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课题探究合集12篇

时间:2023-09-04 09:26:10

初中课题探究

初中课题探究篇1

传统教育只注重知识传授及片面追求升学率,师生之间缺乏沟通,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不尽相符,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得不到发展甚至被扼杀。为了改变现状,培养适应新社会发展的人才的要求,改变目前中学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成为当务之急。初中数学课题学习形式成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数学课题学习的开展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全面提高,因此,数学课题学习的设立就为此提供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1 课题学习的特征

课题学习强调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等手段主动解决问题,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和体验,注重交流与合作的多样化的实践学习。是要求以学生的问题为核心进行研究,有效的培养和发展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实践的能力的学习方式。在新的教材中,课题学习是全新的内容,它不是其他内容的辅助或附庸,而是一部分独特的内容,与其他内容相比,有以下特征:

1.1源于生活的学习内容

课题学习的内容来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涉及的范围很广泛,它可能是某一学科的,也可能是多学科的综合或交叉的问题;也可能偏重于理论方面的或是偏重于实践方面的问题。同时,这些内容对于解答者来说,还没有具体直接的解决办法,对解答者构成认知上的挑战,它反映出主体现有水平与客观需要的矛盾,促进解答者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

1.2自主、开放的学习形式

课题学习的内容往往具有非完备性、不确定性、发散性、发展性、创新性等特点,这样学生根据所处环境不同,学生选择的切入点、研究方法、研究手段及表达成果的方式也可能不同,具有很强的灵活性,这就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形成了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课题学习可以充分的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进行学习,从问题的提出到解决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再到结论的得出与检验都由学生自己完成。这样学生的学习不是被动的记忆,而是敏锐的发现问题,主动的提出问题,从多个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方式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创新性,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特长的培养及自我教育目标的实现。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强调的是学生“从做中学,从研中学”,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充分体现学生的能动性、参与性和自我意识的提升。

1.3重视学习过程的体验

学生可以通过课堂学习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知识体系,但忽略了这些知识形成过程中人类的创新精神和无畏的勇气,要使学生形成科学探索的精神和勇气,就得让学生亲身经历学习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索的艰辛与快乐。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与新课标的理念一致,数学课题学习也对数学学习的过程给予高度的关注。因此,数学课题学习重视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水平的提高,并不过分追求结果。

2 课题学习的教学策略

数学课题学习旨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参加活动,以获得直接经验和培养实践能力的课程。它可以弥补数学学科实践能力的不足,加强实践环节,重视数学思维的训练,促进学生兴趣、个性、特长等自主、和谐的发展,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它提倡的是参与、探索、思考、实践的学习方式,正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2.1充分认识数学课题学习的重要性

课程改革改变了过去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主的单一课程结构,将实践活动作为课程的加强内容,让学生通过数学课题学习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起来,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获得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2.2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过程

实践与自主是数学课题学习课的精髓,因而真正让学生参与实践是上好数学活动课的核心要素。就课题学习而言,学生才是活动的主体,而教师只需根据学生的要求给予适当的指导。在活动过程中,我们应该结合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尊重学生新颖的思维方式,给他们较多的自由,让他们自主、独立地活动,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

2.3注重形式的多样性

在数学课题学习课的设计中,注重形式的多样是必不可少的,根据新课程理念,结合实际,采取多种多样的为学生所喜爱的教学活动形式。以富有趣味性的知识和生动活泼的形式开展数学活动,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使他们感到参加数学活动能轻松愉快地学到知识。我们可以放手让学生思考并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活动过程中,快乐、竞赛的气氛使他们觉得乐趣无穷,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同时还可以满足他们的好胜心,享受成功的欢乐。

数学课题学习课既然列入了课程计划,就应当使全体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因此所选的活动内容既要能拓宽知识面,突出重点,又要结合学生实际、注重普及性;内容既要有科普知识方面的,又要有科技活动方面的;既要突出操作性,使全体学生都能动手做一做,又要有阶梯性,以利于因材施教。课题学习可以激励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勤思、善思,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实践、善于发现的科学精神,以及合作交流的精神和创新意识。

课题学习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它打破了以往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数学课题学习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因此,课题学习内容对每个学生来说不是绝对统一的,而是会存在明显的弹性。教师对学生的指导要适度。教师要对如何观察、如何实验、如何调查、如何进行资料查阅、如何收集资料等作为更具体的指导,让学生在过程中学会如何去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李兴贵、陈出.新课标数学教材“课题学习”教学设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张思明.张思明与数学课题学习.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0

初中课题探究篇2

一、初中政治“主题探究课”的特点

初中政治主题探究课虽然是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的一部分,但它毕竟是学科教学改革的前沿,故具有鲜明的特点。

1.活动与探究形式多种多样。初中政治教材设计的活动与探究内容,有的通过学生自己的活动,展示自己。如七年级的主题探究“我们的班徽・我们的座右铭”,通过学生为班集体设计班徽、座右铭来表达自己对班集体的期望。此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发挥创造力的舞台。有的通过学生查找资料或访问,用掌握的事实,说明理论、观点,有的通过理论、事件、资料的分析,提出行为要求。如九年级的主题探究“图说国情与国策”,用图片展览的形式来加深对祖国基本国情、基本国策的理解和思考,让学生立足国情国策,放眼未来,与祖国同长。有的通过对社会现象的调查来认识社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九年级的主题探究“关注校园周边文化 参与精神文明建设”,让学生走出校园,走出社会,为营造良好的校园周边文化氛围献计献策。初中政治活动与探究形式多种多样,不拘一格。

2.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初中政治主题探究课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发掘教育资源,紧贴学生生活和社会热点,触及“社会主义的荣辱观”、“中学生上网热”、“如何维权”、“国情与国策”、“国际形势”、“西部大开发”、“可持续发展”等社会问题、道德问题、法律问题,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也使政治课焕发出勃勃生机。

3.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初中政治教材根据学生的需要、动机、兴趣和直接经验来设计、实施相关主题探究课;从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中选取具有一定的实践性、现实性的问题、事件、现象来设计活动内容;学生可以采取调查、讨论、访问、演讲、辩论等多种方式进行活动;学生亲身参与、主动实践,通过个人努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这些都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意识。

4.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现代社会的竞争实际就是创新性人才的竞争。在教学中进行创新教学是教学理论与实践变革的必然趋势。如何使学生从应试教育走出来,全面提高素质,是教育的重要课题,也是主题探究课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初中政治主题探究课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为学生创新品质的形成提供了更为宽松、自由的空间。学生在主题探究课上可以不受学科知识体系的限制,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不断地有所思考、有所创新,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敢于质疑、批判的精神,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二、主题探究课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思想上高度重视。主题探究课的设置体现了我国课程改革的趋势,是初中政治课程改革的最亮丽的风景。新修订的《课程标准》明确规定,用于开展学生课堂活动和相关实践活动的时间不得少于总课时数的20%,此外,每一单元还要结合教学内容设计2―3个活动,要把主题探究课作为呈现教学内容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教学环节。近年来,一些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大量出现在中考的考卷上,如西部大开发、入世、环保、网瘾等。这些试题旨在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学科知识教学难以完成的任务。所以,设置主题探究课既是素质教育的需要,又是适应中考改革的需要。基于以上的原因,教师、学生对主题探究课都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2.教师适度指导。主题探究课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教师在主题探究课上应是一个指导者,为学生提供学习材料,解释疑难;对学生的积极参与进行鼓励,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介绍方法,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和创新。教师要做到:既不代替学生活动,又不放任自流、袖手旁观。

3.转变学习方式。主题探究课的设置就是要把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在初中政治主题探究课的实施中,可以采用探究性学习方式。在学习过程中注意给学生提供进行完整科学探究活动的机会,虽然这样的活动要用更多的时间,但对学生体验科学家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形成科学观点和科学精神是非常必要的。

三、主题探究课目前的尴尬

初中课题探究篇3

新课改要求,初中课堂教学要让学生在寻求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技能,进而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教学法为学生的课堂学习提供了一个交流、合作、探索、发展的平台。

一、问题教学法在物理教学中的意义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可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探究问题的起点和开端,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应用问题教学法可以有效地促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对于初中物理教学,问题教学法的意义主要表现为如下两点。

1.对于教师的教

问题教学法能有利于教师组织教学环节、控制教学节奏;及时了解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哪些还有疑问,为教与学提供参考依据。还能便于教师实施因材施教,面向不同层次学生提问,给学生提供机会表达自己对问题了解、认识和理解,让教师对教学做到“心中有底”。

2.对于学生的学

问题教学法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诱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引发学生的创新动力,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能使学生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认真思考和掌握学习内容。还能促进学生及时掌握和巩固知识,树立学生学习自信心,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开发。

二、问题教学法在物理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中学物理新课改理念是注重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及科学探究能力,而探究性学习的核心是“提出问题”。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创设有利于学生发问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及时发现、提出问题,并且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实现高效课堂。

1.联系生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初中物理新课程的目标: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倡导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恰到好处地利用身边的生活实例和社会热点,引导学生对其中蕴含的物理现象进行观察,从中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例如,课堂教学时,学生经常会提出如下问题:白天周围世界是色彩斑斓的,为什么夜晚却漆黑一片?对锅里的水加热,为什么能把放在锅上方蒸笼里的包子蒸熟?体育课百米测试时,为什么终点线处不能立刻停下?楼道里的灯泡,为什么大喊一声就能亮?大坝里的水泄下,为什么就能发电?等等。

2.差异实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差异性实验是指结果或呈现的现象出人意料的、与学生学习前概念或常识相冲突的科学实验。差异性实验展示的现象,能直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发学生强烈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头脑中产生各种各样的疑惑,从而引发认真思考,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例如,学生在进行分子动理论的科学探究活动时,一端封闭的玻璃管内先注入一半的水,再注满酒精,堵住管口上下颠倒几次,会产生问题,液面为什么降低了,说明什么?又如,在做小电动机通电带动小电扇转动实验时,有的学生想到:可否设计一个利用小电扇切割磁感线产生电的实验?

3.知识迁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认为,一切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产生的,不受原有认知结构影响的有意义学习是不存在的。在学习这个连续过程中,任何学习都是在学习者已经具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已获得的动作技能、习得的态度等基础上进行的。这种原有的知识结构对新的学习的影响就形成了知识的迁移。在物理教学活动中,所有的概念、公式无一没有迁移的作用,教师应引导学生以质疑的态度去学习新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对课本或课外资料中某些内容产生疑问,在此基础上提出新问题。如,九年级学习电功率时,学生经过课前预习,在课堂上提出,这节课研究方式与八年级学习的速度知识是否是一样的?

4.师生交流,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在课堂活动中,不仅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还要及时解决问题。教师要准确地把握好教学时机,在思维的最佳突破口点拨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教学法,例如,指导学生寻找、收集资料让学生来实验、研究,组织学生讨论猜想、主题探究活动等,让学生满怀好奇与激情,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初中课题探究篇4

在物理教学中,习题课是一种基础课型,它贯穿于整个物理教学的始终。上好习题课,对于总结归纳双基,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性意义。但是在习题课上的创新却很少。习题课的教学活动几乎都是老师讲、学生做,重视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训练,轻视过程和情感目标的体现。从习题选题也和生活实际脱节,习题的结果单一确定,缺乏开放性。学生缺少应用物理学知识所必须的实际背景、探究方法和解题思路的支撑,也很难应付与时俱进的物理习题,使得课堂很低效。

随着2011版新课标中对课程功能要求的转变,物理习题课的功能也必须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应更关注学生多维目标的达成,以使物理习题课达到多方位培养学生的物理能力的目的。因此物理习题课教学中如何高效,如何吸引学生进行变式探究,这是一个值得尝试和探讨的问题。

一、在选题上注意培养变式探究意识

物理的定律和公式是最基础的知识,也是每堂习题课前必掌握的知识。教师出示的习题应该是用心选编的习题,既能针对教学的重难点,能起到示范引领,学法指导的作用,还应便于从立意等方面作多种变化,从不同角度使不同层次学生对解题技能与方法有更深的理解。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物理现象都是习题情境引入的好素材。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激发学习兴趣。比如,在运用密度知识解题时,笔者编了这样一道习题:我的朋友拿来一个“金戒指”,询问是不是纯金的?如何鉴别?学生纷纷发言,多种不同的方法在轻松地讨论中产生,并能设计出探究实验。这样设计的习题能促使学生把理论运用于实际,使学生感觉到物理就在身边。这有利于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变式探究意识。

二、在解题方法上注意培养变式探究能力

扩展学生思路的“一题多解”法是指通过不同的思维途径,采用多种解题方法解决同一个实际问题的教学方法。一题多解有助于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使学生在解题中温故而知新;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素质。比如,速度计算题,笔者选用这样的一道题:野兔在草地上以36km/h的速度向前方60m处的树洞奔逃,秃鹰在野兔后方120m处以36m/s的速度贴着地面飞行追击野兔,问野兔能否安全逃进树洞?(要求至少用两种方法)为了起到一题多解的作用,笔者启发学生在注意单位统一前提下,可以通过比较时间,路程,速度来进行分析判断。学生想出七种方法,通过习题,促进知识迁移,并达到举一反三,培养变式探究能力。

在习题课中还可以采用“一题多变”法,它是指从多角度、多方位对例题进行变化,引出一系列与本例题相关的习题,形成多变导向,使知识进一步精化的教学方法。比如一块砖平放、侧放、立放在地上,哪种放法对地面的压力大?哪种放法对地面的压强大?为什么?

此题学生很快就能说出结果。然后进一步启发:若把此题改成填空题或选择题,应该怎么问?这时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纷纷提出自己的改造方案,于是师生共同得出以下新题。

变1:一块砖平放、侧放、立放在地上,则对地面的压力为F平____F侧____F立,对地面的压强F平____F侧____F立。(填“”或“=”)

变2:一块砖,长、宽、高分别为40厘米、20厘米、10厘米,则平放、侧放、立放对地面的压强之比为。等

通过对物理习题一题多变的变式探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变”的现象中发现“不变”的本质,从“不变”中探究规律,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增强应变能力。另外,笔者还注意适当地使用一些“非常规题”去培养学生非常规的思维方式,像:有多余条件的习题;有多个答案的习题;对实验结论进行评估的习题等。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钥匙,归纳同类型题的共性和区别,达到解题时会一类、通一片的目的。

三、在解题能力上注意培养变式探究应用

物理习题课教学中,要有意识地通过对典型问题的变式探究,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能够把一个复杂的问题变式为若干个较简单的问题,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并灵活运用物理知识综合解决所给的问题。通过习题课“变式探究”的训练,培养学生带着问题去审题,去解题,去探究,去创造。对于学生来说,一道物理习题就是一个“科学探究问题”。

初中课题探究篇5

一、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情境

教师在课堂中要树立服务意识,做到把“玩”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做”的任务派给学生,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创”的使命留给学生。努力做到: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学会的,教师不教;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教师不替代;凡是能让学生自己讲的,教师不暗示等等。从而将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推向自主探索获得知识的舞台,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索欲望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思维在问题思考与探索中得到促进和发展。中学生自主、合作、探索性学习方式是在问题情境之中的学习,因此如何创设问题情景,就成为这一学习方式能否有效的前提条件。教师要利用各种条件展现或模拟现实,再现生活中的真实情景,使学生进入身临其境的问题环境,从而产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

2.利用教学情境,提高学习效益

学习资源是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提供什么样的资源,以何种方式提供,就成为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教学最重要的策略。教师不是把知识或结论像配置好的“快餐”那样为学生供应“现货”,而是创设某种情境,提出一些问题,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探求欲望,并通过观察、假设、讨论、实践等活动对某一学习问题进行检验、证明、探究等,使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快乐体验,增强求知欲和自信心,进而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

3.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鼓励学生质疑和创新

教师提供了一些丰富的素材后,学生就要进行大量的自主探索和实践操作。科学研究证明人的潜能在一生中大约只开发了5%,那么,还有95%的潜能处于待开发状态。这说明,为学生的学习创设独立思考、独立探索的空间和时间,大部分学生是完全可以自己获取知识,自己质疑并解疑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对相关的网站和学习材料进行访问,了解有关知识,完成学习任务,真正把学习的自还给了学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构建自主、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的教学模式

经过选材设疑,以疑导思环节,模式进入到核心阶段:授课过程。在这一阶段,老师的角色定位是“导”师,不是“教”师。作为导师,就应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应努力创设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创新学习的环境来完成新授。

1.活动学习:动手实践的学习方式

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动手实践,用外显的动作来驱动内在的思维活动,从中感悟并理解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体会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动手实践,目的在于让学生以更科学的方法学习知识,尤其强调对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学习态度的培养。老师可变示范性教材为探究性材料、变封闭性提问为开放性课题、变终结性结论为过程性探究,努力为学生创设动手实践的氛围、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养成动手实践的习惯、培养动手实践的能力,让学生在自己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自主建构过程中获得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各方面素养。

2.合作学习:合作互研的学习形式

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浅层次问题均可在自学探究中解决,不理解或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就需要采用合作互研的学习形式加以解决。就其组织形式而言,一般可采用三种形式:一是生生合作互研。即让同桌学生发挥各自的学探优势,就相关疑难问题,相互启发,相互研讨。二是小组合作互研。合作小组以4-6人为宜,把前后排邻座学生组成学习小组,便于进行合作学习活动。三是大班集体互研。抓住中心议题或关键性问题,让学生各自发表见解,集中解决难点。就课堂合作互研的具体方式而言,辩论法、“实话实说”法、讨论互研法等都是合作学习的有效形式。例如,组织学生就“中学生该不该玩电子游戏”这一问题展开课堂讨论。同学们引据说理,据理力辩,在唇枪舌剑中得出结论。

初中课题探究篇6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学习英语的内在动力是学习兴趣,只有有趣的东西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因此教师要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角度去设计问题;用科学的、艺术的,生动的语言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富有趣味性的提问,科学而机智地创设教学情境,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最大程度地激活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从而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

二、提问要富有启发性

课堂提问的目的是启发学生思维,若只提一些记忆型的问题,要求学生根据书本作直接的回忆或对具体事实作简单的回答,不能很好地促进学生积极进行发散思维,主动进行探究学习,也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我认为教师在英语课堂中应努力学会提探究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即能启发学生思维的问题。所提问题要具有点化作用,能让学生由这一问题而产生由此及彼、由近及远、由课内到课外的广泛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促使学生自己去探索,去领悟,然后领会所学知识的深意,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性提问,可以用一组问题将所学的内容进行前后迁移,纵横联系,形成整体把握的教学效果;可以用一串问题将课堂教学的一些环节、要素、板块连缀成线成片,形成系统;可以由一个问题引出对某个项目、专题的辐射式探究。启发性提问,能在问题纽带的碰撞中闪现学生思维的火花,能在思维自由驰骋中享受智慧的精彩。

三、提问要注意广泛性

教师设计的课堂提问应面向全体学生,要使全体学生都积极准备回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不应置大多数学生而不顾,而形成―对一的问答场面,或只向少数几名学生发问。根本达不到理想的提问效果。因此教师在课堂提问时,一定要注意提问的广泛性。提问的机会要平均地分配给每一个学生,这样才可以吸引所有的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促使每一个学生都用心回答问题。

初中课题探究篇7

在初中教学体系中,数学属于基础且重点的课程,数学知识点在逐渐加深,为了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应在例题教学上下功夫,教师应保证例题讲解思路的清晰性,能将例题的解题思路明显地呈献给学生,运用相应的问题来引导与激发学生对例题的探究欲望,可大大提高教学质量。然而,传统的初中数学例题教学,教师往往是照本宣科,原原本本按照课本上的解题思路与步骤呈现出来,使得例题解析变得毫无神秘感,也无法让学生产生兴趣,进而导致例题教学无法达到理想的状态。面对当前问题,加强对初中数学课堂例题教学的重视非常关键。

二、初中数学课堂例题教学策略

(一)结合学生实际,科学安排例题

在初中数学课堂例题教学中,为了实现例题教学的有效性,在对例题进行讲解时,应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例题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教师必须明确例题对学生的考察点。教师应对班级内部学生整体的数学水平予以掌握,保证例题的设计学生能够听懂、理解,切记不可设置超出全体学生认知范围的例题,否则会适得其反,无法得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在例题安排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好例题内容的“增”“删”“调”,通过例题的合理安排以突出重点。“增”就是根据大部分学生在该知识点上存在的缺陷,应增加一些铺垫来弥补学生的认知不足,或者是设置过渡点来帮助学生对数学知识点进行理解。“删”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像要求过高或题目较难的元素删减掉,以便学生更为容易地理解。“调”则主要是表示知识点讲解的先后顺序,按照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知识点前后的调配,是保证例题教学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二)强化例题拆分,注重知识点的解读

在初中数学例题教学中,为了提高例题教学质量,应注重对例题的有效拆分,根据学生的实际数学水平进行例题相关知识的灌输。所有的例题都是通过多个知识点经过环绕而形成的,若想提高例题教学质量,必须对例题进行拆分,将例题分为不同的知识点,最终再将所有的知识点进行衔接与整合,最终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在此部分,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对例题的掌握情况,哪些知识点相对生疏,哪些知识点比较熟悉,教师必须进行有效的了解。

(三)强化动手实践,提供课堂实践机会

初中课题探究篇8

探究问题必须值得探究,其结论不该显而易见。下面是关于“中东石油外运路线”的两种设计方案。

方案一

探究材料:中东石油外运路线图

老师:伊拉克某石油公司现有三艘油轮满载石油等待出口,它们的目的地分别是东京、伦敦和纽约,请以航海日志的方式记录下它们沿途经过的海洋、海峡和运河。

学生读图并记录。

方案二

探究材料:世界地图

老师:伊拉克某石油公司想通过海洋向东京、伦敦和纽约出口石油,请同学们为石油公司设计路线。

学生①设计路线,交流想法。②展示并介绍自己设计的路线。③相互评价不同路线的优缺点。

方案一看似探究,实则就是简单的读图、记录,整个过程学生基本不用思考。方案二每一条路线都由学生思索得出,即使目的地相同,不同学生也可能设计出不同的路线。

二、探究问题要有一定梯度

学生的个体发展是存在差异的,缺乏梯度的探究问题势必导致部分学生没有能力开展探究,其结果是部分学生成了旁观者。下面是关于“地球上昼夜更替现象产生的原因”的两种设计方案。

方案一

老师:地球自转对地球上的昼夜会产生什么影响?

方案二

老师:在下面三种情境下,地球上的昼夜情况分别会是怎样?

情境一:地球是一个透明的玻璃球。

情境二:地球不透明,而且也不自转。

情境三:地球不透明,但地球绕地轴不停地自转。

方案一探究问题过于笼统,会让许多学生无从下手。方案二将问题分解成三个层次的问题,逐步引导学生思考,每个学生在活动中都能有所收获。

三、探究问题要能激发学生兴趣

耳熟能详的素材对学生往往更具吸引力,更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下面是笔者利用学生耳熟能详的诗词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的案例。

探究内容:夏季风对我国降水的影响

探究材料:(1)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2)影响我国的夏季风示意图。

问题设计:(1)“春风”是从哪里吹来的?(2)“春风”为什么不能度玉门关?(3)“春风不度玉门关”对我国西北内陆地区的气候会带来什么影响?

四、探究材料的提供要充分

设计探究过程中,教师要站在学生的高度思考,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材料。请看下面一则案例。

探究内容:我国南、北方农作物的差异。

初中课题探究篇9

初中思想品德课的“问题探究”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相较于传统的“教师主导”模式而言,“问题探究”模式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性,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问题研究能力,促使其养成主动探索的精神,为其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中推行“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具体措施如下:

一、创设情景,引出问题

“问题探究”教学模式,以学生作为主体、以问题为核心,要让学生在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提出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切实加以引导、创设相应的情景,从而顺利有效地引出学生的问题,只有学生产生了“问题”,才真正开启“问题探究”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中,着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欲望,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对于学生的学习活动来说就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就会具备一种内在的学习动力源泉,能够促使学生萌发出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激励学生在求知的路上积极探索,排除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教师在创设情景时对教育教学目标进行认真的分析考虑,要从有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意义进行构建的角度考虑问题、分析问题、创设情景。

二、预设问题,埋下伏笔,启迪思维

在教师创设情景、引出问题之后,就要尤其重视对问题的预设,从而埋下相应的伏笔,启迪学生的思维。学生目前已有的知识体系是在特定的情形下,通过借助于教师和他人的帮助,按照一定的思维构建而获得的。我们要求在学生产生了“想问”欲望的基础上,还要学会如何问,也就是要达到“会问”的效果。只有学生能够按照教育教学的内容实现了“会问”,才能够不断增长学生的智慧和知识。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让学生从“有问题”再到“没问题”的过程,当然,学生提出的问题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有一个质量的问题,也就是要实现“会问”的问题,一个高质量的问题要比1000个没质量的问题要好得多。此时,教师就要充分发挥好引导作用,在学生正式提出问题之前就预设好问题,埋下伏笔,从而使学生提出的问题有质量,为之后的讨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铺垫好基础。

三、展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在讲课的过程中,学生对教师所讲的内容和课本当中的内容,可能会提出许多不同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对于学生掌握课程知识和教师讲解的内容是具有一定意义的,因此,教师要将学生提出的有代表性的问题展示出来,给予学生一定的鼓励,对问题进行正面性的评价,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与此同时,对其他学生而言可以培养其发散性思维,要积极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所提出的问题对自己有何意义?”并且学生对于自己所提出的问题进行交流,更加有利于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笔者在教授人教版九年级思想品德课程中的《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时,提出了一个问题“我国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什么”导入了课堂,接着笔者简要介绍了共同富裕的内涵,让学生提出各种问题,笔者将学生提出的问题逐一写在黑板上并给予了正面的评价,如果大家提出的这些问题当中的某几个问题得到了解答,那么本课的教学目标就基本实现了。最后,笔者按照学生提出的如何实现共同富裕、先富和共富的关系、先富带动后富的方式等问题展开讨论式的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注重落实,适时讨论,解疑释惑

在“问题探究”教学模式中,不仅要创设情景、认真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还要高度注重落实,组织学生适时开展讨论活动,从而实现解疑释惑的目的。比如,笔者在教授上文中提到的《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时,组织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讨论。例如有学生提出了“先富和后富之间是什么关系?”学生提出的这个问题正是教育教学活动所要解决的问题,所以笔者顺势组织学生对此问题展开了适时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关于先富、后富,学生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有的学生认为先富带动后富、最终能够实现共同富裕,而有的学生认为先富并不必然导致能够带动后富,先富之后可能是“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拉大”,对此,笔者将持有这些观点的同学分成两个不同的组,两者之间开展了辩论,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答疑释惑,当然,笔者无论是对那种观点,都主要是以鼓励为主,对于两者观点的合理性均给予充分肯定,在讨论中逐步得出正确的解答,以更加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由知到行,升华情感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让学生学会由知到行,并且在情感场的氛围中,达到升华道德情感的教学效果。在《责任与角色同在》一课中,笔者在新课导入中导入问题“我是谁?”让学生思考,并要求学生用五分钟的时间写下他们在学习、家庭、班集体、社会中承担了哪些责任?通过这些问题的思考,引起学生内心共鸣,让学生在体验和感悟中提高教与学的效率,使学生的道德认识得到升华,促进学生健康个性的发展。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要充分地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而“问题探究”教学,建立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教师采取了切实有效的措施,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过程,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意识,促使其养成主动探索的精神,以更好地适应今后的学习和生活。

初中课题探究篇10

1.从单一教学模式向多样化教学模式发展.

2.由归纳型向演绎型教学模式发展.

3.由以“教”为主向重“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发展.

4.教学模式的日益现代化.

习题课教学是物理学科一种重要的课型,但长期以来,由于受到中考升学压力和学校考核的影响,很多物理教师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了学生发展的全体性、全面性和长远性,物理教学的目标过份强调知识与技能的教学,导致物理教学中片面追求学生的考试成绩;只关注所谓好的学生,而忽视了面向全体学生;只重视知识的具体结论而忽视知识的形成过程;只注重理论知识的记忆而忽视了联系实际;只热衷于“题海战术”的应试训练,而忽视了物理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功能;只重视解题规律与技巧的教学,而忽视了物理思维方法与科学精神的教育,从而使物理教学退化为裸的知识传授,甚至演化为解答物理习题规律和技巧的讲练.

当前物理习题课教学的一般模式:教师准备大量的习题一学生在上课前完成一课堂上师生共同对答案一学生订正,基本是学生做、教师讲、学生听;平均用力,导致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基础差的学生“消化不良”;注重知识和知识的应用,忽视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基本得不到体现,自主学习变成了自主练习,还是多做、多讲的传统模式.

本人通过学生的问卷调查、同学科教师的研讨以及对现阶段初中物理习题课教学的反思,无论是从学生的个性发展,还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以及物理习题课教学的有效性来说,习题课都到了不得不改革的地步了,近几年来,本人通过阅读书籍、查阅资料、学生问卷调查、与本组教师研讨、学生分组实验、互相听课实验等,不断实践,不断修改,初步形成了“初中物理习题课模式”,该模式既得到了师生的认可,也通过了实践的检验,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下面就该模式从操作层面作一个简单的介绍.

一、该模式的实施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课前准备——找出问题

具体流程:

教师编写习题学生完成练习教师评价学生互评综合评价形成问题教师预设、调整解决问题的方案.

具体操作:

“教师编写习题”——教师要根据本章节教学要求和学生学情,精心选题,主要要体现这样的几个原则:巩固物理基础知识;体现联系实际的题目;突出科学探究,关注过程和方法;体现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体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生完成练习”——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评价”——教师将一个班的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每组4~5人,教师每次每组抽批一人(叫临时小组长).

“学生互评”——临时小组长根据教师的批改结果检查本组其他同学.

“综合评价”——临时小组长将本组其他同学批改的结果报物理课代表汇总,形成综合意见.

“形成问题,教师预设、调整解决问题的方案”——教师根据学生存在的和生成性的问题,调整备课,这样的教学更有针对性.

俗话说“功在平时”,这里要说的是“功在课前”,本阶段是实施下一阶段的基础,要做到实在、到位,学生的培训要及时跟上,让学生达成共识.

第二阶段:课堂教学——解决问题

具体流程:

学生汇报评价情况教师分配讨论的任务学生讨论学生汇报教师点评反馈练习自主评价针对性的作业.

具体操作:

“学生汇报评价情况”——由课代表根据练习统计情况来完成,着重分析学生完成情况、典型错误、学生存在的困惑;

“教师分配讨论任务”——教师口述,将任务平均分配到各小组,一般每组完成一项即可;

“学生讨论”——讨论本组的任务(完成任务比较快的小组可讨论其他小组问题);

“学生汇报”——汇报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性的问题(小组同学轮流汇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师点评”——教师在本环节的作用只是点拨、引导;

“反馈练习”——教师以试卷、纸条、举手等形式检查学生对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

“自主评价”——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作自我评价;

“针对性的作业”——学生有选择的完成.

本阶段教师的作用是“策划者、组织者、合作者”,、“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叶圣陶),组织学生开展好几个环节的活动,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点拨学生解决问题,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质疑、思考、讨论、交流、合作、表达中大胆阐述自己的观点,自主参与,张扬个性.

第三阶段:反思提升——反思问题

学生根据针对性的作业,查漏补缺,反思提高.

二、该教学模式的特点

1.针对性

该教学模式就是针对初中物理习题课教学而设计的,是符合习题课教学的特点和任务;另外该模式是围绕“问题”来设计的,从发现问题一提出问题一讨论问题一解决问题一反思问题,通过问题的解决来满足学生的需要.

2.自主性

“学生完成练习”、“学生互评”、“综合评价”、“学生汇报评价情况”、“学生讨论”、“学生汇报”、“反馈练习”、“自主评价”、“针对性的作业”、“反思问题”,无不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3.可操作性

该教学模式是一种具体化、操作化的教学思想或理论,为教师提供了一个比抽象的理论具体得多的教学行为框架,具体地规定了教师的教学行为,使得教师在课堂上有章可循,便于教师理解、把握和运用,也可灵活运用各环节,特别对于年轻教师很有用,有利于加速他们的成长.

4.合作性

新课标里有这样的一条要求——“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的愿望,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本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合作与交流.

5.动态性

每一阶段都有动态生成的内容,教师不是闭门造车,凭空想象,而是根据学生的学情,不断调整教学计划、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真正做到“教”是为了“不教”、“教”是为了学生的“学”这样的理念.

三、对该教学模式的反思

1.“初中物理习题课模式”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特别是反思提升阶段,学生如何反思、怎样量化反思……,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反思提升只能是一句空话,这是今后需要研究的方向.

2.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对它的执行要到位

在实践过程中就发现学生操作不到位,直接影响了该模式运用的效果,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培训、提高学生对该模式操作的执行力,让学生从内心接受该模式,对该模式的实施是至关重要的.

初中课题探究篇11

第一个环节自学阶段的操作是首先提前一周布置好学习课题,指明学生需要完成的内容和搜集的材料或者给出简单的方向,给学生一个提前准备的过程,根据这些我们可以更为合理地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甚至重、难点也可做相应调整。同时将全班学生以研究的方向或者收集材料的内容等为依据分为若干个小组。

研究性课题教学的有效使用,可促使学生掌握数学发现的方法,形成迁移能力,并最终养成勇于创造的态度。但是,探究式教学要求教师对所教内容做出较好的加工和组织,要花费课前大量的时间来准备,否则难以取得好的效果。并且,也不是任何内容都能有效地运用探究式教学,有些知识内容,难以通过探究式的学习活动去获取。例如,在探究出一些定理公式后,有一些课时专门是巩固练习,像这样的内容就没必要再探究;再者,学生学习的知识大多是人类几千年探索的结晶,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学习完这些知识,同时全部经历历史上的探究过程是不现实的。教师应精选出一些富有挑战性、能激发学生探究兴趣,且要对教材进行剖析和重组,用联系、运动、变化的观点去研究各知识点之间的转化,展示给学生一个动态的“知识生成”的过程。

初中课题探究篇12

学生的学习心理告诉我们,利用富有趣味性的问题进行引导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克服学习被动思考的惰性,便于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和积极性。这种趣味式的问题,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学习内容的认识和理解,另一方面,能够激活他们的思考探究思维,便于他们更好地学习理解。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认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的问题应该从学生学习认知心理出发,以此来使他们对问题产生一定的好奇心理,便于他们进行积极的思考探究。这种问题引导的方法不仅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发展需要心理,而且能够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

例如,在七年级上册湘教版第四章《世界的气候》第一节的“天气和气候”的学习过程中,我通过设计具有趣味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走进课堂,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些问题是:(1)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诸葛亮是凭借什么的帮助而获得了决定性的胜利?(2)2008年的南方冰冻天气给当地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影响?(3)世界上的第一张天气图与战争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战争中有着怎样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在这些问题的引导下,一方面能够激起探究问题的兴趣,进而主动探究问题,另一方面能够在思考的过程中加深对学习内容的认识和理解。

2.问题设计应具有“多样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问题的多样性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对学习内容予以全方面的展示,让学生能够从多样化的探究过程中获得更为丰富的认识和理解。这样的多样化问题,不仅能够更好地体现教学内容,便于学生能够有意识注意,而且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开阔视野,培养他们发展创新的学习精神。

我认为,问题设计在具有多样性时,应该关注如下几个方面:(1)注重问题层次的梯度,让不同分层次的学生在各自最近发展区域内得到发展提高;(2)注重问题探究方法的多样性,让学生能够在不同方法的探究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3)体现问题的发展创新性,让学生的思维火花得到充分激活;(4)体现问题的内化生成性,即能够让学生在回答或者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对学习的知识内容和结构有一定的认识,帮助他们构建更为全面的知识结构体系。

例如,在七年级上册湘教版第三章《世界的居民》的第一节“世界的人口”的教学中我设计了如下的问题:①世界人口增长的趋势怎样?②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各有怎样的不同?③根据实践活动,计算每增加10亿人口需要多长时间?④假如你就是2050年的人,当你看到如此多的人口,有怎样的解决策略?上述四个问题,难度呈梯度增加,环环相扣;解决问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把思维逐步引向深化,便于培养学生的多样化学习思维方法,满足他们的学习发展需要。

3.问题设计应具有“延伸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学生的学习需要在掌握丰富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具有一定的发展创新能力。这不仅是新课程初中地理教学的必然要求,而且是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这种拓展延伸性的问题,一方面有助于丰富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掌握更为丰富全面的知识技能,另一方面有助于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他们的学科综合素养。

我认为,课堂教学中设置的问题应具有“延伸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种延伸性主要体现在:(1)注重思考的多元化,让学生能够有广阔的学习认知空间;(2)突出问题的发展性,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累丰富的认知理解技能;(3)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便于学生学习发展;(4)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综合运用,有助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促进知识和技能的有效内化生成发展。

例如,在“影响气候的因素”的教学中,我通过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的方式来显示“地形雨示意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形成过程。在此基础上,设计延伸性问题:①暖湿气流与地形有着怎样的联系?②背风坡少雨是什么原因?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等方式来完成《地形雨示意图的探究》小论文。学生在这样有延伸性问题的引导下,不仅能够掌握教学内容的重点,而且能够加深对文本内容的深刻理解。

总之,在新课程初中地理教学中注重优化教学问题设计,能够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增长知识和技能,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1.

[2]张建伟.基于地理问题式学习[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0,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