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教育的前景合集12篇

时间:2023-08-29 09:20:23

人工智能教育的前景

人工智能教育的前景篇1

[DOI]10.13939/ki.zgsc.2016.36.197

1 中学教育现状

教育乃立国之本,而中学教育乃是重中之重。一方面,中学生处于青春的成长期,各项综合素质逐渐完善中,中学教育意义和责任重大;另一方面,中学教育仍然是应试教育为主,仍然需要面对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中考”“高考”,中学教育很大程度左右了学生的未来。

目前的中学教育资源,分为公共教育资源――公办/民办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资源――私人家教、补习班等,有如下两个特点。

1.1 学生得到的公共教育资源不足

学校班级结构的构成是:一名班主任教师,多名科任教师。在大多数学校中,无论是班主任教师,还是科任教师,均会承担其他班级的教学任务。可以看出,教师资源是非常有限的,加上“中考”“高考”的上线压力,教师往往会将有限的精力分散关注在所有的学生上,每个学生得到的公共教育资源并不多。

1.2 学生获取的社会教育资源不公

学生若在学校无法获取更多的教育资源,将不得不转向社会教育资源去求助。据统计,学生参与社会教育资源的成本在200元/小时,学习费用成本过高,进一步造成普通学生的社会教育资源也无法获取。

本文要探讨的,正是通过人工智能这一现代信息化技术,构建智能辅助学习系统,使中学生能够获取到更多、更公平的教育资源。

2 智能辅助学习

2.1 人工智能简介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研究运用计算机模拟和延伸人脑功能的综合性学科,能够对人的意识、思维等信息过程进行模拟。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大数据技术的成功应用,人工智能在越来越多的行业展现出蓬勃的冲击力。以谷歌围棋机器人“阿尔法”、微软助理机器人“小娜”等为代表的虚拟智能机器人,能像人那样思考,也具备超过常人的智能。

在国内,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表现得越来越活跃,尽管人工智能并不是为教育专门研发的,但是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使得其在教育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教育的智能化一直是教育界和教育技术领域的理想和目标。

2.2 智能辅助学习系统

智能辅助学习系统,其表现形式是能够为每个学生,配备一个虚拟教师。学生能够通过电子设备(如手机、计算机),与虚拟教师进行交流对话,咨询虚拟教师各学科的问题,并得到有效的学习辅助。

该智能辅助学习系统,具备以下几个特征。

2.2.1 虚拟教师跨学科能力

与传统的教师专一某一学科不同,虚拟教师并没有学科边界划分。只要学习系统研发出某一学科的学习算法,该虚拟教师就能够获取该门学科的能力。

2.2.2 虚拟教师深度自学习

虚拟教师的“智能”来源于三方面。一是学生基本信息档案,该档案涵盖了从小学教育开始的学科成绩、综合能力、爱好特长等,虚拟教师得到学生的人物画像。二是虚拟教师对学生的自学习,每一次双方的沟通交流,虚拟教师都能够不断更新发展学生的画像。三是虚拟教师对学校课堂内容的自学习,虚拟教师并不是独立于学校教育存在的,而是作为学习教育资源的一个补充,虚拟教师能够掌握课堂进展、作业部署、考试动态等信息。

2.2.3 接近自然语义的沟通

学生与虚拟教师之间,可以通过自然语义的语音和文字进行沟通,如 “今天数学作业第2题不会”“《荷塘月色》全文中心思想是什么”“Lets start a conversation”等。其他计算辅助手段为补充,如上传某道数学题图片,虚拟教师通过图形识别匹配,给出该题的解题思路和讲解。

2.3 优势分析

智能辅助学习系统,有三大核心优势。

一是“即学即问”,相比目前的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学生在学习遇到困难时,只有有限的时间与教师交流,在智能辅助学习系统中学生将不受空间、时间限制,随时随地可以与虚拟教师互动,获取充足的教育资源。

二是“定制教学”,相比目前的教育形式,课堂上教师与学生是一对多的关系,教师不可能专为某个学生定制教学方案,在智能辅助学习系统虚拟教师与学生是一对一的关系,虚拟教师能够更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订最佳学习方案。

三是“受众广阔”,相比目前的公共教育资源紧缺、社会教育资源费用昂贵,智能辅助学习系统一旦推广,受众学生可无限增加,边际效应非常明显。并且计算机系统设计特有的水平扩展能力,能够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加而增加,支撑广大的学生辅助学习。

2.4 前景预测

笔者比较看好人工智能在中学辅助教育中的落地前景,除了前文所述的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为中学教育带来的价值外,当前国家政策和社会环境也非常有利。

第一,未来10年国家政府和教育部门会大幅增加在教育信息化产业上的投入,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等相关规划相继出台,各级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门都非常重视教育信息化产业的投入,人工智能+云计算是重中之重,人工智能技术的兴起必将教育信息化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第二,教育信息化逐渐成为风口,根据前瞻产业研究《中国在线教育市场前景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统计,2015年在线教育市场规模大约为479亿美元,而这一数字在2020年预计将增长到504亿美元。这个持续迅猛增长的市场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创意和资本,教育领域中的人工智能也很快会成为热点,涉足其中的高科技公司也会越来越多。

3 结 论

本文通过智能辅助学习系统,探索了人工智能在中学辅助教育中的一个应用。虽然没有介绍具体的技术实现、系统研发,但对现状痛点、应用前景做了综合性分析概述,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持续发展、教育领域的融合开放,本文探索的这个应用将实现于市场,使广大中学生能够获取到更多、更公平的教育资源。

参考文献:

[1]何维贵.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打造高效课堂[J].广西教育(中等教育),2013(6).

人工智能教育的前景篇2

智能时代正在构筑一个崭新的数字化立体化环境,重塑和勾勒传媒行业的未来生态图景,作为实践性较强的传媒教育急需重新审视专业定位及行业人才需求,为专业变革注入新的活力和能量。智慧教育是智能时代背景下催生和倡导的新型教学形态,其教学理念的前沿性、教学工具的智能化、教学场景的交互式正在引发新一轮教育改革浪潮。传媒专业建设需与时俱进,与当下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行业实践的进步相适应和匹配,运用智慧教育在多个层面和维度打破传媒专业发展桎梏并助力传媒专业学科再造、教学创新、师资专业和人才优化。

一、智慧教育的产生与运用

“智慧教育”的概念起源于2008年,其核心旨要是借助信息化技术让万事万物实现感知化、互联化和智能化。近年来,国家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推动智能技术运用于教育实践,支持以智能技术为基础,依托各类信息化设备及平台,积极开展智慧教育创新研究和示范,推动智能技术支持下教育模式变革和生态重构。[1]进入2020年,5G技术开始全面运用,其迅捷的速度、强大的容量、极致的体验为智能化运用提供技术支撑和运作基础,智能时代赋能智慧教育已进入高速发展阶段。智慧教育本质是一种智能化知识传播模式,以智能技术的融合为优势,以教师智慧实践为支撑,以学生智慧发展为旨归,主要解决教学设备落后、师资力量匮乏、教学资源不均等问题,其目的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促进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进程。目前智慧教育的应用有以下几个维度:一是智慧教育工具的应用。先进的教学工具是提高智能教育效率的有效手段;二是智慧教育环境的建设。实现智慧教育过程的交互与渗透;三是智慧教育资源的开发。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实现课程资源的均衡分配;四是智慧教育策略的实施。包括宏观的教育制度策略和微观的教学环节策略两个方面。

二、智慧教育运用于传媒专业的价值与意义

新文科时代,传媒教育应真正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与时俱进的精神,重视科技前沿动态,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智慧教育本质是一种智能化知识传播模式,以智能技术的融合为优势,以教师智慧实践为支撑,以学生智慧发展为旨归,主要解决教学设备落后、师资力量匮乏、教学资源不均等问题,其目的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促进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进程,是实现传媒专业新文科建设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对于传媒专业未来的发展前景具有重大的价值和意义。

(一)服务国家战略和新兴产业

传媒专业智慧教育的实践和改革是落实教育部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集中体现,是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新局面的开创,是对国家传媒教育“顶层设计”的贯彻落实。同时,伴随着传媒行业的裂变和升级,智慧教育的精准教学模式实现与新兴行业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构建传媒专业智能教育范式

智慧教育有助于传媒专业主动适应智能化社会变革,及时融入技术变革的新趋势,更新课程设置、重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形式,实现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和立体化,打造部级一流课程,形成智能教育新范式。

(三)优化传媒专业师资力量

智慧教育有利于激活教师的流动机制,促进教学主体的多元化。基于传媒专业的交叉融合特性,智慧教育模式下的传媒教师将获得极大丰富,主要有三个来源:第一,吸纳其他学科背景的教师,综合运用线上线下的教学资源;第二,传媒行业一线教师,丰富实践教学;第三,经过培训和调整的传媒专业教师。

(四)培养卓越型创新型传媒人才

智慧教育能够深度实践产学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具有传媒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传媒专业在课堂教学、实践训练和学术研究等环节的改革创新,培养既懂传媒业发展规律又适应新传播环境的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的卓越创新型传媒人才。

三、智能时代背景下传媒专业智慧教育生态系统构建机制

传媒专业与国家政治、经济、技术等因素联系紧密,具有边缘性、交叉性和实践性等特征。智慧教育是实现传媒专业信息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方向,是传媒专业从传统教学到智慧型教学转型的必然选择,传媒类专业智慧教育系统机制建设主要内容包括专业结构模式、专业资源构成、专业运作效率三个层面。

(一)智慧教育层次机制:革新传媒专业结构模式

智慧教育的层次机制围绕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考察教育结构要素的相互关系和运行模式。教育的宏观层次与社会环境关系密切,是教育体系总体结构的集中体现;教育的中观层次是从学校职能组织入手,制定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教学环节,是对教学过程的强化和管控;教育的微观层次是将宏观的共性要求和中观的个性要求有机融合并落实到具体的教学活动过程中。传媒专业结构革新以智慧教育的层次机制为准则,从宏观层次、中观层次、微观层次三个维度深入认识和理解传媒专业改革背景,借助智慧教育的优势,注重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思路,挂钩传媒专业行业发展现实,依托智慧设施建设、智能化管理模式及教育系统,囿于外部环境—学校组织—教学主客体之间的多维交互,生成和建立传媒专业智慧管理和多重机制。

(二)智慧教育形式机制:调整传媒专业资源构成

智慧教育的形式机制是从教育形式的角度探索教学活动各要素间的资源构成。首先,是教学环境的资源构成,智慧教育环境主要包括物理环境、在线学习环境两个方面。在“智慧+”背景下,智慧教育能够实现教育环境的智能感知、管理和控制,使教学过程由传统的平面、静态、单一场景转换为立体、生动、多维的交互呈示;[2]其次,是教学方式的资源构成,例如应用较为深广的翻转课堂、慕课、微课等,从本质而言,这类课程是在原有传统课堂面授教学的基础上,利用智能化工具实现教学资源的重组和调整;最后,是师资力量的构成,让行业资深从业者走进校园,加强学术型师资与业界师资相融合,实现师资资源的丰富和多元。图1传媒专业智慧教育形式机制智能时代使传统传媒专业教育工业时代特征、信息孤岛等壁垒日益凸显,专业资源构成混乱与异化。传媒专业建设需从智慧教育的形式机制着手,从教学环境、教学方式、师资力量三个层面进行资源的重新匹配和融合。线下物理教学环境与线上智能化工具的使用实现教学环境的重构;学术型师资和传媒业界师资的融合,实现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多元化呈现。最终,提升传媒教育服务品质,消除信息孤岛和资源堰塞湖,实现传媒教育机制的协同发展。如图1所示。

(三)智慧教育功能机制:提升传媒专业运作效率

传统的教育功能机制包括激励机制、制约机制和保障机制,存在机制效率低下且缺乏适应能力等问题,条分缕析的标准化流程和按部就班的机械化运作远离了智慧教育的场域。智慧教育改变了这种局面,从行政化、程式化走向弹性化、自发化,激发教育活动和热情。激励机制调动教育主客体积极性,是推进教育进程的基本保证;制约机制是教育体系各部门间的分权和制衡,为教育运行提供自由环境;保障机制包括两种形式:一是教育经费、技术设备等物质保障。二是学校观念、政策的支持和推动。传媒专业应发挥智慧教育功能机制的效用,提升传媒专业运作效率。首先,运用形成性评价,形成激励机制。形成性评价是智慧教育的新型教学评价方式,具备连续反馈、及时改进和形成激励的功能,有助于增强教与学的活力和弹性;其次,传媒专业具有高度开放性、实战性等特征,组织机构应遵循传媒专业发展规律,破除束缚其改革发展的机制障碍,激发教学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后,加强传媒专业与业界联系,投入资金支持,加强传媒专业与业界对话和合作,保障智慧教育平台建设、深耕智慧教育文化赋能。如图2所示。

四、智能时代背景传媒专业智慧教育生态系统构建路径

面对智能时代的冲击和挑战,传媒专业智慧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一方面要坚守学科立命之本,遵循专业发展逻辑和旨趣;另一方面需以行业动向为依托,培养适应时代和社会需求的人才为宗旨。其构建路径如下。

(一)运用智慧平台,架构跨界与融合的传媒专业生态体系

智慧平台是集成智慧教学终端和学习工具的综合学习设备,具有支持数据分析的泛在网络连接系统和汇聚多方资源的全面向交互能力。[3]例如:雨课堂、超星学习通、科大讯飞智学网等。智慧平台形式多样,包含在线课程课、拓展资源、教辅材料、测试题库动画教学工具等。智慧平台横向可以打通学科专业各领域资源,建设完整资源库;纵向服务于专业教学的各个成员,将教学过程完美串联。传媒专业需要借助智慧资源平台实现生态体系的重新架构。通过智慧资源平台渗透数学、哲学、经济、人工智能等领域,促进传媒专业与这些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使传媒专业由工业化走入智能化。同时,实现教师对传媒专业优质学科融合教学资源的呈现和分享,优化学习过程完善学生深度学习体系。

(二)建设智慧教室,打造智慧化立体化传媒专业学习空间

智慧教室,是顺应智能时代新时代要求用于开放远程教育领域,利用智能技术、云计算技术、物联网技术等建立的信息化学习空间,包括标准智慧教室、研讨型智慧教室、阶梯智慧教室等形式和跨校区协作智慧教室等形式,每种形式的智慧教室各有优势(如图3)。智慧教室作为学生学习的空间和场域,其设计应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征,体现服务教学的基本思路;其价值需通过对具体学习过程的支持来体现。总而言之,智慧教室应满足教与学的个性化需求,灵活而富有弹性的实施学习活动。[4]图3智慧教室的类型按照智慧学习空间的构成形式,传媒专业学习空间以智慧教室的建设为核心和基础:一是建立传媒教学智慧教室,多屏互动的教学场景实现学生与教师的深度交流,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多感官体验能够提升学习能力和激发学习热情。智慧教室的参与感和实践导向有利于传媒创新创业课程的展开,例如互联网创业、传媒运营创新、媒体策划与创意等课程;二是开展虚拟仿真教学项目,例如浙江传媒学院的多讯道导播虚拟仿真实验,山东大学“基于多角色扮演的新闻交互式演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虚拟仿真项目是传媒专业实验教学内容与技术更新的着力点,对传媒实验教学全媒体化、平台化、信息化有积极意义。

(三)完善智慧教育服务,搭建综合性个性化传媒专业服务体系

智慧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为学习者和教学者提供个性化、智能化的教学服务。智慧教育服务一方面要能通过联接教学社群、知识库和学情分析等方式接受学习者对教学的反馈,促进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演进;另一方面要依托智慧教育云,为学习者提供符合智慧教育特征的个性化教学服务。如图4所示。传统传媒专业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教与学的断层,缺乏一以贯之的专业教学核心匹配序列去引导和促进教与学的投入产出效果。针对此,传媒专业应通过完善智慧教育服务体系,形成教与学的交互模式。第一,智能教育通过大数据、区块链技术实现学情的精准分析,便于学生即时进行学习诊断并调整学习进度和方案;第二,通过教学社群划分课程主线,确定理论课程、实践课程、比赛课程及毕业设计等社群模块,与学习者学习社群对接,以作品或成果为产出标准,与传媒专业课程体系精准匹配;第三,借助智慧服务建立传媒专业知识图谱,通过信息抽取、实体融合、跨媒体计算等技术,构建高质量媒体知识图谱,精准构筑每位学生的学习场景,实现学习的自主性和个性化[5]。

五、结语

智慧教育是智能时代背景下的产物,传媒教育要以智慧教育的运行规律为基准,通过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科学技术,融合多学科、投入新设备建设学习和实践平台。传媒专业的改革创新需要运用智慧教育模式从机制的理论建设和路径的实际运作两个层面进行探索和实践,机制的理论建设是新时代传媒专业教育改革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路径的实际运作是新时代探求传媒专业教育创新的基本方法和有效途径。其最终归旨是打造国家一流传媒专业,培养复合型、全媒型、专家型、技能型传媒人才[6]。

参考文献:

[1]飞鹏,汤京淑.高校智慧教室的建设与评价——以北京语言大学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9(19).

[2]罗生全,王素月.智慧课程:理论内核、本体解读与价值表征[J].电化教育研究,2020(01).

[3]胡钦太,郑凯,胡小勇,林南晖.智慧教育的体系技术解构与融合路径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6(01).

[4]景玉慧,沈书生.智慧学习空间的教学应用及建议[J].现代教育技术,2017(11).

人工智能教育的前景篇3

随着我国教育的迅猛发展,作为科学教育重中之重的小学科学教育逐渐开始被大众所关注,所以探索小学科学教育的新思路已成为教育改革的关键之一。多年来,我国不断借鉴发达国家的教育改革理念与经验,并进行本土化研究,促进我国教育发展。

一、研究背景

HPS教育作为西方20世纪80年代盛行的理论,引入中国已有20余年。作为极其受欢迎的教育理念,凭借着自身优势在中国教育课程改革中占据了一席之地,也为中国科学教育提供了新思路。

(一)HPS的概念界定

HPS的提出源自科学内部对科学反思和科学外部人员对科学本质认识的思考。最初,HPS指的是科学史(HistoryofScience)和科学哲学(PhilosophyofScience)两大学科领域,但在20世纪90年代科学建构论流行后,科学社会学与科学知识社会学被引入科学教育,HPS逐渐演化成科学史(HistoryofScience)、科学哲学(PhilosophyofScience)和科学社会学(SociologyofScience)三者的统称[1]:科学史即研究科学(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和科学知识的历史;科学哲学则是对科学本性的理性分析,以及对科学概念、科学话语的哲学思辨,比如科学这把“双刃剑”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科学社会学则讨论科学处在社会大系统中,社会种种因素在科学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这包括了政治、经济、文化、技术、信仰等因素[2]。在国外,德国科学家和史学家马赫最早提倡HPS教育,突出强调哲学与历史应用至科学教学中的作用。我国HPS相关研究开始晚且研究规模较小,首都师范大学的丁邦平教授认为HPS融入科学课程与教学是培养学生理解科学本质的一个重要途径[3]。

(二)HPS教育理念融入小学科学课程的必要性

运用科学史、科学哲学等进行教学是目前国际上小学科学教育改革的一种新趋势。2017年,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标志着我国科学教育步入了新阶段,其不仅要求达成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的相应目标,也要养成相应的科学态度,思考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的融洽相处。该标准提出了“初步了解在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中,需要考虑伦理和道德的价值取向,提倡热爱自然、珍爱生命,提高保护环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HPS教育与小学科学课程的结合是教学内容由知识到能力再到素养的过程,是小学科学教育的新维度,改变了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环境。将科学课程中融入HPS教育的内容,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本质,研究科学知识是如何产生的,科学对社会的多方面影响以及科学和科学方法的优、缺点等。当《小学课程标准》将科学态度和价值观视为科学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时,小学科学课程就有望成为HPS教育的天然载体,同时为小学科学课程渗透HPS教育提出了挑战。目前,我国小学科学课程虽已有部分设计融入了HPS教育理念,但该融入过程仍停留在表面,融入程度低,融入方式单一。所以,研究HPS教育理念融入小学科学课程十分有必要。

(三)HPS教育理念融入小学科学课程的可行性

纵观国内外已有的研究,将HPS教育融入小学科学课程可分为基于传统课堂模式的正式教育课程和基于科技馆、研学机构等的非正式教育课程。由皖新传媒、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新媒体研究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三方通力合作、联合打造的《人工智能读本》系列丛书自出版以来已发行八万套,在安徽省多个市区的小学得以应用,是青少年人工智能教育上的一次全新探索。该套丛书分三年级至六年级共四套,涵盖了16个人工智能前沿研究领域知识点,每一节课都设有场景引入、读一读、看一看、试一试4个模块。小学《人工智能读本》作为阐述新兴科技的读本,以亲切的场景对话和可爱幽默的插画等形式吸引了众多小学生的兴趣,不仅可作为学校科学课读本,也可以应用于课外场景。本文则以小学《人工智能读本》为例,对HPS教育进行初步摸索与实践,以期对小学科学教育带来教益。

二、HPS教育理念融入小学科学的典型案例

《人工智能读本》作为HPS教育理念融入小学科学实践的典型案例,侧重引导学生多维度、科学辩证地认识人工智能,内容包括机器学习、决策职能和类脑智能,以及人工智能的不同发展阶段,带领学生思考人工智能带来的伦理问题以及其他挑战,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本研究将以《人工智能读本》六年级第四单元“人工智能伦理与其他挑战”为例,分析HPS教育理念融入小学科学的实践。

(一)科学史:提升课程趣味性

小学科学教育作为培养具有科学素养公众的重要步骤,提升过程的趣味性则十分重要。过去传统的小学科学教育注重知识的传递而忽略了学习过程,填鸭式教学导致学生失去对科学的兴趣与探索欲,不利于公民科学素养的整体提高。而科学史作为研究科学(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和科学知识的历史,已经逐渐渗透到科学教育中来。科学史常常介绍科学家的事迹,某一知识诞生所面临的困难和曲折过程,而将科学史融入课程可以带学生重回知识诞生的时刻,切身体会科学。读本作为在小学科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利用科学史内容,以叙事方式可以将科学哲学与科学社会学的思想融入教学过程中,在读本中融入历史,可以提升课程趣味性,帮助学生更加容易探求科学本质,感受科学家不懈努力、敢于质疑的精神,提升科学素养。例如《人工智能读本》六年级第四单元“人工智能伦理与其他挑战”引入部分即以时间顺序展开,介绍人工智能的发展与面临的困境。在“看一看”中机器人索菲亚是否可以结婚的故事不仅为本章节提供了丰富的内容,提升了课程的趣味性,而且还融入了科学与哲学,引发读者对于人工智能的思考。

(二)科学社会学:提升课程社会性

科学社会学是研究一切科学与社会之间的联系与影响,包含科学对社会的影响和社会对科学的影响。科学是一种社会活动,同时也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影响,比如蒸汽机的诞生表明科学促进社会的发展。在科学教育的课堂中融入科学社会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科学问题,还可以通过介绍科学与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培养学生灵活、批判看待科学问题的思维能力。如六年级第四单元“人工智能伦理与其他挑战”中,在介绍个人与技术的基础上引入了政府和环境这两个要素,使学生在更宏观的背景下,获得这样一种认知:环境与技术之间有一把“双刃剑”,个人与技术、政府与技术之间是相互促进的主客体关系。《人工智能读本》并不全是说教性质的文字,在“试一试”中的辩论赛环节让同学通过亲身实践,更加了解人工智能对于社会的多方面影响。通过对于科技是一把“双刃剑”这一事实的了解,同学们可以更好地将学习知识与社会的背景联系在一起,深刻体会科学中的人文素养,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科学哲学:提升课程思辨性

以往研究发现,国内学科教材中关于科学史和科学社会学内容较多而且呈显性,而对于科学哲学的融入内容不够,且不鲜明。[3]科学哲学融入科学教育无疑可以提升学生的思辨性,帮助学生建立起对于科学正确而全面的认识。例如,《人工智能读本》六年级第四单元“人工智能伦理与其他挑战”中,引入人工智能伦理,通过介绍人工智能面对的挑战、人工智能的具体应对策略,让小学生了解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同时也要重视可能引发的法律和伦理道德问题,明白人与人工智能之间的关系以及处理这些关系的准则。通过“读一读”先让学生明白伦理概念,再用一幅画让学生思考在算法的发展下,人类与机器人的关系如何定义,向学生传递树立人类与人工智能和谐共生的技术伦理观。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学生逐步建立完整的科学观,全面且思辨地看待科学,提升学生思辨性,进而提升科学素养。

三、HPS教育理念融入小学科学课程的实践建议

《人工智能读本》作为一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具有知识性与趣味性的儿童科普读物,着重引导小学生培养科学创新意识,提升人工智能素养,产生求知探索欲望。但《人工智能读本》作为HPS融入小学科学课程的初始,仍存在教育资源不充分、内容结合较浅等不足,为了将HPS教育更好融入小学科学课程,可从以下三方面加以改进。

(一)开发HPS教育资源

HPS教育需要教育资源的支撑。HPS教育资源来源广泛,无论是学生的现实生活,还是历史资料,都可以提供契机和灵感。《人工智能读本》中收集了大量与人工智能相关的故事和现实案例,都可以作为教育资源,从各个角度达到科普的目的。在新媒体时代,进行HPS教育资源开发时,应当注意借助最新的信息与通信技术增强资源的互动性,如互动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增强现实技术、科学可视化技术等。在传统的科学课堂教学中,主要是通过图片文字讲解,实验演示及互动来开展。这种形式对于现实中能接触到的实验内容,如常见的动植物、可操作的物理化学实验等,比较容易开展。而对于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的知识,或者一些已经不存在的动植物,则只能通过图片视频进行展示,不容易进行实验展示。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增强现实技术等,则可以虚拟出世界万物,如不易操作的物理化学实验、已消失的动植物等都可以通过虚拟现实的手段得以呈现。这些技术或能使教学内容变得生动形象,或通过营造沉浸感以使学生有更佳的情境体验,或让学生与教学资源进行交互从而自定义内容,服务于学生科学素养提升的终极目的。

(二)对小学科学教师进行培训

HPS教育的关键是从社会、历史、哲学等角度对自然科学内容进行重新编排,并不是将大量的内容或学科知识简单相加,这对教师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人工智能教学领域常常出现“学生不会学、老师不会教”的状况,《人工智能读本》作为内容翔实有趣的读本可以弥补一部分缺失。但与此同时,也需要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与知识储备。HPS教育理念不仅仅针对历史中的科学人物,所有的学生主体也是历史中的主体,他们也身处于社会中,并且对于生活中的各种科学现象有着自己的思考。所以教师身为引导者,需要注意到学生的思考,深入挖掘,鼓励他们对所思内容进行反思并付诸实践。科学史和科学哲学应当成为科学教师教育项目中的一部分,这能让科学教师更好地理解他们的社会责任。为此,对职业科学教师进行HPS培训便是必要的。

(三)多场景开展小学科学教育

科学素养不是空洞的,它来自学生的认识体验,并从中获得生动、具体的理解和收获。《人工智能读本》作为方便携带的读本,不仅可以在小学科学课堂中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以应用在其他场景,如研学旅行、科技馆等场所。课堂学习只是小学科学教育中的一个环节,家庭、科技馆等也可以进行科学教育。例如,科技馆与博物馆可以以科学家和历史科学仪器为主题举办展览,展览中融入HPS教育理念,学生在参观和学习过程中学习有关科学内容。一些历史上大型的科学实验,学校教室或实验室无法满足条件,但在大型的场馆中可以实现。例如,研学旅行作为目前科学教育中最受欢迎的方式之一,已被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列为中小学生的“必修课”,正逐渐成为学生获得科学知识的另一个途径。研学旅行作为一种集知识性、教育性、趣味性和娱乐性为一体的旅游形式,通常伴随着知识教育的过程,包括科学知识的普及,所以也是开展小学科学教育的重要场所。在该场景下,运用《人工智能读本》等新兴手段进行科学教育往往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结语

目前,HPS教育理念已经积极尝试运用到小学科学教育中,包括学校内的正式学习以及学校外如科技馆、博物馆、研学旅游中的非正式学习之中。其中,科技史以时间维度为线索创造丰富资源的同时也可以提升课程趣味性;科学社会学以科学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本质,提升科学素养;科学哲学则以哲学的视域审视科学的诞生提升学生思辨能力。未来,HPS教育结合小学科学则需要更深入,在资源开发、教师培训以及应用场景等方面加以改进,为提升国民科学素养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1]袁维新.国外科学史融入科学课程的研究综述[J].比较教育研究,2005,26(10):62-67.

[2]张晶.HPS(科学史,科学哲学与科学社会学):一种新的科学教育范式[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8,24(9):83-87.

人工智能教育的前景篇4

全通教育聚焦并专注于中国 K12 基础教育领域的互联网应用和信息服务运营,借助十余年 O2O 模式的持续耕耘,锻炼并形成了“平台应用+服务拓展+内容增值”的市场运营能力。公司自14年1月成功上市以后,逐渐向在线教育转型,并立志成为中国最值信赖的互联网教育平台。14年8月28日全通教育的智慧教育产品“全课网”,在短短一年时间已覆盖5,794所学校,服务约9万名教师、456万名学生和470万名家长。与2014年末相比,“全课网”覆盖学校数增长约750%,服务学生数增长约350%。本次会推出的“全课云”1.0则是全通教育倾力打造的“互联网+教育”产品的又一力作。

“全课云”1.0产品的核心理念是CIO,意为首席信息官,即“全课云”是智慧校园的首席信息官。同时,CIO也是Confidence、Inspire和Operation三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缩写,意味着“全课云”让教师有信心通过10分钟的面对面交流快速学会;产品自身有驱动力,能够节省教师工作时间;并有人员持续对“全课云”提供运营服务。

“全课云”1.0智慧教育平台包括智慧教室、智慧学习、智慧社群、智慧校务、智慧安全、智慧云、智慧大数据和智慧家庭等八个模块,每个模块都针对智慧教育领域的相关痛点精心设计,最大程度节省教师工作的时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助力下一代健康成长!

“全课云”1.0后,全通教育将通过四层路径,即与多个地市教育主管部门开展业务交流、与基础运营商深度合作、通过O2O渠道锁定实名校园流量入口和为教师提供互联网应用工具及服务等措施强化教师、学生和家长入口能力,迅速提高“全课云”产品的市场份额。此外,全通还拥有1000多名智慧教育的信息化助手,直接深入校园,解决智慧教育产品“最后一公里”落地运营时的具体问题。

附:“全课云”1.0产品具体特色简介

(1)智慧教室打造教室生态系统。全通智慧教室强调整合教学法、技术和空间三大要素,形成真正服务于教学场景的教室生态系统。比如一个互动教学的教室,既会有教师在讲台前进行班级授课的场景,也会有学生分组讨论的场景,还会有类似于主题班会的分享场景。全通智慧教室的项目顾问会首先深入了解教室空间的教学场景需求,然后再规划匹配相应的软硬件。

(2)智慧学习更加便捷。在智慧学习板块推出Tronclass系统,这是翻转课堂学习的引擎,驱动翻转课堂在学校的落地实践。翻转课堂第一个任务是录制教师课前预习微课视频,“全课云”平台不需安装任何软硬件,直接登录就可以录制微课,且支持断点续录,录完直接储存到云端。

(3)智慧教务节省教师工作每一秒。智慧教务的众多功能将大大减轻教师工作量,如智能排课支持教师之间的调课,课表自动生成;智慧迎新注重个性化迎新导航服务,在线办理注册、缴费、校车、住宿、校园卡等各类业务手续。新生可以一次性完成所有报道流程,实现“拎包入住”。

人工智能教育的前景篇5

创新型人才培养背景下,学校对于音乐教育的改革工作提高重视度,并根据学生学习内容的复杂性特点,完善音乐课程教育体系、提供多样化教育内容和方法等等。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部分学校音乐教育事业发展缓慢,在促进音乐教育信息化时代协同发展方面存在不足。

一、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音乐教育的现状

第一,缺乏对信息化发展的正确认识,并且教学观念有待创新。现阶段,因为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的影响,使很多高校音乐教育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依然以落后的教育和评价模式为主,没有根据信息化教育时代的相关要求,发挥信息技术的应用优势,让音乐教育工作信息化时展同步进行。多数学校在音乐教育中采用灌输式的方法,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未能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进而使学生在信息化时代学习背景下,出现课堂参与感不强、参与积极性不高等现状。同时,部分学校在音乐教学当中,对于信息化时代的教学工作目标,缺乏合理设计,未能采用音乐教育的信息化模式和方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音乐能力,过于注重对学生理论内容的系统性训练,在发展学生音乐信息化素养和音乐技能方面存在不足。第二,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音乐教育需要构建智能化教学课堂,加大对各种智能化设备和设施的投入,进而才能不断解决传统课堂教学问题,降低教师教育教学工作负担。目前,音乐教育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还面临智能化教学课堂体系构建不完善的工作问题。学校在加大音乐教育信息化设备投入力度方面有待提升,未能根据音乐教育特殊性和教育资源丰富性的特点,完善相应的音乐教育设施和设备,对于音乐教育的信息化设备和资源配置不足,进而使很多教师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率较低,没有有效发挥音乐信息化教学优势,推动音乐教育数字化和网络化发展。比如,缺少计算机、录音设备等等,极大的制约和影响教学的进度,导致音乐教学效率降低。第三,当前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音乐教育的实践创新工作,还面临教学方法缺乏多样性的困境。教师通常采用灌输式和讲授时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复杂多样的音乐教育内容和理论知识,未能结合学生实践学习能力的需求,开展多样化实践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音乐审美的培养。同时,给予学生自主发言和参与点评的机会较少,未能采用分组教学和合作教学的方式,培养学生沟通能力,同时,在结合信息化教学资源和技术,构建音乐教育教学平台等方面存在不足,未能通过创建属于班级信息交流平台的方式,实现音乐教育教学中与学生的网络互动。第四,开展立体化教学实践活动,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起到积极作用和影响。当前音乐教育在开展中,未能根据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的教学网络化和智能化的优势,开展基于音乐教育资源和音乐教育平台的一体化教学活动,而且在新媒体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使用方面存在不足,从而影响对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和素养的培养。

二、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音乐教育的实践创新必要性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传统音乐教学模式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音乐教育的实践创新,对于促进音乐教育的快速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和影响。并且能够结合信息化时代的优势,极大丰富音乐教育资源、创新传统教育模式和观念等等。在音乐教育实践创新中,教师可以结合信息化时代背景特点,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网络数字资源,并通过营造良好网络育人环境的方式,引导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进行音乐鉴赏和音乐学习,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同时,信息化技术的应用,逐渐打破传统学生固有的学习方式,学生可以结合信息化的学习平台和学习环境,进行探索学习和自主学习,并根据智能化的网络资源,对音乐音像、图片、相关文本等资料进行有效使用,拓展学生学习和获取资料的渠道,让学生能够在数字化的音乐学习中,更加直观的了解音乐教育内容,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立体化学习,让学生在声情并茂的视觉信息和学习环境下,强化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音乐教育的实践创新策略

(一)注重教学观念的转变音乐教育的实践创新,必须注重教学观念的转变,而且还要结合学生创新能力和艺术情操的培养需求,发挥信息化教学优势和功能。首先,在转变教学观念中,需要积极注重教学思想的转变,同时,教师还要结合音乐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的教学现状,对信息化的音乐教育知识进行学习,加强对信息化技术的了解和认知。同时,音乐教师在对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过程中,还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念,根据学生能力培养需求,透彻地对信息技术进行认识和了解。从而更好在未来音乐教育中,结合信息技术优势,为学生合理制作课堂教学课件和活动设计等。其次,信息化环境背景下,教育资源可以通过云储存技术和信息技术进行共享,教师在转变教学观念的过程中,要合理通过信息技术和云储存技术,探索与挖掘可以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音乐教育知识。比如,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通过网络平台和音乐平台,为学生收集带有图像、声音、文字的表现教学信息或音乐教学资源,培养学生音乐欣赏能力和审美素养,让学生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音乐魅力。最后,音乐教育的实践创新,需要加强对多媒体和信息技术的有机融合,现阶段,学校要加强对教师信息化素养和能力的培养,提升教师网络数字资源的使用能力,增强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制作教学课件和教学教案的能力,从而最大程度地将音乐教育改革工作落实到位,强化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构建智能化教学课堂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音乐教育具有开放性、智能化、多样化的特点,所以需要音乐教育构建智能化教学课堂,积极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和技术,完善音乐教学课堂氛围和环境。一方面,在智能化教学课堂构建的过程中,学校要加强对音乐教学设施和设备的投入,并且通过健全的录音设备和计算机设备,实现智能化教学课堂体系的构建,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数字化和网络化的教学工作中,加强教师对信息化教育的正确认知。同时,在构建智能化教学课堂中,需要加强对学生审美教育和视听能力的训练。比如,教师可以结合流行音乐教学视频和教学课件,对学生进行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或者通过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将流行音乐的发展背景、历史背景等知识分享给学生,加强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知和理解。学生在学习流行音乐期间,也可以让学生采用自主创作、利用信息技术收集音乐教育资源的方式,加强学生之间的音乐交流,帮助学生通过云储存技术和信息技术了解更多音乐学习资源。另一方面,在数字化教学工作开展中,教师可以与学生构建信息化网络学习平台,并且在平台的教学中构建视频公开课、系统专业理论与技法知识教学等课程,通过良好的信息化和开放化教学平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加强网络教育资源与传统课堂教育资源的融合。

(三)运用多样化教学模式教育信息化时展过程中,运用多样化教育模式,可以为传统音乐教育课堂的改革工作提出新思路。并且在以学生为本的角度下,运用多样化教学模式,也有利于实现复合型音乐人才培养目标,不断帮助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同时,更好参与到音乐艺术实践中,提升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信息化教育背景下,学校可以利用微课、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培养学生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微课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合理制作网络化的教学课件和视频,并且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和网络视频,向学生传播音乐教学知识和内容,同时,采用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结合视频学习内容进行自主实践应用,提升学生学习的灵活性。另外,在多样化教学模式应用中,教师还可以通过与学生创建微博、微信公众号的方式,定期通过公众号向学生分享音乐学科知识和教学内容,并且积极搜索和挖掘网络音乐视频公开课程的教育资源,然后通过公众号分享给学生,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不断完善学生音乐学习的方法,推动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创新。

人工智能教育的前景篇6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4)02—0108—07【DOI】10.3969/j.issn.1009-8097.2014.02.015

The Leap是2013年美国科技界最为流行的体感设备之一,它允许用户通过最简单的手势让人和电脑之间进行交互,并开创了基于体感技术的Airspace应用商店,主要涉及游戏与应用,其受欢迎程度堪与iPhone推出时媲美。与微软的Kinect不同,The Leap的体积仅有普通优盘大小,在桌面近距离的4立方英尺空间内就可灵活操控,灵敏度是Kinect的200倍,支持USB插拔,并支持Windows、Linux和Mac OS多操作系统,价格也更为低廉,弥补了Kinect在上述方面的不足。基于手势的交互方式目前吸引了众多开发者的目光,The Leap所提出的手势操控方向极具潜力。如果能将The Leap的手势操控优势应用于教育游戏设计,将是研究教育游戏的一个崭新领域。本研究认为,The Leap概念视角下的教育游戏,即基于手势操控、适用于桌面近距离、面向教育目的新型电子游戏。下文将针对此类教育游戏设计进行阐述。

一 应用可行性

体感技术应用于电子游戏,源于微软在2005年发明的Kinect技术。由于Kinect等原有体感设备定位中远距离,因此一般适合肢体的大幅度展开,游戏公司开发游戏中可被归类进教育游戏的其类型多数为体育运动、动作冒险型,集中于家庭内的健身娱乐,其它学科领域涉及相对较少。

随着Leap Motion的The Leap推出,各种充满想象力的社会应用案例显现:著名的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利用The Leap远程控制Athlete六臂探测器。美国的Robbie Tilton使用The Leap操控全息图,用Leap Motion技术来翻转地球。此外,官方商城Airspace应用程序也包含使用手指操纵操作系统或浏览网页、手势改变来控制地图收缩、让工程师与3D模型相互作用、精确绘制2D或3D画面、玩高速控制的游戏、在空气中划动来签署数字文档等功能。

上述案例均证明了The Leap无穷的潜力,无论是高端的科学界还是普通的IT爱好者都可以发挥其强大功能,进行互动应用,承担专业训练和模拟等内容。从广义上的严肃游戏概念(即以应用为目的的游戏)进行分析,The Leap的功能特性已胜任开发教育游戏的资格;而在更进一步的游戏化元素融入过程,则需要对The Leap概念视角下体感控制型教育游戏的设计进行更深入研究。

二 知识特性分析

The Leap除了是一种设备,也是一种新型的体感控制理念,核心当属桌面近距离手势操控。显然,TheLeap的功能性指向明确,在使用它进行教育游戏设计前需要分析其适合开发的知识特性。本研究将根据Airspace游戏应用特性以及官方应用指南进行分析。

1 Airspace的游戏应用特性

(1)游戏类型

本研究参考智能操作平台具备代表性的iTunes游戏分类法,并对其进行适当整合,设计为如下游戏类型:动作、探险、休闲、棋牌、教育、音乐、智力、体育、角色扮演、策略、竞速、其它游戏。截至2013年8月初,对Airspace全部50款游戏应用进行调研分析,由图1可知,休闲游戏占据36%,比例优势明显,这与目前用户在智能设备使用时间呈碎片化的现状相符;动作游戏、智力游戏各占16%,比例仅次于休闲游戏,动作游戏的产生与The Leap本身需要用户进行体感操作的运动本质相符,智力游戏则与其容易消磨时间及用户普遍追求更高的自身成就感有较大关联,这两类也是各大移动应用平台上极受欢迎的类型;音乐游戏比例占10%,其产生与游戏本身追求节奏感较为适合手指操控有关;探险、教育、体育、角色扮演、竞速均在10%以下,显示出目前这些类型游戏设计、考量方面的不成熟;棋牌、策略、其它游戏比例为0,显示出开发者在这些类型上的信心不足。以上可知,休闲、动作、智力、音乐游戏这些类型在The Leap概念视角下的设计相对较为成熟,适合目前游戏的开发,其余类型仍需要探索。

(2)智力属性

参考加德纳的多元智力分类,对上述50款游戏应用进行调研,本研究对每个游戏应用中最具代表性的单项智力进行属性统计。由图2可知,身体/动觉智力占42%,呈绝对优势,这与The Leap体感动作的定位有直接关联,任何操作都脱离不开身体/动觉智力;空间智力占26%,逻辑/数学智力占22%,这两项比例仅次于身体/动觉智力,空间智力的体现与体感设备在3D空间操控优势有关,逻辑/数学智力则与游戏粘性的优势有较大关联;音乐智力为8%,与手指操控的优势有关;语言智力为2%,自然智力、人际智力、内省智力均为0,说明这些智力属性目前在游戏设计中较难体现。以上可知,身体/动觉智力、逻辑/数学智力、空间智力与音乐智力较为适合目前The Leap概念视角下的设计,其余智力仍需游戏设计的后续完善来配合体现。

2 官方应用指南

据官方对Airspace应用内容的统计,大部分与手术、游戏、建筑、设计、工程相关,所涉及到的学科有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艺术学、军事学,说明这些学科已能够就The Leap进行知识内容的体感操控设计。其余学科,如哲学、经济学、法学、管理学则尚未涉及,说明其知识内容目前尚无适合的设计文档纳入。据官方的技术宣传,除了在电脑前进行体感操控,Leap Motion还将透过The Leap影响一些传统行业,如雕塑家、建筑师可利用该技术完成一份虚拟作品,然后再通过3D打印机将模型打印出来。可以预见,未来The Leap将对更多的学科产生影响。

三 设计模型

1 设计框架

明确游戏定位与知识特性后,需设计游戏的理念框架。依据建构主义的支架理论,“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The Leap在此过程中扮演起支架的角色。如图3所示,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借助支架支持,操控人机交互界面进入游戏场景获取信息并加之加工内化;此外,教师通过建设、分配教学单元,结合动作技能指向的规则融合教育性与游戏性,为游戏场景的顺利演化提供支持。相较传统课堂内的支架式教学,The Leap取代了教师较大部分的支架作用,为学生提供情境以及帮助,并以体感的优势促进学生感知信息,引导学生更有效率地管理学习,教师的作用则更多转移到后台的调控。

图3 设计框架图

利用The Leap概念视角下设计的体感控制型教育游戏,可以配合混合式学习,根据现实条件将传统学习与游戏化学习结合,使二者优势互补,取得最优化的学习效果。

2 场景模型

场景模型是构建整个游戏程序的单位模块,代表了游戏的设计风格。通过对Airspace游戏应用的调研,以及参考iTunes的TOP50教育游戏场景(截至2013年8月1日),本研究依据教育性与游戏性结合程度,认为The Leap概念视角下的教育游戏场景模型可分为以下三类:仿真型、题库型、融合型。

如图4所示,在仿真型场景模型内,游戏情节被弱化,内容单薄,仅仅起到引导作用,称为引导情节,其在整个游戏内的所占比例较少。每一个引导情节均引导游戏者进入指定的仿真知识内容,学习完成后进入下一个引导情节。仿真知识内容占到大部分比例,其决定整个游戏的风格为仿真操控。仿真型场景模型因仿真特点而具备沉浸式体验优势,但教育性与游戏性的联系不够紧密,其较为适合理学、工学、军事学、医学、农学等学科的体感游戏设计。

(2)题库型

如图5所示,在题库型场景模型内,游戏情节饱满,能表达丰富的故事背景。在每个游戏情节中,均链接有若干题库,这些题库承担知识的传授,游戏者可依据游戏规则在游戏情节与题库之间切换。各个游戏情节之间承前启后,串联顺畅,但是代表知识内容的题库与游戏情节不存在必然联系。题库型场景模型理论上适用于所有学科,设计开发的难度相对较低,但教育性与游戏性的联系性不理想,从而影响游戏体验。

(3)融合型

如图6所示,在融合型场景模型内,每个场景中游戏情节与教学内容的主题相同,两者以交叉相融的方式存在于场景。游戏情节推动教学内容所在进程发展,教学内容又发展为游戏情节的一部分继而丰富游戏情节。两者在游戏过程中,联系紧密,相辅相成。融合型场景模型的游戏体验性好,但设计难度较高,需要游戏设计者对知识特性与游戏情节统筹兼顾,其较为适合教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艺术学、军事学等学科的体感游戏设计。

四 游戏元素

游戏元素就像血肉,让游戏变得丰满,构建起完整的设计对象。本研究提出The Leap概念视角下常用的游戏元素,帮助游戏设计者进行了解,在具体设计时依据游戏类型合理使用。

1 明确的主题

游戏必须第一时间让游戏者了解游戏所专注的目标与类型,避免游戏者产生迷惘情绪从而丧失兴趣,因此明确的主题需要开门见山式展示给游戏者。关于主题介绍的说明文档需要制作多个版本,包括应用商城内的主题简介、游戏载入时的引导界面所含主题简介、游戏帮助文档中的主题简介等,确保游戏者能在寻找游戏与游戏过程中都能随时获悉游戏的主题。

2 适合手势操控的动作交互设定

The Leap概念视角下的教育游戏,在进行交互设定时引入最适合手势操控的动作形式,最大限度的发挥自身优势。在The Leap支持下的多种动作选择时,游戏设计者应关注当前交互所处游戏进程以及游戏者的当前运动量等,宜选择连贯自然、符合游戏者适应水平的手势动作去支持当前交互设定。手势操控交互设定与传统PC交互有较大区别,如鼠标单击选择菜单可调整为手指长按,光标移动可调整为手指挥动,具体操作对象可调整为双指(或多指、手掌)捏握等形式。此外,由于Leap Motion的SDK(Soft-ware Development Kit,软件开发工具包)支持多种手势的自定义命令,因此也允许游戏设计者发挥天马行空的创意设计具备个性的游戏交互。

3 推动游戏发展的情节

情节是推动游戏发展的元素。情节在游戏过程中,起到营造故事氛围、增加游戏内涵、延长游戏寿命等作用。好的情节应为游戏者制造良好的剧情代入感,同时注意使用简单直接的故事将各个游戏元素串联起来,避免因一味强调曲折的节奏感而影响游戏者的体验。游戏情节的设计可参考融合型、仿真型、题库型的场景模型对故事的比例进行安排,避免盲目代入过少故事影响趣味性,或代入过多故事影响教学重点呈现。

4 符合游戏定位的角色外形

视觉是影响感官的要素之一。游戏设计者提出角色外在形象和视觉特征,由美工人员根据策划文档进行设计与建模。角色外形应体现游戏定位的时代背景,与情节互相呼应。个性鲜明、特色明显的角色将使游戏者在操作时更能深入其境、浑然忘我。

5 适应对象层次的任务挑战

任务挑战是增加游戏粘性的要素。游戏设计者需要分析游戏者的特征,尽量预设不同难度、不同形式的任务,使不同游戏者都能在游戏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游戏环节,从而提高探索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仿真型模型中任务可设计为直线型的串联任务,将若干个知识单元分布在对应的小任务中,任务的表述一般接近于课堂教学;在题库型模型中任务的概念被弱化,一般由故事情节代替任务引导学习者进入题库练习,任务的要求较低;在融合型模型中,对于任务要求较高,任务的表述需结合背景故事,任务的细节展开需巧妙安排知识点的游戏化呈现。

6 激动人心的奖励

与任务挑战相联系的是激励机制。一个游戏若只有挑战却没有激励,将会很快让游戏者失去兴趣。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可知,游戏者渴求自我实现的成就感。游戏设计者必须安排激励机制,以经验、物品、称号、成就等形式配合任务的进行,吸引游戏者持续参与。此外,对游戏者的奖励需及时反馈到交互界面,避免隐晦、多层级的获取形式。

7 烘托气氛的音效

音效也是影响感官的要素,在游戏设计中已是不可或缺的“绿叶”。音效承担着配合情节设计,渲染游戏环境的作用,它从多维度丰富游戏,为提高游戏者的感官效果服务。音效的设计风格可根据游戏者特征、故事情节的世界观、学科(知识)背景等,作出益于营造气氛的选择。

8 增加粘性的竞争

SNS(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社会型网络服务)社区化是目前网络趋势之一,游戏者渴望与他人进行比较,在竞争与合作中获得奖励。游戏设计者可根据游戏类型在任务中引入不同形式的竞争机制,提高用户可持续发展意识,促进团队合作精神,增加整个游戏的粘性从而延长游戏周期寿命。

9 NPC型的功能

考虑到教师无法参与到每次游戏化教学,需设计一个NPC型的功能。此功能以虚拟人物或指令操作等形式存在,为游戏者提供线索,减少其误操作,此外也解读训练内容、练习内容等,帮助玩家及早融入操作。

五 规则控制

在流程控制方面,鉴于教学“循序渐进”的原则以及目前较多智能应用单线程的现状,本研究认为在The Leap概念视角下,宜选择单线程进行流程设计,比较符合实际情况,但不否定个别大型游戏程序选择多线程。

在UI(User Interface,图形界面)设计方面,游戏设计者应重点关注程序界面的无盲点切换、场景风格的统一性、体现知识主体的特征性等。

在游戏规则方面,游戏设计者除了需提供最基本的操作指南,还需控制游戏者数据的增减,制订进入场景的条件参数,维护竞争机制下的前提平衡与奖励公平,并规划无用户情形下的游戏运转方式等,确保整个游戏顺利运行。

人工智能教育的前景篇7

关键词:

智慧旅游;“非同质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自2011年我国正式提出“智慧旅游”的构想之后,智慧旅游便成为了旅游市场的发展热点,本论文提出的高等旅游教育人才培养非同质化是指在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同质化的过程中月各培养模式中的培养目标、培养体制、培养过程、培养方法和手段等进行调整使不同院校旅游专业的学生更加适应多元化的旅游市场需求,增强其专业核心竞争力提高其行业内就业率,降低其流失率,使高等旅游教育更紧密地与旅游行业相结合,提高高等旅游教育对旅游行业的贡献率。

1智慧旅游背景下对旅游管理人才的新要求

1.1对于信息技术素养的要求

在智慧旅游中,主要是利用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与传统的旅游信息收集是有区别的,但是,智慧旅游和当下的电子商务也有很大的区别,他除了通过电子及计算机技术展现旅游概念和风景信息之外,还在旅游服务上进行智慧的定义,也就是在旅游产业中引入智能化服务概念。所以智慧旅游更加注重旅游人才信息技术方面的素养,这是旅游信息化的最高阶段。按照美国相关的管理规定,针对学生培养条件来看,在智慧旅游概念的基础上,新型的旅游人才培养内容涵盖了:在遵守社会公德和法律的条件下能够通过计算机获取相应的信息,并懂得使用相应技术,在互联网条件下实现新的沟通交流模式,在办理旅游业务过程中,能更有效地收集到相关信息,并根据智慧旅游的信息需求,对旅游信息的种类进行归纳,在互联网基础上,通过相应的技术解决在旅游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并能带动旅游产品的消费,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

1.2对于新设备运用能力的要求

现在,在智慧旅游的发展过程中,不仅需要相关技术的支撑,更需要相应的人才支撑。对于智慧旅游来说,其所包含的内容是与当下的科学技术相一致的,并且在管理以及服务领域营销等各个方面都与当下的科技发展相一致。比如在智慧旅游景点中,其景区以及酒店等相关建筑都通过电子设备相关联,并可以通过社交平台了解到相应的信息,还可以进行有效的营销活动,这些都需要科学技术人才的支撑才能实现。因此了解及运用新兴技术设备进行管理、服务、营销,是智慧旅游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战略应该包含的内容。

1.3对创新能力的要求

在旅游发展中,创新是其发展的关键因素,而在智慧旅游的背景下,旅游企业在经营模式中所做的改变,是为了适应市场的变化,并根据消费者的需求,提供相应的服务以及旅游体验,进一步推动消费者的消费实力,并优化旅游资源的结构,保证旅游形态与当下的社会变化相一致,并在传统服务的概念基础上,实现个性化定制服务,融入创新的理念,体现人性化的服务模式,让消费者切实感受到智慧旅游的优势以及高质量。此外,针对智慧旅游的营销模式来说,除了创新的理念,还应该利用相关的技术,挖掘消费者的喜好和需求,并满足消费者的消费欲望,利用智慧旅游的平台,提升消费模式,并将旅游产品通过智慧旅游平台的推广,提升其品质,开展实时有效的营销活动。

2智慧旅游背景下旅游管理“非同质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2.1转变人才培养观念,培养高素质智慧旅游人才

教育人员在进行课堂实践和过程中,要树立创新实践思维,以市场实践为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从而最大限度的集中优质资源来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当然,我们的旅游管理专业的教育者还要认识到智慧旅游并不是我们旅游行业发展的最终目标,随着我们旅游行业的日新月异,旅游业教育理论与市场发展规律也一定会出现新的变化,因此,我们还必须具备一定的理论前瞻性。另外在教师人员的选拔方面,为了提高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理论的时代创新性,我们最好邀请国内知名企业的老总和旅游管理者来为学生授课,从而使当前智慧旅游背景下旅游市场发展过程中的先进理论能够流入课堂,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素质。使其在智慧旅游工程发展过程中能够真正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实现其职业价值。从而提高旅游人才资源的利用效率。

2.2通过多元化平台,加强校企合作

高校旅游管理教育千万不能脱离市场发展的大潮,要学会从市场中求发展,求创新,求突破,只有这样,才能使智慧旅游之光真正照入学生教师的心中,才能使学校的教育风气为之一变,从而走向创新之路,因此,可以采取校企合作的方式来对旅游管理人才进行专业定向培养,通过企业建立旅游管理实践基地,从而为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使学生既能够接触到当前旅游市场发展的先进理论,也能够开阔眼界,拓展思路,企业为学生的实践活动提供相应的平台,让学生更了解实际工作,并全面感受旅游工作的实质性内容,从而获得真实的职业经验,方便今后工作过程中问题的解决。另外还要邀请企业内的优秀旅游管理者定期到学校进行旅游经验指导,通过演讲,座谈会等方式将企业优秀管理者的经验传播给学生,从而使学生掌握更多的实践技巧,尤其在智慧旅游背景下,旅游行业的发展非常注重从业人员对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掌握,因此我们的旅游管理者和学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育者要准确定位,把握智慧旅游发展中最核心的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解答来增强学生对旅游行业及智慧旅游创新的理解与把握,从而尽早适应未来旅游产业的高速发展。另外,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旅游管理者和高校专业教师要多以实例为佐证,通过对实例的探究阐述来增强学生对智慧旅游概念和规律的把握,这对于指导学生的专业学习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2.3丰富教师队伍,提高教师自身水平

在智慧旅游观念深入高校专业教育的过程中,对教师队伍进行补充丰富,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是我们提高教育质量,创新旅游专业教育思路的重要前提。纵观当前我国各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之所以教学质量上不去,创新观念发展缓慢,主要是因为教师队伍素质不高导致的,我国很多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设置时间较短,办学经验非常少,很多旅游专业教师都是由其他岗位临时抽调过去的,因此对旅游管理课程的核心与本质了解甚少,因此也就无法使学生接触到旅游市场发展的最新理论,很多教师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理论根本没有细致研究,只会照本宣科,不仅使学生味同嚼蜡,而且也无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极大限制了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因此我们必须对现有的旅游专业教师队伍进行完善改革,引进大批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人才,聘请一大批真正懂业务,懂市场,懂理论的高素质人才加入,例如企业优秀旅游管理者和国内知名的旅游管理研究专家等等,都是非常合适的人选,另外还可以定期在校内开展教师培训课,邀请知名专家和企业管理者来现场授课,或者通过网络多媒体技术进行远程授课的方式加强学校专业人才的内部培养,只有从内外两个方面多管齐下,才能彻底扫除当前我国旅游专业教师队伍中业务不精,教学不良的风气,从而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真正彻底的将我国旅游专业教育改革进行到底。

2.4优化课程结构,科学设置课程

能够优化课程结构,科学设置课程是我们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的关键所在,不仅关系着学生学习能力及实践创新能力的提升,也关系着我国智慧旅游发展的速度与进程,旅游业要求学生具备多方面的综合素质,因此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也必须接触到当前市场发展的先进理论,例如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等等,只有打好基础,才能在未来的工作中能够熟练的运用基础网络工具来实现智慧旅游信息化处理,所以我们的高校一定要在课程设置方面多下功夫,不仅要有针对性而且要争取做到全面培养,对当前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结构进行进一步的改革创新,例如多开设网络技术,计算机等选修课程,这些都是我们智慧旅游发展创新中对从业人员提出的最基本的素质要求,另外,我们的高校还要对课程设置进行充分的细化,当前旅游业发展迅速,尤其是智慧旅游时代的到来,对于旅游行业的专业要求更高,很多旅游领域被纷纷细化,形成了不同的学科分支,因此,我们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也要顺应智慧旅游创新发展规律,通过人才的精准化投放,精准化培养来提高人才的利用效率,从而推动我国智慧旅游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结束语

旅游行业是我国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在提高国民精神文化水平,还是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我们对旅游服务业的人才培养机制必须加以重视,及时解决旅游管理人才“智慧化”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智慧旅游背景下旅游管理“非同质化”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一直以来是学界的一个争论焦点所在,主要是由于当前智慧旅游在我国旅游行业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我国传统旅游业发展转型的一次契机,是高新科技与旅游市场经济相结合的一次创新进步。因此我们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要及时传统理念,根据市场发展需求与时俱进,从而提高高校的旅游管理人才培养能力,为我国智慧旅游背景下旅游业的发展储备更多高素质,高品质,高能力的旅游管理人才。

作者:魏凤云 刘海洋 单位:长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人工智能教育的前景篇8

一、多元文化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

1.多元文化给大学生的思想带来了深刻影响。一元与多元的社会文化矛盾,对于思想尚未成熟的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既有利又有弊。多元文化在促进文化、社会和人本身发展的同时,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一是多元文化导致多元价值观,使大学生无所适从,缺乏分析、判断和选择的统一标准,从而引起价值观、信念和行为方式等方面的混乱和错位。二是多元文化给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同时树立了多种价值标准,增加了价值选择和价值比较的机会,使大学生们失去了明确的文化权威和价值评判标准。大学生在文化冲突中处于被动境地,既缺乏对世界文化的判断、选择和认同,也缺乏对民族文化的理解、接纳,还缺乏对丰富文化资源进行选择的能力和跨文化的交流能力,常常陷入道德评价和道德选择的困境之中。特别是个体本位思想对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冲击,在促使他们摆脱依附性、从众性、趋同性的同时,也导致他们的整体和全局观念淡化,甚至导致了各行其是以及“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本位主义、利己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滋生;也导致大学生思想的独立性、自主性、分化性逐渐增强,进而表现为个体选择性的逐渐增强。如果再与市场经济的趋利性相结合,又容易导致他们在利益选择上偏重物质利益而忽视政治、道德利益;在思想道德目标和内容选择上,注重个体目标忽视社会目标,注重多样性内容,忽视主导性内容。

2.多元文化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具复杂性。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复杂的,工作内容和过程也是复杂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根据社会要求与大学生需求,提升和发展大学生的道德水平,为社会主义社会服务。从内容上看,它是一种特殊的文化传播,是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教育和灌输,是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文化的传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从过程看,它是一个科学的过程,又是一个文化过程。教育者把教育内容传输给大学生,大学生通过思考、鉴别形成认识,相信并接受教育者的观点这一过程是非常复杂的,完全在思想领域内进行,通过思维发生作用,由外化到内化,由他律到自律;同时,受到各种现象和思想理论的影响,大学生要经过长时间的比较、分析、选择之后,才能形成稳定的思想意识,并指导自己的行为,这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反复的过程。大学生的思想活动呈现出多变性、动态性,思想变化的结果呈现出更加突出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反复性。这为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把握和解决他们的思想认识问题加大了难度,也为我们及时、准确地把握和引导这些变化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增强的个体选择性强化了大学生的自我认知、自我评价的意识,导致他们对来自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容易产生怀疑和批判的态度,必然削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权威性和主导性。多元文化并存,使大学生价值取向的选择空间非常广阔,思想道德状况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参差不齐,相互差别不断扩大,认识问题的起点、角度和标准也多种多样,甚至大相径庭。另外,在单一文化社会中,思想政治教育围绕着主流文化来组织,成为传承单一主流文化的工具。而在多元文化社会,多种文化和道德价值观都是合理性存在,若继续进行单一主流文化的传承,既不符合多元文化社会的要求,也没有满足受教育者的需要,那么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就难以取得真正的实效。因此,多元文化背景下,是坚持只传承单一主流文化和道德价值观,将其他文化和价值观剔除在外,还是改革思想政治教育观念,提倡多样化,取代“统一性”,思想政治教育感到无所适从。

二、多元智力理论为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多元文化对大学生智力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大学生因对文化的选择不同而造成智力特点不同、认知模式不同,都以自己的方式来认识、理解事物和发展自我,因而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法、途径的自觉选择和认可的特点不同,使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也能够做出多种选择、因材施教,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创新具有启发意义。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授,1999年在《智力的重构》(Intelligence Reframed,1999)一书中,提出智力是“在一种文化环境中个体处理信息的生理和心理潜能,这种潜能可以被文化环境激活以解决实际问题和创造该文化所珍视的产品”。强调智力具有文化性,即智力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可以跨越不同文化用同一个标准来衡量的某种特质,而是随着不同的文化背景而有所不同的为特定文化和社会所珍视的能力。加德纳教授特别强调文化环境及文化价值标准与智力的关系,认为智力是与一定的文化环境有关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满足一定的社会需要的能力。在多元智力理论那里,文化被提升到了讨论智力问题的核心要素:文化不仅是人类多元智力发展的背景和源泉,而且不同文化珍视不同的智力模式并促进不同智力的发展――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其智力组成和智力特色不尽相同,其智力模式和智力发展方向有着鲜明的区别。指出智力的实质是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从而将“智力”从无形的东西发展成为有形的东西,并将“智力”从学校教育的领域拉回到了现实生活中,避免了学校教育与现实生活的脱节,智力具有实践性;指出个体身上的与特定的认知领域和知识范畴相联系的多元智力,在个体的生活中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智力结构具有差异性;指出智力的发展方式是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建构起来的,智力是可塑的,具有发展性;指出智力的潜能有对后天文化环境进行选择的作用,智力具有选择性。

三、多元智力理论对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的启示

针对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状况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有与思想政治教育要求相适应的载体,创新是根本。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过程中,借鉴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把握以下原则。

1.目的性原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建设必须紧紧围绕这个中心任务来开展,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注重载体建设的思想性和选择性,使载体能够适应和承载得起先进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能够适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在要求。

2.实践性原则。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实践性活动,其载体创新也必须坚持实践性原则。一是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科学,它的载体建设决不能从概念、意义出发,而必须立足于现实,从客观实际出发。我们既要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去实事求是地总结过去思想政治工作的得失,又要结合当前的新形势新任务大胆实践,大胆创新,在实践中,不断发现新问题,探索新方法,取得新成效。二是可操作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应是能为教育主体所操作的,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性和主体性的突出表现。载体必须能为教育主题所把握和操作,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能将教育主题的要求转化为教育客体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从而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一个自觉、有为的要素。

3.相容性原则。大学生是受教育的对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应具有相容性,与受教育者的兴趣、爱好、心理需要、发展和完善人格、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相一致。因此,载体建设必须立足于面向广大学生,尊重差异,促进载体的丰富多彩,使每个人都能够有机会参与,有一个展现自己才能的舞台。使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具有不同兴趣、能力以及学习方式的大学生,从自己的文化背景出发,以自己的方式来认识事物、理解事物并发展自我,以能够启发和增强大学生接受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出发点,注意培养和增强大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索和发现真理。

人工智能教育的前景篇9

DOIDOI:10.11907/rjdk.162005

中图分类号:TP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文章编号:16727800(2016)011007903

0 引言

教育游戏是利用游戏手段进行知识传授的具有教育功能的电脑游戏软件[13]。区别于单纯的娱乐游戏,教育游戏主要是为游戏者在游戏的整个过程中提供教育功能。传统的政治教育大都采用讲授、视频演示的形式,教育方式单一、被动、不够灵活,教育效果受限。此外,教育游戏多集中在自然科学类的课程中,社科类课程鲜有涉及。因此,研究一款用于社科教育的教育游戏,对其教育手段的拓展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关于教育游戏的游戏形式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二维的平面益智类游戏,锻炼学员的数理能力;②户外游戏,一般用作心理疏导与心理教育;③运用虚拟现实等技术制作的三维游戏,大多是高新技术的体验教育,是游戏教育努力寻找的突破点[2]。3D游戏有很多种类,根据角色视角,一般分为第一人称视角游戏与第三人称视角游戏,第一人称游戏(FPS)是众多3D游戏实现难度最大的游戏,也是与用户交互最多、沉浸感最强、形式最丰富的游戏。采用FPS游戏对于加强教育的趣味性、丰富教育手段的可能性都大有裨益。

Unity3D是由丹麦Unity Technologies公司开发的一款专业游戏引擎,具有高度优化的图形渲染管道和内建的NVIDIA PhysX物理引擎,能较真实地模拟三维空间下物体的运动和碰撞,并通过GUI、粒子系统、声效等辅助手段给用户以反馈,用来快速制作三维视频、游戏、建筑可视化、信息可视化等互动内容[45]。本文将基于Unity3D这一游戏引擎,采用具有更丰富的、更生动的第一人称视角游戏形式,构建一款社科类教育游戏。

1 游戏规则与关卡设计

第一人称视角游戏最为成熟的作品即《Control Strike》,是较早出现的一种游戏,游戏形式也最为典型。其形式是敌我双方战士在一个特定的地理环境下进行枪战,游戏中有丰富的枪支,如:95自动步枪、AK-47等,对战过程中需要对弹药进行补给,通过击毙对方取得胜利。这类游戏规则典型、学生上手快,能够将精力集中在教育知识的设计上,如果能与政治教育很好地结合起来则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也是人们采用该游戏规则的缘由所在。

政治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是爱国教育,爱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目前,敌对势力依然对我国领土虎视眈眈。因此,选定保卫岛屿作为教育游戏的主题背景,既符合政治教育内容的需要,也更符合时政热点的聚焦,易被学生接受。

本文设计是选定在某一岛屿上,将学生假想为保卫该岛屿的战士,通过答题的方式积累自己的教育经验值,教育经验值作为枪支与补给弹药的交易条件。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对岛屿地理环境的了解,以及枪支弹药相关知识的学习,而且在游戏过程中将政治教育学习经验值作为自己的武装储备,更为重要的是在对战中深化了保卫岛屿的爱国情怀。

具体环节设计如图1所示 ,即为:开始-知识问答(或知识库学习)-答题获取知识币-主装备选择(购买枪支)-副装备选择(购买弹药)-进入保卫战场-对战-胜利(获得荣誉勋章)。

2 关键技术

2.1 游戏场景构建

游戏场景是影响FPS类游戏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好的游戏效果不仅仅在逻辑上环环相扣,在场景上也是栩栩如生,使用户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游戏场景根据目前的场景构建,主要包括地形环境、天空盒、植被、地物、河流等。

地形环境能够给用户情景认识最真切的感受,只有地形相似才能更好让用户融入到角色中。为了创建真实的岛屿地理环境,采用了1:50 000的遥感影像数据与DEM数据,通过地理数据转换工具,转成Unity3D支持的文件格式。尽管1:50 000的地形数据精度已经非常高,但对于刻画大比例尺的近景虚拟环境,遥感影像的分辨率还是比较模糊。Unity3D提供了Terrian工具,该工具支持纹理材质的叠加,为此,根据视觉需要叠加一部分人为设计的纹理,通过混合纹理处理,图像既富有一定的真实感,又能符合场景分辨率的需要,场景示例如图2所示。

对于环境细节刻画方面,在了解岛屿环境的基础上,运用Unity3D提供的粒子系统工具,如:爆炸效果、火焰效果、水流等构建环境的细节,将岛上的植被、水文等地物外貌复原,据此来刻画岛屿的地形模型。为了提高游戏的体验和丰富性,在地形上添加一些人为的障碍物,如一些箱子、油桶等障碍物,如图3所示。

2.2 基于FSM与FuSM的人工智能设计

在大多数主流游戏中,NPC(Non-Player Character,即非玩家角色)是人工智能的主要应用对象。人工智能的实现是游戏设计的难点,包括规则对象、规则时间以及响应规则。NPC在游戏中如何获得分析、判断能力,对于游戏主控者作出的相应行为能力等都是人工智能研究的问题。

主流游戏中的人工智能设计普遍都采用了两种技术,即有限状态机(Finite State Machine,FSM)和模糊状态设计(Fuzzy State Machine,FuSM)。FSM是包含一组状态集(states)、一个骑士状态(start state)、一组输入符号集(alphabet)、一个映射输入符号和当前状态到下一状态的转换函数(transition function)的计算模型。这样,游戏开发人员通过FSM可以很清楚地把握NPC的行为,一旦知道NPC当前的状态和输入,就可以准确地作出反应行为[67]。

但是,游戏中的FSM非常复杂,在实际编程中要实现复杂的FSM,通常写一个通用的FSM类,然后根据不同的外部数据决定NPC的不同行为。FSM所建立的是一种确定的行为系统,因而此技术设计下的NPC决策速度比较快。但是,使用FSM也有一个致命的缺点:过于城市化。

FuSM的基本思想就是在FSM的基础上引入不确定性。在FuSM中,目标状态的转换由概率决定,即有输入和NPC的当前状态,并不能确定下一个状态。具体实现方法,就是设计一些简单的FSM,然后通过设定不同的海陆,从而产生行为各异的NPC。通过修改概率设定来控制NPC行为的改变。

2.3 数据库

数据是程序的基础、系统的基石,游戏系统的一切操作都是在数据上进行。对于本教育游戏系统,其数据主要包括场景模型数据、角色模型数据等系统的可视化数据,以及具备知识普及和传递的智库数据。

该系统的智库数据有两个部分:一是武器弹药型号数据,二是关于政治教育知识题库数据。武器弹药型号数据包括名称、型号、尺寸、制作时间、图片等。

题库设计要求有一个灵活的接口,这样可以依据不同时政知识的需求来加载不同的内容。这部分数据是相关知识题型,按照文件内容要求加载即可,使得系统具有很好的兼容性。主要的数据类型为:题号、题干、选项、题型等。

3 游戏设计与实现

3.1 游戏系统结构

教育游戏FPS系统主要包括数据、驱动引擎、功能模块、界面等方面的构建。数据库主要有地形数据、环境音效数据等功能模块是在游戏规则与关卡设计的引领下,基于Unity3D将数据库中的数据按照逻辑设计算法组织成相应的模块,从而构建起符合设计的功能;界面是游戏与用户交互的窗口,直接影响游戏效果。具体系统结构设计如图4所示。

3.2 系统实现与分析

本文的教育游戏系统效果如图5―图8所示。图5是系统答题画面以选择题作为试用题型;图6是装备选择画面,能够获取到准确的武器装备信息;图7是FPS游戏对战实时狙击画面;图8是游戏中弹药爆炸的粒子效果场景画面。

4 结语

本文简述了社科类课程的教育现状,分析了当前各种教育游戏方法的特点,基于现有的游戏引擎Unity3D,根据政治教育的目标与特点,设计了一款适用于政治教育类的FPS教育游戏。采用真实的1:50 000地形数据以及Unity3D中的Terrain工具,模拟了真实感强的大比例尺地理环境,并在场景中运用音效、粒子系统等手段丰富环境。针对教育游戏中的NPC采用了FSM与FuSM结合的方法,构建了灵活的人工智能提升了教育游戏的智能化。游戏集成了知识智库模块,通过游戏过程需求的牵引普及并传递了政治教育的相关知识,完成了一定的教育目标,是社科类课程教育游戏的一次尝试。同时,该游戏在场景模拟、知识与游戏的有机结合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进一步研究改进。

参考文献:

[1] 张文兰,张俊生.教育游戏的本质与价值审思――从游戏视角看教育与游戏的结合[J].开放教育研究,2007,13(5):6468.

[2] AMORY A.Building an educational adventure game:theory,design and lessons[J].Journal of Interactive Learning Research,2001,129(2/3):249264.

[3] 焦树国,王闯.教育游戏理论与开发[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6(12):29642965.

[4] 宣雨松.Unity 3D游戏开发[D].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

人工智能教育的前景篇10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17-0085-02

当前,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和进步的时代背景下,为创新教学管理,提高教学水平,为学生学习和日常生活创造良好条件,设计智慧校园APP是十分必要的。通过APP平台的应用,能够实现教育教学信息资源共享,并且让教育教学平台具有移动化、物联化、感知化和智能化特征,也为学校发展和学生学习进步创造条件。目前,学校都普遍注重推广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根据教学和学习需要,积极开展智慧校园APP设计工作,促进其功能充分发挥。这样不仅能改进校园生活,还能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提供个性化服务,为整个社会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本文结合“互联网+”的时代背景,就智慧校园APP设计与实现提出相应对策,希望能为具体工作开展提供启示与参考。

1“互联网+”背景下智慧校园APP的设计目标

智慧校园APP的设计目标在于,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注重信息规划和设计,把握设计要点,顺利完成设计任务。同时还要注重智慧校园APP信息设计与规划,促进数据信息共享,方便获取数据资料,让系统平台的业务更加广泛,为教师教学、学校管理和学生学习创造良好条件。因此,智慧校园APP设计中,应该构建完善的信息系统,确保系统先进,信息资源可靠,注重数据信息收集,构建完善的数据资料库,为教学和管理活动开展创造条件。校园教育教学和服务活动能与现代信息技术融合,充分利用“互联网+”所带来的机遇,提高学校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和教育教学管理效率。这样不仅能顺应信息化管理工作需要,还能在信息技术支持下,加速现代化和创新型人才培养步伐,为整个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合格人才。

2“互联网+17背景下智慧校园APP的设计措施

为顺应“互联网+”的时代要求,促进智慧校园APP设计水平提高,使其更好满足教育教学、管理和学生学习需要,设计中需要采取以下措施,把握以下设计要点。

1)满足师生需要。智慧校园APP设计前,应该注重与教师和学生的联系和沟通,掌握他们的需求。在此基础上,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把握工作要点,促进设计水平提升,让智慧校园APP系统能有效满足教师和学生需要,为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创造良好条件。

2)具备智慧功能。设计过程中,为有效满足教师和学生需要,APP应该具备智慧功能,不仅可以收集详细全面的数据,还能实现数据共享,对数据资料进行有效利用。满足广大师生获取数据信息的需要,推动校园教学和管理等各项服务的一体化。

3)落实专人负责。设计和管理中应该注重先进技术应用,把握设计要点。每个智慧校园APP工作平台都应该由专业人员负责,细化工作流程,方便APP功能实现,为教学和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奠定基础。

4)实现数据共享。重视APP移动终端建设,对APP信息工作平台进行协调和处理,把握设计要点。同时还要重视数据收集和整理,完善数据信息资料,进而实现数据信息共享,为教学和管理活动开展提供参考。

5)创新机制体制。在上述系统设计的基础上,还要注重机制体制创新,采用教与学相结合的方法,加大资金投入。要注重完善APP系统设计,有效满足人才培养需要,也让智慧校园APP更为有效的发挥作用。

3“互联网+”背景下智慧校园APP的设计与实现

根据教育教学和学生学习需要,结合互联网和云计算技术的应用,在智慧校园APP设计与实现中,可以采取以下有效对策。

1)智慧校园校园统一APP平台。为促进APP有效发挥作用,满足广大师生需要,首先应该构建统一的APP平台,对智慧校园APP进行有效组织和管理,促进其各项功能充分发挥。在统一APP服务平台上,设有其他分支APP平台的接入系统,提供接人申请后可以进行审批与管理活动,满足广大师生信息资料搜集、使用和评价需要。通常来说,根据智慧校园建设具体情况和师生日常生活需要,校园统一APP平台包括教务教学、科研财务、档案办公、公共服务、生活辅助等多个平台。

2)智慧校园教务教学APP平台。设计中对教育教学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丰富资料储备,促进资源共享,使其更好服务于教务教学的具体需要。随着云计算、大数据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进步,系统设计时要注重创新,充分发挥互联网便捷、快速等优势与显著特点。进而为广大师生提供教学视频、教学课程、教务、图书借阅查询等功能,让广大师生便捷、准确获取所需要的信息,满足教育教学工作需要。同时,教务教学APP平台还能根据教育教学理论的创新发展,优化并更新内容,创新教学手段,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也为学生打造全智能的教学与学习环境。

3)智慧校园科研财务APP平台。学校的运行和发展,离不开科研财务工作开展。同时,科研财务工作内容复杂,为提高效率,有必要设计相应的APP平台,促进工作水平提升。智慧校园APP设计时,必须将科研财务模块纳入其中,进而高效、准确的管理科研活动。在该系统支持下,不仅能为学校师生日常生活提供便利,还方便对科研信息的查询。管理人员在开展管理活动时,可以将最新业务和信息资料传输至系统之中,不仅丰富信息储备,还有利于资料查询,及时跟踪并掌握各项业务的最新动态,有效提升科研财务管理水平。

4)智慧校园档案办公APP平台。智慧档案也是办理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内容,是重要的信息服务平台之一,主要包括设备资产、个人信息、办公系统等。在这些功能的支持下,能为师生提供便捷的办公信息及档案调取服务,有利于实现对档案信息的综合管理。师生通过该服务平台还能对档案信息进行在线查询,高效、快速、便捷处理档案信息资料,有效提升n案管理与服务水平。

5)智慧校@公共服务APP平台。公共服务APP平台主要为学校各项公共服务提供支撑,为各项公共服务活动开展创造便利。要对公共服务信息进行优化整合,例如,可以在公共服务APP平台中设置迎新关爱、就业招聘、校园互动、校车服务、校园日历查询、学生事务申办等服务平台,进而强化公共服务体系的功能,实现这些业务的智能化服务及预订,为公共服务工作水平提升创造条件。在该平台的支持,能够支持并改善广大师生的生活节奏,不仅便利学生日常生活,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该平台支持下,可以实现校园生活的智能化,为广大师生带来更为真实的感受,对提高学校师生的凝聚力,推动学校发展也具有一定作用。

6)智慧校园生活辅助APP平台。生活辅助APP也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设计中应该重视和关注。要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和特点,生活辅助APP设计前需要密切与学生联系,确保平台有效满足广大师生需要,提供详细、准确、优质的服务。例如,可以设置义务报销、物暖报销、餐饮服务、住宿管理模块,为广大师生解决衣食住行方面的困难,有效满足他们生活与学习需要。设计中应该保证平台功能完善,为师生提供便利,让他们获得归宿感,从而更为有效的满足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需要。

4“互联网+”背景下智慧校园APP的应用效果

人工智能教育的前景篇11

随着沟通和交流方式的多样性发展,当今世界呈现多元文化发展的的新格局。对于学校的德育教育而言,多元文化的发展和形成为其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同时也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的学校德育教育模式在多元文化发展下的今天,已经很难再发挥其有效的教育作用,满足社会和学生个人发展的需求。因此,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学校德育教育应积极转变德育教育的观念,更新德育教育的手段,从而提高学校德育教育的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一、多元文化的形成背景

随着网络技术水平和科技的不断发展,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剧,多种思想得到了同时传播,导致社会上思想文化呈现多元趋势。西方的思想、生活方式、价值观以及道德标准等不断与我国传统文化相作用、相融合。“多元文化”最早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后随着后现论的发展,多元文化在20世界六七十年代开始扩大。从多元文化的性质角度,有学者给多元文化作了如下定义:“多元文化是指一个国家、社会或民族中所存在的各种文化的总称。多元文化既包含合理文化、也存在有害文化。”从宏观角度来说,价值观、信仰、风俗等都属于多元文化的范畴;从微观角度来说,多元文化即人们在生活中积淀和表现出的理性化的拥有智慧的东西。英国学者C.W.沃特森认为:“文化的多元性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是指在一个社会里存在的多种文化。”美国多元文化教育家詹姆斯A.班克斯则认为:“多元文化是指一个国家由不同信念、行为、肤色、语言的多样文化所组成,其彼此关系是相互支持且均等存在的。”不论从哪个角度理解多元文化,不可置否的是,多元文化是文化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

二、多元文化给学校德育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学校德育教育是学校对学生进行主流文化强调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手段,德育教育的目的是要塑造和完善学生的道德人格,从而促进学生适应社会、贡献社会的作用。可以说,多元文化的发展给学校德育教育工作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是同时存在的。一方面,多元文化的发展为学校德育教育的实施和发展拓展了空间,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和对社会的理解能力,有利于学校通过德育教育手段培养具有鲜明个性的学生;而另一方面,随着多元文化的发展,也给学校德育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困难,例如,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学校所选择的文化是否适应社会发展,其教育价值是否与社会背景相适应,如何在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进行不同文化的渗透和取舍……都是学校德育教育工作者不得不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一)多元文化深刻影响着学生的思想

文化是思想形成的重要环境。多元文化背景下,对于思想尚未成熟的学生来说具有深刻而直接的影响。在促进学生思想发展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消极影响。1.多元文化直接能够导致学生形成多元的价值观,使学生在面对判断和选择时,难以形成统一的标准,从而引起学生在价值观等方面的认知错乱。2.多元文化下势必多种价值标准同时存在于统一领域,容易使思想尚未成熟的学生失去对文化权威的尊重,模糊其价值判断标准。

(二)多元文化使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更具复杂性

德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传播,文化的多样性决定学校德育内容的复杂化程度加深。而我国固有的学校德育教育工作方式以说教为主,在网络传播迅速发展的今天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校德育教育的效果,从而不能将德育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实现学生道德标准由外向内的形成和树立。

(三)多元文化对学生身心特点的影响

随着多元文化向学校教育中的渗透,对于学生的思想教育、政治教育以及文化和科学知识的教育,多元文化都或多或少地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面对多元文化的涌入,学生的身心特点也发生着改变。综上所说,可以说“多元文化”对于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影响和多方面的,如一把双刃剑,既能促进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创新性开展,也很容易影响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效果。

三、多元智能了理论对多元文化背景下学校德育教育的启示

(一)多元智能理论

传统的智力理论认为:“人类的认知是一元的,个体的智能是单一的、可量化的。”而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也成为“多元智力理论”则认为:“智力是解决问题和创造新产品的能力,智力的发挥离不开社会文化环境,与文化环境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因此,文化的多元性、差异性等对智力的发展具有促进和影响作用,文化对智力的养成作用充分表现在一个人的多项实际能力中。”加德纳认为:“每个人都至少具备语言表达智力、运算感知智力、美感欣赏智力、多维想象智力、健康技能智力、交际交往智力和内心修为智力。”这一理论被称为“多元智能理论”。

(二)多元智能理论对学校德育教育的启示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意义在于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并利用学生的差异性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对于多元文化背景下学校德育教育工作开展具有相当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启示作用。1.“以人为本”的德育教育理念在学校德育教育工作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德育教育活动,了解和掌握学生额差异性,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德育教育手段,提高德育教育的科学性、实效性和针对性。2.丰富德育教育的内容德育教育工作不应“闭门造车”,而是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引导学生对不同文化、习俗、价值观等进行比较、甄别,丰富德育教育的内容,同时进行有目的的引导,才能培养学生兼容并包的思想,有能力抵御不同文化所产生的消极影响因素。

四、多元文化背景下加强学校德育教育策略的思考

学校德育教育工作必须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有效实施,才能发挥德育的作用,促进学生思想道德方面的引导和培养。

(一)以“洋为中用,古为今用”为原则

德育教育的目的是使人完善,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标准,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与进步。因此,学校德育教育的内容应结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弘扬国家、民族的价值观,在“和而不同”的文化基础上,形成中华民族文化的特色,从而完善学生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使学生完善个体心理健康和人格形成。

(二)增强学校德育教育的开放性与民主性

多元文化造就了多元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在多元文化全面渗透和发展的今天,学校德育教育的手段和途径不应避重就轻地一味“关门说教”,而是要顺应时展,增强开放性和民主性,通过具有说服力的价值澄清过程有意识、积极地引导学生向正确的、适应社会发展的价值标准上靠拢。

人工智能教育的前景篇12

智力是心理学理论关注的焦点之一,也是教育界所关注的热点领域。教育的本质是要提升人的素质。而智力作为个体认知的各种能力的综合体现,也就成了教育工作者所关注的重点内容,如何促进学生智力的全面发展,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处于基础教育的小学教育工作者的工作重心。小学教育是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的基础性教育,对学生为了的成长道路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个性发展的方向,因此,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小学生进行智力训练和教育,促进学生智力的全面发展就成了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成功智力教育是美国心理学家R.J.斯滕伯格提出的观点,即为了完成个人的以及自己的群体或者文化的目标,从而去适应环境、改变环境和选择环境的能力,指出个体在生活中达成自己的目标的重要性。在素质教育进一步推进的背景下,强调学生个体目标的实现,促成学生个人生活及学习目标的达成,就成了素质教育的题中之义。因此,在新一轮课改的推动下,小学语文教师应该重视并加强从成功智力的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

一、培养学生的分析性智力

成功智力主要的核心观点之一,就是个体能对环境作出调整,并及时适应,以达到个人的预期目标。也就是说对各种环境进行分析和调整是成功的关键因素,因此要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实现成功智力的教学,首先就要培养学生的分析性智力。所谓的分析性智力就是指分析、评价、解决并评价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应该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的心理进行干预,让学生的心理活动有目的有方向的朝这一目标发展。具体来说,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设置一定的问题情景,培养学生从一个问题情景出发,沿途解决科克服多重障碍,最终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乌鸦喝水》时,小学语文教师可以突破传统的讲解式的教学方式,把成功智力教学的模式引入其中。具体来说就是以“让乌鸦喝到水”为根本目的,在教材提供的情景上加入新的情景元素,让学生解决各种问题,最终实现“乌鸦喝到水”的目标。教师可以设置“瓶子附近没有小石块,那乌鸦怎么办”、“瓶子附近的小石块不够,怎么办”等这样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去分析问题,并通过自己的分析找出解决的办法。当然,小学生的智力发展尚未成熟,教师在答案的要求上,不能有太大限制,只要学生言之有理,就应该认同并且表扬学生,让学生体验到成功解决问题的喜悦和荣耀,让学生达成他们心中设置的目标。这样,通过对学生分析智力的训练,就可以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面对各种问题情景时,能够尽快的适应,并找到解决的途径,最终实现学习目标。

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智力

要成功,就少不了创造力。创造力是人类发展的源动力。因此,要培养出具有创造力的学生,是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的必然要求。成功智力的运用也需要对学生创造性智力的训练和培养。创造性智力指的是一种超越已有知识和信息并产生新的独特的思想的能力。创新性智力是培养学生个性和心智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培养具有创造力、活泼、充满激情和想象的学生,是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因此,小学语文教育成功智力的实现,也要依赖于学生创造性智力的提高。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对学生个人创造力的培养和训练,要突破传统的“教”与“学”地位不平衡的状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把培养学生个体的创造力当成语文教育的关键。毕竟语文是一门充满人文气息的学科,在内涵和外延上都有极大的空间,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一门学科。例如,在学习《草船借箭》时,教师可以在完成教材内容的学习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拓展,引导让学生的思维从教材和课堂上跳出来,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如让学想出除了“草船借箭”的方法外,的其他能借到箭的方法。只要学能自圆其说,符合历史条件,教师就应该认同、支持并引导学生对解决方案进行更细致的分析,以提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方案。通过这样的创造性培养,可以对学生的思维方式进行适当的引导,增加学生学习及生活目标成功的几率,增加学生学习和生活的自信心,这有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

三、培养学生的实践性智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检验学生学习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对学生的未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决定着学生未来的生存能力。实践性智力指的是个体在实际生活中能够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将抽象的思想转化为实际成果。教育不是空谈理论,而是要把理论转化为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完成个人素质的提升,在实践中实现个人的学习和生活目标。它不等于学业上将的智力。因为,当前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许多学生是“高分低能”,没有实践能力,所以对学生进行实践性智力的培养,也就成了真正提升学生个人能力,并为学生的成功打下心理和智力基础的关键。例如,在学习《灯光》时,教师可以在教材之外布置一个具有实践性的课外作业,让学生们自己制作一盏灯,然后拿到课堂上向同学们展示,并评出“最美的灯”,让学生进行交流和探讨。这样在增加学生之间感情交流的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性智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完成个人成功的目标。

四、结束语

小学语文作为小学教育课程体系的核心部分,是小学教育的重点。为了学生未来的成长,有必要从成功智力的角度出发,对学生的心理和智力进行适当的引导和教育,为学生个体的学习和生活增添更多的成功因素。当然,实施成功智力的教学方式不是单独的对学生进行分析、创造和实践性智力的训练,而是要有目标有秩序的进行综合,才能真正的达到成功智力教学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