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有机化学合集12篇

时间:2023-08-29 09:20:23

高考化学有机化学

高考化学有机化学篇1

引言:有机化学是中学重要内容之一,是学学有机化学的奠基石。从近几年来高考化学试题研究发现,有机化学试题的分值都在20分以上。然而相比较无机化学知识而言,有机化学内容相对较少,学时数也较少,对于中学生来说,掌握的程度相比无机化学要差一些。那如何更好的学习有机化学呢?

一:近几年高考卷有机大题的分析,了解有机化学试题的考查动向

通过查询2010年至2013年高考卷,归纳出有机化学的主要考查知识点主要为:反应方程式,反应类型,同分异构体,结构简式,官能团名称,有机物名称等。四年来考查知识点相对固定。2008年开始,江苏卷出现有机合成路线设计流程图题型,一直沿用。上海卷在2012年后将此作为新增考查点,2013年浙江卷将此作为新考查点。

有机合成路线设计不仅能准确考查学生对典型有机物性质及其转化关系的掌握情况,更能考查学生对于信息的迁移和加工能力,同时也全面反映学生思维的质量。所以成就了高考难点之一。

二:通过高考题,寻求有机化学学习的方法

(2013 浙江.28)某课题组以苯为主要原料,采取以下路线合成利胆药-柳胺酚,回答下列问题:

(1)对于柳胺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mol柳胺酚最多可以和2molNaOH反应 B.不发生消化反应

C.可发生水解反应 D.可与溴发生取代反应

(2)写出A B 反应所需的试剂 (3)写出B C的化学方程式

(4)写出化合物F的结构简式

(5)写出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F的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 (写出3种)

①属酚类化合物,且本换上有三种不同化学环境的氢原子②能发生银镜反应

(6)以苯和乙烯为原料可合成聚苯乙烯,请设计合成路线(无机试剂及溶剂任选)。

在这些考点中,第(1)(2)(3)小题考查要求不高,一般考试得分较为理想。然而学生得分率较低的为(4),(5),(6)小题。因此,要想顺利的拿下这类高考题,我们就需要有一个相对完整的有机知识体系的认识。

1.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官能团与化学性质的关系,构建基础知识体系。

化学学习的基本思路是: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在有机物结构中,官能团是决定有机化合物化学特性的主要因素。常见官能团的特殊化学性质[1]:(1)能使溴水褪色的物质可能含有碳碳双键,碳碳三键或酚羟基;(2)能使酸性高锰酸钾褪色的物质可能含有碳碳双键,碳碳三键,醛基或酚羟基;(3)能发生银镜反应或与新制氢氧化铜煮沸后生成砖红色沉淀的物质一定含有醛基。(4)能与Na反应放出H2的物质可能含有醇羟基,酚羟基,羧基。(5)能与Na2CO3溶液作用放出CO2或使石蕊试液变红的含有羧基.(6)能与FeCl3溶液显紫色的有机物中含有酚羟基。(7)能水解的有机物中可能含有酯基,氯代烃,肽键。(8)能发生消去反应的为醇或卤代烃。

有机化合物之间的化学反应,主要发生在官能团以及与官能团相连的碳原子上。因此,在对有机化合物的学习的认识过程中,尤其要注重对官能团结构特征的认识,掌握了官能团部位在反应中的变化,就掌握了该反应的实质。利用规律,对知识点加以重组和迁移。比如利用官能团性质,可以将单官能团合成多官能团的物质,将小分子有机化合物合成高分子有机物。掌握有机化学结构和性质的关系,就能融会贯通将各种官能团进行相互转化,形成结构化的知识网络,从而对有机化学有个整体认识,提高有机化学的学习效率。

2.掌握有机物分子式变化规律,突破同分异构体的书写和数量判断。

同分异构体是中学化学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高考必考的一个难点。在教材中所讲的有关同分异构体的知识简单,但在高考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常对于同分异构体的知识点考查时都带有限制条件,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做出判断。

①熟练掌握各种官能团的特殊性质。这点就有赖于前面基础知识构建体系的稳固性。

②掌握同分异构体的书写规律。同分异构体的异构方式主要为:构造异构和立体异构。中学阶段重点考察构造异构。而构造异构体主要分为(1)碳骨架异构。比如CH3CH2CH2CH3,CH3CH(CH3)CH3.(2)取代基或官能团位置异构.比如CH3CH2CH2Cl 与CH3CH(CH3)Cl (3)官能团异构。如同碳原子数(n>2)时,饱和一元醛和饱和一元酮互为同分异构体,饱和一元酯和饱和一元羧酸互为同分异构体。

在高考中对于同分异构体的数量判断,通常是三种异构规律的综合考察,稍有不慎,容易遗漏。为防止遗漏,可以采用“定二议一”法。比如先将官能团,取代基或官能团位置固定为相同,进行碳骨架异构,再在同一种同分异构体中进行官能团异构,最后进行取代基或官能团位置异构。在2013年浙江这道高考有机题的第(5)小题中,我们可以写出以下同分异构体:

3.掌握有机合成设计的方法,实现有机物合成目标

对于简单化合物的合成,通常可以采用类比法来设计合成路线。但如果有机物结构复杂,步骤多,就不得不掌握合成路线设计的策略和技巧[2]。

(1)逆向合成法:就是从需要合成的目标分子出发,按一定的逻辑推导原则,推出目标分子的前体,再逆向推出该前体的前体,连续逆推下去。直至推导出简单的起始原料。

(2)合成路线设计流程图。 在逆推过程中,往往需要把目标分子的某些键切断,得到两个或更多碎片。通过碎片找到相应的试剂分子。把逆推和切断倒过来,运用与碎片相对应的试剂在一定条件下进行反应就是合成路线。

(3)合成设计流程图遵循的原则。①使合成步骤尽可能少②应有合理的切断依据③涉及到官能团时,在新官能团处切断,得到原官能团④遵循最大程度简化原则。如在分子中央处切断,在有支链处切断,利用分子对称性切断。

在上述2013年浙江高考题中,第(6)小题的合成路线可以采用逆向推理法,即为:

所以聚乙烯的合成设计路线流程图如下所示:

有机合成路线设计题由于很好的契合了高考能力考查的要求,预计将成为高考的必考题型。虽然能力要求较高,但是只要我们掌握其特点和分析方法,科学训练,勤于总结归纳,定能“啃”下这块硬骨头。

总之,在有机化学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应该多积累基础知识,寻找有机物之间类似或转化的规律,构建有机化学反应及不同官能团的网络知识结构体系,有助于我们更好的学习有机化学。

高考化学有机化学篇2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对近三年理综试卷有机试题分析后的一些思考

1.1有机常考题型,从有机试题的结构特点和考查的内容看,题型、比例和分值都相对比较稳定,每年都有一个有机推断题,所占分值占整个化学试题的20%左右。

⑴考查有机基础知识。如:判断有机物的类型、用有机化学知识分析生活中常见问题、考查跟有机化学有关的基本技能、判断同分异构体和书写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高分子化合物与单体的相互判断、有机物质模型的识别,已知物质结构,推断物质性质;

⑵考查有机反应类型的定性判断和定量计算。如:书写有机化学方程式、判断有机反应类型、基本有机计算等。

⑶考查有机物知识的综合分析和应用能力

1.2从考查的要求看,以理解层次为最多。试题特别强调能力和素质的考查,注重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以及运用这些基础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

1.3从命题的着眼点看,无论是结构简式、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还是有机反应类型的判断,高考试题均根植于教材之中,但考题往往依托社会生活热点问题和科技新成果进行有机物各方面知识的考查,因此只要我们在平时教学中根据《教学大纲》扎扎实实地做好化学基础知识的落实工作,应该说绝大部分学生在面对这种难度的试题时是不会有太大障碍的。

1.4从学生的答题情况看,常见的主要错误有:

(1)审题不仔细,没按题目要求准确作答;

(2)结构简式的书写不规范:如

①. 多写或少写H原子;②.将苯环写成环己烷;③.官能团之间的连接线没有对准所连接的原子;④.有些官能团往左书写时没注意(如:HO-、OHC-、HOOC-、O2N-、H2N-等的书写);⑤.书写时未把官能团的结构特征表达出来等;

(3)书写方程式时未用结构简式表达,丢产物(如水等小分子),忘了配平或注明反应条件等;

(4)化学用语书写错误:如烯、苯、醛、酸、脂和酯等书写错误;

(5)对一些复杂同分异构体的书写则很难完整写出。

2.对高考复习的几点意见

有机化学考察的知识点主要有有机物的分类、结构与组成、有机反应类型、有机物的相互转化、有机物的制取和合成等。这些知识大都与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能源、交通、医疗、环保、科研等密切相联,融于其中,还有知识的拓展和延伸,这就增加了这部分考题的广度和难度,学生要熟练掌握,必须花一定的时间和讲究复习的技巧,方能事半功倍,达到复习的最佳效果。而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总觉得有机化学非常难学,知识非常零碎,一盘散沙,所以在带学生复习时,要根据考纲和知识点,按照《考试大纲》的要求对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复习。

2.1以结构为主线,突出知识的内在联系

划分知识板块。根据有机化学知识重点和考试热点可以分成如下六个复习板块。

(1)同系物及同分异构体 (2)官能团的性质及有机化学反应类型

(3)重要有机物的实验室制法(4)有机化合物燃烧问题

(5)有机合成 (6)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和蛋白质

2.2联成知识网

有机化学知识点较多,在复习中通过分析对比、前后联系、综合归纳,把分散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网络化。

2.3 有机化学强调“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思想,学生在学习有机化学的过程中应体会到这种思想,为后续的各类有机物的学习搭建一个理论方法的平台。在“烷烃和烯烃的结构和性质”的教学中,教师可先从回忆必修2知识入手,通过结构和化学反应类型对比归类,将甲烷、乙烯的结构和性质迁移到烷烃和烯烃,进行甲烷、乙烷和乙烯的结构和性质对比,并以此推广到烷烃和烯烃的结构和性质的相似性、递变性和差异性的对比上。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意识到“结构决定性质”是今后研究有机化合物的重要方法,知道分析有机物的结构首先分析官能团的结构特点,分析其中碳原子的成键方式及饱和程度,其次,要考虑官能团与相邻基团的相互影响,在此基础上,可以推测有机物的性质。

2.4重视有机实验的整理复习

高考化学有机化学篇3

例1 氯唑沙宗片是一种中枢性肌肉松弛剂,适用于各种急性、慢性软组织扭伤、挫伤,运动后肌肉酸痛、肌肉劳损所引起的疼痛、由中枢神经病变引起的肌肉痉挛,以及慢性筋膜炎等.它的分子结构如图1所示.下列有关氯唑沙宗片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化合物分子中有苯环,所以属于芳香烃

(B) 该有机物分子在一定条件下能水解,最终生成的有机物有2种

(C) 1 mol该有机物在NaOH溶液中能发生水解(设

―C―NH―O在该条件下不水解),则消耗的NaOH为3 mol

(D) 该有机物的分子式为C7H4ClNO2

解析:该化合物中的组成元素除C、H外还有O、N、Cl元素,所以不属于烃,但含有苯环,所以是一种芳香族化合物,A不正确;该有机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使其中的氯原子、酯基、酰胺键水解,生成的产物有HCl、CO2和

HOOHNH2,即产物中只有一种有机物,B不正确;该有机物在NaOH溶解中水解时生成了HCl和 ,所以在与NaOH反应时消耗4 mol氢氧化钠.

答案:D (D)

例2 阿司匹林(乙酰水杨酸)是一种解热镇痛药物,也是第一个重要的人工合成药物.它的结构简式为:

OCOCH3COOH,以甲苯为原料合成阿司匹林的路线如图2.

图2

已知以下信息:

①A中有五种不同化学环境的氢

②甲苯可以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成苯甲酸.

(1)写出阿司匹林的分子式 ,它可能发生的下列反应中的 .

(A) 水解反应 (B) 中和反应

(C) 加成反应 (D) 聚合反应

(2)在①②两步反应中顺序 改变(填“能”或“不能”),你的理由是 .

(3)写出D转化为阿司匹林的化学方程式 .该反应的类型为 .

(4)D分子在核磁共振氢谱中有 个峰,写出符合下列条件的D的同分异构体 .

①能与三氯化铁发生显色反应②能发生银镜反应③核磁共振氢谱上有4个峰

解析:(1)由于阿司匹林中存在着酯基,可以发生水解反应,分子中含有羧基,可以发生中和反应,而且含有一个苯环也使它能发生加成反应.

(2)由于酚是一类极易氧化的有机物,所以应先氧化甲基成羧基,然后再使卤代烃水解而得到酚,如果反过来,则酚羟基会被氧化而使得合成很失败.(3)酯化反应为取代反应;(4)D分子中苯环上有4种不同的氢,而它的侧链上有一个羟基和一个羧基,因此合计应为6个峰.符合条件的D的同分异构体应为两种,这是因为它的核磁共振氢谱只有4个峰,而它的苯环上至少会有两个取代基,(一个是醛基,一个是酚羟基),由此可以得到,在苯环上一定存在对称性,从而可以得到:

HOCHOOH或

HOCHOOH

答案:(1)C9H8O4 abc

(2)不能 酚是一种易氧化的物质,所以应先氧化甲基成羧基,然后再使卤原子水解引入酚羟基.

(3)OHCOOH+CH3COOH

浓硫酸

OCOCH3COOH+H2O

取代反应

(4)6 HOCHOOH 或

高考化学有机化学篇4

有机化学作为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是高考的必考内容,有机试题在每年的高考试题中约占25%~30%,而且题量逐年增加,试题的难度逐渐加大,题型更灵活,更重视考查学生的知识综合运用能力、演绎推理及知识迁移能力。所以,教师不能再仅限于教授学生的书本知识,而是要教会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用已学知识解决未学过而又跟书本知识相近的问题,即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一、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现状。

通过对学生高考题丢分题型及平时检测的调查发现,学生在学习有机化学部分普遍存在如下问题:

(1)由化学式书写同分异构体的能力较差;

(2)对各类主要官能团的结构特征、主要性质和反应掌握不牢;

(3)书写方程式能力及文字表达能力较差;

(4)知识网络化程度差,不能进行有序记忆和提取应用;

(5)知识迁移能力差、自学能力较弱;

(6)依赖性强、自我总结归纳能力差。

前三个是大多数学生存在的问题,因为一张试卷难题毕竟不多,而且大多数学生对于难题目的得分率是相当的,所以一张试卷真正拉开分数的往往在细节处。细节要求学生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每一个知识点都要非常熟练,提到某一个知识,脑子里就要呈现出所有相关的内容及以往所遇到的题型、考法。只有这样,才会注意到每一个细节,下笔才会更有自信,知道易错点在哪里,从而避免出错,保证答题的正确率。

二、牢固掌握基础知识,注重知识的内在规律,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

1.掌握好基本的知识点。

学习某一种物质,大都是从它的物理性质学起:物质的状态、颜色、气味、熔沸点、溶解性等。如苯酚:白色晶体,有特殊气味,有毒,熔点为40.6℃,沸点181.9℃,室温下,在水中的溶解度是9.3g(属可溶),易溶于乙醇等有机溶剂,当温度高于65℃时,能与水混溶,冷却后分层,上层为苯酚的水溶液,下层为水的苯酚溶液,振荡后形成乳浊液。苯酚易溶于碱溶液和纯碱溶液,这是因为生成了易溶性的钠盐。

对于每一种物质,都应如此记忆,同时还要将不同的物质进行对比记忆,这样记忆更深刻,从这样的记忆方法中也可对考试的考点探知一二。如:

(2013全国统一,13)下列实验中,所采取的分离方法与对应原理都正确的是( )

解析:选D。A项考查的是乙醇的溶解性,乙醇可以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故不符合萃取剂选择的原则,故错。B项中的乙酸乙酯和乙酸同为有机物,由相似相容原理可知,两种物质互溶,故不会分层,故错。C项考查的是初中的知识,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而NaCl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很小,故错。

2.由物质的结构认识其性质。

(1)有机化合物种类繁多,其中一个因素就是存在同分异构现象。在教学初期,要采取直观教学的方法,给学生展示一些物质的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利用球棍模型搭建分子结构模型、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有机分子结构图等,让他们对有机化合物有一个直观的认识,达到训练空间思维能力的目的,使每一位学生脑海中都形成有机化合物的空间构型。如:(2013全国统一,12)分子式为的有机物在酸性条件下可水解为酸和醇,若不考虑立体异构,这些酸和醇重新组合可形成的酯共有(?摇 ?摇)

A.15种?摇?摇B.28种?摇?摇C.32种?摇?摇D.40种

解析:1个碳原子的酸(1种)+4个碳原子的醇(4种),2个碳原子的酸(1种)+3个碳原子的醇(2种),3个碳原子的酸(1种)+2个碳原子的醇(1种),4个碳原子的酸(2种)+1个碳原子的醇(1种),共计5种酸和8种醇,5×8=40种。选D项。

初看到此题,选项的数值都很大,大多数学生会很茫然,心里慌乱反而将问题复杂化。首先,要清楚酯是由酸和醇脱水形成;再看题中所给的酯是5个碳原子,说明一部分来自酸,另一部分来自醇;最后判断可能的酸和醇的种类,从而得出答案。在判断酸和醇的种类过程中,用到了同分异构体的写法:先写碳链异构,再写官能团异构。

这道题中,还用到了数学中组合的知识,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启发学生发散思维,不能钻到题目中,站在一定的高度看它会豁然开朗,一切解决问题方法都可用,即美国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博士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

(2)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往往很复杂,很多时候我们无法给其命名,但这并不妨碍我们认识这一物质及相关性质。有机物的结构决定其化学性质,性质反映其结构,因此对有机化合物的官能团要熟练掌握,对每一种官能团能发生的反应类型要了然于心。因此,在教学中,要善于由结构推导其性质,将化学性质与结构特征紧密联系起来。如:

(2013全国统一,8)香叶醇是合成玫瑰香油的主要原料,其结构简式如下:

下列有关香叶醇的叙述正确的是(?摇 ?摇)

B.不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退色

C.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退色?摇?摇?摇?摇

D.能发生加成反应不能发生取代反应

解析:题目中所给的是键线式,每个端点、拐点代表一个碳原子,每个碳原子都是四个价键,3.善于总结规律,形成知识网络体系。

有机化学知识体系的构建强调“从典型到一般”,“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思想,在学习有机化学的过程中应使学生深刻体会到这种学科思想,将“学科知识加以组织,使之系统化、简约化”,使学生“尽可能拥有活力——迁移”,为后续各类有机物的学习搭建一个理论方法的平台。

如甲酸分子中含有羧基,就必定具有羧酸的性质,但还有醛基,也具有还原性能发生银镜反应。同样,甲酸盐、甲酸酯也都能发生银镜反应。不过应该注意,官能团在不同分子中所连接的基团不同,所受影响自然不同,因此在分子中所反应出来的活泼性当然不一样,例如,然能被钠取代其中的氢原子,但并不显酸性,苯酚中的羟基则较乙醇中的羟基活泼一些,苯酚水溶液显酸性,能跟氢氧化钠反应,但不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反应。甲酸则既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又能跟反应放出二氧化碳。这三种物质都含有羟基而表现有所不同,其原因就是影响羟基的乙基、苯环、醛基有所不同。

在教学中,抓住有机物的特点,指导学生充分运用比较、归纳的方法,挖掘自身潜能,以碳原子结构为中心,以官能团为主线,以性质、制法为桥梁,建立相互转化关系,形成知识网络。各类有机物纵横交错,交织成网,便于学生有序记忆和应用。

三、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随着有机化学的迅猛发展,有机试题更是求异变新,近几年的高考有机试题提供的材料新,信息量大,需解决的问题大多是同学们平时没有见过的。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而且要以知识为载体,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近几年高考题中,有一种有机题型一再出现,那就给出一些反应类型。这就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能力要靠平时的积累,从对每一个反应类型的本质探究中积累。通过老师的讲解,学生会在无形中形成对于某个反应研究的方法。在考试中,他自然就会将这一方法运用到对陌生的反应类型的本质分析中,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如:(2013全国统一,38)査尔酮类化合物G是黄酮类药物的主要合成中间体,其中一种合成路线如下:

已知以下信息:

①芳香烃A的相对分子质量在100~110之间,1molA充分燃烧可生成72g水。

高考化学有机化学篇5

高中有机化学知识建构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之上.从内容上看,九年级化学出现了煤和石油、天然气、乙醇、蛋白质、糖类、油脂和有机合成材料的相关知识.让学生知道一些基本的常识,了解有机化合物特点,为高中《化学2》中有机化学和《有机化学基础》的学习奠定了基础,符合认知规律,体现了课程标准提出的“认知性学习目标”、“技能性学习目标”、“体验性学习目标”的水平从低到高的要求.有机化合物的组成与结构有机物的结构、分类和命名是学习有机化学的基础.确定有机物的组成和结构时,教材介绍了科学家及现代化学中常用的一些方法.有机物结构的介绍并没有涉及具体的有机化合物,重点放在系统的、较抽象、具有规律性的有机化学基本知识上,如有机物中碳原子的成键方式、有机物结构的表示方法、同分异构体的识别等.有机化合物的性质与反应结构决定性质,有机化学中,官能团决定了有机化合物的类别和化学性质.教材中介绍有机物的性质和反应时,均是通过典型物质的性质来归纳、演绎具有相同官能团的同一类别的物质的性质和反应.也是在学习有机物性质的同时认识了基本的有机反应类型:取代、加成、氧化、加聚、缩聚等.有机化合物的合成与应用教材在介绍完有机物的性质之后,紧接着出现了有机物的合成.从简单的由乙烯合成乙酸乙酯,再到稍微复杂的有机物的合成.对学生而言,合成时要考虑到选料的选择,经历的过程,还要综合考虑需要的条件.当然学生学习有机物的合成和应用还能更直接的体会到有机化学的价值,可以更好的服务和造福人类.

二、高中有机化学的知识体系的特点

组成与结构的复杂性和无机物相比,有机物数目众多,其原因是:①有机物组成丰富.不同的有机物中,碳原子数量可以是1、2个,也可以是几千、几万个.很多有机物不仅含有碳、氢元素,还含有S、O、N、P、Cl、Br等元素.②有机物结构多样性.首先,碳原子的成键方式多样;其次,有机物存在同分异构现象.分类与表征的困难性有机化合物的反应主要是官能团发生变化,官能团是对有机物分类的依据之一.然而,很多有机物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官能团,此时,对它们进行分类就显得比较复杂.此外,描述有机物可以采用多种方法.有结构式、结构简式、键线式等.有机物还可以直接用分子式、最简式、电子式表示,也用比例模型和球棍模型表示其空间构型.性质与反应的丰富性有机物在发生反应时,分子的各部分可能都受影响,使得有机反应就变得非常复杂.具体体现为:①副反应很多.由于有机物的分子中各部分相互影响,就使得反应并不限定在分子某一特定部位发生,往往并不是按照某一个反应定量进行,常常会多种反应同时进行.②反应条件影响大.反应条件的变更往往会产生完全不同的产物,有机化学反应的条件控制就显得更为重要.③不同官能团之间相互影响.很多有机物往往含有多个官能团,而官能团的不同决定了性质的不同,所以很多有机物在与另一种物质反应时往往会发生多重反应.合成与应用的多样性不同的官能团性质不同,转化的方式也不同,有机物的合成有时就会出现多种选择.比如:由乙烯合成乙酸乙酯,最终是乙醇和乙酸发生酯化反应得到,乙醇来自乙烯先与水的加成,乙酸则可以有多种路线合成:可以先由乙醇催化氧化到乙醛,乙醛再氧化到乙酸;也可以由乙烯氧化到乙醛,乙醛再氧化到乙酸;还可以乙烯直接氧化到乙酸.

高考化学有机化学篇6

《黑龙江省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改革方案》依据课标明确的指出学生应选的模块。

必考范围:必修1、必修2和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

必考范围:选修3《物质结构和性质》、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考生选考一个模块的内容。

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为理科生必选模块。在理科学生的高考中任选其一考查。选修二及选修六不做为我们黑龙江省的高考范围。

但对于二选一的两个模块,学生如何选择呢?就教材内容而言,选修五有机化学基础探讨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应用,学习有机化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了解有机化学对现代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贡献。与学生的生活相贴近,学生更有兴趣。从复习备课的角度有机化学在知识呈现上比较系统,便于理解和学习。考试题型也比较模式化,学生较易得分。就教师而言,有机化学知识知识于旧教材变化不多,教学和训练中教师也更容易把握。选修三从教材内容上而言,选三的知识理论性强、过于抽象,学生兴趣不大,且非常难于理解接受,从复习备考的角度。新增知识过多教师不好掌握难度,配套的训练题也很少。所以在新课标下的高考中,有机化学已经成为大多数学生必考的一部分了。

在高考中我们如果选了有机化学,又应该如何来应对呢?

二、在高考中如何应对有机化学题

虽然大部分的学生会在高考中选择有机化学,但是在有机化学的考查中最后二到四分难度大,学生得分率非常低。我们学校曾经考过09年宁夏高考题,有机题最后一空只有两人得分。在高考中如何能够快速准确的做好有机题呢?

1.有机推断题的特点。

根据近几年高考有机题型可以看出来,有机题主要是以推断题为主,主要根据给出的信息推出有机物的结构,同分异构体,化学反应方程式和反应类型等等。一般给出的信息为有机物的分子式、反应的条件、反应物之间的比例关系。还有一类信息就是试题提供一些新知识,让学生现场这习再迁移应用,即所谓信息给予试题。有机物也主要是围绕着烯烃、卤代烃、醇、醛、酸、酯等常见的有机物来进行考查的。

2.寻找突破点合理推断。

有机推断题的解决思路就是:审题意──找突破点──顺推(逆推或其他推断方法)确定物质结构。在这三步中,寻找突破点是最关键的。突破点可以是一种特殊的现象、反应、性质、用途或反应条件,或在框图推断试题中,有几条线同时经过一种物质。

(1)特殊的性质

①特殊的颜色:酚类物质遇Fe3+呈紫色;淀粉遇碘水呈蓝色;蛋白质遇浓硝酸呈黄色;苯酚无色,但在空气中因部分氧化而显粉红色。

②特殊的气味:硝基苯有苦杏仁味;乙醇和低级酯有香味;甲醛、乙醛、甲酸、乙酸有刺激性味;乙二醇、丙三醇、蔗糖、葡萄糖有甜味;苯及其同系物、苯酚、有特

殊气味;乙炔(常因混有H2S、PH3等而带有臭味)、甲烷无味。

③特殊的水溶性:苯酚常温时水溶性不大,但高于65OC以任意比互溶。

④特殊的熔沸点:碳原子小于4的烃类、甲醛、新戊烷、CH3Cl、CH3CH2Cl等。

⑤特殊的用途:甲苯、苯酚、甘油;乙二醇可用做防冻液;甲醛的水溶液可用来消毒、杀菌、浸制生物标本;葡萄糖或醛类物质可用于制镜业。

(2)特殊的化学性质

①与银氨溶液或新制Cu(OH)2悬浊液反应的物质有:醛、甲酸、甲酸某酯、葡萄糖、麦芽糖。

②使溴水褪色的物质有:含碳双键或碳三键的物质因加成而褪色;含醛基的物质因氧化而褪色;酚类物质因取代而褪色;液态饱和烃、液态饱和酯、苯及其同系物、氯仿、四氯化碳因萃取而褪色。

③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物质有:含碳双键或碳三键的物质、醛类物质、酚类物质、苯的同系物、还原性糖,都是因氧化而褪色。

④成环的反应:多元醇(大于或等于二元,以下同)和多元羧酸酯化反应、羟基羧分子间或分子内酯化反应、多元醇分子内或分子间脱水。

高考化学有机化学篇7

化学在高考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有机化学是必考内容。对于大多数高中生来说,这部分知识是比较抽象的,反应类型多且复杂,导致同学们难以建立清晰的知识网络,从而造成考试中得分率不高的现象。本文通过对2011年高考化学试题中有机试题的统计分析,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复习策略。

一、2011年各地区高考卷中有机试题的分值占总分的比重

在2011年高考化学试题中,有机试题常以选择题、综合题的形式出现,但不管题型怎样变化,所占的分值比例基本稳定。综合题以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背景,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考查学生利用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类题目看似繁琐,若能充分地挖掘题目所给的信息,可以发现其实是考查知识在不同背景信息中的迁移能力。综合题是各个热点知识的融合,因此所占的分值相对较大。统计结果如下表1。

注:(1)分值合计栏括号内为有机试题分数,括号前为总大题分数,比重为合计后与试卷上化学试题总分的比值。

(2)题号栏为题目在试卷中的序号。

(3)卷型中的分数是卷面上所有化学题的总分数。

由表1可知,2011年高考试卷中,不管是课改区还是非课改区,有机试题占化学试题的分值比重在13.0%―30.0%之间,平均占20.7%。值得一提的是此比重有增加的趋势,上海卷中有机试题占化学总分数的26.7%,新课标全国卷中占了27%,充分说明了有机化学将越来越受到重视。

二、2011年高考化学试卷有机试题内容统计分析

高考大纲所涉及的有机化学的知识点较多,但高考并不是面面俱到,相对于历年考试中的重点和热点,有机部分试题并不回避其重点和热点[1]。对2011年全国14套高考化学试题的统计分析,试题中的热点和重点具体分布情况见表2。

注:(1)A:同分异构体的辨析、书写;B:判断反应条件及实验操作步骤;C:官能团性质(核磁共振峰)及转化;D:判断物质的种类及状态;E:反应类型的判断及方程式的书写;F:有机物结构名称、分子式及简式;G:相应的计算;H:重要合成材料的用途、性质。

(2)试题内容出现的次数以回答的内容出现的频率来计算。

(3)比重是单项的次数和所有题目总次数的比值。

由表2分析可知,2011年有机化学考查了有机化学的主干知识,考查的有机基础知识主要集中在有机物结构名称、分子式及简式,占34%;反应类型的判断及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占31%;官能团及其转化;同分异构体的辨析、书写等部分,综上所述,上述知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般此类考题常以综合题居多,在形式上灵活多变,在学习中应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归纳整理,使之网络化、有序地存储,且有较好的再现和辨析能力。

三、结论与教学建议

1.结论

通过以上统计分析可知,2011年全国高考化学卷有机部分所占的比重相对稳定,其中选择题部分以问题、判断、识别、小型框图题为多,非选择题主要以有机合成题迁移能力题的形式出现。有机部分的考点基本上集中在物质结构名称、分子式及简式;反应类型的判断及方程式的书写和同分异构体的辨析、书写,以及官能团性质(核磁共振峰)及转化;判断反应条件及实验操作步骤等知识点。

2.教学建议

(1)构建知识网络,活化复习思路。

高考有机试题再也不是课本知识的简单机械地重复,而是对基础知识进行升华和深化,所以在平时复习时要注意对知识进行延伸和拓展。首先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掌握基础知识是学生正确解题的前提和保证。有机化学知识点繁多,在教学中,应采取网络化的手段,使孤立的知识点组成点线贯通,形成知识整体框架[3]。清晰的知识结构,更有利于知识的准确、快速提取。其次要注意和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相联系,还原于生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专题强化,突破重点难点。

由于高考试卷中不同的题型有不同的侧重点,在教学中不仅要系统复习,而且要针对考试重点和难点进行专题突破。汇集典型试题进行分析,掌握解题规律,学会举一反三,跳出题海。针对不同题型进行专项突破训练和变式训练,培养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和迁移化学知识的能力,以适应高考灵活多变的考题。

(3)加强答题规范训练。

在化学考试中,答案书写不规范成为考生失分的原因之一。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规范答题,正确书写化学用语,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良好的答题习惯能促使学生更加充分地挖掘出题目中的信息,准确快速地答题。

参考文献:

[1]董占伟.注重基础关注细节突出方法彰显能力――纵谈高考有机化学试题特点及复习策略[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0,(11):50-53.

[2]蔡兴锋.高考有机化学命题研究及复习策略[J].考试研究,2009,(2):65-67.

[3]蔡秋燕.高考有机化学复习策略[J].教育研究,2010,(5):75.

[4]刘江田.新课程高考化学试题特点与复习策略[J].考试研究,2010,(4):63-66.

高考化学有机化学篇8

有机化学作为高考的必考内容,是考查考生对有机化学知识综合分析能力的一种题型。考题常将大学学科的有关知识放到高考考题中作为信息材料出现,考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看似颇具一定难度,其实这些都源于已学过的知识。只要正确提取有效的信息并将其应用在新情境中,题目往往高起点低落点。要做到有的放矢,运用自如,关键在于掌握有效的复习策略。

一、抓点

从具体的代表物入手,熟悉各种官能团的性质,夯实基础。根据饱和烃、不饱和烃、苯及其同系物、烃的衍生物(卤代烃、醇、酚、醛、羧酸、脂)的课本顺序,依次整理其结构特点、物理性质的变化规律、化学性质中的反应类型和反应机理。比如,整理醇的化学性质时就可以以乙醇为例,在其结构中熟悉各个反应中的断键位点,从而对醇的化学性质胸有成竹,同样对其他官能团都应采取同样的方法,达到对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再如甲烷、乙烯、乙炔、苯的特殊空间结构,二烯烃的1-4加成与加聚反应形成新的新双键,1-位醇和2-位醇的氧化反应的区别,苯酚与甲醛的缩聚反应,羧基不能发生加氢反应,甲酸结构的特点是既有羧基又有醛基性质,酚与三价铁的显色反应,醛基被氧化的银镜反应以及与新制氢氧化铜反应的砖红色沉淀,制备乙酸乙酯的实验等,都是考题的重要来源。最好的记忆方法是自己归类,用心整理,抓住要点,建立知识数据库。

二、连线

按照官能团及有机反应的九大类型,即取代、加成、消去、加聚、缩聚、氧化、还原、水解、酯化等反应,归纳出何种有机物能发生相关反应,能熟练地书写化学反应的方程式并把相关的知识连成线。比如醇氧化成醛,醛氧化成酸,这就是一条氧化链,相应的化学反应方程以乙醇氧化、乙醛氧化为例,其他依据反应的原理,方程式中注意结构中变与不变即可。但是,甲醛的氧化反应有甲醛结构的特殊性,注意其产物并非甲酸,而是二氧化碳和水。另外,乙烯加成为醇或卤代烃,又可将烃和衍生物连成一串,将烃及其衍生物串联起来,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还要对以下内容进行小结:①能与特殊试剂反应的官能团或有机物,如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溴的四氯化碳、金属钠、氢氧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等。②反应条件决定的反应类型,如氯气(光照)――烷基取代,铜(加热)――醇的氧化反应,溴的四氯化碳――加成反应,氢氧化钠水溶液――卤代烃的水解,氢氧化钠醇溶液――卤代烃的消去反应等等。③官能团的消除。通过消去反应等消除卤素原子、醇羧基,通过加成反应或催化氧化反应等消除醛基等。④官能团的引入。如双键的引入方法:某些醇或卤代烃的消去反应会生成双键化合物,醇的催化氧化生成醛或酮等含碳氧化键的化合物等。再如卤原子的引入方法:烃与卤素单质取代反应,不饱和烃与卤化氢或卤素单质的加成反应,醇与卤化氢的取代反应等等。⑤官能团的衍变。

三、建网

有机化学知识点较多,但规律性很强。在复习中,通过横向、纵向的知识梳理,把头脑中分散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网络化,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高考复习中以结构为主线,做到“乙烯辐射一大片,醇醛酸酯一条线”。抓住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理清有机物的相互转化关系,将凌乱的知识结成网,能减轻学生的负担,有利于知识的迁移,获得较高的复习质量和效率。

四、精练

有机化学复习过程中,做一定量的题加以巩固是非常必要的,但一味盲目地搞“题海大战”只能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要选择符合考试说明又具有典型性的试题,坚决放弃偏题怪题。还要从做题中善于总结,及时查缺补漏。如:用式量为43的烷基取代甲苯苯环上的一个氢原子,所得芳香烃产物的数目为

( ):A.3、B.4、C.5 、D.6.

【考点直击】本题既考查了学生对苯的二元取代物的同分异构体数目的判断,又考查了根据式量求烃基的方法。

【解题思路】式量为43的烷基为C3H7―,包括正丙基(CH3CH2CH2―)和异丙基[(CH3)2CH―],分别在甲苯苯环的邻、间、对位上取代,共有6种。烃及烃基的推算,通常将式量除以12(即C原子的式量),所得的商即为C原子数,余数为H原子数。

本题涉及的是烷基(C3H7―),防止只注意正丙基

高考化学有机化学篇9

高中有机化学的教学问题是结构与性质的相互依托关系,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如何把握结构与性质的关系是学好有高中机化学的基础.因此在复习过程中要牢牢抓住一些官能团的特点,抓住一些常见官能团所具有的化学性质以及能发生的相关反应,构成官能团相互转化网络体系,便于复习和理解.

例如甲酸虽然属于羧酸类,具有羧基,羧酸的一切所有性质,但是从结构上看甲酸除了羧基以外还有醛基,因此甲酸具有醛基和羧基的双重化学性质,是一种比较特殊的羧酸.因此我们在掌握该有机物具有的性质的时候,不是看所属的类别,更重要的是根据该有机物具有什么样的官能团,然后再去推测其具有的化学性质.我们的学生不要感觉该有机物的结构复杂繁琐而感到胆怯,其实再复杂的有机物都是由一些我们熟悉的官能团所组成,要透过现象的表面看透该结构中真正所含有的官能团,理清转化过程中的一系列的变化和区别,而其性质也就变得清晰了很多.

二、理透机理,环比迁移,发散解题新思维.

在有机化学方程式的记忆中,一些学生往往不是靠死记硬背,就是照搬照抄,其实不然,学习的关键在于理解,牢牢掌握发生有机化学反应的过程(即反应机理)是最为关键.何处断键?何处成键?反应条件是什么?官能团如何转化?反应类型是什么?性质有何改变等等.只有通过真正理解有机反应转化之机理,然后运用类比迁移模拟等一系列的思维方法来分析解决问题.如乙醇和乙酸的酯化反应.酯基的形成在于乙酸和乙醇的如何断键,通过对同位素的标记,其实质就是酸脱羟基醇脱氢的反应.理清究竟哪里实现酯基的构成,以及酯形成的反应条件等等.下次碰到同样类似问题也就简单了许多,例如硝酸与甘油形成三硝酸甘油酯的反应,其实也就是如何形成酯的过程.掌握了化学反应规律和转化的机理,解题能力也会相应提高,复习的效率也就随之大幅度的上升,在有机化学复习的过程中做到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之效果.

三、养成归纳,理解相互转化的习惯,沉淀记忆.

有机化学中非常重要的一块就是物质间的相互转化,而在高考中常见的题型就是有机推断与合成.因此我们学生要在充分理解有机物官能团相互转化关系的基础上,实现对有机物的有效转化.譬如我们要想合成一种聚合物,就要以寻找该聚合物单体为目标,依据该单体的结构特点进行分析递变.一般官能团转化的路线为烯烃卤代烃醇醛酸酯,只要我们的学生能真正理解这些官能团相互间的转化,有机物间的物质转化也就变得得心应手了.因此,我们在有机化学复习的教学中最为关键的一步就要求学生记忆官能团转化的一般路线并加以一定的灵活应变,达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之目的,也对我们解决有机题大大提供了捷径.在有机化学学习到一定程度,必然要再进行归纳与总结,比较与记忆,最后一些重要有机物的性质和常见转化要不断沉淀.在此基础上还可借鉴一些有机巧记法,如:高中有机化学知识“四项基本原则”、四类平面结构、四类取代反应.运用多种方式帮助学生记忆和分析,寓知识记忆于趣味之中,也让学生感觉到有机化学的学习其实并不辛苦.

四、讲练结合,学会前后对照比较的思想.

在有机化学题中合成推断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题型,我们学生往往感到较为头疼或无从下手,从而导致失分较多.其实要解决好这类问题,减少失分的关键在于我们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一定要以对照比较为宗旨,仔细观察两者有机物在转化前后中的区别,变的是什么不变的是什么,抓住本质,这个官能团的变化是如何实现的,利用我们的现有的有机基础知识充分解决内在的关系.由难变易,由繁变简,充分培养学生的解题应答能力,从而实现课堂的高效率.

五、有效针对训练,寻找突破,实现自主学习.

理想课堂的主题在于我们教师要将课堂还给学生,将被动学习回归到自主学习.如果我们的教师一味的追求高分,从而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必将导致教学的悲哀.所以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掌握情况来自主分配,有针对性的进行专项训练,以练带讲,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寻求学习有机化学教学的捷径,在课堂上提倡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要勤观察,勤思考,勤比较,勤记忆,寻求突破口.摆脱以往的“题海战术”、“填鸭式”,其实也是对我们教学的负责任.既要重视知识深度和体系广度,又要注重对知识掌握的“全”、“细”程度,更要追求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对于训练试题的选择性上既有典型性、针对性、层次性,又要具有启发性、时代性,力求做到答一疑会一类,明一知百,练一题习一法,举一反三.

例药物贝诺酯可由乙酰水杨酸和对乙酰氨基酚在一定条件下反应制得: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贝诺酯分子中有三种含氧官能团

B.可用FeCl3溶液区别乙酰水杨酸和对乙酰氨基酚

C.乙酰水杨酸和对乙酰氨基酚均能与NaHCO3 溶液反应

高考化学有机化学篇10

二、养成归纳,理解相互转化的习惯,沉淀记忆.

有机化学中非常重要的一块就是物质间的相互转化,而在高考中常见的题型就是有机推断与合成.因此我们学生要在充分理解有机物官能团相互转化关系的基础上,实现对有机物的有效转化.譬如我们要想合成一种聚合物,就要以寻找该聚合物单体为目标,依据该单体的结构特点进行分析递变.一般官能团转化的路线为烯烃卤代烃醇醛酸酯,只要我们的学生能真正理解这些官能团相互间的转化,有机物间的物质转化也就变得得心应手了.因此,我们在有机化学复习的教学中最为关键的一步就要求学生记忆官能团转化的一般路线并加以一定的灵活应变,达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之目的,也对我们解决有机题大大提供了捷径.在有机化学学习到一定程度,必然要再进行归纳与总结,比较与记忆,最后一些重要有机物的性质和常见转化要不断沉淀.在此基础上还可借鉴一些有机巧记法,如:高中有机化学知识“四项基本原则”、四类平面结构、四类取代反应.运用多种方式帮助学生记忆和分析,寓知识记忆于趣味之中,也让学生感觉到有机化学的学习其实并不辛苦.

三、讲练结合,学会前后对照比较的思想.

在有机化学题中合成推断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题型,我们学生往往感到较为头疼或无从下手,从而导致失分较多.其实要解决好这类问题,减少失分的关键在于我们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一定要以对照比较为宗旨,仔细观察两者有机物在转化前后中的区别,变的是什么不变的是什么,抓住本质,这个官能团的变化是如何实现的,利用我们的现有的有机基础知识充分解决内在的关系.由难变易,由繁变简,充分培养学生的解题应答能力,从而实现课堂的高效率.

高考化学有机化学篇11

1 调查

近年来有机化合物的开发进展迅速,新的研究成果不断充实着产品库,每种新发现的化合物基本都采用英文名称命名,而我国处于制药产业链的低端,发展相对落后,很多新的化合物没有与之对应的中文名称,所以很多企业为了保证有机化合物名称的准确性,多采用英文名称和CAS No.,产品的品名也基本都采用英文标识,这就要求药学专业毕业生必须对其工作对象――有机化合物的基本名称要有一定的英文辨识能力。为了培养适应现代行业人才,提高学生综合竞争力,双语教学引入《有机化学》是非常必要的。

目前药物开发的先进成果基本都来自于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我国现有的开发技术和工艺与之差距很大,在专业领域的学习和研究不断深入时需要多借鉴国际上的研究成果,而这些成果只有英文或德文版本,开展双语教学也有利于帮助学生尽早学会阅读英文文献[2],吸收先进经验。

2 现状

高职药学专业《有机化学》的教学目标对本科层次低一些,主要偏重于传授知识体系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在我院2012级药学专业学生《有机化学》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在高职学生中推行双语教学离预期的教学目的尚有很大差距。

2.1 学生

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入学时层次偏低,英语基础较差[3],之前接受的都是中文教学,无论是个人能力,还是口语习惯上都不能很好的适应双语教学。比如在烃类及其含氧衍生物这一章节,部分引入英文介绍,学生一开始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但持续时间不长,尤其是要求对有机化学专有名词进行记忆的时候,绝大部分学生表示很困难,完全记不住,同时也就失去了继续学习的动力。

2.2 教材

从选用的教材方面看,无法满足双语教学需要。我院采用的是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的高职高专药学类专业《有机化学》教材,整本教材中几乎没有出现有机化学专有名词,实验内容当中也没有基本的英文介绍,双语教学内容和教材无法匹配,使得学生仍然习惯于用中文的方式学习和记忆,无法真正实现双语教学的目的。

2.3 教师

从授课教师的角度看,部分高职院校化学学科教师目前无法胜任双语教学工作。笔者曾经在企业从事过有机中间体的开发,主要对象都是国外的研发机构和企业,阅读文献时仅采用英文文献,应用专业英语的时候较多,且公共英语基础尚可,因此在探索双语教学时,具有一定的教学能力。但是,据其他授课教师表示,自身的英语水平仅能满足考试需要,口语不能过关,若要应用于教学,尚有一定差距,因此也不能达到双语教学的条件。

高考化学有机化学篇12

1 优化教材结构与体系,设计合理的教学架构

有机化学是化学专业十分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其特点是化合物种类繁多,反应复杂,机理抽象,学生学习本文由收集整理过程中普遍感到掌握较困难。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内在的规律性,关键是如何去研究、认识和掌握。因此,优化教材结构与体系,设计合理的教学架构,是提高有机化学教学质量的前提。

我们的具体做法是:(1)重要知识点讲清讲透。例如,对典型反应除讲清反应及机理外,同时强调该反应需注意的问题。在烯烃与卤素亲电加成反应中,要求学生注意:①加成反应是有选择的“反式加成”;②反应本质为离子型亲电加成反应;③反应速率取决于c=c上电子云密度;④鉴别;⑤合成意义等;在芳烃f-c反应烷基化反应中要求学生注意:①反应本质;②多元化;③可逆性;④重排;⑤分子中强吸电子基团或碱性基团阻碍反应进行;⑥合成意义等。这样学生不但能全面理解和掌握反应,同时还学会对该反应具体应用。(2)教学内容重组。例如,在醛酮和羧酸衍生物这两部分内容教学中,因醛、酮和羧酸衍生物均含有羰基,结构的共性决定其性质相似,因此,在组织教学内容时,打破教材体系,先介绍醛酮或羧酸衍生物的共性反应,在反应后均及时给出反应机理,再讨论其个性反应,这样一对比,学生感到学起来轻松也记得牢。(3)强调理解规律的本质。例如,不对称烯烃与酸加成时可用马氏规则来解释,但教学中我们强调不要死记马氏规则,根据反应本质从电子效应的角度分析双键碳电子云密度的高低或根据生成的反应中间体和稳定性来判断加成产物,这样一方面可避免遇到反马氏加成时出错,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后续内容芳烃的亲核取代反应中,将遇到用典型亲核取代反应无法解释的实验现象。

此时,学生可利用前面所学的知识从容应对即从反应本质入手,根据产物中间体稳定性来判断。因此,注重规律本质的把握,有效培养了学生有序思维的能力和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4)注重每章的反应小结。作为每章的必交作业,要求学生每章学完后,以典型化合物为代表,总结本章重要反应,完成“反应联络图”。一方面,可帮助学生熟悉每章重要反应,另一方面,使学生理解反应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了其归纳、总结能力。

2 丰富教学手段与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应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因此,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并根据教学内容适时地变换教学方法,会使学生感到新鲜和有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提高教学效果。(1)多媒体课件教学。近年来多媒体教学在教育领域越来越普遍,其具有信息容量大、视觉效果明显、简单直观等优点。使用多媒体课件虽然可以大大提高讲课效率,但它只是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我们的做法是:①强调自制。有机课件由任课教师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自己制作,以体现教师上课的思路和对内容的把握,这样对教学的重点、难点,才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优势来达到教学目的;②强调辅助。过分强调多媒体容易使学生产生视觉疲劳,分散注意力,忽视教学主体学生的存在,因此,教学中应适当使用挂图及模型教具,同时完成必要的板书,将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2)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十分重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适时变换教学方法,如对比教学法、归纳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专题讨论法等。如在介绍环已烷构象时,船式构象和椅式构象碳碳间均保持正常键角109.5€埃榷ㄐ韵嗖詈艽螅岩岳斫狻n耍颐瞧舴⒀庸瓜笊险以颍毖隽秸叩墓瓜蠛蠡腥淮笪颍环矫妫问焦瓜笾?,3和5,6两对碳原子的构象处于邻位交叉式,能量较低,而相应碳原子在船式构象中却呈现全重叠式,能量较高;另一方面,船式构象中两同面桥头氢相距0.183nm,而椅式构象中两同面氢相距0.250nm,前者因距离较近使相互排斥力加大,体系内能增高。

这样学生不但很好地理解椅式构象为优势构象的原因,同时,也提高了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有机化学中的一些难点及易混淆知识组织学生进行专题讨论,如影响亲核取代反应机理的因素,立体化学在研究反应机理中的应用等,学生普遍认为收获很大,效果很好。

3 注重教学与科研结合,培养科学素养

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废弃传统的“专才型”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对人才的新需求。现代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很高,不但要求大学毕业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还要有研发创新能力,这对高校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大学生科研立项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很好举措,其充分体现教学研一体化的办学理念,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化学专业学生进入大三后,已具备一定的有机化学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因此,我们要求学生积极参与相关课题的申报工作,近三年来,我院每年都有近80%的学生参加科研究立项,其中从事有机化学方面课题研究的比例最高,我们也鼓励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团队。这种教学与科研结合的模式不但提高了学生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激发对有机化学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学生学到了科学研究方法,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为他们今后踏入社会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