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德育教育现状合集12篇

时间:2023-08-31 09:22:15

高校德育教育现状

高校德育教育现状篇1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5月5日

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在信息网络和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很多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发生了巨大的改变,高校德育教育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结合当前高校德育教育现状,如何加强高校的德育教育,是广大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重要问题。

一、高校德育教育现状

(一)学校方面。在一份学校调查中,有57.6%的学生认为在大学生中学习成绩是最重要,25.5%的学生认为实践能力最重要,14.5%的学生认为道德素质应该排在首位。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的教育仍然是应试教育,教育部门评价一个大学的教育质量,多是依据学生的科技竞赛得奖情况、计算机水平、英语四六级通过率、学生考试成绩等,使得高校的教育以知识去向为主,忽视了德育教育。在高校的实际工作中,德育教育常常受到排挤和冷遇,学校和教师都不重视德育教育,严重影响了德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二)学生方面。随着信息化、全球化经济的快速发展,西方文化逐渐渗透到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特别是西方文化中的实用主义和个人主义,无时无刻都在挑战着我们传统的价值观。相关人员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只要能够满足个人的需求,牺牲一点集体利益或者违背一点社会道德是没有关系的”,调查学生对这句话的态度。结果显示,有54.6%的学生表示赞同,只有11.3%的学生表示不赞同。这说明我国大学生的价值观观念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个人主义思想严重,大学生普遍缺乏社会责任感,只专注于个人利益。

(三)家庭方面。当前我国很多高校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其父母多是经历了社会变迁和改革开放的过程,一些父母觉得他们小时候受了太多的苦,不能再让孩子也承受这些,所以很多父母专注于改善孩子的生活条件,对孩子的要求有求必应,过度溺爱和宠爱,导致当前大学生多缺乏独立自理能力。另外,很多父母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忽视思想道德教育,导致当前很多大学生极端的自私自利,缺乏自我约束能力和控制能力。

二、高校德育教育有效对策

(一)强化德育教育,全员共同营造德育氛围。高等院校承担着为我国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推动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高校教育的核心内容,而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是评价人才综合素质重要标准。因此,高校要充分认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将德育教育放在学校工作和学习的首位,学校各级部门要将德育教育作为工作重点居于主导位置,全面发展德育教育,德、智、体、美、劳缺一不可。

高等院校强化德育教育,一方面高校强化德育教育意识,积极改进德育教育方式,加强德育教育规范化教学,构建系统化、科学化的大学德育教育讲堂,引导学生的德育意识;另一方面高等院校要将德育教育真正渗透和落实到生活服务、学生管理、专业课教学等工作和学习的方方面面,形成“环境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教书育人的综合德育教育”,将德育教育成为高校所有教育工作者的自觉行为和共识。同时,高校要将德育教育纳入学校服务、管理、科研、教学中,组织多种能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校园活动。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重要原则。德育教育本质上是塑造、培养学生道德品格的教育活动,应该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念,在德育教育活动中,教师作为主导者,学生作为主体者,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学生为中心,设计德育教育活动,规划教育内容,整理教育思路,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加德育教育的趣味性,使学生逐渐喜欢上德育教育课,在生活实践中自觉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行为,逐渐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品质,实现高等院校德育教育的教学目标,推动学生成长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三)以理论教育为基础,强化德育实践活动。高校德育教育不能仅仅依靠理论教育,还要强化德育实践活动,如果只重视德育理论教育,忽视德育实践,会使德育教育显得空洞、枯燥,很难达到高校开展德育教育的目标。德育教育要通过实践活动将德育理论知识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培养学生在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中应用德育教育,只有经过实践活动,才能将道德准则、道德思想转化为自身的道德品质,才能逐渐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进而彻底改变高校德育教育脱离实际,纸上谈兵的现状。因此,当前高校的德育教育必须以理论教育为基础,强化德育实践活动,结合大学生的心理特征、个性特点以及认知水平,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在多种多样的德育实践活动,促使学生体会和应用德育知识,使学生从学习德育知识到实践德育知识的转变。在各种不同类型的德育实践活动中,帮助大学生正确的认识社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巩固思想道德信念,强化思想道德素质,知行合一,充分发挥高校德育教育实践活动的作用。

高校德育教育现状篇2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5-0046-02

高校,是学生迈出校门、走入社会的关键时期。在高校营造优良的德育氛围,对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些年来学生可接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所获取信息的来源也是五花八门。思想较之以往更加具有独立性、多变性和差异性,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奔涌而来。这固然有利于学生眼界的开阔、视野的拓展,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学生会不可避免地遭受到各类信息中负面影响的冲击,造成心理取向扭曲、责任感淡薄、个人主义增强、集体意识薄弱、团结协作观念差、心理素质极差等问题。体育,有别于其他学科,具有极强的组织性、开放性、实践性等特征,并且体育学科也贯彻了一个学生从接受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这段学习生活的始终。体育,可谓是对学生在学生生涯中进行德育教育最好的载体之一,是学生亲身感受德育教育的良好平台。但是长期以来,体育教师过多地重视体育基本技术的训练和身体素质的提高,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一些学生对体育的内涵也没有充分认识,认为体育活动只是强身健体而己,却不知体育是一个能将智慧、体质、意志和精神融为一体的综合教育。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加强德育教育对于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对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德育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这关乎到“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高校人才培养方针。

一、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以上海市体育课程中的德育教育为研究对象,进行体育课程中德育要素探究实验,了解在高校体育课程开展的过程中,学生通过体育课程所能习得的德育内容具体有哪些方面。

2.研究方法。①文献分析法,根据研究需要,在《中国知网》、《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龙源期刊网》、《万方数据资源系统》等网站与数据库上对与体育课程德育教育相关文献数据进行阅读和整理,为本文的分析、研究和论证提供理论依据。②比较分析法,通过对上海市不同高校、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调查,对不同体育课程项目中不同层面的德育内容进行分析,研究体育课程中所包含的德育要素。③深度访谈法,通过邮件沟通,面谈,召开体育与德育一体化学术会议等方式,对体育学科及德育方面的专家、常年从事体育教学的体育老师以及上海部分高校的在校大学生进行访谈,征求其对于体育课程中进行德育教育所包含内容的想法和意见。

二、研究结果

1.高校体育与德育一体化研究现状。①目前,国内关于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研究成果大多集中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后,以中小学为重点,高校体育德育研究较少。研究内容主要涉及体育教学中实施道德教育的意义、特点、途径和方法,均是从微观视角进行研究。给予当前学校现状的调查研究不多,理论与实践脱节,进行实证研究的报导甚少。②国内文献中,重复性研究较多,文章论述较简单,并且多偏向于思想品德教育,研究视角较狭窄。③相关研究成果多发表于《职业学院学报》、《音体美》、《教书育》等杂志,体育类刊物集中在《体育教》、《体育师友》等刊物上,核心期刊相关研究成果较少,可见其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④通过文献分析发现,有关体育课程教学中的德育教育研究还不够深入、全面,还没有专家、学者对此进行长期、系统地研究。并且,致力于体育课程改革研究的学者们通常关注体育课程理念、内容、方法和评价等方面的研究、对于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研究相对重视不足。⑤国外目前对于体育课程德育教育的开展,着力点在于推进TPSR(Teaching Personal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个人社会责任模式在体育课堂中的应用。通过TPSR模式课程设计与实施,除了培养学生运动技能与表现能力,也借此发展青少年的团结、努力、尊重、关怀他人等德育方面的能力,并期望学生能够将此类能力转移至体育课堂之外的家庭与社会环境。

2.高校体育与德育一体化课程德育要素。通过查阅大量国内外文献数据,及对境内外多位专家、教师访谈后的评价和意见,借鉴TPSR个人社会责任模式,确定高校体育与德育一体化课程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德育要素,即尊重他人的权利和感觉;努力参与;自我导向;帮助他人;领导行为。

3.高校体育与德育一体化课程包含德育要素及其在教学中的体现。①尊重他人权利和感觉,有多位资深专家与教师提及,尊重他人的权利和感受具体体现在,课堂中没有人是被排除在外的。教师公平分组,让每一位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课堂中。例如,篮球课堂中,适当改变篮球规则,在投篮前每一位组员都要先触到球后才能投篮,从而让一些基础稍差的同学也可以参与其中。而学生,会主动思考,积极与同学、老师沟通交流,也会融入课堂教学中。在课堂比赛中礼貌谦让,队友失误也不会去指责他人;而当自己发生失误时,能够积极主动承担责任并道歉,与队友、裁判、老师理性沟通等,这些都是学生达到了尊重他人权利和感觉这一层面德育要求的体系。②努力参与,体育课程的实践性要求了学生必须积极参与到其中,才能提高自身技能水平;不断努力练习,才会有收获。努力参与即提高学生的内在动机,让学生能够努力探索、积极面对新的挑战。课前积极准备;练习时坚持不懈、态度积极,即使技术不佳也不会放弃,努力提高自身水平,不打混摸鱼;有提高自己技术水准的欲望,内心积极主动要求学习;课堂中难度较大的素质练习也认真完成。能够做到这些层面的学生,当他们面对困境时,同样能够表现出战胜困难的勇气与坚持到底的毅力,迎难而上,挑战自我;遇到问题会主动寻求解决方案;课堂上积极配合教师指令,会主动说明他人,注重团队的合作与个人参与度;并且积极与老师和同学沟通交流,勇于面对新挑战。③自我导向,自我导向即学生能做到教师监督与否无差别。在没有教师监督、督促的情况下,自发自主地练习,最初教师可给予学生一定的安排和指导,学生掌握后可自主地安排学习计划和内容。并且,学生要能够自发抵抗来自外界环境不良因素的诱惑和干扰。达到这一德育层级的学生,能在课前自发积极做准备;按老师要求做练习,不受他人影响;给自己设立合适的目标确实执行;课下也会积极主动查阅资料,坚持练习;会主动寻找高水平的同学学习;与同学之间有良性的竞争;遇到困难坚持不放弃。④帮助他人,要求学生能够主动关怀、帮助同伴,与同伴分析心得体会。例如,学生在进行长跑、身体素质训练等难度较大的练习时会给他人鼓励,会主动指导帮助其他同学;会主动给予内心的同学帮助。这些学生普遍具有敏锐的视察力,较强的体育模仿能力;队友的动作不规范会提示;在比赛中,无论优势劣势,都会激励队友,给队友信心,比如眼神的鼓励、肯定的动作、言语激励等,会给予同学安慰。⑤领导行为,具有领导行为的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表现出团队合作,具有一定的威信与内在的号召力。他们通常有着较高的自我要求;能够在老师下达指令后主动召集同学;尊重老师,恪守课堂常规,遵守课堂礼仪;有负责担当的心、能主动承担责任;会主动带队做操,喊口令;与同学、队友之间关系良好;课堂比赛中了解队员情况,能指挥队员,安排队员位置,致力于团队合作;能够在无形中带动其他人,调动他人的积极性;比赛中出现逆境时能出面担负起带动大家的责任;课下同样会主动练习,参与社团活动等,主动为别人服务;以身作则,能服众;能够与同学、队友良好地沟通。

体育教学与德育教育,两者统一于培养人的活动当中,存在于教育的整体结构之中,它们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与技能教学和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是统一的、相互作用的,德育教育为完成体育技能教学,增强体质提供了保证;反过来,通过传授体育知识、体育技能,在增强体质的过程中,也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教育。大学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定型前最后的成长阶段,是人格养成的最重要阶段。知识探究、能力建设和人格养成“三位一体”的育人理念,是许多高校正在全力推进的,旨在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全面提高教学质量。道德教育是体育教学的目标之一,要正确摆正它的位置,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体育学科在进行德育教育中有区别与其他学科的独特性,要根据体育学科的特性和学生学习的特点,有选择有意识的进行德育教育。思想教育必须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因此,必须注意通过各种教育手段,长期不懈地渗透德育教育,切不可在短时间内一蹴而就,只有持之以恒的努力,才能收到卓有成效的理想效果。

参考文献:

[1]杨小明.体育教学中的道德教育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2]赵方.德育教育与体育教学[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2,(3).

高校德育教育现状篇3

关键词: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现状

当网络由最初的羞羞答答发展到现在的理直气壮地走入寻常百姓家的时候,它在带给人们诸多便利的同时,更作为一项新生事物,赢得了我国的新生力量——青少年的积极关注。特别是对于青少年中的高知识高智商而又相对较为自由的群体――大学生而言,网络更是展现了其迷人的风姿。但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网络在带给大学生新知识、新信息与新思维的同时,也会夹杂着这样那样的“病毒”,高校网络道德教育问题由此产生。

一、高校网络道德教育及其价值

从某种程度上,网络已经成为了很多大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品德来源于生活,因此,网络道德教育理应成为高校德育关注的重点。

(一)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的内涵

研究网络道德教育的内涵首先要弄清网络道德的含义,所谓网络道德,就是网络社会中的社会公德,是指在虚拟的“网络社会”中,专门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特殊利益关系的道德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由于道德的历史性特点,所以网络道德是生活于网络社会中的人们——所有网民都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二)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的价值

道德作为一种价值体系和规范体系,具有调节人性与生活的使用功能。道德本身的价值即在于对人性与生活的调节与提升,高校网络道德教育也是针对大学生网络生活中的问题进行规范与引导,并在这个过程中彰显其价值。

1、明晰学生网络道德认识

很多大学生出现这样那样的网络道德问题并非有意为之,而是由于对网络道德的模糊认识造成的。而网络道德教育恰好可以澄清大学生对网络道德的模糊认识。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网民对一些问题缺乏正确的认识。如:仍有16%的人对网上的传闻和性内容感兴趣;有29%的人对网络黑客表示崇拜,更有40%多的人表示有机会想试一下黑客行为;网络文明工程已经在全国范围内轰轰烈烈开展近几年,仍有1/4左右的人对此不清楚,更有7%的人认为此举可有可无。

2、引导学生趋利避害

网络世界既丰富多彩又良莠不齐,既有鲜花也有毒草。网络道德教育的价值就在于引导学生趋利避害,在丰富的信息中善于分辨、善于“批判的吸收”。“网络社会”的诞生和发展引导着人们以更快的速度进入信息社会,面对千变万化的信息社会,大学生是否具有较强信息修养将是大学生能否成才的关键要素之一。

3、拓展了高校德育内容与方法

网络世界是相对较新而且对高校学生有着极大影响的事物,高校德育如果无视这一现象将是不完整的。认真对待学生的网络生活并使之上升为系统的网络道德教育将会拓展高校德育内容与方法,使高校德育能够与时俱进。网络技术的自由性、超地域性的传播方式对人们的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自律性要求。

二、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现状

一直以来,人们对网络、对大学生上网否定多于肯定,指责的声音多于引导的声音,造成了网络道德教育的不良现状。

1、教育者认识模糊

网络社会的到来,使思想活跃,对新事物充满好奇与幻想的大学生欢呼雀跃。同时大学生们在网络社会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何对大学生这个庞大的网络使用群体加强网络道德教育,以应对网络社会给道德带来的诸多变化,应当引起每一位德育工作者的思考。

2、教育者的观念老化

学校德育的最终目的在于价值的引导,在于帮助学生自主构建道德价值体系,形成完美的人格。面对网络的挑战,学校德育应当从德育目标出发有针对性地重新设计德育内容,彻底更新道德教育观念,以适应全新的、变化中的教育环境。特别是在网络环境下,网络社会改变或影响了德育过程中各种构成因素之间的关系。

3、教育者对网络道德教育不能准确把握

网络为新道德的产生奠定了物质基础,但广大的教育者并没有充分地认识网络道德呈现的新特点。由于道德的历史性的特点,所以网络道德既不能与传统道德彻底决裂,它应当包含着对传统道德中的优秀部分的充分肯定和继承,又要直面和顺应社会变迁中对道德观念的不断“吐故纳新”的现实。这就要求网络道德教育既要体现历史的内在逻辑联系,又要强调现实性和历史性的和谐统一。

三、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现状的改进途径

只有针对目前高校网络道德教育不理想的现状,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与途径,才能真正搞好高校的网络道德教育。

(一)教师要转变观念

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思想教育观念,充分认识青年学生接收新鲜信息的丰富性、复杂性,探讨如何利用网络平台发挥传统思想道德教育优势,如何开拓新型、多样、大学生乐于接受的网络思想道德教育模式。发挥教师的指导、主导作用,以“导”代“堵”,因势利导,帮助他们提高判断信息和选择信息的能力,帮助他们将在现实社会中积淀养成的优秀的道德品质展现在网络社会,遭遇网络道德冲突时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采取正确的行为。

(二)提高教师网络道德教育的能力

只有教师驾驭网络的能力提高了,才会对网络道德实施有效引导。首先,教师必须有积极端正的工作态度,要有很强的责任心,要善于辨析网络上鱼目混珠的各种思想潮流,能主动同错误的思想作不懈的斗争;其次,必须懂得工作的方法和艺术,不是用互联网延续传统的说教,而是要运用网络进行实时多向的、直接坦诚的和平等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后,教师必须要有一定的计算机和网络使用知识和经验,能够熟练地掌握网络。

(三)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约束

网络道德教育的重点应放在培养学生网络道德自律的思想与行为习惯上。但同时,也不能忽视外在的必要约束。我们在强调道德主体性的自律的同时,也要根据大学生网络道德素质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建立和完善网络道德的外在约束机制,实现网络道德素质教育的社会化。首先,要制定比较完备的大学生网络行为准则,使大学生的网络行为有章可循。这些制度包括《大学生网络道德规范》、《校园网文明公约》和《大学生网络违纪处理条例》等。其次,要建立和健全大学生网络行为监督和管理机制,利用网络监控技术对登录校园网的大学生进行登记,建立校园网络责任主体与其网络行为的有迹可循的对应关系,然后由学校派专人负责对学生不良的上网情况进行批评教育或给予相应的处罚。最后,加强社会舆论引导。实践证明:许多事情的解决并非依靠法律手段,而是借助于舆论的力量。如果我们将网络犯罪防患于未然,这将是最为理想的效果。为此,社会媒体应该加强舆论方面的引导,用鲜活的案例教育人,使良好的网络道德意识逐步深入人心。社会各阶层人员应该主动加强自身修养,为网络道德素质的建设添砖加瓦。

总之,网络道德教育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出现的新的道德教育形式,我们只有增强做好这项工作的紧迫感、端正态度,提高在网络环境下道德教育的能力,才能迅速扭转网络道德教育的不利局面,推动整个高校德育建设向着高效、有序的目标迈进。

参考文献:

高校德育教育现状篇4

湖南吉首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家界校区教学部   彭顺平   刘慈平  427005 摘要:在新的历史时期,网络道德教育逐渐凸显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重大课题。特别是高校网络道德教育具有明晰学生网络道德认识、引导学生趋利避害等价值。搞好网络道德教育就要转变教师观念、提高教师网络道德教育的能力、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约束。 关键词:高校 网络道德 教育 现状 当网络由最初的羞羞答答发展到现在的理直气壮地走入寻常百姓家的时候,它在带给人们诸多便利的同时,更作为一项新生事物,赢得了我国的新生力量——青少年的积极关注。特别是对于青少年中的高知识高智商而又相对较为自由的群体――大学生而言,网络更是展现了其迷人的风姿。但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网络在带给大学生新知识、新信息与新思维的同时,也会夹杂着这样那样的“病毒”,高校网络道德教育问题由此产生。 一、高校网络道德教育及其价值 从某种程度上,网络已经成为了很多大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品德来源于生活,因此,网络道德教育理应成为高校德育关注的重点。 (一)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的内涵 研究网络道德教育的内涵首先要弄清网络道德的含义,所谓网络道德,就是网络社会中的社会公德,是指在虚拟的“网络社会”中,专门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特殊利益关系的道德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由于道德的历史性特点,所以网络道德是生活于网络社会中的人们——所有网民都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二)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的价值 道德作为一种价值体系和规范体系,具有调节人性与生活的使用功能。道德本身的价值即在于对人性与生活的调节与提升,高校网络道德教育也是针对大学生网络生活中的问题进行规范与引导,并在这个过程中彰显其价值。 1、明晰学生网络道德认识 很多大学生出现这样那样的网络道德问题并非有意为之,而是由于对网络道德的模糊认识造成的。而网络道德教育恰好可以澄清大学生对网络道德的模糊认识。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网民对一些问题缺乏正确的认识。如:仍有 16%的人对网上的传闻和性内容感兴趣;有 29%的人对网络黑客表示崇拜,更有 40%多的人表示有机会想试一下黑客行为;网络文明工程已经在全国范围内轰轰烈烈开展近几年,仍有 1/4 左右的人对此不清楚,更有 7%的人认为此举可有可无。   2、引导学生趋利避害 网络世界既丰富多彩又良莠不齐,既有鲜花也有毒草。网络道德教育的价值就在于引导学生趋利避害,在丰富的信息中善于分辨、善于“批判的吸收”。“网络社会”的诞生和发展引导着人们以更快的速度进入信息社会,面对千变万化的信息社会,大学生是否具有较强信息修养将是大学生能否成才的关键要素之一。 3、拓展了高校德育内容与方法 网络世界是相对较新而且对高校学生有着极大影响的事物,高校德育如果无视这一现象将是不完整的。认真对待学生的网络生活并使之上升为系统的网络道德教育将会拓展高校德育内容与方法,使高校德育能够与时俱进。网络技术的自由性、超地域性的传播方式对人们的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自律性要求。 二、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现状 一直以来,人们对网络、对大学生上网否定多于肯定,指责的声音多于引导的声音,造成了网络道德教育的不良现状。 1、教育者认识模糊 网络社会的到来,使思想活跃,对新事物充满好奇与幻想的大学生欢呼雀跃。同时大学生们在网络社会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何对大学生这个庞大的网络使用群体加强网络道德教育,以应对网络社会给道德带来的诸多变化,应当引起每一位德育工作者的思考。 2、教育者的观念老化 学校德育的最终目的在于价值的引导,在于帮助学生自主构建道德价值体系,形成完美的人格。面对网络的挑战,学校德育应当从德育目标出发有针对性地重新设计德育内容,彻底更新道德教育观念,以适应全新的、变化中的教育环境。特别是在网络环境下,网络社会改变或影响了德育过程中各种构成因素之间的关系。 3、教育者对网络道德教育不能准确把握 网络为新道德的产生奠定了物质基础,但广大的教育者并没有充分地认识网络道德呈现的新特点。由于道德的历史性的特点,所以网络道德既不能与传统道德彻底决裂,它应当包含着对传统道德中的优秀部分的充分肯定和继承,又要直面和顺应社会变迁中对道德观念的不断“吐故纳新”的现实。这就要求网络道德教育既要体现历史的内在逻辑联系,又要强调现实性和历史性的和谐统一。 三、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现状的改进途径     只有针对目前高校网络道德教育不理想的现状,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与途径,才能真正搞好高校的网络道德教育。 (一)教师要转变观念 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思想教育观念,充分认识青年学生接收新鲜信息的丰富性、复杂性,探讨如何利用网络平台发挥传统思想道德教育优势,如何开拓新型、多样、大学生乐于接受的网络思想道德教育模式。发挥教师的指导、主导作用,以“导”代“堵”,因势利导,帮助他们提高判断信息和选择信息的能力,帮助他们将在现实社会中积淀养成的优秀的道德品质展现在网络社会,遭遇网络道德冲突时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采取正确的行为。 (二)提高教师网络道德教育的能力 只有教师驾驭网络的能力提高了,才会对网络道德实施有效引导。首先,教师必须有积极端正的工作态度,要有很强的责任心,要善于辨析网络上鱼目混珠的各种思想潮流,能主动同错误的思想作不懈的斗争;其次,必须懂得工作的方法和艺术,不是用互联网延续传统的说教,而是要运用网络进行实时多向的、直接坦诚的和平等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后,教师必须要有一定的计算机和网络使用知识和经验, 能够熟练地掌握网络。 (三)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约束 网络道德教育的重点应放在培养学生网络道德自律的思想与行为习惯上。但同时,也不能忽视外在的必要约束。我们在强调道德主体性的自律的同时,也要根据大学生网络道德素质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建立和完善网络道德的外在约束机制,实现网络道德素质教育的社会化。首先,要制定比较完备的大学生网络行为准则,使大学生的网络行为有章可循。这些制度包括《大学生网络道德规范》、《校园网文明公约》和《大学生网络违纪处理条例》等。其次,要建立和健全大学生网络行为监督和管理机制,利用网络监控技术对登录校园网的大学生进行登记,建立校园网络责任主体与其网络行为的有迹可循的对应关系,然后由学校派专人负责对学生不良的上网情况进行批评教育或给予相应的处罚。最后,加强社会舆论引导。实践证明:许多事情的解决并非依靠法律手段,而是借助于舆论的力量。如果我们将网络犯罪防患于未然,这将是最为理想的效果。为此,社会媒体应该加强舆论方面的引导,用鲜活的案例教育人,使良好的网络道德意识逐步深入人心。社会各阶层人员应该主动加强自身修养,为网络道德素质的建设添砖加瓦。 总之,网络道德教育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出现的新的道德教育形式,我们只有增强做好这项工作的紧迫感、端正态度,提高在网络环境下道德教育的能力,才能迅速扭转网络道德教育的不利局面,推动整个高校德育建设向着高效、有序的目标迈进。 参考文献: 1、孙建民:《高校校园网络德育问题的分析与对策》《教育探究》 2006,4.        2、刘守旗:《试论网络道德》,《江苏教育学院学报》, 2005.1 3、朱彩萍:《网络时代的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甘肃理论学刊》,2005,5.

高校德育教育现状篇5

高校中的互联网使用被极大的扩展和延伸,互联网已经运用到行政、教学、科研的方方面面,2014年1月16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我国网民规模达到6.1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8%,细数中国网民职业结构,大专及以上学历占据25.1%的高位。大学生对互联网运用之广是其他阶层无法对比的,我们一方面看到互联网带来的机遇,另一方面也应该清楚认识到随之而来在大学校园内的网络道德问题,大学生们是否养成了良好的网络使用习惯,是否拥有健康的网络道德,是全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因此研究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具有紧迫的实践意义。

一、高校网络道德现状

(一)道德意识淡薄,价值取向混乱

大学生道德意识淡薄的表现是由多方面组成的,在互联网中,虚拟操作世界促使高校学生自由行为的习性,也滋长了大学生不良人格倾向的出现。经研究高校一些大学生认为现实社会拥有道德规范和约束,虚拟社会却是一个自由自在的世界,在网络上可以肆无忌惮,随心所欲。目前网络交往中脏话连篇,恶意人身攻击屡见不鲜,大学生作为一个心理年龄不成熟的群体对于新事物新思想极少具有极强的判断力。

(二)虚假信息泛滥,失去甄别能力

早在互联网建立之初,人民就发现了这种新型的世界会存在若干种缺陷,“技术绝不仅仅意味着由所谓科学真理决定的正确无误的应用,科技的发展使风险内在于现代技术的构成要素。”,大学生们大都过多依赖电脑网络,他们享受其中的“快餐模式”带来的便捷,失去起码的信息判断能力。在高校中,往往个别事件会被大量传播转帖,此类QQ空间,微博爆料屡见不鲜,大学生过激的行为被煽动,在某些层面上照成高校的不稳定因素。

(三)网络沉迷严重,阻碍身心健康

少部分同学他们能够把所有的精力、时间都花费在网络世界上,聊天,网络游戏对于他们来说才是生活的必须品,学习、参加社交、校外兼职都不是他们所考虑的,日常毫无规律可言,学习成绩差,身体素质弱,情绪化严重。调查显示,20-35岁是上网成瘾的易发人群。连续长时间、无节制的上网,不但浪费了许多宝贵的学习时间,更严重的是影响了大学生的身体健康,出现了一些人神经衰弱、失眠、头疼等症状。大学生沉溺网络事件居高不下,高校学子对于互联网这把双刃剑的使用一直颇具争议中,越来越多的负面报道牵动家长们的心。

(四)网络剽窃频发,学术造假盛行

网络给与了师生们丰富的学术信息,在互联网上可以找寻几乎国内外现行研究课题,吸取前人的宝贵经验拓宽自身问题思考视野,都是无可厚非的,而且非常有益于学术研究,然而,在给师生极大方便的同时也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复制抄袭,通过剽窃和抄袭既有的作品和研究成果,此类现象在老师和学生中都层出不穷。

二、加强高校网络道德建设的建议和举措

(一)健全校园网络监督预警治理机制

高校要大力致力于校园网络监督资源的研究,在技术方面构建“防火墙”,抵制不良网站的渗透,真正筑造铜墙铁壁,防止和杜绝大学生网络不道德行为的滋长,健全的网络监督预警体制不仅能够从根源上减少不道德行为,也可以防微杜渐,从过程中调整。同时设置网络监管办公室,加大在校园内对有不当行为的“顽固分子”进行跟踪调查。

(二)提高大学生网络道德素养教育

针对高校网络道德失范现象处理一定要从源头抓起,尽管有些极其特殊的情况,但是大学生网络道德的教育从意识上正确引导重中之重,对于广大师生的网络道德教育需要加强,开展多样化方式达到教育目的,整合课堂资源,让大学生们身临其境的体会网络道德失足的不良后果,从长远来看,则可以考虑专门开设大学生网络道德的课程提供学生选修,国外者这方面也提供了一些可供借鉴的经验,如开设“伦理学和互联网”、“网络道德”和“网络法律”等专门课程。

(三)重视网络道德教育师资队伍培养

加强教育师资队伍的培养,面对大学生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迷失方向不能自拔,一支网络道德素养过硬,具有正确的道德观念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追求,网络技术水平扎实,具有知识渊博的网络操作水平的教师队伍便凸显重要性,这只专业队伍应该熟悉网络特点和大学生应用领域,又能了解大学生思想动态,在学生中又能有广泛的号召力,能和学生打成一片,以高尚的网络道德和独树一帜的网络水平感染学生。

(四)强调网络道德教育在“两课”中流砥柱作用

近些年,“两课”中加强了网络道德的篇幅,但是实际运用和与时俱进观点不足,高校需要认真发挥好网络道德教育在“两课”教育的中流砥柱作用:一、增加网络道德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课时;二、定期开展网络道德教育讲座,从全国范围内收集网络相关案件和网络道德有关的新题材;三、开展“我与网络道德系列”活动,组织以网络道德为主题的演讲、宣传展示或者辩论等活动,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李炳元.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刍议[J].四川理工大学学报,2011,26(4):111-113.

高校德育教育现状篇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始重视高校生态道德教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因重视程度不够,高校生态道德教育与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可以这样说,高校生态道德教育仍然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薄弱环节,有待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一、高校生态道德教育取得的成就

在我国,高校生态道德教育起步相对晚一些,但是,经过不断的发展,高校生态道德教育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现已基本上形成了一个层次、类别比较齐全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生态道德教育体系。

1.把生态道德教育已列为国家教育计划。2003年9月17日教育部给国家环保总局的《教育部关于在各级各类院校开设环保课程普及环境教育有关情况的函》(教高函[2003]9号)中,明确指出:“为了贯彻落实‘环境保护,教育为本’的方针,将生态环境教育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这里的所说的“生态环境教育”实质上就是生态道德教育。可见,生态道德教育已纳入国家教育计划的轨道,成为国家教育计划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2.生态道德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内容。当前,在我国高校开设的5门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中。其中有多门课程蕴含生态道德的内容。例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在讲“爱国主义”时,强调爱国主义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要热爱祖国的山河,也就是说要爱祖国的土地、海洋、山川等自然风貌和矿产等自然资源:在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时,提出社会公德的内容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在讲人与自然界的辨证关系时,指出“人和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3.高校以多种形式开展生态道德教育。当前高校生态道德教育方式主要倾向于灌输式。同时,高校也组织进行了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如,团中央发起“保护母亲河行动”。哈尔滨工业大学组织的“荒野行动”等社会实践。很多高校提倡“拒绝白色污染,禁用一次性塑料袋”、“关爱地球。关爱动物”等活动,有的高校还成立了绿色俱乐部。并且在特殊的日子进行主题教育。国内一些大学,如清华大学、天津大学等在努力建设“绿色大学”。

二、高校生态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国比较重视高校生态道德教育,大学生生态道德素质也有了很大提高,但高校生态道德教育效果仍然不尽如人意。有些问题有必要进一步发展完善。

1.大学生生态道德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近年来。大学生生态道德虽然有了很大的提高,但高校校园中仍然存在许多有违生态道德的行为。(1)浪费现象严重。据对哈尔滨市一所高校食堂调查,食堂浪费惊人,学校管理人员说,食堂一年浪费粮食、蔬菜高达30多万元。由此论推,全国的高校一年浪费的粮食可想而知。中央电视台、《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等部级媒体对北京、天津等缺水严重的城市的高校进行了调查。发现有相当部分大学生缺乏节水意识,学生宿舍区浪费水现象十分严重。(2)破坏公共财物现象时有发生。当今在高校校园内普遍存在着极具校园特色的“课桌文化”,在课桌上有刻着大学生“丰富多彩”的杰作,还有的大学生随意践踏草坪,青青的草坪上走出了一条“光明大道”。(3)关爱其他生命意识淡漠。清华学生刘海洋将硫酸泼向北京动物园几只黑熊,原因只是他想验证是否如书上所说的那样嗅觉灵敏。上海某著名大学数学系的研究生在寝室里残忍的挖出40多只猫的猫眼后丢弃,任小猫自生自灭,以此为乐。这虽然是个别人的极端行为,但受过十几年正规教育的大学生竟然有如此行为,令人沉思。以上种种现象足以说明当前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水平有待于提高。

2.高校生态道德教育内容亟待规范。虽然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已经蕴含着很多生态道德教育的内容,但它们都不是作为独立的章节来介绍的,而是间接的作为其他相关内容的“附属品”来讲的。如《思想道德修与法律基础》中提到的生态道德内容,是作为爱国主义的一项内容来介绍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提到了当今世界的生态环境问题,并且也指出了解决的措施,但它是作为人与自然界的辨证关系的内容之一讲述的。

3.生态道德教育实践活动流于形式。我国80%以上的高校老师在对大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一般使用灌输的方式,教育方式单一。当然。很多高校也进行了多种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组织的轰轰烈烈,讨论的如火如荼。但这些活动基本上由教师亲自设计、指导。而大学生只是个被动的参与者而已,没有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意识,忽视了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这些实践活动在培养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方面的作用大打折扣。

三、改革完善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对策

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它向社会输送的人才必须是德才兼备。因此。加强高校生态道德教育。提高大学生生态道德素养,是高校道德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1.提高高校管理部门和高校对生态道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为改革完善高校生态道德教育创造条件。完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体系,把生态道德纳入其中,是改革完善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必要条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道德关系也不再局限于人与人之间,而且扩展了到人与自然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也需要道德规范来调节。所以,我国应结合未来社会人才培养的要求。明确把生态道德教育倡导的价值观纳入到高校德育目标中去。在整体规划中提出明确的要求和建设目标。

2.把高校生态道德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以强化生态道德教育。生态道德教育与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相互交叉关系。这样。我们可以把生态道德教育的内容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去。通过教学内容的相互渗透。可以进一步强化生态道德教育。

具体来说,一是结合爱国主义教育进行生态道德教育。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不应该停留在表面知识上,而是应该讲授一些较为具体的、深刻的知识。可以通过对世界各国的资源状况进行横向比较,使大学生真切地看到祖国与世界上其他发达国家的横向差距,从而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也要通过对我国几十年来取得的发展成果进行纵向比较。使他们看到成绩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一项伟大而又艰巨的、长期的事业。不能指望在短期内达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效应”。二是结合国情教育进行生态道德教育。在进行国情教育的同时,不仅让大学生认识到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资源丰富的国家,更应该看到由

于我国人口基数大,以致人均数量少。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人类利用高科技开发大自然能力的提高,人们过分地开发导致一些自然资源尤其是一些不能再生的资源出现了枯竭的现象。从而让大学生树立生态危机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三是结合世界观教育,教育大学生形成人与大自然统一的新型生态伦理思想。大学时期是学生的世界观经常处于变化的阶段。又为将来的世界观奠定基础。因此,高校要重视对大学生世界观的教育和引导。不仅要强调人类如何利用科学技术来开发大自然造福于人类,更要强调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价值观。四是结合法制教育进行生态道德教育。法律法规教育是高校道德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生态道德教育的成功。不仅仅要靠道德教育这个“软约束”。而且还必须有“硬约束”即法律法规,这两者也恰恰是生态道德教育的“双翼”。大学生们虽然产生了遵法守法的一些意识,但仍然缺乏清晰、明确的认识,所以还需要加以正确的引导,教育大学生自觉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其他的相关的环境法律法规,帮助大学生树立法制观念,充分意识到自己本身必须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

3.建设高校生态校园文化。营造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良好氛围。校园生态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活动为主要手段,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群体文化,是学校的精神、作风和文化追求的综合体现。第一,建设优美的校园环境。在对大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时。必须充分考虑到校园环境对他们的隐性教育,校园小路曲径通幽,草坪绿篱错落有致,教育布置儒雅规范。会给大学生以形象生动美的教育,使他们对学校环境产生爱心。激发他们保护、创造生态环境的欲望和行动。第二,引导闲暇文化。加强对闲暇文化的引导,抵制与环境保护行为相违背的生活方式,净化校园环保空气。

参考文献:

[1]董启林,“非典”警醒:社会应当弘扬生态道德[J],理论视野,2003(5)

[2]教育部副部长的反思[N],中国青年报,2002-03-04

[3]王南林,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观[N],光明日报,2002-01-22

[4]古立新,高等院校环境道德教育略探[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5]丁,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现实意义和对策[J],集美大学学报,2006(2)

[6]王世民,论学校生态道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J],江西社会科学。2003(12)

高校德育教育现状篇7

近年来,一起起另人触目惊心的大学生犯罪案件发人深思,也引起了人们对大学生法制教育、德育教育、学校管理以及大学生素质的诸多拷问。

应该说,当代的大学生,经过十多年的基础教育,通过激烈的竞争,进入高等学校深造是具备一定素质的。但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使他们在道德教育等方面也面临着挑战,在很多方面出现了问题:

1、法律意识淡漠

近年来,大学生由于法律意识淡漠而直接导致的各种犯罪活动时有发生。大学生犯罪几年来一直呈上升趋势,其中有部分大学生,他们的知识水平及能力都是很优秀的,但仅仅因为不懂法而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据调查统计,1965年青少年犯罪在整个社会刑事犯罪中约占33%,其中大学生犯罪约占1%;期间,青少年犯罪开始增多,占到整个刑事犯罪的60%,其中大学生犯罪占2.5%,而近几年,青少年犯罪占到了社会刑事犯罪的70-80%,其中大学生犯罪约为17%。

2、大学生"恋网"现象严重

计算机网络正以高速、快捷、信息资源丰富的优势走进人们的生活,作为最容易接受新事物的大学生,理所当然率先迈入了神奇的网络世界。可是网络就如同一把双刃剑,它在引导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的同时也严重毒化了一部分意志薄弱者,使他们沉溺迷恋于网络而不能自拔。据统计,青少年上网约有60%是玩游戏,还有一部分是上QQ聊天找情人,搞起了"网恋"。

3、诚信缺失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个社会的灵魂,是个人修身立命之本。当前,诚信危机已成了大学生中较为突出的一个问题。大学生诚信缺失主要表现在学风不正、拖欠学费、网络欺骗等。

4、心理素质普遍较差

近年来,大学生患心理疾病的人数正逐年增加,大学生自杀、自卑、神经衰弱、精神抑郁等突出的心理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据调查,我国近50%的大学生都患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据悉,仅北京地区就有10万大学生患有抑郁症,而抑郁症患者中有10%-15%的人最终可能选择自杀。

有人曾说大学生是一张白纸,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能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但是现在看来显然不是这么简单,有的人甚至慨叹部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已经到了被扭曲的地步,很难再成型。那么究竟是哪些因素造成了这些扭曲的灵魂呢?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①社会环境的影响:当今社会,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的风气不断滋长,许多人在金钱和权利的驱使中渐渐丧失了良知。各种、弄虚作假者屡屡得手,人们价值观念有了很大转变,以前人们都称颂"螺丝钉"精神,但现在大家都开始忙着赚钱,都想要出人头地,即使经常号召大家学习雷锋精神,那也仅仅是流于形式。同时,现在的媒体也在影响着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每天打开电视不是打打杀杀,要么就是卿卿我我。

②学校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应试教育的积弊。我国教育体系一直有着应试教育的深深烙印,从幼儿园、小学到中学,每一个阶段都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学生一直在进行百米冲刺,学习成绩那几个阿拉伯数字成了衡量一个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志,忽视了学生优秀道德品质的培养和训练。(2)高校德育教育脱节甚至出现一些"怪象"。高校按照教育部规定设有"两课",但往往流于形式,"两课"教学局限于理论的传授,把书面考试作为德育考核的主要形式。

③家庭环境的影响:家长是子女的启蒙老师,在家庭环境中,家长的言谈举止对子女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可有的家长却陷入了教育的误区,只关注子女的学习成绩,却都忽视了对他们思想的教育。

高校作为学生直接受教育领域,非常有必要采取一定措施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思想素质教育。

首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还要以自己高尚的人格感化学生。因此,教师不仅应从自身注意自己的外在素质,还要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不断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积极改革教学方法。 "学高为师,身正是范",我们要通过"师德工程"以教师充满魅力的高尚品德和风范来引导影响学生。

其次,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思想教育体系,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始终

1.继续开设思想政治课程,但要注意教学方法的改进。比如有的课要注意运用情景教学,如《法律基础教程》要运用学生中曾经出现过的道德案例,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

2.经常召开座谈会、组织问卷调查,通过找学生个别谈话等多种渠道,了解学生的思想信息,在与学生的互动中增加情感体验和思想碰撞的机会,做到心中有数。

3.针对学生思想实际,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指导学生搞好心理调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4.利用各种节日和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纪念日采取多种形式,比如可以把3月和4月定为学院"活动月",让学生参与,增强大学生对祖国、对家乡、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陶冶大学生的道德情操,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科学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最后,抓住教育主体,提升校园文化的群体效应

道德教育单靠外部环境的影响和约束是不够的,必须依赖主体的自觉,要抓住道德的主体――学生,比如把学生社团摆在校园文化建设的突出位置上来,以学生社团为基础,形成不同的兴趣群体,扩大活动的参与面,占领学生的学习生活空间,另外,还可以以宿舍这一特殊的领域为阵地,因势利导,为学生提供更多个性发展和知识创新的机会。

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应循序渐进,不应急于求成,想在最短时间内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这无异于要求苹果树上除了长苹果还要长出梨子一样,强人所难。

总之,高校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义不容辞,我们应该把它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持之以恒!

高校德育教育现状篇8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肩负着培养我国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任务。现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及全民族整体素质的高低。中华民族能不能在未来激烈的竞争中能够强盛不衰,取决于我们能不能培养出大批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德才兼备的接班人。

一、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现状

古人云:德才兼备为圣人,德才兼亡为愚人,德胜才为君子,才胜德为小人。二十一世界的今天,我们提出“德才兼备,是栋梁,有德无才的人可以培养,也可以使用。有才无德的人,坚决不可使用”的用人标准,这也为我们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必须重视德育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那么,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情况如何评定呢?下面,笔者以所在高职院校学生为例从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伦理道德和政治品德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学生个性心理品质较健康,加强教育能够专注学习

所谓学生个性心理品质,是指学生的专注力、持之以恒等品质。笔者所在学院的学生,他们或是家在经济条件较为落后的农村,或是家在大中型城市,都是怀着知识改变命运,技能改变生活的心态,学习知识,练就技能,积极考取技能资格,这些积极的行为构成了我们能够做好学生德育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少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在困难与挫折面前缺乏永不言败的勇气,在成材的漫长进程中,缺少坚忍不拔的拼搏精神。

2、学生伦理道德水平普遍偏低,个人利益至上,集体利益淡化

所谓学生伦理道德,是指学生能够以高尚的思想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它是个人道德修养及其在社会关系中的反映。大部分学生能够约束自己的行为,做到不刻意伤害他人,不侵害集体利益。少数学生受到功利思想的侵害,看重“集体为我提供了什么”,不讲“我为集体贡献了什么”。在这样思想意识作用下,校园里出现了教室的地没人主动打扫,草场内丢弃废物无人主动清除,宿舍内乱拉电线和使用电炉、电器等行为。

3、整体政治道德水平较低,仍需进一步加强,主要表现为缺乏远大理想,趋于实际、实用和实惠

所谓学生政治品德,是指学生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以及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政治立场。虽然有一部分学生参加党课学习,接受政治理论知识,积极入党,但学生整体政治品德需要进一步加强,少数同学爱国精神、社会责任感不强。在国家公职人员廉洁奉公、爱国主义、民族冲突时间等社会问题的判断上有些偏激,没有搞清社会问题的历史根源,缺乏全面、正确的判断。个别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缺失,对学习、生活缺少激情。错误的金钱观和物欲,使大部分大学生认为讲理想、讲奉献都是唱高调,讲实惠、追求物质利益才是最现实的。

二、当前高等职业院校德育教育存在的不足

1、德育教育的教学地位不够突出

重视和加强德育教育工作,是我们一贯坚持的优良传统。在实际工作中,很容易出现道德教育重要与技能教育哪个重要的辩论?理论上都是德育重要,思想道德品质奠定一个人的基础、决定一个人的成长,是灵魂深处的无形教育。而实际工作中,投入到德育教育工作的师资培训、人员配给、经费预算比例都是比较低的,不是处于优先发展、优先考虑的行列。更有人认为德育教育是“软任务”,智育是高职院校生存的核心“硬任务”,这些思想,都使高等职业院校的德育教育的重要地位受到严重过削弱。

2、德育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目前,随着我国教育办学体制多元化,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出现专职教师、校内兼职教师、校外聘任教师等多种形式,但德育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专业结构方面都需要加强优化,没有形成老、中、青三代人的合理结构,50岁以上的教师和35岁以下人员较多,尤其是35岁以下的年轻教师较多且流动性大,而处于中间环节、肩负承上启下任务的中年教师数量不足,压力大。学历结构中应进一步加强研究性人才的数量偏低,专业结构中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任教人员数量太低。所以,在信息网络时代的今天,学生的认知能力大为提升,为培养德才兼备的接班人,高等职业院校必须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的专业化思政教师、专职辅导员、班主任队伍。

3、德育教育的评价体系落后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职院校在德育教育的规划性也得到增强,工作思路不断明晰,但对德育教育的施教者和学习者的评价体系仍然落后。对教育者评价仅是承担工作量的差异,有无恶性事件发生。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主要是试卷考试机制,品行评定主要是教师印象分,看重学生是否循规蹈矩,缺少德育效果的定量测评方法,缺少德育教育的追踪评价环节。因此学生在校期间年年安排德育课程,但毕业后出现断层,无法建立强大、深厚的道德品质根基,抵御外部诱惑。

三、加强高职德育教育的对策

1、充分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主导作用

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主要有《思想与邓小平理论》、《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职业道德与生涯规划》等课程,共同构成学生德育教育的基础,应该在传统理论教学的基础上,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创造性实施教学。建议开展“形势与政策课”大讲堂、“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大讲堂、“中国军事天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改革开放三十年”、“战争与和平”、“香港的廉政公署管理模式”、“科学发展观”、“感恩教育”等主题鲜明的授课内容。我们今天德育教育的对象, 都是十八九岁的大学生,他们朝气蓬勃、血气方刚,是祖国未来事业的接班人,关心国家安全,关注时事政治,与其让学生们天马行空、漫无目的,不如我们有针对性地引导他们,共同分析如何用唯物主义辩证法更加正确、更为全面的分析事态,得出客观、公正的结论。将爱国教育、人生观、交友观、爱情观等内容悄无声息的融入常规教学内容中,做到教育的润物细无声。

2、坚定不移地进行中国传统道德教育,勿忘历史,肩负使命

笔者所在院校于2012年开始引入中国传统道德课程教育,这门课程包括基本道德规范、职业道德规范、家庭伦理规范和文明礼仪规范四个部分。根本目的在于使学生懂得公忠、正义、仁爱、孝慈、诚信、宽恕、谦敬、礼让等处理个人与国家、个人与集体的群体性原则,以及自强、持节、知耻、明智、勇毅、节制、勤俭、敬业等进行个人内省、行为习惯养成的个体性原则等终生受益的道理,使大学生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领悟到数千年前的传统文化对今天的现代文明的辅助作用依然是不可磨灭的,依然对现代社会、现代人的生活、学习、工作有着重大的实践指导意义,清楚现代化绝不等于西方化的深刻道理。

全世界三百多家孔子学院,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宣扬和传播,身为中华儿女、炎黄子孙、肩负着建设我们伟大祖国重任的现代大学生,更不能甘落人后,对中华传统文化一无所知。笔者做法就是依靠多媒体教学技术、注重图文并茂,加强与学生面对面的课堂辩论,在教学过程中将孔子周游列国、孟母三迁、岳飞精忠报国等经典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时代精神给学生们形象的再现,结合时代特点将感动中国人物洪战辉不离不弃自强不息的事迹、全国见义勇为道德模范天津工业大学学生徐伟追求理想拒绝平庸的事迹、全国诚实守信模范。河南中医学院王一硕诚信自强报效祖国等人物事迹引入教学内容、融入课堂,让大家感受中国传统道德教育不是空洞的、脱离现代生活的呱噪品,而是有血有肉、一张张鲜活的真人形象。主题为“道德教育与技能教育哪个更重要”的辩论赛,更是一种别开生面的考核与评价形式,对大学生的德育教育的良好效果进行了检查与验收。

综上所述,高等职业院校肩负着为祖国社会主义事业培养高端应用型技能人才的历史重任,德育教应正视学生的个性特点,培养学生的优势特性,强调对学生的社会共性教育,必须加强德育专业化队伍建设,扎根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吸收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精华,坚持“批判继承、辩证教育”的方法,一定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努力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现代化建设者、接班人。

【参考文献】

高校德育教育现状篇9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7(a)-0240-01

增强学生体质、传授体育知识、锻炼体育技能并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体育教师担负的几项职责,这些职责大多数可以通过体育教学、群体活动、运动训练来履行。现今,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学校越来越重视智育教育,而对德育教育的关注力度不够。[1]因此,应该把高校教师的德育建设放到突出的位置,同时更要把高校教师师德教育作为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本文选取部分海南高校的体育教师为研究对象,试图对海南体育教师师德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为海南高校体育的健康成长进行一些有意义的探索。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海南部分高校体育教师的师德。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1.2.2 问卷调查法

调查对象为海南大学、海南师范大学、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体育教师,对其进行了师德、师风状况的问卷调查。发放问卷100份,回收问卷80份,有效率80%。

1.2.3 调查访问法

对部分教师进行了访谈。

1.2.4 数理统计法

对问卷进行有效筛除,剔除无效问卷20份,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海南高校青年体育教师师德的现状分析

2.1 海南部分高校体育教师师德的主流较好

海南省体育教师的政治方向明确,有71.62%的教师肯定了体育教师的政治素质,65.24%的教师认为海南体育教师爱岗敬业,在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和为人师表方面持肯定的人数都在61%以上,只有责任感一项低于61%。从总体上讲,海南体育教师队伍学历层次逐年提高,例如,据2011年统计显示,琼台师专体育系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达到60%,他们知识视野广,思维活跃,特别是在现代教育手段的能力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

2.2 海南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查和访谈可知,目前海南高校体育教师队伍中部分教师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少数人思想政治水平不高,道德品质、专业能力不强,治学不严谨。以下从三个方面方面进行阐述。

2.2.1 思想素质

大部分教师缺少敬业精神,加上一些学校管理部门监督不严,个别青年体育教师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在校外从事副业,而在自己的教学中马马虎虎,致使教学效果差,学生对此表示不满。工作中,有的连基本的教学大纲都没有,上课没有教案,有的停留在传授一般陈旧的知识内容,没有根据当前社会发展的要求与时俱进,无心致力于教学教改的研究。有些老师纯粹教书,不育人,与教学内容无关的东西,一概不管,从学生的访谈中得知,有些学生在堂课上吸烟、嚼口香糖,教师都置之不理,完全忽视了教师教书育人的天职。虽然这些现象不是普遍现象,但反映出体育教师在职业道德方面的确存在很大的问题,因此,无论对教师本身还是对学生都会带来严重的不良后果。

2.2.2 道德素质

教师的道德水准、思想行为、言行举止等,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有非常大的影响,而且对学生的人品、道德及行为习惯也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象牙塔里的学生对外面的世界认知较少,充满好奇与新鲜,而有些教师把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带到学校来,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受到很大的不良影响。另外,有的教师不讲诚信,心浮气躁,为了评职称,想尽办法弄虚作假,不讲学术道德,抄袭剽窃他人的研究成果。

2.2.3 专业素质

体育教师只有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才能向学生传播准确无误的体育知识,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上进心,更好的开发学生的智力和能力。教师是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主要来源和渠道。如果教师专业知识不牢,就会对学生教出错误的体育知识,甚至造成延误学生的前途或损害学生的身体健康。根据访谈得知,部分教师不能很好的组织课堂教学,不能很好的安排好课的负荷和密度,有些教师身宽体胖,基本的动作示范能力达不到,讲解不清楚,普通话不标准,上课期间只能请学生做示范。在教学、科研上敷衍了事,不求质量,有些青年教师对待工作缺乏科学和严谨的态度,得过且过,工作浮躁。[4]

3 海南部分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及师德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1 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体系的构建尚未完善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在迈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规范尚未完全建立起来,有些还没有被人们接受和认同。一些旧的观念、模式、体制尚未完全打破,各种利益间的矛盾冲突展现出来。[2]

不少青年体育教师不顾职业道德,甚至不顾个人的自尊与人格;在价值取舍上以个人为本位,意识形态上以自我为中心等等。如果以上行为影响了学生,将严重影响社会风气。在教师职业中,青年体育教师在自律上可以说是比较缺乏的,因此应该引起青年教师的注意。

3.2 学校教育的影响

现在高校已经是没有围墙的大学,社会上各种思潮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高校师生的思维,这无疑给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2]在工作中,往往只重视通过学生工作实现教育目标,而忽视教师的德育功能和教师的道德规范;突出了教学研究成果、著书立说在学校中的主导性,而忽视了思想政治工作、道德素质建设的灵魂地位。在引进师资队伍的工作中,只注重高职称、高学历,而忽视了对道德素质的考核。在调查和访谈中可知,以上是每所学校的共性,但是体育教师由于专业的特点,对师德教育更不屑一顾,因此,更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海南部分高校体育教师师德的主流较好。

(2)少数青年体育教师政治思想上不够成熟、道德水准不高、专业素质业务能力不强,缺乏教书育人的道德责任感、敬业意识淡化、个别教师学术风气不正。

4.2 建议

(1)构建与高等教育发展相适应的体育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2)引导体育教师正确处理干事业与自我发展的关系。

(3)完善考核评价与激励机制。

参考文献

[1] 李树一,何建华.浅谈高校体育教师的职业道德[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26(12):70-71.

高校德育教育现状篇10

[作者简介]林瑛(1968- ),女,山东烟台人,烟台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山东 烟台 2655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山东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计划(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研究)项目“生态危机背景下高职院校生态道德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13SW56,项目负责人:林瑛)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6-0063-02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当下生活中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生态环境问题不仅是社会问题,更涉及文化与道德层面。解决生态危机的首要条件就是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观念。大学生是我国社会发展的人才,而高职院校学生是社会发展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的发展与进步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势在必行。生态道德教育的成败不仅关系到我国人才的培养,更是我国高职院校能否与社会接轨的关键所在。

一、生态道德教育的内涵

生态道德教育是随着社会发展而新兴的道德教育活动,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发展的生态道德观点转换为个人的道德品质。生态道德教育不仅需要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关系的能力,更是教导人正确处理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在自然界中的位置。生态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教会人们尊重自然、热爱自然、享受自然,从而尊重生活、热爱生活及享受生活。目前,生态道德教育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公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衡量国家文明程度和人才质量的重要标准。生态道德教育需要使用一种更为和谐的价值观去处理社会发展、保护环境以及生态平衡三者之间的关系。

生态道德教育在其实施过程中,给予生态道德理论的灌输,培养人们更好地处理人与自然、社会发展与生态平衡之间的关系;启发人们思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引导人们思考长远利益,更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同时也培养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与习惯。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保护环境、解决生态危机、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高职院校生态道德教育的现状及成因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各大高职院校相继对学生开展生态道德教育,但由于我国生态道德教育起步较晚,在实施的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影响了我国高职院校生态道德教育的有效性。因此,高职院校需要充分了解生态道德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分析其原因,以确保高职院校生态道德教育的顺利开展。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生态道德教育的现状主要有以下几点:

1.高职院校生态道德教育滞后。随着生态环境的日渐恶劣,各国越来越重视生态道德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高职院校更侧重培养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更重视的是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缺乏生态道德的教育。对于部分专业与环境相关的专业,对于生态保护的课程更多的是技术层面的知识,严重缺乏对学生生态道德层面的教育;对于全校范围的学生,高职院校更是缺少生态道德教育相关的公共类课程,导致无法向学生普及生态环保知识、培养学生的生态道德意识。高职院校生态道德教育滞后,不仅无法使学生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也对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造成了潜在的危害,影响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开展,因此,加强和改善高职院校生态道德教育迫在眉睫。

2.生态道德教学模式单一。我国高职院校生态道德教学中,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只是为了完成任务,导致生态道德教育形式化,教学模式仅停留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无法意识到提高自身生态道德的重要性,从而不重视与生态道德教育相关的课程,影响生态道德教育的开展。与此同时,高职院校生态道德教育仅停留在单纯讲授生态保护知识,并没有开设相关的实践类课程,这不仅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生态道德知识的兴趣,也无法指导学生将书面化的生态道德知识转化成自身内在的道德素质,导致学生不能自觉地在日常生活中开展环保活动,提高自身的环保意识。目前,在我国高职院校生态道德教学中教学模式单一、缺乏实践活动,影响了我国高职院校生态道德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应该积极投入到生态道德教育的教学模式探索之中,创新教学方法,更好地培养高职学生的生态道德意识。

3.缺乏专业的师资队伍及必要的物质条件。高职院校开展生态道德教育,需要区别于其他类型的道德教育,生态道德教育需要更为专业的生态环保知识与生态道德修养,而师资队伍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高职院校生态道德教育的开展。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中,生态道德教育的授课教师普遍存在自身生态环保知识较少、生态道德修养较低以及生态教育能力较差等现象,并没有受到过相关专业知识培训,仅凭自身学习及环保知识难以有效教授。与此同时,教师自身的生态道德修养也会影响学生生态道德意识的形成,如教师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浪费水资源、浪费纸张等小细节都可能会影响到学生生态道德意识的形成。因此,确保高职院校生态道德教育的有效开展,对教师进行生态环保知识的专业培训是必不可少的。同时,由于我国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应用技能型人才,学校的实践基地、辅助网站、图书馆资料专业性很强,主要是为专业课学习服务;对于生态道德教育方面的实践基地、网站、资料少之又少,无法使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学习生态道德知识,影响学生生态道德素质的提高。

4.高职院校学生生态道德意识较低。高职院校由于其自身的生态道德教育滞后、教育体系的缺乏,导致高职院校学生整体生态道德知识欠缺,环境保护意识淡薄。同时,由于高职院校学生的起点较低,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在日常生活中无法很好地将生态道德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如今,绝大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属于独生子女,生活条件较好,没有意识到浪费的坏处,在生活中不自主地表现出浪费水资源、浪费电、过度使用一次性用品等行为。高职院校学生整体生态道德意识薄弱,阻碍了生态道德教育的顺利开展。

导致这些不良现状的出现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首先,高职院校对生态道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高职院校更重视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并没有将对学生的生态道德培养纳入人才培养计划中。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绝大多数高职院校为了有更多的时间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压缩了生态道德教育的课时,无法确保有足够的课时对学生进行生态道德知识的传授,生态道德的教学也只是停留在呆板的理论知识上,单一乏味,学生无法很好地了解生态道德知识的重要性,因此导致了高职院校生态道德教育的滞后。其次,国家对高职院校生态道德教育的资金投入不足。在高等教育中,高职院校仍处于较尴尬的地位,国家对高职院校的投入更多倾向于各专业设备与实训基地的建设,而对于生态道德教育的投入较少,绝大多数高职院校没有生态道德教育的实践基地,甚至没有相关教材,只能靠教师课上的材料作为学生学习生态道德的内容,大大缩小了生态道德教育的范围,不利于高职院校生态道德教育的开展。同时,由于教学资金投入少,高职院校无法对教师进行相关的专业培训,无法给学生提供适当的实践机会,影响高职院校生态道德教育的教学效果,达不到培养学生生态道德意识的根本目的。最后,教师重视度不够,学生学习意识不强。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教师自身对生态道德教育的认识不够深刻,对这门课程的重视度不够,在备课、授课的过程中投入不够,直接影响了学生对生态道德教育的学习态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更多的是受到教师的影响,加之自身的学习积极性不高,阻碍了生态道德教育的顺利开展。同时,生态道德教育的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内容枯燥,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对生态道德教育不重视的散漫学习态度。

三、加强高职院校生态道德教育的对策

1.完善生态道德教育的课堂教学体系。第一,充分发挥高职思政课在生态道德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高职思政课是对高职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为思想道德教育重要内容的生态道德教育必然也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内容,因此,在思政课教学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是加强生态道德教育的有效对策。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生态道德知识的同时,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各种关于生态环境、自然灾害等现实问题以及社会焦点、热点等,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当今生态问题的成因以及解决方法,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环保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生态道德素质。第二,在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探索生态道德教育与专业课之间的联系,在专业课教授的过程中,融合生态道德教育,让学生明白本专业与生态环保之间的关系,重视生态道德教育的学习。第三,高职院校应开设与生态道德教育相关的选修课或必修课,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的作用。第四,高职院校也要定期聘请相关专家或是环保名人来校为学生做生态道德教育讲座,通过讲座开阔学生视野、拓宽学生知识面,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生态道德的重要性,提高自身的生态道德素质。

2.营造良好的校园生态道德教育氛围。良好的校园氛围是成功开展生态道德教育的保障。高职院校要通过各种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生态道德教育氛围,强化学生的生态道德意识。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社团活动机会,组织学生用实际行动参与到环保行动中,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并通过亲身参与强化学生生态道德意识,提升学生的生态道德修养。校园文化活动是对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学校要积极开展与生态道德教育相关的文化活动,如小品表演、演讲比赛、主题征文比赛等,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来震撼学生心灵,转变观念,从而外化为自觉的环保行为。同时,高职院校还要通过校园广播、宣传栏等加强生态道德宣传,在潜移默化中让生态道德的种子根植于学生的心灵深处。高职院校还应该利用网络拓展生态道德教育的空间,制作内容丰富的生态道德教育网页,丰富生态道德教育的学习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真正落实生态道德教育的目的。

3.健全生态道德教育的保障机制。高职院校应该重视对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充分认识生态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加大对生态道德教育的投资,建设完善的师资队伍,确保生态道德教育的开展。完善教学计划,突出生态道德教育,确保课时充足,同时建立相关的考核制度与专项经费,确保生态道德教育的顺利开展。

高职院校加强生态道德教育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高职院校只有顺应时展的要求,针对生态道德教育的现状和问题,采取有效对策,加强生态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地处理人与自然、社会发展与自然发展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生态环保意识,提高学生的生态道德修养,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提高社会的生态文明程度,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高校德育教育现状篇11

引言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国际经济一体化格局的初步形成,我们已进入了一个新经济时代,会计人员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然而,在拜金主义、个人主义道德观念引导下,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失范现象日益严重。据调查,目前会计犯罪呈高学历、年轻化的趋势,这与高校缺乏职业道德教育有直接关系,因此对我国高校学生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已刻不容缓。

1 高校会计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现状

1.1忽视教育,缺乏方案

当今社会对会计人才更看重的是综合素质。然而,目前我国高校会计专业课程主要将基础会计、中级财会等课程列为必修课,而涉及培养学生德育方面的课程,如会计法等却很少开设。总体上看,我国会计教育忽视职业道德能力的教育,缺乏具体培养方案。

1.2教材缺乏,教法单一

现有的会计教材很少涉及职业道德教育,而思政教材又存在诸多问题。高校教学上普遍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则是“教材+粉笔+黑板”或“PPT”。这种死板的教学模式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创新思维,无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1.3课程陈旧,道育空白

美国每年淘汰5%的课程,增加9%的新课程,平均5年教材就更新一次,把新知识、新理念及时地吸纳到教材中去。而我国目前财经院校使用的会计教材在内容和结构体系设置上还大都沿用90年代初期会计体制改革时的模式。现今高校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都是从会计专业知识的传授角度与财务会计的内容体系来构架的,而在职业道德教育课程设置上却普遍空白。“人是教育的产物”,身处大学思维逐步成熟的阶段,没有接受专业的教育,仅寄希望他们在步入社会后能自动地抵挡诱惑,坚守会计道德规范,是不切实际的。

1.4理论实践,不能相辅

今天的会计工作者已经由以前单纯的薄记人员变为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的角色。这一改变,要求会计人员加强个人专业技能的同时也要不断提升自身道德修养。然而,企事业单位大都不愿意接收会计专业的学生实习。学生除了在课堂上学理论知识外,没有地方去践;同时教师本身的经验并不能完全传授给每一位同学。对理论知识的学习较多而对实践能力锻炼较少导致很多学生在不知道如何编制凭证和登记账簿。

2 加强高校会计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的建议

2.1重视道德教育,重塑培养目标

美国《学院:美国本科生教育的经验》一书提到:“今天大学教育最成功之处是培养能力”。而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高等学校教育教学应将素质教育渗透到专业教育之中,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科学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创新精神和创业、实践能力。由此可见,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具备高素质的实用型人才,与飞速发展的社会经济相对应,高素质人才并不是具备单纯的理论知识,而更具备道德素质等品质。因此,会计专业教育应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做为培养目标之一,适应满足经济全球化的需要。

2.2改善教学方法,改革教程设置

创新是生存之本,目前我国会计教育所采用的是重教不重学,重灌输不重启发,重复制不重创新,重知识不重能力的教学方法,但已经不能与目前会计学教育的环境相适应。所以首要就是拓展多样化以人为本的教学方法,例如加强案例教学,把各种案例作为教学内容,补充教材实践知识的不足。创新的同时高校会计专业也应把《会计职业道德》课程列为会计专业核心课程,引导学生树立“诚信为本”的职业理念。

2.3实践理论,有效结合

会计是实践操作较强的学科,理论联系实际的必要性不言而喻。但是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局限于书本知识,学生不能很好的将理论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所以在在校期间应安排学生去企业中实习,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帮助学生在走出校门之后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面,从而不至于被日新月异的信息社会所淘汰,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念。

2.4开展会计职业道德专题讨论,聘请专家学者进行专题讲座

在会计教学中适当开展会计职业道德专题的班级讨论会,尤其是针对当今社会发生的与会计有关的重大案例。例如,“法尔莫公司案例”产生的原因。学生通过自己查找材料,用充足的论证表达自己的见解,树立正确的认知。

在飞速发展的社会经济下,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这种情况下,高校可以通过聘请法律界、财税部门等学识丰富的专家学者以讲座的形式来向学生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工作实践或经验教训使学生了解会计行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未来发展方向。这种形式让学生间接了解我国会计道德现状,认识到职业道德的重要性,达到在校期间培养自己良好道德品质的目的,从而使自己成为国家有用的人才。

3 结束语

我国著名会计大师杨纪琬说:“做人是做会计的根本”。学生在刚入学时,会计职业道德方面是一张白纸,在校期间受到专业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使其树立“诚信为本”的职业道德理念。然而目前我国高校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对于提高会计人员得职业道德水平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因此要切实加强对我国高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促使学生在大学期间形成较强的会计职业道德意识,从而促进我国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解决和市场经济秩序的好转。

参考文献:

高校德育教育现状篇12

福建工程学院    魏明  

摘要:在新的历史时期,网络道德教育逐渐凸显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重大课题。特别是高校网络道德教育具有明晰学生网络道德认识、引导学生趋利避害等价值。搞好网络道德教育就要转变教师观念、提高教师网络道德教育的能力、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约束。

关键词:高校 网络道德 教育 现状

The thinking to present situation network mor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y and improvement way

 

Abstract: In the new historical period, the network moral education highlights is gradually a not allow to neglect important issue. Specially the university network moral education has the defined student network morals to know, guides the student to make use of favorable conditions and avoid unfavorable conditions and so on the values. Does well the network moral education to have to transform the teacher idea, to enhance the teacher network moral education ability, carries on the essential restraint to the student.

Key word: University  network moral education  present situation

 

当网络由最初的羞羞答答发展到现在的理直气壮地走入寻常百姓家的时候,它在带给人们诸多便利的同时,更作为一项新生事物,赢得了我国的新生力量——青少年的积极关注。[①]特别是对于青少年中的高知识高智商而又相对较为自由的群体??大学生而言,网络更是展现了其迷人的风姿。但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网络在带给大学生新知识、新信息与新思维的同时,也会夹杂着这样那样的“病毒”,高校网络道德教育问题由此产生。

一、高校网络道德教育及其价值

从某种程度上,网络已经成为了很多大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品德来源于生活,因此,网络道德教育理应成为高校德育关注的重点。

(一)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的内涵

研究网络道德教育的内涵首先要弄清网络道德的含义,所谓网络道德,就是网络社会中的社会公德,是指在虚拟的“网络社会”中,专门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特殊利益关系的道德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由于道德的历史性特点,所以网络道德是生活于网络社会中的人们——所有网民都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网络社会”生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生活,正是它的特殊性决定了“网络社会”生活中的道德具有不同于现实社会生活中的道德的新的特点与发展趋势。网络道德教育是道德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教育者根据网络道德规范对网络主体有组织、有计划地施加影响,使网络主体接受这些原则与规范,并将其转化为自己内在的需要。网络道德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网络道德教育即指教育工作者对青少年进行网络道德的相关教育;广义指在“网络社会”中,教育工作者有针对性地采用特定的手段和方法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

(二)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的价值

道德作为一种价值体系和规范体系,具有调节人性与生活的使用功能。[②]道德本身的价值即在于对人性与生活的调节与提升,高校网络道德教育也是针对大学生网络生活中的问题进行规范与引导,并在这个过程中彰显其价值。

1、明晰学生网络道德认识

很多大学生出现这样那样的网络道德问题并非有意为之,而是由于对网络道德的模糊认识造成的。而网络道德教育恰好可以对网络道德的模糊认识没有得到澄清。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网民对一些问题缺乏正确的认识。如:仍有 16%的人对网上的传闻和性内容感兴趣;有 29%的人对网络黑客表示崇拜,更有 40%多的人表示有机会想试一下黑客行为;网络文明工程已经在全国范围内轰轰烈烈开展近几年,仍有 1/4 左右的人对此不清楚,更有 7%的人认为此举可有可无[③]。事实上,网络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越来越明显,青少年对网络文明模

[1] [2] [3] 

文章屋在线编辑整理本文。

糊的认识需要教育者针对现状及时开展网络道德的教育。青少年的网络道德认识随着网龄的上升有下降的趋势。以上这些问题都必须通过开展网络道德教育来解决。

、引导学生趋利避害

网络世界既丰富多彩又良莠不齐,既有鲜花也有毒草。网络道德教育的价值就在于引导学生趋利避害,在丰富的信息中善于分辨、善于“批判的吸收”。“网络社会”的诞生和发展引导着人们以更快的速度进入信息社会,面对千变万化的信息社会,大学生是否具有较强信息修养将是大学生能否成才的关键要素之一。通过各种形式的网络道德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网络及网络发展,形成与时代相适应的信息观念和信息道德。可以提升他们的道德意识,帮助他们正确处理网络时代的学习、工作与生活,有效地解决网络对大学生身心、学业、性道德观念以及世界观的负面影响,促进大学生的德育、智育、体育的全面发展,促使他们成为网络技术的真正受益者。

、拓展了高校德育内容与方法

网络世界是相对较新确有对高校学生有着极大影响事物,高校德育如果无视这一现象将是不完整的。认真对待学生的网络生活并使之上升为系统的网络道德教育将会拓展高校德育内容与方法,使高校德育能够与时俱进。网络技术的自由性、超地域性的传播方式对人们的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自律性要求。网络行为方式的隐匿性、全球性,为道德行为的控制带来了挑战。网络强大的综合性、开放性和及时性以及传播方式的全球性为德育工作者提供了开展道德教育新空间。教育者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一方面,摸索出适应网络特征和大学生特点的网络道德教育途径和教育方法;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各种互动的网络道德教育形式,就大学生价值观等问题开展网络讨论,帮助他们澄清思想道德观念中的模糊认识,促进良好道德的形成。

二、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现状

一直以来,人们对网络、对大学生上网否定多于肯定、指责的声音多于引导的声音,造成了网络道德教育的不良现状。

、教育者认识模糊

网络社会的到来,使思想活跃,对新事物充满好奇与幻想的大学生欢呼雀跃。同时大学生们在网络社会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何对大学生这个庞大的网络使用群体加强网络道德教育,以应对网络社会给道德带来的诸多变化,应当引起每一位德育工作者的思考。但是,我们的教育者却缺乏对网络道德客观存在的理性认识,无法确立正确的网络道德教育观念,更谈不上教育任务的充分实现。实际上,网络社会是一种全新的社会,但是它和现实社会又不是对立的,是从现实生活中分化出来的,以现实社会生活为背景的。虚拟行为和虚拟空间的出现,并不代表网络是独立存在的,事实上网络必须与国家制度、文化、有形的基础设施建设并存,理论上讲网络技术能够消灭空间限制,地域疆界,但众多的现实都对它的这种能力发生影响。虚拟行为和虚拟空间也有它的客观存在性,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网络伦理道德,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客观存在的一种现象。

、教育者的观念老化

学校德育的最终目的在于价值的引导,在于帮助学生自主构建道德价值体系,形成完美的人格。面对网络的挑战,学校德育应当从德育目标出发有针对性地重新设计德育内容,彻底更新道德教育观念,以适应全新的、变化中的教育环境。特别是在网络环境下,网络社会改变或影响了德育过程中各种构成因素之间的关系。道德的“他律”机制被破坏,社会舆论监督的作用也大大削弱。同时,网络的自由开放性与互动性又给个体提供了宽泛的自主选择空间,道德环境的变化使传统的强制灌输式德育方法彻底失去了赖以存在的社会条件。在这种情况下,德育工作者在很大程度上依然还在用老观念看待新事物,德育的被动局面也就不难理解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