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合集12篇

时间:2023-09-19 18:14:56

初中生高中生的心理特点

初中生高中生的心理特点篇1

一、教学方法的改革要从新课程内容和学生心理特点出发

我们的教学就是要使教学内容的输出与学生在各个年龄阶段的认识水平和心理特点达到最佳“匹配”,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同教师的指导处于“共振”状态,这样才能获得最佳效果。因此,有必要研究高中生的心理特点

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年的初期,跟初中阶段比较在心理,生理上更趋成熟。他们精力充沛,求知欲强烈、记忆清晰。其智力活动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观察水平不断提高。能够初步地独立发现事物的本质及各个主要细节,发现事物的因果关系。但在观察时,往往存在程序不恰当,过早下结论的缺点。

2.注意力较稳定且持久,能把注意力集中并稳定在那些毫无直接兴趣而又具有直接意义的比较抽象的学习上。对难度不大的理论推理较感兴趣。适当难度的问题能激发他们向更深的知识探求。

3.对死记硬背的方法感到厌烦,会寻求良好的记忆方法。具有初步归纳重点知识,抓住问题本质的能力。对“保姆式”呆板的教学方法不感兴趣。

4.抽象逻辑水平由经验型向理论型急剧转化,独立思考能力提高。他们不轻信,不盲从,对各种问题能谈出自己经过思考后的见解。但往往存在主观性、片面性、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对经过自己思考后而得出的见解,往往固执己见,不易改变。

根据这些特点,有必要整理出一套在系统地传授基础知识、训练基本技能的同时,能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有利于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进行主动学习的高中物理教学方法的体系。

二、着重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发现式教学法

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根据高中学生心理特点以及新课程的特点,我觉得发现式教学法较能适应高中生心理特点和智力发展水平,使学生在未知的境界里,自己去求发现,从而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发展能力。

发现式教学从整个教学过程看可分为:(1)教师提出课题;(2)学生通过动脑来探讨解决的方式;(3)通过学生自己概括、推理而得出结论;(4)教师取得反馈来检查教学效果这四个主要环节。

在尝试发现式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以下四种教学模式:

1.实验式发现法。对于本源性知识或来源于实验的派生性知识,如物体的平衡条件,主电路欧姆定律,楞次定律等内容,较适用于实验式发现法。通过教师提出一些能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鼓励学生提出有所根据的猜想和设计,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猜想。

2.观察式发现法。对一些较复杂,在学生头脑中易受直观错觉干扰的概念和规律,如惯性定律,动量守恒定律以及牛顿第二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等内容,可采用观察式发现法。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通过认真、有系统地观察教师的演示实验,经过自己的思考,讨论进而突出本质、摈弃非本质的东西,发现事物的因果关系。

3.讨论式发现法。对于派生性知识或学习内容超过学生理解能力的知识,如电位等内容,可用讨论式发现法。让学生在教师周密设计的情景中,根据平时已学过知识进行分析、讨论,在教师适当指导下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得出结论。

4.自学式发现法。对课本内容意义丰富,语言生动,容易为学生掌握的知识可以由教师提出阅读提纲,学生在课堂中认真阅读课文,由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在自学的时间里,学生可以自定步调地学习,遇到不懂的地方可以返回看,遇到旧知识不清楚,还可以翻到前面去复习。这样可以减少学生在听课中由于疏忽,疑问等原因造成学习的障碍。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发现困难之所在,教师再给予指导,从而获得实际的帮助。

发现式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任务,应该把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贯穿整个物理教学的过程中,不同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应该穿行,有意识地培养和训练学生对物理问题的正确思维方法和创造性思维,这样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材。

三、发现式教学中教师指导的份量

让学生在自己发现中学习,并不是不要教师的指导。发现式教学以教师指导份量的多少可分教师高组织,学生低参加和教师低组织、学生高参加二种形式。究竟采用那种方法为好呢?

我在高一年级对不同气质的学生进行分组跟踪实验中发现:具有热情好动,动作敏捷,情感难于自我控制的属于胆汁质,多血质型的学生,他们思想活泼,善于探索,勇于追求。对于这种类型的学生,老师指导份量宜少,而由他们自己去在发现中获得知识,效果较好。而具有好静,动作迟缓,情感发生慢的粘液质,抑郁质型的学生,他们思想不够灵活,学习态度拘谨。对于这种类型学生,则以教师高组织,学生低参加为好,并且指导得越周密,成绩越优良。

四、检验教学效果的目标和方法

任何一种教学方法所产生的效果如何,主要是从学生反馈的信息中取得。评定发现式教学效果的标准,我认为主要是看能否达到以下五个指标:(1)学习成绩的提高;(2)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3)自学能力的成长;(4)能力的迁移;(5)学科的全面发展。

取得反馈信息的方法,我们做了如下一些改革尝试:

1.课堂提问。如果在评定教学效果时,单靠提问个别学生来取得反馈信息,则测量可能受到偶然取样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影响测量的信度。为及时统计多数学生反馈信息,每学完一个课题后,给出一组有4个答案的选择题,根据学生举手的情况来统计反馈信息。

2.作业评定。由于高中生学习自觉性相对较强,具有一定分析和判断能力,因此,可以把作业评定权交给学生自己。每次课上让几个学生讲上次课作业思路、方法,让大家自己知道错误所在,并得以矫正。而教师的批改着重放在发现学生产生错误的原因。

3.考试方法。传统的考试采用求同思维的方法来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获得和保留,它是同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法相适应,无法评价学生创造性思维及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在评价发现式教学效果的考试中,我们除保留部份传统的求同思维的方法外,增加了:(1)采用求异思维的小论文形式考题来评价学生是否善于运用自己的思考和思考能力所达到的程度。(2)采用学生未学过知识为内容的课本或科普小文章,通过学生认真阅读后回答问题,借以评价学生阅读、自学能力。(3)采用告诉学生题目的物理实验设计和操作的考试,着重考查学生组织实验能力、操作技能和得出结论的方法。

通过我们的摸索和尝试,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和成绩普遍提高。特别值得庆幸的是,学生在学习上的主动性、创造性、提高能力等方面迈出可喜一步。

教学理论丰富多彩,教学方法多种多样。笔者认为,遵循教育规律、改革教学方法是做好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三明市教师进修学院编.现代教育理论选介.1997,3.

初中生高中生的心理特点篇2

因此,青春期心理课已经成为每个学校心理课程中不可或缺的一块重要内容,每一位心理教师都知道应该对学生进行青春期教育,但如果让他们回答初中青春期心理课要开什么、如何开、什么时候开这三个看似简单的问题,你却会发现每个教师的回答都不一样。综观现在的心理教材,同一主题的青春期心理课,不同的教材会把它放在不同的学段,同一学段的青春期教育主题,不同教材存在很大的差异性。而且初中青春期教育涉及面广,时间有限,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我认为应按需而设,了解初中生的心理课需求,根据调查结果设计青春期心理课程体系。

一、通过调查,了解学生青春期的心理需求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的调查工具为自编的“青春期调查问卷”。该问卷包括32个题目,其中第1~4题为客观题,统计调查对象的个人信息。第5~31题为客观题,统计调查对象对所列举的对青春期问题的关注情况。第32题为主观题,统计调查对象可能关注的其他青春期问题。

研究对象为中山市某中学初中生,共720人。其中初中一年级235人,初二248人,初三237人。

(二)青春期心理课需求现状

1.青春期心理课需求的总体特点

首先,对每个主题的被选择情况进行统计,统计指标包括频数和占总体的百分比。结果如表1所示,初中生较关注的十个青春期主题是“异往的尺度”“学会拒绝异性情感”“异往的技巧”“异往的态度”“青春痘的烦恼”“青春期情感问题”“正确恋爱观”“与师长和谐相处”“友谊与爱情”以及“青春期逆反心理”。初中生关注程度较低的十个青春期主题如表2所示,依次是“性器官烦恼”“问题”“性别烦恼”“恋爱与婚姻”“性冲动烦恼”“性犯罪的防范”“性伤害后怎么办”“过早的伤害”“性与爱情”以及“被拒绝的心理调适”。

2.青春期心理课需求的年级特点

结果显示,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对绝大部分主题的需求程度也随之增长。而且各年级的需求曲线走势是基本一致的,说明三个年级所关注的青春期主题有一定的重叠。也表明学生从初一到初三的成长过程中,所关注的青春期主题存在一定的稳定性。如图1所示。各年级的具体情况如下。

(1)初一年级的特点

初一学生较关注的五个青春期主题包括“青春期逆反心理”“与师长和谐相处”“学会拒绝异性情感”“青春痘的烦恼”“正确的恋爱观”。而初一学生需求较低的五个主题包括“恋爱与婚姻”“性冲动烦恼”“性器官烦恼”“性与爱情”和“问题”。

(2)初二年级的特点

初二学生较关注的五个青春期主题包括“青春期逆反心理”“友谊与爱情”“青春期情感问题”“异往的态度”“与师长和谐相处”。而初二学生需求较低的五个主题包括“性犯罪的防范”“恋爱与婚姻”“问题”“性别烦恼”和“性器官烦恼”。

(3)初三年级的特点

初三学生较关注的五个青春期主题包括“青春期逆反心理”“友谊与爱情”“正确的恋爱观”“青春痘的烦恼”“异往的技巧”。而初三学生需求较低的五个主题包括“性冲动的烦恼”“过早的伤害”“问题”“性别烦恼”和“性器官烦恼”。

通过对各主题需求情况在不同年级间的差异比较发现,“过早的伤害”在一年级与二年级间存在显著差异,二年级的需求程度高于一年级;“白日梦的烦恼”在一年级与三年级间存在显著差异,三年级的需求程度高于一年级;“性犯罪的防范”在一年级与三年级间存在显著差异,三年级的需求程度高于一年级;“性伤害后怎么办”在一年级与三年级间存在显著差异,三年级的需求程度高于三年级;“性与爱情”在一年级与三年级间存在显著差异,三年级的需求程度高于一年级;“早恋如何处理”在一年级与二年级间存在显著差异,二年级的需求程度高于一年级;“问题”在一年级与三年级间存在显著差异,三年级的需求程度高于一年级;“青春期偶像问题”在一年级与二年级间存在显著差异,二年级的需求程度高于一年级;“青春期逆反心理”在一年级与二年级间存在显著差异,二年级的需求程度高于一年级。

二、根据结果,设计青春期心理课程体系

在进行初中青春期心理课程体系的构建时,要充分考虑到以下几点。

(一)课程的整体性

依据青春期心理课需求的总体特点,初中生最关注的青春期主题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即由人际需要提高引发的问题和由自我意识提高引发的问题。而初中生关注程度较低的青春期主题则主要表现在与“性”相关的方面,来进行主题的取舍和整体构建。

(二)课程的科学性

根据各年级对青春期心理课的需求特点,确保各年级教学主题的严谨性、逻辑性、准确性及衔接性,并从预防发展的角度建构课程,提高课程的有效价值。比如,结果显示初一、初二和初三学生所关注的青春期主题存在一定的一致性,均十分关注“青春期逆反心理”“与异性的交往”“与师长的交往”这些主题。初一还关注“性自我保护问题”和“青春期偶像问题”。这是初一不同于其他两个年级的很重要的一点,提示我们在设计课程时,有必要在初一专门设计这两个方面的课程。

(三)课程的实施

根据初中生各年级需求的差异特点,以及课时有限的现实,教学方式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在常规心理课中融入,选修课可以提供给班主任,在班会课由班主任或心理教师上课。

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特别是选修课,有些主题并不是学生最关注的,例如,初二的关注度显著高于初一的主题有“过早的伤害”“早恋如何处理”“青春期偶像问题”和“青春期逆反心理”。初三的关注度显著高于初一的主题包括“白日梦的烦恼”“性犯罪的防范”“性伤害后怎么办”“性与爱情”和“问题”。这些主题虽然只代表少数群体的想法,但由于这些都是初中生群体必定会面临的问题,而且对个体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因此关注这些话题的那部分学生同样需要得到学校心理工作者的帮助。在实际工作中应采取适宜的方法,构建一个安全的环境,为这部分学生提供可获得帮助的途径。

初中生高中生的心理特点篇3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8)01-0054-02

【关键词】 自我评价(心理学);因素分析,统计学;学生

身体自我指个体对自己身体的认知和评价[1]。身体自我评价会影响个体自我评价的取向及体验,进而影响整体自我评价、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初中生正处在自我形成的重要时期,面临着生理成熟和心理成熟的双重任务,是身心成长的关键期。研究初中生对身体的认知和评价有利于初中生形成积极的身体自我概念,从而探讨自我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

1 对象与方法

以班为单位对郑州、开封、洛阳、新乡的658名城乡初中一、二年级学生进行集体测量。其中初一年级学生340名,初二年级学生318名;男生353名,女生305名;年龄为(13.96±1.00)岁。

以“青少年身体自我量表”[2]为测量工具,自拟调查表了解被试的一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经济状况及父母文化程度等)。“青少年身体自我量表”共33个题项,采用7点量表记分,1表示“很不满意”,7表示“很满意”。包括相貌特征、运动特征、身材特征、性特征、负面特征5个维度。内部一致性系数均在0.64以上,稳定性系数较高(0.72~0.86);重测信度为0.81。本调查选择相貌特征、运动特征和身材特征3个维度进行研究。调查结果用SPSS 11.5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初中生身体自我现状 初中生对自己身体最满意的是相貌特征,为(5.04±1.08)分;其次是运动特征,为(4.66±1.21)分;最不满意的是身材特征,为(4.54±1.44)分。

2.2 初中生身体自我评价的性别比较 见表1。

2.3 初中生身体自我满意度的相关因素 见表2。

表2表明,父亲和母亲的文化程度对初中生身体自我的影响基本一致,表现为相貌特征、运动特征维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身材特征维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父亲和母亲的文化程度越高,初中生身体自我满意度越高。人际关系对初中生身体自我的影响较大,在身体自我的3个维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人际关系好的学生自我满意度较高,家庭经济状况对初中生身体自我的3个维度的影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家庭经济状况好的学生自我满意度较高。

3 讨论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初中生身体自我满意度属于中等偏上水平,表现为相貌特征满意度最高,与有关调查结果[2-4]一致。一方面说明该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另一方面也说明对初中生身体自我满意度的评价具有共同性。

初中生身体自我满意度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男生身体自我满意度高于女生,差异最显著的是身材特征,与相关研究[3-6]一致。女生在身材特征方面更倾向于不满意,其原因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人际关系和家庭经济状况对初中生身体自我的影响最大,其次是父母的文化程度。人际关系既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培养和训练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和技巧。家庭经济状况是作为综合因素影响学生心理的,因此,消除贫困,实现富裕,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深远的影响。

初中生对身体的自我满意度必然影响其对现实自我的积极评价,从而影响学生对自身整体状况的积极评估。因此,应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初中生对身体自我的满意度,进而提高初中生的心理素质。

4 参考文献

[1] 曾向,黄希庭.国外关于身体自我的研究.心理学动态,2001,9(1):41-46.

[2] 黄希庭,陈红,符明秋,等.青少年学生身体自我特点的初步研究.心理科学,2002,25(3):260-264.

[3] 陈红,黄希庭.青少年身体自我的发展特点和性别差异研究.心理科学,2005,28(2):432-435.

[4] 杜晓红,唐东辉,陈永发.当代大学生身体自我特点研究.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5,20(6):35-38.

初中生高中生的心理特点篇4

(一) 具体目标

1.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现状

2.当前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特点

3.当前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成因及对策

(二)调查方法

1.问卷调查

2.座谈会及个案调查

整个调查共召开了两次教师座谈会,四次学生座谈会。这些座谈会,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生动的典型材料,而且为理性分析提供了基础。

二、调查结果分析

对学生问卷调查分析,以及多次教师、学生座谈结果显示,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一)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现状分析

1.教育价值观

调查显示,大部分农村初中生具有较为明确的教育价值观。74%的学生认为学习的作用是提高自身素质,10%的学生认为学习的作用是为了考中专和大学,16%的初中生没有考虑。

调查还显示,农村初中生的教育价值观带有显著的经济社会特征。他们认为,农村青年的经济收入与受教育程度成正比,其中65%的学生认为高中 中专 毕业生挣钱多,25%的学生认为初中毕业生挣钱多,8%的学生认为小学毕业生挣钱多,只有2%的学生认为文盲能获得较高收入。

2.学习态度

调查结果表明,67%的学生对学习的热情较高,24%的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中等,9%的学生害怕学习。这与他们考中专或大学意识淡化是相一致的。值得注意的是,害怕学习的学生数占相当份额。而且,我们在调查中还发现,90%的学生都有自己最讨厌的课程。学生害怕学习或讨厌某些课程的根本原因,一是与教师的教学方法紧密相关;二是与该课程的实用价值紧密相关。调查结果显示,86%的学生对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实用性强的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劳技学习热情较高,而对学术性较强的历史、地理、生物、英语不感兴趣。在学生讨厌的课程中,英语是初中的核心课程之一,有57%的学生认为英语对于我们以后的生活几乎没有用处。

3.学习习需求

当前,特长是师生共同关心的热门话题,许多教育工作者甚至把特长看做是素质教育的代名词 对于这一认识的争议性,不属本文讨论的范畴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对特长有正确的认识,其中,92%的学生有自己感兴趣的目标,且有52%的学生希望得到教师的指导。同时,78%的学生希望在劳技课、活动课上学到较多的、实用的农业科技知识,使之能对他们以后的工作有所帮助。

在对调查结果的整理中,我们得到了一组令教师们震惊的数据,52%的学生认为学校老师能满足自己的学习需求,48%的学生认为学校老师能力有限,希望得到名师指点。对于这一结果,也许我们对信息的有效度产生怀疑,或者强调它的地域性特点,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教师行为滞后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学生的认同,并越来越严重地影响着他们的学习。

4.学习目的

初中学生对于务农的态度是我们调查的重要目标之一。调查结果表明,农村初中生大部分不愿意务农,其比例随年级变化,且该心态呈现出一种特殊的波动,其波动特点为:初一为69%,初二为58%,初三为72%。

(二)当前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特点

调查显示,当前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与以往农村的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相比,有明显不同。

初中生高中生的心理特点篇5

一、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概述

思品教育顾名思义就是思想和品德两方面的教育教学活动。思想素质、品德修养是人重要的基本素质之一,对人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社会对人的要求越来越高,思想品德高,个体未来的发展必将顺畅。初中思品教育的客体是初中生,即是对初中生进行思品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的统称。

二、关于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几点建议

为开展好初中思品课的教育活动,更好地发挥思品课的魅力,促进中学生成人成才,必须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实现“三结合”,即结合初中生的生理特点、结合时展的潮流、结合实际生活,具体如下:

(一)结合初中生的生理特点,注重思品教育的针对性。

思品教育的对象是初中生,他们正处于成长和发育的阶段。关于初中生的特点,我作归纳。

1.生理逐步发育。初中生的年龄一般都在12岁以上,正处于发育阶段,无论是身高、体重、体内机能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还有就是第二性征的出现等。这些生理上的变化,潜移默化地对心理活动造成了冲击,突出表现为具有强烈的“成人感”,渴望被成人社会所接受。此外,由于第二性征的出现,此阶段的初中生对异性逐渐“好奇”。

2.半成熟的特点。半成熟的特点是初中生的特点之一,由于生理方面的变化,他们为人处世的方式、能力都发生了变化,趋向于“成人”,但在认识上,还存在较大的片面性。因此,处世待物经常出现“非成人”的现象。

3.多重心态交叉。初中生由于生理和心理正处于发育的关键阶段,往往会处于一种多重心态交叉的状态,如:对自我童年的否定,但又时常怀念,性格上内向但有时又外向,大胆又胆怯等。这些现象如果不加以重视,就会导致初中生出现各种心理问题,隐患重重。

由于初中生本身所具有的特征,思品教育要想发挥实效,就必须抓住初中生的实际特点,结合初中生的生理逐步发育、半成熟、多重心态等特点,有的放矢,精心准备,从而科学地开展好思品教育,让思品教育课程具有实用性。

(二)结合时展的潮流,传递社会正能量。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时代下的信息纷杂冗多,多元化的思想形态并存,如何帮助初中生在繁杂的多元化思想意识形态下去伪存真,辨别真善,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我认为关键是提高思品课的时效性和方法性,即要在思品教育实践中贯穿时代的主导思想,使得思品教育紧跟时展的潮流。如:目前,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可与时代的正能量相互结合。要在思品教育实践中多引用符合时代特点的教学案例,尽量避免使用那些枯燥乏味的理论说教,同时,思品教育要注重方法论的学习传授,如何看待现象问题,怎样看待现象问题是关键,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注重时效性,将保持思品教育的生动性,注重方法论将保持思品教育的实用性,更好地传递和继承社会的正能量。

(三)结合生活化的步伐,丰腴思品教育的血与肉。

思品教育要与生活相互结合,有血有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发挥思品课的功效。如何实现这一点,关键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做好表率,发挥榜样的功效;二是要结合生活中实例,注重生活中的点滴,运用生活中的实例感染并教育学生;三是要开展思品教育实践活动,从课堂走向社区,走入社会,这样才能更好地让思品教育课有血有肉,生动活泼。

三、结语

思品是人立世存世的重要基石,如何开展好思品课程的教育教学实践工作是现代德育工作者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我对初中生其年龄段所表现出来的特点进行了归纳,结合思品课的教育教学要求,提出结合初中生的生理特点、结合时展的特点、结合生活化的步伐做好思品教育工作等的具体建议,对于更好地发挥思品课的魅力,培育“中国梦”所需的各种人才,具有积极的实践意义。

初中生高中生的心理特点篇6

一、何为班级管理

班级是学校开展管理及教学工作的最小单位,而所谓班级管理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全班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现代班级管理强调以学生为核心,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这就要求班级的管理者了解学生的心理行为特点,并借助相应的心理策略进行班级管理。而采取相应的心理学策略的前提是了解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二、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学生的初中阶段大约从11、12岁开始到14、15岁结束,这一阶段正处于人生长发育的青春期。所谓青春期是由儿童少年发育到成年的过渡时期,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人的身体和心理以加速度发展和变化。青春期是人精力奔放、智慧焕发时期,有人以“狂飙期”、“危机期”、“心理断乳”期来形容青春期的剧烈变化。处于这一过渡阶段的初中学生的心理现象也是交织矛盾的,主要具有以下几个心理特点。

(一)自我意识高度膨胀。

初中学生希望能尽快进入成人世界,希望尽快摆脱童年时的一切,寻找到一种全新的行为准则,扮演一个全新的社会角色,获得一种全新的社会评价,重新体会人生的意义。因此这一时期又被称为心理断乳期。因此,初中学生容易产生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倾向,其表现为任性、思考问题总是从自己出发,而在某些事情上又由于父母的溺爱具有某些依赖心理,缺乏独立意识。

(二)叛逆心理。

由于自我意识的高度膨胀,学生就会有叛逆的心理倾向。而这一时期的学生最主要的心理特征也是叛逆心理。叛逆心理是指人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初中生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他们反对成人把自己当“小孩”,而以成人自居。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就对任何事物都倾向于批判的态度。正是由于他们感到或担心外界忽视了自己的独立存在,才产生了叛逆心理,从而用各种手段、方法来确立“自我”与外界的平等地位。同时,初中学生又敏感自卑,容易产生嫉妒心理。

(三)智力水平迅猛提高而自控能力较差。

思维活跃,对事物的反应能力提高,分析能力、记忆能力增强。对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的理解能力不断提高,但尚不成熟,缺乏社会经验,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初中生分析鉴别事物的能力和自我控制的能力较低,缺乏计划和布局的头脑。在这个心理矛盾错综复杂,心理发展明显失衡的前提下,自然会有一批学生忘却了自己的身份,不会选择正确的方式而我行我素。

(四)人际交往欲望强烈。

由于自我意识的增强,初中生对于朋友的需要开始膨胀,而和家长开始疏远。同时由于性意识的发展,初中生开始关注自己身体的变化,对异性神秘并好奇,表现出更多的关注,乐于接近异性,甚至对某一个异性若有所思、若有所失,这种关切若得不到控制将引发早恋,造成对学习没有兴趣(厌学)、上课走神,精神恍惚。

三、初中班级管理中的心理学策略

对于初中班级管理,一定要抓住初中生的心理特点,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公平原则。

初中学生具有较强的自尊心,所以有争强好胜的心理,而同学们又都各有所长,所以,初中生有时又会有自卑、嫉妒的心理。因此,教师首先要把握公平原则。初中生出去情绪不稳定阶段,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如果学生感到教师在班级管理上没有公平原则,就会产生逆反等心理失衡心理。教师把握了公平原则,就会让所有的同学感到自己受到平等的对待与重视。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乐于接受班主任的对班主任的管理活动,并主动的参与到班级活动之中。反之,如果学生感到教师偏袒他者,而班级的管理针对自身,那么他就会产生逆反心理,从而产生逆反行为。

(二)表扬原则。

由于学生的自尊心比较强,因此在教学管理活动中,要以鼓励为主。鼓励学生的前提是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教师要在管理活动中,从细微之处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鼓励学生继续努力。人总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因此,教师还要多组织能发挥学生特长的活动,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初中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已经提高到一定层次,因此,对他者的鼓励,也是激励另一些人的过程。

(三)发挥榜样作用。

列宁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处于心理成长过渡期的初中学生,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具有一定上进心,甚至争抢好胜。同时,处于这一时期的初中生又善于模仿。因此,在班级管理中树立榜样,能激励学生在行动上效而仿之。这一原则首先要求教师要以身作则,要有真诚,坦诚的做人品质。其次,树立的榜样要贴切学生的现实。初中的学生几乎都有喜欢的明星,班主任要因势利导,发掘这些明星的优点,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最后,在学生中树立榜样要体现公平性原则。每个学生几乎都能发掘出优点,因此,树立的榜样可以落实到个人,而是落实到其中的某个优点。这种树立榜样的方式不但起到了激励作用,还起到表扬鼓励的作用。

(四)以情感人,和学生保持良好的沟通。

初中学生由于自我意识的增强,因此希望得到他者的理解、尊重和认同。教师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还要去了解学生,知道他们心里的需要是什么,他们要表达什么。在日常的班级教学管理中班主任要对学生的行为多一些理解和尊重。初中生对人际交往的欲望比较强烈,同时和家人的关系却比较冷谈,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家长和学生之间没有进行良好的沟通。因此,班主任要真诚地、平等地与学生进行沟通,并在沟通中理解并关心学生,力求教师和学生之间能够相互理解信任。同时,对于学生的合理需要要尽量支持满足。由于初中学生对自身的行为控制能力较差,在遇到学生的不良行为及倾向时,教师要及时通过沟通经行疏导,而不是以管制为主。班主任教师如果以一个管理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会产生逆反的心理,而以良师益友的立场出现,学生在心理上对教师的管理活动支持和认同。

参考文献

[1]张艳红.班级管理中的心理导向[J].安徽教育,1999(2).

初中生高中生的心理特点篇7

1. 前言

随着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和锻炼健身意识的增强,许多爱好游泳的群众将游泳作为锻炼身体、娱乐休闲、人际交往、终身锻炼的运动项目。对于我国游泳工作者来说,最重要的一点,是应当具备更为深刻的和科学的观念,对游泳运动教学的认识应当建立在科学的思维方式基础上,这一点是十分重要的。其中教学是关键的环节,在游泳教学过程中群体学习掌握游泳技术能力有很大差异,因为初学群体的学习心理、学习目的、学习兴趣、掌握技能能力等方面有很大差异,所以对初学游泳者在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策略等方面要区别对待,根据学员学习能力和学习心理存在的差异,分析在教学中应采取的教学方法及策略。

2.研究对象和方法

2.1研究对象

根据生理学生的生长发育的规律,以及形态、生理和心理的特点划分为以下几个时期,将我校航海专业和养殖专业的新生划在青年组(如表):

2.2研究方法

2.2.1访谈法

通过与具有多年丰富游泳教学经验的教师和体校教练咨询讨论,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及对在校生初学游泳的情况了解,综合理论与实践进行分析,探讨对初学游泳者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2.2.2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最新的游泳教学方法手段的发展来充实论文内容。

3.初学游泳学生存在的差异

由于初学游泳者年龄、性别、学习掌握能力、生活环境和内在心理状态不同,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各自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表现在恐惧感、兴趣爱好、娱乐需要、身体素质、运动表象能力、理解能力、运动技术的掌握能力等方面。特别注意,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安全,游泳是一项技术性很强而又不容易掌握的运动项目,一定要先练好水性,再学其它泳姿,循序渐进,不要急于求成。

3.1心理上存在的差异

游泳教学是在特定环境下进行的运动,由于环境,运动项目,以及学生本人的性格、身体素质、体育基础知识和文化修养等方面的影响,学生往往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从而导致中枢神经产生防御性反射,心理紧张,这无疑会影响游泳技能的学习掌握。根据广东省初学游泳的教学研究:幼儿时期初学游泳目的性不强,幼儿的出发点是玩耍或游戏,学习的参与主要是家长的意愿,学习不具有主动性,容易出现恐惧心理。少年儿童时期初学游泳的目的性有所增强,其心理特点是学习游泳兴趣高,对学习游泳新鲜感强,学习游泳是一种游戏及玩乐的需要,恐惧心理容易消失。青少年初学游泳是有目的性的,是为了学习一种运动技能,是锻炼、娱乐、交际、健身的需要,恐惧心理容易得到调节。

3.2学习能力分析

运动生理学表明运动素质随生长发育的进行而自然发展,其学习能力不可能超越各年龄阶段身体发展的自然规律和自身特点:幼儿在学习游泳过程中注意力难以高度集中,抗干扰能力低,在学习游泳过程中理解语言的能力、动作表象的形成、动作的模仿能力较差。少年儿童时期处于运动素质发展的敏感期,此年龄段学生具有运动表象形成快、模仿动作能力强、学习技术本体感觉好的特点,他们在生理、心理、身体素质等方面比幼儿成熟,学习进步幅度快。青少年阶段是比较成熟的阶段,其理解能力、接受教育的水平都很高,但这一年龄运动素质发展的敏感期已过,其本体感觉、运动技能模仿能力、运动表象的形成等学习能力有所下降。

4对初学游泳者应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与策略

学习陆上的运动技能相对是比较容易的,而游泳是在水中进行的运动,常有一些初学学生在练习时感到害怕,表现出犹豫不决,面有难色。心理学上称之为恐惧,恐惧是一种防御性的心理状态,跟其他心理过程一样,是大脑皮层的机能反应,它是主客观因素刺激大脑皮层,使原有大脑皮层的动力定型受到破坏,从而产生的一种消极情绪。在水中进行游泳教学,初学学生心理和生理都承受着怕水、紧张、不易接受新动作的压力,但是游泳教学和其它体育教学一样,都有其本身的规律,其教学规律应按项目、内容特点,运动生理机制和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施行相应的手段和教法。因此在安排教学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到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也要考虑到初学学员心理、学习能力等不同的特点。

4.1青少年阶段初学游泳的教学

青少年阶段的特点是:好管理、学习认真、学习动机高、思维能力强,但这类学生模仿能力、运动表象的形成、接受能力与少年儿童相比有所下降,特别是女生,由于心理与生理特点,能力下降得更大。针对这一群体要充分发挥青少年学生自我调节能力强的特点,在教学中要求语言简明扼要、易懂、具有启发性,示范正确清晰,采用正误示范及类同错误范例对比纠正法,按技能分组教学与互助分组教学相结合,分解法与完整法相结合,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游泳教学主要是在水中进行的,既要克服水的阻力和压力,又要利用水的阻力和浮力,这种特殊环境的运动条件,对于初学者来说是很不适应的。根据广东省2005年游泳调查结果发现:一般初学游泳者表现出的心理状态是:第一次下水者,精神紧张,出现身体各部肌肉紧张、不听使唤,出现对水存有恐惧感而产生怕水的心理障碍。初学游泳者在这样的心境情况下学习,会逐渐失去学习兴趣与信心,总是怀疑和不信任自己的学习能力,引起一系列有碍学习进展的不良因素,从而束缚了学习的意念,最终难以完成游泳课的学习任务。所以对初学者进行游泳教学,克服精神和肌肉紧张,消除学习顾虑是初学者学会游泳的关键。因此,应充分重视发挥初学游泳者已具有的思维敏捷、独立思考能力强的特点,培养、调动他们心理的自我调节能力,让他们积极参与游泳技术学习,这对加快教学速度,提高教学质量是十分有利的。运动心理学证明,各种心理调节方法对于提高运动技术和协调发展身体起着巨大的潜在作用,这种作用在初学游泳过程中更加明显。游泳不同于其它体育项目,它是一项特殊的体育运动,因而对初学游泳者们来说,培养心理自我调节能力显得非常重要。一般采用的方法与手段是:延长熟悉水性的教学时间,使学生较好地了解和适应水环境,消除惧水心理;特别注重呼吸方法的教学,使学生尽快突破水上呼吸关,掌握水中主动权,克服自卑感;加强保护与帮助,使学生增添安全感,便于集中精力学习,消除孤独感和恐惧感;采用分解教学法,便于降低动作学习的难度,提高掌握技术动作的信心和速度。例如:游戏与竞赛以其特有的趣味性和竞争性很受学生的喜爱,学生求知欲旺盛,求胜心切,喜欢鼓励和表扬,而大多数初学者喜欢在水中玩耍。根据这些特点,教师在教学别是初期阶段的教学中可设计带有趣味性和竞赛性的游戏,如通过做水下数数、睁眼看同伴做动作、憋气比赛、蹬边滑行比赛等游戏练习,使学生从认识水性进而熟悉、掌握、利用水的特性,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克服学生的紧张心理,提高教学效果。在游泳教学中,教师的职责就是通过教学,使学生在所授课的时间内,尽快地学会掌握游泳运动的基本技术。在实践运用时,教师必须重视强化技术的模仿练习,进一步通过肌肉活动,综合利用各种感觉器官,对所学动作进行更为直观、形象、深入的感知,模仿练习的程序则应贯彻从陆上到水上,水陆结合,陆为水用的原则。教师还可运用口令和简明提示来调动和强化指导模仿练习的进行,并精辟地提示动作要领,使学生既了解关键性技术,又加深对所学动作的印象。适时、适量地强化模仿练习,必定会促进学生对游泳技术的掌握,提高学习的速度和效率。

5.结论建议

(1)青少年阶段初学游泳者形象思维活跃,对具体的形象动作易理解,而且形象记忆力也强。应充分利用多种直观教学的作用,从听觉、视觉、空间知觉、动觉及思维同时进行活动,使表象和语言联系在一起,尽快形成心理学上称之为的“情绪记忆”。

(2)主张采取“游戏教学法”,把大量的技术要求、教学技术的练习,通过游戏的形式体现。

(3)在游泳技术教学中采用提问式教学可加深技术记忆,容易建立动作表象,快速掌握正确的技术,青少年易接受和适应。提问式的教学,可提高青少年对技术训练的兴趣,因内容多样化和带有一定的竞争性,可使学生对技术训练始终保持较高的情绪。

(4)各种心理调节方法对于提高运动技术和协调发展身体起着巨大的潜在作用,对初学游泳的青少年来说,培养心理自我调节能力显得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刘世勋.初学游泳幼儿的心理训练.[J].游泳季刊,1997,(2):7-8.

[2]高连春.如何克服初学游泳的恐惧心理.[J].游泳,2001,(94):27.

[3]金晶.儿童游泳中运用表象训练的探讨.[J].游泳季刊,2003,(2):22-24.

[4]J.P.吉尔福特.Piaget思维心理学评价.[J].教学与科研,1990,(1):81-86.

[5]王瑞元.运动生理学.[J].少年儿童生长发育与运动,2002,(1):380-383.

[6]夏月花.提问式教学与兴趣性教学的应用.[J].教学训练研究,2003,(2):28-31.

初中生高中生的心理特点篇8

"有效"是教学的本质特性,有效教学是当前课程改革的核心思想,也是全体教师追求的目标。然而在地理教学实践中,却有不少现象使勤恳工作的教师对工作的有效性产生了疑惑。自己在兼任初高中教学时就有深刻感受。初中阶段,看到优秀的结业考试成绩,觉得辛苦没有白费;高中阶段,教学过程开展常遇障碍甚至停滞,很多基础知识对接不良。初高中的衔接问题明显困扰了有效教学的实现。

目前地理教学中较为突出的初高中衔接问题的出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影响:

一、学科设置

地理学科在现行初中、高中都有设置,但初三空缺。加上地理结业成绩并不纳入中考体系,强化了地理"副科"的地位,造成一些学生乃至教师的不重视,"反正初二最后努力背背就行"的思想盛行。初高中教学相对脱节,初中学习强买强卖的结果,就是经过一年间隔,到了高中,之前两年习得的知识所剩无几。

二、教学目标

初中地理要求初步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初步掌握地理基础技能,行为动词多为"知道、认识、说出、懂得、从图上说出或找到"等。高中地理要求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和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密切关系,并能运用地理原理分析解决问题。"初步掌握"到"理解运用",要求的台阶跨度明显。

三、教材内容

初中教材从区域地理角度认识和了解世界各国与地区的地理环境,高中教材从系统地理角度阐述地理环境与人地关系。初中侧重说"地",多丰富的表象知识,趣味性高,直观性强。高中强调说"理",多系统性的原理、规律,叙述严谨,理论性强。初中作业多为看图填图,高中习题类型多样。初中到高中,深度掘进,广度拓宽,容易产生"消化不良"。

四、学习方法

初中地理多为具体的地理事实及相关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对教学活动控制程度较高,学生习惯通过教师归纳、反复强调来完成学习,对教师的依赖性强。高中地理侧重学生自主意识和自学能力的培养,训练学生更高层次思维的创造性,学生需要靠自己的力量去分析、解决不曾遇到的问题。从"押着走"到"搀着走",若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便会一路跌跌撞撞甚至停滞不前。

面对这种现状,日益凸显出做好初高中教学衔接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高中教师固然需要在教学中积极进行穿插迁移,以达到"水到渠成",初中教师也应积极应对,不断调整,来促成"水到渠成"。下面就以初中教学为例,从教师的角度出发,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

1、端正理念,创造条件衔接

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要顺利进行,首先必须改变"初中教完了事,高中与我何干"的想法。与初中教师是否会去教高中的事实无关,"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教师应有的立场,树立全局观念,通盘考虑,首当其冲。

新的理念势必带来新的教学观和教学模式的构建。把中学地理教学看做一个整体,通览初高中教材和课标,潜心钻研,全面认识,做到心中有数。缩小两个阶段的教师教学取向差异,对接初高中的三维教学目标,明确相互之间的密切联系,理顺必备的知识和能力要求,渗透地理思维和方法,以达成培养目标的一致性。同时,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初中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容易接受感性材料为主和富含情感色彩的地理内容,顺应学习心理,便于衔接展开。

2、立足基本,夯实知识衔接

虽然初高中地理的体系有差异,但正确认识人地关系是始终不变的核心,内容安排也是循序渐进的。高中地理是在初中基础之上的深入认识、理性分析和原理运用,高中地理难学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初中地理基础薄弱妨碍了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构建。如学习跨区域资源调配时,必须具备中国地理的相关基础知识才行。

对于原理性知识,初高中深度明显不同,从知识相承性的角度出发,用"走缓坡"的方式达到应有的高度。如地球运动部分,要从初中了解现象的层面跃升为高中理解运用规律的层面。针对不善于抽象思维的特点,初中多用演示表现自转公转的客观事实,反复分清与"日"、与"年"有关的客观现象,形成相应的规律性概念,以达成正确强烈的第一印象。再如难点季风气候,初一上有《世界气候的分布》图,下有日本、印度等相关内容,先对因"季"而变的"风"形成的气候有初步认识,到初二上我国《季风气候显著》,从"最近发展区"着手,慢慢引导读图,分析成因、分布、风向、影响等方面,体现进一步的理解认识。

对于观念性知识,要贯穿始终,潜移默化,完成衔接。无论是地理位置包括半球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等角度的意识,还是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地形、气候、河湖等多个要素的观念,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整体性关系等,每部分的区域地理学习都不能错过强调的机会。还有认识区域的学习思路,在中国区域地理部分尤其清晰,无论是四大区域还是具体地区。在一年半的地理学习基础上,教师不再单独的罗列知识,而是串一条线:描述地理位置了解自然环境特点"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使学习有条理进行,认识有层次深入。这些全局观念比具体的某一个细节知识更应该传递给学生。

从做好初中内部的知识联系迁移,到融合初高中衔接的知识要求需要,重点突出,形成应有的地理基础知识。

3、锻炼思维,落实能力衔接

整个中学阶段的地理学习需要多种能力,包括空间思维能力、地理信息处理能力、总结归纳能力、推理应用能力等。但由于高中课程对许多方面没有单独要求,默认学生理解并掌握,而给实际教学带来了困难。如读《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气候特征的描述含糊,气候类型的判断混淆,典型地区的落点困难。因此,经纬网、地图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各种区域事物的空间分布,各类图表的判读总结种种,必须在初中阶段就予以充分重视,以实现能力逐步巩固提高、顺利过渡的效果。

其中,必须抓住各种基本能力的核心——地图能力。首先对于空间分布地图,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多看多讲多用。无论是大洲大洋还是世界各地,中国概况还是多样分区,都会在第一时间面对地理事物的分布,善用形形的地图,从判断经纬网到熟悉大洲大洋国家,帮助学生明确方位、看懂位置、自我描述,通过反复练习,强化空间分布能力。然后从认识图上"有什么"引导思考"为什么""说明什么"。如《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初一分清气候两大要素的表示方法并对应两侧纵坐标数值进行说明,初二进一步确定重点特征和初步应用。初二上《中国气候类型图》旁的4幅图分析如下:从降水稀少判断温带大陆性气候,再结合7月均温30℃以上、年温差大的特点;从7月均温10℃以下判断青藏高原的高原山地气候;从雨热同期判断季风气候,再从1月两地气温的明显差异区分温带和热带季风气候。初二下《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中4个城市的气候图分析设想为:能看出哪些共同的气候特点?这四个城市能从北到南排列吗?说明理由。这四个城市哪些位于北方,哪些位于南方?说明理由。通过一步步的引导,复习季风气候特点、我国冬季和夏季气温分布特点、我国年降水量递变规律、秦岭——淮河界限的气候意义等,产生活用的体验。地图能力是能力衔接的桥梁,观其图而知其地,知其地而求其理,通过教材事例多次练习,由简到繁,由易到难,从初级判读到深系,掌握良好的地图习惯和方法。

和具体的知识点相比,方法和能力是不易遗忘的,同时两者紧密结合,更有相互促进之效。高中地理是建立在区域地理基础之上的,只有在初中具备了相应的能力,高中教学才不至于是空中楼阁。

4、激发兴趣,注重方法衔接

由于初中阶段地理课程的着眼点不是给学生传授系统的地理学,同时没有中考压力,课时内容相比高中较为灵活,教学弹性较大,利于营宽轻松愉悦的氛围,拓展视野,激发兴趣,传达地理思想。所以教学不再是简单罗列知识,机械训练能力,力求内容表现多样化,方法运用灵活化,只要针对教材和学生实际即可。

在初一、初二的下学期学过几课后,可以请同学们分组合作,制作PPT来展示介绍某个地区,从大家相似的思路中得出区域学习的方法,从差异的地方谈自己理解的不同。从一幅图开始认识《青藏地区》,借助虔诚的反思当地自然环境的特点。学《新疆》时,要求大家"评审"歌曲《新疆好》的歌词和所搭配图片,把之前的知识、自己的见解和现有的材料自然地联系起来,引发讨论,加深印象。这些手段有助于改变初中从某一角度看待问题的单一解决问题方法,由点到面,培养学习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的思维习惯,同时也利于改变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轻松有趣的心态投入其中。

初中生高中生的心理特点篇9

高中物理难学,难就难在初中与高中衔接中出现的“高台阶”。刚从初中升上高中的学生普遍不能一下子适应过来,都觉得高一物理难学,特别是对意志品质薄弱和学习方法不妥的那部分学生更是使他们过早地失去学物理的兴趣,甚至打击他们的学习信心。如何搞好高初中物理教学的衔接,如何帮助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物理教学特点和学习特点,跨过“高台阶”就成为高一物理教师的首要任务。本文试图从以下五个方面探讨高中新生在学习物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可能的解决对策。

一、初、高中物理教材的差别显著

现行高中物理课本(必修本),与初中物理相比,初步分析有其以下显著特点:

1.从直观到抽象:如物体——质点。

2.从单一到复杂:二力平衡——多力平衡;匀速运动——变速运动、圆周运动、简谐运动。

3.从标量到矢量:算术运算(加减法)——几何运算(平行四边形法则)。

4.从浅显至严谨,从定性到定量。

初中物理教材的文字叙述通俗易懂,语法结构简单。所叙述的物理现象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且比较表面。绝大部分与学生日常生活的感受或体验是吻合的、一致的。其规律不太复杂。运用的数学知识基本上是四则运算。且其公式参量也较少,实验原理简单,易于操作,因此,学生对初中物理并不感到太难。所以,就整个初中物理而言,“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现象还没有高中这么明显。

高中物理每节的内容较多,篇幅较长,语言叙述较为严谨、简练,叙述方式较为抽象、概括、理论性较强。描述方式较多:有文字法、公式法、图像法,它们互相补充,互相完善。对同一物理现象或规律从多侧面观察它、研究它。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方式的要求大大地提高和加宽了。初中学生进入高中学习,往往感到模型抽象,不可以想象。

由于高一学生的阅读理解、逻辑思维、推理判断、分析综合、比较鉴别、抽象概括、归纳演绎、空间想象、灵活应用等能力都还一时没能很好地形成,因此,思维要求的突然提高,再加之教材从物理学的知识体系出发,将力学、热学、电学、光学、原子物理这五部分内容中最难的部分“力学”放在高一起始阶段,也就必然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困难,造成障碍。这是目前课程体系让人无可奈何的客观存在。

二、学生学习方法上的不适应

初中物理由于涉及的问题简单,现象直观、生动、具体、形象,容易理解,篇幅少,概念、公式少,容易记住。题型简单,转弯少,数字小,易计算。因此,初中生的学习方法比较机械、简单。习惯于背,不习惯于推理、归纳、论证;习惯于简单的计算,不习惯于复杂计算(如万有引力、人造卫星等题目);习惯于仿,不习惯于创;习惯于课堂合唱,不习惯于独立思考;按学生的话说:“只要记住了公式,把题中已知条件代进去就可得答案。”

进入高中后,由于定义、概念、规律、现象、公式多,叙述多,进度快,方法灵活,题型花样多,加之科目多,如果仍靠初中那种以机械记忆为主的学习方法,显然是无能为力了。由于理解能力差,即使背得到定义、公式,因不解其意,不注意适用条件,便往往乱代公式,乱用数据,而对万花筒式的题型变化,更是束手无策,望而生畏,失去了信心。而对一些形同质异、形异质同的问题,由于遇到一些似乎两个看起来一样的问题,但要用两个不同的物理规律来解;而两个看起来完全不同的问题,却可以用同一规律来解的情况,而觉得物理好像真是无章可循。而高中物理的学习方法,必须在高一时,就应尽最大努力去培养他们。当然,整个的完善和提高,应贯穿于全高中阶段。 转贴于

三、学生运用数学的能力欠佳

高一物理的力学部分所用的数学知识,远比初中物理所用的四则运算复杂得多。力的分解与合成中的三角知识;运动学中的二次方程以及根的合理性的判别;万有引力、人造卫星中的幂的运算、简单的极值运算等。然而,许多学生就连直角三角形中的正弦、余弦、正切、余切的边角关系都似是而非,这里既有学生本身的数学知识差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他们有目的、有意识地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物理中来的数理结合能力差,这一特点普通中学普通班的学生更为突出。

四、部分学生知识面窄,不注意观察

高一学生,特别是普通中学普通班以及来自农村的高一学生,由于生活圈子的局限,课外阅读的稀少、单一,导致他们知识面狭窄。不喜欢、更不善于对周围的事物进行观察、思考。即便是那些爱好体育运动、爱好打台球的男生,他们也不能将诸如篮球、足球、乒乓球、铅球、台球等运动与抛体运动、碰撞等物理现象联系起来。他们中绝大部分(特别是女生)对科普知识不感兴趣。遇到理论性较强的地方,就会感到枯燥乏味,逐渐产生厌烦心理和应付心理,加之到了高中,因生理、心理因素变化,易引起精力分散,产生一些莫名的焦虑和烦恼。日常活动少,好静厌动。这些对他们也会造成一种消极的影响,慢慢地对物理不感兴趣,逐渐失去信心。他们认为与其花那么多时间在物理上长途跋涉,还不如省点心,多抓一下别的科目算了。针对高一学生学习物理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1.注意新旧知识的同化和顺应同化是把新学习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整合到原有认知结构的模式之中,认知结构得到丰富和扩展,但总的模式不发生根本的变化。顺应是认知结构的更新或重建,新学习的物理概念和规律已不能为原有认知结构的模式所容纳,需要改变原有模式或另建新模式。

初中生高中生的心理特点篇10

作为初中教育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政治教学以理论知识为主,具有较强的枯燥性和乏味性,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所以,在课堂教学活动汇总,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运用灵活的教学手段,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政治教学的质量,成为政治教师教学工作中的主要任务。

一、当前初中政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未能充分利用政治教材

在新课改的推进下,初中政治教材的教学内容逐渐增加、知识点不断增多,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了很大的困难。以前的政治教材以理论知识为主,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具有枯燥、乏味、晦涩难懂的特点,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新课改之后的政治教材加入了图片、图表、故事、名人名言和新闻热点等内容,具有创新性、思想性、科学性和实践性的优点,但是,由于新课改之后的政治教材内容繁多,教学时间有限,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1]。而且,随着时事政治新闻的不断增多,初中政治教师和学生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在了解社会动态、国外形势和国内动态等方面,没有合理讲解教材内容,未能让学生深入了解和掌握教材知识,导致教学效果较差,学生的政治水平不高。

1.2教学方法旧、单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很多学校已经逐渐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落后,执教能力较低,未能充分理解新课改的意义,不能有效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足[2]。例如,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很多初中政治教师不能合理运用问题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探究式教学模式,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致使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薄弱,政治学习积极性不高。

1.3忽视学生的实际情况

处于成长期的初中生,尚未形成健全的人格和鲜明的性格,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很容易受到外界新鲜事物的影响,然而,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很多初中政治教师没有充分考虑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和性格特征,一味采用单一的教学模式,灌输政治教学内容,忽视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心理素质培养,没有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未能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导致学生的政治素养较低。

1.4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脱离

实践是理论的来源和归宿,以理论知识为主的政治课程,与实际生活之间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多初中政治教师一味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让学生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记忆政治理论知识,忽视了培养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未能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导致政治教学的质量较差,学生的综合素质不高。

二、解决当前初中政治教学中问题的合理对策

2.1立足时代形势,更新教学观念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逐渐得到认同和重视,所以,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初中政治教师应该立足于当前的教育形势,积极更新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观念,努力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教学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以提高政治教学的有效性。初中政治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不断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3]。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初中政治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情绪,根据学生的心理状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以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2.2根据教学需求,灵活运用教材

教材是开展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的一个要素,所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初中政治教师应该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灵活运用政治教材,不断增强政治教学的趣味性,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讲解教材内容时,初中政治教师需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适当讲解理论知识,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以提高学生的政治水平[4]。同时,初中政治教师需要根据政治教学的特点,合理补充教学内容,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政治教学的科学性和时代性。

2.3加强师生互动,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味强调自身的主导作用,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导致课堂教学氛围沉闷、教学质量较低,所以,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初中政治教师应该认清师生之间的关系,努力打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政治教学的有效性。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初中政治教师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问题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和案例分析法,讲解政治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2.4结合学生特点,积极创新教学方法

一味运用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不仅会降低教学质量,而且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初中政治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能力,积极创新教学方法,努力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不断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以实现教学目标[5]。例如,在学习《珍惜无价的自尊》时,初中政治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一段相关的视频,让学生讨论自尊、自爱与尊重他人的重要性,促使学生自觉养成尊重他人、自尊自爱的良好素质,以提高政治教学的质量。

2.5联系实际生活,补充教学内容

时事政治和社会热点是政治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对学生政治水平的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所以,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初中政治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学习需求,适当补充教学内容,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政治教学的时代性和新颖性[6]。例如,在讲解《走向自立人生》时,初中政治教师可以列举每年选出一些的杰出人物代表,让学生充分感受这些杰出人物的高尚精神和优秀品质,以培养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

总结

总而言之,政治教学是初中教育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是丰富学生知识储备的重要途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初中政治教师应该根据政治教学的特点,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创造合适的教学环境,不断提高政治教学的质量,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褚卫华.浅谈初中政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学周刊,2016,03:81.

[2]王凌云.试论初中政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J/OL].学周刊,2016(33).

[3]孙颖.当前初中政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师,2016,10:22-23.

初中生高中生的心理特点篇11

一、激发学生好奇心理,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生的生理变化显著且快速,青春心理开始萌动,学生对新生事物也开始感到好奇,或是对很多事物存在迷惑。初中阶段的学生开始有了自己崇拜的偶像,也会去模仿很多电影明星的装扮或是行动方式。

1.抓住学生对乐器的好奇心,提升学生兴趣

在开展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学生好奇心强的这一心理特点,为学生介绍一些常用的乐器,有条件的话,可以给学生看一些乐器实物,教师或者是一些会相关乐器的乐声进行小段的演奏,让学生感受到乐器演奏过程中表现出的优雅与魄力,并为学生介绍相关领域的演奏名人接触乐器初期的故事,并耐性回答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领会到音乐的美妙,从而促使学生音乐学习兴趣的提升,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音乐课程的学习当中。

2.抓住学生喜欢流行乐曲的心理,实现寓教于乐

随着人类步入到新媒体时代,网络上各种各样的流行歌曲铺天盖地,初中阶段的学生对于流行歌曲的喜爱,远远超出对音乐课本上一些经典音乐的喜爱。要想有效提升音乐教学成果,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并要正确地看待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不能认为课本上的经典音乐作品就是高雅的,而学生所喜爱的流行音乐就是不入流的。

例如,若开展教学过程中直接为学生介绍肖邦、李斯特,大部分学生都会觉得陌生,难以提起其学习兴趣,若在课程开展之处,为学生播放周杰伦的《夜曲》,不仅能够抓住学生的兴趣,同时还能够成功引出肖邦与李斯特,作为浪漫派的作曲家,二人都有很多优秀的作品,学生很容易对二人的相关作品提起兴趣。

二、强化学生交流沟通,消除学生紧张心理

初中阶段的学生,大多没有经过系统性的音乐学习,再加上该阶段的学生具有个性化强、自尊心强等特点,一些学生在开展音乐学习的初期,存在紧张、自卑心理。针对学生存在的这一心理特点,教师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让学生认识到应该学生尊重他人,在有人上台演唱时,作为观众,不能嘲笑、挖苦同学,对于表现好的同学要及时掌声鼓励。在观看学生演唱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通过手势、微笑、延伸等一些细节来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以便于其能够树立起自信心。这个阶段的学生,通常也具有较强的表现欲望,一旦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教师也可以通过接龙、针对性的齐唱等一些方式来开展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融入到音乐当中,不仅有利于其演唱水平的提升,对于其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了解学生情感心理,善于运用情感教学

初中生对自己的主观情感体验较深,但遇到事情经常不知所措,没有自己的主张,或者是不能坚持自己的主张。往往是懂得一点道理却不深刻,缺乏对自己情感意志的控制,他们极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导致其情感意识非常薄弱。在面对挫折时,学生极易产生厌学情绪,或出现消极的逆反心理。

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在开展初中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采用一些经典作品来继发学生的真实情感,从而促使其学习兴趣得到有效提升。讲《神州大地――锦绣山川》这一课时,这是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整个单元都是在讲具有典型意义的赞颂祖国高原山川的音乐作品,其教学目标应是教会学生演唱《青藏高原》,同时欣赏《黄土高坡》,从而深刻的体会藏族及陕西汉族不同的音乐风格。刚上课时,教师应采用多媒体技术播放《青藏高原》这首歌,音量不要太大,慢慢的展示青藏高原的风光图片,以及各类视频资料,激发学生学习这首歌的兴趣。接下来,再让学生欣赏《青藏高原》音乐片段,引导学生着眼于这首歌曲的节奏及情绪,或者是力度等方面精析这首歌曲的节拍、风格等,老师本着师生平等的态度,和学生一起讨论并总结。学生亦可直观且生动的了解我国地方性风土人情,到了学唱时更容易入情入境了。

四、制定科学考核措施,满足学生自尊心理

音乐课程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能够让学生学会唱几首歌曲,而是要起到提升学生认知水平、陶冶情操的目的,并要引导学生学会领略音乐作品中所要表达出的情感。中学阶段的学生都具有好胜心强、自尊心强的特点,每个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存在一定的差别,并不是每个学生在音乐方面都具有良好的天分,这就需要教师在开展音乐课程考核的过程中,能够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考核措施,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核,以便于发现每个人自身的闪光点,并要给予其相应的鼓励,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提升其学习兴趣及学习效果。

五、结束语

初中阶段的学生大多具有好奇心强、自尊心强、好胜心强、认知水平不高、情感意志薄弱等心理特点,在开展音乐教学的过程中,针对其实际的心理特点,采取有效的措施开展教学非常的必要。

初中生高中生的心理特点篇12

1.初中班主任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

作为一名优秀的初中班主任,第一,应该树立良好的工作态度以及正确的教育理念,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觉悟以及思想境界,平时不仅应该努力学习教育部门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同时应该进一步深入认识班主任工作,树立正确的育人观、教育观以及管理观,而且应该将其作为个人行动准则,以此评价自己的工作成效。班主任最应该具备的核心素养应该是正确的教育理念,这样才可以抱着正确的态度看待班主任这份工作,不断创新管理班级的手段以及方法,提高班级管理成效。第二,初中班主任管理以及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应该结合学生的性格、年龄以及心理等诸多方面特点采用不同的管理教育手段,实现“差异化”管理和教育,尽可能考虑到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和个性,将学生的特长以及爱好充分发挥出来,进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初中班主任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 不仅应该掌握丰富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还应该不断提升自身的理论修养。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班主任应该努力学习、掌握多方面知识,不仅应该学习学科方面知识,也应该学习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等方面知识,只有拥有丰富的学识才可以真的称得上“为人师表”,为学生做好表率和榜样,在学生面前树立威信,提高学生管理和教育成效。同时,初中班主任应该不断增强自身的教育能力,在日常管理以及教育活动中灵活运用心理学以及教育学等方面的知识,有机结合教书育人和班级管理,使教育和学生管理成为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

2.提高初中班主任管理和教育艺术的几点建议

管理和教育实际上不仅仅是一门技术,同时也是一门艺术,初中班主任想要提高班级管理成效,更应该把握学生管理以及教育的艺术性,用心感受、倾听学生内心的心声,全面掌握学生的性格特点、心理特点等,做到因材施教,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管理和教育学生,进而不断提高自身的班级管理能力,将教育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为了提高初中班主任管理和教育的艺术性,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采用制度化班级管理。建立科学、完善、系统的班级管理制度是确保班级管理有效性的重要前提保障,班级管理制度可以有效提高班级管理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系统性。因此,初中班主任在实际管理工作中,不仅应该强调学校制定的相关管理制度,同时应该制订科学的班级管理制度,进而保障班级日常管理工作的正常、顺利开展。班级管理制度具体而言,应该包括行为规范以及班级管理条例等成文规定,同时应该包括班级文化建设、班级传统、班风等不成文的管理制度,在班级上应该大力宣扬一些健康、积极的思想意识与行为习惯,形成一种良好的班级管理氛围。

(2)将班干部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班干部是帮助班主任管理班级的重要助手,也是连接学生和班主任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有利于促进班主任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因此,初中班主任应该充分意识到班干部的作用,成立一个班级管理委员会,任命表现良好、具有一定领导能力的学生担任班干部,和班主任共同管理、教育学生。在选拔班干部的过程中,班主任一定要遵循“公正”“公平”等基本原则,不仅要让各科教师满意,更重要的是要让其他同学满意,这样才可以确保以后的工作能够更好地开展。再者班干部选拔应该实施“换届选举制度”,这样不仅可以保证选拔出的班干部能够让学生满意,也可以很好地激发他们的竞争意识,提高班干部的责任感,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3)注意把握管理和教育艺术。初中班主任应该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并且要从内心深处真正地关心学生、尊重学生、爱护学生,留心每一个学生的进步情况,平时多给予学生一些鼓励和支持,尽可能为学生营造一种和谐、温馨的班级氛围。初中阶段学生往往都具有非常鲜明的个性特点,然而思想并不成熟,班主任应该耐心、仔细地观察学生在学习、思想等方面出现的问题,及时开导学生,使学生能够健康成长。一定要注意的是,班主任一定要平等、民主、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千万不能偏心。

综上所述,初中班主任不仅仅是班级管理人员,同时也是学生的朋友。班主任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应该端正自己的工作态度,正确认识班级管理工作,采用高效、科学的管理及教育手段,不断提高自身班级管理水平,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