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课的重要性合集12篇

时间:2023-08-28 09:24:02

艺术课的重要性

艺术课的重要性篇1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10-0232-01

艺术课作为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手段和途径,在中学教育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以下从两个方面来谈谈艺术课的重要性

首先,艺术术课通过审美教育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鉴赏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马克思历来十分重视青年一代的审美教育,要求他们不但要掌握科学而且要懂得艺术。认为不仅能帮助人们认识世界而且能鼓舞人们改造世界,去创造美好的生活。他曾经说过,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

审美教育对人的潜移默化作用历来被许多有识之士所认识。我国著名的艺术教育家丰子恺先生曾经说过:“人们每天瞻仰这样完美无缺的美术作品,不知不觉中蒙其涵养,感情受其陶冶,自然养成健全的人格。”他主张“不求直接效果,而要注重间接效果,不求学生能作直接有用之画,但求涵养其爱美之心。”《丰子恺论艺术》能用作画的一般心态来处理生活,对待人生,则生活美化,人世和平。他视此为艺术的最大效用。

美的事物在生活中处处都有,但不是每个人都能感受和欣赏的。因此人们认识美,发现美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学习、培养、训练才能逐步增强的。虽说爱美之心人人皆有之,但各人对美的内涵的认识却大相径庭,审美的情趣和品位更因人而异,甚至相距千里。要增强审美的素养就必须接受美的教育和熏陶,不断积累和升华对美的体验。

中学生的心理和生理正处于发育阶段,属于从少年向青年的过渡时期,他们求知欲强,可塑性大,通过美术课对他们进行系统的美术知识教育,对提高他们的审美修养、审美情趣、审美感受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由于美术是直观形象的视觉艺术,它的鲜明生动的造型和富有情趣的色彩具有感人的艺术特征,符合人们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适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因而它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良好的审美教育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乃至一生都将具有积极的影响。

美术的审美作用早在古代就被人们认识,作为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方面自我完善的内容之一。但是也曾经历过一段把优秀文学艺术当作毒草的认识偏差历程,而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美术教育的重要性得到认识,中学美术课才得到了全面的恢复,被列为必修课程。

从人类生活和心理发展的角度来看,人们对美的需求是在精神的寻求中得到心理上的平衡和自我实现的必然,它是人类生活的一种需要。马克思指出:“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在对象世界中的直观性显现。人们对美的欣赏也就是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因此,人们要在生活中不断发现美追求美更好地创造美,就必然要不断地提高自己对美的感受能力、鉴赏能力和创造力,从而充实、丰富和完善自己。故中学美术课的审美教育作用正在于此。

其次,中学艺术课通过对审美教育,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并促进其智力的发展。

中学艺术课参中学生进行审美艺术的教育,提高他们对真、善、美、假、丑、恶的判别能力,陶冶其道德情操,很自然地与“五讲四美”、“三热爱”的政治教育融为一体。这无疑对学生的良好品德的形成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作用。

艺术课的重要性篇2

艺术教育在学生的素质教育当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教育内容,国家颁布的教育改革纲要中明确地提出:美育对学生的审美能力、健康的审美观念、陶冶道德情操,以及使学生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艺术教育的核心观念就是审美,不仅要给学生带来审美的享受,更要培养学生们的完美人性和审美情感。从一方面来看,我们需要以审美教育为途径,在教育工作的经验当中去解决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审美,从感性变为理性的人;另一方面来看,审美自由是人们的力量和谐和精神解放所反映的一种最高状态。艺术教育的实施,可以让学生们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树立审美观、激发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从而使学生全面地发展,避免受到不良文化信息的影响。

二、艺术教育在小学素质教育当中的作用

对于艺术教育的作用,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为相关的艺术教育发展奠定基础。其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是艺术学的相关理论。哲学家认为天才就是成为艺术家的相关创造才能。即使能在科学知识里进行传授,但是对于科学研究就需要自己去探索。

第二是教育学的相关理论。可以从调查研究中发现,艺术教育可以赋予青年人沟通能力、创造能力以及文明感,许多的例子都可以表明艺术教育能够激活学生们的创新能力。

根据理论,在素质教育中实施艺术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获取艺术知识的能力,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开拓他们的视野,启迪学生们美好的心灵,才能有助于学生们树立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有利于学生在艺术的熏陶下,激发自己的创新潜能,培养自信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具有较强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当前艺术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

根据这些年小学艺术教育的现状,进行研究分析,得出艺术教育中最为突出的几个问题,如下:

1.在小学的素质教学中,艺术教育仍然是较为薄弱的部分,其最主要的原因是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虽然国家和各级部门都在提倡学生全面发展,但?W校依然没有明确的规定,有些学校对艺术教育更是随意置之,更有甚者在艺术教育方面还是处于空白的状态。这主要是没有意识到艺术教育对学生人格、情感方面的重要性,缺乏整体的认识。

2.对艺术教育所投入的资源不够。大多数学校只是开展简单的美术、音乐、书法等课程,根本不能够满足学生们的需求,远远不能达到培养审美、提高能力、陶冶情操的目的。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艺术教育水平,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3.艺术教学的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当前,我国小学尚且没有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艺术教育制度,其评价内容不完整,标准太过于单一,根本不能准确的对学生教育的成果进行评价。尽管素质教育工作开展了好些年,但是这些制度体系仍然需要进行完善,相关的监管部门也要做好本职工作,为学校建设一个优良的学习环境。

四、构建和完善小学艺术教育的体系

1.重视艺术教学带来的价值。小学的艺术教育工作不单是能够为学生培养审美情趣,还能够提高学生对社会的认知度,以及实践能力和沟通能力。首先,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应具备艺术教育的观念,认识到艺术文化是人类众多文化中的重要部分;其次,把艺术教育在素质教学当中的地位进行提高,这就需要各级领导和教师的重视,才能够使艺术教育工作广泛地开展。

2.对艺术教育所需的资源投入进行加大。首先,学校要确保教育经费的投入,必须要把艺术教育的费用列入其中,而且要设立专项经费用于设施的添置、各项活动、各种奖励、场地和器材等。调研的力度也要加大,鼓励工作人员对难点、热点问题进行透彻的研究,以得出优秀的科研成果并用于艺术的教育当中。教师的素质更要得到提高,提高其专业水平,才能使其为学生进行更好的教育。

艺术课的重要性篇3

色彩表现课程是工艺美术设计中的核心课程,学生学习工艺美术时,最基本的就是要获得通过色彩传达审美倾向和信息的能力。它主要是通过学习和训练让学生掌握色彩组合的基本规律,进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作水平。色彩表现在学生的学习和今后的职业发展中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学好这门课程,是非常重要的。

一、色彩在设计中的应用

色彩是设计中的重要表现手法,也是设计能够很好地表现的重要条件之一。在设计中,色彩对于塑造人物、描绘场景都有画龙点睛的作用。色彩运用得好,可以让作品的艺术表达力更强,给人以更强烈深刻的印象,也能够更加真实地反映生活。

(一)色彩的搭配在设计中的表现

很多时候,色彩的搭配能够在一个作品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合理的搭配会让人感动、心旷神怡,而不合理的搭配,会让人产生厌恶的情绪。比如,现在很多城市地铁中都喜欢展现工人的艺术形象,主要传达的意思大多是关于工人的任劳任怨、不辞辛苦等高尚品格和坚毅精神。在处理这样的肖像时,如果色彩表现得很脏、很灰暗,就会破坏了本来已经描绘好了的神形。在一个表现哥特风格的工艺品上,如果我们采用明快、新鲜的色彩,就会丧失哥特艺术本身的神秘性和悬疑性,整个工艺品的艺术氛围就被破坏了。很多教师在教学中都很重视素描,仿佛将线条描绘好就可以完成整个设计作品的创作,可是,色彩上的一点错误,就会造成整个作品明显的不协调,这是在工艺美术设计中很常见的现象。

(二)色彩与作品中其他部分的搭配

作为绘画的一部分,色彩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但是它也不是唯一的,在设计中,如果其他部分未能处理好,那么最终呈现的作品也依然是失败的。我们要重视色彩,更要重视色彩与作品中其他因素的搭配。以素描来说,素描主要负责勾勒作品中形象和场景的线条、造型,搭建作品的整体框架。作为设计者来说,很多时候素描传达感情的作用是高于色彩的。因此,我们要意识到色彩在设计中的正确地位,色彩要依附于形,通过已经塑造的形,来表现作者的情感,而所有的表达最终都服务于作品的主题,只有合理地掌握色彩运用,才能在作品中做到形神兼备。

二、正确认识色彩

未进行专业学习的学生常常会认为,色彩的鲜艳和亮丽是色彩搭配的最重要意义,可是,随着我们学习的不断深入,可以发现,色彩的选择需要视作品的具体状况而定,一味追求某一种色彩的使用,是不能够创作出好的作品的。

(一)感受色彩的规律

色彩的运用是有规律的。在设计专业中,常常会有老师告诫学生:“色彩凭感觉”。这并不是说色彩可以随意地搭配,而是说在长年累月的学习和设计中,我们是可以用自己的视觉感受学习到色彩搭配的规律的。自然界的色彩主要凭我们的眼睛直接去感受,可是设计不能单凭感觉。感觉只能解决现象问题,而理解才能解决本质问题。除了生理上的色盲以外,任何人都能够感受色彩,问题是如何把握它的变化规律。最基本的色彩具有冷暖变化的规律和强弱变化的规律。还以上面的作品举例:我们在设计一个哥特风格的工艺品时,整体的色调是阴暗的,色彩亮度是很弱的,这样的色彩才能让人感受到阴森、神秘不可知的气氛。而当我们在处理食物的相关设计时,就需要多运用暖色调来表现,因为我们知道,当人看到冷色调的物品时,是不会产生食欲的。

(二)颜料的基本组合

我们知道,自然界中有很多色彩,在我们的颜料中是无法直接制作的,同一种颜色有不同的色号和品阶,这就需要我们懂得颜料的基本组合,颜料的组合就是具体解决我们在设计时的基本调色问题。我们知道,颜料中的基本颜色有红黄蓝三种,又叫第一色,一般在设计中,它们的准确叫法是“曙红”“柠黄”和“湖蓝”。通过原色之间的一定比例的混合,可以调配出不同的色彩,为了提高我们的设计效率,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手中现有的颜料,节省调色时间。在调色中,如果两个原色在混合时的分量不同,有可能会产生不同的颜色。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调色来配比不同的明暗、深浅、强弱等的变化。熟练地掌握色彩的调配,也可以让学生在设计中更好地进行表达。综上所述,我们知道色彩在平时设计中的运用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扎实的色彩基础,对于色彩要有明暗的分辨能力,在设计中,根据不同的轻快和表达意图的不同,来进行不同颜色与线条、主题的搭配。通过正确的色彩选择和色彩搭配,我们才能创作出形神兼备的作品。

艺术课的重要性篇4

一、准确清楚的教学语言能规范儿童的行为

低年级小朋友对语言意识还不够清晰,往往有些规范用词对他们来说有点茫然,那么你就必须很快地融入他们的世界。这时教师要规范他们的行为仅仅靠语言是不够的,还需要靠肢体语言、面部表情或儿童用语的帮助。因为,儿童此时的感知能力只停留在模仿阶段,还没有深一层的理解。这一点你可以从我们的新教材课本上得到启发,苏教版音乐课本编书人员精心设计,她们一改以往生硬的用词,用一个可爱的音乐娃娃形象导游整个音乐课本,歌曲部分由音乐娃娃唱唱引领,欣赏部分由音乐娃娃听听主持,律动部分由音乐娃娃动动示范,课堂乐器由音乐娃娃奏奏主导。那么对于一年级的新生来说只要能够看着这些可爱的音乐娃娃就爱不释手,喜爱得手舞足蹈。他们经常会好奇地不停翻书,这时我不会用呵斥的语言禁令他们不许翻书,而是与他们一道进入神奇的音乐王国,用每一单元的不同目标来规范他们以后需要规范的行为,边翻书边示范边模仿,效果更佳。

二、通俗易懂的教学语言能激发儿童对音乐的兴趣

学习音乐是件快乐的事情,但没有老师正确的引导,学生是不会自动自发地学习的,特别是儿童,好奇心使他们在学习刺激性较弱的音乐时容易开小差。这时候老师就要充分运用最优化的语言动作进行激趣。例如,我在教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时,一味地要求他们要唱得如何如何是根本不顶用的,于是我就给他们打了个“拍皮球”的比喻,一种是有气的皮球——你只需轻轻一拍它就会弹得很高;而一种是没有气的皮球——即使你用尽全身力气也不足以让它弹起来。我希望同学们是有气的皮球,在老师的指挥下轻轻一拍就弹起来了。这样一分析,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将一首过于熟悉的必唱歌曲教学课变成了师生紧密配合的交响音乐,增进了师生的情感,又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情景交融的教学语言是加强情感体验的有效手段

小学的艺术教育过程主要是一个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学生参与体验艺术的过程。欣赏教学事实是体验的一种最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欣赏过程中,教师一般都会运用口头语言进行各种介绍或解说,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低年级学生往往会“闻乐起舞”,而到了高年级,学生就懒得动弹。久而久之,舍弃了触觉的感知,对音乐的体验程度也逐渐麻木。这时教师更应该运用肢体语言与口头语言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神经,加深对音乐情感的体验。例如,我听过的一节六年级欣赏课,目标是:引导学生感受乐曲中的童年情景和糖果仙子具有对比性质的活泼和宁静两种情绪。教师在解说和初听之后,自己披上了舞衣,在乐曲声中表演跳绳和仙子撒糖果的动作,引得学生兴致勃勃跃跃欲试。此时,教师再因势利导要求学生参与舞蹈,从而更好地让学生对乐曲进行深一层次的体验,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动静结合的教学语言是传授知识的另一种途径

在音乐课堂上,往往有语言不能完全清晰地让学生掌握知识点的时候,不妨利用一下自身的专业知识,或唱或跳,给学生亲眼目睹的机会,让学生深刻体会所要掌握的音乐知识点。

艺术课的重要性篇5

面对中国当代艺术的急剧变化,学院美术教育因为在教学观念、课程设置和教师素质等方面的一些原因与当代艺术严重脱节,甚至抵制对当代艺术的教学。学生大多只能零星地接收当代艺术的信息,很难对中国当代艺术获得一个相对系统客观的认识。潘天寿先生说过:“绘画是意识形态的东西,艺术作品是作者思想的反映。因此,艺术性和思想性缺一不可。然而,社会的进步无止境,技术与思想的进步同样无止境,必须推陈出新、天天进步,方不可做背时人,为时代所淘汰。”从历史看,当代艺术是整个艺术史长链中的一个环节,它既联系过去,又展望未来,每一位生活在当代的艺术家和艺术教育者,都不可能脱离这个环节。作为当代的艺术教育者,要敢于面对而不是逃避现实,要创造属于这个时代的作品,要参与到时代的进程之中。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人们的价值观念在不断地更新变化,每一个个体在努力彰显自己价值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受到时代的影响。当代的艺术家应该是时代的代言人,有义务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世界观,表达对今天社会的思考、理解和看法。学院美术教育面临着如何在学校经典艺术教育与当代艺术环境之间寻求平衡的课题。我们的美术教育主要内容是把艺术当作审美对象为主的人文学科的教育,而当代艺术在图像文化的大潮中更是一门社会学科。美术教育不能对这种变化视而不见,应该在努力适应的过程中加以积极引导,使学院美术教育能随时代的发展而进步。

一、学院美术教育与当代艺术课题教学现状

因为高等院校的扩招和艺术专业的大面积建设,中国的美术教育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进入到一个空前繁荣时期,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一是大部分学生因为文化成绩较差的原因在高二、三时选择美术专业,几个月的专业训练即可考取各院校的美术专业学习,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专业技能和就业压力之下的职业构想下降。二是课程设置、教学模式老化,没有充分认识到信息时代对教育的新要求。也没有相应的当代艺术课程,仅有的美术史论课程也只讲授到19世纪末期,中国传统的美术教育有一种重技术、轻创新,只用“形准不准”和“色彩关系好不好”作为惟一的衡量标准。对今天的时代与社会视而不见,热衷于复制和模仿过去时代的东西,只承认和接受有定论的、已进入美术史和博物馆的东西。三是部分教师知识老化,与新时代的要求有较大差距,许多教师满足于对形式、技巧的研究,已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不能满足社会进步对艺术教育的要求。大学四年,是人的一生中难得的学习文化知识、养成文化使命、感受精神熏陶、建构内心世界的时光。但技能化、实用主义的教学,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人格塑造,当代艺术中对人文的关注、思维的解放的缺失影响了学生的自由发展。

二、教学的改革

我们的教学改革,应当结合中国国情和已有的良好基础,吸收和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在目前重视基本功训练、重视技能训练的基础上,应适当引入当代艺术的“观念”教学,使在校生的学习与时展和艺术发展不致脱节。当代艺术并不是简单地在呈现方式上做文章,而是要求艺术家在观念深处做出改变,这种改变首先是把绘画当作表达思想观念的媒介,而不是仅当作审美对象。当代美术教育也要由过去的人文审美教育改变为思维的、观念的教育,教学关心的不是具体做什么作品,而是尽可能的建立起一个思维的系统。教学中关心既定艺术之外的艺术可能性,强调艺术的整体观念,强调艺术的制作与绘画性同步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更树立了学生投身艺术和艺术教育职业的自信。将艺术现场转换为一个社会现场,学生的参考书也队人文审美学科扩大到社会理论,延展了学生人文知识的思考与学习。当代艺术对当下人文的关注、对艺术媒材的拓展也可以作为美术高等教学的一个有益补充。

工作室制建设也应是艺术教育改革的重心。加大工作室在教学观念、课程设置、选择教师等方面的自,把教室变成各种工作与实习制作场地,分成不同类别进行实验式教学。可以从不同的研究方向和艺术风格的角度设立工作室,既要充分发挥每个教师的特色和优势,又不能限制学生的个性与天赋。工作室的主要职责是:1、信息交流。使学生始终处在文化前沿。除正常教学外,扩展教学形式,加大师生讨论,加强对当代信息技术的关注和研究。同时,可聘请校外艺术家举办讲座,开设阶段课程,也可给教师提供交流学习的机会,2、实验空间。在画种界限模糊、不断融合的背景之下,不以画种划分工作室。在工作室的学习以创造性的培养为主,支持新媒介、材质的应用。培养学生发现社会问题以及对问题的判断能力,3、激发创造展示欲。建立展示机制和评选机制,可引入“双年展”模式,由教师或工作室按主题提名参展者,4、掌握比较系统的艺术史和艺术理论知识。除原有美术史论课程外开设当代艺术史、美术批评等课程。

艺术课的重要性篇6

一、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内容

公共艺术教育的学分有明确规定,但很多高校表示,若将所有要求的课程都开足,可能3000个课时也装不下。同时,课程内容是否科学,是否有足够的艺术吸引力,也是公共艺术教育面临的难题。按照教育部的相关要求,每个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至少要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中选修1门并且通过考核。对于实行学分制的高等学校,每个学生至少要通过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的学习取得2个学分,修满规定学分的学生方可毕业。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包括“艺术导论”、“音乐鉴赏”等。各高等学校可开设艺术任意性选修课程,如“交响音乐赏析”、“戏剧鉴赏”、“戏曲鉴赏”、“民间艺术赏析”等。“从一般要求讲,限选课和任选课开得越多越好,以便满足广大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但要开齐8门限选课,院校会花费很大精力。

二、公共艺术教育开展的现状

(一)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不受重视。

在实用主义盛行的当下,功利化的教学内容以及就业导向使许多学校的公共艺术教育虽受学生欢迎,但不受领导重视,成为“鸡肋”。“当今高校里发生的负面的、消极的、恶性的事件,可以说很多都与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相联系。由于认识问题,导致学校对公共艺术教育缺乏统筹规划、科学管理,一些学校的公共艺术教育处于多头管理的无序状态,工作中存在间歇性、随意性和以活动代替课程等情况,存在重视部分艺术特长生而忽视艺术教育公共性的要求,重视艺术演出效果而忽视学生在艺术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感悟和提高等现象。各高校要按照《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对公共艺术课性质和功能的认识,把学校的公共艺术教育工作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和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手段。“事实上,接受一定的公共艺术教育,是大学生们的普遍需求。”例如:一直承担公共艺术教育“交响音乐与音乐家”课程的湖南某高校教师举例说,自2005年承担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教学以来,上他的课的学生已经超过4800多人。从反馈情况看,只要能给学生们提供走近交响乐的机会,人人都拥有理解音乐的能力。一份针对全国6所高校大学生喜好音乐情况的调查表明,以收回的4790份有效问卷看,喜欢简谱的占89.8%,喜欢五线谱的占10.2%,喜欢中国音乐的占80.2%,喜欢外国音乐的占19.8%,喜欢声乐的占68.4%,喜欢器乐的占31.6%。根据调查得知,虽然这些学生中能熟练掌握一门乐器的仅占0.5%,但普遍喜爱音乐。另一项调查显示,82%的学生认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在大学教育中必不可少,近70%的学生对公共艺术教育课抱有良好的期待。“然而,当下实用主义盛行,功利化的教学内容以及就业导向,使许多学校轻视公共艺术教育。哪一样对学生找工作有好处,就抓紧哪一样。艺术教育是一门软功夫,基本不产生显性效果,所以许多学校认识不到位,对这项工作不够重视。”

(二)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施舍缺乏。

艺术教育的经费投入少,教学设施严重缺乏。一方面各个院校对艺术教育的重视不够,认为艺术教育就是唱唱歌跳跳舞,或者写写画画,不需要好的条件或设备。另一方面,就是对艺术教育给以了足够的重视,但由于艺术类器材、材料确实也很昂贵,使得学校在艺术教育投资上舍不得,从而教学设施跟不上,影响了老师的授课质量。

(三)公共艺术教育教学师资匮乏。

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非专业化。我国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的师资主要是由以下两类人才组成:专业艺术院校的毕业生和人文学科的教师。有的学校还聘请校外的一些艺术专家来兼职,但总的来说还是以自己校内的老师为主。由于缺乏艺术实践搞人文科学的老师从事艺术教育一般往往是开设公开选修课,讲理论的比较多,并且所有的理论性欣赏课基本上都只是教师在唱独角戏,缺乏互动和交流,没有学生预想的那样生动、丰富,使学生对艺术课程的兴趣逐渐消失。

三、开设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重要性

艺术教育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形态,它能够陶冶人的情操,丰富人的精神生活。艺术教育,是把艺术作为教育内容向学生传授艺术知识、艺术技能、艺术精神等。而决不是单纯的传授和训练艺术技能,重点也不是增长知识、增强人的道德水准,它的真正目的是通过感知、欣赏、实践来培植和丰富人们心灵的一个过程。另外,艺术的基础是感知,艺术教育可以提高人的感知能力,而感知能力则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艺术活动本身也就是知觉思维活动。由于艺术往往不存在一个绝对的答案,而这一点正是艺术追求的价值所在,因此,艺术教育能有助于年轻人去探索、理解、接受和运用模糊性与主观性的事物,充分挖掘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为什么要一再的强调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性,那是因为没有那个教育课程可以像艺术教育一样,既能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中,又可以增强大学生对科学文化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促进智能开发。学习阶段是人一生中学习知识的重要阶段,而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有效地学习,是学生共同关注的问题。艺术教育全方位的使学生精神升华、心灵美化,还能使学生的感知力、想象力、创造力得到提高,各种心理功能和思维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和协调发展。

我院在历经升本、更名及办学定位调整之后,学校更应该坚持崇尚“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公共艺术教育”的理念。时代的发展和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如果还固守那种滞后的大学艺术教育思想观念,必然会造成培养对象的‘思想残缺’和‘审美情趣淡薄’,造成学生‘高分低能、高分低质’,使大学生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失去优势。国家对公共艺术教育提出了明确规定,强调了‘公共’和‘艺术’的两个属性,包括对学生的思维方式、创造能力、个性情感、专业学习等各方面产生积极影响。”

艺术课的重要性篇7

一、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内容

公共艺术教育的学分有明确规定,但很多高校表示,若将所有要求的课程都开足,可能3000个课时也装不下。同时,课程内容是否科学,是否有足够的艺术吸引力,也是公共艺术教育面临的难题。按照教育部的相关要求,每个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至少要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中选修1门并且通过考核。对于实行学分制的高等学校,每个学生至少要通过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的学习取得2个学分,修满规定学分的学生方可毕业。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包括“艺术导论”、“音乐鉴赏”等。各高等学校可开设艺术任意性选修课程,如“交响音乐赏析”、“戏剧鉴赏”、“戏曲鉴赏”、“民间艺术赏析”等。“从一般要求讲,限选课和任选课开得越多越好,以便满足广大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但要开齐8门限选课,院校会花费很大精力。

二、公共艺术教育开展的现状

(一)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不受重视

在实用主义盛行的当下,功利化的教学内容以及就业导向使许多学校的公共艺术教育虽受学生欢迎,但不受领导重视,成为“鸡肋”。“当今高校里发生的负面的、消极的、恶性的事件,可以说很多都与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相联系。由于认识问题,导致学校对公共艺术教育缺乏统筹规划、科学管理,一些学校的公共艺术教育处于多头管理的无序状态,工作中存在间歇性、随意性和以活动代替课程等情况,存在重视部分艺术特长生而忽视艺术教育公共性的要求,重视艺术演出效果而忽视学生在艺术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感悟和提高等现象。各高校要按照《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对公共艺术课性质和功能的认识,把学校的公共艺术教育工作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和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手段。“事实上,接受一定的公共艺术教育,是大学生们的普遍需求。”例如:一直承担公共艺术教育“交响音乐与音乐家”课程的湖南某高校教师举例说,自2005年承担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教学以来,上他的课的学生已经超过4800多人。从反馈情况看,只要能给学生们提供走近交响乐的机会,人人都拥有理解音乐的能力。一份针对全国6所高校大学生喜好音乐情况的调查表明,以收回的4790份有效问卷看,喜欢简谱的占89.8%,喜欢五线谱的占10.2%,喜欢中国音乐的占80.2%,喜欢外国音乐的占19.8%,喜欢声乐的占68.4%,喜欢器乐的占31.6%。根据调查得知,虽然这些学生中能熟练掌握一门乐器的仅占0.5%,但普遍喜爱音乐。另一项调查显示,82%的学生认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在大学教育中必不可少,近70%的学生对公共艺术教育课抱有良好的期待。“然而,当下实用主义盛行,功利化的教学内容以及就业导向,使许多学校轻视公共艺术教育。哪一样对学生找工作有好处,就抓紧哪一样。艺术教育是一门软功夫,基本不产生显性效果,所以许多学校认识不到位,对这项工作不够重视。”

(二)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施舍缺乏

艺术教育的经费投入少,教学设施严重缺乏。一方面各个院校对艺术教育的重视不够,认为艺术教育就是唱唱歌跳跳舞,或者写写画画,不需要好的条件或设备。另一方面,就是对艺术教育给以了足够的重视,但由于艺术类器材、材料确实也很昂贵,使得学校在艺术教育投资上舍不得,从而教学设施跟不上,影响了老师的授课质量。

(三)公共艺术教育教学师资匮乏。

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非专业化。我国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的师资主要是由以下两类人才组成:专业艺术院校的毕业生和人文学科的教师。有的学校还聘请校外的一些艺术专家来兼职,但总的来说还是以自己校内的老师为主。由于缺乏艺术实践搞人文科学的老师从事艺术教育一般往往是开设公开选修课,讲理论的比较多,并且所有的理论性欣赏课基本上都只是教师在唱独角戏,缺乏互动和交流,没有学生预想的那样生动、丰富,使学生对艺术课程的兴趣逐渐消失。

三、开设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重要性

艺术教育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形态,它能够陶冶人的情操,丰富人的精神生活。艺术教育,是把艺术作为教育内容向学生传授艺术知识、艺术技能、艺术精神等。而决不是单纯的传授和训练艺术技能,重点也不是增长知识、增强人的道德水准,它的真正目的是通过感知、欣赏、实践来培植和丰富人们心灵的一个过程。另外,艺术的基础是感知,艺术教育可以提高人的感知能力,而感知能力则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艺术活动本身也就是知觉思维活动。由于艺术往往不存在一个绝对的答案,而这一点正是艺术追求的价值所在,因此,艺术教育能有助于年轻人去探索、理解、接受和运用模糊性与主观性的事物,充分挖掘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为什么要一再的强调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性,那是因为没有那个教育课程可以像艺术教育一样,既能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中,又可以增强大学生对科学文化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促进智能开发。学习阶段是人一生中学习知识的重要阶段,而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有效地学习,是学生共同关注的问题。艺术教育全方位的使学生精神升华、心灵美化,还能使学生的感知力、想象力、创造力得到提高,各种心理功能和思维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和协调发展。

我院在历经升本、更名及办学定位调整之后,学校更应该坚持崇尚“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公共艺术教育”的理念。时代的发展和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如果还固守那种滞后的大学艺术教育思想观念,必然会造成培养对象的‘思想残缺’和‘审美情趣淡薄’,造成学生‘高分低能、高分低质’,使大学生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失去优势。国家对公共艺术教育提出了明确规定,强调了‘公共’和‘艺术’的两个属性,包括对学生的思维方式、创造能力、个性情感、专业学习等各方面产生积极影响。”

艺术课的重要性篇8

艺术不仅是好的,而且是必须的。著名教育哲学家哈里•布劳迪(harrybroudy)提出了如下问题并对此做了极具说服力的评述,那就是:“在普通教育中艺术的作用是什么?”他指出:如果艺术对均衡教育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那么,把艺术纳入到中小学教育的成规课程就不应该是问题。如果艺术只是学校“紧张”功课之余提供给儿童的一种“有趣的”或“好玩的”东西,那么,布劳迪说,艺术在学校的课程中就不会有他的位置。艺术和美是天生的,人的本质上对艺术和美有一种好奇和感动。从人类行为学的角度观察,儿童早期对艺术便产生某一种认知。艺术是美好的,它伴随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用它永恒的魅力——艺术之情对人的心灵产生直接的、深远的碰撞,使人心理健康、心灵纯洁、行为高雅。

加德纳认为,艺术教育所培养的包括语文(话剧中的表达能力、视觉艺术作品集的推介展示)、数理逻辑(室内设计、建筑艺术所需的数理)、音乐能力、空间感(如环境设计,构图)、机械动感(如舞蹈)、人际关系(话剧或音乐会的合作、交流)、自我反省(因艺术无标准答案,要求创新与完美便须不断反省改进)、自然触觉(如质感、配色、调和)等。www.lw881.com他认为全面的教育应该是开发每个人身上的这些智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潜能。而艺术学科提供了开发这些智能的基础,是发展这些智能的重要学科。它的作用表现在如下几点:

1.艺术教育能够健全学生的人格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以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艺术教育能培养审美能力,色彩、旋律、线条等满足心灵愉悦的符号揭示事物之间的各种内在联系,使人对事物产生积极接近、热衷探索的态度。古今中外,施行艺术教育的目的都在于发挥艺术的这种功用,使人不知不觉地从小就培养起对美的爱好,并且培养起融美于心灵的习惯,进而养成自由而高尚的情操。

2.艺术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缺少美的生活单调乏味。但人的审美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从小培养起来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受到的美育是有限的,有计划的引导儿童参加艺术实践活动,可以更有效地促进儿童对美的感受力、理解力的发展,因为在艺术教育中,教师在引导儿童欣赏的美是更集中,更典型的美,即艺术的美。儿童在美术活动中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美的印象和感受通过各种艺术手段具体表现出来的,这不仅加深了他们对日常生活感受到的美的理解,而且发展了对美的表现力。儿童在不断变化的艺术实践活动中,不断地追求美、探求美、理解美和表现美,因而,受到良好的美育。

当艺术课程被人们重视的时候,它似乎又变成了一种形式。成人价值像一双无形的手在指引着社儿童艺术学习的目的和方向。在这种价值的作用下,传统的科学与艺术教育中,存在着许多问题:第一,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的地位不平等,艺术教育的价值被忽略;第二,切断科学教育和艺术教育的关联性,各行其内容和目标;第三,将科学和艺术教育视为知识的灌输和技能的训练,忽略了其对心灵的作用。首先,艺术教育的目标不仅仅只是知识灌输,它关注的是人性的本质。

爱因斯坦深有体会:“我相信直觉和灵感。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则概括了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其次,科学教育和艺术教育是密切关联的。“对于相当多的社会大众而言,科学知识是一种自己不熟悉的和未能同化的异己力量,科学经验则是一种专业性的间接经验。于是,在表象建构和经验模式之偏倾式塑造和概象建构与认知模式之单向性塑造的基础上,不少大众(尤其是情知意素质能力正处于敏感可塑造状态和跳跃性发展之关键阶段的青少年学生),便形成了以间接经验和抽象概念为主的思维结构,缺少必需的亲身体验和感性积累,缺乏情感对间接经验和知识元素的活化和融合,于是导致以逻辑推理为主的单级式思想模式。”情感同知识的分离,导致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弱化。最后,艺术教育的目的也不仅仅是技术的训练和知识的吸收。在这种成人价值影响下,艺术教育的不平等性、孤立性、机械性严重影响了儿童思维的发散性、开放性。艺术教育是科学教育的基础,科学教育反过来又影响着艺术教育。艺术教育和科学教育相辅相成的作用才能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对儿童发展的意义概括为以下几点:

1.有助于拓展儿童的感受力

传统教学中,灌输知识和技能成为了主要教育目标。儿童在这种封闭式的灌输体制下,感受力逐进退化和模糊。长此以往,他们的思维变的狭隘,内在把握世界的能力则进一步退化。艺术教育和科学融合的教育则能拓展儿童的感受力,开发他们的大脑潜能。他们在这种融合模式下,儿童不仅被要求发现事物的外在特征,同时唤起对事物的直观感受。

儿童情感发展的源泉来自于丰富的想像力,艺术渗透的教育能使儿童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冰冷的客观知识难以调动起儿童积极的情感反应。我们会发现不少科学家诸如:牛顿、爱因斯坦等人对艺术表现出浓厚的热情。艺术是科学研究的助推器,艺术的美好激发了他们的想像力、创造性,产生了对生活,对自然的热情。正是这种艺术与科学的高度融合造就了伟人的诞生。

2.有助于学生智慧潜能的开发

感性认识是人们对外部世界直接的感官感受,对事物的产生直接的、表面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经过思考、推理来认识事物的本质。感性和理性的平衡依赖与艺术教育和科学教育的融合,使得他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把握事物的客观规律。我们可以从这个简单的几何三角形来看到一些问题。三角形特定的形状和结构储存在于大脑记忆系统,我们凭借感官经验很难发现图形的不合理性。视觉经验欺骗了我们的客观认知,对事物产生错误的判断。只有通过大脑理性的分析、判断来获得事物的真理性。感性能力与理性能力在这里发生了交融和碰撞,在这里启迪着智慧的迸发。正因为如此,艺术教育和科学教育结合是相当重要的,因为它培养的是人的智慧发展不可缺少的感性能力。

只有高度重视艺术教育的重要作用,使其在普及中提高,在实践中创新,才能使我们学生的潜能不断得到开发,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挥,综合素质得到有力提升,为促进人的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培养完美人格打下坚实基础。艺术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艺术教育是科学教育的基础,是通往真理之路的纽带。只有肯定艺术教育的作用,才能全方位地提高学生艺术素质及其他品质。因此,艺术教育是中小学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参考文献:

艺术课的重要性篇9

 

艺术不仅是好的,而且是必须的。著名教育哲学家哈里•布劳迪(harry broudy)提出了如下问题并对此做了极具说服力的评述,那就是:“在普通教育中艺术的作用是什么?”他指出:如果艺术对均衡教育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那么,把艺术纳入到中小学教育的成规课程就不应该是问题。如果艺术只是学校“紧张”功课之余提供给儿童的一种“有趣的”或“好玩的”东西,那么,布劳迪说,艺术在学校的课程中就不会有他的位置。艺术和美是天生的,人的本质上对艺术和美有一种好奇和感动。从人类行为学的角度观察,儿童早期对艺术便产生某一种认知。艺术是美好的,它伴随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用它永恒的魅力——艺术之情对人的心灵产生直接的、深远的碰撞,使人心理健康、心灵纯洁、行为高雅。 

加德纳认为,艺术教育所培养的包括语文(话剧中的表达能力、视觉艺术作品集的推介展示)、数理逻辑(室内设计、建筑艺术所需的数理)、音乐能力、空间感(如环境设计,构图)、机械动感(如舞蹈)、人际关系(话剧或音乐会的合作、交流)、自我反省(因艺术无标准答案,要求创新与完美便须不断反省改进)、自然触觉(如质感、配色、调和)等。他认为全面的教育应该是开发每个人身上的这些智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潜能。而艺术学科提供了开发这些智能的基础,是发展这些智能的重要学科。它的作用表现在如下几点: 

1.艺术教育能够健全学生的人格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以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艺术教育能培养审美能力,色彩、旋律、线条等满足心灵愉悦的符号揭示事物之间的各种内在联系,使人对事物产生积极接近、热衷探索的态度。古今中外,施行艺术教育的目的都在于发挥艺术的这种功用,使人不知不觉地从小就培养起对美的爱好,并且培养起融美于心灵的习惯,进而养成自由而高尚的情操。 

2.艺术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缺少美的生活单调乏味。但人的审美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从小培养起来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受到的美育是有限的,有计划的引导儿童参加艺术实践活动,可以更有效地促进儿童对美的感受力、理解力的发展,因为在艺术教育中,教师在引导儿童欣赏的美是更集中,更典型的美,即艺术的美。儿童在美术活动中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美的印象和感受通过各种艺术手段具体表现出来的,这不仅加深了他们对日常生活感受到的美的理解,而且发展了对美的表现力。儿童在不断变化的艺术实践活动中,不断地追求美、探求美、理解美和表现美,因而,受到良好的美育。 

当艺术课程被人们重视的时候,它似乎又变成了一种形式。成人价值像一双无形的手在指引着社儿童艺术学习的目的和方向。在这种价值的作用下,传统的科学与艺术教育中,存在着许多问题:第一,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的地位不平等,艺术教育的价值被忽略;第二,切断科学教育和艺术教育的关联性,各行其内容和目标;第三,将科学和艺术教育视为知识的灌输和技能的训练,忽略了其对心灵的作用。首先,艺术教育的目标不仅仅只是知识灌输,它关注的是人性的本质。

爱因斯坦深有体会:“我相信直觉和灵感。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则概括了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其次,科学教育和艺术教育是密切关联的。“对于相当多的社会大众而言,科学知识是一种自己不熟悉的和未能同化的异己力量,科学经验则是一种专业性的间接经验。于是,在表象建构和经验模式之偏倾式塑造和概象建构与认知模式之单向性塑造的基础上,不少大众(尤其是情知意素质能力正处于敏感可塑造状态和跳跃性发展之关键阶段的青少年学生),便形成了以间接经验和抽象概念为主的思维结构,缺少必需的亲身体验和感性积累,缺乏情感对间接经验和知识元素的活化和融合,于是导致以逻辑推理为主的单级式思想模式。”情感同知识的分离,导致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弱化。最后,艺术教育的目的也不仅仅是技术的训练和知识的吸收。在这种成人价值影响下,艺术教育的不平等性、孤立性、机械性严重影响了儿童思维的发散性、开放性。艺术教育是科学教育的基础,科学教育反过来又影响着艺术教育。艺术教育和科学教育相辅相成的作用才能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对儿童发展的意义概括为以下几点: 

1.有助于拓展儿童的感受力 

传统教学中,灌输知识和技能成为了主要教育目标。儿童在这种封闭式的灌输体制下,感受力逐进退化和模糊。长此以往,他们的思维变的狭隘,内在把握世界的能力则进一步退化。艺术教育和科学融合的教育则能拓展儿童的感受力,开发他们的大脑潜能。他们在这种融合模式下,儿童不仅被要求发现事物的外在特征,同时唤起对事物的直观感受。 

儿童情感发展的源泉来自于丰富的想像力,艺术渗透的教育能使儿童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冰冷的客观知识难以调动起儿童积极的情感反应。我们会发现不少科学家诸如:牛顿、爱因斯坦等人对艺术表现出浓厚的热情。艺术是科学研究的助推器,艺术的美好激发了他们的想像力、创造性,产生了对生活,对自然的热情。正是这种艺术与科学的高度融合造就了伟人的诞生。 

2. 有助于学生智慧潜能的开发 

感性认识是人们对外部世界直接的感官感受,对事物的产生直接的、表面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经过思考、推理来认识事物的本质。感性和理性的平衡依赖与艺术教育和科学教育的融合,使得他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把握事物的客观规律。我们可以从这个简单的几何三角形来看到一些问题。三角形特定的形状和结构储存在于大脑记忆系统,我们凭借感官经验很难发现图形的不合理性。视觉经验欺骗了我们的客观认知,对事物产生错误的判断。只有通过大脑理性的分析、判断来获得事物的真理性。感性能力与理性能力在这里发生了交融和碰撞,在这里启迪着智慧的迸发。正因为如此,艺术教育和科学教育结合是相当重要的,因为它培养的是人的智慧发展不可缺少的感性能力。 

只有高度重视艺术教育的重要作用,使其在普及中提高,在实践中创新,才能使我们学生的潜能不断得到开发,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挥,综合素质得到有力提升,为促进人的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培养完美人格打下坚实基础。艺术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艺术教育是科学教育的基础,是通往真理之路的纽带。只有肯定艺术教育的作用,才能全方位地提高学生艺术素质及其他品质。因此,艺术教育是中小学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参考文献: 

艺术课的重要性篇10

1 教师语言要富有感染力

语言之所以能够打动人的心,是因为它是内心真实感情的流露。教师的爱,通过语言充分表达出来,能注情于声、以情动人、以声引人。记得我曾经看到电视节目中一位老艺术家谈到她与著名少儿节目支持人鞠萍在一起时,鞠萍说话运用的都是儿童化的语言,老人不知不觉受到她的影响,用儿童语言与之交谈,感觉就像又回到了童年,又充满了童真。教师的语言也应该具备鞠萍语言一样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教师的课堂语言也要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要像磁石一般吸引学生,启迪、感染学生的心灵。作为教师,首先要深入理解课文,对所教内容融会贯通,以自己的语言渲染出文章的真实情境,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受到感染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接受教学内容。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强烈的语言艺术的感染力,是教师把自己的思想、情感、知识和才能转变为影响学生力量的重要条件。1.1 教学语言要准确、幽默、生动。

教师的课堂语言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而且也决定着学生的语言发展。所以,教师在课堂授课时,语言要做到规范正确,要使用标准的普通话,发音吐字要清晰,语言要明朗,具有新鲜感和吸引力,从而把教学内容准确地传授给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纠正学生的方言和口头禅。教师讲课要做到简洁明快、干脆利落,不能拖泥带水,要尽可能把话讲得形象、直观,使孩子们易于理解。

教师语言的新颖多变,能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在教学中,教师如果在恰当的场合、恰当的时候,巧妙地运用一些风趣的语言去引导学生,会化平淡为神奇,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样做能使课堂气氛活跃,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在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中学到知识,听起课来津津有味。这种幽默的课堂语言,所起的积极作用是:一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节学生情绪,让学生心情舒畅地学习,愿意上你的课,而不是被动地、无奈地去上你的课。二是可以提高批评的效果。上课时学生违犯课堂纪律,教师如果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对学生大发雷霆,厉声训斥,会引起学生的反感,逆反心理会促使他故意与老师发生作对,扰乱正常的教学秩序。如果这时教师用幽默的语言来处理,其作用和效果就会大不一样,学生能够从中感受到老师的爱护与批评之意,自觉地改正错误。

1.2 肢体语言的运用要恰当适度。教师的肢体语言包括表情语言、手势语言等,作为一名教师,如果没有表情,不善于运用表情的人就不能有效地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当教师学会用姿势、声音等各方面做出不同的表示时,才能调动起学生来,使教学过程如行云流水。课堂上老师把和蔼、亲切的目光落到学生身上,使每个角落的学生都能感到老师能看到自己,目睹自己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这样无形中就会让学生感到老师在关注自己。当学生违犯了课堂纪律时,教师以严肃的目光去注视他,这种无声的批评学生会更重视,也更容易接受。在课堂教学中,手势使用得当,可以增强语言表达的力度,使学生能通过教师的手势的加强,加深对学习重点的记忆,给课堂增添生命力,让课堂散发出独特的魅力。

孔子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要想讲好课、教育好学生,尤其要锤炼语言的艺术。教师的语言艺术既体现了教学能力,又与课堂教学质量平息息相关,教师应该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完善自己,提高教师课堂语言表达技巧,从而培养学生领会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

2 物理教师课堂语言艺术

语言是一门生活的艺术,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主要途径。在课堂教学中,语言则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主要渠道:是架起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教师的教学魅力、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语言表达能力,这就给教师的语言修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作为一名教师,更应该加强自身的修养,提高自身的语言能力,使自己的语言准确、纯洁而又富有激励性和启发性,从而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和美的熏陶。

2.1 在教学中有意留下空白。在我国,曾经有一种提法:作为一名好教师,应当在课堂上解决问题,把所教的内容都讲透,不给学生在课后留下疑难,让学生在课后提不出问题。实践证明,这样不但不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而且还会阻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使学生养成懒惰的习惯。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及时恰当地留下一些暂时的空白,促使学生产生一种急于填补空白的心理,不但能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而且还能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艺术课的重要性篇11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2-0223-01

一、渝东南民俗摆手舞简介

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区抵触渝东南边陲的武陵山区,渝、鄂、湘、黔这四个省在这里接壤,是渝东南的重要门户。摆手舞作为一种流传并盛行于土家族聚居地区的一种民间舞蹈,凝聚了土家族传统民俗文化的绝大多数内容,是土家族民俗文化生活的一种集中体现。

摆手舞按照规模大小可以分成大摆手和小摆手,对于大摆手来讲,它是每三年至五年在几个县的交界处举行一次,参加人数达到上万人,举行历时七至八天,舞蹈中包含了复杂的军事狩猎的内容,并且摆出了套路阵法。对于小摆手来讲,它是在本村或者是本寨举行的,每年都会举行,是把农耕作为主要内容的,在跳舞的时候,人们都是围成很多层圆圈,并由一个人领舞。其他人则是跟着跳,它具有很强的即兴性。

二、高校开展渝东南民俗摆手舞教学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学生对民俗文化的认识促进其传承和发展

土家族的摆手舞是土家族的一种特有的文化活动和教育形式,但是,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它的传统的生产方式以及生活方式都受到了影响,使得摆手舞所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也或多或少发生了一些改变,从而使得对摆手舞熟悉或者是有一定了解的人越来越少,使得摆手舞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对于学生来讲,特别是大学生,他们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是流行文化的创造者和实践者,把民俗摆手舞融入到高校教学中,正好符合了当今社会所倡导的和谐以及所强调的文化多元化,不仅能够使民俗摆手舞散发出新的光芒,而且能够使当代文化的融合加快。就目前而言,很多的民族院校以及音乐学院等等院校都把设置了民俗舞蹈这一课程,而渝东南的民俗摆手舞也是其中之一,民俗摆手舞在高校的开展,使得一部分人能够对这一舞蹈比较精通,从而成为这一舞蹈的传承者。当然,不单单只是专业院校,对于普通的院校来讲,民俗舞蹈也同样具有了很高的存在价值。

(二)有利于学生受到家文化的人性意识的熏陶

首先它具有了民族精神的价值,土家族的民俗摆手舞中有一些战争的场面,体现出的是土家族先民英勇奋战和不拍牺牲的精神。其次它具有了文化艺术的价值,土家族的民俗摆手舞的大摆手、小摆手以及土家族原始戏剧、土家族的民间吹打乐以及服饰等等的传统文化现象,对土家族民间文化的传承起到而来综合的载体作用。

学生在这样的完全习俗化的音乐和舞蹈中来对本民族的特有的音乐和舞蹈进行学习,毫无疑问是能够受到教育的。土家族摆手舞通过这一特有的教育形式和丰富的教育形象,不仅能够促进个体身心的全面发展,而且能够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个性化。那么,学生在这一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学习到土家社会的生活方式,把土家社会所期望就像勤劳、乐观、勇敢以及豁达等等的价值观以及劳动、生活和生产等等方面的行为规范进行内化,而且在这一个过程中,学生的个体思想以及个体行为也能够逐渐融入于民族文化之中,从而他的职业意识以及角色意识得到了一定的培养。

(三)有利于学生获得社会生活必须的知识

对学生的教育来讲,除了在进行知识的传授中让学生获得精神品质之外,还是要让学生获得相应的谋生技能和本领。古代的生产相对来讲比较简单,所以,劳动者所需要的复杂技能不多,它的获得主要是通过师徒式的模仿,通过口耳相传以及通过言传圣教这些形式来获得的。而摆手舞流传了数千年,其中的狩猎舞主要是对渔猎动作以及各种野兽的动作进行模仿,就好比赶野猪、干猴子、空拳斗老虎、犀牛望月以及蛤蟆跳等等这些动作。学生通过对这些舞蹈动作的学习,实现了劳动技能以及生产经验的传递,从而获得相应的社会生活所必须的知识和技能,和个体谋生的需要相满足。

三、结语

艺术课的重要性篇12

基础课程的设立是趋于向更高层次的进化,对于任何学科而言都是试用的。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种种,无非是建立在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上的集合体,我们看到的所有,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对美好的向往,进而能看到很多非常合理的具有一定人文思想的事物,他们有一个我们公认的名词,叫做设计。在实用为基础的原则上又能体现人类审美要求的我们更称之为艺术设计。然而,所有我们称之为经典的艺术设计,都是建立在一定的基础之上,那便是专业基础。

一、专业基础的重要性

这里谈到的专业基础仅限于专业绘画而言。众所周知的,人类进化的历史长河之中,最早用来记录生活的并不是我们现在最长看到和使用的文字,而是一幅幅生动拙朴的绘画作品。有人类生活痕迹的岩洞山壁之中,便能看到那一面面印在石壁上的绘画,简单的几个线条,粗狂的一抹颜色,一幅栩栩如生的作品便会引入眼帘。它们记录的便是当时的生活。这样看来,善于学习的人类在洪荒之初便有了现如今我们才谈到的艺术天分,而那一笔笔流畅的线条和那一块块厚重的色彩便是流淌在我们血液中的艺术天分,我们进化的遗传密码。当今的艺术界,本着中西合璧的思想,我们接触到了很多名家大师的绘画臻作。无论是以自由灵动的散点透视为神韵的国画,还是以描述写实为宗旨的细画,其在艺术的表现形式上都离不开最基础的绘画因素。那便是点,线,面。悲鸿先生的许多传世之作中,《群马》算是其代表作品之一。没有太多的装点修饰,只是一气呵成的笔锋回转,六匹在风中驰骋的骏马便跃然于纸上,鬃毛之处,用笔苍劲有力,脖颈之位,一笔神韵油生,腹身之体,徽墨洋洋洒洒,四退飞驰腾空,点线精准灵动。有人说,绘画作品就是被凝固的瞬间,而绘画中的经典,便是瞬间的永恒,何时去品味都能让人出神入画。面对如此的画作,我们在欣赏的同时,不经也会想到艺术家为了画作的精进所付出的辛酸。悲鸿先生之所以能有如此高的评价和地位,离不开自身的努力和不懈的学习。悲鸿先生留洋研习西方绘画,中西之精髓融汇贯通,无疑不是在用自己的生命去诠释,只有不停的钻研学习,巩固已学之识,才可能在适宜的时间让自我升华。横向的去看,我们很容易的想到一个名字,内功。正是因为先生几十载如一日的精进基础,他的内功才日益深厚,动笔之前,画作的神魂已定于纸上,心中有画,用笔才能神龙游走,浑然天成。由此可见,用笔无捷径。

二、设计—绘画的升华

存在即合理,在这里我们的范围之局限于物质。环顾我们的四周,我们能看到什么,高耸的摩天大楼,光鲜亮丽的潮流服饰,璀璨耀眼的珠宝首饰,还有让我们每个人都不能离手的通讯工具等等。这所有的种种我们能接触到的与我们生命息息相关的物质世界中,都有一个共同的因素在其中,那便是-设计。简单的关于设计的定义、就是一种“有目的的创作行为”。而今,单纯的只是为了满足人们需求的设计在其基础功能完备的同时又加入了人们对审美的理解,满足而这条件的设计我们称之为“艺术设计”。而一切的设计元素,在初始之期必须用最直观的形式表现出来,所有的想法和理念在文字的表现形式上不足以让人们产生直观的印象,于是点线面的组合以及色彩明暗的绘画模式便能很好的发挥其在视觉印象中的作用。在这里,绘画的用途已经不再是单单的满足于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记录,而是充当着钥匙的作用,让人们的思想在画笔的翅膀上在服务人类的宗旨上飞向远方。所有能表达人们意愿需求的设计,通过一幅幅画纸上的草图,在设计师们一次次的修缮之后,在人类科技的光环之下最终以一件艺术品的形式呈现在人们的眼前,触之可及,用之可途。完美的呈现了从思想到物质的转变,这便是设计的过程,而与之匹配的则是设计师们那精准的草图,和他们一次次不厌其烦的自我完善,画笔在设计的图纸纸上得到了完美的升华,为人类那一个个不可能实现的梦想画上了一抹神奇,让他们梦想成真。

三、“基础”在经典艺术设计中的体现

我们众所周知的中国最著名的皇家园林,颐和园,虽因战火而不复存在,但通过现有的痕迹和高科技的历史还原影像。我们能清晰的看到它当时是何其的宏伟壮丽,院内的建筑风格融合了当时世界各国的精华,真正的实现了中西合璧,而最为让人称道的是,园内的十二生肖喷泉,据考证,按照生肖的排序,每隔一个时辰就会有一尊生肖喷泉有泉水喷出,尤其在夕阳西下的时景,伴随着兽首喷泉的涌出,我们不禁在惊叹古人智慧的同时,景色之美也同样让人流连忘返。远观全景,整座园林就像一副壮美雄浑的风景画,伴随的地势的绵延起伏,所处之景错落分布,绿树阴阴,碧波荡漾,亭台楼阁,鸟语花香,四时之景不同而分期而来。整座宏伟的建筑群无疑是当时乃至如今人类最好的艺术设计之一。正所谓取法天然却高于自然,山川已在眼中,而楼台已早布局于心。这便是艺术家们的智慧,是绘画基石在经典艺术中的完美呈现。

四、绘画基础和艺术设计

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万丈高楼平地而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点点滴水汇沧海,片片乱石堆成山。任何事物的发展必须有一个进化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就是对自己已有知识技能不断重复和完善的过程。作为人类表述语言的绘画技能,只有在经过了大量的额练习和重复之后才能够达到精准灵动的程度,而设计的本初就是把我们大脑当中的想法用最直观的视觉形式去表现出来。而只有当我们能够熟练地实用绘画技能的时候我们才能够随时随地把我们脑海当中的创意想法去一览无余的表述于画纸纸上。试想,一个没有扎实美术绘画功底的人如何去把自己或者他人的想法去体现出来?答案无疑是不可能的,绘画基础是艺术设计的基础,故而绘画和基础总是默契的保持一致。只有踏踏实实的完善自己的基础绘画理论及其技能才有可能在艺术设计甚至创作的过程中有所成就。专业的绘画基础是艺术设计的铺路石,更是艺术创作的试金石,只有不懈的在基础之上精进,才能在未来的创作之路上越走越远。

作者:康丽 单位: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