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高效课堂合集12篇

时间:2023-08-30 09:15:43

初中历史高效课堂

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篇1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1-0030

叶兰教授说:“高效课堂应该是教得有效,学得愉快,考得满意”。高效课堂要求教师教得高效、学生学得高效,主动学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实现高效课堂,必须工夫下在课前,组织落实放在课中。平时,笔者会把历史插图收藏起来,并且提前制作一些与课程相关的表格,用思维导图软件制作一些教学板书和课堂小结。把平时收集的历史视频的格式转换好,实现高效课堂首先要从问题设计入手。历史插图、历史视频、投影仪的使用、表格教学法和思维导图的有效应用是实现高效课堂的重要途径。除此之外,教师还应有必备的专业素养,如自控能力、随机应变能力、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尽管教师的教学方法如何灵活多样,实现高效课堂,还要有良好的课堂纪律做保障,也离不开学生的进取心和竞争意识。因为“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再好的条件也不能代替个人的努力。所以,学生的求知欲、进取心和竞争意识是提高学习成绩的根本动力。教师还要经常不间断地进行学生的思想教育。

笔者认为高效课堂形成主要的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堂教学结构紧凑严谨

学生的预习新课、教师检测新课预习效果和作业评价的这三个环节不可缺失。普通的教学环节有:检测新课预习效果、作业评价、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练习、布置作业、预习新课。这七个教学环节环环相扣,缺一不可。良好的习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预习也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一半”,充分的课前预习,是教学目标达成和实现课堂高效的重要方法,符合苏洋教授“先学后教”的教育理念。检测预习效果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的最佳途径。如果不检测,学生就不主动预习。学生没有预习和自学的习惯,教师要保持常态下达到高效课堂那是千难万难的。作业评价:就是查漏补缺。只有把前节课遗留的问题消化了,学生才能放下包袱轻松地学习新知识。复习旧课符合温故而知新的教育原则。掌握旧知识才能链接上新课内容,为学习好新知识铺平道路。巩固练习和布置作业是为学生知识的巩固和技能的训练服务的。每题都要有明确的意图,分量、难易都要适当。学生应该努力独立完成。避免负担过重,不然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直接导致课堂的低效或无效。

学生做巩固练习,这是对教学目标是否达成的检测途径。如果没有这一教学环节,教师就不清楚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的程度。教学任务是否完成、达标。只有通过学生做巩固练习、做作业才能知道;也只有课堂练习和做作业,学生的新知识才能得到巩固,旧知识才能得以升华。而所有的教学操作环节不能偏离教学目标。

二、优秀问题的设计直接影响课堂的实效性,也是课件优劣成败的关键

教学设计和课件中的问题设计要符合五何设计法的原则。教得好也就是引导得好。在教学设计或课件制作中应该重视问题设计,因为优秀问题具有如下特点:优秀问题有明确的指向性,围绕教学目标,关注内容要点,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能引起学生的参与热情,引导所有学生参与学习;激发学生思考,引起学生注意和兴趣;能将学生的思维水平引导至认知水平之上;还能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深度思考,并且能引导出学习重点与知识;更能引导所有的学生参与学习。

如笔者在《原始农耕生活的出现》一课中设计的问题有:世界上第一碗米饭是由哪个国家的人最先蒸出来的?为什么?在《人民生活的变化》一课中设计的问题有:文成公主入藏走了三年,今天请你护送文成公主入藏你会选择怎样的方式,大约要用多长时间?所谓“五何”,是指“是何、为何、如何、若何、由何”。

优秀问题的设计之所以还要符合五何设计法的原则是因为“五何”问题设计法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性:1. “五何”问题设计法有助于判断问题的探究空间和价值。2. “五何”问题设计法有助于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3. “五何”问题设计法有助于更清晰地理解目标层次和能力层次。4. “五何”问题设计法,还更能体现分层教学法的原则,能够基本反映出学习目标的层次要求。

在实施教学活动过程中,对学困生或者低年级阶段,可以要求他们完成“是何”“为何”类的问题,对程度较好或者中年级阶段的学生,可以在此基础上要求他们继续完成“如何”类问题,对比较优秀或者高年级阶段的学生,则要求完成迁移性强的“若何”“由何”类问题。

三、重视历史插图的教学作用

历史插图分为历史人物图、文物图、遗址图、示意图、古迹图等。历史插图为教材增强了直观性、可读性、欣赏性,为历史人物、地名、年代、时间、事件等枯燥无味的历史要素增加了时空感、直观感。有证明历史,增加教学可信度,增强历史厚重感,有助于学生对过繁过简知识的理解;也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等的作用;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记忆,并提高学生的分析、综合、概括、归纳的能力。尤其是在教师的教学和学生学习方面,一定要重视历史插图的有效应用。

四、重视表格在教学中的作用

表格教学法是反映历史知识内在联系的最适宜的教学方法之一。在Powerpoint中插入的表格具有概括性、综合性很强的特点,直观、简明、一目了然,而且也很美观。表格是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实物以及历史数据等历史史实的直观演示。用表格的形式呈现教案、教学设计既美观又一目了然,整体感很强。像比较题、列举题、分析题等都非常适合用表格的形式来表示。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分析、综合、概括、归纳的能力。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也还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整体意识。比较适宜用表格教学法的有中国地图出版社七年级下册的《辽宋夏金的和战》《四部古典科技巨著》《光彩夺目的时代文学》还有八年级下册的《洋务运动》《》等。

五、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合理地创设课堂问题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历史教师在设置课堂问题时要合理把握问题的难易程度,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及理解接受能力相结合,适当提出一些探究性的问题,积极引导学生对该问题所涉及的历史知识进行探究,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教师在此基础上不断拓宽问题的深度与广度,充分发散学生的开放性思维,从而实现教学模式的转变。以“”为例,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指出参与此次变法中的主要人物,此后让学生对的结果进行探讨,为什么此次变法如此快就惨遭失败?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研究与探讨,此时大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都被激发起来了,教师要善于把握时机,适时地对学生进行点拨指导,让学生共同探讨此次失败的根本原因。通过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研究并解决问题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六、促进初中历史教学生活化

历史并非单纯地对过去所发生事情的一种记录,更是让人们通过对历史的研究达到引以为鉴的目的。然而,当前我国的初中历史教学与实际生活是相脱离的,大部分学生不理解研究历史知识的真正意义,不明白所学到的历史知识有何作用,除了应付考试外,根本没有学习的动力,所以导致大部分初中学生缺乏最基础的历史知识与社会常识。

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篇2

一、历史课堂教学的内涵

历史课堂教学是由旧经验的同化、顺应、进而形成新经验的过程,经历知识、能力、情感三个过程,呈现出由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认识特征。

(一)历史课堂教学是一个由感知到理解再到检验的递进过程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或者由其他手段如:有时候以语文课的方式全体学生朗读重点段落、重点词句、课文导读、材料研读、相关史事等初步感知历史知识,了解大概的知识脉络。以新版课本七下《北宋的政治》中材料研读为例,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初步感知“北宋的建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重文轻武政策”等史实以及课文中相关经典史料的研读,深入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压抑武将,防止武将跋扈,但不是轻视武备乃至军队。事实上,宋朝对军队是极为重视的,军费的开始和人数也是相当多的,《水浒传》里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那就相当于“军长”一级的人物,林冲老丈人也是教头,两个军长保护不了一个女人,林冲老婆被调戏就被调戏了,最后还被逼上了梁山,这说明北宋武将还真没有什么地位。武将得不到重视,“人”得不到重视,和平年展经济教育,战乱年展军事,宋代经济在古代史中是比较繁荣的。纵观古代史,经济教育与军事比肩的朝代,以现在的话说综合国力强大的朝代,都是比较繁荣的朝代,实现了历史和现实的融合;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和感悟,学生不断将史学素养内化为学习能力,实现了历史课程的教育目标。

(二)历史课教学是老师引导学生,向学生提出问题、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和材料分析和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是学生质疑,解惑的过程,学生在问题引导下对课程的理解或体验,《北宋的政治》这课,材料研读《哲宗正职官志》记载:“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根据材料,提出了问题:说说通判的职权和作用,176个字,在课文中的作用只体现一句话:以分知州的权力。这样两个官职,是权力平行的,有具有监督知州的作用,还可以直接向皇帝汇报知州的工作。这则材料,补充说明了设置通判的目的和通判的职权和作用。

(三)历史课堂教学必须具备的条件任何一节成功的课程必须具备的条件:学生对这门学科浓厚的兴趣、持久的学习热情和有效的学习方法等一系列条件。所以,历史课同样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长期保持持久的学习热情,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1.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通过多样丰富的历史故事情节、按照政治是一切经济、军事、文化史实发生的根本原因,揭示历史的奥秘、体会历史的价值,引导学生自觉地学习。如七上课文《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里“西晋末年以来,大批北方人民为躲避战祸南下。到东晋后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布满南迁的流民,尤以江苏一带为多,有一部分流民还继续南下进入今天的浙江、福建、和广东地区。”我们将乐是纯客家县,客家先民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再到闽赣边区,定居将乐,继而往南迁移的历史履痕,我们班上有这么几个姓:吴、石、廖、李、曾、徐、严、陈、谢、伍、邱、杨、肖、林、邓、汤、揭、余、俞、冯、郑、高等姓,我姓邱,我的祖先居住在河南开封府固始县铁板桥头,我们来自渭水河畔,我们邱氏祠堂的对联是“渭水家声远,琼山世泽长”那你们知道你们家族是什么时候迁入将乐的?那有些同学不知道,有些家族比如汤氏家族因为每年三月三有祭祖,那汤氏后裔对他们时候迁入将乐比较熟悉。其他姓氏同学很渴望了解先我们的祖先如何从北方迁入南方,也很渴望了解当时为什么会从北方迁入南方。并且留下作业,叫他们回去问他们的爷爷奶奶他们的家族史。同时也告诉同学们更好的记忆这一章节的方法:我的网名叫南渡知秋,就是来源于“牵牛南渡,落叶知秋”,我们都是南渡的中原人。我们的祖先都是参与江南地区的开发的勤劳的百姓。2.让学生有持久的学习热情历史的课堂教学与其它课堂不同,应品味历史,感受历史,从他曲折动荡中感悟历史发展的本质,引导学生热情投入,忘我学习,可引入《汉书。食货志》: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引导学生珍惜我们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3.掌握和运用有效的学习方法历史的课堂教学,有他自己与众不同的教与学的方法,一份卷子,50%或更多的是对史料的解读,从史料中理解和把握史实,完成学习任务。如引入“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最后完成”的史料,引导学生反思为什么是唐朝中后期开始经济重心南移?为什么又是到南宋最后完成?历史事件都是有他存在的历史背景和原因的。

二、历史课堂教学是否高效与课堂教学的成功导入密切相关

初中的历史简单,趣味,一个成功的导入法可以马上引起同学们的注意力,激起他们的兴趣,教师要巧妙地创设能唤起学生求知欲望情境,使学生迅速地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来。

(一)悬念的导入——“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如果你百度北宋10大著名将领,你可能只认识杨业和岳飞,还有动画片里的狄青,你知道杨业和岳飞最后的结局是什么?同学们都知道,为什么北宋名将会有那么悲惨的结局?这和北宋重文轻武等北宋政治有关,那么我们这节课就学习《北宋的政治》

(二)复习导入——历史课与其它课程与众不同的特征,就是线索性强,知识体系成链条,那么复习导入就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一节课的复习导入至关重要,这也是历史教师喜欢的一种导入新课的方式,它不但可以检查上节课学生的掌握情况,可谓是温故而知新,还能为新课做好知识上的衔接和铺垫。例如,在讲述《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可先复习已经学过的《美国独立战争》和《英国君主立宪制》,相互比较各个异同点,还可以比较同一时期的日本和中国,不仅纵向比较还可以横向比较,让学生掌握这几课知识的重要史实。

(三)音频、视频的导入——调动感觉,直观、具体地再现抽象、遥远的历史现象。“入境始于亲”,这是我们最常用的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方法,让学生从内心融入到课堂的教学之中,多媒体以其立体、直观、形象等独特优势,融入历史课堂以来,深受师生的青睐,通过多媒体视频、图片再现和还原历史画面,使学生如亲临其境,有效的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如教学《港澳回归》这课时,放映视频资料《1997香港回归》,当五星红旗在香港会展中心冉冉升起时,学生感到得热泪盈眶,爱国情怀油然而生,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度被激发,达到了高效课堂的教学效果。

(四)历史材料、文物、实物的导入——多样化的教学教具,妙趣横生的情感体验。我听过印象最深的课是在列东中学听的一节课,2001版《辉煌的隋唐文化》(一)雕版印刷术的发明,我同学叫美术老师给她刻了一个版画,带着油墨、纸张、刷子到了班级,上课一开始,让每组同学拿洁净的白纸刷上油墨,盖上白纸,干净的刷子刷好,就印出一张版画。老师引入隋唐时期、四大发明之一—雕版印刷。历史材料,文物、实物的多样,能起到深化主题、画龙点睛的作用。

三、深入解读历史课标

初中的历史课程具有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和综合性四大特征。历史课程虽然是小科,我们历史老师不能让历史成为边缘科目,所以我们不但要让学生乐学历史,不与语数英理化抢夺时间,必须提高历史课堂效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加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很多老师认为写教案浪费时间,为什么一定要手写教案?为什么要教学后记?部编教材到今年已经第三年了,我对新教材的理解在每课的教学后记里,如今我也积累了很多对新旧教材的对比。

(一)在教学方式上从素质教育出发,历史课程教学最终目的是为了掌握历史知识与技能,掌握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往的教学标准注重教师传授历史转变为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变化与提高。基本改变了以往只注重教科书,只教教科书的观念和教法。

(二)教学资源的运用课本中的课文导读、材料研读、历史图片、课后活动、知识拓展、《历史彩色地图册》、练习册中的知识归纳,以及课外乡土历史资源、视频图像资源、网络资源使得有教育意义的资源得到更有意义的运用。

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篇3

一、自选课题

每学期开学初,新课本发给学生的第一节课,教师对课本要做一个大概的介绍,让学生对课本中的某一内容产生兴趣,然后布置任务要求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让他们提早做好准备。每个学生的兴趣点有所不同,如有的学生对太平天国感兴趣;有的学生喜欢抗日战争的内容;有的学生想探究:“”的历史···,所以我们应该允许学生自己选题,而不是采取强加于人的办法,这样才能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究历史的真谛。

二、精读教材和教参

当然,上课并不是天马行空、信口开河,上课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让其他的学生更加轻松地理解教材。即使是学生走上讲台,也不能完全脱离教材,而应该紧扣教材内容进行。为此,教师要向学生提供教参等教学辅助用书,要求学生在备课之前一定要把教材和教参读透,以便更好的把握教材的精髓,知道哪些内容该详讲,哪些内容该略讲;哪些地方可以使用教具;哪些地方可设计问题等等。这样,学生在处理教材的时候就可以轻车熟路了。

三、查找资料

为了适当增加教材的深度和历史课的趣味性,还必须要求学生多查阅一些资料,因为对于听课的学生来说,他们希望能够多一些教材上没有的东西,那种完全照本宣科的课是最不受欢迎的。适当增加一些趣味性的史料,即可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又可以调节课堂气氛,还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求知欲,又可以调节课堂气氛,还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印象。例如,有一个学生在讲述“”期间国家主席刘少奇受到攻击和迫害时,描述了他被迫害致死的惨象。这样,其他学生就可以深刻体会到当时民主和法制被践踏的程度。另一个学生在讲述日本大化改新时,顺便又提到明治维新,更能说明日本是一个善于模仿的国家,这即能引起学生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另外,有些走上讲台的学生为了使自己的课更受欢迎,必然会努力地查课外资料,这时他们的求知欲往往特别强,思维也特别活跃,而他们的知识面也在不知不觉中扩大了。

四、精心设计

在读透了教材,教参,参考了足够的资料后,到底怎样处理教材、设计教法?这一环节是关系学生走上讲台成功与否的关键。于是我给学生提出了这样的要求;把握重点,详略结合,精心设计,共同参与。具体来说就是:对重点内容,可适当补充材料,详细讲解,其他地方则可略可省;另外还要精心设计几个讨论题。如:“如果拿破仑没有侵略其他国家,法西兰第一帝国会不会覆灭?”、“既然已被认定为的接班人,他为什么还要加紧篡权?”等等。这些问题,往往能产生“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五、认真试讲

在正式的上台之前,我会找学生试讲,以便更好的把握时间,及时查漏补缺。试讲也是为了增强学生在讲台上的自信心。有的学生说“既然老师都认为可以了,我就放心了”,也有学生试讲几次都是失败的。可见,试讲对于初次上台者尤为重要。

六、师生共台

所谓“师生共台”是指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一节课。教师可先引导学生对前一节的内容进行回顾,然后引出新的课题,接着再由一两个学生各自讲解一两个目录,时间限制在25分钟内,最后再由教师对这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并对台上的学生进行中肯的评价(一般都是肯定好的方面,不必过分苛求),如果时间充裕的话,还可以当堂让学生做一些材料分析题或其他练习题,以巩固新课。教师同台是为了避免由某一个学生唱独角戏。比如演电影,即使再好的演员,再好的情节,但如果从头到尾只有一个人表演,肯定只能让人腻味。而上课由几个人穿去,展示每个人不同的表达形式和不同的内容,就能使其他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听课。而且由于讲课的是自己的同学,大多的学生都能积极配合,碰到提问或讨论问题时,能够无所顾忌,畅言语言,这样达到了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

在教改的事件过程中,我惊喜地发现,很多学生通过上课不仅体会到了当教师的艰辛和喜悦,还学会了对历史的思考,并增强了自学能力。此外,由于课堂气氛越来越热烈,有的学生看到自己的同学取得了成功,也在跃跃欲试,决心上出一堂更精彩的历史课。你会明显感觉到一股学习历史的热潮正在涌动,这样的现象说明,让学生走上讲台基本达到了推动学生从“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

七、需要注意的问题

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篇4

新课标的实施对广大历史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对学生的学习提出了不同要求。为适应这些新变化,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必将发生改变,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时代的变化。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懂得设计和使用课堂小结更是课堂教学中一门高深的艺术。一节课开始的情境导入固然重要,但是一节高效的初中历史课不仅要有有趣的开头,还要有完美的结尾,因为运用适当的课堂小结,可启发学生的思维,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成语 “善始善终”的形容是最贴切的!那么如何巧妙运用课堂小结来达到 “课虽终,趣犹存”的境界?下面介绍我在历史教学实践中常用的几种方法。

一、归纳总结式课堂小结

归纳总结式课堂小结是一种深化教学内容的小结方法。它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所学知识的层次结构,掌握其外在的形式和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系列及一定的结构框架。这种小结简明扼要,提纲挈领,目的明确,且具有较高的实际意义,但也不是依教学的时间顺序,简单地读一遍板书各纲目的标题就能完成的。历史讲求真实性、准确性,在历史课堂结尾时必须要运用准确、简练的语言点明学习主题,升华所学的知识。

使用归纳总结式课堂小结,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分析、归纳不仅有利于引领学生找到了知识的精华所在,也有利于教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归纳总结可以是教师进行总结,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小结或师生共同归纳。例如在《洋务运动》这课的学习,新课学习完毕,教师先引导学生回忆本课的主要内容,然后由教师归纳并投影小结:内忧外患两考验,统治阶级忙自救;师夷长技三十年,自强求富办洋务;奕曾李与左张,工业海军和学堂;甲午一战三军败,国未能富兵未强;开辟中国近代化,探索之路艰又长。这一小结挈领归纳了本课的重点,准确地抓住每一个知识点的外在实质和内在的完整性,它用最简单、概括性最强的术语对新知识加以组织,并使新知识融合于已有知识经验中,从而使新知识更加巩固。归纳总结是效率高、功效强的一种很重要的记忆。通过这样的小结,深化对课堂教学主题的理解和把握,使得新知识在学生大脑在经过了“信息编码”而被“定格”,为后继的学习和运用它们奠定基础。

二、铺垫设疑式课堂小结

铺垫设疑式课堂小结是一种承前启后,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小结方法。教学既具阶段性,又不乏连续性。特别是历史知识,它的时序性很强,事件的发生有一定的时间顺序。有时一个课题需要几课时才能讲完,这样几节课之间必须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教师可在设计课堂小结时提出一个有启发性的思考,造成悬念,为下一节课做好铺垫。一节课好的结尾,就如同小说或电视连续剧一样,故事情节发展到千钧一发时刻,嘎然而止,促使学生急于求知后面的内容。因此作为一名现代教师,只会“解惑”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会“布惑”,教师在结课时,以问题为本课埋下伏笔,使教学自然地过渡到下一节课;或者在下课前留下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引领学生去思考,去探索。有效地将课堂进行延伸。这些都是铺垫设疑式课堂小结所产生的作用。例如在学习《辛亥革命》一课结束时,我做了这样的处理:面对西方列强的不断侵略,中国人民做了不懈努力的探索,地主阶级洋务派开始学习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中国的资产阶级开始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但最后的结果都失败了,那么中国的出路在哪里呢?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又会展开怎样的探索呢?学生的好奇心被调动起来,纷纷预习下一节课《新文化运动》。这一小结既整理了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又引出了后一课的内容,设置了强烈的学习悬念,引发学生带着问题继续学习新的内容,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提供导向,而且还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求知欲望,从而变被动的接受为主动的索取,取得更大的教学效果。

三、问题讨论式课堂小结

“讨论”从形式上给予了学生进行语言表达的机会,在内容上是对所学知识的梳理和比较。课堂教学中,适时地指导学生开展讨论,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新课程标准指出,历史课程改革应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的空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历史课堂中巧妙地运用讨论,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助于减轻教师的负担,让教学事半功倍。所以当教师授完新课内容后,进行课堂小结时结合教材内容提出一个或几个有争议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讨论,教师不急于表态,在讨论中发展学生的思维,循循善诱,让学生得出正确结论。问题的提出会引起学生的注意,在热烈的讨论中,会对所学的知识又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例如在学完《英国工业革命》一课,我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如果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中国,那么中国现在会是什么样的?学生马上展开激烈的讨论,并一致认为中国的资本主义将会获得很大发展,中国也极有可能像近代的日本那样走上民族复兴的道路,摆脱西方列强的奴役。学生们又联想到今天的对外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更感到夜郎自大、固步自封的危害,觉得对外开放才是国家繁荣强盛的根本。这节课虽然结束了,但对该课学习内容的讨论并没有停止。这样的讨论,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引发学生课后自觉地去探究问题,加强了知识的延伸性、应用性。既提高了学生求知的兴趣,又拓宽了学生的认知视野;同时也让小结成为了本节课的亮点。

四、冶情励志式课堂小结

初中历史课教学也是德育的重要途径,新课程标准更牵涉到人的品格、道德、理念、信念,直接触及人的内心世界,灵魂深处。中学生是新世纪的主人,是祖国的未来,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感教育是历史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因此在进行课堂小结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结合课文内容,通过各种手段,如音乐、诗歌、漫画、艺术性的语言、人物传记等努力创设情境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人生,从而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情感教育。例如在讲完《长征》一课时,在课尾播放《十送红军》歌曲,调动学生的思维细胞,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感悟:井冈山的百姓为什么十送红军?长征中,红军经历了哪些艰难险阻?通过音乐欣赏让学生认识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从而乐观地面对生活,提高学生抗击生活挫折的能力,这样,一堂课就在美好的情境中结束了同时也达到了震撼学生情感的效果。这种冶情励志式小结,结合了学生实际情况,把历史知识的掌握与思想品德教育有意识地联系起来。将有意识的教育寓以在无意识的受教育之中,自然地、适时地、适量地渗透了情感教育,达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五、游戏活动式课堂小结

游戏是愉快的,是一种充满创造性的活动。现代教学中,游戏已成为一种较为常见的教学形式进入到课堂了。在结课时,教师紧扣课文内容,设计一些简单、易行的游戏让学生参与也是不错的小结方法。课堂即将结束,学生会感到疲倦,注意力开始分散,这时教师通过引入游戏的方式进行总结,让学生在参与中求知、在乐中求学。例如 《大变革的时代》这一课的学习,在课尾我设计了故事接龙游戏。先通过投影一组图片,配以有意思的文字,然后让学生以故事接龙的形式一起来编“我在秦国的发家史”的活动。

图片一:置办耕牛虽然好,只是花费太大了。唉,两手空空啊。

哇,城门口这是在干吗?……(学生根据成语典故“立木取信”展开想象,编起各种的“经历”。)

图片二:嘻,挣到好大一笔钱,让我想想怎么花……(学生根据“商鞅变法”的内容去想:可以买田买地、可以买房子……)

图片三:这个商鞅变的什么法?!老习惯过日子多好啊。

天哪,那不是太子的老师吗,居然被刺字处罚,听说是反对变法……

我昨天发的牢骚有人听见吗?

赶紧回家种地去

铁这东西还真好使,……(根据铁农具的好处,学生的故事十分精彩。)

图片四:可惜我家里人丁少,只有一双老父母,怎样耕地才能快一些呢? ……(可以利用耕牛来耕地:当时已推广牛耕。)

隔壁小子仗着家里的钱多去做生意,哼!比比谁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哈哈,我成小地主了!!!

我要更多的地!

我要更多的钱!

我还想成为小贵族!

我的理想实现了!

可是商鞅被处死了。唉,这也不稀奇,以前的太子当了国君了。

通过这一活动,激起了全班学生参与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在活动中根据课文内容展开了丰富想象力,全面感知历史,对本课内容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所以说游戏活动式的课堂小结,既保持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让本节课在良好的氛围下结束,划上了完美的句号。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课堂小结的方法多样,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具体情况,精心设计课堂小结,及时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结构,较好的完成每节课的教学任务,达到预先设想的目标,提高课堂效率。

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篇5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指出:初中历史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学生获得历史基本知识和技能,初步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逐步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初步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理解和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所创造的文明成果;学习和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曲折历程中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近些年有教育者提出高效教学这一先进理念,如何在课堂45分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教学的功能,最大限度提高教学效率,成了许多教师研究学习的课题。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还要求学生能掌握历史基本知识,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以及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掌握正确计算历史年代、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等基本技能,初步具备阅读、理解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形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以及图表等形式陈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具体如何做到提高历史课堂效率还是需要一些策略。

一、课前明确学习目标

在历史教学中把目标告诉学生可以帮助他们在上课前组织思维,在他们头脑中提供可以挂靠要点的钩子。这不仅激活了学习过程,并使学习者集中注意力去获取所要求的结果。教学重点是教学目标赖以贯彻的最基本、最主要的内容。新的历史课程标准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方面确定为教学目标。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实际,根据教学目标,恰当地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确立为教学重点。所谓历史教学难点,主要是指头绪较多或较艰深,不经过历史教师的诱导,学生难以理解掌握的那部分内容。历史教学的多样化并不意味着无重点地蜻蜓点水,在多种呈现方式中的各项学习内容并不是同等重要的。教学重点是知识的关键点,教学难点绝大部分存在于教学重点之中,是培养学生兴趣、磨砺学生意志、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载体。

二、提升教师的知识水平

教师作为知识的主要传授者,要将博览群书、提高自身修养作为不变的目标。中学历史教师只有经常充电,丰富知识,提高自身素养,才能在升华自己精神的同时,带给学生更多的知识。作为教师,不论教授什么科目,在研究自身专业的同时,要扩大知识面,多学习文学、哲学、美学等知识。博览群书一方面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还可以提升人格魅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更机智、幽默、成熟,以获得学生的尊重。教师还要密切关注时事动态,深入思考、研究某些社会现象,与时俱进,以史为鉴。作为历史教师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弘扬国家的优良传统。而要做到这些,历史教师本身必须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必须博学多识。

三、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历来就有“文史一家”“政史不分家”的说法,历史与政治、与语文是紧密联系的,不仅如此,现在中考文综考试更是把政史地紧密结合在一起。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其他学科的特点为历史教学服务,让历史课堂更丰富、更有趣、更吸引人,这样不仅提高了历史课堂教学实效性,也适应了高考的要求。

1.语文的语言

语言是最普通、最直接、最常用的教学手段,她能把教师的情感充分地表达出来。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生动、风趣、幽默、准确而富有激情的语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调动他们的情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能让学生在和谐、活跃、宽松愉快的气氛中,更好地理解知识,它使教学锦上添花;使教师不仅“教得懂”,而且“教得美”,学生不仅“学得好”,而且“学得愉快”。

2.政治的观点

“政史不分家”,历史为政治提供事实依据,政治为历史提供理论论点,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逐步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分析历史现象,认识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同时又要懂得如何用史实论证观点,既要避免讲空话套话,又不能机械地堆砌史实,要做到史论结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读史明智的境界。

3.地理的图示

直观的地理图示可帮助学生形成历史空间概念,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强化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四、指导学生科学的记笔记

常言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记笔记是学生在听课过程中一定要认真对待的工作。然而,看起来很简单的记笔记,其中也蕴含着大学问。很多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一提起笔来记笔记就顾不上听教师讲课,而一认真听讲就顾不上记笔记,这就是典型的缺乏技巧的表现。课堂笔记的目的是为了整理知识脉络,以供自己将来复习巩固知识所用。因此,学生在记笔记时,无需把所有的内容都动笔记下来,而是简单地把一些知识重点、知识脉络给记下来,只要自己能看懂就可以。除此以外,学生在记笔记的过程中,脑袋也不能闲着,而是要对教师所讲地知识进行思考,要学会“一心二用”。当然,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也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在遇到一些重点难点内容时,教师可以适当放慢讲课的速度,给学生留一定的时间进行思考,这样,在边思考、边记笔记的过程中,学生才能够真正地听懂课、听好课。

总而言之,随着新课改的推行和不断深入,历史教学也应发生相应的变化。若要改变目前初中历史教学产生的问题,提高教学效率,就必须要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师素质水平,明确教学目标,发挥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作用,稳定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了解历史、学习历史的热情,使教师在学生的努力与配合下打造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邓涛主编.名师高效课堂的引导艺术.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篇6

1.会读,就是教师在历史课堂的学习中指导学生有目的、有重点、有针对性的去解读教材。它大体包括以下三个步骤:读单元主题,读导言,读课题。第一次让学生解读教材时,要整体地去读,全面把握,既要读教材中的大字号文字,又要读教材中的小字号文字,同时还要细读教材中的图表。此时可要求学生读书的速度适当快一些,甚至是速读。第二次读教材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去读,让学生根据老师出示的学习提纲,去解读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

2.会划,就是在解读教材时,要求学生划出文中的重点内容,找时间,找关键性词语,如:“揭开了……序幕”这一关键词语,就是某一重要历史事件开始的一个标志。例1:德国维登堡大学神学教授马丁﹒路德撰文斥责教皇出售赎罪劵的恶性,揭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例2:“长期议会作出了一系列谴责暴政和限制王权的重大决策,揭开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划出了这些关键性词语,就能深刻地领会事件的实质,也就抓住了学习的重点。

3.会想,是指学生在历史课学习中,既要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又要会解决问题。例: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此时就要思考:“巴黎人民为什么要攻占巴士底狱?巴士底狱仅仅是一座普通的监狱吗?他又象征着什么呢?这一事件有着什么样的影响呢?7月14日在法国历史是又有着什么样的意义呢?”学生带着这些自己提出的问题,再次进行研读,通过思考和归纳,从而找到问题的答案:巴黎人民为什么要攻占巴士底狱?巴士底狱不仅仅是一座普通的监狱吗?它又象征着封建专制暴政,这一事件是法国大革命开始的标志,7月14日这一天被定为法国的国庆日,这样就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体验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学会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和评价,并反思历史,汲取历史经验教训。

二、所谓“三抓”,主要是指抓时间,抓事件,抓人物

1.抓时间。时间在许多历史课中,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抓住了一些重要时间,就能很快理清全文的脉络,对提高学生课堂记忆,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在讲授《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一课时,就引导学生抓住以下几个重点时间来进行学习。①1640年11月,查理一世被迫重开议会,揭开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②1642年,查理一世挑起内战;③1649年1月,查理一世被斩首示众;④1653年,克伦威尔解散长期议会,就任护国主,实行护国政治;⑤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⑥1688年,“光荣革命”; ⑦1689年,议会通过《权利法案》。可以说,历史课中的一些重要时间让学生抓住了,文章的结构自然也就一目了然。

2.抓事件,是让学生掌握纵向联系的方法,多角度的去对教材中的重要历史事件总结。如学习“英国的殖民活动”这一问题时,应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归纳和概括:

对美国:17世纪初至18世纪初,英国在北美大陆东部大西洋沿岸先后建立了13个殖民地。18世纪六七十年代,英国强化了对北美的殖民统治。英国的殖民统治严重阻碍了北美各殖民地社会经济的发展,殖民地人民纷纷组织民兵,决心为民族独立、自由,与英国决一死战。

对印度:17世纪初,英国开始入侵印度,到19世纪中期,整个印度都已经成为英国控制下的殖民地。英国队印度的掠夺与殖民统治引起各阶层人民的不满,1857——1859年爆发了印度历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起义。

对中国:1840年发动侵略战争,鸦片战争爆发,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约》;1856年10月——1860年10月,英法联军为主凶,美俄为帮凶,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清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黑奴贸易,18世纪初,英国凭借海上霸权排挤竞争对手,垄断了非洲黑奴贸易,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黑奴贩子。加速了英国资本原始积累。

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篇7

初中历史知识比较系统,只要掌握正确的方法,就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有效地提问,才能使课堂更加活跃,学生在课堂中才能独立自主地学习,才能更好地调动积极性,提高历史课堂的学习效果。

一、难易适中,兼顾主体

提问失范是教学中比较常见的教学失误,且经常被教师忽略,使得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明显。提问的难度需要由教师认真思考,现在很多教师提出的问题都比较简单,达不到启发思维的效果,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并不明显。在教学中,我进行了认真分析和研究,针对学生的心理和思维,设置了难度适中的问题,同时在提问的过程中又兼顾到了主体间的差异,使得提出的问题既符合学生心理,又利于整体教学。

例如,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夏、商、西周的兴亡》,这部分的学习内容是初中历史朝代学习的开始,也是历史学习的基础,为了让学生尽快适应初中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我在讲课中重点选择了一些问题对学生进行提问,如在学习第一部分“夏朝的兴衰”时,我向学生提问:“同学们,刚才我们学习了夏朝的兴衰,下面谁能告诉我,夏朝是如何灭亡的?”在我的引导下,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了仔细阅读,经相互讨论后,回答了问题。在整节课讲解过后,我向学生提问:“大家思考一下,夏朝、商朝和西周灭亡的原因有什么共性?”通过这种有效提问,学生能针对问题进行认真思考,锻炼了对问题的总结和分析能力,这种分析和总结的过程也为记忆提供了基础。

对于提问的设置必须要考虑到教学重心,要针对问题难度,结合知识点以及学生的心理和学习情况,言简意赅地设置问题,让学生明白教师的意图,同时也不能让其觉得简单而索然无味,因此,在问题设置上教师要精心谋划。

二、适时切入,激活思维

课堂提问是激发学生思维的最直接方式。在课堂上,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而部分教师往往会选择讲解式教学,充分利用时间来讲解,对讲解内容自问自答,学生参与较少,久而久之使课堂变得单一,学生的思维也无法跟着教师走。在教学中,我非常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培养,通过适时切入问题,活跃他们的思维。

例如,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这节课的内容主要讲述了宋朝南方的各项经济的繁荣景象。针对这部分内容,学生积极性不高,课堂分心严重,课堂教学效果不好。在讲解时,为了充分激活学生的思维,我在课上会对学生进行实时提问,如在讲解“南方商业的繁荣”时,我会针对南方繁荣景象让学生总结:“同学们,下面请大家认真阅读这部分内容,总结出宋代的繁荣景象和国内外的经济往来。”接着我会继续提问:“同学们,这些经济往来说明在当时南方的哪些产业比较发达?为什么发达?”在我的逐层提问下,通过对问题的适时切入,学生的思维能够紧跟我的步伐,能够带着问题进行思考与学习。

学生的思维需要培养,正确的思维方式有助于今后的学习。对于初中生而言,他们的思维正处于形成和发展时期,这个时候如能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有效激发,则能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形成缜密的思维能力。通过对问题进行有效的切入式提问,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了,并始终处于最佳状态,课堂学习收到满意效果。

三、激励评价,尊重个体

提问的技巧需要教师进行认真的分析和研究,问题的难度可以影响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在这个问题上,很多教师会选择简单的问题,学生虽然能回答出来,但却无法锻炼自己的总结与分析能力;选择难度较大的问题,学生又回答不出来,积极性提不起来。因此,在课堂上,我会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兼顾到个体差异,让学优生和学困生共同参与课堂提问,给予他们以鼓励和评价。

例如,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这部分内容是有关五四青年爱国运动的事件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事件。为了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在讲解时,我针对“五四爱国运动”这部分内容对学生进行了提问:“同学们,通过对这段五四爱国运动内容的学习,请大家总结一下,运动中学生要求了什么?”这个问题比较简单,因此,我会选择学困生来回答。学生回答:“他们要求‘外争、内除国贼’,取消‘二十一条’,反对在‘对德和约’上签字,惩办卖国贼曹汝霖等人。”这时我会进行鼓励和评价:“这位同学回答得很准确,证明他用心读教材了,认真分析了问题,下次继续努力。”接着,我继续提问:“针对学生们的抗议要求,谁能说说当时社会存在哪些不好的现象、不合理的地方以及耻辱?”针对这个比较深奥的问题,我会选择学优生来回答。学生回答:“说明我国正处于内忧外患时期,内有卖国贼,外有强国侵略。”我评价道:“很好,这位同学回答得很准确。”针对主体差异而提问,能使学生认真思考问题,在鼓励和评价中重获自信,积极主动学习的热情高涨。

在课堂上,教师的话语对学生的影响很深,学生会因教师的一句鼓励而信心倍增,也会因教师的一句失言而消极沉默。因此,教师不要吝惜自己的鼓励性话语,而应积极地鼓励和评价,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充满信心,在积极思维、认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增强课堂的学习效果。

四、内外结合,升华素养

课堂讲解是学生接受知识的最重要环节。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知识的效果是课余自学效果的几倍。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对知识点进行充分地讲解和分析,同时要结合课内外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维启迪和开发,开阔学生的眼界。教学中,我非常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启发,经常在讲课过程中融入课外的关联性知识,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理,并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升华学生的素养。

例如,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最可爱的人》,本册教材主要讲述的是近代历史,而本节课讲述的则是历史上的民族英雄。教学中,我不仅希望学生能够深刻记忆这些民族英雄,而且更希望通过我的讲解,激发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因此,在备课时,我通过互联网找到了大量的英雄人物事迹,在课上把这些事迹向学生讲解和描述,并向学生提问:“同学们,通过我的讲解和描述,大家都有怎样的想法?”有的学生说:“我们应该向英雄们致敬!”有的学生说:“我长大后也要为祖国效力,把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外国不敢再欺负咱们国家。”学生的回答就是他们接受知识的最好反馈,通过我的提问,学生能够认真思考,充分表达感想。在今后学习中,当遇到同类知识时,他们就能自主地进行思考和分析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

积累是一个过程,需要一点一滴的积攒。在学习中,教师应培养学生把课内外知识相结合学习的好习惯,当接触新的知识时能够自主联系其他相关知识,使得所学知识更加牢固。

作为一位初中历史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点拨和指导,还要培养学生养成独立自主的学习习惯。通过创新教学方式,对知识点进行合理利用,引导学生运用知识,全面提升学生素养,使历史课堂更加色彩斑斓。

参考文献:

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篇8

1.初中生历史学习的兴趣不高

历史学科在现阶段的初中教学中,学生普遍缺乏对其应有的重视,究其原因,初中生一般认为认为历史学科相对于数学、物理、化学等理科来说是次要的学科,因此,对历史学科的学习缺乏应有的重视,大部分学生对历史教学表现得较为消极,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不浓,学习的热情不高,历史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强,教学效率相对低下,难以满足初中历史教学的现实需要。在课堂学习中许多学生只是抱着应付的态度,上课的注意力不集中,对于历史教学活动的参与度不高,这样的教学状况极大地影响了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的实施。

2.教学的方式相对陈旧

现阶段的初中历史教学依然沿用着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教师的机械讲述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活动方式,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人,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中,课堂教学的气氛压抑沉闷,难以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这种相对陈旧的教学方式是初中历史高效课堂实施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二、初中历史高效课堂实施的策略

1.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在以往的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都缺乏对良好教学情境的创设,这样的教学不是学生欢迎的初中历史教学,相反,如果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与学生生活实际及现实需要紧密联系的良好教学情境(如以带领同学们参观历史博物馆的方式创设情境),可以极大地激发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以此促进初中高效课堂的有效实施。

2.以教师素质的提升促进高效课堂的实施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能否实现高效课堂,很大的因素取决于教师的素质是怎样的,教师的知识面比较窄,缺乏渊博的历史知识,以及缺少必要的教学能力与先进的教学理念,就难以胜任初中历史教学。因此,加强教师的培训,促进教师素质的全面提升可以有效地促进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的实施。

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篇9

关键词:初中历史;高效课堂;构建

历史可以说是一门比较枯燥的学科,如果教师不能采取丰富有效的教学方式,将会影响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培养,从而影响课堂教学效率。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及时转变教学理念、拓展教学思路、创建良好的教学情境,从而将学生带入历史的长河中,感受到历史学习的乐趣。

一、营造互动交流的有效课堂教学氛围

良好的教学环境,对于学生能力的成长具有重要影响,也是开展课堂教学以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所以,现阶段的初中历史教师,必须积极转变教学观念,不断完善和发展创造性的教学环境,提升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积极鼓励学生发表意见和提出质疑,用于探索,从而为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历史知识特点和学生实际特点的教学方法,要求学生在课堂中积极踊跃地发言和讨论,从而加深对历史发展进程的体验和理解。历史教师可以提前准备丰富的历史相关资料和信息,比如说以纪录片、图片、故事等方式展开教学活动,设计更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教学情境,从而将历史教学转变为艺术教学,更加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实现教师和学生情感上的共通,促进学生思维的发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的能力,从而提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创新历史教学方法

构建高效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师有必要创新教学手段。第一,问题启发式教学。这是一种与以往传统的单一的传授教学不同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中将学生成为实践的主体,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进行主动讨论,然后鼓励学生进行主动发言,通过教师的帮助加以辅助讲解,共同提出处理该问题的结论。在进行启发式的教学模式之前,要将课堂气氛放松下来,让学生能够积极地提出问题或者阐述自己的想法,另外,不同难度的问题教师要采用不用的教学方式加以鼓励,并给出不同程度的引导。第二,情景融合式教学。这是一种将现实情节贯穿于教学内容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中构建一个生动丰富而具体的情境,使学生能够置身其中,使

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更为深刻,以引起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兴

趣。这种教学模式一般通过采用一个历史故事、一幅图片或者生活中常见的小事来导入主题,加以教师生动的讲解,使学生对相关知识能够更直观地理解,最后,通过这种情景教学方法使学生产生共鸣,积极提问,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体性,以更好地完成历史教学任务。

三、注重提问技巧

课堂提问属于一门艺术,教师能否具有高超的提问技巧,决定了其能否构建高效的课堂。课堂提问,一方面是知识的交流,另一方面也是师生情感的共鸣。通过课堂提问,有利于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首先,注重问题类型,保证问题质量。初中历史教师结合学生学习兴趣和课堂内容,提出不同类型的问题,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以此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其次,全面撒网,重点捕鱼。历史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必须具有平等性,能够针对班级中所有学生,保证所有学生均能够在课堂中有所收获。教师需要转变以往不公平的观念,对学困生给予足够的关怀。最后,给予学生鼓励,促进学生进步。学生回答完问题之后,历史教师需要给予一定的见解和评价。每一个回答问题的学生,教师应当发现其闪光点,给予足够的表扬和肯定,以提升其历史学习信心,培养学习

兴趣。

四、巧用多媒体技术

合理地将现代的科学技术补充到教学手段中来,可以实现传统的教学方式和现代的教学方式相结合。以往的传统“黑板式”的教学方式虽然能够将知识展示得更清晰和仔细,但是课堂教学效率不高,通过使用多媒体教学方法能够大大提升教学效率,使历史n堂成为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通过多媒体设备可以将历史教学内容中的图片加以展示和解释,并且可以通过视频的播放来帮助学生更直观有效地了解某一时期的历史情况,以往的教师讲解的方法对这些视频和图片的解释是远远不够的,这只能通过多媒体手段来展示。通过直观地向学生展示屏幕上的教学内容,使课堂效率能够显著提高。

总而言之,构建高效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师必须及时转变教学理念,营造出宽松良好的历史学习氛围,同时加强对多媒体技术的使用,以此充分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只要历史教师能够在长期实践教学中不断总结和反思,适当调整教学策略,必将会构建高效的课堂。

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篇10

现代模式的教学不再也不应该是教师的一言堂,应该给予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激发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让他们在探索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掌握历史知识。课堂讨论是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激发发散思维的最佳方式之一,为了使课堂讨论达到最好的效果,在上课之前,教师和学生都要做好准备,对课堂知识有全面的认识和独到的理解,这样在讨论的过程中才能有话可说,才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在课堂讨论开始之前,如果想让学生对课堂讨论的问题有所准备并有足够的思考时间,教师就要在预习环节里把课堂上涉及的问题展示给学生,给学生推荐精心准备的参考资料,让学生在准备的过程中不至于盲目地看书;对于稍微有难度的问题,教师可以提供思考点,启发学生,让学生明确思考方向。

课堂讨论的环节更需要让学生有充分的准备。在上课之前,把学生分成三到五人一组,每组确定好一个代表作为本组的发言人,由发言人负责汇集并明确组内成员的意见并在班上展示本组对问题的讨论结果,其他组内成员可以做补充。一个小组发言完毕,其他小组有不同意见的可以由本组的发言人提出不同意见或者质疑,大家综合评议,明确问题答案。如果遇到组内成员分歧较大的问题,可以由发言人在班内提出来,全班同学共同讨论解决。每一位学生都要在认真研读教材与参考资料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发言材料,每一位学生都要做好发言的准备。要求学生的发言要做到观点明确、论述充分、论证有力、态度认真大方。

要想让学生充分地预习,做好课堂讨论,教师必须精心准备要讨论的问题。苏格拉底说:“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维的诞生。”教师推出的问题既要全面涵盖所学知识点,又要深入挖掘历史现象的本质。

如在学习“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课时,要让学生理解我国的政治制度自秦以来一直以中央集权为主,而中央集权制度首先要解决的便是中央和地方的矛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以下表格掌握我国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演变过程,学生做完表格之后可以在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地方政治制度演变体系。

从这个纵向的演变体系中,学生可以清晰地了解我国政治制度从汉至元的历史演变。然后再设计相关的问题,横向探讨,充实学生的知识体系。如针对两汉时期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就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汉初为什么实行郡国并行制度?郡国并行制度给汉代社会带来了什么危害?汉朝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这些问题涉及汉朝郡国并行制的各个方面,学生在回答的过程中既能纵向联系秦朝的政治制度,又能横向透彻地了解汉朝的政治制度。

除了以上所说的注意全面涵盖知识点以外,教师在设计问题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命题风格的新颖化与命题思路的多角度化。历史知识往往被学生冠以死板、沉闷的标签,设计一些灵活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更能激起他们的兴趣。

比如在探讨关于西汉初期丞相权力对皇帝权力构成威胁的问题时,可以让学生思考:“如果你是皇帝,你会如何保障你的权威?”讨论中,学生可能想出很多保障权威的办法,如设立能与丞相制衡的官职,让他们都直接对皇帝负责;充分任命布衣丞相,在朝中提倡言论自由,让官员甚至老百姓参与议政等。如果在西汉就开始提倡言论自由,那么历史将会改写。“一石激起千层浪”,智慧的火花就在学生的自由发挥中被点燃。

二、善用文本史料,促使学生深层思考

高中生学习历史不能再以了解某个历史人物或者历史事件为目的,而应该注重让学生透过历史现象,深层次地挖掘历史的本质,思考各种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发生背景及深层原因等。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除了要让学生理清本课所学的历史年代、事件、重要人物等内容之外,还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当时的社会现实,分析社会现象。而思考这些问题要从哪里寻找依据呢?答案就是教材内外可供参考的文本史料。

作为历史教师不能一味偏重于教材外搜集到的史料,其实教材上给出的很多史料对学生分析历史现象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

如“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课开篇就有一段不错的史料:“汉初仿秦实行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王。后来,诸侯王势力逐渐强大,对朝廷构成威胁。汉景帝纳谋臣晁错的建议,削减诸侯国势力。公元前154年,吴王刘濞联络六个诸侯国,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起兵叛乱。‘七国之乱’震惊朝廷。景帝杀掉晁错,刘濞仍不退兵,扬言‘我已为东帝’,景帝只好派兵出征,平定叛乱。事后,汉朝不断削弱诸侯王的权力,加强中央集权。”从这段史料中,我们可以看到汉朝政治制度与秦朝的异同,即汉朝的郡县制与秦朝的郡县制是一脉相承的,不同之处就是汉朝还同时设立分封制度。汉初诸侯王的权力足以与朝廷抗衡,这就形成了西汉初期中央与地方诸侯王之间必然会有的矛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地方权力足以与朝廷抗衡的问题随着“七国之乱”的平定被解决了吗?没有解决的话,汉景帝之后的皇位继承者又是如何解决这一矛盾的?

由此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的学习,从资料中总结历史现象,从阅读中深入思考历史原因与发展方向,明白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走向。

教材外的文本史料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历史的发展演变过程。下列几则材料能够充分体现出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脉络。

材料一 艺祖(宋太祖)继位之一日,宰执范质等犹坐,艺祖曰:“吾目昏,可自持文书来看。”质等起,进呈罢,欲复位,已密令中使去其坐矣,遂为故事。

――邵博《邵氏闻见后录》

材料二 汉制,皇帝为丞相起(立);晋、六朝及唐,君臣皆坐;唯宋(群臣)乃立,元乃跪,后世从之。

――康有为《拟免跪拜诏》

材料三 1912年初的一天,有位80多岁的萧姓盐商,从扬州来南京求见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孙笑着起立和他握手。老先生却放下手杖,欲行三跪九叩大礼。孙连忙将他拉住,请他坐下说:“现在已是民国,不再行这一套了。”并亲切地和他交谈:“总统是国民的公仆,是为全体国民服务的。”老先生问:“总统若是离职呢?”孙说:“总统离职后,就和百姓无异了。”临走时,老先生高兴地说:“今天我总算见到民主了!”

――摘编自吴剑杰《中国近代思潮及其演进》

根据这些史料,设计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课有关的各种问题。首先学生可以很容易概括出从汉至清君臣相见礼节的演变过程,然后可以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历史演变反映出的本质问题。经过讨论,学生应该能很容易地得出结论:大臣地位越来越低下,以致丧失基本人格;皇权独尊,专制主义政治走向极端。看似复杂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本质问题,在一则材料中就这样轻松地解决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很好。除了单独地利用教材内外的史料外,还可以把教材内外史料有机结合,对于教材中典型却简略的材料,教师可以利用资料对原文进行补充;教师还可以在备课过程中准备材料,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中的史料。傅斯年先生曾说:“史学就是史料学。”历史教学要充分合理地使用文本史料,通过史料让学生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创新教学策略,突破难点问题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对教学创新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倡导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倡导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历史教学要不断创新教学策略,让历史教学中的疑难问题在合理、新颖、有效的教学模式中得到很好的解决。

首先,教师要转变自身的角色定位,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沟通知识与智慧的桥梁。历史课堂如果一味地灌输知识,必然变得呆板、沉闷,所以教师要培养教学策略创新意识,从而更好地进行教学创新。

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篇11

对初中历史教师能力评定的标准主要是教师的课堂教学是否高效。高效的课堂教学不仅能够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而且还能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这也是新课改对初中教师的要求。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要想获得更好的发展,必须有广博的知识储备。初中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关键阶段,要想适应时展的需要,必须打造高效课堂,使学生在课堂上获得更多的知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高效的初中历史课堂概述

高效的教学课堂就是具有较高的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的课堂,打造高效的教学课堂是素质教育改革的目标。历史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历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实现历史课堂的高效教学。对于高效课堂的阐释,学术界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大多数人认为,高效优质课堂是指教师在一定时间内,以尽可能少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完成更多更优的教育教学任务,实现教育教学的三维培养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追求全方位、多层次、社会化、人性化教育,在教学结果上强调教育教学的高效果、高效率和高效益。

新课程背景下,要制定更加有效的教学目标,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运用恰当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效率,取得最大的教学效果。初中历史教师在打造高效课堂时,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历史学科的特点,制定有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对学生要因材施教,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打造高效优质的初中历史课堂。

二、实现初中高效历史课堂的教学策略

高效的初中历史课堂,不仅能使学生掌握牢固的历史基础知识,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真正实现教育的宗旨。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对如何构建高效的初中历史课堂,提供一些教学建议:

1.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和谐的师生关系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如果师生关系融洽,那么课堂气氛就活跃,就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以学生为本,关心关爱学生,尊重学生的需求,这样就会激发学生对教师的爱,就会使班级更加团结与和谐,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在历史课堂上,要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如启发式教学以及探究式教学等,在课堂上注重对学生的沟通和引导。不能以有色眼镜看人,要平等看待每一位学生,这样就会使学生更加拥戴教师,在这样一个和谐的师生关系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高效课堂的实现。另一方面,和谐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2.积极进行备课

课前的准备工作是高效教学的基础,教师必须做好备课,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以历史教学的大纲为指导,突出知识的重要性,认真研读教材,查阅相关资料,理清知识点的思路,并做好知识点的扩展,使学生能够更容易接受各种新知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初中教师在备课时,还必须加强对学生的了解,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和知识储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合适的方法进行教学,注意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收获,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更好地实现高效课堂。

3.优化历史教学方法

在初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要合理导入所学的历史内容,可以通过历史故事或教学游戏的方式进行,根据学生喜好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进入高涨的学习状态中,有利于高效课堂的实现。再者,教师在历史课堂中,要经常变换讲课思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选用学生身边熟悉和了解的生活,让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下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更好地理解和学习知识。

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篇12

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场所,良好的课堂气氛,有效的课堂教学效率,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很大的作用,因此构建品质课堂十分重要。打造初中历史品质课堂不仅是教师认真贯彻践行新课程理念的表现,也是为了让学生在历史的学习当中能够获得更加全面的发展。为了有效的打造初中历史品质课堂,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课堂教学气氛的概念

课堂一直是学生成长与发展的主阵地,是社会文明承传的舞台。为了发挥课堂的导向、激励、陶冶、益智等正向功能,我们应关注课堂,构建一个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课堂教学气氛,主要指班集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情绪、情感状态。它是在课堂教学情境的作用下,在学生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情绪、情感状态,其中包括了师生的心境、精神体验和情绪波动,以及师生彼此间的关系,它反映了课堂教学情境与学生集体之间的关系。课堂教学气氛有两种类型: 一种是支持型气氛; 一种是防卫型气氛。前者是积极健康的教学气氛,后者是消极的。积极的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对学生的智力活动影响很大,可以促进他们的智力活动,民主、融洽的课堂气氛会使学生的情绪处于最佳状态,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问题; 有利于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和信息交流,有利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得到教学反馈信息,从而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相反,消极的课堂气氛,课堂沉闷而缺乏生机和活力,师生之间缺乏平等的对话与交流,学生态度被动消极,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泯灭,将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二、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在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很多的教师都习惯性的采用“灌输式”、“填鸭式”等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历史知识的教授,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教学模式已无法有效满足学生对学习的需求,因此教师在历史课堂中应该改变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得学生成为历史课堂的主体,让学生在课堂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历史知识进行思索和探究。

例如在学习《青铜冶炼技术与甲骨文》这一节的内容时,教师就可以改变原来一开始就直接给学生开门见山讲解的方法,留出一定的时间给学生预习,使得学生对文中的主要内容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这样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就更具有效率。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多和学生互动,使得学生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如教师可以问“在这一课中我们了解到的世界上现存最大的青铜器叫什么,它是哪个朝代的?”这样学生就会积极地进行抢答,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不仅能让学生对这一节学习的历史知识留下深刻的印象,还能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大脑思维,启发学生在历史的学习中独立的思考,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三、开展多元化教学模式,让课堂教学氛围更有趣

在《新课程标准》实施以后,各种先进的教学模式如雨后春笋般不断的涌现了出来,在初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紧跟时展的潮流,将各种先进的教学模式积极引入初中的历史课堂,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活动,让历史课堂更加的具有学习的氛围,更加的充满趣味性,吸引学生投入到历史课堂的学习之中。

例如在学习《法国大革命》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一些当时那个时展的一些真实历史事件,使得学生能够更直观、生动的了解历史内容,也可以给学生补充一些历史书中没有提到的法国大革命期间的历史事件,扩充学生的视野,还可以展开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运用自己所了解的知识对这一课题进行探讨,通过相互交流沟通获取更多的知识信息。当然还有情境教学、角色扮演、故事讲说等多种教学模式,教师都可以将其运用到初中历史的教学课堂之中,让历史课堂不是一成不变,而是丰富多彩、富有趣味性的,使得学生在历史课堂中不仅有效的学到了知识,也能获得身心的愉悦。

四、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打造品质课堂当然必须得注重学生的兴趣,只有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点,才能让学生有效的投入到课堂的学习之中。在初中的历史课堂教学中,可能某些知识点使学生非常感兴趣的,那么他就会将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而碰到了学生不感兴趣的历史内容,可能学生的思想就跑到了课堂外,因此打造品质课堂就要求教师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的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让学生能集中注意力投入到历史课堂中。

例如在学习《伟大的历史转折》的内容时,可能有些学生对中国的古代史比较感兴趣,而不喜欢近代史的学习,那么教师就可以寻找学生感兴趣的点为突破口来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很多学生都对历史故事感兴趣,那么教师在讲述这节课的内容时就可以将其编成一个故事进行讲解,以时间为展开轴,讲述同志到邓小平同志之间发生的一些事件,这样就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有效的集中在课堂中,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采用用故事讲述的方式进行历史教学是每一位学生都非常喜爱的,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历史课堂的学习中,而且能让零散的知识通过故事性的讲解更加的富有条理性,让学生在记忆、理解的历史知识的时候更加的方便简单。

总之,在教育越来越受重视的今天,打造优质的历史品质课堂对于初中历史教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是顺应教育改革创新的表现,还可以让历史课堂更加富有乐趣,使得学生在历史教学中得到综合全面的发展,有效推动历史课堂教学的进步。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