期为基期的贸易量指数同各个时期的贸易量指数相比较,就可以得出比较准确反映贸易实际规模变动的贸易量指数。

五、贸易条件(terms of trade)

贸易条件又称交换比价或贸易比价,即出口价格与进口价格之间的比率,也就是说一个单位的出口商品可以换回多少进口商品。它是用出口价格指数与进口价格指数来计算的。计算的公式为:出口价格指数/进口价格指数x100。 以一定时期为基期,先计算出基期的进出口价格比率并作为100,再计算出比较期的进出口价格比率,然后以之与基期相比,如大于100,表明贸易条件比基期有利;如小于100,则表明贸易条件比基期不利,交换效益劣于基期。

六、服务贸易

根据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达成的“服务贸易总协定”,服务贸易是指:“从一成员境内向任何其他成员境内提供服务;在一成员境内向任何其他成员的服务消费者提供服务;一成员的服务提供者在任何其他成员境内以商业存在提供服务;一成员的服务提供者在任何其他成员境内以自然人的存在提供服务。”服务部门包括如下内容:商业服务,通信服务,建筑及有关工程服务,销售服务,教育服务,环境服务,金融服务,健康与社会服务,与旅游有关的服务娱乐、文化与体育服务,运输服务。

七、直接贸易与间接贸易

(一)直接贸易(direct trade)

直接贸易是“间接贸易”的对称,是指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直接买卖商品的行为。

(二)间接贸易(indirect trade)

间接贸易是“直接贸易”的对称,是指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通过第三国进行买卖商品的行为。其中,生产国是间接出口;消费国是间接进口;第三国是转口。转口贸易(entrepot trade)是指生产国与消费国之间通过第三国所进行的贸易。即使商品直接从生产国运到消费国去,只要两者之间并未直接发生交易关系,而是由第三国转口商分别同生产国与消费国发生的交易关系,仍然属于转口贸易范畴。

八、总贸易与专门贸易

(一)总贸易(general trade)

总贸易是“专门贸易”的对称,是指以国境为标准划分的进出口贸易。凡进入国境的商品一律列为总进口;凡离开国境的商品一律列为总出口。

在总出口中又包括本国产品的出口和未经加工的进口商品的出口。总进口额加总出口额就是一国的总贸易额。美国、日本、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中国、原苏联、东欧等国采用这种划分标准。

(二)专门贸易(special trade)

专门贸易是“总贸易”的对称,是指以关境为标准划分的进出口贸易。只有从外国进入关境的商品以及从保税仓库存提出进入关境的商品才列为专门进口。当外国商品进入国境后,暂时存放在保税仓库,未进入关境,不列为专门进口。从国内运出关境的本国产品以及进口后经加工又运出关境的商口,则列为专门出口。专门进口额加专门出口额称为专门贸易额。德国、意大利等国采用这种划分标准。

九、有形货物贸易

这10类货物分别为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0);

饮料及烟类(1);

燃料以外的非食用粗原料(2);

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3);

动植物油脂及油脂(4);

未列名化学品及有关产品(5);

主要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6);

机械及运输设备(7);

杂项制品(8);

没有分类的其他货物(9)。

在国际贸易统计中,一般把0到4类货物称为初级产品,把5到8类货物称为制成品。

十、复出口与复进口

(一)、复出口(re-export)

复出口是指外国商口进口以后未经加工制造又出口,也称再出口。复出口在很大程度上同经营转口贸易有关。

(二)、复进口(re-import)

复进口是指本国商品输往国外,未经加工又输入国内,也称再进口。复进口多因偶然原因(如出口退货)所造成。

十一、知识产权贸易

根据关贸总协定乌拉土回合达成的“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知识产权包括如下内容:版权、专利、商标、地理标志、工业设计、集成电路、外观设计(分布图)等,是一种受专门法律保护的重要的无形财产。

十二、当代世界市场发展的特点

(一)世界市场上国际类型的多样化

战后,在世界市场上,出现了三种类型的国家,即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发展中国家或 地区和社会主义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约占70%左右,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约占20%,而社会主义国家和原苏联、东欧国家约占10%左右。

(二)国际贸易方式多样化

出现了一些新贸易形式,主要有:补偿贸易、对外加工装配贸易、租赁贸易等。

(三)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四)世界市场上的垄断与竞争更为剧烈

战后,世界市场由卖方转向买方市场,垄断进一步加强,使得市场上的竞争更为激烈。为了争夺市场,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方式:

1、组织经济贸易集团控制市场。

2、通过跨国公司打进他国市场。

3、国家积极参与世界市场的争夺。

4、从价格竞争转向非价格竞争。非价格竞争的手段和方法主要包括提高产品质量、性能、改进产品设计、做好售前售后服务等。

5、开拓新市场,使市场多元化。

十三、世界市场的概念

世界市场是世界各国之间进行商品和劳务交换的领域。它包括由国际分工联系起来的各个国家商品和劳务交换的总和。可见,世界市场这一概念是由其外延和内涵两方面构成的。世界市场的外延指的是它的地理范围。世界市场的内涵指的是与交换过程有关的全部条件和交换的结果,包括商品、技术转让、货币、运输、保险等业务,其中商品是主体,其他业务是为商品和劳务交换服务的。

十四、世界市场上商品交易方式

(一)单纯的进出口贸易方式

买卖双方自由选择交易对象,通过函电往来或当面谈判,达成协议签订合同,进行交易活动,这是国际贸易最普遍的一种交易方式。

(二)展览交易方式

举办定期或不定期的、长期或短期的、有固定地点或无固定地点的各种类型的展览会、博览会、贸易中心、为本国和其他国家的商品展出和交易提供场所。

(三)商品交易所

商品交易所是世界市场上进行大宗商品交易的一种特殊交易方式,是一种有组织的商品市场。其经营活动是根据交易所法和交易所规定的条例进行的。

(四)国际拍卖

国际拍卖是经过专门组织,在一定地点定期举行的一种公开竞争的交易方式。

(五)补偿贸易

补偿贸易是与信贷相结合的一种商品购销方式。买方用进口设备开发和生产的产品或用其他产品或劳务去偿还进口设备的贷款。

(六)加工贸易

加工贸易是把加工与扩大出口或收取劳务报酬相结合的一种购销方式。

(七)租赁贸易

租赁贸易是把商品购销与一定时间内出让使用权相联系的一种购销方式。出租人把商品租给承租人在一定时期内专用。承租人根据租赁时间长短付出一定的资金。

十五、对外贸易与国际贸易地理方向

(一)对外贸易地理方向

对外贸易地理方向又称对外贸易地区分布或国别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各个国家或区域集团在一国对外贸易中所占有的地位,通常以它们在该国进出口总额或进口总额、出口总额中的比重来表示。对外贸易地理方向指明一国出口商品的去向和进口商品的来源,从而反映一国与其他国家或区域集团之间经济贸易联系的程度。一国的对外贸易地理方向通常受经济互补性、国际分工的形式与贸易政策的影响。

国外进出口贸易篇8

一、国际贸易

(一)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 trade) 国际贸易亦称"世界贸易",泛指国际间的商品和劳务(或货物、知识和服务)的交换。它由各国(地区)的对外贸易构成,是世界各国对外贸易的总和。国际贸易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就已发生,并随生产的发展而逐渐扩大。到资本主义社会,其规模空前扩大,具有世界性。

(二)对外贸易(foreign trade) 对外贸易亦称"国外贸易"或"进出口贸易",是指一个国家(地区)与另一个国家(地区)之间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这种贸易由进口和出口两个部分组成。对运进商品或劳务的国家(地区)来说,就是进口;对运出商品或劳务的国家(地区)来说,就是出口。这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就开始产生和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更加迅速。其性质和作用由不同的社会制度所决定。

二、国际贸易和对外贸易

(一)、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 trade)国际贸易亦称“世界贸易”,泛指国际间的商品和劳务(或货物、知识和服务)的交换。它由各国(地区)的对外贸易构成,是世界各国对外贸易的总和。国际贸易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就已发生,并随生产的发展而逐渐扩大。到资本主义社会,其规模空前扩大,具有世界性。

(二)、对外贸易(foreign trade)对外贸易亦称“国外贸易”或“进出口贸易”,是指一个国家(地区)与另一个国家(地区)之间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这种贸易由进口和出口两个部分组成。对运进商品或劳务的国家(地区)来说,就是进口;对运出商品或劳务的国家(地区)来说,就是出口。这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就开始产生和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更加迅速。其性质和作用由不同的社会制度所决定。

三、对外贸易与国际贸易商品结构:

国外进出口贸易篇9

二、对外贸易(foreigntrade)

对外贸易亦称“国外贸易”或“进出口贸易”,是指一个国家(地区)与另一个国家(地区)之间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这种贸易由进口和出口两个部分组成。对运进商品或劳务的国家(地区)来说,就是进口;对运出商品或劳务的国家(地区)来说,就是出口。这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就开始产生和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更加迅速。其性质和作用由不同的社会制度所决定。

三、对外贸易与国际贸易商品结构:

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进出口贸易中各种商品的构成,即某大类或某种商品进出口贸易与整个进出口贸易额之比,以份额表示。

国际贸易商品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各大类商品或某种商品在整个国际贸易中的构成,即各大类商品或某种商品贸易额与整个世界出口贸易额相比,以比重表示。

为便于分析比较,世界各国和联合国均以联合国《国际贸易商品标准分类》(sitc)公布的国际贸易和对外贸易商品结构进行分析比较。一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可以反映出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状况、科技发展水平等。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可以反映出整个世界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状况和科技发展水平。

四、对外贸易值与对外贸易量:

(一)、对外贸易值(valueofforeigntrade)

国外进出口贸易篇10

论文摘要:长期以来,尽管中部地区对外贸易取得了较快地发展,但在全国依然处于比较落后的地位。本文利用最新时间序列数据,通过建立多变量回归模型,对中部地区对外贸易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认为,中部地区出口贸易和进口贸易的影响因素存在很大差异。出口贸易影响因素主要是贸易条件、进口贸易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而进口贸易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汇率、国内生产总值、外商直接投资和人力资本,很多影响因素对中部地区对外贸易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论文关键词:中部地区;出口贸易;进口贸易;影响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中部地区的对外贸易取得较快地发展。从1986—2006年,中部地区的对外贸易总额由32亿美元增加到564亿美元,共增加了17倍,中部地区对外贸易依存度从5.0%增加到10.4%,增加了1倍多。但是相对来说,中部地区对外贸易发展依然比较落后,在全国中所占比重较小,这主要是由于对外贸易在我国各地区发展不均衡导致的。从1996—2006年,东部地区对外贸易年均所占比重为88.2%,超过了4/5;而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对外贸易年均所占比重分别为3.2%、3.6%和4.9%,都在1/10以下。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对外贸易发展在我国如此大的地区差异?中部地区对外贸易又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中部地区应如何采取措施发展对外贸易?这正是本文将要探讨和研究的主要问题。 一、相关研究回顾 西方经济学家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作家一直都在注意研究国际贸易中的各种问题与规律,提出的国际贸易理论也相当丰富。尽管其中直接、系统论述或实证分析一国或地区对外贸易发展影响因素的内容相对欠缺,但不同时期理论与经济学家们对国际贸易形成的原因、条件等进行的分析为我们初步把握可能影响一国或地区对外贸易的因素提供了有益的引导。亚当·斯密把形成国际分工与贸易的原因主要归结为地域、自然地理条件;大卫·李嘉图指出劳动耗费成本是对外交换活动的衡量标准,马克思强调了交通运输、通讯等在国际贸易中的一般基础地位。赫克歇尔和俄林认为各国或地区生产要素丰裕度的差异是产生国际贸易的原因;而现代的国际贸易理论认为,除了传统的资本、劳动、土地外,技术、信息、组织、制度等在对外贸易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不容否认,以上大师们所提到的这些因素,都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可能原因,也会对国际贸易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国外学者从外商直接投资、出口商品结构、劳动力要素等多个方面分析了对外贸易的影响因素。Camarero运用协整分析研究欧盟、美国和日本的工业品进出口贸易需求,证实了贸易与FDI间的相互促进作用。Clements在考察美国对日本贸易逆差的原因时发现,进出口商品结构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美日贸易的逆差。Narayan运用协整分析和误差修正模型考察1960—1999年中国实际收入、人力资本积累和实际出口之间的关系,发现长期上出口与人力资本积累和实际收入之间都存在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而短期上人力资本积累与出口之间具有双向格兰杰因果关系。 国内学者也选取了不同的变量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姚丽芳对我国对外贸易影响因素进行主成分分析认为,国内环境因子(GDP、投资、储蓄、利用外资、外汇储备、货币发行量)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其贡献率在一半以上;其次是直接作用因子(汇率、关税率、贸易管理度)和基础准备因子(外汇储备),而贸易条件因子(价格指数)和外部环境因子(全球经济增长率)对我国进出口没有什么贡献。赵革和黄国华认为我国外贸出口增长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来自国外的拉动力和来自国内的推动力。他们分析认为,加工贸易进口是我国外贸出口增长第一动力,接下来依次是全球经济的发展、外贸管理度、外商直接投资、人民币实际汇率,而贸易条件恶化对出口贸易有负面影响。谭英平也考察了我国及欧美影响对外贸易发展的因素,认为国内总投资、报酬水平、人均研究与开发支出额、人均计算机对中国出口额的影响较大,而其他因素影响较小。也有少量的学者对我国地区出口贸易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郑英梅探讨了山东出口贸易的影响因素,认为经济规模、出口市场结构、产品/产业结构和劳动力要素与山东外贸出口存在正相关关系,而FDI和技术创新与山东外贸出口之间不相关。 从对我国的外贸影响因素的分析来看,定性研究的较多,定量研究的较少,而现有的相关实证研究也存在着诸多的不足。第一,就全国对外贸易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多,就各地区影响因素的研究较 少,第二,就出口贸易方面影响因素研究的较多,进口贸易方面影响因素研究的较少,第三,对单个因素对外贸的影响分析较多,而全面考察外贸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少;第四,变量的选择标准不一,结论也存在差异。因此,本文将利用最新的时间序列数据,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多变量模型分别对中部地区出口贸易和进口贸易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希望能成为现有国内相关研究的一个有益补充。 二、中部地区对外贸易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1 变量选择、模型建立与数据来源 (1)变量选择。本文对中部地区进出口贸易相关影响因素变量的选取,除了以经济学理论为基础和吸收国内外已取得的研究成果之外,还考虑了变量数据的客观性和可获得性,本文选取了8个变量来分析中部地区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因素,同时,把这些因素分为外部间接影响因素和自身直接影响因素。外部间接影响因素包括全球经济指数(WIII)、实际有效汇率(EER)、贸易条件(TOT),自身直接影响因素包括国内生产总值(GDP),外商直接投资(FDI)、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IN)、人力资本投入(HC)、进口(IM)或出口(EX)。其中,进口贸易作为出口贸易的一个影响因素纳入模型之中,同样出口贸易也作为进口贸易的一个影响因素纳入模型之中。一般来说,关税税率也许足一个有影响的因素,但随着中国加入WTO及世界贸易自由化,关税的作用逐渐下降,因而在此不予考虑;同样商品的价格也会对外贸产生影响,但中部地区商品价格的数据较难获得,因此也不予以考虑。 (2)模型建立。根据以上分析,以出口或进口为被解释变量,以其他8个影响因素为解释变量,并为消除变量的不平稳性,对变量取对数,建立如下模型: 其中aO、b0为截距,u1、u2为随机扰动项, 以上两个模型的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关系的假设如下: ①全球经济指数。世界经济的高速增长对中部地区外贸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一方面,世界经济的发展,各国国民收入将会增加,会扩大世界商品需求总量,因此将会增加对我国中部地区的进口需求,有利于中部地区的出口,另一方面,世界经济的增长表明世界生产能力增强,将降低国际产品的成本和价格,从而会扩大中部地区的进口水平。因此,全球经济指数与对外贸易呈正相关关系, ②实际有效汇率。汇率对出口贸易和进口贸易有不同的影响。 对出口贸易而言,本币贬值,以外币表示的本国商品的价格将下降,会扩大国际市场对本国商品的需求,有利于本国的商品出口;对进口贸易而言。本币贬值,以本币表示的外国商品的价格上升,会减少本国消费者对外国商品的需求,将会减少本国的进口;相反,本币升值有利于进口不利于出口。由于我国外汇标价是直接标价法,即以一定的外币表示若干人民币的数量,因此汇率即外币的价格与出口贸易是正相关关系,与进口贸易是负相关关系。 ③贸易条件。如果一国或地区贸易条件得到改善,表明出口商品价格相对进口商品价格上升,出口商品的利润将会增加,这将有利于鼓励出口;而一国或地区的贸易条件改善,相对来说其他国家或地区的贸易条件就恶化,其他国家或地区对该国或地区的出口商品价格相对于进口商品价格就会下降,出口商品利润就会下降,这将会使其他国家或地区对该国或地区的出口减少,也就是会使本国或地区的进口减少,因此贸易条件与出口贸易是正相关关系,与进口贸易是负相关关系。 ④国内生产总值。一般来说,一个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与对外贸易有密切的关系。一方面,一国经济的增长是出口贸易的保证,一国经济的繁荣意味着生产能力的提高,生产能力的提高将会推动商品的出口,另一方面,一国经济的增长也意味着国内需求的增加,需求增加是进口贸易产生的一个主要动力,将会促使本国进口增加。因此,国内生产总值与进出口贸易呈正相关关系, ⑤外商直接投资。外商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的关系主要有三种,替代关系、互补和不确定性关系。一般来说。外商直接投资与外贸的互补关系表现更为明显。一方面,通过外资企业的直接出口带动东道国的出口贸易,同时通过技术外溢、知识外溢等来推动东道国企业的技术升级,都有利于东道国的出口扩大,另一方面,外商直接投资来到东道国,必然会带来投资国的一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这些构成了东道国的进口,会使东道国进口增加。因此 ,外商直接投资与进出口贸易呈正相关关系。 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意味着一国或地区基础建设的加强和国内投资需求的扩大,基础建设加强能够促进国内生产的快速发展,也能够促进企业降低成本、扩大生产规模,提升出口产品质量和国际竞争力,从而提高企业的出口能力。扩大出口;而国内投资需求的扩大将会使企业对进口产品的需求增加,从而增加进口。因此,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与进出口贸易呈正相关关系。 ⑦人力资本。对外贸易与人力资本存在着很强的互补关系,就出口而言,人力资本是企业提高产品质量的一个关键因素,拥有较多较好的人力资本就能够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能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从而扩大产品出口;就进口而言,国内较好的人力资本是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前提条件,没有人力资本做保证和配合,引进的先进技术设备就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所以人力资有利于扩大先进技术和设备的进口。因此,人力资本和进出口贸易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⑧进口或出口。考虑到进出口之间的相互影响。因此在出口贸易影响因素模型中纳入进口变量,而在进口贸易影响因素模型中纳入出口变量。出口的扩大会导致进口的增加,而进口的扩大同样会促使出口的增加,因此,两者是正相关关系。 (3)数据来源。本文研究的时间序列数据年度区间为1986—2006年。所有进口贸易、出口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的数据来自于《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及《国家商务年鉴》(1987—2007);国内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人力资本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1987—2007)。全球经济指数、实际有效汇率和贸易条件引用赵革和黄国华的论文《25年来中国外贸出口增长因素分析》(统计研究,2006第12期),其中,全球经济指数以1986年为基期进行了调整。 2 实证分析结果 (1)中部地区出口贸易影响因素实证分析。通过上述模型(I)进行回归,发现大部分变量不显著,因此逐步删除不显著变量LnGDP、LnEER和LnWEI,得到回归结果如表1,可以构造相对来说较为理想的回归方程: LnEX=-15.8965+3.7091LnTOT-0.1867LnFDI+0.4517LnlN-0.3067LnHC+0.6453LnlM 回归方程的可决系数较高,达到0.9551,说明模型的回归拟合优度很好,F检验值为59.6174,F>F0.01,说明方程总体线性关系在99%水平下显著成立,同时D.W值为1.9607,说明这个序列排除了自相关的干扰。 具体考察各解释变量的统计显著性,发现有3个变量显著性水平比较高,通过了5%的显著水平检验,有2个变量通过了15%的显著水平检验,有3个变量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对各解释变量的分析如下: ①贸易条件、进口贸易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对中部地区出口贸易有较大的推动作用。这3个变量都通过了5%的显著性检验,且与出口贸易呈正相关关系,这与我们一般结论相符。贸易条件系数为3.7091,说明贸易条件的改善对中部地区出口贸易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近年来中部地区在提高商品质量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因为商品质量的提高使出口商品价格上升,企业获取的利润扩大,刺激了出口的增长。进口贸易系数为0.6453,说明进口贸易对出口贸易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中部地区的进口商品中制成品和先进的技术设备进口比重不断提高,对提高中部地区的生产能力,从而提升出口产品的质量,扩大出口有一定的作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系数为0.4517,说明中部地区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有力地降低了产品的成本,提升了产品的竞争能力,扩大了中部地区的产品出口。 ②外商直接投资和人力资本对中部地区出口贸易作用非常微弱。这2个变量的系数分别为-0.1867和-0.3067,而且它们只通过了15%的显著性检验,因此我们可以说中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和人力资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这与一般的研究结论不符,本文认为,外商直接投资之所以没有促进中部地区出口贸易的发展,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外商直接投资的出口在中部地区出口的比例本身就不太高,只有20%,与全国50%的比例相差也很远,二是外商直接投资的外溢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内资企业没有从中获益。人力资本之所以没 有促进中部地区出口贸易的发展,可能是因为中部地区的大量人力资本外流到东部沿海地区,导致自身的人力资本存量较少,对出口贸易的作用也就不明显。 ③全球经济指数、汇率和国内生产总值与中部地区的出口贸易没有直接关系。这3个变量被剔除在模型之外,对出口贸易没有产生影响,这与一般的理论看法有些不同。本文认为,全球经济指数与中部地区出口贸易没有关系,可能是因为全球经济增长主要是对我国东部地区产生影响,较大的增加了对东部地区的商品需求,促进了东部地区的出口,而中部地区处于内陆地区,对全球经济增长变化相对来说不太敏感,因此对出口贸易没有显著影响。汇率与中部地区出口贸易没有关系,可能是因为货币的贬值会导致进口减少,从而抬高本地区的物价水平,长期以来国内通货膨胀率一直在较高水平上波动就与之有关,这将不断抵消人民币下调对出口商品价格的影响。国内生产总值与中部地区出口贸易没有关系,可能是因为国内生产总值主要是国内需求的代理变量,主要用来增加进口,对出口作用不大。 (2)中部地区进口贸易影响因素分析。通过上述模型(Ⅱ)进行回归,发现部分变量不显著,因此逐步删除不显著变量LnlN、LnTOT、LnWEI和LnEX,得到回归结果如表2,可以构造相对来说较为理想的回归方程: LnlM=-3.1276-1.2205LnEER+0.6445LnGDP+0.3113LnFDI+0.3140LnHC 回归分析的可决系数较高,达到0.9910,说明模型的回归拟合优度很好;F检验值为413.4164,F>F00.1,说明方程总体线性关系在99%水平下显著成立,D.W值为2.1784,说明这个序列排除了自相关的干扰。 具体考察各解释变量的统计显著性,发现有汇率、国内生产总值、外商直接投资、人力资本等4个变量显著性水平比较高,都通过了5%的显著水平检验,而且各变量系数的符号与一般理论相一致。说明这4个变量对中部地区进口贸易有显著影响。出口贸易、全球经济指数、贸易条件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等4个变量与进口贸易没有显著关系,说明这4个变量还设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对各解释变量的分析如下: ①国内生产总值、外商直接投资、人力资本对中部地区进口贸易有较大的推动作用。国内生产总值通过了5%的显著性检验,回归系数为0.6445,与进口贸易呈正相关关系,这与我们一般结论相符。说明中部地区的经济增长,导致市场规模扩大,有效地增加了进口。外商直接投资变量通过了5%的显著性检验,回归系数为0.3113,与进口贸易呈正相关关系,这与我们一般结论相符。说明中部地区在引进外资过程中,更重视引进外国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外商用先进技术设备作为对华的投资,增加了中部地区的进口,人力资本变量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回归系数为0.3140,与进口贸易呈正相关关系,这与我们一般结论相符。说明长期以来,中部地区在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时,与之相配合的人力资本是其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较好的人力资本将会增加这些商品的进口数量。 ②汇率即人民币贬值限制了中部地区的进口贸易,实际有效汇率通过了5%的显著性检验,回归系数为-1.2205,与进口贸易呈负相关关系,这与我们一般结论相符。长期以来,我国过去高估的人民币币值不断下调,逐步趋于正常化。人民币贬值一般来说有利于出口,不利于进口。人民币眨值使以人民币表示的外国商品的价格相对提高,削弱了在中部地区的竞争力,中部地区因此会减少对外国商品的进口需求,所以,汇率与进口贸易呈负相关关系,限制了中部地区的进口贸易。 ①出口贸易,全球经济指数、贸易条件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对中部地区的进口贸易没有发挥作用。一般来说,出口是进口的保证,因为没有出口就没有外汇收入,就不可能进口。但是对于中部地区来说,外汇收入已经远远大于外汇支出,外汇储备也非常丰富,外汇不再是进口的一个约束条件,因此,出口与进口没有必然的联系。正如前面所说,全球经济指数提高意味着世界经济增长,生产能力和出口能力提高,但由于我国中部地区并不是世界出口的主要市场,因此全球经济指数与中部地区没有体现相关关系。而我国贸易条件的恶化意味着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贸易条件的改善,但这种效应主要是发生在我国对外贸易比较发达的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进口贸易量较小,因此没有显著影响。全社会 固定资产投资会引起对国外商品的一定需求,但中部地区的外资进入较少,投资主要来自于本地区的国内投资,因此对进口贸易影响并不显著。 三、简要结论 通过以上实证分析,本文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中部地区出口贸易和进口贸易的影响因素存在很大差异,而且自身直接影响因素相对来说作用更大。中部地区出口贸易和进口贸易的影响因素存在很大差异,甚至可以说是完全不同的。出口贸易影响因素主要是贸易条件、进口贸易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而进口贸易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汇率、国内生产总值、外商直接投资和人力资本。在所有影响因素中,自身直接影响因素相对于外部间接影响因素来说对中部地区的外贸作用更大。在出口贸易中,3个主要影响因素中只有贸易条件是外部间接影响因素,在进口贸易的4个主要影响因素中只有汇率是外部间接影响因素。 第二,很多变量没有对中部地区对外贸易发挥应有的作用。经验表明,外商直接投资、人力资本、本币贬值和国内外经济增长能够扩大一国或地区的出口,而出口贸易、全球经济指数、贸易条件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也会对进口贸易产生较大影响,但对中部地区的实证分析并非如此,这些因素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根据以上结论,本文认为中部地区要发展对外贸易,就应该充分发挥所有相关影响因素的作用,必须改善其对外贸易发展的环境,主要从以下三方面人手。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对外贸易硬环境。对于中部地区来说,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是对外贸易发展的基础条件,要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重要工程宋完成,应有长远眼光,做好全面发展规划。一方面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要多方筹集和落实国内外配套资金,坚持国家、集体、个人、外商一起上的原则,除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拨款、国债资金、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国内银行贷款外,还应以转让、出让经营权和产权为突破口,积极吸引外资参与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投资主体和经营主体多元化。另一方面要加快建设形成畅通、安全、便捷的现代综合运输体系,全面提高交通、通讯水平。 (2)积极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充分发挥外商直接投资对外贸的促进作用。外商直接投资不但能够通过其自身进出口带动中部外贸进出口,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它能够产生积极的外溢效应。因此,中部地区要采取措施提高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和质量,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加强软硬环境建设。增强外商直接投资吸引力,第二,拓宽外商直接投资进入领域,优化外资产业流向。第三,创新外商直接投资方式,大力发展企业并购;第四,扩大外商直接投资来源。提高外资质量,第五,积极争取国家优惠政策,同时加强外资引进的监督。 (3)大力培养国际经贸人才,提升外贸经营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市场的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一支训练有素的外贸队伍是有效推动中部地区外贸事业持续发展的核心。中部地区要加大国际贸易人才培养力度、优化外贸人才的知识结构,并以此提升外贸的核心竞争力。为此,中部地区应该加强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培养一大批高素质外贸人才,应该将员工的教育和智力开发纳入企业发展规划之中,建立和完善职工教育和岗位培训的相应措施和制度;应该营造良好的机制,鼓励外贸人才合理流动。

国外进出口贸易篇11

一、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发展现状

(一)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的发展历程

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发展历程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是1978年~1994年,该时期随着我国对外贸易迅猛发展,对外贸易依存度从最初9.8%一路攀升至41.9%。二是1995年~1998年,该时期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出现了下降。三是1999年~2006年,该时期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出现了大幅上升,主要源于我国加入WTO前的主动降低关税水平,有效促进了进出口贸易的迅速增长。在我国加入WTO后的最初几年,中国商品走出去的步伐明显加快,对外贸易年均增速达到18.4%,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快速攀升。四是2007年至今,受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世界主要经济体的经济增长都出现了放缓,全球贸易需求大幅下降,2009年我国对外贸易出口出现16%的下降,对外贸易依存度降至43.1%。之后几年,随着全球经济逐步走出危机,我国对外贸易出口稳步回升。与此同时,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从重投资、重出口逐步向重消费拉动增长转变,进口贸易出现较大幅度增长,一定程度促进了对外贸易依存度的回升。总的来看,过去40年间,我国对出口创汇始终比较重视,对外贸易依存度持续保持在较高水平,且出口贸易依存度要高于进口贸易依存度,导致我国对外贸易顺差不断扩大。[1]

(二)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水平的国际比较

从全球范围内来看,过去40年间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变化非常大。改革开放到1986年以前,我国具有竞争力的出口产品主要是农产品等初级产品,进口贸易则因受限于外汇极少而难以扩大,决定了该阶段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986年~2001年加入WTO之前,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基本达到世界平均水平。加入WTO后,我国对外贸易总额由2002年的6208亿美元快速增至2017年的41045亿美元,对外贸易依存度及其增幅都明显高于同期世界平均水平。但从长远来看,我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并处于从全球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对外贸易依存度过高显然不符合国家的战略选择。[2]

二、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的主要影响因素

(一)产业结构和经济实力因素

从全球发达国家对外贸易发展过程来观测,一国经济实力特别是其产业结构对其对外贸易依存度具有显著影响。一般而言,一国第三产业占比越高,其经济增长动力就越依赖于消费,对外贸易依存度也会越低。目前,我国尚处于工业化中后期,虽然第一产业占比正在快速缩小,但第二产业占比依然较大,在不少地区第二产业依然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我国第三产业占比在2017年达到51.6%,但与美国的68.97%、日本的68.1%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表明我国第三产业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这从我国服务贸易每年高达2554亿美元的贸易逆差可见一斑。由于第三产业不发达,国内消费能力较低,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就只能依靠投资和出口。而在资本比较匮乏的年代,加强对外出口以实现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无疑是比较好的选择。随着我国第三产业的不断壮大,特别是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力不断提升,消费将会在我国经济增长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进而促使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下降。[3]

(二)对外贸易结构因素

一般来说,一国对外贸易中的加工贸易占比较高,其对外贸易依存度往往也会较高,这是因为加工贸易方式会带来大量的原材料进口和成品出口。2009年加工贸易对外贸易额为9093.2亿美元,其在当年我国对外贸易总额中的占比为47.6%;2017年加工贸易对外贸易额为2.4万亿元,其在当年我国对外贸易总额中的占比为26.9%。这种贸易结构无疑会大大提升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而且在目前的计算方式中,对加工贸易额的计算往往会产生重复计算问题,所以只计算加工贸易进出口差额可能会更加合理。事实上,我国加工贸易依然占比过高的对外贸易结构,特别是沿海地区大量加工贸易企业的存在,加之外资企业和合资企业主要承担国外企业“加工车间”角色的现状,使我国经济增长非常容易受到发达国家的影响。基于上述分析,对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过高显然是不利于我国对外贸易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4]

(三)人民币汇率因素

目前,在计算对外贸易依存度中需要使用到名义汇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汇率贬值会带来对外贸易依存度上升,反之会带来对外贸易依存度下降。因此,一国货币汇率上升对对外贸易的刺激作用是十分明显的,货币贬值越多,其出口产品的成本下降就越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就越强,这有利于促进产品出口。如1984年、1985年因人民币对美元的贬值,同期我国对外出口增长率均超过30%,1994年,人民币与美元兑换比例为8.2:1,当年我国对外出口增长率超过60%。对外出口的迅猛增长,无疑会带动对外贸易依存度上升。[5]

(四)经济发展战略因素

改革开放之初,为引导企业赚取更多外汇,中央政府一直大力鼓励企业出口,同时对进口进行限制。这一战略引致我国地方政府高度重视企业对外出口,中国出口在全球出口中的占比持续攀升。如2006年我国对外贸易出口额达到7597.2亿美元,在全球对外贸易出口中的占比为5.8%,当年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也达到了历史的峰值(64.2%)。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市场需求出现大幅下降,我国出口遭遇“寒冬”。我国政府审时度势,不再一味鼓励出口,先后取消了一些资源型产品和初级产品的出口退税,以限制初级产品出口,并适当增加进口,以适应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使得我国对外进出口贸易依然保持正向增长。因此,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继续上升与政府奉行的对外贸易战略是息息相关的。

三、过高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带来的影响

(一)对外贸易依存度整体偏高的影响

总的来看,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依然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这说明,一方面在加入WTO后,我国经济很好地融入了全球经济体系,但另一方面会使我国经济更容易受到世界经济变化的影响。如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由于出口受阻,我国东南沿海很多加工型企业陷入了困境,失业率大幅上升,一度影响了社会稳定。[6]特别是随着中国的崛起,发达国家对中国的防范更加严密,致使我国对外贸易环境日趋严峻。总之,过高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会使我国经济发展受到更多外部因素制约。

(二)出口贸易依存度过高的影响

出口贸易依存度过高表明一国出口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过高,这意味着相关出口部门就业人数增加,对资源的消耗也会更多。在此情况下,一旦出口市场发生较大变化,不仅出口部门会受到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也会受到巨大影响。当前,全球市场对发展中国家提供了诸多优惠政策,如在市场准入、关税优惠等方面都提供了优惠政策。随着全球贸易环境的恶化,特别是在美国发起贸易战后,我国出口贸易环境恶化。此时过高的出口贸易依存度会使我国经济始终面临巨大外部市场风险。从国际收支平衡视角来看,过高的出口贸易会带来较大的出口贸易顺差,而这恰恰是导致贸易摩擦的主要原因之一。贸易摩擦增加无疑会导致对外贸易环境进一步恶化,进而不利于我国的国际收支平衡。[7]

(三)进口贸易依存度过高的影响

进口贸易依存度过高会直接导致外国商品和劳务输入不断增加,并挤占国内产品市场,使国内企业生存困难,进而降低就业率及居民收入水平。从行业视角来分析,如果某个行业的产品进口过多,会使该产品逐步失去国际竞争力,直至行业退出市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于“进口”的争议一直就较大,其中“自己花钱造还不如直接用钱买”的观点一度盛行。进口大量增加,使我国民族工业受到巨大冲击,不少行业出现了生存危机。由于当时国内企业缺乏资金,技术研发力量薄弱,抑制了行业的进步。以汽车行业为例,虽然我国成为了全球最大的汽车生产国,但主要是合资企业,汽车生产的关键技术仍然牢牢掌握在外方。既无技术又无品牌,汽车行业的这种现象直到近年来才得到一定改善。[8]因此,进口贸易依存度过高对一国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四、改善我国贸易依存度的对策建议

(一)加快调整对外贸易结构

客观而言,加工贸易造就了中国全球“制造工厂”的美誉。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加工贸易的迅猛发展有力推动了我国对外贸易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但同时也给我国带来了巨大的原材料消耗和环境破坏压力。2017年加工贸易在我国出口贸易中的占比仍然接近30%,这与全球贸易强国同类占比不足10%的平均水平有着巨大差距。应鼓励更多企业从加工贸易中走出来,通过“中国创造”以及提供完整系统服务来实现对外出口贸易转型升级。应不断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力度,提升企业自主品牌建设能力,逐步从生产低价值、低技术含量产品向生产高附加值和高技术含量产品迈进。总之,要通过调整对外贸易结构,进一步提高对外贸易竞争力及产品质量。[9]

(二)完善对外贸易政策加快推进对外投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施的对外贸易政策核心就是鼓励出口,导致了对外贸易出口依存度快速上升。应结合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实际,努力完善对外贸易政策。一方面,通过扩大对外投资,将中国的资金实力、技术实力转化为东道国的生产力,进而有效规避从国内出口可能遇到的贸易壁垒。另一方面,通过扩大对外投资,降低中国出口贸易依存度。应抓住“一带一路”建设契机,鼓励更多中国企业加快对外投资步伐,在全球范围形成更加科学合理的产业布局,提升我国对外贸易国际竞争力。

国外进出口贸易篇12

 

一、国际贸易

(一)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 Trade)

国际贸易亦称"世界贸易",泛指国际间的商品和劳务(或货物、知识和服务)的交换。它由各国(地区)的对外贸易构成,是世界各国对外贸易的总和。国际贸易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就已发生,并随生产的发展而逐渐扩大。到资本主义社会,其规模空前扩大,具有世界性。(二)对外贸易(Foreign Trade)

对外贸易亦称"国外贸易"或"进出口贸易",是指一个国家(地区)与另一个国家(地区)之间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这种贸易由进口和出口两个部分组成。对运进商品或劳务的国家(地区)来说,就是进口;对运出商品或劳务的国家(地区)来说,就是出口。这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就开始产生和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更加迅速。其性质和作用由不同的社会制度所决定。

 

二、国际贸易和对外贸易

(一)、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 Trade)

国际贸易亦称“世界贸易”,泛指国际间的商品和劳务(或货物、知识和服务)的交换。它由各国(地区)的对外贸易构成,是世界各国对外贸易的总和。国际贸易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就已发生,并随生产的发展而逐渐扩大。到资本主义社会,其规模空前扩大,具有世界性。

(二)、对外贸易(Foreign Trade)

对外贸易亦称“国外贸易”或“进出口贸易”,是指一个国家(地区)与另一个国家(地区)之间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这种贸易由进口和出口两个部分组成。对运进商品或劳务的国家(地区)来说,就是进口;对运出商品或劳务的国家(地区)来说,就是出口。这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就开始产生和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更加迅速。其性质和作用由不同的社会制度所决定。

 

三、对外贸易与国际贸易商品结构:

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进出口贸易中各种商品的构成,即某大类或某种商品进出口贸易与整个进出口贸易额之比,以份额表示。

国际贸易商品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各大类商品或某种商品在整个国际贸易中的构成,即各大类商品或某种商品贸易额与整个世界出口贸易额相比,以比重表示。

为便于分析比较,世界各国和联合国均以联合国《国际贸易商品标准分类》(SITC)公布的国际贸易和对外贸易商品结构进行分析比较。一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可以反映出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状况、科技发展水平等。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可以反映出整个世界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状况和科技发展水平。

 

四、对外贸易值与对外贸易量:

(一)、对外贸易值(Value of Foreign Trade)

对外贸易值是以货币表示的贸易金额。一定时期内一国从国外进口的商品的全部价值,称为进口贸易总额或进口总额;一定时期内一国向国外出口的商品的全部价值,称为出口贸易总额或出口总额。两者相加为进出口贸易总额或进出口总额,是反映一个国家对外贸易规模的重要指标。一般用本国货币表示,也有用国际上习惯使用的货币表示。联合国编制和发表的世界各国对外贸易值的统计资料,是以美元表示的。把世界上所有国家的进口总额或出口总额用同一种货币换算后加在一起,即得世界进口总额或世界出口总额。就国际贸易来看,一国的出口就是另一国的进口,如果把各国进出口值相加作为国际贸易总值就是重复计算。因此,一般是把各国进出口值相加,作为国际贸易值。由于各国一般都是按离岸价格(FOB即启运港船上交货价,只计成本,不包括运费和保险费)计算出口额,按到岸价格(CIF即成本、保险费加运费)计算进口额。因此世界出口总额略小于世界进口总额。

(二)、对外贸易量(Quantum of Foreign Trade)

以货币所表示的对外贸易值经常受到价格变动的影响,因而不能准确地反映一国对外贸易的实际规模,更不能使不同时期的对外贸易值直接比较。为了反映进出口贸易的实际规模,通常以贸易指数表示,其办法是按一定期的不变价格为标准来计算各个时期的贸易值,用进出口价格指数除进出口值,得出按不变价格计算的贸易值,便剔除了价格变动因素,就是贸易量。然后,以一定时期为基期的贸易量指数同各个时期的贸易量指数相比较,就可以得出比较准确反映贸易实际规模变动的贸易量指数。

五、贸易条件(Terms of Trade)

贸易条件又称交换比价或贸易比价,即出口价格与进口价格之间的比率,也就是说一个单位的出口商品可以换回多少进口商品。它是用出口价格指数与进口价格指数来计算的。计算的公式为:出口价格指数/进口价格指数X100。 以一定时期为基期,先计算出基期的进出口价格比率并作为100,再计算出比较期的进出口价格比率,然后以之与基期相比,如大于100,表明贸易条件比基期有利;如小于100,则表明贸易条件比基期不利,交换效益劣于基期

 

六、服务贸易

根据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达成的"服务贸易总协定",服务贸易是指:"从一成员境内向任何其他成员境内提供服务;在一成员境内向任何其他成员的服务消费者提供服务;一成员的服务提供者在任何其他成员境内以商业存在提供服务;一成员的服务提供者在任何其他成员境内以自然人的存在提供服务。"服务部门包括如下内容:商业服务,通信服务,建筑及有关工程服务,销售服务,教育服务,环境服务,金融服务,健康与社会服务,与旅游有关的服务娱乐、文化与体育服务,运输服务。

 

七、直接贸易与间接贸易

(一)直接贸易(Direct Trade)

直接贸易是"间接贸易"的对称,是指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直接买卖商品的行为。

(二)间接贸易(Indirect Trade)

间接贸易是"直接贸易"的对称,是指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通过第三国进行买卖商品的行为。其中,生产国是间接出口;消费国是间接进口;第三国是转口。转口贸易(Entrepot Trade)是指生产国与消费国之间通过第三国所进行的贸易。即使商品直接从生产国运到消费国去,只要两者之间并未直接发生交易关系,而是由第三国转口商分别同生产国与消费国发生的交易关系,仍然属于转口贸易范畴。

 

八、总贸易与专门贸易

(一)总贸易(General Trade)

总贸易是"专门贸易"的对称,是指以国境为标准划分的进出口贸易。凡进入国境的商品一律列为总进口;凡离开国境的商品一律列为总出口。

在总出口中又包括本国产品的出口和未经加工的进口商品的出口。总进口额加总出口额就是一国的总贸易额。美国、日本、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中国、原苏联、东欧等国采用这种划分标准。

(二)专门贸易(Special Trade)

专门贸易是"总贸易"的对称,是指以关境为标准划分的进出口贸易。只有从外国进入关境的商品以及从保税仓库存提出进入关境的商品才列为专门进口。当外国商品进入国境后,暂时存放在保税仓库,未进入关境,不列为专门进口。从国内运出关境的本国产品以及进口后经加工又运出关境的商口,则列为专门出口。专门进口额加专门出口额称为专门贸易额。德国、意大利等国采用这种划分标准。

 

九、有形货物贸易

有形货物贸易指有形的、实物形态的、可以看见的货物的贸易。为便于统计和国与国之间进行协调,1974年联合国秘书处修订了1950年版的"联合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现行实施的是1974年修订本。在该版本中,把国际贸易货物分为10大类,63章,233组,786个分组和1924个基本项目。

这10类货物分别为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0);

饮料及烟类(1);

燃料以外的非食用粗原料(2);

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3);

动植物油脂及油脂(4);

未列名化学品及有关产品(5);

主要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6);

机械及运输设备(7);

杂项制品(8);

没有分类的其他货物(9)。

在国际贸易统计中,一般把0到4类货物称为初级产品,把5到8类货物称为制成品。

 

十、复出口与复进口

(一)、复出口(Re-export)

复出口是指外国商口进口以后未经加工制造又出口,也称再出口。复出口在很大程度上同经营转口贸易有关。

(二)、复进口(Re-import)

 复进口是指本国商品输往国外,未经加工又输入国内,也称再进口。复进口多因偶然原因(如出口退货)所造成。

十一、知识产权贸易

根据关贸总协定乌拉土回合达成的"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知识产权包括如下内容:版权、专利、商标、地理标志、工业设计、集成电路、外观设计(分布图)等,是一种受专门法律保护的重要的无形财产。

十二、当代世界市场发展的特点

(一)世界市场上国际类型的多样化

战后,在世界市场上,出现了三种类型的国家,即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发展中国家或 地区和社会主义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约占70%左右,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约占20%,而社会主义国家和原苏联、东欧国家约占10%左右。

(二)国际贸易方式多样化

 出现了一些新贸易形式,主要有:补偿贸易、对外加工装配贸易、租赁贸易等。

(三)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四)世界市场上的垄断与竞争更为剧烈

战后,世界市场由卖方转向买方市场,垄断进一步加强,使得市场上的竞争更为激烈。为了争夺市场,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方式:

1、组织经济贸易集团控制市场。

2、通过跨国公司打进他国市场。

3、国家积极参与世界市场的争夺。

4、从价格竞争转向非价格竞争。非价格竞争的手段和方法主要包括提高产品质量、性能、改进产品设计、做好售前售后服务等。

5、开拓新市场,使市场多元化。

 

十三、世界市场的概念

世界市场是世界各国之间进行商品和劳务交换的领域。它包括由国际分工联系起来的各个国家商品和劳务交换的总和。 可见,世界市场这一概念是由其外延和内涵两方面构成的。世界市场的外延指的是它的地理范围。世界市场的内涵指的是与交换过程有关的全部条件和交换的结果,包括商品、技术转让、货币、运输、保险等业务,其中商品是主体,其他业务是为商品和劳务交换服务的。

十四、世界市场上商品交易方式

(一)单纯的进出口贸易方式

买卖双方自由选择交易对象,通过函电往来或当面谈判,达成协议签订合同,进行交易活动,这是国际贸易最普遍的一种交易方式。

(二)展览交易方式

举办定期或不定期的、长期或短期的、有固定地点或无固定地点的各种类型的展览会、博览会、贸易中心、为本国和其他国家的商品展出和交易提供场所。

(三)商品交易所

商品交易所是世界市场上进行大宗商品交易的一种特殊交易方式,是一种有组织的商品市场。其经营活动是根据交易所法和交易所规定的条例进行的。

(四)国际拍卖

国际拍卖是经过专门组织,在一定地点定期举行的一种公开竞争的交易方式。

(五)补偿贸易

补偿贸易是与信贷相结合的一种商品购销方式。买方用进口设备开发和生产的产品或用其他产品或劳务去偿还进口设备的贷款。

(六)加工贸易

加工贸易是把加工与扩大出口或收取劳务报酬相结合的一种购销方式。

(七)租赁贸易

租赁贸易是把商品购销与一定时间出让使用权相联系的一种购销方式。出租人把商品租给承租人在一定时期内专用。承租人根据租赁时间长短付出一定的资金。

 

十五、对外贸易与国际贸易地理方向

(一)对外贸易地理方向

对外贸易地理方向又称对外贸易地区分布或国别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各个国家或区域集团在一国对外贸易中所占有的地位,通常以它们在该国进出口总额或进口总额、出口总额中的比重来表示。对外贸易地理方向指明一国出口商品的去向和进口商品的来源,从而反映一国与其他国家或区域集团之间经济贸易联系的程度。一国的对外贸易地理方向通常受经济互补性、国际分工的形式与贸易政策的影响。

(二)国际贸易地理方向

国际贸易地理方向亦称"国际贸易地区分布"(International Trade by Region),用以表明世界各洲、各国或各个区域集团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地位。计算各国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既可以计算各国的进、出口额在世界进、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也可以计算各国的进出口总额在国际贸易总额(世界进出口总额)中的比重。

由于对外贸易是一国与别国之间发生的商品交换,因此,把对外贸易按商品分类和按国家分类结合起来分析研究,即把商品结构和地理方向的研究结合起来,可以查明一国出口中不同类别商品的去向和进口中不同类别商品的来源,具有重要意义。

 

十六、贸易差额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