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艺术专业合集12篇

时间:2023-11-08 10:02:01

视觉艺术专业

视觉艺术专业篇1

关键词:

“模块式”教学法;应用;视觉传达艺术设计;探索;实践

1“模块式”教学法应用于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的必要性

“模块式”教育模式以“MES”和“CBE”两种流派比较具有代表性。我国对模块化教学的研究和实践大概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进行探索。MES,是20世纪70年代初由国际劳工组织研究开发出来的,以现场教学为主,以技能培训为核心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是以岗位任务为依据确定模块,以从事某种职业的实际岗位工作的完成程序为主线,可称之为“任务模块”。CBE,主要以加拿大、美国等为代表。它是以执行能力为依据确定模块,以从事某种职业应当具备的认知能力和活动能力为主线,可称之为“能力模块”。

“模块式”教学模式更强调技能和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多用于高职高专学校的教学。而近年来,高校的扩招和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让我们不得不面对现实的问题,高校培养出的学术型人才与社会发展需求、工作岗位需要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距离。学术型人才同样需要实践磨炼和技术能力培养才能投入到工作岗位的实际操作中。因此,将“模块式”教学法引入高校实用性较强的专业教育中,能够提高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减少学生到公司进行工作技能再学习需要的时间,更好地解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原为艺术设计中的平面设计专业,专业内容包括书籍装帧、广告招贴、包装设计、版式设计等,是一门应用性较广的学科,其专业特点是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因此,该专业的专业特点较为适合“模块式”教学法的引入和应用。其专业特点决定了学生需在理论学习之余,培养实践能力,进而将所学理论知识转化到实际应用当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虽然该专业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但是课程的设计与传统学科无异,并未充分考虑专业特点,进行培养方案的设计,仍然以基础理论和软件学习为重,缺少系统化的实战训练。

2“模块式”教学法运用于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设计

“模块式”教学法以培养专业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为中心目标,将理论教学与具体工程任务相结合,构成一个“模块”,增强教育的目标性,进而取代传统教学模式中只重教学而无任务目标的模式。通过具体的任务进行特定能力的培养,既能达到教学的目的,同时可以检验教学的结果。高校的视觉传达专业教学中包括理论教学和实际操作能力(如软件教学和手绘能力)的培养,作为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两方面缺一不可。“模块式”教学法应用于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中,可以将整个专业涵盖知识及专业知识应用设计为基础知识模块、实践应用模块、专业设计强化模块等几个模块,同时还要设计若干个子模块完善各个模块的教学效果。

2.1基础知识学习模块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中包含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等基础理论知识,还包括PS、AI等基础软件技能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将基础理论知识与基础技能知识设计为一个子模块,通过理论知识的传授,使学生掌握设计中色彩及构图方面所应了解的理论知识,同时伴随软件知识的学习,可以直接将理论知识应用于作业或作品中。一方面完成理论的教学,达到审美素质的养成,同时操作中有理论的指导,让实践更体现艺术素养,最终达到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

2.2实践应用模块视觉传达艺术设计的学习最终目的是为了美化人们的生活,将设计应用于实践。通过基础知识模块训练达到的专业素养直接应用于广告等相关设计领域,形成“理论———技能———产品”的学习实践链条。

2.3专业设计强化模块经过一段时间的基础知识学习模块和实践应用模块,学生们已经了解“理论———技能———产品”这一学习实践过程,接下来需要使学生提高专业设计能力,以应对人们不断演变的审美趋势和不同人群的审美差异。而专业设计能力的提高必须在大量作品设计的基础上才能达到质的改变,因此要通过专业设计强化模块的教学设计达到提高专业设计能力的目标。这也是目前很多就业培训机构的培训方式,我们同样可以将这样的方式引入校园的教学中。

3“模块式”课程教学在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的意义

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在我国本科专业教学中属于应用型专业,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同时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形势尤其是电子商务的崛起,决定了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而“模块式”教学法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更注重的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即将成熟的理论和技能应用于实际的生产和生活中。这也就是说“模块式”教学法与实用性强的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二者可以有效结合,达到教学培养与专业应用的完美统一。

将“模块式”教学法引入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中具有重要意义。第一,视觉传达艺术设计本是以实践为主,这种教学模式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在实践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能力。第二,“模块式”教学法能够让学生将理论学习与专业技能学习结合得更为紧密,将理论更好地运用于实践中。第三,通过“模块式”教学法,引入培训机构的培训模式,在大量的实践训练中,提高学生的专业设计能力,让学生更早拥有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视觉艺术专业篇2

早在20世纪初,设计摇篮之地包豪斯学院,在其教学中已将构成艺术作为重要的理论进行教学,而在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中,构成艺术依然占着主要地位,它不仅能够为学生打下坚实的设计基础,也能对学生的思维养成提供较有利的理论基础,同时还能告知受众什么是受欢迎的设计,对设计的品评有个全新的审美高度。包豪斯理论教学中提出一个设计原则为‘艺术与技术的统一’。构成艺术恰是集形态、结构、色彩等多方面组合的艺术,它可将我们所认知的各要素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并通过美的形式创造出来。这个原则的提出不仅使学生设计素养和综合能力得以提升,更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

放眼看世界,小到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日用品,大到城市的建设规划,无一不体现着

艺术符号语言,且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调味剂,并伴随着我们的生活。这些艺术符号语言信息的传递依靠视觉,视觉是人类感受器官之一,我们认知世界80%靠视觉,但不是所有的物象应在人的眼睛里都会被大脑一一记录下来。面对琳琅满目的设计,只有特殊形态、色泽艳丽才能促使我主动或是被动接受艺术符号语言,并在脑海中留有较深刻的记忆。此时的艺术符号语言具有通用、人性、国际化的特征,因此得到广泛的应用。尤其是现下,艺术符号语言是无法取代,它不仅传递的是思想人文精神,更多也载承着社会责任。

一、构成艺术的视觉感知

(一)平面构成――基本型学习

万事万物都有其起始点,艺术符号语言当然也不例外,任何一个完整的符号都可以拆卸成简单的点、线、面,但我们千万不能小觑这些点、线、面自由组合的简单形体,正是因这些简单基本形慢慢的改变你我的生活。例如:我们几乎每天都能接触到播放标识,水平向右的等边三角形,具有前进性;与之相反的暂停或停止标识为正方形;开关机为正圆符号,我们从中不难发现这些符号即为线的简单形体组合,而且受众的识别度也非常高,易操作。当我们遇到一些不熟悉或是完全陌生的物象时,只要我们认识简单不同的艺术符号语言,基本上可以独立操作完成。设计师在创造设计这些符号,无疑是为受众提供便捷的方式,就连学识较少、认字不多的幼童来说,只要认识这些艺术语言符号,对于高科技产品的操作也变得轻而易举。再如,现在已成为代步工具的汽车,驾驶员只有读懂相应的艺术符号语言,才能知晓哪些道路可行,哪些路段单行,哪些地方可以临时停车,哪些地方易多发交通事故,只有这些艺术符号语言牢记于心,行车才能安全,才能做到不违章、不违法,才能保证交通安全的有序性等等。除此之外,企业为了使受众更好的识别本企业与其他企业的不同,也会运用简单的艺术语言符号加以区分,这就是我们熟悉的视觉传达设计中的一项――标志设计。如图:“中国联通”标志,图形采用“八吉祥”之一“盘长”线造型,具有“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意味,使受众感受更多文化气息和亲情,而减少现代设计的商业气。“中国航空标志”运用了传说的吉祥物凤凰为原型,结合“VIP”,即very important person所设计的线图形,不仅易于识别,也有美好的语意,象征着每个乘坐中国航空飞机的受众都是最重要的人。还有我们较舒适的“M”标识,即为世界大型连锁快餐店的图形标识,受众一看到“M”标识立即会想到Coca-cola和hamburger。可见,设计师们出众的设计力,他们将点、线、面简单组合成艺术语言符号,不仅明了易懂、简单清晰,还能准确表达思想。

(二)色彩构成――灵魂展现

设计是一无国界语言,用基本型作为艺术符号语言,用色彩丰富其情感。它不仅为我们提供实际意义,还能美化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就如四季来说,春季万物复苏,树木、花草露出了绿牙,夏季色彩斑斓的颜色在我们周围随时绽放,秋季黄亮亮的一片,满是丰收的景象,冬季白雪皑皑,清透纯净。正是由这些颜色与实物有机结合,让受众产生直观感受并激发联想。毫无疑问色彩的运用正是由具象的色彩而引发其象征性。如红色似火,热闹豪放;蓝色如海、天空,有种深远的意境;黄色象征着硕果累累。虽然世界各国背景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等,但是对于色彩却几乎有着共同的体会。当然也不是完全达成共识,由于某种特殊性,同样的色彩却有着不同的象征。如黄色一般给受众之感为丰收之色,秋天美好的景象,或早在我国明清时期是帝王之色,但对基督教着来说,黄色却是嫉妒之色,因穿着黄袍的犹大出卖了耶稣。因此,设计者设计时就需要根据所处环境进行分析并表达着不同的象征性。

色彩不仅具有象征性,还有标识性。街头巷尾遍布着红、黄、绿三色交通信号灯,行人、开车者乃至孩童都知晓绿灯行红灯停,行人要走斑马线。由此可知黄色具有提醒功能,红色具有危险性,而绿色则畅通无阻。我们经常能够看到油罐车、化学品车辆、加油站、配电箱等地都会用醒目的黄色或红色,用以警戒。符号语言的设计,可通过色彩、材质等不同手法来表现图形,并将信息准确无误传递出来。受众通过视觉获得色彩并传入到大脑,所获信息并非是简单色彩表象,更多传递出色彩情感与精神。设计者往往用他们来表达自我,表达心境,表达时空。假使某一天色彩不复,人类的喜怒哀乐、人类的性格与感情等如何表达。因此只有将色彩构成学精,恰当的将色彩运用在设计作品中,视觉传达效果才是最佳的。

(三)立体构成――实、虚空间展现

现实生活中,受众目光不可能只停留在纸面二维世界的视觉感知,而是需要真实三维世界。毫无疑问立构这种“空间艺术”是不可或缺的。它的存在能够营造空间层次感,能够产生众多的构架空间,能够给受众留下想象和实用的空间。毫不夸张的说我们生活周围处处都充斥着立构,如建筑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包装设计、产品设计、园林设计等等,它与平构色构互相依托、互相作用。就拿包装设计来说,现在商品的售价、,消费受众的喜好以及产品的定位往往会受制于包装。传统包装基本依靠纯手绘完成,一般只有高档奢华的礼品才会选用盒折包装;而今日新月异的科技使包装设计呈现出百花齐放之势,无论是小的糖果还是高档奢华的礼品都有相应包装来衬托。设计往往捕获了受众的心理,会按照受众的喜好来包装,如造型、材质、色彩等等。小朋友喜欢卡通形象,因此厂家会将包装设计成卡通玩具型;为了便于受众携带,会将产品包装塑料化;便于受众储存,会选择铁罐、玻璃罐等绿色环保材质。尤其是到我国传统节日,市场中琳琅满目的包装让人眼花缭乱,可见受众对外包装的重视度远高于产品自身内涵。从中不难看出包装设计正是应用立构的表达方式,使形态不再是二维,而是通过不同的加工工艺手法完成含有深度、带有特色,真真切切的三维空间。

二、视觉传达专业教学中创新性思维

视觉艺术专业篇3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与传媒技术的飞速发展,“图”、“文”在信息传播中的平衡被打破,图形图像已经取代文本,成为当代视觉信息的主要载体,视觉信息的表达与传播空间也从原先真实空间转向数字化的赛博空间。随之而来的是信息的可视性被广泛看重,当今人类的经验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视觉化和具象化了。

当前,在文化创意产业中,随处可见以振兴本土传统文化为名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传统民族文化成了一种吸引眼球的华丽包装。另一方面,我们的视觉环境中充斥着大量西方文化语境下的图形图像,这种西方视觉信息的富裕也体现了一种深刻的本土的视觉文化匮乏。目前,中国文化创意产业正在探索和实践如何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在达成这一目标的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本土文化创意产业中内容创意的重要资源,在产业发展和本土品牌打造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为培养艺术设计领域实用人才的高等职业院校,担负着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责任。面向未来文化创意产业的职业人,“应从‘全球化――本土化’的双视角出发,放眼世界,合理采纳和运用世界文化和文明财富,立足本土,挖掘民族文化的优秀资源,从视觉信息的认识、理解和应用三个方面培养视觉素养;也就是说,这些能力决定了他们在本土文化传统语境下,对于借助‘图’传达的视觉信息和视觉文化,能看懂什么,看懂多少,如何运用”[1]。一般而言,视觉素养是指“可以获得的理解和创造视觉信息的能力”[2]以及“视觉信息交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课程是高职教育的核心载体,也是培养艺术设计类高职生视觉素养的重要途径。

一、课程的类别

“从基础到应用,把专业课程划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课”[4]的“三段式”结构,仍然是当前国内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类的呈现状态。而“以工作过程为依据选择课程内容,组织课程结构,并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是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的根本原则。打破现有的‘三段式’结构,从艺术设计类专业工作过程分析开始,以完成一项完整的工作任务为主要目标,结合各年级学生现有及应达到的目标,可以将课程分为三个类别[5]”。

第一类是在技能传授基础上的任务驱动课程。主要是通过将本地文化融入课程内容,使学生达到对它的认识和了解,并通过学习艺术设计类专业的相关技术,对该资源做风格化方面的创新。

第二类是以项目为主的综合实践课程。这类课程一般开设在高年级阶段,主要通过一段相对集中的时间开展校内教学。课程在既定主题的安排下,将校外委托项目、教师研究课题等与专业相关的内容纳入课程,并且将实际项目的时间进度、技术标准、提交产品等作为课程考核的规范。区别于第一类以技术传授为基础的任务驱动课程,此类课程注重对实际项目的整体性把握和创造性完成。

第三类是“假期课堂”。它是利用假期集中时间开展的一种灵活的设计实践活动。这类课程以校内工作室和校外实训基地为主要场所,所展开的教学活动包括企业项目参与、校际假期交流课程的开展、国际交流课程的开展等鼓励打破专业限制,多方面、多角度实现的体验设计实践。

二、课程内容的选择、组织与实施

“对本地文化发展的研究和探索是对生活在这一区域内人的自我文化身份的认识,将其作为课程资源引入高职艺术设计类课程,可以使课程内容的丰富性、复杂性、关联性都有所提高,并构建属于个人的丰富的经验世界”[6]。结合上述课程分类,本文作者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提出了本地传统文化作为教学资源的三种存在形式,并形成了一种课程内容组织方法。

其一,以造型设计基本元素为主的存在形式。本地传统文化类别中拥有丰富的、且独具艺术风格和高视觉辨识度的视觉元素,如陕西皮影中的人物形象与人物运动方式、苏州桃花坞年画中的色彩配置与形象设计等,无论形象被直接应用还是被归纳提取,都较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掌握。

其二,以故事为主的存在形式。针对以叙事为主的专业课程,如动画设计、影视广告设计等,本地传统文化中的传统故事可以经由资源转换运用在课程内容中。这类设计主要通过讲述一个故事,向观众传达设计者的观念和意图。传统文化中丰富且广为流传的故事资源正是当代动画及影视广告设计课程内容不可或缺的重要来源。如2009年上映的动画电影《麋鹿王》即改编自《山海经》原创故事,加上源自中国古代神话的‘麋鹿’形象,使《麋鹿王》一经推出就洋溢着浓郁的中国味道。

第三,以行为为主的存在形式。提出从行为方式上分析和提炼本地传统文化资源,并将其应用在艺术设计课程中的初衷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在本土化问题上,中国“著名导演特伟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就提出他的理解,‘最初,我们对民族形式问题理解很浅,以为在背景上采用一些中国传统的山水画,或者在拟人化的动物身上加一个中国式的肚兜,在服装上加几块传统的装饰图案就是民族风格了,还要在人物的思想感情、生活习惯、动作姿态以及语言上都力求具有中国民族的特点’”[6]。二是,随着当前互动媒体技术的发展,将本地传统文化引入课程,必须从行为和活动方式上研究一些非物质传统文化,如民俗活动中的特殊活动、传统游戏中的活动等,并将这些行为方式转换到交互设计中,促进传统行为方式与现代生活方式的结合,进而设计出符合现代人行为习惯的交互设计产品。

从课程内容的组织方法上,依据艺术设计类工作过程的特征,并借鉴计算机软件工程中软件开发的一种模型,即迭代式模型,对课程内容进行新的组织和架构。通过螺旋型的一个项目的完成,实现第一个迭代,并在之后的课程中,通过每一个完整工作任务的完成,实现学生能力的提高和人才培养的目标。

根据如上所述的课程类别,在实际教学中,无论使用哪一种利用本土传统文化资源的方法,都需要要求学生通过影像、图片、文字等资料形式,对设计或制作对象的造型特点、历史文化背景、造型结构、装饰风格、色彩搭配等进行研究。在获取资料的方式上,可以采取实地调研、博物馆参观、图书或音像资料搜集、网络搜索等方法。

在具体的课程实施过程中,传统文化资源主要作为一种背景资料的形式存在于以技术、技能传授为主的课程,视觉素养的培养着重在视觉信息的识别和理解能力,即解决所见到的“是什么”的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在课程设计与实施过程中拓宽“课堂”概念,不仅将当代社会生活中丰富的视觉信息引入课堂,更要鼓励和带领学生们走出课堂,走出校园,用自己的眼睛,也就是通过运用自身观察力、视觉辨别与理解能力去体认周围真实多彩的传统文化,以此深入认识和理解自己所表现的对象。

另外,一些以设计和再创造为主要目的的课程,对引入其中的传统文化资源的利用不是简单的利用新手段进行表现,更多的是需要从这些资源中抽象或提炼出一些元素。这其中包含着视觉视角下的设计和交流能力的培养。教学实践者可以从此类传统文化资源中提取色彩、形式、材料、肌理、结构、图式等多种元素,组织成设计资源,通过元素的结构与重构,指导学生对设计主题进行多方面的设计尝试。我校教师“以秦淮灯彩展览馆主题项目为引领,将秦淮灯彩图形设计、秦淮灯彩标志设计、秦淮灯彩展示设计、秦淮灯彩宣传包装设计总和为一个整体进行实训课程教学”[7],这一系列设计就在对“秦淮灯彩”这一主题的应用上涵盖了多种元素的分析、提取和应用。

三、实施效果

1. 基于课程的艺术设计类高职生本土视觉素养培养效果问卷设计说明

本次调查以开展课程实验的三个自然班级为调查对象,专业方向包括视觉传达设计、游戏艺术设计和影视动画(虚拟现实设计)。共发出问卷88份,有效回收76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6.4%。被调查者中男生33名,占43.4%;女生43名,占56.6%。所有学生均为二年级学生。在内容设计上,主要考察学生是否通过课程文化的学习提高了视觉信息的认知、理解能力以及视觉表达能力。

2. 数据分析

①直接纳入课堂的传统文化资源再认度较高

在对直接纳入课堂的传统文化再回忆的调查中,有45位学生可以回忆起课上所涉传统文化的名称及基本内容,占总数的72%。由此可见,将传统文化直接引入课堂,可促进学生们对此视觉信息资源的识别和再认。

②对直接纳入课堂的传统文化资源的认识和理解类别不足

对回忆出课上所授传统文化内容的学生进行进一步调查发现,36.8%和27.6%的学生可以对所授资源的内容从建筑造型特征和图形特征两个方面实现进一步理解和认识,而对资源中色彩特征、工艺造型和叙述故事的理解和认识分别只占到13.2%、15.8%和5.3%。可见,学生们从造型设计基本元素出发对传统视觉信息的认识理解类别不够全面。

③普遍掌握2-3中视觉信息的创造技术

调查中发现,被调查者由于目前均为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二年级学生,普遍掌握的视觉信息创造工具包括photoshop、3ds Max、Illustrator。因专业方向不同,视觉传达专业学生一般掌握上述第一种和第三种工具,游戏艺术设计和影视动画(虚拟现实方向)学生掌握第一种和第二种工具。学生们对上述工具均有1年左右的使用经验,掌握程度良好。

④要有针对性地教授在设计实践中使用传统文化资源的方法

在对学生传统文化资源使用情况调查时发现,五分之二左右的学生能将图形、配色、布景结构运用到作业中,另有23%的学生会选择资源中的故事用在作业中。在使用传统文化资源的方法方面,近五分之四的学生选择按照“资料中的某些部分”和“根据资料,进行改编”来做,其中14.5%的学生选择“根据自己对资料的理解,重新做设计”。

⑤个性化视觉表达意愿强烈,但自我探索实践较少,对作品风格的认识不足

调查中发现,学生们的个性化视觉表达意愿强烈,60.9%的学生表示希望自己的作品有个性,没有一位学生在此调查栏目中选择“无所谓”或“不希望”。但在对课余时间个人设计实践探索的调查中,90.5%的学生表示,课后有1到2次的设计实践,没有一位同学有过3次以上的自我设计实践。在对作品风格的认识方面更表现得五花八门。学生对作品可能呈现的风格的认识处于极其个人化的感性认识阶段。

结论

本项目以培养高职生本土视觉素养的课程设计将现行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划分为三种类型,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将本地传统文化作为教学资源引入课程,并将其分为“以造型设计基本元素为主”、“以故事为主”、“以行为为主”三种存在类型,并在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上提出依据艺术设计类工作过程的“迭代式结构”。

从课程实施的效果来看,通过本地传统文化资源的引入,学生对直接引入的内容再认度较高,但对内容的认识深度和广度仍然不足;虽然学生们个性化视觉表达意愿强烈,也掌握了一些视觉信息的创造技术,但对如何将传统文化资源用在各自的设计实践中仍然存在困惑,缺少行之有效的方法,这些都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鼓励自我设计实践,有针对性地在使用传统文化资源的方法和作品风格探索方面给予指导。

参考文献

[1]张舒予,王帆.视觉素养培养与民族文化传承[J].当代传播.2008.4.

[2][3]殷宝媛.培养学生视觉素养策略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

[4]徐国庆. 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5]徐俊.高职艺术设计类“工作室”课程开发与教学模式构建[J],职业教育研究,2012.4.

[6]徐俊.论国产三维动画片本土化探索历程[J].电影文学.2013.4.

视觉艺术专业篇4

早在史前时代,人类就用图像模拟和创造自然世界,今天视觉艺术已经成为人们传达文化信息的重要系统,是人文科学的新领域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当代文化理论更称之为“图像的转换”。忽略了视觉艺术发展的有机整体必然造成文化的断层。到目前为止,对视觉艺术并没有一个完全合理的概念解释,一般是指人们将眼睛所看到的自然形象,进行有意识的描绘,完成某种功用,赋予艺术作品一种文化内涵,并通过不同的载体传播与交流思想。视觉艺术的形式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几大类:绘画、影视、雕塑、服装、广告、摄影、动漫、建筑、多媒体艺术等。视觉艺术教育已经成为重要的专业教育组成部分。视觉艺术研究方法直接决定着其教育的科学性。本文将分析我国视觉艺术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一些对策建议。

一、我国视觉艺术教育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1.我国视觉艺术教育研究存在单一思维模式

我国早期的视觉艺术是在一个与外界相对隔离的半封闭环境中形成的,带有农耕经济特征和血缘宗法制度,是儒、释、道等不同文化形态相互融合的自发性独立文化体系。今天我国的视觉艺术产品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异常繁荣,视觉艺术研究却一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其中还包括基础文化艺术设施的建设,如艺术博物馆、大学视觉艺术的学科建设),这既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也难以推动文化艺术的整体健康发展。

例如,目前我国的绘画艺术研究就是一种典型的单一思维。由于我国的绘画艺术拥有传承数千载的历史背景并有人数众多的从业者,这造就了许多单一范围内(中国)根深蒂固的思维模式,违背了艺术的多样发展规律。学校的绘画教育甚至还停留在简单的基础训练和理论研究中,特别是我国油画的百年发展史,在缺乏对“真实”的学习和“文化断层”双重因素影响下,其功能性正逐渐丧失。

2.我国视觉艺术教育研究缺乏系统化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视觉艺术研究亟待与世界接轨。尽管有更多机会学习西方视觉艺术的先进经验,但目前有些人研究方法简单,不是拿来直接抄袭就是东拼西凑。主要原因是研究者在对视觉艺术学科间的比较研究中缺乏应有的联系,没有融会贯通,没有系统了解中西方视觉艺术及各种流派的变化,忽视系统的美学知识理论指导,而进行盲目的实践。长此以往,研究逐渐就会陷入尴尬的境地,没有自己的创新性和民族特点。

通过对我们本民族的视觉艺术与国外视觉艺术的研究可以发现,由于地域、民俗和的差别,在传统视觉艺术上存在明显的不同之处。缺乏系统化也表现在我国视觉艺术研究专著贫乏,难以在教育研究中起到指导借鉴作用。系统化研究就需要理顺视觉艺术发展的脉络,细致入微地从视觉艺术的绘画、图案、包装、招贴等方面比较研究中外在传统视觉艺术方面的不同之处,提高研究者的创作能力。

3.我国视觉艺术教育研究需要创新性的思维方法

视觉艺术的发展源自于人类无限的创造活力。长期的单一思维和缺乏系统化的研究方法从根本上阻碍了创造力的发挥,束缚了想象力的培养,其中包括创新性的思辩能力。因为创新性的观点来源于最少程度的思想限制和对课题的系统把握,有了丰富知识的指引,才能创新样式,保持视觉艺术发展的活力,并能指引健康的文化艺术发展方向。比如基础教育中强化构成艺术中的形式语言,而形式语言的图像符号就需要学生作为创新点展开无限想象的空间。视觉艺术的创新性思维方式的培养应当成为今后的首要教学目的。

二、我国视觉艺术研究误区及解决策略

视觉艺术的繁荣程度是一个国家经济繁荣的重要标志之一,而研究方法的科学程度从根本上又决定了视觉艺术的发展方向。我国薄弱的艺术教育力量和视觉艺术的历史经验无法适应视觉艺术研究发展的需求,一些行政干预也违背了市场规律。要解决思维单一化,前提是加强视觉艺术的基础教育,重视视觉艺术发展的文化地位,特别要排除行政思维等非专业性干预。

我国在视觉艺术研究中从根本上缺少跨学科、系统化的研究方向。目前在我国绘画艺术加速弥补文化断层的基础上,设计似乎也开始逐渐建立自身完整的研究体系,这主要得益于国际商业交流的频繁,促进了跨学科、系统化的进程。但视觉艺术设计较绘画似乎更加忽视自身艺术史的研究,对国外艺术史也存在断章取义,这必将使我国的视觉设计发展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比如研究传统图案在包装上的应用,思维不能仅限于传统图案,若将当代文化内涵和中外传统图案设计元素联系起来,发现共同点,去掉不适合现代社会的因素,效果会更好。不同设计能够体现不同国度的风俗变化,扩展品牌的国际声誉,视觉设计更能达到出奇制胜的目的。系统化提示我们在设计中不仅要考虑功能性、装饰性,还可以从其他不同艺术形式中寻找装饰语言。要很好地运用形式美的要素,把不同的表现形式运用在同一平面上,使之协调整合成为一个完善的创意。因为形式要素中点、线、面的运用一定是相通的。当然,由于时代的不同,艺术风格也要相应变化,要考虑地域、风俗习惯、民族性、等各种条件,并且涉及到社会学、心理学、宗教学、民俗学等多学科的知识,使之融会贯通,更加系统化,成为雅俗共赏的设计样式。这样才能设计出有创新性、国际性的大品牌产品,为产品走向世界奠定基础。

创新性依赖于完善的创作思路,而提升创新性的关键在于解放思想、深入探索,挖掘创作者的潜力。这也迫使我们的视觉艺术教育研究进入这一良性循环轨道。

结语

本文主要是探究我国当下视觉艺术教育研究的一般思维方法误区,从视觉艺术的图案、包装等应用方面及绘画艺术实例,比较分析我国在视觉艺术研究方面的不足,从中找到今后需要改进、提高的地方。研究时避免单一化,追求多元化、跨学科的思维方式;将知识整合,汲取中国传统艺术的精华,创造出更接近自然、更人性化的视觉艺术作品;学习国外的视觉艺术创新性方法,在借鉴之后提倡更富新意的创作。因此,研究者要能跨学科,互相取长补短、融会贯通,推动我国视觉艺术走积极健康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视觉艺术专业篇5

作为培养艺术设计领域实用人才的高等职业院校,担负着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责任。面向未来文化创意产业的职业人,“应从‘全球化——本土化’的双视角出发,放眼世界,合理采纳和运用世界文化和文明财富,立足本土,挖掘民族文化的优秀资源,从视觉信息的认识、理解和应用三个方面培养视觉素养;也就是说,这些能力决定了他们在本土文化传统语境下,对于借助‘图’传达的视觉信息和视觉文化,能看懂什么,看懂多少,如何运用”[1]。一般而言,视觉素养是指“可以获得的理解和创造视觉信息的能力”[2]以及“视觉信息交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课程是高职教育的核心载体,也是培养艺术设计类高职生视觉素养的重要途径。 

一、课程的类别 

“从基础到应用,把专业课程划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课”[4]的“三段式”结构,仍然是当前国内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类的呈现状态。而“以工作过程为依据选择课程内容,组织课程结构,并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是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的根本原则。打破现有的‘三段式’结构,从艺术设计类专业工作过程分析开始,以完成一项完整的工作任务为主要目标,结合各年级学生现有及应达到的目标,可以将课程分为三个类别[5]”。 

第一类是在技能传授基础上的任务驱动课程。主要是通过将本地文化融入课程内容,使学生达到对它的认识和了解,并通过学习艺术设计类专业的相关技术,对该资源做风格化方面的创新。 

第二类是以项目为主的综合实践课程。这类课程一般开设在高年级阶段,主要通过一段相对集中的时间开展校内教学。课程在既定主题的安排下,将校外委托项目、教师研究课题等与专业相关的内容纳入课程,并且将实际项目的时间进度、技术标准、提交产品等作为课程考核的规范。区别于第一类以技术传授为基础的任务驱动课程,此类课程注重对实际项目的整体性把握和创造性完成。 

第三类是“假期课堂”。它是利用假期集中时间开展的一种灵活的设计实践活动。这类课程以校内工作室和校外实训基地为主要场所,所展开的教学活动包括企业项目参与、校际假期交流课程的开展、国际交流课程的开展等鼓励打破专业限制,多方面、多角度实现的体验设计实践。 

二、课程内容的选择、组织与实施 

“对本地文化发展的研究和探索是对生活在这一区域内人的自我文化身份的认识,将其作为课程资源引入高职艺术设计类课程,可以使课程内容的丰富性、复杂性、关联性都有所提高,并构建属于个人的丰富的经验世界”[6]。结合上述课程分类,本文作者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提出了本地传统文化作为教学资源的三种存在形式,并形成了一种课程内容组织方法。 

其一,以造型设计基本元素为主的存在形式。本地传统文化类别中拥有丰富的、且独具艺术风格和高视觉辨识度的视觉元素,如陕西皮影中的人物形象与人物运动方式、苏州桃花坞年画中的色彩配置与形象设计等,无论形象被直接应用还是被归纳提取,都较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掌握。 

其二,以故事为主的存在形式。针对以叙事为主的专业课程,如动画设计、影视广告设计等,本地传统文化中的传统故事可以经由资源转换运用在课程内容中。这类设计主要通过讲述一个故事,向观众传达设计者的观念和意图。传统文化中丰富且广为流传的故事资源正是当代动画及影视广告设计课程内容不可或缺的重要来源。如2009年上映的动画电影《麋鹿王》即改编自《山海经》原创故事,加上源自中国古代神话的‘麋鹿’形象,使《麋鹿王》一经推出就洋溢着浓郁的中国味道。 

第三,以行为为主的存在形式。提出从行为方式上分析和提炼本地传统文化资源,并将其应用在艺术设计课程中的初衷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在本土化问题上,中国“著名导演特伟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就提出他的理解,‘最初,我们对民族形式问题理解很浅,以为在背景上采用一些中国传统的山水画,或者在拟人化的动物身上加一个中国式的肚兜,在服装上加几块传统的装饰图案就是民族风格了,还要在人物的思想感情、生活习惯、动作姿态以及语言上都力求具有中国民族的特点’”[6]。二是,随着当前互动媒体技术的发展,将本地传统文化引入课程,必须从行为和活动方式上研究一些非物质传统文化,如民俗活动中的特殊活动、传统游戏中的活动等,并将这些行为方式转换到交互设计中,促进传统行为方式与现代生活方式的结合,进而设计出符合现代人行为习惯的交互设计产品。 

从课程内容的组织方法上,依据艺术设计类工作过程的特征,并借鉴计算机软件工程中软件开发的一种模型,即迭代式模型,对课程内容进行新的组织和架构。通过螺旋型的一个项目的完成,实现第一个迭代,并在之后的课程中,通过每一个完整工作任务的完成,实现学生能力的提高和人才培养的目标。

根据如上所述的课程类别,在实际教学中,无论使用哪一种利用本土传统文化资源的方法,都需要要求学生通过影像、图片、文字等资料形式,对设计或制作对象的造型特点、历史文化背景、造型结构、装饰风格、色彩搭配等进行研究。在获取资料的方式上,可以采取实地调研、博物馆参观、图书或音像资料搜集、网络搜索等方法。 

在具体的课程实施过程中,传统文化资源主要作为一种背景资料的形式存在于以技术、技能传授为主的课程,视觉素养的培养着重在视觉信息的识别和理解能力,即解决所见到的“是什么”的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在课程设计与实施过程中拓宽“课堂”概念,不仅将当代社会生活中丰富的视觉信息引入课堂,更要鼓励和带领学生们走出课堂,走出校园,用自己的眼睛,也就是通过运用自身观察力、视觉辨别与理解能力去体认周围真实多彩的传统文化,以此深入认识和理解自己所表现的对象。 

另外,一些以设计和再创造为主要目的的课程,对引入其中的传统文化资源的利用不是简单的利用新手段进行表现,更多的是需要从这些资源中抽象或提炼出一些元素。这其中包含着视觉视角下的设计和交流能力的培养。教学实践者可以从此类传统文化资源中提取色彩、形式、材料、肌理、结构、图式等多种元素,组织成设计资源,通过元素的结构与重构,指导学生对设计主题进行多方面的设计尝试。我校教师“以秦淮灯彩展览馆主题项目为引领,将秦淮灯彩图形设计、秦淮灯彩标志设计、秦淮灯彩展示设计、秦淮灯彩宣传包装设计总和为一个整体进行实训课程教学”[7],这一系列设计就在对“秦淮灯彩”这一主题的应用上涵盖了多种元素的分析、提取和应用。 

三、实施效果 

1. 基于课程的艺术设计类高职生本土视觉素养培养效果问卷设计说明 

本次调查以开展课程实验的三个自然班级为调查对象,专业方向包括视觉传达设计、游戏艺术设计和影视动画(虚拟现实设计)。共发出问卷88份,有效回收76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6.4%。被调查者中男生33名,占43.4%;女生43名,占56.6%。所有学生均为二年级学生。在内容设计上,主要考察学生是否通过课程文化的学习提高了视觉信息的认知、理解能力以及视觉表达能力。 

2. 数据分析 

①直接纳入课堂的传统文化资源再认度较高 

在对直接纳入课堂的传统文化再回忆的调查中,有45位学生可以回忆起课上所涉传统文化的名称及基本内容,占总数的72%。由此可见,将传统文化直接引入课堂,可促进学生们对此视觉信息资源的识别和再认。 

②对直接纳入课堂的传统文化资源的认识和理解类别不足 

对回忆出课上所授传统文化内容的学生进行进一步调查发现,36.8%和27.6%的学生可以对所授资源的内容从建筑造型特征和图形特征两个方面实现进一步理解和认识,而对资源中色彩特征、工艺造型和叙述故事的理解和认识分别只占到13.2%、15.8%和5.3%。可见,学生们从造型设计基本元素出发对传统视觉信息的认识理解类别不够全面。 

③普遍掌握2-3中视觉信息的创造技术 

调查中发现,被调查者由于目前均为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二年级学生,普遍掌握的视觉信息创造工具包括photoshop、3ds Max、Illustrator。因专业方向不同,视觉传达专业学生一般掌握上述第一种和第三种工具,游戏艺术设计和影视动画(虚拟现实方向)学生掌握第一种和第二种工具。学生们对上述工具均有1年左右的使用经验,掌握程度良好。 

④要有针对性地教授在设计实践中使用传统文化资源的方法 

在对学生传统文化资源使用情况调查时发现,五分之二左右的学生能将图形、配色、布景结构运用到作业中,另有23%的学生会选择资源中的故事用在作业中。在使用传统文化资源的方法方面,近五分之四的学生选择按照“资料中的某些部分”和“根据资料,进行改编”来做,其中14.5%的学生选择“根据自己对资料的理解,重新做设计”。 

⑤个性化视觉表达意愿强烈,但自我探索实践较少,对作品风格的认识不足 

调查中发现,学生们的个性化视觉表达意愿强烈,60.9%的学生表示希望自己的作品有个性,没有一位学生在此调查栏目中选择“无所谓”或“不希望”。但在对课余时间个人设计实践探索的调查中,90.5%的学生表示,课后有1到2次的设计实践,没有一位同学有过3次以上的自我设计实践。在对作品风格的认识方面更表现得五花八门。学生对作品可能呈现的风格的认识处于极其个人化的感性认识阶段。 

结论 

本项目以培养高职生本土视觉素养的课程设计将现行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划分为三种类型,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将本地传统文化作为教学资源引入课程,并将其分为“以造型设计基本元素为主”、“以故事为主”、“以行为为主”三种存在类型,并在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上提出依据艺术设计类工作过程的“迭代式结构”。 

从课程实施的效果来看,通过本地传统文化资源的引入,学生对直接引入的内容再认度较高,但对内容的认识深度和广度仍然不足;虽然学生们个性化视觉表达意愿强烈,也掌握了一些视觉信息的创造技术,但对如何将传统文化资源用在各自的设计实践中仍然存在困惑,缺少行之有效的方法,这些都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鼓励自我设计实践,有针对性地在使用传统文化资源的方法和作品风格探索方面给予指导。 

参考文献 

[1]张舒予,王帆.视觉素养培养与民族文化传承[J].当代传播.2008.4. 

[2][3]殷宝媛.培养学生视觉素养策略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 

[4]徐国庆. 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视觉艺术专业篇6

南昌大学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坚持以创新、实用、专业为办学宗旨,培养具备视觉传达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具备一定的审美造型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市场反应能力的高级人才。南昌大学:

1、南昌大学,是211工程建设高校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高校、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重点建设院校、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学校,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并且拥有首批十一所大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的南昌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参与成立中西部高校联盟;

2、学校办学始于1921年创办的江西公立医学专门学校和1940年创建的国立中正大学。1993年,江西大学与江西工业大学合并组建南昌大学。1997年,学校被列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2004年,教育部与江西省人民政府签署共建南昌大学协议。2005年,南昌大学与江西医学院合并组建新南昌大学。

(来源:文章屋网 )

视觉艺术专业篇7

如今社会不断发展、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升,高等视觉艺术教育也不能始终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止步不前。如今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应运而生的数字新媒体技术能让人们在视觉观念和方法认知方面都发生了诸多变化,对高等视觉艺术教育带来全新的教学模式和理念。我们生活在一个高科技蓬勃发展的时代,尤其是互联网和数字媒体的诞生为应用学科的更快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助推力,新媒体具有实时交互、即时延展、学科融合的优势,而新媒体的诞生和在视觉艺术中的应用,促使视觉艺术成为了一个交互系统,视觉艺术的概念被刷新;可以说,唯有建立在新媒体环境下的视觉艺术教育,才可以真正做到传播、融合与实时交互信息。而新旧媒体的互补和结合,又为新时代的视觉艺术教育带来了更好的传播和发展的空间。当前高等视觉艺术教育中还存在视觉艺术教育不够先进、教学缺乏互动、教学实训没有落实、学业和就业脱节的问题,因此学校针对高等视觉艺术教育要建立完善的学科体系、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升学生审美水平,在课程中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做到促进视觉艺术教育在新时代背景下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2]。下面主要分析了视觉艺术教育的基本概念:

一、视觉艺术教育的概念

(一)视觉艺术教育包括了传统学科和应用学科。传统艺术学科包括绘画、雕塑、音乐、戏剧、电影、摄影、艺术史、文艺评论等科目,应用学科包括图形设计、插图艺术、电脑艺术、服装设计、家居设计、影视表演、装潢设计、环境设计等科目。在传统艺术的发展过程中,专业学院的建立无疑是让传统艺术蓬勃发展的重要力量,如闻名全国的中央美术学院、上海戏剧学院等院校,而综合性大学则是整合了传统学科和应用学科专业。在很多年前艺术教育界就已经有了技术和艺术结合发展的概念,其中高等视觉艺术教育的发展可以分为纯艺术时期、艺术和技术结合时期、培养应用型人才时期。现如今为了跟上社会文化和经济发展的脚步,高等视觉艺术教育要想长久发展,必须要做到将传统艺术学科和应用学科充分的结合在一起,培养在有丰富的艺术内涵同时,还兼具应用技术的应用型人才[3]。(二)视觉艺术教育融入了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传统媒体中,视觉信息传递的主要媒介大多都是二维的,视觉艺术教育的信息传递基本上全部由纸达成,信息交流的途径也只有通过信件交流或电话交流等。而新媒体在传统媒体具备的功能基础之上,同时还拥有实时交互、即时延展和学科融合的新优势。在新媒体环境下,高等视觉艺术教育将是多样化、灵活化的,师生可以借助新媒体进行实时交流,也能够更方便的同社会信息发展接轨。

二、高等视觉艺术教育的现存问题

(一)视觉艺术教育不够先进。视觉艺术具有时代性和时尚性,视觉艺术是紧跟时代变迁的艺术形式,其属于走在时代前沿的艺术,因此必须具备及其敏锐的时代目光才可以创造出优秀的、有时代特色的视觉艺术作品。而反观我国院校的教学现状,普遍存在视觉艺术教育理念不够先进、视觉艺术教师的教学思想落伍、教材使用多年未更新等问题,导致视觉艺术教育课程内容安排落后于时代[4]。(二)视觉艺术教育缺少互动。视觉艺术涵盖了很多专业内容,属于包容性很强的艺术体系,在此之下高效为了结合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将视觉艺术专业细化为许多分离的专业,除去大专业的分割,为了培养当前专业领域的专业应用型人才,院校还会将专业进一步细分。这就导致视觉艺术教育的互动出现问题,不单单是学科和学科之间、在专业内部甚至也会出现交互问题,这对视觉艺术的整体发展造成了较大的影响[5]。(三)视觉艺术教育实践难。由于高校的管理制度较为,且专业教师的职能范围有限、实训基地的人员管理和安全保障不容易,导致视觉艺术教育实践难。(四)学业和就业脱节。视觉艺术教育招生主要是依靠大专业招生,且专业设置不合理,导致学生就业过于集中。此外,很多教学课程的设置系统不科学、课程内容与时代脱轨等,导致学生的学业和就业脱节,毕业之后难以就业。

三、新兴媒体的应用优势

(一)实时交互。数字媒体的诞生为信息的实时交互创造了良好的平台。在数字媒体的环境下,高等视觉艺术教育不仅有传统的教学模式,还可以运用PPT、网络课程、视频等多媒体展开教学。(二)即时延展。新媒体能够实现信息的即时延展、快速查阅信息等需求,能够拓宽教学的知识范围、提升教学效率。(三)学科融合。新媒体在传统媒体的功能基础之上,还能够将视觉艺术学科进行融合,实现专业间的交互、推广艺术形式。

四、新媒体环境下高等视觉艺术教育的发展途径

(一)建设优秀教师团队,提升教师职业水平。高校应组织视觉艺术教师定期展开专业培训课程,可以采用网络课程、假期培训课程等模式,充分利用新媒体实时掌握专业的新信息和发展,提升专业水平;还可以组织参观大型艺术展等,拓宽艺术视野。学校可以招纳优秀设计师作为专业领头羊,促进院校的专业发展。(二)促进专业和新媒体的交融。在新时代、新媒体环境下,在设计创作中运用新媒体、将新媒体结合到课程教学、将新技术结合到专业知识等,已然是视觉艺术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例如设计和新材料的融合、绘画形式和声光电的融合。中央美术学院开设的材料构造专业,正是专业和新媒体交融的产物。(三)注重开展实训课程,发展视觉艺术教育特色。学习艺术理论的目的是为实践提供基础,高校视觉艺术教育应利用新媒体进行校企合作、专题课题合作等。借助新媒体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实训场地可以通过实际模拟的手段来实现。在新媒体的环境下,高校可以更便捷的掌握企业和社会的发展动态,从而更好的将教学、科研和产业进行融合,形成特色艺术产业。(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高校视觉艺术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空间,但也必不可少的存在一些缺陷,很多学生的创意都来自于互联网,导致艺术作品大同小异,缺少创新意识。新时代的视觉艺术教育是在理论之上结合了技术,重点培养应用型人才,因此对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进行培养是重中之重。

五、结语

高校视觉艺术教育应选择自由化、开放式的教育形式,在学生创作艺术作品的过程中,应尊重学生的思想,鼓励学生多借助新媒体技术创作具有创新性的作品。教学中还要做到建设优秀教师团队,提升教师职业水平;促进专业和新媒体的交融;重开展实训课程,发展视觉艺术教育特色;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做到充分借助新媒体技术,将视觉艺术教育上升到更高的层次。

作者:李凯宁 单位:广东白云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海燕,王亚全.新媒体环境下高等视觉艺术教育的发展研究[J].学周刊,2016,(27):23-24.

[2]张波,张群.后现论与本土化视觉艺术教育综合课程的开发研究[J].艺术教育,2013,(10):32-33.

视觉艺术专业篇8

视觉传达设计与社会经济发展、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会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在现实生活当中,很多地方都是依靠视觉传达设计来完成的,好的设计不仅能够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还可以加深人们对事物的了解,可以说视觉传达设计是将人们的审美融入到生活当中去,从而使得人们的审美需求与精神需求获得提高。

一、信息设计意识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跨越式的发展,使视觉传达设计也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局面。这一时期,信息设计的理念被融入到视觉传达设计当中,其主要的实现方式是通过数字通信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融合,将信息设计融入到视觉设计传达当中,使得视觉传达设计变得更为贴近生活,更加符合当今时代商业的信息传达要求,也更为人性化。具体来说,就是将信息设计融入到视觉传达设计的领域,其目的就是为了提高用户的体验感受,确立“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因此,培养学生们的信息设计意识,其主要目的也是为了将信息以更好的形态呈现给受众,让学生意识到,设计在传递给受众的过程中,超高的审美感知力和良好的用户体验更有助于信息的良好的传递与沟通。

二、当前视觉传达设计教育中信息设计意识培养的缺失带来的问题

从目前的视觉传达专业的课程来看,几乎所有的专业课程都是需要艺术感知的,其目的是更为注重设计,这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教育中是无可争议的,但是,作为受众,除了对设计上艺术感知的追求之外,还有对于认知需求的内在逻辑,除了要带来艺术上的完美观感之外,还应该保证作品本身功能的顺利实施。视觉传达设计要始终坚持艺术上的形式服从于功能的原则,其目标是引导受众找寻自己所需要的目标与需求的方式。当前,艺术传达设计专业课程往往追求和实现各种视觉效果,把学生的创作作为培养的唯一的方针,无可置喙的是,这样的培养方案无疑更为接近艺术课程。但是,设计的本身的宗旨就是为了大众服务的,因此,信息设计意识的培养是建立在其本身的罗辑思维的基础之上的,和传统的艺术教育思想所不同的,视觉传达设计不仅仅是设计在视觉上的一种表现形式,更为重要的是,它是信息的逻辑化的引导以及视觉的可视化展示。视觉传达设计的对象本身就是作为信息载体的,无论是其图形、文字、颜色、形状。平面设计的对象不再拘泥于设计与性能,文字的设计与安排,而是对于更大信息量的设计整合与展示。高速的经济发展乃至于进入信息爆炸的社会后,人们所面临的需求不再是传输何种信息,而是在信息爆炸的情势下,受众的需求被有序高效的利用,这不单只包括图形图标,多层文本,图标,颜色和其它视觉对象,也包含所呈现信息顺序以及其他隐形设计的表现逻辑。由于人们对于理论直观的了解,人在完成某一心理需求所需要的视觉活动能够帮助人们组织信息。

三、视觉传达设计教育中信息设计意识培养的策略

1、视觉传达设计与信息设计之间的关系

相较之于在视觉传达设计方面,视觉传达设计之中的信息是作为参考被提供的,也就是说,核心视觉传达设计的核心在于,视觉传达不仅仅是作为视觉领域来传达艺术设计的,也是一种商业应用的美学原则。此前,视觉传达设计教育主要培养学生的感知的艺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本质上,视觉传达的目的主要是传达信息,信息传递给视觉设计,视觉设计到产品对象的受众。有目的的传达信息,使之变成视觉作品传递给受众,在这一过程中,引入信息设计意识可以提高信息的传输质量。在设计专业的学生学习视觉传达的过程中,在视觉设计领域有意识的将信息有序的显示,是提高整个设计作品信息的有力效用。

2、罗辑思维能力的养成

艺术设计是基于创新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实践结果,是感性和理性的结合。艺术创作是一个重要的受众认知方式的设计顺序。设计行业本身的特点是艺术,艺术观念是每个设计专业学生必须培养的最基本的生存能力。视觉传达设计是一个典型的艺术交叉学科,与传统的艺术相比,视觉传达设计术是一种应用艺术设计,这不可避免的与社会生产、制造等传统产业密切相关,这是艺术渗透人们的生活的表现。在传统视觉传达设计在教学专业课程,往往过于强调艺术感知,在设计信息量小的行业中这不影响受众,但给视觉设计的表现,教育等等如此大的信息对象的设计,往往能够产生很大的影响。逻辑设计中认知规则,是需要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而不仅仅是停留排版,插图,风格设计这些方面,应该是对主体对象做专门的研究,对对象本身的显示信息进行理性的分析。

3、交互分析行为对视觉传达设计的介入

如何在新的视觉传达设计载体上的视觉信息更好的展示和传递是作为交互设计的视觉传达设计在扩展到新媒体后所面临的新问题。互动新媒体的魅力在于受众的单向接受信息已经不适应传统的媒体平台,但也可以作为信息的一部分。相邻学科专业知识,视觉传达设计的教学目标是研究如何应用到视觉交互设计方面的设计,它是由交叉的特色专业的艺术学科所决定的。信息设计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它加强了视觉传达设计的目标的理论指导作用和目标决策过程。设计艺术有其内在的合理性,艺术设计的信息是其认知逻辑的基础上,基于人类视觉信息组织的认知和培养艺术设计的展示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逻辑推理来满足观众的审美体验的需求的双重功能。

作者:尚冬华 单位:湖南民族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视觉艺术专业篇9

随着社会发展需求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残疾学生对自身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自身技能方面的提升和对兴趣的追求等方面促使他们继续深造学习。特殊教育艺术设计教学的目标是特殊学生这个群体。从教育目的上来说,就是那些需要实施特殊性教育和相关服务才能实现和挖掘他们学习潜能的人。听障学生的特殊教育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正在逐步发展完善,特别是高等院校特殊教育的提高与发展,越来越体现出社会文明程度的进步。

1 视觉符号在特殊教育艺术设计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在特殊教育艺术设计中,视觉符号通过图形语言的传播,控制课程相关的信息,把视觉符号的各个因素按特殊教育艺术设计教学的要求,进行有机合并,并通过图文并茂的画面,令聋人学生敏感的视觉感官受到强烈的视觉刺激,充分弥补了在听觉上的缺陷。使艺术设计教学内容生动活泼,从而激发聋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极佳的教学效果。

例如,一个特殊教育专业的平面设计教师他在上字体设计、宣传册设计、标志设计、图形创意等这些专业课程时,可以把在自己的课件中多放一些相关的视觉符号来索引本门课程,在案例分析时把其中的视觉符号让聋人学生进行交互学习,谈谈他们的心得体会。而这时教师会发现在聋人学生所设计的宣传册中亮眼的视觉符号带领观者进行观看。在字体设计中的创意自己联想,视觉符号让他们思路活跃和记忆深刻。很显然,视觉符号对于特殊教育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应用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2 视觉符号在特殊教育艺术设计教学中应用的特点

在特殊教育艺术设计专业培养目标中,特殊教育艺术设计专业的培养主要强调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提高视觉思维能力。能够运用视觉符号进行艺术创造,能够对艺术作品进行欣赏,能够掌握艺术的发生、发展规律,并能够对其进行恰当地理解和分析,以及对视觉信息的主动探求能力和方法。

2.1 视觉符号的应用有利于激发聋人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特殊教育艺术设计教学中视觉符号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让聋人学生更直观地看到、了解到相关的艺术设计专业中的知识以及在今后设计中的应用。例如,在视觉传达专业和环境艺术专业的教学中多采用视觉符号来引导聋人学生的学习,能有效地激发聋人学生对于此专业的学习兴趣和欲望。

在教学中需要通过实践的方式进行探究性的学习,真实的情境能激发聋人学生主动探索、互相交流来提高对专业知识的获得。在艺术设计教学中,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将不同的学生进行分组,利用每个人对图形、色彩以及对美的不同感知能力进行教学,课堂上,PPT展示图片,让聋人学生看好,并记住,然后闭上双眼,教师关掉投影仪,让聋人学生通过刚才看到的图片进行联想并在纸上描绘此图形。让聋人学生画好的图形或图像到讲台前面来展示给同学们,同学对此作品进行讨论,加强班级凝聚力以及感知力。激发聋人学生的学习兴趣。

2.2 视觉符号在特殊教育艺术设计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视觉符号是最直接的外部刺激,对于聋人学生的学习能起到积极作用。人类获取外部信息83%来自于视觉,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获取知识甚至高于90%都是通过视觉获得的。由此可见视觉的重要性。而视觉对于聋人学生来说,是他们获取艺术设计知识的唯一途径。视觉符号在特殊教育艺术设计中不仅有利于聋人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而且也有利于激发聋人学生的创造性。

3 视觉符号在特殊教育艺术设计教学中应用的发展趋势

在传统的特殊教育艺术设计教学中一切都是又教师主导,教师在前面用生硬的文字灌输给学生一些死记硬背的东西,聋人学生也只能被动地接受。视觉符号应用到特殊教育艺术设计教学中,聋人学生可以自己按照自己的设计思路构思自己的设计。在教学中可以引导聋人学生主动参与设计。例如,图形创意课,在实际教学中可以给学生一个图形让聋人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进行构思,教师首先在课件中给聋人学生展示大量视觉符号的案例,然后实训让聋人学生做一个圆的视觉符号联想的课题,对聋人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力的培养,让聋人学生将几何图形中的圆形进行15步的想象,然再回到圆形。这个训练可以个人完成或小组讨论完成,让聋人学生都主动参与进来,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创新性、积极性的能力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视觉符号在特殊教育艺术设计教学中是促进视觉思维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聋人学生掌握视觉思维方法、技巧对学习艺术专业知识将会大有帮助,也是进行艺术设计实践创新的前提。因此,在特殊教育艺术设计教学过程中,视觉符号有助于培养创作型人才。从而视觉符号在特殊教育艺术设计教学中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得到更好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 王凯宏.艺术设计专业在特殊教育中的重要性[J].艺术研究,2013.

[2] 朱友涵,李拉.聋校数学课程与教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 刘岩,贺敏.基于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自主创业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研究[J].艺术研究,2013.

视觉艺术专业篇10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1)007-170-02

当前,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视觉艺术时代。当今的社会是一个消费为主的社会形态,消费时代不仅意味着物的空前聚集,而且意味着一种前所未有的消费文化的形成。在消费文化时代,图像、影像等视觉内容与形式正在成为当今社会大众文化的主要形式,而这种文化方式的转变势必会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和文化认同认知过程。视觉艺术的消费性意味着社会必须大量生产承载视觉艺术的消费产品,为消费者提供视觉的愉悦和的体验,因此,艺术设汁成为了当前社会热门的实用技术和研究领域,艺术设计理论在社会范围内的应用领域也愈加宽广。

平面设计技术作为艺术设计诸多技术中实用性最强、审美功效最为突出的技术形式,不但被广泛地应用于报刊、书籍等印刷媒体之中,还得到了高校专业教育的高度重视。许多高校开设了平面设计专业,培养实用性和技术性专业人才。应当说,平面设计技术脱胎于视觉艺术理论,是视觉艺术是将视觉文化原理转化为为观赏者提供实物化艺术作品的技术,因此我们研究平面设计技术的应用问题,必须从视觉艺术理论的基本特点入手。

1 视觉艺术理论的内涵和基本特征

1.1 视觉艺术的定义

视觉艺术的定义是一个有较强争议的话题,由于对视觉艺术的认知角度不同,国内外学术界对视觉艺术的基本定义并不相同,而且由于视觉艺术的自身特点,这些定义只能是描述性和概括性的,无法做出精确的廓清。总结起来,国外专家对是视觉艺术的定义多从“后现代主义”理论的角度加以研究,认为视觉艺术是“超现实的”、“精英化的”艺术形式,这种说法肯定了视觉艺术的理论性,但是未免脱离了视觉艺术本身的发展规律。

国内专家多从视觉艺术的应用性和社会属性的角度定义和研究,例如陈龙认为视觉艺术的定义应从“文化学层面定义”、“传播学层面定义”及“哲学层面定义”三个方面着手,这种说法较有代表性。笔者认为,国内学者对于视觉艺术的定义比较符合其本质属性和规律。

1.2 视觉艺术的基本特征

视觉艺术与其他艺术门类相比,具有自身鲜明而独特的特征,这种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视觉艺术具有极强的真实性。视觉艺术中的图像信息实现了视觉的真实延伸,具有强大的真实感,特别是摄影摄像技术的诞生,完全超越了以往艺术形式对于人类感官的局限性。

(2)视觉艺术具有丰富的感染力。视觉艺术的感染力集中的体现于视觉技术对场景的还原和再现。例如电影技术可以使受众迅速进入艺术f青景和氛围之内,实现了以往传统的艺术形式所无法达到的艺术感染力。

(3)视觉艺术具有丰富的信息量。人类的视觉所接受的信息数量要远远大于其他感官的接受信息量,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视觉艺术承载的信息数量十分庞大,特别是在媒体的新闻报道中,往往一张图片所承载的信息量要远远大于文字,而且传播效果也十分良好。最后,视觉艺术突破了语言文字的沟通障碍,实现了艺术审美的全球化和有机融合。艺术是全球化的语言。视觉艺术突破了不同语言、文字间的沟通和理解障碍,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审美的全球化和有机融合。

2 平面设计技术在高校实训教学中应用的基本情况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平面设计技术在高校平面设计实训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基本情况

在我国,平面设计技术经过了一个较为漫长的发展阶段,从起初的美术、绘画为基础到当前的视觉艺术与科技相结合,应当说如何将科技手段与设计理论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是现阶段高校平面设计专业实训教学的主要内容。

(1)文字设计和运用技术。文字是平面设计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在平面设计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创作者必须要根据作品的内容和要求,运用文字进行信息传播和内容填充。以平面广告为例,字体的类型包括楷书、隶书、行书、草书等。隶书、草书、行书等属于古体字,能够为作品衬托出古朴典雅的意境,而楷书字体端正,能够为作品增添大气端庄的特质。还有一些设计作品,字体的设计要服务于内容的需要,因此产生了一些变体字、艺术字、旋转字等,突出作品灵动鲜活的特点。。

此外,字体的编排位置也是平面设计技术的重要内容,字号的大小、标题的位置、字体的编排等都是决定平面设计作品设计水平的关键因素。

(2)图片处理及运用技术。图片处理及运用技术是平面设计技术中另一项重要的研究内容。视觉艺术理论认为,图片是视觉技术中最有代表性的形式,也是突破平面设汁技术局限性、拓展艺术空间的最有效方式,平面设计理论中“突破维度理论”即是以图片处理和运用技术为基础。在平面设计作品中,图片往往要和文字共同出现,互为配合,共同产生艺术效果。因此图片的剪切、修订、放置层次、放置位置都是决定设计效果的因素。

(3)版式设计技术。版式设计是将文字、图片等设计元素加以有机整合,从而达到视觉艺术效果的平面设计技术,也是平面设计领域的核心技术。一股来说,平面版式设计讲究稳重,力求展现一维化平面的广阔和稳定,而近年来国内外也出现了一批以跳跃式和混合式为理念的平面设计作品,力求通过打乱维度体现平面设计的立体感和生命力。版式设计除了要有机整合图片、文字等内容外,还要对颜色、面积、版面结构等进行统筹安排。版式设计服从作品需要,这是平面设计理论中颠扑不破的真理。

2.2 高校平面设计实训教学中的突出问题

作为一名高校平面设计专业教师,笔者从实训教学工作中总结出了一些主要问题。

(1)文字设计技术中对于文字的可读性关注程度不高,许多学生在平面设计作品中单纯强调版式的创新,对于文字的可读性关注不够。例如笔者在指导学生为某电子产品设计平面广告时,学生在实训教学过程中采用了翻转、套色等大量的文字设计技巧、图片的叠放顺序也经过了缜密的思索,版式上更是采取了较为先进的矩阵式设计。作品完成后笔者发现,如果从消费者的视角观察,这个作品无疑很好地体现了该电子产品的主要特征,但是最为重要的是作品功能介绍的文字信息却被学生刻意进行了压缩和调整。文字信息介绍是消费者了解产品功能最为直观的形式,也是消费者决定是否采取购买行为的直接参照,学生的设计作品恰恰忽略了这个最为重要的问题,因此这个作品是失败的,没有达到设计的根本目

的和要求。

(2)在设汁作品中存在滥用图片的趋势。虽然平面设计强调图片的重要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图片可以完全代替其他设计要素。在指导学生实训过程中笔者发现,许多学生倾向于在设计框架内大量叠放和堆放图片,试图以此获取视觉冲击力,达到视觉审美效果,这种设计理念有简单化的嫌疑。在平面设计理论中,视觉艺术不等于图片艺术,图片和其他设计元素是不能互相替代的,单纯强调图片的视觉冲击力会导致审美效果脱离设计初衷,而且图片叠放的逻辑如果没有经过周密思考,很容易使消费者产生错觉,进而影响到视觉艺术效果。

(3)高科技技术与现有设计技术的结合力度不足。笔者在指导学生进行实训的过程中主要运用了一些电脑软件技术,包括Dbotoshop、autoCAD、CorelDRAW、IIIustator、Freehand、Pag―eMaker等等,但是对于如何运用更多的高科技成果却缺少相应的手段。

3 解决高校平面设计实训教学工作主要问题的对策和措施

上文笔者所列举的当前高校平面设计专业实训教学工作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当前困扰我国高校平面设计专业教学工作发展的主要困难,笔者认为解决这些困难主要应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3.1 加强对学生视觉艺术理论知识和审美能力的培养

在我国,平面设计专业经历了一个脱胎换骨的发展历程,从最初的植根于美术绘画专业到发展为独立的教学科目,视觉艺术的理论支撑作用十分明显,也就是说,平面设计专业的学科理论体系有着不同于其他专业的鲜明的特点。因此笔者建议高校平面设计专业要加强对学生视觉艺术理论知识和审美能力的培养,以此作为实训课教学的理论基础。例如学生学习视觉传播理论,就可以明确掌握平面广告作品中文字、图片等构成要素各自不同的功能和作用,学生通过学习视觉艺术的社会消费理论,就能够进一步明确平面作品的设计理念,这对于更好地提高实训教学水平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3.2 进一步在实训课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艺术修养

当代平面设计工作不但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专业技能,而且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艺术修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审美能力、文字能力、观察判断能力等,学生的这些能力素质对于完成一部优秀的平面设计作品是十分有用的。实训课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样也是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素质和艺术修养的途径。教师可以在实训课教学过程中通过案例分析等教学方式,帮助学习深刻剖析作品本身蕴含的设计理念及设计技巧,尤其是平面设计作品中的“节奏”,更需要教师通过实训教学训练及反复讲解进行培养。

3.3 引进系统化的实训教学平台

笔者认为,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实训过程中,除了要继续使用已有的软件技术以外,还要学习使用高端的平面设计系统,例如Solidworks设计系统,就是平面设计高科技化和系统化的综合性平台。因此笔者建议未来在高校平面设计专业教学实训过程中更多地引进和利用综合性设计系统,满足专业教学需求。

视觉艺术专业篇11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1-0175-01

一、融合性发展策略提出的背景

舞蹈专业教育是为国家培养舞蹈艺术人才的重要途径,受到很多高校的高度重视。然而,与舞蹈专业类院校相比,综合类高校的培养方向虽然相对全面,但针对性不佳,模仿甚至复制专业舞蹈院校的教学模式,不能够根据自身的教学理念来设定培养方案与教学大纲,这也是综合类高校舞蹈专业教育亟需完善的首要问题。当下,要推动综合类高校舞蹈专业教育的发展,重要一点就是要根据综合类高校的办学特点,加强知识体系调整的力度,向融合性方向发展。

与专业类艺术高校相比,综合类高校舞蹈专业教育更加重视学科内容的交叉性,有着有益于学生身心以及未来就业的重要意义。“融合性”就是要本着“综合人才”的精良教育理念,凸显综合类高校多元化学科优势,体现学生“一专多能”的特色,在专研舞蹈专业领域的同时兼顾该领域的边缘学科;培养大众人才,以培养表、教、编、研、管合一的综合舞蹈艺术人才为主要目标;敢于向传统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挑战,从“专一”到“全面”,从“技术”到“文化形式”,从“单一”到“丰富”,进而建立适合我国综合类高校舞蹈的融合性发展模式。

二、融合性发展策略的具体内容

(一)注重文学与舞蹈的融合

一般说来,文学属于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与手段,它以文字为载体或艺术媒介来传达审美情感,这些情感主要体现在语言的情感性、间接性或是结构性等方面。文学与舞蹈相结合有两点最为主要:一是文学为舞蹈提供了重要的素材与灵感;二是文学为舞蹈的表现提供了思想性与情感性,我们可以从舞剧中看到两者的融合。“舞剧,是舞台剧本的一种,是以舞蹈作为主要表达手段的艺术。”[1]在舞剧中舞蹈作为主要载体承载着剧本所要表达的情感,而这就需要表演者拥有一定的文学功底才能够将自己理解的角色性格准确地表现出来。因此,在综合类高校的专业舞蹈专业教育中,文学赏析课可以开设舞蹈专业理论必修课。

(二)注重音乐与舞蹈的融合

《乐记》中这样形容音乐与舞蹈的关系:“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气从之”,[2]即只有诗乐舞三者都发自内心,然后乐器才能够跟着共同表演。当然,好的舞蹈作品与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舞蹈作品中,音乐不仅起到了渲染故事气氛的作用,更能够与舞蹈一起共同烘托人物的性格。著名的音乐家吴祖强老师认为:“音乐有声音,无图像,有听觉而无视觉,舞蹈有图像,无声音,有视觉而无听觉,将音乐和舞蹈二者结合在一起,则能互相弥补‘局限’,相互完善。”[3]综合类高校舞蹈专业教育还没有认识到学习音乐的重要性,只开设基础乐理课,无法让学生把音乐与舞蹈有机的结合起来。因此,还应开设音乐欣赏课,重点就是如何利用将音乐的美准确地以舞蹈的形式表达出来,除此之外,在平时的专业课中,教师也要注重音乐对于舞蹈专业教育的促进作用,比如经常性地引导学生根据音乐创编舞蹈动作或者小舞剧等等。

(三)注重其他视觉艺术形态与舞蹈的融合

这里所说的视觉艺术形态包括静态和动态两种。静态视觉艺术主要指造型艺术,包括绘画、雕塑、书法等塑造静态视觉形象的视觉艺术,其主要特点是直观性、造型性与表现性。而这些特点恰巧与舞蹈的特性相吻合,我们或许可用这种观点来说明舞蹈与造型艺术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动态视觉艺术主要指与舞台表演相配合的现代技术手段,虽然舞蹈有自身的动态造型与构图方式,正所谓舞蹈是“流动的画卷”和“活的雕塑”,但舞台与现代技术手段的融合是大势所趋,“艺术与技术的当代交融与对话”必定会改变和推动舞蹈创作的未来发展,[4]因此动态视觉艺术与高等舞蹈专业教育的融合也是一种必然趋势。

在综合类高校舞蹈专业教学中,如果能够合理的利用众多相关学科与舞蹈的联系,那么不但益于学生对于舞蹈专业知识的学习,还能够更进一步地提高学生的艺术想象力与理解力,推动舞蹈艺术创作实践。对于综合类高校来说,由于具备多学科相邻的便利条件,应该尽可能地组织舞蹈专业学生到其他艺术专业中去体验与实践,亲身寻找与体会其他艺术学科与舞蹈之间的亲疏关系,这不但有益于培养学生在艺术领域的猎奇心理,更有利于他们将这种融会与贯通的精神运用到以后的工作岗位中去。

参考文献:

[1]王国宾.舞蹈教育战略与发展[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124.

视觉艺术专业篇12

在视觉艺术的各个领域中,素描是一种最本质、最朴素的表现形态,并已成为视觉艺术各专业共同需要的造型基础。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学校、社会对视觉艺术探索的热情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人们从不同的视角对视觉艺术的价值、作用、走向、表现方式、表现语言、训练手段等发表着各自的观点和议论。人们通过争论、思考发现,沿用传统的观念、经验、训练手法已无法满足商品社会的需要,视觉艺术设计的训练平台必须在重新审视传统、现在、未来的视野下重构。当然,作为视觉艺术的造型基础――素描课程也必须根据其目的、任务、作用、功能、含义加以改造和更新。下面我就视觉设计专业素描教学的重要性,以及教学目的、任务和如何去实现等问题,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设计素描的基础性

设计专业素描教学的目的,一是利用素描手段表达创作设计意图(包括创作可设计题材、记录形象、收集素材);二是以素描手段锻炼学生的造型能力,通过素描练习,把普通人的脑、眼和手训练成设计家的脑、眼和手。素描是艺术的启蒙课,也是理性很强的基本功:它使初学者掌握造型艺术的一般规律,为将来过渡到专业基础课和设计课打下基础。初学者有这个基础就会在创作与设计中感到得心应手,没有这个基础就会感到力不从心。在设计专业中,与素描课并行的基础课有色彩课、白描课、重彩课,此外还有专业基础课,素描是这些课的共同基础。素描基础课和创作设计之间的关系,就像一个从事文学创作的人要先通过作文练习、语法造句一样,只有精通语法、善于造句,才能用文字准确生动地表达思想。打下扎实的素描基础只是艺术家、设计师生涯的开始,素描好的人,其创作设计不一定好,即使是搞绘画创作,也不能只靠素描就能解决一切问题。此外,创作设计的水平还关系到个人的艺术气质、专业知识、创作激情、生活感受与多方面的修养。有些教师混淆了素描基础与创作的关系,怕学生画素描,尤其怕学生画时间较长的、形体准确的素描,一提“准”字就头痛,认为学生设计能力差是因为素描画多了、画死了,把设计专业变成了绘画专业。这种把基础与创作设计对立起来的观点,片面夸大了素描基础课的作用。从历届设计专业学生的创作设计成绩看,同素描成绩一致的学生占绝大多数。个别学生素描成绩好而创作设计不行,是因为,他们没学好专业基础课和创作设计课,缺少生活或修养,不能归罪于素描。李可染先生说过:“素描是研究对象的科学,它概括了绘画语言的基本法则和规律。素描的唯一目的,就是准确地反映客观形象。”“有人说西洋素描会影响发展民族风格,这是一种浅见。缺乏民族风格的关键在于对

传统的各方面没有深入研究,没有把民族的东西放在主要地位,而不在于学不学素描……”

二、设计素描训练的严格性

视觉设计专业要不要严格、准确、全面要求的素描课?有人主张某些设计专业减少或取消素描,理由有三:其一,视觉设计艺术不同于一般美术门类,只有通过工艺制作才能完成,并以材料的美感引人喜爱。同时,大部分工艺品具有使用价值。人们购买台灯、椅子、花布、茶具,既要看它美不美,又要看它的价格和使用价值。多年来强调工艺品的实用与经济特点而忽视其审美作用的结果,反映在教学上,必然是轻视艺术修养和造型能力的培训。其二,计算机技术的出现。社会上曾经出现过一种误解,似乎只要学会了设计软件,如Photoshop,CorelDraw,3DS MAX,就可以从事视觉艺术设计了。这种看法将设计效果的表达与设计本身混为一谈。殊不知,从根本上来说,从事艺术设计需要具备两方面的能力: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和表达设计思想的能力。因此,这种错误观点是出于对艺术、对设计、对计算机技术缺乏了解所致。其三,过去几十年来艺术创作和教学上的风格单一化倾向。当然,也有某些人思想过于偏激,一见到写实作品,不论艺术水平高低,一律反感。这种情绪也反映到教学中来,认为写实方法是陈旧过时的老一套,便否定素描教学中的严格训练。我认为这是片面的观点。素描既教规律,又对学生进行艺术启蒙。艺术教育是一门严肃的科学,它要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规律办事。素描课不同于纯粹技法理论课,要想真正理解和掌握素描的规律,只有经过反复实践和艰苦磨练,不是教师在讲台上示范一下,把规律方法一讲,学生就能掌握的。素描练习的目的是使学生从感性到理性反复加深印象,亲身体会和运用艺术规律。马蒂斯说过:“初学的美术家认为他是以心作画,成熟的美术家也认为他是以心作画;区别在于后者是以他亲身所受的陶冶和训练,使他能顺从自己的感情的驱使。”素描作业的内容虽然与设计没有直接的联系,但是素描课所传授的规律却能提高设计者的艺术素养;素描训练所培养的观察方法和造型能力,会使设计者更自如地表达设计意图,并使之尽可能真实、直观、详尽。因此,对此不应作简单的理解。

有人说:“不学素描也能搞出好的设计来。”这是一种浅见。殊不知泥人张虽然没有学过正规素描,却经过艰苦的学习过程,在长时期内做过大量的白描人物,他的彩绘功夫也是极强的。玉雕老艺人王树森说:“老艺人就吃亏在一缺文化,二缺画画的功力。”现代科学日新月异,关系到艺术的科学,如光学、色彩学、生理学、解剖学、物理学、透视学、逻辑学、心理学、美学等都在不断发展,不论文学、美术还是设计艺术都不能摆脱它们的影响。视觉设计艺术教育应该从现代科学成就中吸收营养,丰富自己,而不应把设计创作同科学进步对立起来。

素描能够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和生动的表达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素质。素描也是培养审美观念的启蒙课,培养学生全面观察,分清主次,抓住本质,取舍概括,分辨美丑,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学生受过素描基础训练后,学习专业课会更顺利更方便,同专业教师会有更多的共同语言。素描训练给初学者心中埋下一点灵犀,使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一点即通,更好地完成他们的艺术学业。从长远发展来看,设计人员都能掌握现代科技、尖端工具,但最后谁取胜,是比人,比谁的观察能力、创造能力、画面控制能力新,比谁的思维观念新。素描本质意义也在于此。可以说对素描的不断探索能给设计者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能量。

三、设计素描教学的特殊性

设计素描是为视觉艺术专业打基础的,以培养设计师或设计管理人材为最终目的。同时由于设计专业课程繁多,设计素描课时量大大减少。教师要在很有限的课时内完成比其它专业特殊又同样繁重的教学任务,只有适应视觉设计专业的特点,才能更有效地与专业教学接轨,在与其它基础课程相辅相成地进行中,达到全面提高素质的目的。

因此我在素描的时数安排与不同阶段的要求上作了新的设计:第一阶段是素描课中造型规律性最强的阶段。学生要受严格的训练,抓形体、比例、结构、动势,学会看主次、看层次、看繁简,画量感、质感、光感等各种素描造型因素,培养整体观察的能力,掌握一定的表现技巧。同时透过表面光影深入了解明暗原理、光对于形的作用,为摆脱明暗打下基础。第二阶段画半速写性作业。加强概括取舍,把精力集中于大的感受、大的动势和大结构上,不再受固定的光源的限制。适当追求画面的装饰处理,如平面化、机理化、秩序化等。第三阶段以短快速写为主,用线表现,完全抛开明暗光景和没有表现力的琐碎细节,摆脱固定光源和固定角度的限制,鼓励学生从多方面观察分析对象。在表现方法和作业尺寸、时间长短上给学生较多的自由,要求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素描规律,画出自己的感受,强调线的组织和画面的安排、线和形的不同表情,强调画面的表现力。学生通过素描训练逐渐养成画速写的习惯,加强对形象的敏锐感觉和形象记忆力。第四阶段着重以研究形态构造,单元形态的打散与重构,以及装饰意味的素描训练为主。研究、设计形态的训练,旨在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通过改变视觉常性的观察为想象提供契机,从而创造出众多新颖、独特和富有想象的成分来,并获得新的理解和发现。装饰意味的素描训练主要是围绕着如何发现美和表现美这一根本问题展开。装饰意味就是用绘画的艺术手段对世界加以重新诠释,其目的则在于把世界表现得更好。在素描过程中,存在着个体和普遍、主观和客观、自然和精神这一系列的根本对立关系,找出其平衡点是装饰意味的素描训练的重要任务。

同时,我在教学内容上也时时注意不断更新,选择新的适合教学要求的写生对象,使学生感觉新鲜,促使学生探索新的语言、方法,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设计意识。

四、设计素描的新颖性

视觉设计艺术最讲究的就是独创性,也就是强调新颖,强调形象“新”、表现手法“新”、画面效果“新”,反对老面孔。否则就没有吸引力,既失去美化心灵、美化环境的价值,又失去经济市场竞争价值。

然而,提倡素描作业的新颖性,不等于是追求素描风格。风格是一个艺术家成熟的标志。风格是艺术家在他的创作设计或作品中,自己的艺术气质、美学观点,以及对某种题材内容和擅长的艺术手法的独特表现。艺术家形成自己的风格,并为社会所承认,说明他经过长期艺术实践获得了创造性成就。它是艺术家修养积累、艺术实践和钻研探索的结果,是艺术家多方面气质的总和。在艺术上形成自己的风格是很不容易的。成熟的艺术家的素描都有自己的风格,罗丹、马蒂斯、毕加索、柯勒惠支都是素描大师,他们的素描风格完全不同。不过,我们经常看到的并不是他们学画时的素描。

学生所画的素描,是基本功训练的作业,其中含有创作的因素,但一般不是素描创作设计。教师指导学生不能过高地提出追求艺术风格,而只能是启发学生自己去感受对象,去发现美,去追求素描的新意;应该爱护学生的个性,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小心翼翼地分辨哪些是学生自己的真实感受,哪些是用别人的心灵代替自己的心灵,并予以指明方向。教师一定要防止学生抄袭名家、模仿流派,借别人的画面效果充当自己的风格,从而使自己失去在感觉上锻炼的机会。素描教师的责任是引导学生起步要正,使学生在艺术上有大的容量,对各种艺术风格多看多学,兼容并蓄,防止学生过早地定型,这样才能使学生今后的艺术设计道路更加宽广。

综上,素描不是一个学习技法、技巧的过程,而是一个开启心灵窗户的过程,是启发创造力的过程,是提高视觉语言应用把握能力的过程。它不应该枯燥,不应该单调,也不应该一成不变。