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业的重要性合集12篇

时间:2023-10-17 09:21:20

畜牧业的重要性

畜牧业的重要性篇1

【中图分类号】F326.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2)12-0046-01

近几十年来,我们所生活的地球正在变暖,极端天气频繁光顾我们的日常生活。有数据显示,在过去3O年里,地表温度以每十年0.2℃的速度增温。对此现象尽管存在各种解释,但不可否认的是,人类的活动是造成这种极端天气的原因之一。如不及时采取措施 ,未来的海水将变暖,极地冰川将融化,海平面将上升,淹没大量岛屿和沿海地区;并使更多的沿海地区土地盐碱化、淡水盐化,从而使土地荒芜;一些中纬度地区,将形成夏季酷热干旱极端天气,直接威胁粮食生产;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冬季雨雪量增多,温度升高,将影响越冬作物生长。造成这种严重后果的主要原因是 以二氧化碳 (CO2)、甲烷(CH4)、一氧化二氮 (N2O)、氢氟碳化物 (HFCs)、全氟化碳 (PFCs)及六氟化硫 (SF6)为代表的温室气体可使大部分太阳辐射到达地球,并能够强烈吸收地面放出的红外辐射,从而形成了大气的温室效应。

1加强养殖污染治理是实现低碳畜牧业的关键

畜禽废弃物、粪尿和污水数量大,所含的污染物数量和种类非常多,它们对空气、土壤和水体造成污染、孳生 蚊蝇、携带大量的病原微生物,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在世界倡导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的新形势下,畜牧业面临着保障安全,应对气候变化,促进节能减排,保护环境,增加农民收入等重大挑战。加强养殖污染治理,进一步提升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的科技水平,将畜禽粪便加工成有机肥,减少粪便中的碳未经利用就直接排放;建立污水处理流程,力求污水还田;利用畜禽粪尿和污水等废弃物生产沼气,极大地减少畜牧业污染的产生、迁移、转化与排放,从根本上减轻畜牧业对环境的污染。沼气作为农村新型清洁能源,沼液沼渣则用作畜禽和鱼的饲料,也可用作种植粮食、蔬菜、果树等肥料,大大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加强养殖污染治理,一方面可以减少畜牧业生产过程中本身的碳排放,提高资源再利用率;另一方面,减少了煤、油、燃气、化肥和农药等生产与使用,这也是减少碳排放的重要内容。因此,有效实现畜禽废弃物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和生态化,是实现低碳畜牧业的关键。

2低碳畜牧业内涵

低碳畜牧业是低碳经济的行业延伸,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畜牧业经济模式。其实质是解决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产业转型等各种手段,达到降低能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经济形态 。

畜牧业的重要性篇2

畜牧兽医实训教学是畜牧兽医学生在实训指导老师的指导下以实际操作为切入点,获得感性认识和掌握基本技能,同时提高整体素质的教学活动。但是,目前高职畜牧兽医实训教学的内容、师资队伍、实训条件等关键要素还存在着系列问题。

(一)教育观念明显滞后

近年来,虽然高职畜牧兽医教育实训课程的受重视程度有很大提高,但教育者对实训教学的内涵以及本质了解还不够,认识也处于表浅阶段,教学中仍然是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忽略技能与综合素质培养。实训内容重复、陈旧,仍然是验证理论性的实验占多数。实训课程的设计大多也是仅围绕着专业理论进行,理论与实践难以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二)实训教学模式缺乏多样化

高职畜牧兽医已对实训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及课程体系等方面都进行了整合,但教学模式还是以灌输性的方式为主,基本是在已框定的范围内完成操作,缺乏师生之间互动,学生自主性不够,创新性思维无法得到培养。另外,实训教学的安排不够系统,教学计划执行操作过程中,也存在实训时间缩短、实训内容减少、实训组织较为松散等现象。

(三)实训教学经费投入不足

实训实验场所比较落后,实验设备、仪器也存在老化、落后的问题,实验室试剂、耗材以及实验动物数量不足,许多实验实训无法正常开展,最终导致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工作能力难以很好培养。另外,实验室开放度也由于经费不足受到限制。大部分实验室只在学生上实验课时才开放,课余时间一般不能进入,这也阻碍了学生实训技能的提升。校内的实训基地,也往往因投入不足,规模有限,设施陈旧,无法与现代规模养殖场接轨,达不到实训目的。校外的实训基地多与企业相结合,但从经济角度出发,生产企业不可能接纳大批学生进场实训。(四)“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与要求存有很大差距实训教学需要大量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熟练的操作技能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但普遍的问题是:第一,师资结构不合理,年龄断层现象突出,专、兼职教师比例不协调;第二,师资较紧张,教学任务繁重,大多教师没有时间下企业锻炼,专业操作技能不熟练,尤其是由学校到学校的青年教师,往往理论水平较高,但实践经验缺乏,动手能力不强。

(五)实训教学的考核力度不够

实训教学形式和环节多样,鉴于此特点,其考核也应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目前各院校对实训教学环节没有统一的考核标准,考核力度也低于理论教学,考核时也往往流于形式,随意性大,对引导学生加强实训环节、增强自身能力的培养不利。

二、高职畜牧兽医实训教学体系的完善

解决高职畜牧兽医实训教学存在的问题,关键是要建立一个系统科学的实训教学模式。

(一)要明确职业能力的要求

综合职业能力是超越某一具体职业技能和知识范畴的能力,它所强调的是当职业或劳动组织发生变化时,劳动者能够在变化了的环境中重新获得职业技能和知识。姜大源先生认为个人职业能力的高低取决于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要素的整合状态。因此在规划实训教学人才培养目标时,除了培养学生的理论、技能知识,还应着重加强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二)要体现职业能力的要求

1、以项目为核心进行实训课程开发。针对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的差距,对生产岗位的系列工作过程进行分析,理出一些具有综合性和代表性的工作项目,并依据岗位的工作项目来设计实训课课程大纲,进行实训课程开发。将完成此项工作任务所需要的工作过程知识、技术性学科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进行有机的组合,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技术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2、联合生产企业共同设计实训项目。实训课程的教学应重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实训试论高职畜牧兽医实训教学体系的完善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农业与生物工程学院吴瑗王燕丽李君荣摘要:通过对高职畜牧兽医实训教学现状进行调查,针对目前高职畜牧兽医实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客观的分析,并在此基础项目应体现一定的应用价值,并能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设计的实训项目强调学生的参与度。可通过与企业进行校企合作,利用企业技术资源来设计课程实训项目,请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参与实训,使学生毕业后能更快适应实际生产岗位。

3、生产企业参与实训教材的编写。为避免产生教材和生产实际脱节的情况,应邀请企业中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丰富的畜牧师、兽医来参与编写,以使教材科学合理、直观生动、符合生产要求。

(三)要满足职业能力的要求

良好的校内外实训基地模式,有利于培养出满足职业能力要求的人才(如图1)。建立满足需要的实训基地,主要有以下两条途径。

畜牧业的重要性篇3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animal husbandry is the efficiency in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e and new rural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m needs, the so-called efficiency animal husbandry refers to high quality, high yield, high efficiency, ecology, safety as the basic requirements to scale, specialization, industrialization, standardization, science into the direct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modern animal husbandry. Animal husbandry should have efficiency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Key words: animal husbandry; Benefit, Evaluation system

中图分类号:DF41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发展效益型畜牧业是推进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是提升我国畜牧业竞争力的需要,是维护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需要,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需要,是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因此,如何发展效益型畜牧业是一个重要课题。 一、效益型畜牧业涵义初探

所谓效益型畜牧业是指以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为基本要求的,用现展理念指导、用现代设施装备、用现代科技改造、用现代经营管理方式发展的,以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标准化、科学化为方向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畜牧业。

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是效益型畜牧业本质的内容。优质是指畜产品一定要保障质量安全。进一步加强畜牧业产地环境、生产投入品和养殖过程的监管,重点实行标准化生产,加强对饲料质量和有毒有害物质残留的监测,推行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大力提高畜产品质量水平。高效是指畜牧业要提高生产效益。加快推进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推广先进实用技术,提高规模化和产业化水平,大力发展畜产品加工和贸易,实现畜产品增值增效,促进农牧民增收。生态是指畜牧业发展要保护生态环境。进一步完善草原家庭承包经营制,组织实施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工程,积极推行基本草原保护、禁牧休牧轮牧和草畜平衡制度。大力发展以秸秆养畜、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为核心的循环经济。安全和高产两者含义上有重叠之处。主要是指畜牧业发展要保障畜产品有效供给。扩大良种供应能力,加强饲草料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畜牧业,增加肉蛋奶等畜产品的供给,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改善居民膳食营养结构,维护食物安全。高产更加强调主产品的“量”;安全则更侧重于整个畜牧业的健康和持续发展,要求有合理的经营方式和经营形式、有合理的生产结构,即质,进而保障畜产品的有效供给。

需引起注意的是,优质、高产、生态、高效、安全既是相互联系的,又是相互制约的,整个效益型畜牧业是各个组成部分和影响因素之间博弈的过程。我们需要做的是找到其中的均衡点,促进我国畜牧业的发展。

二、效益型畜牧业评价指标体系的目标及指导思想

(一)效益型畜牧业评价指标体系的目标

在充分了解影响效益型畜牧业的因素的基础上,找到能正确反映效益型畜牧业全貌的指标,并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进而为评价区域发展效益型畜牧业提供标准。效益型畜牧业的内在目标是多重的。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在畜牧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发展效益型畜牧业的评价就是要刻画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之间的协调程度及总体发展水平。支撑效益型畜牧业发展的因素对上述五个方面有巨大的支撑作用,是效益型畜牧业发展的重要保证。

(二)效益型畜牧业评价指标体系的指导思想 建立效益型畜牧业评价指标体系总的指导思想是:从我国国情出发,科学界定效益型畜牧业的概念,充分借鉴现有国内外的研究成果,既便于实际操作,又能比较全面地反映发展效益型畜牧业的现状和水平。具体讲:一是效益型畜牧业评价的核心是促进效益型畜牧业发展。二是促进效益型畜牧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促进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处理好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效益型畜牧业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原则

建立效益型畜牧业评价指标体系应遵循: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全面性与简明性相结合、系统性和层次性相统一、规范性和开放性相结合等原则。

四、 效益型畜牧业综合评价方法和模型选取

(一)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鉴于对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方法的优劣的分析,考虑到畜牧业的多目标性及高阶性特点,为建立一个比较稳定的指标权重体系,在结合专家调查的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效益型畜牧业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权重。采用这种方法同时还基于以下两点考虑:一是效益型畜牧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应该具有通用性和稳定性,应为一个地区或多个地区的畜牧业评价创造条件,以增强纵向与横向的可比性;二是主观赋权法尽管主观性较大,但作为一种评价,本身就会带有评价者本身的主观认识,综合运用专家调查法与层次分析法,通过群组判断的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克服主观赋权法的缺陷,从而确保指标权重的客观性。

(二)效益型畜牧业评价指标体系的标准

畜牧业的重要性篇4

自1972年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合会(简称IFOAM)成立以来,很多国家兴起了发展生态畜牧业的热潮。生态畜牧业(EcologicalAnimalHusbandry)是指运用生态位原理、食物链原理和物质再生原理,将畜牧业与生态经济进行有机结合,以资源高效转化、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为目标的畜牧业发展方式[1]。生态畜牧业是迄今为止畜牧业发展的最高层次,也是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方式。鉴于此,国内外很多学者对生态畜牧业展开了相关研究。在国外,Landbau研究了生态畜牧业中动物福利(Animalwelfare)的管理,提出在发展生态畜牧业中要提高动物福利,从而实现畜牧产品的标准化和安全化生产[2]。Wilhelms详细阐述了生态畜牧业的内涵及特点。Schumacher利用BiolandAssociation的有关数据,从生产和销售两个方面研究了生态畜牧业与原始畜牧业生产的差别[3]。国内学者对生态畜牧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1)关于生态畜牧业的理论探讨[4-6]。2)各地区生态畜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7-10]。3)生态畜牧业的相关领域研究[11-13]。 综合而言,目前关于生态畜牧业的研究多见于概念内涵、发展目标、实现途径等方面的定性分析,相关的定量分析较为缺乏,特别是对牧业经营者的认知、态度、动机、行为等方面的定量分析更为少见。文中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基于产业链管理的甘肃省特色农产品发展研究"项目为平台,对甘肃省部分农牧区的576个牧户进行实地调查,定量分析牧户对生态畜牧业的认知现状及影响因素,以期为甘肃省的生态畜牧业良性发展提供政策支持。甘肃省是我国的五大牧区之一,也是我国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地区,以甘肃省为例分析农牧区牧户(文中的“牧户”指广义的畜牧养殖户)对生态畜牧业的认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1理论框架 1.1模型选择 牧户对生态畜牧业的认知会受到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的共同影响,其中内因是主导因素,外因是辅助因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因此可将影响牧户对生态畜牧业认知的因素分为三类:一是户主个人特征(A),二是家庭畜牧业生产经营状况(B),三是外部影响因素(C)。计量分析模型可以表示为:Pj=f(Aj+Bj+Cj)+Εεj(1)式中:Pj代表牧户对生态畜牧业是否认知,f(•)为函数,εj为随机误差项,代表无法观察到的其他影响因素。文中被解释变量为虚拟变量,解释变量也大多为虚拟变量或非连续变量,因此采用logistic模型进行计量分析,回归模型的形式为:式中:Pj代表牧户对生态畜牧业认知的概率,α为常数项,βn为待估计系数,xnj为解释变量。 1.2变量说明及假设 文中基于甘肃省畜牧业发展现状,综合分析牧户行为,归纳出影响牧户对生态畜牧业认知的潜在因素[14](表1)。并提出如下假定:1)牧户对生态畜牧业的认知受到户主个体特征影响,如户主年龄和受教育程度。一般来讲,年龄较小和受教育程度较高的户主认知程度更高。2)牧户对生态畜牧业的认知受到家庭畜牧业生产经营情况影响,如饲养规模、专业化程度、畜牧良种使用情况、畜产品商品化比例、畜牧业收入占家庭收入比例和畜禽排泄物处理情况。一般来讲,饲养规模较大、专业化程度较高、畜牧良种使用率较高、畜产品商品化比例较高、畜牧业收入占家庭收入比例较高和畜禽排泄物处理比较合理的牧户,对生态畜牧业的认知程度更高。3)牧户对生态畜牧业的认知受到外部因素影响,如当地生态情况、政府技术推广情况、政府对疫病与药物残留的监管和政府对生态畜牧业宣传情况。一般来讲,在政府技术推广越大、政府对疫病与药物残留的监管力度越强、政府对生态畜牧业宣传力度越大的地区,该区域内的牧户对生态畜牧业的认知程度更高;当地生态情况对牧户认知的影响方向暂时无法确定。 2数据来源及统计特征 文中分析所用的数据来源于甘肃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基于产业链管理的甘肃省特色农产品发展研究"的部分实地调查资料。生态畜牧业是一种复杂的生态经济活动,根据生态畜牧业的结构不同,主要分为牧区生态畜牧业、农区生态畜牧业、城郊生态畜牧业和山区生态畜牧业四种类型[15-16]。调查对象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选择,根据生态畜牧业的结构标准,结合甘肃省各地区实地情况,选取了甘肃省安定区、康乐县、宁县、肃南县、永昌县等五个县区为样本点。在调查过程中,共向经营畜牧业的牧户发放问卷600份,收回有效问卷576份,问卷有效率达96%(表2)。通过对样本数据的整理发现(表3),生态脆弱地区的牧户对生态畜牧业的认知程度较低,仅有36.27%的牧户对生态畜牧业有一定认识;被访户主的平均年龄为48.25岁,且一般从事畜牧业经营的时间较长;大部分户主的受教育程度介于小学和初中之间;牧户饲养规模不大,平均为9.35头左右;大部分牧户采用舍饲的方式经营,专业化程度不高;大部分牧户能够经常使用优良畜种繁殖;样本牧户的畜牧业产品80%以上都用于销售;样本牧户畜牧业经营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40%左右;大部分牧户的畜禽排泄物经过简单发酵处理,主要用于种植业肥料;大部分样本区域的生态情况较差;大部分基层政府推广技术的频率介于偶尔和经常之间;政府对动物疫病和药物残留的监测力度较弱;大部分政府对生态畜牧业的宣传力度一般。 3模型估计过程及结果分析 在对计量模型进行估计之前,应该对解释变量进行多重共线性检验,以观察所选择的解释变量在统计意义上是否合理,同时进行拟合优度检验,以观测实际值与估计值之间的差异情况。 3.1多重共线性检验和拟合优度检验 在研究牧户对生态畜牧业的认知中,首先以户主年龄为因变量,其他11个变量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4)。然后依次以其他11个变量为因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检验过程类似,此处不再赘述。多重共线性的衡量指标主要有Tolerance和VIF。一般来说,Tolerance在(0-1)之间取值,Tolerance的值越大,代表变量之间的独立性越强;此外,当VIF<10时,便可认为变量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综合Tolerance和VIF的指标值,文中认为12个解释变量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在统计意义上变量的选定比较合理。在牧户认知模型中,Omnibus检验的卡方值为15.367,非常显著;HosmerandLemeshow检验的P值为大于0.05,也通过检验,模型拟合的较好。#p#分页标题#e# 3.2模型估计结果及分析 3.2.1估计结果 利用SPSS16.0软件,选择Enter方法对牧户认知模型进行Logistic回归。表5列出了模型的估计结果,其中包括非标准化系数、标准化系数、Wald值和显著水平。 3.2.2结果分析 表5列出了Logistic回归的分析结果,其中"专业化程度"、"畜牧良种使用情况"、"畜牧业收入占家庭收入比例"、"政府技术推广情况"、"政府对生态畜牧业宣传情况"和"政府对疫病与药物残留的监管"对牧户的生态畜牧业认识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1)牧户的专业化程度对生态畜牧业的认知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并在10%水平下通过显著性检验。具体而言,随着科技时代的到来,牧户要不断地提高专业化养殖水平,就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主动地学习、积累专业化、科学化养殖相关知识,而生态畜牧业作为畜牧业发展的未来趋势,必然随着牧户专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而被更多畜牧业养殖户所认知。 (2)畜牧良种使用情况对农户认知生态畜牧业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并在5%水平下通过显著性检验。生态畜牧业的核心是采用高新科学技术促进畜牧业资源循环、高效地转化。而培育优良畜禽品种,降低能源消耗,加快畜禽生长速度,提高饲料转换率,更是核心中的核心,伴随着牧户使用畜牧良种的比例的不断提高,科学生产的观念不断深入人心,其潜移默化的提高了牧户对生态畜牧业的认知。 (3)畜牧业收入占家庭收入比例对农户认知生态畜牧业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并在5%水平下通过显著性检验。伴随着政策导向及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畜牧业始终稳固其在农业中仅次于种植业的生产部门,并且因其附加值高、相对较短的生产周期、生产灵活等特点,越来越成为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户生活水平的重要力量。随着畜牧业收入占家庭收入比例的不断提高,如何科学、合理的发展畜牧生产越来越受到广大农户重视。 (4)政府对生态畜牧业的宣传情况、政府的技术推广情况对牧户的生态畜牧业认知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并分别在5%和10%的显著水平下通过检验,说明政府对生态畜牧业的宣传和相关的技术推广力度越大,牧户认知生态畜牧业的概率也越高。在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牧户获取生态畜牧业的信息渠道较窄,大部分牧户的自学能力相对较差,但是又对发展生产畜牧业有着强烈的意愿。此时需要基层政府发挥主导作用,积极宣传生态畜牧业的相关知识,正确引导牧户由传统畜牧业向生态畜牧业发展的过渡,同时为牧户提供持续优质的技术服务,这不但能够增强牧户对生态畜牧业的认知程度,更能够提高牧户发展生态畜牧业的热情。 (5)政府对疫病与药物残留的监管对牧户的生态畜牧业认知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并在5%的水平下通过显著性检验。具体而言,政府加强对畜禽疫病和药物残留的监管力度,能够增强牧户对生态畜牧业的认知程度。政府应该充分利用激励和约束手段,在生态畜牧业的宣传和技术推广方面给予牧户较大的扶持,同时对牧户的生产进行较为严格的监管,这不但能提高牧户的生态畜牧业认知,更能保障畜产品的质量安全。 4结论与讨论 文中基于对生态脆弱地区牧户的实地调查,通过建立Logistic计量经济模型,实证分析了生态视角下牧户经济行为现状及影响主要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牧户对生态畜牧业的认知程度较低,同时政府对生态畜牧业的宣传情况、政府技术推广情况、政府对疫病和药物残留的监管情况、牧户的专业化程度、牧户使用畜牧良种情况、畜牧业收入占家庭收入比例对牧户的生态畜牧业认知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因此,要提高生态脆弱地区牧户对生态畜牧业的认知,进而将认知转化为发展生态畜牧业的行为,需要有关部门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各级政府要加强生态畜牧业的宣传,增强广大农牧民生态畜牧业意识。生态畜牧业是从可持续发展和畜牧业自身特点的角度出发,将生态平衡和畜牧业发展有机结合的新型畜牧业。目前。许多农牧民对生态畜牧业的认知程度还相对较低,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生态畜牧业的发展进程。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广泛深入地开展生态畜牧业的宣传教育,使广大农牧民从根本上认识到生态畜牧业的发展优势,自觉地投入到生态畜牧业的建设之中,形成保护环境、发展生态畜牧业的良好氛围。 (2)加强生态畜牧业保障体系建设。当前,现有的畜牧业保障体系相对薄弱,严重影响着生态畜牧业的发展。因此要大力加强畜牧业保障体系建设。具体如:加强优良畜禽品种的研发、推广力度;加快完善动物疫病特别是重大动物疫病防疫技术体系,推广畜产品安全加工技术体系,建立健全畜产品生产的标准体系和质量检测体系。

畜牧业的重要性篇5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畜牧业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打破传统的发展模式,尤其是在现代化市场激烈的竞争下,品牌战略的发展成为畜牧业经济发展核心地位提升的重要途径之一。品牌战略在畜牧业经济发展的实施过程中,逐渐将畜牧经济的单一化竞争转向质量、品牌等多元化的竞争[1],这一举措在某种程度上对于畜产品的质量提升有着实质性的现实意义,为我国国民经济的稳固发展带来了必要性的保障。

1.2实施品牌战略的必要性

实施品牌战略,不仅仅是时展的先决性要求,也是畜牧业特色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实施品牌战略,大力发展特色畜牧业经济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2.1实施品牌战略是对畜牧业结构的有效调整

在现代化的市场经济中,畜产品买方市场经济逐渐形成,进而衍生出一种负面局面,即在畜产品卖出的过程中出现了一定的难度,同时其畜产品并没有一定的特色。就其实质性而言,畜牧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实施品牌战略可以从根本上对畜牧业结构进行调整,大力发展特色畜产品和品牌产品,从根本上培养优良品种的畜产品,进而全面推动特色畜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1.2.2实施品牌战略是畜牧业产业化的重要措施

通过实施品牌战略不仅可以将小规模饲养户与大规模饲养户联结,还可以借助先进技术及完整的物资装备,提高畜牧业的专业化及市场化水平,并逐渐形成一种适应我国国情发展的基本经营形式。畜牧业经济发展实施品牌战略是实现畜牧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实现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举措之一。

1.2.3实施品牌战略是畜产品质量的重要保障

时代经济的迅猛发展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尤其是畜牧业经济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逐渐趋向于开放性的市场,品牌之间的竞争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则是产品质量的竞争,畜牧业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实施品牌战略,可以全面提高畜产品质量,为现代化特色畜牧业经济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契机。

1.2.4实施品牌战略是提高综合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

特色畜牧业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其品牌战略的实施在某种程度上不仅仅是养殖户、畜牧企业的责任,同时也是政府的经济行为和市场经济的导向,应尽可能地降低市场风险和投资风险,并充分发挥畜牧产业的优势,从根本上为企业提供稳定可靠的原料,并最大限度提高畜牧业经济的整体效益。

2发展特色畜牧经济的内涵

2.1发展特色畜牧经济是对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市场经济蓬勃发展对农业经济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传统农业产业结构有着一定的局限性和停滞性,有着相对较窄的领域以及较浅的层次和内涵,但是畜牧业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结构产业,又是种植业和工业的中轴,特色畜牧经济的发展将从根本上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全面推动农业经济的蓬勃发展。

2.2发展特色畜牧经济对农民增收有实质性作用

畜牧产业在大力发展的过程中,农民人均收入呈现增长的趋势,畜牧业产值在农业经济的发展中占有重要的比重,约为47%,使农民经济水平逐渐提高,缩小了城乡差距,推动了经济的全面发展。

2.3发展特色畜牧经济是城市转型的重要支撑

发展特色畜牧经济,能够从根本上将农业经济的重心逐渐转向畜牧经济[2],并对畜牧经济的主体地位加以确定,进而实现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推动现代化市场经济的发展。

3特色畜牧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

3.1以绿色为基本

目前,制约着畜产品出口的主要因素是“绿色壁垒”,大力发展特色畜牧经济,更应该本着绿色的理念,以绿色发展为基本,全面推进畜牧业的绿色生产进程,对畜产品的质量进行实质性的跟踪、保障畜产品安全生产。

3.2以基地化为方向

畜牧产业化的内在要求主要是实现基地的规模化养殖,基地化养殖将绿色畜产品的生产有效实现的同时对于畜牧业市场竞争力的提高也有着积极促进作用。特色畜牧经济应该本着科学的眼光,以基地化为方向,及时关注优惠政策,扩大畜牧业规模,形成科学化养殖、管理、经营的格局,从根本上全面发展特色畜牧经济。

3.3顺应时代产业化的规律

特色畜牧经济的发展更应该立足于当前,从时展的方向出发,从畜牧经济未来发展的趋势出发,并与其它产业经济结构相结合,实现各产业链条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大力发展。

3.4本着服务的理念

建立相关的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着重加强畜禽的饲养管理,严格控制各个生产环节,采取科学的方法严格管理、规范饲养的规程及加工工艺。同时本着人才服务的理念和科技服务的原则,制定和落实人才优惠政策,综合培养各类专业人才,及时引进大量的科学技术,建立并完善高标准的科学技术服务体系。

4实施品牌战略发展特色畜牧经济的具体措施

4.1提高畜产品质量,调整畜牧产业结构

实施品牌战略,大力发展特色畜牧经济,就要全面提高畜产品质量,并将畜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的调整,从根本上为现代化畜牧业品牌战略的实施提供有力的资源保证,同时着重加强特色商品畜禽基地建设及畜牧产业的经营扶持,尽可能地实现集中规模化生产,从根本上形成畜牧优势产品生产群,全面推动特色畜牧经济的发展[3]。

4.2提高畜牧产业综合生产水平,加快畜产品科技生产步伐

大力发展特色畜牧经济和实施品牌战略的过程中,应该提高畜牧产业综合生产水平,并加快畜产品科技生产的步伐,本着科学工业的理念,不断加强新技术的推广,为抢占现代化市场提供先决条件;提高畜产品生产的规模,做好畜产品安全工作。

4.3加强动物疫病及畜产品的安全控制,发展无公害畜产品

要加大政府的依法治牧力度,贯彻落实相关的法律法规,提高养殖户以及经营者的自律意识,并建立一定的疫病畜禽产品保护区,加强动物防疫、检疫工作,全面提高市场竞争力,大力发展特色畜牧经济。

畜牧业的重要性篇6

关键词:

畜牧业;产业化发展

随着畜牧业的不断发展,如何提升我国畜牧业的国际竞争力,成为我国畜牧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只能通过树立科学的发展战略,推行一些符合环境发展规律的措施。因此我们应该对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路进行探索。以便对传统畜牧业的发展方式有所改善,推动生态畜牧业的发展。

1中国畜牧业发展的目标

1.1生产目标

为了推动畜牧业的健康发展,我们首先要处理两对关系,这两对关系分别是数量与质量之间的关系以及速度和效益之间的关系。因此在推动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标准化生产、合理配用畜牧业资源,提高畜牧业科技含量这几个问题,来制定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生产目标[1]。例如,农村地区的牧业生产可以以发展集约型畜牧业为目标,通过采用发展养殖专业户和养殖小区等方式来推动生产方式的集约化转变;在牧区,可以以注重草原生态保护为核心,以建立牧区生态畜牧业为目标,通过牲畜圈养、季节性放牧、划区轮牧等措施推动牧区畜牧业发展;在城市郊区,可以采用借助经济优势、科技优势和人才优势发展循环性畜牧业。

1.2消费目标

畜牧业主要满足的是人民的肉类需求问题。在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局面之下,畜牧业经营者应该以生产绿色食品为消费目标,通过引导消费绿色畜牧业产品,用刺激消费的方式来推动畜牧业的发展。

1.3贸易目标

在中国加入WTO以后,绿色壁垒问题成了影响我国畜牧业产品出口的一个大问题。据统计,2002~2004年,我国畜牧业产品的出口逆差呈现出了一种逐渐扩大的趋势[2]。因此,为了能够让中国的畜牧业产品顺利进入国际市场,促进中国畜牧业的产业化发展,树立明确的贸易目标就是畜牧业经营者的一个必然选择。因而,提升畜牧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就是推进我国畜牧业产业化的贸易目标。

1.4生态目标

畜牧业主要有以下两种特点,一是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较强,第二就是其对生态环境具有一定的破坏性,因此畜牧业也可以看作是一种环境污染型产业。在我国畜牧业生产过程中还存在着能耗高、生产成本高,效益低以及对环境破坏严重等问题,因此在发展推动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要坚持可持续利用的原则,建立具有低耗能特点的循环性畜牧生产体系,采用先进绿色环境技术处理畜牧业产生的污染问题。

2中国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战略

2.1产品战略

针对目前我国畜牧产品在国际市场竞争力低的问题,提高畜牧业产品的质量,打造品牌产品的战略应该成为推动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产品战略。通过打造一些在海内外市场有一定影响力的名牌产品,可以通过让优质产品对非优质畜牧业产品进行冲击的方式,来推动畜牧业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这就可以让无疫病、无残留、无污染的绿色畜牧业产品的生产开发形成一种产业化的趋势。

2.2结构战略

产业结构的好坏是畜牧业发展与否的重要保障。因此,我们应该把畜牧业结构战略的重点放在研发优良畜禽品种和提高出产品质量这两个问题之上。也就是说,在进行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在以市场为导向的基础之上,通过科技创新和结构升级这两种方式来提高畜牧业生产效益。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也要带动与畜牧业相关的产业的发展,这样可以通过完善产业链条的形式来推动畜牧业的产业化发展。

2.3市场战略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发展畜牧业必须要遵循的一个因素就是市场规律。因此,在推动中国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市场战略是不容忽视的一个因素[3]。长春皓月集团的董事长从连彪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经指出,皓月集团的肉产品销售渠道主要是商超、餐饮、团购、专卖、经销和电商六大渠道。这六大渠道的建立可以说是皓月集团执行市场战略的一种体现,由此看来,市场战略的建立与完善可以加强畜牧业产品与市场之间的联系,通过批发市场销售、集贸市场销售、超市连锁店销售等方式建立一个较为完善的市场网络,进而提高畜牧业产品的市场化水平。

2.4技术战略

在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科技因素也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技进步是降低畜牧业生产成本的一个重要保证,因此在推动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要注重科技创新,通过加强生态饲料生产技术和健全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等方式来达到降低禽畜的死亡率,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作用,以促进畜牧业的产业化发展。

3中国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相关措施

推行集约化饲养模式是推动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措施。针对我国畜牧业经营规模小、产业水平低的现状,要逐步改变传统了一家一户散养的模式,通过扶持重点企业,推行“公司+农户”、“公司+基地”等新型合作模式来促进畜牧业的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的发展。同时还要根据国际畜牧产品市场的发展趋势,调整畜牧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外向型生态畜牧业。同时,还要完善检验检疫机制和法律法规,让畜牧业生产处于一种有法可依的状态。

4结论

确立正确的发展目标,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是探索我国畜牧业产业化发展思路的过程中必须重点考虑的环节,只有确立了正确的目标和经营战略,才能更好地推动畜牧业的转型升级,进而推动畜牧业发展的产业化进程。

参考文献:

[1]颜景辰.中国生态畜牧业发展战略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7.

畜牧业的重要性篇7

畜牧业作为组成目前社会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着必备的物质资源,也是我国目前大部分农村的支柱产业,承担着支持农村建设的重要责任,然而如何保证畜牧业健康、科学的发展下去成了我国畜牧业研究者们工作研究的重点问题。随着近年来“禽流感”“猪流感”等动物疾病的暴发,我们可知,现阶段如果想要提升、发展我国的畜牧产业,首先,就必须从我国改善我国兽医管理体制入手,改善其中存在的问题,并予以相应的改善创新。

1进行畜牧兽医管理体制创新的必要性

畜牧兽医工作是保障我国畜牧业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之一,尤其是在我国农村地区,畜牧产业是农村除农作物贩卖来源外最重要的经济来源之一,但其由于畜牧兽医管理体制不足所导致的牲畜发生疾病却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进而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在很大程度是抑制了我国农村建设的发展,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指导思想走入人们的视野,针对农村畜牧兽医管理问题成了政府及相关管理部门工作的重点问题,针对畜牧兽医的管理体制改革、创新构建工作势在必行。

2目前我国畜牧兽医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2.1社会及政府等相关职责部门予以的重视程度不够。就目前来说,我国现阶段政府以及社会相关部门对于畜牧兽医业的管理工作不够重视,认为畜牧兽医是“可有可无”“举足不重”的,这使得相关的领导、管理者们没有予以畜牧兽医相应的重视程度,进而导致问题发生才想起来畜牧兽医的存在,但是往往等到事情发展到后期畜牧兽医也无法弥补问题。与此同时与领导人员的“轻视”共同到来的,便是相应的限制畜牧兽医管理的法律、法规不健全以及针对其专业项目研究经费的投入严重不足,这两种情况并存使得我国畜牧兽医在缺乏相应的保障体系同时无法像其他医学类项目一样,有足够的经费支持其相关项目、构想的研究、试验工作,继而使得我国畜牧兽医行业停滞不前,很难获得较大的发展。2.2畜牧兽医管理体制构建不够完善。畜牧兽医相关的管理机构、体系构建不健全也是存在于我国目前畜牧业中的严重问题。例如,就想着的畜牧兽医编制来说,其人员一般采取编制外临时雇用的方式进行畜牧兽医的招募,这就使得现存的畜牧兽医管理体制存在较为严重的不确定性,很多情况下会出现例如由其他农业部门兼顾、没有相应的畜牧兽医管理部门的问题的出现,使得针对畜牧兽医的管理出现“监管难、落实难”等问题,与此同时,这种部门、职责混杂的管理机制必然会造成其内部管理体系责任不清、互相推诿、互相依靠的问题出现,都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我国畜牧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2.3缺乏具备专业素养的专业性人才。畜牧兽医体制构建的不健全必然会促使该行业无法吸纳相关技术水平较高的人才的同时从事该专业的人员及其知识的储量不会十分充沛,这就造成了我国畜牧兽医业的“固步自封”,对新型的兽医理念、兽医知识接触、更新不及时,使得一些新的诊断、治疗技术无法切实、有效的落实在实际的畜牧防治过程中,例如,在“禽流感”期间,某地养鸡场未配有专业的畜牧兽医,该兽医在面对“禽流感”暴发初期症状时并未予以相应的重视及关注,等到“流感”大规模暴发后又没有适当的途径去接触、解决措施,从而导致该养鸡场错过了抑制“禽流感”病毒的最佳有效时间,使其损失重大。与此同时,根据我国数据部门统计,目前从事于畜牧兽医行业的人员大都没接受过专业教育的同时其学历层次较低,很多畜牧兽医都是依靠“师傅传授”甚至“自学”的方式进行针对动物疾病的诊断,使其治愈效率较低,从而很大程度上遏制我国畜牧产业的发展。

3畜牧兽医管理体制创新的具体措施

3.1根据实际情况构建适合自身发展的改革、创新机制。首先,应紧跟政府的脚步,“畜牧兽医应坚持以‘防大于治’的目标进行自身体系的构建工作”,明确畜牧兽医应以防患于未然为其工作目标,按照政府的既定方针前进,并充分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来进行适应期自身的畜牧兽医管理体系构建工作。运用改革、创新的手段针对整个畜牧兽医行业的行政管理机构、执法部门、技术部门等各个职责部门进行具有针对性的体系构建工作,从基础上保障各职责部门的顺利、有序进行的同时将职责明确化,避免类似以往互相推诿、依靠的情况出现。其次,要针对畜牧兽医的工作进行创新型工作机制的构建工作,将传统的“混合型”畜牧兽医服务按照该区域需求分解成“经营性”畜牧兽医服务职能以及“公益性”畜牧兽医服务职能,与其自身利益挂钩,增加其主观能动性,进而全方位的推进我国畜牧兽医管理体制的贯彻、落实。例如,在实际工作中,可以由县级畜牧兽医管理部门按照其区域内整体城镇分布,统一规划“公益性”畜牧兽医站,从人员、设施、经费等项目入手经由县级主管领导部门统一经营、管理,并针对大范围的畜牧问题做出统一的协调、调配工作的同时保障针对常见、基础病情动物的检测、防疫工作。与此同时,由政府出面积极推动城镇原有兽医站的经济转型工作,将其传统的“半公益半经济”型模式转换到适宜现阶段发展的“经营性”服务模式,使其与国有畜牧站的公益性质相分离,推进其走近市场的同时保障、鼓励其人员的收益情况。3.2提升各能级政府对畜牧兽医体制的重视程度。对于畜牧兽医业来说,提升各能级政府针对其行业的重视程度,是保障其能够顺利、有序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目前,我国正处在发展畜牧产业转型的重要阶段,要将工作的重心放在针对畜牧健康的问题上来,尤其是近年来“禽流感”“猪流感”问题频发,这无疑为我国畜牧业的工作问题敲响警钟,畜牧兽医问题已经成了我国目前畜牧行业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之一。针对这个问题,首先,各级政府可以通过设置专门的监管机构来统一协调管理一定区域内的畜牧兽医技术,并从宏观的角度出发,从整体规划角度出发,将各下属兽医院等畜牧兽服务地进行统一的调配、管理,使其效用最大化,效率最高化。与此同时,提升政府等机构针对畜牧兽医研究问题的资金投入以及畜牧兽医服务机构的建设工作,提升畜牧兽医服务点的硬件水平,从根本上支持畜牧兽医产业的发展。例如,在实际工作中,政府等畜牧兽医管理部门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根据国家畜牧兽医部门的指导方针,出台一系列的针对畜牧兽医行业的规划、准则,以此来规范其整个畜牧兽医行业的发展,使得当实际问题处理情况与工作出现矛盾的时候要有相应的法规作为其执法依据,做法“有法可依”。3.3构建畜牧专业的信息分享平台。至今为止,很多畜牧疾病暴发并难易抑制的原因都是因为相关畜牧疾病的信息“封锁”所致,使得一些较为偏远地区的畜牧兽医针对畜牧病情发展伊始没有进行及时的防治工作或防治工作进行方向不对,进而导致畜牧病情大批量传播。所以建立有效的畜牧信息平台,成了我国新时代背景下发展畜牧兽医管理体制的必经之路,通过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支持,将各种有关畜牧兽医行业的新知识、新理念披露在网上,使得畜牧兽医不论在何地都可以及时了解、学习新型的畜牧兽医知识,并将其逐渐应用于实际的兽医诊断工作中,并可以实现其行业间的沟通,使得各地的畜牧兽医工作人员能够互相探讨、取长补短,从而逐渐提升我国的畜牧兽医质量。例如,在实际工作中,可以采取电脑存档的方式,将常见于畜牧行业内的“病例”存放于信息共享平台上,便于以后再发生类似病情时可以及时在共享信息平台上查阅以往案例,从而及时予以畜牧正确的治疗方式,进而将畜牧疾病损失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与此同时,还可以将具有存留价值的信息、影音资料以光盘、文档的形式存留下来,以备日后查阅的同时也减少了重复性的档案管理工作。3.4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人才建设是进行畜牧兽医管理体制工作的重要环节,针对这一环节来说,人们需要加强对畜牧兽医的培训程度,增强人们对畜牧兽医对于畜牧行业重要性的认知,加大力度吸引高技术水平人员的同时对原有畜牧兽医管理人员的能力水平进行培养工作。例如,可以定期举办专业知识讲座,通过专业知识“竞赛”等活泼有趣的教育方式,激励工作人员去学习专业知识、了解专业知识的积极性,从而使其能够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

4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畜牧行业的不断发展、创新,畜牧兽医的管理体制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虽然目前的畜牧兽医管理体制已经经历了数年的发展,但是其中仍旧存在一部分问题,需要人们以创新的思想去寻求其妥善、合理解决的方案,以此为我国未来的畜牧产业发展做出贡献,促进我国畜牧业的良好健康发展。

作者:陈冬亮 刘素梅 单位:江苏省如皋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畜牧兽医站

参考文献

畜牧业的重要性篇8

标准化是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发展的重要标志,没有标准化就没有产业化,更谈不上现代化和国际化。标准化对畜牧业现代化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建设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的助推器。标准化可以把分散的畜牧业生产与大市场、大流通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是推进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技术保证。广大养殖场(户)根据市场的需要,以标准为依据规范畜产品生产的每个环节,生产出符合市场需要的产品,既能保证产品质量和规格的统一性,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又能保证生产者的利益,有效地克服畜牧业生产的盲目性。

撑起畜产品质量安全的保护伞。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食品安全问题备受社会关注。畜牧业标准是进行畜产品质量评定和质量体系认证的依据,是进行安全食品生产活动的技术规范,也是维护生产者和消费者利益的法律依据。在畜牧业生产中建立和完善畜产品标准体系,实施畜产品生产全过程标准化监控管理,对全面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保障消费者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开拓国内外市场的金钥匙。为发挥标准化促进互联互通作用,国家制定了《标准联通“一带一路”行动计划》。我国畜牧业标准化工作起步晚,畜牧业标准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导致我国在国际畜产品标准的制定和畜产品国际贸易中处于被动地位,畜产品的价格优势没有体现,国际竞争力不强。因此,加快我国畜牧业标准建设步伐,尽快与国际接轨,这是提高畜牧业国际竞争力、打开国内外市场的金钥匙。

明晰畜牧业标准化重点工作

坚持以全过程风险防控管理为核心,聚焦标准化规模养殖、现代畜禽牧草种业、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生态环境保护、国际市场资源利用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力求实现牲畜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处理无害化和监管常态化。

紧紧围绕标准化规模养殖推进畜牧业标准化工作。伴随着国家以及地方政府出台一系列支持规模化牧场的政策,企业以及社会资本的积极介入,规模化养殖比例将加速提升。目前,全区生猪、奶牛、肉牛、肉羊规模养殖比重分别达到42.9%、52.9%、39.6%、55.9%。规模化饲养不是最终目的,它只是集约化的前提。只有将先进的饲养技术集成,标准化实施,才能实现增产提质、节本增效。重点推广标准化养殖综合配套、优质饲草种植与加工、青贮饲料生产、糟渣类饲料贮藏利用、全混合日粮饲喂、精细化分群饲养、规模化集中育肥、废弃物综合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等技术模式。

紧紧围绕现代畜禽牧草种业建设推进畜牧业标准化工作。在普通羊肉市场价格低迷的背景下,有追溯体系的草原羊肉价格却居高不下,这启示我们建设现代畜牧业离不开现代种业。只有保护好优势畜种、打造草原牛羊肉高端品牌,发展现代畜牧业才不是一句空话。加快建立现代牲畜牧草种业标准体系,推动对苏尼特羊、乌珠穆沁羊、呼伦贝尔羊、科尔沁牛等优势畜种原产地地理标识认证和绿色、有机产品认证,建设标准化的优势畜种牧草良种繁育体系,制定和完善畜禽资源品种标准、良种登记、性能测定、种子标签、质量监测等标准。

紧紧围绕畜产品质量安全推进畜牧业标准化工作。建立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制定安全用药、科学用料、健康养殖标准技术规范。制定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标准,加强执法监管与标准化生产联动,以“三聚氰胺”等违禁物质为重点,加强投入品监管、产品检疫检测等机制建设。积极支持优势产区建立质量追溯标准体系,逐步实现全程可溯源,保持草原牛羊肉的美誉。

紧紧围绕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畜牧业标准化工作。相对于农区规模化养殖存在的畜禽粪污等生态环境问题,草原畜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脆弱的草原生态保护问题。赛诺草原羊业公司探索的“以提高单位羊只效益、缩小养殖规模、实现草畜平衡”生态畜牧业养殖模式值得借鉴。要抓紧制定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标准体系,修订完善草畜平衡等重大标准,为全面加强草原生态保护、大力l展草牧业提供支撑。抓紧制定牲畜粪便和秸秆资源化利用标准,推动制定养殖粪污和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技术规范,促进畜牧生产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紧紧围绕加强国际市场资源利用推进畜牧业标准化工作。为充分发挥标准化联通世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支撑作用,国家制定了《标准联通“一带一路”行动计划(2015―2017)》。我区要充分利用这一发展机遇,特别是按照深化俄蒙开放的有关要求,既要深入系统地学习畜牧业国际标准以及相关国家的行业标准,主动参与国际畜牧业标准制订,又要翻译出版国家畜牧业标准,制定授权使用等相关管理办法,积极推广我国畜牧业标准化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探索形成沿线国家认可的畜牧业标准互认程序与工作机制,为畜牧业贸易往来奠定坚实基础。

统筹推进畜牧业标准化工作

畜牧业的重要性篇9

关键词:

畜牧业产业结构结构调整影响因素综述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畜牧业也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时期,为了适应新时期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畜牧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成了一个较为重要的问题。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畜牧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究,以便为我国畜牧业的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借鉴。

1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内部影响因素

1.1地域环境因素

从畜牧业发展的状况来看,畜禽的生长对畜禽所在的地域环境有着一定的要求。我国国土面积较为辽阔,不同地域环境之间的差异较为明显,这就说明在我国并不是所有的地区都是适合畜禽生长的地区。这就使得我国不同地区的畜牧业会出现一种发展不平衡不稳定的现象[1]。从我国畜牧业发展现状来看,受到地域环境的影响,我国的畜牧业出现了牧区畜牧业和农耕区畜牧业两种形式,其中,牧区畜牧业是我国西北地区的畜牧业的主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牧区畜牧业的发展,内蒙古、新疆、青海、四个省和自治区已经成为我国具有代表性的四大牧区,在这些牧区,畜牧业产品主要以牛羊肉为主。华北地区以及湖南、河南、四川等省份是农耕区畜牧业的典型地区,商品猪成为这些地区典型的畜牧业产品。因此在对畜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地域环境因素是影响我国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一种重要因素。在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不同地域地理环境的不同环境特征成为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例如荆州地区在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针对监利、洪湖、石首、公安、江陵、沙市等县市区濒临江湖的地理环境特点,在上述地区创建了优质水禽产业基地,通过在这些地区发展禽蛋加工禽肉加工企业、开展水禽产品系列化深加工的方式来推动当地的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这就是一种较为有效的发展途径。

1.2饲草饲料因素

在畜牧产业之中,饲草饲料资源主要包括蛋白饲料、能量饲料和精粗饲料等多种饲料资源,它是影响我国畜牧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的自然资源,也是畜牧产业发展的重要依靠[2]。从我国农业发展现状来看,玉米、大豆等饲料作物正处于一种相对充足的局面之中,但是这些饲料作物的种植区域分布存在着分布不均的问题,受到我国自然环境状况的影响,饲料作物的主产区主要为北方地区,这种分布不均的特点就成为我国畜牧业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因素。因此,为了缓解饲草饲料因素给畜牧业产业调整带来的影响,大力发展饲料加工业成为推动畜牧业产业调整的一项重要措施,一些地区采用的利用食品工业下料、屠宰废弃物、尿素类非蛋白氮饲料生产蛋白质饲料的饲料生产方式就是解决饲草塑料问题的一种合理途径。

1.3畜禽品种因素

我国畜牧业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早在新石器时代,马牛羊猪狗鸡等六种动物就开始被普遍驯养了。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畜牧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畜禽品种资源已经相当丰富,一些优质的畜禽品种已经在畜牧产业中的得到了应用,荷斯坦牛等国外先进畜禽品种的引进也对我国畜牧品种资源的优化起到了促进作用,但是在畜禽品种资源方面,我国依然存在着对高产品种进行盲目杂交等不注重地方性畜禽品种保护开发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对畜禽品种的稳定性带来了不利的影响。一些优良的畜禽品种陷入了濒临灭绝的局面,畜牧产业的调整空间也就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这就使得禽畜品种因素成为影响畜牧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因素。针对这一问题,荆州地区在畜牧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采用了让基层养殖户强化良种意识、对禽畜品种繁育改良体系进行完善、推广杂交改良技术的方式实现了禽畜品种的良种良法配套,这就让良种畜禽的增产增收潜力的发挥起到了促进作用。

2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外部影响因素

2.1市场需求因素

市场是畜牧业产品的最终流向,市场对畜牧业产品的需求取决于消费者对畜牧产品的需求,因此消费者对畜牧业产品的需求对畜牧产业的发展规模起到了一定的控制作用[3]。这就表明市场需求因素成为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一种外部影响因素。因此,为了更好地在市场竞争中发挥优势,畜产品加工业也应该是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需要大力发展的产业,扶持畜牧业龙头企业可以通过品牌效应的构建帮助畜牧业产品走向市场,河南双汇集团、吉林长春的皓月集团就是畜牧业龙头产业的典型例证。

2.2政府调控政策因素

在影响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外部因素中,政府的调控政策也是一种不可忽略的影响因素。政府对畜牧产业的调控政策主要是通过制定政策、出台方针、完善制度等方式来对畜牧产业的结构调整进行宏观控制,是一种对市场机制进行弥补的手段。因此政府调控政策对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是一种良性的影响,政府在畜牧业产业结构宏观调整中发挥的宏观调控作用对畜牧产业的健康发展会起到促进作用

3结论

地域环境、饲草饲料、禽畜品种、市场需求和政府的调控政策是影响畜牧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因素。在这些影响因素之中,政府的宏观调控是一种良性的影响因素,因此,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应该在坚持市场化导向的基础上依据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来进行。

参考文献:

[1]李瑾,秦富.畜牧产业结构调整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畜牧杂志,2007,(18):27-32,37.

畜牧业的重要性篇10

2008年,中共青海省委、省人民政府做出建设生态畜牧业的战略决策,海西州天峻县梅陇村是试点村之一。自开展生态畜牧业建设试点工作以来,州委、州政府高度重颜顺新视,成功探索出了“以草场承包经营权和牲畜人股,实行股份制经营的“梅陇模式”。2010年,海西州生态畜牧业建设工作由试点、示范转向全面推广,全州各地生态畜牧业建设工作在推行“梅陇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政策机制,并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使生态畜牧业建设迈上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海西州为贯彻生态立州战略,将推进生态畜牧业发展作为一个建设目标和重要举措。2010年以来,全州在所辖5个市县各选择一个村开展以牲畜和草场八股方式组建股份制合作社为主要内容的生态畜牧业示范村建设。截至2010年11月10日,5个示范村共有261户牧民加入了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入社率达到79.8%:人股可利用草场116.55万亩,八股率70%;八股牲畜6.72万头(只),八股率66%。同时,在全州选择64个牧业村作为生态畜牧业建设启动村,组建了64个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八社牧户达到3535户,人社率达到78.9%,并通过民主选举,产生了合作社理事会、监事会等组织机构,制定了牲畜和草场作价八股方案,为2011年完成牲畜和草场作价八股奠定了基础。

(一)提高牧民的组织化程度,较好地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随着畜产品买方市场和畜牧业大生产、大流通格局的形成,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由于规模过小,信息不灵,科技水平不高,其产品生产的数量、品种、质量很难适应大市场的变化,造成畜产品卖难、牧民增收难和畜牧业发展难。生态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建立.使各类合作经济组织经营管理水平提高,而且能准确把握、捕捉市场信息,能综合大家的智慧,有效地解决牧民养什么、怎么养、卖给谁的困惑,从而带领牧民进入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更加简单、方便地将牧民的生产与市场的最终需求对接起来。

(二)降低畜牧业生产经营成本,提高畜牧业比较效益。首先,生态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能使畜牧业生产形成专业区域,能有效地推动规模经营,提高畜牧业生产的商品化、专业化、产业化程度。生态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成立,促进了畜产品向专业化发展,专业化生产降低了畜产品单位成本,增加了经济效益。其次,生态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能方便、快捷、有效地推广科技良种,提高畜牧业生产的科技水平。再次,生态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购进生产资料,实行批量购进,杜绝了假冒伪劣,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生态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通过统一销售产品,降低单个牧民进入市场的交易成本,而且还可以较好地避免在市场低谷期因牧民分散经营而导致的过度竞争。另外,生态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依靠集体的力量、规模的优势,增强谈判地位,提高牧民的竞争意识。一方面,在市场发生波动时,生态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一个生产经营组织,能有效阻止加工和销售企业压级压价损害牧民利益。另一方面,生态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通过统一组织批量出售产品,能取得价格上的优势。同时一些生态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共同出资搞运销、屠宰、加工保鲜,内部有了分工,使牧民不仅能取得饲养环节中的利益,还能获得流通、加工环节中的利益,增加收入。更主要的是生态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介入流通、加工领域,让牧民从第一产业进入二、三产业,有利于进一步活跃牧区经济,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畜牧业的比较效益。

(三)有利于政府更有效地指导畜牧业生产。现行畜牧业管理体制僵化,政府与牧户之间缺乏有效的中介组织是我们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而牧民要适应畜牧业发展新阶段的需要,就要进一步进行组织创新,提高牧民的组织化程度,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联结起来。畜牧业产品流通体制的创新,畜牧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将推动各级政府领导方式的变革,改变主要依靠行政推动的被动局面。政府可以依靠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这样的“载体”,把畜牧业发展的指导性意向、各种信息、新品种、新技术等有效地传递到千家万户,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建立生态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把牧民联合起来,为政府调控和指导畜牧业及牧区经济发展提供了组织基础和中介,政府可以通过生态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指导牧民生产经营,把政府的产业政策落到实处,使生产与市场需求得到有效衔接,避免生产的盲目性和无序性。利用牧民自己的经济组织指导畜牧业生产,比单纯依靠政府部门的行政指导更容易为牧民群众所接受。同时,牧民通过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把自己的愿望、要求和牧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地反馈给政府,合作经济组织不仅为牧民走向市场架起了桥梁,也为政府与牧民的沟通提供了新的渠道。实践表明,大力支持和发展生态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引导其不断发展壮大,政府才能更好地指导畜牧业和牧区经济发展。

(四)有利于保护牧民的利益,提高牧民收入。近几年海西州牧民收八增长缓慢,有些地区甚至出现了返贫的现象,原因是草场有限,若要想增收就得增加牲畜,而增加牲畜,草场负担过重,就会导致退化,无法可持续发展。牧民想增收没有任何途径,也没有什么好办法,在这种情况下就强烈地渴望能有一个真正为牧民服务的组织帮助他们。而生态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可以较好地解决上述问题,把单个分散的牧民组织起来,较好地保护牧民的利益,提高牧民的收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在牧民自己建立的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合作组织中,实行分户生产,合作加工,牧民既是畜产品的生产者,又是加工、销售企业的主人,形成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一体化经营,从而保证畜产品附加值能够返还于牧民。(2)生态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除了为牧户提供加工、销售服务外,还可以提供信贷、保险等金融服务,有利于聚集牧民手里的闲散资金甚至消费资金投入生产,这就有利于利用互助合作的力量扩大生产和抵御灾害,减低风险。(3)生态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不仅对内是非营利性的,而且可以享受国家的某些优惠政

策,有利于增加牧民收入,提高畜牧业比较效益。(4)生态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是牧民在自愿基础上联合起来的独立经济法人,合作经济组织办加工、销售企业,一方面有利于吸收牧民手里的闲散资金,消化剩余劳动力和劳动时间:另一方面,牧民由于是合作社的主人,更容易做到从实际出发,防止“刮风”和产业猛烈扩张,从而降低成本,规避风险,而且可以发挥自身优势及时把牧民的意见、建议和要求向有关方面反映,代表牧民争取自身利益,如财政、信贷投入政策向牧业和牧户倾斜等。

(五)生态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是牧民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牧区改革极大地调动了牧民的生产积极性,一部分经营能力较强、条件较好的牧民率先致富。但许多牧民或因经营能力差,或因条件限制等种种原因,收入增长缓慢。不同地区、不同牧户之间的贫富差距逐步拉大,这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人多草地少、牧户经营规模狭小、牧民的科技文化素质较低等情况,决定了我们要实现牧民的共同富裕,就必须采取多种形式把牧民组织起来,大力发展合作经济组织,合作经济组织可以从资金、技术、信息、销售渠道等多方面给予贫困的成员以帮助,带领他们更快地脱贫致富。合作经济的发展可以有效地促进牧区二、三产业的发展,增加牧民的就业门路和资源占有量,提高牧民的整体收入水平,从而加快实现共同富裕。

二、海西生态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园分析

(一)缺乏高度的认识。一些地方和部门对生态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因而在工作中没有将生态畜牧业台作经济组织摆上应有的位置。如有许多人仍对合作化运动记忆犹新,“谈合色变”,心有余悸,把生态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与以往的“合作化”“大锅饭”混淆;有的认为,提高牧民的组织化程度很重要,但对生态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能否担当这个重任持有疑虑:有的人对目前生态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地位和作用存在认识上和理解上的误区,主要表现是“自发论”。认识上的原因,导致了领导上的无力,制约了海西生态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

(二)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外部环境不够宽松,内部运行不健垒、不规范。由于认识模糊,对生态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实践缺乏理论上的总结,对合作经济理论缺乏深入研究,对合作经济组织的性质、地位、管理、组织等搞不清。一些地方对生态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兴办、起名、运营、解散等方面比较随意,许多生态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没有规范章程,宗旨模糊,职责不清,加之机构设置不合理,管理制度不完善,民主氛围不够,致使组织内部缺乏活力。

(三)会员的综合素质不高,人才缺乏。一些生态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中的发起人和带头人大多数综合素质不高,适应市场经济的意识和能力较弱,缺乏一些懂技术、会管理、市场开拓能力较强的符合型人才。因此,造成了生态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成员的现代畜牧业技术、生物技术、新品种的应用以及种、养、加工模式缺乏,从而导致生态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事事依赖政府,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生态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创新和发展。

建立与发展生态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海西州牧区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但合作经济制度的构建需要必要的条件,需要一个历史过程。从目前来看,在海西州建立生态畜牧业台作经济组织还有一些制约因素,诸如生产要素市场发育不完善、牧民群众的文化教育水平低、民主意识浅、经营管理能力弱;畜牧业发展集约化程度低,规模效益不高:牛羊肉加工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高端畜产品开发滞后、品牌建设不强,牦牛、绒山羊等畜牧业资源优势难以转化为经济优势,产业发展不能有效带动牧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变;劳动力转移就业渠道单一,解决劳动力转移就业难度较大:部分地区干部群众对建设生态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不到位,生态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没有形成各级政府合力推进的局面;一些群众对发展生态畜牧业台作组织理解不深,合作经济组织的职能作用发挥不充分等等,这些因素严重制约了我州生态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

三、发展和完善海西生态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宣传、教育,为进一步促进海西生态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第一、要通过各种途径、利用各种形式在全州搞好宣传活动。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媒体工具,利用黑板报、村民会议等传统方式,向社会公众特别是广大牧民群众宣传正确的合作思想,帮助他们逐步清除对合作经济的种种误解,在此基础上树立正确的合作观,打消他们的‘恐合’心理,提高他们的合作积极性。在所有可以利用的宣传方法和途径中,尤其要重视典型合作经济组织的宣传作用,这种以感性认识为主的宣传对牧民的合作意识的刺激往往是最深刻的,相对于其他形式的宣传来说,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生态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主要成员是牧民,牧民群众只有在真正了解其组织的基本功能与作用的基础上,才能积极行动起来,对大多数文化水平不高、区域性较强、与外界联系较少的牧民来讲,只有通过宣传教育、典型示范等方式,才能使他们认识到合作经济组织既不是原有的集体经济的复归,也不是对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否定,而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牧民自主自治的经济合作组织,是提高畜牧业产业市场竞争力,维护牧民合法利益的组织,从而唤起牧民的合作意识,培植合作经济组织的群众基础。

第二、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牧民群众的合作素质。要把对牧民和牧区基层干部进行合作经济理论的宣传教育培训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合作教育与培训体系,提高牧民群众特别是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实际管理者的合作水平,在此基础上对各市、县、乡主管农业的领导、合作组织的负责人以及牧户成员分期分批进行培训。这样,既培养了一些有合作思想、懂得如何指导合作组织发展的领导干部,又培养了一批具体管理合作组织的负责人和参与合作组织的牧民群众。通过培训骨干,使他们能够掌握发展合作经济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具体操作方法,把少数牧民的自发行为转变为广大牧民群众的自觉行动,知道怎样利用合作经济组织,来维护自己的利益,提高自己的市场竞争能力,规避市场的风险,争取更多的利益。合作经济组织本身就具有教育功能,通过典型示范,以点带面,提高牧民群众的思想认识和合作意识,使他们真正感受和体会到合作制度给家庭经营带来的益处,调动牧民参与和创办合作经济组织的积极性。

第三、加强合作理论研究。从实际出发探索符合海西州州情的生态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学习和研究西方合作理论与实践,弄清现代西方合作经济组织的原则、机制、特点、趋势等基本问题,掌握现代合作经济的一般性理论,为生态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建立与发展奠定

理论基础:总结我国其他省份和地区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经验和教训。为促进海西生态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以西方合作理论为指导,借鉴我国二十多年来所取得的经验,结合具体实际,构筑符合海西州实际的生态畜牧业合作经济理论体系,形成具有青藏高原特色的生态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模式。

(二)地方领导要非常关注和重视生态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发挥政府的优势,加强对生态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的领导。现阶段发展生态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离不开党委、政府的组织协调和指导,必须坚持把充分调动、发挥牧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同正确发挥党和政府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宣传优势结合起来,加强对生态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指导服务和监督。政府要把发展生态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生态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一种制度创新,首先要解决的是认识问题,尤其是在海西州情背景下,一项改革措施能否取得成功,各级领导的认识和重视非常重要,尽管发展生态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牧民是主体,但并不意味着合作经济事业仅仅是牧民自己的事情,合作组织是兼顾公平和效率的组织,在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中都能起到作用,并在很多方面配合政府相关政策的实施。所以,关心和支持合作事业的发展,政府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这一点应成为共识,特别是在合作社开创时期,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更为关键。总之,要把政府部门对合作经济组织自上而下的扶持指导与合作经济组织本身自下而上的发展规范有机的结合起来。政府部门的领导要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和合作经济的根本原则,努力营造良好的环境,促进海西州生态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健康有序发展。

(三)抓好试点示范,总结推广成功经验。实践证明,扶持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的最有效途径就是先抓典型,开展试点示范,然后在巩固试点成果和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再逐步推开,稳步地、一批一批地办好生态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这样做,既使广大牧民亲自体验或亲自看到参加生态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好处,从而调动更多牧民参与的积极性,也使政府部门领导在实践中掌握指导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经验,然后再去指导实践,同时还可增加对有意兴办或参与合作经济组织的各种社会力量的吸引力。需要指出的是,在试点、推广经验的过程中,政府不能强迫,要以总结和宣传经验为重心。让牧民自觉地去接受这个新事物,自愿地选择各种发展类型,这样才最有生命力。政府部门必须搞好生态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试点示范推广工作,广大牧民虽然有渴望组织起来的需求,但是缺乏必要的知识储备和行动能力,需要政府的引导和帮助,各地政府可以在产业基础良好,畜牧业经营专业化,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地方开展试点工作,总结经验,树立典型,为生态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健康发展提供有普遍意义,可以借鉴推广的做法。

(四)大力培养合作经济组织的带头人。根据海西州的实际情况,推进生态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一条根本经验是坚持“政府支持,能人领导,牧民参与”的基本原则。在牧民群众整体素质不高,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的形式下,生态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领导成员的思想素质和文化水平,直接决定着组织的生存和发展,也就是平时人们所谈的“能人效应”。组织的领导成员素质影响到普通成员的观念与态度,影响到普通成员对领导成员的认可与回应程度,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合作经济组织的凝聚力。培养具有奉献精神又有合作才能的合作企业家,对合作经济组织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各级政府应大力支持生态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坚持‘能人’领导生态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技术路线。国际台作运动的成功经验表明,弱者自我难以联合起来,弱者需要精英强者的带动,这些社会精英是由热心于合作事业的有志人士组成,合作经济组织的生存能力与合作组织领导者的道德素质与技术能力有很大的关系。在牧区,有不少为牧区共同发展,牧民共同富裕而献身的人,有许多能够将个人的利益寓于摄取整体利益之中,以求共同发展的人。他们不仅有高尚的道德,能热心为农牧民服务,而且还懂经营,有较强的组织能力,这些有专业经营管理经验,在群众中有威望,得到广大牧民认可的‘能人’,能带领牧民创建形式多样的合作经济组织。因此,要发展和培养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具有献身精神,能带领牧民共同致富的牧区‘能人’,鼓励、引导、扶持他们领办各类生态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

畜牧业的重要性篇11

(一)加快发展畜牧业是农业发展新阶段的战略任务。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是农业发展新阶段的中心任务。大力发展畜牧业,有效地转化粮食和其他副产品,可以带动种植业和相关产业发展,实现农产品多次增值,促进农业向深度和广度进军,是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措施。大力发展畜牧业,更多地吸纳农业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就业机会,可以更合理、更有效地配置农业资源,是新阶段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农业将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对外开放,加快发展畜牧业,有利于发挥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

(二)不失时机地加快畜牧业发展。我国农产品供求关系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粮食供求平衡、丰年有余,现有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畜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的阶段,随着人们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城乡居民膳食结构中动物性食品消费将逐步增加,发展畜牧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必须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三)尽快把畜牧业发展成一个大产业。畜牧业的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农业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要进一步明确发展思路,面向市场,依靠科技,优化畜禽品种结构,加强饲料生产和草原建设,强化畜禽疫病防治,提高畜产品加工水平,使我国畜牧业发展迈上一个新台阶。力争用五到十年的时间,实现我国畜牧业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根本性转变,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明显提高,畜牧业收人占农民收人的比重明显提高,畜产品出口竞争力明显提高。

二、大力调整、优化畜牧业结构和布局

(四)明确畜牧业结构调整重点。要把研究。开发和推广畜禽优良品种、提高畜产品质量作为调整畜牧业结构的重点。努力增加名特优新畜产品,实现品种结构多样化,满足不同消费层次需求。稳定发展生猪和禽蛋生产,加快发展肉牛。

肉羊和肉禽生产,突出发展奶牛和优质细毛羊生产。提高奶类在畜产品中的比重,积极推广和实施"学生饮用奶计划"。

(五)优化畜牧业区域布局。在积极发展牧区畜牧业的同时,加快农区畜牧业发展。农区特别是粮食主产区,应以粮食转化为主,发展适度规模的家庭养殖和专业饲养小区。注重牧区草地生态保护,加快草原改良,改善生产经营方式,提高牲畜的出栏率和商品率。经济发达地区和大城市郊区要发挥科技、人才和市场优势,加快集约型畜牧业发展,率先实现畜牧业现代化。

三、加强良种繁育、饲料生产和疫病防治体系建设

(六)加大畜禽良种体系建设力度。坚持国内培育与国外引进相结合的方针,在充分利用我国现有畜禽品种、加大选育工作力度的同时,积极引进国外优良品种,提高良种生产和畜产品质量水平。加强畜禽种质资源保护,重点建设一批畜禽良种场(站)和种质资源保护场(区)。建立多种形式的种畜禽生产基地。健全种畜禽质量监督体系,严格执行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制度,加强对种畜禽生产经营的法制管理,保护广大农牧民的利益。

(七)建设高效安全的饲料生产和监管体系。高效安全的饲料生产体系是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要建立优质饲料生产基地,增加饲料供应能力。

继续做好秸秆养畜过腹还田工作,巩固已有成果,扩大示范,加速推广。大力发展饲料工业,实现粮食转化增值,开发饲料新品种,健全和完善饲料工业体系,优化饲料生产结构,深化企业改革,提高饲料工业技术水平。建设饲料安全保障体系,加强饲料生产和安全监管,完善饲料卫生标准和检测标准,依法开展饲料质量检测监督,坚决查处在饲料产品中使用违禁药品和滥制乱用饲料添加剂的行为。

(八)强化动物疫病防治体系建设。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动物疫病防治工作,始终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对于严重危害畜牧业生产和人体健康的动物疫病,要制定防治预案,实施计划免疫。加快动物疫病防治基础设施建设,健全疫情测报、防治系统;预防和扑灭动物疫病所需的药品、生物制品和有关物资,应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并保证适量的储备。加强动物及动物产品的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严格控制染疫动物及产品的流通。加强口岸检疫,严防境外动物疫病传人。依法对进口动物产品的国外生产、加工、存放实行注册登记制度,严格卫生检验检疫。建立注册兽医制度,规范从业兽医行为。健全兽药管理法规、质量标准和监察体系,推行兽药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实施兽药残留监控计划,加大查处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兽药产品的力度,确保畜产品安全卫生。动物疫病防治工作的重点在基层,要加强县乡防疫队伍建设。

(九)加强对转基因畜禽产品生产、安全的监管。建立健全农业生物技术的安全法规及行政管理程序,对畜禽动物转基因生物技术的研究与开发进行有效监督和控制。

四、保护和合理利用草地资源

(十)合理使用草地资源。草原牧区要推行以草定畜,划区轮牧,科学管理,提高草地畜牧业的综合效益。半农半牧区实行草四轮作,舍饲圈养。有计划、有重点地组织开发南方草山草坡。落实草原家庭承包制,调动广大牧民发展牧业生产、保护和建设草原的积极性。

(*)强化草原建设、保护和监管。加快牧草种籽基地建设和草场水利设施建设,推广人工种草、飞播种草、围栏封育和改良草场。建立基本草地保护制度,严格控制草地的非牧业使用。坚决禁垦牧区草原,制止采集发菜、滥挖甘草等固沙植物。加大草原鼠虫害综合防治力度。建立草地类自然保护区,保持草地生态多样性。按照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部署,尽快制定草地生态建设规划,切实做好退耕还草和天然草原保护工作。要加强草原防火的宣传力度,提高草原地区广大干部和农牧民的防火意识;同时,完善草原防火各项制度,充实防扑火设施装备,提高防扑火能力。

五、大力推进畜牧业科技进步

(十二)加强畜牧业科学技术研究。围绕影响畜牧业发展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集中力量,联合攻关。对畜牧业生产、加工急需而在短期内又难以突破的关键技术,要积极组织引进。加快兽医高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加强动物重大疫病流行规律和畜禽重要经济性状遗传规律等基础研究。支持畜牧业科研、教学单位与企业联合,发展高新科技企业。

(十三)加大畜牧业技术培训和推广力度。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促进畜牧业科研成果尽快转化;继续实施"丰收计划"和推广一批适应性强、增产增收效果明显的畜牧业先进实用技术,突出抓好畜禽品种改良、动物疫病诊断及综合防治、饲料配制、草原建设和集约化饲养等技术的推广。同时,要稳定畜牧业技术推广机构和队伍,积极鼓励科技人员到生产第一线服务,切实改善技术推广人员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努力探索和建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畜牧业技术推广的新机制,不断提高服务功能和水平。加强畜牧业科技教育和培训,实施畜牧兽医行业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绿色证书工程",提高畜牧业技术人员和农牧民的整体素质。

六、促进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

(十四)重点培育一批规模大、起点高、带动力强的畜产品加工企业。支持这些加工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设备引进,加快在畜产品加工、保鲜、储运等环节的技术创新步伐,促进企业重质量、创名牌,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根据市场需求,以肉类和奶类加工为重点,以冷却肉、分割肉、液态仍为突破口,生产方便卫生的肉、奶制品,开拓畜产品消费市场。搞好动物副产品综合利用,实现多次转化增值。

(*)发展畜牧业产业化经营。产业化经营是促进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有效途径。鼓励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公司加农户等形式,发展产业化经营,提高企业竞争力和扩大畜牧业生产规模。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稳定的购销关系和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更好地带动农牧民致富和区域经济发展。

(十六)促进畜产品出口。赋予有条件的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进出口权,鼓励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竟争。加强无规定疫病示范区建设,按照国际标准组织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卫生质量检测监督,努力提高我国畜产品的国际市场信誉,扩大出口。

七、加强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

(十七)建立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畜产品市场体系。继续建设多种形式和规范的初级市场,重点发展产地批发市场和专业市场。鼓励采取产销直挂、连锁经营及网上交易等方式,拓宽畜产品流通渠道。健全和完善市场规则,规范企业行为,打破地区封锁、部门垄断,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推广"绿色通道"的做法,保证鲜活畜产品的运销畅通。完善羊毛拍卖制度,搞活羊毛流通。

(十八)培育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中介组织。积极培育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经纪人队伍等中介组织,为农牧民进人市场提供优质服务。近年来,各地生猪和禽蛋的民营运销组织十分活跃,对于搞活畜产品流通,稳定和促进生产发挥了重要作用。各地区和有关部门应在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积极加以扶持和推广。

(十九)加强对畜产品的质量监管和信息服务。建立健全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加强质量检测监督。逐步推行畜产品标准化生产,实现畜产品的优质优价。

加强信息服务,建立健全多种形式的信息传播网络系统,完善畜产品生产、销售和消费信息的收集和制度,为农牧民提供准确、及时、有效的市场信息,正确引导畜产品生产和流通。

八、加大对发展畜牧业的领导和支持力度

畜牧业的重要性篇12

1畜牧业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1畜牧业是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农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因为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的提高,对一些畜产品的需求也在不断的提升,这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使畜牧业成为致富的关键途径之一,也实现了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1.2畜牧业是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来源畜牧业是增加农民收益的主要途径,是提高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所以,发展畜牧业的基础是特色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集中体现。畜牧业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农民的收益增加,实现了农民经济效益的提升。

1.3畜牧业是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在我国很多地区,畜牧业是农业经济发展的主体,有力保障了农业经济发展。为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要抓住区域经济特色。既要实现农业经济的发展更应该重视地区特色经济的发展,从而不断提升产业的竞争力。畜牧业的发展为农业经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畜牧业形成的产业化发展使得市场竞争力大幅度提升。此外,畜牧业的发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土壤结构,使土壤更加肥沃,为循环农业经济构建提供更多的保障。

2当前畜牧业的发展现状

2.1畜牧业生产水平不高生产水平的低下是制约畜牧业向着现代化方向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在我国的许多畜牧地区都是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另外,产业链不完善和附加值比较低导致其发展的方向不明确,减轻了畜牧业发展的价值,直接导致农民的经济收益下降。因此可以利用桔梗等农作物作为动物饲料,减少饲料成本,利用畜牧的粪便做肥料,提高土壤肥力,降低农民的种田成本。从而提高资源利用率,完善产业链的结构。

2.2采用散养式养殖传统的畜牧业养殖方式是是散养,散养的方式对草地具有很强的破坏性,这也加剧了草场的退化,对畜牧业的发展造成一定程度的制约,影响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2.3畜牧业产品附加值不高畜牧业存在产业附加值不高的情况,许多养殖户还是沿用传统的养殖模式,不重视进行创新,这是附加值存在的关键因素。因此,应该不断提升农民的养殖积极性,通过良性的产业链实现生产模式的提高,不断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3畜牧业发展下农业经济发展的应对措施

3.1以创新发展为驱动,推进绿色畜牧产品开发在畜牧业的发展中应该抓住发展的时机,在创新技术的推动下实现发展模式的创新。在畜牧业的发展中应该结合地区发展的特点进行创新。为了更好的提升畜牧业向着绿色健康的方向发展,建立“开发—生态—绿色”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从而不断促进畜牧业向着新的方向发展。

3.2推进畜牧业产业化发展,优化现有产业结构应该结合畜牧业发展的需求对市场经济进行合理和及时的分析业粗放型模式已经不适应市场的发展。为了更好的推动畜牧业的产业化发展应该进行生产模式的进一步优化,从而达到生产效率提高的目的,促进畜牧业经济的健康发展。在产业化发展的结构中积极探索适合畜牧业发展的新模式来提升经济效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