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高等医学教育范文

时间:2023-09-04 09:26:23

中华高等医学教育

篇1

    随着中医药在国际上的影响日益扩大,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希望更多、更深人地了解中医药而来到传统医学的发源地中国留学。目前约有3500名外国留学生在华学习中医药,已居我国自然科学教育界招收留学生人数之首。中医药已成为来华留学生中最热门的专业,高等中医药教育正向全球化的方向发展,走在了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前沿。

1高等教育国际化与留学生教育

1. 1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涵义

    指高等教育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增加留学生的派遣与接受,开展合作研究与联合办学的趋势。

1.2留学生教育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72年出版的《学会生存》中以“团结之路”为题,专门论述高等教育的国际合作,其中包括学生和教师的国际流动性,并认为“学生的流动也和教师的流动一样,可以扩大他们在智力方面和文化方面的眼界,也可以使他们能够找到通向最好的或最专门化的机构的道路”。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5年发表的《关于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中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主要是通过加强跨国科研的联系,稳步发展信息和交流技术进行国际合作,包括南北合作和南南合作。而其中,让学生在国际环境中从事学习和生活则是非常重要的方面。

    作为高等教育国际化重要内容之一的学生的国际流动,不仅受到学术界而且更受到各国政府的极大关注。因为学生的国际流动所具有的各种因素会产生各种政治经济的影响,而这又往往关系到一国政府如何制定其留学生教育的政策,所以留学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一种主要实现形式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

    发展留学生教育以促进我国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主要包括派出和招收留学生两个方面,这里仅从招收来华留学生角度予以论述。

2发展高等中医药留学生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2. 1面临的机遇

2.1.1我国加入wto

    我国加人wto,为中医药走向世界提供了机遇和发展空间,中医药将被wto所有成员接受,与国际接轨,有利于扩大中医药在世界上的影响,有利于开拓中医药国际市场。一方面,我国加人wto后,大批国外人员的流人使得他们有机会直接了解或接受中医药治疗。据统计,长期在华的外国人员90%以上接受过中医药治疗或有过中医药方面的咨询活动;另一方面,我国加人wto后,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更趋频繁,中医药学的独特文化与神奇疗效,使中医药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大大增强。

2. 1.2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上升形成了吸引各国留学生的良好外部环境。经济实力的强大和市场经济带来的繁荣为我国招收外国留学生提供了基础。作为一个经济增长迅速、社会变革急剧且又极具发展潜力的发展中国家,了解中国的需求已经日益明显和增强,伴随着这种需求,学习中文、中国文化、中国传统医学的人不断增加。我国的几所著名高等中医药院校都具有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的综合优势,拥有良好的办学条件,拥有较好的城市基础设施和生活环境等,且留学费用相对发达国家低廉,具有价格上的优势。

2. 1.3全球中医热

    在人类“返朴归真”、“回归自然”的潮流推动下,全球中医热方兴未艾,中医药正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科学价值,成为与西医药并驾齐驱、优势互补而不能相互取代的人类又一医疗保健体系。在这样的潮流推动下,中医药学备受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外国留学生的青睐,在国际教育市场上显示出较强的竞争力。

2. 2面临的挑战

2. 2. 1观念的挑战

    90年代以来,高等中医药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但我们的思想观念还没有完全适应这一形势的变化,因而在现行的留学生工作模式中,很大程度上还带有计划经济的痕迹,在观念上没有树立把来华留学生教育看作是中医药国际教育市场的开拓与份额占有的一种竞争以及留学生教育创汇产业的思想。在工作中往往存在重管理轻服务的思想,没有以教育服务的意识来研究中医药国际教育市场的需求,缺乏市场化和国际化的教育观念,从而制约了来华留学生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2. 2. 2不断上升的来华学习中医药需求对传统宣传与招生方式的挑战

    长期以来,我们在宣传与招生上缺乏主动出击的姿态,常常是采取“坐等”的方式,对一些咨询信件有时不及时回复,咨询接待不到位,宣传手段单一。在当今这个信息化时代,各高等中医药院校虽建立了留学生招生网站,但网上宣传力度不够,有的内容更新不及时,信息发布不完善,未建立市场化、专业化的招生宣传网络体系。

   2. 2. 3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对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方式的挑战

      教育质量始终是留学生教育的生命线,但在高等中医药留学生教育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教学计划长时期未作修订,师资长年不流动,师资队伍的年龄、学历与知识结构不合理,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手段落后,等等。有的教师一本教案用了几十年不更新,现代教学技术又不会应用。在教学管理中尚未建立留学生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2. 2. 4国际上中医药的立法状况对扩大来华留学生规模的挑战

      随着中医药在国际上地位的提高,世界各国掀起了中医立法热,新加坡、泰国、加拿大卑诗省、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等国家和地区已成功将中医立法,针灸已在大多数国家取得了合法地位。但不可否认,国际社会对中医药的态度是制约来华留学生规模进一步扩大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影响中医药走向世界的外在因素之一。

3对策与建议

3. 1转变观念

    我国应进一步解放思想,在观念上积极向一些发达国家靠拢,将招收留学生作为服务贸易的一项内容给予特别的重视。不仅把招收来华留学生与国家关系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还应形成并确立高等中医药教育创汇产业和教育国际市场的观念,而后一种观念的形成在世界各国普遍将留学生教育视为创汇产业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要从战略的高度来看待留学生教育给高等中医药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带来的益处。在理念上强化招收留学生的市场化意识,变管理为服务,全面改进留学生工作。

3. 2加强宣传,扩大生源

    高等中医药教育在参与国际教育市场的竞争中,面临的巫待解决的问题是扩大生源,扩大留学生的规模,所以做好国际宣传工作尤为重要。我们必须摈弃守株待兔的工作方式,主动出击,充分利用国外广播、电视、报刊、国际互联网等传播媒介和驻外使领馆,向国外宣传中医药的文化特色及独特优势,开辟网上留学申请通道。在主要国家设立招生点,与留学中介机构合作,建立海外代理机构,参加国外留学说明会等等二利用一切对外交流的机会,以各种方式渠道全方位地宣传展示中医药教育的现状与前景,扩大学校的知名度,增强吸引力,提高竞争力。一方面应在保持原有特色专业的基础上,增加新专业和拓宽现有专业方向;另一方面要开拓思路,按市场的需求招生办班。同时,要利用国际合作关系,开辟各种渠道,建立和形成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生源输人点,以保证充足的留学生生源。

3. 3保证质量,创立品牌

篇2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全人类卫生保健事业的宝贵财富。在中医药悠久而辉煌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学校教育成为继师承教育后的中医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但正式成为高等教育医学门类的一个组成部分的历史迄今只有50多年。

一、初步发展(1956年一1977年)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巩固,我国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日益扩大,中医药以其独特的魅力在国际上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中医药对外教育应运而生,成为国际间文化合作与交流的纽带。1956年9月,上海、成都、广州、北京四所中医学院相继成立,标志着中医药教育正式步人高等教育殿堂,中医药学的知识传承也从传统的师承模式转为现代高等教育模式。

1956年7月,根据中苏科技委员会决议,前苏联派遣3名专家组成针灸考察小组来华,在北京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1956年12月成立,1985年更名为中国中医研究院)学习3个月。1957年4月,卫生部下达(56)卫厅秘字184号《关于分配朝鲜留学生到江苏省中医学校学习的通知》,我国首届中医外国留学生于4月人学。朝鲜平安道保健部部长金孝善等一行3人在江苏省中医学校学习《针灸学》、《中医学概论》、《内经知要》等课程。同年前苏联、蒙古、缅甸等国留学生相继分配到该校学习中医学。1957年9月1日,北京中医学院招收首批外国留学生,这是建国后中医药对外教育的起步阶段。随后上海、广州等中医学院也承担了中医药对外教育,来华学习中医药的留学生人数有所增加,其阶段特征表现为:仅限于几所老校开展中医药对外教育,以进修教育为主,学习课程集中在针灸学,总体发展比较缓慢。19“一1976年是“文革”十年动乱,像其它事业一样,中医中药事业遭到严重的破坏,受到严重摧残,造成中医中药日趋衰落,中医队伍后继乏人,中医药从业人员人数减少三分之一,全国中医医院从1960年的330所减少到129所,中医学院由21所减少到11所,中医药对外教育也一度中断。尽管如此,进人70年代后随着美国总统尼克松的访华,针灸在美国引起轰动,引发了全世界范围的“中医热”) 。 1976年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合作中心在北京、上海、南京建立了3个面向世界各国医学界的“国际针灸培训中心”,开展以针灸学为主的中医对外教育。不久上海中医学院、北京中医学院先后开办首期外国医生针灸学习班。

二、稳步发展(1978年一1989年)

经历“十年动乱”后,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国民经济保持快速稳定增长,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为我国高等教育带来了春天,高等中医药教育对外开放工作也有了新的航向,实现稳步发展。

1.阶段特征

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表现为:一是国际交流频繁,举办中医药对外教育的学校增多,留学生人数增加。随着改革开放的深人,以及人类渴望回归自然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天然药物和非药物疗法的兴起,世界各国纷纷邀请我国派中医药专家前往讲学,开展医疗和科研活动,并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医药界人士来我国考察。70年代来华学习中医药的留学生仅有200人左右,到80年代中期翻了一番,其中欧美学生和非洲学生占了相当的比例。开展中医药对外教育的学校也由之前的几所老校扩大到全国各地中医院校。二是办学形式多样化,学习专业多样化。中医药在扩大进修教育和短期培训的同时,发展了本科生、研究生教育,以及接受来华进行中医药研究的高级进修生。学习专业也从中医、针灸学扩大到中药、骨伤等专业。三是中医药对外成人教育进人初步发展期。从70年代以进修生为主转变为包括进修生、函授生、各类短训生、专业证书进修生在内的多种形式,自费生人数也逐渐增多。

2.突出特点

改革开放后,来华留学生教育也实施了改革。1978年以前,来华学习中医药的外国留学生绝大多数是享受我国政府奖学金的,1978年以来我国实行的一项重要改革就是开放自费来华留学生教育。自费生录取标准由各中医院校自行决定。1979年,国务院批准通过《关于接受自费外国留学生收费标准问题的请示》,为我国自费来华的中医药留学生教育提供发展条件。同年教育部召开全国留学生工作会议,明确规定留学生必须学习两年汉语后才可进人中医专业学习。1984年,教育部召开第三次全国留学生工作会议,肯定了外国留学生的学位制度,从此中医药对外教育学位体系开始形成,留学生研究生教育也开始扩大。在管理方面,自80年代以来,中医药高等院校对外国留学生教育的自主权逐渐扩大,主要表现在对外国留学生的录取权和在学校的管理权。1988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关于在中医药对外教育中禁止滥发证书的通知》,加强了证书的管理。1989年6月,中国国际针灸医师考核委员会在北京成立;9月,国家中医药考试中心、国际针灸考试中心正式成立,这使得对中医、中药、针灸从业人员的业务质量的检测工作进一步规范化。

三、快速发展(1990年一2000)年)

进人20世纪90年代,我国政通人和,内政外交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从外部环境来看,到1998年底,世界上有162个国家与我国建立了良好的外交关系;从内部环境来看,我国进人了改革开放的攻坚阶段。1992年党十四大确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目标,有力地促进了政治、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的步伐。高等中医药教育对外开放在这一时期实现了快速发展。

1.来华学习中医药的留学生人数显著增多据统计,从1990年一1998年,我国339所高校共接受了164个国家234691名留学生,年均增长率为28. 56%,比上个时期增长了15倍多,自费留学生成为来华留学生的主体,高校则成为接受留学生的主体。而这十年间有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万多名境外学生来华学习中医药,是前20年学生总数的40倍。据统计,1988年以后来华学习中医药的留学生人数达14700多人,是1988年前来华学习中医药留学生总数的36倍。

2.中医药对外教育机构蓬勃发展,开展境外联合办学

截止到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合作中心在我国建立的三个“国际针灸培训中心”为世界上80多个国家和地区培训了近万人次的医务工作者。1994年在天津中医学院建立了中国传统医药国际学院。全国7所中医学院更名为中医药大学后相继成立国际教育学院。各地中医学院也都成立了国际培训部或留学生办公室。在1994年和19%年,南京中医药大学与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与英国伦敦德赛科斯大学,先后分别联合创办了中医专业本科教育合作项目,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界与国外著名联合大学创办新专业的典范之作。这是西方国家高等院校首次向中医药学开放,标志着中国的高等教育正式打人高等教育国际市场。

3.留学生教育进一步法制化和规范化

1994年,北京中医药大学制定了本科留学生学位管理规定,率先实施学分制度,使外国留学生选课更加灵活,教学管理也更加规范。19%年6月,国家留学生基金管理委员会成立,实行政府规定招生计划和奖学金名额[t8] a 1997年3月,国家教委颁布了《外国留学生奖学金年度评审暂行办法》。2000年出台《高等学校接受外国留学生管理规定》,规定了留学生的接受方针、管理体制、留学生类别、奖学金制度、教学管理等重要内容,成为留学生工作进人法制化阶段的主要标志。随着来华学习中医药的留学生人数增多,我国中医院校也在逐步建立健全留学生教育的相关法律法规,不断推进中医药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进程。

四、蓬勃发展(2001年至今)

篇3

吸引来华留学原因

外国学生正在申请中国高校,目的是接受国际化的高等教育、体验中国文化、提升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

杜歌蕊森,美国人,45岁,卖掉了在美国的房子,放弃了在戴尔公司的事业,来到中国攻读MBA。她说,“这里有真正的机会。”李雅婷三,芬兰人,27岁,是一家大型零售公司的管理人员,她利用休假的机会来中国攻读一年期的商务学位。她说,“中国发生的事情比欧洲多。”齐乔纳森,25岁,美籍华人,父母是中国人,他说回到“祖国”在光华管理学院攻读MBA,使他不同于美国研究生院的同行。

吸引外国学生来华留学是我国政府的长期策略,主要目的是通过提供奖学金和教学设施,促进外国留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和语言,强化中国的软实力。所谓软实力,就是不以金钱和物资相胁迫,而产生的吸引力。教育和文化是软实力的主要产生领域。与此同时,美国以及亚洲和欧洲各国也在引导本国学生赴中国留学。香港大学教育学教授薄吉拉德说:“学生交流与外交相关联。”

香港大学教授杨瑞说:“就任国家主席后明确表示,我们需要软实力,而且我们愿意对国际教育项目增加支出。许多国家已经将教育作为助推本国软实力的一种方法,美国、法国和日本很久之前就开始这样做了。中国现在才刚刚开始。”

2013年11月25日,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司长张秀琴在“部委微博开放日”活动中提到,未来我国将采取措施吸引留学生来华,推动我国教育国际化。张秀琴表示,过去5年来华留学人数平均年增长率都是两位数,目前在华留学生接近33万人。对此,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已制定了《留学中国计划》,将采取措施,开设新课程、增加外语授课、增设奖学金等,努力使2020年在华留学人员达到50万。为此,中国高校将提供更多的英文课程,来吸引更多外国学生来华留学。现有34所中国大学提供英语教学课程,而且政府表示计划到2015年为海外学生提供5万份奖学金。

彼此需要,不约而同

中国为了提升软实力大力吸引外国留学生的同时,西方国家也迫切需要增加对中国的了解。为此,美国和欧洲政府也在增加投资,鼓励更多学生到中国留学。

教育部数据显示,2011年在华外国留学生大约是29万人,而在2001年仅为6万人。在2011年外国留学生中,韩国人(62442人)最多,其次是美国人(23292人);日本(17961人)、俄罗斯(13340人)、印度尼西亚(10957人)和印度(9370人)在华留学生人数也很多;2011年欧洲留学生也在中国接受某种形式的高等教育,排名前两位的是法国(7592人)和德国(5451人)。

2010年,美国推出了“10万人留学中国基金会”,计划到2014年将赴华留学的美国学生增加至10万人。到2013年底,已有6.8万名美国学生到中国留学。中欧高级人才对话(HPPD),被欧盟称为“欧中关系第三支柱”,在2013年4月份举办了首次欧中高等教育对话。这次对话后,中国政府宣布未来5年将为欧盟学生提供3万个奖学金名额。之后不久,英国政府马上宣布了在3年内派遣1.5万名英国学生到中国留学的计划。2013年9月26日,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在北京举行欢迎招待会,邀请目前在京学习的英国学生及获得英国文化协会奖学金资助来华就读的“Generation UK”项目学生。到2016年的3年时间里,该项目计划协助至少1.5万名英国学生来中国学习或工作实习。该项目为前往中国大陆各学府学习的英国学生颁发奖学金。

美国的“十万强”留学中国计划是2009年奥巴马访华时提出的,教育部对此非常重视。如今,全国620所来华留学接收院校均可接收“十万强”计划学生。目前已有6.8万美国学生通过该计划来华留学,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广州、天津、成都、武汉等城市。

中国高校魅力何在

有教育学者研究认为,就外国留学生个人来说,其在选择来中国学习时,主要受下列因素影响:

一是政治与外交关系。和平的外交关系是国家间教育交流的前提条件。改革开放以前,我国重点发展与社会主义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之间关系,主要接受这些国家留学生,对资本主义国家留学生进行限制;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加强了与第一、二世界国家的联系,来自这些国家留学生开始快速增长。

二是留学教育政策。相对开放的留学政策能吸引更多的留学生,包括收费政策、就业政策、打工政策等。尤其是收费政策影响更甚。在改革开放前,我国主要接受来自社会主义国家和友好国家的政府奖学金留学生,数量很小。其后,国家允许高校接受自费留学生,这样发达国家的留学生才有机会涌入中国。

三是经济关系。留学生倾向到那些经济比较发达或者两国经贸关系比较密切的国家学习。中国经济的崛起以及与周边国家日益频繁的经贸往来,是吸引留学生的主要因素之一。

四是文化与地缘关系。留学生倾向到那些地缘相近、文化同源、有历史联系的国家学习。华夏文化作为东方文化代表,对整个亚太地区等周边国家留学生具有较大的吸引力。

另外,在华留学生表示在中国学习的费用比西方更便宜。根据教育部数据显示,中国高校的平均学费为每学期约1000美元,而房租、食物和其它杂费也很低。据美国国家教育中心数据显示,美国大学仅学费每年就约为1.2万美元到3.7万美元。另外,住宿、食物和学术费用平均为每年1.5万美元。

教学质量受到认可

外国人来华学医,尤其是学西医,可以看作是中国高等教育质量受到认可的标志。在上海学医近5年的加拿大男孩张森已经在医院实习了几个月了。他能用不太标准的普通话与病房里的病人做“聊天式查房”。2014年夏天,他将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张森选择到中国学医,是因为中国的医学文凭能得到加拿大政府的认可,这样,他回到加拿大后就可以考取执业医师执照,成为一名医生。

和张森一样,近年来一大批外国学生来华学医,其中包括不少欧美发达国家。统计显示,医学留学生已成为语言类留学生之外的最大留学群体。在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浪潮下,“到中国学医去”的热情背后,是中国医疗水平与医学教育质量受到越来越多的国际认可。

2012年来华学医的留学生已突破4万,其中1.18万人学中医学,其余学西医。“来华医学留学生增多,反映出我国医学在国际上学术地位的攀升。”在不少教育专家看来,这是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一步。由于中国的医学学历受到世界卫生组织(WHO)以及欧美等发达国家与地区的广泛认可,这群学生毕业后除一部分公费生回国“效力”,还有不少人去欧美国家考取执业医师资格,留在当地执业。

“中国医学教育正在为不少欧美国家的综合医院与基础医疗机构培养人才,成为不少国家中产者学习医学的新圣地。”中国医学教育已引发国际社会的关注,有外媒称中国已成为继日本、古巴后,留学生学医的最新“圣地”。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有30多所医学院有资格招收外国留学生。外国学生来中国学医有几大原因:学费相对便宜、教育质量有保证、学历受到世界广泛认可。

“医学教育质量是以中国的医疗技术水平为前提。此外,医学是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决定了丰富的病例与病种资源。”在上海交大医学院留学生教育中心章程康的印象中,上世纪70年代,与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道路几乎同步,我国个别医学院开始招收海外学历生,但以政府公费生为主,而在2000年左右,自费生报名开始逐年增多。

与逐年上升的海外学生申请相对,国内医学院的录取率在下降。这是因为医学院对招生人数始终有所控制,没有盲目扩招。“医学行业绝不能生产伪劣产品。”瑞金医院临床医学院副院长邵洁表示。留学生虽然在扩招,其淘汰率依然保持很高。在这所三甲教学医院,每年留学生淘汰率超过15%,有人留级,也有人退学。

清华校园的“小联合国”

在中国学医能在加拿大考医师执照,在中国学法学也能在美国考律师资格。

改革开放30年,中国悄然间正在成为世界许多国家年轻人向往的留学之地,从最初的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来华学语言、学功夫,到一些发展中国家的青年来华学习自然科学,再发展到今天外国人成规模的来华学医、学法律。在清华大学法学院,有一群来自外国的法学留学生,他们中大多数人来自北美、欧洲等发达国家,许多人已拥有了名牌大学的法律博士资格,他们完全自费来学习中国法,不是短训班式的研讨,而是完整的一年硕士课程学习。

清华大学法学院院长王晨光表示,30年前,外国法律学者来华交流,最常问的一个问题是:“中国有法律吗?”如今,仍有一些外国法律学者会问,但他们最常问的问题变成了:“中国有法治吗?”细微的一字之差,体现了时代的巨大进步,也指出了今天依然存在的现实问题。如今,中国的法治虽仍在完善,但成就有目共睹。正是在这一历史的大背景下,中国法学教育中,成规模的外国留学生中国法硕士课程项目应运而生。越来越多的外国法律职业人认识到一个放之各国而皆准的朴素道理:“法律存在管辖权问题。你要同一个国家打交道,你要到那个国家去发展,就必须遵守那个国家的法律。所以,你首先要去了解、学习该国的法律。”

在首届招生时,清华大学法学院还只能依靠校际交流、登广告等途径把招生的信息散播到国外一些著名的法学院,期望能招到高水准的候选学生。没想到,第一次招生就招到了14名学生。历届学生的素质都非常整齐,许多是来自像哈佛大学法学院等名校的法学博士在读生。学生们不同的文化背景、别样的思维方式,也会促使教师们主动思索和改进中国传统法学教育中的一些教学方法,推动中国法学教育自身的改革。如今,清华大学的外国人法律硕士项目课程已走过3年。3年来,学生在数量上翻了一番还多,而且在生源的地域性方面也不断拓宽,现在的学生分别来自美国、加拿大、德国、日本、韩国、新加坡、格鲁吉亚、巴西等国,俨然已成为清华校园内的一个“小联合国”。

留学强校吸引更多留学生

中国的大学众多,哪些是最好、最吸引来华留学生的?除了大学的名气和学术水平之外,学费的高低以及是否有奖学金,是留学生们考虑较多的两个问题。目前,中国政府经过审核,对上百所大学里的外国留学生颁发中国政府奖学金。这其中,有名气、教学质量高、能申请奖学金的大学,最令外国留学生感兴趣。

在这方面,教育部颁布的首批来华留学示范基地名单具有指导意义。

2013年7月,教育部公布了首批来华留学示范基地,清华大学等22所部委直属院校和16所地方院校入选。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施《留学中国计划》,教育部根据全国高校近3年来国际学生规模、结构、发展速度等指标,经过严格选拔,决定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重庆大学等22所部属高校,上海大学、重庆医科大学等16所地方院校作为首批来华留学示范基地建设高校。

来华留学示范基地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教育部及其它部委直属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由国际合作与交流司按一定标准直接选定。第二类为地方院校,由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推荐确定,与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共同建设。

来华留学示范基地入选院校在国际学生规模、结构、发展速度等指标以及国际学生管理服务体系等方面具有引领示范作用。名单上的这些大学可以说各具特色。本次评选在全国690所高等院校范围内进行,根据各校近3年国际学生规模、结构、发展速度等指标进行考核。

南开大学自1954年开始招收留学生,迄今已为世界近百个国家培养了上万名留学生。南开高度重视留学生事业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来,在学校主要领导亲自指导下,南开大学的留学生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南开大学多次获得教育部和天津市教委及天津市公安局的表彰,并荣获“来华留学生眼中的十大名校”称号。自2003年至2012年,留学生长短期人数从1382人增至2689人,增长近一倍。其中,一年以上的长期生人数由2003年的1304人增加到2012年的1951人,学历生人数也逐年递增,特别是高层次的硕士、博士研究生,10年内增长了4倍。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有关负责人介绍,成为示范基地说明这些院校在留学教育某些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具有自身特色和优势,得到了教育部的认可。而西安交大留学生教育始于上世纪50年代。目前,西安交大有来自77个国家的1668名留学生。西安交大还是全国首家开设全英文授课项目的院校。

篇4

《中华医学教育杂志》是医学教育专业研究领域最重要的交流平台和信息来源[1]。在1994年,作者曾对该刊(当时为《医学教育》)1986~1992年83期发表的全部论文的论文作者合作度、论文作者单位合作度进行了统计与分析[2]。时隔25年(1986~2010),《医学教育》杂志已经更名为《中华医学教育杂志》,近年更是进入到中文核心期刊范畴[3]。为了反映期刊论文作者合作度在新形势下出现了哪些变化,本文对《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8~2010年3卷18期杂志的论文作者合作度再次进行统计分析,并与25年前资料进行对比。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为《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8,2009,2010共3卷18期杂志全部论文。

1.2统计方法 对统计对象以篇为单位分别逐条统计,包括各期杂志论文篇数、每篇论文的作者数以及涉及的作者单位,最后求出论文作者合作度以及论文作者单位合作度。再与既往资料对比分析。

2结果

参见表1、表2、表3。另统计了《中华医学教育杂志》论文作者涉猎的学科以及分类,按照来源期刊可分为7个类别:医学教育、医学专业期刊、普通教育学、医学院校学报、普通大专院校学报、科学技术类和社会科学经济文学类等。

3讨论

3.1论文作者署名人数构成以及论文作者单位数量构成均较25年前发生了明显变化:2008~2010年度《中华医学教育杂志》论文作者署名人数主要集中在2~5位,单一作者发表的论文由61.46%改变为11.29%;而论文作者单位数量构成也由单一单位占94.94%降低为61.09%,而由2~3个单位间合作的论文数量由4.83%大幅增加到34.16%。

3.2论文作者合作度与论文作者单位合作度明显提高,论文作者合作度由1.69改变为3.81;论文作者单位合作度也由1.06增加到1.61。

3.3《中华医学教育杂志》论文作者合作度增加的意义 根据论文作者署名人数构成的变化(单一作者数量比例的大幅下降),论文作者单位数量构成发生的变化(多单位合作的论文数量大幅增加),结合论文作者合作度与论文作者单位合作度均较25年前明显提高的结果,反映了近年医学教育工作者的研究广度在明显增加。医学教育工作者研究广度的增加,必然会有深度的体现。医学教育是教育学与医学两大体系的综合体,医学专业的特殊性与教育学的普遍性如何结合,是需要医学教育工作者不断去体会与努力地。

3.4医学教育工作者在掌握本专业知识的同时,需要不断地扩大知识面、涉猎面要广 在提供参考文献的773种中文杂志中,共提供中文参考文献3596条,其中19种医学教育专业期刊共提供引文条数1476条,即2.46 9%(19/773)的医学教育专业期刊提供了41.05%(1476/3596)的中文参考文献。其次为医学专业期刊与普通教育学期刊,分别提供26.06%与16.18^%的中文参考文献,但两者涉及到的期刊种类分别达到270种与132种。由此可见,医学教育工作者除了专业知识以外,尚需掌握医学教育学的相关知识,同时也需要熟悉普通教育学知识,了解社会科学知识、科普知识。

参考文献:

[1]李晓霞,耿民建,甘业华,等.《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2年至2006年载文被引分析[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8,28(4):126-128.

[2]张东海,田华.医学教育研究的广度与深度亟待增强--《医学教育》杂志论文作者合作度分析[J].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430-432.

[3]《中华医学教育杂志》编辑部.中华医学教育杂志》入选"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0,30(6):853.

篇5

“人文素养”是指一个人通过掌握和吸纳人文科学知识,而内化为自身相对稳定的修养与品质,是理想的道德观念、精神品格、人文修养、内在气质和行为方式的综合体现。人文素养教育是对理想人性的教育、培养,以塑造理想的人格,实现理想的人性。人文精神抽象化的存在形式就是言语符号。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文化的基础要素和鲜明标志[1]。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故提高大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是其综合素质尤其是人文素养提升的重要方面和途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和《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办法》明确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加强普通话和规范汉字的培训和提高工作,并将其作为教育教学和教师学生技能训练的基本内容纳入工作计划和教学计划,切实提高教师与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和使用规范汉字的能力。

一、语言文字和人文素养对医学教育特别是中医教育的特殊意义

对于高等中医药教育,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和人文素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而特殊,因为医学不仅是融合了生命科学、生物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伦理学和心理学等多学科的综合体,更是一种在医治疾患过程中运用科学关怀人的职业,若脱离了人文的考量,医学科学也就不再关注如何服务于人类的福祉。所以,医学教育本身就应是以医学科学专业教育为基础的人文教育,其目的在于塑造真正的医生,使他们在掌握丰富的医学知识和诊疗技能的基础上,怀有对生命、疾患、死亡和病人深刻的理解与深切的同情。

无论是传统中医药学还是西医医学,人类发展史上所取得的任何医学成果,任何旨在为患者解除病痛的医学研究和思考的动力都来自对人性的尊重,对生命的关爱,都蕴涵着对人类价值的终极关怀,闪耀着人文精神的传承[2]。美国医学院协会在“为21世纪培养医生”的报告(1984年)中指出,“缺乏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的学生在医学生涯中往往会丧失智力挑战的能力和应答这种挑战的能力”。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执行委员会的《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标准》、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的《本科医学教育质量保障指南》、国际医学教育组织的《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以及我国教育部、卫生部颁布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中医学专业(试行)》和《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中,均在毕业生应达到的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目标别强调了文化素养的重要性;在教学培养方案中强调了人文素质、行为科学、社会科学等课程的不可或缺性。特别在当前,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提高对于医学生医患沟通技能的提升、对临床诊疗处方书写都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中医药学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蕴含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中医药学与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历史、哲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要从根本上理解中医学实质,对中医药进行现代研究,离开语言文字是无法向前迈进的。语言本质上是一个民族的世界观。德国著名语言学家洪堡特认为“语言仿佛是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现,民族语言即民族精神,民族精神即民族语言。两者的统一程度超过人们的任何想象。”[3]千百年来,隽永有致的汉语承载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我们依靠它倾诉,运用它思维,通过它记载,凭借它穿越五千年历史文化隧道。从汉字的联想功能以及汉语积字成句、言外之意颇丰的特点可以观照汉民族的整体观念;从汉字崇尚精炼而又灵活的特点可以观照汉民族的实用理性思维。古雅洗练的经典医文、中药雅名、腧穴名称,不仅蕴涵着深厚的哲理,意蕴无穷,还传达了一种回归自然、淳朴清净的修养情怀,这是医古文即中国古代汉语在医学中的极大体现,是古代优秀文化的极大传承。由此可见,体现在中医药学中的民族精神的语言文字是非常重要的[4]。

因此,作为传承中华医药学术和中医文化精神的高等中医药院校,其本身就蕴含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是培育学生人文素养和中医文化精神的一方沃土。反之,人文素养更是所有从医者必备的素质与职业品德。高等中医药院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既是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专业学习的需要。

二、语言文字提升高等中医药院校学生人文素养的路径

(一)师资队伍建设

特聘国家级普通话测试员及具中医文化特色的医古文专家为学校语言文字工作专家,对各部门、各学院的骨干师资进行培训,并由受训人员在所属部门推广;面向全校教师举办演讲朗诵和教学技能竞赛,成立教职工杏林书画社,发现并培育优秀的语言文字师资队伍[5]。

(二)语言文字基本功大赛

掌握并能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日常生活、工作和人际沟通的第一步,是具备人文素养的基础。为了增强大学生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意识与能力,纠正只重视外语学习和使用而忽视本国语言文字学习和使用的现象,以赛促练,组织学生参加教育部语用司举办的全国大学生语言文字基本功大赛。

(三)推普周活动

学校连年开展推普周活动,推出了《推广普通话倡议书》。紧密围绕“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等主题,通过各种方式开展宣传活动,让推广使用普通话和规范汉字在校园内蔚然成风,促使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和人文素质教育得到不断的发展和提升。

(四)融入专业课的语言表达能力实训

各领域的工作都会受到语言表达能力的影响。从思想之矿里提炼出来的成果,价值究竟有多大,是精华还是糟粕,究竟是被接受还是被埋没,人们一般是据其语言表达的效果来判断决定的。语言是思想的外衣。如果思想的外衣靓丽得体,就会抓得住眼球;若平庸无奇,就会使人视而不见,错失良机。

由于应试教育及学生自身言语习得的影响,学校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对“写、读”的投入精力太多,而对“说、听”较为轻视,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既缺少系统的培养计划与必要的实践训练,也缺少评价机制,致使大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大多处于放任自流或停滞不前的状态。这种现状严重束缚了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和展示。而与此同时,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则愈发注重较强的语言表达和人际交往能力,两者之间的矛盾日趋加深。因此,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重视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提高其整体素质和就业竞争的胜出率。

诚然表达能力不是上一门《演讲与口才》课程就能快速提高的,它需要一个长期锻炼的过程。只有进行有意识的强化实践,才能将语言知识和技巧转化为个人的内在素质,真正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学校2012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出在专业课程中倡导“课课有演讲,课课有写作”计划,就是一项旨在培养学生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的有力举措。通过融入专业授课的有计划、有意识的培养,让学生尽可能多的得到演讲、写作的机会,为其能在人前大胆发言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培养口头表达意愿和能力;促使学生通过写作,用思路清晰、逻辑明确的方式来阐述对某些问题的见解,锤炼书面表达能力。夯实文字运用的基础,在未来就业中能以良好的语句使用能力、观点表达能力、信息理解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脱颖而出,具备更强的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

(五)经典诵读

任何一个文化系统皆有其永恒不朽的经典为源头。经典能修正品行、健全人格,使学生成为德行高尚、知识广博、行为优雅的现代中国人。鉴于此,学校连年组织参加校级、省级《中华诵·经典诵读》比赛,曾在全国中华诵读大赛总决赛中获留学生组全国冠军。让学生在诵读经典中掌握优雅、精致的祖国语言,体验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品读和感悟人生,构筑精神家园,提升思想境界。

同时,为了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人文素养教育,将经典诵读与中医文化紧密结合,超越赛事而落实到日常学习,由校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牵头,会同基础医学院和外国语学院数位专家,精心编撰并正式出版了具有中医药专业特色的经典诵读读本《中医经典国学名篇选编》。文以载道,中医与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博大智慧和美好情感的结晶,为至理常道,透射着人文光芒,历久而弥新[6]。学生们自发以此为材料开展的“中华诵·国医魂——浙中清音”晨读活动,已坚持了2年,习之诵之,既有利于提高文化修养,又裨益于中医临床,使诵读兼具文学性和实用性。

(六)中华书法艺术展示

校学生云水书画社和教师杏林书画社常举办软笔书法展示、硬笔书法比赛,以书法艺术来陶冶情操,修身养性。学校还连年组织参加省大中小学生规范汉字书写大赛,留学生作品曾被省推荐至国家荣获了硬笔留学生组国家级一、二、三等奖及优胜奖。

(七)中华诵·经典诵读活动

自2010年9月至今,作为国家首批“中华诵·经典诵读”活动试点单位之一,学校充分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特质、依托中医药特色的文化资源,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在实践中探索语言文字与人文素养的融通,使高等中医药院校学生热爱祖国医学,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该教育活动由校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领导,以项目为导向,以任务为驱动,明确目标和责任单位,分层分步,形式多样,集约推进各项工作。活动架构了宣传载体等5大项目、校中华诵·经典诵读专题网站等16项具体工作,将国家“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的战略主题贯彻到了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积极助推了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7]。

三、结语与思考

综上所述,语言文字与其说是人文精神的存在形式,文化的重要载体,不如说其本身就是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正如胡裕树先生所言“语言同文化(尤其是精神文化)的许多要素之间天然地存在着互相渗透、水融的关系”[8]。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通过语言文字教育路径不但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我们需要考虑的是如何面向全体师生将工作落到实处:第一要提升理念,加强顶层设计,确保资金支持,建立长效机制;第二要在活动过程中提炼有益的理论和实践经验,要让成熟的卓有成效的活动常态化;第三要提升教育层次,突破赛事、活动等传统方式,结合中医药文化特色创新教育方式,从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课程等制度层面来规范推进;第四要加强语言文字科学研究和师资培训。

(本文为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度人文社科重点研究课题。)

注释:

[1][5][6][7]国家语委,教育部 :《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2012年12月4日。

[2]陈敏俊:《创建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新机制》,中医药管理杂志,2013年,第21卷第1期。

[3]胡明扬:《西方语言学著作选读》,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39页。

篇6

{2}教育部.2012年全国来华留学生简明统计报告[EB/OL] ,2013-03.07

{3}姜冬梅,王周凯欣,颜时姣等.留学生临床医学本科(MBBS)教学现状调查与对策[J].基础医学教育,2014(8):659-662

{4}郝平.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推动来华留学工作科学发展――郝平副部长在中国高等学会外国留学生教学管理分会成立20周年庆典大会暨2009年学术年会上的讲话

篇7

天津医科大学紧密围绕国家教育发展规划纲要和学校研究型、高水平医科大学建设目标,大力推进医学教育国际化进程;开展以医学科学为核心,医、理、工、人文科学相互支撑,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来华留学生教育;培养符合国际医学教育标准,具有国际竞争力,知华、友华的复合型卓越医学人才。主要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97年-2009年),建立和创新发展;第二阶段(2010年-2015年),在创新中深化内涵建设,提高教育质量及优化专业结构和层次;第三阶段(2016年-2020年),按照“天津医科大学十三五发展规划”,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

一、创建来华留学生临床医学专业

全英文教学体系

(一)制定完整的留学生临床医学专业培养方案

2006年,学校承担了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来华留学生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育国际化课程体系的建设”课题。按照《本科医学教育国际标准》和《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以我国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育为基础,参照留学生来源国家对医学教育的要求,制定了完整的留学生临床医学专业培养方案。

(二)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学校积极将PBL、CBL、讨论式、情景式、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纳入课堂教学,采用以案例为引导的互动式教学、CBL、“三明治”教学和床旁教学等,注重跨学科考核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使记忆型、解释型、操作型考核内容比例合理,增加病例分析等综合能力考核。2010年,学校引进国外先进的模拟教学理念,购进先进的医疗教学设施和诊疗设备,创立贯穿本科医学教育始终(从入学至临床实习前)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留学生专用模拟医院,填补了国内来华留学生全英文临床实践领域的空白。学校先后制作并完善16门来华留学生英文授课品牌课程的中英双语教学网站,录制内科学、外科学、肿瘤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5门国家级来华留学生英文授课品牌课程的全程教学视频,并全部上网免费对学校留学生开放,以丰富留学生自主学习的网上教学资源。

(三)编写和出版系统化英文教材

学校依据国家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学大纲的要求,参考国外教学大纲和英文原版教材,编写完成一整套既与国际接轨又具有自身特色的英文教科书。在此基础上,各学科还根据医学知识的更新不断修订教材,目前,编写的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教材有69部。出版《临床技能操作》(Clinical Skills and Operations)DVD,配有英文解说和操作演示,为留学生学习内科诊断、外科操作、妇科检查、小儿查体等临床技能提供生动的立体化教材,以上教材被国内30余所兄弟院校借鉴和使用。2013年2月,清华大学出版社和学校签订协议,出版发行全套留学生全英文教材,截至2016年12月,清华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18个专业的教材。

(四)注重留学生综合能力培养

加强实习管理,出台实习管理规定,严格考勤制度、每周小讲座及英文查房制度、出科考试制度、病例书写规定,进行英文病例书写大赛等。临床医院组织留学生自主举办临床病例讨论会、研讨会,聘请专家指导、讲评,大大提高了留学生学习热情和学习效果。

(五)与国际接轨深化留学生教学改革

设立“天津医科大学留学生临床医学专业新课程体系改革专项课题”。率先在留学生全英文教学中实行系统化授课,以器官系统为中心,将医科留学生的课程体系进行全面整合,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与国际接轨的医学课程体系。

加强“实践能力强和汉语应用能力强”的两强特色,使留学生在进入临床实习前基本熟练掌握临床各科的专业诊疗技能和仪器使用规范。通过HSK4级汉语考试和医学汉语考试使留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后能较熟练地使用汉语交流和实践。

从2012年开始天津医科大学在国内率先实施留学生科技创新立项机制,出台《天津医科大学留学生科技创新立项实施办法》,每年资助十余项课题,鼓励中外学生及教师参与科技创新立项活动。在名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留学生发明创新积极性,使优秀人才和科研成果不断涌现。

在教育部国际司和全国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学会的指导下,2013年8月我校发起并成立了“来华留学生(医学)教学专业委员会”,为深化医科留学生教育内涵建设,教学、教材和管理尽快与国际接轨作出积极的贡献。现有会员单位66个,近年来的主要工作包括:重新制定“砘留学生医学本科教育(英语教学)质量控制标准”;编写教学大纲和课程设置;编写留学生入学考试题库;配合来华处承担医科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评估。

二、创建来华留学生临床医学专业

全英文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一)领导机制保障

天津医科大学始终把来华留学生教育作为学校重点发展战略,学校领导十分重视留学生教育的发展规划与实施,亲自指导、规划留学生教育的发展与实施。1997年成立中西医结合国际学院(2008年改称国际医学院),1998年时任天津医科大学校长郝希山院士兼任国际医学院院长,吴咸中院士兼任学院名誉院长,国际交流处郭凤林处长兼任学院常务副院长。

学校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留学中国计划》等相关发展规划,结合学校发展实际,制订《天津医科大学“十二五”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规划(2010-2015年)》以及《天津医科大学“十三五”来华留学生教育规划(2016-2020年)》,学校每年都制定切实可行的来华留学生教育年度发展计划,并不断完善各项教学及管理制度,使学校在师资队伍、生源质量、质量督导、精品课程、基础设施、政策资金等各个方面具有保障。

(二)师资队伍保障

建立国外教师培训基地(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和英国邓迪大学),先后选派162名教师到国外名校研修培训。 北京外国语大学为国内师资培训基地,分四批共160多名教师参加了北外培训。近5年来,国外、国内、校内三级培训教师560余人次,形成一支业务能力强、英语水平高的国际化师资队伍。

2007年,学校在国内率先实施留学生英语授课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制定《天津医科大学留学生英语授课教师任职资格、选拔程序》,并严格按照文件要求实施留学生英语授课教师资格认证。认证工作经过教师自愿申报、各科室和院系逐级审查、国际学院组织专家进行英语面试、校评审委员会进行最终投票表决,通过认证者被授予天津医科大学英语授课教师资格证书。目前,已有301名教师获得学校留学生英语授课教师资格认证,生师比为3.8:1。其中正高职称90人,副高职称124人,副高职称以上合计占留学生英文授课教师总人数的71%。

(三)生源质量保障

学校紧紧遵循教育部“扩大规模、优化结构、保证质量、规范管理”的工作方针,采取“立足周边,延伸欧美,巩固非洲,兼顾拉美”的招生策略,以东南亚国家为生源轴心,向非洲、欧美国家拓展和辐射。自2015年起,学校开始实施本科招生入学考试制度,根据成绩择优录取;研究生招生新增寄送学习或工作能力的自我介绍视频资料的要求,并进行面试。这些举措将入学质量控制又向前推进一步。针对留学生招生工作,以留学生综合事务管理系统为基础平台,制作招生宣传网页,开发留学生网上报名信息系统,提供在线招生和管理的一体化服务。

(四)质量督导保障

学校建立校、院、督导专家、辅导员四级教学督导,多层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外国专家顾问委员会”和“留学生教育教学专家督导委员会”作为专设的留学生教学督导机构。“外国专家顾问委员会”由来自美国、荷兰、意大利、葡萄牙四个国家的7名欧美知名医学教育专家组成,他们定期来校指导留学生教育教学工作,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留学生教育教学专家督导委员会”由校内12名资深教授和专家组成,全程督导留学生教学工作。

(五)精品课程保障

学校率先将精品课程机制引入留学生课程建设,制定留学生精品课程评选标准及奖励办法,申报和评审实行动态管理,共评选出“天津医科大学留学生英语授课精品课程” 17门。截至2015年12月,学校共获得国家级“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5门、天津市级“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16门。

(六)基础设施保障

为支持留学生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给留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2006年学校利用国家“211”工程基建资金1.1亿元,建成一座集办公、教学、住宿、生活于一体的现代化留学生综合楼。2008年,留学生综合楼建成并正式投入使用,建筑面积32000平方米,分为地上15层和地下1层。楼内分布有留学生宿舍503间、教室4间、会议室2间、报告厅1间、教师办公室4间、餐厅3间。

(七)政策资金保障

学校高度重视留学生教育的长期规划与建设,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促进了留学生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2001年至2015年,通过学校争取到财政部、中央与地方共建、天津市政府及学校各项建设与设备投资,总计1.24亿元。

三、创建四位一体的

留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模式

(一)“课堂教学、情境教育、校园文化、社会实践”四位一体

学校在充分尊重留学生来源国文化和习俗的基础上,将“知行和一,德高医粹”育人理念纳入留学生教育,以国家级人文素质教育基地为载体,创建“四位一体”模式,对留学生开展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人文素质教育。在学校现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增开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作为选修课或自修课,并纳入学校整体课程建设范畴,优化学生知识结构,扩大学生受益面。组织留学生参观“生命意义展室”,以朱宪彝老校长捐献的器官和遗体捐献者的遗嘱感染留学生;以希波克拉底誓言激励留学生,使留学生“理解生命意义,感悟崇高精神”。通过开学典礼和毕业典礼的“医学生誓言”宣誓、邀请医学专家讲解“医学前沿发展与医学生素质”等活动,引导留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定期召开留学生文化素质建设工作会议,了解师生对文化素质建设的认识和需求,系统总结学校开展留学生文化素质建设的经验,确立留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特色化、项目化、精品化、品牌化”工作思路。进一步建立加强留学生学风建设的长效机制,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留学生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促进留学生文化素质建设健康发展。

(二)成立天津市首留学生志愿者协会

2011年12月,天津医科大学成立了天津市首个全部由外籍学生组成的国际医学院志愿者协会。96位来自孟加拉、尼泊尔、斯里兰卡、印度等国家的外国留学生成为首批成员。校领导为国际医学院志愿者分队授旗,志愿者集体宣誓志愿为社会作奉献。他们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到社区义诊、慰问孤寡老人、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他们积极帮助生病学生及时就医,为突发事件做应急处理等;为汶川地震、尼泊尔大地震举行祈福募捐活动,组织悼念玉树地震死难者活动。多年来,学校来华留学生还多次参加献血和捐献骨髓干细胞等公益活动。

四、创建贯穿教学始终的

临床技能培训体系

(一)建设国际先进水平的临床教学模拟医院

2009年,学校投资1700万元,在国内首创留学生专用的模拟医院,创立贯穿本科医学教育始终(自入学至临床实习前)的实践教学体系,使留学生在进入临床实习前基本熟练掌握各专业诊疗技能和仪器的使用,为进入临床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2014年,学校又投资300余万元提升模拟教学设施和软件。

(二)创建贯穿教学始终的“以临床能力为目标的模拟教学”模式

模拟医院的总面积为1780平方米,包括门诊室、病房、ICU、手术室、妇产科检查室、产房、儿科抢救室、基本技能训练室、自主学习室等设施。全方位模拟医院内医疗行为,完成从基础到综合训练的课程。模拟医学教学建立一种新的课程体系和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定位为“以临床能力为目标的模拟教学”(Clinical Competency Aimed Simulation Curricula,CCASC),建立贯穿本科教学始终的模拟临床技能培训体系,有助于我国来华医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全面提高来华医学留学生能力,培B有能力、会看病的合格毕业生。

五、创建以留学生为中心的

多维度管理与优质化服务

(一)完善留学生管理制度

总结过去17年留学生教育和管理经验,历时半年时间整理并完成了学院2014年版《国际留学生综合手册》《留学生生活指南》《留学生心理疾病预防与治疗》和《留学生管理人员手册》,旨在为每位留学生提供温馨的生活提示,使他们尽快适应在新国家和城市里的生活。明确学校的校风校纪,使留学生知法、懂法,保障他们在守法的同时充分维护自身权益。

(二)实施留学生精准化管理

学校设留学生专职辅导员,对学历留学生以班为单位直接进行管理。进入临床实习阶段,留学生与七年制学生结成“一对一”互助。每周对校内住宿留学生进行巡查,每月对校外住宿留学生进行家访。除公派奖学金,还设立多种校级留学生奖学金,吸引优秀学生来学校求学。为全体留学生购买医疗保险,是全国高校开展全员保险最早的高校之一。

六、创建留学生教学和管理一体化信息平台

学校打造具有留学生管理特色的全英文信息化网络平台,建立了独立的教育网一级域名()。通过多年的努力,已打造出一整套信息化管理软件和平台,主要包括留学生综合管理系统、留学生网上报名信息系统、模拟医院教学管理系统、电子资源及微信公众平台等社交软件的应用,集对外宣传、招生、教务管理、综合管理、自主学习和资源共享等功能为一体。

七、为全国培养来华留学

英语教学管理师资队伍

2010年,教育部在学校建立首个来华留学英语师资培训中心(医学)。自成立以来,中心已成功举办10期培训班,来自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52所高校的417名教师先后参加培训。天津医科大学调动了全校英语授课师资力量,同时聘请了复旦大学、南开大学、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英国莱斯特大学等国内外知名专家,形成强大的培训师资队伍,为学员们提供全方位的培训。在培训中,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效,不断探索新的培训模式,使培训形式更加新颖,培训内容更加丰富,增强了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形成了系统完整的培训体系。通过培训,教师们提高了英语授课的水平和信心,对加强来华留学生全英文授课师资队伍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培训工作受到了教育部领导及各高校教师的一致好评。中心还先后为宁夏医科大学、安徽医科大学、华北理工大学、广西医科大学、福建医科大学、南华大学、赣南医学院等院校独立办班,培训全英文授课教师182人,为培养和提高全国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师资队伍素质。

八、重要成果

篇8

美以美会(The Methodist Episcopal Church)是1844-1939年基督教新教在美国北方的卫理公会所使用的宗派名称。1784年12月24日,美国马里兰州巴尔的摩创设了耶稣圣诞议会,即美国卫理公会(Methodist Episcopal Church)。[1]在该会历史发展中曾有过两次分裂,一是1828年由于部分会友坚持一般教友应有更大的影响力,要求扩大会友代表权,因此另组一非主教制的复原循道派,即美普会(The Methodist Protestant Church)。另一次是1844年因对蓄奴问题意见不合而再次分裂,南方教会于1845年5月成立监理会(The Methodist Episcopal Church South),北方为循道监督会(The Methodist Episcopal Church)即中文的美以美会(Methodist Episcopal Misson)。之所以在中国叫美以美会,是由于19世纪循道监督会成立了名为Methodist Episcopal Misson的宣教差会,简称M.E.M.,而该会在中国传教始于福建,名称用福州话翻译即为“美以美”。美以美会、监理会和美普会(The Methodist Protestant Church)三者于1939年5月10日在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召开的联合大会中,达成共识,重新联合组成卫理公会(The United Methodist Church),教友人数达到770万人,传教范围包括墨西哥、古巴、朝鲜、日本、中国、印度以及非洲。通常,将英国系统的卫理宗称为“循道公会”,美国系统的卫理宗称为“卫理公会”,在中国卫理公会的影响远较循道公会大。美国美以美会在中国的宣教工作,一方面开拓教会组织进行布道,另一方面还在文化教育、医疗、慈善等方面有不少建树,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一、美以美会在中国的组织结构

美国卫理公会是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后来到中国设教的差会之一。卫理公会中的美以美会首先进入中国福州传教,1847年1月成立了第一个新教团。美以美会在中国的发展便以福州教区为基础,逐步建立福建、华中、华北和华西四大布道区,并成立年议会。而卫理公会的华东布道区最初并不是美以美会的布道区,主要是所属监理会传教范围。美以美会于1897年在上海成立中国中央议会,每4年开一次会,1923年开始可以自选会督,1934年女宣教部与纽约的宣教部合并,统一人事,各年议会的男女传教士和传道共同接受调派。1939年美以美会、监理会和美普会于美国合组为卫理公会,1941年中国教区美以美会、监理会和美普会也合并为中华基督教卫理公会((The Methodist Church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相对而言,美国美以美会是清末和民国这段时期基督教当中在中国传教较为广泛的教会组织,在中国社会中影响最大。

二、美以美会在中国的传教状况

早在1835年,美以美会内已有人动议来华传教,1846年正式决议来华。美国美以美会在1847年9月派遣传教士柯林(Judon Dwight Collins)和怀德(Moses Clark White)夫妇从波士顿动身来福州传教,揭开了该会中国传教序幕。[2]其背景是由于中国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失败,中国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约》,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和上海五个沿海城市,允许欧美商人和传教士进驻经商与传教。传教士虽然都不同程度的受到不平等条约的庇护,但传教的处境仍十分艰困。尽管如此,一些美以美会的传教士还是想着在中国扩大其传教事业,并进而将基督教传播至日本、朝鲜。教会为建教堂和传教等,出现依势强买强占土地、房屋,制造教民与非教民之间的矛盾,甚至干涉中国内政的情况,引起中国民众普遍反感。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使基督教受到严重打击,但也引发教会和传教士的反省和检讨,开始正视基督教在中国社会中因负面形象所造成的问题与伤害,力图消除中国人民的不满,不再为教徒干涉官府办案,并重新塑造社会形象。此外,传教士也渐渐意识到在中国社会直接布道效果有限,开始确立以设立礼拜堂、学校、医院等改变人心和办教育医疗机构以提高民众对基督教认知度等方式传教。基督教也因其对人民社会的帮助,不仅宣教的阻力大为减少,也成功的吸收了不少教徒。1912年民国成立后,基督教被承认为合法宗教,促进了其在中国的发展。

美以美会在中国的传教经历了较为曲折的过程,总的来说在清末和民国期间影响越来越大,经过近百年的经营,成为中国最 大 的 新 教 宗 派。到1947年,全国有传教士205名,约50000名教友,33400名试用会员,766个堂会,华传道494名,女传道426名,教区遍及东南沿海、华中、华北和西南。[3]

三、美以美会的教育事业

美以美会在中国宣教非常重要的手段是致力于教育事业。为配合当时中国对西方教育的渴求,美以美会在各布道区广设学校,施以基督教教育,将西方教育连同基督教一并传播。

在早期的五口通商时代,美以美会传教士大多开办过一些简陋的学校,学校的经费主要来源于教友的资助。十九世纪中叶开始,由于工商业的发展,教会所教授的英语和西方近代科学知识能帮助学生毕业后顺利进入洋行、海关、邮政等高薪行业工作,因此成为官绅和富豪子弟的首选,教会学校数量急遽增加。学校也开始建立正规教育体系,确定修业年限,采取分班教学,课程循序渐进,但仍以宗教教育、儒家经典和西方科学知识为主,涉及的科目包括阅读、语法、算术、地理等。学校也要求学生每天花一点时间做系统的体育锻炼。此外,学生一般都要学习中国经典,由本土教师主管。

篇9

近年我国科技期刊总数发展迅猛,截至2010年底,中国科协科技期刊共1003种,占我国科技期刊20%左右。旗下的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近几年也随之发展壮大,目前已有125种医学期刊(学会直接编辑出版23种)。其青年医学编辑是该系列杂志的主体,是科技期刊的生力军,平均年龄39岁,从自身素质上看,他们知识结构新、学习能力强、能熟练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有一定专业知识和能力背景,但现阶段对医学编辑人员的要求也与时俱进,并不限于掌握编辑出版行业领域的知识。全方位地提高医学科技期刊编辑的素质成为复合型人才是对现阶段医学期刊编辑的要求。而继续教育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方法,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医学编辑人员进行知识更新、补缺和提高。中华医学会杂志社(总会编辑出版的23种期刊)是国内拥有医学编辑人数最多的单位,近几年杂志社领导特别重视对其编辑进行继续教育,通过举办一系列培训班、推荐优秀员工出国考察或培训等方式,多途径、多渠道地为编辑提供机会,本文就这一方面做一总结以期为同行作参考。

一、借鉴近年医学科技期刊编辑队伍特点

近5年医学科技期刊从业人员队伍整体变化不大,仍以采编人员为主,说明期刊仍以学术内容建设为主;学历结构上,高学历人员比例有增加趋势,编辑人员逐步学科专业化,与国际期刊接轨;年龄结构上,办刊人员呈现年轻化趋势,35岁以下人员比例最高。

二、开展继续教育的多种形式或途径

(一)开展全国医药卫生期刊编辑业务培训班是获取学时(学分)的主要继教方式

根据新闻出版总署并实施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管理规定》,编辑出版人员每年参加不少于72学时的继续教育培训,并将此作为出版职业资格登记、责任编辑注册的必备条件。中华医学会受新闻出版总署委托,近年来每年均举办一次这种培训班,面向对象是全国医药卫生期刊行业的编辑,培训的内容既包括编辑工作过程中的常见的,如图表加工、中英文摘要结构等学术质量问题,也包括期刊数字化建设问题和出版体制创新与发展问题。每年培训内容都不尽相同,主要围绕当年的热点、焦点问题邀请各领域的专家进行授课探讨。

(二)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审稿专家培训班

从2008年开始中华医学会每年举办一次,培训对象主要是系列杂志的审稿专家以及期刊编辑,从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审稿专家为出发点,既从宏观角度介绍了审稿的目的、作用、原则,把握期刊的学术、思想导向,又从微观角度出发详细阐述如何提高文章审稿速度和质量以及对审稿人的一般要求等。这可提高审稿专家队伍建设、增强自身审稿水平,表面上看这种培训与医学期刊编辑继续教育互不相干,实际上审稿专家通过培训,知道编辑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如何写审稿意见会对作者提高学术质量能有所帮助,编辑参加这方面培训班也可对专家的审稿提出意见或建议,再次体现了编审是一家的观点。

(三)参加国内各类学术会议研讨

1.鼓励青年编辑参加中国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学术研讨会

此研讨会已连续举办过十届,中华医学会杂志社领导鼓励并支持青年编辑参加这种高水平高层次的学术会议,这种会议研讨的主题一般紧扣时展以及期刊改革的步伐,可为年轻的期刊编辑们提供了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同时也成为青年编辑们展示自身才华的舞台。在第十届研讨会上,《中华眼科杂志》编辑韩锟和《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关卫屏分别就“科技期刊的全媒体出版”和“我国科技期刊出版集团的现状与畅想”进行了精彩阐述。其中的青年编辑奖项之一骏马奖就是鼓励青年编辑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所取得的优异成绩。

2.参加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

论坛已连续举办过5届,这种论坛规模较大,主要与政治体制挂钩,内容主要围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要求,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探讨新时期科技期刊发展战略,推动科技期刊创新与发展为主。参加人员既可以是科技期刊编辑也可以是临床医师或是护士。游苏宁社长兼总编辑每届都会组团参加。通过这种继续教育的方式,一来可以学习知识;二来通过积极撰写文章与同行交流,在第五届科技期刊发展论坛上,中华医学会杂志社总编室石朝云的《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评估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思考》和《中华神经科杂志》的《采用稿件网络采编系统对期刊时滞的影响》文章分别被入选进行论坛报告。

(四)参加国际生物医学期刊同行评议和出版大会或参加国际书展

随着世界全球化的发展和国际竞争体系的形成,中国的科技出版日益融入国际出版体系,与国际同行面临的许多问题具有相通性,如同行评议的质量控制、利益冲突、发表偏倚、论文结果修饰等。在参加温哥华举行的“第六届国际生物医学期刊同行评议和出版大会”上,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多篇文章以大会报告或壁报形式进行展示。中华医学会代表团多次参加法兰克福书展,在第61届法兰克福书展展会上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数量最多,版式统一,基本代表整个系列杂志的面貌,给世界各国朋友们近距离观察和感知中华文化打开了一扇重要窗口。

(五)发放科技期刊方面的书籍

在实践工作中自学也是实现继续教育的形式之一,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会不定期发给员工一些与编辑期刊方面有关的书籍,如《科学技术期刊编辑教程》,此书既可作为科技期刊编辑业务培训教材,又可作为科技期刊编辑人员学习和工作的工具书,也可供科技人员撰写科技论文和其他科技文章时参考,是相当实用的工具书。文学方面如《编辑人的世界》、《和世界著名期刊总编对话》,此类书籍为编辑们提供了必须掌握的各种编辑技巧,而且还为作家提供了各种与写书有关的出版知识。实用书册如《医学常用计量单位手册》,可以帮助编辑查对作者提供的医学单位是否正确,提高效率减少数值差错。

(六)每月举办一次小范围编辑沙龙活动

这种活动主题多样,既有出版方面的专业问题,也有学术方面或伦理问题,主讲的老师既有大学教授、国外期刊编辑的主编、转企改制成功的集团领导,也有杂志社内的职工,凡是大家关心的问题都可以作为沙龙的主题。

(七)岗位技能大赛

这是近4年杂志社开展的继续教育形式之一,它加强了杂志社的企业文化建设,现已成为中华医学会品牌活动。内容形式多样,主要包括:

1.业务技能方面的考察;

2.对某一选题进行演讲比赛;

3.开展一个调研报告或策划活动;

4.与学会领导合作,共同完成一项发挥个性展示才艺的作品。其中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的社徽就是在这种活动中被员工设计出来的。

(八)其他方面继续教育形式

2011年开始支持并组建“业务学习和科研小

组”,通过开题报告会、组建课题小组、调研、撰写论文四个阶段(为期1年),完成一批对实践工作有指导意义、选题新颖的调研课题。杂志社会对评审通过的立项课题给予一定的经费资助。通过这种方式可加强青年编辑业务学习,把杂志社建设成一支学习型的团队。与国外同专业编辑部加强合作与交流,派员工到国外进行学习或交流,如中华放射学杂志编辑张晓冬曾在2008年底到《欧洲放射学杂志》编辑部,回国后对国外编辑部工作的编辑机制、出版机制、经营机制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借鉴了他们的经验。

对发表在编辑出版方面的期刊文章,如发表在《编辑学报》、《中国科技期刊研究》这类杂志,杂志社每年除了报销一定费用外,年终还给以一定奖励。这种形式在一定程度上督促并鼓励职工加强继续教育学习,写论文查文献本身就是学习中继承与发展的过程。

三、目前医学编辑继续教育存在的不足及建议

目前的医学科技期刊编辑的继续教育虽有编辑培训班或研讨会,但为数并不多,所参加的人数有限,且效果无法准确评估,没有形成正规的继续教育制度和模式。编辑方面的期刊,也未充分发挥期刊的继续教育职能(可以仿效医学科技期刊设置继续教育园地栏目),给医学编辑工作者提供继续教育空间。在上文提到的实践的继续教育形式中,只有第一点才能获得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继教学分,其余的几个方面在学时(学分)上未有体现。继续教育是培训和提高医学编辑人员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及适应现代化科技发展的极其重要手段,而非最终目的,凡是能实现继续教育途径的都应列入此范畴内。如在专业期刊发表的论文、参加国际或国内会议、出国培训、参加有组织有规模的编辑沙龙活动等根据情况可按不同的学分计算等等。为此,提出如下建议以便更好地进行继续教育:

(一)开展医学科技期刊编辑会议,营造良好学习平台

继续开展医学科技期刊编辑培训等学术会议,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和继续教育的学习平台,鼓励并奖励出版编辑人员参加这种学会会议,加强与业内学者、专家沟通与交流。学术会议的选题不要只限于编辑出版方面,要适量增加一些与编辑出版相关的人文教育、文字教育等。

(二)加强和国际医学优秀期刊交流与合作

加强和国际医学优秀期刊的交流与合作,将国外对编辑学研究的成果和最新进展展现给国内的编辑。

(三)建立合理的继续教育体系

建立培训教育、考核、评估一条龙的医学继续教育体制,除现有的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作为基本的硬要求之外,还可设立英语、财务、医学信息等辅助专业的培训和考试,并在编辑职称的晋升当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四)加强业务宣传和学习

加强对医学编辑中的“大家”和“优秀人物”的宣传和学习。有的老编辑经验丰富,知识雄厚,青年编辑思维灵活,掌握新技术较多,但各自“藏在深无人知”,要加强对榜样的宣传(每年的韬奋奖,出版新人奖,这些获奖者都是优秀的编辑,可以请其以作文或演讲的方式介绍经验)。

(五)加强和高校间的合作

加强和高校间的合作,可请相关领域专家定期召开专业、系统的培训活动,并组织人员参加。

总之,应坚持普通培训与重点培训相结合,提升医学编辑继续教育的内容和深度,进一步使培训工作系统化、规范化。

参考文献

篇10

美以美会(the methodist episcopal church)是1844-1939年基督教新教在美国北方的卫理公会所使用的宗派名称。1784年12月24日,美国马里兰州巴尔的摩创设了耶稣圣诞议会,即美国卫理公会(methodist episcopal church)。[1]在该会历史发展中曾有过两次分裂,一是1828年由于部分会友坚持一般教友应有更大的影响力,要求扩大会友代表权,因此另组一非主教制的复原循道派,即美普会(the methodist protestant church)。另一次是1844年因对蓄奴问题意见不合而再次分裂,南方教会于1845年5月成立监理会(the methodist episcopal church south),北方为循道监督会(the methodist episcopal church)即中文的美以美会(methodist episcopal misson)。之所以在中国叫美以美会,是由于19世纪循道监督会成立了名为methodist episcopal misson的宣教差会,简称m.e.m.,而该会在中国传教始于福建,名称用福州话翻译即为“美以美”。美以美会、监理会和美普会(the methodist protestant church)三者于1939年5月10日在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召开的联合大会中,达成共识,重新联合组成卫理公会(the united methodist church),教友人数达到770万人,传教范围包括墨西哥、古巴、朝鲜、日本、中国、印度以及非洲。通常,将英国系统的卫理宗称为“循道公会”,美国系统的卫理宗称为“卫理公会”,在中国卫理公会的影响远较循道公会大。美国美以美会在中国的宣教工作,一方面开拓教会组织进行布道,另一方面还在文化教育、医疗、慈善等方面有不少建树,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一、美以美会在中国的组织结构

美国卫理公会是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后来到中国设教的差会之一。卫理公会中的美以美会首先进入中国福州传教,1847年1月成立了第一个新教团。美以美会在中国的发展便以福州教区为基础,逐步建立福建、华中、华北和华西四大布道区,并成立年议会。而卫理公会的华东布道区最初并不是美以美会的布道区,主要是所属监理会传教范围。美以美会于1897年在上海成立中国中央议会,每4年开一次会,1923年开始可以自选会督,1934年女宣教部与纽约的宣教部合并,统一人事,各年议会的男女传教士和传道共同接受调派。1939年美以美会、监理会和美普会于美国合组为卫理公会,1941年中国教区美以美会、监理会和美普会也合并为中华基督教卫理公会((the methodist church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相对而言,美国美以美会是清末和民国这段时期基督教当中在中国传教较为广泛的教会组织,在中国社会中影响最大。

二、美以美会在中国的传教状况

早在1835年,美以美会内已有人动议来华传教,1846年正式决议来华。美国美以美会在1847年9月派遣传教士柯林(judon dwight collins)和怀德(moses clark white)夫妇从波士顿动身来福州传教,揭开了该会中国传教序幕。[2]其背景是由于中国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失败,中国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约》,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和上海五个沿海城市,允许欧美商人和传教士进驻经商与传教。传教士虽然都不同程度的受到不平等条约的庇护,但传教的处境仍十分艰困。尽管如此,一些美以美会的传教士还是想着在中国扩大其传教事业,并进而将基督教传播至日本、朝鲜。教会为建教堂和传教等,出现依势强买强占土地、房屋,制造教民与非教民之间的矛盾,甚至干涉中国内政的情况,引起中国民众普遍反感。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使基督教受到严重打击,但也引发教会和传教士的反省和检讨,开始正视基督教在中国社会中因负面形象所造成的问题与伤害,力图消除中国人民的不满,不再为教徒干涉官府办案,并重新塑造社会形象。此外,传教士也渐渐意识到在中国社会直接布道效果有限,开始确立以设立礼拜堂、学校、医院等改变人心和办教育医疗机构以提高民

对基督教认知度等方式传教。基督教也因其对人民社会的帮助,不仅宣教的阻力大为减少,也成功的吸收了不少教徒。1912年民国成立后,基督教被承认为合法宗教,促进了其在中国的发展。

美以美会在中国的传教经历了较为曲折的过程,总的来说在清末和民国期间影响越来越大,经过近百年的经营,成为中国最 大 的 新 教 宗 派。到1947年,全国有传教士205名,约50000名教友,33400名试用会员,766个堂会,华传道494名,女传道426名,教区遍及东南沿海、华中、华北和西南。[3]

三、美以美会的教育事业

美以美会在中国宣教非常重要的手段是致力于教育事业。为配合当时中国对西方教育的渴求,美以美会在各布道区广设学校,施以基督教教育,将西方教育连同基督教一并传播。

在早期的五口通商时代,美以美会传教士大多开办过一些简陋的学校,学校的经费主要来源于教友的资助。十九世纪中叶开始,由于工商业的发展,教会所教授的英语和西方近代科学知识能帮助学生毕业后顺利进入洋行、海关、邮政等高薪行业工作,因此成为官绅和富豪子弟的首选,教会学校数量急遽增加。学校也开始建立正规教育体系,确定修业年限,采取分班教学,课程循序渐进,但仍以宗教教育、儒家经典和西方科学知识为主,涉及的科目包括阅读、语法、算术、地理等。学校也要求学生每天花一点时间做系统的体育锻炼。此外,学生一般都要学习中国经典,由本土教师主管。

篇11

在给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60周年的贺信中,强调,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当前,中医药振兴发展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希望广大中医药工作者增强民族自信,勇攀医学高峰,深入发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推进中医药现代化,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在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谱写新篇章。

目前,我国的中医药高等教育正向全球性的方向发展,它的主要标志是:吸收来自世界五大洲的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长、短期留学生,每年的入学人数有3000余人,居我国自然科学教育界招收留学生人数之首;派出大批既懂中医药专业又精通外语的国际型教学人才,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向世界上80多个国家和地区输出中医药文化和技术;成立中医药教育国际教育机构和开展境外联合办学,中医药高等教育大步跨出国门,走在了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前沿。

一、中医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现状

我校是教育部批准的首批有资格接受外国留学生的高等院校之一。通过广泛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科研、医疗、教育机构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已开始招收留学生博士研究生,同时在韩国建设了世明大学孔子学院,在中医药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在中医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大背景及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提出的背景下,我校国际化仍面临一些问题。

(一)中医药特色不够突出。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卫生事业的特色和优势。切实继承和发扬中医药的科学内涵,学术本质和特色优势,积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促进中医药学现代化,这是中医药院校的立校之本,也是走向世界之本。离开了中医药的学术特色,中医药院校就失去了赖以存在的基础。因此我们要大力弘扬学校的中医药特色,营造中医药的学术研究、学术创新、学术争鸣、尤其是国际学术交流等氛围,以此吸引国外留学生来我校或者我校举办的境外教学点学习中医药知识。在我校中医药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尽管我们成功创办了多个合作办学项目,如与托马斯大学的护理项目、与英国波尔顿大学合作建设的市场营销项目,但依然没有将中医药作为主打牌推出去进行中医药国际化教育或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

(二)中医药复合型人才队伍的薄弱。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进一步落实〈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十年规划〉的指导意见》,为适应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推动中医药更广泛地走向世界,为将来在国外开展更大规模的联合办学和独立办学,必须培养大批优秀的中医药外向型人才。但我校外向型人才培养还没有形成有实效的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还未形成规模,不能有效地为学校中医药国际化教育服务。

(三)中外合作办学的层次不够深。

由于传统医学在国外还未纳入正规医疗的范畴内,因此,我校中外合作办学的伙伴主要局限于国外的民间教育机构、团体法人、商业公司及高等教育机构,等等。因此,应当注重和支持与西方先进的名牌大学和教育机构进行强强合作,优势互补,克服联合办学的盲目性。

二、中医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策略

(一)建立中医药国际教育中心,大量招收来华留学生。

从国际教育学院成立之初开始,我校就开始接受了一大批来自韩国、马来西亚、澳大利亚、叙利亚、巴西等地的进修人员来这里学习中医、中药、针灸、推拿等专业的医学课程。中医药国际教育的层次有了很大提高。目前,来华学习中医的人数已达3000人以上。未来如果能建立面向世界的“国际针灸培训中心”开展以针灸基础为主的中医学教育,将在一定程度上扩大进修留学生的规模。并且中医学专业一旦认证成功,将大大推动我校中医学专业的内涵建设,促进学习中医专业的来华留学生的规模形成。

(二)派遣优秀的中医药教育师资分赴国外从事教学和国际学术交流,培养和造就一批中医药复合型人才队伍。

目前我国的高等中医教育界与国外教学机构和单位的人员交流特别频繁,每年派出几千人次的中医药从业人员到境外去从事中医药的教学、临床带教等工作,他们为传播中医药立下了汗马功劳。特别是一批既精通中医药专业知识又精通外语的复合型人才所做的大量创造性工作,使高等中医药教育走向国际成为现实和必然。这些人才不仅活跃在国内的留学生教学的讲坛上,他们还走进国外的高等学府和其他教学机构的讲堂,为众多外国学员授业解惑。高等中医药教育已经真正成为一种国际性的高等教育活动。

我们急切要解决的问题是培养高等中医药教育复合型国际人才。他们不仅要掌握较系统的中医药理论知识,而且要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较高的外语水平,要有一定的外事工作经验,较强的工作责任心和事业心。境内外联合办学工作要实现从低层次、低效益、小规模向高层次、高效益、大规模的方向转变,缺少了这支骨干队伍是难以想象的。另外,合作办学形成一定规模以后,如何管理和经营并取得较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这方面问题也将越来越突出。因此,我们还要培养一支懂经营、会管理,具有领导组织才能和品学兼优的联合办学的领导人才。可以这样说,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成败的关键,取决于中医药复合型国际人才和国际教育管理干部队伍的培养。

(三)深入开展境外办学,运用中医孔子学院平台,促进高等中医药教育走出国门。

中医孔子学院是我国在海外设立的以推广和传播中医药文化为宗旨的机构,它建立的背景是“中医热”的全球升温,学习中医药知识和中医药文化成为世界各国的迫切要求。

作为中医药文化传播的平台,孔子学院最重要的任务是向国外民众介绍中医药知识和中医药文化,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的认知方式、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增强中医药文化的国际竞争力和吸引力,提升国家软实力。江西中医药大学于2014年成功与韩国世明大学合作创建了专门以汉语和中医药教育为主的孔子学院,开展了一系列相关教学与社会活动,有效传播了中国国画、书法、茶艺、热敏灸等中国文化和中国传统医药文化。孔子学院丰富了当地政府主办的活动内容和形式,赢得了广大市民的一致好评,增进了中韩两国人民的友谊。标志着我校中医药高等教育已经迈出国门,走向世界。孔子学院通过举办系列中医药文化活动传播中医药文化。文化活动包括中医药讲座、学术性的研讨会、报告会,孔子学院的开放日、中国节庆周等。如江西中医药大学在韩国举办的“堤川生物医学博览会上”展示的热敏灸技术,生动活泼地向海外学员展示了立体式的中国语言文化和中医药文化教育。此外,针对当地居民举办孔子学院开放日活动。开放日期间,中医孔子学院教师在学院所在地设中医养生馆、中医诊所等,让当地民众亲身体验到绿色环保的养生快乐和中医“一见知病,出手即效”的医学成就,从而达到传播中医药文化的目的。另外,通过举办年度中国周活动,活动内容包括刮痧、拔罐、针灸等中医保健和治疗方法比赛。这些文化活动具有很强的文化艺术感染力,使国外社会各阶层都能了解和感受中医药文化,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正如韩国世明大学孔子学院学生金相佑所说:“热敏灸的神奇之处连我远在美国的女朋友都想来体验一下。”他希望今后有机会到中国留学,系统学习中医知识,用神奇的中医疗法帮助身边的人。

(四)促进中医药文化网络传播平台建设。

网络资源的共享性、便捷性和高效性等优点,可以有效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如“慕课”就是基于网络的一种新兴的教学方式和手段。网络在未来可以为全球中医药爱好者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中医院校的教师可利用网络将来自五湖四海的学生纳入一个大的网络“班级”中,讲解和传授中医药知识,发挥讨论时空的开放性、参与的广泛性和交流的平等性等优势,根据学生对自己“无声的反馈”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促进教学水平的提升。同时,中医药院校教师可通过网络平台与全世界学生进行信息互动、情感互动进而达到思想互动,从而强化课堂教学效果及提高教学质量。此外,可充分利用网络播放专门加入中医药文化方面内容的中医药节目,以利于全球中医药爱好者和学员学习和传播中医药文化。

参考文献:

[1]张洪雷,张宗明.中医孔子学院与中医药文化传播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1(09).

[2]张洪雷,张宗明.中医孔子学院视角下的中医药文化传播研究[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

[3]付萍.中医药高等教育国际化培养模式探索[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01).

[4]吴建龙.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现状和发展战略探讨[J].湖南中医药导报,2000(12).

篇12

加拿大是世界上医学教育模式比较先进的国家,我国医学模式和加拿大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对比中国和加拿大的医学教育模式,充分认识到我国教育模式自身的不足,可以完善我国的医学教育体系,培养符合世界潮流,满足人们需要的高素质、高水平的医师人员。

1医学院校的比较

医学专业是加拿大的热门专业之一,在加拿大有17所公立医学院校,历来深受政府以及人民的重视[1]。加拿大著名的医学院校,主要有麦吉尔大学、蒙特利尔大学、多伦多大学、皇后大学、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阿尔伯塔大学、麦克马斯特大学、卡尔加里大学、渥太华大学、萨省大学等[2]。每个大学都配有教学医院来配合学校的教学,作为临床教学基地,以便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实践。在中国,大多数是综合性的专业类院校,在学校内部设立医学院,根据2017年最新的数据显示,有超过百所院校设立医学院,2017中国最佳医学院校综合排行榜前几名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大学医学部、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首都医科大学、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浙江大学医学院等[3-4]。对比加拿大与我国的医学院校可以发现,加拿大医学院校的知名度要普遍高于中国的医学院校[5]。根据2017年的世界大学医学院排名的最新排名结果显示,多伦多大学位于第12位;素有“北方哈弗”或“加拿大哈弗”的麦吉尔大学,排名第27位;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排名第28位;麦克马斯特大学排名第33位,在100名以内的大学有7个,400名之内的有16所院校。中国有13所大学进入前400名的排名,其中,只有北京大学、国力台湾大学以及国力阳明大学(台湾)位于前100之列[6-7]。由此可见,我国的医科大学知名度还远远不如加拿大,存在着不小的差距。我国应该继续深入打造知名学府,提高世界竞争力。

2医学教育模式的比较

2.1入学条件

加拿大受美国的影响,实行北美医学模式,入学条件是完成三到四年的本科学习(也有部分学校招收本科二到三年的学生),获得学士学位之后才有资格进入医学院进行学习。在入学时,要通过文、理和面试三方面的考核,同时,加拿大还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都会影响学生的面试成绩,相应加减分数[8-9]。有些学校还注重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通常在面试时更注重观察每个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而不是专业知识素养[10]。中国则通过统一的高考由学生选择合适的学校,学校再进行自主招生,录取相应比例的学生。中国现在的医学教育模式主要分为三年制临床型或科研型硕士、三年制科研型博士、5年制(临床本科)、7年制(硕士学位)、8年制(本硕博一贯制)等。本升硕时需要进行一次考试并且要符合本科学校的全部包括论文、成绩等的要求,硕升博时需要再进行一次考试,并且有相关年龄、成绩限定。部分学校会有面试环节,考察学生专业知识和英语水平等能力[11]。

2.2培养目标

加拿大的医学教育更强调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以及行为素质三个方面。从知识培养方面看,加拿大的高校更注意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能够用到的实用性知识,例如关于加强疾病的预防、治疗以及康复方面的能力,这样能够更好的服务于实际生活;从技能培养方面看,主要强调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批判式思维、临床和自主学习等方面。这样学生在处理问题时可以自己思考解决办法,批判式地看待生活中的各种事物,加强了实践能力,遇到难题不放弃,积极寻找解决办法,更加积极主动的投身于医疗事业;从素质方面看,加拿大学校十分重视四种行为素质的培养:对待自己、对待患者和家属、对待同事和对待社会。对待自己,即要清楚的认识自己,把握自己的长处与不足,不能强出头,努力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对待患者及家属,不能出现烦闷的态度,认真为患者及其家属解释患者的病情病例,不把生活中的压力带到工作当中来。对待同事,要礼貌谦让,团结一致,共同解决问题,发挥团体的优势作用。对待社会,要有一颗宽容之心,热爱社会,打造社会,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12-13]。我国对于医学生的培养目标普标偏高,对于一所医学院来说,首先要明确的问题就是打算培养什么类型的人才,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在我国现行的医学模式下,大部分学校是在按照临床医生来培养的。但是问题明显,就是需要的时间(五年本科)是完全不够的,由于时间短,任务重,老师需要教授的知识多,学生需要理解的知识也多,在课程紧密的情况下,学生缺少了反思的过程,导致所学的知识不能够很好地掌握。这种脱离实际的培养目标导致社会上对于五年本科生的水平不信任,因此医学本科生要想在未来从事医生行业就只能选择继续深造,否则就相当于浪费了五年时间。这种培养目标制定的原因有很多方面,其中,来自社会的压力占相当大的比重。社会上要求大学生毕业就投入到工作当中,那么大学生就要在大学期间完成这个并不容易的转变,学校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融入到社会中,就只能通过加强学生的课程学习来使学生更快速地融入到社会中。

2.3课程设置

下面以加拿大渥太华大学与中国的广西医科大学的ICM(临床医学导论课)课程为例,探讨加拿大与中国课程设置上的差异。渥太华大学ICM课程采用的是多学科临床的组成方式,广西医科大学是以独立课程方式呈现;渥太华大学ICM的课时是持续两年,而广西医科大学的课程时间只有一学期;渥太华大学的教学方式是以讨论和两年轮转见习为主,广西医科大学则是授课配以临床短期见习;渥太华大学教学主要与学生为主,而广西医科大学主要与授课教师为主。相同的是课程设置时间都在第一学期,课程结构都是授课加见习的方式。由此可见,加拿大的医学课程设置上与其他课程的联系更为紧密,见习课时多,以学生为主体,讨论积极,与实际的联系密切,更能深入地了解知识应用技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中国的医学高校普标存在重视专业知识而不重视学生的素质培养。医生是社会上至关重要是一个角色,首先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14-15]。

3考核方式与职位分配

在加拿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兴趣、爱好以及自己未来希望从事的职业方向等主观因素进行自主选择科室实习。在学生毕业时,要经过一次考试,不通过这次考试则不能从事医生的行业。但是,通过了考试并不代表有资格从事医生的工作,在取得了学位证明后,学生需要在医院实习,进行相关的培训,通常时间为4~9年,培训期间可以享受相关薪资待遇。待实习培训结束后,取得行医执照,方可正式入职。在中国,学生毕业之后需要进行医师资格考试,分为理论知识考试和临床技能考试两种。只有通过这次考试,才有资格从事相关的工作。

4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

加拿大医学的教育更加注重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思维的培养。在加拿大医学院中,每个学校的临床教学基地给学生的实际操作活动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而且加拿大还高薪聘请有经验的临床医生来给学生授课,学生可以在临床操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另外,加拿大学校还让学生提早接触患者,跟随医生出诊或者进入手术室,学习到与患者相处时的言谈举止技巧,熟悉进手术室时的流程与气氛。实习期间还会参加学术交流活动,见识到困难问题的处理办法,更好的加强与患者、同事以及医师的沟通与交流,更加积极主动的获取知识。中国的医学教育更加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尤其是在课堂上。教学方式多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由于进行实验的地点、授课时间等的限制,实验做的相对较少。而且中国的传统考核方式是以笔试为主,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的牢靠,但学习的自主意识薄弱,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弱。由于临床实践少,与患者接触少,容易引发医患关系,许多学生毕业后不能够很好的融入到医院的环境之中,产生消极负面的情绪[4]。

5加拿大的教育体系给中国带来的启示

我国医科大学要加强学校的教学质量,优化教学体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学校要把控招生环节、在校考核环节,改善原有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加强学生的思维逻辑训练。改善课程设置,增加实验的比重,组织学生系统、长期的学习,在考核时增加实验分数的比重,在注重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切实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组织学生有规律地进行实习活动,真正的让学生进入到医院中去,接触患者,与病人交流,根据自己的导师的要求,完成相关的课题研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手术中,注意观察,善于思考,锻炼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学校适当安排课程,在加强学生的基础知识与操作技能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的从医思想道德建设,培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医疗事业工作者。综上所述,我国的医学教育模式还存在许多的问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我国医科大学要继续完善现有的教育模式,积极借鉴外国的先进理念与成功经验,取长补短,结合实际情况,加强医学临床实践,从注重知识传授到重视能力素质的养成过程,培养有技能、有想法、有专业的医疗人员。

[参考文献]

[1]HowardBergman.加拿大家庭医学的实践与发展[J].中国全科医学,2016,13(13):1487-1488.

[2]吴浩,郭爱民,魏学娟,等.加拿大家庭医学教育对我国全科医师培养的启示[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14,13(10):807-809.

[3]李文惠,陈校云,余中光,等.加拿大医学教育模式对我国医师教育的启示[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5(6):122-123.

[4]周澄蓓,阮雅烨,皮如玉,等.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在加拿大医学教育中的应用及启示[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6,15(12):1196-1200.

[5]ReardonS.Precision-medicineplanraiseshopes[J].Na-ture,2015,517(7536):540.

[6]ChenW,ZhengR,BaadePD,etal.CancerstatisticsinChina,2015[J].CACancerJClin,2016,66(2):115-132.

[7]TumehPC,HarviewCL,YearleyJH,etal.PD-1blockadeinducesresponsesbyinhibitingadaptiveimmuneresist-ance[J].Nature,2014,515(7528):568-571.

[8]ZhuHuifang,LiuXianjun,ZhangYing,etal.Preliminarystudyofthebasicmedicinecurriculumreformwiththecoreoforgansystem[J].basicmedicaleducation,2013,15(7):682-685.

[9]王鹏鹏,韩冰,仰曙芬.国内外全科医师培养模式比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6):7-8,27.

[10]徐静,周亚夫,葛运运,等.国外全科医学教育和全科医生培训情况分析及启示[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27:3155-3158.

[11]陈晓云,周增桓.英国、澳大利亚全科医学本科教育的比较及启示[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5,14(9):884-887.

[12]GuanXiaowei,LiMin,XieGuiqin,etal.Usingtheexercisesystemasanexampletodiscusstheintegrationofbasicmedicinecourses[J].basicmedicaleducation,2016,18(4):278-280.

[13]LiuLinxia,GaoGang,YuanYuan.DiscussiononthecausesandCountermeasuresofmedicaldisputes[J].Chinesemedicalhumanities,2015,1(7):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