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传统艺术保护探讨

时间:2022-07-18 11:43:56 关键词: 民间 传统艺术

摘要:我国的民间传统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塑造了我国特有的文化形象,随着目前社会的不断发展,民间传统艺术逐渐没落,为了加强对民间传统艺术的保护和传承,政府和人民采取了多种方法,其中就包括开发会展模式。本文探讨了会展模式在民间传统艺术保护与传承中的作用。

民间传统艺术保护探讨

民间传统艺术保护探讨:我国传统民间文学艺术法律保护初探

【摘要】传统民间文学艺术的法律保护是目前法学界研究的热点。通过对不同学说的利弊分析,以我国现行的知识产权制度为依托,提出设想,为我国传统民间文学艺术的法律保护提供参考。

【关键词】传统;民间文学艺术;著作权;财产权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保护本国传统民间艺术遗产活动在世界各国兴起。法律制度的缺失导致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所有权问题争议不断,甚至破坏了其本身所具有价值。鉴于此,本文从国际国内面临的主要问题出发,借鉴他国经验,初步探讨适合我国传统民间文学艺术的法律保护方法的相关问题。

一、 传统民间文学艺术的概念及其法律保护框架

在《1982年示范条款》通过前,由十二个法语非洲国家组成的非洲知识产权组织达成的《班吉协定》就已对民间文学艺术下了定义:即“一切由非洲的居民团体所创作的,构成非洲文化遗产基础的,代代相传的文学,艺术等领域的传统表现形式与作品。”针对以上民间文学艺术的基本特点,目前学界比较一致的观点是从传统民间文学艺术的两方面出发建立法律保护框架。1.应受尊重的权利。此项权利主要指他国在借用所有国的作品或艺术表现形式时不得为了迎合市场需要而任意歪曲,篡改或滥用民间文学艺术,以给该作品所有地区的人民造成精神上的损害。2.相互知情的权利。非民间文学艺术所有国不得非经允许擅自借用或滥用隶属他国的传统民间文学艺术,从中获利。其次,从传统民间文学艺术的财产性方面予以保护,此种规定主要针对使用方在传统或习惯之外使用民间文学艺术,且以营利为目的,那么获利方应向转让方支付一定的报酬,与转让方共同分享利益。

二、我国传统民间文学艺术目前面对的主要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六条规定:“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著作权保护办法由国务院另行规定。”这表明我国已将民间文学艺术作为客体纳入著作权法的保护之中。但目前国务院没有出台相关规定。此外,一些学者试图将民间文学艺术视为在原社群的创作作品上演绎而成的作品,以推动民间文学艺术在理论上达到传统版权机制的原创性要求。但是,这种设想并不能解决问题,因为一部受版权保护的演绎作品必须完全区别于原作品才能被看作新的作品。而民间文学艺术相对于以前存在的原作品只有细微的区别,不能被看作是新的作品,因此无法满足原创性要求。豍

我国《著作权法》规定我国作品保护期为作者生前和死后的五十年。而作为民间文学艺术则需要长期的永久的保护,这是由民间文学艺术本身所具有的传承性所决定的。由于民间文学艺术在创作上的漫长性,就不可能规定具体的保护期间,我国《著作权法》规定的作品保护机制并不适合民间文学艺术的生存发展需要。作品的传承性与要求个人原创的版权制的冲突,作品的永久性与有期限的版权保护机制的冲突的问题表明,仅依靠《著作权法》不能解决我国传统民间文艺的法律保护存在的问题,其需要在此基础上通过制定著作权特别法予以保护。

三、国外传统民间文学艺术保护的主张及构建我国相关领域的构想

(一)建立专门保护制度

其认为目前的知识产权制度有很大的局限性,无法有效地对其进行保护。因此,特别的单行立法从目前国际的最近发展来看,已成了很多国家的首选。《民间文学艺术表达保护示范法》对民间文学艺术表达予以著作权外的“特别权利”保护就是这种发展趋势的具体表现 。豎其优点是:可以直接避开现行知识产权制度与传统民间文学艺术上的冲突,无需探讨在原有制度上的创新问题。此种方法虽有简便直接的好处,但与现行知识产权制度所保护的对象有很大的交叉重叠之处,另设一种新的制度规定传统民间文学艺术的保护难以调和二者间的关系,可能会造成实践中的不便。

(二)以著作权为基础设立法律保护制度

现行知识产权制度中存在的问题是可以随着时间以及社会发展需要突破的,且由于现行知识产权制度的理念和体系已经建立多年,在实践中可以较好的协调各国在知识产权方面的利益。将现有的在国际上通行的多年的知识产权制度完全摒弃而建立新的制度,不仅会使现行知识产权制度中可利用的部分无用武之地,也未必会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可,从而造成新的困难。

对于传统民间文学艺术的保护,我们认为用著作权的相关法律制度保护更为合理。目前世界各国公认的首次提出民间文学艺术保护的国际公约即《伯尔尼公

约》,但其保护的的范围过于狭窄。关于地区性条约,其中比较著名的是《班吉协定》和《阿拉伯著作权公约》。这两个公约扩大了客体的保护范围,将科技等都列入了该条款的保护范围。除此之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于1976年联合制定了《1982年示范条款》。该示范条款允许各国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本国的民间文学艺术的保护模式。发达国家如美国和澳大利亚在司法实践中,也承认了集体版权这样一种制度。综上,对于我国今后在民间文艺的立法上也可借鉴集体权利人制度,此外也可运用数据库制度,建立我国传统民间文学艺术数据库,使其获得相应的著作权保护,防止其他主体不当使用行为。

民间传统艺术保护探讨:浅析新媒体与民间传统艺术的保护和传承的矛盾共存关系

【摘 要】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新媒体逐渐进入大众的视野,也逐渐为大众所接受,成为时代的主流媒体。新媒体相对传统媒体而言,具有及时性、海量性、共享性、交互性。在时代迅速发展的今天,民间传统艺术的保护与传承也会受到相应的影响。广安地区民间传统艺术种类繁多,包括有婚嫁歌、云童舞、岳池灯戏、手掌木偶、华蓥山滑竿抬幺妹、抬高亭等等,本文选取保护和传承落差最大的两个艺术进行剖析,不断得出新媒体与民间传统艺术的矛盾共存关系。

【关键词】新媒体;民间传统艺术;保护;传承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新媒体逐渐进入大众的视野,也逐渐为大众所接受,成为时代的主流媒体,新媒体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有线或无线网等渠道电脑、手机、数字电视等终端向大众提供信息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新媒体相对传统媒体而言,具有及时性、海量性、共享性、交互性。在时代迅速发展的今天,民间传统艺术的保护与传承也会受到相应的影响。

广安地区民间传统艺术种类繁多,包括有婚嫁歌、云童舞、岳池灯戏、手掌木偶、华蓥山滑竿抬幺妹、抬高亭等等,本文选取保护和传承落差最大的两个艺术进行剖析,不断得出新媒体与民间传统艺术的矛盾共存关系。

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带动民间传统艺术的不断进步

1.利用新媒体技术的传播,使民间传统艺术告别了传统的传播方式

民间艺术的传统传播手段是利用传统媒体,与大众进行面对面的传播和传承,新媒体技术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触摸媒体、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数字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影等等,华蓥山滑竿抬幺妹就有效的结合了新媒体和旧媒体的宣传,他会在每年三月份举行盛大的比赛,吸引媒体的关注,从而吸引更多人的目光,也使得更多人参与它的保护和传承。

2.利用新媒体的交互性,融合新媒体所带来的新思想,民间传统艺术在不断传播的过程中内容不断丰富

华蓥山滑竿抬幺妹在不断传承发展的过程中,内容不断丰富,形式不断优化,具体表现为滑竿抬幺妹之前主要用作一种交通工具,方便富贵人家出行,在时代的不断进步中,滑竿抬幺妹逐渐演变为商业表演、电影素材、比赛等等,然而相对滑杆抬幺妹而言,云童舞的传承便是充满艰辛,缺少创新和不适应时代脚步,云童舞原本用于祭祀活动中的表演,但由于时代需求的改变,云童舞逐渐没落,到现在,人们才开始利用新媒体的手段去传承和保护,拍纪录片、商业演出等等。由此可见,新媒体不仅对人的思想有一定的影响,而且会影响到传统文化的发展方向。

3.对于濒临消失的传统文化有更多新兴的保护手段

新媒体可以提供很多新鲜的手段来保护传统文化,随着如今社会价值观的改变,很多人都不愿意终身从事某一种传统民间艺术的传承和保护,在这样的情形下,利用新媒体来进行传承和保护似乎就显得很有必要,在四川师范大学数字媒体学院飞扬团队的暑期社会实践中,同学们就利用自己专业知识对新媒体下民间艺术的传承和保护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们利用自己手中的摄像机拍下了濒临消失的传统民间艺术供世人欣赏,也为这些民间艺术的传承提供一种新的途径,世人也可以感受到这些民间艺术的魅力,为中国的传统文化献上自己的一份力。

二、新媒体的快速发展阻碍民间传统艺术的不断进步

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的世纪,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催生了各种新媒体,数字电视、网络广播、电子书等成为了人们认知世界、获取信息的主要媒介,而这些媒介为人们提供的信息更加时效、新鲜、潮流、、全面、、有延展性。人们只需要在电脑、手机等平台上轻松的动一动手指,就可以获取各种各样的信息,而这一类媒体的主要受众是青少年,中年人,他们对新鲜的、时尚的文化和信息更为喜爱,久而久之,传统民间艺术,因为跟不上时代的节奏,不复合主旋律,就慢慢的消失在我们的视线中。在新媒体的影响下,民间艺术也可能会更加不为人知、更加没落。新媒体的迅猛发展、逐步普及。对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都有不小的影响,在这样的形势下,民间艺术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据四川师范大学数字媒体学院飞扬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统计,在广安,12―16岁的人群里,仅有9%的人非常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55%的人有点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36%的人完全不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100%的孩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持保护态度;在17―25岁的人群里,只有11%的人非常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70%的人有点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19%的人完全不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99%的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持保护态度,1%的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持反对态度;在40岁以上的人群里,2%的人非常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20%的人有点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78%的人完全不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100%的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持保护态度。可以看出传统民间艺术的保护和传承面临“无后”的尴尬局面,但是大多数人都支持和愿意保护这些民间传统艺术,但是,在这样快速发展的社会局面下,很多人都认为新媒体对大家的吸引力更大,大家也都愿意花上一天的时间上网而不愿意花一个小时欣赏和学习传统艺术。在这样的情形下,我认为应该重视学校教育,在学校里面开展讲座,举行知识竞答,拍微电影等等,以这样的形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理解这些文化瑰宝,虽然随着新媒体的迅速发展,民间艺术越来越多的被新媒体所代替,随着社会的进步,民间艺术渐渐的消失,传统民间文化都是前人智慧的结晶,不应该就这样消失,所以保护与传承民间艺术刻不容缓。数字媒体学院暑期社会实践院级团队在经过了5天的广安社会实践后发现,应该从学生抓起,在学生之间进行宣传,把他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力军。利用演讲、问答等方式让他们了解这些文化结晶。经过调查,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导致对民间艺术保护的意识有嗦不同,学生一族是受教育的一类人,他们对于民间艺术的保护意识较高,但是因为年龄的不同,造成他们对民间艺术知识的缺乏,所以要保护和传承民间艺术,可以把对象定为大学生,大学生的时间相对宽裕,专业涉及的范围也较广,汲取知识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在学校里开展表演、知识讲座、知识问答、微电影展映等,这样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而且也让传统民间艺术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传承。民间艺术的保护和传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为此四川师范大学数字媒体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成员意愿长期投入到此项工作中,并非因为社会实践的结束而结束,成员将结合自身专业优势和学生活动,力求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决心宣传到更多大学生的实际行动中去。其实在科技发展迅速的今天,我们完全可以利用新媒体作为载体,将民间文化遗产搬上一个全新的舞台,利用新媒体传播广泛、迅速的特点,让民间文化走入人们的生活。

新媒体与传统民间艺术的碰撞,对传统民间艺术的保护和传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合理利用新媒体会使民间艺术再次成为人们视线的焦点,所以,传统民间艺术应该牢牢抓住新媒体的发展方向,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发展流传。

民间传统艺术保护探讨:天津传统民间艺术的保护与产业开发

摘 要:在经济文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保护民间工艺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基于对传统民间艺术的保护与产业开发,以天津富有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为个例,论述了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内涵,探讨了如何对民间艺术加以挖掘整理和开发利用,使其得以传承。

关键词:民间艺术 保护 传承

天津市简称津,地处华北平原东北部,东临渤海,北依燕山,西靠首都北京。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设“天津卫”。19世纪中叶被辟为通商口岸,逐步发展成为当时中国北方最大的金融商贸中心,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天津是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中国北方曲艺之乡和民间艺术的汇集地,蕴含着“泥人张”彩塑、杨柳青年画、相声、河北梆子、评剧等丰富特色的传统民间艺术。

一、天津“泥人张”彩塑艺术的传承保护

天津“泥人张”彩塑艺术创始于清代道光年间,至今流传、发展已有180年的历史。“泥人张”的彩塑,把传统的捏泥人提高到圆塑艺术的水平,又装饰以色彩、道具、刻画人物准确传神,表现手法细腻入微,作品题材丰富多样,敷彩匠心独运,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特色,其影响远及世界各地,在我国民间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为了使“泥人张”彩塑艺术更好地传承保护下去,1959年在“泥人张”第四代传人张铭的主持下成立了天津“泥人张”彩塑工作室,“泥人张”开始首次面向社会招收学员,“泥人张”彩塑的创作从封闭的家传式走向了公共创作,发展成为社会性艺术事业,由此使得“泥人张”彩塑重新焕发了生机。经过近50年的发展,彩塑工作室培养了不少优秀的人才。2006年5月20日,天津“泥人张”彩塑列入首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天津的“泥人张”第六代传人张宇作为艺术品的制作者和经营者现在仍然采用手工作坊模式进行生产。原因是批量生产难以完成高艺术价值的作品,需要极大精力和技艺去刻画;培养一个高技能的手艺人需要漫长的时间,然后日后“弟子”自立门户,反而会给自己增加竞争对手,也不利于企业自身长久的发展。综合考虑,张宇对自己的“作坊”较之先辈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进。现如今“泥人张”的作品,部分精品由张家传人亲自完成,价格不菲,并且专门配备专业收藏证书和传人印章。另一类则是由作坊雇用工人完成的旅游纪念品,相对物美价廉。同时由专门生产泥塑的工厂为其供货,使得供货渠道得到了相对的完善,从根本上解除了生产材料的后顾之忧。“泥人张” 随着经营方式的改变,还采取在社会上招聘优秀设计者和熟练工人的方法,使得作品更好的面向大众。同时管理上也进一步加强,并逐步由封闭的手工作坊向着市场转变。如今,“泥人张”也开始把产品打向海外,主要以艺术品的形式小批量输出,对象主要是国际上的“收藏大户”,用于珍品收藏。在国家不断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大形势下,作为北方民间泥塑代表性样本的“泥人张”也在为适应社会的发展而进行着改变。天津“泥人张”成功入选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今后的发展带来了更好的商业契机,进而随着生产的扩大推演到产业化改革的新阶段。

随着天津“泥人张”彩塑艺术的产业化进程的发生,其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在艺术产业化的开发过程中仍然有其独特的发展规律。我们应该用科学发展的眼光去客观研究,政府应发挥在民间艺术保护传承中的主导地位,调动民间力量去积极参与,不断推动民间泥塑艺术有序合理的产业化进程,营造全民重视保护的良好社会氛围,必然能够推进天津“泥人张”彩塑艺术的保护和传承。

二、天津杨柳青年画艺术的产业开发

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始创于明代,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以其印绘结合的特点独树一帜,被誉为“中国四大木版年画之首”。杨柳青年画是中国民间艺术的瑰宝,流传至今已经在中国民间艺术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对物质文化产品需求的不断提升,单一的年画形式已不能满足多样化的现代生活需求。新形势下,天津杨柳青画社成立年画产业开发部,由专业人员开发独具创新理念的新产品,从2009年3月开始,画社总共研发出年画题材的内画壶、瓷瓶、折扇、拼图、剪纸、手机链品、琉璃挂件、金属书签等8大载体的200多款新产品。新载体年画工艺品投放市场后受到大众的一致好评,不仅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而且进一步扩大了天津地方文化的品牌影响力。这些新载体的年画艺术品每件售价从十元至几百元不等,可以满足各阶层大众消费的需求。

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在天津杨柳青画社的积极探索下,成功的研究出一套适应当代社会条件的生存模式,在保护与传承杨柳青年画艺术同时,发挥自身优势进行大胆创新,借助传统和现代的工艺技巧,将传统木版年画赋予新的内涵,形成一系列新时代特征的创新产品,彰显了杨柳青木版年画独特的内涵和文化魅力,给予了年画事业新的希望,为天津杨柳青年画的长久保护寻找到新的力量。

天津杨柳青画社为了开发出贴近人们生活以及物美价廉的产品,他们参加国家非物质遗产展览会、国际手工业博览会、国际礼品博览会等一系列大型展销会,调研新时期年画赋予的新载体,走向全国各地进行考察,深入了解考察市场的需求,赴原材料产地了解载体材质,深入载体加工地,摸清制作成本,制定合理销售价格,成立年画新产品销售队伍。由于年画新产品的开发准确的了解群体需求,新产品上市后成功的做到当年设计,当年投产,当年受益。天津杨柳青画社认为年画产业在新时期下应追求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三、民间艺术的保护与传承

天津“泥人张”彩塑和天津杨柳青年画在传统民间艺术的保护和产业开发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是其它传统民间艺术形式在保护与传承中仍存在着不少问题。例如掌握传统工艺技能的民间艺人已为数不多,有的民间艺术传承困难直至逐渐萎缩,甚至一些传统民间艺术伴随着老艺人的逝去而销声匿迹,现存的许多工艺产品粗制滥造、没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时代感,缺乏创意。这些都极大地影响了天津民间艺术事业的健康发展。

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传统民间艺术行业发展创新意识比较薄弱,地方民间艺术缺乏产业化的运营,民间艺术行业管理模式与保护方式的单一,民间艺术发展需要的人才匮乏,民间艺术发展资金短缺等。笔者通过大量调研国内外先进地区民间艺术的保护情况,以及借鉴成功的经验,对天津民间艺术的保护与产业开发工作提出以下建议:

(一)大力宣传民间艺术,扩大社会影响力。一是制作一系列民间艺术宣传片,利用媒体进行宣传。二是建立民间艺术信息化网络平台进行推广活动。三是定期举办传统民间艺术节。这是促进民间艺术传承发展的有效手段。

(二)制定适应天津市民间艺术特点的保护规划,完善保护制度。各级要制定详细、操作性强的抢救保护方案,对重要的民间艺术人才及其作品建立档案,使民间文化遗产得到系统全面的保护。

(三)建立系统完善的传承机制,提出全面合理的民间艺术保护措施。一是对传承人给予必要的政策和专项资金的支持,鼓励老艺人带徒授艺。二是要积极抢救濒临失传的民间艺术,鼓励和组织老艺人进行挖掘、整理、研究和创作。

(四)成立民间艺术协会,打造特色民间文化。积极开展“民间艺术文化节”和“优秀民间艺人手艺大赛”评选活动。二是民间艺术要和当地旅游品牌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旅游景区和景点,打造独具地方特色的艺术文化品牌。

结语

民间艺术不仅浸透了特定地域文化而且还是民间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是极其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如今天津民间艺术面临着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重大机遇,保护传承和发展民间艺术,既是对民族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天津市作为中国北方政治文化经济中心,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这片土地也因此更显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特有的文化品位。笔者坚信,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支撑和以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来保护民间艺术,必将使得天津传统民间艺术在文化产业复兴的春天里展现出蓬勃的生机。

民间传统艺术保护探讨:民间传统艺术保护与传承会展模式思考

摘要:我国的民间传统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塑造了我国特有的文化形象,随着目前社会的不断发展,民间传统艺术逐渐没落,为了加强对民间传统艺术的保护和传承,政府和人民采取了多种方法,其中就包括开发会展模式。本文探讨了会展模式在民间传统艺术保护与传承中的作用。

关键词:会展模式;民间传统艺术;保护与传承

会展模式的开发适应了当前的社会发展,能够有效地对民间传统艺术进行保护和传承,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民间传统艺术的种类和表演形式更是丰富多彩,通过举办相应的文化会展,可以使现代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民间传统艺术,从而起到对其保护和传承的作用。

一、会展的意义

所谓的会展,就是会议、展览和节事等活动的简称,这样活动是一种集体活动,通常情况下是由多个人在特定的空间、在一定的时间内对其中的物质进行文化交流和讨论。上海世博会等大型会展成功举办后,各种大型会展接踵而至,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播,成为我国社会发展中的一大亮点。

二、民间传统艺术的概述

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历史的进程中,也蕴含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文化标志,在这些文化中,民间传统艺术也是其中的一部分。民间传统艺术是艺术领域中的重要一部分,从民间这个词我们可以看出,民间传统艺术是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在民间形成的一种艺术形式,这样的民间传统艺术包括许多内容:剪纸、编织、绣花、雕刻和泥塑等。这些艺术的产生与我国人民的劳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我国的劳动人民为了满足生活的需要所慢慢创造出来的艺术,这样的艺术形式经过历史的沉淀,形成了我国历史中的一项民族瑰宝。但是目前我国民间传统艺术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其主要原因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形成了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对于这些民间艺术缺乏认知,另外就是经济方面的原因,人们为了衣食住行,选择了高薪的职业,这些民间艺术的经济价值较少,在时代的发展中,就会慢慢地没落。因为民间传统艺术的传承一般是通过父传子、师传徒的形式来进行的,在以上原因的冲击下,民间传统艺术逐渐没落。同时,因为政府对这种民间传统艺术缺少保护措施,所以在目前民间传统艺术的发展上来看,其结果令人堪忧。

三、会展模式在民间传统艺术传承与保护中的作用

通过上文的叙述我们可以知道,民间艺术的产生来自于生活,具有浓厚的功利性,在如今的社会中,民间传统艺术逐渐丧失了其功利性,无法满足人们对经济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民间传统艺术就失去了生存的基础。但是,民间传统艺术作为我国历史发展中的瑰宝,在如今的情况下,需要人们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对其进行保护和传承。人们对这种民间传统艺术的保护措施一般分为静态保护和动态保护两种方式,前者是通过对民间艺术的文字记录、摄影和录像等方式进行保护,而后者主要通过各种会展、旅游和表演等方式来对民间传统艺术进行保护和传承,在这两种方式中,对民间传统艺术进行动态保护是极其有效的保护措施,而在动态保护中,会展模式在对民间传统艺术的保护和传承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会展模式可以使人们对民间传统艺术有更加深刻的认知,以此来对传统民间艺术进行保护和传承。目前在民间艺术的传播当中,主要缺少的是传播的途径或者平台,而民间艺术展会就可以为民间传统艺术的传播提供这样的途径和平台,通过民间艺术展会,可以对各种民间传统艺术进行介绍,或者是进行相应的民间艺术表演,使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得到文化上的调节和情感上的补偿,从而加深人们对民间传统艺术的认知,促进对民间艺术的宣传和保存,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有效地对民间艺术进行传承。其次,通过举办相应的民间艺术展会,可以使民间艺术的供求明确地表现出来,通过对其具体的调查分析,可以把人们的消费需求反映到民间艺术产品的生产环节,推动民间艺术的发展,这样可以提高民间传统艺术的功利性,这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间传统艺术发展和传播;另外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市场的具体需求,来对民间艺术的形式和主体进行适当的改变,达到对民间艺术保护和传承的作用。

四、结语

民间传统艺术是我国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一种独有的文化艺术,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通过将民间传统艺术同会展模式相结合,对民间传统艺术的保护和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作者:吴成杰 单位: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区文化馆

民间传统艺术保护探讨:天津传统民间艺术的保护与产业开发

天津市简称津,地处华北平原东北部,东临渤海,北依燕山,西靠首都北京。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设“天津卫”。19世纪中叶被辟为通商口岸,逐步发展成为当时中国北方最大的金融商贸中心,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天津是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中国北方曲艺之乡和民间艺术的汇集地,蕴含着“泥人张”彩塑、杨柳青年画、相声、河北梆子、评剧等丰富特色的传统民间艺术。

一、天津“泥人张”彩塑艺术的传承保护

天津“泥人张”彩塑艺术创始于清代道光年间,至今流传、发展已有180年的历史。“泥人张”的彩塑,把传统的捏泥人提高到圆塑艺术的水平,又装饰以色彩、道具、刻画人物准确传神,表现手法细腻入微,作品题材丰富多样,敷彩匠心独运,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特色,其影响远及世界各地,在我国民间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为了使“泥人张”彩塑艺术更好地传承保护下去,1959年在“泥人张”第四代传人张铭的主持下成立了天津“泥人张”彩塑工作室,“泥人张”开始首次面向社会招收学员,“泥人张”彩塑的创作从封闭的家传式走向了公共创作,发展成为社会性艺术事业,由此使得“泥人张”彩塑重新焕发了生机。经过近50年的发展,彩塑工作室培养了不少优秀的人才。2006年5月20日,天津“泥人张”彩塑列入首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天津的“泥人张”第六代传人张宇作为艺术品的制作者和经营者现在仍然采用手工作坊模式进行生产。原因是批量生产难以完成高艺术价值的作品,需要极大精力和技艺去刻画;培养一个高技能的手艺人需要漫长的时间,然后日后“弟子”自立门户,反而会给自己增加竞争对手,也不利于企业自身长久的发展。综合考虑,张宇对自己的“作坊”较之先辈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进。现如今“泥人张”的作品,部分精品由张家传人亲自完成,价格不菲,并且专门配备专业收藏证书和传人印章。另一类则是由作坊雇用工人完成的旅游纪念品,相对物美价廉。同时由专门生产泥塑的工厂为其供货,使得供货渠道得到了相对的完善,从根本上解除了生产材料的后顾之忧。“泥人张” 随着经营方式的改变,还采取在社会上招聘优秀设计者和熟练工人的方法,使得作品更好的面向大众。同时管理上也进一步加强,并逐步由封闭的手工作坊向着市场转变。如今,“泥人张”也开始把产品打向海外,主要以艺术品的形式小批量输出,对象主要是国际上的“收藏大户”,用于珍品收藏。在国家不断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大形势下,作为北方民间泥塑代表性样本的“泥人张”也在为适应社会的发展而进行着改变。天津“泥人张”成功入选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今后的发展带来了更好的商业契机,进而随着生产的扩大推演到产业化改革的新阶段。

随着天津“泥人张”彩塑艺术的产业化进程的发生,其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在艺术产业化的开发过程中仍然有其独特的发展规律。我们应该用科学发展的眼光去客观研究,政府应发挥在民间艺术保护传承中的主导地位,调动民间力量去积极参与,不断推动民间泥塑艺术有序合理的产业化进程,营造全民重视保护的良好社会氛围,必然能够推进天津“泥人张”彩塑艺术的保护和传承。

二、天津杨柳青年画艺术的产业开发

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始创于明代,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以其印绘结合的特点独树一帜,被誉为“中国四大木版年画之首”。杨柳青年画是中国民间艺术的瑰宝,流传至今已经在中国民间艺术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对物质文化产品需求的不断提升,单一的年画形式已不能满足多样化的现代生活需求。新形势下,天津杨柳青画社成立年画产业开发部,由专业人员开发独具创新理念的新产品,从2009年3月开始,画社总共研发出年画题材的内画壶、瓷瓶、折扇、拼图、剪纸、手机链品、琉璃挂件、金属书签等8大载体的200多款新产品。新载体年画工艺品投放市场后受到大众的一致好评,不仅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而且进一步扩大了天津地方文化的品牌影响力。这些新载体的年画艺术品每件售价从十元至几百元不等,可以满足各阶层大众消费的需求。

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在天津杨柳青画社的积极探索下,成功的研究出一套适应当代社会条件的生存模式,在保护与传承杨柳青年画艺术同时,发挥自身优势进行大胆创新,借助传统和现代的工艺技巧,将传统木版年画赋予新的内涵,形成一系列新时代特征的创新产品,彰显了杨柳青木版年画独特的内涵和文化魅力,给予了年画事业新的希望,为天津杨柳青年画的长久保护寻找到新的力量。

天津杨柳青画社为了开发出贴近人们生活以及物美价廉的产品,他们参加国家非物质遗产展览会、国际手工业博览会、国际礼品博览会等一系列大型展销会,调研新时期年画赋予的新载体,走向全国各地进行考察,深入了解考察市场的需求,赴原材料产地了解载体材质,深入载体加工地,摸清制作成本,制定合理销售价格,成立年画新产品销售队伍。由于年画新产品的开发准确的了解群体需求,新产品上市后成功的做到当年设计,当年投产,当年受益。天津杨柳青画社认为年画产业在新时期下应追求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三、民间艺术的保护与传承

天津“泥人张”彩塑和天津杨柳青年画在传统民间艺术的保护和产业开发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是其它传统民间艺术形式在保护与传承中仍存在着不少问题。例如掌握传统工艺技能的民间艺人已为数不多,有的民间艺术传承困难直至逐渐萎缩,甚至一些传统民间艺术伴随着老艺人的逝去而销声匿迹,现存的许多工艺产品粗制滥造、没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时代感,缺乏创意。这些都极大地影响了天津民间艺术事业的健康发展。

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传统民间艺术行业发展创新意识比较薄弱,地方民间艺术缺乏产业化的运营,民间艺术行业管理模式与保护方式的单一,民间艺术发展需要的人才匮乏,民间艺术发展资金短缺等。笔者通过大量调研国内外先进地区民间艺术的保护情况,以及借鉴成功的经验,对天津民间艺术的保护与产业开发工作提出以下建议:

(一)大力宣传民间艺术,扩大社会影响力。一是制作一系列民间艺术宣传片,利用媒体进行宣传。二是建立民间艺术信息化网络平台进行推广活动。三是定期举办传统民间艺术节。这是促进民间艺术传承发展的有效手段。

(二)制定适应天津市民间艺术特点的保护 规划,完善保护制度。各级要制定详细、操作性强的抢救保护方案,对重要的民间艺术人才及其作品建立档案,使民间文化遗产得到系统全面的保护。

(三)建立系统完善的传承机制,提出全面合理的民间艺术保护措施。一是对传承人给予必要的政策和专项资金的支持,鼓励老艺人带徒授艺。二是要积极抢救濒临失传的民间艺术,鼓励和组织老艺人进行挖掘、整理、研究和创作。

(四)成立民间艺术协会,打造特色民间文化。积极开展“民间艺术文化节”和“优秀民间艺人手艺大赛”评选活动。二是民间艺术要和当地旅游品牌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旅游景区和景点,打造独具地方特色的艺术文化品牌。

结语

民间艺术不仅浸透了特定地域文化而且还是民间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是极其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如今天津民间艺术面临着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重大机遇,保护传承和发展民间艺术,既是对民族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天津市作为中国北方政治文化经济中心,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这片土地也因此更显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特有的文化品位。笔者坚信,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支撑和以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来保护民间艺术,必将使得天津传统民间艺术在文化产业复兴的春天里展现出蓬勃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