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生产加工合集12篇

时间:2023-09-27 09:10:21

农产品生产加工

农产品生产加工篇1

王平:今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省、齐齐哈尔市战略部署,全面落实市委五届七次全会精神,坚持以“三化”建设为统领,以科学发展、加快发展为主题,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深入实施农业奠基、工业立市、产业富民的发展战略,大力推进绿色食品工业城、现代农业试验区、商贸流通集散地建设,加快实现由传统农业大市向现代农业大市转变、由农产品生产大市向农产品加工大市转变,奋力开创讷河经济社会发展的崭新局面。

记者:今年,讷河市政府主要预期经济指标如何?

王平:今年,讷河市政府的主要预期经济指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0%;财政收入增长17.4%;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4%;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3%;城镇化率达到41%。

记者:为实现上述目标,讷河市政府要重点抓好哪些工作?

王平:第一,实施项目建设攻坚,促进产业提档升级。坚持投资拉动和创新驱动,以优势资源对接优质资本、高端技术和品牌企业,打造产业转型升级的新支点。深入谋划项目。加强产业规划深度分析及发展战略研究,在农产品精深加工、非金属矿产资源开发、现代农业、新兴服务业等方面,积极谋划一批关乎讷河长远发展的战略性项目,奠定产业升级基础。实施项目谋划专家论证、评估会审、社会公示制度,提高项目谋划质量。广泛招引项目。适当提高项目准入门槛,将资源占用少、产业链条长、科技含量高、财税贡献大、就业拉动强的产业项目作为主攻方向,实现从“数量招商”向“质量招商”转变。围绕主导产业纵向延伸、新兴产业横向布局,定向沿海地区和内陆发达省份,兼顾国际知名企业投资动态,着力推进定位招商、板块招商、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力争引进总部型、基地型、龙头型项目。强力推进项目。按照投资强度、单位产出、配套能力、财税贡献等指标,制定项目评价体系,健全企业失信惩戒和优惠政策退出机制。创新项目包保机制,搞好“菜单式”服务,突出抓好32个重点项目建设。按照合同约定,推进湖南满师傅大豆深加工等12个续建项目如期复工,按期投产。突破瓶颈制约,确保正友公司大豆功能乳饮料生产等12个新签约项目尽早开工,完成当年投资计划。跟踪洽谈,力争方便米饭生产等8个意向性项目尽早签约落地。提高园区承载能力。按照产城一体发展方向,加强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完成道路、给排水、电力、供热、绿化等建设任务。提高项目入园标准,搞好园区企业布局,引导项目之间联合建设厂房,配套使用土地,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加强农村建设用地管理,为项目摆放及打造新的工业集中区、产业开发区预留空间。

第二,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工业经济运行质效。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落实全省新“工业17条”,加强政策配套和要素整合,逐步改变粗放的增长方式,促进工业经济健康发展。提高行业创新能力。鼓励现有企业搞好产学研结合,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加快技改步伐,提高核心竞争力。支持港进集团、昌远生物公司等5户企业,完善技术研发平台,优化产品结构,向价值链高端延伸,申报部级和省级高新技术企业。支持北大仓酒业、北方马铃薯公司等新建企业,紧盯产业发展前沿,搞好科研成果引进和转化应用,培育知名品牌,提高市场开拓能力。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完善银企对接平台,协调金融机构,运用灵活的利率政策和有效的金融产品,对资产负债率处于合理区间、成长性较好的企业给予中长期贷款支持。帮助恒阳集团、港进集团等处于发展关键阶段的企业,充分利用资本市场融资,加快裂变扩张。做大工业经济增量。按照“抓大、扶小、改老”的思路,引导新恒阳生化、恒阳食品、恒阳牛业、普邦明胶、博城糖业等企业进行优势互补,联营合作,降低营销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搞好扩大再生产;加大对完达山豆奶公司、黑龙江才子制油公司等中小企业培育力度,促其加快发展,形成规模;支持天丰面粉、瑞河塑编等老企业寻求战略合作伙伴,盘活存量,拓展空间,借力发展。2014年,全市力争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户。

农产品生产加工篇2

我区有1.07亿亩耕地,10.2亿亩可利用草场,3.5亿亩森林,人均占有土地面积4.6亩,是全国平均数的3.2倍,人均占有草场全国第一,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位居全国五大牧区之首。我区独特的地理位置与气候条件使我区农牧业的生态条件、作物与畜种分布、耕作和饲养制度呈明显的地域性差异,从西到东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优势产业带,黄金奶源带、葡萄酒黄金带、马铃薯种薯黄金带、玉米黄金带等。由于我区生态类型多样,大森林、大草原、大湿地等天然绿色生态环境以及每平方公里仅有人口20人,人口密度是南方部分省区的5%,是绿色食品大省黑龙江的25%,人流、物流少,空气污染轻,固化了人们对内蒙古农畜产品绿色优质的认同。

(二)产业基础扎实,区域布局进一步优化

2012年,全区粮食总产达到505.7亿斤,进入全国前十强,牧业年度全区牲畜存栏达到1.1亿头只,连续8年稳定在1亿头只以上。全年肉类、牛奶、绒毛、禽蛋产量分别达到245.8万吨、910.2万吨、12.4万吨和54.5万吨。我区农牧业已具备了年产500亿斤粮食、250万吨肉类、900万吨牛奶、13万吨绒毛、50万吨禽蛋和10万吨水产品的综合生产能力。已经成为我国13个粮食主产区和6个粮食净调出省区之一,每年可稳调出粮食250亿斤以上,调出牛奶500万吨、肉类150万吨。牛奶、羊肉、细羊毛、山羊绒等主要畜产品产量居全国第一位。

农畜产品加工业发展势头强劲,到2012年,全区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农牧业产业化加工企业达到1849家,实现销售收入3017亿元,实现增加值908.4亿元;有212.6万户农牧民进入产业化经营链条,占全区农牧户总数的59%以上。全区形成年加工转化粮油1400万吨、牛奶880万吨、肉类150万吨、羊绒2万多吨、马铃薯360万吨的生产能力,农畜产品加工率达54.8%。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增加值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16%,成为继煤炭、冶金之后第三大支柱产业。

(三)流通渠道畅通,绿色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我区生产加工的牛奶85%销往全国各地,马铃薯鲜薯的60%销往华北地区,马铃薯原种的90%销往华南地区,京津地区的优质小麦加工产品和优质牛羊肉产品的54%来自我区。截止目前,全区共有无公害农产品产地583个,无公害农产品总数达1764个。绿色食品生产企业144家,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产品343个,认证产品规模达到209.22万吨,年销售额达97.58亿元,通过农业部审核通过登记保护的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36件。农畜产品中国驰名商标45件。

二、我区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水资源短缺和草原生态脆弱制约着农畜产品总量的增长

(二)以分散小农户经营为主体的经营体制制约着农牧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进程

(三)农牧业生产及产品标准体系不健全,监管力量薄弱

(四)科技创新能力差,支撑能力不足

(五)流通体系不完善,品牌建设滞后

三、建设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的对策

(一)坚持现代农牧业发展方向,构建六大主导产业体系

现代农牧业是以保障农畜产品供给,增加农牧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商品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在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

建设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要坚持现代农牧业发展方向,依托资源禀赋和现有产业基础,本着市场导向、效益优先、发挥优势的宗旨,巩固提高目前已在国内市场居领先地位的乳业和羊绒产业,扩张极具发展潜力且成长性好的肉产业和优质粮油产业,积极培育具有地区比较优势和鲜明地区特色的薯菜和饲草饲料产业。

(二)加强全产业链规划,加大对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

一是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落实国发(2012)10号文件、内政发(2013)28号文件精神,鼓励龙头企业开展产品的自主研发,提高科技成果运用和转化率,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支持龙头企业建设核心原料基地。通过与农牧民合作组织建立紧密的利益链接,建立原料供应基地,保证企业生产,规避市场波动风险,带动农牧民增收。

二是打造现代流通体系。建设一批标准化、规模化的农畜产品批发市场,实现“买全国、卖全国”的目标。加大对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的扶持力度。扩大销售区域。支持和培育专业化的农畜产品运销企业和物流配送企业,加快现有农畜产品物流企业改造升级,推动其向专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三是加大对生产环节中的种源生产、技术服务,加工环节中的新产品开发,销售环节中的冷链建设和品牌宣传等具有公共,以及投资大、回馈慢环节的支持力度。

四是制定鼓励支持社会资金和金融企业进入农牧业产业化生产、降低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土地流转、金融信贷门槛的政策。

(三)加快绿色农畜产品标准体系建设,加强监管力度

把建立健全农畜产品标准体系是提高农畜产品质量、保证农畜产品绿色安全生产、确保农畜产品实现优质优价的基础工作,提到企业、政府的重要日程。

要建立本地优势特色农畜产品标准体系和农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实现主导产业生产、加工、销售全程可追溯。加大对各级监管机构在机构建设、人员编制、质量安全追溯、检测经费等方面支持,保证有人干事,有手段把事干好。

(四)创新经营体制机制,着力破解现代农牧业发展瓶颈

目前小规模、粗放式、分散的农牧业生产方式是全产业链建设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的最大制约因素,必须尽快破解这个瓶颈。

一是要巩固家庭承包经营基础地位,保障土地草场的承包经营权。

二是要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尊重农牧民意愿,引导农村牧区土地草牧场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合同制和备案制,推行农村牧区土地流转管理服务平台,加强土地经营权流转服务。

三是采取奖励补助、贷款贴息、项目支持等办法,扶持联户经营、专业种养大户、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牧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大力发展社区合作社、资金互助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社。

四是完善产业链各节点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多种形式的联结机制,推广“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市场+农户”等新型组织模式,培育奶联社、肉联体等合作组织实体,推进龙头企业与农牧户生产经营的深度融合,让农牧民分享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的利益,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带农增收的作用。

(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夯实绿色产业发展的基础

一是做好“绿”字文章,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

二是做好“水”字文章,落实好“节水增粮”行动,全力推动新增“四个千万亩”节水灌溉工程的实施,推动农牧业生产向水资源条件较好地区集中。

三是做好“土”字文章,实施耕地能力提升工程。

四是做好“圈”字文章,加快舍饲建设,发展建设型畜牧业。

五是做好“机”字文章,鼓励种养大户、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社购置大中型农机具,落实支持农机化发展的税费优惠政策。

(六)加大科技创新,发挥好科技对农牧业生产的支撑作用

推进玉米、马铃薯、肉牛、肉羊、奶牛、草牧场保护建设、旱作农业等10个现代农牧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启动建设小麦、大豆、生猪等8个现代农牧业产业技术体系,推广主导品种、主要技术,整乡整县整建制推进高产创建。

(七)转变政府扶持方式,发挥好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

农牧产业发展到现在,已进入高投入、高成本、高风险阶段,小而散的投资扶持方式已严重不适应现代农牧业发展的要求,到了需要创新投资方式的关键时期。

一是发挥政府投资的杠杆作用,通过担保、贴息等方式,撬动银行资本,放大政府资金的规模效益,解决农牧业贷款难、利息高的问题。

农产品生产加工篇3

(一)地上资源丰富

岭东地区位于我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东北平原黑土区,土层厚,自然肥力高,土地总面积4.15万km2,占全区国土面积的3.5%,其中,耕地面积1587万亩,占全区耕地面积的13%;林地面积2906万亩,占全区林地面积的4.4%。地处嫩江流域,境内水资源丰富,总量达到170.87亿m3,占全区水资源总量的40.78%。水利基础条件良好,其中,尼尔基水库贮水面积达到500km2,2011年贮水量达到91.56亿m3,为区域防洪、农田灌溉等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二)农牧业基础雄厚

种植业 扎兰屯市、阿荣旗和莫旗分别连续四年、七年和九年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 称号,阿荣旗是全国优质商品粮基地,莫旗是全国“大豆产量第一县”,2007—2011年连续五年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殊荣,并受到国务院表彰。2011年,岭东地区粮食总产量达到79.13亿斤,占全区粮食总产量的16.8%,今年粮食产量将达到100亿斤以上,预计占全区粮食总产量的20%左右。

养殖业 岭东地区年产饲草、秸秆126亿斤,以此为基础,大力发展养殖业,2011年牲畜存栏达到985.2万头(只),占全区存栏总数的10%,其中,大牲畜100.4万头、羊785.9万只、生猪98.8万口,均居全区各旗县前列。特种养殖发展迅速,目前,肉鸡、大鹅的养殖数量分别达到733万只和765万羽。

此外,岭东地区林地资源丰富,发展木材加工、家具生产以及沙果、黑木耳、蘑菇、榛子、山野菜等林下产业优势明显。目前,沙果、黑木耳和榛子均已获得了“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认证。

(三)生态环境优美

岭东地区基本保持着无污染、原生态的自然环境,森林覆盖率高达47%左右,湿地面积约178.3万亩,年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5%以上,无霜期达到110~130天,年10℃以上有效积温达到1900~2400℃。环境优美,气候宜人,既是旅游、休闲、度假的胜地,更是发展现代农牧业的宝地。建设自治区乃至全国重要的绿色农畜林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具有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环境优势。

(四)劳动力资源充足

岭东地区总人口10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占71.6%。平均城镇化率仅为28%,其中,扎兰屯市为32%、阿荣旗28%、莫旗23%,远低于全国51.5%和自治区56.6%的水平。在农业人口中,约有20%的剩余劳动力,对于大力发展农畜产品生产、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储备了充足的劳动力,具有明显的人力资源优势。

二、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岭东三旗市立足自身优势,加快科学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16.6亿元,财政总收入达到13.96亿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809元, 比全区平均水平高1167元。虽然岭东地区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就,但存在的问题依然突出。

(一)受现行体制影响,优势产业发展不充分

与矿产资源开发和发展重化工产业相比,农牧业发展存在着投入周期长,见效慢,对GDP、财政收入贡献小等特点,在现行体制的背景下,当地政府更倾向于发展工业,特别是投资大、见效快的重化工产业,而对大力推进农牧业现代化及产业化发展重视不够,投入不足,导致优势产业得不到应有的发展。

(二)种养结合不紧密,现代农牧业发展缓慢

受传统农牧业生产模式影响,岭东地区仍以种植业为主,且经营方式粗放,秸秆利用率仅为30%左右,使养殖业仍处于家庭散养式的“副业”地位,畜牧业产值占农牧业总产值的比重不到30%,离现代农牧业50%以上的水平差距较大,导致农牧业产出率较低,难以实现优质高效,制约了现代农牧业的发展进程。

(三)农畜林产品加工业滞后,制约了农牧业的发展

岭东地区农畜产品平均加工转化率仅为40%左右,其中,莫旗只有10%左右。扎兰屯市、阿荣旗和莫旗农畜产品加工业产值分别是农牧业总产值的54.4%、26.6%和15.3%,与全区1倍以上和全国1.6倍以上相比,相差甚远。由于本地加工转化率低,扎兰屯市、阿荣旗50%以上,莫旗80%以上的优质农畜产品只能以原材料低价流向黑龙江省、吉林省等周边地区,原有的林产品企业也基本消失,农畜林产品加工业带动不强,严重阻碍了农牧业的发展。

(四)精深加工少,品牌效益差

岭东地区农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加工业链条短、产品单一、精深加工产品少。除少数几家外来较大企业及其品牌外,缺乏本地龙头企业,没有形成本地优势特色产业的自有品牌,使当地优势产业得不到充分发展,优质农畜产品得不到好的收益。

(五)交通基础设施落后,经济社会发展严重受阻

交通基础条件落后是制约岭东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截至目前,岭东地区除了连通旗市和周边地区的二级公路外,唯独阿荣旗有一条连接广西北海的一级公路和刚刚通车的绥满高速公路阿荣旗—甘南段。没有正式运营的机场,扎兰屯市、阿荣旗和莫旗到区内最近的乌兰浩特机场距离分别为260公里、320公里和440公里,到区外最近的齐齐哈尔机场距离分别为190公里、120公里和240公里。除扎兰屯市外,目前均不通铁路;使得该地区人流受阻,物流不畅,运输成本高,耗时多,现代农牧业科技、人才及大型龙头企业引进困难,资源优势难以发挥。

三、几点建议

为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加快岭东地区以种植业为主向种植养殖业共同发展转变,以农牧业为主向农畜产品加工业为主转变,以农村经济为主向城镇经济为主转变,将岭东地区打造成为我区乃至全国重要的绿色农畜林产品生产、加工示范区,并赋予其“先行先试”的政策。

(一)严格限制发展重化工产业

岭东地区矿产及煤炭资源贫乏,即使是水资源丰富,由于重化工属高污染行业,对绿色农畜林产品生产、加工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和破坏极大,同时,生产所需煤炭等原辅材料均要从数百公里以外远程运输,必将受到原本就落后的交通基础设施制约,加大企业生产成本,最终得到的发展收益远远小于充分发挥农牧林业及生态环境优势所带来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大力扶持绿色农畜林产品生产、加工业发展既是突出优势,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绿色发展之路,也是顺应当前发展需要、符合未来趋势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因此,对岭东地区发展进行统筹考虑,应严格限制其发展重化工等高污染产业。

(二)大力发展现代农牧业

充分利用好岭东地区适宜的气候条件和农牧业基础优势,按照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的要求,促进土地规范、合理流转,采取反租倒包、公司+基地+农户等现代生产经营方式,在巩固种植业的同时,大力发展养殖业和牛羊育肥业,不断提高养殖水平和生产效益,实现由养殖业为主导带动种植业发展的种养结合、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同时,借助优美的生态环境,将休闲、度假、旅游等产业与农牧业相结合,做大做强具有区域特色和产业优势的现代农牧业。

(三)加快绿色农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

按照产城结合,科学规划,集聚发展的原则,扎实推进产业化建设步伐,加快建设自治区农畜林产品加工园区或工业园区。 在园区建设上,要因地制宜,借鉴和应用“飞地产业”发展思路,采取类似“浙江商会或园区”、“江苏商会或园区”的模式,并给予这些“商会或园区”更多的优惠条件和管理权限,吸引国内外投资,同时,应积极争取国家相关扶持政策和资金,促进园区建设尽快取得实效。

(四)积极引进和培育大型龙头企业

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农牧业产业优势和取得农产品国家地理标志认证的有利条件,重点在肉食品、豆类、饲料、特色林产品加工等方面积极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升岭东地区农畜产品加工业水平,做大做强地区优势产业。另一方面,在努力培育、扶持本地龙头企业发展的同时,积极引导和鼓励中小企业兼并重组,加大产业整合力度,不断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提高工艺技术水平,延长产业链条,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产业化的幅射和带动能力。

(五)加大对岭东地区发展的扶持力度

一是采取差别化的政绩考核制度。减少对岭东地区GDP、财政收入和税收等方面的考核,增加农牧林业及产业化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城镇化、新农村建设和提高农牧民收入等方面的考核,使体制、机制、政策更加有利于充分发挥地区产业优势,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农产品生产加工篇4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7-0091

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把人类带入了信息时代,新知识的巨增和旧知识的淘汰,要求人们善于学习,终身不断地进行学习。青少年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接班人,必须与时俱进,学会学习,不断掌握先进的科学知识,才能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在教学中,教师应经常引导学生认识学习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的热情,并且通过多种措施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当学生本身对学习发生浓厚的兴趣时,学习情绪才能高涨,学习效率才能提高。

一、明确学习农产品贮藏与加工专业的重要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需要――动机――目标是构成认知的积极心理动力的主要因素。有了需要才能树立动机,有了动机才能确立目标。一个人只有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与意义,并以此来推动自己的学习行为时,这种学习行为才可迸发而成为一种有利的学习动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反复向学生强调农产品贮藏与加工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重要作用。在课内和课后时间,根据本专业的特点,列举大量的事例,包括:与生产密切相关的耳熟能详的实例,尤其是本校优秀毕业生的案例,以及今后本专业前沿发展的新动向等,使学生产生一种渴求知识的强烈愿望和振兴农产品贮藏与加工业的历史使命感,从而真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索欲、创新欲,对学习农产品贮藏与加工专业课程产生兴趣,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自觉地训练技能,达到教学目的。

二、热爱学生,融洽师生关系

许多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学生对学科的好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个人魅力。如果这位教师受到学生的欢迎,那么他上课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更高,课堂气氛就更加活跃,这必将大大提高课堂效率。中职学生已接近成人,有自己的思维和自尊心,为此,教师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把每一位学生都看做是自己的孩子,关心他们、爱护他们、鼓励他们,尤其是多给后进生一份爱心、一声赞美、一个微笑,这样就能拉近我们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愿意接近我们、肯与我们交流、同我们谈心、听我们的引导,逐渐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三、采用多元授课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教学任务的完成,主要借助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专业教材内容,灵活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1. 合理利用多媒体,进行电化教学讲解。随着教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课件在专业教学中被广泛运用,创设了一种赏心悦目的教学场景,它具有传统教学所没有的趣味性、直观性,具有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的特征,有丰富的表现力和交互性,能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2. 采用挂图、模型、实物等直观教学法,进行展示性讲解;在专业课授课过程中,教师仅通过书本上的图形讲解,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认识和思维的扩展,通过给学生观看模型,认识实物,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3. 采用教学光碟,进行辅助教学讲解。目前,大多专业理论课都配有相应的教学光碟,在授课过程中,通过放映相关内容的光碟,让学生了解农产品贮藏与加工的原理,掌握农产品贮藏与加工的过程,不仅能够丰富教师的教学手段,也给教学效果带来了很大的提升,此外也会有效地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4. 创设问题情境,进行设疑教学讲解;“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在教学中,教师经常提出一些与学习有关的、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去发现、去攀登,可以激发和强化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理论与实际要有机地结合起来,重视实践和实习教学

对职中学生来说,学习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学习,而且还是实际操作技能的提高。 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重视和加强农产品贮藏与加工专业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实践教学,让学生了解现阶段农产品贮藏与加工业的发展现状,发现、探讨、解决农产品贮藏与加工业中存在的问题,这有利于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把理论知识转化为操作技能,服务于生产,使学生成为这一行的技术型人才。为此,教师要在保证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理论水平的同时,通过实验、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多种措施,加强教学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学习兴趣。

农产品生产加工篇5

中图分类号:F326.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1-000-01

一、研究背景

“三农问题”是关系国际民生的大事,与社会稳定密切相关,除此之外农业发展也会影响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在解决“三农问题”上我们应用长远的眼光,以促进农业的长远发展为目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对解决“三农问题”具有深远意义。农产品加工业立足于农业本身,同时又扩大了农业的范畴。农产品加工业解决了农产品的“产而不销”的困境,扩大了农产品的销量,同时也会为农业发展开拓出新的局面,为农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国内研究

何安华认为加快农产品加工差别化形成,体现产业优势,扶持重点地区和产业发展。通过财政、金融行业、各种政策及行业间协会的倾斜等途径,为农产品加工行业的发展提供发展基础和优惠政策,促进农产品加工企业迅速发展,为农产品加工行业的发展带来生机和繁荣。

高越认为本文利用系统GMM实证方法,通过GS指标构建、VC、GC指标构建分析各种因素对农产品加工的影响。认为教育资金投入短期内对加工业发展效果甚微,研发技术的提高可以从根本上改变行业发展,产业规模的扩大和农产品产量的增加则会有效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且效果明显。

葛毅强认为主要从农产品加工本身着眼,对生产链进行全面的研究,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为目的。这也是我比较赞同的观点。

农产品加工作为一个永久发展的行业,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措施、政策的出台来支持其发展,但要想农产品加工行业能够蓬勃发展下去,我们必须从自身着眼,从整个生产链开始,通过对每一环节的优化和提高,以增强我国在这一行业的竞争力,才能使农产品加工越来越好。

三、提高农产品质量

农产品加工是农产品生产链的延伸,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是农产品加工的基础和前提,要想做好农产品加工,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必须得到保障。

(一)优化农产品种植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

现在农产品的种植大多数是“家庭联产承包”种植方式,各户没有对农产品种植进行合理的规划,使土地不能得到有效的利用。要提高农产品质量应该对我国现存的土地资源进行全面考察和评估,根据土地状况和种植作物的特性进行合理的规划,做到因地制宜,让每一种农产品都生长在最适合的土地上。

(二)培育优良品种,提高农产品质量

优良的品种是提高农产品质量的关键,一粒好种子才能长出好粮食。通过杂交培育新品种提高农产品的产量、抗击病虫害和自然灾害的能力。要提高农产品质量不仅应加大对农业科研专业人才的培养,还应该加大对农产品育种科研的投入,培育出适合我国土地的优良品种。

(三)利用先进科学技术,提高农产品质量

在进行农产品种植的过程中,自然条件的变化也是影响农产品质量的重要因素。以前农业活动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也使得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存在不可控性和风险。随着信息技术迅速发展,推动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以降低非人为因素对农产品质量和产量的影响。例:运用恒温技术降低温度变化造成的影响、无土栽培技术、自动检测农产品生长状况等。

四、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

(一)扶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如今我国农产品加工处于发展阶段,很多企业纷纷进入农产品加工行业,但是企业规模小、缺少资金、技术不成熟等原因导致农产品加工品质量低、品种少。使加工品缺乏市场竞争力。因此各地区应该为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资金、政策上的支持,培养大规模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开拓市场、优化和完善农产品加工业市场结构,以带动农产品加工行业的发展。

(二)提高农产品加工技术

现今信息技术发展迅速,目前技术在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生产上的优势不太明显,我国信息信息技术发展水平较低,技术与加工业生产匹配程度不高,也是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加工技术的高低直接影响加工业未来发展的潜力。具体措施:(1)农产品加工企业应该加大对加工技术的研究投入。可以通过与高校专业人才的合作或建立自己的研发团队,发挥创新精神进行科研工作。(2)积极吸收和借鉴国外的先进加工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农产品加工品种类以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三)建立和完善质量检测标准

目前我国对食品行I已经加大管理力度,同时也应该制定相应的食品质量检测标准。通过对我国加工产品的检测,结合国外经验建立质量检测标准,根据行业发展和新产品的推出不断完善检测标准。例:增加对食品中微生物的检测种类等。较高的检测标准不仅保证我国食品安全也有利于我国加工农产品的出口。对于打开国际市场,让中国的加工农产品走向世界具有重大意义。

目前提出的“三农问题”引起了全国人民的关注,它不单单是关乎农民自己生存的问题,还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我国综合国力的发展。而农产品加工业的出现,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新的方向。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发展紧密相关,

农产品加工以农产品为原料,通过应用新技术创造出新的产品,为农产品增加更多的利用途径,进而增加了农产品的销量,为农产品开拓了新的市场。所以我们应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以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吕敏.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问题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3.

[2]文学.我国农产品加工现状、发展趋势及对策[J].农业工程学报,1998,04:200-205.

[3]王化峰.我国农产品加工产业链管理研究[J].农业经济,2011,03:35-36.

[4]孟宪军.国内外农产品加工现状及发展趋势[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1,11:16-17.

[5]杨艳涛.我国加工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警源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8,S1:157-162.

[6]何春辉,周发明.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所面临的困境与对策的研究[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2007,10:34-35.

[7]陈坤杰,李石.农产品加工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J].粮油加工与食品机械,2002,09:9-11.

农产品生产加工篇6

农业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产品产地加工与储藏工程技术构建出的分类学科的完整技术体系。当前农产品产地加工与储藏工程技术是根据农产品自身存在的属性及农产品发展的特点来进行整体有效分类的。

一、农产品产地加工与储藏工程技术概述

我国农产品加工已经有了很长的发展阶段,过去传统的农产品加工仅仅指的是农产品加工,并没有涉及到农产品实际储藏的环节。但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当前农产品的储藏技术也得到了有效的提升。所以,目前将农产品加工与储藏技术紧密联系起来,形成的统一科学化体系能够进一步促进农产品加工产业的发展。从概况性的角度来看,农产品加工与储藏技术就是在农产品收获之后,农产品加工及储藏过程中用到的软件技术和硬件。农产品相关产业链促进农产品发挥出自身的效益,使得社会发展与经济效益能够协调统一。

二、农产品产地加工与储藏工程技术分类的基本原则

目前农产品产地加工与储藏工程技术所包含的基本知识结构内容较为复杂,所以在进行工程技术分类的过程中需要遵循相关的技术原则。首先,对二者进行明确的分类是为了让技术不断地为农产品加工相关的活动进行有效服务,从而提升农产品的加工质量,要注重现实的实践性。其次,注重二者之间的联系,重视技术分类的科学性,使得技术结构系统更加完善,相关结构更稳定,促进农产品的生产。最后,要注重开放性原则,要让农产品加工处在开放性的发展环节中,使得农产品加工能适应当前技术的发展,满足新时代新兴技术的发展要求。

三、农产品产地加工与储藏工程技术的分类方法

现阶段,为了使得农产品产地加工与储藏工程技术之间功能更加明确,要将农产品产地加工与储藏工程技术的功能发挥到最大化,就需要对其进行细化。(一)横向型技术分类。现阶段,我国农产品产地加工与储藏工程技术从生产的整体过程来看,可以分为产地加工、产地运输、产品存储、综合加工管理等几个专业方向。将这几类技术充分结合就是产品加工和储藏技术所包含的功能。根据技术自身的功能再进行细致的划分,可以分为综合技术管理、产品的加工处理、资源的综合利用、农产品的装备和管理。(二)纵向型技术分类。上述所提到的技术层面是农产品产地加工与储藏工程技术所综合包含的基础层次,其次是农产品加工的技术生产方面的功能划分。比如,农产品在加工过程中会经过多个环节的深加工以及包装、储藏、运输。此类生产管理功能会随着经济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发生相应的变化。这类技术特点能够充分展示技术功能的基本特点,将技术生产与生产过程中的基本要素进行连接。比如对农产品进行脱皮的方法,有人工和机械脱皮2种。

四、农产品产地加工与储藏工程技术的实际应用

现阶段,对农产品产地加工与储藏工程技术进行明确的分类是为了使得农产品生产加工中的各个要素进行有效整理分析,使得各项功能更加明确,能有效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使得产业结构升级加快。此类技术在农产品综合加工管理中的应用,能够使更好地建立技术性管理仓库,能够对生产过程中各类要素和生产组织关系进行有效梳理,从而使得技术得到推广。(一)完善工程技术仓库的构建。农产品产地加工与储藏工程技术的明确分类,能够使得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各类生产组织关系更加明确,能够有效梳理现阶段农业技术的发展现状。在明确当前农业发展的整体形势上发展相关的技术模式,并且能够为全新的数据信息库及相关系统的有效开发提供参考性建议。(二)促进指导体系的建立。农产品产地加工与储藏工程技术是当前农业生产发展过程中一类重要的过程,经过多个技术相互作用后形成的独立发展的稳定系统。系统自身的发展受到技术的影响。此外,对于农业产业结构的发展也具有相应的影响。在此技术分类的基础上需要对系统自身的发展作出相关的评价,使得管理人员能够明确系统自身存在的不足,从而制定有效的解决方法,更好地促进系统的全面发展,使得系统在生产过程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现阶段,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农产品加工与储藏工程技术体系,为促进专业发展标准化的建设奠定了基础。(三)技术的具体实施过程。技术的实际实施过程也是当前农业产品发展战略的一部分,对产业技术进行积累与具体实施,也能够全面促进产业综合升级。产业技术的实际实施意义就是为了通过技术来提升产业发展的综合效益,完成技术的组织和实施过程。对当前农业功能体系进行分类,能够使得技术更加全面地发展,奠定战略技术实施的基础。(四)加快人才的培养。对农产品产地加工与储藏工程技术进行明确的分类,其中包含各类专业科学知识的融合。我国在农业技术发展过程中更加注重生产技术,从而导致加工及管理各项环节的关注度降低,从而导致相关人才培养体系建立不完善。所以,相关部门要根据农业发展中的技术分类,为培养相关人才提供有效的指导性建议。对农产品产地加工与储藏工程技术进行分类,使得相关部门在培养农业方面专业型人才也有了明确的计划指导,对于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五、结语

相关部门完善自身工作指导过程中,对农产品产地加工与储藏工程技术进行有效的分类,能够更好地发现系统自身存在的诸多不足,从而采取有效的方法来促进系统的稳定发展。农产品产地加工与储藏工程技术的明确分类,对促进现代化农业生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丹 单位:凌海市人民政府农业办公室

参考文献:

[1]阳,沈瑾,孙洁,等.农产品产地加工与储藏工程技术分类[J].农业工程学报,2013(21):257-263.

[2]陈维云.农产品产地加工及储藏工程的技术分类[J].江西农业,2016(8):76.

农产品生产加工篇7

一是农产品加工业为农产品提供需求空间,有利于维护和提高农产品的市场价值,降低农业生产的风险。农产品加工业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中具有农业生产丰歉平衡器、农产品加工转化器和农业效益放大器的作用,通过提高农产品加工水平,能为农产品提供更广阔的市场,使农产品的价值得以实现,不仅有效降低农业生产的风险,而且大幅度地提高农产品的综合利用水平和产品的附加值,拓展农产品的增长空间,使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收益得到保障。

二是农产品加工业能够引导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延伸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的平均利润率。一方面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与原料基地建立紧密型联系,实现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生产,把农业生产变成工业化生产的“第一车间”,使农业生产与加工加速融合,从而达到用工业思维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模式,逐步形成优质、高效、优价、专用的农产品综合生产基地,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另一方面,延长农业的产业链条,引导农民按照加工业要求安排农业生产,实现在生产、流通、加工等各环节的增值,并通过各种利益联结方式,使农民得到产业链条各个环节的平均利润。这样就从整体上增加了农业生产效益和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为农民增收打下坚实基础。

三是农产品加工业能够大量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拓宽增收渠道。农产品加工业一般以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其产业链是农民就业的主要途径之一,可有效缓解我国就业压力,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广阔的就业空间,扩大农民增收的渠道。据测算,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的比值,每增加0.1个点,就可以带动230万人就业。

四是农产品加工业的布局调整,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农产品加工业一般是布局在城镇,或者农产品加工企业在一个地域点上集中布局的结果使之发展成为城镇。通过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引导农业生产基地集约化,带动相关产业尤其是服务业的发展,加快人口、产业向城镇汇集,推动农业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化,农民向产业工人转化,形成“产业化提升农业、工业化富裕农民、城镇化带动农村”的发展格局,从而为缩少城乡差异、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创造条件。

这些年来,虽然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取得了长足发展,整体水平不断提高,产业竞争力不断提升,对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作用明显增强。但是,总体而言,我国农产品加工业整体发展水平依然不高,增长模式尚未发生根本性转变,与农业生产者之间没有形成稳定的产销关系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在带动农民增收方面仍然存在不少的问题和差距。

一是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业生产者之间没有形成稳定的产销关系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目前我国大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业生产者仍然在两个独立领域内分开运行,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分散的农户之间缺乏有效的、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许多交易采用的是一次性的、松散的市场买断关系,交易双方地位不平等,农产品加工企业处于主导地位。据山西省社科院有关课题研究资料表明,农民从生产的农产品中所应得到的效益,有43%左右在加工和流通两个环节就流失掉了。

二是原料生产和加工需求相脱节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农业产业化的整体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在数量、品种、品质、规格等方面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农产品加工业的需求,其中的原因,一方面与我国农业经营体制有关,即:由于千家万户分散独立经营,相互协调困难,统一连片规模生产不易实现,导致农产品质量不易标准化,难以满足企业对农产品品质、规格等方面的要求。另一方面,缺乏具有市场开拓能力的大型产业化龙头企业,致使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仍然沿着传统的“种什么加工什么卖什么”的模式发展,以市场为导向,按照“市场需求什么加工什么种植什么”的现代模式共同发展的格局尚未形成。这是造成农业生产效益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是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整体水平不高,加工增值和综合利用水平低,在带动农户增收方面未取得应有的效果。我国农产品精深加工率一般在35%以下,而发达国家平均为70―90%;农产品加工的增值率低。据专家测算,价值1元的初级农产品,经加工处理后,在美国可增值3.72元,日本为2.20元,中国只有0.38元。

针对上述问题,为提高农产品加工业对农民增收的贡献,要以完善农产品加工企业带动农户的组织制度和利益联结机制为核心,创新体制机制,要调整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及龙头企业,使农民从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等各个环节获得更多的收益。

一是完善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户的紧密的利益联结方式,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提高农民参与收益分配的能力。要遵循自主自愿、平等互利、风险共担的原则,尊重农产品加工产业链条中各经营主体的经营自和财产所有权,在充分保障各方利益的基础上,鼓励企业、农户和中介组织,通过“订单农业”、“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协会、合作社等)+农户”、“股份制联结模式”等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进行联合和合作。一是农业产业化经营要采用合同契约或股份合作章程等进一步明确规范产加销各方的权利与义务。二是鼓励和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户建立稳定的购销关系,向农户提供各种形式的服务,通过设立风险资金、利润返还等方式与农民形成紧密的利益关系。三是要引导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入股,与龙头企业结成利益共同体。特别是要鼓励和引导农民、供销合作社、企事业单位创办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开展生产和经营服务,提高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通过横向联合实现纵向协作的联结模式――“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龙头企业”。四是进一步引导农村合作组织创建农民自主的合作加工企业。因为单纯的“龙头”企业带动农户的模式中,农民没有成为农业产业化的经营主体,只是龙头企业的原料供应者,享受不到农业产业化经营带来的增值效应,也难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在美国,通过合作社加工的农产品占到总量的80%。因此,要实现把农业的附加值留在农村,需要通过创新农村合作组织,建立自主的农产品加工业来实现这个目标。总之,要通过各种渠道,利用多种方式,使参加产业化经营的农户实现利益最大化。

二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转变增长方式,培育形成“需求什么加工什么种植什么”的发展模式,提高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国际的成功经验表明,现代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应该是以市场为导向,加工业围绕市场的需求发展,农业围绕加工业发展。过去,我们是以原料为导向来发展食品工业,即农业有什么产品,食品工业就加工什么。现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传统模式已经不适应了,要转换到“市场需要什么――食品工业就加工什么――指导农民去种什么”的现展模式上来。这是一种以市场为导向、更具有可持续性的发展模式,可以有效改变农产品以初级产品和原料的形态直接进入消费市场,实现以高附加值的农产品加工制品开拓国际、国内市场。在这种发展模式的指导下,农业生产的理念也要发生相应的调整。比如某种农产品在国内本来并不生产,但由于市场有这种需求,通过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传递,从而引导农民去生产,这样就使原来的生产结构和方式发生了改变。

农产品生产加工篇8

根据省农业厅通知要求和市委领导批示,为掌握全市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的现状和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研究进一步加快鲁南地区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思路和对策,我们组织专门力量,采取全面统计和重点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就全市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查情况综合报告如下:

一、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和特点

——市位于山东省西南部,是苏、鲁、豫、皖四省结合部。全市国土面积1.1万KM2,总人口81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96万人,耕地783万亩。20__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68亿元,占鲁西南五市的29.5%;粮食、棉花、油料、水果、肉类产品、淡水产品产量分别达到395.14万吨、15万吨、27.8万吨、152.08万吨、75.35万吨、30.92万吨,分别占鲁西南五市的25.2%、34.7%、16.7%、18.1%、32.2%、55.0%;农民人均纯收入4590元,列五市第三位。——是山东省重要的粮棉油生产基地和鲁西黄牛、小尾寒羊、微山麻鸭、金乡大蒜、鱼台大米、北方落叶大乔木的集中产区,常年粮食产量占全省的1/10,淡水产品产量占全省的1/4。——也是全国最大的大蒜种植、淡水产品养殖和味精、氨基酸、淀粉生产基地和集散中心。独特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经济占比水平,决定了——在鲁西南五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龙头地位和核心作用。

近年来,全市各级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精神,着眼解决新时期“三农”问题,坚持用工业化思维和理念谋划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大力实施农产品加工推进战略,不断完善政策支撑体系,增加资金投入,加大推进力度,全市农产品加工水平快速提升,结构调整深入推进,优势产业快速发展,生产基地不断膨胀,龙头带动明显增强,初步形成了门类较为齐全、规模不断扩大、档次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的现代农产品加工产业体系。据调查统计,到20__年底全市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685家,年销售收入达到369.7亿元,实现利税33.8亿元,出口创汇4.34亿元。其中,规模较大、产品档次和附加值较高、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的各类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达到64家,企业员工6.13万人,拥有固定资产85.67亿元,销售收入达到212.76亿元,年出口创汇2.51亿美元,实现利税18.86亿元。年销售收入和出口创汇分别占全市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总量的57.5%和57.8%。按加工原料来源分类,其中粮食加工13家,棉花加工5家,油料加工3家,瓜菜加工8家,造纸和木材加工7家,畜禽产品加工12家,乳制品加工3家,水产品加工3家,中药材、食用菌、甜叶菊、杞柳等其它加工10家;按级别分类,其中部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2家,省级18家,市级40家,市级以下4家;按销售收入规模分类,1200-5000万元19家,5000-10000万元13家,亿元以上32家。从调查的情况看,全市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一是农产品加工领域不断拓宽。目前全市已基本形成了以食品加工为主导,以油料、棉花、畜禽产品、水产品、木材加工为骨干的农产品加工经营格局。农产品加工领域不断拓宽、产业链条不断延伸,由过去以粮食、棉花、油料为主的种植业领域,逐步向瓜菜、畜禽产品、乳制品、木材、水产品以及中药材、食用菌、甜叶菊等特种种植和养殖大农业领域拓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体系不断完善,由初级产品、粗加工向精深加工、系列加工延伸。像蒙牛、维维、华龙、华丰、正龙、白象等一批国内知名企业集团,已进入我市农产品精深加工领域。

二是农产品加工规模不断扩大。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快速推进和农业龙头企业的加快发展,我市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得到较快发展,加工规模不断膨胀。全市64家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平均固定资产规模达到1.34亿元,平均销售收入达到3.32亿元。以菱花集团、雪花生物化工公司为主的玉米系列精深加工企业,年加工玉米56万吨;以鲁王集团、利生集团、鲁宝集团和华龙集团、白象集团为龙头的小麦系列精深加工企业,年加工小麦120万吨;以利丰公司为主的淀粉系列精深加工企业,年加工淀粉7万吨;以华仙公司、奥星公司为主的甜叶菊加工企业,年生产甜菊糖1000吨;以兖州绿食品公司、邹城呱呱鸭制品公司为加工龙头的肉鸭加工企业,规模快速膨胀,加工能力迅速提升,年宰杀分割肉鸭3200万只。兖州市绿源食品公司今年投资1亿元新上年加工4000万只肉鸭生产线一条,使肉鸭年加工规模达到6000万只,年销售收入可达到7亿元。

三是农产品加工水平不断提升。立足区域优势产业发展、着眼市场需求,企业不断加快设备更新改造和技术创新步伐,企业的产品档次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山东太阳纸业集团与国际纸业巨头强强联合,投资2.6亿美元准备新上一条年产30万吨无菌液体包装纸生产线,投产达产后新增年产值52亿元,利税7亿元。山东臻嘉食品进出口公司今年投资1400万元,新上冰鲜牛羊肉深加工生产线一条,企业年加工规模达到1万吨,销售收入2.16亿元,出口创汇800万美元。山东绿维果蔬汁有限公司投产20__万元,引进国内蔬菜和水果清汁生产线一条,年生产各类系列清汁9000吨,产品畅销上海等国内大中城市。山东方健制药有限公司近年投资2亿元,新上GMP生产线20条,研发中心1处,生产10大类、140个型号系列中药产品,年销售收入达到3亿元,带动中药材种植基地5万亩。

四是农产品加工配套生产基地快速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的发展,有力带动了区域主导产业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基地的建设发展。以金乡宏昌公司、宏泰公司、东远公司、华光公司、鱼台益群公司等一批大蒜圆葱深加工企业为龙头,带动全市大蒜圆葱种植基地180万亩;以邹城华源公司、普泰贝尔公司为龙头的食用菌精深加工企业,带动邹城、鱼台发展食用菌生产基地680万M2;以兖州太阳纸业集团、中都木业、兰氏木业、三联木业为龙头的木材加工企业,带动全市速生丰产林种植基地90

万亩;以兖州绿源食品公司、邹城呱呱鸭制品公司、微山营养食品公司、湖产品经贸公司为龙头的肉蛋鸭加工企业,带动全市肉鸭养殖存栏900万只,蛋鸭养殖存栏800万只;以华仙公司、奥星公司为龙头的甜叶菊加工企业,带动任城及周边甜叶菊种植6万亩。五是农业标准化建设和品牌培植得到快速发展。近年来,我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十分注重加强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品牌的培育、保护和开发,通过提升传统品牌、引进嫁接外地知名品牌、培植开发新品牌,着力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在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带动下,我市农业标准化建设和品牌培育得到快速发展。20__年,全市有181个农产品通过了国家和省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和有机食品认证,“三品”认证总数达到300个,面积158.6万亩。农副产品注册商标达到780件,农产品著名商标认证11件,新增5件。“菱花”牌味精荣获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华仙”、“利生”、“鲁宝”、“微山湖”等17个品牌食品获山东省名牌产品。农业标准化水平的提高推动了农产品出口创汇较快发展。金乡大蒜在宏昌、宏泰、东远、华光、山阳等一批省、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企业的带动下,标准化生产基地规模迅速扩大、水平快速提升。全县大蒜标准化种植基地达到35万亩,其中有机基地1.5万亩,20__年全县大蒜出口创汇2.16亿元,占全市农副产品出口创汇总额的52%。

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分析

调查情况表明,近年来,我市农产品加工业特别是以优势主导产业产品为主的精深加工业有了较快发展,但就整体和综合水平来着,无论与外地先进水平、还是与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要求都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是资金瓶颈制约突出,投入不足。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普遍存在着融资难、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多数企业由于自身资本积累速度慢、能力弱、贷款担保手段缺乏,企业扩大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需求矛盾十分突出,有些市场前景好、效益高的建设项目,因资金缺乏不能快速上马;由农产品加工企业性质决定的流动资金季节性需求矛盾突出,造成企业发展后劲不足,发展商机错失,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

二是企业生产规模小,档次水平低。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生产经营规模小、带动能力弱、抗御市场风险能力低,生产经营方式落后,仍然沿用传统和家族式的管理方式;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小、产业链条衔接不紧密、市场竞争力不强,生产产品初级加工和粗加工产品多,能够抢占领域高地和国内外市场竞争制高点的拳头产品和优势产品的企业为数少。在全国65家涉农上市公司中,我市仅有太阳纸业集团一家,而仅南京市就有5家涉农上市公司。

三是企业结构不合理,整体加工能力低。从目前我市农产品加工业企业行业构成看,粮棉油和畜禽产品加工企业数量多,瓜菜和果品加工企业数量少,瓜菜和果品精深加工几乎是空白。在全市64家农产品深加工企业中,粮棉油加工18家,占28.1%;而瓜菜加工企业仅有8家,占12.5%,且多数产业链条短、产品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力不强,像大蒜圆葱、淡水产品、果品是我市最具特色、最具规模的优势产品,但目前加工转化能力特别是精深加工能够很弱,有些几乎是空白,这种状况严重制约了优势农产品产业链条的延伸、产业效益的提升和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增强。

四是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弱,核心竞争力不强。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没有独立的研发中心和专门的研发经费,拥有自主产权的专利产品为数极少,企业瞄准国内外市场消费需求、及时开发新产品的能力不强;各级政府对农业科研经费投入不足,科研机制不完善、科研队伍人才资源作用发挥不充分、科研创新能力弱,农产品深加工业持续发展的科技支撑能力不强。据调查,全市除20家省级以上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建有专门研发机构外,多数企业没有专门的研发机构和专业研发人员。

五是市场开拓手段落后,营销方式不适应。市场营销方式落后,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和国际经济一体化发展要求的现代市场营销方式,像电子商务、连锁、产销直挂等还没有得到较快应用,市场营销网络不健全、信息搜集不及时,特别是对品牌农产品的培育、开发和宣传、推介力度不够,特别是通过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直接进军国内外大市场、与国内外大客商进行洽谈合作的渠道不畅、实力不足。

六是利益联接机制不完善,产业链条不紧密。主要表现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中介服务组织发育滞后,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与生产基地和农户的利益联接关系松散,“龙头企业+生产基地+标准化生产+种养农户”的产业化运作模式推广普及的面还很小,没有真正形成围绕区域优势产业和主导产品发展,大市场带动大龙头、大龙头带动大基地、大基地联接大群体的生产经营格局。一方面是,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因缺乏稳定、批量化、标准化的原料供给,不敢接受订单和满负荷生产;另一方面,基地农户生产的农产品因缺乏龙头企业持续稳定带动,造成价格大幅度波动。这是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也是农业产业化深化升级面临的重大课题。

另外,龙头企业建设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难度加大、企业高层次管理人才匮乏以及企业文化建设滞后等问题,也是制约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发展不容忽视的问题。

三、加快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根据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间,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要求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依托区位、资源和产业优势,立足现有基础,以骨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为重点,以加快体制机制和科技创新为手段,以完善政策和投入支撑体系为保障,加快农产品加工企业集群发展,快速提升农产品加工企业经营规模、产品档次水平、科技创新能力、市场竞争能力,逐步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精深加工能力强、科技含量高、产业链条长的农产品加工业体系。

(一)加强领导,构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组织保障体系。进一步提高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特别是精深加工业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把加快农产品深加工作为促进全市加工业发展、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的突出重点和重要切入点,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和决策指导。尽快构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组织保障体系,建议各级政府设立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建立农产品加工业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对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决策、协调和调度、指导。

(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产业体系。立足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现状和基础,着眼长远发展,加快制定全市农产品深加工发展的总体规划和粮食加工、棉花加工、油料加工、瓜菜加工、果品加工、木材加工、畜禽产品加工、水产品加工等专业规划,合理布局农产品加工业产业体系,引导农产品加工业向优势产区集中,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业产业聚集度。

(三)突出重点,积极培植农产品骨干加工龙头企业。围绕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综合加工能力,集中资源、集中投入、集中帮扶,尽快做大做强、做优做精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骨干龙头企业。提升食品加工企业、优化棉纺加工企业、膨胀畜禽加工企业、加快发展瓜菜和果品加工企业。食品加工业,以菱花、雪花集团公司为主,继续扩大规模,坚持高端化、集约化、品牌化发展,进一步提升综合实力,形成年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产业基地。棉纺加工业,以樱花、德源

、双龙公司为主,扩大规模、提高档次、创新产品,形成年销售收入30亿元产业基地。畜禽产品加工业,以绿源、嘉隆、臻嘉、恒达公司为主,膨胀规模,提升档次,形成销售收入20亿元的产业基地。瓜菜和果品加工,以宏昌、绿维、山阳公司为主,立足现有资源基地,瞄准国内外高端市场,加快建设高水平生产线,形成年销售收入10亿元的产业基地。(三)配套政策,完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

农产品生产加工篇9

[中图分类号] D9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6)08-0064-01

随着经济社会的建设和发展,社会大众对上市农产品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绿色健康的消费理念逐渐进入到社会大众的生活中,并对社会大众消费意识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无公害农产品成为消费者的最低消费需求。基于此,响水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管理部门日渐加强了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工作的重视,尝试在本区域内建设多个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立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促使本县域内的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多种生产主体申报无公害农产品品牌,粮油、蔬菜和水果等多种类型农产品通过了国家无公害认定,同时有很多企业并通过了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全县近三年来获得无公害农产品成本77个、绿色食品3个、有机农产品3个、地理标志农产品2个。促使该地区农产品生产工作逐渐获得了全新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也日渐提升,对当前农业经济发展产生着一定的积极影响。

1 响水县在无公害农产品质量监管方面做出的努力

近几年,响水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工作,县农委在农业农村工作中逐渐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重视,并注意将质量安全监管作为重要的为民办实事工程,严格开展“三品”认证和标准化生产等工作,并在此方面建设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监管措施,极大的推进了全县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质量也得到了稳步的提升。具体来说,响水县在无公害农产品质量监管方面做出了如下努力:其一,集中整治,重抓源头。响水县农委在每年的春秋两个季节和农业投入品使用高峰期对农产品生产企业开展集中整治,并且将整治重点延伸到田头、加工和农产品收储运过程中,严禁农户在农产品生产和运输时使用高毒禁限用农药和各类型的添加剂,从源头上禁止非法生产和加工农产品的行为,为农产品的安全生产提供坚实的保障[1]。其二,重视日常管理,将定期巡查监管和不定期监督检查相结合,促进农业生产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响水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精结合本地区农业生产和加工现状采取一定的措施对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企业进行监督检查,一旦发现农产品生产加工过程中出现问题,就责令相关部门及时进行整治。在此基础上,为了保证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质量,还对农产品产地环境进行检测和评价,并提出相应的安全生产措施,为无公害农产品产业的发展提供科学的依据,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质量提供坚实的保障。其三,加强制度建设,为无公害农产品质量监管提供一定的保障。响水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站积极加强制度建设,并结合本县域内各镇(区)农产品生产和加工情况制定科学的管理规范,严格实行“一品一标”的管理规范,促使响水县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质量得到显著的加强,为响水县农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支持[2]。

2 现行的无公害农产品质量监管制度

我国是农业大国,因此长时间以来一直高度重视农业生产技术的提升以及农产品质量的维护,希望能够以高质量的生产技术对农产品质量开发工作提供科学的支撑,促使我国农业生产工作获得更为稳定的发展。现阶段,从世界农业经济的建设情况看,我国基本上已经赶上发达国家农产品生产质量,绿色食品的生产效率也得到了逐步的提升。无公害农产品正是我国农业社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提出的要求,本质上就是对绿色农业生产的真实反映。早在本世纪初,我国就基于当前农业发展需求提出了《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对农业生产工作加以规范,并组织各地区农业部门积极推行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希望能够切实推进我国无公害农产品发展进程,促使我国农业经济取得更大的进步。但是长时间以来,我国虽然保持着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和监管工作的高度重视,然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环境并不理想,监管能力相对较低,无法对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工作提供科学的支撑[3]。因此新时期十分有必要加强对无公害农产品质量监管工作的重视,对现行监督管理制度加以完善,弥补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而促使无公害农产品的监管工作质量得到显著的提升,为无公害农产品的安全生产提供一定的保障。

3 新时期加强无公害农产品质量监管的措施

由于我国农业生产工作主要集中在镇(区)村,基层监管力量削弱,所以县级科学管理具有重要的作用,要想对无公害农产品实施科学的管理也应该从县级政府部门入手,借助健全的管理制度实施监督管理行为,促使我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取得良好的效果。一方面,县级政府部门应该对农产品的基地监管体制加以完善,为基地农产品的安全生产提供相应的保障。另一方面,政府部门应该高度重视无公害和绿色食品的安全生产工作,制定可行的标准化生产操作规范,并加大宣传贯彻力度,积极采取不同的措施加强监督管理,以技术指导引领科学生产,促使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生产质量得到逐步的提升,为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最后,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让农民群众认识到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工作的重要性,承担起农产品生产者第一责任人的职责,进而自觉配合监管部门的监管行为,提升监管效果。

综上所述,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是我国农业生产的必然发展趋势,因此各地区农业部门应该进一步加强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工作的重视,积极制定农产品生产的技术思路和科学、完善的管理制度,对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工作加以规范,逐步提升生产质量,促使我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取得更大的成效,全面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进程。

参考文献

[1] 董发来.关于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建议[J].天津人大,2013(11):34-35.

农产品生产加工篇10

二、中原经济区现行农产品加工业税收优惠政策的主要内容与存在问题

(一)中原经济区现行农产品加工业税收优惠政策的主要内容

首先是流转税优惠政策,包括对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外购农产品及以外购农产品进行简单加工后形成的初级农产品再销售,按13%的税率征税;农产品加工企业进口农产品加工设备和引进技术,对国家有关部门批准项目和国家高新技术目录的农产品加工设备免征进口环节增值税和关税;对国有森工企业以次小薪材和林区三剩物为原料生产加工的综合利用产品增值税即征即退;对河南天冠集团调配用乙醇汽油的变性燃料乙醇增值税实行先征后退等。其次是所得税优惠政策,包括企业从事农产品初加工的所得免征企业所得税;对以“公司+农户”经营模式从事农、林、牧、渔业项目生产的企业,按照《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86条的有关规定,享受减免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农业研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按1.5倍系数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1.5倍系数摊销;投资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技术改造项目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其项目所需国产设备投资的40%可从企业技术改造项目设备购置当年比前一年新增的企业所得税中抵免。

(二)中原经济区现行农产品加工业税收优惠政策存在的问题

中原经济区现行农产品加工业税收优惠政策对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给予了一定的扶持和优惠,然而这些税收优惠政策的应用在实践中仍存在问题,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原经济区农产品加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在流转税优惠政策方面,第一,农产品范围界定过窄造成增值税进项抵扣缺位。我国对“农产品”的解释为种植业、养殖业、林业、牧业、水产业生产的各种植物、动物的初级产品。《农业产品征税范围注释》采取正列举加概括的方法对农产品及其初级加工品进行明示,而一些农产品或农产品的附产品未纳入农产品的范围。由于该概念界定不清、注释范围过窄,造成农产品加工企业外购免税农产品不能享受进项抵扣或不便操作。例如,粮食作物的副产品稻草、麦秆没有在植物类的“粮食”中列举,农产品加工企业如果收购这类原料,会出现应抵而不能抵的无奈局面。此外,农产品简单加工与精深加工无明确区分标志。以茶叶中的毛茶与精制茶为例,毛茶是农产品,精制茶则是工业品,但毛茶与精制茶究竟如何区别认定,在实际工作中很难把握,容易造成增值税进项抵扣执行政策不一致。第二,高征低扣导致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税负高。我国现行《增值税法》规定,农产品简单加工免征增值税,农产品初级加工增值税税率为13%,农产品深加工企业适用17%税率。例如,小麦脱皮加工成麦仁出售免征增值税,加工成面粉出售按13%税率征税,加工成挂面适用17%税率。但是,无论哪种加工方式,购进小麦的抵扣率却都是13%。这一政策使从事农产品深加工的企业吃了高征低扣的大亏。第三,农产品加工中所含的大量固定资产进项税额和营业税得不到抵扣,种、养、加一条龙的企业自产产品不能抵扣,因农产品注释范围过窄造成进项税额不得抵扣等。第四,我国农产品出口退税率实行“5%为主、13%为辅”的两档退税率,低于一般发达国家水平,比国内其他出口行业的平均出口退税率也要低。第五,出口退税、免税的税种只有增值税和消费税,不包括城建税,我国的出口退税是不完整的。在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方面,第一,现行《企业所得税法》只对农产品生产所得和初加工所得免征所得税,限制了农产品加工企业向深层次发展。第二,对提取固定资产折旧的政策规定不利于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的设备更新与改造。农产品加工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折旧大都采取平均年限法,折旧年限一般为10~15年。在这个年限范围内,从社会发展和实际情况看,农产品加工机器设备至少要更新换代两次才能适应市场需求。第三,现行《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对进行技术创新的除企业研发费用以外的相关费用未作规定。第四,我国现行《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企业纳税年度发生的亏损,准予向以后年度结转,用以后年度的所得弥补,但 结转年限最长不得超过五年”,期限短,不利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长期发展。第五,现在大部分农业加工企业中,农民工占企业总员工的一半以上,却没有像安排下岗职工、残疾人那样使企业享受相关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优惠政策。第六,现行《企业所得税法》将免征企业所得税政策推广到大部分农业企业,但对种植和养殖饮料作物、花卉、香料作物的企业特别规定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而这些是提高全民生活水平所必需的、前景无限的阳光产业。

三、中原经济区农产品加工业税收优惠政策的原则与建议

(一)中原经济区农产品加工业税收优惠政策实施的原则

农产品生产加工篇11

农产品加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工业反哺农业的重要途径。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对于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实现农产品多重增值,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促进农业快速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要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充分认识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在解决“三农”和三峡库区产业空虚问题、新阶段扶贫开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把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实现“加快”、“率先”,建设城乡统筹发展直辖市的重要举措,切实加强领导,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发展步伐。

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314”总体部署,落实市第三次党代会精神,按照“一圈两翼”布局要求,紧紧围绕国民经济和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这一主线,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大力提高农产品的综合利用、加工转化增值为方向,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基本途径,以发展特色产业、名牌产品为重点,以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为动力,注重速度与质量相结合,努力提高农产品加工业的综合效益和竞争能力,为发展农业、繁荣农村、增加城乡群众收入、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作出更大贡献。

(二)基本原则

1﹒市场导向原则。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发展优质、安全、市场需求的产品,努力开拓国内、国际市场。

2﹒统筹规划原则。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大力发展初加工,积极开发深加工,重点发展优势、特色农产品加工业,逐步形成适合不同区域优势突出的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

3﹒科技创新原则。采用先进适用技术,促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科技成果的转化,加快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保护和发展特色传统工艺技术。

4﹒质量安全原则。建立和完善农产品加工标准体系和全程质量控制体系,加快实施市场准入和质量安全认证,大力发展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确保农产品加工质量安全。

5﹒可持续发展原则。要把发展与保护紧密结合起来,合理利用资源,推行清洁生产,着眼于建立良性循环的产业链,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三)目标任务

农产品的加工及其制成品向多样化、方便化、安全化、优质化方向发展,力争到2010年主要产品总体质量达到国内先进或国际水平,创建一批特色产品和名牌产品,建成我市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体系,培育形成科技先导型优势农产品加工产业体系框架,建设一批重要农产品加工技术中心,培育一批优势农产品加工部级和市级龙头企业、示范企业,以加工项目带动优势农产品原料基地建设,形成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到2010年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以上,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占工业的比重显著提高;农产品加工率(一次加工)达到50%以上,深加工(二次以上加工)占35%左右。

三、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重点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必须紧紧依托我市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和雄厚的工业基础,以骨干项目为支撑,突出发展重点,开发特色产业,重点发展“粮油、畜禽、果品、蔬菜、水产品、中药材、林产品、纺织、皮革和烟草加工”等10大产业,把农产品加工业培育成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一)粮油加工业。重点发展稻米、油菜、酒类酿造加工,大力开发薯类产品、调味品、饲料、杂粮加工。

(二)畜禽加工业。重点发展肉制品加工、乳品加工。大力发展皮革、肠衣、猪鬃、羽绒等畜禽副产品加工,开发特色畜禽产品加工。

(三)果品加工业。重点发展柑橘鲜果加工以及果汁开发生产,积极发展南方早熟梨、枇杷、猕猴桃等具有地方特色和比较优势的果品生产与加工,开发生产干果产品和综合利用皮渣。

(四)蔬菜加工业。重点发展榨菜加工,大力发展普通蔬菜加工,开发蔬菜罐头、速冻菜、脱水菜、蔬菜汁、蔬菜粉、蔬菜脆片以及膨化蔬菜、保健蔬菜和野生特色蔬菜加工等产品加工。

(五)中药(材)加工业。重点培育现有中药骨干企业发展壮大,组建制药企业集团和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一批特色中草药材种植加工基地,大力发展中草药材片剂加工和民族中药生产。

(六)林产品加工业。重点发展以林产品作为原料的竹木家具、茶叶、笋竹、香料加工,大力发展林桨纸、生漆和竹木装饰材料,开发工艺品、休闲旅游品等特色林产品加工。

(七)水产品加工业。重点发展对水产品进行“保鲜、保活”的制冷加工、贮运和连锁配送业。开发新型盐干品、熏制品、调味制品加工。

(八)纺织加工业。重点发展苎麻、丝绸加工,稳定、巩固、提高棉纺织加工,开发兔毛等纺织品精深加工。

(九)皮革加工业。重点发展皮鞋生产,大力开发生产皮革制品,稳定发展制革业。引导企业在重点地区集中发展,培育品牌,打造中国西部皮革制品加工中心。

(十)烟草加工业。重点培育现有烟草企业,帮助其做大做强。建立优质烟叶基地,合理利用资源,提高打叶复烤能力。

四、切实抓好农产品加工业的重点工作

(一)科学规划,加强宏观指导。各区县(自治县)应紧密结合本地资源优势,根据《**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专项规划》,突出产业特色,科学编制和实施区县(自治县)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明确主攻方向和发展重点,引导农产品加工业合理布局,渐进发展,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

(二)优化结构,建好原料基地。各区县(自治县)要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突出地方特色,按照工业对原料的需求和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的要求,引导原料生产逐步向专业化、基地化方向发展,建立与加工企业配套的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和无公害生产示范区基地。

(三)培育龙头,做强加工企业。各区县(自治县)要选定一批在当地有一定影响和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予以重点扶持。引导企业由初加工向精深加工方向发展,增强核心竞争力。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提高企业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生产的水平,形成一批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和企业集团。

(四)招商引资,搞好项目建设。充分依托我市农产品资源优势,确定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重点,建立市、区县(自治县)两级农产品加工项目库,每年确定一批重点项目,实行积极开放的招商引资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吸引外来投资。搞好项目建设和管理,确保建设一个项目,发展一个企业,带动一个产业。

(五)依靠科技,提高加工水平。加强高新技术在农产品深加工中的应用,优先支持科技含量高的企业和项目。引导支持企业引进先进实用技术、加工设备,改造提升传统农产品加工业,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引导和支持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进行科技对接,加快农产品加工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组建**市农产品加工业专家顾问团,为农产品加工企业在经营策略、技术咨询和市场开发等方面提供服务。

(六)加强监管,提高产品质量。进一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手段。加强对农产品加工质量安全的全程监督、检测和检查,完善有关法规并严格执法。鼓励和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申请注册商标、著名商标、驰名商标,争创名牌产品、申请质量管理体系认证、食品安全体系认证、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申办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

(七)加大投入,加快发展步伐。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培育经营投资主体,激活各项资本的投入。激发公众创业,引导民间资本投资农产品加工业,鼓励科技成果作价入股投资农产品加工;鼓励符合条件的重点龙头企业,按照规范的公司制改造后直接上市融资;实施开放带动战略,以优越的资源和优惠的政策,积极引进国内外企业开发资源,投资农产品加工业。

(八)强化服务,加大宣传力度。健全完善服务体系,为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创立和发展提供优质高效服务。确定一批市级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实行目标考核、跟踪服务和重点帮扶;组建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中心,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供人员培训、产品研发、科技孵化、技能鉴定,国内外产品展示、展销等综合服务。采取多种形式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

五、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政策措施

(一)财税扶持政策

全市各级财政要安排资金,扶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各级政府要通过资金整合,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业的资金扶持力度。市级财政安排用于农业发展的各种专项资金(包括农业产业化资金、百镇工程资金、乡镇企业资金以及其他农业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市科技三项经费、市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市工业发展专项资金和市中小企业发展资金,也要向农产品加工业倾斜。对带动力强、关联度高、规模和产出能力大、成长性好、社会效益明显的骨干企业、市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和重点项目,给予财政贷款贴息和项目补助扶持。

2008年1月1日前,在市内国家确定的老、少、边、穷地区新办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可在3年内减征或免征企业所得税。对设在我市属于国家鼓励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在2010年前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农产品加工企业研究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所发生的技术开发费,允许企业按当年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用在按规定实行100%扣除的基础上,允许再按当年实际发生额的50%在企业所得税税前加计扣除;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农产品加工技术改造项目,继续享受购置国产设备的40%抵扣新增所得税政策;对属于国家鼓励的内外资项目,除《国内投资项目不予免税的进口商品目录》所列商品外,按有关规定享受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市级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和有困难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生产经营性用房和土地,按税收管理权限报批减免。

(二)金融扶持政策

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各金融机构应针对农产品加工业的特点,开拓新的信贷品种。对实力强、资信好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示范企业,金融机构可以灵活运用票据、出口信贷等多种融资方式予以信贷支持,帮助企业做大做强。及时发放季节性收购农产品所需的流动资金贷款。农村信用社(合作银行)要积极开展农户信用评级建设工作,扩大农户贷款的发放面。加快完善农业信用担保体系,建立农产品加工业信用担保公司,为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贷款担保;各中小企业、乡镇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要优先安排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贷款担保。鼓励有条件的非公有制企业、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组建信用担保机构,建立“银、企、农”风险共担机制。

(三)收费优惠政策

对各种资本投资农产品加工项目,所办手续由市、区县(自治县)行政服务中心一站式全程。禁止对竹木等资源型农产品非法收取各种管理费、资源费。企业投资农产品加工项目,经考核认定,一次性固定资产投资2000万元以上的,城市规划区内农产品加工业按规定缴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费,城市规划区外免收城市建设配套费。投资2000万元以上新建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投产后,应按国家规定的排污费征收标准缴纳排污费,环保部门以排污项目形式适当安排用于农产品加工业污染治理。农产品加工企业生产基地和加工设施用电,按所在区县(自治县)农业生产用电价格优惠计费。对新批准建立的农产品专业市场免收3年市场管理费。

(四)用地优先政策

农产品生产加工篇12

近年来,楚雄州依托资源优势,农产品加工业得到较快发展,涌现出一批起点高、成长快、规模大的农产品加工企业,2010年,全州农产品加工企业已达212户,其中,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78户,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达到85.59亿元,占全省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的9.78%。全州有省、州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38户,现有主要产品十大类,近百个品种规格,重点包括畜禽加工、粮油加工、蔬菜加工、各种酒类加工、调味品加工、食用菌加工、饮料加工、果品加工、生物制药加工等。农业产业化经营已成为农产品加工业的主要经营模式,农产品加工业已初具规模,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具备了加快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楚雄州农产品加工业虽然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与其他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一是产品结构不合理。精深加工产品及高附加值产品匮乏,产品档次低、品种少。二是产业集聚效应不强。由于基础薄弱,现有的企业规模普遍偏小,数量少,产业集群的集聚效应得不到充分发挥。三是区域性产业链不健全。从农产品基地建设、原料配套到农产品深加工完整的产业链条尚未真正形成,产品结构单一。四是技术装备水平落后。大部分企业加工设备的装备水平落后,一些传统名特产品大多是作坊式加工,传统式生产。

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重点领域

粮油加工业:以优质稻米加工为主,重点开发免淘米、精洁米、方便米等新产品,开发各类“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满足一般消费层次的中低档产品;发展杂粮精深加工,各种方便、快捷粮食制品加工,普通食用植物油、功能保健植物油加工。

畜禽加工业:以楚雄明宏生态有限公司和云南牟定彝山工贸公司为依托,重点发展现代化屠宰、畜禽肉类深加工制品与冷藏,引导鲜肉制品向小包装、细分割方向发展,熟肉制品向系列化、精包装、易储存、易食用方向发展。

蔬菜加工业:以元谋蔬菜有限公司和云南元谋闽中食品有限公司为依托,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及加工制品。使元谋的蔬菜产业朝着合理采收、精细加工、保持特色的方向发展,建立诚信营销链,进一步打开国际市场。搞好蔬菜的清洗、分级、整理包装等初加工,重点发展和研制低温脱水蔬菜、冷冻或速冻菜、净配菜、调味蔬菜、蔬菜汁及蔬菜罐头等系列产品。大力发展禄丰罗次、罗川特色蔬菜区的深加工企业,重点支持大型保鲜、加工、配送企业;积极发展具有(反季)特色其它蔬菜产业。

核桃加工业:重点开发核桃食品、油脂化工产品;向保健食品、医药制剂等多功能方向延伸,提高核桃综合利用水平和附加值。以云南广泰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为龙头,大力发展核桃精华软胶囊,有机核桃油、核桃调和油,有机核桃乳、核桃牛奶和健脑核桃乳的核桃深加工产品。

菌类加工业:充分利用楚雄州丰富的野生菌资源和南华野生菌利用及加工上的优势和基础,发展壮大野生菌产业,以南华县宏怡野生菌开发有限公司和南华云华绿色食品有限公司为依托,以保鲜、快捷、出口为主要发展方向,积极生产精、细、特野生菌产品。

饮料加工业:以云南澜沧江啤酒(集团)楚雄有限公司和牟定正兴(集团)有限公司为依托,重点发展优质白酒、啤酒、葡萄酒和保健型饮料。

生物医药加工业:重点支持现有天然药物生产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建立研发中心,构建技术创新体系,引进先进工艺、技术和设备,开发和研制新药,打造国内外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名牌产品;鼓励企业利用科技和现代制剂手段,改造提升传统药业和彝族药业。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对策

1)科学编制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楚雄州农产品加工业要进一步加大规划的引导力度,通过明确目标、布局和开展分类指导、分区建设,提高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整体效果。发展规划的编制,一要符合科学发展规律、满足时代要求、突出地域特色,能够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二要明确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在转变发展方式、拓宽农民就业增收机会、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增加地方财政收入、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作用和地位;三要明确县(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目标和任务,从“龙头企业+园区+基地”、“市场+信息+品牌”、“科技+人才+资金”等具体化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

2)建优质原料基地,为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原料保证。根据楚雄州实际,因地制宜,合理布局。逐步建成以姚安县、楚雄市、禄丰县为主的商品粮基地。以双柏县、牟定县和武定县为主的畜牧养殖基地。以元谋县、禄丰县为主的特色果蔬基地,以南华县、楚雄市、姚安县为主的葡萄基地。以大姚县、武定县为主的中药材种植基地。对基地建设要加大实施种子工程和良种工程力度,大力引进推广优质良种品种,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建立优质农产品加工基地。

3)做强龙头企业、建好加工园区、提高农产品加工产业链。一是要以核桃、野生菌、蔬菜、生物制药等已具备一定基础的主导产业为重点,培育壮大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标志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二是要鼓励现有的优势龙头企业开展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整合、兼并和收购,实现低成本扩张,形成大企业大品牌;三是要抓住桥头堡建设及“央企入滇”的机遇,重点引进国内外大型企业集团参与农产品加工业建设,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迅速提升楚雄州龙头企业的发展水平;四是在优势农产品区域内,重点扶持建设一批能够聚集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园区,在有条件的地方,要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进入当地的工业园区,通过园区促进要素集中、产业聚集,最大限度发挥产业集群的区域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