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专业特色合集12篇

时间:2023-08-29 09:20:18

电气专业特色

电气专业特色篇1

0引言

贵州省作为“西电东送”、“黔电送粤”的重要节点和泛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加油站”,其2012~2015年电力产业新增从业人员约0.6万人,近几年平均每年毕业生约300人,据贵州省统计报告估计,每年电力人才(具备中级以上职称或本科以上学历)缺口约500人。所以,电气工程类人才在贵州省非常紧俏,该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多年来一直排在前十位。但随着现代工业技术快速发展,电力企业的需求更多地集中在有工程项目经验的复合型人才,对基础人才的需求会慢慢趋于饱和。因此,建立适合新建本科院校并具有特色的电气工程类人才培养模式迫在眉睫。

1电气工程人才特色培养模式的提出

2010年,国家教育部等部门启动了“卓越工程师计划”,目的主要在于培养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卓越工程师来应对各行各业的发展与变革。“卓越工程师计划”有三个特点:企事业单位会深入参与到培养学生过程中;学校兼顾本科院校和行业的标准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强化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该院校可以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结合产学研合作教育和卓越工程师计划来构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力争办出新建本科院校专业特色,提升学院该专业学生在电气工程领域的竞争力。

2传统的电气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局限性

2.1专业发展方向不够特色

经调查统计,贵州省属高校中,5所本科学校(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遵义师范学院、六盘水师范学院、贵州理工学院)开设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或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其中只有贵州师范大学为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其它均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贵州省属高校中电气工程相关专业为贵州省重点(建设)专业的只有1所(贵州大学)。贵州省内高校该专业有的以强电为主、弱电为辅,有的强弱电结合。专业方向主要有:自动化、机电一体化、电力系统、电气控制技术、供配电、新能源发电等。电气控制技术、机电一体化、电力系统等专业方向贵州的企事业众多,人才需求旺盛,门槛也比较低,特别是应用型的复合人才需求多,但这几个方向都是传统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方向,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和其它高校都有,六盘水师范学院与其它学校相比并无太大的竞争力和特色。

2.2校企联合培养体系还需加强

目前与该学院合作的企事业实习、实践基地不多,导致学生缺少项目实践经验和综合专业技能,很难达到企事业的用人标准。该学院可多方面开展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探索联合培养模式,加快建设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促进产学研的有机、有序结合。

2.3师资队伍建设的路径还需创新

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需要有一支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但就目前而言,符合要求的师资普遍缺乏,多是学校博士或硕士毕业直接引入,缺乏工程实践经验。可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从重视引进学术领军人才,转变为技术领军人才;从提倡教师长在学科上,转变为提倡教师长在产业上;鼓励校内专任教师到相关产业和领域一线学习交流,培养一批“双师型”教师;外聘具有丰富教学、实践能力的专家、工程师为兼职教师。

3特色电气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构建

3.1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方向和体系结构

电气自动化方向就业口径宽,主要集中在电厂、软件开发、产品设计等领域,但贵州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一般没有设置该方向,只有贵州师范大学有,而贵州对自动化专业方向的人才需求很大。供配电方向是贵州省工业化重点发展专业之一,2015年,贵州省电力总装机容量超过4500万kW,新增装机1700万kW,其中水电500万kW、风电200万kW,另外,清洁能源发电发展迅速(数据来源黔府发16号文件),该专业人才需求旺盛。贵州目前设置了供配电方向的学校并不多,贵州大学有智能电网创新团队,六盘水师范学院有中央财政支撑与学院共建的电气工程专业(供配电方向)实验室。因此,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特色方向可定为供配电等新能源技术领域或电气自动化方向。考虑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多样化,可采用“3+1”(其中“1”=“0.25+0.25+0.5”)人才培养模式的体系结构,遵循产学合作,学校、企业和学生共同选择的原则。六盘水师范学院与富士康烟台工业园产学研合作教育采用的就是这种模式。企业的1年分三段,第一个0.25年是在企业基础岗位培训相关技能;第二个0.25年是掌握一定工程技术和完成毕业实习;最后0.5年进行毕业设计,由企业工程师和校内指导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任务。其余时间学生在学校完成相关课程的理论知识学习,完成开设的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及专业综合实验等实践环节,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一定理论、技术知识的基础上,具备一定的工程技术能力。

3.2优化课程体系

按照卓越工程师计划,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现代科学技术呈现科学的整体化、技术的综合化趋势,要求各个分支学科渗透、多层次学科交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的知识体系需重新构建,必须掌握该专业的基本理论、技能,并具备一定的实践动手能力。

3.3实践环节改革

卓越工程师计划要求学生能尽快地进入行业中去,除了直接进入企业学习,在学校的课程设置特别是实践环节上也要有所改革。根据产学研合作企业实际调研情况,结合该专业学生实际情况,采用模块化的实践教学体系设计思路,构建“培养以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毕业设计实践即第四年学生进入企业,由学校和企业联合确定学习内容和目标,使得学生毕业后能尽快真正进入工程领域。这样的课程体系构建优化了实践教学内容,通过相关课程和第四年毕业设计环节的设置,实践了卓越工程师计划内容,也有利于学生毕业后考取电气工程师证,提升就业和后续专业竞争力。

4结语

结合实际情况,探索适合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以及课程设置的优化、实践环节的改革,提升学生就业和后续专业竞争力,加快卓越工程师计划进程。

电气专业特色篇2

石油特色鲜明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是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中国化工和教育部共建的唯一一所重点大学,半个世纪以来在石油石化行业中具有较强的行业优势,占据了较重要的地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始建于1959年的炼厂仪表及其自动化专业工业企业电气化方向,起初招生规模仅为1个班,至今已扩至每年招收6个班,可想而知我们的教学培养和学生就业两方面压力都非常大。针对这种情况,我们经过深入调研和反复讨论,决定创办具有石油特色的教学模式,既兼顾自身专业的特点,又融合石油、石化行业的特色,在专业教学方面强调与实际生产过程紧密结合,以石油石化行业为主要服务对象,走特色教学、分类培养的道路。以下是我们的一些具体实施措施。

专业特色教学与分类培养的具体实施措施

具有石油特色的专业培养目标

在修订专业培养目标时,我们提出,本专业培养从事电气传动和电力系统等方向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培养面向石油、石化,具有鲜明的石油特色,适应石油石化和能源行业的发展需要,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和创新意识,掌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相关工程方面的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技能和应用能力,能在石油石化、地方及其他领域从事电气工程相关科学研究、教学工作、工程技术及管理工作的不同类型的专门人才。因此,我们的专业培养目标特色突出。

培养方案突出了石油石化特色

我们根据石油石化行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探索和优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理论课程体系与实践课程体系,形成了以重视基础、强化实践、突出特色三大原则为基础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方案。

教学内容涵盖了石油石化专业的背景

不论在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中,还是在实验教学、课程设计以及毕业设计中,教学内容涵盖了石油勘探过程、石油开发过程和石油加工过程等背景知识和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的需求。同时,教师及时地将科研项目中的成功案例编写进教材或讲义中、将科研成果带进课堂教学,提高了教学水平。

电气专业特色篇3

笔者在工作实践中发现电气工程技术人员对电气设备构造,工作原理相当了解,并具有良好的英语基础。但在翻译电气英语资料时却无从下手,或译文与原文表达出现偏差,无法指导现场施工。其根本原因在于技术人员对电气工程专业英语语言特色不够了解,缺乏相关翻译技巧。本文以电气工程专业施工方案为文本分析其语言特色,总结出一些翻译技巧,为电气工程专业工作者及翻译工作者提供一些建议。

一、电气工程英语语言特色

电气工程专业英语(Specialized English for Electrical Engineering)隶属于科技英语,是科技英语的一部分,具有科技英语的特点:专业技术术语繁多且规范、句法精炼。

(一)词义特点

电气工程专业词汇涉及电缆端接、电气设备安装、日常维护等。有专业性强、词义狭窄和单一等特点。如substation变电站、变电所;phase相;ground接地;relay继电器。

然而在电气资料的翻译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我们熟知的普通名词,在电气文本中却被赋予了全新的含义。如bus母线;plant电站;repeater中继器;feeder馈线。

(二)词汇构成

英语构词法有合成性、转化性、派生性、缩写性和借用性等五大特点。笔者对电气专业英语的构词方法进行研究,其一般采用合成法、派生法、缩写法、人名法来构成大量新词。

1、 合成法

合成法即两个或更多的词合成一个新词,有的也需要加连字符。电气英语中有大量的词汇是用合成法构成的。如storage battery蓄电池;remote control远程控制;vacuum circuit breaker真空断路器;one-to-one control一对一控制。

2、派生法

通过对词根加上前缀或后缀来构成新词,电气英语文本中大量的词汇采用派生构成新词。如技术人员掌握一定的前缀和后缀的使用,会对电气文本翻译及施工有很大帮助。一般情况下词根前加上前缀不会跟变词性,只会改变词义。如添加表示否定意义的前缀un构成unarmoured(非铠装);添加专业领域的前缀thermo构成thermo-couple(热电偶);通常情况词根添加后缀,会改变词性,但原词义基本不会变化,如添加ance构成resistance(电阻);添加less构成wireless (无线的)。

3、 缩略词法

为了使语言简洁、直观和术语规范化,电气专业英语大量使用缩略词。常见的缩写方法有以下两种。

(1)单词缩写法

在电气专业英语中,有些词的使用频率很高。为了使用方便,逐渐发展成为对一个单词的后半部分进行省略构成单词缩写,且大多数每个字母后都附有一个句点,这就是单词缩写法。如assy. assembly装配;dia. diameter直径;amp. amplifier放大器;qt. quantity数量。

(2)首字母缩写

AC alternating current交流电;HV high voltage高压;LED light emitting diode不发光二级管。

4、人名遣词法

对一些科学家,发明家所发现或发明的理论、方法、定理或定律、东西和物品等,用他们的名字组成新词。如Ohm欧姆;Ampere安培;Volt伏特;Hertz赫兹;Watt瓦特。

二、语法特点

在语法方面,电气英语有自己独有的特点。了解这些语法特点,对今后的电气英语翻译帮助很大。

(一)广泛使用被动语语态

电气施工方案主要是叙述施工步骤及工艺流程。为追求客观、严谨,大量使用被动语态。

Section grounding should be performed according to construction document.型钢接地应按照施工文件要求进行。

(二)广泛使用非谓语形式

非谓语动词在句子中可以起到名词、形容词或副词的作用。

Changing resistance is a method for controlling the flow of the current.改变电阻是控制电流的一种方法。(本句用动名词短语做主语)

The function of a fuse is to protect a circuit. 保险的作用就是保护电路。(使用不定式短语替代表示目的和功能的从句或短语。)

(三)省略句频繁使用

为了节省篇幅、使表达更为简洁和紧凑,电气专业英语中经常使用省略。省略的成分有状语从句中的主语,全部或部分谓语;定语从句中的关系代词which和that,从句中的助词等,还常用介词短语替代从句。

Each CRDM is a magnetic jack with three coil.每个CRDM都是一个三芯磁力提升器。(with 替代which has)

(四)It句型和祈使句使用频繁

It is not suitable to direct bury and lay pipeline.管路不宜直接埋地敷设。(it充当形式主语,避免头重脚轻)

Connect the adjacent vertical component using bolt.用螺栓连接前后相邻的垂直部件。(为了表示指示、建议、劝告和命令等意思,在科技英语中常常采用祈使语气[1])

(五)复杂长句使用频繁

电气英语多用于描述施工工序、工作原理、设备构造等。为了准确阐述,使用大量从句。

When pipeline connects to high-temperature process equipment or pipe, measures for compensating the expansion of mechanical equivalent of heat. (when 引导的条件状语从句)

三、翻译原则

从以上电气英语的语言特点可以看出,其语言逻辑性强、术语繁多、语言严谨。在翻译过程中就要求译者对所描述的概念清楚、条理分明、逻辑正确。翻译家严复提出的“信,达,雅”一直为不少科技文翻译工作者所接受,而电气专业英语更侧重于“信、达”,因此在电气专业英语文本翻译过程中应遵循准确、通顺、规范的原则。

(一)专业词汇的翻译

对于专业词汇的翻译应以直译为主,结合专业知识,专业词典。避免说“外行话”。如:optical fiber光纤;circuit components电路元件;voltage divider分压器; magnetic field磁场;integrated circuit集成电路。

(二)被动句的翻译

英文的被动结构应尽量处理成主动结构,或没有明确形式标记的被动句。这样更符合汉语习惯。如果被动句中有介词短语表示的逻辑语(如by),可将逻辑语译为主语,而将原来的主语译为宾语。

The refresh cycles are usually performed by a peripheral called a DRAM controller.刷新周期一般由一个叫DRAM控制器的外设完成。

(三)祈使句的翻译

采用直译法,将英语的祈使句直接翻译成汉语的祈使句,正确的再现原文的语气。

Fix the cabinet on the floor using special provided nut and bolt.使用专门提供的螺母和螺栓将盘柜固定在地面上。

(四)长句的翻译

对英汉两种语言进行对比理解,英语是屈折语(Inflectional language),而汉语是非屈折语(non- inflectional language)贾玉新在《跨文化交际学》中将英汉语言在句法上的差异很精练地概括如下:“英语高度形式化、逻辑化,句法结构严谨完备,并以动词为核心,重分析轻意合;而汉语则不注重形式,句法结构不必完备,动词的作用没有英语中那么突出,重意合、轻分析。[2]”翻译的过程是信息传达的过程,翻译前必须对原文本要理解透彻,找出核心句,然后根据逻辑关系重新组合,并符合原文本的语言风格。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顺译法、逆译法、分译法、合译法。笔者将结合日常翻译实践进行分析。

1、顺译法

长句翻译前应判断句子是并列复合句还是主从复合句,弄清句中主要成分与修饰成分或并列成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如其表意顺序与叙述层次与汉语相同基本上可以根据原来的顺序拆分成若干小句,逐次译出。

For the installation of heat shrinkage sleeve, heat shrink the heat shrinkage sleeves using the torch or hot air gun on the outer insulation layer cutting position, adjust the torch flame a gentle blue flame with a yellow tip.对于热缩套管的安装,将热缩套管套在每根电缆外绝缘层切割处,用热风枪或喷灯热缩。应对喷灯火焰调整到柔和的带黄色焰边的蓝色火焰。

2、逆译法

中英语言存在很大的差异,在语序上表现为:表示因果关系的英语复合句中,因果顺序灵活,在汉语中多数情况是原因在前,结果在后;表示条件(假设)与结果关系的英语复合句中,条件(假设)与结果的顺序也不固定,在汉语中则是条件在前,结果在后;表示目的与行动关系的英语复合句中,目的与行动的顺序比较固定,多数是行动在前,目的在后,汉语也是如此,但是为了强调,也可把目的放在行动之前。因此译者在翻译时要将英语的语序转化成中文的语序进行表述,符合中文特色。

The pipe must be clean and clear of all varied things, solder drops, metal shavings, in order to avoid foreign object damage on the tightness seat and the mechanisms.为防止异物损伤密封座及机械装置,管道必须保持清洁,无焊渣,金属屑等。(目的从句译为中文后,目的在前,结果在后)

3、分译法

英语重形合,在表达多层逻辑关系时,通常通过连接手段和形态变化,把许多修饰成分、分句或从句连接起来。汉语重意合,表达同样的意思,通常用短句、分句、流水句层层展开。因此,在翻译长句时应根据汉语习惯将长句化短,使译文表达连贯,符合汉语表达特点。

When lifting this assembly, the lifting device should have sufficient capacity and should be lifted from several different lifting points and not solely from the lifting lugs on the actuator.吊装组件时,吊装设备应有足够的提升能力。吊装时应从不同的吊点起吊,禁止仅从驱动器上的吊耳处起吊。

4、合译法

长句的合译指把原文的由两套主谓结构的复合句译成汉语的只有一套主谓结构的句子,即简单句。使译文更加简洁,重点突出。

When the new power station will be put into operation has not been decided.新电站投入运行的时间尚未确定。(主句从句的合译)

Remove the hex head screws which attach the bracket to the cylinder.拆除连接托架与气缸的内六角螺丝。(定语从句的合译)

电气专业特色篇4

作者简介:杨丽荣(1979-),女,江西樟树人,江西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讲师;周克良(1963-),男,江西兴国人,江西理工大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教授。(江西 赣州 341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西省高校省级教改课题(编号:JXJG-10-6-5)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7-0018-02

长期以来,有色冶金类企业对冶金类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毕业生需求量很大,每年的毕业生供不应求。另一方面,由于该专业一般是按照电气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人才培养,学生对电气专业通用知识掌握较好,但对具有冶金行业应用背景的电气专业知识了解不多,使得在学生就业之后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对有色冶金类企业设备及其电气方面的技术进行熟悉,限制了毕业生的发展进程。再者,培养出来的人才短期内难以完成技术方案的设计及产品开发等工作,缺乏创新创业精神。

因此,对于行业特色类高校的通用专业,其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遵循“重基础、宽口径、多方向、强应用”的原则。将通用专业基础知识和行业应用相结合,专业技能培养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相结合,培养有特色、有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一方面为国家、地方各行业经济发展服务,另一方面为行业企业提供高质量人才。

因此,本文面向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及行业企业对电气类专业人才的需求,依托江西理工大学有色冶金的行业背景,在“育人为本、质量立校、特色强校、和谐兴校”的办学理念指导下,结合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探索“电气专业+有色特色+创新创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电气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改革和实践。

一、人才培养体系的具体实施

1.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社会发展和行业企业对电气专业人才的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制订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广泛的社会调查及行业企业对所培养的人才质量的反馈,采纳用人部门的意见,修订培养目标、改进和完善培养方案。

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过程中,突出以创新创业能力成长为主线,融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为一体,以专业基础与专业能力为核心,注重行业应用能力的系统化训练。具体来讲,在理论教学方面,理论教学内容进行专业核心化整合,重视基础与专业为行业服务,兼顾专业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在实践能力训练方面,要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注重训练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开发实际工程项目的综合能力,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激励学生自主创新、自主开发产品,甚至是自主创业。在创新创业素质方面,要重视创新创业意识的教育,提供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关注学生的参与性,引导学生重视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

2.构建具有行业特色的电气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课程教学体系

传统的教学模式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日渐显示出其缺陷和不足,基于电气类专业特点、行业特色人才需求和创新创业教育对课程教学体系进行综合性的优化和改革,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具有行业特色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课程教学体系基本架构如图1所示。

(1)创新课程设置。新的课程体系的构建,除开设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外,增设促进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相互交融的通识课程,增强学生创业意识;根据江西理工大学电气类专业行业背景,设置面向行业的特色课程,引导学生对就业和创业领域的选择。

(2)创新教学方法,完善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模式。教学方式必须实现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知识传授型向知识传授与创新、与实践相结合,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并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创造性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方式转变。强调教学内容的超前性、新颖性。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使学生的知识层次和结构与世界发展先进水平趋于同步,加大科研促教学的力度,把更多的科研成果融入到课程教学内容;强调学生问题意识和思维能力的训练,积极推行问题式、互动式、启发式、探讨式教学法;强调理论与实践的联系,采用现场式、项目贯穿式教学方法与手段。

(3)改革考核方式,建立科学的创新创业人才质量评价标准体系。考核的目的是促进能力教育、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促进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协调发展。因此,考核方式的改革要强化综合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的考核。如将传统的试卷考试方式转变为工程项目的设计考核,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过程,注重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以建立以开卷考核、分散考核、过程考核等为主要形式的考核方式。改进学生综合测评考核办法,将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纳入考核指标体系。对行业板块的专业课考核,可以将行业的科研课题设计作为考核的内容,以解决实际存在问题的能力进行考核。

(4)加强教材建设,尤其是行业特色教材和适合电气类专业的创新创业教材的建设。

3.构建具有行业特色的电气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

构建完整的、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保证。建立实践教学体系需要以人才培养模式为依据,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融为一体。从电气类专业特点和社会发展需要出发,围绕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将实践教学体系分为创新创业基础实验平台、技能与工程实践训练平台、系统设计与综合实验平台和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如图2所示。

(1)加大设计型、综合型和创新型实验的开发,构建“独立-实践-校企-就业”链接式的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的实践环节,加强校企联合培养实践训练基地、同行业的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2)以电子设计大赛、机器人大赛、机械设计创新大赛、挑战杯等科技竞赛活动为载体,努力推动大学生科技竞赛,创造更加多样化的创新创业教育空间。

(3)加强教学、科研和实践相结合的一体化研究,鼓励学生参加创新性实验项目和教师的科研课题,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的行业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4)依靠大学生创业中心、大学科技园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训练”、“创业研讨”和“创业模拟”等活动。

4.建立具有行业特色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运行保障与激励机制

从高教体制改革、创新创业型师资队伍建设、学生管理、教学质量监控、评估和考核、教师及学生评价体系、教学基础设施建设、教学资源综合利用、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组织管理、资金管理、基地管理和日常管理上建立根本的保障和激励机制。

二、结束语

本文面向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对电气类有色冶金行业特色人才的需求,通过对电气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和实施,并在实践进程中进行逐步的修订和完善,着力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又不失有色冶金特色,同时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综合型人才,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电气类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于仲安,任志斌.以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的电气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09,(6).

[2]张进.关于高等院校构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思考[J].教育学研究,2006,(12).

[3]桂卫华,凌玉华,粟梅,等.自动化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9,(9).

电气专业特色篇5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13-0001-02

中国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势头迅猛,使高等学校的规模、数量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高等学校之间的竞争趋于白热化,具体的表现为专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因此只有提高专业核心竞争力,突出专业办学特色,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才是专业谋求持续发展的根本道路。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的校级特色专业建设项目。因此应紧密结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特色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优化专业结构,办出专业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于2006年开始招生,至今已连续招生9届,共计2000人左右。经过9年来培养人才的探索,各方面都在不断地完善,虽然在专业建设、毕业生就业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和其他院校相比起步较晚,且社会发展变化迅速,需要进一步深化培养方案改革。因此从2011年开始每年都在对培养方案进行修订,以突出专业办学特色,强化实践环节,优化教学体系,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一 培养方案体系构成及培养目标

为解决传统培养模式下,单一地灌输学生专业知识、学生知识面窄、综合能力差等问题,学院提出“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即“专业教育+通识教育+完满教育”的有机融合,围绕中心,努力培养“完整的人”。专业教育培养学生具有专业领域的理论知识和技术应用能力;通识教育重在开阔学生视野,提升文化品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完满教育的目标是努力培养学生具有优良品格、气质和综合能力,大力提升学生的情商。

表1 各模块所占学分比重

类别

专业教育

通识教育

完满教育

学分所占比重

53%

22%

25%

在2014级培养方案中进行了大幅度的修订,增加了完满教育模块,以及增加了通知教育学分比重,各个模块所占学分比重见表1。培养方案的体系重新构建,体现了专业特点和社会需求,培养学生具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并突出专业特色,重点培养电力系统、智能建筑行业应用型人才(专业教育);积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通识教育);并重视人才综合能力的培养和个性

发展(完满教育)。努力培养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较强的交流能力、批判思维、勇于质疑、专业创造、知识面广,即知识、素质、能力协调发展的、具有国际视野和多元化视野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领域综合性应用人才。

二 专业教育模块课程设置突出专业特色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发展历史悠久,学科综合性强,传统的电气工程专业以强电为主,但随着计算机技术、现代电子技术、信息和控制技术的快速发展,在电气行业工作人员只掌握传统“强电”的知识已经无法胜任工作,并依托学院信息技术方面的优势,结合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所在自动化系的“电气―自动化专业学科群”平台,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育模块需培养学生掌握强电基础知识的同时,还需掌握信息和控制科学的知识,形成强弱电相结合、软件与硬件相结合、元件与系统相结合的知识结构。

从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到日常生活都离不开电能,涉及电能行业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社会需求量大。特别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电力行业的发展迅猛,成为国家基础能源的支柱。近年来,电力行业重点发展特高压电网、智能电网、新能源发电等,需要高校为其提供大量的技术人才。而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建设,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十分迅猛,各种计算机、电子信息、控制技术等融入智能建筑项目中,智能建筑已成为建筑行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建筑业中新的“经济增长点”,建筑电气领域对人才的需求量也十分巨大。因此确立了“电力系统、智能建筑”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特色,并以此作为培养方案中专业课程的侧重点。

表2 专业教育模块主要课程设置及专业特色

专业基础

专业课

制图基础与计算机绘图、电路基础、电子电路基础、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电机与拖动控制、电力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MATLAB及其工程应用、现代控制理论及应用、单片机及嵌入式控制技术、供配电技等

“电力系统”特色课程

电力系统分析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及其新技术

高电压技术

“智能建筑”特色课程

建筑电气控制与PLC技术

楼宇自动化技术

综合布线技术

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时,考虑学生需掌握本专业领域必需的基础知识、技术,如电路基础、电子技术、控制理论、

电力电子技术、计算机软硬件基础及应用等,还需掌握体现专业特色的知识、技能,课程设置见表2。培养学生毕业后能在电力、电气、建筑、制造、轨道交通、安装工程等行业,从事电力系统与电气装备的设计和运行、电气设计运行与维护、供配电系统、智能建筑设计、电气工程建设与技术管理工作,也可从事电力电子、电气传动、仪表等技术领域的工程设计、运行与维护工作。

为更好地培养具有扎实专业知识、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所有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均采用小班教学,同时在修订培养方案时增加了实践课程学分,并且适当减少了验证性实验课,增加了锻炼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设计性、综合性实践课,如增加建筑电气控制与PLC技术课程设计、供配电技术课程设计等。

三 通识教育与完满教育

通识教育与完满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综合的领导才能――“完整的人”:(1)具有全球化时代公民的义务和权利意识、道德的基本要求,做到诚实守信,并具有为社会服务的公益意识。(2)较强的写作、表达能力,并具有在社会交往中的基本礼仪以及谈判技巧,以提高学生的有效沟通能力。(3)勇于探索、独立思考、善于质疑、开拓创新,孜孜不倦地寻找答案、追求真理。(4)具有艺术修养,热爱艺术、享受生活,让学生了解他们既是艺术、思想、价值等传统的产品,也是这些传统的创造者;具有人文艺术的创意理念,形成专业与创意相结合的能力。(5)团队精神和有效的协调能力,使学生具有应变能力,培养学生的组织和领导能力。

通识教育由人文精神与生命关怀版块、科技进步与科学精神版块、艺术创作与审美经验等六个版块构成,设置的课程有信息技术与社会、从小说到电影等课程。完满教育搭建了艺术实践与欣赏、竞技体育、精品社团活动、志愿者服务等一体的“完满教育”平台,以及开设名家讲坛、名师课堂等。

电气专业特色篇6

【关键词】

创新教育;电气类专业;特色;建设

在创新教育背景下,专业特色建设已经成为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向。电气类专业作为高校的重点专业,直接关系者电气人才培养。在创新教育日渐重要的高校教育中,电气类专业特色化建设成为各高校的重要工作。研究创新教育视域下电器类专业特色建设不仅能够促进电气类专业的发展,而且对高校电气类专业人才培养有着深刻意义。

1创新人才培养方案

电气类专业的综合性较强,不仅涉及到电子技术、电力技术,而且还涉及到信息网络技术、材料科学、机械工程等学科知识。因此,电气类专业应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积极培养复合型人才。首先,在创新教育视域下加强电气类专业特色建设要加强制定特色化的人才培养方案。而人才培养方案需要根据学校的文化传承、办学历史和专业发展方向制定。为此,高校应积极制定体现本校人才培养特色的方案,并根据方案构建电气类专业的课程体系,规划电气类专业的发展方向。另外,在素质教育背景下,高校电气类专业特色建设应加强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和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坚持创新人才培养的主线,构建理论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重点突出电气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性和创新性特色;其次,在创新教育视域下加强电气类专业特色建设需要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将创新精神、人文素养、国际交流能力等目标纳入人才培养目标体系之中,重点培养能够从事工程设计、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尤其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要着重强调国际化人才和创新人才的培养,以适应国际化发展的要求;再次,在创新教育视域下加强电气类专业特色建设应加强重视专业发展方向的前沿性,在特色化建设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高校的办学传统,而且还要重视行业发展的前沿技术和前沿特点,及时将教师的科研成果转化为课程资源,促进专业特色化的发展。另外,高校可以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办学,引进国外大学的优秀课程资源,加强培养国际化人才;最后,加强重视课程的模块化发展。在创新教育视域下加强电气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应设置模块化教学,按照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以及自主发展课程这四个模块进行课程设置。通识课程主要包括思想道德教育、文化艺术教育等课程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学科基础课程主要包括电气类专业学科需要学习的主干基础课程,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专业课程主要包括电气自动化、电力系统、电气技术等专业主干课程,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自主发展主要指新技术选修课程,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选修课,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2加强综合实践基地建设

首先,在创新教育视域下加强电气类专业特色建设应按照专业课程的类别构建实验室体系。为此,学校可以根据专业课程设置专业主干类实验室。例如,高校可以根据电力电子、电机、电磁兼容等内容开设相关的实验室,加强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研究。另外,高校可以根据专业的发展方向建立综合类实验室,以加强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例如,学校可以开展智能楼宇模仿、智能变电站、控制工程实验室、电力系统实验室,开展专业实践教学。除此之外,高校应加强重视创新教育,建立以创新研发为主的实验室。例如,高校可以建立科研实验室和创新实训室,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其次,在创新教育视域下加强电气类专业特色建设应加加快建设教师自研实验室。建设教师自研实验室能够有效避免高校实验室建设过程中的设备雷同、缺乏特色、科技含量低等问题。为此,学校应加强重视教师的科研工作,积极鼓励教师开展科技兴、创新性、开放性、研究型和工程性的科学研究,加快建设用于教师科学研究的实验室,促进教师科研成果的转化;最后,在创新教育视域下,电气类专业特色建设应积极与企业合作共同建设实习基地。校企合作建设实习基地不仅能够充分利用校内的实践教学资源,而且能够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加强学生的实践锻炼,实现学校和企业人才培养的优势互补,为电气类专业人才培养提供行业发展前沿特点知识和学科交叉技术。并且,小校企合作合作构建实习基地应突破传统的企业实习实践模式,根据学生的课程学习开设企业见习和企业实习教学,加强学生对相关行业的了解。

3建立人才培养机制

在创新教育视域下电气类专业人才培养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采用层析教学法培养一般创新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首先,高校应积极开设创新实践课程,将创新型人才培养纳入专业教学计划之中,通过开设必须课的形式,制度化执行人才培养计划。例如,电气类专业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完成创新产品研发,加强学生的创新锻炼,积极培养一般性创新人才;其次,高校应积极开展多样化的创新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积极进行创新研究,将课堂所学的知识与实践锻炼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另外,学校可以通过开放性的创新实验室鼓励学生跨专业、跨年级进行创新实践。除此之外,学校应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创新竞赛和科技竞赛,加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最后,高校应积极制定创新型人才培养激励政策,充分调动电气类专业培养创新人才的积极性。为此,高校应对电气类专业特色化建设提供经费资助,并制定针对教师和学生的经济奖励及工作奖励,激发学生进行创新研发的积极性。

4建设双师型教师

在创新教育视域下加强电气类专业特色化建设需要高校积极培养双师型教师。为此,高校应积极重视电气类专业教师的教学培训,定期组织电气类专业教师参加培训,引导电气类专业教师学习先进的教学技能,尤其要学习实践教学技能。另外,高校应组织电气类专业教师参加企业实训,了解行业发展的前沿热点和新兴技术,不断提高电气类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使电气类专业教师能够科学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

作者:季颖华 单位:仪征技师学院

电气专业特色篇7

中图分类号:F407文献标识码: A

所谓核心竞争力就是指一个企业的某项专业技术在技术或管理模式方面优于同行业内的其他企业,并且可以凭借这个优势取得较高的经济收益。核心竞争能力、核心产品和最终产品之间的关系好比树根、 树干和花果之间的关系: 企业好比一棵大树, 核心产品是树干, 业务单位是树枝, 树叶、花朵和果实则是顾客所需要的最终产品, 而核心竞争力是树根, 是所有这一切赖以存在的根本。核心竞争力实际上是隐含在核心产品里面的知识和技能或者它们的集合, 是企业所特有的, 并且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获得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的基础, 其中创新是核心竞争力的灵魂, 主导产品 (服务 )是核心竞争力的精髓[1]。

核心能力理论不仅适用于企业, 同样适用于高等教育。2l世纪是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教育市场已经形成,高校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其竞争宏观上体现在校与校、地区与地区之间,微观上体现在专业和专业之间的竞争。因此,如何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是摆在每一所大学面前的任务。学校只有围绕创建专业核心竞争力开展各种管理活动,才能抓住市场机会,为学校带来持久的竞争优势。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竞争力包括师资力量、专业特色、培养方向等多因素,其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就是各个因素的优化。下文就将结合电气自动化专业专业培养目标的明确度、师资力量的加强、教育经费的增加投入、实践教学的合理开展、对行业领先技术的学习和研究、教学管理的强化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专业特色的突出等方面,对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行综合的论述。

一 明确专业培养目标

对于电气自动化专业来说,其课程的设置必须满足将来电器工程发展所需人才资源的培养需求。在对电气自动化专业潜在人才的教育中,要注入行业对人才需求的具体要求,教育机构和学校要明确专业培养的方向。如何明确专业目标,我认为应该着重培养者和被培养者对专业的认识,并在认识的基础之上形成专业培养目标。

二 加强师资力量

对于一个专业课程教育质量的提高,最重要的就是师资的质量和优质师资的数量。电气自动化专业目前正处于一个发展的瓶颈期,其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是不具备发展的资源和条件,因此该专业的发展一直处于增长不明显状态。为了加快专业的发展和课程的提升,必须对该专业进行一定的优化。对于该专业来说,专业的优质师资力量不够充分。为了实现电气自动化专业实践的改革,师资力量就必须得到足够的加强。当然,这种加强既包括数量的增加,还包括质量的提升。

三 加大教育经费投入

每一门专业课程的教学和实践都会依赖于其经济基础的扎实程度,故言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专业技术课程的引进、专业实践操作软件的使用、专业教师的招聘等,都需要有资金的支持来实现操作的可能性。对于一项教学专业课程来说,电气自动化专业应该得到更多的教育经费的投入。教育经费的投入主要用于专业教育相关的各类费用。教育经费的投入,可以从多方面入手,如与电气自动化相关行业内企业加强合作,积极宣传并倡导企业对专业教学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

四 合理开展实践教学

对于一门课程的理论而言,其都来源于长期的实践,理论的学习也是为了更好的促进实践的进步和发展。电气自动化专业是一门极具实践性的课程,对于它的理论的学习也是必须结合实践的开展,才能更好的得到理解和解释。

在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过程中,要积极组织实践教学,如对电气自动化系统和设备的实地考察,实施模型、模拟等教学方案。 对于实践教学的开展,要选择适当的参考案例和参考基地,在学生对理论有了一定的认识时进行理论教学,以达到在实践中总结理论,在理论中探究实践的目的。

五 跟进行业领先技术学习和研究

电气自动化专业是一门处于发展中的专业课程,其实在相关行业的不断实践和总结中的到了发展。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改善和优化主要体现在对行业内现金技术的学习和研究,要积极主动与市场和国际并轨,从而达到促进实践进行的目的。

六 强化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对于一门课程在宏观方面的改进,主要就是对课程和教学的管理工作的改进。当然,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宏观方面也主要体现为该门专业学科的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要是宏观方面的元素起到促进和催化的作用,就必须对这些元素进行一定的改变和提升。要强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教学管理,是教学可以顺利实施,是教学的次序逻辑分明、主次得当,从而使教学的质量得到提高。教学管理的强化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使得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开设目的得到更好的实现,从而对学生的实践学习打下牢固的根基。

七 突出专业特色

一门专业课程的教学和研究必须拥有其自身的专业特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也是如此,必须突出其专业色彩,以便更好地发挥教学的特色和作用。对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来说,要如何突出其专业特色,本人提出以下两点建议。

第一是在对基础的扎实稳固前提之下,建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特色教学模式,兼顾教与学的双方互动作用,突出电气自动化专业理论的学习是为了实践进行的特点。

第二是要在专业理论的基础上,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行业内企业建立友好合作单位关系,参与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理论研究部分,在项目实施期间,要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相关的实习工作等。

综上而言,要突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特色,就必须结合教与学,充分开展理论与实际互相结合的学习和教学,从而促进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结束:

办学特色是一个学校的灵魂,专业特色是一个专业的灵魂只有具备了鲜明的专业特色,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学生才能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具有自己的竞争力。在未来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行业内,相关专业核心竞争力建设队伍中,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将会更加重要和关键。

参考文献:

[1]龚志广,赵艳秋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核心竞争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08,(04).

电气专业特色篇8

中图分类号:G622.3

近年来,随着自动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在国民经济建设中作用的日益凸现,为高校自动化专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我校把培养应用型人才确立为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因此,依据学校自身特点,按照“电气与信息融合、强弱电并重、软硬件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新思路,沈阳建筑大学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自2010年起,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通信工程、计算机应用技术四个本科专业进行了电气信息大类招生。

一、电气信息类“平台+模块”的“2+2”人才培养模式

进行大类招生,课程体系建设与优化至关重要,坚持围绕应用型人才的质量标准构建“平台+模块”的电气信息类大类专业课程体系。学生入学后的前2年为大类公共平台课,通过前2年的学习和生活,了解大学、学科、专业,发现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把从原来4年前选专业推迟为2年前选专业。第3年起按各自专业学习相关专业课程和选学课程[1],即“2+2”模式。大类招生可以使学生更能合理的选择专业,可将分专业的矛盾后移;对学生培养而言,可提供更大的学科平台,使学生对专业内涵有了一定的理解之后,进行更理性的选择。

自动化专业的课程体系包括公共基础课(人文、社科类等)、电气信息大类学科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等构成。

二、电气信息类大类平台课的建设

拓宽学生专业知识面,必须优化专业基础课及大类平台课,为更好的开设专业课做保证

该课程体系有如下特点: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数据结构、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集合论与图论等课程纳入电气信息类大专业公共学科基础课程,保证学生具有更为宽广的专业基础知识,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表中除了如电路、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等自动化专业原有的专业基础课程外,计算机网络、数据结构、集合论与图论、网站开发技术等,是为了满足两年后选择计算机及通信专业而开设的基础课程。

三、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对于自动化专业学生来讲,控制类相关课程具有重要地位,另外,我校是以建筑和土木工程类专业为重点的院校,在建筑工程方面有独特的优势。随着高科技在建筑行业的渗透,智能化成为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特别是3C(计算机、控制、通信)技术在建筑行业的广泛应用[2],将建筑智能化的新技术引入专业教学,扩展专业方向,建筑智能化成为自动化专业的专业特色。

四、自动化专业总体课程体系建设分类

课程体系的设置是人才培养的关键,作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最重要的是要学以致用,因此课程体系设置充分体现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特色。图1为自动化专业总体课程体系及课程设置情况(不包括全校公共基础课)。

由图可知,整个自动化专业的课程分为五类模块,每类模块由相应的课程系列组成,体现了“三电三控”的特点,“三电”即电工电子类中的电路、电子技术(包括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和电机与拖动三门课程为电气和自动化专业的三大电,是电类相关专业的重要基础课;“三控”即以自动控制原理为专业基础,包括过程控制、运动控制和楼宇控制三类控制领域。

数理类、电工电子类、计算机类课程主要在大类平台中开设,即主要设置在前两年,体现了宽基础,兼顾了4个不同专业的基础需求。以自动化应用技术为主线,以建筑电气应用技术为辅线,控制的专业特点及建筑特色相结合,控制类及建筑电气类主要集中设置在专业分流后,充分体现了自动化专业以控制为主的专业特点和建筑特色。

五、结论

自动化专业是一个宽口径的专业,不是针对着特定行业、特定工程对象、特定职业岗位,而是针对着将自动化技术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的技术领域[3]。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其应用型本科培养建设的研究与探索任重道远,不断完善课程体系、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办出特色,培养出更多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自动化人才。

参考文献:

电气专业特色篇9

作者简介:高春侠(1977-),女,山东鱼台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副教授;张磊(1977-),男,河北任丘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讲师。(山东 青岛 266580)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9-0043-02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属于通用性本科专业,国内的理工科高校几乎都有设置,中国石油大学(以下简称“本校”)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就具有本校的办学特色,下设的电力拖动自动控制和电力系统自动化两个专业方向在石油石化领域的技术应用中越来越广泛。本专业无论是在教学、实践还是科研等方面都突出体现了其“油味”特色,已经于2010年被列为山东省特色专业。通过近两年的特色专业建设,深切感到要想将这一省级特色专业建好,并且要冲击部级特色专业,一个首要的关键性问题就是要将“电力电子技术”在特色专业建设与教学体系间的桥梁作用发挥好,实施好。因为“电力电子技术”对本专业的两个专业方向及绝大多数专业课程及实践类课程都具有技术支撑作用。要想真正将特色专业建设好,一方面需要将“电力电子技术”本身作为精品课程建设好,另一方面,要将“电力电子技术”与本专业各专业课程,尤其在体现专业课程与石油石化领域中应用的联系与桥梁作用发挥好。否则,特色专业建设就只能停留在做表面文章上,不能落到实处。“电力电子技术”是将本专业的技术理论在石油石化和电力节能等领域付诸实施的接口和桥梁。

总之,“电力电子技术”教学必须要打破传统的直接将知识、结论灌输给学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消除各课程之间的壁垒,突出石油特色,将电气工程学科专业与工程实际紧密结合,对本门课程进行改革和创新。

一、目前存在的问题

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石油石化行业电气自动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教学内容越来越丰富,教学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受到教学学时的限制,课程无法对一些具有石油特色的重要研究热点进行深入介绍,限制了课程在特色专业建设中的作用,迫切需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体现精品课程示范作用,解决“电力电子技术”在特色专业建设中促进各课程之间协调发展的问题

目前,电气工程专业各课程的内容较为松散,缺乏一个系统性的提纲,这与“建设国内著名、石油学科国际一流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目标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在山东省电气专业特色建设的大背景下,如何解决专业课程之间衔接难题、整合各方向的研究领域、切实落实具有“油味”特色的专业建设是当前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而“电力电子技术”由于其自身跨学科、宽领域的特点,恰恰可以作为这样一个接口和桥梁。因此,作为一门立项建设的校级精品课程如何发挥模范示范作用,在促进各专业课程协调健康发展的同时,如何突出作为石油院校的课程特色,是本教学改革项目的一个挑战,但更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创新性的研究内容。

2.改革现有教学手段和内容,解决有限学时与传统教学方法不匹配的问题

“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以各种变流电路为主线,对电路的波形分析与相位分析的方法贯穿始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使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尽可能多地掌握和了解本学科的知识,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

3.改革“电力电子技术”的实践教学环节,解决学生主观能动性不足问题

在“电力电子技术”的实践教学方面,该课程的教学均采用课堂教学结合课后验证性实验的教学模式。目前,学校仅采用挂件结构的实验台或实验箱来完成实验,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不会积极去思考和创新,也找不到探索的目标和方向。这样一来,如果设备在实验过程中出现问题使得实验结果与理论分析不符甚至出现异常现象,学生就会第一时间找老师要答案,不会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

总之,为切实落实省级特色专业的建设目标,“电力电子技术”课程必须提升自身的学科定位,利用课程优势强化作为特色专业课程之间的桥梁作用,因此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进行全面的改革势在必行。

二、课程改革的具体研究方案

1.打破课程壁垒,强化作为特色专业的桥梁作用

电气工程专业各学科的发展已经进入知识相互交叉、共同发展的时期,传统孤立授课的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的要求。而“电力电子技术”是一门理论性、综合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重要专业课程,涉及到多个电气工程学科课程的知识。利用这个优势,将其建设成为一个承上启下、沟通各课程的桥梁是非常合适的。以“电力电子技术”变流技术作为切合点,将“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交流调速系统”的调速理论、“电力工程”的柔性输电、智能电网等学科理论紧密结合,消除课程之间的壁垒,实现“弱电控制强电”思想的共通,从而将电气工程特色专业建设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更新教学内容,突出“油味”特色

石油院校所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仅是电气工程领域的专业人才,还必须了解石油工业生产对电气技术的需求,能够将电气技术与石油技术很好地结合,为石油工业生产服务。目前,“电力电子技术”中与石油石化科研实践的结合程度还不够深入,如何更好地为行业服务,培养合格的电气化人才,需要在课程内容安排上下功夫。例如,可以增加电驱动钻机、潜油电泵变流电流拓扑的分析和简单故障诊断,使课程更贴近现场,突出“油味”特色。

3.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突出设计与创新

采用“感知、学习、应用、总结、提高”五层次教学模式,在“感知”模块中,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案例;在“学习”模块中,通过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结合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学生掌握“电力电子技术”的理论知识;在“应用”模块中,通过实际电路的搭建和实验调试,使学生将所学的课堂理论知识,有效地应用于实践;在“总结”模块中,将零碎的知识进行归纳,把对理论的片面认识变成全面掌握,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在“提高”模块中,将任务驱动式的实践经验与理论完全融合,使学生明确岗位对电力电子技术能力的要求,并具备对整个系统的安装调试能力。

4.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撰写科研报告或者调研报告

在本课程教学的前期,向学生介绍科技论文的写作格式及方法,指导学生撰写有关电力电子技术方面的调研报告,要求学生按照科技论文的规范进行撰写。同时介绍一些相关的优秀网络资源给学生,指导学生通过这些网络资源去查阅相关的中英文资料,使学生更主动地去了解电力电子发展的动态前沿,因而充分认识到学习本课程的重要性,借此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5.充分利用当前流行的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做到互动教学

“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涉及到很多电路图和波形图,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与传统的黑板授课方式相结合来进行授课。各种电路图和波形图可用多媒体制作,利用多媒体可以把全部波形展现到学生面前,增强课堂学习效果。如果教师讲课的方式生动活泼,那么学生就更容易接受,从而实现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良好互动,大大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

三、结束语

“电力电子技术”课程已经在石油大学信息与控制学院电气工程专业、自动化专业以及机电工程学院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中开设,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本课程也已于2008年成为校级精品课程,这也大大促进了课程在教学、科研等领域的进一步发展。由于本课程的电气传动自动控制和电力系统自动化两个专业在方向上都形成了自己的“油味”特色,且“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传统的教材和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技术的发展和教学的要求,因此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教师应不断转变教学思想,调整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改进评价手段,以适应时展的需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韩唏春.《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2004,(4):55-58.

[2]高春侠,张磊.PSPICE软件在电力电子教学过程中的应用[J].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2007,19(3):125-128.

电气专业特色篇10

0引言

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要求“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1]。如何适应面向应用的转型发展趋势,是我校面临的重大课题。2016年6月2日,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的国际工程联盟会议上,我国由《华盛顿协议》预备会员转正,成为该协议第18个正式成员,这标志着我国的工程教育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2]。在工程教育认证的背景下,怎样建设好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工科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成为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3,4]。本文介绍我校机电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在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向应用型专业发展所采取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和初步成效。

1专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于2006年开始招收本科生,专业成立时间短,基础薄弱,面临了不少问题。1.1专业定位模糊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设立时我国高校正处于粗放发展、扩招发展的时期,我校对专业的要求是达到本科生的培养标准,没有对专业定位、专业特色进行专门的调查研究。培养方案制定以985、211高校的相应专业为参照,没有考虑到自身办学实力和区域经济的实际发展情况。与省内兄弟院校相比,本专业没有行业背景,缺乏明显特色。1.2软硬件条件偏差本专业有专业教师10人,其中副教授4人,博士2人,科研实力弱,科研项目少,缺乏科研领军人物,尚未确定研究大方向、组成研究团队。本专业很难引进优秀师资,学科带头人等高水平人才的引进则更加困难。电气实验室设备陈旧、数量不足,专门用于科研、创新的设备还是空白。实验室每年购置新设备的经费非常少,多数实验设备已经使用了10年以上。1.3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不足电气工程专业理论教育体系比较完备,但创新实践教育体系还很薄弱。从课程来看,大多数专业课程是理论讲解,实验教学环节比较缺乏。从实验教学来看,学生按实验指导书完成各种操作,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被动地适应实验指导书的要求。从企业实习来看,学生在实习单位只能看,不能动,更不能拆、装、修,很难保证有理想的效果。培养方案中没有一门课程是学生可以自由选择的,在实践环节中学生难以自己动手做出创新设计,并做出实物来的。

2采取的措施

2.1明确专业特色

1)明确专业定位的总方向电气工程专业将符合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电气工程补充标准作为专业发展的总方向,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产出为导向的理念,重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保证持续改进培养质量。该专业将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作为大目标,以此来带动专业的教学改革。2)专业特色的明确作为新建本科专业,本专业的定位存在一个动态变化过程,早期确定“新能源发电”为专业特色,后来将“智能电网”作为专业特色,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根据区域经济特点和学生需求,最终将“双服务”作为专业特色。“双服务”指服务地方与服务电力行业,也就是说知识体系以强电为主,人才培养主要面向江西省内的电力企业,包括国家电网、大型电厂等。3)构建相应的人才培养体系明确“双服务”的专业特色后,将“电力系统分析”、“高电压技术”、“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等作为核心课程,理顺知识点,围绕这些课程开出相应的基础课。将电力行业的吉安市供电公司、万安水电厂等作为重点实习基地。

2.2软硬件条件的提升

1)师资队伍的提升利用同济大学对口支援我校的优势,鼓励教师到同济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或进修,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科研方法。定期开展授课竞赛,听课评课,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加强与校内优势专业合作,逐步提高电气专业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服务社会的水平,例如与机械工程学科教师合作共同完成国家自然基金项目。2)实验室条件的改善充分利用知名企业的“大学计划”,将企业引入至学校,接受企业捐赠的部分设备,与兄弟高校共建实验室。改变过去单一依赖政府拨款、依靠学校下发资金的模式,拓宽了经费渠道,增加了实践教学必须的软硬件设备。例如电气工程专业与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成功合作共建了“GE自动化实验室”。

2.3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1)采取导师制结合我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政策,电气工程专业建立了创新实践导师制度,每个本科生都有对应的导师。学生成为导师的科研助手,参与导师的科学研究和创新实践活动,在导师的指导下组成课题组,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参加各种课外创新实践活动。2)设立电气创新必修课在培养方案中新设一门专门培养创新能力的电气创新必修课。该门课不在特定的某一个学期开出,而是贯穿在大学四年的学习之中。本专业所有学生都必须参与到团队中,并完成自主设计的项目,项目按照申请立项、中期检查、结题报告的顺序进行过程管理。从专业建设的资金中单独留出一部分来支持学生做创新项目,避免了从前课程设计中偏理论,只停留在纸面上,无法做出最终产品的尴尬局面。3)设立创新实验室,组建课外科技社团结合机电学院“创新创业”分园的建设,设立专门的电气创新实验室,学校提供必要的场地和设备,学生自主管理、自由组队进驻创新实验室,在实验室中自主设计项目并完成。依托于自主创新实验室,与校内机械工程专业合作,成立机器人协会、无人机协会等科技社团并鼓励学生参加。这些社团定期开展一定的科技活动并参加“挑战杯”、全国机器人大赛等学生竞赛。在这些科技社团中,兴趣爱好相同的学生集思广议,还能够经常性地得到教师的指导,获得大量训练和提高。

3取得的成效

1)专业特色初现设立电气工程本科专业以来,进入国家电网工作的历届毕业生具体人数我校2010年开始有第一届本科毕业生,当时进入国家电网公司还不需要全国统考。从2013届开始,国网开始统考,我校毕业生初期不太适应国家电网考试,通过明确“服务地方与服务电力行业”的专业特色,加强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国网录取率由2013届的8%提高到2016届的74%,成绩明显。2016届电气专业共有毕业生68人,被国网公司录取50人(一批25人,二批24人,三批1人,总录取率为74%),有3人考上研究生,1人考入事业单位,6人考入发电厂,9人进入非国有企业。应该说,“服务地方与服务电力行业”的专业特色已经初步显现,学生就业以电网、电厂运行维护为主。电气工程专业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得到了地方企业的充分认可,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2)创新实践氛围初步建立电气专业学生动手实践、参与竞赛的氛围已经初见端倪。近年来,电气专业学生完成部级创新创业项目1项,省级创新创业项目1项,校级创新创业项目4项,在完成创新项目过程中获批专利1项。在中国机器人大赛等学生竞赛中获得全国一等奖4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创新创业项目与学科竞赛的开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有力推动了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4结语

当前我国迫切需要培养应用型人才,而推动工程教育认证是加快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针对定位模糊、软硬件条件差、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不足的问题,采取了明确专业特色、设立电气创新必修课、建立科技社团等措施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地方经济,向应用型本科逐步转型发展。通过系列改革,该专业学生的就业质量、创新实践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用工程教育认证来指引电气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取得了初步成效。

参考文献:

[1]万玉凤,柴葳.中国高等教育将真正走向世界[N].北京:中国教育报,2016,6.

[2]孙静,王旭东.地方本科高校要科学定位分类转型[J].北京:中国高等教育,2016,6.

电气专业特色篇11

一、传统的电气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局限性

1.专业发展方向不够特色电气专业发展方向可以有电气控制技术、机电一体化、电力系统等方向,但是不同学校依据社会需求人才量设置专业方向,导致电气专业教学趋于同方向化,缺少竞争力和特色。而且很多院校并没有给予此专业更多的重视,导致其所培养的学习难以满足社会综合性要求。2.校企联合培养体系还需加强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可以加快建设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促进产学研的有机、有序结合。目前许多高校的教学模式都缺乏校企合作方式的运用,对于输送人才和教学质量都有一定影响,导致学生缺少项目实践经验和综合专业技能,很难达到相关企业的用人标准。3.师资队伍建设的路径还需创新师资队伍建设是电气专业教学任务的重中之重,就目前而言,众多高校的师资力量不足,没有组成一支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的师资队伍来培养专门应用技能型人才,许多高校是直接引进应届的硕士和博士人才,对于院校而言,其非常匮乏工程实践教学经验。因此,在引进专门人才时,可以考虑引进行业领军人才,重视学科的工程实践,提倡教师在产业上发挥自己的研究成果。

二、电气工程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1.深化课程体系建设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第一步就是深化课程体系建设,在保证学校传统规划的课程正常教学外,还应该增加自动控制理论原理,电力系统分析,电气控制、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等专业性较强的课程,传统的课程可以与新增课程相交或补充。这样能够保证学生在掌握电气工程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更加深刻的了解更为前沿、广阔的相关知识。其次,目前电气工程专业学科的课程设计注重学生的科研性培养,但是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要求学生需要同时兼备科研型和应用型。因此,学校在电气工程专业开设专业课时可以考虑设置限选课和任选课两个模块,限选课主要包括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电气原理等等,任选课着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性,为学生步入社会或学习深造打下良好基础。这样设置课程有助于培养同时兼备应用型和科研型的人才,也促进教学方式向宽口径、专业化、研究型和应用型的目标发展。2.强化实验室建设学校实验室是学生进行实践的重要场所,学生通过实验获得的成果比读书本来得更加直接,记忆更加深刻。对于电气工程专业的学科实验室建设,可以分不同方向设置不同的研究中心,比如电机方向的电机与拖动控制实验室、电气方向的电气控制技术和电子实训实验室、电力方向的电力系统与供配电技术、PLC技术实验室,以及一些融入日常学习中的教学实验室,如单片机技术与控制原理实验室,楼宇自动化实验室,高频电子实验室和EDA实验室。实验室的建立可以增加学生在学习时的兴趣,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专业要求进行不同实验的学习。3.深入开展科研导师制科研导师制深入开展可以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为了保证培养质量,每名导师负责指导5到7名学生,针对不同课题对其进行不同的专业指导。指导学生进行专业学习、课程设计,并指导学生参加相关专业技能比赛,是每位导师的职责,同时针对学习能力和专业技能较强的学生增加其训练量,使其能够在科研课题中多多发挥自己的长处,善于发现问题、表达问题,完成自我适应性和学术性转变,让学生尽早的完成学术科研任务。4.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电气专业学科建设最重要的就是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一个师资力量雄厚的团队,可以提高学术研究水平,把握住专业发展方向,在日常教学中融入更多的前沿技术。师资队伍建设可以每年派出几名优秀的青年教师去国外相关院校深造,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模式和科技发展状况,为学校课程教学增添新的内容。另一方面学校也可以鼓励教师在业余时间参加校外企业的生产、质量、设计、研发等工作,在工程实践岗位学习生产经验,真实的了解企业技术和学校教学技术的差距,而且可以获得企业用工需求,为学校专业人才的输送找到出口。

三、结语

各院校应当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探索相应的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既需要注重做好理论方面的提升,还需要让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以优化,通过特色人才的培养,为社会和企业输出更多的人才资源。

参考文献:

[1]付蓉,顾亦然,马海啸,张腾飞,周岩.面向“卓越计划”的电气工程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学周刊,2016,07:226-227

电气专业特色篇12

电子信息产业是利用电子技术专门设计、研发、销售电子元器件以及电子设备的现代信息化产业。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与科研力量的不断汇聚,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迅速,技术水平与产业利润均位于世界前列。今后我国信息化产业发展的主要策略是深入地方,由局部带动整体共同繁荣。为了让地方信息化产业更加有实力、有特色,建设服务地方电子信息产业特色的应用电子技术类专业群就显得非常必要。

一、电子技术类专业群的涵义

电子技术类专业群是以电子信息技术为核心,在核心力量的带动下大力发展应用电子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通信技术、电气自动化等专业技术。电子技术类专业群是在电子技术专业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基础专业扩大到相关技术专业的专业集合。电子技术类专业群的建立也是符合我国社会中各个行业岗位对于电子技术类人才的需求,符合国家高等教育对人才技能的培养目标。随着近年来应用电子技术在电器、办公设备、银行设备、交通设备等领域的广泛应用,我国更需要掌握知识全面、技能应用熟练的具有较高综合能力的电子信息类人才。我国地方电子信息产业具有规模小、产业链完善的特色,在这样的产业发展背景下,如果将与电子信息技术相关的通信与自动化技术结合起来,将更有利于地方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力量的提升,有利于经济的振兴。

二、建设服务地方电子信息产业特色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群的作用

1.有利于电子信息产业人才的培养

将应用电子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通信技术、电气自动化作为应用电子技术类专业群进行建设,有利于整合学生资源,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专业知识,提高相关的职业技术能力。这对于让学生触类旁通、提高专业技术的综合能力都很有帮助。这也适应了电子信息技术专业对于人才的“适应社会岗位发展需要、适应地方产业化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要求。

2.有利于地方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

地方电子信息产业是我国整个电子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单元,其产业特色是产业企业密集,人才需求量大。这些产业单位有很多技术岗位空缺,需要一批具有专业技术知识且实践操作能力强的优秀应用电子技术人员来弥补。服务地方电子信息产业特色的应用电子技术类专业群的建设将会为这些单位输送这样的重要人才,为其提供最具有竞争力的人力资源。有了坚实的人力资源力量做后盾,地方电子信息产业才能够永保续航能力,提高生命力。

三、服务地方电子信息产业特色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群的建设策略

1.要有完善的专业群建设目标

服务地方电子信息产业特色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群的建设要以服务地方电子信息产业为宗旨,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真才实学,掌握从电子电路设计、电路板制作、电子元器件焊接技术再到单片机电子程序设计的综合性电子类人才。人才培养侧重技术应用与实践操作。在电子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通信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等方面注重开发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2.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群的构建

服务地方电子信息产业特色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群的构建,首先要以地方电子信息产业对技术的需求为基础,进行专业的构建。主要包括四大专业: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通信技术专业、电气自动化专业等。在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中要加强对学生数字电子技术、PCB画板制作技术、贴片焊接技术、CAD制图软件使用技术的培养,在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中要加强对学生自动控制、通信技术、DSP与EDA软件使用技术的培养,在通信技术专业上主要在学生的通信程序设计、无线通讯设备制作与调试上下功夫,在电气自动化专业要加强学生的电气控制技术、单片机程序设计等能力的培养。

除了对专业的针对性进行划分以外,还要注意专业间的融合。可以多设置实验与实训课时,增强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各个专业的知识也是互相紧密联系的,在专业群的构建中要善于将各个专业知识进行整合。例如,可以设计课程设计,如设计一个单片机程序设计系统,让学生将程序设计、产品开发、焊接、制板等电子技术都运用起来,提高学生对专业群知识的运用能力。

3.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群的培养体系建设

服务地方电子信息产业特色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群的培养体系建设要分两大步骤进行。首先,要对地方电子信息产业的特点、发展历程与存在问题进行详细的调研与考察,针对这些实际情况,适当调整专业群的教学计划、教学进度与教学内容。例如,地方电子信息产业目前急需基层的电工技术人员,特别是焊接电路板、元器件贴片、电子元器件检测与维修等应用型技术人员。那么,在专业群的建设中就要多考虑这方面的因素,在系统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不要忽视这些基层职业技能的培养与实践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