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的地理教学方法合集12篇

时间:2023-09-10 15:02:43

常用的地理教学方法

常用的地理教学方法篇1

近几年,观摩了不少地理课堂教学,一堂好课其教学过程往往给人“行云流水,天衣无缝”的感觉,执教者往往具有高超的“架桥搭梯”的本领,即善于运用课堂过渡。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堂上学生的脑力劳动效率。”教师巧妙的过渡语言,对于实现地理高效课堂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现在,绝大部分教师都意识到了“过渡环节”的重要性,在讲课的时候能够很好地注意这个问题。下面我就地理课堂教学中常用的过渡方法谈几点体会。

1.设置悬疑进行过渡

设置悬疑进行过渡是指教师围绕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事先酿成一个悬而待解、富有吸引力的问题,从而牢牢抓住学生的期待心理增强课堂学习的目的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外,教学任务完成之后再把这个问题拿出来让学生解决,既学以致用又有前后照应之效。例如,在讲解《大规模海水运动》一节时,预先设置悬疑:“日本大地震引发核泄漏之后,美国公民非常担心受到影响,他们的担心是否多余?”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却又悬而不决转入课堂教学,等“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学习之后再回过头来分析这个问题,最后又可通过这个问题的解决自然而然地过渡到“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部分的教学。

2.利用知识本身的逻辑关系实现自然过渡

在高中地理教材中,许多教学内容之间本身就有很密切的联系,只要充分利用知识本身的逻辑关系完全可以达到过渡目的。这种方法将知识本身的逻辑关系呈现在学生面前,讲解和过渡浑然一体,可以保持知识结构的完整性。这种过渡方法对于条理性较强的知识内容较为适用,特别是必修一自然地理部分的教学。例如,在讲解《河流地貌的发育》一节时,完成“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的教学后,我提出:“河流地貌对人类活动有什么影响呢?”然后直接过渡到“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内容的教学。

3.通过对比进行过渡

当两个教学内容之间相似时,可以通过对比进行过渡。例如,在讲解《地球的运动》一节时,学习“地球自转特征及其地理意义”后,教师可提出“地球在自转同时还在绕日公转,下面我们来分析地球公转特征及其地理意义”,然后出示表格通过对比完成“地球公转特征及其地理意义”的教学。

4.转折过渡

当两部分教学内容有较大差别时,可以采用“但是……”“然而……”“却……”等词语达到过渡的目的。例如,进行《气压带和风带》教学时,完成“理想状况下赤道与极地间的热力环流”活动后,我提出:“这是一种理想状况,而实际情况是地球在运动、地表性质并不均匀。”从而过渡到“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及其季节移动”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教学。

5.对上一环节进行小结实现过渡

这种过渡方法一般用于教学环节之间或课堂教学环节之末。教师在上环节教学内容结束后,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对教学的重点作一小结,然后过渡到下一环节。例如,进行《常见天气系统》一节教学时,讲完“锋与天气”后我小结道:“冷锋、暖锋、准静止锋等锋面活动形成不同的天气现象,这是冷暖气团的相互运动造成的。其实,一个地区大气的水平涡旋也可以形成天气系统,影响天气现象,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气旋、反气旋与天气。”这种过渡方法的特点是,能把教学的重点再现出来,给学生加深印象,增强教学效果。

6.通过拓展延伸来完成过渡

这种方法是指教师在教学内容基本完成后,通过引导学生向课外扩展,将具有某种内在联系的知识进行关联,在新旧知识之间搭建桥梁,实现内容或环节的过渡。例如,在进行《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时,讲完“地域分析规律”之后我引导学生“读世界自然带分布图”并思考:“我们分析的地域分析规律,有没有不吻合的情况?如果有请在图上找出,并思考原因是什么?”以此引导学生考虑“非地带性规律”并展开教学。

7.结合对上一环节或内容的评论来实现过渡

这种过渡方法是教师对上一环节或以前所学知识的优劣、利弊进行精要的简评,从而提出新授知识的一种过渡方式。其特点主要包括:一是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上环节知识的特点和作用,二是暗示学生学习下环节内容的方法,以便把上环节知识与下环节施教知识进行比较教学。例如,在进行《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的教学时,完成“大牧场放牧业”的教学后,我这样评价:“刚才我们通过表格分析归纳了大牧场放牧业的分布、特点并结合案例‘潘帕斯草原的大牧场放牧业’很好地理解了形成这种农业类型的区位条件。”

以上是我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常用的几种过渡方法,具体运用什么方法实现过渡,还要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课堂教学目标,以及所教班级学生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和设计。

总之,课堂教学的过渡环节对于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实现高效课堂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此,我只是简要地谈谈这一环节的重要性和基本方法,更为精妙的方法和运用技巧还需要我们在地理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常用的地理教学方法篇2

1.1地理景观表示法

由于学科本身的需求,光靠地图教学并不能满足学习上的需要。地景如峡谷、瀑布、热带草原、高山峻岭……,人景如黄河皮筏、秦岭栈道、蒙胞账幕、藏胞雕楼……,都非用图片来表示不可,利用图片的教学有很多种。草就照片一项来谈:就包括公布栏的展出、专科教室的展览、实物投影机的放映、分组交换观展等,其中除了实物投影机的放映可得到直接立即的效果外,其他方法都是得借助额外的时间或外借专科教室才能连成教学效果,所以若学校的设备不足,至少应配置一间地理专科教室,让地理老师轮流使用投影机上课,目前各学科中地理可说是最适合运用多媒体电脑教学方式上课的科目。

1.2挂图中心教学法

运用挂图的教学方式,其实不甚理想,因为不一定能配合自己的需求,同时坐在后面的同学其实看不太到,而且教材的内容包罗万象,除非是介绍单一景观地理现象,因为该张图占上课比重很高,此时我们才会采取这种方式的教学。

1.3板图中心教学法

这是目前最为平常的教学法,而且是每位地理老师一定要尽量熟能生巧的教学方式,因为无论科技如何进步,终究地理老师摆脱不了画图,即使运用多媒体电脑方式上课,还是会有要在黑板上画图的机会,因为课堂进行的教学活动是活泼生动有趣的,在解释事情时总会多少运用到板图,所以平时还是要有随时都能在黑板上立刻画出简图的能力,不管画的好不好,至少要让学生看的懂,而且在表达地理景观时,尽量用地图是最简单易懂的,所以尽管科技再这步,地理老师绝对要培养自己的绘图能力。

1.4壁报图教学法

有时地理老师为了节省绘图时间或初为地理老师会使用此一教学方法,但此一方法有时会有一些问题,例如壁报图的灵活度不高,临时要在图上增加符号不易,可视地理教学题材诀定是否要运用此一教学方法。

1.5投影片教学法

亦有相当比例地理老师使用此一教学方法,因为毕竟此亦为大量呈现地图与文字的教学法,运用适当实学生也可收到不错的学习效果,只是对于照片的处理还是需借助电脑的扫描,再用彩色印表机列印,但彩色列印成本很高,需透过学校大力资助。

1.6问题讨论教学法

其方式有很多种,但最重要是事前要有充足的准备,而常用方式如下:

(1)分组讨论地理教学法:分组讨论是激发同学脑力激荡的一种非常好的教学方式,但其题材的选择较为特殊,不是每一种课程都可以用这种方式教学,有时甚至只要在课程进展中安排25分种的讨论教学法,所以在进行这种方式的教学最重要是想借助同学彼此的互动,以及分组同学中表现较为好的同学,让其他同学借此机会学习观摩一番,这是一种不错的教学法,但却不是常见的教学法,所以地理老师平日应多思考哪些主题适合此一教学方法,以达成教学的最大效果。

(2)辩论式地理教学法:此一教学方法更不常见,甚至一学期用不到两次,但学生只要事前经过好好的准备,通常可达到不错的效果,尤其现在学生说问的能力比起以前的学生受的信息刺激更多,寻找资料的管道更多,所以辩论的内容更具有深度,有时其实可以运用改良式的辩论式教学法,亦即除了主辩、二辩、三辩、结辩等人固定之外,可以让辩论的两组同学分别加入讨论,让更多的同学拥有参与感,更投入教学活动的进展中,以让同学更热爱上地理课。

常用的地理教学方法篇3

1.调查内容

由于教学动力既来自于师生双方的主体性因素,也来自双方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因此,本问卷将从地理课堂教学动力的主体性因素和主体适应因素两部分展开调查分析(见图1)。主体性因素是指学生的学习动力因素和教师的教学动力因素,前者主要包括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及其影响因素;后者包括教师的教学态度与动力策略。主体适应因素是指教师教与学生学之间相互适应与相互关联的关系,通过这种关系的建立,化教学矛盾为教学动力,以激励学生主动有效的学习和发展。主体适应因素大致可分为“教学目标—学习需要、教学内容—认知水平、教学方法—认知方式、教导行为—学习行为、教学评价—学习期待”五个维度。问卷共计28题,其中主体性因素部分共8题,主体适应因素部分共20题。为保证问卷本身设计的科学性,笔者对问卷进行了小范围预测,同时对问卷主体部分进行了探索性因素的分析和信效度检验,在此基础上又对问卷设计进行了二次修订,以保证问卷具有较高的结构效度与信度。

2.调查对象与范围

为确保研究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本文采用城乡结合方法,选取湖北省与河南省各两所省城中学(Pm)和两所县城中学(Cm)(均为省级示范性高中)作为调查对象,采用分层随机取样,抽取8所学校的高一、高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 200份,收回1 178份,有效问卷共计1 130份。

3.调查方法

首先,对影响地理课堂教学动力主体性因素的总体情况(O-S)、省城中学情况(Pm-S)和县城中学情况(Cm-S)展开调查与分析;然后,对影响地理课堂教学动力主体适应因素的总体情况(O-S)、省城中学情况(Pm-S)和县城中学情况(Cm-S)展开调查与分析;最后,得出结论与启示。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1.主体性因素调查分析

(1)地理学习兴趣。地理学习动机是推动地理学习的直接动力,地理学习兴趣则是产生地理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从调查结果来看(表1),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不尽人意。当问到“你对地理的学习兴趣”时,回答“非常有意思,盼望上地理课”仅占22.48%,“比较喜欢,感觉有点意思”占43.89%,“感觉一般或没感觉”占24.42%,“不喜欢,感觉烦”占9.20%,反映出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并不高。比较而言,省城中学的学生地理学习兴趣更低一些。

(2)激趣因素。在问到“你认为下面哪个因素能够增加你的地理学习兴趣”时,两类学校均表现出对“测验考试”方式的反感,占6.90%,县城中学尤其严重,仅2.76%(表2)。县城中学学生更倾向于“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激趣作用,达 45.17%,反映了县城中学学生渴望教师通过教学技能的提高而非仅凭外在考试奖惩来激发其学习动力的迫切要求。

(3)地理教师教学态度。在问及“地理老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态度”时(表3),两类学校学生对本校地理教师的教学态度均给予很高评价。认为“认真负责,精神饱满,教学亲和力强”达78.76%,县城中学更高,达83.45%,省城中学为73.82%。在问及“地理老师上课前是否做了充分的计划和准备”时,认为“非常充分”和“较充分”的比例达90.44%,县城中学更高,达94.48%,省城中学为86.18%。总体来看,地理教师的教学态度普遍表现良好,主观教学动机均很强。

2.主体适应因素调查分析

(1)样本总体情况分析。由表4可知,地理课堂教学主体适应的总体状况呈现正态分布,即中间水平的“能够适应”所占比例最大,为60.85%;而“非常适应”和“不适应”的均只占一小部分,分别为28.00%和7.93%;三者中,“不适应”所占比例最小。由此可知,地理课堂教学主体适应状况总体较好。省城中学(P-M)与县城中学(C-M)的主体适应状况也均呈正态分布,比较而言,县城中学地理课堂教学的主体适应状况比省城中学要好一些。

将各维度“非常适应”与“能够适应”状况的百分比综合,再参考各维度的“不适应”状况,可以看出地理课堂教学五个维度的总体适应状况:“教学方法—认知方式”维度最好,“教导行为—学习行为”维度较好,“教学目标—学习需要”维度居中,“教学评价—学习期待”维度较差,“教学内容—认知水平”维度最差;省城中学五个维度的适应状况:“教学方法—认知方式”维度最好,“教学目标—学习需要”维度较好,“教导行为—学习行为”维度居中,“教学评价—学习期待”维度较差,“教学内容—认知水平”维度最差;县城中学五个维度的适应状况:“教学方法—认知方式”维度最好,“教学目标—学习需要”维度较好,“教学评价—学习期待”维度居中,“教导行为—学习行为”维度较差,“教学内容—认知水平”维度最差。

(2)各维度适应情况具体分析。

*教学方法—认知方式适应状况最好(表5)

教学方法与认知方式的适应状况是影响学生地理学习投入率的重要因素。由表4可知,本维度的适应状况总体来说最好,相关调查细目分析也得到相符合的结果。通过“地理老师经常采用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和“你更希望老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两个子问题的调查可知,“教师常用”方法与手段与“学生希望”方法与手段的比例较为平衡。不过,“教学方法”条目中,讲解法和多媒体演示为主的教与学适应性较差,讲解法在“教师常用”方法中比例偏高,占49.03%,而在“学生希望”方法中,仅占31.33%;多媒体演示为主的方法在“教师常用”方法中比例偏低,仅11.50%,而在“学生希望”方法中比例却最高,达34.34%。“教学手段”条目中,黑板板书在“教师常用”手段中比例最高,达73.10%,而“学生希望运用”手段只占到11.50%;多媒体教学在“教师常用”教学手段中比例最低,仅6.37%,而在“学生希望运用”手段中,比例达到23.89%。另外,多媒体与板书结合的方法在“学生希望运用”手段中比例最高,达到53.63%。

相比而言,省城中学地理教师非常注重“黑板板书”(79.80%),却相对忽视现代多媒体运用(3.03%),县城中学则仍局限于单一的口头讲解法(59.31%),既不经常使用“黑板板书”(7.24%),也很少使用“多媒体演示”(1.38%)。作为地理学科,缺失这两项基本手段的辅助作用,就不可能保障课堂教学的直观生动性,也必然会严重削弱学生的学习动力。另外,“听讲、讨论和练习法”应该是能够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很好结合起来的方法,但省城中学的调查结果却出人意料,惟一的解释就是方法虽好,但可能由于操作能力的问题,致使其并未发挥应有的教学效能,也就不易得到学生的认同。

*教导行为——学习行为适应状况较好(表6)

教导行为与学习行为的适应状况涉及师生主体地位的平衡、教学互动的类型等问题,是制约课堂教学动力的关键问题。由表4已知,本维度的适应状况较好,“师生沟通方式”的细目分析也得到相符合的结果。但在“走近学生,与学生交流”和“站在讲台上,使用语言沟通”两个选项上,“教师常用”与“学生希望”仍存在较大的不适应。“站在讲台上,使用语言沟通”选项,“教师常用”达到29.03%,“学生希望”却仅占12.04%;“走近学生,与学生交流”选项,“教师常用”占32.92%,而“学生希望”却高达51.68%。这反映出一部分地理教师仍受传统师生观的羁绊,尚未将平等互动师生观落实到教学实践中;而学生则渴望教师更具亲和力和人情味,能够从“神圣”的讲台上走下来,和学生一起在融洽和谐的氛围中交流互动,教学相长。

相比而言,省城中学在“师生沟通方式”问题方面的矛盾较小,县城中学矛盾则较大,在“学生希望”方式中,县城中学选择“走近学生,与学生交流”达67.93%,选择“站在讲台上,使用语言沟通”仅10.00%,这再次印证了由于县城中学地理教师单纯采用口述讲解法所带来的教与学的尖锐矛盾。

*教学目标—学习需要适应状况一般(表7)

教学目标与学习需要的适应状况涉及学生地理学习的接受性问题。由表4已知,本维度的总体适应状况一般,县城中学适应状况似乎要好一些。但在问及“地理老师是否了解你的地理学习兴趣和需要”时,“不了解”比例还是比较大的,占到17.17%。在问到“地理教师对你们的地理学习需要和知识基础都做了哪些调查或了解”时,县城中学主要集中于“考试了解”,高达53.45%,而省城中学的了解方式则相对多样化。综合分析可知,县城中学反映出来的其实是学生为应试而学和教师为应试而教的“畸形适应”。

*教学评价—学习期待适应状况较差(表8)

教学评价与学习期待的适应状况是学生地理学习意愿和能力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由表4已知,本维度的适应状况较差,相关细目分析也得到相符合的结果。教师经常布置与考试有关的知识重难点和综合考查地理知识和能力的问题,分别占到40.35%和40.18%,而联系生活实际的地理问题偏少,仅占15.22%,这反映出仍有相当数量地理教师的教学评价理念还是应试主义取向和唯科学主义取向。从“学生希望”布置的作业类型上看,三个选项的比例相对均衡,反映出学生希望作业类型能够多元化和综合化的合理意愿,能够兼顾升学考试、生活需要和地理基本素养全面发展的需要。地理课堂教学评价—学习期待之间适应性较差的现状,显示教学评价依然是制约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的瓶颈。

* 教学内容—认知水平适应状况最差(表9)

教学内容与认知水平的适应状况涉及地理教学的可接受性问题。由表9已知,本维度的适应状况在五个维度中是最差的。通过“地理老师上课所讲内容难度”细化条目分析可知,选择“难度适中,能够激发思考”的比例,省城中学与县城中学均不高,分别为65.86%和40%。相比而言,省城中学选择“讲解肤浅,过于容易”的比例较大,达 41.09%;而县城中学选择“过难,理解困难”的比例较大,达28.62%。这充分说明不同学生群体的地理认知水平是有差异性的,也意味着地理教学必须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实施差异性教学。

三、结论

首先,当前中学生地理学习兴趣不高、动力不足的现象是客观存在的。

常用的地理教学方法篇4

地理比较法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逻辑思维,通过比较,学生能了解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方便学生的记忆。高中地理知识涉及的知识面广,不仅涉及感性知识,同时也包含了理性知识,所以,在地理教学中应该善于运用比较法。

一、专用名词教学中的应用

教师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经常会使用到各种专用名词,专用名词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决定着教学质量的高低。因此,需要加强对专用名词的学习。而比较法是学习专用名词的一种有效的方法,比如,在学习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时,厄尔尼诺现象是因为赤道东太平洋海水的温度异常偏高引起的,而拉尼娜现象则是由于赤道东太平洋海水的温度异常偏低造成的。又比如,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版的第二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中,学生经常会混淆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这两个名词的概念,人口迁移是指人从一个地区迁徙到另一个地区,是空间的移动;人口流动则是指人们离开某个地方去别的地方工作或者学习等。二者最本质的区别是居住地变动时间长短不一样。

二、自主学习中应用比较法――发散思维

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摒弃落后的教学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正确引导学生,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而比较法则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力,通过比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比如,世界四大渔场的地理位置都比较特殊,秘鲁渔场位于寒流处,属于上升补偿流,北海道渔场、北海渔场以及纽芬兰渔场则位于寒流和暖流交汇处。

综上所述,地理比较法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通过地理比较,能开拓学生的思维,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索能力。因此,教师在地理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合理运用地理比较法,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不断改进地理比较法,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也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常用的地理教学方法篇5

一、常规地理教学手段

1.教学案例框架:等值线中等高线部分。

等高线的教学先由教师解释等高线的定义,介绍几种常见的地形(山地、盆地、高原、山和谷、断崖等)的等高线,并分析不同地形的等高线图的特点,如等高线的疏密所代表的意义和实际生活中关于开发的相关知识点;河流在等高线图中的应用(只能出现在山谷中,等高线要由低凸向高,河水由高流向低);地形剖面线的应用(站在某点能否看到另外一点的相关问题);断崖的崖底、崖顶和崖高的计算等相关问题。

2.优势:知识系统性好。

这是一种沿用了多年的教学手段,地理教师主要靠一支粉笔和一张嘴来讲述地理知识,在没有多媒体的时代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当然在实际地理教学应用中也会采用到地图挂图和一些与地理相关的模型之类的工具辅助教学。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学生能系统地接收地理知识,笔记也能记得相当好,而且知识点有遗忘也可以从自己的笔记和教科书复习,对于地理知识的掌握系统性比较好。

3.不足之处:教师太主导,学生太被动,课外知识涉及少。

但是这种地理教学手段的不足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全堂课除了偶尔提问学生以外基本上由地理老师主导,学生基本上是在被动地接受地理知识,表现为地理教师在讲台上讲得眉飞色舞,但是下面的学生一脸茫然,手上都在飞快地记录着老师所讲述的知识点和所举的例子。整个过程学生太被动了,无法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地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不相符。

二、多媒体课件的地理教学手段

1.教学案例框架:地球的自转。

用多媒体课件(最好用动画的形式)展示地球的自转方向、线速度和角速度、周期,解释地球自转的意义(地方时、时区和区时;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昼夜更替),并且用多媒体展示练习,以复习本节所学的知识要点。

2.优势:直观,容量大,易于理解,激发学生兴趣。

相比于地理常规教学手段而言,这是一种新的地理教学手段,特别是当它刚开始出现的时候,所有的地理教师注意到这种教学手段对于地理教学来说意味着什么,它能将原来地理教学过程中需要学生发挥想象,特别是空间想象部分的地理知识趣味化,大大地降低了教学和学生理解的难度,对于地理教师和学生学习地理而言有很大帮助。它能直观地把地理现象和发生的过程以动画的形式甚至还包括声音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这种作用比有时地理老师用嘴和地理模型手舞足蹈地解释几遍都更有效果。这样的课容量也较大,有时可以加入大量的课后材料给学生进行阅读和分析,有利于在课堂上培养学生对地理事物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3.不足之处:容量与学生掌握量之间的矛盾较为严重。

在我国绝大部分中学还是无法经常上多媒体课的,相当一部分中学至今还没有一间多媒体教室,就算有,也是摆设,根本没有用,只是有人来参观或观摩时才偶尔用一下。再说每节都用课件上,对学生而言就像是看电影一样,当时可能会印象深刻但过一些时间就会对部分的知识有所遗忘。特别是新课程改革以后,上课有时不按教科书的知识顺序来上,学生上完课后回家根本不知道要从哪里开始看起,且这对老师的备课也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经常可以从地理教师那里听到:“用多媒体上课好是好啊,学生上课气氛很好,反应也很积极主动,但课后一检查学生的书和笔记基本都是空的,很担心这样的教学质量啊。”如何处理好多媒体的容量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量之间的矛盾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一直是地理老师所考虑和尽力解决的。

三、常规与课件教学有机结合的多媒体辅助地理教学手段

1.教学案例框架:气候部分。

先用常规的方法解释三圈环流,讲述完后用多媒体课件来向学生展示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以及不同季节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规律。再用常规的方法解释各种气候的成因、分布和特点,解释几种非地带性分布的气候(如东非高原的热带草原气候和沿海的沙漠气候),并且在讲述到各种气候的时候适时地用多媒体展示该种气候的影像资料,提高学生对各种气候的感性认知。再用多媒体来展示本节的知识结构,展示几题练习来巩固本节的知识要点。

2.优势:大容量,知识感性程度高,易于理解。

高中地理与初中地理不同,高中地理的每一节课的容量都是很满的,很多教学进度也是比较紧的,所以常规教学有时无法满足这一特点,必须找到一种既能克服完全多媒体课件教学的只顾量而不顾学生理解掌握量的缺点,又能满足高中地理教学所需要的大容量特点的教学手段,我认为那就是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它是常规教学和多媒体课件教学的有机结合。一节课应既用常规教学法又用课件辅助教学法,特别是当地理教师在授课中用言语和平面图无法或不能表达清楚的知识点时,用多媒体课件来进行辅助教学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不足之处:对学生、教师和学校要求较多。

常用的地理教学方法篇6

【中图分类号】H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057-01

1.初中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意义

科学方法的主要意义是指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活动而得出的正确的行为和思维模式。世界上的科学方法有很多种类,其中的一个分支就是物理方法,物理科学方法主要是指在通过分析一些物理现象后进行物理实验,从而通过总结得出物理规律,还包括检查物理规律时所需要使用到的一些手段和方法。传统的科学方法并没有区分具体得专业以及学科类别,这就造成了在传统的科学方法中,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并不能清晰的认识到获取知识过程所使用的方法,而教学活动物理科学方法通常是直接套用,并不具有很清晰区分,导致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不理想。与此同时,由于缺乏对教育方法的领悟,提炼和总结的学科框架也不是非常完善,从而导致了事倍功半的效果。因此,物理科学方法必须与我国当前的教育现状分析相结合,从而研究出符合我国国情的教育理念,以此来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前景。

2.确立初中物理科学方法教育途径的确立依据

2.1科学方法教育的重要价值

采用科学方法进行教育与物理教学中的一些基本问题的实质是相同的,这是伴随着人们对事物本质的具有了越来越深的了解后逐步发展而来的。作为认知物理知识的一个重要媒介,科学方法作将物理知识与物理现象紧密联系在一起重要桥梁,一般来说,整理和组织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都需要使用科学的方法来进行,这样才能使其能够真正的上升成为知识的形态,这就从根本上说明了物理知识与物理科学方法的教育史是紧密结合在一起且不可以分开的。在人类今天的生活中,科学方法已经具有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效果,这是因为它不但是人类获得物理知识的方法和途径,也是深入了解物理知识的纲领和脉络[1-2]。通过知识的结构以及形态进行分析,不论何种知识网络,都具有非常复杂的纵横交错的结构,其中通常包含了很多学科的知识内容,信息量非常丰富。所以,只有根据科学的方法和科学的手段,我们才可以将本就存在的客观物理知识传授给学生,使他们能够在大脑中形成认知知识的结构,同时,这也表明了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我们的教学活动需要具备层次感和顺序性。科学方法可以被比拟成智能,对于培养学学生学习的能力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2物理知识的方法论

物理知识本身就具有着非常丰富的意义,其包含的每一条定律和概念都着可以推导得出的原理与依据。因此,要搞懂一条物理概念是怎样产生的,一条物理定律具有怎样的内涵以及一个物理知识在什么情况下能够延伸运用都非常重要,这些都必须使用物理科学的教育方法进行,这样才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构建出系统学习知识的结构体系[3]。

2.3初中学生的思维方式

一般来说,初中学生还不具备比较成熟的思维,他们通常处于思维正在发展的转型过程。这是由于初中生的主要思维正处于定向思维模式上,同时也处于从想象性思维过度到抽象性思维的阶段。学生具有的思维方式通常决定着一个时期内其在认知物理方面的知识过程中由经验型转变成科学概念。而过往的教育经验使我们体会到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必须充分尊重教学规律,才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所以,在准备向学生传授新的物理知识以前,需要通过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经验出发,使学生能够总结和回想出一些与科学概念相关的生活经验。因此,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要求我们能够从实际生活中存在的规律、生产实践得出的经验以及大自然规律等几个方面入手,用最恰当的方法来使学生促进思维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学生。

3.初中物理科学方法教育途径

3.1初中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基本手段

作为学生基础教育的重要部分,物理学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理论部分,另一个是实验部分。以此来区分教学方式,通常我们又能够把物理教学分为物理实验教学、物理理论教学和科学方法教学三类教学,而物理理论教学还能够分成物理概念教学和物理定律教学。相比较于科学方法教学,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能够使用物理知识进行直接性表达。所以,在背后支配物理知识的获取方式和应用方法一般都是科学方法。因此,实施物理科学方法的基本手段是如何教授物理定律、物理实验以及物理概念,而其具体的形成过程则是实施物理科学方法的途径[4]。

3.2初中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策略

怎样学习物理知识和科学方法是具有直接联系的。所以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在对学生传授具体的物理知识时,还需要重视一些方法的渗透,从而能够帮助学生将一些复杂的知识转变成简单且直观的知识,使学生能够大胆探索和想象,做到循序渐进地学习物理知识,从而能够对科学方法的价值和内涵具有充分的了解[5]。

3.3实施初中物理科学方法教育途径的基本结构

彻底地了解和掌握一种科学方法并不简单,所以,为了能够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科学方法,就需要物理老师在以后的物理教学中,给学生打造出优良的学习环境。尊重教学规律,能够将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结合实际生活中发生的现象,引起学生学习物理科学的兴趣,与此同时,积极引导学生自主的观察、探索以及解决一些物理问题。这个过程中,物理老师作为引导者,还需要指引学生借鉴科学合理的方法来讨论。总的来说,实施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基本结构主要分为:第一,设计教学情景;第二,指引学生寻找问题;第三,指引学生能够独立使用科学方法解答问题;第四,重视将所学的知识转变为能力。

4.结语

对于提高学生主动学习来说,科学方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以后的物理教学过程中,物理老师必须充分利用科学方法,将科学方法逐步渗透到今后的教学活动中,使学生能够良好的掌握科学方法,让学生从内心深处体会到科学方法具有的实用性,从而使我国的教育事业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加强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把握。

参考文献:

[1]李正福,李春密,邢红军.从隐性到显性:物理科学方法教育方式的重要变革[J].课程・教材・教法,2010 (12).

[2]陈清梅,邢红军,李正福.论物理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科学方法教育[J].课程.教材.教法,200 9(8).

常用的地理教学方法篇7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3)02-0046-04

0 引言

大学生物理学习中普遍存在方法障碍,已经引起研究者的关注,如有文献从提高观察、实验、思考、总结、应用能力等角度提出学好物理的方法和具体要求[1],但这类研究通常局限于提出某种物理学习方法及教学措施,鲜见系统研究物理学习方法障碍及教学对策,同时利用教育实验证明其有效性的文献。本研究从大学物理学习方法的现状调查入手,分析大学物理学习方法障碍的各种类型及其产生原因,提出比较系统的教学对策并应用于教学实践,通过较严格的教育实验来检验教学对策的实际效果。

1 研究概况

选取荆楚理工学院2010级材料控制与成型专业2班(实验班)和3班(对照班)进行实验,实验时间为2011年春季学期,实验内容为大学物理力学和电磁学部分。通过观察、访谈、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了解本科生物理学习方法的现状,归纳学习方法障碍的类型并分析产生原因;采用行动研究法摸索出学习方法障碍教学对策;利用实验方法检验和判断教学对策的教学效果。

2 学习方法障碍分类、归因分析及教学对策

2.1 问卷调查情况

利用大学物理学习方法调查问卷对理工类本科生进行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524份,回收有效问卷512份。

2.2 学习方法障碍分类

物理学习方法因人而异,因内容而异,按不同标准分类可以得到不同的分类结果,为便于学法指导,不必拘泥于物理学习方法的严格分类。通过问卷调查将大学生物理学习方法障碍归纳为以下五类。

1)方法意识障碍。调查表明从不与同学探讨学习方法的占42.9%,近半数学生方法意识淡薄,不注重学习方法的应用与总结。

2)程序方法障碍。程序方法指物理学习各环节所采用的方法,学生在应用程序方法时,或缺失部分学习环节,或在预习、听课、复习、作业、总结各主要学习环节中方法应用不当。统计结果表明:从不预习的学生占35.6%,不愿意听课的占8.7%,课后不及时复习的占58.5%,不能独立完成作业的占20.5%,学完一章后不及时总结的占55.7%。

3)常规方法障碍。常规方法指物理学习的通用性、一般性方法,包括观察、实验、思考、迁移等方法。由于缺乏系统的学法训练,学生通常不了解常规方法的种类和应用要求,不会应用或应用时出现各种偏差。

4)自学方法障碍。大学生经常采用自学方法的比例不足40%,大一新生缺乏自学意识,没有养成自学习惯,缺乏自学方法,对自学不主动无信心。

5)个性方法障碍。学习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调查表明没有形成自己独特学习方法的占89.3%,即绝大部分学生没有形成大学物理学习的个性方法。

2.3 学习方法障碍原因分析

1)方法意识障碍原因分析。高中阶段学生陷于题海战术而不能自拔,无暇研究学习方法。大一新生受学习惯性影响,尚未从应试教育的桎梏中走出,学习上仍处于被动依赖状态,只能简单沿用高中的学习方法来应付大学物理学习。

2)程序方法障碍原因分析。大学物理内容多课时少,教师在课堂上只能讲解重点、难点和疑点,学生不可能在课堂上理解消化所有内容,必须重视每个学习环节才能学好大学物理。学生普遍对学习各环节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而忽略某些学习环节,又没掌握好各个环节的学习方法,往往引发程序方法应用障碍。

3)常规方法障碍原因分析。教师偏重知识传授而疏于学法指导,导致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常规方法缺乏系统了解;教材中涉及的学习方法往往隐藏在知识内容之中,学生只注重知识学习而忽视方法学习;缺乏学习方法系统训练,学生的学习方法是零碎的而不是系统的。上述三种原因导致学生应用常规方法时力不从心,比如观察无计划、无重点、无总结;实验时只知照本宣科,而对实验原理和实验思想缺乏深入钻研,对实验现象和出现的问题缺乏理论思考,只有直觉兴趣和操作兴趣,缺乏因果认识兴趣和概括性认识兴趣;思考茫然而无头绪,没有经过抽象概括形成概念的习惯,只注意规律的表述本身而忽视其建立过程,只有物理知识而没有物理思想;应用知识只限于解题,不善于运用所学知识去解释自然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

4)自学方法障碍原因分析。学生依赖心理强,自学积极性低;独立获取学习信息的能力差,不善于利用图书期刊和网络信息解决问题,畏难而放弃自学;自学方法不当,盲目贪多求快不求甚解,问题越积累越多最后不得不放弃自学。

5)个性方法障碍原因分析。大一新生由于方法意识淡薄,程序方法不愿用,常规方法不会用,自学方法不能用,方法水平还停留在较低的层次上,无法通过坚持使用程序方法、活用巧用常规方法、不断创新自学方法,逐步形成独特而系统的个性学习方法。

2.4 教学对策

必须采取系统化的教学对策,才能有效地消除物理学习方法障碍。教学对策的指导思想是:以自学能力的培养为主线,以方法意识树立为前提,以程序方法指导为基础,以常规方法训练为核心,以个性方法确立为目标,全面统筹学法指导,寓学法指导于知识传授之中,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1)牢固树立方法意识。教学过程中一手抓传授知识,一手抓学法指导,方法得当则事半功倍。中国古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达尔文名言“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都非常深刻地说明了做事方法的重要性。制订学习方法培养大纲,将方法培养与知识传授有机地渗透和结合起来,并精心安排到每次课的教学中去。树立班级内部学习方法的好典型,激励其他同学积极探索大学物理学习方法,形成人人重视学习方法的良好氛围。

2)夯实程序方法基础。强调学习环节的重要性,促使学生克服惰性,坚持使用程序方法,避免环节缺失给学习造成不必要的困难。利用绪论课系统讲解各学习环节的学习方法及具体要求,通过教师随时抽查和学生自查互查相结合的办法确保学生按要求完成每一次课的学习循环。掌握程序方法并不难,难在长期坚持,刚开始需要教师耐心督促和鼓励,当学生感觉到应用程序方法的好处时,就会自觉地坚持下去。(1)预习方法。弄清学习内容的重点、难点、疑点并分类标记,梳理知识脉络,行有余力的同学可以完成课后练习以检查预习的效果;(2)听课方法。留意教师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达到巩固重点内容、突破难点内容、澄清疑点内容的目的,简记内容要点、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路、补充知识及自己对某些问题的看法或疑点;(3)复习方法。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研究表明,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最初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变慢。课后要尽早复习避免遗忘,如利用课间时间迅速将所学内容在头脑中过一遍“电影”;复习既要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又要将知识条理化,还要对听课时产生的疑点进行深入思考;复习要在作业之前完成;(4)作业方法。独立完成作业既能通过对知识的直接应用来巩固知识,也能准确地暴露出学习中存在的问题,面对问题先独立思考,反复思考仍无法解决时再请教。归纳各种题型及其常规解法,探讨一题多解和最优解法;(5)总结方法。总结是巩固提高的过程,每次课后做个小结,每章后做小总结,学期末做大总结,总结可以使知识条理化和系统化,便于形成网络化的知识结构,促进知识融会贯通。

3)结合知识传授进行常规方法指导。常规方法是物理学习的核心方法,物理学习过程离不开观察、实验、思考、迁移等方法。各种方法的运用要点如下:(1)观察方法。先做观察计划,再确定观察步骤等细节,确保观察有目的、周到、细致、深刻,最后总结观察内容,有些情况下需要经过多次观察才能达到目的;(2)实验方法。避免盲目实验,从实验目的、实验仪器的选用、实验原理的推敲、实验内容的确定、数据处理方法的选择、从实验中合理得出结论等方面都要认真钻研,务必通过实验激发学习兴趣、增强感性认识、巩固理论知识;(3)思考方法。思考是学习的核心任务。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得到合乎规律的理性认识,完成从实践到理论的第一次飞跃离不开思考的积极参与。物理学习就是要善于通过抽象和概括的方法形成物理概念,通过归纳、演绎、概括的方法建立物理规律,通过分析、综合、比较等方法解决物理问题;(4)迁移方法。迁移就是物理知识在其它条件下的应用。解题是物理知识最直接的应用;运用物理知识解释自然现象能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的实际作用,产生成就感并从内心深处激发学习兴趣;解决实际问题是理论向实践的第二次飞跃,也让物理知识应用的进一步深化和活化。常规方法伴随学习过程的始终,常规方法学法指导是一项经常和长期的任务,应抓住一切教学时机结合教学内容反复进行指导和系统归纳,促使学生对常规方法从模仿使用到熟练使用,从无意识使用到自觉使用,逐渐掌握常规方法的应用技巧和规律。

4)促使学生探索自学方法。终生学习主要依靠自学,自学方法应该成为大学阶段的常规学习方法。自学方法没有统一的模式,也不是单一的方法,而是包含程序方法、常规方法的方法体系。大学生缺乏自学经验,需要老师善加引导才能逐步掌握自学方法。一是要介绍自学的基本方法,明确自习、复习、作业、总结等学习环节的基本方法和具体要求;二是要教会学生获取资料的方法,培养学生通过各种媒介获取学习信息的能力;三是要做好四个结合:即学与思结合,学与问结合,学与习结合,学与用结合;四是要不断探索最佳学习方法;五是要磨练学生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

5)鼓励学生形成个性方法。个性方法是个体面对物理学习内容时获取知识的特殊方法。个性方法具有综合性、独特性、高效性和创造性的特征。综合性是指个性方法并非单一的学习方法,而是融合程序方法、常规方法和自学方法于一体的方法体系;独特性是指个性方法具有与学生个性特点相结合的特殊性;高效性是指个性方法具有比共性方法更高的学习效率;创造性是指个性方法是对学习方法的创新。上述四个特征是检验学习方法是否为个性方法的标准,应引导学生在坚持使用程序方法和熟练掌握常规方法的基础上,通过提高学习方法理论素养和借鉴优秀的学习方法,结合学习基础、学习内容和个性特点不断完善和创新自学方法,力争形成一套高效率的个性学习方法。

3 教学对策的实施效果

开展物理教育实验,具体步骤如下:(1)利用观察、访谈等方法初步了解大学物理学习方法障碍现状;(2)设计大学物理学习方法障碍调查问卷并实施调查统计,归纳大学物理学习方法障碍的各种类型并分析原因,提出针对性强的教学对策;(3)在同一专业随机编班的基础上,通过前测试卷了解各班的物理基础并从中挑选出实验班和对照班。前测试于学期初进行,考查高中物理力学和电磁学内容;(4)实验班采用学习方法障碍对策教学,对照班采用常规教学法教学,实验过程中教师相同,教材相同,学生都在不知情的自然情况下参与;(5)通过后测试卷评价教学对策的教学效果。后测试于学期末进行,考查大学物理力学、电磁学内容。实验班和对照班测试时间相同,批改采用流水作业;(6)分析成绩统计数据以检验教学对策的实际效果。

教育实验中应注意以下问题:(1)保证教育实验的必要前提,即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习基础差异要在实验允许的范围内;(2)创造教育实验的良好条件,一要让学生在不知情的自然情况下参与,二是教师在对照班的教学中要避免使用实验班的教学对策;(3)精心设计测试试卷,测试问题要能较好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方法水平,这是测试能否达到目的和实验结果是否真实可靠的关键。实验结果如表1和表2所示,以2010级材料实验班与对照班为对象。

差异显著性检验采用 检验[2]。设 , 分别为实验班和对照班成绩的标准差, 分别为两班的人数,,分别为两班的平均分。两个平均分差数的标准误差和统计量 分别为:

由表1,实验班和对照班前测平均分的统计量 =0.630.05,说明实验班和对照班前测成绩无明显差异,满足实验条件。实验后 =2.64>2.58,

测试卷各题型具有相应的测试和诊断功能,选择题主要考查对物理概念、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和物理规律的认识、判断、辨析、理解和应用等,可以较准确地考查学生对物理概念的含义或物理规律的适应条件及运用范围的掌握和理解程度、对物理规律和物理图象较浅层次上的应用等。填空题考查的内容一般为重要的概念、原理、物理过程、实验现象、基本计算,既可以考查需要识记的内容,又可以考查运用物理知识分析、推理和计算的情况,可比较准确地考查学生判断能力的高低和计算的准确性。计算题可以用多种方式考查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思维方式或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计算题的分析解答过程可以很好地反映学生分析、判断、综合知识的能力水平。由表2,实验班各题型的平均正确率均高于对照班约7个百分点,说明实验班学生物理学习方法障碍有所消除,方法应用能力有所增强,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掌握情况较好,物理知识记忆更准确、理解更透彻、运用更熟练,进一步证明教学对策取得了实际效果。

4 结束语

对本科生物理学习方法障碍进行归因研究并提出针对性的教学对策,理论上可以丰富大学物理学习方法论的内容,实践上可以为教师的学法指导提供参考建议,更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物理学习方法,提高物理学习的效率。提出的教学对策在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初步验证,还需要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实验验证,并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完善和加以推广。

常用的地理教学方法篇8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12-159-02

近年来,多媒体教学在高等数学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成为了高等数学教学必不可少的辅助教学手段。常微分方程作为高等数学的重要课程,长期以来沿袭着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得教师尽管在教学重点与难点上耗费了许多精力。

1多媒体教学在常微分方程教学中的优势

通常情况下,在常微分方程的课堂教学中主要都是以给出方程的解法为主,这里所指方程解一般都是解析解,但是由于很多方程都没有解析解法,故此只能给出相应的定性理论分析。由于常微分方程本身的抽象性,使其方程解所对应的积分曲线显得过于抽象,这为学生进一步了解与之相关的概念增添了一定的难度。若是能够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采用一些直观形象的图形,则可以使学生对常微分方程的解以及与之相关的概念了解的更加透彻,这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然而,在大多数院校中,常微分方程的教学始终都沿袭着一块黑板、一只粉笔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对于一些难以理解的概念和图形常常会束手无策,这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效果不尽人意。为此,必须打破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的出现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有利条件,其在常微分方程教学中的优势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1)教学信息量得以显著增加,进而使课堂教学效率大幅度提高。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常微分方程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使教师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双边教学活动中,这无形中增大了信息的传递量,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其能够在课堂上学到更多的知识;(2)有效地增强了教学的生动性和直观性,大幅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教学课件能够将图形、文字和声音有机地融为一体,使原本抽象的问题,变得直观、形象,这样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内容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并且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多媒体教学在常微分方程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2.1 Maple在常微分方程教学中的应用

Maple是一款可用于进行数值计算和图形处理的数学软件,该软件具有极其强大的功能,如计算、绘图和仿真等等。可以通过Maple软件来研究常微分方程的数值解法,并以其强大的绘图功能来演示几何特征较为明显的概念,如奇解等等。这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并掌握常微分方程求解的方法。教师以这种形象生动的教学方式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便于学生对常微分方程理论知识的了解和掌握,而且还可以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到一起,使原本抽象的课程变得生动形象,学习难度大幅度降低,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得以显著提高。高校在常微分方程的教学中,几乎都是先学习一阶常微分方程的解题方法,而初等积分法则是最为常用的方法之一。虽然初等积分法可以求出常微分方程的解,但是却并不能求出常微分方程全部的解,而且想要通过求积分将方程的解以函数的形式表示出来也是很难实现的,这对于初次接触常微分方程的学生而言,很难真正理解其中的一些概念,如积分曲线、方向场以及等倾线等等。而借助Maple软件则能够有效地解决无法用初等积分法求解的常微分方程。

例1 :求=x+y这一常微分方程的通解。运用Maple软件的解题步骤如下:

首先键入 这一命令;

然后再键入 。

由以上操作便可以得到一个含有常数项CI的通解,若是给该解制定一个特定的值,则可获得特解。如果初始值y(0)=2,那么Maple的命令为:

最终得出的结果为 。

要是还需要画出该方程的解,则可在Maple中键入以下命令:

其结果为 ;

再通过 这一命令便可以获得常微分方程解的图形。

2.2 Matlab在常微分方程教学中的应用

Matlab是一种应用于计算数值和处理图形的数学软件,它构建了一个简单便捷的交互式工作环境,将计算、程序设计和可视化集于一体,具备设计应用程序、符号运算、原型开发、工程计算、数据分析及可视化、算法研究、工程绘图等诸多功能。Matlab内提供了有利于求解高等数学问题的命令,如求解积分、导数、常微分方程(组)解、微分的命令,以及有利于绘制多种二维、三维图形的绘图命令。所以,Matlab已经成为部分高等应用数学课程实施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有效工具。在常微分方程教学中,教师可以应用Matlab讲解常微分方程的数值解法,也可以利用绘图命令对某些概念的几何特征进行演示。如,将Matlab应用于奇解的几何意义解释中。

例2:数值试验二方程 的通解为 ,奇解为 。为了准确解释该奇解的几何意义,可在对c选取特殊值的基础上,利用Matlab代码绘制积分曲线族和奇解的曲线。

2.3 Mathematica在常微分方程教学中的应用

目前,Mathematica是全球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符号计算系统,它具备多种功能,如符号与数值运算、动画制作以及绘制数学图形等等,该系统以其自身强大的功能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机械制造、数学、化学、物理以及社会学等诸多学科领域当中。就常微分方程而言,其属于较为抽象的一门课程,由于这门课程本身的抽象性,给教学增添了一定的难度,如何进一步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一直是教师们努力的方向。Mathematica软件在该课程中的应用使诸多教学难点迎刃而解,如借助该软件的数值计算和绘图功能,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某些常微分方程的性态,并且还可以运用该软件的符号计算功能直接对常微分方程进行求解。此外,利用计算机和相关的数学软件还可以进行常微分方程实验,这样一来,学生既能动手操作,又能动脑思考,有效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进而促进了学生独立思考和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下面简要介绍Mathematica软件在方向场、积分曲线与微分方程的近似解中应用。在=f(x,y)这一微分方程中,其积分曲线是始终顺着线素场行进的曲线,由此可知,每一个点都会与线素场相切。如果在方程不可积的情况下,那么便可以按照线素场的实际走向来求出最为近似的积分曲线,并且还可以按照线素场自身的性质来对微分方程解的性质进行研究,在这一过程中,并不需要提前求出方程的解,该解题思路完全符合定性理论和近似解法的思想。然而,在实际解题过程中,由于方向场的图形比较复杂,若是采用手工制图的方法不仅费时、费力,而且还很难得出规范的图形。而借助Mathematica软件来辅助教学便可以使该问题迎刃而解。

例3:在求微分方程 的方向场时,便可运用Mathematica软件来完成,具体步骤如下:

打开Mathematica后,输入

运行后便可获得图2。

3多媒体教学在常微分方程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将多媒体教学应用于常微分方程教学中,转变了“黑板+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在提高常微分方程教学效率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教师在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技术的同时,也应当处理好教学中容易出现的几个问题,正确看待多媒体教学的利弊关系。

3.1处理好教学内容与教学时限的关系

常微分方程课程具备内容丰富、信息量大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确保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能够理解知识、应用知识,还应当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有限的教学时间讲清教学重点和难点,保证教学内容与课件的有效衔接,力求在教学时限内帮助学生掌握学习重点与难点。

3.2处理好知识传授量与知识吸收量的关系

多媒体教学可以最大限度地扩充教学信息量,使教师在节省黑板板书时间的情况下讲授更多的内容。但是,教师若不能很好地控制多媒体教学节奏,则会让学生思维滞后于教学节奏的变化,使得知识吸收量远远小于知识传授量。因此,教师应当把握好多媒体教学的合理停顿,给予学生充足的记笔记时间和思考的时间,并适当结合板书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学难点。

3.3处理好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

随着计算机在我国各大院校的普及应用,为多媒体教学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虽然多媒体教学有着传统教学方法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但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何处理好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方法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应用多媒体教学时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之一。在传统的常微分方程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将两种教学方法的优点都充分发挥出来,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效果和质量有所提高。在具体应用中,教师应当按照学生反馈回来的意见,对多媒体课件进行修改,并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将这两种教学方法结合在一起,发挥出各自的优势,扬长避短,进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镇方雄,陈将宏.常微分方程CAI教学课件的研制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咸宁学院学报,2011(6).

[2] 王玉文,王金凤,刘萍.多媒体教学在常微分方程教学中的应用[J].继续教育研究,2010(2).

[3] 李浩荣,窦雯虹,童训化.“常微分方程”课件设计与教学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04(4).

常用的地理教学方法篇9

临床教学是护理教育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将学生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应用到现实护理实践的媒介,它是培养技能型护理人才的重要途径。手术室是医院的重点科室,每年都将要接收来自于不同大中专院校的护理专业实习生。由于手术室具有工作强度较大、专业知识面较广、工作风险较大等特点,加上工作环境特殊、工作时间不固定等因素,使得手术室实习生容易产生恐慌心理和厌倦情绪,这将给手术室的临床带教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对带教的老师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1-2]。传统的临床带教方法有利也有弊,已不能适应现代带教管理的新需求,这是每一个带教老师均要认真对待的问题[3]。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以提高护理临床带教的质量呢?这急切需要带教工作者积极地探索与创新带教的方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与时俱进,在创新实践中积累经验、交流经验,不断地提高护理临床带教的质量和效果。

1 带教老师专业素养的培养与选拔

带教老师的专业素养对临床护理教学质量和效率有着重要的影响,老师有效的带教方法能提高实习生的护理技能、促进实习生实习的综合效果、培养实习生的综合素质。

1.1 带教老师必备的专业素养

带教老师应具有以下的专业素养:(1)带教老师应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严格执行医院的手术室的规章制度,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主人公的态度投入带教工作,爱护手术室的公共财产。(2)带教老师应具备较强的心理素质。(3)带教老师应具备较强的带教能力,耐心细致的服务作风。(4)带教老师应全面掌握手术室的护理程序、新技术、整体业务等情况,并熟知实习生的相关信息。(5)带教老师应有耐心、细心、宽容心和自信心。(6)带教老师应因材施教,善于挖掘实习生的潜能[4]。

1.2 提高带教老师专业素养的方法

提高带教老师专业素养的方法:(1)带教老师应定期地接受带教技能等业务培训,以提高自身的带教能力。(2)带教老师应通过刻苦的学习和钻研,掌握扎实的带教理论基础知识。(3)带教老师应将带教理论与带教实践相结合,改革不合理的带教模式,创新带教的方法,在临床带教实践中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4)带教老师应多借鉴他人带教成功的经验,并结合本手术室的实际,有效地应用到带教实践中,不断地积累带教经验。(5)带教老师应经常交流带教心得和经验,互勉共进[5]。

1.3 带教老师的选拔

带教老师应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或者主管护师及以上职称,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业务精良、良好的沟通及协调能力。由手术室护士长亲自担任总带教老师,负责实习生的接待与管理工作。并接受笔者所在医院护理部统一安排的带教老师基础操作培训,规范各项基础操作,根据笔者所在医院编订的《手术室带教老师技能与管理手册》进行统一培训,采取一对一的带教方式。

2 带教目标与实习护生能力培养

2.1 带教目标

针对在笔者所在医院手术室实习的护生,应实现的带教目标有:树立正确的护理服务理念,培养良好的个人素质与业务素质;熟悉手术室工作环境、工作制度及管理要求,熟悉白班、夜班的工作内容及各岗位的职责;所有侵入性操作均应有老师指导,实习护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能进行手术室常见专科技能操作;掌握常见手术的护理配合要点,正确运用护理程序对手术患者进行整体护理[6];加强无菌观念,牢记无菌原则,掌握正确的刷手方法;掌握常用手术器械的名称、使用方法、消毒方法及保养方法;总带教老师亲自参与带实习生,分带教老师负责一对一带教和管理;组织实习护生参加手术室小型业务学习,并对其进行业务知识提问;每组实习护生均实行入科评估、出科召开座谈会,评价护生的实习效果,征求同学意见,并将反馈意见带给各带教老师,及时改进带教方法;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手术笔记、手术教学查房;熟悉各种腔镜手术的原理、用物及特殊仪器的操作方法[7-8]。

2.2 实习护生能力培养

护生在手术室实习的过程中,带教老师应培养其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1)应该教会实习生学会“三动”:动脑、动手、动口。动脑即将护理理论知识转换为实践,学会观察病情,分析病情;动手即让实习护生学会掌握各种护理技术操作能力,掌握专科护理技能;动口即让实习护生学会与患者沟通,学会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工作。(2)实习护生遇到问题做到“四多”:多观察、多思考、多分析、多沟通[9]。

3 手术室护理带教新方法的探索与应用实践

3.1 不同带教方法在手术室临床护理实习教学中的应用

护理带教工作者们对手术室临床护理带教方法进行了长期不懈地探索与实践,并提出了各种不同的带教方法。王明霞等[10]提出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法(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在临床护理实习教学中的应用,此教学方法和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有很大的区别,它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并以促进学生的自学动机,提高学生自己解决问题能力为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徐晋霞[11]提出三项分析法(即组织分析、内容分析和人员分析)在手术室护理带教中的应用。张晓弘等[12]提出主副双人带教模式在手术室临床教学中的应用,主副带教老师之间共同合作、及时沟通,互相弥补带教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主副教学模式以2∶1的配比模式,即由2名带教老师共同指导1名实习护生。梁亚男[13]提出循证护理带教在手术室临床教学中的应用,循证护理是护士在计划其护理活动过程中,将科学的证据与临床经验、患者需求相结合,获取实证,指导临床护理决策的过程,是提高护理质量,为患者提供科学、经济、有效地护理服务的临床途径,能够增强护生实习的兴趣。

3.2 “三融合、三通过”带教新方法的提出

笔者所在医院手术室在多年的临床护理带教实践中,学习与借鉴他人有效的带教模式和方法,特别是在“一带、二看、三放手”(“一带”是实习前期由带教老师带着学生做;“二看”是实习中期由带教老师看着学生做,随时指导;“三放手”是实习后期由带教老师让学生独立做,放手不放眼,严格把关)的带教实践基础之上,结合笔者所在医院手术室的实际情况,融入了新的带教理念,于2008年初步提出“三融合、三通过”带教新方法,并有效地应用到手术室临床带教的实践过程中。

3.3 “三融合、三通过”带教新方法的含义

“三融合、三通过”带教法的含义是:“三融合”即带教老师的教与实习生的学融合在一体、实习生的学与做融合在一体、实习生的护理专业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真正地融合在一体;“三通过”即实习生通过了实习的理论考核、实习生通过了实习的技能考核、带教老师通过了评教考核。

3.4 “三融合、三通过”带教新方法的应用实践

手术室临床带教的时间一般是4周,即带教前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1)第一周(带教前期):前1~2 d,由带教组长介绍手术室的布局、设施和带教计划;第3~7天时学习护理职业道德规范、手术室的规章制度以及人员的分工职责,讲解常用器械的名称、功能,缝针、缝线的知识技能,传递器械的规范姿势,无菌技术操作方法,并进行针对性的操作示范,讲解常见手术护理记录单的书写,在老师指导下书写各种手术护理记录单,最后对本周实习情况进行小结。本带教阶段须达到的一个融合目标是:带教老师的教与实习生的学真正地融合在一体。(2)第二、三周(带教中期):以“实习生的学与做融合在一体、实习生的护理专业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真正地融合在一体”这两个融合为实现目标,组织实习护生参加科室小型业务学习,并对其进行业务提问。由带教老师采用“一带一”的方式精讲示范戴手套、洗手、穿针引线、穿脱手术衣、静脉留置针、电动手术床、电动止血带等基本的操作技能。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各种常见手术患者的手术护理配合,掌握病情观察要点。初次洗手上台时须由经验丰富的老师亲自带教,做巡回护士时,须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巡回任务,每个带教老师须有耐心和细心,放手不放眼,并鼓励实习生要眼疾手快、头脑灵活、腿脚麻利,在遇到突发问题时,应沉着冷静、及时解决。逐步掌握中、小型手术的物品准备、各种手术体位的摆置、填写手术护理记录单的方法、进腹手术清点物品、手术中的无菌操作、手术后患者的包扎、保护及护送等。使实习生在护理实践过程中不断地巩固与提高基础理论知识,护理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真正地实现学以致用的目标。(3)第四周(带教后期):以“实习生通过了实习的理论考核、实习生通过了实习的技能考核、带教老师通过了评教考核”为带教目标,具体的考核内容包括理论考核、技能考核和评教考核。理论考核:有关手术室的规章制度、人员职责、护士的职业道德规范、无菌概念、护理常识等相关理论知识,由带教老师对实习生进行口头提问,并记录考核的成绩。技能考核:无菌操作技术,例如穿无菌手术衣、戴无菌手套、静脉输液、整理无菌器械台等。评教考核:根据实习生对带教老师的评教意见和要求,以及带教老师们之间的互评意见,对带教老师进行综合考核[14-15]。

常用的地理教学方法篇10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1-0001-02

教学方法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必要手段,教师能否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决定教师的教学效果。但在平时的实际教学活动中,很多教师对教学方法的理解不够准确,经常和相关的概念混淆,导致不能恰当地选择、使用教学方法。这一点尤其在教师们的教案中突显出来。在平时工作接触到的教案中,一般都有“教学方法”这一栏,填写的各种各样,如任务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说明在实际教学中也不能有意识地准确使用教学方法。分析他们的不能正确地填写这一栏的主要原因在于没有弄清教学方法与相关概念的区别,即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模式、教学法、教学活动、教学过程等概念之间的区别。弄清这些概念之间的区别是有效教学的前提条件。

一、教学方法的概念及应用

教学方法是指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师生共同活动中采用的手段。既包括教师教的方法也包括学生学的方法。在这里主要谈教师教的方法。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谈话、讲读、观察、参观、演示、实验、实习、练习、阅读指导、欣赏、复习等。英语教师最常用 的教学方法是讲授法,特别是讲授英语知识的时候,讲授法是教师最基本的教学方法。

讲授知识的目的是让学生理解,而所谓理解是指根据教学信息,包括口头、书面和图表信息,建构意义,也就是学生把教师的讲授信息和他们掌握在大脑里的知识、经验和常识等联系起来。因此,讲授方法的核心是教师能否用适合于学生水平的且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经验和常识把新知识较易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这也是学生理解新知识的关键。因此,一名教师讲课好不好、能否吸引学生听课、能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所提供的知识、经验和常识是否被学生所顺利、欣然接受。教师讲授知识时,既可以先讲授新知识,然后给学生呈现相关知识、经验及常识(即举例)来让学生理解,也可以先呈现相关例子,然后引导学生理解新的知识。这也就是国外学者把讲授方法分为规例法(rule-example approach)和例规法(example-rule approach)的原因,这和我国学者提出的演绎法(deductive)、归纳法(inductive)是一致的。比如,要教make的读音时,可以先发make的音,然后引导学生复习先前所学过的like和take,也可先引导学生复习先前所学过的like和take,然后教make的音。这样教,学生容易理解、巩固其读音。

我们了解了教学方法的涵义,那么,我们就应该知道教案里的“教学方法”这一栏里应填写“讲授方法”,如果再想填写得具体,可填写“规例法”或“例规法”。当然,教师可能还可以用其他的方法,那么就可以填写其他的方法,如谈话方法、演示方法、练习方法等。

二、相关术语的概念及应用

教师使用教学方法时,常与一些术语,如教学策略、教学活动、教学过程、教学模式、教学法等概念联系在一起,需要我们弄清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策略的涵义很多,广义上,泛指为了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对所采用的教学模式、方法、组织形式,以及教学媒体的选择、使用和开发的总体考虑。常见的教学策略有组织策略、传递策略、管理策略等。在这里,和教学方法比较来说的话,两者的差异在于:教学策略包含教师的指导思想、理念、意图。其实,人们采用教学方法时,一般都带有主观思想、动机等因素,因此,在国外书籍中,多用教学策略(strategy)这一概念,很少用教学方法(method)。相反,在我国,习惯上通用,但更多用“教学方法”来表达,很少用“教学策略”,但在涵义上,的确存在这样的差异,在使用时,应区别对待。

教学活动是指为达到教学目的而采取的行动,一般完成某一任务,具体由一定的教学内容和相应的教学方法构成,如讲授词汇、讲授语法、巩固练习某语言项目等活动。

常用的地理教学方法篇11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物理课程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培养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和应对未来发展的挑战奠定基础。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应把科学方法的教育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重视对学生科学方法的培养,让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比单纯地传授知识更为重要。在实验教学中渗透科学研究方法是科学方法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很多的科学研究方法在实验教学中都有所体现。下面是我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渗透科学方法教育的一些体会,敬请同行斧正。

一、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渗透科学方法的教育意义

1.科学方法教育比知识教学更具有长远意义。

2.科学方法教育能使物理教学达到更高的境界。

3.科学方法教育使知识教学和能力培养的结合具有可操作性。

4.科学方法教育具有德育功能,有助于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二、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常见的科学方法

观察和实验方法侧重观察实验法和实验数据处理等;分析和综合方法侧重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和因果分析;比较和分类方法侧重异中求同、同中求异的研究;归纳和演绎方法侧重简单枚举归纳和演绎;数学方法主要用比值定义物理量和物理规律,也经常运用图像描述物理现象和规律;理想化方法主要包括理想实验和理想模型等;另外,还有类比方法、等效方法和非逻辑思维方法等。这些方法在科学认识过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他们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物理学科科学方法教育的内容体系。

三、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渗透科学方法的途径

1.在实验教学中培养理论联系实践的科学研究方法

物理学常遵循着实践、理论、再实践的途径来研究和解决问题:观察实验——猜想假设——

实验验证——实践验证理论,不断循环上升。例如在研究自由落体的运动中,让学生先猜想实验结果然后观察实验现象:一个重物和一张张开的纸同时从同一高度下落,哪一个先落地;然后把刚才的纸团成一团,再让它与重物同时下落,再观察哪一个先落地。实验现象引发了学生思考:同样重的纸张为什么有不同的现象?比较两个实验的不同点可以知道,这是空气阻力作用的原因。这时自然地提出假设和猜想,如果物体只受重力作用做自由落体运动,下落的速度是不是可能与物体的重力无关呢?接着用牛顿管实验来验证假设,并建立起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2.在实验教学中培养科学的观察方法

观察在物理学的发展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如牛顿定律是从天体运动的观察开始的,观察宇宙射线是研究高能粒子的重要方法。学生通过学习使观察的方法更加科学,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因此,培养学生学会观察、勤于观察的习惯,对学习物理会有较大的帮助,平时,在教学中教师还要重视教给学生研究物理问题的实验思想和方法。另外,实验教学还经常采用“放大法”“替代法”和“比较法”等科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想、方法、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精神。

3.在实验教学中渗透控制变量的科学研究方法

控制变量的方法是指有多个因素同时作用、共同影响某一物理量时,分别独立地研究其中某一因素的影响,这时暂时保持其他因素不变,以便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更好地研究这一因素与研究量之间的关系,最后再通过综合分析得出规律。例如:牛顿第二定律、欧姆定律、电阻定律等,都采用了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而研究出来的。科学方法的教学既能使学生产生兴趣,又能使学生摸清学习物理的科学方法,使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4.在实验教学中渗透理想化的科学研究方法

理想化的方法是在已有的实践基础上,根据逻辑法则,经过推论、判断得出的理想条件下的物理规律和“理想模型”;重点考虑主要的因素、性质或条件,而常常忽略其他次要的性质和条件,理想化的方法能使问题得到简化处理,它能更深刻地反映现象的本质。伽利略的斜面实验是物理学史上著名的理想化实验。再例如,弹簧振子、单摆等是理想化模型;

总之,领会科学方法重在“潜移默化”和“渗透”,让学生通过物理实验学到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将科学方法迁移到其他领域,促进学生终身发展,使学生终身受益。因此,不断探索科学方法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常用的地理教学方法篇12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物理课程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培养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和应对未来发展的挑战奠定基础。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应把科学方法的教育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重视对学生科学方法的培养,让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比单纯地传授知识更为重要。在实验教学中渗透科学研究方法是科学方法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很多的科学研究方法在实验教学中都有所体现。下面是我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渗透科学方法教育的一些体会,敬请同行斧正。

一、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渗透科学方法的教育意义

1.科学方法教育比知识教学更具有长远意义。

2.科学方法教育能使物理教学达到更高的境界。

3.科学方法教育使知识教学和能力培养的结合具有可操作性。

4.科学方法教育具有德育功能,有助于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二、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常见的科学方法

观察和实验方法侧重观察实验法和实验数据处理等;分析和综合方法侧重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和因果分析;比较和分类方法侧重异中求同、同中求异的研究;归纳和演绎方法侧重简单枚举归纳和演绎;方法主要用比值定义物理量和物理规律,也经常运用图像描述物理现象和规律;理想化方法主要包括理想实验和理想模型等;另外,还有类比方法、等效方法和非思维方法等。这些方法在科学认识过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他们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物科科学方法教育的内容体系。

三、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渗透科学方法的途径

1.在实验教学中培养理论联系实践的科学研究方法

物理学常遵循着实践、理论、再实践的途径来研究和解决问题:观察实验——猜想假设——

实验验证——实践验证理论,不断循环上升。例如在研究自由落体的运动中,让学生先猜想实验结果然后观察实验现象:一个重物和一张张开的纸同时从同一高度下落,哪一个先落地;然后把刚才的纸团成一团,再让它与重物同时下落,再观察哪一个先落地。实验现象引发了学生思考:同样重的纸张为什么有不同的现象?比较两个实验的不同点可以知道,这是空气阻力作用的原因。这时自然地提出假设和猜想,如果物体只受重力作用做自由落体运动,下落的速度是不是可能与物体的重力无关呢?接着用牛顿管实验来验证假设,并建立起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2.在实验教学中培养科学的观察方法

观察在物理学的发展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如牛顿定律是从天体运动的观察开始的,观察宇宙射线是研究高能粒子的重要方法。学生通过学习使观察的方法更加科学,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因此,培养学生学会观察、勤于观察的习惯,对学习物理会有较大的帮助,平时,在教学中教师还要重视教给学生研究物理问题的实验思想和方法。另外,实验教学还经常采用“放大法”“替代法”和“比较法”等科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想、方法、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精神。

3.在实验教学中渗透控制变量的科学研究方法

控制变量的方法是指有多个因素同时作用、共同影响某一物理量时,分别独立地研究其中某一因素的影响,这时暂时保持其他因素不变,以便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更好地研究这一因素与研究量之间的关系,最后再通过综合分析得出规律。例如:牛顿第二定律、欧姆定律、电阻定律等,都采用了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而研究出来的。科学方法的教学既能使学生产生兴趣,又能使学生摸清学习物理的科学方法,使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4.在实验教学中渗透理想化的科学研究方法

理想化的方法是在已有的实践基础上,根据逻辑法则,经过推论、判断得出的理想条件下的物理规律和“理想模型”;重点考虑主要的因素、性质或条件,而常常忽略其他次要的性质和条件,理想化的方法能使问题得到简化处理,它能更深刻地反映现象的本质。伽利略的斜面实验是物理学史上着名的理想化实验。再例如,弹簧振子、单摆等是理想化模型;

总之,领会科学方法重在“潜移默化”和“渗透”,让学生通过物理实验学到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将科学方法迁移到其他领域,促进学生终身发展,使学生终身受益。因此,不断探索科学方法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