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知识梳理合集12篇

时间:2023-09-05 09:26:07

中考化学知识梳理

中考化学知识梳理篇1

一、知识衔接点梳理

二、一些知识衔接的教学思考

1.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是一个重头戏,初中的“身边的化学物质”通常只选取一些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具体物质,将其安排在有关主题中进行学习,学习的要求并不高。

因此,在指导学生学习初中“空气、水、碳及其化合物、金属”这些主题时,教师可以在原来机械记忆的基础上通过信息导读等方式适当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2.初中“复分解反应”的主要学习内容为对化学反应进行分类,“发生复分解反应的条件”不属于初中基础型课程的内容,但其可用于准确判断酸碱盐之间的反应。并且,高中要求“掌握复分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对该内容的学习要求为:生成低沸点易挥发的物质(含气体)、弱电解质(如水、弱酸等)、难溶性物质(沉淀)。所以在初中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作为拓展内容,不过由于知识结构的局限,初中学生没有学习过弱电解质等概念,进行部分拓展即可:生成沉淀;生成气体;生成水,以便学生在此基础上继续进行学习。

3.“氧化还原反应”部分由于较为抽象,理论性强,因此在初中和高中都属于学习的难点。初中对于“氧化还原反应”的学习仅仅要求“从得氧、失氧角度判断氧化反应、氧化剂、还原反应、还原剂”,高中则要求“根据化合价升降或电子转移来判断氧化剂和还原剂”。

如果初中教师在教学中只从得氧失氧角度分析氧化还原反应,对于学生在今后的高中化学学习中形成化学的思维方法十分不利,学生要从原来的“得氧、失氧”到高中的“化合价升降、得失电子”,再到紧跟着的“电子转移”,跨度无疑是相当大的,而且在认知方面也有冲突,学生更多的会感到无所适从。

初中教师在教学中可利用较为简单的、也是较为典型的氧化还原反应“CuO+H2Cu+H2O”,让学生先从得失氧的观点分析氧化还原反应,引导学生过渡到从化合价的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学习从化合价升降的角度判断氧化剂与还原剂。在教学中,初中教师还可让“双线桥法”部分先出现在初中教学中(忽略得到及失去的电子数),例如,从化合价的角度分析“CuO+H2Cu+H2O”反应时,自然地进行标注:

这样,既有利于初中“氧化还原反应”的学习,又为学生做好了相关的知识准备,为高中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4.在物质结构的学习中,现行初中基础型课程对“原子结构”没有做任何学习要求,仅要求学生“理解分子和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构成原子”,但同时学生要记忆一些常见元素的化合价,现在初中教师在教学中不涉及原子的结构、核电荷数、电子数等,因此当学生在初中记忆常见元素的化合价时,无法从理性角度进行理解型记忆,而只能用“唱山歌”式的方法死记硬背,学习效率低下。高中则要在原子结构的基础上学习包括电子式的含义及书写、化学键的种类、元素周期律等知识,而此时学生还要从原子核学起,跳跃性颇大,一时很难适应。所以,在初中的教学中可让学生初步了解原子的微观结构,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包括增加一些典型的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结构的学习,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有意义地记忆元素化合价,又为学生进入高中学习有一个良好的铺垫。避免了对学生造成认知的障碍,导致新概念的学习面临着前概念缺失的严峻挑战。

5.在初中学生学习酸碱盐时,现有的对酸碱盐的定义实际上在科学性方面有很大的谬误,如果要学生透彻理解酸碱的通性及盐的化学性质、很好地辨别酸和酸性物质以及碱和碱性物质等,“离子”的教学无论如何也是不应该被忽视的,教师如果要强调酸的通性是由“H+”决定而碱的通性是由“OH-”决定的,学生就首先得知道“什么是离子”。因此,适当学习一些简单离子应该是很有必要的。

6.初中教材中虽然也曾出现过强电解质的电离,但现在的二期课改内容已将此完全舍弃,而电离是高中电解质溶液学习的基础,直接影响到高中该部分的学习。若高中的学习没有初中一些简单的“电离”知识作铺垫,学生到了高中学习“强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离子反应”“盐类水解”时就会感到难度增加太快、坡度太大。因此,初中的教学中可“知道”为学习要求对“盐酸、硫酸、硝酸、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氯化钠”等的电离知识进行初步学习,为高中的电解质溶液的学习做好准备。

中考化学知识梳理篇2

(一)基础知识的选择

基础知识是进行框架梳理的基础与前提,是学生用以认知化学问题、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根本与突破点。很多学生在进行化学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忽略对于基础知识的巩固和加深,认为其不重要,但事实上其在整个知识框架的梳理和建构的过程中拥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举例来说,针对历年来出现在高考试卷当中的化学题目,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化学知识框架的梳理和打造时,可以将整个框架视作由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离子共存、氧化还原判断、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强弱比较、电子微粒、分子作用以及反应能量构成基石的立体式化学知识结构,而梳理框架的过程就是对基础知识不断丰富与巩固、提升的过程。

(二)新知识的渗透

随着信息科技的快速发展、随着人类社会各类新事物的层出不穷,不同学科的固有知识体系也在不断随之变革、随之更新,化学学科也是如此,倘若教师引导学生在高中三年的学习过程中,始终围绕书本上的知识抱残守缺,不注意观察外界环境的变化,不注重知识的更新,那么极有可能导致旧有的知识体系无法满足快速发展社会的需要,更难以适应新时期化学学科教学目的达成的需要。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当今社会人类普遍性面临着诸如能源、资源以及环境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多数与化学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所以在进行化学知识框架梳理的过程中,要不断对这些知识进行渗透,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感受化学的存在,在化学学习的过程中感受生活的印记,如此更有助于学生以化学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增生社会责任感,从而更为有效地展开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

(三)学生手动能力的培养

化学不同于文史类学科,纵然其中也有大量的基础性知识,也不应该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对这一部分知识进行强行记忆。相反,由于其学科本身大量的结论、现象都是通过实验生成的,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框架的梳理时,要尽可能地为其创造手动操作的契机与平台,诸如参加试验等。这样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促进其在手动过程中展开疑问、分析和探究,进而增生自己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应试教育的结果,促使很多学生在日常学习和复习的过程中,更为关注结果、关注既定的理论,却很少将时间和精力投放到这些结论生成的过程当中,但对知识进行梳理的过程离不开手动的操作与应用实践,这样更有助于让学生手、脑、心步调一致、共同前行。

二、高中化学课堂知识框架梳理的理想成效

(一)?W生能够在知识框架梳理过程中提高建构能力

在传统教学模式和过程当中,学生对于化学知识的接受大多处于一种被动状态,即教师讲什么、学生就学什么,不能完全掌握教师所教授的内容,即被视作没有完成学习任务,教师没有涉及到的教学内容自然也不会去探究和理会――如此导致学生所接收到的化学知识是零散的、与教材步调一致的章节化的;但是开启知识框架梳理以后,学生会根据自己的实际学习状况、固有的知识水平,选择适于自己的方式来进行知识体系的建造,其对于化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都将被逐渐建立起来,原本课堂枯燥、压抑的氛围也会渐渐变得活跃。

中考化学知识梳理篇3

传统高中化学课堂对于知识的传授倾向于章节化,对于知识体系宏观性的把握显然不足。这就导致学生对于整个高中阶段化学知识整体性的理解不够全面,对于不同知识内在关联性的把握也有所欠缺――这些问题或多或少都制约着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制约着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理应也必须引起相关教育工作者以及学生自身的重视。

一、高中化学课堂知识框架梳理的主要内容

(一)基础知识的选择

基础知识是进行框架梳理的基础与前提,是学生用以认知化学问题、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根本与突破点。很多学生在进行化学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忽略对于基础知识的巩固和加深,认为其不重要,但事实上其在整个知识框架的梳理和建构的过程中拥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举例来说,针对历年来出现在高考试卷当中的化学题目,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化学知识框架的梳理和打造时,可以将整个框架视作由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离子共存、氧化还原判断、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强弱比较、电子微粒、分子作用以及反应能量构成基石的立体式化学知识结构,而梳理框架的过程就是对基础知识不断丰富与巩固、提升的过程。

(二)新知识的渗透

随着信息科技的快速发展、随着人类社会各类新事物的层出不穷,不同学科的固有知识体系也在不断随之变革、随之更新,化学学科也是如此,倘若教师引导学生在高中三年的学习过程中,始终围绕书本上的知识抱残守缺,不注意观察外界环境的变化,不注重知识的更新,那么极有可能导致旧有的知识体系无法满足快速发展社会的需要,更难以适应新时期化学学科教学目的达成的需要。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当今社会人类普遍性面临着诸如能源、资源以及环境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多数与化学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所以在进行化学知识框架梳理的过程中,要不断对这些知识进行渗透,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感受化学的存在,在化学学习的过程中感受生活的印记,如此更有助于学生以化学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增生社会责任感,从而更为有效地展开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

(三)学生手动能力的培养

化学不同于文史类学科,纵然其中也有大量的基础性知识,也不应该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对这一部分知识进行强行记忆。相反,由于其学科本身大量的结论、现象都是通过实验生成的,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框架的梳理时,要尽可能地为其创造手动操作的契机与平台,诸如参加试验等。这样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促进其在手动过程中展开疑问、分析和探究,进而增生自己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应试教育的结果,促使很多学生在日常学习和复习的过程中,更为关注结果、关注既定的理论,却很少将时间和精力投放到这些结论生成的过程当中,但对知识进行梳理的过程离不开手动的操作与应用实践,这样更有助于让学生手、脑、心步调一致、共同前行。

二、高中化学课堂知识框架梳理的理想成效

(一)W生能够在知识框架梳理过程中提高建构能力

在传统教学模式和过程当中,学生对于化学知识的接受大多处于一种被动状态,即教师讲什么、学生就学什么,不能完全掌握教师所教授的内容,即被视作没有完成学习任务,教师没有涉及到的教学内容自然也不会去探究和理会――如此导致学生所接收到的化学知识是零散的、与教材步调一致的章节化的;但是开启知识框架梳理以后,学生会根据自己的实际学习状况、固有的知识水平,选择适于自己的方式来进行知识体系的建造,其对于化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都将被逐渐建立起来,原本课堂枯燥、压抑的氛围也会渐渐变得活跃。

(二)学生能够在知识框架梳理过程中提高质疑能力

质疑是发现问题的根本,更是提高创造力的源泉。在漫长的人类科学史和文明史的进程中,质疑是滋生一系列科学发现、探究无数道理定律的核心所在。而在学生进行高中化学知识的框架树立过程中,在学生遇到具体的矛盾与问题时,其能够面对问题、思考问题,并且在质疑的过程中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最终解决问题――这便是框架梳理所能达成的一项显著效果。另一方面,作为知识框架梳理的主体,学生在遭遇困惑而寻求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主动搜集资料、独立思考,会探究问题之间的内在规律,并在此基础之上逐渐形成建立在各种客观规律与理性基础之上的个人观点,帮助其内化化学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对于知识体系框架的梳理,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都具有显而易见的。当然在具体的梳理过程中,以哪些知识为基点、以哪些知识为增项,选择哪些社会上各类与人类息息相关的新知识作为填补,就需要教师和学生在不断“教”与“学”的过程中,不断调整、不断更新、不断巩固。

中考化学知识梳理篇4

学生梳理知识的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大部分学生在自觉形成知识结构、沟通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时会发生困难。这就需要教师从低年级开始,根据学生的年龄、学习能力有意识、分阶段地规划,有效提升学生梳理知识、自我反思、相互交流评价、建构知识体系的能力。

一般来说,对于一、二年级学生,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复习,教给学生复习的方法;对于三、四年级学生,教师可以带着学生复习,教给学生复习的思路;对于五、六年级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己整理复习,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进行复习,或者借助于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开展小组复习。

具体来说,一、二年级的学生对知识还处于点状认识阶段,不会主动梳理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这时的整理更多的需要教师的示范。教师要带领学生熟悉表格、大括号、箭头等常用符号,知道它们所表示的含义,感受这些符号的作用,初步掌握分类方法,能引导学生对单元知识点口头梳理,并举例说明。只有经历这样的过程,才可能形成模仿的根基。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出现整理与复习的具体要求。利用单元整理复习,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逐渐渗透不同的整理形式,比如表格式、括弧式、箭头式、树状图、集合圈等。这个阶段,主要突出整理与复习的方法指导,让学生了解梳理的基本步骤,依据知识之间的联系,采用适当的形式,建构整体框架,让学生经历、体验整理复习的全过程,为今后的自主梳理起到示范作用。

随着学生对单元整理方法的掌握以及建构知识能力的提升,就可以逐步引导学生走出某一个单元,关注知识结构、展开具有相关性的跨单元的沟通和整理,在对书本知识系统内化后能有自己的个性化理解,能对同伴的整理提出建议。

二、 依托题组,结合练习经历梳理的过程

梳理,不仅仅指用各种形式呈现知识网络结构,关键要让学生经历将知识按一定线索建构成网的过程,学习梳理的一般步骤,感悟梳理过程的思维方式,最终通过梳理达到温故知新。依托题组进行梳理,是一种比较常见而有效的途径。

题组往往是某一类知识的综合辨析,依托题组整体呈现、整体比较,可以在练习中促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结构。一方面,依托题组可以将相关的知识串成线、连成片、结成网,通过练习实现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的目的;另一方面,蕴含在题组中的思考方法、认知策略等特征会在不断重复出现的数学活动中被发现和抽象,有助于学生感知梳理知识的思考方法与策略。比如,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加和减单元”的复习练习中有这样一组题:

55+32 55-32 55+35

55+38 55-38 90-35

实际教学中,教师不应只将这组题看成简单的口算练习,而应充分领会教材编写意图,以小见大,依托题组开展多层次的思维活动:

1.分类——整体着眼,把握知识结构

不计算,通过整体观察算式,了解学生对这组算式的感知情况;其次,组织交流,依据学生不同的分类方法,逐渐疏通进位加与不进位加、退位减与不退位减以及加与减之间的联系,将一个单元的内容有机地串联起来,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

2.比较——温故知新,拓展思维空间

一次比较,就是一次复习。当学生构建起知识网络后,再看每一个算式时,这个算式已不再是零散的个体,而是作为整体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呈现了。这种全新的视角,将引领学生关注知识网络中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引发学生产生新的联想和思考。比如,上述题组,从显性看,通过对比,可以归纳出“进位加与不进位加”、“退位减与不退位减”在口算方法上的异同点;从隐性看,则可以积累起一些对运算中规律的感悟,例如:在加法中,一个加数不变,另一个加数加(或减)几,和也加(或减)相同的数;减法中,当被减数相同时,减得多剩得少,减数少减几,差反而会加几;如果将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联系起来,还可以体会到加、减运算的可逆性。当学生对计算中的数能够进行函数思考和可逆思考时,他们的计算能力和思维能力就会得到长足的发展。

3.反思——感知策略,促进数学思维方式的形成

当知识梳理、比较完成后,教师还要带领学生“回头看”,进一步体会梳理的一般步骤和思维方式。经常性渗透这样的思维方式,那么到学生独立梳理时,一定会利用日常积累的知识经验和方法,构建起属于自己的知识网络。

三、 结合梳理,精心设计促进学生思维生长的练习

复习教学中的练习,要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让学生感受到复习是富有挑战性的,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知识的重新组建中去,真正体会到数学概念之间的内在结构以及数学概念之间的普遍联系。

1.依据知识脉络,结合梳理设计练习。

复习教学中,通过指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归纳、对比梳理,不仅使学生能看到并掌握各部分知识的全貌与内在联系, 完善新的认知结构, 而且训练和培养他们类比、转化、演绎等方法以及归纳、概括的能力,再次感悟、领略数学的思想方法。当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得以充分提取,此时跟进相关练习,不仅可以深化对知识结构的再理解,而且还可以让学生体验到知识经整理形成结构后给学习带来的帮助,由此改善学习的质量。比如,一年级的期末复习,可以设计下面的练习:

(1)找规律,在空格里填上合适的算式。

(2)13-615-8-

根据学生复习中梳理的内容设计练习,改变了以往一题一练,简单零碎的面貌,灵活、新颖的题型不但考察了学生的口算能力,更注重学生用联系的眼光去思考问题,运用比较、简单推理去发现规律,促进知识的融会贯通,而且使学生真切地体会到知识结构整理带来的帮助,让学生体会到整理是有趣的,练习是有挑战性的。

2.依据思维线索,围绕核心知识设计练习。

知识求精更要求联。围绕梳理的核心知识设计练习,能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形成知识组块,达到重组和整合认知结构的目的。比如,四年级乘法单元的复习,结合“计数单位”这一核心知识,可以设计以下三组习题:

第一组练习通过比较算式中各部分的的变与不变,引导学生将目光聚焦到对“4”的关注上,感受乘数计数单位变化所引发的积的计数单位的变化,理解算理的本质意义;在此基础上适度提高,将口算方法迁移到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甚至更大数的范围。通过这个层次的练习,让学生不仅掌握算法,更重要的是感受到计数单位对这类口算算理的支撑作用。

第二组练习通过笔算,让学生感受到计数单位对笔算竖式同样有着支撑作用,即:用乘数哪一位上的数去乘,积就有几个这样的计数单位,积的末尾就要写在与计数单位对应的数位上。计算单位决定了竖式计算中每一部分积的定位以及表示的实际含义。利用学生对计算中的计数单位的理解,将竖式计算的经验适度迁移拓展到三位数乘三位数。

第三组练习在前两组算式的基础上,让学生利用计算规律,将算式进行从“特殊”到“一般”的转化,即将乘数末尾有0的多位数乘两位数转化为相对简单的多位数乘一位数,体会知识的前后联系以及转化的思想;其次,利用学生对计数单位的关注,引导他们进行比较:不计算,你知道哪道算式的得数大?大多少?

以上三个层次的练习,引导学生从整体上进行沟通回顾,学生对“计数单位”的认识与理解就不再局限于之前的认数活动,而是认识到计数单位对计算中算理的理解、算法的掌握以及计算规律的发现也有着统领作用。复习练习的目的就在于在平淡中开掘鲜活,将学生的视线引向更广阔的空间,给学生带来一种新的感受。

3. 关注解题策略,设计对比练习。

小学生往往只关注问题的答案,很少去思考解题的策略。当需要综合运用多种知识解决问题时,学生大多感觉困难。因为题中指向哪些知识、需要哪些策略,都需由学生自己决定。因此,复习练习时要关注策略指导,适时引导学生反思,让学生意识到深藏在自身行为后面的实质,借助自己的数学知识与数学方法来为各种错综复杂的实际问题构造相应的数学模型,并以此解决实际问题。比如,苏教版“解决问题策略”复习梳理后,可以设计以下对比练习:

(1)一个长方形桃园长30米,宽18米,如果每棵桃树占地3平方米,这个桃园一共能栽多少棵桃树?

(2)一个长方形菜地长6米,宽5米,如果每平方米种4棵茄子,这块菜地一共能栽多少棵茄子?

中考化学知识梳理篇5

思想品德作为初中生的必修科目,越来越得到大家的重视。不管是单元检测、期末考试,还是毕业生必须参加“中考”,卷子的考核内容比较全面,假如学生复习是缺乏知识的系统性复习,那往往在答题时脑海里出现一片盲区。作为一线教师,必须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新理念,鼓励、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构建知识框架,达到纲举目张的宗旨。那么,如何让学生在复习过程中自主构建知识框架呢?

一、践行建构理念,理清温习线索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积极、主动的建构知识的过程。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只有大胆践行建构理念,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循循善诱的让学生把握知识框架,才能使学生理解、记忆学科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使用的苏教版教材虽然内容简洁、明了,但还是教师命题的主要依据,“理在书中,题在书外”的命题原则依然存在。因此,我们一定要鼓励在复习时,自觉地梳理好教材知识点,以利学生夯实基础,在考试时有备而战。譬如,我在引导学生复习苏教版九年级思想品德时,启发学生总体勾勒教材的框架结构,弄清各课题、目题之间的辩证关系,逐步形成知识网络,使更多的学生做到线索清晰、目标明确地复习。许多学生通过归纳、演绎和总结,轻松的理清了教材所呈现的“心理、道德、法律、国情教育”四个领域和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我与国家和社会”三个层面的有机结。当大部分学生明白了“四个领域”和“三个层面”是纵横交错关系,那就成功构成了九年级思想品德教材的知识框架。

二、教师点拨引导,启迪学生梳理

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时往往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格言强调积累知识的重要性;而学生在梳理思想品德知识框架时,同样需要积累基础知识。其实,学生积累的目的是在实践中的运用,不管什么知识,最终都会落实到运用上;而学生梳理知识框架的的过程就是运用,即:学生积极、主动地的去辨析、探究和历练,从而获得比较系统的知识体系和娴熟的解题能力。

作为引导者的教师一定要言传身教,巧妙点拨,避免学生盲目梳理知识点。譬如,我在七年级第一学期期末复习时,鉴于学生首次尝试梳理知识框架,就重点强调知识梳理中的常规操作步骤:

首先,让学生晓得梳理知识并不是把上课时的教师的板书全盘抄录下来,而是针对每一课题的内容或者一个单元的内容进行分类归纳、梳理,使相关的知识点罗列得更加简洁、更有科学化体系。譬如,在学生复习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自尊自信》时,我针对新生刚跨入中学之门的陌生感,就启迪学生在与自我发展、与同学教师、与学校生活的关系中,从道德、法律和心理角度,树立健康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尽快适应中学生活。

其次,引导学生正确点击知识要点,不断感悟每课、每单元的主干知识。具体把握三大环节:其一,合理把握重难点。由于重难点是教师命题的重要范围,因此,要求学生在梳理知识框架的过程中,务必做到难点突破、重点突出。假如对教材内容均衡用力,那往往造成实践的浪费,复习效果事倍功半。其二,理清关节点和考点。所谓关节点,就是各知识点之间内在联系的节点;考点就是考试可能检测到的基本观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等知识点。为此,教师必须鼓励学生理清关节点和考点,把相关知识点联结成为网络,从而有效避免学生死记硬背的现象,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其三,正确区分各知识点的异同。初中思想品德的知识点分散,内容概念也繁多,其中,不少知识点和概念比较相似,学生容易混淆,他们在解题时往往张冠李戴。因此,学生梳理知识时,要进行比较其异同,准确掌握相似的知识。譬如,我在引导学生八年级18课《民族情 民族魂》中指导学生严格区分以下有三个意义类题目:①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作用?②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性?③中华民族精神的意义?假如不进行归类区分,一旦考到此类题目就会混肴不清。

三、强化自主训练,养成梳理习惯

三国演义中马谡是一个理论上纸上谈兵的“高手”,但在实战中是一个地道的“侏儒”,结果发生了弄得身首异处的惨剧。我们在引导学生在进行主动构建知识框架时,一定注重学生的自主训练,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梳理知识框架的习惯。

中考化学知识梳理篇6

初三的学生,面对升学和就业的挑战,面对家长和学校的严格要求,许多学生都处于紧张疲劳的状态,如果在复习课中充分注意优化教学,就能减轻学生负担,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提高思想品德课的复习效率。本人长期从事毕业班教学,下面就我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中考复习的方法。

一、自学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和《中考考试说明》是中考命题的依据,也是我们复习备考的依据。因此,在教学中,要是遇到教材内容简单明了,学生易懂、易理解,理论上没有难度的,我就大胆地采用自学课型的复习方法。首先让学生对照《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和《中考考试说明》,认真阅读教材及有关参考资料,了解教材的内容,并适当做些笔记;其次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向学生提问,以此来检查学生自学的程度与效果,或者是由学生向教师提问,由教师来解答;最后是归纳总结出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敢于和善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让学生事半功倍。

二、夯实基础知识,提高复习效率

现在中考思想品德试题正在逐步降低识记内容的题量和分值,这并不是要削弱对基础知识的考查,而是让试题更贴近生活实际,更贴近学生实际,在实际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总结近几年来的中考题,不难看出,其考试形式稳中有变,但所考查内容都是以课本基础知识为主(占70%)。新型的试题只不过是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认真梳理,让学生不能死记硬背,不仅要理解,还要懂得运用。因此,夯实基础知识对提高思想品德复习效率非常重要。为此,在第一轮思想品德复习课中,我花了大量时间梳理书本知识。具体做法如下:

1.利用知识结构图,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强化复习内容

由于复习的内容多,时间少,不可能什么知识都详细学习。要想面面俱到很难,此时,可以利用知识结构图来进行复习,效果很好。每复习一单元或一课,都可以在黑板上写出知识结构图(可以是完整的也可以是不完整的,边复习边由学生补充完整),依据结构图对课本知识进行梳理,指出重点及难点。

2.梳理知识点,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构建知识框架只是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了教材网络,对于教材的具体知识内容还没有把握。在复习时,对教材知识点进行梳理很有必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夯实基础,面对考试,有备而战。如何梳理知识点?(1)点击知识要点:让学生明确每课、每单元所应掌握的主要知识点,做到主次分明。(2)揭示基本观点:包括教材中的黑体字部分、教材中的小栏目或想一想、议一议、课堂教学中归纳总结的观点、教材中辅助材料分析思考得出的启示或结论。(3)巩固练习,强化记忆。教师要根据相关内容设计出能融入相关知识点的、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练习题。学生做题后能举一反三,把握住相关的知识点。这样,教学效果才能显现出来。

3.狠抓单元过关,巩固复习效果

把一单元知识点,按层次的高低、外延的大小,化为思考题,复习的问题分解出或通过复习小问题来归纳综合大问题。既可以帮助学生理清各知识点的关系,又可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创新的能力。

在复习一个单元以后,给学生一次单元练习。练习以自测形式完成,然后通过教师批改、学生自评互评等形式来检查掌握知识的情况。通过练习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各种题型的解答方法,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根据学生练习的情况,及时讲评,做好补缺、补漏工作,经过以上三个环节,多数学生对该单元的知识点一般都能过关,对存在问题较多的学生,再加以个别辅导,使之达到过关或基本过关。

三、讲究复习策略,提高复习效率

复习教学对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在复习过程中,学生往往对基础知识掌握不牢、遗忘率高,教师可引导学生对所要记忆的知识,可以简化的,就一定要先设法简化,把它化成最少的文字,然后通过联想,把它与自己原有的知识联系起来一块储存在大脑里,这样记得少,又记得快。使复习教学变得针对性强、重点突出、方向明确。

中考化学知识梳理篇7

经过两年的实践,我以“小学数学课堂复习有效性”实验为主要抓手,通过课例研讨、理论学习、实践尝试突破知识旧的瓶颈制约,让复习课上出复习味。

一、更新教学理念,明确复习目标

1.理念先导,明确复习价值取向

首先,好的复习,价值指向不应是为了单纯的高分,而要着眼长远,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除了“完善认知结构,发展数学能力”这一传统价值目标外,还应把学生学习数学的良好习惯培养到位。其次,丰富学生对数学学习良好的体验和情感,把数学复习知识用活泼的形式呈现,挖掘知识内在的奥秘,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2.凸显思想,重视数学能力的提升

学生理解掌握数学思想方法的过程一般有三个阶段:一是潜意识阶段;二是明朗化阶段;三是深刻化阶段。好的复习可以促进数学思想方法明朗化和深刻化。如复习“平面图形面积公式”时,为凸显转化思想,教师可先引导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圆等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唤醒学生关于转化的经验;再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这些探究过程的共同点,凸显蕴藏其中的转化思想,使转化思想方法更加明朗;最后引导学生交流在学习过程中或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转化思想解决问题的经验,并进行适当的练习。这样通过运用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进行再创造,有效地实现了数学知识的沟通、内化,达到了举一反三的效果。

二、加强有效梳理,拓展复习过程

1.精心设计梳理方式。

梳理方式是否合理,对梳理效果影响很大。如“图形与几何“知识点碎、杂、多的特点,教学时务必精心设计梳理方式。一味地进行自主式梳理或全盘采用问答式梳理,都是不可取的。40分钟的有效梳理必定是自主式梳理与问答式梳理的有机整合。

这里,复习内容通过分类整体呈现,有效建立起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对于不同的知识点,教师采用了不同的梳理方式。对于直线、射线、线段、垂直、平行、角这些简单知识,主要采用课件问答形式梳理,帮助学生在对话中明晰知识点,而对于多边形和圆的复习,由于知识面广、信息量大,则主要采取独立回忆、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等环节的自主式梳理,课堂上复习延伸了过程,以便学生能细腻建构,充分内化。既凸显了复习的重点内容,又确保了课堂的详略有致。

2.着力促使梳理深入

梳理力求全面,但不能点到即止,在探究过程的展现处、数学规律的生长处、空间想象的发生处等,教师要充分加入,通过谈话启发、提问探究、演示拓展等方式。

如:学生往往对于公顷的关系掌握不够,通过交流学生认为只有公顷这个单位没有相对应的长度单位,而且相邻长度单位进率都是10,面积单位都是100,而唯独公顷、平方千米单位比较特殊,有了这样的认识,我就引导学生说说公顷与哪个长度单位能够相对应,你能够在米和千米之间插入几个单位,引导插入十米、百米。平方米与公顷单位之间插入公亩面积单位。整理完成下列网络图:

虽然数学课本上没有“十米”“百米”“公亩”这三个单位的学习,但复习时老师给出的空间,显示思考的魅力,学生复习的效果很好。

三、优化解题训练,提升复习效果

1.关注解题策略的联通,增进学生应用理解

应用问题也是学生复习过程中的一个难点,复习时不能只停留在繁琐的各种类型的问题的罗列再现,而应立足于数量关系的意义理解,注重各类问题解题策略之间的内联与沟通,注重把散乱、孤立的多个应用问题各以结构演变,以帮助学生建构认知体系。如:整数和分数应用之间的联通。就四则运算意义而言,不论整数还是分数应用,其本质是一致的。整数应用和分数应用是分阶段学习的,学生对运算意义的本质认识是零散的、不系统的,在六年级总复习阶段有必要对相应的整数、分数应用以题组进行联通,使学生再对运算意义认识形成一致性和连贯性,从而提升学生复习效果。

2.关注题型训练的变式,促进学生练中求智

复习阶段的解题训练,可让学生有一种“熟能生巧、巧中求智”之趣。为此,适度的基本训练后,教师应做足变式文章,在蕴涵变化的信息环境中,训练学生“拨开迷雾,聚焦本质”的数学洞察力,促进学生复习的乐趣。

总之,构建有效的小学数学复习课堂,使学生在复习的过程和结果上真正投入精力,自主构建知识网络,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教师应精心设计和重组复习材料、应准确把握课标、了解学情,着眼学生整体,充分发挥学生复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从而最大可能提高课堂复习效率。

参考文献:

中考化学知识梳理篇8

抓好初三英语考前的复习工作,是提高学生中考成绩的根本保证。由于初中英语三年所学的内容繁多、知识点分散,复习时间短暂,要在短短的两三个月的时间里把学生三年来所学的语言基础知识进行全面复习并非轻而易举的事。但只要我们能够优化复习策略,合理安排复习时间,做到:“有机整合”复习内容,“科学梳理”各类基础知识,就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复习效率,使复习达到最佳的效果。

所谓“有机整合、科学梳理”,就是指将初中阶段三年所学的知识按照新课标的精神,根据学科内容特点,结合中考要求,进行全面的“整合、梳理”,将要点、难点、考点等知识点科学梳理、一一呈现,使学生能够对所学的内容一目了然,了解重点,熟悉考点,使复习做到有的放矢,从而提高复习效率。

一、“整合、梳理”的作用

1.通过“整合、梳理”,使分散的知识点集中,便于学生复习掌握,使所学的内容系统化、条理化,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

2.通过“整合、梳理”,可以避免内容的重复和时间的浪费,帮助学生有效地利用宝贵的复习时间,提高复习效率。

3.通过“整合、梳理”,还可以帮助学生发现英语语言表达的规律,找到英语学习的方法,提高英语学习的能力,培养英语学习的兴趣。

二、“整合、梳理”的做法

根据英语学科的特点,整合梳理应从基础知识着手,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体系、框架结构和学习内容。主要包括:语音基础知识、单词、词语、句型、语法、情景对话和情景应答,等等。

1.语音基础知识的“整合、梳理”。语音基础知识是学好英语的基础,基础不实,难建大厦。因此,语音基础知识对于英语的学习极为重要。语音基础知识主要包括音标、读音规则、音节、单词重音等,通过“整合、梳理”复习,使学生系统了解有关语音的基础知识,熟练掌握音标和基本的读音规则,获得通过读音规则记忆单词的能力,为进一步复习英语单词打好基础。

2.单词的“整合、梳理”。将初中所学的单词按照词类分别归类梳理。通过集中分类梳理,可以发现初中所学的单词词汇量最多的是名词,其次是动词,第三是形容词,第四是副词,代词、数词、介词、连词是词汇中最基本的词汇,数词、介词、连词的数量都不多,冠词只有两个,感叹词数量也很少。单词集中“整合、梳理”后,复习时可以从词汇量少、切容易复习掌握的词类冠词、连词、介词、数词、代词入手,进而复习形容词、副词,再复习动词,将量大词多的名词放在最后,做到由少到多,由易到难,层层深入,稳步推进。单词复习时,将单词拼读拼写同词类词法结合起来,进而将课本内容整合起来进行复习,通过这种复习,在使学生掌握了单词的拼读拼写的同时,又将词类的用法和课本的复习结合起来,实现三步推进,使学生达到能写、会用。这样有利于学生形成知识系统,进一步促进基础知识的掌握,从而形成能力,实现提高复习效率的目的。

同一类的词也需要进行一定的“整合、梳理”,如形容词。形容词按其表示意义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如表示颜色的,表示情感的,表示人物相貌的,表示思想品质的,表示能力的,表示性质特征的,还有褒义、贬义的,等等。再如动词,动词可以细分为表示动作和表示状态的,延续和短暂的,表示各种运动的,表示心理活动情感的,等等。通过这样的“整合、梳理”,学生极易掌握,能帮助学生有效提高复习效率。

3.词语的“整合、梳理”。词语也是英语学习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初中英语中出现一定量的词语,其种类主要有介词短语、短语动词、动词短语、习惯用语和其它一些词语,按照词语的类型和构成进行整合、分类进行梳理。通过“整合、梳理”、集中分类,可以使学生了解英语词语构成的规律、常见词语的类型,如短语动词的构成有五种类型:动词+介词(look for)、动词+副词(put on)、动词+副词+介词(look forward to)、动词+名词+介词(take care of)、be+形容词+介词(be famous for)。这样能更好地帮助学生逐步认识英语词语构成的规律和特点,逐步掌握和使用词语。

4.句型的“整合、梳理”。句型是语法的核心,学好了句型就掌握了语法,这充分说明学好句型的重要性,掌握好句型有助于学生认识英语句子表达规律,提高英语表达能力。初中英语出现了一定量的句型,如“spend time doing something――花时间做某事”、“stop doing something――停止做某事”、“would like to do something――很想做某事”、“remember to do something――记住做某事”等。这些句型形式固定,重点突出,造句功能强,可以举一反三。通过对各种不同结构的句型进行“整合、梳理”复习,就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句子结构的规律,了解英语表达的方法,有效提高复习效率,同时还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的词汇。

5.语法的“整合、梳理”。语法教学对于学好英语有着很大的作用,通过语法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英语语言的特点和规律,逐步学会正确的表达,同时在考查中,语法内容也占有一定的比例。

语法包括词法和句法,词法复习和单词同步进行,通过“整合、梳理”复习,可以使学生对单词做到能写、会用,实现一步两得。句法主要包括句子结构和用法。根据初中教学要求,将所涉及的句法进行“整合、梳理”,重点有句子成分和基本结构,简单句的五种基本类型,并列句和复合句的基本结构,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的意义、构成和用法,还有常用时态、基本语态等,通过“整合、梳理”,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认识英语句子结构的规律,各种不同的表达方法和特点,从而掌握英语学习的规律和方法,增强学习英语的兴趣,促进英语的提高。

6.情景对话和情景应答的“整合、梳理”。能够实现用英语进行对话和交流,是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教材安排了日常生活中各种对话的教学内容,如就餐、问路、谈论天气、购物、打电话、看病就医等,通常一个话题安排在不同的部分进行教学,知识点分散,不便于全面地复习和掌握。如将同一话题的相关单词、词语、句型、句子进行集中,通过“整合、梳理”,加上一定的训练,就可以避免语言点的分散,减少学生复习的难度,提高复习的效率。情景应答通过“整合、梳理”,便于学生掌握各种情景应答的方法,提高会话应答的能力,减少答题中的失误,提高成绩。

三、整合、梳理的要求

1.“整合、梳理”一定要坚持以标为纲、以本为本,领会课标,研透考纲,内容不能偏离课标、超出课本,脱离考纲。

中考化学知识梳理篇9

在构建小学数学知识体系复习课中,首先要有一个对知识梳理的过程,疏理就是将已学过的知识点按一定的标准分类,将知识条理化、系统化的思维过程。无论怎样复习,都必须要经历这个过程,关键是梳理的形式怎样?如何梳理?

1梳理的形式

新授课的重点是理解知识产生的过程,复习课的重点是梳理知识问的逻辑关系。教师根据学生年龄的特点,针对知识的重点、学习的难点、学生的弱点,采用合适的形式,低年级和高年级采用的形式应该有区别。低年级可以由老师带领学生对知识进行梳理,积累梳理的方法;也可以根据问题,通过回答就把知识进行了整理,比如:说二年级的《方向与位置的复习》,教师可以把认识方向的方法编成一首儿歌,要求学生根据已经学习的内容,把儿歌内容补充完整。因为只有教师逐渐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梳理的方法,学生才会梳理知识。高年级要逐步放手让学生进行梳理,可以让学生根据单元知识,或者是知识之间的联系,让学生画一些树形图,把知识进行梳理,并内化到已有认知当中。如:六年级复习数的认识,教师就可以从数的发展的角度,帮助学生一边复习,一边呈现数的发展图,从而让他们体会到人类对数的认识的过程以及整数、小数与分数的联系。又如:学习几种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逐步呈现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以及圆面积公式逻辑推导的过程图。

2梳理的方法

2.1先回顾后整理。复习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温故知新,使知识结构化、系统化。而达到这一目的的前提是回顾知识,把知识从记忆库中提取出来,然后根据需要,组内再进行分工合作,对知识进一步整理。如:《单位的复习》,我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写一写有关单位的知识,再追问:“你写的时候会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师生一起讨论,面对这样的问题可以先想类,再想每一类中的单位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组织:请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每个同学的想法,并注意归纳你们组已经知道的有关单位的知识。如果有必要,可以再分工整理,由一个同学负责整理一类或几类单位的知识。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并把一些单位的类名称进行板书。如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容积单位)、货币单位、质量单位、时间单位、角的单位、温度单位等。

2.2边回顾边整理。如:《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复习》,我是利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包装盒作为体裁,通过提出解决包装盒中的各种问题来帮助学生进行复习。教学的主要环节如下:①讨论包装盒的特点,复习长方体的基本特征;②制作一个包装盒需要多少纸板与包装4盒需要的纸板,复习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③计算包装盒的空间,复习体积(容积)的计算;④叙述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综合复习各种相关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知识。

中考化学知识梳理篇10

数学复习课既能帮助学生系统梳理所学知识,巩固、消化数学基础知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对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起到查缺补漏,强化记忆,深化理解的作用。学生能否对所学知识深刻理解、融会贯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复习课的有效性教学。由于复习课的是已学内容,缺乏新鲜感,教师如果没有有效的教学方法,知识机械地重复已学知识,常常会造成基础较好的学生不愿听、不愿做,基础差的学生听不懂、不会做,难以收到好的教学效果。怎样才能上好复习呢?

1. 制定并出示有效的复习目标

新课改背景下的复习课应该体现新课改理念,课前教师必须“吃透”新课程标准,“摸透”学生在知识、技能、方法等方面的收获与不足。具体来说,(1) 要体现目标的全面性。按照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在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方面提出复习要求,不能厚此薄彼。(2) 要体现目标的准确性。针对性要强,对于知识与技能,要有“了解(认识)、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等表述,对于数学活动水平,要用“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刻画,不能混淆,含糊其词。(3) 要体现目标的具体性。不要提一些抽象或空泛的口号,诸如“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粗一听很具体,细一想太空泛,到底培养学生的哪些习惯不得而知。其次重要的是明确通过本节课的复习要使学生学到什么。一句话,就是要确定目标的有效性,不能太多太滥,太多会适得其反。

2. 创设有效的复习情境

人人都有“喜新厌旧”,复习课不像新授课那样有“新鲜感”,不像练习课那样有“成功感”。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把学生学过的数学概念、发则、公式和性质等原原本本地复述梳理一遍,就题论题,简单地重复,不加修饰和创新,学生容易厌倦,容易偏离教学要求,形成教与学的不协调,难以收到较好的的复习效果。因此,复习课要经常变换教学方式,求实创新、因材施教,设置有效的情境,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挖掘有效的复习内涵

复习课中的练习与新授课的练习明显不同。新授课中的练习主要是为了巩固刚学过的新知识,侧重于知识的掌握;复习课的练习侧重于知识的应用和数学能力的形成。复习课不能采取题海战术,题不在多而在于精,精在题目充满“内涵”。复习课不只是对定义、定理、方法进行复述,而是要将知识调理化、系统化。理清知识脉络、拓展学生思维,尽可能通过“一题多解,多解归一,多题归一”来拓展学生思路。一题多解,将使学生身临其境,加深理解;多解归一,是寻求不同解法的共同本质,乃至不同知识类别及思考方式的共性,上升到思想方法、哲理观点的高度,从而不断地抽象出具有共性的解题方法——多题归一。值得一提的是,复习课上的练习应集中在一起(划定一段时间),而不宜分散进行。这样既能集中学生注意力,又能节省复习时间。

4. 梳理

梳理,就是将旧知识点按一定标准分类。因此,梳理是复习中的重点。梳理要完成两项任务:(1) 将知识点联接起来(求同),(2) 把各知识点分化开来(求异)。这些工作教师在备课时应充分准备好,否则上课时会造成混乱。梳理往往同板书联系起来,使视听融为一体,增强复习效果。根据复习内容的异同,通常采用。

4.1 边梳理边板书。既梳理与板书同步进行。

4.2 先梳理再板书。既师生先一起将旧知的异同点输出,然后出示板书。

4.3 先板书后梳理。 这在低年级比较适用。运用时也可在挂出板书的同时,边看板书边梳理。

梳理过程,实质上是将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地思考过程,其间应用的思考方法主要是“分类”,即根据一定的标准将知识分化。如四边形、根据对边关系可分成两类: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平行四边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梯形)。在小学里,一般应根据学生实际学习的内容及所达到的思维程度来教学,不必拘泥于完全科学性原则而把小学数学知识太宏观化,这就是作为“学科数学”与作为“科学数学”的区别之一。像四边形,严格地讲,应把两组对边都不平行(不规则四边形)作为一类,小学数学不研究它,也没有必要让学生“多此一举”。一定要注意:我们的分类,是将已学过的知识分类,而不是将学生还没有学过的知识分类。其实,分类标准本来就人为的,更何况对有些分类目前专家们也争论不休,如三角形按边分类就有两种情况:(1) 分成两大类——不等边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把等边三角形作为等腰三角形的特例;(2) 分成三类——不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这就要看给“等腰三角形”怎么下定义了。到底是分得细一些好,还是粗一些好,可看复习内容的多少来定,复习的内容多要粗分,反之则细分为宜。

5. 进行有效的复习沟通

5.1 知识点之间的沟通。

知识点之间的沟通是复习课的鲜明特质。因为新授课的主要目的是将知识点分化,把握新授知识的本质属性,而复习课就是要让前后知识发生关联,将所学知识前后贯通,这就是所谓的知识点泛化。知识之间的沟通不是知识的简单联结,也不是知识的简单叠加,而是知识本质上的融合。

5.2 师生之间的沟通。

教师仅凭主观意识备课,甚至将旧教案拿到课堂上照本宣科,不考虑学生现有知识基础和学习中出现的新情况,学生已经掌握的内容教师还在津津乐道,而对学生难以理解掌握的内容却蜻蜓点水,甚至根本没有涉及,这样的复习难以做的有效性。因此,师生之间要及时进行有效的沟通,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平时与学生交流、作业的反馈等)及时掌握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认真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有针对性地精选、精编例题和习题。在课堂上要认真观察学生的反应,做到当堂了解、当堂消化节节夯实、层层达标。使课堂复习的内容、方法、技能正是学生想知道的、欠缺的,教师要学生做的正是学生需要巩固的。这样,沟通才能落到实处,复习效率才会大幅度提高。

总之,复习课的内容虽然是“旧”的,但为了让复习课充满激情和活力,让课堂教学更加精彩,教师所采用的复习方法要灵活多样。要不断探索以“学生为主体”的新颖的复习课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师生间、学生间的交互协调作用,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对数学复习产生积极的态度,从而从根本上实现复习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吴臻儒《主体参与课堂实务》 辽宁大学出版社 2009年4月

中考化学知识梳理篇11

(二)课题研究的范围

课题研究主要针对现行(旧)人教版高一历史课本下册,探索出教会学生自己梳理历史知识结构的有效方法。研究的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资料源自于学生梳理历史知识结构的作业及梳理历史知识结构方面的各类文章。

(三)课题研究时间:2008年2月~10月

(四)课题研究的过程和内容

第一阶段:课题研究形成阶段2008年1月3日~2008年2月18日

确立课题,做好课题实施方案,修改完善课题实施方案。

第二阶段:课题研究实施阶段

第一步骤:(2008年2月18日~2008年4月20日)

通过学生梳理一节历史知识结构的作业发现学生梳理历史知识结构中存在的问题,研究一些教会学生梳理历史知识结构的方法。

新学期开始,高一讲《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我给学生布置梳理本节知识结构的作业,通过学生作业发现学生梳理历史知识结构中存在的问题。

以高一(6)班,梳理〈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一课为例:

发现问题:

1.学生普遍缺乏把零碎的知识整合为一件历史事件,并把不同历史事件分辨开来的能力,及对历史事件之间逻辑关系的把握。

2.学生缺乏对时间顺序的把握。

3.梳理的太过详细。

4.梳理成大事年表了。

5.认识不到梳理历史知识结构有什么意义,缺乏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

解决问题:

学生的问题可以归结为三方面:一是知识方面的,二是能力方面的,三是思想方面的,针对学生不同的问题采取不同的方法。

一、知识方面的

上课时老师讲解的透彻些,给学生一些历史书编排体例的认识,培养学会读历史课本,教学生做好笔记。总之,在这个环节要让学生学会读透课本。

二、能力方面的

能力是在知识基础上的,是在知识认知基础上,归纳、概括、分析的结果。

首先,教学生把零碎的知识整合为一件历史事件,例如:《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第一章第四节第二目〈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用了六个自然段讲解长征,学生很容易把它分成很多的事,特别是把长征和遵义会议当成两件历史事件。要教会学生把一个个小事归成一件大的历史事件。

第二,教学生把不同历史事件分辨开来的能力,例如:《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第三章第三节第二目〈的战略反攻〉,讲解了解放战争第二年,外线作战、内线作战、外线作战的作用、内线作战的作用,以及外线作战、内线作战的整体作用。

第三,对历史事件之间逻辑关系的把握能力,历史事件之间主要有这样几类逻辑关系:因果、包括、并列等。如:因果关系:《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第二章第三节第《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第一目〈政策转向反动〉是第二目〈皖南事变〉和第三目〈正面战场形势的恶化〉的原因。包括关系:《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第一章第五节第四个子目〈西安事变〉的背景包括前三个子目。并列关系:《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第五章第一节中新中国巩固政权的斗争的四项措施〈大陆领土的基本解放〉〈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镇压反革命运动〉之间就属于并列关系。

这些问题教师看起可能已很简单,但学生不是很容易就能归纳出来,要经常引导学生归纳,训练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

三、思想方面的

在梳理历史知识结构训练的过程中,学生的思想有这么一个过程,开始时大家是情愿不情愿、自觉不自觉都跟着做了,过一阵,学生的思想就分化了:有些学生就自觉地把它当自己学习的必须做的事做了,有些学生还是情愿不情愿、自觉不自觉都跟着做了,有些学生的思想就出现了惰性,不想做了,敷衍了。针对学生思想的波动,不论哪种情况的学生,老师都得时常做思想教育工作,给他们鼓劲,得给他们讲清这样训练的好处。还得给学生点压力,告诉学生这是我本学期的一项课题任务,是我的教学目标之一,把我的任务压在学生身上,学生就不觉得是梳理仅是自己的事,也是分担老师的事,他们倒是愿意做了许多。

解决问题时教与学的方法:

教的方法主要有:讲解法、示例法、个别辅导法、说服教育法

学的方法主要有: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相互评价法

第二步骤:(2008年4月20日~2008年5月20日)

通过学生梳理一章的历史知识结构的作业发现学生梳理历史知识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并研究一些教会学生梳理一章历史知识结构的方法。

在梳理一节历史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学生梳理一章的历史知识结构出现这样的问题:

1.梳理的太细,小的一件件事梳理的好,对一段历史时期的宏观把握不够。

2.把一节一节的知识梳理合在一起就当作一章的知识梳理。

解决问题的方法与对一节知识的梳理大致相同,只是在这个环节要教学生宏观的分析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

学会梳理历史知识结构不是短时间就可以完成,一劳永逸的,而是一个长时期的不断训练的过程。六月份各类考试纷至沓来,我这学期的小课题的研究进入总结阶段。

(五)小课题研究总结:

1.通过对历史知识的梳理,学生对课本知识进行了一次深入的独立学习,对历史的语言、名词等都有了一个熟悉与巩固的过程,对学生历史学习能力的提高起了一定的作用。

2.通过大半个学期的教与学,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梳理有了一定的感悟,会梳理的同学多了,班级的梳理水平整体有所提高了。

以高一(六)班,《政策转向反动》一课的梳理为例:

从表中的数字可以看出,较好与好合起来有27人,占作业总数比例48%,反映出全班有近一半的人基本学会梳理历史知识结构,一般与差的人在减少。

中考化学知识梳理篇12

在构建小学数学知识体系复习课中,首先要有一个对知识梳理的过程,疏理就是将已学过的知识点按一定的标准分类,将知识条理化、系统化的思维过程。无论怎样复习,都必须要经历这个过程,关键是梳理的形式怎样?如何梳理?

1、梳理的形式

新授课的重点是理解知识产生的过程,复习课的重点是梳理知识间的逻辑关系。教师根据学生年龄的特点,针对知识的重点、学习的难点、学生的弱点,采用合适的形式,低年级和高年级采用的形式应该有区别。低年级可以由老师带领学生对知识进行梳理,积累梳理的方法;也可以根据问题,通过回答就把知识进行了整理,比如说,二年级的《方向与位置的复习》,教师可以把认识方向的方法编成一首儿歌,要求学生根据已经学习的内容,把儿歌内容补充完整。因为只有教师逐渐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梳理的方法,学生才会梳理知识。高年级要逐步放手让学生进行梳理,可以让学生根据单元知识,或者是知识之间的联系,让学生画一些树形图,把知识进行梳理,并内化到已有认知当中。如六年级复习数的认识,教师就可以从数的发展的角度,帮助学生一边复习,一边呈现数的发展图,从而让他们体会到人类对数的认识的过程以及整数、小数与分数的联系。又如学习几种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逐步呈现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以及圆面积公式逻辑推导的过程图。

2、梳理的方法

(1)先回顾后整理

复习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温故知新,使知识结构化、系统化。而达到这一目的的前提是回顾知识,把知识从记忆库中提取出来,然后根据需要,组内再进行分工合作,对知识进一步整理。如《单位的复习》,我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写一写有关单位的知识,再追问:“你写的时候会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师生一起讨论,面对这样的问题可以先想类,再想每一类中的单位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组织:请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每个同学的想法,并注意归纳你们组已经知道的有关单位的知识。如果有必要,可以再分工整理,由一个同学负责整理一类或几类单位的知识。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并把一些单位的类名称进行板书。如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容积单位)、货币单位、质量单位、时间单位、角的单位、温度单位等。

(2)边回顾边整理

如《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复习》,我是利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包装盒作为体裁,通过提出解决包装盒中的各种问题来帮助学生进行复习。教学的主要环节如下:①讨论包装盒的特点,复习长方体的基本特征;②制作一个包装盒需要多少纸板与包装4盒需要的纸板,复习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③计算包装盒的空间,复习体积(容积)的计算;④叙述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综合复习各种相关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知识。

(3)先整理再巩固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