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的媒介素养合集12篇

时间:2023-09-01 09:20:14

新媒体时代的媒介素养

新媒体时代的媒介素养篇1

一、前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数字信息技术得到飞速发展,被广泛地应用到各行各业当中。在新闻传播领域,数字信息技术改变了以往的新闻传播方式,推动了新媒体时代的发展。新媒体丰富了信息传播形式,尤其是通过互联网进行大众传播,对信息的传播方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新媒体的出现对广大新闻工作者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面对这种情况,新闻工作人员有必要强化自身的新闻编辑媒介素养。

(一)新闻编辑的职业能力与价值观发生了变化

新媒体时代,新闻媒体受到了数字信息技术的影响。以往的新闻信息主要是通过图片、声音、文字传播,但当下,传统的传播方式渐渐被综合应用多样化的影像技术替代。同时,其逐渐成为新闻媒体传播信息的主要方式。面对这种趋势,相关新闻工作者的价值观发生了变化。另外,以往的新闻工作者在进行新闻传播工作时,必须遵循客观、公开、全面的原则,还要保证新闻的真实性。但在新媒体时代,保证新闻的客观真实性变得极难。新闻编辑在搜集、整理新闻的过程中,经常会受到无关信息的干扰,导致编辑新闻时容易对相关信息产生错误的判断。当下,不少媒体为了吸引公众的眼球,提高自身的关注度,在新闻中大量播报娱乐新闻,忽视与国计民生相关的新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发展理念是对新闻编辑的新闻价值观的误导。

(二)新闻的搜集与整理方式发生了变化

在新媒体蓬勃兴起的时代大背景下,信息量与信息的传播方式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在这样的趋势下,就要求相关新闻工作者强化专业技能,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高效地搜集、整理信息,并正确判断信息的新闻价值。经过对信息的认真处理与加工,最大限度地体现信息的新闻价值。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在处理新闻信息的过程中,要对新闻信息保持高度的敏感与警觉,具备从众多纷杂的干扰信息中找到有新闻价值的信息的能力。

(三)新闻工作者对新闻的控制力遭到了弱化

在新媒体时代,新闻的传播形式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这就要求相关新闻工作者要时刻保持新闻敏锐性,同时要有强大的新闻捕捉能力。新闻具有时效性、客观性与较大的影响力,这就要求相关新闻工作者要在纷繁复杂的新闻信息中排除干扰,保持新闻敏感,进而捕捉到集时效、客观与影响力于一身的有价值的新闻信息。但是,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大量的信息通过网络完成了信息共享,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新闻编辑对新闻的控制力度。

三、新媒体时代,对新闻工作者媒介素养的培养

(一)顺应时展,完成对信息的整理归纳与传播

在传统的信息传播过程中,新闻编辑的主要职责是对新闻信息进行审核与把关。所以,传统的新闻编辑在达成工作目标的同时,也是在履行工作义务。换句话说,就是对新闻信息进行审核并处理。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新闻传播主体的变化,新闻传播媒介变得更加丰富,这给新闻编辑对信息的审核与定位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因此,新闻编辑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高质量地完成信息的处理与传播工作,引导舆论的方向,进而对新闻传播产生影响。在新媒体时代,信息被赋予了商品的标签与价值,商品是受到市场影响的,信息也不例外。受众通过阅读新闻可以了解到新闻中的重点关注内容,同时可以给予新闻工作者相关的新闻反馈,这样的新闻就会变得既有意义又有价值。

(二)强化新闻编辑专业能力,高质量地完成信息的传递工作

在传统的新闻传播工作中,新闻编辑主要是在幕后工作,其主要工作内容为:对搜集来的新闻进行适当的归纳与加工。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迫切要求新闻编辑不断强化专业能力与业务水平,尤其是要重点强化新闻归纳能力。当下,人们对专业的新闻媒体存在依赖心理。其原因在于,专业的新闻媒体可以将零乱、复杂的新闻信息进行归纳整理,体现新闻价值,进而满足大众获取新闻信息的需求。另外,在新媒体时代,新闻工作者要培养、锻炼自己进行网络沟通与交流的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与新闻接收者展开互动。例如,可以搭建网络平台,通过搜集新闻素材与信息,在微信平台上与网友进行讨论与互动。通过类似的形式,完成对话题讨论能力的训练,进而强化新闻编辑的职业技能。

(三)强化新闻工作者对信息的掌控力

在以往的新闻传播时代,新闻工作者对信息做到了绝对的掌握,同时也制定了大量的信息管理措施。但新媒体横空出世,新闻信息呈井喷式增长,这给新闻编辑对新闻信息的绝对控制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但挑战永远与机遇并存,新媒体为新闻编辑带来了新的工作形式以及新的工作理念。新闻编辑要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保持新闻敏锐性,排除干扰信息,做到对信息的利用与掌握,使得新闻编辑人员从幕后走到台前,完成对信息的传播,强化新闻工作者对信息的控制力。

四、结语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给传统的新闻工作者既带来了机遇又带来了挑战。作为一名新闻编辑,要顺应时展的需求,完成身份的转换,成为一名合格的新闻信息掌控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及时处理信息接收者对新闻的反馈,引导舆论向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在新媒体时代的大背景下,新闻编辑要顺应时展趋势,在新闻工作中积极发挥自己的作用。

参考文献:

新媒体时代的媒介素养篇2

关键词 新媒体 大学生 媒介素养

媒介是人们借以传递信息、相互沟通交流的工具。由于使用的媒介不同,人类已经经历了四个传播时期: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随着web2.0 时代的全面到来,相应的网络应用工具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人们从网上获取信息和发表观点的渠道也出现新的形式。从“门户网站”到“微博”,人们摆脱被动的信息接受角色,转变为主动的信息传播者,“媒介素养”再次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话题。

2013 年11 月22 日上午10 点30 分许,青岛市输油管道泄露爆炸,造成62 人遇难,136 人受伤。11 月24 日新浪微博中出现这样一条博文“青岛中石化输油管爆炸,48 条人命死亡,当地报纸却噤若寒蝉。这不是媒体人的耻辱,而是背后维W思维的耻辱。官媒除了宣传各种批示,只知道让网友点蜡烛煽情。为什么我们总在重复丧事当喜事办的闹剧?请公务员们最起码对得起工资,防患于未然、危机时如履薄冰、沟通时真实透明。这才是正确的态度!同意请转发”,此条微博在网上引起巨大反响,其转发评论量特别高,青岛当地的几家主要纸媒也遭到人们的口诛笔伐。但事后这条微博却被证明是不符合事实的,《青岛早报》、《半岛都市报》等几家主要报纸都对爆炸事件做了详细报道。12 月初网上流传一则新闻说一名10岁男孩充电时玩手机发生爆炸,造成整个手掌被炸烂,并配有图片。这条消息通过“微博”、“微信” 等工具被广泛传播,一时间给人们造成巨大的恐慌。事后证明这也是一条虚假新闻,手机爆炸的原因是由于男孩不正当操作造成的,手机充电并不会造成那么大危害。

由于新媒体时代的全面到来,自媒体使得人们在被动的接受信息的同时又可以传播信息。这在保障人们的言论自由的同时,又造成虚假、色情、暴力等负面信息的大量出现,这就要求人们具有辨别和抵制这类信息的能力,提高媒介素养。

一、媒介素养概念界定及研究历程

关于媒介素养,英国学者大卫·布金汉姆将它定义为“社会成员使用和解读媒介信息所需要的知识、技巧和能力。”按照1992 年美国“媒介素养领袖会议”的定义,媒介素养是“公众接近、分析、评价各种媒介信息,达到沟通交流目的的能力。”①另外日本媒体教育专家铃木认为,“媒体素养即公民对媒体加以社会性、批判性的分析、评论、接触、使用媒体,更以多样的形态创造互动、沟通的力量。获得这种力量所做的努力便称之为媒体素养。”②我国张志安、沈国麟在《媒介素养:一个亟待重视的全民教育课题》中指出“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大众传播媒介的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制作能力以及思辨性回应能力,它的实质是人们怎样处理与媒介关系的问题。”

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对媒介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关于媒介素养的研究和实践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根据布金汉姆等人的分析,这种研究和实践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一、保护主义阶段,二十世纪初至六十年代公众开始意识到报刊、电影、电视中的暴力、低俗内容对青少年有不利的影响,出于对青少年的保护,开展媒介素养教育,以增强青少年对低俗信息和不良内容的批判能力;二、注重辨识能力阶段,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随着李普曼的“拟态环境”思想在媒介素养研究中产生影响,关注的焦点从保护主义转移到如何增强人们区分“拟态环境”和真正的现实环境的能力;三;能动赋予权阶段,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直至今天,在这个阶段,培养信息社会的合格“公众”成为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媒介素养的理念包括选择、分辨、评价媒介及信息内容的自主能力。

我国国内传播学者陆晔在《媒介素养的全球视野与中国语境》中指出:在过去几十年间,媒介素养经历了四次“范式转移”的变化。一、20 世纪30 年代的保护主义立场;二、20 世纪60 年代强调提升对媒介内容的选择和辨别能力;三、20 世纪80 年代重点对媒介文本的批判性解读;四、20 世纪90 年代以来的参与式社区行动。③

二、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必要性

1、大学生对新媒体的接触比例高

大学生正处于青春的黄金时期,对新媒体的接受能力比较强,每一种新媒介的出现,最初的使用和推广者都是大学生,新媒体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使用普及率相当高。根据2011 年CSM 进行的两次大学生媒介使用状况调查结果分析显示,在大学生接触的所有媒介中互联网的接触比例最高,为99.3%。相对于其他媒体而言,互联网与手机在2011 年整年的日使用指数均高于80%,远远高于其他媒体。这些数据表明大学生更多的倾向于使用新媒介,而且大学生利用新媒体的能力也较强。在web2.0 所创造的新的媒介环境下,大学生每天接触到的信息量巨大,在信息的海洋里,大学生该怎样去处理这些信息,该怎样去处理自己与媒介的关系,这些正是大学生媒介素养所关注的问题。

2、大学生缺乏对新媒介使用的认识

虽然大学生对新媒介的利用率比较高,但是其对新媒体使用的认识不够充分。拿“微博”这一网络应用工具来说,虽然很多大学生都开通了网络微博,都会使用微博获取和传播信息,可是关于微博上的信息却缺乏足够的认识和理解,以至于盲目相信网络上的一些谣言及不良信息,甚至会成为网络谣言的制造者。根据自身的小规模调查问卷分析显示,在一共发放的50 份调查问卷中,47 位调查者都在使用微博,所占比例高达94%。但是在开通微博的原因上,被调查者的动机就显得多种多样,其中“跟潮流”、“记录生活”、“关注热点,发表观点”所占的比例分别是46%、50%、78%,这说明大学生主动利用“微博”当做自己的“麦克风”,去发表自身的观点的主动性还有待提高。另外调查问卷分析也显示大学生关注的人大多是明星(所占比例42%),现实中的朋友(所占比例78%),对业内资深专业人士(所占比例40%) 的关注相对来说比较低,大学生通过“微博”获取的信息有很大的局限性。大学生微博的形式也较单一,68%的被调查者只是发表文字微博,22%的被调查者会选择图片,有不到5%的被调查者会视频。虽然自身的小规模调查的精确性和科学性有很大的局限性,但也可以从中发现一些问题,即大学生还不能正确认识web2.0 新媒体的本质理念,大多数人只是把这种媒介只是当做一种娱乐工具而已,还不能充分利用web2.0 新媒介。

3、媒介过度商业化的要求

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也是应对当今媒介过度商业化以及信息超载的需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媒介的商业化也越来越严重。市场经济追求利润最大化,各类信息传媒行业无不打上金钱和效益的“烙印”,一些媒介为了获取经济利益从而大量传播一些低俗的信息。在互联网web2.0 的时代下,“ 微博”“SNS” 等新的应用使得大学生接触的信息量大大增加,如何让大学生在信息洪流中去获取真正有用的信息以及如何抵制不良信息的侵害,这些都急切要求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

三、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的主题内容

英国大卫·帕金翰在《英国的媒介素养教育:超越保护主义》指出人们在接受媒介素养教育之前就已经具备一定的评价能力,英国的媒介素养教育应该超越传统的保护主义④。根据大学生的特点,我国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也应该超越“保护主义”而采取“能动赋权”的研究范式。大学生面对网络上良莠不齐的信息以及参与式的媒介环境,一方面需要批判性的自主地利用网络内容,另一方面需要具备专业的传媒人素养来参与创造网络内容。当今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引导大学生对当今新媒介环境有更深刻的认识,理解新媒介的传播理念,以及熟悉运用各种网络应用工具。要想更好地利用新媒介,首先必须对当今的媒介环境以及新的传播理念有所了解,互联网从web1.0 升级为web2.0 不仅仅是网络技术的一次更新换代,同时也是互联网的一次理念和思想体系的更新换代。另外,让大学生熟练地操作和运用web2.0 媒介是提高媒介素养的一项基本素质,比如会利用“豆瓣网”“人人网”“微博”等网络工具获取信息及传播信息,使大学生有自己的获取、传播信息和沟通的传媒渠道,以便于便捷地沟通和交流。

2、提高大学生自身的道德法律修养及知识水平以增强抵制和识别网上低俗和虚假信息的能力。首先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和法律意识,拒绝网上不良信息;另外还需要大学生平日多积累各方面的文化知识,增强自身的知识文化修养,增强对网上虚假信息以及谣言的识别和抵抗能力。

3、促进大学生形成较高的信息创作能力,强化大学生的信息传播责任感。在大学生明白自己成为网络的主导者的前提下,要提高大学生利用网络媒介“如何说”和“说什么”的能力,要引导大学生理性地对待自己的传播权利,做好对所传内容的把关工作。首先不能传播虚假的和色情的信息以及危害国家和集体利益的信息,在此基础之上要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传播具有创新性的信息。

参考文献

①徐沁:《媒介融合论》[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②陈龙:《媒介素养通论》[M].中南大学出版社,2007:271-273

③陆晔主编:《中国传播学评论第三辑:媒介素养专辑》[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④大卫·帕金翰,宋小卫摘译,《英国的媒介素养教育:超越保护主义》[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0(2)

⑤柳珊,朱璇,《“批判型受众”的培养—德国青少年媒介批判能力培养的传统、实践与理论范式》[J].《新闻大学》,2008(3)

新媒体时代的媒介素养篇3

所谓媒介环境,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媒介各构成要素之间、媒介与媒介之间、媒介与其外部环境之间关联互动而达到的一种相对平衡的结构状态”。每一次新媒介的诞生,都将开创与其相适应的传媒时代,并营造一个全新的媒介生态。全媒体语境下,媒介环境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新闻传播主体的变化

新的传播时代,新闻传播的主体发生了重大变化,以前主体是公众媒体,现在则是公众媒体与“私媒体”混合的时代,尤其是2010年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的迅猛发展,更加凸显了“私媒体”的力量。其以低门槛、快速化、即时性等优势带来空前的普及。网络、手机、微博等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最大不同,就在于将创造、消费、聚合、分享信息的主体――人,放在了媒体版图的中心。而这一点,正是旧的传播时代不曾出现的。

2.各媒介间关系的变化

网络等新媒体的发展,模糊了不同媒介之间的界限,打破了原有的媒介生存格局。新旧媒体在现有媒介格局中各占一席之地,并不断细分媒介市场。这使得传统媒体和新媒体间的关系,已再不像过去那样泾渭分明,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并且任何媒体都可以成为对方的竞争对手。在保持原有介质优势的同时,媒介之间开始互相借鉴传播方式,从而实现媒介功能的融合和相互渗透。尤其是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国家政策的积极推动,媒介间的融合度越来越高,包括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以及媒介终端的高度融合。

3.新闻传播流程的变化

过去,新闻传播业务是以单一的媒介形态为基础, 各媒介有自己的组织结构和采编流程。但在新的媒介环境下,单一的传播流程已被改变,传者和受众的界限变得模糊,受众在传播中的主动性加强,新闻传播的主体由职业新闻记者独家垄断转变为记者与受众共同分享,新闻传播模式由单向线性传播转变为双向互动性传播,由媒介组织对大众的传播转向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传播。这种以传者受者一体化为主要特征的新的新闻传播模式,带来了新闻产品的多样化。

4.服务对象的变化

全媒体背景下,各类媒介间高度融合,媒介产品的多样化以及Web2.0应用的不断普及,这一切都为受众提供了在更大范围内参与传播和进行交流的可能性,使受众由单纯的受者角色转向传者和受者的双重角色,由单纯的“读”、“听”、“看”向“写”、“制作”以及“共同建设”发展,由被动地接收信息向主动地创造信息发展。这一转变不仅赋予了普通公民新闻报道者的崭新角色,也直接导致了“公民新闻”的出现。尤其在新闻事件现场,他们可以用手机、微博等在第一时间发出信息,表达观点,扮演着“公民记者”的角色。“公民新闻”的出现,打破了以往媒体在新闻传播中对信息的垄断,这在突发性新闻事件的报道中显得尤为突出。以2010年11月上海胶州路大火为例,在发生火灾后的第1个小时里,原创性的信息超过百条,图片达到数十张,远远超过了传统上认为的报道速度最快的通讯社的报道。

全媒体时代对新闻人媒介素养提出的挑战

全媒体时代,媒介环境的整体变迁带来新闻传播内容、渠道、方式以及传播观念等方面的巨大变化,并使其呈现出诸多全新特质,这些都对媒体人的媒介素养提出了新的挑战。

1.新的传播方式对媒体人的多媒体传播能力提出挑战

新闻传播方式的变化改变了传统媒体信息采集与制作的流程,即不同的媒体集中在同一个信息操作平台上,统一策划,资源共享,根据各自媒体和受众的特点对信息进行分类加工,制作不同的新闻产品,最后通过不同的传播渠道传播给特定受众。这种新闻业务流程是对新闻信息和资源的整合与重构,要求传播者的传播能力在包容传统的基础上具备全媒体的操作理念。

2.融合新闻挑战媒体人的信息选择与整合能力

媒介的融合使新闻以一种融合的姿态出现在受众面前,即“融合新闻”。“融合新闻”突破了传统媒体间的限制,其整合所有的媒介,集中力量采集新闻素材,再根据各自受众的特点进行加工,将文字、声音、图片、图像和Flash等集于一体,最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出来。“融合新闻”体现了这样一种理念:媒体对事件的处理更加多角度,更注重原创性和多媒体化,更倡导受众参与,更注重与受众的互动。这在很大程度上对新闻记者的信息筛选与整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新闻信息的驳杂挑战媒体人的信息把关能力和批判的认知能力

全媒体时代,媒介形态的多样化增加了人们接触信息的频率,新闻来源的多元化、复杂化,信息传播的速度加快等等,都使得虚假新闻和失实报道的数量增加。尤其是在新闻信息的横向传播过程中,即信息在不同媒体之间转发、转播、转载的再次传播过程中,传播一方为了在瞬息万变的媒体环境下提高时效性,仓促之间往往会对信息缺少把关。全媒体环境下新闻信息多次传播的保真度,考验的正是媒体从业人员对信息的把关能力。

全媒体时代媒体人怎样提高媒介素养

1.加强多媒体传播的能力

全媒体背景下,媒体人不再是为一个单一的媒体服务,而是为媒体集团内的多个媒体平台服务。记者采集回的信息,要既能为报纸供稿,又能为广播电视制作节目,还能为网站、手机媒体提供稿件和图片等。因此,与强调传播者的调查研究能力、新闻敏感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等传统能力相比较,职业传播者能力结构的现代版本,更加强调多媒体传播能力,即掌握多媒体技术,能够熟练而快捷地搜集、发送、处理各式文本、照片、图表、动画、视音频等材料,其中也包括由这种多媒体能力内定的多语言符号的编码解码能力,即熟练运用英语这一交流工具。当然,要成为“全媒体型新闻人”,首先要注意培养多媒体报道的思维和理念,懂得不同媒介的传播效果,才能将信息资源转化成不同的媒介产品,进而提高多媒体传播的能力。

2.提高信息处理能力

全媒体时代,专业记者的核心价值已不再是采集一般信息,而是面对浩如烟海的信息,筛选、探寻、鉴别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并将其有序整合和立体呈现,帮助受众更加真实、系统、深入地了解和把握这个世界。当今社会,谁拥有更强的信息分析处理能力,谁就拥有更大的社会影响力和更大的发展空间。因此,全媒体时代要求新闻人具备宽口径、多复合的知识结构,既要有新闻理论和新闻业务基础知识,掌握跨媒体的技术技能,又要努力从心理上走近受众,了解他们的信息需求,并及时将他们所需要的内容送到“家门口”。

3.培养多种敏感力

在媒介融合、创新、变革日新月异的全媒体时代,优秀的新闻人除了要对新闻的喉舌功能敏感,对新闻的社会使命敏感外;还需要其他一系列的敏感力,其中包括:对未来媒介形态及发展趋势敏感;对新媒介产品生命周期敏感;对其服务对象敏感;对人们的基本需求敏感;对新媒介技术带来的生活形态的改变敏感;等等。这一系列的敏感意识加上娴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媒介技术使用能力,是当今时代所呼唤的优秀新闻人的媒介素养。

4.坚守新闻职业道德

在任何时代,新闻人的媒介素养不仅包含专业素养,还包括职业道德素养。在媒介化社会的今天,在媒体的大众化、商业化、市场化程度愈深的大环境下,坚守新闻职业道德的意义尤为重要。试想一下,如果媒体从业人员滥用媒体权利牟取私利或者进行权利寻租;或者为增加点击量、发行量和收视(听)率进行恶意新闻炒作;或者报道干涉私人领域,“人肉搜索”侵犯公民隐私权;甚至制造“假新闻”、“有偿新闻”等等,不仅会导致受众流失,降低媒体公信力,媒体的责任和担当更无从谈起。

新媒体时代的媒介素养篇4

网络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以惊人的速度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广泛、深入渗透,对我们的生存、生活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党的十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互联网发展和新媒体建设。在不同场合发表了“新媒体思想舆论工作的正道,在于化解负效应,激发正能量,成为治国理政、凝聚共识的助手”、“加快媒体融合发展,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等一系列重要论述。

一、公务员媒介素养现状及存在问题

新媒体是以计算机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互联网为核心的一种新兴媒体,互联网用户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又是信息的提供和者。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5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6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8.8%,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94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占比已达到88.9%。一方面,手机上网的发展推动了中国互联网的普及;另一方面,智能手机拓展和强化了互联网的多种功能,微博、微信、客户端的使用丰富了信息传播的途径。在这种环境下,每个人都可能成为意见表达的主体,社会舆论更加多元化,网络舆论的互动性、联动性、复杂性特征越来越突出。与此相对应,政府的执政环境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公务员与媒体的接触越来越频繁。公务员只有具备良好的媒介素养,懂得媒体运作规律,掌握舆论引导策略,才能有效地利用好媒体,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进而推进各项工作的进展。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于媒介信息的选择、理解、质疑、评估的能力,以及制作和生产媒介信息的能力。媒介素养主要包括利用媒介资源动机,使用媒介资源的方式、方法与态度,利用媒介资源的有效程度以及对传媒的批判能力等。具体到公务员的媒介素养,既包含普通民众认识媒介、使用媒介,更主要的是指通过正确地、建设性地运用大众传播资源,管理公共事务,推动社会进步,塑造政府形象。

新媒体时代是一个“人人都是通讯社,个个都是麦克风”的自媒体时代,公务员是负责统筹管理经济社会秩序和国家公共资源,维护国家法律规定贯彻执行的公职人员。一言一行都处于“全民监督”的环境中,言行举止随时随地都有可能被上网传播,被置于聚光灯下。目前我国公务员媒介素养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对新媒体的舆情驾驭能力不足;对新媒体感到恐惧同时又缺乏危机意识;利用新媒体树立良好形象能力不足等,一些“雷人”、“雷语”、“雷行”进入公众的视野,这折射出公务员的媒介素养严重匮乏,这与时代的发展对公务员的要求相去甚远。因此,公务员应树立时刻被监督的意识和习惯,各方面都能严格要求自己,言行举止体现公务员身份的规范和要求,经得起媒体和公众的关注和监督。提高公务员媒介素养已迫在眉睫。

二、提高公务员媒介素养的必要性

媒介素养是公务员基本素质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公务员作为国家公权力的行使者、政府工作的执行者,其媒介素养的高低与国家权力能否合理行使和政府执政能力强弱息息相关。

近年来突发事件频发,如“上海元旦夜踩踏”、“6・1东方之星旅游客船倾覆事件”、“8・12天津滨海新区爆炸事故”等突发事故敲响了公共应急警钟,同时也对相关部门的突发事件管理和应对提出了更高要求。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来源和渠道越来越多。任何一个地方发生的事件,经过互联网等现代媒介的传播,都可能在很短时间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对于社会上的公共事件、和突发事件的应对和处理, 如果不及时公开相关情况,制定相关解决预案,正确而有效的引导社会舆情舆论就可能导致非正常渠道的、捕风捉影的信息得以快速传播,给事件处置带来不利影响。

三、提高公务员媒介素养的途径

首先,转变观念是提升媒介素养的前提和基础。公务员应当高度重视日益凸显的媒介素养问题,转变观念,不能“谈媒色变”。从个人来说,不仅要学会以批判的意识接触网络媒介的信息,还要掌握与网络媒介交往的技能,懂得合理地运用网络媒介完善自我、服务自我。

其次,自主学习和有效培训是提升公务员媒介素养的主要途径。要让接近媒体成为一种主动行为,善学、善用媒体就会成为一种习惯。“媒介素养”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对于个人要加强自身的网络自我行为管理能力、具备较高的视觉素养、具有适当调节控制在网络虚拟时空的情绪和情感、并建立自觉的网络文化批判反应意识,从而达到较高的媒介素养水平。组织人事部门也应创造合理可行的条件对公务员开展提高媒介素养这项培训。如发挥各级党校和行政学院的优势,有针对性地开展理论和实践教学,让公务员真正从理论的角度重视和提升媒介素养或者组织聘请有经验的专家或是专业的新闻传播人士举办讲座,开研讨会,为公务员提升媒介素养提供具体指导和帮助。

最后,把媒介素养作为选任干部的重要条件,公务员媒介素养的培养和提高,是一项系统工程,关键在于机制的引导和保障。特别是干部提拔任用机制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和意义。干部的提拔使用,要从适应现代传媒社会和现代公共行政的要求出发,完善现有的领导干部考核、评价体系,把了解媒体、善用媒体、善待媒体作为考核、评价、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之一,进而形成积极而又切实的导向。

在新媒体环境下,公务员作为国家公共权力的行使者、政府工作的执行者,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与媒体发生着密切联系。公务员应端正自己的心态、站在媒体和公众的角度与老百姓坦诚相待,具备良好的媒介素养,最大限度地满足公民对政务信息的合理需求,让政府在阳光下运行,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发展。

新媒体时代的媒介素养篇5

新媒体时代下,新闻传播被称之为“不同人群之间的信息交互传播”。虽然这只是一个简单的定义,但它与传统的新闻传播有很大的差异。新媒体的出现依赖于互联网,在这一传播过程中,记者必须学会利用互联网获取第一手新闻材料,不同于以往,缺乏信息的前提下,记者有优先获取信息的机会。换言之,新媒体时代为受众提供了获取新闻和信息权力的渠道,使新闻工作者在新闻传播中没有明显的优势,人人都有传播新闻的可能。

1.2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记者工作

传统的新闻传播主要是通过报纸、广播、电视作为主要的传播渠道,不涉及与受众的交流与互动。然而,在高度的信息化背景下,记者工作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与受众的互动进一步加强。微信是当前网络环境中,我国大部分人都可以熟练使用的社交APP,在微信平台上,各种新闻传播过程中的互动交流和沟通都可以实现,信息的传播更快更方便。与此同时,记者的工作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从传统的新闻输出转到移动终端和PC终端的输出。

1.3新闻传播中尊重受众感受

新媒体记者的工作与时代的发展一同进步。现今社会对人权意识的日益增强,致使以人为本的思想对传媒业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记者在新闻采访的工作时,应该更多地关注人们中生活的民生问题,从信息需求的角度来看,通过多元化的新闻角度进行报道和传播,逐步向舆论方向倾斜,能够帮助人们解决一定的问题。

2、新媒体时代新闻记者的社会责任

2.1严格遵守新闻的详实性

新闻的详实性是一切报道的首要因素。以互联网为典型代表的新媒体虚假、劣质、肤浅的新闻信息随处可见,新闻真实性缺乏公正的情况下,其信度与效度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例如,之前多家主流媒体客户端、门户网站报出“李光耀去世”的假消息,这一大型消息的传出引起了网民的一片哗然,也有了众多猜疑。但是稍后便有业内知情者站出来辟谣,称假消息源于一个假冒网页。随后,媒体、门户网站为没有得到确切消息就随意信息的行为而纷纷道歉。新媒体时代下,在首发新闻信息环节上虽然存在较大难度,但是维护新闻信息的详实性是基础,前期错误报道的“乌龙”事件是值得新闻业内人士深度思考的。新闻记者在工作进程中应该时刻以实事求是为职业准则,要确保被报道事件的真实性。新闻信息的详实性在多方面体现出来,常见的有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原因与经过等。新媒体时代下,人们生产生活的节奏不断加快,电视新闻人求真求实的职责操守是促进行业发展的内驱动力。

2.2坚守正确的舆论导向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可以被理解为新闻人角色的改变。在这样的背景中,受众的选择性呈现出了多样化的特征,话语权不再是传统媒体一家掌控。也就是说,传播主导方一旦发生一定的变动,社会热议问题就会在互联网发酵,网民‘围观’现象也就屡见不鲜,“大探讨”活动就此不断展开。在新媒体运行的时代中,很多新闻信息在一天之内的点击量不计其数,而在这样的模式中,传统媒体却处于相对被动的形式中,其媒介影响效果被削弱的同时,社会舆论引导作用也日趋薄弱化。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各类信息都呈现出了多元化发展的态势。新闻记者处于意识形态领域的前沿,在引导社会精神生活与个体思想意识等环节上发挥着导向作用。其可以被看作是精神产品的生产者,党与公众的舆论公器,因此就应该始终坚守准确的舆论导向,将主阵地、主渠道、主力军的实效性充分发挥出来。

3、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新闻记者的职业素养

3.1具备新媒体传播能力

扎实地掌握网络信息传播技能是新媒体时代新闻记者必备的职业素养之一。这主要是因为新时期下受众不仅借助电脑去输入文稿、阅览网站信息等,更多的是在互联网平台上进行写作、玩网络游戏、网购等复杂性的线上活动。正因为如此,新闻记者使用电脑输入、邮箱传送等基础技术已经成为一种必备技能。其应该树立与时俱进的思想,积极对微博、微信等软件功能进行了解,然后注册并应用。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新闻记者应该积极应用4G手机,灵活地应用无线网络接收与发送信息。

另外,新闻记者在掌握网络传播技能的基础上,也要主动地参与到网络新闻传播的进程中。目前手机报、手机电视、网络电视等新生事物获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那么在这样的模式中,新闻记者就应该对多样化的媒介信息有全面而深刻的认识,从而为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新闻行业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3.2高尚的道德品质

约瑟夫?普利策说:“新闻事业的最难之处就是既要保持新鲜报道的生命力,又要使其受到精确和良心的约束,而不是随心所欲。”新闻行业的社会使命感处于较高层次上,也就是说新闻记者将社会责任置于首要位置是极为必要的。特别是在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中,新闻记者应该高度重视自身职业道德建设,践行党的指导路线,让公众对自己的职业行为满意。上述目标的实现绝非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新闻记者在实践中深度解读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各类腐朽思想作斗争,具有一定的定力抵御各种诱惑,主动接受社会群体的监督,同时最大限度地规避虚假新闻、有偿新闻与肤浅新闻出现,借助多样化方法保护新闻信息传导的权威性、公正性、公信力,从而以高尚的道德情操、优良的职业素养、扎实的职业技能得到公众的肯定与尊重。

3.3深层次解读能力

新媒体时代的媒介素养篇6

中图分类号:G2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10-0141-02

新闻编辑的媒介素养就是要求新闻编辑人员,在进行新闻编辑工作时,要明确理解社会各个领域对媒介信息的产生和带来影响的内容,而在这个过程中要始终坚持深层和辨别能力体系媒介信息的价值,让新闻行业可以向正确的方向良好稳定的发展,这是对新闻编辑人员最基本的职业素质之一,是做好新闻编辑工作的重要保证。所以在新媒体时代下,新闻编辑工作人员一定要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解放思想,抛弃传统的新闻编辑理念,牢固树立新时代先进的新闻编辑理念,以便更好地适应现今社会发展的要求,推进新闻行业良好发展,从而更好地为实现自己的社会责任,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

1.新媒体时代下新闻编辑的新闻传播控制权逐渐削弱

在以往的媒体中,新闻编辑作为信息的主要传播者无论对信息采集还是编辑整理以至于最后的排发环节,一直居于主导地位。它可以自行操控报表新闻内容,也能删除新闻信息。但随着我国现媒体时代的到来,新闻信息评论和报道的权力逐渐拓展到每个人的身上,信息作为大众化资源,已经不再局限与新闻编辑新闻传播形式,就如同《连线》杂志里对新媒体定位的那样:是所有人面对所有人的传播。这在无形中已经分化了新闻编辑的垄断性,并不断削弱了其对新闻实质性的控制力。人们对于兴趣浓厚的消息、传播与跟进早已不必需要编辑后台审核,而是运用网络技术在网络上直接进行微博评论、信息转发与分享等形式来传播新闻信息内容,让新闻信息传播变得更加自由化,随着这一程度的不断加深,新闻编辑对于新闻传播的控制性也越来越弱。

2.新媒体时代需要新闻编辑人员对工作方式作出改变

新媒体时代下,为了促使新闻编辑工作更好的适应现今社会发展需求,充分发挥新闻编辑的价值,新闻编辑人员需要对新闻编辑工作形式进行转变。在传统的工作模式下,新闻编辑人员主要负责收集和找出新闻信息、新闻资料,并且还需要对新闻内容进行编辑报道,主要的工作内容为幕后工作,而在新媒体时代下,新闻编辑人员不仅要牢固掌握新闻编辑工作的技巧,还需要将新闻信息有效的传播出去,以便实现新闻信息的价值。为了获得更多的受众,新闻编辑人员要根据现今人们的生活需求和精神需求来选择新闻内容,新闻编辑人员要与观众进行良好的交流和互动,积极采纳观众的意见,这样才能保障新闻行业良好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程度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国际化程度也不断加深,西方专有名词以及各种新生媒体与技术也逐渐进入大众视野。对于“专业主义”而言,也属于地道的舶来品。迄今为止,我们认知里的新闻专业精神指的是“作为合格的新闻媒介必须在客观、真实、全面等原则的基础上,以服务新闻受众为己任,并坚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经过一系列的新闻实践,这种专业化精神已经深深的根植于每个新闻媒体人心中。然而随着社会化程度的加深,新闻媒体以市场为导向的趋势也日益明显,以往的新闻编辑程序为:初审复审终审,最后为定稿排发。在新媒体时代下,新闻媒体固有的专业性认知与编辑方针备受影响,甚至发生偏离。显而易见的,为了提升媒体自身影响力,获取市场份额,诸多媒体前赴后继进军娱乐圈,致使除了必要的硬性新闻,娱乐报道频频居高。例如,最近热度居高不下的“王宝强离婚事件”,尽管事件发生时正处于里约奥运会阶段,但仍然成功抢过奥运风头居于头条,居高不下的事件曝光与点击率经过各方媒体的炒作发酵,长时间地吸引了大众眼球,这就不得不让我们产生思考:新闻行业在市场化势头愈加强烈的未来,严重偏离了原有的专业精神,而作为基本性的这一精神到底能保持多久?

新闻编辑作为是新闻传播领域的关键人,对于新闻性质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对此,哥伦比亚大学媒介问题权威人士埃弗里特・丹尼斯曾在其著作中《媒介论争:19个重大问题的正反方辩论》指出,不具备媒介素养的人称之为媒介文盲,而其可以在无形中对人类精神造成破坏,这种破坏性近似于被污染的水和食物对人类肉体产生的损害程度一样”。此论断形象化地指出了不合格的新闻媒体人社会责任感缺失后对媒介受众的强大破坏力。众所周知,新闻传播所要达到的最终效果主要包括两个层面:首先是媒介受众对新闻内容的知晓权,并依据相关内容作出的一系列反应;其次是新闻应对社会发展起到积极与正面的引导作用。然而,通观进程中的整个新媒体时代,无论是新闻编辑还是媒介受众,面对越来越多的信息大数据,除了应接不暇的忙乱,对于应有的作用与效果却微乎其微。身处海量信息内的新闻编辑无法正确界定现实与媒介世界边界,从而无形中加剧了部分新媒体消极消息的破坏力。例如对于犯罪、灾难与战争事件等破坏性事件的大肆报道与传播,不基于事件真实性的扭曲报道,类似的消极事件使媒介受众变得越来越迷茫、压抑和浮躁,进而导致犯罪事件频发。因此,基于社会责任感条件下的新闻媒体人,其媒介素养高低程度直接影响到新闻行业的具体秩序,既可以是井然有序也可以演变成乌烟瘴气,而秩序好坏程度直接取决于新闻媒体人的社会责任性。

二、对新媒体时代下新闻编辑应具备的媒介素养进行分析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传播系教授詹姆斯・波特在《媒介素养.第四版》一书中指出:媒介素养包括三个重要方面,即个人目标、知识体系和技能。个人目标是发展的方向与期待值,知识体系是语言和思维的组织材料,技能是基本保障。无论是对于受众人还是新闻编辑,媒介素养都是其应具备的基本素养之一。对于受众人而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能够顺应媒体时展的趋势以及正确的媒介导向,使媒介信息真正的为自己所用。对于新闻编辑而言,作为媒介信息的引领者,更应该以提升媒介素养为己任,为广大受众人提供一个良好的媒介氛围,不断提升媒介的思想高度,为做一名合格的媒体人而不懈努力。下面针对新闻编辑应具备的媒介素养进行深入分析如下:

1.有效满足现今时代下新闻读者的需求

新闻行业要想在新媒体时代下稳定发展,那么就要转变新闻编制者的编辑理念和思想,改变编辑工作形式,而且新闻编辑者必须要了解现今社会新闻读者的需求,多于观众进行沟通和交流,掌握和了解新闻读者的新闻要求,并根据当前的新闻内容在结合新闻读者的需求进行新闻编辑,这样可以需要很多新闻读者的关注。新闻编辑者也要将传统的编辑理念进行转变,有效借鉴国外先进的编辑方式,良好学习其先进的编辑技术,这样可以更好地适应现今社会对新闻的要求。并且新闻编辑者不要盲目的改变新闻编辑内容,要具有一定的新闻编辑判断能力,一定要保障新闻具有真实性、可靠性,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受众关注新闻报道,也能有效将媒介的导向作用良好的发挥出来,有效推动新闻行业在新媒体时代良好的发展。

2.要具有判断新闻价值的良好能力

新闻编辑者采编工作的好坏是由选择的新闻信息的好坏来决定的,因此新闻编辑者必须要具备对新闻价值的判断与筛选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创新和再生产新闻内容。新时代下,新闻工作者之间的竞争力也变得愈加激烈起来,所以新闻编辑者不仅要不断拓宽获取新闻信息的渠道,也要不断提升自身对新闻内容的不断创新和再生产能力,而且新闻编辑者要保障新闻具有良好的价值,做到对新闻事件客观及真实的报道,拒绝虚假新闻信息,将正能量的新闻信息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接受新闻信息,这样也能有效促进我国和谐社会的良好发展。

3.发挥新闻引导者的职责作用

在新媒体时代环境下新闻信息的传播相似具有双向性和互动性特点,可以有效拉近受众和新闻编辑者之间的距离,他们可以通过先进的技术进行交流,新闻编辑者可以通过与受众进行沟通,了解受众的需求,在引导受众阅读新闻、了解新闻,新闻编辑人员要编辑出具有正能量的新闻内容,有效将新闻的价值和作用良好的呈现出来,经营积极向上的社会舆论形式,改变社会中出现的不良之风,实现新闻传播的有利价值。

4.形成多样化的知识结构

随着我国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新闻的需求也逐渐提升,新闻行业要想适应现今社会发展需求,那么新闻编辑人员不仅要具备基本的编辑能力,也要了解新闻读者的需求,因此新闻编辑人员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不断进行相关知识学习,提升自身的知识结构,编辑出具有特色的、有创新意识的新闻内容,吸引更多的受众来关注新闻内容,良好推动新闻行业稳定发展。

三、结 语

随着我国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在市场价值的驱使下,新媒体的发展将给新闻行业带来更大的影响。与此同时也给我国新闻编辑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作为一名合格的新闻编辑,必须时刻以高度的社会受众责任感为己任,严格按照新闻专业化精神要求自己,并不断提升自己的媒介素养,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其更好地为媒体受众提供真实、客观的新闻报道,并提供更具品质化的服务,有效地引领新闻行业在新媒体时代健康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朱坚梅.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的媒介素养[J].新媒体研究, 2016(6):158-159.

[2] 郭兴筌.浅谈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的媒介素养[J].新闻研究导刊, 2016(12):239.

新媒体时代的媒介素养篇7

媒体多源化的社会背景下,新闻媒体受到了强烈的冲击,从新闻的来源、编辑、传播等角度来看,传统的新闻模式已经被逐步地淡化,衍生出的新媒体以听觉、视觉、立体影像等为主导,进而取代了的传统的传播方式,这极大地增加了新闻编辑的工作难度,而新闻编辑人员也会受到不同信息的干扰,在新闻信息价值判断上极易出现错误或者出现不客观评论的现象。例如一些新媒体为吸引观众,增加节目的收视率而引入一些较为有争议的社会现象,而新闻编辑没有对新闻的真实性和背景进行了解和确认,为增加收视率就进行编辑和播放,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新闻编辑的自身价值观和判断力。进而产生的一些假新闻。严重地影响到了电视台在社会公众中的形象。

2.信息的获取与处理

新闻信息的获取和处理要求较快,这是大数据时代和新媒体时展的必然结果,这也引发了新闻信息传播的多元化和多样化。因此,新闻编辑工作者要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面对繁多的信息如何能够高效准确的选取有价值、有时效、正能量的信息就成为时下新闻编辑急需解决的问题。这就需要新闻编辑者应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严谨的工作态度,及时有效的发现价值信息,并经过相应的处理整合好新闻信息,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新闻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3.新闻信息传播渠道的多元化

新媒体时代的新闻信息杂而多,其包括:人文信息、环境信息、国际信息、科学信息、社会信息等等,面对众多的新闻信息,新闻编辑者应具备捕捉新闻的能力,并且能够对有价值的信息进行传播。同时新媒体的发展使得新闻编辑者不再是唯一的新闻传播者,社会公众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手段来的传播新闻信息,如:微信、微博、个人主页等,有的新闻信息在传播速度上则远远地超过了新闻编辑,所以新媒体时代下新闻编辑的传播不再像以前那样是新闻传播的唯一渠道,这对从事新闻编辑工作的人来说即是一种压力也是一种机遇。

1.确保新闻信息及时、有效的传递。

2.时效性和客观性更为突出。

1.满足公众对新闻信息的需求

新媒体的发展使得新闻信息量逐步扩大,这就使得电视观众更为注意信息的真实性和质量。因此新闻编辑面对众多的新媒体和多元化的新闻信息,要准确的定位自身的位置和作用,同时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也使得新闻编辑不能像传统那样对新闻进行有效的控制,所以新闻编辑要转变工作理念,以满足公众对新闻信息需求为根本,提高新闻的质量,只有这才能得到更多观众的认可,并以此来适应社会发展对新闻信息的需要。另外,新闻编辑者要在短时间内挖掘重要的新闻信息,并及时地进行追踪报道,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扩大观众群体,在满足观众的基础上,创新更具有特色的节目或是新闻报道。

新媒体时代的媒介素养篇8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2(c)-0205-02

群众工作是我们党宣传、发动、教育和组织全体人民共同从事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基础性、经常性、根本性工作,同时作为党的建设的基本内容,群众工作也是新的历史时期下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完成党的历史使命的要求。切实做好高校群众工作,能够发挥师生在学校改革、建设、发展中的主体作用,提高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提高高校服务管理水平、夯实高校发展基础乃至加快实现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都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但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蓬勃发展,以数字报刊、微博微信、移动电视、触摸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异军突起,快速地在人民群众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占据一席之地,成为行使公民权利、表达公民诉求的重要渠道。如何用好新媒体,正确及时地引导师生情绪、倾听师生诉求、尊重师生意愿、解决师生困难,已成为高校领导干部做好群众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

1 新媒体时代给高校领导干部群众工作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新媒体的界定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区别于报刊、广播、电视等,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设备向用户呈现信息、娱乐等服务的媒体形态。据统计,截至2014年6月,我国使用各类新媒体的人数达到6.32亿,人均周使用时长达25.9小时,从职业结构上看,学生是最大的使用群体,占比25.1%;从学历结构上看,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10.7%[1]。作为高等教育的场所,高校里知识分子最为集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相比其他人群更易于接受新鲜事物,新媒体俨然已经成为高校里大家沟通交流和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并且在意识形态、价值理念、思维模式、行为方式等方方面面对大家产生着重要影响。“网民”成为了高校群众工作对象群体的又一个标签,新媒体的共享性、交互性、及时性、开放性、纵深性、渗透性等特征决定了高校群众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

1.1 机遇

(1)新媒体为党的思想理论文化宣传提供了新平台。

“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为了群众,首要的是通过行之有效的宣传动员,引导群众知晓自身利益所在,并为之而奋斗。”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实质就是群众工作,就是要讲清楚党的方针政策同人民群众利益的内在联系,经济社会发展同改善人民群众生活的密切关系[2]。党中央指示高校要强化思想引领、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新媒体的广泛普及为新时期思想文化宣传工作提供了新平台,其与思想文化的融合,使宣传、教育的表现形式和内容更加丰富多样,在增强说服力和吸引力的同时,也提高了效率和范围。

(2)新媒体为高校群众工作征求民意提供了新渠道。

从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信息交流工具的应用与发展看,新媒体改变的不止是信息传播的方式,还有群众表达意见及诉求的方式。高校群众工作可以利用新媒体的开放、便利、直接等特点,通过创建讨论、民意调查等方式,与传统的基层调研、召开座谈会等采集民意的常规手段一起,察民情、听民意、聚民智,在民意全面崛起的时代语境下,构建多元化的民意通道,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从而使师生能够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参与党内事务以及学校发展。

(3)新媒体为高校积极互动解决问题提供了新载体。

新媒体具有及时互动的特征,高校群众工作不仅仅可以利用新媒体进行汇聚民意,还可以及时回应、解决师生的利益诉求,拉近与师生距离、得到师生的信任,形成与师生良性互动的长效机制。同时,突发事件、网络暴力事件往往会在新媒体终端上快速传播、并引起围观及舆论浪潮,甚至可能会引发现实中的行动,应对该类事件进行及时地通报和回应,第一时间释疑、化解民怨,新媒体提供了一个具有更广辐射范围的载体。

1.2 挑战

(1)新媒体对高校领导干部的意识形态控制力提出了挑战。

由于新媒体的开放性、匿名性以及使用的低成本等特点,使其成为了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各种价值观念、思想文化、社会思潮都轻而易举地获得了“上台演说”的机会,这里甚至成为西方国家实施文化新殖民主义的平台,严重销蚀着党和国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整合力,从而给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阵地的巩固带来新挑战。尤其近年来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愈发激烈,不少西方敌对势力将意识形态渗透的目标指向了高校的知识分子群体,这都对高校的领导干部的话语主导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2)新媒体对高校领导干部的组织管理水平提出了挑战。

新媒体时代深刻改变了信息的传播格局,每个使用新媒体的人都可以拥有传播话语权,因而网帖、微博、微信等载体成为了传统的方式之外,高校师生表达民意、诉求利益的主要手段。有时候甚至会出现一些非理性的过激行为,影响了校园的和谐稳定,给学校造成了不好的社会影响,近年来,高校层出不穷的负面新闻就是一个佐证。这些无疑都增加了高校群众工作的难度,也挑战着领导干部的科学决策能力、突发事件处理能力等等,同样也给高校的组织建设、管理和运行提出新课题。

(3)新媒体对高校领导干部的舆论引导能力提出了挑战。

新媒体衍生出来的多平台、多渠道、多终端的交互传播模式,在提高信息传播数量和效率的同时,也给信息把关带来难题,新媒体成为谣言肆意生长的沃土,引起社会震荡、危害公共安全、破坏社会信任。由于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与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也是社会矛盾的高发期,新媒体容易成为一些人负面情绪的发泄场,正能量与负能量在这其弈,这些都对高校领导干部如何发挥其舆论引导能力提出了挑战。

2 高校领导干部群众工作应具备的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判断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作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应用的能力[3]。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这为做好新形势下高校群众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作为高校群众工作主体力量的领导干部,其开展群众工作意识的强弱、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直接关系到高校建设、改革事业的兴衰成败。而在由互联网开启的新媒体时代和“全民记者”时代,客观上对于党政干部的媒介素养和内在修为都提出了全新的挑战。

2.1 要提高利用新媒体宣传、引导、动员师生的能力

一是利用新媒体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发挥其教育人民、引导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在高校内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加强形势政策教育,创新宣传和舆论引导机制与方法,尤其是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引导,不断营造健康向上的舆论氛围,从而实现动员组织广大师生,推动学校发展,共建和谐校园。

二是要积极利用群众工作对象广泛使用的新媒体,如微博微信、网络论坛等进行平等真诚的沟通交流,真正了解师生内心的所思所想,拉近距离,增进彼此间的理解与信任,在同师生流互动中形成共识,从而巩固和扩大群众基础,为学校发展献计献策。

2.2 要提高利用新媒体维护师生民利的能力

一是利用新媒体大力推进信息公开,满足师生的知情权,增强工作透明度、开放度,接受师生监督,赢得师生的充分理解和广泛支持。

二是利用新媒体参与度广的特点,问政、问计、问需于民,通过网上讨论、民意调查等方式,扩大师生的政治参与,推动师生参与决策、创新学校管理。

三是对待新媒体上各方不同的声音和见解,既要怀有包容心,同时又要端正态度,认真对待,不断改进工作,加强干部作风建设,提高服务水平。

2.3 要提高利用新媒体服务师生、解决师生难题的能力

群众工作做的好不好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就是群众满不满意,群众的问题有没有解决。新媒体上反映的很多问题都是群众关心的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这里吐露的心声往往是最真实的。所以领导干部要高度关注新媒体渠道上的民意表达,建立健全工作机制,着力解决网民反映的民难、民怨等问题,并将进展及时公布,不能立即解决的也要主动说明情况,争取师生的支持和理解。

2.4 要提高应对和处置新媒体突发事件的能力

随着新媒体使用的范围加大,因新媒体被关注、放大的社会事件越来越多,而近年来,社会各方对高校的关注又与日俱增,这就要求高校领导干部要具有应对新媒体突发事件的判断与预警能力,未雨绸缪,做好工作预案,力争在事件的处置中主动做好师生工作,消除不良影响,否则一旦处理不当,就会损害学校的形象,影响干群关系。

应对和处置新媒体突发事件的能力大致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对舆情的监控能力,力争及时发现,第一时间争取事件处理的主动权;二是对现场应对协调能力,迅速了解突发事件的真实情况,明确责任主体,第一时间作出回应,官方信息;三是新闻发言人素质,对于批评和质疑声,要及时处理并公布处理结果,对于反映情况不属实的负面信息,要及时澄清,防止以讹传讹;四是舆论引导能力,要适时加强引导,积极开展互动,化解不满情绪,有效维护学校稳定。

指出,人心向背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因此,高校领导干部不仅要在媒介素养方面加强学习,还应该修身养性、谨言慎行,强化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密切干群关系,切实转变作风,提升为民务实清廉形象,将群众工作做到实处。

参考文献

新媒体时代的媒介素养篇9

媒介素养是现代信息社会对人的素质提出的新要求。今天,随着新媒体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们的思维习惯、行为方式和交往方式都发生了重大改变,因此,人们对新媒体环境下媒介素养构成和媒介素养教育的认识也必然要发生相应的转变和调整。

媒介素养教育对当代大学生人格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并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一定的影响。对新媒体环境下沈阳体育学院1006名在校大学生媒介素养与媒介素养教育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一是对新媒体的依赖程度非常高,62.03%的大学生每天都在使用微信、微博、QQ、Twitter等交互工具,10.64%的大学生一刻也离不开它;二是对信息缺乏辨析能力,80%以上的大学生表示不会对信息的真伪进行深究;三是在面对新媒体时缺乏自控能力,93.24%的大学生或多或少会在学习时受到新媒介产品的影响,92.35%的大学生坦言在上课时会偷偷用手机或平板电脑上网;四是对新媒体中不良信息的抵御能力不足,92.25%的同学承认会出于各种原因浏览黄色、暴力信息;五是半数体育院校大学生对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缺乏认知,85.29%的大学生认为,有必要在大学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并增设媒介素养教育相关课程。

基于上述调查分析,我们认为,媒介素养教育能够帮助当代大学生更好地认识和利用媒介,增强其对媒介信息的理解与辨析能力,使其不至于在纷繁复杂的信息社会里迷失方向。同时,对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能够提升校园文化的品位、丰富大学文化的内涵、拓展大学文化的功能。

一、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调研

为更好地了解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媒介素养与媒介素养教育现状,2014年11~12月,我们以沈阳体育学院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调查研究。在历时一个多月的调查中,共收回1006份问卷。此次被调查人数占目前该校在校本科生总数的12.93%。

(一)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失范现象

1.对新媒体依赖程度高

目前,我国高校大都完成了校园网络建设,大学生不论是在教室还是寝室,都可以便捷地获取网络信息资源。不仅如此,随着3G、4G、WiFi等技术的成熟与普及,手机、平板电脑等媒介终端设备得到了迅猛发展,再加上其轻巧、便携的特点,使之受到当代大学生的追捧,很多大学生甚至对新媒体产生了强烈的依赖性。

调查发现,95%左右的被调查者每天使用手机上网的时间在1小时以上,28.73%的被调查者使用手机上网时间超过8个小时。这意味着绝大多数被调查者从早到晚都在受新媒体信息传播的影响。由此可见,大学生对新媒体的依赖程度非常之高。

2.缺乏新媒介信息辨析能力

对受众而言,如果囿于媒介素养不高,则很难明了媒介营造的“拟态环境”与客观现实之区分。大学生仍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期,如果对媒介属性缺乏理性认知,很有可能会将媒介语境所构成的虚拟环境认同为客观事实,从而根据媒介提供的信息采取行动。调查结果也从侧面证明了这一点。

80%以上的被调查者承认,不会对信息的真伪进行深究,只有不到20%的被调查者表示会“认真分析和过滤”。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在面对庞大新媒体信息资源时缺乏应有的辨析与批判能力。由此,一些不良信息很有可能会乘虚而入,甚至影响到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形成。一旦不良信息在大学校园里泛滥,就会直接影响到整个校园文化的建设。故此,在新媒体视阈下,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我国教育体系和高校课程体系,全面提升当代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已经迫在眉睫。

3.对新媒介缺乏自控能力

新媒体传递的海量信息令人目不暇接,因此,快餐式、跳跃性、碎片化的阅读方式在大学生受众中非常流行。这种阅读方式浅显、片面,且影响深度思考,无疑会阻碍大学生理性思维能力的提高和思想深度的发展,使“三观”尚未形成的大学生无法抵御网络中不良信息的侵袭,批判能力不断弱化。

有一项调查结果也应当引我们的重视。调查发现,93.24%的大学生或多或少会在学习时受到新媒介产品的影响,92.35%的大学生在上课时会偷偷用手机或平板电脑上网,久而久之教学质量难免下降。

4.对新媒体不良信息抵御能力不足

调查还发现,近70%的大学生在网上“无意撞见”或遭遇过色情、暴力网站,有近40%的被调查者出于各种原因浏览过黄色、暴力网站,这样一组数字当足以引起教育者们对该群体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视。这些年轻人对于网络流行文化缺乏抵御能力,缺乏理性辨析能力,盲目跟风,甚至会不加思考地全盘吸收。若是对这种现象不加以控制和引导,长此以往,后果将不堪设想。

(二)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有待提升

大学生在面对网络上的一些负面信息时具备基本辨别能力,在被调查的1006名大学生中,绝大多数认为“艳照门”“不雅照”“虐猫”等现象是不好的、消极的,但从另一项数据中又可以发现,有92.25%的同学会出于某种原因浏览色情、迷信、暴力信息。大学生媒介素养失范现象说明,新媒介环境下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有待提高。

媒介技术的发展为人们获取信息提供了便利,但同时也令大量未经“把关人”严格甄别的信息在网络空间泛滥。由于媒介素养不够,一些大学生易被不良的媒介信息所惑,从而导致行为偏离和失范。这不能不引起教育界和传播学界的重视。

二、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意义

调查数据显示,85.29%的被调查者也认识到自身在媒介使用中存在的问题,认为有必要在高校有针对性地施行系统化的媒介素养教育,因为这是新媒体环境下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解决大学生媒介素养失范现象的有效路径。被调查者还表示,大学生应当具备的媒介素养包括媒介选择能力和批判意识、媒介道德伦理观、媒介法律意识、媒介环境交往能力等多种能力。

21世纪初,复旦大学等几所高校才开始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及实践。到目前为止,我国大多数高校都未开设媒介素养教育的相关课程。从调查数据看,半数大学生对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缺乏认知。因此,在高校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已经迫在眉睫。

(一)媒介素养教育关乎大学生成长成才

四年的大学生活是“三观”形成的关键期,是个人成长发展的关键期,这一阶段的大学生处在校园与社会的过渡时期,对社会有或多或少的了解,但并不具备完整的判断能力,而且在面对纷繁复杂的新媒体环境时,容易经受不住多元文化的诱惑,从而迷失自己。所以,大学生有必要接受系统化、专门化的媒介素养教育,让新媒介真正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有用工具,而不是沦为新媒介技术的奴隶。

基于调查分析,我们有理由相信,新媒体环境下媒介素养教育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首先,可以培养其养成正确使用新媒介的习惯;其次,由于新媒体环境下媒介信息良莠不齐,媒介素养教育可以大大提升大学生对媒介信息的辨析能力;再次,可以提高其抵御不良信息的能力,形成正确的媒介批判意识。

(二)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关乎校园文化建设

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有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大学生的媒介消费呈现多样化,某一时期大学生对某一信息资源的关注程度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校园文化氛围。大学生浏览新媒介信息资源具有不可控的特点,所以,要想净化校园文化环境,构建起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就必须将媒介素养教育摆在突出位置,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大学生依靠正确的媒介素养来过滤不良信源,从而达到建设良好校园文化氛围的目的。

新媒体环境下媒介素养教育学会通过指导大学生,就是要如何正确面对新媒体环境下的海量信息,并从中挑选出积极的、有利于自身身心发展的信息资源为自己所用;培养大学生的批判意识,提升道德水准,使大学生能够运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待新媒体环境下的各种信息资源,避免不分好坏全盘接收。增强其抵御不良信息的能力,建立起一道无形的屏障,提升校园文化品位,丰富校园文化内涵。

(三)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关乎大学文化建设

每一所大学都有自己的文化,校园文化是大学“软实力”的体现。新媒体时代的任何一所大学,都难以摆脱大众传媒所制造的大众文化的影响。新媒介技术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与周围世界联系的方式,即人们很难做到真正自发地、不受媒体文化影响和媒体描述方式所干预地来观察和认识世界”[1],大众文化正在通过新媒介向校园文化不断渗透。

作为一种新的教育主张,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对大学文化内涵建设作用独特:首先,它有利于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媒介使用习惯;其次,有利于其有效利用传媒;再次,新媒体环境下的媒介素养教育可以提高大学生抵制不良传媒文化的能力。

三、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范式构建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传播格局也将变得越来越复杂多变。因此,厘清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意义所在,明晰提升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的重要性,使其养成正确的媒介批判意识,形成良好的媒介批判能力,既关系到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也关系到大学文化内涵的建设;既是大学生社会化转型的需要,更是信息社会对一名合格公民的基本要求。至于如何实施策略,可以考虑从政府、媒体和学校三个层面展开综合探讨:

(一)政府层面――应加强宏观引导

政府部门应加强宏观引导,并在相关制度保障下,大力宣传,融合各方面的社会资源,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提供社会性的条件和契机。这既有助于规范新媒介信息环境,又可以使大学生提高新媒体环境下的媒介素养和法律观念。

1.政府应尽快出台相关政策法令

首先,政府应尽快制定和出台相关政策和法令,以制度来保障和促进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提升;其次,政府应以制度和法规来约束媒介的传播行为,以加强网络环境和社会环境引导;再次,政府还应对媒介素养教育保持持续关注,给予充分的资金支持和对教育者进行培训。

2.加快媒介素养教育组织建设

组织建设是保障媒介素养教育实施的必要条件。建议由政府主导或者委托高等教育管理机构推行媒介素养教育相关机构和组织建设。因民间社团力量管理起来难度较大,其社会可信度还有待提高,而政府出面则能更有效地组织与实施。而且从世界范围来看,大多数国家更倾向于由政府指定或委托一些机构来实施媒介素养教育。

(二)媒体层面――应净化媒介环境

大学生仍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期,部分人由于理性辨析能力不足,很容易将虚拟的媒介环境等同于客观现实,并根据媒介提供的信息采取行动。这就要求我们的媒体能够主动和真正承担起社会责任,净化媒介环境。

新媒介行业内部应建成相应的符合当今时代特色的媒介自我疏导管理体制,形成良性发展的动态监督与自我反省机制,形成行业自律。新媒体有必要也有责任为信息的真实性负责,维护自身的公信力必须成为新媒体的最高核心价值追求和长久发展动力。这就要求新媒体行业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提供一个绿色健康的媒介环境,从根源上杜绝各类不良信息对在校大学生的侵蚀。

(三)学校层面――应加强媒介素养教育

1.整合各高校力量打造过硬媒介素养教育师资队伍

就当前高校的师资力量而言,尚远远不能满足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对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培育要求。因此,应整合各高校的优势力量,横向建立起一支能充分胜任新媒体环境下媒介素养教育的师资队伍,实现资源共享。可以首先依托全国高校的新闻院系,逐步建立起成熟的媒介素养教育框架体系,包括进行师资培训、开发媒介素养教育教材、举办媒介素养教育论坛、向其他院校提供教学支持等。

2.教师应加强自身媒介素养,起到示范作用

高校教师应不断学习和充实自己,努力提升自身媒介素养,为大学生起到率先垂范的作用,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从而达到引导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目的。

3.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课程体系

首先,应考虑把媒介素养教育上升到国家层面,把媒介素养课程纳入正规教育体系;其次,高校应全面统筹,针对大学生特点,实行媒介素养课程多样化,实现教育教学模式多元化;再次,应将理论学习与实践认知有机结合,把媒介素养教育融入各种教育实践和传播实践活动中去。归根结底,应帮助大学生厘清虚拟世界和现实环境的根本区别,学会辨析媒介信息中潜藏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帮助其逐步培养理解和辨析信息的能力,提高其对负面信息的免疫能力。

4.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实践活动

在媒介素养教育实施的过程中,理论传授是基础,环境引导为辅助,而在实践中实现知行合一才是最终的落脚点。为此,一方面应建设好校内的新媒体资源和校外的新媒体媒介素养教育实习基地,如学校论坛、微博、教师博客、微信等,全方位对大学生进行引导与教育,积累媒介素养知识,形成符合社会规范、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的媒介素养,自觉维护新媒介生态环境;另一方面,应及时提醒和指出不良新媒体的使用方式和传播途径,使大学生们能够引以为戒。

总之,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提升媒介素养,是新媒体环境对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当代高等教育面临和亟待解决的一项新课题。在高校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学会在新媒体环境下正确选择使用媒介和进行批判性思考,学会利用媒介资源进行自我完善和提高。尤为重要的是,对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构建起一个和谐有序的媒介生态环境,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和丰富大学文化内涵,以及推动我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健康发展,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应当引起教育界和新闻传播学界的足够重视。

[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立项课题“依法治国环境下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逻辑与路径研究”资助课题(课题编号:JG15DB404)]

参考文献:

新媒体时代的媒介素养篇10

一、新媒介素养的内涵与适用主体

美国学者詹姆斯・波特在《媒介素养》中提出:“媒介素养是一种视角,我们运用它来接触媒介,解释我们所遇到的消息的意义。它并不是一个种类。媒介素养具有不同的层次。”①。把媒介素养定位于公众媒介素养,即教育公众要有关于媒体运作的知识,并尽量避免媒介带来的负面影响。

陈力丹教授认为“媒介素养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公众对于媒介的认识和关于媒介的知识,另一个是传媒工作者对自己职业的认识和一种职业精神”。②在其看来,媒介工作者的媒介素养也非常重要。

而新媒介素养主要指公众接触、解读和使用新媒介及新媒介信息时所表现出的素质与修养,与传统媒介素养和网民素养不同。③本论文还引用陈力丹的观点,认为新媒介素养应该还包括媒介工作者的媒介素养。此外,作为特殊受众的未成年人的媒介素养也应该纳入新媒介素养的考虑范围。新媒体时代受众接触新媒介的年龄呈现低龄化趋势,青年人和成年人都难免受其负面影响,因此重视未成年受众的媒介素养,保护其远离新媒介的负面影响对未成年的健康成长十分关键。

二、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与媒介素养的结构转型

传统媒介素养和新媒介素养在结构上都包含:传播者、媒介信息、受众、三个相互关联的环节。④但新媒体的出现使新媒介素养迥异与传统媒介素养,具有扁平化的趋势。

传统媒体时代,信息由媒体,受众是被动的、单向的接收过程,因此受众在接受和解读信息时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媒介的影响,很难独立主动的解读、反思批判、质疑信息。因此,传统媒体时代的媒介素养主要是指公众对媒介及媒介信息的接触、解读和理解能力。

新媒体的崛起和发展,传统媒介走下神坛,打破了对信息的垄断,使得信息权不再掌握在媒介精英手里,传播者和受众的界限模糊。2016年4月3日一名女性在北京和颐酒店遇袭,并在新浪微博讲述自己遇袭过程,并公布监控视频,此举引发爆炸级的传播影响。越来越多的突发事件中,信息的者往往是身处于现场的人,以互联网为依托的社交媒体给他们提供了即时信息的路径,他们既是新闻事件的目击者,也是新闻传播者,他们在第一时间开启了新闻流动的进程,将新闻发生和报道时差缩到最小。⑤

三、媒介素养现状分析

(一)新媒体时代媒介主体的媒介素养

1、求快不求实,假新闻频出。因一味求快而产生的假新闻并不罕见。2015年10月27日,某歌手在个人微博中爆料,阎肃去世,引来网民围观。此外,搜狐新闻、网易新闻等新闻客户端均以最快速度推送去世消息。随即该歌手删除了微博,并称消息不实,向其家及家属致歉。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任何媒体都理应遵循这一原则。某些新媒体为了在第一时间报道,抢占头条片面追求新闻时效性,对新闻来源、新闻内容不加核实,而频繁出现假新闻。

2、贴标签式报道反吸引公众眼球。2016年5月7日晚,“雷洋事件”媒体突出“人大、硕士生”的“标签”,用噱头、刺激性的新闻来吸引公众眼球,以猎奇、刺激、煽情为价值取向,在新闻的标题中突出身份、地域、职业等字眼,以吸引受众的围观。

3、煽情报道泛滥,急于盖棺定论。在南京虐童案被告人出狱报道中,媒体极力渲染其出狱回家途中的辛酸经历,营造被告人出狱后和孩子生母、受虐孩子团聚的“感人”场面。报道明显有煽情和同情罪犯等倾向,有悖新闻客观中立原则。老人被玩具车碰倒被贴上了“碰瓷”标签,事实却是老人的确被撞到且骨折。新闻反转屡见不鲜,因急于作评价而忽视了事实,新媒体一次次地“被打脸”。

(二)新媒体时代公众的媒介素养

1、缺乏信息辨别、分析与批判能力。传统媒体时代由媒介负责把关,而新媒体时代信息把关人主要是个人。由于新媒体时代信源的多元化,导致公众无法准确把握和辨别信息真伪。新媒体上充斥着大量的“鸡汤文”“成功学”,这些看似有道理且鼓舞人心,实则是一剂安抚人心的“精神鸦片”。媒介素养较差的受众极易受此类文章的误导。

2、不负责任地和进行信息再传播。新媒体中最常见的就是,在个人微博上公开污蔑他人、图片和视频、散布拜金主义等。此外,新媒体时代公众的再传播过程能起到放大事件影响力的作用,“山东非法疫苗案”发生后,大量公众朋友圈和微博平台上散布“毒疫苗”等言论,引发恐慌。

3、语言暴力与人肉搜索。在“大妈碰瓷玩具车”的视频后,大量网民开始对其展开攻势,事后又向大妈道歉;“地铁吭鸡爪女”事件中,涉事者被人肉搜索,公共场合不文明行为确实不值得提倡受到相应处罚,但是不应高举“行侠仗义”的名号,侵犯他人隐私。新媒体平台上的主角是用户。新媒体赋予每个人信息和观点的权利,新媒体上的信息质量良莠不齐且时常伴随着谣言。强调新媒体时代下,公众媒介素养提高自律更为重要。

(三)未成年的媒介素养

1、过早接触新媒体中的成人信息。新媒体的诞生,使得未成年与成人之间的分界限变得模糊,新媒体注册无年龄限制,信息也缺乏严格监管,把关人的缺失,使未成年可以通过新媒体窥探成人世界。由于缺乏判断能力,过早的接触成人信息中的不良成分,不利于未成年正确价值观的培养。新媒体时代“儿童”的童年正在消逝,正如波兹曼说的“成人化的儿童”。⑥

2、明星崇拜与消费主义。新媒体时代,信息娱乐化现象突出,人们也更倾向于生产消费这种娱乐化信息。新媒体是明星偶像文化、消费文化的聚合地,未成年本应拥有的纯真童年被各种“小鲜肉”、“网红”侵蚀,在未成年还未形成个人的价值评判体系时,价值评判标准极易受到影响,现在的未成年表现得越来越成人化。另外,新媒体中的消费文化也让未成年过早的开始关注品牌、商标以及各种符号式的消费,使得攀比心理在未成年心中滋生。

媒介素与年龄并不成正比,媒介素养需要后天的习得和在不断的实践中掌握。未成年更需要监护人的引导和对媒介及信息的把关,限制未成年暴露在媒介前的时间;仔细监督未成年接触媒介的内容,并持续为他们提供有关媒介内容的主题和价值方面的批评。

四、结论与讨论

新媒体时代媒介素养的内涵与结构的变化,有着相应的社会背景,对新媒介素养的认识以及不同主体的媒介素养教育的普及,都应该引起更多的重视。尤其是媒体从业者的媒介素养和未成年人的媒介素养。每个人都无时无刻不生活在新媒体的影响之中,新媒介素养更应该成为我们在新媒体时代的基本素质,努力提高新媒介素养,利用新媒体获得更多有利、有用的信息。这样我们才能尽可能地正确的使用新媒体、解读新媒体中的信息,将新媒体为我们带来的便利发挥到最大。

(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注解:

① 媒介素养:第4版/(美)波特(Potter,W.J.)著;李德刚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10.书原名:Media Literacy

② 陈力丹.关于媒介素养与新闻教育的网上对话[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

③ 余秀才.全媒体时代的新媒介素养教育,现代传播,2012年第2期.

④ 余秀才.全媒体时代的新媒介素养教育,现代传播,2012年第2期.

⑤ 陈力丹,孙龙飞,邝西曦.泛众传播视域下的新闻真实,新闻与写作,2016年03期.

⑥ 尼尔・波兹曼(Neil Postman,1931―2003)消逝的童年(The Disappearance of Childhood)

参考文献:

[1] 媒介素养,第4版/(美)波特(Potter,W.J.)著;李德刚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10.书原名:Media Literacy

[2] 陈力丹.关于媒介素养与新闻教育的网上对话[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

新媒体时代的媒介素养篇11

在新媒体的发展与应用下,数字化媒体对于社会环境产生了越来越深刻的影响,对于媒介素养也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在大众传媒时代,媒介素养也有着更为深刻的含义,如何提升媒体的媒介素养是人们重点关注的问题。

一、大众传媒时代对于媒介素养提出的要求

关于“媒介素养”这一概念,最早由英国学者李维斯在上世纪80年代提出,在媒介形态的发展下,“媒介素养”的概念也不断的得到了充实,关于媒介素养,就是人们对媒介信息的理解能力、选择能力、评估能力、质疑能力、生产能力、创造能力与思辨反应能力,媒介素养可以分为两个不同的层次,即公众对于媒介的认识与传媒人员对于自身职业的认识。对于媒介编辑而言,媒介素养的提升主要体现在业务上,即文章内容的选择、传播信息的价值、传播效果的评估等,这是新闻从业者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美国文化研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媒介理论学家约翰・菲斯克(John Fiske)曾提出新型的受众观――生产性受众,强调受众的高度主体性和能动性,该理论也被目前媒介发展带来的受众角色转变的新趋势所印证。在新的媒介环境下,单一的传播流程已发生变化,媒体在传播中对信息的垄断被打破,变为媒体人与受众共享,传播模式由点对面的单向线性传播转变为双向互动性传播,甚至一对多、多对多的传播。例如,这一转变拓宽了受众对媒介都进行评价的渠道。网络普及使受众对于各类媒体的评价由“延时性”为 “即时性”。

近年来,媒介融合的速度越来越快,我们已经步入到了大众传播时代,传统的一媒体独霸天下的局面已经不复存在,在大众传播时代,任何人都可以成为新闻的者,这对于新闻从业者的要求也更为严格,新闻从业者必须要意识到新时代带来的挑战,积极迎合大众传播时代信息传播内容与形态的变化。

二、大众传播时代媒介素养的提升

要促进媒体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媒介队伍,要保证媒介可以得到生存,还要提升整个新闻从业队伍的综合素质,锻炼他们的业务能力、知识水平与综合素质,不断的进行学习与创新:

(一)对媒介素质有深刻的认识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完善,数字化的传媒信息通过网络被链接成为多层次、多样化融合趋势的信息传播网。通过传媒链接,形成了一个数量密集、传播快捷、共享程度高的社会。作为传媒“守门人”,媒介从业人员必须迅速、准确地从各类媒体获得相关信息,再对信息进行整理和加工,进行市场推广。信息根本特质是新的信息内容和新知识,通过信息传递让人们对某种事物得到一定的认识,解除受众对某事件的顾虑和不确定性。媒体传播的信息囊括了人们生产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由于传媒信息载体、传播方式、信息结构不同,存在很大差异,可以把他们分为文献型、电子型信息等类型。作为新闻从业人员,必须要对媒介素养有深刻的认识,并能够积极适应大众传播时代的变革。

(二)掌握数字化的技能

加拿大传播学学者哈罗德・伊尼斯曾说,新的传播技术创造着新的思维方式。多媒体传播策划力在深层面上的要求正是针对编辑的思维和理念的,即要求编辑转变思维方式和固有的工作模式,具备有效利用多媒体进行一体化的多媒体内容设计和生产的策划能力。在大众传播时代,不同媒介对于传播的内容有着不同的要求,以报纸为例,报纸从业人员需要掌握扎实的数字化技能,成为一个“一专多能”的人才。掌握数字化技能的必要性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在选题、策划过程中,应用数字化媒体技术可以有效提升工作效率;第二,在自媒体盛行的今天,从业人员需要定期对微博账号、微信公众号与APP软件的运营进行维护,这也是他们需要具备的一个重要素质。实践证实,利用视频、音频、文字等将新闻内容全方位的展示给受众,可以让他们有更加清晰的媒介体验,传统的媒体也可以将文字制作为电子期刊,将链接内容用二维码的形式公布出来,让受众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移动客户端来查看,强化与受众之间的互动效果。

三、结语

总而言之,媒介是否可以得到受众的认同主要由新闻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决定,各个媒介需要采取有力的措施提升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鼓励他们加强学习,改变传统的惯性思维,不断提升自我,加强学习创新。只有采取这样的措施,才能够适应大众传播时代的要求,为受众提供更加全面的媒介服务。

参考文献:

[1]王宁.新媒介语境下党政领导干部媒介素养研究综述[J].当代社科视野.2013(04).

新媒体时代的媒介素养篇12

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两个部分。专业教育主要是通过广播电视、新闻、电影、广告等专业,将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作为专业教育目标来纳入教学计划,通过系统学习来培养他们掌握有效的媒介素养技能,通过实践和训练他们媒介素质创新的能力。而通识教育部分,就是利用相关网络传播的师资,开设概论类课程,设立公共选修课以及开设相关实践课程和讲座,因此不管是专业还是通识教育,学习的内容也是尤为重要,主要可以包括以下内容:如媒介的基本知识和用途、媒介的类型和特征、媒体的运作体制和规范、媒介信息的制作过程和传播技巧等。同时也要让大学生了解国家有关新闻出版、知识产权、网络管理等方面的一些道德规范和政策法规,使学生认识媒介对受众的操控能力,避免利用媒介传播不良的信息、侵犯知识产权以及学术剽窃等行为,培养大学生利用媒介发展自我服务社会的能力。

(二)加强媒介道德教育,为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提供思想保障

道德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有良好的思想道德才能在新媒体时代的网络上凝聚正能量,全面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高校应该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增加“网风”和“网德”教育,培养大学生自觉树立媒介自律意识,培养自身的道德意志和道德责任,逐步形成正确的网络道德。以生为本,有针对性地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层面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媒介素养学习,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自我管理和服务以及自我教育,把外在的影响内化为自己的道德品质,从而把正确合理利用媒介变为学生自觉的行动。

(三)加强与家庭和社会的沟通,为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提供社会环境保障

媒介素养教育在当前纷杂的新媒体时代也逐渐被人们重视,尤其是当前的社会和家庭环境,作为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就需要良好的家庭和社会环境,需要社会齐心协力,共同参与。积极动员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力量,来共同打造与社会相适应的媒介素养教育。其中家庭是基础,学校是主阵地而社会则是作为二者的补充和发展,为当代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保驾护航。同时,作为具有社会责任的高校应与家长、社区等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联合,建立健全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和社会参与机制,构建新媒体时代中各种媒介与大学生良性互动的网络平台,促进大学生媒介自律以及媒介素养的双向提高。

(四)加强大学生自我实践能力,为提高自身媒介素养提供有效载体

作为在新媒体时代的大学生,在如何提高自身媒介素养中应该正确认识自我,积极投身到各类社会实践中,在参与媒体实践过程中,要正确认识媒体,同时合理的利用媒介,要学会选择性的批判地接收媒介信息。大学生应当把新媒体和大众传媒作为其获取信息、认识当今社会以及丰富知识的重要工具。同时面对鱼目混珠和纷杂的网络信息,要仔细的思考,认真审视,而不能光凭主观臆断被动的接收信息。高校应该应该多为大学生提供创造实践的机会,帮助大学生建构起全新的媒介素养的知识结构,参与媒介产品的整个生产和运作过程,切身体验媒介机构的全面的运作流程,从而使大学生们能更加形象地了解当前的媒介如报刊、广播、电视以及互联网的区别,学会正确利用媒介获取各种来源的信息,主动加强训练,提高媒介使用技能。主动通过各种方式进行自我实践,实现能灵活操作媒介设备,较好的掌握媒介使用技巧和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