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发展建议合集12篇

时间:2023-09-10 15:02:18

县域经济发展建议

县域经济发展建议篇1

一、发展优势

(1)发展特色农业。庆城县围绕市民的菜篮子、农副产品和城市建设需要,突出发展郊区农业和设施农业。从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优势特色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瓜菜入手,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2)发展旅游业。庆城古为禹贡雍州之地,是华夏农耕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是祖国医学鼻祖岐伯的桑梓,是明代“前七子”领袖李梦阳和大书法家米万钟的故里,也是陕甘宁边区的重要组成部分。1994年被评为甘肃省历史文化名城。这些有力的旅游资源都为庆城县发展旅游业提供了有力支持。

二、抓住机遇

(1)转变政府职能,改善县域经济发展环境。政府管理制度的创新应以建立政府成本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制度安排为目标对此,要求转变政府的职能,充分发挥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职能,创造政治安民、社会稳定、环境良好的社会氛围,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具体来说,应坚持“小政府、大社会”、“少管理、多服务”的原则,实现以下几个转化:一是从直接行政向间接行政转化。转变政府职能,履行“宏观调控、微观放开”的职责,从万能的政府变成有限作用的政府。有限的政府才是真正高效率的政府。二是从部门行政向行业行政转化。建立以政府行业管理部门为主,行业协会之类的组织为辅的行业行政,解决长期的传统行政体制遗留的条块分割问题,以企业自愿组成的行业协会为主体,以规划、协调、监督、服务为中心进行行业管理。(2)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县域经济社会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牢固树立科学人才观,提升人才生态环境建设理念,不断优化人才生态环境。

三、遏制劣势

(1)发展主导产业,培育区域品牌。产业竞争力是县域经济竞争力的核心,而产业竞争力又受主导产业的制约。庆城县的实际情况是缺乏高新技术,且只有大量低素质的劳动力和资源方面的比较优势,充分利用比较优势,培育将优势资源转化为核心的特色产业,塑造和推广县域内某一特色产业、特色产品的区位品牌形象,以品牌资产为纽带,将诸多的小型同类企业捆绑在一起,借助品牌效应,获取集聚规模经济效益。(2)不断优化发展环境,活跃第三产业,增强庆城县县域经济发展的内在活力。庆城县拥有优越的自然环境去发展旅游业,同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对加快对外开放步伐显得非常重要。一是加快城镇扩容提质。扩张城市规模,完善服务功能,增强带动发展能力。二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强各景区景点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加大推介力度,着力打造旅游品牌。

四、避免风险

庆城县在发展的过程中要注意避免风险,其主要风险来自于邻县的威胁,庆城县的邻县镇原县拥有与庆城县几乎相同的自然条件,但其发展优于庆城县,在区域竞争中庆城县位于不利地位,而庆城县的这种不利地位从根本上说是资金的缺乏导致的。(1)改进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机制,扩大基层行的经营自。商业银行要合理定位县域经济的信贷营销战略,正确对待县内企业的融资需求,增强县级分支机构服务县域经济的信贷动力与效率。(2)提高县内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的素质。首先,要提高企业的信用水平。中小企业必须解决其发展过程中的粗放经营问题。一要真正严格按照现代产权制度要求建立起相应的经营体制,从家族式管理方式转向规范化管理方式,确保企业的资产明晰、产权清晰、报表规范以此取得金融机构的信任,增强金融机构信贷服务的信心。二要实行稳健经营的方针,避免因盲目追求做大做强而引发的扩张经营风险多在集约经营上下功夫。此外,庆城县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同样要注重环境的保护。在经济的发展中不能只注重经济发展速度而忽略环境保护,因此庆城县经济的发展过程必须坚持“在保持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其所提供服务的前提下,使经济发展的净利益增加到最大限度”的原则,相应的经济政策和行政政策的制定必须在此原则的基础上完成,如发展冶炼业要注重废水等有害排放物质的净化;发展农业要不因耕废林,保护原始森林及动植物;发展旅游业要以护为主,不应盲目开发而破坏自然环境等等。

参 考 文 献

[1]刘宏霞,景命.关于提高甘肃省县域经济竞争力的思考[N].甘肃省农业大学学报.2005:12(6)

县域经济发展建议篇2

县域经济是介于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之间的中观经济,是带有行政区划性质的经济。我国县域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92%,县域人口占人口总量的75%,县域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由于其发展的缓慢与滞后,也是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所规定的范围为管理对象,由县级政权所领导的,在服从国家宏观管理的前提下,以发展本地经济为宗旨的经济。它有明显的区域界定,具体由县级经济、乡(镇)级经济和村级经济所构成。

一、县域经济存在的问题

由于农民增收缓慢、主导产业不清、政府管理机制落后、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仍较突出。

1、特色资源开发利用不足

临沂市各县域因其不同的自然地理气候和人文社会条件,蕴藏着许多独具特色的矿产、生物以及文化传统、工艺、技术等资源。特色资源就是一座巨大的宝库,如果开发利用得当,可以创造出无穷无尽的价值,形成独特的市场优势和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目前的主要问题是各地对特色资源的潜力没有形成更加深刻的认识,支持产业发展的力度不够,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产业规模小,商品量少,加工水平低,包装工艺差,许多特色资源甚至不为外界所知,大量资源处于闲置、流失之中。

2、产业结构层次低

临沂市各县域之间第一、二产业差距明显,第三产业差距较小。传统产业多,新兴产业少,技术含量高的产业较少的局面仍客观存在。各骨干企业仍以高能耗、高污染企业为主。县域企业组织结构分散,市场主体意识淡薄,开拓市场的能力弱,大部分县属企业和乡镇企业处于瘫痪状态。多数县缺乏产业关联度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大企业支撑,也缺乏县域特色的块状经济支撑。

3、劳动者素质较低,劳动力转移困难

临沂市各县域劳动力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村劳动力增长过快,剩余劳动力无法安排。二是人口质量较差,阻碍了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转移。

4、政府管理体制滞后

县级政府习惯运用行政手段处理公共事务,地方严重,县乡机构臃肿、服务意识淡薄,经济发展环境恶劣,不利于充分发挥企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经济发展管理体制方面,地方政府没有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规划,短期行为明显,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二、发展临沂市县域经济的基本思路

1、我市北部是山区南部为平原,区域差异性明显,各县应从实际出发,选择不同的角度,调整空间把特色产业做大做强,不断发展主导产业,构建具有竞争力的主导产业。

2、民营经济是集“民资、民智、民力”于一体的民本经济,是充满活力的经济,县域的非公有制经济具有产权清晰、机制灵活、管理严明、市场竞争意识强的特点,不用政府投资,生产成本不高,是一种富有效率的产权制度,对活跃县域经济能够起到比较显著的作用。因此,调整临沂市县域经济所有制结构,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特别是民营经济是发展临沂市县域经济的重要战略措施。

3、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充分重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发展经济绝不能以环境恶化和资源浪费为代价。

三、发展临沂市县域经济的对策建议

1、 建立服务型政府,优化政策环境

市场经济条件下需要建立服务型政府,以服务型导向代替传统的政府中心主义,把管理型政府置换为服务型政府。对于临沂市政府及各县级政府来说,要规范收费管理制度,实行政务公开、服务承诺、免费试点等制度,用市场经济的观点和方法解决市场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努力把政府工作重点转移到加强经济调节、社会管理、执法监督、公共服务等职能上来,从而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2、提升县域工业的规模经济水平和竞争能力

目前应以现有的食品、五金、建材等产业集群为依托,增强产业竞争力。将县域工业化与城市工业化衔接起来,积极创造工业化发展的有利条件。

3、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切实提高农民收入

以市场为导向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和土地合理有序流转,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和区域特色农业。

4、优化投融资环境,加大农业投入力度

本着“多予、少取、放活”方针,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提高农业竞争力为目标,加大对农业的投入。(1)积极开展招商引资,鼓励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外商资本投向农业领域。(2)优化投资结构,农业财政投资要重点支持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社会化服务和科技推广,提高农业投资效率。(3)调整投入政策,建立农业投入机制,减少中间环节,保证投入效益。(4)建立县域产业发展基金,出台对龙头企业实质性扶持的相关政策

5、依靠科技创新,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的活力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县域科技创新的加强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己越来越明显。要增强临沂市县域经济的发展后劲和发展活力,必须在科技自主创新方面下功夫,整合创新资源,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体系。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使资源保护开发利用与经济建设同步,促进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

参考文献

(1)熊耀平.县域经济发展理论、模式与战略[M].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

海财经.

(2)杨炎晨,金融支持县域经济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3)胡佛等.区域经济学导论[M].商务印书馆.

县域经济发展建议篇3

一、目前我国县域民营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民营经济是指产权明确到自然人。民间经营的经济,包括个体私营和城乡居民控股的股份制经济。而县域民营经济又将民营经济的范围限定在县域范围内。从改革开放开始到2001年,民营经济(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规模迅速扩大。近几年在县域范围内,原有的国企及集体经济由于经营不善等原因逐渐退出或经过改制转为股份制企业或个体私营企业,县域民营经济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一)目前我国的县域民营经济主要集中于传统行业,产业趋同特征明显

我国县域民营经济主要分布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简单的加工产业,如建筑装潢和房地产业、冶金机械及加工制造业、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业、纺织服装业、运输业、餐饮业。这些行业进入壁垒低,制造技术及工艺简单,因此初期有利于民营经济的进入和资本的积累,随着国内的市场由卖方向买方市场的转变以及行业竞争的加剧,民营经济在传统行业的原始竞争优势开始面临来自其他方面的挑战。

(二)县域民营经济中,企业和个体户经营规模较小

近10年来中国私营企业平均注册资金由9.3万元增加到68.1万元,增加了6倍多,但是与国有企业及外资企业相比,增速较慢,资金规模依然相差很大。而个体户的注册资金平均只有1.4万元。在就业人数上个体户和私营企业在1999年底分别达到4760.3和2253.3万人。民营经济的就业中2??是个体户,1??是私营企业,可见个体户仍是目前县域民营经济的主体形态。近几年,个体工商户的增长速度已经放慢,私营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

(三)目前县域民营经济主要还是以家族式的管理模式为主

由于特定的发展环境,因此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县域民营经济表现出很强的家族控制特色,“董事长兼总经理”是最普遍的老板身份,大部分企业是投资者与经营者一体化。某地区抽查(吕从坤:《欠发达地区私营企业存在问题与对策》,2001年7月10日)50家私营企业,企业厂长(经理)、营销副厂长(经理)、主管会计等主要管理人员是家庭夫妻关系的占调查总数的62%;是父子、母子、兄弟、姐妹等直系血缘关系的占调查总数的16%;是叔侄、表亲、姨亲等家庭非直系血缘关系的企业占调查企业总数的10%;而没有亲戚关系的只有6家,占调查总数的12%。

(四)1998年以来,随着经济发展阶段的转变,县域民营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转型期,呈现出新的特点

1.各地的县域民营经济均以本地资源为基础,依托本地特色发展。

2.县域民营经济随着原始积累的初步完成,其发展模式和途径也出现新的变化,随之出现企业吸收就业能力弱化,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乏力等现象。近10年来中国的私营企业平均注册资本金由9.3万元增加到68.1万元,增加了6倍多,但是每个企业的从业人数从18.1人减少到13.4人,减少了1??多。“九五”以来,非国有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放慢,增速大幅下降,年均增长11.2%,平均增幅比“八五”时期降低31.7个百分点。分年看,增幅从1995年的22.8%回落至1997年的8.6%,1999年回落至6.8%,其中私营经济则由1996年以前的25%以上的增长速度回落到9.2%以下。(国家经贸委经济信息中心:“今年非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状况及2000年趋势简析”)。

3.目前县域民营经济呈现出显著的区域差异性的发展特征。发达地区县域民营经济在资本积累完成后,已步入产业升级和扩大产品外销比例的阶段,虽然中西部地区也正在着力培养后发优势,但是民营企业的规模和经营与发达地区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地区差异依然明显。

4.当前县域民营经济发展出现较大波动,行业内竞争加剧,中小企业的稳定性降低。民营企业由于过分集中于传统的产业,例如在加工制造业和运输业领域中,进入门槛较低,因此出现了过度竞争的现象,新生和倒闭数量都很多。在激烈的竞争压力下,企业规模扩大,从分散走向集中。逐渐对传统产品的生产进行改造,提高产品竞争能力。

二、县域民营经济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

(一)县域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欠佳

1.县域民营经济的法制环境不健全,民营经济的合法权益保护存在问题

尽管民营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一再得到肯定,但是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对于民营经济的认识存在误区和,使民营企业在与集体和国有企业竞争中处于不公平地位。由于目前国家没有较完备的保护民营投资权益的法律、法规,各地区只有依靠地方性规章予以保障,缺乏统一而明确的法律界定,因而对县域民营经济经营过程中的各种经济纠纷的处理和裁定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民营企业的利益受损现象屡见不鲜。

2.管理执法部门作风急需改善

有的执法部门(包括上级部门)为了某种利益将“执法”变成“执罚”,以各种名目收费。有的则对民营企业吃、拿、卡、要,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民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同时民营企业审批程序仍很繁琐。通过调查发现,私营工业企业,从考察、立项、审批、筹建、运营到产品投放市场,关卡达20余个,涉及对民营经济收费(税)的单位38个,收费(税)项目40多项,正常办理需要3个月,如果不顺利,则时间更长。

3.硬性环境亟待改善

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跟不上民营经济的发展。近几年由于经济增长较快,各地方普遍出现了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现象,成为制约地方经济增长的瓶颈,对于民营经济的发展也不例外,因此对于硬件设施的投入需加大力度,改善基础设施环境,也可以采取措施引导民营投资积极参与,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

(二)中小企业发展缺乏国家有关部门足够的信贷支持

尽管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提出了加大对中、小企业信贷支持的要求,但在实际落实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其效果不如人意。

一是融资渠道单一。我国县级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主要是依赖民间借贷资金、职工保险金、社会集资等有限形式筹集发展资金,只有少数民营企业能够从农村信用社、城市信用社、县级农业银行、工商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融资。县域民营企业很难通过风险投资基金、资本市场等融资方式筹集资金;二是贷款困难。在县域范围内,民营企业难以真正享受“国民待遇”,县域民营企业在贷款过程中条件相当苛刻,与国有企业相比较,在贷款资质方面具有明显的劣势。有资料显示,我国民营企业通过银行贷款获得的资金仅占其发展资金的15%,这与其对国民经济发展高达60%的贡献率很不相称,我国县域民营企业也是如此。担保难、抵押难是县域民营企业贷款难的主要表现。

导致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

1.所有制歧视现象在县域范围内仍很严重,由于县域民营经济是非国有经济,所有制歧视导致县域民营企业在银行贷款过程中困难重重。

2.县域民营企业自身的缺陷也是影响其顺利获取贷款的原因之一。相当一部分民营企业发展潜力有限甚至没有发展潜力,因而无法获得银行青睐,不在优先融资的行列,同时由于某些民营企业管理上的非规范性和非科学性,导致县域民营企业资信度偏低。一些地方民营企业还存在恶意逃债的现象,影响了同类企业的信誉,导致银企关系紧张。

3.目前我国的金融体系存在的多方面问题也是制约民营企业融资的重要原因。一是大中型国有商业银行贷款限制苛刻,在对县域民营企业贷款过程中还要附加许多额外条件,同时对能够获得贷款的民营企业额度限制比较普遍,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民营经济的规模;二是缺乏针对民营企业的中小型银行。西方市场经济发达国家通常建立专门针对民营企业贷款融资的政策性银行,对企业的发展壮大发挥了重要作用;三是现行县域中小金融机构(信用社)自身发展不完善,在发展过程中面临诸多困境,对县域民营经济的金融支持力不从心。

(三)以家族式企业为主的民营经济随着规模不断扩大,管理机制问题逐步凸现

在县域民营经济的发展初期,家族式企业能够充分调动既有的人力资源,降低机会成本,理顺利益关系,降低内部沟通成本,降低监督、费用,有利于有效地完成原始积累的过程。随着家族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家族管理机制的问题凸现出来。

1.家族式民营企业在人力资源利用方面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存在裙带之风,绩效评价不公平,压抑了家族外员工的创新意识和工作积极性,不利于管理和技术人才的引进。民企虽然可以利用亲朋好友的可信度来降低企业内部“交易成本”,但是随着“关系”资源的枯竭,再增加这种资源成本就会很高。

2.县域家族式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决策随意化,对企业的发展难有长远规划。在碰到需要做出重大决策的时候,民营企业往往要么凭借自己的经验,要么跟别人学,缺乏符合市场和自身条件的长远规划,还处在小农经济“庄稼人不要问,人家种啥咱种啥”的初级阶段。全国工商联在国内21个城市做过一次抽样调查,大多数民营企业在决策中竟然以新闻报道、道听途说作为自己的决策依据。

3.在一些县域家族式民营企业中,由于公司治理结构薄弱,导致公司财务状况复杂,账目混乱,企业信用状况堪忧。

(四)经营策略和经营手段上短期行为严重

私营、个体经济在经营策略和经营手段上追求眼前利益的短期行为比较严重。一些私营、个体企业不是通过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来获得经济效益,而是通过各种不正当手段,侵害国家和消费者利益。有的经营思想不端正,违法经营,生产、经营假冒伪劣产品;有的偷税、漏税、逃税,逃避国家税收。

(五)产业升级困难较大

当前民营企业中的一些佼佼者已发展到较高水平,但大多数仍处于小规模粗放发展阶段。表现为企业规模小、布局分散、产品技术水平低、质量差、污染严重、资源浪费、经营中存在无序和违规问题、管理水平和经营者素质较低、市场竞争意识滞后等。“大生产小销售”、“坐店经营”这些陈旧观念仍在县域民营经济中占据主要地位。企业仍停留在劳动密集型的一般工业产品加工领域,目前有过度竞争的倾向,倒闭和新建的频率加快。受筹资能力、经营者素质、技术开发能力等限制,产业升级进展缓慢。

(六)县域民营经济中的劳资状况较差

私企中工人的利益往往被业主忽视。工人,特别是农民工常常超时工作,工资却不能按时发放,住宿、医疗、工作条件都很差,没有保险和养老金,经常引起劳资纠纷,劳资双方缺乏沟通的渠道。

(七)民营企业主的素质急需提高

在民营经济从业人员中,具有大中专文化的占0.75%,高中文化的占31%,其余的均为初中和初中以下文化。文化素质低下使他们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瞬息万变。同时,民营企业技术人才十分匮乏。私企很难得到技术精良的工人,因为国企能提供较为有保障的岗位和社会保障,包括住房、户口和医疗等,而私企相应的激励措施有限。

三、相关的政策建议

(一)改善民营经济生存环境,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1.要促进县域范围民营经济的发展,首先从大的体制环境方面,对于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的地位问题,需要加大宣传力度,从思想上消除民营经济发展的观念,强调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使广大干部群众尤其是职能部门的干部职工受到教育,深化认识,转变观念,为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同时要加强对县域民营经济的理论研究,目前在民营经济运行规律、发展趋势、成功经验和失败启示、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的理论研究落后于实践,无法对县域民营经济的发展起到指导作用。

2.在县域范围内,加大监督和整治力度,从根本上消除阻碍民营经济发展的体制性和政策性的障碍。理顺各职能部门的关系,规范部门行为,明确一个对民营经济实行统一管理的权威部门,坚决杜绝只收费不服务和相互扯皮现象的发生;严厉整治“四权”,即对民营经济有审批权、收费权、检查权、执法权的单位和执法人员,采取专门监督、社会监督并定期组织开展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有关部门负责人、私营业主代表参加的单独或联合执法检查监督活动,强化对执罚执收部门的法律和民主监督,禁止对民营企业各类税外收费项目,提高职能部门依法行政水平。

3.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强化政府社会服务和管理方面的职能,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指导作用。政府应该结合本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从宏观上及时向民营经济提供行业和地域分布方面的指导信息,防止其盲目发展而导致的分散、低水平重复和过度竞争等问题。同时要注意培养行业的龙头企业,提高民营企业的规模和实力,为中小企业升级创造条件。由于民营经济有一定的行为短期化的特点,特别对环境保护注意不够,因此政府应该在这些方面加强管理,制定必要的标准,给以必要支持,提高民营企业生产的环保水平。

(二)积极发展民营经济的融资体系

在县域民营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资金匮乏一直是制约民营企业的瓶颈,需要加大落实金融改革力度,完善民营资本借贷机制。

1.积极创造条件,及早筹建和完善政府管理下的民营企业贷款担保基金,对符合申贷条件的民营企业实行担保,以降低银行(信用社)的贷款风险;对于确有发展前途的民营企业给予财政贴息;采取具体措施推进民间贷款担保基金的建立和扩展。

2.建立专门以县域民营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中小金融机构。目前,城市商业银行、县级合作银行及信用社等金融机构的放贷对象主要是国有企业,需要积极发展面向县域民营企业等中小企业的专门银行。可以考虑在原有国有商业银行内部中小企业信贷部的基础上成立专门银行,促进对县域民营企业融资的支持力度。

3.通过适当方式放宽民营企业贷款抵押条件。可以在评定企业信用等级的基础上,允许其以土地、有形资产等作抵押,降低申贷“门槛”。

4.为确保信贷投向对民营经济的有效支持,可以将各级金融机构对民营经济的支持成效与其经营业绩和经济利益挂钩,实行综合考评,同时可以考虑制订相关政策给基层银行信用社扩大授信额度并简化贷款手续。

(三)将现代企业制度引入家族制,使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既保留家族制,又淡化和提高家族制

1.首先要明晰产权,按照公司法来组建企业,家族式企业主要负责人之间要有明确的合约,分清各人的权利和义务及发生纠纷时承担相应的职责。

2.在家族式企业中引入职业经理人。通过职业经理人可以规范企业运作,避免企业在经营决策中的盲目和随意性。目前我国的职业经理人制度发育滞后,应尽快完善与之相应的聘用契约以及解决纠纷的法规依据,形成相应的职业经理人的职业操守和行为规范。

3.在家族式企业当中,应建立规范的制度来克服家族式企业的弊端。这种制度可以包括三个方面:治理制度、组织构架和企业文化。治理制度一方面可以保证所有权不会旁落,另外又可以激励经理人为企业工作。组织构架从企业流程出发,到绩效考核为止,能够有效地评估企业人员的贡献。而企业文化是“看不见的手”,从深层次上体现了一个企业的企业伦理。

(四)政府应加大工作力度,切实解决民营经济发展措施不落实的问题

首先要加强领导。县、乡两级在原来的基础上,应重新确定发展民营经济的专门班子,充实领导和工作力量,对民营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研究解决。

其次要严格考核。定期督察各地、各部门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情况,对发展快的予以表彰,对效果差的进行批评,直至做出处分。考核结果要纳入干部提拔使用标准。

(五)发展中介组织

通过中介组织,包括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审计所、咨询公司等为民营经济提供各种服务,帮助民营企业改进它们的制度,规范民营经济的发展。通过这类中介机构对企业的服务,可以提高企业效率,改善产品质量,降低成本。

(六)协助中小民营企业建立自治组织

目前,我国的行业组织还带有很强的行政管理的性质,与市场经济的要求不相适应,应建立属于民营企业自己的民间性、自治性的组织。一方面有利于民营企业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通过行业组合形成集体力量,开发共用性技术,提高资信和开拓市场;另一方面还可以以自治组织为依托,加强业界的行业自律。在这方面,温州的民间商会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它是当地民营企业家自己的组织,可以保护企业家自身利益,同时能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执行纪律。

(七)县域民营企业可以通过品牌建设促进落后产业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品牌是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是企业通向市场的门票、市场竞争制胜的重要法宝。针对目前县域民营企业规模小、数量多的特点,可以通过几家企业共创一个名牌的方式,提升企业的知名度,引导企业由过去的产品经营向品牌经营转变。

(八)解决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主整体素质不高的问题

县域经济发展建议篇4

一、目前我国县域民营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民营经济是指产权明确到自然人。民间经营的经济,包括个体私营和城乡居民控股的股份制经济。而县域民营经济又将民营经济的范围限定在县域范围内。从改革开放开始到2001年,民营经济(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规模迅速扩大。近几年在县域范围内,原有的国企及集体经济由于经营不善等原因逐渐退出或经过改制转为股份制企业或个体私营企业,县域民营经济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一)目前我国的县域民营经济主要集中于传统行业,产业趋同特征明显

我国县域民营经济主要分布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简单的加工产业,如建筑装潢和房地产业、冶金机械及加工制造业、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业、纺织服装业、运输业、餐饮业。这些行业进入壁垒低,制造技术及工艺简单,因此初期有利于民营经济的进入和资本的积累,随着国内的市场由卖方向买方市场的转变以及行业竞争的加剧,民营经济在传统行业的原始竞争优势开始面临来自其他方面的挑战。

(二)县域民营经济中,企业和个体户经营规模较小

近10年来中国私营企业平均注册资金由9.3万元增加到68.1万元,增加了6倍多,但是与国有企业及外资企业相比,增速较慢,资金规模依然相差很大。而个体户的注册资金平均只有1.4万元。在就业人数上个体户和私营企业在1999年底分别达到4760.3和2253.3万人。民营经济的就业中2燉3是个体户,1燉3是私营企业,可见个体户仍是目前县域民营经济的主体形态。近几年,个体工商户的增长速度已经放慢,私营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

(三)目前县域民营经济主要还是以家族式的管理模式为主

由于特定的发展环境,因此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县域民营经济表现出很强的家族控制特色,“董事长兼总经理”是最普遍的老板身份,大部分企业是投资者与经营者一体化。某地区抽查(吕从坤:《欠发达地区私营企业存在问题与对策》,2001年7月10日)50家私营企业,企业厂长(经理)、营销副厂长(经理)、主管会计等主要管理人员是家庭夫妻关系的占调查总数的62%;是父子、母子、兄弟、姐妹等直系血缘关系的占调查总数的16%;是叔侄、表亲、姨亲等家庭非直系血缘关系的企业占调查企业总数的10%;而没有亲戚关系的只有6家,占调查总数的12%。

(四)1998年以来,随着经济发展阶段的转变,县域民营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转型期,呈现出新的特点

1.各地的县域民营经济均以本地资源为基础,依托本地特色发展。

2.县域民营经济随着原始积累的初步完成,其发展模式和途径也出现新的变化,随之出现企业吸收就业能力弱化,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乏力等现象。近10年来中国的私营企业平均注册资本金由9.3万元增加到68.1万元,增加了6倍多,但是每个企业的从业人数从18.1人减少到13.4人,减少了1燉4多。“九五”以来,非国有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放慢,增速大幅下降,年均增长11.2%,平均增幅比“八五”时期降低31.7个百分点。分年看,增幅从1995年的22.8%回落至1997年的8.6%,1999年回落至6.8%,其中私营经济则由1996年以前的25%以上的增长速度回落到9.2%以下。(国家经贸委经济信息中心:“今年非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状况及2000年趋势简析”)。

3.目前县域民营经济呈现出显著的区域差异性的发展特征。发达地区县域民营经济在资本积累完成后,已步入产业升级和扩大产品外销比例的阶段,虽然中西部地区也正在着力培养后发优势,但是民营企业的规模和经营与发达地区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地区差异依然明显。

4.当前县域民营经济发展出现较大波动,行业内竞争加剧,中小企业的稳定性降低。民营企业由于过分集中于传统的产业,例如在加工制造业和运输业领域中,进入门槛较低,因此出现了过度竞争的现象,新生和倒闭数量都很多。在激烈的竞争压力下,企业规模扩大,从分散走向集中。逐渐对传统产品的生产进行改造,提高产品竞争能力。

二、县域民营经济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

(一)县域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欠佳

1.县域民营经济的法制环境不健全,民营经济的合法权益保护存在问题

尽管民营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一再得到肯定,但是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对于民营经济的认识存在误区和禁区,使民营企业在与集体和国有企业竞争中处于不公平地位。由于目前国家没有较完备的保护民营投资权益的法律、法规,各地区只有依靠地方性规章予以保障,缺乏统一而明确的法律界定,因而对县域民营经济经营过程中的各种经济纠纷的处理和裁定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民营企业的利益受损现象屡见不鲜。

2.管理执法部门作风急需改善

有的执法部门(包括上级部门)为了某种利益将“执法”变成“执罚”,以各种名目收费。有的则对民营企业吃、拿、卡、要,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民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同时民营企业审批程序仍很繁琐。通过调查发现,私营工业企业,从考察、立项、审批、筹建、运营到产品投放市场,关卡达20余个,涉及对民营经济收费(税)的单位38个,收费(税)项目40多项,正常办理需要3个月,如果不顺利,则时间更长。

3.硬性环境亟待改善

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跟不上民营经济的发展。近几年由于经济增长较快,各地方普遍出现了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现象,成为制约地方经济增长的瓶颈,对于民营经济的发展也不例外,因此对于硬件设施的投入需加大力度,改善基础设施环境,也可以采取措施引导民营投资积极参与,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

(二)中小企业发展缺乏国家有关部门足够的信贷支持

尽管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提出了加大对中、小企业信贷支持的要求,但在实际落实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其效果不如人意。

一是融资渠道单一。我国县级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主要是依赖民间借贷资金、职工保险金、社会集资等有限形式筹集发展资金,只有少数民营企业能够从农村信用社、城市信用社、县级农业银行、工商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融资。县域民营企业很难通过风险投资基金、资本市场等融资方式筹集资金;二是贷款困难。在县域范围内,民营企业难以真正享受“国民待遇”,县域民营企业在贷款过程中条件相当苛刻,与国有企业相比较,在贷款资质方面具有明显的劣势。有资料显示,我国民营企业通过银行贷款获得的资金仅占其发展资金的15%,这与其对国民经济发展高达60%的贡献率很不相称,我国县域民营企业也是如此。担保难、抵押难是县域民营企业贷款难的主要表现。

导致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

1.所有制歧视现象在县域范围内仍很严重,由于县域民营经济是非国有经济,所有制歧视导致县域民营企业在银行贷款过程中困难重重。

2.县域民营企业自身的缺陷也是影响其顺利获取贷款的原因之一。相当一部分民营企业发展潜力有限甚至没有发展潜力,因而无法获得银行青睐,不在优先融资的行列,同时由于某些民营企业管理上的非规范性和非科学性,导致县域民营企业资信度偏低。一些地方民营企业还存在恶意逃债的现象,影响了同类企业的信誉,导致银企关系紧张。

3.目前我国的金融体系存在的多方面问题也是制约民营企业融资的重要原因。一是大中型国有商业银行贷款限制苛刻,在对县域民营企业贷款过程中还要附加许多额外条件,同时对能够获得贷款的民营企业额度限制比较普遍,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民营经济的规模;二是缺乏针对民营企业的中小型银行。西方市场经济发达国家通常建立专门针对民营企业贷款融资的政策性银行,对企业的发展壮大发挥了重要作用;三是现行县域中小金融机构(信用社)自身发展不完善,在发展过程中面临诸多困境,对县域民营经济的金融支持力不从心。

(三)以家族式企业为主的民营经济随着规模不断扩大,管理机制问题逐步凸现

在县域民营经济的发展初期,家族式企业能够充分调动既有的人力资源,降低机会成本,理顺利益关系,降低内部沟通成本,降低监督、费用,有利于有效地完成原始积累的过程。随着家族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家族管理机制的问题凸现出来。

1.家族式民营企业在人力资源利用方面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存在裙带之风,绩效评价不公平,压抑了家族外员工的创新意识和工作积极性,不利于管理和技术人才的引进。民企虽然可以利用亲朋好友的可信度来降低企业内部“交易成本”,但是随着“关系”资源的枯竭,再增加这种资源成本就会很高。

2.县域家族式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决策随意化,对企业的发展难有长远规划。在碰到需要做出重大决策的时候,民营企业往往要么凭借自己的经验,要么跟别人学,缺乏符合市场和自身条件的长远规划,还处在小农经济“庄稼人不要问,人家种啥咱种啥”的初级阶段。全国工商联在国内21个城市做过一次抽样调查,大多数民营企业在决策中竟然以新闻报道、道听途说作为自己的决策依据。

3.在一些县域家族式民营企业中,由于公司治理结构薄弱,导致公司财务状况复杂,账目混乱,企业信用状况堪忧。

(四)经营策略和经营手段上短期行为严重

私营、个体经济在经营策略和经营手段上追求眼前利益的短期行为比较严重。一些私营、个体企业不是通过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来获得经济效益,而是通过各种不正当手段,侵害国家和消费者利益。有的经营思想不端正,违法经营,生产、经营假冒伪劣产品;有的偷税、漏税、逃税,逃避国家税收。

(五)产业升级困难较大

当前民营企业中的一些佼佼者已发展到较高水平,但大多数仍处于小规模粗放发展阶段。表现为企业规模小、布局分散、产品技术水平低、质量差、污染严重、资源浪费、经营中存在无序和违规问题、管理水平和经营者素质较低、市场竞争意识滞后等。“大生产小销售”、“坐店经营”这些陈旧观念仍在县域民营经济中占据主要地位。企业仍停留在劳动密集型的一般工业产品加工领域,目前有过度竞争的倾向,倒闭和新建的频率加快。受筹资能力、经营者素质、技术开发能力等限制,产业升级进展缓慢。

(六)县域民营经济中的劳资状况较差

私企中工人的利益往往被业主忽视。工人,特别是农民工常常超时工作,工资却不能按时发放,住宿、医疗、工作条件都很差,没有保险和养老金,经常引起劳资纠纷,劳资双方缺乏沟通的渠道。

(七)民营企业主的素质急需提高

在民营经济从业人员中,具有大中专文化的占0.75%,高中文化的占31%,其余的均为初中和初中以下文化。文化素质低下使他们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瞬息万变。同时,民营企业技术人才十分匮乏。私企很难得到技术精良的工人,因为国企能提供较为有保障的岗位和社会保障,包括住房、户口和医疗等,而私企相应的激励措施有限。

三、相关的政策建议

(一)改善民营经济生存环境,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1.要促进县域范围民营经济的发展,首先从大的体制环境方面,对于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的地位问题,需要加大宣传力度,从思想上消除民营经济发展的观念性障碍,强调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使广大干部群众尤其是职能部门的干部职工受到教育,深化认识,转变观念,为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同时要加强对县域民营经济的理论研究,目前在民营经济运行规律、发展趋势、成功经验和失败启示、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的理论研究落后于实践,无法对县域民营经济的发展起到指导作用。

2.在县域范围内,加大监督和整治力度,从根本上消除阻碍民营经济发展的体制性和政策性的障碍。理顺各职能部门的关系,规范部门行为,明确一个对民营经济实行统一管理的权威部门,坚决杜绝只收费不服务和相互扯皮现象的发生;严厉整治“四权”,即对民营经济有审批权、收费权、检查权、执法权的单位和执法人员,采取专门监督、社会监督并定期组织开展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有关部门负责人、私营业主代表参加的单独或联合执法检查监督活动,强化对执罚执收部门的法律和民主监督,禁止对民营企业各类税外收费项目,提高职能部门依法行政水平。

3.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强化政府社会服务和管理方面的职能,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指导作用。政府应该结合本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从宏观上及时向民营经济提供行业和地域分布方面的指导信息,防止其盲目发展而导致的分散、低水平重复和过度竞争等问题。同时要注意培养行业的龙头企业,提高民营企业的规模和实力,为中小企业升级创造条件。由于民营经济有一定的行为短期化的特点,特别对环境保护注意不够,因此政府应该在这些方面加强管理,制定必要的标准,给以必要支持,提高民营企业生产的环保水平。

(二)积极发展民营经济的融资体系

在县域民营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资金匮乏一直是制约民营企业的瓶颈,需要加大落实金融改革力度,完善民营资本借贷机制。

1.积极创造条件,及早筹建和完善政府管理下的民营企业贷款担保基金,对符合申贷条件的民营企业实行担保,以降低银行(信用社)的贷款风险;对于确有发展前途的民营企业给予财政贴息;采取具体措施推进民间贷款担保基金的建立和扩展。

2.建立专门以县域民营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中小金融机构。目前,城市商业银行、县级合作银行及信用社等金融机构的放贷对象主要是国有企业,需要积极发展面向县域民营企业等中小企业的专门银行。可以考虑在原有国有商业银行内部中小企业信贷部的基础上成立专门银行,促进对县域民营企业融资的支持力度。

3.通过适当方式放宽民营企业贷款抵押条件。可以在评定企业信用等级的基础上,允许其以土地、有形资产等作抵押,降低申贷“门槛”。

4.为确保信贷投向对民营经济的有效支持,可以将各级金融机构对民营经济的支持成效与其经营业绩和经济利益挂钩,实行综合考评,同时可以考虑制订相关政策给基层银行信用社扩大授信额度并简化贷款手续。

(三)将现代企业制度引入家族制,使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既保留家族制,又淡化和提高家族制

1.首先要明晰产权,按照公司法来组建企业,家族式企业主要负责人之间要有明确的合约,分清各人的权利和义务及发生纠纷时承担相应的职责。

2.在家族式企业中引入职业经理人。通过职业经理人可以规范企业运作,避免企业在经营决策中的盲目和随意性。目前我国的职业经理人制度发育滞后,应尽快完善与之相应的聘用契约以及解决纠纷的法规依据,形成相应的职业经理人的职业操守和行为规范。

3.在家族式企业当中,应建立规范的制度来克服家族式企业的弊端。这种制度可以包括三个方面:治理制度、组织构架和企业文化。治理制度一方面可以保证所有权不会旁落,另外又可以激励经理人为企业工作。组织构架从企业流程出发,到绩效考核为止,能够有效地评估企业人员的贡献。而企业文化是“看不见的手”,从深层次上体现了一个企业的企业伦理。

(四)政府应加大工作力度,切实解决民营经济发展措施不落实的问题

首先要加强领导。县、乡两级在原来的基础上,应重新确定发展民营经济的专门班子,充实领导和工作力量,对民营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研究解决。

其次要严格考核。定期督察各地、各部门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情况,对发展快的予以表彰,对效果差的进行批评,直至做出处分。考核结果要纳入干部提拔使用标准。

(五)发展中介组织

通过中介组织,包括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审计所、咨询公司等为民营经济提供各种服务,帮助民营企业改进它们的制度,规范民营经济的发展。通过这类中介机构对企业的服务,可以提高企业效率,改善产品质量,降低成本。

(六)协助中小民营企业建立自治组织

目前,我国的行业组织还带有很强的行政管理的性质,与市场经济的要求不相适应,应建立属于民营企业自己的民间性、自治性的组织。一方面有利于民营企业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通过行业组合形成集体力量,开发共用性技术,提高资信和开拓市场;另一方面还可以以自治组织为依托,加强业界的行业自律。在这方面,温州的民间商会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它是当地民营企业家自己的组织,可以保护企业家自身利益,同时能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执行纪律。

(七)县域民营企业可以通过品牌建设促进落后产业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品牌是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是企业通向市场的门票、市场竞争制胜的重要法宝。针对目前县域民营企业规模小、数量多的特点,可以通过几家企业共创一个名牌的方式,提升企业的知名度,引导企业由过去的产品经营向品牌经营转变。

(八)解决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主整体素质不高的问题

县域经济发展建议篇5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是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解决“三农”问题的切入点,也是推动我市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关健。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市县域经济总量不断扩张,财政实力迅速提升,城乡居民收入持续提高。但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问题和因素仍然存在,并阻碍了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步伐,促进县域经济科学发展仍然任重而道远。

一、发展现状

(一)发展加速

进入新世纪以来,荥阳结合独特的区位优势,主动接受郑州的辐射和带动,通过城镇化打造工业发展平台,通过工业化夯实城镇化基础,通过城镇化与工业化的良性互动反哺农业,县域经济发展明显提速。2010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358.8亿元,年均增长11.9%。全市12个乡镇有10个跨入河南省百强乡镇行列,成为全省百强乡镇最多的县(市)。综合实力跃居河南省第2位,进入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

(二)工业发力

市委、市政府一直把壮大工业经济作为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突破口来抓。全市在不断扩大工业经济存量的同时,大力实施名牌战略,工业名牌竞争力不断增强。少林汽车、博大挂面先后荣获中国名牌,高山阀门、三一面粉获国家免检产品称号,另外还有5个省级名牌、6个省级免检、8个省级优质产品,拥有名牌名优的总数位居全省各县(市)前列。

(三)收入增长

2010年,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05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892元,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达到25547元,年均分别增长12.6%、13.4%和14.5%。2010年,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3.0%和29.4%,居民生活水平已从过去的温饱型上升到现在的小康型,并逐渐向富裕型转变。

二、存在的制约因素和问题

(一)“瓶颈”制约仍然突出

资金、土地仍是当前发展县域经济面临的两道难题、两大“瓶颈”。大量的中小企业、民营企业,深受“失血”之痛、征地之苦、发展之难,致使一批企业不能“满负荷”生产,一批项目不能及时上马或按时投产,难以发挥出应有的扩张效应。

(二)部门权利交叉、政策不协调,导致县级政府执行难

国家各部门、各行业出台的所有法律、法规、制度、政策最终都要由县里来具体落实。但一方面,现实中各部门、各行业都从各自的利益出发,出台的法规或政策时有矛盾或冲突,没有很好地协调起来,到县里具体执行时则无法操作。例如,《土地法》与《森林法》之间有很多不协调的地方,工商、食品卫生监督与技术监督的职能都有很多界定不清的地方等。另一方面,当各部门给县里布置的任务发生冲突时,没有一个权威机构进行协调,从而影响工作开展。

(三)对县域投入不足,县、乡基础设施落后

长期以来,国家对农村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很少直接投资,主要靠县、乡政府多方拼凑和农民集资来解决,乡村道路、用电、学校、医院等社会事业欠帐太多,农民享受不到起码的国民待遇。农村税费改革后,原由乡统筹、村提留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的资金断了来源,加上县乡财力有限,基础设施落后的问题越发突出。一些原来建好的乡、村道路和农村小学的维修也难以为继

三、建议

(一)建议以新的视野发展县域经济

就是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大背景下,看待和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县域经济是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结合体,城镇是中心,农村是基础。县域经济大发展,离不开城市化、工业化的加速推进,也离不开“三农”的发展和农业基础的稳固。从荥阳的实践看,这几年我们以新农村建设、农村创建等工作为抓手,努力构建“城乡互动、比翼齐飞”的发展格局,但具体以工促农怎么促,以城带乡怎么带,我们还在摸索中,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相比县城仍然比较薄弱。因此,希望上级党委、政府能在统筹城乡发展方面,给予我们更多的政策支持和指导。

(二)建议以新的导向发展县域经济

县域经济发展建议篇6

随着济南市政府经济战略的制定和调整,章丘市近年来取得了较为显著的经济发展成绩。通过大量地区经济优势条件的挖掘和应用,以及明水经济开发区的建设,章丘市县域经济增长速度明显。但是,面对丰富的区位和地域资源,章丘市必须进一步加大资源开发和运用的力度,打造特色经济体系,以取得更为突出的经济发展成果,打造山东地区优秀县域经济标杆。

一、章丘市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章丘市作为济南市副中心城市,东连淄博,南交泰安、莱芜,地理优势显著。在2015年全国百强县排名中,章丘市位居第46位,也是济南唯一上榜县级市。据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章丘市全市生产总值833.9亿元,较2013年增长9.7%,第一产业增加值为81.3亿元,第二产业增加502.6亿元,第三产业增加250亿元,增长幅度整体较为可观。章丘市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社会综合实力较强,依托省级中心济南市,章丘市经济发展势头非常乐观。目前,章丘市拥有100多家大型工业企业,如海尔、重汽、银鹭等国内知名企业,同时明水经济开发区内一干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迅速,形成了较强的区域影响力。

二、章丘市县域经济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财政收入比重较小

2014年,章丘市地域财政总收入为62.4亿元,较上年增长3.3%,地方财政预算收入仅为43.4亿元,国税、地税收入为55.2亿元。综合来看,章丘市财政收入保持着增长趋势,但是与国内其他优秀县级市相比仍旧保持着一定差距。财政收入比重较少,暴露出章丘市经济发展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财政收入的不足,将直接导致政府经济鼓励政策和各项经济发展战略难以落实,使县域经济发展后劲不足。

(二)经济增速较为缓慢

从章丘市产业结构来看,第二产业是章丘市经济的重要支柱。然而,随着国内经济整体增长速度的放缓,章丘市县域经济发展也呈现出一定的疲态。特别是随着国内房地产业的低迷,以及全球经济活跃度的下降,导致工业产业发展也因此受到较大影响。章丘市主要的工业企业,如海尔、重汽等一批知名企业经济效益下滑。与此同时,政府对于第三产业的扶持力度存在一定的不足,导致旅游业等产业发展缓慢,而这也严重限制了地区经济的整体发展步伐。

(三)资源优势未充分利用

章丘市资源优势显著,无论是自然资源、区位资源还是历史文化资源都拥有着极大的开发价值。以历史文化资源为例,章丘市历史悠久,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且章丘市是龙山文化的发源地,在国内外都拥有较强的影响力。其次,章丘市境内拥有大量的古建文物及遗址保护单位,如王推官遗址、兴国寺、白云寺以及三清观等,都极具旅游价值。但是,目前章丘文化旅游业整体发展趋势并不理想,大量资源未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

三、章丘市县域经济发展对策

(一)加大政府政策扶持力度

针对章丘市县域经济发展,章丘市政府必须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为地区经济发展创造更为良好的政策环境。特别是随着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地方政府必须加强政策调整,为企业发展提供充足动力。例如,对于工业企业、房地产企业,地方政府应该适当降低企业财政负担,使企业获得更为充足的经营和发展资金,保持企业良好的发展势头。其次,章丘市政府必须加强对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的政策扶持,制定更为科学、合理的支持政策和扶持计划,使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获得更为良好的发展空间,并依靠新兴产业来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保持县域经济的整体良好发展势头。

(二)加强经济结构调整

就目前章丘县域经济现状来看,第二产业仍旧是章丘市的主要经济支柱。对此,章丘市政府必须加强经济结构调整,积极发挥第三产业影响力,提升机构合理性,推动县域经济发展。首先,政府必须明确第三产业地位,加大第三产业扶持力度。章丘市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这为旅游业、住宿餐饮业以及房地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章丘市政府应该根据产业具体情况,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业,借鉴和学习其他地区的旅游发展经验,打造生态化旅游新概念,使旅游业成为章丘市特色产业,并带动其他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三)提高地区开放水平

地区开放水平的提高,对于章丘市县域经济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首先,依托重要的区位优势,章丘市应该加强对交通物流运输部门的建设,形成山东省中部物流运输中心,充分利用地域资源,提升地区开发水平。其次,章丘市需要进一步加强招商引资工作,细化目标任务,明确招商方向和重点,走精准招商路线,以带动地区企业发展,促进地区经济的稳步发展。

四、结束语

综上,章丘市县域经济的发展,必须注重对产业结构调整,充分发挥和利用区域资源优势,加快特色经济建设,提高地区开发水平,以进一步提升政府财政收入,打造特色经济发展路线,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县域经济发展建议篇7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7)01-0087-0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得到了较快发展,特别是在县域经济中,非公有制经济已占据了半壁江山。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县域生产力的发展,对扩大县域就业和再就业,维护社会稳定,增加地方财政收入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当前县域非公有制经济在发展中也存在着不少障碍和问题,其中融资难问题一直困扰着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金融在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方面存在着信贷支持力度小、服务品种少、金融服务不到位等问题。党的十六大在报告中明确指出:“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实践证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一种趋势,也是势在必行的。县域金融如何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实现金融与县域非公有制经济的和谐发展,是本文主要探索的话题。

一、金融与县域非公有制经济和谐发展的主要障碍

1.县域非公有制经济不规范阻碍了金融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支持。一是缺乏完善的科学管理机制。相当多的非公有制经济管理以家族经营方式出现,实行的是“家长”式管理,存在管理的家族化与经营的专业化矛盾,企业管理人员的文化素质与经营管理的实际要求存在较大差距,管理方式落后,科学性差,管理水平低,阻碍了企业自身的发展。二是规模小,素质低,竞争力弱。大部分非公有制企业以中小形式出现,自有资金有限,设备陈旧,经营条件较差,加之从业人员素质不高,产品研究开发能力低,企业市场竞争能力不强,抵御风险能力差。三是经营行为不规范。由于经营管理人员“一家子”,大部分非公有制企业经营仍然停留在“作坊式”,财务制度不健全,相关财务账表存在着真实性问题。[1]非公有制经济的自身条件,难以满足银行现有的贷款条件,影响了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其的信贷支持。

2.县域非公有制经济与银行之间信息不对称,制约了金融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支持。我国的信用信息体系建设起步晚、发展慢,有关信用管理的全国性法律法规基本没有,目前企业、个人信息被相关职能部门垄断与分割,给征信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直接影响到企业、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建设,银行与非公有制经济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如人民银行作为《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构建者,县域人民银行在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收集方面,由于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的保障,政府职能部门之间信息封锁、不配合、不协调,信用信息采集难度大,采集的数据也不全面,大量已注册登记的中小企业,因未与银行发生借贷关系也未办理贷款卡致使其信用信息未能采集游离在企业征信体系之外,由于金融机构无法查询到这些企业的基本信用信息,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十分突出。

3.商业银行缺少支持县域非公有制经济的热情。县域商业银行基本上为工、农、中、建四家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这四大商业银行省分行远离县域经济,只盯着大企业、大项目和少数垄断行业,把县域分支机构视同“储蓄所”,片面地强调县域贷款风险大,即便是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之类,虽由财政担保基金提供了80%的风险担保,部分商业银行仍然认为其风险较大,不愿对县域分支机构授权授信。

4.银行不能为县域非公有制经济融资提供所必须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县域金融机构除农村信用社对非公有制经济保持支持外,商业银行基本上从这一服务领域退出,农业发展银行和邮政储蓄自成立之日起就没有对非公有制经济融资提供过服务。而国有经济大量从县域经济退出后,为银行留下的是巨额的不良信贷资产,银行信贷资产风险的骤然放大,给商业银行带来了危机感,出于信贷资产风险防范的考虑,商业银行普遍上收了对县域银行的授权授信,一些银行出台的管理制度,明显约束了县域银行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支持,表现为:抵押贷款要求高,担保贷款要求严,信用贷款被封死;为防范和控制风险,商业银行制定了严格的信贷风险控制制度,加大对信贷管理人员的考核和责任追究。但银行在信贷风险控制制度设计上存在缺陷,严格的信贷责任追究制度与贷款经营中的客观风险相悖,没有兼顾责、权、利的统一,强调对责任的追究,缺少相应的激励,制约了信贷人员的积极性,县域银行只能把存款上存,获取稳定的利差。

二、实现金融与非公有制经济和谐发展的对策建议

1.增强非公有制经济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要立足于努力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破除家族制的管理模式,改变“任人唯亲”的现状,整章建制,规范管理,合法经营,加强培训,不断提高企业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树立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实现经营管理的规范化,创造条件最大程度地满足金融机构的贷款要求。

2.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增进银行与非公有制经济之间的信息交流。首先,要进一步完善《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加快《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建设;要加快有关征信的立法,通过法律法规规范相关职能部门对企业、个人信息资源的传递、整合,尽快将公安、工商、税务、保险、通讯等部门掌握的企业、个人信用信息统一纳入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建立起一个数据齐全、资源共享的信用信息交流平台。其次,非公有制经济要强化信用法制观念,提高企业经营的透明度,坚持守信为本,诚实经营;要主动参与社会诚信建设,立足于与银行之间构建长远的借贷关系,通过日常的业务交往,增进银企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信任。

3.各职能部门要积极推动商业银行对县域经济的支持。当前,我国正在进行一场金融体制改革,这场改革不是推倒重来,而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系统升级”;衡量改革是否成功的标准,应该是商业银行是否更具竞争活力,是否更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因此,商业银行要增强社会责任意识,把支持地方经济发展视为己任;央行和银监部门要强化对金融机构执行货币政策的引导与监督,积极推动商业银行对县域经济的支持;地方政府要主动与商业银行沟通,使商业银行对县域经济发展规划、金融生态环境、司法的独立、公正等有新的了解,增强商业银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的信心。

4.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加快金融改革,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服务,是银行金融机构和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必由之路。一是要改革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信贷管理体制。县域金融机构要增强服务意识、创新意识,要以与时俱进的态度,完善富于活力的金融产品创新机制,在规范信贷资金风险防范机制的同时,结合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特点,量身定做金融产品和服务,建立高效的非公有制经济贷款审批机制,增强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支持力度。二是扩大县域农业发展银行业务经营的空间。让农业发展银行承担更多的带有政策性任务的金融业务,如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经营农业生产资料、经营加工农产品的非公有制企业的扶持,支持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等,填补商业银行经营服务的盲区。[2]三是加快邮政储蓄的改革。县域邮政储蓄机构的存款逐年增加,如同“抽水机”把县域的资金抽走,因此,要认真研究探讨县域邮政储蓄机构存款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途径和办法。

5.金融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和谐发展需要地方政府的支持。实现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金融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有效支持,需要地方政府的密切配合和政策扶持。一是地方政府要加快对非公有制经济政策扶持体系的建设,简化对非公有制经济的监管内容,做到多支持、少限制,多服务、少干预,多给予、少索取,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做大做强。二是加快非公有制经济信息服务体系的建设,建立由政府牵头,各职能部门参与,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非公有制经济信息服务体系,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业、技术、产品市场等信息服务。三是加大财税扶持力度,研究建立对非公有制经济财税扶持的长效机制,如对非公有制经济创业期、产品引入期、企业新增就业岗位等给予减免税收的优惠;对银行贷款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创业、产品开发取得的利息收入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以平抑贷款风险,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对非公有制经济的信贷支持。四是优化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推动非公有制经济诚信经营,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的长效机制,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强化非公有制经济的信用观念和守信意识,维护司法的独立和公正,切实保障银行合法权益。五是加快非公有制经济融资担保体系的建设,建立以市场运作为主的、管理规范的融资担保体系,为非公有制经济融资提供必要的担保。

县域经济发展建议篇8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1-0317-02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城市基础设施条件的不断改善,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对服务业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经济环境和消费趋势的变化,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内在动力。特别是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传统的外向型产业结构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而第三产业是引导和扩大国内需求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扶植和鼓励的重点领域。为此,当前,湘南地区积极推进第三产业发展,对实现县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有着积极意义。

一、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为第三产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一)积极引导企业开展职业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综合素质

努力营造尊重人才、善待人才、用好人才的社会环境:一是培养选拔懂经济、善管理、能干事、会创业的党政领导人才,形成团结战斗的领导班子群体。二是培养孕育一批本土经营管理人才。三是引进和培养一支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二)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在城镇建设过程中,聘请国内一流的专家学者为制定规划、设计城市、指导发展,完善、优化城镇基础设施功能,努力改善城镇生态和人居环境,加强法制建和精神文明建设,加大治安综合治理力度,构建诚信社会、法制社会,高度重视安全生产,积极化解矛盾纠纷,营造良好的产业、政务、生态、法治和人文环境。

(三)加快改善城市公共交通

改造旧城区道路,通过架设高架桥和环市高速才是缓解市内交通拥堵的有效途径;拓展公交车运营,推行“公交优先”的发展策略;整顿提升出租车运营,适量增加出租车数量,强化出租汽车公司的管理监督,多家公司共同运营进行竞争。

(四)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注重政策的连续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充分发挥传媒和舆论导向作用,鼓励创业和发展。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实行公开承诺制和“一站式”服务。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政务公开。切实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水平,保护从业企业和个人的合法权益,切实做到监管和服务的统一。

二、以提升第三产业竞争力为突破口全面完善公共服务业

(一)鼓励发展高档商务服务业

主要发展高档欢商业写字搂和高档商务酒店,要在税收、人才等方面对商务服务业的发展予以扶持,加快发展法律、公证、会计、审计、信息、评估、广告、研究与咨询、计算机及相关服务等各类商务服务,培育壮大证券、保险、房地产、劳动力、人才、法律服务等市场中介组织,逐步形成种类齐全、分布广泛、运作规范的商务服务体系。

(二)扶持发展会展业

第一,政府要着重加强会展场馆的建设与运营管理。第二,发展壮大会展活动,改变其运作机制。第三,会展业与工业、商贸、住宿餐饮、文化和旅游业的有机结合,打造系列专业会展品牌,丰富会展内容,提升会展水平。第四,加强与长株潭的合作,组建会展城市联盟,把湘南地区建设成为有较强区域辐射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专业会展基地。

(三)提升科技和信息服务业

1、功全面强化科研体系。加大投入,推动高新技术研发平台建设,不断强化科研力量。加强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为企业提供科技成果、技术信息、政策咨询、项目中报等服务。鼓励和引导银行、企业牵头组建风险投资机构,吸引民间资金进入高新技术领域,健全知识产权交易机制,加速高新技术转化。打破条块分割、相互封闭的格局,实现全社会范围内科技资源共享,推动自主创新,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鼓励高新技术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形成比较完善的产业链,培育具有市场前景的高新技术企业和项目。

2、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电子商务深入开展。促进社会公共服务信息化建设,重点发展就业、社区服务、文化、教育、卫生、社保、市政等具有公共产品性质的信息化服务。加强信息化社区的建设,推动居民生活方式的转变。加强企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提高为中小企业提供专业化和综合的能力,引导大型企业利用科学高效的信息应用系统推动产业化进程。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加大政务信息公开力度,提高政务信息速度,加强行政审批、行政价理、税费征收等的透明度,提高政府办公自动化水平和服务效率。

3、积极发展多层次的教育业

(1)巩固发展基础教育。要积极创新学前教育投入与管理机制,不断提升学前教育整体水平。切实提高初中、小学教育入学率,实现义务教育全部免除学杂费。放开高中阶段教育市场,建立多元化办学体系。加大农村义务教育投入,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

(2)优化提升高等教育。重点培养符合本地产业发展需要的理工类、服务类专业人才。适度扩大办学层次和规模,吸引国际国内名校合作办学,扩大境外学生培养规模,提升一综合研究和教学水平。深化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健全政策和服务体系,拓展和完善毕业生就业市场。

(3)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构建初、中、高级相互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质量。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调整办学方向,扩大物流、旅游等专业人才培养规模。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强化校企合作和人才引进,提高职业教育水平。推动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实施。建设毕业生就业网络信息平台,为供求双方提供便捷的公共信息服务。推动职业院校和企事业单位合作,拓展委托培养和对口培养机制,不断拓宽人才就业渠道。

4、调整优化医疗卫生业

加强城市医疗服务人员队伍建设,引进聘请高级专业技术医务人员,重点培养本地医务人员外出进修学习,为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奠定基础;加大技术交流协作的力度,争取先进医院专家的技术支持;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健全覆盖城乡的预防保健网络;加强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和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扩大医疗服务覆盖面;加强健康保障体系建设,积极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立和完善城市低保人员基本医疗保障。

(4)加强卫生监督体系建设。大力推进卫生监督体系改革,加强食品药品监管,提高综合执法力度。

5、全面繁荣体育业

(1)全面开展群众体育活动。进一步扩大体育场馆设施建设,增强体育场馆设施的密度,提高人均体育设施拥有量,为民间体育活动的开展提供良好的条件。加强体育教育和宣传,增强群众体育健身意识,逐步扩大体育锻炼人数。积极组织开展大型全民健身活动,打造具有地方特色和较强影响力的健身活动品牌,形成新型的群众体育文化和良好的体育活动氛围。

(2)积极搞活体育产业经营。推进体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离,明确政府行为边界,规范体育行业管理。鼓励各种社会资本进入体育产业。积极发展竞赛表演、体育培训等体育组织和经营实体。对体育场馆采取多元化经营,构建政有与市场共建的体育发展格局。

6、巩固充实社区服务业

(1)创新服务管理体制。政府加大投入,以提供廉租房的形式降低外来务工人员沟生活成本,并鼓励他们从事社区服务。另外,对入住廉租房的人员进行统一规范化管理,培养一批稳定的具有各种技能和实际经验的专职服务人员,并通过建设信息网络平台,提供服务需求信息,以统一的制服、规范的服务、合理的收费,提供社区服务。

(2)完善服务供给体系。加强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加快发展养老托幼、医疗保健、家庭教育、婚姻殡葬等服务,健全服务网络,完善服务功能。引导各类服务设施对社区开放。组织开展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建立志愿服务激励机制,壮大志愿者队伍,提升志愿服务水平,形成广覆盖、多层次、社会化的服务体系,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社会化服务需求。

三、以金融创新为切入点努力培育新兴第三产业

(一)大力推进金融服务创新

积极探索金融服务创新,对于加快金融领域改革具有探索性意义。着重推动民间资本的盘活、规范,通过信托基金、风险投资、小额贷款、产权交易等途径引导资本流通。同时,政府要加强监管,控制金融风险。

(二)努力培育文化(创意)产业

借鉴国内外发达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促进科学文化资源的有效集中和合理配置,为各种创意产业提供发展平台,为国际间的广泛交流与合作创造条件,发展集创意企业孵化、产品设计制作、文化人才培养、文化产品展示、文化产品交易、文化服务及文化旅游为一体的文化创意产业。

四、以旅游业为龙头迅速提升生活服务业

(一)全面拓展旅游业

1、要大力提升旅游业的服务水平。整合旅游资源,延长旅游线路;培育重点旅游项目,实施旅游差异化发展策略。建设融“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全方位旅游服务体系,带动相关行业发展,把湘南地区打造成为国际知名的特色文化旅游区。

2、加强区域合作,广泛开拓一市场。各地在旅游景点、旅游路线、旅游设施建设方而加强协调合作。利用自身差异化的旅游产,以市场、产品、资金为纽带,与周边城市以及区外城市开展合作,在旅游客源、旅游活动、旅游宣传方面实施联动,形成互补性的旅游产品组合,捆绑促销,提升国际国内知名度。

3、强化旅游管理,优化旅游环境。要加强旅游市场监管与旅游公共服务建设,建立质量监督和旅游公告制度,为游客提供旅游质量保障。建设旅游指示导向系统、旅游咨询服务系统和旅游公交专线系统,为游客提供完善的旅游公共服务。要以打造旅游精品工程为目标,对各主要旅游项目,按照国家景区评级标准,分别制定评级目标,对相关责任人实施目标责任制,促使各景区在景区环境、景区标识、服务设施、服务质量等方面向国家标准看齐。

(二)梯次发展房地产业

合理规划住宅类地产项目,适度发展高端度假型和商务型居住项目,加快生态化、智能化住宅小区建设,提升房地产建设水平,吸引大型企业、金融机构总部或者区域性总部落户。要大力整顿和规范房地产市场,调整优化住房供应结构,建立合理的住房供应体系,着力增加面对外来务工人员的普通商品住房、经济适用房和廉租住房供应。完善住房产权制度,大力发展住房二级市场,形成完善的房地产交易体系。发展和规范房地产咨询、评估、等中介服务,促进房地产中介市场的健康发展。规范物业管理服务项目、服务标准和收费标准,全面提高物业管理水平,促进房地产业与城市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加快房地产市场信息化建设,向全社会提供高效、快捷的信息服务和交易服务。建立有效的房地产市场运行监测和顶警预报机制,加强市场监督,保证房地产市场有序运行。

(三)积极提升住宿、餐饮、商贸和休闲娱乐业发展力度

住宿、餐饮、商贸和体闲娱乐业是生活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与旅游业的发展也有较强的关联关系。要以有效改进服务质量来提升服务竞争力,使之发展成为拉动消费、繁荣城市经济的重要产业。在发展中要严抓服务质量。要在扩大住宿、餐饮、休闲娱乐服务供给的基础上要着力提升质量、做优做精。要制定实施严格的分类标准和服务标准,培养正确的服务意识,使各项生活服务向规范化、优质化方向发展。先从大型企业做起,星级酒店、高级娱乐会所率先统一规范服务标准,服务人员须通过专业培训才可持证上岗,从仪态、衣着、谈吐、态度等各方面规范服务人员。以“人性化”为服务理念,注重服务细节,使顾客真正感受到“宾至如归”。同时,要借助市场力量,降低服务价格。以优惠、补贴等多种形式降低服务企业生产成本,在打造本地服务品牌的同时引进国内外先进服务企业,通过竞争降低服务价格。

五、以物流业为先导优化产业结构拓展生产服务业

(一)优先发展现代物流业

1、进一步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高速公路主骨架和国省道公路网络建设。在市区级公路的规划建设上,对内要重点加强各区县、主要交通枢纽与主城区的联系,加强主要交通枢纽之间的联系,对外重点拓展与外地的联系,形成以衡阳为辐射源和中转点的、层次分明、通达便捷的现代公路交通网络。通过加强与铁路部门合作,构建以铁路运输为主的运输网络,方便货物进出。

2、加快物流载体建设。第一,全力推动专业物流园区的建设,以及物流企业、专业工场的进驻。第二,以信息化提升物流园区建设,整合物流信息资源,建立开放的物流电子商务平台,提供各种有效的物流服务信息,通过多样化的物流信息服务,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提高经营效率。第三,对物流交易信用与安全进行认证,支持物流市场的规范化管理。第四,加强地区物流合作,与区域内重要城市间搭建长期的物流信息交流机制和物流项目合作机制,形成稳定的物流线路和物流网络。

3、培育现代物流企业。第一,积极引导大型工业企业实施“主辅分离”,将其物流业务剥离出来,成立专业的股份制公司,实行社会化运作。第二,加强对外招商引资,强化对外合作,吸引一批国内外知名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设立分公司、区域分拨中心、配送中心,推动本地企业与国内外知名企业的合资合作,提升本地物流企业技术及管理水平。第三,与国内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的相关专业建立对口合作关系和人才培养机制,鼓励本地职业院校大力发展物流职业教育,重点引进具有现代国际物流企业工作经验、掌握先进物流管理理念和技术的高端专业人才。

(二)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的比例

首先,在指导思想上要端正对第三产业的态度,尊重三次产业的划分,把第三产业纳入与第二产业共同主导发展轨道。

其次,积极主动推进城镇化进程,为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土壤条件。要强化中心城镇的功能,要完善城镇公用服务设施及其它基础服务设施,要激发第三产业中第二层次行业的活力。为此,要尽快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城区化发展规划,营造有利于城镇化发展的政策环境,要本着功能互补、布局合理的原则对三次产业的发展体系作出科学规划。

参考文献

[1] 王雪娟,陕西第三产业发展建议,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3

[2] 徐沁,第三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选择――扬州休闲旅游到休闲产业,商场现代化,2009.3

[3] 顾雅青,中部地区第三产业区域分工研究,特区经济,2007.6

县域经济发展建议篇9

中图分类号:F812.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3-000-02

我国现行财政体制主要是指1994年确立的分税制财政体制,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按照税种的不同把税收收入分为中央税、地方税以及中央和地方共享税,从而确定了中央和地方各自的收入来源。具体到县一级,又因各省情况不同而有不同的管理体制,但分税制的基本框架没有改变。以辽宁省为例,现行的财政体制仍然是以分税制为基础,同时在2010年省政府又对省与县之间的财政体制进行了一定调整。主要内容包括: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收分配体制基本不变,但在省与县之间,将原来属于省县共享税种的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和房产税全部下划为县级收入,同时县需要向省上解税收以保障省级财力。为了弥补县级财力不足,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从中央到省、市均给县安排一定数额的转移支付资金。此外,还有各种收入增量返还等奖励措施,用以激励县级政府大力增加财政收入。在财政支出方面则是通过明确划分事权来确定支出范围,县级事权主要包括义务教育、区域内基础设施建设、社会治安、环境保护、行政事务管理等事项,近年来又增加了社会保障、失地农民生活保障、社会公共卫生应急等事权。县级政府要利用现行体制下取得的财政收入来为上述事权买单。

一、现行财政体制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总体上看,现行财政体制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既存在很大的促进作用又存在一定的不适应性。

1.分税制财政体制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从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看,分税制财政体制壮大了财政收入规模,加快了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体制激励作用明显,地方经济快速发展。现行财政体制,明确中央与地方的收入来源,激励地方大力开展经济建设,提升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从而提高税收规模。例如辽北某县从本世纪初提出“税源经济”的理念,通过发展陶瓷、绿色食品加工、风力发电、轻工家电、牛产业、通用航空等实体经济培植税源,使县域经济和地方财政收入驶入了高速增长的快车道。全县国民生产总值从2000年的18.6亿元增长到2014年的313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从2000年的0.38亿元增长到2014年的27.8亿元。

二是收入结构不断优化,地方财政实力逐步增强。分税制财政体制确立了以税收收入为主,非税收入为辅的的收入结构,上例中的辽北某县通过加大对税收收入的征管力度,加强非税收入管理,实现了财政收入的高速增长,同时把税收收入占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比重控制在80%左右,提高了收入质量,增加了地方可用财力。

三是转移支付调节了地区间收入差异,促进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在分税制体制下从中央到省、市均给县级安排了大量转移支付资金,有效促进了县级发展。本世纪以来,辽北某县公共财政预算支出连年高于预算收入,财政自给率在最低的年份仅为38%左右,在最高的年份也没有超过70%,大量的教育、科技、卫生、文化、农田水利、植树造林等项目均靠上级转移支付资金安排,给该县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巨大动力。

2.分税制财政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在体制上未能更多让利地方。首先从整体上看,中央在分税制中占大头,地方占小头,而在地方收入中按照省、市、县的层级层层递减,县级收入处于占比最小的地位。这就造成了财力高度向上级集中,县要依靠上级转移支付支持才能保证财政正常运转。其次从税种划分上看,税源集中、稳定性强的收入大都划为中央和省级收入,而税源分散、征管难度大、增收潜力小的税种则属于县级固定收入。

二是在共享税种分配上划分比例不合理。例如在工商税收中县级分配的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比例均较低,而营业税则达到了70%。但从县域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县级主要支柱财源应为实体工业,所产生的主要税收是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营业税主要存在于服务业中,而县级受城镇化程度、人口规模等因素影响,服务业远不如城市发达,营业税税源十分有限。此种分配方式,造成了县级政府辛苦招商引资,企业落户带来的税收却大部分被上级拿走的尴尬,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县域经济发展。

三是在一定程度上诱导了县域经济发展路径。在现行财政体制中,涉土四税全部属于县级收入,而以土地出让金为代表的政府性基金收入也是县级财力的主要来源。县级政府在发展过程中为追求利益最大化必然选择增加涉土税收的发展路径,这也就形成了“土地财政”、大力发展房地产行业等状况,造成了许多县域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负担沉重,商品房库存高企等问题。

四是财权与事权不匹配。县级虽然处于收入分配的最末端,但其事权却一样不少,并有逐年增多的趋势。最主要的支出事权包括供养全县行政、事业在职及退休人员,保证政府机构正常运转,保证义务教育、基本医疗等公共支出,供养五保、低保等优抚人员,弥补企业养老保险缺口等。对这些事权,县级概括称为刚性支出。而在这些支出中还有许多“上级出政策、下级配套资金”的支出项目,例如义务教育的“普九达标”,在上级出台政策后县级只能自行投入资金进行校舍改造,形成了沉重的“普九债务”,再比如公检法公用经费达标、调整工资标准等均由县级政府安排资金,造成了县级财力紧张,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投入。

五是转移支付制度不够规范、不科学。一方面转移支付缺乏固定约束,分配规模往往由上级说了算,一直以来饱受诟病的“跑部钱进”就是转移支付制度不规范的体现。县级财政部门也往往是把向上争取资金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任务,不仅牵扯了大量精力而且存在一定的权力寻租隐患。另一方面转移支付的构成不够科学,近年来县级财政收到的转移支付资金多为有固定用途的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少有可以自主安排的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这就造成了县级财力难以集中,想办的事情受财力制约往往办不成。

六是县级财政状况没有得到明显好转。在分税制财政体制下,县级政府本身分配的财权就少,2006年中央又全面取消了农业四税,导致县级财政更为艰难,而乡镇一级更是处于收不抵支的局面。为保证乡镇正常运转,县级往往还要负担乡镇的工资、运转等支出,再加上各类刚性支出,公建支出等,使财政资金供需矛盾十分突出。现行财政体制下的收入规模,仅能保证县级的必要支出,即所谓的“吃饭财政”,不足以支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投入。为了筹集经济社会发展资金,部分县级政府近年来进行了大规模融资,造成了负债率攀升,债务负担沉重,而几年之后的今天,偿债支出又占用了大量县级财力,使本来捉襟见肘的财政状况雪上加霜。

二、对现行财政体制的改革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一方面要通过发展县域经济,培植税源,加强财政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等措施逐步加以解决。另一方面也要从体制上进行改革,从根本上扭D县级财政状况,提升县级财政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作用。

对现行财政体制进行改革应当遵循有利于增加县级财力,有利于激励县级政府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有利于县域发挥自身发展优势,有利于保障县级基本服务,有利于化解和防范财政风险的原则。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如下改革建议:

一是要财力下沉,增加县级在分税制中的分配比例。具体包括将消费税等中央税种转为中央和地方共享税种,给予县级一定的分成;提高县级在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税种中的分成比例;合理划分总分机构税收归属,将石油、电力、通信等大型国企所属的县级分支机构所产生的税收划为县级收入。使县级拥有较为优质、稳定的税源,增加县级财力保障水平。

二是要调整涉土四税的分配。在给予县级一定财力补偿的情况下,中央和省可以在涉土四税中享有一定的分成。一方面有利于提高中央及上级政府对基层的控制力,另一方有利于抑制地方政府盲目发展“土地财政”的冲动。

三是理顺财政投入关系。当前财政体制下,县级政府负担的事权过多,刚性支出压力大,制约了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投入。可以考虑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保障体系,由中央及省对县级的义务教育、基本医疗、社会保险等方面进行直接投入。在降低地区间的差异,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同时解放部分县级财力,促进县级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投入。

四是规范转移支付制度。一方面要提高转移支付的刚性约束,规范转移支付的安排流程,降低上级在转移支付过程中的随意性。另一方面要调整转移支付的结构,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的规模,方便县级依照自身发展优势自主支配专项资金。可以考虑在转移支付制度改革中,进一步放宽专项资金使用限制,例如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允许县级打捆使用转移支付资金等,这样更加有利于县级政府依据自身产业发展目标安排资金,集中更多的财力快速促进产业发展。

五是帮助化解政府债务。当前政府债务沉重成为了制约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大量财政资金用于还本付息支出,严重影响了经济社会发展投入。上级财政帮助地方政府化解债务并不是简单的代为偿还,而是首先解决偿债负担重,融资成本高的问题。可以考虑由上级财政部门出资对县级到期债务及高利息债务进行置换,待县级财政状况好转再逐渐偿还给上级财政。一方面减轻当前的偿债支出压力,另一方面减少利息支付,节约财政资金。

六是完善地方税收体系。按照我国“一级政府、一级财政”的管理原则,县级政府虽有本级财政的管理权,但税收管理的权力却较为弱化。在现行体制下,国税局为中央直管单位,地税局为市管单位,从行政隶属关系上说,税务部门并不属于县级政府序列。县政府对税务部门的控制力与影响力也较低。这就导致了在组织财政收入方面税务部门与县级政府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有些强化税收征管的政策由于难度大、成本高往往难以执行,造成地方税款的流失。今年,中央充分向基层下放各类管理权限,辽宁省的工商、质监等部门均已完成下放,可以考虑在今后的改革中下放地税管理权,进一步理顺县级税收管理体系,更好的凝聚全县力量做好财税征收。

参考文献:

[1]谭乐义.“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目标与实绩的偏离[D].山东大学,2016.

[2]高军,王晓丹.“省直管县”财政体制如何促进经济增长――基于江苏省2004-2009年数据的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12(03).

[3]刘佳,吴建南,吴佳顺.省直管县改革对县域公共物品供给的影响――基于河北省136县(市)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2(01).

[4]郑新业,王晗,赵益卓.“省直管县”能促进经济增长吗?――双重差分方法[J].管理世界,2011(08).

[5]刘佳,马亮,吴建南.省直管县改革与县级政府财政解困――基于6省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公共管理学报,2011(03).

县域经济发展建议篇10

截至2008年底,全区80个旗县(不含市辖区)人口达到1777.33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73.6%。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经济总量已占全区的“半壁江山”

2008年,全区80个旗县共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802.31亿元,占全区的56.3%,比2000年提高5.5个百分点,8年间年均增长超过20%,高于同期全区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以上。其中,生产总值超百亿元的旗县有12个,比上年增加7个,超50亿元的旗县有34个,比上年增加10个。80个旗县的工业增加值达到1928.93亿元,占全区的59.7%,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占80个旗县生产总值的40.2%,比2000年和2007年分别提高5.2个和4个百分点。80个旗县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26.95亿元,占全区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34.9%,比2000年增长4.1倍,年均增长22.5%,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超10亿元的有3个旗县,超5亿元的有12个旗县,超亿元的有54个旗县,分别比上年增加1个、7个和10个,在2009年第九届中国西部百强县市中:内蒙古有20个旗县(市)名列其中,占西部百强县市的1/5。内蒙古人围的20个旗县(市)中有14个排在中国西部百强县市前50名。这20个旗县分别是:准格尔旗排名第2位、伊金霍洛旗排名第4位、鄂托克旗排名第10位、达拉特旗排名第14位、霍林郭勒市排名第15位、满洲里市排名第18位、托克托县排名第2l位、锡林浩特市排名第25位、达茂旗排名第26位、土默特左旗排名第3l位、阿拉善左旗排名第32位、乌审旗排名第33位、土默特右旗排名第37位、和林县排名第40位、丰镇市排名第52位、乌拉特后旗排名第63位、鄂温克旗排名第66位、二连浩特市排名第69位、乌拉特前旗排名第88位、固阳县排名第98位,另外,准格尔旗、伊金霍洛旗还跻身于第几届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分列第37位和第54位。

(二)人均指标大幅度提高

到2008年末,全区已有4成以上的旗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超过全国平均水平,2008年,全区80个旗县人均生产总值为27054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356元,比2000年和2007年分别增加22456元和6547元,其中,人均生产总值超过全区平均水平的旗县有27个,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旗县有39个,占80个旗县的49%。80个旗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740元,高于全区平均水平84元,比2000年和2007年分别增加2890元和440元,8年间年均增长12,5%o其中有43个旌县超过全区平均水平,比2007年增加3个,有40个旗县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比2007年增加3个,占80个旗县的50%。

(三)投资和消费需求不断扩大

2008年,全区80个旗县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203.43亿元,占全区的57.2%,所占比蘑比2000年和2007年分别提高3.5个和1.1个百分点,比2007年增长29.7%,比2000年增长13.1倍,年均增长39.2%。其中,投资超百亿元的旗县有6个,超50亿元的有17个,分别比2007年增加2个和5个。随着同定资产投资的规模的不断扩大,旗县的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一些重点工业项目纷纷落户到旗县地区,经济发展后劲不断增强,全区80个旗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920.5亿元,占全区的38.9%,比2007年增长22.3%,比2000年增跃2.5倍,年均增长17.1%。

(四)城镇化步伐加快

各旗县加快城镇建设,增大城镇产业集聚,使得城镇化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2008年,80个旗县城镇人口达到587.04万人,比2000年增长14.6%,城镇化率达到33%,比2000年提高2.4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化率有34个旗县超过平均水平,有26个旗县超过全区平均水平。

(五)吸纳农村牧区劳动力的“蓄水池”

近几年,随着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全区个体、私营等非作公有制经济迅速崛起,旗县区域已成为吸纳新增就业人员的重要的“蓄水池”,也是转移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的重要途径。到2008年底,全区80个旗县全社会就业人员达到883.87万人,占全区的80.1%,比2000年和2007年分别增加96.23万人和16.03万人。

二、内蒙古县域经济发展形成了“六大模式”

内蒙古经济总量和工业快步进入全国中列,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中走在了西部的前列,一个重要支撑就是县域经济。内蒙古把县域经济与中心城市作为两大发展战略重点,坚持特色发展思路,突出比较优势,因地制宜,错位发展,探索出了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比较典型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有以下六种。

一是农业产业化推进型。这个模式适合于传统农牧业大旗县,其依据是农业产业化理论、农牧业发展的出路在于产业化,农牧业产业化是传统农牧业与市场经济对接的最佳发展模式。内蒙古是全国重要的粮油及乳肉绒生产基地,农牧业是内蒙古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传统的农牧业大旗县多数在平原农区和广阔的草原,这些农牧业旗县如何走出经济和财政的困境一直是一个难题,近几年,随着自治区大力推进农牧业产业化,许多传统的农牧业大旗县积极调整农牧业结构,一方面强化优质粮食和畜产品基地建设,另一方面改变单一的粮食生产,用发展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发展规模化和基地化特色农牧业,走农牧业产业化强县的道路。从龙头企业到基地再到利益联结机制的产业化链条的架构基本形成,尤其是乳绒两大产业基本成型。乳产业、绒产业连续多年保持行业领先,玉米、番茄、肉羊等产业逐步成为全区的优势产业,特色产业成为发展的新亮点。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全区销售收入百万元以上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517.1亿元,实现利润总额118.3亿元。品牌建设成效显著。全区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的农畜产品加工品牌达到22个。

二是劳务经济主导型,这个模式适合于边远的贫困旗县以及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的旗县,其依据是城市化及劳动力转移理论。内蒙古与全国一样处于城市化的高峰时期,农村牧区富余劳动力特别是贫困地区富余劳动力快速有序地向城市转移,农民在异地打工挣钱,在本乡本土消费,有力地拉动本土经济的发展:同时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积累了一定资金和技术的经济能人又返乡创业,带动县域经济的发展,有一部分贫困县在资源、资本、产业等方断都处于劣势,最大的比较优势就是富余劳动力,所以,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把本地区的富余劳动力通过适当培训后有组织地转移到城市或输出到发达地区,走出农村来发展农村,走迂回发展和曲线致富的道路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把劳务经济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突破口,一方面,积极组织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发达地区转移,强化技术培训,逐步形成特色劳务品牌;另一方面,制定配套优惠政策,吸引有资本、有技术、有市场、善管理的经济能人返乡创业,如赤峰市的宁城县、呼和浩特市的土左旗、乌兰察布市的凉城县等,通过大量输出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了农牧民增收致富。

三是工业突破型。内蒙古正处在工业化加速推进的战略机遇期,对县域经济而言。因地制宜,培育比较优势,营造优越的投资环境,积极承接发达国家和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实施“工业强县战略”,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内蒙古有一定工业基础的旗县,突破原有的思维定式,以工业为突破口,开辟了县域经济发展的新路子。截至2008年,全区有33个旗县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已经高于全区55%的平均水平。涌现出如准格尔旗、伊金霍洛旗、达拉特旗、阿拉善左旗、托克托县、霍林郭勒市等工业强县(市),2008年,准格尔旗的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居全区80个旗县首位。其中,伊金霍洛旗的人均生产总值和地区生产总值分别居全区的第1位和第2位。

四是资源开发型。这个模式适合于矿产资源和山水人文旅游资源比较丰富的旗县,其依据是古典经济学中的资源禀赋比较优势以及专业化分工理论。许多县依托独特的资源优势,进行深层次、高强度、综合性地科学开发,拉长资源开发链条,促进产业升级,把资源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及品牌优势。许多山区县通过开发旅游资源,形成产业优势和品牌优势,同时放大旅游业的产业功能,旅游搭台工业唱戏,以知名旅游品牌为先导大力招商引资,带动资源开发型工业的大发展,形成旅游业和工业两翼发展格局,

五是产业集聚型。这个模式适合于工业强县,其依据是产业集群化理论。内蒙古传统的工业强旗县(市),如准格尔旗、伊金霍洛旗、达拉特旗、阿拉善左旗、托克托县、霍林郭勒市等,坚持“突出特色、强化优势、做大总量、集中布局、产业升级”的发展思路,产业集中度提高,对县域经济发展带动作用不断增强,不仅继续在全区县域经济发展中领跑,而且已经进入中国西部百强县的行列。

六是都市圈一体化型。这个模式适合于城郊县,其依据是增长极和都市圈一体化理论。区域经济增长在其空间结构演化上始终存在着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两种矛盾的过程,极化效应使区域经济从孤立、分散走向局部集聚,扩散效应则使集聚逐步向全区域推进,中心城市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必然由集聚到扩散,最后走向一体化,随着全区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中心城市的发展空间正在向周边旗县区域快速扩展,中心城市对周边旗县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中心城市与周边旗县正在形成良性互动与一体化发展的大趋势。中心城市与周边的卫星城镇共同构成都市圈,都市圈必然要求“一体化规划、布局和发展”,一体化的重点是实现产业上的专业化分工和优势互补,目标是要实现中心城市与卫星城在功能上的错位发展、特色发展、专业化发展、协调发展、融合发展和共赢发展。内蒙古不少旗县充分利用紧邻区域中心城市的区位优势,积极融入中心城市都市圈,主动推进一体化发展。例如,和林格尔县、托克托县融入呼和浩特市,达茂旗、土右旗加紧融入包头市,喀喇沁旗加紧融入赤峰市中心区域,霍林郭勒市加紧融入通辽市中心区域。总之,这些城郊型旗县通过融入都市圈、推进一体化,找准了发展方向,抓住了发展机遇,拓展了发展空间。

三、内蒙古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近几年来内蒙古的县域经济发展步伐明显加快,但是受自然环境、地理条件、历史基础等因素的制约,内蒙古部分旗县的经济及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相对滞后。近年来,虽通过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克难攻坚,县域经济已步入了加快发展的新阶段。但是,也遇到了许多新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

(一)经济发展水平偏低,整体竞争力较弱

县域经济发展纵向比,年年都有进步,但与邻县横向比,就有一定差距。无论是人均生产总值、人均一般预算收入,还是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等,与全区平均水平都还有不小的差距。内蒙古的县域经济整体发展水平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还存在明显差距,

(二)经济结构不尽合理,产业调整依然滞后

县域经济产业结构主要表现在一产不强,二、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经济增长方式单一粗放,运行质量和效益不高,目前,全区80个旗县的三次产业结构为16.3:53.7:30,与全区(11.7:55.0:33.3)相比,第一产业比全区高4.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全区低1.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全区低3.3个百分点。农业结构调整还没有跳出传统农业的圈子。产业趋同、产品趋同、科技含量低、精品名牌少,农牧业产业化程度不高,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比较弱:工业的产业链相对较短,附加值低,缺少优势特色的支柱产业。

(三)生产要素大量外流,对外开放程度偏低

一是资金严重短缺,由于旗县级财政拮据,加之国有商业银行均收缩旗县级以下业务,使县域经济发展深受“失血”之痛。二是人才大量外流。受待遇、人居环境等条件限制,大中专学生回旗县率较低,到县级企业工作的更少。三是产品科技含量低。四是对外开放程度偏低。

(四)农牧民增收任务艰巨,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

受金融危机不利因素的影响,乡镇企业发展不景气,农民外出务工难度加大,导致农牧民增收渠道明显变窄:再加上农牧业受自然和市场双雨风险的影响,实现农牧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难度较大,城乡居民收入之间的差距持续扩大。

(五)城镇化水平偏低,城镇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2008年,80个旗县的城镇化率为33%,比全区水平低18.7个百分点,只相当于全区1990年的水平,整整落后全区平均水平18年。同时,城镇化率提高速度慢于全区,80个旗县

中有2/3的旗县低于全区平均水平。此外,城市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2008年,县域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0.2%,低于全区平均水平8.7个百分点,县域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低于全区平均水平18.7个百分点。城镇的基础设施、人居环境还不够完善。

四、实现内蒙古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对策建议

在新形势下发展旗县经济既是一项经济任务,又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政治任务。各级党委、政府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快旗县经济转型,紧紧抓住国家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加快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地区分工的有利时机,大胆创新,努力推动内蒙古旗县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为实现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我们建议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充分发挥政府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引导作用

一是政府放宽政策引导,只要法律没有禁止的事项,政府应允许各类经济主体、民间资本参与投资,营造充满活力的市场环境。二是培养要素市场。政府在以产业政策导向影响要素配置的同时,要发挥政府职能优势,积极主动培养各类要素市场,三是加强信息引导。县域经济发展要靠投资,投资能否获得好的收益主要在于投资决策。要选好投资方向,需要信息支持。真正发挥政府信息引导功能,增强对经济预测市场趋势、规避市场风险的能力。为本地特别是非公有制经济投资的社会化创造条件,鼓励民营经济积极开展资本运营。

(二)进一步理清和完善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

一是要转变传统模式。在新的形势下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将传统的县域经济向现代县域经济转变,努力实现以乡村为依托、以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经济为主体的传统县域经济,向以县城和中心镇为依托、以非农经济为主导、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现代县域经济跃升。二是要充分认识县情。要深化对县情实际的认识,发挥优势,克服劣势,完善发展思路:要依托本地优势生产要素,把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产业作为重点,深度开发:要在资源优势中培育地方特色,在传统产品中筛选优势品牌,将潜在优势尽快转化为现实经济优势,走独具特色的发展县域经济的路子。

(三)加大对特色经济和民营经济的扶持力度

县域经济发展建议篇11

⒈收入分配不尽合理。

主要表现在:上级财政在政策、体制的设计中存在“自利”行为。一是在固定收入的划分上,税源较集中、稳定性强的主体税种大多划归中央或市级固定收入,而税源比较分散、征管难度大、稳定性差、征收成本高、增收潜力小的小税种则属县级固定收入。二是在共享收入的分配上,往往是中央和市级政府得大头,而县级政府作为培植税源、发展地方经济的主体却只能分得较少部分。在分配比例上也未考虑地区间经济状况、财力差异而一刀切,对经济欠发达地区极为不利。同时,“两税”收入增量部分地方分成少。三是在现行税、费并存的体制下,行政事业性收费也是县级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而多数费的收入都属上—下级政府共享,且上解比例大,有的费如消防费等收入全部上收。由于收入分配不合理,客观上削弱了地方财力,影响了地方培植财源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利于财政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还使有的地方政府为保运转,通过各种渠道敛财,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乱收费、乱摊派,使腐败行为、地方保护主义滋长。

⒉各级政府间事权和支出范围划分不当。

中央与地方、上级与下级政府事权和财政支出范围的有些地方不明确,不合理。特别是有些属于中央或市级政府事权,应由中央或市负担的事务支出,却由县级承担。比如,与地方经济活动密切相关的如工商、技监、税务等部门的事权上收,使地方统揽经济的功能大为削弱,而相关的支出费用却仍由县级财政承担,不尽合理。

⒊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还不够规范、科学。

一是一般性转移支付制度是在原体制基数上演变过来的,是一种新旧体制衔接过程中的既得利益的补偿,对均衡地方财力、解决地区间公共服务水平差异的作用并不明显,与国家实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本意不相符。二是中央对地方、上级对下级的专项补助分配和使用与财政分级管理的原则不相适应,其分配办法也不规范,有暗箱操作。三是中央政府有关部门管理的某些补助地方的资金,如预算内基本建设、技术改造、农业开发投资等,还没有统一纳入中央政府对地方的转移支付范畴,与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的统筹运用存在脱节现象。

二、建议和措施。

我们认为,区县强,才有全市强。现行财政体制实施年多来,客观情况已发生巨大变化,财政体制也应随之调整。特别是重庆市直辖以来,中央对重庆的财政政策已有所放宽,更应该调整财政体制,支持区县经济发展。

、科学划分中央和地方、上级与下级政府之间的事权,合理界定各级财政收支范围。上级政府直接负责的社会事务经费应由上级财政安排;上级政府与县级政府共同承担的事务,上级财政要保证,不能变相或间接由县级财政承担。坚持谁出政策谁出钱,矛盾不下交。建议将与地方经济发展联系紧密的市管部门如技监、工商等部门的事权和财权下划到县,更好地为区县经济服务;将县级法院等司法机关上划给市直管,使其人事权和财权相对独立,保证执法的公正性和法律的统一性;对教育这种资源共有、人才共享的基础性、特殊性社会事业的事权和财权,应上划给市直管,全市统筹协调,以保障不同地区的公民同等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县域经济发展建议篇12

今天,市委、市政府在这里召开全市贯彻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暨市级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工作动员大会,主要任务是,传达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和省委关于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座谈会精神,学习借鉴浙江省新昌县发展县域经济工作经验,安排部署发展市域经济及市级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工作。

参加今天会议的有: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全体领导;市委工作部门、市政府工作部门、市委市政府直属事业单位主要负责人及其所属副科级以上二级单位主要负责人;市人大办、市政协办、市法院、市检察院及群团组织主要负责人;部门管理机构、常设办事机构、归口管理事业单位、挂靠单位、对外挂牌单位以及经济合作组织主要负责人及其所属副科级以上二级单位主要负责人;系统垂直管理部门主要负责人;各镇、街道办事处开发区党委书记、镇长主任;规模以上企业厂长或经理;《三峡日报》、《三峡晚报》驻沱江记者站负责人。

这次会议的主要议程有三项:一是市委书记王松华同志传达俞正声同志在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二是市委副书记陈敏仁同志传达邓道坤同志在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三是市长黄金龙同志介绍浙江省新昌县发展县域经济的作法和经验,并就全面贯彻落实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大力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加快发展市域经济讲重要意见。

下面,请市委书记王松华同志传达俞正声同志在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大家欢迎!

………………………………………………………

刚才,王书记传达了俞正声同志在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俞书记在讲话中指出,实现中部崛起是各级领导干部肩负的崇高使命和重大责任,加速推进工业化是实现中部崛起的关键所在;提出推进工业化必须做到五个结合;强调要坚持不懈地改善县域经济发展环境,改进干部作风、求真务实、狠抓落实。俞书记的讲话对于我们进一步统一思想,抢抓机遇,加快发展,保持和扩大我市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要紧密结合市情实际,学习贯彻好俞书记讲话精神,切实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俞书记的讲话精神上来。

下面,请市委副书记陈敏仁同志传达邓道坤同志在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大家欢迎!

………………………………………………………

刚才,陈书记传达了邓道坤同志在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邓道坤同志在讲话中提出要奋战“三个二位数”,明确目标快发展;指出要抓住培育市场主体这个根本求发展;强调要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打牢基础保发展。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狠抓贯彻落实。

下面,请市委副书记、市长黄金龙同志介绍浙江省新昌县发展县域经济的作法和经验,并就全面贯彻落实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大力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加快发展市域经济讲重要意见。大家欢迎!

………………………………………………………

刚才,金龙同志结合他自己在浙江省新昌县挂职锻炼的亲身经历和切身感受,介绍了新昌县发展县域经济的基本情况和先进经验,并就贯彻落实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及中央和省委关于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座谈会精神,学习借鉴新昌经验加快发展市域经济、大力加强市级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作了动员和部署。新昌县的地域面积和人口数量与沱江差不多,但经济发展水平却大大高于沱江,财政收入相当于我们的倍,其县域经济发展仍然保持着旺盛的增长势头,工业块状经济快速成长和发展,主要经验在于他们不断解放思想、大胆开放搞活、加快体制创新、加速科技进步、营造亲商环境,这些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深思。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的使命感和紧迫感,强化中心意识、作为意识,切实把思想认识统一到黄市长的讲话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全力抓经济、谋发展上来,把满腔的热情落实到行动中去,鼓足干劲,真抓实干,干出业绩。同时,要认真贯彻中央、省委、三峡市委关于加强县市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的指示精神,按照市委的安排部署,紧紧围绕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切实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进一步提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综合素质特别是思想政治素质、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为加快市域经济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下面,我就这次会议精神的传达贯彻落实问题,再强调两点:

一是要迅速行动,抓紧组织对会议精神的传达、贯彻和落实。认真学习贯彻全市贯彻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暨市级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工作动员会议精神,是当前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贯彻,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各级党组织要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紧密结合工作实际,把握重点,认真学习,特别是要全面深刻地领会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把省委、省政府有关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研究透彻,结合实际,快速反应,抓紧落实到位。要真正把中央、省委重大部署和市委各项决策落到实处,加快我市改革和发展步伐,关键在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我们要按照中央、省委要求和市委部署,大力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全面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综合素质特别是思想政治素质、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用这次会议精神来指导具体实践、推动各项工作。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